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大宋好官人TXT下载大宋好官人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宋好官人全文阅读

作者:飘依雨     大宋好官人txt下载     大宋好官人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六百五十七章: 六分仪的弊端

    “小官人,那我就得救了!”到了这个地步,苏熙哪里还不明白六分仪的意义,高兴得都要跳起来了。苏家本身就是海贸出身,要是得知有如此海船“飞蛟船”,有确定方位的“六分仪”,那航行效率岂不是提高几倍?以往只能一年一趟的海贸,如今能一年来回两趟!这样的效率,足够抵消苏熙的任何过错了。

    “还有,小明你对玻璃的理解,也能传给你们苏家啊!”张正书大方地说道,“我们的玻璃作坊在明州开一个分店又如何,就交给你们苏家打理了。我以技术入股,苏家出工出力,赚钱就利润四六分!”

    苏熙更加狂喜,他可是知道玻璃的利润的,那简直是暴利啊!

    “小官人,我……我真的无以为报!”

    看见苏熙都掉眼泪了,张正书连忙说道:“不用谢我,我早就打算这么做了。只是想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罢了。”

    这是实话,张正书办作坊再厉害,也没办法掀起工业浪潮。

    可要是把其他人拉进来,让还在观望的人一看,咦,连这样都可以轻松赚钱,而且赚的钱是种田的好几倍,那还等什么?只有社会风气转变了,兴办作坊成为了一种潮流,工业浪潮才会彻底兴起。这里面离不开逐利的人性,要是办作坊不赚钱,有谁肯去做这件事?

    不管说得再冠冕堂皇,没有利益的事是没有人会去做的。

    就好像正史上的明末,东林党家中哪个不是家财万贯,可国破家亡之前,他们肯出过一文钱输捐给朝廷吗?并没有。还有福建那边的官宦世家,哪一个不是通过海贸走私吃得满嘴肥油,可他们肯拿出一文钱给朝廷做军费吗?也没有。别说这个了,陕西大旱,死人无算,可这些东南富贾,有哪一个肯运粮过去赈灾的?一个都没。

    所以,正史上明朝灭亡是注定了的,有如此国民,能不灭国?

    但是,如果明朝改一改制度,运粮多少就能获得多大的官职,或者官升一级,你看有没有人肯去做这件事?

    天下攘攘皆为利来,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大公无私的人毕竟是少,是人都会有私心的。

    用后世某知名人士的一句话,员工要离职,无非是两点,要么钱没给够,要么心委屈了。一样的道理,没钱还想叫人做事,大哥你没事吧?偏生朱元璋朱八八就这么耿直,大明亡了跟他这个创立者有最直接的关系。而宋朝也好不到哪里去,一味笼络住高官,可底下的**品小官和小吏呢?却过得苦哈哈。

    没有一个朝代灭亡是毫无道理的,制度不合理肯定占据了很大的因素。人都离心离德了,怎么还可能成一国?

    好在,宋朝在商业方面做得还不算差,这也算保住了南边的江山,苟延残喘了一百多年。

    张正书也很庆幸,庆幸能穿越到了宋朝。要是穿越到了明初,那真的是憋屈,做官憋屈,做商人更憋屈。要是穿越到了清朝,二话不说,即便是豁出性命都要造反!没有道理,张正书怎么都忍不了后面挂着一条老鼠尾巴一样的辫子!

    也许,只有曾瑾菡能明白张正书的心。

    “人人都道郎君是傻了,我看郎君是真聪明才是。”曾瑾菡心中暗暗自豪,“要是一直把持着这么赚钱的作坊,肯定会被朝中官员记恨的。但在这之前,拉拢了石家,就等于找到了一个靠山。还有官家,也会在背后支持。现在,郎君又把压力分散到大宋各地,那么就再也没有人想起最赚钱的张家了……”

    都说女生外向,一旦嫁人了心里想着的都是夫家了。

    但曾瑾菡猜错了一件事,张正书并非因为怕朝中官员记挂自己的产业,而是他既然要开办银行,那就是稳赚不赔的生意。既然如此,他乐得让更多作坊办起来。

    要是有官员肯找他要技术,张正书还巴不得呢!

    用一点点不怎么高端的技术,就换来了朝中官员的支持。这样的生意,哪里有得做?

    可惜的是,张正书至今只收到了祥符石家抛来的橄榄枝。

    “难道,真的要作坊遍地了,朝中诸公才会找上门来?”张正书也是郁闷,虽然知道那些官员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可这也太迟钝了吧?怪不得他们只敢不断置地种田,原来是没有一点商业头脑,根本不懂经营之道啊!

    就在张正书和曾瑾菡都各有思虑的时候,苏熙却在努力验证这六分仪的准确性。

    “小官人,我发现了这六分仪的一个弊端啊!”

    突然,苏熙指着草稿纸上的结论说道:“我计算出这里是东经一百二十点五度,北纬三十一度,可为何在这地球仪上是北纬三十点二度,东经一百二十点三度呢?”

    “这是因为有偏差。”

    张正书解释道:“这六分仪只是简单的仪器,所以有机械偏差。再加上观测的偏差,所以偏离实际位置是很正常的。”

    “那就是说,这个只能大致确定位置,并不能准确定位了?”苏熙有点愕然地问道。

    张正书笑道:“大海这么大,偏离一点点有什么关系?”

    苏熙先是一愣,然后回过神来哈哈大笑道:“不错,是我钻牛角尖了。确实,这海之大,不知几万里。只要能确定位置,有如此准确的海图,还怕到不了目的地?”

    其实,苏熙不知道的是,张正书还特地在这六分仪上加了有鼓轮和游标尺,即便是在摆动很大的船舶上都能观测。苏熙是用得不熟练,要是熟练的话,他会找到两三个观测值,然后取平均数。这个平均数,就会很接近准确的经纬度了。

    再次指点了一番苏熙,苏熙才恍然大悟。“原来有误差,需要测多几次,算多几次,取平均值啊?”

    “那是自然的,船体在海浪中颠簸不说,仪器还有机械误差,怎么可能不取平均值?”张正书回答道。

    “那小官人,如果没有太阳,满天空都是乌云,下着雨那又怎么办呢?”苏熙继续问道。

    张正书无奈地说道:“这就是六分仪的另一个缺陷了,无法在阴雨天气中使用。要是遇到阴雨天,那就凉拌吧。”(未完待续)

第六百五十八章: 水上讨生活不容易

    海景永远都很壮观,只见杭州湾前面海与天接壤,碧蓝无边,清澈纯洁。春天里的海风吹着脸,略带着寒意。岸边的景物尽收眼底,幽蓝的海水在风的追逐下起起伏伏,一条条船行驶在平静的海面上。潮起潮落,风卷云舒,只静静地看着,都觉得心旷神怡。

    张正书拦着曾瑾菡,站在船首看着这海景。就算不说话,也无声胜有声。

    偶尔阵阵鸥声略过,夹着船上帆声,海中浪声,倒也越听越是美妙。

    就在不知不觉间,时间已经近中午了。

    “史大哥,来之前曾五叔不是给了一杆鱼竿给你吗,拿出来,我钓几条海鱼,给你们做午餐。”

    张正书就连上辈子都没尝试过海钓呢,如今有机会了,哪里能不抓住?

    很快,史陌就把鱼竿拿了出来。

    挂上鱼饵,张正书就专心地等鱼上钩了。

    不得不说,宋朝的渔业资源太多了。

    即便是在杭州湾这个海湾之中,也不断有鱼儿上钩。

    张正书都惊讶了,不到一会时间,什么海鲈鱼、鲚鱼、鳗鱼、鲳鱼、鲚鱼都纷纷上钩。

    借用了一下船家的小厨房,不到一会就做成了一道海鱼宴。就连专心摆弄六分仪的苏熙,都被勾引了过来,大快朵颐。

    原本对出海很抗拒的史陌、刘忠,见到如此壮观的景象,又有如此美食,都纷纷改变了态度。

    “这海中出产,竟然如此丰富?”

    史陌出生关中,宋朝的关中已经很贫瘠了。即便有一亩好田,出产也不过是其他地方肥田的三分二罢了。这样的田产,哪里能养得活人?其实,这也是他们的祖先在作孽。自秦朝开始,一直到唐朝,历朝历代都喜欢把都城建在关中,建在长安城。好了嘛,原本关中平原是极为富饶的。但是经过人为的破坏,人口的增长,关中开始贫瘠了。

    《史记》上说:“秦岭,天下之大阻也。”八百里秦川,是最早的“天府之国”。在关中与外界之间,隔着一座绵延数百公里的秦岭。它像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将巴蜀水乡和关中平原分割并区别开来。

    何谓关中呢?其实,关中就是:东函谷关,西大散关,南武关,北萧关,在这四座雄关以里,即为关中。从西北逶迤而来的渭河及支流纵横流淌,冲积出了沃野千里的平原。《尚书》评价各地农田时,把关中平原所在的雍州定为上上,居全国之冠。从战国到秦汉,关中平原如同上天的宠儿,它占据了天时、地利与人和。秦汉时期,关中平原成为中国最富庶的区域。司马迁的评价是:“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就是说,关中的耕地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人口占全国的百分之三十,财富却占全国的百分之六十。

    正是如此,催生出了关陇世家。

    也正是如此,人口众多的关中平原,开始无节制的滥砍滥伐,森林消失了,水土流失了,土地开始变贫瘠了。待到宋朝这会,随着小冰河时期的降临,亚热带南移,丰润的关中平原重变得寒冷干旱,连水稻、竹子、梅子都在关中平原生长不了了,从此,关中成为一片苍凉的土地,长安成为一座废都。

    土地变贫瘠了,人口却还是那么多。

    于是,关中民乱频繁。

    像史陌这样出来讨生活的人,并不少。说到底,中国人大多像史陌一样,不是到迫不得已,他们是不会背井离乡的,宁愿在贫苦的家乡窝一辈子。要是活不下去了,那才不得已离开家乡。但实质上,他们还是一个庄稼汉。所以,他们的思维很简单,那就是以出产多寡来衡量一地的好坏。

    看到海上的渔业资源这么丰富,史陌眼珠子都瞪出来了。

    “海洋就是一个大宝藏,以往都在地里刨食那太傻了。”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现在要是开展个远洋渔业,捕捉回来的鱼,最起码都能补充整个大宋三分一的肉类消耗。而且吃鱼好啊,吃多了鱼,身体健康,而且还会变得聪明……”

    “那郎君你要多吃一点……”曾瑾菡偷笑道。

    张正书故意装得很凶:“反了啊,小心我家法伺候!”

    可惜,曾瑾菡已经不怕他这一招了,做了个鬼脸,拿着手中的鱼刺扬了两下,意思很明确:“你敢!你要是敢,我就刺你!”

    刘忠也没想到这海中的鱼这么多,心神向往地说道:“那在此处做个渔民,不也挺不错么?”

    “你是没瞧见那些鱼牙中的恶霸,还有疍家人的生存状况,打渔其实是最危险的活计了。”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疍家人为了讨生活,不得不在水面上漂浮着。除非换米,不然他们都不会上岸的。虽然海中有风浪,但是岸上更多危险,谁都可以欺负他们一下。卖鱼的钱要交税,还要给鱼牙他们牙钱,一场用命拼来的鱼,居然买不到几个钱。这样的生活,你愿意?”

    听了张正书这话,大家都沉默了。

    这时候,在掌舵的船家说道:“这位小官人,难道是出过海?不然,怎么会对疍家人这么了解?”

