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大秦工程兵TXT下载大秦工程兵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秦工程兵全文阅读

作者:远征士兵     大秦工程兵txt下载     大秦工程兵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二百零九章 拉拢

    陈城又叫陈逞,它作为楚国都城有37年的历史。

    楚国之所以会以陈城为都城又不以陈城为都城其实都有原因。

    楚国以陈城为都城时是中兴国力强盛的阶段,此时楚国还想逐鹿中原,将都城设在陈城有利于其与六国争霸。

    但这中兴不过短短数十年,楚国很快就因为“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上逼主而下虐民”的“贫国弱民”局面不断发展国力日渐衰弱。

    简单的说就是贵族实力日益增强大王无力控制,比如现在的楚王负刍,其开战前兵力虽有四十万,但贵族能控制的兵力也近四十万,基本能与大王抗衡。

    在这情况下楚国要是还想着争霸那就会进一步削弱大王的实力从而导致国内政局崩溃。

    于是楚国就不再作争霸之想了。

    不作争霸之想自然就不需要将都城设在易受攻击陈城,于是将其迁至楚国腹地寿春。

    沈兵等人是在当天傍晚赶到陈城的。

    沈兵有意慢了一步让蒙武先进城……这点礼数沈兵还是知道的,虽说这一路上大梁军立的功劳显然比蒙武军更多,但毕竟蒙武是将军。

    等沈兵进城时,就见城内百姓大多是老弱病残,房舍也是十户有空。

    这并不意外,因为楚军早有弃守陈城的打算,于是会先一步将百姓迁走。

    有百姓就有劳力,也有兵源,这是谁都明白的事,当然不会将他们留给秦军。

    沈兵在亲卫的带领下见到蒙武时,他正带兵清点粮仓。

    看到沈兵上来,蒙武就摇了摇头说道:

    “粮仓已被楚军清空了。他们应是早有准备。”

    沈兵明白蒙武这话的意思。

    若楚军没有早做准备,那晚楚军大败之后临时逃走,不过一日夜时间是无法将陈城粮食、百姓及财物清得如此彻底。

    于是秦军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

    确切的说不是一座空城,还有老弱病残等着秦军供养。

    沈兵对这些原本就不抱希望,所以就拱手问了声:

    “我等该如何处置楚人留下的百姓?”

    蒙武想也不想就回答:

    “这还用说,留下来浪费粮食,不如砍了干脆。”

    沈兵回答:

    “可昌平君那……”

    蒙武这才想起昌平君是跟着他的队伍一起来的。

    而且昌平君的任务是安抚楚国百姓,若秦军将这些百姓一古脑的砍了,昌平君又如何能安抚?

    何况这还是嬴政的命令。

    蒙武想了想,就说道:

    “不若如此,将城外的楚人收拢到城内。”

    “这样一来便于管理,二来也利于昌平君安抚。”

    沈兵应了声,然后就把命令传了下去。

    传令虽是传令,但沈兵心下却暗道这蒙武果然不是将才。

    他若是看出这昌平君不可靠……哪里还会将百姓聚在城内由其安抚,那不就是给昌平君一个作乱叛秦的机会吗?

    沈兵第一时间就找到了昌平君。

    此时的昌平君正在湖边漫步,他似乎是在感慨以敌人的身份踏上这片原本应属于他的故土。

    沈兵远远看着他一副怅然若失的样子,突然觉得这昌平君有些可怜。

    昌平君是个人物,只可惜生错了楚国帝王家……若他生于寻常人家没有这特殊身份,现在可能依旧是秦国相邦。

    比如李斯就是个楚人,郑国是韩人,他们都能被秦王重用。

    然而造化弄人,昌平君的身份和血液就像魔咒一般困扰着他无法摆脱,于是只能委屈求生。

    沈兵上前朝昌平君施了个礼道:

    “昌平君一路可好?”

    昌平君点了点头,然后挥退了亲卫让他们在周围十数步外守着。

    昌平君带着沈兵走上湖心的一个小亭,然后负手远眺湖面,若有所思的说道:

    “恭喜副将,日前领大梁军大败楚军。”

    沈兵回答:

    “不过是侥幸取胜而已,不足挂齿。”

    昌平君笑了笑,似是自言自语:

    “楚国项氏勇猛早已天下闻名。”

    “然副将先有大梁水淹项燕,后有牵城大败楚国水军,现又正面硬捍击败项梁九万楚国使其死伤惨重……”

    “想那些魏兵在魏王假置下便若一群绵羊一般只会龟缩在城内不敢应战。”

    “如今在副将置下便成虎狼之师。副将之才又岂是用‘侥幸’二字可以形容的?”

    沈兵这时候如果再谦虚就有些太假了些,于是微微一拜算是受了昌平君这番夸奖。

    沈兵以为昌平君接着就会说到正题,没想到他话锋一转,就问道:

    “副将以为,这楚国河山如何?”

    沈兵有些不解:

    “不知昌平君所指何意?”

    昌平君笑道:

    “这楚国水土可好?”

    沈兵回答:

    “河流密布丛林遍地,若有心经营必大有可为。”

    沈兵这说的是实话。

    楚国这片地在现代那可是富饶一方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江浙福建一带。

    这时候之所以蛮荒是因为生产力落后无法开发无法利用这些资源。

    若是由沈兵来发明一些工具或治理一番,很快就能超过黄河流域。

    昌平君又问:

    “楚国战略位置如何?”

    沈兵又回答:

    “多山多林又有河流为屏障,堪称易守难攻。”

    昌平君又点了点头:

    “如此,副将可有意经营楚地?”

    沈兵心下“咯噔”了一下……我去,原来昌平君是做这打算,想拉拢他沈兵来着?

    果然,昌平君就回身朝沈兵拱手道:

    “副将乃不世奇才,若有副将助我,再加上项氏一族之勇,我等又何尝不能将秦军挡在淮北?”

    “到时副将便为楚国相邦,楚国之地尽归副将治理,副将以为如何?”

    不得不说,昌平君画出的这个饼还是相当诱人的。

    秦国兵多将广,他沈兵就算能力出众但现在终究还只是个副将,要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还早着呢。

    但现在,沈兵只需要跟着昌平君一起叛秦,甚至还能将大梁军也一并带了去……那秦军此次伐楚的失败就是注定的。

    然后,沈兵一下就能成为相邦。

    如果不是沈兵知道秦最终会灭了六国包括楚国……只怕这下就答应了。

第二百一十章 百越

    说实话,沈兵也迟疑了下。

    因为他想到一个可能:这要是在自己的帮助下楚国打败秦国呢?

    这推翻秦帝国王朝的可不就是西楚霸王项羽吗?

    史上的秦国只有十几年的命,自己是否可以跳过秦国直奔楚汉相争……如果这样的话,那就该先占着楚国然后去找刘邦了。

    但想了想,沈兵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

    楚国之所以败于秦国并非实力不如秦国。

    事实上,就算秦国先后灭韩、赵、魏几国拥有了更大的土地和更多的人口,但与楚国相比还是稍显逊色。

    王翦举全国之兵灭楚时只有六十万大军。

    而楚国若是加上贵族手里的兵六、七十万那是不在话下,再紧急征召一些就要到八十万。

    楚国之所以会被秦军所灭,归根结底还是其内部分权形如一盘散沙。

    到时自己任楚国相邦难道就能解决这些问题了吗?

    怎么解决?

    攘外必先安内?

    攘外必先安内或许是对的,但当外有强敌时再“安内”就已经太迟了。

    因为安内必然需要经过一场血与火的厮杀,必然进行内耗使实力大减。

    如果没有外敌那还行,可以放手先“安内”,然后国内才有办法团结一致。

    但在外敌已经在旁虎视耽耽随时想要灭了楚国的时候,还想着“攘外必先安内”那就是脑子进水了。

    如果无法“安内”,又如何对抗秦国这个已是高度集权,简单的说就是团结一致全国上下就士气高涨着要统一中原的虎狼之师呢?

    所以昌平君画出的饼是不现实的。

    别看沈兵是个穿越者,但真要是降了楚面对楚国这状况也是无力回天。

    想到这,沈兵就叹了口气道:

    “属下能理解昌平君,但是,昌平君若是依旧抱有这想法,只怕……”

    昌平君笑了下,道:

    “只怕如何?副将要将本君的首级砍了献与大王么?”

    “若副将要的是这结果,那么尽管动手吧!”

    “本君迟早也是一死,死在副将手里也算是了了心愿!”

    沈兵摇头道:

    “若属下想这么做便不需等到此时了。”

    “自上次与昌平君详谈之后,属下就可带兵包围王宫将昌平君等尽数拿下。”

    昌平君微微点头,想了想又问:

    “那为何……”

    沈兵打断昌平君的话:

    “昌平君以为楚国还有希望吗?”

    “昌平君乃秦国相邦出身,自然知道秦军胜在何处。”

    “若没有秦法,没有晋爵制度,昌平君以为属下能约束得了这些魏军降兵?”

    “是以,别说由沈兵治楚,便是有一百个沈兵,只怕也无法救楚于危难……”

    昌平君却不以为然:

    “副将过谦了。”

    “当年秦赵对阵时,若无副将,秦军又怎能计杀李牧灭赵?”

    “且副将又有天下无敌的车轮战船和黑甲水军,这些在楚国水网密布之地都大有可为……”

    沈兵摇了摇头打断了昌平君的话:

    “属下只想问问昌平君,这些黑甲水军为秦军时立功便能晋爵受赏,为楚军时又能如何?”

    昌平君想也不想就回答:

    “一样可以晋爵受赏,便如秦军一般。”

    “我若为楚王,便全力支持副将变法!”

    沈兵反问:

    “那些贵族又岂能答应?”

    “昌平君可知楚国贵族可有多少兵力?”

    这么一问昌平君就没了声音了。

    当年商殃变法之所以能够实施,一方面是因为商殃有变法这才,另一方面则是秦孝公手里有兵权。

    于是秦孝公说什么就是什么,贵族就算心里有恨不赞同变法也无可奈何。

    但楚国的情况却完全不一样了,楚国贵族手里握着能与大王匹敌的兵权,大王敢不顾贵族利益变法?

    而让秦国变强的这些“法”,其实就是剥夺了贵族的利益和权力把它们下放给平民百姓。

    比如食邑,又比如以战功晋爵。

    试问哪个贵族会甘心同意这些“法”?

    到时贵族联合在一起起兵对抗昌平君,要求清君侧也就是沈兵……昌平君还能不答应?

    若无法变法,那么楚国就算能守得住一时,还能守住一世?

    被灭不过就是迟早的事。

    想到这里,昌平君就像一滩泥似的跪坐在亭子旁,过了好一会儿才说道:

    “当真没办法了吗?”

    沈兵回答:

    “太迟了。”

    “只要有一线希望,沈兵也愿助昌平君一臂之力。”

    “但是现在……楚国已回天无力,昌平君切勿再抱有妄想。”

    “否则……”

    否则怎样就不需要沈兵多说了。

    昌平君点了点头,说道:

    “本君知道该怎么做了,副将请回吧!”

    沈兵只向昌平君施了一礼,然后就退了下去。

    沈兵相信,以昌平君的能力,只要断了他做楚国大王的心思,就能把接下来的事做好,根本不需要他担心。

    昌平君下定决心了吗?

