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民国大文豪TXT下载民国大文豪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民国大文豪全文阅读

作者:薪越     民国大文豪txt下载     民国大文豪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二百七十一章 给世界一个警告

    故事写完,邮轮还没有靠岸。

    这些西方人觉得这一趟不虚此行,他们参与了一本小说的创作。

    虽然有些人不认同这部小说的情节,认为太过黑暗,但不可否认这会是一部不错的小说。

    这些人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其中更有在中国从事教育工作的学者,他们对这部小说的评价颇高。

    至少这部小说有着深刻的寓意,可以供人思考,不是那种消遣类的文学作品。

    有些人隐约的觉得这部小说的写作手法和目前西方文学的小说不大相同。

    在19世纪,西方文学经历了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的发展过程,而象征主义文学和唯美主义文学开始起步。

    到了二十世纪,写作技巧呈现多元化的发展,现代派小说开始大行其道。

    现代派小说包括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

    这部《蝇王》看起来是现实主义小说,可其中运用了大量现代派的写作手法,比如采用了象征、荒诞、反讽和戏仿等艺术手段。

    而且,它还颠覆了以往的“荒岛文学”。

    作为荒岛文学的开山之作,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是人文主义的缩影。

    它歌颂了人性的力量,蕴含着乌托邦式的幻想。

    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表达了“人定胜天”的思想。

    巴兰坦的《珊瑚岛》和史蒂文森的《金银岛》代表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极端自信和对英国青少年群体文明价值的乐观肯定。

    总之,《蝇王》之前的荒岛文学是积极乐观的。

    然而,这部《蝇王》和以前的主题传统逆向而行,它深刻揭示了人性之恶,彻底颠覆了传统荒岛文学的主题。

    这是一种文学题材上的突破。

    特别是对于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国家来说,民众们没有了以往的乐观精神,认为他们可以征服世界。

    他们在精神上陷入了空虚和迷惘,对从前信奉的价值观产生了怀疑。

    他们竭力反叛以前的理想,用叛逆思想和行为来表达他们对现实的不满。

    这类的文学作品被称为创伤文学。

    邮轮上的乘客虽然很看好《蝇王》这部小说,但他们毕竟不是专业的文学评论家。无法看出这本小说的独特之处。

    这是一种介于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派文学之间的小说形式,并且有着存在主义的烙印。

    即便还算不上具有开创性,能够形成**的文学流派,却也有着独特的研究价值。

    在邮轮中途靠岸的时候。有记者已经迫不及待的下船把这件事写成稿子用电报发给美国国内的报社了。

    也就是说,这部小说还没有出版就提前出名了。

    这位记者问了林子轩一个问题,假如荒岛上的孩子换成中国儿童,结果会有不同么?

    林子轩沉思片刻,给出了一个答案。

    “我想应该没有不同。”

    《蝇王》这部小说讲的是一群英国小孩。可以说这里面存在着殖民印记,这群孩子是殖民者的后代,骨子里有着冒险和占有的因子。

    所以他们在荒岛上才会争权夺利,才会企图霸占荒岛。

    但若是换成中国孩子呢?

    林子轩很想说中国是礼仪之邦,我们有儒家文化,有基本的道德观念,讲究仁义礼智信,我们的孩子不会在荒岛上争权夺利,不会互相残杀。

    可中国国内军阀混战的局势会让他的这番辩解显得愚蠢可笑。

    如果把中国比作一座孤岛,把国内的军阀比作拉尔夫和杰克。也没什么不妥,那些残酷的战争,不过是两个孩子在争夺荒岛的控制权罢了。

    纵观中国的历史,过不了多少年就会发生一次战争,朝代轮换,外族入侵。

    说到底就是《蝇王》这部小说的翻版。

    所以,林子轩不会认为中国的孩子就能在荒岛上和平相处,这是人类的普遍状况。

    西方记者对这个回答颇为满意,他认为林子轩非常直率,不像他以前接触的东方人那么的虚伪。总会找诸多的借口进行掩饰。

    作为记者,他敏锐的察觉到这部小说的广阔前景。

    正如他刚刚问的那个问题一样,《蝇王》反映了整个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这本小说能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所接受。

    他知道林子轩写了《乱世佳人》。

    《乱世佳人》讲的是美国历史。在美国受到追捧在情理之中,在其他国家或许就不会那么畅销,这就是文学作品因为题材造成的地域限制。

    可《蝇王》不存在地域限制,能够得到西方社会的普遍认可。

    在这群人中,最为郁闷的要算是赛珍珠了。

    其他人听过故事就算了,偶尔会回味一下。她却要继续研读和翻译,力求最为准确的表达原著的主题,特别是这种带有寓意的小说,更需要慎重对待。

    一旦某个隐喻没有表达清楚,很可能会让读者误解。

    所以说,翻译从来都是个技术活。

    不是说学了英文就能翻译小说,那样往往造成词不达意,主题混乱等等问题。

    虽然从文学的角度讲这是一本好小说,不过赛珍珠实在是不喜欢这本小说的主题。

    她在中国生活,见识过苦难和战乱,不会天真的认为人性就是善良的,可这本小说把人性恶的一面展现的彻底通透,使人悲观。

    林子轩告诉她,只有彻底的认识到恶的存在,人们才会向往善,这是在警示世人。

    这话他并非是忽悠赛珍珠,而是他正在这么做。

    他这次带着《高堡奇人》来到美国,正是抱着这个目的。

    在《高堡奇人》中,美国被德国和日本瓜分,美国成为殖民地,美国人成为二等公民,过着被德国和日本奴役的生活。

    他把这个可怕的未来展现出来,正是在警示美国,如果美国在未来的战争中不作为的话,就会沦落到这种下场。

    如果在《蝇王》这部小说中,作为穿越者的林子轩就是那位先知西蒙。

    在小说中,西蒙被杀死了。

    林子轩不知道自己的结局会如何,但他还是要把《高堡奇人》邮寄出去,给这个世界发出一个警告。

    从这个角度来说,林子轩正生活在这座叫做地球的孤岛上,扮演着先知的角色。

    用不了多久,一场席卷整座孤岛的战争就要开始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二章 故地重游

    1925年8月9日,林子轩来到美国。

    站在甲板上,看着远处的自由女神像,他有点紧张。

    其实,就算《高堡奇人》被查出来也没事,作为一名作家,写一本科幻小说又不犯法,只是他改变世界的计划会就此落空。

    美国海关对于美国人和非美国人分成两个通道进行检查。

    林子轩随身带着一件装满衣服的行李箱,另外两件装着电影胶片和书籍的行李在赛珍珠那里,他拿出美国驻上海大使馆签发的护照递给检查员。

    他这次是以商人的身份申请前来美国。

    在《排华法案》的影响下,中国人申请前往美国并不容易,需要通过严格的背景审查。

    通常来说,对教师、学生、商人和旅游者的限制较为宽松。

    尤其是留学生,只要有中国正规学校开具的身份证明就有很大机会获得签证,教会学校开具的证明含金量更高。

    在时限上,教师和学生可以停留半年以上,商人和旅游者则只有三个月。

    如果想要继续留在美国,需要美国当地相关部门的批准,否则就会被当成非法移民。

    林子轩没带什么东西,很快就走出了海关,他在外边等着赛珍珠夫妇。

    只是等了很久才见到他们出来,让林子轩担心不已。

    一问才知道书籍没问题,问题出在电影胶片上。

    在来之前,这几份电影拷贝都经过美国驻上海大使馆的工作人员检查过,贴上了标签。证明电影内容没有问题,不过上面是发给林子轩的许可证。而不是赛珍珠的名字。

    赛珍珠则说是帮着朋友带来美国的。

    双方扯皮了一段时间,最终海关才放行。真是虚惊一场。

    林子轩感谢了布克夫妇,和他们道别。

    赛珍珠要去伊萨卡市的康奈尔大学报道,林子轩则要赶往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

    反正他们都在纽约州,距离并不远,想要见面很容易。

    他对哥伦比亚大学附近的环境很熟悉,找了一家旅馆安顿下来,便前往学校里寻找妹妹。

    原本以林子轩文化名人的身份,可以获得国外大学的演讲邀请,较为风光的来到美国。不过他这次不想太过招摇。

    而且,想要获得演讲邀请需要事先联络,程序较为复杂。

    国内一些学者以得到国外大学的演讲邀请为荣,殊不知那并非是别人请他去的,而是他自己通过关系申请得到的。

    在这个时代,西方社会对于东方人存在着固有的偏见。

    当然,泰戈尔那个层次的学者不需要如此。

    林子轩和泰戈尔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即便作为穿越者,可以作弊。但在文学这条道路上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林子轩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园,故地重游,颇为感慨。

    自他穿越以来,一晃五年的时间过去了。

    想想那段刚穿越的日子。以为凭借着自己的超级记忆,成为大文豪指日可待,实在是太过想当然了。有点幼稚的可笑。

    这个世界很大,也很复杂。这个时代有着诸多局限,有朋友。也有对手。

    穿越者的生活不是开挂的游戏,想虐谁虐谁,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在经历过这些年的风风雨雨之后,林子轩明白他不是上帝,也不是超级英雄,他只是有点奇遇的普通人而已。

    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最为重要,这便是独善其身,等有能力的时候再去兼济天下。

    他事先没有告诉林晓玲自己要来,想要给妹妹一个惊喜,也是不想妹妹一直挂念着。

    来到新闻学院,他打听了一下。

    哥伦比亚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并不多,女生就更少了,而选择新闻专业的中国女留学生或许只有林晓玲一个人。

    一般而言,中国女子到国外留学学习文学和教育专业的居多,也有音乐或者商业专业。

    像林徽茵选择建筑专业就较为稀少了,新闻专业更是没有女生问津。

    林子轩很快就锁定了林晓玲所在的教室,他在教学楼下面静静的等着。

    一年不见,他不知道这位妹妹有了什么变化,原本倔强的性子有没有收敛一些,是不是真的用功读书,还是只顾着好玩了。

    这是一个纽约的秋季,傍晚时分,夕阳斜照在校园的草坪上。

    林子轩倚靠在一棵树上,望着教室的方向。

    过了没多久,下课铃响起,学生们从教室里涌出,他看到一个东方面孔的女孩抱着一摞书,一边走,一边和身边的同学交流。

    她的嘴角露出一丝微笑,知性而自信,神采飞扬。

    林晓玲不经意的抬头,看到树下那个熟悉的身影,不由得愣住了。

    她虽然每次写信都说自己过的很好,可这里毕竟是异国他乡,孤身在外,难免有想家的时候,多少次做梦都梦到了类似的场景。

    直到看到哥哥向她招手,才发觉这不是一场梦。

    兄妹见面,自然要好好的倾诉一番。

    等安抚好林晓玲,林子轩第二天才去见了彼得逊律师。

    他在美国的事务都通过彼得逊律师完成,在美国律师可是极为重要的存在。

    如今的彼得逊律师开办了一间律师事务所,手底下有五名律师,早已不是当初单干的模样了,这其中有林子轩资助的结果。

    为了让明星电影公司更好的打入美国市场,彼得逊律师是明星电影公司的一位小股东。

    林子轩正是通过这种合法的方式资助彼得逊律师,为他在美国拉拢到一位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他知道合作不能只是依靠交情,更要依靠利益。

