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大流寇TXT下载大流寇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流寇全文阅读

作者:傲骨铁心     大流寇txt下载     大流寇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八百一十九章 谁敢称天子!

    “臣等恭迎监国凯旋归京!”

    卢沟桥前两蹲石狮前,顾君恩率前来郊迎的百官下跪行礼。

    陆四内心对跪礼不满,但考虑时代实际情况,也只得无奈受之。随后下马上前亲扶顾君恩、宁绍先、陈不平、文彦杰等人,并亲切示意文武群臣起身。

    侄儿广远未与百官同来,现在遵化同降臣、原清遵化巡抚宋权部署漠南蒙古事。

    “此地离京城不过几十里,我直接纵马回了就是,大伙何必如此辛苦...你们心意我领了,但以后却无须如此。有这功夫,于那堂上为国家多办几件事也是好的...”

    对顾君恩搞出的百官郊迎,陆四嘴里批评了几句,心里却还是受用的。

    所谓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顾君恩道:“此典制,不可不从。”

    “典制也是人定的,既是人定的便能改嘛。”

    负责礼政府堂务的冯铨正毕恭毕敬的侯在宁绍先身后,陆四一眼便瞧着了对方,下意识便微微对这冯侍郎点了点头。

    老冯,是有功的,也是能办事的。

    前番筹建大顺中央政府时,虽礼制沿用永昌元年规制,但内中也有很多地方不太合适宜,故而在陆四实事求是的指导精神下,冯铨熬了几个通宵将永昌礼制进行了针对性改动,其中最大的改动就是使本繁琐的礼仪程序变得相对精简,这让陆四十分满意。

    关于自家是继统还是继嗣,大顺如何从李姓合法合理转移到陆姓、老丈人李自成的政治待遇安排怎么个“盖棺定性”法,冯铨在当中也是出力甚多。

    加之布木布泰和陈圆圆,以及通州的陆氏宗亲集训班,不客气的说,冯铨虽没有替大顺斩杀一名满虏,但对大顺的贡献却是有目共睹的,故而陆四有次在行营笑着对已经赴宁夏出任知府的侄孙义良说道:“这个冯学士,能顶一个镇啊。”

    冯铨那边发现监国竟特意朝自己点头示意,顿觉祖坟冒青烟,无比亲切感动,激动的立时腰杆一直,一行老泪险些流出,看向监国的目光更是十分虔诚。

    如看大英雄,如看大豪杰,如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百官郊迎出征归来的监国为礼,并无政事要禀。

    陆四这边又将孙可望、李定国等西营归降文武一一向顾君恩介绍。顾前些日子已得行营谕令,知孙可望将出任户政府尚书,李定国将出任枢密院右使,对二人任职并无意见。

    可能是顺西同源连带的亲近因素。

    换作是清廷或明廷降臣出任此重要职务,顾君恩势必要劝谏。

    另一方面,孙可望出任户政府尚书虽说是大顺的财政大管家,但户政府受政务院领导,堂官以下官员尽是吏政府任命,并非孙可望私党,也没有西营出身的官员,因此根本不必担心孙可望会在户政府结党营私。

    李定国出任的枢密院右使是负责大顺军队作战事务,兵政府方面则负责军队将领任免、封赏、建设事项,兵政府不对枢密院负责,只对政务院负责。同理,枢密院也是直接向皇帝本人负责,因此李定国这个枢密院右使即使有异心,他也根本不可能在军中安插亲信。

    在顾君恩这个李自成谋士面前,孙可望同李定国即便贵为曾今的大西四将军,也都是以晚辈身份见礼。

    双方初次见面也带有观察性质,所言也皆表面。

    陆四看在眼中,笑了笑,在百官簇拥之下纵马回京。

    到了北京城又发现竟有上万军民,于城门下列队恭迎监国凯旋而归,组织者是顺天府尹方大猷。

    气氛很是热闹。

    即使知道这是方大猷同一些官员搞出来的马屁形式主义,陆四依旧下马亲切同官绅百姓交谈。

    不想,那方大猷突然率领众人跪地,恭请监国即大顺皇帝位。

    就在陆四诧异方大猷是自己起了抢功心思,率先带头打第一炮,还是有人授意时,顾君恩等已然上前劝进。

    “监国,此古礼,须三辞。”

    原先行营掌学士,现任通政使的姜学一知监国对礼制不甚熟悉,在边上低声提醒。

    陆四噢了一声,是啊,这封建时代就是王八当皇帝,也得三辞三就。

    没办法,礼。

    出于尊重时代特色,陆四必须假意推辞,称当日得高太后看重,于危难之中暂行监国事,不敢有窃登大宝之念,也绝不僭位。

    又无比感慨道:“大顺乃圣武天王所立,今天王尸骨未寒,我何德何能敢称天子?再者,兴国公李过乃天王嫡侄,我又岂能越过于他。”

    这话也是半真半假的场面话。

    顾君恩不紧不慢取出兴国公李过等西北文武百官的劝进表。

    从劝进表递呈时间来看,竟是陆四刚出潼关那会就已经快马递京了。

    陆四心头很是暖和,大舅子打仗不行,做人处事还是顶呱呱的。

    再看联合署名文武中,还有前番被他调到山东做布政,现调任河道总督,负责全国河道整修事务的叔丈人李自敬。

    前世历史上,李自敬被李过推出成为李自成的继承人,后在荆州阵亡(一说弃军),李过方才成为顺军第三任领袖。

    现在李自敬同李过都表达了对陆四的臣服,这个大顺对李家而言,其实已经是过去式,这一点无论何人都看得清。

    所以,陆四登基称帝是板上钉钉,现在只是履行一些基本程序。

    “你们这是何苦来哉?我于淮扬起事,乃心系百姓...今据半壁江山,武赖将士奋勇杀敌,文赖群臣鼎力辅佐,我于当中又有何功劳,何至黄袍加身?”

    既然是逢场作戏,陆四觉得也当有所发挥。

    不管怎么说,他都是主角,而不是龙套。

    “监国此言差矣!”

    震耳之声出自冯侍郎,只见这位四朝学士一脸通红,掷地有声道:“当年国家不幸,燕京沦陷,满虏破关,永昌西狩,北方亡于一旦,百姓皆为异族之奴...若非监国举义师北上,驱逐满虏,恢复中华,我中国今日只怕已是遍地腥膻,文明断绝。故臣以为,监国不做天子,何人能做天子,何人敢称天子!”

    老冯这人,贵在能说真话,敢说真话。

    陆四对冯铨的评价一下又上了一个档次,这家伙不是值一个镇,是值一个军啊。

第八百二十章 天王首级

    冯铨中肯且极其真诚的态度还是未能打动监国。

    这也是应有之义。

    因为,须三辞。

    在表明自己才德皆薄不能堪当大任态度后,陆四便进了宫,却没有立即回他的寝宫乾清宫,而是去了慈宁宫。

    慈宁宫于前明时期乃太后居住,满洲入关后国主福晋哲哲便是居于此宫,不过如今住在慈宁宫的却是高太后。

    高氏作为李自成的正妻,居慈宁宫于礼甚合。

    陆四的正妻李翠微也在慈宁宫。

    翠微本是想同百官一起去卢沟桥郊迎的,但高太后这两日身子不太好,所以只能留在宫中侍侯名义上的“嫡母”。

    陆四见到翠微时,后者正同两个女人蹲在殿角落的炭炉上为母亲熬药。

    这两个女人一个竟是陈圆圆,一个则是江南寇白门。

    看到陆四身影出现,陈圆圆下意识站起准备行礼。

    寇白门则喜上眉梢,径直朝正在走来的男将奔去。

    李翠微只是看了眼丈夫,便依旧将目光放在了炉上的药壶上。

    寇白门奔出去十几步,才意识到什么,赶紧收住脚,有些拘束的立在那,目光已然不是看向她翘首等待多日的男人,而是落在丈夫正妻李翠微脸上。

    陈圆圆默不作声。

    “怎的停在这?”

    陆四一脸笑意的上前拉住寇白门,打趣道:“女侠就是女侠,这身子还是这般矫健轻盈。”

    寇白门似有千言万语要同眼前这个男人说,但话到嘴边还是生生咽了回去,看其神情似对那位蹲在地上熬药的女子很是忌惮。

    陆四心知肚明,要论姿色李翠微不及陈圆圆和寇白门,但论“领导”能力,这位曾经上阵同明军厮杀的大顺长公主,那真是甩这两位秦淮八艳若干了。

    加之自家这江山仍号大顺,朝中军中原顺之旧臣、旧将遍布,李翠微这个长公主于后宫之中的地位便是任何人都难以捍动的。

    也就是强势。

    有一强势皇后,陈圆圆同寇白门自是不敢造次。

    并未见布木布泰同原先在徐州已下聘礼的常宁在,大概两者一个是满洲降后,一个是明朝宗室原因。

    陈圆圆同寇白门的出身不能与二女相提并论。

    翠微这人有时看着马虎粗心,但确也内藏精致。

    “殿下,”

    陈圆圆屈身行礼,身段依旧饱涨,比之寇女侠要大出一个等级。

    陆四不由多看两眼,结果引得边上的寇女侠小嘴一噘。

    “回来了,桌上有吃的,还热着,不够我再去弄。”

    李翠微只是抬头打量了丈夫一眼。

    言语平淡,却让陆四倍觉舒服,因为这才是夫妻相处之道。倘翠微此时带着二女向他这监国行一番大礼,倒叫他觉得无比疏远。

    “嗯哪,回来了,孙可望、李定国他们跟我一起回来的,西北没事了,过些日子得着手南征。”

    陆四不饿,走到妻子身边也蹲了下来用扇子朝炉下吹拂。

    “听高歧凤说,阿娘病了好几天,怎么样,严重么?”刚才在慈宁宫外,提督宫内厅太监高歧凤将宫中近来发生的事简短禀报了一些。

    听说高太后生病,陆四这个女婿还真是担心的很。

    某种程度上,高太后同李过都是维系大顺政权稳定的关键。

    “不严重,就是前几天一下陡冷,阿娘一时疏忽穿得少了叫冻着,太医给看了,好生调养没什么大障碍,不过...”

    李翠微告诉丈夫,阿娘的病主要还是心病。

    “是爹的事?”

    陆四隐约猜到高太后的心病是什么。

    果然,就是这事。

    李翠微轻叹一声:“这件事别说阿娘心里难受,老想着,就是我也难受。”

    “北京城几乎就叫翻了个遍,可真是找不着。”

    岳父首级不知下落这事,陆四也犯愁,高进那边几乎将北京城中所有角落都翻寻了一遍,凡是满洲知道此事的人员也几乎都拷问了一遍,却愣是没人知道李自成首级究竟去了哪里。

    为此,前番代善、济尔哈朗谋反案时,刑部方面也专门彻查此事,查来查去,对那代善等人动了若干大刑,还是没能找到李自成首级。

    这事,真成了悬案。

    陆四怀疑是不是当时北京城中有忠于李自成的人,将其首级偷盗出去掩埋,故而难以找寻。

    这件事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为李自成撤离北京时有不少顺军的伤员留在了京畿一带,也有不少忠于大顺的官员因为各种原因留在了北京,这些人有的被清军捕杀,有的则隐姓瞒名潜藏了下来,有的则是被迫仕清,但身在满营心在顺。

    根据这条线索,高进负责的军情司也在追查,但时至今日却是一无所获。倒是荆襄传来好消息,已经降明为明朝忠王的阿济格本同意将李自成首级归还,提出的条件是大顺归还其妻眷子侄,包括多尔衮及多铎的两个女儿。

    这件事倒是没法答应阿济格,因为阿济格的妻妾都被配给顺军有功将士了,其诸子多半被杀。

    陆四这边给出的极限是可以释放多尔衮同多铎的女儿,另外将阿济格三个没有成年的女儿连同其一个妾李氏归还。

    眼下这件事双方还在秘密洽淡中,不过事情越来越复杂。

    原因是史可法从南直前往阿济格军中后,首先便要阿济格将李自成尸首送到南京告天。

    大概史可法是想将已死的李自成当成当年的高迎祥处置,哪怕是无头尸体也要送到南京千刀万剐。

    为了阻止这件事发生,陆四密谕河南巡抚袁宗第,命归降忠贞营统领满洲人永安向阿济格麾下满蒙将士传话,倘李自成尸体去往南京,则大顺将尽数诛戮这帮人被俘的家眷。

    在一众担心亲人安危的满蒙将领的劝阻下,阿济格这才没有将李自成的尸体送往南京,但在史可法的压力下,也不便将尸体归还。

    “不管你用什么法子,总要将爹的遗体找回,这不是孝不孝的事,而是大顺的颜面问题。阿娘为这事已经病了,真再找不到,万一阿娘有个三长两短,我可不放过你。”

    李翠微紧盯着丈夫。

    陆四正要说话,边上寇白门忽的插了一句,道:“会不会有人将天王的首级盗埋在了崇祯的陵墓中?”

第八百二十一章 孝儿接老爹

    秦淮女侠的脑洞未免大开了,因为满洲人将崇祯同周皇后葬入思陵时,已将墓道完全封死,仅凭个人能力想要破坏墓道将李自成首级送到崇祯面前,简直比登天还难。

    但这却给了陆四另一条思路,北京城中忠于明朝的人员肯定有很多,这些人可能做梦都想用李自成这个“祸害”大明江山社稷的祸首祭奠崇祯,因此不排除这些人有可能真的在李自成首级上做了文章。

    陆四“豁”的起身,传谕侍卫统领陈威力速带人去煤山,于崇祯吊死的老槐树下掘地三尺,看看是否有发现。

    虽然可能性不大,但总要挖了看看才放心。

    世上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交待完此事后,陆四便同李翠微一起进殿去见高太后。

    陈圆圆和寇白门识趣的没有跟随,一个默默退下,一个则是心有期盼,恋恋不舍。

    陆四将二女神情看在眼中,亲近自又有一番心底考量。

    整个皇宫在满洲人放弃北京出关时遭到巨大破坏,虽然没被放火,但宫中财物和各种装饰都遭到了破坏。

    陆四入主北京后,提倡一切从简,因此在入宫当天就在乾清宫打的地铺。此后于宫中修缮也指示宫内厅尽可能节约,故而不管是乾清宫还是慈宁宫,相应摆设都很朴素。

    “奴婢见过陛下!”

