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三国之谋伐TXT下载三国之谋伐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三国之谋伐全文阅读

作者:玩蛇怪     三国之谋伐txt下载     三国之谋伐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六十九章 你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三十多艘大船停靠在了港口,已经收起来的船帆仅仅留着桅杆就已是遮天蔽日。

    岸上的士兵纷纷上去帮忙牵引船只,船是不能直接靠岸的,这样会搁浅,因而必须利用船锚停在海岸线外,然后用小船拉着绳索牵引往岸上拉。

    郑和下西洋的时候,用的宝船长四五十米,有数千吨重量,基本就是靠这个办法才能驶离岸上以及靠岸停船。

    卢国船坞口建设了大量停泊位,由木头制造,青州的造船业不如明朝发达,因此这些船只只有二三十米长,一千多吨,放下大量小船,有无数士兵踩踏木浆,牵引大船靠近。

    陈暮坐着一只小船靠岸,这种小船具备了脚踏桨,原理和马钧发明的龙骨水车以及自行车一样,通过脚踩的方式转动木浆来驱动,属于人力桨的巅峰发明。

    在几名士兵的保护下,陈暮一脚踩在了卢国的土地上,远望过去,丘陵起伏,于一列列山川之下,坐落着大片平原,分布了数个莫卢国村庄。

    “四将军!”

    独眼龙和刀疤脸上去迎接。

    陈暮笑了笑道:“原来是赵禾与张桥,今年是你们镇守此地吗?”

    “是的。”

    独眼龙张桥低头拱手说道:“属下现在隶属于镇海卫护船司,是甲组十二屯的屯长。”

    “属下是丙组七屯。”

    赵禾也道。

    镇海卫是区别于青州军政府之外的一个机构,可以理解为海军。

    下属有造船司、航海司、护船司、税务司等。

    青州和三韩之间的贸易往来还是很频繁,朝鲜半岛的矿产丰富,金银铁矿无数,当地土著冶炼水平很低,还是用的秦朝的技术,导致铁器质量较差,只能在辽东半岛售卖。

    而青州已经使用土法炼铁,这种炼铁水平在后世工业革命时期属实拉垮,属于落后技术,但在汉代已经非常先进,使得青州铁器产量大幅度提升,急需铁矿。

    同时渔业、手工制造业、瓷器、茶叶、油盐,都是双方交易的物品,按照《三国志》记载,三韩地区织造业非常发达,经常售卖到辽东地区,毕竟此时的三韩也是拥有七十多万人口的区域,进行地区贸易还是很不错。

    陈暮点点头道:“你们来此地多久了?”

    “两年。”

    “我记得护船司外派是三年吧。”

    “是的。”

    “那你们相比对这里很了解。”

    “还算熟知一二。”

    几个人站在岸边上,过了片刻,另外几艘船下来孙观、孙康、吴敦、尹礼几人。

    目前青州人手比较紧张,从前线已经调集不了多少兵马,为了完成一个大战略,陈暮只能临时招募一万新兵。

    孙观、孙康、吴敦、尹礼四人在争夺徐州之时立下大功,成为校尉,此次就跟着陈暮来了三韩。

    这次来三韩,就是处理整个三韩之地,顺便彻底连通三韩与倭国的航道。

    相比于三韩和青州,论起矿产,倭国才是最富裕的地方。

    “介绍一下此地情形。”

    陈暮说道。

    等到孙观、孙康、吴敦、尹礼等将士从小船上下来,其他士兵都开始拉船进港口的时候,一行人往船坞方向而去。

    赵禾与张桥跟在身边,由独眼龙张桥介绍。

    这里是莫卢国,除了海边这几个村子以外,丘陵那一头还有数个村庄,最大的城市位于此地西北面十多里外的伽倻津江边上,名叫莫卢城。

    伽倻津就是后世的洛东江,在江东面还有一国叫做驾洛国,两个国家总人口加起来,估计也就是一万出头。

    因此这破地方,说是国,还不如说是乡村。

    泱泱大汉地广人稀,那得看跟谁比。

    以如今大汉三四千万人口的体量,跟后世十四亿比起来,肯定就是地广人稀。

    可跟三韩地区比起来,那就是一个庞然大物,人口稍微多一点的郡国,就相当于整个三韩地区的总人数。

    莫卢国和驾洛国都属于弁韩,居民属于外来人口,说的话与马韩不同,为古秦语。

    秦朝到汉朝已经有四百来年,语言稍微发生了一些改变,不过改变不大,因为秦朝一统天下,古秦语散播开来,成为中原雅语,也就是粤语和客家话的祖先。

    所以弁韩人和辰韩人跟青州过来的人可以勉强交流。

    他们的国人姓氏与中原人无异,什么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秦人有什么姓氏,弁韩与辰韩也有什么姓氏。

    而马韩那边则不一样,据说他们的君主辰王姓“箕”,是箕子的后代。

    箕子是商纣王的叔父,受封于箕,与比干、微子并列为殷末三仁,被孔子推崇。

    武王伐纣之后,箕子在避祸辽东,于朝鲜半岛,如今的乐浪郡,后世的朝鲜平壤一带,建立箕氏朝鲜。

    西汉时期,有燕人卫满前来投奔,最终驱除了箕氏,建立卫氏朝鲜。箕氏则只能南下,逃入了后世的韩国,建立了马韩政权。

    马韩政权的组成是由箕氏带领的殷商遗民,再加上一部分濊、貊等少数民族组成,语言及风俗习惯跟秦末时期跑来的弁韩人与辰韩人大相径庭。

    他们的组织结构松散,以部落为形式,尊辰王为主,其它城邦自有城主,大一点的城池首领名叫臣智,小一点的叫做邑借。

    如果把三韩地区看作是大汉的三个郡国的话,那么马韩、弁韩、辰韩的首领就是郡守,底下各地城邦,臣智可以看做县令,邑借则可以理解为乡长,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一行人往船坞方向走,张桥简单地说了一下此地的情况,远处村庄早就注意到了这边,村落里的百姓纷纷出来观望,好奇地打量着这些外来人。

    “四将军,那人就是此地村老。”

    赵禾指着村口方向。

    此地是个月牙湾,天然的避风港口。

    船坞在西山,百姓村庄在南面以及东山沿岸,村口的位置就在月牙湾中心。

    几个村民壮着胆子,在一名约六旬上下的老者的带领下走过来。

    这里是军事基地,周围都建有栅栏,门口有士兵守卫,他们被拦在了基地外,也不敢喊,只能远远地看着。

    “让他们进来吧。”

    陈暮目光含笑。

    很快老者与几名村民就顺利进入船坞内。

    老者瞥见远处上千吨重的大船正在缓缓驶入港口,心中恐惧,还是强装镇定,双手相叠,左手在外,右手在内,两根大拇指竖起来,弯腰行礼道:“见过上使。”

    他的发音稍稍怪异,但基本能够听懂,而且这个行礼手势也很有意思,左手扣右手,指尖朝上,属于标准的秦礼。

    到汉时这个礼仪有些许变化,大拇指不再向上竖起,改为向下,且行礼时要弯腰齐眉。

    陈暮用汉礼回了一礼,同样用古秦语回答道:“见过老翁。”

    老者起身之后,直截了当地问道:“上使地位尊贵,不知来我们这样的穷乡僻壤有何贵干?”

    “此地风大,不如屋内请坐。”

    陈暮笑了笑,没有回答,指着不远处的船坞院落示意老者进门再谈。

    屋子是典型的汉代建筑,外有庭院,内由石柱垫高,木质地板,左右推拉的移动门,众人进了院子,一行人脱鞋进屋,跪坐席上。

    等大家都坐好后,老者就又问道:“上使能告诉我缘由了吗?”

    秦人性格这么直的吗?

    陈暮在心里腹诽,脸上却笑吟吟地道:“我想问老翁一句话,不知在此地住地习惯否,听说你们这叫莫卢国,我记得齐国亦有卢国封地。”

    老者骄傲道:“不错,我们莫卢国之人便是从齐国卢邑而来,族人原本姓高,祖先为祖望卢公,受封于卢国,因而子孙皆姓卢。卢国灭亡之后,我们便为齐民,秦朝灭齐,我们坐船迁徙至此,繁衍生息,已有四百余年。”

    陈暮惊讶道:“没想到老翁竟然记得如此清楚?”

    老者抚须笑道:“三韩虽为蛮夷之地,但亦常与辽东汉人打交道,让我们知道今夕是何年。且祖上传有书籍,代代相传,自然清楚。”

    这是陈暮没想到的,他还以为三韩是原始社会呢。

    不过倒是他孤陋寡闻了,《三国志》记载,弁韩与辰韩语言、穿着、风俗都与秦人无异,且已经是完整的农耕文明,种田、养蚕、织造、冶炼样样精通,典型的中原人风格,虽然技术还处于秦朝技术,比较落后,但秦汉之间属于一脉相承,总体差异还是不大。

    陈暮听到他的话,露出了一丝狡黠的笑容,轻声说道:“既然为齐民,那就是同宗同源之本也,如今青州齐国故地,亦有大量卢姓,乃为尔等同族,难道在老翁眼中,我们都非周朝子孙否?”

    “额......”

    老者一时迟疑,犹豫片刻,说道:“自然是。”

    “既是同宗,难道老翁不愿远迎否?”

    陈暮又问道。

    老者只能无奈道:“自当远迎。”

    “呵呵。”

    陈暮笑了笑,说道:“卢姓出自姜姓,乃太公望之后。如今秦朝灭亡,大汉袭承,汉人皆为周民,我等都是姬姜之后也,可谓本就是一家,老翁远逃至此,背井离乡,他日见背之日,何以面见祖宗?为何不认祖归宗,回青州卢国去看看呢?”

    认祖归宗?

    老者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

    怎么一会儿认亲戚,一会儿就让自己认祖归宗,他都感觉跟不上陈暮的思维。

    虽然不可否认,认祖归宗,回卢国瞻仰先祖故地,对于这种漂泊海外,且保留中原习俗,崇尚祖先的人来说,确实很有诱惑力。

    但这种事情来得太莫名其妙,让人忍不住狐疑。

    老者也是这样,疑惑不解道:“我们已经离开祖地数百年,上使为何忽然让我们回去?”

    陈暮图穷匕见,咧嘴一笑,开口说道:“我想问老翁,在尔等自认为齐民的眼中,此地,是汉土,还是三韩之土?”

    “自然是三韩之土。”

    老者毫不犹豫地回答。

    陈暮又道:“既是它国之土,尔等齐民之后,便是客居在此,死后可否落叶归根,魂回故里?”

    “这......”

    老头瞪大了眼睛,这个问题,简直是灵魂拷问。

    陈暮又笑眯眯地道:“老翁可知,在周王春秋之时,为何宋国总遭它国鄙夷否?”

    “不知。”

    老头摇摇头,祖先留下来的竹简当中,只记载了他们卢姓来源以及一些齐国历史,并没有其它国家的古籍。

    陈暮便说道:“因宋国为殷商遗民也,而其它诸侯,皆为姬姓,包括你先祖卢公,本姓姜,为太公望之苗裔。周人与商人素以敌视,所以春秋时,宋国便常遭它国鄙夷。”

    “原来如此。”

    老者一副受教了的表情,他们有限的知识还停留在齐国历史以及秦末迁徙上,对于春秋时其它国家的历史根本不知道。

    事实上别说他们,就算是在汉朝,除了有书籍留存的各大世家以外,连90%以上的汉人都不清楚。

    所以说,书籍和知识,确实是人类文明最重要的传承。如果没有竹简留存,华夏人连自己是哪里来的,连祖先是谁都不知道,那未免太悲哀了一些。

    陈暮又说道:“老翁的先祖,太公望辅佐武王伐纣,历经千辛万苦,将商人击败。可是我在今日,却看到了太公望之子孙,甘愿匍匐在商人的统治之下,忠心耿耿地做商人顺民,丢进先祖之颜面,这是我不能理解的事情。”

    “胡说。”

    老翁听到此话,顿时吹胡子瞪眼道:“我等何时匍匐在商人统治之下?”

    “我听闻弁韩与辰韩受马韩统治,首领皆为马韩人?”

    陈暮问道。

    “不错。”

    老翁点点头,这没什么不能否认的。

    陈暮又道:“那老翁可知,马韩起源于纣王之叔父箕子,武王伐纣之后,躲来朝鲜之地?”

    朝鲜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称呼,春秋战国时期,就把朝鲜半岛称为朝鲜。

    “吾......”

    老头脸涨得通红,说不出话来。

    “可是现在的马韩又非箕子后人统治。”

    一名村壮忽然出言说道。

    “哦?”

    陈暮看向张桥,张桥颇为尴尬。

    他又没有去过马韩,知道这些还是上次去卢城闲逛的时候,听人说的,哪知道人家说的也是百年前陈谷子烂芝麻的事情。

    “上使。”

    老头见他不明白,便解释道:“箕子后人虽创立马韩,可实力逐渐式微,扶余人、秽貊人、沃沮人越来越多,商人越来越少,箕子后人便失去了王位,如今马韩辰王,一直由目支国的国君担任。”

    还有这种事情?

    听到老头的话,陈暮又惊又喜。

    他一开始是想挑动周朝遗民和商朝遗民作对,利用弁韩和辰韩跟马韩打仗,然后由他收尾。

    没想到箕子后人不给力,直接失去了政权,被外族人给控制了。

    那事情可就好办多了呀。

    泱泱大汉,周民后裔,大家都是同一个祖先,那就都是华夏子民呀。

    可是现在我们的华夏子民,流落海外,被受欺凌。

    那谁能忍?

    当你的祖国强盛的时候,你怎么能受到外族的压迫呢?

    孤苦无依,飘零在海外的华夏遗民们,你们要永远记住,你们的背后可是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呀。

    陈暮看着正一头雾水的老头,露出了和善的微笑。

第七十章 我们都是华夏子孙

    兴武四年的这个冬,对于天下人来说,注定充满了波澜壮阔。

    十一月末,凶残的鲜卑骑兵,劫掠了整个代郡。

    代郡多山,也多草原,夹在燕山山脉与太行山脉之间,山岭起伏,却也有平原无数。

    后世此地就是张家口到大同一带,特别是隶属于张家口市的阳原县、蔚县、广灵县等地,皆是丘陵和大片草场。

    别看后世这些地方相对贫瘠,有沙漠化的趋势,但两千年前的大汉,却是青山绿水,有两条河流环绕。

    冶水与祁夷水,汇聚在一起,最终往东流南下,经过蓟县,也就是后世北京市,从天津入海。

    连绵丘陵高坡之下,草场里乌桓人在放牧牛羊。在高坡之上,千军万马俯瞰地面。

    代郡乌桓大人普富卢冷漠地注视着山下的鲜卑骑兵,他的部众在乌桓各部中实力不算强大,但占据的位置却很重要。

    夹在并州与幽州之间,北方就是广袤的草场,鲜卑人时而南下侵略,双方谈不上势如水火,不过是谁强就依附谁,与匈奴人、鲜卑人一起合作南下劫掠汉人的事情他们也不是没做过。

    但此一时彼一时,公孙瓒在幽州强势崛起,与乌桓最强大的一部难楼部往来密切,普富卢自己也在跟公孙瓒做生意,双方雇佣骑兵,买卖粮食、油盐、酒水等等。

    生意越做越大,乌桓们就越离不开公孙瓒,因此现在幽州北部的乌桓对待汉人的态度,自然又恢复到了从前,更加依赖于汉朝。

    只是依赖归依赖,鲜卑人要路过他们的地盘,对汉人进行烧杀掳掠,乌桓人可不会大发慈悲地出手相助。

    何况就算想出手,普富卢也没有那实力,他全族不过四千多部落,五六万人口,可用之兵才一万,现在冲下山与鲜卑人决斗,是自寻死路的行为。

    好在魁头也理智,知道不能节外生枝,仅仅只是洗劫了代郡汉人城池,对野外草原上的乌桓人,权当做没有看见。

    浩浩荡荡的铁骑飞奔南下,过东安阳,代县,杀入涞水河畔,饮马涿郡!

    “什么?”

    渤海郡,公孙瓒得知鲜卑人来犯的消息,大惊失色。

    他怎么也没想到,在这个节骨眼上,塞北的鲜卑人,居然忽然进攻他的幽州!

    田豫沉声道:“将军,此时应该立即撤兵回去,同时往北联络东部大人,难楼大人,让他们派兵协助,不然幽州危在旦夕。”

    “撤兵?”

    公孙瓒一时犹豫,让他放弃已经到手的小半个冀州,就相当于吃下去的肉,要他再吐出来,谈何容易。

    田豫劝说道:“将军,若是再不下定决心,恐怕连家都难以回去了。”

    “不行,现在走,则什么都没有了。”

    公孙瓒咬咬牙,说道:“派人去找东部鲜卑和难楼乌桓,让他们出兵,多少钱都行。”

    田豫苦口婆心道:“可是他们离得太远,等他们出兵,幽州早已经成为一片战火之地,而且我料袁绍必有动作,将军如果再不快走,恐被袁绍截断退路。”

    “这......”

    公孙瓒一时迟疑,他久居边塞,自然很清楚现在再派人去联系东部鲜卑和乌桓难楼部,早就为时已晚,等他们的兵到了,幽州早就被敌人占领。

    而且田豫说得没错,如果此时此刻袁绍忽然出兵,截断他回幽州的退路,等涿郡被鲜卑人占领,再南下一起打他,恐怕.......

    “将军,做决定吧。”

    “是啊,我等塞外之人,若连家都回不去,如何驰骋天下。”

    “要是再迟疑,袁绍就要出兵打我们了。”

    大堂之内,田楷、单经、关靖、公孙范等将领纷纷出言,他们的家人都在幽州,怎么能不急呢?

    公孙瓒犹豫了很久,咬牙道:“只能如此了,二弟,你留在此地镇守,我领军回去。”

    公孙范拱手道:“唯!”

    当下,公孙瓒命从弟公孙范为渤海太守,领军一万驻扎于渤海,自己则率领大军回防。

    现在公孙瓒在幽州的布局是从弟公孙越为涿郡太守,镇守涿郡,部下邹丹为渔阳太守,镇守渔阳,部下王门为河间国相,镇守河间国。

    他的兵力其实已经严重分散,如果不是南面有更大的敌人刘备在,早就被袁绍逐个击破了。

    不过公孙瓒也不是蠢人,他能够逐步蚕食袁绍那么多地盘,其实就是知道袁绍在忌惮刘备,拿自己无可奈何,才步步紧逼,不断地削弱袁绍的力量。

    哪知道在这样的情况下,忽然冒出个中部鲜卑来搞事?

    幽州后方严重空虚,虽然他与鲜卑乌桓关系不错,可每次去,都必须要花钱雇佣,如果没花钱的话,东部鲜卑和乌桓人不会无缘无故地帮他打仗。

    所以为了防止老家被偷袭,公孙瓒也不得不立即回防。

    而几乎是在公孙瓒准备北上的时候,袁绍同样得知了消息,这一刻他早就等了许久,经过大半年的筹划,刘备被调离青州,南方各路诸侯陷入与袁术的战争,鲜卑南下,他终于等到了机会。

    “哈哈哈哈哈!”

    安平国,信都县太守府邸,袁绍高坐主位,看着台下诸多谋士、将领,大笑道:“公孙瓒果然中计,他已经准备撤兵了。”

    “恭喜明公,贺喜明公。”

    众人纷纷称贺。

    这个计策实行了大半年,总算是奏效。

    许攸说道:“本初,公孙瓒虽中计,然实力不容小觑,还是得精心布置一番才行。”

    “这个无妨,我早有准备。”

    袁绍摸了摸下颌胡须,年近五十的他比年轻时候更增添了几分威严,像是一头不老的雄狮,对着敢于挑战自己的年轻狮子发出狂傲的怒吼。

    很多人以为袁绍死的时候才四十多岁,但我们要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曹操生于155年,今年连曹操都已经42岁了。

    袁绍比曹操大数岁,约莫在四到八岁之间,即便取中间数,大五六岁,他也已经47-48左右。

    所以袁绍死的时候,其实已经五十多岁,大概是在53到54岁左右。

    如今年近五十,依旧看不出苍老。

    逆风时的袁绍,纵横睥睨,确实有雄主的姿态。

    许攸不解问道:“本初是打算如何对敌?”

    袁绍哈哈大笑:“子惠,跟子远说说。”

    刘惠笑了笑说道:“明公让我重金贿赂王门,王门已经决意投奔明公。”

    王门?

    诸多谋士和将领都一惊。

    此人是公孙瓒的心腹,在冀州撤兵之后,公孙瓒逐步蚕食河间王国,让王门担任河间相。

    如果他背叛了公孙瓒的话,那确实会给公孙瓒致命一击。

    “不错,王门已经投靠了我。”

    袁绍俯视众人,大声道:“万事俱备,明日就出兵。待我们出兵之后,王门将会佯装败退,我等便从河间国杀入渤海,断公孙瓒退路。”

    “唯!”

    众人齐声呐喊。

    “颜良何在!”

    袁绍又道。

    “末将在!”

    颜良站起身,走到厅中堂下。

    袁绍掷出军令牌:“令你率一万人马为先锋,取章武,占据滹沱河渡口!”

    “唯!”

    颜良捡起军令牌回到位上。

    “鞠义何在!”

    “末将在。”

    “命你领三万人为前军,自乐城攻往南皮。”

    “唯!”

    “高览何在!”

    “末将在。”

    “命你领五万人为中军,自成平攻打浮阳。”

    “唯!”

    “其他诸将,与我一同北上,我要让公孙瓒死在渤海!”

    袁绍站起身,如一头睡醒的雄狮,终于要向这个世界发出一声恐怖的呐喊。

    天下大势,仿佛像是无数条波涛汹涌的江河,向着一个方向流淌,汇聚成一片大海。

    而最终哪条河流占据着主位,成为这大海之主,自是各看自己本事。

    明争暗斗,阴谋阳谋,不过是大浪淘沙,龙蛇并起而已。

    ......

    ......

    袁绍布局冀州,谋算多时。

    陈暮,却在布局三韩。

    当凛冬的大雪悄无声息地覆盖了三韩之地后,洁白的雪上,却是沾染了一丝鲜红的色彩。

    青州一万大军抵达了三韩,暂时驻扎在莫卢国,整个莫卢国人口也才两千多户,约八千多人而已,年轻的青壮更是才两千人,根本不能进行抵抗。

    莫卢国的国君,一边听着陈暮那句咱们是共同祖先的大道理,一边看到孙观尹礼等人腰间的宝刀,于是顺从地答应认祖归宗。

    我读书学习历史,是为了跟你们这些落后的遗民好好讲话,告诉你们,咱们流着同样的血。

    我带着大军过来,手上拿着钢刀,是想让你坐下来,好好听我讲话。

    这就叫以德服人。

    降服莫卢国,并不代表就一定要一个一个地打过去。

    莫卢国,仅仅只是一处藏身之地而已。

    陈暮的下一个目标,是弁韩王。

    弁韩和辰韩也各有一个韩王,由马韩人担任。

    三韩之地少数民族特别多,殷商遗民、秦人、汉人、扶余人、秽貊人、沃沮人、甚至是岛国的倭人。

    在鄙视链中,较为彪悍的扶余人、秽貊人、沃沮人、靺鞨人组成了马韩,殷商遗民在马韩中处于底层,而秦人汉人组成的弁韩与辰韩次之,倭人地位最低。

    如今弁韩的辰王由伽耶国国君担任,三韩之地各民族混居,弁韩虽然多是秦人汉人,但伽耶国的国君却是秽貊人,背后有马韩最大的秽貊人组成的国家秽貊国撑腰,因而执掌弁韩,成为弁韩王。

    伽耶国位于莫卢国西北七十里外,差不多就是后世韩国密阳市与金海市之间的地方,三韩就这么大点地方,却是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沿途过去,得经过七八个国家。

    好在有莫卢国的人做内应,五百人化整为零,分兵数十路,然后如神兵天降一般,抵达了伽耶国境内,在伽耶国城都,一个约有一万多人居住的小镇上,在伽耶国人惊恐的眼神中,冲进了伽耶国君宫殿,将他当众抓获。

    整个三韩之地七十多个国家,小国几千人,大国上万人,却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拥有城池,基本上有点栅栏就了不得,护卫的兵力更是少得可怜,而且他们的武器居然是木棍,毫无反抗能力。

    几乎没有任何流血冲突的情况下,伽耶国国君就这样被抓了起来,同时另外一组人向西而去,杀入了后世韩国的尚庆北道,将那里的辰王也轻松搞定。

    由于后世的朝鲜现在是大汉的汉四郡,因而三韩占领的区域,其实就相当于后世的韩国全境。

    其中马韩占据的地区最大,差不多是韩国首尔圈,忠清北道,忠清南道,全罗北道,全罗南道等区域,而弁韩则是在釜山圈的尚庆南道,辰韩则在大邱圈的尚庆北道,三方谈不上三足鼎立,仅仅是过着非常原始的部落生活而已。

    青州军的到来显然是碾压级别,因为根据《三国志》《后汉书》记载,这些地方就是一些村落,没有城池,也几乎没有防守力量,百姓日子过得很艰难,求生都不容易,更别提什么争霸。

    陈暮沿途走来,颇感庆幸的是自己穿越的地方是在冀州蒲阴,如果让他穿越到这种地方,在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想要称霸,那是做梦,简直是生不如死。

    毕竟在历史上,马韩曾经不自量力挑战魏国,杀死了带方太守弓遵,惹怒了曹魏,被新任太守王颀以一郡之力打得几乎灭国。

    可以想象,这个鸟不拉屎的破地方到底有多弱。

    处理了弁韩王和辰韩王之后,两个地方二十多个国家顿时一片震惊,而就在每个国君都人人自危的关口,陈暮让莫卢国君以华夏子孙的名义召集所有人齐聚于驾洛国都。

    说是国都,其实就是河边一个小村庄,驾洛国位于伽倻津东面河畔,与河对面的莫卢国隔河相望,这里再过个两千年,就是大名鼎鼎的釜山。

    可惜现在不过是一片老旧的渔村而已。

    二十多位国君齐聚于此,在他们接受邀请之前,就已经纷纷形成联盟,各自带了各自国家的一些护卫力量,组成了一支一万多人的大军,浩浩荡荡而来。

    这并不是他们的全部,毕竟弁韩与辰韩好歹也有那么二十多万人口,动员全部青壮,有个三五万大军还是有。

    不过受限于技术,士兵们拥有铁器,却没有甲胄,而且战场经验少得可怜。

    但即便如此,也给了他们莫大的勇气,过来参与此次大会。

    雪花纷纷扬扬,渔村一处最好的宅邸院落内,这是驾洛国君的房子,典型的秦人风格,以壮大为美,没有庭院,就是一栋房屋立在那里,下方用石柱离地,有台阶而上。

    屋内则远不像汉人建筑一样是南北向,汉人建筑可以理解为竖着的长方形,主人如果会客,坐在北方,面朝南方,包括皇宫建筑也是如此。

    而秦人可能是因为出自关中地区,建筑喜欢以东西方横行建造房屋,也就是一个横着的长方形,主人坐在西方,面朝东方,这就导致主人坐在主位上不能坐北朝南地看着下面,只能坐西朝东,下方左右两侧众人分列而坐。

    陈暮还没出席,下方左右两侧是莫卢国国君以及驾洛国国君,然后依次有伽耶国、狗邪国、速卢不斯国、咨离牟卢国、狗卢国、驷卢国、万卢国、捷卢国、牟卢卑离国、楚山涂卑离国、楚离国、徐那伐国、己柢国、不斯国、勤耆国、难弥理弥冻国、冉奚国、军弥国、如湛国、州鲜国、马延国、优由国等。

    看这些国名就知道,这里面不少国家出自山东,还有一部分出自楚国,一部分出自燕国。因为大多为秦末时期流落海外,所以这里的语言都是秦语,但具体细节又不同,比如国中带卢的国家,说的是山东地区的雅语,带楚的说的是南方楚国方言,其他则有不少说的幽燕官话。

    众人济济一堂,议论纷纷,对于最近发生的两大韩王被掳劫的事情充满了担忧。毕竟虽然这些国家合起来,还算拥有一些力量,但分散开的话,实力就太弱,每个国家可用兵力在几百到几千之间,而听闻那些人全副武装,恐怕来者不善,令人畏惧。

    “弁韩王和辰韩王被掳走,我们却连敌人是谁都不知道,太可怕了。”

    “他们到底想干什么?难道是要来侵略我们?”

