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重生乡村文艺生活TXT下载重生乡村文艺生活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重生乡村文艺生活全文阅读

作者:坐望敬亭     重生乡村文艺生活txt下载     重生乡村文艺生活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21章 活动邀请

    县文化局家属区。

    吃完晚饭的县文化馆馆长吴冠有正在楼下消食,春天的傍晚出来遛弯的人很多,都是文化部门的职工或是家属,抬头不见低头见,脸熟的很,吴冠有遇见熟人就打招呼。

    正巧碰见买菜回来的县图书馆馆长信守诚,“老信,才买菜啊!”

    信守诚正低头摸钥匙,抬头一瞧是吴冠有,“老吴啊,今天馆里进书,忙的晚了点。”

    吴冠有感叹道:“还是你们图书馆好啊,年年更新,不像我们文化馆,这报告都给上面打了多长时间了,也没个动静。”

    信守诚笑笑没说话,这个时候说话容易被人误会得了便宜卖乖。

    “嗳对了,看今天的《营城日报》没?”吴冠有问道。

    “没有,怎么了?”

    “你还不知道吧,写小说那个何平上日报了,专访。”

    信守诚有些惊讶,写小说写的都上日报专访了,他问道:“他是又发什么大作了吗?”

    吴冠有给信守诚科普道:“大作还真发了一部,叫什么《蟋蟀流浪记》,是部儿童文学作品。不过他上日报可不仅是因为写书的事,还有人家何平热心教育事业、带领生产队养鸡的事。”

    “原来如此,这也是应该的,何平办的是好事。你这么说我想起来了,前一阵我们图书馆要进书的时候,目录里是有一本作者是何平写的书,我之前还以为是同名同姓呢,看来还真是他。真是后生可畏啊!”信守诚赞叹道。

    “是啊。这么年轻有为的作家,居然没进协会,你说有没有意思。”吴冠有意有所指的说道。

    信守诚笑而不语,吴冠有和王长天的恩怨是运动中结的,从道义上来说他是支持吴冠有的,但现在王长田仍然在位,吴冠有就是再恨也是徒呼奈何。

    第二天上班,信守诚让人把馆里新进的何平的书找出来送到他的办公室。

    “《蟋蟀流浪记》?”信守诚看着精美的封面,这封面设计的倒是不错。以前光知道何平会写科幻小说,没想到他最先出版的作品居然是童话小说。

    信守诚翻开书,时间在书页的翻动中过去。

    翻到最后一页,信守诚的目光从书上收回,心中想到真是难得的全才啊,连童话故事写的也如此动人。

    到了中午信守诚去食堂吃饭,馆里的活动负责人跟信守诚说起六一儿童节的活动策划。

    “今年六一的活动主题是‘迎六一,读童话’,我打算邀请一些县里文化界人士为小朋友们朗读经典童话。”

    信守诚想起自己刚才看的小说,说道:我们馆里最近进了一本叫《蟋蟀流浪记》的童话小说,作者是我们平县的何平同志,可以邀请他参加我们今年六一儿童节的庆祝活动。”

    活动负责人问道:“那太好了,就是不知道能不能请过来。”

    信守诚说道:“放心吧,何作家是个热心教育事业的人,说起来跟我们图书馆还有点缘分呢。你还记得上次我们图书馆更换桌椅的事吗?”

    “记得。”

    “上次我们淘汰下来的一部分桌椅就是何作家帮着给他们队办小学要去的。”

    “这样啊,那就好办了,那一会儿我就去邀请他。”

    韩屯养鸡场,孵化室内。

    何平在孵化室转了一圈心里有了底,今天是韩屯养鸡场自产鸡苗大规模孵化出来的日子。现在养鸡场的鸡苗孵化工作何平已经很少插手了,经过这半年多来的锻炼,养鸡场的每个员工对于孵化这项工作都是轻车熟路。

    今天的鸡苗出壳是个好消息,原本每天一百多只增速的鸡苗在今天之后就将以倍速增加,韩屯养鸡场的存栏量有望在今年底明年初达到饱和。

    乐呵呵的跟社员说了一会儿话,何平就出了孵化室。

    正巧瞧见韩兆坤进了养鸡场的门,何平招呼道:“兆坤二哥来了!”

    韩兆坤笑着道:“何平,忙不?”

    “不忙,有事啊?”

    “有点事。”韩兆坤看了看周围。

    何平见他的神色,便道:“咱们边走边说。”

    何平带着韩兆坤走出了养鸡场,往自家房子走去。

    “从我们这进鸡蛋?”何平有些诧异,难道韩兆坤是要自己做小买卖吗。

    “对,我打算从咱们养鸡场进点鸡蛋,我自己往出卖,自负盈亏。”

    以前何平就听说过韩兆坤脑子转的快,今天他算是见识到了,在队里人还想着帮养鸡场卖鸡蛋的时候,人家已经开始想着自己做买卖了。

    何平思量了几秒,“你跟老队长说没?”

    韩兆坤早就想到何平会这么问,真他娘的,不知道的还以为这俩人是爷俩呢,办事都一个样。

    “这个你就放心吧,我爸那边我都说好了。”

    “我这没问题,不过有一样得说好,你在我们养鸡场进鸡蛋只能是按照零售价,顶多就是看在韩屯人的份上给你让个三分五分的。”

    韩兆坤痛快道:“没问题。”

    何平见韩兆坤这么胸有成竹,有些好奇的问道:“二哥,兄弟我好奇跟你打听一下,你这鸡蛋打算怎么卖?”

    韩兆坤犹豫了一下,又看了看周围,靠过来悄声道:“我跟你说了你可别跟别人说啊。”

    何平道:“二哥你就放心吧,我的嘴就是用撬棍撬也甭想撬开。你跟我说我帮你看看你想的这个主意行不行,一人计短两人计长嘛!”

    韩兆坤悄声道:“我上城里的时候看火车站现在有小贩卖吃的了。”

    何平这次是真对韩兆坤有些刮目相看了,别管队里人怎么说韩兆坤,但在何平看来韩兆坤这人绝对是个做生意的好材料。

    这个年头能想到去车站做生意,你不进去谁进去,不是,你不发财谁发财。

    “二哥,这火车站怕是不好做生意吧?”何平提醒道,火车站这种地方鱼龙混杂,没有点关系想在那里做生意可不是个简单的事,况且现在政策还没有完全放开,只有些私人小买卖。

    韩兆坤面露得色,“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你二哥我心里有数。”

第122章 亲爱的何平叔叔(春节快乐)

    何平看着韩兆坤离开的背影,心里有些感慨,在队里社员们的评价体系里,韩兆坤是那种精明市侩的人,平时爱占小便宜,在韩屯这个朴素的集体里,他的评价是远不如那些踏实肯干的人的,但这种人恰恰是市场经济里最容易冒头的人。

    想想后世那些改革潮头的弄潮儿,哪一个身上没有韩兆坤的影子呢。

    时势造英雄啊!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古人诚不欺我。

    何平心想,回头还是跟老队长说一声吧,韩兆坤出去做生意倒没什么,但火车站那种地方,何平还真替他捏把汗,现在可不是后世,做点小生意大不了赔点本,现在小生意做不好是要蹲大牢的。

    何平顺道回了家,家里水缸没水了,他舀了一瓢水倒进压水井里,反复压水,没过几秒,地下水便被引了上来,何平接了几桶水把水缸灌满。

    又把之前水桶里晾好的水拎起来给花坛浇水,何平家的花坛是一字型横在院当中的,中间被道路拦腰截断。

    当时想的挺好,后面种花的时候才想起来一个问题,自己从来没养过花,无奈之下就问了问许海山,没想到他还真知道,别看人家是畜牧方面的专家,但园林植物方面也相当了解。

    经过许海山的推荐,何平选了长寿花和秋海棠两种好养、花期又长的花。

    浇完了花,何平洗了洗手,打算回养鸡场。

    这时院外响起了清脆的车铃声。

    “何平,在家没?”

    “在呢。”

    一听声音何平就知道是谁,用后世的话说,这是最熟悉的陌生人——邮递员阚立军。

    “正好你在家,省得我再跑。”

    “是出版社发的件吗?”何平有些纳闷,上一次不是加印了吗,他读者回信也回了,花了好几天的功夫,应该没啥事了。

    “是啊,给。”阚立军把信递给何平,何平现在已经算是阚立军的老熟人了,隔三差五就给他送点东西。

    “我说你现在可是出名了,地区日报一发,连我姑父他们这些石桥子的人都知道你的大名了。”

    石桥子hp县同属营城地区辖下,距离平县五六十公里。

    何平笑道:“你老兄就别取笑我了,都是虚名而已。”

    两人说笑了几句,阚立军离开。

    何平打开信,又是儿童文学出版社的加印通知和稿费单。

    看来这次的书还真写对了,何平看着稿费单上的数字想到。

    稿费单上写的很清楚,一版第三次印刷,本次印数五万册,印数稿酬还是跟之前一样——6%,一共799块5毛。

    还是出版香啊,细水长流,何平着实是没有想到《蟋蟀流浪记》会这么受欢迎,不知道以后会卖出去多少。

    又一笔稿费到账,何平想着可得领着毛春华出去好好玩一玩,之前《蟋蟀流浪记》第一笔稿费邮到的时候,何平想分给她一半,毕竟毛春华贡献了书里的插画,但毛春华死活不要,何平只能给她买些东西补偿她。

    这次又有稿费到账,里面自然少不了毛春华的一份。

    平县图书馆。

    今天是六月一日,前几天县图书馆来人邀请何平去参加庆六一的活动,何平是万万没想到,自己穿越以来第一次受邀参加的正式活动居然是去图书馆给孩子们读童话。

    话说这也是开创了穿越者的先河了吧,何平想想都可乐。

    不过这样也挺好,六一他正考虑带小柱儿去哪玩呢,这回有地方了。

    何平载着小柱儿来到县图书馆,今天正好是周天,毛春华也来了。

    县图书馆是个三层楼的建筑物,原来是泥轰侵华时期的一处办公地点,建国后改成了县图书馆。

    何平领着小柱儿和毛春华进门,一进门是个挑空的大厅,大厅墙上还挂着“欢庆六一”的红色条幅,两边挂满了彩旗,大厅里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正往里走。

    何平跟着人群往里走,穿过大厅顺着走廊走了没几步就看见活动室的牌子,家长孩子都在往里进。

    何平进到活动室内,跟他印象里后世那些装修的高大上的图书馆的活动中心不同,何平图书馆的活动室就是一间普通的大教室,进门右手边是一块黑板,上面写着“迎六一,读童话”的标语,周围画着国旗、鲜花。

    教室里面也挂上了彩旗,紧后面也是一块黑板,主题跟前面的黑板一样,就是图案不一样。

    整个活动室的布置朴素而不失隆重,配合上小朋友们的童声稚语,和混杂在其中的哭闹声、笑声,充满了欢快的节日气氛。

    活动负责人正在给小朋友们安排座位,见何平过来了赶紧招呼:“何老师您过来了,先坐先坐,一会儿活动开始了再请您上台。”

    “那天你邀请的时候我也没细问,咱们这个活动是个什么流程啊。”何平问道。

    “也没什么,您不用把我们的活动想的太复杂,一会儿活动开始了,我先上去说几句开场词,然后介绍一下您,再请您上去朗诵了一下您的作品就行了,接下来就是小朋友们朗诵了,然后就是一些准备好的节目。”

    听完负责人的介绍,何平放心了,这流程可比后世他带儿子去参加活动的时候简化多了。

    此时活动室内带着孩子的家长们已经坐满了一大半,负责人给何平一家三口找好座位。

    上午九点活动正式开始,负责人上去简单做了开场白,然后介绍了何平。

    何平按照指示走上了讲台,他看着台下那一双双黑漆漆、明亮又充满童真的眼睛,突然有些紧张。

    他感觉在这群小朋友们朗诵小说,比他面对记者采访、忽悠大人们还要难。跟大人们无论他说的是真话假话、好听话难听话,他不会有任何心理负担,但对着台下这些孩子们,他心里莫名生出一种责任感。

    何平深吸了一口气,脸上洋溢出笑容,用轻柔欢快的语气说道:“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你们的何平叔叔……”

第123章 迎六一,读童话

    何平上台的时间并不长,也就二十分钟的时间。

    尽管对自己没什么信心,但何平还是拿出了一百二十分的努力来完成自己的任务。

    索性下台的时候,观众们的反应还算不错,小朋友们很给面子的鼓了十几秒的掌声。

    这让何平很受用,下了台之后还问小柱儿,“老爸朗诵的怎么样?”