    负责慈宁宫务的正是当日带陆四上煤山的那个魏姓老太监,领着一众宫人太监诚惶诚恐跪侯。

    “起来吧。”

    陆四注意到整个慈宁宫的宫人和太监加在一起不过十数人,心下不由对负责宫内厅的高歧凤很是满意,因为对方完全执行了他一切从简的指示。

    这个从简,不仅是宫中用度、摆设,也涉及人事。

    太监、宫女,大顺朝同样也是要用,但用多少,怎么用,则要有相应改进。

    翠微叫宫人将她刚煎好的药汤呈进,走到母亲床前,轻声唤了一句道:“娘,文宗回来了。”

    病床上的高太后看着不是太憔悴,眉宇间的忧色却是明显。

    “不孝儿文宗给娘磕头了!”

    陆四说着就要下跪行大礼,床上的高太后却抬手道:“自个家里弄这些做什么?这百姓家哪个女婿见面就要给丈母娘磕头的?”

    说完,要女儿扶自己半躺,看着尚未解除戎装的女婿,满意的点了点头,道:“你爹在时都说张献忠不好对付,不想你这个女婿一出手就让张献忠见了你爹,想他八大王见着你爹后,怕是都不好意思叫自己黄面虎了。”

    岳母的这个说法让陆四有趣,寻思以后谁敢与自己做对,就请他去见自己的老丈人。

    “娘,您先把药服了。”

    翠微将药汤端到高太后面前,试了试温度正好。

    “坐吧。”

    高太后示意女儿给女婿搬来凳子,一边喝药,一边真同丈母娘看女婿般,越看越欢喜,对陆四道:“西北既然平了,这北边就没什么战事了,往后要好生对待百姓,不能让他们再遭罪了。”

    又叮嘱女婿用人一定要用清廉之人,不可用酷吏,不能叫这北方的百姓觉得大顺朝还不如那个明朝。

    “娘教诲的是,孩儿当谨记于心...”

    陆四一边听着,一边不住点头,态度很让高太后满意。

    “对了,你这次回来怕是要登基了吧?”

    高太后突然冒出这话来,陆四想也不想便道:“孩儿何德何能敢登九五大宝...”

    话还没说话,就被高太后打断,轻笑一声道:“外人面前你装装无所谓,在阿娘面前你也要装吗?”

    陆四无语,索性点头承认:“外朝是在准备孩儿登基的事,年号定的是隆武。”

    “隆武?”

    高太后目中闪现一丝诧异,一时失神,只觉这年号好熟悉。

    半响回过神来,道:“隆武这个年号好,不比你爹的永昌差...没有你,就没有大顺,也没有我们娘俩,登基做皇帝是情理中的事,你不要推辞...不过你做了皇帝可不能对不住跟随你的将士,还有那帮跟随过你爹的将士,一定要善待他们,万万不可苛待,同那朱元璋一样杀害功臣。”

    陆四自是不迭说请阿娘放心,他绝不会寒了将士之心。至于朱元璋杀功臣这事,他却是不以为然的。因为事实上明朝开国功臣绝大多数活得好好的,也都善终。

    朱元璋所杀都是当杀之人,于百姓也是好事。功臣如果不能时刻牢记自己的出身,必然会转为渔肉百姓的权贵,千百年来,不管前世后世,都是改变不了的铁律。

    大顺朝将来也会面临功臣集团转为权贵集团的事,任陆四怎么制止,这事也不可避免。

    故而,除了采取各种手段限制权贵集团外,陆四可能也要采取一些整风运动,打击功臣集团。

    但打击不是杀害,而是保护。

    高太后沉默片刻后,突然指了指女儿翠微,对女婿很是郑重说道:“你这个女婿比你爹强得太多,好多事情看得也比我远,有些话我就不与你多说,省得你嫌烦。不过有件事我是必须要说的。”

    “娘是指?”

    陆四不解何事。

    高太后一指女儿肚子,道:“在翠微肚子大起来前,这宫里别的女人可不能大肚子。”

    “啊?娘,你说什么呢。”

    没想到母亲会说这种事的翠微,脸一下变得通红,羞得恨不得从地上扒拉条缝钻进去。

    陆四也是尴尬,但想丈母娘平民出身,性格也是侠义,属于有什么说什么的直性子,心中也释然。

    “这件事关系的可是大顺的将来,娘可不希望将来孙子们为这皇位争来争去的。”

    高太后竟是如此高瞻远嘱。

    陆四也不好说别的,只点头道:“孩儿听娘的便是。”

    “那就好,”

    得到女婿的承诺后,高太后很是高兴,转而又忧容满面,难过道:“你爹的首级和身子无论如何也要找回来,将来你这个女婿总不能让我一个人孤零零的躺在棺材里吧。”

    陆四自是宽慰高太后,说这件事一直在办,并且已经有了些眉目。听女婿这么说,高太后心里稍好过些。

    “行了,去忙你们的吧,我这没什么事。”

    女婿亲征回来,高太后过来人肯定不会耽搁小两口,带着些许笑意看了眼女儿翠微,把女儿刚平复的脸又羞得通红。

    打慈宁宫出来,陆四便拉着翠微去了慈宁宫,尔后便于白日行起夫妻之事,尽了那周公之礼。

    高太后先前所说听着粗俗,但实际也是有大道理的。

    为了不让将来麻烦,陆四这几天也只能多在翠微身上耕耘。

    一番辛苦后,陆四唤来宫内厅提督太监高歧凤,命其准备车驾前往通州。

    通州那里,可是有太上皇同一帮陆家宗亲在。

    做儿子的岂能不亲自去接爹。

第八百二十二章 太公好身手

    太上皇连襟雷家那小子老五自打不情不愿的进了宗亲集训班后,倒是看明白了些,故而进班之后便托人买了几十本书。

    打这之后,不管去哪,这雷老五身上都要塞本书,闲着无事就坐在那看书,有事便将书往胳膊下一夹,嘴里还呢喃着:“干啥子嘛?人这还要读书咧,耽误我进步你拿什么赔?”

    因为过年原因,集训班年后一直没有开课,可这雷老五依旧同往常一样坐在集训班大门口的门房中认真看书。

    如此景象,也有七八日,算是风雨无阻了。

    只这日雷老五坐下看了没大一会,赌友吴大德就来了,硬要拉雷老五去甩钱。

    “看什呢吊子书,玩牌去,走撒。”

    “去去去,我哪还有银子同你们耍?”

    雷老五好不来气,搁家来时身上揣的几十两银子叫吴大德他们赢去不说,老太公许的知府老爷官衔也叫这帮孙子赢了去。

    如今一没见着自家马上要当皇帝的监国姨大爷,二是没到吏部领印做官,愣是在这集训班呆了几个月,虽说吃穿不愁,可他身上真是没有银子耍了。

    不然,能这么老实?

    “乖乖你个冬啊,活德性,你打算装到什么时候?...你以为我不晓得啊,这书中的字认得你,你认得它?嘿,装模作样假把戏的,你糊弄鬼呢?”

    吴大德一脸贼笑。

    别人不晓得雷老五在这装蒜,他能不知道。

    被吴大德挤兑的没办法,雷老五只好放下手中的书,眼皮一翻:“你能不在这嚼蛆啊?...对了,外头人说大爷把大西贼给杀光了,已经班师回京了,有这回事?”

    雷老五放下的书封面是几个大字——《三言两拍》。

    “听说大爷是回来了,可回来也不可能来通州啊。”吴大德这话说的在理,通州城去年叫大顺军给屠过城,破破败败的不像样子,他表大爷没理由往这破地方跑。

    “噢,”

    雷老五有些失望,大爷不来通州,他装给谁看呢?

    怏怏道:“就算大爷不来,我也不和你们耍钱,万一冯大人回来怎么办?”

    说这话时,雷老五心里是很痒痒的,只是担心冯大人回来撞见这事,要是叫冯大人在考绩上给批个下等,他到哪当官去?

    “冯大人回京办事了,放心吧,一时半会回不来。”吴大德急着拉雷老五去耍钱,极力鼓动。

    “不去。”

    雷老五摇摇头。

    “没银子了?”

    吴大德嘿嘿一笑,“没事,我借你,等做了官还我便是。”

    “德哥,咱们还能做官?”

    雷老五一脸怀疑,“这都把咱们晒在通州几个月了,真是要叫咱们做官,能这样?”

    “放心吧,老大爷们拍板的事,大爷能不听?现在就是做给外人看的,等这班结束,肯定给咱们放实缺。”

    吴大德对此十分有信心。

    “嗯,”

    雷老五还是犹豫不决,然而在吴大德的再三“蛊惑”下,还是没忍住心中的馋虫,屁颠屁颠的跟着去了。

    ......

    原通州衙门。

    太公陆有文正和大老太爷陆有才、二老太爷陆有富在太阳底下下棋呢。

    通州知府、前清降官马文全来了有小半柱香时辰,先是给三位太公问了好,然后便自来熟的站在太公边上,时不时的赞一声:“太公这棋下得真妙!”

    陆有才同陆有富呵呵笑。

    陆有文这个“太上皇”因为不善言辞,所以没大吭声,不过对马知府的叫好显然也很受用。

    “老太爷,这棋下得绝了,大太爷怕是难以招架喽...”

    马文全知道淮扬那边对上了年纪的老人称呼是“老太爷”,所以一口一个老太爷叫着,还刻意带了点扬州腔,让三位太爷听着都觉亲切。

    陆有富忽的问道:“马知府这是有事?”

    马文全赶紧摇头:“没事没事,下官就是专门过来给三位太爷问好的。”

    “那倒是有心了。”

    陆有才点了点头,打他们三位住在通州,这马文全衣食住行安排的十分妥当,叫人挑不出错处。当然,那位回京公办的冯侍郎也不错,说话特别好听。

    马文全哪里是真没事,实际有事,但不知道如何说,正犯愁时,就见一身穿满洲服饰的女人端了三碗茶和点心从屋内走出。再一瞧,这女人竟然有了孕肚。

    然后,这马知府就下意识的要跪下喊太后吉祥,好在反应够快,这才把膝盖给稳住。

    同时内心难免龌蹉想法,目光在原满洲太后的肚子上瞥来瞥去。

    哲哲原先对侍侯“贼父”肯定是万分不愿的,但打肚子被“贼父”弄大之后,倒也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了。

    毕竟,哲哲是女人,女人都有母性。

    “回屋吧,外面冷,别冻着。”

    陆有文对儿子给自己讨的这房老婆很是满意,光棍了二十年,也是憋的很了,故而这些日子没少在哲哲身上花功夫。

    结果,苍天不负有心人,太后肚子叫他搞大了。

    这事一直没给儿子说,因为怕儿子搁应。

    哲哲低声答应,拿起托盘便回了屋。

    陆有才对这弟媳妇也是满意,笑着正要落子,忽的见马知府手里拿着什么东西,便随口问是什么。

    马文全忙道:“回大老太爷话,这是辽东高总督特意给太公和二位老太爷送的礼物...”

    说着就将礼单递了过去。

    可三位老太爷都不识字。

    马文全见状赶紧赔笑收回,然后照单念了一遍。

    乖几,都是上等的人参,貂皮,大东珠什么的,值不少钱。难得的是三位老太爷人人有份。

    “那位高总督也是有心了。”

    陆有文点了点头,想说记下这份情义,但话到嘴边却只是“嗯”了下。

    伺候“太上皇”几个月了的马文全当然看出太上皇这会高兴,于是才将犯愁的事给说了出来,只见他一脸为难道:“太公,二位太爷,有件事下官实在是办不了,须得三位太爷发话才行。”

    陆有富问:“甚事?”

    “这...咳咳...”

    马文全面露苦色,“下官听人说有几位宗亲又聚在一起耍钱了。”

    说完,赶紧又道:“这耍钱实际也没什么打不了,不过冯侍郎交待过,不许宗亲们乱耍,还对下官再三严令...所以这事下官不知道还罢了,如今晓得了,你说处理吧,怕宗亲们对下官有意见。这不处理吧,也不好。思来想去,也只好请三位太爷给下官做个主了。”

    “烂泥糊不上墙,跟他们说了多少次了,怎么一个个就不听的,这钱有什么耍头的?”

    陆有富很生气。

    陆有文也是眉头微皱。

    陆有才问马文全都有哪些人在耍钱。

    马文全说有雷德、吴大德等人。

    陆家三老听了这些人后,彼此看了眼,都是头疼。

    无它,都是亲戚。

    半响,还是陆有富说了句:“知府大人看着办便是,莫要看我们的颜面,该怎么罚就怎么罚。”

    马文全看向“太上皇”。

    陆有文“嗯”了一声,点了点头,意思他也是这么想的。

    马文全这下算是有底了,又与三位太爷客气几句,便要带人去纠察了。

    .......

    孔庙后堂,七八个人聚在一张桌上,有几个还抽着烟袋,污烟障气,熏得孔圣人脸都黄了。

    “我说老五,你有牌没牌?有牌就开,没牌就赔钱!”

