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大宋好官人TXT下载大宋好官人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宋好官人全文阅读

作者:飘依雨     大宋好官人txt下载     大宋好官人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九百四十三章:辽国大乱将至

    要是章楶临时被换下来了,或者死在军中,那对西军也是一个极大的打击。

    张正书担心,就是担心这个,也不知道赵煦发现了没。反正啊,这章楶告老还乡的折子,是早就递上去了,张正书也从皇城司王庆那里知道了消息。

    不过,历史就是这样,往往都是一个小小的变故,就让事情转变了方向。

    时间过得飞快,元宵过后,张正书也难得去了一趟李县。

    无他,因为要安排春耕一事。

    这年头,因为茅棚蔬菜技术的推广,冬日蔬菜的产量大增,李县种田的收入也减少了许多。但这并不代表着张正书会亏钱了,再不济,他把这些田地都种上杜仲胶,那也是稳赚不赔的。

    何况棉花的产量还没有那么高,还能再种一年棉花。

    不过,也就是这一年了,有利可图的事,必然会引起许多人效仿的。再加上江南两季稻,让大宋的粮食充足了起来,种植棉花也有土地了。

    中国人就是这样,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不管古今,农事都是大事。张正书再偷懒,也不能再这事上偷懒的。

    这会,开封府还没融雪呢。

    没办法,这小冰河时期气候就是这样,天太冷了。农作物都不好生长,要是夏天再干旱一点,能让农民颗粒无收的。这会还不是小冰河时期最高峰,最高峰应该是到南宋时,铁木真崛起那段时间。因为没吃的,被金国欺压,铁木真才开始造反的,最后也灭了金国了。草原上的王朝更迭,就是这么快速。

    当然了,就算是现在,也挺冷了。想想看,在白山黑水那边捞林子呆着的女真人,会不想侵占花花中原吗?肯定想啊,那白山黑水之间,都能滴水成冰了,这会河流都冻上了。冷就冷吧,关键是粮食啊、牛羊都减产了,这就让人活不下去了。

    这不,女真人已经开始互相征伐,着手统一部落的战争了。

    为啥?因为粮食不够吃了,只能抢了。说是统一部落,其实就是减少点人口。当然了,也能排除异己,统一人心。草原上的王朝,都脱离不了这么一步。想当初契丹人,也是趁着中原大乱统一各部,然后建立起辽国的。在正史上的蒙古,也是这么起来的。

    所以,张正书从去往女真贸易的船队得知了这个消息,立马着手准备削弱女真了。最起码,也要暗中扶持完颜部的对头,哪怕最终不能阻止完颜部的胜利,也要把他们的大获全胜,变成一场惨胜。这样的话,或许北宋还会有更多的时间。

    时间,对于北宋来说是最稀缺的东西了。要是有充裕的时间,北宋说不定就能得救了!毕竟,按照现在这样的势头发展下去的话,大宋的国力肯定是显著增长的。到时候,就能碾压这些个恶邻了。

    好吧,事实上都是彼此彼此的。西夏攻打宋朝的次数挺多,宋朝攻打西夏的次数也不少,大家半斤八两,谁都不要说谁。

    好比辽国经常越境打草谷,宋兵也会打草谷,这都是一样一样的。虽然两国之间不会起大战,可彼此间的摩擦,还是经常会有的。

    这不,黑客的头目周铭就带回了一个震撼的消息:“辽国诸王异动!”

    张正书听了这个消息,差点没一愣神把砚台给带倒了。

    “是真的吗?”张正书沉声问道,他是强自按捺心神的,无他,这个消息太过关键了。为啥?因为世界上最不缺野心家,何况这辽国贵族手中还握有不少兵马。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耶律洪基真的快要驾崩了,草原也要乱上一阵子了。别的不说,以耶律洪基的手腕,肯定是要开始武力压迫诸王贵族的,好让权力平稳过度。说不定现在耶律延禧已经掌握着皮室军和御帐亲骑了。

    草原上的贵族,只相信手中的弓箭。

    契丹人自然也不例外,耶律延禧再傻,也该知道握紧手中的兵权。而那些契丹贵族,自然也怕耶律延禧学汉人的那一招,借口把自己的部族给抹杀了去。这种假道灭虢的把戏,契丹人也是警惕得紧的。毕竟,皮室军和御帐亲骑,还是辽国最能打的军队。

    “真的!”周铭点了点头,“榷场也停了好一段时间了,在我回转之前,私榷也随时要关停。听闻,是辽国那边大乱,已经不准商贾前往榷场交易了。”

    “看来,耶律洪基真的撑不住了。”张正书下结论道,“把这个消息,捅给皇城司!”

    “好,小官人,你瞧我这风尘仆仆的,是不是打赏一下啊?”周铭没心没肺地说道。

    张正书笑骂道:“自然有你赏钱的,别再跟我嬉皮笑脸了,这事很大!”

    周铭笑嘻嘻地离去了,看得李县的衙役都有点惊讶。“这人是地上捡到钱了吗,怎么这般高兴?”

    “怕是给小官人报喜的!”

    “难不成小夫人生了?”

    “瞎说,才几个月啊,怀胎十月你不知道?!”

    ……

    一干衙役纷纷猜测,也是因为闲得慌。这会都没事干呢,忙的时候都在开春之后。

    翌日,皇城司就得到了这个消息,不敢迟疑,王庆也知道是盟友相助,立马上报了上去。赵煦也是聪明人,这么一看,就知道大事即将发生了。“这下好了,耶律洪基病死了,那辽国会乱上一阵。这时候,是灭亡夏国的好时机啊!可惜……”

    赵煦可惜的是,现在是隆冬时节,大宋西军根本不敢外出野战。也就是说,想在冬天攻破兴庆府,那是不可能的。

    要是等到开春那会,说不定辽国局势就稳定下来了。当然了,赵煦不知道的是,有张正书在暗中捣乱,辽国怕不是要乱上好一阵子了。

    “章经略要告老还乡,唉,也罢,趁着这时候,准了吧!”赵煦心中叹了口气,唤来承旨,开始拟旨。准备把章楶的官职再提一提,好让这位老经略光荣退休。而章楶早就积功升为枢密直学士、龙图阁端明殿学士、进阶大中大夫了,现在要再想升他的官,怕不是要授一个资政殿学士、中太乙宫使才行。反正是虚衔,封大点也无所谓。要是不封大一点,谁还会为大宋卖命呢?

第九百四十四章:底气所在

    元符四年最大的新闻,就是泾原路经略使章楶辞官,告老还乡了。

    哪怕是赵煦一再下旨,让章楶回汴梁城,朝廷给他养老,章楶还是拒绝了。无奈,只能蒙荫到章楶的儿子章縡,给他做了一个户部员外郎。这可是了不得的大官了,都差不多算是一只脚踏入中枢了。再加上有章惇的照拂,章縡的官途是一片光明。

    许多人都羡慕,但没办法,他们没有一个好爹啊!

    而满朝的官员呢,都眼巴巴盯着泾原路经略使这个位置呢。这个经略使啊,就相当于是军事长官,说是主帅都不为过了。

    到底花落谁家呢?

    没人知道赵煦的心思,反正就是西军现在各行其职,暂时不设主帅。临时主帅是谁呢?是守平夏城最大的功臣,郭成。所有明眼人都知道,郭成是绝不可能做泾原路经略使的,为啥?因为他是武将,按照宋朝皇帝的尿性,绝对会安置一个自己人上去。

    至于是谁,那就不知道了。

    很快,任命就下来了,大出所有人的意料,居然是种师道!

    种师道是何人?厉害了,名将种世衡的儿子,还是大儒张载的弟子。哪个张载呢?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那个张载,因为祖上功勋得以补三班奉职,经考试后改为文官。后来,又因为有谋略,改为武职。可以说,种师道也算是文官了,派来做泾原路经略使也是理所当然的。只是种师道并没有多少战功,这才是问题。

    但圣旨已下,种师道以五十岁的“高龄”,上任了。而更让人意外的是,种师中,也就是种师道的兄弟,也升任了奉宁军承宣使。也就是说,威震西北的种将军,要卷土重来了!再加上还有折家将在,西北的局势一下就明朗了。

    张正书知道这消息时,喜出望外啊!

    要知道,虽然在后世很少人听过“种家军”、“种家将”的名声,但其实种家军在宋朝的威名是很大的,而且英雄辈出:种世衡、种诂、种谔、种诊、种谊、种朴、种师道、种师中皆为将才。种家子弟五代从军,数十人战死沙场,用一门忠烈来形容并不为过。张正书为什么高兴呢?因为种师道是一代名将,只要给他机会,他就会一飞冲天的。

    在正史上,种师道因为惹了蔡京,给蔡京硬生生打压了十年,还屈居在童贯之下,而后才因为抗击西夏有功,才得以翻身,被人尊称“老种经略”。

    之所以说种师道是名将,是因为他的战略大局观非常正确。正史上,种师道看到了北宋军队孱弱,竭力反对联金灭辽,进谏说道:“今日之举,譬如强盗入邻家,我们不能救,反而又趁火打劫,与强盗分赃,何如之?”

    这也是赵佶为君的最大弊端了,任用庸官,任用小人。要知道,赵佶之前的皇帝,虽然也有贪官,但在国家大事上,绝不敢胡来的。但是赵佶登基之后,用人唯亲不说,还用庸官,用小人。童贯那厮,一心想要得大军功封公做侯,见种师道一力反对,就弹劾种师道,最后导致了种师道被罢官。

    恶果是啥呢?

    不用说了,联金灭辽之后,金国撕毁盟约,悍然进攻宋朝,赵佶连忙召种师道进京抗击金兵。可那会,种师道已经是高寿了,这样的老人还为国征战,如何能不受人尊敬!可惜昏君当道,奸臣把持朝政,把北宋祸害得不轻,种师道率领的西军又是山地军,不熟悉平原作战,再加上后勤保障跟不上,神臂弩都没有箭矢了,最后无力回天,种师道郁郁而终。

    这样一代名将,憋屈而死,实在窝囊!

    张正书如此高兴,是因为种师道不再像历史上那样,有才却无地施展。只要赵煦坚持用种师道,那绝对会有奇效的。这也是赵煦的魄力,不仅扶正了种师道,还把种师中送上了后勤保障的位置上。有道是“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有种师中在后方,就不虞有人会卡种师道的粮食兵器补给了。事实上,果然不出张正书所料。

    种师道绝对不是只挨打不还手的主,他故意设下圈套,引诱西夏人上当,再出伏兵,杀得西夏大败而逃。这一仗,打出了大宋西军的威风,虽然斩获不多,却也震慑了西夏。当然了,这种震慑对处于灭国边缘的西夏来说,并不算什么,他们肯定还会再回来打的。

    前方传回消息,已经是二月了。前些时候,被西夏弄得郁闷不已的大宋军民,士气为之一振。

    赵煦也大喜过望,下旨夸奖了一番种师道,也给了不少赏赐。这都是因为田赋增加了,赵煦的荷包鼓了,才敢这么做的。同时,赵煦也开始向西军安插校尉了。这些校尉,都从皇家军校出来的,顺便替换掉了西军的校尉,让他们回皇家军校学习。赵煦的军制改革,已经悄然运转起来。

    这事当然瞒不过文官的眼睛,不知道多少文官上奏反对了,可赵煦一意孤行之下,谁能劝得听?

