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重生乡村文艺生活TXT下载重生乡村文艺生活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重生乡村文艺生活全文阅读

作者:坐望敬亭     重生乡村文艺生活txt下载     重生乡村文艺生活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34章 高标准的人才宿舍

    刘四叔最近着实有些忙,养鸡场刚建完,韩屯又开始弄什么人才宿舍。

    听这名就洋气,只有人才才能住上的宿舍。等以看到何平给他画的图纸,刘四叔心里莫名的升起一股羡慕嫉妒恨的情绪,真他娘的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这哪是宿舍啊?这不赶上招待所了么?

    人才宿舍的选址在大队部旁边的空地上,占地面积1500平米,把队部东边的空地全给占上了。这年头不像后世,批块宅基地就是大队长或者书记一句话的事。

    何平给刘四叔的图纸是他自己画的,整个人才宿舍的建筑面积2000平米,一字型排开上下两层的二层小楼。规划了十六间单人宿舍,十六间双人宿舍;一间食堂兼厨房、一间读书室、一间活动室以及两间大教室。

    单人宿舍套内面积四十平米,是个套间。南向的客厅和卧室,还有单独的卫生间和淋浴设施。房间里配备了单人床、书柜书桌、衣柜、晾衣架、茶几和椅子,设施要按后世的标准不能算好,但这年代就这么个条件,突出一个宽敞;

    双人宿舍套内面积也是五十平米,配置与担任宿舍相同,无非是数量不一样;

    食堂的标准是100人同时就餐,厨房设置也是如此;

    读书室则是何平跟公社邮局联系的把国内数得着的发行量较大的杂志、报纸都订阅了一份,还采购了几百册图书;

    活动室则是配备了乒乓球案,能采购到的室内运动设施比较少,只能先对付;

    教室则是为夜校准备的,何平计划今年入冬农闲的时候,就把夜校给开起来,省的入冬之后队里那些闲的蛋疼的社员再起什么幺蛾子。

    土建部分有刘四叔和社员们负责,何平基本不用怎么操心,偶尔去盯一下就可以了。

    但装饰装修的部分可让他操碎了心,为了把这个人才宿舍尽可能的建造的高端一点,何平差点把腿给跑断了。

    别的不提,单单一个卫生洁具和淋浴设施就让他求爷爷告奶奶跑县城、营城好几趟,最后都求到了奉城的秦拥军那里,才把这点东西凑齐,这些玩意在这个年代来说还是太金贵了。

    何平对人才宿舍巨大的投入也让队里社员们产生了一些非议,总共也没几个外来人,建那么老大个宿舍,比城里的招待所修的都好,还花了养鸡场那么多钱。

    一开始何平并没有在意队里的这些流言蜚语,但几天下来,这种情况非但没有减轻,反而传的越来越凶,何平只好找老队长召集队里社员给大家开了个会。

    “我知道大家都对修建人才宿舍这事有些异议。我今天把大家召集过来不是来征求你们的意见,而是告诉你们修建人才宿舍的意义在哪里。

    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社会要发展靠的是什么?”

    底下无人作答。

    何平停顿了几秒,自顾自的回答道:“人才,只有人才才能带领我们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

    “这话说的不对,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要发展也要靠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底下有社员提出了反对。

    “说的没错。我们的发展要靠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但那是大的概念。工人阶级,什么样的工人阶级?全国工人那么多,大家都领导了吗?真正带头的还不是那些出类拔萃的人才吗?

    对于这样的人才,在国营单位会提拔当干部、涨工资,在我们韩屯能给人家什么?分两亩地吗?”

    何平的玩笑让底下的众人哄笑,哪个人才会稀罕你那两亩地。

    “分地肯定不行,那怎么办?很简单。

    一,给钱,给能够让他们满意的薪资待遇,别说什么国营单位、政|府机关,在我这干一年顶在别的地方干三年五年,我就问你,是你你干不干?

    二,待的舒心,在我们这里你可以享受到在别处享受不到的优待。无论衣食住行,只要我们的能力所及,就要尽一些努力去满足他们的日常需求。大家不要觉得我现在定的人才宿舍的标准很高,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们,以后的标准会比现在还要高。

    你们要记住一句话,发展要靠人才,只有有了人才,我们才能发展起来,才能像去年那样一麻袋一麻袋的分红。大家不要在意眼前的这一点付出,这些人才能够回馈给我们的要远比我们付出的多得多。

    我希望大家不要对这件事情有情绪,如果实在想不开可以过来找我谈,实在谈不明白你们可以到我这里来退股。

    韩屯的主我做不了,但养鸡场、养猪场的主我是能做的。好了,我的话就讲到这里,可能有说的不好听的地方,大伙多担待。我就一个想法,把韩屯的发展搞上去,让大伙都过上好日子。”

    何平的一番讲话软硬兼施,队里绝大多数人都理解了他的思路,但还是有一小撮人有些腹诽。

    老队长今天罕见的没有多说话,何平的有些观念他不太理解,但他知道何平的初衷是为韩屯好,所以即便他不理解,但还是站了出来为何平背书。

    “好了,回去都好好琢磨琢磨何平说的话。想想咱们今天的好日子都是靠什么得来的,千万不要忘本。”

    老队长意有所指的叮嘱了大家一句之后,便解散了众人。

    其实不仅是在韩屯内部,韩屯这两个月大兴土木的事,在周围大队同样也是闹的沸沸扬扬。

    去年都传扬韩屯一家分了好几千块钱,周围大队的人只是在偶尔接触感觉韩屯人出手阔绰了不少,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感受。

    等到韩屯养鸡场扩建后,队里不少人家都盖起了新房子,这些人才真切的感受到韩屯的变化。

    尤其是那些跟韩屯社员有亲戚的,借着串亲戚的功夫看了两眼韩屯正在盖的房子,回去之后就睡不着觉了。

    都是一样土里刨食的庄稼户,做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捏?

    不少周围大队心思活泛的人家都动起了心思,有想在韩屯找活计的,有想跟韩屯攀亲家的,还有想学韩屯搞养殖的,不一而足。

第35章 再次采访

    同样睡不着觉的还有老队长,人才宿舍的事他可以由着何平,毕竟是为了韩屯的发展嘛。

    可要说这队里社员们赚到钱了盖房子这事,他作为队长本该是高兴的,但看着队里好几家房子都朝着何平家的样式使劲,他就有点难受了。

    人和人能比么?

    何平是靠脑袋瓜子和笔杆子赚钱的主儿,家里收拾成那样,说好听点叫眼亮,说难听点那就是小资。

    队里人要都照这个方向发展下去,他倒不是担心房子,而是担心这股享乐的风气要是起来了,可咋整啊?

    所以这两天老队长看何平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烟袋锅总是蠢蠢欲动。

    何平哪能感受不到空气中微妙的变化啊,这几天异常的低调且朴实,钻进养猪场都不出来。

    赶上周末了,就去女朋友家参加一下读书会,享受一下众人的崇拜和吹捧,小日子美滋滋的。

    七月末的一天,何平正在养猪场跟郭文兴聊进母猪的事,老队长推开了养猪场的大门,身后还跟着几个人。

    “啥事啊,老队长?”

    老队长最近看何平很不爽,耷拉着脸说道:“你的老朋友又来了。”

    老朋友?

    何平朝老队长身后看去,这不是上次采访过他的地区日报的两位记者吗?

    “哎呦,我说今天门口怎么喜鹊老在树上叫喳喳呢,敢情是您二位要过来啊!孙记者、张记者,好久不见了。”

    何平喜笑颜开的说了场面话,孙、张两位记者一看,果然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原来的味道。

    “何平同志,好久不见了。”孙志民跟何平握了个手。

    距离上次采访何平已经过去了近一年时间,孙志民察觉出了何平的一些变化。

    他似乎变得更世故了,但眼神里的清澈还是一如既往。脸上的风尘更重了些,也更朴实了些,看来这一年他应该更加适应了韩屯的生活。

    寒暄一阵之后,何平把几人领到了自己家里,还是院子里的凉亭,几人落座,桌上沏了几杯茶。

    “真快啊,一晃一年过去了。”孙志民感叹了一句。

    “是啊,过的真快,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何平附和道。

    “我们这次过来主要是因为你的新作品《福贵》的事,四月份发表在《人民文学》青年作家专号上,六月份出版。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风靡国内。只要是文学爱好者,基本人手一份。这样的成绩真是让人惊叹啊!”

    孙志民述说着《福贵》在国内引起的波澜,脸上充满了赞叹。

    去年他采访何平的时候,他还只是一个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采访他更多的还是因为他本人扎根农村的事迹,而不是出于对作品和作家本人的追捧。

    今年不一样了,《福贵》畅销国内,无论是在文学圈子里还是在文学爱好者当中,都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

    他在得知这个消息后,第一时间就向主编申请了再次采访何平,但不知出于何种原因,主编拖了将近半个月的时间才同意他的采访申请。

    “您就别捧我了,一部书能不能受到大众欢迎,很多时候我们作者是无从揣度的,只能说是读者朋友们赏脸了。”

    “太谦虚了。最近这段时间《福贵》可一直都是我的床头读物,作为一个反复看了三四遍的读者,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跟你说,《福贵》是可以载入国内文学史册的长篇小说。”

    孙志民的话是发自肺腑的,《福贵》的发表和出版改变了他对何平的固有看法,他真正把何平看成了一名有使命感、有追求、有理想的文学创作者。

    “您太客气了。”

    “能说说你创作《福贵》这部小说的初衷吗?”孙志明问出了自己的第一个问题,采访算是正式开始了。

    “这个说来话长了。”何平整理了一下思路,“您应该知道我第一部小说是在《当代》上发表的,叫做《灵与肉》。今年年初的时候我接到了谢晋导演的电话……”

    “谢晋导演?拍电影的那个吗?”孙志民打断道。

    “对,是谢晋导演。他看中了《灵与肉》这篇小说,打算改编成电影,并且邀请我参与到剧本的改编创作当中来。于是我就去了沪上,跟沪影厂的李准老师一起完成了《灵与肉》的剧本改编工作,哦,对了,现在应该叫《牧马人》才对。”

    孙志民没想到何平的小说居然会被大名鼎鼎的谢晋导演相中改编成电影,“不过这跟《福贵》的创作有什么关系呢?”

    “本来《牧马人》的剧本改编非常顺利,只是我在沪上一次外出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事。”

    “什么事?”

    “当时我跟一位女性朋友到沪上很有名的一家法餐厅吃饭,吃完饭出来天已经黑了,很不幸我们遇到了不法分子,他们本来是打算抢劫的,但这一伙不法分子见我那位女性朋友长相漂亮就动了邪念,想要实施犯罪。为了保护我和我朋友的人身安全,我不得不采取了反击措施,用匕首刺伤了两名不法分子,然后拉着我朋友逃跑,直到跑到了安全的地方才得救。”

    孙志民没想到何平居然还有这样的遭遇,“沪上居然这么乱?”

    “只能说是凑巧了。”何平不想把前因后果说的太详细,这段经历对他来说并不愉快。

    “那后来呢?”

    “后来我们跑回了餐厅,厨师们见义勇为帮助我们抓住了不法分子,不过其中一个被我刺伤的歹徒在送医过程中不幸身亡了。”

    “啊!”这个结果出乎了孙志民的预料,居然还闹出了人命官司。

    “我当时的反应也和你一样,居然出了人命,在派出所的那一整晚我都是提心吊胆的。”何平苦笑着说道。

    “应该没事吧?否则你也不可能坐在我对面。”孙志民反应过来,何平肯定是没有事的。

    “公an同志在调查清楚之后第一时间就恢复了我的自由,那一伙犯罪分子手上不仅有抢劫案,还有强|奸案和命案。换句话说,如果那天我没有反抗,那么后果简直不敢想象。”何平心有余悸道。

第36章 围观宿舍

    孙志民也被这样的结果惊到了,“居然这么恶劣?”