    见雷老五迟迟不开牌,陆小三子有些着急,伸手就要抢牌。

    “急什么?”

    雷老五一脸涨红,“我这不正在摸点子么。”

    “你这点子打算摸到明天去么?”陆小三性急。

    其他人也都说雷老五这开牌太慢了,磨磨蹭蹭的没意思。

    “怕是没牌吧。”

    吴大德轻叩桌面,这把众人下注很大,雷老五没牌的话,这把可得赔死。先前借他的五十两银子就剩三四两了,估摸这家伙磨磨蹭蹭的是不是准备赖账跑人。

    生怕雷老五扔牌耍赖的吴大德鬼精似的问边上人:“桌面上一共多少钱?”

    那人听了这话,还真数了起来,结果桌面上足足下了三十多两银子,外加三百多铜钱。

    “老五,就这么点钱,你要是没钱赔跟我说下,打个欠条就是。”吴大德还是敞亮的,因为雷老五输的钱大多到了他腰包。

    也不怕雷老五没钱还,这年头当了官还能不发财?

    “你晓得我手里这牌没点子啊?”

    雷老五没好气的看了眼吴大德,心里却是虚的很,因为他这牌真没点子。

    “有点子就开啊!”

    众人催促。

    雷老五却还是没开,把几付牌拿在手里堆来堆去,右手中指在牌面摸来摸去。

    众人见状可真是急了,吵嚷起来。

    却听有人说道:“什么牌这么难开?”

    众人闻声看去,只见十几名持刀军汉涌进了庙中,尔后一个年轻人笑眯眯走向他们。

    陡然进来十几名军汉,可把这帮陆氏宗亲吓坏了。

    再见那年轻人,众人也都是不认识。

    “打牌?不错,挺好。”

    陆四眯眯带笑的从一众宗亲脸上一一看过,发现大多数他都不认识。

    吴大德硬着头皮问了句:“你谁啊?”

    “你大爷啊。”

    陆四笑容不减。

    他真是对面这家伙的大爷——表大爷。

第八百二十三章 二劝登基

    所谓不祭祖宗,不知辈份多高。

    要不是表侄吴大德的一一介绍,陆四还真不知道他身兼“大爷”、“表大爷”、“姨大爷”、“四叔公”等一系列尊崇长辈身份。

    造成陆四辈份奇高的原因是他的爷爷乃是最小一房,他父亲成婚也晚,这也是为何陆四会有一个比他还大一岁侄儿的原因。

    这是家内,放在族内,陆四那也是不少人的老太爷。

    真是爱之深,责之深。

    现在看来,冯铨是瞒报了,或者说这位冯侍郎压根就没将集训班的实情上报。又有可能是光报好的,不报差的。

    当然,这也是人之常情。

    不管怎么说,宗亲们都能算皇亲国戚嘛。

    学习不成,那就实际锻炼。

    在去见爹、大伯、二伯之前,陆四直接拍板,首先将冯铨奏报“才学皆优”的十七个晚辈发往西北甘肃、青海二省任职,官职最高为知县,最低为县教谕。

    这是给了前途和官身的,只要任上没有大的差错,将来混个五品官退休是没有问题的。要是政绩好,成为高官的巡抚、布政、按察,甚至进入中央政府也不是没有可能。

    余下考绩尚可的数十人则发往各地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及河道、漕运等衙门,充任书办行走,类似吏员。

    虽没有给官身,却是给了“编制”,今后这帮人能否进步,就全看他们个人能力及造化了。

    余下数十人,包括雷老五、吴大德这帮屡教不改的,陆四也没有将他们赶回老家务农,而是大笔一批,各封总兵、参将、巡阅、招抚等职,拨往海军,要求海军提督沈廷扬保证在半年内,这些未来“洋外大员”能做到在船上如履平地。

    如此,才能担负四大爷对他们的厚望。

    吃饭不能光盯着碗里的,得放眼天下。

    雷老五、吴大德这帮人学习不成,品性不佳,但有个优点却是陆四看重的。

    那就是这帮人无一例外胆肥。

    胆肥是大顺殖民海外的前提条件,无胆之人如何在茫茫异域打拼天下呢。

    南征灭明,统一中国之后,大顺必然要按照陆四给出的方针向海外进军,同欧罗巴的白人争抢世界财富。

    这个财富盘子大的很。

    陆四为中国争取,也要为陆家人争取。

    让宗亲们先出海,也是陆四给整个大顺文武百官的信号。

    同时也是向世人表明他这个隆武帝志在开拓!

    否则何以会先遣皇亲国戚们出海。

    至于雷老五这帮宗亲们愿不愿意,那就由不得他们了。

    陆四离开孔庙时,几十辆马车已经侯在了城门处。

    老老实实听话,替大爷出海开拓,将来好处大大的。

    不听话,半道想溜,出工不出力的,将来好处自是小小滴。

    ......

    老爹有文可是有两三年没见儿子了,按道理得欢喜的老泪纵横,没想却在儿子面前跟个犯错的小孩似的,把陆四也搞得头稀晕,不知道发生什么事。

    待挺着个肚子的哲哲出现,陆四方晓得老爹这付样子的由来。

    “咳咳...”

    陆四也不知道说啥好,为人子的不好评说做爹的那种事。

    “末将可以替监国分忧。”

    随同前来通州的羽林将樊霸觉得这个原满洲太后肚子里的孩子,对监国大大的不利,于是自告奋勇,悄悄表明可以替监国解除一切忧患的忠心。

    “岂有长兄杀幼弟的道理?”

    陆四当然不会给哲哲来个强行掉胎,毕竟是他老爹的种。

    “如此,也是汉蒙一家最好的证据嘛。”

    陆四笑咪咪的承认了哲哲正式晋升为他继母的事实,并且默认哲哲肚子里的孩子是他的弟(妹),这把老爹有文始终悬着的一颗心彻底给落了下来。

    离京时,陆四曾问礼政府尚书巩焴对太上皇安置问题。

    回复有两,一是于宫中择一宫殿专供太上皇居住;二是由监国选择一地供太上皇居住。

    陆四思来想去,觉得老爹是地道淮扬人,怕是不服北方水土,让他留在京中时间一长定会想念家乡,于是便命工政府于扬州营造太上皇居处。

    礼政府认为太上皇可仿前明亲王供养例,年给粮一万石(或等值钱财),并可在江北省划取一定土地供太上皇享禄。

    一石依明制约一百二十斤,一万石就是差不多一百二十万斤粮食。前明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大约可以购买两石米,现在因为战乱天灾,一两银子买不到一石,因此折算开来一万石粮食约合计白银也就是不到万两。

    陆四孝顺,为了让老爹在扬州生活得更好,手头不紧(时不时要接济“宗亲”),便让礼政府定太上皇供奉为年两万石粮食,此外自己再从内库拨付,直到老爹驾鹤西游。

    哲哲既已成太上皇妻,肚中又有孕,那肯定也要给予正式名份。

    陆四封哲哲为一品奉国夫人,享前明郡主供养待遇。

    哲哲到时生下的男孩还是女孩,则另有相应处置。

    法礼上,不须陆四劳心,因为太上皇是没有继承儿子帝位资格的,太上皇的儿子同样也没有资格。

    哲哲真生下儿子,将来最多也就是个郡王。

    在见过大伯有才、二伯有富后,陆四便恭请三老同他一起进京。途中命将哲哲有喜之事传谕在遵化的侄儿广远,再由遵化将此喜事传到漠南蒙古诸部,尤其是实力最强的科尔沁部。

    相信科尔沁人在知道这件喜事后,一定会彻底倒向大顺,从而成为大顺暂时遏制漠北蒙古诸部的强有力帮手,依如其助满清讨平蒙古般。

    回京之后,二劝便上演了。

    “今燕京光复,北方一统,大宝虚悬,海内无主,监国一日不正大位,人心何安?还请监国以江山社稷,以天下苍生为念,弃私节而从大义,速登大宝,君临天下,一统我国!”

    这次领头劝进的是以礼政府尚书巩焴为首的六政府高官。

    陆四这边又是一番假推辞。

    “燕京虽复,满虏虽灭,然残明尚未讨平,且闻残明群臣纠集丑类,窥视大顺,一日未平残明,我又有何心敢窥大宝...”

    表现,陆四是绝对合格的。

第八百二十四章 屠龙者终成龙

    二劝也就是走个过场,众人一番恳请不果后,自是迅速结束。

    规矩是三劝推让,四劝方能郊天登基,如此才合乎礼法。

    陆四真是嫌烦了,授意从简。

    于是,在礼政府侍郎冯铨的操办下,三劝便成最后一劝。

    二劝之后第四天,三劝上演。

    这一次,为首的劝进官员除了左辅顾君恩外,还有新近从江北省快马赶来的右弼宋义忠。

    宋义忠便是宋五,义忠是其任官后请秀才特意改的,本是叫宋三才。

    进京之后,宋义忠便先行拜见监国,看到当年的邻家小四子竟成这天下的主宰,宋五当真是感慨万千,同时也是欢喜不已。

    “五爷好啊!”

    到了饭点,陆四便亲切的拉着宋五到隔壁用餐。

    席间,见宋五很少动筷子,陆四遂热情招呼道:“五爷吃菜,吃菜嘛!”随手为宋五夹了一块大大的五花肉,道:“这个肉烧得好,外焦里嫩,吃吃,千万莫拘束,老家也好,这里也好,都不要客气...你这客气了,倒显得我这个当侄儿的是外人了,不亲切咧...”

    宋五当初能在里正老马手下弄份交易,为人自是活的,人情世故也是明白,虽说这陆家小四子是自个打小看大的,可人家现在贵为一国之君,他可不能再依老卖老,哪怕陆小四子是真心,他也要将臣子的心态摆正。

    吃了一块红烧肉后,宋五放下筷子,有些疑惑问起监国调他进京做什么。

    陆四笑了笑,道:“让你进京,是要你宋五爷当咱大顺的右弼,用民间的话讲,这个右弼就是右宰相。”

    “什么,当宰相?!”

    宋五愣在那,回过神来真是吓了一跳,又是摇头又是摆手道:“不成不成,我有什么本事能当宰相?那宰相可是天上的文曲星才能当的,就我这点怂本事,叫我做宰相,还不如让我回家杀猪呢!”

    “杀猪?五爷你可莫要小看杀猪宰狗的,这帮人出将入相的数不甚数,就是当皇帝的都有噢。”

    陆四哈哈一笑,继而告诉宋五他心意已决,大顺的右弼就是你宋五来做。

    “为啥非让我做宰相?”

    宋五还是想不明白。

    “因为,你是农民。”

    陆四也放下筷子,轻呡了一口他爹打江北带来的洋河大曲,道:“朝廷里当官的大多数都是读书人,有很多还是前明当过官的,这些人呐,不瞒你五爷,我还信不着咧。”

    宋五微微点头,他们这帮泥腿子说实话确是和读书人尿不到一个壶中,而且那读书人一个个坏的要死,那明朝不就是被这帮读书人给折腾坏了的么。

    只是话是这么讲,这国家还是要用读书人的,而且不管读书人怎么个用法,他宋五这个庄稼汉成为读书人的头头当宰相,怎么寻思这差事也没法接啊。

    “右弼职责甚大,监国还是...”

    “五爷是不是大顺的臣子?”陆四一脸严肃。

    “当然是,臣对监国,对大顺忠心耿耿!”

    宋五急着起身便要下跪,陆四忙起身制止他,尔后语重心长且不容拒绝道:“五爷既是咱大顺的臣子,那就不要再推辞,按侄儿说的办便是。”

    犹豫片刻之后,宋五有些不情愿的点了点头,却问了一个关键问题,他一脸为难道:“我怎么当这个宰相?”

    “简单,朝堂上你觉得对咱百姓好的,你就支持。觉着对咱百姓没好处的,你就反对。”

    陆四为宋五斟满酒杯,从工作角度出发,宋五这个右弼实际就是起监察作用。

    监察什么?

    自是朝廷政策于百姓是否有利,是否侵害。

    .......

    出宫之后,宋五便在政务院等侯官员迎领下前往政务院所在,此地也是前明和前清内阁所在,也在皇城之内。

    宋五上任开印之后,面临的第一件大事自是举朝劝进之事。

    在左辅顾君恩主持的政务院会议中,宋五大致了解了劝进的流程问题,之后第一个表态监国须速登大宝,以安黎民。

    劝进地点在大顺临时处置国政的武英殿。

    这一次中央六政府尚书、侍郎全部到齐,计礼政府尚书巩焴、吏政府尚书宋企郊、兵政府尚书陆之祺、户政府尚书孙可望、工政府尚书宁绍先、刑政府尚书陈不平。

    六政府侍郎贾汉复、文彦杰、柏永馥、冯铨、房可壮、李化熙、党崇雅、胡尚友、周祚鼎、宋炳奎等全部到位。

    都察院方面,以左都御史刘暴、右都御史黎玉田领衔,左副都御史张家玉、右副都御史李振邦等28人也齐列班殿上。

    枢密院左使吕弼周、右使李定国二人也率枢密院四品以上官员18人上朝。此外,参与劝进的还有通政使姜学一,顺天府尹方大猷、军器局提督蔡士英、钦天监正汤若望等计316名在京中央政府官员。

    军队方面则有第二军提督刘体纯、第三军提督贺珍、第五军提督徐和尚、第九军提督李成栋、暂编第三军提督姜骧及羽林军将樊霸、耿仲明等28人在殿。

    朝会初始,由礼政府官员向监国开读地方督抚呈递的恭请监国登基疏。

    甘陕总督孟乔芳、辽东总督高杰、江北巡抚陆文亮、山东巡抚李棲凤、河南巡抚袁宗第、河北巡抚夏大军、陕西巡抚张国柱、宁夏巡抚赵忠义、甘肃巡抚汪兆龄、青海巡抚辛思忠、山西巡抚吴惟华等十一位大顺督抚重臣均遣使者进京劝进。

    第一军提督高一功、第四军提督左潘安、第六军提督程霖、第八军提督蒋魁、第十军提督党守素等均已上书劝进。

    第十一军提督艾能奇在劝进书中称:“陛下明并日月,无幽不烛,深谋远虑,出自胸怀,不胜犬马忧国之情,迟睹人神开泰之路。是以陈其乃诚,布之执事,君临天下,如泰山之重。”

    当日对降顺颇有些不心甘情愿,现正率所部第十二军自汉中入川的刘文秀在得知义兄李定国也归降大顺,原先不少西营文武在大顺都得以出任要职,大顺更是以亲王之礼厚葬张献忠后,也提笔往北京递进劝进疏。

    疏中有道:“臣忝守方任,职在遐外,不得陪列阙庭,共观盛礼,踊跃之怀,南望罔极。谨上...”

