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大秦工程兵TXT下载大秦工程兵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秦工程兵全文阅读

作者:远征士兵     大秦工程兵txt下载     大秦工程兵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三百一十六章 定价

    有了图纸同时又有现成的织布机,另外还有欠那边以新铁零件配合,苍第二天就将织布机制了出来。

    会这么快的原因之一,是苍一宿没睡挑灯夜战将这织布机赶了出来。

    其实在这件事上苍比沈兵都急。

    这不是说爵位也不是说有什么好处。

    事实上这些东西都不是沈兵能给的……好处或许能给,但爵位却是要按秦律。

    苍之所以长彻夜未眠将其制出,是因为手艺人的那种好奇心。

    就像铸剑师知道了一种新的制剑方法,而且可以铸出一把神兵。

    又像武林高手得了一本武功秘籍,练了之后就能天下第一。

    又或是修练者得到了一种吐纳之法,参透之后便能得道成仙……

    在这时候他们又哪里能睡得着,自然是急着看到结果。

    苍也不例外,整晚都精神亢奋的上窜下跳的,就连欠都被他吵醒了好几回。

    然后第二天凌晨天色还没亮的时候,苍就兴匆匆的到沈兵帅府前拍门……

    亲卫起初还拦着苍不让他拍门,因为此时沈兵还在睡觉。

    但苍却是这么说的:

    “知道我是谁吗?”

    “将军是我师兄,且将军交待大事于我,你若拦着不让报,若有什么责任……”

    其实哪有什么责任,织布机早几个时辰晚几个时辰出来还不都一样?

    但亲卫还是被苍这话给吓住了。

    不过亲卫也机灵,一方面让人继续拦着苍另一方面则去向仞报告。

    仞此时已是沈兵的亲卫统领,也就是这支人数千余人的亲卫部队的二五百主。

    仞对苍制作织布机的事有也有所了解,想了想,就说道:

    “把苍带进来,我这就去报告将军!”

    接着,仞就小心的到沈兵睡房前叩了叩门,在外头拱手报道:

    “将军,苍来报。”

    “说是织布机已然制好!”

    沈兵却是被吵醒了,一听织布机已制好就颇感意外,原本他还以为至少需要一、两天的时间。

    想了想,沈兵就下令道:

    “马上到作坊去看看。”

    沈兵前脚刚到,蒙良等人也接二连三的赶到了。

    正如之前所言,他们对织布机都有所期望,于是交待部下一旦有织布机制成的消息就马上通知他们。

    这其中扶苏甚至更早得到消息。

    原因是扶苏安排了人手与苍一同制作,整个进程甚至制作方法都在其掌握之中……

    这虽是扶苏身为监军的职责,但更重要的还是扶苏期待这可百姓之难的织布机能够横空出世。

    结果没让扶苏失望。

    却见苍一打开水闸……这初代织布机还没有开关,只能用水闸控制:放手便推动水车开始运转,关闸便停下。

    然后就见那织布机“咯吱咯吱”的响着,却似有人操作一般提综穿梭,布匹也跟着一点点的增加。

    苍介绍道:

    “将军所制此法确是可行。”

    “若说有何不妥之处,便是依图制出后木刀的力道过大。”

    “苍已将其改小,此时已可以织布了!”

    沈兵点了点头。

    苍所说的木刀,就是编入纬线之后要将这纬线打紧结密,否则过于疏松这布的质量就成问题。

    这原本就是预留调节空间的,只不过沈兵没想到苍会一晚就把它制出来。

    扶苏抚摸着这端一寸寸出来的布匹不由“啧啧”称奇:

    “将军,水力织布似乎比手工制出的布匹更为精密平整!”

    苍解释道:

    “公子所言甚是。”

    “只因手工织布因为劳累和及手活之差难免有疏有密。”

    “然水力织布却是轻、重一致于是疏密相等厚薄一致。”

    蒙良抢着问:

    “织出一匹布却需多长时间?”

    苍回答:

    “原本至少需要月余才能织完,用水力只需两日便可。”

    众人纷纷惊叹出声。

    只需要两日便能将一个人织一个月的布织完,尤其这还不是时间的问题,而是它……根本不需要人。

    确切的说它也需要人。

    比如需要人换线、需要人维护、需要人收起织好的布等等。

    但不需要人直接织布。

    且这些需要的人就是少量的、集中的在一个作坊内大批量管理和生产。

    这效率就不是手工制作所能比得上的。

    蒙良又观察了一会儿,就兴奋的对沈兵说道:

    “将军,属下以为我等少说也要制出上百具……”

    “不,应制出上千具。”

    “有这水力织布,又何愁云中郡不富?”

    扶苏闻言皱起了眉头:

    “将军织出此布,打算卖出多少钱?”

    沈兵不由一愣,这倒是他没想过的问题。

    蒙良在旁考虑一翻,就回答道:

    “禀公子,属下以为以此布成色,应可售六十钱!”

    秦时能制成一套夏装的布大概值五十钱……

    此时每人每天的口粮只需要两钱,干一天的苦役只有八钱,所以这五十钱并非小数目。

    如果按质量来算,水力织出的布匹成色更佳,那贵个十钱左右也不算夸张。

    扶苏皱了皱眉头,一边摸着布匹一边说道:

    “我等制出此布,便是为云中郡敛财么?”

    沈兵想了想,就说道:

    “属下以为,此布应售四十五钱!”

    众人闻言不由纷纷侧目,蒙良更是以一副莫名其妙的眼神看向沈兵。

    似乎是对沈兵说:你这就算要附和扶苏,也不能把价格定得比手工的还低吧!

    沈兵解释道:

    “若是售以六十钱,百姓便依旧只能着旧衣。”

    这说的的确是。

    十钱对达官贵人来说或许算不上什么,但对百姓那可是五个人的一天口粮,这可不是个小数。

    而且百姓也不会太在乎品质问题,他们需要的更多是保暖。

    沈兵继续说道:

    “若百姓不买,便意味着此布只能售于达高贵人,如此我等又如何能将此布大批售出?”

    “若无法大批售出,此布又如何能为云中郡带来财富?”

    蒙良听着也就明白了。

    这其实就是现代薄利多销的策略。

    于是这定价既满足了扶苏的愿望,同时又照顾到了蒙良的想法。

    更重要的还是……这定价还不致瞬间就打乱全国市场。

第三百一十七章 工业化

    其实定价四十五钱对扶苏来说还是太高。

    扶苏那悲天悯人的心肠是恨不得将这些布匹白送到百姓家里甚至将这水力织布之法迅速普及全国以解天下百姓穿衣之忧。

    不过客观的说四十五钱的确贵了些。

    因为如果将夏装这五十钱进行分配的话,大概是苎麻原料十钱,纺纱线二十钱,织布二十钱。

    沈兵以水力织布几乎不需要成本,若要算成本顶多一钱……一个工人可以同时维护许多水力织布机,分摊之后就不需多少成本,再加上水车、用地等费用,平均一套衣一钱成本足够了。

    这么一计算,云中郡生产的布料一匹卖出三十一钱都有赚头,此时卖四十五钱那就是妥妥的暴利。

    扶苏当然会算这笔帐,是以还有些不满意。

    但沈兵却对扶苏解释道:

    “公子有所不知,属下此价正是为民所想。”

    扶苏奇道:

    “定价四十五钱如何会是为民所想?”

    沈兵回答:

    “公子当知我大秦有许多百姓专事纺织。”

    “便非专事纺织也有许多百姓兼营,寻常百姓往往需要多织几匹布出售以贴补家用。”

    “是以穷困百姓往往是售卖者,而有钱的达官贵人才是购买者。”

    “若我等以极低的价格出售布匹且质量上乘……”

    扶苏马上就明白了:

    “将军所言甚是。”

    “我等若如此做,那寻常百姓便无以养家了!”

    沈兵回答:

    “何止无以养家。”

    “原本每匹布可售五十钱,现我等售四十五钱,谁还会买五十钱的粗布?”

    “他们只能将价格压至四十钱。”

    “如此一来每匹布损失十钱,只怕连本钱都无法收回。”

    “于是乎……”

    扶苏点了点头,道:

    “入不敷出,他们只能另谋生路。”

    “寻常百姓辛苦织出的布原本指望能贴补家用,不想却只能收回原料钱。”

    沈兵回答:

    “此言有理。”

    “我等若定价四十五钱,其实是给百姓另谋生路的时间及机会。”

    “若此时定价三十一钱,非但无法让百姓受益还会扰乱大秦布市乃至社稷动荡。”

    “是以属下以为这布价应当逐年下调,切不可轻率求速。”

    “如此百姓才能真正得到实惠。”

    扶苏闻言不由大为叹服,连连点头道:

    “将军所言甚是,扶苏受教了。”

    所以很多事不是纯粹讲仁义、说好心就可以的,很多时候会是好心办坏事。

    之前纸张的事沈兵可以随意定价,主要是因为纸张这东西与寻常百姓关系不大,需要纸张的大多是读书人或达官贵人。

    布这玩意就不一样了,织布的大多都是寻常百姓,一旦价格直降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比如近代发明水力织布机时,就直接导致大批手工业者失业,于是爆发了剧烈的冲突和社会动荡,甚至还有人冲到工厂里将那些机器砸烂。

    现在沈兵将价格一步步往下调,就可以给百姓一些准备以将这冲突和动荡降到最低。

    但这才只是第一步。

    水力织布机出来了,水力纺纱机当然也不能少。

    于是又可以节省一大笔成本,如果真一下就把这些东西全推出来,那一匹布卖二十钱都是大赚……

    沈兵此时当然要一步步来,他把纺织作坊分为三大块:

    第一块是原料作坊。

    最原始的原料是种出来的,不过种植方面几乎不用担心,云中郡以北以西圈的农业用地足够种植。

    实在不行就在云中城周边再圈一块地,反正现在匈奴已基本不敢惹北地兵秦军了。

    但原料种植出来后并不是直接就可以用的。

    它还需要浸麻、剥麻、漂洗(日晒夜露)等处理。

    这些需要人工完成。

    第二块就是纺织作坊。

    这里主要进行的绩麻、成线、绞团三个操作。

    这些步骤可以用水力纺机取代。

    但依旧有梳麻、上浆等操作需要人工。

    第三块才是织布作坊。

    这就不用说了,就是水力织布机。

    另外沈兵还打算在上游农业区及下游工业区建设一个港口,港口再各自规划几条路四通八达连接工农业各处。

    这是用来做什么就不用说了……

    上游农业区收割了苎麻后,可以通过港口运至下游的工业区,方便快捷还省下运输费用。

    于是这云中郡实际上是被沈兵打造成了一个大型纺织工厂……从种植到出成品布匹一个都不落。

    往后发展起来还可以考虑制衣工厂。

    这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很多人手。

    比如种植需要农民、运输需要船夫、作坊需要工人。

    另外沈兵还需要人手修路……

    云中郡可以预计不久后就会成为大秦的纺织中心,这里会有大批的布匹运出去又会有大批的矿石、粮食等运进来,所以当然需要有更好、更宽敞的路。

    之所以会需要大批的矿石和粮食这些东西,是因为目前云中郡急需之物。

    而运输这东西是讲究双向。

    所谓的双向运输,就是云中郡有支车队,这支车队的主要任务就是将云中郡生产出的布匹运到中原各地售卖。

    运至中原将布匹售完后返程呢?

    难道空车回云中郡么?