    经过几年的合作,彼得逊律师从林子轩这里至少获取了10万美元以上的收益。

    只有双方有了共同的利益,这样的合作才会牢固。

    他需要从彼得逊律师这里了解他在美国的各项收入,包括书籍的版税和电影产业。

    他还通过彼得逊律师在美国做了一点小投资,就算他对美国这段时间的历史不怎么了解,但也听说过后世美国的一些大财团和大企业。

    能够坚持上百年不倒闭的企业绝对值得投资。

    不过由于美国对华人投资的限制,他只能以彼得逊律师的名义进行。

    在随后的闲聊中,彼得逊律师提到了张康任,那位为了华人在美国的权益而奔走的前律师,据说张康任的健康状况出了问题。(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三章 我的中国心

    张康任目前生活在加州的伯克利市,他曾在那里出任中国海军学生的总监。

    林子轩想起当初意气风发的来到美国打官司,如果没有张康任的帮助,他或许要走不少的弯路,给美国律师交纳大笔的学费。

    这几年他们联系的并不紧密,毕竟相隔太远,没事不怎么联络。

    但他不会忘记这份情谊,这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人。

    拿到张康任在加州的住址,林子轩带着林晓玲前往加州看望张康任。

    他以前就知道张康任患有心脏病,一直在进行药物治疗,随着年纪渐增,身体大不如前,减少了社会活动,大多数时间都在家里养病。

    张康任对林子轩的到来颇为惊喜。

    当初他帮助林子轩是想借助林子轩的官司改善华人在美国的处境,可以说怀着私心。

    如今林子轩的名声越来越大,被美国的主流媒体报道,成为了华人的骄傲。

    在美国的华人社区,知道林子轩的华人比知道国内那些军阀头目的华人要多许多,他们认为林子轩代表着中国。

    张康任想象不到林子轩以后会达到的高度。

    正如《时代周刊》所说的那样,这位中国的文学家还太年轻,未来有着远大的前途。

    他请求林子轩和生活在美国的华人见见面,说一些鼓励的话。

    就像是那篇写给黑人的《我有一个梦想》那样,可以鼓舞美国华人继续抗争,争取自身在美国的生存权益。

    不仅是为了这一代的华人,也是为了他们的子孙后代。

    没有人想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个被歧视的环境中,无法入籍,成为二等公民,所以就算知道希望渺茫,他们也要坚持下去。

    张康任永远忘不了那个清晨,他们六个人轮流念着《我有一个梦想》,声音在房间内回荡。慷慨激昂。

    那一刻,他感觉自己离梦想是那么的接近,似乎触手可及。

    然而,几年过去了。华人在美国的地位还是没有改善,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

    林子轩被美国主流媒体报道的事情让美国华人倍受鼓舞,不生活在这个时代的美国,无法理解华人的心情。

    林子轩答应下来,这是他无法拒绝的请求。

    他记得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需要中国作为盟友,在中国的争取下,美国政府废除了《排华法案》。

    虽然在美国社会对于华人的歧视仍然普遍存在,华人很难进入美国的主流社会,可总算是让华人看到了希望。

    不过,那是二十年后的事情了。

    此时,中国还处在军阀混战时期,段祺睿政府承认以前和西方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五卅惨案的谈判迟迟没有结果。

    这便是弱国无外交的最好证明。

    只有国家强大了,才能更好的保障海外华人的权益。

    在此之前。林子轩能做的不多,只能用言语安慰和鼓舞海外的华人。

    张康任在美国华人中颇有影响力,他和林子轩来到纽约,在纽约的中国城,召集了生活在纽约的华人代表。

    他们有商业精英,但从事的大多是社会底层的商业活动,也有帮派成员和劳工的代表。

    林子轩和他们交流了一番,在一间小剧院里做了演讲,有数百名生活在纽约的华人前来。

    他演讲的题目是《我的中国梦》。

    他提出了“中国梦”这个概念,所谓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我们不比这个世界上任何民族低下,反而比他们都要高贵。

    我们是龙的传人。经过百年的屈辱,国人已经逐渐觉醒,不再是沉睡的狮子,任人宰割,最终必将成为腾飞的巨龙。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简单地重寻昔日的荣光。而是要让饱受列强欺侮的中国变成更加强大。

    国家不富强,就会被人欺侮;民族不复兴,就无颜担当龙的传人。

    这个中国梦或许需要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共同努力,需要每个中国人都做出自己的贡献,但它终将实现。

    请记住,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中国,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叫炎黄。

    在演讲的尾声,林子轩想着这个时代中国的现状,想着这个国家遭受的屈辱,看着下面的华人,他们有的激动,有点迷惘,有的不以为然。

    激动的是年轻人,他们还有着一腔热血,容易被打动。

    迷惘的是中年人,他们经历了社会的种种不公,开始产生怀疑,不知道将来的中国是不是真的能够变得强大。

    不以为然的大多是老年人,他们见识过太多惨剧,早已习惯和麻木。

    林子轩明白这次的演讲或许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了。

    光是空喊口号,给予他们不知何时会实现的希望用处不大,他们也期望中国强大,但现实往往让人失望。

    当初孙仲山来到美国募捐,准备推翻清政府,建立新民国,他们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如今清政府早已被推翻,民国都建立十四年了,国内的军阀仍然在混战,他们的处境依旧没有改善,甚至是更为严苛了。

    林子轩刚才和他们交流的时候被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国内的环境。

    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内战,实现国家统一,富国强兵?

    他无法回答。

    最后,林子轩决定用一种特殊的方式结束这次的演讲,他准备唱一首歌曲。

    “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此时此刻,这首《我的中国心》林子轩唱的格外动情。

    下面的华人原本不知道林子轩要做什么,但听着这首歌,慢慢的觉得心里堵的难受,泪水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

    这首歌唱出了海外华人的心声,不少华人跟着唱了起来。

    张康任看着林子轩,激动不已。

    林子轩的中国梦讲的很好,但离海外华人还很遥远。

    这首歌曲却唱到了海外华人的心坎里,他们虽然远离故土,却从来没有忘记那片魂牵梦萦的土地,他们都有一颗中国心。(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四章 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生活在美国的华人对于流行歌曲并不陌生。

    黎锦挥的明月歌舞团红遍中国,各种唱片也远销美国。

    老年人喜好戏曲唱片,年轻人则钟爱流行歌曲,孟晓冬在美国华人中有着不小的知名度。

    对他们来说,能够听到来自中国的歌声,看到来自中国的电影,倍感亲切。

    这也是美国华人对林子轩熟悉的原因。

    因为这些歌曲和电影都是林子轩旗下的公司制作出来的,林子轩还是多首经典歌曲的词作者,可以说林子轩是中国流行歌曲的缔造者。

    只是相对于他在文坛的地位,这个名头不怎么耀眼,一直不被人重视。

    但在中国的唱片行业,没有唱片公司会忽视林子轩的存在,他创作的每一首歌曲都是经典,被人模仿,虽然曲风相差很大,却别有韵味。

    他把中国的传统音乐和西方乐曲几乎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

    中国有不少音乐学校都在研究林子轩的音乐,把他创作的歌曲当作教材,称他为音乐奇才,甚至有人请他去教授音乐。

    林子轩有自知之明,这种事情一概推掉。

    在后世,他是个连五线谱都看不明白的乐盲,穿越之后,因为要出唱片,倒是研究了一下这个时代的曲谱,弄懂了基础的乐理。

    也就仅此而已,讲课什么的还是不要献丑了。

    这次演讲唱这首《我的中国心》是个意外,林子轩知道演讲的时候唱歌有点不伦不类,但他不想被认为只是空喊几句口号而已。

    在古代,诗歌就是诗和歌的组合,可以配上音乐演唱,广为流传。

    所谓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

    《我的中国心》是一首表达海外华人爱国的歌曲,林子轩觉得在这个场合唱出来能引起他们内心的共鸣。让这次的演讲有些深刻的意义。

    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热爱自己的祖国。

    这就是他想说的话,一切都在这首歌里了。

    他唱完歌曲,望着下面。发现不少人热泪盈眶。

    在场的老年人大多都是从中国来到美国的,几十年没有回去了,午夜梦回,总是忘不掉家乡的那条小路,门前的那颗大树。以及故乡的亲人。

    落叶归根,这是中国人的传统。

    无论身在何处,都不能忘掉自己的根,自己的国家。

    年轻人基本上都是在美国出生,只是听说过中国,却没有回去过,他们从报纸,从电影,从各种渠道了解大洋彼岸的那个国家。

    熟悉而又陌生。

    林子轩讲的“中国梦”太过空泛,他们虽然接受中文教育。却对中国传统文化一知半解,他们更为向往美国式的优渥生活。

    然而,这种希望被美国政府用法律阻断,他们只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他们和白人生活在同一座城市,却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这首歌或许不能改变他们的想法,却是一颗种子,诱发他们的爱国心。

    歌曲的传唱度高,影响范围广,只要有人唱,就是一份爱国心的传递。

    这便是歌曲的力量。

    林晓玲在人群中为自己的哥哥感到骄傲。她认为这是哥哥的即兴创作,否则完全可以谱好曲子,配上音乐,那样比这种清唱会更有感染力。

    哥哥还是那么有才华!

    林晓玲如此想着。可惜自己都留学一年了还没有变得更聪明。

    第二日,林子轩应张康任的请求把《我的中国心》这首歌的词曲写出来,并表示这首歌可以免费用,不收取任何费用。

    他的演讲也被刊登在华人创办的中文报纸上。

    这种中文报纸是纽约中国城内华人自己发行的小报,只在华人社区传播,影响并不大。

    在美国的中国记者注意到这个情况。虽然林子轩的这次演讲在美国不会引起轰动,但林子轩在中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而且,这种“中国梦”的提法较为新鲜,具有话题性。

    《新闻报》的记者特意采访了林子轩,让他详细讲一讲“中国梦”的内涵。

    在林子轩看来,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

    这种复兴不仅是文化上的复兴,还有强大的军队,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完善的政治体制。

    国内要停止内战,统一国家,发展经济,重视教育,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富国强兵,废除不平等条约,使国家主权完整。

    它是民众的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民众幸福,这才是真正的中国梦。

    林子轩明白就算是讲的再好,也很难影响国内的军阀混战,不可能你说一通大道理,军阀们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那不现实,他又不是扫地僧。

    但这是一个希望,一个可以为之努力的方向。

    记者把这篇新闻稿发回了国内,在国内倒是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很多学者和文人都支持这个“中国梦”,并从各个方面对中国梦的内涵进行阐述和补充。

    认为这是时代的呼声,呼吁国内的军阀们联合起来,放弃内战,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当然,这只是一厢情愿而已。

