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大宋好官人TXT下载大宋好官人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宋好官人全文阅读

作者:飘依雨     大宋好官人txt下载     大宋好官人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九百八十七章:援兵到了!

    “小相公,我们要怎么突围呢?”

    一个步军都虞候问道,他的问题也许是所有将领都关心的问题。

    “明天上午,我们将从南面突围,也就是要正面凿穿敌军的阵形。我观察过了,南面虽然是敌军重兵把守之处,但其实战力并不强,主要是由东北皮室军组成的。别看这支军队赫赫威名,但现在他们无心应战。据我所知,东北的女真人暴动了,把东北皮室军的家眷、牲口全都掳走了。你说,这样的军队会有战斗力吗?”

    诸将一愣,面面相觑起来:“小相公,这相隔千里之事,你是如何得知的?”

    “猜的。”

    张正书说了一个让众人都绝倒的答案,这都什么事啊!

    “不过,他们士气不振,这倒是真的。”张正书也知道,这些将领军官其实都察觉到了。上过战场的人,对士气是很敏感的。比如,一支军队是不是精锐,从精气神就能瞧出来了。像南面那些契丹士卒,一个个垂头丧气的模样,想来确实是有内情。

    “最重要的是,如果凿穿了辽军阵营,我们一路向南,就能占据固安城。只要到了固安城,那就算得救了。”张正书计算得很好,“别忘了,我们还有水师!”

    诸将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你们下去准备一下,我们黎明时分,全军出城,决战!”

    张正书平静地说道,他知道,这一次归途,那绝对是充满坎坷荆棘的。没办法,友军都是猪,张正书都吸引了这么多火力,他们愣是都取得什么战果。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说实话,如果给张正书统领全局的话,早就一路平推过去了。可惜,各自为战之下,远远达不到预期。没办法,不是谁都像张正书这么激进,这么有把握的,都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可问题是打仗就是拼那么点胜率的,你不拼命,哪里有胜利?!

    这就害苦张正书了,这不,多好的一步棋,居然一点用都没。差点没搞得张正书自闭了,这都是什么官!

    还好,张正书不是那种死心眼的人,见事不可为,赶紧开溜吧。

    一夜无话。

    其实,契丹人也睡得不踏实。

    没办法,宋军实在太喜欢劫营了。抽冷子就来这么一下,而且都是骑兵出战,打又打不死,追有怕埋伏。反正这几天来,契丹士卒就没怎么睡过安稳觉。

    也许正因为是这样,张正书才大胆地准备突袭,凿穿整个辽军。

    黎明来临之前,宋军已经整装待发了。

    把配重投石机都拆卸了,用驽马拉着,带上一门火炮、浮桥部件。其他东西,能减则减。

    然而,还没等张正书他们全部出城呢,对面辽军大营已经火光冲天了。

    “怎么回事?”

    张正书也懵了,脑子一时半会转不过来。

    “辽军那边喊杀声,是汉话!”

    董成虎兴奋地对张正书说道,“保不齐就是援军到了!”

    “援军?”

    张正书有点不敢置信,这时候居然有援军来了?!但谨慎的张正书,立即派出了大量探马,若是援军到了,则放烟火为号。烟火这东西,张正书早就应用在战场上了,当做是信号弹。没办法,这烟火制作精良,弹射高度足足有一百多米,而且色彩艳丽。即便是白天,都能瞧得见。不拿来当做信号弹,才是暴殄天物!

    不多时,一处烟火升腾而起,张正书眼前一亮,大手一挥:“留下一队人马守城,其余将士,与援军两头夹击辽军!”

    重骑兵开始冲锋了。

    马蹄声隆隆,朝着木头栅栏的辽军大营冲去。

    而步卒,则稍稍慢了点。

    没办法,辽军在离幽州城外十里地安营扎寨的,为的就是尽快夺回析津府。可惜的是,现在怕是没有这个希望了。

    还在睡梦中的辽军,以为宋军又来劫营了,纷纷抄起兵刃,冲到辕门前面,却发现一片寂静。等分辨过来的时候,宋军已经从背后杀来了。

    “难道是宋猪的援兵?”辽军统帅也是知兵的,耶律章奴在他面前都不敢谈资格。他就是耶律和鲁斡。

    耶律和鲁斡的到来,彻底瓦解了耶律章奴的兵权,成了掌控这四十余万人马的统帅。但和耶律章奴一样,耶律和鲁斡其实也是进退维谷,不知道怎么办好。好在他知道宋军粮食有限,不然的话这仗他早就不打了。更何况,他是直接从东北调回来的,也听说了东北女真作乱的事,也是忧心如焚。耶律和鲁斡的家眷,也就是耶律大石他们都还在那呢。

    耶律和鲁斡是耶律洪基的同母弟,耶律延禧立耶律和鲁斡为皇太叔,也是一员大将,颇有战略。

    可惜的是,他遇到了张正书。

    这不,一直被张正书压着打。要不是知道张正书粮草不多,他早就不打了。哪有光挨打不还手的事啊!

    现在最糟糕的事终于发生了,耶律和鲁斡也明白,肯定是固安城方向发生了变故。其实,耶律和鲁斡早就知道了宋军有援兵,正在攻打固安城。但他更加明白,固安城的城池坚固,且守兵不少,应该能撑很久的。只是没想到,宋军援兵来得这么快。

    “莫慌,不过是小股宋猪罢了,儿郎们,把他们打退就是了!”

    辽军重新凝聚起了士气,但是很快他们就崩溃了。

    张正书的反应绝对是最高级别的,从探马发信号,到重骑兵缓步跑来,加速,冲锋,期间不过一刻钟罢了。

    重骑兵的冲锋,是很可怕的,简直就是宋朝版本的坦克!即便是血肉之躯,可几十匹马撞到了辕门上,也把辕门撞开了。腹背受敌的辽军,士气又低落,也抵抗不了多久,就兵败如山倒了。

    其实也算不得败,只是战略性撤退罢了。

    反正耶律和鲁斡是这么认为的,萧胡笃也是这么认为的,萧奉先、萧德里底也是这么认为的。唯独耶律章奴,有点愤愤不平。不就是打了几个败仗吗,不就是没有看住张正书吗,连官都丢了,他的心里很不平衡。

    反正吧,宋军援兵一到,这幽州城就算是真正丢了。

第九百八十八章:饿死不掳掠,冻死不拆屋

    再加上现在辽军已经士气低落,别说反击了,能保证全身而退都难了。

    即便是耶律和鲁斡,都不能准确判断,这来袭的宋军有多少了。只是觉得这宋军好像潮水一样,从后面不断地涌来。虽然装备不算精良,甲胄不算齐整,但胜在偷袭,且有着与张正书那股宋军一样的武器,这就要了亲命了。

    终于,耶律和鲁斡抵不住了,下令后撤,准备另寻战机。

    宋军也没追击多远,对方超过三十万人马,即便是三十万头猪,也不是轻易能惹的。

    “张小相公!”

    来将笑呵呵地看着张正书,张正书却惊呆了:“折将军?!”

    这个将领,其实张正书是见过的。上一次他回京述职的时候,曾登门拜访张正书,亲自道谢了一番。为什么道谢呢?因为张正书的武器,让大宋西军的战斗力陡然增加了一倍以上。这也是能攻克西夏,折服党项人的关键。

    其实,折家也是党项人,只不过很早就被汉化罢了。

    而且在大宋,折家的战功是远迈杨家将的,而且也是一门忠烈。只可惜,因为出身问题,折家只能屈居于西北,不得进入朝堂。没办法,大宋对党项人的防备还是很充足的,特别是李元昊建立了西夏之后,对党项人就更加防范了。

    但是,折家并没有一点怨言,反而忠心耿耿,一心为国。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才是真正的忠臣烈士,是大宋的脊梁。

    那么,来人是折家的谁呢?

    是折家的折可适,也就是名将折克行的从子,折克忠之子。在这时候,折克行的声名尽显,而折克忠却没有什么名声,所以折可适从军之后,世人皆道他是折克行从子。事实上,折克忠也是一代名将,可惜大宋皇帝猜忌过甚,怕折家将门太过突出,才不许折克忠领兵罢了。

    折可适今年也已经五十有六了,长期的军旅生涯,让他已经华发早生。

    但是,虎老威犹在,折可适还是颇有气势的,这也是带兵打仗形成的杀气,能让人不知不觉间就被慑服了。估摸,这也是赵煦派遣他领兵救援的缘故。宋军向来是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但要想迅速形成战斗力,非得老将不可。

    折可适都符合这个条件,所以让他做了这一支军队的统帅。

    折可适的战绩其实挺彪悍的,用兵之道颇符合张正书的风格。在元祐六年,西夏梁太后再次犯宋边,折可适带领六千士卒潜入西夏境内,假装成夏首领出巡,呼出尽杀之,烽火为之不传,急进袭击,斩获万计。回师过柽杨河,设伏击败追兵。夏军于是调集大军前来追击,折可适带所部八千人,与敌数万人周旋。在洪德川,第二次设伏,大败追兵。敌前后军互相蹂践,死伤无数。这一次仗打得漂亮、利落,先奇袭,攻敌不意,后设伏,挫敌锋芒。

    这样的用兵风格,和张正书不谋而合。

    都喜欢出奇兵,攻敌不备。就好像张正书这次战略大迂回一样,已经给其他宋军创造出很好机会了。

    “折将军,居然是你亲自领兵前来救援,实在是……感激不尽啊!”张正书又惊又喜,他就是苦恼没有第二个有能耐的将领,可以分兵击破敌军。现在看来,这个问题解决了。

    “张小相公,你才是大才啊!先前在汴京城,与你交谈,老夫就知晓你是不出世的名将。待得你夺容城、智取岐沟关,巧夺涿州城,再攻契丹不备,突袭良乡、玉河,甚至一战打下了析津府,逼迫辽皇仓皇出逃。这样的战功,不输史上任何名将!你才二十出头啊,待得来年,封狼居胥,比肩霍去病,也是板上钉钉之事!”

    折可适对张正书倍加推崇,甚至有种忘年交的感觉。

    张正书苦笑道:“折将军就别捧我了,要不是你领兵前来,我已经下令突围了。”

    “是粮食不够?”

    折可适也推测过张正书的战略意图,自然明白要奇袭析津府,必定是轻装上阵的。

    “对,我军还有十天口粮罢了。”张正书很诚恳,“不知道折将军带了多少兵马前来?”

    “老夫带了本部三万人。”折可适哈哈大笑道,“不曾想,这契丹人这般不禁打!”

    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那他们必定会卷土重来的。”

    “他们不会了。”折可适激动地说道,“张小相公还不知道罢,因为有你的牵制,契丹人无心恋战,幽云十六州大半,已经落入我大宋手中。固安城,也是昨天才破的。为了尽早接回张小相公,老夫才马不停蹄,领兵前来。如此一看,还算赶得及啊!”

    张正书知道,折可适这份救命之恩太大了。固安城离幽州起码有着一百二十里地,折可适这三万人,必定是日夜兼程,才能赶得到的。

    “折将军……”

    张正书有点感动了,也许,正因为是有这样忠心耿耿的将领,他才心甘情愿为大宋领兵打仗吧。

    “快去休息休息……我派人去打通粮道,让后方把粮食运上来!”