    当然不可能,这样就是对运力极大的浪费,所以必须带一些云中郡急需而中原又相对廉价的东西。

    矿石和粮食就是,至少目前急需。

    其中尤其是粮食……

    云中郡地处北地冬季较寒冷,作物特点是像燕地一样只能种一年一熟的春小麦。

    而此时刚刚错过屯田的季节,要屯田只能等到明年。

    五菜还好,现在种还来得急。粮食就只能靠买,加上明年屯田直至作物成熟的时间,至少有两年需要从中原购买粮食。

    若要养活越来越多的返乡人口,这粮食缺口就是一个极为庞大的数字。

    怎么养活这些人就不用说了,就是工业化的那一套:

    将返乡人员转化为工人,工人生产出布匹创造利润,然后用这些利润从中原购买粮食运回来养活工人……

    如此循环并滚雪球,云中郡很快就会成为一个工业、农业相结合的大城市。

第三百一十八章 工人

    沈兵是在用现代知识体系去发展云中郡。

    工业发展需要什么?

    高中地理老师敲黑板画重点:“市、政、交、劳、技”。

    沈兵高中时虽然很不喜欢地理却依旧把这几个要素背得滚瓜烂熟。

    没办法……谁让当时他喜欢的女生选了地理呢?

    结果这就成了沈兵的高考软肋最后只上了个二本,情场自然也就此泡汤。

    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些地理知识在这时空的云中郡竟然用上了。

    市场有吗?

    当然有啊,此时的中原各国都在温饱线上挣扎,除了在打仗抢地之外就是耕地织布,且几乎是人人都在织布,市场需求极为庞大。

    另外从后套往西就进入了河西走廊,那就是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同时也是丝绸之路的一部份……

    为什么不开辟丝绸之路把生意做到西域去呢?

    织布机可以织布当然也可以织丝绸!

    政策支持有吗?

    必须有。

    沈兵这个将军亲自抓同时还有嬴政的支持,可以说是一路绿灯各种优先。

    交通马上弄。

    劳动力,很快就来了……事实上已经来了一部份还有许多在来的路上。

    自从传单散发到代国之后,许多百姓已陆陆续续返回云中郡,只不过人数还不多。

    至于技术……

    嗯,在这点上只要有沈兵在,那妥妥的就是占有技术制高点,而且可以预见的是在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拥有技术优势。

    所以这云中郡想不发展起来都难。

    有发展才会有人,有人就有了一切,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人站在不同角度看问题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若问寻常百姓什么重要?

    当然是钱重要、财富重要,有了钱之后就可以买到想要的东西,虽然不是所有,但却是绝大多数。

    但站在沈兵的角度看这个世界……

    钱和财富真的重要吗?

    钱和财富对他来说几乎是唾手可得,早在他造出纸的时候便是如此了,他在这世界能把纸当作钱用。

    然而,就算家里堆着金山、银山堆满了食物和宝物……还不是只要嬴政一个命令所有一切都没了?

    又或是匈奴集结大兵一个劫掠就人财两空了?

    所以沈兵早就看清了,这个世界最大的财富并不是金钱,而是权势。

    有了权势才拥有一切,甚至包括别人的生命。

    沈兵现在所做的,就是用工业化赚钱,然后再把这些钱创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以就业机会、环境和利益将其它地方的“人”吸引到云中郡来并聚集到沈兵帐下。

    接下来的情况就像沈兵预想的那样稳步发展。

    最先是数十、几百的代国百姓偷跑回云中郡。

    这些百姓原本是打算回来种田的,但沈兵却告诉他们田地有限且错过农期,此时便算是种田也无法养活家小。

    倒不如……为云中郡务工?

    初时有许多人不愿意接受。

    原因则让沈兵有些啼笑皆非,只因务工不稳定且社会地位不高。

    这倒是实情。

    社会地位不高是因为这时代有“士农工商”的排位在,农民比工人要高一级,谁也不愿自降身份进入工籍。

    务工不稳定则是因为这时代的务工普遍是散工,这家有需要盖房就请个工人做几天,那家有需要又做几天,四处游走且不确定。

    相对而言农民就稳定得多,只要在田里干活,没有什么灾害之类的意外都会有收成。

    所以工人在这时代几乎就是“不务正业”的代名词。

    他们完全没意识到沈兵工业化之后的“务工”根本不存在“不稳定”这问题,甚至这时的务工还要比务农稳定得多……不管春夏秋冬都可以在纺织厂务工领到薪酬,更不需要看天收成。

    然而,战国时期是半奴隶半封建国家,他们对工人的认识和观念也是工业化之前的,沈兵很难将其转变。

    但这对沈兵而言算不上什么问题。

    这事是由胖子屯一手负责的……就像之前所言,胖子屯有经商头脑擅长精打细算,纺织作坊上下全交由他来打理。

    沈兵只让胖子屯给出三个条件:

    “试用期每天给十钱工钱。”

    “正式录用后每天二十钱。”

    “圈下新地或收复河套有地后,务工、务农可自选!”

    百姓:……

    要知道这时代做一天的苦役才只有八钱,这试用期一天就给十钱,往后一天还会给二十钱?

    这工钱可比别地工钱高两倍有余。

    若是再计算成口粮……乖乖不得了,两钱可以养活一人,正式员工二十钱就可以养活十个人。

    往常务农时在田地里起早贪黑风吹雨打的才勉强养活五张嘴,要是收成不好还免不了饿肚子,可现在随便就能养活十个人。

    于是这还用问吗?

    当然务工!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那点社会地位又能算得了什么?

    而这时沈兵却又娇情上了:

    “若试用期不通过,便安排其它工作或是务农!”

    沈兵这其实是抓住百姓一种心理:越是稀罕的东西就越是有人抢。

    比如现在沈兵拿着这些优厚的条件去求那些百姓务工,那些百姓反而会犹豫……此事有如此丰厚的报酬却无人理会,其中必有难处。

    但现在若是许多人争着抢着,而且还要经过努力及比试才能拿到,那情况就不一样了,大家都会一哄而上。

    果然,没过多久百姓的态度就出现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务工由原本无人问津变成个个趋之若鹜。

    而培训和安排工人方面就由苍那边负责。

    各方面的工人都有,有制作和维修水车的,有操作纺纱机、织布机的,还有修路运输的……

    总之就是各取所长,有力气的出力气,会操船驾车的就运输,会纺织的妇人则大批录用进纺织厂操作。

    至于那工钱,对沈兵而言也不是难事,从造纸厂运一批纸到中原售卖就得到了周转资金。

    其实工钱都不是钱币结算而是用粮食。

    这也是百姓所希望的,因为他们更需要的是粮食养活自己和家人而不是钱。

第三百一十九章 售卖

    苎麻这东西生命力还算比较顽强,且对于战国时期……确切的说应是古代绝大多数时期是家家户户都有种植。

    古时讲究“男耕女织”不是?

    如果没种苎麻就意味着没有织布的原料,没有原料就无法织布或只能花钱去买。

    寻常穷人家不舍得花钱买原料,通常是种上一小块苎麻定时收割以供家用,实在不行就去收割野生苎麻。

    苎麻一年可收割三次,第一次头麻约80到90天,二麻约50到60天,三麻70到80天,因此只需要一小块地且不需怎么看护就能满足一家人的穿衣需求。

    织布作坊初期是收割原驻民遗留在云中郡的苎麻地。

    原驻民是随赵王嘉迁走了,但家家户户种植的苎麻却留在原地,且长期未收割还长得十分粗壮,只不过有许多在冬季低温下被冻死。

    不过这并不影响它做为原料……纺线要的是苎麻的纤维,冻死的植株依旧可以作为原料。

    同时,匈奴不纺线也不织布,所以对这些苎麻是完全没兴趣,于是就大片大片的留在田地里与荒草生长在一起。

    纺织作坊暂时就是收割这些苎麻为原料。

    另一边云中郡这里圈下的土地又因为错过了农期于是改种五菜及苎麻。

    以苎麻第一次收割在第80到90天计算,纺织作坊只需要使用这些“野生”苎麻三个月就可以“转正”了。

    从此时情况看沈兵根本不需要担心原料问题,因为“野生”及“遗弃”的苎麻完全是供过于求。

    这些苎麻被收割进入纺织作坊后,就进入纺织作坊的生产周期。

    前后不过十余天,第一批布料就顺利生产出来,由于初期规模不大每天产量只有一百余匹……不过这速度已经让扶苏等人瞪目结舌了。

    正如之前所言,人力织布织上一匹需要月余时间。

    而且这还是起早贪黑一有闲暇就织布的结果:

    一年大概织十一到十二匹布,刚好够五口之家一套夏装一套冬装。

    其中冬装需要的布更多,而小孩需要的布更少,如此平衡差别不太多。

    另外往年旧衣缝缝补补再穿上几年,就可以省下几匹布出售贴补家用,要是为当兵在外的儿子多几身换洗,那就紧张了。

    这就是寻常百姓家的精打细算。

    可是现在,沈兵整出这纺织作坊,轻轻松松的就日产一百匹布……这已相当于一百个手工熟练的妇人织上一个多月了。

    而且纺织作坊进入生产周期后就是每天都会源源不断的生产出布。

    扶苏随随便便一算……这要是一年下来,这纺织作坊岂不是抵得上数千妇人的工作量?

    而且这还算不上什么,因为目前只有两百余具水力织机,若是继续扩大作坊规模增加设备,这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沈兵没有忙着扩大规模,因为他觉得在此之前可以对这水力织机做一些合理的改进。

    这水力织机其实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但就像之前投石机也要慢慢升级自己才能始终保持技术优势一样,水力织机的改进也应该一步步来。

    然而有些东西的改进却是迫在眉睫。

    比如一具水车只推动一具织机会出现水力及水车浪费的问题,只需要对主轴进行一个简单的串联再增加水力,一具水车完全可以推动五具甚至更多织机。

    另一方面布匹也需要投入市场后进一步检验其质量,否则大规模批量生产后才发现问题损失就大了。

    所以十天后沈兵就让蒙良将生产出的布匹运送到雁门郡售卖……

    蒙良虽说不是商人出身,但以他的身份以及到处都有狐朋狗友,去哪里打通关系甚至设下一个零售部都不是大问题。

    意料之中,这批布运抵云中郡后不过半天时间就一售而空:一匹四十五钱质量又是难得的上乘,不被抢光才是怪事。

    就像计划的一样,布匹售出后马上就换成粮食运回云中郡。

    这过程甚至不需缴税……

    战国时期商人及工人的税收其实很难征收。

    商人还算好,比如有固定的商铺或是在集市售卖,这些地方郡府有办法参与的就可以征收。

    若只是临时的交易地方都没来得及参与,比如像蒙良这样千余匹布运来只半天便就地售完……确切的说并不是集中在雁门郡出售,而是一路运往雁门郡的路上就沿途出售。

    只不过沿途大多是穷苦百姓购买力不强,且主要是以物易物……云中郡的布匹就支持以粮食换布匹。

    这类的交易政府想征到税都难。

    其实别说古代,就算是现代对街头的小商小贩或者偷税漏税都是防不胜防。

    工籍更不必说了,这个地方打下零工拿到工钱就走人换个地方,地方根本就不知道、不确定也无法跟踪每个工人都赚了多少钱要缴多少税。

    只有农民的征税才是固定且易实施的:根据你拥有的田地来征,怎么也跑不掉。

    这也是古时重农抑商且工籍地位低的原因之一。

    不过当然,沈兵为了不让人抓住把柄同时也是为了长期发展,所以让蒙良主动到雁门郡郡守那报备并缴税。

    初时一切都很顺利。

    云中郡距离雁门郡不过一百六十公里。

    五天一个来回,运去的是布匹带回的就是一车车粮食。

    只不过粮食与布匹的体积不一样,所以还有盈余的钱。

    蒙良似乎很享受这过程,他回来就对沈兵说道:

    “将军,此去一趟又能一路观光又能与酒友相聚,还能售布赚钱。”

    “往后有这等好事便交给属下了。”

    这方面蒙良其实是有点逆反心理。

    他其实并不缺钱,且从小到大都衣食无忧。

    但也因此被周边乃至家人定义为“纨绔子弟”……这种从来没赚过钱花的都是家人给的钱的人,一旦自己会赚钱就会有一种新的体验。

    甚至可以说这不只是一种“体验”,更是一种“骄傲”、“自信”、“自豪”。

    要说有什么能收服这种玩世不恭的公子哥,只怕只有这种来自其内心的自豪感了。

第三百二十章 价格战

    这么来回几次情况就出现了变化,蒙良飞鸽传书回来说送往雁门郡的布匹卖不出去,原因是雁门郡的布价降到了三十八钱一匹。

    沈兵一听就愣了。

    如果是云中郡生产的布卖三十八钱一匹的话还有得赚,而且还是大赚。

    但雁门郡的布卖三十八钱……只怕连原料和人工费都赚不回来。

    要知道它原本是卖五十钱的,有十钱的利润已是顶天了,那这三十八钱岂不是亏本?

