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重生乡村文艺生活TXT下载重生乡村文艺生活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重生乡村文艺生活全文阅读

作者:坐望敬亭     重生乡村文艺生活txt下载     重生乡村文艺生活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75章 强制性约稿

    作家村这批宾客在这里待了三天时间,把作家村体验了个遍。

    电影之夜、戏剧之夜、主题文学沙龙、诗人之歌、乒乓球比赛……

    对于这些文学青年来说,作家村的活动太符合他们的审美了,又比他们自己或者杂志社举办的活动更加的正规和舍得投入。

    三天时间里,何平除了带着这些来宾们吃喝玩乐,体验作家村的各种设施和活动,最重要的任务便是向他们宣传作家村未来的运营方式和对外合作方式。

    何平对作家村的定位是“未来中国文坛的人才基地”,这个目标看上去非常远大,甚至有些不自量力,但却是何平精心考虑过的。

    这次国内各大杂志、报刊的实权人物到场,便是何平野心的初显。

    有了这一圈人脉,作家村联动半个国内文学圈是毫无问题的。在昨天上午的交流会上,何平代表作家村和《菜园》杂志跟在座《人民文学》、《京城文学》、《当代》、《十月》、《小说月报》、《青年文学》等几家重量级的文学杂志达成了协议,未来作家村将会每季度固定举行一次为期半个月的文学创作班和座谈会。

    有这些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杂志、报刊的加盟,作家村的文学创作班和座谈会的含金量可想而知。

    不仅如此,作家村还会支持各大杂志、报刊独自或联合举办的创作班、座谈会、笔会等等活动,争取最大限度的参与到主流文学圈的活动中来。

    办活动不可怕,可怕的是花钱。现在的杂志、报刊活的都挺滋润,但毕竟是清水衙门,有作家村这样一个金主,他们求之不得。

    很多人都好奇何平这样做的目的,毕竟从目前来看,作家村就是个赔钱货。光是每年联合各大杂志、报刊举办活动,就要耗费掉大量的资金,何况还要保障整个园区的运行。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就何平收的那点园区宿舍的租售费用根本不够用。

    陈村和马原经过刘震云的提醒,在加上这几天何平跟大家透露的信息,也大概明白了何平对作家村未来的规划,只是在他们看来这有些过于理想主义了。

    哪个作家不是编辑挖掘出来的?那个杂志、报刊后面没有一个出版社?想用出版社来为作家村输血,在他们看来是非常不现实的。

    但就是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气魄,让他们对何平更加的有好感。

    何老师不光小说写的好,更心怀文学事业,回去一定要多替他宣传宣传。

    整个园区的来宾里,这样想的不在少数。

    最有行动力的是马原,他在第二天的晚上找到何平。

    “马老师你想在这里长租?”何平有些惊讶,没想到才第二天就有人想留下来。

    “何老师,您别叫马老师,叫我马原就行。我前几年一直都在西疆,今年我媳妇皮皮生孩子,我是陪她回来的。本来我还打算在西疆坚持两年,然后回奉城当我的全职作家。不过这次来到作家村改变了我的想法,我想留在这里,顺便把老婆孩子也接过来,您看可以吗?”

    马原是1982年从辽省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毕了业之后他选择到西疆当记者、编辑,这一待就是五年时间。多年的西疆生活和工作的经历为他的创作生涯带来了大量的灵感和素材,这几年的他可以说是国内最闪耀的青年作家之一。

    何平笑道:“那真是太好了!咱们俩年纪相仿,也别老师长老师短的了,老气横秋的。我叫你马原,你叫我何平就行。作家村本来就是为你们这些作家准备的,你把老婆孩子接过来完全没有问题。”

    马原高兴道:“那好,这次回去我就跟单位申请调动,可能需要等一段时间。”

    “没关系,你如果要调到营城这里来的话我可以给你安排调动,不过肯定是跟省城比不了的。”

    “没事,我这次打算全职写作,没什么问题。”

    马原的留下给作家村开了一个好头,也让何平对作家村的未来发展多了一分信心。

    三天的时间,很多来宾都已经爱上了作家村这座园区。

    第三天,来宾们陆续开始离开,临别时都是一副依依不舍的表情。

    “何老师,在你们这里待了两天真是舍不得走啊!”韩少功站在园区门口拉着何平的手说道。

    “舍不得走就留下来多待几天嘛!”何平玩笑道。

    韩少功哈哈一笑,“这次是不行了,家里和单位都离不开,以后有时间肯定会来的。我先跟你预定好,冬天的时候来你们东北看雪!”

    “欢迎之至,那我就在这里等你了!”

    海狮送走了韩少功还有其他几位来宾,这已经是今天走的第二波人了,其他人也都订好了火车票,明后天这批来宾将会离开绝大多数。

    要说这几天作家村最忙碌的肯定是何平,但最兴奋的无疑是李拓。

    原因很简单,大哥这两年没少在京城吹牛逼,这次牛逼终于实现了,可把他牛逼坏了!

    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家村开村了,《菜园》杂志的第一期也马上就要发行了。

    作为一份半公开的文学杂志,《菜园》的第一期的筹备非常简单,甚至是粗犷。

    李拓直接把一份纸笔甩给百十号来宾,“来了也别白来,都发表一下感想!”

    众人哭笑不得,头一次见这么随意的约稿,都快赶上打劫的了。

    不过,毕竟是吃人嘴短、拿人手短,这帮人在作家村吃喝玩乐好几天,总不好摸摸屁|股就走,那不成白嫖怪了吗?跟那些看盗版的有什么区别?

    这个时候的作家们还是有点节操的,不像后来,脸都不要了!

    反正是第一期的创刊号,把彩虹屁拍响就完了!

    其实何平和李拓在考虑《菜园》第一期的内容时,也想着是不是应该拿出点镇场子的作品来,李拓还撺掇好几年没写新作品的何平写一篇。

    后来又觉得放着这么些国内文学界举足轻重的来宾不用,实在是有些浪费,必须给他们安排上。

第176章 《菜园》上的歌功颂德

    作家村静悄悄的开村了,来宾们陆陆续续的离开,让原本热闹的场面在几天内便恢复了沉寂。

    为了保持偌大的园区的运行,各个建筑和设施内的工作人员就占了大几十人。

    真正入住的作家只有十几人,都是剧创小组和京大三剑客的成员。

    这帮人盼了两三年,总算是住上了廉价的作家宿舍,比他们家里的房子不知道好了多少,那点可怜的租赁费众人根本没放在眼里,这跟白嫖有什么区别?

    真香!

    何平一脸生无可恋的望着这帮兴致冲冲搬家的货,感觉自己纯洁无瑕的作家村被糟蹋了!十几个抠脚大汉轮着上的那种。

    真不要脸啊!上来就把最好的楼层给选了,还让何平赠送他们免费的食堂餐券,交友不慎!交友不慎!

    不过这帮货来了也有点好处,起码作家村有了点人气。

    除了这帮人之外,预定了来作家村的还有以马原为首的几个作家,只是他们这次来没有准备,还得回家安排一下工作和家庭,估计最快也得一两个月的时间才能回来。

    在作家村开村的近一个月之后,第一期的《菜园》如期上市,没有走进邮局、也没有走进书店,而是被送往了全国各大杂志、报刊的编辑部。

    翻开第一期《菜园》的扉页,上百位国内文学界举足轻重的编辑、作家、出版人的联合签名就让所有读者一震,这种阵势谁见过啊!

    往内里一番,没有什么名家新作,只有以上那些作家、编辑、出版人写的彩虹屁。

    “平县作家村的开村是中国文坛的一大盛事,开创了国内文坛的先河。——王猛。”

    “何平老师不计代价和成本的为文学界的同仁,尤其是那些尚未成名,囿于生活困苦的年轻人建了一座花园般的去处。亲爱的朋友们,请你们去那里看看,这是我最真心的恳求。——韩少功。”

    “在作家村体验的这几天是我人生中为数不多快活又放肆的日子,临别前的一晚,一想到明日我就要与这座充斥着文学与幸福的花园告别,我就忍不住鼻头酸楚。——陈村。”

    ……

    接到第一期《菜园》的杂志编辑们做的最多的事便是数星星,看看到底有多少位知名的作家、编辑、出版人在这本杂志上留下了他们的墨宝。

    说是墨宝有些夸奖了,那就是赤|裸裸的彩虹屁!

    作为杂志主编的李拓,更是在其中非常直接的写道:“写这篇文章的目的除了宣传作家村和《菜园》,最重要的就是为何平同志歌功颂德。我在文学界混了大半辈子,虽然作品不多,算不得名家,但也算知交遍天下,其中不乏德高望重的前辈和天资纵横的朋友,但像何平这样的却是第一个。他这人缺点太多,油腻、世故、喜好吹牛逼,但这些并不妨碍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更不妨碍他身上那闪光的理想主义色彩。若没有他那一根筋的理想主义,作家村便不会从一句空想变为现实。今天,作家村落成了。我想为我的朋友——何平同志,向所有文学界的朋友们讨一句赞赏。不是因为他有钱,不是因为他有才,只是因为他配得上!”

    何平放下手中的杂志,故作矜持的对李拓道:“拓爷,你这马屁拍的太赤|裸裸了,这一点你得向王猛老师学习,要拍的不动声色、拍的大巧不工,让人一看就是发自肺腑的。”

    李拓横了他一眼,“德性!”

    何平嘚瑟的拍了拍他的肩膀,“老同志不要故作矜持嘛,敢做就要敢当!我这个当事人都没不好意思,你害个什么羞?”

    张暖欣掩口笑道:“行了,你就别逗他了。”

    今天是庆祝作家村开村一个月的庆功宴,这个由头是何平找的,其实主要就是为了犒劳犒劳忙碌了一个月的朋友们。

    剧创小组、京大三剑客、李拓夫妇、作家村的工作人员们,还有其他一些朋友,齐聚在食堂里。

    现在已经荣升成为佳农集团监察部长的信守诚今天也来了,这次作家村开村他也帮了不少忙。

    因为作家村最重要的建筑之一便是图书城,何平他们从没有过图书方面的管理经验,为此没少向信守诚这个原图书馆馆长请教。

    这一两个月,老同志下了班就骑着自行车往图书城跑,连周末都贡献在了这里。

    还别说,开业一个月来,图书城还真就慢慢的有了些起色。

    按理说在平县这个东北小县城里,是不会有多少读者和图书购买者的。

    大概可能是上个月县政|府大力宣传了作家村的开村,再加上八十年代民间的文学气氛确实比较浓厚,让很多县城、甚至是地区的文学爱好者都自发的涌向了作家村和图书城,想一睹为快。

    作家村和图书城那么大的建筑群放在那里,每天人来人往、穿梭不息,自然也会引起周围人的兴趣。

    这样一来二去的,每天来到图书城的人流量便多了起来。

    整个作家村的北侧是以图书城为主的,所以半个园区都是开放的,如果说来到这里的文学爱好者是被图书城和作家村吸引的,那么更多来看热闹的人则是被作家村园区内部的景色所吸引的。

    在这个旅游并不盛行的年代,作家村在短短一个月内便成了平县知名的景点,每天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更有甚者,不少学校还组织学生们来到作家村和图书城进行参观学习。

    何平对此表示一百八十个欢迎,氛围这个东西有时候是很玄妙的。在何平看来,作家村和图书城的运行会很大程度上带动整个平县的文学气氛的提升,这一点你从每天来的普通老百姓的行为举止上就能看得出来。

