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规则系学霸TXT下载规则系学霸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规则系学霸全文阅读

作者:不吃小南瓜     规则系学霸txt下载     规则系学霸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六百二十五章 宇宙飞船与可持续发展

    在连续进行了两次实验以后,好多记者都没有看懂具体内容,因为目标好像是直接自爆的,而没有受到任何其他外在的打击。

    但他们知道真正的核心实验还没有到来,因为在实验开始之前,相关部门有过一次通报,说即将展开大型的武器试射实验,还公布了目标的位置,并作出一系列的提醒。

    大型的试射实验,肯定是远程的快速,国内来说,就是具有毁灭能力的快递。

    这才是核心中的核心。

    果然!

    接下来,画面中就出现了一个快递装置,一系列的发射准备前置后,指挥员宣布了正式开始。

    快递装置以高昂的姿态冲上了天空,随后以极快的速度变成了小黑点,直到没入云层再也看不到。

    正常来说,快速装置会在几分钟之内上升到超过一百五十公里的高空,最高速度能达到七公里每秒。

    这个速度是相当可怕的,想用雷达信号锁定的不容易。

    很快。

    画面切换到了卫星视角。

    在卫星摄像的视角下,快递装置的姿态依旧是非常高昂,好多人都震摄于它的英武姿态。

    这时候,指挥员再次喊起了口号,“打击准备!”

    “3、2、1!”

    延迟两秒钟。

    “砰!”

    卫星视角下明显能看到一团烟雾爆发,只是燃烧的并不激烈,烟雾中的碎片掉落到大气层,亮度反倒是变得更高了。

    一群记者都惊住了,“怎么回事?怎么又自爆了?”

    “难道不是让快递装置打击目标?而是把快递装置当成了目标?”

    “这也太可怕了吧!”

    “在百公里以外的太空原地爆炸?怎么做到的?”

    “难道真的是自爆吗?”

    虽然还有人说自爆这个词,但有了前面的实验以后,自爆的说法显然是不成立的。

    实验方面没有做出详细的解释,而是继续下一个实验,画面中出现了一个卫星,样貌看起来有些古老,是三十年前发射的卫星,到现在,几乎没有什么用处了。

    显然。

    这次实验的目标就是卫星,卫星内部似乎还在正常工作,能看到外部有个红色的灯光闪耀着。

    等一切都准备就绪以后,指挥员再次喊出了指令。

    “3、2、1——”

    没有爆炸!

    屏幕上唯一能注意到的是,卫星上的小红灯忽然暗了下去。

    “为什么会忽然暗下去呢?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次好在不是爆炸了!”

    “实验成功了?还是没有成功啊?我到现在都没有看懂。”

    “这究竟是什么实验!”

    在第四次实验结束以后,实验工作却没有完全结束。

    实验方发射了一艘小型的反重力推进装置,快速升到了太空中,随后精准的捕获到那一架卫星,有穿着宇航服的人员,出舱把卫星固定在了反重力装置上方的平台,随后才宣布完成任务准备下落。

    最后就是进行废弃卫星的回收工作。

    虽然只是一项额外的工作,但还是体现出了相当惊人的高技术,国际上还没有机构能够做到,精准的利用飞行器到太空捕捉卫星,一般废弃的卫星,正常的做法是,操控卫星坠毁到地面,或是直接坠毁到大洋中。

    那么换一个角度来想,能够精准的到太空捕捉卫星,是不是也能够精准的捕捉到其他卫星?

    这听起来就有些可怕了。

    因为卫星是完全没有反抗之力的,能够精准的捕获其中之一,就能精准的捕获同高度以下的所有卫星,包括轨道在四百公里的空间站。

    当深入去思考的时候,好多人都觉得最后实验的收尾工作,所展现出的高技术才是最震撼的。

    当然了。

    之前的四次实验也是很震撼的,只不过大多数人都没有看懂,他们不明白为什么目标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会直接原地爆炸,上升到太空的快递装置也一样。

    当天晚上,官方发布公告宣布,“z波打击实验取得了圆满成功!”

    虽然公告的内容只有几句话,但实验成功,就是一个重量级的消息,也就是一切都在计划之中。

    这时候,好多媒体也进行了相关的报道,结合官方的公告,一下子就让人理解了,“z波打击?”

    “难道是一种全新的打击方式?根本看不到?不知道雷达是否能检测到!”

    “如果雷达都没有办法检测,就实在是太可怕了!”

    这次实验的过程实在是太神奇,以至于好多人都没有看明白。

    现在才有一系列分析报告出来,说明了实验的整个内容,就是展示出一种全新的打击技术。

    前面三次实验都很好理解,而最后的实验,让相关的机构想到了一个东西--

    能量射线!

    力学研究所就有研究员站出来表示,“最后的一次实验,和能量射线对电路干扰很相似。”

    “所以我想这种全新的打击方式,也许和能量射线存在直接关系。”

    “z波,就是能量射线!”

    “换句话说,能量射线的奥秘早已经被掌握,它加强能量的特性,可以作为打击方式来使用?”

    最后一条被相关机构确定。

    实验过程中并没有展示从什么地方发射的能量射线,但国际上是有空间监测的,空间检测甚至包含了外太空,主要是四百公里高空下方,有大的动静都会被监测到。

    当真正一个个去寻找的时候,就像是在监控视频中找异常,一群人去分析总能分析出来。

    另外,国内发射了好多z波发生器到太空并不是秘密。

    上百台相同样貌的卫星,被发射到太空中,卫星各个角度的样貌都有高精度的图像。

    国际以此很快分析出,打击来源就是这些卫星,而这次的实验和这些可怕的卫星直接相关。

    “所以说,能量射线可以用作打击目标,而这些卫星就是能量射线的发生器!”

    “这些卫星的样貌看起来,和新升空的空间站,配合完成太空穿梭实验的装置是一样的!”

    “能量射线不仅仅可以配合完成太空穿梭实验,还可以用作打击目标,目标可以是电子电路,也可以是运作中的发动机,甚至是——”

    最后一条还不确定,直到核所出了新的研发进展公告。

    核所是做了一项新型核-反应点火技术的公告,“我们研发出一种新型的点火技术,叫做‘z波点火技术’。”

    “以z波驱动,增大核装置的活跃性,来进行直接不会对核反应堆的点火。”

    “通过实验确定,z波不止能应用于丰度50以上的核裂变反应堆,也能应用于核聚变反应堆!”

    “z波点火技术,帮助我们在研究可控核聚变上,大大压缩了点火的高效性以及成本。”

    如果这条研发公告单独出现,根本就不会引起多大的效果,因为z波是个新名词,就算是和能量射线联系在一起,也只是说发现一种新型的射线,可以用于核-反应点火。

    现在就不一样了。

    因为已经确定z波射线可以被控制,并且太空中还有上百的z波发生装置,可以用于打击太空、海洋以及地面目标,甚至打击还非常的精准,想想就非常的可怕了。

    丰度50以上的核裂变反应堆?能想到什么呢?

    大型舰艇的动力装置!

    高杀伤性反人类武器!

    反正都是相当有杀伤力的东西,而类似的东西,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位置几乎是固定的。

    哪怕是大型的舰艇,速度一般也不会超过四十节,对比舰艇的规模来说,几乎就等于是固定目标。

    换句话说——

    当深入去思考的时候,就会让人感觉浑身冒冷汗,因为z波发生装置是在太空上,地面、海洋可以说,都完全等于是固定目标。

    国际舆论仿佛都出现了停滞,因为推想出来的内容太震撼。

    换做是其他实验展示,也许会引发不太好的后果,比如说,好多的机构参与进来,争相投入大量的经费,去增加研发、制造规模。

    但是,z波不一样。

    z波,也就是能量射线,是已经被发现的东西,同时好多的机构,本来就在做大笔投入进行研发,而国际上研发最深入的,就是力学研究所了,他们暂时也只能做到,利用开启反能量屏障发现溢出的能量射线,并且,根本就不能够控制住。

    哪怕是利用开启反能量屏障来激发能量射线,激发的时间也是不固定的,他们正在努力去做控制,希望缩短激发能量受限的时间,但研发进度却非常的缓慢。

    好多机构都发现无从下手了,他们本来就很努力在做研发,却发现相关的研发存在巨大的差距。

    现在怎么办?

    当新型的打击方式出现以后,舰艇、战机、快递都可以划分在‘常规’行列,而‘常规’行列在新型打击方式面前,都可以说是‘固定目标’。

    好多机构都发现,他们正在经受跨次元的打击。

    这就好像是一群古代人,本来都是以骑马射箭作为击败敌人的主要手段,结果发现对手是一个坦-克军团。

    他们确实是在努力研制坦-克,却最多制造个原地自爆,还没什么威力可言的土雷。

    现在怎么办呢?

    ——

    国内。

    相关的部门决定做这次实验的主要原因,还要归结于z波发生卫星积攒了过百个。

    同时,地面上也安装了过千的z波发生装置,每一个都能覆盖一千五百公里的半径。

    这就足够了。

    z波发生装置就是最好的反制装置,同时,过百的z波发生卫星也会具有一定的主动能力。

    现在谈的是宇宙飞船项目。

    国内希望能够以合作的方式,开启宇宙飞船项目,在减少经费投入的同时,能更快速的制造出宇宙飞船。

    同时,在合作的过程中,也希望能够加强一些领域的技术。

    比如,高端制造。

    比如,材料。

    等等。

    科技发展是方方面面的,并不是只有高新科技,而宇宙飞船项目开启,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当好多的顶级机构,一起做一项非常庞大的项目时,不管是经济上还是技术上,都能带来很大的利益。

    这主要是因为核心技术掌握在手中,作为项目牵头的一方,掌握着项目研发的主动权。

    一个月后,好多的机构都站出来明确表示,希望加入到宇宙飞船的研发项目中。

    国际舆论都变成了--

    “宇宙飞船项目非常的重要,这是人类走向宇宙的关键一步。”

    “宇宙飞船可以实现太空穿梭,并能够在短时间内到达太阳系内的任何星期,人类探索太空不再局限于地球周边。”

    “这是地球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的一步。”

    “当地球上逐渐枯竭的时候,地球上的环境也受到影响到的时候,探索宇宙星空才是最好的选择。”

    “我们可以把宇宙星空的资源运回地球,同时也可以寻找和地球相似的星球来进行宇宙移民。”

    “这才是人类发展的大方向。”

    “所以,宇宙飞船项目才是人类目前最重要的项目——”

    大量相关的讨论,出现在国际舆论中。

    但是其他机构想要加入到宇宙飞船的项目,肯定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谈判,合作方式上就是一个问题。

    比如,好多机构都希望得到新技术,一直到现在,他们都还不懂能量射线,就连基础的反能量屏障,都只知道运用方式,根本不明白其中的原理。

    科学,理论才是最重要的。

    这就好像是古代人发明了火药,但根本不理解其中的原理,出去上千年的时间,也没有多大进展。

    后来科学慢慢的发展起来,火药的原理被解析出来,发展的速度就非常的快,各种各样的火药被研发出来,一直到现在还在使用。

    有足够的理论基础支持,技术才能快速的发展进步,反之没有足够的理论支持,技术就会停滞不前。

    其他机构自然是希望得到相关的理论。

    现在他们唯一有的,就只有反重力技术相关的理论。在反重力的理论上,他们的研发也有一定的进展,但进展速度实在是太缓慢了。

第六百二十六章 先一步制造小型飞船

    其他机构想要加入宇宙飞船项目,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宇宙飞船项目邀请其他机构加入,主要考虑到项目的经费和技术,因为牵扯到很多的经费和高端技术,其他机构要么提供大量的经费,要么提供高端的技术,可能还需要分担制造过程中的部分。

    同时,其他机构想加入项目,目的毫无疑问是最新科技。

    包括z波技术、空间链接技术、反能量屏障技术以及反重力技术。

    等等。

    科研的角度上来说,他们肯定宇宙飞船建造好以后,能够直接使用宇宙飞船,或是派出科学家进入飞船内部,在飞船里进行实验研究。

    这些都是好处。

    在最新的科技中,z波无疑是最有吸引力的,国内的实验刚刚展现了z波打击能力,可以说是非常的强大,无论是地面、海上、空中,还是外太空,都可以直接被z波卫星打击,目标甚至没有丝毫的还手之力。

    这种打击技术具有绝对的战略意义,实在是有些太可怕了。

    当然了。

    其他机构知道z波技术,肯定是得不到的,如此具有战略意义的核心技术,也不可能透露出任何的信息,而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而且是底层的理论基础。

    在没有底层理论的情况,哪怕是得到一个z波卫星,就像是原始人得到了一杆枪一样,子弹发射后就失去了意义,还不如一把刀来的有价值。

    这方面,国内外都很清楚。

    所以,他们肯定会考虑得到其他的技术和理论,比如空间连接技术,反重力技术以及反能量屏障技术。

    当其他机构做考虑的时候,国内也同样在做考虑。

    如果不开放任何核心技术,宇宙飞船项目就会变得没有吸引力,其他机构不可能拿出大笔的资金和高端的技术,只是为了参与到宇宙飞船项目中,绝对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国内在相关技术开放上,也做出了很多的讨论,还为此召开了几次会议,最终做出了决定,定好了开放基础的底线--

    最多只能开放空间连接技术,反重力技术以及反能量屏障技术的一部分,z波技术是绝对要保密的。

    反能量屏障技术,牵扯到核聚变装置的制造,但开放一部分也没有关系,因为只是一部分技术,并不能长久的维持反能量屏障。

    哪怕其他机构可以制造出,能够用来制造核聚变装置,并长久维持的反能量屏障,也是有一定好处的,因为核聚变装置的制造,肯定是需要高强度的压缩材料,后者和z波直接相关。

    那么可控核聚变未来的发展,带来垄断式远远不带的经济利益。

    空间连接技术就没有那么复杂了。

    空间连接技术理论基础相对简单,只是牵扯到一部分空间解析,战略价值不是太高,但理论肯定是不能开放的,却可以开放一部分的技术。

    这就像是电脑的普及。

    电脑的核心芯片制造,肯定要掌握在手中,但可以开放一部分其他的零部件,让其他的厂商来制造,也可以开放上层的软件,来帮助完善整个电脑系统,就会让电脑快速的普及。

    两者的意思差不多的,一种新的通信技术想要发展,就不可能真正完全的垄断,只是垄断核心技术就足够了。

    这样能给垄断方带来源源不断的巨大利益。

    哪怕未来人类进入了宇宙时代,经济利益也是非常重要的,当牵扯到每一个普通人的时候,其实还是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经济发展的更好,就能建造更完善的福利体系,就能让国内的每个人都生活的更好。

    当然了,不管怎么去研究,在开放理论、技术的度的把握上,还是要询问赵奕了,赵奕才是对最新科技最了解的人。

    赵奕很快接到了这个工作,也就是制定出理论和技术开放的底线,并做一份相关的论证报告。

    赵奕和理论组一起做这个工作,他们需要论证哪一部理论可以开放,哪一部分理论是绝对的核心,要做到绝对的保密。

    这个工作需要很仔细的研究。

    理论组一直在做的工作,就是整理赵奕的理论研究,到现在整理工作还在持续着,但已经有了很大的成果。

    其中最大的成果,就是归纳总结了空间解析的八十一组列式,也就是‘神灵的密码’。

    理论组也没有得到全部的公式,但他们把其中的九组列式,结合其他的理论基础合并在了一起,做出了三组总结列式。

    赵奕看到这个成果也很惊讶,后来干脆就自己顺着做研究,并结合其他空间解析内容,把神灵的密码缩减到了九组列式。

    现在的核心就是‘神灵的密码’的九组列式,以及光子与空间关系的十三组列式。

    这两个成果肯定是不能拿出来的。

    但是,赵奕可以参考相关会议的决定要求,拿出其中一部分小成果,并仔细分析能够推导出的内容,把握好其中的‘度’以后,以此作为可以公开的内容。

    这个工作还是很让人头疼的,但是想到保密的重要性,还是必须要去完成的。

    赵奕和理论组的人,连续工作了一个多星期,终于拿出一组列式。

    这一组列式就是先期可以公布的内容。

    赵奕以结果继续向前推导,就发现依照这一组列式,可以进行后续的推导,因此,能够增加反重力的效果,并且让反能量凭着维持更长的时间。

    反能量屏障维持的时间,有一个49600秒的极限值。

    以拿出的一组列式为基础,推导出的技术水平再高,所制造出来的反能量屏障,也只能无限趋近于极限值,就像是绝对零度的极限值,再怎么降低温度也只能接近。

    这就足够了。

    赵奕对推导的繁杂程度有一定的认识,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十个顶级的数学物理学家一起进行研究,也需要六个月以上的时间,才能够推导出维持十个小时以上的反能量屏障技术,还是在研究一切顺风顺水的情况下。

    在正常的情况下,时间最少要乘以五倍以上。

    赵奕完成了先期工作以后,就把报告提交了上去。

    然后,他发现无事可做了。

    现在国内科研方面的核心,就是有关宇宙飞船项目的谈判。

    宇宙飞船项目绝对是个大工程,就算一切都谈妥,再到研发、制造,最少也需要两年时间。

    现在估计前期谈判,就要交锋几个回合,再到真正联合制造,分配工作,并攻克一些小的技术难关。

    等等。

    整个过程下来,没有三年时间是不可能完成的。

    这还是最乐观的估计。

    “三年啊,时间太长了!”赵奕想想三年的时间,就觉得无比的漫长。

    这是他的时间观。

    如果放在外面来说,哪怕是三十年都是很正常的,甚至说三十年能制造出来,就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别说是庞大的宇宙飞船项目,哪怕是一些相对小的项目,比如研发一个军-事武-器之类,有些国家和机构也需要十几年、几十年时间,还不一定能够完全结束。

    但不管怎么说,赵奕确实觉得很空闲。

    赵奕对于探索宇宙空间非常感兴趣,他对此都有些迫不及待了。

    所以,当回到了郑阳以后,他就开始长期呆在奕星科技的研发部,和其他人一起做技术类的公关。

    当有赵奕坐镇进行技术方面的研发,奕星科技的研发部门,研发效率变得非常高。

    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他们就取得了七项技术的重大突破,还制定了新的技术攻关目标。

    同时,奕星科技连续申请了十六项专利,还都是航空方面非常重量级的专利,其中材料研究就有六项,计算机相关专利有两项,动力技术有一项,其他则是机械电子方面的专利。

    这天。

    赵奕正待在办公室里,技术部的周志坤走进来,提交了一份文件报告,随后说道,“赵院士,咱们最近取得了很多的进展,按照最初的规划来说,已经可以进入下一步了。”

    “下一步?”

    赵奕道,“周经理,你的意思是,可以开始设计飞船了?”

    “对啊。我记得最初的会议,就是这样决定的。”

    赵奕思考着点头,随后道,“但是我们的研发依托于宇宙飞船项目——”

    “不对!”

    赵奕忽然想到一个问题。

    奕星科技最初建立的时候,考虑的是弥补小型飞船相关研发的缺失,是希望制造搭载到大型宇宙飞船上的功能性小型飞船,主要是因为小型的飞船,无法装载核聚变装置,动力就成为了大问题。

    但是宇宙飞船项目拖延的时间会很久。

    在此之前呢?

    难道要做持续几年的技术积累,再去研究设计小型飞船?

    如果是功能性的小型飞船,其实也可以制造能够往返地球,并执行单项任务的飞船。

    “有道理啊!”

    “如果是制造单独完成任务的小型太空飞船,就不需要持久的动力,比如升空上来说,可以用反重力推进器辅助搭载,就可以大大减少能源消耗。”

    “小型飞船能够依靠本身的能源抵达月球,那么抵达火星就不是问题,可以设计的更节能一些,让飞船能够往返火星。”

    赵奕思考起来。

    如果是等宇宙飞船项目,就实在太耗时了。

    在此之前,可以设计功能性用来专门执行任务的飞船。

    “我考虑一下。”赵奕和周志坤说道,随后拨通了刘建昆的电话,问起了航空集团、航天局,对奕星科技技术开放的问题。

    在奕星科技刚刚建立的时候,就已经确定共享的技术,包括反重力技术、反能量屏障技术,但肯定不包含z波技术。

    因为共享的技术里,不包含z波技术,小型太空飞船就无法独自完成空间穿梭。

    现在要设计执行任务的功能性太空飞船,肯定绕不开z波技术的问题,就要问一下刘建昆,是否能申请使用z波发生技术。

    刘建昆的回答是,“必须要向上级打报告说明,并且z波装置制造、安装,全程由相关部门负责。”

    “另外,飞船执行任务过程中,必须要无条件接受监督。”

    这其中就涉及到保密性了。

    如果是其他公司申请使用z波发生技术,几乎是不可能申请到的,但是奕星科技是不一样的,因为公司本身就在航空集团旗下,研发的技术是弥补小型飞船的缺失,申请使用保密技术部件,也是能通过审核的。

    当然了。

    其实一切的前提是,奕星科技是赵奕负责的公司,换做是其他人,哪怕是刘建昆也申请不下来。

    赵奕很快向上级打了申请,并做出了详细的说明。

    当天就有高层领导打电话过来询问,赵奕仔细的解释了一番,马上就同意了,“只要保密性没有问题,就没有问题。”

    “赵院士啊,我听说,你是打算先一步制造小型飞船?”

    “对,等宇宙飞船太慢了。”赵奕抱怨着说了一句,随后道,“我是打算让公司,先制造出功能性的小型飞船,也算帮宇宙飞船探索技术了。”

    “——!!”