    “索性结果是好的。”何平笑了笑,“不过这件事虽然过去了,但我脑海中却总是会想起那个被我刺伤的歹徒临死时候的眼神,一度让我寝食难安,心中总有一股愤懑和抑郁不得发泄。

    于是我决定用纸和笔来发泄,我决定写一部小说,让主人公受尽人间疾苦,身边挚爱一个一个的离他而去,而他却孑然一身,孤独终老。”

    孙志民没有理解何平的理念,“为什么要这么写?”

    何平停顿了一会儿,“大概是人性中的那一点善念在作祟吧,到底是一条生命,我心中的负罪感总还是抹不去的。我大概是把福贵当成了我,现实之中无论是理性还是法律都赋予了我不受谴责和责罚的权利,但我自身的善念却在不停的鞭挞着我的灵魂,所以我才会把《福贵》写成了这个样子。”

    何平的话三分真七分假,语气真诚,带着些许的哀伤,凉亭内的气氛一时有些凝重。

    孙志民安慰道:“这件事情不怪你,你只是迫于无奈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

    “我知道。”

    话题完全打开,何平又跟孙志民聊了许多,包括他后来去京城投稿的事和遇到的那些人。

    孙志民感叹道:“你这一趟旅程真是太有传奇色彩了。”

    “还好吧,都是因缘际会。”

    两人聊了两个多小时,一旁的张蕾听得津津有味,直到孙志民起身才反应过来。

    “好了,今天这一趟采访就到这里吧,实在是太有意思了。”孙志民脸上挂着笑容,对今天的采访满意极了,情节生动曲折、内容丰富有趣,写小说都不敢这么写,他相信稿子出来一定会引起读者的兴趣的。

    “再见,孙记者、张记者!”何平站在村口送别了两位来采访的记者。

    何平送走了采访的两位记者,往人才宿舍走了过去。

    现在人才宿舍的土建施工已经全部完成,主要在做的是内部的装饰装修和家具的定制。

    “快看,快看!这个房间好大啊,这墙面好白啊!”

    “你们来看这个,这个跟老师家的厕所一样。”

    “这个是干什么的呀?你们谁知道?”

    何平进了走廊就听见了几个叽叽喳喳的声音,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他往里走去,看到了几个年轻人。

    带头的是洪旗,他后面的那几个是都是跟着老师来韩屯驻场的学生。

    “何平哥!”洪旗一见到何平,打了声招呼,他身后的学生们都知道何平是养鸡场的场长,同时也是非常有名的作家,有些拘谨的跟何平打了声招呼。

    “过来看宿舍?”何平脸上带着笑容。

    “嗯。”学生们不好意思的点点头。

    “多过来看看好,先在心里相中个位置,等投入使用了可得第一时间来抢。”

    学生们闻言有些意外,“何场长,我们也可以住吗?”

    “当然可以了。你们都是来给我们韩屯提供帮助的人才,当然可以住。不过你们肯定跟洪旗不一样,他是我们养鸡场的员工,可以一直在这里住。你们只能在驻场的时候可以住过来。”

    何平的话说完,洪旗微不可察的挺了一下胸,学生们则兴高采烈的插话道:“原来我们也可以住啊,还以为只有你们养鸡场的人才能住呢。”

    “这么好的宿舍,来了我都不想走了。”

    ……

    何平看着学生们的表现一脸的笑模样,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可惜只能驻场的时候住。”学生们正兴奋的讨论着这件事,突然有个学生有些惋惜的说道。

    都没用何平引导,另外一个学生便说道:“想住你可以来韩屯上班嘛,养鸡场现在正缺人。”

    何平欣慰的点点头,孺子可教!

    “嘿嘿!”最开始说话的那学生光笑不说话,让人猜不透心思。

    像洪旗这样有能够舍下分配工作的魄力的学生毕竟是极少数,眼前的学生们即便是受到韩屯的一些外在条件的诱惑,可他们耳濡目染的习惯还是束缚住了他们的眼界和手脚。

    何平对这种情况不着急,这才哪到哪,韩屯的好你们才刚刚见识到了一点点,以后会让你们慢慢见识的。

    “刚才谁问的这个东西是什么?”何平指着卫生间里的花洒问道。

    “我。”

    “这个叫做花洒,是用来洗澡的。你们在养鸡场、养猪场工作了一天,身上埋了吧汰的,回来之后就可以站在这个位置,把这个花洒这么一掰,就可以出水洗澡了,来回掰动这个开关还可以调节水温。”

    何平给学生们演示花洒的用法,学生们好奇的看着。

    这个年头家里能用上花洒的,家里绝对是中高级干部家庭,眼前的这些学生里还没有这样的。

    为了给人才宿舍搞定卫生间和淋浴设施,何平可是没少想办法。求爷爷告奶奶的把东西整来了,又是打井又是铺管道又是在屋顶搞水箱,总算是把人才宿舍的给排水工程给搞定了。

    这年头在农村想搞个想要的工程真是太不容易了,啥啥条件都不具备,只能硬着头皮莽。

    “这可以咱们泡池子方便多了。”学生们围着花洒打转,跃跃欲试。

    可惜现在正在装修中,一切都还没就位。电还没通,水泵用不了,宿舍现在根本没有水。

    “等过几天就好了。供电所那边都联系好了,过几天过来给咱们拉线。到时候水泵能用了,你们住进来之后,晚上下班了,厨房正好做饭烧水,那个点洗澡刚刚好。”

    一个人才宿舍的用电量都快赶上整个韩屯的了,再加上养鸡场现在规模太大,以后用电的地方会越来越多。

    为了这事何平专程去未来老丈人那请托,还好供电局的领导给面子。即便这样,何平一核算韩屯仍然需要花费三千多块来完善他们的电力系统,毕竟人家供电局可不会把电线驾到家门口。

    幸好何平去年把养鸡场的利润分配的明明白白,养鸡场的建造花的是去年预留的15%利润,而人才宿舍的建造以及电力系统的改造花的是去年预留的5%基建资金。不过基建基金的开支目前已经超支了,只好从养鸡场预支了一部分钱。

第37章 继承GM的光荣传统

    “诶,洪旗!”几个学生看完人才宿舍,走在回养鸡场的路上,一个学生叫了一声洪旗。

    “啥事?”

    “你以后真打算就待在韩屯这么个小地方了?”

    对于同学的问题,洪旗早在心里想过八百遍了,他确定的不能再确定,“嗯,就留在这了。”

    “留在这有啥好的,虽说他们这以后可能住的好点,吃的也挺好。但我们以后毕业分配的都是政|府机关和国营单位,不比他们这好吗?跟你一届的学长们写信回来说他们的单位都可好了,那些分到大厂子里的,厂子里有电影院、理发店、菜市场、学校,要啥有啥,在那里工作一辈子都保靠了,不比你在养鸡场强?”

    洪旗是今年7月份毕业的,他身边的这几个同学都是比他小一届的学生。跟他一届的同学除了他之外基本都分到政|府机关和国营单位了。

    这个同学说的这个情况他也知道,是他们班的班长,分配到了锦西化工厂,辽西一带数一数二的国营大厂,厂里的配套设施确实要比养鸡场这好很多。

    “他们厂子里的配套设施确实要比养鸡场这里齐全,甚至养鸡场现在都不能跟他们比。但是你们想过没有,他们要享受厂里的这些设施,可不是平白来的。除了凭票之外,还需要凭你的职级和钱。哪像韩屯这里,根本不用那些繁琐的东西,只要他们有,只要我们需要,那我们就可以随便用。”

    有同学赞同洪旗的话,但刚才出声的那个同学还是不服气,“那能比么,无论是花钱也好、凭票也好,我们总归是能享受到的。韩屯这地方,你即便是有钱也享受不到啊!”

    洪旗也承认这一点,“你说的对。但我相信韩屯的设施肯定会越来越全的,我对何平哥有信心。”

    那位同学而见洪旗承认的爽快,一时也不知道该怎么接下去。

    另一位同学问道:“洪旗,既然条件差这么多,那你留在这到底为什么呀?”

    洪旗嘴角微微一挑,等的就是这句话,他可不能辜负何平哥的一番教导。

    “因为钱啊!”

    “什么意思?”同学们问道。

    “我在这里,基本工资起薪就是六十块钱,干一个月顶我进工厂干三个月的,而且以后每年都会调薪。”

    “啥?六十块钱?”同学们不敢置信的看着洪旗。

    这年头刚进厂的青工,工资也就是在二十块钱左右。工作了十几二十年的工人工资基本在四十块左右,六十块的工资已经快赶上一些工作了三十年的老师傅了。

    虽说跟厂子里那些七级工、八级工比不了,但也绝对要算得上收入最高的那一拨人里了。

    要知道洪旗可是刚刚参加工作啊,他从毕业到养鸡场还没到一个月呢。大家都是一起过来的,他们还只是拿着一天五毛钱的补助而已。

    “洪旗,那你要是在这里工作个三五年之后,工资能达到多少啊?”

    “何平哥说普调是每年涨10%,升职的话就是50%,还有就是年底分红。对了,我说的都是基本工资,我们还有岗位工资和年功工资。”

    “那你明年工资就是66块钱。”有同学扒拉着手指头给洪旗算账,“那这个年底分红能有多少钱啊?”

    “你算的不对,明年这个时候如果算上岗位工资和年功工资,我已经每月有个七十六块钱的工资了。分红的话今年不知道,反正去年韩屯每户是分了一千多块。何平哥说了,我们技术人员的年底分红就按照每户奖金发放。”

    “一千多块?”同学们听到这个数字呼吸一滞,结结巴巴的问道:“那这么说你这……一年下来怎么也有两……千块钱了?”

    洪旗算了一下,“今年养鸡场比去年规模扩大了不少,不过见效益还要等上秋,估计比去年强的有限,分红的话两千多块钱应该有了吧。”

    同学们倒吸一口凉气,“光分红就两千多块钱?”

    “对啊!”洪旗咧嘴一笑,“这还没算我们的满勤奖金、高温补贴、伙食补贴、交通补贴、被服补贴这些。我们加班除了有加班费之外,满一定时间还有加班奖金。另外还有技术贡献奖金,这个不是每个月都有,只有提供一定技术价值的员工才会有这个奖金,起步就是一千块钱,上不封顶。”

    洪旗掰着手指头给同学们数着他的工资构成,越说周围的声音越小,直至完全沉默。

    他扒拉手指头算完发现身边没了动静,再一抬头,同学们都是一脸羡慕嫉妒恨的表情看着他。

    他明知故问:“怎么了?”

    “你还有脸问怎么了?太欺负人了。”

    “咋欺负人了,这是从哪说起呢?”洪旗一脸懵的问道。

    “凭啥你小子挣这么多钱,我们进国营单位一个月才挣二三十块钱。”

    洪旗哈哈一笑,“你们要羡慕的话也可以过来啊!”

    有两个同学二话没说大叫道:“来,必须来,谁不来谁是傻子。”

    其他几个人的脸上露出挣扎的神色,内心天人交战。

    洪旗心中一喜,总算没有辜负何平哥的期望。他可是答应自己了,如果自己能够给他忽悠过来几个人,那他就给自己提个小组长,忽悠来的这几个人以后就都算是自己的手下了。

    他笑眯眯的看着群情激昂的同学们,这都是以后的好下属啊!