    既是这样,雁门郡又如何能将价格压到这地步?

    想了想沈兵就明白了,是有人想垄断雁门郡的布业与云中郡打价格战。

    沈兵一脸懵……手工织布居然想跟水力织布打价格战?

    沈兵猜的没错,雁门郡布业一直是由一个叫陈涌的商人把持着,且这陈涌还凭借着多年赚来的家底召募了数十个护院……说是护院其实就是地痞无赖。

    通常作奸犯科在大秦境内相对较少,尤其是结党营私就更是为秦律所不容。

    但雁门郡本身就是地处偏远且才从赵国手里收复不久,秦律还没能得到贯彻实施。

    其实是雁门郡吴肖希望能借助陈涌之手管理雁门郡……正所谓强龙难压地头蛇,吴肖由一个燕国降将来治理雁门郡难免会碰到人心不服、情况不明等状况,于是想先留着这些人先稳定局势再说。

    云中郡的布匹第一次到雁门郡售卖时其实就引起陈涌的注意了。

    如果是寻常商人,陈涌手下的那批人早就开始打人抢货了。

    但一看护着布匹的是秦国商人的打扮,手里还拿着家伙,于是就不敢轻举妄动。

    这些“秦国商人”其实是蒙良的亲卫,只因秦律规定士伍不得经商,乔装成商人一是为了避嫌二是为免吓着百姓不来买布,于是才出此下策。

    此时秦人和原赵人还是很容易区分的,比如衣着、束发、口音等都不一样。

    雁门郡才刚纳入秦国版图不久,整个雁门郡的百姓都可以说是“刁民”,护院看到秦国商人当然不敢造次。

    于是护院只能飞报陈涌,陈涌一思量,道:

    “或许只是那些秦人急需用钱是以贱卖布匹,千余匹也不算多,卖完也就是了。”

    陈涌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希望的。

    然而事实却让他失望了,这些秦人一而再再而三的将布匹运到雁中郡出售,且一运就是近千匹。

    这还了得?

    这么下去不是砸了他陈涌的饭碗?

    但陈涌思来想去,觉得还是不敢与秦人动粗……这时的秦人那可是上民,若是闹大了到郡守那也是帮着秦人说话。

    于是陈涌就决定压低布价。

    用他的话说,就是:

    “我等压低布价,让这些秦商的布无法售出,他们自然会转去其它地方售卖。”

    “到时我等再将布价调回,甚至涨至更高。”

    陈涌这如意算盘打的是很响,而且等秦商走后他将布价一涨……实际上对他而言就没什么损失。

    只是他没想到的是,沈兵要做的是长久生意,且雁门郡是距离云中郡最近的一站,同时也是纺织作坊打的第一仗,如果就这么败下阵来……往后让云中郡的布匹如何在雁门郡立足?!

    扶苏看到了这情报,就问了声:

    “现今该如何是好?”

    胖子屯想也不想就说道:

    “当然降价!”

    “我等还有很大的降价空间,便是降至二十钱都不亏,还怕他不成?”

    扶苏皱眉道:

    “可是……正如将军之前所言。”

    “若我等与之压价,则布匹价格越发低贱,百姓岂非损失过甚?”

    沈兵回答:

    “所以不能降价,而应收购!”

    扶苏惊问:

    “将军此言何意?”

    沈兵解释道:

    “按正常的价格,是我售四十五钱他售四十钱。”

    “他以三十八钱出售,我若收购了便可每匹赚两钱……”

    扶苏闻言不由一愣:

    “将军之意,是我等收购对方手中布匹?”

    沈兵点了点头,道:

    “正是。”

    胖子屯不解的问:

    “将军!”

    “我等分明可以以十余钱的成本制出一匹优布,为何还要以三十八钱买进一匹劣布?”

    沈兵回答:

    “这便是购买力问题。”

    “我等若是彼此压价,雁门郡大批需要布匹的人便会在这压价中买进。”

    “于是购买力便由此下降。”

    “但若我等全面收购而其它人却买不到,对购买力便没有多大影响。”

    “待我等将价格调回原价时,便是那些低价买进的劣布都能赚钱。”

    扶苏有些被绕晕了,脸上似懂非懂的。

    但胖子屯听了却恍然大悟,连连点头表示赞同。

    这其实并不复杂。

    说到底就是主动权完全在沈兵手上,沈兵因为能造纸又有水力织布的暴力所以资金充足。

    除非对方富可敌国……其实就算富可敌国可能都拼不过沈兵。

    在这情况下打价格战,对方那就是“没死过”的状态……沈兵每收购一匹布对方就损失一笔钱,直至买到他没布卖为止,到时那价格还不是随沈兵怎么定?

    而在这价格战期间,只要沈兵收购得够快,真正需要“织布”的“刚需”根本就买不到布。

    于是“刚需”依旧是“刚需”,他们只能等到价格回调时再购买。

    这其实是对百姓的一种保护……因为“刚需”没有被过度释放,所以百姓手中的布只要等价格战打完,依旧可以卖到四十钱。

    唯一损失的,就是那企图与沈兵打价格战的家伙。

    虽然沈兵此时还不知道他是谁。

    于是没什么好说的,沈兵火速运一批纸到太原郡出售。

    之所以不运到雁门郡而是运往太原郡出售,是因为沈兵担心引起这奸商的注意……如果他意识到纸和布都是出自同一人之手因此察觉到对方的实力而激流涌退,那沈兵就失去一条大鱼了。

    正如之前所言,纸这东西是“劫富济贫”,所以沈兵嫌钱也嫌得心安理得。

    纸脱手很快,只几天的功夫就筹集到资金。

    再加上之前卖布的盈余一并送到蒙良手里,然后沈兵就下达了收购的命令……

第三百二十一章 高人

    于是雁门郡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像:陈涌定价三十八钱的布只要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

    原本陈涌以为这是低价售布的正常反应,几天后才发觉事情有些不对。

    其低价售布的目的是压低布价使秦商手中的布卖不出去,但几天来市面上的布价几乎纹丝不动……秦商手中好布依旧卖四十五钱,雁门郡的劣布依旧是四十钱。

    想想陈涌就意识到问题出在哪了,他当即令管家:

    “马上停止售布。”

    管家匆忙传下命令后就不解的问:

    “东家,若停止售布……”

    陈涌皱眉回答:

    “来者不善哪!”

    “这些秦商似乎是想独霸布市了!”

    管家奇道:

    “东家此话怎讲?”

    陈涌解释道:

    “我等以三十八钱售出的布,明显是这些秦商所购。”

    “是以这些布卜一上市便告售罄而布价却未动分毫。”

    管家不由倒抽一口气:

    “如此说来,这些秦商便非因缺钱才售布?”

    管家跟随陈涌经商多年积累了许多经验,所以才有这分析:

    若秦商有如此财力能收购陈涌手中所有以三十八钱售出的布匹,那么自然就不缺钱,不缺钱自然就不会以四十五钱一匹的价格贱卖上好的布匹……

    这也是陈涌想不明白同时也是他轻敌的原因,他是根据现像反推秦商的身份:这么好的布匹少说可以卖五十五钱,而秦商却卖四十五钱,那必是资金缺乏所以不难对付。

    谁又会想到事情根本不是这么回事,陈涌霎时就感到大事不妙。

    想了想,陈涌就从箱内取出一匹布,将其置于案前打了开来,一边观察其成色一边轻抚……这是他自秦商手中买来的布匹。

    接着陈涌又唤人拿了把剪刀来……此时的剪刀还是交股式,也就是尾部连着以弹力弹开的那种。

    陈涌小心的从布匹上剪下一小条,然后拆出其中的麻线细看,接着又拆几根对比,摇头直呼:

    “怎会如此?”

    “这如何可能……”

    管家好奇的上前,问:

    “东家,这布匹可是有何奇怪之处?”

    陈涌朝案上的布和线扬了扬头,说道:

    “若说这布匹质量上乘也就罢了,可那麻线也是粗绳均等一般无二。”

    “便是再熟练的纺工也无法制出。”

    “可他们……”

    管家上前一看,果然如陈涌所说,每条线都是一般大小粗细均匀。

    这在手工纺线时代几乎是不可能的,就算有纺机也是如此,因为手工摇动纺机免不了会有停顿也会有快慢,于是纱线就会有一些细微的区别。

    这些区别在别人眼里或许分辩不出,但陈涌和管家这些浸淫布业数十载的老手却能一目了然,他们甚至可以由此判断纺工的熟练程度。

    陈涌之前没多想,此时细看之下,就发现这几乎不是人力能完成的。

    管家迟疑了一会儿,就对陈涌说道:

    “东家,今趟我等是遇到高人了!”

    陈涌微微点头。

    虽然他不相信也不敢相信,但所有迹像都指明一点:这些秦商不是因缺钱而低价出售这些好布,而是四十五钱就是这些好布正常的售价。

    若是如此,自己希望与这高人打价格战岂非是自寻死路?

    就在这时,便有家丁匆匆跑进府内报道:

    “老爷,赵贵一行与那些秦商打起来了!”

    陈涌叫了声不好,连鞋都来不及穿就匆匆朝府外赶去。

    那赵贵正是陈涌手下的护院头目,同时也是陈涌的妻弟(小舅子)。

    古时任人唯亲的情况十分普遍,尤其是正妻一系的外戚最受信任……正妻一系的亲戚既是自家人又没有遗产等用心和纷争,反而能推心置腹。

    这赵贵也算是不辱使命,多年来替陈涌解决了不少麻烦。

    是时他正带着一群护院协助家丁从仓库里将布匹运送至商铺,还没走多远就被几名秦商拦住了。

    “你等可是陈记商铺?”秦商问:“此布可是售三十八钱一匹?”

    赵贵知道这些秦商的身份,便没好气的回了句:

    “是又如何?”

    秦商从怀里掏出一个钱袋抖了抖,说道:

    “是就好,这些布我全要了。”

    “还有多少我也一并买下,有多少买多少!”

    “连同这马车也买下!”

    赵贵一听这话就无名火起,平时在雁门郡只有他们欺负别人的份,如今却让别人欺负到自己头上来了。

    他们去商铺买布便了,现在居然还半路截胡……这不是欺人太甚么?

    于是赵贵想也不想就回了句:

    “不卖!”