    高层领导一时间都不知道说什么了。

    国内正在抓紧商谈大型宇宙飞船的制造,宇宙飞船就是为了实现太空穿梭,结果一家航空集团旗下的公司,准备研制直接能进行太空穿梭的小型飞船,而小型飞船肯定没有核聚变技术。

    那么——

    如果成功了呢?

    那确实是为宇宙飞船的制造做出了探索,可总归还是感觉怪怪的。

    不过,高层领导倒是也没说什么,好多专家一起分析过了,没有核动力装置提供能源的情况下,飞船就没有能量直接进行太空穿梭。

    所以,他认为赵奕只是打算进行技术方面的探索。申请使用z波发生技术,也只是为了做实验而已。

    这也是正常的。

    奕星科技毕竟是做小型太空飞船研发的公司,肯定是需要z波装置辅助进行技术实验的。

第六百二十七章 异想天开的问题!

    高层领导身边的专家,可不都是吃白饭的,他们对太空穿梭实验进行了一系列分析,也参与论证过宇宙飞船的设计,对于进行太空穿梭的耗能问题,进行过详细的研究讨论,才得出小型的太空飞船,没有大型的能源动力系统,无法进行太空穿梭的结论。

    宇航局进行过一次太空穿梭实验,从这波发生器到小型太空飞船,多半都出自赵奕的设计。

    那么实验过程的耗能也很具参考价值。

    当时的小型太空飞船,只能在空间站上安装的z波发生器辅助下,打开反能量屏障穿梭到月球。

    然后,就回不来了。

    因为没有能源的支持,反重力装置直接就被舍弃。

    所以,z波发生器安装在小型太空飞船上,根本是不切实际的。

    如果是建造超大型的太空飞船,大部分空间都用来装载能源,就会消耗大量的成本,大型的飞船质量高,耗能也会相对增加,成本高不说还不一定能完成任务。

    总之,没有大型能源装置支持,太空飞船想独自使用z波发生器,再开启反能量屏障完成太空穿梭,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赵奕当然也知道无法制造出,使用z波装置的小型太空飞船。

    之前,他就仔细的计算过,根本就无法实现,否则小型飞船就能完成,也不会考虑建造大型飞船。

    现在给上级做申请,使用z波发生技术,其实并不是要把这波发生器安装在小型飞船上,而是打算像是空间站上的发生器一样,直接发生一个长期待在太空中的z波发生卫星。

    在z波发生卫星的辅助下,小型太空飞船就能进行太空穿梭抵达火星。

    考虑到小型太空飞船需要进行往返,就必须在环绕火星轨道上,再发射一颗类似的z波发生卫星。

    有了两个z波发生卫星,一个是环绕地球轨道运转,一个是环绕火星轨道运转,都可以实现释放z波,辅助小型太空飞船完成穿梭。

    这就等于是建立了一个从地球通往火星的航道。

    赵奕认为建造航道的设想,实现的可能性还是非常大的,已经有了利用太阳能充能的z波发生卫星。

    现在需要的z波发生卫星,只是功率更大一些。

    “建造的更大型?”

    当进行深入计算、思考的时候,赵奕就发现了个非常大的技术难题,他需要制造更大型的z波发生卫星,却发现需要实现的功率过高。

    赵奕开始仔细的计算。

    普通的这波发生卫星功率,就只有空间单上发生卫星的七分之一左右,功率差别还是很大的。

    如果是建造抵达火星的压缩空间航道,z波发生功率最少也要提升八倍左右。

    七倍和八倍,似乎差别不是很大,相比地月距离和地火距离的差别,都可以说能忽略不计,但能源消耗不是这么算的。

    实际上,空间压缩的距离、比例,和距离的关系非常小,假如太空中空无一物,甚至连微小的粒子都没有,那么穿梭一亿公里和一万公里就没有区别。

    可以这样去理解,一个不受任何外力的物体,在平面上匀速运动,它在惯性下行走一公里,和行走十公里,都没有任何的区别,因为根本就不会因为行走,耗费任何的能量。

    空间压缩也同样如此。

    因为z波本身和空间不发生反应,直接发生反应的粒子,大部分能量会被粒子所吸收。

    如果没有任何的粒子,压缩的距离和比例就是无限的。

    “但是,八倍还是太高了!”

    赵奕计算得出的数据是,只依靠太阳能充能,最多能制造功率两倍的z波发生卫星。

    z波的原理是利用空间挤压粒子制造强磁场,磁场达到临界值瞬间释放能量再转化为z波。

    z波发生卫星的原理,则是利用太阳能持续不断的给磁场充能,同时把磁场维持住,维持磁场是需要耗能的,当耗能和充能达到平衡的时候,就等于是充能完毕。

    这时候,关闭维持磁场的装置,磁场就会瞬间爆发能量,并朝着固定的方向释放z波。

    一切的关键还在于充能功率。

    z波发生卫星可以说,现有技术下很完美的设计了。

    赵奕想要再完善都做不到,没能做的,就是增加太阳能电池板的大小和数量,就能够直接有效的提升功率。

    但是,有个问题是,维持z波发生卫星内部的磁场,耗能是非常大的,磁场强度越高,耗能就会越大,而且耗能和磁场强度并非简单的呈正比,可以理解为,磁场强度越高,就会增加成倍的耗能。

    “z波功率高八倍,磁场强度高四点二倍左右,维持耗能高——”

    “十三倍以上!”

    “也就是说,必须让增加十三倍以上的太阳能电池板,才勉强能发生足够过功率的z波。”

    “这个数字太高了!”

    赵奕看着数字都不断的摇头,z波发生卫星设计的足够好了,四周围都是太阳能电池板,可以说是把吸收太阳能的效率做到最大化。

    如果是提升一倍数量,倒是勉强可以做到,提升十三倍以上,几乎就是不可能的。

    到时候,z波卫星的大小都能赶上空间站,甚至比空间站还要大。

    另外,卫星的体积、质量变大,内部电路、磁场需求等耗能,也都会随之变大。

    最终设计的z波卫星,肯定会大于空间站,成本也会非常的吓人。

    这就不具备可行性了。

    另外一个问题是,充能时间也是个问题,z波发生卫星充能需要几个月时间。

    如果是建立了真正的航道,几个月才能完成一次充能,可以让一艘小型太空飞船通过,效率就实在是太低了。

    当然,只是考虑做一次实验,时间就不再是问题。

    赵奕则是想做的更完美一些,而不是制造只能实验一次的鸡肋。

    奕星科技毕竟是正规企业,而不是一个专门进行实验的机构,还是要考虑成本问题的,任何的实验研究,都必须要考虑成本,所以还是必须要解决功率问题。

    赵奕仔细思考着,知道还是要从能源角度入手。

    核聚变装置不可能。

    化石能源转化率太低,运送成本也太过高昂,同样不具备可行性。

    “太阳能是唯一的选择。”赵奕得出了确定的结论。

    对于太阳能电池板技术,赵奕还是有一定了解的,设计z波发生卫星的时候,他就差不多都清楚了。

    目前,卫星上使用的是单晶硅电池板,也是最高效的太阳能电池板,能量转化率能达到百分之二十以上。

    “如果是压缩单晶硅——”

    赵奕马上连续打了几个电话,联系了z波材料实验组,也联系了宇航局方面和相关的实验室,得到了准确的答案。

    z波材料实验组,早就进行了单晶硅的压缩。

    压缩五倍的单晶硅材料,被用于制造太阳能电池板,相应的实验结论为,压缩单晶硅制造的电池板,太阳能转化率超过百分之四十。

    这是个很惊人的数字。

    目前,国际上最高技术水平的太阳能电池板,能量转化率也只有百分之二十五左右。

    能量转化率是很难提升的数字,因为任何的反应过程中,都会有一部分能量损耗掉。

    太阳能电池板本身,对于太阳光线的反射,就足以损耗掉一半儿以上的能量了。

    压缩单晶硅材料制造的电池板,能量转化率能超过百分之四十,可以说达到了理论的极限。

    “太阳能转化率提升近一倍,想要达到十三倍以上的功率,最少也需要七倍以上的电池板。”

    “这还是不可能。”

    赵奕叹了口气,还是摇了摇头,他重新设计了z波发生卫星,发现最高也只能增加百分之五十数量的电池板,和需求差距还是太大了。

    另外,充能效率也是个大问题,勉强设计出来,几个月甚至一年才能使用一次,根本就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再考虑到实用价值,功率最少要提升二十倍以上!”

    “这个数据勉强支持,半个月完成一次充能。”

    赵奕思考着。

    充能的速度和功率同样不成正比,因为充能的同时,要维持住内部强磁场,耗能也是非常大的,但内部耗能是固定的。

    如果能量转化功率非常高,多出的一部分都可以用来充能,充能速度就会大大加快。

    但是,二十倍,异想天开!

    哪怕太阳能电池板拥有最理想的百分百能量转化率,也根本是完全不够的,都可以用‘杯水车薪’来形容。

    “从太阳能电池板功率角度去解决问题,也不实际。”

    赵奕得出了结论。

    这时候,研究好像就陷入了死结,因为同样面积的太阳能是固定的,就算是全部转化为电能,也根本不够维持建立航道的z波发生卫星。

    赵奕发现解决不了。

    他想了又想还是不知道该怎么解决问题。

    太阳能,这也是死路!

    但是,太阳能就是唯一的选择,除非他能找到其他太空中可持续的能源,后者比前者困难太多了。

    前者,暂时是死路。

    后者——

    寻找新的太空能源?暂时也只能想象一下了。

    当赵奕陷入到沉思中的时候,张祁灿敲门走了进来,他手里拿着一份整理过的文件,是理论组的研究报告。

    赵奕接过来开口问道,“张哥,你帮我想一下,如何利用有限的太阳能,转化为更多的电能?”

    “——?”

    张祁灿愣了一下,仔细想了好半天,提了个建议,“利用某种和太阳能发生反应,爆发出能量的物质?”

    “那不行。”

    赵奕摇头否定了这个想法,“热能转化为电能,效率太低,不可行,而且不具持续性。”

    太阳能电池技术是非常高效的,因为硅材料内部的电子,太阳能照射下会变得活跃,就是直接把太阳能转化为了电能。

    如果是化石原料和阳光反应,肯定是先转化为热量,热量再转化为动能、再制造出电能,转化率会大大降低,达到百分之五,都是很了不起的数字,再考虑到化石能源,需要运送到卫星上,技术难度和成本都会变得非常高,根本就不具可行性了。

    张祁灿又想了一下,苦笑道,“赵院士,你这个问题,等同于‘如何让固定大小的水缸,倾倒出更多的水’?怎么可能呢?反正我想不出来。”

    赵奕摸着下巴思考着张祁灿的比喻,发现还真是非常的形象。

    固定的水缸倒出更多的水?

    他思考着说道,“或许可以对水进行压缩?”

    张祁灿都听愣了,没想到自己被反驳了,而且还说的有道理,他苦笑说道,“这个,确实,液体压缩,确实能让水缸装的更多,但是,物理性质也改变了啊!不过,我们说的不是这个吧。”

    赵奕也发现话题跑偏了。

    现在是太阳能与能量转化的问题,他们总不能去压缩太阳能。

    张祁灿又想了想,说道,“不然这样,集思广益,找更多的人问问。”

    “也对。”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现在赵奕发现自己完全没有灵感,太阳能这条路已经走到尽头了,同时还没有其他的路,找其他人问一下,也许能得到其他的灵感?

    这天下午,他干脆找到技术部各个组长,一起开了个小会,把遇到的问题说了一下。

    各个研发组的负责人,都听得面面相觑,他们还奇怪赵奕会有问题,让他们帮忙解决。

    结果?

    如何利用有限的太阳能,制造出更多的能量?

    这不是异想天开么!

    当然了。

    赵奕遇到的问题不能简单用这一句话来概括,但实质上也是差不多的,因为化石能源、核能源等,都是无法使用的,而太空中的可持续能源,似乎就只有太阳能一种。

    为了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灵感,赵奕干脆直接设立了奖金,“不管是谁,能给我带来解决这个问题的灵感,我做主,直接发放二十万人民币的现金奖励。”

    高额奖金,顿时让人充满了动力。

    赵奕说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解决问题的灵感’,想要解决问题就太难了,但只需要解决问题的灵感?

    也许碰一下运气,就能说出灵感所在了呢?

第六百二十八章 空间光能传输技术!

    赵奕召集科研组的组长们,讨论太阳能电池板转化功率不足的问题,会议结束以后,组长们就把事情说给了其他人听。

    奕星科技的研发基地,从事研发的技术人员只有几十个,很快,所有人都知道了消息。

    组长们干脆交代了任务,让每个想拿到奖金的人,写一份‘灵感报告’交上来。

    二十万人民币的奖金,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其实,二十万人民币听起来很多,对奕星科研基地的技术人员来说,也并不算非常心动的数字。

    奕星科研基地的每一个技术人员,都是国际最顶尖的人才。

    有两个航天局技术研发出身的经理,签约就拿到了百万年薪,还有和工作年限挂钩的内部股权。

    普通技术人员的薪资也普遍在两万人民币以上,在包括五险一金、项目奖金、年终奖等福利待遇,都可以说是年薪四、五十万。

    但是,二十万也是几个月的薪资了,最主要的吸引力在于,只是提供一个灵感思路,而不是真正去解决问题,另外,为世界最顶级的科学家提供灵感思路,说起来就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所以好多人都非常的期待,真正把这件事当成一个工作。

    科研三组,内部称为‘动力部门’,主要是做飞行器起降、转弯等技术的研发。

    三组有个刚进入公司半个月的实习生,名字叫做孙建新,他毕业于水木大学数学系,并留学到加州理工读了硕士,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以后,回国就被招进了奕星的科研部门。

    孙建新的年纪并不大,就只有二十四岁,他还是土生土长的江城人。

    这个年纪能在加州理工大学拿到数学硕士,绝对可以称作是超级天才,知道,他被推荐到普林斯顿读博士,但他个人希望早一点出来工作,也希望回国照顾家人,就没有继续读博。

    奕星科技招收这个级别的天才,也是当做未来的储备技术人才,名校的理学硕士,潜力还是非常大的。

    孙建新刚进入公司的时候,为人还是有些自傲的,但仅仅过了半个月时间,他就发现科研部门,每一个人都可以说是顶尖人才。

    各个科研组的组长,都有个名校的博士学历,有的还专业从事航天器、飞行器的研发,无论是理论基础还是技术研发水平上,他都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孙建新平时工作还是很低调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和工作。

    现在听到赵奕遇到的研发问题,他也没有仔细的深入去想,因为他觉得赵奕解决不了的问题,他肯定也解决不了,公司里有这么多的人才,就算提供灵感,也轮不到他。

    所以孙建新根本就没有在意,甚至没有考虑上交灵感报告。

    但是等到了第二天的时候,孙建新才知道,每个人都要写一份‘灵感报告’,虽说不是强制性的,但不交一份上去似乎是有点不合群。

    他干脆也费脑子想了想。

    他平时非常的低调,也是部门儿里年纪最小的,刚出来工作,还是受到前辈照顾的。

    孙建新就问起了其他的人写的是什么。

    他听到了好多‘灵感’。

    每个人写的都不一样,有的写扩大电池板面积,有的说论证降低卫星内部损耗功率,还有的开动脑筋说,发射一颗专门的充电卫星。

    然后孙建新就后悔了。

    如果是他自己单独去想,也能想到类似的点子,但看了同事们写的内容,写类似的就有些‘抄袭’的意思。

    他坐在办公桌前,苦思冥想了一个多小时,头皮都快要抓破了,干脆就破罐子破摔,“反正我也没想得到什么奖金,随便写一个就行了,管它有没有可行性!”

    孙建新看着空白的页面,直接打上了几行字,“我的想法是,既然太阳能不足,就增加太阳能!”

    “比如发射环绕太阳、专门用于吸收能量的卫星!”

    “距离太阳越近,太阳能就越充足。”

    “这样——”

    孙建新专心致志的写了一份‘玄幻类’的报告,最少身后的同事是这么认为的。

    “小孙啊,你这也太搞笑了吧,环绕太阳,专门吸收能量的卫星?”

    “我记得上一次看科幻猜想,有一个类似的说法,宇宙最高级的文明,建造的吸收能量装置,能把恒星包围起来。”

    “你说的就是这个吧?”

    “有点儿意思呀!”

    最后一集当然是调侃。

    孙建新也知道自己写的太玄幻了,他扯了扯嘴角很无奈说道,“要不王哥你给我想一个?这不是实在想不出来了,也没办法啊?”

    “也对。”

    王哥赶紧走开了,留下一句,“就写这个吧,我看行,也许赵院士许诺的二十万就是你的了。”

    他说着都笑了出来。

    ——

    上午的时候,赵奕收到了一大堆的灵感报告,他觉得各个组长有些小题大做,但他们的工作确实做的很好。

    赵奕看起了一个个报告,发现里面确实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想法。

    “充能卫星?”

    “如果制造一个专门充能的卫星,就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功率不足的问题,但是高功率的运作需要持续不断,充能卫星必须和z波卫星结合在一起,就还是有同样的问题,固定面积、固定区域的太阳能是有限的。”

    “还有这个,把z波发生卫星,放在一千公里外,甚至更远的太空。”

    “这确实能够大大降低太空穿梭所需要的z波功率,但是,这对推进器是个挑战。”

    “小型太空飞船是需要推进器运送的,而且距离越远,控制起来就越不灵活。”

    “但也是个可行的办法,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也勉强可以试试。”

    赵奕很快就翻到了孙建新的报告,他看了第一句话就知道,是没有认真去想的内容,“增加太阳能?亏他能够想出来。”

    “制造环绕太阳的聚能卫星?太科幻了吧,现在的技术也实现不了呀,而且能量要怎么传输呢?”

    “难道拉一根儿线,从太阳直达地球?”

    赵奕摇着头正准备略过报告,手指忽然就停住了,眉头微微皱了起来,“如果没有直接的连接,能量能够通过空间来传送吗?”

    “其他的能量,应该不可以,但是太阳能——?”

    “也许可行了!”

    赵奕猛地一拍桌子,起身站起来朝着外面喊一句,“把袁海涛叫过来!”

    袁海涛一直跟着赵奕,他是宇宙飞船设计组的人员,也加入了奕星科技做实验相关工作。

    很快。

    袁海涛就走进了办公室,“赵院士,你找我?”

    “对!”

    赵奕点头交代到道,“袁队长,找两台直接能用的空间连接设备,一台放在黑屋子里,另一台放在阳光下,正午的时候,咱们准备做实验。”

    “还有,准备个太阳能充电面板,接上个灯泡。”

    “另外——”

    他连续交代着实验需要的东西。

    袁海涛拿着个本子认真记录,他没什么擅长的技术能力,但优点在于做事认真,也有一定组织、领导经验,分配下来的工作,都能完成的很好。

    等赵奕交代完以后,袁海涛就马上去准备了。

    正午。

    赵奕带着几个技术人员,说起了即将进行的实验内容,“我要验证一下,空间链接技术是否能传递光能,理论上是可性的,但还是需要实验一下。”

    “正常来讲,空间连接会把一台设备的光子,传递到另一台设备的端口上,就能形成映射效应。”

    “这种映射效应是光子传递的显现,而光子是具有能量的。”

    “如果光能能够传递,那么太阳能充电面板就会有反应,接上的灯泡就会亮起来。”

    他简单说了一下实验内容,顿时让其他人也期待起来。

    实验开始。

    黑屋子里的空间连接设备运转起来,映射出了外部大片的光线,让这个屋子也跟着亮了起来。

    这一点光线对于充能来说,起不到什么作用,但是实验的要求并不高,就只是让太阳能面板有反应,接通的小灯泡就会亮起来。

    时间大概过了有二十秒,小灯泡微微的闪了几下,随后灯丝慢慢的亮了起来。

    虽然能明显看出功率不足,灯泡发出的亮度有些灰暗,但只要能亮起来,就代表实验成功。

    “呼啦~”

    “成功了,灯泡真的亮了!这说明空间连接技术能够传递光能!”

    “我从来没想过,还能做到这种事情。”

    “我觉得吧,这想想也很正常,我觉得最主要是没有想到,而不是这件事有多么惊人!”

    “是啊!”

    “赵院士,太了不起了,这都能想到!”

    赵奕也非常的高兴,但他不会抢占其他人的功劳,马上摇着手说道,“是三组,有个姓孙的技术员,他提交上来的报告,我看了,才想到这个。”

    “我决定了,不管这个技术能不能解决z波卫星功率问题,都给他二十万奖金!”

