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重生乡村文艺生活TXT下载重生乡村文艺生活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重生乡村文艺生活全文阅读

作者:坐望敬亭     重生乡村文艺生活txt下载     重生乡村文艺生活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234章 三年缔造上百个百万富翁

    时间迈向元旦,从元旦开始,全国上下就弥漫着一股紧张、阴郁的空气。

    89年1月1日,一向以严谨、慎言著称的《人民日报》在《元旦献词》里非同寻常地写道:“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问题。最突出的就是经济生活中明显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幅度过大,党政机关和社会上的某些消极腐|败现象也使人触目惊心。”

    88年这一年,尽管中央政|府开始采取强硬的宏观紧缩政策,过热的经济开始降温,然而因通货膨胀和闯关失利而造成的社会心态失衡并没有很快地消退。

    经济局势的动荡,再加上沙俄和东欧地区的政局持续“恶化”,使国内对于意识形态的争论变得异常敏感。

    很多人开始担心私营企业的发展最终将造成社会主义中国的“变色”,那些针对改革政策的质疑开始抬头,这是自改开以来十分罕见的现象。

    何平这个后世的灵魂自然知道这两年将会是国内政治形势和经济形势最为动荡的两年,他能做的就是悄无声息的闷头发展,别当这个出头鸟。

    他甚至都想把自己给中央提出的那个关于佳农集团赴美上市的建议给收回来,可惜木已成舟。

    佳农集团这一年来引进了三位有过外企及华尔街工作经验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为的就是给今后一两年内的上市铺路。

    新的财年,佳农集团的财报是1月3号出来的,这也意味着今年韩屯的分红大会时间提前了,以后恐怕也都会是这个时间。

    1988年,佳农集团的总营收为13.94亿元,净利润4.97亿元。

    其中农牧子公司营收6.4亿元,净利润为2.2亿元。食品子公司今年异军突起实现营收4.8亿元,净利润为1.4亿元。化工与资源子公司营收2.1亿元,净利润为7300万元。金融子公司依靠国库券交易实现利润6400万元。

    另外还有一个吞金兽,农业研究院是只进不出。

    跟去年整年的营收相比,今年佳农集团的营收实现了跨越式增长,翻了一倍还多,主要原因是之前的大规模投资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目前佳农集团农牧子公司在国内共建有禽类产业链养殖基地16座,育种场3座,禽类存栏量1000万只。猪产业链养殖基地9座,育种场2座,生猪存栏量36万头。奶牛产业链养殖户18000余户,奶牛62000头。

    农牧子公司旗下的华莱士快餐品牌在今年也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在全国开设华莱士品牌快餐店33家,实现营收4300万元。

    除此之外农业研究院两年的研究也有了很大的进展,下半年农牧公司成立了下属种子公司开始销售研究院研发的各类经济作物种子,3个月实现营收600万元。

    食品子公司方面现在已经建立两座肉制品厂以及两座罐头厂,佳农火腿肠和真意罐头的产品名声已经随着广告播遍大江南北,成为了国内近两年崛起的著名食品品牌,两家工厂产能的大幅提升也让食品子公司在今年的业绩实现了突飞猛进。

    另外由食品子公司牵头、农牧子公司参与在国内三地兴建了冷库。

    由于国内暂时在冷链物流技术方面的落后,食品子公司和农牧子公司不得不花费大价钱从国外进口冷库设备、冷藏车以及冷藏集装箱。

    为了扭转这一劣势,佳农集团以2000万元的资金与青岛海尔公司达成合作,开发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冷链物流设备。

    化工与资源子公司方面,今年又新建了一座饲料厂,饲料厂数量达到了6座,产能突破百万吨。第二座化肥厂也在建设当中,产能达到30万吨。

    金融投资子公司今年除了国库券倒卖,还参与投资了粤江商业地产,这次投资主要是为了刷业绩,毕竟赴美上市的已经在计划当中,金融投资子公司本来就没什么业务,自然要给他刷点。

    何平计划明年让金融投资子公司跟着环球去蹭点业绩。

    从整体上说,88年这一年佳农集团的发展形势一片大好。

    但是何平也没忘了他们位于南方的那个潜在对手,柳家四兄弟。

    柳家四兄弟的能力着实是出众的,在四兄弟的努力下他们的鹌鹑养殖场、饲料厂、育种场业绩蒸蒸日上,已经开始走出川省,向全国布局。

    按照一直关注他们的洪旗的估计,柳家四兄弟的产业规模现在已经逼近亿元。

    从产业规模的角度,柳家四兄弟根本无法和佳农集团相比。

    但是这世间事,多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现在佳农集团看着柳家四兄弟如同小弟弟,可佳农集团如果真的犯点错误,他们面对柳家四兄弟的这点优势,两三年的功夫就足以抹平。

    产品种类如此近似,对手的眼光、格局、能力一样不缺,由不得佳农集团不重视他们。

    佳农集团盘点完一年的业绩,也到了年底分红的时候。

    现如今,不光是平县、营城的老百姓关注韩屯的分红,整个辽省甚至是国内的其他省份也都盯着他们。

    谁让他们的名气大呢!

    韩屯现在已经取代了后世华西村在国内改开时期农村改革的典型作用,成为国内独一份儿的农村改革典型。

    今年的韩屯也没有辜负全国人民的期待,元旦过后没几天结束了一年一度的分红大会,韩屯的分红数字被曝光。

    何平和韩兆军作为佳农集团的股东分别分得了6090万元和1740万元。

    除了这两个分红大户,韩屯老百姓户均分红62万元。

    用在作家村猫着过年的那帮作家们的话说,老子一年年的爬格子码字,辛辛苦苦下来连个农民一年收入的零头都赚不到。

    不怪这帮作家们眼红,所有听到这个消息的人,哪有不眼红的?

    地区和省里得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是,赶紧捂住。

    前几年一户分了十来万就已经闹的全国沸沸扬扬,今年的分红数要是传到外面,还不得闹翻天啊!

    外面的舆论正沸腾着呢,还是别火上浇油了。

    可即便省里再想捂着这件事,可架不住有心人想探听啊!

    韩屯这些年早已经成为国内的知名典型了,哪里是盖得住的。

    88年春节前,《韩屯年度分红超六十万,三年缔造上百个百万富翁》的新闻成为了全国上下热议的焦点新闻。

第235章 分红风波

    如果按公历算的话,现在已经进入1989年。

    在开年这段时间里,不光是国际上的政治、经济局势有所动荡,国内更是受物价飞涨、通货膨胀、贪|污腐|败、民工进城等多方面的影响,凝聚起了一股压抑、紧张又愤懑的情绪。

    韩屯的年底分红数字在省里下了命令的情况下,并没有在省内传播开来,消息仅限于平县和营城地区传播,按这样的传播效率等到在省内大面积传播开,传播到国内其他省份,农历新年都已经过完了。

    可不是所有媒体都是能够由省内管理的,韩屯分红这么惹人注目的话题,哪里的报纸不想报道一下?

    其他省内,尤其是南方的一些报纸,本着“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精神迫不及待的把韩屯的消息登到报纸上。

    《韩屯年度分红超六十万,三年缔造数百个百万富翁》。

    就是这样一篇极具煽动性的报道,让韩屯再次出现在了全国人民的视线范围内,国内舆论一片讨论声,在民间更是成为了茶余饭后乃至上班时间讨论的热点话题。

    但跟以往数次报道潮的反响不同,这次媒体和公众对于韩屯的谈论和态度再也不是一边倒的表扬和赞许了。

    当你挣10块钱的时候,人家连看都不会看你。

    当你挣100块钱的时候,顶多瞅你一眼。

    当你挣1000块钱的时候,大家开始审视你。

    当你挣10000块钱的时候,众人开始对你窃窃私语。

    当你挣你有100000块钱的时候,迎接你的将是铺天盖地的赞美。

    那么,当你挣1000000块钱的时候呢?

    1987-1988年是国内经济扩张的一个阶段,物价指数在前一期经济扩张的拉动下,持续走高,上升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历史高点。

    以1985年的物价指数为基点,1986年的物价指数上涨6.0%,1987年的物价指数上涨13.7%,1988年的物价指数上涨34.8%。

    可想而知,这一年国内老百姓的生活该是如何的艰难。

    这个时候报纸突然告诉你,有一帮农民年底分红分了六十多万,这还不是最多的,分的最多的人是这个数字的一百倍。

    不说国内很多看新闻的老百姓,就是何平自己都觉得在这个时候爆出这个数字,无疑是给国内很多承受着物价飞涨、通货膨胀的困难的老百姓添堵。

    “这几份报纸太操蛋了!”

    何平读的是集团战略发展部舆情科员工搜集来的报纸,上面是关于韩屯今年分红的报道,其中就有那个“百万富翁”的报道。

    “百万富翁”这个词就跟“企业家”一样,都是近几年传到国内的。在“万元户”都是一个代表财富的年代,“百万富翁”引起的影响可想而知。

    更让何平气愤的还不是报纸上对韩屯的报道,这帮没有节操的南方系报纸,在扒韩屯的同时,还顺道把他的分红数也给爆了出来。

    “我看股份制就是资本主义!”

    “一个人分6000多万,做了啥贡献能分这么多钱?对我们这些平头老百姓公平吗?”

    “改革开放是让大家共同富裕,不是为了富裕一小撮人。”

    ……

    别说什么报纸上,就是身边很多人给何平反馈的他们从外界听到的评论都让何平有些惶惶。

    不身处其中,你是永远无法知道这个时候的那种氛围的。

    何平感觉现在他和韩屯就像是被扒光了的美人,被扔到了集市上,无数双眼睛聚焦在他们的身上,随时都有可能窜出一头饿狼对他们图谋不轨。

    有了第一波的报道,很快就有第二波报道跟进,而且这种风潮愈演愈烈。

    在89年的开年,“韩屯分红”和“通货膨胀”、“沙俄局势”、“贪|污腐|败”这几个热词共同占据了国内各大媒体的头条。

    而且,跟韩屯相比,媒体似乎更愿意探寻何平身上的新闻。

    全国知名作家、韩屯致富带头人、受中央表彰的企业家、一年分红6000万……

    这些标签让何平身上充满了值得窥探的热点。

    这一波报道潮经过半个多月的发酵,报纸上对何平的报道热情竟然超过韩屯,陡然之间让何平压力山大。

    何平感觉压力山大,还有比他压力更大的。

    身为营城父母官之一的老丈人毛学山,就是其中之一。

    无论他平日的作风再清廉、再刚正不阿,但只要有心人把他和何平联系到一起,那么在外界的眼光看来,这其中就必有猫腻。

    现在何平突然之间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毛学山如坐针毡。

    毛学山有着几十年的从政经验,又经历过各种大风大浪。对这种山雨欲来的景象,他太熟悉了。

    他今年五十八,本来还有两年就要退了,营城市的常务副市长应该就是他仕途的终点站,未来顶多是在退休时荣升半格以资鼓励,然后退居二线发挥余热。

    在经历了几天时间的深思熟虑之后,毛学山做了一个慎重的决定。

    向组织申请提前退居二线!

    即便是对于一个普通工人来说,这都是一个艰难的决定,更何况做这个决定的人,还是一个副厅级官员呢?