    沈兵不确定。

    沈兵可以确定的是,未来有一天,当昌平君坐上楚王的位置,又幻想团结楚国各势力抗秦时,他就会想起沈兵今天这番话。

    沈兵希望,到时昌平君会好好思量一番,然后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一点很重要。

    并不是说沈兵想救昌平君。

    事实上昌平君是死是活对沈兵没多影响。

    问题是……昌平君若是知道楚国没前途,知道投降才是唯一活路,那么灭楚就不需要秦国派出大军南下至长江流域甚至进攻百越了。

    正如之前所言,楚国有许多军队在贵族手里。

    对于秦国来说,灭楚或许只是占领楚国首都寿春并将楚国王室赶尽杀绝。

    但真正的灭楚却是任重道远,甚至在号称一统中原之后还在与百越作战……百越并非越南,而是浙江、福建一带。

    秦朝是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7年,一共十四年。

    但秦灭百越之战却是在219年到214年,历时五年才结束,而且打得极为惨烈。

    若真以征服百越才算是统一全国,那么秦国实际统一的时间才只有7年。

    同时征服百越的战争也是秦国崩塌的原因之一,如果能绕过这场战争继续由项氏镇着……何尝不是件好事?

第二百一十一章 急功好战

    从昌平君那回来后沈兵就去向蒙武报告。

    不过当然不只是报告。

    沈兵简要的说了下昌平君的情况……当然是捡好的说,然后就向蒙武请示道:

    “将军,大梁军装备不齐战力不强,属下以为这后方城池应交与大梁军驻守。”

    蒙武听了这话是舒坦无比。

    原因是他领着十万秦军沿汴河东岸打,一路虽是辛苦却战果寥寥。

    而沈兵所领的大梁军却在前夜一役大败楚军伤敌三万余,且大梁军自身伤亡不过千余人。

    这伤亡比便是一向自负的秦军都十分难得。

    这一度让蒙武十分郁闷,其实不只是蒙武,便是秦军兵士颇为不快。

    而此时沈兵却主动承认大梁军军力不济自愿守城,蒙武心下自然十分受用。

    于是蒙武想也不想就应了下来:

    “此言有理。”

    “不过,副将要防大梁军……”

    蒙武话虽没说完,但沈兵却听明白了。

    蒙武这是信不过大梁军,担心大梁军会在后方作乱。

    沈兵赶忙回答:

    “将军放心,这大梁军是魏国降兵,陈城已是楚国城池。”

    “大梁军若是作乱亦不得楚国百姓支持。”

    “何况陈城百姓还尽是些老弱病残,大梁军不至愚蠢至此会据陈城作乱。”

    “属下以人头担保,大梁军不敢造次。”

    一座城池有没有生命力有没有价值,除了兵力和粮草之外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百姓。

    陈城的百姓可以说几乎没有价值,甚至还是累赘,大梁军会以其为根据地那就是脑子进水了。

    蒙武想想也觉得有理,就点头说道:

    “如此甚好,便交由你部驻守。”

    于是沈兵就留下了一支五千人的部队驻守陈城。

    其实蒙武是中了沈兵的计了。

    沈兵之所以想驻守陈城,是因为担心昌平君举事不利。

    昌平君手下不过百余人,百姓不过数千老弱,便是加上城外被赶进城内的村落百姓只怕也只有数万人。

    以数万手无寸铁的百姓而且还没有青壮,对五千秦军兵士那可不是易事。

    虽说史上昌平君最后成功乘乱逃走,但历史已被沈兵改变,万一昌平君被秦军抓住或杀死呢?

    沈兵的一番苦心岂不白费力气?

    统领这支五千驻军的是个叫王徨的校尉。

    五千人的驻军原本交给军侯统领就可以了,但考虑到陈城地处交通要道是秦军进攻楚国的前进基地,有大批军备和粮草会在这里进出事务繁琐,于是就分配了一名校尉。

    关于这王徨,沈兵还向魏呴打听了下,知道此人曾是魏呴的亲卫对其忠心耿耿,沈兵这才敢用。

    沈兵找来了王徨,摒退了身旁的亲卫,问道:

    “王校尉可知驻守陈城的重要之处么?”

    王徨赶忙回答:

    “属下知道,陈城乃我军后方补给重地。”

    “副将放心,属下必全力以赴确保陈城不失。”

    沈兵点了点头,然后就压低声音说道:

    “此次驻守陈城,我要的不是陈城不失,而是陈城有失。”

    王徨听着就不明白了:

    “副将,这……”

    沈兵直接把话挑明了:

    “过些日子,城内楚人恐会作乱。”

    “王校尉切记,勿需赶尽杀绝,尽可放楚人出城。”

    “你只需将粮草事先转移至它处,造成损失惨重的迷惑楚军,你可明白?”

    王徨不是傻瓜,话说到这份上了哪还有不明白的道理,当下点头回答道:

    “属下明白,副将放心,属下定会将此事办妥。”

    沈兵满意的点了点头。

    他之所以不明说是昌平君,是因为这昌平君当上楚王后还指不准会不会降。

    若昌平君不降而沈兵又有今天有意放昌平君走这一着,到时被嬴政知道那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但如果没指明道姓是昌平君,就完全可以说是预料到“楚民”会作乱于是将计就计。

    这样虽说无法推个干净,但至少还有个借口。

    如果昌平君最后还是投降了,那就没什么好说的,就算嬴政知道整件事的前因后果也只会有功。

    陈城安排妥当后,大军便再次开拔。

    毕竟兵贵神速,越早赶到楚军防线就意味着留给楚军的准备时间越短。

    从陈城发兵依旧是兵分两路:

    蒙武带着秦军直奔城父,而沈兵则带着大梁军在其后慢行。

    之所以会以这种方式行军,依旧是蒙武所领的秦军战斗力更强……

    至少沈兵也很愿意这么认为。

    能少打点仗少点危险有什么不好?

    争什么军功来着?

    活着不好吗?

    蒙武就不是这样的想法,所以就很乐意带兵先行。

    这样蒙武的十万大军就能先一步赶到楚军防线前给楚军更多的压力。

    而沈兵的部队,则在后方一边前进一边清理河道,然后沿途再搜索并占领重要的村落和城邑。

    此战河道当然是重中之重,因为粮食和援兵可以顺流而下运来。

    因此沈兵占领的城邑通常也是沿河或河道交汇处的城邑。

    这些都算不上什么,虽然封河木桩及铁链的确烦人,但对数万大梁军及黑甲军来说却并非难事。

    难就难在……大梁军一路这样占领、驻防下去,七万余人就变成了五万人,而且还在持续减少中。

    魏呴见此就有些担心了:

    “副将,大梁军原本就兵力不足。”

    “此时又分散到各地驻守,这般下去到了汝阴城下,只怕只余三万人。”

    “到时又如何能攻城?”

    沈兵回答:

    “到汝阴城下自然不会只有我等三万人。”

    “我等首要任务便是清理河道,到时上将军领着十万人便会沿河而下与我军一同攻城。”

    魏呴应了声后就不再言语了。

    其实魏呴是心下有些不快,他还道此番大梁军可以多立些战功以便晋爵后配甲,谁想此战却是用来清理河道及保障补给线用的。

    如果不是之前被楚军夜袭,此战只怕连楚军主力的影子都摸不到。

    沈兵看着魏呴若有所失的样子心下不由暗笑,这魏呴似乎也被秦军的军功制度给同化了,变得急功好战了。

第二百一十二章 尚在谋划

    杨端和会这么分配兵力是合理的。

    秦军用于攻楚的一共有二十七万人。

    其中十万是杨端和带领的秦军,另十万是蒙武带领的秦军,剩余七万则是沈兵带领的大梁军。

    三支军队毫无疑问是沈兵带领的大梁军最弱,就算是大梁军有狼筅有鸳鸯阵也不例外。

    尤其狼筅更适合野战,到了攻城时……抱着这一根毛竹而且还是带着枝叶的毛竹只怕连攻城梯都爬不上去。

    再加上大梁军又没有配甲,防御力又减一分。

    于是不用多想,分别由蒙武攻城父而杨端和所领的主力则攻汝阴。

    沈兵的大梁军自然就用于二线。

    然而却没有人知道,沈兵心里其实有另一套计划。

    在这套计划里,大梁军及黑甲军才是主角。

    项燕这边,他总算是赶在蒙武大军赶到城父前将曹州兵拉回防线。

    另一边江东八千子弟兵及一万水军也适时赶到,项燕当即着手在汝水一线布置防线。

    汝阴在南城父在北,两城相距两百余里,其间由汝水相连在寿春以西形成一道天然屏障阻挡着秦军。

    项燕一赶到城父,马上就对水军进行改革。

    他对领军的项伯说道:

    “所有战船都装上拍竿并抓紧时间训练,务必要在数日内学会使用。”

    “另外,在汝水东岸增设弓弩手及投石机,秦军所用配重式投石机!”

    项伯应了声就去心急火燎的带人去布置了。

    项燕的安排是没有问题的。

    这道防线的漏洞并非汝阴也非城父。

    因为汝阴与城父两城经过楚国数十年经营已坚若磐石、固若金汤,何况楚军兵力还在秦军之上,且有更多的操作空间。

    便若之前所言,秦军一路占领城邑必定兵力不足。

    项燕甚至都准备好一支数万人的骑军随时准备突袭秦军补给线。

    在这情况下,秦军或是死攻汝阴或城父,必定只有损兵折将一个结局……

    汝阴、城父两城与其它城池不同,这两城均是以汝水为护城河,秦军若要攻城便得跨过汝水。

    如此不但兵力不易展开还极易为楚军反击。

    项燕也考虑过秦军是否会像水淹大梁一般水淹两城。

    但这一点几乎不可能,因为汝水上游在楚军手里,秦军无法筑堤蓄水。

    反观楚军,其两城却可以沿水路互相增援互为掩护。

    所以,楚军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秦军以无敌水军也就是沈兵的黑甲军攻破汝水断了两城的联系再各个击破。

    这也是项燕调来江东一万水军的原因。

    这一万水军可不是楚国一万水军可比,且其战船上还装有拍竿,再加上岸边又有大量投石机和弓弩手掩护,谅那黑甲水军也无用武之地。

    项燕考虑的这些还真是那么回事。

    黑甲水军更适合打的是水战,也就是两支水军对阵。

    就算是江东水军上阵也不一定能讨得了好,原因是黑甲军有车轮战船。

    车轮战船的好处就是速度快,而战场上速度往往可能决定胜负。

    因为从相对运动来说,若一方速度快另一方速度慢,几乎可以认为是两者速度求差之后,速度慢的一方静止不动。

    于是速度慢就只有被动挨打,到时车轮战船可以很灵活的绕到楚军战船后部拍竿死角处再靠近发起攻击。

    问题在于楚军还在岸边布设了投石机和弓弩手……只要车轮战船一进入其射程,就会遭到多方位的打击。

    这与其说是水战还不如说是抢滩登陆战。

    所以即便是沈兵的黑甲军再加上车轮战船也讨不了好。

    好在沈兵从一开始也没打算这么做。

    此时的项梁已将部队驻扎在汝水,然后奉命轻骑亲往寿春汇报战况。

    这是项燕的命令。

    按说临战将军不得离开驻地,但项燕却是不得已而为之。

    因为此时楚国内部意见还不统一,各贵族依旧各自为阵拒不出兵。

    项燕派项梁去寿春,正是为了说服一众贵族并给他们一些危机感。

    项燕这一着是下了心思的,因为项梁打过一场败仗,甚至右臂还有道箭伤……这一路风尘又是伤又是血的往那殿内一站,立时就有了战争的紧迫感。

    项梁在一众衣冠整洁的大臣中向楚王负刍报告道:

    “大王,大将军遣末将还都禀报:因淮南诸军尚未尽数抵达,不能还都与会。”

    “敢请大王立即派谴得力大臣,向汝阴、城父两地输送粮草。”

    “并着力筹划大军兵器箭镞!”

    楚王负刍有些紧张的问了声:

    “据闻……我军先败一仗?”