    军阀们绝不会放弃手中的权利,想要统一国家,还需要一场惨烈的战争。

    林子轩虽然身在美国,却在国内刷了一回存在感。

    在美国,《我的中国心》这首歌曲流行开来,意外的受到留学生们的欢迎,他们有些多年没有回国,听到这首歌感慨不已。

    有些留学生知道林子轩来了美国,纷纷慕名前来拜会。

    林子轩没想到自己正事还没干,倒是忙碌了起来。

    他还要出版新小说,放映他带来的电影,最关键的是要神不知鬼不觉的把《高堡奇人》邮寄出去,这才是重中之重。

    这一天,一位华人女孩前来拜访。

    这个女孩叫做黄榴霜,正是曾经给林子轩写信的那位在好莱坞打拼的女孩。

    黄榴霜十四岁进入电影圈,刚开始在好莱坞扮演一些小角色。

    1921年,她争取到在电影《人生》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

    随后,她出演了好莱坞首部彩色电影《海逝》,获得好评。

    1924年,她在神话片《巴格达窃贼》中扮演蒙古女奴,这个角色让她在好莱坞名声大噪,并成了电影杂志的封面女郎。

    黄榴霜一直在好莱坞寻找机会,偶然听到林子轩来了美国,便匆匆赶了过来。

    其实,她和林子轩只是通过几封信,不算深交。

    她看过明星电影公司拍摄的电影,觉得不比美国的电影差,她羡慕在中国电影中女演员可以做主角,可以展现演技,而不是只是作为摆设的花瓶。

    黄榴霜期望林子轩能为她带来一个不一样的未来。(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五章 两位女演员

    林子轩和黄榴霜的第一次通信是在1922年。

    那时候林子轩的明星电影公司刚刚成立没多久,还处在起步阶段,后来凭借着有声电影异军突起,成为了中国电影行业的翘楚。

    那时候黄榴霜还在好莱坞扮演着小配角,不肯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就算是丑角和坏人她都愿意尝试。

    如今她虽然还没有大红大紫,却有了一定的名气。

    只是这个名气不怎么被华人接受,特别是她的家人更是反对。

    因为在电影中她大多扮演性感美艳的角色,以歌妓、舞女、女奴和招待为主。

    对于传统保守的华人而言这就是伤风败俗。

    黄榴霜自己也不愿意扮演这种角色,但是在好莱坞的电影中,华人只能扮演这类角色,没有可供挑选的余地。

    在种族歧视的背景下,在电影中,黄种人不能和白种人接吻,更不能通婚。

    甚至很多黄种人的角色都是由白种人扮演。

    比如后来让赛珍珠得到诺贝尔奖的小说《大地》,这是一部描写中国农民生活的小说。

    然而,在改编成电影的时候男女主角却都是白种人,华人只能在其中扮演小配角。

    从这一点就能看出这个时代美国种族歧视的严重程度,华人在美国的地位连黑人都不如。

    林子轩没有能力以一人之力改变整个美国社会对华人的偏见,同样也不能帮助黄榴霜在好莱坞电影中获得一个主角的位置。

    美国华人争取自身的生存权益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就算是在后世,华人在美国也不可能获得和白人一样公平竞争的机会。

    毕竟美国是一个由白人主导的国家,即便选出了一个黑人总统,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

    但他可以让黄榴霜在中国电影中成为女主角。

    上海明星电影公司正在筹拍《音乐之声》,为了走国际路线,林子轩打算把故事背景放在国外,讲述一位华人修女和一位欧洲贵族之间的爱情故事。

    主要是原版的《音乐之声》中的歌曲都是英文,一旦改成中文歌曲,总感觉味道不对。

    而且。故事发生在欧洲国家,这样就避免了美国的种族歧视。

    即便不能在美国放映,也能在欧洲火爆起来,此时的美国电影还没有到称霸全球的地步。欧洲电影依然焕发着生机。

    说实话,黄榴霜的容貌在中国人看来并不是特别的漂亮,缺少一种柔和温婉的美。

    然而,这正符合外国人的审美观。

    在后世能在好莱坞走红的华裔女演员,在外貌上都不怎么能被中国人接受。

    好在《音乐之声》的重点不是女主角的颜值。而是其中脍炙人口的歌曲,只要嗓音不是太差,凭着这些经典的歌曲,走红不成问题。

    到那时,就算无法让黄榴霜在好莱坞电影中成为女主角,也能提升她在演艺圈的地位。

    只是明星电影公司不可能真的跑到欧洲去实景拍摄,整部电影的拍摄在上海就能完成。

    上海的租界内有各种风格的建筑,还有很多外国人,这些资源足够拍摄一部西方式的电影,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林子轩给了黄榴霜成名的机会。想要当女主角,就要回国拍戏。

    至于她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就要看这位一心闯荡好莱坞的华人女孩有没有魄力了。

    黄榴霜听了林子轩的介绍,她不能确定这是不是一部好电影。

    听起来像是纽约百老汇演出的那种歌舞剧,能够获得成功么?

    这种歌舞剧需要演员拥有华丽的唱腔,长期的练习,她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演好。

    如果是在1922年,黄榴霜会毫不犹豫的跟着林子轩回到中国,演出《音乐之声》。

    但是如今她在好莱坞刚刚获得认可,手里有几个还算不错的角色。虽然仍旧是作为摆设的花瓶,却是她经过几年努力争取来的。

    如果回到中国拍戏,就会有大半年的时间从好莱坞消失。

    好莱坞是个竞争残酷的地方,等她回来的时候。或许早已被人遗忘。

    她已经二十岁了,作为一名华人女演员,能够在好莱坞这种名利场生存下来,绝对不缺少心机,她在计较其中的得失。

    是继续留在好莱坞扮演配角,还是回国放手一搏?

    黄榴霜需要考虑一下再做决定。这毕竟关系到她未来的职业生涯。

    林子轩也不强求,他表示理解。

    如果黄榴霜想也不想的就答应下来,他倒是要查查当中有没有问题了。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犹豫。

    以前一无所有的时候会不顾一切的拼搏,等到有了名声和地位就会顾虑重重,害怕失去。

    就好像道格拉斯希拉一样,此时这位在好莱坞混的还不错的导演绝不会跟着林子轩漂洋过海的前往东方冒险了。

    道格拉斯希拉如今在米高梅电影公司担任导演。

    他的妹妹瑙玛希拉与米高梅公司签定了长期的演出协议,周薪一百五十美元。

    她从1923年到1925年一共出演了二十五部影片,不过都是平庸之作,没有让观众印象深刻的角色,在好莱坞的女演员中处于二线位置。

    道格拉斯带着妹妹来找林子轩,是希望林子轩能够为妹妹量身打造一个剧本。

    就像是《上海假日》那种创意,能够让妹妹一举成名。

    他对林子轩在创作上的才华非常佩服,在上海的时候他就知道明星电影公司的剧本大多出自林子轩之手。

    这个东方人有着无数的好创意。

    不过瑙玛希拉对此不怎么认同,她觉得哥哥有点言过其实了。

    这位外表优雅的加拿大女孩骨子里有点小骄傲,因为曾经是选美冠军和练习舞蹈,她拥有极完美的身体曲线,还有一双灵动的眼眸。

    她对自己的表演技巧颇为自信,只是一直没有遇到一个好角色。

    米高梅电影公司内部竞争极为激烈,如果没有大人物力捧,根本得不到好剧本,只能出演别人挑剩的本子。

    她望着这个被哥哥推崇的东方人,把心底的骄傲暂时收敛起来。

    她非常聪明,知道什么时候需要进入什么表演状态,现在的她应该装出一副可怜的模样,博取对方的同情,男人都喜欢这一套。(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六章 随便挑

    林子轩和道格拉斯的关系不错,这个家伙虽然拿了他高额的薪水,但在工作上没有藏私,明星电影公司的成功有此人的一份功劳。↗頂點小說,

    只是一个剧本而已,他没有这么小气,他脑海里有不少经典的电影。

    林子轩认真的打量着瑙玛希拉。

    说实话,对于这个年代的好莱坞女星,他不是很熟悉,毕竟年代太过久远了。

    随着默片时代的结束,一大批女明星不得不退出电影圈,消失在公众的视野之中。

    如果能够活跃到四十年代,还能演绎一些经典角色,林子轩兴许会有点印象,但他对面前的女孩没有什么记忆。

    这说明这位瑙玛希拉要么不出名,要么演艺生涯不长。

    他之所以认真观察,就是想看看瑙玛希拉适合演什么类型的角色。

    想要一举成名,不需要挑战演技,只要有一部适合她形象的好剧本就行了。

    这和穿衣服一样,不要多么的花哨,合身的才是最好的,这就叫做量身打造。

    瑙玛希拉具有优雅的外形,出众的气质,在西方人眼中是位不折不扣的美女。

    这样的形象能够演绎多种角色,之所以还没有出名,恐怕真的是没遇到好的故事。

    “你想演什么类型的影片?”林子轩询问道,“喜剧片,爱情片,战争片,灾难片……”

    这位好莱坞女星暗暗撇了撇嘴,她觉得林子轩说的太过随意了,似乎任何类型的电影剧本他都能信手拈来。任人挑选一样。

    其实,在这个年代。电影公司并不太重视剧本的创作。

    有时候,只是导演随便想出一段剧情来就开始拍摄。好莱坞的跟风同样严重,几乎没有较为严谨的剧本。

    相对来说,欧洲电影更为注重艺术性。

    林子轩轻慢的态度刺激了这位好莱坞美女,她准备为难林子轩一番。

    “如果是喜剧片呢?” 瑙玛希拉装作求教的模样说道。

    “我们可以把故事背景设在纽约,你是一位普通的大学生。”林子轩讲述道,“有一天,某个欧洲小国的皇室成员找到你,告诉你,你其实是那个国家的公主。你的父亲病逝了,需要你回去接替他统治那个国家。”

    “这是喜剧么?” 瑙玛希拉反驳道。

    “你不愿意回去,但你的奶奶,那个国家的皇太后亲自来到纽约,她正是当初拆散你父母婚姻的人。”林子轩继续说道,“她不仅要把你带回去,还要训练你的宫廷礼仪,喜剧是围绕着这两个人展开的。”

    林子轩说的是后世的一部叫做《公主日记》的电影。

    “一个倔强的奶奶和一个同样倔强的孙女,互相之间斗智斗勇。皇室的继承和个人自由的冲突,最终亲情战胜了一切,两人和解了。”林子轩总结道。

    瑙玛希拉张了张嘴,想要反驳。却发现这个故事的确很有意思,人物身份的前后反差,会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如果我来演的话……

    加拿大女孩的骄傲让她停止思考这个问题。她和林子轩之间还没完呢。

    “那要是爱情片呢?”她追问道。

    “爱情片的话把故事背景放到英国,你是一位好莱坞大明星。因为拍戏偶然来到英国的一座小镇,在那里闲逛的时候碰到了一位小书店的老板。”林子轩讲起了另一个故事。

    这部电影在后世叫做《诺丁山》。

    瑙玛希拉听完。又张了张嘴,还是没办法反驳。

    这个故事不是传统的王子和灰姑娘的爱情故事,而是反过来,好莱坞大明星和一位普通的书店老板之间的爱情,这是现代版的童话故事。

    英国男人的固执保守和美国女人对爱情的追求,想想都觉得激动。

    如果我来演的话……

    瑙玛希拉强压住心中的表演欲,她还是不服气。

    “假如是战争片呢?”她赌气道。

    “战争片?”林子轩想了想,开口说道,“那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国,你是一位芭蕾舞演员,在赶往剧院的途中被一位回国度假的陆军上尉所救,你们一见钟情,但战争把你们分开,你无意间在报纸上得知了他阵亡的消息,受到打击,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沦落风尘,直到有一天你看到他从前线归来……”

