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重生乡村文艺生活TXT下载重生乡村文艺生活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重生乡村文艺生活全文阅读

作者:坐望敬亭     重生乡村文艺生活txt下载     重生乡村文艺生活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30章 携肚子以令他爹

    韩屯的分红大会结束了,户均十二万的天价分红没有多长时间的信息滞后,两三天时间内就在平县传的沸沸扬扬。

    这几年,平县的老百姓对于韩屯出现的一些令人瞠目结舌的消息已经有了一定的抗体。

    可十二万这个数字还是让所有人都失声了。

    不提现在一般工人、干部这些社会中坚力量的工资数额,只以生活资料来说,年前猪肉价格1块2毛一斤。至于生产资料,金坷垃饲料厂的猪饲料出厂价480块每顿,换算成斤不过2毛4分。

    还有《红楼梦》剧组工作人员每天的补助是2块2毛钱,他们吃的盒饭每餐六毛钱,两荤两素。

    刘红梅家的饭店,一桌四人餐最便宜的价格是2块5毛钱,最贵的10块钱,主要贵在食材上。

    十二万这个数字比去年韩屯的分红足足翻了将近三倍,以至于让平县的老百姓们兴不起任何嫉妒、恨的情绪,因为这已经超出了他们的认知,很多小的街道工厂一年连十二万的营业额都没有。

    前两天虞书记来韩屯视察的时候曾经问过关于分红的问题,当时还没完全统计出来,何平回答的模棱两可,虞书记特意叮嘱分红大会开完之后一定要第一时间告诉他一声,所以何平当天就给老丈人打了个电话把结果告诉了他。

    老丈人毛学山也在第一时间把这件事汇报给了虞书记,虞书记听到这个消息在电话里拍手叫好。

    直接指示让毛学山和地区日报对接,把韩屯今年的发展情况做一个汇总发表。

    于是,在农历新年的最后一期《营城日报》上出现了关于韩屯的报道,以往这种报道韩屯经历过太多次了,而且规格也比《营城日报》要高,村里没什么感觉。

    可最关键的是,在这篇报道后面还有一篇评论文章,署名“虞秋实”,地委虞书记的大名。

    这个信号绝非偶然,所有看到这一期的营城干部都不会觉得虞书记这是在给韩屯颂赞歌,他是在为改革张目。

    这也是这位老同志在退居二线前最后一次发声了。

    无独有偶的是,在《营城日报》发表了韩屯的报道以及虞秋实的评论文章之后,农历新年刚过,《辽省日报》再次转发了这篇报道以及虞秋实的评论文章,而且在其后紧随了一篇署名为“木心”的再评论文章。

    这篇发表在《辽省日报》上的评论文章中提出要“破思想阻力,抓工农发展,促横向联合”,木心在文章中除了表扬了韩屯这种发展模式的成功......

    当然了,这些都是后话。

    腊月二十八,何平在家里贴对联的时候,接到了韩兆军打来的电话。

    制衣厂今年的产值达到了2.4亿之多,净利润高达7千万。

    而“伊莲娜”女装品牌主打高端,单品售价都在150块以上,在这个全国劳动人口普遍薪资低于100块的年代,属于妥妥的高端消费。

    不过受惠于今年跟全国范围内的百货商店合作,伊莲娜的销售额达到了惊人的5.25亿,净利润也达到了2.1亿,真可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何平听得出来,这个数字也出乎了韩兆坤的预料,他在说话的时候声音都有些颤抖。

    “何平,咱们再这样下去会不会被**了?”韩兆坤在电话里突然没头没尾的冒出了这么一句话。

    何平非常理解韩兆坤,在这个改革开放形势还没有完全明朗的年代,羊东省已经是国内风气最为开放的地方了,可即便是这样,对于他们这些在改革初期便做大做强的企业家来说,也会有一种天然的恐惧感和不安全感,毕竟那些经历才过去几年而已,回首望去历历在目。

    “二哥,别太担心,羊东的改革步调还是比较稳固的,不可能改弦更张,咱们只要照章纳税、遵纪守法是不会有问题的。”

    何平的安慰让韩兆坤的心里安定了不少,不是他胆小,实在是今年的钱挣的太多了,他拿着都觉得烫手。

    抛开心里的杂念,韩兆坤又跟何平说起明年的发展规划,他想再建立一个男装品牌和一个运动服装品牌。

    韩兆坤能有这样的开拓精神,让何平有些意外,不管是不是有人在指点,但二哥这一年着实也在进步。

    “想法挺好。只是有一点,切忌贪多嚼不烂。”何平告诫了一点。

    韩兆坤道:“我明白,现在我们要做的是补齐服装品类,不会贪大的。”

    说完正事,何平又调侃道:“听说你那小蜜怀孕了?”

    韩兆坤无语,这消息传的是真快。

    上次他媳妇儿发现了他在外面搞事情,大闹了一番,不过最终他还是平稳过关,代价是银行存折上过半的存款。

    好不容易消停了两个月,小蜜那边又怀孕了。

    这可把他给愁坏了,他现在不担心家宅不宁,他担心的是自己的钱包。

    现在这俩女人学精了,光闹有什么用,有钱才是真格的,两个人就跟私下沟通好了一样,默契十足,动不动就想从他身上榨出点钱来。

    上次存款被媳妇儿榨出去了一半,这次小蜜怀孕也说了,孩子出生不能没有保靠,你这当爸的得表示一下诚意。

    真他娘的携肚子以令他爹!

    “别提这事儿,闹心!”

    “活该,让你嘚瑟!这回傻眼了吧?”

    韩兆坤兀自嘴硬道:“我这叫幸福的烦恼!”

    “行行行,你就幸福去吧!”何平幸灾乐祸道。

第131章 年终盘点

    韩兆坤算是何平身边发达以后最快享受齐人之福的存在,但肯定不会是最后一个。

    男人嘛,都是这个德性。

    你问何平为什么这么专一?

    何老师肯定会满面严肃、刚毅,且严正言辞的说道:“二十世纪好男人说的就是我”。

    请大家忽略他那双放在老腰上的手。

    说起幸福这件事,远在羊东身处外地的那群小兄弟们在这方面应该算走在了全国男同胞的前列。

    不过在这件事上赵波是个例外,拿了何平的钱一心搞事业,就何平听说的消息,别说女人了,就连日用饮食也跟以前没有任何区别。

    何平听了都觉得可怕,这样的人没有不成功的道理,他的野心和能力匹配,更重要的是拥有一种可怕的自制力。

    “你啊,也得适当让自己放松放松。大伙聚会从来不去,可应酬喝酒你顿顿不落,身边也没个女人照顾,再这么折腾两年身体都熬不住了。”何平在电话里对着赵波叮嘱道。

    “何平哥,没事。我扛得住,现在生意这么好,我真的有一种时不我待的感觉。”

    “年轻是资本,可资本并不是无穷的,等你以后后悔就晚了。赶紧找个女朋友吧,也好在生活上能照顾你一些。”

    赵波明白这是何平的好意,他只好说道:“我知道了,何平哥,我争取。”

    “你这个敷衍的也太明显了。”何平玩笑道。

    赵波也笑了出来,“那我立个军令状,三个月之内我肯定找个女朋友。”

    “你小子现在真是创业创疯癫了,连找对象这种事也要排个目标啊?算了算了,懒得管你。那就三个月,到时候我让林征他们摆一桌酒席,算是检查你的目标完成没有,另外也算是欢迎弟妹,让大伙都认识认识了。”

    “谢谢何平哥。”

    挂断了赵波的电话,何平哭笑的摇摇头,这小子现在太夸张了。

    羊东的两家博美家电卖场今年创下了6100万的销售额,净利润1640万。另外佳美电饭煲厂今年销售额210万元,净利润20万元。

    赵波在电话里提出要加快家电卖场和电饭煲厂的发展,这样就意味着明年要投入大量资金,今年的利润都要投进去。

    何平对此没有意见,跟几百万的分红相比,他更愿意看到一个做大做强的博美和佳美。

    江永安的电话来的是最晚的,他简单汇报了一下服装批发中心的情况。经过一年半的销售租赁,服装批发中心一期的所有商铺、档口已经全部出租、出售完毕。

    其中售出部分物业销售额4650万,只这一项服装批发中心便已经收回了全部建设成本,并且在支付建设期利息之后,仍有1000万的纯收益。

    而服装批发中心的租赁部分现在异常火爆,租赁价格早已由原来的每平每月1.5块,涨到了现在的每平每月3块,租赁部分每月能够带来40.4万的收益。加上每月固定的10.8万物业管理费用和每年至少600万的广告费用,扣除掉运营成本这些至少能带来900万的收益。

    总体算下来,目前服装批发中心运行一年半时间,净利润接近两千万。

    这些收入看着不起眼,可要知道服装批发中心的建设资金也不过用了三千多万,从开始建设到现在接近三年时间,不仅回了本,还创造了两千万的收益,这个投资回报比是非常可观的。

    更值得高兴的是,服装批发中心的租金回报比高达12.5%,也就是说在刨除通胀的情况下仅凭租金,何平的这笔投资就能在八年内就能够回本,这还得考虑服装批发中心的租金常年不涨价。

    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仅在这一年半时间内,服装批发中心的租金就上调了两次,随着市场行情的持续走高,租金价格只会升不会降。

    同时,如果再算上物业管理费用和广告费用,那么服装批发中心年收益率将高的惊人。

    未来每年服装批发中心都会给何平他们这一群股东带来不低于一千万的收益,并且其中租金的比例将会越来越高,按照羊东现在的发展形势,再过十年之后,这个数字再翻五六倍应该没什么问题。

    这座服装批发中心堪称是一只下金蛋的金鸡母了。

    另外,服装批发中心的二期已经建设过半,主体工程进入收尾阶段,预计明年年底应该会交付使用。从目前商户的反应上来看,可以说供不应求,招商问题丝毫不需要担心。

    “江兄,辛苦你了。”

    “何总您太客气了,这都是我的份内之事。”

    何平思虑两秒,然后说道:“服装批发中心已经走上正轨,未来我们可以挑选国内几处服装贸易的枢纽城市继续建造,但是这种商业模式的潜力是比较小的。你要考虑好接下来我们的转型问题,我的建议是继续开发商业地产,对标国外的商业地产项目。毕竟我们有服装批发中心的建造和运营经验,下了几年的功夫,是有优势的。”

    江永安赞同道:“何总您说的不错,接下来我会按照您的指示带领团队进行仔细的调研,争取在明年拿出一份较为成熟的方案向您汇报。”

    “好。还有一件事我要跟江兄你说一下,接下来你要为服装批发中心,或者说是未来我们的商业地产板块业务寻找一位合适的领导人,包括香江的出版业务也是一样。

    环球投资已经成立半年时间,我希望未来你的工作重心可以转移到投资公司上来。你在服装批发中心的3个点股份,会成为未来商业地产板块的股份,另外我还会从我的股份中再抽出两个点的股份,作为我个人对你的馈赠,感谢你这几年在这项事业中的付出。”

    江永安激动的说道:“何总,承蒙您的厚爱,我……这都是我的份内之事。”

    “江兄,这么说就太见外了。你对服装批发中心的付出我看在眼里,让你成为仅次于我和兆坤二哥的第三大股东是对你这几年来辛勤工作的肯定,同时也是不希望你认为我是在卸磨杀驴。”

    江永安急切道:“我绝对没有这种想法,您让我卸任服装批发中心的职务转而去负责投资公司是对我的器重,我是非常清楚投资公司在您心目中的位置的。”

    “江兄你明白这一点就好。”

第132章 真当代父子楷模

    服装批发中心当初建设时的启动资金是由何平利用制衣厂的分红提供的,因此他在服装批发中心占股56%,韩兆军占股24%,林征、赵波等16人共持股17%,其中林征一人就占了4%,江永安的股份激励完成,占股3%。

    现在他对服装批发中心的关注逐渐降低,未来服装批发中心的转型重任势必要落到江永安头上,到时候他已经交出了管理权,再说话不见得会那么好使。

    何平馈赠这2%的股份除了有奖励的意味,更是在给江永安树立权威,毕竟他这三年来带领服装批发中心的成绩有目共睹。

    未来他成为继何平、韩兆坤之后的第三大股东,对服装批发中心的转型更有权威性,也更有动力。

    连续两三天时间,何平都接到了合作伙伴和下属们汇报工作的电话,江永安的电话成了最后一通,他终于能过一个消停年了。

    出门溜达了一会,何平发现了一个现象。

    这两天韩屯的街面上总能看到一两个中老年男女,带着一个羞答答的年轻人,或男或女不一定,钻进韩屯某个村民的家里。

    大概又是相亲打对面的,他心想。

    路过村部的时候,碰见了文老头儿的剃头挑子。

    “文师傅,去年怎么没看着您啊?”何平笑呵呵的问道。

    文老头儿手上正有一个剃头的,看了一眼何平,没停下手上的动作,乐呵道:“别提了,去年害了一场大病,好几个月,差点以为我老头子要没了。”

    “看您这精神头可不像得过大病的,硬朗的很啊!”