    “卢人乙,是你召集我们过来的,你倒是说句话呀。”

    “还有卢狗援,你们怎么都不说话?”

    国君们都看向莫卢国和驾洛国的国君,他们很多都是秦人,因此沿袭了秦人取名习惯,什么干支、行序、物品、动物等等,反正这里有不少国君鸡鸭牛羊猪狗的名字一大堆,倒是很寻常。

    比较特别的是,这里面的伽耶国,再过一些年会统一弁韩。而徐那伐国,就是新罗国的前身,会一统辰韩。

    到西晋的时候,马韩统一成为百济国,汉四郡被扶余人夺走建立高句丽,如此新罗、伽耶、百济、高句丽,在西晋之后形成了朝鲜半岛的四个主要国家。

    等到公元532年,伽耶国被新罗国所灭,正式开启朝鲜三国时代。

    原本这三国中高句丽最强大,但它惹谁不好惹了唐帝国,被唐太宗所灭。于是新罗崛起,一统朝鲜半岛,也就成为了现代韩国人的祖先。

    因此说句不好听的话,那就是如果陈暮把这里的人全给宰咯,偷国就会灭国了。

    但那毕竟是两千年后的事情,现在这些人大多都是秦人和汉人,很多人都是承认自己祖先来自华夏,不像偷国早就数典忘祖,所以到目前为止,应该是没有到斩草除根的时候。

    而就在大家议论纷纷,已经有联合起来,逼迫莫卢国和驾洛国的国君说话的时候,嘎吱一声,门忽然开了。

    众人向门外看去。

    就看到一年约二十多岁,面白短须的绝美男子走了进来,他的身边,还跟着数名护卫。

    见众人都侧目看着他,陈暮不自觉地摸了摸下巴,他其实不想长胡子,因为胡子长显老。但汉朝没有刮胡刀,胡子不容易刮干净,也没办法,只能尽量留得好看一点。

    再过一年,他也三十岁了,儿子都已经快五岁了,时间过得还真快。

    脑子里胡思乱想着。

    脚下却不慢。

    缓缓走到主位之上,盘膝坐下。

    看着台下诸多引长了脖子看他的国君们。

    陈暮咧嘴一笑,露出了一口洁白的牙:

    “诸位,我们都是华夏子孙呀!”

第七十一章 民族认同感

    我们都是华夏子孙?

    这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把诸多国君弄得有点懵。

    他们此次过来,除了是受莫卢国和驾洛国的国君邀请以外,最主要的,就是想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情况。

    弁韩王和辰韩王被抓,其实他们并不是很关心。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一个很松散的结构,组织力、团结性根本不强,虽然这两个韩王名义上统治着他们,但也仅仅只是名义上而已。

    国君们真正关心的,还是自己切身利益。毕竟弁韩王和辰韩王本身就是二韩地区最强大的国家首领,结果被人仅仅以五百人轻松掳走,属实有些吓到他们。

    因而这次集结上万人过来,除了保护自身以外,还隐约到了点兴师问罪的意思。如果不能给他们一个交代,也许就会引发战争。

    现在他们的军队就已经将这里团团包围,大半个驾洛国都被他们控制起来,展现出了他们的决心。

    没想到预料中的剑拔弩张根本不存在,人家过来的第一句话,就是套近乎。

    让人不知道该怎么说。

    场面一时颇为安静,众人互相对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小声议论了几句。

    过了片刻,才有一名代表站起来,以秦礼向陈暮行了一礼,问道:“我是勤耆国国君秦稚,敢问先生是何人?”

    “我是一名汉人,为大汉朝廷光禄大夫,陈暮,字子归,见过诸位同族。”

    “汉人?”

    “不错,大汉子民。”

    陈暮笑着回应。

    秦稚就说道:“既是大汉子民,那先生就应该去找汉人才对,我们三韩之地,倒也有少部分汉人,我们乃是秦时过来之人,与先生不同。”

    陈暮笑问道:“哪里不同?”

    “先生是汉人,我等皆是秦人,自然不同。何况此地汉人、秦人、楚人、燕人、齐人各不相同,与先生非同族之人也。”

    秦稚也算是把复杂的二韩地区简单地概括了一遍。

    这就是身份认同的问题。

    就好像项羽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是秦朝子民一样,很多秦末流落过来的遗民,在身份认同里,依旧更愿意归属自己曾经被灭掉的母国。

    因为他们跑到朝鲜半岛的理由不同,有些人是躲避秦末徭役而来,他们的身份认同或许承认自己是秦人,而有些人则是六国遗民,在母国被灭后逃亡至此,身份认同则是六国。

    所以这里才会区分出那么多国家。

    然而陈暮却笑了起来,朗声说道:“诸位,你们的祖先或许是秦人,是楚人,是燕人,是齐人,相信这一点,你们也都很清楚,秦末之后,天下大乱,大汉崛起,袭承秦制,天下一统,尔等先祖虽为六国子民,然从今往后,大家都只有一个民族,那就是华夏子孙,我们当然是同族。”

    “谁跟你是同族,我祖上乃是楚人,若非国家被秦国所灭,缘何会流落到这朝鲜来?”

    有人不满说道。

    弁韩辰韩之地,都是燕国、楚国、齐国等地遗民,因为这三国靠海,且燕国就跟朝鲜半岛接壤。

    像楚国最大的时候,包括汉朝的徐州全境、荆州全境、豫州全境以及扬州全境,因此从徐州东海琅琊等地出发,坐船绕过山东半岛,抵达韩国也非常正常,这一点在《三国志》《后汉书》有记载,国名中带楚的,基本就是楚国后裔。

    秦朝虽然大发神威,横扫六国,一统天下。但有很多贵族不愿意做秦民,所以远遁海外,在秦朝统一天下,以及秦末汉初这两个阶段,也是朝鲜半岛中原移民最多的时候,总人口达到十多万众。

    这些它国移民也分阶段,秦末的移民有些会承认秦国,但秦初的移民,心里还惦记着六国,比如项羽这个六国复辟者,就是典型的例子,心中根本不承认大秦。

    因此当陈暮想要高举民族主义的时候,他们这些人自然不愿意承认。

    然而陈暮既然过来游说,心里当然早有腹稿,他看着那人微笑地说道:“敢问你是何人?”

    “我是楚离国国君楚堪。”

    楚堪骄傲道。

    “哦?”

    陈暮问道:“莫非是楚君绎之后?”

    “不错。”

    楚堪傲然说道:“先祖留下来的典籍记载,我祖上本姓芈,秦灭楚之后,改姓楚,以纪念先国。”

    陈暮顿时笑了起来:“既是楚君之后,那你就应该知道,楚君乃是颛帝高阳氏之裔,颛帝高阳氏为轩辕黄帝之孙。我陈姓出自舜帝,为轩辕黄帝八世孙,本同出一源,如何不是同族呀?”

    要不后世都说华夏人都是炎黄子孙,上古八大姓氏,基本都出自炎帝和皇帝一脉,追根溯源的话,现代大部分人的姓氏,都能找到同一个先祖。

    虽然两千年后的现代,也有其它少数民族融合之后改的姓氏。但在汉朝,基本就不存在少数民族融合的问题,需要到五胡乱华、辽、金、蒙、清等等外族统治华夏的时期,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所以如果有名有姓,按照祖宗族谱往上追溯,其实大家都能够攀得上亲戚。

    一席话语说得楚堪哑口无言,瞪大了眼睛不知所措。

    他其实并不知道楚君熊绎的来源。

    因为他毕竟是楚国遗民,能够带走的书籍有限,仅仅只是模糊记载了一些楚国历史,以及老人们代代相传的一些故事而已,对于更深层次的东西,他完全不知道。

    但中原文明不同,从秦汉到汉末,文化传承并没有断绝,包括《连山易》《归藏易》,《尚书》数十篇,《孙膑兵法》数十篇,《鬼谷子》数篇,《黄帝外经》,等等后世要么残缺不齐,要么彻底消失的许多名篇在此时都没有失传。

    像华夏炎黄子孙代代相传,血脉来历,在春秋时期著作的大量书籍中都有记载。

    楚堪这些人不过是流落海外的乡野遗民而已,抱着祖上留下来的一些残篇和口口相传度日,又怎么会知道完整的文明传承?

    “我怎么知道你说的是真是假?”

    过了一会儿,楚堪发出质疑。

    陈暮说道:“此事在春秋时无数典籍皆有记载,中原大地上连一楚地幼童都知道自己祖上来自何处,你却连你自己祖宗生于哪里都不知道,不觉得羞愧?”

    莫卢国的国君卢人乙嗤笑道:“我们莫卢国的先祖高傒受封于卢公,祖宗为高氏,姜姓,乃太公望之后也,这事我们卢姓子孙谁人不知?”

    “是啊,我们燕人祖先是周文王长子召公,乃是圣人之后。”

    “我们秦人先祖是秦非子,为周王养马。”

    “我们齐人皆为太公望子孙。”

    诸多国君纷纷说出自己的出身,唯恐怕别人说自己连祖宗是谁都不知道。

    当然,他们也仅仅只是知道祖宗是谁。

    毕竟留下了一些残破典籍。

    楚堪也知道他祖宗是熊绎,但再往上追溯,比如秦非子其实是殷商遗民,那位“恶来”的后人这件事,他们就不是很清楚了。

    听到众人的话,楚堪瞪大了眼睛,看到诸多国君看向他的眼神颇为古怪,顿时面红耳赤,掩面坐下。

    陈暮笑着说道:“看来大家也都明白自己祖上是谁,来自哪里,既然是这样的话,那大家难道还否认我们是同族吗?要知道再往上追溯,我们都是周朝子民,都是华夏子孙,出自炎帝与黄帝。”

    “不错,我的先祖为太公望,但太公望的祖上,却是炎帝。炎帝生于姜水,因而以姜为姓,我们卢姓子孙,其实都是炎帝苗裔。”

    卢人乙马上站出来附和。

    陈暮环顾众人,露出微笑:“炎帝与黄帝,乃我们共同先祖也。二者联合,大败蚩尤,共建华夏。后来黄帝传子少昊,少昊传子颛顼,颛顼传帝喾,帝喾传尧,尧传舜,舜传禹,自此有大夏,有殷商,有大周。”

    “后来周天子分封天下诸侯,从而演化出无数姓氏,自此就有了春秋,有了七国。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才有了大秦,秦朝灭亡之后,大汉袭承秦制,自此从黄帝始,已过去近两千年。”

    “但不管怎么样,你们是楚人也好,是燕人也罢,在两千多年前,我们却是同一个祖先,血脉相承,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自此有衣冠,有文明,代代不可断绝。”

    “你们的祖先,都是炎帝与黄帝的传人,你们生来就流淌着华夏血脉,你们所说的话,皆是中原雅语。所穿之衣,皆是秦汉之风。我们会耕作、会织造、会渔猎,这都是先人筚路蓝缕,代代相传所致。难道诸位是不愿承认自己是华夏子孙,炎黄后裔吗?”

    一席话语,只是振聋发聩,听得众人热血沸腾。在以往,这里的人虽然崇拜祖先,可对于祖先,一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然而直到今天,他们才知道,自己的先祖是谁,来自哪里,是怎么样才让他们的血脉流传到此。

    弁韩与辰韩在马韩那边,又被称为秦韩,因为这里主要民族皆是秦人。除了少部分其他种族之外,他们说一样的语言,拥有一样的风俗,有同样的传承,自然拥有近乎本能的亲近。

    事实上后来二韩诸国合并,成立新罗国,就在于大家都有民族认同感,所以才抱团在一起,对抗以少数民族扶余人为主体的百济国。

    华夏族之中的秦人与汉人只占韩国人祖先的一部分,因为还有大量殷商遗民、扶余人、秽貊人、沃沮人甚至是倭人也参杂在其中,共同构建了后世所谓的大韩民族体系。

    但那毕竟是两千年后的事情。

    而在如今,秦人与汉人的移民时间还长,并没有与其他民族产生融合,同样也不存在对其他民族的心理认同感。

    因为弁韩与辰韩只是《三国志》《后汉书》对他们的称呼,而在《后汉书》中记载,他们的老人自称秦韩,是秦末逃避徭役才来此地居住,可见他们心中更加认同秦国。

    民族认同感就是这么来的,文化继承,古老相传。因为老人们常常说他们是秦国后裔,导致后辈子孙就与其他民族会有隔阂,互相之间通婚也是各个华夏族的国家通婚,很少有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国家通婚。

    因此当陈暮慷慨激扬地告诉他们我们是同一个民族,同一个祖先的时候,自然激发了他们的认知,促进了民族统一阵线,这就是所谓的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在后世不可取,因为这不利于民族大融合。

    像欧洲殖民者就喜欢玩这套操作,比如某带嘤帝国,就喜欢在殖民地搞民族主义,让殖民国家的各个民族分裂,天天闹内讧,无法对他们的殖民政权产生威胁。

    甚至原本是同一种族的国家,殖民者们还要强行分出两个民族出来。比如卢旺达的胡图族和图西族,本来就是同一个种族,被殖民者们强行分裂,让他们内讧厮杀,可见欧洲人玩这一套手段有多熟稔。

    但陈暮玩这一套的根本原因是因为现代的民族观念不强,人在海外,就得强化这种民族观念,团结一部分人,打击另外一部分人,才能更有利于自己的布局。

    至于等到什么时候朝鲜半岛尽归大汉所有,扶余人、秽貊人、沃沮人乃至乌桓人、鲜卑人、匈奴人都成为大汉子民的时候。

    自然就是各民族都有同一个祖先,民族一家亲,大汉人不打大汉人了。

    不同的时期,就得用不同的政策。

    一切的出发前提都是为了稳定统治,玩政治嘛,不寒碜。

    短短几句话,诸多国君们都欣然向往先祖,让他们产生了民族认同感。

    陈暮看着台下众人一开始都是充满了敌意,现在却全都缓和下来,微微一笑,终究是打算图穷匕见了。

    他轻轻地说道:“诸位,我们华夏子孙,屹立于天下之巅,一直以来,都是这天下的翘楚。但是我来此地,却是看到了华夏子孙被异族人统治,这让我甚是心痛呀。”

    “额......”

    一句话,仿佛给大家泼了一盆冷水,所有人都沉默不语。

    陈暮继续道:“尔等来此,虽建立了国家,却与村何异?而在你们之上,却有马韩等异族之人称王,此情此景,我心在滴血。咱们华夏子孙,岂能任人蹂躏?”

    说罢拍拍手。

    门外就有士兵将弁韩王与辰韩王押来,五花大绑捆在堂上。

    “你们看,这异族人披兽皮,不束发,没有文明,没有传承,没有我们华夏衣冠,难道你们也要与他们一样,沦为野人?”

    陈暮指着二王发出了灵魂拷问。

    根据史书记载,弁韩王和辰韩王都是马韩人,一个是扶余人,一个是秽貊人,在汉代,确实跟野人没什么区别。

    之前被大家推举为代表的秦稚站出来说道:“先生来此,是为了抓捕马韩人的吗?”

    “非也。”

    陈暮朗声道:“尔等既是华夏子孙,那今后也该是大汉子民,大汉强盛,当庇护尔等,从今天开始,这朝鲜半岛,所有人都归大汉统治,所有人都是大汉百姓,尔等可有异议?”

    大汉统治?

    众人面面相觑,气氛顿时诡异起来。

    “你们有异议吗?”

    陈暮微笑地看着弁韩王和辰韩王。

    二人都被堵上了嘴巴,士兵将塞在嘴里的布取出来,两个人都是咕噜咕噜一阵哀求。

    卢人乙翻译道:“光禄大夫,他们说愿意臣服。”

    没有人想死。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呀。

    “大家看。”

    陈暮顿时哈哈大笑起来:“连异族都愿意臣服于我大汉,难道你们身为华夏子民,不愿意认祖归宗吗?”

    “哼,我们在这里过得很好,不需要接受大汉的统治。”

    楚堪冷哼一声。

    在这里虽然国小民少,但好歹也是称王称霸,哪怕是个村霸,至少也能过得很滋润,如果被汉朝统治,谁知道他们还能不能继续当统治者。

    涉及到自身的利益,即便上一秒大家还有民族认同感,承认自己是华夏子孙,下一秒就能够翻脸不认人。

    “看来我之前说的话,尔等都没有听进去。”

    陈暮叹息道:“可惜,我们明明都是同宗同源,传承同一个祖先,却要自相残杀。”

    “汉人,滚回你的大汉去!”

    楚堪拔出剑来。

    有不少国君跟他一样,怒视陈暮。

    陈暮说道:“你们所恃者,无非是城外大军尔。”

    “不错。”

    另外一位不愿意臣服的国君道:“我们大军一万,你只不过是一千人,也想在我们头上做王?”

    “谁说我只有一千人了?”

    陈暮古怪地看了他一眼,转头看向孙观。

    孙观笑了笑,倒退着出去。

    顷刻间大门打开,门外诸多士兵进来,全副武装,冷漠地看着他们。

    楚堪叫嚣道:“大家一起杀出去,外面还有我们的护卫侍从,只要到了城外,纠集大军,把他们全杀光。”

    “呵呵,我建议大家都坐好,再耐心等等。”

    陈暮平静地坐在席上,目光丝毫不动。

    他的身边有很多士兵保护,还有几名大将护卫,倒也不担心这些国君和他们埋伏在门外的侍从威胁到他。

    而且他们门外的侍从也就是个笑话,早就被陈暮的士兵卸下武器俘虏了。

    过了片刻,甚至半刻钟不到,孙观就回来了。

    “四将军,处理好了。”

    “怎么样了?”

    “不过尔尔,大军出动,只是斩杀了数百人,全都放下武器投降了。”

    “带诸位国君们出去瞧瞧。”

    陈暮淡然一笑。

    三韩之地就是群战五渣而已,所谓的一万大军,要铠甲没铠甲,要弓箭没弓箭,刀剑或许有,但质量比之青州军差得多,连士兵甲胄都破不了防,甚至很多人都用木棍为武器。

    这样的军队,拿头跟青州军打?

    士兵们逼迫诸多国君退出房屋,国君们巴不得跑出去,到城外纠集队伍,但才出了屋子,就看到外围自己的带来的护卫全部被抓了起来。

    一些国君吓得不轻,心惊胆战,可还有些国君为自己打气,认为只要到了城外,一切都会好起来。

    可跑出城后,他们看到了毕生难忘的场景。

    在伽耶津河畔,漫山遍野,都是敌人,他们有的拿弓箭,有的拿刀盾,有的拿长枪,列着整齐的步伐,将他们的军队团团包围起来。

    而他们的士兵,早就被卸下了武器,被敌人分割成数十块,各自或是在河边蹲着,或是在平地蹲着,或是在树林下蹲着,或是在小山头下蹲着,反正全都蹲在那里,双手抱头,像是一群被猫踩着尾巴的老鼠般滑稽可笑。

    原来。

    小丑竟是我自己!

第七十二章 风云变色(胡辣汤挺住,河南加油!)

    十二月初,鲜卑人从代郡杀入了涿郡。

    公孙瓒心急如焚,率军北上。

    他的军队当然不是一股脑就聚集在一起,往北面冲。

    由于地盘过大,所以他的兵马比较分散,王门在河间拥有五千人,他自己则分兵南皮、东光、浮阳、章武等地,总兵力大概是四万人左右。

    原本他的主力部队拥众六七万之多,其中三万是骑兵。但这些骑兵雇佣自乌桓鲜卑,这两年停战,因而已经解散回去。

    而且在葛亭之战后,公孙瓒的主力部队损失不小。所以后来他又大量招募了步兵,总兵力依旧保持了六万左右,除涿郡渔阳广平老家等地留守的以外,大部分兵力都带在了身边。

    此时仓促集结,需要一定时日。

    过了两三天之后,南面东光等地的军队首先集结,然后开始北上。这部分兵力约有三万众,公孙瓒留下一万给公孙范,自己则领五千骑兵以及一万五千步兵浩浩荡荡往北去浮阳。

    然而几乎是在他刚到浮阳没多久,冀州就已经彻底完成了兵力集结,高览率众五万,自成平进入渤海郡,已经抵达了浮阳外围,前军离浮阳仅仅只有三十里。

    “什么?”

    浮阳县,公孙瓒前天才到,这两天正在组织兵马,准备明日将浮阳的守军和粮草备齐,然后过章武回涿郡,忽然听到冀州军来犯,大吃一惊,咆哮道:“怎么回事,王门是干什么吃的,一点警示都没有!”

    田豫冷然道:“王门必定是投敌了,将军务必要小心,请立即派人南下向青州求援。”

    “王门投敌,怎么可能?”

    公孙瓒大惊失色,虽然不满王门无能,可王门好歹是他的心腹干将,怎么会投敌呢?

    长史关靖却皱眉道:将军,王门所在河间是冀州军来渤海的必经之路,袁绍大军要想动,必然逃不过王门的耳目,如果不是投敌的话,怎么可能没有一点风声。”

    “这......”

    经过田豫和关靖的提醒,公孙瓒也好歹回过味来,一屁股坐在席上,失魂落魄。

    河间国是渤海屏障,王门占据河间,东面是成平,南面是弓高。不管冀州军从哪个方向打来,即便王门不能抵挡,早些派人预警还是可以办到。

    现在冀州军居然如此不声不响地过来,那就只有三个解释,一是王门军全军覆没,被袁绍歼灭。二是王门被袁绍团团包围,派不出去人手。三是王门已经叛变投敌,故意放袁绍军过河间。

    前二者几乎不可能,因为军队驻扎并非是全都窝在城池里,正常情况下,城外都有警戒哨兵布防,像官渡之战,曹操就是利用许攸提供的口令才畅通无阻,吕布偷袭荆州,则是假扮成商人,才能在关羽军警戒哨塔的眼皮底下大摇大摆地过江。

    有警戒的情况下,即便是城池被包围,外围的警戒士兵也完全可以飞马赶去渤海报信。现在却没有一点风声,可见确实只有王门投敌这一个情况。

    “敌人虽然现在离我们还远,但袁绍势大,绝不可能只派一股军队,我料他在我们回去的道路上必定设了重重关卡,现在章武和南皮也肯定会遭到攻击,明公不管是北上还是南下,恐怕都不会那么轻易,我认为应当固守此地,以待援军。”

    田豫做出了分析。

    渤海郡背靠大海,北面是幽州,南面是青州,西面是冀州。袁绍发动攻势,则是从冀州方向杀来,此时北上或者和袁绍硬拼,都不可取。但是让公孙瓒放弃幽州南下投靠刘备也不可能,因而只有固守这一条道路。

    公孙瓒也很明白自己的处境,点点头道:“只能如此了,我立即派人传信青州,让他们派兵北上。”

    “还有幽州那边也必须派人去,让鲜卑和乌桓出兵。”

    关靖提议。

    “我知道了。”

    公孙瓒闭上了眼睛,过了片刻,骤然睁眼道:“袁绍想在此时要我的命,我绝不答应,诸将听令!”

    “在!”

    田楷、单经、公孙续、文则等大小将领纷纷应是。

    “我领骑兵出城埋伏,尔等固守城池,以待援军,等援军到来之际,举火为号,一同杀出,明白否?”

    “唯!”

    众将尊令。

    公孙瓒并没有把所有胡骑全部解散,依旧保留了一些,再加上自己的幽州骑兵,总骑兵人数还有万余。

    公孙范那边留了三千,剩下的基本都在涿郡,由从弟公孙越带领。

    如此一来,公孙瓒手中自己只有五千骑兵。

    不过也足够了。

    因为马蹄铁和马镫的加持,如今骑兵在战场上的作用,已经再也不像从前那样,只能够从侧翼绞杀或者骑射。

    这两样东西带来的变化,是革命性的。

    在大规模战争中,骑兵也可以冲锋陷阵,特别是像玄甲重骑那样的重骑兵,比之陷阵营那样的重步兵还要强大。可惜的是重骑兵打造成本实在太大,连袁绍目前都只打造了五百人,远不如青州那样玄甲重骑规模达到两千。

    其实历史上袁绍就有重骑兵,不过数量很少,毕竟没有马蹄铁和马镫,现在大家看青州发明了马蹄铁和马镫,又打造了重骑兵,很多诸侯也在进行改革尝试,可惜他们不像青州有钱,无能为力。

    冀州自古以来就是经济中心,官渡之战前夕,袁绍可是带甲百万,仓谷可使用十年,但现在依旧没有打造出重骑兵,只打造出了一支重步兵大戟士,可见重骑兵有多烧钱。

    不过总体来说,五千轻骑兵也是一支很强大的部队,在战场上运用得到,可以左右战局。因此公孙瓒信心满满,认为必定可以击退来犯的袁绍。

    很快,两日后,公孙瓒的求援信件就已经南下,抵达了高城。

    如今的渤海郡,在后世其实就是河北沧州以及山东乐陵,北面是沧州市,南面则是乐陵市。

    此时青州军全面撤出甘陵国,但渤海南面高城、重合、千童、阳信等地,却依旧被青州军占据,成为古九河防线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官渡之战时,曹操放弃天然屏障黄河,仅仅只是将黄河作为第一道防线,是因为黄河虽大,可渡口实在是太多,根本防不过来,因此他的主要防御力量,是作为第二道防线的官渡。

    而青州军的防线则跟曹操当时的防线不同,毕竟平原国不像东郡那么大,且下游区域有九河流域,此地地形复杂,丘陵、河流、平原、湖泊、沼泽众多,除了天然屏障黄河以外,还有大量的小河支流,该处堤多,河缓流宽,泥沙淤泥数尺,没有船只几乎寸步难行。

    因此同样是以黄河为屏障,青州可以用黄河做主要防线,曹操却只能将黄河作为次要防线,稍微阻击一下袁绍之后就立即撤退到官渡。而青州则可以利用复杂的水系组建水军,分段狙击,不停骚扰,冀州军头再铁,都不可能打进来。

    现在青州前线大将有臧霸、太史慈、黄忠以及徐荣,荀彧荀攸主持大局,总兵力大概在四万左右。原本应该是六万人,但刘备带走了三万南下,陈暮就调集青州腹地郡兵一万人北上,又招募了一批人去朝鲜。

    朝鲜那一批属于新兵,先打三韩练练手。但腹地郡兵可都是以前的老兵,战斗力很强,因此别看前线只有四万人,可依托有利地形和坚固防线,袁绍二十万大军全来都不怕。

    高城属于臧霸的防区,他接到信件之后,立即传信到平原。

    平原县城,荀彧接到信件,同样是立刻派人叫来荀攸和阎忠过来议事。

    阎忠和太史慈在八月曾经潜入冀州,与党人会晤,现在早就回来了,一个任职于军情司,一个为统军大将,陈暮新调集的一万郡兵,基本都是为了给徐荣配置。

    县府厅内,由于原来的平原相田丰目前担任刘备的军师中郎将,在豫州战场,所以现在荀彧担任平原相,执掌平原军政。

    三人在厅中会晤,等大家都坐好之后,荀彧才看着二人说道:“袁绍果然对公孙瓒动手了。”

    “预料之中的事情。”

    阎忠平静地道:“子归此次离去,就是在为公孙瓒做善后的事情。”

    “为公孙瓒做善后?”

    荀攸来得晚,不太明白现在青州战略,纳闷道:“他去那海外的三韩之地,能善什么后?”

    荀彧笑道:“幽州是公孙瓒的老巢,如果让公孙瓒逃回去,袁绍没那么容易将他歼灭,但幽州也十分复杂,势力繁多,为了以防万一,子归要出奇兵以救援。”

    “噢。”

    荀攸就没多问了,这件事情既然陈暮在操持,那就让他去处理,现在做重要的是青州的态度,于是沉吟道:“那此次公孙瓒求援,要不要救?”

    “自然是要救的。”

    荀彧毫不犹豫地道:“如果不去救的话,以袁绍的能耐,必然要将公孙瓒覆灭,会严重影响到我们的整体布局。”

    “那如何去救?”

