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大秦工程兵TXT下载大秦工程兵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秦工程兵全文阅读

作者:远征士兵     大秦工程兵txt下载     大秦工程兵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三百三十一章 重点

    终于有时间加更了,加更才敢说话,走起路来也会飘了……

    …………………………

    沈兵没有直奔九原寻求速战速决。

    这是沈兵之前的想法……

    九原距云中郡两百公里且驻兵只有三千,那么以骑兵星夜兼程就可以在三天左右赶到九原,然后以六千打三千以迅雷不急掩耳之势在匈奴还没反应过来前就夺下九原。

    夺下九原之后就抓紧时间修城墙组织防御。

    匈奴不擅长攻城,到时即便大军集结也拿九原没办法。

    这方略看似可行但实际上却有很大的风险。

    首先是六千神武军攻打三千匈奴驻守的九原不一定能速战速决。

    只要三千匈奴守上一阵子,四面八方的匈奴就会越聚越多于是六千神武军就会陷入危险中。

    其次,即便六千神武军成功拿下九原只怕也守不住。

    匈奴的确不擅守城,但匈奴擅长围城……他们可以围而不攻断绝九原对外的补给线。

    到时沈兵置下仅有的骑军被匈奴围在九原动弹不得,步军因为机动不足又很难保护补给线,时间一久被困在九原的六千骑军就只有死路一条。

    于是最终沈兵还是放弃了这想法。

    一场战斗,如果有一点需要运气那还好说,但是两点、三点都需要运气,那就是拿部下的性命开玩笑。

    此时的沈兵当然不需要再碰运气了,有了“霹雳火球”及战车,沈兵已有把握速战速决拿下九原。

    但沈兵依旧没有这么做。

    王贲对此表示疑惑:

    “将军,我等目的便是拿下九原。”

    “有了‘霹雳火球’,我等三千骑便有把握拿下九原。”

    “为何不一战而胜?”

    王贲这提议的确没错。

    之前如果要以六千骑军也就是神武军全军突袭九原才有可能“速战速决”拿下九原,装备了“霹雳火球”后就只需要三千就有把握做到了。

    要知道匈奴守在九原的是骑军,他们甚至连城门都没修。

    可以想像匈奴会如何应敌,他们会出城与秦骑决战……因此他们才不需要城门,甚至还觉得城门是多余的是个累赘。

    这会是什么结果就不用说了,神武军一通“霹雳火球”抛过去,第一波就能打得匈奴溃不成军然后轻松取了九原。

    至于补给线,就由神武军另外三千骑军保护。

    装备了“霹雳火球”之后的神武军战力大增,就算分成三队每队一千人都有独挡一面的实力。

    与此同时大梁军就往九原城开进,一旦等到大梁军赶到九原城,那么这场战斗就算结束了……大梁军可代替神武军守九原,于是全部六千神武军都可用于保护补给线。

    这在之前或许还有些困难,但在装备了“霹雳火球”之后几乎没压力。

    但沈兵没有选择这方案。

    他摇了摇头,说道:

    “我军的目标已不只是九原了!”

    王贲奇道:

    “若不是九原,还能有何目的?”

    沈兵拿起笔在云中郡与九原之间的一大片空地上画了一个圈,说道:

    “是保这片地的安宁。”

    “北地人口日益增多而土地却日显紧张。”

    “以至作坊需做两层而种植地要精心规划。”

    “若是能保云中至九原四百里地安宁,则工农用地便再也不缺了!”

    王贲不由“哦”了一声,就明白了大概。

    魏呴则有些奇道:

    “可是将军,要保此地安宁,与我等是否速取九原有何干系?”

    由此沈兵也看出魏呴比起王贲来还是有差距的。

    这或许也是因为魏呴年老且在魏呴这年代更多的是战车兵而不是骑兵的原因,而王贲本身就是骑军出身且痴迷于骑军战术,所以一听就明白。

    扶苏当然也是听得满头雾水不知这其中有何关系。

    王贲在沈兵的默许下,就解释道:

    “云中距九原四百里,若要保此地安宁,必先威摄匈奴。”

    “若我等寻求速战速决,只怕在九原一通‘霹雳火球’便让匈奴逃之夭夭……”

    说到这魏呴和扶苏才明白过来各自点头表示同意。

    其实这是匈奴作战的特点,也可以说是他们的战术……其实就是典型的群狼战术,打得过就一拥而上,打不过就四散逃跑。

    此时可以预知的是匈奴将要处于“打不过”的状态。

    既是“打不过”那就会四散逃跑,如果四散逃跑秦军就找不到匈奴主力于是拿他们无可奈何。

    可以想像,如果秦军依靠“霹雳火球”抢攻九原,那就是一上来就暴露了实力一上来就把匈奴给吓住了……

    “秦军有此爆雷如何能胜之?”

    “此时不逃更待何时?”

    于是鸣镝一响就逃得干干净净,秦军便是狠狠打出一拳却击在空处。

    同时因为匈奴实力尚存,于是将来云中至九原的四百里肯定不得安宁时常受匈奴骚扰。

    “霹雳火球”这东西又是适合大部队作战无法应对小队骚扰……

    主要原因是其点燃引信引爆而不是像现代战争一样有触发引信的炮弹。

    触发引信的炮弹那是打哪就爆哪,且没有延时,于是瞄准就能起作用且敌人没有反应和躲避时间。

    点引信的“霹雳火球”显然无法作到这一点。

    引信太短了吧,秦军自己被炸伤的危险就很大。

    引信太长了……爆炸就延时很久于是敌人就时间躲避。

    若是大军冲杀没什么问题,往敌人方向一抛,只要在敌群中就基本不会落空。

    但如果只是小股骚扰的匈奴,那基本就是废物了。

    “是以!”沈兵下了结论:“我等此战应寻求与匈奴主力作战,且务必让其死伤惨重!”

    几个人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此时想要寻求与匈奴主力一战是完全有可能的。

    因为匈奴并不知道秦军已装备了“霹雳火球”,于是以为自己还处在“打得过”的状态。

    以其惯用的战术,就会从八方集结并一拥而上。

    其结果是什么就不用说了……

    扶苏抚掌笑道:

    “这或许会是匈奴最惨痛的一战!”

    “且此战之后,只怕九原便不攻自破了!”

    扶苏说的是。

    若匈奴见识到“霹雳火球”的厉害,哪里还敢守九原?

    所以九原早已不是重点了。

第三百三十二章 补给

    定好方略的第二天秦军就出发了。

    首批队伍有五千人,分别是三千士卒再加两千骑军,由剺带领先行一步朝九原方向进发。

    此时的剺已可独挡一面,他虽说没学过兵法但却对匈奴战术十分熟悉,知道如何应付匈奴的进攻。

    以他为先锋沈兵还是较为放心,至于他不懂中原的排兵布阵……沈兵则让李笺与其配合。

    沈兵则带领一万主力紧随其后,且还随军带着大量的补给辎重,其中相当一部份是弩箭……其实消耗最多的还是弩箭,那一射就几千上万枝,“霹雳火球”当然也要带,但携带几车料想就足够了。

    大军开拔时云中郡的百姓那真可以称作是“十里相送”,一路上又是粮又是物的,还有许多百姓争相要加入军队与大军一同出征。

    这倒是前所未有的景像,就连扶苏都颇感意外。

    沈兵认为这可能有两个原因。

    一个当然是其中许多百姓是九原人,虽然云中郡也有地方容纳他们,但当然回自己故乡更好。

    另一个,则是沈兵对兵士的补贴制度更能使其接受……当兵衣食无忧还能有补贴,另外要是能立功的话还有爵位另外还有赏赐,何乐而不为?

    当然这个原因秦军也是如此,所以秦军作战总是比它国更为勇猛。

    沈兵原本打算让扶苏在云中郡坐镇的,毕竟在外作战箭矢无眼,总是有许多危险。

    但扶苏却说:

    “父王意在让扶苏随将军历练,若扶苏连此战都回避,又如何能称得上历练?”

    沈兵一想觉得也是。

    这不说是一个历练机会,同时也是为扶苏树立威望的机会……身为公子的他亲上战阵,率领大军大败匈奴,这是何等的威风。

    如果扶苏没在场,就算是打了胜仗都没什么意义,甚至嬴政还可能会以为扶苏胆心懦弱而失望,到时就会影响到云中郡的发展了。

    于是沈兵只得带上扶苏,不过为其增加了亲卫保其安全。

    秦军这边一开拔,匈奴那边马上就得到消息了。

    其实头曼单于和冒顿都没走远,而是带着三万匈奴骑兵在北面阴山一带驻扎。

    他们是担心沈兵会出兵封锁匈奴南下劫掠的退路于是在此做准备。

    至于九原,他们根本就不认为沈兵有能力进攻。

    所以当探子来报秦军出城时,头曼单于第一反应就是秦军终于要抢占要道了。

    当听到秦军是往西进发时就不由一愣:

    “往西?秦军为何要往西?”

    冒顿一看地图,就说道:

    “单于,秦军往西应该是夺取九原城。”

    头曼单于依旧不解:

    “他们为何要取九原城?那不过是空城一座!”

    头曼单于这是以匈奴人的思维思考中原的兵法。

    游牧民族是以利益为主而非城池,所以想当然的以为九原什么也没有,夺来干嘛?

    他不知道中原军队都是以防御为主以土地为利益……有了土地就有粮,然后就有百姓,就有兵。

    冒顿虽知道这些但一时不知该如何解释,于是只能回答道:

    “秦军占九原,或是希望阻我后套勇士来援!”

    冒顿这么说头曼单于就明白了……

    九原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九原北面是阴山南面是黄河,以此往西形成一个狭长的走廊直通后套。

    秦军若是占领了九原不仅拥有了西进取后套的踏板,还能将河套地区的匈奴一分为二互相无法联系。

    确切的说没有一分为二也可以联系,但位于后套的匈奴军队就需要绕过阴山,道路为远上数倍且十分难行。

    长期在草原空旷地区作战的头曼单于初时并没有这类看地形的习惯,此时被冒顿这么一说发现还真是。

    于是赶忙问:

    “这要怎么应付?我军不会守城,九原也没有防备!”

    冒顿回答道:

    “单于莫慌,秦军全军上下不过两万人,其可以进攻九原的兵力不过万余!”

    头曼单于想了想,就问探子:

    “秦军是如何行军?”

    探子回答:

    “步兵和骑兵同行。”

    头曼单于叹了口气,说道:

    “步兵与骑兵同行……上回我军就败于这种阵形。”

    “秦军步兵有强弩和索箭,骑兵又在外围游走使我军无法靠近。”

    “其三千余人就足以击败我万余精骑。”

    “如今秦军一万,岂不是可以击败我三万大军?”

    冒顿想了想,就指着地图回答道:

    “单于请看,云中郡距九原四百余里。”

    “同时秦军大军又尽数西进……如何还能保证弩箭补给?”