    “借你吉言!凑合活呗,剃个头?”

    何平往院墙根儿底下一靠,跟老头老太太们并成一排,“您先忙,我等会,不着急。”

    “好嘞。”

    冬天的晴日,背风的地方也是暖洋洋的,何平窝在墙根处听着文老头儿常年更新的新闻。

    “汪大寨的小媳妇前一个生的那个孩子生病了上医院,这一验血,跟夫妻俩的血型都对不上。这婆家可急眼了,给小媳妇儿这顿打呀!要不是村干部拦着都差点闹出人命来!”

    “梁屯那个嫁给老光棍的外乡女人连生了仨姑娘了,老光棍现在已经气的说不出话来了!”

    “东山那个让人当野猪打了的小子跟寡妇正闹离婚呢,听说是被枪打了以后身体出了毛病,一直怀不上。”

    文老头儿的新闻听着跟电视剧似的,还全是朝着下三路走。不过更新速度慢了点,通常是一两年一集。

    等了快半个小时,终于轮到何平。

    文老头儿抖着白围裙给何平系上,问道:“怎么剪?”

    “还是这个型,短点就行。”

    文老头儿操起剪子,在何平头顶比量了两下,又在自己手上试了试刀锋。然后剪刀那悦耳的“咔嚓”声便连续不断的在耳边响起,透着一股令人放松的愉悦。

    这种感觉类似于后世的amsr,蛮治愈的。

    对何平这种劳心的人来说,理发是一件非常放松的事。

    没用多长时间,文老头儿开始用他的手动推子。

    最后再在何平的鬓角、他脖子上撒些儿白粉,带毛的刷子沾水一揉起了泡沫,用剃刀把鬓角和脖梗子上的短茬给何平剃掉。

    白围裙掀掉,利索的抖落掉上面的头发茬子,文老头儿把镜子对着何平,“怎么样?”

    剪出来的发型依旧是那么干净利落,整个人看上去都精神了不少,何平脸上露出笑容,“不错,文师傅宝刀不老。”

    “靠这个手艺吃饭,不能落下。”

    何平又去把正在村里四处乱窜的小柱儿找了过来,让文老头儿给他剃了个头。

    “爸,你别老给我剃头了,我要留中分。”

    何平拍了一下他的板寸头型,“我看你像个中分,一天天的净学那些没用的东西。”

    小柱儿反驳道:“这叫时尚,你不懂。你看那电视上演的,男主角都是这样的发型。我这板寸太土了,去学校都抬不起头。”

    “以后你挣钱了,愿意剪什么发型剪什么发型。现在还是你爸我出钱,你就给我老老实实剪这个发型。”

    何平利用自己的家长优势,把小柱儿的想法扼杀在了萌芽中。

    对人小言轻的小柱儿,何平可以拿出老父亲的威严,但对毛春华他不能。

    “何平,下午你载我去县里烫个头。”

    “怎么想起来烫头了?”

    “这不是快要过年了嘛!”

    何平没再说话,一旁的小柱儿鄙视的看了一眼自己的老父亲,就这?

    何平瞥见这小子的眼神抄起笤帚嘎达威吓,小柱儿立刻撒丫子跑路。

    没过一会儿,见何平自己在书房,小柱儿便凑了过来。

    “爸,你知道我妈为啥要烫头不?”

    何平瞥了一眼这小子,还真让他给勾起了好奇心,“为啥?”

    “给你看这个。”

    小柱儿递过来一本杂志。

    “《大众电影》?”

    “对,我之前看妈看这期可喜欢了,你看上面的封面。”

    何平仔细一看,封面上这人物眼熟,再一看名字——波姬·小丝。

    难怪这么眼熟,这可是阿美利加成名已久的电影明星,自小便是童星,七八十年代火爆一时,什么迈克尔·杰克逊的初恋女友、泥轰天皇的梦中情人,反正头衔一大堆,但作品何平一部没有看过。

    何平看着封面上她那一头乌黑的波浪秀发,原来老婆是因为看着她的封面才要烫头发的。

    他在脑海中想象了一下毛春华烫完这个发型,再涂上口红之后的形象。

    还真有烈焰红唇的感觉了,老夫老妻又有了心动的感觉。

    何平揉了揉小柱儿的脑袋,“干的不错,开学零花钱加一块。”

    付出终有收获,小柱儿咧开嘴。

    心动不如行动,何平把手上的东西放到一边,来到客厅。

    “媳妇儿,走啊,烫头去!”

    毛春华正在收拾卫生,说道:“你等我一会儿,收拾完的。”

    刚才还看他不情不愿的,怎么一下子这么积极呢?

    毛春华也没多想,赶紧收尾,然后收拾了一下便要跟何平出门。

    小柱儿在后面喊道:“爸,上城带我一个啊!”

    何平头也没回,“前天不是刚去过嘛,还去干啥,自己在家好好待着。”

    真当代父子楷模!

第133章 小查回乡

    当初何平没走出平县也是有原因的,红旗镇江疏影绝非浪得虚名。

    毛春华烫完了大|波浪之后,涂上口红,再穿上时尚新潮的伊莲娜女装,确实美艳不可方物。

    第二天,何老师扶墙而出。

    腊月二十九,自平县出发,花了三天时间,查海生终于回到了故乡。

    这次是他自83年毕业之后首次回到家乡,徽安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

    县里的公共汽车在高河镇停下,原来的公社现在叫镇了。

    刚下车就能看见略显破败的高河中学,那是他的母校,他曾经是这里老师们的骄傲。

    当然了,现在也是骄傲,他是镇上绝无仅有考上京大的学子。高考那一年,他是安庆地区的文科第一名。

    高河镇距离查湾村很近,十里地,査海生上中学的时候曾经无数次用脚步丈量过这段道路。

    他跟十年前上学的时候一样,仍旧用走着回到家,他家就在村口不远处,三间平房。

    查这个姓不多见,查湾村是查姓大村,一进村就有同村的长辈看到他。

    “海生回来啦?”

    “三伯,回来了。”

    “哎呦,好几年没有看到你了,差点没认出来,穿的真体面。毕业了吧?在哪里工作啊?”

    “现在在辽省那里工作。”

    “怎么跑到辽省去了?不是在京城嘛,那里冷的很吧?”

    “工作需要,是蛮冷的。”

    査海生唤做三伯的老同志很是健谈,看见他就唠起来没完。

    査海生只能应付几句之后,说道:“三伯,你忙。我先家去看看,有空到家里坐。”

    “好好。”

    近乡情怯,当査海生走到自家的小院前时,他有些激动的大声叫道:“妈,我回来了!”

    听见外面喊声的母亲走出门,看见几年不见的儿子,欣喜若狂。

    “海生,你回来咋不跟家里说一声呢?”

    母亲接过査海生的行李,屋里又钻出来两个半大小子,是査海生的弟弟们。

    “大哥!”

    许久不见,但血脉相连的亲情不会被阻断,査海生感觉鼻头有些酸楚,“没啥好说的,反正都回来了,进屋说。”

    进到屋内,父母、弟弟们俱在。

    査海生放下东西,父母便问起他这两年在外面过的怎么样,工作还顺不顺利。

    査海生之前并没有把辞职的事情告诉父母,他只是在信中模棱两可的说他到了辽省工作。

    这次回来他打算对父母据实相告。

    “爸,妈。其实我毕业之后并没有到单位去上班。”

    “什么?”査海生一句话刚说完,父母便大惊失色。

    “你们先别着急,听我慢慢说。”査海生把父母劝住,然后接着说道:“我在上大学的时候认识了一位非常有才华的前辈作家朋友,经过他的撮合,我和另外两位同学兼职写起了小说。后来小说发表了,我们也挣了很多钱。我想来想去觉得我可以在写作这条道路上试试,于是我便辞了工作,跑到辽省专职写作。这几年我们小说写的一直比较顺利,今年我还写了我的第二本小说。我的第一本小说不仅在国内,连在香江也出版了,现在我靠写小说的收入已经足够让我自己、还有你们和弟弟们过上好日子了。”

    査海生这一番话的信息量有点大,父母听完之后好一会儿都没有反应过来,弟弟们则是一脸懵懂的看着他。

    母亲最先回过神来,问道:“海生,你真的辞职了?那么好的工作为什么不干了?你的大学不是白念了吗?”

    “妈,念书还不是为了工作嘛,我现在靠写作活的也很不错的。”

    査海生父亲带着些许怒气道:“那么好的大学给你念,国家花钱培养你,你怎么能说不干就不干了呢?”

    “爸,我并不喜欢法律,我的兴趣在写作。”

    “写写画画有什么出息,能挣多少钱?你从大学一出来可就是干部了,怎么能这么白白糟蹋大好的前程。”

    査海生父亲越说越生气,怒视着他。

    他见父亲生气,母亲也有些哀怨的看着他,弟弟们茫然。

    便从行李中掏出几本书,递给父母。

    “爸,妈。这是我写的小说,这一本叫做《英雄志》,是我跟同学合著的,现在已经写到第六卷了。还有这一本是《镖客行》,是我自己写的。两部书都已经出版了,在国内卖了上千万册,在香江也卖了上百万册。”

    父母接过书,几本书放在一起接近两百万字,厚厚的一摞。

    两人看着小说有些发蒙,刚才儿子说的时候他们没有概念,现在査海生把书拿出来,他们才真正明白,原来儿子真的写小说还出版了。

    母亲不敢相信的问道:“海生,这些都是你写的小说?”

    “对!”

