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重生乡村文艺生活TXT下载重生乡村文艺生活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重生乡村文艺生活全文阅读

作者:坐望敬亭     重生乡村文艺生活txt下载     重生乡村文艺生活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249章 搞一本武侠杂志(今日五更)

    同样在这一夜想了很多的还有吴同之这位《青年报》的记者。

    作家村的大名他以前不是没有听说过,毕竟那么多的杂志都宣传过作家村,他们编辑部还经常会流传未公开发行的《菜园》杂志,但这些仅限于远在千里之外的那么一个印象。

    可今天跟马原接触之后,又在作家村实际看过,这里留给他的的印象实在太过深刻,以至于他连对之前影视城的采访都觉得有些无关紧要了。

    吴同之躺在招待所的床上想到了半夜,他觉得作家村的出现正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中国文学界的现状。

    这年头当记者的,没几个不是文学青年。

    吴同之想到了马原和他说过的关于做一个关于影像访谈的八十年代文学断代史的想法,这给了他一个灵感。

    他决定对平县作家村做一个全方位的、深入的采访,把这里发生的一切报道给全国的读者朋友,让所有人都了解到这里正在发生的关于文学的一切。

    吴同之第二天清早给报社打了电话,跟主编说了一下自己的想法,他是报社的资深记者,主编对他的意见很重视。

    “这么说来,作家村的影响力正在逐渐扩大,甚至已经开始影响到主流文学界了?”

    “经过我跟马原短暂的接触来看,应该是这样的。不过这种影响的范围究竟有多广,范围究竟有多大,还需要深入了解之后才知道。”

    “说说你的想法。”

    “我想对平县作家村做一个全方位的、深入的报道,把作家村更加全面的呈现给读者朋友们。以前作家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只是局限于文学界以及主流文学报刊上,我希望可以借此机会让更多人了解作家村以及它对国内文学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除此之外,马原给了我一个灵感,他想用影像来记录八十年代的文学界,那我们报社完全可以做一个文字版的采访,不单单是对于国内的文学界,我们可以把思路再放宽到整个文化界,通过对多方面的采访来反应八十年代国内的文化思潮变迁,这是一个可以一直做下去的系列报道,我觉得平县作家村就可以当做我们这个系列报道的开篇之作,应该会得到读者们的认可。”

    主编也觉得吴同之的想法很靠谱,“好,那你就多留在平县一段时间,把对作家村的采访深入下去。等你回来之后,我们再好好策划一下你说的这个记录八十年代的想法。另外,最好是能够采访到何平,对于我们的报道有权威性的加持。”

    吴同之诉苦道:“哪里有那么容易啊,他现在深居简出,很多来平县的同行都折戟而归。”

    “争取吧,能有最好。”

    “好,我明白了。”

    和主编商量好之后,吴同之再次来到了作家村,岗亭处的骆师傅对这位记者还有点印象,帮吴同之通知了马原。

    “你怎么过来了?我以为你采访以后就回沪上了呢。”马原再见到吴同之有些意外。

    “昨天跟你聊完之后,我回去想了很多。有了两个想法,第一是我打算对平县作家村进行一个全方位的、深入的系列报道。第二是受你的启发,我打算进行一个对国内文化界的大采访,来反应这十年来国内文化界的变迁,这件事情我得跟你打个招呼。”

    吴同之说完自己的想法,马原摆摆手,“这有什么关系,就是一个想法,很多人都有这个想法,只是没有人去实践而已。”

    他接着问道:“那这个采访你打算怎么开展?”

    “我想请你帮我引见一下李拓,他是作家村的负责人,先征得他的同意,然后我再对作家村进行一个全面的采访。”

    “没问题,我带你去找他。”

    马原带着吴同之来到《菜园》的编辑部,往常李拓都是在这里办公的,只是今天李拓却不在,两人被告知:“他今天没来,说是去何平那了。”

    “那我明天再过来?”

    “不用,我们去找何平。”

    在马原领吴同之出了作家村直奔何平家的时候,李拓正在跟何平对话。

    “我的心里有些犹豫,如果这两件事做了之后,我怕以后作家村的纯粹性会慢慢消失,变得泯然众人。”

    面对何平,李拓当然不能说朋友那一套东西,而是提出了这两件事做完之后后续可能产生的影响。

    何平对于作家村居民们的好意非常受用,但他心中有自己的想法。

    “我们抛开现象看本质。作家村的居民们现在的想法并不是偶然出现的,大家都是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累积之后,才有了这样的念头。这其中固然是有感恩之心,但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不是在试图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

    李拓被何平说愣住了,他是真的没有往这方面想。确实,大家反对作家村继续在亏损的状态下投入,肯定是有一部分感恩的心态,但恐怕更多的是希望作家村能够长久的维持下去。只有这样,他们的好日子才会这样一直持续。

    只是这样赤|裸裸的方式还是让李拓有些不太适应,苍白的解释了一句:“大家也是好意。”

    何平笑道:“我当然知道大家是好意。不过作家村的独特性正是由于我们之前不计成本的投入才达到的,如果我们现在这样做了,无异于是自废武功,肯定不行。”

    “那就不动?”李拓问道。

    “不动也不好,大家也是好意,而且我觉得现在作家村的条件也已经成熟了,我认为我们可以尝试一本公开发行的杂志。”

    还要办杂志?李拓一时没跟上何平的思路。

    “节流不行,我们可以开源嘛!以前是作家村刚开村,我们没有这个条件。现在作家村偌大的名声,作者资源又如此多,跟国内的很多报刊杂志关系还这么好,做杂志有先天优势。”

    何平的分析听得李拓频频点头。

    “那这本杂志的内容……”

    “国内的武侠小说方兴未艾,我们可以把这个类型小说作为一个切入点,同时又避开了跟我们有合作关系的纯文学杂志。”

    武侠?

    李拓立刻想到了京大三剑客写的《英雄志》,这本现在字数超过300万字、共15卷内容的武侠小说销量已经突破了三千万册,成为除港台武侠小说之外,国内最为知名的武侠作品。

    而京大三剑客后续的作品,査海生写的《镖客行》、刘军写的《凤栖梧桐》都取得了不俗的销量成绩,由此可见国内读者现在对于武侠小说的喜爱程度。

    武侠,貌似真的可以搞!

第250章 节流不如开源

    “何平,我给你带了一位新朋友。”

    马原刚进门,何平就看到他身后跟着的人。

    “这位是……”

    “这是《青年报》的记者吴同之,以前采访过我,这次来是专门想给作家村做一个深度报道的。”马原解释道。

    何平现在对“记者”、“报道”这些词比较敏感,但考虑到《青年报》还算是有节操的大报,他起身对吴同之表示欢迎。

    几人坐下后,吴同之把自己关于作家村深入报道以及八十年代文化界系列报道的想法跟何平和李拓阐述了一遍。

    两人听完也觉得吴同之这个想法非常好,何平想了一下说道:“这么好的题材,如果仅仅是做一下系列报道未免有些太过浪费了。不如等以后成型之后结集出版吧,正好我有一个出版社,可以帮忙推广。”

    得到何平的肯定,吴同之非常高兴,“那就太好了,希望这个系列报道能够顺利进行下去的话。这次对作家村的报道就算是给系列报道开一个头,给你们添麻烦了。”

    何平对于不添油加醋的正经报道还是非常欢迎的,“这是给我们作家村增光添彩、增加知名度,应该是我们感谢你才对。”

    吴同之顺势提出了希望可以采访何平作为这次作家村深度采访的开篇,何平犹豫片刻后同意了。

    这毕竟是对作家村发展有利的事情,《青年报》的口碑他还是信得过的。

    “可以,不如就趁着今天吧!”何平说道。

    吴同之犹豫道:“采访提纲还没准备……”

    何平从容的笑道:“没关系,我今天有时间,你问我答,不限时间。”

    “那好,稍等一会,我准备一下。”吴同之说完就去搞他的采访提纲。

    何平跟马原、李拓两人闲聊。

    “我跟拓爷商量准备给作家村办一个通俗文学杂志。”何平道。

    马原感兴趣的问道:“通俗文学?哪个类型的?”

    李拓道:“武侠小说,这两年港台的武侠小说逐渐传入国内,很受欢迎。刚才我跟何平说起大家希望可以为作家村节流的想法,但节流的效果肯定比不上开源。现在作家村各方面的条件足以支撑我们再办一本公开发行的杂志,只要我们能够宣传得当,这本武侠杂志还是有一些前景的,到时候作家村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大家让你少投钱,你却想多挣钱。

    何平这个逆向思路让马原耳目一新,“这点子肯定是何平想出来的。”

    李拓也承认,“确实是他想的。”

    “我这辈子没佩服几个人,你绝对要算一个,脑子里的想法总是跟别人不一样,还总能技高一筹。”马原对何平叹服道。

    何平摆手,“这算什么高明的点子。大家都是好意,只是我觉得作家村现在的独特性不应该就这样浪费掉,变通了一下而已。”

    “想好杂志叫什么名字了吗?”马原问道。

    李拓摇头,“刚说起这个事,还没来得及想。”

    “叫《江湖志》怎么样?”马原说道。

    “你这思路转的可真够快的,刚听说要办杂志,你名字都想好了。”李拓调侃道。

    马原玩笑道:“只要不写书,我这灵感啊,取之不尽。”

    几人哈哈大笑。

    马原现在已经是作家村有名的“写作困难户”,他也不是不能写,只是不逼到时候,真的是一个字都写不出来。

    这大概是很多作家的通病。

    跟马原相比,作家村内的很多青年作家完全不一样。

    有何平这个后世人在,作家村对于作家的培养体系是有着严格的流程的,对于作家们在写作上的专注力以及严谨程度要求非常高。

    在作家村里有一项何平提议、编辑们细化的训练,叫做联想练习,让作家们每每尝试的时候都直呼变态。

    内容也很简单,随便给你一个词语,或者是一个短句,然后让你自由发挥的写下去,没有上限。

    人没有目的写作的时候是最痛苦的,这个练习就是在模拟作家们在毫无灵感的时候的状态。

    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总是认为灵感是等来的,说不定什么时候我脑子里灵光一闪就会文思如泉涌。

    但更多的时候,灵感的出现是源于笔耕不辍。

    当你写的足够多的时候,你心中对于故事的轮廓才会越来越清晰,那么最后故事的产生也变成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讲到这里,这项练习只是进行到了一半,还远称不上变态的程度。

    真正的重点在你写到自己已经完全写不下去的时候,这时候编辑会要求你删内容。

    就是把那些你认为无关于主题、不影响故事走向的内容全部删掉,这个过程比漫无目的的写作更加的痛苦。

    很多时候作者本身对于写作的内容都是有很强的认同感的,这里面涉及到了人的自恋心理的问题。一个真正的好的作者,应该有把自己放在故事之外的能力。

    只有这样,作者才能够区分自己写出来的东西是否有足够打动人的内容,而不是在写完一篇文章之后看着它沾沾自喜、洋洋自得。

    这项练习在实际运用中效果出奇的有效,经过这项练习培训的作者们几乎在写作方面都得到了不小的提升。

    很多人还把这项练习运用到了自己的实际写作中,效果也是出奇的好,但过程必然是相当痛苦的。

    只是,写作嘛!不痛苦点写不出真正的好东西。

    几人闲聊了一会儿,吴同之那边准备好了。

    简单沟通了几句之后,两人正式进入了采访环节。

    吴同之这个人思路比较严谨,问的问题也很有水准,采访时间持续了两个小时的时间。

    采访的最后,吴同之想给何平拍一张照片,这是采访的惯例,何平依言照做。

    他和吴同之的采访是在厢房里做的,结束时日近中天。

    何平就坐在靠窗旁的椅子上,阳光透过玻璃斜照在他身上,他翘着一只二郎腿,神态松弛,自信且从容,尽显大家气度。

    吴同之找好角度,按下了快门。

第251章 治安事件

    吴同之得到了何平和李拓的首肯,在采访完何平之后深入作家村对整个作家村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和采访。

