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民国大文豪TXT下载民国大文豪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民国大文豪全文阅读

作者:薪越     民国大文豪txt下载     民国大文豪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百八十二章 海宁观潮

    九月下旬,徐至摩给林子轩写信,邀请他来海宁看钱塘潮。

    此时的徐至摩并不在北平,而是在他的老家海宁。

    因为祖母过世,他在八月份便回家守丧,可他是个喜好交游的人,在老家觉得憋闷。

    特别是他和张幼怡离婚的事情,让家中的父母极为气愤。

    “不知怎的,像是鸽子的翎毛让人剪了,再也飞腾不起来。”

    他在信中如此诉苦。

    其实,徐至摩在北平混的不错,他办了一所文学俱乐部,也就是新月社,还加入了文学研究会,成功的混入了新文学的圈子,聚拢了一批小势力。

    除了还没有追到林徽茵外,也算是人生赢家了。

    这样的人就因为在家里呆了几天,被父母责骂两句,就发牢骚诉苦,还用比喻句。

    林子轩真想回他一句话:贱人就是矫情。

    他也算是了解徐至摩,这人本质上不坏,但就是有着富家子弟的诸多特点。

    比如喜欢结交朋友,喜欢玩乐,容易冲动,追求美丽的女人,在感情上一塌糊涂,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不怎么顾及他人的感受等等。

    这种性格有种称呼叫做纨绔子弟,但若是放在一位诗人身上,那就是诗人的浪漫情怀。

    所以说,这个时代对于才子非常的宽容。

    纨绔子弟追求美女,那叫为恶;才子追求美女,那叫风雅。

    当然。这和他们追求美女的方式不同也有关系,纨绔子弟用的是金钱和权势。才子用的是诗作和才华,但从本质上看。他们都是在耍流氓。

    林子轩觉得这是徐至摩的不成熟。

    此人一直都是顺风顺水,没经受过挫折,加上有着诗人丰富的感情,才造就了这位民国时期的传奇人物。

    徐至摩在家里守丧出不去,但又不甘寂寞,就广邀朋友,到他老家看潮。

    每年的钱塘潮都会吸引不少游客前往观赏,而海宁的盐官镇是最佳的观潮地点,所以又叫做“海宁观潮”。

    林子轩原本不想理会。

    钱塘潮有什么好看的。他在后世每年都在电视上看过,还有飞机在空中航拍的镜头,比在现场看壮观多了。

    而且,冯程程刚刚怀孕,虽然他帮不上什么忙,但在她身边总是好的。

    不过徐至摩并不死心,他告诉林子轩,这次有不少人都去,包括胡拾和陶形知等人。可以说是一场文坛上的盛事。

    胡拾此刻也不在北平,而是在杭州。

    他从1922年底就请了长假,一直在杭州修养身体,有时候也会到上海参加文化活动。

    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其实,胡拾在杭州过的很快乐,并称“我一生最快活的日子”。

    原因是他出轨了。和一名叫做曹诚映的女子在杭州南山的烟霞洞同居。

    更有意思的是,1917年。胡拾和江东秀结婚那年,曹诚映是他们的伴娘。

    胡拾是包办婚姻。江东秀的性格颇为泼辣,也就是俗称的妻管严,但胡拾有着一颗闷骚的心灵,在1923年到杭州的时候,遇到了当年的伴娘曹诚映。

    他认为这是一次命中注定的相逢,于是大胆的采取了行动。

    当时,曹诚映和她的丈夫胡冠应都在杭州求学,他们是以亲戚加小老乡的身份陪胡拾游西湖的,从亲戚的角度看,曹诚映是胡拾的表妹,虽然他们没有血缘关系。

    几日盘桓下来,胡拾与曹诚映情愫暗生,同游的胡冠应竟然一无所知。

    而且,胡冠应还在胡拾的建议下,离开杭州,去天津南开中学读书。

    从这里就能看出文化人的蔫坏了。

    胡拾为了能够和曹诚映双宿双栖,直接把曹诚映的丈夫给劝走了,以胡拾在青年心目中的地位,做这种事情实在是太容易了。

    于是,胡拾租下杭州南山烟霞洞的两间小房,与曹诚映过起了神仙眷侣的生活。

    当然,对外宣称是曹诚映帮他料理家务,只是一个保姆。

    在北平的江东秀给胡拾写信说:“佩声照应你们,我很放心,不过她的身体不很好,常到炉子边去做菜,天气太热了,怕她的身体受不了,我听了很不安,请你们另外请一厨子吧,免得大家劳苦。”

    江东秀并不知道,他们怎么会辛苦,而是快活的不得了。

    他们读书、下棋、讲故事、看月亮、观日出,**做的事情。

    由此可见,民国时期的文化人在个人情操上大多都不怎么靠谱,不仅会流连风月场所,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沾花惹草。

    这一次,徐至摩邀请的大多是有欧美留学背景的学者和社会名流。

    陶形知是著名教育家,他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赴全国各地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推动平民教育。

    他这次从北平来上海,是到上海商务印书馆找朱京农。

    他带来了《平民千字课》手稿,请时任印书馆编辑的朱京农再修改修改,希望该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朱京农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如今是商务印书馆的编辑,后来更是成了商务印书馆的经理,并在教育部任职。

    此外还有陈衡浙,笔名莎菲,1914年考取清华留美学额后赴美,先后在美国沙瓦女子大学、芝加哥大学学习西洋史、西洋文学,分获学士、硕士学位。

    1920年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讲授西洋史,是中国第一位女教授。

    她的丈夫任叔勇,1916年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得学士学位。随后又考进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化学工程专业,1918年毕业,获硕士学位。

    1920年,到北京大学任化学系教授,是中国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林子轩知道这些人,都是在各自领域内拔尖的人物,而且大多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是他的校友。

    他没办法推辞,只好答应下来。

    1923年9月28日,徐至摩来到上海,和众人聚齐,一起前往杭州和胡拾会面。

    然后,众人再去海宁观潮。

    让林子轩没想到的是,一行人中多出了一个人来,此人是任叔勇邀请来的,叫做汪兆名。

    他还有个笔名,叫做汪精为。(未完待续。)

第一百八十三章 逼我出绝招

    看到汪精为,林子轩想起一首诗来。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这是1910年3月,汪精为刺杀清朝摄政王载沣事败后被捕,清朝法庭判汪精为“大逆不道,立即处斩”。

    汪精为在狱中口占此诗,表明他革命的决心,一时为人传诵,他也因此成名。

    可是谁都没有想到,正是这位意志坚定的革命者,二十年后竟然成了汉奸,卖国求荣。

    林子轩不知道这二十年里汪精为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他也没有兴趣知道,无论什么原因都不能背叛自己的国家。

    这是做人的底线。

    此时的汪精为还是孙仲山身边的亲信,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

    他在上海主要负责宣传工作,和上海文化界的人来往颇多。

    他本人出身书香门第,精通传统文化,富有才学,和人交谈的时候温文尔雅,很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或者说极富个人魅力。

    林子轩虽然想疏远汪精为,但汪精为对林子轩却非常热情。

    汪精为了解林子轩在上海文化界的地位,也知道林子轩和宋家的关系不错,甚至还得到过孙仲山的赞许。

    当然,以他的身份没必要奉承林子轩,但想要结交的意图还是有的。

    林子轩有出版社和广播电台,这都是极为重要的宣传工具,就算是电影公司,也可以拍摄新闻纪录片。

    和这位上海滩的传媒巨子打好关系对他的工作极为有利。

    汪精为甚至谈起了前些天林子轩给日本灾区捐书的事情。盛赞林子轩的举动加深了中日民众之间的文化传承,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无论这些人心里怎么想。但当着林子轩的面,说的自然都是好话。

    就这样。他们一行人从上海坐火车朝着杭州而去,在杭州的斜桥下车,胡拾和曹诚映等人已经在斜桥等着了。

    林子轩和胡拾还是第一次见面。

    以往胡拾来上海的时候,两人总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错过了。

    这和林子轩不怎么交际有关,胡拾的名气很大,到了上海总会受到一帮文化人的追捧,那不是林子轩喜欢的场合。

    徐至摩之所以让林子轩过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促成林子轩和胡拾见面。

    两位新文学的领军人物会面,风云际会。一定是一段文坛上的佳话。

    徐至摩是个好热闹的人,也有些小心思。

    林子轩和胡拾都和新月社有关联,新月社只要有这两人坐镇,一定能吸引更多文人加入,成为中国顶尖的文学团体。

    此时的胡拾心情不错,也没有避讳他和曹诚映的关系。

    自从曹诚映和胡拾有了关系后,就和原来的丈夫离婚了,离婚的原因是她和丈夫结婚多年没有生育,于是。她的婆婆就给儿子纳了小妾。

    前来杭州的人对此心里有数,徐至摩怕林子轩不知道,还暗示了胡拾和曹诚映的关系。

    林子轩没有闲心管别人的事情,反正是你情我愿。没人逼迫。

    只是后来这位曹姓女子的结局不怎么好,没有成功上位,反而为胡拾堕胎。后来到美国留学,胡拾又托他在美国的情人照顾曹诚映。

    但此时的曹诚映站在胡拾身边。露出温婉的笑容,一脸幸福的模样。

    林子轩和胡拾没有矛盾。反而颇有交情。

    在林子轩和郭沫偌的新诗论战中,胡拾力挺林子轩,后来林子轩在上海讲《红楼梦》,胡拾认为这是对他“整理国故”的支持。

    所以,两人的会面非常融洽。

    他们一行有十一人,分成两艘船,从斜桥到杭州湾,然后上岸前往观潮胜地盐官镇。

    早上从上海出发,此刻已经到了午饭时间,众人就在船舱里凑合着吃了。

    因为人多,较为拥挤,饭菜倒还可口,都是杭州本地的船菜,包括小白菜芋艿、鲜菱豆腐、清炒虾仁、粉皮鲫鱼、雪菜豆板泥、水晶蹄膀、芙蓉蛋汤等等。

    文人聚会,谈论的大多是文学,他们一边欣赏风景,一边高谈阔论。

    胡拾如今越发的钻入传统文化之中了,他大力提倡青年人要“整理国故”,引起不少进步文人的不满。

    他似乎想从传统文化中为新文学寻找到支撑点,也就是思想基础。

    新文学不能是无根的浮萍,也不能全盘西化,而是要有自己的根基,胡拾认为这个根基还是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

    汪精为和徐至摩都是善谈之人,汪精为旧体诗做的好,但和做新诗的徐至摩也谈得来。

    其他人你一言我一语的闲聊着,倒是有不少新奇的见解。

    等到下午时分,他们来到了盐官镇,这一日倒是看潮的好天气,众人走在堤坝上,望着汹涌而来的潮水,耳畔响起浪涛拍岸的声音。

    一时间,心胸似乎也开阔了不少。

    徐至摩提议众人作诗留念,无论是新诗旧诗皆可,就算是打油诗也无所谓,只是好玩。

    他当即在堤坝上奔跑几步,充满感情的念了一首即兴小诗。

    在场的都是颇有文学功底的人,赋诗不在话下,除了林子轩,他在脑海里搜索着和看潮有关联的诗歌。

    怎么都是古代的诗句?难道就没有现代诗么?

