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三国之谋伐TXT下载三国之谋伐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三国之谋伐全文阅读

作者:玩蛇怪     三国之谋伐txt下载     三国之谋伐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六十五章 泰山书院开学

    司马俱投降了。

    《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三国志·蜀志·马谡传》:“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攻心之计,需要对人心有一个充足把握。

    陈暮知道自己手段确实卑鄙,利用司马俱的困境,毁人家粮草,逼人家投降,实非仁义之士的所为。

    但这个结果难道不好吗?

    四万多青壮劳动力无一伤亡,官军也无一伤亡。

    不费一兵一卒之力,和平解决战事。

    至少陈暮还会给予他们大量的田地,让他们摆脱贼寇的身份,让他们可以过正常的生活。

    可以娶妻生子,可以为父母养老送终,以后再也不用担心被朝廷剿灭。

    虽然以后这些人可能都得打工种田,再也没有人权可言。

    但在封建社会讲人权,本身就是一件可笑的事情。

    哪怕刘备谈仁义之道,也不是说给予治下百姓自由自在的权力,只是他会把百姓当人,不像其他军阀把百姓当狗而已。

    所以相比于三国另外两个毒士,李儒纵火烧洛阳,贾诩冷眼静观长安变,死的人不计其数,陈暮觉得自己其实善良得跟天使没什么区别。

    高苑城回到朝廷治下,原本逃离的百姓,也陆陆续续迁回家乡,司马俱的人马被打散,分了田地,种地去了。

    城外二十多万亩田,刘备军毁了一万亩,但还有另外十多万亩可以抢救一下,不能浪费。

    于是陆康的乐安军驻守着城池,包括刘备军在内,都加入到了排水的工作中。

    去过乡下看过田间土地的人应该都知道,从古代开始,汉民族的田垄规划十分合理,田地两侧一般会挖深渠,就是用来排水用。

    五万人轰轰烈烈地开始了通渠放水的工作,忙碌了整整两天,最后总算是保住了一大半田地。

    在收服了司马俱后,陈暮将善后事宜交给刘备陆康处理,自己跑回了齐国。

    泰山书院,五月初。

    书院外青石板铺在竹林小道上,一曲山泉从门前流淌而过,花草散发着扑鼻的清香,蝴蝶飞舞? 野蜂嗡嗡作响,竹林外的草地上停满了马车。

    “哇,这里风景不错呀。”

    “少郎? 慢一点,不要跑那么快。”

    “父亲,我们到了吗?”

    “到了,这里就是泰山书院。”

    “我能见到郑公吗?”

    “听说郑公在泰山学宫讲学,有时候也会来泰山书院给你们授课? 下次他老人家的时候,你可以去请教他。”

    “阿福? 以后我们是不是要住在这里了?”

    “是的? 不过书院里不许仆人入住,奴会住在城外? 随时过来服侍郎君。”

    “叔父,我不想来这里读书? 我想待在从祖身边。”

    “阿议? 听话,乐安离齐国也不远? 想回去看父亲,我们以后可以随时回去。”

    仆人将马车里的行李取下来? 四至十二岁的少年们下车,好奇地打量着未来他们可能要住很长一段时间的地方。

    陈暮作为泰山书院的院长? 站在竹林入口外? 笑吟吟地看着不远处的孩子们。

    不知道这些人? 哪个是诸葛亮,哪个是陆逊,哪个是陈群。

    书院里的杂役纷纷上去帮忙,引着众人进去。

    “刺史。”

    崔琰带着自己的弟弟崔林,路过陈暮的身边,恭敬行了一礼,又对崔林道:“这是青州刺史,也是泰山书院的陈院长。”

    “见过院长。”

    11岁的崔林已经是个小大人模样,只是神情木讷,一板一眼地行礼。

    陈暮在心里觉得这孩子没有灵气,不过一想到崔琰也是这性格,便也释然,点头道:“嗯,进了书院,好好读书。”

    “唯。”

    崔林恭敬应是。

    崔琰今年二十五岁,原本历史上,应该要到190年也就是他29岁的时候才会与朋友公孙方一样拜郑玄为师。

    但现在听说郑玄开学宫广邀天下学子来齐国读书,又听说除了泰山学宫以外,还有泰山书院,由青州名士管宁教导,招12岁以下学生。

    于是早就对郑玄慕名的崔琰就带着堂弟崔林,从清河郡出发,欣然来到了齐国。

    清河郡就在平原国旁边,离齐国不远,只有200多公里距离。

    除了崔琰兄弟以外,还有诸葛亮兄弟,陆逊叔侄,陈群兄弟,以及青州徐州兖州冀州四地一些名门弟子。

    古代交通不便,即便是大儒讲学,除非刚好有士人游学在此地,否则很难会得到消息特意过来。

    因此来的也都是青州旁边三州的人,而且都是离得不远,也就一二百公里范围内。

    能来这么多人当然不是看在陈暮的面子上。

    人们冲的是郑玄的声望。

    郑玄海内闻名,昭然天下,可谓当时第一大儒。

    就连鲁国的孔家都派遣子孙过来,可知郑玄的名气有多响亮。

    因为在宣称当中,从泰山书院受业之后,就立即可以进入泰山学宫读书,这对于那些需要对子女教育的官员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好消息。

    诸葛亮兄弟由他们的父亲泰山郡丞诸葛珪送来,诸葛亮今年六岁,他的兄长诸葛瑾十三岁。

    陈暮看到一位面容俊朗的中年男子,拉着一个粉雕玉琢,面如冠玉的孩子,身后还跟着一位面目严肃,外表老成的少年向他缓缓走来。

    “陈刺史,吾是泰山郡丞诸葛珪。”

    诸葛珪向他敬礼。

    陈暮好奇地看了眼那个孩子,回礼道:“原来是诸葛郡丞。”

    郡丞是六百石,跟刺史的官职大小一样,是一个郡的二把手,谈不上高官,但也不算低,属于中等官员。

    “这是诸葛瑾,次子诸葛亮。”

    诸葛珪一一介绍,向陈暮拜谢道:“还得多谢刺史,向郑公引荐,不然我子何德何能,可以入泰山学宫。”

    诸葛瑾已经十三岁了,泰山书院不收。

    而泰山学宫的入学门槛可不低,毕竟如今青州还算稳定,郑玄的名望在外,他开学宫收徒,附近几州的达官贵人争先恐后要把族中子弟送来。

    在这些达官贵人当中,诸葛珪的官位甚至都排不上号,按道理来说,肯定没法托关系把诸葛瑾送去泰山学宫。

    但由于陈暮推荐,让诸葛瑾顺利入学,所以诸葛珪对他很感激。

    陈暮笑道:“令郎天资聪颖,聪明好学,若没有名师教授,委实可惜了些。我也是爱惜他们的才学,不忍沧海遗珠,请进吧。”

    “谢刺史。”

    诸葛珪当然不知道陈暮说的是实话,还以为说的是场面客套话,一边心怀感激,一边送诸葛亮进去,他待会还得送诸葛瑾进泰山学宫。

    拜别了诸葛珪父子三人,那边陆逊叔侄也过来了。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陆逊还不叫陆逊,叫陆议。由于从小跟着自己的从祖陆康长大,所以陆议人就在乐安,他是和自己的叔叔陆儁一起入学,一个进泰山书院,一个去泰山学宫。

    陆儁今年二十岁,是陆康的长子,见到比自己还小一岁的陈暮已经是刺史,心中虽然羡慕,但保持着良好的家教,行礼道:“陈刺史,家父乐安太守。”

    “原来是陆太守的子侄。”

    陈暮点点头:“陆太守上月帮助我清剿了黄巾贼司马俱,功劳不菲,我将上奏朝廷为他表功。”

    “多谢刺史。”

    陆儁带着懵懂无知,才只有四岁的陆议在书院杂役的带领下,进了竹林。

    接下来就是陈群兄弟。

    这可是个大阵仗,陈氏兄弟的父辈有四人,老大陈纪,老二陈政,老三陈洽,老四陈谌。

    四人都有儿子,分别为10岁的陈群、9岁的陈懋、7岁的陈绍以及6岁的陈忠。

    除了陈群以外,另外三个在历史里没有名气,可能没有出仕。

    但他们现在也确实跟着陈群一起来读书。

    原因在于陈家父辈之中,老二陈政和老四陈谌早夭,所以他们的儿子都由老大陈纪抚养。

    听到泰山书院招生的消息,陈纪的弟弟陈洽也把自己的儿子带了过来,如此兄弟四人就组成了一个庞大的队伍。

    但愿他们四个家伙不要抱团在学校欺负别的同学。

    陈暮心想。

    “刺史,我是颍川陈洽。”

    陈洽带着四兄弟过来,向陈暮拱手。

    陈暮也回礼道:“是平原陈国相的家人吗?”

    “正是。”

    “请进。”

    陈暮抬手示意。

    陈家人进去后,又接二连三来了其他送学生的人。

    听说泰山书院不仅有名士管宁教授,大儒郑玄也偶尔可能会来授课,家中有十二岁以下,四岁以上的适龄学生,都想把人送来。

    仅仅第一批学生,就多达三十多人,在后世虽然跟一个普通小学一个班差不多,但在如今,已经是人满为患。

    要知道,目前最大的两所学校,鸿都门学和太学,学生人数也不过一千多人。

    而郑玄名望在外,在北海高密那么偏僻角落教书的时候,门下的学生也是一千多人,可见现在的教育事业并不发达。

    要不是郑玄的名气,一般人想收一个徒弟都难。

    学生与家长们都陆陆续续进入了书院,仆役们带着他们去了后院,后院中有雇佣的老婢子照料,分了寝室,年纪小的四人一室,年纪大一点的两人一室。

    等带来的行礼都放下,安置妥当之后,众人又被请进中央厅堂,这里摆放了数十张桌案,是以后上课的地方。

    见众人都坐好,陈暮走入厅堂,坐在主位上,微笑地看着下面乌泱泱的学生和家长们,笑着说道:“教育一事为国家之根本,如今青州还算安定,百废待兴,正是发展教育的好时机。”

    “我为青州刺史,让一地文风渐浓,是我责无旁贷之事。如今我建泰山学宫,邀请郑君开门授业,便是为了天下学子都能得到更好的教育,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我打算四到八岁分一班,八到十二岁分一班,二者教授的课程不同,学习方式也不同,以六艺七略十二卷为纲领,意在让学生进行全面发展。”

    .......

    校长式讲话持续了十多分钟,主要是讲给家长们听,毕竟家长带学生来读书,除了看在郑玄的面子上,同样也很关心在这里自己的子女是不是真的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所以这样的讲话很有必要,而且光说也不行,还得拿出实际的东西出来。陈暮说完之后,大手一挥道:“发书。”

    一本本教科书被抬了上来,厚厚一叠,堆砌在厅堂之中,给予人极大的视觉冲击力。

    家长们人手一本,随意翻阅一眼,顿时惊呼连连。

    “这是用纸张缝制起来的书籍,比竹简轻便太多了,我手上这本《孝经》,居然只有薄薄数页。”

    “我一直在找的完整的《夹氏传》在这里居然有。”

    “不止,《连山易》和《归藏易》也有,还有弘农杨氏典藏的欧阳《尚书》,淮南袁氏典藏的孟氏《易经》,连《古论》《鲁论》和《齐论》都有。”

    “《诗书》四家,《春秋》五经,《周易》十三卷,昊天上帝,没想到青州藏书竟然如此丰富,而且书籍还如此轻便,早知道我就不去太学抄录石经了,花了我数年时间都没有抄完。”

    “陈刺史,请问这些书籍还有多余的吗?我想带几本回去。”

    “对,我也想带几本,花多少钱都愿意。”

    家长们都睁大了眼睛,不敢置信自己手里的书籍居然如此齐全,而且承载这些知识的课本居然如此轻便,比之竹简好上十倍,百倍,乃至万倍不止。

    要知道,这里面任何一本书,拿回去都立马可以作为一个家族兴盛的根基。

    比如弘农杨氏治欧阳《尚书》,淮南袁氏治孟氏《易经》。

    更遑论这里集齐了当时候大部分的经典名著。

    这些纸张哪里是纸,简直是知识,是智慧,是财富,是地位的象征。

    无怪乎所有家长都一副见到鬼一样的表情。

    陈暮心中暗笑。

    这个时代就是这样,在竹简当道的汉朝,知识的承载本来就非常困难。

    如果这些知识用的是竹简,那么要多少根竹子呢?

    这里汇聚的只是目前流行的主要经典名著,而汉朝所有书籍,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陈暮肯定没法收集全,所以在这里的只有一小部分。

    但就是这一小部分,也有约两百多万字,按照司马迁写《史记》,52万字用了50多公斤竹简来算,需要花费200多公斤的竹简。

    而如果用书籍?

    叠在一起,大概也就五十公分不到。

    因为现在一本书,少得像《孝经》不过1000多字,薄薄几页。多的像《左式春秋》,190000万字。

    汇聚成书本,一页两面能写数百上千字,可远比竹简方便得多。

    这就是在彰显泰山书院的实力。

    事实上,这也是为什么郑玄答应出山,来泰山学宫授业的最大原因。

    有了这些课本,他就能教授更多的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

    陈暮朗声道:“诸位,这些书本都是以后要给学生上课用的,肯定是不能带出去,不过以后学生毕业之后,可以把自己的书带走,这一点诸位请放心。”

    “也对,这些书籍如此贵重,怎么可能随意让人带走。刺史,是我孟浪了。”

    “可惜啊,如此珍宝,却不能立即带回家给我父亲看看。”

    “没事,再过两年等我阿弟结业,便能带回去了。”

    “这倒也是。”

    家长们点点头,他们以为这些书籍无比贵重,所以陈暮没答应他们带走也是应该的事情。

    但却想不到,书籍其实不贵重,贵重的是里面承载的东西。

    这些书籍,可都是他费尽心机弄来的。

    一部分是找汉灵帝从鸿都门学这个大图书馆里借来的书,另外一部分则是郑玄厚着脸皮找老朋友借来的。

    然后让工匠一个字一个字地雕刻,一本本印出来。

    有些人觉得活字印刷术没什么鸟用,因为排版很麻烦。但实际上不管是雕版印刷还是活字印刷,都有它们独特的作用。

    活字印刷的好处是灵活多变,只需要排版就行,不需要重复雕刻多套模版。

    汉朝的书籍已经不算少,光六艺七略十二卷就有百万字,一个字一个字地刻,把工匠累死也没法在这两个月内完成。

    所以雕版印刷适合的是以后搞天下教育的时候,每本书都刻一个模版。

    而活字印刷术则适合现在搞小众教育得时候,能快速把所有书籍都印刷出来,不用那么大的工作量。

    这些书籍一掏出来,立马获得了家长们的信任,纷纷称赞泰山书院厚实的底蕴。

    要知道如今很多世家的藏书甚至没有这里的一半,先不说青州名士管宁的教学水平怎么样,光这些书本摆在这里,就是最大的明证。

    家长们看到这些书,一个个也放心下来,原本是冲着郑玄的名气,现在这种心思就淡了许多,真心觉得泰山书院确实有资本。

    如此一来,至少陈暮也不用担心以后给学生教着教着,由于某位官员调任,学生就得离开。

    因为官员也希望自己的子女获得更好的教育,哪怕自己离开青徐兖冀这四地,也要把子女留在这里继续读书。

第六十六章 科学,从数学开始

    管宁今年二十八岁,与华歆、邴原并称为“一龙”。

    在青州,他是响当当的名士。

    不过目前的名气范围,也仅仅只是在青州,与郑玄相比,还是差得很远。

    所以他被陈暮聘为泰山书院的老师,与邴原和王烈一起教授学生,主要是管宁在教,邴原和王烈轮流代课。

    泰山书院三十多名学生,被分为大班和小班,其中大班二十四人,小班十一人,总计三十五人。

    管宁教大班,邴原和王烈轮流教小班,陈暮全教。

    具体授课安排是这样,比如今天上午,大班由管宁教儒学,小班则由陈暮教新学。

    到下午,大班由陈暮授课,小班则换成邴原或者王烈。

    下午放学之后,还有武课。

    汉朝的儒生可不是手无缚鸡之力花架子,那都是一个个敢上战场玩真家伙的猛人,儒家六艺,武射不分家,不仅要学武,还得学弓箭。

    这样的课程安排,其实是陈暮玩的一个小花招。

    管宁他们可不知道陈暮要教什么,还以为也和他们一样教儒课,之前还找陈暮问了一下,管宁打算教《论语》,邴原教《急就章》,王烈教《仓颉篇》。

    这三本书当中,《论语》相对深奥一些,原因在于管宁教的是大班,8岁到12岁学生一般都读书认字了,所以是该教经文的时候。

    而小班的学生则需要启蒙读物为主,汉朝的启蒙书籍主要是《急就章》与《仓颉篇》。

    所以如果陈暮也教这三样的话,他们怕有课程冲撞。

    陈暮便说是准备教数术,不教儒学,打消了他们怕课程重复的念头。

    儒家六艺,数术也是其中之一,并不是什么歪理邪说,所以授这门课程没有任何问题。

    要知道在泰山学宫里,不仅有数术? 还有武术课、礼仪课、骑马课、射箭课、图谶课、雌黄课以及音乐课和书法课。

    相比之下? 泰山书院的课程就少了许多。

    毕竟是小学生嘛,即便是武课,也只是强身健体? 要等到他们去泰山学宫之后? 才能接触刀枪棍棒。

    值得一提的是? 武课的老师是华佗? 教学生五禽戏。

    有传言说华佗是官迷? 实际上并不是。

    因为陈登的老爹陈珪曾经打算给华佗举孝廉? 华佗却并没有接受? 可见华佗官迷的说法属于无稽之谈。

    之所以华佗愿意来齐国? 是因为他确实喜欢行医? 经常悬壶救世。而且他也是读书人? 十分仰慕郑玄,于是接受陈暮的邀请,来泰山学宫做两三年老师? 教授学生医术。

    也许有人奇怪? 古代医生低位不是很低吗?

    为什么华佗可以去大学教书?