    虽然这会耶律洪基驾崩的消息还在封锁之中,可赵煦已经通过安抚司暗探知道了。就在十几天前,正月十三这一日,耶律洪基在行宫去世。因为这事,大宋派去给辽国贺元正使都被扣留了。无他,怕他回来闹得大宋都知道啊!欲盖弥彰之下,大宋的小道消息早就传遍了。

    辽国的局势开始紧张起来,如果不趁这个时候替换军官、老弱兵卒,训练强军,更待何时?

    而军器监通过张正书设计的板甲图,源源不断地把新式甲胄运到了边境之中。除此之外,还有改良过的弓箭。特别是床弩,不需要多人操作了,只需要两个人,就能达到巨大的杀伤力,甚至精确度都有所上升。配重投石机就不说了,早有装备的。

    当然了,这最新换装的,还是驻扎在京畿附近的禁军。可以说,这一支禁军是整个大宋最能打的军队了,哪怕还没有上过战阵,可士气、战术、纪律、装备都是大宋最强的了。不强不行啊,赵煦花了这么多心思去打造这一支军队,岂是开玩笑的?这也是赵煦底气的所在,不然的话,赵煦凭什么敢和辽国对峙这么久?

第九百四十五章:子翤

    强军,一直是宋神宗和赵煦这父子俩的梦想,也是熙宁变法的最终目的。而宋朝强军后的想法是啥呢?就是夺回幽云十六州,让自己的防守有天险,有优势,不至于一下子就被人打到腹地了。可以说,大宋的攻击,还是出于防守的目的。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啥联金灭辽时金国说把幽云十六州给北宋,赵佶和一干文官就欢天喜地的答应了。

    明眼人都知道,一旦联金灭辽,自身的实力就暴露了。本来宋朝是一个看似强壮的汉子,实则内里空虚。一旦被如狼似虎的金国人看穿,还能有好下场?不强大自身,反而想着占便宜,天底下哪里有这等好买卖!就好比后世某些组装工厂,把别人的技术实力当成自己的,一旦别人不提供技术支持了,水平就暴露了。一样的道理,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真的自己实力强大的话,何必倚靠别人?!

    赵煦和赵佶两兄弟的差距就在这里,也算是大宋的福气了吧。

    果然,不出张正书所料,正式执掌大宋西军的种师道,展现出了他的武略才华,把西夏打得节节败退。

    这不,才两三个月过去,西夏就龟缩进了兴庆府,都不敢出来了。

    种师道厉害啊,这是张正书的想法,但还是太保守了点。

    “如果是我的话,我会把阵势摆成铁桶阵,集中配重投石机,轰也要把夏国都城给轰开!”

    张正书在家中的沙盘上,和李师师吹着牛皮呢。

    李师师倒是好笑,心中也知道张正书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他哪里领过兵了?

    “是了,是了,郎君你最厉害了!”

    一旁织着婴儿衣裳的曾瑾菡,头也不抬地讥讽道。这些日子,曾瑾菡和李师师好得像亲姊妹一样,张正书也不以为杵,反而是笑笑说道:“我是真的很厉害好不好?”有时候人啊,就是说实话没人相信。张正书都“兵法精通”了,可以说是集几千年的战略战术精华之大成者,而且还会练兵。只要给他披挂出征,灭掉一个小小西夏,算得了什么?不过,这前提是要给张正书全权处理的权力,不然的话,还是难以速战速决的。

    “呸,自夸自赞。”

    曾瑾菡啐了一句,自己却偷笑起来了。

    李师师担忧地说道:“官人,你都好些时候不曾到过李县了,若是官家责怪下来,那该如何处之?”

    “怕什么?我这官也当腻了,官家要是罢免我的官职,那就再好不过了。”张正书无所谓地说道,“无官一身轻啊!”

    李师师掩嘴偷笑道:“官人倒是会说笑,别个是想当官,也当不上哩!”

    张正书倒是不在意,说道:“那些人是没啥能力,所以当不上官。如果他们像我一样,何愁没有官做?”

    曾瑾菡和李师师对望一眼,都明白了对方眼里的意思,这张小官人是没救了。

    张正书的小日子过得优哉游哉的,李县那边也不用发愁,因为有轨马车运行良好的缘故,赵煦也同意修筑从开封府到大名府的驰道。随着硬底化水泥路、漕运、驰道形成交通体系,大宋的效率陡然提升了许多。有了这样的效率,张正书在不在李县,都能处理政事了。再说,张正书的工作也没多少,反正他的把责任分配到个人了,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追责下去就行。

    这也是张正书极品的偷懒方法,连赵煦都无言以对。这不,考核治政成绩时,张正书永远是中下。这还是给面子了的,要不是李县是交税大户,怕是张正书能得到一个下下的评价。

    赵煦也头疼啊,他想留住张正书,但张正书这人也是太有个性了,要是处理不好,朝中文官怕是会有怨言的。好在现在张正书已经是众矢之的,文武百官都以攻讦张正书为标杆,赵煦倒是不虞百官会闹事。

    “要不,让这小子去当武臣算了?”

    赵煦瞟向那堆积如山的弹劾张正书的奏疏,忍不住冒出了这个主意。

    好在,赵煦也知道张正书还没有子翤,还是个单传的香火,也不敢轻易让张正书上战场。

    “不过,让这小子进军器监,似乎也行的吧?”

    赵煦想了想,还是没有下定决心。无他,因为张正书太能折腾了,说不定能折腾出什么幺蛾子来。军器监不似张正书那种小作坊,而是官营的大作坊,肩负着打造兵器的重任。一旦出了问题,赵煦也保不住张正书的。“罢了罢了,这小子是真的不知天高地厚啊……”

    这时候,突然有内宦慌慌张张地闯进垂拱殿,跪将在地。

    “陛下……陛下……”

    赵煦眼中闪过一丝杀意,这到底是吃了什么熊心豹子胆,居然敢直闯他批阅奏折的地方?

    这时候,彭元量也出现了,当即跪倒在地:“陛下喜怒,此乃皇太妃宫中内侍,来报喜的!”

    “报喜?”

    赵煦一愣,不明白有什么喜事可以报的。

    “最近,淑妃娘娘无甚胃口,侍女禀告了皇太妃,皇太妃立即遣翰林医官为淑妃娘娘诊治。不曾想……不曾想……翰林医官把出了喜脉,小的恭贺陛下,贺喜陛下!”彭元量也激动了,声音颤抖地说道。

    赵煦却如雷轰顶,良久都没回过神来。

    “喜脉?!”

    赵煦太清楚这个消息意味着什么了。

    “陛下,千真万确啊,千真万确啊!”彭元量连忙说道。

    慢慢的,赵煦总算是回过神来了:“传旨下去,立即加强宫中防卫,淑妃所住宫殿,所吃食物,服侍之人,都要经过筛查!”

    彭元量不敢怠慢,立即照办。

    赵煦镇定下来后,才发现自己的手在颤抖。无法不这样,他太渴望有自己的子翤了。他所生的后代,多是夭折,唯有二女和三女得以存活,儿子、长女、四女早夭了。这一次,孟氏怀孕,又给赵煦燃起了希望!如果这个儿子能顺利长大,那必然是皇太子了。任凭是谁,都抢不走他的皇位。

    “皇天庇佑,祖宗庇佑!”

    赵煦念叨了好几句后,才慢慢平复心情,打算去看看孟氏。他的到场,摆明了是非常重视孟氏的,这样的话,贤妃刘清菁就会收敛一下。后、宫争权夺利,一点都不输朝堂之上。赵煦此时也稳重了,也算是看清了人心,再也不会轻易被挑拨了,人不能同时掉进一个坑两次,对吧?

第九百四十六章:寓意

    皇帝又有妃子怀孕了!

    这个消息不胫而走,但也没掀起多少浪花来。要是赵煦做了这么久的皇帝,还没有妃子怀孕,那才是大新闻呢。坊间传闻,这是因为赵煦死了第一个儿子赵茂之后,伤心过度,所以才没有妃子怀孕的。这明显就是扯淡了,分明是因为赵煦身体不行,如果身体可以的话,他早就广播种了。

    得知这个消息后,最受打击的是赵佶和王诜。他们勾搭在一起那么久,就是为了谋赵煦的皇位。这不,连儿子都生出来了,就想着赵煦会不会像宋仁宗那样,一辈子没有子翤,从他这里过继一个呢。

    但是,皇帝的妃子又怀孕了,这就等于把赵佶和王诜的希望打掉了一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给了你希望,又亲手把这希望打掉。

    “老师,这如何是好?”

    其实赵佶也没想过要当皇帝,或者做个皇帝的老爹怎么的,他一介文青,集艺术和流氓之大成,单单是这亲王身份,都足够他逍遥一辈子了。何必去争夺皇位呢?王诜却不一样,他虽说是驸马,却恶了赵家人,因为他不地道啊,把公主那么糟践。所以,王诜临老了,也害怕了。怕啥?怕死后没有个好名声,更怕赵家人来个秋后算账。所以,他就想把赵佶,或者赵佶的儿子捧上皇位,这样他的名声就无忧了。

    可惜的是,天不与人愿啊!

    王诜也叹了口气,说道:“事不可为,就莫要胡为。”不管是王诜还是赵佶,都是聪明人,都明白有些事是要运气才能成事的,要借助大势的力量。既然事不可为,那就不能这么做了。

    赵佶和王诜偃旗息鼓了,民间也不觉得有啥。

    皇帝的妃子怀孕了不稀奇,要是生出个皇子来,那才是普天同庆的事。

    现在明眼人都看出来了,赵煦不设皇后,就是看谁能诞下皇子,谁就是皇后。

    张正书也看出来了,倒是没有什么惊奇的。赵煦的心思,天底下的人都知道,也都盼着赵煦能有个儿子,不至于赵煦百年之后没有继承人。皇权天下嘛,百姓也都是这个思维。不过,张正书也为赵煦高兴,这证明历史的走向已经改变了。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因为正史上的那一段,实在是糟糕得不能再糟糕了。

    不管后世那些砖家洗得多好,都改变不了草原王朝对中国文化的摧残。不管是金国、蒙古国还是螨清,那都是对中国文化的一大破坏,这是绝对无法否认的事。

    历史改变了,只会变得更好,而不会变得更糟。

    张正书感慨了一番,然后就把这事抛诸脑后了。他现在有大把发明在鼓搞呢,这些事都没有尘埃落定,知道就行了,没必要太过关注。把自己的事搞好了,那大宋自然国强民富了。

    说话间,很快就到了初夏了。

    距离曾瑾菡的预产期,只剩下一个月了,李师师的怕也是挨着,差不过一个月的。

    张正书更加不敢掉以轻心了,这年头生孩子都是闯鬼门关,毕竟这医学都没发展到剖腹产的地步呢。寸步不离地守着,连彩袖都对张正书改观了。没办法,天底下有哪几个男人,能做到张正书这等地步的?

    亲自下厨做饭菜,亲自伺候着妻子,还给妻子洗脚什么的,这能是大老爷们干的么?

    偏偏张正书做了,还不怕别人说。

    也许外间对张正书这样的做法嗤之以鼻,甚至是冷嘲热讽。但是对于女子来说,谁不希望嫁给如此的丈夫?

    “小心点,姝儿,你瞧瞧这阳光多好啊,空气也清新。我跟你说啊,这走动走动,对生孩子有好处。师师,你小心着点啊,若桃,你扶扶你姊姊!”

    看着张正书如履薄冰的样子,曾瑾菡和李师师都觉得好笑,但心中都觉得很温馨。

    其实,大家庭里面妻妾关系一般都不怎么样,毕竟妻能随意欺负妾,要是妾做了什么错事,该责罚的责罚,该打骂的打骂,不留情面的。但到了曾瑾菡和李师师这,却亲如姊妹一样,这就让人费解了。但张正书知道,这是两个聪明的女子,也知道家和万事兴的道理,所以都拿出真心来相处。大家都敞开了心扉,年岁又相近,姊妹相称,那是水到渠成的事。

    张正书时不时还yy着,是不是可以大被同眠,一起胡天胡地?