    “多少钱都不卖!”

    那秦商却是蒙良亲卫首领蒙涣所扮,见此哪肯善罢甘休,一来二去就拔刀相向。

    蒙涣带的人不多,但却是训练有素的秦军出身,互相配合着一上来就让赵贵的人吃了点亏。

    而赵贵也杀红了眼,早就忘了对方是秦人的身份,占着人多呼啦一下就将蒙涣几个人围了起来。

    正在双方摆好架式要大打出手时,陈涌就及时赶了上来阻住了赵贵。

    陈涌什么话也没说,上来就给了赵贵几巴掌,打得赵贵一脸懵。

    然后陈涌就毕恭毕敬的对蒙涣拱手说道:

    “陈涌管教无方,多有得罪,还请各位……”

    蒙涣“哼”了一声,冷言打断陈涌的话:

    “此时才赔罪,只怕已迟了!”

    这蒙涣可是蒙良的亲卫,蒙良的亲卫也就是庞臣蒙嘉所信任的部将,他们可是在咸阳都能作威作福,岂知在雁门郡这小地方还会受人欺负,哪里会咽得下这口气。

    赵贵冲了上来还想说什么,却又被陈涌一巴掌给打了回去,骂道:

    “你可知今趟闯下大祸了?”

    “还不跪下赔罪?!”

    陈涌不愧是长年经商见过世面之人,他一番分析后就认定这些秦商非富即贵。

    要知此时哪怕是寻常秦人都不敢轻易招惹,秦人中非富即贵者又哪是他们能惹得起的?!

    所以陈涌虽是不知对方身份,却知道低调没错。

    赵贵虽是不服气,但在陈涌的眼色之下还是带着打算上前赔罪。

    这时蒙良骑着马带着一众亲卫围了上来,看着这场面不由笑了起来:

    “我早就说过勿需如此麻烦,将这一众刁民拿下便了。”

    “将军还道留你等一条活路,说什么公平竞争乃市场之道,不想你等却来寻死!”

    陈涌一听“将军”两字就有如五雷轰顶,吓得双脚发颤情不自禁的就跪下了。

第三百二十二章 私斗

    蒙良倒也没拿他们怎么样,毕竟这是雁门郡,且沈兵一再交待蒙良在外不可乱来。

    蒙良的做法就是将陈涌一干人押到郡守吴肖那交由他处理。

    吴肖听到风声就匆匆从后堂走了出来,然后在跪在正中一片的陈涌一干人焦燥的来回走了两步,接着狠狠一跺脚,问:

    “好你个陈涌,你可知今趟惹的是何人?”

    陈涌瑟瑟发抖的回答:

    “可……可是云中郡将军,沈……沈兵?”

    这话一出跪在后方的赵贵等人不约而同的抬起头来吃惊的望向陈涌,接着又望向吴肖,都希望从他嘴里得到的是否定的回答。

    然而吴肖却回答:

    “知道是他还敢惹?你可是吃了熊心豹子胆?!”

    陈涌立时就瘫坐在地,其后的一众护院先是一愣,接着又是叫屈又是喊冤,有的还发出了哭声。

    陈涌初时也只是听到“将军”二字猜是沈兵,因为附近这一带就只有沈兵这个将军,但现在却是确定了。

    这沈兵是何许人也?

    秦军灭赵、灭魏、灭楚的功臣,如今又领兵在云中郡领万余人马大败匈奴数万精骑,且据闻公子扶苏也在云中郡跟随沈兵……这岂是他陈涌一个小小商人能惹得起的?

    想了想,陈涌又打起精神来对吴肖磕了几个头,道:

    “草民有眼不识泰山,着实不知这布匹来自云中郡。”

    “同时草民也无意得罪将军,还望郡守在将军那为草民美言几句……”

    吴肖摇头打断了陈涌的话:

    “你说的轻松。”

    “我与将军素未谋面,又如何能说得上话?”

    想了想,吴肖就对陈涌说道:

    “你若是想活命,或许还有一条路……”

    陈涌赶忙拱手道:

    “请郡守指点迷津!”

    吴肖压低声音道:

    “知道押你来的是何人么?”

    陈涌奇道:

    “何人?沈将军的部下?”

    吴肖回答:

    “他是沈将军的部下没错。”

    “但此人姓蒙名良,乃中庶子蒙嘉之子!”

    陈涌心下不由暗暗叫苦,今趟是一连惹了几个惹不起的主,随便一个都能让他满门抄斩。

    接着又回头狠狠瞪了赵贵一眼……心道若不是这厮如此冲动,只怕就没有这祸事了。

    陈涌甚至都有将罪责推到赵贵身上的想法。

    这不能说陈涌不仗义,事关满门抄斩,陈涌不这么想都不行。

    但随即陈涌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原因是赵贵是其手下护院,且还是妻弟,以秦律的连坐制,他陈涌是无论如何都摆脱不了干系。

    吴肖说:

    “你若是能求得蒙良为你说几句好话,说不定还有救!”

    这方面其实吴肖却是想错了,从头到尾想要陈涌的命的都是蒙良,反倒是沈兵在约束蒙良不可妄为。

    否则以蒙良的脾气根本不会有什么“收购”,而是直接给个罪名就把陈涌等人一锅端了。

    至于给什么罪名……蒙良只需要使人做点手脚就可以了,何况陈涌等一方恶霸作奸犯科的事原本就做了不少,不需做手脚都可以做到这点。

    但沈兵却坚决不允许这么做。

    这并不是沈兵宅心仁厚或是做给扶苏看。

    而是出于两点原因:

    首先是秦律规定士伍不得经商。

    此时沈兵虽然同时经营云中郡有经商的理由,但蒙良一行是秦军,他们是以护商的身份参与售布的,原则上不能干涉布匹之间的商业纠纷。

    陈涌这事就是典型的商业纠纷。

    蒙良一行保护可以,但不能借士伍之力压陈涌,否则就有违秦律让人抓住把柄。

    若是在此之前,沈兵还不怕被人抓什么把柄。

    但是现在……有赵高和李斯在那盯着,随便有个什么小事就会传到嬴政那,再添油加醋一番就会变成沈兵及扶苏的负面新闻。

    所以沈兵对于这些事是小心再小心。

    另一方面,则是在百姓那的观感。

    此事本身在百姓那或是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就算沈兵将陈涌一行斩首也是如此。

    毕竟此事是赵贵一行人先动手,而陈涌以往又欺行霸市为恶一方,沈兵将其斩首示众只会引来百姓叫好。

    问题在于这是因为布匹买卖引起的冲突。

    如果因此沈兵将陈涌一行砍了,那么其它商人又会如何想?

    百姓又会如何想?

    买卖冲突就杀人?

    那往后谁还敢与云中郡做买卖?

    万一被骗找谁申冤?

    百姓若是买了云中郡的布匹有质量问题,岂非更是说都不敢说?

    于是干脆就不买也不与云中郡有商业往来。

    这会给云中郡造成十分恶劣的负面影响,一旦这负面影响形成了就很难消除,甚至可能会陪着沈兵一生。

    因此,沈兵在接到蒙良的飞鸽传书后,第一时间就下令:

    “不可枉法,一切以秦律处置。”

    以秦律处置就没陈涌什么事了,因为他从头到尾都没下令,而是护院私下的行为,顶多就是教导无方附连带责任。

    赵贵一行人则犯了“严禁私斗”之罪。

    这却不是小罪……

    所谓的私斗说的就是这种成规模的群斗。

    群斗必然会有个主谋,主谋按秦律必须斩首,从者重罚。

    这就是这条法律的妙处。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阻止“结党营私”,同时又不希望因平时的小打小闹就大开杀戒伤民根本,于是重罚“主谋”。

    只要没人敢当“主谋”,那这私斗自然也就斗不起来。

    于是赵贵第一时间就被捆了拉到菜市口砍了,其余的护院也被收押等着去服苦役。

    陈涌的势力在那一刻就因为这次意外而被铲除。

    沈兵倒是与陈涌见了一面。

    其实是陈涌赶到云中郡来赔罪。

    沈兵直接就对陈涌说:

    “不若,往后云中郡的布匹便交由你来出售吧!”

    陈涌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一脸吃惊的望着沈兵:

    “将军的意思是……”

    沈兵回答:

    “利润你占一成,云中郡负责生产和运输。”

    “如此合作共赢,我等也无需考虑太多,何乐而不为?”

    陈涌受宠若惊,当下就跪地磕头道:

    “谢将军不计前嫌,草民必当尽心尽力为将军效劳!”

第三百二十三章 招工

    销售这事不是目前的云中郡能兼顾同时也没必要兼顾。

    蒙良的作用是打开销路设置售点而不是兼顾销售。

    否则,今天是雁门郡,明天是太原郡,后天是邯郸郡……销售点越来越多,蒙良要几个分身才能顾得过来?

    对此沈兵有两个选择:

    一是直接从云中郡派出人去设置零售点。

    二是在当地找人作零售点。

    前者虽然可以把利润全部吞下但显然不太现实。

    因为这其中涉及到人文、地段、关系、管理等方方面面。

    中原这么大,此时连文字、钱币、甚至语言都没统一,从云中郡派人到各处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经营就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会成级数的提高运营成本。

    反而是后者简单易行。

    云中郡什么都不需要考虑,只需要考虑生产和运输,其它的就交给当地商人去运作就可以了。

    如果说有什么损失的话,就是分一小部份利润出去。

    但这利润与前者自己设置销售点所产生的费用和风险相比却不值一提。

    甚至沈兵还可以调动当地市场的竞争关系。

    比如在雁门郡并不是把布发给陈涌一家,而是同时发给几家。

    于是陈涌就无法任意将布价抬高扰乱市场。

    而蒙良的任务除了打开销路之外,另一个更重要的就是挖掘人才……

    正如之前所言,古时工人的地位不高且生活不稳定,且因为人多地少的原因还有大批的工人游离在社会中。

    这对云中郡而言是好事,因为云中郡需要人,尤其需要大批手艺娴熟的工人。

    农民是挖不动的,原因主要是农民被土地捆绑在当地无法离开。

    工人则没有这方面的担忧,如果说有什么让他们走不开的那就是有家人需要照顾。

    但沈兵给的工钱也就是每天二十钱却可以轻松养活十口之家,于是举家迁往云中郡都不成问题。

    于是还犹豫什么呢?