    他确实觉得这个发现意义非常大。

    另外,也是对于员工的鼓励。科研来说,创造力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很长时间的努力,都比不上一个好的想法,所以,科学研究才更需要有创造力的年轻人。

    现在以公司的名义发放奖金,也是鼓励所有人多去开拓思维,而不是纯粹的研究固定技术。

    空间连接黑屋子实验也让赵奕开启了研究**,他马上致电给了空间信息科技公司,要求他们派一个研发小组过来。

    他需要通过实验计算光能传输的效率。

    很快。

    空间信息科技公司就派过来一个研发小组,而且是内部最核心的研发小组,带队的是光学实验室的院士,他们还带上了大量的检测设备。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时间,赵奕都待在办公楼里,临时建造的光学研究实验室里,和空间信息科技公司的研发小组一起进行相关的研究。

    他们得到了模糊的数据--

    通过空间设备建立的链接,传递的光能比率大概在百分之五到百分之三十之前。

    这个数据偏差值非常大,主要是因为不同的空间链接设备,光能传递效率存在巨大的偏差。

    所以,得到的结论就是,空间连接技术针对无质量粒子传输,相关的理论不足。

    理论不足,就体现在技术研究出现了问题。

    有一台小型的空间链接设备,光能传递的效率非常高,却根本不知道是为什么。

    最后研发小组还是回去了。

    他们有了很有研发潜力的发现,却根本解释不了原因。

    这是遗憾的地方。

    赵奕却一点都不感到遗憾,他反倒是对相关的研究更感兴趣。

    针对空间连接技术来说,他并没有怎么做深入研究,当时就是根据映射发现,推到出一些相关的理论。

    他一直都把空间连接技术当成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手段。

    因为空间连接只能传递无质量的粒子,就完全没有想过,还能进行能量传输。

    现在的发现就非常有意义了。

    哪怕光能的传递效率只能达到百分之三十,也是一个相当有实际意义的数据。

    因为距离太阳越近,单位面积的光子数量就越多,太阳能也就越充足。

    如果把太阳周边一万公里的光能,传递到地球上用于太阳能电池板充电,哪怕转换率只有百分之三十,也足以维持超高的功率。

    “这样只需要发射一个同步地球环绕太阳轨道的充能卫星,并和同步地球轨道z波卫星建立空间链接。”

    “然后就能实现源源不断的光能传递,支持转化电能的高功率,支持高功率的z波发生器运作。”

    “这个想法绝对是可行的!”

    虽然还没有做详细的计算,但赵奕仔细思考一下,就知道是可行的,他利用《因果律》,也很快得到了确定的答案。

    那么缺少的就是研究空间连接与光能传输的关系,建立完善的光能传输理论。

    “这个技术,如果能够实现的话,未来就能得到源源不断的光能,来保证z波航道的运作。”

    “甚至说,还能为地面提供远远不断的清洁能源。”

    “这甚至要比核聚变技术还要重要,只不过暂时——”

    “成本很高!”

第六百二十九章 维度的理解

    研发室的楼梯口。

    两个研发组的组长,边说着边向前走着,他们说话的声音有些低,但是还是被旁边路过的王恩龙,听到了一句关键,“你们三组可以呀,赵院士可是点名表扬了你们,二十万的奖金,是你们的了。”

    “钱不重要,荣誉才重要,给赵院士提供灵感,说出去都有面子!”

    “哈哈。”

    王恩龙是三组动力部门的技术员,也是部门里年纪最大的,已经有四十三岁。

    他支着耳朵听了几句,就继续正常往前走着,心里不得琢磨起来。

    二十万奖金是三组的了?

    也就是说,三组有人写的报告,被赵院士采纳了!

    会是谁呢?

    针对解决太阳能电池板功率不足的方案问题,王恩龙还是非常上心的,各部门的意思就是说个想法,不管想法是好是坏都可以,但是王恩龙却当成了重要工作,他想了整整一个晚上,第二天上午工作的时候还在写,才写出了个解决方案报告。

    同时,王恩龙还看了其他人的报告,对比来说,认为自己的方案是最可行的,他的方案是把z波发生卫星,放置在距离地球表面一千公里外的太空中。

    这个方案是非常具有可行性的。

    王恩龙出自国家机械工程实验室,参与过第一次z波压缩材料实验,对于z波压缩空间的原理有一定了解。

    虽然不知道更深层次的理论,却知道z波压缩的倍率,和区域内含有的粒子数量直接相关。

    所以他提出了把卫星放置在距离地球表面更远的外太空。

    实际上,距离地球表面只能算是太空,并没有达到外太空的程度,这个距离上,早已脱离了密集的大气,但还是存在很多粒子的。

    距离地球表面越远的地方,粒子数量就会越稀少。

    所以,把卫星放置在外太空,发射z波压缩宇宙空间所需的功率,就会跟着和大大降低。

    王恩龙认为自己的想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再考虑到二十万奖金是在三组,顿时变得有些激动了。

    等回到了办公室里,他都忍不住激动起来,“肯定是我啊!三组,就只有我的方案最可行。”

    “他们还说什么,发射两个z波卫星?这不是胡编乱造吗?功率可不是能叠加出来的,否则赵院士还用找灵感吗?”

    虽然内心里非常的激动,但办公室里只有他和孙建新两个人,事情没有确定的情况下,到处传自己的报告被采纳的消息,似乎有些不太好。

    但是王恩龙还是忍不住,他的方案被采纳,可不只是二十万奖金,给赵院士提供灵感的事情,都够他吹嘘一辈子了。

    “淡定!”

    “王恩龙,你要淡定!要表现出满不在乎、理所当然的神态。”

    “对,就是这个表情。”

    王恩龙还把电脑屏幕当镜子,对着照了好半天,最后忍不住还是轻咳一声,“建新啊!”

    孙建新正在专心看着网页新闻,他感觉王恩龙的语调有些奇怪,马上问道,“怎么了?王哥?”

    “啊~~~”

    王恩龙一时之间卡主了,顿了有几秒钟才继续道,“是这样啊。我看你来公司快一个月了吧?估计下个月就能转正了。”

    “嗯,组长说没问题。”孙建新想到转正,也忍不住有些期待,实习期工资只有百分之八十,转正以后工资高,福利待遇也很好,也能开始拿项目奖金了。

    到时候,他就真正成为了奕星科技的员工。

    国内来说的新型科技研发,只有奕星科技一家正规企业,其他像是空间科技信息公司等,都是内部团队做研发,好多方面都需要保密,并不在正常企业行列中。

    奕星科技的格调还是很高的,远远超出那些互联网科技企业。

    现在这个阶段来说,说是奕星科技研发部的员工,听起来就感觉是顶尖科研人员。

    王恩龙可不在意孙建新的心里活动,他主要是为了说上几句,“你也马上转正了,王哥我啊,年级粗长几岁,是过来人,就指导你几句。”

    “嗯,我听着。”孙建新对王恩龙的印象还是很好的,两人在一个办公室工作,平时遇到什么问题,王恩龙也会指导他。

    “是这样啊!”

    王恩龙说道,“咱们奕星科技,成立没有多长时间,但论起研发的内容,国内科技地位,就是这个。”他说着竖起了大拇指。

    孙建新点头听着。

    “而且,咱们公司有一个其他公司比不了的优势,就是赵院士。”王恩龙道,“我敢说,全世界所有的科研人员,都希望能跟着赵院士工作,这就是咱们的优势。”

    “咱们跟着赵院士做研究,也许哪天有个大的成果,我们也能跟着名垂千古啊!”

    王恩龙说着都很激动,因为灵感报告被采纳,他觉得自己有机会名垂千古了。

    但他还是忍住内心的激动,继续说着,“就像是这次,赵院士遇到了问题,解决不了,怎么办呢?集思广益!”

    “这就是好机会呀,不过啊,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你像是我——”

    王恩龙终于说到了关键,语气都变得有些激动,“我可是跟着赵院士做过实验,具体实验不能告诉你,是保密的,但是你知道那次有多震撼吗?”

    “经过了那次实验,我们这些都学到了很多东西,把新东西记在了脑子里。”

    “赵院士碰到了问题,因为我们也经历过实验呀,对内容也了解一些,再加上充足的准备、充分的思考、认真的态度——”

    “这些都是成功的基础!”

    孙建新听着都感觉有些奇怪,因为王恩龙的语气似乎是代表,他已经成功了?

    可是,为什么啊?

    孙建新正准备开口问一下,就看到三组的组长朱贵推门走了进来,他脸上带着欣喜的笑容。

    王恩龙立刻站了起来,“王主任,这个,是不是——”

    “是!”

    朱贵很用力的点头,然后转头看向了孙建新,“建新啊,了不起!”

    “啊?”

    “啥?”

    王恩龙和孙建新都有些迷茫。

    王贵走过去用力握住孙建新的双手,“我说你,了不起啊,你的报告被赵院士采纳了,赵院士还亲口说了,二十万奖金是你的了,而且啊,他还说,让大家都要向你学习,做研究的过程中,一定要多思考,多想新点子,创造力比努力更重要!”

    “这些都是赵院士的原话,建新,这次你可是为咱们三组挣到脸了!了不起!”

    朱贵说完还激动的拍着孙建新的肩膀。

    孙建新不知道该做出什么反应,他甚至都有些忘记了,自己的灵感报告究竟写的什么。

    王恩龙则是愣了好半天,最后酸溜溜的说道,“建新,我刚才还没说完呢。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而你呀,就是那种天才,赵院士都说了,灵感比努力重要。”

    “嗯,谢谢主任,谢谢王哥!”孙建新激动地点着头,但是他回想王恩龙说的,总是感觉怪怪的。

    难道是因为王哥早就知道,自己的报告被赵院士采纳了?

    ——

    研发部门里发生的事情,对赵奕来说就不算什么了。

    现在他更关心理论研究。

    之前的空间连接记录是以实验推倒的理论,因为是当成一种信息传输技术,并没有考虑到能够传递能量的问题。

    现在实验有了新的发现,赵奕就迫不及待的推导底层理论了。

    但只是凭空的做数学推导,想要找到关键点太难了。

    赵奕还是给空间信息科技公司打了电话,让他们再派个研发组过来,并且带一些更精细、更齐全的检测设备。

    很快。

    同样的研发组第二次来到了奕星科技的研发基地。

    因为实验的规模并不大,只在临时的实验室就足够了。

    这次的实验和上次不同。

    赵奕是打算连接两个设备,过程中对于设备内部的微型光束,位置和方向进行一定程度的微调。

    在不断的调整过程中,来检测光能传输的效率,是否会因为微型光束的微调而产生变化。

    这就是研究内部微型光束分布与光能传输效率之间的关系。

    实验的针对性还是很强的,但想要真正找出关系,难度就实在是太高了,不过已经有了确定的方向,凭借因果思维能力,还是能够得到一些结论的。

    赵奕发现有些微型光束的微调,并不会影响到建立空间链接,却能直接影响到光能的传输效率。

    在连续的实验结束以后,研发组做了详细的数据比对,随后召开了会议讨论结果。

    赵奕根据结果得出结论,“这个结论就说明光能传输效率需要的精度更高。”

    “什么意思呢?”

    “因为内部光束的调整,并不会影响到建立连接,却能够影响到能量传输效率,说明建立连接需求的阈值更高,而光能传输的阈值很低。”

    “比如,一个参数x,当x取值10到20,就可以建立空间链接,而取值15-16,才能够保证最大化的光能传输效率,正因为如此,只要在10到20范围进行调整,都可以建立链接,同时取值却会影响到光能传输效率。”

    “但是,这个阈值的把控,还是需要深入研究的。”

    实验能够得出结论,对于底层理论的研究,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研发组记录了实验和结论,随后就继续留下来做研究。

    赵奕则是仔细研究起更深层的数学逻辑,他必须用数学方法,对于光能传输效率做解释,才能够高效的应用这项技术,而不是碰运气式的制造相关的设备。

    理论的解析工作是最重要的,同时也是赵奕非常感兴趣的。

    赵奕一时间想不出头绪,就干脆把空间链接技术就关的数学体系放在一起,寻找哪里是薄弱点,没有进行详细的论证。

    然后他发现了问题的关键--空间解析。

    空间链接技术有关的数学体系,并没有和空间解析建立直接关系,大部分都是应用,也就是建立链接的方式,和空间有关的,大体可以解释为‘某空间设立一个端口,另一个空间建立同样的端口,利用‘密码’让两者相连’。

    简单来说,就是这样的。

    赵奕把自己闷在办公室里,很仔细的研究空间数学,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

    这牵扯到空间的维度问题。

    虽然已经对空间进行了很多的解析,但大部分都是应用层面的,而不是真的对空间非常了解。

    这就像是在微观物理出现以前,科学家们自认为很了解物质,能够以元素表达的方式,对各种物质进行深度的剖析,了解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

    但是,后来出现了微观物理,出现了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夸克等等粒子,才是真正对物质进行微观的深度解析。

    空间的研究也是这样的。

    现在所做的数学解析,基本上都是有关性质、应用方式,而不是阐述空间具体是什么、是怎么样排列组成的,等等。

    这部分内容肯定牵扯到维度问题,因为空间肯定不能够用三维的角度来理解。

    如果空间是三维构造,就肯定会存在距离问题,也就不会出现空间链接技术。

    三维空间的点和点之间,是不可能无视距离连接在一起的,同时,三维空间也不可能被挤压,z波的出现也就变得不合理。

    等等。

    最新科技的出现已经证明,空间不能以三维视角去看待。

    那么,怎么看待呢?

    这就是维度问题。

    当碰到维度问题的时候,有关的数学解析就会变得异常复杂。

    赵奕和张祁灿一起讨论了很久,还是没有任何的头绪,他发现自己还是需要灵感,甚至需要一些有关空间维度的其他解释。

    他想到了老朋友--

    爱德华-威腾!

    爱德华-威腾一直致力于研究弦理论、超弦理论,进而延伸到m理论,他对于维度空间的理解,可以说就是世界第一的。

    哪怕赵奕做了很多空间解析,但只是因为发现了新的科技方向,而在维度空间的理解上,还是赶不上爱德华-威腾。

    “还是找爱德华一起研究吧?也许就能有新发现!”

    赵奕决定下来。

第六百三十章 这不是数学,是玄学!

    爱德华-威腾来到国内以后,就加入到理论组的工作中,负责底层理论的整理、归纳工作。

    他已经工作了一段时间,因为非常突出的能力水平,快速被提升为理论组的副组长。

    虽然爱德华-威腾已经在做保密性的理论工作,但他的级别还是差一些,无法接触到更高保密性的理论。

    现在赵奕所做的研究,就具有最高级别的保密性,因为研究牵扯到了空间解析。

    空间解析就是最新科技一切理论的基础。

    现在全世界都知道了反重力技术、反能量屏障技术,还有最新公开的z波技术,但外界多数认为只是一种全新的理论技术,牵扯到的是光学应用、数学解析。

    实际上,一切的基础是空间解析。

    只要做有关空间解析的研究,就牵扯到最高级别的保密问题。

    所以赵奕想和爱德华-威腾一起研究,还是要向上级打申请的,他在申请中说明了空间研究的内容和重要性。

    申请很快就通过了。

    一则是因为申请是赵奕做的,直白来说,最新科技都是赵奕的研究,他的研究遇到了障碍,需要和其他人一起进行,当然都是没有问题的。

    二则是,爱德华-威腾是非常受重视,他是世界上最顶级的数学家、理论物理学家,国内除了赵奕以外,很难找到能和爱德华-威腾相比的数学家。

    哪怕同样获得过菲尔兹的邱成文,也不一定比的上爱德华-威腾。

    爱德华-威腾是世界公认的数学天才,他只是做理论物理研究,却附带获得了菲尔兹奖,足以证明他在数学上的天赋。

    同时,爱德华-威腾的弦理论研究,影响了整个物理学界,好多的天才物理学家,都投身于弦理论的研究中,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弦理论的后续推导解析工作中。

    虽然赵奕才是世界工作最天才的数学家,但毫无疑问的是,爱德华-威腾在一起领域上,足可以对赵奕进行指导。

    这也是赵奕申请和爱德华-威腾一起做研究的原因。

    现在的爱德华-威腾正在首都工作,他只是做最新科技相关基础理论的整理工作,但他对这份工作非常的热爱,因为工作中能接触到一些完美的数学,已经被实验证明的物理理论。

    这让爱德华-威腾觉得,似乎像是被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他对这份工作趋之若鹜,感觉正在做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情,大部分时间就是畅游在新理论的海洋中,唯一可惜的是,暂时参与不到更高深的研究。

    当爱德华-威腾收到消息,说赵奕邀请他一起做研究的时候,他顿时感到非常的惊喜,“赵奕邀请我做保密性的研究?”

    “肯定是最新科技相关的吧?”

    “而且还打了申请,应该是非常保密、非常高——”

    在收到了消息的当天,爱德华-威腾就让妻子收拾好了东西,然后迅速的乘坐专车去了郑阳。

    他是当天凌晨到的,就直接去了奕星科技的研发基地,找了个办公室睡了一觉。

    早上九点钟。

    赵奕吃过早餐以后,才慢悠悠的去了奕星的研发基地,看着手机屏幕都觉得很郁闷。

    凌晨的时候,爱德华-威腾到了郑阳,然后就联系了钱虹,早上的时候,钱虹把赵奕的联系方式给了爱德华,后者就开始不断的打电话、发信息。

    这感觉都像是骚扰了。

    “赵奕,你怎么还不来呀?不能耽误大好的时光!”

    “你还很年轻啊,一定要努力工作,早上六点钟就应该起床!什么,还吃早餐?早餐不都是在办公室解决的吗?你简直是太懒散了!”

    “我昨天两点钟睡的,五点就已经醒了!”

    “上帝啊!真是不敢相信,都已经八点了你还不来!”

    “快九点了——”

    爱德华-威腾站在办公楼的门口,看过来的眼神充满了哀怨。

    赵奕终于来了。

    哪怕已经进入到研发基地大门,他依旧慢慢悠悠的走着,远远的挥手和爱德华打了个招呼,嘴里喊着,“这么早啊!听说你凌晨就来了?我以为你今天才会来。”

    他说着依旧慢悠悠的。

    爱德华-威腾郁闷中大步迎了过去,走到赵奕的旁边,就拽住他的衣服往里走,“赵奕啊!快点吧!我都等不及了,这次是什么研究?”

    赵奕很无奈的只能跟着快步往前走。

    等到了办公室里,不急不慢的冲了杯咖啡,他才开口说道,“我是要做空间的研究。”

    “空间,多维,m理论?”爱德华-威腾有些不解。

    赵奕也不再拖沓,而是直接说道,“你怎么理解都可以,最重要的是,我希望找出一种能被实验证明的空间理解方式。”

    这是标准的理论物理问题。

    爱德华-威腾一下子就明白过来,但具体内容还是不了解。

    赵奕就继续做解释,他的解释让爱德华-威腾眼睛直发光。

    虽然知道肯定牵扯到了保密内部,还是没有想到和空间链接技术有关,甚至说,还是更进一步的‘空间能量传输’?

    而且,已经做到了?

    “你不是在开玩笑,对吧?赵奕!”爱德华-威腾非常激动的说道,刚才听到的内容传出去,肯定会引起轩然大波,绝对是科学界的大震动。

    空间链接技术就已经非常震撼了,结果现在直接就是空间能量传输,是直接通过空间的传输。

    这才是真正的‘无线’技术。

    因为空间连接技术覆盖的范围非常的广,能量传输的覆盖范围肯定也会非常的广。

    换句话说,只是简单思考就能明白,空间能量传输可以实现从地球到其他星球的能量传输。

    这种技术能够轻松的支持,让其他星球或太空的设备,在地球源源不断的能源供应下运转。

    赵奕继续解释道,“现在只能做到光能的传输,其他还没有进行研究,理论上也是做不到的。”

    爱德华-威腾理解的点头,即便只是做到光能传输,也已经很了不起了,他都迫不及待开始研究了。

    但他们的研究并不是空间能量传输理论,而是空间的解析问题。

    赵奕的问题追根究底就是,“空间是什么?”

    如果换做是几年以前,爱德华-威腾根本就不用去想,就可以用一大堆m理论内容,多方位的对空间进行解释。

    现在他卡壳了。

    最主要就是因为最新科技的出现,因为最新科技已经进入到实践应用阶段,可以说是被现实证明的理论,而弦理论、m理论,都只是存在于纸面上,没有被证实的理论。

    哪怕对弦理论有着再狂热的信仰,也知道不能用‘纸面上的理论’,去解释覆盖已经证明的理论结束。

    爱德华-威腾一时间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

    赵奕说出了方向--维度!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各个维度的物质进行数学描述,以此来寻找一种,最贴近于实验结果的理解方式。”

    这就是工作方向。

    针对空间物质的维度问题,爱德华-威腾才是真正的专家,赵奕相比都要差上许多了。

    他们需要一起论证各种物质在不同维度的表现方式,以及更深入的,时间、物质以及空间的关系。

    同时,他们还需要进行维度界定的论证。

    赵奕说明了研究方向以后,就开始一起进行相关的数学解析工作,另外一个参与工作的是张祁灿。

    现在张祁灿可以说,能力水平绝对达到了世界级别,再加上对最新科技理论的理解,他也拥有了世界最顶级的能力水平,完全可以一起参与到,高深理论物理的研究中。

    赵奕、爱德华-威腾以及张祁灿,每个人负责一部分的数学工作。

    在不断的研究过程中,每过一段时间,他们就会相互交流、探讨,说出一些遇到的问题,一起商议着解决问题。

    很快。

    三人的研究就涉及到了原来的研究--质量点问题。

    赵奕和爱德华-威腾一起发表的理论认为,2的n次方标记质量点,就受到来自空间的挤压排斥,质量点被空间所排斥也是引力、强力的来源。

    现在研究的问题就更加深入,为什么质量点会受到空间的排斥?空间到底怎么去理解,才能解释质量点被排斥的问题?