    项梁倒也不回避,大大方方的回答道:

    “正是,末将乘夜带兵偷袭秦军。”

    “不想秦军却以毛竹结阵阻我攻势,我军折损三万余人。”

    这话立时就在殿内引起一阵哄动,贵族们更是脸色煞白。

    这项梁的本领他们是知道的,项氏子弟个个擅长用兵,其中又以项梁为最,这也是项燕命项梁独自驻守的陈城重地的原因。

    然而,项梁领兵偷袭秦军,居然能让秦军打得大败而归……这秦军是厉害到什么程度?

    项梁没有细说原因,更没有辩解。

    其实这也是项燕交待的,就是要吓他们一吓。

    贵族们原本的心思还是:说不定项燕带着楚王负刍这三十万兵就能挡住秦军,那么他们这些贵族却无需耗费一兵一卒就能坐享其成。

    这样既能退秦又能削弱大王势力,何乐而不为呢?

    但此时一听,项梁只一战就被消耗掉三万,那三十万兵力岂不是几天就打完了?

    接着不就包围寿春进而打到自己封地上了?

    这还行?

    想不出兵也不行了!

    于是众贵族互相交换了下眼色,就由昭恤带头问道:

    “不知上将军有何抗秦方略?”

    项梁回答:

    “战事尚在谋划,须依据秦军动向而定……”

    昭恤又吃一惊:

    “强敌业已逼近国门,战场方略却‘尚在谋划’?”

    项梁冷冷回答:

    “我军箭簇粮食均不足,又如何能事先谋划?”

    这一问大臣们就全都哑口无言了。

第二百一十三章 较劲

    大臣们不说话,楚王负刍脸色也十分难看沉默不语,项梁也站在中间一语不发,一时大殿的气氛异常古怪。

    这沉默中其实是各方势力在暗自较劲:

    各势力大臣在思考着是否该出力、该出多少力,亦或如果最终还是挡不住秦军……干脆投降求生。

    楚王负刍则对项梁这番话有些不满。

    要知道那些楚兵可都是他的部队,他将部队交到项氏手里是对项氏的信任,而项梁损失了三万余人不仅没个解释反而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

    但楚王负刍又不敢发作,毕竟项氏是世家大族,目前更是军权在握支撑着楚国,得罪项氏又有谁来领军阻挡秦军?

    项梁的想法就简单多了:形势就是这样,你们想怎么着吧?想一起死还是一起活,你们自个看着办!

    过了好一会儿,大司马景柽才干咳了一声打破这局面:

    “项梁,老夫问你,大军退至汝阴、城父一线,可是你等畏秦避战之策?”

    景柽是楚国三大势力“昭、屈、景”的第三族,此时由最弱的景族发问反倒会减少与项氏起冲突的可能。

    这也说明此时这三大势力之间的默契几乎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地步。

    项梁不卑不亢的回答:

    “汝阴、城父,向来是寿春北部两大要害。”

    “我大军进驻两地正是扼秦军咽喉要道使其不能南下攻我都城,又岂是畏秦避战之策?”

    “且我项氏已调江东八千子弟及一万水军进至汝水布防。”

    “敢问大司马,景氏又出兵几何?”

    “大司马之论,末将以为诛心过甚!”

    景柽一时乱了阵脚,因为景氏至今未派出一兵一卒,他赶忙回道:

    “景氏援军正在筹备,正在筹备……”

    楚王负刍这下是听明白了,暗道:

    “着啊,项氏将自己私兵都派上防线抗秦,足以见项氏抗秦决心。”

    “反而是这些在殿中说三道四的老臣却是光说不练,嘴上说的好听却未派出一兵一卒……”

    “可笑寡人至今还蒙在鼓里!”

    当下楚王负刍就脸色一沉,问:

    “衣甲兵器及军粮此前皆有征发,为何此时还未到?”

    项梁拱手回答:

    “此前征发之粮草辎重目下尽数在仓,并未进入项氏封地!”

    “大王若有疑虑,随时可派特使查勘。”

    顿了下,项梁又补充道:

    “大王!”

    “此战秦强我弱关乎楚国存亡!”

    “若不能凝聚国力做长久抗秦之谋划,则楚国必将步韩赵燕魏后尘!”

    “而若做长久鏖战预谋,则粮草辎重及兵力则远远不足!”

    “此乃大将军之意,末将言尽于此。”

    楚王负刍冷眼扫了两侧的老臣一眼,重重的“哼”了一声,正要发怒又最终忍了下来。

    他这个楚王当的也不容易。

    这时候要是发作治这些大臣的罪,那还不是逼着他们反了?

    于是楚王负刍的怒火只能重重的拿起却轻轻放下,他对项梁点头道:

    “将军所言极是。”

    “不过依寡人所见……”

    “秦军突袭楚国攻我不备,粮草辎重未到并非各方不发,而是时间紧迫调配不周。”

    两侧大臣纷纷顺着楚王负刍的话点头称是。

    实际上从项燕援魏算起到现在已有数月,未发一兵一卒肯定不是什么“时间紧迫调配不周”的问题。

    接着楚王负刍又话锋一转:

    “不若,乘着将军在此,我等与将军一同商议粮草及兵力调配之事?”

    大臣们不由一愣,然后就只能接二连三的回答:

    “自当如此!”

    “微臣正有此意!”

    “大王英明!”

    ……

    一番商讨后,君臣们终于一致认可了四则对策:

    其一,立下王命,并以大司马景柽为特使,严厉督导各氏族驻军尽速北上归属项燕;

    其二,以令尹昭恤兼领大军后援诸事,全力督导大族封地的粮草征发与输送。

    之所以分别要由景柽和昭恤两人操办,并非楚王负刍信得过他们。

    而是这两人分别代表了昭氏和景氏,他们二族若是首肯,屈氏自然也不敢不出力。

    而昭氏、景氏若再不出兵,楚王负刍就可以“延误军情”治景柽和昭恤两人的罪,到时便是景、昭两氏族也无话可说。

    所以,为了自家性命,景、昭两人必会全力游说让三族出兵出粮。

    于是这方面的问题总算是解决了,各族都收到消息后都依令往汝阴和城父发兵、发粮。

    项梁也星夜赶回汝阴驻守并派人去将情况告知项燕。

    是时项燕正在巡察汝水工事。

    正如之前所言,汝水东岸工事才是这道防线的薄弱处,一旦汝水防线被攻破,楚军就不得不与秦军展开陆战,那可就不是楚军之长了。

    于是项燕从始至终都在加强汝水防线。

    然而……

    原本要求的山石壁垒却变成了土木壁垒。

    原本要求是一座要塞营垒,索性就成了一道土沟,再加一堵土墙垛口。

    兵器坊制箭,原本将令是两城每日出箭五千,可巡视之后发现还不到两千,且还有许多残次品……

    凡此种种,无论项燕如何怒不可遏地屡屡发作,各部军务、司马都不作任何辩解,挨一顿斥责时诺诺应声,转身又是一如既往地磨蹭。

    项燕数次想要处分这些不尽职的军官,但却几次拿起令箭又放了回去。

    有句话叫“法不则众”。

    这些现像在楚军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全军普遍存在。

    这是由楚军平时治军不严、监管不力造成的,大家都在混日子,随随便便都能蒙混过关,早就习惯了无法突然转变。

    此时项燕如果因战而用严法,只怕全军的军官都要被撤掉半数,到时还由谁来领军作战?

    这就是楚军啊,项燕又能如何?

    就在项燕大感头疼的时候,就有项梁的信使来报:

    “上将军,项将军已说服诸臣,各处援兵粮草正全速赶来!”

    项燕心上悬着的一块大石这才放下一半。

    虽说楚军战力不济,但若有各处大军集结又有汝水天险,挡住秦军该不是问题。

第二百一十四章 久战速战?

    战局果然像项燕预想的那样,当秦军赶到楚军防线时便无法前进半分。

    最先赶到防线前的是蒙武所领的十万秦军。

    蒙武这一路可以说是威风八面,他带着部队沿途攻占了十余个城邑和村落,且几乎都是不战而降。

    这使蒙武豪气万丈的冲部下高喊“轻兵疾进,两月灭楚”。

    秦军一时士气大振,跟着高喊:“轻兵疾进,两月灭楚!”

    此时的蒙武有些急了。

    蒙武需要这一仗来证明自己……

    其实蒙武也知道大王有心培养蒙氏一族。

    这对于长于仕途的将军来说不是秘密,任何一国都忌讳功劳及大权集中在一人一将手里。

    因为这样下去就是大权旁落,最后君臣互相忌惮暗自猜疑,比如李牧与赵王的关系。

    是以为君之道就是要将功劳及军权分散,使大臣及武将之间互相制衡。

    如今王翦先后灭韩、赵、魏又击败燕国,其功劳之大已无人能望其项背。

    此时便该扶持蒙氏使其立功掌权,如此秦国国内才能太平。

    蒙武自小就在咸阳随其父经营蒙氏,这些官场道理他又岂会不知?

    否则,秦国有如此多将领,为何偏偏让他蒙武带军灭楚?

    蒙武知道,这是蒙氏的机会,但同时也是个考验。

    因为一旦大王认为蒙武是个扶上墙的烂泥便会选择扶持他人。

    所以,蒙武要向大王证明他一点都不比王翦差。

    王翦能有灭国之功,他蒙武也同样可以。

    灭楚之后,蒙氏就要在他手中再次恢复父亲蒙骜的荣光与王翦平起平坐。

    只是蒙武怎么也想不到,这些要等他儿子蒙恬来实现,而且只是部份实现……如果王翦没有带着王贲一起归隐,那就没蒙恬什么事了。

    在这想法的刺激下,蒙武一路带兵直逼城父城下。

    初时蒙武以为城父也像其它城池一般,只是些老弱楚兵驻守,于是只简单的造了些攻城梯就迫不急待的下令攻城。

    是什么结果就不用多说了,被楚军一片乱箭就打下城来,死伤千余人。

    另一边,杨端和与沈兵的部队也赶到了汝阴。

    其实这时的大梁沿水路南下是可以到达淮河甚至抵达寿春的。

    起作用的主要是魏国,魏国强盛时为了发展南北水陆交通,开凿汴河河道注入沙水,沙水到陈城,然后再往南开凿在今沈丘北注入颖水,再由颖水入淮河。

    这也就是史上所说的鸿沟。

    只不过由于多年征战,之后鸿沟许多水道都被堵塞。

    直至隋炀帝杨广重新将这些水道拓宽挖深并裁弯取直,于是就是有名的“通济渠”。

    不过杨端和带领的秦军当然无法一路沿这条水路直攻寿春……如果这么做的话,就得沿着河道绕一个大弯进入淮河,再沿淮河南下。

    这一路下来的城邑只怕便是二十万人全堵进去都无法驻守。

    杨端和的十万大军沿河而下后只能选择最近点登陆再赶往汝阴,这也是补给最快、最安全的一条路线。

    杨端和看着蒙武送来的战报后,就皱眉对沈兵说道:

    “这蒙武似乎有些冒进。”

    “不过数日便至城父,这已远超我等预估。”

    沈兵提醒道:

    “楚兵一路弃城似有所准备。”

    “如今城父有兵,便意味着楚军或将以汝水为屏障防守。”

    杨端和点头道:

    “此言有理。”

    “城父南面便是汝阴,如此说来,这汝阴亦是楚军必守之地。”

    想了想,杨端和就对信使下令道:

    “命蒙武将军不得冒进,楚军似有意在城父防御,我等也应做久战打算。”

    信使应了声就去传令。

    这作长远打算的久战与短期就想拿下的速战那是有很大区别。

    久战就会保存实力寻找敌方漏洞,而速战却是不惜消耗兵力发起猛攻。

    但蒙武却不太愿意听。

    蒙武接到命令时就对部将说道:

    “都说王翦已老不足出战,不想杨端和也是如此。”

    “举凡大军战场,惑人耳目之迹象多多。否则,兵家何有‘示形’之说?”

    “评判诸般消息之唯一依据,在国力,在大势,而不在就事论事。”

    “项燕也算宿将,会做螳臂当车之举?”

