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民国大文豪TXT下载民国大文豪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民国大文豪全文阅读

作者:薪越     民国大文豪txt下载     民国大文豪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百五十二章 看过才知道

    在出版行业有句至理名言,得教科书者得天下。

    教科书的发行量大,获利丰厚,收入稳定,这是一家出版社的根基所在。

    目前,中国的出版行业以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为龙头,也只有这两家出版社涉足教科书的出版发行。

    随着民国的建立,国民教育受到极大的重视,就算是北洋政府,也在教育方面投入巨大,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兴办成风。

    创办了大量的学校,就需要教科书,这是一个前景远大的市场。

    当初,中华书局崛起的时候,为了争夺教科书市场,和商务印书馆斗的你死我活。

    如今,两家瓜分了教科书的市场,就开始提防其他新出现的竞争对手了。

    林子轩只是想用这本英语读物试水。

    说起来,这种英语读物和商务印书馆的教科书发行竞争并不大。

    毕竟国内中小学的教材使用的是汉语,只有一些外国教会办的学校才用英文教学。

    就算是这样,商务印书馆也运用自己的影响力给其他学校施加影响,阻挠这本英语读物进入学校的课堂。

    林子轩清楚商务印书馆的强大实力,上海又是商务印书馆的大本营,很难和它进行明面上的竞争,那就只有转移战场了。

    我可以在其他城市进行推广,比如南京和北平。

    这本英文读物的作者赛珍珠就在南京的金陵大学教书,在北平可以让新月社的那帮人活动起来,这些人大多在各大学校教书,向学校推荐一本英文读物并不困难。

    小弟嘛,不用白不用。

    这时候就能看出林子轩文人这个身份的好处了。

    在学校教书的大多都是文人和学者,以他的声望号召一下,就算那些人稍微说上两句好话,也能起到不小的作用。

    当然,商务印书馆对这些文人也具有影响力,他们想要出书就要找出版社。

    比如文学研究会的成员,编辑的《小说月报》正是商务印书馆旗下的刊物,商务印书馆旗下还有诸如《东方杂志》这类影响力较大的期刊。

    所以说,这是一个长期竞争的过程。

    商务印书馆的出手让林子轩很恼火,他决定全力进军教科书市场,既然已经撕破脸面了,那就没必要遮遮掩掩了。

    万象书局想要发展,这一步必须要走。

    新生力量只有打破旧有势力的垄断,才能获得生存的权利。

    不过这不是他的一时冲动,而是找到了合作伙伴,这个人就是世界书局的经理沈知放。

    沈知放生于1882年,浙江绍兴人,祖上是藏书世家。

    然而,到了他父亲这一代,已是家道衰落,仅有薄田数亩,靠摆书摊为生。

    沈知放年少时,就被父亲送到绍兴奎照楼书坊当学徒,1899年进上海广益书局,1900年入商务印书馆。

    当时,商务印书馆的老板非常赏识沈知放,曾经说过“此人才气宏阔,一旦让其离去,日后必将成为商务之患”。

    1913年,沈知放离开商务印书馆,进入中华书局任副经理,从而奠定了中华书局与商务印书馆分庭抗礼的出版地位。

    1917年,沈知放因用公款大量购纸投机失败,不得不离开中华,自己创办世界书局。

    林子轩和沈知放打交道,是因为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

    沈知放看重向慨然的写作才能,高价邀请他写武侠小说,并为其出版,没想到被林子轩半路截胡,《江湖奇侠传》首先在《通俗小说周报》上连载了。

    林子轩也知道这件事做的不怎么厚道,便请周瘦绢作为中间人邀请沈知放聚一聚,算是赔罪,两人把话说开,就此和解了。

    有时候就是一个面子的问题。

    万象书局和世界书局都属于中型书局。

    所谓的中型书局是指有自己的印刷厂,职工至少百人以上,有自己的发行渠道,在全国各大城市都设有分局或者办事处。

    两家书局联手,可以借用彼此的发行渠道,代售另一家书局的书籍。

    沈知放在出版教科书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他在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都工作过,知道这两大书局对大城市极为重视,却忽视了一些中小城市。

    他的策略是把教科书的销售重点放在全国各地的小县城,避免了和两大出版社的直接竞争,只要赢得了好口碑,再从县城杀回大城市。

    林子轩颇为诧异,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吧?

    在接近农历新年的时候,上海的电影行业乱成一团,挖角成了一种风气,闹的人心惶惶,根本没有心思工作。

    电影圈内的从业人员见面打招呼的时候都会问:今天,你被挖了么?

    由此带来了诸多问题,那就是这些从业人员的薪酬翻倍的增长,特别是当红的明星。

    张时川的天一公司出了每部电影1200块的薪酬挖殷明竹,对王汉论的报价是800块银元,就连刚刚走红的童星但二春都开出了700块的高薪。

    其他配角的薪酬也增长不少,一时间,似乎中国电影在演员的薪酬上朝着好莱坞看齐了。

    这就造成了电影成本的直线上升,薪酬这种东西升上去很容易,但要降下来可就难了。

    这种恶性竞争不会有好结果,但林子轩没有办法阻止。

    在高薪的利诱下,刚刚通过《妈妈再爱我一次》出名的王汉论转投天一电影公司,而殷明竹却不为所动。

    这和她们的境况有关系,殷明竹是富家小姐,不缺钱,演电影是为了兴趣。

    何况殷明竹和但杜予似乎有了超越男女纯洁友谊的关系。

    而王汉论却需要生活,特别是因为这部电影,她已经和家庭决裂了,哪家公司出的薪酬高自然就到哪家公司去。

    在这种纷乱的情况下,明星电影公司的第三部影片《大闹天宫》就要上映了。

    在上映之前,难免被抹黑,说什么不过是京剧猴戏的翻版,看电影还不如看京剧。

    还有说明星电影公司是要毁掉《西游记》,根本拍不出书中的神奇场景,是在糊弄观众。

    林子轩对这部电影很有信心,好不好看,不是你们说了算,要看过才知道。

    顶着不断的争议声,1923年1月20日,《大闹天宫》在夏令配克豪华影戏院首映。

第一百五十三章 一只猴子的逆天之路

    作为明星电影公司的年度压轴之作,《大闹天宫》的宣传可谓是不遗余力。

    因为这是重要的事情,所以每天在电台广播中都要广播三遍。

    林子轩还用笔名写了一篇评论性文章《一只猴子的逆天之路》,指出了孙悟空天不怕,地不怕的战斗精神,它敢于反抗天庭的暴政,敢于进行战斗。

    他把孙悟空塑造成一名斗士的形象,结合当下中国的现状,矛头直指北洋军阀政府。

    并在最后写了一句话:革命尚未成功,诸君仍需努力。

    为了宣传电影,他也算是蛮拼了。

    当然,他没有在这个时候抄袭《悟空传》,在民国时期写《悟空传》扑街的可能性极大。

    这篇文章非常的应景。

    此时,在广东叛变的粤系军阀陈炯名被驱逐,孙仲山准备结束在上海的生活,返回广州重建陆海军,继续北伐。

    他在一次谈话中提到了这篇文章,颇为赞赏。

    从文化意义上来说,对于传统文学中人物的重新解读,赋予其新时代的意义,这也是对传统文学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其实,这同样是林子轩拍摄《大闹天宫》的意图。

    除了追寻童年的记忆外,他想要塑造一个狂傲不羁的形象,孙悟空那种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应该能让这个时代的人有所触动。

    《津门大侠霍元甲》讲的是爱国情怀,《大闹天宫》讲的是为了自由而战斗的精神。

    自由的精神,独立的思想,不屈的战斗,这正是这个时代需要的东西,孙悟空无疑是最好的代言人。

    在电影放映之后,林子轩还准备用笔名写几篇解读孙悟空的文章。

    现在是他欣赏电影的时候了,就算是看过了一遍,他仍然不会厌倦,这本来就是一部百看不厌的电影。

    影片的开头是一段风景,旁白在介绍这个全新的世界。

    这里是东胜神州傲来国的花果山,在开天辟地之时,一块仙石恰巧落在这里,经历了无数岁月,最终孕育出了一只石猴。

    电影的外景都是在崇明岛拍摄的。

    民国时期的崇明岛还没有被开发,只有一座小镇子,颇为荒凉,非常符合花果山的设定,而且周边就是入海口,能够展现海中仙岛的景象。

    特别是起雾的时候,更为飘渺。

    接下来,石头炸开,一只猴子从里面跳了出来。

    郑发祥抛弃了京剧脸谱和华丽的装扮,在脸上粘上金色的猴毛,身上套上一层由金色毛发构成的衣服,这件衣服可是特制的。

    这样更为生活化,他的动作同样灵巧,像猴子一样在山野间爬行和跳跃。

    在这里,你根本找不到京剧猴戏的影子,只看到一只灵巧的猴子,这就是电影和京剧的区别,他不仅做到了形似,还做到了神似。

    石猴和其他猴子打赌,闯入水帘洞,从而成为了猴王。

    如果是京剧,这里会有大段的武打场面,但在电影中,只是用来表现猴子的日常生活和石猴勇敢的性格。

    但正是这种日常生活才考验演员的功底,如果不是真的了解猴子,很难演的惟妙惟肖。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石猴看到其他猴子生老病死,心中感慨,便想要去外界拜师学艺,寻找一个长生的法子。

    于是,它离开花果山,划着竹筏,朝着茫茫大海而去。

    拜师学艺这一段是重点,这可是第一次展现神奇的法术。

    孙悟空学会法术之后,开始在同门面前显摆。

    他一会变成一棵树,一会变成一只鸟,一会钻进地底,一会飞上天空……

    这就需要各种道具了,无论是树还是地底,都设有机关,看着孙悟空是钻了进去,不过里面是中空的,摄影技巧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举个例子,比如破镜重圆,你可以拍摄一张好镜子的照片,再拍摄一张碎镜子的照片。

    如果你把好镜子的照片放在碎镜子的照片前面,观众会认为这个镜子摔碎了。

    如果你把碎镜子的照片放在好镜子的照片前面,观众主观上会认为这个碎镜子复原了。

    在电影拍摄上,这叫做蒙太奇。

    也就是当不同镜头拼接在一起时,往往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特定含义。

    因为观众对于这种情况会自行进行脑补,也可以说是导演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了观众,让观众按照导演的暗示进行联想。

    这类神奇的法术在京剧里,在魔术中很难见到,特别是孙悟空腾云驾雾的场景。

    孙悟空在云中飞行,还能看到下面的高山和大河,这就是刚才所说的蒙太奇了。

    先是孙悟空飞行着朝下看的镜头,接下来是高山的镜头,观众就会认为两者存在着联系,孙悟空的确在空中飞行。

    这就是电影和现场表演的区别。

    戏院里,观众对这段法术演示震惊不已,这些人不是没见过世面,他们看过机关布景戏,看过西方的魔术表演,也知道这都是假的。

    但电影画面在他们脑海中形成了一种错觉,让他们在这一刻觉得真的很神奇。

    孙悟空因为闹事被师傅赶了出来,回到花果山,成为了妖王。

    因为没有顺手的兵器,它便闯入龙宫,讨要兵器。

    在《大闹天宫》中,龙宫、地府和天庭是重要的场景,也是耗费资金最多的地方。

    林子轩借鉴了后世水族馆的结构,用玻璃把水隔开,水中还有各种鱼类游来游去,看起来就像是在海底一样。

    其实,真正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端倪,真正的海底哪里有这些鱼类。

    但这是龙宫,是神话故事,龙宫里什么没有。

    拍摄的时候要注意玻璃反光,不能让人看出来穿帮。

    把龙宫的定海神针变成如意金箍棒就是魔术了,这里有一段特别精彩的武打动作,孙悟空拿着金箍棒大闹龙宫。

    京剧中猴戏里耍棍是演员的基本功,只有耍的精彩,耍的眩目,才能获得观众的掌声。

    郑发祥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棍子在他手里像是活了一般,翻飞起舞,有着诸多的变化,让观众看的喝彩不已。