    “郎君,又在想甚么坏事了?”

    曾瑾菡哪里不知道张正书的性子,肯定是想什么馊主意了。

    “哪里有!”

    张正书连忙矢口否认道,“我是在想,给孩子取个什么名字好。”

    曾瑾菡倒是惊讶了:“郎君还能想到这个?”

    “什么啊,好像我很差似的。虽然我是第一次当爹,但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啊!”张正书牛气哄哄地说道,“这孩子出世,当然要给一个名字才行。”

    “那若是我们姊妹都生了女儿呢?”曾瑾菡有点慽慽地问道,她也摸不准张正书的心思。

    张正书却乐了,他心中确实没有重男轻女的心思,说道:“要都是女的好啊,我要把她们培养成你们这般,知书识礼,还懂各种乐器,精擅绘画的女子。未来啊,有哪个臭小子敢抢走我的女儿,我就把他一脚踹到黄河里去!”

    “嘻嘻嘻……”

    曾瑾菡和李师师都笑了,也明白了张正书对生儿生女的态度。但是,她们心中还是希望为张家开枝散叶的。

    “这名字,这名字……叫啥好呢?”张正书的起名字水平,还真不咋的,想了半天都没想到一个好的。

    曾瑾菡却幽幽地说道:“若是儿子,叫张博衍;若是女儿,叫张清婉如何?”

    原来,古人取名大多是有依据的。依据什么呢?大致上就是“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这样子,博衍一词,出自楚辞《远游》“音乐博衍无终极兮”一句,意喻胸怀宽广;而清婉就不用说了,出自诗经《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清秀美丽的意思。都是好名字啊,可惜张正书这个“不学无术”的人,只是觉得好听罢了,其中寓意是一点都不知道。

第九百四十七章:贵客上门

    “这两个名字不错!”张正书叹了口气,到底是智商超凡的女子,不管是读书那是哪个方面,都远超旁人。要不是张正书是穿越者,百分百都比不过曾瑾菡。

    李师师笑了笑说道:“若是两个都是男儿呢?”

    曾瑾菡也没多意外,在宋朝嘛,重男轻女那是必须的。而且,在大宋也是女多男少的时代,哪里像后世,女少男多,娶个老婆都要搭上不少彩礼,还得有房有车才行。在大宋,偏偏是例外,女子倒要搭上不少嫁妆,才能嫁得出去。所以,在一般人眼里,生女儿都是赔钱货。

    “若是两个男儿,那就最好了,还有一个叫‘张逾明’吧!”曾瑾菡想了想,才说道。

    李师师抚掌而叹道:“博衍出自楚辞《远游》:‘音乐博衍无终极兮’,逾明出自楚辞《七谏·沉江》:‘叔齐久而逾明’,都是好名字啊!”

    张正书在一旁赔笑,完全都不理解这两个名字有啥寓意。不过,既然李师师都没意见,那想必也是极好的。

    曾瑾菡到底是太聪明了,看到张正书装模作样的神态,就知道张正书是一点都不懂的了。“郎君,这名字起好了,小名叫甚么,还是由你来吧?”

    张正书一愣,这太难为人了吧?

    不过,张正书确实有自己的主意:“要是儿子的话,就叫狗子吧,要是女儿的话,就叫猫咪好了。”

    “……”

    曾瑾菡和李师师面面相觑,这张正书真的是区别对待啊,儿子叫得那么世俗,女儿却好了几百倍。“难道郎君真的不在乎生男生女?”这是这两个聪明女子心中想的事,但也不好说出来。其实,把儿子叫成狗子,也是有的,西汉大文豪司马相如小名犬子,东晋王修、北魏高徽、侯景等等。但是,狗子太难听了点,像骂人的话,曾瑾菡接受不了。

    “嗯,要是儿子就叫李子吧!”

    为啥呢,因为这孩子是在李县怀上的,用地名来做小名,那也是很常见的事。比如,西晋石崇,《晋书》本传说他因“生于青州,故小名齐奴。”如此种种,多不胜数,大抵上都约定俗成了。

    张正书就抗议了,立即说道:“不对,是叫狗子啊!”

    “姊姊,要是再有一个儿子呢?”不仅是曾瑾菡,李师师也忽略了张正书,知道这个张小官人的狗嘴里就吐不出象牙来。想要他想一个好名字,那恐怕比登天还难。

    “叫新儿罢!”曾瑾菡倒也简单,李县是新设立的县城嘛,李师师也是在那怀上的,叫新儿也算不错了,还是利用地名来起小名。

    李师师也聪慧,里面明白了过来:“倒是不错,姊姊果然大才!”

    说真的,李师师是真的佩服曾瑾菡,比如钢琴、吉他、小提琴之类的乐器,张正书鼓搞出来后,曾瑾菡居然比李师师还要快几天学会,这就很恐怖了。要知道,论音乐天赋,李师师就没服过几个人。但是,李师师是真的很服气曾瑾菡,这简直是智商碾压了,天赋超群啊!

    这不,连文学都比李师师好,李师师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最关键是,现在她们两人亲如姊妹,连取好的名字都是不分彼此的。

    张正书嘀咕说道:“还没有狗子好听呢……”

    好吧,曾瑾菡和李师师是无语了,张正书是真的坚持啊!

    “妹妹,我们去那边瞧瞧吧!”

    “好!”

    曾瑾菡和李师师都不理张正书了,张正书莫名其妙的:“叫狗子不好听吗?!”

    没办法,张正书确实想不通。要知道,他印象里的小名,都是铁柱、狗蛋、大宝、二毛、铁牛、翠花、珠女啊之类的,毕竟后世都很常用。但他忘记了,这会是宋朝,都要带着点古风才行。哪怕是叫狗子,也不能这么直白啊,起码得叫个“犬子”吧?

    可惜,张正书不明白这一点,怪不得被无视了。

    这时候,有一个家仆匆忙赶过来,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道:“小官人……小官人……”

    张正书一愣:“怎么了?”

    “……有……有客上门了!”

    张正书倒是觉得奇怪,皱眉看着这家仆说道:“有客上门的话,我爹他没出去迎客吗?”

    “官人倒是出去了,只是……只是……那客人是贵客……”

    家仆说话吞吞吐吐的,怕惹怒了张正书。

    张正书笑了:“是什么贵客啊,这么紧张?”

    “小官人你去瞧瞧就知道了……”

    张正书倒是奇怪,他想了想,还是回去吧,谁知道这贵客是谁?“说吧,是谁啊?”

    “小的……也不知道,倒是官人他……很紧张。”家仆也是快哭了,这都啥事啊!

    张正书摇了摇头,说道:“你在这看着两位夫人,我回去再叫几个人出来……”其实,张正书根本不用这么担心的,旁边都有彩袖、若桃陪着呢。但张正书关心则乱嘛,想着多点人看着她们俩还是好的。虽然这是在张府外面不远,也没啥危险,可张正书凡事都留点心眼。

    “姝儿,师师,我先回去了,有贵客上门,你们自己小心点哈!”张正书高声说了一句,交待了一下。

    曾瑾菡和李师师也挥了挥手,示意张正书可以回去了。

    张正书叹了口气,转身回了府中。还没进门呢,就看到家中的僮仆都神色奇怪的,张正书也奇怪,到底是啥贵客,这么神秘?

    不过,很快这谜底就解开了。

    因为,张正书看到了一辆四轮马车。这辆四轮马车,是特别定制的,马车上还挂着一个显示官职的灯笼。这边的灯笼是“尚书左仆射”,那边是一个字——“章”。为啥家仆看不出来呢?很简单,他们都不认得字呢。

    倒是有认字的,他不敢乱说啊,他不知道是不是当朝宰相来了。

    张正书心中奇怪,章惇怎么登门拜访了?

    难道,发生了什么大事?

    怀着一肚子的疑问,张正书跨入了正堂之中。

    “哟,下官拜见章相公,真的是稀客啊,稀客啊,让我这寒舍,蓬荜生辉了!”张正书寒暄说道,但其实没多少营养。

第九百四十八章:李县模式

    章惇已经坐在了宾客的位置上,放下了手中的茶杯,似笑非笑地说道:“想要找张县令,还是挺难的啊!”

    这一席话,让脸皮颇厚的张正书,都有点脸上发烫。这是章惇在嘲讽张正书尸位素餐,不干正事呢!事实上也是如此,张正书确实在偷懒了。不过,张正书是问心无愧的,这李县的治理一向是挺好的,别说刑事案件了,就连其他案件都少。税收也多,毕竟这里集中了大量的作坊,还提供了大量的岗位。所以,被章惇嘲讽一下,张正书也就是羞愧一下,然后就不往心里去了。

    说实话,这往心里去,张正书也没法弄倒章惇,这级别都不一样。所以,张正书就不给自己找麻烦了。

    张根富见他们已经交锋过一个回合了,也是有点担心的。虽然张正书有皇帝的圣眷在,可到底章惇是百官之首,乃是当朝宰相,还是独相,胳膊扭不过大腿啊!

    但是,担心又有什么用呢?

    张正书的事,张根富根本插不上手,于是,张根富就来一个眼不见心不烦:“章相公,你们聊,老夫回避一下……”

    “老丈慢走!”

    章惇起身,施礼了一下。

    待得张根富离去,章惇才说道:“今日老夫来找你,不是想教你为官之道。其实老夫也明白,你与大宋格格不入。做官,不过是给你一个地位罢了。”其实,有些话不用讲得太清楚的,张正书也明白章惇在说什么。

    “那章相公此次前来,所为何事?”

    张正书也开门见山了,他没时间和章惇打机锋,而章惇也没时间和张正书磨洋工。

    “这里……怕是隔墙有耳。”章惇也很谨慎的。

    张正书立即明白了过来,把章惇迎进了书房里。说实话,古代人的书房,不是一般人都能进的,非得是贵客才行。好比章惇,一个小小县令想进他的书房?想都不用想,基本不可能。张正书也是如此,如果来人不是章惇,换个他瞧不起的人,比如蔡京之类的,他是绝对不会让这类人进自己的书房的。

    进了书房之后,章惇也没见外,径自走向张正书的藏书,翻了起来。

    张正书有点疑惑,这都是干啥呢?

    翻了好几页,章惇放下这本书,又拿起了另外一本书……反正吧,就看了这么好些书籍,都是张正书自己“写”的。好吧,是抄的。

    章惇放下这些书之后,转过身说了一句:“这些书籍思想一脉相承,是你的手笔吧,都没署名的。”

    “额……章相公好眼光!”

    张正书笑了笑,知道瞒不过明眼人,也直接承认了。

    “你是想挖儒家的根基啊?”章惇一脸严肃地说道,眼底里都冒出了寒气。

    张正书打了个哈哈,说道:“章相公说得真是笑话,你觉得我能挖儒家的根基吗?你再仔细看看,这是不是都在写实际用途的书?”

    “那这两本怎么说呢?”

    章惇拿起那本《逻辑学》和《资本论》,脸上有点铁青,这才是他最忌讳的事情。这两本书,《逻辑学》摆明了是要挖儒家根基的,而《资本论》,才是儒家最大的敌人。别人没这个眼光,可章惇却是看得很清楚的。

    “章相公真的是慧眼如炬,这两本不是我写的,是西洋之学,我翻译过来的。”张正书说谎,这是脸不红,心不跳的。反正嘛,打死都不承认。“想必你也在《逻辑学》里面看过简介了,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是逻辑学之父,这学说就是他建立的。亚里士多德,是希腊的大贤,他建立的逻辑学,经过这么多年的演变,就成这个了……”

    章惇笑了:“那这本《资本论》呢?”