    这部电影叫做《魂断蓝桥》。

    加拿大女孩已经失去了斗志,那点小骄傲早已不知道那里去了。

    她练习过舞蹈,感觉这部电影就像是给她写的一样,她一定要演这位芭蕾舞女演员。

    这部电影给女主角发挥的空间很大,男主角反而成了陪衬,她相信这就是能让她一举成名的电影,她绝不能放弃。

    瑙玛希拉望着林子轩,眼眸流转,秋波暗藏。

    对于有才华的人她从不介意表露好感,她相信这些故事都是林子轩当场构思出来的。

    因为林子轩根本没有预料到他们兄妹会突然前来拜访,从而提前做好准备。

    “还不满意么?”林子轩看到这位好莱坞女星不说话,以为镇不住她,只好拿出杀手锏,“至于灾难片,可以把背景设在泰坦尼克号上,你是一位贵族出身的女士,随着未婚夫从欧洲前往美国,在船上遇到了一位住在三等舱的青年画家。”

    这部电影叫做《泰坦尼克号》。

    瑙玛希拉被这个故事震撼了,泰坦尼克号在1912年沉没,刚刚过去十多年的时间。

    巨大的灾难,短暂的相识,永恒的爱情,生与死的考验……

    这会是一部庞大的制作,这个东方人到底是怎么想到的,这或许会成为一部史诗大片。

    此时这位好莱坞二线女星终于被折服了,她觉得哥哥对林子轩的推崇还不够,这是一位天才式的人物。

    在回去的路上,瑙玛向哥哥打听有关林子轩的事情,对这位东方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她不由得想,如果林子轩是一个西方人该有多好。

    林子轩从这对兄妹那里打听了好莱坞的近况,在他的引领下,好莱坞开始拍摄有声电影,并取得了成功,默片在逐渐走下坡路。

    至于彩色电影,在技术上还不成熟,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彩色电影,色彩是合成而来。

    这两人在米高梅电影公司的地位不高,却也认识一些人,可以帮助林子轩推销明星电影公司的电影,卖一个好价钱。

    经过这几天的忙碌,林子轩也要准备做正经事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七章 心照不宣

    这几天,林子轩并没有闲着,而是观察了一下纽约城的邮筒。

    这真是一个好东西,几乎每条大街上都有一个,他想要邮寄《高堡奇人》根本不需要到邮局去,只要买来信封和邮票,封装好放入邮筒就行了。

    只是他不会在纽约这么做,要到美国其他城市去完成邮寄工作。

    反正他要去一趟好莱坞,就选在洛杉矶吧。

    至于小说《蝇王》出版的事情,他交给了彼得逊律师处理。

    由于邮轮上乘客的宣传,这本小说在美国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加上林子轩出版过两本畅销小说,有了一定的读者基础,不少纽约的出版商都找上门来。

    此时以林子轩的名声可以和出版社谈条件了,无论是稿酬还是版税都会有大幅的提升。

    这是著名作家的待遇。

    林子轩倾向于和大型出版社合作,或者是有实力的中型出版社,因为他们具有完善的销售渠道,能够把小说推向更大的舞台,包括销售到国外去。

    他自己就是做出版的,非常了解销售渠道的重要性。

    相对于《蝇王》的被争抢,他年前邮寄过来的那套新文学丛书就受到了冷遇。

    出版社虽然出版了书籍,市场却反映冷淡,而且出版社并没有给予重点宣传和推荐。

    只有少数对林子轩或者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才会购买。

    林子轩多年培养出来的读者群发挥了作用,他的小说和戏剧剧本卖出去上万册。

    这些读者惊奇的发现林子轩还写过戏剧,似乎很不错的样子。

    接下来,冰欣的小说销量稍微好些,无论在哪个国家,读者对于女性作家都怀有好奇心。

    文学评论家更为关注鲁讯和郁达浮的小说,在美国,关注中国文学的评论家较少。

    这些人写出来的评论都不怎么靠谱,他们从小说中看到的是一个充满痛苦的,感情压抑的中国。于是就按照他们对于中国的想象写了评论。

    结果就是扭曲了小说的本意。

    在这些人的印象中,中国和位于远东地区的其他亚洲国家类似,都是被殖民的国家。

    在这些国家,文学带有明显的受压迫和反抗色彩。革命和暴力横行,民众困苦不堪。

    这是新文学小说普通存在的问题。

    这一时期的新文学小说过于揭露社会的黑暗面,展现中国人的痛苦和无助,悲观和绝望,缺少那种积极乐观的精神。

    在中国。普通人之间的善良友爱都是正能量,歌颂真善美没什么不好。

    但以鲁讯为首的文学研究会成员都在着力的挖掘生活中的悲苦,以为把这样悲惨的人生展现出来,就能唤醒大众。

    一旦有作家歌颂生活,就会被认为是在为北洋政府粉饰太平,从而受到攻讦。

    这种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创作倾向是这个时代文学的特征,文学和政治离得太近了。

    在后世,这种做法叫做上纲上线,把所有问题都提到重大原则的高度。

    林子轩的《边城》就被有些人认为是在粉饰太平。

    他们主观的认为湘西连年战祸。哪里有那样纯净的山水和人心,不过是一种臆想罢了。

    但这些人并没有深入农村里去观察和生活,只是凭着主观经验进行抨击。

    反正只要是写社会好的,都是粉饰太平,都是虚假。

    林子轩不反对描写社会的黑暗面,揭露北洋政府的暴行,但不能由此武断的认为其他的文学作品都要被消灭。

    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绝不可取,他一直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这也是他选择鲁讯和郁达浮小说的原因,因为他们代表着新文学小说的成果。

    不能因为这类小说和他的创作主张不同就不给出版。那样的思想太过狭隘了。

    这套新文学丛书在美国没有引起反响,但在国内却受到了热捧。

    这毕竟代表着中国文学走出国门,在国外出版了,迈出了一大步。如此一来,这些作家都是世界级的文学家了。

    国内的报纸大篇幅的报道此事,还采访了郁达浮和鲁讯,搞得非常隆重。

    他们把美国评论家的话翻译过来,专门挑好听的刊登在报纸上,批评的直接删掉。

    就这样。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神奇的接轨了。

    看到这种情况,国内的不少作家心思活泛起来,纷纷向林子轩打听情况,他们也准备走出国门,迈向世界。

    林子轩都不好意思告诉他们销量,卖出去上百本算是畅销么?

    这一次真的是赔本赚吆喝了,他劝那些人不要心急,要一步步的来,却被人鄙视。

    他们觉得林子轩太自私了,你自己在美国出名了,就想挡住别人的路。

    谢冰欣身在美国,知道真实的情况,却没有说出来,她的小说卖出去不到一千本,相对于在国内的销量,说出去太丢人了。

    大家心照不宣就好了。

    林子轩其实没有搞明白国内那些作家的意思。

    他们不在乎自己的书在美国的销量,也不在乎能不能赚钱,只是需要一个世界级文学家的名头,好在国内唬人。

    到那时,他们也可以谦虚的说我的书在美国出版了,这多有面子啊。

    如果只是这样,林子轩倒是可以为这些人介绍美国的小型出版社自费出版。

    美国的一些小书商不怎么注重品牌经营,而是重视利益,只要给钱,出版完全不成问题。

    这一次的新文学丛书不能算是成功,却也不算失败,总要进行尝试,慢慢的积累。

    第二批新文学丛书,林子轩打算出版散文和诗集,让国外的读者从另一个角度来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学。

    他这次到好莱坞是推销电影。

    经过几年的电影输入,如今的明星电影公司在好莱坞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在美国放映的中国电影大多出自明星电影公司。

    他已经不需要通过中间商来和大电影公司接触了,而是直接可以联系派拉蒙和环球。

    虽然价格仍然很低,也不会有太好的放映时段,却是一种进步。

    好莱坞的大电影公司愿意购买明星电影公司的电影,一方面是电影质量不错,另一方面他们需要这种带有异域风情的电影供西方观众猎奇。

    同时,也能吸引生活在美国的华人进入影院。

    只要能赚钱,这些电影公司并不在乎观众是白人还是华人。

    这一次,林子轩推销的是《杀手李昂》,他要看看这部片子能不能在美国获得成功。(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八章 偷偷改变世界的感觉

    在洛杉矶的一家旅馆内,林子轩拿着从不同商店买来的大信封和邮票,把一本本书籍装进信封,贴上邮票和打印出来的地址。

    这些地址都是世界各大出版社的地址,以美国的居多。

    在行动之前,他带上手套,把所有物shuyaya络上看过不少有关苏联的架空历史小说,比如那本《克里姆林宫的狼人》。

    按照这种套路,仿照《高堡奇人》写一本苏联被日本占领的架空文并不困难。

    只要大致的历史事件吻合。想必会引起苏联的警觉。

    林子轩发现这种偷偷改变历史的感觉有点让人上瘾,就好像自己在偷窥全世界一样。

    他暗暗提醒自己,不能在这件事情上越陷越深。

    有道是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作为穿越者还是低调一些的好。

    他回到旅馆,刚好赶上早餐,吃完早餐,他退掉房间,朝着好莱坞而去。

    来到好莱坞,林子轩找到道格拉斯希拉。把《魂断蓝桥》的剧本交给那位加拿大女孩。

    经过慎重选择,瑙玛希拉选择了《魂断蓝桥》。

    她知道以她此时在好莱坞的地位,米高梅公司不可能给她投资大制作。

    《泰坦尼克号》是不用想了,《公主日记》是两个人的对手戏,喜剧片虽然讨喜,却无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诺丁山》的剧本很有新意,但若是一位真正的大明星出演效果会更好,她还不够资格。

    而且,此时的好莱坞女明星的地位显然比不上男明星,这个剧本可能不会被公司通过,得不到资金。

    《魂断蓝桥》是她最为满意的剧本,在战争的大背景下两个相爱的人却最终不能在一起。

    特别是女主角最后的死亡,触动人的心灵,是战争和这个时代造成的悲剧。

    这部电影会让人反思,成为经典,她也会因此而成名,被观众记住。

    瑙玛爱不释手的翻看着剧本,拉着哥哥要去找米高梅公司的制片人,进行讨论,恨不得这部电影立刻就能开拍。

    作为编剧,林子轩没有参与其中,他要和派拉蒙电影公司的制作经理见面。

    派拉蒙是目前好莱坞最大的电影公司,掌握着全美连锁的电影院,旗下有着众多的明星,在好莱坞拥有霸主地位。

    《乱世佳人》的电影改编权就被派拉蒙买走了,他们正在考虑是不是拍摄成有声电影。

    明星电影公司的影片质量上有保证,每部电影根据类型能卖到4万到8万美元不等。

    功夫片的价格高一些,文艺片的价格偏低,这就是中国电影在美国的市场行情。

    林子轩这次亲自来是想让他们看看《杀手李昂》,做一次市场评估。

    那位经理听说是林子轩亲自主演了这部电影,露出感兴趣的样子,畅销书作家出演电影,这会是一个宣传上的噱头。

    林子轩在美国有读者基础,只要这部电影质量不差,他愿意出10万美元购买。

    在派拉蒙的一间放映室内,电影公司的不少内部人员观看了《杀手李昂》。

    看完之后,他们对电影的评价不一,主要是针对电影的结局,也就是男主角死亡的剧情。

    在好莱坞的电影里,男女主角不是不能死掉,但却非常的冒险。

    他们清楚观众看电影不是非要从电影中看到什么意义,而只是作为一种娱乐消遣。

    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那么电影公司铁定倒闭。

    很多自认为有才华的导演觉得观众不理解他们,不懂得欣赏艺术,他们的电影非常深刻,讲了什么什么道理,具有什么什么内涵。

    结果观众不买账,他们觉得特别委屈。

    面对派拉蒙公司人员的疑问,林子轩倒是没有抱怨,说什么电影的深刻内涵。

    这部电影只是一次试水,主要还是看欧洲那边的市场。

    等他结束这边的谈判,再次见到道格拉斯兄妹的时候,发现他们一脸愁容。(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九章 钻法律的空子

