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民国大文豪TXT下载民国大文豪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民国大文豪全文阅读

作者:薪越     民国大文豪txt下载     民国大文豪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十六章 诗坛新风向

    四月底的北平,春意盎然。

    在一间透进阳光的院子里,围坐着不少人,其中有大学的教授,也有年轻的学生。

    他们热切的谈论着,话题驳杂。

    有北洋政府的政策,有新出的小说诗歌,还有国外文坛的动向。

    这是文学研究会的一次小型聚会。

    文学研究会是今年年初由周作仁和郑震铎等十二人发起的文学团体,主旨在于“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团体刚刚成立,虽然理想远大,但仍旧属于草创阶段。

    他们连宣传自己理念的文学刊物都没有,只能通过这种小规模的聚会交流表达团体的理念,寻找志同道合者,扩大影响。

    说实话,在这个新文学的启蒙阶段,像这类文学团体并不少见。

    几个人志趣相投,文学理念相近,组成一个交流小组,拉拢一批朋友,一个文学团体就这样成形了。

    然而,大浪淘沙,几年之后能够存活下来的极少。

    不过文学研究会不在此列,它可是新文化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团体之一。

    在他们的交谈中自然少不了刚刚过去的那场文言文和白话文之间的激烈争论,虽然他们支持白话文写作,却对《寻秦记》不以为然。

    文学研究会反对把文学作为消遣品,也反对把文学作为个人发泄牢骚的工具,主张文学为人生。

    他们认为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

    也就是说他们注重现实题材的写作,抵制以鸳鸯蝴蝶派为代表的通俗文学。

    《寻秦记》虽然用白话文写作,但仍旧被归于娱乐消遣小说,是他们批判的对象。

    在批判了一会《寻秦记》后,话题转移到了新诗上面。

    白话文的新诗是从胡拾的《尝试集》开始的,后来不少作家加入了新诗的创作之中。

    此时的新诗创作基本上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模仿外国诗歌,另一个是借鉴中国古典民歌的素材,进行二次创作。

    新诗该是什么样子,谁心里也没有底,只能说是在摸索阶段,还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就像是黎明前的黑夜,需要有人撕开黑夜,展露光明。

    “周先生,我这里有几首新诗,写的很好,请你看一看。”一位女学生拿出手里的本子,热切的说道。

    周作仁此时是北京大学文学系的教授,文学研究会的创始人,在学生中有极高的声望。

    “你念一念吧!”周作仁点头道。

    这不是他摆架子不想看,而是诗歌这种注重韵律的题材只有在朗诵的时候,才能切实感受到优劣。

    诗歌是用来传唱的,若是朗诵的时候不能朗朗上口,也就失去了诗歌的韵味。

    这位女学生站起来,拿着本子,心里颇为激动。

    上面是她抄写的几首诗,也是她最为喜欢的。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是《雨巷》。

    在女学生朗诵的时候,周围一片寂静。

    这首诗有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清丽的韵致,又具有浓重的象征抒**彩,让人如幻如梦,朦朦胧胧。

    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深情而不轻佻。

    而且诗中的音节极为优美,有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人的心头。

    朗诵完毕,周作仁沉浸在诗歌的优美之中,久久不语。

    他觉得这才应该是新诗,这才是新诗发展的方向。

    “周先生,我念下一首了。”女学生请示道。

    周作仁点了点头,示意继续,他还在想着刚才的念头。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是《断章》。

    和《雨巷》的优美抒情不同,听完了《断章》的人大多都愣住了。

    这首诗很短,乍一听没什么,可越琢磨越觉得蕴含丰富,似乎很有深意,但仔细想想又没有什么可说的。

    给人不明觉厉的感觉。

    众人都把目光投向周作仁。

    周作仁也在回味这首诗,这和《雨巷》不同,听起来语言平实朴素,可想要讲清楚不是一时半刻的事情。

    “还有么?”周作仁询问道。

    “还有几首。”女学生诚实的说道。

    “继续念吧,”周作仁强装镇定道。

    他有种预感,北平的诗坛将会因为今天的这几首诗掀起巨大的波澜,或许新诗的兴盛就是从今日而起。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这是《一代人》。

    “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我的情也真,我的爱也真,月亮代表我的心。”

    这是《月亮代表我的心》。

    念这首诗的时候女学生脸色泛红,念完后就停了下来。

    她还抄了几首,不过都是这种直抒胸臆的爱情诗,她心里很喜欢,可念起来怪难为情的,就不打算念下去了。

    “这些诗作是出自何人丫丫电子书?”周作仁追问道。

    “这是我从妹妹那里抄的。”女学生回答道,“我妹妹在女校上中学,这些诗据说来自于她们学校的一位女同学,有人为了追求这位女同学,就每天写一封情诗从上海寄过来,这些诗作在她们学校里私下流传。”

    周作仁听罢,一时间哭笑不得。

    诗坛正在为新诗的出路苦苦思索的时候,竟然有人为了追女孩子每天写一首新诗,而且风格多样,质量上乘。

    可以说是开辟了新诗的未来。

    不过他倒是能够理解,诗人需要浪漫的想象,每个诗人心中都有一个缪斯女神,遇到心爱的女孩,文思泉涌,诗兴大发,没什么好奇怪的。

    只能说此人文江学海,才气横溢。

第十七章 少女心思

    周作仁离开聚会,回到位于北平八道湾胡同11号的家中。

    此时他和鲁讯还没有决裂,两兄弟居住在一起,关系颇为和睦。

    鲁讯在北京大学和北京高等师范大学讲课,回到家中写一写杂文和小说。

    吃过晚饭,两人闲谈,周作仁把今日从那位女学生那里抄来的诗作给兄长观看,他对这些诗作极为欣赏。

    鲁讯看罢,颇为赞赏。

    他对那些浪漫的情诗兴趣不大,反而对《一代人》称赞不已。

    虽然全诗只有两句话,却意义深远,颇有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风采,泰戈尔的诗作大多简洁隽永,充满哲理。

    此时民国初建,国家前途未卜,前几年袁世凯复辟称帝,如今的北洋政府混乱不堪。

    内忧外患,命运多舛。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这首诗和这个时代是如此的契合,而标题的《一代人》,正是用来点题。

    我们这代人就算在黑夜里前行,也不能放弃希望,而是要去为国家寻找到光明的未来。

    诗作内容沉重,却有着鼓舞人心的力量。

    “这几首诗作可以刊载到《晨报》上去。”鲁讯肯定道,“有关新诗的争论可以停止了,这是最好的范文。”

    自从《新青年》杂志搬到上海后,《晨报》副刊就成了新文学作者活动的阵地。

    “刊载自然是可以,可惜不知道作者是谁?”周作仁苦笑道。

    “哦,怎么回事?”鲁讯奇怪道。

    于是,周作仁就把事情说了一遍,这些诗作只是诗人用来追求女孩子的无意之作。

    鲁讯听过也只能苦笑摇头,不知道说什么好。

    “还是问问看,不刊载出来太过可惜了。”最后,鲁讯如此说道。

    周作仁也是这么认为的,私下流传固然是一桩美谈,可若是不能公之于众,让大家都欣赏到,殊为遗憾。

    他已经让那位朗诵的女学生打听消息了,尝试着找到作者。

    那位女学生回到家中,找到她的妹妹,让她妹妹到学校寻人,就说是周先生的意思。

    这位正在上中学的女孩颇为兴奋。

    这些诗作只在她们学校小圈子里流传,如今竟然被大学教授看重,还是在文坛很有声望的周作仁先生,这可是个大新闻,她一口应承下来。

    第二天,她就找到了冯程程,说明来意。

    冯程程没想到就算是离开了上海,还是摆脱不掉林子轩。

    刚开始收到林子轩来信的时候,她很是厌恶,觉得林子轩像是无赖一样纠缠不休,她早已摆明了立场,这人却不知道进退。

    她当即就想回信痛斥一番。

    不过信中的那些小诗挺有味道,她决定过几天再委婉的拒绝。

    然而林子轩的信件一封接着一封,每封信中都有一首诗歌,虽然算不上每天一封,但这两三个月下来,她已经收到了四五十首诗作。

    林子轩自然记不得那么多诗作,有时候就随便写首后世的歌词充数。

    这些诗作瞒不了冯程程身边的人,她的好友汪月琪每天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帮冯程程取信,然后等着看新诗,而且还会时常拿这件事打趣。

    久而久之,冯程程也习惯了,若是那一天没收到林子轩的信,反倒有些心绪不宁。

    她虽然没有给林子轩回信,却也没有明确的拒绝。

    等到七月份从中学毕业,她会回到上海,到那时再解决这件事。

    她心中还是想上大学,不过到底是在北平还是上海,她已经没有那么坚持了。

    这些诗作通过汪月琪在女校的学生中小范围的流传开来,正是情窦初开的小女生对这种情诗最没有抵抗力,纷纷抄写到本子上,奉为至宝。

    冯程程没有阻拦,心里还有些小小的自得。

    她也喜欢这些诗作,不过如果不是林子轩写的那就更好了,现在好像是她依靠他显摆似乎,这让冯家大小姐有点小烦恼。

    当然这烦恼中也有着小甜蜜。

    今天突然有同学来找她,说周作仁先生想要在报刊上刊载这些诗作,想征求作者的意见。

    这让冯程程不知道如何是好。

    她不想和林子轩联系,不过周作仁是大作家,在学生中很有影响力,她也很敬佩,倒是不好拒绝。

    反正这些诗歌是写给她的,不用再去问林子轩,直接发表就好,顶多是署上他的名字。

    冯程程烦闷的想着。

    可这样做不大好,毕竟是私人信件,也不知道林子轩愿不愿意把诗作刊载到报纸上,何况大部分的诗作都是情诗,写的比较出格。

    真是够烦的。

    “你就给他写封信问问嘛,有什么大不了的。”汪月琪怂恿道。

    “还不知道是不是他写的,或许是花钱雇人写的呢。”冯程程没好气的说道。

    “那正好,你一问就露陷了,他以后就不会再纠缠你了。”汪月琪建议道。

    “那你以后也看不到新诗了。”冯程程取笑道。

    “对啊!那还是不要揭穿他好了。”汪月琪郁闷道。

    两个小女生说笑着走在校园里,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不如这样吧,你考验一下他。”没过多久,汪月琪出了一个主意,“学校正好要排演一出话剧,林少爷不是有才华么,你写信让林少爷写一出话剧,顺便说说诗作刊载的事情,这样就不会显得太刻意了。”

    “他是懂得写诗,又不是全才。”冯程程拒绝道。

    “啊,你是在帮他说话么?”汪月琪诧异道,“你不是讨厌他么?程程,你变心了。”

    “不和你说了。”冯程程快走几步,不让汪月琪看到她羞涩的模样。

    当天晚上,冯程程拿着笔在灯下写信。

    信中说学校要排演话剧,需要剧本,不知道林子轩能不能写一出话剧,自己不胜感激,最后又说北平文坛的大家周作仁先生欣赏林子轩的新诗,询问林子轩愿不愿意发表。

    整封信语言平淡,说的都是正经事,没有一句牵涉到儿女私情。

    冯程程把信读了几遍,确信没有半句会引起误解,才把信装到信封里,准备明日寄出。

    数日后,她收到一个邮包,里面有一份稿子,稿子上写着两个字:《雷雨》。

第十八章 《雷雨》

    话剧这种艺术形式是舶来品,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

    欧洲各国通称戏剧,在中国话剧最早被称为新剧或者文明戏。

    1906年冬天,受日本“新派”剧启示,中国留日学生曾孝孤、李叔桐等人在东京组织建立一个以戏剧为主的综合性艺术团体——春柳社。

    同一年,王钟生等人在上海组织“春阳社”,演出《黑奴吁天录》。

    这标志着中国话剧的奠基和发端。

    1907以后至1917年间,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武汉先后出现文艺新剧场、进化团、南开新剧团、新剧同志会等一批新剧团体,演出《热血》、《共和万岁》、《社会钟》等剧目,受到民众热烈欢迎。