    “《资本论》就厉害了,这是一个叫卡尔的人写的,这个人在西方还声名不显,但这本书是他一生心血所在。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觉得挺有道理,所以就翻译过来了。章相公,你该不会认为,西方的学科,能把儒家打倒吧?”张正书有点挑拨离间的意味了,他就是要利用儒家自大的心态,为科学赢得生存空间。只要有生存的土壤,科学扎根之后,儒家想再根除,那就非常困难了。

    章惇似乎看穿了张正书的打算,然后才皮笑肉不笑地说道:“张县令,你的心,不小啊!”

    “其实……我和章相公是一路人。就算是章相公你,不也是外儒内法吗?”张正书也是很自信,他不相信章惇会笃信儒家的那一套。读书可以看圣贤书,但是做事看圣贤书,那就是傻子了。读书读傻的人,都是犯了这毛病。

    章惇叹了口气:“你和老夫是同类人?哈哈哈哈,老夫一直是孤家寡人。”

    张正书倒是很真诚:“我也希望大宋好的,而且我相信我的路,能让大宋富强起来。如果章相公能不干涉,在一旁看着的话,你就会发现,李县这个模式,会在大宋生根发芽的。”

    “老夫也相信你这个模式能富民,但是……你这李县,如何产粮?老夫看不到,李县的田里有产出!”

    古人嘛,都是非常在意这个粮食的。章惇是宰相,自然是要考虑这个问题的。哪怕是在后世,任何一个领导人,都会对粮食问题极为重视。没办法,民以食为天,这要是没有粮食的话,那就是天塌了。天塌了会怎么样?一个朝代就完了啊!

    面对章惇的问题,张正书乐了:“章相公,我想问你,如果单单是江南一地,就能养活整个大宋,你觉得其他地方,还用大力生产粮食吗?”这就是涉及到运输和地理分工问题了,章惇一时间不明白张正书想说什么。

    “江南一地产粮,够整个大宋食用?你遮莫说疯话吧!”章惇是不相信的,因为他没见过这等景象啊!

    毕竟这会的江南,大宋才刚刚开始重视,潜力根本没有发挥出来。

    张正书笑了笑,知道章惇是不相信的,所以他在桌子上找了找,找到一组数据,递给了章惇。“这是江南的耕地情况,哪怕是把所有的桑田都算上,也还有这么些个田地。如果按照两季稻来计算,这里面的产粮,足够养活两万万人,也就是两亿人!”

第九百四十九章:他山之石

    这还是往少了说的,章惇吓一跳,这“亿”的概念,也通过《京华报》让整个大宋都知道了,他自然明白“亿”是“万万”之数,哪能不吓一跳的?好家伙,大宋现在还指不定能有一亿人不,张正书张口就说江南能养活两亿人,这不是闹着玩吗!

    “若是两季稻不能养活这么些人呢?!”

    章惇震惊过后,又回到了现实中,他自然是不会太上头的。他活了这么些个年头,要是能信了张正书这么画饼,那才是活回去了。

    张正书也不好拿出实例来,这会哪里用铁一般的事实说服章惇啊?

    不过,张正书还是有办法的。“就算养不活两亿人,一亿人总可以吧?”张正书笑道,“就算是种一季稻,有这么多的田地,也足够了。”

    章惇张了张嘴,说不出什么反驳的话来。是啊,两季稻的每一季产出,都和一季稻一样,即便没有第二季,单单是第一季稻,似乎也能养活大宋的全部人口了。“那若是粮食多了,粮价下降,那又该如何?!”

    章惇提出的问题,也是很尖锐的。谷贱伤农,米贵也伤民,这简直是一把双刃剑。

    张正书笑了,这就是宋人的历史局限性了。哪怕是有常平仓这种东西,也是没法利用起来。“粮食多了,则放开酿酒啊!实在不行,朝廷用常平仓收购粮食,平衡米价。再不行,那就鼓励种植其他东西吧!这种手段,叫做宏观调控,我那本《国富论》里,早就提到过了,你没细看?”

    章惇没有答话,而是低头想了想。

    良久,章惇才说道:“你这所谓‘西洋之学’,其实是你一家之言罢?你这一家之言,有治国安邦的野心,这叫老夫如何放心得下?!”

    张正书笑了,说道:“章相公似乎也不是儒学的忠实拥趸啊?以我看来,这熙宁变法什么的,更像是法家的变革?”

    章惇的眼中射出精光来:“张县令似乎话中有话?”

    和聪明人讲话,就是省力气。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依我之见,熙宁变法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王文公太想当然了,太急于求成了,所以才扯到……额才失败的。当然了,也挡了不少人的财路,这是最关键的。章相公能修修补补到现在这地步,已经很厉害了。但是,如果章相公没有继承人,说句难听的话,这熙宁变法绝对是人亡政息的。”

    章惇的呼吸变粗了,显然张正书说的实话,出乎了章惇的意料之外。

    “但是,如果章相公把‘西洋之学’融入进熙宁变法里的话,有没有继承人,这都无关紧要了。”张正书很自信地说道,“因为这是真理,是规则,如果静下心来研究的话,你就会发现,经济也好,国家也罢,大抵上都是按照这样运行的。如果融入熙宁变法的话,那就会培养出继承人,都不需要章相公你操心……”

    “呵呵,张县令好口才!”

    章惇似笑非笑地说道,“但老夫说不呢?”

    “诶,章相公别急着拒绝嘛,反正这熙宁变法你们也是从法家中学来的,学一下‘西洋之学’怎么了?小子还听说过,章相公从儒学里找到了类似的解读呢?其实,这也不算是什么难事了吧,当年儒学从道家、法家、墨家里都汲取了不少精华,何必固步自封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啊!”

    章惇没说话,只是打量着张正书,良久才说道:“这才是你的目的罢?”

    张正书被章惇唬得不轻,到底对方是百官之首,这气场比赵煦还要强得多。

    说实话,这确实是张正书的目的,就是想给儒学注入探索、创新的因素。如果儒学没有固步自封的话,那儒学确实挺有潜力的。但儒学的弊端,就是太过崇古,认为古之圣贤都是对的,就没有错的。那怎么可能,单单是孔子的黑历史,都一堆堆的。

    这就是儒家的弊端了,死鸭子嘴硬,还擅长诡辩,一点都没有科学精神。甚至因为和墨家是死对头,连科学技术的根基都砍断了。

    如此儒家,能从汉朝到清朝宋朝占据中国思想食物链顶端,都算是奇迹了。其实,儒学在宋朝这会,已经开始迷茫了。章惇自然不是做学术的,但他却是实践方向的先锋,自然明白儒学可以学,可以看,但是用来做事,那绝对是行不通的。

    “章相公,我这也是为大宋好啊,你看这‘西洋之学’,有这全面的治国理念,儒学可以借鉴的嘛!”

    张正书说这话的时候,有点心虚的。

    是个人都知道,儒学和这个“西洋之学”是格格不入的。一个讲究实事求是,一个讲究纲常伦理,怎么能揉到一块?这不是天方夜谭嘛!章惇冷笑着,也没说话。

    “章相公,你……意下如何?”

    也许是章惇的做法实在太过渗人,张正书两世为人的心理都顶不住了,只能试探性地问了一句。

    “你的事,老夫不会干涉。但如果要老夫支持你,那是不可能的。”

    章惇冷冷地说道,“而且,如果你危害到新法,老夫决不轻饶!”

    “那不会,那不会……”张正书笑道,但其实他也知道,熙宁新法早就受到冲击了。不管是青苗法,还是保马法,都证实了不够张正书打的。张正书的银行一出来,开封府的农民都到银行去借钱了,根本不想鸟青苗法。

    张正书的养马场盈利了,不知道多少人也进入这个行业。虽说是模仿休闲会所这样来运营的,但也顺带养了几匹马不是?

    熙宁变法最关键的两项,都比不过张正书的法子,章惇还有什么底牌可以抗衡的?张正书想不到熙宁变法还有什么厉害的地方,反正就是想从富户家里掏钱出来补贴国家,这怎么可能。说实话,这可能比不上直接纳粟呢。纳粟,其实就是卖官鬻爵,只不过换了个说法罢了。现在宋朝已经很久没搞过纳粟了,即便国库稍微赤字了,也没有到要卖官鬻爵的地步。

第九百五十章:没想到来得这么快

    章惇离开了,张正书松了口气,没办法,宰相给他的压力实在太大了。

    就好像被两道看透人心的目光看着,这种感觉实在太糟糕了。

    走出书房,张正书好像虚脱一样,心道这宋朝的大神真的惹不起。稍微做得出格一点,还没啥成绩呢,章惇就找上门来了。可能也是因为张正书的学说没有进入朝堂,不然的话,章惇会毫不留情抹杀张正书的。这是一定肯定以及确定的事,因为儒家实在太过霸道了。

    别看儒学里面都讲什么“仁义礼智信”,但是在学术之争上面,他们的狠辣是没有其他学说能及得上的。哪怕是法家,现在都蛰伏起来了。

    “我儿,那章相公这次来,所为何事啊?”

    张根富也是心中惴惴的,要知道章惇的官评可不算太好。为了上位,博得赵煦信任,章惇可是做了很多不光彩的事情。因为这个,也成了章惇抹不去的污点。再加上他“倒行逆施”,“迫害忠良”,独相执政,这些都犯了忌讳。怪不得史书上给章惇的评价那么低,也就是后世,才稍稍公正了点。

    张正书强自笑了笑,说道:“没事,也就是说说官场上的事。”

    张根富肯定是不相信的,他活了这么久,还看不出什么是谎话吗?只是官场的事,张根富也没办法帮助到张正书,只能拍了拍张正书的肩膀说道:“儿啊,要是实在不可为,咱们不做这官了。反正……咱爷俩赚的钱,也够花了……”

    张正书却苦笑道:“怕是不成了……”

    “唉!”

    张根富叹了口气,又拍了拍张正书的肩膀,自己走了出去。

    这事其实在张家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但家仆都躲着说闲话,不敢让主人看到。张正书也知道这事,但他没去禁止。有时候,禁止比流言更加恐怖,甚至等于坐实了流言。要是张家人心散了,那就更不好带了。

    “郎君,你有心事?”

    曾瑾菡挺着大肚子,看到张正书呆坐在房子里,不由地有点心疼。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不见了模样,现在变得如此深沉了。这就是官场的力量吗,能把一个人,活生生变成这个模样?说实在,曾瑾菡也第一次觉得,这做官……似乎也没那么好。

    “唉,姝儿,我在走一条很险很险的路。稍有不慎,下面就是万丈悬崖。”

    面对说真话的张正书,曾瑾菡却笑了:“郎君,这话你早就说过了。”

    “对,我说过,但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张正书叹了口气,“今天章惇那老小子过来敲打我了,因为‘西洋之学’的事。”

    曾瑾菡沉默了,她冰雪聪明,自然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那郎君打算停手吗?”

    “有些事,还是得去做的。现在不做,以后没机会了。”张正书叹了口气,“但很可能,这会连累到你们。这是我最担心的地方,也是最大的软肋。”

    曾瑾菡笑道:“郎君,你说过你备有后路的。实在不行,我们就扬帆出海,难道大宋还能跨海来抓捕不成?”