    折可适也不矫情,他带来的多少西北禁军,但看到张正书率领的军队后,有种货比货得扔的感觉。没办法,纪律方面是根本没法比的。折可适心道:“看来,这张经略能做到经略相公,绝不是只会溜须之辈。”

    张正书似乎瞧出了折可适的不安,也敞开天窗说亮话了:“折将军,你的本部仍由你统率,但纪律方面,我可要丑话说在前面的。我大宋之师,乃王者之师,举正义之旗,绝不做危害百姓之事。有道是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饿死不掳掠,冻死不拆屋,你部下,可做得到?若是做不到,怕是我的军法无情啊!”

    折可适当即凛然,说道:“小相公大才,饿死不掳掠,冻死不拆屋,乃是我辈需要恪守的,某当竭力约束部下。若有骚乱百姓之举,不须小相公出手,某自会军法处置,绝不轻饶!”

    “如是最好,将军稍作休息,待得我处理完粮道一事,再为将军接风洗尘!”

    张正书说完这句之后,让刘忠他们带着折可适去歇息了,而张正书亲自督办军粮一事。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不吃饱饭怎么打仗?粮食,才是重中之重!所以说,这古代打仗,其实打的是国力,一点都没错。要是国力弱一点,都没办法把军粮运到前线!

第九百八十九章:回京述职

    接下来的事,其实很简单了。

    大宋的将领,虽然攻坚不怎么样,但是捡便宜他们是很在行的。都不用张正书出手,在大雪来临之前,就把幽云十六州全都掌控在手中了。此时的辽国,也没精力再管幽云十六州了,因为女真人已经把辽国腹地搅得天翻地覆,差点没攻到上京临潢府!

    这还了得?

    契丹人怕是不知道什么叫“攘外必先安内”的道理,但是耶律延禧就毅然决然这么做了。把军队调回来,狠狠地揍了一顿女真人。双方都损失惨重之下,辽国元气大伤。

    这时候的大宋,也安稳了下来,同意了和辽国谈判。

    至此,幽云十六州战役,算是成功了。

    很快,张正书应该就能回京述职,最后再被圈在开封府,哪里都不能去。这也是张正书在用事实说话,如果他想造反的话,估计整个大宋都不是张正书的对手。瞧瞧,如果没有张正书自陷囫囵,引诱辽国把精力都放在张正书的身上,其他州城能这么顺利就夺取吗?

    要知道,即便是正史上朱元璋收复幽云十六州,也用了将将一年时间。而张正书用了多长时间?不到半年。

    当然了,这并不是说张正书比朱元璋厉害,只是战略得当罢了。事实上,从国力来说,这几年发展之后,大宋的国力已经远超辽国了,能取得这样的战果,是理所当然的事。接下来,就要看谈判桌上怎么谈了。

    怎么谈,张正书是不想理会的。

    按照大宋的尿性,既然夺取了幽云十六州,那么赏点钱给辽国,那是常有的傻事。张正书更在意的是,他什么时候能回到汴梁城。

    不是他不眷恋自由,而是他想家中的妻儿,想家里的父母了。

    然而,这一等,就是两年多。

    随着宋辽不断在谈判桌上的拉扯,互不退让,战争又起。只不过,这一次是以打促谈,边打边谈,最后辽国还是屈服了。来来去去两年多的时间里,张正书都不记得自己辗转过几地,击败了多少辽国名将了。

    身边的老兄弟,也越打越少,有时候他也想知道,花这么大的代价,拿下幽云十六州,真的有用吗?

    好在,辽军的抵抗意志并不强,因为辽国算是外强中干了,东北有女真之患,内部也矛盾重重。最后,迫于压力,辽国同意将幽云十六州还给宋朝,但要交付三百万两白银。宋朝也知道,辽国失去了这三百万两白银,说不定真的给女真灭了。到时候,一个新兴的国家,必然又会成为宋朝的心腹大患。所以,宋朝得到幽云十六州之后,再没有鼠目寸光,而是真正审视起自身战略来。

    出于种种考虑,大宋不仅给了银子,还同意和辽国再开榷场,互相贸易来往。

    “这一次,我总该能回家了吧?”

    也许是出来太久,张正书已经有点迫不及待了。

    全军上下,其实都是归家心切。只是边事一日未定,回家那都是妄想。

    张正书也不明白赵煦的心思,明明担心他担心得要死,结果还放心他掌控着这么多军队。说实在的,如果张正书现在真的想造反,说不定还真的能造反成功了。没办法,这全军上下,不止是张正书的本部,还有幽云十六州的各部,都是异常崇拜张正书的。

    张正书现在,已经成了大宋军神的代名词了。因为他,大宋才能以步胜骑,以骑制骑,与辽国的对战中,第一次全面压制辽国。虽然,不曾真正灭了辽国,毕竟这不是很划算的事情,即便是打了三年仗,大宋国库都能跑老鼠了,要是再打几年的话,说不定百姓就要揭竿而起了。

    再说了,灭了辽国也没好处,宋朝上下都对草原上不能种粮食的土地不感兴趣。

    这才是宋辽和谈的基础,而不是辽国真正放弃了幽云十六州。辽国也是没办法,耶律延禧很清楚,再打下去,辽国都要没了。所以,只能及时止损,“讹”一些钱银,给国内一个交待就是。

    政治的艺术就是妥协,打不过还硬是要打,那是傻子。

    于是,宋辽之间出现了短暂的和平。

    可以预见,日后宋辽已成世仇,这段仇恨是不容易消除的。其实,草原民族和农耕民族,天生就是对头,即便没有幽云十六州这样一茬,也一样迟早会爆发冲突的。这是历史的必然性。毕竟,草原的粮食产出实在太不稳定了,要是来一个寒潮,把牛羊都冻死了,草原人的粮食不够了,你说他们会不会南侵?!

    张正书也在思考这个问题,现在是小冰河时期,还不算是最高峰。

    如果到了最高峰,天寒地冻的,契丹人为了生存,肯定还是会硬着头皮过来打宋朝的。

    没办法,四邻里面就大宋有余粮,最富庶,不打你,难道去打同样苦哈哈的女真人吗?

    那怎样,才能消除这个怪圈呢?

    张正书觉得,应该向辽国传授种植牧草的技术,再加大对羊皮的收购,甚至可以用粮食去换羊皮、牛皮之类的畜牧产品,反正就让辽国对大宋有一个依赖性。只要形成了依赖,辽国想要踢开大宋,都很难了。

    这样做是有风险的,比如辽国的技术先进了,制造出强大的甲胄了,那又怎么办?

    张正书也想过这个问题,辽国再次强大了,或者对手换成了金国,那大宋又该怎么办?想来想去,张正书觉得这结果也不错。有道是“忘战必危,好战必亡”,如果大宋能一劳永逸,进而忽视国防武备的话,那并非是好事。

    于是,张正书就派“黑客”,暗中去传授了契丹人种植牧草的技术,让他们收割牧草,以备冬用。甚至,还传授了用茅草盖马厩羊圈牛棚的经验,让冬日寒潮来临时,不至于牲畜被冻死。

    总之,张正书是把契丹人再次变成游牧民族的,不给点补偿,怕是边境永无宁日。

    待得一切安排妥当之后,大宋朝廷也重新往幽云十六州送来了汉人移民,赵煦才下旨让张正书回京述职。

    于是,出征整整三年零一个月,张正书才总算回到了汴梁城。

第九百九十章:封妻荫子

    这一次,赵煦给足了张正书面子,亲自出迎得胜归来的张正书。

    无须《京华报》等报纸报道登载,汴京城中的百姓已经口耳相传,都知道打下幽云十六州的张正书要回京了,于是这一日,无论老少,货郎掌柜小二屠夫,一大早就在城门排队,竞相看热闹。

    好在有禁军在维持秩序,约束百姓,不许登高观看,还有不许衣着不整。男子要穿着衣衫,系上腰带;妇女要穿着衣裙,背着孩子,不许乱跑。先一日封闭楼门,城防司严查来往之日,不许有来历不明之人,暗中刺王杀驾。

    禁军殿步三司,分拨统制率领官军六千兵二百人,分布在诸巷之内,维持秩序。到了这日五更时,地上的城防司便开始沿门驱逐杂人外,等着仪卫队的到来。

    及到午时前,御驾龙辇才缓缓从宣德门开出,由引主驾头牵引着御马,拉着龙辇缓缓出来。旁边跟着文武百官,前去汴京城正城门南薰门,迎接凯旋而归的张正书。张正书那个归心似箭啊,昨晚就到了,可皇命不可违,只能在城外驿站,愣是过了一个辗转不眠的夜晚。

    早上一大早,张正书就起床了,洗漱完毕之后,又跑了跑步,散散心中的闷火。深怕到时候一个直肠子,就说错话了。这可是众目睽睽之下,要是说错话了,怕是赵煦都保他不住。

    张正书有怨气吗?

    有,赵煦把他的家眷强留在汴京城中,让他和家眷分隔两地,张正书内心早已憋了一肚子火。

    这不,到了汴京城,还是不能见妻儿,还得等到午时,张正书这心就急得跟什么似的。

    “小相公,你这么转悠也不是个办法啊……”

    其实,刘忠他们也急。当兵整三年,母猪赛貂蝉,这句话一点都不假。

    但张正书还是坐立不安的,没办法,这谁能冷静得下来啊?

    好不容易快到午时了,一匹快马来报信,说官家已经准备妥当,开始前来迎接他们凯旋归来了。

    张正书早就做好了准备,披甲上马,缓缓地往汴梁城赶去。

    果不其然,汴梁城外已经围满了瞧热闹的百姓,里三层外三层的。要不是有禁军维持秩序,早就不成模样了。张正书刚刚到汴梁城的南薰门前,就看到赵煦已经在龙辇下来,亲自迎了过来。

    张正书也知道礼仪,昨日礼部官员都来告诉张正书了。

    翻身下马,跑到赵煦面前一躬身而拜道:“臣参见陛下,恭请圣安!”

    赵煦连忙双手托起张正书,微微一笑道:“张卿快快请起!远征日久,为国操劳,张卿辛苦了!”

    这是在做戏给百姓,给百官看的,张正书也心知肚明,连忙说道:“为陛下分忧,乃是为臣子之责职所在!”

    两个影帝级别的人物,在那一吹一捧,好一幅君臣和的模样。而后有一六品官员,手持“露布”(宋朝的捷报),大声地宣读了出来。大致的意思,是张正书这三年来,立了多少战功,意味着皇帝都记着呢。论功行赏,这就是论功行赏,不然的话,百姓也好,百官也罢,怕是不服气的。

    这也就罢了,这六品官员念完了“露布”,还掏出一张圣旨来,这是给张正书等人的封赏。其中,张正书以泼天的战功,成为了还不到二十五岁的冠军大将军,拜上护军。也就是说,张正书已经是正三品的大官了。

    其实,如果张正书现在有那么个四十来岁,怕是已经做到了太尉,甚至枢密使都是他的了。

    毕竟这夺回幽云十六州,那可是泼天的功劳啊,整个大宋的战功加起来,怕是都没有张正书多的。即便,张正书看似只拿下了幽州城。可幽州城,就是幽云十六州的核心,没有张正书这一招,怕是现在都没办法打下来。

    文武百官本来也是颇有微词的,但对比起张正书的战功来,这个官职还是太小了点。

    当然了,赵煦也怕以后封无可封,才这么做的。

    迎接了功臣之后,赵煦当然是大摆筵宴,也就是国宴了,文武百官都喝了不少酒。甚至很多墙头草,都来攀交情的。好在张正书脸上有着淡淡杀气,来人也不敢太过放肆。饶是如此,张正书都喝得酩酊大醉。这年头,因为粮食充足了,大宋也逐渐放开了榷酒的禁锢,让酿酒的加入更多粮食。当然了,售卖制度还是一样的。这不,酒的度数高了,那就容易醉。

    到了最后,张正书都不知道怎么回的家。

    张正书不知道的,赵煦没有亏待他。虽然给他的封赏少了,可转头就让人到京华报社宣旨,给了一个五品诰命夫人给曾瑾菡。这也算是封妻荫子了,按照宋朝的规矩,只要张正书不作死,以他的面子,他的儿子张博衍日后也肯定可以入朝当官的。

    军功能做到这个份上,已经是一等一了。

    可惜,张正书并不看重这些东西。

    心里念念想着妻儿的他,即便是宿醉,也很快就清醒了过来。

    “爹爹醒了,爹爹醒了!娘,你快来看啊,爹爹怎么变这样了?”