    毛学山没有把这件事告诉家里人,只是平静的向组织提出了这个申请。

    省里对最近由于韩屯分红而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的这一波舆论热潮是有所关注的,但对全国范围内的报道,他们也没什么太好的办法,只能寄希望于让这个消息能够尽快沉寂下去。

    毛学山的申请打到省里,本来他这个级别的官员任免是不需要经过九人会的。但是由于这个阶段毛学山敏感的身份,省里还是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讨论。

    上级领导对于毛学山在政治上的敏感性是肯定的,考虑到毛学山的年龄确实已经临近界限,会上讨论过后,最终批准了毛学山的申请。

    不过,省里的一号首长也因此在会上大发雷霆!

    “几份不知轻重、毫无政治敏感度的报纸,随便发了一些捕风捉影、哗众取宠的报道,就能逼得我们政|府内优秀的中层干部、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党员请辞以示清白。岂有此理!岂有此理!”

    会议后的两天,新一期的《辽省日报》。

    一篇题为《改革开放结硕果》的文章登上了头版头条。

第236章 愈演愈烈

    被外界报道和舆论所困扰的何平,最近接到了很多朋友的慰问。

    王猛打来电话调侃他:“你现在可是我们作家圈的大富翁了!”

    何平反唇相讥:“以前也是。”

    听到何平这么活蹦乱跳的王猛就放心了,“这点风浪不算什么,想当年我……”

    玩笑归玩笑,老朋友的好意何平还是很暖心的。

    让何平比较意外的是林言之,他家里政治人脉深厚,打电话来是想提醒何平。

    “现在高层在博弈,切忌不要出风头。”

    何平苦笑:“老兄啊,不是我想出风头,实在是外面这些人不放过我。”

    “闷头装死狗吧,现在只是开年。过一阵会愈演愈烈的,估计这一次不少弄潮儿都得被反噬。”

    林言之的话让何平警醒,先前他还认为好歹是自己受过中央的表彰的优秀企业家,身上也算是有一层光环护身的。

    “真有那么严重吗?”

    “分对谁。上面正在酝酿针对私营企业的整顿运动,这两年外面闹的实在是太不像话,这回是自81年以来规模和力度最大的一次。对你们应该没有大影响,但谁让你们名头大呢,在舆论上肯定要受点牵连。”

    “你的意思是我们是跟着吃瓜落了?”

    “嗯,现在媒体和民间对于私营企业是有敌视和抵触情绪的。别管你们是不是私营企业,这个时候你们韩屯爆出来高额的分红数字,能不招人恨吗?不过我刚才也说了,这次主要还是针对私营企业,准确来说跟你们不挨着。”

    听完林言之的话,何平的心里有了底,吃点挨点骂就挨点骂吧,也不损失啥。

    远在羊州的韩兆坤也给何平来了电话,媒体上对韩屯和何平连篇累牍的报道他自然都看到了,关切了几句,他跟何平汇报了一下雅薇集团今年的发展情况。

    雅薇集团今年实现了总营收19.87亿元,净利润5.55亿元。

    其中雅薇制衣厂营收4.8亿元,净利润1.4亿元。

    伊莲娜女装营收8.5亿元,净利润2.8亿元。

    力派男装营收2.05亿元,净利润3300万元。

    莱迪运动营收3.2亿元,净利润8400万元。

    优品服饰营收1200万元,净利润100万元。

    除了这几大公司,雅薇旗下的面料厂、印染厂、配件厂今年也贡献了1.2亿元的营收,利润1700万元。

    集团总体的发展趋势是良好的,但在制衣厂这一块却呈现营收增加、利润下降的现象,这一点主要是今年原材料涨幅过大的原因导致的,毕竟通货膨胀这东西谁也避免不了。

    今年的集团公司分红韩兆坤已经按照何平的指示打到了环球投资的账户上。

    新的一年,韩兆坤准备除了拓展服装品牌渠道和影响力之外,还要在原材料棉花和人造纤维上加大投入力度。

    韩兆坤的电话之后,是粤江商业地产的陈家栋。

    现在的粤江地产已经在国内拥有四座服装批发中心和一座商业地产,计划明年还将建设两座服装批发中心和一座商业地产。到明年结束之后,粤江地产的服装批发中心建设就将告一段落,原因是国内的服装批发市场现阶段已经饱和,毕竟他们建设的都是二十万平的超大型服装集散中心。

    年底总结是每个企业都需要的,只是何平现在对这些不太关心。

    88年韩屯年底的节日气氛很平淡,村庄上空总是凝结着一股压抑的空气。

    本来年底集团分红是一件高兴事,尤其是今年的分红数额创下了历史新高,六十多万的分红让韩屯老百姓们高兴了好几天,即便现在大家条件都好了,赚钱比以前容易多了,年底这一波分红仍旧是大家收入的主要来源。

    可高兴了没几天,韩屯的氛围变了。

    现在的韩屯老百姓不像以前消息那么闭塞,电视、报纸、杂志,每天迎来送往的游客、商人、剧组,这些都是他们获取外界消息的渠道。

    外界密集的如同连珠炮一样的批评文章满天飞,让他们意识到了现在的韩屯在国内已经是多么特殊的存在。

    前几年他们也大概知道因为年底分红在外界所引发的反应,但那个时候大家接收到的反馈都是正面的,韩屯的老百姓们听到这些反馈,内心窃喜。

    可今年却一反常态,进入到他们耳朵里的赞扬声不是没有,只是比较少,更多的是阴阳怪气、嘲讽甚至是谩骂。

    这突如其来的转变让韩屯的老百姓发蒙,一时间无所适从。

    咱不是改革典型吗?

    这让韩屯的老百姓们心里犯嘀咕,更让他们担忧的是外界对于何平的讨论。

    在韩屯老百姓的观念里,何平就是韩屯,两者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何平如果真的“被打倒了”,韩屯恐怕也没好果子吃。

    紧张、压抑、甚至恐惧……

    其实有何止是韩屯的老百姓,国内的老百姓在这个年关同样面对着这些令人焦虑情绪。

    三年时间物价上涨接近40%,政府机关、国营企业不断上涨工资,紧涨不够慢花的,更何况在中国还有更广大的农民朋友,他们才是无依无靠的大多数。

    这也促发了何平的一些思考。

    他的财富跟国外的那些富豪相比还有一段差距,八十年代阿美利加排名前二十的富豪、富豪家族的资产都超过10亿美刀,可两者之间的差距已经并不遥远了。

    何平很肯定,即便是按部就班的发展下去,自己的财富也将一步一步的超越这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富豪,成为最顶尖的那一波存在。

    可是,然后呢?

    身为后来人,可能是因为年代的隔阂,所以他身上没有那么强烈的享乐**。

    进入到这个阶段,钱对他来说正在慢慢的变成一堆数字。

    就这样守着一堆废纸进坟墓?

    何平本能的拒绝这种想法,财富应该更有价值才对。

    他为什么会有带领佳农集团到阿美利加上市的想法,因为对于这个时候的国人来说,这是为国争光。

    一个仅仅是上了国外一份很普通的报纸的健力宝都能摇身一变成为“东方魔水”,变成国人的骄傲,这在何平看来有点可悲。

    打造一个世界级的农牧集团,把中华文化利用文化产品输出到国外,这些应该更能令国人感到骄傲才对!

    不仅如此,财富还可以更有作用,小平同志说过,先富带动后富。

    想到这里,何平突然又充满了动力。

第237章 《时代周刊》来采访

    “韩屯的发展是改革开放结出的硕果,离不开人民群众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让一小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韩屯的发展历程是对小平同志这两句话的最深刻印证。

    股份制企业同样是国家对于企业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过去几年马胜利式的国企承包制度已经逐渐显露出其诸多弊病,股份制企业正在为国有企业的江河日下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股份制尝试,韩屯远远走在了全国改革开放的最前列,辽省需要这样的榜样,全国也需要这样的榜样。”

    省里一号首长在《辽省日报》上发表的这篇文章,旗帜鲜明的肯定了韩屯的发展成果,让省内对于韩屯的批评声在短时间内沉寂了下去。

    像省里一号首长这样的封疆大吏是极少公开表态的,但在韩屯这里,一号首长却两次公开力挺。

    上一次是批评国有企业在联营过程中的瞻前顾后,顺便表扬了韩屯。

    这次更直接,在国内舆论对于韩屯褒贬不一的时候,在省内重要媒体上公开发文支持韩屯,足见省里对于韩屯的看重。

    何平和韩屯是利益共同体,省里一号首长为韩屯发声,也在变相的保护他。

    何平心里也算是松了一口气,可没过两天老丈人毛学山突然告诉家里,他申请提前退居二线了。

    不用想也知道老丈人这次肯定是为了避嫌才出此下策的,这让何平非常自责。

    别管老丈人的仕途是不是已经到顶了,总归还有两年才退,何平着实对外界,尤其是那些推波助澜的南方系媒体们暗恨。

    “反正也要退了,不差这一两年。我的大外孙子马上就要出生了,以后正好含饴弄孙,颐享天年。”

    毛学山用这样的话宽慰家人。

    但何平是肯定不会信的,他知道老丈人是个有政治抱负的官员,提前退居二线对他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毛学山也不希望他有太大的压力,“这次的风波有了省里一号首长的支持,就算是过去了。”

    佳农集团现在的战略发展部是有舆情科的,那里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的全国各地的媒体报道。

    老丈人说的风波过去,仅仅指的是省内而已,一号首长都已经表态了,省内没人敢在这个节骨眼上说三道四。

    可外界的风波还远远没有过去,毕竟《辽省日报》的辐射范围也仅是一省之地而已。

    尽管心中不爽,可何平对于外界现在对于韩屯和他本人的褒贬,却没什么太好的办法。

    他也想过登报去跟那些媒体battle一下,但仔细想,又没什么可说的,他们说的也是事实,只不过字里行间充斥着诱导群众的恶意。

    就在何平为国内这一波曝光挠头的时候,省里突然来了消息。

    有阿美利加记者要来韩屯采访,还点名要采访何平。

    在1978年之前,国内对于外国媒体和记者的采访是有着严格的管理程序的,不仅外国记者不能够随意采访,国内官员和人民同样不可以随意接受采访。

    直到78年夏天开始,国内各地放宽了对外国记者采访考察的审批。

    何平是一月份接到阿美利加媒体记者要来采访的消息,可是没想到足足等到二月份,才见到这位记者。

    更让他没想到的是,来采访的媒体居然是《时代周刊》。

    这位来采访的记者名叫杰伊·马修斯,曾先后在《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等阿美利加左翼媒体供职。

    杰伊·马修斯是在阅读报纸时发现了关于韩屯和何平的新闻报道。

    在一个第三世界的社会主义国家,一个偏远农村可以给每户分红六十多万人民币,按照这个年代的中美之间的货币汇率,这个收入比之阿美利加中产阶级都不低。

    更何况,还有一位分得六千多万的企业领导者,这让杰伊·马修斯兴起了采访考察一番的念头。

    1989年2月9号,大年初四。

    一辆挂着营城市政|府牌子的汽车驶进了韩屯。

    杰伊·马修斯是在外交部和省市两级政|府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韩屯的,没办法,现在国内对于外国采访的审批虽然放宽了,但内里丝毫没有放松。

    当何平熟练的用英语自我介绍时,杰伊马修斯有些意外,“没想到你的英语这么好,何。”

    杰伊·马修斯在中国待了好几年,能够熟练的读写中文,对于中国人的姓氏和名字排列很清楚,非常准确的叫出了何平的姓,并且发音非常标准。

    “谢谢,你的中文也不错,念我的姓氏非常准确。”

    简单的两句沟通就让杰伊·马修斯意识到眼前的这位企业家,和他以往所遇到的所有中国企业家的不同。

    这几年在中国的时间里,杰伊·马修斯报道了很多国内新闻,也接触了不少受访者,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个体经营者和企业家们。

    绝大多数人在面对他这个外国记者时,态度都是拘谨的、充满戒备心的。

    但何平的态度完全区别于其他人,不单单是他熟练的英语,还有他对待自己的那股自信、从容的态度。

    这让他对何平这个人物,以及韩屯这个地方充满了兴趣。

    “这个季节还真是冷。”

    杰伊·马修斯先是感叹了一下天气,这帮老外好像总喜欢这么开始谈话。

    “当然,这里是中国东北,最北部与沙俄接壤,距离北极也不算远了。”

    何平给杰伊·马修斯普及了一下地理知识。

    “哦!真的吗?怪不得呢。何,你是本地人吗?”