    但实际上医生自古以来都不是贱业? 哪怕后来分九流的时候? 医生也是中九流? 仅排在士人举子之下? 地位不算低。

    汉朝医生的地位虽然比先秦时差了许多,但也差不了多少。

    当时的主流书籍当中,就有犹磁方技的说法,其中医术和经方也包含在里面,包括郑玄自己也学习犹磁方技,在此时并不奇怪。

    像张机,也就是著名的张仲景,作为长沙太守,照样治病救人。

    所以华佗去教医术,没有任何问题。

    开学第二日,正式授课。

    按照课程安排,上午第一堂课是管宁教大班,陈暮教小班。

    因为孩子年龄较小,所以不仅需要老师,旁边还有婢女随时看着,防止孩子调皮捣蛋跑丢了。

    没有了家长在身边,又处于陌生环境,孩子们一个个都极为拘谨,老老实实跪坐着。

    陈暮坐在主坐上,微笑地看着下面。

    学生十一个,总共分为三排,每排四个人,最后一排三人。

    第一排从左到右,为乐安太守陆康的从孙陆议,东海国相江沛之孙江怀,冀州名士黄运幼子黄琦,鲁国孔融过世的兄长,兖州名士孔褒之孙孔检。

    第二排从左到右是泰山郡丞诸葛珪之子诸葛亮,徐州名士王融之子王祥,甘陵相姚贡之子姚博,河间名士廖通之孙廖涛。

    最后一排从左到右是郑玄弟子张初之子张骏,以及乐安太守陈纪的从侄陈忠、陈绍。

    这是根据年龄大小排的。

    四岁的陆议最小,七岁的陈绍最大。

    这里面一个个要么是名士世家的子孙,要么是太守国相的子孙,都是看重了郑玄的名气,托关系求进来。

    事实上有郑玄打底,泰山书院抢着有人进来。

    冀州徐州兖州这三州离青州最近,很多现在不出名,但将来会出名的家族都派人来询问过。

    像徐州彭城的张氏,也就是张昭的家族就想送一名学生进来。

    但他们根本不够资格,一开始被负责招生的吴匡拒绝。

    陈暮听说了以后,就允许张昭的儿子,九岁的张承入学,现在在大班里。

    还有陈珪的儿子,陈登的弟弟陈应也在。

    所以诸葛亮在里面,按照家世背景,反而是最差的那位。

    但小诸葛亮长得粉雕玉琢,精明可爱,眼睛里像是透着一股子灵气,看得陈暮越看越喜欢。

    “我今天要教你们的,不是读书认字,也不是文学经典,而是要教你们数术。”

    陈暮看着底下的学生们,缓缓开口说道。

    学生们一个个正襟危坐,认真听讲。

    能来上课的,都是有底子的。

    汉朝士人如果有条件读书,一般都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

    曹冲五六岁就能称象,郑玄**岁就精通数术,十二三岁就能熟读儒家五经。

    虽然他们都是神童的典范,但要做神童之前,首先还是得读书。要是不读书,想做神童都做不成。

    所以学生们都知道数术是什么东西,也知道是什么概念。

    “不过我今天要教你们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数术,因为那些数术太不方便了,我要教你们的,是另外一种更方便的学问。”

    陈暮站起身,对众人道:“大家起身,跟我来院子。”

    学生们不明所以,但还是听话地站起来。

    陈暮带着大家出来,走到小课堂外面的院子里,泰山书院虽然比不得学宫,但也不算小,大班和小班分开,小班教室有独立的院落。

    就看到院子里有一颗硕大的杏树遮天蔽日,院外的竹枝探进了墙里,在清风中微微飘动,发出婆娑响声。

    春日的阳光暖暖地照射下来,院子里有一片沙地,晶莹的沙子在光下反射出白光。

    “我今天要教大家的,是一种新的数术,我称之为数学。”

    陈暮站在沙盘边,拿着一根长棍,在沙盘上划了一个“一”字:“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

    “一。”

    有人回答道。

    “对。”

    陈暮点点头,又写了个“1”,说道:“这也是个1字。”

    “师君,不对,这就是一竖,哪里是一了。”

    有人提出异议。

    陈暮说道:“在数学当中,它,就代表了“一”,明白吗?”

    “明白了。”

    大家异口同声回答。

    “然后这是二。”

    陈暮又写了一个2,今天要教的课程不是加减乘除,而是先教学生阿拉伯数字。

    在这一点上不得不承认,阿拉伯数字确实很好用,这是不能辩解的事实,以后要想科学进步,少不了它的存在。

    学生们都很聪慧,只一会儿,从0到9,就已经一一学会。

    现在开启正式教学环节。

    陈暮问学生:“你们以前学的数术,都有哪些?”

    “《周髀算经》。”

    “《九章算术》。”

    “《许商算术》。”

    “《杜忠算术》。”

    学生们一一回答,数术课算是汉朝士人小学必学课,像郑玄就是从小精通算术,然后才学经文。

    所以这里的学生对数术都不陌生。

    陈暮点点头道:“既然大家都有学过算术,那么我就问你们一个问题,如果某人现在有二十三亩田,他又买了十五亩,那他现在有几亩?”

    众人掏出算筹,算筹是在算盘没出来之前的计数工具,以长短不一的棍子来代表数字。

    比如一根比较短的是1,长一点的是2,再长一点的是3,如此类推。

    当算到比较大的数字时,可以通过算筹的不同摆放来代表不同的数字,比如两根竖的木棍代表了2,两根横的木棍代表了20,两根横在下面再摆一根竖的代表了200,再摆一根代表了2000。

    虽然这对于古人来说,已经很方便了,但对于陈暮来说,仍旧属于相当落后的算法。如果要算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比如635436-253554,那估计得要好半天才能算出来。

    好在陈暮出的题不变态,只是十位数,不一会儿就有算得快的举手说道:“师君,是三十八亩。”

    “很好。”

    陈暮又道:“那我出《九章算术》的题,地广八步,从六步,问地几何?”

    众人又用算筹开始算。

    这就属于乘法问题,而对于现在的算法来说,就是八个六相加,被演绎为加法。

    很快又有人道:“广从步数相乘得积步,地广四十八步。”

    “嗯。”

    陈暮说道:“现在我来教你们如何用新的数学来计算加减和乘除的问题。”

    说罢,他就开始在沙盘上划下了1.2.3.4.5.6.7.8.9。

    然后划下了十字与一字,代表了加减。

    x和?代表了乘除。

    在上面写下23+15,对学生们说道:“现在我们把第一道问题这样来算,那么你们觉得应该怎么算?”

    小诸葛亮想了想,说道:“2+1,3+5?”

    “聪明。”

    陈暮赞许道:“最后得出了38,是不是比用算筹快多了?”

    所有人的眼睛都亮了起来,没想到数术居然还可以有这么简单的时候,如果按照老师的方法学习,以后根本用不着算筹了,在脑子里就能计算出来,这可比算筹方便多了。

    看着大家一瞬间来了兴趣的模样,陈暮露出了笑容。

    不管是物理还是化学,数学是一切根基。

    为什么小学没有物理课和化学课,一直到初中才有?

    因为没有学好数学,你连最基本的公式都不会算。

    所以,数术一道,就是一切得基础。

    几十上百年后的科学萌芽,也将从今日这小小的一道数学题开始。

第六十七章 自然课

    陈暮当然没打算一口气开始教化学物理。

    那是以后的事情。

    现在要做的,仅仅只是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而已。

    如果能在四十岁之前统一天下,八十岁之前造出蒸汽机,就笑掉大牙吧。

    毕竟陈暮只知道一点蒸汽机的理论知识,具体如何制造一概不知,靠他徒手撸工业革命,那不现实。

    人家欧洲从十五世纪开始,无数优秀人才,发展了两百多年才完成的事情,他怎么做到?

    所以他要做的事情,可不是攀什么科技树,真的是在教数学。

    上午给孩子们教完加减乘除,下午又给大班的教一模一样的内容,先得把阿拉伯数字普及给孩子们才行。

    阿拉伯数字对于数学的意义全世界都知道,只要把文化知识传递下去,那么一百年后,两百年后,总有天才能靠着数学带动起其它学科。

    按照陈暮的备课,前面几节课教基础的阿拉伯数字,然后再教乘法口诀。

    实际上先秦战国时代就有乘法口诀,在《荀子》《战国策》《淮南子》里就有记载,但这份口诀十分零散,并不成套。

    而且当时的口诀内容也不一样,不同书籍里记载的顺序也不同,杂乱无章,没有人进行统一整理。

    陈暮要做就是把乘法口诀系统化,进行整理后再教给学生。

    这段课程就用了半个月。

    也许有人说,学生不都是神童吗?为什么背个乘法口诀还要这么久?

    然而大家还记不记得整个小学六年的学习内容?

    六年全都在学加减乘除,正负数和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一知识,就可以知道教小学生读书并不轻松。

    孩子年纪小容易忘事,今天教了明天就忘。

    虽然有诸葛亮陈群陆议崔林这几个尖子生,但其他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想统一教学进度,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像这样的大课教学,学生有好有坏,有优等生有差等生并不奇怪。

    像郑玄手底下有上千弟子,真正优秀的,其实也就那么寥寥几人而已。

    “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位新同学。”

    陈暮走入教室,身后跟着一个俏丫头,学生们好奇地打量。

    丫头紧紧拉着哥哥的手,怯生生地看着这群同龄人。

    “这是我的妹妹陈凤,今年八岁,比你们要大一点,阿凤,你就坐陈绍旁边。”

    陈暮指着最后一个空位,这样每排四人,刚好三排十二个人凑齐了。

    陈凤一步三回头地走过去,无比拘束地跪坐下来。

    好在大哥在,倒也不觉得害怕。

    只是刚到一个陌生环境? 还没有熟悉,总会觉得心里不自在。

    看着陈凤落座? 陈暮才开始说道:“阿凤年纪虽然比你们大一点,但以前没读过书,以后有什么不懂的,大家还是要多多帮助她? 知道吗?”

    “知道了。”

    众人异口同声回答。

    之所以把陈凤接过来读书,当然是陈暮这个院长给的便利。

    自己倒是先读了鸿都门学? 又拜大儒为师? 如今学识不能说特别渊博? 但水平也不算差? 混个名士应该问题不大? 自然不能让自己的家人还目不识丁。

    陈志今年已经十四岁? 按道理来说已经过了泰山书院的入学年龄? 可他的基础实在太差,没法去泰山学宫? 只能去大班跟着小学生们读书。

    陈凤今年八岁,刚好在小班读一年? 明年就能升大班。

    在汉朝,虽然女子地位不能说高? 但也绝没有到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地步。

    汉朝四大才女,班婕妤? 卓文君,班昭,蔡文姬,都是响当当名垂千古的人物,即便是晋朝,也还有个谢道韫。

    “好了,今天我们就不上数学课,我带你们出去,学习一下自然知识。”

    陈暮拍拍手:“大家起来吧,跟我去外面。”

    学生们老老实实起来跟着出去。

    小时候的自然课什么内容?

    无外乎每人发个放大镜,带着大家在学校的花坛里兜兜转转,看看虫子看看树叶。

    陈暮记得自己小时候有一个恶趣味,就是用放大镜烧蚂蚁。

    虽然有点变态杀人狂的意思,但还好他不纵火,三岁以后就没有尿床。

    学生们一个个小胳膊小腿,在书院的婢女与奴仆的看管下,跟着陈暮来到了外面的草地上。

    远处平原绿油油一片,汉朝种植粟跟麦,小麦是冬天种植,春天收割。而粟是春天种植,秋天收割。

    现在正是粟谷成长的季节,徐徐春风抚动,粟穗随风摇曳,带来丝丝清爽。

    “今天我要教大家的,不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天地大道。”

    陈暮招呼着大家过来,坐在草地上。

    “师君,什么是天地大道?”

    瘦小的陆议一脸茫然。

    他的年纪最小,只有四岁,虽然也表现出了聪颖,他的学习进度和七岁的陈绍差不多。

    但毕竟小,对于这样蕴含了一丝哲学的话语,一点都不明白。

    “天地大道,就是自然运行的规律。”

    陈暮闭上眼睛,说道:“大家闭眼,细细感悟,能体会到什么?”

    “风在吹我的头发。”

    孔俭说。

    “阳光照在我的脸上,暖暖的。”

    陈忠说。

    “我感觉心里很安静。”

    这是诸葛亮的回答。

    “安静是对的,风和阳光也是对的。”

    陈暮笑着说道:“那你们应该静下心来,开始思考一些问题,你们能想到什么问题。”

    孔俭说:“为什么这世上有风?”

    “孟子曰: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於天地之间。这风,是不是就是孟子说的天地间浩然之气?”

    陈绍的祖父是“颍川四长”之一的陈寔,家学渊博,提出了奇思妙想。

    “孟子说的浩然正气,乃是读书人心中的仁义标准,它是勇气,是信念,是意志,却不是风。”

    陈暮否认了陈绍的说法。

    诸葛亮问道:“那师君知道风从何而来吗?”

    陈暮点点头:“我知道,但我不会告诉你们,如果对某件东西好奇,不如你们自己去追寻,提前知道了答案,反而失去了钻研的心。”

    之所以要否认浩然之气就是风,是因为这在儒家当中已经有答案,有解释。如果在这方面不否认,反而会让学生走歪路,让他们真的以为浩然之气就是风,那就是在告诉他们错误的方向。

    老师这个职业,填鸭式教育,直接了当地告诉学生答案,肯定不好。但想做一个引导学生,让学生能提起兴趣的好老师,也没那么容易,首先就是不能让他们走错才行。

    听到陈暮知道世间的风是怎么来的,学生们都很好奇,一个个缠着陈暮想要他解答。

    但陈暮却并没有告诉他们,只是笑道:“好了,如果你们以后能钻研出一点风是如何来的理论,那我就告诉你们全部答案,下一个问题,除了风以外,你们还想到了什么?”

    陈忠说道:“师君,我想知道这世上为什么会有日月。”

    “好问题。”

    陈暮心道这小子适合当个天文学家。

    还记得自己小时候是怎么知道的天文学?

    这得益于一个动画片,《蓝猫淘气三千问》。

    包括宇宙起源,恐龙起源,像这样的益智动画片,对于孩子科普帮助相当大。

    可惜现在陈暮可没法跟他们解释宇宙大爆炸,也没法说地球月球太阳。

    毕竟如今地平说深入人心,现在提出地圆说,一无法证明,二则是他没有影响力,很难获得支持者。

    汉朝文字狱极少,总共也就那么一两件,都是骂了皇帝才导致的祸事。

    而大儒学术之间的争端也偶有发生,比如郑玄与另外一位大儒何休就发生过论战,但也闹不到不死不休的地步。

    所以陈暮只要不去骂皇帝,无论提出什么学术理论,肯定是没有生命危险。

    但问题在于他得证明自己的理论,除非现在就发明一个天文望远镜,不然没人会信他的话。

    因此听到陈忠的问题,陈暮也只能摇摇头道:“这虽然是个好问题,可我没法解答。”

    陈忠问道:“师君也不知道吗?”

    “师君知道。”

    “那为什么不能解答?”

    “因为师君说的话,没人会信。”

    “我信。”

    诸葛亮昂起脑袋,水汪汪的大眼睛扑闪扑闪。

    陈暮笑了起来,摸摸他的脑袋:“你信也没用,要证明才行。师君只能证明世间的风,却证明不了日月,以后还得你们努力啊。”

    其实要证明也不是没有办法,比如拿三颗球来证明太阳、月亮与地球的关系,通过自转公转证明白天黑夜。

    但这种证明方式对于现在的人来说还是过于天方夜谭,信的人估计寥寥无几,还是以后再说吧。

    陈暮从草地上站起来,拍拍屁股,将草屑打落,伸了个懒腰道:“今天是个好天气,带你们下田,教你们一点实用的知识。”

    众人爬起来,黄琦问道:“师君,什么知识?”

    “种地。”

    “种地?”

    学生们互相看看,一脸茫然。

    这帮小孩里家世背景最差的诸葛亮都是郡丞家庭,一辈子不用担心吃喝,对农田当然没有什么概念。

    陈暮笑了笑:“民以食为天,你们嘴里的每一粒粮食怎么来的,怎么进入的你们身体里,都得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你们现在不知道,以后也要学,就当是提前体验一下。”

    “我见过耶耶下田,耶耶说,粟谷就是在田里长出来的。”

    陈绍的父亲陈洽虽然在颍川是个地主级别,但也亲自下田干活,陈绍还有这样的印象。

    陈暮笑着点点头对他表示赞许。

    就跟汉朝的儒生都是提剑杀人的硬汉一样,汉朝的有钱人和士人,也都不是五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废物。

    哪怕他们现在出身在有钱人家,小时候不干活,长大了以后,依旧要学习。

    汉朝的皇帝也都要亲自下地,更何况士人百姓?

    一行人来到田地边,有农夫在田间忙碌,粟苗虽然种下去,但粟比水稻嫩,种下去之后也得时常照料,不能有丝毫松懈。

    农夫们挑着粪便在追肥,远看的时候风吹粟浪,到了田边才知道,哪有什么粟谷香,全是粪臭。

    但没办法,粪便是古代最主要的田地肥料,粟苗在成长期最需要粪便追肥,对于水反而没有什么太大需求。

    为什么湖边沼泽地的田地最好,被人追捧?

    因为湖边和沼泽地适合养鸡鸭,而且有大量的动物栖息,花鸟鱼虫拉的粪便造成湖边附近的田地肥力最好,几乎不用追肥。

    学生们一个个苦着脸,捂着口鼻,表情十分难受。

    反倒是现在穿了红色丝绸小袄的陈凤一点都没觉得不适,神情轻松,如鱼得水。

    “老大人。”

    陈暮带着学生们向一位挑着粪走来的老者行去。

    老者连忙放下粪桶行礼:“刺史。”

    如今陈暮在齐国威望很高,平定宗贼豪强,把握权力,上至各路官员,下到贩夫走卒,无一不知道他。

    “今天我要教学生下田地,老大人可能教我?”

    陈暮问道。

    他其实也没下过地,穿越过来的时候生了场病,修养好了后身体就变得孱弱了许多。

    据弟弟陈志说,他原来可是父母的好帮手,七岁就跟着父母下地干活,农务娴熟,是家里顶梁柱。

    穿越过来后由于没有继承原身体主人的记忆,就只能借口说忘了不少事情,转而养病,找村里的族老借书看。

    所以现在确实不怎么会种地。

    老者忙道:“刺史折煞老朽了,刺史的学生都是千金之躯,怎么能下地做农事呢?”

    陈暮笑道:“农事乃国家根本,若连农事都不知道,又怎么能读得好书呢,老大人莫再推辞,教他们一些简单的知识就行。”

    “这......唯。”

    老者只能应是,一边撸起袖子,将粪桶抬到田边,一边对众人说道:“粟一般在季春到仲夏时节播种,但在这之前,因为田地的肥力不够,还得为田增肥。特别是到季夏与孟秋这二月,是追肥的最佳时间,因为到了中秋就熟了,若是不增肥,产量就少。”

    学生们听得似懂非懂。

    “就跟人需要吃饭才能长大一样,粟苗也要吸收地里得地力才能生长。”

    陈暮谆谆善诱道:“人的粮食是怎么来的呢?是我们种地来的。那么地下的地力又是怎么来的呢?就是靠粪便蕴育的,所以大家不要嫌弃粪便肮脏,我们吃的粮食,就是靠粪便里的残余物质,催促粟苗生长而来。”

    看着学生们慢慢明白的样子,陈暮心里其实在想,可惜化肥需要轻工业水平才能合成,不然如果有化肥,那争霸天下估计在几年之内就能完成。

    毕竟汉末之所以大乱,天灾**导致粮食不足也是个问题。

    如果能提高青州粮食产量,就能吸引大量人口,如果青州有一千万人,那吊打北方,统一天下就不是梦了。

第六十八章 武课

    五月仲夏,一望无际的粟田。

    地平线上,隐隐还能看到一座巨大的城池立于天地间。

    身后是巍峨起伏的泰山山脉,山脚旁的田边,老者耐心地为泰山书院的学生讲解田间知识。

    如何除草,如何施肥,如何夯土,一一解释,然后小心翼翼地开始浇灌粪便。

    这些粪便可都是宝贝,稍微洒一点老农都要心疼,不敢懈怠。

    陈暮说道:“理论知识才如何扎实,也不如实际去做。你们谁愿意下田去帮助老大人?”

    老农吓了一跳:“这可使不得,都是公子贵人,怎么能做这种腌臜事?”

    公子一词早在春秋战国就有,一般是称呼各路诸侯之子。比如齐桓公在没有上位之前,就被称呼为公子小白。

    到了汉朝以后,公子还没有泛滥到明清时期随便叫的地步,所以一般是称呼达官贵人的儿子为公子。

    陈暮笑着说道:“老大人是在担心他们添乱吧。无妨的,田间的损失,我来承担。若是损坏了一颗粟苗,我赔老大人十斤粮食,损坏了一田,我赔十石。”

    那时一亩地平均产粮也不过三石,赔偿几乎是三倍,老农得了许诺,这才放心下来,同意道:“既然如此,哪位贵人愿意?”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畏惧于那腥臭扑鼻的粪便,谁也不敢做掏粪第一人。

    陈凤虽然一开始很拘束,但如今见到自己熟悉的事情,一下放开许多,当即撸起袖子:“我来。”

    说罢从老农手里接过粪瓢,舀了一点,熟门熟路地均匀洒在一颗粟苗的根部。

    诸多孩子以敬畏的眼神看着她。

    毕竟那么臭的东西,人本能都会避开,在他们的认知里,连粪便都不怕,简直是勇士。

    老农赞道:“这位小姑子手法倒是娴熟,以前干过农活吧。”

    《乐府诗集》言:“淑女总角时,唤作小姑子。”

    总角是指8-12岁的少男少女,所以汉朝称呼这个时候的小丫头,叫做小姑子。

    陈暮点点头:“这是舍妹,以前在家中做过农活。”

    “原来如此。”

    老农了然:“那就无怪乎了。”

    诸葛亮看到人家一个女孩都那么勇敢,提起勇气道:“我也来!”