    张正书却笑了笑,说道:“我只是看多了点书,最喜欢看地方志了,所以知道的事情多了些。”其实,张正书在前一世的奶奶,就是疍家人。对于疍家人生活的艰辛,没有谁比张正书更深有体会了。为什么张正书这么体贴曾懋?就是因为他前一世的奶奶也是有风湿病,每到阴雨天就痛不欲生。将心比心,张正书自然明白这在水上讨生活是很不容易的。

    “原来如此,小官人还是个秀才啊!”船家更加敬重了。

    在宋朝,读书人总是被优待的。

    这时候,苏熙说了:“不错,小官人说的是真的。别说福建路那边的疍家人了,就算是在两浙路这里,渔民生活也不易。出海打渔,不仅有性命之忧,还赚得不多。虽然能勉强填饱肚子,可叫你天天吃鱼,你也愿意么?”

    刘忠、史陌一听,也面面相觑了。

    “每一行有每一行的辛苦。”张正书叹了一声说道,“看来,我们不仅要造大海船,还要造个小渔船,专门低价售卖给那些个渔民,好叫他们出海打渔,即便遇到风暴,也能有大概率生还……”(未完待续)

第六百五十九章: 遇着海盗了

    船家一听,感慨地说道:“小官人,你真是菩萨心肠!”

    “小官人,你是要把‘飞蛟船’缩小,变成渔船吗?”苏熙一愣,“这不是要亏钱了?”

    张正书笑了笑,说道:“亏些钱又如何?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再说了,我也未必亏钱。”

    深知张正书经商头脑的曾瑾菡也想不出,如果低价,甚至低于成本价卖给渔民,那还能怎么赚钱?

    “郎君,这不可能罢!”

    曾瑾菡也有点不相信了,虽然她对张正书还是有信心的。

    “还是有可能的,但必须要等到银行建好之后,形成了良好信誉了才行……”张正书有点皱眉地说道。

    “信誉?”曾瑾菡有点不太明白。

    张正书笑道:“我的银行嘛,自然是要提供低息贷款的。而这个贷款,不会直接发放到渔民手中,只是给他们提供一艘新型渔船。当然了,渔民也需要交纳一笔钱做首付款,钱不多,大概一百来文钱就行了。然后按照这艘渔船的价格,每月还款。比如一个月还个五十、一百文的样子,估摸要个五年,甚至十年才能还得清。要是这么做,我也能不怎么亏钱了。”

    “这样可行?”曾瑾菡也很吃惊,“要是那些渔民不还款,那又如何?”

    “那就把渔船收回来啊!”张正书也是无奈了,“总该要有些抵押物的吧,我又不是开善堂的,能帮到这种地步,已经仁至义尽了啊!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把渔船都用成本价卖给他们了,说不得还要亏上工匠的工钱,我还能怎么样?”

    史陌突然叹息了一声说道:“小官人这么做,依我看是可行的。常言道,升米恩,斗米仇,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铺路无尸骸。若是做个大善人,怕不得就要被欺了。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啊!”

    刘忠也点了点头,说道:“要是气不过,打不了不卖就是了,怕鸟厮!要是再聒噪,少不得一棍棒过去!”

    张正书满头大汗,好吧,正史上的反贼都是比较猛的,他还能接受得了。

    “也不能这么说,能帮就帮吧,但也要注意方法。若是自个都不争气,不想上进,我也没办法了。”张正书无奈地说道,“孔夫子也说了,不患寡而患不均,这贫富差距是真实存在的,但如果不想通过劳动,就想走歪门邪道去做什么‘劫富济贫’,快意恩仇是快意恩仇了,但这行为真的对么?均贫富,那只是一句空话罢了。只要有阶级差距的一天,贫富差距都不会消除的。比如,有皇帝在,皇帝能和百姓一样吗?有官员在,官员能和百姓一样吗?再说了,消除了贫富差距,均贫富了,还有谁去努力赚钱吗?可以想象得到,那也是不可能的。唯一能做的,就是给底层的人有向上的通道。或许朝廷不会这么做,但是我会做。”

    张正书虽然说得很直白,但在场的人都听明白了。

    苏熙忍不住叹道:“小官人,若你做成了,那你就圣人了。”

    “圣人?人人都能成圣,只不过想不想去做罢了。”张正书笑道,“我只是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罢了。孟子有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就是这个意思了。”

    曾瑾菡掩嘴笑道:“郎君不是圣人,他不过是善人罢了,好心得不行,最看不得哪个小娘子落难了!”

    听了她这句话,所有人都心领神会,嘴上微微一笑。

    这时候,从客船的船舱里走出来一个人,对着张正书单膝跪地,说道:“‘滚海蛟’险些误伤好人,特来谢罪!”

    听了“滚海蛟”这个名号,掌舵的船家一个趔趄,在船上立足不稳,跌坐在舢板上,差点没掉进海里。

    “滚……滚海蛟郑广?!”

    船家颤声说道:“你不是……不是出海了么?”

    张正书也警惕起来了:“这是怎么个回事?”

    刘忠却护在了张正书身前,说道:“小官人且小心,俺听说了,这东南沿海有个心狠手辣的海盗,叫做‘滚海蛟’郑广的,想必就是他了!”

    这时候,系统也提醒了:“这个‘滚海蛟’郑广是历史上南宋初年的大海盗,也是《水浒传》里‘混江龙’李俊的原型。”

    “混江龙李俊?”张正书惊讶了,“水浒传里排第二十六位,上应天寿星的水军头领啊!平定方腊后诈病归隐,与童威等人远赴海外,成为暹罗国主。这郑广还这么厉害?”

    系统淡淡地说道:“郑广当然没那么厉害,历史上他被朝廷招安了。”

    “额,好吧……”张正书也是无语,嘴上却说道:“不妨,要是有活路,谁肯去做海盗?”其实,张正书是相信得过刘忠和史陌的武力,二对一怎么都能护住他们几个吧?

    郑广却再告罪一声:“小官人是好人,我却险些误伤了你,实在心中有愧。对了,我还绑了你的丫鬟……”

    “啊,彩袖!”曾瑾菡惊叫起来。

    郑广也是尴尬:“她没事,就是被我击晕绑在了舱中。我郑广顶天立地,从不做伤天害理之事,也常常劫富济贫。但听了小官人一席话,我深感自身罪孽,特来请缚!”

    张正书却起了爱才之念,知道这个大海盗肯定有过人的水中技艺的,要不然也不会被那么多海盗敬服了。再说了,被写进《水浒传》的,能差到哪里去?“郑壮士能回头是岸,那是再好不过了。你没有伤害人命,足见你心底还是良善的。既然如此,我何必缚你见官?”

    郑广却说道:“我做海盗,也是迫不得已。我出身渔家,却受鱼牙欺压,我父母姊弟染病,卖鱼之钱却被鱼牙全抢了去,但一家四口全死了。我气不过,一刀杀了那鱼牙,下海落了草。浑浑噩噩到今日,才知道天底下有小官人这善人。若小官人能为我等渔民出头,我郑广舍了性命又如何?”(未完待续)

第六百六十章: 忽悠海盗

    张正书听了这话,却怔住了,他虽然知道宋朝底层百姓生活困苦,却不知道能困苦成这个模样!

    “该杀!”

    张正书也怒了,“如此鱼牙,岂不该死?不过,你也太冲动了。杀人总归是不可行,这样吧,大宋境内是容不下你的,我有心救你,也只能缚你见官。你还是逃亡海外罢!小明,拿地球仪过来!”

    苏熙不明所以,把地球仪拿了过来。

    其实,在坐的众人都很同情这个“滚海蛟”郑广,他本是良善,奈何被鱼牙欺压太过,已经家破人亡,才不得不杀人泄愤,最后落草做了海盗。

    但是,众人又挺害怕这“滚海蛟”郑广,因为他说着这话的时候,船舱里又出现几个汉子,虽然都是面带菜色的汉子,可手上的刀子却是明晃晃的,把船家都吓坏了。

    “你们几个,岂能对小官人如此无礼?把刀子抛了!”

    郑广喝了一句,那几个汉子乖乖地放下了刀子。

    “小官人,我这几个兄弟随我出生入死,虽然手底下沾过血,但杀的都是黑吃黑的同行,良善之人我们都不会伤他一根毛发。”郑广恳切地说道。“他们也是穷苦人家,被官府逼得没有了活路,才跟我下海做了这事……”

    张正书点了点头,知道郑广天良未泯。别说专职海盗了,就连疍家人对岸上的汉人不忿气,都可能随时客串起海盗来。要不,怎么说“车船店脚牙,无罪都该杀”呢?船,在这里可以是船家,也可以是渔民。穷山恶水出刁民,一念之恶起就杀人,在穷苦的地方太常见了。不过,这是偏激的情况,穷人里大多还是良善之辈的。

    “你们呐,劫富济贫不是说不好,但也绝对不是好事对吧?”

    张正书叹了口气,“都是汉人,何必为难汉人呢?”

    然而,那几个汉子中的一个说道:“我可不是汉人,我是疍家人……”

    “不管是什么人,都是中国人!”张正书脸上挂不住了,虎着脸说道:“我知道,但凡有活路,没有谁愿意这没脑袋的买卖?”

    “这倒是……”

    这几个汉子都点头了,谁不想安生过日子?只不过没了活路,被官府逼得走投无路了,才落草的。

    “所以啊,我给你们指点一条明路。”

    张正书倒是没骗他们,拿来了地球仪一指:“你们该也知道了,这大地是个球,喏,就是这么个样子。这是我们在的杭州湾,往西南边走,你们能发现一个大岛,就是流求了。上面有不少土著,经常互相攻伐,所以你们要找多点人去,免得被打了。但是,这岛上的土地肥沃啊,把占城稻带去,都能一年两熟的。还能种甘蔗熬糖,水果一年四季都有。你们到这岛上去,不用担心官府通缉,也不用再做这伤天害理的买卖了。”

    “小官人,你没骗人?”

    “滚海蛟”郑广也是见过大世面的,知道读书人骗起人来简直能弄死人。

    张正书笑了:“我骗你们有什么好处?你们也是在海上讨生活的,这流求不远,你们大可去了又回啊!”

    郑广一琢磨,还真是这么个理。

    “所以啊,你们大可放心,大宋官府还管不到那地方。但你们得小心上面的土著,语言不通不说,他们还很凶悍。所以,你们疍家人,最好也能到上面去落脚……”张正书说到这,也存了私心了。诚然,他确实想帮一把疍家人,但是张正书最终目的还是让后世的宝岛提前开发出来。岛上都没人,那还怎么开发?

    疍家人虽然不多,但聚在一起,少说也有几万人。

    这几万人到了宝岛,打渔、开荒、种地……不出几年,连打渔他们都不想去打了。

    为啥?

    中国人就这样啊,能种地稳定收成,干嘛还到海上去?嫌生活过得太顺当,找个乐子寻个刺激?在宋朝,出海是刺激了,可刺激过后是有一定几率葬身鱼腹的!

    “这么一个宝岛,上面没多少人?!”

    郑广都吓着了,他还真没想到有这么一个好去处。

    “真的,你们去到那里,就安生过日子。再过得两三年,说不定我都要过去瞧瞧了……”张正书也不是说大话,要知道这人生的东西,谁也说不定啊!万一两年后真的是赵佶做了皇帝,那他要不要举家出逃?谋定后路,也是应该的吧?

    对了,他叫曹锟到福建路上去,顺带摸清到澎湖列岛的航线,也不知道摸得怎么样了。

    “小官人也要到那流求去?”

    郑广更加吃惊了,这都什么事啊?