    奶声奶气的,是张清婉,张正书捂着有点疼的脑袋,挣扎起来,一样就瞧见了小美人似的张清婉,梳着总角,活脱脱一个小李师师的模样,只不过多了几分俏皮罢了。“爹爹怎么了?”

    张正书的语气,难以置信的温柔,张清婉低头狡黠一笑,突然摊开小手,扯了一把张正书的胡子:“爹爹好黑,猫咪不喜欢爹爹了!”

    “疼……闺女啊,爹爹可是无时无刻不在想着你啊……”张正书眼泪都快下来了。

    “那爹爹你答应猫咪,带猫咪去逛街,那猫咪就喜欢爹爹了!”

    张清婉眼中的精明,是张正书疼爱不已的。

    “好!”张正书想都不想,这个要求还做不到吗?

    “猫咪还要好多好多玩意,爹爹都能买给我吗?”

    “行,猫咪喜欢的话,爹爹都买给你!”

    “哇,爹爹太好了,猫咪喜欢爹爹!”

    张清婉欢呼一声,扑入张正书的怀中,依偎了起来。

    张正书温柔地抚摸着她的秀发,心中疼爱不已。这是血肉相连的感觉,是他魂牵梦绕了三年,日思夜想了三年,才触碰到的幸福。

第九百九十一章:科研风气

    “张清婉,你又来耍小聪明了!”

    张正书抬眼一看,李师师出现在房门处。阔别三年,李师师脸上更具风情,这么一呵斥,倒是有严母的风范。

    “咧……”张清婉做了个鬼脸,吐了吐舌头,“娘,爹爹都答应了!”

    “师师,辛苦你了。”张正书抱起张清婉,走向了李师师。

    李师师眼泪下来了,梨花带雨一般,猛地扑向张正书,千言万语只说了一句:“郎君……”

    良久,李师师才收敛了感情,说道:“真正辛苦的,还是曾姊姊,她……现在都还没赶回来呢。”

    “嗯?!”张正书有点吃惊了,“她在哪?”

    “在李县啊,她在那管理家中产业,已经三年了。”李师师有点内疚,“我也帮不上什么忙,只能督促这俩孩子学好了。”

    “你们都是我的好妻子!”

    张正书把张清婉放下,深深鞠了一躬,“我张正书能娶得你们两位,是前世修来的福气。”

    李师师羞红了脸,说道:“女儿还在这哩……是了,李子那里,你多看点他,他现在都太调皮了。”

    张清婉也跟着告状说道:“是啊,哥哥他每天都想些稀奇古怪的东西,猫咪跟他玩,他都没兴趣哩!”

    张正书笑道:“我们一起去看看哥哥他在做什么,好吗?”

    “好啊,不过爹爹你得给我做主,哥哥老是欺负我的!”

    张清婉还没说完,李师师就笑骂道:“哥哥会欺负你?你不欺负哥哥都好了,每天都想着法子捉弄他,无法无天了还!这会,还恶人先告状,看我不打你一顿,你是不乖了!”

    看着连忙躲到身后的张清婉,委屈巴巴地看着张正书,说道:“爹爹,你要护着猫咪啊,娘亲要打我……”

    “好了,就你是机灵鬼。”张正书刮了刮她的小翘鼻,“放心吧,你娘亲就是装的,她哪里敢打你啊。”

    也许是仗着张正书威风,张清婉回过头来对着李师师做了个鬼脸,看得张正书十分好笑,却又觉得异常温馨。想着自己都要错过了儿女的童年,张正书更是心中有疚,抱起张清婉,拉着李师师的手,去找在后花园里的张博衍。

    来到后花园,这小屁孩在鼓搞一个纸鸢呢。

    “李子,你在做什么呢?”

    张正书对待儿子的语气,就没有对待女儿这么温柔了。也许潜意识里张正书就有这么个“穷养儿子富养女”的思想作怪,他希望儿子将来能有出息。但这个出息,不是说他做多大的官,有多少成就,而是希望他能成为一个人格健全,三观正确的人。

    “啊,爹爹?”

    张博衍到底是小孩子,见到了张正书,当即一蹦三丈高了:“爹爹,快来陪我放纸鸢!”

    张正书一愣:“是你做的吗?”

    “不是啊,我让郑姊姊买给我的。我一直想,是甚么让纸鸢飞起来?所以我就把它拆了,只是现在装不回来了……我,我还想着,能不能把这个纸鸢放大点,那我就能坐在这纸鸢飞上天了……”

    张博衍果然不是一般的小孩子,原来都是在鼓搞着这个东西。

    张正书当然知道,这是孩子的奇思妙想,不能禁锢住,甚至要加以引导。“这个想法很好啊,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纸鸢要怎么做……”

    张清婉在一旁看了,也很认真。但是看了一会,张清婉也厌烦了:“爹爹,不是说好带猫咪去逛街的吗?怎么还不出发啊?”为了撒娇,夺宠,张清婉都趴到张正书背上去了。

    “李子,要不咱们去逛街,看看还有没有更大的纸鸢买?”张正书引导张博衍说道,“我估摸着啊,要更大的纸鸢,才能让人飞上天去。而且,这纸鸢的材料,也不能用纸来糊了,要用到牛皮啊或者帆布,甚至这架子,也要用钢铁的……”其实,张正书也想过载人飞天的事。但事实证明了,在没有足够氢气的时候,人类上飞上天还是挺困难的。

    滑翔机是一个很不错的概念,在大宋也能弄出来,但实际意义并不大。最起码,在军事上的应用不多。

    没办法,这滑翔机的飞行范围太窄,且飞行高度太低,还要用手操纵,估计是没办法攻击地面的。这样的东西,除了新奇之外,其实并没有多大用处。不过,滑翔机可以看作是飞机的前身,研究一下还是挺有意义的。最起码,研究飞机的时候能借鉴一下。当然了,这可能已经是几十年后,甚至上百年后的事情了。

    不得不说,其实战争是促进科技发展的催化剂。就好像现在的大宋,已经意识到火炮的用处了,甚至赵煦亲自到了李县烟火作坊一趟,亲眼目睹了火炮的威力。

    没办法,自从张正书开启了火炮战术以来,这种攻防兼备的武器,就已经快速装列了宋朝禁军的武器序列。

    辽国之所以服软,很大程度上就是屈服于火炮技术。

    没办法,这火炮实在是划时代的武器,也是张正书一直犹豫要不要拿出来的原因。

    因为有了火炮,那就是从冷兵器时期,一下子跨度到了热兵器时代。以后的战场,很可能就是谁的火炮大,谁就掌握了话语权。

    要是大宋停滞不前,或者火炮技术泄露的话,那大宋其实是很危险的。

    别的不敢保证,但张正书是知道的,按照儒家不思进取,一味崇古的思想,这是大概率的事。

    瞧瞧明清就知道了,如果说螨清是故意阻止发展火器,那么明朝就是压根没想过发展火器。

    为什么呢?

    读书人都想当官,当官的都想发财,有一个人想着发展科技的吗?或许有,但他必然不是做官的。

    看看现在的大宋就知道了,朝廷主导的科研机构,是一个都没。

    风气都没形成,张正书再怎么努力,怕也是有心无力的。

    唯一欣慰的是,也许是环境使然,张正书的儿子似乎对科学一道有点天赋。

    其实,天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这不,带着两个小娃娃上街,张清婉缠着张正书买这买那的,但张博衍却在总是问为什么。

第九百九十二章:和谐与不和谐

    不管怎么样,张正书都很耐心。

    因为他也经历过这样的小时候,问为什么的时候,大人总是不耐烦的。然而,家长是孩子的引路人,如果不一开始就解惑,不教育他,还指望着老师去教吗?!对待自己的孩子都不耐心的家长,其实并没有想好怎么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张正书是过来人,自然不会做那种傻事。

    其实,很多天才并不是他们一生下来就天才的,只不过他们的父母懂得把他们往正确的道路上引导。

    就好像张博衍和张清婉一样,哪怕是张清婉都没把注意力放在问问题上,可听了张正书耐心的解答,也激起了她的好奇心。

    这就是正确引导的重要性了,张正书还买了不少小玩具回家,一个个拆解给他们看。

    然后又让她们自己装回去,自己却躲在一旁,设计一些益智的小玩意,比如积木啊、鲁班锁什么的,给他们玩。

    刚刚弄好这个,曾瑾菡就赶回来了。

    看着已经变成一个女强人的曾瑾菡,张正书心中颇觉得触动。

    在记忆里,曾瑾菡还是那个女扮男装的小女生,还是在花枝下含羞走的情窦初开女子,不曾想三年之内,曾瑾菡已经换了一身气质。当女学霸变身女强人,张正书恍惚间有点难过,都是他没能力,才让曾瑾菡这么操劳。

    “姝儿!”

    千言万语都无法表达,张正书只能饱含深情地喊了这么一句。

    “郎君……回来就好。”曾瑾菡也笑了,但张正书看得出,她眼眶里有泪。

    也许是孩子都在,两个大人都无法最直接体现自己的相思之情。

    然而,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也不错。

    “姝儿,辛苦你了。”

    张正书诚恳地说道,“我不在家这三年,你撑起了整个张家……”

    “对,我是很辛苦,你要怎么补偿我?”

    曾瑾菡狡黠地眨了眨眼睛,张正书算是明白了,张清婉的狡黠是跟谁学的了。有这么一个榜样在,张清婉想不狡黠都难,小小年纪就这般鬼精灵了。

    “唉哟,官家把我的功劳,都分了好些给你了,一个五品的诰命夫人都不够补偿的吗?”张正书故意开玩笑说道,其实他对这种虚名并不在意。

    曾瑾菡嘟着嘴说道:“又不是你给我的,这算甚么补偿?”

    张正书低声说道:“你想要什么,我都满足你!”

    “我要你陪我一个月,你能保证吗?”