    小屁孩跳下田,小心避开粟苗,来到陈凤身边。

    陈凤把粪瓢给他? 他看到瓢里还残存的粪便? 差点没当场吐了,但初生牛犊不怕虎,一咬牙接过来? 就要往粟苗上倒。

    “诶? 不是这样的。”

    陈凤马上制止,握住了诸葛亮的手。

    女孩子发育一般都比较早,陈凤又比诸葛亮大两岁,力气自然也大,将诸葛亮制止住。

    诸葛亮疑惑地看着她。

    陈凤解释道:“不能往苗上倒哦? 那样没用,要倒在根下。”

    说罢手把手地教他,怎么倾倒? 怎么拨弄。

    两个人围着粟苗? 暖暖的清风吹来? 阿凤脸颊红彤彤的,扎着俗称总角的包包头? 可爱至极。

    诸葛亮看呆了。

    那一瞬间,他觉得世上好像有了光。

    “我也来。”

    四岁的陆议大喊了一句。

    英勇地想跨进田里? 却不慎踩空跌倒? 当时“哇”地就哭出了声。

    旁边有诸多看护的仆役婢女,本能想伸手过去扶。

    陈暮却厉声制止道:“不许扶,男子汉大丈夫,怎么能因为摔倒而哭泣,陆议,自己站起来。”

    “疼。”

    陆议的膝盖蹭破了点皮,洁白如玉的小腿渗出血来。

    很多人以为古人没有破伤风疫苗,所以稍微受点伤就会死。

    但实际上破伤风首先得感染破伤风病毒,比如被生锈的铁片刺伤。

    一点小擦伤,怎么可能感染病毒?

    谁小时候没点磕磕绊绊?

    人要是这么容易死,那人类早就灭绝了,根本不可能存活到二十一世纪。

    所以看到陆议摔倒,陈暮第一时间想的不是去扶,而是勒令他让他自己站起来。

    在崇尚大男子主义的汉朝,这么做绝对不会背上虐待儿童的罪名,反而是一种美谈。

    听到陈暮让他自己站起来,周围的人没有任何劝阻的意图,包括陆议家里派来看护的奴仆也不说话。

    从这里也能看出来,汉朝人教育风格的硬核程度。

    不仅读书人得学刀枪棍棒,跌倒受伤也得自己爬起来,以后下地耕田也得自己动手,像诸葛亮就亲躬于南阳。

    “我.....我爬不起来。”

    陆议十分委屈。

    陈凤在一旁看着着急,急吼吼地过来:“怎么男孩子从地上爬起来都没力气,你看我。”

    说着自己扑倒在地上,身上的丝绸小袄沾满了泥土,浑然不在意地打了个滚,嗖一下像只小泥猴一样从地上爬起来。

    学生们看到她身上全是泥,模样甚是滑稽,不由哄堂大笑。

    陈凤乡下孩子野惯了,对于众人的嘲笑也不在意,只是蹲下来对陆议说道:“怎么样,学会了吗?”

    “我.....我试试。”

    陆议流着鼻涕,也学着陈凤在地上打了个滚,压垮了一颗粟苗,然后强撑着站起来,似乎有点不敢置信,咯咯破涕为笑道:“真的起来了。”

    陈暮笑着说道:“不错,陆议,以后记住,男子汉跌倒了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爬起来的勇气,你记住了吗?”

    “嗯,我记住了师君。”

    陆议重重地点点头,表示明白。

    又转过头看向陈凤,认真地说道:“谢谢你,阿凤姐姐。”

    陈凤腼腆一笑:“这在我们乡下算不了什么。”

    教了一上午的自然课,每个孩子都尝试了用粪便浇灌农田,懵懵懂懂地接触了一些农业知识。

    离中午吃饭还有半个时辰,就给大家放了一会儿假,让他们在书院外的草地上玩耍,陈暮还特意制作了一些游戏道具,比如沙包、花绳。

    平时除了这样的益智游戏,陈暮也会在离课程结束前的一个时辰左右,不再教书本,而是带大家一起玩捉迷藏之类游戏。

    教育孩子可不能太过严厉,有张有弛才是道理。

    如果真按管宁王烈邴原他们那样一板一眼地传授知识,以后迟早有一天只会教出像孔融那样的人出来,而不是一名真正的士人。

    结束了上午小班的课程,下午又是大班课。

    相比于小班,大班就轻松许多,这些学生都出自名门之后,早期就有家教,有一定基础,礼仪上也挑不出毛病,学习态度也很认真,虽然缺了一丝童真,但陈暮也一直在尽力让他们有一个充足的童年。

    捉迷藏之类的游戏肯定不适合他们,上次提出过一次,陈群却认真地跟他说太幼稚,不想玩。这让陈暮很无语,就只能偶尔带他们去郊游,爬爬后山,教授琴棋陶冶情操。

    到了十多岁的年纪,正是培养兴趣爱好的时候。大班的学生几乎所有人都爱上了下象棋,平日里没课的时候就爱杀几把,十分痴迷。

    当然。

    他们不敢和陈暮下,毕竟没人会闲着蛋疼来给自己找虐。

    就连好胜的陈群几次被杀得溃不成军之后,也只能自己先钻研棋艺,以后再想办法从师君身上找回场子。

    结束了一天的课程,傍晚学生们上武课,由华佗教授五禽戏,陈暮也在一旁学习。

    华佗今年四十一岁,由于养生有道,看着像三十出头,精力旺盛。站在竹林下,对众人说道:“今天教大家虎戏,虎戏者,四肢距地,前三掷,却二掷,长引腰,侧脚仰天,即返距行,前、却各七过也。”

    华佗陡然趴下,如同一个人形老虎侧趴在地上,虽然是趴着,可实际上只是双脚双手落地,其他身体部位并没有撑地,像是在做俯卧撑,身体肌肉却没有一丝颤抖。

    陈暮只觉得浑身打了个激灵。

    因为他看到华佗的背部时而微微弓起,时而伏下,脊椎如同一条大龙升腾、潜伏。在脊椎升腾、潜伏过程中,双手、双脚肌肉也在运转。

    两侧的肩胛骨不断的抬起,又舒缓。如果看过老虎就知道,老虎在进攻的时候,肩胛骨都会升起来。

    就好像人的脑袋往前伸,后背往后挺的时候那种感觉。

    因为老虎在扑食之前,身躯都会低下去,然后浑身肌肉爆发,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凶猛地扑向瞄准的猎物。

    华佗就趴在那里,呼吸缓慢而有力地运转,逼着眼睛一动不动。

    可在陈暮看过去,却只觉得趴在自己面前的像是一头凶猛的老虎,仿佛随时会蓦地睁开眼睛,要暴跳而起吃人。

    “呼~~呼~~。”

    更让陈暮觉得头皮发麻的是,华佗全身竟然发出了类似于老虎打呼噜的声音,那并非是打呼噜,而是他的骨节撞击震颤发出的声音。

    这种声音人类是可以发出来的,如果在肩膀酸痛的时候,特意去控制肩胛骨,你就会听到这样的嘎吱作响。

    但普通人发出来的动静不会那么大,顶多自己听得到。

    而华佗的骨骼响动声,却能清晰地传入陈暮的耳朵里,犹如自己的骨头在响一样。

    难道这世界上,真的有武功,有内力?

    陈暮忍不住去想。

    “这就是虎戏。”

    华佗演示完毕,从地上爬起来。

    陈暮好奇问道:“元化先生,请问刚才嘎吱作响,是你在运转内力吗?”

    华佗一头雾水道:“何谓内力?莫不是水谷之气?”

    “那刚才......”

    “那只是佗在用骨骼发动的声音。”

    华佗解释了一句。

    好吧。

    看来这世上没有武侠,也没有内功。

    陈暮死心了。

    人家吕布关羽张飞典韦天生就是力气大能打,顶多会武艺,至于什么内功秘籍,那是真没有。

    其实华佗的五禽戏就是一种锻炼身体的广播体操而已,顶多比广播体操高级一点。

    广播体操跳来跳去,汗都没流,而五禽戏的目的,就是要你出一身汗。

    通俗一点来讲,就是站桩。

    像后世的很多内家拳,都有这种站桩,最典型的就是扎马步。

    扎马步有多难大家都应该有体会,陈暮学着华佗的样子,身体前屈趴下,却只觉得浑身酸痛不已,远不如华佗那样宛如没有脊椎一般柔软轻松。

    但没办法,为了好身体,也得咬牙坚持。

    趴了那么几分钟,陈暮大汗淋漓,一头栽倒在地上,如狗一般喘息道:“累死了。”

    再回头一看,学生们一个个跟没事人一样,还继续趴着。

    小孩子虽然骨头脆,但毕竟身体轻,反而要比他这个大人更能坚持。

    一想到自己还不如孩子,陈暮十分羞愧,于是奋起余勇......从地上爬起来,借口上厕所溜了。

    等武课结束后,陈暮才恬不知耻地回来,对华佗道:“元化先生,不知你武艺如何?”

    华佗摇摇头:“不行啊,我虽然锻炼身体,却很少习武,都快提不动刀了。”

    陈暮大喜:“正好我最近练习刀法,感觉有所成就,元化先生不如与我一同切磋一番,也是增长武艺的机会。”

    “这......”

    华佗迟疑。

    陈暮却招招手,唤来仆人牵马,说道:“放心,我们用木刀,就在旁边草地上马战,我绝不会伤到先生。”

    跟着华佗练习五禽戏也有一段时间了,他觉得自己身体稍微强壮了一些。

    前段时间又跑去泰山学宫,看士子们练习剑术。

    陈暮就找驻扎在临淄,目前正在泰山学宫充当武术教头的太史慈学习了半个月得刀法,觉得自己有所进步。

    学宫那帮士子他不敢去惹,华佗在三国里也就是个大夫,按照三国游戏的武力值设定,顶多有个20点武力值,跟他战五渣差不了几点,正是可以试刀的时候。

    看到陈暮热情满满,盛情难却之下,华佗也只能勉为其难答应道:“那就切磋一下吧,陈刺史年轻力壮,还得让着点老夫。”

    在三十多岁就可以自称老夫的时代,四十一岁的华佗如此自称并无不妥。

    陈暮翻身上马,驾驶着马匹来到竹林外草地上。

    夕阳西下,傍晚暮鸦回旋,晚霞映照着半边天,火烧云绚烂汹涌,宛如滔天烈焰一般点亮了西方天空。

    孩子们都跑出来观望双方对战。

    汉人崇尚武力,像郑玄的学生,崔林的兄长崔琰,小时候就酷爱击剑,跟徐庶一个调调。

    陈暮举起木刀,略微兴奋道:“放心吧元华先生,我会手下留情的。”

    华佗也把木刀拿上,苦笑道:“那便开始吧。”

    “我要进攻咯。”

    陈暮的马术极好,一夹马腹,拍马舞刀,嗷嗷叫着直取华佗。

    “咚!”

    刀光剑影,电光火石。

    不及一个回合,陈暮被斩于马下。

第六十九章 农业规划

    丢人。

    大写的丢人。

    还是在学生们面前。

    陈暮老脸丢尽了。

    原本经过一段时间习武,还自我感觉良好。

    就连太史慈都夸赞他有习武天赋,让陈暮有点小飘了。

    不过实际上他还是有自知之明,知道那些自幼习武的士人惹不起。

    想着华佗的战斗力应该不会太高,即便打不过,战不了两三百回合,打个二三十回合应该不成问题。

    结果被人家轻易一挑,再顺势一拍,就给拍落下马。

    虽然是草地,而且还是背部着地,没受什么伤。

    但陈暮的自尊被严重打击到,伤了自尊心。

    好吧。

    看来自己确实不是习武的料。

    以后每天老老实实坚持做五禽戏锻炼身体,争取个长命百岁就行,别奢望什么武力值了。

    结束了一天课程,带上陈凤,去泰山学宫接上陈志,回了刺史府。

    二十三岁的孙邵迎了上来,陈暮向他点点头,对陈志说道:“阿志,带小妹去后院,你们两个好好看书听到没有?”

    陈志在泰山学宫里更喜欢舞刀弄枪,最喜欢的就是太史慈的武课,原本想回家以后再练习枪法,但长兄之命不敢违,只能老老实实说道:“我知道了大兄。”

    “刺史。”

    孙邵恭敬行礼。

    “嗯。”

    陈暮越过他,往里面厅堂走:“进去说。”

    孙邵原本是北海郡吏,黄巾之乱时,青州到处都有战事,地方动荡不安,孙邵不得不弃官回家。

    陈暮抵达青州后,派关羽扫荡北海,安稳地方,召回原本各郡县的官吏重司其职。

    一县之地的县令、县丞和县尉都有朝廷任命,但各郡县的曹吏一般都是由当地长官录取。

    比如郑玄一开始是被当地县令任命为乡吏,后来北海相杜密巡视地方,发现了他是个人才,于是将他调到了郡里做郡吏。

    所以如今青州的县令、县丞以及县尉空缺,都在汉灵帝那挂牌出售了。而各地的曹吏则被召了回来,维持地方安稳。

    孙邵因为安抚百姓出色,政绩在一干县吏郡吏中十分耀眼,被陈暮提拔,聘为别驾从事,代替了氏仪的位置。

    二人走入正殿,陈暮走上主位坐下。

    孙邵拿着叠公文,正色道:“按照刺史的吩咐,这一个月我派人巡视了齐国各县,查访各地有无贪官污吏,目前察吏员十九人,县尉一人? 皆有渎职现象。”

    “给我看看。”

    “唯。”

    陈暮接过孙邵递上来的公文? 细细查阅。

    他是在三月份就把齐国需要官员的信息汇报给汉灵帝,大概是四月初的时候各县官员就已经就位。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买官的这批官员并没有出什么问题。

    毕竟能够买官的,很大一批都是士人地主豪强阶级,这部分人家里有钱,犯不着当贪官。

    而且初来乍到? 还没有摸清楚地方情况就胡作非为显然不太可能? 因此肆意欺男霸女? 贪墨赈灾款? 或者别的犯罪倒没有发生。

    反倒是有一位县尉被人举报? 在黄巾之时? 曾经投靠过黄巾,现在黄巾被平定? 又恬不知耻地回来继续当官。

    这样的官员? 当然要罢黜? 甚至还要捉拿下狱问罪。

    除了这名县尉以外,还有一些县吏乡吏,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贪墨公款,与豪强勾结欺压乡民,霸占田地等等。

    实际上这些事情并不归他这个刺史管,刺史管的人只有朝廷任命的官员,一州太守以下,县尉以上的级别。

    各地方的吏员则由地方太守管辖,如果有不称职的地方,有郡里的督邮去办,不需要刺史。

    不过现在陈暮一手遮天,齐国上下都被他管辖,这些事情自然由他来处理。

    “嗯,做得很好,长绪,这些事情都交由你去办。另外以刺史和太守的名义,督促地方官好好处理春耕,严防豪强欺占百姓田地的问题。”

    陈暮放下公文,以前看过《三国志》和《后汉书》,以他出色的记忆力,还是能记住孙邵后来就是吴国第一任丞相。

    现在看来,才干确实出色,目前只当一个别驾从事屈才了,以后可以像氏仪一样培养。

    “唯。”

    孙邵恭敬应是,准备出去。

    陈暮想了想,又说道:“去颁布法令,今年不准田地买卖,鼓励百姓开荒,再去各县张贴告示,若有豪强欺压百姓,巧取豪夺,一经发现,严惩不贷。”

    “唯。”

    孙邵倒退着离开。

    等他走后,陈暮才咳嗽一声。

    藏于厅内阴影中的军情司探子走出来,拱手道:“司命。”

    “张世平到哪了?”

    “算算日子,应该到了扬州。”

    看样子今年应该是种不了水稻了,只能等明年。

    陈暮心想。

    张世平和苏双投资刘备非常成功,如今已经把产业迁到了济南。

    包括济南的地暖经济,就是他们在做。

    不过济南毕竟不像洛阳聚集天下富豪,地暖经济能够带动的效应十分有限,无法产生太高的经济效应。

    在汉朝做生意想发家致富,只有三种生意最值钱,一者是卖铁,二者是卖盐,三者是卖酒。

    古代就有海盐,《世本》记载:“黄帝时,诸侯有夙沙氏,始以海水煮乳,煎成盐。”

    包括春秋战国时齐国,也是用海水煮盐发了财,最后称霸诸侯。

    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人口也就那么几十上百万。

    换到今天,就是一场县与县的战争。

    虽然跟日本战国那种村镇械斗比起来还是要强一点,但也强不到哪里去。

    所以齐国当时的原始工艺水煮法,产量其实极低,等到汉朝统一天下,全国人口数千万,用海水煮盐肯定满足不了需求。

    当时的食盐主要来源是井盐和池盐,一直要到唐代海盐才逐渐成为主流,到明清时期,晒盐法完善,井盐和池盐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陈暮要想发财实在简单,等收复了东莱,就在山东半岛推动晒盐法,如此产量暴增,财富也会瞬间暴涨。

    可惜现在还不是晒盐的时候。

    汉灵帝没死,盐铁专利就一直掌握在他的手里,如果真的开海盐,到时候汉灵帝横插一杠子,陈暮就是给他人作嫁衣。

    所以陈暮现在的第一阶段是在青州推广水稻为主。

    不过任何事情都不能操之过急,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一味地推陈出新,而是循序渐进。

    因为水稻还无法代替粟。

    水稻不像粟那样不需要水,稻田需要大量水灌溉,由于水利问题,水稻只能种植在河流与湖泊附近。

    这样一来,实际种植面积还是很少。

    需要等将来水利设施跟得上,才能大面积推广。

    因此陈暮打算先在巨淀湖附近把水稻种上,用来酿酒,先敛一笔财再说。

    有了钱以后,再用这笔钱大兴水利,在全州各郡县挖沟渠,修水利设施,引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的水,蓄水建湖。

    如此就能在全州推广水稻。

    青州就是后世的山东,占城稻喜高温,非常耐旱,不挑土地,需要日照充足。

    恰好青州就是北方日照最充足的地方,甚至后世还有个地方叫日照市,只是现在属于徐州琅琊郡,叫海曲县。

    地理条件适合,就不会发生淮橘为枳的问题。

    只是占城稻需要春天二三月播种,到五六月成熟(注意,这里说的农历,如果是阳历,应该是三四月播种,六七月份收割,也就是正常的早稻播收时间。)。

    六七月虽然还是夏天,但再过一两个月就入秋了,不适合占城稻生长,所以必然要挤占粟的生存空间。

    这样就只能在粟和水稻之间做一个取舍。

    不过粟可以夏播,收割了水稻之后,五六月份还能播种一次粟,到十月入冬的时候就能收割。

    等到粟成熟之后,还可以种植冬小麦,听上去貌似还能够搞一年三熟。

    然而那也只是理论上可以,实际上在没有合成尿素之前,土地的施肥跟不上,依旧做不到这一点。

    因此在一切条件充足之后,还是只能选择两种作物。

    春天种占城稻,夏天种粟、小麦。

    这是陈暮做规划时候,认为是目前比较理想的一种青州农业种植方式。

    事实上宋朝之前,为什么北方是经济中心?