    “他爸,你看看这些小说,孩子发小说了。”

    査海生父亲倔强道:“不务正业,耽误大好前途。”

    很显然,拿出小说之后,父母已经开始分裂。

    査海生见状又从包里掏出了一张存折,递给母亲,“妈,这是我写小说赚的一部分稿费,连同之前寄给你的那些,算作是给家里的生活费用,明年盖个新房子。”

    査海生在工作之后就一直有给家里寄过钱,但他当时不敢告诉父母自己辞职写小说,所以每次寄钱也是一百两百的寄,谎称是自己攒的。

    母亲接过存折,喜滋滋的说道:“你这孩子,挣了钱就自己留着嘛,你之前寄给家里的妈都给你存着呢。”

    说着话,母亲翻开了存折,然后看到了里面的数字。

    她不敢置信的揉了揉眼睛,再看,还是那个数字。

    “海生啊,你帮妈看看,妈眼睛有点花。”

    査海生没有接存折,他笑着说道:“妈,你眼睛没花,存折上就是那个数。”

    母亲这才惊叫出声:“十万?”

    父亲被母亲吓了一大跳,夺过母亲手上的存折,“瞎叫唤什么?”

    沉默。

    父亲看完存折之后很长时间没有说话。

    还是母亲按捺不住心中的疑惑,问道:“海生,你说这些都是你写小说挣的钱?”

第134章 笔名海子

    査海生道:“嗯,只是一部分。小说出版之后卖的比较好,在国内赚了三十多万,在香江赚了九十多万。”

    他说的是和刘军、骆一禾分完账的钱数。

    査海生的这两句话带给父母的震撼远超过他说自己辞职来的大,他如果是空口白牙说这个话父母可能还会有些不相信。

    可十万块的存折在他们手上,由不得他们不相信。

    跟这存折上的天文数字相比,辞职、工作的事显得也不那么重要了。

    “怎么会有这么多钱?”母亲还是有些不敢相信的问道。

    査海生给母亲解释道:“妈,我们都是按照卖一本书来提钱的,卖出去一本书我们就挣九分钱,卖一本书我们就挣九分钱,这是在国内。在香江书卖的更贵,我们挣的也更多。我刚才不是跟你说我们的书卖了一千多万册吗,钱就是这样赚出来的。”

    父母心中的疑虑得到了解答,可他们还是不太敢相信,仿佛在做梦一样。

    倒是两个弟弟,一脸激动、崇拜的看着大哥。从小大哥便是父母教育他们的榜样,今天上演的这出戏更是颠覆了他们的认知。

    “妈,别愣着了。这钱是给你们花的,你收好。我自己还有钱,你们不用考虑我。”査海生打破气氛道。

    査海生今天带给父母的意外实在太多,让这两位年近半百的老人有些接受不过来。

    母亲拿着存折有些无所适从,“这太多了……”

    “再多也是咱们的钱,你就放心花吧。”査海生叮嘱道。

    父亲之前一直在沉默,这时说了一句:“收起来吧,孩子挣的。”

    父亲是母亲的主心骨,有他这句话,母亲才放心的把存折收起来。

    “饿了吧?妈马上给你做饭。”母亲收完存折便张罗做饭。

    炊烟升起,家里的气氛慢慢的回到了以前的模样。

    一家人开开心心的吃完了晚饭,外面天色已经黑了下来。

    查家湾从前年开始就通了电,平日里父母舍不得点电灯,今天查海生回来,他们破例奢侈了一次。

    家人们围着查海生询问着他这几年在外面的经历,其中主要是母亲在问。

    家人们正聊天的时候,从外面进来了几个人,都是村里的长辈,还有一位是村支书。

    “看你家亮着灯,就知道肯定是海生回来了。”村支书也姓查,跟查海生父亲同辈,是“振”字辈的,查海生管他叫大伯。

    还有两个一个得叫六叔,另一个叫三爷,三爷岁数跟查海生父亲差不多,但是辈分大。

    打过招呼,几人坐下。

    “海生又是两三年没回来了吧?”

    “是,三年了。”

    “毕了业工作忙,京城离家里确实远了一些。”

    查海生这次回来就是想跟父母说明自己的情况,也没想遮掩,于是便说道:“大伯,我现在不在京城工作了,在辽省。”

    父母的表情有些不自然,查海生毕业这几年他们跟村里人一直说的是儿子在京城的大学里教书,因为查海生在毕业前给他们寄的信里是这样说的。

    大伯好奇,“怎么好端端的又跑到辽省去了?单位分配的?”

    三爷也问道:“你爸妈不是说你在京城教书吗?咋跑那边去了?”

    “不是。我现在没有从事大学念的专业工作,而是专职写作了。”

    “写作?当作家了?”

    “算是吧!”

    这时查海生的幼弟噔噔噔的跑过去把他带回来的几本武侠小说拿了出来,“大伯,这就是我大哥写的小说。”

    小孩子脸上还带着炫耀的表情。

    大伯接过书,表情有些意外,“这都是你写的?”

    “大部分是跟朋友合著的,只有一本是我自己写的。”查海生解释道。

    大伯翻开了一本书,是《英雄志》的第一卷。

    扉页上,“海子、西川、骆一禾著”的字样写在那里,他们仨还是沿用的上大学时候的笔名。

    跟卧龙生、司马翎、柳残阳这种笔名比起来,一点也不武侠。

    “哪个是你?”大伯问道。

    查海生指着第一个名字,“我的笔名是海子。”

    大伯是村里为数不多上过初中的人,要不然也不会被选上当这个村支书。

    他细细看了两页书,发现写的跟评书里听到的《三侠五义》之类的小说很像。

    “海生,你们这个小说像评书嘞!”

    “大伯,这个叫武侠小说,就是脱胎于以前的传奇志怪小说,跟《三侠五义》它们都差不多。”

    “难怪了,怪好看的。”大伯又看了一会之后,把书合上,“海生有出息,当大作家了!”

    三爷和六叔也好奇查海生写的怎么样,可惜他们俩都没怎么上过学,看不太懂。

    六叔用惋惜的口吻说道:“海生啊,你这个书好是好,可让我们这些识不得几个字看不懂啊,要是能弄成评书那样的就好了。”

    六叔的话让查海生心中一动。

    母亲从三位长辈进屋后就没怎么说话,这时她说道:“海生说外面挺多人看的,挣了不少钱呢!”

    查海生理解母亲回护自己的心,没有说什么。

    可父亲却说道:“瞎说啥呢,写了几本小说,有啥好说的,就是混口饭吃。”

    财不露白。

    查海生被父母的小心思逗的有些想笑。

    大伯也看出来点端倪,笑呵呵的问道:“海生当作家了肯定比上班强吧?”

    查海生回答道:“是比上班强一些。”

    大伯又想起来刚才没说完的话题,问道:“你刚才说你现在在辽省了?”

    “对。当初在学校里认识了一位前辈作家,小说出版就是他帮忙的。我们大学的时候去过一回辽省,觉得很喜欢,后来我们三人毕业以后就都去了辽省。”

    “具体在辽省哪里啊?”

    “平县,大伯你知道不?”

    “平县?”大伯念了两遍,“这两年好像老在报纸上看到,那里有个韩屯,说发展的可好了。”

    查海生笑着说道:“就是那,我那位前辈作家朋友就是韩屯人。”

    大伯忍不住问道:“海生,那韩屯真有报纸上说的那么好吗?”

第135章 夜话

    “怎么说呢!”查海生在心里想着措辞,好一会儿之后决定说点实际的。

    “大伯,我前两天启程的时候,韩屯今年的分红大会刚刚结束。今年他们的分红数是每户十二万多,这还只是他们村里企业今天创造效益的三分之一不到。”

    “十二万多?每户?就光今年的?”大伯惊讶到连续问了三个问题。

    查海生颔首道:“对。”

    周围几人,包括查海生父母在内也全部被这个数字震慑住了。

    六叔张口结舌道:“十……十二万多?咋挣……出来的?”

    历来沉默寡言的父亲也开口问道:“那韩屯家家都分这么多?”

    查海生想了想,回道:“那也不是。”

    六叔这才拍了一把胸脯:“吓死我了,我就说不可能家家都分那么多,应该就是几家吧,是不?海生。”

    查海生对六叔笑了笑,说道:“我不是这个意思。他们还有在企业占股多的,分的更多,像我那位前辈作家朋友,他是村里的带头人,股份也多,今年分了九百多万。”

    所以人仿佛看精神病一样的看着查海生,大伯不可置信的问道:“海生,你不是骗大伙的吧?你的意思是说,一户分十二万多实际上还算少的?”

    “也不能这么说,事实上是除了两位占股比较多的股东之外,其他村民们的分红是比较平均的,都是这个数。”

    查海生一波三折的介绍,让众人的心情仿佛在坐过山车。

    众人沉默良久,都不知道怎么开口,实在是他口中说出来的数字,距离大家的生活太过遥远。

    还是大伯率先开口:“海生,报纸上说韩屯是搞养鸡养猪发展起来的,你觉得我们村子要是搞养殖能行不?”

    查海生有些意外,他想了想说道:“大伯,搞养殖当然行。不过这东西就跟种庄稼一样,有人种的好,有人种的孬。据我所知,韩屯靠养殖发展起来之后,平县不少村镇都模仿他们走这条路,可真正能活下来的没有几家。”

    大伯了然的点点头。

    沉默片刻,最年轻的六叔见气氛有些尴尬,用轻松的语气问道:“海生毕业也好几年了,现在又是作家,交朋友了没有?”

    说起这个话题,查海生有些腼腆,但还是如实相告:“交了个女朋友。”

    听到这里,本来还沉浸在关于韩屯的震撼消息中的父母立刻来了精神。

    母亲急切的追问道:“什么时候谈的呀?那姑娘是哪里人?做什么工作的?家里父母是做什么的?”

    查海生苦笑道:“妈,你这让我怎么回答,你慢点说,不着急。”

    “你这孩子,刚才回家跟你说了那么长时间的话也没说。”母亲埋怨道。

    “刚才不是还没聊到这个话题嘛!”

    “那你现在说。”

    查海生无奈的看了母亲一眼,一说到自己的终身大事,她就跟打了鸡血一样。

    “她叫张明明,京城舞蹈学院毕业的,现在的职业是演员……”

    查海生还没介绍完,弟弟们就叫了起来:“大哥找了个演员!”

    母亲瞪了两人一眼,“吵什么,听你大哥继续说。”

    “她现在正在拍国家电视台的《红楼梦》,就在韩屯那边的影视城里,我俩是在剧组认识的。”

    “这次回来怎么没把姑娘带回来,让我和你爸好看看。”母亲道。

    “妈,刚才不是跟你说了嘛。她正在拍戏呢,《红楼梦》是国家电视台的大项目,哪里有时间?再说了,我们俩刚谈了没两个月,现在带她回来早了点。”

    母亲有些不高兴,“你都多大了,还不着急。我跟你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你都出生了。”

    查海生无语道:“妈,我才二十二。”

    他从小便是怀宁县有名的小神童,十五岁便考入了京城大学的法律系,毕业的时候刚刚十九。

    “虚岁二十三了,你看看跟你一起长起来的,还有几个没结婚的?”

    一说起他的个人问题,母亲就跟打了鸡血一样。

    父亲都有点听不下去了,插话道:“海生啊,那你就打算一直待在平县了?”