    然而在辛亥革命之后,文明戏逐渐沉寂下来。

    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是表演形式的问题,在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文明戏的形态成为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新不旧,亦新亦旧,杂揉混合的过渡形态”。

    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从而失去了生存的根基。

    其次,一些商人见演文明戏有利可图,便一拥而上,一时间新剧团林立而起,所谓新剧目也纷纷出台。

    看似新剧从业人员增多,表面上壮大了队伍,实际上鱼龙混杂,降低了素质。

    剧社只顾赚钱,曲意媚俗,使本来就没有站稳脚跟的文明戏艺术质量急剧下降,最终,反倒失去了观众。

    最后,文明戏的底蕴不足,思想贫乏。

    很多剧社演出前没有完整的剧本,只是根据大致情节在台上让演员自己发挥,甚至是插浑打科,恶俗逗趣,根本无法保证质量。

    在五四运动之后,爱美剧走上了历史舞台。

    所谓爱美剧不是后世的美剧,而是一种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非职业戏剧,先后成立了民众剧社、辛酉剧社、南国社等戏剧团体。

    爱美剧注重社会问题,推崇易卜生的话剧,比如《玩偶之家》。

    这种话剧深受年轻人的喜欢,在这个时代属于时尚,他们自己创作剧本,自己演出,不考虑赚钱,只想表达自己的观点。

    由于胡拾、陈独绣等人的推荐,在青年学生中引发风潮。

    学校里大多都组织有话剧社,青年人拥有无比的热情,他们根本不需要一个大舞台,在教室里,在街头都可以演出。

    当然如此创作出来的剧本良莠不齐,很多剧本只想喊出口号,缺少深刻的内涵。

    这是中国话剧方兴未艾之时。

    在1921年五月份的一天,《雷雨》的稿子出现在了北平的一所女校之中。

    冯程程端坐在教室里,翻看着《雷雨》。

    她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看的是一部伟大的话剧,她只是被剧中的情节所吸引,根本没有听到讲台上的老师在讲什么。

    《雷雨》有四幕,集中在两个场景中,剧中情节发展不到二十四小时,却展现出了周鲁两家三十年的恩怨情仇。

    随着剧情的展开,冯程程觉得越来越压抑。

    周朴园的**、冷酷和伪善;周冲的热情和单纯;以及繁漪对爱情的深挚乃至略显变态的执着;痛悔着罪孽却又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罪孽的软弱的周萍;被侮辱的被捉弄的悲苦的鲁妈……

    还有家庭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

    有错的、有罪的,无错的、无辜的人,竟然一起走向了毁灭。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不平等的社会里,命运对人残忍的捉弄。

    作者以极端的雷雨般狂飙恣肆的方式,发泄被抑压的愤懑,毁谤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此时的冯程程还不能完全理解《雷雨》所要表达的内涵,只是觉得故事怎么能这样悲惨,怎么能这么压抑。

    她有种喘不过气的感觉,想要到教室外边大口的呼吸。

    这和她以往接触的话剧完全不同。

    作为文艺积极分子,在学校里,她也排演话剧,比如反抗家庭的包办婚姻,争取独立自由,或者是来自欧洲的著名戏剧。

    她第一次觉得以前排演的话剧是如此的肤浅,故事情节是如此可笑。

    她没想到自己只是随口一提,林子轩竟然给了她这样一个剧本,这根本不是中学里的学生能够演出的,只有正规的剧团才行。

    冯程程慢慢静下心来,继续翻看林子轩的信件。

    后面是林子轩的叮嘱,他对刊载诗词没有意见,可以用真名,不过《雷雨》若是刊载就不能用真名了。

    他本身出自一个大家庭,《雷雨》的故事也是如此。

    如果被人知道《雷雨》是出自林家少爷之手,难免会引起联想,甚至是影射。

    林家是他的根基,他可不想惹麻烦,被逐出家门,说到底他和这个年代的青年并不相同。

    正因为如此,冯程程觉得林子轩缺少胆气。

    她身处北平,五四运动的中心,感受到这里青年的狂热,整日里被一些热血的口号感染,好像不和封建家庭决裂就不是新青年一样。

    她也幻想着毕业后有一份职业,可以独立自主。

    绝不能像《玩偶之家》之中的娜拉一样为了丈夫而活,成为生活的玩偶,最后被丈夫抛弃,才幡然悔悟,离家出走。

    不过这是以后的事情了,眼下她要考虑的是如何处理《雷雨》。

    冯程程决定把那些诗作和《雷雨》交给周作仁先生,刊载到报纸上,让更多的人看到。

    两天后,她在北京大学见到了周作仁。

    她从诗作中挑选出了十六首,这十六首新诗都是极少涉及情爱的,她可不想把那些略微出格的诗作刊载到报纸上。

    其实以后世的眼光来看,并不算出格,只是在这个时代很难被接受而已。

    周作仁翻看着诗作,心中感慨不已。

    他也是有才学的人,自认不比别人差,不过在诗歌上却不及这位林子轩。

    听说林子轩是美国归来的留学生,他暗暗点了点头,只有接触了欧美文学的人才能写出如此优美的新诗,很多诗作中明显是借鉴了外国诗歌的写法。

    接下来,他看到了《雷雨》。

    半个小时的时间里,周作仁一直沉浸在《雷雨》的故事里。

    他内心里激动不已,和冯程程不同,他可是看出了《雷雨》的价值。

    他一向主张文学为人生,注重现实主义写作,认为表现社会生活的文学才是真文学,应该注意观察和描写社会的黑暗﹑人们生活的痛苦及新旧两代思想上的冲突。

    《雷雨》毫无疑问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

第十九章 新诗兴起之日

    鲁讯自然也成了《雷雨》的读者。

    “好一场大雷雨,洗去一切丑恶,也洗去一切希望,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是一场人生的大悲剧。”他如此评价道。

    他决定写一篇文学评论来推荐《雷雨》,然后一起邮寄到《晨报》的副刊上。

    有了鲁讯的推荐,《晨报》想必不会拒绝。

    至于那十六首新诗,由于数量过多,报纸不是诗刊,所以周作仁决定刊载到《新潮》文学杂志上去。

    《新潮》相当于北京大学内部的刊物,是北京大学新潮社所编,周作仁是主任编辑。

    当周作仁把新诗稿子拿到《新潮》编辑部的时候,编辑部沸腾了。

    此时的《新潮》杂志是新诗发表的重要阵地,刊载过包括康白清、俞平波、叶绍均、朱自青、刘半侬等人的新诗作品。

    新诗的争论大多在这里进行。

    林子轩的新诗风格多样,每一篇都是成熟的作品,而非刻意模仿之作。

    这正是让他们惊讶的地方,当他们还在争论新诗该怎么写的时候,有人已经用白话文写出了经典的诗歌。

    这里面有浪漫主义,也有现实主义,还有象征主义。

    一个诗人的风格怎么能够如此多变?

    他们甚至怀疑这是许多诗人一起创作出来的。

    周作仁又把那个故事讲了一遍,这只是作者追求女孩子的游戏之作,所以风格变化也不难理解,没人规定诗人只能写一种诗风。

    做人的差距啊!

    他们发出和平禁亚一样的感慨,不过这些人心中是兴奋的。

    这些诗作给新诗开辟了道路,指明了方向。

    新诗不是不好写,也不是没有价值,而是要突破旧体诗的枷锁,寻找新的出路。

    《新潮》杂志是月刊,可一众编辑迫切的想要把这些新诗刊载出来,和读者分享,所以他们决定加印一份诗歌增刊。

    增刊不仅要刊载这些诗歌,还要请北京大学的教授进行点评,并撰文讨论新诗的未来。

    有十几位名家教授参与其中,共同讨论新诗的发展,可谓是诗坛的一大盛事。

    鲁讯为《一代人》做了深度点评,周作仁解析了《雨巷》的美学内涵,顾颉钢阐述了《断章》的深层意义……

    这份临时起意的诗歌增刊后来被称为新诗的《圣经》,奠定了新诗在新文学中的地位,在新诗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它影响了后来的湖畔派、新月派、象征派、现代派等众多新诗流派。

    好在林子轩的这些新诗在这个时候段内发表了,否则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了。

    今年可是新诗突飞猛进的一年。

    1921年6月8日,在郁达浮的寓所,即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第二改盛馆,创造社正式宣告成立了,成员包括郭沫偌、成仿伍、张资评等人。

    创造社到秋天的时候会在上海出版《创造社丛书》,其中就包括了郭沫偌的诗集《女神》。

    《女神》是自由诗体的代表作,堪称为新诗革命先行和纪念碑式的作品。

    《女神》的想象之丰富奇特,抒情之豪放热烈堪称诗界一绝。

    其中的浪漫主义精神,喷发式宣泄的表达方式,奇特的想象和夸张,个人英雄主义等等,都影响了一代青年人。

    颇有一种《女神》一出,谁与争锋的气魄。

    而湖畔派的代表诗人汪静知的《惠的风》也即将出版。

    其中对人生价值,大自然的探索与追求,对爱情的渴望等等也为新诗打开了一扇门窗。

    还有林子轩的好室友徐至摩,同样在这一年加入了创作新诗的行列,新月派由此而生。

    也就是说,即便没有林子轩,新诗还是会照常发展下去。

    不过现在林子轩占据了时间优势,成了新诗的奠基者,别看只提前了几个月,这就是开创者和追随者的区别。

    如果说胡拾的《尝试集》分开了旧体诗和新诗的界限,那么林子轩的诗作就给新诗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并指明了未来的方向。

    《新潮》诗歌增刊一出,北平诗坛瞬间就喧嚣起来。

    学生们都在谈论着这些新诗,热切的争论着,教授们也在交流,新诗成了一种潮流。

    这还解决了白话文写作的困境,事实证明,用白话文也能写出优美的诗作,为文言文和白话文的争论增添了证据。

    在这些读者中,有一位女孩子较为特殊。

    她就是在北平上中学的林徽茵,看到《新潮》杂志上的那些诗篇,那个名字,她的记忆回到了去年的冬天,在英国伦敦的时光。

    她从日记中拿出那篇《再见,康桥》,默默地读着。

    这首诗不比《新潮》杂志上的诗作差,反而更为优美,这是他送给她的。

    看着那些文坛大家对林子轩诗作的解读和赞誉,女孩不由得露出了笑容,她不准备把《再见,康桥》拿出来,这是她的一个小秘密。

    有些秘密需要分享,有些秘密只能自己一个人收藏。

    同样在北平,冯程程陷入惊讶之中。

    她没想到林子轩的那些诗作引起了如此大的反响,看着那些大作家的评论,似乎林子轩一个人拯救了新诗一样。

    他有那么厉害么?

    冯程程虽然是文艺积极分子,却没有太多文学才华,不像林徽茵有家庭熏陶。

    虽然心里还有些抵触,不过她对林子轩的印象在不知不觉的改变,这种改变她的同学汪月琪最有感触。

    以前提起林子轩,冯程程的脸色是严肃的,现在提起林子轩,冯程程的脸色是柔和的。

    女人都是善变的。

    汪月琪不由得摇了摇头。

    另一方面,《雷雨》在《晨报》上刊载。

    虽然有鲁讯的推荐,不过《雷雨》并不像《新潮》杂志一样引起轰动,毕竟新诗容易传唱,而话剧剧本以对话为主,写作的方式和小说不同。

    有人看到是话剧,就略过不读。

    特别是看到鲁讯的评论,一个现实主义题材的悲剧故事,更是不讨喜。

    话剧需要在舞台上演出才能有感染力,否则不容易传播。

    六月初的一天,南通伶国学社。

    这是一所培养京剧演员的学校,七年毕业,学生的一切费用均由学社负担,由欧阳予仟担任学社主任。

    他的目的是为了创建一所新型的戏曲学校,造就一批有较高文化知识的职业演员。

    傍晚时分,欧阳予仟从教室出来,来到学社的办公室内。

    他不经意间看到桌子上的一份《晨报》,翻开的正是第七版,《雷雨》两个字就这么跳入他的眼帘。

第二十章 给中国电影一个机会

    欧阳予仟是什么人物?