    荀攸又问。

    荀彧就笑道:“子归在走之前,曾经说过,大方向上由我来制定,具体如何实施,就交予二位,如何去救,怎么出兵,你们说了算。”

    这就是人尽其用,物尽其才。

    但凡对三国历史有所了解的都知道,荀彧属于战略人才,适合大方向的掌控。

    比如这次决定要不要救公孙瓒这个议题上,就由他来选择。

    而荀攸则属于战术人才,具体计划如何实施,就落到荀攸阎忠头上。

    这不仅是善于发挥他们的长处,同时也是在给荀攸和阎忠二人立功的机会。

    毕竟二人名义上都是才投奔青州不久,还寸功未立,不像荀彧那样,已经在临淄中央坐镇数年,早有威望。

    如果这次打了一个漂亮的仗,让公孙瓒成功地从渤海杀出去,并没有被袁绍歼灭,那他们二人就是大功一件,晋升的时候,自然也会顺利得多。

    荀攸与阎忠对视一眼,点点头道:“好。”

    “拿舆图来。”

    荀彧对门外的士兵喊道。

    过了片刻,士兵将渤海一带的舆图取来。

    其实也用不着舆图。

    因为荀攸早年曾经跟随过刘备,参与过剿灭张纯张举之乱,在渤海制定战术计划,围剿过丘力居,曾数次前往渤海勘察地形,比照舆图,因此对渤海地形极为熟悉。

    现在拿地图,主要是给阎忠看。

    三人围着桌子,阎忠在军情司任职,能拿到第一手情报,所以马上分析道:“军情司今日上午密报,我已经送到了太守府,不知文若看过没有。”

    荀彧说道:“上午处理一些琐碎公文,还没来得及看。”

    “那我就说说。”

    阎忠指着章武道:“袁绍遣颜良为先锋,直取章武,断公孙瓒退路。”

    然后又指着浮阳道:“河间的王门不知道为何,打开门户,放袁绍大军主力进入河间,高览为前军,杀向浮阳。”

    最后指着南皮道:“袁绍主力则直扑南皮,显然是打算三面包夹,将公孙瓒困死在浮阳。”

    三面包夹?

    荀攸思索了片刻,淡淡地道:“这是在防备我们青州呀。”

    “不错,公孙瓒的求援信中说过,他现在被困在浮阳,可袁绍主力却直奔南皮。”

    荀彧接过他的话茬道:“可见这是在防备我们北上求援,明公领大军南下驰援孙坚,我军兵力锐减,即便四万大军全部出动,也难以撼动袁绍主力。”

    “所以就必须另辟蹊径。”

    荀攸沉吟道:“不知是否可以围魏救赵,进攻魏郡,来缓解公孙瓒那边的压力?”

    阎忠摇摇头:“不行,军情司密报,袁绍此次调动的兵马只有十余万,另外近十万大军,大部分都集中在魏郡,防备明公主力北上,以及洛阳方向的袭击。”

    袁绍又不蠢,怎么可能不对青州进行防备。

    所以他此次兵马配置十分恰当,首先以颜良为先锋,率轻骑三千,精锐士卒七千直奔章武,断公孙瓒后路。高览领兵五万,在浮阳攻打公孙瓒的主力部队,而他自己,则领兵五万,加上鞠义一万,总计六万大军,直取南皮。

    六万大军保持了绝对优势,一是断公孙瓒南下投奔青州的道路,二是防止青州北上的道路。即便公孙瓒和青州军同时南北夹击,他也能与高览兵合一处,以总计十一万大军的优势对二者进行打击。

    而另外十多万大军,则全部陈兵于魏郡、清河国附近,防止洛阳方向发起进攻。而且刘备现在还在豫州战场,要北上还得一段时间,足够袁绍打一个时间差,消灭公孙瓒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恐怕事情就很难了,明公现在无法第一时间赶回来,袁绍占有绝对的兵力优势,公孙瓒也没有太好的防御地形.......”

    荀攸一时犹豫。

    以弱胜强的战争或许有,但都有一些特定的因素,且大多数都是守方临危不惧,攻方犯了很多错误导致。

    比如昆阳之战、巨鹿之战、彭城之战等等,除了兵仙韩信领导的井陉之战,也就是著名的背水一战以外,还很少有见主动进攻的一方以弱胜强的。

    现在袁绍对他们严防死守,青州也很难找到突破口进行有力进攻,对冀州造成威胁。

    三个人看着舆图,都陷入了沉思。

    过了片刻,阎忠才叹了口气,说道:“看来也只能拿出压箱底的东西了。”

    “哦?先生莫非有何妙计?”

    荀彧好奇问道。

    阎忠笑道:“其实也不是什么妙计,是子归在临走之前,向朝廷讨要了一封天子诏书。”

    “天子诏书?”

    荀彧荀攸对视一眼,二人异口同声道:“莫非是张燕?”

    他们之前也想到过张燕的黑山军。

    但黑山军前些年一直被冀州针对打压,王芬时期,就派吕布多次讨伐,袁绍时期,也屡次将黑山军当作经验宝宝,招募的新军都去攻打他们以作历练。

    因此黑山军势力已经大不如前,不谈他们能不能对冀州造成威胁,单说他们有没有胆子,接受青州攻打冀州的邀请还两说。

    现在陈暮提前请了刘虞的天子诏书,那就十拿九稳了。

    因为黑山军早在汉孝康帝时期就已经接受了朝廷的诏安,在当今天子刘虞继任的时候,也曾经上表请封,现在是朝廷的平难中郎将,名义上受朝廷的节制。再加上黑山军与袁绍有血海深仇,只要以天子的名义让他们进攻,则必然会答应。

    “正是张燕。”

    阎忠笑道:“张燕位于五行山中,乃袁绍大后方,若是他忽然发难,袁绍必然惊惧难安。”

    荀攸点点头:“不过想让张燕得手也不容易,为了缓解公孙瓒那边的压力,以及为张燕提供有利条件,我们也必须大造声势,做出北上攻击袁绍的姿态。”

    荀彧就问道:“该如何制定计划。”

    荀攸指着舆图说道:“你们看,袁绍以一半兵力集中攻击公孙瓒,同时防备我们。另外一半兵力囤积于魏郡,防备洛阳和南方势力偷袭。但依旧露出了一个薄弱点,清河国,但是这个弱点太明显了些。”

    “你的意思这是个陷阱?”

    荀彧问道。

    “是的,我怀疑清河国是个陷阱。一旦我们进攻,则必然受到魏郡、安平以及河间渤海等地三面夹击。”

    “看来袁绍已经在四面八方将我们堵死了呀。”

    “但还有个地方没有堵死。”

    “哪里?”

    “高城东北方,渤海沿海地区,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用船运。”

    荀攸说道:“我认为可以派小股兵力对清河国骚扰,以牵制袁绍兵力,同时大军绕道高城,从渤海沿海地带北上,奇袭浮阳,救援公孙瓒。”

    荀彧阎忠二人马上对照起地图来,细细研究。

    之前说过,渤海郡就是后世的河北沧州以及山东乐陵地区,这两片地区是连接在一起的,当时渤海郡的北面是一片平原地区,人口密集,城池也比较多。

    而渤海郡的南面虽然也是一片平原区,但由于地处黄河下游地带,河水泛滥,歧流横生,泥沙沉积,特别是洼地、沼泽、湖泊非常多,一旦黄河发大水,很容易造成洪涝灾害,因此不适宜居住,方圆百公里没有城池。

    后世位于此地的黄骅、海兴、盐山、孟村回族自治县等几个县市,在当时都是没有人烟。最近的城池,就是离后世盐山县正南方三十公里外的高城,高城东北方向,有大片土地都是无人区。

    现在袁绍的兵马还没有将这片区域占领,因为他们还需要先将西面的南皮县攻下来,才能东进封锁住青州北上的道路,因此现在对于青州集团来说,就是要抢时间。

    原本这个地方并不算什么特别大的漏洞,毕竟即便青州军从此地北上,袁绍也是巴不得他们从龟壳里出来跟他们打。

    此次出动总兵力达到十二万之众,而青州和公孙瓒加起来,也不过是七八万人而已。

    在非防守地形的情况下,野外对垒,自然是兵力多的占优势。

    但有了外援自然就变得不一样。

    在研究了一下荀攸这个计策之后,荀彧与阎忠都觉得可行,当下三人都同意此次计划,马上召集诸将前来议事。

    如今青州军龟缩于平原以及南部渤海防区,臧霸领一万人镇守高城一带,太史慈和黄忠则分散兵力在黄河以及中下游诸多水域,徐荣领一万新军驻扎在平原。

    臧霸依旧在高城不动,三人将太史慈和黄忠召集回来,制定了一个拯救公孙瓒的战术。

    首先是阎忠和徐荣二人从平原方向开始往清河国进攻,佯装成青州主力,分兵骚扰,遇到敌人大部队就立即回撤,遇到小股敌军就侵吞,这需要极为高明的临阵指挥能力,荀彧有点担心普通将领没有这个能耐。

    不过徐荣的本事阎忠是知道的,曾经以极少数兵力,硬抗关东军数十万大军,还曾经打退过关东军数次进攻,可谓是一名帅才,因而极力举荐。

    在确定西面战场由徐荣指挥,阎忠为军师参谋之后,又以臧霸为主将,太史慈和黄忠为副将,荀攸为军师参谋,总计两万五千人北上。荀彧则领五千人镇守平原,采取声东击西的计策,佯装从清河国进攻魏郡。

    同时派人南下,一方前往洛阳,传信给赵云,让他领兵佯攻魏郡,另外一方则传信给刘备,告诉他袁绍的真实意图。

    最后一方则是从东郡绕到太行山脉,给张燕送达天子诏书,让他进攻冀州。

    如此整个兵力部署,战术安排就已经全部完成。

    一时间,冀州战场风云变色。足足五六股势力开始纠缠,袁绍、公孙瓒、青州军、洛阳军、鲜卑、黑山军,这还只是现在即将参与进来的军队,未来北方局势将会更加复杂多变,参与进来的势力也会多达十多股。

第七十三章 乱世一锅粥(1)

    豫州战场,十二月初,凛冬之时,寒风萧瑟。

    孙策拄着长枪,汗如雨下,大口喘息。

    他低下头,如果此时有一台摄像机缓缓从对着他的视角向天空拉升,就会看到一个震撼的场景。

    辽阔的旷野之上,密密麻麻,散落着无数的尸体,鲜血染红了枯黄的野草。

    孙策坐在一处小山坡上,他的周围,尸体堆积如山。

    有他的亲卫军,也有他的敌人。

    一只雄壮的鹰隼划过天空,鸣奏出嘹亮的长啼。

    它俯瞰地面,在东南方向,还有残存的人丢下武器,疯狂地逃跑,曹操的部队在衔尾追击。

    正面战场上,剩余的人们有的躺在地上,庆幸自己还活着,不断喘息。有的捂着伤口,大声呻吟,还有的打扫战场,摸索着财物。

    辅兵快速涌上来,将伤兵搀扶着回去救治,将自己一方战死的尸体带走,将敌人的尸体随意丢弃在道路两边。

    这是发生在慎县东北二十里外北淝水河畔的一幕,刘备军虽然率军北上,但总兵力孙曹联盟对阵袁术依旧占有优势,因而连战连捷,最终在此地一战定乾坤。

    袁术军大败而逃,曹操痛打落水狗,趁胜追击。

    孙策有些不明白为什么曹操打袁术这么积极,坐在原地,远远地看着,心里却是在想自己的父亲孙坚。

    “伯符。”

    周瑜战袍染血,同样是一身大汗淋漓缓缓走来,将孙策从地上拉起,二人并肩站立在小山丘上,远望已经追远的曹操部将。

    “曹操怎么如此积极,看这架势,像是想在今日就将袁术消灭?”

    孙策问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

    周瑜用丝巾擦了擦脸上的灰尘和汗水,露出白皙的皮肤,淡淡地道:“伯符别忘了,广陵下邳一带是曹操的领地,如果能消灭袁术,你猜淮南乃至江北一带,会落入谁手?”

    “难怪他如此穷追猛打,之前也是我们一直在主力进攻,他在暗中埋伏,原来是在保存实力。”

    孙策咳嗽了两声,手中霸王枪凌然而立。

    周瑜笑道:“也没办法,我们的兵马稍微多一些,且此战就发生在我们豫州,我们不当主力,谁当主力?”

    “可恶!呸!”

    孙策刚刚在乱战中碰了一下腮帮子,牙龈渗血,顺口往地上吐了口血水,恶狠狠地看向曹操那边的方向:“我父亲才刚病倒,曹贼就趁人之危,还是当年携手同席的天下五君呢。”

    周瑜摇摇头:“天下五君,就是个笑话。”

    孙策看着曹军追击袁军的背影已经消失在了远方,冷哼一声,恢复了体力,扭头往山下去。

    豫州虽然是块根基,但江东可是孙氏老家,如果能够在占领豫州的前提条件下,把扬州地区也占领,孙家就坐拥二州之地,何乐而不为呢?

    只是现在孙家才刚在豫州稳定下来,且此次作战主力就是孙家军,损失惨重,再也没有追击的能力。

    甚至连主心骨孙坚都重伤未愈,现在还在青州养伤,前段时间吴夫人来信,言称孙坚病情时好时坏,孙策也没办法带领军心不稳的孙家军和曹操在淮南争雄。

    因此他也只能先稳定军心,一边收拢士卒,一边消化此战之后的结果。

    而此时此刻,曹操却下令全军追击袁术。

    有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的一点,那就是徐州就是淮南淮北地区,整条河流从徐州横穿过去,广陵郡、下邳南部,就属于淮南。下邳北部以及东海郡,就属于淮北。

    而除了广陵以外,还有个地方也属于淮南,那就是扬州的九江郡,此郡就是袁术主要盘踞之地,治所为寿春。

    同时广陵和九江也可以称为江北,也就是长江以北,因为此二郡是夹杂在淮水与长江之间,只是淮水在二郡的支流极多,让它们处于淮水水系当中,因此广泛地把广陵和九江地区称之为淮南。

    至于江南、江东,则是如今的豫章郡、丹阳郡、吴郡、会稽郡等地,位于长江的南面,和出海口东面,差不多就是后世的安徽东南,江西北部,浙江北部以及江苏南部区域。

    所以实际上广陵和九江二郡其实是连在一起的,同属于淮南地区,地势结构相同,大型河流不多,土壤肥沃,属于汉朝南方重要的粮仓,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袁术能够养得起十几万大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九江地区富庶。

    且论起地缘因素,九江和广陵离得近,方便统治。

    现在曹操的实力还很弱,兖州自从吕布之后就是一团乱麻,又没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合法性,导致他不像历史上能够利用汉献帝的名义东征西讨壮大自己。

    如今青州和徐州北部碰不得,冀州和洛阳他不敢碰,豫州又有得罪朝廷和青州的风险,所以他只能把主意打在淮南地区,以增强自己的实力。

    如果能够把整个淮南拿下来,那么曹操的地盘就会变得很大,已经跟历史上官渡之战前夕差不多,只是少了洛阳和半个豫州而已,且淮南地区又可以作为粮仓,那么他很快就能崛起。

    曹操一路追杀袁术足足上百里,很快就抵达了淮水北岸的下蔡县,这里有大量渡口可以过河,过河之后,就是袁术的老巢寿春。

    趁着袁术仓皇逃窜,根本来不及整顿兵马的时候,曹操打算一举将袁术消灭,将他的地盘扩充到整个淮南。

    冬风凌厉,穿着棉衣的曹操骑马来到淮水河畔。

    两岸萧瑟,河堤上的枯草早风中摇曳,原本河滩附近肥沃的田园因为连年战争而破败,下蔡县城外附近的乡村,亭舍,早就没有了人烟,变成一片荒野。

    下蔡县位于淮水北岸,顺着颖水往西北方向百里,就是慎县,也是孙坚和袁术打了数年的战场所在。

    两边以慎县和下蔡为前线,互相攻伐,互有胜负,打了多年。

    因为战争,导致附近方圆百里,百姓死的死,逃得逃,要么被迁走,要么去了别处避难,整个下蔡县成为了一座军事重镇,袁术逃回此地,进入城池中固守起来。

    曹操此时在下蔡西面的淮河边上,离城池约有数里地,他远眺城池,在平原之上,淮水河畔,模糊间只能看到一座黑魆魆的城池耸立在大地上。

    他的士兵以逸待劳,忽然杀出,一夜追杀袁术上百里,比之已经跟孙策大军厮杀一阵,最终惨败逃亡上百里的袁术军强太多。

    在曹操的身后,连绵大军蜿蜒成蛇,无论是从士气还是体力上来讲,依旧保留着一些实力。

    “明公,袁术仓皇逃窜,一路上死伤、跑散着不计其数,且已是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此时应该趁胜追击,一举将其攻灭。”

    郭嘉在旁边微笑着说道。

    袁术逃入下蔡县城属于无可奈何,因为他的兵马体力无多,再也不能从渡口渡河,更何况曹操衔尾追击,在身后死死咬住,他一旦渡河,稍稍一耽误时间,被曹军追上,那么大量袁军士兵就有可能被堵在渡口,进退维谷,到时候除了他和少部分兵马以外,大部分兵马都要全军覆没。

    所以他不得不逃入下蔡县,一是利用城池固守,二是先休整一下。毕竟他的兵马其实是比曹操的更多,如果能够短时间内尽快调整过来,恢复一定士气,哪怕下蔡城池不如老巢寿春城高粮多,但凭借多年军事前沿重镇打造,足够击退曹军。

    这也是为什么郭嘉建议立即攻城的缘故,就是想趁着袁术才刚逃入城内,所有士兵无论从体力还是士气上都远不如曹军的时候,尽快进攻,让敌人得不到喘息,一举将袁术击溃。

    曹操如今南征北战多年,统帅能力大幅度提升,早已经不是当初那个毛头小子,听到郭嘉的话,赞同地点点头:“不错,我军虽也是一夜没有休息,但之前以逸待劳,又是战胜一方。而袁术军仓皇逃窜,兵无战心,我军士气正盛,哪怕袁军尚有数万大军,不过是土鸡瓦狗尔。”

    “只是袁术毕竟有城池可依,我军还缺乏攻城器械,制造云梯,需要一定时间。”

    一旁的曹洪迟疑。

    曹操已经领着先锋队靠近了下蔡,站在一处坡上观望,说道:“无妨,我们先观望此处地形,尔等则去立即砍伐树木,制造云梯,另外一部分人马则来到城外,虚张声势,不要让他们好好休息。”

    “好。”

    曹洪就领命而去。

    曹操跟郭嘉二人则在小队骑兵的保护下,开始在下蔡周围考察。

    现在曹军也分兵严重,戏志才和夏侯渊镇守兖州,曹仁陈宫在下邳,夏侯惇和程昱在广陵,后来广陵无法抵挡袁术猛攻,已经与曹仁陈宫一同退至彭城,四人再加上刘备派过去救援的典韦,总计也才两万多人,抵挡住了袁术派去的刘勋部和纪灵部总计四万多大军。

    目前曹军自己手里只有两万,而袁术虽然败退,损失惨重,可他毕竟家大业大,出兵时候浩浩荡荡十万大军,连战连败,伤亡两三万人,依旧剩余三四万,哪怕士气再低,依托城池固守,对于手头上没有攻城器械的曹军来说,也仍然是个麻烦。

    而且最重要的是,袁术击退刘繇,占领了丹阳,又在进攻汝南之前,在庐江布置了数万大军应付刘表。所以他此时是有余力的,如果让他拖延几日,等庐江丹阳地区袁术援军抵达,那曹军就只能撤退了。

    因此为了在此地将袁术直接消灭,一战定乾坤,曹操采取的策略是一边派人袭扰,制造攻城的假象,一边加紧派人制造云梯准备攻城。

    此时此刻,袁术军已经是惊弓之鸟,他看着城外曹军已经开始围城,惶惶不可终日,苍白的脸上充满了惊恐。

    军师阎象劝说道:“明公,此时将士们俱已疲惫,只能于城中困守。但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必须想办法找出一条生路。”

    “我不是已经传信去庐江守军了吗?只要他们抵达,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袁术拍了拍城墙头,努力给自己加油打气。

    然后阎象苦笑道:“庐江虽离得近,但大军相隔上千里,一来一回,最近也要十余日才能来救,何况到时候还得渡过淮水,有被曹军半渡而击的危险,我们必须寻求更快的援军。”

    “哪来的援军?”

    袁术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思考,整个大脑一片空白,只在祈求庐江和丹阳的援军尽快到达。

    但阎象却看向北面道:“明公别忘了,下邳和沛国近在咫尺呀。”

    “刘勋和纪灵?”

    袁术睁大了眼睛,一拍脑门道:“对,还有他们,他们离得比庐江守军更近。”

    庐江、丹阳、沛国、广陵四地,刚好三面将九江包裹起来。

    所以论起地缘,四地离九江都非常靠近。

    但有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庐江和丹阳二郡的面积都很大,庐江西面是大别山,刘表军是没办法越过去的,所以只能顺着长江南下,进入彭蠡泽进攻袁术。

    彭蠡泽就是后世的鄱阳湖,位于庐江郡的最南面,豫章郡的最北面,袁术在这附近布置守军,以应对刘表。

    那么从地理上看就不难发现,此地后世就是九江市,而袁术所在下蔡就是淮南市,两地在汉朝都属于扬州,但在后世一个是安徽,一个是江西,相隔了400多公里,袁术军就算是铁脚板,也得走十天半个月的。

    丹阳郡倒是离得近一点,差不多就是后世南京到淮南的距离,问题是丹阳已经是袁术腹地,消灭刘繇之后,后方江东大量地方豪强,如严白虎之流以外,已经没有人能够威胁他。

    所以在丹阳袁术布置的守军力量很小,就算过来,也难以对曹军产生威胁,甚至还有被人家半渡而击的风险。

    如此一来,其实从两地调守军过来援助,都不是什么靠谱的计策。

    但沛国和下邳就不同,相当于是从宿州市到淮南市,距离很近,大概300汉里左右,加紧急行军的话,两三天内就能赶回来,且不像庐江和丹阳那样,有大量水系耽误行军时间。

    袁术举兵十万,分兵三路北上,自己这一路已是惨败,那么剩下的两股偏师,反倒有可能成为救命的力量。

    当下他也不再犹豫,按照阎象的建议,立即派出传令兵,北上求援。

    而在派出求援兵之后,袁术也鼓起绝地求生的勇气,将士兵们进行分组,一些人固守城池,一些人抓紧休息,另外一些人则做预备役,至少要守城数日,才有可能解决危机。

    “可惜啊,那吕布殊为可恶,若非他见死不救,我安能有今日?”

    袁术在完成布置之后,强打起精神,一边在城楼上巡视,鼓舞士气,一边对失信的吕布骂骂咧咧。

    当时大战的时候,吕布就在北面,离得不远,但他派去的求援信如石沉大海,显然是吕布畏惧对孙曹刘联军的实力,不敢过来。

    阎象听得心神一动,忽然愣在原地,诧异说道:“吕布已经从兖州出兵,刘备大军南下,他必然不敢在兖州继续待下去,又不敢和我们合力攻打豫州,那他会去哪里呢?”

    吕布会去哪里?

    这个问题袁术还真没怎么想过。

    他也懒得去想,鄙夷道:“此獠狡诈多变,恐怕早就投降了吧。”

    “吕布跟刘曹孙三家都有大仇,绝不可能投降。”

    阎象摇摇头。

    袁术就纳闷道:“那他能去哪?这河南之地,已无他立足之地了吧。”

    “还有个去处。”

    阎象看向北方,眼神中略微恢复了一点神采,微笑道:“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恐怕不出两日,我们就能转危为安了。”

    袁术不明所以,与阎象一同看向北方——那里,是沛国下邳广陵等地的方向。

第七十四章 乱世一锅粥(2)

    天还未黑,曹军就发起了第一轮攻势。

    从早上到傍晚,士兵们加紧制作了大量的云梯,曹操也安排了三军将士轮班,一部分人先休息,一部分人佯装攻城,另外一部分人则制作攻城器械。

    袁术虽然也是三班倒,可架不住他的士兵已经两天一夜没有合眼,从昨日白天厮杀,到下午被埋伏好的曹军杀散,然后奔逃一夜,到今天已经是第二天晚上,差不多十八个时辰,三十六个小时不眠不休,没有人是铁人。

    好在第一轮攻势不算太猛烈,只是试探性进攻,很快就被击退。

    但到了第二轮进攻的时候,曹操就已经找到了薄弱点,开始发起了猛攻,先是佯装从正面西门突进,侧翼却忽然奇袭北门,自西北角的城墙缺口杀了上去,袁术军猝不及防,很快被曹军杀到城头上。

    双方在城墙上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眼看就要被突破城池,袁术立即将原本处于休息的预备役拉上战场,拼死抵抗之下,这才勉强将曹军打了回去。

    然而曹军攻势如潮水一样,一波接着一波,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再这样打下去,袁术根本坚持不了多久。

    此时此刻,西面一处丘陵小山坡上,曹操骑在马上,远望远处。

    虽然他的这波指挥并没有将下蔡拿下,但他并不气馁,因为他清楚袁术已经是强弩之末,虽然还有一倍于己的兵力,可士气跌落到谷底,没有当场哗变就不错了,在不断进攻之下,相信最迟到明日,他就能破开城门,将袁术擒杀。

    “明公,看来袁术已经坚持不了多久了。”

    郭嘉在一旁轻声道。

    曹操点点头,道:“嗯,只要击败袁术,再回师攻伐吕布,则整个淮南可定。”

    郭嘉沉吟道:“吕布从陈留逃入汝南,却并未与袁术合兵,想来只有往徐州去一条道路,明公把希望寄托于刘备,恐怕所托非人,刘备没那么好心肠帮你驱赶吕布。”

    “我又何尝不知道?”

    曹操眯起眼睛,远望下蔡城池,摇摇头道:“但此战是我们能否扩大实力的关键之战,如果能拿下九江,尽取淮南之地,对于我们来说,至关重要呀。”

    曹操不是傻子,吕布在战场上边缘ob,只远远地观望,等到袁术大败之后,跑得无影无踪,自然不可能是回陈留了。

    陈留已经是一块死地,戏志才守在济阴,对他严防死守。而孙策击败了袁术,汝南之地吕布已经无机可乘,那么天下之大,哪里才是他的避难之所?

    只有沛国这一带三不管地区,才有可能是吕布的目标。

    别看曹操之前被吕布逼到这里来,但他的主要势力还是在兖州,现在把兖州拿下之后,不管是兵力配置,还是人员安排,都是以兖州为主,徐州为次。

    何况袁术依旧存在,如果曹操一门心思只想在徐州跟吕布争夺,那么袁术舔舐伤口,恢复实力之后,仍然有可能对他动手。因此现在不趁着袁术大败之际,不痛打落水狗,以后就说不准还要被袁术反噬。

    毕竟相比于吕布那点人马,袁术的总体实力还是有的,对于目前志在南方争霸的曹操来说,他比吕布的威胁更大。

    不过曹操自然也会防着吕布一手,除了派人给曹仁夏侯惇送信,让他们严防死守,不要轻易出击以外,还同时给刘备求援,说吕布有可能偷袭徐州,让他派兵相助。

    只是现在刘备还没有给曹操回信,不知道刘备那边会不会出手帮忙。

    但不管怎么样,现在对于曹操来说是个机会。

    吞并淮南的机会。

    如果能够拿下九江,则除汝南以外,大部分河南地区都归他所有,实力大增之下,再修养一两年,未来也并非不可能与袁绍刘备争一争这天下。

    所以他必须赌一把,不管是赌刘备会出手相助,还是相信曹仁和夏侯惇能够抗住吕布的压力,他都必须搏一搏。

    想到这里,曹操目光如炬,再看向下蔡城池的时候,已经充满了火热。

    终有一日,他要一飞冲天!

    .......

    .......

    豫州战场如今形势十分复杂。

    刘备领军北上,过梁国进入济阴郡境内,向着冀州方向进发。

    他原本是过来防备袁绍大军南下的,但袁绍兵马只是进入东郡境内后就没有了动静,一时间摸不清楚对方来路,双方处于僵持观望阶段。

    到了十二月,当袁绍对公孙瓒发起进攻的时候,荀彧很快给他传信,他这才知道,袁绍仅仅只是虚晃一枪而已。

    单县,刘备大军驻扎于此,听闻消息,他立即召来众人,商议下一步的行动。

    府邸之中,各路将领、谋士聚齐,其中许褚并不在此,他才刚刚加入刘备军,虽然带了几千村壮,但起点比较低,目前只是担任刘备军的一名曲军候,不可能参加高级军事会议。

    但他还是在站在厅内担任侍从。

    关羽张飞沮授田丰张辽高顺牵招等人依次坐下,刘备环顾左右,对众人说道:“诸位,今日议事,是有两件大事发生。”

    “怎么了明公?”