    曾瑾菡眨着眼睛问道,张正书有点哑口无言了。

    “应该行吧?请假就好了。”张正书想了想说道,“官家应该会批的,打不了我就装病。”

    曾瑾菡也笑了,这才是她熟悉的张正书,一脸无赖的模样。

    “郎君,你现在是树大招风了。你是不知晓,现在张家……已然是大宋首富了,超越了祥符石家。再加上你如今战功彪炳,满朝文武都盯着咱们张家呢!如果你再做出如此把柄,怕是……”曾瑾菡的担忧不无道理,但张正书却不在意。

    “姝儿,跟你说罢,如果我这样做了,官家才不会猜忌我。如果我不这么做,官家反而要猜忌我了。”张正书叹了口气,“所以我一开始不想做这官,就是因为这样。但事情……很显然超出了我的预计,我低估了官家对新技术,科技的忌惮。如果我不做官的话,官家是绝对不会让我安然渡过的。我们的技校、作坊,全都会被取代。”

    经过了这么些年,曾瑾菡显然也成长了好多。

    “郎君,你受累了……”

    “我倒是没什么,最多被史书记载为佞臣罢了。”

    张正书倒是看得挺开,好像章惇,因为想要达到目的,所以不择手段。又因为强力推行熙宁变法,还是改良过的熙宁变法,导致很多地主的利益受损,所以被史书污蔑为佞臣,倒是冤枉得紧。也是在后世新中国后,对章惇的评价才稍稍公正了点。不可否认,章惇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但他确实对北宋贡献良多。试想一下,如果章惇的主张全都实现了,赵佶也无法登基为帝,北宋还会这么孱弱吗?即便比不过现在,怕也是有一半的实力,也不会被金兵兵临城下,掳走徽钦二帝了。“那……怎么行,郎君为大宋出生入死的!”曾瑾菡有点炸毛了,愠怒异常。连在一旁玩耍的张清婉和张博衍,都非常安静了,不敢说什么。

    张正书拉了拉她,安抚道:“没事,是非功过,任由后人评说。我等之辈,问心无愧就是了。史书能歪曲一时,不能歪曲一世的。”

    曾瑾菡却还是气愤不过,有点闷闷不乐。

    张正书乐了:“我都不在意,你在意什么?”

    “是不是因为郎君有诸般黑点?”

    曾瑾菡也是管理过《京华报》的,知道“黑点”的意思。

    张正书想了想,说道:“是啊,很多黑点啊,不遵儒术,攻击同僚,纳了菁楼女子为妾……这些,不都是那些文武百官攻击我的把柄吗?放心吧,这些都击不垮我。唯一能击垮我的,只有官家。”

    “官家?!”

    曾瑾菡吃了一惊,“郎君,你是说官家会……?”

    “谁知道呢。”

    张正书倒是很清醒,他太清楚这引导社会进步的人会遭到怎么样的迫害了。

    “那……该如何是好啊?”

    曾瑾菡也慌了神,不知道怎么办了。

    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尽量挽回损失就是了,其他的不用想。”

    曾瑾菡也察觉到了危机在涌现,终于明白了什么是站在风口浪尖。“郎君……”

    “放心,我肯定会保住你们,让大家都没事的。”张正书拦住了曾瑾菡,旁边的张清婉和张博衍看了,都偷偷笑了起来。

    接下来的一个月,张正书果真是递上了奏疏称病在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一心陪着家人。

    就连张根富和张秦氏,都到“京华报社”住了好些日子。

    三代同堂,倒也显得很和谐。

    但总有些不和谐的声音,也就是其他报纸,在过了最初的风头之后,开始疯狂黑张正书。正如那句话,有多少人喜欢,就有多少人诋毁。没有人能像钱一样,被所有人喜欢的。

第九百九十五章:走到了这一步

    (咳咳,别问为什么少了两章,突然就到995章了。因为某些不可说的原因被屏蔽了两章,你们看到的都是接续上的,这是为了告诉大家,我就是写了这么多章而已。设定的章数是一千章,没错,我就是这么任性。)

    不仅报纸上诋毁,还有在朝堂上弹劾的。

    没办法,张正书的商业版图扩张太大,之前他还在打仗,被损害了既得利益的人,他们是咬牙切齿,却无可奈何。再加上很多产业,也竞争不过张家,所以只能使点小手段了。偏生张家的保安队太厉害,又有“黑客”暗中保护,这些人是拿张家一点办法都没有。

    想想看,阴谋都没还没来得及实施,那边“黑客”已经把全盘的计划告诉曾瑾菡了。

    这样的情况下,别人怎么斗得过啊!

    但现在不一样了,张正书回来了,就等于收回了免死金牌。

    这一下,被损害了既得利益的地主、商贾,全都炸了,准备和张正书算一算总账。在他们看来,只要扳倒了张正书,那么张家也算是倒了。以这些人在朝中的势力,还怕治不了一个张正书?

    若是以往,张正书也是不怕的,只要赵煦不动他,别人也别想动他一根汗毛。

    但现在,不知道是赵煦畏惧他功高震主,还是怕他的“科学”扰乱宋朝,态度已经摇摆不定了。这些事,都是“黑客”第一时间得知的,立即传回给了张正书。

    张正书心中也是苦笑,像哥白尼,像伽利略,都要遭受迫害。即便这是在宋朝,没有西方那么“愚昧”,但是在儒家学识的“禁锢”下,赵煦还是很怕张正书的“科学”,会给大宋带来什么样的灾难。没办法,大宋的基本国策是崇文抑武,崇文,其实就是尊儒,如果儒家都被推翻了,那大宋的基本国策岂不是被推翻了?

    那样的话,大宋的一切都是镜花水月了。

    所以,这就是赵煦忌惮张正书的因由,也是张正书无法解决的事。没办法,这怎么解决呢,儒家向来诋毁技术,要不然也不会连科学体系都形成不了了。以中国的科学底子,没能形成科学体系,不觉得奇怪吗?

    这里面,儒家的影响太大了,而这也是张正书向来瞧不起儒生的缘故。

    鼠目寸光,忌讳莫深墨家死灰复燃,生怕自己在思想界的地位被取代了。一个连自己思想都不自信的学派,张正书并不觉得它能引导宋朝走向富强。事实也证明了,中国历朝历代,自汉朝起,都是开国那段时间很厉害,或者中间还出了几个中兴之君。但是,最后还是免不了走向灭亡。

    什么缘故呢?

    因为儒家,本就不是一个善于改变的学派,甚至可以说是因循守旧的学派。它之所以在先秦,初汉之时那么吸取百家精华,不过是因为那时候儒家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不改变不行了。所以,董仲舒才提出天人感应,洞悉汉武帝所需而提出大一统思想,才确立了“独尊儒术”的地位。

    换而言之,儒家就是被时代推着走的,像宋朝这会,儒家已经明显陷入停滞,甚至往牛角尖发展的状态了,必然程家两兄弟的学派,就是各种晓楚。当然了,也有些光有雄心壮志,却说多过做的“关学”,不管怎样都好,都表明了一个事。

    儒家,已经发展到顶了。

    再发展下去,他们也深知会推翻孔孟的言论,最起码,会和当下的理论冲突。别的不说,儒家思想把注意力倾注于人类社会生活,而无视非人类的现象,只研究“事”,而不研究“物”。而科学呢,注重规律发展,含括社会与自然的方方面面,和儒家的根本性冲突就在这里了。

    虽然,宋朝的儒学,已经不是一开始的儒学了,甚至可以说孔老夫子从棺材里跳出来,都未必认得这是他的学说。但是,儒学很多东西是不变的。它倡导仁义礼智信,倒是没有什么错,但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这就和科学有了冲突。

    所以,赵煦也隐隐察觉到了儒家和科学的冲突,才有这么个担忧。

    别的不说,就拿那个火炮来说,几十门火炮齐射,威力足以撼山,这样的科学,怎能让赵煦不心惊胆战?

    这样的力量,没能掌握在朝廷手中,你叫赵煦怎么安心?!

    “周铭,你说官家能不能继续容我们发展科学?”

    这三年来,周铭通过消息灵通的便利,已经积攒了不少财富,俨然成了一个富贾。

    这不,周铭的肚腩都突出来了。听得张正书的问话,周铭笑了笑说道:“小相公,这有甚么干系,咱们一没违法,二没做亏心事,安分守己的,最多研究个科学罢了。再说了,官家又不是没看到,咱们对大宋是有贡献的哩!”

    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若是官家觉得,这科学没能掌控在朝廷手里呢?”

    周铭也不是菜鸟了,一听这话,脸色立马收敛了起来:“小相公,你的意思是说,官家对我们是有防范之心的?”

    “别的不说,‘黑客’帮我收集契丹人情报的事,在打仗的时候或多或少都已经暴露了出来。即便我没有造反的心思,但官家会怎么想?”张正书叹了口气,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他和赵煦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远了。

    这不是一两句话能沟通的事,即便张正书是一心想大宋好。

    但是在赵煦的角度看,他就不一定这么认为了。

    科学给赵煦的压力太大了,别的都还好,就是火炮之类的事,太过牵扯赵煦的神经。还有,那越来越发展的冶炼技术,朝廷也还没学到五成。还有造船技术、驰道技术什么的,这一下,张正书却走在了朝廷前面。

    如果,张正书用火炮造反呢?!

    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京华报社”外面,都那么多皇城司亲事官盯着了。

    没有一个皇帝,会放心这么一个“暴力分子”的。

    周铭显然也是想过这个问题的,只能说道:“小相公,别担心,后路……都准备好了。”

    “都准备好了?”张正书有点惊讶,“那金银什么的?”

    “已经运了一部分出去,剩下的还能让大宋坚持兑换。”周铭低声说道。

    张正书点了点头,苦笑道:“想不到,最后还是走到这一步。周铭,你说是不是我心太急了?”

第九百九十六章:无法避免的事

    周铭想了想,然后说道:“也不能怪小相公你啊,这是迟早的事。”

    张正书平静地说道:“我知道是迟早的事,但现在科学的根基未稳,我怕到时候会毁之一旦。”

    周铭点了点头,其实他不知道儒家的厉害。

    儒家在打压异端方面,其实并不亚于任何一个学派,甚至犹有过之。想想看,先秦诸子百家,在儒家的打压之下,唯独一个法家还能苟延残喘。这还是因为儒家毁不掉法家,才让法家存在的。但是,法家的作用被削弱得太狠了,最后还得让位于人治。法家存在的意义,可谓是儒家的一块遮羞布罢了。

    如今,科学并不涉及思想,却已经被儒家盯上了,这还能说什么?

    张正书只盼着,能给他多一点的时间,让科学把根基扎得再牢固一些,这样的话,汉人就能保持科技碾压了。

    但很显然,这恐怕难以实现了。

    儒家的攻势一天比一天猛烈,总有一天,是赵煦抵挡不住的。这可是整个儒学的力量,赵煦即便贵为皇帝,也是难以抗衡的。除非,赵煦是汉武帝那样的皇帝,才有魄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说了,赵煦还能理解儒家,可对“科学”,他是一知半解的。未知的东西最可怕,那赵煦的态度自然就模棱两可起来了。

    如果赵煦低头的话,那么科学立马会被清算的。一如当年儒家打压墨家一样,最后科学会连一个水花都溅不起来。甚至,儒家会利用话语权,把科学任何书籍都禁封。好比现在大宋,找得到一本墨家书籍吗?找不到吧,就算有,也不敢轻易示人。因为这是被历朝历代都禁封的**。

    张正书能想得到,如果儒家取胜的话,科学的下场不会比墨家好更多。

    现在嘛,唯有死撑,让世人都相信科学,那么儒家的封禁就没用了。思想是封禁不了的,真理也是。如果真理可以封禁的话,当年哥白尼、伽利略的学说早就随着他们的消亡而消亡了,哪里会传承下来?一样的道理,当真理深入人心的时候,人们自然会产生自己的判断。

    其实,张正书也看到了,这几年来随着科学的影响力逐渐加大,一些在科举上不如意的秀才们也进入了研究科学的队列之中。

    如今的大宋,经过幽云十六州战役都知道了科学的强大,明显要比光说不做的儒家好多了。以至于吹嘘火炮的百姓瞬间多了起来,因此入坑的百姓也不少。

    没办法,当一些商贾尝试了新技术的甜头之后,他们会发现确实是新技术“真香”,也好卖钱多了。

    当然了,还有一些顽固分子,是恨科学不死,总是在阴暗处算计着。

    “那小相公,我们该如何处之?”