    小柱儿捧场道:“特别好。”

    何平欣慰的摸摸小柱儿的头,这大儿砸没白疼。

    何平朗诵完,就是小朋友们的朗读时间,这是活动负责人提前跟家长们沟通好的。

    何平看着小朋友们一个一个上台,忽然想起自家大儿砸,这种场合是个锻炼孩子的好机会。

    何平就找到活动负责人跟他提了让小柱儿上台的请求,负责人很给面子,毕竟是活动嘉宾,再说他们一个图书馆的活动,流程也没怎么死。

    等到小朋友们的朗诵临近尾声,负责人上台说道:“下面让我们欢迎何海柱小朋友上台为我们朗诵《蟋蟀流浪记》选段。”

    刚才何平找到活动负责人嘀嘀咕咕了一会儿,小柱儿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回负责人一上台他知道了,敢情老爸是专门去让自己上台的。

    小柱儿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目光有些胆怯的看向老父亲。

    何平给了小柱儿一个鼓励的眼神,把手里的书塞给大儿砸,“去吧,大儿砸,老爸相信你。”

    信你个鬼呦!我自己都不信我自己。

    小柱儿两股战战的上了台,目光不由自主的扫向老父亲。

    只见老父亲跟打了鸡血一样,在台下比着加油的手势,你那么激动你倒是上来啊。

    小柱儿想哭但是哭不出来,认命的翻开了手里的书。

    颤着声音说道:“大家好,我给大家朗诵一段《蟋蟀流浪记》选段……”

    毛春华挥着手给小柱儿加油,她见何平丝毫没有为小柱儿担心的意思,问道:“你就不怕把小柱儿吓着,好歹告诉孩子一声啊。”

    何平一边给小柱儿加油,一边说道:“这有啥好怕的,朗读嘛,课堂上不是常事吗。”

    毛春华白了他一眼,感觉这个男人就是来坑儿子的。

    小柱儿在台上刚开始开口的时候声音都是颤抖的,等他看着书上的文字逐字逐句的把内容读出来之后,渐渐的进入物我两忘的状态,用心的朗读者书上的内容。

    五分钟不知不觉过去了,选段读完,负责人上台来,“好,让我们用掌声感谢何海柱小朋友的朗读,非常棒,谢谢。”

    小柱儿走下台的时候还有些恍惚,这就读完了?好像也不怎么难。

    何平兴奋的抱起小柱儿,“大儿砸表现的不错,等会上新华书店去,奖励你一一套连环画好不好?”

    小柱儿闻言立马开怀,“好。”

    一上午的活动很快过去,活动结束后何平向负责人问道:“信馆长今天在吗?”

    “在,今天馆里有活动,馆长没休息。”

    何平带着毛春华和小柱儿来到信馆长的办公室,敲门进去。

    “信馆长!”

    “哎呦,稀客稀客,快进来坐。”

    信馆长把何平让进来,瞧见跟着他的毛春华和小柱儿,问道:“这是?”

    “我女朋友毛春华,这是我儿子叫何海柱,小柱儿,叫人。”何平介绍完又让小柱儿叫人。

    小柱儿乖巧的叫道:“信爷爷好。”

    “呦,你好。”

    信馆长爽朗的笑着回应小柱儿,看得出来是个喜欢孩子的人。

    他回头在桌上翻了翻,“第一次见面也没什么准备,这支钢笔就送给你吧。”

    何平推辞道:“信馆长,这怎么好意思呢。”

    “又不是给你的,给孩子的。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就当是爷爷送给你的礼物吧。”

    何平见推辞不过,便对小柱儿说:“说谢谢爷爷。”

    小柱儿接过信馆长手中的钢笔,甜甜的说:“谢谢爷爷。”

    “乖!”信馆长摸摸小柱儿的头,他又对何平说道:“谢谢你今天能过来参加我们图书馆的活动了。”

    “您说的哪里话,这点事跟您对我们的帮助比起来算的了什么。再说了,正好六一我带孩子来玩一玩,挺好的。”

    “挺好挺好。对了,这位就是毛县长的闺女吧。”

    “你们这消息可真灵通。”

    信馆长哈哈笑道:“你这个平县的大作家跟县长女儿谈恋爱,这种新闻传播的速度比街边小报还要快,我怎么可能不知道。”

    信馆长说完随即又觉得不对,赶紧对毛春华道道:“不好意思,毛姑娘你别介意,我这人老了老了,还学会信口开河了。”

    毛春华大方的说道:“没事,您别放在心上,外面传就传嘛,我们也没放在心上。”

    何平开玩笑道:“我们是自由恋爱,您这别弄的我们跟见不得人似的。”

    “海涵海涵。”信馆长笑呵呵的向两人抱拳告罪,这个话题揭了过去。

    在办公室里聊了一会儿,何平便告辞而去。

    儿童节肯定不能像劳动节那样全城张灯结彩的庆祝,除了几处特定地点之外,平县县城里是感受不到什么节日气氛的。

    但架不住孩子们高兴啊,从图书馆出来之后小柱儿心里就期盼着何平刚才在图书馆的承诺。

    何平先是带着他们去了百货商店,稿费到账毛春华的礼物必须安排上。

    在百货商店逛了半个多小时,小柱儿在旁边急的抓耳挠腮,何平和毛春华两人看着偷笑。

    内心承受着煎熬的小柱儿丝毫没有意识到老爸和未来后妈的恶趣味,只觉得度日如年。

    好不容易熬到从百货商店出来,何平又出幺蛾子:“哎呀,肚子饿了,要不先去吃饭吧。”

    小柱儿急着喊道:“先别吃饭啊,新华书店就在旁边,先去新华书店,省得走冤枉路。”

    何平和毛春华恶作剧成功一样的相视而笑,这小子平时跟个小大人儿似的,今天可把他给逼急了,何平蹲下身刮了刮小柱儿的鼻子,“就你着急,好,咱们先去新华书店。”

第124章 人生的旷野

    韩兆坤要从养鸡场进鸡蛋上城里卖的消息,没几天就在队里传来了,社员们对此褒贬不一。

    “就他那副油嘴滑舌的样,能干成啥事。”

    “你别说做生意还就得他这样的人才行。”

    “我看悬,为了挣那么几块钱再让人给逮起来,犯不上。”

    韩兆坤心里憋着一口气,不仅是给父亲,也是要给韩屯的人都瞧瞧,他韩兆坤不比他大哥差,只要给他一个机会。

    有那些心眼活络的,都开始动了心思,现在外面管的比以前松多了,干点小买卖风险还是不大的。

    都开始跟何平、韩兆军他们打听从养鸡场进鸡蛋的价钱,背靠着养鸡场这颗大树,他们肯定得好好利用。

    何平从韩兆坤进鸡蛋的时候就琢磨过这个问题,有了韩兆坤这个领头羊,很快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出现,最后定的方案是进货二十斤以下的进价每斤七毛五分,进货二十斤到一百斤的进价每斤七毛,进货一百斤以上的跟供销社进货一个价都是每斤六毛。

    定完方案,何平来跟老队长说了一下,老队长说养鸡场的事你拿主意就行。

    何平说完鸡蛋进价的时候,又缠着老队长问韩兆坤卖鸡蛋的事,他挺好奇韩兆坤到底有啥关系,能让他这么信心满满的跑去鱼龙混杂的火车站卖鸡蛋,何平认为应该还是他们家的亲戚关系。

    “你就跟我说说呗,火车站啥关系啊,兆坤二哥能上那卖东西。”

    “管的咋恁宽腻,管好你自己的事儿得了,一天天的咸吃萝卜淡操心。”

    任凭何平磨破了嘴皮子,老队长就是不说。

    何平心里骂骂咧咧的走了,这老头儿,不就有门好亲戚么,还至于这么遮遮掩掩的怕人。

    今年的第6期《中国青年》到货了,作为复刊不到两年就冲破两百万销量的热门杂志,《中国青年》无疑是邮局和书店内最受欢迎的杂志之一。

    毛春华理完了杂志,抽出了一本翻开,虽然没抱什么希望,但她还是想看看男朋友那天的那番话,是否会被编辑部认可从而登上杂志,让更多深陷迷茫的年轻人看到。

    《人生不是道路,而是旷野——答潘晓同志》,作者何平。

    “呀!真的登上了。”毛春华脸上露出惊喜的笑容说道。

    同事听见她的声音凑上来,“什么登上了?”

    “何平,何平给潘晓同志的信登在中国青年上了。”

    “真的?”同事不敢置信的看向杂志页面,确实是何平的名字没错,副标题还专门写了“答潘晓同志”。

    “真不愧是作家啊!春华,你可真是找了一个厉害的男朋友啊。我听说现在潘晓这封信可火了,连我身边都有给编辑部写信讨论的朋友。”

    毛春华解释道:“我也没想到。我那天无意之间跟他说起潘晓同志在《中国青年》上发信的事,他随口就给我解释了几句,我一下子就想通了,我就说让他把这些话发给《中国青年》没想到杂志社真的登了。”

    同事听完更觉神奇了,随便解释两句的话就能登上《中国青年》?你说这话就不怕引起群众不满吗?

    毛春华急不可待的阅读起男朋友登在杂志上的信件。

    跟潘晓的信件一样,何平的信件开头也有一段“编者的话”。

    “潘晓同志的来信刊登之后,编辑部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来信,引发了大范围的读者讨论。很多人都从各个层面分析了潘晓同志的困惑,其中不乏真知灼见。经过编辑部的多次讨论和征求读者意见,我们在众多答潘晓同志的读者来信中选出一封刊登于新一期杂志中。

    这封来信的作者是一位青年作家,他的身份对潘晓同志而言是有着特殊意义的。这位作家同志的信与很多我们读过的迥然不同,从另一个层面为我们剖析了潘晓同志的问题。

    在此,希望读完信的潘晓同志及广大青年朋友们,能够有所启发。我们相信在这场关于人生和理想的探讨之中,青年朋友们会收获更多元的人生感悟,找到指引自己前进的路标。”

    毛春华看到这里有点明白编辑部的意思了,原来是何平的信能够刊登出来,跟他的身份有一定的关系,毕竟潘晓的理想就是想当一个作家,何平作为潘晓职业理想的前辈说的话还是很有说服力的。另外就是何平的信的内容的独树一帜,毛春华都可以想到,在堆叠成山的信件之中,何平那充满理性和逻辑的发言会是多么乍眼和出众的。

    想着想着,她心里不由得涌出一股骄傲。

    “潘晓同志:

    我今年二十六岁,比你大了三岁。在你给编辑部的信中曾经写道:人生的一些奥秘和吸引力对我已不复存在,我似乎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对此,我想用我仅比你多了三年的人生经历告诉你,人生不是一条有来无回的单行路。如标题所言,人生不是道路,而是旷野。

    ……

    国外有一位叫做马斯洛的心理学家曾经提出过一个理论,人的需要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等级构成,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

    ……”

    何平信件的内容绝大多数都是那天他跟毛春华谈到的内容,只是经过了一些文字上的修饰,显得更加文雅一些。

    毛春华读完之后,同事还在聚精会神的阅读,她仔细观察了一下同事的反应。

    她虽然很赞同何平的话,但并不确定别人对此的看法。

    没一会儿同事也看完了何平的信,毛春华问道:“你觉得怎么样?有道理吗?”