    “嘿嘿,做事嘛,不懂保护自己的,都是傻瓜。我虽然要做这件事,但从未想过把自己搭进去。”张正书得意地说道,“再说了,章惇那老小子来敲打我,不过是为了让我知道,你可以在民间传播,那没事。但是如果进入朝堂,那你就死定了。”

    “民间?”

    曾瑾菡有点不明白了,毕竟这是政治。

    “因为章惇那老小子知道啊,这事禁不住的。因为我写的,都是真理。而且是在一定范围内的真理,只要顺着这个真理,就能赚钱的。”张正书显然是看透了人心,“这能赚钱的事,怎么可能禁得住?别说赚钱的事了,就算是一本出格的小说,你想禁住它,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是真的,比如历史上明朝嘉靖年间的《西游记》,那是妥妥的**,谁家有一本,是要惹麻烦的。为什么啊?因为《西游记》影射嘉靖帝,自然是龙颜大怒。再比如《金**》,不也是**,但后来一样流传下来了吗?

    一样的道理,思想是禁不绝的,只要有书流传下来,自然能成一个学派。就好像墨家的经典《墨子》,其实还是有人藏有此书的。别的不说,皇宫里的藏书,肯定有这一本。不止是墨家,诸子百家怕都有些流传下来的。只是寻常人,接触不到罢了。

    “那如果有朝一日,朝廷真的下了禁令呢?”

    曾瑾菡最担忧的是这个,在普通人看来,朝廷是绝对无法抵抗的。

    “那大宋就太让我失望了。”张正书很平淡地说了这句话,他也知道,历史的惯性难以抵挡,延续了近千年的思想,不可能一朝被替换。但是如果大宋连一个不同的声音都要禁绝,那这样的国家,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哀莫大于心死,如果大宋真的走了这么一步,张正书怕是也没有心气了。

    一个有文化自信的国家,是不会拒绝从外来思想上汲取营养的。当初的汉朝,唐朝,都是这样吸取四方思想。甚至唐朝都以穿胡服为时尚,但他们丢了自己的传统吗?并没有。反而,大唐文化影响了周围不知道多少个小国。

    大宋虽然差了点,但好歹也积极吸收了波斯、大食等国家的文化,甚至契丹、西夏的习俗也都了解一二。如果连“西洋之学”都容纳不了,那大宋也不过是个嘴上说得好听的,实际上却是傲气凛然,绝不会接受外来优秀文化的国家。这样的国度下虽然有自己的骄傲,但绝不可能长久。那张正书为什么还要为这样的国度做事呢,反正都是无用功。

    “郎君,别想太多,睡吧,天不早了……”

    曾瑾菡柔声说道。

    张正书也调整了心态,不再去想这件事。“诶,姝儿,你的预产期是在六月?”

    “嗯!”

    “那还得小心点,这都五月多了。稳婆再多找几个,还有一应事物,都要备齐。最好,大夫也要请一个回来待在家中……”

    “嗯,都听你的!”

    ……

第九百五十一章:飘了

    “爹爹,这是什么?”

    张正书很耐心地说道:“这是有轨马车,能把我们快速送到汴京城的。还能拉很多货物,我们家的超市,也是靠这条驰道运送货物的。”

    “爹爹,那是什么?”

    张正书并没有不耐烦:“那是水泥路,水泥路也是能加快速度的,但是就没有有轨马车这么快了。”

    “爹爹,那有轨马车下面的是什么啊?”

    “是驰道,马车在这上面,能加快速度的。”张正书摸了摸身边的小萝莉那一头秀发,十分慈爱地说道。

    “那爹爹,我们什么时候能骑马呢?”

    “等你们长大了,爹爹送你们每人一匹小马驹,好不好?”张正书当然不会食言,他觉得教育小孩子,必须以身作则才行。如果父母都是上梁不正了,那孩子下梁岂能不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孩子怎么样,都是父母身上的优缺点结合。哪怕是父母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缺点,也会被孩子学去了。比如,喜欢赌博的父母,孩子也会耳濡目染的;喜欢骗人的父母,孩子从小也就学会了骗人……

    孟母三迁的故事,是十分有道理的。

    即便在后世,学区房、好学位也是最紧俏的资源。

    为啥?就是要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环境对人的成长影响,真的太大了。

    张正书和曾瑾菡、李师师看着这两个上蹿下跳的孩子,三岁左右的小孩精力无限,此刻正前往汴梁城呢,他们自然高兴了。

    不消说,这是张正书的两个孩子了,一男一女,名叫张博衍和张清婉,男孩是曾瑾菡生下来的,女孩是李师师生下来的。也许是基因太棒了,张正书看着这两个小屁孩,都比一般的小孩聪明了不少。张正书也会教育啊,利用他们的好奇心理,一点点把他们带进了科学的奇妙世界,让他们自行去探索世界的奥秘。

    更好的基因是张清婉,完全继承了李师师的美貌,年纪小小,就非常可爱了。肉嘟嘟的小脸蛋,像一个小天使一样,张正书最疼女儿了。而张清婉也和张正书最亲,哪怕是李师师都吃醋了。至于张博衍,这个调皮鬼和张正书小时候一模一样,稍不留心就要闹出什么事来。因为这样,少不得挨了打。当然了,张正书打完之后,还会跟他讲道理。张博衍这小子,倒是容易好了伤疤忘了疼,但张正书教过他的道理,他是一个都没忘的。

    三岁左右,是一个人成长最关键时期,如果不能树立正确的初步价值观,那这个孩子就算是毁了。

    为什么那么多熊孩子老是教育不听?就是因为父母贪图省事,三岁左右的时候完全不管教,孩子觉得做什么都可以随心所欲,自然就无法无天了。不管是宋朝这会的纨绔子弟,还是后世的熊孩子,大抵上都是管教不严、父母失职的缘故。后世很多父母认为,孩子教育不用费心,长大了丢给幼儿园、丢给学校就行了。要是运气好,遇到几个负责任的老师,孩子还能纠正过来。但如果遇到不敢管的老师,那这孩子就算是毁了。

    宋朝也是一样的,自己教不好,期冀先生过来教导,这怎么可能?

    看看张正书附身这个倒霉鬼就知道了,气跑了多少教书先生了?

    这两个孩子像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不停地问着问题,张正书也耐心地回答了。虽然很多时候,小孩子都是一知半解的,但张正书的耐心,为他们树立了一个初步的世界观,让他们从小就明白这世界大概是怎么回事。

    “郎君,此去汴京城,官家隔了三年再次召见你,怕不是有什么预兆?”

    曾瑾菡虽然已经具备了新妇风情,但到底还是二十出头的年纪,一举一动都显得很撩人。

    张正书大饱眼福之余,才笑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官家有什么目的,根本不需要猜。”

    李师师却忧心忡忡地说道:“郎君,这三年来,官家似乎故意冷落于你,甚至还下旨责斥了好几番,怕不是对郎君有不满?”

    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因为这世界变得太快了,官家他……有点害怕了。”

    面对无数的新鲜事物,任何人都是害怕多于好奇的。赵煦也是这样,他害怕对大宋失去了掌控,自然会觉得张正书是个烫手山芋了。不让他当官也不是,让他当官,继续发明新东西,似乎也不是那么回事。皇帝嘛,自然是掌控欲超强的。再加上两年前赵煦终于有了一个皇子,叫做赵?,和赵煦夭折的长子赵茂是一个读音的。有了子翤的赵煦,更加显现出掌控欲了,于是,打压张正书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不仅是张正书,连章惇都逃不过这个规律。不仅把蔡卞、张商英两人扶上了副宰相的位置牵制章惇,还在军队上完成了改制。

    可以说,现在大宋的军队,已经今非昔比了。

    夏国前一年过来请降,大宋也接受了。无他,因为西夏国内发生内讧,保皇族和汉人大族梁氏火并,两败俱伤之下,梁氏意外败了,但保皇族也损失惨重,连皇帝李乾顺也亲冒矢石,意外丧命在冷箭之下。至此,西夏大乱,国内百姓惶惶不可终日。而泾原路经略使种师道也没放过这个机会,一举攻占了西夏的大部分国土。

    同时,辽国也和大宋开战了。好在,大宋没有昏头,而是以守城为主,一般不轻易野战。两军对峙在雁门关、幽云十六州一带,一副磨刀霍霍的模样。

    无他,辽国决不能让大宋吞并西夏的,甚至出兵保住了李乾顺的儿子李仁爱,使得大宋西军大破兴庆府时,李仁爱得以幸免于难。此后,李仁爱召集残部对抗大宋,已经一年了。但是,因为保皇族损失太大,再加上大宋趁火打劫,西夏元气已经消耗殆尽。而回鹘也因为西夏多次出兵攻打,也落井下石,李仁爱一伙在西北大漠中流窜,十分艰苦。

    而西夏此时人心思定,没办法都饿得不行了。于是,在活命的高压下,西夏大族开向大宋投降了。

第九百五十二章:事情暴露

    这是大宋立国以来都没有的功绩,赵煦自然是飘了。

    不仅上告太庙,还昭告天下,一副得意洋洋的模样。张正书却非常担忧,小冰河时期越来越严重,别的不说,因为饥饿,女真人都开始崛起了。如果大宋这么骄傲,那必然是要吃大亏的。

    这不,赵煦想起张正书来,大概是要在张正书面前,显摆显摆自己的功绩。

    张正书思虑着,有轨马车已经在汴梁城站点停了下来。

    “变化,确实很大。”

    张正书笑了,大宋如今确实不一样了,如果拿gdp来衡量,怕是一年增长个百分之五十都是可能的。要不然,赵煦也不会有底气和西夏辽国同时开战的。如今西夏已经等同灭亡,赵煦要调转枪头来,对付辽国了。

    看着汴梁城满地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张正书心中有说不出的失落。

    无他,钢筋混凝土虽然是好的,却把汉人的建筑艺术掩盖住了。好在,也有一些人喜欢宋朝砖木建筑的,砖瓦房和钢筋混凝土小楼交相辉映的奇景,也是汴梁城特色了。

    两个小孩子第一次到京都来,满地的撒欢,好在有家仆看着,不然还真的搞不掂他们。两三岁,狗都嫌,可想而知这两小孩有多恐怖了。

    这三年来,张正书也来了不少汴梁城,但大多数是因为报社、银行有事需要他拍板罢了。每次都是匆匆而回,这一次可能要住上一段时间了。

    “你们先回报社吧,我去一趟皇宫。”

    张正书带上了周篷,这小子聪明啊,已经算是张正书半个徒弟了,现如今跟在张正书身边做事。而汴梁城最近的治安好了不少,因为禁军改制的缘故,地痞流氓,游手好闲都少了,所以带不带保镖都是一样的。再说了,刘忠和史陌都已经成家立室,也没理由叫人家天天跟着的。

    “周篷啊,你说说看,我们的买卖还差点什么?”

    张正书老是觉得这状态下的大宋不对劲,却又说不出来。

    周篷也是聪明,一下就明白张正书说的是什么了。

    “小官人,你的意思是如今还是铜荒吗?”

    张正书笑了,这小子果然是有天赋的。

    “不错,看来纸币计划该提上议程了。”张正书这是经过了三年的兑票实验,“建设银行”遍布了大宋的各大城市,推出的兑票,已经形成了风潮。很多商贾,甚至平头百姓都接受了这个类似纸币的东西。无他,因为根本仿造不了,而银行的宣传也很到位,怎么防伪,怎么识别假的兑票。适时推出纸币,是推动大宋继续前进的一大助力。

    要不然,单单是混凝土建筑,张正书怎么都觉得不伦不类。

    “现在也是到时候了,银行里的纸币,也准备好几年了,是时候推出来了。嗯,先推出大额的纸币,再慢慢向下渗透。”张正书下了决心说道。“这事,还得跟官家唠叨唠叨才行。”

    周篷点了点头,突然问道:“小官人,杭州的‘飞蛟船’队已经远航至欧罗巴,为什么找不到小官人说的那些‘西洋之学’?”