    沮授好奇问道,这些天闲来无事,他们以练兵为主,时常派出小股部队到处剿匪清除山贼,大军快闲出病来。

    刘备认真说道:“平原传来书信,袁绍对伯圭动手了,另外吕布要袭击徐州。”

    “什么?”

    沮授颇为惊讶道:“袁绍居然有这胆色对公孙伯圭动手?”

    田丰沉吟道:“必是因为我们被调离平原,陷入南面战场,因而让他滋生出机不可失的想法。”

    “我也是这样认为的。”

    刘备说道:“现在当务之急,还是应该回师青州,援救公孙伯圭。”

    关羽马上道:“大哥不如尽起洛阳精兵,一同进攻魏郡。”

    “围魏救赵。”

    沮授和田丰对视一眼,这倒不失为一个办法。

    不过袁绍在这个关口忽然行动,不可能没有对魏郡进行防备,恐怕这个计策成功率应该不高。

    果然。

    刘备摇摇头道:“文若来信,说袁绍在魏郡布下重兵,足有十余万大军防备,怕是难以攻打,他建议我们立即北上,先佯装进攻清河国。二弟你则是回洛阳,虚张声势,假意攻打魏郡。”

    沮授就说道:“这是最稳妥的办法,确实应当如此。只是我们毕竟此时在河南,离平原有七八百里之遥,等回去的时候,已经是半个月之后,不知到时候局势会如何。”

    这就是调虎离山的好处,袁绍联合袁术吕布在南方作乱,陈暮故意视而不见,反而推刘备南下平乱,就是在把刘备调离北方,从而更方便行动。

    公孙瓒在北方的作用弊大于利,虽然他是一股可以联合的力量,但事成之后,以他刚烈的性格,势必不会臣服于刘备。

    一旦双方为了冀州归属问题翻脸,以刘备念旧情的性格,因为什么“兄弟情谊”不忍下死手,在战场上处处留情,那公孙瓒造成的破坏力比袁绍还大。

    因此陈暮必须算计他,将他赶回幽州去。

    虽然这样做很不符合团结盟友,共同对付敌人的上策。可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这事在刘备身上是发生过。

    根据《三国志》记载,历史上刘备过襄阳城的时候,明明有机会处理刘琮,夺取整个荆州。但顾念什么“同宗情谊”,不忍夺之,而放过大好机会。

    要知道当时刘琮左右都愿意归附刘备,且城中百姓都出城依附于他,要想干掉刘琮,只是他一句话的事情,就连诸葛亮也认为此事行得通,结果就这样白白错过,可见他确实有某些方面的顾虑和硬不起心肠。

    虽然后来吸取这次教训,在对待刘璋的时候,让他下定决心。但不管怎么样,这都是一个隐患,所以陈暮觉得,还不如提前将公孙瓒算计走,同时顺便再重创一次袁绍,一举两得。

    田丰和沮授其实是隐约猜到了陈暮的计划,因此选择缄口不谈,在对待此事,也是表现得很失智,并没有去深究袁绍一些诡异行动。

    不过现在情况已经变成这样,他们也只能选择相信陈暮,相信他可以把一切问题处理好。

    听到沮授的话,刘备深深皱起眉头,过了好一会儿,才说道:“不管如何,还是先回去再说。徐州这边,曹操既然求援,还是得谨慎对待,不能让吕布起势。这样,三弟和元皓,就由你们走一趟,再加上良弼,应该足以应付。”

    张飞听到自己终于可以独自领军在外作战的时候,大喜过望,当即拍着胸口道:“大哥放心,我必将吕布那厮杀得片甲不留。”

    “三弟,你此番领军,可切莫妄自行动,多听元皓之见,明白了吗?”

    刘备的眉头皱的更深了。

    他就怕张飞擅自行动乱搞,不过他也知道张飞还是很听田丰的话,因此倒也没有太过担忧。

    “放心吧!”

    张飞信誓旦旦地保证。

    做了军事部署之后,刘备就决定立即启程。

    张飞和田丰领五千人马支援典韦,去处理徐州的事情。

    也不需要太多人马,因为典韦那边有一万人,东海那边还有蔡阳有数千人马。

    刘备觉得万无一失,这才领兵北上。

    .......

    .......

    苍茫的大地上,一片寂寥。

    彭城,昔日西楚霸王项羽的都城,城池高三丈,颇为坚固。

    此时此刻,万物俱静,泗水河缓缓流淌。

    城池位于河流南岸,汳水自西北的蒗荡渠而来,在彭城与泗水汇聚,往东南延伸。

    二水在彭城北面交汇,绕河而过,城池又引水做成护城河,再加上本就坚固的城池,导致此地易守难攻,坚如堡垒。

    城南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区,有湖泊、森林以及少数丘陵,在历史上,项羽曾经回师彭城,在此地大破刘邦汉军,杀数十万人,天下为之震动。

    而离城池约四里外的泗水南岸,坐落着大片林木,随着春季越来越临近,草长莺飞,原本枯黄的世界,逐渐泛出绿色,点缀了江山。

    纪灵部两万大军,现在就驻扎在此。他从淮南北上之后,先进入广陵郡,将夏侯惇和程昱部打得溃不成军,只能望风北逃。

    紧接着刘勋部进攻沛国,于相县大败曹仁和陈宫部,曹仁兵败梧县,撤入了彭城,与夏侯惇和程昱汇合,顽强死守。

    当然。

    这是刘勋和纪灵在给袁术的进展报告上是这么写,自吹自擂了一番。

    实际上这不过是陈宫和程昱的诱敌深入之计而已。

    毕竟他俩部队加起来满打满算也不到一万人,只有**千,与敌人硬碰硬殊为不智。

    所以故意弃城逃走,并且在两人的安排下,让曹仁与夏侯惇中途打了几次埋伏仗,成功地阻击了刘勋和纪灵追击的前锋部队,杀伤两三千人。

    但在袁术看来,他还以为是东路兵马进展神速,很快就能拿下整个淮南地区,所以在汝南坚守,以待东面战事稳定,援军早日抵达。

    结果哪里知道自从刘勋和纪灵进入彭城国之后,在彭城吃了瘪,同时典韦领军进入彭城西面的萧县,双方互为犄角,哪怕兵马依旧比之敌人落后两倍,也屡次将来犯之敌击退。

    如此一来,刘勋和纪灵部就与曹仁夏侯惇以及典韦部僵持在了一起,双方在彭城、萧县、梧县、吕县等区域,各乡亭、野外、城池附近,发生过数次战斗。

    夏侯惇曹仁典韦部胜在占据主动,以城池为据点,四处出击,不断骚扰敌人后方,断其粮道。而刘勋纪灵部则是人多势众,毕竟拥有四万大军,且连战连胜,士气如虹,因此在短时间内,双方十分焦灼,互有胜负。

    而就在这个关口,袁术派来的信使抵达了纪灵和刘勋的营寨,要求他们立即回师救援。这是发生在袁术派人之后的第三天,淮南与沛国近在咫尺,骑马飞奔,中途稍微保护一点马力,只需要两天就到了。

    得知袁术被曹操围攻的消息,二人都是大吃一惊,马上收拾行囊,准备撤军。

    他们两个并非驻扎在一处,刘勋在梧县,对抗典韦军。纪灵在彭城外围,攻打曹仁和夏侯惇,由于刘勋离得更近,先收到消息,因此第一时间就开始准备撤兵的事情。

    典韦也是第一次领兵出征,田丰在的时候,他还知道怎么打仗,田丰不在之后,就让他很难受,因此这段时间一直固守,不敢主动进攻。

    但斥候侦查到刘勋部准备撤离,已经收拾行囊,开始南下,顿时就让他纠结起来。

    追。

    还是不追?

    这是个问题。

第七十五章 徐荣,奏起战争的号角

    徐荣统领大军,自平原国西进,杀入了清河国鄃县。

    清河国本就是袁绍布下的一个口袋阵,整个郡国守军不多,几乎被摧枯拉朽一般攻破。

    附近灵县与鄃县的冀州军望风而逃,一路退兵至清渊与广宗一带的野外。

    此地刚好是界桥,之前说过,清水横穿了整个魏郡和清河国,要想过河,要么走界桥,要么从陶馆绕道。

    而界桥地形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有丘陵、平地和大量低矮高坡,历史上鞠义就是命令强弩手藏于矮坡之后,等到白马义从靠近,忽然杀出,一顿乱射,将公孙瓒击败。

    这里是一个很好的埋伏点,此时的冀州军统军正是监军郭图以及统军大将淳于琼,淳于琼被命令镇守陶馆,听闻青州军西进,带兵悄然北上准备伏击。

    郭图和许攸都曾经担任过监军,独自统领大军。此次袁绍针对公孙瓒,他被委以重任,负责应付青州军,因而选择诱敌深入,设计埋伏。

    “哈哈哈哈,我们缮甲厉兵,便为今日。我观敌人势若水火,似要必急攻破之,中吾计矣。数日之间,敌军必败!”

    界桥西南二十里外,郭图大军驻扎于此,他似乎有鬼神之谋,早就猜到了青州军为解渤海之围,会选择从清河国进攻魏郡,因而埋伏进入魏郡的要道之上,两面夹击,必要给敌人好看。

    淳于琼知道郭图深得袁绍宠信,因而大笑着恭维说道:“监军神机妙算,那什么阎义徐正我听都未听说过,想来不过是无名之辈尔,相信监军定能将他们轻易击溃。”

    “报!”

    就在此时,斥候来报,进入营帐中单膝下跪道:“敌人已至二十里外埋伏点。”

    “好。”

    郭图站起身,傲然道:“传我命令,准备进攻!”

    “准备进攻!”

    一声令下,各部全都开始动起来。

    灵县鄃县甘陵城以及贝丘城数地守军,面对徐荣大军望风而逃,往界桥方向逃跑。

    这些兵马不过是诱饵,郭图自北面广川南下,淳于琼自陶馆北上,两人一南一北,是袁绍留下来对付青州军的两支预备后手。

    郭图料到,青州军急于替公孙瓒解围,必然想猛攻魏郡。而界桥是最近的过河点,因而此地就是最佳的埋伏地。

    在确定徐荣已经进入了埋伏圈后,他下达指令,命令各部队,按照原定计划,开始分头行动。

    首先是充当诱饵的各地守军原地待命,紧接着就是派遣先锋眭元进,前往支援,等到眭元进与留守的守军汇合,跟敌人战在一起时,淳于琼带着韩莒子、吕威璜、赵睿等部将,忽然杀出,则必能大破敌军。

    想法是很好,如果遇到的是普通敌人,这个计策几乎百试百灵。甚至就连袁术也被诱敌深入,曹操利用孙策为诱饵,设置奇袭,打得袁术狼狈逃窜,在下蔡苦苦支撑。

    但徐荣可不是袁术那种货色,作为汉末最顶尖的帅才,统帅能力比孙坚和曹操还要强悍,又是指挥的青州老兵精锐,自然绝非一般人物。

    此时此刻,他虽然派出前锋追杀敌人,然而在前锋后面,却根本没有别的部队,主力早就化整为零,骚扰敌区去了。

    一万人的部队,他仅仅只有三千人在身边,且多为轻骑,机动性极强。

    不要以为青州没有骑兵,即便是袁绍,在历史上也有轻骑过万,现在自然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当初王芬时期,为了帮吕布组建骑兵军,就从中部鲜卑陆续购马,后来王芬病死,袁绍同样在持续购入马匹,不仅有上万轻骑,还仿造玄甲重骑,打造五百重骑兵。

    而青州则有重骑兵两千,轻骑五千。

    这支部队的来源是由公孙瓒从东部鲜卑与幽州乌桓那购入,然后早年在涿郡招募善于骑射的幽州青壮组建,一直是张飞在率领,张飞此次跟着刘备南下的时候并没有带走,徐荣统领过西凉铁骑,带领这些幽州骑兵自然绰绰有余。

    阎忠老迈,不能再四处奔波,在攻下甘陵之后,坐镇甘陵,负责后方统筹工作。徐荣则与副将王丹追击清河国的守军,一路衔尾追击,杀伤不少跑得慢的敌军,攻城略地,仅仅三千人几乎将整个清河国拿下。

    王丹是当初刘关张陈扫荡青州时的青州黄巾,这一批人包括张饶、管承、管亥、李波、司马俱、徐和等人,在投降之后,已经成为刘备早期中级军官,还有阿大阿二张龙赵虎那一批士兵。

    除此之外,像文谡、许褚、韩浩、孙观、尹礼、孙康、吴敦以及最近这两年才加入的一些人,也逐渐展露头角。再加上典韦、太史慈这些早期班底,还有张辽、高顺、黄忠、赵云、武安国、徐晃等一批讨董时加入的将领,构建成了青州军目前的将领体系。

    这个体系分为四挡,第一档自然是关羽张飞典韦太史慈,这四个人加入的时间最久,且能力出众,因此地位最高,以关羽为首,太史慈最末,属于前后左右那种级别的大将。

    第二档次则是张辽、高顺、黄忠、赵云、臧霸、牵招这一批,加入的时间不算长也不算短,能力很强,已经成为将军级别,与前面四人差的只是资历。

    第三档次则有阿大阿二,张龙赵虎,以及张饶、管承、管亥、李波、司马俱、徐和、武安国、徐晃、韩浩、孙观、尹礼、孙康、吴敦、蔡阳等。加入的时间同样不长不短,而且像管亥、徐晃、韩浩、孙观这些人,都立有大功,属于校尉级别。

    这批人当中,以管亥资历最老,功劳最多,本应该是第二档次,只是他一心跟在关羽身边,因而没有升将。至于徐晃韩浩孙观,也各有原因,暂时没有成为将军。

    最后第四档人最多,有文谡、许褚、秦琪、罗颢、李兰,以及无数大大小小,在历史上有名,此时却并未显露出才华,以及在历史无名,却在中下层军官的位置已经干了很多年的老兵,甚至还有从刘备涿郡起兵时,那五百士兵中残存到现在的老人。

    这些人属于校尉以下,军司马到曲军候级别的中下层军官,可谓是军队骨干,虽然不像前几档那样,不仅加入时间早,还有能力,晋升得快。但他们在青州军中根深蒂固,即便是刘备也得照顾他们的情绪。

    之所以说这些,是因为徐荣现在的情况很尴尬。

    他属于半道出家,才刚刚加入青州集团,就忽然走到高位,担任一路大军统帅,虽然目前的实质官职还是校尉,但王丹也是校尉,且自从率领黄巾投降刘备以后,出生入死多年,颇有威望。

    陡然间徐荣统领他们,且这一批人还是青州集团中资格最老的那一批老兵精锐,早年跟着刘备南征北战,原本已经退居二线,成为各地郡兵,临时被陈暮抽调上来。

    徐荣一无威望,二无军功,三无资历。哪怕有陈暮的军令,勉强让他们服从,可听从命令是一回事,服不服又是另外一回事,自然显得不同。

    “大哥,听说了吗?那新来的徐校尉,据说是幽州人,有兄弟听出了他幽州口音。”

    趁着大军休息的时候,王丹的一名军司马忽然凑了过来,低声说道。

    王丹瞥了眼远处站在坡上,远望地形的徐荣,淡淡地道:“是幽州人又怎么样?”

    军司马愤愤道:“弟兄们都说他是明公的故人,亲朋好友,这才能统率我们,我们为大哥鸣不平。”

    “有什么好鸣不平的,这是四将军在走时的任命,难道你们还能责怪四将军不成?”

    王丹坐在草地上,脸色不悲不喜,唯有右手随意抓的一把青草,撕扯出草根,出卖了他复杂的心情。

    要是张辽高顺黄忠赵云臧霸等将军统领他,无所谓,毕竟那些人加入时间早,且立下无数功劳,无论是资历还是军功亦或者威望都够。

    哪怕是管亥管承徐和司马俱这些人,他也认了,毕竟大家都是黄巾出身,资历差不多,谁主谁副都行。

    偏偏是个无名之辈,忽然骑在他们头上,这谁能忍?

    “四将军的任命,我们自然是无话可说,可谁知道他能力到底怎么样?会不会统军,万一胡乱指挥,把我们害死了怎么办?”

    “看他的样子,对军中事物好像还算熟悉,应该打过仗吧。”

    “打过仗又怎么样?这个人也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的,也许参过军,但咱们青州军那些大将们,哪个不是身经百战,跟着明公经历无数,才脱颖而出,哪怕是大哥,亦是功劳无数,要是大哥指挥我们,我们服,可轮得到这个人跑到我们头上来指挥我们吗?”

    “是啊,反正我是不服气。”

    另外几名曲军候等中级军官也是心有不甘,纷纷在王丹身边说道。

    如果是底层士兵,或许服的是谁拳头大,谁能打。但到了军官这个层次,服的自然不是能不能打的问题,而是服这个人有没有统率能力,可以不可以带领大家打胜仗。

    徐荣化名徐正,刚刚加入青州军就成为校尉,而且在这支队伍中,担任主将,领导王丹,以及另外一名校尉李波。

    李波现在在听从阎忠的指挥分兵骚扰敌区,这里只有王丹在。

    但不管是李波还是王丹,都不认为徐荣有资格领导他们,现在也仅仅只是摄于陈暮的任命,而勉强听从而已,一旦徐荣指挥失利,恐怕这群老兵们当场就要把他撕成碎片。

    王丹沉默片刻,摆摆手道:“好了好了,不管他能力如何,我们总该要相信四将军,既然是四将军认可的人,至少不会太差,再看看吧。如果他不行的话,反正罪责又不是我们承担,大家不要在背后嚼舌根子,看看他能力到底如何再说。”

    “行吧。”

    “如果他指挥失利,我等必要上书明公。”

    “大哥放心,我们必然支持你。”

    众人纷纷保证。

    他们这些老兵为刘备出生入死多年,讨过黄巾,打过张纯张举,战过董卓吕布,本来已经退居二线,现在又被征召回来,莫名听从一个无名之辈的指挥。

    虽然勉强服从命令,可一旦这个无名之辈是赵括那种类型,带着他们打了败仗,他们绝不会善罢甘休。

    官司打到刘备那里,也是他们有理。

    这边徐荣麾下的中级军官们个个在议论着他的长短,那边徐荣则站在一处小山坡上,远望远方的地形。

    那是一片平原地区,有大量起伏不定的高矮坡,还有一些丘陵、森林以及河流。

    冀州平原就是这样,大多是这种地形,即便有丘陵,最高就是数十米高度,往往一眼看过去,都是一望无际的平原,比广袤的内蒙草原还要平整。

    清河国败退的守军约有七八千人,退至界桥东面约三十余里处,许是跑累了,不得不原地结阵休整,小心应对。

    徐荣并没有第一时间下令进攻,而是选择远处观望,也让自己的部下休息休息。

    他本人则是站在坡上一直看着远处动静,目光深邃,眼神肃然。

    “将军,那些人在议论我们呢。”

    徐荣的一名亲信说道。

    他从关中逃出来的时候,几乎已经没有什么部下,但身边一直有数百幽州亲信跟随,也是这些人护送着徐荣和阎忠进入洛阳,最后辗转抵达青州,名义上成为了阎忠这位世家豪强的奴仆,实际上却是徐荣的亲信。

    刚才徐荣在远望的时候,亲信就在注意着坡下休息的王丹他们,见到他们不时往这边看,就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因此才跟徐荣说。

    徐荣淡淡地道:“我知道,这些人并不服我。”

    “哼,将军当年南征北战的时候,他们还不知道在哪里。要不是......若能说出将军名号,必吓死他们。”

    亲信愤愤不平。

    徐荣也是名震天下的老将,曾经多次击败过关东军,今日居然被青州军一群中级军官给鄙视了,自然让他们不高兴。

    然而徐荣却摆摆手,笑着说道:“无妨的,我既然已改头换面,那自然要重新起势,以后这天下,再也没有徐荣,只有徐正,记住了吗?”

    “唯!”

    亲信们虽也是心有不甘,但也不得不应道。

    徐荣再次把目光放向远方。

    今日之后,再无徐荣。

    可那又如何。

    即便是徐正这个名字,我也依旧要让他名震天下!

    而就让此战,成为我来青州的第一战吧!

第七十六章 界桥之战

    轰隆的骑兵组成的洪流向着西方滚滚而去。

    广袤的平原上响起闷雷般的声音,三千骑兵组成的大队,像是无数辆推土机,要将一切都夷为平地。

    远处跑了一天的清河国守军在傍晚时分,再次听到了这魔鬼般的轰鸣声,顿时惊慌失措起来,各种呼喊声、兵器声、甲胄碰撞声不绝于耳。

    数座城池的守军每一城人数都不多,但加起来也接近上万人。步兵其实不怕轻骑兵冲阵,他们怕的是轻骑兵远程齐射。

    因此这上万人一边往西逃窜,一边都是结的防御圆阵,外围竖起盾牌,步步后退,颇为警惕。

    而徐荣也不急于跟他们打,步步紧逼,不断压进,就是在慢慢地消耗敌人的体力、意志力,因而他似乎选择了一种极为愚蠢的办法,那就是一路追杀,只杀伤千余人,最终却陷入了郭图的埋伏圈。

    此次领军的守军严敝远望已经轰鸣而来的敌军,冷冷一笑:“大家不要惊慌,我们身后援军已至,只要把他们引入埋伏点,监军必能让他们好看,全军结阵,缓缓后退。”

    “退!”

    传令兵分头出去,给各部传达指令。

    经过一天的摸索,严敝也已经知道了敌人的打法,除了远射以外,绝不会强行冲阵进攻,因而放心大胆地后撤,他就不信敌人这次会忽然杀过来。

    果不其然,跟他预料的一样,当双方距离不足百丈的时候,敌人就已经开始减速,然后离约五十丈外,所有骑兵都一个漂亮的转弯,以九十度角往北而去,同时无数箭矢自骑阵中射来。

    一边骑马一边射箭!

    作为最精锐的老兵,这些幽州涿郡的骑兵不愧为精锐之称,不仅有高明的控马技术,还有强悍的抛射能力,已经与公孙瓒的白马义从差不了多少。

    虽然不能达到董卓吕布太史慈那种一边骑马还能一边左右开弓的水平,但比之很多南方武将,都强得太多。

    三千多支箭矢噼里啪啦地落下,抛射的精髓就在于不追求精度,只追求大面积杀伤。虽然严敝已经命令士兵举盾,可依旧有上百个倒霉蛋中箭,这一路走来,他们的伤亡基本都是这个缘故。

    不过严敝知道敌人长久不了,马匹耐力可比人差得多。

    人能走一天,马却不能跑一天,而且短时间内连续冲刺对于马匹体力考验很大,他们能只损失千余人就撤退到此地,就是因为马匹不能长时间奔跑,往往几轮骑射后,敌人就得停下休整,恢复马力。

    只要顶过了这几轮,敌人就必须停下来休整。到那个时候,也就是他们撤退的时候,同时他也知道眭元进的先锋已经过来,因此丝毫不担心敌人能吃掉他们。

    徐荣指挥着骑兵们再次发起几轮骑射,也许有人问,为什么一定要骑射,不能停在原地,对着敌人的阵营射箭吗?

    不行。

    因为骑射的时候,是处于移动阶段,属于移动靶。而如果双方都停在原地,站桩输出,那么敌人也能抛射,对于没有铠甲的马匹和士兵来说,与步兵对射显然更加吃亏。

    像后来元朝时期,铁木真的蒙古大军,就是利用骑射横推了北方。根据史料记载,蒙古军会利用骑兵机动性,保持与敌人100-200米范围内,不断地进行骑射骚扰,等到步兵的阵型被射散之后,才会开始冲阵。

    骑射在汉朝原本是一个极为高明的技术,史料当中,也只有吕布、董卓、刘备、黄忠、太史慈、马岱之类的人有明确记载,毕竟没有马镫,需要强悍的控马能力,才可以维持平衡在马上射箭。

    但现在有了马镫之后,很多普通骑兵经过严格训练也能做到这一点。所以徐荣才充分发挥出骑射的优势,将严敝这一批人吃得死死的,在没有任何损失的情况下给予敌人打击。

    几轮骑射下来,严敝又死伤数百人,对于他们的士气打击非常大。很多士兵已经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甚至在前方阵中,压力最大的那一批,已经有溃败的迹象。

    被骑兵衔尾追杀了一天,是个人都会心理崩溃。好在眼看严敝控制不住局面之时,后方界桥方向,眭元进的先锋军终于抵达,赶来支援。

    新的军队到了之后,就开始掩护严敝的兵马向后退。

    下午约晡时末刻(5点钟),严敝的士兵从早上开始,到现在,足足六七个时辰,跑了数十里地,精气神已经到了极限,好不容易盼来了援军,纷纷松懈下来,飞快地开始往后跑。

    大军在短时间内,居然呈现出了一片松散的迹象。

    徐荣是什么人?

    原本他仅仅只是打算将这些人驱赶走,对于西面战场来说,主要精力是放在骚扰敌后上,比如袁绍在南面布置的守军,给正面战场缓解压力。

    但敌军忽如其来的松懈,让他敏锐地意识到了机会,忽然做了几个手势,传令兵便分头出去传达指令。

    “什么,两翼绞杀?”

    王丹听到这个指令,有点不想象自己的耳朵。

    原本他们是三千骑兵对人家**千步兵,优势还算明显。但等到敌人援军来了,已经形成不了优势,居然这个时候选择两翼突进,这不是违反常理吗?

    在敌人弱小的时候不进攻,偏偏等到敌人援军来之后再进攻,世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都督说了,此时敌人阵型大乱,正是绞杀之时。”

    传令的是徐荣一名亲信,目光颇为冷淡。他们跟随徐荣多年,早就知道徐荣的能力,对于质疑自己主上之人,他们从来没有什么好态度。

    现在徐荣的官职只是鹰扬校尉,但有个临时职务,叫做督军,也就是俗称的都督,这也是为什么他明明与王丹李波平级,却能领导他们,成为西路军统帅的缘故。

    王丹听了脸色微微有些难看,过了片刻,才咬牙道:“我知道了。”

    很快传令兵分别传达给几个骑兵统率。

    众人分成数股力量,陡然分散而开,三千人,左边三股,右边三股,总数约为每边一千五百人左右,猛地催促马力,开始提速。

    那边严敝还在庆幸死里逃生,眭元进则是打算徐徐掩护着严敝后退,慢慢地往身后几里外的埋伏点方向撤去。

    埋伏点处于一片丘陵之中,四周有不少小山高坡,只要他们引骑兵进去,左右坡上的弓弩齐射,保证能让这些人喝一壶。

    等到机动性最强的骑兵解决,那进入清河国的步兵,便成了待宰的羔羊。

    想到这里,眭元进一边催促着士兵后撤,一边远望敌情。

    下一秒,他的瞳孔就缩了起来。

    因为他发现敌人根本就没有从正面继续衔尾追击,而是忽然提速,绕道了侧翼。

    原本绕道侧翼也没什么,他带来的士兵都有盾牌,皆可以抵挡。

    可问题是现在随着严敝军松懈,原本密集的防线松散开来,很多士兵已经在开始往后撤,整个旷野上,散落着大量往西面界桥方向去的守军,他带来的士兵,根本不可能全部防住。

    “坏了。”

    眭元进一拍大腿,扭头看向远处。

    就看到敌人骑兵陡然分散加速,因为离得根本不远,不到七十丈,顷刻间就完成了分袭,绕过前面的自己本部人马,已经对身后的严敝部发起了猛攻。

    严敝部数息之前还沉浸在安全的氛围之中,下一刻就忽然被骑兵杀入阵内,顷刻间人仰马翻。

    第一排的长矛从军阵中如筛子般剔过去,将阵型分隔,紧接着后几排的骑兵挥舞着斩马刀,不断收割着人命。

    突如其来的进攻打乱了严敝部撤退的节奏,恐慌开始蔓延,在旷野上无数人如蚂蚁一样四散奔逃,将整个后阵搅成一锅粥。

    面对这种情况,不管是严敝还是眭元进,都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军兵败如山倒,开始往西面埋伏点溃败。

    骑兵紧随其后,驱赶着溃兵进入了那片高矮坡下。

    远处坡上,郭图脸色铁青,他万万没想到前面如此废物,原本是计划把敌人引诱进埋伏点,步兵可以按照计划进入左右两侧丘陵形成的谷间。

    步兵可以往坡上爬,骑兵可不行。到时候正面攻坚变成佯攻,坡上的弓弩手一顿齐射,就可以让这群骑兵葬身于此。

    然而溃败的步兵打乱了他的一切节奏,现在如果放箭的话,那山下可是有严敝与眭元进两部总计一万五六的人马,这是他的一半部队,怎么敢下定决心放箭?