    就这样,孙悟空得到了兵器,穿戴上的盔甲,成为了花果山的美猴王。

第一百五十四章 《大闹天宫》

    美猴王的造型采用以京剧戏服为基础,适当的进行改变,让整个造型更为有气派,符合美猴王唯我独尊的气势。¢£頂¢£点¢£小¢£说,

    如果说之前的孙悟空是矮矬穷,那现在的孙悟空就是高富帅了。

    美猴王的新扮相让观众眼前一亮,看起来就有股威武霸气。

    郑发祥的表演也为之一变,先前是猴子的神态多一些,如今更多了人性化的一面,把孙悟空前后的变化表现的细致入微。

    孙悟空在花果山和其他妖王结拜,却在喝醉之时被阎王勾去了魂魄。

    《大闹天宫》中的地府并不阴森恐怖,虽然有一些小鬼的形象,但更像是人间的官衙,这是为了避免吓坏孩子。

    对林子轩来说,拍摄这部电影的初衷是怀旧,自然不希望出现不适合儿童观看的情节。

    孙悟空大闹阎王殿,更改生死薄,惹得阎王爷上天庭告状,太白金星下界招揽孙悟空,官封弼马温,掌管天庭的御马。

    如果说一个故事有开端、发展、**和尾声的话,那么到这里仅仅过去三分之一。

    这是一部九十分钟的电影,好戏才刚刚开始。

    孙悟空偶然知道弼马温只是一个不入流的小官,便反下天庭,回到花果山自立为“齐天大圣”,从而惹怒了玉帝,派出托塔李天王和哪吒三太子前往镇压。

    这场神仙之间的斗法使用了颇多的特技。

    比如,哪吒三太子的风火轮,上面裹上了一层浸油的棉布,点燃了看起来效果不错。

    但扮演哪吒的小演员并不会真的赤脚站在轮子上,那不现实,都是用绳子悬空的。

    而且,托塔李天王在天上和孙悟空的对话是分开在两个地方拍摄的,先在室内制造大量的烟雾,造成在云端的感觉,拍摄托塔李天王的台词。

    孙悟空的台词则要在外景地崇明岛拍摄。

    所以,看起来似乎是两个人在对话,其实只是两个镜头的拼接而已,他们两人不会同时出现在一个镜头之中。

    然而,正是这一段神奇的神仙斗法震撼了观众。

    这个时代的外国电影以写实为主,即便涉及到宗教神话题材,也拍摄的中规中矩,最多有个闪电什么的,不会这么大量的运用特效。

    一些观看的外国人目瞪口呆,认为电影中出现了巫术和魔法。

    林子轩不由得摇了摇头,这只是开胃菜,真正大闹天宫的戏份还没有开始呢。

    孙悟空打败了哪吒,太白金星再次招揽,封孙悟空为齐天大圣,让它管理蟠桃园。

    不料孙悟空桀骜不驯,反而偷吃了蟠桃、偷喝仙酒、偷吃仙丹并扰乱蟠桃盛宴。

    玉帝震怒,命令托塔李天王率十万天兵天将带十八架天罗地网捉拿孙悟空。

    这可以说是电影中最大的一场戏了。

    十万天兵天将自然没有,找个几十个人凑数还是可以的,条件简陋,这个没办法弥补。

    这场打戏的重点在于孙悟空变化出无数分身和天兵天将对打。

    林子轩从上海的各大戏班找了十几位学习猴戏的演员。

    不需要演的多好,只要能把棍子耍好就行了,一条金箍棒在手,上下翻飞,侧手翻转,还要正接和反接、背后耍棍等基础套路。

    这场打斗把猴戏的精华给展现了出来,十几位猴戏演员一起耍棍,整齐划一。

    一些看过京剧猴戏的观众不由得出声喝彩,这可是京剧舞台上看不到的场面,电影比京剧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等到孙悟空打败了天兵天将,二郎神终于出现了。

    两人各施法术,大显神通,上演了一场变形大战。

    孙悟空变成麻雀,二郎神就变成鹰,孙悟空变成鱼,二郎神就变成鱼鹰,孙悟空变成蛇,二郎神就变成灰鹤……

    这部电影为什么耗费资金,就花费在道具和布景上了。

    最终,孙悟空被擒住,怎么杀都杀不死,只好放入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中炼化。

    然而,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后,孙悟空在炼丹炉中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并踢倒炼丹炉,拿起金箍棒,在天庭中大肆打杀起来。

    没有人是它的对手,连玉帝都惧怕不已。

    这时候,配合着激昂的音乐,郑发祥把孙悟空的癫狂和杀意表现的淋漓尽致。

    它就是要打破这个天庭,打破这个旧有的秩序,不再受到约束,它才是天下地下,唯我独尊的齐天大圣。

    这就是爽快,这就是**!

    观众随着孙悟空的彻底爆发而激动起来,看着天兵天将的手足无措,看着各位天臣的仓皇逃窜,看着玉帝的胆小软弱。

    观众代入到孙悟空的身上,似乎浑身充满了力量,从而有了反抗的勇气。

    **过后,玉帝喊出了那句经典名句。

    “快请如来佛祖!”

    如来佛祖现身,孙悟空斗法失败,一座大山从天而降,把它压在了五行山下。

    看到这里,观众纷纷感觉到了憋屈,为孙悟空抱不平,有人甚至骂了出来。

    林子轩自然不希望发生什么不好的闹剧,在结尾的时候,留下了一个希望。

    五百年后,一个和尚骑马来到五行山下,双手合十,望着被压在山下的孙悟空,电影结束,出现字幕。

    敬请期待下一部《三打白骨精》。

    林子轩当然不会忘记打广告,他要把《西游记》拍成系列电影。

    虽然他知道其他电影公司看到《大闹天宫》的火爆后,一定会跟风拍摄《西游记》,不过他有信心在质量上取胜。

    这个系列将会成为明星电影公司的招牌。

    戏院内,观众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知道了还会有续集,就有了期待,那种憋屈的感觉得到了缓解,剩下的就是对这部电影的赞美。

    郑证秋带着演员们上前接受祝贺,大半年的辛苦终于有了回报。

    郑发祥感慨不已,这部电影基本上是他一个人的独角戏。

    为了弄清楚京剧表演和电影表演的不同,他没少花心思琢磨,还设计了很多标志性的动作,在猴戏上有所创新。

    现在再让他演猴戏,一定会更加的形神兼备。

    但他知道,以后在舞台上演猴戏的机会不会太多了,如果要把《西游记》一直拍下去,至少需要十几年的时间。

    他可能要扮演一辈子的孙悟空了。

第一百五十五章 炒作

    《大闹天宫》引起了观众的赞誉,报纸上也进行了大量的报道。

    认为电影忠实的还原了原著的故事情节,特别对于扮演孙悟空的演员郑发祥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觉得他演出了孙悟空的精髓。

    以后说起孙悟空,恐怕就要提到郑发祥了。

    更何况,郑发祥虽然是河南故城人,学的是河南梆子,但他的父亲郑常泰曾长期在上海演出过,算得上是海派京剧演员。

    上海的报纸都把郑发祥当成是自己人,这位在汉口落魄的京剧武生就此名满天下。

    最令人关注的还是电影中的逼真特效,在文明戏的舞台上也演出过神话剧,可和《大闹天宫》相比,就不值一提了。

    上天入地,腾云驾雾,移山倒海,变化多端,神仙鬼怪,齐聚一堂。

    让观众看的目瞪口呆,热血沸腾。

    他们见证了孙悟空从一只懵懂无知的石猴转变成张狂肆意的绝世大妖王的过程。

    它心中不曾畏惧,敢于把天捅上一个窟窿,最后,杀入天庭,大闹天宫。

    如果没有结尾处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的情节,这就是一本彻头彻尾的爽文。

    随着口碑的传播,越来越多的观众进入戏院。

    林子轩也想趁机多赚些钱,所以制作了十盘电影拷贝,可供十几家戏院轮流放映,这些戏院都安装了有声电影的放映设备。

    其他戏院想要放映《大闹天宫》,就要花钱改造戏院,否则只能看着别家戏院赚钱。

    同一时间,张时川的《太极宗师》也在戏院放映了。

    虽然得到了赞誉,认为这部功夫片制作精良,武打场面比《津门大侠霍元甲》更为真实,但和《大闹天宫》造成的轰动完全没法相比。

    自从《津门大侠霍元甲》上映后,不少电影公司都推出了功夫片,导致观众审美疲劳,所以对《太极宗师》就提不起兴趣来。

    而且,看惯了有声电影,养叼了胃口,再去看默片,有种隔膜的感觉。

    只能说是生不逢时。

    张时川望着放映《大闹天宫》的戏院门前热闹的场面,心中怅然。

    难道我也拍摄一部由《西游记》改编的电影?

    他想了想,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其他电影公司恐怕也有类似的想法,《西游记》的篇幅很长,完全可以从其中抽出一段故事来**成篇。

    他决定拍摄《女儿国》这个故事。

    女星王汉论刚刚加入天一电影公司,可以扮演女儿国国主的角色,而且这个故事具有艳**彩,一定能吸引男人进入戏院。

    其他电影公司各有打算,有的拍摄《盘丝洞》,讲述唐僧和美艳蜘蛛精的故事。

    还有的拍摄唐僧和玉兔精的故事,甚至有电影公司准备拍摄猪八戒和嫦娥的故事。

    总而言之,一批跟风的电影即将进入拍摄阶段。

    林子轩准备趁着《大闹天宫》火爆的时候讨论一下孙悟空这个人物在新时代的意义。

    孙悟空或许有着各种缺点,比如喜欢显摆,喜欢吃喝,喜欢肆意妄为。

    可它那种无所畏惧,敢打敢拼的精神非常符合这个时代的精神需求。

    中国经过封建社会之后,百姓做惯了顺民,骨子里的野性被消磨掉了,不知道反抗,受到外国列强和北洋政府的欺压而无动于衷。

    这种麻木的神情就写在普通百姓的脸上,他们只希望能安稳的过下去,只要能活下去,吃再多苦也愿意忍受。

    即便是上海滩的富豪们同样如此。

    他们在租界内过着富裕的生活,就此满足了,没想过能把外国人赶出去,甚至以和外国人拉上关系为荣。

    这是一个粉饰太平的时代,清醒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都是浑浑噩噩。

    林子轩并不以为自己振臂一呼,就能唤醒劳苦大众,他没有那个能力,也没有那个想法,只是想借助《大闹天宫》这部电影说点什么。

    或许有效果,或许没有效果,他就是想说出来而已。

    不过要想引起社会的讨论一个巴掌拍不响,必须有人应和才行。

    就像是说相声,有逗哏的演员,就要有捧哏的演员,两人配合,才算是一场演出。

    林子轩要找一个和自己作对的人,自己提出观点,另一个人反驳,自己再反驳,如此论战就这样开始了。

    于是,他找到了平禁亚。

    平禁亚可是论战的一把好手,当初正是他第一个向着《寻秦记》发动的攻击。

    平禁亚非常理解大老板的意思,这是文坛惯用的伎俩。

    想要推荐一部作品,就要先引起争议,一个人说这部小说好看,另一个人说不好看,两个人吵来吵去,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就会买下来看看,小说就这么出名了。

