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重生乡村文艺生活TXT下载重生乡村文艺生活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重生乡村文艺生活全文阅读

作者:坐望敬亭     重生乡村文艺生活txt下载     重生乡村文艺生活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84章 恶俗的广告词

    何平带着朱时茂和毕利奎进了招待所,这年头跟后世不一样,火车的车次没那么多,不是到了火车站登上一会儿就能走的。

    他先把两人安顿一下,再到郝建军那去弄几张火车票。

    何平又借着招待所的电话给饲料厂打电话,吩咐正在待命的两个销售部的小伙子带上钱和介绍信,到火车站跟他汇合,准备去奉城。

    第二天,几人总算是登上了前往奉城的火车,何平特意找郝建军弄了个高级软卧,也可不想在火车上再弄出韩屯那一出。

    一路都让朱时茂把自己裹的严严实实的,几人才算是顺利到达了奉城。

    找了个招待所歇了一晚上,第二天何平先跑了一趟电视台。

    辽省电视台位于奉城青年大街上,成立于1959年,是新中国成立比较早的五家电视台之一,78年与奉城电视台合并,后又与81年独立出来。

    何平带着介绍信找到了电视台的广告招商部。自从前几年国家电视台开始播放国外产品的广告之后,国内几家电视台响应政策的号召,都纷纷成立了自己的广告部门,有的叫广告招商中心、有的叫广告经营中心、有的干脆叫广告部。今年是辽省电视台广告招商部成立的第三年,跟前两年没有任何区别,办公室里只有一老一少两个人,门可罗雀。

    正月末,楼里的暖气还没停供,室内暖烘烘的,待得时间长了让人犯困。

    老头儿正一磕一磕的打着瞌睡,只有那个年轻的女孩在翻阅着报纸,嘴里还在念叨着。

    “人家报纸都一堆打广告的,没道理我们电视台没有人打广告啊!”

    何平走过去敲了敲桌子,“小姑娘,我们想在你们台打广告。”

    “打广告啊,打广告你们……”小姑娘一开始还没反应过来,等她反应过来,蹭的一下就从椅子上站起来,朝那个打着瞌睡的老头儿喊道:“老叶,老叶,别睡了,来生意了!”

    老头儿被小姑娘吵醒,正想骂两句,一听见有生意立马精神了,小眼睛扫视了一圈,看到站在那里的何平几人。

    “是你们要打广告?”

    很明显老头儿是这里的负责人,何平说道:“你好,我们是营城地区的一家饲料厂,想在辽台打个广告。”

    “你们是国营企业?”老头儿问道。

    何平闻言皱了下眉,“我们是集体企业。”

    “集体企业啊……”老头儿沉吟了一下。

    何平听出那语气中的犹疑,难怪这个破广告招商部半死不活的,负责人都这个鸟样,能有什么发展。

    倒是那个小姑娘看起来精灵的很,麻溜的给何平等人倒了几杯茶,凑到老叶身边小声道:“有生意上门你还挑三拣四的,还想不想开工资了?”

    这年头的电视台可不是后世那种随便一个节目就招商几千万、几亿的聚宝盆,要论起清水来,它绝对要算一号,对政|府来说这个单位的经费是只出不进,就是个大个儿的吞金兽。

    这种情况一直到广告行业的兴起才改变,而现阶段的辽省电视台正处在这个变革的尴尬位置上。

    老叶很明显是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被小姑娘抢白了一句之后,瞪了他一眼。

    “来,几位做,咱们慢慢谈。”老叶这才有点待客之道。

    何平几人坐下后,老叶详细询问了他的需求之后,给何平他们介绍了一下电视台广告的收费标准。

    “我们电视台广告时段是按秒计费的,分了几个档次,分别是10秒、30秒、60秒,最短的合同周期是一个月,费用按月来计算分别是1000块、1800块、3000块。如果你们合同签的时间长的话我们还可以适当调整价格。”

    何平虽然没接触过后世的电视广告报价,但也是知道这东西是分时段的,可老叶却没有提到这个问题,何平猜想应该这个时候还没有流行开。

    “不分时段吗?价格都一样?”何平确认道。

    “分时段?”老叶不确定的看了那个小姑娘一眼,小姑娘朝他摇了摇头,老叶这才说道:“不分时段,价钱都一样。”

    何平心里思量了一下,他对电视广告除了后世国家台的天价广告费有印象之外,唯一有印象的就是曾经听说过八十年代火爆一时的燕舞收录机花了四十万的”天价“在国家台打了一年的广告。

    跟国家台的收费相比,辽省电视台的这个报价倒是公道,不分时段也说明这个时候的电视台还没有意识到广告的吸金能力。

    经过和老叶的一番商讨,何平定下了晚上8:00时段的30秒广告时间。

    老叶难得见到这么痛快的主顾,生意谈好了就想拉着何平到外面喝酒。

    小姑娘趁机跟何平推销道:“何老板,你们的广告还没有拍好吧?需不需要我们台里的帮忙啊,您是我们的大客户,我们可以给您优惠。”

    这个时候还没有广告公司,电视台播放的广告绝大多数都是由电视台负责制作的。

    何平来之前不了解辽省电视台的情况,但他是在电视里看过辽省电视台的广告的,low的一批。在何平的心中广告土可以,自己就是做饲料的,土接地气,但绝对不能low。

    “拍摄就不用劳烦你们了,广告片我们自己找了人来拍,不过还需要跟你们电视台借一下设备,费用你不用担心。”

    小姑娘听见何平不用他们帮忙拍摄,心里有些失落,不过很快便调整好情绪。

    “那好,回头我给你们借一下设备。”

    花了半天的时间,何平就搞定了电视台的事情,接下来就是广告的拍摄了。

    “毕主任,这事就麻烦你了。”

    “别客气。对了,你对广告有什么想法吗?”

    何平还真考虑过这个问题。

    “广告拍摄的东西我不懂,只有几个要求,第一画面要喜庆、第二广告词必须朗朗上口。我还特意想了个广告词,我说一下您听听。‘金坷垃、金坷垃,饲料就选金坷垃,养猪致富全靠它’,您觉得怎么样?”

    毕利奎仔细品了品何平想的广告词,俗了点。

第185章 守护全世界最好的老茂哥哥

    不过饲料这种产品本来就是卖到乡下的,越通俗越朗朗上口越好。人家何平能写出那么高水平的小说,文才肯定是不会差的,选这样的广告词肯定是考虑到这个原因。

    “不错,朗朗上口。”

    广告的拍摄定在了两天后。

    广告招商部的小姑娘叫林亚楠,打听之后才知道原来是老叶的外甥女,难怪跟老叶没大没小的。

    林亚楠给何平把广告的拍摄场地和设备都准备好,本来还想给何平介绍两个演员当广告模特,却被何平回绝了。

    “我们自己准备了。”

    林亚楠有些意外,莫非这位何老板是要自己上阵或者是让自己的亲戚朋友上阵?

    心中带着疑问,林亚楠等到了金坷垃饲料厂的广告开拍的时候,她见到了何平找来的拍摄广告的演员。

    “朱时茂?”林亚楠惊讶的叫出了声。

    朱时茂和善的对林亚楠笑了一下,林亚楠脸上立刻流露出花痴般的笑容。

    “太英俊了!太好看了!”

    如果再过几年的话,林亚楠可能会用“帅”这个词来形容朱时茂。

    “老茂,先化化妆,等会毕主任准备好了叫你。”何平说道。

    朱时茂的出现让拍摄现场出现了一阵骚动,电影明星诶,活的诶。

    《牧马人》上映了大半年的功夫,朱时茂这张脸在国内现在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一个小小的乡下饲料厂能把他请来拍广告,辽省电视台来帮忙拍摄广告的工作人员们不自觉收起了对何平这一伙人的轻视之心。

    何平拍了一下林亚楠的肩膀,“傻愣着干什么?让你们化妆师帮忙化一下啊?”

    林亚楠这才回过神,脸色娇羞的对朱时茂说道:“我来给你化妆吧。”

    何平质疑道:“你不是广告部的吗?什么时候还会化妆了?”

    林亚楠转头凶狠的瞪了他一眼,“要你管!”

    然后又回过头一脸温柔的对朱时茂说道:“你放心,我是专门跟台里的老师学过的。”

    林亚楠突然的变脸把何平和朱时茂吓了一大跳,心里直呼惹不起惹不起,追星的女人真是惹不起!

    朱时茂老老实实的坐下让林亚楠化妆,一动不敢动。

    毕利奎跟谢晋导演合作十几年,在剧组更是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拍个广告、尤其是八十年代的广告对他来说是毫无难度的。

    现场一切准备就绪,朱时茂的妆也化好了,服装也换好了。

    何平特意给他准备了一身跟《牧马人》里一样的装扮,也算是小小的蹭了一下电影的热度,谁让这电影火呢。

    广告正式开拍。

    帅气逼人的朱时茂穿着着他在《牧马人》里的装扮,站在满是肥猪的猪圈前用魔性的口吻说道:”金坷垃、金坷垃,饲料就选金坷垃,养猪致富全靠它。”

    何平看着朱时茂的表现,觉得他高估了自己的审美水平和文学素养。

    他不自信的问毕利奎,“毕主任,您觉得怎么样?”

    “我觉得挺好的。”

    何平又不放心的问林亚楠,“你觉得怎么样?”

    林亚楠一脸花痴的看着朱时茂,“真好!”

    何平用屁|股想也知道这货肯定不是在说广告。

    何平又问朱时茂,“老茂,你觉得怎么样?”

    “挺好的,这广告词朗朗上口的,一听就能让人记住。”

    何平心想难道真的是自己的审美水平太高了,脱离了群众?

    算了,不想了,既然大家都觉得没问题,那就没问题。

    一个只有两句词的广告拍起来不要太简单,毕主任不放心的又拍了两遍,确保成片质量没问题,就宣布收工了。

    林亚楠一脸的欲求不满,她才看了半个小时的帅哥这边就结束了,老男人都这么快的吗?

    毕利奎:???

    “接下来后期制作一下就可以播放了。”毕利奎跟何平交代道。

    这事还得找林亚楠,他转过头,只见小姑娘跟在朱时茂的屁|股后面,甩都甩不掉。

    何平一把把她提溜过来,“一天正事没干完呢,老想着乱七八糟的事。”

    林亚楠被打断了追星之旅,很是不满,像只奶凶的小兽,朝何平张牙舞爪。

    “干啥呀?”

    “你说干啥?”何平把毕利奎刚才交代他的事情又跟林亚楠交代了一遍,林亚楠心不甘情不愿的答应了下来,

    何平怕她消极怠工,“等会让你跟老茂合个影。”

    林亚楠惊喜道:“真的?”

    何平没回答,“去找个相机。”

    “没问题。”

    林亚楠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跑掉,不一会儿手里拎着个照相机回来了。

    和朱时茂照完相之后,林亚楠心满意足,看谁都是一脸的阳光灿烂。

    这个时候等在一旁的其他工作人员也借机上来跟朱时茂合影。

    何平被迫再次充当了一次摄影师。

    虽然自己真的很喜欢摄影,但不想以这种作为配角的方式啊!

    该死的帅哥,以后再也不跟这种大帅比一起出来了。

    广告片的制作用了两天时间就完成了,这两天时间何平带着毕利奎和朱时茂好好把奉城游玩了一番,林亚楠还主动请缨担任了几人的向导。

    她撅起屁|股何平就知道她想拉什么屎,可惜老茂早就是名草有主的人了。

    闲聊的时候林亚楠得知了这个消息,一脸的心如死灰,何平都怕他下一秒就想不开跳了浑河。

    没想到第二天看到这丫头的时候她又是一脸的活蹦乱跳。

    追星的女人实在是想不通啊想不通。

    三天的游玩之旅结束了,何平到火车站送毕利奎和朱时茂。

    “毕主任、老茂,这次多亏了你们的帮忙了,我真是感激不尽!”