    “不出意外的话,这两年应该会待在那里,朋友们都在那里。那里现在还在修一座作家村,是专门给我们这些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居住的,明年就差不多能入住了,到时候我们都搬过去。”

    “那就不回京城了?”父亲的问话里带着掩饰不住的惋惜。

    查海生想了一下,“也不一定。以后在平县待的腻了,可能会回京城住几年,或者回老家这边住几年。反正现在写作的收入足够支撑我到处走走看看了。”

    查海生说这话的时候没有避着大伯、三爷他们,几人也大概明白了,看来查海生在外面没少赚钱。

    众人又聊了一会,外面的天色更加深沉,大伯几人起身告辞。

    查海生从包里掏出给弟弟们带的巧克力,“这是给弟弟们带的零食,回家给孩子们尝尝鲜。”

    大伯几人推辞不过,收下了,夸奖道:“海生真是有出息了!带回来的东西也这么洋气。”

    送走了大伯他们,弟弟们眼睛都盯着查海生的包,刚才他们可是看到大哥从里面拿出了好东西。

    查海生见状便一件一件的把包里的东西掏出来。

    “这一包是给你们买的衣服,从羊东那里来的。”

    “这是巧克力,给你们俩吃的,一次只能吃一块,不能多吃。”

    “还有这个,手表,给爸的。”

    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给家里带东西似乎永远是那么几样。

    看着家人们脸上那洋溢着的笑容,查海生的心里也充满了幸福。

    查海生回乡的消息,经过一晚上的发酵便成了全村的焦点话题,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

    主要原因还是他这次回来的变化太大了。

    身份从原来的学生变成了作家,村里都在谣传,说他靠写书挣了好几万块钱。

    还交了一个貌若天仙的演员女朋友,这帮人连张明明的名字都不知道,就敢编排貌如天仙,在村民们的概念中,女演员嘛,肯定是很美就对了。

    以至于他回到家的几天时间内,家里的客人络绎不绝,本想享受几天家乡宁静安逸生活的他,被搅的不堪其扰,只能在几天之后匆匆返回辽省。

第136章 拉大戏

    辞旧迎新,岁更交子。

    大年初一,韩屯街面上的人比往常多了很多,都是出来拜年的。

    不过跟前些年比起来,现在这些人走路的速度快了不少,进了门也是匆匆几分钟便出来了,以前那种一拜年拜一天的景象再也没了。

    当然了,除了因为这两年大家都变忙了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今年村里请来了戏班子要拉大戏,地点就在村里的文化广场。

    早在腊月二十九的时候戏台子就已经搭好了,今天一大早戏班子人也到了。

    上午是村民们出去拜年的时候,自然不会唱戏,下午才是开场的时候。

    韩屯的村民们一上午急冲冲的拜完了年,赶紧回家吃好午饭,没到12点的时候文化广场上已经三三俩俩的聚集了不少人,都等着戏班子开锣打鼓。

    何平带着毛春华和小柱儿到的时候广场上已经围满了人,如果仅仅只有韩屯的村民,当然是填不满这几千平的广场,可里面还有周围村子的村民呢。

    听说韩屯今年请来了戏班子,十里八乡的村民们都是早上匆匆拜了个年,连中午饭都没吃,带了点干粮就跑到韩屯来了。

    小柱儿站在人群外跳脚,对何平埋怨道:“你说说你,越着急越不赶趟,那饭啥时候吃不行。这回可好,连个好位置都没有了,咋看戏啊?”

    何平给他来了一个脑瓜崩,现在这小子没大没小的,“咱村子自己拉大戏还能让你看不着啊?”

    说着他领着妻儿往广场边上挤过去,那里有条通往后台的路。

    韩兆社见他们一家三口来了,“赶紧进去吧,长凳都给你们准备好了。”

    何平得意道:“怎么样?这叫未雨绸缪。”

    说完一家三口越过众人到了台前最好的一处位置,一个长条凳子空摆在那,很明显就是为他们准备的。

    三人落座,戏台上琴师们正在调弦,广场上喧闹无比,可后台演员开嗓的声音却非常清晰的传到了他们的耳朵里。

    东北拉大戏,自然得是二人转,这玩意叫法挺多,双玩意、蹦蹦、小秧歌,怎么叫的都有。

    要说历史也不短了,正所谓“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融合了东北大秧歌和北河莲花落子的二人转说起来也有二三百年的时间,如果单论唱腔唱段,老百姓耳熟能详的经典唱段也不少,可就是难登大雅之堂。

    不过也可能就是因为这种难登大雅之堂的气质,让二人转在民间却异常活跃,成为了下里巴人们最爱的娱乐方式。

    二人转的演出形式有好几种,“唱大车店”、“唱秧歌会”、“唱茶社”、“唱屯场”,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唱屯场”,每年挂锄、冬闲的时候便是唱屯场的好时候,今天在韩屯的演出便是唱屯场。

    “咚咚咚!锵锵锵!”

    戏班的琴师们调好了弦,跟后台沟通了一下,看着台下的观众聚了不老少,操起乐器起了调。

    这叫“打通”,头鼓、二鼓、三鼓响毕,招揽观众,等到人来的都差不多了,演员们便要开始登场了。

    今天不用那么麻烦,村民老早就把广场堵的水泄不通,哪里还需要招揽。

    鼓声响毕,只见一个滑稽妆容身材矮小的演员登场,不用问肯定是丑角了。

    丑角上了台,先给观众们作了个揖,然后扬声喊道:“要想卖,头朝外,船家打桨划过来。”

    声音高亢脆亮,即便是广场最后面的观众都听的一清二楚,很见功底。

    何平看着觉得很有意思,这个开场可比后世他看过的二人转有意思多了。

    这时一位描眉画凤的旦角从幕后走了出来,原来刚才那番话是要引出这位旦角。

    正主儿一出场,今天的戏才算是开始。

    后世的二人转基本已经成了笑话集锦+低难度杂技+流行歌曲大串烧的集|合体,戏曲的成分几乎看不到,很多时候也不是演员们不想演,是演了真没人看。不过在后世的二人转演员中,你让他们唱个小帽儿还行,能唱大戏的真的为数不多,包括那些经常出没在电视上的,演员素质良莠不齐。

    台下的观众们看着女演员出来,架秧子起哄的、打口哨的,一时间广场上十分喧闹。

    台上的两位演员自报家门唤作“喊诗头”,类似于相声中的定场诗,跟正戏没什么关系,主要是为了静场。

    果然,两位演员一番话之后,底下观众安静了下来。

    接着便是一段说口,后世二人转演出中就是把这玩意给放大了,一场演出里面至少占了一半的时间。

    对于何平这种饱受后世网络段子洗礼的人来说,演员们的笑话和顺口溜真没什么好笑的,不过显功力的地方也正在于此。

    即便他觉得不好笑,可看那丑角在台上的一举一动,还是觉得非常有意思。

    台下的观众被丑角的几句笑话逗得捧腹大笑。

    说口的活完事,台上的一丑一旦唱起了小帽儿,这就是后世二人转舞台上被唱的最多的东西,把民间小调当成了正戏来唱。

    此时此景,唱的当然是那首全国观众都耳熟能详的《小拜年》。

    “正月里来是新年啊~大年初一头一天儿啊~”

    二人转演出中的小帽儿,通常都是曲调明快、朗朗上口的调子,既是为了演员溜嗓子、热身子,也是为了活跃台上台下的气氛。

    台下观众对这首小帽儿实在太过熟悉,台上演员开口唱,不少人在台下也跟着唱,气氛一下子就被炒了起来。

    等到正戏开锣,观众们非常给面子的叫起了好。

    今天台上这对搭档唱的是《大西厢》,二人转中最为经典的名段。

    普通老百姓爱看什么,爱看的就是这种书生小姐烂俗的爱情故事。

    将近一个小时的演出,台下的观众们掌声连连,叫好声不断。

    台上的两位演员退场,紧接着便是下一对演员出场,你方唱罢我登场。

    直到日落时分,广场上的路灯通通亮起来,接着演。

    冬日的严寒无法驱散老百姓们对于演出的热爱,直到压大轴的演员唱完之后一场戏。

    戏班子管事的上台来谢幕,广场的观众们仍旧意犹未尽。

    这时候老队长只好站了出来,“行了,大伙早点散了吧,天也晚了。明天晚上村里放电影,大伙早点过来。”

    一听说看电影,广场上的村民们响起一阵轰然,有电影看谁还看二人转啊!

    没过三五分钟,广场上的人群便消散的无影无踪。

第137章 老丈人问计

    大年初二的电影,何平一家是看不到的,因为得回娘家串门。

    一起吃饭得时候老丈人说起了县里对韩屯的规划。

    “县里打算把韩屯和周围几个村子合并。”

    何平皱起眉头,“合并?怎么个合并法?”

    “还没最终商定,你怎么看?”

    “我站着看呗!”何平说了一句俏皮话,见老丈人脸色不虞,才正色道:“地方合并可以,村里企业的股份怎么算?总不能韩屯把周围村子都吞了,然后分红大家分吧?”

    老丈人没说话,但从他尴尬的表情上可以看出来,县里肯定是有人提出过这个想法。

    “要是这样的话,我劝政|府还是不要乱插手的好,省的到时候闹出乱子。”

    毛学山也觉得提出这个想法的人脑子有包,但毕竟也是会上提出来的,他说道:“县里也在商议,集思广益嘛!你是韩屯的带头人,你说说你的想法。”

    县里有人提出这样的建议何平虽然生气,可是并不意外,改开初期,公务员们更脑残的事情都干过。

    “现在韩屯的优势在于产业规模和资金,企业出省的事您也知道,未来我们不可能在困居于一城之地。

    我们韩屯带动周边发展是可以的,比如现在给韩屯养殖场提供的饲料原材料,就很好的带动了周围乡镇的农业发展。

    可问题是养殖企业是有地域局限的,我们不可能把养鸡场、养猪场建满整个平县,所以县里想通过韩屯这种单一产业带动整个县域的经济发展是不现实的。”

    何平对着老丈人侃侃而谈,但实际上一句有用的话没说。

    毛学山似乎咬准了何平肯定有后手,很自然的问道:“然后呢?”

    何平无奈的看了老丈一眼,继续说道:“县里现在最好的做法便是模仿韩屯的发展模式,以点带面,平县只要有两三个类似于韩屯养殖或者是饲料这样的产业,未来的发展不可限量。就比如我们韩屯,现在不说税收的贡献,单说对于周边乡镇的扶持和带动,至少挨着红旗镇这一圈的乡镇都受益匪浅,养殖场的上下游配套、就业岗位等等,都对周围裨益甚大。”

    毛学山点点头,何平说的情况属实,现在韩屯本地的这几个企业,说带动全县经济有点夸张,但是带动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经济还是没什么问题的,毕竟平县就是个普通的农业县。

    “县里有同志提出可以学习你们韩屯的发展模式搞水果种植,你觉得怎么样?”毛学山问道。

    水果种植?

    貌似后世水果种植就是平县的一大产业吧,苹果、葡萄、西瓜、蓝莓、香瓜这些水果的种植量都非常大,而且在省内的名气也比较大。

    看来平县政|府还是有能人的。

    “这个点子不错,咱们平县的苹果不是挺好的嘛,我觉得咱们平县的地理位置、气候和日照时间还是比较合适种植水果的。”

    毛学山对何平的表现比较满意,他又问道:“你之前说的,韩屯以后的养殖场都要搬迁是怎么回事?确定了吗?”

    “韩屯以后要走文化旅游路线,大型养殖场是不可能留在那里的。村里的意见比较统一,两到三年内吧。”

    毛学山问道:“那要转移到哪里?”

