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大秦工程兵TXT下载大秦工程兵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秦工程兵全文阅读

作者:远征士兵     大秦工程兵txt下载     大秦工程兵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三百四十六章 匈奴中兴

    其实齐王建的封地还是有的,但嬴政却给了他一片荒山,然后不留任何下人。

    确切的说不是荒山,而是有松树和柏树的山。

    其结果是什么就不用多说了,没有一点生活能力的齐王建根本无法生活,最后活活饿死。

    于是就留下“王建失国,松柏苍苍”的诗句。

    其实齐国并非完全没有机会,嬴政最怕的是齐王建南下进军到淮河与昌平君形成呼应之势。

    昌平君之所以愿臣伏那是因为孤掌难鸣没有机会。

    若现在有齐国数十万大军与其背靠背,那带着项家乃至百越举事起来又是一个不小的麻烦。

    到时统一中原只怕又是遥遥无期了。

    但齐王建却错过了这个机会听信奸臣的建议,最终让齐国虽休身养息多年拥有数十万大军却举国投降。

    也难怪齐国百姓在齐王建死后会愤恨的编了首歌谣:“是松树?还是柏树?使齐王建迁往共地,还不是宾客招来的祸?”(宾客指奸细)。

    沈兵只是冷冷的点了下头,就示意仞下去。

    仞则问了声:

    “将军,不将消息传下去吗?”

    沈兵回答:

    “传下去吧!”

    于是,府外很快就传来一阵阵欢呼。

    军民们一声声的喊着:

    “齐王降了!”

    “齐国灭了!”

    ……

    甚至还有许多百姓敲锣打鼓的庆贺。

    之所以其它国被灭没有这场景,是因为齐国是七国最后一国。

    百姓以为此战之后就无仗可打了,于是奔走相庆。

    沈兵和云畋对望一眼,互相都看到了彼此的无奈。

    他们还想要更多的时间,但现在似乎越来越紧迫了。

    就在沈兵在北地发展的时候,匈奴冒顿也在巩固自己的势力。

    事实上冒顿已有些被沈兵吓住了。

    九原一仗后,中原秦军那恐怖的战斗力以及如雷霆般的火器让匈奴骑军个个心惊胆寒。

    以至于冒顿说要将战略方向北移时几乎无人反对。

    正所谓祸不单行,或许是听闻匈奴败于秦军之手伤亡惨重,而且又是新上位立足未稳,东胡就派使者来求千里马。

    东胡使者神态十分傲慢,他只微微向冒顿躬了下身,便仰着头说道:

    “我王得知头曼单于已死,他座下那匹千里马想必也用不着了。”

    “就送给我王罢!”

    冒顿左右闻言不由火冒三丈。

    如果只是来要马那还算好,竟然来要头曼单于生前的座骑?

    那是不是在暗示匈奴的领地和财物都是东胡的?

    于是纷纷怒目圆瞪手握刀柄,只要冒顿单于一声令下他们就马上上前将使者乱刀砍死。

    冒顿迟疑了下,就微笑着回答道:

    “不过是一匹马而已,若是使者想要,就牵去吧!”

    说着还真把那匹千里马送给了使者。

    冒顿还劝着左右:

    “难道我们要因为爱惜一匹马而与东胡作战么?”

    “这样我们又有什么好处呢?”

    左右听闻不由无言以对。

    其实冒顿心里是清楚的,东胡一直以来都想吞并匈奴的领地。

    这时见匈奴新败且头曼单于已死,于是想乘此机会寻个借口把匈奴灭了。

    冒顿自知实力与东胡相去甚远,在这东胡有准备的时候匈奴是绝不可能赢的,于是就选择忍气吞声。

    冒顿是咽下了这口气,结果东胡那边却依旧不肯罢休。

    没过几天东胡使者又来了。

    使者这一回竟然来要冒顿单于的阏氏(匈奴皇后):

    “我王听说单于的阏氏貌美如花,我王想看看,请单于允许我护送阏氏至东胡!”

    左右听了哪里还按捺得住,气得嗷嗷叫就要上前揍人,却又被冒顿拦住了:

    “不过是一名女子而已,不要因此伤了邻国的和气。”

    于是真把阏氏交给了使者。

    一回两回是这样,东胡就以为冒顿单于软弱可欺,于是就失去了警惕心。

    原本东胡和匈奴之间有一块长约一千余里的地方作为缓冲地带,匈奴和东胡都不可进入这片被称为“瓯脱”的地方放牧。(注:匈奴语瓯脱为“弃地”之意)

    有了之前那送千里马和送阏氏,东胡牧民就完全没把这约定当一回事,纷纷进入“瓯脱”放牧。

    冒顿也当作不知道无视,于是东胡以为这一次还是像之前一样有求必应了,又派出使者说:

    “这片‘瓯脱’反正也没什么用,干脆由东胡将其利用起来,也好多养几头牛羊!”

    却没想到冒顿突然勃然大怒,骂道:

    “你要千里马就算了,要女人也算了。”

    “但土地是国之根本,连土地也想要,是想把匈奴逼上绝境吗?”

    二话不说把东胡使者斩了,然后用最快的速度组织起匈奴军队进攻东胡。

    不得不说冒顿这是把敌我的心理状态把握得刚刚好。

    对于匈奴而言,那是东胡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出无理要求,最后甚至还要求土地……这就让匈奴上下忍无可忍退无可退,于是憋足了一口气要去斩杀东胡。

    同时冒顿还玩了一个小把戏:

    千里马我可以无视。

    女人我也可以无视。

    但是国土,那是寸土必争!

    这马上就给所有人一种明君的感觉。

    于是部下个个生死用命敢于争先。

    反观东胡,却想当然的以为:

    要千里马对冒顿父亲的羞辱他可以忍。

    要阏氏对冒顿自己的羞辱他也可以忍。

    那么要这中间原本就用不上的土地又能算得上什么事?

    于是根本就没有准备。

    结果匈奴奔袭千里一路杀了进来……

    这其实与游牧民族的报警设施不完备也有关。

    中原那是一处有险就点起烽火台报讯,游牧民族虽然也能以鸣镝未警,但这鸣镝能传的距离却十分有限。

    且作战地区还是适合战马长途奔袭的草原地区。

    冒顿又事先让人探明了东胡的指挥中心所在位置,于是率兵直插其要害一战而胜。

    这一战十分干脆的将强大的东胡打散了。

    东胡大多数马匹、财物以及百姓、奴隶都归匈奴所有,匈奴瞬间又强大起来。

    东胡残兵分成两支逃走,分别自称“乌桓”和“鲜卑”。

第三百四十七章 骑军

    沈兵这边也听说了一些关于匈奴壮大的传闻。

    这些消息是从匈奴牧民那传来的。

    北地数十万百姓,其中免不了与匈奴百姓有些买***如用粮食、金属换些毛皮之类的。

    这其实很正常,中原与匈奴边境的非官方的来往一直都存在,这是怎么挡都挡不住。

    甚至北地百姓中就有一部份是匈奴血统……这些有些是早期就迁徒并在北地定居下来的,另一部份是李牧时期战俘及其后代。

    他们的血统观与国家观早已一片模糊甚至可以说被中原百姓同化了……游牧民族习惯逐水草而栖过游牧生活,其中一小部份人若能在某处定居,那还能称“游牧民族”么?

    在百姓与匈奴百姓的买卖中,就有些消息传到沈兵这。

    这事是剺来向沈兵报告的。

    这日沈兵正在观看神武军训练,负责训练的剺就三步并作两步的走到沈兵面前拱手说道:

    “将军可知匈奴已日渐强大?”

    沈兵“哦”了一声,他知道剺会些匈奴语,就问:

    “你可是听到什么消息么?”

    剺回答:

    “属下听闻冒顿继任单于后已击败东胡,将东胡领地及牧民尽收置下。”

    沈兵不由皱了皱眉头。

    按说这事少说也要几年后才发生。

    但是……

    头曼单于在九原一战被秦军所杀,冒顿因此提前继承了单于之位,于是也就提前打败了东胡完成了统一北方游牧民族的大业。

    这说起来有些讽刺,差不多是在中原统一的时候北方游牧民族也完成了统一。

    这原没什么问题。

    但中原统一后嬴政开始昏庸误国,接着就是各处义军暴动,然后又是楚汉相争。

    而冒顿却励经图志不断往外扩张。

    此消彼长之下,于是才有汉朝俯首称臣反过来要向匈奴进贡结亲求和之耻。

    东胡被灭可不是小事。

    虽然东胡的部队被匈奴收编的可能不多,但游牧民族的百姓几乎人人会骑射,也就是说百姓差不多就是战士。

    于是估计匈奴的兵力少说都有增长十余万。

    任其继续大鱼吃小鱼,又或者打赢月氏收编西域牧民……将兵力扩充到二、三十万问题不大。

    在草原上拥有二、三十万擅长骑射的骑兵是什么概念?

    据统计蒙古全盛时期兵力也不过三十余万人,但却南灭大宋北踏俄罗斯西征欧洲……就算大宋已装备原始的火器且进入资本社会萌芽也无济于事。

    幸运的是匈奴这二、三十万骑兵没有装备马鞍、马镫且战略战术还不尽成熟,否则只怕也是无敌的存在。

    迟疑了下,沈兵就问剺:

    “我军骑射练得如何了?”

    剺兴奋的回答:

    “将军此法的确有效。”

    “各部勤加练习,虽与匈奴还有差距,但已是进步神速。”

    “此时能挽强弓骑射者已有三百余人。”

    所谓的“强弓”就是匈奴使用的两百五十秦斤的弓。

    如果骑射要能与匈奴一较长短,首先就是要能在马上拉一样的弓,否则客观事实就是射程不如人,又如何能比别人强?

    沈兵的办法就是让骑军像步兵一样做无氧力量训练。

    开弓尤其是能更大拉力的弓,主要就是力量。

    沈兵平时试着练习拉弓,发现开弓主要是三角肌后束、背阔肌与斜方肌等几块肌肉共同收缩发力完成。

    这其实很容易验证,尤其像沈兵之前从没有练习过开弓的新手……

    他只需要让剺教会正确的开弓姿势,然后短时间一遍一遍发力开弓,第二天一觉醒来哪几块肌肉酸痛难忍那就是这些肌肉发力最多。

    然后对骑兵的训练就不用说了,主要就是针对肩部及背部……三角肌及斜方肌是肩部,背阔肌则是背部。

    当然还需要煅炼腿部和臀部。

    原因是骑射是在马背上的,骑兵必须用腿臀部用力夹住马身稳定,且开弓也需要臀部和躯干发力。

    力量训练当然也必须伴随着营养。

    不过这一点对此时的北地来说似乎算不上什么问题,只需要多出售几匹布而已。

    这样不过煅炼一个多月就初见成效,神武军六千余人里已有三百余人能挽强弓骑射。

    匈奴是在马背上长大自小玩弓箭没错,但他们依旧逃不脱营养不足以及没有科学煅练方法这两个无法弥补的缺点。

    沈兵相信,假以时日神武军至少在射程上能追平甚至超过匈奴。

    至于准头……

    两军对垒其实还是射程和射速更重要。

    比如两支上万人的骑军相遇,是否射得准真的很重要吗?

    对面密密麻麻的全是人,而且骑军还随时变换位置。

    这时候要求的就是射得远、射得快。

    射得准只有在小队人马相遇时才有用。

    接着剺又话锋一转,有些担忧的说道:

    “只是……”

    沈兵问:

    “只是什么?”