    张正书却笑而不语,说道:“在福建同安县这里,我安排有一个人在那摸清去流求的路,这人叫曹锟。你们可以先去找他,也可以不去找他。反正嘛,你们要是在流求安顿下来了,就托人带个信给曹锟,他自然会转来给我的。”

    郑广沉默了好一会,然后才说道:“小官人,你为何要这么帮我们?”

    “你们做贼是不得已而为之,岂能因此绝了你们的生路?”张正书笑道,“若是你们等得及,也没啥牵挂的话,还能跟着我,我过得一个月,也会到福建路去的。史陌,给他们一些钱银,让他们走吧。”

    郑广考虑了很久,接过了史陌递过来的一贯钱,才说道:“不了,小官人,我跟着你只会牵连你们。如果真能在流求安顿下来,你就是我‘滚海蛟’的再生父母!”说着,郑广给张正书拜了一拜,然后对那几个汉子说道:“我们走罢!”说完,郑广连同几个汉子,都跳下了海。

    张正书吓了一跳,到船边一看,原来客船下面,不知道什么时候跟着一艘极小的船。

    能操纵这么小的船跟了这么远,这“滚海蛟”郑广果然是精通水性的!

    可惜啊,这么好的一个水军统领,就这么被浪费了。但也没办法,听刘忠说,郑广身上背着通缉,要是包庇了他,说不定张家都要被连累。

    “呼……”

    曾瑾菡是真的吓坏了,那可是真的海盗啊,也不知道怎么摸上来的,船上还留着那几把明晃晃的刀子呢!(未完待续)

第六百六十一章: 明州城外

    张正书却是知道,也许是几个船家,还有他们一行人都被张正书做的鱼香给吸引住了,才没有发现那几个海盗靠近客船的。不然的话,好几个船家总该有发现的吧?张正书也是暗道好险,幸好带着史陌、刘忠出来了,还有他一张利嘴,把郑广他们忽悠走了。这也是赶巧了,不然他们手里拿着人,还真的不知道怎么收场好……

    “哎呀,差点忘了彩袖!”

    曾瑾菡突然想起彩袖还被绑着呢,连忙跑进去一看,只见彩袖像个端午大粽子一样被绑在船舱里。虽然醒来了,但却被丝帕塞住了嘴“呜呜呜”地光着急,就差开始满地打滚了。张正书憋着笑,却拦着要去给她解开绳子的刘忠,说道:“女子家的,让姝儿弄去……”

    这年头,男女大防可严着呢。万一彩袖被他们碰了,彩袖又不肯嫁他们,岂不是要寻死寻活的?

    张正书也想不明白,为何碰一下就要娶人家,要是这样的话,张正书宁愿去当一个揩油党了……咳咳,这个只能想想而已,旁边还有一个醋意很大的醋缸子。虽然曾瑾菡说过,不介意他纳妾,但女人心海底针,谁知道曾瑾菡真正的心思是怎么样的?

    好不容易,曾瑾菡解开了彩袖身上绑着的绳索,张正书却大呼可惜。

    那几个海盗,专业技术还真不是盖的。那捆绑得,那叫一个专业啊,几可称之为艺术了,该凸的凸,该翘的翘,差点想起后世某些小电影了。

    没看到史陌、刘忠、苏熙他们都不敢看了吗,就证明这捆绑得有多……“专业”和富有“艺术感”了。

    待得松绑了,取出彩袖口中塞住的丝帕,彩袖才“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小娘子,彩袖差点以为见不到你了……”

    “没事了,没事了……”

    曾瑾菡安慰道,她也吓个半死,幸好身旁还有几个大男人在。若是她被人捆在这,她怕也要如此不堪了。要是换做什么贞洁烈妇,怕是跳海都是正常的。

    “咳咳,据我所知,那几个海盗并没有对你做什么。人家也只是求财而已,也没拿你怎么样,现在也走了。”张正书看似无心的话语,却击中了彩袖的心事。“也怪我们,只是顾着吃鱼了,一时半会也没想起你来……”

    彩袖自忖,自己被击晕了,后面的事不知道了。可听张正书这么一说,也不过是短时间内的事,再加上自己衣裳完好,不像是被人解开的模样,她倒是放心了许多。

    “是啊,郎君做菜太香了,我们都被吸引住了,一时半会都忘了周遭的事,才让那些海盗有机可乘……”曾瑾菡为张正书开脱道,其实她自己都以为彩袖是恼了,回船舱里睡觉了。毕竟她一开始上船时,也吐得头晕眼花的。

    彩袖只是个侍女,不敢再使小性子,由得曾瑾菡这么一番安慰,再回舱中检查一番有无伤痕,这事就算过去了。

    待得再过了三个时辰,总算是在深夜之时,船只靠岸了。

    只不过,明州城还关着呢,想进城非得等到明天才行了。

    宋朝虽然没有宵禁,但也只限在大城市而已,像明州城也是有宵禁的。

    而且,就算没有宵禁,城门晚上也是要关闭的。哪怕是汴梁城,也是一样要关闭城门,只有在早上的时候,才会再开启。古代嘛,城门不关不是让宵小全都进城了?再说了,万一出了反贼,趁夜攻城,岂不是等于中门大开,开放怀抱等着反贼入城吗?

    也许是大港口,明州城外的港口处,不过是四更天,已经有不少人声传来了。

    摸黑要出去打渔的渔民,准备靠岸的海船,还有阵阵浪潮声,交织在一起。

    到了港口这里,就不怕有什么海盗了。

    要知道,大宋的军制虽然稀松,但是每一处港口都有市舶司的,而且还有不少水师在护航。甚至,还安置了不少厢军在左近。所以,即便人声鼎沸,担惊受怕了一天的曾瑾菡才渐渐睡去。

    而张正书却因为某些原因,开始失眠了。看着窗外渔火点点,张正书毫无睡意。

    穿越到宋朝这么久,张正书是第一次失眠,他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要判别自己走这条路对还是不对。从个人安危上来讲,张正书是处于一种微妙的状态。因为张正书的势力还很弱小,但即便这样,他还是进入了皇帝的眼界里。不敢想象,如果日后张正书真的掀起了工业浪潮,那皇帝会不会立即将他宰了。

    但从情感上讲,张正书并不后悔这么做。

    首先,他要为张家负责;其次,他觉得宋朝还有救;最后,赵煦这小子貌似也勉勉强强算是个好人,帮他一把也是应该的。但张正书也知道,赵煦可不会这么想,一旦觉得张正书危及了他的江山,赵煦肯定毫不留情将张正书人道毁灭的。相信,这是任何一个帝王都能轻易做出的选择。

    可若是问张正书后悔吗?

    张正书肯定会回答,不后悔。

    汉人创造了太多的辉煌,而宋朝只差那么临门一脚,就能踏进更加高级文明的道路,却硬生生被异族铁骑给扼杀了。

    当然,张正书也知道,哪怕是没有女真人、蒙古人的铁骑,宋朝或许还是不能进入工业革命阶段的,也不会产生什么资本主义的。这是因为儒家的特性决定的,哪怕是在宋朝,也一样是在抑制商业发展的。不仅是抑制商业,哪怕是手工业也是被人说轻视。这样的环境下,能诞生出资本主义或者工业革命,那才是笑话。

    不过,现在变数来了。张正书来到了宋朝,只有他一个人知道,进入工业革命所需要的条件。

    只是,掀起工业革命,那是真的革命,是要割掉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的。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张正书能顶得住他们的反扑吗?工业革命,真的能革命成功吗?一切都是未知数。

    “后路,一定要在这两年内准备好!”

    张正书下定了决心,即便不成功,后路也是要准备好的。造船一事,不管多么困难,都要继续下去!

    下定决心之后,人反倒轻松了,不知不觉就睡着了,不知东方之既白……(未完待续)

第六百六十二章: 明州城中

    “郎君,该起身了……”

    张正书睡得迷迷糊糊的,被曾瑾菡温柔的推搡之下,才逐渐醒来。知觉回来后,感觉脸上痒痒的,睁开眼就看到曾瑾菡拿着自己的秀发,在他的脸上来回划着。

    “什么时辰了?”

    张正书抓住了曾瑾菡的手,轻轻用力就把她揽入怀中。

    “你这懒人,都日上三竿了还睡……”

    曾瑾菡轻轻挣扎却挣不脱,只能任由他轻薄了。

    张正书也是无奈,昨晚她睡得倒是很香,可怜张正书那是失眠到差不多五更天才睡着的。

    “起身就起身吧……”

    虽然很想赖床不起,但想着这始终是客船,只能将将起床了。洗漱过后,收拾了行李,准备进城吃早饭。

    说到早饭,所有人都饿得前肚贴后肚了。也是,吃鱼哪里能吃饱的,只一夜就饿了。

    给了船钱,谢过船家,一行人慢慢地往明州城走去。这时候,苏熙就充当起导游了,毕竟是土生土长的明州人嘛,他不做导游谁做导游?

    “我说小明啊,这明州城里有啥好吃的,你给介绍介绍?”

    听了张正书这句话,所有人都看向了苏熙。没办法,都饿了。特别是史陌和刘忠两个练武之人,更感到饥肠辘辘。

    “来到明州,自然是要尝尝这面结的……”

    苏熙笑着说到,“我也挺怀念面结的味道,皮薄、嫩滑,馅里都是肉……”

    说着,苏熙就带着他们到了一家面结店,张正书定睛一看,这面结果然是有些特色,像墨西哥卷一样,四个一捆,放进汤里一滚,浮上来就起锅。撒上点葱花,要是不顶饿还可以加个米线啥的。这碗面结够分量,而且也不算贵,一大碗加上米线什么的才十文钱。

    “没办法,这是明州人才吃的,里面包裹的是猪肉。苏子都说了,这猪肉是‘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只有明州人将猪肉做馅,包在面结里,才做出这等美味。”苏熙解释道,可张正书他们已经等不及了,拿起筷子就大快朵颐。

    苏熙也叹了一声,开始吃将起来。

    曾瑾菡说道:“这什么面结,倒有点像汴京城的‘馉饳儿’。”

    张正书却是知道的,宋朝人叫饺子是“馄饨”,叫馄饨是“馉饳儿”。也就是说,宋朝还没有“饺子”这个说法,甚至连“扁食”这个词儿都没有,馄饨就是饺子。而宋朝的馄饨,包得很大,很复杂,造型像朵花,含苞未放,可以用铁签子串起来烤着吃,所以才叫“馉饳儿”。

    “这面结可比‘馉饳儿’大多了。”苏熙笑道,“若是食量小的,四个就饱。”

    张正书点了点头,这面结确实挺实在的,皮薄肉多,最是能治肚子。也幸好猪肉便宜,价钱低下,所以这面结寻常人家也吃得起。往明州城里看去,一排早点摊都是面结摊子。

    一碗面结过后,张正书抹了抹嘴,觉得差不多了。也就是刘忠和史陌他们两个,又要多了一大碗,稀溜溜吃完了才拍拍肚子。

    “要找一家客舍么?”

    张正书知道,这宋朝可没有客栈的说法,而且挺潮流的,叫做“旅馆”、“客舍”、“旅舍”。至于客栈,那是宋代之后民间才出现的说法了。在宋朝,最流行的说法还是“客舍”。比如唐朝诗人王维的那首《送元二使安西》里就有一句“客舍青青柳色新”,可见这“客舍”、“旅舍”的说法是唐朝就有的了。

    也是穿越了宋朝才知道,后世那些背景唐宋的神剧,动不动就说客栈,能把不少有历史素养的人都雷死!后世不是拍不出有质量的电视剧,而是编剧根本没下功夫。这些事,找个历史教授指点一下,完全就可以避免的错误。可是呢,改了吗?并没有。还有,那些个称呼,张正书也是不想吐槽。唐朝、宋朝皇帝后、宫里的妃子,一口一个哀家,哀你麻痹啊,人家是太后死了老公才叫哀家的,平常时人家都自称我,或者“吾”。这些常识性的错误,居然还堂而皇之的出现在电视剧里,真的呵呵了。

    甚至,皇帝太后都没挂呢,谥号都叫出来了,真的让人一秒钟出戏!