    头曼单于点了点头,说道:

    “你的意思是……”

    其实根本不需要多想了,就是匈奴惯用的战术:沿途骚扰消耗其补给,当秦军当补给最远端时再一战而胜。

    沈兵很快就感觉到这一点,因为出城的第二天就有许多匈奴骑兵往来穿梭在附近,甚至还与秦军游骑发生过几次小冲突。

    匈奴看起来很自信,至少对秦军骑兵是如此。

    这或许是因为上次作战他们已了解神武军的本领,知道秦骑军骑射不如他们,于是面对骑军时就放心进攻。

    至于秦步兵,他们就躲得远远的。

    沈兵从一开始就约束骑兵尽量不要与匈奴发生冲突,一旦与匈奴相遇就退回步兵弩箭的射程范围内防守。

    于是两军也相安无事。

    直至傍晚时分,匈奴骑兵才蜂涌对秦军发起进攻。

    匈奴骑兵不愧是草原王者,他们选在这时进攻居然考虑到阳光的因素……夕阳西下,刺眼的阳光再加上略显昏暗的背景,使秦军一时无法发现从正面攻来的匈奴有多少人,只看到一枝枝箭带着啸声从阳光中飞射而来。

    沈兵也没多想,当即就下令步卒以强弩还击。

    几波弩箭过去后,匈奴就暂时退走。

    不久又返回进攻……

    于是沈兵就明白了,匈奴这么做是为了消耗秦军的弩箭。

    也就是说,匈奴在打秦军补给的主意……弩箭这么消耗下去,等秦军到九原时就差不多消耗完了,到时就是匈奴主力出动的时候了。

    于是沈兵就知道,匈奴中计了。

第三百三十三章 骚扰

    有句话叫“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沈兵这就是用自己作为诱饵以牵出匈奴的主力。

    否则以匈奴类似游击作战也就是随时“化整为零又化零为整”的战术,想要重创匈奴几乎不可能。

    便是汉武帝也要派出大军在大漠中四处寻找匈奴主力却往往无功而返。

    此时可以让匈奴自投罗网又为何不用?

    初时匈奴的骚扰性进攻还比较少。

    这很聪明,因为他们知道当秦军距离云中郡较近时骚扰性进攻没有多大意义。

    比如秦军主力行军一天前进五十里,此时即便将秦军弩箭消耗光,秦军也很容易从云中郡得到补充。

    第二天前进一百里补给就难些,越往前补给就越困难,匈奴的进攻也就是跟着这节奏逐渐增加。

    有时就连沈兵都觉得匈奴这种骚扰性进攻很高明,他们总是两百骑或是三百骑一队从各方向朝秦军配合着进攻,这队攻罢那队又上来,一波接着一波让秦军疲于应对。

    之所以一队两、三百骑,是因为这人数既不会太密集火力也不致太弱。

    若是太密集,秦军步卒一片弩箭过来就会让他们死伤惨重。

    若火力太弱,秦军则完全可以不加理会只以盾牌遮挡甚至用优势骑军反击。

    两、三百骑就恰到好处,且匈奴骑队总是十分精准的游走在秦军弩箭的射程边缘,一旦发现秦军被“挑逗”得不顾一切的以弩箭反击,他们就会迅速撤至射程以外。

    有时沈兵都很奇怪匈奴骑军为什么能时刻掌握着敌我距离。

    初时沈兵还道这是经验,王贲的解释让沈兵明白事实并非如此。

    王贲说:

    “那是因为匈奴知道自己弓箭的射距!”

    沈兵恍然大悟。

    匈奴人甚至都不知道“步”、“里”这些长度单位,也不知道数学是什么,据说他们连纪年都不会,只是看着草一枯一绿就是一年了。

    近乎原始的他们自然不会有什么测距方法。

    但最简单的测距就是手中的弓箭,且每个人都测得很准,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能射多远。

    只需要知道这距离,就大概能推算出秦军强弩的射程,进而就能准确的游走在其射程边缘。

    秦军对匈奴的这种进攻可以说是毫无办法。

    因为他们总是迅速冲进强弩射程内射出几枝箭之后又飞快的退了出去,秦弩射程虽远且也经过沈兵改良能边行军边作战,但还是很难准确杀伤匈奴……就算有时能把握其路线,却也因为一队人数不多较为分散而没多大战果。

    于是弩箭就一车车的减少。

    另一方面,匈奴还在主力之后不断突袭补给队,这使沈兵不得不分兵去保护……

    当然,这是沈兵装出来的。

    甚至为了让匈奴信服,沈兵还时不时的牺牲几队补给。

    对此扶苏有些不满,他皱眉向沈兵抗议道:

    “将军,浪费些补给也就罢了。”

    “可运送补给的那些劳役……他们却是我大秦子民且为我军作战。”

    “我等如何能让他们冤死于匈奴之手?”

    沈兵回答:

    “我军方略便是保存实力以待匈奴主力。”

    “若想保补给不失,便只有使用‘霹雳火球’。”

    “公子以为该如何选择?”

    其实沈兵这也是无奈之举。

    因为“霹雳火球”这东西是作为秘密武器要用来对付匈奴主力的,轻易使用便会坏了大计。

    所以要么别想着匈奴主力,要么就得狠下心等匈奴上钩……二者只能取其一。

    明眼人都知道该取前者。

    但这又与扶苏自小所学的“仁义治天下”的大道理相悖,所以扶苏只能叹了一口气不再多言。

    沈兵又补了句:

    “这便是战争。”

    “若要以仁义之道解释战争,公子只怕终其一生也难以如愿了。”

    扶苏默默的点了点头。

    他也渐渐明白了这个道理。

    因为若当真“仁义”便能得天下,这专事烧杀劫掠的匈奴生存至今且还如此强大又是何道理?

    他们又哪里讲仁义道德了?

    若与匈奴讲仁义,和与虎谋皮又有何区别?

    事实摆在眼前,扶苏还能争辩什么?!

    除了补给队之外,沈兵还在战术上也表现出弩箭不足的样子。

    简单的说就是“增兵减灶”之计……开始几天秦军给劲用弩箭射,匈奴骑军一进入射程就反击。

    其后就慢慢表现得保守,最后甚至只用盾牌和骑兵阻止匈奴的骚扰而不用强弩。

    事实上秦军的弩箭远没有到不够用的时候。

    原因是沈兵一路上让兵士注意回收射出的弩箭甚至是匈奴射来的箭矢……弩箭与弓箭不同,弓箭是由羽毛制成,其对羽毛要求较高。

    纠其原因,主要是弓箭弹道弯曲在空中飞行的距离较长受风力、空气阻力影响较大。

    若羽毛不好就很容易影响箭矢射出的准头和射程,最好的箭矢应是匈奴的雕翎箭,中原各国则主要使用雁翎箭。

    这也是匈奴骑射更远的原因之一。

    因此弓箭箭矢一般用过之后就无法再使用……羽毛膨松凌乱,即便能射出也因阻力过大没有准头没有杀伤力。

    弩弹道平直受空气影响较小,对箭翎要求较低,所以就有廉价的木羽、铁羽,甚至不需要箭翎都可以发射……只要尾部加上一点毛边或是缠上一小段麻布就可以。

    这么做是为了增加尾部在空中飞行时的阻力。

    尾部阻力更大,就能保持箭头朝前的飞行姿态而不会在空中打滚。

    因此弩箭是完全可以重复利用,甚至匈奴射出的箭矢收集起来进行简单的加工,比如裁成弩箭的尺寸尾部增加点阻力,马上就可变成弩箭使用。

    这样改制的当然会有些质量问题,尤其匈奴使用的青铜箭头在使用一次后就更脆易折,但有总比没有强作为备用弩箭尤其对付匈奴骚扰性进攻最为合适。

    于是表面各种迹像看起来秦军弩箭已是后继不力,但其实秦军弩箭依旧十分充足,至少与匈奴主力打一场大仗不成问题。

第三百三十四章 围三厥一

    匈奴主力是在秦军行军第六天时出现的。

    这个时间选择的十分合适。

    第六天就意味秦军距离补给基地足够远……有三百公里的距离。

    在这距离上秦军的补给已很难安全赶至。

    同时秦军又没到达九原。

    如果秦军到达九原就可以拼尽最后一点能量占领九原并以其为依托实施防御。

    此时的匈奴虽然依旧可以将九原包围,但若想击败秦军却没那么容易。

    最先发现敌情的走在前方的剺,他见匈奴已由两、三百骑一队变成了五百骑,就明白匈奴改变战术要正式进攻了……每队五百骑就是要增加部队密度以便以箭矢进攻敌人,而两、三百骑则更灵活更容易抽身而退。

    于是剺当下命令部队停止前进等待主力。

    所幸剺熟悉匈奴战术做出正确的选择。

    在前方等剺的正是左贤王冒顿亲率的一万骑军,另有右贤王率一万骑军准备兵分两路分别自侧翼及后方包抄。

    这样一来,就有两万匈奴骑兵将剺的五千秦军包围。

    另一面,头曼单于亲率匈奴三万主力全力进攻沈兵所领的一万主力。

    于是战斗只要一开打就会将秦军分割成彼此无法联系的两部份。

    拥有“霹雳火球”的秦军在这样的攻势下虽说不一定会败,但剺以五千敌两万兵力过于悬殊,且远离主力的补给弩箭及“霹雳火球”数量不多,最终或许会伤亡惨重。

    剺摆好防御阵势等待主力就让匈奴没辙,只得主动发起进攻但无法切断沈兵与剺的联系。

    当沈兵带着主力与剺的先锋汇合的时候,就看到匈奴成片成片的从草原另一头围了上来,除了南向,其它方向都有……南面是黄河,秦军一直沿着黄河前进以防被匈奴围死。

    匈奴队形看似十分杂乱,但却井然有序进退有度,近身之后就发出各种呼喝声吓阻秦军。

    沈兵注意到匈奴的包围圈北面明显较薄弱,只有几支千骑队在那游走。

    剺策马上来提醒道:

    “将军,这是匈奴的战术。”

    “让胆小者以为有生还逃跑之机于是无心恋战!”

    “我等切不可中计!”

    沈兵点了点头表示明白。

    其实在这方面沈兵比剺更清楚,这就是蒙古骑兵常用的“围三厥一”的战术。

    在包围圈中放开一个口子让敌人朝不利的方向逃跑。

    敌人一直逃蒙古骑兵一直追,就像追赶、调戏猎物似的赶着它跑。

    因为蒙古是骑兵速度更快,而敌人却大多是速度慢的步兵,于是不管怎么跑都逃不出蒙古骑兵的手掌心。

    直到累得再也跑不动的时候,蒙古骑兵才冲上前一战而胜。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利益”的战略目标,所以蒙古才能以区区数十万骑却打下大片疆土。

    此时的匈奴虽说骑兵战术还不成熟,但“围三厥一”这种从围猎中领会的战术还是知道用的。

    比如他们放开的就是对秦军毫无利益可言的北面……秦军若真要从这面突围的话,那就正中其下怀了。

    沈兵转头对王贲说了声:

    “可都记下了?”

    王贲点了点头,感叹道:

    “属下还道只有中原才讲兵法,今日一见才知匈奴有过之无不及!”

    沈兵没回答。

    匈奴的兵法虽然不多,但都是脱胎于自然十分实用,比如他们习惯使用的穿插战术,以及分割包围,还有化整为零、化零为整及保存实力等,近现代都奉为宝典屡试不爽。

    这些天与匈奴骑军接触以来,王贲及神武军就学到了许多战术,甚至一边行军还一边利用对抗匈奴骚扰的机会练习骑战。

    有句话叫“战场是最好的学校”,神武军与最强的骑军一较量且在生死的压力下学习,其进步之神速就再也不是中原骑军能比得上的了。

    又等了一会儿,沈兵就下令道:

    “背靠黄河收缩防线!”

    传令兵应了声,拿着令旗就策马而去:

    “背靠黄河收缩防线!”

    “背靠黄河收缩防线!”

    ……

    于是秦军就往中心压缩并稍稍往南退。

    秦军这动作看在冒顿眼里就有股不祥之感。

    冒顿研究过中原战法,他深知这并不符合中原作战习惯和原则。

    这不难理解。

    旦凡被包围的军队都极其忌讳缺乏作战空间,因为这会造成人挤人堆成一堆无法发挥应有的战斗力。

    所以被包围时应是尽量守住固有阵地并往外扩张。

    这样一来既能为己方争取到生存空间又能找到敌方包围圈的破绽以期突围。

    现如今秦军却反其道而行之……这是不是说秦军有所倚仗?