    老丈人的眼神很明显,何平哪里会看不懂,“当然还是在县里了。”

    毛学山微不可查的点点头。

    “具体地方到时候县里可以派人跟村里商量,只要条件合适就行。”

    毛学山的脸上露出笑容,女婿还是很懂事的。

    “你们韩屯的模式是值得学习的,未来你们依靠影视城和《东爱》搞文化旅游产业的话也很有发展,对周边也会起到一定的拉动作用。如果作家村的发展也很顺利的话,平县文化名城的的底子就有了。”

    “经济和文化是两条腿,少了谁都不行,但如果能在保持环境的同时搞好经济,那么对文化旅游发展也会有一定的加成,毕竟穷山恶水可酝酿不出什么文化。”

    “说的不错!”

    翁婿二人聊了半天,总算结束了这个话题,毛春华端来了一盘水果,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高高兴兴的看着电视。

    电视上演的正是《东爱》第三部,留着象征性的两撇小胡子的赵本三用他那带着浓郁口音的台词把大家逗的哈哈大笑。

    正当何平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享受的过年的欢乐的时候,远在羊东的赵波买下了一张前往辽省的火车票。

    不要误会,他并不是回家过年的,而是要去奉城办事。

    博美家电卖场经过一年的发展,势头蒸蒸日上,赵波准备在今年再开两家卖场,位置选在了南山。

    不过这和他回辽省没有关系,他之所以回辽省,是因为他经过这一年的观察,他发现家电卖场缺少了一个很重要的商品品类—炊具。

    别看炊具看着跟家电不搭噶,可赵波却发现每当有客户来买家电之后,他们紧接着就会问关于炊具的事情。

    “你们家有没有炊具卖啊?”

    这句话,在过去一年当中赵波听了无数次。

    所以他在腊月二十九谈好了南山的家电卖场场地租赁和装修合同之后,只回到羊东休整了一晚,便紧接着赶往了辽省奉城,因为在那里有一家全国最大的炊具工厂—奉城双喜压力锅厂。

    奉城双喜压力锅厂在1964年生产出中国第一口压力锅,之后就一直是国内最大的专业工厂。

    赵波想完善家电卖场的炊具品类,找双喜合作是最好也是最快的方法。

    从祖国的最南方往东北去,一路好几天的时间,赵波在火车上待的浑浑噩噩,刚吃完了一顿晚饭,顺手在餐车买了一份报纸。

    头版居然是关于韩屯的报道,看来何平哥把韩屯搞得不错。

    再往下看,他的目光被之后的一篇评论文章牢牢锁住了。

    “破思想阻力,抓工农发展,促横向联合”。

    正是辽省一把手在报纸上发的那篇评论文章。

    “热衷于自成体系,在联营中存戒心,留后手;缺乏战略眼光,把联合当成权宜之计;争当龙头,不甘做配角;怕自己的权和利联小了。”

    联营?

    通篇文章看完之后,赵波思索了片刻,脸上露出笑容。

    这简直就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

第138章 小许给的提醒

    1986年,这一年比基尼和奔驰被引进国内。民间兴起了炒邮票的风气,一张8分钱的80年猴票可以卖到25块。

    这一年还是一个属于诗人和歌者的年代。一种叫“朦胧诗”的新诗体受到大学生们的热爱,一直处于地下状态的诗人舒婷、顾城等走到了前台,他们的诗歌被集结在一起出版,由京城大学教授谢冕选编的这本诗集一经推出便风靡全国大学,只是在这些人的身影中,没了振开兄、査海生、刘军和骆一禾。

    尼采和存在主义思潮进入到了大学校园,“上帝死了”,“偶像的黄昏”,神经质的尼采正迎合了人们对所有凝固思想的反叛,一切坚硬的东西都开始烟消云散。

    年轻人们也开始不再向往“安全而令人窒息的国营企业”,外资公司以及刚刚兴起的民营公司成为他们新的选择。

    改革开放的进程滚滚前进,丝毫没有停滞。

    查海生是在大年初八回到平县的,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到影视城去见女朋友,十多天没见,这是多少个秋啊!

    见面自然少不了一顿互啃,两人正在犄角旮旯里激|情四射的时候就听见耳边传来了一声咳嗽。

    在这一刻他们生动的诠释了什么叫动如疯兔,仿佛刚才彼此交换唾液的对方身上藏着致命的病菌一般,闪电般分开。

    只见何平就在不远处,一手扒着墙角,一手假意捂着眼睛,可那双指缝间明目张胆的贼溜溜的眼睛早已拆穿他内心的八卦。

    “哎呀!哎呀!这都不背银儿了,现在的年轻人啊!真是世风日下!”

    何平的调侃让张明明羞愤难当,“何老师!”

    查海生也愤怒的叫道:“何老师!”

    两人言语间充满了那种被人撞破好事,恼羞成怒的意味。

    “败吵吵,再把人招来!”何平貌似关心,实则威胁的说道。

    果然,两人立刻安静下来了,表情也没有了刚才的怒气,该怂还得怂,把柄在人家手里呢!

    “请我吃顿饭,我可以给你俩保守这个秘密,同意不?”

    两人忙不迭的点头,能堵住这个大嘴巴当然最好,一顿饭而已。

    八十年代的年轻人还是脸皮薄,这要是后世那帮小瘪犊子,恨不得你给他们宣扬出去呢!

    大人们总有种逗小孩子玩的恶趣味,就像现在的何平。

    “得了,继续啃吧。”何平把头一缩,进了影视城。

    查海生和张明明面面相觑,哪里还有刚才的闲情逸致。

    《红楼梦》剧组在影视城的拍摄周期定的是半年,现在已经过去了三个月。

    此时正在拍一场群戏,要说《红楼梦》的群戏是真的多,动不动就十几个演员挤在一个镜头里。

    何平在剧组属于闲杂人等,而且是导演叮嘱必须要小心的危险人物。

    场务小哥姓许,“何老师,你就别为难我了,导演说了,不让你进。”

    “你这小伙子怎么这么轴呢,我真是找你们导演有事。”

    “那你等这场戏拍完的。”

    何老师就这样被拦在了场地之外,心中很是不忿,不就是拐了你两个女演员嘛?又不是我拐的,有能耐你给他们拆散了啊!

    二月的户外还是很冷,何老师扶着隔离用的警戒带,颇有种凄凉的赶脚。

    嘴里应景的哼哼着:“铁门啊铁窗铁锁链,手扶着铁窗我望外边……”

    姓许的小伙子听何平哼的还挺好听的,问道:“何老师,你这唱的是什么歌啊,怎么没听过?”

    “你说这歌啊?叫铁窗泪,专门唱我们这种被欺压的劳苦大众的。”

    小伙子满头黑线,你还成劳苦大众了?你都快赶上剧组一霸了,是谁领着人霍霍组里的姑娘的?

    “何老师,您可真会开玩笑。像您这种大人物如果都算劳苦大众的话,那我们这些挣死工资的岂不是只能算乞丐了?”小伙子说完又补充了一句,“不过您唱的这首歌是真挺好听的。”

    “是吧,我也觉得这首歌好听,这可是迟……”

    何平刚说到这里突然停顿了,貌似这首歌是囚歌皇帝迟志强在87年发表的,所以在这个时候应该还没有这首歌。

    囚歌,一个略显土气的词汇,在国内流行歌坛的西北风还没有刮起来之前,囚歌才是国内流行音乐的最强王者。

    想到这里何平觉得事情有点意思了。

    影视城也搞了,作家村也搞了,流行音乐怎么能放过呢?

    用下周回国贾老板的话说这叫啥?这叫生态化反。

    坐拥双美的许老师就是自己的榜样啊!

    何平拍了拍场务小许的肩膀说道:“小许呀,今天真是谢谢你了,多亏了你的提醒。”

    小许被何老师没头没尾的感谢闹懵了,看着何老师兴冲冲离去的背影,莫名感觉头顶突然少了些什么。

    如果他经历过后世网络小说的荼毒的话,他就会知道有一个专属名词来形容这种现象,叫做气运被夺。

    何平先是去了影视城的办公区域一趟,他还有点事情要跟林亚楠交代一下。

    “亚楠,你安排人做一份关于我们影视城为剧组提供额外服务的一份调查,不拘于形式,主要是了解清楚包括食住行、服化道、灯光摄像设备等等诸如此类的东西在在影视城内的需求程度。我打算从今年初开始,陆续引进这些附加服务,为影视城开源。

    但是由于我们影视城的建设工作还在进行当中,不可能在这方面投入太多的资金,所以我们要有侧重的进行投资,挑选那些剧组需求强、投入小、见效快的项目。”

    “好的,何总。我马上安排人去办。”

    “还有一件事,影视城的抵押贷款已经批下来了,但这些资金还远远不够我们把影视城的建设全面铺开。

    我计划引入韩屯村里的资金,目前村里没有什么意见,韩屯在未来将会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投资影视城对于他们来说有利无弊,接下来我会征求其他几个股东的意见,这笔投资开春之后就会敲定。

    到时候你要做好影视城大干快上的准备,并且要加强影视上的宣传工作,和全国范围内的电视台和制片厂取得联系,邀请他们到我们影视城来进行拍摄。

    不要像之前珠影厂那样,被动的等待人上门来寻求合作,我们要主动出击。”

第139章 主角模板

    何平今天罕见的批评起了林亚楠的工作。

    林亚楠面色有些拘谨起来,立刻站起身表态道:“何总,之前是我工作存在疏漏,没有考虑宣传方面的因素。未来我一定会加强影视城在外宣方面的工作,扩大影视城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寻找更多的合作伙伴。”

    何平摆摆手让她坐下:“好了好了,不要紧张。工作上有疏漏很正常,我只是给你做个提醒,下一步就要查缺补漏,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我们的工作不仅要修炼好内功,也要修炼好外功。

    另外还有一点,铁娘子的作风固然好,可工作不是一个人就能够完成的,你是影视城的主事人,不能事事亲力亲为,诸葛亮再厉害,五十多岁也累死了,要多注意身体。”

    林亚楠的脸上有些发热,工作了两年多,何总还是第一次这么严厉的批评她,让她如坐针毡。

    “好了。我今天说的话不是光为了批评你,而是把一些我看到的现象告诉你,有时候你身在其中很难去发现这些问题。有了问题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及时发现、及时纠错,那么这些问题就会成为我们发展路上的垫脚石,让我们更接近成功。”

    何平照着脑袋削了一棒子,又开始给林亚楠发甜枣。

    小姑娘的脸色终于好了些,不像之前眼巴巴的可怜样。

    又安慰了林亚楠两句,何平才离开影视城。

    回到家里的时候接到了赵波的电话,这小子到奉城跟压力锅厂谈合作,结果顺便跟人家厂子签了联营协议。

    我丢!

    这小子真他么能抢主角风头。

    原来是这小子在来奉城的火车上看到了辽省一把手在报纸上批评国营企业在联营中“热衷于自成体系,在联营中存戒心,留后手;缺乏战略眼光,把联合当成权宜之计;争当龙头,不甘做配角;怕自己的权和利联小了”的一番话。

    他凭借灵敏的商业嗅觉,立刻发现这其中的商机。一省主政大员的声音对国营企业在改革中的动作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的。

    于是他到了奉城双喜压力锅厂之后,先是以包销合同为诱饵,再对厂领导许以私利,然后拿出首长在报纸上的批评文章,毫不费力便说服了厂领导,让佳美成为了双喜压力锅厂的联营企业,佳美公司取得了双喜压力锅厂整机委托生产的资格。

    赵波在电话里说出了他的想法,他准备循序渐进,争取一年之后寻求租用双喜的品牌,两到三年之后收购双喜,完成一次标准的蛇吞象。

    当然了,这一切都是有前提的,博美必须能够把炊具品类的销量做起来,让双喜看到博美和佳美的能力和资格才行。

    何平对此还能说什么呢?