    幸好张正书回不去了,不然那些天、朝神剧,张正书能从服装到语言,吐槽几万字!

    苏熙也有点尴尬:“小官人,要不你先随我回家一趟罢……若是可能,就在我家住下了……”

    张正书也知道,苏熙这么做完全是拿他当挡箭牌的。不过嘛,张正书也乐意做这个挡箭牌。毕竟像苏熙这样的人才难得,张正书怎么对待都不为过。且不说他能独自鼓搞出玻璃来,就是他那仅次于曾瑾菡的悟性,要是调、教得好了,那是百分百超过沈括,成为中国版的“牛顿”的。

    “也好,那你带路吧。听闻你也是明州的富家子,倒要去看看明州的宅院,有个什么新奇布置……”

    张正书随口一句,就帮苏熙解了尴尬,苏熙是感激不已。

    投桃报李,苏熙一路上尽职尽责地当起了导游,在明州城里指点着景点。

    张正书知道,这明州城就是后世的宁波,是唐朝开元年间设立的州府。但这明州城嘛,确实不太大,跟后世的小县城也差不到哪里去。只走了几步路,就差不多逛完了。明州最为人称道的,还是那港口,算是宋朝里很大的港口了,怪不得朝廷会在明州设立市舶司。

    最多的,还是沿海那些造船作坊,张正书有心去取取经,但苦于没门路,宋朝工匠的戒备心也很重,怕是学不到什么东西。

    “小明啊,你家有造船作坊吗?”

    张正书随口问道,要是能通过苏家进入造船作坊那也不错。

    “没有,只有船队……”

    苏熙说道,“小官人还想在明州买下一个造船作坊吗?”

    张正书摇了摇头,说道:“一个造船作坊都吃不消了,还来第二个……”他是准备把杭州打造成一个宋朝航海基地的,为何还要在明州这里设立分舵呢?要是造船作坊赚钱了,那就另当别论了。(未完待续)

第六百六十三章: 运气太“好”

    “原来如此!”苏熙也很清楚,张正书为了造船作坊花费了多少。

    对于张正书的挥霍能力,苏熙是自愧弗如。即便苏熙也是富家子出身,可看到张正书这种花钱速度,他也不得不肃然起敬。什么叫“豪掷千金”?张正书生动地诠释了这个词语,每到一个地方,必定会掀起一阵基建狂热的。没办法,要兴办作坊,肯定要先大兴土木,再大肆招揽工匠。

    动作这么大,自然是会引起轰动的了。

    所有人都认为张正书是疯了,就好像后世国家要大力发展高铁,很多键盘侠说没必要,劳民费财一样。但是建成了之后,坐得最多是他们,霸座的也是他们。真香这个梗,那是百用不爽啊!

    苏熙也知道,张正书创办的作坊,即便一开始要亏钱,可等到后面就开始赚钱了。而且,赚钱可不是一般的小钱,而是大钱。

    像那个四轮马车,谁能想得到一辆只加了弹簧的四轮马车,就能卖出那么多钱呢?结果,四轮马车火了之后,各种山寨的都来了。只是对比起真货一看,就知道差距所在了。

    从外观、舒适性上,山寨四轮马车都和正品相去甚远。

    这也是为什么张正书能赚大钱,而别人只能跟在后面吃些残羹的缘故了。

    苏熙太明白核心技术的价值了,简直是千金不换啊!

    就好像六分仪一样,如果没有人教,即便给了你,你也看不懂,更加不会用。

    知识就是金钱,知识就是力量,苏熙对这句话的体会更深了。没办法,当一个人全程看了张正书是怎么化腐朽为神奇的,他也会相信这句话。

    张正书也不会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办作坊不是一拍脑袋就建好能赚钱的,而是需要相应的人才来帮忙管理才行。在杭州,张正书好不容易才请了曾五叔曾懋出山,可在明州呢?能找到另一个曾懋吗?

    如果没人管理,那这个造船作坊建立起来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即便要在明州这里再建立一个造船作坊,那也得等曾懋帮忙培养出更多的管理人才才行。有些事,是急不来的。

    “郎君,那你打算在这里建立玻璃作坊?”

    曾瑾菡也知道张正书的打算,笑嘻嘻地说道,“那你可要给苏子明撑腰啊!”

    张正书牵着她的纤纤细手,说道:“玻璃作坊已经开始赚钱了,汴京城里一块玻璃镜子,那是千金难求。不过,这都过了一个多月,市场也差不多饱满了。而玻璃镜子的价格也降下来了,下一个产品——玻璃窗,还在推广,估计也不会太顺利。现在,就需要用量来冲击市场了,自然要开分店的……”

    言下之意,自然是支持在明州建一个玻璃作坊的。

    苏熙的兴致也很高,兴奋地说道:“明州这里,能辐射杭州、江宁府、苏州、扬州,还毗邻福建路,是最好不过的作坊选址了……”

    张正书也笑道:“小明你跟了我这么久,总算是学到了精髓。不错,我也是这么考虑的。但我考虑得更多的是,水运的便捷。玻璃运输堪比瓷器,稍有碰撞,就会碎了。所以,不管是从经济效益上讲,还是从运输角度讲,明州这地方是不错的。”

    “所以,小官人会和我们苏家合作,对吧?”苏熙也很期待这次的强强联合。

    张正书点了点头,说道:“我有这个意思,但要看你家里人怎么看了……”

    说话间,已经到了苏家门外。

    和曾家在杭州的园林一样,苏家也是个园林式住宅。张正书忍不住在心中吐槽了一句:“万恶的封建社会啊,腐朽、堕落!”

    苏熙还没上去敲门,大门就打开了,里面走出两个人来。“高兄,对不住了,那逆子回来后,我必定叫他到你府上负荆请罪……”

    “诶,大可不必如此。年轻人嘛,谁没个年少轻狂之时?待得他回转了,再与小女续前缘就是了……”

    张正书一行人脸都抽了,苏熙这运气实在太“好”了啊!千挑万选,居然选了个这么好的日子回来,还撞见了未来的老丈人!

    打量了一下苏熙的父亲,只见和苏熙依稀有三分相似,只不过肤色更黑了些,脸也方正了些,有些不怒自威的样子。而苏熙未来老丈人的样貌,也是不凡,挺符合宋人的审美的:只见他穿着一身绸缎衣裳,有着一脸长髯,剑眉入鬓,眼神炯炯,活脱脱一个中年美男子的相貌。张正书也是讶异了,按照遗传学来说,只要苏熙未来丈母娘不太丑,生出来的女儿也肯定不会丑到哪里去的。既然如此,苏熙为何还要逃婚?

    可惜,苏熙没有这个“常识”,一见到这场面,立即想开溜了。

    但不幸的是,他老子看到了。

    “苏子明,你要跑到哪里去!”

    只见苏父喝了一声,苏熙好像老鼠见了猫一样,垂头丧气地转身回来。

    “高兄,这就是不孝子了……”苏父告罪了一声,才怒喝道:“还不快过来,见过你高伯父!”

    苏熙垂着头,上前说道:“小侄见过高伯父……”

    这个高伯父也是有些吃惊:“苏老弟,你不是说你小儿到汴京城去求学了么,怎么……怎么这么快就回转了?”

    “小子,你且老老实实与你高伯父说出实情!”苏父也有点恼怒了,这个小儿子不告而辞离家出走也就算了,还写信回来讲大话,这简直……简直不能忍!

    苏熙老老实实把他一路艰辛到汴梁城,巧遇张正书,又在李家村待了半年的事说了一遍。

    听得苏熙参与了“奔驰牌”四轮马车的研制,这个高伯父也呼吸急促了起来:“贤侄,你可还记得怎么制造那四轮马车么?”

    苏熙老老实实地说道:“记得是记得,但我不能说。”

    高伯父一愣:“为何不能说?”

    “因为我签了契约,有关核心机密的事是不能透露的。”苏熙认真地说道,“不过,张小官人也来了,他就是张小官人,张正书了。”

    见状,张正书也落落大方地一拱手说道:“后生张正书,拜见两位员外了!”(未完待续)

第六百六十四章: 自吹自擂

    苏父和那高伯父也拱手还礼,汴梁城来的首富之子,地位上足够和他们平起平坐了。

    那高伯父也有点尴尬,当面刺探人家赚钱的机密,还被当事人听见了,这做得太不地道了啊!“那个……张小官人,我也是机缘巧合听闻了那四轮马车的奇妙,好奇心起,你莫要见怪!”

    张正书嘴上说着“不见怪”,心中信了他才有假。

    要知道,这四轮马车自问世到现在,即便过了这么长时间,还是供不应求。没有一个商贾是不想得到四轮马车核心技术的,这简直是欲盖弥彰啊!

    苏父却不知道那四轮马车是什么,问道:“子明,你且说说,那什么四轮马车,是个甚么物事?”

    “也是马车的一种,但制造上面却用了很多新技术,坐上去即便是碎石路,也不会显得颠簸。在城中青石板路上走,就好像坐在船上一样平稳。”苏熙说道。

    苏父眼前一亮:“你能造出来?”

    苏熙摇了摇头,说道:“除了汴梁城外李家村,别处再无可能造得出。且一辆四轮马车,少说也要五千贯,乃是身份的象征……”

    “嘶……”

    不管是苏父,还是那知情的高伯父,都倒吸了一口冷气,最后苏父才苦笑道:“罢了,罢了……”

    以至于,那高伯父看着张正书的眼神都变了,好像见到了一个行走的财神爷一样。苏高两家也算是江南有数人家了,在明州这地界里,名号那是当当的响。且不说苏家,每年船队能从海贸中攫取无数钱银,就连那高家也不例外。可江南人扣扣索索的性子,却让他们对四轮马车的售价望而却步。没办法,谁肯为了面子,而去买那华而不实的四轮马车啊!即便苏熙强调,那是身份的象征,却一样无法打动他们。

    当然了,他们也不会因此小觑了张正书,能把马车卖到这等价格,张正书肯定有过人之处的。

    “几位,不如进入寒舍细谈?”

    苏父的提议,正中那高伯父的下怀。

    张正书也没客气,领着曾瑾菡他们就进了苏家。

    当然了,苏家对比起杭州的曾家园林来说,还是差了点韵味的。不过嘛,也还算别致。这是因为明州城不大,屋宅的大小也有所限制了。不过怎么说都好,江南园林式的建筑,才是一个中国人最终的向往。张正书不止一次感慨了,要是给他选的话,他是宁愿在这种园林式住宅住一辈子的。

    来到正堂,分主宾落座。寒暄两句,便切入了正题。

    这时候,张正书才知道苏父叫做苏修然,那高伯父叫做高瑾,都是明州城里一方员外。

    是生意人,那么就容易谈了。苏修然试探性地问起了张正书到明州的来意,张正书也实话实说道:“子明兄虽然与我有主雇关系,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所以,我见他许久不回家,怕他家中亲属担忧,这才趁着这个机会,把他带回明州。我也是几天前才知道,原来他身上负着婚约。这就好办了嘛,到明州这里,先成家再立业……”

    高瑾也乐了,说道:“张小官人果然通情达理!不瞒诸位,小女其实也发了性子,甚至想退婚了。是我力主两家继续结亲的,在我看来,贤侄他日后必成大器……”

    张正书少不得也夸了两句高瑾“有眼光”,高瑾也显得非常高兴,说道:“小女天生丽质,姿色人间少有,这几年前来求亲的人已经把我家门槛给踩矮了几寸。若非高苏两家是世交,说不得我还真舍不得小女嫁过来……”

    张正书和曾瑾菡有点尴尬了,这江南人做生意就是这样,喜欢自卖自夸。好吧,能理解,生意人嘛!