    就是因为北方的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春天播粟,冬天种麦。

    而南方的水稻则是一年一熟,产量远不如北方。

    等占城稻传入之后,因为生长周期远比本土水稻短了大半,所以在两湖流域和江南地区可以做到两熟,在日照充足的岭南甚至能到达三熟。

    慢慢到了明清时,就发展成了如今的固定模式。既北方一年两熟,南方一年三熟,大大提升了粮食产量。

    不过占城稻本身的产量就很多,一亩粟能产二到三石,差不多在60-80公斤左右,而占城稻一亩则能达到100多公斤,比粟产量高了三分之一。

    这是宋真宗亲自实验后得出的结果,也是为什么占城稻能在宋朝推广的重要原因。

    所以综合上述,陈暮在青州推广占城稻并不是一件坏事。

    只是任何事情都要讲究循序渐进,因为它有产量高生长周期短的优点,就立即全面推广也不行。

    还得因地制宜,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才能最后确定。

    青州耕地近一亿,他也只打算先在巨淀湖周围那数十亩土地上试种,等收获之后全部酿酒,有了钱再搞水利建设,再慢慢推广占城稻种植面积。

    今年是中平三年,也就是公元186年,如果顺利的话,再过两年,也就是汉灵帝死前得中平五年,青州只要有三分之一的耕地面积种上占城稻,那么全州的粮食产量就能提高九分之一。

    虽然看着少,但实际上已经是个天文数字。

    到时候如果陈暮再在各地修建粮食仓库,把多余的粮食存储起来,一旦天下大乱,那么青州立即就能成为世外桃源。

    当然。

    这一切都只是理想状态,真正还得要实践才能检验真理。

    至于如何实践,那就要等明年春天的时候,张世平这次从交州带回来的占城稻种,是不是真的能在巨淀湖开花结果了。

第七十章 出兵

    八月初九,立秋。

    落叶积满了灰色碎石子的山间小路,放眼望去,满山色彩缤纷,鲜艳锦簇。

    泰山山脉上,大多数林木由绿转黄,翠褐镶嵌,苍黄交叠。

    唯有向南的一片枫树林,叶子火红,宛如灿烂朝霞,与环绕山峰地白色云海交相辉映。

    一队队的士兵从山林小道中走下来,远远瞧见不远处的山脚下有一队人马正立于山脚的草原上在等待着他们。

    臧霸张目望去,就看到队伍最前面的是一个白面士人,一身蓝色曲裾长袍,头戴纶巾,摇着羽扇。

    虽然已经立秋,但天气还是十分炎热,普通人一般都手持便面,很少有人用得起羽扇。

    值得一提的是,汉朝人常用的扇子,就是便面。如果看过老版《三国演义》,就会看到怒鞭督邮时,督邮手里就拿着这玩意儿。

    有点像是藏传佛教里的转经轮,只是样子是扇形,拿着摇晃扇风。所以当臧霸看到摇羽扇之人,就知道他是如今的青州刺史,名震天下的陈暮陈子归。

    “驻足。”

    臧霸当年杀死太守,救自己的父亲,触犯了朝廷法律,不得不躲入泰山当贼寇。

    如今青州刺史就是以杀死侮辱自己父亲的豪强官员而闻名天下,所以当青州刺史上表朝廷,免除臧霸的罪名,并招揽臧霸之后,臧霸十分感激,欣然从泰山上下来,投奔陈暮。

    “可是臧宣高。”

    陈暮远远地瞧见数百人下山,便在关羽的保护下,催马上前高声询问。

    如今北海的黄巾贼平定,太史慈因为在东莱素有名望,又是东莱本地人,熟悉地形有人脉,就被派遣到东莱去平定黄巾贼,关羽调了回来,现在驻兵临淄,代替太史慈充当泰山学宫的武术教头。

    在高苑被平定之后,齐国境内的黄巾就只剩下徐和最后一股人马? 所以陈暮在于陵、高苑、西安、临淄四地布下重兵? 将昌国般阳二县团团包围起来? 困在泰山山脚。

    如今已经入秋,今年的粟粮收了上来,战争压力小了许多,也是到了该解决徐和的时候,等太史慈平定东莱,青州全境就彻底安稳了。

    臧霸看到陈暮过来,连忙加快脚步,一路小跑来到陈暮面前,单膝下跪道:“臧霸见过刺史。”

    “快快请起。”

    陈暮下马前去搀扶? 臧霸不管是武力值还是统帅能力在后来的魏国都是二流水准,比如张辽已经是征东将军的时候,臧霸才是镇东将军,差了一个级别。

    但那要看跟谁比? 跟张辽比肯定比不上? 跟其他人比就不算差了,在魏国二流当中也是傲视群雄? 战绩斐然,值得他招揽。

    臧霸站起身。

    陈暮上下打量,只见臧霸身高八尺,外貌健壮,不由赞许道:“宣高为父报仇,此乃孝义,如今朝廷拨乱反正,为你洗清罪名,我将表你为军司马,随军攻打黄巾贼,以后当好好为朝廷效力才是。”

    臧霸大喜道:“多谢刺史,刺史高义,我当结草衔环相报。”

    “结草衔环就不必了,我打算秋天就对泰山下的黄巾贼徐和动手,你对泰山十分了解,这一战我正需要你。”

    “刺史放心,我必全力以赴。”

    “走吧。”

    陈暮调转马头,往山外而去。

    回了临淄,休整几日之后,大军开拔,往昌国的方向而去。

    于陵守将典韦,西安守将管亥,再加上济南的刘备张飞,四路大军汇合,总计五万人马,到八月十四的时候,就浩浩荡荡地抵达了昌国县外。

    此时正是中秋节,如果在后来唐宋之时,现在就不是打仗的好时机,因为说不好士兵就会思念家乡而没有战斗意志。

    但汉朝的时候虽然有中秋节这个节日,却没有普及开,更没有赏月吃月饼的说法。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跟寻常的日子没什么区别,倒不会发生这种情况。

    昌国县在后世就是淄博市,淄博人应该都知道,淄博南面为山区,北面为冲积平原和黄泛平原,属于经典的平原地带。

    一望无际的平原上满是田野,秋收已经过去,正是农闲时间,这个时候一般是给田里烧草木灰,囤积肥力,再到冬日种植冬小麦,所以田园上几乎没有干活的人,十分辽阔。

    再往远方看去,就能看到远方的高耸入云的起伏山脉,偶尔一些丘陵山脚附近还有村庄,远远看到官军到来,村庄的百姓携家带口地逃跑。

    昌国与般阳二县几乎全县从贼,如果陈暮下令屠村,甚至都不算是犯罪,而是在正常攻打贼寇,都是移动的军功。

    但一来陈暮也没那么丧心病狂到屠村,二来刘备肯定不会允许干这事儿,所以陈暮都懒得提。

    大军缓缓穿过平原,官道两侧杂草丛生,田园浩瀚。

    远方地平线上,那巍峨高大的泰山山脚,就能看到一座城池屹立。

    徐和为人比司马俱好一点,司马俱攻占高苑的时候,横征暴敛,攻打地方豪强,无论是百姓和豪强都弃家逃走,只留了一座空城。

    而徐和只攻打豪强,还分土地给百姓,一时间在百姓中威望很高,二县百姓都愿意依附他,造成眼前这种情况。

    所以论起兵力,徐和是要超过司马俱的。因此陈暮打司马俱没那么小心,攻打徐和的时候就要慎重许多。

    五万大军抵达之后,在城外安营扎寨。

    徐和已经得知了官军攻打的消息,早早地关闭城门,双方正式进入对峙阶段。

    陈暮安营扎寨的本事是学自卢植,选了一处平原地区,附近有几处丘陵做遮蔽,不让城里的人看到营寨虚实。

    除了选址和营寨帐篷分布以外,一些杂事也很重要,比如杂草要清除干净,不给敌人一丝火攻的机会。还要不能离水源地太远,不然士兵取水不方便。

    在工匠打造营地的时候,陈暮派遣军队埋伏在旁边丘陵小山当中,防止徐和趁着他们安营扎寨的时候偷袭。

    可惜徐和没有这个胆子,明明知道官军正在修建营寨,也不敢出击,只能看着。

    花了一天时间,营寨算是勉强可以入住,还有一些防御工事没有修建。

    大帐之中,刘备高坐主位,帐下人才济济。

    右手边下首第一人陈暮,关羽,张飞,沮授。左手边下首典韦,太史慈,管亥,臧霸。

    多是武将,实际上文臣也有,比如荀攸,简雍,氏仪,但荀攸没有进核心,简雍氏仪现在在外地做县令。

    还有泰山学宫里也有大批未来的官员,比如孙乾就是郑玄的弟子,正在学宫读书,未来也是郑玄推荐孙乾去的徐州,现在大概率要在青州出仕。

第七十一章 开会

    目前这套班底虽然比之后来的曹操,甚至定蜀的刘备都要差了许多。

    但对于如今的刘备来说,已经很好了。

    毕竟现在不是三分天下,各路人才都已经有了归宿的时候。

    哪怕是曹操,现在也不过是有个夏侯惇和乐进。

    本家曹仁曹洪曹纯曹休那帮人,如今估计才刚刚成年,还没跟随他起家。

    至于孙坚?

    现在也只有程普,黄盖,韩当,祖茂四大将,比刘备差得远。

    这样的底子,过几年怕是连袁绍都比不了。

    众人齐聚一堂。

    刘备咳嗽一声,看向陈暮。

    虽然国相官位比刺史大,而且刘备还是大哥,坐主位当仁不让。

    但这场战斗是陈暮发起指挥的,还是要等他说话。

    陈暮心领神会,朗声道:“诸位,黄巾贼徐和已经是青州最后一股黄巾势力,平定了他之后,青州就会彻底太平,以后我们也将高枕无忧,专心治理地方了,所以这一场仗必须要打,不打不行。”

    从去年十一月份从洛阳出发,到二月份关羽平定齐国,四五月份又攻打了高苑的司马俱,北海的张饶管承等人,再到七月份太史慈平定东莱,今年一年都在打仗。

    后勤压力不算小,好在像夏侯渊攻破司马俱与徐和的时候,掠夺了他们的辎重一样,陈暮也在掠夺各地豪强的物资补贴军用。

    这样大半年下来,不仅勉强维持了军事开销,还解放了大量土地给百姓,让境内安稳了许多。

    只要攻破了徐和,整个青州就彻底平静,再也没有黄巾势力。

    要知道,在原本历史上,在184年黄巾破灭之后,青州是除了太行山以外黄巾最大的老巢。

    特别是在190这几年,各地军阀割据,唯独青州没有军阀,就是因为这里黄巾太多。

    虽然有个孔融,但他就是个凑数的,在青州被黄巾打得生活不能自理,连治所都丢了,四处逃窜,十分狼狈。

    现在陈暮提前过来把这里乱糟糟的局面收拾,那么将来就跟袁绍起家冀州? 曹操起家兖州一样,刘备也有了一块属于他自己的革命根据地。

    听到陈暮的话,刘备附和道:“维护地方稳定是我等职责所在,大家有什么对敌之法,不妨说出来听听?”

    “以我之见,还是先礼后兵? 让司马俱进城游说? 最好是和平解决。”

    沮授提出意见。

    如果是两年前,官军和黄巾是没有任何谈判的可能。

    像之前打司马俱的时候,哪怕陈暮有攻心计? 朝廷也不会允许? 而是会逼迫他强攻,必须要把黄巾贼杀个一干二净。

    但这两年刘宏的态度已经缓和了许多,为了天下安稳? 各地贼寇请降都会应允? 比如张燕。

    张燕占据太行山? 经常袭击冀州和并州各郡县,拥兵百万。

    虽然不是不能攻打? 但人家躲在太行山里和你打游击战? 像是牛皮糖一样恶心,根本无法歼灭。

    这种情况下,刘宏不得已只能对他进行招抚,册封张燕为平难中郎将,管辖太行山附近,允许他有太守的权力。

    所以招降黄巾贼,已经是一个可能。

    陈暮点点头道:“之前发了几封劝降信,都石沉大海。让司马俱去,怕也是难以成功,不过什么办法都得试试,万一成功了呢?”

    张飞急吼吼道:“要俺说,还不如打进去,兵临城下他就知道怕了,还在这里浪费时间做什么。”

    沮授笑道:“三将军稍安勿躁,攻城乃下策,歼敌于野,才是上策。如果实在要打的话,为了避免我军伤亡过大,最好的办法还是要把敌人诱骗出城才行。”

    “不错,公与的话才是正理。”

    陈暮对沮授的话深表赞同,张飞的性子还是急。

    毕竟跟着刘备打了几十年仗,才慢慢变得粗中有细,到中后期才有据水断桥和义释严颜这两件比较有智慧的事情,其它时候,因为性子鲁莽坏事的情况不算少,还得慢慢成长才是。

    刘备想起臧霸之前是泰山贼,于是问道:“宣高,你有良策否?”

    臧霸想了想,道:“我在泰山上多年,泰山环境,若是他们逃去了泰山,我还有办法,现在守城的话,恐怕无能为力。”

    “那看来,只能打硬仗了。”

    刘备点点头。

    硬仗就是攻城战,他跟着卢植董卓打这样的战斗也不少,经验丰富,只是攻城战是硬碰硬的战斗,对于自身的伤亡也很大。

    不管是陈暮还是刘备,都希望能少死点人,但在没有别的办法的情况下,也只能这样做。

    沮授看向陈暮,心中一动,笑道:“子归肯定有良策了吧。”

    “倒是有个办法。”

    陈暮摇摇头:“只是首先得把徐和从城里逼出来。”

    刘备想起了当初四弟那狠辣劲,狐疑道:“四弟不会是又想水淹昌国,或者火烧县城吧。这次跟黄巾不一样,昌国内还有不少无辜老弱妇孺,四弟可不能这么做。”

    陈暮嘴角微微抽搐了一阵,保证道:“大哥说哪里的话,我跟着大哥一起出生入死,打了无数仗,什么时候对百姓下过这等狠手。”

    “真的不会水淹火烧?”

    刘备将信将疑。

    “绝对不会!”

    “那行,你打算怎么做?”

    “投石问路。”

    “何谓投石问路?”

    众人好奇。

    陈暮笑了起来:“当然是字面意思上的投石问路,我们先休整两日,等大营扎好之后,再派司马俱劝降。”

    “那就先这样。”

    刘备点点头,确定了第一步方案,宣布散会。

    等会议结束之后,刘备把陈暮叫到了自己的帐篷里。

    帐篷不大,就是普通的士兵帐篷,连一张桌子都没有,只有张小台子放了一盏灯。

    两人相对而坐,刘备说道:“四弟,你老实跟为兄说,你到底做何打算?”

    一想到城里除了黄巾贼以外,其他人多是普通百姓,刘备就觉得千万不能让自己四弟胡作非为。

    不然打赢了仗,死了那么多百姓,他都觉得心里不舒服。

    陈暮无奈道:“大哥想知道?”

    “你必须告诉我。”

    刘备态度坚决。

    “好吧。”

    陈暮想了想说道:“我最近与泰山学宫一些喜欢发明的学生改进了投石车,增加了射程和威力。我打算用投石车进攻,每日扔石头,逼徐和退守泰山。”

    徐和为什么要比司马俱难处理?

    因为县城并不是他的老窝。

    就跟张燕纵横太行山一样,徐和打不过官军可以随时往身后的泰山里撤。

    根据探子来报,昌国后方的马鞍山早就被徐和经营得如一块铁桶,里面到处建造了山寨,囤积了大量粮草。

    一旦官军攻打,就藏身于莽莽泰山之中。

    虽然泰山山脉不像太行山山脉延绵万里,横跨幽、冀、并、司、豫,可架不住也是个山脉,别说藏二十万,就算是百万人也绰绰有余。

    所以对于丢掉昌国般阳二县,徐和是一点都不心疼,只要山在,官军就拿他没有一点办法。

    正因为如此,刘备才疑惑不已:“我们不是就怕徐和退守泰山吗?为什么要逼他出城守山?那样的话,恐怕一两年都不一定拿得下他。”

    陈暮理直气壮道:“臧霸不是说有办法吗?等徐和进山,就让臧霸按他的办法来。”

    刘备无语。

    好家伙,我看你是根本就没有办法吧。

    还以为四弟有良策。

    没想到是馊主意。

    要知道臧霸虽然熟悉泰山地形,但熟悉地形和能不能打进去是另外一回事。

    徐和退守山寨,易守难攻,到时候恐怕没那么简单就能上山。

    只是刘备自己也想了很久,苦思想不出什么计策,觉得这或许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了。

    毕竟不管是强攻还是用投石车给压力,徐和最终肯定还是要撤到山上去。

    结局一样,只是强攻伤亡大,投石车伤亡小的区别而已。

    最后还是要看臧霸。

    想到这里,刘备也只能叹道:“也只能这样了。”

    “大哥勿忧。”

    陈暮看到他愁眉苦脸,笑着安慰道:“实在没法,我们就围山便是。如今青州百废待兴,百姓都分到了田地,只要风调雨顺,没有大涝大旱,粮食必然充足。贼军困在山中,哪怕收了春粮,二十万人也必不能持久,最晚明年初,他们的粮食耗尽,最后还是得下山投降。”

    “只希望那徐和能够识时务,不要负隅顽抗就好。”

    刘备点点头,说道:“天色已晚了,四弟就与我同床共枕抵足而眠吧。”

    陈暮早就习惯了,便说道:“那我就不回自己营帐了。”

    两兄弟吹灭了灯,躺在床上又说了会话,才沉沉睡去。

    第二日,又是一天的忙碌,营寨终于扎好。

    四周建起木质栅栏,各种防御工事也开始慢慢修建,远处就是泰山,成群结队的士兵从山里砍伐树木,运往营寨。

    徐和眼睁睁地看着官军在修建防御工事,准备攻城器械,却不敢阻止,也不敢出城作战。

    原因很简单,他人手不足。

    别看徐和聚众二十万,但实际有战力的只有六万人,而且还分在两县。

    昌国他只安排了四万人马,另外两万人在般阳。

    昨夜他就下达了命令,让般阳的人撤进山中,所以现在昌国城内,也只有四万人,比官军还要少一万。

    当初大贤良师张角有二十多万可用之兵,却被朝廷精锐不过三四万人马打得节节败退,更何况现在还是自己人少,对面人多。

    因此徐和打死都没有想着出城,甚至已经在考虑带着人马从西门逃出去,与般阳的人在山上会和了。

    而在这个时候,司马俱也已经受了命令,带着说客准备进城。

第七十二章 陈暮的鬼名堂

    司马俱有些心情复杂地被吊篮吊入了城里。

    去年的时候他与徐和还割据青州,占领县城,当着一方土皇帝,现在自己已经被迫投降,反而要去给官军当说客,去劝降徐和。

    世事无常,造化弄人啊。

    城楼上徐和已经在等他,见到他与说客上来,脸色不知道是该故人重逢的喜悦,还是面对官军的愤怒。

    反正表情僵硬,同样心情复杂地说道:“司马俱,你投降了官军,还来我这里做什么?”

    司马俱略微尴尬,他身边的说客许硕笑道:“司马将军与徐将军乃是多年故交,如今老友上门拜访,难道徐将军不欢迎吗?”

    “哼。”

    徐和冷着脸一甩袖,往城楼里而去。

    司马俱微愠,因为之前二人好歹也有交情,而且在黄巾军中平起平坐,现在自己投降了官军,你徐和反而给我摆脸色是什么意思?

    好在许硕察言观色,记得自己的使命,低声对司马俱道:“司马将军,还有使君与刺史的要任在身,暂且忍耐。”

    司马俱深吸了几口气,勉强压制住心中的不爽,跟着徐和一起进了城楼。

    徐和自顾自坐下,司马俱也不跟他客气,坐在他的对面,开门见山地说道:“徐和,我这次来的来意你也应该知道了,降还是不降,给句准话。”

    “我若是不降呢?”