    他1902年到日本留学,1907年在东京参加了春柳社,演出话剧《黑奴吁天录》。

    1910年回国组织新剧同志会、春柳剧场,演出鼓吹革命,反对封建的新剧。

    可以说,他是中国最早一批的话剧从业者,对话剧这个艺术形式了解颇深。

    后来新剧陷入低谷,他便投身京剧事业,主持南通伶工学社,想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职业演员,对旧有剧作进行变革。

    但他的内心里并没有放弃话剧事业,只是在等待一个机会。

    正因为他了解文明戏衰落的原因,更加知道一个好剧本对话剧的重要性。

    所以,他看到《雷雨》的第一眼就被吸引住了,他坐下来慢慢的看着,脑海中不停的在设计着舞台场景,一幕幕故事浮现出来。

    当文字转化成舞台效果的时候,他知道这就是他在等的机会,这就是他要的话剧。

    他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排演这出话剧了。

    在此之前,欧阳予仟想要和《雷雨》的作者沟通,如此才能更好的理解这出话剧。

    于是,他分别写信给晨报的编辑和鲁讯,想要找到《雷雨》作者曹愚的联系方式。

    曹愚自然是林子轩的新笔名。

    和欧阳予仟有相同想法的人不少,《雷雨》的价值只有真正懂得话剧的人才知道它在舞台上能够有多大的魅力,所以,想找林子轩的大多都是话剧行业的大家。

    此时的林子轩还不知道自己正在被人肉搜索,他坐在办公桌后面,审视着对面的人。

    他的对面坐着一个中年人,中年人正在滔滔不绝的讲述自己的公司,自己的事业,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多么有意义。

    总之,两个字:要钱。

    这是林氏商业银行开办的一项小额贷款业务,主要针对规模较小的公司和个人,进行资金上的扶持。

    林氏商业银行刚刚成立,还很弱小,承担不起太大的资金风险,只能先从小额投资开始。

    按照后世的经验,林子轩给银行制订了两条发展策略,一个是保险理财业务,一个是小额信用贷款。

    这是商业银行壮大的必经之路。

    他相信以他的眼光,想要找到赚钱的行业并不是难事,他现在做的事情相当于后世的风险投资。

    所以他在报纸上刊登了广告,林氏商业银行愿意扶持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特别是处于弱势的中小型企业,给予低息,甚至是无偿的贷款。

    当然这只是个噱头而已,银行不是善堂,实在没有发现前途的行业鬼才愿意投资呢。

    于是,银行的贷款业务忙碌了起来。

    林子轩掌握着最终的决定权,他觉得面前这个中年人很有意思,就亲自见上一面。

    中年人叫做但杜予,是周瘦绢介绍过来的。

    但杜予祖籍贵州,生于江西南昌,自幼喜欢绘画,13岁的时候父亲早逝,家道中落,18岁的时候随母亲来到上海,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读书。

    他擅长画美女,别具风姿,上海的月份牌和杂志都向他约稿。

    这原本是一份很有前途的职业,可惜他更喜欢电影,特别是外国电影,更夸张的是他不仅仅爱看,还想自己拍电影。

    去年春天,他得知一个法国人手里有架摄像机,准备出售,就和周瘦绢、朱瘦橘三人凑了一千块钱买了下来。

    这三个人都喜欢电影,算是志趣相投。

    不过买了摄像机之后,三个人对摄像是门外汉,都不知道怎么摆弄,也没地方请教,捣鼓了几天,也不得要领。

    周瘦绢和朱瘦橘知难而退,只有但杜予凭着一腔热情坚持不懈,在拆卸了几遍后,他摸出了门道,试着拍摄新闻片,效果竟然不错。

    而且他还无师自通的研究出了反光技术,使用银色的薄板反射太阳光增加亮度。

    在弄懂了如何摄像后,他兴致勃勃的建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拉拢了亲戚家人创建了上海影戏公司,准备拍摄一部长故事片。

    整部故事片他自己导演,自己编剧,自己摄像,自己剪辑,自己冲洗,除了演戏外几乎所有工作都由他承担。

    听起来像是一个玩笑。

    此时上海的电影公司大多都是由外国人控制,只有少数几家小型的电影公司是国人所有,比如中国影戏研究社,就是由上海电影爱好者组建的,还有新亚影片公司和已经倒闭的幻仙影片公司等等。

    这些小型的电影公司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资金少,承担的风险大,没有完整的商业运作模式,更多是起源于个人的兴趣。

    一旦一部影片赔本或者拍摄时出现意外,都能导致公司破产倒闭。

    但杜予就是如此,他没想过电影会不会赔钱,只是脑子一发热,凭着对电影的热情,想要拍摄一部属于自己的电影,然后就不管不顾的准备拍摄。

    他甚至打算在闸北区搭建一座露天的布景。

    为了这部电影,他没少找朋友借款,反正就算电影赔钱,大不了再去画美女还债就是,他内心比较乐观。

    正当他找周瘦绢帮忙的时候,周瘦绢把他介绍给了林子轩。

    林氏商业银行的小额贷款比较适合但杜予的电影拍摄,而且周瘦绢认为林子轩从美国留学归来,更加容易接受电影这种艺术形式。

    林子轩的确对电影感兴趣,来到这个时代,他还特意到戏院看过电影。

    可惜经过后世3d大片的熏陶后,再看这种画面粗糙的黑白默片,除了怀旧外,他没有任何的感想,而这个时代的人还看的津津有味。

    他倒是想把后世的电影剽窃几部过来,捞取钱财。

    可电影技术限制太大,默片时代需要演员更多的用肢体和表情进行表演,那些依靠台词的剧本根本不适合这个时代。

    而且还是黑白电影,这真是个悲哀的时代。

    不过今天和但杜予的一番交谈后,他被但杜予的一腔热情打动了。

    这家伙自学成才,就靠着看过一些外国电影,竟然被他摸索出了一整套拍摄电影的方式,或许因为他是学绘画的,对电影构图和画面有着深刻的认识。

    面对这样的电影人,或许应该给中国电影一个机会。

第二十一章 上海滩的明珠

    但杜予准备拍摄的电影叫做《海誓》。

    故事情节大抵如下。

    摩登少女福珠与青年穷画家周选青相恋,私订终生,订婚后互相盟誓:如有负约,当蹈海而死!

    福珠的表兄非常富有,爱慕福珠美貌,穷追不舍。

    终于在钱财的引诱下,福珠忘记了自己的盟誓,决定嫁给表兄。

    正当他们在教堂举行婚礼之际,福珠忽然天良发现,幡然醒悟,念及前誓,逃离教堂,奔归画家周选青。

    可是周选青余怒未消,斥责福珠负义变心,拒绝了福珠。

    羞愧不已的福珠,狂奔到海边,决意践誓投海自尽。

    周选青见福珠情真,及时赶到,救福珠脱险,两人尽释前嫌,终成佳偶。

    这是多么俗套和狗血的剧情啊!

    林子轩望着但杜予一脸郑重的模样,实在是不忍心出言打击,《海誓》明显是对这个时代外国电影刻意的模仿。

    而且但杜予给林子轩的只是一个故事梗概,什么电影剧本,分镜头统统没有,整部电影都在他的脑子里,他想怎么拍就怎么拍。

    也难怪,但杜予是依靠自己摸索,根本没学习过电影拍摄,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这时候中国电影的整体水平就是这样,外国的电影公司会成熟一点。

    “杜予兄,你有没有到美国学习电影拍摄的想法?”林子轩提议道,“在美国洛杉矶的好莱坞,有很多大型的电影公司。”

    “我自然想去,奈何家中牵绊太多。”但杜予无奈道。

    但杜予需要养家糊口,能够拍摄自己喜爱的电影已经知足了,对于远渡重洋,到一个陌生的国家学习拍摄电影,他根本没奢求过。

    林子轩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想把录音技术弄过来,他对默片实在是无爱。

    他不知道的是,在1923年第一部同步有声电影才在纽约公映,真正意义上的有声电影是1928年拍摄的《纽约之光》。

    有声电影在3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默片时代就此终结。

    林子轩最终决定投钱给但杜予,不过不是借贷,而是投资。

    如果是借贷的话,无论但杜予的电影是赚是赔,都要把钱还给林子轩,如果是投资,那就是林子轩自负盈亏。

    但杜予很高兴,这样林子轩和他是共担风险。

    这是他的第一部长片,连他都不知道能不能拍出来,拍出来之后有没有人看,他已经抱着孤注一掷的想法了,没想到林子轩给了他支持。

    最终商议,两人各出一半的资金,上映后除去成本外五五分成。

    为此,但杜予请林子轩吃饭,还把《海誓》的女主角拉出来作陪。

    《海誓》的女主角叫做殷明竹,刚满十七岁,身材欣长,容颜美丽,是邮电局的职员,这是她第一次参演电影。

    不过这个女孩可不是默默无闻之辈。

    她出身名门,是江苏吴江殷家人,祖父是举人,父亲是秀才,擅长丹青。

    殷明竹自幼受到父亲熏陶,在绘画上颇有天赋,她在学校时性子活泼,敢于抛头露面,发表意见,和大家闺秀不同。

    不过在她13岁的时候父亲早逝,幸好家资颇丰,她和母亲搬到上海居住。

    在上海中西英文女校学习时,她展露出了多才多艺,聪颖自信的一面,有“首席校花”的名声。

    踏入社会后,更是凭着爽朗的性格,一口流利的英语,使她在交际场上优游自如。

    但凡出现殷明竹身影的舞场、歌厅、咖啡厅等场所,必定人头济济,众星捧月似的围着她转悠。

    报刊上竞相刊登她的照片,当封面作广告,一些文人还赋诗赞美。

    这让她名动十里洋场,成为上海滩人人谈论的对象。

    林子轩自然听说过殷明竹,不过他对上海滩的交际圈子兴趣不大,有时间不如把《射雕英雄传》的稿子赶出来呢。

    相对于其他公子哥,他的确是宅了一些。

    殷明竹衣装新潮,发型时髦,穿着打扮都紧跟时代潮流。

    若是在后世,就是个时尚达人。

    她能说会道,善于调节气氛,听说林子轩从美国归来,还和他聊起了美国的时尚话题。

    这是一个性格外向的女孩子。

    作为电影的女主角,林子轩非常满意,有了殷明竹的加入,就算片子再烂,恐怕也会有人进戏院观看。

    在此之前,中国电影中极少有女演员出现,出现女性角色也是由男人反串演出,这是由于当时的社会风气造成的。

    但杜予大胆的使用殷明竹,成为女主角,为后来的女演员开辟了一条出路。

    看着笑靥如花的殷明竹,想着《海誓》的故事情节,林子轩有种改剧本的冲动。

    有这么漂亮的女主角,却要去演那么俗套的剧情……

    他随口问起殷明竹对《海誓》这部戏的看法,殷明竹觉得还不错,情节很新颖。

    听到夸赞,但杜予脸上露出得意的神色,这可是他想了很久的故事。

    林子轩高估了这个时代人们对娱乐消遣的认知程度,在古装戏大行其道的时候,像《海誓》这样模仿国外电影的情节的确很有新意。

    不过他看着但杜予自得的神情,还是想给他泼盆冷水,让他能有所追求。

    于是,他在饭局上给两人讲了一个《上海假日》的故事。

    在故事里,南洋的一个国家的公主来到上海访问,受到上海各界的欢迎,许多新闻记者都想拿到公主的独家报道。

    公主受够了整日被安排的生活,在夜里偷偷溜出了饭店,遇到了一个新闻记者。

    这位新闻记者认出了公主,不过为了独家报道,他并没有揭穿公主的身份,而是和一个摄影师朋友合伙,带着公主在上海四处游览,并偷偷拍下了公主的照片。

    公主毫无所觉,在上海度过了一天快乐的假期。

    通过这一天的接触,新闻记者发觉公主性格单纯善良,两个人产生了情愫,他不再想用公主来获得独家新闻了。

    最后他把那些照片归还给了公主,留作纪念。

    两个人因为身份的差距不能在一起,只在上海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

    但杜予和殷明竹两人听得愣住了,不得不承认,和这个故事比起来,《海誓》实在是太俗套了。

第二十二章 出名要趁早

    林子轩讲述的正是五十年代由奥黛丽赫本主演的《罗马假日》。

    这无疑是一部经典的电影,赫本因此成为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成为公主的代名词。

    当你想到公主的时候,脑海里就不由得浮现出赫本的形象。

    整个故事并不复杂,时间跨度很小,可却让人回味悠长。

    这是一个如童话般的故事,一天的时间,一段快乐又忧伤的时光,一场注定没有结果的爱情,刹那也是永恒。

    在片尾的新闻发布会上,两人最后一次见面。

    碍于身份,他们相见却不能相认,咫尺却成天涯,只能通过凝望对方时专注、深情的眼神,以及一语双关的言语来表达自己的复杂心情与满腔爱意。

    当有记者询问公主最爱的城市时,公主如此回答。

    “最爱的,是罗马,当然是罗马!”