    说实话,他们这些人中按照诗名的话,以林子轩最高,胡拾虽然写了《尝试集》,但那只是试验性的作品,文学价值不高,胡拾也不以诗歌见长。

    林子轩是新诗的奠基人,在新诗方面是绝对权威,其他人都有意识的把他放在后面压轴,并没有催促他。

    这算是对林子轩的一种尊重。

    等到胡拾念完一首咏赞浪潮的白话诗后,他们就等着林子轩的杰作了。

    林子轩搜了半天,终于找到了一首类似的诗作,虽然不怎么应景,但勉强凑合,只是他不知道该不该念出来。

    在这种场合他也不能随便念一首打油诗敷衍了事,那是对其他人的不尊重,不符合他新诗奠基人的身份。

    这是你们逼我的,我只能出绝招了!

    他站在堤坝上,眺望远方,高声吟诵。

    “**寒秋,钱塘东去,老盐仓口。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众侣同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未完待续。)

第一百八十四章 关于诗歌的话题

    众人非常惊讶。◎頂點小說,

    他们以为林子轩要念一首或慷慨或唯美的新诗,却没想到林子轩写了一首词。

    而且,这首词乍听起来很有气势,配合着眼前滚滚而来的钱塘江大潮,让人有一种在潮头浪尖弄潮的感觉,不由得心潮澎湃。

    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佼佼者,是这个时代的弄潮儿,有着各自的理想和抱负。

    这首词写出了他们的心声,指点江上,激扬文字,不正是他们正在做的事情么?

    在这个变革的大时代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自然是他们这些人了,他们少年时到国外留学,如今学成归来,正要用自己的力量改变这个国家的现状。

    曾经的理想,如今正在一点点的实现,虽然过程中会有艰辛,不过一切都很值得。

    其他人或许只是感慨人生,但汪精为尤为动容,和其他文人不一样,他的理想和抱负是在政治上,这句话让他感触最深。

    “子轩啊,你真是深藏不露。”胡拾赞许道,“想不到你不仅新诗写的好,这词作的也好。”

    “让诸位见笑了,只是有感而发,不怎么应景。”林子轩谦虚道。

    “的确有点偏题,不过气势很足。”胡拾点评道,“青年人就应该有这种气魄。”

    以他在文坛的身份自然可以这样说。

    很多年后,胡拾还曾点评过一首《蝶恋花》,和这首《沁园春》是同一个作者,胡拾指出了词作中韵脚有问题,并称“没有一句通的”。

    当然,这种说法有失偏颇。虽然那首《蝶恋花》的确不押韵。

    “今日有这首词便不虚此行。”徐至摩兴奋道。

    他同样奇怪林子轩还会作旧诗词,在他的印象中,林子轩的古文基础很差。

    他们这代人蒙学的时候正赶上清朝末年,在小城镇进行的是私塾教育,但在上海租界内,早已有了西方式的学校。

    徐至摩先在家塾读书。后进入硖石开智学堂,从而打下了古文根底。

    林子轩则直接进入了上海虹口爱国小学读书,虽然学校也教授古文,但古文的底子不好。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徐至摩在心里感慨。

    就像是几年前在纽约的时候,如果谁说林子轩会写小说,他一定认为是个玩笑,可现在林子轩已经成了新文学的领军人物。

    其他人则没有这种怀疑,他们觉得林子轩既然敢讲《红楼梦》。对传统文学自然有很深的研究,写一首旧诗词是正常现象。

    这首词写的很好,说明林子轩的古文造诣很深。

    众人对这首词谈论了一番,抒发了一下感想,也就仅此而已了。

    这次来海宁不仅看了钱塘潮,还结交了朋友,听到了一首好诗词,大家都很满意。

    徐至摩提议众人先看夜潮。看完后开船到他老家硖石住上一晚,第二天一早到锦霞馆吃羊肉面。再去俞桥看枫叶。

    钱塘夜潮很有名,不仅是看,重点是听,就像是听一首气势磅礴的交响曲一样。

    但在这样的天气,夜晚会很冷,任叔勇和陈衡浙夫妻二人执意要回上海。

    林子轩也想回去。却被徐至摩挽留,于是,一拨人回上海,另一拨人返回了杭州。

    晚上的时候,众人在西湖旁的老字号楼外楼吃了一顿大闸蟹。

    吃蟹是一个讲究活。汪精为因为不怎么精通而被徐至摩讥笑为外行,他也不生气。

    此人很能饮酒,一个人喝大半瓶白酒毫无醉意,席间众人谈天说地,好不热闹。

    谈论最多的还是诗歌的话题,大家又把林子轩的那首词点评一番。

    徐至摩喝的有些微醺,说起了他在英国的游历。

    并把英国的社会精英推崇林子轩的事情说了出来,甚至提到美国诗人艾略特写作诗歌的灵感来自于林子轩的诗作。

    艾略特的《荒原》已经发表了一年的时间,在欧美诗坛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文学评论界对《荒原》的解读层出不穷,认为这是这个时代最好的诗歌之一。

    艾略特因此名声大振,成为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但在中国,艾略特还不为人所知,只出现在文学杂志中一些介绍性的文章上。

    《文学周报》 1923年8月27日的“几个消息”中谈到英国新办的杂志《阿得尔非》时,提到艾略特为该杂志的撰稿人之一,除此并无过多评价。

    1927年12月《小说月报》第18卷第12号刊载朱自青翻译时任清华大学教授的杰姆逊的《纯粹的诗》,译文中提到艾略特的名字。

    真正让艾略特在中国声名鹊起的是在三十年代。

    1934年4月,叶公朝在《清华学报》第9卷第2期上发表《爱略特的诗》,这是中国最早系统评述艾略特的论文。

    1937年,清华才女赵罗蕤第一个将艾略特的长诗《荒原》译成中文。

    所以,在座的人对于艾略特这个人没什么印象,只知道有位外国诗人喜欢林子轩的诗歌。

    林子轩也不可能告诉他们艾略特在世界文坛的地位,以后还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那样有点自吹自擂的嫌疑。

    所以他只能什么也不说。

    等着吧,等到几年后艾略特的诗歌传入中国,有你们惊讶的时候。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在这个时代,中国文坛和世界文坛之间的隔阂,中国人迫切的想要朝外看,了解整个世界,不过这需要时间。

    在座的学者虽然不知道艾略特是谁,但从徐至摩的讲述中知道了林子轩在英国很受追捧,加上林子轩在美国文坛的影响力,让他们对林子轩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

    说林子轩是享誉世界的文学家并不为过。

    后来,他们还谈到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话题。

    按照徐至摩从梁启朝那里得到的消息,明年泰戈尔可能会到中国访问。

    泰戈尔在191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世界文坛有着不小的影响力。

    1920年,蔡元赔等教育界人士向泰戈尔发出了访华的邀请,当时泰戈尔正忙于国际大学的筹办和在欧美的访问,没有能成行。

    1922年冬季,梁启朝领导的讲学社又邀请泰戈尔来中国访问。

    泰戈尔接到邀请后很高兴,决定于1923年8月前往中国访问,可是,泰戈尔这时候的身体状况不太好,因此将访问的日期推迟到第二年的春天。(未完待续。)

第一百八十五章 泰戈尔与新文学

    林子轩看得出,梁启朝和胡拾他们对于这次泰戈尔的访问非常重视。

    这是一个“崇洋媚外”的时代,当然,这个词的意思和后世的不大一样。

    当外国列强用洋枪大炮轰开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时,中国不得不面对这个陌生的世界,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寻求救国的道路。

    中国的近邻日本,正是因为通过明治维新,学习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开启了工业化的浪潮,从而变得强大。

    于是,有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

    在这种思想下,一代代的中国人前往欧美等国留学,学习技术,学习文化,期望能够改造社会,振兴国家。

    这个时代的中国人对西方的科技和文化推崇备至。

    新文化的开端就是德先生和赛先生,德先生指的是西方的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赛先生指的是数学和科学。

    青年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向封建礼教以及封建思想发起猛烈的攻击。

    有些学者甚至提出了中国全盘西化的主张。

    所以说,这是一个“崇洋媚外”的时代,不少人认为西方的文化和科技都是好了,只要中国按照西方的那一套治理国家,就一定能强盛起来。

    从后世的眼光看,这种认知有一定的道理,否则后世也不会对外开放了,但过于偏颇了。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泰戈尔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他的诗歌被西方的主流社会所接受,他在欧美等国受到追捧,当中国的学者还在学习西方文化的时候,有人已经在西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让中国的学者既羡慕又好奇,想知道这位诗人是怎么做到的。

    从这里也能知道为什么林子轩的在美国受到追捧,会让他在国内的名气直追鲁讯和胡拾了,这是一个特殊的时代。

    中国和印度都是文明古国,一直有着文化往来。

    印度现在是英国的殖民地,和中国一样都受到西方列强的欺压。在这种相同的境遇下,中国学者希望能从泰戈尔这里得到些什么。

    想知道这位大诗人如何看待中西方的文化,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中国学者都对泰戈尔感兴趣。有些人甚至极为排斥。

    因为泰戈尔注重东方的传统文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尤为推崇,他虽然在西方受到欢迎,却时常批评西方的文化。

    不可否认,他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但他的诗歌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来源于印度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观念。

    也就是梵我合一。

    印度是一个宗教国家,信奉神灵,这影响到泰戈尔的诗歌创作。

    泰戈尔以神或“梵”为一方,称之为“无限”,以自然或现象世界以及个人的灵魂为一方,称之为“有限”。

    无限和有限之间的关系,是他哲学探索的中心问题,也是他诗歌中经常触及的问题。

    泰戈尔跟印度传统哲学不同的地方是:他把重点放在“人”上面,主张人固然需要神。神也需要人,甚至认为只有在人中才能见到神。

    他对于传统文化的推崇,以及这种“神学”的观点得到梁启朝和胡拾的认同。

    胡拾正在提倡“整理国故”,正是要把新文学拉向传统文化的方向。

    但陈独绣和郭沫偌等人则对“整理国故”大加批判,也对泰戈尔没什么好感,就连鲁讯都在冷眼旁观,不时讽刺两句。

    新文学内部的矛盾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分裂就在眼前。

    胡拾和徐至摩等人之所以对泰戈尔的来访重视,除了这是一次中国和印度两国之间文化交流的盛事外,还想着用泰戈尔为自己的文学主张造声势。

    连受到西方社会追捧的大诗人泰戈尔都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我们自己国家的学者难道不该反思么?