    工人在云中郡受重视社会地位高,工作甚至比农民还稳定,更重要的是还能赚钱养活家人……所以没有多考虑,当然迁往云中郡。

    这差不多就是到各地招工。

    当地官员更重视农民而不是工人,甚至招工还带走了一批社会上没有工作无所事事的闲杂人等减少了安全隐患使其更好管理,于是也就不反对。

    因此在布匹不断销往各郡的同时,人口也在往云中郡流动,且大多都是云中郡急需的工人。

    这些工人很容易分配,就以他们的手艺各施所长。

    建房的工人就安排去建筑,制作铁器的就去铁器作坊,另外还有冶铁炼铜的、民间制剑的、木艺石匠等等。

    这些人在沈兵眼里那都是妥妥的人才,沈兵有些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会处“社会地位不高”的阶层中备受鄙视。

    此时的云中郡是百废待兴,将来还会开疆拓土,再加上还要进一步工业化……这些有着各种技艺的工人就是中流砥柱。

    这样前后月余,云中郡共收拢了五万余名百姓。

    五万人不算多,比如雁门郡就有七万余户二十九万人口……平均每户四人。

    秦时出于征税需要强制成年人分家,所以每户人口不会太多。

    云中郡这五万人口只是刚起步,尤其其中许多人还是处于“散户”状态……所谓的“散户”指的是虽然人在云中郡,但只是为了生活,其户籍还在原地,征兵、服遥役等都得回原籍。

    到此务工的工人和游民大多属于“散户”状况。

    这也是古时人口流动不大的原因之一。

    实际能算进云中郡户籍的就只有两万余从代郡逃来百姓。

    这数字显得有些寒碜。

    不过这状况很快就出现改变……

    中原各地粮食已经成熟,蒙武当下就带着磨刀霍霍的二十万大军朝燕国开拔。

    之所以是燕国而不是代国,是因为燕国才是北方的重点。

    众所周知代国是倚靠燕国而生,如果灭了燕国,代国就有可能不战而降。

    反之灭了代国却未必有此效果。

    所以当然是将兵锋指向燕国。

    另一方面,在此之前因为燕国败于秦国且一而再再而三的被秦逼着向百姓“借粮”,燕王喜已经是天怒人怨无人愿为其作战……进攻燕国时机正好。

    至于嬴政之前所说的“给粮就不攻燕国”……那不过就是骗小孩的把戏罢了,只有燕王喜才会信。

    沈兵不知道秦、燕之间的大战,他只知道蒙恬上阵了。

    此时的蒙恬三十岁,在此之前因为破齐有功拜为内史……京城的最高征政长官。

    或许是因为在外征战有王翦,所以之前蒙恬一直都在咸阳为官。

    直到此时嬴政才将蒙恬派上战阵随其父蒙武一同出征。

    这一来就不用想了……两者根本就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燕国处于元气大伤还未恢复的阶段,而秦军却如日中天,又有蒙恬指挥,这一仗可以说毫无悬念。

    事情果然如沈兵所料。

    蒙恬第一时间就派兵直插燕、代两地之间分割了两国的联系,另一面蒙武则将燕王喜包围在都城内且只围不攻。

    燕王喜这才明白之前一次又一次“借粮”给秦国有多愚蠢,这岂非自断活路?

    被围在城内的燕军只能眼巴巴的看着空空如也的粮仓发呆,粮食虽然成熟了但都在城外被秦军收割……

    出城抢粮吗?

    除非打赢驻扎在城外的秦军。

    守在城内吗?

    只有饿死一个结局。

    于是,燕王喜就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投降。

    如果燕国是这个结局,那么代国自然也逃不脱投降的命运,除非赵王愿意逃往北方匈奴地界。

    这形势已经十分明朗了,就算是不问政事的百姓也十分明白。

    于是代国百姓一窝蜂的四散逃跑。

    确切的说不是“四散逃跑”,他们逃跑的方向绝大多数都是云中郡……

    云中郡是代国百姓的故乡,且一早就宣传过愿意收容并善待他们。

    更重要的还是早就有人逃到云中郡还传回消息他们的确在那受到优待。

    古时信息封闭没错,但事关百姓生死,他们会不顾一切的打探到消息。

    于是云中郡的百姓且还是原籍百姓就在这段时间迅速增多,没过多久人口就增长到十万且还在增加中。

第三百二十四章 利润

    云中郡很快就热闹起来同时也忙碌起来。

    这时沈兵才体会到管理一座城的难度:

    户籍问题、住房问题、工作问题等等,所有单个看起来都是小问题,但数目大到上十万级别就都是大问题。

    幸运的是沈兵在此之前已有所准备……

    仓库里储存的粮食足以解决百姓月余的生活,另外雁门、太原、邯郸等地的粮食已成熟,沈兵可以用布匹源源不断的从外地换来粮食养活百姓。

    当然,这些粮食不是“分发”给百姓。

    有句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若只是把粮食分给百姓的话一方面是坐吃山空另一方面也是养成百姓懒惰的心理。

    所以这些粮食其实是作为工资发放,即便是一来没有食物也必须记帐。

    工业区已经规划完善,甚至还由新来的工匠搭建起许多厂房其中还有双层厂房……这是由云中郡土地不足决定的。

    云中郡城外的耕地和工业用地都是在“圈地”范围内规划,土地有限而人口却极速增长,圈新地又需要时间,于是就搭建双层厂房把一块地当两块地使用。

    不过双层厂房对这时代的工人来说算不上什么难事,只需要用更粗壮高大的木材立起第二层。

    更重要的还是这是水力织布,基本没什么安全隐患。

    一幢幢厂房搭建起来,一队队经过培训的合格工人走上岗位,布匹的生产速度在一个月之内由每天生产一百匹飞速增长到每天生产两千余匹,且还在不断增长中。

    以至于沈兵原以为足够使用的苎麻都短时间内被消耗光……这使沈兵不得不紧急从雁门、太原等郡购买苎麻才能保证生产。

    当然,在这过程中大量的财富也不断往云中郡集中。

    要知道这可是每天生产两千余匹上好的布匹。

    胖子屯曾计算过,若是将原料、人工及运输、销售等成本全加起来也不过只有十八钱……这其中甚至还包括了厂房、水车及织机的制作费用。

    这些费用其实应该计为“折旧”,因为厂房这些东西可以用几年,其成本应该分几年摊。

    但古时的人不懂现代的会计知识直接将其计入成本,沈兵也不去纠结,反正他最终要的不是财富而是人……成千上万能聚在云中郡能安居乐业的人,能够为云中郡提供兵源提供发展及势力的人。

    于是对此时这些不够科学有许多漏洞的记帐法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

    胖子屯一边拿着帐本一边报道:

    “四十五钱减去十八钱便是二十七钱。”

    “每日产布两千三百五十六匹,便是六万三千六百一十二钱!”

    “将军,纺织作坊每日可进六万余钱!”

    “如此算来,纺织作坊一个月的利润便超过雁门郡全年税收。”

    “且纺织作坊还在扩大中……”

    胖子屯的简报听得一旁的扶苏都有些愣了。

    不过这似乎没什么奇怪,这年头的税收来源并不多,主要是来自农民,也就是从土地中收得税粮。

    所以像雁门郡这种地处北方一年只能种一次粮的地方就比较吃亏,一年就收一次税粮。

    这税粮要是换算成钱的话值两百万钱就差不多了,然而这只是云中郡纺织作坊一个月的利润。

    而且这还是在养活了十余万人基础上的纯利润……云中郡十余万人已经拿到了每日用粮食或钱发放的工资。

    这就是工业的魅力,尤其周围还处在半奴隶半封建社会,云中郡强大的技术优势会使其迅速暴富。

    过了好半晌扶苏才平复过来,问了声:

    “将军打算如何使用这些钱?”

    沈兵想也不想就回答:

    “修路搭桥、水利设施、教育、治安,以及强兵……”

    有句话叫“想致富先修路”。

    工业发展图的就是商业,而商业互通有无就需要良好的交通。

    此时的云中郡路窄难行,一百六十余公里的路赶马车也需要走三天左右……这几乎是步兵的行军速度。

    通常赶马车运输虽不及骑兵的行军速度但却相差不大,日行八十里没太大的问题,尤其运输的还是重量较轻的布匹。

    这增加了运输成本不说更重要的还是限制了云中郡的发展速度……比起运输成本来说,沈兵更看重的其实是时间成本,时间才是一切。

    水利设施就不用多说了,对云中郡的工业和农业都有利。

    至于教育……现在只是工业革命的开始,再往后云中郡就需要大量的合格劳动力,这没有教育是做不到的。

    这一点沈兵是深有体会。

    确切的说体会最深的苍……对工人的培训是由他一手负责的。

    正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人多了就什么人都有。

    虽然对织布机的操作、水车的维护等一系列工作都没有多大的难度,但此时的百姓普遍处于未开化状态……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没读过书,一出生接触的就是种田挖地,于是会的也只有种田挖地。

    女工操作织布机还好,那是她们擅长的。

    男工要是想将他们转化为工人,就算是手把手教却往往是一起身就忘,或者一转身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

    这其实就是因为缺少教育的原因,思维、智力及手脚协同等都跟不上,以至于相当一部份人最终还是只能去种田。

    此时只是水力纺机就这样,若有一天发展到大机器生产会是如何?

    于是教育问题那是刻不容缓。

    治安问题则是因为各方百姓集中在云中郡还没稳定,相对来说还比较混乱,偷窃、占用、强抢等作奸犯科的事还有不少。

    若不加强管理整治一番很快就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强军则是最终目标……沈兵所做这一切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打造一支军队,一支强大到足以保卫云中郡乃至开疆拓土的军队。

    从目前云中郡的情况来看,也该是扩大军队准备从匈奴那圈更多地的时候了。

    否则,等代国被灭再来个十数万百姓,云中郡只怕就要被挤暴了。

第三百二十五章 补贴

    修路搭桥及水利设施这些事,秦时通常是由苦役做,包括修长城也是。

    也就是那些犯了秦律被罚多久多久苦役的,这些人如果没累死能活着回去就算幸运,就别想有什么工钱。

    这也是秦时各郡税收并不高但各种活动都照常的原因之一。

    它们修路、搭桥等都不需要费用,只要把苦役往上一拉就成。

    如果说有什么费用的话,那就是提供些粮食让这些苦役活着。

    沈兵当然不能这么做,修路搭桥派上去的是工匠和普通百姓,而且还给工钱。

    甚至工钱比其它工人还多,二十三钱一天。体力活比纺织作坊更累,多拿点钱也是应该的。

    这一来修路搭桥的工人马上又分出一批。

    这部份及水利设施沈兵交由浍负责,他进士伍之前就是干田间沟渠及引水灌溉的,对这方面更内行。

    教育沈兵让扶苏负责。

    让百姓学习儒家那一套当然没问题,最好一个个都学成谦谦君子,不过当然还需要胖子屯客串一些术数以及苍教一些木艺。

    其中主要还是术数……工业化后更需要的还是理科人才,同时学了术数也会让百姓智商提高更灵活。

    沈兵自己则负责强军。

    秦军若是想要组织起一支军队其实也不需要多少成本……兵源直接来自百姓不需要给钱,若说有什么花费就是粮晌,而粮晌又是来自百姓交的税粮。

    甚至百姓穿的衣物都是自备。

    装备也有相当一部份是来自百姓……百姓要是犯了什么事,动不动罚一盾、罚一甲的,士伍里用的盾和甲就有了一部份。

    制式批量生产装备用的大多又是苦役。

    这打的全是便宜算盘……一个国家战争机器就是这么运作的,所以才会有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时候王公贵族却无比奢侈。

    沈兵打造军队走的就是另一条路线:

    从冶铁、造装备再到征兵都大方但有节制的用钱。

    花点小钱就可以成级数的提升部队战斗力和士气何乐而不为?

    因为站在兵士的角度想,为国家当兵打仗出生入死,就连衣物都需要家里出……家里要是穷的话还要忍饥受冻,心里当然不平衡。

    但如果加入军队后不管有爵没爵,吃穿全包且还适当的给家里一些补贴,那么兵士就没有后顾之忧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战斗中去。

    有句话叫“人比人气死人”,这时代其它军队包括秦军都没有这样的条件,一对比孰优孰劣很快就有了答案。

    于是士气、忠心和战斗力就会更上一层楼。

    沈兵唯一担心的,就是这么做会不会太显眼惹赵高和李斯两人在嬴政那说什么风凉话了。

    结果还真让沈兵猜中了。

    这事却是李斯提出的,此时的嬴政已返回咸阳……

    每每到丰收季节就是咸阳最忙的时候,哪些地方收成好哪些地方因欠收需要赈灾,都需要咸阳协调,所以嬴政必须回京坐镇。

    李斯在朝堂上向嬴政奏道:

    “大王,据闻云中郡以布业资兵,即便是无爵之士也按人发放粮晌。”

    “此先河一开,只怕会引起各地士伍不满。”

    李斯这话说的有水平。

    因为沈兵此举可以说并不违规,云中郡可是按秦律缴足了税,然后用自己可支配的钱给兵士额外发晌,这本就与他人无关。

    问题是沈兵这么做会让其它秦军眼红:

    “同样是当兵打仗,为什么云中郡的士伍待遇就更好?”