    在后世,这种方法叫做炒作。

    林子轩用笔名发文,孙悟空具有大无畏的战斗精神,现在的国人就缺少这种精神。

    平禁亚就说孙悟空不过是一只野性不改的猢狲,在文明社会里就是一个祸害,所以才被如来佛祖收服了。

    林子轩便探讨“野性”的话题,认为国人就是失去了野性,才失去了民族的精神。

    平禁亚则说这是歪曲原著,原著中孙悟空被收服之后去往西天取经,是一件大功德。

    林子轩接着说,在中国传统小说中就没有反抗成功的英雄,无论是孙悟空,还是梁山好汉,一个被镇压,一个被招降,现在的社会我们需要一个反抗成功的英雄。

    平禁亚反驳说文明社会,要采取和平的手段,不能任意妄为。

    双方你来我往,在上海的各类报刊上,用各种不同的笔名展开论战,倒是造出了不小的声势,引得其他文人学者加入其中。

    或支持,或反对,观点不一。

    孙悟空是不是英雄?孙悟空到底应不应该闹天宫?中华民族需不需要野性?应该用什么方式来反抗暴政?

    这些都是报纸上议论的焦点。

    林子轩还不知道,就在十几天后,京汉铁路工人举行了震惊中外的大罢工。

    京汉铁路2万多工人全部罢工,1200多千米的铁路顿时瘫痪。

    1923年2月7日,直系军阀吴佩浮武力镇压罢工工人。

    京汉铁路总工会江岸分会委员长林翔谦及武汉工团联分会律师施阳英勇就义,被称为“二七惨案”。

第一百五十六章 祭祖

    1923年2月8日,《申报》第四版刊登《京汉路工潮益烈》专电:东方通讯社六日汉口电云、京汉铁路之同盟罢工工人组织决死队、因破坏刘家庙附近之轨道数十条、遂与武装之军起冲突。

    在这场冲突中工人被打死30多人,伤了200多人,中外震惊。

    上海的报业纷纷报道此事,谴责北洋政府的暴行,尤其以租界内的报纸最为活跃。

    对比先前有关孙悟空的讨论,不由得让人唏嘘。

    此时的林子轩并不在上海,,而是回到了老家祭祖,作为家族的长房长孙,结婚之后回老家祭祖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林家的老宅位于无锡西城的林家湾,这里是林氏宗族的聚居地。

    这是林子轩第一次回到老宅,林家所有的家人基本上都从全国各地回来了,几十口人聚在一起,颇为兴旺。

    林家的崛起是从林子轩的爷爷这一代开始的。

    林家的祖上也曾出过大官,在明朝时显赫一时,林家的祖先在明代正统初年从金陵迁来无锡,从此落地生根。

    太平天国战乱,李秀成攻打南京时曾取道无锡,导致林家遭遇兵灾战祸,就此家道中落。

    林子轩的爷爷林熙泰少年时进入铁匠铺当学徒,成年后在外给人当账房先生、当师爷,勉强养家糊口。

    当时上海正式开埠,中外贸易的中心逐渐从广州移到上海。

    外国商品和外资纷纷通进长江门户,开设行栈、设立码头、划定租界、开办银行。

    上海从一个不起眼的海边县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和其他无锡人一样,林熙泰抱着一腔热情前往上海淘金,先是在别人的钱庄中做工学习,后来开办了自己的钱庄,这是林家崛起的第一桶金。

    有了资金,林熙泰在上海经营蚕行,回到老家无锡创办了一家小面粉厂。

    这是林家的两大支柱产业。

    小小的蚕行经过多年经营后变成了**印染厂,旗下有四家纱厂,两家染厂,成为上海纺织行业的龙头企业,有纺织大王的美誉。

    而兴茂面粉厂已经在上海、无锡、汉口等地开设了十二家分厂。

    此外,林家还涉足金融和建筑行业。

    不仅在全国各地开设钱庄,还在上海创办了林氏商业银行,在无锡和常州建造了几十座桥梁,在无锡郊区还有一座庞大的园林,称为林园。

    林熙泰有三个儿子和五个女儿。

    大儿子林伯清继承了纺织行业,二儿子林伯明继承了面粉厂,三儿子林伯仁从政,在天津政府里任公职。

    五个女儿基本上都嫁入了豪门,有三个在苏州和无锡,另外两人在上海。

    这就是林子轩记忆中的家族谱系,如今林家的第三代男丁有六人,他是长房长孙,自然备受关注,其他外甥之类的还有不少。

    在无锡郊外的林园内,几十口人熙熙攘攘,非常热闹。

    林子轩不怎么习惯这种生活,但交际应酬总是免不了的,于是便带着冯程程四处走动。

    “祥荣,你这两年名气可是大的很,三叔在天津卫都听得耳朵起茧子了。”林伯仁笑着说道,“什么时候来天津一趟,不少人都向我打听你呢,你来了,三叔也有面子。”

    “一定,有时间一定到天津看三叔,我还没到北方去过呢。”林子轩赔笑道。

    “程程是在北平上的学,对北方熟悉,让她带着你,不会迷了路。”林伯仁打趣道。

    林伯仁久在官场,为人较为圆滑,林子轩名气大,他在官场也能用得上,有这么个侄子,倒是省了他不少的工夫,自然刻意笼络。

    林家第三代是“祥”字辈,林子轩的名字叫做林祥荣,字子轩。

    两人聊了一些天津和北平的时局,林子轩便告辞了。

    林伯仁望着林子轩的背影,心中颇为不解。

    他当初在上海上学的时候就住在林公馆,可以说是看着林子轩长大的,从来没发现林子轩对文学感兴趣。

    没想到这个侄子留学回来之后竟然成了家,天津的一些学者对林子轩颇为推崇。

    要不要把自己那两个不成器的儿子也送到国外留学呢?

    因为林子轩的名声,在家族中可谓是出尽风头,处处受人夸赞,搞得他都不好意思。

    特别是林家其他的孩子,女孩子还好,对这位堂哥或者表哥崇拜不已。

    但男孩子就一脸怨念了,因为总是拿他们和林子轩相比。

    按照后世的说法,林子轩就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他的几个姑姑就喜欢拿林子轩取得的成绩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什么你能有你表哥一半的成就我就心满意足了。

    于是,这几位堂弟或者表弟对林子轩不怎么感冒。

    林子轩没发现这些人中有什么特别出众的,或许是他们还在上学的缘故。

    不过他能看出有几个平常的作风比较张扬跋扈,和上海那些流连烟花之地的洋场阔少差不多,在家族聚会的时候会收敛一些,平日里还不知道怎么挥霍无度呢。

    所谓富不过三代,林家经过将近百年的发展,到了一个关口。

    如果能出现几个强有力的人物掌舵,那林家可能会成为世家大族,否则就会和其他家族一样衰败下去。

    看看如今上海滩的顶级家族盛家就知道,自从盛宣淮死后,盛家已经有了衰落的迹象。

    他把自己的担心和父亲林伯清提了一下,林家是他的根基所在,他不希望这个家族倒台。

    “不是还有你么?”林伯清淡淡的说道。

    林伯清对这个儿子比较满意。

    虽然他不知道林子轩弄的电影公司到底有没有前途,不过从目前来看还不错,对于他们这些老一辈的商人来说,实业才是根本。

    如果林家第三代中需要一个掌舵人,那就是林子轩了。

    只是他心中略微有些担心,自从林子轩从美国回来后,对于家族的产业不怎么关心,只做自己的事情,似乎有意和家族疏离。

    林伯清看人的眼光很准,他觉得这个儿子还是那个人,但又觉得似乎有什么不同。

    看来美利坚的生活对他影响很大,早知道就不让他去留学了。

    可是回头想想,要是不让他留学,或许就不会有这么大的成就,真是说不清楚。

    林伯清摇了摇头,把这个念头抛到脑后,明天就要祭祖了,还有不少事情需要准备。

第一百五十七章 科学和玄学的大论战

    在这个时代的大家族中,新媳妇祭拜了祖先,就表明得到了家族的承认,可以入族谱了。

    林子轩是林家第三代中第一个结婚的,所以这次祭祖格外的隆重。

    祭祖结束,林家在林园大摆筵席,邀请无锡政商两界的朋友前来,这是家族内部为林子轩和冯程程举办的婚礼。

    等到他们返回上海的时候,已经到了二月末。

    1923年2月21日,孙仲山从上海返回广州,林子轩错过了送行。

    他刚回到上海,就被宋子闻找上门来,看得出这位未来的国舅爷非常苦恼。

    宋子闻追求盛家七小姐至今没有结果,他的二姐宋倾龄想让他前往广州帮助孙仲山处理财政上的事务,可他又放不下盛家小姐。

    再说,他如果离开上海,这里只剩下他的母亲和小妹,不怎么放心。

    宋子闻想了一遍自己身边的朋友,最后可悲的发现竟然还是林子轩比较可靠,至少林子轩的名声很好,没有做过什么龌龊的事情。

    他来找林子轩主要是为了诉苦。

    宋子闻找了盛七小姐,想要劝说她和自己一起去广州,却被盛七小姐给拒绝了。

    按照宋子闻的讲述,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盛家七小姐和八小姐到杭州旅游,他追到了杭州,手中拿着三张前往广州的船票,想邀请盛家的两位小姐一起到广州进行革命工作。

    “等等,你为什么买三张船票?”林子轩不解道。

    “那个,我只是想……这一点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被拒绝了。”宋子闻恼火道。

    你当然会被拒绝,连林子轩这种情商不怎么高的人都知道,私奔的话两张船票就够了,第三张船票是怎么回事?