    林子轩无意插手新文学两大派别之间的争斗。

    从后世来看,客观的说,两者只是选择道路上的不同,对新文学都做出了贡献。

    徐至摩显然不会让林子轩独善其身。泰戈尔如果来到中国,第一站肯定是上海,到时候接待的工作就是林子轩负责了。

    林子轩的名气虽然比不上泰戈尔,但也算是中国诗坛的领军人物,身份比较合适。

    林子轩答应下来,这是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至少在礼节上要尊重对方。

    这场晚饭用的时间比较长,聊的比较兴起,喝的有点多,大家都有些微醉,自然不可能再去看夜潮,万一掉进钱塘江就麻烦了。

    所以,胡拾和曹诚映一起离开,其他人也各自或者回家,或者找朋友。

    徐至摩是本地人,他的父亲是位实业家,徐氏世代经商,早年继承祖业,独资经营徐裕丰酱园,1897年与人合股创办硖石第一家钱庄——裕通钱庄。

    后又开设人和绸布号,还创立了浙江省最早兴建的火力发电厂,开办捷利电话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市内电话,成为远近闻名的硖石首富。

    按照后世的说法,徐至摩绝对是富二代了,这也养成了他公子哥的性子。

    徐家在杭州有生意,他便安排从上海来的林子轩和汪精为住宿。

    他在家里待的烦闷,这次好不容易找到机会出来,暂时不打算回家了,过两天还要和林子轩一起到上海,请林子轩为他介绍上海文坛的朋友。

    这种喜好交游的名士派头他这辈子是改不了了。

    汪精为留下来一个是为了游玩,一个是为了和林子轩打好关系。

    说起来他也是文人,他是搞宣传的,创办过报纸和杂志,担任过主编,笔杆子非常厉害。

    1915年海第一卷刊登了一篇汪精为署名季新的文章,题目是红楼梦新评,从此红学中关于红楼梦的解读就有了一个“家庭感化说”。

    他和林子轩不仅聊新诗和旧诗,连红楼梦也能说的头头是道。

    如果不是林子轩心中对他有了成见,或许会把他当成朋友也说不定,林子轩以自己不胜酒力为由婉拒了汪精为秉烛夜谈的邀请。

    这让汪精为颇为遗憾,他特别欣赏林子轩下午的那首词。

    第二日,徐至摩带着林子轩去俞桥看了枫叶,这是硖石的一处风景名胜。

    出于礼貌,林子轩到徐家拜会了徐至摩的父亲,随后,徐至摩和家中交代一声,又返回杭州,与胡拾汇合,众人一起前往上海。未完待续。( )

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版社的生意

    林子轩一行人还没有到上海,上海媒体就知道他和胡拾要一起来上海的消息。

    主要原因是这个时代的名人喜欢把自己的生活琐事写出来,发表在报纸上骗稿费,美其名曰随笔,算是散文的一种。

    早先离开的人把这次到海宁看潮的事情写了出来。

    包括同行的有哪些人,谈论了什么,吃了什么饭,看了什么景致,发生了什么趣闻。

    这其实和后世的围脖颇为类似,都是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和感悟。

    这种随笔看似随意,但对于后世的人研究这个时代的风俗人情很有帮助,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一个时代的风貌。

    林子轩没有这种习惯,他连日记都不写,就是怕以后被人研究,万一让人发现他穿越者的身份,可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当然,他也乐意留下一些谜团,让以后的学者挖空心思的猜测。

    这次钱塘看潮,在上海文坛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光是林子轩和胡拾两位新文学旗手的见面就有了不小的意义,更别说林子轩还写了一首上佳的词作。

    那首《沁园春—钱塘》刊载在报纸上,得到不少南社成员的赞许。

    南社于1909年11月13日成立,活动中心在上海,发起人是柳涯子。

    南社文学以旧体诗歌为主,大体以辛亥革命为分界线。

    此前,主题多为批判清朝统治,倾诉爱国热情,呼唤民主,谴责**,号召人们为祖国的**富强而斗争,风格慷慨豪壮。

    此后,主题转为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抒发理想破灭的悲哀,风格愤郁低沉。有些甚至流为靡靡之音。

    这个文学团体活跃了将近30年的时间,中国许多名人都曾是南社的成员,影响深远。

    林子轩和胡拾一起来上海是他们商量好的,主要是为了商讨新月社的发展问题。

    原本徐至摩和林子轩讲好了。新月社的书籍和杂志都由万象书局出版发行,不过新月社的成员比较复杂,有些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有些是和胡拾交好的学者。

    胡拾经常合作的出版社是商务印书馆和亚东图书馆。

    商务印书馆就不必说了,那是出版界的大鳄。有全国性的发行渠道,只是他们会出版胡拾的书籍,不代表也会出版其他作家的书籍。

    你有胡拾的名气么?

    光是这句话就堵住了其他新文学作家的嘴。

    上海亚东图书馆是设在上海的一家私营出版社,由陈独绣在背后支持。

    地址在公共租界五马路棋盘街西首,以出版新文学书籍为主。

    陈独绣任北大文科学长后,北大委托亚东图书馆为其在上海的总经销,专门销售北大出版的新书,亚东图书馆因此而扬名。

    《新青年》也一直由亚东销售,陈独绣还把《每周评论》,以及《新潮》等杂志都交由亚东销售。亚东图书馆成了新文化的传播阵地。

    胡拾和上海亚东图书馆的老板交情不浅,他的书籍基本上都是亚东图书馆出版。

    他还把相熟的朋友介绍过去,只要是胡拾介绍的,亚东图书馆的老板都会给予出版,由此可见,胡拾在亚东图书馆的地位。

    如此一来,就出现了问题。

    以后新月社的书籍和杂志到底是由万象书局出版还是由亚东图书馆出版?

    对于林子轩来说,这是一笔生意。

    新文学虽然现在不怎么样,但以后会发展起来的,能为万象书局拉拢一批新文学作家值得争取一下。这些人的书籍虽然不畅销,但名气很大。

    在出版行业,交情归交情,主要还是看利益。

    林子轩可以提高作家的版税收入。而且万象书局和世界书局联手,把销售网络推广到全国各地,至少有数百家营销网点。

    如此既保证了书籍的销量,也保护了作家的利益。

    他把万象书局目前的情况和胡拾做了说明,胡拾也颇为心动。

    上海亚东图书馆的规模比不上万象书局,也没有完整的销售渠道。新文学书籍滞销严重,这些都是需要面对的问题。

    胡拾这次去上海,就是和亚东图书馆商量出版事宜。

    如果亚东图书馆没有林子轩的条件好,那他也不能阻止其他作家在万象书局出版图书,要不是顾及多年的交情,他自己都想转到万象书局。

    林子轩主要是看好新文学的发展前景,才会开出如此优厚的条件,他不是傻子,不可能一直赔本赚吆喝。

    上海的记者并不知道林子轩和胡拾的目的,只是两位新文学旗手的聚首就有新闻价值了。

    当然,如果是鲁讯也来到上海,三人在一起畅谈新文学,那就是文坛盛事了。

    这种念头也只是在他们脑海中转一转罢了,林子轩知道胡拾和鲁讯现在越走越远,基本上不可能出现那种画面了。

    胡拾在上海有朋友,住在法租界杜美路一位外国人的别墅里。

    林子轩把徐至摩安排在了自己家里,还要为他介绍上海文坛的朋友,他就想和上次介绍赛珍珠一样,举办一次文化沙龙。

    徐至摩极为赞成,他一向崇尚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对于文化沙龙这种交际场合尤为热衷。

    接下来就是请哪些人的问题了,三人在一起商议。

    胡拾的名声大,朋友多,邀请几十人不在话下,徐至摩也提了几位在上海的朋友。

    林子轩没想到徐至摩和郁达浮是同班同学,他们少年时一起在杭州府中学堂上学。

    既然请了郁达浮,那创造社的其他人请不请呢?

    徐至摩不大清楚林子轩和郭沫偌的矛盾,倒是无所谓,作为诗人,他对郭沫偌的诗集《女神》颇为赞赏。

    胡拾和郭沫偌同样有矛盾,他和郭沫偌在1921年见过一面。

    他曾在日记上写到:“沫偌在日本九州岛学医,但他颇有文学的兴趣。他的新诗颇有才气,但思想不大清楚,功力也不好。”

    郭沫偌对那次的见面颇为介怀,他的回忆是这样的。

    “大博士进大书店,在当时的报纸上早就喧腾过一时。我听说他的寓所就是我晚间爱去散步的吴江路的第一号,是商务印书馆特别替他租下的房子,他每天是乘着高头大马车由公馆里跑向闸北去办事的。这样煊赫的红人,我们能够和他共席,是怎样的光荣呀!这光荣实在太大,就好像连自己都要红化了的一样。”

    字里行间透着浓浓的嘲讽和酸涩。(未完待续。)

第一百八十七章 我不会放弃的

    郭沫偌这个人说好听点是自尊心比较强,说难听点就是好虚名。

    他之所以发牢骚,是因为当时商务印书馆的人请客,那帮人一直在追捧胡拾,而冷落了他,这让他难以忍受。

    他觉得自己并不比胡拾差,不该是这种待遇。

    于是,在1922年8月份,郭沫偌和胡拾又隔空对骂起来。

    起因是郁达浮在《创造》季刊一卷二期上发表了《夕阳楼日记》,他指责少年中国学会的余加菊,自英文转译德国倭铿所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一书中有许多错误。

    这原本没什么,指出别人翻译错误非常正常,但他说的话比较气人。

    “我们中国的新闻杂志界的人物,都同清水粪坑里的蛆虫一样,身体虽然肥胖得很,胸中却一点儿学问也没有。有几个人将外国书坊的书目录来誊写几张,译来对去的瞎说一场,便算博学了。有几个人,跟了外国的新人物,跑来跑去的跑几次,把他们几个外国的粗浅的演说,糊糊涂涂的翻译翻译,便算新思想家了。”

    这显然是在指桑骂槐,因为美国哲学家杜威来中国讲学的时候,正是胡拾陪同左右。

    然而不巧的是,郁达浮自己的译文也出了错误,而且使用骂人的词句。

    胡拾就在《努力周报》二十期发表《骂人》的短文,他承认余加菊的译文有错,但郁达浮的改译却是“几乎句句大错”,而且有“全不通”的地方。

    随后,郭沫偌就翻译的问题加入论战,胡拾这边也进行反击。

    看起来大家讲的是翻译问题,其实还是在争名气和地位。

    创造社刚刚成立,想要出人头地依靠打击名流无疑是一条捷径,如此还能引起关注。

    在这期间,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也是龌龊不断。

    比如,郭沫偌说沈燕冰跟“党同伐异的劣等精神和卑劣的政客者流不相上下”。是“鸡鸣狗盗式的批评家”,像狗一样“在那里白描空吠”。

    但沈燕冰比较淡定,仅仅回复了一句。

    “郭君及成君等如有学理相质,我们自当执笔周旋。但若仍旧羌无左证谩骂快意,我们敬谢不敏,不再回答。”

    这个时期的创造社为了提高知名度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四处找人论战,有种要和天下英雄一决高下的意思。

    胡拾听到创造社有些皱眉。论战的事情已经过去,但心里总难免存有芥蒂。

    “沫偌他们也是新文学的人物,便一起邀请了吧。”胡拾最后说道。

    此时的创造社到了各奔东西的时候,成仿伍要到广州任黄埔军校的教官。

    因为在北京大学教授统计学的陈启休要到苏联考察,他是郁达浮在东京帝国大学的学长,所以就推荐郁达浮接替他到北大来教授统计学。

    郁达浮即将到北平教书。

    创造社的三人收到邀请颇为惊讶,他们知道胡拾和林子轩要办一场文坛聚会,这件事在上海文化界闹的沸沸扬扬。

    以他们两人的影响力,这场聚会一定是文坛名家汇聚,甚至政商两界的名流也会出席。

    谁会被邀请成了这两天报纸的热门话题。

    郭沫偌清楚自己和这两位都有矛盾。觉得不可能被邀请,还讽刺说那是上流社会的游戏,咱们乡下人参与不起。

    他想不到自己竟然收到了邀请,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他如今在文坛有了不容忽视的地位。

    如果这场文坛盛会没有了创造社的加入,那还算是盛会么?