    同事想了一下说道:“虽然有些地方不太明白,但我还是理解了。别人我不知道,比我朋友的写的好多了,他写的信里又是扯运动、又是扯发展,空泛的很。何平的这封信虽然有一部分读着很艰涩,但仔细一想是非常有道理的。”

    毛春华这才放心,既然同事都肯定了,那么大多数人应该都能够接受,她就怕何平信里的内容太过理性,让那些有着浪漫主义心理的年轻人无法接受。

第125章 悄然登场

    《中国青年》80年第6期杂志发行的当天。

    远在千里之外的一个叫南山的南方小镇上,27岁的文学青年汪石枕着一本已经被他翻烂的《大卫·科波菲尔》,睡在建筑工地的竹棚里。

    1977年汪石从金城铁道学院毕业,被分配到羊城铁路局工程五段,担任给排水技术员,工资每月42元。到1978年他接手了笋岗北站消毒库项目。这个时候的南山还是边防禁区,不是随便什么人就能来的。

    笋岗北站施工现场十分简陋,睡觉休息的临时宿舍搭建在铁路边。三十几号人挤住在竹席搭建的工棚里。宿舍里面的双层铁架床,汪石住在上铺,羊东蚊子专欺负外省人,被叮咬的部位红肿起疙瘩,痒疼难忍。挂蚊帐防蚊叮,还防苍蝇的困扰;晾衣裳的绳子或灯绳上随时被苍蝇占据,密密麻麻的,让你浑身起鸡皮疙瘩。

    施工空暇他去了新华书店,因为在工作之余他总会捧着一本书,在晚饭后独自一个人关在房间里做读书笔记,直至凌晨。今天他从在书店除了买了几本书以外,还买了几本时下最流行的杂志。

    《中国青年》是时下很多青年的床头读物,汪石也不例外,他把买来的书先放到了一边,先翻开了《中国青年》。

    上期杂志上刊登了一位叫潘晓的年轻人的来信,讲述了她在生活和理想中的迷茫,汪石读了之后深有体会,好几天晚上都憋着想给杂志社写一封信,跟这个叫做潘晓的青年好好谈一下关于人生和理想的命题,但几次下笔却发现自己肚子里的墨水远远没有达到讨论这个命题的水平,只能垂头丧气的放弃。

    虽然放弃了给编辑部写信的想法,但这不耽误汪石关注这件事情的进展,因为不仅仅是他,《中国青年》上的这篇来信在他身边也引起了很多同龄人的共鸣。

    “人生不是道路,而是旷野——答潘晓同志。”汪石一字一句的念着书页上的文字,这是编辑部从成千上万封来信当中选择出来的回信,想来应该是有过人之处的,汪石看完了前面“编者的话”内心想到。

    “人生不是一条有来无回的单行路,而是身在旷野蒙眼狂奔的旅程,我们永远也无法预知下一秒会发生什么……瞻前顾后、焦思苦虑是对有限的生命浪费无意义的浪费……”

    汪石志翻了个身,他眼神放在棚顶上,嘴里喃喃道:“瞻前顾后、焦思苦虑是对有限的生命无意义的浪费……说的真好,想到就要做,人生的意义不是想出来的,是干出来的。”

    同样是在羊城。

    正在华南工学院(后来改名为华南理工大学)求学的黄鸿升也正坐在宿舍的书桌前给同班的两个小老弟读者《中国青年》上刊登的这篇文章。

    黄鸿升是华南工学院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学生,他考入的专业是无线电班。在他们这个班级当中年纪最大的同学已经40岁,最小的只有18岁。在这其中,三个年纪相近的同学很要好,最小的陈为荣,来自羊城罗定县。两个比他大一岁多的黄鸿升和李东升分别来自南海五指山和惠州。

    因为年纪相仿,又志趣相投。三人在开学之后不久就成了形影不离的好兄弟,黄鸿升是三人中的大哥,平时一向很照顾其他两个小兄弟。

    这一期的《中国青年》是他们三个凑钱一起买的,学生嘛,啥时候都不宽裕。

    “写的真好,这位作家同志的思想真是透彻。”黄鸿升感叹道。

    “是啊,比我们仨前几天冥思苦想写的那封信强多了,幸亏没有寄出去,否则真是丢人丢大了。”

    “那有什么的,我看这封信也没有什么。文字干巴巴的,读起来寡淡无味。”年纪最小的陈为荣不服气的说道。

    黄鸿升毕竟年纪大,相比小老弟要成熟一些,“东升,我们要看清楚问题的本质,潘晓同志信上写的是她对生活和理想的一些困惑。何平同志的回信是没有那么文采斐然,但是他能够把道理用简明扼要的话给我们讲明白,并且让包括我们在内的青年们听进去,那就是他的本事。”

    “是啊,现在又不是比写诗。”李东升附和道。

    陈为荣小声嘀咕道:“你们人多你们有理,不就拽个外国人的理论嘛,多少年前的东西了,我来也我行。”

    黄鸿升和李东升看着小老弟不服气的样子笑起来,他们三人经常聚在宿舍里一起看书读报,陈为荣这个小老弟总是喜欢剑走偏锋。

    不过这样也挺好,要是大家都一样那就没意思了,大家的想法碰撞在一起才能诞生出智慧的火花。

    1978年,沉寂了十二年之后的《中国青年》的复刊犹如一次涅槃,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发行量就突破了两百万份,全中国像汪石、黄鸿升、李东升、陈为荣这样的对未来充满了忧虑年轻人不计其数,包括他们在内的经历过多年运动的人们都像是憋了一肚子的话无处倾诉。

    1980年5月开始的这场震撼了整整一代青年的大讨论成了《中国青年》办刊历史上的一段传奇,潘晓的提问对于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来说不啻于是一声惊雷,而何平的回复更是给这段传奇平添了理性和逻辑的光辉。

    1980年5月的《中国青年》创造了当期400万份的惊人销量,而刊载着何平回信的80年6月的这期《中国青年》更是创造了当期450万份的奇迹般的发行量。

    在羊城、在沪上、在京城……

    在任何一个《中国青年》能够发行的地方,潘晓和何平这两个名字都成了无数年轻人追捧的偶像,潘晓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女工一下子成了家喻户晓的文学青年。

    而那个用一封回信就搅动了时代风云的青年作家何平,也在1980年春天的这场关于人生和理想的大讨论中,悄然登上了时代的舞台,掀开了幕布的一角。

第1章 夏天的凉鞋

    八月下旬,正是平县一年当中最热的几天。

    趁着午后有时间,何平赶紧蹬着自行车上了县城一趟。

    八月午后的阳光毒辣、刺眼,汗水顺着鬓角躺下来,何平感觉自己的眼角都被蛰的有些疼。

    他是去县城百货商店买凉鞋的,说来这事也怪他。

    在后世他是没有穿凉鞋的习惯的,上次约会的时候毛春华问他怎么不穿凉鞋,何平才意识到这个问题,想起小柱儿还没有凉鞋,他赶紧去公社供销社买凉鞋,都八月份了,供销社又不是后世的超市,就剩两双塑料凉鞋,何平试了试尺码,自己的那双有点不顺脚,他也没往心里去,将就着穿了。小柱儿的那双他拿回家穿上也有点小,就问了小柱儿一嘴,“鞋小不小?”

    小柱儿说不小,何平就没当回事,让小柱儿穿上凉鞋去上学了。

    之后的几天何平有时候看到小柱儿脚后跟勒的红印,又问了一次小柱儿一次,小柱儿还是说不小。

    何平就以为可能是鞋子小了一点,稍微有点磨脚,等过几天撑一撑就好了,之后他也就没再管。

    没成想昨天下午小柱儿回到家的时候,他就发现小柱儿脚后跟后面有血迹,他扒开小柱儿的凉鞋才看到原来是小柱儿的凉鞋太小,脚后跟是硬挤进去的,坐着不动还好说,只要一动起来肯定磨脚,不用一天就能磨出大水泡。

    何平心里自责,他一个大男人心是粗了些,夏天没给孩子买凉鞋也就算了,好不容易给买了一双尺码还对不上,脚后跟都磨成这样了还说不小。

    他明白小柱儿的心理,现在的供销社可没有退换一说,买了就是买了,好几块钱的东西,要是因为小了一点就扔在那不穿了就太可惜了。

    何平搂着小柱儿既愧疚又自责,“是爸不好,明天爸给你上县里买双合脚的凉鞋。”

    毕竟是县城的百货商店,何平到了那,平价的塑料凉鞋没有了,但是还有价钱高出一倍的皮制凉鞋,何平二话不说买了两双,皮制的肯定比塑料凉鞋好啊。

    那破塑料凉鞋他穿了好几天能不知道吗,勒脚就不说了。夏天地上热,站在地上一会儿那凉鞋就软塌塌的,鞋底热的要命,还有股怪味。

    “我说你可真行,这都三伏天了才想起来买凉鞋。”

    刘爱霞真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人,这就跟三九天才想起来穿棉袄一个道理,就算是大男人心粗也不能粗到这个地步啊。

    何平没敢多解释,这事说出去让人笑话,买完凉鞋就往回走。

    何平赶到丁屯小学还没到放学点,他就到办公室做了一会儿,跟王校长聊天。

    等放学铃声一响,何平赶紧跟王校长打了个招呼,出门去接小柱儿,他怕走慢了,小柱儿先走回去。

    “小柱儿!”何平喊着走在一群孩子当中的小柱儿。

    “爸!”小柱儿趿拉着凉鞋跑过来,昨天何平见凉鞋太勒脚,就把脚后跟处给小柱儿剪开了,这样今天上学的时候就不用勒着脚了,可给小柱儿心疼坏了。

    何平拿出新买的皮凉鞋,“鞋买回来了,来试试这回合不合脚。”

    何平今天是特意量了小柱儿的脚再上百货商店量着买的,还惹得刘爱霞不高兴,“哪有你这么买凉鞋的,你咋不用卡尺卡呢。”

    小柱儿在一众小伙伴们羡慕的眼光中穿上了凉鞋,这个年代的孩子们多数是穿胶鞋,有一双塑料凉鞋在班级里就人人艳羡了,像小柱儿这样穿皮凉鞋的,在丁屯小学还是头一个。

    “穿上走两步,合适吗?”何平关心道。

    小柱儿走了两步,只觉得又软和又凉快,“合适,可舒服了。”

    “合适就行,咱回家吧。”

    何平本打算把剪坏的凉鞋扔了,但小柱儿却死死的攥在手里,说啥也不让扔。

    何平只能无奈的把小柱儿放在自行车的横梁上,脚下一蹬,走了。

    身后是一群小学生们羡慕的眼光,小柱儿他爸对他可真好。

    “冰棍儿,冰棍儿……”