    “你们可得考虑清楚,我们养鸡场毕竟只是个队办企业,跟国营单位还是有区别的。要是忙起来那可是没白天没黑夜的,辛苦的很。”洪旗提醒道。

    “辛苦怕什么,一年下来挣好几千块钱,顶我爸妈半辈子的收入了,哪怕就是干个三五年也行啊。”

    现在的人思想保守是不假,但并不傻,在养鸡场干了几年就能顶上别人干一辈子,这种好事哪里去找啊!

    画饼这种事,洪旗跟何平学到了精髓。虽然他现在连第一个月的工资都没有在养鸡场领到,但是不耽误他爱场如家,为养鸡场贡献自己的力量。

    洪旗相信养鸡场的发展一定会比自己想象的发展的要好,他给同学们说的这些待遇只会高不会低。

第38章 曾祖代鸡的隐患

    洪旗从毕业来到养鸡场还不到一个月,但他跟养鸡场接触却是从一年多前开始的,眼看着韩屯养鸡场在何平的带领下从一个乡下的队办养鸡场逐渐成为一个规模庞大到足以比肩国内任何同行的养殖基地,他对养鸡场或者说对何平怎么会没有信心呢。

    他更清楚的是,如果按照现在的速度发展下去,那么未来韩屯的发展将不可限量,而自己作为最早一批加入韩屯的技术人员,能够享受到的福利待遇一定会远超过如今的水平。

    洪旗心里的这些想法是他在来到韩屯这半个月多来慢慢呈现出来的,不光有他自己的想法,还包括了他跟社员们平日里的沟通,以及养鸡场的技术顾问郭教授的聊天。

    第一次见到郭教授,洪旗真感觉有些魔幻,一个堂堂东北农学院的教授跑到韩屯这个生产大队来给队办养猪场当技术顾问,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何平为养猪场的发展所倾注的心力,以及养猪场未来的发展潜力。

    所以他对未来韩屯养殖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一期养鸡场的建造已经完成了一个多月了,小鸡的孵化工作也走上了正轨,在一起养鸡场的西南角,有一片五百多平的独栋建筑,这里是农学院老师和学生们最常待的地方之一。

    何平从外面进来,“这两天孵化的怎么样?”

    “还可以,都挺正常。”说话的是许海山,现在养鸡场的孵化工作是他在主抓。

    “那就好。”

    养鸡场的孵化不能工作落下,不光是新建成的鸡舍需要填满,先前很多的蛋鸡也过了产蛋量的巅峰期,在不久的将来一期养鸡场必然会迎来一次更新潮,想把整个规划的三期养鸡场都填满,养鸡场的孵化工作至少要持续一年多的时间。

    现在不算农学院的老师和学生们,每天在孵化室帮忙的社员就有四个人,比之以前不可同日而语了。

    “许老师,上次我跟您咨询的事您打听的怎么样了?”

    养鸡场现在的饲养的都是本地蛋鸡品种,自79年开始到现在已经孵化了第四代,本地蛋鸡的缺陷也逐渐显露,养鸡场自己繁殖的蛋鸡自第三代开始产蛋量较之前两代已经有了小幅度的下滑。

    这件事多亏了洪旗,这小子从跟许海山来养鸡场帮忙的时候就一直在做这方面的统计,直到他从学校毕业来到养鸡场工作,交给何平的第一份工作成果就是他一年多来统计的蛋鸡产量曲线图。

    从图表上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韩屯养鸡场的蛋鸡产量呈缓慢的下滑趋势。

    “问题还是出在你们养鸡场的父母代鸡身上,这是先天的劣势,没有什么好办法。我托人给你打听了一下,这件事还得落在东北农学院身上。”

    “什么意思?”

    许海山露出笑容,“你还不知道吧?东北农学院这两年刚杂交出一种蛋鸡——滨白42,是东北农学院利用引进素材育成的两系配套杂交鸡,据说是目前滨白鸡系列中产蛋性能最好的高产蛋鸡,更加适合我们东北地区的寒冷气候。”

    何平两手一拍,“这扯不扯,你看这事闹的,早知道上次进猪的时候就把这事给办了。”

    许海山笑道:“现在也不晚,有郭教授这个老熟人在,你们引进新蛋鸡根本不成问题。”

    “那倒是,嘿嘿!”

    “那我们养鸡场的建设还不能停下来啊,总不能让本地蛋鸡和滨白鸡混养。”

    “要是农户小规模养殖,混养是没什么问题的,但你们是大规模养殖,混养肯定不行。”

    “唉,这事真是怪我了。要是早发现这件事就好了,现在还得费二遍事。”何平有些自责的说道。

    本来他还打算等过一段时间再把二期养鸡场的建设提上日程,现在看来养鸡场的建设根本不能停。

    “跟你有什么关系,你又不懂这些东西,想不到很正常,这事谁都不能怪,你们养鸡场的技术力量毕竟有限。”许海山开解道。

    “说到这还得感谢许老师你,要不是你一开始就让洪旗做这个统计,恐怕到现在我还傻呵呵的啥也不知道呢。”

    “来你们韩屯这么多次,也没少受你们的照顾,这不是我应该做的嘛。”

    两句好话不足以代表何平心中的感谢,他心里都想好了,对于在这件事上做出了贡献的许海山和洪旗都要给出奖励。

    如果他们毫不知情的继续孵化第四代鸡,那么未来一段时间很有可能会导致养鸡场以后的产量下滑,进而影响场里的效益。

    无论是养鸡场还是养猪场现在都急需技术人才,所以这个奖励何平不仅要发,还要当着来养鸡场驻场的农学院几位师生的面发。

    这不就是技术贡献嘛,没有比这更适合的发奖金的理由了。

    心里想好这件事,何平面上没有提,眼下还是把引进蛋鸡的事做好,奖金的事等过几天找个合适的机会再弄。

    引进原代种鸡可能不太现实,再不济也得弄个祖代种鸡啊,何平这回算是吃了教训,长了记性。

    他把郭文兴找来跟他说了这件事,想让老头儿帮忙跑一趟东北农学院那边。

    老头儿一口就答应了下来,农学院研究出来杂交鸡种也是要推广的,这对买卖双方都是有好处的事。

    “不过你要原代种鸡恐怕不太可能。”郭文兴有些为难的说道。

    “求其上得其中嘛,我就是这么一说,我也知道不太现实,您去了先按照原代种鸡谈,实在谈不下来弄一批祖代种鸡我也能接受。”

    试试又没什么损失,万一成了呢,郭文兴明白了何平的意思。

    何平又把韩兆军叫来,让他跟郭文兴一起去哈尔滨跑这件事,“上次路子我们都趟开了,你这次去就是辅助郭教授把咱们鸡场种鸡的事情搞定,顺利的运回来就行。”

    “明白,何平哥你放心。”

    引进种鸡宜早不宜晚,第二天郭文兴便带着韩兆军登上了去往哈尔滨的火车,种鸡早进场一天就早一天见到效益。

第39章 启用、奖金

    引进滨白42蛋鸡的行动很顺利,郭教授带着韩兆军到了农学院就谈好了这件事。

    三天之后,郭教授和韩兆军两人带着三十套祖代滨白蛋鸡以及二百套父母代鸡回到了平县,他们这一趟几乎掏空了农学院的储备。

    不过经过两次打交道,韩屯也算是跟东北农学院搭上了关系。这个年头国家对于农业、畜牧业的推广还是比较重视的,不像工业品的那样会有各种各样的限制。

    何平来到火车站接站,一见到郭文兴就上前握住了他的手,“辛苦郭教授了,来我们韩屯短短两个月折腾了您两趟。”

    郭文兴脸上带着些疲惫,“没什么,总算是不辱使命。30套祖代鸡共450只,两百套父母代鸡共3000只,你先清点一下数量。”

    “有什么好清点的,有您老把关我再放心不过了。”

    何平他们蛋鸡接回了养鸡场,接下来的重点工作就是孵化了。

    这次韩屯引进的这一批蛋鸡除了有祖代鸡之外还有父母代鸡,这样做何平主要是考虑养鸡场未来的发展。

    父母代鸡是为了近期鸡苗的填充,而祖代鸡则是为了今后养鸡场的育种工作,自己能做的事情还是尽量不要麻烦别人,省的再出现这次这样的情况。

    吃一堑长一智,通过这次的事情,何平更加深刻的感受到技术和人才的重要性,专业的事还得交给专业的人做,企业的规模小了还可以单纯靠莽,上了规模就必须得把分工做好。

    新的蛋鸡品种引进了,养鸡场的二期工程也提上了日程,何平跟会计叔做了一个简单的预算,发现去年留下来的资金恐怕不太够了。

    养鸡场一期扩建花费了二万二千元,人才宿舍建设挪用了两千元,电线架设花了三千多元,总共三万多块的资金已经去了大半。

    这还没算队里从今年养鸡场的账上挪用开养猪场的钱、购买种鸡的钱,索性今年韩屯养鸡场的账上资金很充裕,先垫着。

    经过了三个月的施工,主要是装修的时间比较长,韩屯人才宿舍终于落成了。

    八月中旬的这一天,正是整个夏天最热的时候,早上九点多钟太阳已经高高的挂在正当空了。

    大队部的旁边,崭新落成的韩屯人才宿舍院里挤满了来看热闹的社员们,不光有韩屯的,还有周围柯寨、丁屯的社员们。

    “好家伙,这宿舍盖的也太敞亮了,比城里的楼房还要好。”

    “啧啧啧,韩屯这回是真发达了,盖这么老大的房子得花多少钱啊?”

    “这算啥,你没看人家那养鸡场盖的,比这房子可大多了。”

    ……

    社员们议论纷纷,有不少人还在趴着窗户往宿舍里瞅,“嘿,这里面弄的可太漂亮了嘿,你们过来看。”

    一群人好奇的趴在窗户上看,何平笑呵呵的看着这群来看热闹的社员们,嘴里还在跟郭文兴聊着天。

    “怎么样?郭教授,我们这宿舍建的还算能入您的法眼吧?”

    何平的话里带着些自傲,以这个年代的条件想把宿舍盖成这样档次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郭文兴早就看过宿舍内的装潢和布置,从宿舍开建的那一天到竣工的每一步他都是看着何平完成的,怎么会不清楚这里面的难度呢。

    “不容易,盖的可比我们学院的那些家属楼强多了。”

    两人正说着话,许海山带着营城农学院的老师和学生们也走了过来,“何平,咱们今天就入住么?”

    “当然了,吉时马上到了,等会放完鞭你们就算正式乔迁到人才宿舍了。”

    农学院的师生们闻言都露出兴奋的神色,等了两三个月终于能住上这宿舍了。

    “兆军,时间到没?”