    “何老师,你这就见外了,我们这关系说这些话干什么。”

    “就是啊,何平,你这么说就有点不把我们当朋友了。”

    几人相视一笑。

    何平喜欢这样的年代,大家以真心换真心。

    毕利奎和朱时茂登上火车,跟何平和林亚楠挥手告别。

    “何老师、小林,你们回去吧!”

    “回去吧!”

    林亚楠是死皮赖脸跟过来的,她看着朱时茂登上火车,泪眼婆娑,就跟小妇人挥别丈夫一样。

    “就这样默默的守护着哥哥,我就足够了!”她低声喃喃自语着。

    何平看着这丫头魔怔的样子,有些害怕。

    追星的女人实在是太可怕了!

第186章 命定之敌

    朱时茂和毕利奎登上火车之后,两人各自安歇。

    这几天两人也挺累的,倒不是工作累的,纯粹是吃喝玩乐累的。

    何平在这方面还是很够意思的,临走前还给两人准备了辽省的土特产,一人一大包,两人也没看是什么就接了过来。

    朱时茂在火车上待得无聊,好奇何平给他们带了什么东西,就把东西给打开了。

    里面装的东西在这个年代很少见,朱时茂有些不太确定。

    “毕主任,你看着这东西是不是鹿茸?”

    毕利奎看了一眼,“是鹿茸,这是何平给的?”

    “是啊,还有点蘑菇。”朱时茂往包里翻了翻,“咦,这是什么?”

    他在包的底部发现了一个纸包。

    毕主任好像想到了什么,转身去翻自己的包,东西都一样,连里面的纸包也一样。

    两人对视了一眼,打开纸包,两沓厚厚的大团结出现在两人的面前。

    “这……”

    朱时茂一时语塞。

    毕利奎感叹道:“何平这人,厚道啊!”

    毕利奎的感叹并不全是因为这笔钱,而是何平不声不响塞钱的举动。

    何平肯定知道如果明着给钱的话,他和朱时茂肯定不会要的,所以才会选择把钱塞在包里。

    毕利奎来帮忙肯定不是冲着何平的钱来的,但他这样的举动确实让人心里非常受用。

    这一趟帮了几天忙,吃喝玩乐一项也没落下,临走了备上礼物,觉得不够又给塞了钱。

    人心都是肉长的,这样的朋友谁不喜欢呢。

    朱时茂和毕利奎相视一笑,以后何平去了沪上看谁能抢到招待他的机会吧。

    辽省电视台内,林亚楠正在被一个有着两撇小胡子的小青年纠缠着。

    “亚楠,你这不厚道了啊。我这饭你也吃了,东西你也收了,咋一到关键时刻就不办事呢?”

    林亚楠瞪眼道:“赵本三,我是拿你当朋友才吃你的饭,收你的东西。你要这么说,你赶紧把你那些破烂东西都拿走,谁稀罕?”

    林亚楠一发火,赵本三立马就怂了。

    “亚楠,瞧你说的,我刚才是一时着急。咱原来不是都说好了嘛,让我拍你们电视台的广告,我这等了半年了,好不容易等来一个,结果……”

    “那我能有什么办法。你撒泡尿照照镜子,你能跟人家朱时茂比吗?人家雇主拍广告连人都不用我们台帮找,上来就弄个电影明星,你以为你去了人家能用你咋地?”

    赵本三两撇小胡子因为愤怒翘动着,但他明白形势比人强,现在木已成舟,他就是再跟林亚楠掰扯一天也于事无补。

    “那亚楠,下回有机会你可千万想着我。”

    林亚楠不耐烦的说道:“哎呀,还用你提醒,哪次有机会我不想着你。这次也是没办法,人家确实是请来了大明星。本三啊,你还得努力啊!”

    赵本三那颗年轻的自尊心今天受到了莫大的侮辱,他沉默的点点头。

    皮笑肉不笑的跟林亚楠又白话了几句之后,他离开了辽省电视台的办公楼。

    走到大门口的时候,他回头望去,眼含悲愤。

    “朱时茂!总有一天,我今天失去的,我会亲手夺回来的。”

    正在火车上的朱时茂浑身打了一个冷战,冥冥之中感觉气运被夺!

    送走朱时茂和毕利奎,何平又在奉城待了一天,看到金坷垃的广告在辽省电视台上播出之后,他才放心的离开了奉城。

    平县位于奉城和金州的中点,所以何平从奉城登火车之后先回了趟韩屯。

    “你这带的是什么?”毛春华看着何平背着的一大袋子东西问道。

    “鹿茸和蘑菇。”

    “你不是去奉城拍广告的吗?从哪弄到的?”

    “你还记得咱俩上次去京城的时候遇到的江南和庞英吗?”

    “记得。你不会是跟他们弄的吧?”毛春华对老公的交际能力已经无话可说了,就一面之缘的朋友,居然能让他走动起来。

    在人心相对淳朴像的年代这种事情是比较常见的,只是何平这连吃带拿的水平着实令人刮目相看。

    “这不是送老茂和毕主任嘛,我寻思弄点咱们这边土特产给他们俩拿着,正好想起来江南来,小兄弟真够意思。”

    在家休整了一天,何平再次踏上前往金州的火车,金坷垃的广告片已经拍完了,他只要联系金州电视台打广告就可以了。

    这年头电视都是模拟信号,距离稍微远一点,很多地方就搜不到电视信号,否则何平也不会跑到辽省的一南一北两个大城市打广告。

    花了三天时间把金州电视台打广告的事情搞定,何平再次回到了平县。

    金坷垃饲料厂办公室内,何平正在跟郭教授算最近的开销。

    “广告片拍摄花了三千三百块钱,辽省电视台广告费一万零五百块,金州电视台广告费六千四百块,老茂和毕主任来帮忙一人给了两千,公差费用两千一百块……”

    仔细一算这半个月下来,光是电视广告所花的费用就高达两万八千块钱,这还没有算现在撒出去的到广大农村刷墙体广告的那帮小伙子们花的钱。

    对于金坷垃这个刚刚成立的饲料厂来说,这笔广告费绝对是一笔不菲的支出。

    郭教授心里有些担心,但他并没有表露出来,何平行事向来有自己的章法。

    “眼下饲料厂的资金压力还是很大的,我对饲料厂寄予了厚望,资金方面你不用太过担心。现在广告已经打出去了,就看接下来这段时间的效果如何了。”

    何平对这年头的广告效果是非常有信心的,这是无数经典案例给他的信心。

    郭教授说道:“宣传和销售这种事我是外行,你对这方面是行家里手,我相信你。”

    两人又说起了这些天外出刷广告的那些销售部的小伙子们,到农村刷墙体广告这种宣传方式,有些类似于后世的地推,对于销售人员的锻炼是非常巨大的,这帮小伙子进厂的第一份工作就这么有难度,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考验。

    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短短的半个月时间内,有几个小伙子已经开始崭露头角。

    这些人就是接下来饲料厂发展的中坚力量。

第187章 韩屯上报纸啦

    “春节过后,记者来到辽省营城地区平县红旗公社的韩屯生产大队的韩卫国家中。韩卫国是前些年从前线上退下来的老兵,为祖国的边疆流过血,战争给他的身体留下了残疾,他只有一条腿。

    ‘我家的房子是去年新盖的,之前是土胚房,从我爷爷那辈住了好几十年了。’韩卫国对我们介绍,他接着讲起了韩屯这几年来发生的变化。

    ‘我从前线退下来之后就回到了韩屯,队里对我挺照顾的,平时有什么好事第一个想着我,过年过节的就到我家里帮忙、送东西。不过赶上咱们那段时间都不富裕,所以我家的日子也是过得紧紧巴巴的。说来不怕让记者同志你笑话,我这样的残疾人别说是条件差,就是条件好也不好找媳妇。日子就这么一天天的过,谁也没想过会有什么变化。直到后来我们生产队里来了个年轻人。

    我还记得我跟何平第一次见面是在大队仓库值夜班,那是队里照顾我们这些老弱病残的福利,当时他刚到队里,对农村的生活还不太适应,所以老队长为了照顾他就让他跟我一起值夜班。

    何平这人对谁都热情,有股自来熟的劲,我跟他也是这么熟识的。

    那时候他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就孵小鸡到大集上卖,队里人还笑话他挺大的老爷们儿净干老娘们儿的事。没想到人家脑子活泛,没多久跟队里合办起了养鸡场。

    我还记得养鸡场刚开张的时候闹了黄皮子,咬死了几只半大鸡,何平难受的一天没吃下去饭。我们是队办企业,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只能靠自己。何平是个好样的,养鸡场在他的带领下,第一年就给我们韩屯每户人家分了上百块的分红。

    后来我们又在何平的带领下开办了养猪场,今年又开了饲料厂。去年年末,我们韩屯的队办企业给每家每户都分了至少一万八千多块钱,这些钱比我们辛辛苦苦干一辈子农活还要多得多。

    这些都是何平带领我们干出来的,没有他就没有我们韩屯的今天……’

    “行了行了!”老队长不耐烦的打断了正在念报纸的韩兆社,“净是些溜须拍马的嗑儿。”

    何平不用想也知道老队长这是吃醋了,卫国叔在记者面前光顾着夸自己,丝毫没提这老头,人家不乐意了。

    “兆社,别老读夸我的,念点说我们韩屯的。”

    韩兆社扫了几眼报纸,接着念。

    “韩卫国家的变迁,只是韩屯这几年来坚持走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道路的一个缩影。这个仅仅拥有3000亩农田的辽南生产大队,在省地两级政|府的政策指导下,从本大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走发展集体经济、兴办队办企业的道路。用短短三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年产值上千万,上缴税收一百三十余万,全队每户平均年收入破万元的惊人发展。

    在不断发展经济的同时,韩屯也不忘在公共文体、卫生设施、养老教育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先后建成高端人才宿舍、卫生中心、文化广场等建筑设施,对队内六十岁以上老人实现医疗免费,对所有在校学生实行教育补贴,开办夜校解决农村社员文化知识短缺的问题。

    在韩屯,面貌常新的不只是物质,还有机制和思想。

    为壮大集体经济,韩屯这几年来实行这样的分配机制,韩屯人既是社员也是职工,作为职工有工资、奖金收入,作为村民有年底按股分红,这种机制既满足了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也让社员持续共享集体发展的成果。

    ‘集体经济不是吃大锅饭,是靠本事吃饭。’韩屯大队长韩玉冈对记者表示,我们要通过改革调动每个人,尤其是年轻人的积极性,让韩屯永葆集体经济的活力。

    韩屯只是我省农村改革的一个缩影,近两年在党z央和政务院的号召下,我们辽省省政|府深耕农村,不断加深对农村改革的力度。我们坚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勇于创新、努力奋进的辽省人民一定会为国家的改革开放事业注入强大的动力。

    1983年3月25日1版。”

    韩兆社念完这一页报纸上的最后一个字,看了看周围的众人。

    “好!”

    也不知是谁领的头,众人一致叫好。

    “好家伙,这回咱们韩屯出名了,都上省城的报纸了。”

    “何止是省城的报纸啊,这可是头版头条,知道啥意思不?这平时放的可都是中央的文件精神。”

    “乖乖,这是要上天啊!”