    何平以前去羊州的时候听说过羊州第一家五星级宾馆白天鹅开业时的奇景,由于全面开放,老百姓们成群结队的涌入酒店,对酒店产生的最大影响就是每天卫生间的卫生纸要更换上百卷。

    同样的开业,同样有着装修的精致、干净的卫生间,同样的免费提供卫生纸,图书城的管理人员却发现,图书城的卫生纸更换的次数少得可怜。

    何平和信守诚讨论过这个现象,两人最终总结认为这跟老百姓的素质没有关系,很大程度上是自古以来老百姓对于读书这件事的崇拜有关系。

    平县这么一个小小的县城,能在这个年代拥有一座几万平的图书城,大部分的平县老百姓心头都会有一种与有荣焉的感觉,这可能是促使他们不忍破坏图书城内部整洁、优雅的环境的最重要的原因。

第177章 那些年买书的日子

    5月2日,《红楼梦》在国家电视台和香江亚洲电视台同步播出。

    这部耗时近八年时间的鸿篇巨制一经播出便在国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主演林妹妹、大饼子脸宝强、宝姐姐、凤辣子等主演还受邀到香江参加了访问和走穴。

    从1979年,导演王福林提议将古典名著《红楼梦》以电视剧的形式搬上荧幕,想法得到了国家电视台和红学界的支持。

    1981年11月,国家电视台召开了关于《红楼梦》拍摄成电视剧的专题会议,专门研究改编问题。

    1983年2月筹备组成立,5月编剧组成立,8月剧组顾问委员会成立,《红楼梦》电视剧拍摄进入实质性阶段。12月,剧本初稿正式确定。同时,剧组采取海选形式在全国各地选拔演员,引起热烈反响,一百多个演员席位争夺的异常激烈。

    1984年9月10日,剧组在徽安省黄山正式开机,录下了第一组镜头。

    到1987年上半年完成拍摄和后期制作,总投资为680万人民币,耗时近八年时间。仅实拍时间,就历时三年之久,剧组先后走遍全国10个省市的41个地区的219个景点,拍摄镜头近万个。

    《红楼梦》的成功绝非偶然。

    可即便是这样集|合了全国文艺界、学术界无数精英耗费数百万巨资、数年时间打磨的诚意之作,仍逃不了一些嘴炮选手的攻击。

    应该说这一版《红楼梦》在普罗大众的眼中,包括香江观众的心中是非常优秀和完美的。

    可是在某些高高在上的知识分子眼中,却漏洞百出。

    自电视剧开播之后,很多媒体上都能看到这些人的批评之声,其中有一些批评是有道理的,可很大一部分都像是在无理取闹。

    这些跟何平都没什么关系,他在家里追剧追的起劲。

    同时,《红楼梦》的热播让关东影视城的名字又响亮了一些,大观园的戏份可以说是《红楼梦》剧情中的重中之重,关东影视城的知名度因此提升了很多,何平参与《红楼梦》的初衷也算是达到了。

    査海生他们这些人经常会挑一个每天图书城人流最多的时候,杵在图书城的门口,看着图书城回忆前几年他们还没毕业的时候抢书的盛况。

    那时候他们做的最多的事便是几个人跑到新华书店门口,然后把兜里买烟的钱都从口袋里掏出来凑到一起。

    书店头天晚上都会在门板上贴出告示:“明天上午九时出售世界文学名著”,告示所用的纸,只有32开那么大。

    “有些书虽然那时候可以正式出版,可前几年还是被列在‘毒草’行列的,书店也不敢大张旗鼓的卖。但是架不住大伙愿意看啊,我们有时候早上八点到书店那里,已经排了至少一百多人的长龙,书店九点开门,每人限购两套。我们经常是一个班集体出动,等我们排完队买到书,后面的队伍已经增加到二百多人。

    虽然排队时间漫长,可是人们说说笑笑,心里高兴,从那些年走过来的人精神之饥渴到达了极点,面对书本的兴奋是难免的。

    那两年大家都是畏畏缩缩的,还会特意在这些新版书前的《出版前言》中,印上几句批判性的话语。比方在《安娜·卡列尼娜》的《出版前言》中就把列宁批评托尔斯泰‘狂信地鼓吹不用暴力抵抗邪恶’之类的话搬出来,在《悲惨世界》的《出版说明》中提醒读者说‘这部名著仍有消极的一面’。

    现在,这样的场面可很难能碰到喽!”

    骆一禾罕见的像个老头子一样的诉说着前几年买书时的经历,言谈间尽是沧桑与怀念。

    何平安慰道:“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前几年只是大家在释放被压抑的情绪,几年来这种情况会越来越少,也是因为大家心中压抑的情绪被释放出来了很多。”

    骆一禾把手中的烟头踩灭,“是啊,其实现在才是正常的。”

    何平心中有句话没出来,小伙子还是太年轻,八十年代是国内文学界和出版界的黄金时代。到了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收到盗版的冲击,加上一切朝钱看的趋势,文学和读书这两件事已经逐渐被社会边缘化了。

    今天是査海生和骆一禾在平县的最后一天,两人在作家村待了一个多月,也是时候回京城了,要不然女朋友都该跑了。

    他们像往常一样在图书城门口闲聊了一段时间,然后拖着行李前往火车站。

    何平把他们送走之后,顺便去了一趟农业研究院。

    办公区和生活区还是那片热火朝天的场面,施工队伍正在抓紧一切时间施工,提前完成工期可是有奖金的。

    马上到六月份,农业科学院的作物区洒满了科研人员,比地里的作物都多,毕竟地里的作物才刚长出来没几天。

    农业研究院有上百位科研人员,项目也非常多,除了老本行的种鸡、种猪的培育,还有为未来奶牛产业培育引进的草原红牛的种牛。食品方面,针对鸡肉、鸡蛋、猪肉等产品的深加工开发,农作物方面还有针对经济作物的研究。

    何平来到的时候正好遇见了魏峰。

    “何平哥,我过来看看罐头配方研究的怎么样了。”魏峰对何平解释了一句。

    佳农集团的改革,让魏峰这个原本养猪场的负责人,变成了食品子公司的总经理,跟拥有庞大的猪产业链、禽产业链的农牧子公司相比,食品子公司的底子是非常薄弱的。

    当初何平在调岗的时候还对魏峰安抚了一番,毕竟养猪场在他的带领下业绩蒸蒸如上,突然调到了可以说一穷二白的食品子公司部门,即便是官升一级,心里肯定也会有想法的。

    在薪资待遇上有所补偿之后,再加上何平的解释,魏峰迅速的调整了自己的立场,把心思放在了食品子公司上。

    除了正在开发中的鸡肉、蛋制品加工、猪肉加工,魏峰为了尽快打开食品子公司的局面,向何平提出了一个建议,成立食品子公司的罐头厂。

第178章 《红高粱》剧组

    最早的罐头是法兰克福皇帝拿破仑率军征战四方,由于战线太长、大批食品运到前线后腐烂变质,他希望解决打仗行军时储粮的问题,于是才有了最原始的罐头。

    其后经过一百多年的演变,罐头的加工方式越来越先进,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后,就变成了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时髦食物。

    解放前,我国的罐头工业非常薄弱,只哈尔滨、金州、津门、沪上等有限的几座城市拥有加工罐头的能力,沪上、津门、羊州还可以做到少量出口。

    解放后,三八线战争爆发,军队赴朝参战,需要生产军需罐头供应前线,各地又新建了一些罐头厂。

    之后,军需罐头生产锐减。当时人民收入不高,罐头内销市场有限,很多罐头厂陷入了经营困难的局面,被迫停产。

    近十年来,随着国内老百姓的经济条件逐渐宽裕,罐头的生产和销售又迎来了春天,全国各地新开了不少罐头厂。

    很多七零后的小伙伴应该都有印象,小时候家里来了客人,很多人提的礼物都是罐头和麦乳精。

    魏峰正是瞄准了这两年罐头送礼的风气,打算把罐头作为食品子公司前期的一个主打产品。

    “罐头厂进展怎么样?”何平问道。

    “土建进展很快,生产线我们已经跟奉城那边谈好了,等工厂建设完毕就会引进。”

    何平满意的点点头,虽说罐头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产业,但也是一个重要的食品分类。

    更何况,平县目前的主要经济作物就包括了黄桃,先用水果罐头到市场上试试水,也可以带动当地的农业经济,给老丈人提供一点政绩。

    “罐头的口感很重要,但是包装也不能忽视,这是比口感更重要的事。你之前跟我说要走礼品罐头的路线,那就更应该在这方面下功夫,送礼送的是面子。”

    何平对魏峰叮嘱道,他对手下的子公司负责人们赋予了很大的权利,只是在偶尔会提点他们几句。

    他的几句话让魏峰的眼前一亮,还是何平哥眼光精准,一下子就说到了问题的点子上。

    “好,之后我会找人专门设计罐头的包装,电视广告也少不了。”

    何平颔首,孺子可教!

    筹备了几个月的《红高粱》剧组,总算来到了关东影视城。

    影视城的高规格接待让以张一谋为首的剧组成员们受宠若惊,直到何平这个幕后老板在接风宴上出现,跟剧组的男主角姜文开玩笑的时候,他们才以为自己是借了姜文的光。

    “姜文同学,还记得我吗?”何平笑呵呵的问姜文。

    当年在学校的时候不懂事,谢晋导演去选《牧马人》男主角的时候,姜文跟人家没大没小的要角色,谢晋导演便把何平推了出来,说以后如果他食言了,就让何平给他写个剧本。

    很显然姜文还记得何平,他罕见的露出羞涩的笑容,“何老师,以前年纪小不懂事,您别跟我一般见识。”

    后世姜文是通过出演谢晋导演的《芙蓉镇》成为全国知名的演员的,可现在,谢晋导演因为要拍何平的《吕得水》这部小说,没有执导《芙蓉镇》,姜文也因此没了出头的机会。

    从京戏毕业之后,他便被分配到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在那里从事了近三年的话剧演出工作,如果不是这次何平提出让他出演《红高粱》的男主角,他恐怕还要在剧院里蛰伏不知道多长时间。

    因为自己的出现,让姜文没了原本的出头机会,正巧他也很喜欢姜文在《红高粱》里的表现,便决定推荐他成为男主角。

    “呵呵,我还挺喜欢你那时候的样子。谢导曾经说过,如果他食言了,就让我写一部戏给你演,现在我也算是兑现我的承诺了。”

    姜文没想到,连他这个当事人对当初的经历都一笑而过了,可那一句戏言却让何平记到了现在,并且信守了曾经的承诺。

    感情丰富的他顿时哽住了喉咙,“何老师……”

    姜文一句话没说完,眼睛就红了。

    他身边的张一谋和巩俐见着这番场景,才知道原来两人之间还有这样的渊源,看姜文的样子,肯定是受照顾的那个。

    “好了,别激动。我的任务算是完成了,不过执导的事我恐怕帮不了你了。”何平玩笑的说道。

    当初谢晋导演的承诺是何平写剧本,他来执导。可后来阴差阳错,没有了《芙蓉镇》,自然也没有了执导的说法。

    姜文整理了一下情绪,笑道:“能得到您的提携就是我三生有幸了,哪里还敢奢望劳烦谢导,都是以前不懂事,让您见笑了。”