    当然是高兴啊。

    “你小子可真行啊,大过年的也不休息。跑到辽省来兴风作浪,这件事干的漂亮。”

    赵波说道:“我还担心何平哥你说我冒进呢。”

    “在你心里我就那么保守?冒进什么,这个时候脚步就要迈的大一点,机会过了就不再来,既然有就要抓住,加油吧!”

    两人说起过年,赵波说这次到奉城办事没打算回营城。

    何平劝道:“有空了也得回家看看,生意是做不完的。”

    赵波道:“先忙过这段时间吧,我现在浑身上下充满了干劲,生怕落下了脚步。”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何平挂断和赵波的电话。

    他又在心里盘算着刚才的想法,后世国内的音乐产业不挣钱是真的,不是说做音乐的人挣不到钱,而是做音乐的人靠着发行音乐是挣不到什么钱的,杰伦那种程度的除外。

    但是这种情况在**十年代是不存在的。

    在物质生活不太丰富但精神生活更加匮乏的年代,音乐和读书一样成为了国内无数青年的娱乐消遣,这时候的青年们对于音乐和读书的那种狂热是后世很难想象的,一盘当红歌星的卡带,动辄卖出上千万盘,放在后世根本无法想象。

    何平对于用音乐赚钱这回事并不太感兴趣,因为对他来说能挣钱的门道太多了。

    不过他感兴趣的是,通过影视、文学、音乐,将他心目中的规划形成一个闭环,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这也算是没有浪费了自己穿越一回,脑袋里装着的那些经典名曲。

    既然想到了囚歌,想到了迟自强,那么就不如从迟自强开始来完成第一步吧。

    说起迟志强这个人,也是比较传奇的。

    1958年出生于龙江省哈尔滨市,14岁初中毕业时,长春电影制片厂招收演员,他经老师推荐报名,通过层层筛选,成为了长春电影制片厂培训班的学员。

    经过短暂的训练,迟志强参加拍摄了实习电影《艳阳天》。其后他陆续参加拍摄了以反映大庆石油会战为主题的电影《创业》、反特电影《暗礁》、主演了电影《小字辈》、《小人物一代》、《戒指公主》等知名电影。短短几年之间便蹿升成为国内最为知名的青年演员,与唐国强、刘晓庆、陈冲、潘虹等11名青年演员一起,获得“文化部优秀青年演员创作奖”,受到中|央|领|导人的接见。主演的电视剧《响铃公主》,在首届电视剧“飞天奖”上获得最佳电视剧奖。

    那几年的迟志强可以说是少年得志。

    可是这一切,在83年发生了转变,影响了他的一生。

    83年迟志强正在南京拍戏,结识了一些**,那时候的风气还不允许跳舞,但这帮人经常跳贴面舞,后来被邻居举报说他们借跳舞乱搞男女关系,于是一伙男男女女一个都没跑,被抓了起来。

    在猥亵都有可能判s刑的83年,迟志强的星途一下子便被打入了谷底,他被判了有期徒刑4年。

    到85年因为在狱中表现良好,迟志强提前释放回到了长影厂,他被安排到了厂里车间工作。

    在狱中的时候,迟志强凭着自己的多才多艺,创作多首歌曲和多本剧本。他在劳动时候哼哼着自己创作的“铁门啊铁窗啊铁锁链……”被单位音像公司的人听见了,邀请他录磁带。

第140章 运输队

    没想到磁带一经发行,居然火了,这首歌便是大名鼎鼎的《铁窗泪》。之后他又陆续出了不少关于监狱的歌曲,成为了当年赫赫有名的囚歌皇帝。

    而他的演员生涯,在经过几年低谷之后,也慢慢的有了起色,只是已经无法跟最辉煌的时候相提并论了。

    何平心想这个时候迟志强应该刚出狱不长时间,他的一系列歌曲应该早已在狱中就创作完成,自己直接白嫖肯定是不合适的,不如当个伯乐。

    想到这里他给梁跃进打了个电话,“跃进,出版社资质办下来了吗?”

    “正在办,怎么了,大哥?”

    “音像出版这方面的资质能办吗?”

    梁跃进有些迟疑,“这个还真不清楚,我得去问问,怎么突然想起来这东西了?”

    “突然有点想法,你问问,然后给我个信儿。”

    “好。”

    梁跃进虽然不明白何平为什么突然要办音像出版的资质,但还是认真去执行了,打听了一下还真能办,他把这个结果告诉了何平。

    “好,那就办,办完之后你去长影厂找迟志强……”

    何平话还没说完,就被梁跃进打断,他惊讶的问道:“大哥,你怎么想起找他了?他不是在监狱吗?”

    迟志强当年是国内当红的电影明星,被判刑入狱的事在国内闹的沸沸扬扬,人尽皆知,梁跃进不明白何平为什么要让他找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迟志强。

    “我听说他这人挺有才的,在监狱里创作了不少剧本和歌曲,没事的时候还给狱友们唱一段,据说质量很好,我想包装他一下。

    这些年随着港台流行音乐传入内地,年轻人们对于音乐的热情非常高,我觉得出版社如果增加这一块业务应该是不错的,不如就拿迟志强练个手。”

    何平简单的解释了一下,梁跃进还是有些突兀,“大哥,音乐这东西咱们从来没做过啊?”

    “没做过不怕,找懂行的人把关不就完了吗?多请一些专业人士,咱们只要抓住最核心的内容就够了。”

    “什么是最核心的内容?”

    “好听的歌曲。”

    梁跃进沉默了一会儿,尽管觉得何平的做法有些冒险,但常年养成的习惯已经让他对何平的指示有些盲从。

    “那好。”

    何平又问道:“出版社在京城的办公地点找好了吗?”

    “振开兄已经找好了。”

    “再沟通一下,搞音乐这种事营城这边没资源,未来如果我们有音响出版业务的话,地点肯定要放在京城,办公面积肯定要更大一些的。你也要做好准备,把工作重心放到京城,营城这里到时候降成办事处就可以了,毕竟我们还有作家村和印刷业务再这里。”

    “好。”

    动完嘴之后,何平的工作结束,剩下的就是梁跃进的事了。

    在家无所事事了几天,出了正月十五,这个年也算过完了。

    不过,何平在这几天闲来无事东家窜西家走的时候,发现了点情况。

    这件事的源头是韩援朝,自从场子里采购了汽车之后他和韩兆贵这两个养猪场和养鸡场的车队队长升格成了汽车司机,毕竟有小轿车谁还开拖拉机啊!

    现在韩屯外来做生意的人特别多,韩援朝跟人唠嗑的时候听说现在很多地方都开始搞运输队,几辆拖拉机就能做,甚至是驴车都能做。

    他就心动了,他现在在场子里挣的是比一般工人多,可天天开着公家的小轿车,他的野心也有点膨胀了。

    当老板给自己开车多好啊!

    几辆拖拉机以他的实力完全不成问题,他听说那些开运输队的干的好了,一年能挣好几万,快赶上村里的分红了,他能不心动吗。

    但他还是想的简单了点,以为弄几辆拖拉机就能一年挣好几万,再一细打听才知道,原来得是那种干长途运输的货车运输队一年才能挣那么多。

    这下子用的钱就多了,他就想着拉个人一起干,心里有点底,找来找去把人选锁定在了韩兆贵身上。

    一人计短两人计长,两个人一合计,这事可以干,就准备回家张罗钱。

    可问题是,两人在家都不是管钱的,这钱进了女人的手里想出来就不容易了。

    一个要拿钱,一个不给钱,没说几句就撕吧起来是东北家庭的常态。

    这样一来二去的,闹的全村都知道了韩援朝和韩兆贵要一起做运输队的事。

    何平初听这个消息没当回事,韩屯人有钱了,想自己做点生意也挺正常的,去年村口商铺不都是被村里人买的吗。

    可过了两天这件事不仅没消停下去,反而愈演愈烈了。

    原来是韩援朝和韩兆贵两人死乞白赖的从家里要出来了不少钱,可家里也要生活不能把钱全给他们。

    两人想把运输队的规模搞的大一点,所以就开始跟村里人借钱。

    这事就有意思了,韩屯这几年的企业分红多多少少加起来,也有将近二十万了。村里人盖新房、娶新媳妇、买商铺,实际上花的都是小头儿,大头儿都在存折上存着呢。

    村里人彼此心里都清楚,韩援朝和韩兆贵上门借钱,用没钱的理由就说不过去了,只能选择借给他们。

    两人还真借到了不少钱,零零碎碎加在一起,算上他们自己凑的三十万,居然有七十万。

    从这件事上看,韩屯的融资能力在这个年代绝对可以算是国内最顶级的了。

    当然了,两人借钱是为了做生意,利息肯定是少不了的,都是村里人,定的八分月利,单利计息,核算下来一年不到10%的利息。

    两人借了四十万的借款,也就是说一年挣四万块钱才刚够还村里人的利息的。

    玩的挺大!

    不过何平觉得两人至少应该亏不到什么钱,理由很简单,这几年两人担任场里的司机,结识了不少营城周边工厂、单位的人脉,这些都是他们潜在的客户,只要两人用心经营一下,想来亏本是不太可能的,就看能赚多少了。

    何平对于村里人有做生意的奔头还是持支持态度的,他最怕现在的分红制度养出了一帮好吃懒做的蛀虫。

    从这一点上来说,韩援朝和韩兆贵给村里人带了个好头!

第141章 公交车

    元宵过完,三月到了。

    小柱儿又开学了,开学的第一天他蹬着自行车劲头十足的去学校了。

    跟同龄的孩子们比起来,小柱儿现在的生活无疑要优越很多,他学习成绩好,性格也开朗,动不动就会拿些好吃的、好玩的跟同学们分享,学校的人都知道他有一个有钱的老爹,在学校里也颇受老师的喜爱和同学们的爱戴。

    何平对他最大的希望就是以后能够考一个好大学,做个厚道人。

    从现在看,小柱儿在他身边养的还是不错的,没有跑偏。

    这几天何平在跟国家电视台、辽省电视台还有县里联系,他打算让村里参股影视城。

    一方面可以为影视城提供更多的发展资金,另一方面村里也可以享受到更多影视城发展的红利,在文化旅游方面相互促进。

    何平作为影视城项目的发起人,还是很受大家的尊敬的,对于他提出的这个想法,县里没有任何意见,但国家电视台和辽省电视台却要派人来考量一下,他只好再等一等了,毕竟这个项目不是他一个人说的算的。

    虽然两家电视台没有立即同意何平的要求,但他们也不是不帮忙,开年有两家兄弟电视台要拍摄电视剧,在他们的推荐下,拍摄场地定在了关东影视城,这就是背靠电视台的好处。

    李拓和张暖欣今年过年是在韩屯过的,《东爱》第四部已经拍完了,张暖欣到奉城去监制后期工作,李拓也跟了过去。

    去年何平跟他说起给作家村搞雕塑和壁画的事,他这次自告奋勇去奉城的鲁迅美术学院请老师来平县。

    另外,这些天老丈人费劲巴力的弄了一份关于平县未来产业发展的规划,跑到营城去跟虞首长汇报,据说虞首长还挺满意的。

    老丈人在规划中提出了平县经济发展的新三大支柱,一是以韩屯为主的养殖业和饲料业、二是以苹果、葡萄、西瓜等经济作物为主的种植业、三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的旅游业。

    刨除了以前经济发展以国营企业和农业为主的固有模式,县政|府这一份以乡镇企业、个体经济发展为主的规划在这年头不可谓不大胆,也充分说明了县政|府在经济改革方面的信心和决心。

    三大举措,其中两项以韩屯为主,这也说明了韩屯在今后平县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县里在开年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联系韩屯。

    去年年末的时候韩屯说要开通通往县城和营城的公交车,县里这次主动出击,提出可以帮助韩屯建立县城到韩屯的公交线。

    不过这份好意,被老队长婉拒了。

    原因很简单,县里提出了支援两辆公交车实在是寒酸了些。

    村里就跟县里说,能不能把韩屯到县城和营城的这条线路的运营权交给韩屯,我们自己采购车辆、招聘司机,韩屯到县里的公路是县里出钱修的,我们韩屯也不白用,每年给县里交纳一笔固定的费用。

    县里一听,这个法子好啊,自己不但省了钱,还可以每年收一笔钱,何乐而不为。

    事情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

    于是,韩屯开年的第一件大事,便是采购公共汽车、招聘司机,组建韩屯自己的公交车队。

    韩援朝和韩兆贵听到这个消息都懵了,怎么我们自己的运输队还没鼓捣出来,村里就要搞什么公交车队了?