    社员们议论着刚刚的报纸内容,这是发表在昨天的《辽省日报》头版头条的一篇稿子,正月里省领导来韩屯考察的结果之一。

    要知道那天来的可不光是《辽省日报》一家媒体,所以最近这几天不光是《辽省日报》,几家省内的其他报纸也纷纷开始刊登关于韩屯的报道。

    这种宣传力度何平太熟悉了,后世无数的先进、典型官方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宣传的。

    他倒是没什么大反应,但是可把韩屯社员们激动坏了。上次地区、省里领导来考察的时候就把大伙激动的够呛,这次更是连番的登上报纸,韩屯啥时候这么牛逼过。

    老队长对这种情况欣喜的同时,也有些担忧。

    “枪打出头鸟啊!”

    “人家领导让你当这个出头鸟,你能咋整?”

    何平非常光棍的问了一句,老队长被他噎的一句话说不出来。

    “你有空还是想想怎么应付接下来的考察潮吧!”何平对老队长说道。

    **十年代国内政|府、企业流行一股风气,就是到被上面树立成典型的单位进行考察、学习。

    这事本来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架不住歪心思的人太多,到最后完全走了样,让各个接待单位苦不堪言。

    何平可以断定,考察团队还有30秒到达战场!

    反正这事他是坚决不会参与的,能顶上的只有老队长了。

    老队长抽着烟袋闷闷不乐,这些天自从地区和省里领导来了之后,陆续已经有零星的单位开始过来考察学习了。

第188章 最佳观众

    一开始老队长还挺高兴,可过了几天之后他就高兴不起来了。

    无他,一是徒耗钱财、二是耗费精力。

    如果说一点好处没有那也不对,毕竟也是结识了些人脉,对韩屯产品的销售还是有一定好处的,但相比这件事带来的缺陷,这点好处也算不得什么。

    所以老队长愁啊!

    何平见状说道:“有啥可愁的,这帮瘪犊子是来考察学习的,又不是来享福的。”

    一语点醒梦中人!

    老队长前些天一直把这帮老考察学习的当做是客人,既然是客人那肯定的好酒好菜招待着。

    可关键是这帮人都是来学习的,学习就得有个学习的样子,光吃饭不干活能行嘛,老队长心里瞬间想出几十个加强双方感情,同时又有助于前来韩屯的单位学习的好办法。

    老队长收起烟袋,亲切的拍拍何平的脑袋。

    “还是你小子脑袋活泛!”

    何平不爽的挪开脑袋,“说话就说话,别老动手动脚的。”

    老队长的好心情瞬间被何平破坏掉,手掌变拍为扇,“瘪犊子!”

    何平:“老年人忘恩负义!”

    吵吵闹闹的到了晚上八点,尽管现在队里很多人家都已经买了电视机,但到了晚上韩屯最热闹的地方还是何平家,很多人对此已经形成了习惯。

    “都败吵吵了,马上演广告了。”有社员提醒道。

    屋内原本火热的气氛顿时安静了下来,今天是金坷垃的广告在金州电视台播出的日子。

    照例还是肥猪满圈的喜庆画面,朱时茂一身朴素的打扮,面带笑容,用喜庆且魔性的口吻念着广告词:金坷垃,金坷垃,饲料就选金坷垃,养猪致富全靠它。

    广告片不长,短短十秒钟。不过何平买的是30秒钟的广告位,所以这充满魔性的广告重复了三遍,洗脑效果杠杠滴!

    “到底是电影明星,你瞅人家这广告词念的。”

    “金坷垃,嘿嘿,金坷垃。一听就能让人记住。”

    社员们对广告品头论足,其实辽省电视台的广告他们每天都能看到,但对金州电视台的广告他们还是乐此不疲。

    用社员们的话说,钱都花了,这广告要不看不亏本了么。

    电视台真应该给你们颁发了最佳观众奖。

    过了正月,年也算过完了,队里原本悠闲的气氛没了,现在的韩屯越来越接近后世的生活节奏。

    何平不知道这算是好还是坏,但从大家的笑脸上来看,应该是利大于弊的。

    跟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队里多了些生面孔,而且是隔两天就换一茬人。

    这些人都是来韩屯考察、学习的,老队长听从了何平的意见,既然大家都是来考察、学习的,那就得有点考察、学习的样子,不干活能行么。

    八十年代初期是考察学习风刚兴起的时候,大部分单位的态度还是比较端正的,出来的目的也真的是为了考察和学习。

    这样一来,倒是给韩屯添了好处,平添了一些劳动力,也算是弥补了这些人来韩屯产生的花销。

    金坷垃饲料厂的广告播出之后,效果还不错,饲料厂陆续接到了很多要采购猪饲料的电话。

    何平知道这只是刚开始,这年头广告的威力可远不止于此。

    他一点也不着急,饲料这种东西不是日常消费品,除了广告的效应之外还需要一定的口碑效果。

    况且金坷垃的墙体广告攻势,还只是刚刚开始,连省内的五分之一都没有覆盖到。

    所以金坷垃的销量爆发恐怕还要等几个月的时间。

    倒是羊州那边传来了好消息。

    何平他们这一伙人在去年年末的时候确认了出资比例,总共募集了1600万的资金。其中何平的资金就高达840万,占股52.5%。如果算上韩兆坤的话,两人占股75%。

    这个持股比例是何平精心设计的,他没有后世很多创始人那种变态的掌控欲,但也不希望给小人浑水摸鱼的机会,这样的持股比例可以保证服装批发中心这门生意在初期阶段发展的一贯性。

    如果以后发展的顺利了,何平想当个甩手掌柜,那主动权也全在他的手里。

    此时的江永安已经被顺利包装成了爱国香江商人,正在跟羊州市政府洽谈服装批发中心的投资事宜。

    韩兆坤他们为了把手里的钱包装成香江资金可没少花钱,这其中江永安这个香江人也没少出力,这也是何平为什么会让江永安成为股东之一的原因。

    何平把羊州的事全权交给了韩兆坤和江永安他们去操作,只是定期跟他们通一通电话,了解一下事情的进展,颇有些幕后大佬的感觉。

    后世在国企混迹多年的何平明白一个道理,事必躬亲的都是短命鬼,为了挣俩糟钱儿实在不值当的。

    自己都穿越了,还想不开这个问题那真是白活第二世了。

    这天他正在家里给花园翻土,这两年花园里的花被狗子霍霍的够呛,正好开春了,他准备重新种一批花。

    门外响起了车铃声,阚立军推门进了院。

    “呦,大作家真有闲心啊!”

    两人熟的不能再熟了,何平对阚立军的调侃没放在心上,“从哪来的件儿啊?”

    阚立军把信递给他,“南山那边。”

    何平有些意外,他还以为是从京城来的,算算时间现在应该是《红高粱家族》连载的时候了。

    阚立军是个忙人,红旗公社这十里八乡的离了谁也不能离了他,送完东西他就走了。

    信是洪旗寄来的,何平打开信封,掏出里面是一张报纸,还是香江的。

    何平虽然不明所以,但他了解洪旗,这小子不会无的放矢。

    何平展开报纸,仔细的翻看了一会儿,这一看他还真发现了关键信息。

    “肥鸡丸?致癌?”

    报纸上的内容不长,就是一则报道内地出口香江肉鸡使用的饲料中查出一种致癌素的新闻,不过报纸的内容比较夸大,说里面里面的东西叫肥鸡丸,鸡吃了之后一个星期时间就可以从鸡崽长成成年鸡,这是香江报纸的管用伎俩。

    现在内地要是有这样的饲料,哪里还轮得到二十年以后百胜在中国逞凶。

第189章 跑路

    不过何平看完报纸也大致猜到了洪旗的心思,正所谓敌弃我取,对香江出口肉鸡绝对是一门好生意。

    这半年多来鹏发的产值已经达到了近千万,未来一年内鹏发的产值势必会有一个大爆发,年产值三千万并不夸张。

    现在的鹏发经营品类还比较单一,如果进军肉鸡饲养行业,规模再番个几倍也不成问题啊!

    何平看完报纸特意给洪旗那边去了个电话。

    “何平哥,我就猜到你一准明白我的意思。”电话里洪旗高兴的说道。

    “你报纸都送过来了,我再看不明白不成傻子了吗?”

    电话里简单沟通几句,何平便答应了洪旗扩张鹏发养殖品类的请求,算上蛋鸡养殖基地的二期,鹏发今年的任务更重了。

    “好好干,别有压力,去年干的不错。”给洪旗鼓了鼓劲,何平挂断了电话。

    鹏发的发展顺利,洪旗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何平深感自己没有挑错人。

    洪旗来信两天之后,《人民文学》的包裹才到,《红高粱家族》发表了。

    毛春华喜滋滋的把样书放到书房里,看着还空着一大半的书柜,她感叹道:“什么时候才能把书柜填满啊!”

    何平搂着她,笑着说道:“你想把你老公我累死吗?”

    夫妻俩正在家里甜言蜜语的时候,院门外响起了老队长的声音。

    “何平啊,在家没?队里来客了。”说完没等何平应声就领着人进来了。

    何平出来一看,又是来考察的。

    老队长介绍道:“这是咱们平县旁边石桥子的县领导,这次特地过来咱们韩屯考察来的。听说过你的大名,特意要看看你。”

    为首的一位中年胖子热情的握住何平手,“何平老师你好啊,没想到今天能见到真人。您的作品我是一本没落下,全都拜读过啊。今天能见到您真是我的荣幸。”

    何平满脸假笑,“你好你好,欢迎来到我们韩屯。”

    随着省内报纸报道的发酵,现在来韩屯考察学习的单位和企业越来越多了。

    老队长每天应接不暇,专门从队里挑了几个人配合他的接待工作,老头儿朴素了半辈子,突然之间每天被一大堆人捧成话题中心,还挺不适应。

    有时候接待来客,说着说着就想往何平这引,知名作家的名头肯定比老队长吸引人啊,大伙乐不得的来何平这拜访。

    何平本以为给老队长支了个招,却没想到老同志不讲武德,临死还想拉个垫背的。

    这几天被这帮来韩屯考察学习的访客闹的没个安生。

    反正韩屯这边也没他什么事,何平想着公社的房子现在已经落成了,又经过了一冬,完全可以入住了。

    “媳妇儿,咱俩上公社去住吧。”把客人送走之后,何平对毛春华说道。

    “咋突然想着要上公社去了?咱在这住的不是挺好的吗?”

    “公社不是离你单位近嘛!”

    “可小柱儿上学不行啊!”

    何平把这事给忘了,前几年他刚买自行车的时候还专门去接送过小柱儿,可接了几天发现这年代哪有骑着自行车接孩子的。

    从那以后小柱儿每天都是跟着队里孩子们走一个小时上下学,这年代孩子没那么娇贵,何平觉得这样对孩子也是一个锻炼,就没有再去接送过小柱儿。

    如果要搬去公社,小柱儿上学就有些麻烦,何平不打算让他换学校,孩子在丁屯小学上了好几年了,老师同学都很熟悉。

    之前队里有人家给上小学、初中的孩子买自行车,何平还觉得这帮人现在有钱烧包,看来小柱儿也得配上了。

    “不行就给小柱儿买个自行车吧。”

    “他会骑吗?”毛春华问道。

    “有啥不会骑的,摔两下就会了。”何平现在充分学习了这个年代家长们心大的特质,一点不担心。

    “好吧。”

    既然有了自行车,孩子的上下学问题就解决了,那搬到公社的事也没什么阻碍了。

    何平专门去县城百货商店托刘爱霞花二百块钱买了台自行车。

    小柱儿这天小柱儿放学回家,何平对小柱儿招招手,“柱儿,过来。”

    “啥事,爸?”小柱儿蹬蹬蹬跑过来。

    何平用手比了比他的身高,估摸着有一米四几。小柱儿九岁才上学,算是比较晚的。这两年营养不错,个子窜起来不少,已经不是刚收养他的时候的小嘎逗样子了。

    “这车骑一下试试。”

    小柱儿一看到自行车就两眼放光,嘴都咧到耳朵根儿了,问都没问就骑了上去。

    “骑的还挺溜。”何平夸奖道。

    小柱儿得意洋洋的骑着自行车在院子里溜圈,“这有啥难的,你那车子我都能骑。”

    何平才想起来这小子没事就鼓捣自己的大二八,偶尔还会摔跤,这年代的孩子确实皮实。

    “爸准备带你们搬到公社去住一段时间,以后你上下学就骑自行车,咋样?”何平问道。

    小柱儿一听有自行车骑,两手把车把一扔,“太好了,有自行车骑了!”