    言语极尽恭谨。

    各地督抚劝进疏一一开读后,左辅顾君恩即出班奏请,从前明嘉靖以后历数明室衰落迹象,指出大顺取代明室成为中国正统的几大依据,并着重指出根据钦天监观测星象,大顺监国于此时称帝符合“天人之应”一说。

    “臣请监国畏天知命,无所与让!”

    顾君恩三拜,提醒监国必须敬畏天意,服从上天安排,万勿推辞。

    有关星象一说,陆四是打心眼里不信的,觉得是主持钦天监的洋和尚汤若望在拍中国新天子马屁。

    但这个时代的人信这个,自己称帝也需要上天造势,所以可由不得他张嘴胡说封建迷信什么的。

    之前经同僚指点过的新任右弼宋义忠也出班劝说道:“监国,天下都知明室气数已尽,而且自古以来能为民除害并让百姓信服归顺之人,便当是万民之主。监国戎马三年,驱逐满虏、恢复中华,实功高德勋,天下归心,万民景仰!故监国称帝顺应天命,合乎民心,臣请监国万勿谦让!”

    六政府尚书同都察院左都御史刘暴、右都御史黎玉田也纷纷出班劝进。

    枢密左使吕弼周同右使李定国也各自发表对监国称帝的支持。

    让陆四最惊奇的是紧接着出来劝进的人竟是明朝的秦王、德王,还有周王府的世子等。

    “监国不肯担这天下的大任,是惜私名乎?!”明秦王朱存极于大殿掷地有声。

    “监国不愿登基,是要复陷国家于危亡耶?”

    周王府世子,陆四大舅哥朱绍烱更是态度激烈,大有监国不愿称帝,他便一头撞死在柱子上的迹象。

    前明宗室尚且如此,大顺文武岂能落后!

    百官你一言我一语,纷纷恭请监国登基,有的人因为过于激动,唾沫星子喷了周围同僚一脸。

第八百二十五章 隆武元年

    “你们为何非要逼我做这皇帝!”

    陆四也急了,脸色通红,心下却是暖流股股:群臣如此拥戴,问世间,还有何人?

    因深知殿中这一幕是要入史册的,所以陆四决意给后人留一个深刻印象。

    只见他突然从殿上走下,环顾群臣,掷地有声道:“我的性子你们都是知道的,我既说过不会僭位,便绝不僭位,你们何苦如此逼我...我这就出宫去,敢有人拦我,我便一头撞死在这乾清大殿上,好让你们看看我的心迹!”

    言罢,命侍卫统领陈威力前面开路。

    “监国?!”

    陈威力愣了一下,偷偷朝上级羽林将樊霸看了眼,樊霸眉头一挑示意照办,迅速明白,大步上前喝令群臣让开。

    “监国!”

    “殿下!”

    “......”

    群臣甚是着急,然监国毕竟是君,百官终归是臣,君臣有分,群臣并不好强行阻拦,只能起身跟在监国后面,一个个群情激动,难以自制,随在后面哭的哭、喊的喊。

    最为激动的还当属前明宗室,一个个如丧考妣,似大顺监国陆闯王不做皇帝,他们这帮前明宗室便猪狗不如般。

    混乱之中,礼政府侍郎冯铨却是悄悄的提前出了大殿,又有兵政府侍郎贾汉复紧随其后。

    陆四这边一付毅然模样,头戴大绒帽,身穿天蓝箭衣,看着同当年的老闯王李自成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

    群臣劝进不得,眼看监国竟是真的上马要出宫城,一个个更是急甚。

    陆四也不理会群臣着急,翻身上马勒缰而行,亲军侍卫数百前呼后拥,至顺天门下,却有雷鸣呼号:“闯王做天子!闯王做天子!闯王做天子!”

    陆四一惊,抬眼看去,但见顺天门前广场之上,上万将士跪伏在地,俱都是山呼万岁,请他登极的。

    为首者赫然是他那从遵化赶回的侄儿广远,除广远外,驻防京畿的第三军提督贺珍及马科等若干将领也均在人群前面。

    “伏请闯王顺天应人,登基称帝!”

    广远同贺珍等将领上前再拜。

    “伏请闯王顺天应人,登基称帝!”

    上万将士又是齐声再呼,声震云宵,令得那在皇城上空盘旋的鸟儿始终不敢落下。

    “这...”

    望着随自己南征北战的将士们也是如此真诚劝进,陆四一时失语,近乎哽咽,然却未应。

    “闯王!”

    眼见监国还不肯答应,竟有几十个第三军的将领当场卸甲解衣,露出满身伤疤跪在陆四马前。

    为首那人大声说道:“大都督!你还记得末将了吗!”

    “你是...阿福?”

    陆四当然认得这人,正是那桃花坞随他起事的好汉子吴水福,如今也是积功升了旅帅。

    “当年要不是都督带领大伙起事,末将哪能替惨死的女儿报仇!...这天下,都督不做天子,哪个还能替我们百姓出头!都督不做天子,我们这帮淮军老弟兄不答应!”

    看着吴水福等将领身上的斑斑疤痕,陆四鼻子一酸,和那些平时满口忠孝仁义却各怀心机的文臣不同,这些和敌人拼命的汉子才是他眼中真正可爱之人。

    “闯王做天子!”

    众将猛一叩首,近万将士亦是齐叩,却是无有半点声息。

    紫禁城为之一静。

    北京城为之一静。

    陆四肃然,正欲开口,又见上千百姓从人群正中走来,为首皆是古稀,不少人甚至是在儿孙搀扶下才能颤巍巍地行走。

    到了大顺监国面前,一众老人立时便要跪下,陆四于心何忍,连忙就要阻止,可老人们还是跪了下去。

    陆四急得跺脚:“老人家,你们这是作何!”

    为首一老者抬头凝视陆四,泣不成声道:“监国,二十年了,我等北方之人受尽鞑子荼毒,百姓无一日不盼望朝廷出个英雄能打败鞑子...天幸出了监国这等大英雄,办成了他朱家皇帝办不成的事!...我等将死之人再也不必担心儿孙叫那鞑子抓去做奴,再也不必担心那鞑子的铁骑荼毒乡里...监国于我等北方之人便是再造菩萨,监国不肯登位,我等百姓不答应!”

    又有老人泪流满面:“若非监国,老朽这辈子怕是都回不去辽东故乡!”

    “监国是百姓的大救星,监国不做天子,神人共愤!”

    “......”

    有情绪激动的老人甚至晃悠悠的起身,咬牙道:“监国今日若不肯依了我们,就请从老朽们的身上踏过去!”

    面对一群痛哭流涕的老人,陆四哪里还能铁石心肠。

    见监国面有松动,左辅顾君恩忙道:“请监国应承天下军民之心,勿辞大任!”

    “今百官之心、将士之心、百姓父老之心尽在监国之身。天心即是民心,监国岂能为小节而负天下?!臣等请死谏!”

    群臣见状,再次跪在陆四跟前,趁热打铁,才能收效!

    陆四呆立了一会儿,终于对着耆老、群臣落泪,近乎哽咽道:“我非贪大位,今为中华,为天下父老,不得已称九五!”

    话音刚落,便是如山呼般万岁之声。

    远处更是响起雷鸣炮声。

    “请监国祭天!”

    在顾君恩的安排下,陆四前往天坛郊天,完成这一步,方是正式登基。

    郊天之礼毕后,乾清宫早已换了新颜,在百官簇拥下,陆四于此殿正式登基称帝。

    皇袍加身后,颁谕天下,即日改元隆武,并快马行文大顺各地,大赦天下。

    在陆四的力争之下,谕诏之后添上一语:“今起,天下不必讳字,皇帝亦可直呼其名,百姓不论士农工商,见官不跪。”

    登基诏书后又颁册后诏书,立李自成之女李翠微为正宫皇后,主持六宫事务。封前明周王郡王朱常宁为皇贵妃,以寇白门为顺妃、以陈圆圆为宜妃,以布木布泰为淑妃,以高英为庄妃。

    按各朝旧制,追封三代为帝,以父陆有文为太上皇,封伯父陆有才、陆有富为郡王。

    追封李自成为圣武天王,于各地岳王庙旁建圣武天王庙,以使世代祭祀,永使闯王精神万代流传。

    登基礼毕后,陆四命提督宫内厅太监高歧凤备笔墨,题“天大地大,人民最大”八字牌匾永悬乾清宫大殿。

    次日,再于顺天门行大顺皇帝阅兵礼,以扬隆武威风。

第八百二十六章 历代太祖,哪个不是如此!

    参加顺天门阅兵式的除了西北回返的第一军、第二军部分将士,也有驻防京畿的第三军、第五军部分将士,受阅官兵共两万四千余人,战马七千余匹,火炮四百余门。

    陆广远为阅兵总制,兵政府侍郎贾汉复为阅兵协制。

    当日参加阅兵式的除大顺在京中央各政府官员外,也有各地进京劝进的官员,此外士农工商学各界代表数千人。

    陆四携皇后李翠微出现在顺天门上时,门上门下数万军民齐呼万岁,令陆四心潮澎湃。

    典礼正式开始前,陆四于城头观礼台接见了十四位士绅代表。

    据冯铨递交的“账薄”显示,这十四位士绅贤达为大顺新朝自愿捐输了价值近百万两之巨的银钱及粮食、其它物资,于国家贡献极大,理当受到国家之重视。

    捐输最多的无疑是山东孔家。

    当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哪怕衍圣公府毁于大火,孔林也遭到挖掘性保护,孔家在山东的田产、店铺大多被查抄,孔家现在的族人们依旧能凑出十万两白银捐献大顺。

    代表孔家前来北京观礼的叫孔尚德,其是被淮军所杀上任衍圣公孔衍植的叔叔,也是上上任衍圣公孔尚贤的弟弟。

    其他人有前明定远侯邓文明、西宁侯宗裕德、襄城伯李国桢之子李源本,都督袁佑、吏部侍郎沈惟炳、户部侍郎王正志等。

    十四人中有十人都是前明勋戚官员,余四人虽没有出仕,但父祖都曾为明朝高官,于地方也都是显赫之人,若非如此,这些人也没有那么多钱能来北京“一睹天颜”。

    国家无钱,众志成城。

    陆四对冯铨借观礼“敛财”并不反感,因为大顺的国库真的紧巴巴。

    对于前明及降过清的汉族士绅官僚,淮军时期陆四对这帮人任用的标准是能秀才则不用举人,能举人则不用进士,这个政策可以极大的巩固淮军自身势力,培养忠心可靠的基本盘,但吸收的明朝官员所占比例由于“就小”原则,肯定会很少,这使得淮军时期前明的官绅地主基本上是处于被打击的地位。

    因此不少淮军治下的前明官绅地主在经历淮军铁拳之后,不胜愤慨地说什么淮扬义师,不过又一流贼而已矣。

    然而由于陆四率领顺(淮)军消灭满清,歼灭张献忠,取得了中国北方的完全统治权,地盘一下扩大无数倍,于官吏这一块自然出现极大空缺,单靠崛起不过三四年的淮军自身,根本难以向中央及地方各级政权提供大量官吏。

    而一个政权如果没有足够的行政人员,是绝难维持这个政权对地方统治的。不管陆四愿不愿意,他都必须大量任用前明(满清)降官以填补当下严重的“官缺”。

    即便陆四也大量启用西营文武,现时保守估计,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也要有一半出身于前明那帮士绅,否则他根本实现不了国家政权从中央到地方的完全构架。

    在自己的私人日记中,陆四称此现事实为被迫“封建化”,但认为这个“封建化”本身对大顺的巩固和发展也是有好处的,因为在他看来前世历史将李自成的失败归咎于进京的迅速**,导致大量降官士绅叛乱遂被满清击败是不对的,真正导致李自成永昌政权失败的原因,还是李自成没有完成封建化的质变,本质上大顺还是一个彻头彻尾敌视官绅地主的革命政权。

    什么是封建化的质变,就是陆四现在面对的大量任用降官的事实。

    追赃助饷则是违反了这个封建化质变。

    不过陆四接见的十四名代表中有半数被大顺军追过赃、助过饷,而在永昌元年的这次追赃助饷中由于顺军一些将领对政策理解偏颇,导致扩大化以及刑讯化,使得这些官员体面扫地以尽。

    自家作为李自成的女婿,也是大顺的新皇帝,当然不能否定岳父生前的政策,也不能一昧的想要巩固势力就对这些前明官绅地主笑脸相迎,因此陆四的态度是两手都要硬。

    也就是可以给士绅地主们当官的机会,但是对这些人却要保留使用,不能任由他们如前时一般再次形成利益集团,至少在他活着的时候,需要定期搞一搞这些士绅地主,让他们脑子时刻绷着一根弦。

    另一个事实也让陆四警醒,就是这帮人在经历过追赃助饷后,依旧能够拿出巨资来“一睹龙颜”,说明即使不是这帮人敛财有方,就是他们的祖上很会弄钱。

    换言之,家底子甚厚,不是一次两次的查抄就能让他们变回原形的。

    北方如今虽然残破,地多人少,但其实巨富也是很多的,毕竟银子这东西想要藏起来太简单了。

    为了尽可能的挖掘北方士绅地主的资金链为大顺所用,陆四也要在表面上对这些人予以重视。

    可就在接见这十四人时,突然有一人躬身道:“陛下,江南不难平!”