    这种对于群体的采访工作在时间的消耗上是非常大的,他要在采访结束之后筛选出哪些内容是能用的,哪些内容是不能用的,但前提是要采访过才知道。

    吴同之只是一个幸运儿,因为认识马原,所以他能够近距离的接触到作家村的一切。

    还有很多被拒绝采访的记者,他们只能够通过在街头巷尾打听的方式来拼凑出关于韩屯、何平的相关信息。

    但越是这种带着戏说性质的新闻,越能勾起老百姓的兴趣。正史除了做学问,从来无人看,野史就不一样了,往往伴随着阴谋论、狗血、偶发性等极强的吸引读者的因素。

    别以为八十年代的媒体就很靠谱,去翻翻一些地方性的报纸你就知道,节操这种东西不是人人都有的。

    何平在接受吴同之的采访之后便没有再去关注,最近环球投资和佳农集团联合成立的“环球佳农慈善基金会”正在向政|府方面申报,作为国内第一家私有资本成立的慈善基金会,环球佳农慈善基金会的申请报告一杆子就被支到了民政部那里。

    这种没有先例的事情,很多单位是不愿意管的。因为你管了没好处,还有可能犯错,不管就不会犯错。

    很多基层的管理模式就是这样,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

    不过有着环球和佳农这两大企业的加持,政|府部门对于这次的慈善基金会还是很看重的。

    报告提交到部里之后,两家企业得到的反馈是部里正在商讨,会尽可能快的给出意见和结果,接下来两家企业能做的就是等待。

    在家里带孩子的何平被村委会一个电话叫回了韩屯,最近村里有件棘手事。

    从去年年底开始的这场对于企业的治理整顿,迫使国内很多建设项目下马,数百万进城务工人员被迫失业,很多人不得不返乡。但此时在乡村,大规模的企业整顿也使得很多乡镇企业倒闭萧条,这些务工人员又不得不回到城市里找工作,以上是整个事件的大背景。

    春节过后韩屯周围陆续来了很多南河、北湖、川省等人口大省的务工人员,这几年韩屯有不少外来务工人员,但今年的数量明显比往年增加了很多。

    短短两个月时间内,上千人涌进韩屯这个小村庄,都是一个带一个的老乡,而小小的韩屯短时间内涌入这么多人,诸多问题接踵而至。

    可这些人不管,人家是奔着挣钱来的,报纸上都说韩屯这地方遍地是黄金,来这地方准没错。

    这样的结果就导致有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滞留在韩屯,但同时又找不到像样的工作,整天无所事事,隔三差五的就会引起治安事件。

    以前镇里在韩屯的驻村公安是个紧俏活,大家都知道这里钱多事少福利好,争着抢着来。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在韩屯驻村比他们在镇上还累,还不如回镇上去呢。

    公安也是人,也有畏难情绪,偶尔也会跟村里人诉苦,这工作干的不容易。

    不容易的又何止是公安,韩屯老百姓现在对于韩屯越来越乌烟瘴气的环境也感到不满。

    任谁也不希望自己村子里充斥着无所事事的外乡人,闹的村子里鸡犬不宁。

    有时候不是务工人员想惹事,而是人多到一定程度,事就会自己生出来。

    比如前两天红梅饭店因为跟雇工发生了薪资纠纷,导致整个饭店都被团结的外来务工人员砸了,两口子哭天抹泪的找公安做主,还惊动了村委会。

    整个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刘红梅夫妇开的红梅饭店这两年经营的一直很好,连旁边的门市也被他们夫妻花高价盘了下来。

    生意大了,雇佣的人自然就多了,韩屯的人肯定是不会干这种活的,一开始他们夫妻招聘的都是周围乡镇的人。后来外省的务工人员来了,夫妻俩发现这些人的薪资要求比本地人要低一些,背井离乡工作起来也任劳任怨,于是夫妻俩在招工的时候就优先雇佣外来务工人员。

    本来生意做的好好的,都挺安生。收银这件事以前都是刘红梅来负责的,可现在店里生意实在太忙,她很多时候还要忙着外面采购、送餐的事,就在店员里挑了一个看起来老实可靠的外乡小姑娘来负责收银。

    可没想到的是最近夫妻俩发现店里那个看起来老实可靠的小姑娘在居然会挑一些粗心大意的客人,结账多收顾客钱,然后揣进自己腰包。

    夫妻俩发现这件事直接就把小姑娘给开除了,连当月工资都没给。

    两人想的很简单,你在我店里黑了不知道多少钱,差点影响我店里的口碑,我没找你赔钱就不错了,还指望工资?想得美!

    人家小姑娘也不是省油的灯,千里迢迢跑来韩屯务工,父母亲人都不在身边,受了委屈就跑到老乡那里诉苦。

    外出务工不报团很多时候就会被欺负,但有时候也会因为抱团,所以去欺负别人。

    小姑娘两眼泪花的诉说着自己被“黑心老板”扣工资的经历,一下子就激起了老乡们的保护欲,欺负人不能这么欺负,这事他们必须出头,否则以后容易被人当软柿子。

    十几号人气势汹汹的冲进红梅饭店,要说刘红梅两口子不虚是不可能的。

    但他们想这里毕竟是韩屯,两人好歹也是平县人,怎么也不应该怕这些个外地人。

    这些人要给小姑娘讨|说|法,夫妻俩据理力争,把小姑娘贪|污的事情说了出来。

    小姑娘面对两人夫妻俩的指责,哭着说他们冤枉人。

    夫妻俩没想到这小姑娘连店里的人给帮忙作证都不认,说他们是迫于老板压工资才不得不这么说的。

    一边是楚楚可怜、被欺压的同乡,一边是盛气凌人、克扣工资的黑心老板,老乡们出离愤怒了,在僵持半个多小时得不到赔偿之后,这伙人终于动了真火,把饭店砸了。

第252章 矛盾与对立

    楚楚可怜的女人是最有杀伤力的,古代那么多昏君曾经为我们证明过。

    十多个务工人员在小姑娘的蛊惑之下,索要工资不成,砸了红梅饭店。

    这下事情闹大了,外面看热闹的乌央乌央的,这帮人想跑都没地方跑,被闻讯赶来的公安逮了个现行。

    正所谓法不责众,这么多的同乡作伴,这些人也有恃无恐,直到被带到派出所仍觉得自己是在伸张正义,叫嚣着讨要小姑娘的工资。

    刘红梅夫妻拿那个撒谎成精的小姑娘没什么办法,但公安可不惯着她,作为这件事的导火索,小姑娘被公安吓唬了几下,便老老实实的交代了事情的全部经过。

    这下子老乡们都懵了,敢情大家伙都被一个小丫头片子给耍了。

    不过在审讯完成之后,开始轮到公安犯难了。

    那个撒谎成精的小丫头片子是罪有应得,可这些被她忽悠的老乡多多少少是有情可原的。

    最关键的是这些人都是外来务工人员,从开年起,国内就爆发了大规模的务工人员迁徙,数百万务工人员的行动甚至把全国的铁路、车站挤得客流爆满,各大中城市在就业和治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上个月,政务院办公厅还发出“紧急通知”,要求“严格控制民工盲目进城”。

    在这个节骨眼上,任何关于“务工人员”的事件都是敏感的。

    韩屯又是一个外来务工人员高度集中的地方,一旦他们处理不好,很容易引起群|体|事|件,那是让领导掉乌纱帽的大事,谁也不敢大意。

    最后报到局里,还是决定只追究主犯,其他人员从轻发落的原则。

    这次对红梅饭店的打砸事件已经不是韩屯闹出的第一起治安事件,只是在严重性上,这次事件应该是最严重的。红梅饭店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000元,因停业造成的损失预计也会高达1万多。

    刘红梅夫妻觉得委屈极了,可外面的务工人员们更觉得义愤填膺。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人去关心整个事件的具体始末,在他们看来红梅饭店的黑心老板扣着员工工资不发就是罪有应得,他们这些外地人就应该团结一致才能免受本地人的欺辱。

    村里闹出这么大的事,再加上之前一直断断续续发生的纠纷事件,村委会无论如何也不能坐视不理了。

    在老队长的主持下,村委会把何平叫了回来,召开了一次针对现阶段韩屯治安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管理的会议。

    “要我说,这帮外地人就是惯的臭毛病,到我们韩屯来搞拉帮结派。今天搞打砸,明天是不是要搞抢烧了?”

    “是得好好管管,你看看这街面上一天天让他们造的。本来干干净净的,现在哪哪儿都看不过眼。”

    ……

    老队长敲敲桌子,“少说怪话、气话,现在是要解决问题,不是要激化矛盾。”

    原本吵吵嚷嚷的气氛安静了不少,有人开始发表意见。

    “我觉得我们还是要加强对于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他们都是来挣钱的,安安生生、本本分分把钱挣到手才是第一要务。现在他们是靠着压低工钱跟本地人抢工作、抢到工作之后一有点小问题就抱团对抗。实在找不到工作的就在街面上待着,能干点日结的工作就干点日结的工作,这样下去很容易引起一些大的纠纷,对我们村里的环境是不利的。”

    老队长点点头,这样的意见才是中肯的,但是没有具体措施,没什么卵用。

    “我看还是要把民兵连搞起来,现在街面上都让这帮人给搞乱了。派出所的公安同志每天都忙着处理他们的事,焦头烂额。这样下去根本不行,得让他们知道知道厉害,不能肆无忌惮。”

    何平听得摇了摇头,短短几个月时间现在本地人与外来务工人员之间的矛盾已经变得尖锐起来了。

    “净扯淡,民兵连名存实亡多少年了,再搞起来哪是那么容易的事。再说了人家是来挣钱的,又不是来为非作歹的,咱们这样一弄不是更激化矛盾吗?”

    老队长道:“激化矛盾肯定不行。大家都是中国人,抗战的时候还讲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呢。人家大老远的过来咱们这就是为了挣一份辛苦钱,都不容易。何平,你说说你的看法吧!”