    接下来,盛家七小姐还给了宋子闻一把金叶子当作路费,祝他一路顺风。

    感情上受到打击的宋子闻终于从儿女情长中清醒了过来,准备到广州做一番事业,他找林子轩是想让林子轩在上海帮忙照顾他的母亲和妹妹。

    最后,他还让林子轩注意一下盛家七小姐的动向,如果有其他男人接近就写信告诉他。

    看来还是旧情难忘,林子轩真不想搀和这点破事。

    不过这位未来的国舅爷这一去将会飞黄腾达,他只好勉强的答应下来,并亲自送宋子闻上了前往广州的邮轮。

    望着在邮轮上朝他挥手的宋子闻,他知道宋氏家族就要崛起了。

    新年伊始,林子轩非常忙碌。

    《大闹天宫》还在戏院放映,收入颇丰,预计会超过15万银元,创造了国产电影新的票房记录,比《上海假日》还要火爆。

    其实,在观众人数上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毕竟上海的观影人群是固定的,主要是因为有声电影的票价要比默片的票价高出三分之一。

    南洋的片商看到有声电影大卖,有人就尝试回去改造戏院,放映有声电影。

    这样一来,又为林子轩增加了一笔收入。

    在新的一年里,除了继续拍摄《三打白骨精》外,明星电影公司还要开拍其他电影,林子轩初步的规划是拍摄武侠片,也就是《射雕英雄传》。

    在古装戏上可以拍摄《梁祝》和《白蛇传》等传说故事,时装戏则拍摄鸳鸯蝴蝶派的小说,比如《玉梨魂》和《歇浦潮》等。

    鸳鸯蝴蝶派小说在上海有广泛的读者基础,拍出来的电影绝对有人看。

    在电台广播上,也有了盈利模式。

    上次那档介绍上海滩美食和娱乐场所的节目受到了上海听众的欢迎。

    这完全是给那些门店免费打广告,刚开始那些店家还很高兴,因为广播,客源开始增多,可他们渐渐的发现电台广播中介绍起其他的门店来。

    那些门店都是他们的竞争对手,这一下他们坐不住了。

    一打听才知道,那些门店给了万象广播电台费用,所以广播中会频繁出现那些门店的名字,这叫做广告费。

    林子轩抓住各家门店的竞争心理,先免费为他们广播,等他们看到广播带来的好处,自然心甘情愿的掏钱了。

    当然,这件事不能让美国人奥斯邦知道,奥斯邦还在为他的收音机发愁呢。

    据说奥斯邦为了进口这些收音机,还挪用了东方无线电公司的公款,他只有低价卖掉收音机,才能保住本钱。

    二月份,张军劢游欧归国后,在清华大学作《人生观》的演讲。

    从而拉开了一场科学和玄学的大论战。

    在这个时代,论战经常发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因为从西方传进来的各种思想和主义实在是太多了,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掌握了真理,都想要说服别人相信,所以论战就在所难免。

    这就是思想大碰撞的年代,一个月没有参与几场论战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文化人。

    那么这位张军劢是谁呢?

    他出生于江苏宝山县一个儒医兼商人的家庭,他有个妹妹叫做张幼怡,也就是徐至摩的前妻,所以徐至摩是他的妹夫。

    张家是个大家族,他们这一代兄弟姐妹共十二人,个个发奋图强,居然有一半成了上海滩乃至现代中国的知名人士。

    张军劢的学问很深,可以说是学贯中西。

    他15岁时中过秀才,然后到日本留学,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获得政治学学位。

    回国后,他参加了学部考试,取得殿试资格,次年经殿试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成为中国的末代翰林。

    随后,他前往德国留学,继续学习政治学。

    1923年2月4日,张军劢应著名学者吴闻藻之邀为即将出国留学的清华学校的学生做“人生观”的演讲。

    他演讲的大概意思是科学不是万能的,每个人的人生观都不同,不要以为天下的事都受科学因果律的支配。

    这次演讲在北平这个新文化中心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新文化提倡的就是德先生和赛先生,也就是民主和科学,这是新文化的两面旗帜。

    现在有人说科学不是万能的,这就是对新文化的攻击,于是,以胡拾为首的新文学健将们展开了一场捍卫科学的大论战。

    参与其中的学者非常多,包括梁启朝、胡拾、陈独绣等人,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从哲学层面上说,论战的焦点则在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孰是孰非。

    这是一次中国思想界的大混战,也代表着日后他们各自所走的道路。

第一百五十八章 民族工商业面临的困境

    这场论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从后世的角度看,这不仅仅是一场学术上的争论,而是牵扯到在那个时代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或者信仰。

    也可以说是应该选择哪一条道路来改造社会。

    这一论战吸引了大部分的学者参与其中,各种理论层出不穷。

    既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论根基,又有来自西方的科学观念,形成了一种思想风潮。

    科学派认为在极度缺乏近代科学理性的中国,弘扬科学理性精神,并在这种基础上确立一种新时代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绝对必要的。

    玄学派在中国必须改造、必须进步、需要近代科技、需要富国强兵等认识方面并没有提出异议。

    他们倾向于在这之前更需要一种合乎中国国情的价值观的确立,以指导和规范这种近代化的社会转型。

    陈独绣则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科学派和玄学派都是唯心主义。

    各方几乎无法沟通,论战变成了混战。

    有意思的是,在不久之后,上海亚东图书馆编辑出版了《科学与人生观》一书,收入二十九篇论战文章,分别请陈独绣和胡拾作序。

    陈独绣的序言把论战中各家的观点逐一点评批驳。

    胡拾看罢,也写了序言,开始批驳陈独绣的论点,陈独绣不满意,又开始批评胡拾。

    由此可见,当时论战的激烈程度。

    当初,陈独绣、胡拾和鲁讯编辑《新青年》,开启了新文化的浪潮,如今,他们在各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这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很多人从亲密的战友变得形同陌路。

    这便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这个问题在上海的林子轩也没能躲得过去,在上海大学上课的时候被学生问了出来。

    说实话,他对这种争论没什么兴趣,便直接告诉学生,这个问题我还没有想明白,等哪一天想明白了再告诉你们。

    这倒不是逃避,而是实话,科学和玄学的争论在后世都没有结束。

    在三月份,他陪着冯程程参加了一次慈善活动,是由上海儿童劳工委员会发起的,活动的重点是工厂中的童工问题。

    宋家三小姐就在这个部门工作。

    上海的工厂中使用童工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初步统计应该有超过2万名童工。

    1919年,国际劳动会议规定未满十四岁者为童工。

    1923年,北洋政府颁布的《农商部暂行工厂规则》规定:男子未满十岁,女子未满十二岁,工厂不得雇佣。

    但实际情况是一些只有七八岁的孩子照样在工厂工作,而且劳动强度大,报酬极低,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只有两角钱的薪酬。

    童工分布在各个行业,以纺织行业的童工最为严重,有一半以上的童工在纱厂工作。

    其次是印刷厂和火柴厂,机械和食品行业也有童工。

    林子轩对这种情况有所了解,林家的纱厂里就有童工。

    这是整个社会造成的,不是一两个人能够改变的,你不使用童工,这些童工也要想办法生存下去,只是换一家工厂而已。

    在中国人的工厂还好一些,至少都是中国人,不会过分的压榨。

    在日本人的纱厂里就要严酷很多。

    此时,日本国内产能过剩,朝中国大量的倾销各类商品,以纺织品为主。

    他们在中国各地建立纱厂,用先进的机器和技术冲击中国的纺织行业。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外国列强顾不上在中国的发展,让中国的民族工商业获得了发展的良机。

    如今,战争结束了,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这次慈善活动主要是为童工们捐款,改善童工们的生活条件,呼吁社会各界重视儿童的福利问题,就算是政府也没办法完全杜绝童工。

    活动结束,回到家里,林子轩想了想,和林伯清商量一番。

    几日后,林家下面的纱厂宣布自4月1日起不得雇佣12岁以下的男女幼工,并在上海纺织行业内部推行这项规定。

    林家是上海纺织行业的龙头企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表率作用,不少企业纷纷响应。

    然而,日本的纱厂却反对这一规定,依旧我行我素。

    林子轩发动舆论攻势,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抨击日本纱厂是血汗工厂,并披露了日本纱厂内部对中国工人残酷的压榨和剥削。

    这个时代没有针孔摄像机,否则他会派人潜入纱厂进行偷拍。

    他有这个打算,但无法实现,因为日本纱厂管理严格,工人出入都会进行搜身,防止工人偷盗纱厂的财物。

    不过,林子轩懂得吸引读者的眼球,新闻不夸张,那还叫做新闻么?

    只要把日本纱厂的工人工作环境说的凄惨一点,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不仅累死累活的干活,还要忍受侮辱和鞭打,简直是人间地狱。

    其实,这也是有事实依据的,根据纱厂工人的口述进行稍许的艺术加工。

    果然,这件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要求日本纱厂停止使用童工,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禁止辱骂和殴打中国工人。

    中国的纺织企业也站出来声讨日本纱厂,并全体通过了禁止雇佣十二岁以下童工的声明。

    日本人在这个问题上态度非常强硬。

    他们以日本工厂要按照日本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为由,拒绝外来干涉。

    林子轩则提出了“抵制日货,救援华工”的口号,得到了社会上的响应。

    这是他和日本人的第二次交锋了。

    这件事的起因或许是因为童工,实际上是中国纺织行业和日本纺织业的一场较量。

    通过这一次的曝光,上海纺织行业内部的问题也显露出来。

    主要是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资低廉。

    比如,上海的丝蚕女工就发出呼吁,上海市的丝业女工每天工作14个小时,工资是4角,还要被扣除2角,仅仅够吃饭罢了。

    这些问题让那些整日空谈社会改造的学者们震惊不已。

    相比较而言,在北平的那场科学和玄学的争论只是学者们的游戏,而不能真切的改变目前社会的现状。

    林子轩也没有办法立刻改变这种现状,他不是上帝,只能借助于政府和民间的救助机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第一百五十九章 经济绝交

    林子轩之所以在这个时候发起对日本纱厂的攻击,和目前中国对日本的态度有关。

    在无锡老宅的时候,他听三叔林伯仁谈起了北平的时局,其中有一条就是北洋政府准备从日本人手中收回大连和旅顺。

    大连和旅顺两地是由俄国在1898年强租的,租借期限为25年,正好在1923年到期。

    日俄战争后,日本打败了俄国,继承了这个租约。

    但是,对于25年的租期,日本人并不满意,他们希望永久持有这两个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的军港城市。

    1915年,日本逼迫袁时凯政府签订“二十一条”,遭到袁时凯巧妙地拖延。

    在国际压力下,日本放弃了部分要求,最终以武力为后盾,逼迫袁时凯政府签订了条约,这就是所谓的“民四条约”。

    其中规定“将旅大租借期限及南满、安奉两铁路管理期限延长为99年”。

    对于刺刀威逼下签订的“民四条约”,从袁时凯开始,中国历届政府都坚决不承认其具备法律效力。

    1922年年底,在旅大租期即将届满之前,中国众议院、参议院先后通过议案,重申“民四条约”无效,得到无数民间团体支持,要求北洋政府尽快对日交涉,收回旅大。

    林子轩虽然不清楚具体的历史进程,但他知道日本人绝不会放弃大连和旅顺。

    这个交涉很可能造成中国和日本之间的矛盾大爆发。

    果不其然,1923年3月10日,中国外交部照会日本外务省及驻华公使,声明取消“民四条约”,并接洽收回租期届满之旅大,但遭到日本拒绝。

    全国一片哗然。

    1923年3月17日,上海各界著名人士成立了“国民对日外交大会”,宣告“日本犹固执不逊,即实行经济断交”。

    3月24日,又成立了一家“上海对日外交市民大会”,由各路商界联合会、上海总商会、上海学生联合会、全国学生联合会、上海工会等21个团体组成。

    通电全国,在未收回旅大前,全国对日经济绝交。

    林子轩因为先前对日本的强硬态度,被推选为上海对日外交市民大会的委员。

    他利用自己的声望在全国各大报纸上发表文章,发出对日本经济绝交的宣言。

    由此,对日经济绝交逐渐席卷全国,在上海、北平、济南、合肥、武汉、长沙、厦门等地相继推行,规模日益庞大。

    这个经济绝交不仅是抵制日货,还包括和日本人断绝一切经济来往。

    “则凡日人在华所营之事业,吾人皆应与彼脱离关系。如不受日本公司雇聘,不登广告于日本新闻,不载货于日本商船,不向日本公司保险,不向日本银行存款,不收受日本纸币,不往日本医院治病均是也。”