    “据实评判,项燕所谋只有一途:据守汝阴迟滞我军,以使寿春南逃断后!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应该说蒙武这判断也有些道理的。

    他认为从大的方向看,楚国无论国力还是大势都不足以与秦相抗。

    因此项燕就只有带着楚军继续南逃进入密林水网一带借助地形偏安一隅。

    所以城父的防守是一种假现,是楚军用来迟滞秦军使寿春王室有时间逃脱的手段。

    在这判断之下,就应该是速战而不是久战。

    战场有时就是这么奇怪,不管从哪方面想都能从兵书上找出些道理来,于是就“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没有到最后谁也不知道也不确定谁是对的。

    蒙武此时是这么想的,也就没有将杨端和的命令太放在心上,而是继续指挥部队对城父全力猛攻。

    而杨端和这边在赶到汝阴后却是按部就班的伐木建寨,然后造投石机、采挖石弹、造船及攻城器械等。

    一边建造另一边杨端和又问沈兵:

    “黑甲水军是否能助我军破汝水?”

    沈兵摇了摇头,回答:

    “汝水东岸到处都是楚军投石机和弓弩手,而黑甲水军只有三千人。”

    “要破汝水只怕力有未逮!”

    杨端和看着地图叹了口气,道:

    “如此,便只有强攻汝阴了。”

    的确只有强攻汝阴和城父两城,否则就只能冒险强渡汝水。

    虽然秦军有浮桥可以快速过河,但这在对岸有大批楚军防御的情况简直就是开玩笑……秦军是渡过一批就被杀一批,就像添油一样上去任人宰割。

    如果不是因为有这些地利的话,项燕也不会选择这道防线作为保国反击的防线。

    不过沈兵心下却一点都不慌。

    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寄希望于秦军能攻下这道防线。

    他在等,等一个机会。

第二百一十六章 截杀

    沈兵刚走进帅帐就听杨端和说道:

    “蒙武败退,楚军以骑军偷袭蒙武军后方断其粮道。”

    “我军补给队被劫,蒙武军正退往汝阴。”

    沈兵惊问:

    “为何会如此?”

    杨端和回答:

    “蒙武急功冒进猛攻城父,后方城邑没有派兵驻守,且分兵进攻汝水。”

    “昨日蒙武军次于汝水大败,之后楚军便乘势反攻。”

    “此时蒙武才发觉粮草、箭矢将尽而后方粮道又被断……”

    接下来的话就不用多说了。

    粮道被断可是大事,在没有粮食的情况下只需一天时间人就饿得手脚发软无力再战。

    不过十万大军当然不致如此。

    原因是军中通常会有存粮,一旦出现粮草危机就会限量供给,原本能供全军一日的粮食就够两日甚至三日,只不过全军都处于半饥半饱状态自然会影响士气。

    沈兵没有多想,说道:

    “我等应立时增援蒙武军。”

    杨端和立时就将目光投向了沈兵。

    沈兵马上就明白了杨端和的意思:

    “上将军是说,以大梁军增援蒙武军?”

    “属下非是抗命,只是大梁军行军速度缓慢,只怕……”

    杨端和回答:

    “所以还需要黑甲军。”

    这一来沈兵就没话说了。

    要赶去增援肯定必须要有骑军,而秦军大多都是步兵,骑军较少。

    比如杨端和十万大军拥有的骑军还不到一万人。

    这一万人主要是用作侦察和应急使用,比如秦军后方突遭敌军袭击,步兵一时半会赶不到,那就派骑军前去增援。

    杨端和解释道:

    “我担心此乃楚军的调虎离山之计,是以主力骑军暂且不动。”

    “若只以步兵增援又唯恐不及。”

    “是以先以黑甲军救援,随后便有三万大梁军跟进。”

    沈兵虽是不太乐意,但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个最佳方案。

    原因是如果派出杨端和的骑军步军去增援而黑甲军与大梁军留在汝阴,便会存在协同、指挥不畅的问题。

    这问题在古时尤为突出,比如黑甲军与杨端和的河内兵,两者分属两个指挥系统,先不说指挥风格不同,情报共享及命令下达都是个麻烦事。

    但黑甲军和大梁军都由沈兵指挥前去增援城父,就可以省了许多麻烦。

    沈兵只得回了声:

    “属下这就去准备,一个时辰后出发。”

    大梁军与黑甲军需要准备的东西其实只是粮草,自身需要的粮草再加上供给蒙武军的粮草。

    如果没有粮草的话,前去增援就是一句空话,因为蒙武军缺的不是人而是粮。

    于是三万大梁军随军携带的就是一车车的粮食。

    可想而知这很容易成为楚军的进攻目标。

    临行时沈兵召集了魏呴、陈端几人开了个会,讨论该以什么方式行军。

    魏呴和陈端两人十分有默契,你一言我一语的说道:

    “布骑混编一同行军。”

    “一千黑甲军在前,左右两侧各一千护送。”

    “并四处派出探子,一旦探到敌情并收拢部队应战!”

    这是传统的行军方式,各国都是这么做的,将骑兵作为步兵的耳目以及应急部队。

    但沈兵却没说话。

    魏呴不由疑惑的问了声:

    “副将以为有何不妥?”

    沈兵回答:

    “项燕非寻常人,他定会猜到我军会前往城父增援。”

    “且汝水由楚军控制,楚军随时都可以渡过汝水牵制我军。”

    陈端说:

    “可是副将,楚军若是渡过汝水,岂不在我军与蒙武军的夹击之下?”

    沈兵回答:

    “所以才是牵制。”

    “他们随时都可以再由汝水撤回东岸。”

    魏呴点了点头:

    “楚军这么做,可以尽其所能消耗我军军力及士气,并阻止蒙武军重振旗鼓反攻城父。”

    沈兵接着说道:

    “而且不难猜,楚军派过汝水的还是骑军。”

    “且数量可能还不少。”

    魏呴和陈端纷纷点头。

    沈兵这些猜测合情合理。

    只有速度更快的骑兵才有可能起到牵制作用,比如机动到某地摆好阵势要战,等敌人结阵做好准备时又突然跑得没影,又或者在前方某地设伏……

    步兵就很难做到这些。

    之所以沈兵还认定骑兵数量不少,是因为如果骑兵数量少了,比如只派出两千,那只需要黑甲军前去应战就够了,大梁军可自顾自继续行军,于是就起不了多少作用。

    因此,楚军这些骑军要能起到“牵制”的作用,首先就是要能压制住黑甲军。

    以楚军的战力对阵秦军,有把握压制就必须两倍甚至三倍的兵力。

    沈兵问:

    “楚国骑军可会骑射?”

    魏呴和陈端不约而同的摇了摇头。

    陈端很肯定的说道:

    “魏楚两国时有摩擦,是以我等对楚国骑兵十分熟悉。”

    “其也是与我等一般,骑射大多为臂张弩。”

    这就是战国的特色。

    别看秦攻魏时楚国会前往救援,其实很多时候两国之间也不和甚至还有大小规模的战争。

    沈兵说:

    “如此甚好。”

    “我等身着黑甲不惧楚骑弩箭,而我方弓箭却可以伤敌。”

    “是以我等何不以骑制骑?”

    魏呴不由一愣:

    “副将的意思是……”

    沈兵点了点头:

    “以黑甲军抢先接敌,使敌人无法牵制我步军运粮。”

    陈端不解的望向沈兵,说:

    “黑甲骑军可以骑射,若是与敌骑作战或能以少胜多。”

    “但汝水绵延数百里,我等不知敌骑在何处渡河,又如何能抢先接敌?”

    沈兵摇头说道:

    “我等不需知道敌军在何处渡河,敌军自会来寻。”

    魏呴和陈端闻言不由再次朝沈兵投来不解的目光,哪有敌人会自己找上门来的?

    沈兵则笑着说道:

    “楚军希望粮草不会落到蒙武军手里,这才全力截杀运粮队。”

    “但若黑甲骑军携数百辆装满粮草的马车先行北上呢?”

    魏呴和陈端两人不由“哦”了一声。

    显然,楚军不会任由这批粮草落到蒙武军手里,所以必然会派出骑军来截杀。

    只是这些楚国骑军不知道的是,他们才是被截杀的对像。

第二百一十七章 项络

    军情紧急,黑甲军只准备了半个时辰就出发了。

    他们随军带着两百辆运粮车。

    只不过说是运粮车其实只有一部份带着粮食,大多是带着箭矢……黑甲军作战需要大批箭矢。

    当然,外人不知道这些马车运的是什么,甚至除了陈端之外黑甲军都不知道。

    陈端临行时还大声冲部下喊道:

    “蒙武军有难,我等务必在两日内将粮草运到!”

    于是这还能有错?

    马上就有奸细将情报飞鸽传书到楚军手中。

    项梁收到情报后没有迟疑,当下就命项络带早已准备好的一万骑军渡过汝水准备应战。

    这项络是刚由江东增援而来的江东子弟兵。

    江东子弟因为生活在水网密林处大多不擅骑术。却总有些人例外,比如这项络便出身于马商且爱马如命,这单名“络”字便是马笼头。

    由于家世原因,这项络自小便好骑术,作为江东子弟当然也是熟读兵书,用其统领骑军正是恰到好处。

    此时项络一得命令,便意气风华的领兵渡河。

    在渡口马嘶人喊忙得不亦乐乎时,项络就与部将一起看着地图讨论方略:

    “敌人首批粮草已由黑甲军押送北上,兵力三千。”

    部将疑惑的问:

    “黑甲军?他们不是水军么?”

    项络回答:

    “他们原本便是魏国骑军,在沈兵置下之后才被训练为水军。”

    “此时又转为骑军。”

    部将闻言不由沉默了。

    过了好一会儿才有人说道:

    “据闻黑甲军的藤甲几乎遍布全身,不但轻便还能挡箭矢……”

    楚军在牵城曾经败在黑甲军手下,当然知道这些。

    不过话还没说完,项络就回答道:

    “这又如何?”

    “此次是骑战。”

    “且我军兵力过万而黑甲军不过三千。”

    “何况黑甲军还得护着粮草……”

    若是有东西需要护着那便是牵绊,对骑军而言就会影响机动性和灵活性。

    部将们纷纷点头。

    这的确与水战不同,何况黑甲军之所以能在水战中获胜,相当一部份原因是有车轮战船及拍竿。

    接着项络就布署了一个简单的对敌方略:在阮桥镇设下埋伏迎敌。

    这方略看似简单但实则却有文章。

    要到阮桥镇先要过一座桥,其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小山。

    这样的地形十分适合楚军设伏,其骑兵可以分两部藏在小山内,待敌军过桥后再围而歼之。

    若秦军想退,却因后方只有一座桥一时无法撤出,于是便处于尴尬的境地。

    众部将哄然领命,然后带兵直奔阮桥镇。

    不过项络这却是小看秦军了,这么明显的伏击地又怎能瞒得过秦军?

    阮桥镇距离汝阴不过百余里,以黑甲军的速度第二日便赶到了此镇。

    陈端一看这地形就令大部队停了下来,然后派出几队轻骑前去查探。

    这几队轻骑根本就不需要上山,他们只在山脚附近查探一番就知道必有埋伏。

    楚军有上万骑军,骑军的蹄印或许能掩盖,但战马路过时留下马尿马粪却无法面面俱到全部清除。

    黑甲军前身就是魏国骑兵,而且还是骑兵精锐,当然知道如果查探。

    不久这几队轻骑就返回向陈端报告:

    “校尉,前方有大批敌军埋伏。”

    “应该就在左右两座山林内。”

    陈端点了点头,暗道果然让副将算准了,这些楚军这么快便送上门来。

    他看了看地图,就下令道:

    “全军沿河而上,西侧十里外还有一座桥,我等从该桥过河!”