    这句话很抢眼,也很动人心,一下就吸引陆四朝那说话之人看去。一边的冯铨赶紧低声介绍此人叫周钟,是前明翰林院的庶吉士,曾因有文名倍受牛金星重视,积极参加大顺在北京的各项活动,不过其在李自成退出北京后畏罪潜逃。

    许是发现大顺皇帝竟被周钟吸引过去,正等着要和皇帝“诉苦”的孔尚德不干了,带有些许酸意说了一句:“陛下,江南是不难平,如今天下唯陛下武功最盛,唯我大顺官兵勇武最甚,南征残明不过摧枯拉朽而矣,只是...”

    “只是什么?”

    陆四对最大的金主赞助商孔尚德还是很客气的。

    孔尚德犹豫了一下,道:“只虑大顺将士过往残杀太甚,若平江南也是如此,怕会坏陛下大业。”

    “噢?”

    陆四轻莞一笑,正待开言,却见那周钟颇是愤愤不平的说道:“此一派胡言!便是残杀太甚又如何?历代开国太祖,哪个初起不是如此!”

    此言令陆四再次心动,不想周钟紧接着一语让他眼前大亮。

    那周钟说的是:“陛下,自古推翻腐朽之王朝,必然伴随腥风血雨,不扫清前朝旧人,何来新朝新人!不荡平前朝旧策,何来新朝新策!”

第八百二十七章 一念皆在朕心中

    周钟的发言令大顺皇帝陆四遐想连篇,依周钟的意思,大顺要将前明残余势力彻底清除干净,不给他们留下活动余动,然后再考虑大顺新朝新策问题。否则,前朝余孽于大顺继续盘根错节,势必会对大顺造成危害。

    这番道理也可以用“打扫屋子再请客”这句话归纳。

    陆四欣以为然,对周钟这个畏罪潜逃的明朝庶吉士也是刮目相看。

    真是叛出阶级的英雄啊。

    细论起来,你周钟也属于前朝余孽噢。

    不过,陆四喜欢给人发挥的机会,不喜一棍将人打死,所以心下便对这个周钟大有印象,寻思回宫之后要题在屏风中,等南征之后着此人于江南进行吏治及经济整顿。

    这种人,虽有投机性质,但也属于有本事的,用得好了,便是大顺的尖刀,能真正为君上解忧的。

    朝那周钟轻许点头后,陆四忽的话锋一转对那大金主孔尚德微一摇头,尔后道:“你们孔家不好。”

    “啊?陛下!”

    孔尚德一个激灵,双腿为之发软。

    陆四一手扶着雕栏玉砌,一手轻挼胡须,语气加重:“不是圣人不好,是衍圣公不好!”

    “这...”

    孔尚德更是发怔,不知皇帝此言何意。

    倒是边上的刑部尚书陈不平心中冷哼一声,不动声色看着那孔家代家主。

    当日陈不平在济宁主持淮军后勤事项时,可是亲自拍板对孔林进行挖掘性保护的,大量从孔林以及衍圣公府、孔家若干家业中查抄的古董字画、珍玩宝物也多是经陈不平之手往江南贩运。

    由于大量古玩突然面世并且一下涌进江南市场,造成市场供大于求,导致原本可以卖几万两一幅的书画只能卖出几千两,贬值的厉害。甚至有两幅名画得搭一付八大家字贴发卖的。

    但架不住量大,前后至今,仅地下挖掘性保护所得给淮军及大顺政权输入的白银就高达数百万两,很大程度上支撑了大顺统一北方之战。并且这个古玩行业也为大顺对江南的渗透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所以,现为刑部尚书的陈不平最喜之事就是办案、抄家、挖掘。

    对于办案所得各式古玩,陈不平也归档划类。年代久远具有极其珍贵意义的单独保存,其它都由秘密渠道往江南发售,以换取大顺急缺的金银。

    根据陆四的指示,陈尚书前几日上书请求于京中建一展馆,使天下人不管富贵贫贱都能一睹先人遗产,而不使这天下人共有之宝藏沦于私人玩物,带到地下不见天日。

    辽东总督高杰听闻京师要建展馆,上书请为辽东提供独馆,概因高总督自辽东满洲数陵缴获甚大。

    对皇帝陛下心意最了解不过的也是陈不平这位刑部尚书,故而对孔家将来也是心中有数,就看这孔尚德知趣不知趣了。

    若是不知趣,北孔全族拔起于大顺也不是什么难事,至于圣人之后,衢州的南孔更名符其实一些。

    眼看阅兵式在即,陆四也无意与孔尚德歪歪绕绕,直言道:“你既然来了,朕就不妨与你们掏心窝子说几句...这个衍圣公你们孔家还是让出来吧。”

    “啊?!”

    这回不止孔尚德大惊失色,就是前明定远侯邓文明、都督袁佑等人也都是闻言震惊。

    要知道衍圣公可是孔子嫡长子孙世袭封号,始于北宋年间,历经宋、金、远、明四朝,不论哪朝哪代,这衍圣公都是由孔家人担任,怎的到了这大顺朝,却要孔家让出来呢?

    不姓孔的人当了衍圣公,这衍圣公还是衍圣公么?还是班列文官之首的超品么?那孔家的种种特权还有没有了?

    “我看你们孔家就不要再争这个衍圣公了,朕以为凡圣贤子弟都可为衍圣公,都可祭祀大成先师。何以把个衍圣公定成你孔家一家了?”

    陆四语气带有询问,实际却是不容置疑,就是你孔家没有选择余地。

    之所以保留衍圣公,也是出于时代特色考虑,否则按陆四心意直接废了便是。

    当然,他也允许重修衍圣公府,但新衍圣公府不在曲阜,就在北京城。并且新衍圣公府的规模不是仅次于皇宫的最大府第,而是类似文庙一样的建筑。至于曲阜哪里,除了是孔圣故乡外,于政府层面不再具有任何象征性意义。

    衍圣公的“改土归流”是势在必行的,新一任衍圣公陆四早就定了现在的吏部侍郎文彦杰担任。

    任期为五年一任。

    后面则统由礼部侍郎兼任,专事祭祀大成先师,从前衍圣公府各种特权当然是一律没收,赐田祭田全部分配百姓。

    换言之,孔家自此后完全丧失任何政治特权,所有族人都必须自食其力。

    “陛下,使不得啊!...”

    孔尚德险些要吐血,族人凑了十万两白银供他进京,为的是请大顺册封新任衍圣公,最好是能册封他,尔后如历代一样继续享受朝廷给予的特权尊贵,不想这位大顺新皇帝却将他孔家直接一棍子按到底,连祖传的衍圣公名号都要交出,简直是欺人太甚,也不可理喻,无法无天的很。

    其余各家代表也是面面相窥,孔家的衍圣公有没有,他们不在意。但是大顺皇帝对孔家的态度让他们意识到,往后在大顺新朝可能要夹着尾巴做人。

    “陛下,吉时快到了。”

    侍卫统领陈威力过来提醒皇帝要开始阅兵。

    陆四点了点头,看向那脸色极度难看的孔尚德,说道:“朕这人向喜平等公正,不喜强人所难,故你们孔家若觉得朕不应该剥夺历朝给你们的特权,可以离开大顺。所谓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你们去嘛。”

    孔尚德刚要开口,抬头却见大顺皇帝双眼竟有寒意,骇得他一句也不敢说。

    陆四不再理会孔尚德,上到城楼举目眺望下面广场,远处大顺将士正在列队,让人豪气大发。

    从刑部尚书陈不平那里得知陛下对孔尚德所言后,左辅顾君恩坐不住了,赶紧过来提醒皇帝道:“陛下,孔家万一南迁,怕是影响不好。”

    “所谓千年世家,朕想让它存在,它便能存在。朕不想让它存在,不过南朝四百八十寺而矣。”

    陆四轻笑一声,右手挥起,顿时几十支烟火弹腾空而起,广场下方鼓声雷动,号角声声。

    阅兵仪式后,陆四于顺天门颁大顺定国功勋册,计封亲王二人、郡王四人,国公六人、侯三十二、伯四十七,共计九十一人。

    九十一人名单是陆四亲自拟定的,此名单相较朱元璋建立明朝所封一百五十名功勋少了近一半,但全部是在世者。对淮军及顺军战死有功之臣的追封,政务院同礼政府会另行拟定报批。

第九百二十八章 人民的意愿

    江北省立后,设巡抚衙门于淮安,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同设淮安,巡抚掌总,布政管民政,按察管刑律。

    大顺沿明制,巡抚、布政使皆为从二品,按察使则为正三品。江北所辖扬州、淮安、徐州、通州四府知府统为正四品。

    此外,淮安还设有协理漕运衙门,此衙门是在前明总督漕运衙门基础上改建而来,由正二品总督降格为正四品协理,所属理漕参政、监兑、理刑、主事等官皆六七品不等。

    同前明将漕运重心放在淮安不同,大顺将漕运重心放在了山东济宁,于此地设总理漕运衙门,总理便是前明降将,曾任山东招抚大使的胡尚友。

    也就是说淮安的协理漕运衙门属于山东总理衙门的分支,前者主要负责扬州至徐州段漕运事务,后者则主要负责徐州至北京的漕运段事务。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央政府考虑江北地区比山东繁荣,如果仍同明朝一样将漕运总督衙门设在淮安,除了让淮扬地区愈加繁荣,对于运河流经的山东地区无任何好处。

    但要是将漕运总理衙门设在济宁,则能使济宁代表的山东南部地区获得一个政治及经济特权。

    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个政治与经济带来的特权便可以让山东南部得到空前的发展,如此有利于整个山东地区的发展与建设。

    因此在陆四的拍板下,总理漕运衙门改在了济宁。

    大顺各省省会所设也大多遵循这一原则,即不将省级衙门设在人口多、经济较好地区,而是设在省内相对贫穷地区,以避免“富者更富,穷者更穷”的畸形发展现象出现。

    现任淮安漕运协理是前明时期的漕运清江司主事宋庆,此人在投靠淮军后一直负责淮军的船队和辎重,后出任盐城县令负责盐业整顿。

    淮扬地区改建江北省后,宋庆重新回到熟悉的漕运领域,任职漕运协理。从正七品的县令升为正四品的协理,肯定是高升,对于才36岁的宋庆而言,当真是前程锦绣,不可限量。

    淮扬地区是淮军最早经营的地盘,漕运这一块恢复得也是最快,所以在宋庆的主持下,江北地区的漕运全部贯通,船只通行率也恢复到明万历时期的六成,极大促进了江北地区经济发展,也确保了北方地区的钱粮输送和贸易往来。

    短期内,漕运仍将是联接大顺政权南北的大动脉,这一点哪怕志在开海远拓的陆四也不得不承认。

    江北省还有一个正三品的衙门,便是设在盐城县东部海子里的江北清盐司。

    清盐使便是当年在运河同余淮书一起发动河工起事的算命先生王二,由于在淮安事变中王二坚定支持“盟主”余淮书,事后虽没有被陆四诛杀,但也将其调离淮军。不过考虑到王二先生毕竟在起事之初对淮军的稳定和壮大起到了积极作用,故陆四命其率800兵丁前往盐城县主持清盐任务。

    管盐,自古就是肥缺。

    此前由于宋庆在任盐城县令时大力整顿盐业,打击豪强盐商,使得淮盐生产极大恢复,各项建设也是有条不紊,这让王二接手清盐工作后相对较为轻松。

    任职一年后,王二上书行营,认为当下盐业最主要的问题还是私盐泛滥,所以建议开行“票制”,即认票卖盐。

    此法同前明时期的开中法很相似,不过手续变得精简,也就是盐商在得到准许后便可以在清盐司领票前往盐场购盐,之后再运往各地发卖。

    而清盐司只要将盐场牢牢控制,没有票盐商就购不到盐,就能保证私盐不会继续泛滥。

    接到王二的上书后,陆四因为对盐业领域调研不够,便找来户政府尚书孙可望,问其意见。

    孙可望称前朝各代私盐大致为六类,分为场私、军私、官私、邻私、船私以及商私。

    也就是说在生产盐的每个环节,实际都有人私下偷盐并私卖,根本无法杜绝。

    六类私盐中,其实以商私最轻,最重的反而是场私、军私、官私。

    陆四问为何如此。

    孙可望奏称:“有权者,即为私。”

    陆四了然,用前世话来说,只要是垄断,那就必不可免会有**。

    对着食盐这一块肥肉,上上下下有权力的官吏,哪个会不伸手?

    就是以制盐灶户来讲,他们平时肯定会多制额外的盐,私下将盐运输出去以低于官盐价格售卖百姓,这是人的逐利天性导致,也是无法杜绝。

    因此若同意王二的认票制度,就一定会让这个“票盐制”沦为上下官员捞钱的工具。

    盐铁专卖这一块,又是上千年来历朝历代最为稳定的赋税来源,在没有统一南方大规模开海之前,大顺对于盐税的需求渴望也是极大。

    那么私盐泛滥问题就一定要加以解决。

    陆四问孙可望如何解决私盐。

    孙可望奏称统一征税即可。

    “私盐能够存在且泛滥的根源不过是无税,百姓贪小利而矣。如此,只要统一征税,放开盐业,私盐问题纵是仍就存在,也不过皮毛,妨碍不了大局...”