    何平说道:“村里的治安恶化,从根上来说是由于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不到位导致的。但我们韩屯毕竟只是一个村子,没有那么大的行政权力去管理这些外来务工人员。我觉得可以从两方面下手去解决问题。

    首先是从商家用工的角度,这次事件引发的直接原因就是某些商家的用工制度不规范,我建议村委会可以联合县劳动局人事处成立一个监查部门,对于所有韩屯范围内的商家进行用工方面的监督,保证所有用工同工同酬,劳有所得。

    我们要检讨,为什么这些外地的同志们在工作中有了一些小问题就会抱团闹起来,人家都是奔着钱来的,谁也不是为了闹事来的。我想,作为外乡人,举目无亲、投诉无门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我们韩屯在这个问题上要有担当,无论是东南西北,来了韩屯就不是外人,但凡是在劳资纠纷上吃亏的同志,我们就要给他们做主。当然了,如果是有一小部分像这次事件主角这样的恶劣行为,我们也应该向广大的务工人员交代清楚,避免他们有抵触、甚至是对立情绪。

    其次,从务工人员的角度来讲,他们都是从千里之外来到我们韩屯,每天除了工作,基本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偶尔在工作中还要受点气,唯一的办法就是找老乡诉苦,这样的情绪积压下来是非常可怕的,一定要有所疏导。

    在这方面,村里可以想一些具体的办法。比如说定期举办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不仅可以丰富韩屯老百姓的精神生活,也可以排解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郁闷,加强双方的交流和沟通。”

第253章 顺便搞点大事情(五更完毕)

    何平的发言从来不会让人失望,他的话精准的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并给出了解决的思路,众人听得频频点头。

    “除此之外,我还有一个想法。”何平说道。

    “什么想法?”

    何平喝了一口茶,接着说道:“前几年村里都在搞夜校培训,这两年能培训的都培训的差不多了,所以我们的夜校培训也关了,我觉得现在是重启夜校培训的好时候。”

    “重启夜校干什么?”众人不解的问道。

    “大家应该都注意到了,现在外来务工人员和本地人的一部分矛盾是集中在工作岗位竞争上的。其中大部分岗位都是没有技术含量的岗位,也就是说谁干都行,这样的结果必然会导致之前提到的自降身价的行为,同时又带来了矛盾。

    我的想法就是重启夜校培训,但这次夜校培训的重点不在扫盲和专业知识,而是进行职业培训,比如厨师、理发、司机等可以通过3~6个月短期培训学成的技能。让这些没有技能的人获得一技之长后,可以有更多获得工作的机会。”

    有人问道:“何平,我知道你是好意。但你这种想法是不是太理想化了?你能保证他们一定要学吗?再说了,学会了就一定能找到工作吗?”

    何平自信的笑道:“这个问题你们要站在更高一点的角度上去看。尽管国内的经济形势并不乐观,但总体形势是好的,未来的经济必然会保持高速发展,很多行业对于用工都是有着极强的需求的。别的不说,我就说每天出现在咱们韩屯的司机,大家数过没有,有多少个?”

    会计叔说道:“少说也得有百八十个个吧!”

    “没错,只多不少。”何平点头道,“公交车队、运输队、剧组、商家、市场……大家回想一下五年之前,韩屯人的心里有司机这个职业的概念吗?再对比一下现在,发展的结果摆在这里。”

    众人若有所思。

    “我刚才阐述的是未来职业培训和教育的潜在市场。这些有点技术但又不那么高深的服务行业对于很多没有学习经历的务工人员来说,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说难是因为没有学习的机会,那么他永远都想不到去靠这个行业谋生。说简单是因为这些行业门槛确实低,几个月、最多一年的培训时间,他们就可以靠此谋生。

    培训时间短,也就意味着我们的培训难度低,这件事做起来的难度自然就低。

    职业培训在未来应该是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的,现在村里只有佳农集团这一家企业,规模大是大了,但抗风险能力也在下降,因为我们把鸡蛋都放在了同一个篮子里。

    如果我们的职业培训做的好的话,未尝不会成为我们韩屯的第二个带动村民发家致富的机会。

    你们都知道我向来是主张韩屯的老百姓们走出去的。现阶段我们韩屯的老百姓已经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完全可以到外面的市场上去闯荡闯荡,我们的底子要比那些苦哈哈的个体户高出太多了,但这两年我们村里出去的人还是太少了,这次职业培训就是村里人走出去的机会。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们的职业培训培养出了一个厨师,他需要找到一个岗位。那么这个岗位可不可以是我们韩屯的人来提供呢?”

    众人一下子就明白了何平的意思,“你是说我们走出去,自己做生意,让这些培训好的人为我们打工?”

    何平答道:“没错。刚才我说过,这些岗位的培训难度低,那么就意味着这个行业的门槛低,未来必然会面临激烈的竞争。但我们不应该怕,为什么?因为我们才是这个市场的先行者,当别人进来的时候,我们已经在这个行业吃饱喝足,随时都可以转向另一个方向。”

    何平的想法点燃了众人的热情,底下议论纷纷。

    老队长道:“你有话就一次性说完,别老搞藏着掖着这一套。”

    何平尬笑了一声,“我这不是给大家消化的时间嘛!”

    “德性!”老队长嘟囔了一句。

    何平咳嗽了一声,让众人安静了下来。

    “既然老队长这么说了,我就不跟大家藏着掖着了,就明说了吧。在我心里有一个计划,暂且就叫做二次创业。如果把佳农集团比作是我们韩屯的第一次创业的话,那么这一次就是我们韩屯的第二次创业。

    但跟佳农集团当初由我带领大家发展的情况不同,这次我想把主动权交给大家。我认为这次由外来务工人员引发的事件,正是我们启动二次创业计划的好机会。

    大体思路我已经跟大家说过了,下面我说的详细点。”

    众人这才明白敢情何平铺垫了这么半天,原来是又想搞点大事。

    “刚才说的职业培训不光是村里人去做生意,同时也可以看做是村里对于我们韩屯走出去做生意的老百姓们在人力资源上的支持。我理解大家都没有做生意的经验,所以在挑选行业时就有一定的局限,我把职业培训的种类定在以上的行业,就是想帮助大家快速找准一个行业入门。

    另外,我希望由村委会成立专项资金,对于主动出去创业的韩屯村民给予资金支持,比如在场地租金、韩屯培训人员用工补贴上。这样不仅对于村民们做生意,对于村里的职业培训,都是一个良性的促进,也可以增加受培人员的信心。毕竟在我们这里学手艺的人工作好找,我们的职业培训肯定更加红火。

    这些外来务工人员也让我有了些感慨,我们东北人宗族观念和乡土情结太淡,在外闯荡时,根本没有抱团发展的意识。在欺负人上我们不应该这样,但在做生意、对抗不公时,我们应该向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学习。

    所以我觉得,如果要组织韩屯老百姓大规模的走出去进行二次创业,那么村里应该要给予一定程度的支持,让大家在外打拼时能有一个坚强的后盾。比如在我们遇到法律纠纷的时候、遇到资金困难的时候,如果能够得到支持,那么我们发展起来的机会就要比别人大很多。

    我的话就这些,想法就是这么个想法,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交流一下。”

    何平说完,端起桌上的茶杯润了一口。

第254章 为上市铺路

    何平这一番话的信息量太大,他说完之后很长时间,众人都处于窃窃私语的状态。

    老队长同样沉默良久,烟袋嘬个不停。

    这瘪犊子是真能整事儿啊,今天本来是讨论村里治安以及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问题,硬生生被他开成了二次创业大会。

    可仔细想想,要是一步步按照何平的想法执行下去,貌似刚才说的那两个问题也不算是问题了。

    近两年韩屯有一些年轻人正在试着走出去做生意,比如去年倒卖国库券,但何平今天说的这种跟小年轻出去单打独斗的模式完全不同,如果按照他的想法,这无疑是一次对全体韩屯老百姓的动员,兹事体大。

    众人讨论了半天,情绪很高涨,但谁也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

    会计叔岁数大了,人也相对保守,他在想了一段时间之后,问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

    “何平,这事是好事,可大伙现在吃穿不愁,有些人不见得愿意折腾吧?”

    在场很多人也赞同的点头,会计叔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

    何平放下茶杯,问了一句:“会计叔,你知道什么动物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吃饭、睡觉吗?”

    在农村的谁能不知道,会计叔脱口答道:“猪呗!”

    何平点点头,“没错,猪。我们韩屯的老百姓每年分几十万的分红,衣食无忧,几年时间还好,再过十年、二十年,你觉得韩屯会出现一批什么人?”

    大家顺着何平的话联想,很容易就能联想到那幅画面。

    何平替大家答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都是客气的话,如果你让一个人几十年不事生产、无所事事,那么他最大的可能就是变成一个除了吃喝玩乐什么都不会的人。韩屯发展起来了,赚钱了,但这样的结果绝对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我为什么要成立环球佳农慈善基金会?除了给公司塑造企业形象,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财富多到一定的数目,如果放着不动,那么就会变成一堆废纸,我不希望我们韩屯的后代变成一群只知吃喝玩乐的守财奴。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时候德不配位,如果我们韩屯的环境真的培养出一批这样的后代,你们指望他们拿什么来守住大家辛辛苦苦奋斗出来的家业?要知道创业容易守业难啊!”

    何平的几句话让在场众人陷入了沉思。

    是啊,现在韩屯条件好了,大家对于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后财富越来越多,恐怕还会更高。

    可最近几年来韩屯的风气也在变化,说穷奢极欲是夸张了,但用安于享乐来形容丝毫都不过分,包括在座的各位中也有不少是如此。

    他们这些受过穷、吃过苦的人还好,联想到家里的孩子们现在表现出来的现象,大伙心头突然一阵警醒。

    何平说的有道理啊!

    老队长用烟袋锅磕打了两下桌子,“行了,这件事毕竟是大事,大家都回去都好好想一想,过几天再开会表决,今天就到这吧!”

    会议结束,村干部们神思不属的离开了村部。

    当天晚上,何平的“二次创业”计划就传遍了韩屯。

    何平放了炮就走,最近他在家带孩子,疏于对集团的管理,需要花几天时间把集团积压的公务先处理一下。

    委托江永安找的上市辅导团队刚刚到佳农集团,现在正在梳理佳农集团的内部情况,做尽职调查。

    在不久的将来,佳农集团的所有高层管理人员都会迎来针对上市工作的培训。

    跟这年代很多的国营、私营企业相比,佳农集团的底子应该算是好的,毕竟当初何平在规划佳农集团时,没少在人才上下本钱,甚至不惜到国家台打广告招聘人才,当时还在国内闹出了好大一阵的新闻。

    现在,这些以前的投资正在见到回报。

    他今天刚来,辅导团队的主管克里斯过来向他简单的汇报一下这几天的接触工作。

    准确点来说,这次请来的辅导团队,应该是为上市辅导做准备的辅导团队,说起来很绕口。

    真正的上市辅导是由企业上市的有关机构,比如纽交所,这样的单位对拟发行股票并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规范化辅导、培训和监督。

    企业的上市与辅导机构由符合条件的证券经营机构担任,原则上应当与代理该企业的发于票的主承销商为同一证券经营机构。

    通俗点讲,上市辅导就是官方对于上市公司的上市前辅导、培训、监督工作。

    但佳农集团是一家地地道道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要想在阿美利加上市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为了让上市的事情走的更加顺利,何平才特意要求江永安给佳农集团聘请了这次上市辅导团队进行上市辅导前的预演。

    克里斯是香江人,中文名字叫钟耀宗,毕业于阿美利加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在华尔街工作了几年,之后被挖角回到香江公司。

    “何总,我们的团队刚刚接触贵司的管理层和业务工作,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完成尽调之后,我们会给出一份详细的尽调报告。

    接下来我们有几项工作内容。

    包括组织贵司高层管理人员参加有关发行上市法律法规、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和其他证券基础知识的学习、培训和考试;

    督促贵司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运作,包括制定符合上市要求的公司章程,规范公司组织结构,完善内部决策和控制制度以及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公司财务会计制度等;