    “可恶。”

    郭图恶狠狠地道:“严敝与眭元进干什么吃的,居然能让区区三千骑兵击败?”

    淳于琼焦急道:“监军,先别管他们了,想个办法。如果让溃兵将我们本部冲散,敌人骑兵与步兵一同杀过来,我们就彻底失败了。”

    由于派出去的斥候经常被敌人骑兵绞杀,因此他们还并不知道徐荣的身后并没有步兵,只当是骑兵为先锋,步兵在后。

    现在自己一方的前军被击溃,那么原计划就彻底失败,因为这些前军如果按照之前计策,是要通过两侧丘陵道路,开始往坡上走,陡坡上有一些森林树木,可以借此甩开骑兵。

    可现在撤退成为溃败,士兵就无法进行有组织地撤入两侧山林里。一旦他们继续往西跑,就会对他们原本埋伏的士兵造成威胁,反而将这些人全部冲散。

    走也不是,留也不是。一时间,郭图和淳于琼陷入了两难境地。

    历史无数次以少胜多,往往都是前军被击溃,然后连累中后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淝水之战,谢玄领北府兵过河,击溃了苻坚的前军,然后大喊秦军败了,前军溃败再加上气势受阻,导致苻坚的中军后军一片大乱,从而全线崩溃。

    作为一名优秀的帅才,徐荣同样发现了击溃郭图淳于琼前军的契机,利用骑兵的机动性,绕到后方,袭击了松散下来的严敝部,连累眭元进也阵脚大乱,被他们驱赶着开始往这边撤退。

    现在难题反而摆在了郭图的面前。

    他该怎么办?

    果断下令撤退,还是不顾前军生死下令放箭?

    要知道,弓弩的射程并不是很长,大概在五十米到二百米范围内。

    前军正处于溃败,人家有骑兵机动优势,只需要与他们的前军保持在二百米范围外,就算郭图下令放箭,射死的也就是严敝部和眭元进部,根本伤不到后面的骑兵。

    可如果不放箭的话,那等到溃兵将自己原本阵型冲散,那也用不着放箭了。直接变成大溃败,二百米距离,人家随时能提速追上来。

    到时候瞬间变成骑马与砍杀。

    总结来说,就是这场战争肯定是败了。至于怎么个败法,就是郭图自己选择。

    但能够让他选择的时间已经很少,短短数分钟,前军就已经跑了过来。

    片刻后,他叹息一声说道:“良谋失利,罪在先锋!计略周详,怎奈指挥不当呀!”

    淳于琼不蠢,顿时明白郭图要把罪责推给前面的严敝和眭元进,马上接过话茬道:“若不是严敝和眭元进的错误,此战我们早就胜了,到时候我们一定要向明公状告他们的罪责!”

    “撤军!”

    郭图倒也果断,直接下令撤退。

    现在埋伏已经没有什么意义,溃兵会把他们埋伏的士兵给冲散,到时候就从前军小溃败变成整体大溃败,还不如及时收手,保存实力。

    当下远处丘陵高坡上,成群的弓弩手纷纷往后撤,前面丘陵隘口原本设置的守军也纷纷逃离,往西界桥而去。

    徐荣派兵衔尾追击,一路砍杀,杀伐无数,随军的功曹都已经没法去帮他们清点战功。

    因为骑兵所过之处,几近寸草不生。士兵们的手都砍麻了,只需要不断地挥刀,挥刀,就是一个个人头飞起,像是噶韭菜一样,整个大地上充斥着血腥与杀戮。

    最终双方一追一逃,郭图部死伤惨重,跑到了界桥附近。因地势开阔,再跑的话就只能继续溃败,郭图下令原地结阵防御。

    徐荣几轮骑射,再次射伤一部分敌人之后,就下令以骑兵小队形势分散,追击被冲散的敌人。

    如果他的身后有那七千步兵,徐荣倒是可以想办法吃掉郭图部队。

    但他只有这三千骑兵,就没必要和郭图主力部队再纠缠了。

    今日以三千对阵郭图三四万人,杀伤俘虏上万,失踪践踏者不计其数。

    这是个了不起的战绩,足以震动天下。

    夕阳彻底落下,天黑了,从晡时末刻到如今黄昏三刻,短短两个时辰,徐荣就完成了一场大胜。

    真正死在骑兵队手里的就有七八千人,每人砍杀那么两三个人,还是非常轻松。

    再加上跑散的,被自己人践踏的,原地跪下投降的,郭图带出来的将近四万人马,如今只有一半回去,可谓是大败而归。

    临近夜幕,骑兵们开始分散归队,个个举着火把,手中的斩马刀全是干涸的血液,押赴着俘虏往回撤离。

    徐荣脸色严峻地看着士兵们井然有序地听从他的指令。

    指挥这支部队还是让他十分得心应手,当年他指挥的是董卓最精锐的西凉铁骑,现在则是最精锐的幽州骑兵,不管是战术套路,还是士兵个人素质,都让他很满意。

    要是一支普通部队,即便大胜,或许也没有那么大的战果。

    王丹气喘吁吁地过来,满头大汗地对徐荣说道:“都督,清点过了,俘虏约四千余人,要如何处置他们?”

    徐荣狭长的眸子划过一道狠厉,犹豫着要不要全杀了,这样不仅能杀伤敌人有生力量,还能极大地震慑敌军,以及增强自己军队的士气。

    最关键的是如此杀伐果断,必能铸造一支铁军。敌人闻之丧胆,自己人则信心百倍。且还可以让自己这个“无名之辈”,瞬间名满天下,进入各方势力的眼中。

    但犹豫片刻,还是摇摇头道:“四将军曾经说过,青州缺乏劳动力,能俘虏,就尽量别坑杀,抓回去种地都好。”

    额.....我可没说要坑杀。

    王丹只觉得背后发凉,察觉到了自己这上司还真是个狠人,当下再也不敢露出之前的轻视,恭恭敬敬说道:“遵命!都督,现在我们是该原地休整,还是连夜回甘陵。”

    “回去!”

    徐荣大手一挥,冷声说道:“此战还未结束,我必要将袁绍后方搅个天翻地覆!”

    “唯!”

    王丹心悦诚服,再无异议。

第七十七章 大泽乡之战

    典韦最终决定出击。

    对于他这样独自领军出征的大将,这是一次难能可贵的机会。

    因为在青州军体系当中,典韦能排在前五,九成以上的原因是因为他加入得早,在黄巾之乱时跟的刘备,只比关张陈短那么两个月。

    而且典韦一直担任刘备的保镖,忠心耿耿,上阵杀敌素来不含糊,这才可以担任大将之职,位于前列。

    但论起军功,不管是跟关张比起来,还是跟太史慈,甚至连张辽高顺臧霸他们,都要比典韦强。哪怕是太史慈,在完成了陈暮交代的任务后,也是多次领军作战,多有功劳在身。

    反观典韦,虽然一直跟在刘备身边,但功劳确实不多。因此青州军上下,也曾经有过风言风语,认为典韦不过是仗着刘备宠信,才能身居高位,多有不服。

    典韦虽然并不在意这些风言风语,可他也想有个机会证明自己。如果打得好,那些认为他是因为资历才上位的人,自然就可以闭嘴了。

    所以只稍微想了一会儿,典韦就决定下令进攻。跟随刘备打仗已有十二年,最基本的军事素养他还是有。

    三军出动,他亲自坐镇中军,由前军校尉张饶派遣先锋军开路,大军浩浩荡荡南下。

    先锋军两千五百人,斥候分散出去,沿途侦查敌军有没有埋伏。一直到梧县,他们最终确定了刘勋军确实没有任何与他们纠缠的念头,直接抛弃梧县,头也不回地走了。

    这边典韦出击,自然也是给了彭城这边曹仁夏侯惇他们信件,请求他们一起主动进攻,不能放刘勋和纪灵回淮南。

    四个人凑在一起商议此事。

    “大兄说让我们坚守不出,现在典韦让我们去打,你们怎么看?”

    曹仁询问陈宫和程昱。

    陈宫智迟,开始细细思索。

    程昱则是眯起眼睛,低声道:“这不合常理,敌人为什么会忽然撤退呢?”

    “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袁术在汝南兵败了。”

    陈宫回过味来。

    程昱点点头:“不错,应该只有这一个可能。”

    “报!”

    就在此时,门外忽然来了信使。

    “进来。”

    夏侯惇说道。

    信使进门,单膝下跪道:“汝南军情,袁术于慎县被明公联合孙策击败。”

    “果不其然。”

    众人纷纷大喜,这是个好消息呀。

    其实到现在为止,从袁术兵败汝南,到现在淮南战场上曹操进攻下蔡,时间也才过去两三天而已。

    包括刘勋和纪灵才刚得到消息,准备回援,曹仁夏侯惇他们自然也是才得到消息。

    毕竟从汝南到淮北可比淮南到淮北慢得多,再加上之前信使还得穿过刘勋与纪灵的防区,导致消息自然要延后那么一天。

    “明公现在在何处?”

    陈宫又问。

    信使说道:“我来之前,明公已经追杀袁术而去。”

    “看来袁术溃败之势不可避免,因而紧急召回淮北的人马,想要解除自己兵败之危。”

    程昱沉吟道:“如我所料,此时明公必然想要将袁术一举覆灭。”

    历史上,曹操多次击败袁术,但却没有消灭他。

    不是没有这个实力,而是曹操当时的主要重心是放在司隶、兖州、豫州以及徐州等地。

    当时他定都于许昌,也就是现在的颍川郡。辐射范围最多是到豫州汝南,连周围的地盘还暂时都没有搞定,更别说远在淮南的袁术。

    所以袁术一直能够活到官渡之战前夕,仅仅是因为地缘因素而已。

    现在他要死,也是地缘因素。

    如今曹操的势力已经不是在颍川周围,而是在山阳郡周围。

    山阳郡地处于兖州和豫州腹地,之所以把政治中心放在这里,跟定都许昌是一个道理。

    曹操定都许昌的好处大家也都知道。

    南面刘表孙策袁术想打他,得路过豫州。关中各路军阀想打他,得过司隶,袁绍想打他,得过兖州,徐州的刘备想打他,同样得过兖州和豫州。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缓冲带,不管周围谁忽然攻击他,他都能立即做出临时调整。

    而此时的山阳郡也一样,此地位于曹操势力范围中心,可辐射的区域比较广,且北面有东郡,南面有沛国,东面有泰山郡,西面有济阴陈留郡,都可以作为缓冲地带。

    不管哪里攻打,都不可能第一时间进攻到山阳郡老巢。

    同时在山阳郡站稳脚跟,辐射周边郡县,积极往南面扩张,增强自己的实力。

    袁术的老巢在淮南,曹操的势力范围已经扩张到了淮北,要想继续扩张下去,袁术不死谁死?

    所以这个问题不难猜,难的是下一步他们应该怎么行动,才能配合曹操。

    “看来我们应该响应典韦,出兵攻击了。”

    陈宫说道。

    “嗯。”

    程昱便对曹仁夏侯惇道:“虽然敌军势大,但他们归心似箭,应无战心,我们尽量以拖延为主,不要和他们打硬仗。”

    “好。”

    二人点点头,表示明白。

    当下,彭城曹军也是马上响应典韦,大军启程,南下进攻纪灵部。

    但他们出城还未多久,就又遇到了曹操从下蔡派过来的信使,得知吕布可能会阴袭淮北,众人都是脸色严峻。

    因为他们的兵力其实不多,曹仁和夏侯惇部加起来只有一万,典韦部一万,而刘勋和纪灵部却有四万大军,拖住他们的脚步已经很不容易,如果再来个吕布,怕是难以应付。

    “明公让我们自行决断。”

    “我觉得还是继续坚守,若是吕布来攻,恐怕下邳广陵沛国有失之风险。”

    “但放这些人回去,大兄那边会前功尽弃,且大兄怎么办?”

    “我们还是得从长计议。”

    “如何从长计议?再不做决断,那刘勋纪灵南下,大兄危在旦夕。”

    “我相信明公有自己的判断......”

    四个人意见不同。

    曹仁夏侯惇想要出兵,陈宫和程昱则认为应该再好好斟酌考虑。

    现在淮南淮北战场几乎已经是明牌在打。

    各方动向、想法、战略大家都已经清楚,曹操想趁机拿下淮南,扩张自己实力。吕布则想拿下淮北当作一块栖息地,袁术则是要死守老家,不让自己被消灭。

    曹操已经清楚吕布想做什么,但他又不想放过这次难得的机会,所以一边请求刘备支援,一边给四人送信,让他们自己做判断。

    而曹仁夏侯惇跟陈宫程昱意见不同,是从双方角度不同出发。

    因为用脚指头想都知道,曹操正猛攻袁术,如果放任刘勋纪灵部回去,那曹操压力大增,不仅战略尽失,还有兵败的危险。

    所以他们认为应该第一时间考虑曹操的安全,拖住刘勋纪灵部的人马再说。

    而陈宫程昱则要考虑大范围的战略。

    那就是一旦吕布攻打淮北成功,那么他们原本计划是把淮南淮北连成一片,就算消灭了袁术,自己中间被人一刀切开,哪怕成功把袁术消灭,可夺得淮南淮北的战略也会彻底失败。

    因此在这个问题上,他们二人就得该考虑清楚,如何在既完成拖延刘勋纪灵部的同时,还把吕布击退,不让吕布占领淮北。

    只是时间不等人,纪灵部已经撤兵一个多时辰,再不追击的话,人家就跑远了。

    最终经过商议,决定由曹仁率军西去,往沛国方向,大量撒出斥候,侦查吕布军动向。夏侯惇领兵南下,追击纪灵。

    做出部署之后,四人分头行动,一时间整个淮北地区,都陷入了战争的狼烟。

    符离县西部约三十里,大泽乡。

    没错。

    就是陈胜吴广起义的那个大泽乡。

    此地在古时有大泽,且多密林、丘陵、山地、湖泊,虽无太高山丘,却林多湖多,高矮低洼地势多,地形极为复杂。

    由于这里是南下过谷阳、向县,再进入九江郡下蔡县的必经之路,因此刘勋只能从这里经过。

    然而谁也没有预料到,冬季十二月,淮北地区忽然下起了小雨。

    雨水阻拦,地面湿滑,大军行动极为缓慢。

    当然。

    这场雨并不奇怪,因为农历十二月,就是阳历一月,阳历一月安徽地区下春雨是很常见的事情。

    包括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也是在秋冬季节,路过大泽乡的时候突发暴雨导致。

    所以不能怪刘勋倒霉,只能说安徽地区在这个季节下雨很正常。

    大军行动缓慢,还没经过大泽乡,就被典韦追到。

    崎岖的道路尽头,连绵不绝的兵马涌动,当得知追兵已经不足二十里,刘勋也发了狠,当即下令调转枪头,原地等待准备战斗。

    过了约一个时辰,远处丘陵下,人影森森就已经追至,双方缓缓靠近,不足二里,于一处泽泊前对峙。

    西面是一片沼泽洼地,东面是大片荒废的田土,北面是丘陵,南面官道两侧有大片森林,远处还有一些村庄,房屋,早已经破败不堪。

    官道就位于中央,众人在原本是田野,现在已经成为一片荒芜野地的平原上对望,小雨淅淅沥沥,虽然不大,但依旧给敌我双方都造成极大的困扰。

    冬季青州军穿的是棉衣,棉衣被打湿后,穿起来会很不舒服。

    而且天气本来就冷,下小雨就更加湿冷,两边很多战士都是冻得浑身铁青,瑟瑟发抖。

    眼见雨没有停的迹象,而且敌人似乎也没打算撤退,刘勋眼珠子一转,命令大半部队躲入不远处的森林中避雨,剩余部队则在外围警戒。

    他们将原本的行军帐篷绑在树木之间,形成躲雨的布棚,雨点噼里啪啦打在棚上,刘勋部士兵则在棚下生火取暖。

    典韦见到这情形,再看了眼自己这边将士们的情况,也有样学样,干脆找了个树林开始驻扎。

    不是他不想直接下令进攻,而是天气问题不仅减慢了刘勋部的行军速度,同样对他们造成很大麻烦。雨天打仗本来就困难,更何况还是人少打人多,双方的士气都不高,很难打一场胜仗。

    或许典韦不太明白一些战术道理,但跟着刘备打了那么久仗,雨天不利于作战的道理他还是明白。

    两边相隔数里,干脆原地驻扎,形成了对峙局面。

    第二天天色好了许多,到清晨的时候雨就停了,过了晌午,就开起了太阳,虽然太阳不是很浓郁,至少天气没有了昨日那么阴冷,很多将士的衣服已经烘干,可以战斗。

    “呜呜呜呜呜!”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哞哞哞哞哞哞哞哞!”

    号角、锣鼓、铜钲嗡嗡作响,双方是一场典型的遭遇战。

    天气让他们不得不临时休战,但天气稍微一好转,刘勋与典韦之间,就正式开始了战争。

    双方没有一点技巧,没有一点计谋,也没有任何战术。

    刘勋知道,不击败典韦,他不可能回得去。

    而典韦却急需要一场大战来证明自己,因此击败刘勋,就是最好的选择。

    一万人对阵两万,典韦没有骑马,双手持戟,站在阵前,撕裂开衣服,如一尊战神一般,仰天怒吼咆哮。

    旷野之上,所有人都开始躁动不安,血液在燃烧,这是一场男人之间的激情碰撞,需要用鲜血来灌溉,用野性来驱散理性。

    “杀!”

    随着一声呐喊,人数少的典韦军,发起了猛烈进攻。

    刘勋部箭簇如雨一般洗礼而来,叮叮当当地射在铠甲之上,发出清脆的响声。

    之前说过,青州军的装备比所有的诸侯都要好。

    普通诸侯军士兵有件小札甲就不错了,甚至还有不少诸侯军的杂牌部队,连件札甲都没有。

    而青州军主战部队的士兵不仅有札甲,还有头盔。

    这给了他们极好的防御。

    特别是前排的刀盾手,不仅有札甲头盔,还有圆盾,可以有效地防御箭矢。

    第一轮箭雨下,除了几百个倒霉鬼,几乎损失不大。

    紧接着就是第二轮,第三轮。

    但第三轮箭雨才发射出去,弓箭手们刚撤退,典韦就已经带着最前面的先锋杀到了阵前。

    如同一股奔涌的洪流撞在了一堵人墙上,顿时爆发出激烈的碰撞声音。

    刘勋还算沉着应对,大军分成数部,严正以待。

    枪盾手列在最前,左右各有一部,后方还有中军以及预备役。

    而典韦则几乎没有做什么部署,一股脑往前冲,总计两校四部人马,以锥字冲锋阵型,他本人在最前头,往敌阵中厮杀开一条口子。

    这一战没有任何花哨的操作,也没有任何战术,朴实无华的一场碰撞。

    典韦之悍勇几乎勇冠三军,曾经在数百人的围攻下毫发无损,此时更何况全副武装,又有无数亲卫相随,几乎是在未碰撞之前,就横甩飞斧,将敌人的枪盾手打开一道裂缝。

    他本人则持戟杀入其中,数十斤的短戟每一次横扫,都带着上千斤的力道,挥洒之间,就杀伤数十人,为自己身后的战友打出一片豁口。

    “将军威武,将军威武!”

    士兵们士气大震,跟着典韦一同杀入其中。

    短短一刻钟后,刘勋部的前军就被杀败,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

    “上!”

    看到这个情形,刘勋立即把中军派了上去。

    其实他和典韦都不算是什么高明的统帅,也不是什么大将之才,两个人顶多算是普通将领之间的对决,不算菜鸡互啄,但也强不到哪里去。

    如果是曹操、徐荣这个级别的统帅,看到典韦这么莽,一股脑a上来,怕是早就有所准备了。

    不过青州军强在士兵精锐,装备精良。

    袁术军强在人数较多,且是阵地防御战,两边都各有优势。

    因此双方一时间打得难解难分,属实半斤八两。

    从晌午一直战到下午,打了快两个时辰,两边各有损失,最终因体力耗尽,不得不鸣金收兵。

    战后统计,典韦部死伤一千多人,刘勋部同样死伤一千多人,伤亡差不多。

    毕竟典韦是冲阵,前面几波弓箭还是造成了不小伤害。

    到了第三日,刘勋部继续撤退,出了大泽乡。

    典韦步步紧逼,于大泽乡南面十多里处,再次将刘勋截住,双方又战一场。

    这场战斗谈不上精彩,两边的布置都谈不上精妙,可这却是华夏几千年来,无数战争史的一个缩影。

    不是每一个人都是韩信卫青霍去病,都是曹操李世民朱元璋,顶尖战略家们打仗固然精彩,但普通将领之间,菜鸡互啄,亦别有一番风味。

    别看典韦历史上名气响亮,可谁让他只有战场悍勇之能,没有统兵大将的本领呢?

    两日争斗,换来的是双方两败俱伤。

    到第三天日暮,两边罢兵,就在典韦不肯善罢甘休,准备继续追击的时候。

    官道尽头,忽然传来轰隆铁骑声音,令人闻之色变。

    典韦与刘勋连忙于荒野之上就地再次整军防御,就看到南方官道尽头,一直大军浩浩荡荡而来,向着北方而去。

    最前头的,是大量骑兵。

    骑兵高举着旗帜,上面写着一个“吕”字!

    是吕布!

    刘勋大喜,连忙派人过去求援。

    典韦如临大敌,暗暗叫苦,心道这次遭殃了。

    哪知道吕布似乎对他们视而不见,无视了刘勋的求援,径直向北而去。

    看到这个情况,不管是典韦还是刘勋,都与自己部下面面相觑,不知道吕布是在搞什么。

    但不管怎么样,这场战斗肯定打不下去。典韦无心再追击,刘勋也不想再跟典韦这种莽夫纠缠,双方各自罢兵,各回各家去。

第七十八章 淮水之战

    夏侯惇很清楚自己的人太少了,不可能击败纪灵,所以他只希望能够牵制纪灵就行。

    在大规模战争中,往往人数越多,差距越大,反而更容易出现以少胜多。

    但小规模战争里,人数越少,差距越大,则很难发生这种事情。

    比如昆阳之战,一万对四十二万。赤壁之战,五万对二十多万。淝水之战,八万对八十万。

    因为人越多,指挥就更加混乱。不是人人都是韩信,在通信能力极差的古代,想要遥控指挥每一部人马,都是极为困难的事情。

    而几千人的战斗就不一样,只要稍微有些军事素养,人数占优的那一方肯定是胜算更大。想要以少胜多,难于登天。

    纪灵有两万人,夏侯惇只有五千,双方差距足足四倍。除非夏侯惇能够阵斩纪灵,造成斩将夺旗的局面,否则几乎不可能在纪灵手里讨到便宜。

    因此一路行来,他只是尾随,给纪灵制造压力,并没有主动出击。

    纪灵驻扎的点更靠近吕县,所以他跟刘勋回撤时的方向不一样,刘勋是从沛国南下,而他则是从下邳南下,如果他也选择从沛国的话,就要绕远路,不划算。

    双方一前一后,已经抵达了夏丘附近。此地的西面约二百里就是大泽乡,纪灵到了夏丘南方,往徐县而去,只要过了徐县,再经过淮陵,则进入了九江郡,顺利地完成回防。

    现在已经过去三天了,刘勋和纪灵离九江都有一天到两天的路程,他们谁也不知道袁术那边情况怎么样,所以都是心急如焚,尽量迅速往回撤。

    正是十二月,由晚冬转早春的时间节点。天气虽然有所回暖,但依旧保持着寒冷,旷野的道路上,杂草丛生,早春刚刚露芽的野草迫不及待地想要钻出泥土,呼吸新鲜空气,却又被无数只脚踩回了地里。

    夏丘与徐县,其实就是后世的泗县和泗洪县,两地多为平原,再往东南方向,就是后世著名的洪泽湖,但在此时却还没有成为湖泊,只有因淮水中下游泛滥而形成的大量沼泽湿地。

    此时尚未靠近更南的淮水水系,湖泊河流尚不多,远处的丘陵已经是逐渐从褐转绿,农历十二月份的塞北还在下雪,淮水北岸却已经是一片春意盎然。

    夏侯惇骑在马上,不断地催促着士兵加紧行军。现在离淮南越来越近,他就越不能放纪灵过河,因此此时必应有一战。

    程昱朗声道:“元让,紧紧咬住即可。千万不能给他们渡河的时间,一定不能和他们打。”

    “我知道。”

    夏侯惇表示明白。

    “我料那纪灵归心似箭,必定要和我们决战,你一定要记住,敌进,我就退,明白吗?”

    “知道。”

    “好,那我就走了,千万不能鲁莽!”

    程昱千叮咛万嘱咐。

    夏侯惇现在根本没有瞎眼,双眼露出狰狞的神色:“我就算是死,也不会让纪灵回去。”

    说罢一催促马匹,飞一般地往前而去。

    这就是有战术和没战术的区别。

    典韦不懂战术,于是就傻愣愣地追,追到了就跟你打,莽夫一股脑a上去,跟刘勋打了个昏天黑地,最终被吕布迫走,也没占到什么便宜。

    而夏侯惇和程昱就聪明许多,只是紧紧咬住纪灵不放,跟在身后,不主动进攻,也绝不会中纪灵设下的埋伏。

    事实上纪灵几次想在前方设伏,都被程昱识破,一来一回,反而更加耽误时间。

    最重要的是,不管是纪灵还是刘勋,都必须要过淮水才能回到淮南。

    典韦在刘勋过淮水之前,就急哄哄地找他打仗,最后没分出个胜负,刘勋自然可以从容地渡过淮水,驰援袁术。

    而夏侯惇和程昱,则是分兵。

    由夏侯惇继续尾随纪灵,程昱领一千人绕道,提前埋伏于淮水渡口附近。

    此时后有追兵,侧翼有埋伏,纪灵过不过河?

    过河就会导致军队没有战阵,前面的人还在渡河,后面的人却要打仗,必然会让军队处于一片混乱,到时候五千人战胜两万人,或许就未必不会成功。

    不过河的话,更加糟糕。袁术那边情况不明,一旦因为他没有及时回援,导致袁术那边出问题,那事后纪灵必然要遭到处罚。

    因此这对于纪灵来说,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同时也是程昱战术的高明之处,可以有效打击敌人。

    只是纪灵好歹也是袁术麾下有数的大将,等他抵达徐县,离淮河已经不足八十里的时候,终于回过味来,明白敌人是打算在淮河边上阻击他。

    一时间骑虎难下,想了半天,决定亲自带一万人回头,迎战夏侯惇,然后让自己的副将先带一万人到淮河渡口准备船只。

    夏侯惇又不蠢,与程昱分兵之前,三令五申让他不要和纪灵对战,因此纪灵回头,他就立即后撤。

    双方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来来回回,玩得不亦乐乎。

    一直到第二天,也就是袁术求援的第四天,纪灵才慢慢吞吞地抵达了淮水边上。

    按理来说,淮南淮北距离总共不到三百里,这还是汉里,照后世来算,就是一百多公里而已。

    不谈那些一天徒步一百公里的大佬,单按照古代常规行军里程约每日七十里来算,四天时间,散步都散到了。

    像司马懿截获孟达谋反的信件,千里奔袭斩杀孟达,就是以平均每日五十公里的行军速度急行军。

    还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平均每天能跑一百六十七汉里,当之无愧的行军速度。

    而现在原本应该是三天内抵达淮南,纪灵却用了四天才到淮水边上,离淮南还有一百多里的距离,意味着他花了四天时间,才走了二百多汉里。

    比正常时间慢了两三天。

    从这一点上来看,可见夏侯惇与程昱的拖延战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严重拖慢了纪灵的行军速度。

    淮河北岸,徐县渡口,远处的波涛翻滚的河水,一望无际的平原之上,起伏不定的丘陵被淹没在林叶之中,附近的百姓早就跑得没影,留下空荡荡的渡口以及滚滚流淌的大河。

    纪灵放目远眺,现在明明是中午时分,天色却十分暗淡。十二月的淮河地区时常下雨,以打渔为生的渔民纷纷逃入了附近湖泊及支流水域,藏匿在芦苇荡中。

    河岸水草丰茂,芦苇茂盛。唯有渡口边,他的副将尽力搜罗,也不过是找到了三十多艘小船而已,按每船二十名士兵,得来回三十多趟。

    “可恶!”