    剺回答:

    “北地百姓大多不会骑马。”

    “属下打听过,会骑马的百姓大多被赵王嘉征用为骑军。”

    “不是战死就是被俘转为奴役了。”

    “这意味着我神武军很难扩大规模。”

    “若是此时才征骑军从骑马开始学起,只怕要数年之后才能有所成。”

    沈兵点了点头。

    其实这不是北地独有的现像,中原各国差不多都是如此。

    首先中原是农耕民族,人口虽多但会骑马的人却少,能骑马又会射箭的那就更是只有各国骑军了。

    其次是此时中原对骑军都不太重视。

    这就造成沈兵想要扩充骑兵十分困难……骑兵训练周期很长。

    汉武帝时期之所以能打败匈奴,一方面是铁器得到普遍运用战力倍增,另一方面则是汉武帝有意识的鼓励民间养马骑马。

    以至于荒郊野岭到处都是马匹,百姓出行甚至连读书人聚一起喝杯小酒都是骑着马去的。

    这就使骑兵的训练周期成级数的缩短,汉军可以短时间内征得大量优质骑兵。

    而此时的北地……却深陷这没有骑兵兵源的陷阱里。

    这也是沈兵一直以来想要与西域取得联系并从那征兵的原因之一。

第三百四十八章 驰道

    就在沈兵与剺讨论时,扶苏就神色紧张的跑了过来,说道:

    “将军,有一事相询。”

    说着就递上了一封信。

    这封信是嬴政写给扶苏的,除了关心几句之外还询问扶苏对秦国一统之后体制的选择。

    体制的选择?

    沈兵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姓资还是姓社。

    转念一想,这时期哪有什么资、社,所谓的体制该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吧?

    但这有得选吗?

    随后扶苏的话才让沈兵明白过来。

    扶苏说:

    “据闻左丞相王绾认为秦国该使用分封制,而右丞相李斯却以为应使用郡县制。”

    “两者之争已非近日才有,父王突然以此问我……”

    “只怕是要考我近日历练是否有所增进了!”

    沈兵闻言不由“哦”了一声。

    他明白了两点:

    其一,嬴政所说的体制指的是分封制和郡县制,这两者倒的确可以选择。

    其二,嬴政的用心或许真像扶苏说的那样,想考考他是否有治国的能力和独道的见解。

    也难怪扶苏会紧张成这样。

    至于是用分封制还是郡县制,其实真是各有所长。

    分封制就是像之前一样把土地分成几块由各诸候管理,只不过这些诸候要听命于嬴政,同时嬴政还管理最大的一块。

    其缺点就是如果诸候国强大了,就不会把嬴政这中央政权当一回事。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就是这么来的。

    郡县制就没这方面的担心了,天下全归嬴政的,也就是全国分为多少郡,然后郡下还有县、乡,呈金字塔形分级管理。

    这制度在现代是不成问题的。

    因为现代交通高度发达有火车、有飞机、有轮船,从中央把军队派到国家另一边最多也就是几天的问题。

    但在古代这制度却存在“难以控制”的问题。

    其它的不说,楚国这小小的一片地方都因为地形复杂这客观原因而无法改革无法实施郡县制,何况是统一后的秦国!

    比如中央政权和军力在咸阳,蓟城或汝阴有叛乱而地方军无力镇压,该怎么解决?

    若是地方军本身叛乱又如何解决?

    中央出兵镇压?

    仅仅只是路上行军都要月余时间。

    此外还有运输补给及援兵的问题。

    所以这不是用哪个制度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交通问题。

    秦国之所以短短十几年就崩溃,除了嬴政统一之后的昏庸暴政之外,也有对边远地区控制不足的原因。

    沈兵想也不想就回答道:

    “当然是用郡县制。”

    扶苏问:

    “为何?”

    沈兵回答:

    “此前天下大乱各据一方,皆因有诸候存在。”

    “如今天下大定我王一统中原,若又实施分封制,岂非再将天下划分?”

    “这与培养战乱有何分别?是以分封制并非长治久安之策。”

    扶苏又问:

    “可左丞相所言又在理,燕、楚、齐等国距离咸阳太远。”

    “若是不分封自治,只怕鞭长莫及。”

    沈兵听了不由一愣“分封自治”,这说的怎么这么像北地?

    莫非……

    是赵高和李斯,亦或是嬴政在试探沈兵是否有“自治”独霸一方之心?

    想到这,沈兵就更是坚决支持郡县制了:

    “所谓鞭长莫及,不过是路远难行而已。”

    “如今天下大定,我王便可修筑驰道通向各方。”

    “若一月之路缩短为二十日,便再无鞭长莫及之说了。”

    扶苏当即点头应道:

    “此言有理!多谢将军!”

    许多人以为秦时的驰道是皇帝专用车道,供秦始皇外出游玩使用。

    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驰道其实是支持郡县制的物资基础,是为了管理统治全国各郡县,尽快传递政令文书,方便物资交流而开辟的。

    之前所说的镇压叛乱是其一,政令文书的及时性又是其二。

    比如从中央有某项政令需全国发布,但正式文书到达偏远地区却要数月之久……奸商就足可用信鸽传递信息并这数月时间屯积与政令相关的物质以暴富。

    是以驰道才是以咸阳为中心且极为宽敞:规定的宽度是五十步,且两则种有树木。

    五十步大概是现代的六十几米。

    皇帝专用道也就是任何时候都只会有一队人使用,当然不可能有交汇的情况,六十几米宽完全没有必要。

    可想而知,它是为了咸阳的“中央军”在万一有叛乱时能快速到达目的地,在此之后还有粮草辎重,两侧的树木则是为这支部队起掩护和工事依托的作用……一旦遭到攻击,两侧树木随时可以成为工事甚至砍筏制作投石机。

    扶苏正要离开,却又被沈兵叫住了。

    沈兵说:

    “加上一句:北地亦不应例外,望大王指派各郡郡守、郡尉及监御史!”

    扶苏不由愕然望向沈兵,但下一秒他就明白了,神色凝重的点了点头,道:

    “扶苏明白!”

    其实倒不是嬴政对沈兵多心,而是赵高和李斯两人在旁说的久了,于是让嬴政有试探一下沈兵的心理。

    但北地这地其实并不适合实际采用郡县制。

    正如之前所言,郡守负责军事,郡尉负责内政,监御史负责监督。

    这制度在和平地区是合适的,因为没有战争的压力可以各郡分块管理。

    但在有战争压力尤其还是面对强敌的北郡也这么弄……

    北地此时的总兵力不过两万余人,这兵力本来就不足,还要分成两郡给两个郡守指挥?

    那么九原多少兵?云中多少兵?

    这样把兵权一分,沈兵手里还能有多少兵?还能与匈奴作战吗?

    另外像沈兵这种发展模式,哪个郡尉有办法管理?

    派出两个郡尉分开管理后,能为沈兵的部队提供足够的军事物资抵挡住匈奴的进攻和威胁吗?

    所以北地如果这么做的,那就跟找死差不多。

    这跟当初赵王几次三番的想削李牧的权却又无法下手有些相似。

    沈兵就看准了这一点,所以才敢让扶苏这样写。

    而嬴政看到扶苏的回答后却是龙心大悦。

    一方面是对沈兵的最后一点戒心也放下了。

    另一方面觉得这扶苏是长大了,尤其那修建驰道的建议……深得寡人之心啊!

第三百四十九章 羡门子高

    嬴政做的可不只有确定郡县制这一件事。

    其实许多事在统一之前嬴政就已经考虑到了,比如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另外还有车辙……也就是车辆的宽度。

    这主要是为了交通。

    统一之前六国的车辆宽度不一,于是行车的路宽窄也不一,这会在交通上造成很多麻烦。

    另外大王也改为皇帝了,“寡人”也改为“朕”……

    现在是统一六国的“大大王”了,当然要有不一样的称呼。

    这些事办起来都不难,只需要一个政令下去规定在秦法里让下面逐层实施就行了。

    等这些事都稳定下来后,嬴政对赵高说道:

    “诸事已定,北面匈奴虽然为害一方,但也被逐出九原之外了。”

    “是时候让扶苏回京了!”

    赵高心下一惊,他哪里会不知道嬴政的心思。

    嬴政当然不会想扶苏,也不是想扶苏回京,而是想让沈兵回京为他炼丹。

    也就像嬴政说的,天下已定,现在他嬴政还缺什么呢?

    就缺一颗长生不老药了。

    此时不让沈兵回京更待何时?

    赵高心下暗道一声不妙。

    此时沈兵和扶苏皆简在帝心且有战功在身,这时候让他们回来那还不是群民欢呼?

    若那沈兵再哄上几句,或者说他还真懂得一点炼丹之法……嬴政一个龙心大悦还不委以重任?

    甚至连跟着沈兵的扶苏也要被册封太子了。

    到时哪还有他赵高什么事?

    于是赵高迟疑了下,就说道:

    “可是皇上,那北地匈奴之患……”

    嬴政想也没想就打断了赵高的话:

    “匈奴之患又能算什么?”

    “此时中原各地已尽归于秦,数十万兵马已闲置无处可用,调个十万去将沈兵换回来便可。”

    于是赵高就无话可说了。

    因为实情的确像嬴政说的那样,且此时蒙武、蒙恬父子士气正盛,调去北地驻守却是恰到好处。

    当这终究要有个过程……蒙武、蒙恬的部队此时在齐国,需要安置好齐国才能下旨将其大军调往北地,且行军也要时间。

    赵高就是乘着这时急急赶去和李斯商议对策。

    李斯一听这情况也和赵高一样急得在府内来回走……

    李斯一生追求权位,可不想在这大功告成之时还把这相位给丢了。

    而李斯和赵高之间却不存在竞争关系。

    因为赵高身为宦官是不可能当丞相的,所以与赵高结盟就意味着李斯还能保住丞相之位。

    但如果是扶苏上位……丞相就非沈兵莫属了。

    所以,这一次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让扶苏和沈兵回来的。

    一回来那几乎可以说是“大局已定”了。

    但是……

    又如何能让嬴政回心转意继续让沈兵呆在北地呢?

    李斯不愧是李斯,他想了想,就取出一张纸,然后在其上写了几个字:

    “亡秦者,胡也!”

    赵高看着不由吓了一跳,暗道这李斯也忒胆大了,居然敢在这时候说秦国要亡?

    不怕砍头吗?

    随后李斯就如此这般在赵高耳边说了一阵,赵高焦急的脸色慢慢转成了欣喜。

    接着发生什么事就不用说了。

    这天嬴政正在宫中游玩……

    此时这宫城可就大了。

    正如之前所言,嬴政每灭一国就叫人把此国的宫殿原样画了下来,然后按照图纸在城北修建一座同样的宫殿。

    再加上秦王朝祭祀祖先等宗庙处所和章台宫、上林苑,形成一个巨大的建筑郡。

    其南临渭水,从雍门向东一直到泾水、渭水交汇处,其间又以屋宇、天桥、楼阁相连接。

    且每座宫殿都有选自各国的美女、钟鼓、乐师等。

    嬴政每天都可以自如的往返各宫领略七国风情。

    正在嬴政怡然自得的欣赏歌舞时,赵高就匆匆从外头进来报道:

    “皇上,属下听闻羡门子高的有个徒弟正好到了咸阳……”

    嬴政原本在乐声中已有几分睡意,一听羡门子高马上就来了精神,他赶忙将舞女等挥退? 问:

    “此话当真?”

    赵高回答:

    “属下也不确定,但已派人四处查询。”

    这就是赵高的厉害之处。

    若他马上回答“当真”,那只怕立时就引起嬴政的怀疑:你如何能确定?

    这羡门子高何许人也?