    韩兆军看了看腕上的沪上牌手表,“马上,还有一分钟。”

    何平喊道:“来来来,都先让让。放鞭的小子们都准备好,马上放鞭。”

    摆在院里地上的几挂鞭炮旁边守着的小年轻们点好了烟,随着何平的倒数,他们整齐的点燃了鞭炮。

    噼里啪啦……

    一阵硝烟过后,何平脸上堆满了笑容,“我宣布,韩屯人才宿舍今天正式启用,废话不多说,让我们欢迎第一拨入住人才宿舍的同志们。”

    整个韩屯符合入住条件的就那么几个人,郭文兴教授、洪旗以及农学院驻场的师生们。他们以郭文兴为首,排着整齐的队伍昂首挺胸。

    “在正式乔迁人才宿舍之前,我还有一件事情要宣布。”何平高声的对着现场的众人说道。

    众人纷纷把好奇的目光投向他,何平清了清嗓子,“鉴于许海山老师和洪旗在养鸡场育种工作上做出的突出贡献,养鸡场决定向两人发放技术贡献奖金一笔,金额为每人一千块人民币。”

    轰~

    现场挤满了来看热闹的社员们,何平这突如其来的一下子不光引爆了技术人员们的情绪,也让社员们发出了惊叹和议论。

    “啥奖金要发一千块钱啊?”

    “不知道啊,这场面整的也太大了。”

    “我的娘啊,一千块钱,够老子挣多少年的了。”

    ……

    在场的社员们不仅有韩屯的,还有周围大队的,韩屯社员的表现还算淡定,大伙都听说了养鸡场种鸡的事情,所以并没有太惊讶。

    但周围大队社员们的表现就夸张了,以前光听说韩屯年底分红发了好几千块钱,这回看着真的了,光给养鸡场技术人员一次就发一千块钱,队里社员肯定也不会比这少。

    两摞码的整整齐齐的大团结被何平交到许海山和洪旗的手上,两人的脸上肉因为激动肉眼可见的涨红起来。

    别说周围大队的社员们没见过世面,即便是许海山这个一个月挣五六十块工资的农学院老师接到这一千块钱,呼吸也控制不住的急促起来。

    “只要大伙跟着我们韩屯干,我可以保证你们能在我们这里拿到其他地方拿不到的高工资,享受其他地方享受不到的高待遇。行了,话我就不多说了,今天是我们人才宿舍启用的日子,大伙先进宿舍。”

第40章 刘姥姥逛大观园

    技术人员们以郭文兴为首昂首拓步的走进了人才宿舍。

    洪旗落在后面,他不敢置信的问何平:“何平哥,这些钱都是给我的?”

    “废话。”

    洪旗咽了一口唾沫,“你没逗我吧?”

    “逗你的,拿回来吧。”

    洪旗捧钱的手下意识的往回缩,都给出来了还带往回要的?

    何平拍了拍他的脑袋,“把钱收好,这才哪到哪啊!”

    洪旗这才明白何平是在开玩笑,他连忙把钱塞进怀里,这可以巨款啊!

    技术人员们走进宿舍,有凑热闹的社员们也跟着他们走了进去,何平没拦着他们,人才宿舍第一天启用,有点人气挺好的。

    刚走进人才宿舍的走廊,农学院的学生们就迫不及待的跑向了自己事先选好的房间。

    相比学生们,郭文兴教授和农学院的老师们都很矜持,还彼此谦让。

    “您先选。”

    “不不,您先选。”

    何平给他们定的标准是,郭教授和老师们可以享受单人宿舍的待遇,而洪旗和学生们享受双人宿舍。

    不提韩屯这些技术人才各自选择自己的宿舍,跟着进来的社员们看着人才宿舍的内部装潢,都有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

    整个人才宿舍坐北朝南,一层的正中间是大厅和通往二楼的楼梯,左右都是宿舍。在一楼二楼的最东侧是为夜校准备的两间大教室,而一楼的最西侧是人才宿舍的厨房和食堂,二楼的最西侧则是读书室和活动室。

    人才宿舍的房间都是朝南的,北侧是走廊。内部的顶棚和墙面都是石膏刷的白色墙面,地上是水泥压光的地面。

    社员们跟着郭教授走进宿舍,墙地面跟走廊一样。房间的功能分区包括了卧室、客厅和卫生间。内部的家具都已经配齐了,为了何平这个活,蒋木匠找了三四个帮手整整打了两个月,日夜不停才算把何平要的这几十套房间的家具给打齐。

    “呦呵,这么大的房子得住几个人啊?”

    “傻帽,没看着人家房间里的床吗,这就是给一个人住的。”

    “啥玩意?这么大的地方就给一个人住?”

    “呦呵,看着没,这还有暖气片。”

    社员们自顾自的讨论着,言语间充满了惊诧和艳羡。

    郭教授摸了摸屋内布置的家具,脸上忍不住挂上了笑意。他年过半百,在学校里享受的待遇并不低,好歹也算是见过世面的人。

    但在韩屯这里,他却感受到一种被人无比重视的感觉,让人心生暖意。

    他看到何平连被褥和洗漱用品都贴心的给他们准备好了,用何平的话说这叫“拎包入住”,心中不自觉的生出一股感慨,愿意这样为技术和知识付出的企业和带头人,怎么能发展不起来呢。

    “真太好了,连被褥都给我们准备好了。”

    选好宿舍的学生们嬉闹着来看老师们的宿舍,还顺便试了试卫生间内的淋浴花洒。

    “呀!真有水。”

    “凉的,凉的。”

    洪旗有些好笑的上去把花洒关掉,“是不是傻?何平哥不说了么,以后只有晚上五点到七点才有热水。”

    现在可没有什么电加热一说,想要有热水全靠厨房烧,所以何平规定宿舍只有晚饭的时候才烧热水,供给他们洗澡。

    “试试这灯。”学生们把宿舍的灯打开,又把书桌上的台灯打开,“哎呦,真亮!”

    来看热闹的社员们都看傻了,这哪里是宿舍啊,简直赶上旧社会的公馆了,要啥有啥。

    “闭了闭了,别浪费电。”洪旗跟了小管家一样,把灯给关了。

    学生们嘻嘻哈哈的跑到客厅的椅子上坐上去,装作品茶的样子,“老肖啊,最近工作怎么样?”

    “挺好,你那边怎么样?”

    “我也挺好,哈哈!”

    郭教授看着学生们幼稚的样子丝毫没有觉得可笑,心中反而升起一种羡慕的情绪,花无百日好、人无再少年。

    “怎么样?都选好了没有?”何平走进宿舍,满面笑容的问众人。

    “都选好了!”学生们抢先回答道。

    听见何平的声音,老师们也都汇聚了过来,“都挑完了。”

    “那就好,你们先收拾收拾,有什么需要的直接跟我说。等一会儿中午我们就在食堂吃饭,今天是宿舍启用第一天,咱们好好庆祝一番。”

    看完了热闹的社员们依依不舍的从人才宿舍出来,走在回去的路上,嘴里的话题仍然不离他们在宿舍看到的场面。

    “这他娘的哪是建宿舍啊,这都快把这帮臭老九给供起来了。”

    “别瞎说,人家何平说了这是为了让他们帮咱们队里创造出更多的效益。”

    “扯淡,住平房就不能创造效益了?吃高粱米就不能创造效益了?”

    “你懂个锤子,舍不着孩子套不着狼。”

    “行行行,你懂你懂,我看你们都是被何平给洗|脑了。”

    一个集体不管到什么时候,永远都有反对的声音。发表意见的那个社员可能纯粹是出于心疼钱的角度,但仍不免对何平产生一种负面的看法。

    何平早在给社员们开会的时候就讲的很清楚了,能想清楚的就同意,想不清楚的就退股,所以那些极少数对此有意见的人即便心里反对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不过嘴上难免还是要找找痛快。

    到了中午,何平带着老师学生们刚走到食堂门口就闻到了菜香味。

    “真香啊!”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新搬进宿舍的缘故,连饭菜的味道闻起来似乎也变香了。

    “我给你们说一下我们食堂的管理规定,早餐时间是六点半到七点,早餐以粥、、鸡蛋、馒头、花卷和拌菜为主;中餐时间是12点到12点半,四菜一汤,两荤两素;晚餐时间是晚上五点半到六点,菜色跟中午一样。有加班回不来的,记得跟厨房说一声,让他们给留饭。”

    何平边吃饭边跟众人介绍食堂的标准和用餐时间,“以后这些都会贴在食堂的墙上。”

    吃完午饭,在宿舍待了一上午的技术人员们得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了。

    几个农学院的学生们落在老师的后面,窃窃私语的讨论着。

第41章 《福贵》的收益

    “咋样?咋样?”

    “不管你们怎么想,反正我是留这儿了。”

    “真的假的?你真要留这?”

    “就冲这宿舍和食堂我也留这。”

    “瞅你那没出息的样儿,你好歹说为了奖金留在这儿我也高看你一眼啊!”

    “咋地,吃饭、睡觉是人生大事,不丢人!”

    “我也想留在这,可就怕我家里人不让。”

    “别瞻前顾后的,这么好的地方过了这村可就没这店了。”

    ……

    几个学生们互相讨论着,很快便达成了一项关于他们未来人生和职业的选择——留在韩屯。

    说的再好不如做的好,他们听洪旗说的再天花乱坠都不如今天体验一次人才宿舍。

    倒不是说人才宿舍有多高端,让这些学生们看一眼就为之动容,决定留在韩屯,这当然是其中的因素之一。

    其实学生们的心理跟郭文兴教授差不多,人才宿舍的高标准体现的是韩屯、何平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再加上洪旗跟他们宣传的不菲的收入,学生们怎么可能会不心动呢。

    别说是学生们,就是老师们现在的心情也是蠢蠢欲动。

    “何平这小子,笼络人心还是有一手的。”许海山笑着跟两位同事说道,他不用去听都知道后面的学生们在讨论什么,何平这小子今天弄这么隆重的仪式,不就是为了打动人心嘛。

    “是啊,别说是学生们了,我看着都心动了,这手笔太大了。许老师,您就没什么打算吗?”

    同事的试探让许海山沉默了,要说他不心动是假的。刚刚那一千块落在他手心的一瞬间,他的意志早就动摇了。

    他是沪上人,讲究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之前何平跟他提过多少次想请他到养鸡场来工作,他都以年纪、家庭等各种理由推脱掉了,今天这笔钱一拿到手里,立马就改变了他的想法。

    但碍于面子,他并没有对同事的问话有任何表示,发出了几声干笑。

    同事哪里不明白许海山的心思,自己心里也筹划着有空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找何平唠一唠。

    古话说得好,财帛动人心。

    如果没有今天乔迁人才宿舍以及技术贡献奖金的事,何平就是把嘴皮子磨破了这帮人也不见得会心动。

    何平的采访稿很快就刊登在了最新一期的《营城日报》上,跟上次稍微不同的是,何平这次是以知名作家的身份被介绍给广大的读者朋友。

    今年的这次报道,有些类似于去年的跟踪报道。

    一个扎根农村的落户知青,一点点的带领社员们致富,并且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故事。

    搭着《福贵》热销的这股东风,何平这个名字伴随着这次采访响彻了整个营城地区。

    毛学东这个未来老丈人每天耳边听到的尽是对他找了一个好姑爷的吹捧,还有不少人提出应该把他这个未来女婿当成先进典型好好宣传一番,而且毛学东还正好是主管文宣教的。

    在这一点上毛学东的认知是无比清醒的。

    第一,因为他和何平的关系,即便是出于避嫌的考虑也不应由他来宣传何平的先进事迹;

    第二,韩屯的发展多多少少有打擦边球的嫌疑,尤其是在风气保守的东北。把他们的事情拿到台面上说很容易引起一些麻烦,不如就这样低调发展为好。

    但事情的发展往往就是这样,与人的预料背道而驰。

    《营城日报》对何平的采访引起了金州地区的《半岛晨报》的兴趣,毕竟这是写出了风靡全国的《福贵》的作者的采访,《半岛晨报》在看到了《营城日报》的内容后,给《营城日报》编辑部去电想转载《营城日报》关于何平的两期报道,《营城日报》欣然同意。