    又或是秦军有其它破敌之策?

    冒顿想的没错。

    沈兵之所以要收缩防线,一方面是因为手中有“霹雳火球”不担心“炸”不开生存空间。

    事实上,沈兵从始至终都没担心被匈奴包围,他就担心匈奴不包围。

    在这基础上,沈兵当然敢在被包围的情况下收缩防线。

    另一方面,沈兵收缩防线是为了让匈奴更密集……秦军的防线收缩了,包围秦军的匈奴骑军也跟着收缩,于是队形就更为密集。

    匈奴越是密集,“霹雳火球”就越能发挥作用,或者说越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然而头曼单于却没有想到这一点。

    此时的头曼单于正得意洋洋的看着自己的骑兵有如潮水般的步步向秦军进逼。

    当秦军下令收缩防线时,头曼单于想当然的就以为秦军这是因为缺乏弩箭而采取守势……应对骑兵时步兵也的确收缩防线采取守势,因为步兵要密密麻麻的摆出枪盾阵。

    这让头曼单于觉得战局以定,打算观赏帐下勇士屠杀秦军的情景,于是便带着亲卫登上几里外一座土丘远远的望向河边的战局。

    头曼单于没想到的是,他这举动却被沈兵盯上了。

    沈兵放眼一望,就见北面空旷处一小队骑军军容严整且独立于匈奴大军之外。

    不用想,定是匈奴首领。

    于是没有半点迟疑,招来王贲下令道:

    “看到那土丘处一队匈奴骑军了么?”

    “开战后,领上千人飞速将其拿下,不计生死!”

第三百三十五章 披着羊皮的狼

    不等秦军摆好阵势,匈奴方面就吹响了悠长的牛角号。

    接着几个方向都像回答似的也做出了回应,一声声长号穿透虚空就像利箭般的射向秦军,让秦军兵士一阵阵紧张各自做好战斗准备。

    魏呴站在一具战车上远眺匈奴方向,然后高喊:

    “开弩!”

    传令兵当下打出旗号并大喊:

    “开弩!”

    只听一片“哗啦”之声,秦军士卒整齐划一的弯腰用尽全身力气将弩撑开并装上弩箭。

    王贲手握弓箭,右手戴上自己的藤甲面具,朝后一举手,当下就有一支千人队分成两列跟在其后。

    李笺一挥令旗,让神武军各部做好出击准备。

    李笺当初与陈端一起是黑甲军的军候,陈端在汝阴城牺牲后由王贲接替,李笺便成为王贲的副手。

    此时王贲有斩首任务在身,神武军的指挥李笺指挥并配合王贲部出击。

    沈兵往后看了看,对仞等亲卫下令道:

    “保护好公子!”

    亲卫等哄然应声勒马在扶苏马车前后做好迎敌准备。

    扶苏搭乘的马车是沈兵让苍特制的,它由双层榆木制成,夹层间还加上了一层藤甲,便连车顶也不例外。

    苍曾建议夹层中使用铁皮,但沈兵没有采纳。

    原因是马车这东西要考虑其机动速度,双层榆木原本已够厚重了,中间再加上铁皮只怕连四匹马都拖不动。

    或者即便能拖动也跑不快,倘若扶苏处于被敌追杀的状态该如何是好?

    由此点考虑,在夹层中加上经纬交错的藤甲并扯紧夹好,这样就能将榆木的坚硬与藤甲的韧性结合在一起。

    此时的扶苏可以说是北地发展的希望,沈兵可半点都不敢大意。

    接着匈奴就对秦军发起了进攻。

    匈奴这次进攻与以往有些不同,他们除了像之前一样转圈朝秦军放箭外,还派出一些小队扬着套马索冲向秦军方阵……到一定距离时,便抛出套马索然后调转马头就走。

    后来才知道那些套马索的另一端却是在马身绑好的,一旦有秦军兵士被套上,当下就被拖出方阵在马匹后方惨叫着一路拖行。

    这也算是游牧民族的一个看家本领。

    但它毕竟只是小规模起不了什么作用,而且这些近身的匈奴骑手还很容易被秦军弩箭射杀。

    只不过秦军依旧没动手……沈兵还没下令,他们全都在等待,即便匈奴的箭雨已一**的落入秦军方阵中造成了伤亡。

    沈兵在等待匈奴把圈转开且速度加快,这也就意味着有更多的匈奴人加入战团……沈兵始终没有忘记此仗的目标:尽可能多的杀伤敌人有生力量。

    不一会儿,匈奴的战阵就越转越大,射来的箭矢也越来越急越来越密。

    沈兵见时机已成熟,当即下令:

    “出战!”

    传令兵大喊:

    “出战!”

    战旗一挥,战鼓就“隆隆”的响了起来,一响就是密集的急鼓。

    原本还静若处子的秦军霎时就动若脱兔发起了反攻。

    更确切的说,秦军就像一头披着羊皮的狼,此时是将羊皮掀掉露出嗜血的目光及闪着寒光的獠牙,凶狠的扑向眼前掉入陷阱的猎物……

    最先发挥作用的是步卒的弩箭。

    随着魏呴大喝一声,步卒们一扣扳机,弩箭就在一片弓弦声中像蝗虫般的直奔匈奴而去。

    弩箭落处,只见一个个匈奴骑手惨叫着掉下马来。

    三弓床弩射出的一枚枚索箭更是绊倒了一片敌骑。

    不过此时的匈奴似乎也有了对付索箭的方法,他们早就安排了几队兵士在马下举盾等着,一旦发现索箭便将其从中砍断接着另一头就有人将绳索迅速抽走以防再次成为骑军的牵绊。

    这的确是对付索箭的一种方法,至少它不至使匈奴骑军无法进攻。

    但匈奴绝想不到……此时他们要面对的不只是索箭。

    进攻命令一下,分列在神武军中的百余架战车就“腾”的一声将点燃引信的“霹雳火球”发射到匈奴骑军群中。

    匈奴骑军不知道那是何物,是以并未将其放在心上,依旧呼喝着策马朝秦军放箭。

    接着……

    “轰轰”的一阵乱响,浓烟四起铁蒺藜乱飞,霎时马嘶人鸣一片混乱。

    正在高速转圈的匈奴骑军就像初一只无形的大手挡住似的从各炸点断开。

    有些匈奴被连人带马炸翻,人马都被随后冲上来的友军踏成一片烂泥。

    有些马匹肚子被铁蒺藜划开……铁蒺藜是自下往上飞射,而战马腹部又是最为薄弱且毫无防护之处,很容易被划伤。

    吃痛受惊之下再也不受骑士控制四处乱跑。

    还有些战马则是受到“霹雳火球”的惊吓将骑手掀下马来……

    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在这情况下掉下马来即刻就会被后续骑兵踏为肉泥。

    更严重的还是……许多受惊的马乱跑乱窜逆向冲进匈奴马队,当即引起连锁撞马事件。

    原本井然有序的匈奴攻势只一转眼间就变成了“车祸”现场。

    秦军当然不会放过这机会,大喊一声就朝呆愣当场的匈奴冲杀上去。

    战车更是一枚接着一枚的朝匈奴人多的地方发射“霹雳火球”,只炸得惨叫连天哀嚎遍野。

    他们中许多人都不知道那震天的响声是何物,第一时间就被吓傻了,连分散逃走的勇气都没有,只在原地打转……

    这其实是一种威摄,同时绝大多数匈奴兵士原是抱着必胜的心理但突然间就转变成一败涂地,心里状态完全没来得及调整,于是都没想到逃跑。

    接下来的战斗就变得简单了。

    秦军一拥而上,又是弩箭又是刀枪,狠狠的将匈奴一个个打下马来。

    王贲则带着一支千人队杀出……霹雳战车是每屯加强一辆,王贲所领的千人就有二十辆战车。

    这些战车是一路往前发射“霹雳火球”,几乎就是靠它在匈奴包围圈中炸开一个缺口。

    然后王贲等人再强行从这缺口杀出直奔沈兵所指的土丘。

    此时的头曼单于甚至还在发愣,就连他座下的战马也受到爆炸的惊吓不安的打着圈。

    等头曼单于稳住战马后定晴一看,却见战场已是一塌糊涂惨不忍睹,且还有一队秦骑像钢刀一般从中杀出直奔他的位置……

第三百三十六章 头曼之死

    头曼单于大惊之下,当即下令撤退。

    亲卫立时就做出反应,他们一队拔出弯刀迎了上去,另一队则护着头曼单于撤离……这是亲卫的标准动作,前方一阻后方一逃,秦军便基本没有追上头曼单于的希望了。

    事实也的确如此。

    前来阻拦王贲的匈奴骑兵不只是骑射高手还擅长使用弯刀近战,霹雳火球炸翻一批却依旧有数百人杀入阵列阻住了王贲一行人的去路。

    敌骑杀入己方阵营是件很麻烦的事,因为此时弓箭、霹雳火球就失去了作用,只能刀对刀枪对枪的将其砍翻才得以脱身。

    王贲面对这状况也是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头曼单于越行越远。

    却不想这时一群受惊的马匹突然斜插进头曼单于骑队中,立时就让头曼单于骑队乱成一团,许多骑手都被撞下马来,这其中还包括头曼单于。

    亲卫一边大叫“保护单于”一边跳下马来用拖着马匹挡在单于面前。

    王贲见此不由大喜,大喊一声率领部下掩护两驾战车从战团中脱身而出。

    是时头曼单于正重新上马要逃。

    王贲赶忙下令霹雳战车发射……

    弩手早已对霹雳火球了如指掌,两发霹雳火球一左一右的打到敌方骑队前头,待骑队逃至差不多距离时突然“轰轰”两声爆炸,惊得战马人立而起,当下又把头曼单于摔下马来。

    头曼单于还想上马逃走,但哪里还会来得及。

    王贲已率部下领军赶至,一片箭雨之后就将其团团围住。

    王贲原想将这敌将生擒……此时的王贲还不知道对方是单于,还道他只是匈奴的一名将军。

    然而,当他突破匈奴亲卫杀至敌将面前时,却发现敌将正捂着脖子上的一枝箭躺在地上奄奄一息了。

    那一刻,匈奴骑军突然四散溃逃,让王贲感觉面前这“敌将”的身份非同一般。

    后来抓了几个俘虏一审问,才愕然发现这被乱箭射死的“敌将”居然便是匈奴单于。

    王贲因此晋爵两级,只是他一直想不明白,眼看匈奴单于就要逃走时为什么会有一群受惊的马匹挡住了他的去路……

    王贲当然想不明白。

    因为这群受惊的马匹却是冒顿放出的。

    冒顿其实早就发现一支秦军正从包围圈这突围而来并直指头曼单于所在地了。

    但冒顿也知道这支秦军很难截到头曼单于。

    于是当下命令亲卫将备用马匹放开并狠狠的将头马扎了一刀驱赶向头曼单于方向……

    冒顿为什么要这么做就不用说了,他已经察觉到了头曼单于想要另立他人的心思。

    冒顿心知如果任事情往下发展,不只是他左贤王的位置甚至就连小命都不保,于是乘此机会就先下手为强。

    头曼单于一死,各方匈奴便无心恋战,纷纷作鸟兽散四处逃走。

    不一会儿偌大的草原上就只剩下队形整齐的秦军以及满地的匈奴尸体。

    许多秦军兵士甚至都还没反应过来……

    这场战斗来得快也去得快。起初看似匈奴拥有很大的优势,秦军上下都以为会有场恶战,然而霹雳火球一团乱炸之后不过一柱香的时间就将敌人炸散了。

    过了好一会儿秦军才发出一阵欢呼,然后便兴高彩烈的收割匈奴的人头。

    那场面真是让沈兵不敢恭维。

    不过这似乎没办法,秦律就是这么规定的,此时的沈兵当然不敢轻易忤逆。

    扶苏从马车中出来,他环视一下四周,就隔远了朝沈兵拱手道:

    “恭喜将军又立一功。”

    “此战‘霹雳火球’居功至伟,有了此物,北地便再无匈奴之患矣!”