    “你个瘪犊子,看着点,别摔了。”

    何平骂了一句,小柱儿赶忙把自行车把好,然后下了车喜滋滋的仔细端详。

    “爸,这车以后就是我的了?”

    “给你上学用的。”何平强调道。

    “我肯定好好爱护,你放心吧。”小柱儿说完跑去端了一盆水,看样子打算好好把自己的“爱车”擦一擦。

    这年头小孩子能有一辆自行车就跟后世开个轿车一样,威风程度那就别提了。

    也就是现在韩屯条件好,自行车对他们来说不算稀罕物了,放眼平县的广大农村,一个生产大队有个几辆自行车已经是了不得的了。

    解决了小柱儿的上学问题,何平就准备搬家了。

    说是搬家,其实没什么可搬的。何平也没打算一直住在公社,带一些日用品就可以了,剩下的到公社在添置。

    走之前何平跟老队长打了个招呼。

    老队长正身处水深火热之中,何平就想着跑路,可想而知老头儿的心情。

    何平可不管老头儿咋想的,先跑了再说,等这阵儿风声过了再回来呗。

第1章 权威的评论员文章

    何平美滋滋的搬进了公社的中式小院。

    这栋占地七百平的小院前前后后花了十万块钱,耗费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才算完工,这年代花十万块盖个房子,标准绝对比后世绝大多数独栋别墅高了。

    小柱儿进了院子直蹦高,里里外外的乱窜,这可比韩屯的房子好多了。

    毛春华脸上的笑容压都压不住。

    入住新居的第一天,何平两口子专门把老丈人和丈母娘请了过来,温桂珍看着这个精致的小院嘴都合不拢。

    闺女真是嫁对人了,下半辈子就剩享福了。

    太阳还没落山,温桂珍就开始张罗着准备晚饭,毛春华在一旁帮忙,何平陪着老丈人在厢房下象棋,小柱儿在一旁观战,一派岁月静好。

    “姥爷,你应该走这。”小柱儿在旁边看着毛学山走错了棋,着急的指挥。

    毛学山宠溺的摸着他的头,笑道:“观棋不语真君子。”

    小柱儿狡辩:“我这是避免你犯更大的错误,这才叫君子。”

    “牙尖嘴利!”何平训了他一句,小柱儿没有再狡辩,跑去给毛春华帮忙,反正自己也玩不着。

    毛学山和何平悠然的下着棋,聊起了最近的报道。

    “你们韩屯啊,现在是出大名了。”

    “这不都是各级领导照顾嘛。”

    毛学山呵呵笑道:“还有更照顾的呢。”

    “什么意思?”

    毛学山把一份报纸递给他,“自己看看。”

    何平拿过报纸,看到名字就是一惊,上面赫然四个大字“人m日报”。

    “这是……”

    “省报的报道,《人m日报》转载了。还写了篇评论员文章,上次有这个待遇的,还是华西村。”毛学山悠悠的说道。

    他也没有想到省里的这次操作会引起京城的重视,大概率可能是因为向来偏向保守的辽省这次开了先河的缘故。

    《辽省日报》的报道内容何平是看过的,所以他直接略过了,把目光盯在了评论员文章上——大胆走在改革开放的路上。

    “介绍韩屯大队的报道转载自《辽省日报》1983年3月25日1版,说明了一条极为重要的经验:走农牧综合发展的道路,努力壮大集体经济,逐步改善社员生活,这样的改革措施是行得通的。相反,在集体经济比较薄弱的情况下,不用全力发展生产,而热衷于‘砍’‘堵’或者‘过渡’的,此路不通”。

    平县韩屯大队,原来是个并不富裕的大队。成立二十多年的工夫,仍然没有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只能达到温饱水平,社员们工作没有热情,反正干好干赖都一个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队里党支部没少想办法,但效果不大。后来,他们走农牧综合发展的道路,集体经济日益繁荣,社员生活日益富裕。这样一来,社会主义就象磁石一般吸引了广大社员,社员们挣到钱了,干活也有干劲了,变成建设韩屯的积极分子。

    农民是最讲求实际的。只有使农民从切身利益中感到社会主义确实比资本主义好,他们才能越来越热爱社会主义,越把自己的命运同社会主义集体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正是这种利益,成为推动他们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动力。

    ……

    我们要牢记‘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只有拥有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加上深入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人民才能感受到社会主义的好。韩屯大队的实践,是对改革开放的最有利支持,他们大胆的走在改革开放的路上并一路坚持,未来对他们而言是无限光明的。”

    评论员文章不长,一千多字的内容,何平看完之后心里放心了很多,他原本对于省内对韩屯的大规模报道是有些担心的,但现在《人m日报》都出了评论员文章肯定了韩屯的改革,这也算是给韩屯做了一次背书。

    “感觉怎么样?”毛学山笑眯眯的问他。

    何平咧开嘴,“心里托了底。”

    “你们的经验受到的各级政|府部门的认可,这是好事,但你们接下来更要谨小慎微。现在你们就像是被拿到放大镜下面观察的蚂蚁,一不小心就会被聚焦的阳光灼伤。”

    何平理解毛学山的提醒,高曝光率就意味着你走的每一步都会被众人放到最大去察看,一旦行差踏错很容易被一杆子打倒。

    “坚持集中力量壮大集体经济。”

    何平的一句话让毛学山满意的颔首,这个女婿除了才华之外最让他欣赏的就是敏锐的洞察力,一针见血。

    毛学山最后提醒了何平一句,“韩屯的名声既然已经打出去了,那么最好是一炮打响,响彻大江南北。”

    只要韩屯坚定的走集体经济的路子,那么谁也不敢轻易去动他们,动了他们就意味着对抗改革,没有人敢担这样的名声。

    何平的心里转悠着老丈人的这句话,以前总想着闷声发大财,现在报纸见天的报道,想低调也不可能了。

    老丈人一边说谨小慎微,一遍又说一炮打响。总结起来一句话:做事小心加高调,其实这两者并不冲突,都是为了让自身保持安全。

    何平想到了后世华西村的遭遇,屹立改革潮头四十年不倒,华西村有一个很大的秘诀。

    提起华西村中国人想到的第一句话——天下第一村。

    这五个字甚至比华西村本身还要值钱,人们认的不光是“华西村”这几个字,更认可的是这几个字后面代表的含义。

    全中国最富裕的村庄、无数的荣誉、各级政|府的背书……

    这些加在一起才是华西村真正的力量。

    老丈人说韩屯的待遇堪比华西村,这是不对的,仅何平知道的华西村在七十年代就曾两次登上《人m日报》,甚至还是头版头条。

    韩屯跟华西村比不了,他们的金身不够坚固。

    何平心里隐约有些想法。

    外面响起温桂珍的喊话:“你们爷俩下没下完棋?差不多就行了,一会儿该吃饭了。”

    毛学山应了一声,拍拍正在思考的何平。

    “行了,别想了,先吃饭吧。”

    两人来到正房,温桂珍和毛春华准备了一桌子的菜,一家人坐在一起和和美美的享用了乔迁的第一顿饭。

第2章 摸摸你的奖杯

    乔迁新居没几天,何平收到了茅盾文学奖的奖杯,凭借作品《福贵》,他获得了1982年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和他一起获奖的还有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魏巍的《东方》、莫应丰的《将军吟》、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二卷)、古华的《芙蓉镇》和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

    茅盾文学奖从设立之初就定为每四年评选一次,参评作品必须为长篇小说,字数在13万以上的作品。

    这次是第一届评奖,作品年限为1977-1981年。由于是第一次举办,颁奖一直拖到82年年底,可说好的获奖作者集体出席却因为何平的放鸽子而让评奖委员会大感权威受损。

    何平这个刺头,去年年末委员会好说歹说让何平到京城去领奖,何平就是不去。

    他春夏在国内跑了两季,实在是懒得动弹了,如果是后世飞机、高铁方便的时候他可能还会去凑个热闹。

    可现在动不动就是绿皮车三天起步,何平是真的不想再动弹了。

    第一届评奖就遇到这样的刺头,评奖委员会为了维护权威,都准备收回这个奖项了。

    不过好在何平毕竟是《人民文学》的“双花红棍”,为数不多稳定高产且不秃头的作者之一。

    编辑部自然不会放任何平到手的奖项就这样白白丢掉,经过他们的斡旋,评委会总算是给了个面子,把奖状、奖牌和奖金给到编辑部。

    要说茅盾文学奖的奖金在这个年代绝对是一笔不小的奖金,整整五万块钱,别说是一般的作家,就是何平这种作家中的暴发户也眼馋,谁也不会嫌钱多不是。

    不过这笔奖金可不是给一个人的,而是给所有得奖的得主的,平均下来每人几千块钱。

    而《人民文学》编辑部之所以这么积极的给何平运作奖项,除了何平是他们的“双花红棍”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茅盾文学奖对出版获奖作品的出版社、杂志社、责任编辑都会颁发奖状。

    说白一点,就是排排坐分果果,经手的一个都不许跑,个个都有奖。

    奖状、奖牌、奖金在编辑部待了快两个月,这帮人稀罕够了才想起来给何平邮过来。

    毛春华接到这些东西高兴坏了,这可是莫大的荣誉,给座金山也不换的那种。

    到了晚上更是对何平予取予求,搞得何平都想再多刷几个奖了。

    乔迁新居的第一个周末,读书会的朋友们一大早就跑到何平家。

    “居然把房子盖的这么漂亮,你这个地主老财!”刘爱霞参观完新居之后,半是羡慕、半是玩笑的说道。

    “这你可说岔了,地主大院可没有我的小院这么讲究。”何平自得的说道。

    “说你胖你还喘上了。”刘爱霞啐了他一口。

    毛春华炫耀似的把众人领导家里的书柜前,向众人展示刚被摆上去的奖状和奖杯。

    “哇!茅盾文学奖!”

    众人一阵惊呼,前呼后拥的想上手去摸摸何平的奖杯。

    “素质!注意素质!”何平拽着裤子疾呼道。

    此时此刻,他只是一个可怜的工具人。

    众人如朝圣一般轮番摸完何平的奖杯,又用眼神把何平洗礼了一遍。

    这可是得过茅盾文学奖的大作家,我们跟茅盾文学奖得主一起玩耍,四舍五入我们也算是茅盾文学奖的入围者了。

    众人过了新鲜劲儿之后,只有李峰还在用手摩挲着奖杯,那架势怕是不把奖杯盘出包浆来是不打算罢休了。

    何平都得茅盾文学奖了,我啥时候才能出头啊!