    纪灵用自己的三尖两刃刀在地面狠狠地一顿,砸得地面泥地露出个窟窿:“前有大河拦路,后方又有追兵,如何才能过江?”

    副将说道:“将军,为今之计,只有击败后方的追兵,我们才能过河去援救左将军。”

    “难道我不知道吗?”

    纪灵恶狠狠地瞥了他一眼,愤怒道:“可敌人却狡诈如狐,根本不和我们一战,我们上去打,他们就往后退,如何才能打起来?”

    夏侯惇一直与他保持着七八里外的安全距离,这个距离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如果纪灵选择强行渡河,快速行军不过是两三刻钟内就能抵达。如果纪灵选择回头攻打,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撤退。

    所以现在这个局面弄得纪灵很难受,不是说打不过后面的追兵,而是人家追兵缠着他,不让他走。偏偏要是一条大路,他前中后大军,完全可以组织起人手一路走过去就是。

    结果现在淮水挡在前面,除非他的部队能飞。

    “将军,我看那边有大量野蓬蒿,芦苇也茂密,人藏在里面,根本看不到。不若我们在里面埋伏一军,大军佯装渡河,等敌人杀来,忽然杀出,你觉得如何?”

    副将左右看看,忽然指着远处河岸边茂密的野草丛和芦苇荡提出了意见。

    古时候环境污染不严重,特别是冬春交际,草木疯长的季节,在没有人开荒的野外,大量的树木、野草开始繁茂生长,往往一片小树林,一座长满树木的小山包中藏几千上万人,都是常有的事情。

    比如刘备火烧博望坡,就是将伏兵藏身于两侧小山坡的林子里,等到夏侯惇轻敌冒进,追赶的时候,一路且战且退,引诱夏侯惇进入博望坡,然后忽然杀出,将夏侯惇击败。

    不要认为现代社会草木不旺盛,就认为古代草木也不旺盛。现代社会到处都是人,人为干预的情况下,杂草不可能生长,而古代一些地方,几百年都不一定有人烟,原始莽林重重叠叠,人走进去可以说是寸步难行也不为过。

    徐县淮河渡口原本有人为活动,但在这乱世,几乎是半荒废了很多年。大军来来往往,百姓也得四处躲藏,生活过得已经不易,自然不可能还去剪除河岸杂草,因而此地水草极为丰茂,完全可以藏匿人马。

    纪灵四下观望,觉得副将说得有理,点点头道:“此计或许行得通,就按你说的办。待会你领三千人,藏匿于那处坡后,再有两千人,藏匿于此芦苇荡中,我领五千人与阵前,一万人渡河,引诱敌人来攻,等到敌人靠近,你从侧后方杀出,三方同时进攻。”

    “唯!”

    副将以及另外一名军司马领命而去。

    这个计策自然不能当着人家斥候的面大摇大摆地进行,夏侯惇本人领大军在后方,但依旧有很多斥候吊车尾一样跟着他们,远远地观望,最近的斥候已经不足一里地,他们这边的行动敌军斥候全在眼里。

    因此纪灵先派自己这一方的斥候出动,驱赶敌方斥候。等到周围没有眼线之后,再立即安排伏兵以及渡河事宜。

    渡口处一万准备过河的士兵挤挤攘攘,小船悠悠,开始渡河。

    离渡口七八里外驻军的夏侯惇听回来的斥候禀报,说是纪灵在驱赶斥候,就猜到敌人可能准备渡河了,因此立即决定出发,开始往渡口方向赶。

    才走了两三里地,远远地已经看到旷野尽头,河畔一座丘陵小山下,道路上列着整齐大队的纪灵军时,有两名斥候飞马来报。

    “将军,军师让你千万不要出击。”

    斥候下马后立即说道。

    夏侯惇勒住马匹,让大军止步,问道:“为何?”

    斥候道:“军师说,敌人已经设伏于东面山中,一旦你进攻,则立即会被前后夹攻。”

    夏侯惇皱起眉头:“那该如何是好,敌人已经在渡河,如果不横加阻拦的话,岂不是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过去?”

    斥候又道:“军师说,让将军稍安勿躁。他待会找准时机,忽然进攻,打乱敌人渡河计划,给敌人造成混乱,此时将军再进攻,则必定能破之。”

    “原来如此。”

    夏侯惇缓和过来,点点头:“好,那我就再等等。”

    淮河水畔,草叶茂盛。

    程昱领着一千人,同样藏身于河畔芦苇荡内。

    看过《小兵张嘎》的都知道,那种湖泊河岸的湖芦苇深不见底,别说藏一千人,藏十万人都绰绰有余。

    淮河水系周围河流湖泊遍地,程昱是从北岸一条淮水支流边缘缓缓向着主脉靠近,从芦苇荡中有斥候伸出脑袋观望,这才发现了纪灵的伏兵之计,飞快过来通知夏侯惇。

    等到安排了计策之后,程昱亲自领兵从河边一路摸索过去。晚冬的寒风吹拂,江波荡漾,芦苇丛似海花般绚烂飘荡,卷起阵阵芦絮。

    由于渡口附近之前一直有人为活动,因而周围的杂草蓬蒿芦苇都被清除,所以强行突过去会被发现。

    程昱用肉眼观察了一下距离,发现芦苇丛离渡口处有差不多一里多地是一片空荡荡的河滩,忽然杀出去的话,确实能造成影响,但一千人实在太少,如果敌军将领指挥得当,恐怕难以造成大规模混乱。

    他又仔细搜寻,注意到了渡口附近大量的木制建筑物。不管是黄河渡口还是淮河渡口,两岸来往,等待船只的时候,肯定会有大量的商贩、摊位以及木棚之类的建筑物。

    甚至古代往往这种渡口就是附近乡民的集市,两岸居民购物的集中地,因此周围一里地被清出来的场地,几乎可以说是这个集市的集散地。

    战乱时期,渡口虽然处于半荒废,除了附近少数渔民偶尔会过来摆渡,争些五铢钱以外,已经很少有人来往。

    但之前留下来的建筑物依旧存在,正是晚冬时期,只要没有下雨,应该可以点火。

    想到这里,程昱立即下令取出预备好的火箭。

    得亏陈暮提前发明了火箭,各路诸侯都会预备一些鱼膏油脂缠绕住箭头的箭矢,关键时刻就能派上用场。

    “杀!”

    在准备好火箭之后,程昱毫不犹豫下令进攻。

    八百人组成死士忽然从西侧芦苇荡中杀出去,一窝蜂向着渡口猛攻。

    渡口处守军果不其然引发一阵骚乱,在准备渡河的,在一旁警戒的,在原地休整的,都没有预料到后方居然有敌军来袭。

    一时间场面颇为混乱,还没开打,就因为挤挤攘攘的人群骚动,而有一些士兵被践踏而死。

    一些守军将领反应还算迅速,马上组织人手进行抵御。

    双方顷刻间就短兵相接,撞在了一起。

    这波推进已经让程昱军靠近了渡口,此时他果断下令,命令剩余的二百弓箭手对准渡口位置的木制建筑物释放箭矢。

    之前说过,普通弓箭距离很远,一到二百米之间,最远甚至能达到三百多米。

    而火箭由于箭头重,五六十米就是极限。

    可这种东西也不需要讲究精度,一顿箭雨射在了渡口的诸多建筑物上,很快将渡口引燃。

    虽然渡口周围杂草和芦苇较少,并不代表没有,毕竟属于半荒废,早已无人打理,火箭引燃了地面野草蓬蒿,迅速向着周围蔓延。

    一开始火势还不算大,也不算快。

    程昱人手不足,两百弓箭手一轮箭雨,能够引燃的区域较少,还有不少弓箭落入人群当中,引发一阵骚动。

    但随着前方八百死士死死抵挡住袁术军的进攻,给他们争取足够时间,十多轮箭雨下来,量变引发质变,火势很快起来,再加上河口大风,点燃了周围芦苇丛,漫天大火顷刻间将整个渡口变成一片火海。

    “哈哈哈哈。”

    程昱看着滔天的火光,以及远处已经处于大规模骚乱的袁术军,不由得意地哈哈大笑。

    现在天气虽然阴沉,似乎有下雨的迹象,但短时间内应该不会有雨,今日他必要纪灵败在此地。

    而这边的骚动很快惊扰的了纪灵所在的前军,前军离渡口还有二里地,烟雾缭绕,火光滔天,纪灵前军都处于一片震撼当中,还不知道后方发生了什么事情。

    便在此时,夏侯惇马上命令进攻,大鼓响动,全军出击。

    曹军顿时山呼海啸一样向着纪灵军杀来。

    到了这种关口,纪灵也没有办法,只能死马当活马医,同样下令进攻。

    双方如两道洪流一般撞在了一起,同时东侧山中伏兵尽出,原本纪灵是打算故意先往后退,等到夏侯惇追击的时候,再三方一起夹击。

    可现在后方大乱,河畔芦苇荡的伏兵肯定是派不上用场,也只能现在就想办法在远离渡口的位置把夏侯惇歼灭。

    然而曹军却打得极为顽强,短时间内纪灵陷入苦战。

    同时后方军队被火势逼得四散逃跑,成为溃败的乱军,向着纪灵的后方冲击而来,导致纪灵后军一片大乱。

    看到这情形,夏侯惇拼死猛攻,将纪灵军杀得大败,残兵往东面河畔方向溃败而去。

    “万胜,万胜!”

    大胜一场,夏侯惇兴奋地高举手中长刀,目光森然地看向远处溃败的纪灵军,正准备趁胜追击。

    恰在此时,轰鸣雷动,地动山摇。

    远处,大队人马浩浩荡荡而来,为首士兵旗帜高举,上面写着一个大大的“吕”字。

    看到这一幕,夏侯惇的笑脸顿时为之凝固。

    吕布居然来了。

    西去的曹仁,居然没有截住他!

第七十九章 淮口射戟

    铁蹄如雷鸣,整个大地都在震动。

    吕布勒住赤兔马的马绳,远远地看到了这一幕,便立即示意大军暂时停止前进。

    战场上所有人都听到了这轰鸣的马蹄声,尘土飞扬,马鸣嘶吼。

    这边的动静将那处的目光全都吸引了过去,纪灵后方军队还处于一片混乱,漫天大火,此时给了他一些时间立即收拢步卒。

    夏侯惇脸色微变,手中的长刀倒竖在身后,心中虽然暗暗叫苦,没想到此时蹦出个杀神。但手上却不慢,立即翻身上马,指挥士卒集结战阵,开始了防御姿态。

    凌厉的风还在呼呼吹拂,远处河畔的火势已经越来越大,程昱领着剩余的七百残兵撤退到了淮水西侧的山峦下,慢慢地靠近过来,与夏侯惇汇合。

    此时三足鼎立,纪灵的位置处于淮河东面,是下游方向。程昱从上游方向而来,夏侯惇立于正对着渡口的官道口,离渡口约二三里地,吕布则同样是率军从官道过来,三方形成了一个对峙的局面。

    程昱骑上马匹,悄悄地来到夏侯惇身边,一边密切关注着远处吕布军的动向,一边低声说道:“看来我们低估了吕布,子孝应当是没有截住吕布,让他跑到下邳来了。”

    夏侯惇问道:“现在我们该怎么办?”

    “看看再说。”

    程昱举目张望,就看到远处吕布大军停在二里外,并没有靠近过来。

    “他们似乎只有两千左右骑兵。”

    夏侯惇说道。

    程昱点点头:“想来是吕布主力未在此,我们还有回旋的余地。”

    “那我们现在该如何计较?”

    “先采取结阵姿态,慢慢退到那处山林下,我已经令人在那处砍伐树木,挖建壕沟,一旦情况不对,则立即越过壕沟爬上山,在山下点火。”

    “知道了。”

    夏侯惇点点头,还好程昱反应快,找到了退路,不然的话,前后夹击,他们恐怕要死在这里。

    程昱在刚刚过来的时候,就已经在西坡山下让七百将士挖壕沟。

    说是壕沟,其实就是隔火带。到时候一旦情况不对,他们就撤退到坡下,点燃大火。有大火帮忙阻隔,他们就可以爬到坡上,从西坡后方逃走。

    这边吕布也注意到了那处动向,纪灵还在整军,现在唯一可以发动攻势的就是他,因此他当即对卫觊说道:“之前袁术的人马和刘备的人马大战的时候,你劝我不要得罪刘备,现在曹操的人马和袁术的人马大战了,我应该可以襄助袁术了吧。”

    “不可。”

    卫觊摇摇头:“此时将军千万不能动。”

    吕布纳闷道:“为何?我与曹操已是死敌,攻灭他的军队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

    卫觊马上说道:“攻灭他的军队之后呢?那就将迎来与曹操无休止的战争,到那个时候,将军哪怕得了广陵下邳沛国,也将一直处于和曹操的战争之中无法壮大。”

    “什么意思?”

    吕布没有听明白他的话。

    卫觊解释道:“将军想一想,我们此行的目的,是占据淮北地区,但我们还尚未掌控这片区域,本部人马也只有一万人,死一个就少一个,即便临时扩充,也难以到精锐地步,一旦树敌太多,很快就会被消灭,所以我们必须休养生息,不能与周围的各路诸侯引发死战。”

    “嗯。”

    吕布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卫觊继续道:“我们虽然与曹操是死敌,但我们并未与他结死仇,也没杀他亲族兄弟,所以我们与他之间,还有回旋的余地,在利益面前,什么事情都可以谈。如果与曹操不死不休,最后便宜的,只会是孙坚和袁术。”

    “为什么是孙坚和袁术?”

    吕布这话一说出口,就为自己的智商感到捉急,忙不迭道:“伯觎不用说了,我知道了。”

    卫觊笑道:“将军明白就好。”

    “那按照伯觎的意思,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吕布又问道。

    卫觊说道:“将军应该很清楚,我代表的是朝廷的立场。现在天下大乱,各路诸侯包括刘备在内,其实都不是朝廷愿意看到的情况。但现在朝廷实力单薄,难以平定天下,因此才需要将军这样对朝廷忠心耿耿之臣的支持。”

    “我对朝廷自然是一片忠心,日月可鉴。”

    吕布拍着胸脯保证。

    他这一次来淮北扎根,卫觊也跟他说过,一旦拿下淮北,就会立即请求朝廷任命他为徐州牧,因此吕布现在对卫觊可谓言听计从。

    虽然现在徐州北部还在青州手中,但徐州南部的淮北地区,才是富庶之地,哪怕前些年被笮融败得差不多,可土地还在,只要好好治理,很快就能恢复实力,在这中原地区,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卫觊就说道:“将军之心,朝廷自然一清二楚。因而才会扶持你来淮北,同时也会责令刘备,让他不要主动进攻你。而将军现在要做的,就是蛰伏于此,发展实力。如果纠缠于各方势力之间,很快就会被消灭,所以一定要小心谨慎方是上策。”

    “那我应当如何?”

    吕布问计。

    卫觊道:“将军此时只占领下邳与广陵即可,沛国必须让出来,形成一个多方战场,不能让我们与曹操争雄,别人坐山观虎斗。”

    “只占下邳与广陵吗?”

    吕布喃喃自语。

    卫觊点点头:“不错,只有这样,南方的局势才会更加混乱,才会朝着向朝廷期待的方向发展。若是河南一地,亦出现一个像袁术刘备那样的大诸侯,乃是朝廷不愿看到的事情。”

    “我明白了。”

    吕布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表示会听从朝廷的命令。

    他现在颠沛流离,能有块栖身之所足矣,何况尊崇于朝廷并不是一件坏事,至少道义上能过得去,名正言顺,图谋一段时间发展,才能谈未来能否争雄的可能。

    卫觊看着他至少目前听自己的话,好歹松了一口气。

    因为这其实不是朝廷的意思,而是陈暮的意思。

    吕布在淮北,如果一门心思跟曹操敌对,以他的本事,哪怕和袁术联合起来,也绝非曹操孙策的对手。

    一个实力不强,历史上有陈宫都被曹操摁在地上摩擦,更何况现在没了陈宫。

    另外一个真就冢中枯骨,明明坐拥十多万大军,曾经是中原地区一霸,却屡次被曹操以弱胜强,打得狼狈逃窜,可见这二人都不是什么雄主。

    如果双方闹得太厉害,孙策和曹操联合起来迅速把吕布袁术剿灭,一个得淮南江东,一个得淮北,硬生生造出两个大诸侯出来,这绝非陈暮想看见的事情。

    因此他必须要让南方诸多势力保持平衡,既不能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又不能出现过于混乱的局面,让吕布这根搅屎棍参与进来,就势在必得。

    说出来有些可悲。

    虽然吕布自诩为三国第一猛将,但纵观他的一生,不管任何时候,都是随波逐流,从未有过真正掌控自己命运的时候。

    或是被利诱,或是被离间,或是意志消沉,最终死在白门楼上。

    哪怕这其中大部分原因,都是他自身性格缺陷的原因。可不能否认的是,这是猛将的悲哀,也是猛将的宿命。

    强如千古第一的项羽,不也在韩信的逼迫下垓下自刎吗?

    所以勇猛在更多的时候,仅仅只是勇猛而已。

    一力降十会的前提条件,那是得在神话世界,你拥有一刀劈死一万人的能力。

    若没有这个能力,哪怕你战场上横冲直撞,能杀百人,又如何比得了聪明人一计破千军?

    在了解自己的处境之后,吕布明白,现在是他谋生的阶段,而不是树敌的阶段,因而决定不与曹操为敌,暂时罢兵。

    不过想了想,他又对卫觊说道:“袁术此时甚是狼狈,若是不救袁术军,恐担心袁术覆灭。”

    “嗯。”

    卫觊就问道:“将军有什么办法否?”

    “瞧我的。”

    吕布一拍赤兔,如一道红霞般飞跃而出,向着远处奔去。

    那边战场上惊魂未定,纪灵才刚刚稳定军心,见是吕布来,大喜过望。

    夏侯惇则是不明白吕布一个人过来想做什么,他吕布再强,在战阵中杀个几十上百人就已是极限,到时候死的一定是他,难道他想以一敌千不成?

    不过既然人家大军未动,至少说明战争不会立即打起来,因此夏侯惇与程昱都在此观望,看看吕布到底想干嘛。

    就看到吕布奔驰而来,到了阵前对夏侯惇道:“夏侯惇,可敢出来?”

    他与曹操纠缠那么久,自然认识夏侯元让。

    “哼!”

    夏侯惇冷哼一声:“别人怕你吕布,我不怕,我来与你一战。”

    “元让!”

    程昱想劝阻,但夏侯惇是个急性子,根本不听他说什么,直接拍马出阵。

    吕布却并没有与他动手,哈哈大笑道:“放心,我今天不是来跟你打架的,你在此地不要走动,我去去就回。”

    说罢在夏侯惇一脸不解之中,又骑马飞奔往淮河东侧方向,来到了坡下纪灵军前。

    “吕将军!”

    纪灵之前在东侧坡下安排有伏兵,此时大败一场,退至此地收拢残卒准备继续战斗,见到援军已至,高兴地出阵说道:“将军与我家明公是女儿亲家,今日是来相助否?”

    他其实没见过吕布,但血红赤兔马,加方天画戟,头顶束发金冠,披百花战袍,擐唐猊铠甲,系狮蛮宝带,这身打扮,也就吕布了。

    吕布摇摇头道:“我今日带的兵马不多,恐难以相助,不过我你随我来,我想办法帮你退敌便是。”

    “帮我退敌?”

    纪灵一头雾水,不过吕布跟袁术是盟友,既然吕布这么说,他就只好出阵跟着过去。

    三人来到远处官道上,三方大军正中央,两万多人都在看着他们。

    叫来了纪灵之后,三足鼎立。

    夏侯惇与纪灵互为仇敌,皆握紧手中武器,怒目而视。

    吕布却将方天画戟打了个旋,直接插在地上,对二人说道:“我吕布平生不喜斗,唯好解斗。今日尔等大战,既是让我遇到,我就要化解你们的争斗,你们看如何?”

    天下第一的吕布不喜欢打架,喜欢劝架?

    怕是你劝架的方式就是把人都杀了,这样就不会有人打架了吧。

    二人在心中腹诽。

    不过两人都是当笑话在听,夏侯惇更是嗤笑道:“化解争斗?你凭什么化解我们的争斗?”

    吕布冷冷道:“你若是不听我的,我就立即联合袁术,将你们攻灭在此。”

    夏侯惇为之一滞。

    虽然程昱临时想了后招,但问题是吕布多为骑兵,两条腿终究跑不过四条腿,到时候还是免不了一场恶战。

    “你也一样。”

    吕布看到纪灵在暗中偷笑,同样补了一句:“你若是不想化解此次争斗,此事我就不管了。”

    纪灵的笑脸同样凝固。

    他的军队遭逢大变,死伤惨重不说,士气大跌,如果吕布离开,夏侯惇继续猛攻,他还真不一定能扛得住。

    二人沉默片刻,夏侯惇就说道:“你想如何化解?莫不是想让我们与你打过一场?”

    “自然不是。”

    吕布指着地上插在的方天画戟说道:“诸君观布射此戟小支,如若中了,当各罢兵。若不中,则留决斗,布绝不干预,可否?”

    戟小支?

    二人看向戟刃,所谓戟小支,就是戈戟之刃曲而下垂的部分,通俗来说,方天画戟左右两侧都是月牙刃,月牙刃的下方戟边,就是所谓的小支。

    虽然戟刃并不大,但也得看距离多远。要是隔个七八米在那,稍微有些箭术的都能做到,算不得什么稀奇。

    所以二人都是看着吕布,就不说话,意思很明显。

    吕布笑了笑道:“当然,我自不会只隔几步便射,诸君请走开,若我到地方,尔等觉得尚可,便举起手中兵器如何?”

    纪灵瞅了眼夏侯惇,夏侯惇瞅了眼纪灵,纪灵便说道:“好,那就听吕将军之言。”

    “我没意见。”

    夏侯惇勒马往自家阵营走去。

    纪灵同样勒马走远些。

    吕布则翻身下马,先在旁边一处洼地中捧了一层湿土,在小支上涂上一层厚厚的湿泥,然后以步行丈量,默默测算距离。

    赤兔马跟在他身边,一路缓缓笃步。

    过了片刻,约走近一百七八十步,吕布这才回头,看向远处的夏侯惇和纪灵,二人都缓缓举起了手中的武器。

    古代迈出一足为跬,迈出两足才是步,所以走两步路,在古代才能算一步。

    之前说过,汉代六尺为一步,一尺为23厘米,可见一步约为1.38米,一百步则差不多是在140米左右,所谓百步穿杨,就是这个距离。

    由于吕布身高九尺,两米的大高个,迈出一跬的距离本就比常人要远,因而一百七八十跬,实际距离跟常人二百跬差不多,夏侯惇和纪灵目测,应该在90-100步之间,差不了多少。

    这个距离即便是神射手,也不敢说能射到这支细长的方天画戟,更别说射到难度更大的戟面小支上。

    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实际上原本夏侯惇和纪灵觉得,吕布只要走个百把跬,有五六十步距离,也就差不多了。

    没想到吕布是个实诚人,一直走到差不多百步才肯罢休,着实令人意想不到。

    两个人都是脸色肃然,严正以待。

    如果吕布射不中小支,双方马上就会打起来,因此都是大气不敢喘,目光紧紧地锁在吕布身上,牢牢将手中的武器握紧,随时准备开战。

    数万人也都是目光看过来,除了火焰升腾造成的噪音以外,整个战场上鸦雀无声。

    气氛为之凝固。

    远处,是漫天的火光。

    没有人扑救的情况下,渡口的火焰越来越旺盛,即便离了二三里地,依旧能感觉到灼热扑面而来。

    天色越来越阴沉,淮南淮北本就多雨,淮水中下游以及长江中下游有时候暴雨天气能维持数月,两江时常泛滥,晚冬初春季节下雨,倒是常见得很。

    吕布凝神静气,翻身坐到了赤兔马上,取过宝雕弓,从箭囊中取一支箭来,随手把箭头拆掉,弯弓搭箭,几乎是一气呵成。

    滴答滴答滴答滴答.......

    便在这个时候,几滴雨水落在了众人脸上,还未等人们反应过来,抬起头仰望天空的时候,淅淅沥沥的小雨,就开始下落。

    雨水落下的速度越来越快,顷刻间,就已经是小雨变成中雨,而且还在往更大的暴雨趋势发展。

    一时间,众人心底一沉,所有人都做好了开战的准备。

    离了百步,还得射中小支,且还是在雨水天气,不仅视野模糊,还会导致羽箭受雨和风的干扰,恐怕就算是古代神射手养由基来,都不一定能做到这一点吧。

    然而下一秒,只听到空气中传来清脆的牛筋绳绷动的声,紧接着一箭仿若流星一般撕裂虚空,向着方天画戟而去。

    叮!

    箭头像是射中了某个金属物件,随着叮地一声,然后是嗡嗡作响,方天画戟居然倒了下去。

    “射中了,射中了。”

    吕布那一方部将魏越睁大了眼睛,高声大喊。

    “将军威武,将军威武!”

    吕布骑兵放声欢呼,士气高涨,哪怕他们只有两千骑兵,以此时的气势,恐怕随便对付任何一家,不需要联合,都能轻易歼灭。

    “哈哈哈哈。”

    吕布纵马狂奔过去,到了近前,翻身下马,过去查看。

    夏侯惇和纪灵也凑了过来。

    就看到方天画戟下摆小支处,原本涂上了泥土,此时泥土中心赫然被射出一个圆形,露出里面银白色的银刃。

    方天画戟乃是天外陨铁打造,和双股剑青龙刀丈八蛇矛三神器是一种材料,在战场上吕布用他与无数敌人磕碰过无数次,依旧崭新如初,这一支箭伤不到它分毫。

    更何况箭头还被吕布拆去,方天画戟自然不会有什么损伤。

    但泥土上明晃晃的箭洞,却在告诉人们,吕布刚才成功地射中了小支。

    一时间,夏侯惇与纪灵都只觉得毛骨悚然,骇然无比。

    百步穿杨,还是小雨天气。

    这等箭术,简直是神射也,吕布之名,果然天下无双!

    “诸君如何?”

    吕布得意地看着二人。

    夏侯惇再不服气,也只能拱手道:“吕将军神射,我夏侯惇服了。”

    “我也心服口服!”

    纪灵同样拱手。

    吕布乐道:“既是如此,还请二位兑现约定,切莫食言。”

    “好,我撤军!”

    夏侯惇扭头就走,丝毫不停留。

    反正他已经拖延了纪灵数日,且现在烧了渡口,任何差不多也完成了。

    渡口被毁得一干二净,纪灵长噫短嘘道:“唉,吕将军,我也撤兵。不过徐县渡口被毁,我只能绕道虹县渡口了。”

    吕布笑道:“我要去盱台,如此大家就此别过。”

    “将军保重!”

    纪灵也不停留,带领大军往西而去。

    虹县在沛国,又得绕道上百里,耽误了大量时间。

    可没办法,这已经是最近的渡口。

    吕布去盱台,就是后世的盱胎县,这里也是过淮水的渡口,因为广陵其实位于淮水南岸,同属于淮南地区,不过位置却是在东面,就是后世的高邮市。

    所以大家分道扬镳,夏侯惇往回去彭城,吕布东去广陵,纪灵绕道沛国,再从沛国南下渡河回九江。

    一场纷争,便在吕布的调解中落下帷幕。

第八十章 刘表东进

    当日暮降临的时候,下蔡县的城池终于被攻破。

    曹军一股脑杀入城内,惨烈的巷战几乎没有发生,除了零星的反抗以外,大批袁军投降,他们早就已经没有了斗志。

    斑驳的城墙上布满了刀枪痕迹,坑坑洼洼的地面尸体与鲜血交织。

    各处城墙根下、房屋角落、街头巷尾,无数袁军丢下武器,跪倒在地上,向曹军祈求饶命。

    曹操与郭嘉骑着马匹进城,在随从的保护下,四处查看。

    过了片刻,曹洪匆匆而来,他的身上还有鲜血,但早就已经干涸,看来除了之前破城之战的时候,进城之后却是再也没有阻碍。

    “子廉,袁术何在?”