    只此一句,已胜过千言万语。

    故事讲完,殷明竹的眼睛明亮起来,聪颖的她意识到这是一个好故事,比《海誓》那种大团圆结局的故事好上一千倍。

    她一定要演这个公主的角色,她要抓住这个机会,或许她会因此风靡整个上海滩。

    不过,她知道这不是由她决定的,而是饭桌上的另外两个男人。

    一个导演,一个投资人。

    她心里急切不已,可又不得不暂且忍耐,不能直接对但杜予说你原来的那个故事糟透了,咱们来拍摄这个新故事吧。

    但杜予非常不甘心的承认自己的故事的确没那么好,他搞技术在行,剧本就马马虎虎了。

    面对殷明竹热切的目光,但杜予颇为为难。

    《海誓》是他的心血,他为此准备了好久,不忍心放弃。

    可《上海假日》更为出色,任何东西都怕比较,和《上海假日》相比,他也觉得《海誓》没什么出彩的地方,以前认为很有新意的情节,如今看来都有模仿的痕迹。

    《上海假日》如此完美,他想想能拍出这样的影片,心里就有些激动发抖。

    “若是拍摄《上海假日》,资金怕是不够。”但杜予犯难道。

    “林公子会投资的,对吧?”殷明竹殷切的问道。

    “那是自然。”林子轩答应道。

    能够把心目中的经典电影拍摄出来,林子轩也很兴奋,唯一的遗憾就是这是默片,女主角也不是奥黛丽赫本,此时的赫本还没出生呢。

    三人达成一致,改变拍摄计划。

    接下来,他们热切的讨论着这部新电影。

    林子轩负责解说情节,但杜予设想着怎么进行拍摄更为划算,殷明竹准备给自己的公主角色设计新造型。

    她了解时尚,公主的穿着,佩戴的首饰,走路的步态等等,既要展现公主高贵典雅的风采,也要有平民亲和的一面。

    她爱死这个角色了。

    大家兴尽而散。

    林子轩回到林宅,和家人打过招呼,回到自己房间,准备把《上海假日》的剧本写出来。

    这时候有人敲门,他打开房门,是他的妹妹林晓玲。

    林晓玲刚刚十六岁,还在上中学,兄妹之间的关系尚可。

    林子轩因为怕被人发现自己穿越者的身份,基本上不会和家人闲话家常,因为那样容易造成记忆困扰。

    如果家里人都在兴奋的谈论过去的某件事情,只有他一个人茫然无措,这可不是好现象。

    一次两次说自己记不清还情有可原,次数多了难免会出问题。

    所以,他对这个妹妹也只是表面的亲切,不敢过分亲近。

    “哥,这个人说的是你么?”林晓玲拿着一本杂志,求证道。

    林子轩接过杂志,是北京大学的《新潮》诗歌增刊,上面刊载的正是他写的诗作。

    他从冯程程的信里知道了这件事,并没有太过专注,据说在北平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想不到都传到上海来了。

    《新潮》杂志有对作者的简单介绍。

    林子轩,沪上人氏,曾留学美利坚哥伦比亚大学,受国外诗歌影响,为新诗代表诗人。

    “是啊,这个人就是我。”林子轩平静的说道。

    “啊!”林晓玲惊呼起来。

    她心中激动不已,没想到在学校里疯传的新诗诗人竟然是自己的哥哥。

    自从哥哥从国外回来后,她明显觉得哥哥和她不那么亲近了,两人聊天的时候也闪烁其词,经常顾左右而言他。

    她想想毕竟两年不见,也没太在意,等时间长了,关系自然会好起来的,可如今半年过去了,情况还是没有好转。

    哥哥在银行工作之后,两人就更疏远了。

    哥哥甚至提出要搬出去住,幸好被母亲阻止了。

    这次发觉哥哥还会写诗,而且还写的那么好,林晓玲一下子觉得两人的距离拉近了,有了共同的话题。

    “哥,你出名了。”惊呼过后,林晓玲崇拜的说道。

    没错,林子轩的确是出名了,至少在文坛上是这样。

    经过一个多月的发酵,新诗的浪潮逐渐兴起,许多文人都加入到创作白话文新诗的行列,林子轩的诗作成了被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特别是在学校里,更是引发了风潮。

    他的诗作被朗诵,被传播,被解析,被研究……

    各种赞誉纷至沓来,当然也有骂声。

    特别是支持文言文的学者,更是把他当作大敌,其中以南京东南大学的几位教授最为激烈,代表人物是梅光笛和吴谧等人。

    听着妹妹不停诉说学校里的学生如何的推崇他,如何喜欢他的诗作,林子轩表现的很平静,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他写的诗作都是剽窃后世诗人的杰作,都已经被时间所证明过的,若是还不引起轰动,那肯定是那里出了问题。

    对于那些骂他的人,他更是不在意。

    新诗是时代的潮流,没有人能够阻挡,后世会给出公正的评价。

    只是不知道那些人若是知道这些诗作的作者和写《寻秦记》小说的作者是同一个人,会有何感想。

    他略带恶趣味的想着。

    不管怎么说,他也算是出名了,迈出了成为文豪的坚实一步。

    把喋喋不休的林晓玲赶出房间,他坐在书桌前,铺开稿子,拿起钢笔,在脑海里搜索出《罗马假日》的各种资料,开始剽窃。文豪就是这样炼成的。

第二十三章 为艺术而献身

    想要把《罗马假日》完美移植到上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情节要进行中国化。

    在这个保守的社会里,男女拥抱都会被认为是有伤风化,更别说是吻戏了,最多只能是牵手,还不能是挠手心的那种。

    其次,还要和上海的旅游景点相配合,让更多的人认识上海这座城市。

    而且剧本中要尽量少用台词,因为默片中的台词都是用字幕打出来的,如果在观看电影的时候,时不时的有字幕跳出来,会影响观众的观影情绪。

    还有电影配乐的问题。

    在默片时代,为了不使观众因为没有声音而感到厌倦,剧院会有专门的乐队根据电影剧情的发展来演奏音乐。

    当情节悲惨的时候演奏悲伤的曲子,高兴的时候演奏欢快的曲子,**的时候演奏激昂的曲子,平淡的时候演奏舒缓的曲子。

    这些曲子大多是国外的古典名曲,极少原创,配乐的好坏和乐队的水平有极大的关系。

    在上海,外国人开的豪华戏院基本上都有专门的乐队,而一些国人开的小戏院很少配有乐队,有些戏院即便配有乐队,但乐队的水平不高,不仅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让观众感到厌恶。

    林子轩觉得在一部国产电影中使用外国曲子略感违和,不如用中国的乐器,比如古琴或者二胡等等,更有意境。

    他还想来个片尾曲,在电影结束的时候,让歌星现场演唱,从而引起轰动。

    他不想毁掉心中的经典,所以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林子轩把要做的事情一一记下,拍摄电影是个长期的过程,至少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他要和但杜予商量过才行。

    两天后,林子轩拿着剧本来到了位于闸北的上海影戏公司。

    这家小型的电影公司完全是但杜予的家族公司,公司里的职员都是他的家人亲戚,连演员也是从家人中选择。

    这是第一次有关《上海假日》的讨论会,参与的还有殷明竹和周瘦绢。

    周瘦绢是个狂热的电影爱好者。

    他在《申报》上连载过《影戏话》,较为系统的介绍了外国电影,在《中华小说界》杂志刊出《美国影戏中明星曼丽碧华自述之语》这篇文章。

    “明星”这个词汇应该是周瘦绢在翻译中的首创。

    他和但杜予是好友,很看好《海誓》这部电影。

    当周瘦绢听说但杜予放弃拍摄《海誓》,要拍摄另一部电影时,怀着好奇的心情,他想看看新电影是什么模样。

    他对林子轩的创作才华并不怀疑,能写出《寻秦记》和《射雕英雄传》的作者,绝对能编出来一个好故事。

    结果没有让他失望,《上海假日》的确比《海誓》好很多。

    他是写言情小说的大家,知道故事如何打动人,如果说《海誓》能够轰动一时,那么《上海假日》会流传很久。

    因为它有能够让人回味无穷的魅力。

    于是,周瘦绢加入了剧本的讨论之中,补充了许多有趣的情节,对于这个时代的上海,他要比林子轩熟悉的多。

    他知道上海的哪个地方好玩,那个地方能够拍出好的效果。

    他甚至提出用申报馆来协助拍摄,电影中的新闻记者就设定为《申报》的记者。

    但杜予和殷明竹也围绕剧本发表了意见,大家一起修改完善。

    讨论不是一天能够完成的,在拍摄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问题。

    今天只是进行初步的沟通,不过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男主角的人选。

    《上海假日》的男主角应该是风度翩翩,风趣幽默的类型。

    既有传统中国男人的君子之风,成熟稳重,还要带着一点西方男人的放浪不羁,否则不会合伙骗取公主殿下进行上海一日游,也不会得到公主殿下的青睐了。

    想要把这两种特征完美融合并不容易。

    如此一来,原本《海誓》的男主角就不能用了,需要找到新的男主角,最好是有留学背景的,不那么墨守成规,才能演绎好这个角色。

    此时上海的电影业刚刚起步,还没有真正的职业演员之说,很多电影演员原本从事的是京剧和话剧行业。

    在拍电影的时候大多是找身边的人演戏,对于演技的要求不高,只要外形差不多就行了。

    但杜予更是如此,他所用的演员大多都是自己的亲戚朋友。

    特别是他的曾侄孙但二春,刚满六岁,算是中国电影上的第一位童星。

    在筛选了几个人选后,大家都不太满意。

    殷明竹把目光放到了林子轩的身上,她觉得这个角色应该让林子轩来出演,不过她也知道眼下的情形。

    在大众看来,演戏不是正经行业,特别是女演员,被认为是以色相示人,有伤门风。

    她此刻就感受到家中的阻力,母亲不准她演戏,可她却有着叛逆的性格,一心想要演戏,为此还把邮局的工作给辞掉了。

    殷明竹知道以林子轩的家世,应该不会亲自演戏。

    林子轩察觉到殷明竹的频频注目,心中不解,难道哥们的魅力值又上升了?