    何平不用想都能猜到李峰的心理想法,文学青年的执念啊,你跟哥能比么,哥有挂!

    参观完院子和奖杯,众人的情绪都很兴奋,对于他们这个读书会来说,能出一个茅盾文学奖得主,绝对是一件与有荣焉的事。

    毛春华把准备好的瓜果端到厢房,招呼众人到那里去坐坐,何平家的厢房是专门用来招待客人的,里面不仅有象棋、围棋,还有电视机和录放机,娱乐功能非常强大。

    众人三三两两的散开,有的跑去下象棋、围棋,有的聚在一起聊天,有的看电视,嘴里都没闲着,今天他们就是来吃大户的。

    “春华,茅盾文学奖除了奖杯和奖状,就没别的奖励吗?”

    “有啊,还给了奖金。”

    “多少钱啊?”

    “不多,才七千块钱。”毛春华用稀松平常的语气说道。

    “七千块钱?”朋友们惊掉一地下巴,在这个年代七千块钱可以称得上是一笔巨款了,很多人工作一辈子不吃不喝也攒不下七千块钱啊。

    “我的天!这也太挣钱了,得个奖就能发财了。”

    “瞅瞅你那没见过世面的样子,人家何平的书哪本不挣个几万块钱啊,几千块钱对他来说都是小钱。”

    别说文学青年不爱钱,大家只是喜欢文学,又不是跟钱有仇,众人的话题一直围绕着何平的收入。

    身边有个这样以写作发财的朋友,活生生的例子摆在这呢,哪个人不热血沸腾?

    大家难免会产生一种错觉,我上我也行。

    不过大家看着正在被刘爱霞揪着耳朵数落的李峰,这种情绪瞬间就平复了下去,毕竟不是人人都是何平,血淋淋的例子摆在这呢。

    “眼睛都看直了,光看有啥用。一到写东西的时候就抓耳挠腮,还怪你文章总发表不了。”

    被女朋友训斥了几句,李峰没敢反驳,刘爱霞虽然是个暴脾气,但不是不明事理,她说的也正是李峰的短板之一。

    李峰的注意力很难集中,这个缺点在写诗歌的时候还不明显,毕竟诗歌的篇幅有限,可一到写小说的时候就非常明显了。

    每天晚上坐在书桌前,提笔写了几句就开始抓耳挠腮,一会儿看看这,一会儿看看那。

    他的脑子里也不是没有思路,就是下笔太懒,尤其是针对一些需要繁复描写的地方,耐不下性子。

    因为这个缺点,他没少被刘爱霞数落,就是改不了。

    大男人总是好面子的,虽然刘爱霞说的是事实,但刘爱霞当着这么多朋友的面子数落他,李峰还是有些不开心的,脸色有些难看。

    这时何平手里拿着几张信纸走了过来。

    “李峰,帮我看看我新写的东西。”

    李峰如逢大赦,躲开了女朋友的唠叨。

第3章 忽悠来的首席编剧

    李峰接过何平的信纸,“多亏你了,要不爱霞唠叨起来就没完。”

    “她也是着急,你能多发表几篇文章,她在她父母那里也有面子。”

    李峰点点头,他当然理解刘爱霞的难处。

    刘爱霞父亲现在是县里物资局一把手,实打实的肥差,非常好面子的一个人。

    他是不太同意刘爱霞跟李峰谈恋爱的,在他的想法里闺女完全可以找一个条件更好的对象。

    这世界上只要有人的地方,哪个地方都少不了阶级。

    李峰的父母是都是退休医生,他本人在文化馆上班,按说在县城里也算是体面的人家。

    可在刘爱霞父亲的眼里,这就是门不当户不对。

    刘爱霞不奢求李峰能够像何平一样成为全国知名的大作家,哪怕是有几篇像样的代表作,她在父母那里也有话说。

    总好过李峰现在上赶着给她们家干活,未来老丈人连顿饭都不留。

    李峰叹了口气,“都怪我。”

    何平拍拍他的肩膀,“别上火,先来看看我的东西。”

    李峰本以为何平刚才是给他解围,没想到是真让他看东西。

    “这是什么?”

    “你先看看再说。”

    李峰翻看了一眼信纸,发现是一份剧本梗概。

    故事发生在70年代末的东北农村的韩屯,运动过后国家百废待兴,正值此时国家推行农村联产承包政策,原本适应了大锅饭的社员们对政策根本提不起兴趣。

    县里下来宣传政策的干事郑国强为此殚精竭虑,每天都会挨家挨户的动员社员们。郑国强在动员社员的过程中结识了队里的几个年轻人,勤勤恳恳种地、一心想脱贫的韩兆军(男),热衷做小生意却总被打投的王伟家(男),养鸡能手何小平(女),精明的小队会计韩贵梅(女),一心逃离队办小学的老师于爱华(女)。

    几个年轻人在吵吵闹闹中互相熟悉,为了改变韩屯贫穷落后的面貌,他们决定一起努力。

    大家组队去说服队里人进行联产承包,鼓励队里人养鸡、养猪,成立运输队为队里开源。

    队里人在几个年轻人的带动下逐渐产生了奋斗的动力,年轻人们也在日积月累的工作和互相帮助中也逐渐产生了感情,最终走到了一起。

    何平写的故事梗概不长,李峰一会儿便看完了。

    “你怎么想起写剧本了?”李峰问何平。

    “前几天跟我老丈人聊天,说起现在外面到处报道韩屯的事迹,但这种都是政府层面的宣传。我觉得很有必要为我们自己做一做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韩屯。”何平没有跟李峰说的太细。

    李峰纳闷:“这跟剧本有什么关系?”

    没经历过后世的舆论宣传,李峰很难理解剧本和宣传韩屯之间的关系。

    何平耐着心给他解释道:“电视剧你看过吧?”

    “看过,加里森敢死队特别好看。”

    “别打岔。这就是一份电视剧剧本的梗概,我想写一部电视剧剧本,内容就是关于我们韩屯的,然后跟电视台合作拍摄出来拿到电视台播放,这样就可以达到宣传我们韩屯的目的。”

    李峰听完明白了何平的想法,“可是电视剧这东西光看过,你弄过吗?”

    “一回生,二回熟,尝试一下又有什么关系,我觉得这个办法可行。”

    何平这人从来不怕搞事情,谁也不是天生神通,什么事没学过就会做,大不了失败一次、两次。

    “那你让我看这个是啥想法?”李峰问道。

    何平搂过李峰的肩膀,“我这不是照顾你嘛。你想想你现在在爱霞家的待遇,你就不想农奴翻身把歌唱?只要你来参与剧本的创作,电视剧在电视台播出的时候首席编剧的署名就是你的。你想想咱们看的那些电视剧,哪个不是火遍大江南北,到时候你的名字也会跟着传遍大江南北,那个时候你还怕爱霞她爸不待见你?”

    李峰半信半疑,他感觉何平在忽悠自己,可偏偏这小子抓住了自己的软肋,让他不忍心拆穿。

    “你咋能确保就一定能拍成电视剧呢?”李峰问了一句。

    何平瞪眼,“咋地?瞧不起人是不?我好歹也是全国知名的作家,《灵与肉》、《吕得水》接连被改编成电影,拍电视剧这点事还拿不下了?”

    李峰抓住了何平话里的重点,“《吕得水》要拍成电影了?啥时候的事?”

    “诶,我没跟你们说吗?就前一段时间,谢晋导演给我打电话想拍《吕得水》,我寻思都合作一回了,都是老熟人,就同意了。”

    何平轻描淡写的话再次重击李峰那颗脆弱的玻璃心。

    都是人,这差距咋就这么大捏?

    不过这个消息也给了李峰很大的信心,既然何平的作品接连被改编,那说明电视剧的事有戏啊。

    他心动了,手上攥着信纸,眼珠子乱转。

    “那这事你打算怎么操作啊?”

    “你们先写剧本,等剧本写差不多了,我去找我老丈人请示,他正好管宣传。这年头拍电视剧是个新鲜事,单单我们去找电视台力度肯定不够,我们宣传韩屯同时也是宣传平县和营城,只要疏通这个关节,那事情就好办了。”

    李峰觉得何平说的挺靠谱,他老丈人是平县的父母官,有这个先天条件,况且现在外面的官媒正在大肆报道韩屯的事迹,也是个便利条件。

    “剧本我没写过啊!”李峰说出了自己的担心。

    何平忽悠道:“别担心,剧本写起来简单的很,干巴巴的,回头我给你找几个剧本看一遍你就知道了。”

    他又说道:“另外啊,这个剧本我是打算拍成超长篇的电视剧,如果顺利的话最好是每年都拍一部,来反应在改革开放中我们韩屯的变化,所以这是个大工程。

    我刚才不是说了么,让你当首席编剧,你在我们读书会这帮不务正业,不是,我的意思是说热爱文学的青年当中,写作经验最丰富,这个位置非你莫属。

    不过剧本的创作量太大你一个人肯定不行,我打算把读书会的成员都叫上,有不想参与的除外。人多力量大,你们虽然经验少,但年轻的思想碰撞在一起,总会产生天才的火花。”

第4章 剧创小组

    何平一通忽悠,李峰回去走路都是顺拐的。

    自己这就变成了首席编剧了?

    何平看着李峰那一脸懵逼的样子,感叹自己的忽悠功力又进步了不少。

    拍一部反映韩屯发展的电视剧是何平那天跟老丈人毛学山吃饭的时候想起来的点子,这种事后世干过的不要太多。

    什么《见过大爷》、《马向阳下乡记》之类的,效果普遍都还不错,尤其是现在正是改开初期,老百姓对文娱作品可以称得上是饥不择食,何平相信只要运营得当,收获将是非常巨大的。

    何平写的剧情梗概几乎就是后世某腾视频的每年开年的主打大剧《乡村爱情》系列的翻版,同样的地理环境、同样的民风、同样的主线基调,连拍十几年的《乡村爱情》就是何平要复刻的模板。

    有这么成熟的榜样放着不用,那不是暴殄天物嘛。

    《乡村爱情》连播十几年造成的影响非常巨大,它甚至影响了一代人的审美和价值观。

    比如说,赵四这个亚洲舞王,哪就亚洲舞王了,可架不住大家都这么叫啊,叫着叫着这事就成真了。

    这种经典的媒体传播案例放在韩屯的身上用再合适不过了。

    李峰一脸懵逼的回到厢房,众人见到他这副模样都关心的问道:“李峰,你怎么了?”

    刚才何平把李峰叫出去说话,回来他就这么一副表情,大家都把目光转向刚进来的何平。

    何平见状给大家解释道:“刚才啊,我跟李峰碰了个想法。我们韩屯打算拍一部反映我们农村生活的电视剧,想邀请大家参与到剧本的创作中来,准备让李峰担任我们剧本创作的首席编剧。我呢,也想听听大家的意见,我打算成立一个剧创小组,你们愿意参与进来吗?”

    写剧本?拍电视剧?

    这两个陌生的词汇对这帮文学青年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吸引力,但众人的第一反应和李峰一样,大家都没写过剧本、没拍过电视剧啊!

    何平把刚才忽悠李峰的那套说词原封不动的搬过来,唾沫横飞。

    有时候不光是人多力量大,人多胆儿也壮啊!啥没干过的事都敢尝试一下。

    何平一席话说完,众人都感觉这事我上确实行。

    这时候何平又说道:“当然了,我们也不白让各位白帮忙。每集剧本参与的创作者都会得到相应的报酬,这个我们可以在之后详细研究。”

    众人一听还有钱拿,更兴奋了。

    这不等于约稿吗?