    这就是研究质量点和空间挤压相互之间更深层次的关系。

    每当遇到质量点和空间的问题时,因为对空间构成的不同理解,看法就会存在不同。

    三人还会发生争议,甚至张祁灿和赵奕也会发生争议。

    这就是每个人的理解不同了。

    因为空间可以说依旧是理论问题,而不是一种确定的物质,对空间的描述依旧只能通过它的性质,侧面上去进行理解,也就导致理解上的差异。

    有一句话说得好,“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哈姆雷特。”的

    当同样看待一个东西的时候,理解上肯定是存在偏差的,更何况,是不能被确定描述的空间。

    他们做的是保密性研究,但还是有一些人过来旁听。

    比如,空间信息科技研发组团队。

    比如,z波团队的人员。

    等等。

    有些知道消息并参与保密研究的国内顶级数学家,都特别赶过来旁听一下真正顶级的研究,他们不会妨碍到三人的工作,但偶尔听到一两句,就感觉似乎是白来一趟。

    这哪里是做数学研究,完全是在做玄幻研究!

    “以七维的角度看待质量点,和六为八位存在明显的不同。”

    “七,是质数,有一个单独的维度,无法划分。”

    “相比之下,五维就是存在差异,同样的物质放在高一个维度的空间,就会表现出被拉伸的特性。”

    “低维,就像是投影,而低微无法表现出高维特性,也无法诠释出来。时间在低维度的表现,和高维存在绝对性差异——”

    这都什么跟什么啊!

    有两个来旁听的院士小老头,再来的时候,还有心加入进去,一起探讨高深的理论物理,后来听了几耳朵,再找一些手稿研究后,就干脆带着失落离开了。

    有人问起的时候,甚至说,“我准备回去了。等回去以后,我就辞去工作,安心在家养老了!”

    “以后啊,都是年轻人的天下了,我们这些老人啊,一点儿用都没有了,真的是,只能养老了!”

    ——

    虽然赵奕和张祁灿、爱德华-威腾做的研究,似乎有些‘玄学化’,实际上,他们的研究目的性还是很强的,理论的研究只是一方面,同步进行的还有,空间信息科技研发组的实验。

    研发组是以精细化的实验手段,寻找控制能量传输效率的规律。

    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把空间连接设备内部的一个光束,换成几个可调方向的微小光束,通过对微小光束方向的细微调控,来研究是否能影响到空间能量传输的效率。

    这样的实验手段,可以说是一个笨办法,但每一次的发现,都可以说是一个大发现。

    只要能量传输效率发生一点点的变化,就可以直接记录下来,一点点、再一点点,记录下所有的变化,通过实验过程、变化方式等,利用数据分析来找出,能量传输效率的变化规律。

    相比理论的研究来说,实验的研究更加直接、可靠。

    赵奕在空间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也会仔细注意研发组的实验数据,只可惜实验数据非常的稀少,连续好几天的实验,能有一次让能量传输效率发生变化,都可以说是非常高效了。

    如果没有理论研究的支持,实验手段也是有效的,但需要的时间肯定会非常漫长,也许就是以‘年’为单位来计算的。

    当然了。

    实验研究对于赵奕的意义就不同了,因为实验数据可以提供很多的条件,就可以帮助使用因果思维。

    两个月后。

    办公室里堆满了复杂的数学手稿,赵奕、爱德华-威腾以及张祁灿的研究,也终于有了进展。

    他们发现,空间最好的理解方式,是一种早已有过的猜想--

    “空间是三维的,质量点是高维的产物!”

    “能量,不限维度!”

    “空间链接技术,就是建立超过三维的通道,才能够跨越距离的障碍,把不被维度约束的粒子传输过去。”

    “如果理论、技术继续提升,达成可以建立和质量点同一维度的信道,也可以进行物质的传输,只不过需求非常高,暂时无法去理解、讨论。”

    “同时,空间链接可以看做是一种‘单向的共享’,共享理论上的最高效率是百分之五十。这是一个无法达成的极限值。”

    “无论如何改进技术、建立通道,能量传输效率都不会达到百分之五十!”

第六百三十一章 无限能源动力汽车!

    维度,非常复杂。

    空间是几维构造,物质是几维构造,就算做出再多的数学解析,也根本是无法证实出来的。

    从逻辑上来说,就只能找到一种符合现有科学发现,不和已发现的科学规律,产生无法妥协冲突的理解方式。

    所以赵奕、爱德华-威腾以及张祁灿的工作,并不是要证明空间具体有多少个维度,而是找出一种符合科学发现的理解方式。

    最终他们得到的结果是,空间要以三维的方式去理解,对应的质量点、物质则是更高维度,同时,能量受到维度的限制,可以在多种维度中自由穿行。

    几年前,赵奕和爱德华-威腾一起的研究,发表过一篇有关质量点的理论论述,认为质量点是高维产物,以此来说明三维空间无法装下‘高维’物质,来解释空间挤压的产生。

    现在的论证最终也是以三维空间、高维物质来解释,倒也算是一个巧合了,只不过能量不在局限于三维,不再局限于宇宙内,而是被理解为‘能适应多种维度’的性态。

    当然了。

    现在对于三维空间、高维物质的理解,比原来就要深入太多了,原来就是定义高维质量点,来解释空间挤压的存在。

    那是一种定义,也是一种设想。

    近几年时间,最新科技的研究有了很多进展,好多都和空间存在直接关系,并从多种方面诠释了空间的性质。

    比如,反重力技术能做到排斥空间隔绝。

    z波技术,可以压缩空间。

    空间链接技术能过达成无视距离的无质量粒子传输。

    这些性态的发现,和物体的理解差不多,实际上,人类理解物质也是如此,包括重量、体积、形状、颜色等多方面,而不是直接去说明‘物质是什么’。

    以‘三维空间、高维物质’的角度,他们推导出了一些结论--

    空间链接技术就像是把两个不同位置的空间进行单方向的共享,而光能的传输效率和‘共享信道的稳定性’存在直接关系。

    如果想要达成更完美的信道,就必须要更完美的接洽,也就是建立出更坚固的通路。

    建立信息的通路,自然需要消耗能量,而建立的信道越稳固,消耗的能量也就越多。

    这一部分能量和隔绝空间挤压的反重力技术类似,需要有一部分能量被空间所吸收,被吸收的能量越多,信道也才会变得更稳固。

    也就是说,空间链接的建立,同样有一个‘效率’问题,一部分被吸收的能量,直接实现了空间链接,另一部分则是浪费掉,或是被空间白白的吸收,不产生任何作用。

    其中的能量具体怎么划分,就不是单纯理论可以推导出来了。

    这还是需要实验支持。

    理论的解析已经给予了明确的方向,理论推导工作差不多就可以结束,接下来,赵奕回归到了实验工作中,和研发组一起,研究内部光束布列,对于光能传输效率的影响。

    实验结果结合底层理论解析,才能够一起推导出全部的理论技术逻辑。

    空间链接技术就是赵奕结合实验发现研究出来的,他对于链接技术非常了解,有了研究的具体方向以后,就可以直接着手设计实验,改变内部光束通路,来研究光束性态和信道稳定性建立之间的关系了。

    赵奕来到了空间链接技术的研发组。

    近两个月时间,研发组一直在做相关的实验,只是效率非常的低,连续的实验只找到了三个,改变后不影响链接建立,却能影响到光能传输效率的光束位置。

    赵奕来了以后,实验效率立刻不一样了。

    在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研发在一口气找到了十一处,能大大影响到信道通路稳定性的位置,还有二十三处影响稍小的位置,再加上之前的实验结果,已经能推导出很多的结论。

    几何数学中,两个点确定一条直线,三个点确定一个面。

    几十个光束性态对信道稳定性建立的影响,也足以让研发组得出很多结论,更不用说,有着因果思维能力的赵奕了,他以大量的条件,使用因果思维马上反推出了理论技术逻辑。

    在完成了研发工作后,他和爱德华-威腾、张祁灿一起,总结了一份以最新科技发现,看到空间、物质逻辑相关的报告。

    同时,他和空间信息科技公司的研发组,一起向上级申报了‘光能跨空间传输技术’。

    赵奕还和空间科技信息公司达成一致,并为奕星科技公司,申请使用了这项新技术。

    虽然是自己带队研究出的技术,但技术牵扯实在太大了,奕星科技想要使用,也必须要向上级申请,并全程做好保密工作。

    ——

    上级部门,马上就接到了三份报告。

    一份是‘以最新科技为基础,看待空间、物质的维度方式’?

    什么东西!

    放一边!

    还是让专业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去研究吧!

    一份是‘光能跨空间传输技术’?

    “这个——”

    “有点意思啊!”

    单单是实现能量的跨距离传输,就已经是相当了不起了。

    国际上有一种叫做无线充电的技术,常规理解就是‘以电磁波或其他感应的方式来传输电能’,实际上并非如此,无线充电就只是做到接触式的传感充电。

    重点是,接触!

    正常的逻辑下,只要存在接触,就应该叫做‘无线’。

    现在的‘光能跨空间传输技术’,才真的是完全没有接触,就可以跨越难以想象的距离,去完成光能的超远距离传输。

    当上级部门领导层,看到了‘光能跨空间传输技术’都被直接惊住了,有些人知道赵奕申请和爱德华-威腾一起做研究,还和空间链接技术有关,最开始只认为是,对空间链接技术进行一定的完善。

    现在他们才发现自己的想法太幼稚了,哪里是什么完善空间链接技术,直接就是完成了革-命性的升级,把空间链接技术升级为了‘空间能量传输技术’。

    “如果是再下一步,岂不是能完成物质传送?”

    “能量,再进一步就是物质!”

    “这个说得通!”

    上级部门马上召开了会议,会议上都是一片惊叹,然后他们讨论起了相关技术的应用,却发现暂时没办法去真正应用。

    怎么用?

    这种技术一看就非常的高端,但放在民用领域似乎没有任何意义,而其他领域也不知道该怎么用。

    他们一时间想不到用法,就讨论起奕星科技申请使用技术的问题。

    这当然没问题。

    但因为牵扯到超高的技术,肯定是要高层会议才能够决策的。

    高层一系列的会议后,同意了奕星科技使用最新研发出的技术,唯一就是技术所有权以及保密问题。

    前者,赵奕也参加了会议,并和其他方达成一致,所有权归属国家、空间信息科技公司以及赵奕个人三方。

    赵奕占据了一定的技术所有权,爱德华-威腾和张祁灿,则是只能拿到奖金了,因为有资格拿到最新科技所有权的,就只有在赵奕一个人。

    保密问题,自不用多说。

    和z波技术使用的授权一样,所有和空间链接设备相关的技术应用、制造,都必须要空间信息科技公司来参与完成。

    这根本也不算是问题。

    奕星科技是纯科技公司,并不是制造业公司,他们研究的是技术,负责的是设计,具体制造本来就是要靠其他企业来完成。

    ——

    在完成了技术使用申请以后,赵奕就开始论证,建造环绕太阳运转的空间能量传输装置的可行性,论证主要是围绕详细数据进行。

    最主要的就是能源传输总量以及设备本身的消耗。

    任何能源供给的设备,都必须要做到输出大于输入,因为建立空间链接、维持能量传输通道,肯定是需要能量支持的。

    这一部分能源损耗,甚至要比供给z波卫星装置,维持内部磁场以及其他电路损耗更多。

    赵奕并不是要详细的做计算,因为还没有详细的设计,他只能评估一个差不多的数值。

    “接收端最低也需要两百千瓦以上!”

    这是估算出来的数据。

    现在普通的z波发生卫星,太阳能电池板提供的功率,平均在100千瓦左右,考虑到每天只有一半时间,能够转化太阳能,功率平均就在50千瓦左右。

    如果要维持能够建立通往火星的z波压缩通路,功率就必须要提升八倍以上,也就需要四百千瓦,再加上建立通路所需的两百千瓦,总计就需要六百千瓦左右。

    接下来赵奕找到了国家天文台著名的天文学家周霖教授,询问了一下太阳周边建立卫星的可能性,最主要是询问距离太阳多远,不会受到外部强风暴,也就是物理风暴的干扰。

    周霖非常的有耐心,还不断提醒着,“现阶段,建造环绕太阳卫星是不可能的,太阳风暴、射线电子风暴、强辐射,都会对卫星装置造成毁灭性的影响。”

    “赵院士,我建议你,还是不要去想建造环绕太阳——”

    “叽里呱啦——”

    周霖连续说了一大堆,赵奕也只能耐心的听,后来才回答说道,“如果只考虑物理性干扰,十万公里差不多就足够了。”

    “太阳表面的强风暴,起落最多有五万公里,十万公里的距离,就不会受到严重干扰。”

    “但也不一定,如果遇到了表面强喷发活动,十万公里也可能会受到一定的物理性影响。”

    赵奕得到了答案。

    十万公里!

    按照周霖的解释,十万公里基本上是安全的,也有微小的概率会受到物理干扰,但干扰的程度很小。

    因为有足够强度的材料保证,高温、高辐射、电子风暴等,都是可以得到解决的,最怕的就是物理性干扰,比如突然性的强风暴。

    哪怕材料的性能再好,内部承受能力再强,受到强物理性的干扰,装置也肯定会出问题。

    赵奕得到了准确数据以后,就开始了详细的计算。

    如果是距离太阳表面十万公里,光能强度大概是地球附近的一千五百倍以上,再通过空间能量通路,同面积传递到接收端的大概是七百倍左右,就能最高实现转化七万千瓦的功率?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不是有多少的太阳能,就能转化多少的功率。

    哪怕是使用压缩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板,转化功率最高也只有百分之四十,高太阳能可以增加厚度,提升一定的转化率,但全部算在一起,最高比现有只提升十倍。

    那么和z波卫星的太阳能电池板同面积转化的功率,最高也只能达到一的千千瓦。

    “因为是空间能量传输来的光能,可以对电池板的外形进行重新设计,比如螺旋构造,最大程度的上进行吸收,转化率就会大幅提升。”

    “最高也许能再提升五倍,达到五千千瓦?”

    这只是理论上的数据。

    实际上,肯定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最高转化也许只有三千千瓦,甚至两千千瓦。

    但是,不管怎么说,哪怕是五千千瓦的数据,和七万千瓦的数据,依旧相差非常的巨大。

    另外,他的计算是基于‘和z波卫星太阳能电池板同面积传输’,实际上,发生专门传递能源的卫星,肯定会把传输范围最大化,最少提升个三倍、四倍是很轻松的。

    那么就会剩余大量的太阳能,无法被直接传递、使用。

    剩下的能源怎么办?

    赵奕皱起眉头仔细一想,随后又松开了,脸上露出了笑容,“也许这就是实现奕星科技盈利的第一步。”

    “真是没想到,第一步会是能源,会是太阳能!”

    大量能源浪费的解决方法很简单,建立更多的‘接受端’,分散接收所有的能源。

    那可是轻松发电超过十万千瓦的清洁太阳能。

    十万千瓦什么概念?

    发电厂的大型电机容量,才是以万千瓦作单位,也就是足可以顶得上一个发电厂的电机。

    这个电量也足以保证供应几万户普通家庭的用电。

    当然了。

    现阶段来说,发射环绕太阳的聚能卫星,来为普通家庭供给用电,绝对是非常不合算的生意,大概率会很久收不回成本。

    但是,哪怕只考虑民用领域,也足以支撑快速收回成本。

    比如,推广‘太阳能汽车’,十万千瓦的持续发电量,足以保证五千台汽车持续运作,最主要是,汽车只需要安装个小功率的接收器,就能二十四小时不断的运作,并不需要任何的加油、充电操作。

    每一台汽车的能源动力端,赚上五十万人民币,卖出一万台就是五十亿人民币。

    这个汽车生意,算起来真是钱途广阔啊!

第六百三十二章 制造戴森球?

    赚钱真的是一项很有吸引力的事情。

    那怕赵奕已经是全球顶级的富人,也不会拒绝多赚一些钱,让自己的身家继续提升。

    另外,很有吸引力的是,这是一项可以让奕星科技公司赚钱的项目。

    赵奕对奕星科技是非常有感情的,因为奕星科技是他真正投入精力,希望能做好的公司。

    他名下还有星亿科技、星亿投资等公司,但两家公司的开设,都是为投资和专利分成服务的,并不是真的用心去运营。

    现在的奕星科技则是高端航空研发企业,研究的是走在人类科技前沿的探索技术,一家常规的企业想要发展,就必须要实现盈利,而不是持续不断的投入。

    如果只有投入来做研发,就不是常规的企业,而是单纯的科研机构。

    在决定建立奕星科技的时候,赵奕和刘建昆的想法都是,以航空技术端作为突破,来实现企业的盈利,比如,提供卫星、火箭运载相关的技术服务,比如,后续制造小型太空飞船,成为专注于制造功能性太空飞船的公司。

    如果未来能发展到探索星球,也可以在星球探索上,寻找实现利润的突破点。

    赵奕完全没有想到的是,这么快就能找到利润点,而且是从来没想过的能源方向。

    最近几年时间,新能源就是制造行业的主流。

    全世界都在宣传新能源,新能源甚至已经成为企业的噱头,包括风力发电、电力交通,当然也包括可控核聚变等等,好多的技术都被提出来,而发展比较迅速的是电力汽车,已经有好多国家定下了,多少年不再生产传统燃油动力汽车的目标。

    虽然市场上有许多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还有些厂商也以新能源汽车为研发核心,迅速取得了膨胀式的发展,但是,新能源汽车相比传统能源,劣势还是非常明显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充电需要的时间过长。

    电池技术发展的再快,也很跟上成熟的燃油动力技术,充电还是需要很长时间的。

    电动汽车也存在好多其他问题,比如,耐寒和耐热能力都不强,有些电动汽车在特殊环境下,甚至可能会发生自燃现象。

    等等。

    现在好了。

    如果拥有了持续供给的太阳电力,功能就不再是问题,只要打开了和空间链接设备,就能有直接的高效光能供给,并远远不断地转化为电能。

    这种方式制造出来的汽车,根本不用进行充电,就可以拥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当然,一切的前提是拥有一颗,环绕太阳轨道运行,能持续不断供给能源的聚能卫星。

    这是核心。

    赵奕沉下心思开始做起了设计,环绕太阳运行的聚能卫星,说白了就是个环绕太阳的空间链接设备,其核心技术就是空间连接技术。

    在对空间能量传输的技术进行解析以后,卫星的核心设计就根本不是问题,附带的电子系统、动力装置等,都是很容易解决的,最核心的反倒是材料问题。

    距离太阳表面十万公里位置,也是相当危险的区域,最高温度可以超过一千摄氏度,同时,还要经受太阳活动影响,高速射电粒子、电磁风暴、超高强度辐射,等等。

    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普通的电子设备马上就会被损毁。

    所以,环绕太阳的聚能卫星,外围必须全部采用z波压缩材料,内部大部分也要使用压缩材料。

    这方面还是要找高等压缩材料制造公司。

    高等压缩材料制造公司,是科技处旗下新成立的公司,核心就是原来的z波压缩材料组,成立的目的是更高效、科学的制造z波压缩材料。

    现在的z波压缩材料,最主要供给的还是最新科技研发,并没有直接普及到民用领域,正因为如此,高等压缩材料制造公司显得很清闲,他们也做了很多准备,但都是为了应对马上到来的宇宙飞船制造项目。

    赵奕在完成了设计以后,马上联系了高等压缩材料制造公司,同时也联系了空间信息科技公司以及航天局,他找到了相关负责人,又找了科技处的官员,一起就环绕太阳聚能卫星的制造做研究讨论。

    事实上,也是谈判。

    奕星科技公司也是航空集团旗下的公司,但却是独立运转的,就必须要自负盈亏。

    不管是应用技术也好,使用材料也罢,都是要支付相关费用的,而环绕太阳聚能卫星的制造是重点项目,一定程度也是为了实现盈利,肯定是要做正常的商业谈判。

    这天上午,两家公司外加航天局的代表们都来了。

    另外,还包括科技处的官员,正是赵奕熟悉的刘部长。

    在会议开始前一个多小时,刘部长就找到了赵奕,问起了详细的情况。

    刘部长也知道一些消息,似乎是关于制造一种,环绕太阳的卫星,和空间链接技术相关,因为牵扯到保密性问题,就需要科技处来做监督,但具体是什么,就不太清楚了。

    “刘部长,不知道你听没听过一个词。”

    “什么。”

    “戴森球。”赵奕很平淡的说出三个字。

    “戴森球?”刘部长顿时张大了嘴,他当然听过戴森球。

    “戴森球”,是弗里曼-戴森在提出的一种理论。

    所谓“戴森球”,其实就是直径2亿千米不等,用来包裹恒星开采恒星能源的人造天体。

    这是一个利用恒星做动力源的天然的核聚变反应堆,一个“球体”是由环绕太阳的卫星所构成,完全包围恒星并且获得其绝大多数或全部的能量输出。戴森认为这样的结构是在宇宙中长期存在并且能源需求不断上升的文明的逻辑必然,并且他建议搜寻这样的人造天体结构以便找到外星超级文明。

    从那时起,各种各样的设计,包括建造人工天体或一系列这样的结构以便包围太阳,便不断地由一些狂想的工程学家或科幻小说所提出,并冠以“戴森球”之名。

    这些后续的设想没有仅仅在从太阳能收集站上止步。

    许多工程设计还包括建设人类殖民地和工业基地。

    刘部长长期担任科技处的领导,对戴森球也有过了解,尤其随着可控核聚变的研究,他更是仔细的研究了一番,前一段时间,还想着是否把可控核聚变和戴森球联系在一起,当然结果是没有想出什么。

    突然听到赵奕的说法,他下意识的说道,“难道你是要制造环绕太阳,以太阳为能源的核聚变装置?”