    徐和也来了脾气,瞪着眼睛看着他。

    也许有人奇怪,敌人兵临城下,大举进攻,明知道打不过,投降难道不好吗?

    但要是每个古人都这么想,那就没有那么多守城与攻城战了。

    不愿意投降的原因有很多种? 比如睢阳之战? 是因为安禄山是反贼,守城的张巡是官军。

    官军怎么可能投降反贼?

    所以哪怕到最后一刻,张巡也坚决不投降。

    此为忠。

    还有后来名士臧洪反抗袁绍? 就是因为袁绍阻止臧洪救援他的好友张超。

    张超到最后被曹操杀死之前? 还坚定地认为臧洪会来救他。

    臧洪听说了这件事情之后? 又气又急,赤着脚边跑边哭? 准备召集士兵攻打曹操? 结果被袁绍阻拦。

    正因为这件事情? 导致臧洪恨死袁绍? 于是举城叛变,据城死守,最后被袁绍围攻了一年,城破的时候全城七八千人无一投降? 慷慨赴死。

    此为义。

    而徐和不想投降的原因与忠义无关。

    他原本是被豪强地主剥削的农民,是大贤良师发动起义救了他,让他能够翻身做主? 成为统治阶级。

    在他占据县城之后? 杀戮豪强? 善待百姓,得到了百姓的拥护,成为了二县之主。

    所以徐和一不忠于谁,二也不是因为义。

    他单纯地只是希望自己治下的百姓能过得好,希望自己不再像以前一样被豪强欺负,不再成为被统治阶级? 仅此而已。

    因此司马俱这趟劝降,注定是没有结果。

    许硕素来有口才,他是北海人,因为读书识字,在关羽军中做吏员,劝降了李波后立下功劳,成为了主簿。

    但饶是他舌绽莲花,一边告诉徐和现在自己的处境有多糟糕,一边跟他说新来的刺史如何善待百姓,徐和就是不松口,坚决不投降。

    到了最后,徐和被说得恼了,一拍桌子,下逐客令道:“多说无益,我是不会降的,你们要战便战。你们走吧,司马俱,若不是我与你也算故交,少不得要拿你们的人头送回去。”

    司马俱和许硕面面相觑,徐和油盐不进,不管怎么说都不投降,看来这一趟白跑了。

    无奈之下,二人只得离开,回去报告。

    刘备这个时候在外面指挥军队修筑防御工事,营帐中只有陈暮和沮授在,听到回信,陈暮点点头道:“意料之中的事情,你们退下吧。”

    等司马俱和许硕告退后,沮授皱眉道:“这徐和不愿投降,看来也只有强攻这一条道路。”

    “也不尽然。”

    陈暮放下书本,笑着说道:“军情司的探子说,徐和在昌国般阳二县,大肆赠与百姓土地。可见是一个比较善良的人,爱护百姓。这样的人若是读些书,出仕做个县令太守,也许是个好官,可当反贼,就是他最大的弱点。”

    沮授笑着摇摇头道:“你不会又打百姓的主意吧,使君是不会允许的,你就死了这条心吧。”

    “我向大哥保证过,不会打百姓的主意,这一点你放心。”

    陈暮露出微笑。

    沮授狐疑道:“既然不打百姓的主意,你说徐和的弱点做什么。”

    “当然是另有用处。”

    “哦?”

    沮授好奇:“什么用处。”

    陈暮狡黠道:“你猜猜看?”

    沮授绞尽脑汁,却怎么也猜不出来陈暮的打算。

    别看他也是顶级谋士,在这一点上却跟不上陈暮的思路。

    原因很简单,谋士与谋士之间不同,定位也不一样。

    有些谋士擅长奇谋,如荀攸、贾诩、法正、陆逊、徐庶。

    有些谋士善于规划,如诸葛亮、庞统、荀彧、司马懿、沮授、田丰。

    还有些谋士则善于心理,如郭嘉、贾诩、司马懿,现在还要加上一个陈暮。

    谋士不仅仅是行军打仗出谋划策那么简单,同时也得根据形势给主公提供参考意见。

    如曹操在攻打徐州之前,就曾经害怕袁绍偷袭许都,所以犹豫不决,是郭嘉认为袁绍优柔寡断,必不敢来,让曹操放心大胆地去打徐州。

    于是曹操攻打刘备,袁绍果然不敢轻举妄动,让曹操顺利东进,成功拿下徐州。

    在曹操手下,三大谋士各司其职,荀彧是顶级的战略家,荀攸是顶级的战术家,郭嘉则是顶级的心理学家,不仅能够猜到敌人的心思,甚至还算到了孙策之死,可谓真正的天生鬼才。

    沮授的能力跟荀彧一样,也是战略大师,包括奉迎天子这件事情上,沮授还比荀彧提前一年想到,劝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惜袁绍鼠目寸光不听劝而已。

    所以以他的战略眼光来看,如果不能拿徐和的人性弱点做文章,要想攻打徐和,唯一的办法就只能围困,而不能硬攻。

    这个人性弱点,自然是指徐和爱护百姓这件事情。

    但刘备仁义,不许陈暮这么弄。

    因此沮授实在猜不到陈暮的葫芦里到底在卖什么药。

    “我猜不出来。”

    沮授苦笑道:“反正除了强攻以外,应该没什么别的办法了。”

    陈暮神秘一笑:“再等几天,你就知道了。”

    沮授耸耸肩,他倒想知道,陈暮到底想搞些什么鬼名堂。

第七十三章 投石问路

    兵临城下的第八日,投石车终于造好。

    一般来说,攻城器械是不会带着的,一架投石车重量达数百公斤,一架冲车达一吨,多带几件攻城器械,大军不知道能不能每日行军十里。

    所以古代打仗,一般是围城的时候,在僵持阶段就地取材,在城外砍伐树木,重新制造一批新的攻城器械。

    比如卢植围攻广宗,官渡之战的曹军,都是临时制造器械,而不是提前携带。

    陈暮与泰山学宫的士人集思广益,一起改进投石车,原来是用人力拉动,如果扔100公斤的石头,射程只有40-70米。如果扔30公斤的石头,射程也只有100多米,丢不了太远。

    现在改成牛皮筋做弹簧绳,又改良了抛射支柱,威力更大,射程更远,集齐全军之力,在有图纸的情况下,工匠打造得飞快,七八天就造出了二十多架。

    这还只造了投石车,如果再造井阑冲车之类的攻城器械,大概要一个多月的时间,所以先把投石车拿来用着,再紧锣密鼓造别的器械。

    大营缓缓打开,一列列士兵走出营寨,最前排的刀盾手,举起大盾,向前压进。身后是长枪兵,腰间配环首刀。

    军旗招展,擂鼓轰鸣。刘备骑在马上,一个大大的“刘”字竖起,在代表汉朝的黑红色军旗右下角,还用很小的文字绣着济南国相四字,代表着刘备的官职。

    除了刘备,关羽张飞陈暮典韦太史慈都有自己的军旗,管亥为关羽牵马,充当前锋大军,刘备陈暮在中军,左边是典韦的左军,右边是张飞的后军,后方则是太史慈的后军。

    大军前后左右四军严密? 阵型整齐? 陈暮训练士兵的时候? 最基础的方式就是走正步,这对于列阵有很大帮助,能够保证士兵阵型不会出现紊乱。

    陈暮可不想犯孙权的错误。

    孙权在逍遥津怎么败的?

    就是吃了阵型的亏。

    十万大军立足未闻,连营寨都还没扎好? 就被张辽带八百死士冲营。

    自己差点被活捉? 可见大军阵型的重要性。

    不过仔细想想,也不能怪孙权。

    毕竟十万打七千? 飞龙骑脸,想也知道张辽李典乐进必然会守城,鬼知道他们会跑出来?

    刘备军迈着整齐的步伐来到城下? 离了两箭之地。

    张飞越众而出? 大声挑衅道:“城中贼军听着,官军奉诏讨贼,投降免死!”

    “投降免死!”

    “投降免死!”

    官军高举武器,纷纷呼喊? 气势上就先天压了黄巾贼一筹。

    城墙上的黄巾贼一个个脸色苍白? 眼神中带着惊恐地看着城下乌压压的官军。

    论起身份,他们是贼,敌人是官。

    论起战力? 一名官军普遍打两个以上黄巾贼。

    甚至说,不止两个。

    当初大贤良师二十万大军,就被官军三四万精锐打得崩溃。

    南面的波才也是二十万大军,结果被皇甫嵩朱儁不到两万人马杀得丢盔弃甲。

    可见黄巾士兵的战斗力非常差,也就张角身边的那些黄巾贼战斗意志还可以,死战到最后,甚至宁愿跳河,也不愿意被俘虏。

    而徐和身边的黄巾贼不管是战斗力还是战斗意志,远比张角波才的人马差得太多,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如果野外作战,不说现在徐和城里就四万人,就算他集齐二十万人马,也不过是崩溃的下场。

    这一点,不仅徐和清楚,连他手下的士兵也都很清楚。

    “兄弟们别怕,官军要攻城尽管让他们攻,我们的家人已经都被送去了山寨里,弃城也无妨。实在抵挡不住,大不了从西门撤离,我们还有后路。”

    徐和在城墙上大声鼓励,其实他不说还好,一说士兵们的战斗意志就更差。毕竟一想到有退路,谁还想在战场上送命?

    城外的张飞见城内没有动静,哈哈大笑道:“一群无胆鼠类,可敢出城与我决一死战!”

    “谁敢出城决一死战!”

    声若洪雷的嗓门如同超声波一样贯穿了所有人的耳膜,哪怕城内没有上城墙的士兵都能听得到。

    陈暮甚至在想,自家这三哥是不是挂了个扩音器在身上,正常人喊话声音哪有这么大,离着几百米都能听到,属实离谱。

    “嚯嚯嚯嚯嚯嚯嚯嚯嚯嚯嚯嚯!”

    见城内依旧无人回应,官军士气大涨,云梯已经准备好,此时若是攻城,恐怕顶多伤亡一两千人就能把昌国拿下。

    不过就是一两千人陈暮也不想损失,一声令下道:“上投石车,给我轰!”

    一架架投石车被推到了城前约九十步之外,差不多120米。

    古代一箭之地,大约是300米。

    实际上弓箭的有效射程,一般在80-150米之间。

    所谓百步穿杨,就是说如果能在百步以外射到柳树叶子,就可以称为神射手。

    而秦至六尺一步,一尺23.1厘米,可见百步,就是140米左右。

    那为什么一箭之地有300米呢?

    别忽略了地势。

    在平地上直箭,射程自然短。

    但站在地势高的地方抛射,射程自然会更远。

    所以古代战场,几乎不会有弓箭手野外直射的情况,大多采用集团军抛射,不追求精准度,只需要找好角度向敌人密集的阵型里射击即可。

    看到敌人的投石车出现在射程之内,徐和当即下令城内的弓箭手射击,数千弓手纷纷仰弓,一声令下射出无数箭支。

    “嗖嗖嗖嗖嗖!”

    箭矢如雨点一般砸落下来,射在投石车旁边的木幔上,发出沉闷的响声。

    木幔就是一块巨大的木板,专门用来防弓箭,掩护步兵靠近城池,或者掩护井阑上的弓箭手对城内进行还击。

    所以有经验的守城将领不会把弓箭浪费在木幔上,而是等步兵抵达城下,无法再依靠木幔防御的时候,再用箭矢与滚石檑木还击。

    徐和毕竟只是黄巾杂鱼,一没有太高武力值,二没有什么统帅能力,不然未来也不会被夏侯渊轻易击败。

    结果大量箭矢射出去,密密麻麻地扎在木幔上,将木幔扎成刺猬,却几乎没有造成什么伤亡。

    而趁着那边徐和还在做无用之功,这边官军已经拉起了牛皮筋,在抛竿上的投篮里放上了数十公斤重的大石块,抛竿另外一头则吊上数百公斤的配重,就等着松开牛皮筋。

    “三!”

    “二!”

    “一!”

    “准备,松绳!”

    在底层军官的命令下,投石手拉开绳索活扣。

    就听到“嗡”的一声,没有了牛皮筋绷住重物,配重轰然落地,将抛竿带起。

    投篮中的石块瞬间飞了起来,二十多块数十公斤重的大石块在天空划过一个抛物线,如流星坠落,向着县城砸去。

    砰砰砰砰!

    轰的数十声巨响传来,大石头块砸在了城墙、城楼乃至城里,溅射起无数尘土。

    官军远远眺望,就看到城墙上尘土漫天飞扬,有一块石头砸中了城门上方的城楼,将半边城楼都砸塌陷,尘雾弥漫。

    有十多块石头或许是各种各样的问题,没有按照预期设想的砸在城楼上,而是落在了城墙,被城墙挡了下来,并没有造成什么伤亡。

    但依旧有十多块落入女墙内或者城里,巨大的冲击力轰得房屋都坍塌。

    等尘烟消散之后,不断有哀嚎声传来,城墙上的人影已经变得稀稀疏疏,所有人都只敢躲在女墙下,不敢冒头。

    其实投石车给予的伤亡很有限,毕竟石块不像箭雨一样密集,无法给敌人造成太大伤害。

    但这种视觉冲击力却是什么都无法比拟的,在战场上被人砍一刀,顶多是个死。但被数十公斤的大石头砸中,却是脑浆迸裂,五脏六腑都要被砸出来。

    没有人想这么憋屈的死,在这一瞬间,投石车的可怕给予了他们强大的震撼。

    远处的刘备看到这一幕,赞许道:“四弟,这新式投石车确实不错,若是能大规模生产,恐怕任何城池都要被轻易轰塌。”

    陈暮笑道:“这东西看着好,其实也就那样。对城墙造成不了伤害的,顶多是唬唬人,而且太笨重了。”

    “看着挺厉害的呀。”

    刘备纳闷。

    现在才二十架投石车就有这威力,要是上百架投石车这么砸,那还不得填平一座城市?

    但实际上投石车还是充满局限性,一来威力小,二来确实笨重。

    刘备觉得不错,是因为汉朝的城市都不大,虽然汉朝的建筑继承了秦朝,以壮丽为美,但主要体现在皇室宫殿与贵族家庭。

    而一般的普通居民房子很小,因此县城规模不会太大。如果是洛阳那种规模,恐怕多少架投石车都没用。

    像后来金军攻打汴梁的时候,就曾经出动了五千架投石车,那种场面才叫一个夸张。

    所以在火炮出来之后,投石车退出历史舞台,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只不过现在火药估计都还没出来,陈暮倒是知道黑火药的配方,但这玩意儿实在没什么鸟用。

    很多人穿越过去,第一时间就想着造火药。

    但他们确定不看看黑火药的威力?

    想要炸死人,最少得数十斤,想炸塌一栋大楼,得两吨以上。

    黑火药从唐朝到清朝发展了足足一千多年,如果真得能取代冷兵器,早就取代了,怎么可能直到清朝还是以冷兵器为主?

    所以实际上火药提供的战斗力十分有限,上限就是大炮和燧发枪。但等到陈暮研究出这俩玩意儿的时候,估计都已经是几十年后的事情了,那个时候刘备的尸体都凉了,还要大炮和枪有什么用?

    因此务实一点,剑走偏锋的黑科技不要乱点,先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发育起来,等到将来有足够的实力,比如已经占据了数州之地,天下没有什么对手的时候再考虑这些问题也不迟。

第七十四章 一席话语,管教徐和拱手而降

    投石车对准昌国城里狂轰滥炸了一天。

    直到天黑的时候刘备军才撤走。

    接下来几日,几乎是徐和的黄巾军最黑暗的几天。

    每天都有新的投石车加入战场,过了四五天,投石车的数量多了一倍。

    近四十架投石车对着城里轰炸,虽然没死几个人,到现在也只有数百个倒霉鬼而已。

    但对黄巾军的士气打击极大,这种只准挨打,无法还手的憋屈感,几乎压垮了每一个人的神经。

    在这种情况下,经过左右的劝说,徐和终于下定决心,弃守昌国,逃入泰山里。

    实际上这本来就是他预想的最后退路,这么做,倒也没有心理障碍。

    在官军围城的第十四天,也就是八月下旬,接近九月深秋的时候,午夜时分,徐和悄然打开西门,率领士兵逃入深山。

    第二天官军起来,看到的已经是一座空城,城内的物资粮草几乎没有剩余,全被徐和带走。

    “刺史,全城搜遍了,没有一个人,也没有剩下任何有用的东西。”

    进城搜索的太史慈回来禀告。

    陈暮点点头:“预料之中的事情,现在才刚刚开始。”

    关羽默然道:“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强攻的话,也许能留下一部分敌军。”

    “那样的话我军伤亡会很大,我有更好的办法。”

    陈暮目光中透露着自信。

    确实,如果第二天就直接强攻,不给徐和撤离百姓的时间,攻城战打上去,自己伤亡数千人,应该可以拿下昌国。

    但还是那句话,冷兵器时代就别指望大规模战争能死多少人,曹操赤壁大败,在战争中的直接死亡寥寥无几,最大的伤亡居然是瘟疫,显然是一种讽刺。

    所以付出数千人的代价占领一座必然要被舍弃的城池,本身就没有什么意义,既然不需要死人来达到同样的目的,何必要徒增伤亡呢?

    “既然四弟有神鬼之谋,不妨说来听听?”

    刘备询问。

    他才不信陈暮的鬼话,四弟的嘴,骗人的鬼。现在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徐和逃入深山里,结寨而守,远比城池难攻打得多。

    城池就在平原上,轰隆隆的投石车如雨点一样的砸,总会把徐和从城里砸出来。

    但在山里,投石车进不去,就算拆卸组装? 地形狭窄又摆放不了几台。

    而且投的石头被崇山峻岭的树木阻拦? 根本砸不进人家的山寨。

    至于强攻?

    知道为什么张燕能坚守太行山那么久吗?

    张燕号称百万,其实不过数十万人,而且大部分还是老弱妇孺,可战之兵非常少。

    根据《三国志》记载,袁绍曾经与吕布结盟,联合一起攻打张燕。

    张燕当时的兵力不过数万人? 与袁绍勉强打了个平手。后来投降曹操的时候? 总人口不过十多万。

    可见百万绝对是夸大其词? 张燕也没有那么强悍的兵力。

    但山区作战就是如此? 一是阵型无法拉开? 二是地形过于狭窄? 很容易遇到那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隘口。

    所以汉灵帝被迫妥协于张燕,其实并不是没能力剿灭他? 而是不愿意下那个死力气。

    强行攻山的话? 耗费的财力无数? 汉灵帝再有钱也不想这么花。

    众人纷纷看向陈暮,期待着他拿出一个主意。

    陈暮向臧霸使了个眼色。

    臧霸会意,从身上取出一张白布,放在刘备面前的桌案上摊开。

    众人聚拢过来围观。

    就看到白布上清晰勾勒着附近山岭的样貌,虽然只是一个大概轮廓,没有具体细节,但这差不多已经是如今这个时代的舆图标准,没法再往细里深究。

    “使君刺史请看,这里是昌国,这里是般阳。昌国后面的山名叫樵岭,因为是昌国樵夫们砍柴的地方,因此而得名。”

    “般阳后面的山则叫马头岭,因外形像马头而得名,此二岭乃是泰山两条支脉,相互勾连在一起,在中间区域有十多个山头,根据我在山中的兄弟来报,那徐和就在这十多个山头间结寨。”

    “不过分布的十多个山头都比较小,可以驻扎的人也很少,所以徐和在每个山头只安排了数百到数千的士兵。主力部队和人马都在最高最大的蜗牛山上,足有十余万人。”

    “卧牛山山势陡峭,易守难攻。进山的道路只有一条,两侧和后山都是悬崖峭壁,听我在山中观察的弟兄说,贼军占领了山道隘口,居高临下,难以进攻。”

    臧霸在樵岭与马头岭之间十多个大大小小的山头里,指着一个最大的山头划了个圈,示意徐和的主力就在这个山里。

    陈暮注意到,其它的山头臧霸只画了个小山包,而卧牛山则画了一个大大的圈,外表形似一头卧牛,占地虽然不知道具体有多大,但既然能藏进十多万人,恐怕绝不是一座小山,最差也得占地数平方公里。

    沮授沉吟道:“这卧牛山怕是不好打。”

    陈暮也有点意外:“没想到这徐和挺有本事,居然还有战术眼光。”

    臧霸沉吟道:“听说徐和就是昌国人,是山里的樵夫,对这一代的地形熟悉程度不比我差。”

    “原来如此。”

    陈暮看向臧霸:“宣高觉得我们应该如何进攻为好?”