    孙可望的意见很简单,那就是政府今后只管生产,不管销售。

    只管生产具体来讲就是紧盯制盐这个环节,而这个环节的私盐问题其实就是灶工。

    孙可望认为可以通过提高灶工待遇,提高盐户收盐价格,使灶工、盐户的收入相对高于,或与其偷贩私盐持平,就可以遏制食盐生产环节的私盐问题。

    销售这一环节则彻底放开,不论是盐商还是小贩,都可以到盐场直接购盐。至于他们如何定价往外贩卖,商人自有算盘。

    陆四摇头说道那不行,万一商贩将食盐价格定得死贵,岂不是叫百姓骂大顺,骂他隆武帝的娘了。

    孙可望补充可以由中央政府定下一个“指导价”,商贩所售价格在这一“指导价”的两成左右浮动,若高于两成,政府即行干涉,或从源头进行解决。

    “大盐商可以通过规模组织船队、马队大量运输食盐往外地出售,获利自会高。小贩走街穿巷也能有所得,使大商小贩互相竞争,不虞盐价过高。”

    听了孙可望的一番盐说后,陆四仔细想了想后欣然同意,命户政府出台《盐案**》,拟定可行税率后便颁行全国四大盐场。

    《盐案**》于隆武元年三月份出台后,各地食盐市场立时为之风动,盐场附近百姓多投身贩盐大潮之中,人人皆以贩盐为利,以贩盐为乐。甚至有一家老小包括七八岁孩童都到盐场挑盐出来卖的现象。

    可以说,大顺对于食盐销售的放开政策于北方掀起了人人卖盐的**,这一现象很快就演变成了一个市场饱合的问题。

    北方虽然地广,然而却是人少。

    三大盐场全部开动,老少爷们全部卖盐,大量船队、马队往大顺各省而去,初始看不出什么,可时间一久,那盐就不可避免出现存货了。

    盐商盐贩拿真金白银同政府购的盐,就指着把盐卖出去回收本钱挣利,如今盐因为需求量变少堆积在那卖不出去,这盐商盐贩们能不心急如焚?

    于是,在一些大盐商的推动下,竟有御史上书请求皇帝即早南征。

    因为,南方市场远比北方市场更让盐商们动心。

    此前朝中请求南征的上书不是没有,但无一不是建立在国家统一,消灭残明的基础之上,独这次的上书竟然与“市场”挂钩,让已经贵为大顺天子的陆四着实惊讶,并且很是欣喜若狂。

    激动之下,对侄子广远道:“看,这就是人民的意愿!”

第九百二十九章 史阁部请饷

    南征之事,自陆四登基称帝后,文武群臣便不断上书请求伐明,以完成国家社稷之一统。

    其中又以驻防通泰的第六军提督程霖最为激进,其在上书中甚至主张“宜乘我国之兵威,由一亲王领大军南征,南朝军民但有顽抗者,当大肆屠戮。”

    河南巡抚袁宗第亦上书称当集结重兵突进荆襄,歼灭前满洲阿济格集团,尔后顺江东下,现两路大兵共伐南都之势,如此南朝必定覆没。

    朝中方面,左辅顾君恩等也认为当尽速南下,以取东南钱粮稳定国家。掌管户部,成为大顺钱粮大管家的孙可望对此也持积极态度,其认为南明军队多为从前杂兵,即便有阿济格、吴三桂等投效,其兵马堪战能力也不及大顺百战精兵。

    同当年多尔衮入主北京时一样,大顺朝中那帮籍贯南方的官员们也不断上书,鼓吹大兵及早南下,不少官员密奏称已联络家乡门生故旧,只待天兵一到,必定群起响应。

    一时间,取江南如探囊取物,几成大顺文武百官共识,就是那前明的秦王朱存仁也接连三次上书,请发大军速定天下,以使百姓早日安享太平。

    朱存仁更表示若大军南下,他当随军共为先锋,以前明亲藩宗室之首身份,对南方宗室晓以大义,使国家得存,使家族得存。

    出任刑部侍郎的东林党人房可壮也上书向皇帝表明自己坚决支持统一的态度,称绝不可演南北朝之事。

    不过,让百官奇怪的是,天子对于南征好像并不积极。

    登基之后,天子于军事方面只做了两个部署,一是令河南的袁宗第、江北的程霖整兵;二是则命自汉中入川的刘文秀第十二军迅速攻取重庆。

    此外,再无任何军事部署,也没有在朝会及私下场合流露对南征的急迫性,倒是一心忙于大顺恩科之事,这令文武都是奇怪。

    想历代开国皇帝,哪个不是龙袍加身之后便迫不及待要一统四方的,如那宋太祖,如那明太祖,无不如此。

    今大顺崛起北方,兵强马壮,天子何以却对一统事业偃旗息鼓呢。

    要知道,今届恩科可是以《南北一统是中国》为题的。

    当真是怪事。

    皇后李翠微也问夫君为何不南征,陆四笑了笑,告诉妻子道:“现时南征,南边那条破船倒是能够齐心,对我无甚益处。缓它一缓,我估摸着南边那条破船多半自个就能沉一半。”

    陆四将南征的时间放在了下半年,因为南方传来的各种情报显示,一个比之前世弘光朝四镇还要恶劣的局面已经出现。

    虽说大顺对南明实行了严格的消息封锁,但有些间道还是不能拔除,因此南京方面在陆四登基称帝后的第九天就从间道得知了这一消息。

    当时正在宫中礼佛的弘光帝得知此事后,惊愕之下,竟将自己花费月余抄写的经书撕得粉碎,随后将自己关在佛堂中整整一下午,出来时声形俱是憔悴。

    兵部侍郎左懋第主张立即北进,赶紧调集兵马收复河南、淮扬、山东等地,最好是命四镇强兵一同北上,光复中原。

    所谓四镇,乃指忠王阿济格部、辽王吴三桂部、秦王左梦庚部、兴安王王得仁部。

    四镇兵中,论兵马最多当属秦王左梦庚部,其部用饷者高达二十七万余人。

    次者忠王阿济格部,用饷者八万九千余。

    再次者兴安王王得仁部,用饷者六万余。

    辽王吴三桂部兵员最少,只不到四万人。

    然四镇兵中,却数忠王阿济格部同辽王吴三桂部最是能战,原因自是不必多说。前者所统尽皆满蒙大兵,后者所统也是当年大明重金打造的关宁铁骑。

    左梦庚部虽兵马最多,然成份复杂,据兵部估测实际能战之兵最多四五万。

    兴安王王得仁部原是顺贼荆襄驻军,为顺贼大将白旺一手打造,属李自成部南方兵马精锐,可惜由于王得仁和王体中造反使得军心丧失,如今堪称能战者万余最多。

    然而不管能战于否,四镇兵马高达五十万,每日人吃马嚼实乃天文数字。

    当初封王时,兵部派员核实各王兵员,规定忠王额兵六万,每年供应米四十万石、银八十万两;辽王额兵四万,每年供应米三十万石,银六十万两;秦王额兵八万,每年供应米六十万石,银一百万两;兴安王额兵三万,每年供应米二十五万石,银四十万两。

    这些是朝廷正式发给的钱粮,对于实际兵员明显高于额定兵员的各王而言,显然是不够用的。不足部分,自是地方补齐,结果因为地方文武对这四位王爷的拉拢,不惜穷尽民力,导致地方鸡飞狗跳,百姓困苦不已。

    那位获封秦王的左梦庚回到武昌后,一件正事都没干,光顾着修建他的秦王府,真是治府壮丽,日费千金。而武昌城由于他爹左良玉的纵火及屠城,存活百姓不过几千人。

    江南奴变之前,弘光朝的财政收入其实就很困难,当年潞王登基之时准备发恩诏减免赋税,以换取百姓对他这个远支宗王入承大统的支持,从而争取民心。

    可是这个建议却被实际把持朝政的史可法给拒绝了,史的理由是“天下半坏,岁赋不过四百五十余万,将来军饷繁费,则练饷、剿饷等项不可除也。”

    史可法的意思是崇祯年间的三大饷都不能费除,除了辽饷变个名目,练饷和剿饷原封不动收取,此外还要征收加税。

    只有在南都管不到的地方,史可法才慷慨的上书为这些地方请求免税,如山东,如河南。好比弘光登极诏书中那条“自弘光元年始,山东钱粮全免三年,北直钱粮全免五年。”

    也就是江南富裕,能够支撑弘光朝,否则这弘光朝打建立起,就要面对崇祯朝一样的下场。

    可如今江南经大奴变,地方糜烂,南都财政几乎入不敷出,因此左懋第提出立即北伐的主张纵然得到了很多有识文武的支持,却因为无钱而让北伐一时难以实现。

    更要命的是,弘光朝不光是四王的四镇兵,此外还有康王孙武进部、凤阳总督马士英部,又有江督、安抚、芜抚、文武操江、郑鸿逵、郑彩、黄斌卿、黄蜚、卜从善等八镇,共兵又是二十余万,计饷二百四十万。

    四川那边又遭顺贼攻击,处处要钱。

    说得难听点,南都现在就是个烂摊子。

    所以管国库的户部直接说道:“今天下兵马钱粮通盘打算,缺额至二百二十五万有奇,户部见存库银止一千有零耳。”

    言外之意,北伐也好,守江也好,户部反正是没钱的。

    民间对于北伐也罕有支持,有人作诗称:“一年血比五年税,今岁监追来岁银。加二重头犹未足,连三后手急须称。可怜卖得贫儿女,不饱奸胥一夕荤。”

    真可谓是内外皆忧。

    因此陆四分析以弘光朝现在的局面,倒是可以让他多喘息一阵。因为弘光朝喘息越多,内部矛盾就会越大。

    而他隆武帝现在要做的是除了内政民生外,就是往南明那边大发喜诏。

    什么是喜诏?

    大顺隆武帝登极喜诏。

    南方官民士绅,接喜诏者为顺民,不接喜诏者为刁民。

    隆武朝的第一道喜诏就是发给弘光帝的。

    这道喜诏是通过秘密渠道发往南京的,如此安排,充分显示陆四对于潞王的尊重。

    就在弘光接到喜诏,犹豫要不要打开时,一道紧急奏疏被快马加鞭送进了南京城。

    奏疏乃督师阁部史可法所书,疏中内容只一条,乃为忠王阿济格请饷请粮。

    “臣皇皇北上,岂真南北分治哉!...忠王阿济格忠信可嘉,与顺贼有不共戴天之仇,今为我朝所用,岂可处处刁难!臣近来与忠王多议,以此镇兵精锐北进,必能直捣黄龙,收取开、归,南、汝诸府,其志甚锐。

    ...臣前番多次请粮,然至今数月粮草调拨寥寥,世上宁有不食之卒可杀贼乎?...近阅诸臣条奏,但知催兵,不为计饷,天下宁有不食之兵、不饲之马,可以进取者?目前但有饷银可应,臣即躬率槖鞬,愿与忠王为诸镇前驱。”

    史可法的上书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以及连串反应。

    很快,湖广总督何腾蛟为辽王吴三桂请饷请粮的奏疏进了京,湖北巡抚章旷为兴安王王得仁请饷的奏疏也紧随其后。

    秦王左梦庚倒是不需要人替他向朝廷请粮,直接自个上书索要。

    四镇纷纷请饷请粮,可把弘光急得上火,于朝会时怒对群臣道:“东南饷额不满五百万,四镇已给三百万,岂能以有限之财供无己之求?”

    当初为了安抚住四王,弘光还是很大度的一次给四王发了半年饷,何况四王驻地的屯粮、商税也拨给了四王,因此在弘光看来即便还有缺额,也不会太大,故而四王此时当积极进取为国家分忧,怎么能以粮饷不足不愿进取呢。

第九百三十章 弘光朝的忠臣

    生性懦弱的弘光虽受制于不得公开之事,但内心却仍想保住祖宗基业,哪怕半壁江山。

    因此真是希望四王能够精忠为国,统兵北上与那顺贼决战,哪怕不能光复中原,收复燕京,也能为他争取保住半壁的机会。

    因为,划江而治,称侄甚至称子,弘光内心都是愿意的。

    只四镇兵马不动一个,请饷却是不甘落后,实叫弘光无可奈何。

    史可法奏疏中密奏探得顺贼伪朝大肆起用降官降臣,更有若干籍贯南方人士为顺贼启用,显是意图南下,故大明如今只能先发制人,先行收复中原稳定人心,不然顺军一旦南下,恐无法收拾。

    史可法将北伐收复中原的希望放在了“忠心可嘉”的忠王阿济格身上,称满蒙大兵俱是忠心,内中不少将士家眷或被顺贼屠戮,或被顺贼奴役,“上下愤慨”,当能起哀兵之效。

    尤为重要的是,陆贼重演当年李自成旧事,于京中公开处决代善、济尔哈朗等降顺的原满洲亲王,拷刑虐杀满洲宗室将士数千人,此举让忠王部下的满蒙将士彻底看清顺贼嘴脸,“不虞通敌投敌”。

    所以,只要朝廷能够调派足额钱粮,忠王部必定挥师北上,与顺贼决战中原。

    除为忠王请饷请粮外,史可法又恳请皇帝发诏求贤,让北方心念大明的官绅南下,不使为虎作伥。同时仿效顺贼重用北方籍贯官员,使北人涌跃为大明效力,以起瓦解渗透顺贼目的。

    湖广总督何腾蛟也向朝廷建议,认为江北、山东、河南等人心尚可收拾。故朝廷可传檄这些地区的义民,委其官职,授其权力,当能起搅敌之效。又说朝廷要起用河北、山东、河南在籍各官及科甲贡监,但怀忠报国,便当破格用之。

    为了证明自己所奏不虚,忠王阿济格部的确堪用,史可法于三月初七指挥阿济格部将、获封定义侯的谭泰督兵攻入河南新野,其后传檄河南各路,号召忠义。

    明军实际是兵分两路,一路由新野向南阳方向,一路由新野向商南方向。

    当面顺军不敌,再次放弃已是空城的南阳,明军遂收复南阳。不过另一路由章京爱松古指挥的明军却在浙川遭到顺军忠贞营的坚决抵抗,双方交战一个下午,爱松古部下牛录额真塔吉克临阵叛变,导致爱松古部满蒙军五千余侧翼失去掩护,大溃而逃。

    顺军忠贞营尾随爱松古败兵复攻新野,史可法闻顺军至毫无畏惧,上阵激励满蒙将士奋力死守,更是与其义子史德威言若其战死于新野,则尸骸不必运回家乡,就地掩埋。

    “阁部与我等同在,我等焉不敢用命!”