    事情很简单。

    道格拉斯和妹妹把《魂断蓝桥》的剧本交给了制片人,制片人看过之后觉得不错,就提交给了米高梅公司的高层。

    这时候问题来了,米高梅公司刚刚从瑞典挖来了一位女明星,这位女明星在欧洲很有知名度,演出的电影受到广泛的好评。

    米高梅公司准备力捧此人,正在四处搜罗好故事。

    公司高层看了《魂断蓝桥》,觉得故事发生在英国,女主角很适合这位欧洲女星出演。

    当然,他们也给加拿大女孩留下了一个角色,可以扮演女主角的朋友。

    在这种好莱坞大制片厂的制度下,普通演员没有什么发言权。

    除非是成为顶级的大明星,或者有电影公司高层做后台,才能有资格挑选剧本和角色,甚至和电影公司谈条件。

    林子轩自己就是电影公司的老板,对这种事情司空见惯。

    在明星电影公司内部,如果殷明竹或者孟晓冬看中了某个角色,那其他演员就只能退让,这就是大明星的特权。

    所以说,这个世界没有公平可言,与其停下来抱怨,不如努力走上巅峰。

    在历史上,瑙玛希拉取得成功,并获得奥斯卡女主角的原因是在1927年她嫁给了米高梅公司的制片人,从而获得了挑选剧本和角色的自由。

    到了1936年,那位制片人去世,她的演艺事业逐渐走下坡路,不久便退出了影坛。

    好莱坞就是一个名利场,想要得到就需要付出,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林子轩对此爱莫能助。

    这位加拿大女孩有两个选择,要么服从公司的安排,给公司留下好印象,等待下一次机会,要么拿回剧本。和公司闹翻,从此被雪藏。

    至于离开米高梅,恐怕要支付不菲的违约金,他们兄妹不一定负担得起。

    对于这位二线女明星来说。最明智的就是服从公司的安排,忍一时之气。

    他打听到和瑙玛希拉争夺角色的是瑞典女星葛丽泰嘉宝。

    嘉宝这位女明星林子轩倒是有点印象,她是好莱坞的一个传奇。

    葛丽泰嘉宝于1905年出生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一个贫困的工人家庭,14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她被迫离开学校去百货公司打工。做广告模特。

    她在一个广告短片中的形象被导演看中,从此进入电影圈。

    她还申请到瑞典表演学校的奖学金,学习表演。

    1924年,嘉宝主演德国剧作家帕浦斯特的名剧《悲伤的街道》,使其成为欧洲受欢迎的影星之一,从而被米高梅电影公司挖到美国,准备力捧。

    嘉宝在欧洲有名气,受到米高梅的重视,瑙玛想必是没什么机会了。

    瑙玛希拉也是这么想的,她和嘉宝比起来毫无优势可言。那位瑞典女孩的确非常美丽,欧洲女人的深邃眼眸正是美国观众的最爱。

    相比较而言,出身加拿大的她连地域优势都没有了。

    在这个时代,美国还没有成为超级大国,欧洲则是整个世界的中心。

    无论是强大的军事力量,还是自文艺复兴以来蓬勃发展的文化,欧洲都备受推崇,所以来自欧洲的女演员很受美国观众的欢迎。

    但这位加拿大女孩并不甘心,她咽不下这口气。

    好不容易碰到一个可以一举成名的角色,她绝不想拱手相让。为他人做嫁衣。

    瑙玛希拉权衡利弊,悲哀的发现她个人没有实力和米高梅这种大公司相抗衡。

    如果拿着剧本投奔其他电影公司,比如派拉蒙和环球,可能落到和在米高梅一样的下场。

    该怎么办呢?

    她无意间看到了林子轩。这位东方人有自己的电影公司,能不能投资拍摄《魂断蓝桥》?

    这或许是她最后的机会了,否则她就只能向公司屈服。

    拍摄一部美国电影?

    林子轩陷入思考之中,他比谁都清楚《魂断蓝桥》是一部经典电影,投资拍摄没有问题,只是以什么形式拍摄需要考虑清楚。

    这牵扯到美国的法律。

    他不能以华人的身份投资。也不可能借钱给这对兄妹,十几万美元不是小数目,作为一个商人,要把商业和私人交情区分开来。

    他和彼得逊律师联系后,发现可以采用迂回的方式。

    上海明星电影公司因为有彼得逊律师作为小股东,名义上属于美资公司。

    只要以彼得逊律师的名义在美国成立一家美国明星电影公司,那么上海的那家公司就是美国公司的子公司,林子轩就能用美国明星电影公司的名义投资电影。

    只是,如此一来,这家电影公司就成了彼得逊律师所有。

    林子轩仅仅负责经营,从老板变成了打工仔。

    当然,为了保障林子轩在其中的利益和控制权,还需要签署很多的法律文件。

    比如彼得逊律师放弃公司的经营权,全权委托林子轩对公司的经营,不干涉公司的决策,在利益分配上要有明确的规定,彼得逊律师只负责法律部门。

    这就是钻美国法律的空子。

    终于还是要走这一步了,想要在美国投资就要找一位美国合伙人。

    这其实非常冒险,相当于把公司拱手让人,如果彼得逊律师从中耍花招的话,他辛苦积攒的家业就会付诸东流。

    但风险和机遇并存,想要赚钱,怎么能不冒险呢。

    林子轩不怎么熟悉美国的法律,他特意拿着法律文件去请教法律专家张康任。

    他相信中国人不会骗中国人。

    张康任仔细审核了这些法律文件,没有发现漏洞。

    除了公司的所有人变更之外,林子轩的权利和利益都没有受到损害,在目前的美国,这是华人变相投资的一种常用手段。

    不过这种投资金额不宜过大,否则会引起美国政府的注意。

    也就是说,你不能搞个大型财团出来,直接影响或者控制美国的经济发展。

    林子轩放下心来,开始规划未来在美国的投资,电影只是第一步。

    他让妹妹林晓玲在美国明星电影公司挂名,负责一些文件的往来,审查账目。

    至于道格拉斯兄妹,就看他们有没有脱离米高梅公司的魄力,迎接新的挑战了。

    就在林子轩忙着签署各种法律文件的时候,那本《高堡奇人》通过美国的邮政系统运往世界各地,最先收到书籍的是美国国内的出版社。(未完待续。)

第二百八十章 第一位读者

    在每一家大型的出版社里,都会有一些年轻的助理编辑。

    这些年轻人或者刚从学校毕业,或者从出版社底层一步步来到这个位置,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对邮寄来的书稿进行初选。

    这份工作繁琐而无聊,每天就是看稿子,而且都是新人的书稿。

    稍微有些名气的作家都不会采用这种投稿方式,而是有相对应的编辑负责。

    助理编辑就是要在新人中发现值得出版的书稿,然后附上自己的意见交给主编审核。

    这极为考验助理编辑的眼光和水平。

    如果一位助理编辑能够推荐几本被市场验证为畅销书籍的新人书稿,那就证明了自己对图书市场的把握,会被提升为正式编辑。

    每一位编辑和主编刚进出版社的时候大多都是从助理编辑开始做起。

    所以说,这份工作虽然无聊,却很重要,关系到能否晋升的问题。

    如果因为一时大意让一部优质的书稿从手中流失,而其他出版社却出版发行,并获得成功,那这位助理编辑会成为业界的笑柄,甚至会从此退出出版行业。

    但工作时间久了,助理编辑难免会失去信心。

    因为新人书稿的质量实在是不堪入目,想要从其中选出让主编满意的作品无疑是大海捞针,这种日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尽头。

    科尔就是纽约一家大型出版社的助理编辑,出版社越大意味着竞争越激烈。

    他在三年的时间内提交了数十部书稿,全部被主编否决了,和他同一时期的助理编辑要么升职了,要么转行离开。

    经过无数的打击,他决定下个月辞职,到金融行业闯荡一番。

    此时美国的经济已经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复苏过来,金融行业异常的活跃,报纸上经常有一夜暴富的神话,惹得不少美国人都想要到股市上捞一把快钱。

    科尔也是这么打算的。所以这几天他的工作积极性不高,能偷懒就偷懒。

    出版社的信件收发部门会准时把最新的信件送到各个部门,其中就有一批新的书稿。

    一般而言,装有书稿的信件上会有投稿的字样。很容易和普通信件区分开来。

    这时候几位助理编辑无精打采的从中挑挑拣拣,虽然知道希望渺茫,但也期望自己能碰到一位文笔和创意都不错的新人作家。

    他们一般是看信封上的字迹和地址。

    按照以往的经验,字迹工整的作者往往创作比较认真,写出来的故事有一定的可读性。

    地址在大城市里的作者他们会优先选择。这说明作者的生活环境不错,有很大可能受过高等教育,而不是中学生水平。

    对于那种地址是打字机打出来的信件他们很少去碰,这种人太懒,连在信封上写字都不愿意,可见不是那种努力的人。

    等到其他助理编辑挑选过后,科尔才走上前把剩下的十几份书稿拿到自己的办公桌上。

    他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说实话,他对这些被挑剩下的书稿没什么期待,只期望赶紧完工,到华尔街碰碰运气。

    果不其然。这些书稿的质量都不高,有些稿子连语句都不通顺,更别说有什么新意了,大多都是模仿之作。

    这时候,科尔看到一份来自洛杉矶的信件,上面的地址是打字机打出来的。

    这让他没什么阅读的**,但工作就是工作,他打开信封,拿出书稿。

    他一摸就发现这份书稿和其他书稿不同,纸张不是那种普通商店里出售的纸。而是来自印刷厂,是印刷出来的。

    他毕竟在出版社工作过三年,一些常识还是了解的。

    这说明作者用心准备了,他拿出来一看。书名是《一个高城堡里的男人》。

    作者的名字叫做神秘医生或者神秘博士。

    这是林子轩借用了英国电视剧《神秘博士》的名字,在那部长寿的英剧中神秘博士是一位时间领主,有一个时间机器可以穿越时空,到处冒险。

    科尔并不知道这些,只觉得书名和作者名字都很奇怪。

    他翻开书稿,惊奇的发现这竟然是一部科幻小说。

    在这个时代。写科幻小说的作家并不多,能写好的则更少,新人作家一般会选择现实题材,这样比较有生活,科幻小说需要极强的想象力。

    这引起了科尔的兴趣,他对科幻小说一向情有独钟。

    故事发生在1962年8月的一天, 居住在旧金山的女主角朱莉安娜在日本的道馆里练习合气道,打败了日本男人。

    然后,她来到日本的商店购买了东方的药茶,并在店铺里遇到了她的妹妹楚蒂。

    看到这里,科尔觉得很奇怪。

    怎么旧金山到处都是日本的东西,难道在未来的1962年日本商品在美国如此畅销么?