    “同样是出生入死,云中郡兵士凭什么就能有粮有衣?”

    ……

    如果其它秦军也以云中郡同一标准,那全国下来得耗费多少钱财?

    但嬴政想也没想就回答道:

    “云中郡乃塞外苦寒之地。”

    “当年李牧屯兵北地亦是日杀三牛犒军。”

    “沈兵治理有方,不过数月时间便将云中郡蛮荒之地经营至富甲一方。”

    “其以布业强兵抵御匈奴又有何不可?”

    这么一说李斯便无言以对了。

    嬴政的确不愿意花这钱,但他说的也没问题。

    云中郡是什么地方?

    是远离中原远离家乡的蛮荒之地,随时都会遭受匈奴的骚扰和进攻。

    有点补贴怎么了?

    多点粮晌怎么了?

    其它军队的兵士要是眼红……就到云中郡驻守去啊!

    何况人家用的还是自己的钱补贴,没向中央财政要一分钱。

    其实嬴政会这么说还有另一个原因,扶苏早把纺织作坊的事从头到尾都向嬴政报告,嬴政对此事一清二楚甚至在咸阳就仿制了几具水力织布机。

    这事沈兵是没必要瞒嬴政同时也没法瞒……云中郡那有上万具水力织机每天能产数千匹布,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工人在生产流程中工作,想要瞒嬴政?

    正因为嬴政对云中郡一清二楚所以也就对云中郡更信任、更放心。

    否则,以嬴政的性格又被李斯这么一说……想不起疑都难。

    而此时的嬴政,却只会感叹水力织机的精妙:

    “居然可以以水力织布。”

    “如此可以省下多少劳力为我大秦带来多少财富?”

    “沈兵制出这物事可以说又是大功一件哪!”

    赵高在旁就说道:

    “大王,不若咸阳也如云中郡一般……大批量制作此织机?”

    嬴政想了想,就说道:

    “不急。”

    “若在咸阳大批制作进而全国推广,岂非断了云中郡的财路?”

    “如今之势云中郡抵御匈奴最为要紧也最为困难,且让云中郡稳住再言其它。”

    由此也可以看出嬴政的远见和胸怀。

    若是其它人,眼看就一统中原了,就算最后剩下的燕、代、齐不值一提,但这可是他多年的抱负。

    在这最后的收官阶段按常理应该心急火燎恨不能马上就拿下才对。

    但嬴政却把眼光看得更远,知道此时唯一的对手就是匈奴了。

    当然,匈奴并不是“唯一”的对手,此时的嬴政不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匈奴外还有西域,西域外还有欧洲……

    地球大着呢,绝不只是眼前这片中原之地就是“天下”。

第三百二十六章 骑军

    然而这发展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

    此时沈兵正在练兵……沈兵练兵的主方向还是在扩大神武军也就是骑兵。

    这是河套地区的优势,这一带草肥水美是优良的养马场,养出的战马质量一点都不比匈奴差。

    再加上沈兵又知道未来骑兵才是王道,所以当然不会放弃这机会。

    而且在这方面原河套百姓有一定的经验……从代国返乡的百姓有许多就是马商和牧民,当初李牧的北地精骑也就是靠他们养的战马组建起来的。

    沈兵第一时间将他们组织起来为神武军养马,另外沈兵还从会骑马的牧民中抽了一部份加入神武军将其扩编至六千人。

    但沈兵认为神武军的人数并不是大问题,更大的问题是骑射。

    对此沈兵还几次与王贲讨论过这问题:

    “上次与匈奴作战,神武军虽是大获全胜,却也暴露出我军的不足!”沈兵说:“尤其是神武军,其虽是防御有余但进攻不足。”

    王贲深有同感:

    “将军所言甚是。”

    “神武军更应是主力而非辅助。”

    “然上回与匈奴一战,神武军不只是辅助,几乎只是盾牌,用来挡在大梁军前的盾牌。”

    王贲这说的是。

    上次杀敌的几乎都是那一千步卒的强弩,神武军只是占着藤甲及机动之利挡在匈奴骑兵面前使其难以靠近步卒方阵,说到底就是起着盾牌的作用。

    扶苏则奇道:

    “然我军以一千士卒再加两千精骑便击退匈奴万余大军。”

    “往后如何不能继续以此法作战?”

    沈兵和王贲对望了一眼,不约而同的摇了摇头。

    王贲解释道:

    “公子有所不知。”

    “上回我等出战其实是占了防守的便宜。”

    “倘若我军要到百里之外作战……步卒要行两天而骑军只需一天,到时又该如何应敌?”

    扶苏“哦”了一声这才明白其中的道理。

    古时的步兵与骑兵协同十分困难。

    这不像现代,步兵可以搭乘汽车、步兵战车甚至苏联还直接让士兵趴在坦克后头与坦克协同。

    古时的骑兵与行动缓慢的步兵在速度上几乎不可能协调……步兵赶不上骑兵,而如果骑兵放慢速度等步兵的话,那骑兵就毫无意义。

    所以像上回那样步兵与骑兵协同将步兵强弩与骑兵机动结合在一起的情况不是说没有,但绝不是常态。

    尤其对付来去如风的匈奴骑兵,秦军步兵就更是无法追上他们。

    总而言之:就是硬碰硬秦军占优,灵活机动作战……秦军的步骑将不得不分开作战,于是两军优点无法互补,无论哪一军与匈奴对阵几乎只能等死。

    比如神武军单独与匈奴作战。

    神武军虽有藤甲防御之利,但骑射远不如匈奴,匈奴可以在更远的距离又准又快的命中神武军,神武军却拿射程外的匈奴毫无办法。

    时间一长,神武军便会陷入所谓的骑军陷阱,也就是“打又打不着,走又走不掉”……会陷入这陷阱的绝不只有步兵,骑射不够精湛的骑军面对匈奴骑军也同样如此。

    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则神武军根本无法与匈奴骑军作战,哪怕是沈兵给再多的补贴增强士气也无济于事。

    扶苏想了想,就说道:

    “如此,我等便只有抓紧练习骑射。”

    王贲回答:

    “神武军已日夜不停练习骑射。”

    “然匈奴自小专练骑射,我等却只练数年甚至数月。”

    “无论我等如何练习……终归是技逊一筹。”

    其实王贲这还是往轻里说了。

    神武军在骑射方面比起匈奴来又何止是“技逊一筹”。

    如果要用什么词来形容的话,那就是匈奴是专业骑兵而神武军是业余的。

    神武军中也并非没有佼佼者,比如剺,另外还有王贲。王柏、雷桧也能算一个……他们的骑射本领不会比匈奴差。

    但也只是这些有特殊经历和天赋的人才堪堪比得上普通匈奴骑手而已,从整体素质来对比神武军就差太多了。

    以王贲在战场上的观察就是:

    “匈奴能借骑乘之力开弓,射程至少比我军远三十步且十分精准!”

    “另辅以利于砍劈的弯刀,可远射亦可近攻,战力不可小觑!”

    这也是沈兵在城头观察到的。

    匈奴骑兵几乎是与马匹融为一体,马匹就像是他们长出的四条腿,他们总是踩在合适的点开弓搭箭,然后在顺着马匹的前进方向甚至马匹跃至最高点时放箭……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另外匈奴长期骑射在马背上能拉开更重的弓:

    神武军使用的弓普遍是两百秦斤(折现代101斤)。

    这弓力已不算弱,步兵使用的最小弓力是一百二十秦斤(折现代约60斤),只不过这是给体弱者使用。

    骑军大多是步兵中精选出的老兵,在他们还是步兵时就有开弓训练所以能开更强的弓,且还是在下盘不稳的马背上开两百秦斤的弓。

    若再用强一些的弓,骑兵就必须用尽全力开弓于是没有多余的力量和精力保持身体平衡更别说控制马匹。

    但匈奴使用的却是两百五十以上秦斤的强弓……

    再配合上其射箭的身法,射程就比神武军远了三十步以上。

    三十步对骑兵来说或许不多,但在战斗中却会是个大麻烦。

    因为这么一来匈奴就可以保持在神武军射程之外与神武军对射,然后来个“敌进我退敌退我进”,于是神武军就永远无法伤到匈奴。

    这让沈兵一度想把马鞍和马镫发明出来。

    因为这两东西要是一出来,就可以成级数的弥补神武军骑术不精的问题。

    但考虑良久,沈兵最终还是忍住了。

    他无法预知同样装备了马鞍或马镫的匈奴会怎样。

    匈奴若是装备了马鞍或马镫,那或许就不再是能被卫青、霍去病打败的匈奴,而应该是横扫亚欧的蒙古骑兵了。

    沈兵无论如何都不敢冒这个险,除非他能先把匈奴给打趴下。

    或者至少也要将其打到元气大伤。

第三百二十七章 命令

    就在沈兵为骑兵的事愁眉不展时,胖子屯走了进来。

    他见沈兵几人在商量事情就没敢发声,倒是沈兵问道:

    “可有要事?”

    胖子屯赶忙上前应道:

    “将军,城西屯田的百姓纷纷要求迁到东面纺织……”

    沈兵想也不想就回答:

    “不准!”

    胖子屯应了声,正想退出却又迟疑了下,然后转身问道:

    “将军,属下有一事不明。不知……”

    沈兵“嗯”了一声点点头。

    骑军发展方面碰到个死胡同且不急于一时,沈兵就暂且将它放在一旁。

    胖子屯说道:

    “属下计算过。”

    “若纺织作坊一月利润便超过雁门郡全年税收,我等何不将西面田地尽数改为纺织作坊?”

    “城东纺织用地吃紧,而西面却有大片田地用于种苎麻、五菜。”

    “就算明年用于屯田产粮也远比不上织布所入。”

    “百姓便是因此不愿屯田种地。”

    沈兵倒是没想到会出现这问题。

    不过想想也是,工人的工钱若是大了,二十钱一天且还相当稳定……在纺织作坊里工作是寒暑不禁,也就是一年四季都有工钱。

    这么一算,当工人能赚的钱就是农民种田的几倍,农民当然不愿意再种地而希望进纺织作坊务工。

    这也是近现代工业化时面临的问题:农民都进城务工,乡下大片土地无人耕种。

    沈兵只反问了一句:

    “我等若不屯田,以何裹腹?”

    胖子屯回答:

    “属下以为我等可以以布换粮,便如当下云中郡所为。”

    “同是一名劳力,纺织所产要比种田高出两倍有余!”

    沈兵又问了句:

    “若有朝一日,匈奴切断云中郡粮道甚至将云中郡团团围困呢?”

    胖子屯立时就没了声音。

    沈兵解释道:

    “民以食为天,粮食乃云中郡的生存之本,无论何时都不能放弃屯田。”

    “告诉百姓,云中郡种粮一律免税!”

    这其实就是用另一种方式给农民补贴,农民哪还有不愿意之理。

    胖子屯应了声就退下了。

    扶苏感叹道:

    “将军此举极有远见。”

    “且百姓得此实惠,必将纷至沓来!”