    何平拍了拍姜文的肩膀,看来几年的社会历练让他成熟了很多。

    “好了。咱们都坐吧,大家放松一点。”

    今天是给《红高粱》剧组接风,影视城这边是何平这个老板和负责人林亚楠出面,剧组那边则是剧组的主创们,导演张一谋、摄影师顾常伟、男主角姜文、女主角巩俐等人。

    影视城一年来十多个剧组拍戏,老板出面接待的剧组屈指可数,除了《红楼梦》就是《红高粱》。

    林亚楠心想大概是因为《红高粱》是根据老板的小说改编的吧,所以他才会这么重视。

    入座的何平见众人都有些紧张,便开起了玩笑,在酒桌上活跃气氛是他的拿手强项。

    眼前的这些人在后世都是名镇一方的大佬和名人,可现如今只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

    当然了,老谋子不年轻了,他29岁才考进京城电影学院,今年都快奔四十了。他这人天生面老,三十岁的时候看着像五十岁的,后世都七十了看着也跟五十岁差不多,这就是面相老的优势。

    而现在的巩俐还不是后世那个气场强大、攻气十足的女王形象,她还只是一个京戏的女学生,一部戏都没演过,生涩的很。

    何平也是第一次见到她,后世在电影上看到她的时候,没觉得多惊艳,今天看着年轻版的她,她不是那种浓颜到让人惊艳的长相,却有一种独特的韵味,让人印象深刻。

    这很符合老谋子一惯的审美,后世的那些谋女郎周东雨、妮妮都是这个模子。

第179章 何老师的涵养

    何平平易近人的表现让在座的众人放下了拘谨,毕竟他可是全国知名的作家,又是《红高粱》的原著作者,还是这次拍摄的影视城的幕后老板之一,大家说不紧张是不可能的。

    随着酒精的催化,再加上何平刻意的低调,酒桌上的气氛渐渐的放开了。

    张一谋拍起了何平的马屁,“何老师选女演员真是有一手。我记得丛珊就是通过您的作品成名的,这几年已经成了国内最炙手可热的电影明星。巩俐这次能够得到您的提携,真是太幸运了。”

    顾常伟在边上对巩俐提点道:“还不敬何老师一杯,表示感谢?”

    还没出社会的巩俐哪里明白这些东西,有些战战兢兢的站起身,举着一杯酒也不知道说什么,面露囧态。

    何平摆了摆手,让巩俐坐下,“好了,别为难小姑娘了。哪有什么提携不提携的,我只是单纯的觉得姜文和小巩都比较合适我想象中的九儿和余占鳌罢了。说起来应该是我感谢你们才对,我得敬你们大伙一杯,让只存在于我脑海里的《红高粱》能够被具象化到大荧幕上。来,我敬大伙一杯!”

    何平举杯,在场众人非常给面子的起身干杯!

    刚才巩俐敬酒的那一幕尴尬被何平轻而易举的化解,让小姑娘对何平充满了好感。

    何老师真是有才华又有涵养!

    小姑娘的眼睛如同秋水一般望着他,让何平心里痒痒的。

    后世贵圈之乱何平是闻名已久的,现在的贵圈还叫文艺圈,相对来说单纯了很多,但其中的腌臜之事也不少,历来名利场都是是非之地。

    巩俐还没走入社会,对这些事了解的非常少,如果她明白的话,就应该知道顾常伟刚刚那一句看似提点的话,如果放在几年之后,很有可能就是一场交易的序幕。

    可惜何老师是个正经人,都跟书友们立下flag了,不能轻易犯错。

    他趁着自己还清醒,结束了酒宴。

    张一谋在后世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第五代出道初期,都是团队作战,那是非常让人难忘的一段时光,但那种团队作战一去不复返了。”

    当中国的第五代导演在八十年代集体亮相时,有人曾经说过:“这是中国电影的一次基因突变。”

    1982年,张军钊、张一谋毕业分配到电影制片厂,次年拍摄出《一个和八个》,艺术上的创新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

    1984年,吟诗小达人和张一谋共同署名的《黄土地》,更新了世界对中国电影的认识。

    1986年的《大阅兵》,最后一部吟诗小达人和张一谋合作的电影,拿下了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奖。

    其后的《秋菊打官司》、《霸王别姬》、《英雄》……

    可以说,第五代导演们的横空出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国内的电影产业。

    尽管后世也有很多的批评声,但他们对于国内电影产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老谋子更是其中的翘楚。

    所以何平对老谋子的观感一直非常好。

    他给林亚楠的要求是,一定要竭尽全力保证《红高粱》的拍摄顺利,毕竟这可是改革开放之后,国内第一部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斩获殊荣的作品,对于未来中国电影的影响力非常巨大,未来对于关东影视城的发展也会有很大的影响。

    最近韩兆坤给何平打了个电话,他有些苦恼。

    这一年来自胡建等地的服装产品仿佛一夜之间冒出来了一般,跟他们不断的争夺着国内的大众服装消费市场,琳琅满目、五颜六色的服装一下子就把制衣厂在国内狂飙突进的状态打断了。

    “何平,你是没见过他们做的衣服是有多次。简直就是坑人、丧良心啊!可架不住人家便宜,老百姓就是愿意买他们的东西。你说气人不气人?”

    韩兆坤在电话里义愤填膺的说着。

    何平大概有些印象,后世胡建、之江等地的服装、鞋业正是在这几年在全国大量的攻占市场,靠的无非就是低廉的价格。一分价钱一分货,这样的东西,老百姓买着是便宜,可真正穿在身上却连一个月的时间都穿不上就坏了。

    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在几年之后,老百姓们终于反应过来,用脚投票把那些劣质商品都淘汰掉。

    可是对市场和那些认真做产品的生意人的伤害已经是不可逆的了,后世无数品牌花费了多少年的时间和心力才把口碑和品牌做回来。

    何平对这种事也有些无可奈何,低端市场不可能轻易放弃,但拼起无底线来他们又哪里是那些黑心小作坊的对手。

    “把产品定位细分一下吧,高、中、低端都要有一个明显的分界线,用低端产品去和他们竞争,尽可能的压低生产成本。中高端市场不要受他们价格战的影响,保持我们自己的步调,加强宣传力度和品牌门店建设。”

    韩兆坤有些失望,看来何平也没有治这些黑心小作坊的好办法,只能提出细分产品的想法。

    “你也不要着急。这是一场持久战,老百姓们不是傻子,他们可以短时间内在市场上呼风唤雨,是因为抓住了老百姓们的心理,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你也说了,他们的产品质量差的惊奇,老百姓怎么可能十年如一日的支持他们。

    只要我们自己修炼好内功,剩下的一切交给时间就可以了。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其实韩兆坤的恼怒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还没有适应市场上多了一个除他们之外的对手,要知道前几年依托着羊州这个国内服装贸易中心和服装批发中心的优势,他手下的制衣厂和服装品牌在国内大肆攻城略地,可以说目下无敌手可言。

    几年的一帆风顺,陡然间遇见了挫折,韩兆坤自然是有些不适应的。

    在何平看来,那些黑心小作坊只是癣疥之疾,只要他们守住中高端市场,在低端市场跟他们有序竞争,几年之后那些失去的市场就会自觉的回到他们手里。

    因为他们有一个最根本的利器,就是服装批发中心。

    在接下来几年之间,服装批发中心将会在国内几大城市建立一整套覆盖全国的服装贸易体系,拥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渠道的制衣厂从根本上就立于不败之地。

第180章 小了,格局小了

    韩兆坤临挂电话之前告诉何平给他买了个好东西,过一段时间就会送过去。

    何平好奇是什么,可韩兆坤死活不说,只说了等他收到以后肯定会有惊喜。

    “神秘兮兮的!”

    韩兆坤的来电让何平想起了他交代给江永安的事,他顺手拨通了环球投资的电话。

    “华威的事情怎么样了?”

    “何总,已经在跟他们接触了,只是他们的负责人还有些犹豫。”

    “犹豫什么?不满意我们的条件?”何平不解,难道是江永安开出的条件不够优厚?

    江永安苦笑:“就是因为我们的条件太优厚了!他们现在还只是一个代理模拟交换机的小公司,注册资本2.1万元。我们上来就要给他们50万投资,还只要40%的股权。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继续跟他们谈吧,告诉他们我们只做财务投资,不会干涉公司的发展,投资以后我们只会派出财务人员对公司账目进行监管,其余还是交给他们自己发展。”

    “好的,何总。”

    何平挂断电话,摇了摇头,没想到还有这样的事。

    华威是后世国内为数不多有着真正拥有属于自己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公司,何平自然不会放过这个目标。

    在他的印象中,华威应该就是在今年成立的。不是何平记性有多好,而是老任的经历实在太过于传奇。

    六十年代|考上大学,毕业后进入部队。82年大裁军离开部队,到南方当了一家电子公司的副经理。谈生意的时候被骗上百万,妻离子散、身患疾病,却能够在这样的颓势下逆风翻盘,建立起华威这样一家伟大的公司。

    谁能不对他的经历高山仰止呢?

    他让江永安一查,果不其然,几个月前华威刚刚成立。

    何平便想让环球进行投资,要知道这可是后世年销售额上千亿美刀、让全球第一强国动用所有力量封锁而不死的伟大公司。

    不参与一脚,实在是对不起自己穿越者的身份。

    何平自家人知道自家事,也没打算去插手华威的发展进程,他可不认为自己有老任那样的雄才大略。

    没过多长时间,投资华威的事情在江永安的努力下还是成了,只是原来的投资50万持股40%变成了投资40万持股30%。

    不得不说,这个时候的老任,就已经显露出他某些异于常人的地方。

    上门的投资都不要。

    这个时候的华威可不是后世那个价值万亿的公司,而只是一个注册资本2.1万,代理香江某不知名模拟交换机,几乎没有市场份额的小的不能再小的一家公司了。

    别说投资50万持股40%,就是给5万块钱把整个公司都卖给环球,老任他们也不吃亏。

    可他就是没干,反而压低了投资方的持股比例,可见其所谋之深远。

    华威都投资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投资一下小马哥。

    不过也不着急,反正现在都是大侄子了,等以后肯定有机会的。

    韩兆坤打了电话几天之后,从金州港那里送来了两样东西。

    由于近两年韩屯和羊东的密切往来,金州港与羊州港之间的运输已经常态化。

    韩兆坤给何平捎来的这两样东西还真让何平感到了一些惊喜。

    原来是一部摩托罗拉的手提电话,也就是后世所谓的“大哥大”。另一部则是一部摩托罗拉的bp机。

    这两样通讯工具是今年年初开始在羊东销售的,韩兆坤这个有钱的老板自然是第一时间便享受到了这种高大上的通讯服务。

    韩兆坤给何平买的这台跟他用的一样,都是第一代摩托罗拉手提电话,人送外号“大哥大”,这个称呼出自于1987年万梓良和甜妞主演的香江电影,之所以用粤语中帮派头目的名字命名它,一在于它的售价,在八十年代这台全世界最为先进的手提电话的售价高达2万元,二则出自它那种拿块砖在手里的凌人气势。

    而摩托罗拉的bp机,还是英文显示屏,一点服务意识都没有,跑到中国来卖东西,还不给弄个汉显的,忒没有诚意。

    大哥大最早是摩托罗拉公司工程师在1973年发明的,只是今年才传到国内。

    1987年,羊东为了与香江、濠江实现移动通信接轨,率先建设了900mhz模拟移动电话。

    摩托罗拉也在京城设立了办事处,推销移动电话。这种重量级的移动电话,厚实笨重,状如黑色砖头,重量都在一斤以上。

    除了打电话没别的功能,而且通话质量不够清晰稳定,常常要喊。一块大电池充电后,只能维持30分钟通话。

    虽然如此,大哥大还是非常紧俏,有钱难求。

    何平后世还听老前辈吹嘘过他当年手拿大哥大时候的威风,那时候大哥大公开价格在20000元左右,但一般要花25000元才可能买到,黑市售价更是高达5万元。

    这个价格不仅让一般人望而却步,就连一些做买卖的小老板都买不起,只有那些生意做的足够大、钱赚得足够多的大老板才会买这种华而不实的通讯工具,为的就是一个面子。

    何平自然是没这个需求,他现在早已经过了靠外物来抬高自己的阶段。

    “你给我弄这玩意儿干啥?”何平在电话里有些埋怨的说道。

    韩兆坤道:“大老板不都用这玩意儿嘛。咱这可是国内第一批700个用户之一,稀罕的紧,别处都不好弄。”

    何平哭笑不得道:“二哥,我说你买之前就不打听打听?这玩意是模拟信号,得周围有基站才能打电话,我在平县这地方,一年半载的也不可能建啊!”