    何平的自行车还没骑到家门口,就听见不远处传来的吆喝声。

    “卖冰棍的。”何平喊了一嗓子。

    “来喽。”卖冰棍的清脆的应了一声,骑着车过来。

    “来两根奶油的。”何平掏出钱递给卖冰棍的。

    “给。”卖冰棍的是个二十出头的小姑娘,叫郑文芝。她家是县城冰果厂的,父亲是冰果厂的职工。77年她大哥回城顶了他父亲的位置,她是后回城的,就没着落了,只能在冰果厂的当个临时工打打杂,夏天了还好说,能有个卖冰棍的营生,其他的时候就没指望了。就这还是厂子里照顾职工家属给安排的呢,这年头的冰果厂可不愁卖不出去货。

    何平这一夏天没少光顾这小姑娘的生意,不光自己买,他还经常请养鸡场的员工。这样能照顾生意的大主顾,郑文芝当然要维系好关系,卖冰棍的时候多聊几句,这个年代的人还没有什么戒备心,聊着聊着小姑娘的情况就一清二楚了。

    “今天怎么这么晚才走到咱们这?”何平问道。

    “别提了,车胎扎了,找人补完车胎才出来的。总共也没卖出去几根冰果,都不够我的吃饭钱,还得补车胎。”郑文芝丧气道。

    “你就听我的,跟你们厂里交点钱自己进货卖,不比这强多了。”

    “没钱啊,能挣点吃饭钱就不错了,要是人人都有你们韩屯这样的条件就好了。”郑文芝一脸的无奈,家里得攒钱给大哥结婚用,哪来的钱给她做小生意,她平时给厂里卖冰果挣的也就是个吃饭钱,也攒不下钱。

    韩屯今年的日子比往年要强上太多了,别看去年养鸡场就给每家多分了六七十块钱,但这些钱是没有算上在养鸡场干活的工分的,实际上去年韩屯每户人家的收入都因为养鸡场要比往年多上近百块钱,再加上今年养鸡场的形势一片大好,韩屯人的花销也阔绰了起来。

    像郑文芝这样的小贩往常走到韩屯能有两三家买东西就不错了,但今年她在韩屯的生意已经可以h县城相比了,就连公社都比不了。

    何平听完郑文芝的话没再多言,让小姑娘自己做买卖是前几次聊天聊到那的,再说就有交浅言深之嫌了。

第2章 那一年的联播

    “你先吃个冰果凉快凉快,写会作业,爸先去做饭。”

    何平叼着冰果进了厨房,边啃冰棍边洗菜切菜。郑文芝那卖的冰果就两种,普通冰果就是个甜味,一分钱一根,奶油冰棍则要贵很多,五分钱一根,这可是能把很多小孩馋哭的零食。

    浓郁的奶香味儿可比后世动辄卖二三十块的网红雪糕要强多了,不过也有可能是太久没有吃到后世的东西,味蕾已经失去了理智。

    何平做菜的时候小柱儿写完作业进来帮忙,父子俩做完晚饭再吃完饭已经是六点多钟了。

    这个时候外面的天还大亮,八月正是东北一年当中天色最长的时候,要到7点半之后才会完全黑下来。

    此时家里已经来了好几个孩子,都是队里已经吃完晚饭的孩子们。

    何平先给孩子们打开了电视,回厨房把碗筷收拾好,本打算做一会儿,院墙外传来了喊他的声音。

    是公社的邮递员阚立军。

    “我这一天看你比看春华次数还多。”何平开玩笑道。

    “谁让找你这个大作家的人多呢,给。”阚立军把信封递给何平。

    自从六月份何平给潘晓的回信刊登在《中国青年》上之后,他就络绎不绝的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青年的来信,都是编辑部转寄的,有交流想法的、有请教写作技巧的、有交朋友的、有交男朋友的、有交难朋友的……

    其中不乏一些后世的名人,比如汪石、牛根生……

    隔个三五天,他总会收到成包成包的来信,起初何平还挺兴奋,哥们儿这回也算是知名人物了。

    哪知道这信越寄越多,根本就回不完,即便是他找毛春华帮忙回信,可每天的来信仍然堆积如山,何平只能给《中国青年》编辑部去了一封信,让他们不要再转寄信件了,同时让他们在杂志上劝一下热情的读者朋友。

    何平接过信封,“就这一个?”

    阚立军笑道:“怎么,嫌少了?那我再给你找找。”

    “不用不用,这就挺好的。”何平巴不得没有信件呢,抄书没抄出茧子,反倒是回信把手指回出了茧子,上哪说理去。

    他是想开了,现如今这读者来信就跟起点书友一样,嘴里净是些“作者大大写得好”“作者大大加油写”“投资、月票都给了,你赶紧写”这样的话,全然不体谅作者大大为了想剧情地中海日趋严峻的事实,一点也不怜惜作者大大的身体。

    用着了就叫人家小甜甜,用不着人家就叫人家牛……短、小、精、悍。

    呸!渣男!

    “走了,你这是今天最后一份,回家吃饭去喽。”阚立军蹬着自行车潇洒离开。

    何平进门,有看电视的社员瞧见何平手里拿的信,问道:“又来信了?这回咋就一封呢?”

    前段时间何平成包成包的收信,队里人多多少少都知道,听说何平是在一个叫《中国青年》的杂志上出了大名了,全国都知道的那种,那些闲着蛋疼的城市青年见天儿的给何平写信。

    “上回给杂志社去信了,不让他们给转寄了,实在回不过来。”

    何平解释了一句,信是《科幻世界》杂志社寄来的,自己可是好长时间没有给他们供稿了,不知道这回来信是啥事。

    何平把信封拆开,有好事的社员凑上来,“这又是哪儿寄来的。”

    何平没有立即回话,他的目光放在信纸上。信的内容不长,就一页,概括一下就是《科幻世界》打算把他之前在杂志上发表过的短篇小说结集出版。

    何平心想,你们这反射弧也太长了吧!

    《中国青年》的热度已经持续了两个月了,才想起来蹭自己的热度,可以说非常符合这个年代的气质。

    不过这对何平来说倒是一件好事,出版意味着有钱拿,谁会嫌钱咬手呢。

    “没啥事,就是之前在杂志上发表过的小说,杂志社那边想结集出版。”

    “结集出版?啥意思?”社员没听过这词儿。

    有灵光的社员骂了一句,“笨,就是出书的意思,没文化。”

    “呦呵,又出书,上回不是出过一本了么,这才多长时间啊,又出书。”

    “说你没文化你是真长脸啊,重要的是又出一本书吗?重要的是人家一篇文章挣了两回钱,上杂志给一会儿,这回出版又得给一回。”

    “我滴个老天爷!还能这个样呢?这文化人挣钱也太容易了。”

    社员们倒吸了一口凉气,文化人……竟恐怖如斯!

    何平摆摆手,“别听他瞎说,这回就是出版了也没多少钱,就是个印数稿酬。”

    有见过何平稿酬单的社员撇嘴,“你别听他在那瞎说,上回他那单子我看过了,是有个印数稿酬的说法。你知道上回他拿了多少钱不?”

    “多少钱?”

    “1599块!”

    “嘶……”社员们再次倒吸了一口凉气,“咋这么多钱呢?”

    “你知道人家一次卖了多少本书吗?十万本,十万本。”

    何平纠正道:“是印,印了十万本,不是卖了十万本。”

    “那不都一样嘛,印出来了人家还能放仓库放着么,不还得卖吗。”

    何平无语,你说的有道理,我无话可说。

    《中国青年》的那场大讨论不仅让何平在全国范围内扬了一次名,带来的附加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蟋蟀流浪记》这种童话小说,在出版短短几个月之内再次加印,而且是单次印数十万册。

    无论是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能算是畅销书了。

    何平美滋滋的想着即将到手的稿费,电视机里的声音传到耳边。

    “8月26日,第五届全国高官会第十五次会议中通过了由政务院提出的《羊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批准在南山设置经济特区。”

    电视中播音员的吐字一如既往的清晰,不带丝毫个人情绪。

    何平抬起头来,画面已经切到的其他的新闻,他问周围人:“你们刚才听到新闻上说什么了?”

    “说是成了什么南山经济特区。”

    “对对,好像还有羊东省,南山是个啥地方?也是羊东省的?以前没有听过呢。”

第3章 南山经济特区

    南山经济特区?

    何平脑子转悠的全是刚才电视里播放的声音,南山经济特区是今年成立的?他的记忆里还真没有什么印象,正常人谁记这东西啊。

    看来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这经济特区是啥意思?”

    “是啊,听这意思是要单独划出去一片地方,要干啥啊?”

    新闻上短短几秒时间的播报社员们本来没往心里去,可见何平这个心事重重的样子,这里面肯定是有说道的。

    “何平,你给大伙说说,这到底是咋回事啊?”

    “怎么说呢”,何平想了一会儿说道:“我们现在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划了这么一个经济特区是为了实行市场经济,为的是以后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行发展。”

    计划经济?市场经济?

    社员们倒是在新闻上听过这些词,有嘴快的问道:“那不是要搞zbzy那一套吗?”

    一听到zbzy这几个字,社员们立马嚷嚷了起来,接受了多少年的gczy宣传和教育,冷不丁听到zbzy这几个字,他们本能的就有反感。

    何平宽慰道:“不一样,不是一码事。实行经济特区为的是发展经济,发展经济是我们的头等大事,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好。市场经济是手段,发展经济是我们的目的。即便是搞市场经济,那也是我们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

    “你们文化人可真能捅咕词儿,还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那有啥区别。”

    ……

    今天晚上的何平家,和往常一样的热闹,但讨论的话题却不是平日里那些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事情,而是电视上那短短几秒钟播报的新闻,和它背后的含义。

    影响未来新中国半个世纪发展的改革,第一次走入了韩屯人的视野中。

    柯寨,一处普通的民房里。

    户主宋百顺正埋头扒拉碗里的饭,今天他们家的饭桌上格外的安静。

    沉默的气氛持续了很长时间,终于等宋百顺吃完了饭,宋百顺媳妇儿开口道:“她爸,你倒是说句话啊。”

    宋百顺闷声闷气的说道:“说啥。”

    “还能说啥,咱家大莲的事呗。人家三婶儿给介绍的那小伙子你到底同意不同意啊?”

    “问多少遍了,问啥问,不同意。”宋百顺难得在媳妇儿面前硬气一回。

    宋百顺媳妇儿嚷道:“有啥不同意的,人家小伙子是燃料厂的正式工,咱家大莲找人家不委屈。”

    宋大莲插嘴道:“妈,我不同意。他都三十了,我才十八岁,差十多岁呢。”

    “姑娘家家的,有你说话的份儿?上一边儿去。”宋百顺媳妇儿斥道,她又转头对丈夫说道:“你别以为我不知道你心里想的什么。我告诉你,韩玉平都走好几年了,他们家现在一个寡妇带着三个半大小子,你别想让我们家大莲嫁过去受苦。”

    宋百顺瞪了媳妇儿一眼,开始采用迂回战术:“你瞅瞅你三婶儿给介绍的都是些什么货色,还什么城里人,都三十了还找不着对象,我看指不定是哪块有点毛病。”

    “你说这话丧良心不,我三婶儿好心好意给咱姑娘介绍对象,到你嘴里怎么就成把我姑娘往火坑里推了?”