    “我觉得林先生是合适的人选。”最终,一向大胆的殷明竹说出了自己的意见。

    整个场面一静,众人都把目光投向林子轩。

    《上海假日》的剧本出自林子轩之手,不会这个男主角是按照他自身来写的吧?

    可以他的身份和家世,会演电影么?

    其他人怀疑,周瘦绢却觉得很有意思,他知道林子轩和上海滩其他的公子哥不大一样,至少其他公子哥不会写《寻秦记》。

    林子轩愣住了,他对演电影并不抵触,只是一直没想过自己出演。

    这么经典的片子,万一演砸了怎么办,这是毁童年啊!

    他还没有考虑家庭的因素,觉得自己能够做主。

    “我行么?”他不自信的问道。

    其他人点了点头,林子轩无论外形还是气质,都符合电影里的角色,而且剧本就是他写的,更能体会剧中人物的情感。

    我这也算是为艺术而献身了。

    林子轩默默地想着。

第二十四章 冬皇

    告别但杜予,林子轩和周瘦绢一起离开,周瘦绢要带他去一个地方。

    他们一起来到上海大世界游乐园。

    大世界游乐园位于市中心的法租界敏体尼荫路和爱多亚路口,坐东南朝西北,是由上海巨商黄楚久出资兴建。

    黄楚久是浙江余姚人,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的后代。

    他家中祖辈行医,16岁那年来上海的时候,包里就揣着祖上传下来的一本药书。

    他依靠摆地摊卖药起家,后来向人借钱开了第一家中法大药房,兼卖中西药品,逐步发家,成为上海药业的领军人物。

    他还涉足其他行业,横跨诸多领域,其中就包括被称为远东第一大游乐场的上海大世界。

    上海大世界在1917年初破土动工,同年7月14日剪彩揭幕。

    是一座综合性的游乐会所。

    大世界里设剧场多处,演出各地戏曲、曲艺,中外歌舞音乐,古今杂技魔术、木偶、皮影、气功、武术,日夜放映电影,并有各类体育、智力游艺活动室。

    附茶室、餐厅、旅馆、小卖部、服务处等。

    每天中午十二点开门,门票两角大洋,游客可任意去各剧场和游艺室,直至午夜十二点歇业。

    由于其规模空前,各项游乐设施先进,一时游客如云,每日达上万人次左右。

    周瘦绢带林子轩来的地方是大世界里的乾坤大剧场,这里是上海重要的京剧演出场所。

    在讨论《上海假日》的时候,林子轩提议国产影片应该用民族乐器进行配乐,这让周瘦绢颇为感慨。

    在这个时代,西方文化大举进入中国,造成了激烈的思想碰撞。

    由此出现了两种极端的思想。

    一种是极端保守的思想,认为应该恪守传统文化,把西方文化排斥出去,另一种是极端激进的思想,提出了全盘西化,甚至要废除汉字。

    这个问题归结起来,就是民族和世界的冲突。

    在接收西方文化的同时,要不要保持民族的自主性,是这个时代学者研究的重大课题。

    周瘦绢虽然是个追星族,喜爱外国电影,但他同时也是个守旧的老派文人。

    这两种性格在他身上看似有些冲突,却正是这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国人的心里都处在一种矛盾之中,想要改变,却又害怕改变,不知道未来的路该如何走。

    迷茫、彷徨、无所适从……

    所以,他在听到林子轩建议的时候才会感慨,在他想来,林子轩从国外留学归来,应该崇尚国外的文化艺术,这种人他见到过很多。

    留学生中言必称欧美,外国的一切都是好的,连月亮也比中国的圆。

    没想到林子轩竟然提出用中国乐器来给电影配乐。

    一时间,他觉得似乎有什么东西被触动了,他若有所悟。

    如果用鲁讯的话来说,那就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于是,周瘦绢把林子轩带到上海大世界来听京剧。

    在这个年代,在中国搞民族音乐的人没办法和外国的音乐家相比,社会地位悬殊太大,在外国弹钢琴是优雅,是大师,在中国拉二胡,是卖唱的,是戏子。

    不过林子轩想要找到民族乐器的演奏者,只能到梨园行来。

    乾坤大剧场每天都有演出,很多名伶都是从这里开始登台,从而崛起走红。

    台下从来不缺少观众,京剧如今还是大众的主要娱乐方式,只有年轻人才会去歌舞厅。

    两人在剧场内找到位子,立刻就有卖瓜子小吃的商贩跑过来叫卖,周围观众随着台上的演出喝彩不断,氛围很是热烈。

    这是林子轩第一次到剧场看京剧,作为穿越者的他,对京剧没什么兴趣。

    他既不喜欢这种热闹的氛围,也听不懂台上的戏文,完全不理解周围的人为什么那么的陶醉其中,这就是时代的代沟。

    他不好影响周瘦绢的兴致,只好装作认真听戏的模样。

    “这是今年刚出台的坤生,年纪虽小,却已有大家风范。”周瘦绢指着台上的一个演员,称赞道。

    林子轩看着台上的演员,只觉得这男子个子不高,但颇为俊秀,演唱中气十足,宽广透亮,闭上眼睛听的话,的确有股子说不出的韵味。

    他不知道是,所谓坤生,是指女子装扮成男子进行演出。

    在一场演出结束后,周瘦绢带着林子轩来到后台。

    周瘦绢作为《申报》的编辑,上海文坛的名人,和各大戏班都有联系,如果戏班排演新戏就需要有文人写戏,所以他可以从容出入后台。

    在后台,林子轩看着卸下妆容的演员,惊讶不已。

    刚刚演出的演员只是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子,这个小女孩叫做孟晓冬。

    孟晓冬的祖父出身徽班,父亲和叔伯也是京剧演员,真正梨园世家出身。

    她九岁开始学戏,十二岁在无锡首次登台,如今不到十四岁,在上海大世界演出,获得观众好评,被誉为明日之星。

    这时候的人还不知道,孟晓冬随后拜入京剧大家余叔言门下,潜心学习,尽得余派真传,数年后,成为一代京剧大家。

    那时候,最红的旦角是有“伶王”之称的梅兰方,以男性扮女人;

    最红的生角是孟晓冬,以女性扮男人,被称为“冬皇”。

    刚刚十四岁的孟晓冬不怎么说话,给人感觉很文静的模样,卸妆之后就静静的坐在那里,一双大眼睛打量着林子轩。

    周瘦绢称赞了孟晓冬的演出后,就和戏班班主商议给电影配乐的事情。

    戏班班主热情的答应下来,反正是给钱的,就是换个地方演出而已。

    对于戏班来说,收入除了戏院演出外,还有到达官贵人府上唱堂会,想要养活手下的人并不容易,能够有条生财之路,没有理由拒绝。

    他听说电影会有新曲子,而且还要找演员演唱,就极力推荐了孟晓冬,孟晓冬可是他们戏班的招牌。

    孟晓冬自幼就在戏班生活,耳濡目染,不仅会唱戏,还会演奏各种乐器。

第二十五章 开启流行音乐的新时代

    听到周瘦绢和戏班班主的交谈,林子轩才发现自己把事情想的太简单了。

    他一拍脑门做出了用原创的民族音乐给电影配乐的决定,现在看来这件事情要复杂的多。

    他看过一些穿越小说,男主角随便哼几句歌,其他人就能谱出曲子来。

    这似乎有点不靠谱。

    好吧,就算这个办法可行,可五线谱和中国的乐谱应该不一样吧。

    如今上海的歌舞厅里播放的唱片大多是外国曲子,就算是中国的曲子也是以戏曲为主,中国的流行音乐还没有发展起来,伴随着新文化的新音乐,还处在萌芽的阶段。

    倒是有些学堂音乐,这是用欧美或者日本的曲子,重新填词而成。

    难怪周瘦绢会到戏班来找人了。

    想要找到使用民族乐器的演奏者,有两个地方,一个是戏院,一个是妓馆。

    事已至此,林子轩也只好迎难而上,希望这位叫做孟晓冬的女孩接受能力比较强。

    这个要试过才知道。

    林子轩需要找一间封闭的房间,单独和孟晓冬交流,他还没有当众唱歌的习惯,特别是唱不属于这个时代的歌曲。

    上海大世界里有餐厅和旅馆,四个人到餐厅里吃了顿饭。

    周瘦绢和戏班班主留下来喝茶闲聊,林子轩带着孟晓冬进入餐厅的包间,两人相对而坐。

    面对一个十四岁的小女孩,他竟然有些放不开。

    来到民国之后,他一直保持着谨慎的态度,不想暴露自己穿越者的身份,因此也就不愿意放开胸怀,相信别人。

    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所以当他在旁人面前唱后世的歌曲时,会本能的排斥。

    “我清唱几句,你看看能不能演奏。”林子轩沉声道。

    孟晓冬点点头,她的话不多,略显沉静。

    林子轩在脑海里搜索一番,先找民国时期的歌曲试试看,他听过的不多,很多都是从电视剧里找到的。

    民国时期最出名的歌星恐怕要数有“金嗓子”之称的周旋了,她在四十年代演唱的《夜上海》在华人社会风靡一时。

    “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一个不夜城。华灯起,夜声响,歌舞升平。只见她笑脸迎,谁知她内心苦闷。夜生活都为了衣食住行,酒不醉人人自醉,和天和地蹉跎了青春……”

    林子轩唱的声音越来越低,他对自己的唱功没什么信心,而且这首歌对他来说太古老了。

    为了挽回颜面,他想了想,准备唱邓莉君的歌。

    “甜蜜蜜,你笑的甜蜜蜜,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你的笑容如此熟悉,我一时想不起……”

    一直安静的孟晓冬突然忍不住笑出声来,让林子轩不得不停下来。

    对于孟晓冬而言,这是个新鲜的体验。

    林子轩唱的歌她都没听过,不过曲调听起来似乎不错,如果不是林子轩唱的那就更好了。

    她觉得这两首柔媚的歌应该让女子来唱。

    她在戏台上唱坤生,用的是男人的声音,而林子轩唱起来更像是女人,让她忍不住发笑,好在她还记得林子轩是雇主的身份,赶忙收敛笑容,开口道歉。

    林子轩还不至于和一个女孩子生气,他觉得是自己选错了曲子。

    “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你知道吧?”他询问道,“下面这首曲子就叫《梁祝》。”

    这个故事孟晓冬自然知道,戏班里还有戏文呢,不过她没有唱过。

    林子轩哼唱的是五十年代由陈刚和何站豪共同谱写的《梁祝》,他们以越剧的曲调为素材,加入了交响乐和民间戏曲的表现手法。

    这是林子轩给《上海假日》准备的配乐之一,无论用古琴还是洞萧,包括二胡都能演奏出非常感人的曲调来。

    孟晓冬的音乐水平不错,听得出这是一首好曲子。

    两人开始交流。

    这一交流,出现了问题。

    林子轩对音乐的了解实在是太肤浅了,而孟晓冬不是科班出身,是在戏班里自学成才,没有理论基础。

    两人根本谈论不到一块去,很难达到想要的效果。

    林子轩觉得他和孟晓冬之间缺少一个真正懂得音乐的人。

    几天后,周瘦绢给他介绍了一个人。

    此人叫做黎锦挥,湖南湘潭人,自幼学习古琴和弹拨乐器,广泛接触过民族乐器。

    1916年参加北京大学音乐团活动,提倡新音乐,主张新音乐与新文**动携手共进。

    1921年,黎锦挥在上海中华书局供职,主编儿童杂志和儿童读物,着手创作儿歌。

    有了黎锦挥的加入,事情变得简单起来。

    林子轩把自己想要的音乐通过黎锦挥转达给孟晓冬,由孟晓冬演奏出来。

    黎锦挥对民族音乐和西洋音乐都有深厚的研究,通过和林子轩的接触,他觉得中国音乐有了新方向。

    因为林子轩提供的是音乐成品。

    给电影配乐是个技术活,需要等到电影拍摄完毕后,根据情节再选择所需要的曲目,这件事并不着急。

    黎锦挥想要试验自己对音乐的想法,准备先给孟晓冬灌制唱片。

    在1908年,法国百代公司在上海成立了“东方百代唱片公司”,标志着中国唱片业正式诞生,之后的数年,有几十家外国唱片公司纷纷涌入中国。

    伴随着留声机的普及,唱片在中国的销量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是外国歌曲。

    林子轩觉得灌制一张中国人自己的流行歌曲唱片也不错,就选出了几首广为流传的经典歌曲让孟晓冬演唱。

    第一张唱片选了四首歌,分别是《夜上海》、《夜来香》、《茉莉花》和《甜蜜蜜》。

    他们选择了百代公司进行唱片录制和发行工作。

    林子轩特别提醒黎锦挥,签合同的时候一定要把词曲的版权握在自己手里,这可都是能够大红大紫的歌曲,不能便宜外国人。

    对于黎锦挥和孟晓冬来说,他们可没有林子轩那么的自信。

    孟晓冬只是觉得新鲜好玩,却不知道中国的流行音乐就这样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而她的命运也从此发生了改变。

第二十六章 杨康之死

    上一章出现了打字错误,纪南的军衔为少校,不是

    感谢地狱使者之饕餮和我爱汉宝宝的打赏哈!!