    如此一来,上海虹口区的日本人聚居地成为了隔离区。

    原本热闹的虹口冷清下来,犹如鬼域,日本人躲在公共租界内,不敢进入华界。

    林子轩明白,就算这样日本也不会归还大连和旅顺,但至少让中国民众意识到日本人的狼子野心。

    3月28日,日本议员、商人、大学教员等各界代表组成对华国民同盟会。

    宣称“旅大是日本国民用鲜血从俄国争来的,中国方面无论如何举动,日本人民即处任何情景,断不允许取消二十一条。”

    从三月份到四月份,在上海,华人和日本人的关系极为紧张。

    这就是国民外交,也就是国家民间团体的外交。

    身处这个风云激荡的大时代之中,林子轩深受感染。

    林家牵头,组织上海的纺织企业接收那些不愿意在日本纱厂工作的工人,给予妥善安置。

    上海万象广播电台成了宣传工具,每日都会宣扬对日绝交的政策,这是一场全民动员。

    不过,这虽然是一件大事,可平常的日子还是要过。

    好消息是美国人奥斯邦终于撑不住了,他挪用公款的事情被发现,美国东方无线电公司要把他调离上海,回去接受调查。

    他找到林子轩,想把手里的收音机低价转让给林子轩,只要成本价就可以。

    奥斯邦报出的成本价是50块银元,林子轩极为无语,这家伙商人本色,恶习不改啊。

    最终,奥斯邦以30块的价格把收音机转手,还把在电台的股份转让给林子轩,带着一腔悔恨踏上了返回美国的邮轮。

    还有一件事,就是《射雕英雄传》的拍摄工作。

    林子轩准备分三部电影拍摄,分别是《铁血丹心》,《东邪西毒》和《华山论剑》。

    和《西游记》一样,他就是把电影当成电视剧来拍摄。

    民国时期的观众能看到这种电视剧已经很满足了,《射雕英雄传》红遍上海滩,自从明星电影公司宣布拍摄《射雕英雄传》后,报纸上为此争论不休。

    每个读者心目中都有一个俏黄蓉。

    所以,这部电影的关键人物就是黄蓉。

    殷明竹漂亮是漂亮,但不够古灵精怪,她适合那种高雅大方的角色,何况她接拍了但杜予的另一部电影。

    阮玲钰年龄太小,过两年还差不多,林子轩想了想,只有孟晓冬比较合适。

    孟晓冬自从离开明月歌舞团后,就专心在京剧方面发展,几乎每周都在上海大世界演出。

    她在名气上虽然还比不上真正的京剧名角,但因为有一个当红歌星的身份,在人气上和那些名角们不相上下。

    在法租界,有林子轩这个后台,还没有人敢招惹她。

    就算有洋场阔少有什么想法,也会被人提醒和劝阻。

    毕竟,在传闻中,孟晓冬可是林子轩捧出来的女人,林子轩不可怕,冯敬尧才可怕,除非你背后的势力足够大,否则还是少惹为妙。

    孟晓冬也知道其中的原委。

    林子轩曾经说过,不会让她陪客人喝酒,不会唱堂会,这些林子轩都做到了。

    这一次,林子轩找她扮演黄蓉,她想也没想就答应了,总之,这个男人不会骗她就是了。

    孟晓冬扮演黄蓉的消息传出后,观众非常期待。

    孟晓冬的名气足够大,容貌也够美丽,这就足够了。

    这是歌星向着影星转变的开端,以后还会有很多唱而优则演的歌星。

第一百六十章 大规模写作计划

    有一次,林子轩和向慨然闲聊,聊到了仙侠这个话题。

    向慨然的《江湖奇侠传》很受读者欢迎,和林子轩的武侠小说不同,《江湖奇侠传》的重点在于一个“奇”字,故事情节颇为奇崛。

    比如,其中会出现会法术的道士和一些法宝。

    按照向慨然的说法,这是湘南一地的农俗传说,他只是加入故事之中而已。

    然而,正因为如此,给小说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这算是介于武侠和仙侠之间的故事。

    在民国时期,还没有仙侠小说这种说法,而是称为“志怪小说”。

    志怪,就是记录怪异。

    这类小说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产生和流行于魏晋南北朝。

    “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

    这是鲁讯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的说法。

    对于志怪小说大家都很熟悉,就算没看过,也大略听说过。

    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东方朔的《神异经》、张华的《博物志》、葛洪的《神仙传》、许仲琳的《封神演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后世网文上的仙侠小说不少都是取材于这些古典文学著作。

    不过仙侠小说和志怪小说有不小的区别,志怪小说应该属于神话类。

    到了近代,仙侠小说的开山之作是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

    这是一部将近500万字的巨著,其中天劫的设定和修炼体系独具一格,影响到后来大部分仙侠小说的创作。

    有意思的是,还珠楼主是按照武侠小说来写的《蜀山剑侠传》,没想到写出了新格局。

    林子轩没有写《蜀山剑侠传》的兴趣。

    他虽然知道这部小说,也看过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却没有看完《蜀山剑侠传》这部书,因为篇幅实在是太长了。

    他看过不少后世的仙侠小说,较为出名的算是《诛仙》和《仙剑奇侠传》。

    后者属于游戏,不过却有官方的系列小说。

    因为电视剧热播,他还看了《花千骨》,其他网络上的仙侠小说更是不计其数,只是质量参差不齐,大多以打打杀杀为主,缺少情怀。

    至于《飘渺之旅》这一类,应该算是升级流的。

    林子轩不打算写武侠小说了,开创性的工作做做就好了,太过重复意义不大,所以他准备写一部仙侠小说,开创仙侠这个流派。

    他选择了《仙剑奇侠传》。

    不仅因为他喜欢赵灵儿这个角色,还因为这部小说比较容易拍摄成电影,故事情节容易被观众和读者接受。

    《诛仙》的话太过魔幻了,估计这个时代的读者不怎么能够理解。

    向慨然对林子轩提出的“仙侠”这个概念比较感兴趣,两人交流,谈的比较随意。

    林子轩就随口拿《飘渺之旅》举例子。

    一位民国时期的落魄青年,被一名修士通过传送阵带到了另一个星球,在那里有各个朝代的遗民和各大门派的修士。

    这些人有法宝和符篆,用灵石修炼,争抢天材地宝,乘坐星空梭可以跨越星空。

    随着林子轩的讲述,一个以宇宙为背景,星空为战场,各种法力高深的修士纵横其中,互相杀伐的故事就这样在向慨然眼前展开了。

    他突然觉得自己写的武侠小说格局还是太小了,这才是大格局。

    他明白这还是武侠小说,只是换了一种讲故事的方法。

    把武功换成法宝,把城市换成星球,把侠客换成修士,但在故事情节的写法上没什么变化,都是穷困落魄的小人物通过不断的奇遇和冒险变得强大。

    当然,能够想到这个主意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突破。

    他看了看林子轩,觉得此人不愧是写通俗小说的大师级作家,随口一说就是一个好创意。

    在文学写作上,好的创意比好文笔更重要,鸳鸯蝴蝶派的作家写出来的小说大多都是一个套路,原因就是没有更好的创意。

    “那你怎么不动笔呢?”向慨然疑惑道。

    “我哪有时间写啊!”林子轩苦笑道。

    他要是把那些看过的小说都写下来,那他也不用做其他事情了,每天就写字好了。

    向慨然极为无语,你没时间写,可以找人代写啊。

    在这个时代的上海,随着报刊业的迅速发展,催生出了一批职业作家。

    为了赚钱,或者因为人情关系推脱不掉,一些出名的作家可能同时给十几家报刊写稿,就算他的写作速度再快,也无法满足要求。

    于是,代写就应运而生了。

    只要作家设定好了大纲,交代了大致情节,这些代写者就能很快的完稿。

    代写者一般都是不出名的写手,文笔不错,只是写作天赋不佳,与其向报社投稿被拒绝,还不如代写赚取生活费。

    向慨然这么一说,林子轩顿时醒悟。

    他其实知道这种方式,只是把脑海里的小说看成了自己私人的东西,不想和别人分享。

    现在的情况是他没有时间写出来,不如找一批文人过来,把故事大纲和设定发给他们,让他们填充故事情节,如此就能大规模的把后世的小说搬到这个时代来。

    这些通俗小说虽然文学价值不高,却有成为畅销书的潜质,可以大赚一笔,还能从中选取读者追捧的作品拍摄成电影。

    说干就干,林子轩找来平禁亚把计划说了一遍。

    平禁亚欣喜不已,觉得这位大老板终于开窍了,他早就想找人代写《射雕英雄传》的续集了,这么火爆的小说不写续集实在是太可惜了。

    平禁亚两年前也是代写圈子里的一员,很快就搜罗到六名专门代写的作家。

    于是,万象写作工作室就这么成立了。

    他们写出来的小说只能用同一个笔名,版权归万象书局所有,这就叫做写作专业化。

    林子轩拿出《飘渺之旅》和《甄嬛传》让他们试水,一部修真,一部言情。

    他提供大纲和背景设定,其他人填充情节,然后由他审阅。

    如果写的还算可以,又能得到读者的认可,就继续运作下去,像流水线一样的出产畅销小说,否则就当作一次尝试好了,反正也没什么损失。

第一百六十一章 文化倾销战略

    一个星期后,林子轩把工作室写的稿子收上来审阅。

    他给了这些人第一集的设定,大概能写上十万字左右,不过这些人只写了八万字不到。

    林子轩原本以为是他们的写作水平不行,不懂得拖剧情和灌水,这可是网文的两**宝。

    但他看了以后才知道,这些人完全理解什么是灌水,环境描写是一段一段的,甚至一张桌子都要写上一大段,大量的对话充斥其间,让人觉得好像是在唠家常一样。

    可就算是这样,还是没有凑够十万字。

    林子轩看了一会就找到了原因。

    原因是这个时代的文人文笔太好了,不会后世那种大白话的叙述方式,就算是啰嗦,也啰嗦的很有文采。

    这让林子轩非常汗颜,如果是他写这类小说,一定是通篇的大白话,一个意思翻来覆去的说,唯恐读者不明白。

    这就难怪一些文人攻击他的小说没有文采了。

    看来找这些人代写算是找对了,他们写出来的小说才真正符合这个时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唯一的瑕疵是这些人的写作风格不够统一,看起来更像是拼凑出来的小说。

    这也是代写小说的一大特点,由于代写的人经常替换,导致前后文风不尽相同,很容易被读者发觉,应该找人审核一下,尽量统一风格。

    不过通俗小说说到底就是消遣娱乐,只要情节吸引人,其他缺陷可以忽略。

    总体来说,林子轩比较满意,便让平禁亚继续这种经营模式,培养一个写手团出来。

    平禁亚不由得意气风发,有了这批写手每日提供的稿子,他终于能把《通俗小说周报》改成《通俗小说日报》了,这是万象书局向前迈出的一大步。

    这些小说将来还会出版发行,这又是一笔收入。

    这些作者也不局限于写小说,还可以写小品文和杂文,必要时还能参与论战,这是万象书局的后备力量。

    他似乎看到了一家大型出版社正在向他招手,而他正是这家出版社的领军人物。

    这个时候,他下意识的忽略了林子轩的存在。

    经过这件事情后,林子轩开始了发散思维,这种写作模式不必局限于中国,还可以写外国小说,而且是大批量的写作。

    他脑海里有不少只知道大概情节,却没看过原著的小说。

    比如《超人》和《变形金刚》之类的故事,他看过电影和美剧,如果写下设定和大纲,找一批精通英文的作者写这类小说,会不会在美国获得成功呢?