    于是乎,何平的名字便这样堂而皇之的走出了营城地区。这年头报纸的影响力还是比较大的,毛学东作为一县主官,很快便得知了这个消息,他苦笑了一声,让底下人不要跟风宣传,低调行事。

    底下人只当是毛县长高风亮节,极力避嫌。

    这些事,何平这个当事人是丝毫不知情的。他一个住在山沟里的人,如果没有人提醒哪里会知道外面报纸会报道些什么内容。

    等到身边有人注意到《半岛晨报》的转载报道,给他说起的时候已经是大半个月之后的事了。

    何平听李峰说起这事之后也没有太过在意,不就是份报纸转载报道嘛,他又没有想过出什么大名,在乎那个干什么。

    他现在一门心思扑在养鸡场和养猪场的孵化、繁殖上。

    第一批滨白蛋鸡的鸡仔已经孵化出来了,长势喜人;养猪场的母猪也都进入了预产期,即将生产。

    何平每天就在养猪场、养鸡场、家,三点之间来回穿梭,忙碌且充实。

    期间王抚又来了一次信,告知他《福贵》加印的消息,算上这一次的加印,《福贵》的印刷数量已经达到了一百二十万册。

    这年头也没什么实时的数据统计,但按照现在的势头,应该不会有滞销的情况,这一百二十万册就是实打实的销量。

    不到三个月的时间,狂销百万册的销量奇迹,只有在严肃文学蓬勃发展的八十年代才有可能实现。

    何平这个幸运儿也算是搭上了时代的火车头,享受了一把红利。

    何平收获的当然不光是红利,还有稿酬。

    《福贵》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稿酬标准是千字十块,仅这一项就收获了来自《人民文学》的稿酬2960块钱。

    之后《福贵》又被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给何平的稿酬标准是10%的印数稿酬,也就是说每卖出去一册《福贵》,何平就可以收获10%的稿酬。

    《福贵》小说的定价是两毛钱,按照这个计算公式,到目前为止何平的稿酬已经达到了惊人的4万8千块钱。

    不过这个时候出版社的统计周期和付款周期都是三个月,他到现在为止还没见到过出版的一分钱呢。

    想想再过一段时间又能收获一大笔小钱钱,何平的心情变美丽了很多。

    连带着李拓来信请他帮忙的事也没那么烦心了。

第42章 助产带湿——何平

    在《今天》创刊号中,北岛写了一篇《致读者》:“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尚且遥远,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今天,只有今天!”

    《今天》的发行在后世看来是很浩大的,创办者们把杂志贴到西单民主墙,还贴到了很多政|府部门、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诗刊》等文化单位和北大、清华等高校。

    无数在八十年代崭露头角的文学青年都参与到它的创办、发行中来,可惜的是这本在取缔、封禁边缘来跳来跳去的杂志最终在80年停刊了。

    《今天》从1978年创刊到1980年出了9期,数量并不多,却在八十年代的文学青年中建立了广泛的影响力。甚至在1990年夏天于海外复刊,一年4期,到后世都没有断过。

    《今天》的停刊并不是这件事情的终结,随之而来的是对它的创办者北岛长时间的审查。

    “北岛现在被晾在单位里,他成了单位里的透明人,谁也不敢轻易跟他说话。”

    这是李拓在信中对何平描述过的北岛的现状,听上去很惨。不过李拓还在信里说北岛在单位不需要干任何工作,工资照发。

    这还有什么好抱怨的,这要是让后世那帮“996”“007”的福报缠身的年轻人知道,吐你两口唾沫星子都是轻的,一顿好打是少不了的,我让你凡尔赛、让你凡尔赛。

    但何平也知道,不能用后世的眼光来衡量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像北岛、李拓这些文学工作者。

    李拓来信的意思是想让何平收留北岛一段时间。

    何平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一个有正经工作、年轻有为的青年作家居然需要别人收留。

    “他被耗在那里,工资照发,每天上班,就是没活干。他想走,但无处肯接收。他的心里非常苦闷,迫切需要换一个新的环境来改变一下心情。”

    这个才是李拓来信的真正原因。

    何平在京城的时候跟李拓夫妇虽然认识的时间不长,但相处的不错。李拓能来信向他提出这个要求,证明自己在他眼里是一个靠谱的朋友。

    李拓知道他除了写作事业之外,还跟队里合作开养鸡场,给北岛找个地方并不难。韩屯这样的乡下地方正适合此时内心苦闷的北岛散心修养。

    而且何平也很好奇这个时候的北岛是个什么样子,后世关于八十年代“朦胧诗”的发展离不开几个大名鼎鼎的人物,比如食指、比如顾城、比如舒婷、比如海子、比如北岛。

    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性人物,但凡是读过书的人对北岛的名字都会有所耳闻,收留一下这个在八十年代搅动风云的人物貌似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何平现在的心理类似于名人集邮。

    何平给李拓去了个电话,满口答应了李拓的请求,李拓高兴的同时也自觉非常有面子,他就是这样一个人,要不然他家里也不会成为进京作家和文学青年的中转站。

    李拓高兴的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正在单位里备受煎熬的北岛,此时他正在《新观察》杂志当编辑,最近单位打算把他调到外文局的《中国报道》任文学编辑。现在的他在单位里就像是一只烫手的山芋,谁也不愿接近。

    《新观察》这个在别人看来体面光鲜的工作对他来说就如同是囚笼一般的存在,他巴不得立刻挣脱樊笼,一听说李拓给他找了一个可以收留他的地方,北岛收拾好行李就直奔火车站。

    最近养猪场的母猪迎来了生产潮,几乎每天都会有生产的母猪,何平不敢松懈,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待在了养猪场。

    虽然他帮不上什么忙,但待在这里他感觉心安,养猪场的职工们也同样如此。

    北岛要来韩屯的消息是女朋友毛春华蹬着自行车来告诉他的,李拓的电话是打给公社邮局的,毛春华接到消息之后就过来了,说北岛现在已经登上火车。

    好家伙,这在京城憋的都成什么样了。何平昨天下午才给李拓打的电话,北岛今天就已经登上火车了。

    他不得不感叹一句,真不愧是自带折腾属性的文学青年。

    以现在绿皮火车的尿性,从京城到平县怎么着也需要一天的时间,何平倒没着急去接站。

    第二天上午,他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正想去接站,队里人过来告诉他养猪场的母猪难产了。

    何平一听着急的往养猪场赶去,顺便让人告诉韩兆军去火车站帮他接人。

    “这头母猪仔猪数量比较少,后期补料太多导致胎儿过大。”郭文兴皱着眉头给何平解释母猪难产的原因。

    何平明白了难产的原因,心里也算有了点底。

    对养猪场来说,每一头母猪和仔猪都是实打实的钱,真要出点事,损失的可都是真金白银。

    何平略带焦急的看着丁有财,此时他的手正伸入母猪的产道里,打算用手钩住仔猪的上腭,顺着子宫收缩一点一点的将胎儿拉出。

    “过来帮忙!”丁有财的手在母猪产道里迟迟没有往外抻,反而叫起来人。

    何平赶忙跳进猪圈去帮忙,两人费尽力气才算把第一头仔猪给拉出来。

    “总算弄出来了。”丁有财额头上趟满了汗,喘着气说道。

    给母猪助产是个体力活,一头正常的母猪带仔基本在十五只左右,难产的时候就需要一只一只的拉出来。

    何平帮着拉了一会儿就已经有些疲累了,更何况一直在助产接生的丁有财。

    “丁师傅,今晚你可得多喝点。”接生的间隙,何平不忘跟丁有财开着玩笑。

    “那必须的。”丁有财五六十岁的人干这个活确实比较吃力,嘴唇因为用力有些泛白。

    花了两个小时的时间,这头难产的母猪才算平安,一共生了十头仔猪。

    母猪平安,仔猪落地。

    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何平和丁有财的身上沾满了猪粪、猪尿和血迹,这些都是母猪难产的产物。

    何平跟大伙说说笑笑,还没来得及去清理一番,就听见韩兆军的叫声:“何平哥,人我给你接回来了。”

第43章 来自四十年后的马屁

    我第一次听说何平这个名字是通过《当代》杂志,那时他在上面发表了一篇文章,叫做《灵与肉》。

    “我一直以来对“伤痕文学”的观点都是,它称不上是文学,只是工农兵文学的变种而已。它本身是一种官方文学,在改开初期文艺政策发生巨大调整,‘伤痕文学’就是简单地对运动的某些阴暗面的批评。”

    在那个“伤痕文学”占据文坛主流的年代,他的文章并没有出众到吸引我的地方,我只是知道了有这么一个作家。

    后来他又写了一篇小说,这篇小说很有名,当时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叫做《福贵》,那时我才正视起了这个人。

    当时《今天》被取缔不长时间,我正在《新观察》杂志做冷板凳,在单位里时不时的就要接受一下审查。后来他们打算把我调到外文局的《中国报道》担任文学编辑。

    我实在是受够了这样的日子,就跟朋友李拓聊起了这件事,说我想换个环境,但在京城根本找不到容身之处。

    李拓答应帮我联系,我之所以跟他说就是因为他在京城的文学圈子里人脉广,很多作家朋友都愿意找他帮忙,我也是这个想法。

    我跟他说了不长时间,有一天他到我单位来找我,说地方已经帮我联系好了。

    我很高兴,问他具体情况。他告诉我在东北有一个作家朋友叫何平,他在写作的同时还跟自己所在的生产大队联合搞养鸡场。

    这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兴趣,这时候何平的小说《福贵》正在国内如火如荼的传播着。只要是爱好文学的人就没有不知道这本小说的,它的作者也成了很多文学爱好者的偶像,只是当时鲜少有人知道何平的来历和身份。

    李拓跟我说完这件事,我买了一张火车票就跑到了辽省。

    我足足做了一天一夜的火车,中间还在奉城倒了一次车,到了平县的时候人已经困的不行了。

    那天何平并没有来火车站,来接我的是韩兆军。

    他跟我解释了原因,队里的母猪难产,何平正在给母猪接生。

    我听完心里觉得特别可乐,我接触到的何平都是在杂志上、小说上,在我的印象里他就是个作家,即便李拓跟我说过他跟他们生产大队合办养鸡场,我也只当是当甩手掌柜的那种。

    这种反差感让我一路上对接下来要发生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

    韩兆军是开着拖拉机来接我的,一路颠簸到了韩屯,他直接把我领到了养猪场,在那里我第一次见到了何平。

    养猪场是何平跟生产队合办的,跟养鸡场一样。那天他正在给一头难产的母猪接生,我见到他的时候他的身上沾满了猪的粪便、尿液和血迹,让我很难把他跟写出了《福贵》这样的作品的文学工作者联系到一起。

    因为他身上的肮脏,我俩没有握手。

    他见到我之后表现的很热情,甚至是有些油腻,让我一时有些不适应,后来接触时间长了才知道,这是他一惯的风格。

    在养猪场说了一会儿话,他把我安排到了韩屯的人才宿舍,那是给来韩屯工作的技术人员们盖的一栋两层的建筑。

    人才宿舍,何平是这么跟我介绍的,这个名字我这辈子头一次听说这个词。

    说句实在话,我人生的前三十二年还没有住过这么好的房子。倒不是说房子建的多么豪华,我在京城的时候也经常会参加一些聚会和沙龙,有的时候会安排在比较高端一点的地方,里面的装潢都要比韩屯的人才宿舍好的太多了。

    但人才宿舍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真正被关注、重视和包容的感觉,何平说这叫人性化,他尽可能的把来这里居住的技术人员们需要的东西都满足,这样他们留在这里工作生活的可能性才更大。

    韩屯太小了,要想跟国营单位、政|府机关竞争人才,就要有服务于人才的意识,这是他的原话,让我终生难忘。

    在那样草莽的年代里,他的眼光似乎穿透了时代的帷幕,有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高瞻远瞩。

    他有一句口头禅,二十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在他的观念里,有了人才有发展,想要发展的更好,就需要高端人才。

    我至今想来都让人有种钦佩和感动,体会过那十年的人可能都会有这种感受,我们经历过太多的苦难,即便是一切时过境迁,也没有感受过这个国家和社会对我们的重视,但在何平这里我感受到了。

    于是,我便这样留在了韩屯,这个小小的生产队里。

    那一年是1981,我三十二岁,何平比我小几岁,他还没结婚,谈了个女朋友,是副县长的女儿,我总调侃他是领导家属。

    初到韩屯,我就待在人才宿舍里,等了好几天,何平也不给我安排事干。

    我有些着急,这不跟在京城一样了吗?