    ——分割——————————————————————————————

    当杨父从c城的研讨会上赶来北京的时候,接到的就是这么一张病危通知单。他来的路上,仅仅花费了不到一个小时,可是,却仿佛是历经了一生的焦灼与痛苦,一瞬之间就华发丛生,老态毕现了。

    默默地依着费雨晴的指引,坐在冰冷的长椅上,杨父没有给旁边战战兢兢立着的一男一女半点儿注意。

    费雪晴此刻很想逃开,她的心底因为急诊室上刺目的红灯而忐忑不安,只是看见姐姐冷漠的眼睛,杨父苍白的面色,离开的话语就这么噎在口边,吐不出来了,虽然她自以为并不是自己造成了这样的结果,但是,依旧不能否认,对此,她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不知道过了多久,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还是一辈子。

    红灯终于灭了,一个穿着白大褂的医生走出来。

    费雨晴很冷静地握住杨父颤抖的手,开口问道:“医生,母亲怎么样?母亲没问题吧!”早在病危通知单下达的时候,她就不敢奢望孩子还能活着,只希望母亲平安无事!

    当那位代表了新生或者死亡地医生轻轻地摇头的时候,天色忽然变得黑暗,空气凝滞,天地间充满了死寂。

    杨父怔怔地坐倒在长椅上。心里却出奇地感觉不到悲伤。只是觉得空。一切成空。似乎五十多年地生命。在此刻已经完结。一辈子地艰辛和努力。再也没有意义。似乎从今往后。他即使活着。也仅仅只有这具**活着了而已。没有做过父母地人。大概永远也无法了解。在父母地心中。自己地孩子是多么多么地重要!

    费雨晴忽然觉得心中大痛。其实。她和杨蔚蓝只不过几天交往而已。自己本身又不是个多情地人。本不应该这般伤心。可是不知道为什么。那个女人。仅仅用了这么短地时间。就真地走进了她地心里。成为她真正地朋友。也许。真如蔚蓝所言。自己是她梦中地人。早在很久之前。就已经有了交情吧。

    “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我从医十六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莫名其妙地状况。按理说。胎儿无论如何也保不住地。为什么居然会活过来。这简直是……奇迹啊!”

    “…………”费雨晴地悲伤刚刚浮现。就僵在脸上。她猛地站起身来。伸手抓住医生地领子。咬牙切齿地道。“现在。我再问你一遍。杨蔚蓝到底怎么样?还活着没有?”

    那医生却对费雨晴地愤怒毫无所觉。还在神游天外。满脸地诡异神情。只是喃喃自语:“太奇怪了。我那一刻。好像感觉到母亲体内有一种奇妙地生命力。源源不绝地流进了孩子体内。这种感觉太奇怪了。真是太奇怪了……”

    “你是一个医生。我希望你用能让病人家属听懂地话来回答我地问题好吗?什么叫母亲地生命力流进孩子体内?那母亲呢?母亲有没有问题。杨蔚蓝有没有事儿。你到是说清楚啊?”费雨晴抓狂地叹了口气。其实她不知道。眼前这位大夫。是整个四院最古怪地妇产科医生。虽然医术很高明。但是总是会莫名其妙地陷入无厘头地状态里。这一点儿。连院长都没有办法!

    好半天,费雨晴和杨父才从医生嘴里断断续续地知道,杨蔚蓝平安,孩子也平安!

    只要蔚蓝没事儿就好,其他的都无所谓了,杨父松了口气,精神一振,脸上也有了笑模样,和刚才那是完全判若两人,这才有心情开口关心外孙:“医生,请问蔚蓝生的是男还是女啊?”

    幸亏后面的护士也出来了,要不然,这个严格意义上来说很可怕的大夫,非把杨父和费雨晴折腾死不可。

    “恭喜了,是一对龙凤胎,两个孩子看起来还算健康,不过,因为是早产,所以现在得放在保温箱里观察一段时间……”

    杨父大大的松了口气,怎么看怎么觉得人家小护士和蔼可亲,像个小天使,眼睛笑得眯眯起来:“呵呵,我女儿好本事嘛,一口气就生俩,可比她妈有本事……”

    费雨晴看着语无伦次的杨父,哭笑不得,她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位似乎是很有名的大学教授,也是文艺界的传奇人物啊!没想到,居然还有这么可爱地一面。

    这位老先生,心里只有杨蔚蓝和新生的小生命,早就把还呆滞在一旁的旁人给忘了,或许,

    有注意过?不过,他可以忘了,费雨晴却不能真:的妹妹。

    “雪晴……还有……张毅,你们先回去吧,既然蔚蓝和孩子都没事儿,我想,应该不会有人找你们麻烦地。”费雨晴不耐烦地三言两语打发走妹妹和前男友。发生这么大的事情,这位有着中国名字地混血儿,想来不敢再纠缠下去了。

    —分割————————————————————————————————

    漫天的瓢泼大雨,风冷如刀割,纪南半坐在冲锋舟里,额头上地伤火辣辣得疼,他一身儿破烂儿,喘着粗气,苦笑道:“只有一个工兵?难不成郭涛那家伙会分身术?好家伙,公安那边儿的消息可真是准啊!”

    猴子趴在船边,吐得稀里哗啦的,不是晕船,而是刚才奔跑的时候,不小心撞到头了,这会儿可能稍微有点儿脑震荡,他吐了好半天才缓过劲儿来:“还好,还好,虽然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但是显然,这帮家伙手里的火药并不多,否则,刚才连水库带咱们几个,一块儿炸了,岂不是简单得很?”

    “连长,咱们能不能谈点儿别的,现在劫后余生了,还说这些,我觉得有点儿腻歪!”大柱这个老实人,也对刚才的惊险场面心有余悸,他们一路按照公安给的情报,寻着痕迹摸到地头,本以为只是一个手里拿了点儿危险物品的原工兵而已,却没想到,他们碰上的是一大群训练有素的亡命徒,虽然没有细数,但是起码得百十人,而且手里都有枪,一场乱战,打死了不少,不过他们几个,也只有连长只擦破了点儿皮,其他都受了不重也不轻的伤,好在那些人似乎起了内讧,否则,以这通讯器通通坏掉的情况,他们能不能走掉还真两说呢!

    “呼……早知道,咱们把整队都带来,也不至于败得这么凄惨……好了,不说了,那大柱,你想说点儿什么?”

    “说什么啊!对了,连长啊,嫂子预产期也快到了,你东西都准备好了没有?”

    这一句话一出,几双小眼睛全定在纪南的身上。

    “呃……”纪南摸摸脑袋,很是诧异地问,“准备什么?”一船小战士齐齐用鄙视的目光注视着这白痴连长大人。

    猴子和大柱马路面面相觑了半天,猴子终于回过头来,第一次不顾连长的威严,机关枪似的开火儿了:“孩子的衣服、奶瓶、尿布……你和嫂子不会都没想这些吧?俩人平常看着都挺聪明的,怎么到事儿上一点儿都靠不住啊?你们以为孩子生下来就完事了,事情多着呢,他吃什么穿什么?你以为把孩子往食堂里一扔,他就能自己找吃的是不是?”

    “停!”纪南见自己不过是愣了下神儿,就闹成这个样子,哭笑不得,赶紧喝止,“妈的,我有那么傻吗?就算我傻,嫂子们也都惦记着呢,该准备的,早就准备好了,哪里用得着你们操心?”

    猴子他们一琢磨,也是啊,好几个嫂子都是仔细人,早盯着呢,这事儿,还真用不着他们操心。

    “好了,修好了。”趁着几个人闲扯的这么一会儿工夫,大柱可算把通讯器修理好了,虽然还是不怎么清楚,信号时断时续的,但是总算能和总部联系上了。

    “你们放心,武警同志们已经撒下了十面埋伏,他们绝对跑不了。”通讯器里传来公安局长特别动听的声音,纪南松了口气,一下子趴到船上,这才有心情苦笑道,“回去之后,我得跟李妖孽反应一下,这个情报工作得加强,不能只靠推测,你想想,人家明明有一百多人,他们硬是以为只有一个,这么离谱的错误都能出现,也太不像话了。”

    剩下的几个没力气回话,心里却深以为然,他们可以为任务牺牲,但是牺牲也得有价值,不能死得莫名其妙嘛!

    又过了一会儿,直升机的轰鸣声响彻天空。

    纪南伸了个懒腰,笑道:“陆航的弟兄们来了!”

    飞机还没有降落,上面已经有一个穿着野战服的满脸伪装条的小子半探出半个身子,大声嘶吼:“连长,纪连长,嫂子给你生了一对儿龙凤胎……”

    只报喜讯,其中的危险却半点儿也不提!

    “连长,连长,登机了。”猴子看了眼放下来的悬梯,又望了望自家连长,很为难地揉揉脑袋,“那个,陆航的弟兄,等等成不?俺们连长现在好像变成了石头!”(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dia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推荐:在线看电影、电视剧、动漫就上,高清、高速、免费、无广告(云轩信誉保证) xsmao.