    臧霸皱起眉头,苦思冥想许久,最后苦笑道:“以我之见,只能先一步一步,拔除掉外围的山头,再将牛头山团团围住,徐徐图之。”

    还是老一套的围攻战术,没有办法的办法。

    “嗯。”

    陈暮点点头:“那便先按照宣高的办法,一步一步来。”

    刘备纳闷道:“四弟不是有良策吗?”

    陈暮神秘一笑:“我的办法需要等待天时,现在还不是时候,必须要将徐和围困起来,才能奏效。”

    沮授想了想道:“天时无外乎下雨、刮风、大热、潮湿、大雾、打雷、冰雹......”

    陈暮翻着白眼道:“行了行了行了,公与你再说下去我还有什么秘密可言?”

    沮授笑着打趣道:“大抵也就这几种,深秋时节,无外乎时而大热大冷,时而刮风下雨。子归莫不是想打算今年冬天下雪,等到山里的黄巾贼冻死不成。”

    众人大乐取笑。

    陈暮含笑道:“鸿鹄之志岂燕雀能知,大家稍安勿躁,接下来还有几场硬仗要打,今日先进入城内,休整两日,就进山拔除掉外围山头,将卧牛山围困起来,到时我只需一席话语,管教徐和拱手而降,黄巾贼不战自退。”

    “哦?”

    刘备惊讶道:“真能如此?”

    “自然如此。”

    陈暮拍着胸脯保证。

    刘备点点头:“既然如此,那便听四弟安排,进城。”

    “进城!”

    大军开拔,浩浩荡荡地入驻了昌国县城内。

    此时后勤那边送来了秋衣,山里夜晚极为寒冷,如果还穿着夏秋时节的单衣,士兵都要冻死。

    两日之后,接近九月。

    刘备军正式入山,准备攻打徐和安插在樵岭外的第一个山头——流泉山。

第七十五章 进山

    流泉山是谯岭的第一个桥头堡。

    山势不算陡峭,约有百丈高,因为山中有清泉流淌而得名。

    三国时期的蜀国最擅长山林作战,刘备还有一支特种军队,叫无当飞军,能够翻山越岭,如履平地。

    但那是因为蜀地特殊地理环境造就,实际上出身于幽州的刘备擅长马术,并不擅长爬山。

    青州大多是平原,山脉总共就只有泰山山脉和祁蒙山崂山等,不像蜀中几乎置身于山岭之中,所以除了栖息在山脉附近的樵夫,普通人也不擅长山林作战。

    因此进山剿贼,对于刘备军的考验其实非常大。别看黄巾军在平原上是乌合之众,但进了山里就不一样,黄巾占了地利,胜负就持平。

    再加上黄巾兵与官军人数相当,真打起来,搞不好官军还要吃亏,所以即便是陈暮,也得小心翼翼地做出部署。

    根据侦查,流泉山没有悬崖,如果把山上的草木清理掉,露出原型就是一个小山坡。

    贼军在山顶铸造了环形工事,就是在小山包上方砍伐树木,结了个营寨,寨子里约有千余守军。如果官军正面仰攻,虽然肯定能强行打下来,但伤亡可能不小。

    考虑到就是一个小山寨,没必要用人命去填,陈暮用声东击西之计。先安排人马佯装不理会流泉山的贼寇,等他们埋伏的时候,再趁机攻打。

    徐和之所以在外围山岭里安排人手,除了起警戒作用以外,最重要的就是骚扰官军。两侧山岭伏击,随时可以埋伏山林侵扰。

    按道理来说,一个普通黄巾将军应该没那么聪明的手段。毕竟古人学识有限,不可能会想到那么多厉害的战术。

    但偏偏徐和原本是山里樵夫,兼职猎人,有一定山林作战的经验。

    如此一来,对于官军来说是个很大的麻烦。

    陈暮则将计就计,我不强攻,佯装无视用于警戒的堡垒,此时流泉山的贼寇都被吸引在另外一侧山道? 趁着贼寇注意力被大部队吸引,派小股精锐部队奇袭。

    如果进入大山的话,应该就会发现,道路一般是在两山之间。如果两山之间和山里河流占据? 则道路应该在河岸上。

    古人就算再傻,翻山越岭的时候,也不会真的在深山老林里开一条道路。

    自然是哪里地势低? 走起来不费劲,就走哪里。除非是实在找不到路的情况下,才只能往上山爬。

    所以官军不进流泉山? 而是从侧面山道里进去? 自然会让流泉山上的贼寇引起警惕。

    不至于埋伏? 毕竟流泉山里也就那么千余人,但他们可以从小道翻山越岭? 去卧牛山报信。

    如果有需要的话? 还可以偷袭官军后方,确实是个山林作战的好方法。

    只是任何方法都有破解之策? 流泉山的人数起不到什么决定性作用,陈暮这个策略甚至是在考虑无视所有山头直取卧牛山时? 顺便想出来的引蛇出洞之计。

    林间杂草丛生? 虽然已经深秋? 草木枯黄之际? 但林木依旧茂密,视野并不是很好。

    一列列的官军于流泉山右侧山道里缓缓进入,山道有无数障碍物,黄巾砍伐树木,堆砌石头以做阻拦。

    流泉山上方陡坡处,黄巾贼藏于草木之间,俯瞰着下方正在清理障碍物的官军。

    “官军这是打算绕过我们,直接进山。”

    “我们要不要放箭?”

    “别轻举妄动,我们的任务是警戒,骚扰即可。”

    “那去给将军报信吧。”

    “嗯,多做一些陷阱,不要让他们太舒服。”

    贼军的主要注意力都放在了西侧山岭里,他们的营寨现在只有数百人留守,忽略了东侧。

    徐和留下来的部队,大多是有过樵夫猎人经验的士兵,山林作战能力十分厉害。

    但有作战经验不代表他们就聪明地算到了官军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此时流泉山东侧,臧霸率领着一百精锐,悄无声息地上山。

    作为在泰山上摸盘滚打数年的积年老贼,臧霸的山林作战经验同样丰富,一路上小心翼翼地避开所有猎人陷阱,悄悄地摸到了东侧营寨。

    “上!”

    臧霸低声下达命令。

    立即就有士兵甩出钩索,扔到了营寨上。

    营寨里的贼军防守空虚,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官军突袭,等发现的时候,源源不断的官军已经跳入了营寨里。

    毕竟只是木板制作的墙壁,高不过1.2丈,不到3米高,很容易被攀爬而过。

    臧霸第一个跳下去,身先士卒,勇猛地带领士兵杀进去。

    先是砍翻数人,清理出一片空地。

    然后杀向寨门口,打开寨门。

    在臧霸的带领下,他们仅仅数十人,就抵挡住了数百人的进攻。

    等寨门打开后,埋伏于寨外的大批官军趁势杀入。

    没有了营寨防御,大势已去,流泉山的贼军很快被攻破,官军也顺利地奔赴第二道关卡。

    有点像是闯关游戏一样,但不得不承认,这群樵夫猎人确实很难缠,山道上到处都有陷阱和障碍物,很多地方甚至已经被毁坏地无法行走,只能重新开辟道路。

    如此走走停停,等到天黑的时候,大军也才攻克三座有黄巾营寨的山岭。夜晚官军在崇山峻岭里安营扎寨,一万前锋军,连营达数里。

    如果徐和读过《三国志》的话,这个时候一定会想到陆逊的火烧连营,因为现在的官军与后来的刘备军是一样的情况。

    可惜徐和的智力没法跟90以上的陆逊比,白白错过一个击败官军的机会。

    几日下来,官军势如破竹,将沿途山岭营寨全部拔除。

    到九月初的时候,官军已经抵达卧牛山下。

    就看到卧牛山已经不是一座小山,高达四五百丈,海拔接近千米,占地数平方公里面积。四面有陡峭悬崖,白色的花岗岩层与石英岩层果露在外,树林茂密,林叶遮天蔽日,隐约能看到山口处建造得比树木还要高的瞭望台。

    “刺史,前面就是卧牛山,据俘虏说,山下有大片空地,正好可以安营扎寨。只是徐和在山口布下重兵,修建了大量防御工事,我们无法强攻。”

    当陈暮与刘备的中军跟随着前军的脚步到达卧牛山下时,前锋军的臧霸前来迎接。

    山路崎岖,无法骑马,好在刘备武将出身,体力强悍,并没有感觉疲惫。

    而陈暮经过多日修习五禽戏,体魄也渐渐日益强壮,虽然暂时还打不过华佗,但这点山路他还不放在眼里。

    “放我下来。”

    陈暮对轿夫如此说道。

    轿夫将竹轿放下。

    从竹椅上起来,陈暮仰望卧牛山,点点头:“确实巍峨险要。”

    要想强攻这样的山岭,难度可大得多。

    普通的山像是三角形,有坡可以爬上去,山顶不大,可以防守的力量很小。

    别看后世火器战争中,经常是一个连一个排数十上百人占据着一个山头,就可以压制数千敌人的进攻。

    可那毕竟的热武器,而冷兵器时期,只要举着盾牌仰攻,人数多的那一方自然占便宜,哪怕用弓箭射,也射不死几个人,根本不可能靠少数人防御。

    更何况眼前的卧牛山也比普通山更陡峭,有点像是个圆柱体,四面是垂直的悬崖,入山通道只有一条,而且垂直幅度极大,山道一次只能容纳数人并肩而行,强行上山,那就是添油战术,给敌人送人头。

    一旁走路过来的刘备举目眺望道:“这山怕是只能飞渡过去。”

    臧霸笑道:“也不尽然,这两日我已经观察了许久,发现有些地方的悬崖并不高,只有二三丈,若用钩索荡到山上的树干,只消上去一人,则可以挂上数条绳索,再上去人,便又能捆绑无数绳索下来,如此就能有士兵上去,趁机偷袭。”

    “嗯,这是个好办法,可以做备用计划。”

    陈暮点点头。

    不要以为七八平方公里面积很小,实际上汉朝一个县城的面积,差不多也就一两平方公里。

    而后世的城市化当中,一个县城的城区面积一般也就在10-20平方公里之间,换算成土地,就是一万五千亩。对比一下就知道,这真的是一个很大的区域。

    所以大有大的坏处,哪怕徐和有二十万人马,也不可能将全部人马分布在各处悬崖边上防御,总会有漏洞出来。

    不过陈暮觉得这个计划大概率用不上,因为他有更好的主意。

    这次进山并没有带全部人马,官军分出两万人驻守昌国与般阳二县,留下了管亥与典韦。

    关羽统帅前军,刘备陈暮在中军,张飞在后军。

    等张飞抵达后,三军集齐,浩浩荡荡地开始在山下建造营寨。

    九月深秋,万物枯黄,山里冷风袭来。

    徐和在山腰的隘口处,隔了约两百多丈,站在瞭望台上俯瞰着山下的官军。

    汉朝一丈是2.3米,两百丈接近500米,这个距离看人几乎只能看到模糊的影子,官军如同一群蚂蚁一般在山下砍伐树木,安营扎寨。

    左右对徐和说道:“将军,要不要趁他们安营之际,派出人马袭击?”

    徐和想了想,摇摇头道:“算了,官军进不来,我们也不太好出去。不要在山下和他们打,守住关口就行。”

    “唯。”

    手下领命。

    徐和回了营寨,由于地方大,他就没有把营寨按在一个地方,前山营寨有四五万人,都是主力军。

    老弱妇孺则在山中与后山,那里有数处水源地,可以开泉取水。

    毕竟要想作为防守关口,首先得解决喝水与吃饭问题,如果卧牛山里没有山泉的话,徐和再傻也不可能把人放在这里。

    徐和路过前营,抵达了中营,这里是他家人住的地方。

    “首领。”

    “徐叔叔。”

    “阿和。”

    沿途百姓每一个路过的人都向他行礼,年轻人叫他叔叔,老人叫他小名,戴着帽子就把帽子摘下,正在干活就把手中的活停止,表达对他的尊重。

    出身于底层的徐和与司马俱的残暴不一样,由于是当地人,又善待百姓,得到了昌国般阳二县百姓拥戴,威望很高。

    所以哪怕官军围剿,他们面临着躲入山里的窘境,还是有大量的百姓愿意跟随他。

    百姓是淳朴得,他们只知道以前被官府和豪强剥削,没有自己的土地,经常衣不裹体食不果腹,饥一顿饱一顿,是徐和帮助他们杀死了豪强,给予了他们田地。

    或许在有些人眼里这并不算恩情,甚至在另外一些人眼里,这只是绑架百姓的手段。但不管怎么样,至少现在的徐和,在百姓眼里是英雄。

    这就足够了。

第七十六章 打二十个

    “大英雄。”

    听着从俘虏那回来的报告,陈暮轻笑了一声。

    就跟当初张角身边的数万人宁愿跳河自尽,也不愿意投降官军一样。

    徐和的手下俘虏,没有一个人愿意投降,没有一个人愿意帮助官军潜入营寨里做内应。

    这在现代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想象。

    不谈国难之际,多少汉奸层出不穷。单说宋朝以后,文人士大夫卖国之人数不胜数。

    这些人居然连一群山野村夫都不如,而且还是几百数千年的一群农民。

    他们比后来朝代的那些带路党,更深知大义,深知气节。

    如此对比,何其的讽刺,何其的令人作呕?

    但这就是汉人之骨!

    臧洪为义怒反袁绍,被围攻一年,全城百姓愿意与他慷慨赴死。

    张角掀起轰轰烈烈反抗汉王朝暴政的大旗,全天下的百姓揭竿而起,兵败之际,足有五万人跳河自尽,不愿苟且偷生。

    刘备高举仁义之道,善待百姓,与百姓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曹操南下,十余万百姓愿意随刘备渡江。

    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偪事危而言不失道。

    自古以来,汉民族一直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他们有它的气节,有它的傲骨,有它的胆烈。

    卫青霍去病征战塞北,封狼居胥。窦宪马援燕然勒石,马革裹尸。

    哪怕是三国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站出来,都能打得外族找不着北,欺负不到我们头上。

    汉民族的脊梁便是在这个时候高高地站起来,向全世界的人宣布,我们的民族叫“汉”,我们拥有挺拔而又坚硬的骨头,靠它来让我们屹立在世界之巅。

    唯独过了千百年后,本应该更加先进的社会环境,更强悍的综合国力,民族的脊梁却被打断成两截,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也许,这其中的原因很多。

    但不能否认的是,民族的自信心自汉唐以后,已经凋零得太久。

    后世的来者,连先辈一群山民都不如。

    膝盖跪久了,就没有了站起来的那一天了吗?

    陈暮仰起头? 看向远处的山林中? 似有薄薄的云雾缭绕。

    或许,这就是上天要让他回到这个民族脊梁还在时的意义吧。

    要想做英雄,肩上的担子,又是否能承担得起呢?

    ......

    ......

    “将军,山下又送来了书信。”

    士兵将信件递上去。

    徐和不识字,但也猜到里面的内容? 将书信移向一位识字的手下? 苦笑道:“又是劝降信吧。”

    手下摊开竹简看了一眼? 点点头:“这两日已经是第三封了? 我们要给官军回信吗?”

    “不回。”

    徐和态度坚决? 脸色坚毅道:“官军残暴不仁? 想让我们投降,再去给豪强做徒附佃农? 绝无可能。不回信? 就是告诉他们? 我们绝不会向他们妥协。有种就继续围着,看谁能坚持久。”

    陈暮还是低估了徐和的决心,事实上早在去年徐和就已经在为山寨做准备,所以他存起来的粮食,不仅仅有今年的夏粮,还有去年前年的夏粮与冬粮。

    不要以为古代农田产量不足,就不能养活百姓。要知道汉朝耕地面积已经达到八亿亩,人口五六千万,几乎人均拥有十多亩田地。

    之前说过,要想养活一家五口,最少要二十亩田。而想日子变好一些,一般有三四十亩左右,就算是富农。

    所以按照一家五口的平均值来算,那就是五六十亩地,产粮养活一家绰绰有余。

    但就好像后世全世界粮食产量养活70亿人绰绰有余,却每年还是有无数人饿死或者营养不良是一个道理,并不是说有多少粮食,就能养多少人。

    土地兼并下粮食都集中在豪强手中,豪强用粮食做买卖,与外族交易,把粮食当作商品,甚至有时候宁愿烂在仓库也不愿意救济百姓,与牛奶倒河是一个道理,可见土地兼并的可怕。

    徐和杀死了二县豪强,占领了土地,将土地给百姓耕种,二县平原地区近二百万亩田地,以夏粟冬麦每亩七八石产量,一年产粮近一千五百多万石,哪怕二十万人每日消耗,也能省下来数百万石存在山寨当中,再加上今年夏粮,足够支撑两年之久。

    所以徐和根本不担心官军长期围困,按照他的估计,顶多半年,官军也会因为承受不起那么大的消耗而退军。

    这是必然的事情,徐和心里有数。

    就在此时,又有手下来报:“将军,寨外官军又前来挑衅,这次换了人,不是关羽,来人自称涿郡张飞。”

    “是那个在长社连番打杀波才渠帅数名大将的张飞?”

    “正是。”

    “出去看看。”

    徐和出了营寨,来到山腰隘口处。

    就看到张飞骑在马上,在山下大声挑衅,说是如果黄巾全是孬种,他愿意一个打二十个。

    卧牛山下这片空地很大,已经是一处山谷,官军将四周的树木砍伐一空,杂草也都清除掉,清理出一片黄土地,张飞就在空地上叫骂。

    “你们黄巾都是缩头乌龟吗?二十万人,就没有一个能打的?谁敢出来一战,我可以打二十个!”

    张飞声若震天,离着五百米,要知道这可是五百米,徐和都能听得见。

    不过山谷里有回音,传播得远也很正常。

    徐和左右不忿道:“将军,张飞这厮如此侮辱我等,实在可恨。不若派出得力干将,将他击杀。”

    “这......”

    徐和迟疑道:“我听说那张飞有万夫不当之勇。”

    左右道:“就算他再神勇,又如何敌得上二十人,若能生擒张飞,正好挫败官军锐气。”

    “好。”

    徐和一想也是,点点头:“那就派出二十人,与他大战。”

    山里虽然不好跑马,但山下是平地,当即徐和军中就选出二十名勇士,拉着马匹下山,等到了山下缓坡处,才上马疾驰。

    二十人向着张飞杀去。

    其实张飞当时候是吹牛来着,因为这两天已经挑衅多次,黄巾军都没有出来,所以他借了早上偷藏起来喝的一点蒸馏酒酒劲,骂骂咧咧一会儿,牛皮开始往天上飞。

    别看张飞关羽都是万人敌的猛将,冲锋陷阵如杨再兴一样杀数百人都没问题。

    但一来那是在战场上,迂回空间更大。二来有亲卫帮他们防止侧面偷袭,让他们专心致志对付正面的敌人。

    而像这种斗将鏖战,场地有限,且很难防得住背后偷袭,毕竟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即便张飞武艺高强,可以防住背后,夸下的马匹怎么办?