    这算是采访正式开始了?

    “不算吧,我是知青落户。”

    “知青落户,我知道,上山下乡。”

    “你还真是个中国通,这都知道。”

    杰伊·马修斯的采访风格跟这个年代国内的记者们不太一样,比较放松,也没有设计固定的问题,就是想到哪问到哪。

    这样也挺好,何平也不用跟他装一本正经。

    “我还听说你是个作家,很有名的那种,真的吗?”

    杰伊·马修斯像好奇宝宝一样的问题搔到了何平的痒处。

    “哎呀,呵呵,这个,也还行。”

    那个闷骚又嘚瑟的样子,看得旁边的工作人员想打人。

第238章 一篇采访稿

    《时代周刊》1989年3月6日期。

    标题:《一个强人带领下的村庄》

    导读:在1989年的开始,一位笃信*****改革开放理念的优秀企业家,同他所带领的地处中国东北的偏远小山村震惊了整个中国。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韩屯这个小村庄集体所有的企业创造了近14亿人民币的营收,并取得了近5亿人民币的净利润,在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只有1949元(根据1988年中国各地区职工平均工资及指数)、并且被通货膨胀严重困扰的中国掀起了轩然大|波。

    正文:何,是韩屯的村集体企业佳农集团的董事长,他本人在这家集团公司中拥有35%的股权,他只是这家集团公司的小股东。韩屯这个村集体,或者说所有韩屯村民才是佳农集团的大股东,他们占据了公司55%的股权。

    何是城市知青,在那场众所周知的运动过后,跟很多同龄人不同,他选择了留在韩屯这个小村庄里。在农业种植方面没什么经验的他,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选择了养殖这条路,他的第一桶金是靠着和队长借的50个受了精的鸡蛋获得的。

    从那以后,何带领着韩屯的村民们建立养鸡场、养猪场、饲料厂、化肥厂……

    一步一步的将他们的小集体企业变成了如今在中国国内拥有几十座养鸡场以及工厂、近万名员工、年营收近14亿人民币的庞然大物。

    这次的采访为期两天,记者在何和政|府人士的带领下参观了韩屯以及佳农集团的养殖场和工厂。

    何平:非常高兴接受你的采访。

    马修斯:刚才和您的聊天非常愉快,现在正式进入采访环节。可能会有一些问题让您不快,您可以选择不回答,我会尽力把这些问题问得更有意思一些。

    何平:谢谢。

    马修斯:我很好奇,您为什么会选择留在韩屯?

    何平:不留在这里我能去哪,这里很不错不是吗?

    马修斯:通过这两天的参观,我承认。那么您在成立佳农集团这家集体股份制企业时是一帆风顺的吗?都遇到了哪些阻力呢?

    何平:阻力当然有。你要知道,那个时候小平同志刚刚提出改革开放,国内大多数人对于这个词的含义都没有搞清楚。别看现在国内都在说股份制企业,但在**年前,这还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我非常感谢当时我们镇的首长,如果没有他的支持,我们这个集体股份制企业是搞不起来的。正是在他的主持下,我们确定了45%:55%个人少、集体多的股权比例。

    马修斯:这两天我也了解到了佳农集团的企业规模,我很好奇你是怎样带领着一家如此小的集体企业走到今天这个规模的?

    何平:企业的发展历程总是类似的,我只能说我们赶上了好的时代。国内的改革开放事业,解放了农村的劳动力,不仅增强了农民们的劳动**和收获,也增加了城镇居民的收入,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国内老百姓的物质条件。你也知道,我们起家靠的是养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甚至不需要任何宣传,就有无数合作商上门购买我们的货物。鸡蛋、鸡肉、猪肉、饲料、化肥、火腿肠、罐头……所有的商品都是民生日用,这就是我们发展起来的理由。

    马修斯:听起来如此顺利。那么谈谈你们的企业利润和分红吧?在中国这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即便是对比阿美利加的中产阶级,这样的数字也不遑多让了。

    何平:你的问题让我不太舒服,似乎在你的观念里,中国人如果赶上阿美利加、或者超越阿美利加,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但事实上,在往前数的三千五百年里,阿美利加领先的仅仅只有一百五十年。

    马修斯:无意冒犯。我只是想形容一下您领导的企业在中国所取得的成就。

    何平:如果以国内的生产力和gdp来讲的话,我们韩屯或者说佳农集团所创造的营收和利润是比较领先的,这些都是建立在我们不断的巨额投入基础之上的。要知道,我们每年用于分红的利润只有集团利润的35%,剩余的利润则全部投入到了需要的地方,比如说技术研发、工厂扩建、广告宣传、招贤纳士、村庄基建、居民养老医疗、教育补贴等等。

    马修斯:非常有远见卓识。现如今,中国正在面对前所未有的通货膨胀,你对这件事怎么看呢?

    何平:我不是经济学家,没有办法对这件事发表过多的言论,不过我相信我们可以克服,跟以往的困难相比,这不算什么。

    马修斯:您曾经两次受到中国政|府的表彰,获得全国优秀企业家的称号,对于国内的政治和经济形势,您是如何看的呢?

    何平:政治的东西我不懂。但从经济上来说,自从改革开放以后,国内的土地、工厂被盘活,呈现了与以往不同的生机勃勃的一面,走上了良好的发展道路。当然了,现阶段还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希望未来可以在政|府的带领下走出去。我个人对此充满信心。

    马修斯:我听说您在中国同样还是一位知名的作家,曾经两次获得过中国最著名的长篇小说奖项。

    何平:说起写作,这只是一个意外。曾经有一段时间,由于我缺乏从事农业生产的技能和经验,生活上比较匮乏,于是我便想通过写作来创造一些收入。事实证明,我在这上面还有点天赋。后来不断有杂志向我约稿,我就写下去了。

    马修斯:仿佛在您看来,一切都没什么难度?

    何平:可能,我的人生是开了简单难度吧!

    马修斯:感谢您的受访。

    何平:谢谢。

    从闲谈和采访中,我可以感受得到,何是一个拥有着无比乐观精神的企业家,在他看来似乎一切都不是问题。在这两天的采访参观中,他带我去了正在建设当中的韩屯旅游规划区,何为韩屯规划的未来是成为一个区域性的观光圣地,他想留住韩屯的美丽风光。我们还去了佳农集团总部,看到了那里的沙盘,上面是一幅中国地图,上面插着红旗的地方都是佳农集团工厂的所在地。

    何还告诉我,佳农集团现在有数百位科学家和研发人员,以前的佳农集团只是大而不强,接下来的几年里他要加强对佳农集团的科技赋能,哦,又是一个新鲜词汇,他的嘴里总能冒出这些东西。

    因为在他的心中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带着佳农集团赴阿美利加上市。这是一个宏伟的目标,但看起来并不遥远,毕竟佳农集团在他的带领下已经走过了最艰难的时光,让我们共同期待着在阿美利加市场上见到佳农集团的身影。

第239章 两级反转

    对韩屯和何平的这篇《时代周刊》的采访发布于89年3月份。

    何平登上了当期的《时代周刊》的封面,这是中国企业家第一次登上周刊封面。

    在此之前只有中**政两界的重要人物曾经获此殊荣,何平为中国企业界开创了一个先河。

    很有意思的是,在杰伊·马修斯2月上旬到达韩屯采访之后,《人民日报》突然发声,刊登了一篇对关于股份制改革的评论文章,其中就以韩屯举了例子。

    “集体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是国内改革开放事业的开拓之举,有助于国内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对受惠于股份制企业的企业领导者和普通员工,我们应该看到其为企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用平常心来看待……”

    韩屯分红的这场风波,持续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人民日报》早不发声,晚不发声,偏偏在《时代周刊》采访后发声,这个时间节点很耐人寻味。

    权威级中央媒体的公开发声,让外界对韩屯和何平的批评声音逐渐减弱,一直在舆论批评当中风雨飘摇的韩屯和何平本人感受到了些许的安全感。

    等到3月份新一期的《时代周刊》出炉,消息在短时间内便在国内传播开来。

    不用怀疑,这年头涉及到“外国”这两个字国人的关心程度就是这么的高,更何况这还是一家全球最发达国家的权威媒体,地位堪比国内的中央媒体。

    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最缺的是什么?

    不是钱,不是物质,缺的是民族自信,是被打碎的一百多年的民族自信的重新树立。

    所以每当我们取得了令连外国人都刮目相看的成绩的时候,我们总会格外的骄傲自豪,在全国上下掀起一阵狂潮,李宁、女排、健力宝,无一不是如此。

    何平接受《时代周刊》的采访并成为当期的封面人物!

    此消息一出,国内舆论一片沸腾!

    跟前两个月的批评之声大于赞美不同,这次铺天盖地而来的全是溢美之词。

    “改革开放引领性人物——何平”

    “细数改革开放十大企业家,何平高居榜首”

    “十年佳农,百年何平”

    ……

    何平直呼好家伙,原来后世那帮媒体的尿性都是打这儿来的,玩变脸的都没这帮媒体有效率。

    舆情科送来的报纸上,一篇篇赤|裸裸的马屁文章,看得何平都感觉不好意思了。

    这人还能要点脸吗?

    无数报纸、杂志向韩屯和何平伸出橄榄枝,集团办公室采访邀约的电话就没停过,对此何平只用了一个字来表达感想——丨。

    当然了,也不是所有媒体都没得到好脸子的,毕竟在之前的那阵舆论风波中,还是有少数媒体支持他的。

    何平自然要投桃报李,满足这些友好媒体的采访邀约。

    《时代周刊》的这一次报道引起了国内媒体的狂欢,同时也让佳农集团成为了举国范围内知名的公司品牌。

    原因是在这些铺天盖地而来的媒体报道中,有个别好事的媒体把《时代周刊》采访何平的稿件翻译成了中文,替换了其中较为敏感的字眼之后,光明正大的发表在了自家报纸上,丝毫没有知识产权意识。

    报道之中别的都没什么,可在文章最后,记者们发现了有趣的事情。

    何平跟周刊记者说要带领佳农集团到阿美利加上市。

    “上市”这个名词在八十年代大多数人都不解其意,但没关系啊,架不住这帮记者们的一个八卦心啊!

    轻而易举的就打听出来“上市”这个词的含义,记者们瞬间高|潮。

    这是要带领佳农集团杀向阿美利加,走向国际啊!