    核查贵司在股份公司设立、改制重组、股权设置和转让等方面是否合法,产权关系是否明晰,是否妥善处置了商标、专利、土地、房屋等资产的法律权属问题;

    督促贵司规范与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的关系,妥善处理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问题,建立规范的关联交易决策制度;

    督促贵司形成明确的业务发展目标和末来发展计划,制定可行的劳股资金投向及其他投资项目的规划,对贵司是否达到发行上市条件进行综合评估,诊断并解决问题。

    最重要的协助贵司开展首次公开发行般票的准备工作,由于我们这次只是模拟上市辅导,所以并不会涉及到。

    以上这些工作内容需要贵司大量的配合工作,很多地方可能会产生一些必要的冲突,希望何总能够理解我们的职责。”

    克里斯是典型的精英风格,说话条理清晰、干练简洁,说完之后闭口不言,等待何平的反应。

    何平对于他嘴里蹦出的每个名词都能听得懂,但连起来就懵了。不过没关系,这些人都是他雇来的,只要能够执行他的意图就好了。

第255章 你才是大师,你全家都是大师

    5月,国内对于企业界,尤其是私营企业的打击并没有减弱。据媒体报道,民营经济发达的苏省从本月开始重点普查私营企业的税收,国内的私营经济处于一片惶惶之中,没几个私营企业是经得起国家税务机关查的,这一点无论是后世还是现在都是一样。

    何平最近一直忙于模拟辅导团队对于上市法律法规、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和其他证券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考试,不只是他,所有佳农集团的高层管理人员,没有一个逃得过。

    干涩、枯燥是法律法规和金融知识的主要特点,何平这个文科生听的两眼发花,脑子发蒙,其他人也没有比他好哪里去。

    即便是高管当中学历最高的郭文兴教授,面对跟自己专业毫不搭嘎的知识也是直挠头。

    不过何平作为佳农集团的总裁、董事长,自然不可能带一个坏头,他就是装也得装下来。

    你要说现在学习的东西有用,在日常工作中真没什么大用。可真到关键时刻,如果这些东西你不懂,很容易就被人忽悠瘸,连自己是不是违法了都不知道。

    更何况他们要做国内第一家赴美上市公司,任何方面都要力求完美,争取做到毫无瑕疵才对。

    佳农集团的这些高层管理人员在何平的这种对别人变态、对自己更变态的严苛中度过了地狱般的一个月时间,总算是通过了学习、培训和考试。

    作为其中学历最低的韩兆军,当他得知自己考试成绩合格的时候,连眼泪都飚出来了。

    洪旗、魏峰、郭文兴三人看得心有戚戚,兆军以前多么威武雄壮的汉子啊!

    愣是叫何平给逼成了这副娘们儿唧唧的样子!

    何平闭关的这段时间,发生了不少事情。

    环球投资和戴尔合资的位于京城的工厂正式落地并开始土建施工,这是今年内京城拉到的最大的一笔外资投资,相关人员饱受嘉奖。

    联想刘传志还特意给何平打过电话,他现在刚在香江成立了联想香江贸易公司,想借着这次机会跟戴尔套套近乎,以后可以合作发发财。

    可惜他在何平这里碰了个软钉子,以合资厂是戴尔做主为由,推脱掉了。

    老刘这人没底线,还是少接触为好,犯膈应!

    老丈人毛学山跑了两个月的“环球佳农慈善基金会”终于得到了民政部的批准,正式成为国内第一支私人资本的慈善基金会,开创了国内慈善界的历史。

    环球佳农慈善基金会透过媒体宣传由环球投资和佳农集团共同募资1000万元,同时面向全社会进行募捐,未来慈善基金会将会完全透明化运行,每一年的收支情况、善款使用情况都会明明白白的向全社会公示,这一点同样创造了国内慈善界的历史。

    环球佳农慈善基金会成立后的第一个大动作就是宣布在今后未来十年时间内将会投资3000万在国内捐建不少于200座“春晓希望小学”,为国内贫困地区面临的教育资源匮乏的窘境提供帮助,而慈善基金会捐建的第一批春晓希望小学已经正式确定落地龙江省拜泉县。

    选择这里当然不仅仅是考虑到这里是龙江省的贫困县之一,这里同样也是佳农集团奶牛产业链的供应地之一,当地有上千户牧民是跟佳农集团有合作关系的。

    环球佳农慈善基金会顶着“环球投资”、“佳农集团”这两个国内知名企业的光环,初生牛犊如此大手笔的捐建活动,瞬间就吸引了国内媒体的聚光灯,引来诸多媒体争相报道。

    环球投资和佳农集团也开始尝到了做慈善的甜头。

    江永安现在接国内公司寻求投资的案子接到手软,以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没什么进展的国内企业,在环球自去年开始这两次大手笔的慈善义举之后,瞬间就打开了大门,颇有种天下英雄尽入毂中的感觉,导致老|江最近这些天说话都是飘的,忒没见过世面的样子。

    佳农作为农牧集团的名声已经超越了它子公司旗下食品品牌的名声,同样也在逐渐摆脱何平的影响,国内的老百姓说起佳农集团再也不是“那个何平办的”,而是变成了“搞希望小学的那个”。

    这些看起来有些虚幻的声望,在未来的若干年后将成为两家公司结结实实的品牌力和口碑,在国内的老百姓心中变成有良心的大企业。

    最近媒体关注的不仅有环球佳农慈善基金会的新闻,还有关于平县作家村的。

    这个原本只局限于文学界的平县作家村,随着沪上《青年报》记者吴同之的一篇叫做《看见八十年代》之《平县作家村》的系列报道的发表,短时间内便在全国文化界引起了强烈的关注,数十份报纸纷纷转载吴同之的这篇系列报道,形成一股影响力极大、关注度极高的舆论热潮。

    这种跟文化界沾边的新闻总能在第一时间占据诸多媒体的头版,毕竟有那么多文化界人士为这种事摇旗呐喊。

    “作家村是国内文化界在八十年代繁荣景象的一种象征”

    “为文人造一个理想国——何平”

    “作家们的桃花源”

    ……

    国内的文化界,特别是文坛,在作家村被媒体如此大规模的报道之后,瞬间高|潮了。

    这尼玛放在古代就是翰林院啊!

    这个比喻可能不太恰当,无数作家、评论家、编辑、媒体人都跑出来想蹭一波作家村的热度,为作家村歌功颂德。

    作家村的倡议者、同时也是投资者何平,更是被这帮人捧上了天。

    “活该人家一年赚六千多万,这样的人赚的再多我都不眼红。”

    “立功、立德、立言,何平堪称当代文坛大师。”

    “如果说何平在文学上的成就在国内近二十年无可超越者,那么他对中国文坛的贡献将是未来二百年无可出其右者。大师之名,当之无愧!”

    坐在会议室里听着五迷三道的法规知识的何平,知道了外界对于他的评价一脸懵逼。

    哪儿就大师了?

    怎么还骂人呢?你才大师呢,你全家都是大师!

    老子还想再多活几年!

第256章 造神运动

    吴同之在《青年报》上的一篇名为《看见八十年代》之《平县作家村》的系列报道直接将何平推上了中国文学殿堂的神坛。

    如果说之前,何平因为年龄的原因在国内可以称得上一流的作家,但称不上是大师级的作家,那么现在“大师”这个称呼放在何平的头上已经丝毫不违和了。

    因为“大师”这种名号,只有别人喊出来才能叫得响,你自己去自吹自擂,或者你的一些追捧者去强行捧,是很难叫得响的。

    十年时间,何平写下的作品超过十部,其中绝大多数都成为了国内文学爱好者耳熟能详的作品,像《福贵》、《许三观》这样获得国内最高文学奖项、销售量破千万册的主流文学作品就不提了。

    即便是当年仅局限于一小部分读者欣赏的《伤心者》、《蟋蟀流浪记》等这样的科幻和儿童文学作品也在这么多年的流行当中影响了无数读者。

    很多何平的严肃文学爱好者为了更好的了解何平,选择了阅读他其它类型的作品,惊奇的发现何平不仅在严肃文学上有着极高的创作天赋,在类型文学上同样才气逼人。

    《灵与肉》、《伤心者》、《流浪地球》、《诗云》、《蟋蟀流浪记》、《福贵》、《吕得水》、《家慧》、《许三观》、《红高粱家族》、《王多米寻梦记》。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作品,同样的精彩纷呈,何平这个作家从来不会重复自己,所有的评论家也很难去定义他,因为大家发现你很难用一个词语或者一段话去准确的描述何平,他的风格如此多变,但作品又都是经得起推敲,拥有极高的艺术水准。

    媒体们率先喊起来的这个“大师”名号,罕见的没有在评论界引起大家的不满,因为批评家们也找不出何平的缺点。

    如果硬要说缺点的话,只能说何平的作品还没有进过教科书,影响力对比上几代的作家仍有一些差距。

    这个说法刚被人提起来,京城的报纸就传来消息,何平早年发布的儿童文学作品《蟋蟀流浪记》的选段入选了198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得,这个刚被提出了几天的说法瞬间就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如果说报纸媒体有很强的跟风性,那么不少文学评论杂志纷至沓来的采访邀约,就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外界现在对于何平如此高的褒奖和赞誉。

    刚刚忙完了学习培训的何平接到这么多文学评论杂志的采访邀约有些挠头,要是外面那些乱跟风的报纸,他拒绝也就拒绝了,可在这些邀约里,他看到了很多熟人,都是曾经对作家村有过帮助的朋友和前辈。

    既然不能拒绝,那就干脆逼着眼睛瞎几把吹吧!

    何平毕竟是耍嘴皮子的好手,真撒开欢儿来白话,这帮采访的还真搂不住,把对他的采访内容一删再删,才敢登出来。

    什么“传统严肃文学必将在九十年代走入下坡路”、什么“未来我们将以影视化改编来扩大作家村作品的影响力”、什么“我认为国内的作家朋友应该少写一点家长里短、个人恩怨,把思想放在更宏观的角度,对抗西方文明对我们的文化入侵”、什么“诺贝尔文学奖算个吊,那帮评奖的有一个认识字的吗?不是我埋汰他们。咱们老祖宗玩文字游戏的时候,他们还撒尿和泥呢!”……

    大哥,请你来是让你充当文学偶像的,让广爱好者瞻仰当代大师的风范的,不是让你跑我这撒疯的。

    好家伙!

    真是什么都敢说,这还没上教科书呢,就已经飘成这样了!

    以后你要是活到七老八十,国内这帮同行还有活路吗?还不得让你给呛行呛到死啊!

    经此一事,这帮媒体再也不敢找何平采访了,这哪是采访啊,分明是搞拆弹来了。

    这家伙纯属捣乱。

    众多杂志主编给何平定了性,这厮从此被各评论杂志打入冷宫,列为不受欢迎采访对象。

    何平的目的达到了。

    不过他虽然在文学评论杂志这里不受欢迎了,但在国内广青年中,影响力更盛从前,简直堪比文豪。

    成千上万封的读者来信被转送到何平的家里,让他再次感受到了当年在杂志发表作品时候读者们的热情。

    对于读者们的认可,何平还是很高兴的,他决定效仿郑渊洁,在京城和沪上买他十套八套房子,专门用来收藏读者来信。

    不为别的,就是不能寒了读者们的心!

    何大师就是这么的与民同乐!