    他接着朝下看,从女主角朱莉安娜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了大问题,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和日本人脱离不了关系。

    随后,朱莉安娜在一个夜晚再次遇到了妹妹楚蒂,妹妹交给她一卷电影胶片,并告诉她把胶片送给高堡奇人,这是反抗组织的任务。

    朱莉安娜接过胶片,妹妹则跑向远处,在一条巷子里,被追上来的日本宪兵枪杀。

    朱莉安娜亲眼看到妹妹被日本人打死,心中震动,她回到家中,用放映机播放那部胶片。

    她看到这盘电影胶片上竟然是美国人在庆祝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画面很真实,美国士兵和宣传标语都像是真的。

    她不由得愣住了,电影胶片里的世界和现实世界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看到这里,科尔也愣住了,他能理解这部小说中提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发生在未来的一次战争,难道美国失败了?

    作为一名美国人,他对小说的这种设定有点不爽。

    果然,透过女主角的回忆,这个世界逐渐展现在科尔的面前。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攻陷了欧洲大陆,日本占领了远东地区,随后两个国家进攻美国,把美国分成东西两部分。

    1947年,德国和日本签署了《共同统治美国的和平协议》,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从此美国成为了德国和日本的殖民地。

    科尔再次回想女主角的日常生活,无论在各个方面都受到日本的影响,完全被奴役了。

    这个未来让他不寒而栗,美国有一天也会成为其他国家的殖民地么?

    他看了看周围,发现其他同事仍然在无精打采的看着书稿,不由得松了口气。

    还好这只是一部科幻小说,科尔暗自庆幸。(未完待续。)

第二百八十一章 改变从不经意间开始

    林子轩的这本《高堡奇人》和原着有了很大的不同。

    原本的那本小说结构较为松散,各个人物之间的联系不强,有时候看起来有点莫名其妙。

    为了让小说的情节更为紧凑,他结合美剧《高堡奇人》的剧情做出了改动,电视剧想要吸引观众就需要有出色的情节。

    原着的作者是美国人,在书中对美国人的描写较为正面和积极。

    写作的重点在于探讨正义与非正义、文化自卑和身份认同,以及法西斯独裁和种族歧视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后果。

    林子轩则侧重描写了美国人在德国和日本统治下的麻木和自卑。

    经过二十多年被殖民的生活,美国人习惯了被日本人统治,产生了奴化倾向。

    反抗者只是少数,大部分美国人以为日本人服务为荣,替日本人监视和残害自己的同胞。

    这就是林子轩版本的《高堡奇人》,透着一股浓重的悲哀。

    他借用了鲁讯的风格,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笔调展现了美国人的日常生活。

    科尔看的浑身发冷,他无法想象那是一个怎么冷酷的世界。

    美国人要学习日本文化,要奴颜婢膝的对待日本人,日本人可以随意枪杀美国人,把尸体丢在乱葬岗里。

    他觉得写这本小说的作者要么心理变态,要么就是有被害妄想症。

    一般人谁会想到这种故事情节,只是从科幻小说的角度而言,这种背景设定还真是出人意料,新意十足。

    书稿有十几万字,今天怕是看不完了,他准备带回家继续看。

    这可是以前没有的事情,对于新人作家的书稿,他能够忍着看到三分之一就算不错了。

    下班之后,科尔没有去华尔街附近的酒吧打听金融市场的消息,而是直接返回家里。匆匆吃了晚饭,躺在床上继续看小说。

    这一看就到了午夜时分。

    他看完小说,也弄明白了故事中的一些要点,比如那盘电影胶片。

    这本小说中存在两个世界。在现实世界中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败了,而在电影胶片中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胜利了。

    是什么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科尔回忆了一下书中的情节。

    似乎是因为1933年美国当选的罗斯福总统被枪杀了,然后美国一直没有从经济萧条中恢复过来,实行了保守的孤立主义政策,没有和欧洲大陆结盟。导致欧洲大陆沦陷。

    他不认识这位未来的罗斯福总统,连听都没有听说过。

    这可能只是作者杜撰出来的一个人物,包括丘吉尔和希特勒他都没有印象。

    此时的希特勒刚刚出狱,正处在人生的低谷。

    丘吉尔被任命为英国的财政大臣,只是这家伙带兵打仗还行,对金融是一窍不通,成为了英国金融界的笑柄。

    科尔只是美国的一名普通人,并不热心政治。

    而且,美国和欧洲大陆之间信息交流滞后,不像后世看看电视新闻。或者到网上搜搜就能知道各个国家发生的大事小情。

    所以,他以为这只是一本具有创意的科幻小说。

    他决定明天把这本小说推荐给主编,小说的文笔虽然不怎么样,或者说比较差,但就凭着这个设定也有出版的机会。

    文笔的话可以修改,创新值得鼓励。

    他放下书稿,关上灯,躺在床上,准备休息。

    但小说中的情节一直在他脑子里打转,一想起未来那种恐怖的氛围。他就毛骨悚然。

    科尔起身,来到窗前,望着窗外纽约市的万家灯火,回想着书中这座城市被德国人统治的画面。处处都是冒着黑烟的焚烧炉。

    纳粹德国为了使人类的后代更为健康,把所有身患疾病的人都统统处死。

    他们还对犹太人和斯拉夫人施行了种族灭绝政策。

    那真是一个令人绝望的世界!

    科尔如此想到。

    第二天,科尔来到出版社,为《高堡奇人》这部小说写了评语。

    其中充满了溢美之词,他甚至认为这本小说因为成功描写了未来社会的一种可能,从而成为科幻小说的经典。

    主编看到科尔的评语。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他了解科尔这个人,科尔的阅读兴趣和市场一向是背道而驰,也就是说科尔看重的书稿都是小众图书,受众面不广。

    何况科幻小说更是小众中的小众,经典那里有那么容易写出来。

    主编从科尔的介绍中大概了解了书籍的内容,写了未来世界日本和德国瓜分了美国,这种设定不容易被美国读者接受。

    谁愿意看自己的国家被人占领啊,读者又没有受虐倾向。

    看来科尔还是一如既往的看重这种没有市场潜力的图书,或许他并不适合出版行业。

    主编随手把书稿和评语丢进垃圾桶里,拿出科尔前几天递交的辞职信,在上面签了名字。

    科尔没想到正是因为自己的原因导致《高堡奇人》失去了一次被出版的机会。

    他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没有什么想法,在出版社这种事情早已习以为常,只是为那本书的作者感到惋惜,希望其他出版社能有人看好那本书。

    科尔离开了出版社,投身到了如火如荼的金融行业。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他在华尔街摸爬滚打,成功过,也失败过,最终赚取了数百万美元,成就了财富神话。

    1929年,成为富翁的他在午夜梦回时突然想起几年前看过的那本科幻小说。

    据说这一年美国经济会陷入大萧条。

    科尔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把资金撤出了金融市场,从而在股市大崩盘之前脱身而出。

    经历了这次的劫后重生,他已经分不清那本书中的记载是巧合还是预言了。

    这时候,他把目光转到了纽约州州长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身上,如果那本书写的是真的,那么这位罗斯福先生会成为未来的美国总统。

    要不要赌一把呢?

    在金融市场中浮沉多年,科尔深知投资的重要性,有什么比投资未来总统更能获得丰厚的回报呢,就算书中写的是假的,也值得冒险一次。

    此时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正在寻求州长连任,科尔带着全部资产全力支持罗斯福。

    在经济陷入大萧条的美国,科尔成为罗斯福连任纽约州州长的最大助力,两人建立了深厚的私人友谊。

    三年后,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科尔被媒体称为美国总统最信赖的那个人。(未完待续。)

第二百八十二章 书稿的不同命运

    林子轩这次来到美国一共带了三十本《高堡奇人》的书稿。

    他在中国的时候就把原稿和排版的大样给烧掉了,连印刷厂相关的稿纸和油墨一起处理,务必不留下任何痕迹。

    也就是说,整个世界就只有这三十本书稿了。

    他取出十八本邮寄往美国各大城市的十八家出版社。

    剩下的分为英国五本,苏联三本,日本二本,德国一本,中国一本。

    这是因为他写作用的是英文,在英语系国家最容易出版,所以他把主要希望放在了美国和英国,至于苏联和日本等国,只是一种尝试。

    这些书稿在各个国家经历了不同的命运。

    在美国的十八家出版社里,有十家没有过初选,直接在助理编辑手中出局了。

    并不是每一位助理编辑都喜欢科幻小说,也不是所有的助理编辑都会认真看书稿。

    有人看了开头,觉得文笔不行就放弃了,有人觉得科幻小说没前途就懒得看了,还有人因为心情不好,或者有急事,连看都没看就扔进了垃圾桶。

    这种事情在出版社并不少见。

    有八家出版社的主编看到了《高堡奇人》,其中六家主编给否决了。

    理由大多是没有市场潜力,设定哗众取宠,读者接受度不高,总之就是各种不看好。

    由此可见,新人作家想要投稿成功是多么的困难。

    戈尔丁的《蝇王》可是被二十家出版社拒绝之后,才能最终出版。

    最后两家出版社觉得书稿还行,关键是林子轩的那个声明起到了作用,不要稿费和版税,可以随意出版。

    其中一家出版社想让书稿的作者自费出版,还给林子轩写了封信。

    林子轩留下的地址是假地址,自然收不到信件。

    这家出版社就不了了之了,出版书籍也需要成本,出版社不愿意为新人作家浪费资源。

    唯一剩下的那家出版社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印刷了一千册《高堡奇人》,可惜在印刷好后印刷厂的仓库意外起火。书籍付之一炬。