    反正只是通俗小说,不是那种需要精雕细琢的文艺小说。

    想想还真有这个可能,这样的话,就可以把这些小说倾销到美国去,在赚钱的同时,也能影响到美国的文化。

    如果以后好莱坞要拍摄这类电影,就要问问林子轩同不同意了。

    这样类推下去,日本的小说和漫画,苏联的小说,英国的小说……

    林子轩可以向全世界倾销文化产品。

    当然,这只是他的一个想法而已,想要实现需要极其庞大的工程。

    首先,在这个时代的中国,精通英文的人并不多,他们可以找到很有前途的工作,为什么要帮你代写小说呢?

    比如周瘦绢就精通英文,可他是《自由谈》的主编,不可能帮你写《超人》这类小说。

    其次,这些小说能不能获得成功还是未知数。

    毕竟时代不同,人们对阅读的需求也不一样,在后世畅销的小说放在这个时代可能会扑街,所以要慎重的选择。

    最后,这是一个长期的计划,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不是林子轩一个人能够完成的。

    他需要一个能够长期合作的团队。

    虽然有着诸多困难,但对于穿越者来说,没有挑战的人生太过无趣了。

    林子轩准备在上海做一个实验,上海的租界内有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群,说是一个联合国都不为过,他们有着各种不同的文化和习俗。

    只要摸清楚他们的阅读习惯,就能知道什么小说会在他们的国家畅销。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俄国人。

    来上海的俄国人都是逃难来的,你要是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种推崇苏联革命的小说,一定不会受到他们的欢迎。

    林子轩想首先拿日本人做实验,日本对中国倾销商品,林子轩就把文化反倾销过去。

    1915年,公共租界内的日本人已达到7169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纺织业大规模投资上海。

    1923年,上海到长崎定期航线开设,公共租界内的日本侨民继续增加,达到了2万人以上,而且平均每天都要增加5名日本商人。

    如今的虹口区,已经成为日本人的社区。

    日本人在虹口建立学校,用日语教学,教导日本礼仪,建立银行和医院,采用日元进行交易,可以说,虹口已经和日本国内没什么两样了。

    只要小说和漫画在虹口区的日本人里受欢迎,就能卖到日本本土去。

    林子轩和日本人的关系不好,而且中国小说想要进入日本并不容易。

    他要找一位日本人作为中间人,利用这个中间人把小说倾销出去,赚取日本人的钱财。

    他想到了一位日本人,此人叫做内山丸造。

    林子轩知道内山丸造,是从后世鲁讯的文集里看到的。

    何况,他在上学的时候也学过阿累的《一面》,那是一篇课文,讲了作者1932年在内山书店见到鲁讯的情景。

    1934年5月,上海的小报《社会新闻》在第七卷第十六期刊登了一篇短文《内山丸造底秘密》,其中写了内山丸造是日本小特务的事情,每月领取两百块薪水。

    还污蔑说和内山丸造交好的鲁讯也是日本特务。

    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小报这种程度的攻击是正常现象。

    为此,鲁讯在《伪自由书后记》中进行了驳斥。

    即便是在后世,这件事也一直没有确凿的证据,大多都是根据那份1935年《社会新闻》的报道进行的加工。

    林子轩不管内山丸造的身份如何,他只是想找一位中间人而已。

    从后世的资料看,内山丸造也乐于把中国的书籍介绍到日本,对于日本国内的文坛和出版社比较熟悉,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第一百六十二章 奇怪的客人

    这段时间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关系闹的很僵,林子轩来到虹口的时候就发现周围大都是戒备的目光,日本巡捕拦下他的车子,进行了盘查。

    林子轩坦然应答,他就是来转一转。

    他怎么也算是上海滩的名流,日本巡捕就算是不认识他,但看着证件上的名字也知道林子轩的身份。

    虽然弄不清楚林子轩的意图,不过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日本巡捕也不敢把林子轩抓起来。

    否则事情一旦闹大,就会很难收场。

    在巡捕眼中,这个中国人或许正希望如此,他们放林子轩进去,却跟在车子后面监视着。

    林子轩要去的地方是北四川路余庆坊弄口旁的魏盛里,内山书店就在那里。

    他没想到这个藏在小弄堂里的书店还挺有名气,很多有日本留学背景的中国人都知道,因为这里是上海极少卖日文原版书籍的地方。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在日本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后喜欢看日文原版书籍,好像不如此就无法证明自己曾经在日本留学一样。

    林子轩非常理解这种心理。

    因为他在书房里也会摆放不少英文原版的书籍,虽然他从来不看,可总是一种象征,特别是有在美国留学的朋友来访的时候,还会翻开来展示一番。

    林子轩虽然觉得别扭,但这是这个时代的普遍现象。

    到了在西方留学的留学生聚会的时候更为夸张,在交流中有人用法文,有人用德文,只懂英文的都不好意思开口,至少也要懂得三门外语才算是在西洋留过学。

    所以,林子轩一提起内山书店,很快就得到了地址。

    他对北四川路并不陌生,阮玲钰以前上的崇德女校就在这条路上,他找到内山书店,店面并不大,条件比较简陋,似乎还没有发展起来。

    林子轩觉得自己应该是来早了。

    现在的内山书店还在发展期,内山丸造恐怕要等到几年之后才会有能力把中国的书籍介绍到日本去。

    这是穿越者经常会犯迷糊的地方。

    林子轩心中想的事情是未来会发生的,而不是现在,中间存在着时间差,如果处理不好这个时间差,很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决定。

    就像那次和宋子闻的矛盾一样。

    他把事情看的非常大,因为宋子闻在未来很有权势,可在这个时间点上,宋子闻不过是个银行的打工仔而已,没什么可怕的。

    这一次也一样,他把内山丸造当成几年后的那个内山丸造了。

    算了,既来之,则安之。

    林子轩在小书店里转了转,店里大多是日文书籍和宗教书籍,他又看不懂。

    不一会,一位个子不高的日本中年男人从后面走出来,他先用日语说话,看到林子轩露出疑惑的神情,又用带着日本腔调的中国话和林子轩打招呼。

    林子轩回应了一下,并问起有没有文学类的书籍。

    内山丸造拿出一本书籍介绍起来,心中不由得奇怪,你既然不懂日文,询问这些做什么。

    内山丸造出生于1885年,小学没有毕业就辍学务工。

    他自12岁起先后在大阪和京都的商店当学徒。

    1913年,他为了生活从日本到中国上海从事药品销售工作,后来他以妻子的名义开办了“内山书店”。

    刚开始的时候,内山丸造是抱着试水的态度开办的这家书店。

    由于他是基督教徒,一开始卖基督教的读物,慢慢扩展到日文原版图书,因为在上海没有其他同类型书店的竞争,生意还算不错。

    作为生意人,他非常敬业的向林子轩介绍书籍,毕竟看林子轩的衣着就知道是有钱人。

    林子轩又问起这位叫做芥川龙之界的作家的情况,内山丸造既然经营书店,对于日本国内作家的情况倒是了解一些,便简单的说了几句。

    这位客人并不满足,又问起其他日本作家的情况,有些作家内山丸造都没有听说过。

    川端康城这位新晋作家他倒是有所耳闻,可三岛由纪芙是谁他就真不知道了。

    其实,三岛由纪芙要到1925年才会出生,林子轩对这个时代的日本作家了解不深,记得比较笼统。

    通过内山丸造的介绍,林子轩对日本文坛的状况有了大概的了解。

    可惜的是芥川龙之界的《竹林中》已经发表过了,这部小说在日本非常出名,后来被拍摄成电影,叫做《罗生门》。

    好消息是川端康城还没有成名。

    林子轩上学的时候学过《伊豆的舞女》,也看过《雪国》,这两本小说可以先写出来。

    当然,要用笔名,他可不想被人知道自己写了日本小说。

    他还可以把后世日本的电视剧列出大纲来,组织精通日文的写手团写出来。

    这类描写日本本土故事的小说应该会大获成功。

    林子轩记得在后世当《血疑》这部电视剧在中国播出的时候引起的轰动,他现在就把这种轰动返回日本。

    他还打听到内山丸造的日文书籍都是从东京一家叫做东京堂的书店进货。

    东京堂书店于1890年开业,1891年涉足出版业务,1898年创办《杂志世界》,在日本的出版行业有一席之地。

    林子轩打算把《伊豆的舞女》和《雪国》投给这家出版社,试试水。

    如果条件不错,那就继续合作,他还有更加宏大的计划,那就是漫画行业。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美国人,就数日本人对漫画情有独钟了,林子轩不怎么看漫画,但他看过根据漫画改编的动画片。

    比如《机器猫》和《圣斗士星矢》。

    他自然不可能拍摄动画片,但可以把他看过的动画片找漫画家还原成漫画卖到日本去。

    这就叫做文化产业的循环利用。

    鉴于《机器猫》里出现的科幻元素太多,《圣斗士星矢》又过于宣扬暴力,林子轩决定拿《聪明的一休》这部动画片来做实验。

    在将近一个小时之后,内山丸造终于送走了这位奇怪的客人,让他郁闷的是这人询问了半天,却没有购买一本书籍。

    林子轩刚刚离开,日本巡捕就走进了内山书店,盘问情况。

    此时,内山丸造才知道那位奇怪的中国人叫做林子轩,是一名小说作家。

第一百六十三章 我需要这里成绩最差的学生

    在后世,提起民国时期的漫画家,很多人都知道丰自恺,因为他的名气够大。

    但在二十年代的中国,还有不少从事漫画创作的人才,只是名声不显,或者在后世没有传下他们的作品。

    中国漫画和日本漫画略有不同,它以讽刺为主,而日本漫画偏向于叙事。

    这和两个国家的绘画界对漫画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

    在中国的绘画界,推崇水墨画,后来西洋油画传入中国,不少人又推崇油画,漫画则被认为是小道,得不到重视,只能用在书中的插画和报纸上的讽刺画。

    林子轩想要找漫画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丰自恺。

    他找了但杜予打听,但杜予在没有拍摄电影之前,以画月份牌上的仕女画为生,在上海画家的圈子里小有声望。

    但杜予知道丰自恺,不过现在丰自恺不在上海,应该是回老家浙江去了。

    1898年11月9日,丰自恺出生在浙江省崇德县。

    1914年,丰自恺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所学校里,丰自恺结识了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老师——李叔桐和夏丏樽。

    李叔桐是个很有名望的人,他多才多艺,后来出家为僧,称为弘一法师。

    1919年丰自恺学校毕业,组织发起“中华美育会”,创《美育》杂志。

    随后,和友人创办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包括图画、音乐、手工艺各科的艺术师范学校--上海专科师范学校。