    他其实是神仙之道的鼻祖……是个燕国人。

    燕国、齐国地处海边,常有海市蜃楼出现于是神仙之说风行极盛。

    而羡门子高就在所有人都不懵懵懂懂时自称已见过仙人并从仙人那学会了让人成仙的技术以及人老死后升天成仙的不传之秘。

    于是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都成了他的信徒? 从财政里拿出大量钱财供养着这神仙? 让他进东海寻找传说中的仙山:蓬莱、方丈、瀛州。

    此时距齐威王时代已有近百年了,羡门子高也早已做古? 但却依旧有许多人声称他还活着且见过他……这就更说明了此人有长生不老之术? 只不过仙术乃不传之秘? 所以避开世人而已。

    嬴政当然也见他一见。

    于是一听说羡门子高的徒弟到了咸阳,马上就双目发光。

    “快,再多派人手? 封锁城门!”

    “一定要把他找出来!”

    赵高应了声是,然后又忙活去了。

    在嬴政焦急等待的时候,当天夜里赵高总算是把这个“徒弟”带来了。

    此人一身白衫全身整洁? 看着就有一股超凡脱俗的味道。

    嬴政大喜,忙问:

    “你当真是仙长之徒?他还活着?”

    白衫人一拱手道:

    “禀皇上? 家师已脱胎换骨? 是以世人不识。”

    “但即便草民是他徒弟? 也极难寻到他? 是以……”

    嬴政听着这话又多信了几分,哪有骗子一上来就说办不到的?

    嬴政说:

    “不妨,朕有的是时间。”

    “你替朕去寻到令师,朕有事请教!”

    “若能办成,朕重重有赏!”

    白衫人依旧为难。

    在嬴政的各种好处下,最终勉为其难的回答:

    “即是如此,草民便试试吧!”

    “但草民有言在先,是否能寻到全在机缘,草民不敢保证……”

    嬴政哪里还会关心这个。

    所有被骗的人都抱着一个心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第三百五十章 直道

    这白衫方士便是卢生。

    这波操作太过简单了,卢生依嬴政之令寻找羡门子高,不过半月余就返回咸阳报道:

    “启禀皇上,机缘巧合,草民碰到了家师。”

    “草民力劝家师来咸阳助皇上一臂之力,但家师只回了一句话……”

    嬴政好奇的问:

    “什么话?”

    卢生迟疑了好一会儿,才回答道:

    “家师说,‘亡秦者,胡也!’!”

    嬴政把这句话重复了两遍,然后就皱起了眉头。

    暗道,难道朕的江山还不稳吗?

    江山若是不稳,那么谈长生不死又有何意义呢?

    也难怪仙人不愿来咸阳,难怪沈兵在北地苦心经营啊……

    嬴政这想法是正确的,至少在方向上是对的。

    如果还有人能威胁到大秦的江山,那也就是嬴政的生命还可能受到他人威胁。

    若是这样,即便嬴政得到长生不老药又能如何?

    长生不老药只能让嬴政不老,却不能保证嬴政是金刚不坏之身。

    就算嬴政不老,有一天匈奴能大胜秦军甚至兵临城下将嬴政抓了起来砍了脑袋……能长生不死又能如何?

    而从仙人的角度来看,若已知“胡人将亡秦”,那么为嬴政炼长生不老药也就是白费力气了。

    一念至此,嬴政就庆幸自己没有轻率的将沈兵从北地调回来了。

    他甚至还暗想:

    “这沈兵果是仙人派来助朕的福将哪!”

    “他岂非一早就知道大秦之患是北方胡人?”

    “此刻正全力为大秦解决匈奴之患保朕江山,而朕就想将其调回……”

    “真是愚蠢至极,愚蠢至极啊!”

    于是嬴政没说什么,只是命人给了卢生许多赏赐,并着他呆在咸阳随时听候差谴。

    另一面当然不会再有把沈兵调回咸阳的想法。

    不仅没了这想法还希望沈兵能安心呆在北地替他灭了匈奴,于是下了两道命令:

    一是封沈兵为北地大将军,统领十万大军北击匈奴……这十万大军自然是嬴政给北地的增援。

    另一道命令就是修筑从咸阳直抵九原的直道。

    这样一来大秦后续援军及物资就可以源源不断且快速抵达北地支持沈兵抗击匈奴……如此一来,看你匈奴还能翻到天上来灭秦?

    这还只是嬴政此时的想法。

    众所周知,史上嬴政是让蒙恬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之后在意识到匈奴很难被彻底击溃乃至消灭的时候,就让蒙恬在北地连接秦、燕、赵长城使匈奴无法南下。

    赵高听到嬴政这些命令后,那是几分欢喜几分愁。

    欢喜的是:

    嬴政总算是打消了将沈兵和扶苏调回咸阳的想法,且由此看来,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将他们调回。

    愁的是:

    嬴政这一系列举措只怕又要加速北地的发展让其更强大了。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有道是有得必有失,想要将扶苏留在北地就必须找些借口,而找借口就只能让其坐大……

    两害相权取其轻,不用想当然还是这么做更好。

    沈兵在收到嬴政这些命令后,也是几分欢喜几分愁。

    首先最大、最直接的好处就是那十万援兵。

    而且这十万援兵还是由杨端和带领的河内兵,那可是一路从咸阳打到楚国的老兵啊!

    在这世上还有什么比能得到一支百战精兵更让人兴奋的呢?

    沈兵的北地正缺部队,不想嬴政就派兵来了。

    其次就是嬴政所说的那从咸阳直抵九原的直道。

    沈兵正愁九原交通不便要修路开道呢,嬴政就来了个“直道计划”。

    这直道是从九原跨过黄河直接往南直抵咸阳,全长700多公里,最宽处有61米,最窄处也有12米。

    它除了军事价值外还有巨大商业价值,九原及云中郡生产出来的东西可以通过此道直达秦国最富有的地方……咸阳。

    虽然此时的咸阳还不能算是最富有的地方,但它很快就是了。

    因为秦一统天下后还执行了一个政策,他把天下所有的富人全都迁到咸阳。

    嬴政是这么想的:

    大凡造反叛乱的人都是有钱人,因为有钱才有资金买装备、买粮食才能组织起军队。

    于是,若把天下有钱人都集中在咸阳,手里只有几个铜板的百姓岂不是想造反都做不到了?

    另一个相关的政策,就是把除了秦军之外的民间兵器甚至金属都收缴了。

    因为他觉得如果百姓手里没有金属就无法制兵器,没有兵器也同样无法造反。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这些显然是不现实的。

    即便这样秦末农民起义依旧是烽烟四起到处都是,由此可知古人的想法有时十分简单和直接。

    如果有一天,咸阳成为天下富人的集聚地,而北地却又是个高度自治的工业地区,还有一条700公里长的“高速公路”,那么北地又会怎样?

    那是不是想要什么资源想要卖出什么商品都是易如反掌?

    再加上九原又离边境及西域近,那妥妥的就是“进出口公司”。

    然而沈兵依旧眉头深锁。

    扶苏甚至觉得有些不习惯,因为他不明白嬴政为什么会突然对北地这么大方重视了,一下就增兵十万而且派的还是杨端和的河内兵。

    沈兵明白是因为什么。

    就是因为那句“亡秦者胡也”。

    这显然是句谎言,因为沈兵知道亡秦的不是匈奴。

    这只是那些方士为嬴政寻了一个借口而已……中原各国逐一被灭,现在能成为秦国对手的就只有北方的匈奴了。

    所以若要找一个能“亡秦”的对手吓吓嬴政,不就只能是匈奴么?

    沈兵担心的是,嬴政这是要命北地军去灭了匈奴……

    当年蒙恬做这事的时候手里可是有三十万秦军。

    怎么到自己手里就只有十万秦军再加上两万左右的北地军了?

    十二万军队,北上到草原地区与二、三十万匈奴骑军作战,这怕是要疯了吧?

    这到底是去剿灭匈奴呢还是去送死的?

    另一方面,此时杨端和的河内军正在邯郸,由邯郸到九原大概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到时大军就要北上。

    也就是留给北地的准备时间可能只有一个月。

第三百五十一章 左右为难

    沈兵两侧分立两排将领。

    左边是魏呴领着的步卒,右边是王贲领的骑军。

    沈兵将嬴政的命令一说,下面便鸦雀无声了。

    如果说在此之前,大梁军和神武军因为对匈奴不了解于是信心十足的话,此时打过几场仗就越发显得谨慎,尽管这几场仗都是胜仗而且还是大胜。

    这其实是新兵与老兵的区别。

    新兵是“外行看热闹”,打了几场胜仗后就不知道自己在哪了,于是想当然的就以为匈奴算得了什么?九原一战只万余北地军就能大破数万匈奴连其单于都被斩于马下……这打单于的儿子又有什么好难的?

    再加上还有杨端和的十万精兵,那对阵数十万匈奴还不是手到擒来?

    但像王贲及魏呴这样的内行却知道事实并非如此。

    魏呴是因为老沉稳重,思想上更能客观分析敌我利弊。

    而王贲则是因神武军一直在追求与匈奴同样的骑射本领,于是越学越觉得匈奴不简单。

    沉默了好一会儿,沈兵才问了声:

    “你等有何想法?

    剺站了出来,说道:

    “将军,皇上只下令我等北上,可北上进军何处?”

    “匈奴居无定所,不若中原有若干城池无法移动。”

    “他若是得知我军北进而退走,我等又去何方找寻?”

    剺深知游牧民族的习性,所以寥寥数语就说到重点。

    匈奴那所谓的什么单于庭,说到底也就是搭起几个帐蓬,顶多就是在周围圈起几道木栅栏以防有敌骑偷袭。

    别说秦军进攻时他们会转移了,就算秦军不进攻他们也会经常迁徒……这片地区的草吃得差不多了,他们得换一片区域放牧,否则这么多的牛、羊、马吃什么去?

    另外还有气候冷暖的问题,以及战略重心的问题等,甚至一个心情不好就换个地方也可能。

    有时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下一刻会在什么地方,秦军又如何能知道?

    如果连敌人在哪都不知道,又谈何“剿灭”?

    王贲紧接着说道:

    “据闻阴山以北地域开阔皆是草原及沙漠适合匈奴骑军作战。”

    “我军若是深入匈奴腹地作战,只怕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长。”

    王贲说的也没错。

    沈兵之所以能在北地屡战屡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九原及云中两郡城池的依托。

    比如九原之战沈兵就用五千新兵守云中郡并以云中郡为补给基地。

    否则,如果让神武军及大梁军也像匈奴一样在草原扎营……只怕不出几日就会被匈奴给偷袭得不成样子了。

    魏呴则说道:

    “我军对匈奴地形不熟,到时只怕连补给都无法寻到我军主力,又如何能战而胜之?”

    这当然也是个问题。

    如果是在中原,两支部队互相寻找还是比较容易的,一封信过去告知对方在某城以北多少多少里,差不多就知道在哪了。

    但是在一望无垠的草原和沙漠,又不像现代可以定位或是东经、北纬多少多少度,如何能确定友军在哪个方位?

    不知友军在哪个方位后续如何补给如何增援?

    所以嬴政那是完全搞不清状况,只是一拍脑袋听信了那什么“亡秦者胡也”,就不分青红皂白的下令北击匈奴。

    这一仗根本没法打,就算像史上的蒙恬一样有三十万军队也是如此……三十万军队丢到北面200万平方公里的蒙古高原里就是苍海一粟。

    最终蒙恬还不是北上瞎折腾一阵然后就回来修长城么?

    要不……

    沈兵心下暗想,北地军也像蒙恬一般,出去转上一圈就说已将匈奴驱逐,然后回来修长城?