    倒是苏熙在一旁听了满不是滋味,这都啥事啊!他虽然是一个科学宅,可到外转了一圈,经历了人情冷暖,哪里不知道高瑾是在自吹自擂?奈何,他也算认命了。回到了苏家,想要再次离家出走,那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

    又说了好些没营养的话,苏修然才顺着张正书的话头接着问道:“张小官人说让子明成家立业,成家好理解,这立业是怎么个回事?”

    “我之前说了嘛,子明兄与我签了契约,我算是雇佣他做事。苏伯父千万别见怪,我这并非有不敬的意思。而是我随意一个产业,那产出都是几千上万贯的,不签契约我也不放心啊!而且,这并非卖身契,而是平等的雇佣契约,只代表了雇佣关系,没有主仆关系。”张正书在此说明了一番,苏修然虽然心头有点不快,但看在张正书如此诚恳,一点点芥蒂也烟消云散了。

    张正书接着说道:“子明兄有大才,我有想法,我们是相见恨晚啊!他自知此次离家,家法难逃,所以想为家中带来一个玻璃作坊。”

    “玻璃作坊?”苏修然和高瑾异口同声地反问道,他们还真不知道这玻璃是何物。

    也难怪,苏修然和高瑾都是“日理万机”的大商贾,对于《京华报》这种新生事物,他们哪里理会得了?所以,自然就不知道玻璃是何物了。再加上,玻璃水银镜子在汴梁城都供不应求,价格一再高涨。这样的奇物,怎么可能这么快就流传到江南呢?所以,苏修然和高瑾不知道玻璃是何物也是正常的。

    张正书示意了一下,彩袖不情不愿地从行李中找出了一面精致的小镜子,张正书递给苏修然,说道:“苏伯父请拿好,前往别惊讶,这一面小镜子,价值差不多要价千贯了……”张正书这不是在开玩笑,如果这面小镜子出售的话,还真的能卖出上千贯的高价!

    物以稀为贵啊!

    苏修然虽然也经手过数万贯,可拿着这么小的镜子,就值个上千贯了,苏修然还真的有点手抖。打开这面小镜子一看,看到纤毫毕现的自己,苏修然还是吓到了:“这……这……太神奇了!”

    高瑾听了心痒难耐,但也忍住了,好不容易等苏修然看完了再递过来,他迫不及待地拿过来一看,也是大吃一惊道:“这就是玻璃?!”(未完待续)

第六百六十五章: 谈判

    “确切来说,是玻璃的衍生产品。”张正书说道,“这叫玻璃镜子,在汴京城里,这么一小块,就起码卖到上千贯。当然了,售价只是百贯而已……”

    这么一说,苏修然和高瑾也明白了,这是有黄牛抬价啊!他们也算是司空见惯了,不过嘛,这也能窥见玻璃产品的潜力,简直大到没边啊!这世上仅有的,能把人照得纤毫毕现的镜子,就是玻璃镜了。这样的镜子,岂能不卖出高价?

    “那小官人,你的意思是?”苏修然的心跳得很快,终于问出了这句话。

    张正书笑道:“说实话,我虽然提供了一个想法,但把玻璃鼓搞出来的,还是子明兄。”

    苏修然心中却有点不舒服了,心道:“这逆子,宁可去和外人弄这玻璃,也不在明州弄,岂不是让肥水流了外人田?且等人散去了,看我如何炮制你!”

    苏修然恨恨地用眼神剐了苏熙一番,苏熙却毫不知情,嘴上却说道:“若没有小官人的想法,这玻璃即便弄出来,也是没用的。”

    高瑾一愣,问道:“为何没用?”

    “我之前是把无色琉璃弄出来了,但无色琉璃和玻璃,差别太大了。这么说罢,我弄出来的无色琉璃,最大也就是能弄一个首饰,这样的琉璃,能卖得出去么?”苏熙也知道自家的事,这琉璃和玻璃,制造方法上就有天差地别,更别说量产了。

    听了这句话,苏修然沉默了。不错,无色琉璃是没有市场的,这一点谁都知道。世人喜欢琉璃,无非是喜欢它的无以伦比的色彩。你整一个无色琉璃出来,卖给谁啊?除了一些审美观奇特的人,谁会买?

    高瑾也讪讪地不说话了,他总算是明白为何张正书能赚这么多钱了,握有这等技术,岂能不赚钱?

    “也唯有小官人奇思妙想,提出把玻璃制成镜子,这才能赚到大钱的。”苏熙很佩服地说道,“不止是镜子,还有望远镜、显微镜、六分仪、玻璃窗……各种玻璃制品,都是能赚大钱的。只不过嘛,很多都还没开始售卖……”

    苏修然听了这句话,心思又活络起来了:“那小官人,是想让子明回来,开办一个玻璃作坊?”

    张正书点了点头,说道:“不错,我正有此意。”

    这一下,不止是苏修然,高瑾都激动了,更加坚定了要和苏家结亲的想法。

    没办法啊,这年头做生意,想要入股基本没啥可能,除非是亲戚关系。两家不同姓的想要合伙做生意,有什么关系能比联姻更好的呢?

    “不过……”

    张正书故意卖了个关子,把苏修然和高瑾的心都吓得掉在了地上。

    “不过甚么?”苏修然也想到了一个漏洞,苏熙是他儿子,绕过张正书把技术拿过来用不就行了吗?

    这不怪苏修然,十个宋人里面有十一个是这种想法的。

    张正书却好似洞察千里一样,说道:“不过,这技术是我所有的,即便是子明兄也无法随意透露。一旦我发现了市面上有类似的技术,怕是子明兄就要背负起十万贯的债务了。我与他的契约上,写得清清楚楚……”

    听得此话,苏修然也怒了,拉下脸说道:“张小官人这话是什么意思?”

    “别生气,这不是很正常吗,你的技术,你希望别人无偿拿去用吗?”张正书一副胸有成竹地说道,“将心比心,我看你也不愿意吧?”

    苏修然哑口无言,他还真的没法反驳。

    “我也不是不讲理的,技术虽然是我的,但里面也有子明兄的汗水和努力,所以我打算和苏家合作就是出于这个心理,肥水不流外人田嘛!”张正书强调说道,“技术可以给苏家用,但苏家一旦泄露的技术,也是要赔付十万贯钱的……”

    苏修然拉着脸,说道:“小官人,你这也太霸道了罢!”

    “不不不,这不是霸道,这是丑话说在前头,免得日后有更多纷争。如果苏伯父不想合作,那这些话当我没说过。”张正书笑着说道,“买卖不成仁义在嘛,为了些许之事生气,那可划不来。”苏修然却毫无办法,主动权掌握在张正书手中,他还能怎么样?

    沉吟了一会,看到高瑾有点着急的面孔,苏修然也是一凛,知道若是不答应这事,怕是连高家都要得罪了。无奈何,苏修然才说道:“苏家会保守技术秘密的。”言下之意,就是认同了张正书的做法。

    张正书笑道:“那是最好不过了,保守了技术,才能赚更久的钱嘛!”

    苏修然也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在他看来,他儿子的技术,却不能为儿子所有,这算什么事?

    可苏修然不知道的是,在后世这个已经司空见惯了。一个员工,他在公司里开发出来的技术,算谁的?自然是算公司的,难道还会给个人不成?毕竟公司提供了设备、技术条件、技术积累等等一系列基础给你,你好意思说是自己独立研发出来的技术吗?

    只是这个说法在宋朝这会并不吃香,张正书不得不先把话挑明了。高瑾也帮了腔,说道:“合则两利,分则俱伤,一起赚钱不就挺好么?”

    苏修然也默认了,心中却道:“不是你家的,你自然是无所谓……”

    “不过嘛,我打算在明州这里建立的玻璃作坊,并不打算在大宋境内销售。”

    张正书又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吓得高瑾都差点没跳了起来:“这怎么能行!”

    “怎么不能了?”张正书奇怪地说道,“海外那么多市场,随便卖出一面镜子,岂不是比在大宋更赚钱?而且,我以技术入股,只打算占三成,还有两成给子明兄的,剩下的是苏家的……”

    听到这里,苏修然才好受了点,毕竟没人会和钱过不去嘛!

    “小官人仁义啊!”

    苏修然叹息道,他也是在商海沉浮许久的人物,可哪里见过像张正书这样的商贾?在谈判过程中,不仅全程掌握主动权,还能把大头让给合作方。一时间,苏修然也不知道怎么评价张正书好了。(未完待续)

第六百六十六章: 联手坑人

    张正书却心下好笑,技术入股,说白了就是白赚钱,和后世卖专利没差什么。张正书等于占了大便宜,要知道,玻璃技术苏熙是知道的,甚至那些最透亮的镜片,都是苏熙打磨出来的。若是苏家铁了心抛开张正书单干,甚至拿出十万贯钱来买单,张正书也是没办法的。

    好在苏修然并不想付那十万贯,在他看来平白用十万贯买一个原本就是自己的技术,那是不划算的。

    “这玻璃有太多门道了,可不止是镜子,镜片,做窗户什么的。”张正书为了稳住苏家,透露了一点玻璃日后的发展方向:“若是我没看错的话,日后玻璃将会在各行各业都能应用,用得最多的还是做窗户。毕竟这玻璃窗不仅透明,可以不开窗就能看到外面景色,就这一特性,别的窗户都比不上。即便不想看了,还能拉下窗帘。若是大宋境内有十分之一的人家用上了玻璃窗,这将是多大的市场?”

    苏修然也吞了吞唾沫,这确实很大的市场,可和他没关系啊!

    “别的不说,单单是这个玻璃镜,你往别国这么一卖,起码能卖个十年,而且还是高价!”张正书笑道,“苏伯父,你信不信?”

    苏修然一愣:“能高价卖十年?这不可能罢!”

    什么东西多了,都不会太值钱的。苏修然又不傻,这个道理肯定明白。就好像苏家经营的瓷器海贸一样,一开始是挺赚钱的。但是,随着做瓷器贸易的越来越多,瓷器的价格就越趋于稳定了。换句话说,就是赚不到钱了。

    张正书却摇了摇头,说道:“非也,只要苏伯父你保守住玻璃镜的技术,这世上还有谁跟你抢生意?卖高价,也是很平常的事。”

    “那又如何,大宋境内的,还不是你独吞了?”

    苏修然还是觉得很不爽,这都啥事啊!谁不知道,最大的市场是在大宋,而不是在海外?

    张正书却认真地说道:“这个大宋和海外市场之分,只限于玻璃镜。大家都知道,物以稀为贵,一旦玻璃镜多了,那就不值钱了。但是,玻璃窗是要靠走量来赚钱,一个玻璃作坊,怎么可能供应得了整个大宋?”

    苏修然大喜过望:“也就是说,玻璃窗什么的,我也能涉足?”

    “自然是可以的。”张正书笑道,“我又不是恶霸,市场怎么可能一人独占了?有钱大家一起赚嘛!之所以划分玻璃镜市场,也是为了利润着想。说真的,海外对玻璃镜的需求比大宋大多了,他们也会用更多金银之物来换购这玻璃镜的……”言下之意,自然是张正书把最大的利润给让了出来。

    苏修然听了,也觉得脸上有点挂不住了。他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高瑾感慨说道:“小官人果真是仁义之人!”