    韩兆坤道:“小了,格局小了。不是跟你说了嘛,这玩意儿是大老板标配,跟用不用没啥关系。再说了,好不好用我还不知道吗?天天拿着这么个破玩意儿,走在街上打电话都得喊到对面街能听到,跟个**似的。可你架不住拿这玩意真长脸啊,走到哪人都高看你一眼。”

    看来确实是自己格局小了,二哥早就把好的坏的情况都考虑到了,说白了人家就是为了个面子,只有自己还在小家子气的想着好不好用。

    二哥,有格局!

第181章 平县作家村夏令营

    韩兆坤给何平配的大哥大和bp机,短时间内只能放在家里吃灰了,因为辽省这边还没有开始建基站呢,根本没办法用。

    对于这种生意上的装扮或者叫装逼,何平根本不感兴趣,现在的他不需要那些东西去点缀自己。

    《红高粱》剧组跟其他来到关东影视城拍摄的剧组并无区别,但只有何平知道在不久后的一两年内,《红高粱》这部电影将会创造出怎么辉煌的历史。

    对于这些后世留下属于自己印记的经典作品的创作过程,何平是很好奇的,就跟《红楼梦》剧组拍摄的时候一样,他隔三差五就会来《红高粱》剧组转上一圈。

    这阵子他们一直在进行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啥工作?种庄稼。

    准确的说是拾掇庄稼。

    前一阵春耕的时候,何平已经按照西影厂的要求,跟影视城南面的杨屯打好了招呼,他们村子今年的作物要全部改为种高粱。

    虽说高粱也是粮食,可毕竟是请人帮忙,该给的补偿肯定要给的,这笔钱是何平先替剧组垫上的。

    《红高粱》怎么能没有高粱呢?

    现在剧组只是在拍一些无关紧要的戏份,真正的重头戏,都要等到高粱长起来,谷穗将熟的时候才行。

    七月中旬,入伏。

    气温进入了每年最炎热的一个季节。

    作家村的第一届夏令营开营了,夏令营的名字是李拓和各大杂志、报刊商议之后最终决定的名字。

    原因很简单,现在各大杂志的集体活动叫法繁杂,座谈会、创作会、笔会、培训班等,叫什么的都有,内容无非是大家互相交流,前辈指教晚辈,采采风,顺便吃吃喝喝。

    何平来的时候顺便提了一嘴,“干脆不如叫夏令营吧!反正我们的活动是按季节来的,干脆就叫春令营、夏令营、秋令营、冬令营。”

    李拓有些迟疑,“只听说过国外有夏令营。”

    “废话,他们倒是想有,夏令营是根据季节和假期来的。东北这边四季分明,作家们参加这种活动也没什么假期不假期的,有什么不可以的?国外没有这个说法,我们可以自己发明嘛,不要局限自己。”

    李拓被何平这种随缘的创造性说的无言以对,虽然他说的每一句话都像是在扯淡,但听完还觉得蛮有道理的。

    在征求了各大杂志、报刊的意见之后,作家村联合全国十几家文学杂志、报刊举行的活动正式以“第一届平县作家村作家x令营”的名字命名。

    所以这次活动的名字是“第一届平县作家村87年作家夏令营”。

    嗯,非常具有童真气息!

    当李拓把夏令营的横幅挂到园区门口的时候,他终于发现自己内心中的隐隐不安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了。

    这尼玛不是赶上小学生聚会了吗?

    算了算了,反正都已经定下了,他也懒得挣扎了。

    不过何平这个看似随意取的名字,却受到了广大前来平县的作家们的一致好评。

    “这个好!以前一听到座谈会、培训班这种名字,我就浑身不得劲,那感觉就像这要是参加完,你不交个几千字的心得体会或者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来,都对不起你来这一趟。”

    “还是‘夏令营’好,听名字就是来玩的!”

    李拓没想到这帮货居然还能领会出这样的精髓来,看来是自己肤浅了!

    这次夏令营是作家村第一次举办大型活动,由于担心没有经验,所以范围控制的比较小。

    第一批只有《人民文学》、《十月》、《京城文学》、《沪上文学》、《钟山》五家杂志参与,后续视情况扩大范围。

    前来参加的作家一共二十人,另有资深编辑五人。

    这次来的作家和编辑们都是第一次来,他们光听来过作家村的主编、前辈们夸作家村建的如何如何好,但从没来过,只能在脑海中想象。

    这次来到作家村,才真正见识到了作家村的好处。

    王安忆从小生长在沪上,这次是她第一次来东北,从上了火车她就好奇的朝窗外看去。

    一路经过了平原、大河、丘陵、高山、隧道,来到平县这座东北小县城。

    论起从平县火车站下车到作家村的这一路倒没什么稀奇的景致,当她到了作家村,才明白了这几个月在作家圈子里传的如火如荼的平县作家村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若论起建筑的美感和规模,沪上这个驰名远东百年的大都市远比作家村强上太多,可若论起内里,她只觉得在作家村待的每一分钟都比她在沪上待的要舒服太多了。

    这座为了作家们而建的园区,无一处不在彰显着它的格调和用心。

    极具创意的壁画和雕塑、湖边独处的木屋、童话般的树屋……

    更别提那些为了他们准备的各种场所和设施,光一个电影放映室就让她沉迷其中。

    放映机是何平购买的放映队“淘汰”的机器,电影带则是定期向放映队租借的。不但如此,这里还贴心的准备了录像机,很多香江、泥轰、阿美利加的电影录像带都可以看得到。

    这对八十年代的年轻人们来说就是致命的吸引力。

    短短两天时间,王安忆已经爱上了这座作家村,她只觉得这地方简直就是她梦想中的家园。

    她甚至生出了长居于此的想法。

    她被自己的想法吓了一跳。

    可仔细一想,又觉得这事情并不是不可以。

    她这几年一直是专职写作,今年刚被调至沪上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在哪里创作又不一样呢?

    况且这里来去自由,既算自己长时间居住待的不习惯,又或者是在一处待的腻了,也可以随时回沪上嘛!

    想通了这个关节,王安忆高兴起来。

    下一步最重要的工作便是说服她的丈夫李章。

    她和丈夫李章是在81年初结的婚,结婚时她还是徐州的一名乐团指挥,之后调入沪上音乐出版社任编辑。

    可是后来她实在是无法忍受坐班时间的禁锢,旷职离开出版社,这几年便一直专职写作,直到今年调入沪上作协创作室。

    丈夫对自己一直言听计从,想来应该不会费什么事。

第181章 平县作家村夏令营

    韩兆坤给何平配的大哥大和bp机,短时间内只能放在家里吃灰了,因为辽省这边还没有开始建基站呢,根本没办法用。

    对于这种生意上的装扮或者叫装逼,何平根本不感兴趣,现在的他不需要那些东西去点缀自己。

    《红高粱》剧组跟其他来到关东影视城拍摄的剧组并无区别,但只有何平知道在不久后的一两年内,《红高粱》这部电影将会创造出怎么辉煌的历史。

    对于这些后世留下属于自己印记的经典作品的创作过程,何平是很好奇的,就跟《红楼梦》剧组拍摄的时候一样,他隔三差五就会来《红高粱》剧组转上一圈。

    这阵子他们一直在进行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啥工作?种庄稼。

    准确的说是拾掇庄稼。

    前一阵春耕的时候,何平已经按照西影厂的要求,跟影视城南面的杨屯打好了招呼,他们村子今年的作物要全部改为种高粱。

    虽说高粱也是粮食,可毕竟是请人帮忙,该给的补偿肯定要给的,这笔钱是何平先替剧组垫上的。

    《红高粱》怎么能没有高粱呢?

    现在剧组只是在拍一些无关紧要的戏份,真正的重头戏,都要等到高粱长起来,谷穗将熟的时候才行。

    七月中旬,入伏。

    气温进入了每年最炎热的一个季节。

    作家村的第一届夏令营开营了,夏令营的名字是李拓和各大杂志、报刊商议之后最终决定的名字。

    原因很简单,现在各大杂志的集体活动叫法繁杂,座谈会、创作会、笔会、培训班等,叫什么的都有,内容无非是大家互相交流,前辈指教晚辈,采采风,顺便吃吃喝喝。

    何平来的时候顺便提了一嘴,“干脆不如叫夏令营吧!反正我们的活动是按季节来的,干脆就叫春令营、夏令营、秋令营、冬令营。”

    李拓有些迟疑,“只听说过国外有夏令营。”

    “废话,他们倒是想有,夏令营是根据季节和假期来的。东北这边四季分明,作家们参加这种活动也没什么假期不假期的,有什么不可以的?国外没有这个说法,我们可以自己发明嘛,不要局限自己。”

    李拓被何平这种随缘的创造性说的无言以对,虽然他说的每一句话都像是在扯淡,但听完还觉得蛮有道理的。

    在征求了各大杂志、报刊的意见之后,作家村联合全国十几家文学杂志、报刊举行的活动正式以“第一届平县作家村作家x令营”的名字命名。

    所以这次活动的名字是“第一届平县作家村87年作家夏令营”。

    嗯,非常具有童真气息!

    当李拓把夏令营的横幅挂到园区门口的时候,他终于发现自己内心中的隐隐不安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了。

    这尼玛不是赶上小学生聚会了吗?

    算了算了,反正都已经定下了,他也懒得挣扎了。

    不过何平这个看似随意取的名字,却受到了广大前来平县的作家们的一致好评。

    “这个好!以前一听到座谈会、培训班这种名字,我就浑身不得劲,那感觉就像这要是参加完,你不交个几千字的心得体会或者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来,都对不起你来这一趟。”

    “还是‘夏令营’好,听名字就是来玩的!”

    李拓没想到这帮货居然还能领会出这样的精髓来,看来是自己肤浅了!