    我找到他,希望他给我安排一些工作。何平问我,你会干什么?

    我想了很久,无言以对。我的一切过往,在这里似乎都派不上用场。我就跟他说,你给我安排什么我就干什么。

    他说,那这样吧,你先写一篇宣传韩屯鸡蛋的文案。

    我问他,什么是文案。

    何平给我解释后我才明白,原来就是宣传稿。我一想,写稿子我擅长啊,这是我的强项。

    知易行难,我在宿舍里憋了三天,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世间三百六十行,隔行如隔山。即便我以前写了再多的作品,可真触摸到我丝毫接触过的领域的时候仍然不可避免的陷入了茫然。

    三天之后,我拿着一张皱皱巴巴的稿纸,上面只有五百六十七个字,我一个字一个字数的。倒不是无聊,而是觉得这可能是我这辈子遭遇过的最羞耻的事了,以前我自诩在写作这件事上是很有天赋的。

    何平看了我的稿子,笑了笑没有说话,然后他拿起笔修改了几分钟,把稿纸递给了我。

    稿纸上的字数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内容早已面目全非,比起我那几百个干涩、别扭的文字,他写出来的东西就像是摆在街边的蒸笼一样,你都不用靠近就有一种一尝为快的冲动。

    那天何平让我第一次意识到文字除了有文学性,还有商品性。

    摘自《激荡四十年——何平传》第三章因他而改变的人生:人物北岛。

第44章 下半生(shen)的幸福

    北岛的到来让何平很是高兴,他觉得自己现在就像是在玩后世的三国志系列游戏,广积粮草、招兵买马、聚贤纳才。

    不过他并没有想好要怎么安排北岛,只能先把他安排到人才宿舍,给他找了个单人间。

    没想到这位大哥在宿舍待了几天就憋不住了,来找自己要活干,还真没见过主动要干活的,真是一位好同志。

    何平想了一下,在韩屯好像也没什么是适合北岛这号人干的,只能给他安排了个写文案的活,先给他找点事做。

    没想到这大哥真就在宿舍憋了三天,结果就憋出来一张皱皱巴巴的稿纸,上面的字数满打满算还没有一篇中学作文多。

    看着眼前这个后世大名鼎鼎的诗人、作家在自己面前一副羞愧难当的样子,何平只有一个念头,有杯不装遭雷劈。

    他拿起稿纸涂涂画画几分钟,后世那些忽悠广大客户的广告词不要钱一样的往上堆,北岛看完之后仿佛是被激活了身上的某种属性,眼睛都亮了。

    何平觉得自己好像做了一件不太好的事情,算了不想了。

    北岛拿着何平给他改的稿纸,神神叨叨的回到了宿舍,又是好几天没有出来。

    隔了好几天,何平在食堂吃饭的时候,北岛再次拿出一叠稿纸递给何平。

    卧|槽!

    何平看着这一叠厚厚的稿纸,嘴里的饭差点喷出来。

    牛人到底是牛人,自己那天就是用后世的广告文案给他打了个样,大哥居然无师自通的写了几十张不重样的文案。

    何平看着手里的文案,一时间有些羞愧,看看人家这文笔、这转型速度。

    不当个文案策划,真是屈才了。

    “写的很好啊,不如以后你就负责我们韩屯对外宣传工作吧,跟人吹吹牛杯,帮我们卖卖东西、忽悠人才过来上班。”

    何平的解释非常接地气,导致北岛第一时间就想拒绝这个差事,听上去太low了。

    何平只能无奈的换一种说法,“以后你就是我们韩屯公关部部长了。”

    “啥意思?啥叫公关部?”

    “就是公共关系,实际上就是负责对内、对外的沟通、宣传工作。”

    “你这么一说我就懂了。”

    北岛很高兴的接受了这项任务,部长嘛说出去怪好听的。

    何平随口封完官,还得跑老队长那去商(tong)量(zhi)一声。

    “啥公关,还关公呢,净整那洋式。”老队长嘴里吐槽着,现在他对何平的做法是越来越看不懂了,嘴里的新名词是一个接一个的往外冒。

    “你就信我的吧,这都是为了以后的发展。”

    老队长嘟囔了几句,没再说啥,心想看你小子以后表现。

    随着时间的流逝,养鸡场的二期已经建设完成,养猪场的第一批仔猪也生了,韩屯的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唯一让何平闹心的就是,韩屯的公关部部长北岛同志。

    前段时间他刚来的时候大家都对他不熟悉,等处时间长了北岛诗人作家的身份就瞒不住了。

    最开始是农学院的学生们,没事就往北岛的宿舍跑。后来消息传到了读书会的成员那里,大家伙隔山差五的就跑过来就跟北岛聊天,美其名曰“请教经验”。

    真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啊!

    我在这待这么长时间也没见你们跑这么勤来请教我啊,何平想想就生气,尤其毛春华也跟着这帮人起哄。

    “我说你起什么哄,有现成的老公在这,你跑北岛那去凑什么热闹。”

    “你懂什么,你又不会写诗。”

    毛春华一句致命,何平竟无言以对。

    谁说老子不会写诗的?老子只是懒得抄而已,主要是诗歌字数太少了,稿费不划算啊!

    算了算了,这帮没见识的人,就让他们去霍霍北岛去吧。

    但让何平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帮人跟北岛混着混着,还真就出了一个上杂志的。

    李峰这小子跟着北岛学了几天,写了几首诗歌就投了出去,没想到居然被编辑部看上发表了。

    “我就说我是有天赋的。果然,果然,我的天赋不在散文和小说上,而是在诗歌上,走了多少弯路啊!”

    李峰手里捧着新鲜出炉的杂志,泪流满面。

    “至于的吗,还没到一页纸呢。”这小子的表现也太夸张了,何平回想自己发《灵与肉》的时候,也没这么激动啊!

    李峰揩了一把眼泪和鼻涕,“你懂个锤子!有了这玩意儿,我就能上爱霞家去提亲了。”

    何平恍然大悟,怪不得呢。敢情这事直接影响这小子下半身的幸福,难怪这么激动。

    啧啧啧,真惨啊!

    得亏自己把北岛拉来了,要不然这小子要是一直没有啥作品发表,他跟刘爱霞俩人是不是得熬成痴男怨女啊!

    何平对刘爱霞说道:“爱霞,这事你俩可得好好感谢我。”

    刘爱霞翻着白眼,“我感谢你个锤子,你还有脸说。你给李峰指导那么多次,一次都没有发表成功过。为什么人家北岛老师就指导了这么两天,李峰的作品就发表了?”

    嘶!

    这女人的思考角度竟如此刁钻。

    何平被她打了一个措手不及,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难道真的是我的水平问题?

    不对,不可能,一定是李峰这小子的问题。他刚才不也说了吗,他的天赋都在诗歌创作上,是的,没错,一定是这样,雨我无瓜。

    刘爱霞现在看何平非常不爽,真是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跟北岛一比何平这厮就是个水货。

    害得老娘等了这么长时间,可恨!

    李峰这小子好不容易哭完了,蹦起来就要去找北岛,说什么也要给“老师”表示表示,拉都拉不住。

    开玩笑归开玩笑,何平对好友能够在杂志上发表诗歌还是感到非常高兴的。

    正好李峰要去韩屯找北岛,何平就把读书会的成员们都一起叫上。

    “今天李峰的作品成功发表,我们要好好庆祝一下,今天咱们上我家去吃烧烤去,大家说好不好?”

    众人轰然叫好,“好!”

    大部队浩浩荡荡的开往韩屯。

第45章 群英荟萃,烧烤聚会

    到了九月,地里的庄稼都成熟了,成片成片的玉米和高粱一眼望不到边,午后凉爽的秋风徐徐地从田地里吹来,何平一行人骑着自行车,兴致高昂的唱着歌,十几辆自行车浩浩荡荡的骑到了韩屯。

    回到家里,何平便张罗起来,从家里的电冰箱里取出冻着的猪肉、牛肉、鸡肉,接了一盆凉水先解冻。

    他又跑到老队长家的菜园子里薅了几把,也不多,大葱、韭菜、黄瓜、洋柿子……

    用灵活的走位避开队长老伴扔过来的土疙瘩,哼着小曲儿回到家。

    何平心想着抓条鱼,可惜现在韩兆社这小子跑出去照野相了,自己手头没个指使的人,还真有点不适应,什么事都得自己亲自动手,有损咱的体面。

    算了,将就吃吧,要多少是多啊!

    路过人才宿舍的时候,何平喊了一嗓子,“振开,出来吃饭啊!”

    振开是北岛的本名,大家都混熟了叫起来挺顺口的。最近北岛每天的状态是,上午在韩屯各处晃悠,下午猫在宿舍里写作。

    他现在是真把自己当成韩屯的公关部部长了,说是要摸清楚韩屯的产业特点,便于以后更好的对外宣传。

    你瞅瞅,你瞅瞅,上哪找这么好的同志。

    “吃啥饭啊?”北岛从窗户探出脑袋问道。

    “上我家吃烧烤去,读书会的人都过来了。李峰这小子的诗发表在《辽省青年》上了,今天大伙给他庆祝一下。”

    北岛一听李峰的诗作发表了,高兴的跑了出来,“他还真发表了啊?”

    合着你心里也没底啊?

    这个浓眉大眼的货,居然也是混吃混喝的,亏自己还觉得他水平有多高。

    “行了,赶紧过去吧,晚了连个骨头渣你都抢不着。”

    北岛现在跟读书会的人混的都比较熟,已经忘了“客气”俩字是怎么写的了,撒丫子就跑到何平前面去了。

    等何平回到家,他才一脸幽怨的说道:“肉还没解冻呢,你又忽悠我。”

    “读书人的事能叫忽悠吗,我这是给你点动力,不要整天猫在宿舍里,你得出来多活动活动。”

    北岛给了何平一个眼神,我信你个鬼。

    此时读书会的众人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有两个在凉亭里下象棋,周围围了两个观众;葡萄架子那里几个人在侃大山;已经被狗子薅秃了的花坛边上,李峰正和刘爱霞散发着酸臭味。

    整个院里十几号人,就何平跟毛春华忙前忙后,北岛跟何平说了两句话就跑到葡萄架子那里跟人吹逼去了。

    he~tui!