    张正书一愣,然后才笑道:“当然找不到了,这是在阿拉伯帝国的巴格达图书馆里的。”

    周篷一愣,说道:“不是‘西洋之学’吗?怎么……”

    “东方不亮西方亮啊!”

    张正书意味深长地说道,“很多东西,在原生国度不被重视,却在其他国度获得了新生。比如我们中国的很多技术,都能在巴格达图书馆找得到。”

    “所以小官人才建立那么多免费的图书馆?”周篷一下子就猜到了张正书的意图。

    “不错,希望有人重视起来,也为大宋保留多点种子吧……”

    两人低声说着话,慢慢地来到了大宋皇宫宣德门前,验明了身份,张正书让周篷先回“建设银行”等着,自己进去了。

    拐弯抹角,穿过长廊,走过长长的通道,张正书来到了垂拱殿上。有了儿女之后的张正书,已经稳重了许多,也不想和文武百官怄气了。虽然很多文官还是不断地弹劾张正书,张正书也只是一笑了之。当然了,张正书也不是泥菩萨,如果对方本身是贪官,张正书也是不吝在《京华报》上让他出名的。

    待得彭元量进殿禀告,赵煦过了好一会,才召见张正书。

    “臣参见陛下,恭请圣安。”

    “免礼。”

    赵煦淡淡的声音传来,却没有抬头看张正书。

    张正书倒也无趣,叉手站在殿中,看着正在批阅奏折的赵煦。只见赵煦的气色还算不错,虽然还是很消瘦,但精气神还是挺不错。大概是灭了西夏,赵煦的心情大好吧。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赵煦才总算放下笔。但他一看张正书,皱起眉头来。

    原来,张正书根本不觉得赵煦这样沉默不说话算是什么威压,居然左右打量起垂拱殿的布置了。

    “张卿,你对垂拱殿有兴趣?”

    张正书回过头来,笑了笑说道:“这不是看官家你在忙嘛,我就看看这垂拱殿的供暖系统,好像还不错?”确实,皇宫嘛,自然是什么新技术都要用上的。就连钢筋混凝土建筑,都在皇宫中有不少。高达八层楼的钟楼,就设计在皇宫内,上面的巨大钟表,已经成了汴梁城百姓看时间的第一选择了。日晷这东西,已经基本被淘汰了。

    “你是在向朕邀功?”

    赵煦皮笑肉不笑地说道,让张正书心中隐约有点不祥的预感。

    “当然……是了,官家给推广新技术树立了标杆,这是功德无量的事。”张正书也打了个哈哈说道。

    “呵呵……”

    赵煦笑了两声,盯着张正书看了良久。

    张正书倒也坦然,不惧赵煦的这眼光。但其实,内心已经直打鼓了。这几年,张正书做的出格的事并不少。赵煦不是傻子,肯定有所察觉的。要不然,也不会晾了张正书这么久。

    “张卿啊,你所做之事,就不打算向朕解释解释么?”

    赵煦淡淡地说道,“朕……一直在等你的奏折。”

第九百五十三章:气势压倒

    张正书故作糊涂地说道:“官家,臣不太明白你说的是什么?”

    “那些流民是怎生回事?”

    赵煦淡淡地说道,眼中已经射出了寒芒。

    “哦,官家是说这个啊……”张正书心中打鼓了,这事明知道是瞒不住的。没办法,这么多人被移民到了流求,能瞒得了多久?“送到海外去了,比如在那个济州岛上,养马去了。”

    “一个小小岛屿,能容得下十余万人?!张卿,你看朕是傻子吗?”

    赵煦的话,已经很夹枪带棒了。

    但张正书却知道,如今赵煦把他叫来,狠狠批评一番,就是不打算公开。如果单单是这个罪名,都足够张正书杀头的了。十几万人啊,这绝对是造反的大罪!

    “陛下英明神武,自然不会是那个……嗯……不会的。”张正书尴尬地说道。

    赵煦脸色一寒:“朕再给你一次说实话的机会!”

    张正书叹了口气,然后才诚恳地说道:“陛下,还记得我跟你说过嘛?这在南洋,有着无数宝石、黄金、白银和铜矿。甚至还有能种一年三季水稻的良田,这样的好地方,我大宋不去占取,你不觉得太可惜了吗?”

    赵煦冷笑道:“所以你把朕的子民,都拐到南洋去了?”

    “没有。”张正书老实说道,“还在流求呢,现在流求都没开发完毕,南洋还是太远了点。我打算把流求当做跳板,然后才去南洋的……”

    “你好大的胆子!”

    赵煦凌然大怒,“你这是在草菅人命!”

    “官家,你这么说就不对了。就算是水土不服,或者是瘴疠丛生,我都有大夫随行着,一个都没死,怎么说得上是草菅人命呢?当然了,这寿数到了,大罗金仙也是没办法的对不对。但我敢保证,他们不会死于非命……”

    张正书辩解道。

    “哼,你的移民,有没有官府?”

    赵煦冷冷地问道。

    “这倒没有……”张正书又不傻,就算是有,他也不会说的。事实上,他还真的有搞一个类似官府的东西,而且用的是后世的法律条文。但这个肯定不是出于大宋朝廷授权的。也就是说,张正书相当于造反了。只不过这个造反界限很模糊,因为流求并非是宋朝国境。

    “没有官府,一旦那些流民发生冲突,谋财害命,那又该如何?”赵煦冷冷地说道,眼睛里的光好像刀剑一样,想把张正书刺穿。

    “官家放心,他们没时间搞这个……流求岛上,有不少土著呢,这会该是起征伐了。”张正书很洞悉人性,相对于土著,流求的移民实在太有钱了。再加上流求土著文化水平不高,以物易物绝不会满足他们的贪婪的,肯定会想方设法开始抢夺,最后掀起战争。反正流求上面土著好几千个,互相征伐也是常有的事情了。

    “那还不是草菅人命?!”

    赵煦怒了,他是有暗探在流民里面的,没有一个皇帝会放任这种事。

    “官家,你消消气哈,这开疆拓土呢,必然会伴随着流血。你放心,以那些移民的武器,流求土著绝对不是对手的。”张正书有点慌了,随口爆出了点料来。

    “你的意思是,你在流求岛上,自行建造甲胄?”

    赵煦的目光很寒冷,“你是想造反吗?!”

    作为一个皇帝,对于这样的信息,不可谓不敏感的。张正书突然觉得好笑,说道:“区区一点甲胄,还是在宋境之外打造的。按照收益来说,那些移民是宋人,难道打下来的土地,就不纳入宋朝版图了?官家你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得到堪比琼州的国土,何乐而不为?再说了,大宋还会怕这一点点人马吗?”

    “哼,你这是在自取灭亡,知道吗?”赵煦冷冷地说道,“朕给你个机会,立即解散流求岛上的军队!”

    “哦,官家,那不是军队,是自卫队。也就是说,他们不怎么训练的,跟民兵一样。一旦土著来攻,他们就拿着自己的刀枪弓箭抵抗了。在宋朝《刑统》里面,这个好像也是允许的吧?再说了,他们并没有私造甲胄啊……”张正书说的是实话,确实没有私造甲胄,因为穿的都是棉甲。也就是用棉布,内嵌铁片来作为防护衣甲罢了。难道你能说,这个是犯法的吗?棉布随处可以买得到,纺织得厚一点,里面嵌有铁片,这也是看不出来的事,你能找出什么破绽来?

    赵煦哑口无言了,但他却知道,张正书绝对不会这么乖巧的。

    “你老实跟朕说,你是不是早有预谋这一天了?!”

    赵煦非常恼怒,因为他觉得张正书利用了他。作为一个皇帝,最恨就是被人利用了。

    “官家,老实说吧,预谋是有预谋的,但我绝对不会对大宋不利,我也没有称王称霸的想法,更没有这个野心。你知道我的,我连官都不想做,更何况是皇帝?!要是给我天天坐在这个殿里面,我得发疯,你知道吗?天底下,有那么多好玩的,有趣的事情等着我去做,我干嘛非得给自己找不自在啊?!”

    张正书这一番话,确实是肺腑之言。

    赵煦沉默地点了点头,他潜意识里面也相信张正书,所以才没有立即以造反的罪名逮捕张正书,就是想听听张正书怎么说。

    其实,张正书说完这番话,赵煦的气也就消了一大半。

    “那你为何一定要占领流求?”赵煦冷着脸说道。

    “为了我汉家儿郎的安危!”张正书正气凛然地说道,一时间赵煦都被他的气势唬住了。没错,这是张正书发自肺腑的想法,“朝中诸公,连带陛下的眼光,都集中在陆地上,集中在夏国和幽云十六州上,却忘了一组数据,海贸带来的收益,在年年增长。市舶司的税入,几乎是农税的两倍以上了。这说明什么?说明未来,绝对是航海的世界!如果我们汉人没有这个眼光,抢先一步进入海洋里,挖寻更多的财富,难道要等到异族崛起之后,我们才奋起直追吗?”

    赵煦被张正书突如其来的气势唬住了,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

第九百五十四章:现在不行

    “官家,或许你不知道,远在万里之外的欧罗巴,已经开始觉醒这个意识了。而天下之大,非我们中国想象的那样,是天圆地方的,而是有诸多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如果我们现在不迈出这一步,难道要等到西方那些狄夷占领了世界,占据了远比大宋多的土地、人口、财富的时候,甚至来攻打我们大宋的时候,我们才醒悟过来吗?!”

    张正书恨铁不成钢地说道,“地球仪官家你也见过了,世界之大,难道你不想知道吗?难道那么多无主的土地,你不想占领吗?!区区幽云十六州算什么,单单是南洋的土地,就不下于整个大宋!一旦占领南洋,官家你就远迈列祖列宗,秦皇汉武,光武唐宗,都不及官家你的功绩!”

    这一顶高帽给赵煦戴上后,赵煦果然是心动了:“这……这……”

    “官家,这是我汉家文化输出的大好时机,我们是给那些土著带去先进文化的,你还有什么可顾虑的?再说了,远征海外,只需要水师精兵强将既可,实在不行,我们派出移民就成……”

    张正书的话极具蛊惑性,让赵煦的心怦然直跳。

    “你让朕思虑思虑……”赵煦真的心动了,他意识到,这绝对是名流千古的好时机。但是,收益和风险是并存的,赵煦还没有傻到被人蛊惑两句,就“上当”的地步。

    张正书却说道:“还有什么好顾虑的?官家,不是我说,这事根本不需要考虑的。你还记得我说过的王朝更迭怪圈吗?为什么王朝大抵都无法存在超过几百年呢?很大的原因,就是人口问题和土地问题。别看两季稻似乎能解决一时之需,但人口超过极限,土地却还没增加,大宋何去何从?”

    赵煦有点手脚发麻,是啊,这确实是任何一次朝代的死穴。

    “那你是说,占领了南洋,就能解决问题了?”