    这次夏令营是作家村第一次举办大型活动,由于担心没有经验,所以范围控制的比较小。

    第一批只有《人民文学》、《十月》、《京城文学》、《沪上文学》、《钟山》五家杂志参与,后续视情况扩大范围。

    前来参加的作家一共二十人,另有资深编辑五人。

    这次来的作家和编辑们都是第一次来,他们光听来过作家村的主编、前辈们夸作家村建的如何如何好,但从没来过,只能在脑海中想象。

    这次来到作家村,才真正见识到了作家村的好处。

    王安忆从小生长在沪上,这次是她第一次来东北,从上了火车她就好奇的朝窗外看去。

    一路经过了平原、大河、丘陵、高山、隧道,来到平县这座东北小县城。

    论起从平县火车站下车到作家村的这一路倒没什么稀奇的景致,当她到了作家村,才明白了这几个月在作家圈子里传的如火如荼的平县作家村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若论起建筑的美感和规模,沪上这个驰名远东百年的大都市远比作家村强上太多,可若论起内里,她只觉得在作家村待的每一分钟都比她在沪上待的要舒服太多了。

    这座为了作家们而建的园区,无一处不在彰显着它的格调和用心。

    极具创意的壁画和雕塑、湖边独处的木屋、童话般的树屋……

    更别提那些为了他们准备的各种场所和设施,光一个电影放映室就让她沉迷其中。

    放映机是何平购买的放映队“淘汰”的机器,电影带则是定期向放映队租借的。不但如此,这里还贴心的准备了录像机,很多香江、泥轰、阿美利加的电影录像带都可以看得到。

    这对八十年代的年轻人们来说就是致命的吸引力。

    短短两天时间,王安忆已经爱上了这座作家村,她只觉得这地方简直就是她梦想中的家园。

    她甚至生出了长居于此的想法。

    她被自己的想法吓了一跳。

    可仔细一想,又觉得这事情并不是不可以。

    她这几年一直是专职写作,今年刚被调至沪上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在哪里创作又不一样呢?

    况且这里来去自由,既算自己长时间居住待的不习惯,又或者是在一处待的腻了,也可以随时回沪上嘛!

    想通了这个关节,王安忆高兴起来。

    下一步最重要的工作便是说服她的丈夫李章。

    她和丈夫李章是在81年初结的婚,结婚时她还是徐州的一名乐团指挥,之后调入沪上音乐出版社任编辑。

    可是后来她实在是无法忍受坐班时间的禁锢,旷职离开出版社,这几年便一直专职写作,直到今年调入沪上作协创作室。

    丈夫对自己一直言听计从,想来应该不会费什么事。

第182章 夏令营里的交流

    作家村举办夏令营,当然不只是吃喝玩乐。

    作家、编辑们的互相交流是重中之重,不过作家村不会搞座谈那种严肃的东西,经常是以文艺沙龙的形式,邀请大家聚到某处,一起交流创作中的心得体会。

    有时是在电影放映室、有时在湖边木屋、有时在大树上的树屋、有时也会在图书城的交流区。

    这样不拘一格的形式不仅让作家们感到新鲜,同时也感受到无比的自由,这才是创作者应有的环境。

    作家村的第一批外来居民马原等人,也跟着参与了这次夏令营,这是他们作为作家村村民的优待。

    不过对他们来说这也没什么的,他们待在作家村每天过的不正是这样的日子吗?

    所以对于王安忆这些人的感受他们是无法做到感同身受的,但他们可以理解,他们刚来的时候,也会惊奇不已、欢天喜地,等他们适应了之后,阈值慢慢的提高,也就适应这种生活了。

    夏令营不仅有作家、编辑们的互相交流,还有一群“厚脸皮”的参与者,那就是以李拓为首的《菜园》杂志的编辑们。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作为一本刚刚创刊,同时又只是半公开发行的杂志,《菜园》想要获得足够的稿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于是编辑们只能厚着脸皮去骚扰园区的作家们,马原等人备受困扰。

    这次来参加夏令营的作家们也没有逃脱他们的毒手,他们几人幸灾乐祸。

    《菜园》编辑们的想法也挺简单的,来都来了,不写点东西你礼貌吗?

    除了作家、编辑们的互相交流,夏令营当然也得有重量级嘉宾镇场子,这个任务光荣的落在了何平的头上。

    谁让他闲呢!

    主要是作家村刚开村,跟很多成名成家的作家们关系不够亲密,李拓打算下一次秋令营一定请托杂志帮忙弄一两位重量级嘉宾撑场面,最次也不能低于王猛这个级别。

    何平的正式亮相是在夏令营尾声的时候,之前欢迎的时候他也亮过相,但只是和大家简短的交流了几句。

    去年年末,何平凭借他的长篇小说《许三观》成功二刷茅盾文学奖,成为茅盾文学奖短暂的历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作家。

    作家圈普遍认为这个记录估计要保持很多年,因为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像前几年的何平那样创作力如此旺盛,《福贵》、《吕得水》、《家慧》、《许三观》、《红高粱》,不仅高产,质量同样吓人。

    他更是凭借其中的《福贵》和《许三观》两刷茅盾文学奖,近十年内国内文坛还没出现过如此牛逼的人物,这是一位注定要写进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男人。

    比较可惜的是,何平近两年没有新作面世,这不仅让很多圈内的作家感到遗憾,更让广大读者和书迷感到失望。

    不过吊诡的是,文坛没有何平的消息,可报纸上的经济版面却经常能够看到他的身影。

    昨天是“带领村民致富”、今天是“参加乡镇企业家座谈会”、明天又“助力文化产业”。

    这让一小撮热血书迷感到了愤慨,专门给《人民文学》编辑部写信规劝何平“不要沉迷于陶朱之道,应该投身于伟大的文学事业,再创辉煌。”

    甚至还有更过分的书迷,直接利用自己职业的优势在报纸投稿,痛批何平的堕落。

    “何平的沉落是当代中国文坛走向没落的预兆。经济上的改革开放富足了人民的物质生活,却让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走向了歧路。

    一切向钱看、研究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

    社会上的种种现象正告诉我们,这个国家的文化事业正在走下坡路,布拉布拉……”

    何平有时候也挺佩服这帮人,表面上是对自己的不务正业痛心疾首,实际上却是在明里暗里的攻击改革开放。

    他肯定不会去按照这帮人的思路去行事的。

    这样的问题也在作家村的夏令营中被年轻作家提了出来。

    何平作为主讲嘉宾,分享完了自己对于当代中国文学创作方向的心得之后,到了交流讨论的时间。

    有人站起来问他。

    “何老师,前几年您的作品非常高产,也在去年荣获了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算上《福贵》的那次,这已经是您第二次获得茅盾文学奖了。可我们都知道您近两三年都没有新作品,我们也知道您还在忙着其他的产业,我想知道您是就此封笔了吗?”

    何平猜到了有人会问这样的问题,并没有感到意外,他不疾不徐的回答道:“承蒙评奖委员会的厚爱,能让我二度获得茅盾文学奖,夺得这个中国长篇小说界的桂冠。

    你刚才说的封笔这件事,肯定是不存在的。只是我这几年手头的事太多,精力无法集中在写作上,所以只能停两年。

    新作品的话,恐怕需要等一等了,以后肯定有机会和大家见面的。”

    回答完这个问题,又有人站起身,“何老师,您刚才跟我们分享,说八十年代的文学创作是寻根、是忏悔,还说这只是一个短暂的趋势。进入九十年代,国内的文学创作必然进入到‘个性化写作’的时代。我们都知道您几部最为知名的作品,例如《福贵》、《许三观》、《家慧》等也是这样的风格,您有考虑过未来自己的写作风格走向吗?如您所说,进入九十年代您的写作风格是不是也会逐渐边缘化呢?”

    何平闻言笑了起来,对提问者摆了摆手,“先走下,我们今天不是老师教学生,大家平等交流,你们这么一搞,我感觉我回答的不正式一点都不行。”

    底下的众人笑了起来。

    何平想了一下,然后说道:“时代是进行中的历史,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逃脱时代和历史的障目,这是必然的。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十年前运动刚结束时候的书店和现如今的书店,读者们的热情还是一如既往吗?”

    众人思虑一下,似乎排队抢购的场面已经越来越少了。

    有人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第183章 小柱儿都初中毕业了

    何平颔首,“没错。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那些年实际上是特殊的,人们经过十年的压抑,对于知识和书本的渴望压倒一切,但是十年过来了,你不能指望所有的读者们还和当初一样。他们有了电视、有了电影、有了其他各种各样的娱乐方式,读书变成了他们众多休闲、娱乐方式中的一种。

    创作也是同样的道理。运动结束,一批经受过创伤的文学创作者,在不断的反刍当年的过往。有反思、有忏悔、有愤怒、有懊恼,但这些都是一代人一时的情绪,不是所有人都会感同身受。

    新的一代人必然有着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思维方式,所以未来文学创作的方向必将会走向多元化,个人风格表达将会越来越突出。

    至于你说的我的创作风格会不会边缘化的问题……”

    说到这里何平笑了起来。

    “恐怕你读我的作品还是少了些,我写过科幻小说、也写过童话小说,甚至还策划过《东北爱情故事》这样的电视剧和《英雄志》这样的武侠小说,我说这话不是为了炫耀。

    我想说的是,对于一个作家来说,风格永远不应该是限制他的原因。笔握在自己的手里,我们心中想写什么,就可以写什么,现在就是这样的时代!”

    当何平说到最后一句话的时候,众人神色有些激动,自发的鼓起了掌,经久不息!

    在场的众人都是从以前走过来的,对于他们来说,何平这句话仿佛是一种宣告,也是对曾经苦难的一种宣泄。

    何平和夏令营成员们的这次交流是空前成功的,也为他在国内的文坛圈了不少粉。

    至少王安忆对于这个跟自己年纪相仿,但成就更高、才能更出众的同行非常钦佩。

    参加完作家夏令营的交流会,何平开着皇冠去了一趟镇中学,今天是小柱儿初三的毕业日子。

    “你说说你,不让你把这些东西带学校去,你偏要带,拿来拿去的多麻烦。”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爸,你好歹也是个作家,怎么连这点道理都不懂?”

    小柱儿怼了何平一句,让他觉得这孩子现在越发的不可爱了。

    事实上也着实可爱不起来了。

    这一年多这小子的个头猛窜,前几天刚量的,一米七五,看样子应该还能再长一长,窜到一米八。

    “你是众乐乐了,苦了你老爹我还要来帮你搬东西。”

    “那不正好可以锻炼锻炼身体嘛!”

    可能是进入青春期的缘故,何平现在说一句话,这小子有一百句等着。

    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小说、杂志、随身听,玩的、看的、听的应有尽有。

    这几年小柱儿的同班同学是非常幸福的。

    从小他就愿意跟别人分享自己的小人书看,长大了也是这样。

    这个年代的农村中学也没什么娱乐设施,只有土操场上的单双杆。小柱儿就把家里何平给他买的玩的、看的东西都拿到了学校,跟同学们分享。

    这也是何平最欣赏他的地方。

    很多人小的时候过的窘迫,导致长大了条件好以后就会变成饕餮和貔貅一般。

    但小柱儿没有这样,尽管小时候过的不如意,可是他在过上好日子之后仍然具有同理心,愿意和别人分享,不会因为外在条件对别人另眼相看。

    父子俩把东西装上车,小柱儿和老师、同学们道别,依依不舍。

    看得出来,这小子在学校里还是非常受欢迎的,就冲他拿学校去那么多东西,这也是应该的待遇。

    汽车开动,行驶在路上。

    何平问道:“怎么样?跟同学们对完成绩,有信心考上一高中吗?”