    曹操低头看着曹洪,下蔡县城已经被团团围住,虽然城池挨着淮水,但水面上早有他派去的小船四处巡逻,监视着城内一举一动,因此他坚信袁术还在城内。

    哪知道曹洪脸色严肃道:“大兄,让袁术跑了。”

    “什么?”

    曹操大吃一惊道:“怎么可能。”

    曹洪说道:“问过全城守军,都不知道袁术去了哪里,后有降卒说,城东北角这两日不让人靠近,我就带人去查看,结果发现在一民居内找到地道,直通城外。”

    地道?

    曹操和郭嘉对视一眼,脸色都是不太好看。

    他们居然忘了这一招。

    或者说,不是忘记了,而是疏忽了。

    因为下蔡就在淮河边上,土地结构松软,地质不像北方那么坚硬,如果挖地道的话,很容易发生坍塌。

    而他们之所以清楚这一点,是因为这几年来,为了筹措军饷,曹操让郭嘉偷偷组建发丘中郎将及摸金校尉,暗地里盗掘陵墓,挖坟取宝。

    虽然由于害怕正直的刘虞刘备知晓此事,曹操已经不像历史上那样猖獗,只敢背地里行动,但也因此对地质结构有了一些初步认识,明白地道的挖掘有多困难。

    在土地柔软的淮南地区进行土木作业,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洞穴塌陷。所以他们根本不认为袁术有能在此地挖隧道逃跑的能力。

    只是他们显然低估了袁术,他的军队中亦有能人,可以在淮水边上挖出地道来,确实小瞧了他。

    “地道通往何处?”

    郭嘉追问。

    曹洪道:“城外二百步。”

    “难怪昨日傍晚袁术忽然派兵疑似要从城西突围,原来是故布疑阵。”

    曹操皱起眉头。

    郭嘉就说道:“明公,袁术必然是逃亡寿春去了,此时追赶,必能破之。”

    “嗯,立即渡河,追杀袁术。”

    曹操当即下令。

    他的军队之前就比袁术的军队休息得好,而且袁术的军队多为乌合之众,又打了败仗,虽人数众多,可战斗力与战斗意志都极差,根本坚持不了两天。

    此时其实是在曹操攻打下蔡的第三日而已,真正攻城的时间只有两天,第一天和第二天,到今天,只是第一波进攻,就破城而入。

    可以想象,早在第一日,袁术就已经在做挖掘隧道的事情,到了第二日夜里,就丢下军队,连夜逃出城外。

    这个时候刘勋才刚与典韦在大泽乡附近纠缠结束,吕布还未到下邳,夏侯惇还在追击纪灵,最少要到后日,最快的刘勋才能回援,虽然曹操不知道这些情况,但这并不妨碍他立即做出判断。

    毕竟至少此时此刻袁术身边的士兵已经不多,寿春的守军肯定也很少。只要敌人一天没有回援,那袁术一天都是个冢中枯骨而已,只要破了寿春,淮南之地必归他曹操所有。

    “大兄,那些降卒怎么办?”

    曹洪问道。

    曹操眯起眼睛,眼中划过一丝凶厉:“若是留下他们,则还得分散人马看管。若是放了他们,则必然大多回投袁术,不能放也不能留,让他们自己挖坑,给我全部坑杀之!”

    坑杀吗?

    曹洪脸色丝毫不变,对于他们这些世家大族子弟来说,不管是百姓还是士兵,只要是底层,就不算人,跟草芥没什么区别,杀了就杀了,又能怎么样?

    在汉代,真正能算到人这个层次的,只有有资产的平民级以上阶级,如果是破产的贫民,或者大家族的蓄奴,肆意杀戮了,也就杀戮了。如果刘备不是顶了个汉室后裔,他在各路诸侯眼里,其实什么都不是。

    不过郭嘉想了想说道:“明公,此地降卒近二万,坑杀的话,依旧耽误时间。追杀袁术刻不容缓,不若先留下少数人将他们关押起来,等我们攻破寿春之后,再来处理他们。”

    “嗯.......”

    曹操思索片刻,点点头:“好,就依奉孝之言。”

    当下,留下两千人看押俘虏,余下大军,浩浩荡荡乘船过淮水,往东追杀袁术去。

    倒不是郭嘉和曹操善心大发,而是古代杀降卒没那么容易,没有机关枪的年代,一个一个砍头,不知道要杀多久。

    坑杀的速度快一些,只要逼迫降卒自己挖坑,让他们跳进去再填土即可。

    但问题是挖坑的时候,降卒可能会发生不甘死亡而反抗,必须大军镇压,不可能只派少数人马看管。

    而在这个与时间赛跑的关口,继续留在下蔡每多一个时辰,袁术的援军就要多快一分,他们擒拿袁术,占领淮南的计划就有一分失败。

    因此他们没办法在这里多做停留,尽早过江为妙。

    由于之前有为了防备袁术渡江,同时也为了自己大军渡江做打算,曹操收纳了不少船只,所以渡江行动非常快,等后方辎重部队也过江之后,军队就启程前往寿春。

    之前刘备来时,带了大量物资。北上的时候,给损失惨重的曹操和孙坚留了不少粮草辎重,这为他后续攻打袁术提供了有利条件——既粮草充足。

    也许有人会奇怪,为什么下蔡明明是在淮水北岸,刘勋和纪灵却要渡过淮河,才能驰援袁术呢?

    这是因为淮河绕九江郡而过,然后途径沛国、下邳、广陵。呈现的是一个j型,刘勋和纪灵要想驰援袁术,得先从沛国下邳进入九江郡,才能过来,不然的话,他们就只能绕道往东,进入汝南郡才能南下到下蔡,绕一个大远路。

    所以现在刘勋纪灵都在同时往寿春死命地赶,不过在时间上,他们还是落后曹操不少。虽然曹操在下蔡没有逮住袁术,可下蔡离寿春并不远,几乎是隔河相望,这两天曹操也派人尝试进攻过寿春,早有前军在。

    对于袁术来说,已经是到了危险关头了。

    傍晚时分,曹军就兵临城下。

    当天夜里,曹操驻扎在城外,准备明日进攻。

    夜幕下,星野垂平,随着天气转暖,凌厉的寒风吹拂,却不像以往那样刀削斧劈。

    到了午夜,曹操在帐篷内看了会书,就准备去休息。

    此时他虽然不知道刘勋和纪灵在哪,但他早就在九江周边四处布置了斥候探马,一旦敌人回援,他就能立即得知。

    现在尚没有动静,就可见在短时间内,袁术根本没有支援。而寿春经过查探,只有数千人马,还不如下蔡力量多,因此明日攻城,曹操信心满满,认为绝对可以拿下。

    看了片刻,他吹灭了油灯,打算上床睡觉。可就在这个时候,帐外忽然传来脚步声,部将于禁急急忙忙在外面喊道:“明公,出事了。”

    “进来。”

    黑暗之中,曹操脸色漠然,在这个关口出事,肯定不是什么好事。

    于禁进来之后,发现帐篷内漆黑,看不到曹操人在哪里,他只能在帐篷口单膝下跪道:“在肥水方向,发现大量船只,正往寿春而来。”

    “什么?”

    曹操大惊道:“这怎么可能呢?袁术在庐江的守军,不可能回援得这么快。”

    从他攻打袁术开始,到现在才过去三天。更靠近九江的沛国和下邳的援军都还没来呢,为什么庐江的援军反而会先一步到?

    这不合常理。

    虽然庐江和九江挨着,且如果从彭蠡泽坐船,顺着长江东去,然后从濡须水进入巢湖,过合肥从肥水就能抵达寿春,这个路线就是历史上孙权带十万大军北伐的路线。

    由于全程顺风顺水,特别是长江东流,水流速度非常快,大型船只飞流直下,确实有可能三天之内到达此地。

    但问题是不能只算援军过来的时间,还得加上传令的时间。

    袁术败亡的速度是非常快的,除非他早就预料到了败亡,提前去下令去找援军,不然从他固始撤到汝阴,再在慎县大败,短短两天时间,哪就那么快派人去求援?

    按照曹操的估算,袁术下达求援命令的时候,最多就是慎县败亡的当晚。

    而从慎县往南去庐江,走陆路穿过整个庐江郡,那速度可比水路慢得多,运气好五六天,运气不好十天半个月也有可能。

    因为庐江南面就是大别山区,崇山峻岭无数,不说道路难走,单说在这附近,刘表大军亦是在与袁术对峙,还有大量盗匪阻拦,就更加难以行进。

    也许有人问,既然从彭蠡泽坐船过来很快,那为什么不坐船过去呢?

    这是因为顺流和逆流的关系啊。

    从彭蠡泽坐船过来,长江是顺流,自然快。虽然到了濡须水和肥水的时候变成逆流,但水流远不如长江迅捷,对大船影响不大,因此依旧可以保持很快的速度。

    可你去传达命令时,坐小船在长江逆流试试?

    别说去彭蠡泽,你就算是把手划断了,长江水都能送你去黄海。

    因此曹操和郭嘉几次推演,都认为庐江守军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过来,甚至比沛国和下邳的援军还要晚十多天都正常。

    但现在这支忽然冒出来的船队,着实让曹操心惊肉跳,没有一点点防备,不知道敌人什么情况。

    “明公,斥候回报,借着月光,隐约看到船上挂的旗帜是“黄”字。”

    于禁说道:“似乎不像是袁术的军队。”

    “黄字?”

    曹操站起身,走到桌案前,用火折子点燃油灯,批着披风坐下,深深地皱起眉头:“去,把军师唤来。”

    “唯。”

    于禁领命而去。

    黄......

    黄祖?

    曹操的脸色十分严峻。

    他万万没想到袁术在庐江的守军居然如此废物。

    同时也没有料到,刘表居然如此野心勃勃,看样子似乎是打算趁着袁术败亡之际,同样过来捞一杯羹。

    过了片刻,略微睡眼惺忪的郭嘉进入帐内,拱手一礼,说道:“明公。”

    “先坐下吧。”

    曹操摆摆手,问道;“事情你已知晓了否?”

    郭嘉一边盘膝坐在西侧席上,一边点点头道:“于禁已经告诉我了。”

    “你怎么看?”

    “黄字,只能是黄祖。”

    “不错,我也是这般认为。”

    曹操沉吟道:“如我所料不差,必是刘表听闻袁术在固始被我们围困,因而猛攻庐江,刚好前些日子拿下庐江,立即大军从大江北上。”

    郭嘉说道:“袁术已是一只病犬,不足为惧。然刘表来势汹汹,恐怕对江东虎视眈眈,我们不能不防。”

    历史上,因为地缘问题,曹操早期对淮南长江流域一直不感兴趣。

    但现在,同样是地缘问题,他必须争夺淮南淮北。

    刘备和袁绍的争夺已经到了白热化,曹操却由于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强大自己,导致他的地盘并没有扩大,到现在为止,也就是一个兖州再加上半个徐州而已。

    所以为了能够得到淮南淮北等大片粮仓,将自己的地盘从河南杀出重围,他就必须对袁术下手,让自己拿到除豫州以及徐州北部的整个河南区域。

    眼看他就要杀得袁术败亡,淮南淮北,加上自己的兖州马上就要连成一片的时候,半路却杀出个同样对淮南虎视眈眈的刘表,说不难受肯定是假的,曹操的心情十分糟糕。

    他沉思片刻,说道:“以奉孝之意,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刘表来袭?”

    郭嘉思索道:“刘表有大江天险,船舶水利可辐射整个江东。但如果北上走淮南的话,只需要扼守住合肥,则可与其划江而治,我们现在对江东没有什么想法,或可以与其商议,平分扬州,我们得淮南之地,他得大江南北。”

    “嗯。”

    曹操点点头:“好,那明日攻城事宜,就暂时不谈,替我修书一封,让黄祖派人来我营地商议此事。”

    他是一州州牧,与刘表同级,自然不可能亲自派人过去跟黄祖商量。

    只能黄祖亲自过来,或者派代理人过来。

    现在至少名义上,他跟刘表属于同一个阵营。因为他们都向朝廷上表称臣,组建过联盟一起对抗之前袁术陶谦联盟,这样就有了商量的余地,不至于见面就翻脸。

第八十一章 大战前夕

    城破了!

    随着城门大开,南皮之战落下帷幕。

    袁绍采用了许攸的计谋,大军四面合围,每日疯狂进攻,吸引守军注意力。

    然后趁机挖掘地道,最终成功突破进了城池,击败了公孙范。

    公孙范领着残兵败退,往浮阳方向而去。

    而在此时,浮阳方向的战争,也同样进入到了白热化,高览领五万大军,向浮阳发起猛攻。

    城池内,田豫关靖等人冷静指挥,单经文则公孙续等将领拼死战斗,将敌人的第一波进攻成功地击退。

    但谁都知道,这波只是试探性进攻而已,接下来的几日,高览都是铸造营寨,准备做长期打算。

    几天后,青州军浩浩荡荡出现在了高城以北,浮阳以东。在浮阳东面二里外的山坡上,不知何时出现了几名骑兵。

    “队长,你看那边。”

    斥候小队指着远处山下的丛林说道。

    丛林中不时有惊鸟飞出,公孙瓒潜伏于城外森林中,他选的位置也是在浮阳东侧。

    因为高览是在西面进攻,兵法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

    十倍的力量才能将城池团团包围,像长社之战,皇甫嵩和朱儁只有一万多人马,而黄巾却有十多万,因此才四面包围,营寨连成一片。

    而高览只有五万人,敌人在城池内则有一万五千人,甚至他知道公孙瓒有大量骑兵,也许埋伏在城外,所以根本不可能学长社黄巾那样,把城池围住。

    连分散出一半人马,去围困另外两座城门都不现实。因为这会分散兵力,给敌人逐个击破的机会,属于兵家大忌。

    因此高览五万人全部都在西门二里外的营寨中,派出去的斥候四处侦查,但公孙瓒同样派出斥候在城池附近游弋,双方除了第一天试探性地在西门交锋以外,更多的就是斥候间的战斗。

    但随着青州军抵达,大战必然到来。

    因为公孙瓒等的就是青州军,以他的性格,从来都不喜欢龟缩在城池里,更多的还是愿意在野外与敌人决战。

    “来两个人跟我去看看情况,小五你回去向将军禀报,其他人留在此地。”

    斥候队长分派了任务,他决定去看看那边发生了什么。

    下了山坡,进入了林木间,远远地就听到了人声,几个骑兵从林子里冲出来,双方见面后,便都放下了敌意,互相点头致敬。

    公孙瓒的幽州军和刘备的青州军已经并肩作战数年,双方都认识对方军服,不至于会认错成敌人。

    “公孙将军在何处?”

    斥候队长询问。

    “烦请稍等,我去通禀。”

    公孙瓒的斥候勒转马头,前去禀告。

    过了片刻,公孙瓒就让他们过去,进入林内,大量骑兵藏于林内,马匹于林东更远的一条小河边上暂时修养。

    斥候队长翻身下马,拱手说道:“公孙将军,国相接到将军求援,立即令大军北上,现在由臧将军率领青州军三万,已经抵达了此处三十里外。”

    “好。”

    公孙瓒大喜道:“还请向臧将军告知,我打算明日就发动进攻,等青州军协助。”

    “唯。”

    斥候队长便回去向臧霸传达信息。

    到下午时分,臧霸的前军已经到了浮阳二十里外。

    由于一路上都是荒无人烟的野外,沼泽遍地,河流众多,很多地方长满了森林,所以大军行进速度并不快,往往有时候得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跨过不少艰难险阻才能继续北进。

    或许有人不信后世的盐山、海兴一带在三国时期居然如此原始。

    但确实是事实,从春秋战国到汉代,这一片方圆上百公里都没有城池,没有人烟。

    此时虽然隶属于高城县管辖,不过此地离高城却有四五十公里距离,越往东北海岸,除了渤海湾海边有零星的渔村以外,更内的地方,大多为原始莽林或者大片沼泽湖泊湿地,并不适宜人类居住。

    不过臧霸倒没有往东北方向更深入,而是从后世的盐山东面,海兴西侧。

    因为连接浮阳,倒有一条县与县之间普通官道,偶尔公孙瓒和刘备的军队往来,会通过此地,且附近还有乡民,只是为了要躲避袁绍的斥候,臧霸不得不走了一半以后抛弃官道,深入丛林了而已。

    现在他的位置处于后世的盐山县正北面,此时的浮阳县东南面二十里外,大军正顺着一条起伏的丘陵下小道前进,在丘陵下方则是小溪,过了丘陵,前方豁然开朗。

    “此地是何地?”

    臧霸询问向导。

    向导道:“这里是浮阳东南,再往西去,就是鹤乡,进入了官道。”

    “嗯。”

    臧霸点点头:“离浮阳还有多远?”

    “约二十余里。”

    “可有小道直接绕道浮阳?”

    “北面有一条山民常入林中打猎的道路,可到浮阳东面的集乡。”

    “嗯。”

    臧霸回过头,对传令兵道:“去,让大军原地休整。”

    “唯!”

    传令兵就去下达命令。

    臧霸本人则打算回中军去找荀攸问问接下来该怎么做。

    不过就在这个时候,远处斥候飞马奔驰而来,到了近前,翻身下马道:“将军,已经找到公孙将军了。”

    “哦?”

    臧霸闻言大喜道:“他在何处?”

    “他率领本部骑兵埋伏于城外,正在等待将军汇合。”

    “我知道了。”

    “公孙将军说,他打算明日就发动进攻,还请将军协助。”

    “明日发动进攻?”

    “是的。”

    斥候回禀。

    臧霸皱起眉头。

    这公孙瓒怎么如此独断专行,友军过来,也不相商一下,就直接下达命令,分明是把自己当成了他的部队了呀。

    他为了绕开高览设置在南面官道上的哨卡斥候,选择了绕了一个大圈,从东北方向过来,沿途道路也都是乡民认识的小路,就是为了隐瞒行踪,好发动突袭。

    这是荀攸设下的奇袭之计。

    结果公孙瓒居然让他们直接过去汇合,然后主动发起进攻,这样他们隐瞒行踪的意义就彻底失去,明牌和人家打,那还打什么?

    想到这里,臧霸摇摇头,转身往中军的方向而去。

    这次领兵出征,徐荣领一万人进入清河国内四处骚扰,阎忠为军师,负责后方统筹。臧霸则领三万人北上驰援公孙瓒,荀攸为军师,定下奇袭之计。

    现在公孙瓒要正面强攻,显然是破坏了荀攸的计划,因此他必须要去找荀攸商量一下怎么办。

    大军原地休整,臧霸来到中军。

    荀攸正坐在一处河边草地露出的浅石摊上休息,喝了一口水,见臧霸过来,便起身缓缓走过去说道:“臧将军。”

    “军师,叫我宣高即可。”

    臧霸对荀攸很恭敬。

    荀攸便招呼他往河边走一走,边走边问道:“宣高,是前方出了什么岔子吗?”

    臧霸陪着荀攸在河岸散步,说道:“前方斥候来报,他们在浮阳城外找到了埋伏的公孙瓒,公孙瓒说,他打算明日进攻,让我们协助他一起同进攻敌人营寨。”

    “一同进攻?”

    荀攸皱眉,他最初的计策,是先隐藏行踪,然后再与公孙瓒商议,让他先引诱敌人进攻,等敌人出了营寨,攻打城池的时候,青州军忽然杀出,配合公孙瓒城内兵马以及城外骑兵,一举将敌人击败。

    这个计策不仅是突然袭击,同样还是野外鏖战。在有骑兵,以及敌人原本攻城失利,加上陡然被突袭士气跌落的三重加持下,肯定是必败的,是一个非常好的计策。

    但公孙瓒却要求他们一起主动进攻,原本是野外鏖战,可以充分发挥突袭加上骑兵机动性,结果现在却去攻打敌人的营寨,原来的防御反击战,打成了主动攻坚战,放弃自己的优势,用脚指头想都知道哪个计策好哪个方案差。

    “子归曾经说过,公孙瓒此人刚愎自用,素来不服他人,而且性格冲动,品性刚烈,看来子归说得没错啊。”

    荀攸摇摇头。

    臧霸问道:“那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荀攸道:“公孙瓒不能败,至少此时不能败。宣高宜亲自过去一趟,看能不能说服他放弃强攻。”

    “嗯。”

    臧霸脸色沉重道:“我知道了,我亲自去一趟便是。”

    “虽然我没见过公孙瓒,但既然子归如此说,那此人必是心高气傲之辈。宣高去之后,千万不能贬低其作战计划,而应当分析利弊,赞扬公孙瓒战术得当的同时,告诉他攻坚不易,最好是等敌人来攻时再做突袭。”

    荀攸分析了一下公孙瓒的人性弱点,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有些人的性格脾气,就跟青春期的小孩一样,明知是错的,非要不撞南墙不回头,所以千万不能逆着来,只能先顺从他。

    一步步引导,才能达到他们想要的结果。

    “好,我定会加倍小心。”

    臧霸点点头表示明白。

    他这个人早年性格也刚强,但多年泰山贼磨砺,已有圆滑世故,不至于情商低到那个程度。

    当下也不迟疑,命令大军原地休整,臧霸亲自奔赴浮阳城外,找公孙瓒商议。

    二十里路,差不多一个时辰,等他到的时候,已经接近天黑。

    公孙瓒听说臧霸过来,就亲自前来迎接。

    两人于林中临时住地会面,说说笑笑了一阵,才正式进入议题。

    臧霸说道:“将军说让我们明日与将军一同进攻敌军?”

    “不错。”

    公孙瓒青筋暴跳,眼中喷出怒火:“袁绍欺我太甚,我必要将他的军队击败。”

    臧霸点点头道:“将军强攻之策确实甚秒,敌人猝不及防,必是大败。只是我军此次为了躲避敌人斥候侦查,特意翻山越岭,绕了远路过来,若是强攻,恐怕就会失去突袭的意义。”

    “哦?”

    公孙瓒问道:“你们是作何打算?”

    臧霸就说道:“军师说,将军可先攻之,然后佯装不敌后撤,此时敌人必然追击,我军忽然杀出,到时与将军前后夹攻,敌人必败。”

    “唔。”

    公孙瓒沉吟思索片刻。

    如果臧霸一过来就否定他的计划,他肯定不高兴。

    他这个人刚愎自用,别人越否定他,他就越一股脑想证明自己,结果就是越走越远。

    但臧霸听了荀攸的话,一过来就赞扬公孙瓒的计划好,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告诉公孙瓒自己一方的难处,这样双方才有商量的余地。

    所以说荀攸也不容易,作为一个合格的军师,不仅要有高超的智力,还得有卓越的情商来应付那些性格迥异的领导者。

    像田丰许攸这种高智力,低情商,在碰上心胸狭隘的领导者时,往往很难混得开,就是典型的例子。

    “若是设伏的话,也不是不行。”

    想了一会儿,公孙瓒就说道:“好,那就依你们的计策,明日我领军前去挑战,若是敌人出击,则佯装败退,就看你们的了。”

    臧霸笑道:“公孙将军请放心,我家明公此次虽然南下救援孙将军,然则在离开之前,早就与我们说过,青州与幽州同为一体,此次袁绍来犯,我们必不能让他得逞。”

    “那就好。”

    公孙瓒很满意臧霸的态度,双方还算和谐地交换了意见,达成了一致。

    然而就在臧霸准备告辞离去,安排明天突袭事宜时。

    有探子飞马来报,南皮被攻破了。

    公孙范领残兵出城后,一边往浮阳方向撤离,一边派骑士飞速过来报信。

    由于高览只是在城外驻扎营地,同时封锁了各个交通要道,骑士翻山越岭,从北面侧翼绕道北城门,进入南皮告知了田豫情报。

    田豫则马上派人从东城门出去,告知埋伏于此地的公孙瓒这个信息。

    得知南皮被破,袁绍主力大军马上就要北上与高览汇合,到时候十多万大军猛攻浮阳,公孙瓒也是大吃一惊,脑中快速思索着对策。

    臧霸立即说道:“将军,不能迟疑了,看来我们必须改变计划,明天不能再行动,事不宜迟,今晚就进攻。”

    “今晚就进攻?”

    “不错,今晚就进攻,南皮被破的消息,高览肯定也知晓,此时将军连夜进攻,他必定认为是将军决定破釜沉舟,因而他一定会坚守营寨,等到将军佯装败退之际,也会马上进攻,此时就是我们的机会。”

    “若是他不主动追击呢?”

    公孙瓒问出了疑惑。

    如果高览打定主意坚守,一定要怂到袁绍到来才打,那这个计策就毫无意义。

    然而臧霸却说道:“将军想想,在高览眼中,将军已是败退,撤入城中,有城池固守,且还有可能青州援军会来,如果换成将军,是希望速战速决,还是希望继续攻坚打城池战争?”

    公孙瓒思索道:“自然是在野外决战最好。”

    “是的。”

    臧霸分析道:“现在将军主动出城,高览必然高兴,因为哪怕袁绍主力到来,城池攻坚也绝非易事,将军外有援军,内有粮草,急的不是我们,是他们才对。因而高览如果不蠢,在将军败退之时,选择出击才是个好策略。”

    “我知道了,今夜就攻。”

    公孙瓒毫不犹豫答应。

    不管高览出不出来,南皮被破已是事实,死马当活马医便是。

    看到他同意,臧霸也是松了口气,立即回去准备向荀攸说一下这边的情况。

    袁绍这么快攻破南皮,杀来浮阳,是所有人预料不到的。

    但眼下他们也不是没有机会。

    只要先打退高览,青州军拖延住袁绍的脚步,等到公孙瓒北回幽州,大不了就是把渤海还给袁绍而已。

    现在公孙瓒并不想跟袁绍决战,他的老家幽州还处于被鲜卑攻击的状态。

    他急的是回去抵御鲜卑!

    而公孙瓒被消灭同样不符合青州的利益,他回幽州才符合,因此不能让袁绍合围之势达成,就是双方共同的目标和利益了。

第八十二章 浮阳之战(1)

    第二日天色逐渐黯淡下来。

    当日暮降临的时候,浮阳县城池大门,忽然打开了。

    城外的袁绍军斥候注意到这个情况,原本松懈的神情,几乎是连滚带爬一般上马冲回营寨。

    此时高览军中有谋士辛评,治书李历,以及马延、焦触、张南、韩荀、马凯等将领。

    高览得知消息,除了在外巡逻的将领外,立即召集其他人议事。

    众人来到主将营帐,高览环顾四周说道:“诸君,刚才探马来报,说浮阳城门忽然打开,你们怎么看?”

    辛评沉吟片刻,问道:“城池可有动静?”

    “并无动静。”

    高览摇摇头,探马原本以为敌人要进攻,结果一人去报信,其他人都在那守了片刻,等了好一会儿都没人出来,第二波探马才又回来报告情况。

    “此必是诱敌之计也。”

    辛评说道:“如我所料不差,南皮陷落的消息已经传到浮阳,公孙瓒心急如焚,想与我们进行决战。可我们坚守不出,因而大开城门,引诱我们主动进攻。”

    治书李历也点点头道:“我觉得也是如此,我们昨日得知的情报,公孙瓒与我们得知的时间应该也是相差无几。”

    “嗯。”

    高览思索片刻,便问道:“那我们现在该如何?”