    宋百顺嘟囔道:“谁知道她安的什么心,反正我不放心。”

    宋百顺媳妇儿指着宋百顺的鼻子骂道:“她安的什么心我不知道,你别以为我不知道你安的什么心。我告诉你,宋百顺,今天你就算是把这个对象搅和黄了,下个对象也搅和黄了,我也不能眼瞅着我姑娘跳进他老韩家那个火坑里,你别想拿我姑娘一辈子的幸福成全你的兄弟义气。”

    “你咋说话呢,是不是欠揍了?玉平对咱家有恩,你忘了当年是谁拉你姑娘上县医院了是不?”宋百顺见媳妇儿对死去的兄弟家里出言不逊,站起来骂道。

    原来宋百顺和韩屯死去的韩玉平,也就是秋芬婶子的丈夫年轻时候就相识,是要好的哥们儿。两人结婚之后没两年都有了孩子,宋百顺家是个姑娘,韩玉平家是个小子,两个孩子相差一岁。宋百顺就和韩玉平约定两家亲上加亲,定个娃娃亲。

    宋大莲7岁的时候得了一场感冒,高烧不退,队里赤脚医生治不好。当时天下着大雪,是韩玉平用自家的驴车连夜给送到了县医院。所以宋百顺才会说韩玉平对他家有恩。

    宋百顺媳妇儿也不是善茬,“咋地,你还想跟我比划比划呗?来来来,宋百顺,今天你不动手你就是个孙子,来。”

    宋百顺一见媳妇儿要跟他动真格的,立马就怂了,“老娘们儿家家的,头发长见识短。”

    宋大莲见父亲难得的硬了几秒又现出了原型,心里直骂不争气,吃饭之前说的好好的,关键时刻就掉链子。

    她出言道:“妈,你俩也败吵吵了,反正三奶介绍的这个对象我是指定不会看的。”

    “你个死孩子,你妈我还能害你吗。你别听你爸的**药,那老韩家就是个火坑,你听妈的,可千万不能犯傻。”

    “我不滴。”宋大莲倔强道。

    宋百顺帮腔道:“你看看,你看看。活了大半辈子了,你连个孩子都不如,那……”

    “你给我上一边儿去,瞅你就来气,啥也不是。”母老虎发威,宋百顺顿时噤声,没了脾气。

    宋百顺媳妇儿正在气头上,宋百顺和宋大莲都不敢惹,父女二人默契的把碗筷捡下桌。

    别看宋百顺媳妇儿调门起的高,但父女二人一条心,这场关于宋大莲婚事的争吵最终还是以宋大莲媳妇儿妥协而收场。

    到外地躲过了母亲,宋大莲埋怨起父亲:“不说好了的事么,怎么一到你这就掉链子呢。”

    宋百顺赔笑道:“姑娘,你妈那人你又不是不知道,就是个驴脾气,不能呛着来,得顺毛捋。”

    宋大莲撇嘴,光看见你顺毛了,咋捋的可没看见。心里的鄙视不能说出口,得给当爹的留点面子。

    宋大莲把碗筷刷完躺上炕,今晚上家里谁也没说话,老母亲心里憋着火,这个时候出声容易挨收拾。

    她躺在炕上想起了那年冬天,她躺在县医院的病床上,玉平叔带着的那个可爱的小男孩儿朝他伸出手:“姐,吃橘子,好吃!”

第4章 庐山恋的热潮

    特区成立的新闻对平县这个地处东北的小县城如同一股微风,刮过就过去了。包括何平在内,也只是觉得改革的脚步又近了一步。

    这几天最热门的话题是《庐山恋》,《庐山恋》是1980年沪上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由黄祖模执导,张瑜、郭凯敏|主演。

    《庐山恋》是7月下旬正式公映的,等到平县这个小县城能放映的时候已经是八月中旬的事了。

    但是就在这短短十天的时间里,这部电影就以惊人的热度席卷了平县这座小县城。

    何平在后世是听说过《庐山恋》这部电影的,只是没看过。他知道的情况是这部电影是建国以来第一次有亲吻戏的国内电影,这对当时的观影人群来说那可是太刺|激了。

    这种好机会何平怎么会放过呢,他跟毛春华约好周天去县城看电影。

    周天早上毛春华骑着自行车来到韩屯,电影是晚上才开始的,她要过来给何平和小柱儿洗洗衣服。

    “你瞅瞅,这也太埋汰了,一掸都起灰。”毛春华拎着何平换下来的衣服说道,何平笑着听着毛春华的絮叨。

    八月末的上午太阳升的老高,何平压了一大洗衣盆的井水,又烧了一壶热水搀进去,地下的井水太凉,拔手。

    何平把大盆放在葡萄架子下,八月份的藤蔓已经爬满了架子,坐在下面洗衣服凉快的很。

    他把衣服抱出来,后面又传来毛春华的声音,“你看你们这被子,都盖多长时间了,也太埋汰了。”

    毛春华说着就开始扯被面,何平赶紧过去帮忙。

    扯完被面,毛春华说道:“先洗被里吧。”

    家里的被自从入夏就基本没盖过,何平也从来没想着洗一下。

    洗被子是个很麻烦的事,洗被里更麻烦。绷好的棉花洗不好就容易散花了,就跟后世洗羽绒服一个样。

    毛春华把被子放进大盆里浸泡,不时翻转一下,让水能够浸到,然后又搅了一盆肥皂水倒进去。

    浸泡了好一会儿之后,她开始轻柔的搓洗被子,每一处都要搓到,何平也蹲在旁边帮搓。

    “你好好搓,那边儿都没搓干净。”毛春华搓被子的同时还监督着何平。

    好不容易把被子搓好,毛春华脱下鞋子,准备踩被。

    “春华,我来吧,水凉。”

    “用不着你,谁知道你昨天晚上洗没洗脚。”毛春华白了他一眼说道。

    “瞧你说的,咱是讲卫生的人……”何平看见毛春华快翻到后脑勺的白眼,瞎话没编下去,在女朋友面前他还是有点矜持的。

    “你扶着我点。”毛春华站在大盆里嘱咐道。

    何平扶着毛春华,只见她那白生生的两只小脚踩在柔软的被子上,一上一下,就跟踩在他的心尖儿上一样。

    何平闭上眼睛,心想太长时间未近女色,看着两只小脚丫都能浮想联翩,罪孽罪孽。

    “你闭啥眼睛,好好扶着我。”

    何平只能睁开眼睛,阳光下毛春华娇嫩的脸蛋上挂上了一层薄薄的汗,闪着晶莹的光泽,脸颊红润润的,诱人极了。

    何平忍不住啄了一口。

    “哎呀,你干啥?”毛春华捂着被亲的脸蛋娇嗔道。

    何平厚着脸皮说道:“我看你出汗了,给你擦擦汗。”

    “用嘴唇擦汗吗,厚脸皮。”

    女朋友娇俏的脸蛋宜喜宜嗔,惹得何平心头痒痒的,要不是顾及屋里还有个写作业的小柱儿,何平真想一把抱起眼前的美娇娘,给她来个就地正法。

    毛春华被何平那炙热的侵略性的目光逼的眼神闪躲,“你不许想坏事,要不我就走了。”

    “我这种正人君子怎么可能干坏事。”何平义正言辞的说道,他心里想的是,反正晚上还有《庐山恋》呢,那么刺|激的剧情不干点事可惜了。

    踩完被子之后为了让被子能够更加平整,毛春华在水里加了点面粉把洗干净的被面泡一下,然后再用棒锤锤平。

    她和何平两个人把被子扯平,反复扯拽很多次,最后才能套上。

    两个人费了一上午的功夫才把两床被褥洗好,毛春华累的气喘吁吁。

    中午吃过午饭,两人又把衣服裤子洗了一遍,何平看着毛春华累的不成样子,心疼的说道:“等我回头上地区看看,买俩洗衣机回来。”

    “花那个冤枉钱干啥,咱们自己又不是不能洗。”

    何平没有理会毛春华的反对意见,心里打定了主意,回头一定要淘换两台洗衣机,自己家一台,春华家一台,虽然比不上后世的全自动洗衣机,但也能省不少力。

    傍晚时分,天气凉快了不少。吃完晚饭,何平跟毛春华骑着自行车去县城。

    到县城电影院的时候,人还是一如既往的多。

    “最近《庐山恋》太火了,连我们队里不少小年轻都跑到电影院来看电影。”何平说道。

    毛春华自然是听过身边人说起这部电影的,里面不仅有庐山的秀丽风光,女主角还有换不完的衣服,听说还有特别“刺|激”的剧情,毛春华想想都觉得有些脸颊发热。

    排着队进了放映厅,里面人坐的满满的,一眼望去全是年轻人。

    电影开始之后,毛春华就被电影里女主角周筠那换不完的衣服给吸引住了。

    无论什么年代的女人面对好看的衣服总是没有抵抗力的,毛春华甚至幻想着自己穿上电影里那些衣服的样子,而电影男主角的脸也自动替换成了何平的样子,越想越羞人。

    终于,在电影中男女主角在石头上蜻蜓点水的一吻后,毛春华两颊发热的受不住,捂住了脸。

    早已等待多时的何平哪里会放过这个机会,厚着脸皮就凑了上去。

    心里带着坏心思的又何止何平一个男同胞,剧情如此给力,广大男同胞们怎会不把握机会。

    一时间,影院里全是咂摸嘴的声音。

    电影后半程,电影院里根本没人关注剧情,所有人都沉浸在亲亲我我的气氛当中,所幸的是这个年代民风淳朴,没有后世那种当场击掌的尴尬事发生。

    出电影院的时候,毛春华的小手一直放在何平腰间,这电影看的,可没少让何平占便宜。

    她心里想着,以后再也不跟他出来看电影了,这个男人坏死了。

第5章 八零年的万元户

    《科幻世界》的来信里请何平用电话跟他们进行沟通,毕竟这年代交通是真的不太方便,一个在东北,一个在西南,写封信来回最快也得二十多天。

    何平特意去了一趟公社邮局,接电话的是个叫杨霄的女生,据她自己介绍是今年刚分配到杂志社的,受主编的委托跟何平沟通他的短篇小说结集出版事宜。

    第一次听见杨霄这个名字何平感觉有点耳熟,他仔细回想了一下,貌似后世好像是当了《科幻世界的》主编、总编辑。

    短篇小说结集出版何平是一点意见都没有的,他也没指望杂志社这边能给出多高的稿酬,反正都拿过一次稿酬了,他纯粹是抱着蚊子腿再小也是肉的心理。

    最终在电话里商议的结果就是何平的短篇小说集,暂定名《何平短篇科幻小说集》,嗯,朴实无华。稿酬实行的仍然是基础稿酬+印数稿酬的模式,千字15元+8%印数稿酬。

    何平心里小算盘扒拉的飞快,光基础稿酬自己就可以得到2700多块钱,还没算印数稿酬。

    加上前几次《蟋蟀流浪记》给的稿酬、去年养鸡场的分红,手里存款妥妥破万。

    八零年的万元户啊!这是啥概念,何平忍不住飘了。

    “何老师?何老师?”

    “啊喂!”电话里的女生让何平回了神,他擦了擦嘴边不存在的口水,“那就就这样吧,小杨,封面排版的事情交给你们我放心,序的事也麻烦你们找人就行了。”

    “那好,感谢何老师您对我们的信任,等样书出来我第一时间给您寄过去。”

    “好的,那就这样,再见。”

    挂断了电话,何平就瞧见女朋友喜滋滋的站在自己旁边。

    “又出版了?”

    “嗯,之前发的短篇小说。这不出版社看着我最近出名了么,就想沾沾光。”

    毛春华丝毫没有觉得何平的话是大言不惭,反而是一张迷妹脸的看着男朋友,多么有才华的男人啊!