    为了组建公交车队,村委会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何平列席参加。

    “我看弄两辆就够了,一辆汽车三十多万,搞那么多实在是浪费。”

    “两辆少了点,咱们可是要开到地区的,一来一回至少四五个小时,一天顶多能跑两趟。”

    “两趟咋了,两趟也不少了,以前去地区都得一天的功夫,现在一天跑个来回还不行吗?”

    村委会的意见并不同意,最大的原因无非是怕花钱,一辆黄河牌的客车需要三十多万,对这个年代的人来说就是个天文数字。

    老队长被大伙吵的脑仁儿疼,点着何平说道:“何平,你来说。”

    “我听你们的。”

    “少来,我还不知道你肚子里那点粑粑道?”老队长瞪眼道。

    其他人也出言道:“弄两辆就行了呗,搞那么多干什么,你说是不是,何平?”

    何平只好说道:“要弄公交线路,那就搞多点,一两趟有什么意思,我看半个小时一趟还差不多。”

    众人一下子炸开了锅。

    “啥?半个小时?”

    “你小子是不是魔怔了?”

    “村里到地区一个来回至少得四个小时,你小子说什么胡话呢?”

    老队长用烟袋锅磕打着桌面,众人安静了下来,“让何平说下去。”

    “时间长没有关系,多弄几辆车就够了。我说句话大伙别不爱听,花钱得花在正地方。县里原来就有到地区的车,也是一天一来一回两趟,我们要是也这么干,跟县里有什么不一样?”

    “那也不能半小时一趟啊!那得买几辆车才够?不得好几百万啊?”

    何平问道:“几百万多吗?”

    众人一愣,有人接话道:“不多吗?”

    何平再问:“多吗?”

    众人愣住了,他们想到了村里账上的钱,去年企业的利润村里可是留了15%啊,村民们才分了30%。

    这15%可就是1400万!

    买公交车花个两三百万对于村里账上的钱来说还真不算多。

    何平见众人都没说话,继续说道:“大伙要想这样一件事。我们搞这个公交线路的目的是什么?说的直白一点,是为了加强与县城和地区的联系,更准确点来说是为了缩短与周围城市的时间成本。大家都同意我们韩屯未来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可怎样发展?光靠嘴吗?

    旅游景点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交通必须要便利。大家都知道深山老林里的景致好,可有几个人有那个闲心跑到那里去?

    包括影视城,到时候是不是也跟着受益,剧组的人来往也都方便。

    不仅是游客,商旅也方便了。那些做小生意的来韩屯如果比去县城还要方便的话,他们是不是可以到我们韩屯来?我们韩屯周边的消费能力可不比县城差。”

第142章 韩屯-平县-营城

    何平的话说完,会议室内陷入了沉默。

    众人心里都承认何平说的有道理,可真到花钱的时候他们还是心疼,而且最主要的,这条公交线很有可能是赔钱的。

    何平对此一摊手,“赔钱不一定。再说赔钱就赔钱嘛!又不是赔不起,凡事有利就有弊,我就说这么多。”

    老队长心里也不忍花这么多钱,可他还是认为何平说的有道理。

    “我同意何平说的话,到县城的公交频率做到半个小时一趟,到地区的我觉得上下午各两趟就好了。县里那边已经帮我们和地区客运站沟通好了,我们自己不能掉链子,要做就做的比县里好,要不然我们把这条线路争取到咱们自己手里有什么意义?”

    老队长说完扫了众人一眼,“话都说完了,大家举手表决。”

    众人互相对视,最后不情不愿的举起了手,同意了采购八辆客车的决议。

    到了下午,村里要花三百万买公交车的消息便传遍了韩屯,大伙都咋舌于村里这次的大手笔。

    意外归意外,村民们反对的却很少,何平和村委会现在在村民中的威望已经高到他们对于村里的这种大动作无条件信任的程度了。

    决心已下,村里马不停蹄的就开始采购客车和招聘司机的行动。

    采购客车不用说,肯定是去奉城,奉城作为这个年代国内工业化最全面的城市,像客车这种工业品自然不在话下。

    联系好奉城公共汽车公司,村里干部带着钱就出发了,顺便还带上了韩援朝和韩兆贵两人。

    他们俩这次是去奉城买货车,正好可以搭一下村里的东风,办起事也能方便不少。

    在村里干部前往奉城采购汽车的时候,村里也没闲着。

    他们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修建客车场。

    有何平在,什么事情都不会简单。他给村里规划了一个客车站,就在韩屯外的东南角,与影视城毗邻的一块地。

    以目前韩屯的规格自然是不可能修建什么客运站,但这并不妨碍何平对他们说出这个规划。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我们韩屯未来是要成为平县经济中心的地方,南北方向连通县城和营城港,仅仅一条线路肯定是不够的,现阶段我们就要把客车站的事考虑进来。

    我跟老队长商量了一下,今年要请一些专业人士为我们韩屯未来的基建工作做一个整体规划,为长远打算。”

    村委会的干部对于何平的长远考虑早就已经习以为常,反正听他的就对了。

    客车场的建设也很简单,立好牌子,把场地平整然后硬化一下,再修建个休息室,就齐活了。

    现在还在冬天的尾巴,客车场的场地选完之后村里简单的把荒草都除掉,场地平整一下就可以了,其他的土建工作都要等土地开化之后再做。

    除了客车场,还有一件重要的事便是招聘司机。

    这个年头,司机绝对是高技术的稀缺工种,不但得会开车,还得会修车。

    托何平的福,韩屯之前送了好几批村民去营城印刷厂学开车,所以韩屯从一开始就不缺司机,招齐几个司机并不困难。

    这些人听说村里公交车队要招司机,报名也非常踊跃。

    公交司机啊!多么高大上的职业!

    可问题是这些人都没有开过客车的经验,何平只能托张国强帮忙从县里公交公司借调了一位老司机过来,一是给这些新手客车司机们做培训,二也是给这个新成立的公交车队找一个队长,有这样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带着,村里才能放心。

    三天之后,当八辆奉城公共汽车公司生产的客车开进韩屯的时候,整个韩屯都轰动了!

    跟身材娇小的小轿车比起来,客车的体量更有震撼性。

    这年头没有什么大挂车,客车从奉城运到平县靠的全是奉城公共汽车公司调派的8位司机给开回来的,将近300公里的路程开了整整一天,只能说这个年代的道路条件实在是太差了。

    尾随在客车大部队后面的,还有三辆解放牌的货车,那是韩援朝和韩兆贵为他们的车队买的货车。

    尽管天色已经黑了,但是在十几辆客车和货车的大灯照耀下,开到停车场的这一段路仍然是灯火通明,不少队里人冒着寒风和黑夜出来看热闹。

    村里把几位帮忙的司机师傅安排到了酒店去休息,还给了一笔不菲的劳务费,明天一早他们会自己离开。

    第二天,停满了客车和货车的客车场更加热闹了,昨晚很多没有看到热闹的村民们都过来了,还有一些周围其他村子的村民。

    “好家伙,韩屯这是花了多少钱?弄这么些大客车。”

    “听说得有好几百万呢!”

    “这tnd也太败家了,花几百万就买这么几辆车。

    “人家能挣那么多钱,想的肯定比你多,你以为这些钱会白花吗?”

    “不过韩屯要是弄这些客车以后,咱们去县城可就方便了。听他们说从韩屯到县城再到营城的客车,过半个小时就有一趟。”

    “你要这么说韩屯这回还真干了件好事。”

    “这话说的,咱们靠着人家韩屯挣钱挣得少了?你就说说周围哪个村子没跟韩屯借着光?做人说话得凭良心。”

    看热闹的人群围在一堆汽车边上议论纷纷。

    八辆公交车在平城这地方绝对是头一份儿了,即便是把现在县城所有的公交车加在一起,满打满算也就十辆八辆的公交车,也没有哪趟公交线路是有八辆公交车的。

    公交车到位了,司机也到位了,接下来的事就是安排县里的那位老司机给韩屯的这帮新手客车司机们做个培训,顺便再跑两天线路,让他们熟悉从韩屯到县城再到营城的这条线路,还有就是县城客运站和营城客运站的一些流程。

    村里还专门给公交车队定制了制服,经过了一个星期的培训和线路熟悉之后,公交车队的司机们正式上岗了。

    3月15这天,韩屯到县城、营城的公交线路正式开通,每辆客车边上都站着一个司机,一个个精神抖擞。

    大红的鞭炮被挂在车头,噼里啪啦的炮声传来。

    司机们满脸笑容的登上公交车,八辆公交车正式上路,开始了试运行。

第143章 影视城扩张

    韩屯公交车队的运行,极大的方便了韩屯和周围村子村民们的出行。

    线路开通当天,不少村民们都跑来坐公交车尝鲜。

    从韩屯到县城一毛钱的票价很公道,比县城里坐公交要便宜。到地区的话需要四毛钱,毕竟路程比到县城长了五六倍倍,这个价格可比到县城做客运站便宜了一毛钱。

    经过几天的试运行,公交司机们都反应到营城的乘客并不多,一上午发车两趟都装不满。不过韩屯村委会还是最终定下了,从韩屯到县城的公交每半小时发车一辆,而到营城的公交则是每两小时发车一趟,他们的公交线路不仅仅是为了盈利。

    现在到地区去的需求量没有那么大,并不代表以后没有这个需求。村里也想的很明白,韩屯公交线路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满足韩屯到县城的交通,首先保证好韩屯到平县的发车频率,然后再保证到营城的发车频率。