    周铭也知道,张家能占据大宋首富,他能当上富贾,是蹭了科学的红利。

    别的不说,单单是那水泥路的修建,都让商业兴旺了多少?更别说,还有更快捷的驰道。

    如今,可用的万能蒸汽机,也已经快能用上了,这简直是突飞猛进的研发速度。科学一日千里,只可惜还有些人看不清现实。

    “加紧建设后路,待得事不可为之时,蛰伏下来就是了。”张正书也知道,这是科学的必经之路。就如同他抄写的那本《辨证论》:“所谓发展,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趋势,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和上升的。但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所以,这只是暂时的罢了,蛰伏下来,总会有机会的。但如果没有蛰伏,那么就是拿鸡蛋碰石头了。”

    周铭不太明白张正书所说的话,但他听懂了“蛰伏”二字。

    “那就是说,我们要保护一些人,到暗地里?”

    张正书点了点头:“不能让他们受到迫害。”他太清楚了,儒家对待异端的手段,简直比什么都残忍。

    好比孔子诛少正卯,好比“罢黜百家”,都是极为恐怖的手段。一旦得势,就绝不饶人,往死里打。

    保护好科研人员,比什么都重要。

    说实话,人类社会能进步,并不是靠那些高高在上的官员,满嘴仁义道德的伪君子,而是靠这些科研人员,靠的是工匠。

    “可……人数太多了啊?”

    周铭感觉很为难了,这都什么事啊!

    人越多,事情就越是容易败露的啊?

    “尽量吧,他们是大宋的希望。”张正书苦笑着说道,“反正就做个预案,免得到时候手忙脚乱的。随机应变,要是事不可为,就不要做了,保住最精华的人员就是了。”

    周铭领命而去,张正书却陷入了沉思之中。

    这种大道之争,怕是一时间解不开的死结。赵煦对科学的不信任,源于科学的强大力量,已经让赵煦心生忌惮了。

    别看张正书是一个商贾,但他这个商贾本质上是基于技术进步而赚钱的商贾,更别说张正书还握着银行这等利器。赵煦要是没有防范之心,只能说他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任何一个皇帝,掌控欲都是很强的,不会让不受自己控制的事情发生。

    “看来,宋朝……命运似乎也是注定的了。”

    张正书叹了口气,他并不在乎大宋的灭亡,而是在乎汉文化的存亡。

    如果像历史上,中原被异族入侵,不管怎么粉饰都好,那都是对文化的摧残。

    看看元末、清末就知道了,文化已经如同一潭死水,科技停滞,最后被吊打……如此种种,是巧合吗?不,这是必然的事!即便异族武力高,但他们的文化必然是短缺的。以浅薄的文化统治一个文明已经处于一个高不可攀的国度,那必然要吸取这个文明国度的精华。但由于要用浅薄的文化来诠释,那必然会把文明带入坑中。这是不可避免的事,也算是事物发展的曲折和迂回。

    张正书要做的事,就是把这种悲剧避免掉,但他没想到历史的惯性如此强大。

    即便他算是改变了历史,但其实历史还是顽固地往着该前进的方向前进。

第九百九十七章:对抗

    正如张正书预料的那样,赵煦似乎改变心意了。

    首先,张正书已经回到汴梁城两个月了,连召见都没有一次。

    其次是《京华报》遭到了打击,“新闻署”以不规范的罪名,勒令《京华报》停刊整改三个月。这个决定,自然引起了朝野一片喧哗,百姓纷纷骂街。要知道,《京华报》可是报纸界的扛把子,很多商业信息都刊载其上。更别说,上面的娱乐版块,是其他报纸所比不了的。单单是上面的小说连载,就比其他报纸胜了不止一筹。

    单单是《京华报》,已经促使小说行业繁荣发展了不少,不知道涌现了多少专职写小说的人才,还写得非常不错。

    最后,就是作坊了。

    这是张正书最在意的,但赵煦说封就封,而且是以泄露技术为名。

    至于技校,张正书估摸是赵煦的下一步了。

    或许,这不是赵煦的本意。但是朝中某些文官,已经觊觎这一块蛋糕很久了。

    就这么几下,张家可谓是损失惨重。但张正书却觉得庆幸,儒家还是顾及百姓声音的。如果真的把新生事物都禁了,估摸很多百姓都要跳脚骂娘了。别看宋朝商业繁荣,但其实儒家还是对商贾防备很深的。也许这一次无差别打击,已经损害了商贾的利益。很快,汴梁城的百姓就发现,很多东西都变得极为不方便了。

    张正书的反击,就是这样。

    你不是封吗?

    好,看看谁硬得过谁?

    于是,很多新商品都没得卖了,再加上旧货百姓也不想用,甚至早就被挤垮了,市场上一片萧条。

    最诡异的就是航运,随着市面上的商品越来越少,这价格是越来越贵,特别是米价,如今一斗米已经一百五十文钱了。对比起两个月前的斗米一百文,足足上涨了一倍,百姓那个骂娘啊。但没办法,随着商业萧条,很多行业都涨价了,米价也只能跟着涨。

    朝中的文官也慌了神,百姓的怒火太厉害了。

    但他们知道,这是掌握了供应链的张家向朝廷宣战。即便没有打明旗号,没有正面宣战,但张正书的用心是昭然若揭的。

    赵煦也怒了,把奏疏狠狠地拍在龙案上:“这还是一个臣子吗,去,把那姓张的给朕叫来!”

    彭元量连忙说道:“陛下息怒,或许……这里有误会?”

    “甚么误会,快去,把那小子押来,朕亲自问他,眼中还有没有王法?!”赵煦怒不可遏地说道。

    没奈何,彭元量只能去传张正书了。

    不多时,张正书穿戴整齐,出现在了皇宫里。

    时隔三年多,张正书再一次踏入大宋的皇宫,心生感慨。

    随着彭元量穿过长廊,拐弯抹角来到了垂拱殿,张正书很平静地施了一礼:“臣,参见陛下,恭请圣安。”

    赵煦冷冷地看着他,说道:“张卿,你可知罪?”

    张正书笑了,说道:“不知陛下说臣有罪,何罪之有呢?”

    “你瞧瞧!”赵煦把奏疏一丢,张正书往前捡起来,仔细地看了一遍。

    “你说说看,这是不是你的罪过?!”赵煦冷冷地说道,“朕命你,立马恢复之前的米价,恢复市场运营,不然,朕将打入天牢,叫你满门遭殃!”

    张正书平静地看着赵煦,又看了看旁边,发现还有挺多内侍在的。于是,他一言不发。

    赵煦似乎也察觉到了什么,挥退了所有内侍,包括彭元量。

    “说吧,你到底想做什么?”赵煦冷冷地说道。

    张正书倒是觉得好笑,说道:“我想问问陛下,你想做什么?你心中也该明白,这一切都是市场调节的因素。陛下禁了我的作坊,而其他人的旧产品又得不到市场认可,还贵,那物价自然上涨。物价上涨了,其他物价也跟着上涨,道理就这么简单。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陛下把责任推给我,是不是有点不讲道理?再说了,我不相信陛下会没看过《国富论》、《资本论》,这点事情会看不出来?”

    赵煦冷笑道:“朕就是看出来了,才知道是你搞的鬼。”

    “不错,我是推波助澜了。”张正书大大方方承认了,“与其等日后被禁,还不如我自己禁了。”

    “那你居心何在?!”赵煦怒了,“因为意气之争,就把大宋安危置之度外?!”

    张正书平静地说道:“怎么会,最多波动几个月,市场又会恢复稳定的,替代品迟早会出现的。再说了,到底是谁因为意气之争,把大宋安危置之度外?”

    “你在诘问朕吗?”赵煦怒了,狠狠地拍了拍龙案,指着张正书骂道。

    张正书也不生气,平静地说道:“陛下心中很清楚,这是在忌惮我那科学之道,对吧?”

    赵煦也许是被刺痛到了内心深处的秘密,眼睛瞪着张正书,不敢想象,为何张正书敢这么大胆。

    “或许陛下在疑惑,为什么我能这么大方说出来。其实我一早就说过了,我只想安安静静研究一些东西,不想做官,不想争权夺利。但很可惜,是陛下的猜忌和疑心,让我走上了做官这条路。即便是这样,陛下还是猜疑不断。我知道,科学的发展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未来出现什么,我也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被别国抢先一步,那大宋会怎么样?这个问题,不知道陛下想过没有?”

    张正书的平静,是赵煦想不到的。

    也许是张正书的话让赵煦冷静了下来,仔细想了想,突然觉得有点后怕。

    是啊,如果这科学掌握在别国手中,那会怎么样?

    比如,辽国掌握了火炮技术,有骑兵又有火炮的辽国,会是怎么样一个可怕的国度?

    这个问题,赵煦不是没有想过,但从来没有被人这么赤果果地剖析给他看。一瞬间,赵煦的脸上有点煞白。

    “想必陛下也知道,堵不如疏的道理。就拿火药技术来说,这只是我鼓搞了一两年的成果,还是偶然发现的规律。但如果别国知道了火药的力量,专门研究这一点,估摸不出十年,就能得到火炮技术了,甚至还能有缩小版本的火炮,人手一支,这样的结果,陛下想过吗?再往未来想,不仅有比火炮更厉害的火炮,甚至有能炸塌城墙的火药,这样的战争,陛下想过怎么应对吗?”

第九百九十八章:对峙

    也许张正书说得太可怕,赵煦怒喝道:“够了!”

    “科学是真实存在的,它不以个人意志力为转移,哪怕你是皇帝,也是如此。”张正书很平静,“陛下以为我追求的是什么?金钱、权力还是其他?事实上,在我看来,这些东西都没啥意义。就好像当你看到了星空是多么辽阔,世界是多么宽广之后,再想这个,就只能说你的眼界太窄了。可以说,我所追求的,不过是让汉人占据科学颠覆,立于不败之地罢了。”

    赵煦好像一头择人而噬的猛兽一样,呼呼地喘着粗气。

    君臣对峙,也不知道过了多久,赵煦才把眼睛一闭。

    “朕信不过你!”

    这算是摊牌了,张正书也不意外。

    “那是因为陛下的智商理解不来这么复杂的东西罢了。”张正书也很实诚。

    “你是说朕很蠢?”

    赵煦猛地一瞪眼,然后又觉得有点过了,这不是明摆着自己承认很蠢吗。

    “不,我的意思是术业有专攻,人没必要把所有东西都弄懂。能把一个领域做到最好,都已经很不错了。说实话,科学只是一个泛称,里面还涉及到了物理、化学、经济、逻辑、医学等学科,要是再把物理细分,还能分出力学、热力学、地球物理学、生物物理学、天体物理学等等,哪怕是化学,还有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生物化学等等,甚至再细究,还能更细分出好些个学科来。即便是我,也没办法全弄懂。但是,我敢说,未来这些研究成果,就是一个国家的国力体现。别的不说,现如今化学研制出来的化肥,是不是让农田增产了?物理研究出来的火药,是不是让大宋夺回了幽云十六州?一样的道理,只要陛下相信科学,那科学就会迸发出无穷的力量。”

    张正书说到这,又补充了一句:“还有一点,就是科研人员只需要保证他们的生活需要,让他们有愉快的心情去科研。至于权力什么的,他们并不想碰,也没兴趣。对于这些科研人员来说,研制出新成果,比做官的成就感大多了。”

    赵煦狐疑地看着张正书:“你拿甚么保证?”