    大军应了声就掉转了方向。

    这一来那项络可就沉不住气了,秦军不仅没上当还改变了行军方向,明显就是看破埋伏,继续这么下去还不是眼睁睁的看着他们绕过去?

    于是一举手,就下令骑军出击。

    一声绵长而浑厚的牛角声,楚国骑军从林中、山后转了出来,密密麻麻的到处都是,只看得陈端都有些头皮发麻。

    王贲倒是初生牛犊不畏虎,首次接敌甚至有些兴奋。

    他当下就向陈端要求道:

    “校尉,属下请战殿后。”

    却不想陈端想也不想就回答道:

    “全军前进。”

    王贲有些不解,若是没人殿后……那楚军从后方掩杀上来怎么办?

    为什么不利用身后那座桥挡上一挡?

    随后王贲便眼睛一亮,明白了陈端这命令的用意。

    这很明显就是引诱敌人来追,也就是说……此战为的就是要寻楚骑军主力作战?

    楚军中计了!

    如果沈兵知道王贲想的这些,只怕又要叹服王贲过人的心计。

    他仅仅只是听了陈端的命令就反推出沈兵的所有用心,这只怕比沈兵设下此计还要难。

    项络见秦军没有应战,接着果然中计下令骑军从后头追杀上来,另外还分出五千人到七里外的桥梁堵截。

    于是楚骑军当即就分成两队。

    古时这命令一下把部队派出去就很难收回来了,尤其是快速赶往目的地的骑军。

    这时代可不比现代可以发个电报就成,传递命令的信差也是骑马,全速奔跑也不比骑军快多少。

    接着,黑甲军才往前走了一半便突然兵分两路:

    一路一千人带着运送粮食箭矢的马车往回走,另一路两千人则带足了箭矢折返回阮桥镇……

    正如之前所说,带着运送补给的马车的确会有所牵绊。

    是时楚军在阮桥镇的骑军只有半数过桥,突然见黑甲军气势汹汹的杀了回来不由大乱。

    项络赶忙下令道:

    “过桥者结阵迎战。”

    “未过桥者继续过桥!”

    虽然项络知道中了敌人的分兵之计,但他并不惊慌。

    原因是项络大概看了下黑甲军的兵力,应在两千人左右。

    而楚军已过桥的骑军就有两千余人,这要是厮杀起来胜负还是未知之数,何况楚这边还有兵力补充。

    然而,下一秒项络很快就知道自己错了。

    因为黑甲军骑着战马高速从楚兵前方穿过,个个在马上弯弓搭箭……接着那箭矢顺着风势及马匹前行的惯性“嗖嗖”的射入楚军阵中。

    楚军立时就是一片人仰马翻。

    项络吃惊的望着这一幕……黑甲军,居然能在马背上弓射?

第二百一十八章 骑射

    黑甲军有如一阵风般从楚军面前穿过,风中还带来几批密集的箭雨,楚骑军当场就被射死射伤百余人。

    项络哪里肯就此罢休,当下命令:

    “追,别让他们逃了!”

    部下哄然应声就策马追了上去。

    首批追上去的有两千余人,这支队伍由一名叫张咂的军候率领。

    或许是因为人多势众,又或许是因为黑甲军在“逃”,所以张咂心下一点都不觉得害怕,反而有些立功的迫切。

    于是张咂领着骑军从一开始便全速追赶。

    秦时骑军对骑军作战,被敌追赶往往是大忌。

    因为被敌追赶就是处于前方,这会成为敌人的目标,敌人可放心在后方开弩、瞄准。

    若处于前方要放箭就得回身……先不说这回身的动作在没有马蹬的时代相当危险,其全程还在敌人视线内,一有回身的动作就知道要放箭,于是便趴低身子躲避。

    于是这是骑战尽量避免的情况,车战也是如此。

    是以骑战、车战更多的是面对面来回冲杀,要么就干脆下马结阵步战,即便要逃也会留下一队在后方殿后,而不是像现在黑甲军一般全军一古脑在前方“逃跑”。

    张咂领的两千余楚军此时就处于后方追赶的有利位置,于是楚军士气高涨一边开弩放箭一边喝喝有声。

    然而还没过多久张咂及一众楚军就发觉不对。

    楚骑军所持的是弩,弩箭弹道较为平直,于是发箭只能是前方几排,再往后弹道就会被自身挡住。

    这么一算计,全军两千多人能发挥作用的不过数百人。

    更让张咂气愤的还是……黑甲军盔甲十分严密,不仅有一顶大若车轮的笠式头盔还有披膊,暴露在外的只有小臂,且后背还背着一面圆盾。

    藤甲轻,即便是这么大面积的防护重量依旧不大。

    于是楚骑兵即便在有利位置往前一发发的射出弩箭,却就像给黑甲军搔痒一般,箭支要么就是钉在藤盾上要么就是无法穿透弹开掉到地上。

    圆藤盾的防护性不如方藤盾。

    之所以用圆藤盾,是因为骑兵在马上作战空间较小且需要保持平衡,带着一面尺寸过大的方盾显然不合适。

    圆藤盾是用藤条一圈圈的编在骨架上,不似方藤盾一般是纵横交错。

    一圈圈编就存在一个问题,其圈与圈之间存在较大间隙,箭头若是恰好横向插入这间隙就有可能穿透并钉在圆盾上。

    不过这问题却不大,原因是这圆藤盾是背在黑甲军背上做为额外的防护,其下还有一层背甲。

    若战局只是这样那也就罢了,两军互相无可奈何彼此相安无事。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黑甲军使用的是弓。

    弓与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弹道弯曲,弯曲就意味着它不像弩一般存在遮挡问题,于是两千黑甲军几乎都能发挥作用,那箭矢是一波接着一波源源不断的射往跟在其后追赶的楚军。

    见此,跟在其后的项络不由直抽凉气。

    项络吃惊是因为黑甲军不仅可以在马背上放箭更可以朝后放箭,这在中原骑战中可是从未有过的。

    其实黑甲军为了拥有这样的本领也是经过数月的苦练,而且也并非实质意义的“往后”,而是“往侧后”放箭。

    这有些像是水军的战术,就是黑甲军分成几队并排前行,这一队负责射杀另一队后方的敌军,己身后方的敌军则交给友军。

    于是“往后”就变成了“往侧后”放箭,难度显然要少得多却能达到相同的作战效果。

    楚骑军则因为身着轻甲……

    这是这时代骑军的共同点,没有马蹬就意味着不可能身着重甲,否则无法上马也无法保持平衡。

    于是几乎所有骑兵只着胸甲,也就是护住胸前要害部位,且大多是质地更轻的皮甲。

    这一来暴露在黑甲军面前的范围虽不能说大,但却比黑甲军的藤甲要大得多。

    于是楚骑军在追击过程中便不断被射下马来,结果是越追越少越追越少,才只追出几里远楚骑军就少了一半。

    张咂暗自心惊,但一想身后还有援军便咬牙忍着继续追赶。

    然而,在他身边的亲卫也倒下几个后便大喊一声:

    “收兵,收兵!”

    “返回阮桥镇与主力汇合!”

    ……

    其实这哪里是“收兵”,分明就是逃跑,而且还是吓破了胆的逃跑。

    黑甲军又哪里肯放过他们,其见楚军勒马回头,也跟着掉转马头从后方掩杀上来。

    于是敌我双方的追赶就掉了个个,变成了敌逃我追。

    这时黑甲军的优势就更大了,正如之前所说,在逃的骑军几乎没有杀伤力……这对黑甲军不成立对楚骑军却成立。

    此时的楚骑军就是一个个靶子,而黑甲军因为是正射于是射速更快拉弓更烈,于是一排排箭雨过来楚骑军就发出一阵阵惨叫掉下马来。

    张咂一看情形不对,要是继续这样下去只怕还没逃到阮桥镇与主力汇合便已被射个干净了。

    又大喊一声:

    “兵分两路!”

    接着就独自带着亲卫奔往另一方向。

    张咂希望分开逃以摆脱大批黑甲军追击。

    这或许是对的,因为张咂及其亲卫人数较少,有可能会被当作溃兵而不加理会。

    但张咂很快就失望了,黑甲军随后就分出一小队来单独追向张咂及亲卫。

    张咂心下恨得直咬牙,他能做的只有为手中的臂张弩搭上箭,然后回身射去。

    张咂明知弩箭伤不了对方,他只是发泄愤怒。

    哪知张咂才刚转身,就有一枝箭“嗖”的一声从他脸庞划过,张咂被吓得一个分神就从马背上掉了下来。

    还没等他来得急起身,其后黑甲军就冲了上来……没有人会因此停住脚步,哪怕其头盔的羽饰显示他是一名军官。

    于是,一个个马蹄狠狠的踏上张咂背部,张咂只惨哼几声便趴在地上再也没有声音了。

    众亲卫一见这状况就慌了手脚。

    主将一死他们这些亲卫就算逃了回去也是难逃一死,于是不知谁带的头,纷纷高举武器投降。

第二百一十九章 战法

    是时项络正领着过了桥的两千五百骑赶来援,还没走多远就看到一众散乱的楚骑狼狈不堪的退了下来。

    项络只道是这是些贪生怕死的散兵,当下拍马上前大喝一声:

    “临阵脱逃者,杀无赫!”

    接着一挥手,身后的骑军纷纷举起弩箭瞄准这些逃兵。

    然而逃兵却大喊:

    “校尉,我军败了,军候战死!”

    项络自然不信,这前后才不过一柱香的时间且又是骑战,哪能败得如此之快,于是高喊一声:

    “休要胡言乱语,再不停下莫怪我无情!”

    逃兵只好接二连三的停了下来并按项络的要求整队准备再战。

    然而这只是项络一厢情愿的想法。

    逃兵个个都知道黑甲骑军的厉害,心知项络这两千五百骑亦同样不是黑甲军的敌手。

    事实上何止是项络的两千五百骑,便是一万骑对上那三千黑甲军只怕也无可奈何。

    于是项络的命令归命令,逃兵也只是被弩箭逼着这才不得不止步。

    但是当黑甲军又出现在另一头时,逃兵又开始骚乱了。

    项络依旧大喊:

    “不许后退,违令者杀无赫!”

    这命令初时还有威摄力,但随着黑甲军越来越近就没人理会这许多了。

    不知是谁带的头,逃兵们一拉马头就从两侧逃走……这是很聪明的一种做法,进也不是退也不行,那就从两侧逃跑。

    项络见此情景不由气急败坏。

    这可是关系到他校尉威信以及部队士气,若是这么放纵下去,那他往后还怎么指挥部队?

    于是一咬牙就下令:“放箭!”

    随着一阵“嗖嗖”声,那些逃兵就一个个掉下马来。

    接着项络又大喊:

    “开弩,准备应战!”

    然而这时却来不及了,黑甲军的箭矢转眼就由正面射入楚军阵中,接着又是一批……只打得楚骑一阵大乱。

    项络大声催促兵马上前与黑甲军近战。

    其实这时代的骑兵并不适合近战,比如手里挥着一把剑,一剑砍向敌人虽能将对方杀伤,但反作用力却很容易使骑手失去平衡掉下马来,枪、戈、戟之类的长兵就更不用说。

    其中又以骑军互冲为甚……高速奔跑的战马相遇,必会人立而起毫无疑问会将骑手摔到马下。

    是以骑战要么用弓弩要么下马步战。

    此时的项络似乎有些急燥,竟下令与敌近战。

    但往细处想想,项络这命令却是有道理的。

    首先是项络此时已信了逃兵的话。

    之前不信是以为逃兵只是少数散兵,但是当大批黑甲骑军出现在对面时就不是散兵可以解释了。

    如果只是散兵逃回,那么张咂所领的主力在哪呢?

    难道凭空消失或是逃到其它方向?