    何平跟女朋友腻歪了一会儿就走了,最近养鸡场又开始忙起来了,主要是丁屯养鸡场也开始产蛋了。

    骑着自行车来到丁屯养鸡场,询问了最近这两天养鸡场产蛋的情况,副场长是丁屯人,叫丁继礼,跟何平年纪相仿。

    “今天又有三十多只鸡产蛋,找这个速度下去,估计到十月中旬咱们养鸡场所有的鸡苗就都可以产蛋了。”

    “不错,终于等到收获的时候了。不过我觉得咱们还得再等等,现在养鸡场马上就可以扭亏为盈,下一步应该是扩充鸡苗,咱们养鸡场之前建造的标准可是存栏量两万只,现在才仅仅是十分之一而已。”

    丁继礼有些迟疑,“这事我得跟队长说一声,扩充鸡苗是应该的,但就怕年底分红少了社员们有意见。”

    何平也理解他们的处境,“行,你先跟爱国叔商量商量,如果有什么难处咱们坐下来一起商量。”

    搞定了丁屯养鸡场的事,何平骑车回了韩屯。

    进了养鸡场就瞧见秋芬婶子的大儿子韩兆临,“何平哥。”

    “今天卖的咋样?”何平问道。

    “还成。”韩兆临闷闷不乐道。

    “还成咋还耷拉个脸。”

    韩兆临闷个头没说话,何平就没再问。

    等韩兆临走后,他就听见正在干活的妇女们在扯闲嗑。

    “要我说这宋百顺家可真不是个东西,真是嫌贫爱富。”

    “谁说不是呢,哪有这么办事的。玉平这才走几年啊,当初哥俩好的跟亲兄弟似的,现在说变脸就变脸。”

    “也不能全怪人家,你说现在玉平他家就秋芬一个女人家带着三个小子,可咋过啊。现在兆临给养鸡场干活还能好点,但毕竟是三个小子,谁家姑娘嫁进来能好过啊?”

    何平凑耳朵听着正起劲儿,妇女们突然不说了,他抬头一看,大伙都盯着他。

    他装作没事人的样子,“都干活干活,别老扯闲篇。”

    妇女们的白眼都快翻到后脑勺了,咱场长是真不要脸啊!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不让人家说,你听得倒是挺起劲。

    何平八卦听了一半被妇女们发现,抓心又挠肝,看来这里面有故事啊。何平是什么人,那是作家,作家最需要的事什么,搜集写作素材。像妇女们说的这种事,那可太适合当他的素材了。

    正巧韩兆社这小子刚从外边回来,何平给了他一个眼色。

    “何平哥,啥事啊?”这小子果然是个八卦的好材料,一打眼就闻到了何平身上浓浓的八卦气息。

    “去打听打听,兆临咋回事。”

    “具体啥事啊?”

    “我哪知道,要知道我还用你问么?”何平给了韩兆社一个脑瓜崩。

    “得令。”

    没用上二十分钟,韩兆社就返回来了。

    “咋样?”

    “打听清楚了,说是今天兆临出去卖鸡蛋的时候听说柯寨宋百顺家张罗着给家里大姑娘相对象。”

    “人家相对象跟他有啥关系,他相中人家姑娘了?”何平疑问道。

    “何平哥你有所不知,那宋百顺家的大姑娘和兆临是娃娃亲。”韩兆社给何平解释道。

    呦呵,没想到还有这个内幕,何平一下子就来精神了,“继续说。”

    韩兆社说道:“玉平叔,就是兆临他爸,原来跟柯寨的宋百顺那是出了名的好兄弟,以前玉平叔在世的时候好的跟亲哥俩似的。这不正好家里头一个孩子是一丫一小么,就给订了个娃娃亲。

    以前玉平叔在世的时候是亲上加亲,但现在玉平叔不在了。家里就剩下秋芬婶子带着三个小子和一个老太太,日子过得艰难,谁家愿意让姑娘嫁过来受苦啊,所以最近宋百顺他们家媳妇儿一直在给闺女张罗相对象,听说还是找的城里人。”

    一听到“城里人”几个字,何平本能的开始替韩兆临担忧,这年头“城里人”这三个字就意味着体面的工作,稳定的收入。虽然这么说可能很多人听着觉得不舒服,但哪个农村家庭要是找了个城里的女婿或者媳妇,那就是攀上高枝儿了。

    感兴趣的东西打听完,何平摆了摆手让韩兆社离开,十足的渣男作风。

第6章 改革宣贯

    时间进入9月,小柱儿又开学了,今年上二年级了。

    养鸡场方面无论是韩屯还是丁屯都运转良好,何平彻底进入了佛系生活,每天在养鸡场转一转,偶尔跟女朋友约约会、接一接大儿子上下学,小日子过得不要太舒心。

    至于创作事业,咱都万元户了,暂时没什么动力搞创作。

    1980年的9月27日对韩屯生产大队、红旗公社乃至平县和营城都是不平凡的一天。

    上午何平的未来老丈人毛学东上地区开会,地区一把手的老领导向参会人员传达了上面关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精神。

    在今年五月,伟人在讲话中对包产到户给予明确肯定,有力地推动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

    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伟人的表态已经说明了一切,不少省份在伟人讲话不久后就已经开始筹备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点工作。

    9月下旬,正式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联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文件,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点工作在辽省正式展开。

    经过地委领导们的一致决定,平县被选为营城地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点县。伟人的讲话毛学东早就关注过,这方面也下了功夫钻研,地区冷不丁把平县选为试点县,毛学东没有惊慌,反而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

    会议开了整整一天,到晚上7点多才结束。会后老领导又留住了平县县政|府的几位主要负责人,其中包括了毛学东,毛学东回到平县已经是晚上十点多钟了。

    县里用了三天时间吃透了上头的三级指示精神,组织了三支工作队分赴各公社、大队全面宣传、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联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

    公社通知老队长去开会,老队长有点不乐意,眼下正是秋收的时候,各大队都在忙碌。

    会上得知了县里被选为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点地区,吃了几十年大锅饭的老队长还是不免陷入了茫然,直到回到韩屯还没缓过神来。

    “那以后咱农村土地就各家自己种了?”

    “对啊!”

    “那以后还交公粮不?”

    “交啊!”

    “那咱大队是不是没用了?”

    “咋能没用呢,咱韩屯啥时候也离不开老队长你啊!”

    老队长怅然若失,何平非常理解他现在的心情,吃了这么多年的大锅饭,冷不丁要改变制度,肯定需要一个缓冲的心理过程。

    不过韩屯的好处在于,何平去年就已经开始折腾养鸡场这件事,实际上对社员们是有一个警醒的作用的,如今真正的自上而下的政策真的来了,对绝大多数勤劳朴实的社员来说家庭联产承包绝对是一件好事,从此以后那些偷奸耍滑、好吃懒做的份子再也不能趴在生产队的身上吸血了。

    跟着老队长回来的还有毛学东一行人,家庭联产承包的试点推行工作是今年县里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仅关乎着红旗公社,也关乎着平县、营城地区的农村改革进程,与毛学东同时启动的还有县政|府的另外两只工作队,分别赶赴县里其他公社进行宣传。

    毛学东让老队长通过广播大喇叭向社员们喊话,要求下午在队部召开社员大会,毛学东会亲自给大家宣传家庭联产承包这件事。

    老队长的动员能力是没得说的,下午两点钟大队院里临时布置的主席台上,何平帮着忙前忙后。

    没办法,未来老丈人亲自下乡抓政策落实,自己这个未来女婿敢不出力吗。

    主席台上毛主任、老队长、县里的宣传干事危襟正坐,一脸严肃。

    社员们看这阵势心里直犯嘀咕。

    “好家伙,这阵势也就嗡嗡嗡那会有吧。”

    “就是,到底出啥事了,上面坐着那人谁啊?”

    “他你还不知道啊,看见那傻小子跑前跑后呢没,人家老丈人。”

    “那不就是……公社……一把手?”

    “啥公社一把手,人家现在是县里领导喽,你这消息也太不灵通了。”

    “这是有大事啊!”

    老队长清了清嗓子,“社员同志们,今天有件大事要给大家说一下。国家决定推行农村……这个,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咱们营城地区选定了咱们平县作为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点县,今天县里的领导们来给咱们宣传一下中央的文件精神,大家欢迎。”

    老队长带头鼓掌,社员们很给面子的跟着鼓掌。

    毛学东清了清嗓子,“各位社员同志们,大家好,我是平县副县长毛学东,今天受县政|府的委托向大家宣传、贯彻中央最近发表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文件精神。”

    底下响起嗡嗡声,社员们虽然文化都不高,但在常年的舆论宣传的熏陶下还是有一定的敏感度的。

    “大家安静一下。”毛学东压了压手势,“大家不要有太多想法,接下来我先给大家念一下中央的这份文件内容,然后给大家详细解释一下文件的内容。

    各省、市、zzq……

    我们今后的任务,仍然是坚定地沿着d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继续前进,研究新的情况,解决新的问题,争取农业生产的全面高涨和农民生活的逐步富裕,实现农业现代化。

    在全会的精神鼓舞下,两年来,各地干部和社员群众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建立了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总起来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一类是包工包产,联产计酬。实行结果,多数增产,并且摸索到一些新的经验。特别是出现了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更为社员所欢迎。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各级领导,应当和广大群众一道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帮助社队把生产责任制加以完善和提高,把集体经济的管理工作,大大推进一步……

    好,文件的内容就给大家读到这里,下面我来给大家解释一下文件里大家可能不太明白的地方。”

第7章 生产队分地

    毛学东的讲话内容相比文件精神无疑是非常大胆的,但这也是上面的共识,这两年辽省的农村改革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已经算是落后的了,这一次新一轮的尝试必须要大力推进。

    “我们平县下辖十六个公社、八十六个生产队将按照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到人的生产责任制,计划在三个月之内将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县范围内全面铺开。”

    毛学东的讲话在社员们的议论声中结束了,何平听着也有些感叹,这个时候辽省领导还是有些进取心的嘛,文件上说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可分很多种,但平县却恰恰采用了其中最为激进,也可能是收益最高的一种。

    两个小时的宣传会议结束,毛学东马不停蹄的就要去下一个大队进行宣贯。全县十六个公社、八十六个生产队,算他们三个宣传队伍每天跑六个地方,半个多月的时间才能跑完,这还没算其他一些国营单位。

    毛学东一行人走了,但工作才是刚刚开始。包产到户最重要的是什么——分地,这里面说道就大了。

    社员们家里人口都是固定的,按照人口来定量分地是没问题的,但地分到哪个位置,那可就太考验工作人员的经验和能力了。

    公社的同志用了两天时间重新复核了一遍韩屯的土地量,接下来就是在公社干部的见证下分地了。

    老队长还是采取的老办法——抓阄。

    别看方法土,但却是眼下最公平的方法。一上午的时间就为着抓阄的事闹的大队院里沸反盈天,都快吵上天了,幸亏老队长多年的积威已深,大伙吵归吵,最终还是认可了结果。

    分完了地各家都去地里划地界,其实队里早就给安排好了,但大伙还是自顾自的用各自的土办法做好标记。

    何平在分地的时候特意提出来,小柱儿的那份地还是由他舅舅刘家铭家种,刘家铭对此千恩万谢,同时心里又有着些许愧疚,毕竟小柱儿这个外甥在他家也没过过几天好日子,现在他反而还要受人家的照顾。

    其实何平心里的想法很简单,不算那个畜生不如的爹,小柱儿在世的血亲就刘家铭这一个舅舅了,俗话说打断骨头连着筋,刘家铭家里确实困难,要不然小柱儿在他们家也不会吃不饱饭,反正地给何平他也不会照顾,不如做个顺水人情。

    因此刘家铭的地正好是跟何平家的地连着的,而另一边则是连着韩兆贵家的地,再过去是许老财家的地。

    眼下秋收工作还没有完成,地里全是苞米杆子,站在地头上根本分不清哪家是哪家。

    许老财和韩兆贵艰难的推着一块大石头往地头滚,何平问道:“老财叔,你这干啥呢,也不嫌费劲,弄个记号就行了呗。”

    “用……放心,一般……人抬不动。”

    一块半米见方的大石头被韩兆贵和许老财合力推到两家的地头上作为分界线。

    分地耽误了两天的功夫,秋收还得继续。

    分完了田地,社员们的积极性似乎一下子提高了不少。

    包产到户意味着把耕地分配到每个家庭,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耕种,每年上交完公粮,剩下的就都是自己家的。跟以前干好干赖都一个样的模式完全不同了,只要是勤快、踏实的庄户人家,谁不说这政策好。

    当然,队里那几个偷奸耍滑的人家肯定是背地里没少骂的。

    又到了十一,今年的秋收在社员们打了鸡血一样的劲头下,超前了一天完成。

    老队长站在地头上看着空旷的田地心思复杂,直吧嗒烟袋。

    何平凑了过去,“老队长,想啥呢?”