    辛评笑道:“自然是在营寨中严正以待,现在急的不是我们,而是公孙瓒。只要我们不上当,他就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弃城北上,狼狈逃窜。二是主动进攻我们营寨,逼迫我们决战,不然等到明公大军过来,以近六倍兵力围困,他必死无疑。”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几乎是所有军中将领以及谋士会的一个准则。

    现在公孙瓒大军两万,高览五万人,双方差距并不明显,如果分兵围城的话,会导致兵力分散,因而无法围城。

    而袁绍领六万人,等到他北上与高览会和,则冀州军有十一万大军,差不多六倍于敌,不说将浮阳团团围困,四面攻城肯定没有任何问题。

    到时候顺利的话,迅速破城攻灭公孙瓒。哪怕不那么顺利,也能将他一直围死。

    不过有一点对于高览来说,还是非常重要。

    那就是公孙瓒急,袁绍也急。

    毕竟这招调虎离山,将刘备引向豫州战场。可争取的时间也就是一来一回那么不到一月的时间而已,甚至加紧行军,从汝南半个月内回青州也不是做不到。

    而攻城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果守城方准备得当,里面粮草充足,围困几个月甚至一年半载都是常有的事情。

    像历史上袁绍数万大军围攻臧洪不过几千人,打了一年都没打下来,就是如此。

    高览虽然不知道臧洪的事情,但他知道攻城有多难。

    因此他还是觉得自己有必要提醒一下辛评,于是说道:“军师不要忘记,明公在出发之前,尽量要求我们速战速决,刘备随时可能会回来。”

    辛评想了想就说道:“嗯,这点倒是我疏忽了,只想着如何赢,却忘记了明公也在与那刘备抢时间。”

    “那我们应该如何对敌?”

    高览又问。

    李历道:“既然敌人城门打开,不如干脆领军猛攻?”

    “那也不行,这是明摆着的陷阱。”

    辛评沉吟半天,说道:“将军可令人率军佯攻,同时令人埋伏于城北,等到佯攻之军败退之时,敌人必然追击,此时我们再坚守营寨,与敌人周旋,等到敌人久攻不下,大军出击,则有可能拿下浮阳。”

    “若是拿下浮阳,便是大功一件呀。”

    高览听到这个计策,精神一振。

    公孙瓒在抢时间,想尽快回幽州稳定局势。

    袁绍也在抢时间,想在刘备回来之前将公孙瓒狙杀在渤海。

    历史上他做得很成功,数次击败公孙瓒于冀州、青州、幽州等地,双方打了七八年,最终在易京将强大的公孙瓒困死。

    当时公孙瓒受到刘虞的扶持,统领步兵和骑兵大概两万,后来青州黄巾复起,聚众三十万,被他攻破,俘虏大部分人马和辎重,因而实力大增,不再听命于刘虞。

    而袁绍因为初得冀州,还没有消化,只有数万人,实力远逊色于公孙瓒。

    双方实力悬殊,最终由于公孙越的事情而爆发冲动,导致早期一直是公孙瓒压着袁绍打,一直到界桥之战,龙凑之战,鲍丘之战几次大战,才将局势扭转回来。

    但此时却是两级反转。

    袁绍得到了王芬的全部遗产,所以一开始就拥有了接近官渡之战时全盛时期的冀州兵力。

    公孙瓒的基本盘是前期刘虞扶持他的两万步骑,以及青州黄巾。

    结果刘虞现在在洛阳当皇帝,青州黄巾全归了刘备,其中精锐目前都在前线,所以实力比之历史上可谓是差了太多,根本不能和袁绍一战。

    不过公孙瓒有一点好,他虽然不知道他原本的步兵队伍全都被好兄弟刘备弄走了,可他还有另外一个基本盘,那就是他不像历史上那样与周围的异族关系极差,除了有过造反经历的丘力居以外,他跟鲜卑乌桓关系都不错。

    毕竟以前是为了升官崛起,才拼死跟他们战斗。现在不仅能升官,还能发财,那为什么还一定要跟他们打死打活,大大方方做生意,维护好关系,利用他们的兵力做事难道不香吗?

    可总归是外人,需要花钱雇佣。

    因而关系好是关系好,却不能作为常备部队,所以在大量步兵归属于刘备之后,只是看起来公孙瓒实力大幅度削弱了而已。

    但只要开战的时候,立即就能从北方调集数万骑兵南下。

    这才是公孙瓒最大的底牌。

    只是可惜的是袁绍用了阴招,利用中部鲜卑突袭了幽州老家,导致公孙瓒无法第一时间联系他的鲜卑乌桓盟友,吃了个暗亏。

    现在青州军要做的,就是在把公孙瓒送出冀州战场的同时,让他保留这个基本盘,能够持续与袁绍做斗争。

    这样将来青州与冀州开始全面战争的时候,公孙瓒至少还能够帮忙牵制骚扰一下。

    三方的利益纠葛,以及战略部署,就是如此。

    袁绍急于想要消灭公孙瓒,拿下幽州,至少不能在他以后与宿敌刘备大战的时候,让身后的幽州成为他的桎梏。

    公孙瓒急于回到幽州,稳定自己幽州的基本盘。

    陈暮则是希望公孙瓒老老实实回幽州待着,不能让他过分强大,将来威胁到刘备,也不能让他过于弱小,以后还得在于袁绍的战争中发挥作用。

    各自都有自己的考虑,而战争就成为了最后的手段,三家斗法,看看谁能够笑到最后,成功完成自己的战略目标。

    夕阳还未落下,现在大概是下午五六点钟,天还未完全黑。

    古人不愿意在黑夜里打仗,但两方都在钓鱼,这种将夜未夜的时分,就是为了给人一种急迫感——再不打,就没机会了。

    高览营寨门大开,部将张南率领五千精兵,浩浩荡荡地出营,除了张南以外,各部将都领自己本部人马出来,营寨中留守一万人,其余人故布疑阵,分散在营寨与城池之间的道路上,列好战阵。

    而在营寨后方,却有五千人马偷偷摸摸地向北而去。

    田豫站在城门上,远远地看到西方辽阔的官道上,大量的军队正在向着城池而来。

    按照原定计划,引诱敌人来攻击,然后联合青州军,一同发动进攻。

    现在敌人已经出来了,他们这边也得配合行动才行。

    “关城门!”

    看着敌人已经靠近不足一里,田豫马上下达命令。

    城门缓缓关闭。

    张南看到这个情形,马上下令道:“进攻!”

    咚咚咚咚的战鼓声音如洪雷奏响。

    无数扛着云梯的士兵冲在了最前头,开始向城头发起猛攻。

    “放箭!”

    随着田豫的一声令下,城头上箭矢如雨点一样往下落,士兵们举着盾牌,冒着箭雨将云梯搭上,开始攀登云梯。

    很快滚石檑木砸下来,又有勾镰扒拉梯子,同时放下城头挡板,让正面强攻的士兵无法上来。

    一时间张南军损失惨重。

    古代攻城战说好打也好打,说难打也确实难打。

    有些城池如袁绍攻臧洪之战,张巡守睢阳保卫战,吕文焕死守襄阳之战,都是守城一方冷静应对,再加上一些别的因素。

    比如臧洪是因为袁绍主力在对付公孙瓒,围攻东武阳的兵马不多。张勋和吕文焕则是依靠城高墙坚。

    至于那些顷刻间被破掉的城池就更多。

    双方打的不是攻坚能力,而是彼此智慧。守城有守城的办法,攻城有攻城的办法。

    什么投石车、云梯、冲车、撞车、挖地道,阻拦人的是城墙,可要毁坏城墙活着越过城墙,人们总能想出更好的主意。

    而守城一方就得积极应对,若是反应不够,就像公孙范一样,被人挖地道破城,那自然是不能抵挡。

    只是相比于攻城的那一方,守城的那一方总归要被动一些,如城内粮草会是个问题。

    田豫的能力可比公孙范强得多,沉着应对。

    第一波战斗甚至只持续了片刻,张南派出来的数千前锋部队就轻易被打退,云梯被毁坏,丢下上百具尸体,以及数百哀嚎的伤兵狼狈而逃。

    “撤!”

    见到出师不利,张南马上下令后撤。

    而就在这时,远处东南方向,忽然亮起无数火把,排成一条长龙,点亮了已经逐渐暗淡的东方。

    “全军出击!”

    看到这一幕,田豫毫不犹豫地下令进攻。

    城内田楷、单经、文则、公孙续等将领立即响应号召,领军出征。

    这是之前他们与公孙瓒约定的暗号,由公孙瓒亲自领骑兵屯于城外,等到合适的机会,举火为号,全军进攻。

    顿时轰鸣的马蹄声如雷霆一般响彻夜空,东南方向的大地上,尘烟滚滚,地动山摇。

    五千铁骑组成的队伍如一道洪流一般涌来,整个地面都像是在颤抖。

    远处高览营寨外的丘陵之上,高览亲自坐镇指挥,他遥远城池,对辛评李历轻笑道:“公孙瓒果然不出二位所料,在诱使我们进攻。”

    “明公在担心刘备,公孙瓒也在担心他的幽州。现在幽州已经被鲜卑人搅得一团乱,他怎么可能会坐视不理。”

    辛评笑道:“现在明公不日就要抵达城下,公孙瓒也必须要拼死一搏了。”

    高览点点头:“还好我们早已经料到了他的打算,只是派张南为先锋佯攻,实际上却是埋伏于营前,只要公孙瓒与我们陷入鏖战,那么焦触后方奇袭,则必有奇效。”

    “公孙瓒,死之近矣。”

    李历也含笑道。

    为了应对公孙瓒急于想扳平局面的心态,他们制定计划,由高览率领主力与公孙瓒主力周旋,焦触从后方奇袭城池,断公孙瓒退路,到时候前后失据,公孙瓒必败。

    别看公孙瓒实力不弱,拥有大量胡骑,可这些兵马不在身边,那就一点意义都没有。而刘备南下,为袁绍争取了时间,这是最后的一次机会!

    张南前军如潮水一般撤退,士兵们将原本准备的云梯、冲车等攻城器械抛下,撒丫子飞奔,像是打了败仗一样,狼狈逃窜。

    城内的幽州军则是气势如虹,比公孙瓒的马队更加快一步,因为公孙瓒是埋伏于四五里之外,举火为号的时候虽然靠近了城池,但也依旧离了个两三里,冲过来需要一点时间。

    田豫下达命令的时候,城内的士兵早就做好准备,全副武装地在城门口集结,张南一败,直接开门追杀。

    双方一追一逃,在夕阳下的奔跑,像是他们逝去的青春。

    “杀!”

    喊杀声震天,在距离高览营寨不足二里之处,双方交战在了一起。

    虽然知道是佯攻败退,可士兵们却不知道。高览怕张南有失,直接从佯攻被打成大溃败,因此急令韩荀、马凯前往支援。

    天色越来越暗,后方公孙瓒带领着骑兵杀来,速度根本没有降下,浩浩荡荡从战场边缘绕过去,完全没有管正在冲锋陷阵的单经田楷等人,径直向着高览的营寨而来。

    “不好,公孙瓒是打算焚烧我们的营寨。”

    辛评见到公孙瓒根本就没有打算与他们派出去的部队交战,立即意识到他的想法。

    骑兵们手里可举着火把,营寨是木质,五千个火把足以造成一场大火。

    只要营寨被烧,前方的士兵气势必然大落,而幽州军士气大增,哪怕人少打人多,胜率也是成倍增长。

    “让马延出营结阵,务必不能让公孙瓒得逞”

    高览立即下令。

    他在营内还留有一万守军,现在正是时候。

    当下传令兵立即去传达指令。

    同时高览也让自己的本部人马出阵,前去拦截公孙瓒。

    前方张南领五千,韩荀、马凯各领五千,焦触也领走五千人,营寨内有一万,高览自己则领两万人镇守中军。

    公孙瓒虽然直奔他后军营寨去,可中军拦在中间,也绝不会让公孙瓒轻易过去。

    很快早就埋伏好的中军杀奔而出,先是一阵箭雨,紧接着枪盾手列阵,挡在了骑兵前面,逼得公孙瓒不得不下令一头撞进了敌人阵中。

    在骑兵高速奔跑的时候,是不可能临时下令调整方向的。人可以调整,马匹怎么行?不能违背惯性。

    所以虽然公孙瓒很想停止冲锋,但已经迟了。

    骑兵接二连三地冲入阵内,将原本要投掷在敌人营寨的火把丢入敌阵,然后抽出斩马刀一阵乱砍,双方都是人仰马翻,陷入了苦战。

    但不管怎么样,骑兵陷入步兵阵中,就像是老虎少了两颗牙,缺失了机动性,威力大减。

    看到这一幕,辛评哈哈大笑道:“公孙瓒还是太天真了,以为我们没有防备吗?还想焚烧我们的营寨,痴人说......”

    他这话还未说话,就已经听到了一阵剧烈的骚乱声音。

    回头一看,笑脸顿时凝固住。

    不知何时,在南方,忽然出现大量士兵,他们浩浩荡荡向着营寨杀去,他们的手中,开始不断燃起火把......

第八十三章 浮阳之战(2)

    在古代,木质栅栏其实已经是相当不错的防御工事。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块厚20厘米的木板,不借用工具,想要打断,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更何况栅栏还会用横向的木板加固,即便是用锤子斧头等工具,一时半会也难以破开,哪怕是破开,口子也一定不会很大。

    所以当时行军打仗时,驻扎营地基本都是以木质栅栏为主,不存在任何铁栏杆,也不可能出现围墙之类的东西。

    除非像曹操那样,喜欢做长久战争的准备,在某个地方铸造城池,以做数月乃至数年的打算。

    但那也是到曹操后期,财大气粗之后的事情。包括在官渡之战的时候,曹操的营寨还是木质,因此高览的营寨,自然也不会超出这个范畴。

    木质栅栏很坚固,但它有个很大的弱点。那就是不能防火,营寨被火攻在东汉末年出现的次数简直是多得数不清楚。

    夷陵之战和火烧乌巢就不用多说,包括火烧赤壁,其实也是因为曹军的船是木头做的,不防火。

    不过普通的木板想要尽快引燃也没那么容易,所以就需要大量的鱼膏油脂。

    高览的营寨中的士兵已经全部出来布防,在这个时候,营寨周围居然出现了短时间的空档,没有人防守,没有人能够制止敌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远处的火把大阵杀向营寨。

    臧霸的大军不仅带着火把,还带着燃料。除了鱼膏油脂以外,还有不少燃烧瓶。水井坊遗址早就证明,从宋元时期开始,古人就已经学会蒸馏酒精。

    而唐代也有记载四川一带有名为烧春的高度酒,陈暮只是把这一步提前了而已,利用玻璃制品制成燃烧瓶,焚烧时威力大增。

    火把将燃烧瓶点燃,精挑细选的掷弹队如蜂拥来到了高览营寨之外,一瓶瓶燃烧瓶如雨点般往营寨里砸。

    有些落到了栅栏上,有些越过栅栏,落到了帐篷里。

    燃烧瓶可比火箭好用得多,火箭还有在半空中熄灭的风险,燃烧瓶因为是酒精成分,风很难吹熄,上过初中化学课都知道,需要用酒精瓶盖才能灭,可见它的杀伤力。

    只是相比于火箭,燃烧瓶很费粮食。因此除了重要战役以外,基本都是作为军备物资储藏,甚至还偶尔得防着贪酒的士兵及将领盗取,储存不多。

    这一战荀彧也是下了血本,将储藏的四分之一燃烧瓶取出来,为的就是给高览一个教训,同时也要向公孙瓒证明他们的决心。

    大火几乎是轰的一声席卷开来,火势蔓延得很快,顷刻间易燃的木板和营帐就燃烧起了熊熊烈焰。

    特别还是在这种冬末春初时节,凌厉的北风呼啸,从远方西伯利亚刮来的寒风让烈焰从营寨后方开始,向着前营迅速铺开,滔天的烈焰点燃了半边天空,唯一庆幸的是高览让马延出阵迎敌,导致营寨内几乎没有守军。

    可这种事情前方苦战的士兵又如何得知?

    后方营寨被焚毁,一片大乱,导致前方苦战的士兵顿时陷入军心不稳的境地,士气大跌。

    高览也急了,一边让马延组织兵马前去攻击那帮放火的人,一边下令让自己身边的两万兵马开始往前压,加上督战队、预备役,全部出动,想要稳定军心,扳回局面。

    “敌军的营寨起火了,他们败了!”

    乱军之中,公孙瓒注意到了远处情形,精神一振,立即对周围士卒大喊。

    “他们大营起火了。”

    “敌军大败。”

    “杀啊!”

    公孙瓒的幽州军士气大振,后方的田豫见此情形,立即命令城中击鼓。

    《荀子·议兵》:“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

    在战争中,鸣金收兵,击鼓猛攻,已是常识。鼓声越密集,声音越洪亮,代表着我方已经拿到了胜利,士兵可以继续进攻。

    只听得战场上喊杀声震天,幽州军一鼓作气,竟然连高览的前军和中军一股脑给推平。即便高览亲自上阵,也阻止不了溃败之势,兵马四散奔逃,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大势已去,回天乏术,无奈之下,高览只能领本部人马保护着辛评等人撤离,战场上乱成一片,逃跑的,追杀的,一直到接近午夜时分,才总算停下。

    通天的大火还在燃烧,臧霸击败了来救火的马延部,领大军与公孙瓒会合,留下人马打扫战场,一行人这才回到城内,暂做休息。

    回到浮阳城中,公孙瓒热情地招待了臧霸荀攸太史慈黄忠等人,进入城中,饮宴庆祝。

    公孙瓒坐在主位,左手下方依次是自己本部诸将,右手下方依次则是臧霸、荀攸、太史慈、黄忠四人。

    严格来说,臧霸太史慈和黄忠都属于将军级别,甚至太史慈加入的时候比臧霸还要久,资历和身份都要比臧霸高,按照排位来看,应当是太史慈坐在第一个才对。

    但臧霸有个临时兼任个都督职务,所以他是主将。

    这是因为臧霸功劳多,太史慈早年被陈暮派出去干脏活累活去了,不像臧霸跟着刘备,平黄巾,讨董卓,战王芬,打袁绍,屡立功勋。

    因此资历上太史慈老,但功劳臧霸更多,所以此地应该以臧霸为主。

    众人分列而坐。

    公孙瓒高兴地举起酒杯道:“诸位,今日一战,我们迎头痛击,挫败袁绍锐气,当此庆祝!”

    大家举起酒杯,只是抿了一小口,这种烧酒可不能乱喝,一杯就烧胃。

    喝了一口后,荀攸放下酒杯,拱手对公孙瓒道:“公孙将军,今日虽然大败袁绍先锋,但我家明公还尚在河南,与袁术作战,袁绍必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大举进攻浮阳,将军还得早做决断才是。”

    公孙瓒沉吟道:“其实我很想趁着这个机会,立即北上回幽州。一边平息鲜卑入侵之乱,一边召集东胡各部,南下讨伐袁绍。但如此的话,恐怕袁绍气急败坏,会对青州出手。”

    “哦?”

    荀攸意外地看了眼公孙瓒,没想到他还挺讲义气。

    不过他倒是知道,公孙瓒确实很想立即回幽州,他的基本盘是涿郡、上谷、渔阳、广阳、右北平那一块,与乌桓和东部鲜卑的地盘挨着。

    南面是汉人区域,北面则是胡人居住区。现在中部鲜卑南下,攻打他所管辖的汉人区域,他能不急吗?

    只是一开始以为公孙瓒是想趁着这个机会跑,却是没有料到他还在顾虑刘备。

    确实还算讲义气。

    荀攸心里略微盘算了一下,瞅了眼臧霸。

    臧霸心领神会,对公孙瓒说道:“将军请放心,平原乃大河下游,河流众多,我们以大河为防线,袁绍必定过不来,此次将军尽管北上,我们帮你拖住袁绍的步伐,等我家明公回来之后,再约定一同进攻袁绍事宜。”

    “当真不需要我相助?”

    公孙瓒询问。

    “将军那边的事情更加紧急,如果不尽快回幽州,恐胡人更加猖獗。”

    臧霸认真说道:“此亦是为了幽州百姓着想。”

    公孙瓒的心里倒是没有百姓。

    他这个人除了对平起平坐的兄弟还不错以外,就连部下都不一定待他好,历史上他就曾经在部下被围困的时候,袖手旁观,根本不愿意救援。

    不过有一句话没说错,那就是幽州现在的情况确实很紧急,鲜卑人南下,侵略他的地盘,后院起火,怎么能不让他忧心忡忡?

    因此得到臧霸的确认之后,公孙瓒也点点头:“好,既然如此,那我明日就领军北上,此地就拜托给你们了。”

    “必不负将军所托。”

    臧霸拱手一礼,又与荀攸对视一眼,暗中交换了意见。

    他们青州军的利益,就是得同时牵制住公孙瓒和袁绍,然后再慢慢图谋冀州。

    现在公孙瓒终于走了,至少从好的方向想,陈暮的计策算是完成了一半。

    至于另外一半能不能完成,就得看天意了。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没有人是十全十美,什么都能料得到的。但至少朝着这个方向前进,自然不会有什么错误。

    而就在公孙瓒击退高览,准备北去的时候。

    此时此刻,袁绍大军还在南皮。

    他虽然攻克了南皮,但毕竟带着六万大军,得多番部署。不像公孙范那样,被击败就只带着数千残兵败退。

    不过大军本来就不是聚在一块,按照袁绍的安排,除了前方追击公孙范的兵马以外,先锋军由鞠义率领,一万人已经过了北皮城,往浮阳方向而去。

    北皮城位于南皮城东北方约二十六公里,刚好处于浮阳与南皮中间偏南一些的位置,此地离浮阳只有一百里左右,差不多是四十多公里,快的话,鞠义的先锋军会在第二日傍晚就能抵达。

    除此之外,还有文丑的前军,两万人也马上就要抵达北皮城。

    整个从南皮到浮阳去的官道上,袁绍大军几乎排成了长龙,袁绍本人反倒要在第二日才出发,第三日或者第四日才到。

    南皮在前几日就攻破了,按照原计划,由鞠义在城破之后,立即支援浮阳,然后文丑为前军陆续抵达,袁绍则打算前天出发往浮阳去。之所以多耽搁了两日,是因为清河国的问题。

    徐荣领一万人,顺利击破郭图数万大军,打得郭图淳于琼狼狈不堪,顺势占领了甘陵、东武城、广川县等地。

    这些地方皆为清河国腹地,北可攻打袁绍的后方,牵制袁绍主力,西可进攻魏郡,威胁袁绍的老巢。而且一路是广阔的平原地区,敌人来去如风,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清剿。

    一时间,袁绍勃然大怒,又惊又惧。

    他没有想到原本是在清河国设计埋伏,两面南北包夹,结果居然被人分头逐个击破,反倒威胁起他的后方来,让自己在前线都不得安宁。

    “可恶,一群废物。”

    南皮县腹地之中,袁绍看到最新战报,气得将竹简狠狠地摔在地上,怒从心头起。

    许攸捡过竹简,扫了眼内容,里面全是郭图甩锅的言论。

    第一次界桥之战失策后,郭图就把锅甩给了前面的眭元进和严敝,袁绍素来宠信郭图,因此没有多做计较,在一边攻打南皮的同时,一边增兵南下,让郭图和淳于琼尽快把进入清河国的青州军剿灭。

    结果他这边才刚击破南皮,清河国就又有败仗。郭图在界桥失利后,选择在清水边上布防,严格控制住了几个渡口,防止青州军北上骚扰正在猛攻渤海的袁绍军。

    他之所以这么选择,是因为徐荣设计的骑兵骚扰战术太变态。

    人家一万大军,其中三千轻骑兵,无脑放风筝骚扰,等到士兵们被骚扰得几近崩溃的时候,剩余七千兵马再配合骑兵一起杀出来,普通两三万大军,根本扛不住。

    要知道,清河国的地形就是后世的临清市、清河县等地,这个地区的人应该都知道,此地就是一片广袤的平原区,虽然不像草原那样辽阔,可对于骑兵来说,同样属于一片坦途。

    在平原上被骑兵放风筝,对于步兵来说,实在是太难受了。

    郭图不管是设伏,还是坚守,亦或者想用弓弩对付,都被徐荣识破,双方打了数次战斗,都是大败而归。

    为此郭图已经受到了袁绍几次责备,淳于琼甚至还被降了一级,从将军变成了校尉。

    最后实在没有办法,郭图就只能利用河区布防。

    之前说过,清水在汉代并不是一条小河,水流量很大。

    历史上公孙瓒之所以要猛攻界桥,就是因为界桥是骑兵能够渡河的唯一途径。

    郭图认为青州军强就强在有不少精锐骑兵,在平原上机动性太强,野外对敌步兵被人家骑射弄得快要崩溃。

    那么只要把界桥守住,再把其它渡口防住,骑兵过不来,自然能限制住青州军。

    这个计策确实可以。

    但他却忘记了青州军因为要利用黄河下游的大量支流做防区,所以造了很多船只。

    渡口被堵住了没关系,清河横穿整个清河国和渤海国,光清河国这一段,就足有170多公里纵长,只要有船只,还怕你在河区防御?

    结果自然不用多说,青州军于下游渡河,集结队伍,将北岸的郭图淳于琼再次击败,北上占领广川,隐隐要威胁袁绍本部。

    这怎么能不让袁绍生气?

    “明公息怒。”

    还是刘惠站出来先说到:“青州多骑兵,且兵强马壮,实力不容小觑,公则与仲简难以招架,也是正常,现在我们当务之急,还是要消灭公孙瓒,不能让青州军拖累了脚步。”

    袁绍怒道:“青州军已经破了清河,都要打到我身后了,我如何能安得了心?”

    刘惠笑道:“明公,这其实也不算坏事。”

    “不算坏事?”

    袁绍纳闷。

    刘惠就说到:“青州军倾巢而动,攻打清河,至少他们难以跟公孙瓒联合在一起。他们能拿下清河已经是极限,再北上,根本不可能威胁得了明公呀。”

    “为何?”

    袁绍不解问道,都打到自己屁股后头了,还不能威胁自己了?

    刘惠继续道:“明公想想,我们在魏郡还有大量兵马,青州军北上,明公只需要一道命令,则平原国危在旦夕。而青州军西去,魏郡只需要守住各个城池,就能安然无恙。因而我们根本不需要担心。”

    荀攸的声东击西之策发挥了作用,青州军大张旗鼓攻打清河国,所有人都以为这是青州军的主力,想要从清河国入手,来一招围魏救赵。

    可是袁绍只带了十二万人来进攻公孙瓒,他还有十万人留守魏郡,分散在各个城池之中,应对洛阳和青州军。

    因此青州军攻入清河国已经是极限,不可能再西去或者北上。

    北上来偷袁绍屁股?

    那魏郡的兵马就东去,攻打平原国。

    西去攻打魏郡,你几万人,人家十多万,还是攻守战,你打得进去?

    哪怕加上洛阳,都难以攻下魏郡。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要把刘备调走的原因,刘备带走了一半青州军和小半洛阳军南下,这样前线刘备的实力就大幅度削弱,没有了攻打魏郡的能力。

    袁绍就可以从容对付公孙瓒了。

    至少现在从明面上看,双方尔虞我诈,暗中交锋,袁绍胜了不止一筹。

    利用自己的“亲兄弟”袁术,坑了袁术一把的同时,还调虎离山,把刘备的主力部队调走,可谓是相当阴险。

    但袁绍和刘惠绝对想不到,进攻清河国的根本不是青州军主力,而是徐荣率领的一支偏师。

    真正的主力,早就绕道渤海湾,从难以过去的海边原始丛林去了浮阳。

    听了刘惠的话,袁绍深以为然地点点头:“不错,青州军绝对没有能力北上。除非刘备现在就回来,不过也不能眼睁睁地看着青州军在我清河国肆意妄为。”

    “明公可令一偏师佯攻平原,则必能调青州军回师。”

    刘惠最后给出了建议。

    “我知道了。”

    袁绍站起身,目光森然地看着东方,冷声道:“高览送交的文书说,已将浮阳团团围住,公孙瓒绝对逃不掉。明日,我们就杀奔浮阳,必要公孙瓒灭亡于此。”

    “唯!”

    众将士轰然应唯。

    他们还不知道高览已经被击败,一场更激烈的战斗,还在等待着他们。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126/ 第一时间欣赏三国之谋伐最新章节! 作者:玩蛇怪所写的《三国之谋伐》为转载作品,三国之谋伐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三国之谋伐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三国之谋伐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三国之谋伐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三国之谋伐介绍:
这是一个现代人,与刘关张桃园结义,为他们做谋划的故事。PS:本书大部分遵照史实,人物性格会发生变化,并不依赖演义。不过会少量截取演义的精华,比如青龙偃月刀之类的武器等等,不影响历史。三国之谋伐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三国之谋伐,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三国之谋伐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