    这倒是一个选项。

    只要不离开九原太远,以九原为补给基地往外行军三、五日,保证补给线的安全还不是很困难。

    但沈兵想了想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诱人的想法。

    这做法似乎很安全也很容易,甚至还可以平白多一场胜仗另外还可以控制更多的兵力及劳工……修筑长城当然需要劳工,修好的长城需要兵士驻守当然会有更多兵力。

    问题就在于……

    此时的秦国又修驰道又修直道,同时还修长城,另外嬴政再修个什么阿房宫……所有的这些都不是小工程。

    驰道和直道可以说是必须的。

    驰道是郡县制的基础,没有它郡县制就无法实施。

    直道是边疆军力及物资的保障,没有它就很难对抗匈奴。

    长城……

    长城也是必须的,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一道界限,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会发挥出作用。

    但它并不是一定得在这时候建。

    沈兵想的,是把长城的修建与驰道、直道错开。

    另外再尽量避免阿房宫这个非必须工程以其人力、物力代替长城。

    否则,秦王朝岂非还是像历史一样短短十余年便崩溃?

    到时就算自己助扶苏上位又能如何?

    还不是要面对一个分崩离析的秦国?

    战略方向是这样没错。

    但如果要让嬴政暂时没有修筑长城之心,那就必须得有能力反击,也就是有能力剿灭匈奴? 至少也要把匈奴给打得元气大伤。

    否则嬴政大手一挥……将长城连起来? 看那胡人还如何亡我大秦?!

    于是沈兵这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一时十分为难。

    王贲见沈兵如此,就建议道:

    “将军,我等何不向皇上说明实情并痛陈利害?”

    “若皇上了解这些难处……”

    扶苏却在一旁摇了摇头? 说道:

    “要父皇收回成命,只怕……”

    接下来的话扶苏就不敢再说了,尤其扶苏身份敏感,议论嬴政的性格什么的要是传到咸阳那就大事不好。

    不过沈兵还是明白扶苏的意思。

    这嬴政可是一国之君,他发布的命令就是相当于公布天下。

    所以北击匈奴就得北击匈奴,就算像蒙恬一样在外转一圈也算对天下有个交待,否则他嬴政岂不是对匈奴示弱在天下人面前损了颜面了?

    但沈兵却觉得这可以一试。

    因为沈兵觉得,以北地将军的身份或许无法让嬴政改变战略。

    但此时的嬴政已迷上了仙术,利用一点未卜先知……让嬴政在战略方向上做点小改变或许还是没问题的。

第三百五十二章 五原

    沈兵当下就以北地大将军的身份给嬴政写了一封信。

    信的开头首先称颂嬴政一番,马屁总是要拍的。

    正文的一开始就是:

    “属下心知胡人或有动摇大秦之势,然属下以为我等切不可操之过及。”

    “在此后套未收复之时便北击匈奴,恐将无功而返。”

    “属下以为,我等何不先收复后套再思北进?”

    “后套一下,西套及河西之地便为我军所围困,匈奴无处可循也!”

    沈兵这是说了一个可行的方案:

    若后套在秦军之手,那么西套及河西走廊的匈奴的后路就被断了,这两地就不攻自破。

    但这绝不是亮点。

    沈兵将亮点隐藏得很深,若不是有心人根本看不出来。

    嬴政自然是有心人。

    他一看到“属下心知胡人或有动摇大秦之势”就忍不住拍案叫好。

    原来卢生所说的那句话,也就是“亡秦者胡也”。

    嬴政是严密封锁没让它传出去。

    开玩笑,胡人居然能亡我大秦?

    而且还是仙人所言……这话岂能传出去?

    传出去之后,是不是说大秦军民都投降胡人算了?

    所以这话便是在咸阳也只有赵高和卢生两人知道,当然其实李斯也知道。

    在此之外,嬴政便是连扶苏也没说。

    而沈兵在信中偏偏又用“胡人”而不是用“匈奴”,这又暗合了卢生所言。

    于是嬴政更加确信了之前的想法,也就是这沈兵定是与仙人有关。

    还有另一点嬴政却看不懂。

    他看来看去,也不知道沈兵最后说的那句是什么意思,他皱眉自言自语道:

    “后套一下,西套及河西匈奴为何便无处可循?”

    “奇怪!”

    这也是沈兵埋下的一个伏笔。

    以沈兵的知识,是知道河西走廊的另一边就是西域,是月氏的领地,同样也是匈奴的敌人。

    嬴政却不知道这个,他甚至不知道河西之外还有其它国家,以为中原之外都是蛮荒之地都是野人就对了。

    于是当然不知道匈奴还有敌人也就想不通为什么匈奴会无处可循。

    但思考了一会儿,嬴政只道这是“天机不可泄漏”,于是就不再去妄自揣测仙人的想法。

    至于沈兵的请求,那是想都不用想,当然是准了。

    其实这其中也是战略略微转移的原因,若沈兵这下要求的是完全不打……嬴政只怕又丢不起这个人了。

    现在依旧打匈奴,只不过换个方向打,没有往北而是往西,这就更容易接受。

    不过这还是让扶苏吃惊不已,他连问:

    “将军竟说服了父皇改取后套?”

    “这……将军是如何做到的?”

    沈兵只是笑了笑,答道:

    “属下也只是试试罢了,不想皇上当真答应了。”

    这战略方向一改,实施起来就容易多了。

    魏呴和王贲那边也就轻松了下来。

    首先是有了确定的战略目标。

    北击匈奴是没有确定目标,汉武帝时期那什么卫青、霍去病每次出征都是满世界找匈奴主力,飞将军李广甚至数次因迷路而一无所获。

    收复后套就不一样,后套就在那不会跑,就算地形不熟也只需沿着黄河往西走就成。

    其次就是可以以九原为补给基地。

    后套还个小城叫五原。

    相传这五原地名是四千多年前流传下来的。

    当时天下洪水泛滥,大禹采取疏导之法根治洪水,待水势减退后,在高埠处出现了若干个丘状原所? 其中有五个较大的原所,人们在原所之上辟田、造屋、繁衍、生息、耕作,于是就有了五原。

    五原不成郡。

    它其实是九原郡的一部份,也是原赵国所置九原郡势力的最西部。(注:五原郡是在汉朝设置的)

    由于沈兵初时放弃了整个九原郡,于是五原自然也被放弃。

    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那里有个五原城? “九原西北接对一城? 盖五原之故城也”。

    只要有城就意味着秦军有确切的目标。

    这个目标很重要,因为秦军总是习惯于“攻城掠地”,也就是只有攻下一座城并以之为据地再掠其周边的地。

    否则? 秦军就只能在后套中心从无到有建一座城了。

    于是进攻方略很快就定了下来:

    依旧以神武军及大梁军为主力夺取九原? 而杨端和率领的十万秦军则负责云中、九原直到五原的补给安全。

    这方略看起来有些讽刺,前方作战部队只有两万人,而后方保护补给线却要十万人。

    但这在对匈奴作战时却很正常? 这也是步兵对阵骑兵的一大缺陷之一:“机动不足只能以兵力凑”。

    在等待杨端和大军赶来的期间? 北地军就抓紧时间训练。

    神武军当然是加强力量? 随着力量训练的深入,能挽强弓的已增至千人。

    沈兵将他们编在一队由剺率领。

    这是必须的? 事实上往后每百人能挽强弓都要编为一队。

    否则? 若一队中有些能挽两百五十斤的强弓有些只挽两百斤,那么就无从指挥也无法齐射。

    大梁军那,狼筅已逐渐退出了战场。

    这一方面是因为北地这里几乎找不到竹子,另一方面则是狼筅主要是对付密集的步兵冲锋,在与匈奴骑军作战时很难发挥作用……

    匈奴骑军基本不会直接冲阵,大多是隔远了射箭。

    狼筅虽说可以挡一部份箭矢也可以遮挡敌人视线,但挡箭矢效果肯定比不是盾牌,遮挡敌人视线对骑射而言又没有太大的必要。

    于是沈兵一声令下,狼筅就暂时在城中,原本的狼筅手尽数改为长枪兵。

    训练科目还是像之前一样,行军加力量训练。

    如果说有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增加了“投弹”科目。

    至于是投什么弹就不用说了,自然是“霹雳火球”。

    投掷距离当然是越远越好,在这前提下还要了解爆炸范围及安全问题,否则贸贸然投出后会炸伤自己人,投出后还要及时卧倒以避免自伤……

    所有这一切都要学习。

    从没有使用过热兵器的步卒们学习起来还真有些困难。

    沈兵就让他们用模型一遍遍的练,真到形成条件反射为止。

第三百五十三章 心态

    杨端和独自带着数十年骑军先行赶到九原。

    他一走沈兵的将军府就笑着朝连连拱手道:

    “大将军,好久不见,近来可好?”

    沈兵赶忙回礼:

    “一切都好,恭迎将军。”

    然后赶忙请杨端和上座并让亲卫端上酒水。

    此时的杨端和心下是感概良多。

    眼前这沈兵年前还是一名小兵,不想此时已是自己的上级……虽说他早有预见,但此时真到了这一天,杨端和还是有点不习惯。

    难得的是沈兵在他面前并没有摆架子,还是像往常一样恭敬,这让杨端和心下稍感安慰。

    彼此寒喧了一阵,杨端和就问道:

    “今趟我等北击匈奴,不知大将军有何安排?”

    杨端和会有此一问是因为他还没收到嬴政改变战略的命令。

    这也不奇怪,这一方面是因为古时通讯不变,另一方面则是杨端和一路轻骑往北地赶……

    此时最快的交通工具就是马匹,若杨端和等人一路轻装简行骑马行军,就连送信的都赶不上他们了。

    沈兵解释道:

    “将军有所不知,皇上已将目标改为后套。”

    杨端和“哦”了一声,如同扶苏一样颇感意外。

    杨端和也是个了解嬴政的人,知道他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

    但转念一想,心下又暗叹一口气。

    因为不用问也知道,嬴政定是在沈兵的劝说下改变目标的。

    能让嬴政改变目标,由此可知皇上是何等信任沈兵,这让杨端和心下又有些不舒服。

    但也只是一闪而过。

    杨端和也没多问,只朝沈兵拱了拱手道:

    “如此甚好。”

    “老朽请战,只待我大军一到,就立刻开拔往后套进发!”

    沈兵迟疑了下,然后就有些尴尬的说道:

    “将军,此战……河内兵可否保我军粮草输送?”

    杨端和皱了皱眉表情有些不自然了,只问了声:

    “我十万大军保粮草输送?”

    “大将军应知我河内兵是百战精兵!”

    沈兵赶忙回答:

    “沈兵便是出自将军置下,当然知道。”

    “只是……”

    杨端和问:

    “只是什么?”

    杨端和心下暗道:

    好你个沈兵,升官才不过几日便已学会官场那一套,知道压别人功劳抬高自己……让我十万大军看护粮草不就是为了这吗?

    你要是防着我杨端和,那还有什么好说的?!

    想着脸色自然而然就阴沉了下来。

    沈兵只是叹了一口气,说道:

    “将军可有闲情随沈兵视察军队一番?”

    杨端和表情生硬的拱手回答:

    “大将军之令,属下怎敢不从?”

    说着就起身站在一旁。

    沈兵也不多作解释,只是带着杨端和走出将军府并让人备好马车。

    马车一路急驰至军营,沈兵先带着杨端和到左侧的大梁军军营。

    杨端和见大梁军正在反复的抛掷一个布团,眼里就闪过一丝疑惑。

    沈兵问:

    “将军可知兵士抛掷的是何物?”

    杨端和回答:

    “难道便是大败匈奴的‘霹雳火球’?”

    沈兵发明“霹雳火球”大败匈奴一事早就在中原传开了,杨端和当然也听到了风声,只是他并不知道“霹雳火球”长什么样。

    沈兵回答:

    “正是。”

    然后朝跟在身边的仞扬了扬头。

    仞会意,当即下令来一组实弹。

    却见上来一什兵士,随着什长一声令下,就整齐划一的点燃手中“霹雳火球”之后往外一抛,就全部趴在地上。

    “轰轰”一阵爆响之后,数十步外的一片草人就被炸得东倒西歪,倒把杨端和吓了一大跳。

    他有听闻“霹雳火球”的威力,但只道多是口耳相传夸大其词,不想此时一见却是比传闻的有过之无不及。

    沈兵问:

    “将军,你看以此物攻城如何?”