    多么劲爆的新闻,这要是不发不是浪费了何平给送的子弹了吗?

    不仅要发,还要重点强调、着重解释这里面“上市”的意思和意义。

    大众正在陶醉于中国企业家登上《时代周刊》封面这样的丰功伟绩时,媒体们又给大家送上了一次助攻。

    “深耕十年,佳农剑指上市”

    “何平:我的目标是带领佳农走向世界”

    “中国第一家赴美上市公司即将诞生?政|府态度至关重要”

    ……

    在《时代周刊》的报道之前,有关于韩屯的人事物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排名是这样的——何平>韩屯>佳农。

    作为作品行销数千万册,两度荣获茅盾文学奖的著名作家,再加上他带领韩屯致富的事迹,何平因此声名远播。

    韩屯则是由于近几年在经济发展上的突出表现,被国内媒体多次大规模集中报道过,再加上提起何平总能带上韩屯,所以韩屯在国内的名声也很响。

    佳农则是名声最小的一个,提起韩屯的集体企业国内很多老百姓都知道,但是一说佳农大家都茫然了。因为佳农的成立时间比较短,其形象是以集团母公司出现的,媒体上极少有关于佳农的报道,有一部分老百姓知道佳农是因为佳农火腿肠热销的缘故。

    若不是上次全国上下媒体的集体批评,佳农的名字甚至不会出现在媒体报道上。

    这次媒体大规模、大范围的报道,让佳农的知名度直线飙升,一举成为全国老百姓熟知的品牌,这是花上千万也到不到的广告效果。

    那些被拒绝的媒体们再次蜂拥而至,这次不管你们韩屯同不同意采访邀约,哥们就采了,不光采,还硬采。

    记者直接跑到韩屯,拉着人就问问题,根本不给你反应的机会。

    别说,这么一弄还真叫这帮人挖出点新闻来。

    什么?何平还搞了一个作家村?这得去看看。

    什么?他还搞了个影视城?这得去看看。

    什么?他老婆怀孕了?这个就算了。

    这场由公历新年佳农集团分红开始引起的国内舆论的大规模批评,到《时代周刊》采访、《人民日报》发声,再到全国上下舆论沸腾、一片褒奖的风潮。

    至此彻底成为一场全民狂欢,记者、官员、评论家、群众……所有人都是参与者。

    但是,在无数的身影中,唯独少了一个人,这个事件的主角——何平。

第240章 这男人啊,啥时候都喜欢年龄小的

    外界铺天盖地的报道、全民疯炒的冲出国门,这些事都给何平没有关系。

    此刻他正站在县医院的产房外,焦急的等待着。

    两个小时前,正坐在客厅沙发里吃着冻苹果看着电视傻乐的毛春华突然感觉肚子疼。

    一开始夫妻俩都没当回事,毛春华现在是怀孕第40周,之前这种现象发生了两回,何平火急火燎的拉着毛春华去到医院,结果却是虚惊一场。

    这次他们学精了,不紧不慢的收拾东西,丈母娘被两人气的直骂。

    “生孩子这样的大事,你俩当是过家家呢?”

    毛春华忍者疼说道:“妈,之前不是也有过嘛,不着急。”

    说话之间,毛春华腹部的疼痛加剧,一把拽住了丈母娘的胳膊,抽着冷气摊到在沙发上。

    “哎呀,哎呀,不行了。太疼了,老公你快给我看看咋回事!”

    何平正在收拾东西,听见毛春华的叫声跑出来。

    没等有动作,就见丈母娘拍打着毛春华的手臂,“让你不着急,羊水都破了,还不着急。”

    听见“羊水破了”夫妻俩都慌了,还以为又是一次“谎报军情”呢,没想到是“真枪实弹”。

    何平急忙把东西收拾好,去院子里发动汽车。

    回屋里跟丈母娘两人把毛春华搀到汽车后座上,把东西往后备箱一塞,发动汽车驶向县医院。

    这个年代的医院不像后世,服务也好、设施也好都比不了,不过毛春华临近生产,何平早就跟医院打好招呼了。

    等了半个小时,医生护士全到齐。

    毛春华已经疼的脸色煞白,呼天喊地,何平的手都被掐清了。

    “都怪你!都怪你!”

    “对,都怪我!都怪我!”

    “我以后再也不生孩子了。”

    “好好好,咱以后不生了。”

    “妈妈呀!”

    丈母娘赶紧来护驾,“没事没事,一会儿就好了,大夫都来了。”

    护士们把毛春华的病床推进产房,何平一头汗的瘫坐在医院走廊的长椅上。

    毛春华这个时间赶的真不好,晚上九点多,这个时间很多人家都已经睡觉了。医院就有值班的医护,负责接生的大夫是接到消息现从家里赶来的,家属楼离医院很近。

    他们从家到医院才花了不到十分钟,等医生护士等了半个小时,这还是他们提前打过招呼。

    这半个多小时时间,毛春华疼的哭天抢地,何平也跟着遭罪,不光是又掐又咬,他也紧张啊!

    虽说也有过后世的经验,但隔了这么多年,他早就快忘了当初的感受了。

    这回算是彻底体验了一把,心都跟着悬了起来,毛春华每叫一声,他都感觉自己哆嗦一下。

    丈母娘毕竟还是见过世面,毛春华一推进去,她就坐了下来,对何平安慰道:“别着急,急也没有用,等着吧!”

    “是是,我不急。”何平紧张的说道。

    丈母娘突然拍了一下大腿,“对了,还没通知你爸呢!”

    “爸?”何平先是茫然了两秒,然后才想起来岳父,是啊,刚才出来的急,忘通知他了。

    毛学山申请退居二线不假,但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退休,所以现在还在营城上班。

    何平赶紧借医院的电话给毛学山打了个电话,接到电话毛学山也开始往平县赶。

    打完电话,何平回到产房门口,继续等待。

    毛春华在产房内的哀叫声,刺的他心里发慌。

    时间缓慢的流逝,何平甚至能听见手表指针转动的声音。

    “哇!”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从产房内传来了一声婴儿的响亮啼哭声。

    何平的精神一震,丈母娘也从长椅上腾的一下弹起。

    “生了!生了!”丈母娘喜笑颜开。

    何平着急的冲着产房门就想进去,被丈母娘一把拦住。

    “干什么。别着急,还得洗孩子呢,马上就能出来了。”

    “哦哦,是是是,我急糊涂了!”

    何平咧着嘴,合不上了。

    过了几分钟,产房的门从里面被打开,护士从里面出来,怀里抱着孩子。

    “女孩,六斤六两。”

    丈母娘闻言脸上闪过一丝失落,随即又被笑容代替。

    何平没有注意到丈母娘的表情,他高兴的合不拢嘴,“哎呦!女孩儿好,女孩儿好。这数也吉利,我闺女可真会生。”

    何平笨拙的从护士怀里接过孩子,触手感觉就是一团小肉肉,他的心都要化了。

    孩子被包的严严实实的,何平双手想捧着稀世珍宝一样的抱着她,连孩子的脸都看不见。

    “妈,你帮我掀开一下,我看看孩子。”

    丈母娘把虚遮在孩子脸上的包被掀开,露出雪白的小脸蛋,初来世上,她的眼睛还没有睁开,小嘴紧闭,微微撅起。

    “我闺女可真白,这小嘴,这小鼻子,这小眼睛……”

    何平抱着孩子傻乐。

    丈母娘好奇,这货是从哪看出来的眼睛,孩子闭的紧紧的。

    这时毛春华的病床被推了出来,何平抱着孩子上去炫耀。

    “媳妇儿,你看,咱孩子多好看。”

    此时毛春华满面汗水,脸色发白,嘴唇干涩。

    何平给她看的角度根本看不见孩子,媳妇儿出产房一点没有关心的眼力见,毛春华有气无力的对丈母娘说道:“妈!”

    “诶,妈在呢。”丈母娘赶紧答应一声。

    毛春华道:“你抱孩子!”

    “好。”

    何平刚高兴了两分钟就被剥夺了抱孩子的资格,他这才想起来刚生完孩子的媳妇儿。

    “媳妇儿,你咋样啊?”

    毛春华哼了一声,“死不了。”

    护士打断了夫妻二人的对话,“等到病房再聊。”

    说完把毛春华推走。

    何平站在原地,感叹道:“我媳妇儿可真好看,什么红旗镇江疏影,她比江疏影可好看多了。不过我闺女还是要更胜一筹,这小丫头,随我了!”

    丈母娘无语的看着自家女婿,想想还是体谅他,毕竟孩子刚生,疯一会儿也正常。

    毛学山下了车跑步进到医院,看到了站在走廊上何平和妻子。

    他快步跑过来,眼见妻子怀里抱着孩子,立刻笑逐颜开的贴过来。

    “哎呦呦,我的大外孙!”

    丈母娘泼冷水道:“是外孙女!”

    毛学山立马换了一张笑脸:“哎呦呦,我的外孙女!”

    翁婿二人仿佛痴汉一般围着丈母娘怀里的小丫头。

    这男人啊,啥时候都喜欢年龄小的!

第241章 平县的变化

    自从接到《时代周刊》的采访消息之后,何平的心里就落了听。

    现在不像后世,外国记者对于国内采访是有严格的审批程序的。不光是采访前,采访中也有人会全程见证。

    就像上次杰伊·马修斯来采访一样,外交部、省、市三家的工作人员全程陪同,说的好听叫陪同,说的难听点就是监视。

    而《时代周刊》能够得到政|府方面的同意,采访韩屯以及何平这本身就已经说明了政府的立场,更何况在杰伊·马修斯的采访后不久,《人民日报》那一波暗戳戳的表扬。

    针对韩屯和何平本人的舆论风波已经算是彻底过去,至于外面惊叹于佳农集团未来的目标,那都是媒体和大众的看法和自由了。

    外界的纷纷扰扰丝毫无法打乱何平的心境,他现在专心带孩子。

    毛春华生孩子这天是3月16日,晚上九点半到达医院,等了半个小时,进产房待了接近两个小时,接近12点孩子出生。

    第一天晚上,何平跟着丈母娘温桂珍伺候了一宿孩子,主要是丈母娘在伺候,他在旁边学习。

    第二天一早,恢复了一晚上的毛春华总算有了些精神,让丈母娘把孩子抱过来好好的看了看。

    丈母娘问道:“昨天事太多,忘了问。孩子名字定好了没有,问你们多少遍也定不准。”

    何平看向毛春华,夫妻俩在孩子出生之前各起了男女两个名字,当时比较犹豫,所以一直没有定下来。

    “媳妇儿,我觉得女孩儿叫呦呦好听一点。”

    毛春华看着闺女的小脸儿,母爱泛滥,“好,就叫呦呦!”

    “呦呦!呦呦!我的大外孙女!可算是有名字了。”丈母娘抱着呦呦高兴的逗弄道。

    毛春华是自然生产,恢复的比较快,第三天就已经可以出院,但何平还是不放心的让毛春华再在医院待两天。

    一家人正在病房里说话,病房门突然被推开了,原来是韩屯的人来了。

    “你说你,生孩子这么大的事怎么也不说一声。”老队长推门便埋怨道。

    何平边让座边说道:“这不是赶的急嘛,再说回家了一样看。”

    今天韩屯来了不少人,老队长、韩兆国、韩兆军夫妻、刘家铭、卫国叔和秋芬婶子……

    十多号人挤满了病房,何平笑道:“今天人可算够齐的。”

    韩兆军笑容满面:“这不都是来给你道喜的嘛!何平哥,恭喜啦!”