    沈兵谦逊了几句,心下却不认为“霹雳火球”能阻住匈奴骑军。

    要知道宋朝时就有“霹雳火球”,虽说宋时的火药没这威力也没有以战车为平台机动,但他们却知道用投石机发射。

    但其最终还是没能挡住蒙古铁骑也没能阻止宋朝的覆灭。

    究其原因,是“霹雳火球”的威力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大……

    其实就别说是“霹雳火球”了,即便是用现代的手榴弹与骑兵作战只怕也是力有未逮。

    原因是骑兵很灵活快速而手榴弹则有延时,这会使手榴弹总是落空。

    除非是对付敌骑集群式冲锋才有用。

    近代战争中就连步枪都很难做到淘汰骑兵,直到马克泌机枪出现才使其退出了战争舞台。

    此战秦军之所以能打败匈奴而且还以万余秦军大败五万匈奴,更多的是因为匈奴从没见过“霹雳火球”被这么一炸就士气全无。

    就像德军在战场上第一次见到坦克时也被吓傻了一样。

    这并不是说英军的坦克有多厉害,那种初代坦克甚至连成功的开进敌人战壕而不发生故障都困难。

    但这种陌生的装备在战场上首次出现往往会第一时间使敌人全军处于混乱状态于是战斗力成级数的下降。

    秦军就是占了这方面的便宜。

    不过战场就是这样,胜了就是胜了,没什么道理可言。

    打扫完战场后,沈兵一声令下大军就继续朝九原进发。

    因为不需要掩瞒,所以沈兵分出了三支骑军每支一千人返回云中郡方向保护补给线。

    另外又分出了一支两千人的步卒在云中郡与九原郡之间建一个城寨。

    这个城寨可以作为一个中转站,也可以做为保护补给的骑兵的补给点和依托。

    至于九原城……

    沈兵相信经此一役后,匈奴已无心守九原了,要攻下它已不成问题。

    沈兵猜的没错,两天后当沈兵带着秦军主力赶到九原时,那里早已是空城一座。

    而且看城内到处都是破损的帐蓬、丢弃的毛皮甚至还有抢来的牛羊牲畜……就知道被吓破胆的匈奴人逃得有多匆忙。

    牛羊牲畜原本是他们南下劫掠的目的。

    可此时却担心拖慢他们的行军速度而将其抛下。

    北地军也不客气,接收了九原城后就将那些牲畜收容起来……今后建设九原城自是少不了这些牲畜。

第三百三十七章 配方

    嬴政那边不久就收到了北地军大胜的消息。

    北地军大胜已触动不了嬴政的神经了,因为他一早就知道沈兵不会败……这也是沈兵屡战屡胜的不利之处,沈兵打胜仗那就是正常的,打了败仗那才是新闻。

    倒是赵高和李斯两人听到这消息时面面相觑。

    他们原本还道此计可借匈奴这把刀灭了沈兵,再不济也能借匈奴之力限制云中郡发展,却不想以往让各国头疼不已的匈奴却这么容易就被沈兵打败。

    不仅打败,据说连匈奴单于都被沈兵当场击杀。

    这里之所以用“据说”,是因为赵高和李斯两人对此表示怀疑……他们还道沈兵随便打死个匈奴什么王之类的就以此冒充单于,正派人到匈奴那打探以治沈兵虚报军功甚至欺君之罪。

    但他们这阴谋显然无法得逞,因为头曼单于的确是死了,脑袋都被沈兵砍了下来送到嬴政面前。

    同时赵高和李斯派去打探的人回报也证实了这一点。

    赵高和李斯私下见面时还暗自摇头,道:

    “这沈兵何许人也,竟连匈奴也在他手里吃了大亏?”

    “我等原想陷他于不利,不想却助他取了九原。”

    “如此一来,北地势力只怕要越坐越大了!”

    赵高与李斯是后悔不迭,但事已至此他们也毫无办法。

    嬴政关心的却不是这个,他关心的却是扶苏秘报上来的“霹雳火球”。

    扶苏曾问过沈兵:

    “将军,扶苏可否将‘霹雳火球’配方告知咸阳?”

    沈兵想也不想就回答:

    “当然!”

    这根本不需要考虑。

    “霹雳火球”这玩意与炼铁的方法不同。

    炼铁那是一些细节上的问题且各种不同的方法炼出的铁本身就有差异,扶苏不细报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但“霹雳火球”却是轰轰烈烈的在对阵匈奴时炸了一回的,且还籍此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这要是不报,那岂能不让嬴政起疑?

    更何况,沈兵还有意在配方中加了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进去,那李斯和赵高即便是知道了方子配出的火药也难得其法。

    嬴政一看到这方子就不由大惊:

    “此物竟有此等威力?竟可大破匈奴?”

    “赵高,马上命人按方子制出几个来!”

    赵高应了声,当即让人依法制出几个“霹雳火球”,然后点燃“轰”的一声巨响,把所有人都吓了一跳。

    嬴政也不例外,他虽是有心理准备但还是被吓得心跳停了半拍,过了好一会儿才一阵喘气平复了心情,感叹道:

    “沈兵真乃奇人也!竟能制出如此厉害的杀器!”

    “也难怪匈奴大败连单于也就此授首!”

    赵高看了看配方,就皱眉说道:

    “消石、硫磺……这为何与方士炼丹的方子有些相似?”

    “据闻方士炼丹失败,也会发出如此爆响乃至炸炉,莫非……沈兵身为将军也懂炼丹之术?”

    赵高这原本是想奚落沈兵一番。

    却不想这话听在嬴政耳中却有如五雷轰顶……他霎时就激动得面色潮红一把抓住赵高的手,紧张的问:

    “此言当真?方士炼丹也用此配方?”

    赵高当下就被吓住了。

    此时的嬴政还没表现出过多想“长生不老”的念头,是以便连赵高也不知道。

    赵高一见嬴政这反应便暗道一声不好,但话已出口哪里还敢收回,只得回道:

    “回大王,属下句句属实。”

    “若大王不信,待属下向方士讨个炼丹之方一对便知!”

    嬴政没有半点迟疑,令道:

    “快去!”

    赵高连滚带爬的出去找寻,而嬴政却在宫中坐立不安。

    当日嬴政一整夜都没合眼,他在书房内一会儿捶手一会儿跺足,一会儿又傻笑出声。

    直至凌晨天明,赵高才找来了一张方子。

    嬴政迫不及待的将两者一对比,便拍案而起:

    “着啊,果然都有消石、硫磺。”

    “这炼丹方士是在于炼丹失败之时才爆炉,这便是说这些庸士不过偶然为之且无法掌控。”

    “而沈兵却是为应对匈奴专事配出此方。”

    “且此方有三种之多,分别用于爆、燃、烟以杀敌……”

    “这不正说明沈兵另有秘术已对此方掌控自如么?”

    “妙!妙不可言!”

    说着嬴政便乐得“哈哈”大笑。

    赵高试探着问:

    “大王之意,是这沈兵当真知道炼丹之术?”

    “可沈兵若是知而不言,岂不是……”

    没等赵高说完,嬴政就打断了赵高的话:

    “尔等凡夫俗子又懂什么?”

    “仙人自有分寸,岂是我等可以猜度?”

    那一刻,赵高就知道自己和李斯是怎么都动不了沈兵了。

    道理很简单。

    如果嬴政把沈兵当作仙人会给他炼长生不老药的话,那沈兵就是嬴政的希望就是嬴政的一切,谁要是动沈兵那不就是要嬴政的命?!

    谁要想要嬴政的命,那嬴政肯定会先要了他的命!

    赵高猜的没错。

    此前嬴政就一直怀疑沈兵是仙人派来助他的高人。

    此时沈兵制出的火药其配方中又暗含炼丹成份,就像嬴政说的……沈兵又是信手拈来就随随便便就给出几个方子用其大败匈奴,于是就更加确信并当然的以为沈兵会炼长生不老药了。

    嬴政心里那个激动啊!

    他是恨不得马上就把沈兵召回咸阳为其炼丹。

    但转念一想,是非曲直仙人自有安排,切不可急燥。

    仙人既已安排沈兵在他身边,便是有意将仙药赐予他,若他再强求……一个不好忤了仙人之意,反倒坏事。

    且嬴政又刚过而立之年,炼丹一事来日方长。

    此事还是从长计议为好。

    于是这才强忍将沈兵召回咸阳之心。

    嬴政想了想,就分别给沈兵和扶苏去了封信。

    对沈兵自是大为褒奖一番,不仅给沈兵再晋一级还让人送去了许多丝绸、黄金等财物。

    给扶苏的信,却是让扶苏好好跟着将军历练,尤其类似“霹雳火球”配方,一样都不能放过,且事必躬身并如实回报。

    其言辞之严厉,都让扶苏怀疑是不是父王察觉到有什么瞒着他了,倒被吓得不轻。

第三百三十八章 发展

    沈兵当然不知道嬴政那边的想法,他只知道这回嬴政给的奖赏有些不同。

    往常就只是按秦律晋爵升职……其实晋爵之后就包含赏赐了,比如权力更大、田地、宅地更多,现在沈兵在家乡都有封地可以独立收税了。

    也就是有一天沈兵如果告老还乡,只需要靠这些税收就足够养活自己。

    不过这想像的很美好,现实却是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没有势力随时都会掉脑袋,还想着过日子?