    杨端和点头道:

    “却是攻城的好物事!”

    “将此物抛上城头,不需攻上城墙也能让敌人死伤惨重。”

    沈兵又将杨端和带到神武军军营。

    这一回就不需要沈兵多说了,杨端和一进军营就吃惊得瞪大了眼睛……神武军正在练习骑射,那些骑军在马上挽弓居然也能射至百余步?这在中原可是没有任何一支骑军能做到。

    沈兵又问:

    “将军,以神武军比之河内兵又如何?”

    杨端和叹服着点头道:

    “老朽心服口服。”

    “以大梁军、神武军此等军力,战力自是远胜河内兵。”

    “以北地军为主力理所当然。”

    沈兵摇头道:

    “将军有所不知,这并非以谁为主力的问题。”

    杨端和奇道:

    “此话怎讲?”

    沈兵在旁边找了块草地,从怀里掏出地图一边在地上摊开一边解释道:

    “将军请看,从云中郡至九原有四百里。”

    “从九原至后套五原又有四百里。”

    “而九原刚定粮草不足,我大军所需粮草、装备皆需自云中郡运至前方。”

    沈兵这说的是实话。

    其实这不是九原是否“刚定”的问题。

    九原、云中郡因错过农期两年内无法自产粮食,几乎所有粮食都依靠云中郡纺布去中原交换或是由嬴政调配。

    而九原又新增百姓十余万。

    于是那粮食就是不间断的从云中郡送来却依旧不足。

    沈兵接着说道:

    “这前后粮路共八百里,若我军以十万河内兵攻五原而以两万北地兵护粮……”

    杨端和闻言不由“哦”了一声恍然大悟。

    这的确不只是哪支部队战斗力强的问题,甚至都不是兵力够不够保护补给线的问题。

    而是若将十万河内摆到五原进攻匈奴,就意味着有十万张吃饭的嘴在八百里外……这就算动员所有百姓运输补给都运不过来。

    但如果只有两万张嘴在八百里外,十万张嘴在九原及云中郡一带,那么后勤压力就会小得多……不需要再将那么多的粮食运到前线那么远的路程了,当然被匈奴袭击的危险也会小得多。

    想到这,杨端和就惭愧的说道:

    “大将军所言极是。”

    “一切听从大将军安排!”

    同时杨端和心下暗想,自己应该尽快适应这种角色的对换并调整好心态,否则……

第三百五十四章 学习

    在河内兵赶到前,沈兵就详细的向杨端和介绍了秦军与匈奴的优缺点。

    其中当然包括新弩及“霹雳火球”的使用。

    这些东西都还是其次,最主要的其实还是三弓床弩……

    确切的说,对于担负粮草保护任务的河内兵而言最重要的是三弓床弩。

    与其它秦军一般,杨端和置下的十万大军也多是步卒,骑军加上车兵也不过一万。

    且这些骑军还是使用臂张弩的“初代骑军”,再加上他们又没有藤甲护身,在草原与匈奴正面作战几乎就是找死。

    不过当然,他们的任务不是与匈奴作战而是保护粮草。

    那么河内兵完全可以带上三弓床弩并以其发射“霹雳火球”威摄匈奴。

    杨端和是越听越心惊,越听越惭愧……

    他完全没想到与匈奴对阵还有如此多的门道和危险,枉自己还想以十万大军为主力攻五原。

    若当真如此,只怕这十万大军都要全军覆没了。

    又过了二十余日,当河内兵一赶到九原,沈兵马上就将已训练好的三弓床弩及弩手按北地军的编制分配下去。

    接着又准备了些粮草,就将探子派往五原侦察。

    冒顿那边很快就收到了风声。

    这倒不是因为沈兵派出的探子,而是杨端和那十万大军赶到九原闹出的风声太大了。

    冒顿一听说又有十万秦军赶到九原,他一看地图就皱起了眉头。

    冒顿成为单于之后,左贤王自然就由他儿子挛鞮稽粥接任……稽粥就是后来继冒顿单于之后的老上单于。

    老上单于可以说是完成了冒顿单于未完成的鸿愿:攻伐月氏杀了月氏王平定西域。

    此时的稽粥不过十余岁,初生牛犊不畏虎的他想也不想就说道:

    “单于,给我五千人马,我去把那沈兵的人头拿来!”

    冒顿两眼一瞪,说道:

    “如果你以为自己现在已经能打败猛虎,那么还没等你长到打败猛虎的时候,就已经成为它的食物了!”

    稽粥反问:

    “沈兵是猛虎吗?”

    冒顿点了点头:

    “它是比东胡王还要凶猛得多的猛虎。”

    “你还想带五千人马去拿他的人头吗?”

    稽粥摇了摇头,回答:

    “等我长大,总有一天会打败他!”

    冒顿点了点头。

    右贤王熏狁[yun]原是冒顿的部将,在冒顿任单于后他就升任右贤王统领匈奴大军。

    熏狁问冒顿:

    “东胡如此强大且步步进逼,单于都没有皱一下眉头。”

    “为什么秦军只是增援了十万军队到九原,单于就如此担忧?”

    “单于是担心秦军会到草原来杀死我们的勇士抢走我们的牛羊吗?”

    冒顿摇了摇头。

    熏狁又问:

    “单于是担心秦军会夺走我们的领地吗?”

    冒顿又摇了摇头。

    熏狁奇道:

    “那单于担心的是……”

    冒顿指着羊皮地图说道:

    “五原,我担心的他们夺走五原。”

    这才是正常反应,秦军打下九原当然是继续以九原扩大战果占领黄河上游的后套,而像嬴政那样直接下令北击匈奴要将其连根拔起……这只是痴人说梦而已。

    熏狁是个典型的匈奴勇士,他当然不知道五原的价值,于是只望着地图上那个圈发愣。

    倒还是稽粥看出了些名堂:

    “如果秦军夺了五原,我们在河西的勇士就没了退路!”

    冒顿欣慰的点了点头,他一直以中原的兵法教导稽粥,此时看来已有些成效。

    “所以!”冒顿下了结论:“我们要么撤出河西,要么守五原。”

    稽粥回答:

    “土地是国之根本,哪能轻易撤出?”

    熏狁迟疑着说道:

    “那就是……守五原?”

    “可那是一座中原的城,我们不知该怎么守!”

    顿了下,熏狁就说道:

    “我们可以用骑兵把他们打退!”

    冒顿摇了摇头,说道:

    “还记得九原一战么?”

    “秦人还会像那场战斗一样进攻五原。”

    冒顿这话一说熏狁就不敢再说话了。

    “震天雷”的响声至今还让熏狁心惊胆寒,他左腿甚至还留有一道疤,那是从“震天雷”里飞出的尖刺划开的……匈奴人不知道“霹雳火球”是何物,就称之为“震天雷”。

    迟疑了一会儿,熏狁才问了声:

    “那么,我们该如何守住五原?”

    冒顿将目光投向帐蓬外的草原,若有所思的说道:

    “我听说……秦人正学我们一样骑马射箭,他们试图在骑射方面超过我们。”

    “也许,我们也应该像秦人一样学习守城。”

    “这样才有可能打败他们!”

    不得不说冒顿的想法确是有过人之处。

    首先是后套虽说也是块地形平坦的平原适合骑战,问题是它周围群山环绕南面又有黄河所阻,不像北面蒙古高原一样开阔空旷可以进行远距离机动作战。

    在这种地形情况下与秦军作战,而秦军手里又有“震天雷”,想要守住五原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其次,就是五原有个现成的城池。

    如果像放弃九原一样连守都不守就放弃,那岂不是太浪费了?

    再次,就是“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秦军与匈奴骑军各有长处。

    此时秦军在学习匈奴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短处,匈奴为何不能学习秦军的长处?

    当然,冒顿不会天真的以为从没守过城的他们头一回守城就能将五原守住。

    冒顿为此制定了一个计划,那就是五原城内的守与城外骑兵的机动作战相结合,另外再持续攻击骚扰秦军的补给线。

    于是冒顿当即下令一万匈奴骑兵进驻五原并修复城门及城墙,另外再在城内储备一定的食物及箭矢。

    另两万骑兵则在云中、九原一带实施骚扰并寻找战机。

    而冒顿自己,则带三万骑兵在五原城外与五原配合。

    凡事都有其两面性,就连战争也不例外。

    它的确有许多消极影响,比如生命、财产、破坏……但同时它也有积极作用,甚至可以说是战争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也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的“适者生存”法则。

第三百五十五章 攻守兼备

    在沈兵和杨端和做进攻五原的准备时,直道就开工了。

    之所以直道比驰道更早开工,沈兵认为嬴政是出于私心或者也可以说是那句预言……

    “亡秦者胡也”,如果这预言是对的,就说明国内不会出问题,问题是在国外的胡人。

    于是为了能让自己的江山能坐稳同时也是为了仙人能尽早为他炼制“长生不老”药,当然得先对付北方的匈奴。

    因此嬴政是毫不吝啬首批就将五万劳工分布在规划好的秦直道上。

    嬴政共将秦直道分为十一段,每段视情况百余里分配四千余劳工。

    十一段同时动工,后期还会不断投入更多劳工,计划在一年到两年内完工。

    听到这个后沈兵不得不感叹嬴政的大手笔,动不动就是数万劳工整一个大工程。

    不过想想也觉得不奇怪。

    战争刚结束,那大批不放心使用的战俘马上就可以转为劳工。

    另外还有犯了秦律的百姓……此时整个中原都是秦国的,犯了什么事动不动就充作劳役,另外还有连坐制度,那劳工可以说是源源不断。

    而且这还只是劳役,普通百姓每年也要定期服遥役,于是秦国大工程是一个接着一个来。

    只不过这其间,却不知要累死、饿死多少百姓了。

    这其实是法家制国的缺陷,统制阶级可以随意制定、更改和使用对自己有利的法律,然后堂而皇之的用这些法律剥削百姓,使百姓在“恶法”之下苦不堪言却无力反抗。

    有句话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顾天下”。

    此时的沈兵只能做到“独善其身”,而且还需“尽力”才能做到,当然无暇顾及其它。

    后勤有杨端和坐镇,沈兵还是比较放心的。

    毕竟是一路从咸阳打过来的秦国老将,在指挥方面自有过人之处。

    于是九原屯积了半月粮草,沈兵就领兵出征了。

    这一回沈兵原打算以骑兵突袭,也就是派出三千神武军多带马匹日夜兼程紧赶两日先攻占了五原扎下一个据点再说。

    然而探子却回报:

    “将军,我等发现五原匈奴在修筑城墙并造了城门!”

    这倒让沈兵有些意外,这意思是说匈奴打算守城了?

    王贲奇道:

    “匈奴人会修筑城墙?”

    探子回答:

    “却是用大批奴隶修筑,其中大多是中原百姓!”

    王贲不由“哦”了一声。

    王贲是没什么感觉,但王柏眼神就透出愤恨之色,忍不住骂了声:

    “匈奴可恨!”

    那匈奴长期在中原劫掠,劫去的不只是财物还有百姓,这些百姓到了匈奴手里就成了奴隶,是毫全没有人生自由甚至性命都不在手里的那种。

    王柏就有过在匈奴那做奴隶的经历,自然对其深恶痛绝。

    考虑一番,沈兵就下令将已派出突袭的骑兵追了回来。

    王贲还有些不甘心,说道:

    “大将军,匈奴或只是虚张声势。”

    “且匈奴擅攻不擅守此时又立足未稳,我等三千骑未必不能将五原夺回。”

    沈兵则摇了摇头:

    “匈奴又岂能不知其擅攻不擅守,是以你道他们会只守不攻?”