    然而,这并不是说《高堡奇人》在美国就没有影响力了。

    一家出版社清理废弃的书稿,垃圾车把书稿送到垃圾回收站,在垃圾回收站的一位工作人员无所事事。就随手拿起一本书稿看了起来。

    几年后,此人在美国创建了一个颇有影响力的教派。

    他把《高堡奇人》当成了预言书,并认为这是上帝的旨意。

    上帝想要拯救世人,于是就有了这本书,上帝给了这个世界两种不同的未来。把选择权交到了人类手里。

    是获得拯救还是走向毁灭,都在人类的一念之间。

    他以为所谓的城堡就是上帝居住的天堂,而高堡奇人指的就是上帝本人。

    他的这个理论得到了不少狂热基督徒的支持,很多基督徒认为这是上帝存在的证据。

    在寄往英国的五本书稿中有四本被出版社放弃,最后一家出版社属于激进势力。

    他们觉得这本科幻小说对德国纳粹主义进行了夸张而辛辣的讽刺,还有其中对丘吉尔的描写,虽然不多,却把丘吉尔当做了一位独裁者。

    英国人比较了解德国国内的状况,知道有这么一种思潮。

    在这个时代,希特勒提出的纳粹主义被称为国家社会主义。他借用了社会主义的概念。

    至于英国的财政大臣丘吉尔投靠了保守派,并不受到激进派的待见。

    所以,这家出版社准备出版《高堡奇人》。

    让人没想到的是正赶上1926年的英国大罢工。

    1926年,英国职工总会因矿工薪资问题宣布举行全国大罢工,丘吉尔在罢工中采取强硬立场,还建议用机关枪驱散罢工矿工。

    因为印刷工人也加入到罢工行列中,报纸无法出版,丘吉尔下令由政府发行《英国公报》。

    正是在这次罢工中,那家正准备印刷《高堡奇人》的印刷厂被搜查,《高堡奇人》的书稿也在搜查中不翼而飞。

    邮寄到苏联的三本书稿经过了严格的审查程序。

    在1925年。美国和苏联并没有建立外交关系。

    虽然苏联在1922年宣布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但一直没有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直到1933年美国才承认苏联,并与其建立外交关系。

    所以。对寄往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物品美国政府部门审查的较为严格。

    他们最终没有没收这三本书稿,毕竟美国法律上有言论自由的条款,一本科幻小说并不能成为犯罪的证明。

    这三本书稿进入了苏联境内。

    苏联对于来自美国的物品更要严格审查,以防有煽动性的宣传文字,为此他们配备有精通英文的工作人员。

    当这位苏联人看到书稿中苏联被德国攻占,德国在苏联施行种族灭绝政策。而伟大领袖斯大林被杀害的时候,吓得浑身发抖。

    这是对伟大领袖的恶毒攻击,这是对苏联人民感情的严重伤害,这是一次西方国家恶意的挑衅行为,这种书籍一定要就地销毁。

    这就是《高堡奇人》在苏联的下场。

    在日本,有两家出版社收到了书稿。

    对于从美国邮寄来的书稿,日本出版社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派人进行翻译,书稿中日本和德国明显是反派角色,残忍恶毒,泯灭人性。

    但这个设定让日本人颇为感兴趣,德国和日本瓜分全世界,这是日本人的野望。

    只是这样出版好么?

    对待弱者,他们一向张狂,而对待强者,却会小心谨慎。

    面对西方国家,日本出版社要考虑出版这本书的后果,虽然这是美国人写的,但公然出版这本书,会不会让美国政府以为日本有侵略美国的打算。

    过早的暴露自身的野心不是明智之举。

    出版社把书稿交给了日本政府的文化审查部门,等待着回信,却没有了下文。

    寄往德国的书稿因为那家出版社工作人员的疏忽而一直被冷藏,直到几年后才被一名犹太人发现,那时候希特勒已经成为德国炙手可热的人物。

    那位犹太人起先并不相信书中的内容,没有当回事,然而事实让他悔恨不已。

    那本书稿被犹太人团体偷偷保存下来,故事内容被犹太人口口相传。

    几十年后,高堡奇人的故事在犹太人群体中成为了一种传说。(未完待续。)

第二百八十三章 寻找失落的世界

    位于中国上海的商务印书馆同样收到了书稿。【頂【点【小【说,

    有美国作家向中国出版社投稿,这让商务印书馆感到无上的荣耀,这说明商务印书馆被西方社会熟知,在世界上有了知名度。

    这绝对是值得炫耀的好事,说出去也倍有面子。

    这件事引起了商务印书馆高层的重视,下达了要认真对待的指示,一定要严格把关,不能让外国作家觉得咱们中国的出版社不专业。

    商务印书馆内部就有编译所,专门翻译外国的书籍。

    他们抽调了一批精通外语的人才,组成攻坚小组,加班加点的翻译书稿,力求做到忠实于原著,不能有丝毫的疏漏。

    但随着翻译的进行,他们颇为疑惑。

    怎么这位外国作家的英语水平这么烂啊,连我这种自学成才的都看不上眼。

    有人就询问有过到西洋留学经历的同事,是不是外国人的英语都是这种水平,那位留洋归来的高材生支支吾吾的不知道如何解释。

    他要是说外国人不都是这种水平,那不是贬低这位美国作家的写作能力么?

    这可是商务印书馆高层交代下来的任务,领导非常的重视,他这么说就是打脸啊。

    他如果说外国人都是这种水平,那还留洋干什么,大家在中国自学英文不就好了。

    他只能胡扯一番,解释说外国作家各人有不同的风格,这种风格就是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写故事,不讲究文采。这是西方的一个文学流派。

    就好像中国古代诗人白居易写诗一样,就是要通俗易懂才好。

    文笔的事情就这么遮掩过去了。接下来故事情节又让人犯难了。

    《高堡奇人》中基本上没有涉及到中国的情节,只提到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

    比如日本人用《易经》来算命和来自东方的药茶。其实就是中药。

    但通过德国和日本瓜分全世界的背景来推测,中国应该是被日本给占领了。

    书中还有对苏联诋毁性的描写,其中牵涉到西方列强的斗争,这在中国属于敏感题材。

    虽然是一个科幻故事,但折射出来的问题较为复杂,出版这本书需要冒极大的风险。

    这是摆在商务印书馆高层面前的一个难题,出版这本书得罪的人太多了,首先就是公共租界当局,其次就是日本人。还包括中国人。

    这种暗示日本占领中国的书籍怎么看都不讨好。

    商务印书馆的高层甚至怀疑这位美国作家是不是要陷害他们,这才把书稿寄给他们。

    林子轩倒没有这个心思。

    他之所以把书稿寄给商务印书馆是为了掩人耳目,不可能向其他大国都邮寄了书稿,却没有寄往中国,那样容易引起猜疑。

    他猜想到这种书籍在中国出版的可能性不大,商务印书馆恐怕没有这种魄力。

    这本来就是一种尝试,万一商务印书馆的高层集体抽风真出版了呢,谁也说不准。

    可惜商务印书馆的高层脑子很清醒,他们一致决定不出版这本小说。

    为了表达歉意。他们还特意给美国的这位作家写了一封信,解释原因。

    信中表达了对于收到书稿的喜悦,但因为中国的国情,书稿不能出版。敬请谅解。

    然而,这毕竟是商务印书馆收到的第一位外国作家的投稿,具有历史意义。

    经过商议。这份书稿被存放在商务印书馆大楼的荣誉室内,作为商务印书馆在西方具有影响力的见证。

    1926年。商务印书馆旗下的上海东方图书馆对外开放,这份书稿被移入东方图书馆。

    1921年2月1日。在商务印书馆董事会第256次会议上,讨论25周年馆庆活动时,提议以商务印书馆的公益金建造一座公共图书馆。

    这个提议得到了董事会的通过。

    随后,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宝山路总厂对面建造了一座五层大楼,定名为东方图书馆。

    大楼于1924年建成,1926年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

    在中国唯一的一份《高堡奇人》的手稿被安静的存放在东方图书馆的一个角落,多年来一直无人问津。

    1932年1月29日上午日本出动6架飞机,轰炸位于上海宝山路的商务印书馆总厂。

    2月1日,日本浪人进入东方图书馆纵火,焚毁了这座拥有46万册藏书的著名图书馆。

    与此同时,包括美国、英国、苏联、德国等国的间谍纷纷来到上海,寻找那份寄往中国的手稿,他们看到的是变成废墟的东方图书馆。

    然而,经过仔细探查,他们有了惊人的发现。

    间谍们发现按照图书馆残存的记录,那份手稿在日本人放火之前已经被一位图书馆的管理员带出了东方图书馆,那位管理员从此消失不见,书稿神秘失踪。

    经过多年的酝酿,从来没有被出版的《高堡奇人》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这本小说虽然没有出版,却被不少人看到过,当初他们并不在意,只以为那不过是一本普通的科幻小说。

    那些出版社的助理编辑甚至没有看完,只有一个大概的印象。

    但当现实和小说重叠的时候,他们惊讶的发现书中的不少设定竟然成了现实。

    这些人会和别人说起这件事,并想要寻找那本小说,只是他们再也找不到了。

    拥有《高堡奇人》手稿的人秘而不宣,没有手稿的人就想着一定要找到,这种带有预言性质的书籍绝不能落入别人之手。

    各个国家的情报机构都加入了这场争夺战。

    他们从源头查起,通过美国洛杉矶的邮政系统查明总共有三十本手稿被寄出,分别被寄往六个国家的出版社。

    苏联的三本被毁掉了,这件事让斯大林极为恼火。

    德国的那本落入犹太人之手,希特勒正在加紧搜查。

    美国的十八本全都消失不见,怀疑大多落入美国政府手里。

    英国的五本中据说有一本在丘吉尔手中,这是英国某个激进派组织说的,他们认为丘吉尔在那次大罢工中滥用职权,趁机夺取了书稿。

    日本的两本手稿最大可能在日本天皇手中。

    中国的那份手稿神秘失踪,被一位普通的图书管理员带走了。

    相对于寻找手稿,他们更想找到邮寄手稿的人。

    每个国家的间谍机构都给这个行动起了代号,最常用的代号叫做“寻找失落的世界”,而那个邮寄书稿的人则被他们称为“高堡奇人”。

    为了找到这个人,各国的间谍们展开了一场场惨烈而又血腥的追查行动。(未完待续。)

第二百八十四章 谍影重重

    各个国家之所以派遣情报机构追查书稿的下落,不全是为了知道书稿的内容。∮頂∮点∮小∮说,

    书稿的内容并不是秘密,《高堡奇人》的书稿被很多人看过。

    包括各大出版社的助理编辑和主编,还有印刷厂排版的工人,甚至是上海商务印书馆负责翻译的人员都清楚书稿的故事情节。

    只要抓住这些人员,就能获得书稿的内容。

    当然,多年过去,他们有人根本没看完书稿,有人的记忆力不是那么好。

    书中的细节或许会有偏差,但大致的背景设定还是知道的。

    所以,这些人成为了各国情报机构首先抓捕的对象,就算拥有书稿的国家也不愿意所有国家都知道书稿的故事。

    这无疑是一场腥风血雨。

    被抓住的人还好些,能够受到保护,更多的人却在几个国家间谍之间的较量中死于非命。

    这些国家追查书稿不是为了他们已经掌握的内容,而是要找到他们还不知道的内容。

    《高堡奇人》中写出的只是历史大事件,还是两个世界交织在一起,真假难辨。

    他们首先要弄清楚是不是寄往每一个国家的书稿内容都一样,会不会有区别。

    就好像藏宝图一样,要三十本书稿放在一起才会出现一个完整的世界。

    他们还要从书稿入手查找到邮寄书稿的人,或者说写作书稿的人。

    这个人如何在1925年就知道随后几年发生的大事件。

    比如希特勒掌控德国,罗斯福成为美国总统,还有日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预言正确一件事也许是巧合,预言正确两件事就是奇迹了,而预言正确三件事或许只有上帝才能够做到。