    老子当了半辈子文学青年,终于有被约稿的一天了,老天开眼啊!

    众人讨论的兴高采烈、沸沸扬扬。

    李峰被刘爱霞一杵子怼回神,“何平说的是真的?”

    “反正他是这么说的。”

    “你真是首席编剧。”刘爱霞两眼满是期待。

    李峰一挺胸脯,“那必须的。何平说了,这个位置非我莫属,除了我不做第二人想。”

    男朋友当了首席编剧刘爱霞本来还挺高兴,可李峰话说得太满,她反而起了疑心。

    “说出去谁信,肯定是你求着何平来的。”刘爱霞撇嘴道。

    “你咋还不信呢。真的,刚才何平特意把我拉到外面单独先跟我说的。”李峰辩解道。

    “行行行,是何平求你,行了吧?”

    刘爱霞懒得跟男朋友争辩,反正能当上这个首席编剧就行,以后她爸要是再说三道四,刘爱霞还能跟他掰扯几句。

    文学青年的热情来了,那是挡也挡不住的。

    本来读书会的成员们今天来是给何平两口子温锅的,可何平突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大家的注意力瞬间都吸引了过去。

    一群人兴致勃勃的讨论起电视剧的剧本创作问题,何平之前写的那几页剧情梗概被众人传阅了一遍又一遍。

    何平看着这帮人的状态,脑子里只有一个词——菜鸡互啄。

    “何平,你之前不是给《牧马人》写过剧本吗?剧本究竟是怎么写的啊?”

    “何平,咱们这个剧本这些人物的设定可以改吗?”

    面对众人接连不断的问题,何平果断甩锅。

    “李峰,你是剧本的首席编剧,以后就由你牵头带领大家进行剧本创作了。”

    李峰新官上任,正是最有热情的时候,“没问题,我保证给你写出个像样的剧本。”

    李峰高高兴兴的参与到众人的讨论中去,没过一会儿,众人发出窃窃的笑声,眼神还时不时的往何平这边瞟。

    何平用屁|股想都知道这帮人在笑什么。

    他在剧本梗概里设定了一个养鸡能手何小平的女性角色,其实就是调侃自己。

    作家嘛,总要有点自娱自乐的精神,以后传出去也是一段佳话。

    但显然这帮不务正业的把脑筋放在了男女之别上,思想歪的厉害。

    这种热烈的讨论气氛一直持续到傍晚大家在何平家吃了晚饭,以往读书会的聚会基本就是一上午,可今天因为剧本这个特殊的原因,众人的兴致非常高昂。

    不过一天高强度的讨论下来,是个人都感觉有些疲累,众人吃饱喝足告别了何平两口子,同时约定以后每两天就来何平家交流一下剧本创作进程。

    谁让何平家的厢房设备这么好,完全就是给他们量身打造的,想干啥干啥,还有吃有喝。

    大家来了一趟都不想走了。

    何平对此嘿嘿一笑,年轻人不知世道险恶,这些可都是后世互联网大厂用剩下的手段,为了让公司里的员工们“努力奋斗”,人家可是包三餐、零食、饮料、报销来回打车费,自己这只是学了人家的一个皮毛而已。

    众人依依不舍的离开了何平家,喧闹了一天的院子里也安静了下来,也亏得这片只有他们一家,要不然邻居肯定不乐意。

    一夜无话。

    第二天何平特意回了韩屯一趟,拍电视剧这事还只是他的一个想法,让大伙帮忙写剧本也只是非常原始的筹备阶段。

    这事还得得到队里人的同意,何平自忖在队里提出这个建议不会折了面子。

    但程序还是要有,这毕竟是要动用公款的事,而且是短时间内只投入没回报。

    需要队里人的理解和支持。

第5章 接着忽悠

    到了四月,整个韩屯进入了忙碌的阶段,何平回来的时候街面上除了老人和没到上学年龄的孩子以外很少能看到人。

    何平到队部把人都召集齐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拍电视剧?”众人无不惊诧。

    对于只看过电视剧的这帮人来说,自己拍电视剧无疑是一件天方夜谭的事。

    “咱们现在出名了,再想闷声发大财是不可能的了。可有时候出点小名也不是什么好事,谁都惦记着你。要出就出大名,让所有人提到我们只有羡慕嫉妒的份儿,又不敢动歪心思。

    咱们现在看的电视剧哪个不是万人空巷,国内的老百姓现在的娱乐生活是非常贫瘠的,所以只要我们能拍出电视剧并且顺利播出,那么就一定会起到非常好的宣传韩屯的效果。”

    何平的话说完,众人沉默,不是大伙不同意,而是这东西谁都没接触过,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光花钱不挣钱啊!”会计叔感叹了一句。

    “也不能这么说,我觉得何平说的有道理,咱们韩屯现在发展起来了,台面下盯着咱们的人肯定不在少数。如果咱们的名声能够响彻国内,谁敢动咱们都得掂量掂量,别偷鸡不成蚀把米。”三队小队长韩兆富说道。

    “谁会惦记咱们,咱有啥可惦记的?”会计叔倔强的说道,对他这个会计来说,花钱就是割他身上的肉。

    “会计叔,不仅仅是现在,以后咱遇到的魑魅魍魉肯定不会少,给自己塑个金身不是件坏事。”何平劝道。

    何平的话会计叔还是能听得进去的,可他心里还是转不过那个弯,“好好的钱都白打水漂了!”

    老队长没表态之前,众人七嘴八舌的讨论着,何平把目光投向他。

    队办企业的事何平可以做主,但涉及到队里的事,老队长最有发言权。

    老头儿吧嗒着烟袋锅,眉头紧皱,缓缓的开口道:“得花多少钱?”

    “具体数字我也不知道,得是这个事定了之后把专业队伍找来才能知道,但估计最少也需要十几万。”

    何平说的数字是保守的,队里去年一年分红三百多万,账上的资金并不多,一下子就要花一半,老队长也有些犹豫,他不是怕花钱,只是怕队里人不同意。

    “其实拍电视剧还有一个好处,咱们韩屯的名声出去了,吸引的不光是来考察学习的,还有来旅游的。去年我跟春华出去旅游的事你们都知道,现在大家条件都好了,有钱出去旅行的人也越来越多。韩屯的名声响了,来旅游观光的人也不会少。

    我以前曾经想过把韩屯的土地都种上苜蓿,除了是为给禽畜提供饲料原料以外,还有一个原因是这种牧草的观赏性比较好,完全可以把我们韩屯的风光提升一个档次,这对吸引游客是非常有好处的,可惜政策不允许。

    虽然苜蓿不能大面积种植,但这种思路绝对是可行的。我们韩屯现在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报纸争相报道我们的事迹,我们过上了几十年来国家一直宣传的好日子,别的地方的老百姓能不对我们好奇吗?

    只要我们引导得当,就一定会有人想对我们韩屯一探究竟。人来了就会产生消费,吃喝拉撒睡、衣食住行一样也少不了。只要我们把这些人的消费都留在韩屯,那么这不就是变相的拉动了我们韩屯的经济发展吗?”

    何平说的是在后世很多地方成功的案例,最贴合的莫过于《乡村爱情》的拍摄地象牙山村。

    一部成功的电视剧带火了一个偏僻的乡下村落。

    “我们韩屯的养殖业到目前已经进入了瓶颈阶段,地都快占光了,想再扩大规模是不可能的事,我们必须走出去。

    不论是产业还是人,我们决不能故步自封、原地踏步,向外投资是我们韩屯最好的选择。一队一村之地可以养活我们韩屯,但不会使我们强大。

    这也是我为什么坚持要办夜校的原因,除了给社员们冬天找点事干不让他们作妖,还因为我们韩屯人必须拥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和眼界,才能更好的走出去。

    拍摄电视剧,说直白一点,就是我们韩屯和外界交流的第一步,把自己树立成改开的标杆,对我们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在我的想象中,未来的韩屯就是我们韩屯人的根据地,韩屯人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散落到国家的各处。

    而韩屯通过开展适当的旅游产业,还可以保持现在的绿水青山。当我们回来的时候,看到的还是我们从小看到的那样的风光明媚。”

    何平说到这里,众人恍然大悟,原来何平以前做的事情还有那么多的深意。

    何平忽悠的自己都信了,他把目光盯在老队长的身上,说服队里干部是这件事情的关键,只要他们能够齐心,那队里社员们的工作就会好做很多。

    反之,有个别人不同意的话,在中间当搅屎棍,那事情实施起来的难度就会大很多。

    老队长叹了口气,“老了,跟不上你们年轻人的想法了。”

    “您这是老当益壮。”何平顺嘴拍了个马屁。

    老队长斜楞了他一眼,“行吧,这事回头开个社员大会定一下吧。”

    队里干部们形成了决议,事情就完成了一半。

    老队长走后,队里几个年轻的干部围着何平问:“何平,电视剧咋拍啊?”

    “是在咱们韩屯拍不?咱能也演个人物不?”

    “到时候在哪放啊?是国家台还是辽省台啊?”

    何平推开众人,“八字还没一撇呢,你们还挺积极,等有信儿了我就告诉你们。”

    “那你可千万别忘了啊!”

    “没想到这辈子咱还有机会演电视呢!”

    电视剧剧本还没有呢,这帮人就想着串角色了。

    何平总算明白后世那帮没事就跑电影、电视剧里去客串的老板们的想法了,钱都花了,不蹭白不蹭啊!

    过了两天的晚上,队里的大喇叭把社员们都聚集到了队部。

    有了队里干部们的配合,电视剧的事情异常顺利,虽然个别人还是会嘟囔花钱的问题,但小胳膊拧不过大腿。

第6章 剧本:我叫啥名来着?

    何平家里现在成了读书会的据点,这帮货下了班没事就往厢房里一钻,美其名曰研究剧本。

    他们也不用何平两口子管,自备干粮、酒水,在一起谈天说地不一会儿就是一个精彩的点子。可能是因为大家都没接触过剧本创作的原因,反而放的更开了,想到什么点子说出来,只要大家觉得好,那就写上。

    何平偶尔也会参与到他们当中,毕竟他最了解后世《乡村爱情》的人,给大家把握一下大方向,别太跑偏就行。

    这帮人经常在一起待到半夜,也不用何平操心,走之前肯定把厢房给收拾的干干净净,第二天又会踩着下班点来。

    何平看着这帮年轻人的状态心里着实有些羡慕。

    两世为人,不管他承不承认,他的心理年龄永远也不可能真的想这帮年轻人一样了。

    剧本的编写工作在众人的通力合作下进度很快,何平给他们的要求是以三十集为一部剧的界限,至少要规划出十年的主线和支线剧情,大家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把第一部的初稿写完了。

    李峰骄傲的把一本厚厚的剧本交到何平的手上,那表情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快来夸我啊!

    “干的不错!”何平鼓励道。

    之前大家谁也没提过钱的问题,何平不会亏待自己人,三摞大团结摆到众人的面前。

    “这是跟大家承诺过的稿费,剧本的第一版完成了,我的承诺也兑现了。不过这版剧本肯定不是最终版,我会把这版剧本寄给著名的剧作家李准老师,请他帮忙斧正一下。等修订好的剧本完成后,你们还得多学习一下,看看老前辈是怎么写剧本的,这对你们来说也是一个提高。”

    一听说有钱拿,众人的脸上顿时乐开了花。虽然他们谁都不是冲着钱来写剧本的,但没人会嫌钱咬手。

    “这钱放这了,你们商量好怎么分就行。”何平嘱咐了一句。

    众人高高兴兴的商量起分钱的事。

    众人都是第一次写剧本,有时候可能想法很好,但写出来还是缺乏一些技巧。

    何平接触过剧本创作,但没到给人改剧本的程度,所以他打算把剧本寄给李准,让他帮忙指导一下。

    第二天他把剧本油印了几份,给李准寄过去了一份,并且给他打了个电话,请他帮忙改一下剧本。

    李准在电话里对他打算拍电视剧也感到挺好奇,满口答应了何平的请求。

    然后何平拿着剧本去了县政|府找到了老丈人。

    “这是……”

    “我打算拍一部反映韩屯变革的电视剧。”何平开门见山的说道。

    毛学山那天和何平说完之后并没有放在心里,在他看来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没想到自家姑爷的效率这么高,才一个多月就拿出来东西了。

    “怎么想起拍电视剧了?你们有经验吗?”