    王贲霎时就反应过来:

    “大将军的意思是……”

    沈兵回答:

    “匈奴依旧以攻为主。”

    “其守城一来可以不让我军得到轻易得到城池? 二来可以里应外合、攻守兼备。”

    “是以其城外必定布有骑军。”

    “若我骑军贸然偷袭,只会遭其内外夹攻乃至全军覆没。”

    “这冒顿……确是个不可忽视的对手!”

    王贲听沈兵这么说就不敢多言了。

    因为沈兵说的对,匈奴如果真这样布置的话,那就别说三千骑兵了? 只怕是三万骑兵去攻五原都攻不下来。

    于是沈兵只能按部就班的继续步骑结合往五原推进,杨端和的部队则跟在后头每百里建一座城寨一路往五原方向延伸。

    每百里建一座城寨自然是为了保护补给路线。

    之所以百里,是因为以步兵一日行五十里计算? 分成两城寨出发就可以在一日之内增援至任意一点。

    而骑军日行百里就更不用说了,可以作为快速反应部队机动增援。

    于是,保护补给的模式就是:

    以步兵跟随粮草前进? 一旦遭到攻击? 从两头城寨第一时间派出骑兵增援? 至多只需半日可至,随后的步兵也将在一日之内赶到。

    杨端和的河内兵有十万人? 有充足的兵力做到这一点。

    这种步步为营的模式再加上“霹雳火球”及三弓床弩? 使匈奴无机可乘,补给线十分安全。

    甚至就连沈兵率领的进攻主力也没有遭到匈奴的骚扰……骚扰只是初期一两波? 被秦军用新弩击退之后就再也没出现了。

    这或许是因为冒顿意识到在这情况下实施骚扰不会有什么用……

    之前九原一战时秦军兵力不足补给线脆弱,于是可以打秦军补给的主意。

    但现在秦军以大量的兵力保护补给线? 可以预见秦军不会有补给之忧? 再实施骚扰不过是徒增伤亡而已。

    几天后沈兵就率队赶到了五原。

    来到城下一看? 果然就见被烧毁的城门已被修好此时大门紧闭? 城墙的女墙也被整高,其后站着一排排手持弓箭的匈奴人。

    让沈兵意外的是他还看到投石机的影子,似乎还是新型配重式投石机。

    想了想,沈兵又觉得并不奇怪。

    北地一带包括雁门郡原本都是赵国地界。

    沈兵发明新型配重投石机后,攻打的一个国家就是赵国。

    那些见识过配重投石机的赵兵及百姓,在秦军的攻打下有亡国之忧时自然就是往北逃……就连赵王嘉都是逃到北地然后迁往代国。

    而匈奴却是自北往南劫掠,这其中当然会虏去一些赵兵或是百姓。

    在死亡的威胁之下,这些赵兵或百姓就会将所知道的合盘托出。

    于是……配重投石机就出现在五原城头匈奴人手中。

    沈兵甚至相信,操纵这些投石机的可能都是中原人。

    在匈奴手中与中原为敌,这是何等的讽刺和无奈!

    然而这就是战争。

    沈兵没有多想,一挥手就下令道:

    “围城!”

第三百五十六章 围城

    沈兵所说围城就是围而不攻。

    冒顿的确是高明,但他依旧是把沈兵想简单了,他以为擅长攻城以及急于争取一个据点的秦军一赶到五原便会开始攻城。

    这么一来无论如何秦军都是危险的,因为它要同时面对五原城及城外匈奴骑兵的进攻。

    到时秦军就是进退两难而匈奴却是可攻可守,时间一长秦军就不得不撤退。

    然而,冒顿怎么也没想到沈兵居然围而不攻。

    秦军分成四个部份,每队五千人,无一例外的都是步骑混编。

    每队都镇住一座城门,也就是用弓弩、投石机,甚至是三弓床弩加“霹雳火球”对准城门。

    如此一来,五原城内的匈奴就会封锁在城内动弹不得,秦军又不攻城,于是全都无用武之地只能立在城头看着。

    城外的冒顿一看这情形就气得火冒三丈。

    秦军这一着反倒让他进退两难。

    确切的说匈奴没有退路,因为一退就意味着五原的一万匈奴就要被俘……

    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匈奴自与秦军作战以来基本不用担心被包围的情况。

    秦军多是步军,有骑军也是少数且不擅长骑射,如何能包围匈奴?

    如果说有包围,那也是在云中郡时,冒顿以左贤王的身份率军强闯城寨反被沈兵以索箭困在其中。

    但那只是特殊情况。

    在草原在作战秦军要想包围匈奴那是痴人说梦,在这习惯下五原城内的匈奴不过带几天的补给。

    也就是说被围几天就没食物不降也得降了。

    这是冒顿的失算,他只知道学习中原修筑城防、投石机、及守城战术,却百密一疏没考虑到城内补给。

    这一点其实就算冒顿想学也学不了。

    因为中原城池为防被敌围城而亡,通常都是储存了足够数月甚至数年的粮食,冒顿短时间又去哪里找那许多粮食。

    五原城若被攻下,便又会重复九原的覆辙……秦军会在这里构建起一道匈奴无法逾越的防线。

    接着,被包围的就是西套和河西走廊的匈奴了。

    但是如果进攻吧……

    虽说秦军已经分成四个部份每个部份只有五千人。

    但那可是有“霹雳战车”的五千人,另外还有新弩及三弓床弩。

    随便一个部份都不是匈奴数万骑军能轻易撼动的。

    稽粥见此情形,就在旁问了声:

    “单于,怎么办?”

    冒顿单于咬了咬牙,下令道:

    “等!”

    冒顿抱着一丝希望,希望秦军准备好后会攻城。

    但很快冒顿就失望了。

    因为冒顿看到秦军补给队运来一车车木材。

    草原的森林一旁位于水量较充足的河边,所以需要杨端和的部队去砍伐。

    木材运到后不是用来制作攻城器械,而是用来搭建城寨……沈兵这是以守代攻,打算在这里长期与匈奴耗着了。

    不仅是搭建城寨,沈兵还令士兵在周围一圈圈的挖设陷马坑布下绊马索。

    往五原城方向也有往草原方向也有。

    这一来冒顿就愣了,他从未见过这样的打法,也从未想过沈兵会这样打。

    如果是在以前,冒顿这些骑军当然不会受这什么绊马索、陷马坑所累……草原这么大,秦军在这里挖陷马坑设绊马索,我就去另一个地方,除非秦军能把整个草原都挖出陷马坑。

    但是现在,那驻守在五原城的一万匈奴不仅没能发挥作用反而成为一个牵绊,使冒顿只能在五原城周围作战,于是秦军这些陷马坑和绊马索,乃至城寨都能起作用。

    冒顿想的没错。

    沈兵这着就是“围点打援”。

    冒顿的想法是好的,学习秦军守城并结合匈奴骑军的长处。

    但学习是要交学费的……

    冒顿哪里会知道匈奴骑军的长处就是无地可守,因此没人能知道其主力在哪无法确定战场在哪于是无法事先准备。

    无法事先准备也就意味着总是要面对匈奴的突袭。

    但现在匈奴却有地可守了。

    有地可守就意味着确定了主力位置确定了战场。

    一旦确定了战场,步兵对付起骑兵尤其是这时代的骑兵那是太简单了。

    冒顿一看这样等下去不是办法。

    因为很明显越等下去对他们越不利:等秦军陷马坑、绊马索越来越多的时候,等秦军城寨箭楼造好后,那时这场仗就不用打了,匈奴可以说已经输了。

    但就这样冲出去显然行不通。

    先不说秦军手里的“震天雷”,就是那些陷马坑及绊马索都够匈奴骑军喝一壶的。

    正在冒顿为难时,稽粥就说了句:

    “单于,我们为什么不让那些奴隶去填平陷马坑、砍断绊马索?”

    冒顿一听这建议眼睛就亮了起来:

    “说得好,让那些奴隶挡在前面!”

    “我们下马步战!”

    稽粥听着一脸懵,他原本并不是这意思,他只是习惯于让奴隶去铺平道路于是才这么说。

    但他说的这话却启发了冒顿,让他学会了一个新的战术? 那就是以奴隶为盾牌为武器与敌人作战。

    而且? 如果这些奴隶是他们自己人则更好。

    之后蒙古人也常常这么做,他们用俘虏来的百姓挡在军队前,然后冲向敌人……甚至蒙古人还用这些百姓组织起军队,并用这些军队为他们进攻。

    此时的冒顿就是这么做的。

    之所以要“下马步战”? 是因为如果奴隶在马下而匈奴骑军在马上,依旧会成为敌人的目标。

    如果匈奴和奴隶都在马下并混在奴隶中,敌人就拿他们毫无办法。

    冒顿精心布署了一番,他将三万大军分成三份每份一万。

    上下两面都是骑战,不过不是进攻而是用骑射牵制住相应的秦军,尤其是秦军的接合部,使其彼此无法增援。

    主攻方向则放在西面。

    之所以是西面,是因为这里距离秦军的补给方向最远。

    且东面的秦军若要增援西面,要么攻下五原要么绕过两翼……这都是无法做到的。

    于是第一时间西面的秦军就成为孤军。

    另一方面,冒顿又下令五原城内的匈奴配合夹击西侧秦军……

第三百五十七章 奴隶

    此时的沈兵正在西侧,他从一开始就知道西侧最危险,于是西侧主力同时也是补给最多的。

    不过沈兵并不担心匈奴会来攻。

    因为他认为此时的匈奴大势已去……勉强来攻的结果就只有死伤惨重最后还要丢了五原。

    如果冒顿够聪明的话,就应该果断的放弃五原这一万匈奴,并乘着秦军还未将包围圈闭合将河西的匈奴调走逃生。

    但很快沈兵就发现自己错了……

    最先发难的是南、北两面,一队队匈奴策马冲了出来用弓箭阻止秦军布设陷阱。

    这倒没什么,是正常操作。

    沈兵一早也猜到匈奴若要进攻就一定会进攻西侧,南、北两侧实施牵制及封锁是必然的。

    接下来发生的事就让沈兵始料不及了。

    负责封锁城门的兵士大喊一声:

    “将军,城门开了,敌人要出城!”

    沈兵回头一看,果然就见城门缓缓打开。

    沈兵一阵疑惑,按说敌人绝不会出城反攻才对,此时秦军已凭借远射程武器封锁了城门。

    这是秦军的优势。

    匈奴擅长骑射没错,甚至还可以说是匈奴也擅长步射……从小玩弓箭玩到大的,当然比秦军射得准。

    但射得准没用,弓箭射程再远也比不过手脚并用凭腰力开弓的弩……“胳膊拧不过大腿”,弓力差别摆在那。

    于是秦军手里的新弩射程远得多,即便匈奴在城墙上也一样。

    因为射程远,所以秦军弩手可以在匈奴弓箭射程之外放心的布设甚至形成环形对准城门。

    再加上投石机和三弓床弩,几乎可以说将城门封死了,有多少匈奴出来就杀多少。

    这时匈奴打开城门,沈兵想也不想就下令:

    “开弓!”

    传令兵当即把命令传了下去:

    “开弓!”

    负责封锁城门的三百弩手及两百投石机和三弓床弩手当即开好弓并上好箭与石弹对准城门。

    然而下一秒,出现在沈兵眼帘内的却不是匈奴人而是奴隶,一排排被捆住双手的奴隶,身着中原褐衣的奴隶。

    这些奴隶或许也知道将会发生什么,不约而同的冲着秦军方向大喊:

    “别放箭,我等是秦人!”

    “我等为匈奴所俘沦为苦役……”

    ……

    这时另一面的王贲又叫道:

    “将军,这边也有!”