    他们要找的就是这位预言家。

    最先派人追查书稿的不是美国。而是英国,这个时代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1926年5月4日英国开始了全国性的总罢工。

    总罢工持续9天,**时罢工总数接近6百万人,除煤矿工业外,电气、钢铁、铁路、建筑和印刷行业的工人均参加罢工。

    所有的大工业中心都陷于瘫痪。

    在这种混乱的状况下,英国政府派人搜查了某个激进组织的印刷厂。收缴了一批书稿。

    这批书稿被堆放在政府的某间办公室内,被时任英国财政部长的丘吉尔偶然发现。

    《高堡奇人》的书稿在普通人眼中就是一部普通的科幻小说,这是因为普通人的眼界有限,对于政治不怎么敏感,也不认识政界的人物。

    但丘吉尔不一样,他是一位身居高位的政治人物。

    他刚开始也是把书稿当做普通小说来阅读,他本人同样是一位作家,喜好看书。

    他不断的在脑海里推演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发现这部小说有点意思。写这本小说的作家逻辑思维能力很强,推理出来的世界竟然有实现的可能。

    这个时候的丘吉尔还没有对书稿重视,直到1929年他才发觉《高堡奇人》的重要性。

    此后,他曾两次前往美国,拜访美国各界人士和政治领袖。

    其目的就是查探《高堡奇人》的来历,和他一起的英国间谍抓捕了多位和书稿相关的美国人,进行审讯。

    1931年12月,在丘吉尔第二次美国之行中他遭遇车祸。若非抢救及时,可能死于非命。

    这是美国情报部门的一次反击。

    此时的美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书稿的存在。在全国进行了一次大范围的搜查。

    科尔比美国政府行动的要早。

    在1930年罗斯福连任纽约州州长之后,他就利用罗斯福的关系对书稿进行过追查。

    科尔清楚出版社对于废稿的处理方式,要么送到垃圾站,要么放在出版社的杂物间。

    他先是通过加州的邮政系统查到了书稿的行踪。

    接着在美国各地十八家出版社的废稿中依次寻找,五年过去了,大部分出版社的废稿早已被送到垃圾站。只有两家大型出版社还保留着废稿。

    最终,他在推挤如山的废稿中找到了两本《高堡奇人》的书稿。

    找到书稿后,科尔沉思良久,决定相信罗斯福,并把书稿送给了罗斯福。

    这就是为什么科尔是罗斯福最值得信赖的人。

    此时的罗斯福已经有了竞选下一任总统的打算。但他必须要面对现任总统埃德加胡佛。

    胡佛不仅仅是美国总统那么简单,他还是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局长,也就是美国情报部门的最高长官。

    1924年,当时还是一名司法部年轻律师的胡佛被任命为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局长。

    在随后的48年里,美国换了8位总统,16位总检察官,但联邦调查局的局长却始终叫做埃德加胡佛,他可以说是美国最有权势的人。

    1931年,罗斯福在宣布竞选总统之前,和胡佛秘密会谈过一次。

    没有人知道他们都谈论了什么,没过多久,美国联邦调查局进行了改组,成立了一个专门的部门,这个部门拥有极高的权限,直接对联邦调查局局长和总统负责。

    正是这个部门策划了在纽约对丘吉尔的车祸事件。

    这是一次严厉的警告,事后丘吉尔并没有追究,而是返回了英国。

    由于占据了地利之便,美国情报部门最先在洛杉矶展开了搜寻行动,他们要找到当初邮寄书稿的那个人,也就是传说中的“高堡奇人”。

    一个国家的力量极为庞大,只是刚开始他们就找错了方向。

    因为书稿是用英文写成,字里行间透着为美国人担忧的深沉感情,在专家分析之后觉得作者应该是位美国人,而且文化程度不高,否则文笔不会这么烂。

    从信封和邮票可知这个人正是在洛杉矶本地购买,有很大可能就是加州本地人。

    从书稿的纸张来看,此人或许在印刷厂工作,能够接触到印刷设备。

    还要对印刷机的型号进行排查,以及所使用油墨的产地,这些都需要时间。

    于是,美国情报部门就把目标锁定在生活在洛杉矶的美国白人身上,年龄大概在十八岁到四十岁之间,会使用打字机,有印刷工作经验等等。

    就算是这样,想要找到一个人也无异于大海捞针。

    这个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其他国家在美国和英国安插有间谍,这两个国家在寻找一本书稿的消息不胫而走,引起了各国的关注。

    间谍们通过收买或者逼问等方式获得了三十本《高堡奇人》邮寄到各国出版社的消息。

    为了争夺书稿,各国的间谍精英把整个世界作为战场,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谍战大戏。(未完待续。)

第二百八十五章 各自不同的人生际遇

    1925年8月底,林子轩走进纽约的一家大型出版社。£∝頂點小說,

    他的小说《蝇王》就是由这家出版社出版,出版社对林子轩的新书极为重视。

    《乱世佳人》和《麦田里的守望者》两本书的畅销证明了林子轩写作畅销小说的才华,《蝇王》还没有出版就引发了热议,这是小说畅销的先兆。

    在报纸上有关一群人流落荒岛会如何发展的话题引起了美国社会的兴趣。

    是重建民主的文明,还是走向独裁统治,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不少政治人物和社会学家都参与了进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其实,这个话题在英国或者日本这种岛国更能引起争议,荒岛文学就是从英国兴起。

    出版社给予林子轩极高的待遇,在签订合约后就紧急进入了出版程序。

    审核书稿,设计封面,排版印刷等等工作快速的进行,要趁着这股社会大讨论的热度还没有冷却的时候把书籍推向市场。

    这一次,他们邀请林子轩来看样书,并且在五十本书籍上签名。

    这五十本书籍会分别邮寄给美国各地的著名文学评论家,让这些评论家先睹为快,在报纸和杂志上写出评论文章,为书籍发行造势。

    在这个没有电视和网络宣传的时代,读者选择购买书籍往往会参照报纸上的文学评论。

    可以说,这些评论家掌握着一本新书的未来。

    当然,评论家也有看走眼的时候。他们看不上的书籍或许就会大卖,也可能一本书籍虽然刚开始不起眼。但几十年过后却成为了文学经典。

    林子轩不排斥这种宣传方式,也愿意配合。他自己是出版社的老板,懂得其中的门道。

    在走进这家出版社的时候,他看到一位美国青年抱着纸箱迎面走来。

    这代表着这位青年人要离开出版社了,要么是辞职,要么是被开除。

    两人擦肩而过,互相看了一眼,都没有把对方放在心上,就像是在大街上人流中交错而过的过客一样,转瞬间消失在他们各自的生命之中。

    科尔走出出版社。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心情舒畅。

    他在心中大声呼喊,华尔街,我来了。

    林子轩不知道刚刚错过的正是《高堡奇人》的第一位读者。

    他记得是向这家纽约有名的出版社邮寄了《高堡奇人》的书稿,只是猜不出书稿的结局。

    他在主编办公室见到了那位把《高堡奇人》的书稿扔进垃圾桶的主编,两人进行了一场友好的交流,林子轩在书籍上签了名字,并拿走了几本样书。

    这些样书他准备到英国的时候送给以弗吉尼亚伍尔芙为代表的英国文化圈的精英们。

    他在美国的事情接近尾声,也该启程前往欧洲了。

    这次美国之行收获颇多。《蝇王》的出版只是一场意外。

    不过他相信这本小说会在严肃文学领域给他带来极大的荣誉,让他摆脱通俗小说作家的名头,从而奠定在西方文坛的地位。

    在后世,《蝇王》以深沉的哲理和对人性深刻的剖析而备受文学界的推崇。甚至被认为是英国当代文学的典范。

    另一件事就是在美国成立了电影公司,准备拍摄一部美国电影。

    林子轩一直在思考如何进入美国的电影市场,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有排外的思想。

    美国虽然是个移民国家。提倡多元文化,但那是对白人而言。美国欢迎来自欧洲大陆的移民者,而排斥来自亚洲和非洲的移民者。

    道格拉斯兄妹的事情是一个契机。

    让他意识到在美国种族歧视的大环境下想要在美国立足。就要和美国人合伙,所以他才下定决心和彼得逊律师的事务所签署了一系列的法律文件。

    这些文件是和事务所签署,也就是说即便彼得逊律师过世了,法律文件依然有效。

    电影公司成立,林子轩招聘了一批业务人员。

    他的首要目的不是和好莱坞的电影公司竞争,而是先在好莱坞站稳脚跟,毕竟这里不是上海,他人生地不熟,没有人脉关系。

    他在上海见过不少有钱的富商,看到电影有利可图,就想着投资电影,大赚一笔。

    这样的人下场都不怎么好,大多是被骗了,找了一帮电影圈底层的混子,拍了一部烂片,糊弄一番,然后一哄而散。

    林子轩和道格拉斯有交情,但他更相信自己的判断。

    道格拉斯兄妹混迹好莱坞几年的时间,在电影圈有不少相熟的朋友,能够拉起一个剧组,他们想要出名,就要努力拍摄好电影,给电影公司赚钱。

    当然,他还是和这两人签了一份合同,并提高了违约成本,不能成名了就跳槽。

    至于黄榴霜,目前在好莱坞没有适合她的角色,只能返回国内拍摄《音乐之声》。

    在看到林子轩有意进入好莱坞发展后,黄榴霜下定了决心,当女主角的强烈意愿战胜了对未来的恐惧,大不了以后就拍摄国内的电影了。

    林子轩之所以愿意帮助这位华人女孩,一来大家都是中国人,能帮一把是一把,二来他想在世界影坛树立一个正面的华人明星的形象。

    黄榴霜刚好遇到了这个机会。

    林子轩安排她先回中国生活一段时间,熟悉上海的环境,和明星电影公司的制作人员互相认识,有利于随后的电影拍摄。

    在他离开之前,《杀手李昂》在美国影院放映,反响一般,观众普遍认为这是一部还不错的东方电影,仅此而已。

    东方电影在美国不是主流,自然得不到热烈的追捧。

    派拉蒙公司倒是有意翻拍这部电影,他们觉得用美国演员加上更多的爆炸戏份和感情冲突应该能受到观众的欢迎。

    东方电影在表达上太过含蓄了,不适合美国人的口味。

    这便是《杀手李昂》遭遇的困境,中国观众认为太前卫,美国观众则认为太保守,中西方文化的调和并不容易,林子轩还需要继续努力。

    就这样,他离开美国,前往英国。

    登上邮轮,没有带着《高堡奇人》的书稿,他的心情较为放松。

    林子轩在闲暇时会猜想那些被邮寄出去的书稿遭遇的命运,会不会被出版社出版,会对这个世界造成什么影响,未来会变得不一样么?

    没有人知道,只能慢慢等待着时间的流逝,未来自然会给出答案。(未完待续。)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055/ 第一时间欣赏民国大文豪最新章节! 作者:薪越所写的《民国大文豪》为转载作品,民国大文豪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民国大文豪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民国大文豪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民国大文豪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民国大文豪介绍:
穿越到民国,成为大文豪。
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传统和新潮思想的交锋,海派和京派的争斗,十里洋场,纸醉金迷。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分享书籍《民国大文豪》作者:薪越
民国大文豪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民国大文豪,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民国大文豪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