    张正书点了点头,给出了一组数据后才说道:“……南洋的耕地面积,并不输大宋多少,也就是说,起码还能再养活两亿人。而且,最关键的是,海洋上有大量的渔业资源!要是学会人工养殖,那肉类资源就会源源不绝……”张正书把后世的实情描绘了出来,对于赵煦来说,这就是最大的蓝图。

    明眼人都知道,只要衣食足,是没有人会闲得蛋疼造反的。没理由啊,有好日子不过,非得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那是傻子啊,简直是寿星公上吊,嫌命长了。造反也得看时机的,时机没到,不能聚拢民心,这样的造反有一次失败一次。

    赵煦很心动,然后拒绝了。

    “现如今不行。”

    赵煦淡淡地说道,“最起码在拿下幽云十六州前,南洋都不能动。”赵煦也是有顾虑的,要知道他是好脸面的人,这南洋小国每年都来朝贡,赵煦这正要炫耀武功呢,哪里舍得这个荣誉?再说了,进攻幽云十六州,必须水师配合,赵煦对幽云十六州有执念,自然要分清主次的。

    张正书也无所谓,离开了张屠夫,难道他就要吃带毛猪吗?没有了赵煦的支持,张正书一样能拿下南洋。只不过时间上来说要久一点罢了,毕竟张正书能调动的资源和赵煦比起来差太远了,虽然科技程度很高,比如赵煦不知道的是,现在张正书已经鼓搞出了可靠的火炮,装载到了“飞蛟船”上。但由于船体是木头的缘故,火炮并不能装载太多,一艘船能装四门火炮已经是极限了。要是齐射的话,保不齐十几次过后连龙骨都会被震裂。所以,单靠火炮是不可能征服南洋的。

    南洋再怎么说,也有数不胜数的土著,远非流求可比。

    占据一块地方那还行,可如果想要占据整个南洋,怕不是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行。

    当然了,只要张正书持续不断“拐走”大宋的流民,不断培养水手、炮手,那终有一日会如愿以偿的。

    “幽云十六州有何难打的?关键是要抵得住辽国的反扑。”张正书不愧是战略大家,一眼就看穿了现在局势的关键点。

    幽云十六州是辽国一半税赋、九成农田、三分之一人口、以及文化、经济的中心,如果幽云十六州被大宋攻占了,那辽国就不再是半游牧半农耕的国家了,而和历史上的匈奴、突厥、东胡、柔然差不多了。而辽国的路线,很明显是鲜卑化的路线,这怎么可能放弃幽云十六州的呢?

    赵煦一愣:“幽云十六州容易打?!”

    “怎么不容易了,只要官家你够魄力,从雁门关、太原府、河间府同时出兵,轻骑奔袭析津府,绝对能取得战果的。如果析津府被围,那辽国必然会调遣幽云十六州的兵卒进行救援。到时候,步卒再尽力攻打城池就是了。有水泥筑成高台,和守城士卒对射,好像也是轻而易举的事吧?当然了,要想彻底稳固幽云十六州,必须把契丹人赶到北漠之上,让他们吃草啃沙子去……”

    赵煦被张正书这么大胆的计划吓坏了,要知道宋朝不是汉朝啊,哪里能这么玩的?

    “不妥,绝对不妥!”

    赵煦虽然飘了,但对辽国的实力还是很忌惮的。

    要不然,现在也不会面对辽国的攻击而采取守势。这样霍去病、卫青式的大胆攻击,绝对不是赵煦想要的。

    其实,赵煦也知道,这样的战争持续不了多久的。因为辽国和大宋的分歧点在于西夏,现在西夏没了,辽国只是脸面下不来罢了。要想扶持一个傀儡势力复国,那简直是天方夜谭,辽国也没这个财力。这不,李仁爱带着西夏的残余势力,已经遁入西域,开始祸害回鹘了。

    没有百姓基础,可以预见的是,他们会越打越弱的。辽国是闲的没事干,才会花钱投进这个无底洞里面。再说了,大宋现在已经断掉了澶渊之盟的纳币,辽国贵族已经非常不满了,更别说花费钱银去支持西夏残余势力了。

    “那就简单一点,把水师运载步兵到幽云十六州后面,从后面发起进攻,最起码能打下营州、平洲、滦州来。虽然不是幽云十六州,但也能威胁到了。再把这三洲之地作为支点,利用步兵层层推进,辽国也是没多少办法的。”这是大战略上的设想,张正书已经想得很周全了,可赵煦却嗤之以鼻。

第九百五十五章:纸币发行

    “万一辽国举国来攻,那又如何?”

    “那更简单啊,从雁门关、代州出兵,直捣黄龙!”张正书兴奋地说道,“说不定还能活捉耶律延禧呢!”

    赵煦满头黑线,觉得张正书这是疯了。

    殊不知,真正伟大的战略家,从来都是疯子的。

    好像正史上忽必烈打南宋,谁想得到他会来一个战略大迂回?

    一样的道理,张正书虽然很讨厌那种文化的破坏者,但从战略上说,忽必烈也好,铁木真也罢,都是极为让人心折的战略大家,这一点不承认是不行的。当然了,兵员素质也很重要。这不,连一百年都不到,朱元璋反元的时候,萌古人就不堪一击了。

    化被动为主动,这是战略家都要做的事。

    可惜,赵煦并不懂。也是因为农耕文化影响了赵煦的判断,在赵煦看来,能防守得住就好。进攻什么的,都没必要啊。

    “咳咳……”

    赵煦强行把话题扭转,“流民一事,你不可再为……”

    “是是是……”

    张正书也知道,这时候不能逆了赵煦的意思,不然肯定没好果子吃的。他又不傻,为什么非得触怒赵煦呢?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事,张正书又不是没做过。

    赵煦再厉害,能奈他如何?最多就是编造一个海贸的名额,带出海外就是了。难不成,赵煦连这个都能查得到?

    再说了,关中地区地少人多,已经超出负荷了,张正书给消化消化又怎么样了?

    警告了张正书一番,赵煦才把张正书放出皇宫。出了皇宫,其实张正书的背脊上也是一身冷汗了。

    “赵煦那小子,手居然伸的这么长了?连那些移民里,都有他的暗子吗?”

    张正书想了想,觉得还是不要去动这些为好,毕竟现在他是在开封府的,没必要去触怒赵煦。再说了,那些人想要回到大宋境内,也是挺困难的。最关键的是,赵煦默认下了这件事,这才是最关键的。

    “嘴里说着不要,但身体还是挺诚实嘛!”

    张正书笑了笑,赵煦果然是好大喜功那一类的皇帝。

    这一类皇帝,怎么抵挡得住开疆拓土的诱惑呢?

    此时,皇宫内,赵煦一脸疲惫地坐在龙椅上,叹了口气说道:“彭元量,那小子你怎么看?”

    “绝不似脸上那么蠢顿!”彭元量冷冷地说道,“说不定有了二心!”

    “二心?他没那么蠢,只是朕想不明白,他为何要这么做?”赵煦苦笑一声,“难道真的有人肯为朕的江山着想?”也许之前,赵煦还有这等天真的想法,但现在不会有了。这就是成熟的代价,会丢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就好比年少轻狂的时候,会不顾一切去追女神,但成熟后才知道,女神并不属于你的。差不多的道理,赵煦也是这个心态。

    彭元量也不好说这个,只能低着头,不答话。

    其实,赵煦心中也有答案了。人肯定是有私心的,张正书也有私心,赵煦是想看看能不能真的开疆拓土,所以才没有处置张正书。其实,在赵煦的心中,海外那些土地,真的没啥用处。即便是开疆拓土,他也燃不起胸中的激情。为啥呢?就好比幽云十六州是看得到的好处,而海外的土地也好,金银宝石也罢,那都是看不见的。

    “你派人盯紧姓张的小子,一旦有什么异动,立马禀告!”

    “遵旨!”

    彭元量立即躬身退出垂拱殿,心中想:“那个羸弱的小子,也有野心造反吗?”

    这边厢,张正书也捶足顿胸,被赵煦牵着鼻子走了一道,忘了说纸币的事了。不过,张正书觉得这事也不大。要知道交子这东西,宋人早就知道了。“建设银行”把信用度攒起来后,现在才推出纸币,已经是很谨慎很谨慎了。再者,“建设银行”都是先推出大额纸币的。就是怕底层百姓不接受,因为纸币最终用得最多的,还是普通百姓。

    大额纸币,只有商贾、乡绅等人用得起。

    只要他们接受了,再慢慢推出小额纸币为好。

    这大额纸币,其实就是银币和金币的币值,这样的钱币,是一般人用不上的。想想看,一枚银币就相当于三贯钱了,一枚金币能兑换十枚银币,这样高的币值,普通人用得上吗?唯有在大宗商品交易的时候,才会用得上。

    “算了,先试试水再说……”

    张正书下定决心后,来到了“建设银行”,和总行长秦元通了通声气,决定在六月份,在汴梁城中试点推行金币和银币的纸币。只要持有这样的纸币,不管是谁,都能在“建设银行”里兑换出等额的金属货币。同时,《京华报》上也会宣传这个消息。同时,哪怕是在汴梁城外的城市,只要有“建设银行”,纸币都能等额兑换。

    在回“京华报社”的路上,周篷问道:“小官人,这纸币真的像书上写的那样,有大用吗?”

    “肯定有大用啊?”

    张正书笑了,“如果顺利的话,我们完全可以用一张纸,把其他国家的资源全都换过来。这样的买卖,你做不做?”

    “肯定做啊!”周篷也不傻,立即说道。

    “这就结了嘛!”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但别人也不是傻子,只要推出纸币,那别人也会跟进的。不行,我要立马给官家写奏折,打击其他纸币,不然的话,全都玩完,大宋的经济也会受到波动的!”

    就这样,在摸索中,纸币问世了。

    一开始,普通百姓还没啥感觉。

    无他,因为普通百姓在生活中,根本用不上这么大额的金钱啊。

    就好像在后世,在香江路边摊吃个早点,你突然拿出一千块钱港币给老板一样。根本没必要的,更何况这一枚银币的币值,都比一千块港币多了。一般人,哪里有这样的财富啊。即使在汴梁城,一枚银币也足够一个普通人滋润地过半年了。哪怕是一户人家,都能过两三个月好日子了。这样大额的金钱,普通人见都未必见到。

第九百五十六章:智慧对决

    但是,汴梁城到底是天底下最繁华的所在,纸醉金迷的暂且不说,就是商业交易也是最频繁的。

    于是在商贾圈子里,这样信用足够,又携带方便的纸币,一下子得到了热捧。

    甚至,以往很火的兑票在纸币面前,根本不堪一击,热度一下子就下降了。

    和兑票一样,纸币有着绝佳的防伪技术,一般人根本仿造不了。再加上朝廷又颁布了旨意,除了“建设银行”以外,任何发行纸币的行为都是扰乱市场的行为,将会查封,资产充没国库,还将获罪十年。而且,造假纸币也是同样的处罚。这样的威压之下,自然会让别人退缩了。没办法,现在银行一年的利润都是几百万贯的,早就把赵煦拴牢在银行这艘船上了。

    其实,张正书这是未雨绸缪罢了。他也知道,在没有足够信用支撑下,纸币就等同是废纸一张。

    看看现在的交子,还能买得到东西吗?

    还不是滥发纸币惹的祸!

    而张正书绝不会犯这个错误的,他通过遍布大宋的“建设银行”得到数据,再用公式算出可以发行多少纸币。这样的话,还能通过发行纸币,暗中帮助大宋宏观调控一下经济。要是经济太热了,银行就要鼓励存款,少发行纸币,让经济降温下来。要是经济欠缺活力,那就要增发纸币,刺激经济发展。

    这些事情,怕是赵煦都难以理解。

    这不,赵煦也拿到了一张纸币。

    “这张纸,就值三十贯钱?!”