    “当然不是。”

    赵奕直接给出了否定的答案,随后继续道,“但道理是差不多的,前一段时间,我研究出了空间能源传输技术,就想制造一个贴近太阳的卫星,来传输太阳周围的光能。”

    刘部长听着点头,“原来是这样,但是,这有什么意义,仅仅是光能——”他没有继续说下去,意思已经表达的差不多了。

    相比核聚变的高能来说,光能效率真是要差太多了。

    “怎么也是一项高端研究啊!”赵奕笑着说道,他没有仔细的做解释,但还是说了一句,“我是打算,从光能传输技术入手,解决z波卫星的太阳能转化功率问题,也许还能依靠这个,让公司实现盈利。”

    “原来是这样!”刘部长顿时恍然大悟。

    他下意识忽略了后面一句话,重点抓住了前面的问题--

    z波卫星功率。

    刘部长对于z波卫星还是有了解的,并知道奕星科技是生产太空飞船的公司,肯定是希望依靠z波卫星辅助完成太空穿梭。

    显然。

    现在的z波卫星功率,达不到能让飞船实现穿梭的程度。

    这方面的问题,刘部长还是做过一些了解的,他认为发射环绕太阳的聚能卫星,就是为了给飞船实现太空穿梭做铺垫。

    两人说的时间也差不多了,就进入会议室时见到其他人,随后就开始了谈判。

    奕星科技一方还是很专业的,主核心就是赵奕,其他还有一个六人组成的团队。

    高等压缩材料公司、空间信息科技公司,也都派出了一个小组,航天局方面也有两个代表,其中一个还是航天科技研发相关的工程院士。

    两家公司都不反对和奕星科技合作,但他们关心的主要是保密性,另外也关心进行项目的利润问题。

    哪怕是新成立的最新科技公司,也肯定会在意收益问题,任何公司运营,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利润。

    不过公司的代表们想法,和刘部长差不多是一致的。

    虽然赵奕提交了空间能源传输技术,但制造环绕太阳的聚能卫星,传输的仅仅是光能,怎么去想实现的成本都会非常高昂,甚至都可以说是个天文数字。

    如果中途出现哪怕一点问题,也许都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就算是一切顺利的进行,依靠光能传输想要收回成本,也绝对是个遥遥无期的事情。

    这种想法是很正常的。

    因为同样的能量依靠普通的发电机组,就很容易制造出来,制造超高端的环绕太阳卫星进行传输,根本就是得不偿失的。

    所以他们都下意识忽略了,赵奕一直强调的‘能源传输能实现利润’,认为是赵奕个人拿出资金,准备去研发前沿科技,同时,也是为奕星科技,未来制造小型太空飞船,实现太空穿梭做铺垫。

    “赵院士,真是太伟大了!”

    “为了科技发展,甚至不惜自掏腰包!”

    “奕星科技是航空集团旗下的公司,亏损似乎主要也是航空集团,但赵院士肯定也会掏一部分钱。”

    “科技研发的方向,肯定没问题,不过类似的项目,收益很低,确实很难立项。”

    这个项目说出来,感觉和发射环绕月球卫星一样,简单的传回一些能量,很难说有多大用处。

    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制造环绕太阳卫星,不管是探索卫星也好,聚能卫星也罢,消耗的资金量肯定会非常的庞大,动辄就是几十个亿。

    这么多的资金一口气拿出来,就算是奕星科技也会伤筋动骨。

    当然了。

    不管怎么说,他们只是参与方,而且只是辅助完成制造,是只会盈利的一方。

    谈判进行得很顺利。

    赵奕对于制造的聚能卫星做了介绍,并确定已经完成了设计,谈判的主要原因在于,需要使用空间传输技术,制造方是空间信息科技公司,同时还需要高等压缩材料公司配合。

    最终会议明确了几点,奕星科技负责设计,承担制造相关的一切费用,同时,拥有聚能卫星传输光能百分之八十的使用权。

    另外,奕星科技并且一次性支付给两家公司八亿人民币,作为空间链接技术、空间能量传输技术的使用权,同时明确,之后制造同样的聚能卫星,每一台依旧需要支付一亿人民币的技术专利费用。

    之后赵奕带领团队和航天局做了谈判,航天局会提供附带技术,但产生的相关的费用,全部都由奕星科技承担,同时支付给航天局五个亿,作为技术支持成本。

    会议结束。

    奕星科技和高等压缩材料公司、空间信息科技公司以及航天局签订了合作协议。

    在完成了一系列协议的签订以后,技术专利、设计等都不再是问题,就可以开始合作制造了。

    实际上,环绕太阳卫星的制造,相关的软技术根本就不是问题,主要问题还是在材料上。

    这方面,赵奕有明确的设计方案,不管是空间信息科技公司,还是高等压缩材料公司,都配合进行制造就可以了。

    航天局提供的附带技术,还是要多沟通一下,但也没什么太大问题。

    因为主核心就只有空间连接技术上,等于是制造一台能环绕太阳飞行的空间链接设备,相对还是比较简单的。

    赵奕预估的制造时间,大概只有两个月左右,大部分时间还是消耗在压缩材料制造上。

    很快。

    合作制造开始。

第六百三十三章 就问谁还是对手!

    奕星科技支付的专利费可不低,相对于国际大公司而言,十几亿的专利费,并不算什么。

    但是奕星科技还没有发展成国际的大公司,最初筹集资金只有百亿而已,一口气十几亿的专利、技术支出,绝对是非常大的手笔。

    当然了,对比未来收益来说,就不算什么了。

    如果奕星科技是上市公司,对外公开了制造环绕太阳聚能卫星,以及空间能量传输技术,肯定会让公司的市值飙涨。

    现在的国际市场,一个科技概念都能吸引百亿、千亿的资金,更别说,能真正制造出高科技产品了。

    哪怕不是上市公司,公开消息以后,估值也会大幅度提升。

    当然了。

    现在并不是公开消息的好时候。

    在回归了理性以后,公司的发展还是要以盈利为前提。

    奕星科技完成了技术谈判,并真正开始制造聚能卫星后,还是对外宣布了一条消息--

    奕星科技公司和高等压缩材料、空间科技信息以及航天局达成专利技术合作,并支付了十三亿的技术专利费用。

    这是公示财务信息。

    这条消息并没有引起舆论关注,最重要是因为奕星科技公司成立时间短,也并没有进行上市,世界的影响力并不大。

    另外,知道奕星科技的人,也知道公司是做航空相关的研发,前期大手笔投入也是很正常的。

    但是,业内就不一样了。

    奕星科技最初成立的时候,筹集了过百亿的资金,听起来是非常庞大,但也只是百亿资金而已,成立到现在单单是支付专利技术费用,就已经超过了二十亿人民币,占据公司成立筹集资金的百分之二十。

    这个比例还是太高了,后续真正投入到太空飞船的制造,肯定还会牵扯到很多的专利,支出的专利费用,会上升到一个天文数字。

    不少奕星科技的投资人,都开始担心公司的收益问题。

    奕星科技对外宣称是正常企业,但也打上了航空集团的标签,万一只是不断的做研发,只投入不产出,未来没有盈利能力呢?

    不少投资人确实很担心。

    奕星科技的主要投资方是航空集团,其他投资人包括赵奕、刘建昆,以及国内顶级制造企业,还包括一些顶级富豪,他们看重的是长远利益,肯定不在乎短期大手笔的投入。

    但同时,还是有一些小富豪,也进行了一定比例的投资。

    这部分人还是看重投资收益的,他们反倒成了对于奕星科技的投入、研发,最关注的一批人。

    当做了仔细研究以后,他们没有担心未来收益问题,反倒是有些期待了,因为大笔的专利技术支出,对象是科技信息公司、高等压缩材料公司以及航天局,差不多可以理解为,都贡献给了最新科技以及太空探索。

    这个资金公示消息,某种程序可以理解为,制造某种高科技产品,从而直接产生了大笔的专利、技术费。

    “制造了什么东西呢?”

    “太空飞船!”

    奕星科技最初成立的目标,就是制造小型的太空飞船。

    现在的专利技术支出对象,佐证了太空飞船的制造,他们反倒是期待起来,希望后续能听到其他消息。

    如果能真正制造出小型太空飞船,哪怕暂时看不到利润点,公司的估值也会大大提升,投资永远看的是未来的潜力,尤其在宇宙飞船项目确立,并成为国际最重大项目的背景下,能制造出配合的小型太空飞船,未来的潜力就会非常巨大。

    ——

    聚能卫星的制造已经开始。

    其实制造的过程中,奕星科技只起到了监督作用,差不多等于说是,技术、设计都提供好,就等待合作企业制造出相应产品。

    赵奕相对就清闲了一些,但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首先,就是设计出‘光能接收装置’。

    赵奕没有打算直接设计高功率的这z波卫星,聚能卫星已经开始制造,高功率z波卫星的设计,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和精力,还需要其他的技术支持。

    这个过程肯定需要大量的资金。

    钱,才是最重要的。

    赵奕的想法是先实现公司盈利,有高额的盈利以后,再去做什么研发都变得很容易。

    这主要还是因为,探索火星没有太直接的利润点。

    如果只是不断做高科技的研发,就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哪怕是受到国际看好,资金也是要有买单方的,再增加一大笔投入,他个人是没什么问题,航空集团和其他投资人,大概率都会有意见。

    所以先实现高额盈利很重要,有了高额的利润以后,投资研发就不再是问题。

    聚能卫星制造完成以后,马上就能发射升空,不用两、三个月,就能环绕太阳正常运作。

    能源不能浪费,时间就是金钱。

    赵奕开始着手设计接收端设备,直白来说就是空间链接设备结合封闭空间的太阳能电池板。

    他的研究主要放在,可以供给汽车使用的接受端装置。

    民用汽车不需要太高功率驱动,有个三十千万就足够用了。

    汽车的接收端装置,内部的空间链接设备很简单,核心只是微型光束的排列而已,整个空间链接设备,差不多一个笔记本电脑大小就够了。

    接受装置的核心在于内部封闭空间的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电池板的设计,直接关系到能量转化功率。

    接受到的光能再强,也需要依靠电池板转化为电能,而转化效率直接关系到能量消耗。

    因为是供给汽车使用,如果能提升百分之十的转化效能,就代表能够降低百分之十的能量需求,就能多生产百分之二十,甚至更多的汽车,生产的汽车数量直接关系到利润。

    能量接受装置最主要占据空间的就是密闭空间的太阳能电池板,而汽车的构造决定,能源动力装置最好放在汽车底盘或上方,占据面积越小越好。

    普通的太阳能电池板,是单面的设计,只需要应对单侧太阳照耀,能量接受装置的电池板不同,根本不需要在内部放置电池板,而是直接把电池板材料模块,镶嵌在封闭空间的内壁。

    空间能量传输的光能,不管是朝着哪个方向传输,一定会碰撞到内壁上,再进行反射依旧会在内壁上。

    这样简单直接的设计,就可以让转化率大大提升。

    常规的太阳能电池板,主要材料是单晶硅或多晶硅,民用领域的单晶硅售价比多晶硅稍贵一些。

    多晶硅制造出来的电池板,电能转化率相对要低上一些,但因为是密闭空间,反射的光依旧会重新照耀在电池板上,就会大大增加电能转化率。

    当然了。

    最好还是使用单晶硅材料。

    赵奕估计普通民用单晶硅材料的太阳能电池板,嵌入内壁封闭空间的设计,转化率也会超过百分之五十。

    这个数据还是有些低,主要考虑的是两点--

    一个是温度,另一个是装置大小限制。

    封闭空间的太阳能转化,没有转化的部分就会变成热量,大量的热量聚集,一定会让接受装置成为火炉,常规的降温手段不一定有效。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直接手段就是增加电能转化功率。

    “如果使用的是国际最端技术的太阳能电池板,转化率还可以往上提升十个百分点。”

    “装置大小——”

    “设计上还是有很多不足!”

    赵奕看着稿纸上的图形,皱着眉头思考起来。

    封闭空间内壁嵌入电池板,设计上是没有问题的,但电池板转化功率是个大问题。

    正常而言,需要最大化硅材料和光线的接触面积,就必须让装置内部空间到处充斥硅材料片,甚至把整个空间挤满,并且不占用太多的体积。

    这个就需要制造很薄的单晶硅片,并且以最科学的规律进行排列,才能够达到目的。

    设计,是没有问题的;工艺上还是要咨询高端制造企业。

    另外,这样设计有一个好处就是,因为独特的设计和需求,错开了绝大部分太阳能电池板相关的专利问题,就可以节省大笔的专利开支。

    “如果以目前的设计,接收端要满足输出20千瓦需求,依旧需要零点八立方米的空间。”

    “还是有些大了啊!”

    赵奕认为理想的是低于零点五立方米。

    想要满足这个需求,就必须大大提升电能转化率,使用压缩三倍以上的单晶硅材料。

    “压缩单晶硅材料,成本肯定会大大提升,还是要联系一下高等压缩材料制造公司。”

    虽然z波压缩就是赵奕研究出来的技术,但是奕星科技是要实现盈利,是正常的商业行为,而不是为高端技术做研发投入,想要得到相关的材料,肯定要走正常路线。

    赵奕马上又联系了高等压缩材料公司。

    很快。

    高等压缩材料公司就派来了负责人来商谈。

    赵奕询问了制造大批量压缩多晶硅的费用,负责人也说的很直接,“如果是单独制造压缩单晶硅材料,价格会以质量来计算。”

    负责人说了单价。

    赵奕粗略的估算了下,压缩三倍的单晶硅材料,制造费用比普通单晶硅高出十倍以上。

    这个价格还是非常高昂的,只是采购每一个接受装置所需的压缩单晶硅材料,就需要两万人民币以上,再考虑到空间链接设备、制造相关成本,接受装置的成本不低于五万人民币。

    “五万块,也可以接受吧!”

    赵奕做好了设计以后,连续做了一圈的咨询,仔细思考了了一下,也就把设计定了下来。

    如果使用压缩五倍的单晶硅材料,高效的电能转化率会让接受装置大大缩小,甚至可以缩小到零点三立方米以下。

    这个大小足以满足需求了。

    五万人民币的费用听起来不低,只是对比低档的汽车而言,但要接受聚能卫星光能产生动力的汽车,肯定是科技程度最高的汽车,无限能源的垄断技术,售价可以大大提升。

    所以还是拥有非常大的利润空间。

    现在大部分技术问题都解决了,也应该转向了相关的软技术研发了,赵奕马上召开了相关的技术会议,提出了一个新的工作。

    赵奕坐在核心位置,认真说道,“你们中有的人可能知道,有些人可能不知道,我们正在进行一个大项目,制造环绕太阳的聚能卫星。”

    这个消息好多人都知道了,并没有引起太多的议论。

    赵奕继续道,“但你们肯定不知道,我正在着手设计空间能量传输的接受端,而且是民用领域的小型接收端,可以高效的转化光能、输出电能。”

    “这个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公司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我们即将制造出无限能源动力的民用汽车!”

    “呼啦~~~”

    赵奕的话顿时引起了哗然,会议室顿时变得热闹起来。

    公司好多人的知道空间能量传输技术,他们有些人直接参与了实验,还做了一些研发相关的工作。

    之前他们认为这项技术的使用面对,是为了制造出更高功率的z波发生卫星,来为小型太空飞船实现太空穿梭做准备。

    现在突然听说设计出无限能源动力的民用汽车,顿时感到非常的惊讶,但了解相关技术的人,仔细一想就明白过来。

    “还真行啊!”

    “如果制造出小型的接收端,岂不是就具有了无限能源!”

    “这太神奇了吧!”

    “无限能源啊!马上就要实现了!如果我们制造出无限能源的汽车,新能源市场领域,还有谁是对手?”

    有了解技术数据的人,马上提出了疑问,“就算是能制造出无限能源的汽车,数量也肯定会有限制吧?”

    那是当然了。

    赵奕肯定的点头,“按照我们和其他公司的合作协议,以及对聚能卫星的设计,再考虑到预留给的能源——”

    “通过详细的计算,聚能卫星剩余传输的能源,能供给六千辆三十千万功率的汽车,持续不断以最高功率行驶。”

    “但是,这是最高功率。哪怕是这个功率计算,我们依旧能支持生产最低超过一万辆汽车。”

    “如果能够降低汽车的功率,对于空间传输效能进行限制以及动态调整,就会大大降低能源消耗,能支持的汽车数量就会大大增加。”

    “这就是我们接下来的工作!”

第六百三十四章 航天局的公开消息

    所谓的‘空间传输效能进行限制以及动态调整’,简单来说,就是对传输效能进行控制,争取能更加的节约能源以及保证安全性。

    这就像是常规的汽车,不可能一直保持最高油耗状态。

    不管是新能源的电车,还是普通的燃油汽车,对于运行功率的把控都是非常灵活的。

    最简单的来说,当汽车慢速行驶的时候,油耗就会相对低一些。

    依靠空间能量传输技术,制造出来的动力装置,控制上就相对差不少。

    这是缺点。

    任何技术都有优点和缺点,对比常规的汽车来说,空间能量传输的控制不灵活,并且不能做到及时的微调,就需要一个控制系统。

    这里说的不是汽车控制不灵活,而是传输的光能效率控制不灵活。

    汽车的控制可以采用很多方法,使其变得灵活起来,最简单的就是链接蓄能电池,用电池作为中转来对汽车进行控制。

    或者直接增加一个排能通道,让多余的能源做其他工作。

    但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只要传输的光能效率固定,控制起来就会非常不灵活。

    所以赵奕强调的就是,制造出一个电子控制系统,来对空间链接设备内部卫星光束排列进行调整。

    虽然不能做到及时的微调,但就像是汽车变速器一样,区间性的调整也能够大大减少能源浪费。

    这就是一个分档次的方法。

    比如,第一档传输的光能,可以转化十千瓦的电能,第二档则是二十千瓦,第二档,三十千瓦。

    以此类推。

    虽然已经制定了初步的设计,但事实上,还没有确定接收端装置,能够转化的电能功率。

    赵奕最初的设定是三十千万左右,若是要制造更高性能的汽车,功率肯定还会向上调节。

    这方面还要联系汽车制造厂商,来一起制定一个符合实际情况,并保证汽车性能的功率。

    只要做出了控制系统,相关的控制也只是参数调节问题。

    赵奕在会上交代了工作,就是制造电子控制系统和检测系统。

    电子控制系统只需要做出基本的构建,具体调节上留下一个端口,因为涉及到空间链接设备核心的微型光束调节,直接涉及到了机密,相关工作还是需要赵奕带队完成。

    检测端就很灵活了。

    他们要做的检测系统,只是针对接收端的功率、温度、压力等感应,其他方面还要和汽车制造厂商联系,一起去设计一套体系。

    所以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找一个专业的汽车制造合作伙伴。

    虽然环绕太阳的聚能卫星还在制造过程中,赵奕已经有了十足的信心,前期的准备都可以做。

    奕星科技方面马上放出了消息,只是在业内也引起了议论。

    国内好多家汽车制造厂商都收到了消息,他们纷纷派出了代表甚至负责人,直接到奕星科技了解情况。

    奕星科技做的是太空飞船研发,有赵奕坐镇肯定掌握着高科技,放在汽车领域也是非常吸引人的。

    多家汽车制造厂商都下意识觉得,奕星科技是打算进军新能源汽车市场,用手里掌握的高科技,和汽车厂商进行合作,制造一款概念性汽车。

    虽然只是概念性汽车,但推出肯定会受到关注,也会让汽车厂商更加有名气。

    他们完全就没有想过,奕星科技是真打算进军汽车市场。

    当听到说奕星科技掌握了一项新的电能动力技术,并打算以此进军汽车市场,而且是打造自主品牌,好多汽车厂商马上失去了兴趣。

    这主要是因为,奕星科技透露出的意思是,“找代工厂!”

    知名的汽车厂商,肯定不会给其他厂商当代工厂,他们发展的核心就是打造汽车品牌,而不是制造出产品,打上其他公司的品牌。

    当然了。

    有些公司也是感兴趣的,但多数都只是二线、三线品牌。

    其中有个二线顶尖的汽车厂商,倒是表现出来了兴趣,名字叫做长远汽车,长远汽车是国内的老品牌,十几年前就已经有了名气,只不过近年来,销售业绩节节下滑,从一线品牌快速滑落到二线,而且还在两年亏损。

    当市场份额越来越小的时候,长远汽车可以说,已经走在了破产的边缘。

    杜海是长远汽车的负责人,他听到了业内的风声后,马上就来到了奕星科技。

    其他大的厂商对于当奕星科技的‘代工厂’都不感兴趣,杜海却有些兴趣,最主要是,当汽车市场份额越来越小,公司持续不断的亏损后,他们希望能找到盈利的业务。

    做奕星的代工厂,制造的汽车无法打上品牌,但最少实现盈利的希望非常大。

    只要有盈利,就比亏损好。

    对于长远汽车来说,品牌发展是‘长远’的事情,能在汽车行业活下来才是最重要的。

    奕星科技的团队连续见了好几个汽车厂商,有时候赵奕还直接出面,但最终都没有谈妥,然后就见到了长远汽车的负责人杜海。

    这次赵奕也在。

    他直接说起了奕星科技的要求,因为之前连续谈判失败,干脆直接说明了是,“寻找下游的代工厂。”

    “我们拥有动力装置的核心技术,能直接制造出产品,可以大部分,也包括外观的核心设计。”

    “后续也会完善其他的设计,这个时间并不长。”

    “最多两个月以后,我们就要开始进行生产,并希望在五个月内,制造出相应的产品。”

    他说明了找‘代工厂’,以及计划的时间问题后,就说起了奕星科技的‘诚意’。

    奕星科技直接把控‘上游’,是有些咄咄逼人的,但对待合作伙伴肯定要有诚意,拥有足够的利润空间才能有合作的可能。

    这方面,赵奕还是非常大方的,一开口就是,“我们知道长远遇到的问题。”

    “奕星可以给长远汽车注资,支持你们在这片工业园区建造汽车装配厂。”

    “具体的装配费用,可以进行商谈,同时,在其他方面,比如内饰设计、辅助电子设备以及其他控制部件上,你们才是专业的。”

    “我们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

    奕星科技提出的条件,让杜海根本没有拒绝的理由。

    长远汽车最需要的就是资金,没有资金就可能会面临破产危机,而当奕星科技的‘代工厂’,明显是有不小的利润空间。

    另外,奕星科技还会注资支持建造对应的装配工厂。

    长远汽车付出的只是一部分设计、管理,利用丰富的制造技术,帮助把汽车制造出来而已。

    最终双方达成了一致。

    在合作细节的上台,就根本用不到赵奕了,他空闲的时间里,则是对照着几个模型,设计出了一款看起来,就像是未来科技的汽车。

    当一切的技术敲定、合作谈好以后,奕星科技也对外发布了消息,“奕星科技即将进入汽车领域,后续会推出自主品牌的太阳能汽车。”

    太阳能汽车!