    “你这话问的,有点太瞧不起人了,我可是立志要上名校的人。”小柱儿嘚瑟道。

    他这话倒是没说错,原本他的成绩就在学校前十名以内。

    自从跟何平打赌上名校送汽车之后,他更是发愤图强,成绩一直稳定在学校第一、二名之间,考上县城一高中对他来说轻而易举。

    汽车开到韩屯的一路上,拖拉机、卡车、货车、公交车不时擦肩而过,县里给修的这条公路也算是物尽其用了,车水马龙的程度比之县城还要繁华。

    回到家,毛春华已经在厨房准备晚饭了,父子俩把东西都搬到屋里。

    “今天去学校怎么样?成绩对了吗?”毛春华边炒菜边问道。

    何平道:“你儿子说了,他可是要上名校的人,考个一高中还不是手拿把掐?”

    “他成绩那么稳定,考个一高中当然没问题了,我现在好奇他能考全县第几。”

    “那你得等成绩都出来才能知道了。”

    闲聊了一会儿,饭菜出锅端上桌。

    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

    “等下个月,咱们就搬回镇上去住吧。”何平提议道。

    他们自从因为作家村施工的噪音搬回韩屯已经快两年,现在作家村也建完了,也是该搬回去的时候了。

    毛春华在镇上上班,小柱儿开春也要到县城上学,搬到镇上,他们母子俩都能方便很多。

    年底佳农集团在县城南边的总部也要落成了,他这个总裁也会不定期去那里办公。

    “真快啊,一晃回来住快两年了。”毛春华感叹道。

    “可不是嘛!”何平想到一晃就是两年的时间,一时有种恍然如梦的感觉。

    小柱儿插话道:“是啊!我盼弟弟妹妹又盼了两年了!”

    这死孩子!

    哪壶不开提哪壶,何平瞪了他一眼。

    小柱儿识趣的闭嘴,知道自己又给父母添堵了。

    说来也怪,何平和毛春华两人去医院检查了好几次,回回检查结果都非常正常,可就是怀不上。

    何平心中怀疑很有可能是穿越带来的恶果,自己重来一世,爽是爽了,后代没了。

    搞了半天,自己收养小柱儿,敢情是游戏开篇系统赠送的绑定灵宠,还就一个宠物栏,再多没地方放了。

    毛春华一提到这事心情就不好,吃完了饭恹恹的回屋躺着去了。

    “你现在是越来越没有眼力见了!”

    小柱儿自知理亏,不敢回嘴了。

    何平赶紧回屋哄媳妇,说来要真是穿越引起的后患,这事他的责任大。

    还好毛春华心态还算健康,虽然偶尔会为孩子的事犯愁,可何平哄一哄很快就好了。

第184章 韩兆社的生意经

    吃完晚饭,把媳妇哄好,何平总算是有点时间到书房待一会儿。

    人到中年就是这样,属于自己的时间少的可怜,这还是因为他们家没有小孩子,要不然时间更少。

    刚提起笔写了没几个字,外面传来动静。

    原来是韩兆社来了。

    “你今天怎么有空过来了?”何平问道。

    “吃完饭过来串串门,顺便找你说点事。”

    “啥事啊?”

    “何平哥,我想搞个摩托车厂!”

    “摩托车厂?怎么想起搞这玩意了?”何平有些意外。

    “赶时髦嘛,我看这两年买摩托车的人越来越多。”韩兆社有些不好意思,他这种属于典型的投机心理,何平经常说他。

    这几年他一直在开照相馆,兼做收购废弃显影液提炼银子的生意,收入非常可观,每年都能达到六位数。

    韩兆社现在岁数渐大,何平也不再像以前一样动不动就训他几句,只是问道:“做摩托车厂,跟你现在做的事跨度有点大吧?为什么不继续深耕一下照相馆?现在婚纱摄影越来越火,废弃显影液的生意你也做的不错。”

    韩兆社挠了挠头,“我就是觉得照相馆和显影液这东西吧,规模太小了。你以前不是说过吗?每个行业都有天花板,我这两年干照相馆感受太明显了,韩屯的农牧产业的天花板高的可怕,可我这个照相馆即便开出二三十家也不过一年几百万的生意,差的太远了。”

    “所以你就相中了摩托车这个产业?”何平|反问。

    “对。现在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看看咱们韩屯就知道,哪家没有一两台摩托车?就算是现在很多地方赶不上咱们韩屯,可再过几年条件总会一点点起来的。我觉得摩托车产业未来会像以前的自行车产业一样,成为中国每个认必备的交通工具,我觉得这个产业非常有潜力。”

    何平点点头,看来韩兆社还真不是心悦来潮,而是经过了一番思考才决定的。

    “那么技术呢?你有没有考虑过,制造摩托车不是做手工作业,它虽然比不上汽车的工业设计和制造工艺难度那么高,但你这种毫无技术底蕴,资金也不充裕的来说,难度堪比登天。”

    韩兆社笑着道:“何平哥你太高看我了,我哪能一上来就造摩托车啊!我是打算先弄个攒摩托车的工厂,然后再慢慢发展,徐徐图之。”

    “看来你都想好了,想法不错,可以试试。”

    韩兆社高兴道:“你要支持,我心里就有底了。”

    “具体怎么操作有想法吗?”何平问道。

    “我打算把工厂安到奉城那边的农村,先弄个小作坊攒机器,等路子铺开了我打算跟我二哥借点钱,承包一家国营工厂,给我的小厂子输血,慢慢做大。”

    几年的经商路,让韩兆社的思维比以前成熟了很多,大体思路听起来非常靠谱,就看到时候操作起来如何了。

    何平拍拍他的肩膀,“不错,这几年生意没有白做,思路是对的。”

    几天之后,《东爱》第五部正式开机了。

    前年《东爱》第三、第四部连拍,张暖欣这一休息就是一年多的时间,现在第五部终于开拍了。

    不过刚开拍就闹出了乱子。

    其实今年在召集成员时,就有些不顺利,要不然也不会拖到七月份才开机。

    这次剧组闹乱子,主要是因为几个主演想涨片酬。

    大家的理由也很充分,这几年采购《东爱》的电视台越来越多,采购价格也一直在涨,作为投资方的韩屯和辽省电视台赚的盆满钵满,但他们几个主演的片酬却始终没有大变动。

    不是说没涨,而是涨幅比较小。

    赵本三这个《东爱》的绝对主演,上次演完《东爱》第四部总共获得了5000元的片酬,算上剧组的补贴还不到六千块钱。

    六千块钱,他现在随便去外面拍个广告都不止这个价钱。

    从去年开始,各地开始流行走穴演出,他现在去外面走个穴,两天就能赚一万块。

    可他拍一部《东爱》却只能顶他走穴一天赚的钱,他心里当然不平衡。

    不光是他自己,《东爱》六个男女主演,现在靠着电视剧已经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演员,用后世的话来说,国民度超高。

    老百姓爱看他们几个,就算是看他们几个在电视里聊天打屁,老百姓也高兴。

    这就叫国民度!

    这也是赵本三敢跟剧组叫板的原因所在。

    其他几个演员也愿意听他的,有他这么个出头的人,失败了也无所谓,成功了大家还能多赚钱。

    “赵本三,你个王八蛋!忘了当初是谁低三下四的求着我,让我带你来剧组的了是不是?拍了两天戏就不知道东西南北,你以为剧组离了你就不转了吗?

    你们别忘了,是谁培养的你们。没有《东爱》,没有剧组的老师们,你们连个屁都算不上。

    好嘛!才红几天啊,就开始忘本了,我骂你们忘恩负义都算是夸奖你们了,一群白眼狼!”

    气急败坏的林亚楠堵在剧组门口破口大骂。

    也无怪乎她这么激动,她今年是第一年成为《东爱》的出品人。何总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她,没想到第一年就出了幺蛾子,这能不让她火冒三丈吗?

    剧组的人纷纷出来劝她:“林总消消火,为他们生气不值当的!”

    剧组的幕后人员都是站在投资方这一面的,愿意很简单,跟几位主演都一样,这两年他们的工资和补助都随着《东爱》的热播有了一定的涨幅。

    现在几位主演突然之间要涨薪,凭什么?

    八十年代可不是后世各种漫天天价片酬的时代,演一部戏主演拿个几百块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台前幕后的收入相差也不大。

    赵本三他们一部戏几千块钱的片酬,在这个年代已经算是高的了。

    而且他们成名了,去拍广告、走穴一场下来就顶很多工作人员好几年的工资。

    可他们还是不知足,还闹着要涨片酬,这是剧组幕后工作人员们对他们意见最大的地方。

    凭什么大家都是在剧组工作,你们说涨工钱就涨工钱?

第185章 婊子无情,戏子无义

    八十年代,电影明星、电视明星还只是一个称呼,带不来太多实质的利益,跟普通人的收入不会有“一爽”那么大。

    在剧组里也没有敢改剧本的演员、没有敢呼来喝去的演员。

    所以幕后工作人员也从来不会把主演抬到多么了不起的位置上,大家都是艺术工作者。

    《东爱》剧组的幕后工作人员们劝不住林亚楠,她原来脾气就大,这两年负责影视城,已经把自己锻炼成了铁娘子,跟下属拍桌子瞪眼骂人是常事。

    所以对剧组这几个闹事的演员,她丝毫没有客气的意思。

    “别以为你们当缩头乌龟就没事。范伟,你来说说。我和何总对你们怎么样?还有黄晓娟,都别当哑巴!

    你们原来哪个有观众认识?没有何总捧你们,你们算个啥?今天你们觉得自己成角儿成腕儿了,来跟我这拿大。

    我告诉你们,门儿都没有!

    你们摸着良心自己说,剧组给你们的片酬低吗?别人拍一部戏才几百块钱,咱们剧组第一部戏就给你们两千块钱。

    你们别忘了,这是四年前你们还没有成名的时候。

    现在你们的片酬涨到五千块钱一部你们还不满意?

    你们知道剧组的弟兄们工资加上补助才涨了多少吗?

    现在电视剧卖的好了,你们觉得你们功劳大,心理不平衡。

    你们怎么没想过何总当年赔钱拍戏的时候?我怎么没见你们不要片酬啊?

    一群寡廉鲜耻的东西!

    怪不得人家说婊|子无情、戏子无义,真是说的一点毛病都没有,看看你们现在的德行,还配叫演员吗?

    你们都脏了这两个字!

    he~tui!”

    林亚楠堵着门口骂街,剧组劝架的人都插不上话,同时也对林亚楠的战斗力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这娘们儿可真不好惹啊!

    林亚楠不管三七二十一骂的爽了,最后还放下狠话。

    “我告诉你们,别以为你们现在有名了,就敢在这跟我拿乔儿。我在这里放一句话,今天你们谁要是敢给我撂挑子,我就敢让你们从今以后一部戏都接不到。

    这话我撂在这里,不信你们可以试试,看看我有没有这个能力!”

    林亚楠堵着门骂了半个多小时,六个主演全程装死狗,没有一点动静。

    她也没再去等他们的反应,直接对剧组工作人员说道:“今天休息半天,明天正常开机。”

    张暖欣有些犹豫:“亚楠,他们几个……”

    林亚楠决绝的说道:“明天正常开机,谁要是敢不来,我就让他从北方电视圈除名,从今以后一部戏都接不到,说到做到!”

    最后四个字林亚楠是咬着牙说出来的,霸气十足!