    “拍电视剧大伙都没经验,但我们可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两年引进的电视剧您也看过,只要品质不是太差的,哪个不是万人空巷。电视剧这种媒介太适合做宣传了。”

    毛学山没想到自家姑爷的思路这么开阔,能想到电视剧上,他顶多想的就是多打打广告、上上报纸、写写小说之类的手段。

    毛学山翻看着何平带来的剧本,相比于小说来说,剧本无疑要干涩很多,读起来趣味要少很多。

    但毛学山还是从里面读出很多有意思的东西,他虽然不懂剧本,但知道好的文艺作品都是相通的,能引起别人的兴趣是最重要的。

    他一目十行的看完了剧本,问何平:“有什么需要我做的?”

    “利用电视剧来宣传地方,在国内应该还是首次,我们宣传韩屯也是在宣传平县和营城。我希望政|府方面可以帮助我们完成电视剧的拍摄,如果能够跟电视台打个招呼那就更好了。”

    这年头国内能够拍摄电视剧的单位还是凤毛麟角,也没有后世那么多的电视剧制作公司,为数不多的电视剧也都是电视台拍摄的。

    毛学山没有意外何平的要求,他想了一下,“县里可以给你们的拍摄工作提供帮助,但给钱是不可能的。回头我把你的想法跟地委汇报一下,看看能不能请广电部门协助你们。”

    何平记不得京城电视艺术中心是什么时候成立的,大概率应该是这几年,国内的电视剧发展进入正轨,还是京城电视艺术中心成立之后的事。

    何平请老丈人帮忙就是为了能够跟电视台搭上关系,无论是后世还是现在,电视台都是国家的宣传公器,仅靠韩屯是无法完成从拍摄制作到播出这一系列的操作的。

    两人谈的差不多了,何平准备告辞。

    毛学山看着剧本封面上的名字说道:“这个名字不太好,咱们这里可不光是有‘乡村’,还有城市,干脆改成叫《平县爱情故事》好了。”

    何平无所谓,你是领导你说了算,反正这个时候的观众根本不挑这些东西。

    几天之后,改好了名字的《平县爱情故事》出现在地委虞书记的桌上。

    花了些功夫把剧本看完,虞书记回味了一下剧情,还是蛮不错的。

    剧本虽然叫爱情故事,但是有爱情、有友情、有改革、有奋斗,人物形象生动有趣,群像描写出众。

    “你家这个姑爷脑子真是灵啊!居然能想出这样的办法。”虞书记笑道。

    毛学山道:“那您看这个电视剧……”

    “可以尝试一下嘛,无论是对韩屯,还是对我们政|府这都是一件好事。”虞书记爽快的说道。

    “回头啊,我联系一下省台的同志,看看能不能请他们帮帮忙。不过先说好啊,花钱肯定是要韩屯出的。”

    “这个您放心,何平已经都准备好了,就差电视台的帮助。”

    虞书记满意的点点头,又看了一眼剧本封面上的名字。

    “这个名字不好,叫什么平县嘛,小家子气,我看不如就叫《营城爱情故事》好了。”

    毛学山在这一刻体会到了什么叫一报还一报。

第7章 接连不断的好消息

    把《平县爱情故事》的剧本交给了老丈人,暂且先这么叫,毕竟何平还不知道自己给出去的本子将会经历怎样惨无人道的遭遇,何平去了几趟饲料厂。

    经过两三个月的广告效应的发酵,金坷垃饲料厂的销量节节攀升,厂里的产能也逐渐提升到了40%。

    “今年有望把产能提升到60%以上。”郭文兴教授陪着何平看完车间之后说道。

    “不着急。我看鸡饲料的生产也可以提上日程了吧?”

    “没什么问题,我准备下个月就排产。这样一算下来,养鸡场每年又可以省下5到10万的费用,我们也可以多一部分收入。”

    “既要开源也要节流,正好有饲料厂这么一个优势。而且还可以丰富我们厂的产品品类,一举两得。”

    “说的没错。”

    何平跟郭教授的心情都很好,饲料厂的生产和销售都很顺利,目前已经售出猪饲料近千吨,按每吨饲料出厂价30元计算,饲料厂现在已经创造了30万元的产值。

    这个数字在现在肯定跟养鸡场和养猪场比不了,但饲料厂才刚开张没两个月而已。而且这个年代饲料生产的利润是非常可观的,纯利润接近60%,也就是说金坷垃这两个月的纯利润就达到了18万元。

    要知道养鸡场和养猪场这两个发展了两三年的养殖企业产值已经突破了一千三百余万,利润也不过在四百万左右。

    只要给金坷垃足够的时间,超过养鸡场和养猪场是指日可待的事。

    毕竟养殖企业也是要吃饲料的。

    “回头我跟电视台那边沟通一下,等鸡饲料上市之前把广告也换一下。”

    何平在饲料厂开业之前就已经定好了生产鸡饲料的计划,所以当初拍广告的时候拍了两版,一版是猪饲料,一版是鸡饲料。

    “这种事你决定就好。”

    “销售部的小伙子们最近工作怎么样?”何平问道。

    “你上次给他们发了那么大一笔奖金,现在一个个的干劲十足。”

    金坷垃饲料厂的墙体广告战略经过两个月的实施已经铺遍了辽省的乡村,这帮一工作就被何平派到各地的小伙子们也算是出色的完成了何平交给他们的任务。

    回到厂里之后,何平按照他们的表现给每人都发了奖金,有高有低,最高的一个小伙子拿了500块的奖金,抵他一年的工资。

    墙体广告的攻势告一段落,辽省电视台的广告正打的如火如荼,金坷垃的名声在辽省已经打出去了。

    何平让销售部门把重心放在开发用户上,现在就是挖掘潜在客户的时候。

    从现在的情况看,饲料厂的情况非常好,业绩一直处于高速增长中,何平对金坷垃未来的发展非常看好。

    不光是金坷垃,最近何平得到的好消息不少。

    出版社那边,武侠小说《英雄志》一上市就收到了读者们的热烈追捧,首次印刷的10万册小说在短短一周时间内便被抢购一空。梁跃进那边不得不加班加点的印刷,这次他非常大胆,直接开印了100万册。

    结果没用上两个月时间,这100万册也宣告售罄。梁跃进给何平打电话的时候声音都是颤的,“哥,咱这次印多少啊?”

    “问我|干啥,这事你自己拿主意,书店那边没给你反馈吗?”

    “给了。”

    “给了你怕啥,照他们的数据印呗。”

    “200万册,200万册啊。哥,他们说《英雄志》至少能再卖200万册。”

    “那就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书店是面对读者的第一线,他们的经验和数据比我们要专业,听他们的。”

    有了何平的拍板,梁跃进有了底气,之前他犹豫不决的最主要原因就是200万册的书籍一旦滞销,那么他们这一年多来的努力就会前功尽弃。

    何平哥说得对,书店肯定比我们了解读者们的需求。

    除了《英雄志》的热销,出版社的两套丛书依旧稳定的销售着,给出版社带来了可观的利润。

    而羊州方面,韩兆坤也给何平传来了好消息,经过和羊州市政|府近一个月的谈判,他们终于拿下了项目的建设用地,一块位于羊州市火车站不远的面积高达20万平方米的地皮。

    有了羊州市政|府的支持,项目的建设开展的异常顺利,3000万的建设用贷款也批下来了,足够服装批发中心一期的建设费用。

    除了服装批发中心的项目落地,何平和韩兆坤合伙的制衣厂的生意也是蒸蒸日上,出货量连续两个月攀升,两个月的销售额就已经逼近1200万,这个势头如果保持下去,那么制衣厂很可能会在今年年底给何平带来一笔惊人的收入。

    韩兆坤现在已经把服装批发中心的事交给了江永安和赵波去操作,相比起服装批发中心摸不着的未来,日进斗金的制衣厂更能激起他奋斗的激|情。

    何平只能感叹果然是衣食住行啊,老百姓最基本的需求才是保靠的营生,尤其是在民众亟待需要的时候更是如此。

    电话的最后韩兆坤还跟何平嘱咐了一句,“去年你印的那些台历挂历太好用了,出去谈事送上几份,比喝顿大酒都强。今年你想着多印点,别怕花钱。”

    何平苦笑不得,还是第一次有人怕自己不舍得花钱。

    看来这年代的同志们对免费的挂历、台历还真是没有什么抵抗力啊,年底秦叔又有一笔生意了。

    远在京城的振开兄也给何平打来了电话,有了阿美利加文学作品翻译的经验,这次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丛书的翻译工作非常的顺利,几十本小说的译本已经定稿发往营城。

    有了前几年苦心经验,振开兄对这套丛书的销售特别有信心,话语之间底气十足。

    “你是不知道,京大的那帮学生们知道我准备搞诺贝尔文学奖的系列丛书,可是高兴坏了,见天儿的问我什么时候能出版,他们高低买一套。”振开兄在电话里兴奋的说着。

    可何平听着却有些不太高兴,他带着些失落的问道:“这是好事吗?”

第8章 新作品

    电话那头的振开兄不明所以,“这当然是好事了,学生们那么热爱外国文学……”

    说着话的振开兄突然像意识到了什么,嘴里的话突然打住了。

    他想到了那些平日里在他面前滔滔不绝的名校学子们,他们一说到阿美利加、英格兰、诺贝尔眼睛里仿佛是有光的,言语间充满了对西方的崇拜和向往,一如几年前的自己。

    这些都是国之栋梁啊,国家花了多少代价才培养出来的人才,每当他们说到自己祖国时的表现和说到西方国家时的表现,振开兄现在想起来头顶突然冒起了一股凉气。

    何平意识到自己的失态,对着电话说道:“是我有些多愁善感了。”

    振开兄有些沉重的说道:“不,你的想法是对的。我切身的接触过他们,这代学生里的很多人对西方国家的崇拜和谄媚已经刻进了骨子里了。”

    话说到这里,气氛有些沉重,两人谁都没有说话。

    何平想到如果不是遇见自己,振开兄其实也是那些大学生中的一员,可现在他却坚定的站在了自己的一边。

    何平的心里突然涌起一股斗志,这或许也是自己存在的原因之一。

    他突然有了股下笔的冲动,跟王抚大姐提到过很多次的《许三观》现在是时候写出来了。

    依旧是以余华的作品为蓝本,但原作中逆来顺受和宿命论的意味较强,何平打算把许三观的坚韧更多的表现在外在上,这样对读者来说更有感染力。

    故事的结局也要改写,许三观不能因为自己的血没人要而痛哭,他的一生必须是坚韧的、倔强的,这样才能鼓励到更多身处困难中的人。要用尽量通俗的写法去写,尽管余华的原作已经文笔已经足够短练,但何平觉得自己可以做的更好。

    老公突然变得勤奋起来,毛春华感到很不适应,平时让他动笔跟给他上刑一样,今天却突然干劲十足。

    毛春华虽然不明所以,但晚上还是给何平多做了两个菜,“多吃点鱼肉,补脑子。”

    何平嚼着鱼肉,觉得老婆在内涵自己,算了,可能是自己多想了。

    “我看你下午开始动笔了,是准备写新小说了吗?”