    新野城中数千满蒙士卒深为史可法忠义感动,人人披甲死战,无一人言退言降。

    忠贞营因为缺乏火器及攻城器械,迟迟拿不下新野,又探阿济格率明军主力赶至,不得不放弃攻打新野撤退。

    此战,顺军忠贞营阵亡三千余,明军满蒙兵伤亡近四千,但明军相继收复南阳、新野、唐县等七座城池。

    战后,史可法向南都报捷,弘光帝闻新南大捷,喜不自泣,仿崇祯朝卢象升例,任命史可法为总督河南、陕西、山东、南直、湖广五省军务经略总理,加封太子太保。又任命忠王阿济格推荐的宋献策为河南巡抚,谭泰为河南总兵。

    由史可法一手主导的新南之役大是激励弘光朝人心,主伐派占据上风。

    三月底,弘光帝命原任蓟辽总督、后任山东总督的王永吉同陈洪范等料理伐北事宜,又任王溁为登莱东江等处巡抚。

    这两项任命表明弘光帝积极北伐的态度,除此以外,又依史可法奏言起用大量北方籍贯官员,并命这些人持诏书官印北上联络。

    只是,包括督抚在内临时派封的上百名官员,除了一个翰林院官杨士聪外,余者无一人动身。

    原因无它,手中无兵耳!

    那翰林院官杨士聪带了家仆数人渡江,本应经淮西之地潜入山东,不想其途经天长时却突然改道跑到了顺军控制下的高邮城,扬言反正。

    原来这杨士聪虽早年做过崇祯太子的老师,但在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却悄悄降了大顺,被任为兵部侍郎。杨原是想替大顺效命,不想李自成看不起他们这帮没气节的降官,仍对杨士聪追赃两万两。杨无奈只得付清两万两换了个安然无事。

    但此事也让杨士聪对李自成感到失望,便悄悄溜出北京逃到南都。到了南都后杨士聪自是不敢对人说自己降顺之事,俨然一幅忠臣模样,结果启用为翰林院编修。

    可眼见弘光朝滥封王爵,江南又糜烂,朝堂党争不断,根本没有中兴气象。北方的陆顺先是消灭满虏,后是平定西张,对前朝降官的态度与李自成截然不同,杨士聪便又生了降顺之心,苦于一直没有机会只能隐忍。

    结果便是弘光朝唯一敢于北上的官员就这么摇身一变成了大顺的新臣。

    消息传到南京城,当真是朝堂上下一片寂静。

    户部也没有如弘光所愿为忠王部筹集饷银百万,搜刮库藏也不过凑了七万余两。

    弘光无奈,只得向收复苏州的康王孙武进下诏,希望能够将缴获所得解一半递京。

    康王孙武进果是当朝良将,自宝华山大捷后便连奏凯歌,于丹阳迫降贼寇千余,又于太湖重创湖匪,紧急着又百里行军出现在江阴。为不使江阴百姓生灵涂炭,孙武进派人劝降奴军首领、原江阴典吏阎应元。

    阎应元审时度势,率领所部奴军归降孙武进。成功收复江阴后,孙武进檄令镇江总兵张天禄领军西进同他合取苏州。

    大军未到苏州,苏州巡抚祁彪佳就派人来请康王入城。就这么孙武进不费一兵一卒就光复苏州城,且收降纳编奴军两三万余人。

    苏州的光复意味着此次江南大奴变进入尾声,随着顾三麻子、管效忠、郎廷佐等奴军首领的相继归降,明军再一次控制江南局势。

    然而朝堂上下为之庆贺,弘光却是有苦难言,但事实已是如此,那孙武进尾大不掉,自家身边也尽是孙的人,饶是弘光想设下鸿门宴也无人敢当项庄。

第九百三十一章 大臣束手,小臣无策

    江南钱粮重地落于孙武进之手,四镇则是连连请饷,朝堂主伐呼声也是愈发激烈,有心为自己争取半壁江山机会的弘光思来想去,也只能厚着脸皮派身边内侍葛洪全持密诏前往苏州。

    密诏自是求钱求粮。

    当然,弘光不会在密诏中说这些钱粮是要用来北伐,而是说朝廷尚欠四镇钱粮若干,若不能及时拨付,恐酿危祸。

    言辞极其诚恳,大有朕如今只有康王可信可用,若康王不能解朕之忧,这天下就再无人能为臣分难了。

    不想那康王孙武进却是油泼不进,根本不接诏,还当着苏松巡抚祁彪佳、苏州知府王翰、大儒归庄、顾炎武等人面声称江南好不容易平定,如今百姓困顿,何来钱粮供那贪婪四镇。

    “所谓忠王者,满虏鞑子耳!所谓辽王者,三姓汉奸耳!所谓秦王者,窃得名器耳!所谓兴安者,流寇顺贼耳!此四贼安能为国家重器,安能护大明江山!”

    在痛斥朝廷用人失误,指出四王不可信之余,孙武进矛头又指向那亲往阿济格军中督师的阁部史可法,先是说史可法当年同满虏议和,坐视北方沦陷,有不可恕之罪。后不顾三十年辽事死难军民,上书朝廷收降阿济格部,此漠视死难军民,为鼠目寸光、毫无人性可言。今又将北伐希望放在满虏余部身上,根本是本末颠倒,愚蠢透顶。

    “倘朝廷应了那史可法所求,使我江南钱粮尽予满虏,那阿济格真的收复中原,光复燕京,我朝廷便能迁都,就此中兴?...真一腔情愿,做那痴人大梦!怕那阿济格又是一个奴尔哈赤耳!”

    真北伐也好,假北伐也好,孙武进是不搭理的,反正他要替都督守住江南这个钱袋子。

    次日,苏松巡抚祁彪佳就在孙武进的授意下上奏朝廷,指出当下大明积弊重生,江南又经奴变,无论国力还是军力都无法支撑北伐,故当下还是需与北方议和,为本朝求得一两年时机。

    这道议和奏疏便同石头落入谭中,激起了千尺浪。

    巧合的是,奉旨与山东总督王永吉同料理伐北事宜的都督同知陈洪范,也在祁彪佳奏疏进京的当天自告奋勇奏请北使,希望朝廷能够与燕京和谈。

    这两道奏疏着实气到弘光,也让朝中主伐派愤怒不已,国子监学生甚至围攻陈洪范家,吓得这位都督同知从后院翻墙逃走。

    阁臣、礼部尚书黄道周亦大骂祁彪佳、陈洪范为无耻之徒,请皇帝下旨罢斥二人。

    弘光对所谓议和却是有些兴趣,因他帝位本就得自北边那位,如今对方既已称帝,要是能用金银之物换取两家划江而治,不用大动干戈,倒是两全齐美的事。

    只是弘光刚刚流露可遣“北使”的口风,朝堂就一片哗然。阁臣高弘图、姜曰广、张慎言等俱是反对同“顺贼”议和。远在荆襄的史可法听闻朝中竟有议和之图,惊怒之余连番上书反对议和,更称敢有议和者,便同当年土木之后倡议迁都的徐有贞一样,俱是十恶不赦的奸臣。

    地方督抚也十之七八反对同顺贼议和,湖广总督何腾蛟更是声泪俱下,扬称朝堂不愿北伐,他何总督便率亲兵标营独力北上。

    不过却是雷声大,雨点小,多日过去,湖广方面并无一兵一卒北进。同何腾蛟关系极密的辽王吴三桂也是拥兵盘驻地方,似有观望之色。

    弘光一时也不知如何是好,此时四川巡抚马乾急报,投降顺贼的原西贼大将刘文秀领军数万至汉中攻入四川,于保宁击败副总兵王祥,现已攻至重庆。

    马乾称顺军来势汹汹,顺将刘文秀、李来亨等皆悍勇难以匹敌,重庆孤城兵微,请朝廷速发大军援川。否则川省必为顺贼夺取,届时顺贼顺江东下,湖广危矣、南都危矣。

    离四川最近的明军集团无疑是荆襄的忠王阿济格部,再远些是武昌一带的秦王左梦庚部。

    弘光先派使者至阿济格部,命这位满洲忠王派兵援川。史可法也心忧四川局面,请阿济格能够派一万精兵紧急驰援四川。阿济格倒是有心援川,然其部将多不肯入川,原因是这些满蒙大兵认为若是去了四川便是离故土越来越远,将来怕是再难回家。

    阿济格部不肯出兵,弘光朝将援川希望放在了秦王左梦庚身上。左梦庚倒也爽快,当下命麾下总兵李国英带兵八千入川,可李国英部刚到施州卫就与当地土司发生冲突。结果李国英纵兵屠了土司二城,引发施州卫土司大乱,援川之事自是无从提起。

    消息传到南都,当真是大臣束手,小臣无策。

    阁臣黄道周眼看竟无一忠勇之人督兵援川,不胜愤慨,自告奋勇督兵援川,联络云贵,不使川中要地落入顺贼之手。

    可朝廷无兵,黄道周便散尽家财,勉强拼凑了三千多人随他踏上征途。弘光帝感黄道周忠心,特赐节旗一面,命其总督四川、云贵军务,又派兵部职方司主事赵士超为军前监纪。

    黄道周率部出发时,兵部实际就给拨了一个月钱粮。结果师出不久,兵饷就接济不上。途经地方实力督抚对这支临时拼凑的“扁担军”当成笑资,根本不给供应。

    黄道周无奈只好利用自己的声望和书法亲笔书写大量委任状,计任命总兵官十九人、副将三十四人、游击以下多达数百,结果真吸引大批人士来投。

    可惜的是黄道周身为文臣从来没有指挥过军队,所募兵将或凭一腔热血,或为官?而来,缺伐行军经验。

    唯一有行伍经验的是黄道周手下的一名偏裨施郎,此人自称“十七岁作贼”,凭过往经验看出黄道周所募之兵根本不可能担负援川重任,因此向黄道周建议将这支兵马遣散,只带少数精心挑选的人快马赶往四川,再以阁臣总督名义节制四川军队,檄发云贵驻军前来,如此事情尚有可为。

    黄道周为人迂执,不达权变,以为自己有这么一支松松垮垮的军队总比没有好,又把自己的声望估计过高,认为所到之处必将群起响应。何况在他心目中施郎不过一介卑微末将,哪能有什么奇谋良策。

    见黄道周不采纳自己的意见,施郎不愿陪着他送死,又见沿途明军大多不堪,索性出营径直往北去投那大顺。

    最终事情如施郎所料,黄道周带着的这支临时拼凑和大量“送官”得来的军队还没有抵达四川,就因没有吃喝一哄而散。

    要不是驻军在江西的金声桓及时搭救,黄道周怕是能在路上活活饿死。

第九百三十二章 皇后娘娘喜礼

    皇帝不差饿兵。

    兵马未动,钱粮先行,乃自古定律。

    淮西贫瘠、荆襄糜烂、云贵两广太远、江南赋税重地又无一文可输,福建那边郑芝龙又隐有降贼之意,实在无法凑齐北伐钱粮的弘光帝在知道黄道周部自行溃散后,沉默许久,传诏命陈洪范明日陛见。

    四月十七日,陈洪范入朝,于朝堂之中大讲议和对于大明的重要性,并请为北使,愿用身家性命为大明换得喘息之机。

    弘光帝深为感动,进陈洪范太子太傅,本意以陈为北使正使,然内阁那边却认为兵部侍郎左懋第堪用。

    左懋第也没有推辞,上书“以母死北京,愿同陈洪范北使”,弘光斟酌之后,下旨命左懋第经理河北,联络关东军务,以左懋第为正使,陈洪范为副使。另命兵部职方司郎中马绍愉为太仆寺少卿,随同使北。

    二十一日,由一百二十余人组成的使团正式由南京出发,除携带“大明皇帝致书北国主”的御书外,另携带白银十万两、黄金一千两、绸缎一万匹。

    为了朝廷及皇帝的体面,内阁草拟的诏书中称使团前往北京乃是谒陵,祭告先帝。并通谢北主,以酬灭虏文武劳勋。

    这一次,弘光朝上下终是不再以贼称顺,也第一次公开表示对大顺消灭宿敌满洲的感谢。

    据说,在如何称呼北边大顺隆武皇帝上,弘光同朝臣有过争议。朝臣一致商议用北国主称呼大顺方面,弘光却表示可以帝号相称。

    最终,在大学士苏观生等力谏之下,终是以国主相称,为大明朝争得一丝体面。

    苏州那边,得知朝廷正式组建北使团,愿同大顺议和后,康王孙武进立即让苏松巡抚祁彪佳调拨十万石粮食,经镇江总兵张天禄、水师总兵郑鸿魁之手运到江北瓜洲渡,此举无疑是向江北方面表明明朝真心议和态度。