    “恭喜恭喜!”

    何平拱手笑道:“谢谢,谢谢。”

    众人围着毛春华和孩子关切了几句,又聊了一会儿天,放下礼物便离开了。

    赶在这一天,大伙都跟约好了一样,韩屯人刚走完,剧创小组的朋友们也来了。

    刘爱霞前段时间也刚生,是个小子。

    李峰这个臭不要脸的还妄图跟何平结亲家,就冲他这个长相何平都不能同意,不过他看了看刘爱霞的脸,觉得孩子也不一定长的差,毕竟儿子像妈。

    剧创小组的人来完,还有作家村的人,以骆一禾和刘军为首,这帮人一来,病房里的分贝直接拉满,何平不得不把这帮人都撵了出去。

    一整天时间下来,何平感觉比照顾孩子都要累,人是一波接一波的来,别管亲疏远近,这个时候来上门道喜,肯定要笑脸相迎。

    第二天,何平说什么都要出院了,还是家里待着舒服。

    回到家里,每天仍有宾客上门,但环境比医院好了,接待起客人来也没那么累了。

    这天好长时间没见面的郝建军过来看孩子,“哎呦,多亏了我昨天在站里上班遇见你们韩屯的人,才知道你们家孩子生了。”

    “客气啥,来,坐。”

    郝建军放下东西,看了一眼孩子,“呦!长的真好看,随她妈了。”

    “也挺像我,你看那鼻子。”何平说道。

    郝建军对比了一下父女俩的鼻子,摇头道:“不像,还是像她妈。”

    这人岁数大了,眼睛可能瞎了。

    逗弄了一会儿孩子,两人坐下唠闲嗑。

    “最近怎么忙,站里忙不忙?”何平问道。

    郝建军叹了一口气,“忙啊,怎么不忙。”

    “再忙也忙不到你这个站长啊!”

    郝建军道:“哪啊。这事说起来啊,还真多亏了你们韩屯。”

    “怎么说?”何平好奇。

    “你不知道?我还以为你知道呢。”

    何平纳闷,“我应该知道吗?”

    郝建军解释道:“我们站要升二等站了。”

    “哦?二等站?这是好事啊!”

    “可不是嘛!托了一年,上面才批下来,再等下去都快变成一等站了。”郝建军略带埋怨的说道。

    何平调侃道:“得了便宜还卖乖不是?这个效率不慢了,平县毕竟是个县城。”

    郝建军嘿嘿笑了两声,“说起来真得感谢你们韩屯,这两年咱们火车站无论是旅客数量还是装卸车数量,节节攀升。我刚才说要升一等站真不是夸张,现在赶上节假日我们站人流量比一等站毫不逊色。你是不知道,这两年多了几条线停靠。”

    中国的火车站等级分为六级,分别是特、一、二、三、四、五等。

    平县是位于奉城和金州这条线路上的中点站,属于三等火车站。需要具备日均上下车及换乘旅客在2000人以上并办理到发、中转行包在100件以上、日均装卸车在50辆以上、日均办理有调作业车在500辆以上等以上三项条件中的两项条件。

    而想提升到二等火车站,则需要满足日均上下车及换乘旅客在5000人以上并办理到发、中转行包在500件以上的客运站、日均装卸车在200辆以上的货运站、日均办理有调作业车在1500辆以上的编组站,这三项条件中的两项即可。

    平县火车站自从去年就已经达到了二等火车站的要求。

    “那你可得请我喝酒。”何平笑哈哈说道。

    “没问题。”

    郝建军说火车站升等要感谢韩屯,这话一点都没错。

    以前的平县火车站,每天的客流量基本固定在800到1200之间,赶上节假日能突破两千。

    可自从韩屯蓬勃发展之后,前往平县的商旅比以前多了十倍都不止,剧组也会隔三差五的来上一波,还有慕名前来参观考察的政|府团队和游客……

第242章 合资建厂

    平县火车站的客流量这几年提升了一倍不止。

    更关键的是,平县铁路货运站在韩屯各个企业的帮助下,吞吐量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

    两项指标全部达标,平县火车站升等是情理之中的事。

    “那我还得恭喜你了,这回算升官了!”

    火车站升等,郝建军这个站长等于变相升官,他能不高兴吗?

    “沾光了!”郝建军笑道。

    说笑了两句之后,郝建军又跟何平打听了起来,“我听说地区打算把平县和鲅鱼圈搞成一个经济区啊?”

    郝建军问的这个问题是何平老丈人毛学山未退之前一直在极力推动的项目,毛学山曾主政平县几年时间,后又升任营城副市长。对于利用平县现有的优势来带动营城经济发展一直有想法。

    1984年经政务院批准,原平县鲅鱼圈乡撤乡设立鲅鱼圈区,隶属营城市直接管辖。去年元月,辽省省政|府决定在鲅鱼圈区设立营城出口加工区。下半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派驻营城考察专家组建议把营城出口加工区改名为营口新港经济区。

    考察专家组的意见正中了毛学山的心思,他顺势向市政|府提出了关于合并鲅鱼圈区与平县,鲅鱼圈有港口、平县有企业,一个方向盘、一个发动机,两者合并成立一个规模超大的经济区,可以带动营城乃至辽省的经济发展。

    可惜提案是报了上去,毛学山却没能等到通过,选择了退居二线。

    “没信儿呢。这事儿省里都做不了主,得经过政务院才行。”何平说道。

    郝建军道:“这事要是成了,平县可牛逼大了。鲅鱼圈原来就归平县管,刚划出去没几年,又成立这么一个经济区,这相当于是把整个平县都划成经济区了。”

    何平呲牙一乐,“你想的太简单了,平县县域3000平方公里,政务院怎么可能同意成立这么大一个经济区。”

    “啊?那这经济区建不成了?”

    “当然不是。”何平否定,“最大的可能是把鲅鱼圈和平县的一部分,尤其是韩屯这部分划进新的经济区里,剩下的边角料甩给其他的区县。”

    郝建军有些不相信,“真的假的?这么一整,平县不是拆零碎了吗?”

    “不至于的。鲅鱼圈三个乡镇原本就是平县的辖区,相当于就是把东部、北部几个乡镇甩出去,让石桥子接手。”

    郝建军追问道:“你小子说的有鼻子有眼,是不是早就知道内幕消息了?”

    何平摆摆手,“哪有什么内幕消息,这都是政|府讨论的结果。你当人家往上报的时候是瞎蒙呢,不给上面把蓝图画好,人家凭什么同意你的提案。”

    郝建军感叹道:“看来这平县还真是要大变样了。”

    “搞发展嘛!人家南方特区都搞了那么多了,咱们才搞一个经济区而已。”

    “也是,凭啥他们能搞咱们就不能搞,咱营城好歹也是渤海湾城市。”

    前前后后半个月时间,何平家里的人一直没怎么断过,也是有了孩子之后,他才惊觉,原来自己人缘这么好?

    很多当年他给养鸡场跑销路的时候认识的朋友,他结婚的时候还来参加过婚礼,已经好几年都不联系了,这次借着生孩子的机会还来串门。

    他倒是有自知之明,这种情况肯定不是他的人格魅力导致的,更多的是名利带来的。

    自从有了孩子,何平的重心大部分都放在了家庭生活上,偶尔才会去集团一趟。

    期间省政|府工作人员还来了一趟,传达了政务院、省政|府和外交部的关切。

    何平在跟《时代周刊》记者闲谈时说出了他想带领佳农集团赴美上市的计划,没想到人家回去真给登了出来。

    这事以前没有过先例,何平在参加全国优秀企业家颁奖礼接受中|央|领|导接见时,曾经跟领导详谈过,上面对他的想法是支持的。

    现在新闻一出来,这事有点变成骑虎难下了。

    不管当时想法是真是假,现在都是真的了,必须得执行。

    幸好何平真是有这么个打算,要不然不仅是糊弄国内政|府和老百姓,更是欺骗国际媒体,在外交部门看来这就是外交事件。

    现在已经是89年年初,如果何平没记错的话,1992年奉城的金杯汽车a股在沪上证券交易所上市。其后以金杯客车为主要资产的华晨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第一股”,在华尔街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获得超额认购85倍。

    留给佳农集团的时间还算充裕,但不能再拖了,赴美上市注定是一条漫长的征程,尤其是在这个年代,花费一两年的时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社会主义国家第一股”这个名头,何平觉得还是自己拿下来比较好。

    在仰勇未接手金杯汽车之前,这只是一家技术乏善可陈、效益微薄的国有企业。何平佩服仰勇能够凭借着眼花缭乱的金融操作将金杯汽车带领上市。在九十年代初,这样的故事简直太具有传奇性了。

    但是玩金融的注定干不了实业,后世的结果已经明证。

    中国要的不是一个“赴美上市”的空名头,也不是为了割那点韭菜,而是要一个可以走向国际,提振国民士气的有担当的大企业。

    佳农集团当仁不让!

    想到这些事,何平联系江永安。

    之前投资戴尔公司的事情最终没有谈下来,环球的橄榄枝着实伸的有些晚。

    不过迈克尔·戴尔对于江永安提到的中国市场确实非常感兴趣,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

    由戴尔公司和环球投资联合在中国兴建电脑组装厂,戴尔公司负责产品,环球投资负责市场。

    江永安之前来电话询问过何平的意见。

    何平想了一下,戴尔本身就是个电脑组装厂+销售商,技术能力非常薄弱。

    可他手里也是有钱没技术,倒不如引入戴尔这个合作者,正好可以借着和戴尔合作的机会切入半导体领域,从最简单的做起。

    何平让江永安答应了迈克尔·戴尔的提议,双方就到中国建厂进行了一系列的谈判,去年的春节江永安都是在阿美利加过的。

    不过结果是好的,在江永安的努力下,他们和戴尔的合作正式敲定。

    最近江永安刚刚回到国内,正准备拿着这份和戴尔的合作,找政|府敲竹杠,不是,讨政策。

第243章 慈善基金会

    江永安向何平简单叙述了一下合资建厂的推进情况。

    经过和戴尔公司的探讨,双方一致认为京城是工厂落地最合适的地点,这里有海量的高端技术人才、有稳定的工业环境、还有中关村这个计算机产业推动器,工厂放在京城周边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不过这毕竟是美资+港资、投资超2000万美元的大项目,上赶着可不是好买卖。环球先是放了一个口风出去,说环球要和阿美利加的高科技公司建合资厂,然后坐等京城政|府上钩。

    这种规模和背景的投资,京城市政|府不可能不心动的,在得到了环球投资工作人员模棱两可的答复之后,京城市政|府第一时间便找了了门。

    双方在很短时间内就达成了关于合资建厂的协议,环球和戴尔为了合作,在香江成立了一家戴尔(中国)电子计算机有限公司,双方各持股50%,京城市政|府为了拉拢到这家组装厂的投资,答应了环球和戴尔提出的所有要求。

    现在一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推进中,预计下半年就将开始厂房的建设工作,明年年中投产。

    听完江永安的汇报,何平先是勉励了他一番,接着说起了他今天打电话的目的。

    佳农集团的上市辅导团队,江永安在一年多前就已经帮他物色好,现在应该到他们发挥作用的时候了。

    除此之外,何平还跟江永安沟通了两件事。

    第一,未来佳农集团的上市,环球投资要参与其中。

    投资戴尔失败是预料之中的事,环球只是一个香江地区名不见经传的小vc,来的又晚,失败才是正常的。但佳农不一样,有何平这个内助在,这次对环球来说将是一次绝佳的开拓阿美利加市场的机会。

    第二,为了继续塑造环球和佳农集团的品牌效应,何平决定将环球投资之前捐建教学楼的行动延续下去,并联合佳农集团一起加入。

    由环球投资和佳农集团合资成立一家慈善基金会,何平连这次双方合作的名字都想好了,就叫春(村)晓(小)基金会,主要内容就是向全国各地贫困地区捐建学校校舍,学校名字就叫春晓希望小学。

    他也蹭一回后世的热度。

    何平捐建希望小学有一部分是为环球和佳农两家企业塑造形象的想法,但更多的还是想做些有益于社会的事。

    年末的分红风波带给了他一些思考,财富现在对他来说更多的变成了数字,那么拿出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不是更好吗?