    所以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如逃兵所说,张咂部已经被黑甲军击溃,接着黑甲军再一路追杀至此。

    项络隐隐觉得这与黑甲军能在马背上弓射有关。

    不过他还是感到头皮阵阵发麻,这么短的时间就能将张咂的两千五百骑击溃,那是不是说自己这两千五百骑也会是同样结果?

    既是如此,就不应与黑甲军远战而应选择近战。

    就算近战危险也在所不惜,因为楚骑危险黑甲军也同样危险。

    而楚骑兵力更多,于是一个拼一个下来显然楚骑更占便宜。

    另一边的楚军还有五千骑,只要能战到五千骑赶来……那么这场战就毫无悬念了。

    项络的想法是对的,而且还有机会。

    因为此时的黑甲军正迎面朝楚骑直奔而来……这其实是陈端或者也可以说黑甲军使用这种战术不够娴熟出现失误。

    此时若是楚骑也策马迎上去,只怕黑甲军来不及转向就迎头撞上了。

    那会是什么情况就不用多说了,马匹撞在一起乱成一团,骑手掉下马来被受惊的战马践踏……虽然黑甲军有骑射的本领却没有不掉下马不被马踩死的本领。

    于是结果就会像项络预想的那样,敌我双方都损失惨重。

    但打平局对楚军来说就是赢了。

    从这一点说,项络是个精明的校尉,一个合格的指挥官。

    问题在于有强将也要有精兵。

    项络的命令虽下达了,但一众楚骑听着却愣了……

    这要是冲上去还不是自寻死路吗?

    校尉莫不是疯了?

    我等兵力多于秦军,何必用这种自杀式战法?

    于是任凭项络不断喝令,一众楚骑愣就是在原地踌躇不前,只气得项络破口大骂却又无可奈何。

    战机稍瞬即逝,不久黑甲军便一拉马头朝侧翼行去。

    无奈之下项络只能大喊一声:

    “追!”

    这一下楚骑总算动了,大批人马轰轰烈烈的跟在黑甲军后头追杀。

    接着,他们很快就明白了之前张咂的部队是什么状况。

    与张咂不同的是,项络对此早有准备,一看情形不对马上将部队拉了回来。

    黑甲军自然在后头追杀。

    但项络却是拼着箭雨将部队拉过桥并在桥头布阵,这才稳住了阵脚。

    这的确是个好方法,因为黑甲骑军是依靠机动与敌保持接触发挥骑射的作用。

    但若是过桥就会被楚军围堵,于是当然不能强攻。

    只是项络一点人数……两千五百骑又只剩下一千余骑。

    项络正想松一口气,却见黑甲军又风驰电掣般的朝西而去。

    项络不由大惊,赶忙下令道:

    “快去通报吴展部,令其万万不可出击,务必守着桥头不可让敌过桥!”

    信使应了声,就策马往西去通报。

    其实这却是项络想错了,黑甲军往西并非去找那五千骑麻烦,而是这两场仗下来箭矢已差不多用完了,他们是去寻找马车补给箭枝的。

    王贲这两场仗打得甚是痛快,他又敬又畏的对陈端拱手说道:

    “校尉好战法,我等以一敌二却能将楚骑杀得太败,让王贲大开眼界!”

    陈端笑道:

    “这又哪里是我的战法?”

    “若非副将训练,我等又如何能知骑射有这诸多好处?”

    王贲闻言不由惊得下巴都差点掉了下来……这居然又是沈兵的战术?!

第二百二十章 撤军

    此战黑甲军不过折损二十余人。

    这二十余人大多是作战时没有把握平衡不小心掉下马来才被楚骑所伤,其中有几个是战马被楚军所伤受惊乱跑的原因。

    而楚骑少说也有伤亡三千余人。

    之所以是大概的数字,是不清楚有多少散兵逃到树林里藏了起来。

    这伤亡比破了黑甲军牵城水战时的纪录。

    河的这一边到处都是楚骑兵的尸体,以及到处乱跑的无主战马。

    黑甲军当然不会浪费,将这些战马楚骑盔甲、装备等都收缴聚拢起来……在这资源少且制作全靠人力的时代,这些玩意可都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尤其是那些战马,收拢了之后一清点居然有两千多匹,几乎都能给黑甲军再分一匹了。

    当然,这些东西的作用有时还不仅仅只是财富这么简单。

    项络这两场仗下来都有些被吓破胆了,哪里还敢继续与黑甲军骑战,赶忙命楚骑沿河布哨以防秦军渡河。

    这个准备倒有道理。

    如果黑甲军能做到全军骑射且身着藤甲不惧箭矢,那么在这种“非接触”的骑战中几乎是无敌的。

    是以一旦让黑甲军偷偷过了河,那么河这边的楚军便完了。

    另一面,项络还马上派出信使去通知项燕,这其中当然包括黑甲军的战术……他已经吃了亏,可不能再让项燕也吃亏。

    其部将甚至在劝说项络退兵:

    “校尉,黑甲军厉害,我军又无应对之策。”

    “这般下去可不是办法,再候上几时等大梁军一到……”

    部将说的确是有道理。

    黑甲军只是先锋,其后的大梁军才是秦军主力。

    此时黑甲军是骑军无法强攻、强渡,大梁军那些步军赶来就不一样了。

    到时在大梁军和黑甲军的夹击下,这些楚骑哪里还能幸免?

    项络又哪里会不知道这些,他叹了口气道:

    “你道此时撤军又能讨得了好?”

    “我军一撤那黑甲军岂能不一路追杀?”

    “到时只怕我等还未退回汝水便已全军覆没了!”

    部将一想,还真是。

    楚骑要撤的话又怎么个撤法?

    留下两千人殿后?

    但两千人应会三千黑甲军又如何会够?

    这两千人各守一座桥就差不多了,还要守十余里长的河水?

    于是可想而知,这么做就会轻易让黑甲军过河然后衔尾追杀,到时楚骑甚至还分成几个部份互相无法支援。

    但若是派更多人殿后,比如两千守桥两千沿岸守河……此时的楚骑总兵力也才不过六千余人,留下四千殿后那不叫撤军,而是逃命。

    也就是说,楚军此次不但大败,剩下这六千余骑还摄于黑甲军的战力被粘在此处不敢动弹,打又打不过走又走不掉。

    项络叹了口气,说道:

    “我等原本还道以一万骑军能快速围歼黑甲军,不想却是这三千黑甲军围歼我一万骑!”

    这话虽是有些讽刺但却是事实。

    部将有些紧张的问:

    “校尉,这该如何是好?”

    项络回答:

    “此处距离汝阴有一百余里,大梁军应在明日午时左右才能赶到。”

    “我军便在此守上一夜,待天色入黑时,我军便可乘夜色退兵。”

    部将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这的确是个好主意,如果楚骑想要逃走的话也的确只有在夜里才能逃走。

    因为像黑骑军这样的粘着敌人打的战术要求能见度好,一到夜里就很难施展了。

    比如在夜色里很分清敌我。

    其实分清敌我还好,因为黑甲军是全身黑甲,而楚军则身着会反光的皮甲,稍有点月色或是星光就能分辩。

    问题是弓射要在较远的距离,且如果黑甲军自身着黑甲在夜里看不见,马匹就很容易撞在一起……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一掉下马来几乎就是没命。

    更严重的问题,其实是夜里无法看清地形也无法驾着马快速奔跑。

    比如地面有个土坑,再比如有棵横在面前的枯树……

    这要是在黑夜中策马奔腾而且还整队飞驰,一跤下去形成连锁反应就根本就不需要敌人来杀,自己就折损过半了。

    但黑甲军这速度一慢又会出现另一个问题:没了速度优势就无法与敌人保持距离实施“非接触战”。

    所以这项络算是个人才,他凭借着自己对马匹的熟悉能推理出黑甲军这战法不适合夜战。

    然而即便项络机智,但还是漏算了一点:大梁军的行军速度可不像他想的那么慢。

    项络这是想当然的以其它步兵的行军速度计算大梁军。

    阮桥镇距汝阴一百余里,步军日行五十里,于是足足需要两日。

    而此时距大梁军发兵只有一日,也就是大梁军要等到明日午时左右才能赶到。

    这算得没毛病。

    但大梁军在沈兵的训练下早已适应了慢跑,再加上又不着盔甲,一日行军七十里不成问题。

    再加上又赶了一段夜路,于是在这天下午申时就赶到了阮桥镇。

    接下来的情况就不稍说了。

    大梁军卜一赶到就马上对楚骑发起进攻。

    强攻的就是楚骑守的桥。

    黑甲军怕被楚骑于桥头围攻,大梁军这些步兵却不怕,尤其大梁军还装备有狼筅。

    只见一队队步兵稳步沿着木桥渡过河去到对岸摆开弧形阵势。

    楚骑还希望以弓弩挡住大梁军,无奈大梁军人人手持藤盾遮挡,那些弩箭根本伤不了他们。

    若是弩箭不起作用就更别说冲阵。

    这时代用于冲阵的通常都是战车,至于骑兵……随便用拒马枪一挡,冲阵的骑兵都要一排排的从马上掉下来。

    于是楚骑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下马步战要么逃跑。

    这其实也没什么好选的。

    秦军有三万大梁军再加上三千黑甲军,一共三万三千人。

    而楚军只有六千余骑,且还是被黑甲军打得心惊担战士气全无的六千余骑,又如何能战?

    于是项络就再也顾不上是否被追杀,一声令下就带着部下仓遑逃窜。

    黑甲军也不客气,越过桥就在后方衔尾追杀……三千骑追杀六千余敌骑,且敌骑几乎没有反抗之力,这也算是一道奇景。

第二百二十一章 回师

    最后当项络等人逃到汝水时就只剩下两千余骑。

    而且这还不算完,楚骑在汝水集结准备渡河时又遭黑甲军一阵猛攻。

    其实楚骑这时已不需要害怕了,他们只需要下马结起盾阵等着对岸友军派船过来接应就行,黑甲军也不至于同时也无法对其强攻。

    但楚骑一路上已被黑甲军追得肝胆俱裂此时已毫无战意,慌乱之下竟有许多人不顾一切的纵马跳进河里逃走。

    结果楚军又平白折损了一批骑军。

    直到对岸楚军驾舟派来援兵,黑甲军才掉转马头扬长而去。

    此战沈兵全程都没有参与。

    他一上来就在阮桥镇看到成堆成堆的战利品:盔甲、青铜剑、弩,还有两千余匹排得整整齐齐的健壮的战马。

    正在沈兵惊叹这战果时,陈端领着黑甲军又带回两千余匹战马,且战马上还背着一捆捆的皮甲。

    魏呴看中的倒不是战马,他此时已受命统领大梁军,大梁军是步兵,配了战马也没什么大用。

    他看中的那些皮甲。

    皮甲其实一点都不比青铜甲便宜,只是因为其轻便所以更多的是装备骑军,若是能给大梁军用他当然不挑。

    于是魏呴就对沈兵说道:

    “副将,黑甲军已有藤甲,不若这皮甲……”

    沈兵回道:

    “你便去清点一下,超过三千具就配给大梁军。

    “其余的留着另有用处,之后再配给大梁军。”

    魏呴大喜,当下就带着亲卫去清点了。

    清点下来竟有四千余具,于是就有一千余具分配给大梁军。

    魏呴没有迟疑,第一时间就把这些皮甲给了剑盾手。

    剑盾手站在队伍最前也是最危险的位置,当然也是最需要皮甲的。

    另一边的项燕在这时也收到了项络传来的消息。

    他一看黑甲军的战法就吃了一惊,暗道:

    “这沈兵竟如此了得,训练的黑甲军不只在水上无敌转为骑军也同样没有敌手。”

    “骑射竟有这等好处?为何我等却从未听说?”