    至于为什么要在京城和沪上买房子收藏读者来信,要抓住这句话的重点,不是“收藏”、也不是“读者来信”,而是“房子”,他总不能在平县买十套房子放信吧?听起来就莫名其妙的low。

    读者、书迷的疯狂是不讲道理的,连采访当中吴同之给何平照的那张窗边照片,都被广大读者、书迷从报纸上剪下来当成了收藏品,吴同之甚至被人追到报社索要照片底片,说是要洗出来挂在家里瞻仰。

    何平火!

    平县作家村更火!

    连作家村里的作家们都火了!

    无数文学青年们不远千里的从全国各地来到平县,只为一睹他们心目中的文学圣地。

    没错!经过这一波媒体的热炒,平县作家村光荣的成为了当代文坛的文学圣地,也成为了无数文学青年们内心世界的精神家园。

    半个月的时间,作家村的人流量肉眼可见的呈现出爆炸趋势,人满为患。

    李拓彻底疯了,他是想扩大作家村的影响力,但不是这么个扩**啊!

    短短半个月时间,现在作家村快赶上菜市场了,他作为管理者不得不采取限制进入人数等措施来保证作家村的正常运行。

    李拓跑到何平这里诉苦,何平两手一摊。

    “我能有什么办法?我现在是大师,挂墙上一动不动的那种。”

    李拓深恨何平抖机灵、耍无赖的无耻行径,决定与之绝交三天。

第257章 新的新港经济区

    时间匆匆而过,外界对何平的“造神运动”渐渐平息,读者、书迷们的热情也在逐渐冷却。

    尽管每天到作家村参观的人还是络绎不绝,但好歹大家都能正常生活了。

    何平这个“大师”的名头算是叫响了,作家村的这帮货一见到他就会来一句:“呦!这不大师吗?”

    你才是大师,你全家都是大师!

    89年的上半年,整个韩屯和何平基本可以说是在全国媒体和老百姓的报道、关注中度过的。

    最近,政务院批准了营城一直在推的新港经济区改革,将平县一分为二,平县与新港经济区接壤直至大凌河南被划入了新港经济区,县城以北被化为了营城市的一个区——新平区,平县东部地区则被营城市下辖的石桥子接收。

    从行政建制上来说,再无平县一说。

    平县的大变天对于所有营城人来说都是一个大消息,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而发生这一切的原点自然是韩屯以及何平。

    前段时间何平提出的“二次创业”的计划得到了村委会的通过,并且村委会也将整个二次创业计划的详细内容形成了一份指导文件。

    只是现阶段平县正处于改革的分水岭,一切都只能等到新港经济区与新平区梳理完毕之后,韩屯的计划才能够开展。

    不过这段时间村委会也没闲着。

    村委会再次斥资200万,购买了数辆公交车,开通了韩屯——新港公交线路,准确的说现在韩屯已经属于新港经济区,但公交线路的这个“新港”指的是原营城新港,这条公交线路的开通极大的方便了新港经济区的交通,也是新的新港经济区成立一个月以来老百姓们感受到的最直观的变化。

    联合平县劳动局成立劳动监察室的想法暂时实行不了,因为平县变成新平区了,韩屯也属新港经济区下辖,所以韩屯村委会暂时成立了一个自己的劳动监察室,监督韩屯内各企业以及商家的用工行为。

    别看韩屯作为一个行政村在行政权力上做这些事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但韩屯毕竟是坐地户、地头蛇,老子要管你,你敢不服管?

    所有人也看得很明白,虽然这个劳动监察室的正当性有待商榷,但这确实是村委会在为广大的工人阶层在撑腰,所以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来务工人员,对这项举措都表示欢迎。

    唯一不高兴的大概就是韩屯的企业和商家们了,不过没关系,韩屯的真正的命脉是掌握在村集体手中的,其他人不高兴可以,你得憋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是最要紧的。

    外面正打击私营经济不规范的问题呢,韩屯的环境已经够宽松的了,村委会的这一波操作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

    说到打击私营经济,在奉城开摩托车厂的韩兆社这次也遭了殃,他那个小摩托车厂属于典型的三无企业,还有着“挖国营企业墙角”的嫌疑,奉城市的大规模打击刚开始,这小子就吓得关了工厂,直接跑回韩屯避风头来了。

    不是韩兆社胆子小,只是国家这次是真的动了真格的,南方的消息一个一个的传出来。

    第一步打击偷税漏税问题就不用说了,绝大多数私营企业、个体户多多少少都会有问题,问题严重的自然是人进去、企业倒闭。

    第二步则是清理整顿国营体系外的新兴企业。这些新兴企业被认为是与国营企业争夺工业原材料、造成通货膨胀和市场失控的罪魁祸首,尤其是家电业更是成为了这次整治的重点。

    因为国内很多工业品都是需要进口的,这就意味着要花外汇,这可是国家最宝贵的资源。

    如果按照这种思路的话,韩兆社的小摩托厂必然是逃不过这次打击的范围的,所以他聪明的选择了暂避锋芒,把工厂关掉,大不了以后从头再来,只要人没事就行。

    在平县一分为三的带动下,更多的人开始涌入了韩屯。大家也都看明白了,说什么一分为二,这不就是把平县没用的地方甩给地区,把韩屯带动的经济最活跃的一片区域划拨到新港经济区,把新港经济区变成营城乃至辽省发展的动力引擎。

    韩屯以后绝对有发展!

    很多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纷纷涌向了韩屯。

    扩大后的新港经济区区政|府领导班子也在第一时间对韩屯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韩屯是此次新港经济区能够扩大规模的重要原因。

    省市两级政|府在成立新的新港经济区大会上重点强调,未来新港经济区的发展落脚点肯定是双核心制,一个不用说,肯定是营城港这个核心,另一个自然就是韩屯。

    如何将这两个核心之间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互帮互助的良性循环,对政|府部门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此次区政|府领导前来考察,韩屯村委会在座谈会中趁势提出了几项建议。

    其一,请区劳动局派驻工作人员成立劳动监察室,现阶段韩屯的劳动监察室名不正言不顺,还是要师出有名才行。

    其二,向区政|府提出了韩屯的“二次创业”计划,希望可以将二次创业计划的基石——职业培训学校落到杨屯以南的区域,按照韩屯的规划,这所职业培训学校的场地必然要极广,现在韩屯实在已经没有土地再弄一个如此大规模的学校。

    其三,希望区政|府可以考虑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未来新港经济区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韩屯、影视城自不必说,现在正在发展旅游产业自不必说,要知道拥有丰富温泉资源的台子镇和熊耀镇可都是新划入新港经济区下辖,新港经济区还有海洋旅游资源,这些在未来完全可以串成一条完整的旅游产业链。

    区政|府的领导们对于韩屯村委会的意见高度重视,当场研究后便同意了第一项内容。

    待区政|府的行政建制正式梳理完毕之后,将会由区劳动局派驻人员协助韩屯村委会成立韩屯劳动监察室。

    至于韩屯提倡的职业培训学校选址和文化旅游产业链,要经过研究之后才能决定。

    以前没有接触过不清楚,区政|府领导通过这次考察对于韩屯在经济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冲劲和干劲刮目相看,怪不得人家能以一村之力成为新的新港经济区的核心。

第258章 学技术哪家强

    1989年成了国内改革开放“倒春寒”的一年,但在韩屯这片小小的土地上由于新的新港经济区的成立以及佳农集团上市号角的吹响,这里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开年以来大量务工人员冲击用工市场的情况,在半年时间的消化后已经趋于平缓,再加上村委会强有力的管理,韩屯的治安以及环境正在恢复。

    从年初开始的几波舆论热潮让韩屯彻底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议题,越来越多的商旅来到这里。

    关东影视城的影响力也在逐步提升,剧组、游客让原本空旷的影视城内部人气飙升,很多省内其他地区甚至是外省的游客都慕名前来。

    大家对韩屯正在建设中的旅游规划区也充满了兴趣,这个旅游规划区如果放在三十年后只是一个稀松平常的景区,放在八十年代足以吊打国内大部分景区。

    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建设,景区内的游乐设施已经建设过半,进度最慢的无疑是西山的田园风光区,跟其他区域只需要建设不同,这里要规划、种植、筛选、养护,没有两年的时间没有办法出效果。

    村委会已经计划将整个韩屯旅游区分为两部分开放,明年开春将开放除西山田园风光区以外的所有区域,到明年盛夏再开放西山田园风光区,到那个时候西山的各种作物正是硕果累累的时候,恰逢其时。

    之前区政|府考察座谈会上,韩屯提倡的职业技术学校获得了区政|府的批准,取名为韩翔。

    学校在新港经济区区政|府的帮助下正式立项,选址最后落在了韩屯南方四公里以外的沙岭镇上,区政|府为学校划拨了一块原县属工厂的场地。学校建设计划一期投资三百万,兴建教社1.8万平方米,学校初设烹饪、美发、焊接、汽修四大专业,未来将视情况将这四大专业扩充为学院,逐步开设其他专业。

    招生口号何平都给学校想好了。

    学技术哪家强,东北韩屯找韩翔。

    除了批准了韩屯提倡的韩翔职业技术学校的建设之外,区政|府经过认真的研究,认可了韩屯提出了旅游产业项目的发展前景。

    准备将鲅鱼圈-熊耀-台子-韩屯打造成为一条完整的旅游产业链,力争用五年时间将新港经济区打造成为辽东半岛的旅游重镇。

    到六月末,在全国率先开展打击私营企业偷税漏税问题的苏省有了初步战果。

    媒体报道:“当前个体户偷漏税情况非常严重,占到企业总数的80%”。

    累计至六月下旬,全省补缴税金5170万元,私营企业的补缴税收比上年增长一倍多。

    现在国内的私营经济一片风声鹤唳,都认为政|府到了“割韭菜”的时候,原本那些改革的弄潮儿、时代的先锋一个个的都闷头装起了哑巴,有些人为求自保不惜主动把工厂交给了“集体”。

    比如东山临沂的王廷江,他在当地经营着一家白瓷厂,在国家加大打击私营企业偷税漏税的节骨眼上,他突然宣布把千辛万苦积攒下来的家业——价值420万元的白瓷厂和180万元的资金无偿捐献给村集体。

    在这一年同样把自己工厂捐出去的,还有一位后世著名的汽车大佬。北极花冰箱厂是一家没有出生证的非定点厂,在杭州对非定点冰箱厂一片喊打声中,这位汽车大佬慌忙的把工厂捐给了当地乡政|府,然后带上积蓄去南山大学读书去了。

    能做出这样选择的人,除了企业本身有一定的问题之外,也令人不得不佩服他们断臂求生的勇气。

    在这样的对比中,韩屯如今的歌舞升平显得尤为可贵。

    盛夏傍晚,7点多天色才渐渐暗下来。

    韩兆社一家吃完晚饭围坐在电视剧旁,自从被外面打击私营企业的行动吓到之后,他果断关了摩托车厂,躲回韩屯,准备等风声过了再战江湖。

    妻子郑文芝抱着女儿,韩兆社把电视播到辽省台。

    今天晚上辽省电视台会播出一部新剧,是赵本三自己鼓捣《赵老蔫相亲记》。

    何平为了安抚影视部门的人,鼓励他们自己搞影视创作,由关东影视负责投资,一年多时间,只有赵本三有这个执行力把电视剧搞了出来。

    《赵老蔫相亲记》是一部十六集的电视剧,篇幅不长。从去年下半年开拍,赵本三和李峰两人身兼多职,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搞定。

    电视剧有辽省电视台的投资,首播自然落在了这里。更何况赵本三现在是闻名全国的东北笑星,在东北拥有着比全国其他地方更高的人气,辽省电视台肯定要支持自家人。

    播出预告提前半个月就开始在电视台播放,成千上万的辽省老百姓都在期待着赵本三这部新剧的播出。

    经过《东北爱情故事》六七年时间的沉淀,不说在全国,只说东北区域,赵本山真称得上人见人爱,尽管这个时代赵本三没有参加春晚的小品,但他照样靠着在《东爱》里面的精彩表现成为了全国知名的喜剧演员。

    晚上八点,广告结束,电视剧片头开始播放,主题曲带着浓重的二人转风格,一听就是赵本三亲自演唱的。

    赵本三这次饰演的是男主角赵老蔫,年方五十一枝花,早年老婆生孩子难产去世,现在女儿长大了就想着找个老伴,饰演女主角的是他的老搭档黄晓娟。

    电视机前的观众们还没看几分钟剧情,已经被蔫了吧唧的赵老蔫逗得前仰后合。

    “哈哈哈,这个赵本三也太招笑了!”郑文芝边看边乐,连怀里的女儿也跟着她乐了起来。

    一家人津津有味的看着电视,时间很快过去。

    郑文芝把女儿哄睡之后,跟韩兆社躺在炕上。

    “兆社,我有个事儿想跟你说。”

    “啥事啊?”