    赵煦的心中有一股冲动,想要拼命印刷这样的纸张,这样的话,军饷不全都有了吗?

    彭元量连忙说道:“回禀陛下,根据盯梢张县令的暗子回报,这样的纸币‘建设银行’并未发行多少,说是怕百姓接受不了。”

    赵煦大手一挥,说道:“怕甚么,让他多印就是了。当初的交子,不一样……等等,不能多发?”赵煦突然想起张正书给他的奏折里,好像就有这么一段阐述,他当初是一扫而过,没有细看。因为也看不懂啊,赵煦哪里懂这么高深的数学公式了?现在他想起“交子”一事,也大概明白张正书在怕什么了。

    “罢了,让他鼓弄罢!”赵煦有点泄气,果然天底下就没有那么简单的事。要是这么简单就能印刷出“钱”来,那张正书为什么要借朝廷的力量,禁止别人分杯羹呢?甚至,造假钞都不行,这摆明了是说纸币不是人人都能玩得转的。

    彭元量继续小心翼翼地问道:“陛下,那是不是继续派人盯着张县令?”

    “盯着盯着,还有,不仅要盯着他,还要看看他手下的人,到底在干嘛?”

    赵煦也纳闷了,张正书到底是想做什么?

    彭元量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幸好赵煦看不到,不然的话,这又出事了。盯张正书手下的人?要知道,张家直接、间接雇佣的员工,已经超过十万人,遍布整个大宋。这十万人,产生的经济效益,几乎是大宋整个税赋收入的二十分之一强了。皇城司再多人,怎么盯得住这么多人?

    可皇帝金口已开,彭元量只能硬着头皮去做了。

    纸币的影响开始发酵,这是张正书一开始就预料到的。纸币的作用太大了,因为它限制了铜荒的发酵。铜价,现在已经回到了正常水平,或者说是理性水平了。至于铜荒是怎么产生的,张正书觉得和辽国、高丽这几个在用大宋铜钱的国家分不开。一个国家铸币,几个国家,甚至十几个国家都在用,再加上宋朝并没有富铜矿,这不铜荒才怪了。

    或许一开始辽国等国并没有想到,用铜钱就能把大宋搞得这么狼狈。

    可发现了这个秘密之后,他们就上瘾了。宁愿自己交易吃亏,也要让大宋的铜荒加剧。因为,一个健康发展的大宋,是所有周边国家的噩梦。辽国太清楚大宋的潜力了,所以一直设圈套给大宋,让大宋不知不觉间被放血。

    谁说游牧民族没有智慧的?相反,他们的智慧还很厉害。有时候,智慧这东西和文化并没有多大联系。

    好比正史上的铁木真,他不识字,却能洞悉人性;没有学过兵法,却所向披靡。这些,都是通过自己经过实践,然后归纳总结,最后得出的结论。所有智慧,无不来源于此,可以说,在智慧上面,游牧民族并不输任何一个民族。

    大宋也被算计了,而且算计得毫无办法。从澶渊之盟起,大宋以为自己占便宜了,殊不知真正占便宜的辽国。

    当然了,辽国只注重大宋这个敌人,却忽视了对国内的治理。粗暴的政治制度,激化了部族间的矛盾。女真人,就这么崛起了。

    现在,大宋有张正书出谋划策,通过金币、银币、铜钱三个币值的金属货币体系,瓦解了辽国的意图。现在又推出了纸币,让辽国骑虎难下了。为啥?因为宋辽两国榷场虽然关闭了,可私榷却还是存在的。也就是说,走私还是有的。

    现在,怕辽国打劫什么的,走私的商贾都用纸币做交易了,辽国还能执行让大宋铜荒的计划吗?

    再加上,辽国根本脱离不了大宋的茶叶,所以他们必须要获得茶叶,也意味着可能大宋在赚回他们的铜钱,而他们以后怕不是只能用金银交易了。或者说,低头认输,承认并使用大宋的纸币。

    不管怎么样,大宋现在都立于不败之地了。

    待得赵煦发现这个秘密时,张大了嘴巴不敢置信。

    张正书却知道,如果只是想夺回幽云十六州,那辽国是必然反扑的。已经死去的敌人,是最好的敌人,所以张正书打算从经济上削弱辽国,以达到灭亡辽国的目的。当然了,想要灭亡一个草原王朝很简单,可要想灭掉一个草原部族,那就非常困难了。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大宋没有多少骑兵啊!

    即便张正书旗下的养马场,已经陆陆续续交付了近五千匹军马,可还是与对手差距太大,达不到成军的目的。没办法,张正书再厉害,也不能凭空把马给变出来。但是,张正书早就把赢得战争的秘笈给赵煦了,赵煦都不用,怪得了谁?

第九百五十七章:人质

    这一日,北境传来消息,辽国再度派出了使臣。

    不消说,这肯定是想来和大宋言和的。两国打了差不多两三年的仗,暗中都吃了不少亏。宋朝损失了大量的钱粮,后世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其实宋朝这会也差不多了。只要一年到头都是打仗,大宋的军费支出少说都要三千万贯钱。

    三千万贯钱啊,这已经是大宋国库收入的三成了!

    大宋不像辽国,出兵是要军饷的,要甲胄、武器、药品、后勤和粮食的!林林总总加起来,三千万贯已经是非常节省了。

    而辽国也损失颇大,第一,没有了最大的收入来源——澶渊之盟的岁币二十万白银,和三十万匹绢布。这可是总价值超过五十万贯的财物,辽国贵族都靠这个来挥霍呢!第二,是幽云十六州的生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大宋水师确实厉害,虽然没有骑兵,可在水面上,辽国拿大宋水师一点办法都没有,被打得还不了手。要不是辽国组织兵马突破黄河,差点攻破了新修的堡寨,引来了大宋的恐慌,说不定一年下来沿海的平原颗粒无收的。

    第三,就是辽国最忌讳的事了。就是大宋不知道为何使阴招了,并没有对平民下手,而是规劝平民到大宋的江南去,开垦出来的土地都是他们的。就这一招,不知道掳获了多少汉人的心,甚至不少契丹贫民也上船了。

    为啥?因为大宋的信誉很不错啊,看看西夏灭亡之后,党项人也没有被怎么处置,只是打散了归入汉人之中罢了。不到两百万的党项人进入一亿的汉人里面,就好像小水滴融入了大海,看不出有一点痕迹。大宋有这样的例子在前,诱降敌国百姓就水到渠成了。这一招釜底抽薪,把辽国恨得牙痒痒,却一点办法都没有。

    辽国的人口本就不够大宋多,现在更是面临着百姓要被全拐带跑了的危险,那怎么能行?!没有了百姓,国家还能成国家吗?

    这不,察觉到了幽云十六州的百姓在迅速减少,辽国坐不住了。除了加大力度攻击宋朝,一边还派出了使臣,看能不能修复关系。

    可以说,通过整个大宋的努力,宋辽之间的主动权,已经基本易手了。

    这不,待得辽国使臣匆匆来到汴梁城,递上国书后,赵煦就召开了朝会。

    “小官人,官家打算与辽国停战,你怎么看?”

    周篷在一旁小心地伺候着,这段时间张正书也别想出汴梁城了,去哪都有人盯着呢。就连处理李县的事宜,都是通过驰道传递过来的。好在李县的治理一向不用张正书出面,不然的话,这会真的是乱套了。

    “也该停一停了。”

    张正书叹了口气,“现在是‘天险之城’收尾阶段,趁谈判的时候停一停战,各自休养生息一段时间也是好的。等‘天险之城’完工了,估计官家还是要再起大战的。”

    “为什么?”

    周篷很不解,“为何一定要打。”

    “因为幽云十六州。”张正书很冷静地说道,“大宋想要得到一个北方的天然屏障,而辽国则绝不可能放弃唯一的农耕区,所以这必然是无法调和的。双方也知道,随着夏国的灭亡,宋辽之间的争斗,已经是剑拔弩张了。”

    周篷恍然大悟,他年纪还小,不太明白这里面的弯弯绕绕。可听了张正书这么一说,他才明白,原来打仗是有这么深层次的原因的。

    “那小官人,待得大战再起后,我们能离开汴京城了吗?”

    张正书看着有点不安的周篷,笑道:“怎么,怕了?”

    “你瞧外边,都是些做买卖的,谁不知是盯梢咱们的?”周篷自然看出来了,可以说明眼人都看出来了。

    张正书却没有多反感,只是无奈地说道:“怕是……不可能了。”确实,赵煦已经知道张正书的“手脚”,还能这么放心张正书吗?

    不仅是张正书,就连周篷,怕也是要在汴梁城中过一段时间了。

    周篷有点小失落,虽然汴梁城也不错,但周篷更喜欢跟着张正书到处去。这样的话,他能学到更多东西。

    “没啥的,想要学习,哪里都能学习。”张正书笑道,“你这段时间,先去超市那里帮忙吧。”

    打发了周篷之后,张正书才开始思虑起自己的处境来。

    确实,流求的事被赵煦发现了,张正书陷入了被动之中。但好在张正书并没有做得太过火,所以还在赵煦的承受范围内。张正书最怕的不是流求的事情败露,而是“黑客”被翻了出来。虽然这个可能性很低,因为“黑客”里面大多都是自己人,而且对外宣传也是“商业间谍”罢了。再加上单线联系,执行任务的人完全不知道最上面的人是谁。

    “赵煦他……把我留在汴京城里,到底打的是什么主意呢?”一时间,张正书也捉摸不透赵煦的想法,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他暂时没有危险。

    这就是人治的弊端了,张正书完全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恶了赵煦,然后就锒铛下狱了。甚至,还会被流放。当然了,张正书现在的影响力太大了。别看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令,但由于李县作坊的缘故,若他振臂一呼,天下作坊效仿,那凝聚起来的力量还是不容小觑的。别的不说,通过控制作坊、银行、航运等行业,张正书完全能把大宋的经济搅得天翻地覆。这一点赵煦可能会不知道,但张正书

    的号召力,是赵煦不敢小觑的。

    这也是为什么赵煦不放心的原因了,任何一个皇帝都不会让这么有能力的人脱离自己掌控的。

    张正书也心知肚明,所以他没有多少担心,只是暗中准备后路而已。

    为啥呢?

    就拿正史上宋高宗十二道金牌追回岳飞来说,为什么岳飞最后就只能回来了呢?

    精忠报国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岳飞的家眷都在临安。这都是因为宋朝不相信领兵大将,要把他们的家眷都“困”在都城,当做质子的。也就是所,皇帝一直防着领兵大将造反。毕竟对中国人来说,家庭永远是最大的。为了造反而把妻儿都陷入绝境,这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218/ 第一时间欣赏大宋好官人最新章节! 作者:飘依雨所写的《大宋好官人》为转载作品,大宋好官人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宋好官人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宋好官人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宋好官人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宋好官人介绍:
开封繁华,市列珠玑。张正书穿越到了北宋元符元年,开启了他的逍遥人生。没事就种种田,搞搞发明,赚赚钱,娶个娇妻过幸福日子。然而,无心插柳,他获得了一个好名声。佃户、工匠评价他:“张小官人雇我做工,薪资不曾短过,过年还有福利,真是好人!”合作商贾评价他:“张小官人有好买卖都告知我,合作共赢,诚信之人!”皇帝评价他:“为国着想,为君分忧,乃大宋好子民!”唯独邻国对他咬牙切齿:“这绝户毒计是谁想出来的?实乃天底下第一恶人!”(有两百万字完本作品,人品保证不断更)大宋好官人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宋好官人,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宋好官人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