    使团出发前,弘光召见内阁朝臣,问重臣如何和议。

    朝臣大多言以现在双方分界为线,两国就此罢兵,这也是对明朝最有利的局面。

    首辅王铎认为必要时可将史可法、阿济格收复的河南七城交还顺军,但是务必要让顺军退出四川。

    阁臣姜曰广疑虑顺军已包围重庆,恐怕不会轻易撤兵。

    “我看实在不成,可将淮西之地让出。”

    阁臣高弘图语出惊人。

    此建议遭到大学士苏观生的极力反对,其言守江必守淮,今淮左之地已被顺军占领,若再让出淮右之地,则两淮之地尽失,仅凭长江天险如何能保半壁。

    “顺军真要渡江,自瓜洲便可。”

    高弘图摇头,事实确如他所言,淮西之地现于大明好比鸡肋,因为顺军真要南渡的话完全可以走扬州,而不必大费周章经淮西之地。

    如今淮西之地虽有马士英、卢九德节制的五万兵马,但地方实在贫瘠,钱粮完全靠南都拨给,又处于顺军几面威胁之下,不如尽弃将淮西兵撤回,否则便如当年辽东一般,又是一个无底洞。

    弘光拿不定主意,问首辅王铎。

    王铎道:“待至北京,便宜行事。”言外之意淮西之地是否放弃,由使团自行掌握,但前提是以淮西之地换取四川平安。

    弘光点头默认。

    其它岁币等事,王铎等皆放权给使团。

    北使团自镇江乘船北上,对岸大顺江北巡抚陆文亮闻知南都遣使,立即命扬州知府郑元勋隆重接待。

    镇江总兵张天禄派1500兵护送使团北行,但护送明军却被顺军方面要求不得登岸,说至此北上皆大顺领土,使团安危自有大顺将士操劳,不必明军跟随。

    左懋第无奈,只得让张天禄的兵回去,当天即在顺军方面安排下在扬州城外短暂休息。

    殊料入夜之后,随同使团出行的兵部职方司郎中马绍愉就偷偷溜进扬州城中,拜见了自家恩师、大顺南方招抚使、年已七十许的东林老宗师惠世扬。

    此后明朝使团乘船沿运河北上,所到之处大顺文武皆趾高气昂,甚至有称此不是什么使团,而是乞降团,或是什么贺喜团。

    贺什么喜?

    贺大顺隆武皇帝登极喜!

    那陈洪范更是处处自降身份,便是对顺军方面小吏都卑颜屈膝,让左懋第十分不悦,同时心中也更是没有底气,但形势比人强,他如今能做的也只是保持明朝正使的颜面,保住自家气节而矣。

    .........

    北京,刚刚结束大顺首届恩科,录用士子356人,钦定山东曹县举子万元林为状元的陆四接到了南明遣使的正式消息。

    “来就来吧,谈一谈也挺好。”

    陆四本就无意上半年南征,如今即然南明主动派使团前来议和,他也乐得陪南明玩一玩。

    至于使团底细,却是如肚中蛔虫般一清二楚。

    几天前,降顺的明朝参将唐虞时就密奏皇帝,称使团副使镇臣陈洪范可以招抚,因为唐虞时的儿子唐起龙是陈洪范的女婿。

    “臣子起龙乃洪范婿,曾为史可法标下参将,彼中将领多所亲识,乞令其赍谕往招,则近悦远来,一统之功可成矣。”

    看过密奏的陆四嘿嘿一笑,颁诏唐虞时“书招总兵陈洪范”。

    唐虞时接诏后立即前往济宁等侯南明使团,于城中见到陈洪范立时备颂大顺恩德,随后悄悄将喜诏交于陈洪范。

    陈洪范果断接诏,并密言:“有我在,大顺定当一统。”

    此后使团北上期间,陈洪范将与南都的行间机密俱密奏大顺,堂堂副使摇身一变成为北使团中的大奸细。

    四月底,使团进入临清,原明朝锦衣卫都督骆养性奉皇帝旨意前来迎接,并大张告示云:“奉旨:陈洪范经过地方,有司不必敬他,着自备盘费。陈洪范、左懋第、马绍愉止许百人进京朝见,其余俱留置静海。”

    五月初六,使团抵达通州张家湾,大顺差礼政府尚书巩焴来迎。八日,使团捧“御书”从正阳门入城,被安置于鸿胪寺居住。

    次日,枢密院副使李定国来到鸿胪寺问使团一行:“南来诸公有何事至我国?”

    左懋第答道:“我朝天子遣使为先帝发丧成服,并谢贵国驱逐满虏,恢复中华之功。”

    李定国点了点头,复问:“即如此,便将国书给我。”

    左懋第却没有将“御书”交于李定国,说“御书”只能交大顺国主,不能交于他人。

    李定国冷哼一声道:“我皇帝旨意,着我全权负责,你国进贡文书,俱由我转启。”

    左懋第声称自己所赍乃“天朝国书”,不是进贡文书,双方坚持不下。

    李定国不便硬索,便离场而去。

    第二天,礼政府侍郎冯铨忽然来到鸿胪寺,指责江南所立皇帝伦序不合,大顺绝不承认。

    左懋第气极,说弘光皇帝乃大明宗室贤王,为百官推进,即位完全合乎礼法。

    “什么礼法?真要礼法,立嫡立序,他潞王算哪门子葱?实话相告你们,神宗嫡嗣福王便在我大顺手中,你等再多言,我方便遣百万雄师送福王去南京争位!”

    冯铨一点也不念从前为明臣的情份,蛮横无礼不说,还咄咄逼人。

    左懋第回敬以“江南尚大,兵马甚多,莫便小觑了”,双方不欢而散。

    因左懋第坚持御书必须当面呈交大顺国主,大顺这边则坚决要求代转,两方闹的很僵。

    身负和谈使命的左懋第不得不给北京城中降顺的前明官员写信,送名贴,希望这些人能够替使团说话,可是连投几十封书信名贴,却无一回音。

    就这么又僵持几日后,大顺提督宫内厅太监高歧凤突然带了一帮兵丁前来,二话不说就将使团携带的金银绸缎全部拿去。

    左懋第怒极,指责大顺无视外交礼仪。

    “此为皇后娘娘贺!”

    高歧凤嘿嘿一声:“我大顺皇后有喜,陛下后继有人,你们这礼送还是不送?”

第九百三十四章 南征风云起

    辛苦耕耘两月有余,皇后肚中终是传出喜讯,虽不知是男是女,陆四仍是欢喜无比,又值大顺恩科圆满结束,可谓是喜上加喜,当真是龙颜大悦。

    此次恩科,共录取北方士子316人,南方士子40人。北方士子录取人数最多的是淮扬地区,计有32人,余下各省差不多均摊,辽东地区最少只9人。

    所录南方籍贯士子40人多为南直隶、湖广人士,这些人大半都是籍贯在南方却生活在北方,因此严格来说隆武元年的这次恩科其实录用的都是北人。只不过礼政府那边为了宣传大顺一统天下、四海来归的新朝气象,将籍贯南方的进士大表特表,以达成对南人“宣传”效果。

    于成龙也被录取,不过其文章实在差劲,要不是陆四事先有过叮嘱,恐这位天下第一廉吏就成了这届恩科唯一不录者。

    状元郎是淮安府的万元林,榜眼是徐州的柳毅、探花则是西安的巩成文。

    主持恩科的礼政府原拟定的状元是柳毅,不过柳毅的状元却被右弼宋义忠一句“陛下出自淮扬,今届恩科也是我大顺首届科举,是否可让陛下家乡之人沾沾喜气”给生生变成了榜眼。

    陆四亲自阅过三人文章,都写得很不错,所以哪个当状元都行,加上对家乡也的确有感情,便点了万元林为状元。

    柳毅由状元变成榜眼肯定有些亏,陆四便格外照顾了这位徐州士子,破格命其任宫内厅近侍学士。

    这个宫内厅近侍学士相当于皇帝“秘书”,从政治前程讲,含金量可比状元郎要高许多。

    历朝历代,状元为宰辅者并不多,反倒是二甲进士入阁拜相的占多数。

    那个探花巩成文是名符其实的,因为三人中他长相最好。历朝所遵循的“潜规则”就是长相好看的为探花,大顺也不例外。

    按陆四旨意,今届所录士子都入国子监学习半年,吃住花销都由礼政府开支,入监之后即领俸禄,半年之后再依考绩分派工作。

    国子监所学不再是八股文章,而是策论实务,授课老师也多是从六政府及地方挑选的干材官吏。

    如兵政府侍郎贾汉复、礼政府侍郎冯铨等都会在国子监兼一门导课老师。陆四这位皇帝也将每月前往国子监一次,至于讲什么,则是皇帝自定了。

    恩科的圆满举行让武科也提上议程,礼政府报请于今年八月举行大顺武科。

    陆四欣然同意,并将武科等级规模提升到文科一样的程度,责令礼政府、兵政府、枢密院三家共同负责,且指定侄儿晋王陆广远为武科总裁官。此次恩科的主考官是礼政府尚书。

    南明那支使团拒不转交国书的事,陆四不生气,这件事他全权交给李定国负责了,并且默许李定国“尺度”可以大一些。

    不想这位李晋王于外交上面倒是很守规矩,并没有对南明使团用强,所以冯铨便出面当了回恶人。

    陆四意让冯铨给南明的使团施加压力,从而让南京那边感到恐慌害怕,遂在大军南征之前可以起到分化南明作用,另外就是通过所谓和谈从南明身上割些肉。

    比如迫使南明割让淮西之地,向大顺输送若干钱粮以解燃眉之急。

    也就是让历史重演——多铎拿着史可法提供的钱粮率军打明朝。

    宫厅内太监高歧凤往鸿胪寺向使团索要财礼,也是陆四的授意,此举是在向南明使团表明大顺的强势。

    陈洪范密奏可议淮西得失,不过须大顺从四川撤军。陆四对此是不屑的,淮西他要,四川他也要。

    因此在使团抵京的第七天,陆四授意左辅顾君恩出面同南明使团进行了一次正式接触。

    会谈前,陆四接河南巡抚袁宗第奏报,有一明将施郎来投,并献东南地理图,请大顺军早日南下。

    陆四觉得这名字熟悉,问枢密使吕弼周:“这个施郎是闽人?”

    吕弼周详细看了下袁宗第的奏报,确是福建人。

    “想必是他了。”

    陆四点了点头,传诏赏施郎游击衔,调天津海军听用。

    “陛下,郑芝龙尚在犹豫,未肯表明是否归顺之心。”

    吕弼周是枢密使,枢密院统管军务,对南方诸镇的招抚策反皆由枢密院负责,而郑芝龙作为福建地方实力派,又是海上“霸主”,拥兵二十余万,若能策反归顺意义重大,因此这件事吕弼周是亲自负责的。

    “一个闽国公,一个闽浙总督,郑芝龙还嫌不够么?”陆四冷笑一声。

    吕弼周道:“郑芝龙原是愿归我大顺的,不过南都方面册其为南安侯,倒是叫郑芝龙自觉身份又涨了,故而便又观望起来。”

    “那便也晾晾这位南安侯,待大军南下,朕倒要看看他郑芝龙有无胆量与我大军一决高下!”

    陆四将案上已经批阅的奏疏交内侍整理归档,同吕弼周说起与南明使团会谈的事,最终定下须强硬的态度。

    次日,顺方直接提出南明须向大顺称臣,岁贡三百万两,割淮西、四川等地方能达成和约的条件。

    岁贡称臣,问题并不大。割淮西之地,弘光君臣也有心理准备,授意左懋第便宜行事,可割让四川肯定超出左懋第的权限,所以左懋第无法答应。

    左辅顾君恩道:“既然贵使不能做主,那你们也没必要留在北京,明天便走,我朝下月自发兵去夺淮西,至于四川,不议了。”

    左懋第等见顺方态度强硬,毫无和谈之意,便要求赴昌平祭告陵寝,议葬崇祯帝。

    顾君恩断然拒绝道:“我皇帝入京之日即登煤山,哭过你们那位先帝,尔今还要你们哭什么,祭什么?”

    并讥讽南京方面满洲势大之时惧虏之威不敢发兵,还一心想搞什么“联虏平寇”,将大顺视为洪水之祸,反将那异族满虏视为亲近之人,可谓是不忠不孝,如今却装成孝子贤孙要来哭祭什么先帝,简直让天下人耻笑。

    随即取出檄文一道,当场宣读,指责南京诸臣“不抗虏为罪一;擅立皇帝为罪二;擅留满虏封王为罪三;各镇拥兵虐民为罪四。旦夕发兵讨罪”。

    次日,顺方派员领兵三百名押送使团南返。

    南返前,陈弘范、马绍愉密奏可说服金声桓、刘良佐、余永寿等镇来降。

    陆四要枢密院负责此事,明确南明诸将若来降,一律降两级用之。随后留晋王陆广远坐镇北京,自己则轻车快马前往河南。

    速度比之回返的南明使团还要快。

    甘陕总督孟乔芳密奏,原满洲智顺王尚可喜已向大顺奉表,并愿密攻阿济格。

    这件事让南征比计划中提前。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106/ 第一时间欣赏大流寇最新章节! 作者:傲骨铁心所写的《大流寇》为转载作品,大流寇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流寇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流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流寇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流寇介绍:
崇祯十六年,明社稷将倾,是降清还是抗清?正版订阅六代群:632094647大流寇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流寇,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流寇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