    苏修然也放出了笑脸,热情地招待了张正书他们。

    几个人扯着扯着,张正书有趁机叫苏修然饶了苏熙,苏修然也乐得做顺水人情,一一应了下来。

    这时候,高瑾说话了:“既然贤侄回来了,那顺道就把亲事定下来了罢!”

    苏熙登时脸都黑了,这是在联手坑他啊!苏熙张了张嘴想说话,却碍于苏修然的积威,怎么都说不出话来。

    张正书却半开玩笑地说道:“高伯父,你这做得不地道啊,既然你说你的女儿美若天仙,为何不安排他们先见一见?要是你及早做了安排,说不定子明兄就不会跑到汴京城去了。”

    高瑾一拍大腿说道:“不错,不错,我倒忘了这事。其实小女在几岁之时,贤侄也是见过的。”

    张正书此刻正坐在苏熙身旁,低声问道:“所以你见过你的未婚妻了?”

    “就是因为见过才跑的啊!”苏熙一脸生无可恋的模样,说道:“就一小胖妞,哪里是甚么美若天仙了?”

    张正书也是同情,这人生啊,就会跟人开玩笑。

    “……明日吧,明日苏老弟带贤侄到府上来纳币,定下亲事。我安排小女在后花园,与贤侄先见一面如何?”

    高瑾这话,像足了急于出售积压货物的奸商,反正苏熙见了他这么模样,已经不抱希望了。

    苏修然却欣然应承,两人再寒暄了两句之后,高瑾就起身告辞而去。

    “张小官人,城中客舍虽多,却不及家中方便温馨。若不嫌弃寒舍,在明州城期间,在寒舍落塌如何?”

    苏修然抛出了橄榄枝,十分具有诚意地说道。

    “固所愿也,不敢请耳!”张正书也套路化地应答了一句,宾客尽欢。

    其实,张正书是怕苏熙又跑了。这样的科研人才哪里找啊,要是跑了那张正书就损失大发了。

    苏修然唤来僮仆,带着张正书他们去房间安歇,却叫住了苏熙,来到了书房,一拍桌子就开骂了:“苏子明,你知道你惹了多大的祸事吗!”

    苏熙也知道,这一顿训斥是少不了的了,只能默默地承受。

    “那高家有朝中关系,万一你真的一去不返,耽误了高家千金的青春,整个苏家覆灭在即!”苏修然冷冷地说道。

    苏熙心中却不以为然,高家那朝中关系,不过是一个不入流的京官,哪里有能耐影响到明州?不过,对于商贾来说,官字两个口,不管是大官还是小官,动动手指都能叫平头百姓哭爹喊娘的。所以,不管是大官小官,苏家都惹不起啊!

    “反正,那高家千金,不管美丑,你都要娶了。日后,你要是相中哪家的小娘子,再想办法纳她为妾就是了。”苏修然一句话堵死了苏熙的所有幻想。

    苏熙脑袋昏沉,最后也不知道苏修然说了什么,出了书房后,浑浑噩噩地走到了张正书的房门前,敲开了张正书的房门。

    “哟,小明,恭喜啊,很快你就成亲了……”张正书真的是哪壶不开提哪壶,气得苏熙直白眼。

    “好了,你这人还说这话,没见到苏子明都这样难过了么?”曾瑾菡为苏熙打抱不平地说道。(未完待续)

第六百六十七章: 慈母多败儿

    苏熙叹了口气,说道:“小官人,你既然知道那高家小娘子是……是个容貌普通的女子,为何还要我去迎娶她?”把苏熙迎进房里后,张正书才说道:“为何你认为那高家小娘子会很丑呢?”

    “我打小就认识她了……”苏熙脱口而出道。

    “那你最近有见过她吗?”张正书又问道。

    苏熙一愣,然后想了想,说道:“已经好几年没见过了……”

    “这就是了。”张正书笑道,“以高瑾那相貌,只要他妻子不太丑,生出来的女儿岂会是丑的?再说了,这女大十八变,你几年没见了,怎么知道那高家小娘子不会落得亭亭玉立,好似仙子一样?”

    苏熙却摇了摇头,说道:“这不可能的……”

    “怎么不可能?”张正书笑道,“你也制作出显微镜了,我又跟你说一门新学问,叫做生物学。”

    “生物学?”苏熙不明所以,问道:“这门学问和我的婚事有关联吗?”

    张正书很认真地说道:“不仅和你有关联,和全人类都有关联。我跟你说啊,生物学就是研究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我们生而为人,也是动物的一种。诶,你千万别以为我是在胡说,这是有理论支撑的……”

    于是,张正书从生物学角度阐释是什么是动物,什么叫遗传,包括生男生女是由男方决定的都说了一遍,听得苏熙和曾瑾菡一愣一愣的。

    “这……是真的?”

    苏熙也愣了,难道还真的有女大十八变的说法?

    “自然是真的。”张正书问道:“那高家小娘子的娘亲长得怎么样,你知道吗?”

    “那高家小娘子是庶出的,纳妾纳美,自然是容貌不差的。”苏熙叹了口气说道。

    张正书点了点头说道:“那就是了,高瑾长得不丑,他的妾侍也不丑,生出来的女儿又丑到哪里去?所以啊,你就放宽心来。说不定,还会大出你的意料之外哩!”

    好言安慰了一番之后,苏熙才算是暂时解开了心结:“那小官人,明日我就不陪你到明州城里逛了……”

    知道苏熙相亲去了,张正书也笑道:“我这么大个人,你还怕我会走丢吗?放心去娶美娇娘吧!”

    羞煞脸的苏熙,逃也似的离开了张正书的房间,看得曾瑾菡都笑个不停:“郎君,子明他好好玩啊!”

    “他是个老实人,就怕他那未婚妻不是个简单的主。也罢,那是他的缘分,怎样我们都无法插手的……”张正书也是没办法,要是其他事他还能提点一二,这种事根本不好下手啊。有道是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感情的事不是当事人谁都不好插手。

    曾瑾菡叹了口气,说道:“要是那高家小娘子真个是丑八怪,那也是委屈了苏子明了。”

    “嘿嘿,那倒不一定。有道是娶妻娶贤,要是高家小娘子一等一的贤惠,那是小明他前世修来的福分!”

    张正书想到好笑的地方,自己都笑了。

    “你这人!”

    曾瑾菡极具风情地白了他一眼,“那你说我贤不贤惠?”

    “你不一样。”张正书认真地说道,“知道什么叫灵魂伴侣吗?我与你,就是注定的缘分,天生的一对,谁都分不开的那种!而且啊,你想想看,是不是我的想法你都清楚;你的心思,我也知道?”

    曾瑾菡狡黠一笑:“那可不一定!”

    “怎么不一定了?”张正书大言不惭地说道,“不是我吹牛皮,你想什么我真的知道得一清二楚。”

    “那你说,我现在想什么呢?”

    曾瑾菡是一万个不相信的。

    “你现在嘛,就想我用家法!”

    说着,张正书开始不正经了起来。

    “郎君,别……这是别人家里……”

    曾瑾菡吓了一跳,连忙讨饶道:“好郎君,这要是传出去,我怎么见人呐……”

    “我不管,你对你的夫君没信心,一定要家法伺候的!”张正书“义正言辞”地说道,就要伸出安禄山之爪,吓得曾瑾菡尖叫着躲避。两人玩得兴起,在房间里开始了捉迷藏。

    “子明说,那张小官人稳重?”

    苏修然在很远都听到了张正书和曾瑾菡的嘻戏之声,皱着眉是不敢相信的。

    在房间里,苏母却笑道:“不过是十几岁的孩子,能有多稳重?少年心性,也是如此了。待得晚饭时候,我看看他是个甚么性子,大抵上也差不多了。”

    苏修然叹了口气说道:“若非玻璃一事,我还真不会与个小娃娃合作……”

    “少来,我又不是不知晓你这人,但凡是能赚钱,你都不会放过。”苏母笑道,“若不是如此,这些年来你还跑甚么海贸,早就买地置业了……”

    “还是你了解我啊!”苏修然叹了口气说道,“奈何子明他……却不懂我的心。做爹爹,如何会害自己的孩儿?那高家小娘子虽然我也不知长得如何模样,但也听闻的了,前来求亲之人不少。若非长得俊俏,岂会有这么多人来求亲?子明他轻信传言,竟离家出走。幸亏那高瑾与我有些交情,不然的话,不当亲家做不成,甚至会变成仇人!”

    苏母也埋怨道:“还不是你,整天想着做生意做生意,儿子如何想的,你知道多少?”

    苏修然也默然了,良久才叹了口气说道:“也罢,找个时间好好与他说道说道,免得爷儿俩到隔阂成了陌生人……”

    “早也就应该了……”苏母这才松了口气,“熙儿他看上去沉默寡言,其实心中计较挺多的,全然不像他哥哥姊姊那般。若论聪明,他是我最聪明的孩子。只不过他不学好,对仕途没兴趣。不然的话,中进士也是手到擒来的……”

    说起此事,苏修然也有点恼怒:“莫说了,他要是肯学,此刻都做官了,何必还与那姓张的小子鼓搞在一起?”

    “你啊,就会这般严厉,却不懂儿子心思。也罢,你们爷儿俩都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脾气都倔。熙儿不做官,可也要立业吧?他跟这那张小官人,我看也没甚么不好,你自个不也是一个商贾?”苏母护起儿子来了。

    苏修然对此束手无策,只能恨恨地说道:“慈母多败儿啊!”(未完待续)

第六百六十八章: 农业和工业

    张正书自然不知道苏家因为他的到来,而掀起了与以往不一样的浪潮。

    这也难怪,张正书可是立志要做善财童子的,走到哪里,自然是要散些钱财出去——人性本就贪婪嘛,没有利益诱惑,他们怎么可能和张正书合作办作坊?

    只不过在第二天,张正书有更重要的事要去做。

    要掀起工业革命,前提是农业必须要上一个台阶。最起码,在只用一半人口来搞农业,社会也不会乱套的前提下,才能进化成工业社会。不然的话,整个国家都没粮食够吃,那还搞什么工业化?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其实,古人也是有智慧的,儒家说农业为本,那也不算得大错特错。

    只不过儒家只看重本,而没看到器物对国力的提升,所以才显得落后的。

    事实上,在宋朝之前,在没有农业技术大发展之前,儒家都是先进的。只不过到了宋朝之后,农业技术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甚至可以说是领先全世界了,宋朝的儒家却还没跟着进化,所以就显得落后了。

    这就是“独尊儒术”的弊端,儒家不能从其他诸子百家中汲取养分,一如先秦时那样补充进化自身,只能向“理学”、“心学”方向去走,越来越走向极端。说白了,儒家就是个不完整的哲学思想,好比西方的希腊先哲提出的哲学思想一样,只在特定的社会里管用。

    一旦社会发生了剧变,儒家就跟不上趟了。

    偏生,宋朝提出的“优待文人”、“崇文抑武”,让有能力做学问的文人都去当了官,儒家要前行就更是举步维艰。

    说实话,如果欧阳修、司马光、苏轼这些学术大牛不去当官,而是去做学问的话,或许大宋还不至于落到现在这等地步。说白了,儒家就是在各方的“努力”下,断送了自身进化的道路。

    要不是张正书这个穿越人士在,说不定他们还在皓首穷经地钻研“理学”的学问呢!要不张正书怎么就看不起那些腐儒,除了只会说之外,一点做事的办法都没,要么就是脱离实际。脱离实际有多危险?就拿“理学”来说,整整在明清两朝束缚了国人六百多年!贻害无穷!