    等会放盐齁儿死你们,一帮光吃饭不干活的懒货。

    何平压了两盆水把菜洗好,毛春华负责切菜,等菜切好了,肉也解冻了。

    “让你看看我的拿手好戏!”何平给了女朋友一个嘚瑟的眼神。

    “德性!”毛春华杏眼白了何平一眼,风情万种。

    何平的心里痒痒的,手上的干劲更足了。

    烧烤最重要的是腌料和蘸料,只要掌握了这两个秘技,那就没有做不好的烧烤,这是何平这个资深撸串师的心得。

    虽然没有后世那些现成的调料,但自己家的调料也很全啊。

    毛春华一边把猪肉和牛肉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一边看着男朋友调制秘方。

    “你怎么什么都放?都快成大杂烩了。”

    “你不懂,我这可是秘方,等会吃上你就知道了。”

    两人一边干活,一边眉来眼去,气氛旖旎。

    “嗳,这肉的化开了何平你怎么也不叫我们一声。来来来,赶紧干活。”

    刚才还跟李峰在一起你侬我侬的刘爱霞不知道从哪窜出来的,嚷嚷着要帮何平他们两人干活。

    何平心里暗恨,敢情你俩狗粮吃饱了,一点也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他又看了看自刘爱霞说话起就忙前忙后、像极了狗腿子的李峰,你个不争气的东西,咋就那么快呢?

    众人帮忙,准备工作快了很多,等肉快腌好的时候,何平喊道:“点火,点火。”

    何平自制的烧烤炉被抬了出来,木炭是何平从燃料厂要的,现在韩屯是个燃料消耗大户,为此他没少搭人情、搭钱,能源这东西啥年代都是个紧俏货。

    李峰费了半天劲才把木炭生好,脸上因为吹气黑一块白一块的。

    “你看看你,干点活咋这么费劲呢,还能指望你干点啥。”刘爱霞给李峰擦脸的时候埋怨道。

    李峰则是一脸的傻笑,他闻着女朋友身上的香气,巴不得脸上的污渍擦不掉呢。

    何平看着这厮的痴汉表情,嫌弃的不得了,我咋会认识这么个货呢,太丢人了。

    一排肉串被整整齐齐的放在烧烤炉上,何平手里时不时的就要跟它们转个圈,偶尔还要撒点调料。

    没过一会儿,浓郁的肉香味儿便飘满了小院。

    “真香啊!”

    “是啊,何平你是怎么调的料啊!”

    何平一脸贼笑,“祖传秘方,绝不外传,少打听。”

    “切!”

    别管再怎么唾弃何平的装逼,该吃还得吃,谁也不能跟自己的肚子过不去。

    “这串轮到我了,别抢。”

    “这串都烤焦了,你还是别吃了,省的拉肚子,我替你吃了吧。”

    “去你的,抢东西你还抢出理了。”

    何平算是见识啥叫狼多肉少了,他这俩手都快转出火星子了,也不够这帮吃货塞牙缝的。

    “不行了,不行了,我得歇一会儿。”何平叫苦道。

    北岛在一旁偷师半天,早就弄明白原理了,“来来来,我来,你歇着吧。”

    “振开老师手艺可真好。”

    “没有没有,我这都是刚才现学的。”

    “真好吃,比何平烤的强多了。”

    “就是,他老烤焦。”

    何平退居二线,羡慕嫉妒恨的看着众人对北岛花式拍马屁,顺便还要踩自己几脚。

    他心里的小本本把刚才几个对他出言不逊的狗东西都记上了。

    吃老子的肉,还要埋汰老子,你们几个给我等着的,下回我能让你们出厕所的?

    何平心里正盘算着打击报复,突然感到手上有一股软糯湿滑的感觉。

    低头一看,成天不见影的狗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在他面前,正伸着舌头舔他的手。

第46章 希望这世界如你所愿

    “你个狗东西,又跑哪去撒野了?天天不着家。”

    何平撸了一把这傻狍子的狗头骂道。

    狗子可能是把他手上那点烧烤的香味儿都咂摸干净了,理都没理何平,转身凑到正在烤肉的北岛身边。

    “你个瘪犊子,就知道吃。”

    别管何平怎么骂,狗子一脸蠢萌的的样子还是非常受欢迎的,所到之处无不是笑脸相迎。

    早晚有一天把你给炖了!

    有了狗子这么个凑热闹的萌物,院子里更热闹了。自己烧烤就是个慢活,大家在等烤串的间隙,喝点小酒,侃侃大山,很是愉悦。

    小柱儿隔着老远就听见了家里传来的声音,还有飘出来老远的肉香味。

    他火急火燎的推门进来,果然看见他的老父亲坐在葡萄架子底下,一手撸着肉串,一手举着酒杯。

    连狗子都有一串烤韭菜,低着头吃的津津有味。

    小柱儿跑过来喊了一声:“爸!”

    “呦,大儿砸回来了?去,上你赵叔叔那里要串去。”何平指着被里三层外三层围着的北岛说道。

    吃烤串这种事小柱儿怎么能落人后,书包都没放下,就朝那边挤了过去。

    读书会的成员们见这小家伙过来,给让出了地方,他们总不好意思跟小孩子抢东西吃。

    小柱儿在北岛的烧烤摊上混了五六根烤串,还不忘给老父亲拿过来两根。

    “给你春华阿姨一根。”

    小柱儿颠儿颠儿的给毛春华递了一根,毛春华笑着接了过去,“小柱儿真懂事。”

    院子里的气氛逐渐达到了高|潮,大家肆意的说笑着,互相调侃。

    何平让小柱儿把吉他拿出来,这种家庭聚会的时候,怎么能少得了炫耀孩子的环节。

    小柱儿一脸不情愿的抱着吉他从屋里走了出来,老爸买吉他的时候想的挺好,有空就教教自己,可是他有空的时候真的不多,半年了自己就会弹一首曲子。

    “来来来,大伙都安静一下,来欣赏一下我大儿砸的吉他独奏。”

    何平充当主持人,见众人都安静下来,给了小柱儿一个眼色。

    小柱儿苦着脸拨动着琴弦,开口唱道: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此时夕阳向晚,凉风习习,小柱儿稚嫩的童声配合着悠扬的吉他声,逐渐飘向远方。

    队里的社员们都下了工,正在往家走,听见何平家院子里传来的音乐声,脸上也忍不住露出了笑容,他们在何平家看电视的时候,经常能看见小柱儿练吉他。

    隔着院墙,还能看到院子里热闹的场面。

    小柱儿一曲唱完,众人非常给面子的鼓掌叫好。

    小柱儿羞涩的给大伙鞠了个躬,何平拍拍小柱儿的脑袋,“大儿砸表现不错,再给你叔叔阿姨们来一个!”

    小柱儿一听这话苦着一张脸说道:“爸,你就教了我这一首歌。”

    何平的手顿住了,尴尬的一笑,“是吗,是爸疏忽了,回头多教你几首。”

    众人跟着起哄道,“何平,别光顾着养猪啊,多教教孩子。”

    “去!”

    何平正和朋友们互相揶揄的时候,韩兆社这小子跑进了院门。

    “何平哥!”

    “你小子成天不见影,今天怎么过来了。”

    韩兆社嘿嘿一笑,“我这不是听说你家来了不少朋友嘛,就想着说不定需要我给照个相呢。”

    “行啊,生意都做到我身上了,我看你不光是为了照相吧?”

    “嘿嘿,什么都瞒不过您老。我这不也是在外面奔波了一天嘛,是又累又饿……”

    何平不耐烦的摆摆手,“行了行了,别在我这装可怜了,找吃的上那边去。”

    韩兆社一瞧北岛那边人乌央乌央的,“我不着急,我搁这陪您唠一会儿。”

    “不错,在外面闯荡几天,还知道装深沉了。”

    韩兆社挠着头,“不装也不行啊,本来脸就嫩。”

    何平让韩兆社挨着他坐下,问道:“怎么样?这些天你这小买卖干的还顺利吗?”

    “顺利,太顺利了。”韩兆社一说起自己的生意像打了鸡血,“要说还得是自己做生意呢。”

    “呦,看起来收获不错啊!”何平调侃道。

    “跟哥你肯定比不了,但是……”他瞧了瞧周围,压低了声音说道:“这段时间挣了快五百块钱了。”

    何平心想果然是八十年代的生意好做。

    “这收入挺高啊,你小子这回老婆本儿有了。”

    “我这还没到岁数呢,不着急。”

    “不着急你跑学校去撩人家小姑娘。”

    “哥,我那不是年少轻狂嘛!”

    韩兆社说完还有点不好意思,在外面照野相跟给养鸡场卖鸡蛋不同,一个是自己的生意,一个是队里的生意。

    给自己打工的时候,他付出的辛苦跟卖鸡蛋的时候是不成正比的,同时经历的事情也要多太多了,这两个月的历练让他成熟了不少,想想以前干的傻事还有些羞涩。

    “咋了?对人家死心了?”

    “那不可能!”韩兆社梗着脖子说道,“我就认准余思琪了。不过我现在的重心是挣钱,等以后我挣够了钱,我就去找她。”

    何平突然对这小子有点佩服了,要搁自己可没有那个好耐心去这么追一个女孩。

    “你就不怕等你挣着钱了,人家孩子都会打酱油了?”何平打击道。

    “所以我得快点挣钱,不能让余思琪等我太长时间。何平哥,我都想好了。等今年干完,我就能开个照相馆了。到时候我能挣更多的钱,不用多,只要一年的时间,等我买上摩托车,我就去找余思琪。”

    何平看着韩兆社那一脸认真和憧憬的样子,有些不忍心再打击他。

    年少轻狂时,总觉得事情都会成为我想象的那个样子,事实上我们永远无法控制和改变任何事情。

    何平拍拍韩兆社的肩膀,“想的挺好,加油干吧。”

    韩兆社一脸的严肃,“必须的。”

    “行了,去吃东西吧,待会就抢不着了。”

    韩兆社的脸上瞬间笑开了花,朝北岛的烧烤摊凑了过去。

    “给我留点!”

    何平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希望这世界如你所愿。

第47章 老丈人视察工作

    金秋九月,是农村最忙碌的时节之一。尤其是在这个年代,抢种抢收的“双抢”是每个社员当年的头等大事。

    不过今天的韩屯跟往年不一样,土地都承包给社员了,大家第一年开始各干各的,不少人还有些不太适应,就是那些往年干活偷奸耍滑的。

    队里人最近这些天格外的忙碌,虽说现在韩屯人都不指望着靠种地解决温饱了,但谁家也不会嫌钱多不是。

    一车一车的玉米棒子和高粱在田地里被收割好装进麻袋,运到社员的家里,可把队里的牲口给忙够呛。

    联产承包的第一年,韩屯的收成比往前多了将近四成,这是老队长和会计叔拢了所有社员家的收成之后跟去年的收成做了对比的结果。

    “这政策好啊!”老队长感叹道。

    “好是好,可惜晚了点。”会计叔说道。

    老队长明白他的意思,现如今韩屯谁家还靠种地过活了,养鸡场每年光分红就够社员们吃的脑满肠肥了。

    更何况现在又有了养猪场,虽说还没见到效益,但肯定不会差就是了。

    “好上加好嘛!”