    这一次赏赐爵位是当然的,大败匈奴且击杀匈奴单于,这差不多抵得上灭国之战了。

    又晋一级后沈兵就已是左庶长。

    沈兵不知左庶长是什么层级,只听说在商君变法之前,左庶长是贵族的顶……之后的右庶长就只有王族可以担任。

    商君变法之后,它们才转变为爵位使非王族也可担任。

    除此之外,还有丝绸二十匹,金百斤……沈兵直到此时才知道秦时所谓的“金”指的是铜。

    这其实很容易想明白。

    秦时还没有那许多金属,确切的说是古人还没认识到多少金属,于是将所有金属都用“金”来统称。

    比如有黄金、白金、赤金、恶金……分别指代现在的黄金、白银、铜、铁。

    铁因为脆而易白所以被称为恶金。

    所以史上所说的“秦始皇收天下之兵,铸以为金人十二”……这其中的“金”当然不是黄金,而是包括铜、青铜、铁在内的金属。

    当然,这时代的铜还是挺贵重的,而且还可以直接当作货币用,所以嬴政赐的“铜”百斤还是挺值钱的。

    更值钱的其实还是那些丝绸。

    这玩意如果是素锦也就是没有图案没有花边的丝绸那还好,大概八、九匹可以买一匹马。

    但嬴政赐的是有花边有图案的那种,这都是纯手工一针一线缝上去的,有的制作需要数年之久,于是一匹就可以换一匹甚至两匹好马。

    也就是这二十匹丝绸……都够沈兵装备两什骑兵了。

    这些东西是什么价格有多值钱沈兵倒不是很上心。

    但丝绸这东西还是引起了沈兵的兴趣。

    事实上沈兵的兴趣并非丝绸本身,而是九原的发展。

    众所周知九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而丝绸的生产和制作又被中原所垄断,于是中原几乎可以用丝绸从域外换来一切所需要的东西,且十分廉价……丝绸十分昂贵,相比之下其它东西就十分廉价了。

    据说,当丝绸传到罗马的时候,罗马士兵需要不吃不喝七年存下的钱才够买上一磅。

    于是大量的财物及物种就沿着丝稠之路流入中原。

    另一方面,沈兵又从现代知识体系知道,自己管辖的两座城不应该形成竞争关系而应是互补。

    比如云中郡适合纺织业,如果九原再发展纺织业就不太合适。

    这不是说九原发展纺织业不赚钱。

    事实上因为沈兵拥有技术优势利用水力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成级数的降低了布匹的价格,所以就算九原发展纺织业也能赚钱。

    问题在于云中郡相比九原有发展纺织业的先天优势:

    云中郡距离市场更近,无论九原生产什么布匹,都注定要往中原运输……匈奴人习惯穿毛皮,且他们的牛羊毛皮还很多,对布的需求不大。

    因此九原发展纺织业的话就会比云中郡多出两百公里的运输成本,这在古时可不是个小数目。

    九原的地理优势在于地理位置重要靠近后套,后套往西过河西走廊就是西域……那就是对丝绸有巨大需求的地方。

    诚然,西域也需要布匹。

    但前往西域的道路难行,在同等运力下运送丝绸显然比运送布匹要划算得多……这也是丝绸之路主要运送丝绸的原因之一,丝绸具有质轻、体积小、方便运输、价高等优点。

    于是不用想了,九原就作为一个生产丝绸的基地做外贸生意。

    另外,沈兵也没忘九原是个“草原钢城”的外号,这里到处都是铁矿,还有各种非金属矿……在这发展冶铁工业就是对云中郡形成互补。

    于是沈兵没有迟疑,当下就把钵等一行探矿队召到了九原。

    农业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屯田、种苎麻等,这些都是北地自给自足同时也是生存的基础。

    此时在土地方面是基本不用担心了,从九原到云中郡两百公里包围的范围都是可以利用的土地。

    虽然有些地区是沙漠,但只要水利设施完善,假以时日都可以成为良田。

    另外养马场也可以在九原附近扩大。

    云中郡土地有限,把养马场搬迁到九原一带,那就任其驰骋了。

    但是在做这一切之前,沈兵认为首先要修一条从九原到云中郡的路。

    九原到云中郡直线距离其实只有一百多公里。

    但其间需要绕过沙漠、山峦等地区,所以才会增至两百公里。

    若能裁弯取直,就有可能将路程缩短至一百五十公里。

    减少的这五十公里或许看起来没什么,但细算起来其影响却是不小。

    首先就是军事利益。

    五十公里对骑军来说就是一天的行军路程,对步卒而言就是两天。

    如果能缩短五十公里就意味着加强了云中郡与九原郡之间的联系,意味着可以用更少的兵力防御却能更安全。

    另一方面,有了这条路后兵力也能经过它快速来回彼此增援。

    其次就是商业方面的利益。

    两城互通有无甚至从中原运输原料至九原时都可以省下许多运费。

    这其中尤其是蚕茧、蚕丝……北地地处北方气候较寒冷,不适合种桑养蚕。

    如果要做丝绸生意的话,从中原运进原料就是必须的。

    于是沈兵没有迟疑,第一时间就派人到云中郡征集劳工。

    这些劳工将分成几个部份在秦军的保护的下同时开工修筑道路。

    沈兵甚至都想好了,在其重要的节点沿路修筑城寨以防匈奴再来骚扰。

    此路一旦修好,差不多就相当于面向匈奴构建起一道防线。

    到时匈奴再想南下就难了。

第三百三十九章 人才

    铁矿的寻找十分顺利,不过十余天,钵等人就找到了矿石。

    草原钢城这外号可不是虚的,现代的包头那可是大大小小数十个铁矿,就连市区内都能发现铁矿。

    让沈兵大感意外的是钵一行人居然还找到了硝石、硫磺、石灰石这些北地急需的矿物……其实九原还有其它矿,比如铜、煤、金、石油等,现代在这里一共发现74种矿。

    只不过钵等人没发现甚至发现也不知道而已。

    沈兵当即就在九原城下游规划一大片工业区准备建设冶铁、铸铁作坊,另外还有纺织作坊。

    其中纺织作坊一方面是为九原城自给自足生产纺织物……九原的确不与云中郡竞争纺织业,但九原城将来少说也会有十余万人口,这些人的穿衣问题总不能都从云中郡运来吧,这当然就是运力的一种极大浪费。

    另一方面,就是将来九原城要往丝绸出口方向发展,自然也要纺织作坊。

    简而言之,就是九原主打冶铁、马匹、火药、粮食等这些军工战略物资以及丝绸出口。云中郡则主打纺织面向中原赚钱。

    胖子屯对沈兵这样的规划有些疑问,他主要是对沈兵在九原下游一下就规划了上百家冶铁作坊感到不解。

    胖子屯是这么说的:

    “将军,铁器多用于农具且买卖量少利润低。”

    “以云中郡铁器作坊观之,甚至都有入不敷出之势,我等为何还要在九原大建铁器作坊?”

    也难怪胖子屯会这么问。

    新铁的制法甚至存在都是北地的最高机密,只有铁匠本身及沈兵、扶苏这些人知道,其它的就算王贲、魏呴都只道新铁是铁器作坊里精选出来的。

    胖子屯不知道新铁的存在,且在云中郡记帐时就发现铁器作坊几乎不赚钱。

    沈兵没有多作解释,只是回答:

    “此时铁器质量还有许多缺陷。”

    “我等只有多做冶炼才能将其越炼越好以用于军备。”

    胖子屯“哦”了一声,似懂非懂的离开了。

    扶苏在胖子屯离开后也疑惑的说道:

    “扶苏却觉得屯说得没错。”

    “若是冶铁入不敷出,我等何不专事纺织而减少冶铁?”

    从经济帐上看扶苏算的是没错。

    纺织赚的钱远比冶铁多得多,而且从目前来看北地对铁的需求量并不大,至少云中郡的冶铁作坊就足够北地的铁器需求了。

    在这情况下,九原再铺开一大片的冶铁作坊,岂非供过于求?

    同时新铁又不能卖,能卖的只能是劣铁。

    到时生产出那么多劣铁都要运往中原售卖……劣铁不仅运送困难且价格又不好,到时还真会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

    但沈兵却想也没想就回答道:

    “我等冶铁并非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养人。”

    扶苏不由奇道:

    “养人?”

    沈兵点了点头:

    “养人!”

    确切的说是为了养铁匠,熟练的铁匠。

    冶铁本身并不困难,就算新铁也是如此。

    困难在于北地要保持大批的熟练的技工。

    只要有这些技工在,又有铁矿,什么时候想要大批量装备新铁甚至将全军的青铜装备都换成新铁,短时间都有可能办到。

    反之若没有技工,到时制作起来就会出现这样那样意想不到的麻烦,甚至还要师傅带徒弟教个几年才能会……手艺这东西就不是一日、两日短期能办得到的。

    这手艺包括冶铁和打制铁器。

    所以现代有许多军工厂其实都是在亏本经营但却依旧要维持下去,为的就是这一点。

    一旦军工厂维持不下去,这些熟练的技工及人才马上就会被其它厂甚至其它国家挖走,有一天再想重新把这工厂建起来那就难了……这绝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人才储备和培养没有几十年时间很难做到。

    此时对于北地来说,这些冶铁、铸铁以及打制装备的工匠就是军工人才。

    有冶铁作坊在就是留住、培养并吸收人才的过程……北地有工作,不仅报酬高还稳定另外还有各种福利,工匠当然愿意往北地走。

    否则,如果像扶苏和胖子屯想的那样,冶铁作坊不赚钱就少开一些,这些工匠来了又能做什么?

    甚至即便他们来北地,几年不干老本行只怕都手生了。

    而且北地对铁的需求远比扶苏和胖子屯想像的要多得多。

    此时是因为青铜器还没被完全淘汰,有一天新铁可以毫无顾忌的生产……所有的军备包括盔甲在内都会变成铁制的。

    另外还有农具,生活用品,建筑材料、工业生产等,都需要大量的铁。

    所以这一点不需要考虑,即便是赔钱沈兵也要保持规模。

    扶苏了解这些道理后就感叹道:

    “将军深谋远虑,扶苏佩服。”

    “有将军在,又何惧赵高一干小人暗中作祟?”

    沈兵只是笑了笑没回答。

    扶苏还是小看了赵高和李斯,他根本不知道这些小人能做的不仅仅只是作祟而已,他们能要了扶苏的命另立新皇。

    正在沈兵与扶苏继续规划九原时,仞就推门进来报道:

    “将军,燕王喜已降,蒙武军已抽兵围代。”

    这在所有人的意料之中,此时的燕国哪里还有抗秦之力,能在秦军的包围中撑了一个多月坚持到现在都算不错了。

    而燕国若是被灭,想倚靠燕国而生的代国就更不在话下。

    果然,才不过两日赵王嘉便出城投降。

    燕、代两国就此灭亡,中原就只剩下一个齐国了。

    事实上齐国也不长久。

    史上的齐国只比燕、代多生存了半年多……第二年秦军就兵临齐国城下将齐王建包围。

    那时齐国的兵士和百姓甚至都不敢反抗秦军。

    因为秦军一统中原之势已无法阻挡,与秦军作战为时已晚且毫无意义。

    于是最终齐王建也在相国的劝说下投降。

    这些不需要沈兵考虑。

    沈兵需要考虑的,就是燕、代一灭,那嬴政说过的要迁往北地的百姓也就要到了。

    可想而知这不会是小数目。

    沈兵必须做好接收的准备。

第三百四十章 “农业部长”

    接着事态的发展有些在意料之中有些在意料之外。

    意料之中的是嬴政没有食言,灭了燕、代之后马上就往北地发了十二万百姓和五万劳役。

    百姓大多都是原属北地被赵王嘉迁走的,五万劳役则是被俘的赵兵。

    正如之前所言,赵国与秦国是怨恨最深,赵兵大多是都不敢用,通常都作为劳役消耗掉。

    其实将赵兵贬为劳役是一举数得,因为劳役是又累又饿的,随便做上几个月就失去了战斗力再不用担心他们叛乱了。

    这些人分成几批先后送到北地。

    嬴政甚至还考虑到了这些人的生存问题同时送来了大批粮食……这的确是北地急需的。

    此时的北地虽然已可以依靠纺织售布购进粮食,但粮食还没多到能供给两郡二十余万百姓和劳役食用的地步。

    百姓很容易处理,他们本来就想回北地安居乐业,此时的北地又在沈兵的发展下又安全又有发展前途,他们都是抱着感恩、庆幸的心态在北地住下的。

    这也就是所谓的“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比如眼前这些被赵王嘉忽悠去代国的百姓,他们原以为自己有性命之忧,哪想到还能回到故乡过上比以前更好的生活……这对他们而言简直就是在做梦。

    劳役的处理就比较困难些。

    因为毕竟是赵兵,一方面被赵国贵族洗脑另一方面又与秦军打打杀杀,仇恨自然不少。

    初时沈兵看到一排排戴着镣铐的劳役时都能感受到他们眼中的恨意。

    沈兵依旧像之前一样让王柏和雷桧去安抚他们,又用匈奴这些外族的矛盾来淡化,再给他们足够的人身安全及食物甚至权力……用不了多长时间他们很快就会被同化了。

    意料之外的事,则是秦军灭齐国根本就没等半年。

    蒙武甚至都没有回师,而是灭了燕代之后直接就将部队拉到齐国城下将其包围。

    沈兵以为这或许是因为秦军出兵时间恰好赶得上在冬天之前攻齐……史上的秦国应是灭完燕、代两国之后就要入冬了。

    正如之前所言,冬季不适合用兵尤其是攻城,出于谨慎考虑嬴政就等到第二年。

    但现在用兵极其顺利,前后不过月余便灭了燕、代,距离冬季还有数月之久,干脆就一鼓作气将兵锋指向齐国了。

    对此扶苏也有些激动。

    事实上不只是扶苏,全军上下都在讨论灭齐之战。

    因为所有人都在憧憬着一个未来,灭齐之后天下一统,那是不是战争就此结束了?他们的苦难也就到头了?往后是不是就要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了?