    之前毛春华怀孕这个喜讯让他起了捐建教学楼的想法,现在不如把这份善举延续下去。

    在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国内的教育事业确实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去改善教学环境的。国家在这方面从来没有停止过投入,但只能说原来的底子太薄,穷三十年之功,在国内仍有一小部分孩子处于艰难的学习环境之中。

    这世界上需要帮助的人有很多,何平不是千手观音,帮不了那么多人。

    他打算在教育这一项事业上下点苦功夫,因为他一直坚信教育对于贫困地区的孩子和他们的家庭来说,是改变命运最好的办法。

    何平的想法很好,环球是他的产业,他可以做主,但佳农集团这边他还得跟村委会通个气。

    他把村委会干部们召集起来开了个会,村委会干部们对于每年拿出几百万来搞这些慈善基金会有些迟疑。

    何平对于他们的保守是很理解的,毕竟这个年代国内的慈善活动还很少,大家听过最多的关于慈善的概念就是黑十字会。

    其实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内的社会救助和福利工作长期都是为政|府包办,完全依靠政|府拨款,很多时候能做的事情非常少。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近几年国内开始出现专门的福利和救助性社会组织。

    比如说去年成立的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今年3月刚刚成立的中国扶贫基金等。

    只不过现在国内私人成立的慈善机构还是一片空白,何平如果想把这件事落实到实处,恐怕还要花点功夫。

    他心里有一个好主意,自家老丈人现在正好退居二线,闲在家里除了逗逗外孙女也没什么事,不如给他找点事干。

    他退休之后得了个虚衔,官至正厅,也不用坐班,有个官身去跑这些事也有一层方便。

    何平苦口婆心的将搞慈善的意义灌输给村干部们,争得了村委会的同意。

    回过头来,他便找到毛学山,将心中的想法跟他说了一番。

    “慈善基金会?”毛学山第一次听说这个名词,他倒是知道国内有一些慈善机构,比如黑十字会,但那都是政|府搞的,这个“慈善基金会”又是个什么东西?

    “慈善基金会这种形式是从阿美利加那边传出来的,就是有钱人把自己的财富拿出来用到社会公共事业的一种组织形式,比如说教育、科学、医学、公共卫生和社会福利等方面。

    慈善基金会的运作方式除了募捐之外,就是用基金会的钱去进行投资,从而产生收益,继续维持基金会的运转。”

    何平简单的给毛学山解释之后,他立刻明白了这个基金会的含义。

    “这个慈善基金会要是弄好了,能让政|府省了一大笔钱啊!”

    真不愧是当官的出身,什么时候都不忘给政|府省钱。

    “爸,这不光是省钱的问题,更是一种可持续的慈善事业。你想想,咱们国家以前的慈善机构都是靠着国家拨款的,全国上下那么多事,国家能都管的了吗?

    我们成立这个慈善基金会,就可以专注于一项公益事业,用慈善基金会产生的利润来不断的投入,达到长久的、可持续的慈善投入,造福社会。”

    毛学山听完何平的话,考虑了片刻。

    “你说的有道理,这件事确实可以做。”

    “这么说您同意了?”

    毛学山笑着说道:“这么好的事为什么不同意?正好可以给我这个退休的老同志发光发热的机会。”

第244章 探访影视城

    在何平在家里带孩子的这段时间,外界对于他的报道还在持续。

    不挖不知道,何平身上居然有这么多值得挖的新闻点。

    知名作家、致富带头人就不用说了,全国的老百姓现在对于他最深的印象便是这两个。

    他还组织建立了东北第一座影视拍摄基地——关东影视城,这里曾经拍摄出《家慧》、《红楼梦》、《东爱》、《红高粱》等多部红极一时影视作品,同时也带动了周边的产业发展。

    跟影视方面沾边有一点好处,那就是名声传的特别快,尤其是在这几年几部大热影视作品陆续在国内播出、上映之后,关东影视城现在已经远非几年前刚成立的时候可以相比的了,影视城内的剧组工作人员常年维持在千人以上。

    仅影视城自身的工作人员就高达300余人,间接带动周边就业近千人,更对周围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韩屯自然是吃到影视城红利最多的地方,除了韩屯意外,它南面的杨屯同样也受惠于影视城的发展。

    韩屯只是一个小村子,经过这几年的发展逐渐趋于饱和,繁华程度已经赶超县城,比之地区城市的市中心也不遑多让。人多除了意味拥挤,也代表着高消费。

    所以影视城的很多低消费就会向杨屯、丁屯等地方转移,周围这几个村子现在出现了很多自家开的店铺以及旅馆。

    当然了,影视城创造的大多数消费以及就业,都是韩屯消化的。只有韩屯挑剩下的才能轮到他们。

    几年时间下来,关东影视城也正逐渐摆脱对于几大资方的资金依赖,自给自足,光是去年一年利税就接近二百万元,发展势头良好。

    媒体们在探访关东影视城的新闻的时候,还发现了一件值得报道的事。

    在这里有一组非常特殊的剧组正在进行拍摄,那就是来自香江的《英雄志》剧组。

    准确的说,是由香江tvb电视台、国家电视台、辽省电视台以及关东影视制作公司联合组成的《英雄志》剧组。

    这年头,国内影视创作基本还是自己玩自己的,合拍这种事还没有流行开,偶尔出出现一部这样的作品,无不是各个媒体报道的焦点,也会成为一时热议的新闻。

    《英雄志》的小说国内很多读者都看过,记者们也都有所了解,但他们万万没想到居然会在关东影视城发现拍摄《英雄志》的剧组。

    据了解,原来早在去年香江tvb电视台应观众要求,找到环球出版社这家《英雄志》小说的版权方,希望可以将《英雄志》改编成电视剧。

    之后经过一番沟通,最终决定由tvb电视台、国家电视台、辽省电视台以及关东影视制作公司共同投资进行拍摄。

    这部气势恢宏的小说在几个投资方规划下,预计拍摄五部电视剧,仅第一部投资便达到了两千万港元,创下了tvb近几年来的规模之最。

    自去年十二月开机以来,剧组转战全国多地进行拍摄,并与3月中旬刚刚来到关东影视城,计划在这里拍摄一个半月时间。

    《英雄志》剧组里的工作人员有一半都是香江人,操着一口粤语,记者们根本沟通不了。

    因此他们特意找到了在剧组工作的内地人,这年头明星的地位没那么高,记者们找上门,都是托人情来的,谁也不好意思拒绝。

    朱时茂便是如此接受了记者的访问。

    “真没想到能在这里看到您。听说您这次在《英雄志》中饰演的是男主角之一伍定远,这么大的投资,能问问您是通过怎样的机缘获得这次出演的机会吗?”

    朱时茂面对记者的提问也没藏着掖着,“我跟何老师是好朋友,他给我打电话,说有一个跟香江电视台合拍的电视剧,给我留了个男主角,我就来了。”

    记者有些意外,这也太耿直了,不应该渲染渲染自己通过怎样艰苦卓绝的努力,打动了导演和剧组获得了这次演出机会吗?

    不过记者敏感的抓住了朱时茂话语中的重点。

    “您说的何老师是何平老师吗?”

    “对啊!”

    “您二位是?”

    朱时茂调侃道:“你这位记者同志一看就是没做功课,何老师第一部被改编成电影的作品《牧马人》就是由我出演的。当时剧组为了让我和女主角丛珊尽快找到角色的感觉,让何老师在招待所辅导了我们俩半个月。我们也是在那段时间熟悉起来的,之后我们的关系一直处的比较好。”

    记者道:“原来如此,没想到二位还有这样的渊源。那这么说来,这次《英雄志》的拍摄跟何平老师也有关系了?”

    “那当然。记者同志你恐怕还不知道,《英雄志》这部小说本身就是何平老师和原著作者海子、西川、骆一禾三位老师共同构思出来的,只是当时何平老师正在集中精力写《家慧》,所以就让其他三位老师共同完成了这部作品。

    这次tvb要拍摄《英雄志》,正是由于何老师的撮合,才组成了四方投资的结果。何老师更是提出了剧组内香江与内地演职人员必须五:五的比例。

    何老师提出这个要求主要是考虑国内现在的影视制作经验和水平比之香江要差很多,正好可以借着这个机会向香江的同行们取取经,汲取一些香江同行的宝贵经验。”

    尽管何平听不到,但朱时茂的彩虹屁没有落下,他也是来了之后才知道自己这次是走了多大的运道。

    这两年香江的电影、电视剧不断的引进内地,有正规引进的,也有非法渠道进来的,在国内的影响力非常之大。

    《射雕英雄传》、《上海滩》、《神雕侠侣》……无数国内的观众都对这些作品耳熟能详。

    《英雄志》这部剧的监制韦家辉便是《神雕侠侣》的编剧,这部剧的另一位男主角则是tvb五虎将出走之后电视台力捧的新人郑伊健。女主角则是在香江成名已久的黄杏秀,曾经演出过《阮玲玉》、《十三妹》、《绝大双骄》等多部电影电视剧,无论是知名度还是作品,在《英雄志》剧组都是第一把交椅。

第245章 探访作家村

    这个年代国内电影电视剧的影响力跟香江方面是完全没办法相比的,很多香江从业人员在面对内地同行时,态度难免高傲,但朱时茂也不得不承认,人家确实有高傲的资本。

    不过幸好这部剧内地投资方和制作方的话语权不低,剧组内香江工作人员和内地工作人员虽然偶有摩擦,但相处大抵算得上和谐。

    朱时茂庆幸自己能够有何平这样的朋友,毫不费力的就当上了如此大规模的合拍电视剧的男主角,在剧组的待遇也很好,更关键的是片酬这一块跟香江同行是持平的,一部电视剧二十万港元,够他演十年电影的。

    朱时茂同时也在期待着电视剧播出的反应,几个投资方耗资两千万打造一部电视剧,对于这部电视剧的期待自然是非常高的,从剧组这几个月来转战多地就能够看得出来对这部电视剧的用心程度。

    他想到前两年国内媒体报道《红楼梦》在香江播出时候受到的欢迎,希望这部电视剧可以让自己的事业再上层楼,成为风靡两岸的演员。

    采访在朱时茂的畅想中结束,记者跟他告别之后,对于影视城的采访也告一段落。

    该了解的情况都了解清楚,接下来就要去见识一下传闻中的作家村了。

    公交车准时出发,很快出了韩屯,走了几分钟之后记者才反应过来,这才是农村啊!