    张正书倒也无所谓:“反正陛下不相信也就算了,等到别国科技实力超过了大宋,那会就恨时间少了。别的国家我不敢保证,但此刻极西之地,有西洋诸国,已经开启了‘文艺复兴’,很快就把注意力转移到科学上面了。别的不说,待得百十年后,西洋诸国跨越万里来进攻大宋,火炮巨舰的,大宋无法抵挡的时候,陛下想必后悔也瞧不见了。”他也是信口开河,这西方的“文艺复兴”明明是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的事,也就是说起码要到明朝那会才算是有这样的成就。不过,张正书拿来吓唬赵煦,是一点负疚感都没的。不信的话,你去一趟欧罗巴啊?

    赵煦被噎得不轻,最后才明白,原来张正书有恃无恐的是这个。

    但赵煦作为一个皇帝,哪里会这么轻易被吓住,只是冷笑地看着张正书。

    张正书也没有退缩,只是留待赵煦自己选择。

    事实上,赵煦并没有选择,他只能选择相信张正书。

    “你确定科学不会对大宋不利?”赵煦十分狐疑,他最后还是要妥协的。

    张正书自然明白,哪怕赵煦再外厉内荏都好,最后他都是要屈服的,因为新技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该发明的东西,一旦它问世了,就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

    “陛下是对自己没信心吗?”张正书笑了,他用上了激将法。“再好的东西,也是需要人来掌控。哪怕是武器,也是如此。如果陛下能聚一国民心,还怕科学会为祸国家?再者,科学最前端的发现,哪一次不是朝廷最先用上的?而且,朝廷也能建立科学研究所,名正言顺开始研究科学,那就不用我来做这个领头人了。”

    赵煦沉默了,最后也没说什么。

    “若是朕恢复以往,你能保证市场恢复如常吗?”

    张正书摇了摇头,说道:“我说过了,我从未干预过市场。干预市场的,是陛下而已。只要陛下恢复以往,秩序自然就回来了。如果以后还想这么操作,我建议陛下看一看《国富论》里的宏观调控,这说得很明白。像这么胡搞一气,只会出现如今这个局面。”

    赵煦的脸有点挂不住:“滚!”

    “陛下告辞,陛下再见。”

    张正书很听话,立即转身出了垂拱殿。

    其实他真的挺怕赵煦一言不合就把他咔嚓了,虽然知道宋朝并不会这样。最多,像蔡京这样的,也是软禁一段时间后就允许他致仕了。也许不知道什么时候,蔡京又时来运转,再次手握重权也说不定。

    当然了,要是赵煦发狠,给张正书关在牢里一辈子也是有的,只要他做得神不知,鬼不觉。不然的话,舆论压力也是很大的。最可能的就是,软禁张正书一辈子,圈在汴梁城,连流放的机会都不给张正书。

    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刑不上大夫。但是,如果赵煦坏了规矩呢?那谁去指责他?

    张正书不敢赌,只能及早做准备了。

    回到家,张正书下令启动了“逃跑计划”。

    没办法,张正书已经嗅出不一样的味道来了。按理说,他已经培养出一个小小的利益集团,只是还没有茁壮成长而已。要和既得利益集团相抗,那是没办法的事,只能拖一段时间了。

    只是不知道,赵煦还会不会给他这么个时间而已。

    事实上,张正书并不觉得自己说动了赵煦,如果这么轻易就能说服一个皇帝,那天底下就没有那么多冲突了。

    “郎君,你可回来了……”

    显然,曾瑾菡是很担忧的,赵煦突然召见张正书,这段时间又发生了这么些事情,只要是聪明人都瞧得出来,这事情不简单。

    张正书笑了笑,说道:“放心吧,没事的。”

    可曾瑾菡明显地发现,张正书宽慰人的背后,是深深的疲倦。

第九百九十九章:君与臣?

    也许曾瑾菡的直觉太准了,接下来几天的张正书,都表现出不同寻常的一面来。

    尽管张正书表面很平静,但曾瑾菡却觉得,他并不平静。

    好像张正书的心里,有一座火山就要爆发出来一样。

    李师师也察觉到了张正书的不妥,非常担忧地问道:“姊姊,郎君是怎么了?”

    “估摸是……遇到麻烦了。”

    李师师也很是担忧,但她并不能给张正书什么帮助,只能干着急。

    “我想……可能是官家与郎君,有了什么冲突罢?”曾瑾菡猜得很准,除了赵煦,没有人能给张正书带来这么大的不安。

    曾瑾菡觉得很不对劲了,和李师师一起进入了书房之中,和张正书面对面而坐。

    “郎君,你是遇到什么棘手的事了吗?”

    也许是内心防线的崩塌,张正书显出深深的疲惫态来:“你们……算了,还是让你们知道吧,赵煦那小子,还是开始下手了。”

    “下手了?甚么意思?”

    曾瑾菡也是转了半天,才想起赵煦是谁,这可是当今的皇帝啊!

    “其他州城的技校,只要是先生都被抓了,图书馆也被封了。”张正书脸上愤恨的神情闪过,“他就是想把一切掌控在手中!我想,只要他开始动李县技校,那么,我们也该是一样的!”

    曾瑾菡大吃一惊:“这不是官家的旨意罢,可能……可能是宰相他们胡作非为?”

    “没有圣旨,没有枢密院的兵符,谁能短时间内召集兵马查封技校、图书馆?”张正书冷冷地说道,“好在我几年来,都把高端人才都转移了出去,不然的话,早就遭到毒手了!”

    “这可如何是好?”李师师也急了,她的政治敏感更高一点,大约也猜到了赵煦下一步的动作。不外乎就是套一个莫须有的罪名,然后抄家流放。只要失去了资金的来源,张正书的科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接下来,只能壮士断腕了。再过两日,消息应该就传到汴京城了。你们……今晚就收拾好,明日我安排人送你们出城。”张正书也是很不舍,“此间怕是呆不住了,要走就赶快走!”

    “那郎君你呢?”两女异口同声地问道。

    “我会跟上你们的。”张正书笑道,“放心,我很爱惜自己的生命,不会做傻事的。只不过在汴京城里,我还有一些事要做。”

    曾瑾菡和李师师摇了摇头说道:“我们留下来陪你!”

    “不成,你们留下来,那我的计划就全打乱了。听话,此去漂洋过海,到流求那里,已经有我们的新家了。我们在流求那,重头再来!”张正书安抚她们说道,好在这事太过危急,曾瑾菡和李师师都知道,半刻耽误不得,只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书房。

    张正书在书房里静坐了好一会,心中却是起伏不定。

    今年是元符八年,不知不觉间他已经到宋朝八个年头了。这八年时间里,他留下了很多东西,包括一手创办了大宋的科学体系,建立了银行。也曾经带兵打过仗,在朝堂上硬怼过那些不知所谓的文官。

    一个人的一生,如果像张正书这么过,也算是精彩至极了。

    很多东西,都是源自张正书兴起的。比如竞赛性蹴鞠,比如草地捶丸,比如休闲会所,比如舞台剧,比如各式各样的“新奇”乐器,比如改变了百姓时间观念的钟表……但现在,张正书要离开了,离开大宋,前往海外。

    那是一个未知的未来,也充满了冒险。原本,张正书也不想这样的,可惜天不遂人愿啊!

    “也许只有大宋痛过一次,才明白吧。”

    张正书苦笑了几声,呆呆地看着桌案上的地球仪。

    “看来,接下来我的征程,就是广袤的海洋了。”

    说不出的落寞,张正书再看看这书架上,摞着一叠叠曾经出过的报纸,还有实体小说,以及他“抄写”下来的著作。也许,这就是他留在大宋的种子吧。开启民智方面,张正书做得很不错。技校每到一处州府,都选择落在村落间,免费教育了不少学童。也让他的主张,传了下来。至于什么时候生根发芽,那就说不定了。

    表面上风平浪静的汴梁城,不知道为何,总是有些压抑。

    随着张家的作坊陆续开工了,市场也逐渐恢复了以往的水平。虽然物价还是居高,但已经有了下降的趋势。按照这个态势,市场很快就恢复过来了。事实证明,只要当权者不乱搞,市场是不会乱的。

    只不过,汴梁城的气氛很怪异。

    最怪异的,就是以往还算人声鼎沸的“京华报社”,如今已经门可罗雀了。

    没办法,停刊整顿之下,报社连秀才们都遣回家了。这都没事做,来报社也没用。更奇怪的是,为何这大门是紧闭着的?

    “你说奇怪了,为什么现在都还没开门?”

    “难道他们都要睡到日上三竿吗?”

    “瞧,出来了。”

    ……

    说话的,是皇城司的亲事官们,都在一旁监视着张正书呢。

    而此刻张正书的盟友王庆,也就是前勾当皇城司公事,已经正式成了一名皇家军校的先生,专门负责授课如何收集敌人情报。这也算是张正书给他谋划的出路,他也不用在皇城司待上一辈子了。

    只见张正书独自一人出门,轻轻巧巧地走在了汴梁城的大街上。皇城司的亲事官们不敢懈怠,派人跟梢了上去。

    结果,跟了一天都没什么事。张正书就是去茶馆喝茶,听博君人说书,末了又在酒楼吃了一段饭,这才回京华报社。

    一连几日过去,这生活美得皇城司亲事官都羡慕嫉妒恨了。

    “这小子,好生会享受!”

    “就是,除了没出入菁楼之外,甚么地方好玩,他都去遍了!”

    “咦,等会,他好像往汴河去了,赶紧跟上去!”

    “人呢?怎么不见了?”

    “坏事了!”

    ……

    张正书也是无奈,从一艘“飞蛟船”里出来说道:“我在这呢,找什么?对了,我这有份密信,你们替我交给官家。”

    这些皇城司亲事官们面面相觑,最后也不敢私藏,层层上报了。

    也许是吃错了药,赵煦居然微服而来了。

    待得赵煦登上“飞蛟船”,诸多带御器械把整艘“飞蛟船”都占了。

    彭元量跟着赵煦,进入了船舱。

    张正书在这里,已经焚香煮茶,静候赵煦的到来。

    君与臣面对面屈膝而坐,好似古礼一样。

完本感言

    这本书到这里就完结了,新书也开了一段时间,叫《养生小餐厅》。这本书的结局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但我觉得吧,这可能是最好的结局了。毕竟在儒家主导的社会中,基本就没有工匠的位置,当朝统治者也不会重视什么科学技术的发展,儒家也永远不会提高工匠的待遇的。所以,猪脚和古代的治国理念分歧是无法避免的。除非猪脚随波逐流,成为掩埋在历史尘埃的一份子,不然的话,只要猪脚想去改变,那么他一定会走出这一步。

    这是理念之争,也是最不可调和的。不可调和之下,猪脚又不想破坏宋朝的安逸,挑起战争做一个千古罪人,那就只能另起炉灶了。后面其实还能写,甚至会有人觉得,这后面才是最精彩的部分,看看架空的“明”朝是怎么用科技吊打宋朝的。科学技术,是怎么碾压儒家的。但这就涉及了治国理念方面的问题,比较敏感,要是猪脚,定然会选择一条符合“明”朝社会的特色社会主义路线,因为他本身就是从这个环境教育出来的,甚至会把老马的主义提前几个世纪给面世了。

    反正吧,最符合实情的就是这么个情况,大家看书请轻喷,这是我推论出来最好的结果了。当然了,宋明之间肯定会有纷争,甚至局部战争,这是不可避免的,哪怕同根同源,也是如此。中国人对自己人下起手来,那是再黑不过,但打歪果仁就差了那么点意思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也算是番外篇了,我是没有精力再续上这番外了,因为其实我这本书写完停笔都差不多半年了吧,更新得慢而已。