    长社城外一打十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要不是张飞步战强悍,恐怕当时候就得出大事。

    而步战一次打十个已经是极限,现在是二十个,看到敌人真的出来时,张飞当时候就差点尿了,酒劲吓醒了一半。

    “靠,真的出来了。”

    学着陈暮偶尔蹦出来的新鲜词汇,张飞小声嘟囔,眼珠子一转,想了个主意,高声道:“这边地小,来那边开阔点的地方打!”

    说罢驾驶着马匹往自家军营门口去。

    陈暮安营扎寨的本事学自卢植,同时也有自己的一些领悟。他命令士兵把附近所有的草木清除,弄出一片空地,军营离卧牛山口约一里地,也就是四百米距离。

    这个距离一般来说肯定是不能建造营寨的,毕竟太近了。不过山下入口离山腰关隘同样离了四五百米,所以这个距离刚好合适,不怕偷袭。

    山下处林木茂密,地方狭窄,确实不好打斗。

    但在自家军营门口则被清理出来大片区域,有一个打斗鏖战的空间,所以张飞找的这个理由非常充分,让人挑不出毛病。

    如果黄巾军因为畏惧于是在官军营寨门口打仗而不敢过来,张飞反而可以嘲笑敌人胆小。

    这样一来,反而是官军胆小不敢战,而不是他张飞不敢战。

    此为一举两得之计也,偶尔听听四弟胡说八道,看来也不是没有用处。

    张飞得意地在心里想。

    结果他才刚跑了几十米,听到身后马蹄声,回头一看,脸都绿了。

    黄巾的铁憨憨们居然真的追出来。

    靠。

    他就不怕自己队友的吗?

    张飞瞪大了眼睛。

    然而牛皮都吹出去了,现在要是灰溜溜地逃回去,张三爷脸还要不要?

    无奈之下,张飞只能在营寨门口勒住马匹,硬着头皮转身准备回击。

    “三弟好像托大了。”

    刘备在营寨上看到对面真的派出二十人来,脸色担忧。

    陈暮拍着额头道:“是不是三哥又喝酒了,赶紧派人去搜他的帐篷,这牛皮吹大了。”

    关羽提着青龙偃月刀说道:“我这就下去,若是三弟支撑不住,我便去帮忙。”

    “嗯。”

    刘备点点头:“虽然这样有失信义,但为了三弟安全着想,也不得不这样。”

    关羽便从营寨上下去,穿好战甲骑上战马,做好准备出去帮忙。

    这边张飞也已经与敌人接上了手。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一个照明,张飞就已经打翻三人。

    原来,当初在长社的时候,波才派出去的都是军中素有勇武的将领级别。

    毕竟波才是颍川渠帅,虽然手底下没有管亥那样武力值接近90的高级武将,但一堆30-40的小将还是有。

    而徐和只是手底下哪有什么出色武将,都是普通人。

    如果把陈暮的武力值比做1,汉朝普通人的武力值是10,训练有素的士兵能达到15-20,那么徐和派出来的人,武力值顶多在20与30之间。

    再加上追逐中敌人前后脱了节,张飞先下手为强,上去就先秒了三个,情况就会好很多。

    只是敌人毕竟人多,虽然先打翻三人,但剩下的十多人围上来,很快陷入苦战。

    关羽已经在下面等着,等刘备和陈暮给他发信号。

    而刘备和陈暮看下面战斗处于胶着状态,虽然暂时看不出胜负,但张飞也没落入下风,倒也不及于一时。

    一时间,张飞与十多人僵持在一起,打了数十个回合还没有结果。

    “三哥这样打下去,恐怕不太秒吧。”

    陈暮狐疑,因为他看到张飞已经防多攻少,虽然防得密不透风,而且因为上次吃了马被杀的亏,对于马匹多有防御,不会重蹈覆辙。

    但几乎没有进攻,只听说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还从没听说过一直防守能赢的,这样打下去还不是得输?

    刘备的武力值可比陈暮高得多,战场形式也看得明明白白,笑着说道:“三弟赢了。”

    “赢了?”

    陈暮纳闷道:“这怎么看出来的?”

    刘备解释道:“别看三弟防多攻少,几乎只有招架之力,但你看那群人的体力。”

    陈暮凝神看去。

    就看到徐和派来的士兵个个累得气喘吁吁,不得不数次换人,轮番上阵。

    而张飞打了数十回合,丈八点钢矛舞得虎虎生风,体力还旺盛得很,根本就没有一丝累的意思。

    “这是要耗死对面呀。”

    陈暮笑了起来。

    战场厮杀不仅拼的是武艺、力气,同时还有体力。

    普通人论起大刀,随便砍个几次,顶多坚持个几十秒,就累得不行。即便是有长久训练得士兵,也只能砍个几分钟,绝不可能像张飞一样能打那么久。

    然而猛将之所以是猛将,就是体力强悍。

    项羽当年被汉军追到乌江边上,砍了数个来回,杀了数百人,可见猛将的体力有多变态。

    虽然这群士兵仗着人多,张飞短时间内拿不下,可要是拼体力,这群士兵就完全没法跟猛将比。

    很快,过了十多分钟,即便是车轮战,徐和的士兵也吃不消,累得连武器都拿不起来。

    张飞咧嘴一笑:“就这点能耐?那我可就要动真格的了。”

    说罢丈八点钢矛如银月横扫,再扫下两人。

    紧接着驾驶马匹,虎入羊群。

    黄巾兵体力透支,再也打不过这头猛虎,很快如秋风扫落叶,一个个都击下马去。

    要不是陈暮三令五申,不要杀人,张飞早就在他们身上刺出无数个窟窿。

    看着张飞勇猛,官军士气大震,纷纷欢呼。

    山寨里鸦雀无声,人人静若寒蝉。

    二十打一个,居然完败了!

第七十七章 大善人陈暮

    徐和派出来的人,与其说是被打趴,不如说是累趴。

    像项羽杨再兴冉闵李存孝一样,在乱军中杀数百人,张飞也不是不能做到。

    只是需要一些特定的条件,如带上亲卫,还得加上一些运气。

    华夏历史泱泱数千年,这样的猛将才几人?

    张飞虽然到了不项羽冉闵他们这个顶尖层次,但第二梯队肯定是有。

    所以一般的小兵,不可能奈何得了他。

    场上贼军全躺在地上哀嚎。

    虽然从马上摔下来一般来说不是什么重伤,但架不住是被张飞势大力沉地打下来。

    一个个像是从二层楼上掉下去,五脏六腑都觉得移位,喘不过气。

    这边官军士气几乎是蹭蹭地在往上涨,一人战败二十,军威大盛。反观山寨那边,鸦雀无声,没有人说话。

    徐和脸色铁青,车轮战上去都被人轻松击败,而且还是在两军阵前,太掉士气了。

    可惜他也不是这样的猛将,不敢出去迎战,只能咬牙道:“紧闭寨门,不管官军如何叫骂,都不要出去。”

    关隘入口的营寨大门缓缓关闭,任凭张飞如何挑衅再也不开门。

    张飞指挥士兵将人捆了,押回营寨,看到寨门口关羽正在卸甲,哈哈大笑道:“二哥,这帮家伙太不经打,用不着你出马。”

    关羽轻笑道:“大哥四弟也是怕你大意,就让我在寨门口等着,万一你扛不住,我才会出来帮忙。”

    “多谢二哥。”

    张飞翻身下马,随口回了一句。

    刘备和陈暮迎上来。

    陈暮靠近张飞,在他身上仔细嗅了嗅。

    张飞一头雾水:“四弟你干什么?”

    “喝了?”

    刘备看向陈暮。

    陈暮点点头:“喝了。”

    刘备脸一黑,严厉道:“三弟,军中喝酒什么罪?”

    张飞浑身一个激灵,露出比哭还难看的笑容:“大......大哥,我真没喝多少,就一口,真的就是一口。”

    “念在你打赢了仗,立了功劳,功过相抵,自己去督战处领十军棍。”

    刘备瞪了他一眼。

    军队里藏酒都是死罪,更别说喝酒。

    要不是张飞打赢了,壮了军威,刘备帮他找了个借口下台。

    不然的话? 不斩恐怕难以服众。

    “不是说功过相抵吗?怎么还要打呀......”

    张飞小声嘟囔了一句。

    刘备又瞪了他一眼:“还不快去。”

    张飞一缩头? 麻溜往督战处去了。

    督战处就是军队管辖纪律的地方? 同时也是战场杀敌时,督促士兵的监军。

    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已经有了这样的部队,也有监军的存在。

    所以要是犯了军法,一般也是在督战处受罚。

    张飞去领军棍了? 刘备才苦笑着摇摇头:“四弟? 以后你的酒可得藏起来? 别再让三弟偷了去。”

    “我也不知道他哪偷的。”

    陈暮挠挠头。

    蒸馏酒做起来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

    容易的地方在于制作简单。

    难的地方在于太浪费粮食,比普通酒多耗费十倍不止。

    蒸馏嘛。

    就是把普通酒烧开? 用特殊的容器取水蒸气。

    早在唐代就有这样的酒,名为烧春。

    但因为粮食问题,所以一直被官府禁止,只在小圈子流传。

    哪怕是陈暮已经是一方刺史? 经营青州? 也没有蒸馏多少壶? 平日饮宴哥几个喝得差不多,也不知道张飞哪搞来的。

    处理了张飞的问题,刘备背着手边走边问道:“四弟,如今已经兵围卧牛山,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做?”

    陈暮跟着他在营寨里散步,周围巡逻的士兵穿梭,远处是一条溪流,是军队取水的地方。

    看着成群结队的士兵各司其职,陈暮想了想道:“也差不多是该办正事了。”

    刘备翻了个白眼:“现在才开始办正事吗?那我们之前是在做什么。”

    陈暮笑了笑:“之前是在预热嘛。”

    “行了。”

    刘备摆摆手:“四弟你就别藏着掖着了,到底要做什么你快说出来。”

    “第一步,写信。”

    “写信?”

    “是的。”

    “之前不是已经写过很封劝降信了吗?”

    “这次不同,这次是威逼信。”

    “威逼信?”

    “嗯。”

    陈暮目光中露出一丝凶厉:“那徐和油盐不进,我就威胁他破山之后,屠了整个山寨。”

    刘备愕然道:“四弟你在说些什么,不是说好不对百姓下手吗?”

    “威胁呀。”

    陈暮无奈道:“口头威胁而已,打架之前,当然得撂下狠话呀。”

    “额,好吧。”

    刘备勉强平复心情,语重心长地说道:“威胁可以,但真做危害百姓的事情,不能做。”

    又不能做呀?

    陈暮心道要是跟了曹操,哪还用这么束手束脚。

    但不得不说,或许也正是因为刘备的存在,才能让他束缚住心中的那头恶魔,不至于什么坏事都能做出来。

    要知道,有投石车的情况下,拿得瘟疫而死的尸体、死老鼠往敌人城池里投,也不是不能干。

    汉末本就是瘟疫大流行的时代,真这么做的话,人口就不止锐减一半。

    也许三国战争打完的时候,汉人人口十不存一都有可能。

    陈暮的脑袋里,装了太多太多可以让人类灭绝的东西,生化病毒,瘟疫细菌,一旦传播开来,不亚于一场欧洲中世纪黑死病。

    可也正是刘备,屡屡劝阻,对他悉心劝告,才能让他保留住内心深处的一丝人性。

    如果跟着曹操,陈暮自己也不清楚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

    因为曹操就是个无法无天的人。

    在东徐投毒。

    在官渡坑降。

    在徐州屠城。

    程昱做人肉脯,曹操默许。

    夏侯渊屠兴国,曹操没有呵斥。

    曹仁屠宛城,曹操同样没有制止。

    跟了曹操,为了战斗胜利不择手段,弄得中原地区千里无鸡鸣绝不是难事。

    陈暮自认为自己不是什么大恶人,更不是什么大善人。

    顶多算是与芸芸众生一样,只要不涉及到自己的利益和安危,既不会害别人,也不会帮别人。

    如果两个没有善恶道德观念的人遇到了一起,一拍即合,臭味相投。

    或许对于全天下的人来说,不知道是一场怎样的灾难。

    生命很脆弱,也很美好。

    犹如一朵朵绚烂的鲜花,绽放之后,便会枯萎。

    有些人很珍惜脆弱与美好的事物,愿意用生命去捍卫。

    另外一些人最愿意践踏脆弱的事物,看着弱小被踩入进尘埃里。

    善恶本就没有错,存在的只有人去怎么抉择而已。

    最终陈暮选择了善,那就没什么好后悔的。

    一条路走下去就是。

    至少目前来说,他待得很舒服,三兄弟对他也极好。

    未来。

    我会成为全天下除了刘备以外,第二的大善人!

    想到这里,陈暮轻笑一声,缓缓说道:“不会的,我不会屠城,也不会杀无辜百姓。”

    刘备长舒一口气,拍着陈暮的手说道:“这才是我的好四弟,说说吧,写了威逼信之后,四弟打算怎么做?”

    陈暮面无表情地吐出两个字:“放火。”

    “什么?”

    刘备没听清楚。

    陈暮一字一顿地说道:“放火,烧山。”

    刘备:“.......”

第七十八章 官军下来战书,约我等明日决战

    上一秒还说不会伤害无辜百姓,下一秒你就给我放火烧山?

    要知道,现在可是九月份,深秋时节。

    这个时候天气十分干燥,满山都是枯叶,一旦点火,几乎就是燎原之势。

    最重要的是卧牛山并不是一座孤山,而是与周围的山连成山脉。

    一旦山火点燃,稍不留神,整个泰山都要化为灰烬。

    所以听到陈暮的话,刘备生气地道:“四弟,你可知道你在说些什么?”

    他正准备继续呵斥,陈暮却已经提前开口解释:“大哥放心,我并不是真的准备纵火,是威胁。”

    “又是威胁?”

    刘备狐疑,勉强压住即将喷涌的火气。

    这一点他比别人好。

    虽然后期有几次一意孤行,不听人意见,但那是建立在关羽死后,一心一意为了给关羽报仇的情况下。

    前期如果别人说的有道理,他都会听,比如对诸葛亮法正庞统徐庶等人就言听计从。

    陈暮笑嘻嘻地道:“有大哥时常教诲,我怎么可能真的会放火,我们只是做出要纵火的姿态,都是为了逼徐和投降做的策略而已。”

    “确定只是做做样子?”

    刘备将信将疑。

    四弟的话,怎么老是感觉不太让人相信呢。

    “当然。”

    陈暮脸不红心不跳,认真地说道:“都是为了给黄巾贼压力嘛。”

    “好,那你去做,我在旁边看着。”

    刘备打定主意,就在一旁监督,可不能让陈暮真的干坏事。

    虽然昌国般阳二县百姓从贼,但毕竟是手无寸铁的百姓。放火无异于屠城,刘备真不忍心做这种事情。

    陈暮耸耸肩,回去写信。

    抓的俘虏,就是这个用处,每天都可以让俘虏回去送信,保证信件能送到徐和手里。

    这次陈暮再也没有像以往那样温和,而是措辞严厉,呵斥徐和投降。

    如果不投降的话,到时候官军将要将全山百姓屠戮一空。

    “来人,放一个俘虏,把信送过去。”

    陈暮将写好的竹简交给士兵。

    士兵去放人送信。

    很快,这封信件就送到了营寨里的徐和手里。

    听到识字的手下给他说了信件内容,徐和眉头一皱:“官军居然要屠戮百姓?”

    手下说道:“官军素来没有仁义,皇甫嵩破长社,以波才渠帅之军的尸首做京观。广宗一战,杀十余万,对大贤良师破棺戮尸? 又做京观。残暴之举无数,官军说出这样的话? 也理所当然。”

    徐和有点纳闷道:“这倒是怪了? 若是皇甫嵩过来与我这般说我还信。但我听说领军的刘备,素有仁义之称? 名满天下。我曾经还考虑过投降,就因为刘备素有仁义,知道哪怕我兵败身死? 他也不会对百姓如何? 所以我才继续抵抗,他怎么可能会屠戮百姓呢?不怕身败名裂?”

    因为刘备的仁义? 黄巾贼才继续负隅顽抗。

    不得不说,听上去很讽刺。

    但这就是事实。

    也许有人说,既然人家仁义,你投降不好吗?

    可投降过去? 那就是听命于人。

    徐和再怎么对百姓好? 也依旧存留着割据二县当土皇帝的野心。

    所以别看曹操屠城? 但有时候也是被逼得发狠。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这是亘古不变的硬道理。

    身处乱世? 人心叵测,过于追求仁义,反而不是一件好事。

    “信件已经摆在这里,还做得了假?”

    手下摇头道:“我看那刘备也不过是个伪君子,满口仁义,现在还不是说要威胁屠戮我们?”

    徐和冷笑一声:“我倒是要看看他们怎么攻入山寨,就不信他们真能围困两年。”

    话虽这么说,但官军的威胁还是给徐和心里染上了一层阴霾。

    百姓是他的命根,也是他最在乎的东西。

    如果官军真的变得如此残暴,那他接下来的一切抉择,都必须慎重而又慎重了,万不能给官军攻破山寨的机会。

    接下来几日,官军每天都会放回俘虏,带回信件。

    几乎每封信件,都是威胁信。

    不仅威胁要进攻山寨,同时限定他们在五日之内投降。

    “啪!”

    当这一日看到新的信件之后,徐和暴怒不已,喝道:“官军欺人太甚,居然让我们五日之内下山投降。”

    “将军息怒。”

    手下劝道:“依我之见,官军日益嚣张,若不给他们迎头痛击,怕是不知道我们的厉害,不如我等厉兵秣马,每日操练,等再过几日,官军攻寨之时,杀他们个魂飞魄散。”

    要不说这手下还能读过几天书,连《左传》里的成语都知道两个,可惜是个半吊子,前面那句厉兵秣马还行,后面那句魂飞魄散就显得有点憨。

    但徐和哪知道这些,点点头:“不错,正该如此,传令下去,每日操练起来,准备应敌。”

    日子一天天过去,已经是深秋。

    后世的时候,九月份还属于夏天,气候炎热。

    但那是阳历。

    在汉朝,用的是夏历,在后世俗称农历或者阴历。

    所以汉朝的九月份,在后世阳历中,其实差不多是在十月份左右。

    十月份深秋时节,天气会变得忽冷忽热。有时候白天非常炎热,到了夜晚又冷得让人发抖。

    特别是秋风,整晚上整晚上地刮,很容易得风寒,也就是感冒。

    现在黄巾山寨里,已经有不少人得病。

    暂时还不太严重,普通风寒是可以用草药医治的,两县全城的人都进山,里面自然也有医生大夫,可以控制住病情。

    但通过这一点,也侧面证明了现在的天气变幻无常,徐和已经将提前制作好的冬衣发下去。

    百姓如今在山顶也开始准备过冬,每日砍伐树木制作木炭,烧制柴火。

    到了第五日,最后一封信送了上来。

    当那个手下看完信件后,骇然色变道:“不好了将军,官军下来战书,约我等明日决战。”

    徐和纳闷道:“决战就决战呗,就等着官军攻山呢,怕什么。”

    手下期期艾艾道:“可是.....可是官军让我们下山,说是可以让我们摆开阵型,正面对垒。”

    徐和当时候就乐了,嗤笑一声道:“官军以为某家是傻子不成,让我放弃山寨,下山去他们正面对敌,这怕是小儿也不会上当吧。”

    然而手下哭丧着脸道:“可官军说,若是我们不下山,他们就放火烧山。”

    “什么?”

    徐和噌一下就从席子上站起来,骇然色变:“烧山?”

    “是啊。”

    手下脸色惨白:“烧山。”

    这计。

    太毒了。

第七十九章 天下恶名,由我刘玄德来背!