    郑文芝犹犹豫豫的说道:“我哥冰果厂效益不好,他……”

    韩兆社心里叹气,说道:“大舅哥干的不顺心?”

    “主要是发不出来工资,已经欠了好几个月了。”

    “现在是夏天,冰果厂不正是好时候吗?怎么还能拖欠工资呢?”韩兆社纳闷。

第259章 嫁了个好人家

    郑文芝气闷的说道:“一说起这事就来气,这厂子底子都烂了,谁知道是怎么回事?货是一车一车的往外发,可账上就是没钱。问厂长,厂长就说堵前几年的窟窿了,也不知道哪那么多的窟窿。”

    韩兆社皱眉,这两年他跟国营工厂打了不少交道,对这些事太了解了,别说平县冰果厂就是个小厂子,就算是那些奉城的大工厂,也没好哪里去。

    “这几年国营工厂走下坡路是常态,要不然外面这些个体户、私人工厂也发展不起来。”

    “就是啊,再这么弄下去连养家都办不到了,你说怎么办啊?”

    女人向着娘家是很正常的事,韩兆社问道:“那大哥有什么想法吗?”

    “前几天我回家串门,大哥的意思是想换个工作。”

    “他舍得他的铁饭碗?”

    郑文芝道:“什么铁饭碗啊,连工资都发不出来,还铁饭碗?只要能挣钱就行了。”

    “那让他去我那照相馆?”

    郑文芝有些迟疑道:“兆社,大哥得养家,咱不能让他在嫂子面前抬不起头。”

    她也知道这样有些为难韩兆社,说完话自然要曲意奉承,柔情万种。

    唉,毕竟是妻子的哥哥,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吧!

    韩兆社给妻子说了两个选项。

    其一是韩屯旅游区明年就准备开业,到时候可以把自己家的名额给大舅哥。

    韩屯的企业用工都是以韩屯内部优先,但现在韩屯人富起来了,同时也没有那么多人去从事村里企业的岗位,所以很多时候机会就白白浪费掉了。

    于是村里人就跟村委会商量,能不能把这些机会留给自家的亲属。

    原本何平给村里定下过规矩,企业招聘向来不允许给亲戚走后门。

    村委会跟何平一商量,其实也不是不行,但只能是基层员工,并且还不能是人事、财务等敏感岗位。

    是以,最后定下了一条规矩,韩屯每户村民可以推荐自家一名亲属到韩屯所有的企业上班。

    别以为一个名额少,村委会给出的意见是一个企业内一个名额,但韩屯的企业可不止一个。

    这个消息一出来,那些跟韩屯老百姓们沾亲带故的亲戚们都高兴坏了,差点把韩屯亲戚们的门槛踏破。

    韩屯老百姓们很快就遭到了他们“好心肠”的恶果,谁家还没几个穷亲戚,更何况韩屯企业的工作机会,就算是家里条件不错的亲戚看着也心动啊!

    可工作机会再多也架不住亲戚多,很快这帮人就后悔了。

    他们也看明白了何平这小子的“险恶用心”,这以后谁还敢随便给自己家亲戚安排工作了?

    就那么几个工作机会,你给谁不给谁?给了二大爷,三姑不高兴。给了大表姐,小堂弟不高兴。

    这一下子弄的大家伙里外不是人,再也不敢提给自家亲戚安排工作的事了。

    韩屯老百姓热情不再,不过规矩毕竟还是立下了,亲戚们就一个一个排着呗,轮到谁算谁。

    何平和村委会想的也很明白,反正招工也基本是以本地为主的,跟韩屯老百姓的亲戚们有很大的重合部分,放出去一些要求低、重要性低的岗位对于企业也没什么影响。

    韩屯旅游区同样也是韩屯的产业,以前的规矩自然有效,给大舅哥安排个工作不是什么难事,只是肯定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工作就是了。

    其二,是由他带着大舅哥做生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总这么帮衬着娘家也不是个事,干脆让大舅哥自己做点生意吧。

    大舅哥这人毛病是不少,但人不坏,在郑文芝当姑娘时对他这个妹妹也很好。

    郑文芝问道:“做生意?做什么生意?你摩托厂都关了。”

    韩兆社说道:“我不能总这么在家待着,休息一段时间后,过一阵我打算出去倒卖点国库券,赚点快钱。”

    郑文芝担心道:“不会出事吧?”

    去年韩兆贵倒卖国库券出事,一开始瞒的挺好,但纸毕竟包不住火,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村里人还是知道了这个消息。

    吓得那几个倒卖国库券都收了手,等了好几个月,见政|府没有动作,才敢小心翼翼的再次尝试。

    “没什么问题,政|府现在不怎么管,只要小心点就可以了。大舅哥要是愿意,我就带着他先赚点本钱,以后他愿意做什么生意就做什么生意,你看怎么样?”

    郑文芝陷入了犹豫,韩兆社提出了两个选择,一个稳妥,一个激进。去旅游区工作,自然是旱涝保收,但貌似没什么发展。倒卖国库券就不一样了,虽然有风险,但如果顺利的话,赚的肯定比上班多得多。

    “我回娘家的时候问问我哥的想法吧!”郑文芝说道。

    “行。”

    过了几天,郑文芝抽空回了趟娘家,把韩兆社的提议跟家里人说了一下。

    父母的思想很保守,想让大哥选择旅游区的工作,但大哥和嫂子有心出去闯一闯。

    嫂子这几年在影视城工作,经常接触全国各地的人,眼界也开阔了很多,她劝道:“有兆社带着你做生意,这是个好机会。以后真要挣钱了自己当老板,不比给企业打工好?国库券这事我听人说过,有风险,但是赚的也多啊!”

    父母还要再劝,但大哥和嫂子看样子主意已定。

    郑文芝对父母说道:“爸妈,国库券这事是有风险,但不像你们想的那么大。我听兆社说,去年国家就已经开放国库券转让了,只是各省市的动作还比较慢,现在倒卖国库券的人就是在吃这个信息差的差价。”

    郑文芝嫁了个好人家,现在在家里的地位颇高,她的话很有分量。

    见几个孩子意见统一,老两口便不再多言。

    到了饭点,给闺女和外孙女做了一桌子菜。

    郑文芝母亲吃饭的时候感叹道:“文芝嫁了个好人家啊,咱们家都跟着沾光了。”

    一句话戳进了郑文芝的心窝子,让她有些虚荣的同时,也有些难受,希望以后大哥跟着兆社做生意能够让家里好起来。

    即便她和韩兆社是夫妻,但总帮着娘家向丈夫开口,以后次数多了,在婆家不好做人。

第260章 人情世故

    韩兆社在家里待了一个多月,托人在奉城问了问,当地工商、税务机关的确到过他的摩托车厂,但见工厂已经关闭,便没有再深究。

    这让他庆幸逃过了一劫,转头就研究起了倒卖国库券的生意,还专门到韩兆贵那里去取经。

    韩兆贵现在虽然不捞这门生意了,但信息倒是知道不少。

    “现在不像去年了,国库券挣钱这事大伙都知道了,以前70多块钱现金收一张100块面值的国库券到银行能兑出来104块,这一来一回净剩30块钱。可现在你去沪上这些大城市收国库券90几块都不见得能收多少,人家大城市的人精的很,吃过一回亏,轻易不会再上当。现在收国库券,也就是挣个辛苦钱。”

    韩兆社笑呵呵的说道:“我也没想挣多少钱,反正现在闲着也没事,出去就当是赚点外快。”

    国库券现在的行情他自然知道,跟之前相比,利润大幅下降,但这门生意不是没得做,利润降低也意味着竞争对手减少,冒的风险小了很多。

    不过韩兆贵说的这个“辛苦钱”是跟他当初刚倒卖国库券时的暴利相比,那段时间赚了几十万、几百万的大有人在。

    见韩兆社打定了主意,韩兆贵没有多劝,他知道这小子做生意可比他精多了,他又做了个顺水人情,把自己以前接触过的国库券贩子的联系方式都提供给了韩兆社,这些信息对他来说没什么用了,但对韩兆社来说却非常宝贵。

    韩兆社自然千恩万谢,韩兆贵这随手之举不知道给他省了多少力气。

    从韩兆贵那里出来,韩兆社有去了何平家。

    韩兆社是准备到何平这里来探探政策风向的。

    去年韩兆贵在羊东倒卖国库券被抓,一开始大家都不知道,等后来瞒不住了,大家传来传去,都知道了事情的经过。

    原来是何平一个电话打到羊东,韩兆贵没几天就被放了出来。

    这件事让所有听说的人都被何平现在所展现出来的实力震惊。

    远隔大半个中国,能用电话就把人给救出来,这得是多硬的关系啊!

    再联想到何平两次上京受奖,受到中|央|领|导人接见,大家都认为何平现在的关系已经通上天了。

    两人有日子没见,何平见到韩兆社挺高兴,陪着他逗弄了一会儿刚睡醒的何呦呦,两人聊起了正事。

    “你要倒卖国库券?怎么想起做这买卖了?现在过了好时候了吧?”何平问道。

    “这不是摩托厂关了嘛,也不能总在家待着,照相馆那里现在也不需要我去操心,我就想着挣点快钱。顺便去全国各地走一走,看看有没有什么好门路。”韩兆社解释道。

    何平闻言点了点头,这么些年的生意做下来,韩兆社早已学会了谋定而后动,心思比以前沉稳多了。

    “也好,虽然暴利时代过去了,但这也意味着风险降低、行业规范。”

    韩兆社说道:“我也是这么想的,现在这生意无非就是拼人脉以及本钱,辛苦是辛苦点,关键是旱涝保收。”

    两人又说到帮手的问题,倒卖国库券接手的都是大量的现金,一个人单打独斗可不行,很容易面临危险。

    “原来是想着让摩托车厂的两个兄弟跟着我,后来文芝说她大哥厂子效益不好,我一核计,干脆把他也带上。”

    “当帮手?还是带他做?”何平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如果仅仅是当帮手,他认为郑文芝没有必要开口。

    “带着做。我是这么想的,把她大哥带起来,文芝也能省点心,以后我也跟着少操心。”

    何平皱皱眉,不放心的叮嘱道:“带他做没关系,规矩要立好,别乱了主次。”

    韩兆社点头,“我懂。”

    何平笑骂了一句,“你懂个屁,你要是懂,就不会选择带她大哥做生意了。升米恩,斗米仇的道理都不懂吗?”