    沈兵没有说明的是,他此举其实并非防匈奴:云中郡背靠雁门郡,被匈奴切断补给的威胁不大。

    沈兵真正防的,是有朝一日可能与秦军为敌……那时屯田就重要了。

    王贲有些担忧的说道:

    “云中郡容纳百姓十万之数已是极限。”

    “据闻代国就要被我军所灭,到时……少说又有十万百姓迁入。”

    沈兵不由大感头疼,这人少了也不是,人多了也不是。

    赵王嘉从北地迁出的可是前套、后套两地百姓,至少有三十万之数。

    这一来一回流失一部份,返回二十万人那都是往少里算。

    一个小小的云中郡又如何容得下二十万人?

    沈兵没有多想,当下就命令道:

    “训练新兵,继续往外圈地做好准备。”

    王贲哄然应声,就把命令传了下去。

    这是当初沈兵既定的战略,也就是以步步为营的方式一圈一圈往匈奴方向扩张,这样就永远都是在防御可以暂时不用考虑骑兵作战的问题。

    沈兵这么打算没什么错,只要慢慢发展成比例扩张就可以。

    但嬴政似乎是等不及了。

    确切的说不是嬴政等不及,而是李斯在背后搞鬼。

    李斯毕竟是秦国丞相,他能混到今天那心计可不是寻常人能比得上的,当初可是为了权势连自己的师弟韩非也能狠下杀手,此时哪里会让沈兵好过。

    他一思量,见无法限制云中郡发展,便换了一种方式。

    这日李斯私下进宫对嬴政说道:

    “大王,此时正值中原收成之际,匈奴大多分散到各地劫掠。”

    “另代国若灭二十万百姓又无法尽数迁入云中郡。”

    “我等何不取九原以待?”

    嬴政迟疑了下,说道:

    “可北地将军置下只有万余人马,只怕……”

    李斯回答:

    “大王明鉴。”

    “上次云中城一战,北地将军以区区数千人便大败数万匈奴。”

    “如今云中郡更有十万百姓。”

    “若北地将军自百姓征兵并以之守城,再以精锐突袭九原……”

    “收复九原亦并非难事。”

    赵高当然明白李斯的心思,也在一旁附和道:

    “大王,据闻匈奴擅长城外骑战而不善攻守,北地将军却攻守兼备。”

    “且我军各地作物成熟粮草充足,此时取九原必能旗开得胜。”

    “九原若下,往后匈奴便失去南下根基,雁门郡便再无匈奴之患了。”

    这话说的对,九原若是划入大秦版图,匈奴的根据地就只能往北往西推,距离雁门郡少说也有几百里,要去劫掠就困难多了。

    嬴政想想觉得也对。

    而且一打探,发现驻守在九原的匈奴不过三千余人,更重要的还是匈奴竟然不修破损的城墙、城门……城门是沈兵从九原撤出时烧毁的。

    嬴政根本不知道匈奴的战法,想当然的用中原各国守城作战的思维思考,于是以为李斯和赵高所言有理,当下一纸命令就发到沈兵那。

    沈兵看到出兵九原的命令就愣了。

    云中郡距九原两百公里,这距离可不是“步步为营”能堆到那去的!

    但嬴政的命令又不得不从,于是全盘计划都被打乱。

    更严重的还是……匈奴在九原郡只有三千人。

    九原郡或许的确只有三千人,但匈奴骑兵可是在各处奔跑劫掠,一旦发现有秦军往九原进军,他们就会从四面八方赶来增援。

    于是敌人很快就会变成三万甚至更多。

    沈兵当下召集了王贲、魏呴等人商量对策。

    但讨论来讨论去都是无计可施。

    困难倒不是来自守城,也不是兵力。

    这段时间云中郡倒是征了五千新兵并日夜训练,再练上一段时间用于守城倒是可以胜任……毕竟匈奴骑兵在攻城方面也是菜鸟,便是百姓守城匈奴都不一定能拿下。

    困难在于北地军出城进攻九原必然会将补给线暴露在匈奴骑兵之下。

    两百公里……

    如果骑兵足够强,那么用骑兵保护这补给线就没问题。

    问题就在于此时的神武军还不够强。

第三百二十八章 霹雳火球

    若说以现有条件有什么方法可以保护补给线,那便是像之前一样以一千步卒加两千骑军。

    但这样一来保护补给线的代价就太大了,每队三千人,步兵速度每天五十里,两百公里的补给线至少要设置七队才能保证一天之内赶至目标增援。

    每队三千,七队就是两万余人。

    沈兵置下部队全部只有一万余……也就是说连保护补给线都无法做到,更不用说进攻。

    骑军可以日行百里,两百公里的路程需要一天内赶至目标增援,只需要在中间设置三个保护点,由此便可省下大量兵力。

    所以骑军完成这任务没什么问题,也必须由骑军完成。

    问题在于骑军无法与匈奴骑军匹敌。

    若说嬴政进攻九原的命令有什么好处的话,那就是可以为沈兵提供所需的各种矿石……

    九原就是现代的包头,这里被称为“草原钢城”,拥有丰富的各种金属、非金属矿藏。

    钵那边的探矿一直都没消息,只怕是没找到矿。

    若是能拿下九原……明知那里有矿让钵等人定点寻找就简单多了。

    到时沈兵就不需要依赖北地之外的矿石,这就像粮食一样能自给自足,是对付赵高、李斯的基础。

    思考良久,沈兵终于下定了决心,对仞说道:

    “传书蒙良,令他即刻从各处收购硝石和硫磺,越多越好!”

    确切的说应该是消石……古时称“硝石”为“消石”,民间将其用作药材,以为其可以治十余种病,这也是方士炼丹要加“消石”的原因。

    仞应了声就去传令。

    扶苏听着却一脸懵,问:

    “消石?将军要消石有何用处?”

    沈有没有细说,只是回了声:

    “到时公子便知!”

    这没法解释,因为这世上还没有火药这东西,解释也解释不通,只有亲眼所见才明白。

    事实上也不能说此时没有火药,其实春秋时期我国的炼丹者就发现火药了,只不过炼丹者普遍认为火药炸炉那是炼丹失败……对于这种失败的副产品他们只会感到失望和沮丧,根本就没意识到其实这副产品比他们所谓的仙丹要珍贵、实用得多。

    于是火药虽然有但一直没得到重视自然也不会有记载,直到隋唐时才“正式”发明出来。

    沈兵对此一直保持谨慎的态度。

    原因就像谨慎发明马鞍、马镫一样。

    马鞍、马镫对匈奴骑军更有利,火药的发扬光大却是在西方。

    如果从春秋时期算起的话,火药在中国出现到传到西方至少早了七、八百年,但中国对火药的利用一直停留在十分原始的阶段,而西方却已是制式的火枪、火炮……

    如果过早让火药问世,是不是代表着西方也更早崛起?

    沈兵不敢轻易发明这对历史、对世界都有重大影响甚至将冷兵器转为热兵器战争的东西。

    此时北地军无法对付匈奴骑兵,无奈之下沈兵只得考虑将其制出。

    火药的制作其实十分简单,其主体就是消石,再辅以硫磺和炭粉。

    威力大小就是以消石的最佳比例及纯度决定。

    这就像青铜器铜、锡的比例,不知道准确的比例就只能反复尝试。

    现代的黑火药基本是消石占四分之三。

    沈兵为了掩人耳目或者也可以说“逐步升级”以保持技术优势,所以有意降低消石的比重将其定为二分之一。

    甚至沈兵还装模作样的整出了三种配方:

    一种是硫黄、窝黄、消石、麻茹、竹茹、清油等十余种原料,有些东西都是沈兵随便加的可燃物。

    原因一方面是此时不需要威力太大的火药,另一方面则是努力把偷学的人弄晕,使其无法确定哪些才是最重要也最能提升威力的成份。

    第二种是加入干漆、桐油、松脂。

    第三种就是加入芭豆、番木鳖等。

    它们的功用是什么就不用说了,第一种主要就是爆炸,第二种是燃烧,第三种则是毒烟。

    当然,沈兵很自觉的不使用致命毒药,否则就加砒霜进去了。

    不过是否使用致命毒药似乎没什么不同……将敌人迷昏后杀死,与直接将其毒死有很大区别?

    火药制出后沈兵还试了下,他取了一小撮隔远了,拿明火一点……“哧”的一声就剧烈燃烧接着便化为一股青烟。

    这让扶苏及王贲等人吓了一跳。

    扶苏惊道:

    “将军,这是何物?”

    沈兵回答:

    “火药。”

    扶苏与王贲等人面面相觑,看沈兵那样子似乎早就知道火药,而他们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过了好半晌,魏呴才问了声:

    “将军,此物又有何用?”

    沈兵起身拍了拍手回答:

    “制作武器,克制匈奴骑兵的武器!”

    王贲等人听着就更是一脸懵,这东西还可以制作武器?

    沈兵用火药制出的第一个东西就是“霹雳火球”。

    这东西是在宋朝时出现的,“武经总要”中有记载:

    以粗约一寸半的竹管,外面以火药及碎瓷片、铁片等包裹制成球形。球两头各留约一寸长管头,一头作手持把柄,另一头装引火药和药捻。施放时声如霹雳,又如火球翻滚,是以称作“霹雳火球”。

    沈兵往里装的是铁蒺藜……云中郡已可以批量产铁,铁蒺藜同样可以大批量制作,若是用铁片或碎瓷片不仅更麻烦还存在杀伤力不足的问题。

    另一个改进就是“霹雳火球”是双头的而沈兵所制却是单头的。

    简单的说沈兵所制更像现代的“手榴弹”……“霹雳火球”握柄和引信在不同侧,于是空间更大、点火不便、抛掷不远。

    制作也很简单,先牵好引信再将十几枚铁蒺藜与火药混在一起用麻布往竹筒手柄上一裹并扎紧,一个原始的手榴弹就制成了。

    沈兵试着用了下,引信一点就甩了出去,只听“轰”的一声,两个草人霎时就被炸上了天,其间还有被爆出的铁蒺藜“嗖嗖”的到处乱飞。

    这场面只吓得扶苏等人面色苍白却又一脸兴奋,过了好半天才发出一阵欢呼。

第三百二十九章 战车

    欢呼一阵之后王贲就冷静了下来,他打量了“霹雳火球”一番就问道:

    “将军,此物若是只能掷出二、三十步,如何能威胁到匈奴骑军?”

    王贲这是问到了重点。

    匈奴骑军那是在百余步外放箭,难得会有距离秦军数十步之近,就更别说二、三十步了。

    如果是这样,那“霹雳火球”岂不是只有炸自己?

    又或者粹就是放出点声音来吓人?

    不过沈兵会将其制出当然就不会只是这样。

    沈兵回答:

    “首先,我等撤离时匈奴骑军便不致追得太紧。”

    原因不需要过多的解释,秦军撤离时只要随手往后抛出几枚“霹雳火球”……在后头紧追的匈奴骑军就要被炸翻。

    这一来就基本上不存在“打又打不着逃又逃不了”的情况,至少想逃还是能逃得掉的。

    然后沈兵又补充了一句:

    “何况,我等还有三弓床弩!”

    王贲及众人不由“哦”了一声都明白了,纷纷点头称道。

    答案很明显,用手投掷的确只能掷二、三十步,但三弓床弩就并非如此了……把三弓床弩和“霹雳火球”结合在一起,那就妥妥的是具榴弹发射器,这要炸百步开外的匈奴骑军那还不是小事一桩?