    划重点!

    当消息发布出来以后,马上就引起了舆论热议,和多少情况不一样的是,舆论大多数不看好,奕星科技发布所谓的‘太阳能汽车’。

    “太阳能汽车?别开玩笑了!在汽车上方安装一个太阳能电池板,大概只有中午的时候能启动吧!”

    “这绝对是一个搞笑的设计!”

    “也许,奕星科技是在过愚人节,他们的目的是娱乐一下。”

    “这个应该和赵院士没关系吧?”

    事实上,舆论上已经有人把奕星科技和新能源汽车联系在一起,汽车行业内有消息,外面就不可能不知道,但之前并没有引起议论,主要因为好多企业,都准备进入汽车市场,甚至完全不相关的地产企业,都宣布直接进行百亿的投入。

    这主要就是因为新能源汽车的崛起。

    原本的燃油汽车是个非常稳定的行业,格局早就被大企业固定,行业竞争博弈,也只在几个国际大企业之间进行,小企业、小品牌,几乎没有任何崛起的希望。

    当新能源汽车崛起,情况就不一样了。

    所有业内的人都知道,新的科技方向崛起,就是打乱行业固有格局,挤进行业并崛起的契机。

    现在已经有企业做到了。

    有一家漂亮国的汽车企业,凭借电力汽车软技术的深入研发,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实现了在汽车行业的逆袭。

    哪怕年年都是巨额亏损,公司依旧实现了市值爆发式的膨胀。

    以此,好多传统的燃油车企业,也快速宣布进军新能源汽车市场,加大相关领域的研发。

    奕星,是后来者的后来者。

    如果奕星科技提出的是电力汽车概念,也许还会有很多人买单,但太阳能汽车的概念,怎么想都很不靠谱,都觉得只是宣布个消息,博一个宣传的噱头而已。

    别说是汽车行业不看好,就连大众舆论都不看好,甚至还有人讽刺说,“奕星科技说是制造太空飞船、探索宇宙,结果快速滑落到制造汽车了?”

    这听起来确实有些讽刺,因为大众的观念里,汽车生产技术和探索宇宙技术,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

    这件事情过去了,没有引起多大的波澜。

    一个半月后,一个消息和奕星科技联系在一起。

    航天局正式对外宣布,“航天局即将在的三个星期后,发射由奕星科技研发的环绕太阳卫星。”

    “这颗环绕太阳卫星,是由奕星科技联合空间信息科技公司、高等压缩材料公司制造,航天局配合完成制造和发射任务。”

    “同时,卫星的使用权归奕星科技、空间信息科技公司以及航天局共同所有。”

    虽然消息上说是四家公司联合制造,但确定了是由奕星科技完成设计工作,同时,奕星科技拥有卫星的使用权,就非常值得深究了。

    再考虑到航天局、空间信息科技公司以及高等压缩材料公司的性质,可以确定的是,奕星科技才是研发、制造环绕太阳卫星的主导。

    航天局宣布消息的同时,还做了一些卫星先关的参数说明。

    比如,距离太阳十万公里轨道。

    比如,将会在发射后两个月内进入到轨道。

    等等。

    第一条就非常厉害了。

    国际上有专门研究太阳的探测,比如,帕克太阳探测器。

    帕克太阳探测器,已经是非常高端的探测器,是以太阳风科学的先驱、芝加哥大学名誉教授、天文学家尤金-帕克命名的航天器。

    帕克探测器是第一个飞入太阳日冕的飞行器,用于检测遇到的等离子体、磁场和波、高能粒子和尘埃,以及观测太阳表面的日冕现象。

    这个探测器的运行轨道,距离太阳表面也有近七百万公里。

    如果距离再近一些,探测器受到太阳的影响太大,就可能会出现一系列故障甚至直接发生损毁。

    现在航天局宣布的消息可了不得,直接发射轨道距离太阳表面只有十万公里的卫星。

    航天局并没有确切的说,卫星是用来做什么,但多数人下意识的就认为,是用来对太阳进行观测。

    奕星科技做核心的设计、制造,完成环绕太阳并距离表面只有十万公里的探测器。

    “真是了不得啊!”

    “距离太阳表面只有十万公里,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距离那么近,不会出问题吗?”

    “话说回来,具体是用来观测什么,好像没说清楚!”

    外界并不知道压缩材料的消息,顿时就感到非常的震惊,同时也联系到了,奕星科技公开支付大笔专利费的事情,对象就是空间信息科技公司、高等压缩材料公司以及航天局。

    所以上一次支付大笔专利费,目的就是为了这颗环绕太阳卫星?

    可是,为什么啊!

    好多人都是想不明白了,因为奕星科技是正式企业,是需要努力实现盈利的,而研制探索卫星似乎应该是航天局的工作。

    另外,奕星科技拥有卫星的使用权限,用来干什么呢?

    观察太阳,难道还能观察出利润不成?

    哪怕是有再惊人的发现,似乎也和实现利润没有关系吧!

第六百三十五章 ‘金子做的’是谦虚的说法

    在众多有关发射环太阳卫星的舆论中,关注最多的还是卫星和太阳表面的距离。

    十万公里,实在太近了。

    如果是相对于地球六千多公里的半径来说,十万公里的距离,还是非常遥远的,甚至相对于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十万公里也有三分之一。

    但是,太阳实在是太庞大了。

    太阳的半径就高达六十九万五千多公里,直径更是超过一百三十九万公里,在百万公里的数量级面前,十万公里就实在是太近了,甚至可以说快要被‘吸纳’进去。

    当距离也只是一个数据,最主要是距离太近,受到太阳的影响,就会非常大。

    哪怕是在遥远的地球上,都能感受到太阳强大的影响力,更不用说是在太阳表面了。

    十万公里的位置,遇到一些太阳活动的情况下,根据有关的研究数据,温度都有可能会超过一千摄氏度。

    这个温度足以融化大部分金属。

    那么距离如此近的环太阳卫星,是如何运作的呢?不会才刚到达既定轨道就融化了吧?

    当然融化只是个讨论,航天局公布了即将发射距离如此近的太阳卫星,就肯定掌握了相关的技术。

    那么是什么技术?

    这是很多舆论都关心的问题。

    当有一些专业人士站出来,舆论马上转向了一个技术--

    材料!

    只有抵御高温、高辐射、高电磁风暴,才能在距离太阳表面近的位置,保证电子设备运作。

    舆论马上转向了相关的材料技术,好多的说法直接把技术,按在了赵奕的头上,认为赵奕研究出来了,迈向新领域的超级材料。

    这么说也没有错,z波压缩技术确实是赵奕研究出来的。

    但是舆论后续发酵则是把技术和奕星科技联系在一起,认为是赵奕帮助一心科技完成的相关材料技术。

    这时候,高等压缩材料公司站了出来,明确表示卫星材料是由公司制造,还做出了简单说明,“我们根据赵院士的研究,掌握了一种能够把任何材料,进行高强度压缩的技术。”

    “通过这种高强度压缩技术,可以让材料的物理特性得到质的提升。”

    这个公告解释了环太阳卫星的核心技术,同时也确定了技术确实是由赵奕研发出来的。

    舆论并不意外。

    最主要是,似乎只要是感觉不可思议的科技,就能够和赵奕的名字直接联系在一起。

    如果换做是其他人,反倒是一件惊奇的事情。

    这时候,舆论也能理解为什么奕星科技,能和宇航局、高等压缩材料等部门合作,因为技术都是赵奕研发出来的,奕星科技是航空集团旗下公司,而赵奕是直接负责人,自然有资格和这些公司进行合作。

    与此同时,更关心材料问题的是国外相关机构。

    不少掌握着顶尖材料制造技术的机构、企业,都想到了不断进行商谈的宇宙飞船项目。

    这些机构和企业掌握的最高级别的技术,自认为有资格作为核心合作伙伴,直接参与到宇宙飞船项目中,有的甚至拿着高端材料技术,换取参与核心部件的研发制造工作。

    他们被直接无情的拒绝,而且是非常干脆的拒绝。

    虽然宇宙飞船项目已经正式开始,一些附带的部件,都已经进入到制造过程中,但因为牵扯到大量的技术和材料,制造可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和其他企业、机构的谈判还在进行中。

    这掌握顶尖材料技术的机构、公司,就是最难在合作上达成一致的。

    之前这些机构、公司还不明白,为什么国内的谈判组,会在合作上拒绝的如此干脆。

    现在他们明白过来,是因为国内拥有更高端的材料制造技术,而他们所掌握的高端材料,也只能为宇宙飞船的制造锦上添花而已。

    “这肯定是个新技术、全新的制造方法!”

    “高等压缩材料公司,是才刚刚组建的公司,他们大概就是以这项技术为核心的。”

    “原来是这样!”

    “他们肯定掌握了非常吸引高端的压缩材料方法,才能让材料的物理特性实现质变,甚至可以让设备抵抗上千度高温以及高辐射风暴。”

    “那么,是什么技术呢?具体怎么做到的?”

    这些机构、企业顿时开启了研究,他们唯一知道的就是,材料制造肯定和‘压缩’有关。

    怎么压缩呢?

    好多的相关机构都开始设计各种压缩实验。

    宾州大学材料实验室的设计非常新颖,他们设计了一种高磁场内旋装置,准备对柔和型的金属铝进行压缩。

    这个设计的原理就是在外部设定高磁场,来影响铝金属内部电子运转,同时以向内旋转压缩的方式,给予铝金属物理性的力,期待能够从内外两个方面,对铝金属进行强压缩。

    还有其他实验室也有很有意思的设计,比如一家国际的钢铁制造公司,他们专门生产军-事用途的钢材,也掌握着最尖端的钢材制造技术。

    现在他们设计的压缩实验,手笔也是非常的大。

    他们公开的实验设计,是准备制造超高强度的液压机,并设定真空封闭的环境,对金属材料进行直接物理性的压缩。

    两个实验设计进行对比,宾州大学材料实验室的设计,似乎是更加靠谱一些。

    实际上,材料专业领域的人士,更加看好钢铁公司的实验,因为钢铁公司的方法比较直接,很大可能会有一定的效果。

    宾州大学材料实验室的设计,说是由内而外的进行压缩,但能起到作用的只是内旋压缩,内部电子受到磁场影响旋转,对于金属材料来说,更多体现在导电、磁场特性上,理论上物理特性不会受到影响。

    当然了。

    两个实验肯定都没有任何意义,因为z波压缩是借助z波,进行直接的空间压缩,是空间的压缩影响到材料,而不是进行物理压缩。

    ——

    航天局的公告有很大的正面意义,让奕星科技的名气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好多人也开始关注奕星科技,但同时外界依旧存在质疑,因为奕星科技是一家运营的企业,企业运转都是以实现盈利为目标的。

    花大笔的费用用于探索太阳,怎么想都没有任何的利润点。

    那么奕星科技为什么这么做呢?是不是准备把投资人的钱,都花在了探索宇宙上,而不是争取实现利润?

    如果是站在国家、科研的角度上来说,企业花钱做探索宇宙的科研,是有些伟大的。

    但是,站在企业、投资者的角度上来说,只是不断投入做科研,去做高端探索宇宙的研发,等于是花投资者的钱去‘收买人心’,怎么都感觉很别扭,还不如成立一家科研机构。

    用公众的捐赠或国家拨款的经费,投入到高端科研事业中,谁也不会多说什么。

    为了平息公众的质疑声,赵奕还是站出来说了两句,“作为奕星科技的负责人,我和团队做的每一个研发,达成的每一个协议,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公司的发展,而不是拿着投资人的钱去做科研事业。”

    “我和团队一直致力于保证股东的权益,争取能让奕星科技早日实现正收益。”

    这是站在公司负责人角度说的话。

    赵奕认为确实应该表个态,只是做研发的科研机构,当然可以花费大量的钱在没有利润的研发中,目的就是为了促进科学的发展。

    站在企业的角度就不一样了,没有上市的公司也要为投资人负责,上市以后就必须要为股东负责,保证所有股东,甚至是普通股民的权益。

    赵奕站出来说的话,就像是定心丸一样,让舆论马上平息了。

    当然了。

    还是有很多人存在质疑,但疑惑也只能暂时放在心里。

    两个星期后,赵奕率领研发团队去了宇航局的发射基地,聚能卫星建造完毕,正处在准备发射的状态。

    在准备发射的阶段,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赵奕直接接过总工程师的工作,并亲自检测每一个小组提交的数据报告,并参与到一系列的检测、参数校对工作中。

    同时,赵奕和团队一起,完善了聚能卫星的控制系统,最核心的就是应急控制系统。

    应急控制系统是保证卫星受到影响的时候,可以人工操作让卫星快速远离太阳。

    应急控制系统使用的是空间连接技术,依靠影像传输进行控制,同时系统也是非常重要的,是卫星最核心的组建之一。

    这主要是因为聚能卫星的造价,聚能卫星的成本太高了,单单是专利技术成本就有十三个亿,因为建造使用的绝大部分都是压缩材料,材料成本也占据很大的一部分。

    再加上装配、人工、检测等等,一系列的成本算在内,都已经达到了三十个亿。

    另外,聚能卫星没有进行发射,也就还有一笔大单要掏钱。

    聚能卫星的重量高达八吨,如此高重量的卫星要摆脱地球引力飞往太阳,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超过第一宇宙速度。

    这是非常困难的。

    最开始的计划是,建造专门的反重力飞船,以反重力的方式运送,但反重力飞船的速度并不快,摆脱地球引力的方法,是一直开启反重力装置,就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

    这等于是为了完成发射,还要单独设计能摆脱地球引力的反重力飞船,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最后奕星科技和航天局沟通发射问题时,谈好的方法是借助空间站的z波卫星,并建造专门的反重力飞船,运送聚能卫星完成太空穿梭,就能让卫星直接远离地球。

    虽然已经进行过一次太空穿梭实验,技术上不能说完成成熟,只能尽量保证不出现问题,但发射成本还是非常高的,最大也要超过七亿人民币,主要的花费不是制造太空飞船,而是给空间站的z波装置填充能源。

    所以聚能卫星总体的成本,都已经快要接近四十个亿。

    那可是四十个亿!

    这是什么概念?

    聚能卫星的重量有八吨,哪怕所有部分都换成是黄金,价值也只有三十个亿左右,结果总计花费却高达四十个亿,也就是说,是比黄金还值钱。

    “金子做的”,是一个夸张的说法,放在聚能卫星上,却成了‘谦虚’的说辞。

    所以赵奕以及奕星科技,对于聚能卫星有多重视就可想而知了,哪怕是在准备发射的过程中,赵奕也都在想,“一定要先进入民用领域,这个选择是对的。”

    “必须先回本!”

    “如果只是投入做研发,就会连第二座聚能卫星都造不起!”

    “只有能够收回成本,才能有钱继续建造第二座、第三座,还能投入其他领域的研发。”

    ——

    聚能卫星的发射过程波澜不惊。

    虽然发射工作是保密性质的,并没有进行直播、接受采访之类,但过程还是受到了关注。

    比如,有高层领导直接来观看发射过程。

    这主要是因为换太阳聚能卫星的技术含金量,以及发射构成牵扯到了太空穿梭。

    上一次太空穿梭是实验,这一次则是完成任务。

    每一次的太空穿梭都会积攒经验,而经验是非常重要的,完成太空穿梭过程中记录的数据,都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

    聚能卫星整个发射过程,和上一次进行太空穿梭实验是一样的,就是反重力推进器运送聚能卫星,滑入预定的z波压缩航路。

    然后,载有聚能卫星的反重力推进器快速消失,再出现的时候,已经距离地球有二十万公里。

    在距离地球二十万公里的位置,反重力推进器依靠剩余能源以及太阳引力继续前进,并将会在一千万公里位置,分离出聚能卫星,聚能卫星会依靠太阳的引力,不断的加速向前,反重力推进器则会被舍弃,但也会以稍慢的速度接近太阳,最终预计会被太阳高温融化、分割成碎片,也许大部分最终会融进太阳中。

    聚能卫星加速前进,并在两月后达到最高速度--

    每秒两百八十公里。

    当前聚能卫星的速度每秒只有八公里,到达太阳表面预定轨道的时间也是两个月。

第六百三十六章 所以我们才叫‘无限动力’!

    环太阳聚能卫星发射工作,取得第一步的成功,对于航天局来说,主要工作已经结束了。

    后续聚能卫星接近太阳,再包括滑入轨道展开圆翼,正式进入工作状态等,和航天局之间的关系不大,但因为和奕星科技共享卫星数据,他们也能拿到一系列的检测数据。

    比如,距离十万公里位置太阳的温度。

    这些数据对探索太阳是有意义的。

    不过航天局最大的收获,还是完成了第二次太空穿梭。

    这一次的太空穿梭,是真正的完成任务,不只是任务工作成功,也是重要经验的积累。

    奕星科技可就不同了。

    环太阳聚能卫星的发射只是第一步,他们还要关注后续卫星的运转情况,直到卫星滑入既定轨道,正常开始聚能传输的工作。

    在聚能卫星朝着太阳迈进的过程中,奕星科技的卫星数据接收组,就只能知道卫星所在的位置,其他就完全不知道了。

    现在聚能卫星相关的工作,就只能等待时间过去。

    奕星科技的其他部门,则都处在紧张的运作中,他们新成立了‘奕星无限动力有限公司’,直接挂在‘奕星集团’旗下。

    实际上,奕星无限动力公司还只是个空壳,但他们分出了公司大半儿的资金,同时也把属于汽车制造的债务、账单分了出去。

    然后,奕星无限动力公司的财务账单,就显得非常可怜了。

    现在公司的账户里就只有两亿人民币,却有着等待支付的十四亿人民币欠款。

    这个财务的问题主要原因就是,奕星拓展汽车业务,不到半年时间里可以说花钱如流水,直接投入了近六十亿人民币。

    包括,聚能卫星制造发射。

    包括,汽车材料订购,签订零部件采购合同。

    也包括,向其他公司支付大笔的技术专利费用。

    现在奕星无限动力公司,对外直接欠款就十几个亿,为了能在更短的时间里,造出想要的部件装配汽车,还有几亿即将支付的款项。

    赵奕回到了奕星研发基地,扫了一眼奕星无限动力公司的财务状况,马上召集各组组长以及刚进入无限动力公司的财务、法务、管理等,召开了一个内部会议,会议快速拿出了解决方案--贷款。

    对于经营一家集团公司来说,赵奕是没有任何经验可言的,正因为如此,他给公司招聘了好几个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有的还是从大公司挖过来,就是为了更好的经营。

    当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不能没有经验的想办法,而是让公司的人去想解决方案。

    比如,这次的财务问题。

    如果换做是赵奕自己,因为对于盈利有绝对的信心,可能就会对外筹集资金,或干脆个人出资,来快速的把资金问题解决。

    但是,正常企业的做法是向银行贷款,企业经营都会有大量的贷款,最主要是因为,企业用钱的地方很多,不可能全都是现金去填,再有钱也很难依靠个人投入,维持一家多方向发展的大型企业运作。

    奕星无限动力有限公司,是挂在奕星集团名下的新公司,注册资本只有十个亿,但想要向银行贷款却很容易,因为公司属于奕星集团,也是航空集团旗下的国-有企业。

    同时,公司参与了顶级科研项目,资质肯定是有的,罩银行做了实物、合同的抵押,马上就拿到了十亿资金。

    这十亿资金是及时雨,马上解决了资金问题。

    虽然不能完全偿还其他欠款,但大部分欠款也不是必须一口气还完,而是可以后续慢慢的偿还。

    因为贷款方只是奕星无限动力公司,银行方面要做风险把控能贷款十亿已经是极限。

    如果是奕星科技公司,很容易能贷到几十亿。

    十亿,并不能解决所有事情。

    公司有新加入的管理层,马上就提议进行新公司的融资,“我们和几大高科技公司有合作协议,而且拥有换太阳卫星的使用权,未来的方向是制造太空飞船。”

    “哪怕现在只是制造汽车,也肯定会被市场看好。”

    “如果进行对外融资,也许能马上拿到超过二十亿资金。”