    深秋时节,草木极易燃烧。哪怕徐和的山寨之中,对于明火也是十分警惕,不仅设置了大量防火带,还三令五申,禁止在室外点火。

    早在春秋时期,防火带就已经是救火的办法之一。西汉浚稽山之战,李陵就曾经以火攻火,烧出一条防火带防止火势蔓延。

    但浚稽山那一战可跟现在形势不同,当时李陵是在一个山谷里,四周草木都不算旺盛,可以用火开辟出一个空地。

    而卧牛山被茂密的林木覆盖,如果想靠烧火弄出一条防火带,那就是玩火**,先把自己给烧死。

    至于靠人工砍伐,想砍出一条能够保护二十万人的防火带,估计要把山顶树木全砍光。

    不止是树木,还有无数杂草蓬蒿荆棘丛低矮灌木等等,工程量何其浩大?

    所以当徐和听到官军的打算时,他就明白,这一战不可避免。

    但他还是有些将信将疑。

    官军真的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烧死二十万百姓?

    简直难以相信。

    要知道汉帝国对于屠城这样的情况几乎是不能容忍的。

    根据《后汉书耿弇列传》记载,东汉初年,耿弇凡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尝挫折。

    听上去很恐怖,但实际上这里的屠城三百,并不是屠杀满城百姓的意思,而是表达攻克了三百座城池的含义。

    毕竟当时东汉初年的时候,全天下县城也不过千余,真屠城三百,那光耿弇一人就屠杀了三分之一百姓,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真正有记载的东汉屠城事迹,就是吴汉屠成都。

    因为吴汉的朋友来翕、岑彭被公孙述派出去的刺客刺杀,自己也连打两次败仗差点身死,因此吴汉对公孙述恨之入骨,最后决定屠城。

    而且吴汉屠城也没有记载杀百姓,只是灭了公孙述和延岑一族,然后纵兵抢掠,焚烧宫室,放任士兵在城中肆意妄为。

    即便如此,光武帝刘秀也是大怒,严词呵斥吴汉与副将刘尚,将二人一通臭骂。

    从这一点上来看,就可以知道刘秀其实对于屠城很不喜欢。

    因为这是最不得民心的攻伐方式。

    纵观东汉历史,也就只有这一次,能算得上屠城。

    哪怕徐和没有读过书,但云台二十八将的故事古老相传,光武帝善待百姓的事迹,也是深入人心,他怎么也不敢相信,官军真的会这么做。

    因此当官军的信件送上来的时候,徐和还是迟疑道:“官军......不会这么残暴吧。刘备要真那么做,他的仁义之名......”

    手下急忙劝道:“将军莫不是忘了皇甫嵩之事乎?”

    “可皇甫嵩也没屠过城啊。”

    徐和反驳。

    手下苦笑道:“将军别忘了? 现在般阳昌国二县的百姓全城归附我们? 他们现在的身份已经不是民,而是贼。”

    他们是贼?

    徐和浑身打了个激灵,哪怕是深秋白日还燥热之时? 亦觉得身体冰寒刺骨? 脚底板升起一股凉气。

    是啊。

    他差点忘了。

    自己的身份是黄巾贼。

    那么归附于自己的百姓? 还是百姓吗?

    在全天下人眼里,恐怕他们都已经是造反的贼子,哪怕全部杀之,也不会有人说刘备残暴。

    官军杀贼,天经地义!

    而让他们承受这一切的? 岂不就是自己?

    是自己? 把他们拖入了深渊里!

    想到这里,徐和已经不敢再继续想下去。

    因为他怕自己忍不住,就立即跑出去向官军投降。

    那样的话? 虽然可以保全所有百姓。

    但他的生死,就谁会知道?

    在没有到最后关头之时,人都是抱侥幸心理的。

    这种情况? 也就是俗称的不见棺材不掉泪。

    哪怕明知道官军真的可能会放火烧山,徐和也在安慰自己。

    也许这只是官军的阴谋,只是官军的威胁,只是官军的诡计......

    一夜未眠,第二日,天气有些阴沉,但气温还是闷热。

    徐和顶着一对熊猫眼,脸色微微苍白地来到山腰。

    “将军。”

    士兵们见到他,纷纷让开一条道路。

    山腰隘口地形狭窄,别看官军没法上来,他们黄巾贼也不太好驻扎太多士兵。

    因此整个关隘附近,连通上方山路甬道,沿途布置了不到万人。

    昨日官军威逼放火烧山,徐和已经下令让五万士兵全部出动,剩余一万则留守山寨,如今山腰处密密麻麻全是人。

    因为道路挤不下,士兵们就只能挤在山林里,各层坡上全站着人,拥挤在林木间,踩在枯叶上。

    这种情况看得徐和心都揪了起来。

    如果官军真的放火烧山,这里的人恐怕一个都跑不掉,都得被烧死。

    “官军如何了?”

    徐和努力将满脑子乱七八糟的想法抛之脑外,打起精神来向左右询问。

    有手下道:“官军此时应该刚刚吃完朝食,还未见动静。”

    “再探。”

    徐和下了命令。

    “唯。”

    士兵领命前去。

    趁着探子去外围观察的时候,徐和也在山腰观察下方的情况。

    他本就是山里樵夫,兼职猎人。对于山林的一切都充满了熟悉感,现在却感到了一种违和。

    之前官军不说要放火烧山徐和还没感觉到,等官军把准备要做的事情告诉他时,他才发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事情。

    官军居然把山脚附近的草木全部清空,与山脚隔了约二百丈,都是黄土泥地。

    他们的后方营寨就是一处山溪,溪水最宽处约有四五丈,窄处也有二三丈,水最深处约一二丈,浅处刚过人脚踝,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足够三万人躲避火灾。

    如果真的放火烧山,中央空地不仅可以隔离火,官军营寨后方的溪水也可以辟火,而且今日刮东风......要是真的放火的话......

    徐和越看越心惊胆战。

    山下一切地一切,都让他觉得官军已经早有预谋。

    因为任何条件因素都对他充满了不利,火势一起,卧牛山四面悬崖,要么被烧死,要么摔死,幸存者恐怕百不存一!

    “将军,将军?”

    手下在耳边呼唤,轻轻地推动。

    徐和惊醒过来,茫然道:“怎么了?”

    手下疑惑道:“官军出营了,我刚才问将军该如何对敌。”

    “哦......”

    徐和回过神来,擦了擦额头冷汗,说道:“先看看官军要作何打算。”

    平复了一下心情,徐和睁大眼睛,尽力去看下方官军动向。

    就看到四五百米的山下,官军如蚂蚁般从营寨出来。

    由于是白天,徐和看不清楚官军的情况,只隐约见到,每名官兵手中好像都拿着什么东西。

    “那是什么?”

    徐和忍不住开口询问。

    但视力再好的人,隔着那么远距离,也只能看到一群小黑点,自然什么都看不清楚。

    过了片刻,有探子火急火燎地回报:“将军,不好了将军,官兵手里拿了大量火把,像是要放火烧山。”

    “什么,放火烧山?”

    “官军怎么可以这么做?”

    “将军,我们该怎么办?一旦放火,我们都要死啊。”

    “要不干脆下山拼了。”

    “也许我们还有另外一条路......”

    几乎是在瞬间,周围黄巾士兵全都炸了锅。

    原本官军打算放火的消息,只有徐和与他的几个亲信知道。

    现在所有人都看到了官军手里的火把,无数人的眼眸中充满了恐惧。

    作为山区百姓,他们太清楚一旦山林纵火是什么结果。

    特别是深秋时节,天干物燥,火势一起,怕是烧十天十夜都不一定能结束。

    偏偏卧牛山四面悬崖,出入口就一条。除非他们愿意跳悬崖,不然的话,这里没有几个人能活下来。

    听到周围士兵们的议论纷纷,徐和的脸色更加苍白,只能咬牙道:“大家不要慌,传我命令,带上武器,下山与官军正面对垒!”

    也算是徐和反应快,如果再犹豫一会儿,官军要是真的举着火把往山脚的树林里冲,恐怕这里马上就要出大乱子。

    山上的黄巾兵缓缓开始下山,那边的官军也已经在空地上摆好阵型,双方徐徐靠近,两军对垒。

    由于官军营寨与山脚树林之隔了一里,太近了些。阵型不太好摆开,官军这边就摆开了一字长蛇阵,最前排一列有五千刀盾手,后排则是长矛兵与普通战兵,这些普通战兵手中个个举着没有点燃的火把,最后一排便是弓箭手。

    这个阵型只分了六排,毕竟地方狭窄就只能横向拉开,站位肯定不如在平原上列方阵那样密集,所以阵型不太好。

    但官军好歹有个阵型,黄巾贼那边则乱糟糟地,分布在山脚林间,不敢冒头。

    刘关张陈扬马来到阵前,张飞大笑道:“缩头乌龟,终于肯出来了,那徐和何在?我家四弟邀你出来一叙,有没有这个胆子?”

    “将军。”

    左右看向徐和。

    徐和咬牙道:“走,出去。”

    虽然现在已经当了山贼,但山里还有几匹马。

    徐和骑上马匹,身后跟着成群结队的士兵,缓缓走出来。

    双方走到中央空地上,隔了约四十米,算是个不远不近的距离。

    “徐首领。”

    刘备朗声道:“你终于肯下山一见了。”

    徐和冷声道:“哪位是刘使君?”

    “我是。”

    刘备向前一步。

    徐和漠然道:“我也曾听闻刘玄德名满天下,多有仁义之举,却没想到百闻不如一见,眼下纵火烧山,这就是使君仁义之道?”

    陈暮越众而出,回应道:“仁义之道是对百姓所用,你既为反国逆贼,占据二县,不服从王法,如今二县百姓纷纷依附于你入山结寨对抗王军,既然如此,那这些百姓便都是贼,官军杀贼,又需要讲何道义?”

    “你.......”

    徐和一时间词穷。

    论起说理,十个徐和也说不过陈暮。

    不谈双方身份对立,单说百姓现在的行为,在此时就叫“弃德从贼”。

    这一点,在《左传》中早已写明。

    只揪住百姓从贼这点不放,陈暮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见徐和一时间语塞,陈暮趁热打铁道:“所以我劝徐首领下山来谈,就是给予首领一个机会,也是给二县百姓一条生路。”

    “你若是倒戈卸甲,以礼来降,如那张燕一般,听从朝廷安抚诏书,接受天子任命,则国安民乐,天下太平。”

    “若你拒不服从王命,一定要违背朝廷的善意,那便是反国逆贼,人人得而诛之。”

    “如此,依附于你的百姓,便也是贼。我等杀之,此乃自然之理。”

    陈暮看向刘备,刘备赞许地点点头。

    “官军杀贼,天经地义。”

    “若是因为我们要杀贼而放火烧山,那根本不是残暴之举,而是顺天而为,替天行道。”

    “如果昌国般阳二县百姓因为我们放火烧山而死,那么这些人根本不是死在我们手中,而是死在你徐和的暴戾、贪婪、**之中。”

    “你所做的一切,都不过是你的利欲熏心罢了,你若还有半点良心,就快快下马投降,莫再让百姓受苦!”

    陈暮的声调越来越高,尽量让徐和身后所有的士兵都听到,说到最后,他已经言辞凿凿,大声怒斥:“为了你个人之利,陷无数百姓与水深火热之中,徐和,你还哪来的脸面自称为民请命?”

    一番话语,徐和脸色骤变,面无人色。

    身后的黄巾贼军,也是一个个议论纷纷,小声地说着什么。

    哪怕徐和在二县素有威望,但这种威望,还远没有张角、臧洪、刘备那样深入人心的地步。

    这一番话语,足够动摇他的根基。

    徐和也算是果断,毫不犹豫地道:“撤,回去!”

    看着黄巾军如潮水般退去,刘备问道:“追击吗?”

    “不追,步步紧逼,到山脚箭矢之外即可。”

    陈暮说道。

    现在要是追击,那就是一场野外遭遇战。

    击溃黄巾是必然的事情,但陈暮早就打定主意用攻心计。

    正面交战不管是损失自己的人马还是敌人士兵,都不是他想看到的。

    既然能和平完美的解决问题,又何必一定要打仗呢?

    黄巾撤退,官军步步紧逼。

    黄巾退到了山下树林里,官军则占领了树林外的空地。

    陈暮在张飞耳边耳语了几句,张飞点点头,扬声道:“贼军听着,限你们一个时辰内投降,不然我们就放火了!”

    刀盾手和长矛兵让开道路,后面举着火把的士兵来到了队伍最前面,手中火把高举,虽未点燃,却充满了威慑力。

    林间的黄巾贼阵营一片骚乱。

    徐和看到官军第一排阵型只有举火把的士兵,甚至在考虑要不要现在就下令进攻。

    但双方距离四五十步,也就是七八十米的距离,官军刀盾手就在第二排,随时可以补上,让他十分犹豫。

    毕竟一旦打起来,四五十步,官军甚至可以先把火把点燃,扔向他们,再撤回去由刀盾手和长枪兵挡住他们的进攻,时间完全充足。

    这让徐和不敢轻举妄动。

    刘备悄悄地对陈暮说道:“四弟,你不会真点火吧。”

    “当然。”

    陈暮认真地回答道:“不会。”

    才怪。

    又在心里添了一句。

    刘备满意地点点头:“那就好。”

    “今日天气炎热,大哥二哥不如先回去歇息,我与三哥在这看着。”

    陈暮提议。

    山东十月份的气候比较温和,白天一般20多度,晚上在10度左右,偶尔遇上秋老虎,最高也不过30度。

    但毕竟是在山里,20多度晒着还是挺热的,就这么一会儿,士兵们脸上已经满头大汗。

    刘备摇摇头道:“将士们都还在这里严正以待,我又怎么能回营休息呢。”

    确定不是为了监视我?

    陈暮腹诽。

    抬起头看向天空。

    气温虽然高,但天空却是阴沉沉的,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潮湿,让人觉得闷热。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林间的徐和也慢慢整顿了士气。

    黄巾贼本来迫于官军放火烧山的威胁,逐渐骚乱,如今已经平息下来。

    徐和现在骑虎难下,不过他依旧在赌,在赌官军不敢真的烧山。

    如果他赌输了,官军真的放火的话,他也只有一个办法。

    那就是放弃山寨,冲出去与官军决一死战!

    虽然明知是输,然而徐和却觉得,一旦官军真的烧山,那么必然会激起士兵愤怒。

    所谓哀兵必胜,哪怕战力不如官军,他们也不是没有战胜的机会。

    因此徐和也在等。

    一个时辰缓缓过去,天色更加阴沉了。

    “点火!”

    张飞大声喊道。

    几乎是在这一刹那,前排士兵拿出火镰,开始给火把点火。

    “官军点火了!”

    “他们真的要烧山。”

    “冲出去杀了他们。”

    “要不还是投降吧。”

    黄巾士兵顿时又开始骚乱起来。

    徐和握紧了拳头。

    气氛在这一瞬间仿佛凝固。

    焰苗在风中飘动,数千根火仿佛汇聚成一股火焰之墙。

    陈暮朗声道:“真的不投降?”

    双方距离不足百米,徐和咆哮回应:“不降!”

    “那好,你赢了!”

    陈暮叹道:“放心吧,我不会纵火。”

    刘备赞许地点点头。

    那边徐和整个人精神绷到了极点,几乎是听到这句话的刹那,整个人瞬间长舒了一口气,松懈下来。

    不止是徐和,所有黄巾士兵揪起来的心,也在这一刻放下,连刀都有点握不住。

    “才怪,我骗你的。”

    就在这个时候,陈暮高声道:“放箭!”

    咻咻咻咻咻!

    无数带着火焰的箭失如雨点般砸落,射入林间,几乎是在一瞬间,大火砰然而起。

    “着火了!”

    “快跑!”

    “官军真的放火了。”

    林间黄巾兵瞬间乱作一团。

    原本徐和是打算在官军放火的瞬间就杀出去。

    但陈暮欺骗了他们,让他们的精神注意力都松懈,居然没有第一时间反应过来。

    等回过神的时候,林间已然火起。

    深秋时节,枯叶无数,火势发展得可比春夏时节还要厉害。

    林间的草木几乎是一点即燃,源源不断的火箭射来,虽然由于双方距离较远,很多火箭都射在了林外空地上,也有很多火箭在空中就被风吹熄。

    然而哪怕是在空地上,射入草地里,一样会导致火起。

    很快从树林外面开始,就升起了一道巨大的火墙,黄巾士兵很想冲出去,可火焰却逼得他们不断后退,往山上跑。

    如此下去,等火焰将整个山岭包围的时候,就是整座卧牛山被烧为灰烬,二十万人被烧为焦炭的时候。

    “四弟,你!”

    刘备目眦欲裂,扬起手掌作势要打。

    关羽露出不忍的神色,一声叹息看向别处。

    张飞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办。

    陈暮闭上了眼睛。

    他知道刘备不会允许自己这么做。

    所以前排的火把,只是个幌子。

    真正的杀招,是火箭。

    乱世人如蝼蚁。

    二十万人付诸一炬,就让他们的人命,来做我乱世人屠的威名!

    打吧,狠狠地打过来。

    大哥。

    打了这一耳光,也许你的心情会好受一点。

    陈暮将自己的头高高抬起。

    但等了许久,耳光还是没有如期而至。

    陈暮睁开眼睛,看到刘备骑在马上精神萎靡,仿佛苍老了十岁。

    “大哥......”

    “大哥......”

    关羽张飞看着他憔悴的模样,心急如焚。

    “唉。”

    刘备长叹一口气,说道:“是我的错,是我没有好好管住你,四弟。”

    “大哥,我......”

    陈暮默然。

    “不用说了。”

    刘备摆摆手,身前滔天热浪袭来,抬起头仰望天空,对左右传令兵说道:“都传下去,今日下令放火之人,是我刘备刘玄德,记住,下令放火之人,是我刘玄德,大家都听到了没有?”

    “这......”

    四周传令官与士兵们一个个面面相觑。

    陈暮睁大了眼睛。

    关羽张飞眼眸中闪烁着晶莹的泪花。

    这是要将烧死百姓的恶名,往自己身上背!

    要知道。

    哪怕是皇甫嵩之残暴,也没有杀戮过百姓。

    除了后来的曹操,至少目前来说,没有人会干这样恐怖的事情。

    刘备望向远方。

    山火浩瀚如海,已经即将烧到半山腰,无数哭喊哀嚎远远传来,令人心碎。

    这些敌军得死,并不算什么。

    哪怕是残忍的烧死,也不过是杀贼而已,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真正可怕的,是那十多万无辜的民众。

    罪不及百姓啊。

    刘备感觉自己浑身都在颤抖。

    可火已经放了,能怎么办?

    难道真斩了四弟不成?

    桃园结义的誓言犹如在耳。

    四兄弟患难与共的场景浮现在眼前。

    这让我如何能做到?

    刘备泪水从眼角滑落下来。

    所以。

    既然火已经灭不掉了。

    人也会死。

    那么,就让这人屠的骂名,由我刘玄德来背吧!

    朝廷问罪,天下责骂,都让我一力承担。

    只希望有一天能让四弟领悟到。

    百姓,不该是可以随意践踏的蝼蚁。

    他们是人,是一群有血有肉,有兄弟姐妹有感情的人!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126/ 第一时间欣赏三国之谋伐最新章节! 作者:玩蛇怪所写的《三国之谋伐》为转载作品,三国之谋伐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三国之谋伐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三国之谋伐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三国之谋伐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三国之谋伐介绍:
这是一个现代人,与刘关张桃园结义,为他们做谋划的故事。PS:本书大部分遵照史实,人物性格会发生变化,并不依赖演义。不过会少量截取演义的精华,比如青龙偃月刀之类的武器等等,不影响历史。三国之谋伐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三国之谋伐,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三国之谋伐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