    其实骑射的好处在这时代并不是什么秘密,尤其对北方几个国家比如秦、赵、燕等。它们长期与匈奴作战,匈奴用的就是这战法。

    甚至28年后刘邦就是被匈奴用这种战术打败的。

    但中原各国普遍没把这战术放在眼里。

    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原各国一出兵匈奴就逃,各国只道自己已胜了,于是根本就没体会到这战术的厉害。

    这状况持续了整个秦朝,到刘邦当皇帝时还自信满满的以为能轻松打败匈奴,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

    此时沈兵是完完整整的将这战术演示了一番。

    于是项燕才惊呼:竟有此等战法?

    项燕初时还没将这太放在心上,因为他收到的情报只有项络两战失利,且这两战都是在项络部只有两千余人出战的情况下。

    项燕理所当然的觉得项络在指挥上也存在不足,否则怎么会两千余人分批上前与敌作战。

    这么一想,这黑甲军的战法虽是厉害,但若是楚军一多,只怕那三千黑甲军也起不了多大作用。

    然而,当晚项络又让信使送来另一封信:

    “我部已撤回汝水东岸,幸存者不到两千。”

    “黑甲军极为凶悍,切不可以骑军对之!”

    这时项燕才算是体会到事态的严重性了。

    一万骑兵出去就只有不到两千人返回,且前后不过就一日,对阵的就只有那三千黑甲军……

    那黑甲军伤亡多少呢?

    项燕无从得之,因为项络在信中没说。

    不过项燕转念一想,若黑甲军全程都采用骑射的战术而楚骑的弓弩又对其无可奈何,这黑甲军的伤亡只怕是极少。

    这……

    项燕眉头紧锁将目光投往地图,心下暗道好在己方骑军已攻占城寨且构筑起防御无需出战。

    是以便是那黑甲军来了只怕也无可奈何。

    但转念一想又觉得不对,骑军又如何能不出战?

    若是骑军不出战又与步兵何异?

    且黑甲军攻击的若不是城寨而是步兵呢?

    步兵……步兵可构起盾墙且可以弩箭还击,此战法或对步兵无甚效果。

    当然这只是项燕一厢情愿的想法,事实上骑射对步兵只要战术运用得当就会是另一种优势,蒙古骑兵的战术就证明了这一点。

    不过由于此时没有马镫只能骑射不能砍杀和冲阵,所以优势会弱化许多。

    接着项燕再往细里一想,霎时就被吓出一身冷汗……

    若黑甲军不攻城寨也不攻步兵,转而进攻补给线却是正中楚军弱点。

    楚军不正是用骑军断了蒙武军的补给线吗?

    黑甲为何又不能反攻楚军补给线?

    到时黑甲军对上的便是补给粮队,那又如何是其敌手?!

    那时楚骑是增援好还是不增援好?

    若是增援,自己这一万骑军或许便是项络部第二。

    若是不增援,粮道并要为其所断,楚军便反被黑甲军、蒙武军、大梁军所围。

    项燕一时没了办法,在帐内走来走去也不知如何应对。

    这就是一种兵种优势。

    战场上之所以有这些兵种都自有其道理,都是各国在战场上通过鲜血和生命的教训发展出来的。

    比如战车可攻可防,可在地势平坦地区冲阵。

    比始骑军可以快速机动应对意外战情。

    步兵则是攻城掠地不二的选择。

    这些兵种可以弱,但不可以无。

    因为一旦完全不发展某一兵种,作战时就会出现无法解决的漏洞而为敌所乘。

    楚军有这些兵种,原本没什么问题。

    问题在于黑甲军一出,楚军那些骑军就不是“弱”了,而是几乎可以无视想当于“无”了。

    于是黑甲军在骑军这领域就可以为所欲为尽情发挥骑军优势压制楚军。

    然后项燕就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是保补给线还是将骑兵派上去送死?

    如果将骑兵派上去送死有用的话,项燕或许依旧会选择这个选项。

    因为这毕竟可以解了楚国这次危机。

    然而,骑兵死了之后呢?

    补给线依旧要断,这仗还怎么打?

    最终项燕只能恨恨的咬牙下令道:

    “撤军,回师城父!”

第二百二十二章 追敌

    项燕这命令让部下有些懵。

    甚至就连项伯都不理解,他匆匆赶到帅帐问:

    “上将军,我军已切断秦军粮路将其逼退,何以在此时退兵?”

    项燕没说话,只是朝放在案桌上的情报扬了扬头。

    项燕其实是想考考项伯,看他是否能从情报做出与自己一样的推断。

    但项燕却失望了,项伯只扫了一眼情报,然后就恨恨的说道:

    “项络这厮可恨,口口声声说必会阻滞秦军,不想却无能至此!”

    “一万骑军竟被三千黑甲军杀得太败!”

    接着项伯又话锋一转,说道:

    “上将军,便是项络败了我军亦不至要退兵。”

    “秦军来援的不过是三万大梁军。”

    “来了正好,我等一并把他们也围了!”

    项燕怒目瞪了项伯一眼,嘴上“哼”了一声也懒得解释,只回了一句:

    “勿需多言,下去准备便是!”

    项伯还想说什么却被项燕的眼神制止了,于是也不敢多嘴拱了下手就退下。

    望着项伯的背影,项燕不由叹了口气,暗道这项伯如此短视将来又如何能担大任?

    这也是项燕让项梁独领一军而项伯却一直跟在身边的原因。

    此二子虽追随项燕多年却相去甚远:项梁心细慎密长谋远虑,而项伯却意气用事目光短浅,不知何时才能堪大用。

    项燕不知道的是,往后还是这项伯混得更好也更长命。

    项梁在二十年后揭竿而起带兵反秦,最后于定陶兵败身死。

    项伯则被刘邦收买,一而再再而三的从项羽手里将刘邦救下,之后更是被刘邦赐姓刘封为射阳候。

    项燕若是知道这些,只怕此时就要气得一剑把这项伯给砍了。

    别说项燕所部不解,便是其对手也就是蒙武在听到楚军撤回城父之后也大感意外。

    楚军明明已占了上风,只要继续控制着那些城寨,秦军数万人马就不得不撤往汝水。

    到时汝水也会粮草不足……一条补给线难以支撑起两支军队的作战,且补给线还暴露在楚军的兵锋之下,秦军三面应敌形同孤军。

    这也是秦军要兵分两路分别进攻汝水和城父的原因。

    集中所有兵力进攻汝水不是不行,而是秦军深入楚境作战,只攻一处就会使秦军进攻路线尤如单刀直入三面临敌,极易被楚军包围。

    而若是兵分两路彼此相隔两百里同时进攻,这样不仅两军可以互相呼应、互相支援,还可以在中间打出一片安全区域供后勤补给运作,两军顶多也只需要应付两面之敌。

    是以蒙武军一败,在汝水的杨端和军也就孤掌难鸣只有撤军一途了。

    然而就在蒙武军一路南撤楚军穿插并占领后方补给区时,楚军却撤退了?!

    蒙武自言自语的说道:

    “这会不会是项燕那厮设下的陷阱?”

    部将说道:

    “将军,或许是因为大梁军来援……”

    还没等部将说完蒙武就打断他道:

    “大梁军不过三万余人,且还未接战,你道他们是神兵天将,如此就能吓退楚军?”

    部将连声称是,过了一会儿又忍不住说道:

    “据闻大梁军在阮桥镇大败楚军……”

    蒙武想也不想就回了声:

    “三万余人击败一万楚军,如何能称大败?”

    也难怪蒙武会如是想。

    沈兵送给蒙武的情报就是轻描淡写的大概说了下状况。

    他总不可能说此战黑甲军怎么怎么以少胜多又用了什么什么战法……如果这么说那就是**裸的炫耀。

    所以蒙武知道的反没有项燕多。

    于是蒙武军便退也不是进也不能。

    退,楚军已撤军了,再往南退岂不是要让大梁军看笑话?

    进,又担心这是项燕的奸计,一进就掉坑里去了。

    就在蒙武迟疑时,就听探子进营来兴奋的大叫:

    “将军,援军已至,正是黑甲军!”

    蒙武走出帐外,只见外头已是欢声雷动,秦军兵士不断冲远处挥手致意。

    蒙武沿着兵士的目光望去,果然就见一里外一片黑压压的骑军策马而来,不是黑甲军还能有谁?

    黑甲军越来越近,马蹄声越来越响。

    蒙武还以为黑甲军会停下来与其汇合,却不想它直接绕过秦军大营继续往北。

    正在蒙武疑惑时,就见两骑策马入营,骑手娴熟的勒马停步接着跳下马来跑到蒙武面前,报道:

    “将军,属下奉校尉之命前来请罪。”

    “战情紧急,校尉领军追敌是以未来相见,请将军见谅。”

    报完之后,两骑又匆匆上马追大部队去了,一副担心楚军跑得太快追不上的模样。

    只留下蒙武军一众人目瞪口呆。

    这什么情况?

    项燕军少说也有十余万人,黑甲军这三千骑就敢上前追杀?

    这是不是嫌命长了?

    愣了好一会儿蒙武才反应过来。

    这可不行啊!

    他蒙武手下还有六万之数呢……这段时间蒙武又是攻城又是攻汝水,接着又被楚军追杀,十万大军已被耗成只剩六万。

    人家三千黑甲军都有勇气去追击楚军,我蒙武带着六万大军哪能就在这发愣?还在担心是不是敌人的陷阱而不敢追敌?

    于是没有多想,蒙武当即下令大军北上追敌。

    大军开拔后蒙武还对部将说:

    “三千骑就敢上前追敌,这陈端也忒小瞧楚军了!”

    “轻敌冒进急功近利,岂能不吃亏?”

    “这黑甲军说是来救援我军,只怕还需我军救援。”

    然而打脸的现实很快就来了……

    跟在其后的蒙武军一路上看到的都是死尸和俘虏,有些虽说不算俘虏,但却几百楚军被数十名黑甲军困住无法动弹。

    这就是黑甲军骑射对步兵的好处:

    步兵若是结起盾阵,黑甲军的确对其无可奈何。

    但黑甲军无需奈何得了步兵,他们只需隔远了绕着步兵跑,步兵稍有放松要去追赶大部队……黑甲军便策马上来放箭。

    无奈之下步兵只能再结盾阵,于是走又走不了打又打不到,只能等着蒙武军上来将其俘虏。

    这时蒙武才发现,或许那项燕军还真是被沈兵给吓跑的。

第二百二十三章 准备

    沈兵是这天傍晚追上蒙武军的。

    那一车车粮食运进蒙武军时,秦军自是一片欢腾士气大振。

    蒙武面带尴尬前来迎接,他拱手对沈兵道:

    “蒙武愧对副将。”

    “若不是副将出手相助,我军只怕……”

    沈兵赶忙回礼道:

    “将军过谦了,你我皆为秦将,互相增援乃理所当然,将军勿需客气。”

    蒙武点了点头,但一想自己数万大军被项燕打得大败而沈兵只带三万余人就能将其吓退,而之前他与部下还一个劲的瞧不起大梁军,便又惭愧得无地自容。

    不过有这么一回也是好事,接着蒙武就客气多了。

    他将沈兵迎进帐内就问道:

    “不知副将此来可有何应敌方略?”

    沈兵拱手回答:

    “不敢说方略。”

    “属下以为,楚军既已退兵,我军便可如以往一般攻城。”

    “不过正如上将军所言,此战应做长远打算。”

    蒙武连连点头称是。

    顿了下又说道:

    “只是我军已折损四万,若还要分兵守后方城寨,只怕兵力不足……”

    沈兵回答:

    “上将军命我此来一是增援二是守城寨。”

    “将军若是没有意见……”

    蒙武又哪敢有什么意见,赶忙回答:

    “如此甚好。”

    “有副将守后方城寨,蒙武便可放心了!”