    这样想着,他心里舒服起来。

    林子轩此时颇为头疼,同样是为了邀请人选的问题。

    他原本只是想搞一个小型的沙龙,但在媒体大肆的渲染下成了上海滩的一件盛事。

    很多文化界的名流似乎把这次聚会当成了展现身份和地位的舞台,如果其他人被邀请了,他没被邀请。那说明他的地位不够高。

    所以,一些还没有收到邀请的人物纷纷找人给林子轩打招呼,一定要邀请他。

    这是一个脸面的问题。

    不少没有资格参加的人也想尽办法的混进来,寻找机会。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身价,还能结交文坛的大人物。

    就连政界和商界的名流也来凑热闹,刷一下存在感。

    当热衷于拍电影的丁灵也跑过来要参加聚会的时候,林子轩觉得事情正处在失控的边缘,丁灵的理由竟然是想见识一下什么是上流社会。

    胡拾和徐至摩倒没什么,他们是客人。安排的事情都落到了林子轩的身上。

    好在有平禁亚帮忙,他非常喜欢组织这样大型的活动。

    这可是一个好机会,不仅可以提升万象书局的形象,也能让他跻身于社会名流之中。

    最终,邀请的名单达到200多人,囊括了上海滩将近一半的社会名流,这些社会名流还可能带着朋友,具体的人数无法估计。

    林子轩只好包下和平饭店的汇中厅作为聚会的场所。

    1923年10月5日,这场因为徐至摩引起的文坛聚会正式开始。

    聚会采取的是西方酒会的形式,众人可以举着杯子四处找人交流,也可以坐下来享用美食,大厅内还有乐队进行伴奏。

    胡拾先讲了一番开场白,然后就是林子轩介绍徐至摩,他的这位好室友。

    徐至摩对这种场合极为适应,他在上面侃侃而谈,风趣幽默,挥洒自如,引得台下笑声不断,甚至一些女子都为他倾心。

    他似乎就是为这种场合而生的人。

    林子轩在旁边看着,心中郁闷,咱们两个到底谁才是主角啊!

    郭沫偌在台下比林子轩还郁闷,这摆明了是林子轩和胡拾两人一起捧徐至摩。

    你们为了捧一个新人上位有必要摆出这么大的阵势么?

    他知道徐至摩,此人从英国留学回来不久,老师是梁启朝,在北平组建了新月社,写了几首新诗,在新文学的圈子里混的很不错。

    再想想自己创造社的处境,郭沫偌心中感慨万千。

    为什么有的人可以轻而易举的成功,而有的人要经过不断的磨练,他看着台上正在演讲的徐至摩,这个文坛的幸运儿。

    我不会放弃的,总有一天我要站在高高的台子上,俯视着你们。(未完待续。)

第一百八十八章 一通电话引起的风波

    徐至摩就以这种方式和上海文化界的名流们见面了,他如今在诗坛算是小有名气,今日之后,文坛也算有他这号人物了。

    林子轩并没有刻意的去捧徐至摩,但其他人不会这么认为。

    以后,别人会把徐至摩划分到林子轩这个圈子之中,他毕竟是林子轩引荐的。

    接下来是自由活动的时间,大厅中央还可以跳舞,年轻人会邀请心仪的女子跳舞,上了年纪的则在一边或窃窃私语,或高谈阔论。

    整个大厅里有无数个社交圈子,有的**,有的互相交错,其中不乏交游广阔之人,为各个圈子穿针引线,互为介绍。

    这就是一个交际的舞台,只看你能不能融入进去。

    对于生活在租界里的名流们来说,颇为习惯这种西方式的活动,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外国人经常举办此类酒会。

    现场有不少善于交际的女性,这也是属于她们的舞台。

    林子轩此时就在和宋家三小姐一起跳舞。

    今晚冯程程没有来,他没有女伴,被一些女性注意到,他怎么说也是上海滩的才子,相貌不是特别英俊,但也有些小帅,是不少大家闺秀心仪的对象。

    这种交谊舞没什么难度,但林子轩跳的有些僵硬,这是因为跳舞的对象。

    他可不想和这位宋家三小姐传出什么绯闻,那是找死的事情,据说那位先生代表孙仲山去苏联学习考察去了,可见已经获得了孙仲山的信任。

    “你好歹是在美国生活过的,这舞跳的也太差劲了。”宋家三小姐毫不客气的嘲讽道。

    “是你跳的太好了,才显得我跳的差。”林子轩委屈道。

    他其实想说,早点跳完早点安生,千万不要被记者注意到,闹出绯闻来。

    因为宋子闻的嘱托,林子轩不时会到宋家走动,冯程程和这位三小姐的关系也不错。所以两人说话不需要太过客套。

    这位宋家三小姐的性子活泼,带着点男人的豪气,是那种敢想敢做的人物。

    相对来说,林子轩因为知道历史的走向。反而有点束手束脚,放不开怀抱。

    这基本上就是两人相处时候的情形。

    今日冯程程不在,其他女性对林子轩虎视眈眈,宋家三小姐作为冯程程的闺蜜,义不容辞的帮助林子轩解围。陪他跳了一支舞。

    “家里的电话安装好了么?”林子轩没话找话的说道。

    “是啊,声音很清晰。”宋家三小姐兴奋道,“我来之前还打电话和程程说,今天会帮她盯着你,你可不能乱来。”

    这就是开玩笑了,林子轩笑笑没有说话。

    在上海租界内,电话已经开始普及,电话公司的用户与日俱增,经营电话运营的是英商上海华洋德律风公司。

    1922年,英商上海华洋德律风公司共计实装用户15579线。以公司营业电话为主。

    这个时候的电话只能在租界内互通,和上海华界的电话都不联通,因为华界的电话公司属于北洋政府管辖。

    直到1926年2月1日,租界电话用户与华界电话用户才开始互通电话。

    至于长途电话,更是不用想。

    到了1925年,电话公司利用电报杆路悬挂上海至无锡长途电话线路,从而开通了上海到无锡的长途电话。

    来自后世的林子轩比较厌烦写信,便在家里和公司安装了电话,顺便在宋家也安装了一台,方便彼此之间的联系。

    此时的住宅电话比较少。只有富商们才能用得起。

    电话费按照年度来收,营业用户年收银65两,住宅用户年收银45两。

    电话公司还规定如每月使用超过300次至500次以内100两,如超过700次以上则每次另加收银元5分。

    说起电话。还有一件和胡拾有关的趣事。

    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义虽然退位了,但在北平的紫禁城内过的很舒服。

    此时的傅义刚刚17岁,结婚不久,忙着学习自行车和打网球,对于西方文化非常有兴趣,也愿意接触新鲜事物。

    1922年5月17日。皇宫里安装了一部电话。

    傅义觉得好玩,就翻看电话本,先给京剧名角杨晓楼打了一个电话,杨晓楼以前常在皇宫里演出,深得慈禧的喜爱。

    然后,他又打给了“东兴楼饭庄”订餐,没有报出自己的地址,就胡乱说了一个地方。

    玩了一会,傅义想起了在北平很有名望的胡拾,据说这位胡博士学问很高,精通中西方文化,一时兴起,他就给胡拾打了一个电话。

    “喂,胡博士么?我宣统啊,你有没有空来宫里一趟,咱们聊聊。”

    当然,这只是大概的意思。

    胡拾接到电话有点懵,觉得不像是开玩笑,捉摸了半天,还是不能确定,赶紧去问庄时敦,证实此事。

    庄时敦是傅义的外籍教师,对傅义颇有影响。

    证实过后,胡拾对这次的会面非常重视,向庄时敦询问宫里的规矩,等听说不用三跪九叩之后,他才放下心来。

    于是,在1922年5月30日,新文化的旗手胡拾走进了紫禁城和废帝傅义进行了不到半个小时的交流,主要谈论的是文学上的问题。

    这便是胡拾拜见傅义的经过,原因只是因为皇宫里新安装了电话。

    这件事在社会上引起了一片哗然,有不少学者考证其中的深刻意义,总觉得事情不会那么简单,一定有阴谋藏在其中。

    根据后来傅义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看,傅义打过电话就没放在心上,也没叫太监关照一下守卫的护军。

    所以胡拾走到神武门,费了不少口舌也不放他通过,后来护军半信半疑请奏事处来问了傅义,这才放他进来。

    但胡拾的日记并不是这样写的。

    “今日因与宣统帝约了去见他,故未上课。十二时前,他派了一个太监,来我家接我。我们到了神武门前下车,先在门外一所护兵督察处小坐,他们通电话给里面,说某人到了。”

    所以说,什么日记啊,回忆录这类文字,大多并不准确,记述者总想着美化自己,从而忽略了事实。

    林子轩对这件事颇为好奇,曾问过胡拾事情的经过。

    胡拾大略说了一遍,很多细节并未提及,只说和傅义相谈甚欢,他是个思想开放的青年。(未完待续。)

第一百八十九章 上头条

    一曲结束,林子轩离开宋家三小姐,朝着自己那个圈子走去。

    那里有平禁亚和郑证秋等人,正在围绕着胡拾交谈。

    胡拾有种西方绅士的派头,讲话很有感染力,是那种在任何场合都能成为主角的人物。

    林子轩相对来说年轻了一些,暂时缺少一种掌控全场的能力,但也不会被人忽视。

    平禁亚是万象书局实际的负责人,对于出版新文学书籍的兴趣不大,不过如果能把胡拾拉到万象书局来,能为书局增加极大的名气。

    每个出版社都有自己的招牌作家,出版社为作家卖力宣传,作家给出版社带来声誉。

    这是双赢的事情。

    如今万象书局的招牌作家是林子轩,如果再加上胡拾,那就更好了。

    所以,平禁亚对胡拾颇为热情。

    他已经从鸳鸯蝴蝶派作家的身份成功转变成了出版界的精英人物,眼光也不再局限于作家圈子,而是朝着实业家的方向发展。

    至于郑证秋,经过《大闹天宫》之后,他成为中国最炙手可热的电影导演。

    他逐渐完善了一套自己拍摄电影的理念,在《三打白骨精》拍摄完成后,他就不会继续拍摄这个系列了,重复对他来说没有意义。

    他要拍摄自己想拍的电影。

    林子轩对此表示理解,大师和学徒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自己的想法。

    中国电影不仅需要商业片,也需要内容深刻的文艺片,虽然文艺片会赔本,但值得尝试。

    正在众人闲聊的时候,徐至摩带着创造社的三人走了过来。

    在这场聚会上,创造社的三人较为孤立。

    他们得罪了鸳鸯蝴蝶派的作家,得罪了文学研究会的成员,得罪了上海的不少媒体。

    他们自诩为天才,认为所有人都是错的,只有他们是对的。他们要创造未来。

    “我们自我创造的工程,便从你贪懒好闲的第七天上做起。”

    这是1923年5月13日郭沫偌所写的《创造周报》发刊词,叫做《创世工程之第七日》。

    他认为上帝创造世界太不负责任了,他要接替上帝来继续创造这个世界。

    这个发刊词和诗集《女神》一样。都充满了改天换地的豪情,那种掌控一切,改造一切的精神喷薄而出,似乎天地伟力齐聚于他的身上,他就是新的造物主。

    由此可以看出。郭沫偌有种桀骜不驯的性格,在古代可以称之为狂士。

    但不可否认,创造社的人都很有文学才华,郭沫偌的《女神》,郁达浮的《沉沦》,成仿伍的文学评论,在这个时代,都极为出色,不可取代。

    徐至摩和郁达浮有渊源,就把创造社的人介绍了过来。

    在这种公开的场合。什么矛盾都可以暂且放下,大家来这里是交朋友的,不是打架的。

    但现场的氛围难免怪异,在场的人大都知道林子轩和郭沫偌的矛盾,虽然林子轩并不在乎,可其他人不这么看。

    徐至摩为了活跃气氛,谈起了诗歌的话题,认为郭沫偌的《女神》很有浪漫主义色彩。

    “以前我想评《女神》,便拿来读了几日,的确很有特色。”胡拾接着话茬说道。

    郭沫偌听了以后很是欣喜。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动作,他走上前,抱起胡拾,亲了胡拾的脸颊。