    说起来,这本书命途挺多舛的,也是我自己没做好市场调查。你说其他类型的,加个辅助系统,那似乎还挺受欢迎;但历史不一样,它有点严谨,且爱看历史的,大多有一定年纪了,不太相信这种“高科技”开挂手段。所以,这本书即便再用心写,成绩也定性了,没办法。再加上电脑端给保护性屏蔽了一段时间,最精彩最高朝的部分给掩埋了,那也是命途不济,确实是我们有些同行不太注意这个尺度问题,忒大了,啥都敢写。网络不是法外之地,UU小说的东西是要对读者负责的。我也知道读我书的,也有学生,所以我一直在故事里穿插爱国、正直、善良等等品质,就是不敢教坏学生们,他们才是祖国的未来。

    说回这本书,我还没有习惯有一本不完本的书,好歹也给个结局,还不是粗制滥造的那种结局,除非我是真的因为客观原因写不了,比如封禁之类的。我的新书其实已经连载好几个月了,也上架养得挺肥的了,也算是种田文,不过是都市的——《养生小餐厅》,大家可以去看看,写都市主要是不费脑子,多出彩我不敢保证,但应该里面的事情挺新鲜的,跟别人的都不太一样。当然,这市场反馈可能不太好。大家愿意看就看吧。

    最近,因为免费正版小说app的兴起,其实付费阅读的读者是在流失的。也是,免费的东西对现在的中国人还是挺诱惑的,毕竟我对这市场经济也了解一点,知道现在整个经济大环境不太好,大家伙的钱包也紧着,有免费的大家都看免费去了。于是,订阅什么的啊,对于我这种不入流的,靠兴趣爱好写给自己看的码字狗来说,打击很大,真的。

    各位书友,你们是我的衣食父母,我也不瞒着你们。收入是锐减,已经没多少写书的动力了,我就写完手头上这本《养生小餐厅》,就再观察观察吧,或者不再写书了,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其实我吧,算是干什么什么不成的人,工作不怎么样,写作也不怎样。我这人呢,说白了有点不求上进,喜欢眼下的生活。因为写书什么的,对比同龄人去大城市打拼,我的收入其实是很低的。当然了,跟同城同龄人比,我也还算中游那种,单位发展也还可以,也是从事文化行业的。算是媒体吧,跑跑新闻、写写稿子、应付两篇杂志稿之类的,清闲空闲但钱不多。我也到奔三年纪了,该为以后着想了,可能会转行,然后暂时搁浅写书。未来的话,看看经济气候怎么样,创业还是找个来钱多的工作做着,哪怕自己不喜欢。我算是活明白了,这年头啊,有钱才真是大爷。

    但这整个经济环境不好,未来的事谁都说不定。我家境不算富裕那种,压力还是挺大的。也过了该任性的年纪了,收收心好好赚钱,好好琢磨一下未来的日子怎么过。你说吧,要是写书能养活我自己,我肯定会干下去,这行多欢乐啊,分享故事,还顺带告诉你我是怎么看这事的。

    但正如同某相声演员说的,这说相声门槛低,但入门是进了门之后在山上,要慢慢往上爬,有些人学了七八年了,才告诉他不是说相声的料。有的更惨,现在都没告诉他。写书其实也一样的,能红那是三分实力六分运气和一分贵人扶持,我实力其实不济,我也知道,也不太奢望能大红大紫的,所以看情况吧,要是以后还有时间,我继续写。但要是没时间了,我就不写了。

    唠唠叨叨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一句话,书友们,你们都是我的衣食父母,多谢你们一路以来的支持,我端起粥碗来不忘你们的好。新书《养生小餐厅》你们爱看就支持,不爱看就看别的,阅文嘛别的不多,书多。我自己也知道,有时候就爱唠叨唠叨一些和情节无关的事,我觉得那个比故事本身有趣多了。所以写得不好,你们大家破费了。有时候真不是我水,我是真的喜欢那些东西,我才想分享给你们的。

    江湖路远,我们有缘再见。

第九百一十九章:如此战马

    这也是草原王朝的薄弱之处了,哪怕契丹人学汉人学得再像,也逃不过“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规律。为啥呢?因为辽国不是单一民族的国家,而是多民族。有多少民族呢,契丹、女真、奚、室韦、阻卜、萌古、乌古、鞑靼、渤海……可以说,契丹在辽国内,也不是人口第一的部族,反倒是汉人,占据了辽国人口的五分一强。

    这样多的民族,再加上国内矛盾,这国家能不动荡吗?

    要知道,草原民族可不像汉人这么能忍的,你剥削他,他要是活得下去还好,要是戳到痛处了,管他三七二十一,就反了。最多是举族迁徙罢了,也没啥大不了的。反正草原民族都是逐水草而居,不存在活不下去的说法。你压迫小部族,小部族自然是要反抗的。

    要是零星的小部族也就罢了,闹不成什么大气候。

    可要是有人带头闹起来,那就不得了了,足够把一个王朝干掉的。比如完颜部,比如萌古部,都是有人带着,才能成气候的。这就要说起来,辽国能成气候,不也是耶律阿保机带头闹事的吗!

    正所谓“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是相互的,也是草原王朝自个不争气,老是剥削小部族,才闹出这等事来。当然了,张正书不是为辽国惋惜,对于一个敌人,死掉的才是最好的敌人。

    要想打灭草原王朝,就必须以骑制骑,像汉灭匈奴、唐灭突厥,甚至正史上的明灭元朝,都是以骑制骑的。别说什么汉人骑兵就不行,为啥他们就行呢?关键还是缺少骑兵,无他,就是因为骑兵太昂贵了啊,要是经济弱一点的王朝,都养不起这骑兵!这最好养的兵,自然是步兵了,给根长枪就行,满打满算也就一个月几百钱的军饷,还有口粮罢了。可养骑兵呢,那起码能养二三十步兵了。一匹马的价钱暂且不计,单单是马的口粮,要草料混着精料去喂养,甚至还要喂鸡蛋,不然马不长膘,爆发力不足,那这马有啥用?单单是这养马的饲料,吃得都比人好!

    再加上掌马钉、马鞍之类的,这养一个骑兵,跟奉养老祖宗都不差什么了。好吃好喝供着,还得加上骑兵的装备。骑弓你得有吧?这不带重甲,轻甲也得有吧?还有马刀……这装备真的不便宜,哪里像步兵,哪怕是重步兵,这甲胄也比骑兵好打造多了。

    看看汉武帝时,为了打灭匈奴,国内都经济凋敝了,要不是文景之治留下的底子够厚,怕是汉朝到了汉武帝就因为穷兵黩武而亡了。唐朝也不遑多让,不说灭突厥,就算上和吐蕃打,和高句丽打,那也是穷兵黩武的。好在唐朝是府兵制,再加上骑兵并不算多,最出名自然是玄甲军了。可玄甲军才多少?从来不超过五千人。为啥哩?还不是因为太贵,养不起啊!

    所以,一说到骑兵,赵煦就歇菜了,喃喃地说道:“就没有个其他法子?”

    “倒是有,普通培养骑兵,也是可以省一大半钱的……”

    张正书笑嘻嘻地说道,“不知道官家知不知道匈奴马?”

    “匈奴马?”

    赵煦对马匹也挺熟的,但他确实不知道什么是匈奴马。

    没办法,匈奴马也就是蒙古马,因为体格矮小,历来不被中原重视,甚至只拿它当做驽马,这真的是暴殄天物了。

    “就是肩高不过四尺,身躯粗,四肢坚实有力,体质粗糙结实,头大额宽,胸廓深长,腿短,关节、肌腱发达的马匹。”张正书对这种蒙古马推崇之至。没办法,成吉思汗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蒙古铁骑,就是用的这种马。而且,用的是大量母马,即便没有口粮了,一样可以喝马奶。就是凭着这样的战术,成吉思汗的军队从亚洲打到了欧洲,让黄祸灭亡了一个又一个西方国家。

    可惜,赵煦并不知道成吉思汗是谁,也瞧不起这样的战马。

    “这种马有何用,能打仗?”

    赵煦嗤之以鼻,根本瞧不上眼。

    张正书却正色道:“有道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马一样是不能貌相的。这种匈奴马,生活在野狼出没的草原上,夏日要忍受酷暑蚊虫,冬季要历经严寒。因为冬天草枯了,这些匈奴马要用蹄子刨开厚厚的雪地,找到草根充饥。甚至,它们能忍得住三天饥寒交迫。正因为严酷的生存环境,造就了它们不挑草料,极具耐力,而且力量十足。别看它们其貌不扬,但其实它们头大颈短,体魄强健,胸宽鬃长,皮厚毛粗,能抵御西伯利亚暴雪;能扬蹄踢碎狐狼的脑袋。经过调驯的匈奴马,在战场上不惊不诈,勇猛无比!”

    听了张正书的话,赵煦才惊讶地盯着他:“果真如此?!”

    “确实如此,就算只喂牧草,这种匈奴马一样有爆发力。当然了,如果喂精饲料,它们更是表现出色。除了矮小一点以外,真的没啥缺点了。”张正书淡淡地说道,“我的养马场里,几乎全是这种马。官家,你都不知道我花了多少心思,用了多少人脉,才引进了这种匈奴马。不瞒你说,我的养马场里也有神骏的大宛马,也和这种匈奴马比赛过。你猜猜看,结果如何?”

    “匈奴马赢了?!”

    赵煦是一万个不相信,但看到张正书这么信誓旦旦,他又踌躇了。

    “不错,匈奴马的耐力,太过惊人了。在五十里之内,大宛马能把匈奴马甩得不见踪影。可到了八十里,大宛马的耐力就不够了。这时候,大宛马必须停下来休息,喂养精饲料,不然的话,能跑死一匹骏马的。可匈奴马呢,轻轻松松能负人跑个一百五十里地,还不带休息的。就算补充饲料,也只喂牧草就行。”

    张正书的话很轻,可听在赵煦的耳中,却如同惊雷一样:“这么有耐力吗?!”

    “臣绝不敢隐瞒陛下!”

    张正书说这话的时候,神态十分严肃,没有任何说笑的意思。

第九百二十章:官营养马场

    “臣觉得,如果要想培养一支骑兵,这种匈奴马是大宋最好的选择。臣算过了,一匹匈奴马从降生到三岁成马,花钱不过一贯。而且这种匈奴马不需要跑马来养,圈一个百余亩地就能圈养。只需要在牧场之中,遍植牧草就行。臣已经摸索出一套养马经验,如果让臣全权处理,在各处荒山、河滩养马的话,臣敢担保,六年,只需六年,臣能为朝廷提供一万匹绝佳的战马!”

    听了张正书的话,赵煦胸潮澎湃了,一万匹战马啊,这可是一支了不起的精骑了!

    “果真能?”

    赵煦好像小孩子一样,紧紧追问不舍。

    张正书点了点头:“臣接下来,还要大力引进蒙古马,特别是纯血的。只要优选优育,改良马种,绝对能养出大量的战马来。”

    “好,朕就给你这权力!”

    赵煦也是头脑一热,“你还需要甚么,一并说了罢!”