    这个建议直接被赵奕否决了。

    现在即将要做的是制造无限动力太阳能汽车,聚能卫星都已经升空,核心技术和准备都做好了。

    哪怕是独自出资解决资金问题,也肯定不会对外进行融资,因为融资会分出去一部分股份,还会对原有的股份进行稀释。

    这样做是得不偿失的。

    等公司内部完成人员、部门调整,奕星无限动力也正是运作起来,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汽车制造上。

    下一次会议的时候,赵奕就做出了时间计划表,“我希望在一个月内,拿到第一台光能传输接收器,在两个半月左右,完成第一台样车的组装。”

    这个时间表做的很紧迫。

    奕星无限动力公司也告诉运转起来,联系各个合作的厂商,关注材料和部件制造问题。

    首先就是催促高等压缩材料公司,完成第一批压缩五倍单晶硅材料的制造。

    然后是空间科技信息公司,催促他们完成定制的光能传输设备,最少以最快速度,完成第一台样机制造。

    还有,红风工业。

    红风工业是高端制造公司,他们负责的工作只有一个,就是把压缩单晶硅材料,切成标准的薄片。

    这个工作可不是一般的制造公司能完成的。

    压缩单晶硅材料强度非常的高,还觉得非常高的韧性,就连熔点都高达六千摄氏度。

    这样级别的材料想要塑造成薄片,所要求的技术和工艺水平非常高,红风工业只是负责制造单晶硅薄片,而制造过程的费用,甚至超过压缩单晶硅材料成本的一半。

    接下来是隆威重工,隆威重工的工作是按照设计图纸,制造能源接收端的外壳。

    然后是鼎信国际,负责能源接收端,也就是接受太阳能转化电力装置的组装。

    以上几家公司一起通力合作,共同完成空间传输太阳能转化电力装置的制造工作。

    奕星无限动力公司的合作企业,可不止和电力装置制造有关,其他还有二十多家制造、服务企业,包括通力电子、亚方达电池、宇图机器人公司,等等。

    不管是电子设备、软件制造、自动化控制、内饰安装、座椅制造等,多方买都需要相关厂商来提供。

    最后,才是长远汽车。

    所有的部件整合在一起,最终会被运到长远汽车制造公司,完成整车的组装,再嵌上‘无限动力’的商标,通过质检后才能完成出厂。

    当然,说长远汽车还有些早,他们是合作厂商中最闲的,公司有几个负责人,都干脆来到郑阳工业园区,亲自监督分厂的建造工作。

    对于出产的第一辆无限动力汽车,公司是非常注重质量的,各个部件的制造都有满足设计需求,同时,也必须要满足质量需求。

    再联系各个厂商的同时,奕星无限动力公司也不断强调质量问题。

    相关的部件制造速度并不快,但奕星短时间需要的是样车,最快需要的是能源接收装置样机。

    材料、部件制造的速度都很快,最拖延时间的是空间信息科技公司和鼎信国际,前者是制造全新设计的能源接收端,接收端内部微型光束布列板,是制造花费时间最长的,肯定需要不短的时间才能制造出来。

    另外,就是负责装配的鼎信国际,他们对能源接收装置样机的装配,甚至几乎是全‘人工’的,因为牵扯到全新设备的装配,还需要对车床等设备进行调整改进,大部分工作就只能手工来完成。

    其中难度最高的就是单晶硅薄片和外壳之间的稳定嵌入,因为不能使用传统的焊接技术,就必须要在单晶硅薄片上打孔、打隔断,甚至是打出螺旋孔道,对单晶硅薄片进行物理性的稳固。

    另外,还需要一系列的设计、改进,才能对照设计图完成抓高配工作。

    一个月后,第一台能源接收器终于装配完成。

    在完成的第一时间,鼎信国际就派车运送到了奕星无限动力公司,随后无限动力公司,就给十几家主要合作伙伴发出消息,邀请他们旁观能源接收端运作测试。

    十几个主要合作厂商都派来了代表,有的甚至是研发部门的负责人,鼎信国际、隆威重工来的直接是集团的ceo,由此可见,他们对奕星无限动力公司的重视。

    事实上,最主要还是对赵奕的重视,多数合作伙伴对于奕星无限动力公司,是稍稍有些不看好的,最主要就是因为无限动力公司,发布消息说是制造太阳能汽车。

    太阳能汽车?

    这种汽车可能有前景吗?

    ‘无限动力’的品牌名称确实听起来很厉害,但换一个角度说,就是实在太夸张了。

    他们都认为‘无限动力’是宣传的噱头,太阳能确实代表了无限动力,只不过充能是个绝对性问题。

    在常规的理解中,太阳能动力就是太阳能电池板加充电电池组合,太阳能是一种充电方式而已。

    这种充电方式的弊端非常大,阴雨天气会受到巨大的影响。

    哪怕每一天都是阳光充足,但常规的太阳能充电,就算汽车上方整体都是电池板,一整天的日照充能,也很支持汽车高速行驶十分钟。

    十分钟,差不都了。

    这个时间内,汽车就可以把十个小时充能耗光。

    最主要的原因是,汽车上面的面积太小,自然不可能安装大面积的太阳能电池板。

    其中也有不同的看法。

    比如,鼎信国际和隆威重工,他们负责的工作和制造能源接收端设备有关,自然知道‘无限动力的奥秘’,就在于的能源接收端。

    这个能源接收端确实制造出来了,却让人完全摸不到头脑。

    “把一大堆的单晶硅薄片,整齐排练放在封闭空间……”

    “有什么意义呢?”

    “难道封闭空间还能出现光照不成?”

    鼎信国际、隆威重工,都实在是很不理解。

    所以来的干脆就是公司的ceo。

    ——

    奕星无限动力公司,对合作企业代表们,给予了十分热情的招待。

    然后就是旁观测试了。

    这个测试是让接收端装置链接外部的空间传输实验设备,外部空间传输实验设备,会接通超高功率高能光束,当然功率再高也不可能比的上太阳,理论上也足以让接收端装置,转化出七千瓦以上的电能功率。

    操作间。

    当一切都准备好以后,赵奕就让工作人员,直接接通了两台设备,随后就发现接收端装置运作起来,联通的电机快速开始运行。

    这一幕让旁观的企业代表们惊呆了,“这是怎么回事啊?电机就直接运转了?”

    “没接电把?”

    “怎么转起来的?功率数据,不到九千瓦——”

    数据存在偏差!

    赵奕仔细看了一下检测装置上的数据,发现输出电力功率高达8.8千瓦,比预计的数值高出不少。

    这说明转化效果非常好,比预设计算的要高。

    “看来是切成薄片的压缩单晶硅,大大提升了光能转化率。”

    赵奕思考着。

    其实理解起来也很简单,压缩单晶硅切成了薄片,放置在封闭的空间里,和传输光接触面积大大增加,电力转化率也会有很大提升。

    这个实验让旁观的企业代表们都没有看明白。

    等实验结束以后,赵奕才走过来做了简单讲解,他语调非常平淡的,说出了让人震惊的内容,“我们制造的这台装置,全称应该叫做空间传输,太阳能转化电箱。”

    “他能够通过一种叫做空间能源传输的技术,把外部的光能传输到内在通过内部单晶硅的反应材料的电子,把光能转化为电能。”

    后面就不用解释了。

    前面的空间能源传输技术,让所有企业代表们震惊。

    赵奕还在继续说着,“而我们的强光能来源——”

    他说着强调了一句,“接下来我说的,现在已经不是保密消息,但最好暂时不要传出去。”

    企业代表们纷纷点头。

    “知道上一次的环太阳卫星吧?那个卫星的使用权,属于无限动力公司,而卫星,实际上,叫做聚能卫星,作用是把太阳周边的强光能,通过空间光能传输技术,传输到接收装置上。”

    “现在我们制造的就是接收装置,太阳表面可不存在夜晚,所以我们的汽车品牌,才叫做‘无限动力’。”

第六百三十七章 样车制造完成!

    在场所有的企业代表们都被惊住了,他们完全没有想到参加一个新合作伙伴的实验,竟然会听到如此重大的消息。

    他们一时之间都感觉消化不了,脑子里只想着无限太阳能动力的逻辑。

    “环绕太阳的卫星,把光能间隔一亿多公里,传到地球上?”

    “这种强烈的光能,被能源接收器转化为电能,在供给给汽车运作,但是如此尖端的科技,竟然第一时间用在了民用汽车领域?”

    当想到这一点的时候,企业代表们都感觉有些接受不了,因为正常的逻辑,类似的科技首先肯定用在军-事、太空探索等领域,真正成熟满足尖端需求后,才会慢慢普及到民用领域。

    其实他们的想法是正确的,却忽略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现在国内已经有了z波卫星,根本不需要类似尖端技术,来满足军-事或其他相关领域的科技需求。

    另外,国内也是一心放在经济发展领域。

    军-事科技再先进,也必须要经济来支持,而经济上来说,相比其他发达国家,国内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

    这种差距是必须正视的。

    所以就必须要支持更多的企业发展起来,弯道超车就是个不错的选择,民用汽车领域一直被国外把持,好的汽车品牌几乎都是国外的,大部分汽车相关的高端专利,也都掌握在国外公司手里。

    如果是单独从燃油车领域去竞争,国内可以说还没有起步,就已经没希望赶上了。

    新能源就是个不错的机会,但哪怕是电池领域的技术,国内的企业也很难赶超国际顶尖水平,能做到的最多是努力追上,努力去掌握更多的技术、专利,努力去成为国际顶尖企业。

    现在奕星所做的就是,直接成为汽车行业,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企业,只要无限能源汽车,能真正进入到市场中,可以说,其他的汽车企业,都可以用‘毫无还手之力’来形容。

    这才是真正的弯道超车,在新的领域进行比拼,对手连站在舞台上的资格都没有。

    以此,就可以促进国内企业,在汽车领域的权威,自然就会带来一系列的经济利益。

    当类似的企业越来越多,各个领域都能站在金字塔顶端,国内的经济就完全不是问题,平均到每个人的收入,都可以很轻松的赶超世界。

    经济,才是核心。

    这也是奕星申请使用各种顶尖技术,直接被放行的原因之一。

    企业代表们终于消化了‘太阳能无限动力’的概念,他们感慨果然是‘无限动力’,赵院士出手果然就是不一样啊。

    地球上的太阳能,确实做不到无限动力,但太阳周边的太阳能绝对可以做到。

    这种最新型技术制造出来的太阳能汽车,甚至连‘加油’的环节都省去了,绝对要比燃油汽车更加方便,同时还是最完美的清洁能源,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的污染。

    唯一大概就是会制造热量,但和传统汽车制造温室气体相比,传递的热量可以说是九牛一毛。

    相对于汽车领域制造的温室效应来说,太阳能无限动力都可以当成是太阳某一天,活动稍稍剧烈了一点点点点点,地球也就多吸收了一点点点点——

    这个‘一点点点点点’,是真的可以忽略不计。

    虽然他们不知道环太阳聚能卫星,究竟能传送光能的功率是多少,但做个比喻差不多就很清晰了。

    比如,核-弹爆炸。

    最底档次核-弹爆炸所制造的热量,大概能顶的上聚能卫星连续传递几个月、一年的热量了吧?

    那相当于世界汽车领域,每一年制造的温室效应,依旧是九牛一毛而已,正因为如此,国际才公认要逐渐禁止传统燃油车生产、制造。

    当这样的汽车正式投入到市场中,国际上龙头的车企们,大概都快要倒闭了吧?

    诸多企业代表们心里都默默为传统车企的未来哀叹一声。

    然后,他们就变得精神奕奕。

    长远汽车派来的代表秦华昌,马上抓住了重点问道,“赵院士,你们奕星是否会考虑,对外售卖这种光能接收转化器?”

    在场众人顿时期待起来。

    如果奕星无限动力公司会售卖光能接收转化装置,他们岂不是也能很轻松的进入汽车市场?

    这可是国际性的超级大市场,拥有了无限动力的核心,他们就可以制造相关的汽车。

    任何的行业先入场,占据的优势就太大了。

    赵奕的回答让他们稍稍失望,“暂时没有考虑过”,他想了一下,实话实说道,“因为我们只发射了一座聚能卫星,所能传输的光能是有限的,就连我们也无法大批量的制造无限动力汽车。”

    果然如此!

    这个回答让人有些遗憾,但企业代表们还是非常的兴奋,因为有了第一座聚能卫星,就肯定发射第二座。

    现在成为奕星无限动力公司的合作伙伴,就等于取得了先机,未来就有很多合作的可能。

    测试结束。

    整个过程可以说非常顺利,结果甚至有些出乎意料,光能接收器转化的电能,比预计的还要高出一些。

    这次测试的过程中,赵奕就是计划好要公开消息,一则是核心技术不再需要保密,因为聚能卫星早已经升空,能源接收转化测试,也取得了预想中的成功。

    接下来就是等待其他部件制造,就可以组装第一台样车了。

    如果样车都已经准备进入测试环节,消息是想保密也保密不了的,提前公开出去,也是对合作企业的坦诚,同时让他们看到,奕星无限动力汽车拥有无限光明的前景。

    当合作伙伴都认为,公司拥有无限光明的前景时,他们就会努力抓住合作的机会,尽量保证供应的材料、部件,不出现一点点问题,来争取能进行下一次合作。

    这就直接关系到,第一批无限动力汽车的质量。

    所有企业代表们都离开了,但离开的路途中,他们还都感觉身在梦幻,包括鼎信国际、隆威重工的ceo也一样,他们知道‘无限动力’的关键,就在于制造出来的样品装置,但完全没有想到,会得到这样一个答案。

    ‘传统’的太阳能汽车?

    可笑!

    这是比传统燃油动力还要厉害百倍,科技水平高出几个世纪,推出以后肯定会震惊世界的汽车!

    这是真正的无限太阳能汽车!真正无限动力汽车!

    可以想象,无限动力汽车推出以后,肯定会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汽车售卖根本不是问题。

    不过说要抢占汽车市场份额,还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因为第一批无限动力汽车,售价肯定会非常的昂贵。

    首先,就是高昂的成本。

    他们都是无限动力汽车配件供应链的公司,有的还负责一部分组装,能差不多了解制造成本。

    光能接收转化器的成本非常高昂,材料采购、制造、装配,再加上缴纳的税-收,大概就在七万到九万人民币之间。

    因为奕星无限动力公司的要求比较高,其他部分的材料、制造、装配成本,肯定在十万人民币以上。

    所以汽车出场的成本,肯定不低于二十万人民币。

    其他部分最昂贵的是蓄能电池和高功率电动机,两者加在一起,就占据其他成本的一半儿。

    如果再考虑到奕星无限动力公司的软设施,比如控制系统软件、汽车内外设计等成本,保守估计成本也能达到三十万人民币。

    这还没有算上研发成本,以及升空的卫星成本。

    所以,无限动力汽车的售价,肯定会非常的昂贵,而高昂售价且制造数量有限的汽车,根本是无法占据市场份额的。

    事实上也是如此。

    奕星无限动力公司早就对汽车售价有过评估,最低售价也不低于一百五十万人民币。

    因为第一批只打算生产一万台,全部售卖,去除掉缴纳税收、销售过程中的费用等等,能回笼超过一百亿人民币资金。

    这就是回本。

    如果想要实现大规模的盈利,就要考虑制造第二批汽车。

    第一批汽车是用来打开市场、打响无限动力汽车名头,并实现研发、制造成本回收的。

    汽车售卖以后,还要考虑到后续保养、维修等问题,需要很多的人工来参与,国内主要城市都要投资建一个专门的技术中心,就需要一系列的投入。

    无限动力汽车销售以后,也必须要有一定的收入。

    能源,也是后续收入的一部分。

    无限动力汽车确实能够一直行驶,但行驶肯定也是要花钱的,而关键就在于光能接收转化器中的空间光能传输设备。

    这台设备布置是接收光能,也添加了监测记录系统,可以把接收到的光能数据,记录到电子系统中。

    电子系统,是无限动力汽车软设施的关键。

    当提出无限动力汽车的概念时,赵奕就交代了汽车电子系统的研发,他还亲自参与其中,做出了电子系统的整体构架。

    作为一家上游的科技研发企业,汽车部件采购、制造都可以交给下游的供应链公司,但软设施一定要掌握在手中,他们所研发的电子系统,不仅仅能够记录接收光能、转化电能的数据,还需要保证随时锁定每一台汽车的位置、及时状态等,另外,还可以应用主控制端的权限,对每一台汽车进行及时的控制。

    这并不是要窥探用户的**,而是保证汽车的技术安全,依靠权限保证车内人员的安全,并提供后续的一系列服务。

    当然,留出‘软设施’服务端口,也是很重要的部分。

    就像是有些手机,拥有封闭的系统一样,拥有了完善的车载服务系统,就可以依靠服务端口,为汽车提供一系列的软服务。

    比如,最直接的音乐服务。

    这些都可以是收费的,也可以变成不收费的,不管后续怎么做,留出端口肯定是正确的。

    现在定下的只有能耗收入,无限动力公司对能耗收入计划,汽车每公里支付在0.1到0.2人民币之间。

    这个能耗成本略高于电动汽车,远远低于燃油汽车。

    但实际上,能源传输相关的收入,暂时也只是个名头而已,因为第一批无限动力汽车,数量是非常有限的。

    一万辆汽车,平均每一辆汽车行驶一万公里,能源传输相关的收入,也不过只有一千万人民币左右,是汽车销售收入的添头而已。

    ——

    在完成了光能接收转化器测试后,合作厂商们的动力高昂,他们对和奕星无限动力公司的合作,态度都变成了‘哪怕是亏本,也必须要保证质量’。

    这个无限动力汽车技术入场的机会,可是花钱都买不到的。

    赵奕邀请合作企业,来参加光能接收转化器的测试,目的也正是希望他们能制造出更好的产品。

    一个月后。

    奕星无限动力公司的控制室,收到了航天局的消息,知道聚能卫星已经划入既定轨道。

    同时,聚能卫星正在慢慢的展开圆翼。

    这个过程需要两个小时左右。

    在完成了圆翼展开以后,聚能卫星就会快速转化太阳能,拥有超过一千千瓦的功率,足以支持内部设备的运作,同时,会开启空间光能传输组建,建立能源传输的通道,空间链接设备组建也会开启。

    航天局的控制室,能直接受到聚能卫星传输的影像,并查看、控制聚能卫星。

    他们会把影像、检测数据都传到奕星无限动力公司的控制室。

    很快。

    赵奕就收到了控制室的消息,聚能卫星运转一切正常,同时也得到了一系列的数据。

    通过一系列的检测数据,可以测算出聚能卫星,最高每小时可以传输1.9乘以10的十二次方焦耳的光能。

    这个数据也就代表,接受端以百分之五十的功率转化电能,也能轻松超过25万千瓦。

    “25万千瓦,比预想的要高出一些!”

    “百分之八十,也是20万千瓦。更何况,光能接收转化器的电能转化率,可远不止百分之五十。”

    “这么多的能源,可以支持一万台的汽车,以中等功率持续运作,第一批生产一万台汽车,还是保守了!”

    赵奕带着思考着看向样车,样车整体充满了科技感,仿佛就是未来科技的产物,是以红色搭配灰色为主色调,后端带有符合动力学的尾翼,车速高过一百迈时,尾翼就会自动展开。

    样车是五人座轿车,方便用户出行使用。

    现在样车大部分已经装配好,只是没有安装核心的光能接收转化器,聚能卫星正式运作,就可以测试光能接收转化器,随后就可以向交通部门,申请上路进行测试。

    样车测试会持续两个月左右,跑过足够多的公里数,收集到足够多的信息,通过相关的审批以后,就可以正式对外销售了。

第六百三十八章 赵奕的个人影响力

    聚能卫星进入正式轨道运作后,奕星无限动力公司的测试组,很快完成了光能接受转化器的测试,测试的数据稍稍有些偏高。

    光能接收转化器的电力供给数据,最初的预计是34kw到38kw,测试得到的数据在43kw左右。

    这个数据是非常重要的。

    汽车的电子控制系统,必须要根据测试结果,也就是光能接收转化器的性能,对于系统的控制端进行数据调整,来保证汽车的动力性能以及相应的安全性。

    换句话说,汽车的性能是要受到限制的,而不是性能越高越好。

    无限动力汽车的光能接收转化器,转化电能的功率,被分为三个档次,第一档是10k,还有一个是被隐藏的功能,让光能接收转化器全功率开启。

    哪怕是全功率开启,43kw的功率似乎也不高。

    可实际上,这个功率已经足够了,关键就在于链接光能接收转化器的充放电变压电池组。

    充放电变压电池组,可以理解为能变换电压、功率的锂电池,电池可以积攒能源,并提供高电压、电流,供给高效能的电机。

    无限动力汽车的后置电机功率高达300kw。

    在没有光能接收转化器输入能源的情况下,放电变压电池也可以供给汽车前后电机,以最高功率运作大概五分钟时间。

    虽然光能接收转化器输入的电能,转化功率相对比较低,但实际上,因为正常的汽车不可能长期以高功率运作,供能端肯定是足够的。

    这个可以举例来做简单理解,比如,正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并不需要一直大马力踩油门,保持常规的速度俩说,只需要轻踩油门,保持固有速度就可以了。

    最耗能的是加速状态,尤其是快加速状态。

    如果只是保持一百多迈的速度,再加上车内空调以及电子设备使用,20千瓦档次的电力供应也是足够的,理论上来说,常规市区使用10千瓦档次都已经够用了。

    光能接收转化器的测试结束,公司马上向郑阳交通管理部门,申请到了样车上路测试。

    一般来说,测试车上路的审批,最少需要一个星期时间以上,但是,奕星无限动力公司,受重视程度明显是不一样的。

    五天后,申请就通过了。

    在申请通过的第二天,无限动力汽车就要进行上路测试,好多知道消息的人都来了。

    比如,李副市长。

    比如,长远汽车制造公司的ceo杜海。

    奕星集团对郑阳市经济发展太重要了,李副市长得知奕星无限动力公司,制造出了第一台样车,并且准备进行上路测试,马上就过来看一看,也摆出个态度表示重视。

    事实上,奕星无限动力公司并没有对外公开消息,给相关部门提交的信息,也只是说是‘新能源汽车’、‘太阳能无限动力汽车’,具体采用什么样的技术,也只是做了简单的说明,因为说明中很具专业性,大部分人一看就头晕眼花。

    李副市长并不知道无限动力的概念,还以为是普通的‘电动汽车’,至于太阳能在哪里,他倒是有些好奇,但也没有去深究。

    长远汽车制造公司的ceo杜海,当然知道无限动力的技术原理,正因为如此,他对于和奕星无限动力的合作,是非常的重视。

    奕星无限动力汽车,第一批制造一万台,长远汽车负责小部件生产、装配,获得的订单数额有两个多亿,再加上奕星无限动力公司,以资金支持长远汽车建造新厂,让他们有了不少赚头。

    现在样车正式进行测试,杜海正想着应该提前订购一辆。

    无限动力啊!