    现在定在两个小时的发车频率还是比较符合现状的,以后如果需求增强的话,他们还可以调整一下发车频率嘛。

    韩屯公交车厚道的定价让来试坐的老百姓们交口称赞。

    对于周围村子里的绝大多数老百姓来说,坐公交是一件新鲜事。这个年代的农村地区压根就没有什么公共交通,有的基本也是到镇上,有一些偏远的乡镇甚至都没有公交途经。

    这次韩屯开通公交线路,对于周围的老百姓来说,算得上是一项福利了。

    上了车的老百姓们,都是左摸摸、右看看,新鲜的不得了。看着公交车上的什么东西都感觉到很新鲜,逮着售票员问东问西。

    韩屯公交车队的司机都是村里面自己消化的,这个年代公交车上不仅有司机还有售票员。

    像售票员这种轻松又体面的工作,是非常受到大众欢迎的。以至于韩屯儿在招聘售票员的时候,村里的意见非常不统一。

    原因很简单,公交车司机需要驾驶技能和维修技能,但是售票员只要识字就能干。

    过于低的门槛就导致这个工作变得异常抢手,不少镇上的、县里的朋友都托了人来问韩屯招聘售票员的事。

    老队长也好、何平也好、或者村村委会的干部,一次两次的拒绝还行,问的人多了谁都抹不开面子了。

    于是乎,招聘售票员的门槛就变得高了起来,在上百位报名者当中,优中选优、精挑细选,最后选出了8位售票员。

    四男时女,男的身高都在175以上,女的身高165,学历都在初中和高中,品貌端正,说话伶俐,都快赶上后世选空少、空姐的标准了。

    何平觉得这些人做公交车售票员的工作稍微有些屈才,但是没有办法,现在的人们就是认这种工作。

    年轻精神的小伙子、苗条漂亮的大姑娘,穿着一身整齐的工作装,站在公交车的上车口,一脸微笑的看着你,坐公交的逼格顿时就上去了。

    经过了一个星期火爆的试运营,韩屯公交车上的乘客逐渐减少了,该尝鲜的都尝过了,接下来还坐车的才是真正需要乘坐韩屯公交线路的。

    在韩屯公交车队试运行的时候,跟八辆公交车一起到的三辆解放牌货车也已经组成了货车队。

    要知道在这个年代只有国家成立的货车队才会有解放牌货车这样高大上的运输工具,这几年民间兴起的运输队都是以拖拉机、驴车甚至是自行车为运输工具的。

    可以说韩元朝和韩兆贵组织的这支运输队,从出生就比其他的运输队高了不止一个段位。

    这几天他们两个招司机、办牌照、办货运手续,忙得不可开交。

    但两人却从心底里高兴,因为他们知道只要运输队能够开起来,那么未来他们的好日子就到了。

    一切准备就绪,接下来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招揽业务了。

    有着养鸡场和养猪场这几年的工作经历,韩援朝和韩兆贵在营城周边是有着不少的人脉的,没用多长时间,两人的运输队便开始运作了起来。

    私家车、公交车、货车,一个小小的韩屯的街面上,汽车来来往往,一时间竟然有了一种车水马龙的感觉。

    这种感觉的来源,不光是因为街面上的汽车变多了。更多的是因为开春了,韩屯的街面上的人多了起来,来往的商旅也多了,剧组也来了。

    随着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多,东莱大酒店的客房竟然出现了爆满的情况。

    这是村里万万没有想到的。

    老队长私下跟村里干部开会的时候,拍着大腿喊后悔,早知道再把楼盖高点。

    底下一群人暗自腹诽,当初是谁在拼命反对盖到18层的?横扒拉竖挡着就是不让干啊,最后只好无奈的盖了一个不痛不痒的12层大酒店。

    100多间客房,现如今已经满足不了韩屯的需求了。

    以韩屯现在的土地的紧张情况,已经很难再找到一片合适的盖酒店的地方了,这也是更令老队长懊悔不已的地方。

    如果韩屯再想盖酒店,只能等到未来养鸡场、养猪场进行搬迁,然后村里进行统一规划的时候,应该会规划出一片合适盖酒店的地方。

    何平向国家电视台、辽省电视台以及县里提出的想为影视城引入韩屯作为股东的建议,最近陆续得到了几方的回复。

    大家一致同意引入韩屯的资金,为后续影视城的发展提供动力。

    村里早已通过了这项投资的决议,在得到各方股东的同意确认之后,只花了几天的时间就完成了入股的协议。

    经过评估,当初投资200万元的关东影视城现在的资产总值达到了320万,韩屯以160万的资金入股,取得了影视城33.33%的股份,一举成为影视城最大的股东。

    其他几位股东的股份分别变成了,何平占股26.66%,国家电视台占股20%,辽省电视台占股13.3%,平县县政|府占股6.66%。

    以上便是新的关东影视城股权架构。

    得知这个消息的林亚楠高兴坏了,影视城的抵押贷款办下来了,新的投资也有了,接下来就是看她大展拳脚的时候了。

第144章 査海生的提议

    临到四月,天气渐暖。

    何平落实了韩屯对于关东影视城的投资,林亚楠亚男也开始准备大展拳脚。

    关东影视城除了在建的明清宫苑之外,又开辟了新的建设项目。并且开始了灯光、摄影、服装、道具等设备、物资的采购,为接下来的开源做准备。

    影视城今天刚刚开工,何平去看了一会儿热闹后便准备回家。

    他刚从影视城出来就瞧见査海生向他走来。

    “何老师!何老师!”隔着老远査海生就向他招手。

    “什么事儿?你小子跑到影视城来,不找对象找我|干什么?”何平问道。

    “有件事想请教你一下。”

    “你说。”

    “何老师,我想把《英雄志》改编成评书,你觉得怎么样?”

    何平有些惊讶问道:“怎么会突然有这种想法呢?”

    査海生解释道:“何老师,我今年回家的时候跟村里人聊天。他们说村里人很多都不识字,看不懂我们的小说。但是他们喜欢听评书,我觉得如果把我们的小说改编成评书的形式的话,应该会有更多的受众。”

    何平想了一下,然后对张海生说道:“我能问问你为什么会想把你们的武侠小说改编成评书吗?是想多赚钱。”

    张海生挠了挠头,“赚钱我没想过,我就是想让更多人能够知道我们的小说。”

    何平突然笑了起来,有的时候不为利益的考虑,可能才能把一件事做到最好。

    査海生的提议给了他一个提醒。

    其实他在规划让京大三剑客创作《英雄志》这部武侠小说的时候,就已经想到过关于小说ip的开发计划。

    但是在这个年代谈ip改编还为时尚早,所以他一直没有再提过这方面的事。

    可今天査海生的提议让他有了一些想法,其实有时候,也可以不单单追求眼前的利益。

    以《英雄志》来举例,想改编成评书是有些困难的,但是如果想改编成有声读物的话,应该没什么问题。

    虽然这个年代并没有这种播放形式,但是这种播放形式实现起来并不困难,而且他相信有声读物类似于评书的媒介形式,是会受到广大评书爱好者的欢迎的。

    《英雄志》从诞生至今已经销售了上千万册,但是平均下来算的话,每册也不过二三百万的读者,跟广大的评书爱好者的群体比起来,九牛一毛。

    更无法跟金庸老爷子的那些作品的影响力相提并论。

    要想把这部武侠小说变成全民皆知的大ip,仅靠现在的销量是不够的。

    査海生的这个提议是一个好办法。

    “海生,你这个想法不错。”

    “真的吗?”张海生高兴的问道。

    何平说道:“当然了。不过我觉得《英雄志》的内容改编成评书有些勉强,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把它改编成一种有声读物,放到电台或者电视台去播放,我相信对于扩大《英雄志》的影响力是非常有帮助的,这样的话就可以进而扩大《英雄志》的影响力,甚至是销量。

    我在以前也曾和你们说过,我对于《英雄志》的规划,只是当时觉得时机还不太成熟,就一直没有搞。你今天给我提了个醒,如果这一切进行顺利的话,那么对于将来《英雄志》的各类改编都是有帮助的。”

    “那就太好了。”

    何平可以看得出来,査海生是真心实意的高兴,不是为了钱。而是单纯的为了他自己的书,能够被更多的人知道,获得更大的影响力而感到高兴。

    “这件事情就交给我来办吧,过段时间我给你回信。”

    张海生有些激动的给和平鞠了一个躬,“何老师那就麻烦你了,太谢谢你了!”

    何平拍拍他的肩膀说道:“傻小子,跟我还客气什么。这件事是你帮了我呀,给我提了个醒,是我得谢谢你!”

    两人刚说完没一会儿,就见青春貌美的张明明打扮的光鲜亮丽从影视城内走出来。

    “何老师!”张明明跟和平打了个招呼,然后对査海生说道:“海生,我们走吧!”

    査海生不好意思的对和平笑了笑:“何老师,我跟明明去县城逛一逛。”

    自从韩屯的公交车开通了以后,韩屯到县城的交通方便了很多,从效率上来说几乎可以媲美后世的公共交通体系了。

    韩屯的老百姓每天都可以看到影视城内的剧组工作人员们,来往于关东影视城和县城之间。

    其实有时候剧组和工地是很像的,同样的封闭环境,同样的一群陌生人,同样的长时间相处。

    这时候跟后世不一样,没有那些动辄一个爽两个爽的天价片酬。

    无论是剧组的演员还是工作人员,都是拿着工资加补助,组内也没有那么明显的阶级区分,腌臜要少了很多。

    何平笑呵呵的对二人说道:“去吧!”

    他看着査海生和张明明远去的背影有些感慨。

    这俩人都是天真浪漫的性格,又在年轻懵懂的时候相遇,男才女貌、天作之合,何平真心的希望他们俩能够一直走下去。

    跟这一对儿金童玉女相比,骆一禾和邓婕的组合就要正常多了,同时也世俗了很多。

    想想也可以理解,凤辣子今年29岁,骆一禾比她小了三岁。

    两人相遇的年纪,本是已经经过了社会的历练,怎么可能还如天真浪漫的张明明和査海生一样?

    何平也很好奇,这两对被自己改变了命运的情侣,最后会走到哪一步?

    这几年的相处时间,京大三剑客把他当成了人生当中的良师益友,他也希望他们能收获属于各自的幸福。

    站在原地感慨了一会儿,何平便往家走去。

    半路上碰见骑着自行车的刘家铭,自行车的车架上还绑了一堆的东西。

    “家铭大哥,这是干什么去了?”

    “何平啊,去城里给家里老大买点结婚用的东西。”刘家铭乐呵呵的说道。

    “呦!这好事啊,准备什么时候办喜事?”何平笑道。

    “定在了五一,快了,还有一个多月,到时候还想着过来喝喜酒啊。”刘家铭邀请道。

    “放心吧,大侄子结婚我肯定去。对了,姑娘家是哪儿的?”

    “家是县城的,姑娘在手套厂上班。”

    刘家铭未来儿媳妇的情况没有出乎何平的预料,现在韩屯的人家找对象,基本都是以县城的人家为主,有的还找地区的。

    何平没有办法说这种现象好与不好,是否有嫌贫爱富的嫌疑。

    但至少可以从侧面说明,韩屯现在的日子确实要比以前好了太多了,否则又怎么会有县城的人家上赶着来找韩屯的老百姓结亲呢?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092/ 第一时间欣赏重生乡村文艺生活最新章节! 作者:坐望敬亭所写的《重生乡村文艺生活》为转载作品,重生乡村文艺生活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重生乡村文艺生活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重生乡村文艺生活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重生乡村文艺生活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重生乡村文艺生活介绍:
落个水都能穿越,何平一脸懵逼看着两间小土房和捡来的大儿子。1979年?就是那个开启大时代的1979年吗?幸好随身带了个手机,没事写写书、养养娃、带领村民养养鸡,小日子过得也挺好的。有人要改编我的书?这个我熟啊,我来给你改。老板你就说吧,是想拍成电影还是电视剧,要不评书也行。嗳!别走啊老板。这是一个中年油腻男在波涛汹涌的大时代潮头浪遏飞舟的故事。重生乡村文艺生活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重生乡村文艺生活,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重生乡村文艺生活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