    韩兆社笑道:“不至于的。”

    何平摇摇头,“你啊,太年轻。”

    韩兆社走后,毛春华对何平说道:“你跟兆社说那些话干什么?他和文芝是夫妻俩,他能爱听吗?”

    “爱不爱听我也得给他提个醒。这小子现在做生意没什么问题,但考虑这些人情世故还是不周全,他光想着让郑文芝他们家日子好过点,一是在媳妇前有了面子,二是以后文芝他们家也可以少给他找麻烦。

    可他没有想过,就算他真把郑文芝他大哥扶持起来了,人家领他的情吗?

    得陇望蜀,欲壑难填。你以为兆社带着他把生意做起来是好事?更何况倒卖国库券这种浮财,来的太容易,他会以为一些都是理所应当的。人家表面上感谢,背地里不见得认为兆社在其中出了多少力。

    以后他的心大了,干别的买卖。兆社不能一直管着吧?出了问题再来找兆社怎么办?他帮还是不帮?

    不帮把文芝家得罪的透透的,要是帮了,帮了这一次还有下一次。

    文芝他娘家如果真的明事理,哪怕就是跟文芝他们夫妻俩借钱去做生意,也不会想着让兆社带他大哥做生意。

    这丫头以前挺聪明的,怎么一到自己娘家的事就这么糊涂?”

    何平跟毛春华白话了半天,听的毛春华直犯困,她自从生完孩子以后就在家带孩子。都说女人一孕傻三年,她觉得自己现在就有这个趋势。

    “哎呀,别说了。说的我都困了,刚才没见你跟兆社叭叭这些。”毛春华娇嗔道。

    何平苦笑,“点他两句就够了。你刚才不也说了吗?人家是两口子,我现在是外人,说的多了,人家能愿意听?”

    毛春华白了他一眼,“知道你还说?”

    “总得给他提个醒嘛!”

    毛春华眼珠一转,问道:“说,你是不是也怕我娘家给你找麻烦?”

    何平一把搂住她,“你可真能瞎想。爸妈那是多好的人,哪里会给我出这些难题?再说了,真要是他们需要我帮忙,那我肯定鞠躬尽瘁。”

    “就你嘴甜!”毛春华对何平的答案很满意,刚准备亲他一口,就听见“哇”的一声。

    何呦呦女士对于这夫妻俩撒狗粮的行为表示不满,以哭声抗|议。

    “赶紧给孩子换尿戒子,都湿透了。”

    “得令!”

第261章 千年老二

    转眼三个月时间,何呦呦已经学会了翻身,眉眼间与母亲毛春华有几分神似,粉雕玉砌,可爱极了。

    何平逐渐恢复了正常办公时间,毛春华和母亲温桂珍两人负责带何呦呦。

    经过几个月时间的磨合期,佳农集团在克里斯这支香江团队的帮助下逐渐走向现代化管理,这其中当然不免有碰撞和摩擦,但都被何平弹压了下来,他作为集团的创始人在集团内部有着绝对的权威。

    这天克里斯再次向何平汇报工作。

    “何总,按照我们的计划,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十月份以后佳农集团基本可以具备到阿美利加上市的条件。”

    何平满意的点点头,“这段时间辛苦你们了,接下来一段时间做好收尾工作,未来还有上市的事情需要你们团队去与阿美利加方面进行对接。”

    “何总请放心,我们一定竭尽所能。”

    何平笑道:“好歹也共事了这么长时间,别总这么拘束。耀宗,这次上市的事你们团队是主力,集团肯定会全力支持你们的工作,所以你也不要有这么大的负担。”

    克里斯面色柔和了下来,“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更何况这次对我们团队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能够顺利将佳农集团运作到阿美利加上市,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光辉的履历。”

    “不仅是光辉的履历,同样也有不菲的回报。”何平嘴角带着笑意补充道。

    克里斯向何平点了点头,“多谢何总!”

    “这些都是你们应得的。”何平摆摆手说道。

    佳农集团为了上市已经撒下去了上千万元的资金,这还不包括支付给克里斯团队的上百万美刀的酬金。

    不光如此,克里斯团队未来还会帮助佳农集团寻找强有力的券商合作伙伴,说白了就是做掮客的活计,这其中自然也少不了他们的好处。而且他们是两头吃,佳农集团吃一份,券商那里还要吃一份。

    不过何平对此乐见其成,要想让马儿跑,自然要让马儿吃饱。

    跟佳农集团赴美上市带来的巨大的影响力比起来,他们付出的这点东西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何平的心中,即便佳农集团到阿美利加上市募集上亿美刀的资金,都跟这次上市带来的影响力无法相提并论。

    社会主义国家第一股。

    这样的一个名头,再加上佳农集团持续不断的强劲发展,未来三十年国内农牧产业第一名的宝座,非佳农莫属。

    如果说在90年之前,佳农集团在国内集体企业中只是第一梯队的种子选手,强如南方制药厂、健力宝等企业,都可以与之争锋。

    那么等到赴美上市之后,佳农集团携阿美利加上市之威,必将成为国内实力最为强横的集体股份制企业。

    在南方,业务面与佳农集团高度重合,正在闷声发大财的柳家四兄弟对佳农集团的威胁也将不复存在。

    一天的工作结束,何平抻了一个懒腰,收拾了一下办公桌,离开办公室。

    黑色虎头奔是最近集团给何平配的,司机也是新招的,姓郑。

    佳农集团越来越有大公司的样子,各种大公司的标配自然也不能缺,他这个董事长兼总裁出行肯定要有点派头。

    “何总,回家?”郑师傅问了一句。

    “嗯。”

    佳农集团距离何平家的车程还不到五分钟,何平闭目养神片刻便到了。

    下车后,正好看见呼哧呼哧蹬着大二八的小柱儿。

    小柱儿把车停到家门口,眼神羡慕的望着虎头奔飞驰而去,被何平一把拍在脑袋上。

    “别看了,再看眼睛都要掉出来了。”

    小柱儿晃了晃脑袋,“爸,你能不能轻点,我这可是要考水木、京大的脑袋,你再给敲坏了。”

    何平笑骂道:“怎么地?知道自己考不上,开始讹人了是不是?”

    小柱儿撇撇嘴,“你等着吧,那辆皇冠我开定了。”

    这小子贼心不死,虽然看着他的虎头奔眼馋,但也知道想要摸这辆车不现实,还是要实现当初的诺言,把何平的皇冠搞来再说。

    “今天不是上学校了吗?成绩怎么样?”何平问道。

    前几天小柱儿刚刚结束了高二下学期的期末考试,明年就是高三了。

    小柱儿眉飞色舞道:“那还用说吗?全校第二。”

    何平打击道:“别高兴的太早,平县高中每年也就一两个考上水木、京大的,有时候连一个都没有。”

    “我当然知道。我在学校跟同学对过题了,这次至少有十分是应该拿到但是没拿到的,下次我一定拿个第一给你看看。”

    “吹大气!说了这么多次,哪次你考第一了?你个千年老二!”何平挖苦道。

    小柱儿一听这话,脸色拉了下来,哪壶不开提哪壶,老何同志现在真是岁数大了,越来越不招人稀罕。

    “以前都是我大意了,下学期第一一定是我的。”小柱儿笃定道。

    何平报之以呵呵,让小柱儿差点憋出内伤。

    父子俩吵吵闹闹的进了屋子,毛春华正抱着何呦呦在溜达。

    两人的脸上顿时露出轻浮的笑容,“哎呦!小呦呦,爸爸(哥哥)回来了!”

    何呦呦听见声音,睁着萌萌的大眼睛望向两人的位置,这个时候的婴儿还分不清人,但她本能的朝向小柱儿的方向伸出了手。

    小柱儿乐坏了,朝着何平挤眉弄眼,表情嘚瑟十足。

    何平有些郁闷,嘟囔道:“真是漏了风的小棉袄!”

    毛春华笑了拍了他一下,“孩子的醋你也吃。你要是像柱儿一样整晚整晚的逗呦呦开心,她跟你肯定好。”

    何平毕竟三十六七岁的人,带孩子有耐心,但是跟孩子玩这方面确实不太行,小柱儿在这方面就比他有优势。

    “开玩笑嘛!我能吃孩子的醋吗?你可真是的。”何平说道。

    小柱儿熟练的抱着何呦呦,又是做鬼脸、又是出怪声音,没几下就把何呦呦逗得哈哈乐,声音清脆悦耳,令人心情舒畅。

    何平看着这兄妹俩其乐融融的场面心中感慨,真希望他们以后长大了也能这个样子。

第262章 《英雄志》的狂潮

    丈母娘温桂珍做好了晚饭,毛春华先带着何呦呦,让何平、小柱儿、丈母娘三人先吃。

    毛春华抱着何呦呦在餐厅边上转悠,问起了小柱儿成绩的事,听说又考了个第二也跟着叹气。

    “怎么回回都考不过这个张新杰?”

    张新杰就是这两年稳压在小柱儿头上的那个人,自高中入学之后就一直稳居年纪第一,小柱儿使出了吃奶的力气都没有超过。

    别看名字这么男性化,但张新杰却是个地地道道的姑娘。

    小柱儿在家里没少念叨这个名字。

    “这次算张新杰走运,有两道数学选择题我没验算。”

    “这语文判卷老师脑子有包,凭什么我的作文52分,张新杰56分?”

    何平这两年偶尔开学或者期末的时候会去学校给小柱儿收拾东西,就跟小柱儿同学打听哪个叫张新杰。

    一看才发现小姑娘身形瘦削,皮肤白皙,眉目清秀,脸上有点小雀斑,带着一副金丝边眼睛,一看家里条件肯定不错。

    他再观察了一下小柱儿对这女孩的反应,几乎可以确定这小子肯定对人家有点非分之想。

    这算什么?被动pua?学习上受虐不够,还打算在生活上也被蹂|躏一下?

    但何平又仔细观察了一下人家小姑娘。

    嗯,不错。

    是个做儿媳妇的好人选。

    他暗戳戳的找人打听了一下,原来这小姑娘的父亲正是接替何平老丈人的平县主政官员张建业。

    平县的父母官何平当然见过,还不止一次,没想到老张看着不咋地,倒是挺会生的,这点跟我很像。

    现在平县变成新平区,张建业的职务自然也跟着发生了改变。

    这么一看,小姑娘的条件还真是样样不差,要模样有模样、要内涵有内涵,家里条件也不错,何平怎么看都觉得不错,就小柱儿那张大长脸,想追人家恐怕有难度吧?

