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大宋好官人TXT下载大宋好官人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宋好官人全文阅读

作者:飘依雨     大宋好官人txt下载     大宋好官人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九百二十二章:修路

    想想看,这但凡是家中有点余钱的,谁肯认低人一等啊?哪怕是咬牙,都要修路,都要让自己不输旁人。

    甚至一些阔绰一点的,把整条路都包了下来。

    为啥?

    因为张正书出了一个蔫坏蔫坏的主意,谁出钱修路的,他还在路旁用水泥竖起一个小小的路牌,上面刻有修路者的名字。要是这条路没名字,甚至你还有命名权!这下不得了了,要知道竖起碑文,那是流芳千古的美事,即便先前不动心的人,都动心了,甚至为了一段路都要争得不可开交。

    汴梁城中的道路,纷纷被商贾、富绅、土豪给占去了,就为了在路牌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张正书还得出动人来调节纠纷,甚至还主动给他们献计:“这开封府到大名府的路,可没人捐献啊!你瞧瞧,这么长一段路,抖出去多威风?还有啊,这到底是官道,官道上来往的都是大人物……”

    这话都没说完呢,人家就一挥手:“嘿,钱算甚么,我修个十里的!说好了,路牌得大些……”

    张正书最大的优点,就是收钱办事,绝不含糊。

    要是张正书自个修路,怕是掏个家底干净,都没有多少人承他的情,反而会觉得这人是冤大头。最多嘛,就是夸这路修得好,马车走得平稳,人走得舒服罢了。这就是为什么俗话说“修桥补路无尸骸,杀人放火金腰带”了,这修桥补路的,谁知道是你修补的啊?

    要是你做点好事就留名,那只能说你这人不是真好人,是假好人。要是真好人,做好事咋就能留名呢?很强盗的逻辑对不对?可人家就是这么想的,你是好人,我就合该占你便宜。你修桥补路,我用了,不说谢,也不需要知道修桥补路的人是谁。说不定呐,还得啐两声:“呸,哪个缺德的家伙修的桥,这么窄,万一我掉下河里咋办呢?这路也是,都是坑洼,要是摔着了,修路的人不得赔钱才行?!”

    瞧见没,就是这么个心态。

    而且,是大部分的人心态,不是小部分人的心态。

    张正书却愣是把这个给改了,只用了一个“炫富”的噱头,就把修路的事,变成了炫富、光荣、留名千古……反正啊,就是好事,别人都念着你的好。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不是,修路可以,但钱丢进水里都能听个响,万一修路别人不待见不说,还天天骂你,那干嘛还修路啊?

    这会不一样,张正书的手段多着哩。

    你瞧这路牌,刻上去的,谁都抹不掉,做不了假,这样扬名的大好事,富贾、乡绅能拒绝吗?肯定是无法拒绝的。而且,上面还写明了这人捐钱多少,修了多长的路,这都是财力的象征啊!

    再加上张正书暗中派人去宣扬,这修路就是做好事,做好事自然是得神明庇佑的。宋人都很信鬼神,有了多种暗示,还能确立社会地位,这种好事岂能不趋之若鹜,蜂拥而上?

    就连张正书都没想到,宋朝的有钱人居然这么多。

    不到一个月,开封府到大名府的路,都有人捐了。甚至有人想捐钱修路,都赶不上趟了。没办法,张正书“不得已”开启了从开封府到京兆府的修路工程,一下就得到了半程路程的捐赠钱银。

    最让张正书欣慰的是,修路最大的好处,是带动了就业。

    开封府最多什么?

    流民,而且是有力气的流民。这些流民,大多是在三十多岁以上,身体还算健壮,但就是达不到禁军的要求,所以没有被强征入伍,只能在开封府周遭混饭吃的。最多的行当,是做挑夫。

    可做挑夫辛苦不说,赚的钱也不多,甚至可以说连温饱都混不上,算是开封府最底层的人士了。这修路,别的不需要,就需要大量的人手搬搬抬抬,要是肯学的,还能参与搅拌水泥,铺路……

    张正书向来优待工人,他收了商贾富绅那么多钱,自然是要做点好事的。带动就业,只不过顺带的事。虽然,这卖力气的活张正书只给一贯钱一个月,可即便是这样,这些流民比做挑夫好得太多太多了。

    一时间,大宋的心脏——开封府好像后世大搞基建一样,四处都是铺路的人潮。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开封府的经济不仅没有因此拖垮,反而更上了一层楼。

    赵煦自然也知道了这件事,张正书闹得太大,他想不知道也不行。这不,找了个时间,赵煦把张正书叫到了垂拱殿。“张卿,我们有三四个月没见了罢?”