    这个突如其来的举动让所有人惊讶不已。胡拾也愣在当场。

    在国外,这种表示亲密的方式叫做贴面礼,但在中国还不流行,特别是两个男人之间。

    “我只是感到太荣幸了。”郭沫偌笑着说道。

    “我也很荣幸。”胡拾反应过来,苦笑道。

    这个小插曲倒是冲淡了原本尴尬的氛围,众人聊起其他的话题。倒也很投机。

    林子轩看着“相逢一笑泯恩仇”的两人,不由得摇了摇头,他知道这都是假象,郭沫偌和胡拾的恩怨才刚刚开始。

    郭沫偌号称专业黑胡三十年,这绝不是说说而已。

    从批判胡拾的“整理国故”开始,他们在传统文化上、学术思想上、历史考据上各方面都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这还不算完,郭沫偌还编辑出版了八册的《胡拾思想批判》,洋洋洒洒数百万言,全面而深刻的批判胡拾的学术和思想。

    但谁能想到此刻他们正在谈笑风生,互相吹捧。

    徐至摩表示过两日会去拜访郁达浮等人,双方还约定再聚。

    聚会眼看就要进入尾声,大厅里一个角落突然出现了骚乱,那里是新闻媒体的社交圈子,他们的消息较为灵通。

    不一会,所有人都知道了一个刚刚传来的消息。

    北洋政府的军阀曹昆被选为大总统,成为民国的第五任大总统。

    现场一片哗然,在场的人都看报纸,对于北平的事情知之甚详,这次的大总统选举不能说是最黑暗的,反而是最胡闹的。

    在9月份举行的预选会上,曹昆直接拿钱砸人。

    一个议员给5000块银元买一张选票,以40万银元的价格收买了国会议长,为了当大总统他花费了1300多万银元。

    他的幕僚还振振有词的说,这总比拿枪逼着他们投票文明多了。

    由此可见,北洋政府是什么样子,简直是民国政治制度的耻辱。

    现在,曹昆如愿以偿的当上了大总统。

    这次聚会大部分都是文化界的名流,很多报业的主编来找林子轩,上海的媒体要说点什么,绝不能纵容北平政府这样胡闹下去。

    “那我们就签名抗议吧!”林子轩沉思片刻,朗声说道,“就请胡拾先生写一份声讨书,诸位愿意的便签下自己的名字,表达我们文化界的一份决心。”

    众人都说这样最好,刚好文化界的名人在这里齐聚,胡拾的名望够高,来写声讨书再合适不过,这也算是文坛的一桩盛事。

    和平饭店的员工反应很快,准备好了笔墨纸砚,铺开一张大幅宣纸。

    在这个时刻,胡拾当仁不让,写了一份言辞激烈的声讨书。

    他第一个签名,林子轩第二个,其他人按照身份和地位依次签名,报社的记者拍下照片,赶忙回到报社排版,这就是明日报纸的头条了。

    这件事为聚会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所有人都议论纷纷,为能够参与其中感到兴奋。

    林子轩第一次上了报纸的头条。(未完待续。)

第一百九十章 小说改编热潮

    到了第二日,曹昆贿选的事情持续发酵。

    上海各路商总联合会、中国工会等分别发通电,声讨贿选产生的总统曹昆。

    上海旅沪各省区同乡会及上海各团体召开市民大会,到会60余团体3000多人一致反对曹昆贿选总统。

    10月7日,上海劳工同盟会、学生联合会、商业维持会等数十团体分别召开会议,发表通电,否认贿选总统曹昆,号召全国一致讨贼。

    林子轩也象征性的参加了一些活动,但他知道抗议是最没有力量的手段。

    北洋政府糜烂至此,手上握有兵权,谁也拿他们没有办法。

    随后的几日,徐至摩和胡拾到泰东书局的编辑所拜访了创造社的诸人。

    回来后,徐至摩感慨创造社办公环境和生活的艰难,认为这是他们在文学上表现出轻狂和叛逆的主要原因,并长篇大论了一番。

    林子轩对这位富家公子哥极为无语。

    真是饱汉不知饿汉饥。

    要是让徐至摩落到郭沫偌那种困窘的地步,每日为了生活奔波,他也会怨天尤人,叛逆轻狂,想要爆发出来,改天换地。

    事实上,徐至摩现在的花销都是家里供给的,他那点稿费完全不够自己用的。

    在历史上,他和陆小蔓结婚后,和家里闹翻,家中断了经济上的供给,他只能四处讲课赚钱,要兼职好几份工作。

    那时候,他就能体会郭沫偌现在的处境,不会说这种风凉话了。

    在出版方面,胡拾和亚东图书馆的老板汪梦邹谈了谈,汪梦邹没办法开出比林子轩更优厚的条件,他毕竟也要赚钱。

    但汪梦邹是位精明的商人,他敏锐的察觉到万象书局和世界书局联手将造成上海出版行业格局的改变。

    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的垄断地位将遭到挑战。

    于是,在胡拾的引荐下,他找到林子轩。想要加入这个联盟。

    亚东图书馆在全国有一百多个分销处,又是北大的经销商,在上海出版行业小有名气。

    林子轩答应下来,三家书局联手。就勉强有了抗衡商务印书馆的实力。

    这件事算是完美解决了,新月社的作家可以自由的选择在其中任何一家出版社出版书籍。

    了结了这件事,胡拾便匆忙赶回了杭州,他还要和曹诚映相聚。

    他甚至有了回北平向江东秀提出离婚的念头,而且这个念头越来越强烈。

    林子轩请徐至摩看了一场电影。这算是中国的第一部武侠片了,《射雕英雄传》第一集拍摄完成,即日上映。

    这部《铁血丹心》主要讲的是郭啸天和杨铁心的事迹,以及郭靖的成长史。

    因为《射雕英雄传》在上海可谓是家喻户晓,拥有庞大的读者群,所以不用怎么宣传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何况林子轩还每天在电台广播上死命的打广告。

    整部电影拍摄的比较粗糙,特别是大漠的那一段,在上海根本找不到太过空旷的地方,而且也找不到那么多马匹来展现草原风光。

    上海不是没有马,而是有不少跑马场。可进去拍摄太浪费资金了,只能随便意思一下。

    这部电影的一个看点是黄蓉,很多观众虽然知道孟晓冬扮演黄蓉,可还是想看看黄蓉在电影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其次就是武打场景的设计,什么内力啊,暗器啊都要表现出来。

    怎么表现内力呢?

    在后世的香港电影中经常出现,很简单,双方打斗的时候,一双手掌碰在一起,说明他们在比拼内力。然后从手掌中冒出烟来,或者从头上冒出烟来,就表明内力深厚了。

    特别是运功避毒的时候更为明显。

    主角坐在一个盛满水的木桶里开始运功,不一会。主角的头上冒烟,水上也泛起雾气,夸张一点的让水直接翻滚。

    这说明内功有加热水温的效果。

    虽然明知道是假的,但观众看的时候能够直观的感受到内功的存在。

    黄蓉要等到故事的后半段才会出现,郭靖离开大漠,碰到了一个小乞丐。请她吃饭,送她金银,然后小乞丐就帮着郭靖化险为夷。

    孟晓冬演的还不错,这毕竟只是一部娱乐电影,对演技的要求不高。

    电影的结尾是黄蓉换回了女儿装,划着船来见郭靖的一幕。

    这段情节林子轩特别关照过,他采用了《大话西游》中紫霞仙子刚刚出场的那个镜头。

    在一片芦苇荡中,一名女子悠然的划着小船,配合着悠扬的乐声,更像是一幅油画。

    这是黄蓉第一次女装亮相,自然要拍摄的唯美一点,否则就没有人看下一集了。

    总得来说,观众还是很满意的,孟晓冬的扮相也足够惊艳,古灵精怪的性格,窈窕的身段,一口吴侬软语,都让人觉得这就是他们心目中的黄蓉。

    当然,也有先入为主的关系。

    对于这部电影林子轩不用担心票房,这就是小说改编电影的好处,只要不是拍摄的一塌糊涂,读者基本上都会买账。

    《射雕英雄传》的火爆让其他电影公司看到了机会,甚至有电影公司直接来找林子轩,想要拍摄还在连载的《天龙八部》。

    林子轩直接拒绝了,他怎么可能做这种帮助竞争对手的事情。

    于是,不少其他畅销的武侠小说被电影公司盯上了,想要改编成电影,向慨然的《江湖奇侠传》就在其中。

    这是林子轩阻止不了的事情,在后世,这叫做小说ip改编热潮。

    在日本,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日本文坛也举行了诸多募捐活动。

    日本作家今东光和川端康城一起去探望生病的芥川龙之界,此时的芥川饱受病痛的折磨,三人经常前往受灾现场了解灾情。

    这一日,他们在灾区发现了不少来自中国的物资,心中好奇,就到当地救灾的部门了解情况,当他们来到当地警察本部的时候,发现这里不仅有大量的大米和面粉,还有很多书籍。

    这些书籍杂乱不堪的堆积在地上,也没有人清理。

    三人上前翻看了起来,大多都是中文书籍。

    川端康城在其中发现了一本日文书籍,他抽出来看了看,那本书叫做《雪国》。(未完待续。)

第一百九十一章 所谓知己

    川端康城翻开《雪国》,看到介绍,发现这是一本小说集。

    包括《伊豆的舞女》和《雪国》两篇小说,作者叫做村上春术。

    他下意识的认为这是一位日本作家的作品,而且看到《伊豆的舞女》这个名字让他有种莫名的熟悉感。

    1922年夏天,他写了一篇《汤岛的回忆》,并没有发表。

    写作的原因是他在伊豆旅行时,在汤岛的汤本旅馆偶然遇到了一行流浪艺人,他对其中一位年纪不大的小艺伎印象深刻,就写了这篇回忆。

    当时觉得不太成熟,就束之高阁,没有投稿。

    他翻看了几页,越看越是惊奇,这篇《伊豆的舞女》竟然和他去年所写的《汤岛的回忆》故事情节如此相似,有些语句都一模一样。

    但不得不说,无论在故事的讲述上还是文采上,这篇小说都比他的小说成熟的多。

    川端康城可以肯定,他写完《汤岛的回忆》后就收了起来,就连他最好的朋友都没有看过,那这篇《伊豆的舞女》只能说是巧合。

    毕竟,伊豆是国内的旅游景点,汤岛的温泉非常有名,很多日本人都会去那里旅行,那里也是流浪艺人的聚居地,碰到流浪艺人并不稀奇。

    而每一群流浪艺人中总有年纪小的艺伎,她们鲜活而美好,让人禁不住生出怜爱之心。

    自己的遭遇和其他无数人的遭遇一样,没什么出奇,只是有些人过后就忘掉了,有些人却念念不忘,写成了文字,记录下来。

    一时间,川端康城觉得自己和这位素未谋面的村上春术先生可以引为知己。

    他们是同样心思细腻而敏感的人,是同样热爱美好事物的人,他有了认识这人的冲动。

    金东光看到川端康城发愣,便推了他一把。询问缘由,两人是很好的朋友。

    川端康城笑了笑,没有说什么,这种奇妙的事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出来怕也没有人相信,不如藏在心底。

    他把这本《雪国》递给金东光,金东光同样是日本新锐的作家。

    此刻川端康城急切的想知道这些书籍的来历,这本《雪国》的作者在哪里?