    回家把这事跟毛春华一说,毛春华一脸诧异的看着他,“小柱儿才几岁啊,你就开始想这个?再说了,你连孩子的意见都没问过。”

    何平一脸的得意,对毛春华说道:“这你就不懂了吧?按照小说的套路,小柱儿在学校是千年老二,这个叫张新杰的姑娘是千年第一,这就是命中注定的羁绊。你就没发现,小柱儿从上高中以后在家里念叨最多的名字就是这个‘张新杰’了吗?”

    毛春华不以为然,“那怎么了?他回回都考不过人家,念叨几句很正常。”

    何平摇了摇手指,一脸神秘,悄咪|咪的对毛春华说道:“你啊,亏你看了那么多的小说。这种情况在小说里叫什么?”

    “叫什么?”毛春华重复问道。

    “叫孽缘啊!”

    “去!胡数八道!”毛春华瞪了他一眼。

    “好了好了。我的意思是说,我看好他们两个。”

    “看好他们你也不能乱点鸳鸯谱,这事跟你没关系。”毛春华没好气的说道。

    何平道:“这个我当然知道,我就是关心关心嘛,小柱儿眼瞅着都二十了。”

    小柱儿上学晚,9岁才上学,今年虚岁正好二十。

    母亲的叹气让小柱儿的自尊心有些受伤,不就是个第一嘛,下学期必须努力拿下。

    何平奚落道:“考不过不是很正常吗?人家小姑娘回回都第一。”

    他看着小柱儿吃瘪的样子就觉得有趣。

    然后开玩笑对小柱儿说道:“儿砸,要是实在考不过人家,就从别的方面想想办法吧!”

    小柱儿苦着脸道:“啥办法?”

    “你没听说过吗?打不过就加入。”何平语气轻佻的说道。

    小柱儿不解其意,毛春华瞬间就明白过来何平的意思,用脚踢了他一下,“瞎说什么呢。好歹也是当爹的,就不能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何平见媳妇生气,没再逗小柱儿。

    吃完饭已经是晚上七点多了,毛春华把何呦呦哄睡之后回到客厅。

    “《英雄志》是今晚播吧?”

    何平递给她一颗削好的苹果,“今晚播。”

    《英雄志》自去年开机12月开机,取景遍布整个北中国,在关东影视城拍摄之后又转战香江,完成了最后的室内拍摄部分,于5月份杀青。

    又经过一个多月的后期制作,6月份正式在香江tvb电视台播出。

    作为当初观众们踊跃支持才立项的电视剧作品,《英雄志》开播当天便创下了29点的高收视率,之后伴随着剧情推进,收视率一路走高。

    首周收视率达到34点,最高收视率37点。

    到第三十集电视剧大结局,更是创造了最高49点的收视率神话,平均收视率也达到了惊人的42点,成为tvb历史上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

    tvb投资过千万打造的这部精品武侠剧不仅打破了金庸武侠剧多年来在tvb电视剧集当中的垄断地位,更是直接将武侠剧的门槛拔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连剧中的演员们也变成香江最为炙手可热的明星。

    饰演女主角的黄杏秀自不必说,在《英雄志》之前她已经在香江影视圈闯出了名声,参演了多部知名电影、电视剧。

    《英雄志》播出之后,黄杏秀片约、广告、代言接到手软,热度一度有赶超今年凭借着《英雄本色3:夕阳之花》大红特红的梅艳芳之势。

    凭借一部电视剧的热度,就可以赶超成名多年的影歌两栖发展的大姐头,更何况大姐头今年同样有大热作品,《英雄志》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同样的,饰演男主角之一的郑伊健去年才签约tvb,当时正值五虎跳槽,台里优质男星储备空虚,郑伊健凭着自己帅气过人的外表一眼就被高层相中出演《英雄志》。

    没想到《英雄志》如此受欢迎,让原本名不见经传、连一部代表作都没有的郑伊健,在半个月时间之间就变成整个香江影视圈炙手可热的当红炸子鸡。

    《英雄志》电视剧播出的这半个月时间内,tvb电视台的门口肉眼可见的出现了一批郑伊健的粉丝,从原本的零零星星两三个人,短时间内就变成需要十几个保安才能控制住的大规模粉丝集|会。

    每当郑伊健出现在tvb的门口,这些狂热的粉丝总会第一时间向她们心中的偶像发起冲击,让电视台的保安疲于奔命,不得不向高层发出请求,希望郑伊健可以少出现在台里几次。

第263章 小红靠捧,大红靠命

    郑伊健的例子生动的诠释了娱乐圈的真谛,小红靠捧,大红靠命。

    一个初出茅庐,只出演过广告和龙套角色的小透明透过一部电视剧,短短半个月时间内成为整座城市最知名的明星。

    还有比这更励志、更梦幻的剧情了吗?

    除了两位香江的男女主角,作为男主角之一,饰演电视剧中伍定远的朱时茂同样受到了电视剧观众们热烈的追捧。

    朱时茂作为演员在国内已经是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但在香江还毫无名气,观众们初看到他只觉得这位男演员不仅演技好,长得也非常帅气,跟另一位男主角郑伊健的帅气完全是两种类型。

    实话实说,老茂年轻时候的颜值吊打后世无数小鲜肉,即便是跟这些年香江影坛层出不穷的大帅比们相比也不遑多让。

    跟郑伊健那种一看就青春逼人的花美男吸引的都是正值花季的少女们不同,年过三十的老茂五官立体,眼神深邃,收割的粉丝几乎都是成年女性,也有不少男性观众冲着他在剧中男性荷尔蒙爆棚的古装扮相喜欢他的。

    尽管两位男主角收割的观众群体不同,但相同的是,通过《英雄志》这部电视剧,两人皆成为香江影视圈最红的一批人。

    老茂拍完《英雄志》在家休息了两个月。当初《英雄志》剧组开机,声势浩大,取景地遍布北中国,老茂为了更好的配合剧组的工作,把之后递过来的剧本全部都推掉了,专心拍摄《英雄志》。

    只能说苦心人天不负,《英雄志》一经播出便受到如此热烈的追捧,让老茂万万没想到。

    当香江tvb电视台的活动邀约电话联系到他时,他还有些不敢相信。

    《英雄志》在香江大火特火!

    连带着观众对自己这个内地的演员都喜欢的不得了,每天上百通电话打到电视台,希望电视台可以把朱时茂请到香江,跟热情的观众们见上一面。

    自己曾经幻想过如《红楼梦》一样的盛况真的发生在了自己身上。

    老茂迫不及待的打电话给何平,一是表达何平推荐自己出演《英雄志》电视剧的感激之情,二是顺便告诉何平一声《英雄志》在香江受到的欢迎。

    《英雄志》在香江大热这个消息何平自然晓得,关东影视制作公司可是《英雄志》的投资方之一,他怎么可能不知道。

    他不光知道《英雄志》播出的盛况,还知道自从《英雄志》在香江受到强烈的追捧之后,这部两地的合拍剧引进国内的进度大大加快。

    《英雄志》六月份在香江播出,播放半个月,国家电视台六月底就已经确定了《英雄志》的播出时间。

    这个速度直接打破了香江电视剧引进国内的记录。

    要知道之前引进的《上海滩》、《射雕英雄传》等电视剧哪个不是在tvb播出几年之后才确定引进内地的?

    这一次《英雄志》的引进除了有合拍片的原因,电视剧本身质量的强横以及在香江受到的狂热追捧恐怕是最大的原因。

    何平坐在客厅沙发上看着这一版香江tvb电视台联合国家电视台、辽省电视台以及关东影视制作的《英雄志》,感觉无比的神奇。

    后世孙晓这个逼那么多年不填坑,让无数书友徒呼奈何。

    这一世何平不仅让《英雄志》这部汇集了无数书友怨念的小说赢来了大结局,更是开启了它影视化的道路。

    这番操作足以告慰无数书友的在天之灵,呸,受伤的心灵。

    如此巨额投资拍摄出来的《英雄志》完全抛开了这个年代tvb武侠剧那塑料感极强的置景,山河壮丽、豪情万丈,很有后世看张纪中版《天龙八部》的感觉。

    小柱儿正是对武侠感兴趣的年纪,以前何平弄了不少香江的武侠电影、电视剧的录像带,他也看了很多,但像这次的《英雄志》这般制作精湛、剧情跌宕起伏的作品,在他的印象里还是第一次。

    关于《英雄志》的投资以及拍摄,小柱儿平日里在何平唠嗑的时候听了不少,多多少少是知道一些的,没想到这次的电视剧居然这么好看。

    跟《英雄志》一比,他以前看到的那些影视作品从制作上就有些相形见绌了。

    尽管电视剧刚刚播出了两集,但小柱儿心中断定这部电视剧恐怕在短时间之内不会有出其右者,同时这部电视剧也给之后规划的几部树立起了标杆。

    第一部就如此优秀,以后的肯定不能差吧?

    真期待之后几部电视剧拍出来啊!

    两集电视剧播放完毕,小柱儿意犹未尽的关了电视。

    家里的作息时间非常准时,晚上电视剧看完之后大家各回各屋,小柱儿早就已经养成了这个时间点睡觉的习惯。

    他临睡觉前去看了一眼妹妹何哟哟,小丫头睡的香甜,偶尔咧开嘴角,在睡梦中乐出声来,也不知道在梦里梦见了什么好吃的。

    回到自己的床上,小柱儿翻开床头的书,这是他的习惯,每天睡前都会看一会儿书。

    他看的是老舍的散文集,正看到其中一篇关于鸽子的文章。

    不知怎么的,他忽然想起了张新杰,脑海中出现了一幅画面。

    午后,窗边。

    窗外有鸽群飞过,悦耳的鸽哨声想起,正在专心致志听课的张新杰向窗外望去,脸上浮现出淡淡的笑容,清丽、柔美。

    小柱儿沉浸在脑海的画面当中,脸上也跟着露出傻笑。

    过了许久,他才猛然警觉。

    不对啊!这哪里是我想象出来的画面,明明是高二下学期的某一天他在偷偷溜号时瞥见张新杰时的画面。

    小柱儿纳闷,我当时就是随便一瞅,怎么会印象这么深刻?

    张新杰这小丫头片子有啥好看的,雀斑脸、纸片身材,哪有徐新霞好啊,人家那身材,啧啧……

    想着班里身材劲爆的女同学,可没过一会儿,小柱儿的脑海里又浮现出张新杰那张清丽的脸蛋。

    他突然想起了老爸说的话。

    “打不过就加入!”

    刚才吃饭的时候没理解,这会夜深人静,小柱儿琢磨过来何平的意思。

    脑海中张新杰的形象也渐渐清晰,心中涌起别样的心思。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092/ 第一时间欣赏重生乡村文艺生活最新章节! 作者:坐望敬亭所写的《重生乡村文艺生活》为转载作品,重生乡村文艺生活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重生乡村文艺生活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重生乡村文艺生活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重生乡村文艺生活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重生乡村文艺生活介绍:
落个水都能穿越,何平一脸懵逼看着两间小土房和捡来的大儿子。1979年?就是那个开启大时代的1979年吗?幸好随身带了个手机,没事写写书、养养娃、带领村民养养鸡,小日子过得也挺好的。有人要改编我的书?这个我熟啊,我来给你改。老板你就说吧,是想拍成电影还是电视剧,要不评书也行。嗳!别走啊老板。这是一个中年油腻男在波涛汹涌的大时代潮头浪遏飞舟的故事。重生乡村文艺生活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重生乡村文艺生活,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重生乡村文艺生活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