    还好,宋朝这会“理学”也只是一家之言,还有其他的儒家学派,比“理学”更加吃香的。但是嘛,儒家的门门道道就那些,张正书是万分看不起。除了整天捧着古圣先贤,举着“农为本”的大旗之外,喊着要“仁义”,要“守礼”之外,就什么都不会做了。

    别看儒家喊着“农为本”,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地主的代言人。可若是碰到了农民,他们反倒是瞧不起的。不信的话,你叫一个读书人下田去耕耕地看?那比杀了他们还难受!

    这一点,张正书就和那些腐儒大相径庭了。

    之前,张正书知道江南的土地便宜,于是他就让家里派人到明州、江南东路、荆湖南路、荆湖北路等江南地段,都买了不少土地。买土地不是目的,张正书的目的,是推广两季稻。

    两季稻,是提升大宋农业的最大杀器。

    而两季稻的种植范围,恰好就是在江南一带。要不然,怎么会说“苏湖熟,天下足”呢?

    当然了,这句话还没出现。张正书记得清清楚楚,中学历史课本上写着这是从南宋开始流行的一句俗话。但是,到了明末,已经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了。为什么呢?这都是因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一带,因为气候问题,能种植三季稻!两季稻已经是翻倍了,那三季稻呢?

    三倍!

    粮食翻了三倍!

    有这样的粮食出产效率,那会增加多少工业人手?

    工业人手一多了,作坊还会少吗!

    农业和工业,本来就是

    相辅相成的。所以,想要发展工业,必须先让农业发展起来,解放出更多人力投入到工业当中。如果像后世苏联那样,农业都没弄好,就是一味发展重工业,那就是自寻死路了。

    苏联的解体,不是没有道理的。

    天大地大,肚子最大。当一个国家的百姓,连吃饱饭这么个基本要求都是奢望,那么这个国家还怎么维持?即便勉强维持,那也是离心离德的。

    换句话说,苏联是偏工业轻农业的反面例子;而中国的宋明清三朝,都是偏农业而轻工业的反面例子。

    农业和工业,就好比一个人的两条腿,缺了哪一条都会跛脚,想跑都跑不快。

    就好比后世很多人对米国的印象是:超级大国,工业发达,技术先进。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米国的农业也是一样的发达,甚至米国出口最多的产品,是农产品!可见,农业和工业,必须要同步发展才行!

    张正书就是出于这个理念,提前叫人过来布局了。

    这不,连苏熙、曾瑾菡都蒙在了鼓里。

    “郎君,怎么你一个劲地往郊外走啊?我们好像离明州城,越来越远了罢?”曾瑾菡有点害怕地说道,毕竟人生地不熟啊!

    张正书却神秘地说道:“我带你去看一个好东西!”

    “什么好东西?”曾瑾菡虽然有点好奇,但还是有点害怕。

    “之前你不是问,我怎么赚了那么多钱,还是不够用吗?”张正书笑道,“现在就叫你看看,什么才是大手笔!”

    曾瑾菡瞧了瞧吊在后面的史陌和刘忠,小声地说道:“难道郎君你,做了什么有违国法之事?”

    “啊呸,你夫君我是那种人吗?放心吧,这可是正儿八经的事!”张正书嘿嘿一笑道,“你这小妮子,想来是昨晚家法没伺候够啊,竟敢怀疑起你夫君来了?”

    曾瑾菡却嘻嘻笑了起来:“昨晚不知道是谁丢盔弃甲先呢?”

    说到这个,张正书也是无奈啊。这个身体的孱弱,真的太出乎意料了。虽然说,只有累坏的牛,没有耕坏的地。可这都没开始犁地呢,牛就差点受不住了。张正书一度怀疑,曾瑾菡这个小妮子是不是特异的体质,比如是什么名器之类的。奈何系统却给了他当头一棒:“就是你小子弱,要想在床榻上称王称霸,你还是想着多升级,提升体质为好!”

    气得张正书一怒之下,把系统关了。然而,却改变不了体质孱弱的事实。

    丢人呐!(未完待续)

第六百六十九章: 这不可能!

    好在,这只是夫妻间的闺房秘事,不然的话,宣扬出去张正书怕是没脸见人了。

    男人就不能说不行,哪怕真的不行,也要打肿脸充胖子说“可以”。就比如赵煦吧,明明不太行,却愣是要祸害别人。虽说,从古代的角度看,这天底下的美女,只要皇帝看上了那肯定就是皇帝的。可你都好色得肾亏了,还不知道收敛,怪不得正史上因为好色而亡了。

    赵煦死不死,对张正书来说不过是换个人当皇帝而已。可要是因此让赵佶登基为帝了,那就是坑惨张正书了。

    “好在,赵煦比我还不堪……”

    张正书嘟哝了一句,决定不再和曾瑾菡纠结这方面的事情。从某个角度来说,男人在这件事上,天生就是吃亏的。

    “好东西呢,就是这个了……”

    根据系统提供的地图,张正书知道他买下的地就在左近了。

    于是,张正书仔细辨认了一下,知道此刻明州城郊外十里地种植的水稻,正是他让人去找来的占城稻,而且还是两季稻。

    “啊?就这个啊?”曾瑾菡有点大失所望。

    张正书指着那一泓浑水,却歪歪斜斜长着的碧绿水稻苗,一脸自信地说道:“就这么一亩地,一年出产六石大米,那是轻而易举的事!”

    曾瑾菡不知道这个数字的意义,可史陌却是农家子出身,在后面听了这话,失声质疑道:“小官人,你该不会是说错了罢!我记得在关中,一亩上好的麦田,也不过出产两石麦子。水稻的话,我见过张家庄的水稻,好似也只能一亩三石啊?”

    农民,永远对粮食的产量和价格是敏感的。

    因为任何一个小小的波动,那都是关乎一年生计的大事。

    史陌虽然不做农民有段时间了,可这个习惯还是改不了。有时候,史陌都感慨,如果关中的粮食能运到汴梁城来卖,那么他可能都不用离乡背井了。不同的城市,粮食的价格是不一样的。汴梁城的粮食价格,冠绝天下。这都是因为汴梁城的人口太多,开封府的人口太多,仅凭一府之地,根本养不活那么多人口。

    而宋太祖选择都城的时候,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所以选择了水系发达的开封作为都城。

    后来,宋太祖觉得汴梁城作为都城来说,实在太危险了。

    大宋没有幽云十六州的庇护,北面之上,几无天险。就靠这黄河,能挡住辽国的铁骑。

    但是,一旦黄河封冻,辽国铁骑就要越过黄河,长驱南下,兵锋直指汴梁城了。

    在古代,一旦都城被破,那就等于一国亡了。宋太祖的担忧是不无道理的,后来历史也怎么了他的猜测是对的。金兵就是沿用着这个思路,在冬天进攻大宋,居然到了开封府外一百多里才被宋人发现,最后直接导致了靖康耻。

    为什么宋太祖没把京都迁往洛阳呢?

    这就涉及到大宋内部的倾轧了,宋太宗,也就是那时候的晋王赵光义反对。以至于赵光义的爪牙,起居郎李符、都虞候李怀忠先后跳出来反对。但是,赵匡胤还是一意孤行。结果呢,见赵匡胤还是不听话,好了,这时候赵光义亲自跳出来了,说了一句:“江山在德不在险。”

    嗯,就是这么一句话,让北宋亡了,宋朝只剩半壁江山。

    为什么赵匡胤要迁都,赵光义却拼命反对呢?

    因为那时候宋太祖意识到了,在开封这里他兄弟晋王赵光义的势力太大,大到什么地步呢?甚至连他这个皇帝的命令都不好使了。宋太祖赵匡胤虽然是领军打仗的能人,可论起阴谋诡计,政治把戏,显然他不是他兄弟赵光义的对手。所以,赵匡胤想了个法子,想要另起炉灶,重开棋盘——那就是迁都了。

    赵光义也很清楚这一点,所以极力压下了迁都的事。其实,赵匡胤也是在试探而已。但后来,赵光义的势力膨胀得太大了,赵匡胤想传位给自己儿子,都怕赵光义有一日取而代之。再加上那时候还有割据势力没有平定,所以迁都一事暂且搁下了。

    再后来,赵匡胤想很下心来迁都的时候,赵光义却提前发动了。

    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赵光义入宫饮酒,当晚共宿宫中。二十日清晨,赵匡胤忽然驾崩。二十一日,晋王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斧声烛影的典故,就是从此而出,留下千古之谜。赵匡胤为何突然去世?赵光义凭什么坐上皇位?一切都不得而知。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件事赵光义脱不了干系。

    和朱元璋一样,北宋的亡,和开国皇帝有莫大的关系。

    一,是赵光义虽然精于阴谋诡计,却疏于战阵,打仗的本事稀松平常得很,本来很有希望拿下的幽云十六州,最后竟然功败垂成。二,是赵光义已经自己说出口不能迁都的,所以也没办法收回这句话,最后也只能徒负呼呼了。

    缺少了北方屏障,没有天险做保护,汴梁城其实就是北方异族铁骑眼里的一块肉。

    但不管怎么说,因为都城在汴梁,所以开封府的经济、文化水平都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农业嘛,那就马马虎虎了。要是没有外来的粮食运到汴梁城,汴梁城半年都撑不下去。这大概也是宋太祖想要迁都的原因了,粮食价格太高,粮食运输不容易。一旦被敌人切断了粮道,那就只能饿肚子等死了。

    虽然,开封府的田地,经过黄河不断的泛滥带起淤泥淤积得很肥沃了,田地出产都挺多的。比如那水稻,在开封府种,居然也能达到一亩地三石粮的标准。但是,架不住那人口实在太多啊。粮食入不敷出,自然是要从外地运粮食进来的。

    所以,史陌觉得张正书是在开玩笑。

    再肥沃的土地,能凭空变出一倍的粮食来?

    别的事,再匪夷所思史陌都愿意相信,唯独粮食的事,史陌是万万不肯相信的,甚至觉得这小官人是得失心疯了,满嘴胡话。(未完待续)

第六百七十章: 两季稻

    张正书当然明白史陌说的是真话,因为史陌并不知道有两季稻的存在。

    两季稻,是划时代的农作物,就和杂交水稻一样,都是能养活无数人的神奇作物。后世某些论坛上叫嚣着,土豆番薯才是改变中国农业的农作物,举例产量多少多少。张正书只能说他们真的无知,以后世番薯、土豆的产量,来衡量明末清初那时候的番薯、土豆的产量。要知道,后世的番薯土豆,那都是经过千百年优选优育的,才能打这么多斤;但是番薯土豆刚刚传入中国那会,绝对没有这么高的产量。一亩地,能产个三四百斤那是顶天了。

    番薯土豆最有用的地方,是它们不挑土地,无需那么辛勤打理,即便是山地,也能有所出产。最关键的是,它们抗旱。

    说实话,番薯土豆的营养价值并不高,多纤维素而少淀粉,把它们当做主粮,身体是没多少力气的。所以,番薯土豆只能做辅粮,做不了主粮。这也是为什么清朝时贫民大多面有菜色,吃多了番薯土豆呗。

    当然了,有和没有,差别太大了。

    张正书肯定是希望手中有番薯土豆的,可惜的是,宋朝这会还没人到过美洲去。自然,什么番薯、土豆、玉米、辣椒、西红柿都没有了。

    不过,两季稻的意义更大。

    张正书对史陌点了点头,说道:“史大哥的话没错,寻常的水稻,自然是只能一亩地产两三石。但是,我这水稻不一样啊!”