    他向警察本部的工作人员打听,得到的消息却是这些书籍是中国那边捐助过来的。工作人员还抱怨说捐助什么不好,偏偏捐助这些没用的东西。

    因为灾民很多,不少地方发生哄抢事件,所以救灾物资大多存放在警察本部,需要的时候再搬运出去。

    对于这些书籍,警察们不知道如何处理,只能暂时堆放在那里,等待命令。

    或许还需要文化部门的审查,谁知道里面有没有不健康的书籍,他们也不精通中文。

    川端康城想了想。那本《雪国》应该是生活在中国的日本侨民所写,这些书籍不应该被堆放在这里被随意践踏。

    他和另外两人商议,应该尽快把这批书籍送到大学或者图书馆。

    至于审查的问题,这个时候的文化部门恐怕是顾不上,只能一切从简了,找一位精通汉语的专家来鉴别一下就是了。

    在日本,精通汉语的学者不少,很多日本人都会一些汉语。

    此时,川端康城和金东光在日本文坛刚刚出头,而芥川龙之界已经是成名作家了。

    芥川龙之界生于1892年。在1915年写出了后来享誉世界的《竹林下》,不过那时他还是个无名青年,到1919年才开始在日本文坛崭露头角。

    1921年,他被大阪每日新闻社以海外观察员的身份派往中国。

    在中国。他从上海出发,一路游览了杭州、苏州、扬州、南京和芜湖,然后溯江而上至汉口,游洞庭,访长沙,经郑州、洛阳、龙门前往北京。

    他非常了解中国文学。尤其喜欢《水浒传》和《西游记》。

    由他出面,向日本文化部发出申请,代为处理这批由中国运送来的书籍。

    几日后,日本文化部才有了回信,并派了一位专员负责此事。

    后来,这批书籍被分别送入日本各大学和图书馆收藏,其中一些宣传革命和思想不健康的书籍被查收和焚毁。

    川端康城拿走了《雪国》,回到东京仔细阅读。

    对于《伊豆的舞女》他有一种熟悉的亲切感,对于《雪国》他就只有深深的叹服了。

    他觉得这种融合了日本传统文学和西方文学的作品具有极为震撼人心的力量。

    此时的日本文坛,以芥川龙之界为代表的“新思潮派”大行其道。

    新思潮派认为文学作品可以虚构,强调题材的多样性,并且十分讲究写作技巧,注重艺术形式的完美。

    这个流派表现了本世纪初日本小资产阶级不满现实而又苦于无出路的心情。

    川端康城此刻也是“新思潮派”的追随者,但他又不满于这种写作方式,想要有所创新,《雪国》给了他极大的启发。

    他和金东光探讨《雪国》的写作方式,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他非常想和《雪国》的作者进行交流,但又没有作者的联系方式,只好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写了一封长信,寄给了出版《雪国》的出版社。

    一家叫做万象书局的出版社,并请书局转交给作者本人。

    与此同时,川端康城还在《文艺春秋》上发表了对于《雪国》的文学评论,极力的赞誉这篇小说,并称这是日本最为纯美的文字。

    《文艺春秋》这本杂志是在1923年1月由菊池款创办。

    起因是菊池款厌烦为适应出版商和编辑的喜好而写作,声称“我要写我自己的话”,于是聚集了二十多个同人,创办了《文艺春秋》杂志,标榜“纯文学”。

    川端康城是《文艺春秋》的编辑。

    这本杂志后来还设立了芥川奖和直木奖,在日本文坛有着不小的影响力。

    《雪国》也因为《文艺春秋》的大力推荐而获得了日本文坛的关注。

    在上海,林子轩接到了平禁亚转来的信件,信件已经被翻译成了中文,他看了看写信的人和信中的内容,不由得摇头苦笑。

    所谓知己,不过是川端康城的另一个自己。(未完待续。)

第一百九十二章 中国制造的超级英雄们

    1923年10月8日,上海十六铺码头。

    一艘从日本而来的客轮驶进了码头,从里面走出来的是伤痕累累的华工,这些人是在日本大地震期间幸免于难的中国人。

    这些华工走上码头,忍不住痛哭流涕,让码头上欢迎他们的温州同乡愕然不已。

    于是,日本在大地震期间借机残害华工的消息就此公诸于众,舆论一片哗然。

    想想当时上海各界踊跃为日本募捐的情形,想想当时新闻媒体煽情的报道,这一巴掌狠狠的打在了中国人的脸上。

    10月18日,中国驻日代办张远节来到上海,还带来了一个日本谢赈团,答谢中国对于日本的捐助。

    上海记者就华工被害一事质问日本代表,张远节还为日本开脱,日本代表则矢口否认。

    答谢会上的交锋见报后,新闻媒体大受刺激,抗震援日的热潮一变而为抗议日本屠杀华工,纷纷指责日本仁义道德沦亡殆尽。

    日本对此先是死不承认,随即承认这只是误杀:地震时韩人暴动,群情愤激,误伤华人。

    而且,日本政府对国内新闻实施封锁,不准许报纸报道此类消息。

    在上海,不少人回想起当初林子轩的反常举动,不由得猜测难道林子轩已经预料到这种情况出现,才做出那种突兀的举动。

    林子轩身边的人问过这个问题,但他却没有回答。

    对于日本,还有什么好说的,就算是发生了这种事,还有不少中国官员为日本开脱,认为这只是误会,中国和日本是友好邻邦,不要因此影响邦交。

    对于这样的国家,他实在是无话可说。

    这时候,赛珍珠把翻译好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寄给了林子轩。

    林子轩看了看。赛珍珠的翻译基本上符合原意,或许因为是女性,用词较为典雅,稍微削弱了这部小说的嘲讽精神。

    她丫丫电子书的主人公虽然仍旧是一副吊儿郎当的模样。却多了一些让人伤感的东西。

    翻译很多时候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绝不是照葫芦画瓢,那不是一位好的翻译家,只要能够准确的表达原著的精神,适当的语句调整是允许存在的。

    而且。翻译的作品往往会带上翻译家的痕迹,有翻译家自己的东西融入进去。

    林子轩对此并不排斥,他并非一定要还原原著,那没有多大意义。

    在文学创作上,同一级别的作家其实没有高低上下之分,只是在题材的选择或者擅长的领域有所不同,或许赛珍珠这一版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更为出彩也不一定。

    他把这本小说寄给了美国的彼得逊律师,请他代为找出版社出版。

    和这本小说一起寄出去的还有几本漫画,漫画的主人公叫做克拉克肯特,他还有个名字叫做超人。

    在历史上。《超人》出现于1938年,被刊载在《动作漫画》的创刊号上。

    《超人》的创作者西格尔和舒斯特是中学同学,两人都是科幻迷。

    他们在学校里自办过刊物,写了一个叫做“超人帝国”的故事,讲述一个极度聪明的光头教授凭着他的头脑作恶的故事。

    一家公司对他俩的作品表示兴趣,于是他们创作了一个全新的完整故事。

    那就是现代超人的雏形:外星毁灭,遗孤逃生,来到美国,他有着了不起的能力,为保护普通人而战……

    他们给这个故事取名叫做《超人》。

    然而。在随后的几年内没有一家出版社对他们的作品感兴趣,他们穷困潦倒。

    1938年,他们的漫画得到了国家联合出版公司的关注,这是一家新兴的漫画公司。也是dc漫画公司的前身。

    于是,《超人》发表在《动作漫画》上,西格尔和舒斯特以130美元将版权卖给了公司。

    不得不说,这和白送没什么区别。

    不过谁都没有想到,正是这本《超人》拉来了美国漫画的黄金时代。

    林子轩自然不会犯这种错误,他明白《超人》在后来创造了多大的利润。所以这本漫画的版权一定要掌握在他的手里。

    他寄给彼得逊律师是想在美国出版,就算是自费出版都无所谓,但绝不卖版权。

    他在后世看了一部美剧,叫做《超人前传》,详细讲述了超人成长的过程。

    林子轩为这部漫画写了脚本,介绍了整部漫画的设定,包括超人出生的氪星,超人在地球上成长的环境,他的朋友和敌人等等。

    执行人就是他从美院拉过来的三名学生。

    目前来看,日本市场是不用想了,日本想要恢复经济至少需要几年的时间,那么只能向美国市场进军了。

    唯一的难题是这三人都没有去过美国,他们刚开始画出来的美国怎么看都有上海的影子。

    于是,林子轩让他们用一个月的时间到影戏院看美国电影,记下来美国是什么样子的。

    这三人很兴奋,老板出钱请看电影,这种好事那里找去。

    但经过一个月连续不断的看电影,他们都看的想吐了,在这个年代,传播到上海的美国电影并不多,很多都是重复放映。

    这和后世在录像厅看一个月录像的感觉差不多。

    用这种办法,他们总算是了解美国是什么样子了。

    林子轩不要求他们画出真实的美国,这只是漫画,只要看起来像美国就行了。

    如果《超人》能够在美国流行,他就可以把《蜘蛛侠》、《蝙蝠侠》等等漫画人物都出版出来,让美国的超级英雄们都成为中国制造。

    不是他不想在美国创立漫画公司,而是华人在美国不允许拥有产业。

    在这种可能牵扯到数百亿美元的产业面前,林子轩谁也不相信。

    如果他让彼得逊律师创立漫画公司,把这些漫画人物的版权归属漫画公司,那以后一旦发生版权纠纷,他将一无所有。

    所以,他宁愿稳妥一点,也不愿意冒险。

    就让中国制造的漫画侵占美国的市场去吧,林子轩意气风发的想着。

    此外,他没有忘记把自己的新书寄给英国的弗吉尼亚伍尔芙,《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大量采用了意识流的写法,相信那位擅长意识流的美女作家应该会感兴趣。(未完待续。)

第一百九十三章 绯闻

    上海公共租界,影戏院刚刚散场,观众陆续的走出来,热切的谈论着。

    其中有两名青年,穿着黑色的风衣,带着礼帽,在人群中格外的醒目。

    “文哥,孟小姐真漂亮,特别是最后那个出场,我都看了三遍了,还想去看。”稍微矮一些的青年兴奋的说道。

    “阿力,兄弟们都知道你喜欢孟小姐,不仅买了她所有的唱片,还偷偷的去听她唱戏。”高个青年取笑道。

    “我觉得好听才去听得。”矮个青年有点不好意思,讪讪道,“就像报纸上说的那样,我是她的歌迷、戏迷和影迷。”

    “哈哈,我觉得你被她迷住了才是真的。”高个青年大笑道。

    这两人正是许文强和丁力,他们刚刚看了《射雕英雄传》,正在谈论的是孟晓冬。

    “我只是想想而已,也不知道以后谁会那么好福气,能娶到孟小姐。”丁力伤感道。

    “阿力,你知道在上海滩为什么没有人打孟小姐的主意么?”许文强认真的说道。

    “为什么?”丁力不解道。

    “你啊,迷了那么久,还不知道孟小姐是林先生的人。”许文强无奈道。

    “林先生?你说那位上海滩的大才子?”丁力疑惑道,“孟小姐是他的女人?可他不是和冯先生的女儿结婚了么?”