    1921年东渡日本短期考察,学习绘画、音乐和外语。

    1922年回国到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教授图画和音乐。

    既然丰自恺不在上海,林子轩也不可能跑到浙江去把他拉回来,上海还有不少漫画家。

    说起来,这个时代的漫画家比较落魄,基本上都是兼职。

    因为光靠在报纸上画讽刺漫画很难养活自己,而且这种讽刺漫画很容易得罪北洋政府,生存空间极为狭小。

    但杜予介绍的漫画家叫做丁耸。

    丁耸生于1889年,幼年在上海老北门昌泰当铺当学徒,业余上美术专门学校进修。

    1912年,他第一个在《申报》上发表漫画,揭露权势人物只顾自己享受,不顾人民和国家利益的丑恶行径。

    后入上海美术学校教写生画,继而受聘于上海英美烟草公司广告部,从事香烟招贴画的绘制,业余时间在杂志和报纸上刊载漫画。

    这个时代的漫画家很多都在上海英美烟草公司画招贴画,比如非常有名的漫画家张广宇。

    可以说这家公司的广告部成了中国漫画家的摇篮。

    林子轩和丁耸见了面,谈了谈他想要画一种以叙事为主的长篇漫画的设想。

    其实,他的想法和中国的连环画比较类似,但连环画和日本漫画并不一样。

    连环画一般是一张插图配一段文字为一页,画面内容表现文字内容,文字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补充画面内容,画与文字比重是一半一半。

    日本漫画以画面为主,一页分为多个画格,画面和文字结合的非常紧密。

    丁耸对林子轩的想法不以为然,在中国想要依靠画漫画生活极为困难。

    他有一份稳定的工作,闲暇时在美术学校教书,在报纸上画漫画,这是兴趣,也是消遣,如果让他单纯的依靠画漫画吃饭,他无法想象。

    虽然林子轩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前景,但他并不相信,他觉得林子轩是异想天开。

    只是林子轩颇有声望,又是富家子弟,还有出版社和报纸,大家都在一个圈子里,他不好直接拒绝,便想到了一个婉拒的法子。

    “林先生,漫画对绘画功底的要求并不高,找美术学院的学生就能做到,他们应该会对这个设想感兴趣。”丁耸委婉的说道。

    他的意思是你骗那些学生比较容易些,他们一腔热情,很容易被你蛊惑,我已经人到中年,有家人要养,还是不陪你疯了。

    林子轩听出了其中的潜台词,他也理解丁耸的想法,但并没有就此放弃。

    或许美院的学生真的更好哄些。

    抱着这种想法,他来到了上海美术专门学校,这里也是但杜予的母校。

    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创建于1912年11月23日,当时名为“上海美术院”。

    上海美术院创立之初仅有绘画一科,专攻西洋画,后改为西洋画科;后增设有四科,分别是国画、西画、图案画、劳作。

    从1914年起,美术学院开办人体写生课,破除世俗偏见,于1917年公开举行了人体写生成绩展览会,开创了美术教育模特儿制的先河。

    正是这次展览会闹出了轩然大波,因为学生画的是一丝不挂的人体模特。

    在这个时代,这种大胆的做法引起社会的哗然,很多人都在大骂学校伤风败俗。

    上海闸北的议员呈文政府当局查禁上海美专的人物素描课,但公共租界当局并没有追究。

    1920年7月,校长刘海肃甚至聘请了一位俄罗斯女子成为专职模特,随后也聘请了一些中国妇女担任模特。

    刘海肃此人极富有争议,有人说他是大师,也有人说他是骗子。

    曾经在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呆过一段时间的徐杯鸿在1932年痛斥学校是“纯粹野鸡学校也”,而刘海肃只会吹牛而已。

    鲁讯也写文章讥讽过此人,认为此人过于吹嘘自己的成绩了。

    1921年美术学院改名为上海美术专门学校。

    1922年迁址于上海法租界菜市路440号以永锡堂浙绍会馆为基础改建的新校舍。

    林子轩的到来引起了学校的重视。

    这种出名的小说家无论是来演讲还是参观,都值得热烈欢迎,特别是当林子轩说想找几位学生帮忙的时候。

    校方认为林子轩看上了他们学校的优秀学生,便热情的介绍起来。

    这让林子轩很不好意思,他其实是想找几位成绩最差的学生,这类学生有绘画基础,但没有绘画天赋,刚好可以骗过来画漫画。

    如果真的把那些成绩优异的绘画苗子拉过来画漫画,导致中国未来损失了几位绘画大师,那林子轩的罪过可就大了。

    他不想误人子弟啊!

    “我要找这里成绩稍差的学生来给书籍画插画。”林子轩婉转的说道。

第一百六十四章 笔名

    这个理由说的过去,林子轩有自己的出版社,找人给书籍画插画很正常。

    但对美术学校的人来说就有点打脸了,他们招收学生都是冲着培养成国画大师或者油画大师的目的去的。

    书籍插画其实和广告画差不多,按照书中的情节画出人物和环境,起到烘托故事的作用。

    这和给烟草公司画广告画没什么区别,在艺术家眼中,这些都是小道,与其说是画家,不如说是画匠。

    这种观点当然是偏见,但却是社会主流的普遍共识。

    在后世,一幅油画能够拍卖出上千万,一幅插画能卖出几百块就不错了,无论从艺术成就上,还是价值上,两者都无法相比。

    林子轩说完,场面有些冷。

    好在他没说找美院的学生是去画漫画的,否则会更为尴尬。

    美院的校方不会明说看不起漫画师,但他们心里怎么想就不知道了。

    好在大家都是成年人,校方也不会把林子轩赶出去,而且美院里的确有些没什么天赋的学生,能够给他们找条出路也不错。

    学校很清楚,不是所有学生未来都能成为绘画大师,那么宣传只是鼓励学生而已。

    只是被林子轩这么一闹,脸面上有些不好看。

    你来我们学校不找最好的,反而找最差的,好像知道我们学校教不好学生一样。

    最后,校方带来了三个人,两男一女。

    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是最早实行男女同校的学校,学习绘画的学生一般都较为开放。

    这三人心情不错,估计校方没有把实情告诉他们,而是把这个难题交给了林子轩,林子轩也想试试美院的学生好不好忽悠。

    “你们想不想流芳百世,让以后的人记得你们?”林子轩认真的问道。

    三个人互相看了看,有点莫名其妙。

    他们听说上海滩著名的才子要见他们,心里有点见到名人的小兴奋。

    没想到刚见面林子轩就谈论什么“流芳百世”,他们还好好的活着呢,谁会没事考虑百年之后的事情啊。

    但既然林子轩问了,三人就配合着回答了一句,当然想啊!

    “好吧,现在有一个机会,你们会从事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只要做得好,就能名利双收……”林子轩蛊惑道。

    “那要是做不好呢?”唯一的一名女生打断道。

    “做不好你们也可以回来继续学画画。”林子轩回应道,“只要加入万象书局的绘画部门,就有丰厚的薪酬和优厚的待遇,你们愿不愿意加入?”

    两名男生很有兴趣,那位女生还在犹豫。

    能够交纳学费进学校学画画的女学生家庭条件应该都不错。

    这可不是受人轻贱的电影和戏曲行业,女孩子学习琴棋书画是培养情操,很多名门闺秀都善于绘画。

    当然,真正的豪门会延请著名画家到家中教学,或者进入女校学习。

    在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学习的女孩子应该出自中产阶级和小业主家庭。

    “林先生,你为什么找我们呢?我们的绘画功底很差的?”那名女学生不解道。

    你要不要那么聪明啊!

    “学校既然推荐了你们,就说明你们有自己的优点,这个世界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林子轩深沉的说道,“你们会发现自己也有擅长的一面。”

    “林先生,你说的真好,我就觉得自己会成为一名大画家。”女学生激动道。

    “你一定会成功的。”林子轩违心的说道,“你可以从加入万象书局开始,一步步的实现你的梦想。”

    凭借着他的一通忽悠,这三名学生终于愿意离开学校,进入万象书局工作了。

    林子轩离开美院的时候,思绪飘忽,不由得想起了另外一名女子,她也喜欢画画。

    1922年8月,在家庭的撮合下,陆小蔓和王庚结婚了。

    在那之前,林子轩收到了一件包裹,里面是一幅陆小蔓的自画像,画像中她微微的笑着,然后,他们两人的通信就断掉了。

    王庚和陆小蔓都是北平交际圈的名人,结婚的时候北平的报纸上有长篇的报道。

    林子轩找来看了,从照片上看,她似乎很快乐。

    如今林子轩自己也结婚了,那段在海上的情愫早已随风而去,了无痕迹。

    回到万象书局,他把这三位美院的学生交给平禁亚管理。

    先让他们见识一下什么是万恶的资本家,让他们看看在签合同之前和签合同之后两张不同的嘴脸,然后再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

    这么说可能有点夸张,但林子轩没有时间慢慢的哄着他们。

    他刚刚来到办公室,就看到在书局实习的蒋伟鬼鬼祟祟的在外边游荡,手里还拿着什么,应该是她写的稿子。

    在林子轩的鼓励下,蒋伟开始勤奋的写作,不时会拿几篇文章给林子轩看。

    他把蒋伟叫进来,接过稿子,看第一眼就愣住了。

    “这是你的新笔名?”林子轩惊讶道。

    “是啊,我觉得蒋伟和蒋冰之都太麻烦了,就找了一个笔画少的姓氏。”蒋伟解释道。

    “那后面一个字呢?”林子轩追问道。

    “那个字是我在字典里闭着眼睛摸出来的,刚巧就摸到了那个字。先生,有什么不妥么?”蒋伟担心道。

    “没什么,只是好奇。”林子轩笑着说道,“看来以后我取笔名也要用这种方法了。”

    他虽然嘴上这么说,但内心里绝不平静,因为他看到的这个笔名叫做“丁灵”。

    这会是那个和萧虹齐名的传奇女作家丁灵么?