    “官营养马场,也得给我接手……”

    张正书露出了獠牙,这才是他需要的东西。

    诚然,官营养马场很弱鸡,甚至能把马养死。但是,官营养马场最值钱的,就是那地了。要知道,超过几百顷的草地,也就只有官营养马场有了。张正书想搞大牧场,必须要有上好的草地才行。不然的话,仅凭零零散散的几个百亩地的养马场,还真的搞不起养马产业化来。

    再一个,张正书也是瞧不得这官营资产在缩水。甚至,张正书动了心思盘下来:“要不这样,官家,我也不占朝廷便宜,我可以和朝廷签署十年租借协议,每年给租凭费用。反正朝廷也是在亏钱,不如给我干一阵子,说不定还能盈利……”

    其实,随着赵煦严打贪官,养马场已经有起色了。

    只不过,因为官营养马场是历史遗留问题,所以起色并不大罢了。

    赵煦被张正书画的饼蒙蔽了双眼,想了想也就答应了下来。

    算起来,这官营养马场,还算得上是皇帝的产业。因为官家用马,全都是从这官营养马场里养出来的。只不过这官营养马场是用国库的钱养马,再给皇帝享用罢了。

    张正书和赵煦敲定了一年五千贯的租凭费用,一租就是十年。而且不是空口无凭的,赵煦亲自拟了圣旨,交由中书舍人审批,走了一系列流程,已经成了法定的事实。除非张正书破产,不然的话,他没养出一万匹战马,没能一年给五千贯钱给朝廷,那都是欺君。

    欺君之罪,是要杀头的!

    不得不说,这一回,张正书玩了一把大的。好在,张正书已经打通了女真人这条线。女真人为了获得茶叶丝绸什么的,卖马算什么?更何况,这种不起眼的蒙古马,女真人也是瞧不上的。当然了,弄这种蒙古马糊弄宋人,还能卖钱换茶叶,换粮食,换丝绸,这些女真人干不干?那肯定干啊,傻子才不干!

    这正好,张正书这么一压价,从母马公马到小马,一个不落全要了。

    再拾掇拾掇好“飞蛟船”,一船能运个几十匹马回来。实在不行,还能就近在济州岛上养马。反正这会济州岛也是个荒岛,是个天然的养马场。

    反正不管怎么样,只要把所有手段使出来,养几万匹马跟玩似的。

    再说了,这养马也不是不赚钱,张正书又不会只买蒙古马,那些高头大马,看着神骏不凡的,适合做赛马的,张正书一样会买。比如大宛马,比如河曲马之类的,张正书都会要。只要严格分隔饲养就行了,毕竟养这种马不同蒙古马,蒙古马吃草料就行,难道那些大宛马、河曲马、大通马、乌孙马都要像蒙古马一样喂养,只喂草料不成?那不把马养废了才怪。

    倒是宋朝一些商贾听闻张正书把马场盘下来了,又承诺了一万匹战马的“天文数字”,只笑张正书这一次是真的踢到铁板了。

    要知道这会的关中马场,可不像汉朝、唐朝那会了。要不然,关中人口也不会不断外迁的。

    为啥,因为宋朝时的关中,因为环境破坏,以及战火波及,已经变成了赤地千里的地方。生态被破坏的关中,岂能养马?

    张正书却不管不顾,他固执地认为可以,因为别人都不懂种植牧草技术。要知道,这牧草也是能种的,而且要派人专门去管理牧草,冬天前还要收割干草。可汉人养马,向来是听天吃饭,最多是喂养精饲料,这哪里能够?这就是科学养殖和天然放养的区别了,毕竟中原还是农耕区啊!

    不得不说,其实关中养马场还是挺合理的,因为恰好建在了几条河流汇合之处,哪怕是枯水季也有水流。这就给了张正书改造环境的机会。有水就好办,要是没水,是一片荒漠,那才是真的棘手。

    张正书撂挑子一个多月,带着曾瑾菡专门到了一趟关中养马场。利用系统的“全景预演”,科学地建立了一个水利设施。

    这水利设施利用地势高低,成功地把河水引入到养马场之中。又挖了不少深井蓄水,可以说,这养马场的必备条件就基本建立了。毕竟这牧草种植也不是什么难事,只要移植一些蚯蚓,再把牧草种籽洒下去,不需要半年时间,再贫瘠的土地上都会长出茂盛的牧草了。当然了,前提是得有水才行。没水,这一切都是空谈。

    再加上张正书好歹也是有种田术的,养马场靠近河流,挖起河底淤泥来改善土壤,这也是一个很常见的办法。

    实在不行,再养一些鸡鸭,用家禽粪便改造土壤……

    反正只要肯做,都是有办法改善牧场条件的。只要土壤改良好了,牧草长得旺盛了,养马还是问题吗?再加上养的多是蒙古马,不容易生病。而且中原的条件比漠北好多了,蒙古马肯定能养好的。唯一棘手的问题就是优选优育的问题,这是需要花大心思隔离公马母马的,只有最强壮的公马,才能做种马。

    把官营养马场的小吏都换了一遍,换上自己人之后,张正书才能放心。没办法,官营那些人,都是不堪大用的,正事不做,反倒是钻营玩得溜到飞起。当然,张正书也顾及影响,把他们调到了大名府的养马场去了,距离近点,也脱离了家乡,容易管理些。

第九百二十一章:御街改造好了

    这京兆府期间,张正书还忙里抽闲,携曾瑾菡游了一遍长安城。

    这时候的长安城,已经不复唐朝时的繁华了。

    历史的痕迹还在,只是战火把这座唐朝时世界第一大城市给摧毁得七七八八了,只剩下一些城墙。至于唐朝的大明宫,也早就毁在了战火之中。现在的长安城,都是后来的建筑。虽然在张正书看来还是古色古香,可到底是在宋朝,已经没有了唐朝恢宏大气建筑的风采。

    不过,因为长安城毁于战火,所以坊市界限得以打破,长安城也还是数得着的大城市,繁荣程度不输汴梁城。

    只不过由于城郭小了点,容纳的人口不算太多,张正书粗略估算,也就只有三十万人左右。即便是这样,长安城里还是非常拥挤的。

    游玩了两天,张正书在曾瑾菡的催促下,才登上四轮马车,踏上了回汴梁城的路程。

    再走了五天,才堪堪回到汴梁城。

    没办法,这官道太过崎岖,坐四轮马车都觉得颠簸得慌。五天能回到,已经很不错了。

    正因为从汉朝起,历朝历代都不重视修路,所以越是到王朝末期,政令就越是难以下达到其他城市。这样的行政效率,再加上日益臃肿的官僚机构,想不灭亡都难。路通才能政通人和,可惜这道理除了秦朝,就没有一个朝代明白。但信奉法家的秦朝,因为种种原因,各种优秀的制度都不曾传承下来,真的是太可惜了。

    不过张正书也知道,这都是因为法家太超前了。

    有道是领先半步是天才,领先太多那就是疯子。而很不幸,法家都是疯子,从申不害到商鞅,都是一群疯子。也正是这一群疯子,早就了先秦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国才能有这么多可以借鉴的事例。只是,历史给人最大的教训,就是从来不会从历史汲取教训。秦朝的灭亡,很多人只看到了不好的一面,好的东西,也都抛弃了。比如秦直道,秦驰道,那都是极好极好的,秦直道一直到正史上的清朝都还在使用,可见秦朝的工程有多厉害了。

    还有标准化生产的作坊,各种黑科技……秦朝的精华,都没有被继承下来。

    张正书叹了口气,如果是个人修路的话,怕是穷尽张家的财富,都未必能修得了从开封府到京兆府的水泥路。修路这东西,果然还是要国家出手才行。偏生宋朝,或者说那些自诩为精英的文官,并没有这个认识。张正书觉得,如果道路畅通的话,宋朝的经济肯定还能再上一个台阶的!

    别的不说,单单是南北货物的交流,都大大节约了时间。如果是京兆府到开封府修了水泥路,何须五天才到?怕是三天就能到了。

    不过好消息是,御街的改造已经完成了,而且饱受好评。

    没办法啊,这御街平日里不止是皇帝走,毕竟宋朝皇帝也没那么霸道,官员也是经常走的。如今的官员都阔气了,嫌骑马碍事,都坐上了马车。当然,他们不敢去购置四轮马车,只是买了普通的马车。

    这普通的马车,真的没啥技术含量,除了能转、能走之外,全身上下都是毛病。

    只不过嘛,这坐马车比骑马好的地方在于,骑马屁股硌得疼,而坐马车能坐在厚厚的垫子上,倒也舒服了一点。但是,马车走在汴梁城中的青石板街上,坑坑洼洼的,饶是垫子再厚,也不免被颠簸得有些心烦气躁。

    但是,一到这御街上,嘿,神了,这马车立马就平稳了起来,甚至好几次因为太过平稳了,这两里长的御道,已经让不少文官给睡过去了。

    这说起来也得怪这做官的睡眠不足,特别是赶上这上朝,四五更天就要起床了,能不在马车上眯一会眼睛么?要是别处也就罢了,这青石板街用久了,自然坑坑洼洼的,马车走起来十分不顺畅。再加上木头的轮子磕在地上,一磕保管什么睡意都给磕没了。

    可到了御街就不一样了,这新造好的御街平平整整的,好像拿压路机压过,一点颠簸都没有。

    别说是四轮马车了,就算是普通的木头轮子马车,那也是一点颠簸都没有的,顺滑得很!所以,再加上那些文官本来就迷迷糊糊的,睡过去那就很正常了。

    而在御街上讨生活,营生的小贩,本来也是颇多怨言的。要知道,这御街一修就是一个月,哪怕是半封闭施工,也阻碍了这些人的生意。可这到底是御街,而且人家还是拿着圣旨施工的,也是敢怒不敢言。

    但没想到,因为这水泥路实在太过新奇,不是石头比石头还硬,也平平整整,半点不见坑洼。这样的路,实在是让人心神向往,导致很多人都不远路程来御街看新奇。这不,这些小摊小贩的生意,立马好了不止十倍!

    这一下,这些小摊小贩没了怨言,反而感激起修路的人了。

    要是这路不新奇,岂会有人不远路程来看新鲜,看热闹?再加上来的都是一些社会名流之人,那消费能力是杠杠的,要不是禁军在皇宫前维护秩序,怕是都要发生踩踏事件了。这样的盛况,堪比庙会!

    而且庙会也没这么持久,足足新奇了半个月,人流才逐渐少了。

    这会儿,又有流言起来了,大体上是说这水泥路啊,其实不算贵。如果仅仅是修家门前那几丈路的话,百来贯钱就行了。甚至,还能帮你把门口的大树都围成一个能坐人,还能养花的小花坛。

    这宋人都是好脸面的,听说了这事,纷纷出去打听了。

    这不,一打听,还真的是这么回事。这下不得了了,一看到同等阶级的人,家门前都是水泥路,你的还是青石板街,或者是黄泥路,这怎么体现身份?这不对比不知道,一对比,这差距就出来了。没办法,即便是青石板街和水泥路都有差距,更别说黄泥路了。张正书就瞅准了富人想显摆的心理,给他们设了这么一个套。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218/ 第一时间欣赏大宋好官人最新章节! 作者:飘依雨所写的《大宋好官人》为转载作品,大宋好官人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宋好官人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宋好官人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宋好官人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宋好官人介绍:
开封繁华,市列珠玑。张正书穿越到了北宋元符元年,开启了他的逍遥人生。没事就种种田,搞搞发明,赚赚钱,娶个娇妻过幸福日子。然而,无心插柳,他获得了一个好名声。佃户、工匠评价他:“张小官人雇我做工,薪资不曾短过,过年还有福利,真是好人!”合作商贾评价他:“张小官人有好买卖都告知我,合作共赢,诚信之人!”皇帝评价他:“为国着想,为君分忧,乃大宋好子民!”唯独邻国对他咬牙切齿:“这绝户毒计是谁想出来的?实乃天底下第一恶人!”(有两百万字完本作品,人品保证不断更)大宋好官人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宋好官人,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宋好官人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