    于是全军、全城百姓,甚至沈兵相信全中原的人都在期盼那一天的到来。

    只有沈兵不置可否。

    因为他知道齐国被灭虽然可以说是揭开了新篇章,但并不代表百姓的苦难就到头也不代表战争就结束了。

    事实恰恰相反,齐国被灭天下一统之后,百姓的苦难才刚刚开始。

    南面剿灭百越暂且不说……此时的百越因昌平君投降借项氏之力坐镇,所以不需像历史一样继续南征百越之战。

    但北面还有匈奴。

    北面游牧民族来去如风,除非像沈兵一样用计才能寻着主力予以重创,否则想将其剿灭极为困难。

    于是各国长城的连接工程就此开始。

    更为严重的还是……

    沈兵认为这齐国一降,嬴政心中的“潘朵拉魔盒”也就此打开。

    齐国位于东海之滨,许多渔人出海后都有见过海市蜃楼,于是仙境之说极为普遍,由此就派生出许多以仙为生的方士。

    而此时的嬴政,却正因完成了一统天下的鸿愿而失去目标,便总想着能长生不死千秋万代守着自己的江山。

    于是,各地方士便投其所好乘虚而入……

    这对沈兵而言并不是什么好事。

    因为他更需要一个清醒的嬴政而不是昏庸的嬴政。

    清醒的嬴政会像现在一样帮助北地发展,甚至还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昏庸的嬴政? 则会做出许多糊涂事且为了长生、成仙无所不用其极。

    换句话说。

    如果统一进程加快的话,也就意味着沈兵在北地准备的时间少了。

    就在沈兵头疼的时候,仞就进来报告道:

    “将军? 许应求见!”

    沈兵不由大喜,赶忙说道:

    “快请!”

    来的果然是许应和他的几名弟子? 他此时原在咸阳。

    每年丰收季节时许应都要回咸阳,因为这时农家设在咸阳的试验田也到了收成的时候? 许应需要向嬴政汇报各田情况并由此决定明年种田的策略。

    然而就在他奔走各地试验田统计数据并做对比时? 突然听说北地出了水力纺织机。

    这却是许应的弟子张格告诉他的。

    张格在许应面前一拜,说道:

    “先生? 弟子听闻一些关于沈兵的消息……”

    许应原本还在专注的一边看一边记录? 听到沈兵二字就抬起头来问:

    “哦? 沈兵又制出新物事了吗?”

    张格艰难的吞了下口水,回答道:

    “是。”

    “不过却与农事关系不大,是以弟子以为……”

    没想到许应直接问:

    “是何物事?”

    张格回答:

    “据闻是水力织布机。”

    许应一愣,重复了两遍这名字? 接着不由一惊:

    “这水力织布机,是否如水力舂米一般? 可借水力而无需人力织布?”

    张格回答:

    “正是如此,是以北地布匹已到处售卖,甚至已卖到了咸阳……”

    许应确定之后不由大喜:

    “竟有这等好事,不仅以水力舂米还能以水力织布?”

    “若是解决了织布和舂米? 那百姓便再也无衣食之忧了!”

    “这如何能说与农事无关!”

    “马上备马,我等即刻赶往北地!”

    张格赶忙阻止道:

    “先生,可北地路途遥远且我等此间事务还未了……”

    许应想也不想就回答道:

    “这些事与水力织布相比又能算什么?”

    “速去准备!”

    张格只得应了声带着几个人去准备。

    沈兵正愁缺一个“农业部长”,许应一行赶来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们这回是来了就别想走了,

第三百四十一章 忽悠

    许应来的目的自然是想观摩水力织布机然后再以农家以往的方式将这技术扩散到各地。

    应该说许应这方法比扶苏要高明些。

    扶苏是想生产出布匹然后廉价卖给百姓,而许应则一直以来都是想让百姓掌握方法。

    如果说扶苏是“授人以鱼”的话,那么许应就是“授人以渔”。

    不过这一回沈兵却要让许应失望了。

    看着正目不转睛的盯着水力织布机“啧啧”称奇的许应,沈兵就说道:

    “沈兵知道先生此来是想将水力织布之法传遍四方,但今趟只怕要让先生失望了。”

    许应问了声:

    “为何?”

    沈兵回答:

    “不知先生来此,一路上可有见到云中及九原的状况?”

    许应微微点头,回道:

    “将军说的可是到处都是荒地?”

    沈兵叹了口气:

    “正是。”

    “先生有所不知,云中、九原两郡已有百姓二十五万之数。”

    “然北地之前却为赵王嘉所弃沦为蛮荒。”

    “今年沈兵带兵进驻时又恰好错过农期,于是……”

    许应连连点头,二十余万人完全没粮,且北地粮食还是一年一熟,也就是至少要等两年才能有粮食,这生存就是个大问题。

    沈兵接着解释道:

    “是以沈兵只能以水力织布为商,再到各地以布换粮养活北地军民。”

    “若先生将此水力织机推广到各地……”

    许应“哦”了一声就明白了,然后拱手对沈兵说道:

    “将军所言甚是,老朽差点就要铸成大错。”

    “若将水力织机推广至各方,自是会影响北地布匹出售。”

    “若北地无法以布换到足够的粮食,来年便有许多百姓无法裹腹甚至饿死……”

    沈兵拱手回答:

    “正如先生所言。”

    “此事关乎北地生死,是以恕沈兵……”

    许应“诶”了一声打断沈兵道:

    “应该的,应该的。”

    “是老朽一时糊涂,何况此物原就是将军所制,不容他人复制也是情理之中。”

    实际上这只是沈兵的套路罢了。

    以沈兵掌握的技术以及水力织布机还有巨大的改良空间,又怎会担心许应复制、粘贴?

    至于粮食问题,那不是还是嬴政的支持吗?

    嬴政当然不可能糊涂到只往北地迁人却不给粮啊,那不是相当于把人送到这里饿死吗?

    不过当然,这些却是不能跟许应说的。

    接着沈兵再叹了口气开始诉苦:

    “可即便如此,北地也只是堪堪温饱。”

    “且沈兵初来北地对气候、水土等都不熟悉,若是明年屯田有什么差错……”

    说着就又是摇头又是叹气的,总之就是一言难尽。

    许应听着却觉得甚是有理,他点头道:

    “若是粮食不足,过冬便已十分困难。”

    “明年屯田之后若再收成不足……便是雪上加霜。”

    沈兵赶忙接嘴道:

    “先生所言甚是。”

    “此水力织布机织出的布匹也难保年年都能卖得好价钱。”

    “是以沈兵治理北地深有如履薄冰之感。”

    “同时沈兵还要应付匈奴无法专事农事……”

    “其间若是出了什么差错,沈兵个人荣辱事小,百姓若是大批饿死……沈兵就无颜以对了!”

    沈兵这么一通忽悠下来,许应哪里还有半点迟疑,当下就自告奋勇的说道:

    “若将军不嫌弃,老朽自告奋勇为北地打理农事,不知将军意下如何?”

    沈兵心下大喜,但表面上却要装作为难:

    “可先生乃治粟内史,要兼顾天下农事……”

    许应无所谓的回答道:

    “北地亦是天下之一,北地难处最甚,老朽在此打理也无不可。”

    “不过……”

    说着许应就瞄了水力织布机一眼,然后接着说道:

    “若有朝一日北地解了粮食之危,将军可要允了老朽将水力织布机扩广天下!”

    沈兵想也不想就回答道:

    “一言为定!”

    同时心下暗呼得计。

    先不说解决粮食之危至少要两年后,就算两年后许应复制完水力织布机后离开……沈兵也有办法把他叫回来。

    随便升级一下水力织布机不就得了?

    然后到时再来一个交换,接着再来一个交换……你许应就卖给北地了吧!

    许应当然没想到沈兵还有这打算。

    他心里想的却是:

    帮北地解决百姓粮食之忧本就是农家该做的,就算沈兵不提要求不叫苦,本着农家的教义也该在此经营。

    而沈兵这傻冒还愿意以水力织布机为交换……何乐而不为?

    于是许应没有迟疑,当下就让张格去召来空闲的农家子弟从各方赶来北地经营。

    甚至许应还做了个实地考察,认为在明年屯田之前应先做好灌溉及施肥准备。

    这些许应是专业,沈兵就放心的交给他了。

    另一方面,沈兵还交待浍:

    “选一批机灵的、识字的,这两年跟着农家学习!”

    “若是学会了,到时重重有赏!”

    浍应了声就去安排了。

    这算是了了沈兵一桩心事。

    但两郡的各种事务还是多得让沈兵头大,一天到时都忙这忙那的……沈兵决定要像对付农业一样把各个问题分出去。

    否则什么都得自己决定,他就算三头六臂也解决不过来。

    工业方面或许只能沈兵自己来。

    苍会的也只是木工技术,完全没有工业化的概念,更不知道该怎么发展或往什么方向发展。

    军事也同样如此……

    工业化之后带动的将是工业时期的军队,即便是像王贲这样的军事天才只怕也无法理解。

    只这两样就够沈兵喝一壶了。

    若还要考虑修路、建设、商业甚至发展丝绸之路对外贸易的问题,只怕沈兵不久就要落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下场。

    这时沈兵想到一个人:云畋。

    那个在大梁的良商。

    这家伙不是白圭的门徒么?

    不是说用治国之术来经商的吗?

    那是不是说他也会治理北地?

    再不济,身为商人的他完成经商这一块总没问题吧!

    于是沈兵没有多想,当下就对仞下令道:

    “修书一封,送往大梁云畋。”

    “就说有生意要与他洽谈,让他来北地一趟!”

第三百四十二章 云畋

    云畋其实知道沈兵找他的目的。

    事实上云畋一直在等着。

    白圭的弟子,经商从来都不是目的,从政才是正道。

    白圭当年之所以弃政从商,是因为放眼看去七国都没有一个有前途的,于是才心灰意冷从商。

    其实之后白圭也是有意再次从政,所以他才周游各国。

    但转了一圈之后还是没发现有前途能让他辅佐的国家,于是才最终放弃。

    云畋是白圭的弟子,又哪里会不知道白圭的心愿。

    所以他虽说是从商,但其实却是把从商当作国家一样打理。

    当初沈兵进驻大梁时,他就认识到沈兵非同寻常,于是才主动结识并与沈兵合作。

    往后战事的发展果然如云畋所料,沈兵接连取得一场又一场的胜利,此时已雄据北地独霸一方。

    早在沈兵被封为“北地将军”的时候云畋就已经有过随沈兵一同前往北地的念头了。

    但一想大梁还有沈兵的产业在……一方面是造纸,另一方面则是藤甲。

    这边若是没安排好的话只怕会对北地军造成影响。

    于是这段时间便尽力将这些事务交给管家,另一方面又在等机会。

    左等右等,总算是等到了沈兵寄来的一封信说是有生意洽谈。

    云畋不由大喜过望,当下将大梁事务移交给管家,自己则收拾细软叫上全家老小要迁往北地。

    正妻李氏见此却有些不乐意了,她看了看信,劝说道:

    “人家沈将军只是让你去洽谈生意,你如何将全家老小都搬去北地?”