    不过说起来容易真要做起来却并非想像那么简单。

    首先就是点火的问题。

    古时可没有现代这样随身带着个打火机。

    又或是将“霹雳火球”制成像现代那样拉弦式的……

    沈兵的确也想这么做,手榴弹的拉火装置也不复杂,只是在这生产力还十分低下的秦时想要批量生产则十分困难,于是只能暂时放一旁。

    解决的方法就是火折子。

    此时还没有火折子,生火就用火刀火石……把这些东西带上战场肯定是行不通的。

    所以沈兵顺便将火折子也发明出来。

    制作火折子的原料都是现成的,就是用纸张……也难怪此时没有火折子,没有纸张想要制出火折子就十分困难。

    把纸张加上一些消石粉、硫磺粉这些易燃物,当然是少量而且均匀的抹开,这样纸张就会变得十分易燃。

    要是抹多了这的玩意就变成个小火药筒了。

    然后再将纸卷成一团紧紧的塞进一小节竹筒或是木筒内,先将其点燃,盖上盖子使其隔绝氧气而熄灭。

    此时竹筒内的纸卷还保留有许多火星,且因为这纸卷加了消石粉等物十分易燃,只是因为没有氧气无法燃烧。

    需要火的时候只需将其取出,然后轻轻吹气,火折子很快又会重新燃起火头。

    据说这玩意在古时还十分昂贵,必须是有钱人家才用得起。

    沈兵猜想或许是因为古时纸较贵的原因。

    不过这对于云中郡来说就算不上什么,兵士人手备上一个,骑兵甚至还可以绑在胸前,随时要用只需在马上把盖子一摘……就可以用来点霹雳火球的导火索。

    这东西整出来的时候就可把王贲等一干人乐坏了,简直就比看到火药还稀奇:

    “将军,有如此好物事怎生要此时才制出?”

    “此物倒也有趣,却可将火藏在竹筒里头一吹就着!”

    “枉费我等以往只是以火刀火石引火,往后有了这……”

    “火折子!”沈兵解释道。

    “火折子!好名字!有了此物,随时随刻都可引火!”

    点火的问题轻松解决。

    然后就是三弓床弩的问题。

    三弓床弩本身没问题,将其与“霹雳火球”结合也没问题,实在不行就将“霹雳火球”绑在铁弩箭上就可以了。

    问题在于三弓床弩是步兵使用的重型装备不适合骑军使用。

    骑军总不能用几匹马拖着一个三弓床弩然后要用的时候再紧急架设吧。

    实际上也没有这必要,原因是三弓床弩对“霹雳火球”而言是弓力过剩……三弓床弩可以将数十斤重的铁弩箭射出百余步,而“霹雳火球”只有十秦斤(五斤左右)。

    于是用三弓床弩明显就是浪费。

    沈兵的做法是将三弓床弩改小……确切的说不是改小,而是针对车兵设计了一张固定弩。

    对于弩来说,战车就是一个很好且很成熟的平台,且速度也与骑兵不相上下。

    若说缺点,那就是对地形要求较高越野能力较差。

    但这个问题在河套平原要么是草原要么是沙漠的地区几乎可以忽略。

    考虑到这些,沈兵就本着拿来主义的精神直接用战车改装。

    这就像现代的装备往往也是用什么什么坦克的底盘改装突击炮之类的,只要适用于战场就没必要重新设计,尤其是兵士很熟悉的装备,因为这连训练都省了。

    比如沈兵使用战车……每辆战车的编制可以保留,驭手的职责甚至还一样。

    然后什么车右戟手车左弓手就全废了。

    战车中间立起一根支架,支架上架起一张弩,这弩是可以旋转的,就像吉普车上加挂了一挺机枪一样。

    而且这弩还是踏弩,也就是脚踩下方的踏板就可开弩。

    之所要用踏弩,是因为这种开弩方式更快且可以用上自身的重量……如果是用臂张弩,就不能一边开弩一边观察敌情并将弩身转向目标,踏弩就可以手脚并用节省时间。

    战车上的两人就一个是弩手一个是装弹手。

    装弹手负责将“霹雳火球”装上弩身并点燃引信,弩手负责开弩并瞄准,然后“腾”的一声,一枚“霹雳火球”就腾空而起飞到一百二十步外……整整比匈奴骑射的距离远出二十步。

    王贲看到这装备后就放心了,他胸有成竹的对沈兵说道:

    “将军,有了此弩又有‘霹雳火球’,我等足可将匈奴驱出河套!”

    唯一的问题就是沈兵置下没有战车……

    这可以说是沈兵的失策,他总以为战车是个要被淘汰的兵种于是没有装备。

    沈兵没想到的是:他因为顾虑匈奴于是不敢装备马鞍和马镫,但如果不装备马鞍和马镫就不可能全面淘汰战车。

    现在后悔已来不及了。

    不过好在训练车兵并不是很困难。

第三百三十章 训练

    其实训练车兵一点都不简单,甚至可以说困难。

    原因是这其中至少需要一个会驾车的驭手。

    这驭手不是普通的驭手,他是战车的指挥,同时也是敌人的目标……因为一辆战车如果驭手死了,不仅战车失去指挥,战车还很可能因无人驾驶而失去控制甚至人仰马翻。

    然后还有车右戟手和车左弓箭手都必须是老兵。

    不仅如此,驭手、戟手和弓箭手还要一次次演练互相配合,战车作为战车阵的一员还要演练阵法等等。

    可以说战车都是精锐中的精锐,春秋战国时期曾是看一国拥有的战车数凭价其是否强大。

    沈兵之所以说“训练车兵”并不困难,则是因为他所说的车兵与传统意义的车兵不尽相同。

    传统车兵是要与敌近身作战的,所以装甲、配合等无不尽善尽美,就像现代坦克车组一样几乎需要达到如臂使指运用自如的地步,否则一不小心就是车毁人亡。

    沈兵所要求的战车就没那么严格了,他们就是隔远了朝敌人发射“霹雳火球”……

    于是乘员没有那种近身作战的紧张和压力。

    如果说有什么危险的话,更多是来自敌人箭矢,对此只要装备上一身藤甲就差不多了。

    协同作战方面,驭手的作用就成级数降低了,他只需要跟着骑军队伍走就行。

    甚至指挥权都可以转交到弩手上……弩手同时也是观察手,他更能感知敌人方向的变化以及敌我之间的距离,所以也只有他知道要怎样调整方向和速度才能更好的将“霹雳火球”发射到敌军阵营中。

    于是这训练难度就成级数降低:驭手只需要会驾车就行,弩手直接从弓弩手中挑选,装弹手就随便抓个机灵的都能对付。

    如果说有什么要注意的,就是装弹手和弩手之间的配合。

    那可是会爆炸且爆炸后还会射出十几发四面尖角的铁蒺藜,更严重的还是每辆战车都装有十五枚“霹雳火球”……古时战车空间并不大,只能装下十五枚。

    万一要是殉爆就不是开玩笑的,很可能会造成己方部队的崩溃。

    这一点别说是没见过火药威力的古人了,就像现代新兵甩手榴弹时还往往会因为紧张等各种原因甩不出去造成事故。

    用弩发射“霹雳火球”就更不用说了,环节越多可能出的错就越多。

    比如弩手没开弦装弹手就把火球给装上并点燃了。

    又比如弩发生故障无法正常发射。

    又或是火球没点就发射出去……这情况还好,不过是浪费一枚火球,但同样也应该避免,因为同时浪费的还有战机。

    因此沈兵在训练时就硬性规定了弩手和装弹手的操作顺序,每个步骤一步都不能差。

    另外又将导火索加长延长反应时间,同时将导火索底部露出一段在竹筒外,一旦发生故障或意外可以及时掐断导火索并将火球抛出车外……

    操作手册是无论是否来得及将导火索掐断都要将火球抛出车外。

    虽然火球抛出车外有可能造成己方人员的伤亡,但总比在战车上造成其它弹药殉爆要好。

    接着就是以这操作手册一遍一遍又一遍的用训练弹操作。

    训练弹是沈兵让工人制作的,样子与实弹一样,也有导火索可以点燃,但弹头没有包火药。

    在训练时还真出现各种意外和失误。

    不过一遍遍练下来,在脑海里已固化手脚已形成条件反射,出现失误的情况也就越来越少,再往后就几乎没有了。

    所以“霹雳火球”这玩意,沈兵最担心的倒不是它能否击败敌人。

    事实上,它能击败敌人几乎是肯定的,关键在于自己是否也会被其误伤……有句话叫“玩火**”,用这东西作战就是在玩火,当然要十二分的谨慎。

    战车的制作就是由工人那解决。

    这对苍来说就是小事一桩,此时的他俨然已是个总教头……一批批工人从他手中培训出去,又一批批工人加入培训队伍。

    虽是把他忙得不亦乐乎,但他却乐在其中。

    手下有几万人,这可比之前在砲师时威风多了,走到哪都有人恭谨的称他一声“师傅”。

    这使苍有些洋洋自得的。

    至于制战车,苍一拍胸口回道:

    “将军放心,不需两日就将战车赶制出来。”

    结果当真只用两日就赶出一百二十辆战车,而且做工还十分精细。

    这一百二十辆战车被沈兵平均分配至神武军,每屯也就是五十人加强一辆战车。

    战车兵则从大梁军中调用。

    与之前床弩兵一般,沈兵认为将骑兵转化为战车兵过于浪费了……骑兵会的是骑术,而且日夜苦练骑射,这要是转为战车兵之前所有努力都付之东流。

    同时大梁军步卒转为战车兵又完全可以胜任,这其中有困难的就是驭手……没有多少步卒会驾车。

    但这问题也不大,沈兵在云中郡内振臂一呼,当即就有许多会驾车的百姓自愿请战。

    要知道此仗可是去打九原,九原也就是他们的老家,他们当然踊跃争先。

    百姓中有许多是车把式……他们虽说买不起马车,但却要帮达官贵人运送东西或是赶马车,或者还有些本身就是养马为生,是以会驾车的反而不少。

    从这些人中精选出一些青壮稍事训练,就可充作驭手。

    另一方面,就是战马的问题。

    这时代不只是人没见过“霹雳火球”,战马也没见过,所以这“霹雳火球”一炸开那阵阵巨响必然会使战马受惊。

    若有马鞍、马镫还好,战马受惊还可控制,但没有这些那骑手就“扑嗵嗵”的像下饺子一样往下掉。

    这在战场上可不是小事,掉下马来被战马踏上那是非死即伤,尤其神武军装备的还是轻质藤甲抵不住重击。

    解决的方法就是一次次的在战马附近引爆“霹雳火球”。

    一次、两次……隔天再来几次。

    时间一久战马渐渐就习惯了,冷不丁引爆一颗偶尔少部份还会受惊但绝大多数已没什么反应。

    于是沈兵就知道时机差不多了。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0164/ 第一时间欣赏大秦工程兵最新章节! 作者:远征士兵所写的《大秦工程兵》为转载作品,大秦工程兵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秦工程兵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秦工程兵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秦工程兵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秦工程兵介绍:
机械设计专业的沈兵穿越到秦朝。他只想简简单单的活下来,谁曾想这是个非生即死的世界,不思进取就会被淘汰。手无缚鸡之力的沈兵只能用发明来武装自己,改良投石机,双倍射程下敌人连根毛都碰不到,躺着就把对面打翻;云梯设计一下,几十号人一拥而上,翻墙夺旗开城门,又攻下一座城池;那什么护城河、瓮城等,更是小菜一碟!于是……灭六国,定匈奴!平西域,征罗马!泽国江山入战图,一将功成万骨枯!大秦工程兵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秦工程兵,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秦工程兵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