    “嗯,之前一直在酝酿,现在觉得差不多了,也该动笔了。”

    毛春华高兴的给老公夹菜,“多吃点。”

    一家人吃完饭,毛春华去刷碗,小柱儿坐在客厅看电视,何平回到书房继续写作。

    院门外突然传来一阵“突突”声,在周围一片寂静无声的何平家门前,异常的响亮。

    毛春华出去开门,“谁啊?”

    门外韩兆社刚把摩托车停好,问了声好,“嫂子好,我兆社。”

    “呦,这是摩托车?兆社可以啊,都开上摩托车了。”

    韩兆社一脸的嘚瑟,嘴上假模假式的谦虚,“都是为了生意,装门面用的。何平哥在家没?”

    毛春华突然瞥到了摩托车旁边还占了一个人,身材纤细。

    “在呢,进来吧。你身边这是……”

    “我对象郑文芝。文芝,这是嫂子。”

    刚才在外面天太黑,毛春华没有看清楚,进了屋一看才发现郑文芝是个熟脸,她跟韩屯的人虽然不熟,但总是脸熟的。

    韩兆社带着对象来了,她赶紧给倒了两杯茶。

    “何平,兆社来了。”

    何平在书房里就听见外面摩托车的声音,不知道是哪个烧包的跑来嘚瑟,估计就那么几个人。

    他出了书房,果不其然就听见韩兆社的声音。

    “我就猜到是你小子跑来嘚瑟。”

    “嘿嘿,何平哥,我这是工作需要,不算嘚瑟。”

    韩兆社嘴上这么说,可脸上那灿烂的表情却出卖了他的内心。

    何平刚想怼他两句,看着他身后跟着的身影,突然顿住了。

    韩兆社傻笑着介绍道:“何平哥,我对象。”

    郑文芝红着脸小声的叫了一声,“何平哥!”

    何平说啥也没想到韩兆社会跟郑文芝搞到一起去啊,这么说有点不文雅,何平怎么也没想到这俩人能处对象啊!

    “你俩啥时候的事啊?”

    韩兆社挠挠头,“刚处三四个月时间。”

    何平算算时间,那不刚好是韩兆社这小子闹幺蛾子要搞提炼银的时候吗?

    他高度怀疑这里面肯定少不了郑文芝的撺掇。

    “你小子行啊,不声不响的把咱们养鸡场一枝花给追到手了。”

    何平一句话让两人都红了脸,韩兆社说道:“何平哥,我们这是两情相悦。”

    “是是,两情相悦。”

    何平又问道:“怎么想起跑我这来了?”

    “这不好长时间没见你了么,想你了,过来看看。”

    何平一脸我信你个鬼。

    “你瞧你这人,还能不能有点信任了。”韩兆社委屈道。

    “就你这张寡妇嘴,谁能信得着。”何平挖苦道。

    韩兆社递给何平一个眼神,对象在这呢,你给我留点面子。

    “我们这不是感谢你这个媒人来了么,如果不是你把文芝招到养鸡场,我们也处不成对象。”

    何平接收到韩兆社的讯息,行吧,今天他对象在,给他点面子。

    “感谢我就空手来啊?”

    “等结婚了我给你包个大红包。”

    “那我可等着你们俩的红包了。”何平笑道。

    毛春华说道:“这可真是姻缘天注定,要不是何平把文芝招过来,你们俩也不会认识,真是缘分。”

    韩兆社接话:“可不么,要不说何平哥是我的福星呢。”

    “少拍马屁。文芝啊,这小子要是敢欺负你,你就跟我说,我帮你收拾他。”

    郑文芝从进门就很拘束,跟她以往的性格表现差距很大,可能是害羞的原因。

    “嗯。”她轻轻的点点头。

    “你别瞎说,人家俩人好着呢,还用得着你多管闲事。”毛春华嗔道。

    “我这不是提溜提溜他嘛,我看这小子现在飘的厉害。对了,你那摩托车啥时候买的?”

    “买一个多月了,黎明牌的。”

    “挣了钱得低调点,省的挨收拾。”何平叮嘱道。

    “我以后多注意。”

    韩兆社知道何平是为他好,但这小子有时候总是控制不住自己那颗躁动的心。

    何平也懒得再说他,不吃亏总是不长记性。

第9章 人死为大

    韩兆社能和郑文芝走到一起是何平想不到的,不过这也不算意外,这小子一直以来的心愿就是找个城里姑娘,这回也算是得偿所愿了。

    何平在送走韩兆社之前特意把他单独拉过来,他知道这小子生性跳脱,稳重、成熟这种词跟他是绝缘的。

    “文芝是个不错的姑娘,你要好好待她,不要闹幺蛾子。”

    韩兆社拍着胸脯保证:“何平哥,你就放心吧,我你还不了解吗?”

    何平悠悠的说道:“就是因为了解,我才不放心你。”

    韩兆社感觉很受伤,何平的话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日子回归平静,何平每天宅在家里写书,偶尔参与一下朋友们关于《平县爱情故事》的剧本创作。

    这一天韩兆社骑着摩托车过来告诉了何平一个消息。

    “大临子他奶走了。”

    大临子说的是韩兆临,在东北农村对人的称呼是有讲究的,通常名字+亲属的这种叫法就可以判断出这家顶门立柱的人是谁。

    韩玉平死的早,以前都是秋芬婶子当家,所以队里人说起他们家的时候都说的事“秋芬他们家”。

    现在韩兆临长大了,能出去挣钱了,队里人的称谓也变了,变成了“韩兆临他**”或者是“大临子他**”。

    秋芬婶子跟何平的关系一直不错,老太太走了何平得回去一趟。

    东北这边规矩一般没有南方或者东山省大,但在婚丧嫁娶上还是比较严苛的。

    老人去世停灵三日,何平到韩屯的时候是第二天。

    老太太的丧事是秋芬婶子和卫国叔负责操办的,想当年老太太为了私心没少阻挠他们俩的好事,现如今作古了却还是他们两人给收拾身后事。

    何平至今还得想得起来老太太在苞米地里逮着两人骂的场面,往事历历在目。

    按辈分何平得管老太太叫三奶,虽然何平非常不喜欢老太太生前刁蛮的脾气,但人死为大,他还是恭恭敬敬的在灵前给磕了头。

    秋芬婶子一脸戚戚,眼中含泪,毕竟是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的亲人。

    “婶子节哀,老太太走了也是少遭罪了。”何平磕完了头安慰道。

    秋芬婶子沉默的点点头,卫国叔把何平让到屋里坐下。

    今天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都是乡里乡亲的,来了都得进屋坐一会,看到何平热情的打个招呼。

    话题离不开去世的老太太和秋芬婶子一家。

    “老太太这一走也算是享福了。”

    “可不是咋地,要不是咱队里这几年条件好了,就她那个病恹恹的身体不定遭多少罪呢。”

    老太太这两年身体比较差,尤其是到了冬天,着实遭了不少罪,这也是为什么刚才何平跟秋芬婶子说了那句话。

    “诶,没看着大临子呢。”

    “人在南山那边呢,说是打了电话,正在往回赶。好几千里地,得几天功夫。”

    “这一趟来回不容易啊。”

    对于这个年代的人来说,出一趟远门是极其不容易的,无论是金钱、精力、还是时间都是非常大的消耗。

    在秋芬婶子家待了个把小时,何平临走前把礼钱给了秋芬婶子。

    按正理这钱应该是在坐席之前写上礼账的,不过何平没打算吃席,就先给了。

    挺长时间没回来,何平准备借着机会看看场子。

    养鸡场跟以前最大的区别就是大门口的人和车少了很多,不是生意差了,而是现在进货的都得从仓库那边开的小门进出了,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养鸡场的内部卫生环境。

    何平看了一圈,对韩兆军的管理还是比较满意的,整个场内井井有条。

    “何平哥,你回来了。”底下人告诉韩兆军何平来了,他赶忙跑了过来。

    “秋芬婶子家老太太走了,我过来随个礼。”

    韩兆军把何平领进办公室,给他倒了杯水。

    “你家兆社跟郑文芝搞对象的事知道不?”

    “咋不知道呢,队里人又不是瞎子,他俩那点事能瞒得过谁。”

    “看着他点吧,我看这小子现在有点飘。”

    何平说话不是空穴来风,最近这几次见到韩兆社的时候,这小子身上那股子轻狂气太明显了,有点穷人乍富的感觉。

    韩兆军苦笑,“他都处|女朋友了,也不好再揍他,不好管了。”

    说的也是,别说韩兆军只是他二哥,即便是韩玉铮这个当爹的来,以韩兆社二十出头的年纪也不好管了。

    更何况他现在自己生意做的不错,翅膀也硬了,你管了也不见得能听。

    说完韩兆社的话题,韩兆军跟何平说起了场里的事。

    “何平哥,我最近一直在跟魏峰聊咱们两个场子的发展问题。”

    “哦?你们俩有什么想法?”

    “我让人去叫一下魏峰,正好你今天回来,咱们好好商量一下。”

    没过一会儿,魏峰来了。

    魏峰是营城农学院的学生,当初留在了韩屯,养猪场的郭教授被何平调去管理饲料厂,何平在几个留在韩屯的农学院老师和学生当中挑选了魏峰做养猪场的负责人。

    何平挑中学生魏峰做管理岗,老师们被他安排到了技术岗,这帮老师们并没有什么不满,他们干技术岗工资待遇一点不比魏峰这个养猪场场长的待遇低。

    这也是何平吸取后世大公司的管理经验制定的政策,把技术岗和管理岗区分开来,待遇走两条平行线,可以避免掉很多麻烦。

    魏峰来的很快,三人坐在一起,他和韩兆军把最近的一些想法跟何平说了一番。

    “咱们养殖企业不算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却是集约化管理模式。我们现在在韩屯的规模已经达到了一个瓶颈,再想发展壮大就必须走出去,最近这些天我跟兆军二哥一直在商量这个问题。

    我先说我们养猪场,养猪场向来是本地饲养、本地屠宰、本地销售的方式,现在我们韩屯养猪场的规模在平县的扩张程度非常有限,韩屯的土地也是制约我们发展的一个关键,所以我们走出去的需求会更加强烈。

    我们平县地处奉城与金州的中点,我觉得咱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优势在奉城和金州周边各建一个养猪场,依托这两座国内的大型城市来扩大我们养猪场的饲养规模,创造出更庞大的效益。”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092/ 第一时间欣赏重生乡村文艺生活最新章节! 作者:坐望敬亭所写的《重生乡村文艺生活》为转载作品,重生乡村文艺生活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重生乡村文艺生活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重生乡村文艺生活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重生乡村文艺生活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重生乡村文艺生活介绍:
落个水都能穿越,何平一脸懵逼看着两间小土房和捡来的大儿子。1979年?就是那个开启大时代的1979年吗?幸好随身带了个手机,没事写写书、养养娃、带领村民养养鸡,小日子过得也挺好的。有人要改编我的书?这个我熟啊,我来给你改。老板你就说吧,是想拍成电影还是电视剧,要不评书也行。嗳!别走啊老板。这是一个中年油腻男在波涛汹涌的大时代潮头浪遏飞舟的故事。重生乡村文艺生活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重生乡村文艺生活,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重生乡村文艺生活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