    老队长瞪了何平一眼,这小子鬼鬼祟祟的,一看就没安好心。

    “啥事?”

    “没事,就过来看看。你看哈,这苞米都收完了,地一空看着还挺眼亮(宽敞、开阔)的。”

    “有屁就放。”

    “我寻思着这地空着也怪可惜的,要不我跟农学院打听打听能种点啥?”

    老队长斜楞了何平一眼,仿佛在看一个白痴,“你当就你聪明?”

    何平被老队长鄙视的很受伤,他虽然不怎么会种地,但东北这边的气候他还是知道的,冬季最低气温零下三十度以下,大地上除了冬小麦啥也活不了,但地得养,不可能刚种完苞米又种冬小麦。

    “我这不是心里有点想法嘛,先去问问,实在不行就算了嘛。”

    老队长狐疑的看着何平,他心想这小子虽然不着调,但应该不至于信口开河。

    “啥想法?”

    “我觉得咱们可以种点牧草。”

    “牧草?给谁吃,给你吃啊?好好的田种牧草,刚吃了几天饱饭把你能坏了。”老队长一听何平的话就想给他一脚,辽南这片种牧草,你也是想瞎了心了。

    “苜蓿听说过没,咱养鸡场的用得上啊,还可以当牲口饲料。我寻思拉几家先种种,以后咱养鸡场不就可以自产原料不是能丰富点了么。”

    木须?

    这还真触及到了老队长的知识盲区,给鸡吃?老队长还是头一次听说给鸡吃草的。

    “我这也是冷不丁想起来的,以前听说过这玩意能给鸡补充维生素。”何平给老队长解释道。

    苜蓿能当鸡饲料的事是何平那个开养鸡场的钓友说的,要不说钓鱼佬除了钓鱼啥都能干呢,一天天钓鱼的时候净扯这些闲篇。

    “苜蓿这东西啥习性?”老队长问这个问题的原因是怕种一茬下去破坏地力,反而得不偿失。

    “这玩意好像种下去就行,能收好几年,还能肥地。”何平的记忆里钓友应该是这么说的。

    老队长暗忖叫这小子问问也行,反正没坏处。

    “行啊,那你问问吧。”

    “得嘞,那我问完跟您说一声。”

    这事还得上营城一趟,现在洪旗这小子是每周在养鸡场待两天,许海山个把月才来一趟。

    第二天一早,何平就蹬着自行车上客运站坐上了前往营城的客车。

    熟门熟路的来到农学院门口,还得麻烦熊主任一声。

    “老弟,咱俩可是好长时间没见了,你这可真是贵人事忙啊!”一见面,熊主任就热情的问候道。

    “多日不见,老哥你这体重可是又有点见长啊!”何平开玩笑道。

    “可别瞎说,我这后勤主任可不敢轻易发胖,要不人还不得说我损公肥私啊!”

    两人闲话了几句,何平才说了来意,他是来找许海山的。

    熊主任见他有正事,就没有跟他多唠,给他指点了许海山办公室的位置。

第8章 指点

    何平来到许海山办公室的时候,他正好没课。

    “种苜蓿?”许海山乍一听何平的想法,连连摇头。真是无知者无畏,居然想在东北种植牧草。

    “苜蓿生长适宜的温度在5~25度,低于5度或者高于35度都会进入生长停滞期,咱们这里年每年无霜期只有二百天左右,即便是种了产量也不如南方。”许海山毫不犹豫的就否定了何平的话。

    “可我听说,不是有耐寒的品种吗?”

    “你倒是做了些功课,但现在的问题不是不能种,而是种植收益的问题。”许海山解释了一句。

    何平有些失望,他心里本来想的挺美的,平县位于辽南地区,气候属于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应该是蛮适合种植苜蓿的,后世他跟钓友聊天的时候说起过在陇西省、蒙内省甚至是龙江省都有种植苜蓿的地方,怎么到了气候更宜人的辽南地区反而不行了呢。

    “真不行?”何平不死心的问道。

    “你要是真想种也不是不行,但是在咱们这里种苜蓿的收益是个大问题。”许海山说道。

    许海山说话的功夫办公室里进来了一位中年人,听到“苜蓿”两个字眼神亮了,凑了过来。

    “许老师。”中年人叫了许海山一声。

    许海山有些无奈,一见中年人的神情就知道他的心思,他只能硬着头皮介绍道:“何场长,这位是我的同事赵海峰。”

    赵海峰一双眼睛盯着许海山,期待着他的下一句话,许海山无奈道:“他是专门研究牧草的,你有什么问题可以跟他请教一下。”

    何平不明白许海山为什么会有这种表情,但既然是牧草方面的专家,那肯定得问问。

    两人寒暄了两句何平就说出了自己的来意。

    “你想在你们大队种苜蓿?那太好了,正好我最近在研究种植玉米和苜蓿的综合效益。”赵海峰开始介绍起自己研究的课题。

    赵海峰是蒙内人,上完大学就选择了从小看到大的牧草作为研究对象,最近正在研究一个新课题,辽省现阶段主要的农作物为小麦、玉米、水稻,而辽南地区则以玉米为主,玉米恰好是苜蓿种植前茬作物之一。

    “根据我的研究,苜蓿虽然当年的干物质量只有玉米的一半,但粗蛋白质量要远高于玉米,而且他的投入产出比要比玉米强上不少,种植一茬可以收几年,每年收获2到4茬。第一年种植苜蓿的效益可能会比种植玉米低一些,但从第二年开始,随着投入的逐渐降低,种植苜蓿的效益将超过玉米,而且是逐年累加。”

    赵海峰的话让何平原本低落的心情重新振奋起来,对啊,这正好符合自己的思路。

    在何平的想法里,他先在韩屯的土地上小面积的种植苜蓿作为养鸡场的饲料来源之一,牧草相对苞米对人工的要求要低很多,特别是第二年以后,最大的问题是防病虫害和补种草种。这样一来就可以解放队里的一部分劳动力进入养鸡场,而随着养鸡场规模的逐渐扩大,苜蓿的种植面积也可以随之增加,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至于苞米,完全可以从周围其他地方进行收购,反正这东西在东北有的是人种。

    正所谓金风玉露一相逢……呸,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正如伯牙遇子期、孔明遇刘备。

    赵海峰和何平两人一拍即合。

    “赵老师,我看您的试验田就不用跟学校申请了,就拿我们队里的地当试验田就行,您过来一切的衣食住行我们养鸡场都给您包了。”何平大包大揽的说道。

    何平当然不是冤大头,实则是他明白在任何时代科学技术都是第一生产力,假如赵海峰的这个课题能够研究成功,那么他们韩屯完全可以实现农牧并举。

    他心里甚至隐隐有了一幅美丽乡村的蓝图,只要赵海峰的这项研究能够成功,那么就可以把一切都串起来。

    何平带着激动、兴奋的心情离开了农学院,他心里有些想法想跟未来老丈人交流交流。

    他回到公社的时候已经是下午四点了,到公社邮局接了毛春华下班。

    “何平来了。”毛春华母亲温桂珍见何平来了脸上堆满了笑容。

    前段时间《中国青年》的那场大讨论让何平在全国范围内扬了一次名,毛家女儿和何平谈恋爱的消息也成了平县人尽皆知的事情,以至于无论是单位的同事还是周围的邻居都夸温桂珍找了一个好女婿,温桂珍能不高兴吗。

    何平把手里的东西放下,温桂珍埋怨道:“你看你,来就来吧,还拿什么东西。”

    “顺路买的。”何平笑着说道,“对了,叔叔什么时候回来。”

    “他呀,最近忙的昏天黑地的,没有准点儿,八点以后吧。”温桂珍话里话外对丈夫很是不满。

    何平来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最近农业生产改革的宣传工作繁重,毛学东作为主管宣传的县领导肯定忙的一塌糊涂。

    果然,何平在毛春华家里等到了八点半钟,毛学东才风尘仆仆的回到家。

    毛学东把衣服脱了,洗了把脸就开始扒拉饭。

    “你说你的事,我听着就行。”毛学东抽空说了一句。

    何平见毛学东连吃饭都比以前快了不少,就尽可能简单的把自己的想法阐述了一遍。

    何平说的时间并不长,还没到五分钟,毛学东已经吃完了饭。

    “通过少量的种植苜蓿,解放生产队的劳力进入养鸡场。然后养鸡场规模扩大带动苜蓿种植面积,顺便提高了社员们的收入。”

    毛学东整理了一下何平的话,他问道:“你说的第三产业是什么说道?”

    何平刚才在阐述的时候顺便畅想了一下韩屯的发展,假如韩屯的养殖产业能够形成规模化,脱离了小农经济,那么就可以像后世一样发展旅游。后世的韩屯有山、有水、有地,慢慢发展成了营城地区农家乐、周边游的热门景点。

    现在如果种植了观赏性比农作物更强的苜蓿,无疑是锦上添花。

第9章 翁婿对话

    “那饲料呢?”毛学东问到何平刚才提到的东西。

    何平思考了一下说道:“改革的大势无法阻挡,肉眼可见的未来国内的农牧业必然迎来高速发展的阶段,同样也可能成为饲料业发展的黄金阶段,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何平心说君不见刘姓家族依靠饲料产业建立的庞大帝国。

    听完何平的解释,毛学东思忖良久。

    “到底是年轻人啊,脑子转的就是快。”毛学东笑着夸奖道,“不过你说的这个恐怕还是很遥远的事啊。”

    何平谦虚道:“我就是临时起意想到的,也是多亏了农学院赵老师的提醒,未雨绸缪嘛,有想法有能有实践的可能。”

    “说的对,你的想法很有开创性,这种模式理论上是可行的。”毛学东斟酌着说道,“不过还需要时间和小心求证。”

    “您的意思我明白,牧草种植我打算在韩屯先小规模试一试。如果可行的话,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韩屯完成产业闭环,更可以带动周围大队。”

    “闭环这个词用的好,看来你小子心里想的很清楚。好样的,大胆去尝试,以后说不准我还要跟着你借光呢。”毛学东带着欣赏的目光鼓励道。

    毛学东的话不仅是鼓励,同时也是一种暗示。

    如果仅仅是帮助韩屯社员们提高收入,他是不会这么上赶着忙活这件事的。

    这件事还有着更显而易见的好处,一是解决了养鸡场的饲料来源之一,二是可能成为以后未来老丈人更进一步的助力。

    这也是为什么毛学东会说他跟何平借光的原因,他好歹也是dang的干部,不会傻到以为未来女婿等了一晚上过来就是仅仅是为了跟他说一个能够带领韩屯人致富的方法。

    何平的想法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呢。

    说完这件事,何平告辞而去。

    第二天上午,韩屯来了一位客人,正是昨天见过面的赵海峰。

    何平对赵海峰的到来有些诧异,“赵老师,您怎么过来了?”