    蒙武的确可以放心,沈兵这支部队上来就把项燕给吓走了,那么驻守城寨当然不会有问题。

    当晚大梁军就在秦军军营旁扎营,黑甲军照例天色入黑后返回……黑甲军不适合在夜里作战,是以就不再追赶了。

    第二天一早,蒙、沈两军便分两个方向走:

    蒙军沿着楚军撤退的路线再次前往城父,而沈兵则往西行占领后方城寨。

    占领城寨并不是什么难事,因为这些城寨就像楚军的其它城池一样早已清空。

    沈兵要做的,就是在各村落、城邑留下几队兵,然后构筑好防御设好驿站以及烽火台。

    防御是用来应对有可能的攻击。

    驿站是用来传递信件和命令。

    原本驿站因为缺马而无法快传,但与楚军一战后缴获的战马给黑甲军每人多配一匹还有剩余,正好用于驿站设置。

    话说这楚军的骑兵来的也及时,此时黑甲军每人配两匹战马可以在很大程度提高机动能力,正好用于保护补给线。

    沈兵带着大梁军一路行军到陶城。

    陶城距离沙水不过十里,有一条人工河相通,是秦军岸走陆路进攻汝阴及城父的重要据点,几乎所有粮草都会由水路运到这里然后再由陆路运向两地。

    之前这里就是这里被项燕的骑军所占才使秦军方寸大乱。

    幸运的是负责此城安全的一个秦军五百主一看情势不妙,就抢先一步将大批粮食装船运回河上,这才使粮草得以保存。

    不过驻守陶城的这五百兵士却因为没得到撤退命令只能死守而尽数战死。

    这也是秦法严苛的一个弊端。

    如果按这五百主自身的想法,肯定是先和粮食一起撤到水上避其锋锐再说,以五百人挡敌人大批骑兵进攻不仅挡不住也毫无意义。

    但杨端和给他们的命令却是“与陶城共存亡”。

    如果这时代有电话或电报也还好,发个电报向杨端和请示下,杨端和或许就会更改命令让他们撤退。

    问题是这时代没有,而杨端和又远在百里之外的汝阴,于是他们就退无可退只有死在陶城。

    这些秦军的首级被砍下用麻绳串着挂在城门外,此时已有些**认出样貌。

    这种做法在这时代十分常见,目的就是为了吓阻敌人或是百姓,告诉他们站在敌人一边会是什么下场。

    沈兵能做的,就是命人将那些首级取下然后埋在城外。

    进得城内后,沈兵第一时间就到处看了看地形,然后清空这片区域所有百姓和兵士。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困难,因为楚军照例只留下老弱,陶城已是十户九空,清空百姓只需要令他们搬到另一处住所去。

    接着沈兵就命亲卫在城墙下挖了几条地道。

    地道不长,就是从城外通往城内,进出口都十分隐密。

    城外入口是在小土丘后,然后用木板封上再铺上泥土,从外表一点都不出痕迹。

    城内出口则是直接挖在木房内,比如床下、仓库里等等,同样是做了伪装,即便是百姓回来住在其中也很难发觉。

    另外沈兵又让人在城东山上挖了几个坑道,将粮食一车车推了进去,还有从楚军那缴来的盔甲装备等。

    最后再把这些坑道口封上。

    魏呴看着沈兵做的这些就有些莫名其妙的,他问:

    “副将为何如此?”

    “难道担心楚军还会来占了这陶城不成?”

    沈兵不答反问:

    “校尉以为此战我军能否攻下汝水?”

    魏呴沉吟了一会儿,就说道:

    “项燕老谋深算准备充分,且楚国贵族似有合力之势,汝水一线兵力渐增,我军要破汝水只怕难上加难。”

    沈兵点了点头,说道:

    “若我军无法攻下汝水,那么就只有撤军一途。”

    “到时这陶城岂有不再次落入楚军手里之理?”

    “我不过是提前做些准备而已,待下次我军再要攻城时就简单多了。”

    魏呴一听觉得也对,于是也就不多说什么了。

    其实沈兵这么做的确是为了重新拿回陶城更方便,但原因却不只是“楚军无法攻破汝水”。

    此时被秦军作为根据地的陈城已聚拢了数万楚国百姓。

    昌平君以稳定楚民为由成日为百姓操劳。

    也不知昌平君是否是演戏,这段时间他成日为百姓登记户籍嘘寒问暖,为百姓打粥送衣忙得不亦乐乎。

    初时百姓不知昌平君是谁,还道是秦国派来收买人心的,心理上还有些抗拒。

    但时间一长就知道昌平君居然是楚国公子……霎时就对昌平君肃然起敬。

    私下还有百姓偷偷向昌平君建议道:

    “陈城秦军不过五千之数,且尽不着甲。”

    “我等却有数万人,只要公子一声号令,我等便可……”

第二百二十四章 叛秦

    昌平君什么也没答应,只是制止这些“好事者”继续说下去。

    但其实这是一种很高明的做法。

    因为这就是告诉“好事者”昌平君有这方面的意思,否则第一时间就应该将“好事者”拖出去砍了。

    于是“好事者”就知道该怎么做了,他们暗中在百姓中为昌平君宣传并建立组织。

    与此同时,楚民的口粮又在减少……其实秦军给昌平君的粮食一点都没少,而是昌平君有意将其克扣又把锅甩给了秦军。

    昌平君知道,百姓对国家的概念较弱,尤其是中原各国的内部战争。

    所以只要能活得下去,他们大多都会选择忍气吞声或得过且过。

    但如果都到活不下去的地步了,也就只能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昌平君这招果然有效,没过多久吃不饱穿不暖的百姓就叫苦连天。

    这时昌平君再发下粮食,说是自己用私人财产从外地高价购来的……百姓便越发对其感恩戴德。

    此后昌平君再适时让部下放出谣言:

    “秦军在汝水战败粮草被夺,是以粮草紧缺不足以养活楚国百姓。”

    “秦军甚至打算坑杀一批百姓以节省粮食……”

    这谣言是半真半假。

    真的是秦军的确是战败粮草被夺,蒙武军还损失了四万人。

    假的是这对秦军影响并不大,尤其粮草更没有被夺去多少。

    且战局又再次稳定下来往有利于秦军的方向发展。

    但位于陈城的楚国百姓又哪里会知道这些,他们被昌平君这么一忽悠就信以为真了。

    百姓心下这么一思量:

    继续这样下去说不定哪天就会被秦军饿死甚至坑杀了。

    但若是反秦……此时楚军眼看就要胜利,反秦助楚军一臂之力岂不就是大功一件?加官晋爵还不等着自己?

    一时百姓中暗潮汹涌磨拳擦掌,暗中向昌平君请愿者络绎不绝。

    这时昌平君才觉得时机成熟,然后振臂一呼,叫道:

    “秦师不仁,敢犯我楚境。”

    “我等本为楚民,岂能以命事秦?”

    “此时不反更待何时?”

    于是百姓纷纷操起木棍竹条起事……此时不是农时,楚国百姓手里就连农具都没有,能找得到的武器就只有这些。

    王徨听到楚民造反时不由吃了一惊。

    他吃惊有两个原因:

    一是这叛乱居然是昌平君发起的,这让他始料不及。

    二是沈兵当初告诉他楚民造反他还不信。

    因为陈城这地方与其它城池不同,它是一个典型的易守难攻甚至可以说是令人发指的城池。

    别的城池城外只是护城河,而陈城城外直接就是人工湖,围着城墙一圈的人工湖,只留下几条小道横穿人工湖直抵城门。

    这样的城池若不是当初项梁主动放弃,只怕攻个几年也攻不下来……因为只需要几十名弓弩手往城墙上一站,就可以封锁城下的小道让敌人无法近身了。

    不过说实话,项梁放弃陈城却也是对的。

    这样的城实际上是死城,敌人攻不进来,自己也攻不出去……敌人同样也可以用几十名弓弩手封锁住小道。

    其结果就是直接把项梁及其置下大军封锁在陈城内无法动弹。

    因为这原因,王徨只需要守住城门叛军就无路可逃了,何况大梁军还有狼筅和鸳鸯阵,这玩意应对敌人集群式冲锋可是有奇效的。

    是以王徨只以为沈兵不过说说而已,他只道楚民便是有十个胆也不敢叛乱。

    然而事实却证明沈兵是对的。

    王徨第一反应就是将兵力集中在城门来个瓮中捉鳖,把这些叛军镇压在陈城内。

    但转念一想沈兵又交待过“勿需赶尽杀绝,尽可放楚人出城”。

    于是当下就下令:

    “守住北、西、南三门,放开东门!”

    部将不解,问:

    “校尉,东门临河。”

    “而我军水军又在汝水,河道上尽是运粮船队。”

    “若放叛军由东门而出,只怕会沿河劫掠船只逃走……”

    王徨打断部将的话,道:

    “勿需多言,保住城内粮草要紧,任他们出逃。”

    部将不敢多说什么,应了声就去调兵谴将。

    昌平君也不是等闲之辈,他起军之后便让楚民到处放火。

    古时房屋都是木房且连成一片,若是不及时救火很快就会连成一片烧尽整座城邑。

    这还真让大梁军忙了一阵,尤其粮仓还遭火势波及……不过王徨早已按沈兵的命令将粮食转移到他处了,粮仓甚至还是王徨有意放纵其火势。

    昌平君等楚民自是不敢在城内逗留太久,乘着大梁军忙着救火时就从东门杀了出去。

    一切进行得十分顺利。

    大多楚民出城后就作鸟兽散了……这些楚民大多是老弱伤残,昌平君便是带着身边也没什么作用。

    只有三千余精壮跟昌平君在码头抢了一批运粮船然后沿河而下。

    古时消息不灵通,河道上运粮的秦军远远只见陈城一片黑烟,却不知道从他们身边顺流而下的那些船就是叛军,于是任由昌平君一路逃逸竟无人阻挡。

    消息几个时辰后才传到杨端和手里。

    是时杨端和正在前线巡视,一名信使匆匆赶来报道:

    “上将军,昌平君领楚民叛秦,陈城粮草大半被烧。”

    杨端和霎时就手脚冰凉:

    “什么?昌平君这厮……”

    接着一口气没缓过来差点就晕倒,两旁亲卫赶忙上前扶住。

    李岩赶上来说道:

    “上将军保重。”

    “我等可以从大梁紧急运粮,只需坚持到明年收成……”

    杨端和摇了摇头,道:

    “我军接连灭赵、魏两国,军粮大多来自燕国及大梁。”

    “原本虽可以支持到明年丰收却要大秦百姓节衣缩食。”

    “如今存在陈城的粮草却被烧了大半,无论如何也撑不到那时了。”

    李岩还不甘心:

    “我等或可从楚境百姓征集。”

    说是征集其实就是“抢”,也就是以战养战。

    虽说从百姓手里抢粮不是什么好办法,但极端情况下就是不得已。

    杨端和又摇了摇头:

    “项燕早已把大部粮草运至汝水以东了,哪还容我等征集。”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0164/ 第一时间欣赏大秦工程兵最新章节! 作者:远征士兵所写的《大秦工程兵》为转载作品,大秦工程兵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秦工程兵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秦工程兵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秦工程兵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秦工程兵介绍:
机械设计专业的沈兵穿越到秦朝。他只想简简单单的活下来,谁曾想这是个非生即死的世界,不思进取就会被淘汰。手无缚鸡之力的沈兵只能用发明来武装自己,改良投石机,双倍射程下敌人连根毛都碰不到,躺着就把对面打翻;云梯设计一下,几十号人一拥而上,翻墙夺旗开城门,又攻下一座城池;那什么护城河、瓮城等,更是小菜一碟!于是……灭六国,定匈奴!平西域,征罗马!泽国江山入战图,一将功成万骨枯!大秦工程兵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秦工程兵,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秦工程兵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