    “谁说是林先生的女人了?林先生是孟小姐的老板,冯先生是林先生的岳父,这下你总算明白了吧。”许文强解释道,“不过,也说不准,传闻林先生和孟小姐关系匪浅。”

    “啊,那他们到底有没有关系啊?”丁力关切道。

    “你问我我问谁去,这都是私底下的事情,谁知道呢。”许文强露出一个玩味的笑答,“这年头的文人。就没有几个不沾腥的。”

    “这样啊,那孟小姐……”丁力陷入偶像破碎之后的苦恼之中。

    “别想了,要做事了。”许文强拍了拍丁力的肩膀,提醒道。

    他们刚好来到一家夜总会的门口。两人推开夜总会的大门,撩起风衣,拔出腰间的手枪,冲了进去……

    这里是公共租界,属于聂人王的地盘。

    冯敬尧在掌控了法租界后。终于要插手公共租界了,而许文强和丁力就是排头兵,想要上位,就要去拼命抢地盘。

    此时的林子轩看着眼前的孟晓冬,颇为苦恼。

    正如丁力所说,随着《射雕英雄传》的热映,孟晓冬的名气越来越大。

    如今的孟晓冬不是两年前的孟晓冬了,那时候她虽然有名气,但年纪不大,容貌稚嫩。现在她已经十六岁了,出落的亭亭玉立,美丽动人。

    随着她名气的增加,越来越被人觊觎。

    从前还只是富家公子哥的追求,林子轩能罩得住,如今孟晓冬进入了不少有权有势者的眼中,有人甚至派人试探。

    虽然暂时还不会有事,但谁都知道这是早晚的事情。

    那些有权势的人并不是多喜欢孟晓冬,对他们来说,孟晓冬是他们身份的点缀。能够娶到这么出名的姨太太,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

    其中或许真的有喜欢听戏的,但那也只是寥寥,大多数都是贪婪好色而已。

    这种事情。在梨园行并不少见,孟晓冬见得多了,本能的察觉到了危险,这才来找林子轩,寻求帮助。

    毕竟,当初林子轩承诺过保护她的安全。

    林子轩从孟晓冬那里听到几个名字。有豪门富商,也有政界人物,暂时还没有政界高层,他还能顶得住,可他也要考虑和这些人直接对抗需要的成本。

    以后可能还会有更大的麻烦,这或许就叫做红颜祸水了。

    林子轩苦笑不已,当然这不是孟晓冬的错,而是男权社会中男人的占有欲和贪婪心。

    “你有什么打算?”林子轩询问道,“还想继续唱戏么?还是就此嫁人?”

    “想唱戏,不想嫁人。”孟晓冬坚持道。

    相处这几年,林子轩了解这个女孩,别看外表柔柔弱弱,可内心极有主见,而且颇为刚烈,如果有人相逼的话,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林子轩想了想,想到一个主意。

    “你能接受桃色新闻么?”林子轩试探道。

    孟晓冬之所以被人觊觎,是因为她名花无主,虽然以前有她和林子轩的传闻,但这几年过去,也没有见到林子轩和她发生什么。

    林子轩要制造他和孟晓冬的绯闻,反正真真假假,谁也说不清,就让那些人猜去吧。

    这个时代还没有“绯闻”这种说法,都是指“桃色新闻”,也就是男女之间的那点事。

    这样做对于林子轩和孟晓冬的名声都有影响,不过原本就有他们的传闻,现在不过是进一步发酵而已。

    何况这是才子佳人的趣事,这个时代对于男人出轨的包容性很大。

    孟晓冬所要承受的就是被记者采访,她只要不承认就行了。

    这种事情在后世是常见现象,明星们在电视剧或者电影开播之前,为了吸引关注度,都会炒作绯闻,要么分手,要么离婚,要么周一见。

    当然,林子轩要安抚好冯程程,把这件事解释清楚。

    一家小报的记者接到了匿名电话,说看到上海滩才子林子轩和正当红的明星孟晓冬到旅店开房间,至今都没有出来。

    这家小报的记者匆忙带着相机来到旅馆前守候,甚至花钱收买了旅馆的工作人员,证实了林子轩和孟晓冬的确进了同一间房。

    为了获得独家新闻,他没有声张,而是悄悄的等在外边。

    一夜过去,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看到林子轩从旅馆走出来,赶忙在远处偷拍了一张照片,十几分钟后,孟晓冬也走了出来。

    小报记者欣喜若狂,迅速回到报社刊登这个消息。

    他没注意到,又过了十几分钟,林晓玲从旅馆走了出来。

    林子轩为了在冯程程面前证实自己的清白,特意把妹妹拉过来充当证人。

    林晓玲也开了一个房间,她和孟晓冬住在一起,而林子轩则住在另一间房内。

    第二天,有关林子轩和孟晓冬的绯闻就登上了小报的头版。

    上海滩的才子佳人深夜缠绵,的确很有卖点,导致小报脱销,多家报纸转载,成为了本年度最火爆的娱乐新闻。

    两位当事人自然同时否认,认为小报是在捏造事实,不排除使用法律手段讨回公道。(未完待续。)

第一百九十四章 不走寻常路

    绯闻这种东西制造容易,想要平息就比较困难。

    或许是林子轩以往的名声太好了,在私生活方面没什么新闻,这次又是和当红女明星的桃色事件,不少报纸都参与到这场娱乐狂欢之中。

    特别是这次拍到了照片,有了证据,更显得确有其事。

    像是《申报》这样的大报注重身份,还会如实报道。

    毕竟两人只是在同一间旅馆,照片也没有两人的合照,更没有拍到两人房间里的情景,一切只是小报的推测。

    在这个年代,不像后世的娱乐记者那么疯狂,能够用高清相机爬到别人家窗户外边拍摄。

    当然,记者能够拍摄成功和那些人不拉窗帘的坏习惯有关。

    林子轩觉得只要是不拉窗帘的绯闻都是假新闻。

    想想就知道,两个明星在房间里幽会,还要打开窗帘,那不是直接告诉记者,来拍我吧,我准备好姿势了。

    他想制造的是似是而非的绯闻,而不是有确凿证据的丑闻。

    但小报可不像大报那样客观,小报为了销量极尽夸张之能事,甚至雇了代写的写手用写艳情小说的方式详细描述了林子轩和孟晓冬在房间里那一夜的故事。

    他们没有直接点名,而是用了文坛才子甲先生和影戏明星乙小姐来代称。

    这是小报常用的手段,就算是告上法庭,他们也可以辩称我没写你,你不要对号入座。

    还有报纸把和林子轩有关系的女性梳理了一遍,寻找其中可疑的地方,他们的口号是没有绯闻也要编造出绯闻。

    比如某年某月,林子轩和某女一起吃饭,谈笑风生,或者和某女一起游山玩水。

    林子轩很快就发现事态有失控的迹象,这其中有小报的炒作,也有恶意的中伤。

    他在上海有不少敌人。难得抓住这次机会,自然不愿意放过,商务印书馆旗下的杂志就进行了长篇累牍的报道。

    商务印书馆和林子轩的万象书局在各方面都有竞争。

    不仅在电影和教科书上,还在各类杂志期刊上。比如商务印书馆的《东方杂志》就和《万象杂志》的读者群相重合,还有商务印书馆《妇女杂志》和万象书局的《家庭杂志》等等。

    林子轩当初想到的那些杂志都开始刊印,导致万象书局的编辑人数增加到五十多人。

    其他电影公司也没有袖手旁观,都在幕后推波助澜。

    孟晓冬主演的《射雕英雄传》开启了古装武侠片的先河,深受观众的好评。这还只是第一集,可以想象,接下来的续集会有多么火爆。

    明星电影公司推出的这种系列电影绝对是吸金利器。

    包括《顽童当家》的续集,《西游记》的续集,还有武侠片的续集。

    只要第一部电影在观众中有了好口碑,第二部电影就算是质量不佳,也照样有观众买账,这就是系列电影的强大之处,它培养出了大量的粉丝。

    在后世,好莱坞最擅长的就是系列电影。一个系列可以一直拍摄下去。

    《007》拍到了第23部,《星际迷航》拍到了12部,《星球大战》拍到了第7部……

    他们对林子轩是又爱又恨,林子轩给中国电影找到了出路,但没有给其他电影公司留下出路,其他电影公司只能跟在明星电影公司后面。

    没有人喜欢跟风,但又不得不跟风。

    所以,看到林子轩出事他们不仅乐见其成,还要煽风点火。

    他们自然知道这样无法毁掉林子轩的名声,就连孟晓冬的名声也很难影响。但总能给这两人找些麻烦,或许就会影响到《射雕英雄传》这部电影。

    那些把黄蓉视作梦中情人的观众看到这类新闻,可能就此不喜欢孟晓冬了。

    然而,没有人想到这是林子轩自编自导的一桩绯闻。

    当然。他遇到了不小的麻烦,主要来自家庭和冯敬尧。

    林伯清和他谈了一次,就算是假的,也是胡闹,太不庄重,老一辈人把名声看的尤为重要。不希望家里闹出丑闻。

    林子轩觉得自己还是没有完全融入这个时代。

    他毕竟不是这个时代的人,做事经常使用后世的思维,下意识的认为绯闻没什么大不了,后世的网络上哪一天没有几件绯闻,为了上头条明星们挖空心思的娱乐大众。

    但在老一辈人眼中就是影响到家族门风的事情。

    所以,林子轩准备给这次绯闻降降温,他把最早刊载这个消息的报纸和大肆编排绯闻的报纸都告上了法庭。

    所有人都没想到,林子轩真的使用了法律手段,这不科学。

    以往这类新闻,当事人都是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毕竟这不是什么好事,等过一阵读者没有了兴趣,也就结束了。

    林子轩的做法无疑是火上浇油,让这件事持续升温。

    此刻不少人才想起林子轩可是到美国打过官司的,虽然官司没赢,但给自己恢复了名誉,这人从西洋留学回来,有着西方的法律观念。

    上海的租界其实和西方社会没什么区别,一切都按照西方法律进行。

    林子轩在报纸上言辞激烈的抨击了这种恶意诽谤中伤他人名誉的行为,认为正是国人的忍气吞声才助长了这种歪风邪气。

    社会需要良好风气,需要正面能量,我们不能姑息养奸,仍由这种小报生存下去。

    民国是个法制社会,要依法治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我们不仅要知法和懂法,还要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

    他的这份声明得到了上海法学家的一致支持,特别是上海大学的教务长何时桢。

    何时桢不仅是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法学博士,还是第三届国际律师协会的中国代表,可以说是上海法学界的代表人物。

    他对林子轩提出的“依法治国”理念极为赞赏,在报纸上支持林子轩的诉讼。

    于是,新闻媒体的风向一下子从林子轩和孟晓冬的绯闻转到了法律方面。

    不少法学家发文探讨这个问题,因为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小报的报道到底是属于新闻自由还是恶意诽谤?如何界定其中的区别?如何辨别小报报道的真实性?