    “能有甚么不一样,难道是神种不成?”

    史陌的话音刚落,曾瑾菡就惊讶地叫了起来:“那人……不是我们张家庄的六叔吗?”

    张正书抬头一看,田里那带着草帽,拿着锄头之人,不正是张六叔张康土吗?

    “六叔!”

    听得熟悉的开封音,张康土抬头一瞧,哈哈大笑道:“我寻思着小官人是时候到了,这两天门前有喜鹊叫哩,不曾想今日就见到了小官人。”说着,张康土拿着锄头快步走到了张正书面前。

    “六叔,辛苦你了。”

    张正书看着他满头大汗,伺弄着田地搞得浑身都是泥巴,不由恳切地说道:“这么多田地,叫你一个人管着……”

    “那有甚么,不过是百来亩地罢了。”张六叔叹了口气,“明州这里地便宜,好地也不多了。这些地,都是花大价钱买下来的,也就中等偏上罢了。小官人,我有个疑问,为何一定要种那占城稻哩?听闻,这种稻米不太好吃啊!”

    “占城稻?”

    史陌一愣,这名字好像在哪听过似的。

    张正书却笑道:“六叔,这占城稻有大用。今日来,就是跟你说清楚的。你是二月二下的种,对吧?”

    “没错,江南天暖,二月二都能下种了。”张康土点了点头,承认了这一点。

    张正书算了算时日,“那就是说,如今四月底,才刚刚抛入田中移种一月左右?”

    “抛?”

    史陌更家摸不着头脑了,这都是什么“神操作”啊,小心伺弄水稻都未必能得到高收成,可张正书倒好,抛入田中。史陌心中哀嚎了一声,心道怪不得那些水稻苗长得密一块,松一块的,浑不像人工插秧的样子。原来,都是乱抛的啊?

    张正书却知道,抛秧比插秧快多了,这是种植两季稻必须采用的手法。不然的话,说不定赶不上时间。毕竟这占城稻,也是刚刚移栽过来不久,还没有优选优育,万一错过了生长时间,那恐怕只能种一季了。再说了,抛秧也是有技术含量的,先用肥沃的土地培育出秧苗,然后利用重力抛入田中。虽然比后世的抛秧技术差了不止一星半点,但张正书却知道,这有利于秧苗的抗病性和抗倒伏。

    更重要的是,抛秧可以节省时间,抢住了插秧季节。再加上抛秧可缩短返青期,促早生快发,提早成熟。除了成穗率稍低,穗型不够整齐之外,几乎没啥缺点了。额,对强迫症来说,看到乱抛的秧苗也很难受。

    “小官人,你真神了,怎么算出来的?”张康土有点惊讶地问道。

    张正书却笑道:“这有何难,算一算两季稻的生长时间就行了。”

    “两季稻?!”史陌和张康土都愣了,要知道,旁人爱护地力,都还没来得及插秧呢。

    张正书点了点头,说道:“不错,就是两季稻。顾名思义,这占城稻能一年产两季。第一季,要抢在清明前播种,三月中旬就要移栽。如果气候条件允许还可早点,谷雨移栽。二季在五月底六月初播种,一般秧龄都比较短,立秋之前移栽。在六月中,第一季稻就差不多熟了。成熟了之后,一边收割一般插秧。待得第二季水稻刚刚成熟的时候,估摸着冬天就到了……”

    张康土张大了嘴巴不敢置信:“小官人,这……这能成?”

    “别的水稻不敢说,占城稻却是可以的。这占城稻啊,性早莳、早熟、耐旱、粒细,宜于高仰之田,还能抗旱。占城稻在真宗时,朝廷就开始推广了。可惜的是,并没有多少农民种植。”张正书叹了口气,知道农民就是这样的,在维系身家性命的农事面前,他们是慎之又慎。除非真的觉得万无一失了,才会改种其他品种的农作物。

    所以,宋朝推广占城稻,并没有多少人响应。待得过了几十年后,才逐渐在福建、江浙一带流行起来。

    而且,占城稻能早熟也不算什么秘密了,除了少数地方,比如明州,比如荆湖两路之外,还真的没多少人不知道的。也正是因为这样,大宋的人口才能逐年增长,甚至处于一个暴涨的状态。张正书要做的,就是开发后世的湖南、湖北、江西、广西、广东等地,让这些地方充实人口,提前成为产粮地区。

    至于明州,不过是顺带而为罢了。

    这都是因为这里的农民不愁吃喝——毕竟倚靠着大海,海贸也算便利。商贸一繁荣,粮食也就不愁卖了。看看明州城内外林立的脚店、酒楼就知道了。所以,明州城的农民,未必会想着去种早熟的占城稻。(未完待续)

第六百七十一章: 播撒种子

    再说了,宋朝虽然有了两季稻的技术,但其实推广不算顺利。

    也就是占城稻被分做“早稻”,和大宋本土的“晚稻”相对应。

    要注意的是,宋朝的“早稻”“晚稻”之分,并非是种植了两季稻,而是指收获期上的早晚。即便是所谓“早稻”,在张正书看来,也大多属于中晚熟品种。所以,占城稻要生产两季稻,必须要提前播种,抢时间插秧才行。毕竟宋朝这时候是小冰河时期,不抢时间根本来不及种下两季稻。

    也正是因为小冰河时期,所以宋朝的天气很干旱。而抗旱的占城稻很受欢迎,干旱和救饥是早稻盛行的原因之一。只不过,很多农民都不知道占城稻还能种两季罢了。

    后世很多人,甚至学者都以为宋朝出现了两季稻。事实上,这是不对的。要知道,到了宋朝这会水稻才成为中国人的主食,甚至在北方很多地区,都还是以小麦为主食的。换句话说,水稻流行也不过是百余年的事。据张正书所知,即便有人发现了两季稻的秘密,但却少有人种植。这都是因为怕浪费地力,毕竟古代可没有化肥的!

    在大宋水稻的主产区,拥有“苏湖熟,天下足”美誉的浙西地区,作为早稻的占城稻仍然没有取代原产中国的晚稻地位,在水稻生产中仍然是以单季晚稻为主,并且一直保留到了历史上的民国时期。江南地区的晚稻一般是五月插秧之后,入秋后才能陆续成熟,直到九、十月份才收割完毕。

    何以在各地盛行早稻的同时,太湖等地区依然以晚稻为主呢?这和宋代的温度变化有关。籼稻和粳稻在最低萌发温度方面,籼稻要求高,粳稻可以耐低温;在最低萌发温度方面,籼的要求强,粳的要求弱。总之,是籼的耐寒性弱,粳的耐寒性强。现在一般籼稻地区年平均温度在十七度以上,粳稻地区则在十六度以下。在小冰河时期这种温度条件下,太湖地区发展为粳稻中心也就不奇怪了。

    也正是因为温度差异,太湖地区在南宋末年逐渐开发出了稻麦两熟制。这种种植习惯,甚至一直持续到后世。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南宋一隅之地,能养活差不多大半个中国的人口的缘故了。

    不过,稻麦两熟的产量,怎么都不可能比两季稻的产量更多。毕竟麦子的产量摆在那,生长期又这么长。稻麦两熟制唯一的好处,可能就是保持地力了。

    但是,在张正书“科学”的沤肥施肥的教导之下,即便是没有化肥,肥力也是足够的。

    这,就是张正书的底气所在,毕竟他是拥有“种田术”的穿越人士啊!

    “郎君说得对,我也曾听闻过两季稻,虽然在杭州种得不多,但确实都成功了的。一年下来,一亩地收六石谷,怕也是寻常之事。”曾瑾菡为张正书说话了,她还真的看过这类的新闻,在她还担任《京华报》主编的时候。

    张正书笑道:“不仅仅是两季稻,对土壤的改造,优选优育稻种,沤肥施肥,播种插秧,精耕细作都是学问。这几天,我都会在明州,一一教会六叔你。对了,六婶他们呢?”

    “都在家中刺绣哩。原先他们对来明州,还是很抵触的。但是平白得了二十亩地,这点事算得了甚么!”张康土叹了口气说道,“就是有时想念开封,想念张家庄罢了。”

    原来,张正书为了刺激张家庄的人主动到外地移居,主动提出来要每一户赠与二十亩地,全都归属他们所有。在这二十亩地上,他们想种什么都可以。

    但接下来买到的田地,却要按照张正书说的种植占城稻,严格执行播种前沤肥施肥,清明前播种,要用花盆肥土育苗,到了三月中旬要抛秧。至于收成,他们可以拿三成,其他的需要交税后再运到开封售卖。这也是为什么张正书要造船的原因,他可是拿下了漕粮的特权啊!

    总不能一直租借别人的船吧,那样就不划算了。再加上张正书还要打通渠道,把南边奇货都拿到汴梁城的“家乐福”超市去贩卖。船,是绝对不能少的。

    张正书显然看穿了,这张康土也是个实在人,他自己那二十亩地,还刚刚插秧呢。

    对比起已经长了一茬的占城稻,张康土那二十亩地,显得小家子气多了。张正书也知道,占城稻比起中国原产稻是口感差了点,产量也低了一点。但是,一亩地达到三石粮那是没问题的。

    知道张康土的心思,这二十亩地不过是保命口粮,要是其余八十多亩都黄了,一家人也不至于饿肚子。

    “待得第二季水稻收割了,你们也可以回张家庄一趟嘛……”

    张正书的提议,却没有得到张康土的认可。

    “那会都差不多到冬了,要是汴河封冻,想再到明州这,怕是要几月路程。赶不及播种插秧,岂不是有负小官人重托?”张康土到底是心中挂记着田地,不肯点头。“反正在张家庄也没啥牵念了,今日得小官人来探望,我已经很满足了……”

    张正书也知道,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

    在张家庄,张康土祖上三代都是为他们家种地,换句话说就是铁打的佃户。

    张康土做梦都想有自己的田地,哪怕是薄田也成。

    张正书给了他这么一个机会,还免掉了他的佃契,他立即就放手一搏了。

    不止是他,还有几十个这么样的佃户,全都分布在两浙路、荆湖两路、广南两路。都是张家出资帮他们购置土地,还免费赠与土地,足够让这些佃户感恩戴德一辈子了。

    其实,这些个佃户都是张正书播撒出去的种子,都是种植两季稻的种子。一旦播种成功,那收获将是进一步提升大宋的粮食产量!

    人都是趋利的,再保守的农民,也不会例外。

    一旦看到两季稻收成是一季稻的两倍,他们怎么可能不心动!

    实实在在的利益摆在前面,他们再傻都会知道怎么选择吧?(未完待续)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218/ 第一时间欣赏大宋好官人最新章节! 作者:飘依雨所写的《大宋好官人》为转载作品,大宋好官人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宋好官人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宋好官人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宋好官人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宋好官人介绍:
开封繁华,市列珠玑。张正书穿越到了北宋元符元年,开启了他的逍遥人生。没事就种种田,搞搞发明,赚赚钱,娶个娇妻过幸福日子。然而,无心插柳,他获得了一个好名声。佃户、工匠评价他:“张小官人雇我做工,薪资不曾短过,过年还有福利,真是好人!”合作商贾评价他:“张小官人有好买卖都告知我,合作共赢,诚信之人!”皇帝评价他:“为国着想,为君分忧,乃大宋好子民!”唯独邻国对他咬牙切齿:“这绝户毒计是谁想出来的?实乃天底下第一恶人!”(有两百万字完本作品,人品保证不断更)大宋好官人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宋好官人,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宋好官人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