    林子轩知道这种可能性很大,一个文笔很好的进步女青年和这个笔名加在一起,相信绝不是巧合。

    “先生,我能不能演电影啊?”丁灵小心翼翼的问道。

    “你想演电影?”林子轩颇为诧异。

    “是啊,我非常喜欢看电影,也想演电影,上学的时候,我就喜欢表演舞台剧,我们排演了很多话剧,包括先生的《雷雨》,我演的是四凤,我还演过国外的戏剧……”丁灵滔滔不绝的说道。

    林子轩听得额头冒汗,这太过狂热了,你还是做作家这份很有前途的职业去吧。

第一百六十五章 社会风俗大调查

    和这个时代的进步女青年一样,丁灵喜欢绘画,后来还考过美术学校,可惜没被录取,她喜欢文学,也喜欢表演,是一名文艺积极分子。←頂點小說,

    就算是冯程程有段时间也热衷于话剧表演,还好现在不提了。

    可若是让她一直呆在家里又不现实。

    这些经过新思潮洗礼后的女青年们不再满足于相夫教子的生活,而是想参与社会活动,展现自身的价值。

    她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懂得这个社会的交际原则,有**的思想,也有**的能力。

    林子轩认真思考过冯程程未来的职业规划,到女校教书对时间限制过严,肯定不行,要找一份时间上较为宽松的工作。

    既不会太累,也不会太过抛头露面。

    他想到了女装店,专门经营从巴黎和纽约进口来的时尚女装。

    这种女装的客户大多是上海滩的阔太太和富家小姐,和这些女人交往问题不大,还能趁机扩大社交的圈子,不想做的时候交给店员即可。

    如今,冯程程和宋家三小姐交往密切,朝着社会活动方面发展,这可不是一个好现象。

    林子轩不希望家里出现一位社会活动家,他本身对这种事情没什么兴趣,偶尔参与可以,但作为职业就免谈了。

    女装店的事情要尽快进行了,在庐山避暑的时候可以和程程详细谈谈。

    丁灵还在等着林子轩的回答,她不知道林子轩的思绪早已飘到了万里之外。

    相对于拍摄电影,在书局实习真的没什么意思。

    万象书局出版的书籍大多是畅销小说,也就是说以鸳鸯蝴蝶派的小说为主,还有一些翻译的国外书籍。

    丁灵的工作是校对这些小说,看看有没有错别字,或者语句是否通顺等等。

    对于一名追求进步的青年,每天看鸳鸯蝴蝶派这类旧派小说,简直是一种煎熬,所以她就想着转到电影部门。

    “先生,我真的喜欢表演。”丁灵再次强调道。

    “好吧,我答应了。”林子轩无奈的说道,“不过拍电影很辛苦,你刚开始只能扮演配角,到时候可别叫苦。”

    “谢谢先生。”丁灵兴奋道。

    林子轩摇了摇头,他担心自己造就了一位电影女明星,却让中国少了一位女文学家。

    “别忘了写作,你有写作天赋,别荒废了。”林子轩提醒道。

    “好的,先生。”丁灵答应着离开了。

    这时候,平禁亚走了进来,他听到了林子轩和丁灵的对话。

    “你这么看好她,不如收做弟子好了。”平禁亚打趣道。

    林子轩想了想,这个弟子可不是学校里的学生那么简单,而是真正的师徒关系。

    在学校里,凡是听过林子轩讲课的都可以称为林子轩的学生,但弟子更多的是继承衣钵的意思,不是什么关系都能称为弟子的。

    徐至摩拜了梁启朝为师,这才算是弟子,是真的要广邀宾朋,行拜师礼之后才算入门。

    这和武侠小说中的外门弟子和亲传弟子是一个意思。

    如果林子轩收了丁灵做弟子,那以后丁灵在文坛就有了后台,不说可以横着走,至少前途一片光明。

    可一旦林子轩出事,作为弟子的丁灵也会遭殃,两者有着连带的关系。

    林子轩想到了丁灵以后要走的道路,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收一名未来的文学家做弟子固然很有成就感,但将来的事情很难说的清楚。

    平禁亚向林子轩说了万象书局正在进行的“中国百县行计划”。

    这个计划是和世界书局联手打造的,在中国选择一百个县城发展销售网点,把发行渠道深入中国的基层中去。

    万象书局负责其中的五十个县城,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

    林子轩没有犹豫,这是关系到万象书局能否做大做强的关键一步,就算是暂时亏本,也可以从其他部门补充资金。

    当林子轩还在为冯程程抛头露面的问题而苦恼的时候,在北平,一场更为开放的大调查正在进行之中。

    这次的调查被称为社会风俗大调查。

    1923年5月,北大国学门成立“风俗调查会”,张京生被推举为主席。

    在拟定风俗调查表时,张京生列出了30多项,其中一项便是“性史”。

    张京生于1888年2月20日生于广东省饶平县浮滨镇大榕铺村。

    1910年张京生来到上海,先进由法国天主教主办的上海复旦学校。

    由于革命的需要,半年后入北京法文高等学校,后又考入京师大学,以学生的身份从事京津保同盟会反清活动。

    1912年12月至1915年就读巴黎大学,1916年至1919年,在法国里昂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21年10月至1926年,接受北大校长蔡元赔的聘请任北大哲学教授,专门开设性心理和爱情问题讲座。

    在北京大学的这五年,是他大放光彩的五年。

    在法国留学期间,由于受法国提倡性解放和性自由的文化背景的熏染,强化了张京生性学研究的兴趣。

    1923年1月,北大教授谭熙虹在妻子死后娶了妻妹陈淑珺,已有婚约在身的陈淑珺的未婚夫沈厚赔从广州赶至北平,在《晨报副刊》上大打笔墨官司。

    一时间,经各方媒体炒作,闹的沸沸扬扬,满城风雨。

    这时候,张京生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他的爱情观。

    他的爱情定则有四:一是爱情是有条件的;二是爱情是可比较的;三是爱情是可变迁的;四是夫妻为朋友的一种。

    公开为陈淑珺辩护,他还宣称:“主婚既凭自己,解约安待他人!凭一己的自由,要订婚即订婚,要改约即解约。”

    这在包办婚姻为主流的时代遭到了强烈的反对,从而在北平引发了一场爱情观的大讨论,鲁讯等社会名流都参与其中。

    鲁讯甚至说这种爱情观“25世纪或能通行”。

    这可比林子轩引起的那场在上海的爱情大讨论轰动的多,因为张京生什么话都敢说,他不怕社会舆论的抨击。

    对于张京生而言,爱情大讨论只是一道开胃菜。

    他在5月份提出的“性史”大调查更是挑战国人的神经,他还在北大的课堂讲授“性史”。

    在后世,这就是生理卫生课。

    可就算是后世的老师讲生理卫生课的时候都是遮遮掩掩,可以想象,在民国时期,张京生的所作所为有多么的大胆,可以说是惊世骇俗。

第一百六十六章 新感觉派小说

    林子轩在穿越之后,逐渐发现了一个在后世会被大多数人忽视的事实,那就是后世的语文课本实在是太过强大了。︽頂點小說,

    课本里的文章囊括了古今中外诸多散文、小说和诗歌,而且大部分都是名篇。

    加上课外导读的部分,他都惊讶于自己的阅读量。

    但当时上课的时候并不觉得自己学习的都是文学的精华,反而不怎么喜欢,觉得枯燥。

    或许和老师总是讲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有关,什么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腐朽没落,什么表达了作者对于封建社会的批判。

    一个中学生懂得这些么?喜欢听这些么?

    林子轩并不是想批判语文教学的方式,而是觉得语文应该讲述文字的美妙,而不是分成一段段的讲解或许连原作者都不知道深刻含义。

    当然,真要是那么讲,中学生可能还是听不懂。

    总之,穿越之后的林子轩意识到语文课本这种大杀器,给他提供了众多作家的作品。

    虽然有些文章只是节选,但没关系,他只要知道大概的情节设定就好了,他有庞大的写手团做后盾,完全可以进行二次创作。

    他想要郑重的提醒以后的穿越者,穿越带着语文课本就好了,那种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伊豆的舞女》是高中一年级的读物,它是川端康城早期的作品。

    充分体现了川端式的“佛典”文学特征,由于受佛教宇宙观的影响,川端康城的人生理想显得既气势恢宏,又虚无缥缈。

    小说通过一位孤儿出身的大学预科生去伊豆旅行,途中与流浪艺人结伴而行,其间对一位14岁的舞女产生了一种似恋非恋的爱慕之情。

    小说带有日本文学的典型特征,刻意的精致,淡淡的哀伤和朦胧的意境。

    这是林子轩在后世的课外读物中看到的解说文字,其中还有对川端康城生平的简单介绍。

    川端康城出生于1899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是日本新感觉派作家。

    所谓新感觉派是日本20年代初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但1920年爆发了经济危机,给社会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困难,社会上蔓延着一种虚无和绝望的思想,以及西方贪图瞬间快乐的风气。

    新感觉派认为,人们要以视觉、听觉来认识世界和表现世界。

    他们认为艺术家的任务是描写人的内心世界,而非表面的现实,他们强调主观和直感的作用,认为文学的象征远比现实重要。

    新感觉派传入中国,在20年代的上海风靡一时。

    这类小说大多取材于大都市的病态生活,通过描写大都市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日常现象和世相世态,暴露出都市男女的堕落与放纵、寂寞与空虚。

    非常适合上海滩十里洋场的氛围,成长为中国最完整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在后世,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叫做莫严,他的《透明的红萝卜》以构思的奇特、感觉化、体验化的叙事方法和空灵的意境震动了文坛。

    在西方文坛,这种写法叫做意识流。

    在日本,意识流加上日本特有的唯美主义就成了新感觉派。

    中国作家则力图兼容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把“心理分析、意识流、蒙太奇等各种新兴的创作方法,纳入了现实主义的轨道”,因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感觉派”小说。

    林子轩对意识流一点都不陌生,英国的弗吉尼亚伍尔芙就是意识流的代表作家。

    两人在信件中交流了这种写作方法。

    意识流的故事叙述不是按时间顺序依次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

    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紧密的逻辑联系。

    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

    公认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有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伍尔芙的《到灯塔去》、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等。

    川端康城虽然是新感觉派的发起者和中心人物,但他并不坚持一定要用这种写作方法。

    比如,他的代表作《雪国》,就回归到了日本古典文学的创作上来,

    在日本古典文学中,“物哀”是整个日本传统文学的美学准则。

    他们认为“在人的种种感情上,只有苦闷、忧愁、悲哀,也就是一切不能如意的事才是使人感动最深的”。

    所以,日本文学总是在“唯美”和“物哀”这两大主题上打转。

    《雪国》

    这篇小说中充满了失意、孤独、感伤等悲哀的感情,结局也具有一定的悲剧色彩,可以说达到了“唯美”和“物哀”的极高境界。

    当然,《雪国》也体现了新感觉派小说的特色,还掺杂着日本的禅意和虚无主义。

    林子轩并不太理解这种刻意追求的唯美和哀伤,他觉得有些过于矫情了。

    但这毕竟是一部世界级的小说,只能说他的文学鉴赏水平还没有达到那种高度,他最大的优点就是不会不懂装懂。

    好在抄袭小说不需要真的理解,只要逐字逐句的写下来就好了。

    《雪国》不到八万字,半个月就写完了,林子轩需要考虑起一个日本的笔名。

    他想起后世的一位日本作家,每年诺贝尔文学奖即将揭晓的时候都会被人提起,而且此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赔率极高。

    可惜,他一直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常年陪跑,堪称最悲壮的入围者。

    和一直冲击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小李可谓是同病相怜,据说小李又要冲击奥斯卡了,不过林子轩是看不到了。

    这个人叫做村上春术。

    林子轩把这个名字写到了《雪国》作者的位置,然后把稿子交给平禁亚,让他找一位精通日语的人翻译出来。

    他会把这本书出版,和漫画版《聪明的一休》放在内山书店里寄售,看看日本人的反应。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055/ 第一时间欣赏民国大文豪最新章节! 作者:薪越所写的《民国大文豪》为转载作品,民国大文豪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民国大文豪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民国大文豪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民国大文豪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民国大文豪介绍:
穿越到民国,成为大文豪。
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传统和新潮思想的交锋,海派和京派的争斗,十里洋场,纸醉金迷。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分享书籍《民国大文豪》作者:薪越
民国大文豪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民国大文豪,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民国大文豪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