    初春,外面的土地刚刚泛起绿色,没有韩屯的热闹喧嚣和车水马龙,田野上偶尔看见几个忙碌的身影,远处的民居错落,越远离韩屯感觉越是破旧。反之,他这两天在韩屯走访时,即便是韩屯周边的村子也明显能看得出来居住条件比现在看到的好上很多。

    记者心里感叹道:差别还真大啊!

    公交车是在红旗镇停下的,这里有一站就叫作家村。

    站在红旗镇的主路上,记者找到了点身处韩屯的感觉,从繁华程度上说红旗镇当然还比不上韩屯,但受惠于养鸡场、作家村、农业研究院、佳农集团、养猪场这一条临河经济带的影响,红旗镇确实变化很大,跟以前简直判若两镇。

    记者环顾了一圈感叹了两句之后,把目光集中到了道路对面的建筑。

    近二十米高、东西延展一百多米的建筑物,这样的规模在省城也不多见,建筑立面上明晃晃的两个个字“书山”。

    记者第一次来这里,下车站的名字叫“作家村”,他在韩屯的时候就听人说过,作家村有一个图书城,想来面前的建筑应该就是。

    图书城不仅是书店,也是图书馆,这种规模只在省城奉城那里才有,这里现在已经成了平县以及周边地区文学青年的聚集地。

    文学青年们来这里的原因不单是图书城,还因为园区内优美的风景以及能够接触到很多作家的机会。

    作家村一直秉承的是半开放原则,只有作家村宿舍内部管理比较严格,但只要有熟人带着基本就可以来去自如。

    记者进入图书城内部,感叹于这里的装修精美和藏书丰富,同时他还发现了这里的阅读氛围非常好,不提借阅室里的安静,连自习室里都坐满了认真埋头学习的人,这些人里不分男女老幼。

    在图书城转了一圈,记者通过图书城的后门进入了园区内部,他第一时间就发现了图书城外立面上的立体壁画。

    有意思!

    他当记者这么多年也算是走南闯北见了不少世面,可这种艺术形式他还是第一次见到,很有报道的价值,顺手用相机记录下这逼真的壁画。

    顺着宽阔的主路朝作家村内部走去,刚开春不久,作家村内的景致刚刚泛绿,别人口中的美景没见到,不过记者被一路上的雕塑、壁画以及景观吸引住了目光,流连了很长时间。

    走到主路尽头,记者被一座岗亭拦住。

    “同志您好,这里是非公开场地。”门口的保卫打远就看见记者一路左顾右盼的走过来,一看就是游客。

    记者没想到会遇到阻拦,他掏出自己的记者证,说明了自己的采访意图。

    “不好意思,我们这里是非公开场地。如果您有采访需要的话,可以到图书城的管理处联系我们作家村的领导,约定采访时间。”

    保卫很有礼貌,阻拦记者的同时告知了他进入作家村内部的方法。

    记者并没有对保卫的阻拦恼怒,人家也是尽职尽责,他只是有些烦闷还要回头跑一趟申请,也不知道要耽误多少时间。

    他刚转身,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从身边经过。

    “马原!”记者叫了一声。

    马原听见有人叫他的名字,本能的回头,“你是?”

    记者高兴的说道:“我是《青年报》的吴同之,以前跟同事一起采访过你。”

    记者说完,马原回忆了一下,眼前这张脸跟记忆中的印象重合,脸上露出了笑容。

    “原来是你啊!你怎么到这里来了?”

    “我过来采访。”

    “你这是……”马原问道,刚才见他转身作势要走。

    “刚才保卫同志说我得去图书城申请一下才能进入作家村。”

    马原说道:“害,不用那么麻烦,你跟着我走吧!”

    马原带着记者走到岗亭处,跟保卫说了一声,“骆师傅。这是老熟人,我带进去了。”

    这次保卫没说话,朝着马原点点头,目送两人进入园区内部。

    “你们这里管理还挺严格的。”

    吴同之走在马原的右侧,好些年没见,马原的长相没啥变化,浓眉大眼、鼻直口阔,可能是这几年的生活环境好了,所以整个人发福了不少。

    “以前不这样,这岗亭是后来设的。原来我们这里有名的作家少,没人在意。现在发表、出版作品的作家越来越多,对我们感兴趣的读者和好事之人也越来越多,园区有一段时间闹得乌烟瘴气的,只好加了这么一个岗亭。也不严格,只要是有我们这些内部的人领着就没人拦着。”

    原来是这样。

    两人又闲聊了一些近况,主要是吴同之这位记者问,马原在答。

第246章 作家村里的采访

    “我从西疆回来之后本来是打算留在奉城的,皮皮生了孩子,我们打算给孩子一个好一点的环境。后来挺偶然的一次机会,当时作家村刚开村,我被邀请过来参观。一来我就喜欢上了这里,幽静、安逸的同时,设施也非常齐全。我跟皮皮商量了一下,决定留在这里。”

    “孩子教育没什么担心的。这附近有佳农集团的幼儿园和小学,未来还会建设初高中。孩子明年准备入读佳农集团的幼儿园,佳农集团的幼小都是免费的,据说未来初高中也是如此。这都是何平的功劳。”

    “何平?怎么说呢,我这辈子佩服的人不多,但他肯定要算一个,是个人物。”

    “名声不显?不对吧,我记着作家村开村的时候也来了一些记者,而且和我们合作的很多杂志回去也宣传过,当时王猛也来了。可能是因为我们面向的是文学圈吧,距离大众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像你这样的记者不就知道我们这里吗?”

    吴同之意外王猛还曾经来过这里,要说文学成就,王猛在这个大师尚未完全凋零的年代算不上最顶尖的,但他现在是文化部高官,光这一点就秒杀了百分之九十九的同行。

    说话的功夫,马原领着吴同之到了宿舍楼前。

    他带吴同之进了宿舍,给他泡了一杯茶,吴同之新奇的打量着屋内的装饰。

    这是一户九十多平的两居室,装修精致又不失淡雅,很符合他心目中文人的生活调性。

    “这就是你们的宿舍?”吴同之问道。

    “说是宿舍,其实就是家。我们一家三口都住在这,比在西疆的时候住的好太多了。”

    吴同之笑道:“比西疆肯定强,我感觉沪上也找不出多少比这更好的房子。这个房子是租的还是买的?”

    “租的,一年二十四块租金。”

    “这么便宜?”吴同之有些诧异,他觉得一年二十四块钱有点配不上这房子的面积和装潢,即便是放在县城租金也应该不止这一点,这两年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大家的收入涨了不少,支出自然也涨了。

    马原解释道:“这是何平送给大家的福利,其实我们这些人还好,都算写出来了,每年的收入要比一般的工薪阶层高一些。作家村还有很多没有写出来的年轻人,收入还是偏低的,甚至有的连发表文章都成问题。如果租金太贵的话,他们怎么租得起。”

    “这样啊!”

    马原接着说道:“其实不仅是在租金方面,我们这些创作者在作家村的开销都比较小。食堂虽然不是免费的,但是每个月都会给我们免费餐券,跟免费也差不多。作家村的所有设施也都是免费开放的,如果单纯的没有任何享乐的想法的话,基本等同于零开销。”

    “所以你们的日常用度基本就是靠作家村解决的?”

    “是。”

    “这么多人,得花多少钱啊?”吴同之惊叹道。

    马原道:“建设作家村,何平投入了上千万的资金。我听园区的管理人员说,作家村现在每个月运营大概都要赔上一两万块钱的。”

    吴同之皱眉问道:“这么一直赔钱下去,有再多的钱都不够吧?作家村能够维持长久吗?”

    “还好吧,今年的情况已经比之前好一些了。现在图书城的经营状况越来越好,除了维持自身的经营之外,还可以给作家村输血。另外何平有一家出版社,我们大家也知道何平维持这么大的园区运转不容易,所以大家有新作品要出版,他的出版社是首选,也可以创造不少的效益。

    其实作家村还有一块最费钱的是跟国内众多报刊、杂志联合主办的活动,作家村通常都是负责大部分开销,我们也和何平建议过,这种活动要不然就让对方出大头,要不然就干脆不要办。来的人创作上有了提升,同时还享受到了良好的待遇,又不是我们这里的作者。

    可是他不同意,他说作家村诞生的目的是为了给国内的文学界创造一个诺亚方舟式的家园。编辑部都是清水衙门,一旦我们把经费摊到各个编辑部,大家的压力都会很大。而且何平判断未来几年,国内的出版市场将会受到盗版的严重冲击造成大面积萎缩。同时受经济裹挟的影响,很多人对于读书这件事也看的不那么重要了。到时候不光是图书市场,就是那些报纸、杂志看得人也会少很多,到时候大家的日子更难过。

    这些钱可能对我们来说很多,但对他来说真的是九牛一毛,而他看重的是作家村未来对中国文坛产生的影响。不光是为我们的主流文学界输送更多的新鲜血液,也要为国内文坛的百花齐放贡献力量。

    何平这个人看问题的角度永远要比我们高很多。”

    吴同之听完后点了点头,“何平还真是给我们国内的文学界做了一件大好事。”

    马原玩笑道:“你们报纸不是都报了嘛,他一年光在佳农集团的分红就六千多万,哪里用得到我们去给他操心赔不赔钱的问题。”

    吴同之也笑了起来,“确实。我刚从关东影视城采访过来,听说那里也是何平的产业。他这个人不光在写作上才华横溢,连做生意也这么有天赋。”

    马原感叹道:“有些人啊,真的是生而知之,学不来、比不来,跟他坐在一起都会感觉压力大。我们作家村的人坐在一起偶尔也会讨论何平,他不仅在平县有产业,在别的地方也有,生意做的太大了。去年有一个环球投资捐建教学楼的新闻你还记得吗?”

    “记得。我去韩屯采访的时候,听说那实际上是何平捐的。”

    马原点头道:“不错,环球投资就是何平的产业。几十座中小学校的教学楼,一下子就是上千万。”

    吴同之惊叹道:“不止是有钱,还有责任心、同理心、慈悲心。”

    马原当然知道吴同之在说何平,他赞同的点点头,“是啊,就冲他办的这些事,谁能不心生折服呢?我们作家村的很多年轻人,对何平都不是喜欢了,简直就是崇拜的偶像。”

    吴同之笑着说道:“要是我,我也崇拜。”

第247章 马原的想法

    “对了,怎么没见皮皮和孩子?”

    吴同之跟马原聊了一些作家村的事之后,才想起来这次来没有看到马原的妻子皮皮。

    “她带着孩子去树屋参加小朋友们的聚会了,我们这里有几个带孩子的家庭,他们没事就喜欢带孩子去园区里玩,偶尔还会去外面玩玩。”

    “树屋?”

    马原见吴同之不解其意,把他领到窗边,指着园区中央高耸的树干说道:“就在那呢,上面有一个树屋,看到没有?”

    吴同之顺着马原手指的方向看到了位于树干顶端的树屋,惊讶道:“真的树屋?这是怎么搭上去的?”

    “底下是钢筋混凝土做的,才能撑得起上面那么大的树屋,这也算是我们作家村的一景了。”

    吴同之回想起进园区时看到的那些雕塑、壁画以及景观,作家村的建设确实有非常多的巧思在里面。

    他看着眼前的景物突然生出了一句感叹:“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对你们来说是幸福的。”

    “是啊,幸福的有点飘飘然。”

    吴同之不解:“什么意思?”