    赵海峰说道:“我这不是着急嘛,昨天下午我就把报告给学校打上去了。我想着今天想过来先看看你们韩屯的土质和周边环境。”

    “欢迎欢迎啊,您先歇一会儿,等会我领您上队里转一转。”

    “用不着,咱们现在就过去吧。”

    何平心想着这农学院的人怎么都一个性子,工作狂啊!许海山是这样,赵海峰还这样。

    “好,那我先带您转一转。”人家不想歇何平也不能让人家硬歇。

    眼下队里已经完成了苞米的秋收,苞米全都进了仓库,大地里只有一堆堆的苞米秸秆。

    不少社员们正在地里翻坷垃,就是苞米秸秆的根茎,这可是冬天引火烧柴的好材料。

    何平不时的跟社员们打着招呼,一边走一边给赵海峰介绍:“我们韩屯地处平县南部,您也看到了,东边一座山,西边一座山,南面还有座水库,这条河是大凌河的支流,也没个正经名字,我们都叫小河。

    总耕地面积3761亩,这是前几天公社复测的面积。主要作物就是苞米,还有一小部分是高粱,这两天正在忙秋收的事,已经进入了尾声。

    我之所以上农学院去请教,也是临时起意,最近咱们县里被地区选为联产承包的试点,政策放开了咱们的步子就得迈得大一点,不能总守着眼前的小摊子。”

    赵海峰听完何平的介绍,恭维道:“何场长是个有抱负的人。”

    “您就别夸我了,我就是出个点子而已。农业方面的知识我是一窍不通的,这方面还需要您这样的专家指导。”

    何平的谦虚让赵海峰对他更加尊重,别看人家年纪不大,但这份胸襟和担当真是令人佩服。

    何平又和赵海峰探讨起了苜蓿的种植问题,他只知道苜蓿有很多品种,但具体哪种适合韩屯这里还需要赵海峰这种专家来斟酌,但最好是具有一定观赏性的。

    “按照你的想法,最好还是种植紫花苜蓿。紫花苜蓿是豆科多年生牧草,目前是全世界种植面积最大的牧草品种之一,被誉为“牧草之王”。在我国培育的历史也很悠久,在我国的西北、华北等地区都有种植。

    紫花苜蓿喜欢温暖、半干旱到半湿润的气候,抗旱、耐寒性较强、耐盐碱,有很好的土壤改良效果,最适宜在年降水量500~800毫米的地区生长。

    辽南这一片年降水量在700~1100毫米左右,年无霜期150~220天左右,还是比较适合种植紫花苜蓿的。”

    何平见赵海峰心里已经有了规划,高兴的说道:“那可太好了,看来我这个一一窍不通的点子还真是瞎猫碰上死耗子了,这种紫花苜蓿现在可以播种吗?”

    赵海峰摇了摇头,“我理解你的急切,但客观规律要尊重。如果是华北、华东地区,还可以秋播,但我们这里是东北,即便是气候最宜人的辽南地带,冬季的极端气温也可能达到零下三十度,秋播草种成活率太低了,得不偿失。”

    何平闻言有些失望,但随即迅速调整好了心态,本来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能够种植苜蓿已经算是完成了他的目标。

    “其实苜蓿最适合的种植的地方还是我们的辽西一带、蒙内东部,如果能够在那里大规模种植的话,对增加农户的收入是很有帮助的,而且蒙内现在有很多地方都有荒漠化的迹象,地方又不够重视。”

    赵海峰是蒙内人,作为农牧业的学者他自然是希望能够用所学造福家乡的。

    何平安慰道:“赵老师不要气馁,说不定过几年我们的苜蓿就种到蒙内去了。”

    “吹牛杯你是一套一套的。”背后想起的苍老声音把何平和赵海峰吓了一跳。

    “我说你能不能改改你这听墙根儿的毛病。”何平看着老队长挖苦道。

    “放你娘的屁,老子这是正大光明的听。”老队长骂了一句,又把目光转向赵海峰,“这位就是农学院的专家吧?”

    “这位是我们队长韩玉冈。”

    “这位是农学院的赵海峰老师,特意过来帮我们解决牧草种植问题的。”何平给双方介绍道。

    刚才赵海峰跟何平说的话,老队长听了一知半解,握手寒暄后,老队长又问起了种植牧草的可行性。

第10章 家(gan)暴(zhang)

    经过赵海峰的科普,何平和老队长心里对种植牧草的事情算是有了谱。

    别看老队长平时对何平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但在正事上还是非常尊重何平的意见的。

    这件事虽然获得了老队长的首肯,但老队长也说了,现在大队每年都是要交公粮的,公社那边也会来核实他们粮食种植的情况,眼前这几年是不可能大面积种植的。

    何平心想正合我意,他掰了半天手指头,他能说动的也就韩兆军一家,卫国叔和秋芬婶子也差不多,满打满算三十亩的土地,第一年属于试验性质,足够用了。

    出于对何平的信任,无论是韩玉铮一家人还是卫国叔和秋芬婶子,没用何平多费口舌便同意了明年开春用自家的田地作为紫花苜蓿试验田。

    这两家人的爽快出乎何平的意料,也让他内心有些骄傲,自己来到这个时代一年多,结交的都是值得信赖的人。

    君以国士待我,必以国士报之。

    没用两天功夫,何平要种牧草的消息就传遍了整个韩屯,队里人遇见何平就问,问的他不厌其烦,就是没有人主动找他报名一起种牧草。

    大家都是观望,在韩屯这些社员的认知里,好好的田地用来种草实在是一件要遭天谴的事,何平因此没少被队里人讲究。

    事情的发展跟何平预想的差不多,面对不知根不知底的新鲜事物,队里人根本没有参与的打算,这也是除了政策原因之外,何平压根就没有在队里大规模宣传的最大原因。

    这个消息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成了无人关心的话题。

    时间转眼来到12月份,何平的短篇小说集出版两个月了,10月份的时候他就收到了稿费单和样书,一版印数5万册,基础稿酬加基础稿酬也达到了4956块钱,存款再次创下新高。

    月末的一天。

    队里的一个人找上了何平的家门。

    “老财叔,你怎么过来了?”何平正在炕头捧着一本老舍的《猫城记》看,许老财的上门让他有些惊讶。

    “闲着……没事过……来坐坐。”许老财说着客气话,何平可不会真认为他是真的闲来无事跑自己家来聊天的。

    闲聊了几句之后,许老财便问道:“何平,你那苜蓿的事还弄不?”

    “整啊,得等明年开春的。”

    “那个……你看这……草,叔能种不?”许老财略显迟疑道。

    何平这次是真的诧异了,许老财这人他接触一年多下来,不说把脾气秉性摸的透透的那也差不多了。这位可是不见兔子不撒鹰、一分钱掰成八瓣花的主儿,今天主动来要求种苜蓿,着实是出乎何平的意料。

    “怎么想起种苜蓿了?”

    “嘿嘿,不……瞒你说,你叔我上公社农技站打听了一圈,你要种的苜蓿这玩意确实挺适合咱韩屯这片儿的,只要能成应该会比种苞米强不少。再一个,我现在大半精力都放在养鸡场上了,家里就你婶子和爱英也有点照顾不过来,我听说牧草这东西也就第一年活多点,后面几年就是防病虫害,这样你婶子和爱英也能轻松点。”

    何平笑道:“看来老财叔你打听的挺明白了,那我就不说啥了,那就等开春咱们一起播种吧。”

    “成啊,那就这么说定了。”

    正事说完,许老财又聊了几句闲磕就离开了。

    到了晚上何平家里一如往常的坐满了队里的社员们,韩兆社这小子嗑着毛克(葵花子)跟队里人扯闲篇,说起了小柱儿舅舅刘家铭的事。

    “刘家铭跟他媳妇儿打起来了,那家伙让他媳妇给挠的。”

    “因(yong)为(hong)啥事啊?”

    “嘿嘿!”韩兆社拿眼神瞟了一眼何平,“这个还得感谢我何平哥,还不是他捅咕的种牧草那事么,刘家铭想种牧草,媳妇儿不让,这俩人不就干起来了。”

    何平没想到这里面还有自己的事,真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这事啊,没想到这刘家铭胆子还挺大的,他家那五个大小子一年连口粮都将将巴巴够吃,还想着种牧草。”

    “那咋地,刘家铭人家这叫有眼光,你们啊就是小鸡叨食——净找眼前的吃食。我何平哥啥时候办过掉链子的事,等明年牧草种起来有你们后悔的时候。”

    韩兆社吐了口毛克皮,为何平张目道。

    跟韩兆社对话的社员心里不以为然,但碍于何平就在屋里坐着,呵呵了两声没接话茬。

    韩兆社的话让何平心里很是熨帖,看来平时多敲打这小子还是有用的。

    不过刘家铭跟媳妇打仗的事他倒是挺好奇的,把韩兆社拽过来,让他详细说说。

    韩兆社又把自己听到的内幕详细跟何平说了一遍,据说刘家铭被媳妇儿挠的挺惨,好几天没出门了,躺在家里养伤。

    “我估计啊,他可能也是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小柱儿是他亲外甥,在他家过的有上顿没下顿的,也就是遇到何平哥你了,不仅收养小柱儿,还把小柱儿的口粮地给他家种。他能不念着你的好吗,估计是看这回队里也没什么人种牧草,就想着支持你一把。”韩兆社说出他内心的猜测。

    何平倒真没往这方面想,听韩兆社这么一说还挺有道理的,虽然现在牧草种植不差他们一家,但人多点也没什么坏处。

    可惜最终刘家铭败下阵来,也是太不争气,咱东北男人的脸都被你丢尽了,代表纹身大哥、平头小伙唾弃你。

    “一天天的,这前街后街、河东河西没有你不知道的事,还赶不上个好老娘们儿。”

    啥叫用完人就甩,看看何平你就知道了。

    韩兆社早习惯这大哥的作风了,也不在乎,反而凑上来,神神秘秘的说道:“我这还有个更劲爆的消息,想不想听?”

    完了,训早了。

    何平扫了扫周围人,低声道:“说。”

    韩兆社递了个眼色,“那个。”

    “你个狗东西,撑不死你。”何平把橘子扔给韩兆社,“说。”

    “明天我哥打对面(相亲)。”

    何平一下子就来精神了,这一天天在家都快闲出屁了,总算有点热闹看了。

    “几点?女方哪个堡子的?”

    “估摸着上午九点来钟呗,梁屯的。”

    “妥了。”

    这两天的八卦话题算是有了,何平心里充满恶趣味,还真想看看韩兆军到时候是个什么德性。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092/ 第一时间欣赏重生乡村文艺生活最新章节! 作者:坐望敬亭所写的《重生乡村文艺生活》为转载作品,重生乡村文艺生活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重生乡村文艺生活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重生乡村文艺生活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重生乡村文艺生活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重生乡村文艺生活介绍:
落个水都能穿越,何平一脸懵逼看着两间小土房和捡来的大儿子。1979年?就是那个开启大时代的1979年吗?幸好随身带了个手机,没事写写书、养养娃、带领村民养养鸡,小日子过得也挺好的。有人要改编我的书?这个我熟啊,我来给你改。老板你就说吧,是想拍成电影还是电视剧,要不评书也行。嗳!别走啊老板。这是一个中年油腻男在波涛汹涌的大时代潮头浪遏飞舟的故事。重生乡村文艺生活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重生乡村文艺生活,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重生乡村文艺生活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