    这个超时代的科技,实在太让人有购买**了。

    很快。

    样车正式上路了。

    样车的测试员名字叫何容华,是个三十岁左右的技术员,为了能担任样车的测试员,他还特别去首都相关机构,考取了测试车驾驶资格。

    赵奕都有些羡慕何容华,他也想驾驶样车上路,可惜,他只能在公司所在区域试试,正式上路是没有资格的,类似的驾驶证件,只能去指定的部门才能考取。

    那太麻烦了!

    样车的第一次测试,赵奕、杜海以及李副市长,开着另外一辆车,在后面慢慢的跟着测试车,路上还有交-警人员跟随保证安全。

    样车顺着既定的路线,在朝着郊区方向的路线上,行驶了大概不到一个小时。

    做在副驾驶位置的李副市长,听着杜海和赵奕谈起测试车,他对无限动力汽车很感兴趣,就问起了汽车的性能数据。

    赵奕做了简单解释,“现在是第一次测试,好多项目还没有进行,但是数据上可以预估。”

    “这辆车开启最大功率,百公里加速应该在2秒到2.3秒之间,普通功率状态,百公里加速在3秒到3.5秒之间,其实可以更快,但安全性很重要。”

    安全,非常重要。

    百公里少一秒的加速,听起来似乎没什么,但百公里三秒和两秒,差距是非常大的。

    那些顶级的跑车,百公里加速能快到一秒完成,但家用轿车的使用环境,和跑车是不一样的,不注意控制加速,很可能就会发生交通事故。

    李副市长听着连连点头,“这应该是普通家用轿车吧?五人座,计划生产多少?“

    “第一批一万台。”

    “只有一万台?”李副市长看着前面的测试车,都有些心动了,“你们这个车,外观真的是很好看,感觉有点像跑车,一点儿也不比跑车差。”

    “对了!”他忽然说道,“你们这个车,什么档次价位?”

    李副市长有心购买一辆,主要是汽车的外观很酷炫,还是常规的家庭用车,买一辆放在家里使用,心情都感觉会好很多。

    赵奕道,“暂时定价180万,还没有完全确定下来。”

    李副市长没说出买车的事情,一百八十万,绝对的豪车档次,可不是普通人买得起的。

    他继续问道,“应该有售卖计划吧?预计能卖掉多少?”

    “第一批一万辆。”赵奕直接说出了数据,随后很有自信的说道,“卖车应该没什么问题。”

    李副市长听罢深吸了一口气。

    豪车,想卖出一万两,可不是容易的事情。

    这是个相当惊人的数据。

    一万辆汽车,每一辆一百八十万,总计就是一百八十个亿,但是看看前面酷炫的汽车,再加上奕星公司的名头,一万两似乎也能卖掉?

    杜海笑道,“李市长,你根本不用担心卖车问题,这个车,我敢说,上市以后,卖出十万辆都不是问题。”

    “为什么?”

    “因为技术!”杜海确定的说道,“无限动力汽车,采用的是太阳能动力,里面可是有超高科技,是从环绕太阳的卫星,直接传输过来的能源。”

    “这个汽车理论上,可以一直行驶,根本不用添加任何能源。”

    “现在说,这个技术,一百八十万,可一点都不贵,我觉得,一千八百万都不贵!”

    李副市长顿时深吸一口气,他没注意过汽车的技术,听到脑子都跟着嗡嗡响,“这么高级?无限动力,真的就是无限动力。”

    “对!”

    赵奕也跟着点头。

    “果然!”

    李副市长惊叹道,“赵院士的手笔就是不一样啊!无限动力,真就是无限动力,有了这个车,我感觉,咱们郑阳未来发展肯定没问题了。”

    他对于技术的东西不关心,科技含量再高、卖出的汽车再多,和他都没有直接关系。

    他反倒是找上了杜海,谈起了长远汽车新厂的招工问题,“我听说你们已经开始招工,还大批量招收高级技工,本地,这种人才还是少的,你们有没有考虑,和本地的学校合作,建个专门的培训专业?就是让年轻人进去,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就到你们公司去工作——”

    李副市长马上和杜海聊了起来,奕星集团是郑阳发展的核心企业,但奕星实在是太过高大上,进入奕星的都是顶尖人才,本地根本没有几个人,有资格进入奕星工作。

    长远汽车就不一样了。

    这样的制造业公司能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提升本地工人的收入,辐射周边带动经济发展。

    ——

    样车的第一次测试,引起了路边人群的围观,因为汽车外形很酷炫,还是一辆奕星出产的汽车,有些路上行驶的汽车,都干脆在旁边跟着。

    这肯定会带来一些安全隐患。

    李副市长干脆打开车窗,朝着旁边汽车、人群招手,大喊着说道,“一定要注意行车安全。”

    但是,没有用。

    跟着的交-警同志,也在说着类似的话,劝旁边的车子注意安全,有的汽车就直接开走了,有的则是抓机会,打开车窗进行拍照。

    无限动力汽车出资赵奕的设计,外观实在是太酷炫了,而且一看就是测试车,旁边还有交警跟着,路上的行人、车主都想着,要拍一张照片顺带炫个朋友圈。

    所以样车测试结束以后,网络上就有很多有关‘无限动力汽车’的讨论,甚至还登上了舆论热搜。

    其实奕星无限动力公司已经很低调,除了最开始说了一下,是制造太阳能汽车外,就没有做过任何的宣传,但样车正式上路测试,酷炫的外形还是引起了大片热议。

    有好多人的评论,除了赞叹汽车的外形,还说起了动力问题,“说好的太阳能汽车呢?怎么看起来像是传统电车?”

    “这个汽车的品牌就叫做无限动力,但是怎么个无限动力啊?连太阳能电池板都没有,难道里面就是个电池组?”

    “应该就是传统的电车?”

    “赵院士不会说假话吧?他那条微博还在,说是太阳能汽车,但是测试车上面,根本就没有电池板!”

    无限动力汽车的技术,已经不是秘密,最少相关圈子的人,都已经知道了消息。

    所以舆论上还是有人,爆出了相关的技术。

    比如,杜海。

    杜海参加了样车的测试,回去以后就看到舆论热议,随后就发表了个微博,说明了无限动力汽车原理,“无限动力汽车,是超高科技的产物,内部光能接收转化器,可以接收环太阳卫星传输的超高强度光能,并内部转化为电能——”

    因为不是奕星的人员,他只是做了简单技术论述,然后微博的下方就遭到了大片质疑。

    “长远汽车ceo?”

    “这家伙是来搞笑的吧?长远汽车都快倒闭了。”

    “不过我听说,长远汽车和奕星无限动力有合作,似乎是负责装配无限动力汽车。”

    “所以他就是来做宣传的?就这么宣传?他说的也太扯了!”

    “虚假宣传啊!”

    “肯定是虚假宣传,给无限动力卖车,是不是有提成啊!”

    看到一大堆质疑的言论,出现在微博下方的时候,杜海都快要被气炸了,他明明是帮助‘科普’了技术,结果却遭到这么多质疑?

    质疑,还是好的,有的干脆说‘长远汽车快倒闭’、‘你马上要丢工作了’、‘你很快就破产了’。

    尼玛!

    真是太气人了!

    杜海感觉自己遭受了传说中的网络-暴-力。

    赵奕也注意到了舆论热议,他则是发了个和样车的合照,然后简单的说了一下生产销售计划,“新车,无限动力,奕星制造。

    新车预计在两个月后正式上市,大家选车就选无限动力!”

    这也是对新车进行宣传,但和杜海得到的反馈完全不同,微博下方都是一片祝福。

    “加油!”

    “奕星的新车肯定会大卖!”

    “我已经准备订购一辆了,为的不是车,为的是赵院士!”

    “赵院士的车肯定要买啊!”

    这是很多人的想法。

    奕星无限动力汽车,造的再差也要买一辆,主要目的不是买车,而是买‘赵院士造的车’。

    这就是赵奕的个人影响力。

    当看到赵奕发布的微博消息后,好多人就打听起买车问题,结果第二天,公司的客服电话被打爆了,有关汽车销售的咨询电话一个接一个。

    赵奕知道消息的时候,也只能很无奈的感叹,“看来,是时候对外公开消息,并提前制定售卖计划了。”

第六百三十九章 是时候开启太空航路了!

    当舆论针对无限动力汽车展开火爆讨论的时候,无限动力汽车公司正在和高端合作企业、部门,进行公开技术相关的讨论。

    时间很快过了五天,一条公告再次引爆了国际舆论。

    空间信息科技公司、高等压缩材料公司、航天局以及奕星无限动力公司,共同发表了有关空间光能传输技术的研发公告--

    “赵院士主导研发出了空间光能传输技术。”

    “这项技术可以把太阳表面的光能,利用空间技术传输到地球,并应用到多种领域。”

    “我们已经制造并发射了环太阳聚能卫星,聚能卫星运转一切正常。”

    “同时,这项技术已经应用到民用汽车领域,用于制造全新的无限动力太阳能汽车。”

    在公告发出短短一个小时,国内外大型媒体全都进行了转载报道,同时国内外舆论被彻底引爆。

    “还真的有空间光能传输技术?可以把太阳表面的光能传到地球?这也太厉害了吧!”

    “我前一段时间就看到类似的说法,好像是一个汽车公司的老总发出来的。”

    “是ceo,不是老总!”

    “我知道,我见到了,我还过去对他展开了抨击,所以我决定这家伙竟然这家伙竟然提出爆料保密技术,就不怕被蹲局-子吗?”

    “没想到这个技术是真的呀!”

    “奕星公司研制的无限动力汽车,使用的就是这项技术吧?”

    “肯定是!”

    “果然是无限动力啊!利用太阳表面的光能,驱动民用汽车,我总感觉有些太浪费。”

    “不过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机会接触到最高科技!”

    国外的舆论也同样在讨论,他们关注的和国内也差不多,都是感慨技术的先进性。

    好多人提出了一个词--

    戴森球!

    “这就是真正的戴森球技术,直接用聚能卫星包裹太阳,源源不断的供给能量!”

    “这才是真正的新能源,以往的新能源真是太弱了啊!”

    “怎么才能买到无限动力汽车呢?据说只在z国上市?”

    “暂时估计买不到!”

    在几方一起发布了空间光能传输技术的公告以后,奕星无限动力公司也发布了单独的公告,是关于最新出品的无限动力汽车。

    “无限动力汽车采用的是光能传输技术,以太阳表面传入光能为能源,你功能转化电能驱动电动机为动力,就可以做到无限动力。”

    “所以,无限动力汽车是一款光能驱动的电动汽车。”

    “无限动力汽车,还要进行一个半月左右的测试,我公司会在持续发布汽车上市相关的动态。”

    奕星无限动力公司发出的消息,没有出乎舆论的意料,但消息发出以后,还是引起了大片的热议。

    之前就有好多人说起,要购买无限动力汽车,但主要都是因为汽车是奕星研发制造的,他们是因为赵奕的参与才购买。

    现在则完全是被无限动力汽车的上技术打动。

    太阳表面的光能传输到地球上的汽车上,技术听起来就非常的高大上,哪怕抛开汽车的性能不谈,只考虑近距离接触这项技术,都有很多人愿意支付大笔的款项。

    有钱人根本不在乎一辆汽车的价格,他们知道汽车再贵也不可能太离谱,都已经下定决心要购买,哪怕是放在家里向朋友炫耀都值得了。

    好多国内外的网友,则直接把无限动力汽车,灌上了‘戴森球汽车’之名,因为空间光能传输技术,似乎就是戴森球技术。

    很快。

    有专业人士对此进行了科普,戴森球技术和空间光能传输是不一样的,主要区别就在于传输的能源。

    戴森球技术是一种利用太阳表面高热高能,实现核聚变反应的技术,而空间光能传输,纯粹就是传输光能,而不是进行核-反应再传输。

    虽然技术角度分析来说,空间光能传输相对低端一些,但大部分人都认为一点儿也不差于戴森球技术,因为空间光能传输已经可以应用在民用汽车,显然已经不比戴森球差了。

    从技术应用扩展的角度去思考,能应在民用汽车领域,未来就肯定能应用在其他交通工具上,比如轮船、火车,甚至是飞机,也包括太空中的卫星、空间站,更甚至,与未来能用在制造发电站上。

    这种技术扩展的畅想引起了全球效应,金融市场的第一反应就是,原油天然气指数迎来暴跌。

    国际各大汽车厂商的股价也跟着暴跌,尤其是传统的燃油汽车厂商,股价更是跌跌不休,连一点缓和的意思都没有。

    好多相关的机构也不再看好燃油汽车。

    这主要是因为新能源汽车概念的崛起,国际在禁止燃油汽车上早已经有了共识。

    之前的新能源电动汽车有很多的缺点,依旧被各个国家大力推广,而空间光能传输技术、无限动力汽车,更是给了传统燃油汽车致命一击。

    空间光能传输技术,可以说是补足了电动汽车的缺陷。

    这并不是说电动汽车公司不受影响。

    比如,国际最火爆的电动汽车公司,股价本来就已经虚高,随着汽车行业股价下跌,他们的股价一个星期内,就下跌了近百分之五十,市值直接被腰斩,比一些传统的燃油汽车公司,下跌的幅度还要大。

    这主要是因为电池行业都受到了重大影响。

    最新科技带来的金融效应,有的行业大跌跌,就有行业会大涨。

    比如,太阳能电池板公司。

    比如,硅材料。

    前者是增长的关键行业,市场预计未来对太阳能电池需求会大大增加,硅材料也迎来了上涨,只不过上涨的幅度有限,主要是因为硅元素太普遍,无论是单晶硅还是多晶硅,主要成本在于提取制造,而不是材料有多高的价值。

    ——

    在无限动力汽车相关的技术公开以后,奕星无限动力公司要解决的就是销售问题了。

    这也根本不算问题。

    看看舆论的反应就知道,只是第一批一万辆汽车,上市的当天就能销售一空。

    奕星无限动力公司才刚组建销售部门,部门里就只有十几个人,其中几个还是技术员。

    销售部门召开了会议,决定还是以网络订购为主,他们要制作相关的销售页面,并在特定时间开放订购。

    赵奕交代好了后续工作,就乘车去了首都参加会议,他要参加的是有关空间光能传输的技术会议。

    上级部门对于空间光能传输技术非常重视。

    奕星无限动力公司已经做出了接收转化端成品,无限动力汽车采用的光能接收转化器,可以提供源源不断超过四十千瓦的电能。

    这是非常需要重视的东西。

    光能接收转化器的重量在三百公斤左右,就能够提供超过四十千瓦的电能,最主要是不用供给原料,电能就会源源不断的输出。

    要知道,空间站的太阳能电池板,平均转化电能的功率也不过一百多千瓦。

    显然。

    这项技术未来应用会非常的广泛,但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最大的限制还是电能转化功率的问题。

    高层直接问起了功率问题。

    如果能够解决电能转化功率的问题,就可以把相关的技术,应用在需要高功率的飞机或者其他领域。

    赵奕摇头说道,“想要把这个技术应用在航空领域,根本是不现实的,因为聚能卫星传输的功能是有限的,哪怕转化率足够高,也无法奢侈到供给需要高功率的飞机使用。”

    “另外,需要高速运作的飞行器,也很难用电动机来推动,最少现有技术并不支持。”

    “不过,这里我主要说一点,就是功率转化的问题。”

    赵奕站了起来,表示对问题的重视,“在功率转化上,技术并不存在难题,难以突破的是制造工艺。”

    “我们的光能接收转化器,主要制作成本就在硅片上。”

    “压缩的单晶硅熔点超过七千摄氏度,强度和韧性都有大大提升,我们的合作厂商无法把这种材料,切割成理想中的薄片。”

    “所以,我们所制造出来的转化器,内部的单晶硅并没有发挥出最大的转化效能。”

    “现在我们的压缩材料技术,已经远远的高出了制造技术,所以我建议,应该考虑扩大高等压缩材料公司,让相关结构材料的生产规模化,并把资源向民用制造领域倾斜。”

    “比如,用压缩材料生产加工性能更高的车床——”

    赵奕连续说了很多,内容大多数和制造有关,他说的都是事实,引起了其他参会人员的肯定。

    高等压缩材料公司制造出来的压缩金属,无论熔点还是强度,韧性都大大提升。

    这种材料放在制造领域,不可能完全发挥作用,因为相关的制造技术,依旧没有获得提升。

    能够加工压缩材料的,只有更高端的压缩材料。

    比如,切割。

    普通的切割车床去切割高强度压缩的金属材料,很可能会直接损坏,而相应的加工好多都需要人工操作。

    这就导致制造出的产品,根本无法发挥全部功效。

    光能接受转化器内部的硅片就是如此,硅片制造出来以后,表面明显是凹凸不平,有的地方甚至有人工切割的痕迹,而且厚度根本不达标,比设计厚了三倍以上。

    如果有相应的制造技术,光能接受转化器的重量,就能从三百公斤降低到两百公斤,同时,转化效能还能够继续提升。

    高层组织的技术会议,就只针对技术去讨论,牵扯到保密性质的压缩材料制造,真正要做出相关决策,肯定还需要几轮会议。

    在相关的会议结束以后,赵奕带着奕星团队的人,就和几家合作的高端企业部门,商谈第二座聚能卫星制造的问题。

    之前制造第一座聚能卫星的时候,就已经讨论过第二座制造问题,讨论都是成本和技术。

    因为已经支付了大笔的技术、专利费用,制造第二座举行卫星,只需要支付两亿人民币的费用,分别支付给空间信息科技公司和航天局。

    专利技术费用大大降低,也就让聚能卫星的成本大大降低。

    其他核心成本就是材料和发射,材料的问题还是要看高层决策,高等压缩材料公司扩大规模,就肯定能够大大的降低成本,而不是每一次大批量制造材料,都像是做实验一样。

    另外,就是发射成本了。

    聚能卫星的发射成本,最主要还是摆脱地球引力,需要借助于空间站上的z波装置。

    空间站上的z波装置,每一次使用都需要填充能源。

    这个过程非常复杂,成本也高到令人作舌。

    所以赵奕想到了原本计划中的‘发射高功率z波卫星’。

    聚能卫星已经处在运作状态,就可以进行下一步发射高功率z波卫星,建立太空航道的计划了。

    现在已经没有了技术难关,制造上没有任何问题,借助航天局主要还是地面发射,要使用大型的反重力推进器。

    在和航天局进行商谈前,赵奕已经做了详细的计算。

    他们说要制造的高功率z波卫星,需求的电能功率在一千五百千瓦以上,一发z波就能建立从四百公里左右太空,一直通往火星或太阳表面的太空穿梭航道,路程长度在一亿三千万公里到两亿公里之间。

    同时,每一次使用前积攒能量的时间低于半个月。

    如果功率能达到1800千瓦,蓄能时间就能降低到一个星期,可以称得上‘能够支持频繁使用’。

    z波技术已经成熟。

    而转化一千五百万功率电能的光能接收转化器,差不多就是把汽车上的转化器,扩大三十倍以上的体积,重量大概在十吨左右。

    如果压缩材料技术应用在制造领域,能制造出切割更精细的硅片,电能转化率大大提升,那么光能接收转化器的体积,就能缩小到低于‘十五倍’,重量大概六吨就足够了。

    现在,建立高功率z波卫星技术已经成熟,是时候开启太空航路了。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0579/ 第一时间欣赏规则系学霸最新章节! 作者:不吃小南瓜所写的《规则系学霸》为转载作品,规则系学霸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规则系学霸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规则系学霸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规则系学霸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规则系学霸介绍:
【已知,校花林晓晴能搬动八十斤重物,问林晓晴同学的臂力是多少?】答:左臂49斤,右臂67斤。【已知,一加一等于二,问491乘以709的结果是?】答:348119。其他人的逻辑是推导;我的逻辑是因果。再困难的问题被提出时,答案已经显而易见。过程?抱歉,结果才重要!规则系学霸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规则系学霸,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规则系学霸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