    马原苦笑道:“就是因为太幸福了,现在我已经很久没有写出像样的作品了。”

    “不至于吧,在这么良好又宽松的环境里,灵感应该更加多才对。”

    “理论上是这样。可就是因为环境太好了,我们在一起谈天说地、组织活动聚会、外出游玩,可以做的事太多了。我这个人就是这样,你把我关在一个艰苦的环境,就像西疆那样,我可以每天坚持写作。可一旦环境变好了,我的心也野了。

    而且最近我还有了一个想法,我想做一个关于中国文学的纪录片,这是受了何平办作家村的启发。我打算采访国内的作家、翻译家、批评家还有编辑,来一次地毯式的大采访。八十年代即将过去了,我们这些人是八十年代的当事人。我想以当事人在现场的形式来回顾八十年代,做一部由影像记录的八十年代文学断代史。”

    吴同之被马原的想法吸引住了,他都忘了刚才关于写作的话题,转而问道:“这个想法很好呀,有没有实行呢?”

    “还没开始呢,现在还只是我脑海里的一个想法而已。皮皮不太同意我这么做,她认为我应该把心思放在写作上。”

    吴同之点头道:“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要想好才行。”

    “其实我在心里已经有了决定,只是……”

    说到这里,马原顿住了。

    而吴同之听出来了他没说的那半句话。

    “只是碍于家庭和爱人的阻拦,他没有鼓足勇气去行动。”

    吴同之心中有些遗憾,马原的想法太好了,连他这个初听的人都心动,就是不知道以后有没有机会看到他实现这个想法。

    吴同之拍拍马原的肩膀,“没事,慢慢来,有的是机会。”

    “都89年了,这件事越拖到以后成功的概率越低,难度也越大。”

    说这话的时候,马原神情落寞,充满了中年人的无奈。

    吴同之也没有什么安慰人的经验,只能岔开话题。

    “你们作家村的《菜园》办的挺不错,各个编辑部内都在流传。”

    “对你们编辑部来说,《菜园》真的就像是菜园,或者说是菜单,想吃什么直接点菜就好了,你们当然觉得好。”

    吴同之哈哈一笑,“怪不得叫《菜园》,原来还有这层意思。”

    “现在我们作家村内部都在讨论一件事,就是把《菜园》的发行方式变成公开。只是邮递给编辑部,对作家村来说实在是太过浪费了。是,这样可以让我们这些人的作品能够二次发表,获得名利。可要是把《菜园》的口碑和销量都搞上来,我们这些人获得的收益都是一样的。

    可对于作家村来说就不一样了。你知道吗?作家村每个月光是在《菜园》上的投入就高达两万块钱。雇佣编辑、支付稿费、排版印刷、邮寄,每一项都要钱。”

    吴同之听完微微颔首,“这个投入确实不低。看来你们真的把作家村当家了,有主人翁精神。”

    马原淡笑了一下,“人心都是肉长的,将心比心而已。何平为作家村付出了这么多,我们享受着这么多的便利条件,总归应该做点贡献的。”

    “那这件事有结果了吗?”

    “李拓是《菜园》的主编,我不知道他这个人你有没有接触过,对朋友义气看的非常重,当初承诺《菜园》是半公开的杂志,为的是给各大杂志提供有潜力的作品和作者,现在你让他改弦更张,他有些磨不开面子。”

    “就这样算了?”

    “当然不能,现在还在商量,反正我们这些村里的人都商量好了,要是李拓不同意,那我们以后就不给《菜园》供稿了。”

    吴同之笑了起来,村里作家们赌气的举动有些孩子气,但又有一股赤子之心。只是这样会不会影响到大家的收入,毕竟上《菜园》的难度相对国内的一些重量级文学杂志要低一些,但稿费却从来不差,他问出了自己心中的疑问。

    “影响肯定是有一点,不过并不大。这两年作家村一直在吸纳有潜力的文学创作者,其中有很大一批在作家村学习、培训过一段时间之后,都有了一定的水准,在其他报刊、杂志发表文章并不困难。

    除此之外,像我刚才说到的作品出版的那些位,收入都比以前高了非常多。最夸张的是写《前门小酒馆》的回小塘,这小子来的时候就拎着一个布包,里面只有一套换洗衣服,《前门小酒馆》出版之后这小子半年就赚了六位数的稿费,未来几年之内恐怕收入还要比现在翻几番,都高兴疯了。

    不仅如此,关东影视城那边还打算把《前门小酒馆》改编成电视剧,到时候回小塘真就是名利双收了,想想都让人羡慕。”

    马原说完,话语中还带着艳羡的语气。

    《前门小酒馆》从去年出版之后销量一直很好,吴同之这个爱看书的记者当然也知道,没想到里面还有这样的故事,看来作家村还真是培养了不少优秀的作家。

第248章 作家村的变化

    吴同之在马原的家里待了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到马原妻子皮皮带着他们的孩子马大湾回家。

    “今天玩的怎么样?”

    “挺好的,跟小朋友们玩的很开心。”

    “这位是《青年报》的记者吴同之,以前采访过我。”

    皮皮见家里有客人,就准备做饭留客。

    吴同之有些不好意思,赶忙告辞而去。

    他走后,皮皮问道:“今天怎么会有记者来?”

    “还不是前段时间韩屯的分红闹的嘛,现在外界对韩屯和何平都太感兴趣了,任何关于他们的消息都能登上新闻。”

    皮皮边做饭边跟马原诉说着今天带着孩子去聚会时,跟其他家长交流到的一些信息。

    “听说佳农初中和高中打算从奉城和金州请一批老师过来,还要新招聘一批大学生当老师,我看以后大湾的学业真就得落在佳农的学校了。”

    马原应付道:“那不是挺好嘛!”

    “他们还说,作家村的房子还是要早买。总共也没多少户,往外卖的就那些,以后越来越少,上次回小塘买的时候我就劝过你。”

    马原觉得结婚后的女人真的跟以前判若两人,皮皮现在跟他说的这些话题他丝毫都不感兴趣。

    “那就买。”

    可能是察觉出来马原的心不在焉,皮皮没有再说话,马原钻进了书房。

    马原和皮皮夫妻的生活状态只是作家村的一个缩影。

    作家村在开村时还只是一个年轻人们聚集在一起为了文学、为了理想而存在的地方,现在它正变得越来越有烟火气。

    与此同时,作家村的另一户人家里,李拓唉声叹气,最近作家村的风气正在发生某种微妙的变化,让他这个主事人有些难以抉择。

    自从他当上这个《菜园》的主编,又主持作家村的工作之后,他和妻子张暖欣已经在作家村定居一年多了,妻子张暖欣现在每年除了拍《东爱》的时候会忙几个月,剩下的时间都在陪着他,而他们夫妻俩每年当中大半年的时候都会在作家村。

    “有什么好叹气的,公开发行《菜园》、分摊活动成本这两件事,村里那么多人都同意了。外面那些刊物占了作家村这么久的便宜,现在你们只是不想再花这份冤枉钱了,这有什么好犹豫的。”

    “当初大家说好的,再说这么长时间了,大家都是朋友。”李拓为难的说道。

    张暖欣对丈夫的话嗤之以鼻,翻着白眼说道:“没听说过光占便宜的朋友,这样的朋友不要也罢!”

    “哪有你说的那么不堪,当初没人逼着作家村做这些事,是我们自己要做的。”

    “对啊,当初是作家村要做的,现在也是作家村自己做的决定。村里的同志们受了何平这么多的好处,想给他省点钱,这有什么好为难的。如果外面那些刊物要是连这点觉悟都没有的话,我不认为他们是值得合作的伙伴。”

    妻子的话让李拓的意志有些动摇,这些天不仅是妻子在劝他,作家村的绝大多数人也在劝他。

    总这么亏损下去,大家都担心有一天作家村会倒闭。尽管何平这个老板亏得起,可谁也不敢保证,人家愿意二十年如一日的做这个亏本买卖。

    现在作家村经过两年的发展,已经开始逐渐自成体系,摆脱对于外界力量的借助。相反的,在很多时候外部这些刊物都要借助作家村的力量,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影响。

    作家村不断的有新鲜血液加入,大家不管是来自天南海北的哪里,在这里待过一段时间之后总会被同化成为作家村的一员。

    即便是那些由于家庭和工作的原因,在作家村待过一段时间之后不得不返回老家的人,他们对于作家村的感情同样很深。

    说句不客气的话,现在的作家村正在逐渐成为国内文坛的“黄埔军校”。

    因为很多作家都是被《菜园》的编辑们一个一个的挖掘出来的,他们在被邀请到作家村进行学习培训以前,都有过被其他刊物退稿的经历。被慧眼如炬的编辑们发现,邀请到作家村学习,直至水平提高,能够在国内其他的著名刊物上发表、甚至是出版作品,让他们对于作家村的感激之情分外的强烈。

    作家村的这种培养跟国内很多杂志报刊举办的座谈会、笔会不一样,他们不仅仅是把作者们聚集到一起开几天会,交流交流经验。

    更多的时候是用一种社区和文化趋同的力量来打动人,让大家不仅在写作能力上有所提升、在作品发表上获得捷径,更在他们心里种下对于作家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所以作家村培养的作家们所形成的凝聚力极为强大,直到最近,这种凝聚力演变成为他们对于作家村权益的维护。

    “如果以后真的如何平所说的话,又何止是国内的图书出版会受到影响,难道何平的产业就不会受到影响吗?环球那么大的公司,以后如果真的不行了,你还指望何平能够持续的亏损投入吗?人家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以前你往家里领多少朋友我都没拦着你,是因为那是我们自己家,只要我们俩高兴就好。可现在不一样了,你现在是作家村的负责人,那么大的园区交在你手里,你应该对得起何平对你的信任,考虑清楚这件事。”

    张暖欣见李拓有些动摇,便继续说了几句,让李拓陷入了很长时间的思考。

    一直以来,李拓的心态都是非常理想化的,作家村这两年在他的这种管理下,也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

    但任何事业想要健康发展就不可能一直以亏损的情况运行下去,这一点李拓心知肚明。

    他心中除了那点朋友义气和理想主义在作祟之后,还有一种担忧。

    那就是作家村逐渐的驱利化,以后会不会变了味道,违背了他们当初建设作家村的本意。

    这一夜,李拓想了很多,他决定明天去找何平谈谈关于作家村的未来。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092/ 第一时间欣赏重生乡村文艺生活最新章节! 作者:坐望敬亭所写的《重生乡村文艺生活》为转载作品,重生乡村文艺生活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重生乡村文艺生活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重生乡村文艺生活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重生乡村文艺生活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重生乡村文艺生活介绍:
落个水都能穿越,何平一脸懵逼看着两间小土房和捡来的大儿子。1979年?就是那个开启大时代的1979年吗?幸好随身带了个手机,没事写写书、养养娃、带领村民养养鸡,小日子过得也挺好的。有人要改编我的书?这个我熟啊,我来给你改。老板你就说吧,是想拍成电影还是电视剧,要不评书也行。嗳!别走啊老板。这是一个中年油腻男在波涛汹涌的大时代潮头浪遏飞舟的故事。重生乡村文艺生活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重生乡村文艺生活,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重生乡村文艺生活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