    沈兵扭头一看,果然就见另一面也有大批的奴隶被绑了上来,人山人海的就像一片乌云黑压压的朝秦军城寨涌来。

    王贲眼尖,他凑了上来说道:

    “将军,匈奴混在其中!”

    沈兵点了点头,他也看到了,这不只是服饰不一样,更是匈奴手里拿着弯刀背着箭壶。

    沈兵在现代时只听说蒙古人会用这种战术,没想到匈奴人就这么干了。

    “将军!”兵士大喊:“敌人就要出城了!”

    沈兵咬了咬牙,下令道:

    “放箭!”

    传令兵大喊:

    “放箭!”

    随着一片机括声,弩箭便飞射而出,百姓惨叫着倒在地上,有些人则是被吓瘫了无法站立。

    投石机的石弹“腾”的一声正中城门,将要涌出的敌人尽数打退了回去。

    更厉害的还是三弓床弩,几声弓弦声后? 五枚“霹雳火球”就被抛射到城门处,然后“轰轰”的一声爆响,城门处立时就响起了一片哭喊声和惨叫声。

    沈兵不想这么做? 却又无可奈何。

    在百姓与军队之间,他只能选择军队。

    因为只有军队活着百姓才有可能活……至少还能有几个幸存者。

    但如果在这时讲仁慈而导致军队崩溃的话? 那么百姓与军队就全都只有死。

    另一面也在发生着同样的事。

    一批批的奴隶被匈奴人赶了上来? 然后一批批倒在秦军的弩箭之下。

    或许是因为秦军自己也不忍心……其实并不能说不忍心,而是用弩箭面对奴隶和面对匈奴时的心态是不一样的。

    对付匈奴? 他们想的就是国仇家恨,恨意一上来就会越杀越狠手上不自觉的加快。

    但面对奴隶……

    大梁军及神武军大多数来自魏军? 在人不如狗的魏国? 魏军差不多就是奴隶。

    是以他们在举箭射向奴隶时都会有种“兔死狐悲”之感,手下自然而然就慢了。

    手下一慢,人流便会朝秦军方向越推越近。

    匈奴则混在百姓中以百姓为盾张弓搭箭射向秦军。

    那匈奴个个都是神射手? 即便是在奔驰的马上都极为精准更不用说在平稳结实的地面。

    神武军还好? 全身藤甲防御十分周密,匈奴想射都找不到空子。

    但大梁军装备的是标准的秦军胸甲? 除了胸甲之外都是目标……于是一个接着一个的中箭倒地。

    越来越近? 越来越近,然后匈奴士兵高喊一声干脆越过奴隶举着弯刀朝秦军冲杀过来。

    立在高处看着战况的冒顿单于不免有些得意。

    他只道这一仗是胜负已分了。

    虽然匈奴擅长骑战而不擅强攻? 但秦军只有五千人? 而匈奴却有一万。

    这一万大军只要冲杀进秦军阵内? 那就是二打一的局面。

    另外,这一万大军且不说杀败秦军? 只需要使他们阵脚一乱无法封锁住城门……五原的匈奴勇士便会杀将出来。

    到时便是以四倍兵力两面夹击,这秦军便是有三头六臂只怕也难在这混战中求生。

    然而,冒顿却是高兴得太早了。

    就在匈奴挥刀冲向秦军战阵时,沈兵一声令下:

    “霹雳火球!”

    当下,前排秦军将长枪斜举向前并举起盾牌阻挡匈奴,后排秦军则快速点燃“霹雳火球”接着一枚枚的甩了出去。

    只听“轰轰”一片爆炸,密集冲锋的匈奴就被炸得东倒西歪、溃不成军。

    冒顿眉头微皱。

    他之前虽知道秦军有“震天雷”,但只道那是秦骑军依靠战车发射,怎么步卒也有么?

    冒顿单于抱着侥幸的心理,以为步卒带的“震天雷”不多,于是一晃令旗下令继续进攻。

    但战场的情况很快就让冒顿失望了……

    秦军那枪盾阵后的“震天雷”是一批批的甩了过来,将冲上前去的匈奴一**的炸翻。

    “霹雳火球”对付快速机动的骑兵或许力有未逮,但对付密集冲锋的步兵……那还真是对上了!

第三百五十八章 勇气

    那一刻冒顿被“震天雷”给吓住了。

    冒顿跟随其父头曼单于在草原东征西讨数十年,从未在敌人面前露过怯,但在对阵沈兵时却一次又一次胆寒。

    那是一种无法战胜的无力,是一种无以言喻的无奈,更是一种绝望和恐惧,仿佛沈兵的智谋及军队不应出现在这世上,那是一支举世无双无法战胜的部队。

    若是其它时候,冒顿只怕早已放弃战斗命令撤退……撤退倒不是说懦弱,匈奴的战术就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逃,死磕向来不是其风格。

    但转念一想,冒顿又觉得此事关系重大。

    此次一撤,要丢掉的就不只是五原一座城池,更是整个河西。

    于是冒顿冷冷的下令道:

    “派更多的奴隶。”

    “两翼各召回三千骑兵增援!”

    传令兵应了声,就将冒顿的命令传达了下去。

    冒顿的做法是正确的,他的目的很明显,就是利用奴隶消耗秦军的“震天雷”。

    将两翼骑军召回则是让骑军配合地面部队的进攻……

    于是战场很快就出现了新的变化,匈奴骑军一队队从秦军侧翼飞驰而过然后将箭矢不断的射入秦军阵中。

    沈兵立时就感到压力骤增。

    匈奴这种进攻可以说是立体且多方向的。

    地面与骑兵相结合,正面与侧翼同时进攻,而且东、南、西、北各面都有,匈奴骑军甚至还利用机动性见缝插针绕到秦军的后方也就是五原城的方向掩护城内的友军出城。

    更糟的还是此时匈奴已不再逞强抢先破阵,而是在后头用弯刀弓箭驱赶奴隶往秦军阵营冲。

    此时沈兵就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这“霹雳火球”是用还是不用?

    并不是说沈兵担心误伤奴隶。

    事实上这些奴隶并不全是中原人,其中还有许多东胡及西域人。

    如果用的话,那“霹雳火球”炸的始终是奴隶。

    “霹雳火球”终归有限,炸完了奴隶还能留下多少面对凶奴的冲锋?

    但如果不用,那奴隶大军就有如潮水般的朝秦军涌来,又如何阻挡?

    沈兵只能大喊:

    “近阵者,格杀勿论!”

    但似乎已经迟了,只这么迟疑一会儿战阵已现小乱。

    原来有些秦军不忍斩杀百姓,或者也可以说过于密集杀不过来,于是有不少百姓挤进了秦军阵中。

    百姓一挤进阵营,秦军内部就过于拥挤,战线缺损的人员也就无法补充,于是马上就出现了缺口。

    而五原城方向同样也是一队队匈奴士兵高押着奴隶冲杀上来。

    此时便算是用“霹雳火球”也已太迟。

    一是敌我已经混在一起,“霹雳火球”胡乱抛出无法避免误伤己方。

    二则秦军阵中拥挤混乱,许多兵士已失去了投掷“霹雳火球”的空间。

    不仅“霹雳火球”失去作用,连弓弩也是如此。

    但即便如此,秦军还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半步也没退,他们收起弓弩抽出青铜剑上前与匈奴展开肉搏。

    神武军则在阵中在王贲的指挥下不断游走补上缺口。

    大梁军不愧是沈兵千挑万选的精兵,他们面对数倍之多又有如恶狼般猛扑上来的匈奴兵士毫无惧色。

    一把弯刀削断了秦军的持剑的右手,秦军兵士一声惨叫后不退反进,他一边用盾牌死死挡住匈奴手中的弯刀使其无法收回,另一边乘其被推挤的反向压力冲上前去狠狠的咬住对手的脖子……

    又一把弯刀刺穿了一名秦军兵士的腹部。

    剧烈的疼痛使秦军兵士几乎要昏死过去,但他还是咬着牙拼命让自己保持清醒,用尽最后的力气死死缠住匈奴的手脚。

    一枝箭矢射中了秦军兵士的脖子,鲜血倒灌进呼吸道使其喘不过气来。

    他挣扎了几下想将箭矢拔出,但很快就意识到这是徒劳。

    接着他就放弃了,他看着源源不断冲上来的匈奴,用仅剩的一点时间和意识将身上的“霹雳火球”全部点燃……

    这战斗力让沈兵都感到意外和震撼。

    沈兵有想过自己的部队有更强的战斗力和士气。

    但他以为那些战斗力和士气都是建立在更好、更科学的训练,以及比其它部队更好的待遇上。

    然而? 今天看到北地军这些表现? 他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这样的牺牲,又岂是区区几套衣服就能换得到的?

    这样的无畏,又哪是好的伙食就能买得到的?

    这样的英勇? 又怎会是训练场能练得出来的?

    细想之下? 沈兵认为这或许与敌人是匈奴有关。

    如果说在此之前? 这些出自魏国降兵的大梁军、神武军对自己的作战意义还有所怀疑的话,那么现在他们就很确定了……与匈奴作战妥妥的是保家卫国。

    于是这自豪感、荣誉感及责任心较之以前就更上一层楼。

    即便如此,匈奴和奴隶大军还是像潮水般的朝秦军涌来,且已发展成四面都是密不透风,秦军就像是一座孤岛般在中间摇摇欲坠? 随时都会被人潮淹没。

    冒顿单于直到这时才暗松了一口气。

    对他而言? 这虽然只是两万秦军中的一支,但若能成功将其围歼也几乎意味着整场战役的胜利。

    因为他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再攻下另一面,然后又是另一面? 直到将所有秦军都从五原地域赶出去。

    看现在的形势,冒顿不相信秦军还能反败为胜。

    王贲也是同样的想法。

    所以他一边张弓搭箭连续射倒几名混在奴隶中得匈奴,一边朝沈兵大喊:

    “大将军快撤? 此地便交给属下!”

    沈兵若是要走还是会走得掉的。

    毕竟匈奴的队列是奴隶加匈奴兵,其只是有利于冲锋让秦军兵士无所适从,但平均面积的战斗力却不强。

    沈兵手下有一千亲卫,且都装备有“霹雳火球”,他们只需强行撕开一个口子然后逃往侧翼,差不多也就安全了。

    但沈兵却不愿就此离去。

    这并不说他打算在这里与战友同生共死……沈兵很清楚自己身为大将军不能与小部队“同生共死”,这是对战役对整支部队不负责。

    而是沈兵看到了一个机会,一个反败为胜的机会……

第三百五十九章 潜力

    或许是因为匈奴没经验,沈兵发现五原的瓮城居然是内外两层城门都是打开的。

    正如之前所言,瓮城内外有两层城门就是为了防止城内兵士出击时敌人反攻进城。

    因此任何时何内外两城门都不可同时开,而应这门开那门关或那门开这门开,这样才能安全的将部队一批批往外送。

    匈奴初次守城还不知道这方法。

    又或者他们知道,但却为了能快速将奴隶赶出城去于是没有这么做。

    再看看那些被五人、十人绑在一起出城的奴隶……这么绑是为了好控制,比如将十名奴隶绑在一起连成一排,就只需一名匈奴兵士拿着刀就能押着走了。

    否则若是各绑各的,战场前一阵乱打,十名奴隶分头逃跑,匈奴是怎么也没法控制。

    其中有些奴隶要是被射死或是负伤了,要么就是被其它人拖着走要么就是被匈奴直接砍断手抛弃。

    再加上到处都是战死的兵士,场面一时十分血腥。

    这么做虽然方便、高效,可以用很少的人控制住很多的奴隶,但同样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长条形被绑在一块的奴隶行动不灵活,它们很容易卡住城门赶都赶不走。

    于是沈兵没有多想,当下就传令道:

    “众将士听令,听我号令同声齐呼!”