第二十七章 穿越时光的歌声

    在这次同人文的创作中,林子轩也没有闲着。

    他用笔名写了一篇《郭靖和黄蓉真的是一见钟情么?》的考据文章,这也是后世网络上比较有名的帖子,他拿来凑凑热闹。

    文章分析了郭靖和黄蓉第一次见面的情景。

    从吃饭的消费,到送貂皮大衣,还有四锭黄金的盘缠,以及最后的汗血宝马,论证了郭靖是个真土豪的事实。

    无论在哪个时代,这么用钱砸下去,没有女人不动心。

    这不是一个傻小子逆袭富家女的爱情故事,而是阔少爷拿金子泡妞的现实写照。

    平禁亚看罢此文,目瞪口呆,有点毁三观。

    他还不习惯后世网络上肆无忌惮的调侃和解构,只是觉得这种写法一定能吸引读者,甚至引起不小的争议。

    老板就是老板,对自己的小说也毫不留情的下手,不得不写一个“服”字。

    《通俗小说周报》出了一份增刊,专门刊登和《射雕英雄传》有关的文章,全面解的方方面面,取得了不错的销量。

    平禁亚尝到甜头,准备在《射雕英雄传》完结的时候,再出一份纪念版特刊。

    这其实已经触及到了《新闻报》的利益,毕竟现在是《快活林》在连载《射雕英雄传》,《通俗小说周报》是利用《新闻报》给自己造势,增加影响力。

    就算林子轩是小说的作者,有版权在手,这么做也不怎么厚道。

    可谁让《通俗小说周报》是小报社呢,想要发展壮大就不能走寻常路。

    好在《快活林》的主编严独贺并没有在意,君子有成人之美,他和周瘦绢的私交不错,知道林子轩的情况,不愿为了这点事情和林大少爷结怨。

    何况《射雕英雄传》即将连载完毕,他还想要林子轩的下一部小说呢。

    对此林子轩颇为犹豫,他暂时没有写《神雕侠侣》的打算。

    在这个年代,《神雕侠侣》比较容易引起争议,这不是说小龙女和尹志平的事情,而是师生恋的问题。

    这个师生恋也不是特指学校里的老师和学生,而是真正的师徒关系。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这种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如果林子轩敢于在《神雕侠侣》中宣扬师生恋,那等待他的将是舆论的无尽抨击。

    他不想惹这个麻烦,或许再等几年看看。

    不过严独贺给了他面子,他也要回报一二,这是做人的问题。

    林子轩准备给《快活林》一部中篇武侠小说,《白马啸西风》。

    这是他极为喜欢的一部小说,与其说是武侠小说,不如说是言情小说,书中写了几段复杂的爱情,总结起来就是单相思。

    “如果你深深爱着的人,却深深的爱上了别人,有什么法子?”

    这将是人类永恒的悲哀,无论你有多么先进的科学技术都是无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你有钱、你有权、你可以去杀人,但是人家就是不喜欢你,你有什么办法?

    在爱与被爱之间,我们该如何选择。

    少女李文秀做出了选择,她选择了独自离开。

    当李文秀最后牵着白马离开大漠,返回中原的时候,书中这样写到。

    江南有杨柳、桃花,有燕子、金鱼……汉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傥潇洒的少年……但这个美丽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国人那样固执: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一句“我偏不喜欢”道出了少女那一点执拗和倔强,忧愁和哀伤。

    这是一个让人心疼的结局,正是因为这个结局让原本略显平淡的故事充满了余韵。

    林子轩把《白马啸西风》纳入了他的写作计划,随着《上海假日》的开拍,他也会逐渐忙碌起来。

    上海法租界徐家汇路七百九十九号,这里是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的制造厂。

    林子轩开车前来,一起的还有黎锦挥、孟晓冬和殷明竹,殷明竹是来凑热闹的。

    百代公司对于这一次的合作非常重视,经理张常福亲自迎接,他们还专门邀请了上海最好的乐团前来演奏。

    上海百代公司的创始者为法国人,中文译为乐浜生。

    19世纪90年代,他远渡重洋来到上海,起初境况颇为潦倒。

    屡经周折后,乐浜生最终找到了自己的谋生之道——沿街设摊播放唱片。

    数年内,乐浜生不仅藉此安身立命,还积聚了一笔资金。

    1908年,乐浜生创立了自己的公司,最初称为“柏德洋行”。

    柏德洋行从创立之初起即为法国百代公司的在华代理商,销售该公司出品的各式留声机、唱片、电影机械、影片等,批发或零售均可。

    为了发展,乐浜生从法国买来设备,准备自己灌制唱片。

    他们首选的是京剧名家,灌音后,运回法国由百代公司制成唱片,再返回上海销售。

    也就是从这时起,柏德洋行正式改称法商东方百代公司。

    百代首次灌录的唱片问世后,风靡一时,百代由此而名声大噪,一跃而成为中国唱片业界最有实力的企业。

    1917年,东方百代公司在上海建成了自己的唱片制造厂,从此可以独自制作唱片了。

    不过直到现在,他们灌制的唱片还是以各地戏曲为主,甚至包括佛经咏唱,内容单一,不够多元,翻不出新鲜花样,唱片的发展遇到了瓶颈。

    这是百代公司对林子轩一行重视的原因。

    当他们从黎锦挥手中拿过《夜上海》等曲子的时候,非常惊讶和意外,百代公司里有懂音乐的人,意识到这可能是唱片业的一次重大突破。

    在灌录室内,乐队准备就绪,孟晓冬依旧安安静静的模样。

    女孩没有紧张,她十二岁登台唱戏,面对观众,早已有了大家风范,镇定的很。

    这几日,她跟着林子轩做了歌唱训练。

    毕竟唱戏和唱流行歌曲,不是一个调子,何况她在戏台上用男人的声音演唱,此时要展现出女人的柔媚来。

    她有一副好嗓子,就看能不能适应唱片灌录了。

    音乐响起,孟晓冬在心里给自己打着拍子,像往常唱戏一样,跟着鼓点张口开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

    歌声传出灌录室,飘荡在20年代的上海。

    一个法国人微笑着朝林子轩竖起大拇指,林子轩也颇为激动,这歌声穿越了时光,而他则见证了历史。

第二十八章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唱片灌录的很成功,接下来就是制作唱片了。

    百代公司在全国各大城市都有自己的销售部门,发行方面不用担心,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唱片在七月底就能推向市场。

    到时候必然会引起轰动。

    黎锦挥对此很有信心,这将是一次中国音乐界的革命。

    看曲谱和亲耳听到乐曲的感受大不相同。

    这些歌曲既借鉴了西方音乐的明快节奏,又融合了民族乐曲的婉转韵味,可谓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他看着正在驾驶车子的林子轩,此人才二十多岁,看似不懂音乐,却对音乐创作有如此过人的天赋。

    可以想见,林子轩以后还会创作出更多的歌曲。

    黎锦挥一心想要推广新音乐,或许和林子轩合作是个不错的选择。

    他从车子的后视镜中看到了坐在后排的孟晓冬,这个幸运的女孩。

    一旦唱片发行,这个女孩的声音会传遍全国,她会成为最红的明星,只是不知道这样对她是好是坏。

    黎锦挥知道孟晓冬是戏班出身,在这个年代,戏剧演员的地位虽说比以前提升不少,可仍旧属于贱业,被正经人家所不齿。

    所谓倡优,是指以音乐歌舞或杂技戏谑娱人的艺人,是娼妓及优伶的合称。

    能把这两个行业放在一起,可见戏剧演员的社会地位了。

    在这个行当,若是男人还好些,成了名角后受观众追捧,可也有被富家太太**的故事。

    对于女人,则会成为社会上有钱有地位的男人窥觑的对象,越是出名,越是危险,特别是在没有后台的情况下。

    黎锦挥欣赏孟晓冬,不仅因为她有一副好嗓子,还因为她性格沉稳大气,有成为大明星的潜质,值得培养。

    他不愿意孟晓冬是昙花一现,所以在下车后,他和林子轩谈论了这件事。

    林子轩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

    在他的心目,京剧演员是表演艺术家,社会地位不低,这还是来自后世的印象。

    就算在民国时期,京剧深受观众喜爱,那些京剧名家也得到社会的尊重,经常出入名流聚会,应该不会这么黑暗吧。

    何况孟晓冬不是没有后台。

    她出身梨园世家,从爷爷到叔伯都是唱戏的,在上海戏剧界颇有能量,否则一个十四岁的小女孩如何能在上海大世界进行演出。

    黎锦挥不知道林子轩的这些认识是从哪里来的,或许国外的戏剧演员地位很高,可国内的现状就是如此。

    他纠正了林子轩的错误观念,让林子轩重新认识到社会的现实,要想保住孟晓冬这颗好苗子,就要给她找个坚实的后台,或许签入百代公司也不错。

    唱片销售火爆后,百代公司应该会找孟晓冬签约,成为百代旗下的歌星。

    法国人在上海的地位很高,想必不会有人找孟晓冬的麻烦。

    在一番交流后,林子轩醒悟了。

    怪不得后世的女明星都要认个干爹呢,原来要想在演艺圈混下去,就要找个后台啊。

    黎锦挥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让林子轩当孟晓冬的后台。

    以林家在上海的地位,想要保住一个女明星并不是难事。

    按照黎锦挥的打算,他想要开办一所小型的音乐学校,类似于音乐学习班,专门培养歌唱人才,而孟晓冬就是他的第一个弟子。

    这个学习班会进行不定期的演出,用演出的收入支撑学习班的费用。

    其实就是歌舞团的前身。

    他暂时还没有建立唱片公司的打算,毕竟现在中国的唱片行业把持在外国人手中,贸然进入竞争是找死的行为。

    黎锦挥希望和林子轩合作,共同发展音乐事业。

    林子轩颇为犹豫,他没想把摊子铺的那么大,开办报纸,拍电影,玩音乐……

    我这是要成为娱乐圈大亨的节奏啊!

    不过想一想,这件事对他来说似乎有利而无害,把后世的音乐提前写出来,悠闲的时候听听,也是一种怀念和享受。

    反正是黎锦挥在操作,他只管剽窃歌曲就行了。

    两人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

    黎锦挥催促林子轩尽快和孟晓冬谈妥,如果等到唱片发行之后,孟晓冬名扬全国的时候,可能就晚了。

    林子轩不以为然。

    他脑海中有歌曲,他可以造就一个孟晓冬,就能造就第二个,就算谈不妥也没什么。

    这是他和黎锦挥考虑问题不一样的地方。

    黎锦挥想要把孟晓冬当作一个成功的典范,一个招牌,自然不愿意她从手中溜走,他可不知道林子轩的创作能力这么强。

    既然黎锦挥这么着急,林子轩也只好抽时间和孟晓冬谈谈人生和理想。

    “你想过自己的将来么?”林子轩深沉的说道。

    孟晓冬坐在林子轩的对面,静静的听着,她知道这只是开场白而已。

    “一旦唱片发行之后,你可能会成为国内最红的明星,很多地方会邀请你去演出,你的身价成倍的朝上翻,你就是一颗摇钱树。”林子轩描述道,“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你想过该怎么办么?”

    “等你出名了,会遇到很多麻烦事。”林子轩继续道,“在名利面前,亲戚家人都会反目成仇,或许还会有有权势的人……”

    他说道这里,说不下去了,和一个十四岁的孩子说这些让他有种犯罪的感觉。

    “我知道。”孟晓冬低声道。

    她出身梨园世家,对这个行业了解很深,听到的,看到的,耳濡目染,她不是大家闺秀,所以才显得如此早熟。

    “你继续留在戏班不好,相信唱片发行后,百代公司会找你签约,一旦你进入法国人的公司,会安全很多。”林子轩建议道。

    其实,百代公司更想签的是林子轩,嗓子好的女孩到处都有,可创作歌曲的人不好找。

    当然,等到孟晓冬出名后,百代公司应该会和孟晓冬继续合作,他们现在正在等待市场的反应,这是一次新的尝试,谁也不知道市场会不会接受。

    孟晓冬听罢一愣,她原以为林子轩会对她有所图,没想到林子轩似乎对她根本不在意。

    “林少爷,没有其他法子么?”孟晓冬试探道。

    “我和黎先生准备开一间音乐训练班,培养音乐人才,你要是愿意加入的话就算是我的人了,以后谁找你麻烦推给我就行了。”林子轩随意说道。

    这话让孟晓冬的脸色一红,抬眼看了林子轩一眼,又垂下眼帘。

第二十九章 明月歌舞团

    林子轩这话颇有霸道总裁的风范,让孟晓冬腹诽不已。

    别看她年纪不大,却有着自己的主见。

    她是家中的长女,在家里除了父亲孟洪群外就是她在当家,其余人都不敢反对。

    孟洪群是武净兼职文武老生。

    所谓武净又叫摔打花脸,这种花脸只重武打,不重视唱和念。

    上台的任务就是打,想要在台上出彩,就要下死力气,才能得到观众的认可。

    这需要有真功夫,而且容易受伤。

    随着年纪的增长,年轻时候拼命造成的后遗症逐渐显现。

    孟洪群的身体出了问题,生了病,演出逐渐减少,家里的负担日益加重,要依靠孟晓冬不断的演出来补贴家用。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孟家不算穷人,相反还有富余,只是在渐渐衰落,家庭的重担压在了孟晓冬的身上,也增加了她在家里的话语权。