    “若沈将军并无用你之意,你如此做法岂非让人笑话?!”

    其实李氏心下是不愿搬去北地。

    众所周知北地乃塞外苦寒之地,到了冬季更是天寒地冻,她们这些生活在南方的大家闺秀怎能受得了这苦?!

    云畋又哪会不明白李氏的心思,只“哼”了一声,说道:

    “妇人之见!”

    “你若是不想随我前往北地,便留在大梁也罢。”

    “好吃好住自然少不了你。”

    云畋都这么说了,李氏哪里还敢反驳,万一再说几句,真让云畋留在大梁孤身一人那就讨不了好了。

    于是云畋上下老小数百人,装行李的马车都有数十辆,就像一队商旅似的浩浩荡荡赶往北地。

    云畋却嫌队伍行得慢了,让护院好生保护,自己则带着十余人轻装简行还带着更换的马匹走在前头朝北地急赶。

    日夜兼程之下,总算在半月之后赶到了九原。

    沈兵见到云畋这么快赶到不由颇感意外……大梁至九原足有两千余里,就算日行百里也要二十余日,而云畋却只用了十六日就赶到。

    沈兵看着云畋风风仆仆的样子,就打趣道:

    “云畋近来在大梁可是没了生意,是以才这么着急来北地经营?”

    云畋回答:

    “生意事小,北地治理却是刻不容缓。云畋不敢稍有怠慢!”

    沈兵一听这话,就知道云畋已经猜到让他来此的目的了? 不由佩服的拱手道:

    “云畋兄果非常人,一切尽在云畋兄意料之中。”

    云畋回答:

    “若是连这都猜不到,云畋还有何颜面与沈将军‘洽谈生意’?”

    说着两人就心领神会的“哈哈”大笑起来。

    沈兵初时还对云畋保持一定的戒心。

    确切的说是此时沈兵对云畋的定位还比较模糊? 他不知道是该完全信任云畋还是保持一定距离。

    后来在知道云畋把全家老小都搬到北地而且已在路上的时候,沈兵就放心了……

    云畋这并不是说把全家人带来蹭饭吃? 而是把全家性命都交付到沈兵手里。

    要知道那可是大大小小数百口人,一出动就是兴师动众的? 就连子女都有九个之多。

    一口气全搬来置于沈兵“一箭之地”之下,那不就是让沈兵放心么?

    这也从另一面看出云畋其实早已看穿了沈兵的心思。

    沈兵对云畋这样的隐士还是有些佩服的。

    沈兵知道历史的发展和走向是不足为奇,他靠的是现代知识。

    但古时总有些人? 他们虽然足不出户但却能尽知天下事。

    知天下事或许还算不上什么? 比如云畋做为一名成功的商人? 到处都有他的眼线也能打听到消息……许多人都能做到。

    问题是他们还能从知道的这些事准确的推算出一些事情甚至将来的发展,这就非常人能及了。

    不过从某些方面说? 云畋却是失算了。

    因为如果从历史角度来看,云畋更应该把宝押在赵高和胡亥那而不是在他沈兵和扶苏这。

    不过谁又能说这是错的呢?

    至少沈兵就不认为这是命中注定的!

    请云畋坐下并让下人为其准备了酒水之后,沈兵就问道:

    “我打算在九原经营绸缎? 云畋兄以为如何?”

    云畋想也不想就回答:

    “售予西戎么?”

    沈兵大由奇道:

    “云畋兄知道西戎?”

    云畋点点头回道:

    “略知一二,我等经商之人自有传言。”

    “有人自中原往西戎带去丝绸,能得中原十倍价格。”

    “用此价格在西戎换作中原所缺的马匹、牛羊等物再返回……一来一去,便能得二十倍利益。”

    沈兵这时才知道中原并不是只有他一人知道西域。

    不过这并不奇怪,商人应该说是天下行走最多的一个群体? 且一来一回就能得到二十倍的利益……自然就会有商人不远千里为此铤而走险。

    于是在商人间就会暗自传开。

    这有些像现代人的走私? 只是官方还不知道于是史书也就没记载。

    云畋举杯朝沈兵遥遥敬了下,就接着说道:

    “只是此法虽是可行,却有两处困难。”

    “其一,前往西戎要经过后套,而此时后套却在匈奴手中!”

    “除非将军能收复后套打通前往西戎之路,否则……”

    沈兵想了想就回答:

    “这只是迟早之事。”

    “有了九原,我等自然要收复后套。”

    云畋点了点头,然后又接着说道:

    “其二,赵高与李斯又岂能坐视将军如此发展?”

    “是以云畋认为此间必有波折!”

第三百四十三章 市场化

    今天有事耽搁就只有两章,明天继续三章。

    …………………………

    这一来沈兵就对云畋更是佩服了,他居然连赵高、李斯与他之间的利益关系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不过想想觉得也不奇怪。

    赵高是胡亥的老师,扶苏又在北地……

    再加上最近北地接二连三的收到不合常理的命令,比如收复九原,于是像云畋这样的人想不知道都难。

    这的确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若是像云中郡那样纺织然后售予中原还好,那毕竟是在中原内部贸易。

    但若是与西域经商……一不小心就会被赵高、李斯给安上个通敌的罪名。

    沈兵问:

    “那该如何是好?”

    云畋则施施然回答道:

    “草民以为,将军此举并非为了经商赚钱吧?”

    云畋说的对。

    如果沈兵是为了赚钱,根本就不需要搞什么劳什子丝绸之路,只需要把纺织业做好就可以大赚特赚了。

    沈兵这是想要西域的资源。

    首先他知道西域也是匈奴的敌人……

    正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朋友”。

    要想更好的对付匈奴就应该联合西域从两面对其夹击。

    汉朝时派人出使西域也是因为这目的。

    其次就是西域有许多北地需要的东西,比如质量上乘的战马,甚至是骑兵……西域同样是草原沙漠广布地区,与匈奴一样许多部族都是马背上成长起来的。

    如果说有什么人能真正与匈奴在草原上对抗的话,那就是西域骑兵。

    所以沈兵就直说了:

    “沈兵想联西戎以抗匈奴,甚至组建一支西戎骑军!”

    云畋面带异色的看了看沈兵,他倒没想到沈兵的胃口这么大,他原本以为沈兵只是想要西域的战马……

    中原战马质量不佳,河套地区虽说有大片优质马场,但养马却非一朝一夕可成,北地显然等不了那么久。

    所以云畋来此之前就考虑过这一点,要增强战力就只有从西戎引进战马。

    不想沈兵也想到了这一点,甚至还想组建一支西戎骑兵。

    云畋想想觉得也有道理。

    因为如果匈奴是西戎的敌人的话,想必有许多人都深受匈奴其害且恨之入骨。

    另一方面,西戎却是抛力割据互不相统,一片不大的地区却有三十六国之多。

    其中难免有被匈奴所灭的小国。

    这些被灭国的西戎人已居无定所四处流浪,如果沈兵能将这些流散在外的西戎人召募至河套地区并以之对抗匈奴……

    想着云畋就暗自点头。

    这倒是他没考虑到的,他原以为这沈兵只是多有奇思妙想,没想到胸怀还如此远大。

    顿了下,云畋就说道:

    “若是如此,便没有太大问题了。”

    “将军要做的,只是放手让百姓经商……”

    沈兵闻言不由“哦”了一声。

    云畋这话却是一语惊醒了梦中人。

    首先若是放手让百姓经商也就是去走这条丝绸之路而沈兵只是引导及提供条件的话,那就属于民间行为而非官方,那就不存在通敌之说。

    于是不仅能避免被赵高李斯抓住把柄还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些经商的百姓当然会从西域带来战马,甚至西域还会有人到河套来。

    到时若他们听说沈兵会召募西域骑兵,那自然会传回去接着就有人来。

    另一方面,沈兵猛然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

    他总是希望北地怎么怎么发展,然后就命令部下、百姓怎么做。

    目前来说这不会出问题,因为沈兵掌握了足够的知识也足够理智,不管工业还是农业都朝他确定的正确方向发展。

    问题在于这一不够灵活二没有竞争三还要沈兵事必躬身于是忙得不亦乐乎……

    这其实就是计划经济的弊端,什么都按计划来,什么都由沈兵作主由沈兵规划。

    若有什么方面是沈兵不擅长的,或是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也要等过了许久坚持不下去之后才会退出市场。

    其实沈兵根本不需要什么事都一手抓,他应该把这市场放开,至少部份放开让百姓参与进来。

    这样形成了市场竞争关系后,就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并自我完善……适合百姓的、符合市场需求的? 就能占领市场,那些落后的、不适合百姓的,会被市场规则自然淘汰。

    到时甚至都不需要沈兵过多干涉,百姓自己就能养活自己,北地自然就能发展并繁荣起来。

    所以沈兵更应该做的是调控、引导、制定规则等在战略层面上有所作为,而不是直接做为一名经营者。

    当然? 对于一些事关北地生死的战略性产业是绝不能放开的? 比如冶铁。

    还有些产业则是有条件的开放,比如农业、工匠、战马。

    这些产业要是开放了,一旦让别人控制? 那就是让别人扼住了北地的咽喉。

    比如农业? 若是完全市场化了,也就意味着只要钱够多,就能买下北地所有的粮食? 那是不是说北地的生死都在他手里了?

    工匠与战马也是如此。

    这道理在现代社会实用? 就算讲市场化? 但事关国家安全和命脉的能源、通信、交通、粮食等行业是绝不能私有化或只能部份私有化的。

    否则战时断了石油供应、断了电力、通信……国家马上就乱了,更别提打仗。

    这其实很容易理解? 却依旧有许多别有用心的人以环保为名佐以诸多虚假证据一味鼓吹私有化、市场化。

    似乎私有化、市场化就是万能的? 只要市场化烧汽油就不会污染环境似的。

    想到这,沈兵就不再迟疑了,他点头道:

    “云畋兄说得多,我等应放手让百姓经商。”

    “暂且……便先放开纺织业吧!”

    云畋闻言不由一惊,他原以为沈兵最多只会放开舂米,没想到居然能放开纺织业。

    云畋一度以为自己听错了,问:

    “将军的意思是,允许百姓经营纺织作坊?”

    沈兵点点头:

    “确是如此。”

    “不过……只允许北地籍在九原、云中两郡经营。”

    “我等提供技术支持并收取一定的费用。”

    “另外我认为还应设立钱庄。”

    云畋不由奇道:

    “钱庄?”

第三百四十四章 资本

    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资本主义或准资本主义社会,除了机器大生产之外就是钱庄了。

    因为钱庄本身就代表着一种资本运营尤其是抵押借贷。

    如果没有钱庄,整个社会就会有如一潭死水百姓没有多少或是根本没有创业机会。

    原因是创业需要资本,而百姓大多穷苦基本没有资本,甚至即便手里有许多值钱的东西也无法将其转换为资本,比如房屋、土地。

    若是将房屋、土地出售换成资本,其创业风险及成本就会成级数增加。

    于是最终这还是个以种田耕地为主的农业社会而不是工业社会、商业社会……百姓手里没钱,就算有那心也没法做。

    但若是有了钱庄就不同了。

    百姓可以将房屋、土地及财物用来抵押、借贷转化为创业资本,他们创业的同时还能继续使用这些房屋和土地,于是创业风险和成本就小得多。

    同时钱庄还有存钱、取钱的作用,为各地的商业活动提供方便。

    比如九原与雁门都有钱庄,那么来往此两城经商就不需要带体积大不方便携带的钱了,只需携带银票往返就可以了。

    于是社会才会慢慢进入一个资本运营的商业社会,才会进入一个相互竞争且有自我调节功能的市场经济,这同时也能促进其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国家。

    云畋对沈兵的这套理论很有兴趣,听完后就感叹道:

    “如此一来,能成为商人的百姓便数不胜数了。”

    “九原与云中这片蛮荒之地或将富甲一方!”