    张暖欣今天是第一次看到林亚楠这个小姑娘如此霸道的一面,也终于明白了何平为什么会看重她。

    “好,那就休息半天,明天正常开机。”

    有了林亚楠的表态,张暖欣只好让剧组工作人员先休息半天,等明天再开工。

    林亚楠骂完人,念头通达,转身就走。

    此刻正在赵本三房间里的几位演员却都有些惊慌失措。

    “本三哥,这可怎么办?林总这是真生气了。”

    “是啊,他们会不会真的不让我们接戏啊?”

    赵本三现在也有些头大,他没有想到林亚楠和剧组的反应会这么大,本以为可以利用现在《东爱》系列离不开他们的优势跟剧组讲讲条件,可看现在的情况,似乎是把自己给装进去了。

    “你们都别慌,她只是说说而已,《东爱》要拍下去离不开我们几个。”

    赵本三的话并没有起到安慰作用。

    “可人家不同意涨片酬啊!我们现在是骑虎难下,怎么办啊?要这么出去了,多没面子!”

    赵本三是真没想到这几个人这么不中用,被林亚楠几句话就吓得自乱阵脚。

    还‘没面子’?

    面子值几个钱?

    这次如果他们妥协了,以后还怎么要求涨片酬?

    《东爱》眼看着越来越火,据说靠着电视剧购销联盟,现在一部都能卖到二百多万。

    现在物价上涨的厉害,电视剧采购价格也一样,以后肯定会越来越高。

    这部剧的戏眼全在他们六个身上,赵本三很肯定如果换了他们六个人,《东爱》这部戏基本没有老百姓会看了。

    既然这样,他凭什么不能要求涨片酬?

    而且,涨片酬只是他心里谋划的第一步,只要这一次剧组让步了,那么以后他们就可以要求的更多。

    我们对于这部电视剧的贡献这么大,凭什么只能拿那么一点片酬?

    电视剧的利润至少应该分润给我们一些才对。

    他心里想的很好,可没想到队友们如此不给力,被人几句话就弄得乱了阵脚。他也没有想到,林亚楠的态度会如此强势,连商量的机会都不给,直接堵着门就骂。

    这无疑是把他们架到了火上来烤。

    如果他们明天不按时开工吧,被剧组除名,从今以后《东爱》没得拍了,还有可能引起林亚楠的报复,没有戏拍。

    他心中虽然不太确定林亚楠有没有这样的能量,但他知道《东爱》的成功离不开全国电视剧购销联盟的帮助,如果林亚楠说动电视剧购销联盟的话,还真有这个可能。

    可如果他们明天按时开工的话,涨片酬的事肯定泡汤,以后想攫取更多利润的机会也约等于零了。更关键的是,闹了这么一通,等于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不光老板得罪了,连整个剧组都得罪了。自己这个始作俑者以后在剧组不知道得多难受?

    想到这里,赵本三不由得叹了一口气。

    其他几人听见这声叹息,心完全沉了下去。

    “本三大哥,你先好好想想吧,我们回去了。”

    几人从赵本三的房间出来,默契的对视了一眼。

    不约而同走到张暖欣的门前,敲响了她的房门。

    没用半个小时时间,林亚楠便得知了“主角团队”正式投降的消息。

    现在只有一个赵本三还蒙在鼓里,正在那冥思苦笑有没有什么破局之法。

    等到傍晚下楼吃饭的时候,他才从剧组工作人员口中得知,其他几人从他房间出来后就直奔导演房间去投诚了。

    只剩自己一人在傻乎乎的坚持!

    赵本三得知这个消息目瞪口呆。

    wm!

第186章 中年男人的新爱好

    林亚楠是被何平一个电话叫到他家里的,她进去的时候,何平正在鼓捣茶几上的瓶瓶罐罐。

    “来了?坐!”何平让林亚楠坐在他对面,“我给你泡点茶喝。”

    没错,中年男士何平同志继折腾完兰花之后又折腾起了茶叶。

    只不过这年头国内的茶叶行业还没有后世那么发达,好不容易才托人弄到了一些胡建的茶叶。

    他又给自己置办了一套茶具,都是找木匠纯手工打造的,这个时候也没有茶台、茶具什么的,全靠他的自力更生和奇思妙想。

    只见他拎着刚烧开的水壶把热水浇到几个杯子上,任由水流到杯子下的圆形平盘里,然后用夹子把热水洗过的茶杯夹到林亚楠的面前。

    再用夹子夹了一撮茶叶,放进更大一点的茶杯中,注入热水。

    升腾的热气伴随着茶叶的阵阵清香,提神醒脑。

    林亚楠看着何平的行为心中惴惴不安,老板突然给自己泡茶,难道是对自己最近工作不满意?《东爱》主演闹罢|工的事我不是解决的挺圆满吗?

    等了几秒,何平拿起大茶杯,往林亚楠面前的茶杯中倒了一杯茶。

    “来,尝尝我泡的茶。这可是胡建来的岩茶,尝尝味道。”何平带着两分炫耀的语气说道。

    老板亲自给泡茶,林亚楠心里再忐忑,再不爱喝茶,也得尝尝啊!

    “怎么样?”何平殷切的眼神望向她,似乎要不给个好评容易伤了老板的心。

    “好喝!”

    何平脸上露出笑容,满意的点点头,也不知是对茶叶的味道满意,还是对林亚楠的表现满意。

    听完了林亚楠对茶的评价,何平终于想起了正事。

    “这次找你过来啊……”

    林亚楠一听老板要讲正事,立刻危襟正坐。

    “嗳,放松点,别那么紧张。”何平说了一句。

    然后说道:“这次找你来主要是想说一下前两天几个主演闹着要涨片酬的事……”

    林亚楠的眼神向下,有些紧张。

    “不是要批评你,这件事做的不错。第一时间就把事情压了下来,虽然手段激烈了点,但结果是好的。”

    得到何平的肯定,林亚楠的心里才松了一口气。

    “不过……”

    何平两个字出口,林亚楠的心再次吊了起来,又怎么了?

    何平继续说道:“《东爱》的戏眼毕竟还是他们六个,这一次你虽然用激烈的手段把事情压下来了,可难保他们不会因此心生不满,以后一旦有了机会再闹出点幺蛾子出来就不好了。”

    当老板的事就是多,又要做事,还要做的漂亮,哪那么多两全其美的事。

    林亚楠心里吐槽归吐槽,嘴上可不敢这么说。

    “何总您说的是,我处理这件事的手段有些简单粗暴。今年是您第一次将《东爱》的出品人职位交给我,我有点急功近利了!”

    林亚楠立刻开始检讨自己,却被何平打断了。

    “今天叫你来不是为了批评你的,这件事你做的还是很不错的。我只是想告诉你,做事的方法有很多种,不一定要直来直往的才有效,要学会变通。”

    林亚楠在心里撇嘴,你是老板你说什么都对,还方法有很多种,那怎么没见你出面解决啊?反正我问题都解决完了,马后炮谁不会放啊?

    说完话,何平喝了两口茶,然后对林亚楠说道:“这样,等会你把赵本三给我叫来,这次不是他挑的头吗?”

    林亚楠犹豫道:“何总,赵本三前天已经去我那里认错,我也答应他不再追究这件事了。”

    “放心吧,我不是要秋后算账。”

    “好的。”

    林亚楠带着满肚子的疑惑走了,这件事她已经解决好了,她不知道何总还找赵本三干什么。

    不过老板发话,她还是得照办。

    “赵本三,出来一趟。”

    剧组收完工,林亚楠把赵本三叫出来。

    “亚楠姐,找我啥事啊?”赵本三非常狗腿的跑过来。

    那天得知了其他五人背着他去找张暖欣认错之后,赵本三第一时间找到了林亚楠,拿出自己唱白活的劲头儿,哭天抹泪的向林亚楠承认错误,说自己是一时鬼迷心窍,听了别人的蛊惑。

    林亚楠懒得跟他废话,只要他们肯安心拍戏就行,损了他几句便让他离开了。

    今天林亚楠主动找上门,这可是难得的修补关系的好机会,赵本三怎么可能放过。

    “何总找你!”

    可惜,林亚楠的一句话就让赵本三满肚子的马屁都憋了回去,脸色僵硬。

    “何总找我?”

    “费什么话,赶紧去。”林亚楠不耐烦道。

    “亚楠姐,何总没说什么事?”赵本三不死心的问道。

    “我又不是老板,我怎么知道?”

    赵本三讨了个没趣,想来想去,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一咬牙,去吧!

    进了门,何平还是林亚楠进门时的那个样子。

    他笑道:“本三来了?坐。”

    赵本三局促的依言坐下,老板的笑容跟他更紧张了。

    “我给你泡点茶喝。”

    说完,何平又重复了一番之前的动作。

    “尝尝,这可是胡建来的茶叶。”

    赵本三紧张的喝了一口,硬挤出一个难看的笑容,“好喝!”

    何平脸上露出笑容,满意的点点头,也不知是对茶叶的味道满意,还是对赵本三的表现满意。

    赵本三看着何平的笑容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当老板的,为什么笑起来都这么恐怖?

    气势是一种很虚幻的东西,很多时候气势的营造不在本人身上,而是在那个观者的眼里。

    就像赵本三现在看何平,他心里有鬼,看人的眼神都不正。

    “这次找你来啊,主要是听说了你们想涨片酬的事……”

    赵本三的腰微微躬了下去,做出洗耳恭听的姿态。

    “亚楠她也是着急了些,生怕耽误的剧组的拍摄进度。毕竟几十家电视台都签好了协议,万一拍摄延后了我们不好交代。”

    “是是,何总您说的是。都是我们不懂事,给您和林总添麻烦了。”

    何平摆摆手,说道:“正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你们想多挣点钱是很正常的事。不过我记得我们在第一部开拍之前就曾经签过合同,做人嘛,还是要讲诚信的,你说对不对?”

第187章 何总的手段

    赵本三的腰弯的更厉害了,“何总您说的是,是我鬼迷了心窍。”

    “好了,你别搞出一副负荆请罪的样子,今天找你来不是为了批评你的。”何平又给他续了一杯茶。

    然后说道:“我也理解你们想多挣钱的想法。这样,我给你们出个主意。你们可以自己找人攒个剧本交给亚楠,如果她觉得合适的话,影视城或者韩屯都可以投资。当然了,你们自己有钱也是可以投资的。电视剧的销售由影视城来负责,你们就等着分钱就可以。我这个提议你觉得怎么样?”

    赵本三原本以为今天过来少不了一顿臭骂,没想到何总只是敲打了他两句,紧接着便提出了这样一个令他怦然心动的提议。

    他欣喜若狂的问道:“何总,您说的是真的?”

    何平一笑,“我还能忽悠你吗?”

    “当然不会。”

    “觉得我这个提议怎么样?”何平问道。

    赵本三用力的点了点头,“好!”

    “既然你也觉得好,那就照这个方向努力怎么样?”

    “嗯!”赵本三有些激动的再次点头。

    何平语重心长的对他说道:“我知道你是个人才。聪明,而且还有自己的想法。不过做事要看长远一些,不要光看到眼前的蝇头小利。很多时候,把眼光稍微放的长远一些,你会得到更多。”

    赵本三低眉顺眼,非常恭敬的说道:“多谢何总您的教诲,给我上了一课。您放心,我本三不是不识抬举的人,您看我以后表现。”

    何平微微颔首,“好了,茶都凉了,赶紧喝吧!”