    秦军一边战斗一边哄然回应表示已做好准备。

    沈兵大喊:

    “进城者生,出城者死!此时不进五原,更待何时?!”

    秦军兵士虽然不知道这话是什么意思,确切的说是知道这话是什么意思,但不明白有什么意图。

    但因为沈兵有令在先让他们跟着喊,于是他们就一遍又一遍的齐声大喊:

    “进城者生,出城者死!此时不进五原,更待何时!”

    ……

    战场没有变化,奴隶依旧往秦军方向冲,匈奴因为听不懂更不会有什么反应。

    沈兵并不意外,如果这样喊几声奴隶就会往城内涌的话,那他们也早就翻身做主人了。

    沈兵的目的就是要让他们先听到,让这些前进也是死后退也是死,已经觉得自己是死路一条的奴隶发现可能还有一条活路……这条活路就是进城。

    不过,如果没有人带头或者说领导他们的话,害怕匈奴弯刀的他们还是不敢有什么举动。

    接着沈兵就开始下一步:

    “将士们,乘城门未关,杀进五原去!”

    “杀啊!”

    这时秦军将士才明白沈兵的意图,于是大喊一声“杀啊!”

    就后军转为前军,前军转为后军掩护,朝五原城方向反杀过去。

    同时一边杀还一边叫喊着那句话:

    “进城者生,出城者死!”

    “助我等杀进五原,保你活命!”

    ……

    奴隶中有相当一部份是秦人,他们听明白这话的意思。

    而且心下一想这话还真有道理。

    若是继续这样下去,要么就是死在匈奴的刀下要么就是死在秦人的剑下? 来去都是死路一条。

    而且若站队在匈奴一边是肯定没有活的希望,就算活着也是生不如死的奴隶。

    反正是死,何不助秦军夺了五原城?

    这是奴隶眼前唯一一条活路? 若能活着说不准还能立功!

    而且错过这村,只怕就再也没这店了。

    一念至此? 奴隶也接二连三的叫了起来:

    “进城者生,出城者死!”

    “助秦军夺了五原? 我等才有活路!”

    “反正是死,不若死得英雄!”

    “匈奴待我等如畜生,拼上这条命便是!”

    ……

    于是奴隶们高喊一声? 不只没有继续冲击秦军? 反而跟着秦军一起冲向城门。

    守城的匈奴大惊? 赶忙下令将城门关上。

    但城门处内外全是人,而且这些人相当一部份还是五人、十人绑在一块的? 根本无法关上。

    匈奴又下令放箭,霎时箭矢就像蝗虫般的自城头往下射。

    但很快他们就发现这同样解决不了问题……奴隶是五人、十人绑在一起,便是被射死倒在地上也是连在一起的尸体? 且一层层的堆积,除非是将尸体全部搬除,否则城门更无法关上。

    匈奴兵士也算反应快,赶忙在城门另一头组织起一道防线阻挡人潮……阻挡的方式就是长枪、盾牌,外加弯刀及城头的弓箭。

    这对奴隶或许有用? 但秦军尾随其后? 乘乱点燃“霹雳火球”就抛至匈奴群中。

    只听“轰轰”的一阵爆响,人潮很快就将匈奴冲散。

    甚至许多奴隶还在秦军的帮助下解了捆绑……这种解绑是呈几何级数扩散,秦军只要解绑一个,这个奴隶就会解绑两个,两个又会解绑四个……

    这些重获自由的奴隶自是对匈奴恨之入骨,他们从地上捡起了匈奴的武器如潮水般的攻上了城头将匈奴砍倒在乱刀之下,以至于以秦军抢人头的速度都没他们快。

    所以说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尤其中原还有句话叫“从众心理”。

    当大多数在匈奴的控制下都战战兢兢不敢反抗时,就算有个别或少数想反抗也不敢出头,于是所有人都屈服于匈奴的控制,甚至还在匈奴的驱赶下冲击秦军。

    但是……

    只要让他们看到胜利的希望,看到活下来的希望,再有人带这个头起个哄……很快就会激起长期压在他们心底的愤怒和求生**。

    而这求生**一旦被激发那便有如火山爆发势不可挡了。

    就像沈兵及所有秦军看到的一样,奴隶们杀得眼红完全没了之前胆小懦弱的模样,个个都成了恶狼猛虎,杀得驻守在五原城内的匈奴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就已成批成批的丢了性命。

    秦军在杀入五原城后更多的是起着点睛的作用,也就是指挥奴隶进攻,遇到实在难攻克的匈奴就抛出几个“霹雳火球”……

    这玩意用于巷战那可是神器,现代有句话叫“冲锋枪加手榴弹,近战金不换”。

    秦军手里虽说没有冲锋枪,但“霹雳火球”发挥的作用几乎就是手榴弹。

    前后不过半柱香的时间,五原城头的匈奴旗帜就一面接着一面倒下,很快整个五原城就被秦军占领了。

第三百六十章 通道

    沈兵这波骚操作直接让冒顿单于呆愣在原地好半天也没反应过来。

    甚至直到五原城上立起了秦军旗帜,冒顿单于还不解的问:

    “为何会如此?那些奴隶,为何会突然转向反攻进城内?”

    “他们一向贪生怕死,为何能击败我军勇士?”

    也难怪冒顿单于会如是问。

    一来是他听不懂中原语言,所以秦军大声喊了什么他也不明其意,只一脸懵的看着奴隶突然大批量转向。

    二来他不懂人性,只简单的认为懦夫就是懦夫,勇士就是勇士,两者是有清晰的界线甚至是不可逾越的。

    他哪里知道,只要给一个支点就能翘起地球,只要给一个机会懦夫也能秒变勇士。

    没有人能回答冒顿单于,因为其它人也是莫名其妙的不明白这场仗原本匈奴占尽了优势怎么突然就一面倒变成被秦军占领五原了。

    后来冒顿才从会几句中原话的牧民那知道情况,明白是秦军高喊着让奴隶明白杀进五原才能活命,于是才会有这结果。

    冒顿听了这就不由叹了口气:

    “这不是战之败啊,而是那沈兵会用人心!”

    “面对会用人心的对手,怎么才能将其击败呢?”

    事实上不只是冒顿单于一脸懵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连在另一侧指挥的魏呴也是稀里糊涂的。

    魏呴得到的情况一直是西面战情紧急,需要增援。

    这情报是正确的,而且还是沈兵发出的信号。

    但左、右两翼部队遭到匈奴骑军成倍的骑军阻挡,很难突破障碍驰援。

    这其实是秦军兵力少造成的。

    秦军每面只有五千人,且这五千人占着一点就不能轻易移动,原因是他们要保证能封锁城门。

    一旦移动城门解锁,那么城内的匈奴就会杀出将秦军包围。

    于是各面秦军都不敢轻易分兵增援,魏呴倒是紧急从杨端和那调来了一支三千步卒加两千骑军,准备以其为援军增援西侧。

    但情况依旧不容乐观。

    原因是杨端和的河内兵没有与匈奴作战的经验也没有装备“霹雳战车”,虽有三弓床弩但装备数量不多。

    正在魏呴着急时,突然有探子来报:

    “校尉,大将军已攻陷五原。”

    魏呴正焦燥的在案前来回走动,想着实在不行自己带着亲卫杀将过去将大将军救出来,猛然听到“大将军已攻陷五原”这话不由惊得霎时就收住脚步,问:

    “什么?你说什么?”

    “大将军已攻陷五原?”

    探子回道:

    “正是,城头已升起我军大旗!”

    魏呴还是不信,三步并作两步的走出帐外往五原方向一看,果然就见城头已升起了“沈”字大旗。

    愣了好一阵,魏呴才下令道:

    “打旗号,询问情况!”

    其实魏呴下令打旗号根本不是什么“询问情况”,而是秦军的旗号通讯就只有秦军知道,甚至各军还有约定的暗号以未识别。

    所以这“打旗号”是为了确定五原城头的是否是秦军。

    直到城头秦军很流畅的以旗号回应,魏呴这才不得不相信这个事实,同时暗暗称奇:

    “大将军真乃神人也。”

    “不久前还险向环生,此时却已攻下五原……却让我好一番挂心!”

    接着各面城门大开。

    当然开城门不像匈奴一般同时开两层,而是只开一层,一批批的将城外秦军接进城内。

    冒顿看了五原开城门的方式才知道守城匈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如果五原没有两层城门同时开,只怕即便以沈兵之能也无法在这情况下反攻进城,就算唆使了奴隶也不例外。

    但战场就是这样,发生了就是发生了,没有后悔药可吃,冒顿也只能望城兴叹。

    稽粥小心的问了声:

    “单于,现在我们该怎么办?”

    冒顿单于重重的叹了口气,就像老了十岁一般? 下令道:

    “我们输了,命令屠舍尽快撤出河西!”

    屠舍是冒顿的万夫长,他负责西套及河西走廊的指挥。

    让他撤出河西也就是将全面放弃河西之意。

    冒顿没有其它选择。

    五原一失就意味着后套不保。

    而后套山口又是南面西套及河西走廊通往北面草原的主要通道……后套以北以西是连绵弯曲的阳山(今内蒙古狼山),东面是阴山? 两山之间错开一个山口连接草原。

    若秦军在五原稳住阵脚再封住此山口? 河西走廊另一头的西域又有月氏,那么屠舍一部就会被封死了。

    沈兵倒是没有这么做。

    因为有句话叫“困兽犹斗”。

    如果真把山口封死让河西的匈奴军无法返回? 就只会招来匈奴的拼死一搏。

    那时秦军要面对的就是发了狠的匈奴了? 他们暴发出的能量只怕会比奴隶攻占五原时的情况还要恐怖。

    更重要的还是这并非沈兵的战略目标。

    沈兵希望的是打通河西走廊连通西域? 此时既然匈奴已主动撤出,他又何乐而不为?

    沈兵要做的,只是等匈奴人撤得差不多的时候? 带一波人去接收西套再沿着河西走廊增设城寨保护商道即可。

    所以占领五原后的第一件事……确切的说是第二件事。

    第一件事当然是向嬴政报告战果。

    第二件事就是找来了云畋。

    云畋赶到五原一见到沈兵就拱手称贺:

    “恭贺大将军,又下一城!”

    “五原一下,河套便再无匈奴立足之地。”

    沈兵只是笑了笑? 说道:

    “还记得之前与云畋兄说过的与西戎的买卖吗?”

    “此时可以着手准备了。”

    云畋吃惊的望着沈兵:

    “大将军之意……是说我等与西戎的商道已通?”

    云畋其实对西域也没有多少概念,此时的他只以为收复的是河套? 没想到拿下五原后就会一直连到西域? 所以才会如此吃惊。

    沈兵点了点头:

    “虽还未完全通畅? 却也不远矣!”

    “待北地能产丝绸? 商道只怕也可通行了。”

    云畋愣了好一会儿,然后才像惊醒一般的喘了几口气道:

    “大将军,如此一来,北地便富可敌国了!”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0164/ 第一时间欣赏大秦工程兵最新章节! 作者:远征士兵所写的《大秦工程兵》为转载作品,大秦工程兵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秦工程兵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秦工程兵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秦工程兵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秦工程兵介绍:
机械设计专业的沈兵穿越到秦朝。他只想简简单单的活下来,谁曾想这是个非生即死的世界,不思进取就会被淘汰。手无缚鸡之力的沈兵只能用发明来武装自己,改良投石机,双倍射程下敌人连根毛都碰不到,躺着就把对面打翻;云梯设计一下,几十号人一拥而上,翻墙夺旗开城门,又攻下一座城池;那什么护城河、瓮城等,更是小菜一碟!于是……灭六国,定匈奴!平西域,征罗马!泽国江山入战图,一将功成万骨枯!大秦工程兵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秦工程兵,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秦工程兵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