    “将军此法云畋以往闻所未闻,云畋佩服!”

    云畋当然没听过,因为这是资本主义萌芽才能的东西,据说直到宋朝才有。

    接着沈兵就把这事放手交给了云畋去做,并让胖子屯协助……此时的胖子屯差不多就是北地的财务大臣了,各方面的收入和支出都由他记录和管理。

    扶苏对沈兵的举动并不赞同,或者也可以说是不理解。

    扶苏反对的主要是纺织业放开这一块。

    其实他对钱庄也不认同,只不过与放开纺织业一比就算不上什么了。

    在云畋朝在两城贴出告示鼓励经商和加入纺织业时扶苏就找来了……

    其实纺织业也是经商的一部份,只不过不像之前对商人的定义低买高卖,而是发展为自己生产产品售卖。

    扶苏这段时间都在忙着九原和云中两地的教育。

    儒家就是以教育起家,而且主要还是面向平民的教育……孔子可以说是第一位平民教育家,他面向社会大众招生,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如果说沈兵有许多做法和思想与儒家不合让扶苏感到难受需要慢慢消化,对平民进行教育这点却是完全符合扶苏的想法。

    另一方面,扶苏觉得自己也终于找到了位置不再是北地无所事事需要别人保护的人了。

    于是当然没有推辞,一手挑起了北地教育的大梁。

    扶苏的做法很简单,从百姓中召集儒家子弟,然后任用他们在城市各处建起私塾……

    正如之前所言,儒家是面对百姓的平民教育,所以是“弟子满天下”什么地方都有。

    北地百姓绝大多数自代国迁移而来且有数十万之多,当然有不少儒家子弟。

    所以人不成问题,问题就是学得多少的。

    但这一点在初期也不敢奢望太多。

    何况沈兵设置的课程也不只是儒学,还结合了术数与木艺。

    其中术数没什么问题,儒家“礼、乐、射、御、书、数”里就有“数”。

    木艺却遭到扶苏的反对。

    这并不是因为木艺归墨家……实际上木艺与墨家是两回事,就像儒家从平民中招生并不意味着平民就是儒家一样。

    墨家是小生产者、手工业者的代表,是一小部份人的集合,而不是随便抓一个工匠出来就是墨家。

    当年鲁班还和墨家创始人墨子斗来斗去。

    扶苏之所以反对把木艺甚至冶铁等加入到教育中去,是因为他觉得这是一门手艺,是需要跟着师傅长期学习才会有所成,加到教育中只是学到皮毛而在将来的生活中不太会用得上。

    沈兵是这么回答的:

    “学习并非一定要用上,而是一种煅炼。”

    “要说用得上,礼乐射御书数也不一定能用上。”

    “何况儒家有句话叫‘因材施教’,若是连基本的木艺、冶铁都不学,我等又如何能得知学生在此方面是否有材?”

    “若是不知学生有材,又如何能‘因材施教’?”

    扶苏连说有理,于是也就不再反对了。

    其实这根本不需考虑,现代社会的课程里还有“劳技”和“化学”呢,另外还有职高和技术学校也是学习各种技能,所以这当然是有必要的。

    一旦学生中发现对木艺及冶铁特别有兴趣的……那就直接送到相关的工厂里当学徒,这不就是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储备过程吗?

    扶苏反对将纺织业放开则是从民生考虑,当然是从他的角度。

    扶苏从告示中知道此事后,就匆匆忙忙从学堂赶回将军府,问沈兵:

    “将军,据闻九原、云中两郡百姓可经营纺织?”

    “此事可当真?”

    沈兵回答:

    “当真。”

    “不只纺织,另外还有舂米、磨坊。”

    “除此之外,我还打算放开面食经营,并以钱庄资助……”

    话还没说完就被扶苏打断了:

    “将军此着差矣,食物及布业事关百姓吃穿大事,如何能将其将予商人手中?”

    “商人皆以逐利为目的低买高卖,若是哄抬物价,最终受苦的岂非百姓?”

    沈兵想也不想就回答:

    “让百姓经营正是为了防止商人哄抬物价。”

    扶苏问:

    “将军何出此言?”

    沈兵解释道:

    “若纺织业由我等垄断,我便可任意抬高价格出售。”

    “百姓若是不买便只能买劣布。”

    “但若是百姓能成为商人有数家纺织作坊,我若太贵便会有它家贱卖。”

    “公子以为如何?”

    扶苏那种说法,其实还是受封建思想束缚想当然的把所有商人当作奸商,想当然的以为他们会联合起来坑百姓。

    但其实这只是规则的问题。

第三百四十五章 齐国亡

    如果说真有什么是不需要沈兵操心的,那就是治安了。

    这方面全部按秦律来,犯什么错治什么罪,该罚的罚该上刑的上刑。

    这些甚至可以说连沈兵都无法捍动……那可是秦律,不按秦律实施的另一个意思就是要造反了。

    沈兵想要自立没错,但却没想造反此时也不是时候。

    所做的这些,沈兵都不是一拍脑袋拿的主意,而是按现代华夏发展经济的模式来的。

    “想致富先修路”这是发展交通,另外还有水、电等基础设施,只有这些基础设施完善了才有开设工厂、招商引资的条件。

    “教育从娃娃抓起”是发展教育。

    只有教育跟上了,才能为工厂提供大量的合格的劳动力。

    如果教育跟不上工业化进程,那大量的人口不仅无法成为劳动力反而还会成为一张张吃饭的嘴会成为社会的负担。

    与华夏人口差不多的阿三就是这情况。

    “严打”是抓治安。

    只有治安好了外资才会放心的在这里设厂并把资金转移过来,否则干个几十年一次抢劫就付之一炬,谁还敢投资?

    同时治安及生存环境的改善还有利于吸引人才。

    在这基础上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并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发展工业……不过区区数十年,全球规模最大的工业国就出现了。

    有这么好的成功经验,沈兵当然知道利用。

    于是发展北地经济时几乎就是照搬。

    如果说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华夏是在一穷二白、技术落后的基础上,只能用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技术。

    北地虽说是一穷二白,但有沈兵在就绝不能说是“技术落后”。

    甚至不仅不是“技术落后”,北地的技术应该是比其它地区先进好几级。

    再加上北地又有中原的支持且地方也小,于是速度可能要比华夏快得多。

    发展情况果然像沈兵想的那样。

    初时速度还比较慢,沈兵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许多百姓还有疑虑……百姓大多祖祖辈辈都守着一亩三分地,从没有经过商,而现在要把晋爵换来的房舍和土地抵押出去经商,总觉得不塌实。

    但数十万人里总有几个大胆的,于是就有几人这么做了。

    整个程序都是在苍等工匠的指导下完成的,然后才一个多月就织出布来售卖并盈利……

    其它人一计算利润,乖乖不得了,只需要四、五个月的时间就能收回成本。

    于是后来者纷纷跟进,最后都到了人满为患的地步。

    但沈兵也知道不能有太多人加入同一行,于是后面的审核资格就越来越严、抵押贷款也越来越难……这其实就是一种调控。

    不过当然还有其它的经营渠道。

    舂米作坊和磨坊很快就如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

    然后拉面店、水饺店接踵而至……

    这个其实也是工业发展的一个特点。

    一座城市或地区若处于农业状态的话,这种饮食店数量很少。

    原因是家家户户都自给自足且生活紧张要精打细算,不会有人愿意到饮食店消费也消费不起。

    所以古时酒家都是针对过路旅客,也就是住宿和吃饭一体的。

    客人一进来,小二都会习惯性的说上一句:

    “客官,您是住店呢,还是打尖哪?”

    而像九原、云中两郡这塞外城池,基本不会有旅客经过,于是对酒家几乎没有需求。

    但若是工业发展起来就不一样了。

    原因是在这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工人。

    工人大量时间都在作坊里工作,许多人没时间做饭,于是就需要这种不带住宿只管饮食的小店。

    另外还需要各种生活用品……

    这些东西如果作为农民的话,农闲时有大量时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但工人就没有这么多空闲时间同时也不划算。

    因为所有人都会算一笔帐:用制作竹筐或水桶的时间去工作,那或许能赚更多的钱。

    所以为什么要自己做而不直接买呢?

    于是接着各种生活用品店又一家家的开了起来。

    总之,工厂作坊大批量出现就会有一系列的需求。

    沈兵在这时又恰到好处的整出了钱庄,于是就带动了一系列的商品经济。

    一时北地以物易物或是商品买卖十分盛行,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样子。

    会有这结果都让直接经手的云畋始料不及。

    云畋不时感叹,这一辈子的经商都不如这几个月的经商成果,甚至还对家人说:

    “这才能称‘经商’,我等之前不过是‘买卖’!”

    这一天,在沈兵与云畋商量着将钱庄走出北地扩大到中原的时候……这一点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将钱庄散布到更多的城市才能真正让买卖更方便。

    这时仞就拿着一张情报匆匆进府激动的报道:

    “将军,齐王降了。”

    “齐国降了!”

    周围的侍卫久经训练此时已处变不惊,但他们虽是没有动作但眼里却射出激动和兴奋的眼神。

    原来,在秦、齐两军僵持的时候,嬴政派出使者告诉齐王建,说是只要齐王建投降就会给他五百里的封地。

    齐王建原本还在犹豫。

    但齐王建的舅舅同时也是齐国的相国后胜就在一旁劝说道:

    “大王,那昌平君降秦后得以制百越为安。”

    “有此先例,臣以为我等可降。”

    顿了下,又补充道:

    “若是不降,我军又岂能胜过秦军?国破家亡是迟早之事。”

    “至时大王可就……”

    接下来的话后胜就不多说了。

    齐王建想想觉得有理,于是就不顾其它人反对开城投降了。

    齐王建又哪里会想到,这后胜其实是很早就被嬴政重金收买的内奸,之前说齐国不参与其它国家的争斗也是后胜,直到最后一刻齐王建还是相信他。

    齐王建也不想想,他又哪里是昌平君能比的?

    昌平君至少表面上是从未背叛过嬴政,而且百越还因地形及治理问题的确需要昌平君及项家。

    而齐王建却是废人一个,嬴政留他作甚?

    至于那五百里封地,就更是镜花水月。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0164/ 第一时间欣赏大秦工程兵最新章节! 作者:远征士兵所写的《大秦工程兵》为转载作品,大秦工程兵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秦工程兵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秦工程兵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秦工程兵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秦工程兵介绍:
机械设计专业的沈兵穿越到秦朝。他只想简简单单的活下来,谁曾想这是个非生即死的世界,不思进取就会被淘汰。手无缚鸡之力的沈兵只能用发明来武装自己,改良投石机,双倍射程下敌人连根毛都碰不到,躺着就把对面打翻;云梯设计一下,几十号人一拥而上,翻墙夺旗开城门,又攻下一座城池;那什么护城河、瓮城等,更是小菜一碟!于是……灭六国,定匈奴!平西域,征罗马!泽国江山入战图,一将功成万骨枯!大秦工程兵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秦工程兵,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秦工程兵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