    别人家收粮食,何平家是割草,年初试验种下的苜蓿正好可以收割了。今年韩屯种苜蓿的就那么几家,正好一起都割了,直接卖给了养鸡场,等晾干之后就可以成为饲料的原料之一。鸡吃青草可不行,必须得晾干。

    许老财一车一车的数着苜蓿,心里盘算着种苜蓿的收益和种玉米的收益。

    “行了,老财叔。你就别算了,有兆军这么个女婿以后你还愁啥呀,别浪费那心力了。”何平见许老财一副把脑袋上那几撮毛都要薅光的架势,便劝道。

    “我就……看看……看这俩能差……多少。”

    “人家赵老师都给咱们算过了,种苜蓿的收益基本跟种玉米持平。但是咱们的费的功夫可不一样,而且明年咱们还可以收好几茬呢,不像他们还得重新种。”

    种苜蓿这事何平只是临时起意,现在看来收益还算可以,主要是耗费的精力要比种玉米少很多,特别适合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养鸡场和养猪场的韩屯人。

    而且苜蓿是可以多年收割的作物,这一点太占优势了。

    这两天队里开始有人跟何平打听种苜蓿的事了,何平可不敢再出头张罗这事,要不然老队长非找自己拼命不可。

    这时候可还得交公粮呢,自己要真把队里人都撺掇的种了苜蓿,谁家还有粮交公粮了?

    你说买?

    用老队长的话说,有地你还买粮,天打五雷轰!

    雷轰不轰何平不知道,反正老队长的烟袋锅是一定要轰的,他还是低调吧,谁家要种自己想办法去。

    秋收这几天除了队里人忙碌,公社和县政|府的人也没闲着。平县是家庭联产承包的试点县,年初的时候政策推行的非常顺利,现在就看这一波秋收的成果了。

    为此,公社的人隔三差五的就要跑到下面大队去了解了解情况,最近赶上秋收来的就更勤了。

    何平正盯着苜蓿装车呢,那边一伙人就进了村。

    他一眼就看见了人群中的熟人,他的未来老丈人。

    毛学东看见他也没有避嫌,在场的人没有不知道他和何平的关系的,“何平,今年收成怎么样啊?”

    何平笑着说道:“叔叔您怎么过来了?挺好的,我家今年种的是苜蓿,没有什么对比性。队里其他人家的收成比往年高了将近四成。”

    毛学东听完欣慰的点点头,“这不是秋收了嘛。年初我负责咱们红旗公社的政策落实,现在回来看看成果怎么样,看来我们的政策推广的还是很成功的。”

    他身边人们也纷纷附和,“上面的政策制定的好,也离不开县委和县政|府的执行啊!”

    之前何平跟毛学东说过他家里种苜蓿的事,毛学东问道:“你家种的苜蓿效益怎么样?”

    何平如实的回答道:“苜蓿收割之后养鸡场那边直接就收了,这次的收益跟种玉米差不多。但是苜蓿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这就意味着我明年不用再种地就可以再收割,耗费的精力也比种玉米少很多,所以整体来说种植苜蓿还是要比种植玉米强一些的。”

    “唔~”毛学东微微颔首,没有说话,他是官门中人,自然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对某种作物的种植进行表态,但心里也认可了苜蓿种植的可行性。

    何平见未来老丈人的反应就知道他心里有数了,便没再多言。

    毛学东继续往前走,身后一伙人跟着。既然遇上了,何平总不好当看不着,只能一起跟着。

    老队长坠在队伍后面,警告道:“你小子少给我捅咕幺蛾子,知道不?”

    何平不耐烦的说道:“知道了知道了,念叨多少遍了,我又没圈拢他们种,他们自己要种,上赶着来问我能咋整?”

    老队长挥起烟袋锅,何平一蹦两米开外。

    毛学东一行人在田间地头转悠了一个多小时,看得差不多了,他又提议去养鸡场看看。

    “听你说了多少遍你们大队的养鸡场了,我还一次都没看过呢,今天正好来了去看看。”

    何平领着毛学东一众人来到了养鸡场。

    其实他们隔着老远就看见养鸡场了,现如今养鸡场无论是占地面积还是规模,别说在韩屯,就是在隔着好几里的丁屯都能看见这个庞然大物。

    进了养鸡场的大院,何平自觉的充当起讲解员,给毛学东他们介绍起养鸡场的情况。

    “我们养鸡场自79年开业运营已经两年多了,现在的蛋鸡存栏量超过十五万只,品种主要以本地蛋鸡和滨白蛋鸡两种为主,目前月产蛋量18万斤左右,销路覆盖营城、奉城、金州三地。如果不出意外,到明年年中我们养鸡场的存栏量将达到满负荷状态,也就是五十万只。到明年年末,养鸡场的月产蛋量将达到130~140万斤,足以供应整个辽省三分之一人口的鸡蛋消耗量。”

    今天在场的人分三类,一类是毛学东带来的县政|府的工作人员,一类是公社的工作人员,还有队里的人,如老队长。

    听见何平的介绍,县里和公社的工作人员纷纷露出惊诧之色。

第48章 你听我给你吹啊!

    何平的话让众人无不惊诧,即便是毛学东也有些意外,养鸡场的发展速度实在是出乎他的意料。

    “你小子没夸大其词吧?”毛学东知道何平有章口就来的毛病,怕他不老实。

    “跟别人我敢撒谎,跟您就是借我两个胆子,我也不敢啊!”何平叫屈道,“我刚才说的是满栏的情况,现在我们养鸡场的扩建只完成了二期,蛋鸡的孵化也需要时间,真正达到我们说的规模,怎么也得到明年年中了。”

    毛学东颔首道:“即便是明年年中也够快的了。想当初你要干养鸡场的时候,还是老韩找的我,谁能想到这短短两年时间就发展成这么大的规模了。”

    “这不都是您领导得好嘛。”何平拍马屁道。

    “少来这套,我除了拍个板之外啥事也没干,少给我灌**汤。”毛学东见何平油嘴滑舌,就敲打他两句。

    “嘿嘿!”何平心虚的笑了两声,继续给大家介绍:“这是我们的封闭式鸡舍,每栋鸡舍的饲养规模在1.5万只左右,我们养鸡场现有鸡舍20栋,目前鸡苗的孵化还不足以填满鸡舍。在鸡舍内,我们设置了温控系统和排风系统,虽然都是人工操作,但是确保了鸡舍内的温度和空气质量,为鸡苗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养鸡场的一草一木都是何平看着盖起来的,再了解不过,所以介绍起来根本不用多想。

    “这一栋是专门用来饲养父母代鸡的鸡舍。”

    涉及到养鸡的专业名词,众人都不是很懂,毛学东便问道:“父母代鸡是什么意思?”

    何平解释道:“通常来讲我们在市场上买的蛋鸡或者肉鸡都是商品鸡,父母代鸡,就是孵化出这些商品鸡的种鸡。以此类推,上面还有祖代鸡和曾祖代鸡。现在我们养鸡场已经拥有滨白42蛋鸡的祖代鸡,对蛋**苗的孵化基本上可以做到自给自足。”

    众人了然的点头,这就是种鸡嘛,听这意思养鸡场现在就算是拥有自己孵化种鸡的能力了,也算是一种核心竞争力。

    “怎么没有曾祖代鸡呢?”毛学东问道,他是深受太祖影响的官员,认为最根本的技术还是要抓在自己的手里才最稳妥。

    何平苦笑:“曾祖代鸡又叫原代鸡,实在是太难得了,我们能从东北农学院里弄到祖代鸡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了,想弄到曾祖代鸡基本不太可能,除非以后我们养鸡场能够有自己的培育机构。”

    毛学东带着督促的语气说道:“那你可得努力了,这关系到你们养鸡场的根基,还是应该抓在自己的手里。”

    “您说的是,我们现在正在招揽人才,以后肯定会在这方面努力的。”

    毛学东一行人走到仓库,现如今养鸡场每天最忙碌的就是仓库,来来回回的入库、进货,没有闲着的时候,门口停着拖拉机、驴车、马车、自行车等各样的交通工具。

    “这些都是来进货的,现在我们养鸡场每天的出货量都在五千斤以上,所以这块比较乱,以后还得比这更忙、更乱。”

    毛学东看着仓库门前热火朝天的景象,脸上露出了笑容,“忙点好,再忙点才好,忙才说明你们有效益,就怕你们不忙。”

    走过了仓库,“这是我们养鸡场的育雏舍,还有饲料加工间,我之前说的苜蓿就是卖到了养鸡场加工间里,晾干以后就会成为鸡的饲料原料之一。这块走到头就是我们一期养鸡场,存栏量十五万只。再过去那边是二期,三期计划在秋收之后开建。”

    毛学东跟着何平转了一圈,非常满意,“养鸡场盖的不错,没少花心思。”

    “我们的养鸡场是邀请了东北农学院和营城农学院的专家进行了全方位的规划之后制定的建设方案,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严谨的,至少在国内应该找不出出其右者了。”

    当官的对“规模最大”、“历史最佳”这种事是毫无抵抗力的,这意味着他们的政绩。

    人群中一个中年男人出声问道:“你的意思是说韩屯养鸡场现在是全国最大的了?”

    何平的本意是说韩屯养鸡场建造的科学性和规划的合理性,中年男人理解成了另一种意思。

    但这么说也不是不行,何平跟东北农学院和营城农学院的老师们都打听过,至少目前国内他们没有听说过比韩屯规模更大的养鸡场。

    “这么说也没毛病,等三期建成之后,我们确实是全国最大的养鸡场。”

    听到何平的话,中年男人的呼吸都急促了两个节拍,他是毛学东的接任者,叫邓卫平,红旗公社现在的一把手,自己的地盘上出了韩屯这个全国最大的养鸡场,这可是政绩啊,他怎么能不激动。

    “老邓,淡定!”毛学东对中年男人说道。

    毛学东嘴里对邓卫平说着淡定,但实际上他的心里也颇为激动,只是面上没有显露出来而已。

    养鸡场是邓卫平的政绩,何尝不是他的政绩。

    “干得好!”毛学东罕见的拍了拍何平的肩膀,又转头对老队长说道:“老韩啊!你们韩屯真是给了我和邓主任一个大大的惊喜啊!”

    听见毛学东的夸奖,老队长脸上的褶子更深了,“离不开您和邓主任的指导。”

    毛学东闻言笑着指了指老队长,“你啊,怎么学的跟何平一样了,滑头!”

    整个队伍的气氛在何平的发言之后变得火热起来,这年头“全国”这样的字眼对于大家来说太有吸引力了。

    “行了,养鸡场也看得差不多了。何平,还有没有什么值得看的,别藏着掖着了,索性今天一起都让我们大伙看看吧。”

    毛学东的兴致被何平调了起来,今天本来就是来看看家庭联产承包的成果,没想到让何平给放了个大卫星,干脆把韩屯的情况都给摸清楚了。

    “既然您都开口了,那不如多走几步路,再看看我们韩屯的养猪场和人才宿舍吧。”何平笑着说道。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092/ 第一时间欣赏重生乡村文艺生活最新章节! 作者:坐望敬亭所写的《重生乡村文艺生活》为转载作品,重生乡村文艺生活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重生乡村文艺生活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重生乡村文艺生活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重生乡村文艺生活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重生乡村文艺生活介绍:
落个水都能穿越,何平一脸懵逼看着两间小土房和捡来的大儿子。1979年?就是那个开启大时代的1979年吗?幸好随身带了个手机,没事写写书、养养娃、带领村民养养鸡,小日子过得也挺好的。有人要改编我的书?这个我熟啊,我来给你改。老板你就说吧,是想拍成电影还是电视剧,要不评书也行。嗳!别走啊老板。这是一个中年油腻男在波涛汹涌的大时代潮头浪遏飞舟的故事。重生乡村文艺生活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重生乡村文艺生活,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重生乡村文艺生活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