    赵本三喝完了茶,识趣了选择了告辞。

    出得门来,不由得兴奋的跳了一个高。

    怪不得何总能当大老板呢,看看人家这心胸,这格局。

    相形之下,自己前几天那点小心思,太小儿科了。

    林亚楠叫完赵本三之后并没有急着离开酒店,她有些好奇何总找他会有什么事,于是就等在了酒店的大堂。

    没过多长时间,便看到了一步三晃,高兴的摇头晃脑的赵本三,那张鞋拔子脸都快咧成饭铲子了。

    林亚楠心中讶异,去的时候还一脸忐忑、悲壮,怎么回来高兴成这个样子?

    何总究竟跟他说什么了?

    心中的好奇趋势她叫住了赵本三。

    再见到林亚楠,赵本三没了之前的谨小慎微。

    “亚楠姐!”他叫了一声。

    “何总找你说什么了?”

    赵本三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如实相告,反正自己要是真的攒剧本,这消息也瞒不住。

    于是他便将何平的话一五一十的学给了林亚楠。

    “行了,知道了,去吧!”

    知道了何平找赵本三的原因,林亚楠轻飘飘的打发走了他。

    林亚楠站在原地回味着赵本三的话,她终于明白老板说的变通是什么意思了。

    高啊!还是老板高啊!

    自己想的还是太简单了,老板一出手,便知有没有。

    老板轻飘飘一句话,不仅瓦解了赵本三心中的怨愤和未来撂挑子的可能,还把他死死的绑在了影视城的战车上,想下都下不来。

    最关键的是,赵本三还美的够呛。

    这是真正的一石二鸟之计啊!

    林亚楠开始反思自己刚才对老板的腹诽,自己格局还是小了,完全没有老板那种高屋建瓴的觉悟和高瞻远瞩的目光。

    麦家已经有些灰心的看着了被退的稿子,这是他以多年写的日记为素材写成第一篇小说《私人笔记本》,他已经记不清这是投的第几家杂志,都没有逃过被退稿的命运。

    半年的修改和等待,让他对自己在写作上的天分产生了怀疑。

    我是不是真的不适合写作这条道路?

    在一瞬间,他的内心涌起一股狂躁,想要把这份令他蒙羞的稿子付之一炬。

    可当他捏起稿子,找到火柴时,脑海中幻想着这些注满了他心血的纸张燃为灰烬的场面。

    他停住了。

    他突然对自己感到愤怒,你已经无能到要拿稿子发泄的程度了吗?被退稿难道不应该是你的问题吗?

    想到这里,他深吸了一口气,颓然的把稿子放下。

    他81年参加高考,侥幸被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无线电系录取。这是一所培养军事情报人员的院校,毕业后他便被分配到了部队担任技术侦查员。

    这几年来除了工作,他把所有的心力都倾注在了写作上,可是付出总不见得是有回报的。

    他躺在床上,脑海里全是关于小说的情节和编辑写的退稿原因。

    这时同宿舍的室友回来了,像捡到了宝一样对他说道:“麦家,给你看一样好东西。”

    麦家兴致缺缺的道:“什么好东西?”

    室友从军绿色的挎包中掏出一本杂志来,“噔噔蹬蹬!看这个!”

    “《菜园》?这什么烂名字,是杂志吗?”

    室友调侃道:“这你就没见识了吧?我告诉你,这可是非公开发行的杂志,不好搞的。”

    麦家问道:“那你又是从哪里搞来的?”

    “我不是跟你说过,我哥在《钟山》当编辑嘛。这本是东北的一个作家村发行的内部杂志,专门给他们杂志邮寄过去的,上面都是一些非公开的文章。”

    室友的话引起了麦家的兴趣,“什么叫作家村?都是杂志,这个《菜园》给《钟山》邮杂志干什么?他们的文章还非公开?”

    麦家的追问让室友的有些得意,是那种手握重要讯息的得意。

    “我看你最近也是投稿投迷糊了,没怎么看杂志,何平你知道吧?”

    “知道啊,他怎么了?又发新小说了?”

    “发什么新小说,他在东北那边开了一个作家村,就是专门给作家们住的地方,听说那里环境特别棒,他们还联合很多杂志搞夏令营之类的活动,说是为了培养更多的青年作家。

    这本《菜园》就是他们作家村发行的杂志,说来这本杂志还挺有意思。我哥说《菜园》的杂志宗旨和一般杂志不一样,他们是为了发掘青年作家,所以里面的文章要求并不算高,只要有文笔过得去、文章有亮点就可以过稿,还给稿费。

    但《菜园》也不公开发行,他们就给全国各地的杂志社邮寄,有哪家杂志相中了上面的文章,就可以联系他们刊发,作家们依然能够得到杂志的稿费。”

第188章 佳农的形势

    麦家听明白了,“他们就相当于是中间人?”

    “没错,就是中间人。”

    “可他们这么做图什么?”

    “人家不是说了嘛,培养青年作家。”

    麦家撇撇嘴,他才不会相信会有人这么好心,发行杂志不要钱?还是稿费不是钱?

    室友跟他说完,突然看见散乱在床上的一堆稿子,“又被退稿了?”

    他有些灰心的点点头,“是啊!”

    室友灵机一动,“要不你把小说投到《菜园》试试吧!”

    麦家承认,听到这句话之后,有那么一瞬间,他心动了!

    可是,这么多次的退稿经历,把他的心动压了回去,这次不会又被退稿了吧?

    室友像是看出了他的顾虑,安慰道:“《菜园》跟其他的杂志不一样,他们要的是发掘有潜力的作家,你真应该试试,又没什么损失。”

    室友的话有道理,不就是一张邮票的事嘛!男子汉,这点事有什么好怕的,大不了从头再来。

    心中鼓起勇气,麦家决定再试一次。

    八月,养鸡场和养猪场的新场址陆续建设完成,两家养殖场开始计划搬迁事宜。

    时间初步定在了九月中旬,那时候天气凉了下来,利于搬迁。

    何平带着老婆孩子又搬回了红旗镇上,毛春华再也不用骑车子上班了,每天走路不到五分钟就到邮局,非常近便。

    剧创小组的朋友们特意来给他们家办了一个温锅宴,刘爱霞还是挺着个大肚子来的,她和李峰去年就结婚了,过完年怀的孕。

    剧创小组通过几年的剧本实践,已经跟当年的纯文学爱好者不可同日而语了,其中好几位都已经独立在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作品。

    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他们还说起赵本三找他们写剧本,问何平知不知道这件事。

    “这事是我指点他做的。《东爱》这几个主演现在在国内,尤其是北方,老百姓对他们的认可度还是非常高的。前一段时间他们闹着要涨片酬,被林亚楠给压下去了。但这种事堵不如疏,干脆给他们开一条明路,让他们在我把控的范围内做事。这样做,我也不吃亏,他们还是给我打工,只是如果做的好了,赚的肯定比以前多。”

    众人对于何平的生意经竖起大拇指佩服,仿佛什么样的难题到了何平这,他都能轻易化解。

    “你们要是想做就试一试,不光是给他帮忙,即便是你们自己要做也可以。年末我打算让影视城和韩屯共同成立一家影视公司,未来肯定是要上马很多项目,你们参与进来也算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何平的话让众人更兴奋了,何平的意思很明白,今后他们不光是局限在编剧的地位上,还可以朝着制片人、甚至是出品人的方向发展,路走宽了!

    回到镇上,何平开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佳农集团上面。

    总部是三栋四层建筑组成的建筑群,高度不高,规模并不大,加在一起八千多平。

    但对于一个人数不多的佳农集团来说已经足够了,现在总部的建设已经进入了装修阶段。

    在总部都不具备入驻条件之前,集团的工作人员都是借用的农业研究院的临时办公场所。

    这两家单位离的非常近,直线距离还不到五百米。

    两层的办公楼,容纳了集团几十位办公人员,何平的办公室在二楼。

    上楼进了办公室,秘书端着茶走进来,把手里的文件放到桌子上,“何总,您的茶。这是集团的办公用品和设备的采购清单以及备选厂家和品牌,请您过目。”

    秘书是集团成立之后配的,叫林听涛,是东北大学毕业的,在政|府待了两年觉得没意思,去年招聘招进来的。

    何平翻开了文件,随口说道:“这种事以后交给行政管理部处理就可以了。”

    “好的。”

    今年是佳农集团成立的第一年,很多事务的规矩还没有定下来。何平是佳农集团董事长、总裁,同时也是集团公司的总经理,所以很多文件秘书都是先拿到他这里给他过目,等他吩咐后再把工作安排下去。

    “电脑二十台有些少,要保证人手一台。品牌还是选ibm的吧,跟联想那边联系一下,汉卡和打印机也从他们那里采购。”

    “好的。”

    定好电脑的品牌,何平便把文件甩给秘书,不再关心。

    何平一句话,只在电脑这一项上,集团采购就要多花费上百万元。

    其实这个年代的电脑,在办公方面跟后世的差距还是很大的,而且又没有互联网,所以对办公的帮助并没有那么大,但他还是要花这笔钱。

    不是他有钱烧的,有时候为了装面子,这个钱也必须得花。

    他这个集团领导可以艰苦朴素,但集团的办公条件绝不能差,这都是为了将来的上市做准备。

    欲将取之,必先予之。

    想圈钱总要先花点钱嘛!

    集团成立到现在已经近半年时间,改革的变化还是很明显的,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陆续走入正轨。

    下面的子公司也理顺了头绪,现在卯足了劲发展,在国内的农牧和食品产业还没有敌手之前,尽可能的跑马圈地。

    自从集团成立之后,对政策和资讯的搜集工作也慢慢的正规,统一由战略发展部负责。何平甚至专门抽调了两个有过政|府工作经验的高材生,专门负责此事。身为一家志在走向全国、甚至是世界的企业集团,他们必须要对市场变化和政策变化予以高度关注,任何政策上和市场上的变化都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

    在集团待了一个多小时,吃完了午饭,何平来到了农业研究院,查看一下各个研究项目的进展。

    当他看到火腿肠的时候来了兴趣。

    “现在口感调试的怎么样?我能尝尝吗?”

    负责食品科学的温从军给他拿了一份:“您尝尝!”

    何平尝了一口,已经跟后世他吃过的火腿肠口感非常接近了。

    “生产线什么时候能到?”他问了一句。

    “魏总已经跟泥轰那边的厂家签好了合同,预计得十月份才能运到。”

    “好。”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092/ 第一时间欣赏重生乡村文艺生活最新章节! 作者:坐望敬亭所写的《重生乡村文艺生活》为转载作品,重生乡村文艺生活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重生乡村文艺生活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重生乡村文艺生活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重生乡村文艺生活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重生乡村文艺生活介绍:
落个水都能穿越,何平一脸懵逼看着两间小土房和捡来的大儿子。1979年?就是那个开启大时代的1979年吗?幸好随身带了个手机,没事写写书、养养娃、带领村民养养鸡,小日子过得也挺好的。有人要改编我的书?这个我熟啊,我来给你改。老板你就说吧,是想拍成电影还是电视剧,要不评书也行。嗳!别走啊老板。这是一个中年油腻男在波涛汹涌的大时代潮头浪遏飞舟的故事。重生乡村文艺生活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重生乡村文艺生活,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重生乡村文艺生活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