    通过这件事,林子轩给人的印象又有不同,总觉得这人不走寻常路,不能以常理看待。(未完待续。)

第一百九十五章 掌声响起来

    民国时期的法律制度较为混乱。

    在民国的前十年,一直没有国家宪法,刚开始使用的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在1912年3月11日,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但还不是宪法。

    1914年5月1日因《中华民国约法》的公布而被取代。

    1916年6月29日为大总统黎元虹所恢复。

    1917年9月10日以广东为基地建立的中华民**政府展开护法运动,所护者即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国社会混乱的时局导致法律制度的混乱,中国的法学家一直想要仿照西方社会制定一套完整的宪法体系。

    1923年10月10日,北洋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宪法》。

    这是中国第一部正式的宪法,但后世却很少提及,因为这部宪法的出现并不光彩。

    这是曹昆通过贿赂国会议员们才得以通过的宪法,所以又被称为贿选宪法。

    虽然全国各地都在抗议贿选大总统曹昆,但曹昆依然是中国名义上的大总统,北洋政府仍旧是中国的实际统治者。

    好在林子轩打官司不需要遵照民国的法律,在租界内的案件仍旧是由上海会审公廨审理。

    直到1924年4月11日驻沪领事团照会北洋政府外交部,称上海会审公廨允将华人民事案交还中国法庭,仍以扩大上海租界为条件,刑案仍由公廨办理。

    西方法律提倡“新闻自由”,但更为注重个人**。

    偷拍和窃听都属于侵犯个人**的行为,在后世,英国《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之所以闹的这么大,就是因为侵犯了个人**。

    更别说斯诺登曝出的美国政府监视全世界的丑闻了。

    林子轩依据的就是侵犯个人**、恶意诽谤等罪名来状告各家小报,其中就有商务印书馆旗下的杂志。

    他不怕把事情闹大,也不怕进行调查。因为他和孟晓冬的确没发生什么。

    林子轩要给这些人一个教训,让这些人下次对付他之前要好好想想,所以他索要了高额的赔偿金,名誉损失费。精神抚慰金等等。

    告到那些小报破产为止。

    这场官司在上海闹的沸沸扬扬,通过报纸的报道,读者都看出了林子轩誓不罢休的决心。

    就算是有人从中间说和,林子轩也没有接受,甚至不接受庭外和解。

    只是孟晓冬这段时间暂时就不能露面了。林子轩给她安排了其他事情。

    1923年11月12日,中国明月唱片公司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华商独资的唱片公司。

    1917年成立的中国唱盘留声公司,是孙仲山邀请日本人铿尾庆叁在上海创建的,厂址设在虹口区大连路,由中日合资经营,不是中方独资。

    中国明月唱片公司有自己的唱片制造厂,灌录唱片后一个星期就能生产出唱片,销往全国各地,从此就不需要通过上海百代唱片公司来发行唱片了。

    以往。林子轩的唱片只能赚一点词曲的费用,大部分的利润都被百代唱片拿走了。

    这种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当然,以后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也会把林子轩视为竞争对手。

    公司成立,第一张唱片非常重要,要打响公司的名号,也只有孟晓冬这种红遍全国的歌星才具有强大的号召力。

    林子轩为孟晓冬准备了两张唱片。

    一张是精选集,也就是把以往的经典歌曲重新演绎一遍。

    第二张是新歌,这一次有五首新歌,都是林子轩从后世耳熟能详的歌曲中精挑细选出来的,非常适合孟晓冬抒情的风格。

    包括《在水一方》、《千言万语》、《恰似你的温柔》、《橄榄树》和《掌声响起来》。

    前三首都是典型的民国范。也是孟晓冬一贯的唱腔。

    《橄榄树》是一种新的尝试,这首歌脱离了一般情歌的范畴,表达了一种更为深远的情感,更执着的眷恋。

    这也为孟晓冬的转型做准备。她可以演唱更多类型的歌曲。

    《掌声响起来》则是感谢歌迷的歌曲,可以通过这首歌和歌迷在情感上互动,这要比平常的歌曲更有纪念意义。

    难怪黎锦挥直接说林子轩偏心。

    明月歌舞团其他歌星出唱片,林子轩最多写上一首或者两首歌曲,质量不算差,但绝对没有这五首歌曲那么的经典。

    这种超级待遇也只有孟晓冬才会有。

    于是。在外界对于绯闻和官司闹的不可开交的时候,孟晓冬则在唱片公司安静的灌录着唱片,就算是记者也找不到她。

    直到《申报》上打出了大幅广告:阔别一年,天籁之音,再度来袭。

    在万象广播电台的音乐节目中一直播放着孟晓冬演唱过的歌曲。

    忽然有一天,一首没有听过的歌曲从收音机里传了出来。

    “孤单的站在这舞台,听到掌声响起来,我的心中有无限的感慨。多少青春不在,多少情怀已更改,我还拥有你的爱。”

    “像是初次的舞台,听到第一声喝彩,我的眼泪忍不住掉下来。经过多少失败,经过多少等待,告诉自己要忍耐。”

    这首歌一下子打动了听众的心,就像是歌星在和歌迷直接交流一样。

    这时候,他们才想到孟晓冬刚刚十六岁,却早早的就在舞台上唱戏了,其中有多少艰辛和苦楚,只有她自己心里最清楚。

    正如歌中唱的那样:经过多少失败,经过多少等待,告诉自己要忍耐。

    这首歌就像是孟晓冬的内心独白,她演唱的非常动情,自然能感染到听众。

    凡是听过这首歌的人,再联想到小报对于孟晓冬的中伤,心中不由得为孟晓冬鸣不平,他们原本对孟晓冬或许带着娱乐的眼光看待,但此刻却感受到了孟晓冬心中的无奈和伤感。

    我们或许应该做点什么。

    当孟晓冬的这张唱片在全国发行之后,《掌声响起来》成为最受欢迎的歌曲。

    不少人都开始谴责小报对于孟晓冬的中伤,社会舆论一下子变得非常正能量,都在同情和赞誉孟晓冬。

    据说有一家恶意中伤孟晓冬的小报社被社会上的闲散人员冲进去打砸了一番。

    领头的人正是法租界刚刚上位的大哥丁力。(未完待续。)

第一百九十六章 这才是真爱粉!

    像一名普通的粉丝一样,当丁力看到林子轩和孟晓冬的绯闻时,心里有什么东西“哗啦”一声的碎掉了,觉得有点痛。↗搜“烂涩書把”,看醉新章節

    在闸北区卖水果那会,他就喜欢听孟晓冬的歌曲。

    家里没有留声机,他就到销售唱片的铺子外边听,一边卖梨子,一边听歌,这是他生活中最为快乐的时光。

    虽然他从许文强那里早已知道了这个消息,但毕竟没有真凭实据,他还没什么感觉。

    然而,小报上的照片和报道让他心存的幻想破灭了。

    并没有撕心裂肺的痛,只是有点难过,可想想孟晓冬并不是他什么人,即便和林子轩在一起也轮不到他来管。

    他没有把珍藏的唱片扔掉,仍然继续听着孟晓冬的歌,不过总是有些东西改变了,再也回不到从前的感觉。

    这段时间他甚至过的浑浑噩噩,差点没有被对手暗算掉。

    直到他听到那首《掌声响起来》,才恍然发觉,自己的心态不对。

    这不是一位粉丝应该有的态度,作为一名死忠粉,在偶像风光的时候应该支持,在偶像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更为坚定的支持。

    不能因为一点小事就放弃,那只是一群见风使舵的伪粉罢了。

    于是,死忠粉丁力重新找回了状态,他决定给那些小报一个教训,就带人砸了一家报社。

    这本来是丁力作为粉丝的个人行为,却没想到引起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丁力虽然刚刚上位,还属于粉嫩的新人,但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冯敬尧的人,而冯敬尧是林子轩的岳父。

    这相当于一个信号,意味着冯敬尧要插手摆平这件事了。

    自从林子轩和孟晓冬的绯闻传出后。很多人都在看林子轩的笑话,想看看作为岳父的冯敬尧要如何来处置林子轩。

    毕竟中间还牵扯到冯敬尧的女儿冯程程呢,不过没有小报有胆子把冯程程牵连进来。

    他们相信,这一次就算林子轩能够过关,也会和冯敬尧之间产生矛盾。

    这是那些小报敢于刊载消息,以及和林子轩对簿公堂的底气。他们害怕冯敬尧,但不怎么害怕林子轩,就算官司输了,大不了赔钱就是。

    这就是所谓的“宁欺君子,不惹小人”。

    事实上,即便是有了冯程程的解释,冯敬尧对林子轩的做法也不很满意。

    和林伯清一样,冯敬尧认为林子轩没必要拿自己的声誉去冒险,可以用其他手段来解决。不过事情既然发生了,他也没有苛责林子轩,只是让林子轩尽快平息这件事。

    他没有插手的意思。

    然而,丁力的突然出手意外的把冯敬尧卷了进来,那些小报社一下子就慌了。

    冯敬尧一旦插手,那就不是赔钱的事情了,而是要出人命的。

    报社的老板一边找人递话说和,一边关了报社。自己连夜离开上海,到外地避难去了。

    两天时间内。林子轩所告的那些小报社全部关门停业,老板跑路,只剩下了商务印书馆旗下的杂志社还在支撑。

    一下子变成了林子轩和商务印书馆的正面对抗。

    他不由得感慨,在上海租界,法律抵不过冯敬尧的一句话,甚至冯敬尧连话都没有说。

    当然。这也就是一些小报社,本身后台就不硬,自然不敢得罪冯敬尧,那些大报社有后台,人脉广。不怎么怕冯敬尧。

    小报社的集体退出让这场官司变得诡异起来。

    商务印书馆和万象书局本身就是竞争关系,现在在法庭上针锋相对,颇为耐人寻味。

    商务印书馆认为我只是转载,很多报纸和杂志都转载了这个消息,如果要说有责任,那些报纸也有责任。

    你应该找消息来源的责任,而不应该找转载者的责任。

    林子轩认为转载也要看内容和偏向。

    商务印书馆作为一家声名卓著的大出版社竟然转载这类低俗的内容,还暗示和指责当事人的作风问题,这不是公正的态度。

    而且,以商务印书馆旗下杂志的声誉和销量,给读者造成错觉,以为这件事是真的,产生的影响极为恶劣。

    他没说诽谤信息转发500次就可判刑,毕竟这个时代没有这个司法解释。

    商务印书馆财大气粗,也不是好惹的,他们和林子轩耗上了,在公共租界的会审公廨内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这些都是律师的事情,林子轩只要随时关注进展就好了。

    他现在重点要做的是把女装店开起了,这是为了安抚冯程程。

    当初和冯程程商议制造绯闻的时候,他没想到事情会闹的这么大,牵扯进来这么多人,所以为了将功补过,他极力支持冯程程出来工作。

    在这个时代,女人一旦怀孕就要在家里呆着安心养胎,生了孩子之后就只能照顾孩子。

    大多数女人的一生就是这么度过的。

    可冯程程并不甘心,好在她嫁给了一个思想开明的丈夫,非但不阻止她工作的要求,还积极的帮她想办法。

    这让她觉得幸运。

    来自后世的林子轩可是见过怀孕几个月还在上班的新时代女性,有些彪悍的女人在临产的时候还在工作。

    当然,这和公司不放假也有关系,所以说,维护女性的权益非常重要。

    他支持冯程程的想法,说服了家里人,先把女装店开起来,冯程程有时间去看看就行了,不需要太过操心。

    这个消息被殷明竹和宋家三小姐知道了,她们之间经常见面和通电话。

    殷明竹是上海的摩登女郎,引领时尚潮流,因为善于绘画,自小对服饰及颜非常敏感。

    在她16岁的时候模仿美国电影中女人的服饰进行设计,让裁缝定做了一套类似的服装。

    她穿着这套自己模仿设计的服装,参加社会交际,吸引了许多新潮女性的目光,一时间,模仿外国影星服饰之风席卷了十里洋场。

    宋家三小姐对服饰也感兴趣,但她更感兴趣的是自己创业。

    女人自己开公司,和男人一样在商场打拼,她觉得这才是新女性的典范。

    于是,她们入股了这家刚刚成立的“云裳女装公司”,成为了公司的老板。

    殷明竹负责服装设计和宣传,只要她把衣服穿出去,就能引领上海滩的女装潮流,宋家三小姐则负责经营方面,不过她们都是兼职。

    真正的老板是冯程程,而林子轩只能沦落到了打杂的境地。未完待续。一下“民国大文豪”第一时间免费阅读。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055/ 第一时间欣赏民国大文豪最新章节! 作者:薪越所写的《民国大文豪》为转载作品,民国大文豪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民国大文豪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民国大文豪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民国大文豪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民国大文豪介绍:
穿越到民国,成为大文豪。
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传统和新潮思想的交锋,海派和京派的争斗,十里洋场,纸醉金迷。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分享书籍《民国大文豪》作者:薪越
民国大文豪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民国大文豪,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民国大文豪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