    然而这件事情太大。

    孟家一直是唱戏的,转行唱歌的跨度不小,关系到以后的出路和生计,她不可能自己做主,要回家商量。

    不过在此之前,她想要尽力争取自己的利益,试探林子轩的诚意。

    “我还想继续唱戏。”孟晓冬坚持道。

    “好啊,你想唱的时候可以去唱,唱歌和唱戏又不冲突。”林子轩无所谓的说道。

    这让孟晓冬松了口气,她练了这么多年戏,不想就这么放下。

    对于唱戏,她还是很有感情的,毕竟是梨园世家出身,戏曲的因子已经融进了她的骨子里,这辈子是摆脱不掉了。

    “我只唱歌,不做其他的。”孟晓冬要求道。

    “什么其他的?”林子轩不解的问道。

    “就是陪客人吃饭喝酒,还有……”孟晓冬支吾道。

    “等等!”林子轩打断了她的话,“我刚才白说了,既然加入了音乐培训班,以后有人找你麻烦就告诉我,我替你解决。”

    我是怕你找我麻烦。

    孟晓冬在心里说道。

    在戏班讨生活难免碰到各种应酬,特别是到达官贵人家里唱堂会,更是免不了。

    在民国时期的上海滩,堂会成为十里洋场新贵权豪们追求享乐生活和炫耀财势的重要形式,在上海的官商巨子、海上闻人、封建遗老、下野官僚的寓所,堂会演剧此起彼落,愈演愈烈。

    孟晓冬对此深有感触。

    她年纪尚小,没有碰到麻烦,等过两年豆蔻年华之时,恐怕就会成为被骚扰的对象。

    “我知道了。”孟晓冬沉声道,提出了最后一个要求,“我父亲病了,需要钱治病,还有弟弟妹妹……”

    “放心吧,不会亏待你的,至少比你唱戏多赚好几倍。”林子轩承诺道。

    自己很像是周扒皮么?

    林子轩看着孟晓冬一副格外认真的模样,颇为无语。

    他是没有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对他而言,只是在招收一名员工,可对孟晓冬来说,这是她人生中的一次巨大改变,涉及到她一家人的未来,不能不谨慎对待。

    几日后,黎锦挥拿出了音乐培训班的方案,凡是来学习的学生,每月有两块钱的补助。

    你没有看错,学习音乐不用交钱,还有补助可以拿。

    黎锦挥很有商业头脑,他并不打算创办一所正规的音乐学校,而是要组建一支经过短期培训就可以四处演出的歌舞团。

    等到孟晓冬的唱片上市,流行歌曲开始席卷大江南北,他就带着歌舞团到处演出。

    有了孟晓冬这块金字招牌,不怕赚不来钱。

    他拿着演出得来的资金再去扩大培训班,歌舞团的人手多了,就继续演出,直到规模越来越大,形成良性循环。

    如此一来,前期不用投资太多,就能获得巨大的收益。

    所以,他所列出的课程都是能够速成的,演员经过两三个月的培训就能登台演出。

    他现在招收的学生相当于学徒,所以才会给予生活补助,等到能够演出之后,这些演员还会拿到工资。

    这个方案给林子轩的感觉像是后世到处走穴的野团,当然这只是前期规划。

    在积累到足够资金之后,黎锦挥才准备办一所正规的歌舞学校,从而推广新音乐。

    这个音乐训练班就是歌舞学校的前身。

    林子轩对这个方案没有意见,他只要提供启动资金就好了。

    孟晓冬也答应下来,作为音乐训练班的台柱子,她不用拿补助,而是直接拿分成,以后演出的酬劳她要拿五分之一。

    接下来,她要跟着黎锦挥学习声乐,附带着训练新收的学生。

    这些学生都是贫苦人家的女孩子,稍微能够生活的人家都不会把孩子送来学唱歌,更别说男孩子了。

    孟晓冬自幼学戏,吃了不少苦,如今终于有机会训练别人了,积极性很高。

    谁也没有想到,以后红遍全国的明月歌舞团就这样在一所简陋的院子里开始了训练课程,第一批学员只有八个女孩子。

    其中一个是黎锦挥的女儿,叫做黎茗晖,刚刚十二岁。

    林子轩看着这八个从十岁到十六岁不等的女孩子,颇为感慨,这就是流行音乐的未来。

    孟晓冬的唱片还没上市,冯程程从北平回来了。

    她中学毕业了,准备上大学,还没选好学校。

    在众多学者和女子团体的呼吁下,去年的时候,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开始招收女学生,实行男女同校,开创了历史先河。

    北京大学去年招录了九名女生,东南大学是八名,其中六名为外语系,两名是教育系。

    虽说人数很少,可给了女子上大学的希望,这也是冯程程要在北平读大学的原因。

    今年一些大学逐渐放开了政策,准许女子入学,上海沪江大学就准备招收女学生。

    上海沪江大学是一所美国人创办的基督教大学,在1917年之后,由美国弗吉尼亚州颁发学位证书,在外国通用。

    也就是后世的上海理工大学。

    冯敬尧为了把女儿留在上海煞费苦心,通过法国人找到关系给了冯程程面试的机会。

    冯程程这次回来并不是一个人,还有个男人跟她一起回来,这个男人是欧阳予仟,他是来找林子轩的。

第三十章 理想主义者

    欧阳予仟给北平的《晨报》和鲁讯都写过信,想要和《雷雨》的作者见上一面。

    这些信件最终被转交到了冯程程的手里。

    作为一个青年女学生,一个话剧爱好者,欧阳予仟的名字她还是听过的。

    这可是话剧传入中国的代表性人物,是最早一批进行话剧演出的演员。

    于是,她给欧阳予仟写了回信,在表达敬意的同时,也说明了《雷雨》作者不愿意出面的苦衷。

    欧阳予仟出身官宦人家,理解大家族的为难之处。

    从《雷雨》这出话剧的细节描写就能看出作者的出身,不是官宦家庭,就是商贾之家。

    不过他没有放弃,而是离开南通,前往北平。

    他在南通的工作并不顺利,虽然开办了南通伶工学社,兴建了更俗剧场,可以带着学生进行实验性质的演出,可离他的理想相距甚远。

    他想对戏剧进行一番改革,加入新的元素,但遭到了当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导致演出无法正常进行。

    这让欧阳予仟认识到,想要达成他心中的想法,必须要有开放自由的创作环境,南通这座小城太过封闭保守了。

    在中国只有诸如北平和上海几座大城市符合要求,也有能够接受新颖艺术形式的观众。

    他原本还在犹豫,不想放弃这几年的心血,可当他看到《雷雨》的剧本之后,就知道必须要做出决断了。

    在这个大变革的年代,中国最不缺少的就是理想主义者。

    在北平,他见到了冯程程。

    欧阳予仟用自身的经历和丰富的专业知识来说服冯程程,想要拉这个女学生入伙,成为话剧演员。

    他是有私心的。

    很明显,冯程程和《雷雨》作者的关系不简单,只要冯程程成了话剧演员,那么以后还会缺少好的话剧剧本么?

    他当年在日本组建春柳社,回国后又参演了无数话剧,最后成为了老师,教授戏曲表演,十几年的演艺经历有无数的好故事可讲。

    女孩子最喜欢听八卦和爆料,冯程程也不例外。

    欧阳予仟的故事就是话剧在中国发展传播的历史,而她有幸听到了最真实的内幕消息。

    作为回报,她带着欧阳予仟来到了上海,把他介绍给了林子轩。

    林子轩对这位话剧界的前辈颇为尊重,但他不会参与其中,一个是家庭的关系,还有就是这个时代的话剧提倡“以非营业为目的”的演出。

    什么意思呢?

    就是大家演出话剧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传播思想。

    1921年春,民众戏剧社在上海成立,发起者是汪优幼,主要成员有沈燕冰、郑震铎、陈大北、熊佛锡等13人。

    剧社“以非营业的性质,提倡艺术的新剧”为宗旨。

    同年5月创办了中国较早的戏剧刊物《戏剧》,这份刊物发行量极少,算是民众戏剧社的内部刊物。

    他们认为看戏作为消遣的时代已经过去。

    他们肩负的责任有两重:一重是改造戏剧,一重是改造社会。

    并且提倡“民众戏剧”的概念,批判旧剧和文明戏的弊端,改变文明戏商业化、庸俗化的倾向,提高戏剧的艺术质量和教育作用。

    按照林子轩的理解,这些人认为只要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理想,就能搞好话剧。

    这让他想起后世在电影圈内有关文艺片和商业片的争论,那些拍文艺片的导演恐怕都是理想主义者。

    当然这个理解有些片面,但这就是现实的情况。

    参与戏剧社的都是话剧的爱好者,他们来自学校、报社、银行等各行各业,抱着一腔热情,想要大干一番。

    起初或许一切都很美好,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不挣钱,义务劳动的工作成为生活的负担,就难以维持下去了。

    经济拮据造成话剧质量下降,人才流失,最终只能解散,各奔东西。

    事实证明,这批人后来都跑去电影圈了,因为拍电影能赚钱。

    他们终于从理想主义转变成了现实主义。

    即便不看好话剧事业的发展前景,林子轩也没有泼冷水,而是婉拒了欧阳予仟的邀请。

    他没有时间参与话剧,不过可以让欧阳予仟排演《雷雨》,以后有好的剧本也会提供给欧阳予仟,这才让欧阳予仟满意而去。

    林子轩看出冯程程有朝话剧行业进军的趋势,并没有阻止。

    谁年轻的时候没有点小理想呢,只要冯敬尧不反对就行了。

    欧阳予仟许诺让冯程程出演《雷雨》中鲁四凤的角色,也算是个女主角了。

    不过《雷雨》中最出彩的女性角色是繁漪。

    她敢爱敢恨,有自己的思想,敢于作出自己的决定,即使在成为封建婚姻的牺牲品之后,仍敢于冲破封建的纲常,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

    然而这个角色的性格过于复杂,以冯程程的阅历根本演不好。

    她只要负责单纯善良的一面就好了。

    七月初的一天,林子轩陪着冯程程到上海沪江大学面试。

    沪江大学位于黄浦江畔,校园面积颇大。

    建有大小校舍三十座,各类球场十九个,游泳池一个,以及图书馆、健身房等,是一所规模巨大、设备齐全的高等学府。

    这只是走个过场,后面的关系都打通了,外国人也不是不通情理,何况冯程程的中学毕业成绩不错。

    这所大学和美国的大学一样,实行积分制,进入门槛不高,只要毕业时拿够积分即可。

    作为基督教大学,自然有教堂和钟楼。

    面试结束后,两人在校园里从容漫步,最后来到教堂里,望着前方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雕像。

    这里氛围安静,肃穆庄重。

    他们彼此相视一眼,一切尽在不言中。

    冯程程选择了在上海上大学,就表明了自身的态度,接下来就要看长辈的安排了。

    一定是那些情诗起到了作用。

    林子轩在心里微微得意,情诗果然是对付文艺女青年的大杀器。

    两人并肩走出教堂,没有牵手。

    就这样,冯程程成为今年沪江大学招收的四名女生之一,学习教育专业。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055/ 第一时间欣赏民国大文豪最新章节! 作者:薪越所写的《民国大文豪》为转载作品,民国大文豪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民国大文豪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民国大文豪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民国大文豪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民国大文豪介绍:
穿越到民国,成为大文豪。
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传统和新潮思想的交锋,海派和京派的争斗,十里洋场,纸醉金迷。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分享书籍《民国大文豪》作者:薪越
民国大文豪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民国大文豪,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民国大文豪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