    张正书瞧着赵煦,这脸色可比之前好太多了,最起码不像个痨病鬼。甚至,因为手底下的官员都认真负责了起来,赵煦的工作量锐减。这不,都养出肉感来了。“从三月份到如今六月底,足足三个多月了……”

    张正书的话,让赵煦点了点头:“是不是朕不找你来,你就不会进宫求见的?”

    “额……是。”

    张正书的实话实说,让赵煦笑骂道:“你这人,倒是实诚!”

    “嗐,我这不是忙嘛……”张正书睁着眼睛说瞎话道,“这银行,这‘天险之城’,这李县,还有作坊,现在又多了一项修路,我是分身乏术啊。官家,你哪里见过有我这么勤奋的臣子啊?”

    “是么?刚刚彭元量说了,你来大内之前,还待在‘京华报社’的太师椅上闭目乘凉哩!”赵煦饶有兴致地看着张正书,瞧他怎么圆谎。

    张正书大言不惭地说道:“那是我每天晚上都忙得太深夜了,所以睡眠不足……”

    “那你为何已经有一个多月不曾回到李县了?”

    赵煦冷然笑道,存了心想见张正书鬼扯的。

    “李县……不是运转得挺好嘛,政通人和的,连个刑事案件都没有,我回去也是这样,还不如把精力花在筑城的事上……”张正书有点心虚了,他确实是偷懒了,而且是偷了好久的懒。

    “罢了,朕饶过你罢。”赵煦兴致缺缺了,这小子太过惫赖,不过确实有才。李县都这么多人了,还能自行运转而没有任何纰漏,赵煦都研究过好多次了,发现是因为各项事情都落实到个人,所以张正书才能这么悠哉游哉的。再加上李县百姓富裕,而且有禁军把守,闹不起事来,连案件都没有多一件。这不,新建的县衙,县令的座椅上都开始积灰了。也正是受到启发,赵煦才一改用人风格,现在也开始把事情落实到个人了。不消说,效率立马提升一大截。

第九百二十三章:交通基础建设

    赵煦精明了起来,文官们就辛苦了。

    说实话,这些文官已经过了太多的好日子了,可以说宋朝的公务员是历朝历代最轻松,最自在的,最享受的。上班点个卯,下班花天酒地都没人管你。工作丢给胥吏去做,自己高兴了就抠脚丫写奏疏骂人,不高兴了也抠脚丫写奏疏骂人,反正不用担心因为言行而丢了性命,最多不就是流放嘛!但现在不行了,赵煦把任务分配到个人,不问过程,就问结果。而且,考核的时候还要说出个子丑寅午来。

    这不是要了这些文官的亲命了嘛,他们懂什么具体操作啊?还别说,这种尸位素餐的官,在宋朝居然是占了大多数的。

    换句话说,就是根本啥都不懂。

    户部的官,不懂算账;工部的官,连工具都分不清;兵部的官,一点军事常识都没有;户部的官,连户籍怎么管理都不知道;倒是礼部和吏部这两个嘴秃噜就说串的衙门,这些文官最得心应手了。别怀疑,宋朝的文官就是这样的,最想去的衙门就是礼部和吏部,要不就是次一等的户部。

    吏部的油水多,礼部可以混名声,而户部捞钱需要专业技能……

    现在?统统都没有了,赵煦盯得太紧太紧。

    这不,宋朝的文官都叫苦连天起来。

    可怜那些都四五十岁的文官,还要低头去向胥吏请教,这场面多可乐啊!

    这些文官还不能有怨言,只能把气撒向了始作俑者——张正书。

    要不是张正书戳穿了这个泡沫,他们文官不知道过得多么舒适惬意。拿着全大宋最高的工资,上班就是喝茶、看闲书,下班了回家胡天胡地。哪里像现在这样,工作不仅要全程盯着,还要自己了解整个工作流程,甚至技能还要比胥吏好,这不是使唤死人么!

    赵煦却很满意,因为大宋的行政效率陡然加快了很多。这不,张正书偷懒,赵煦都不追究了。

    “朕问你,你是不是集资过二十万贯了?”

    赵煦一脸揶揄地看着张正书,就想看看他的反应。

    “哟,官家你的消息可真灵通……”张正书连忙奉承了一句。

    赵煦虎着脸:“朕能不灵通么,你弄得满城风雨的,现在百姓出个门,都要挤一挤了!”

    这是实话,因为全城都在半封闭修路,所以道路变窄的汴梁城顿时变得拥挤不堪了。还有占道经营的小摊小贩,都不得不到郊外去摆摊了。这样的情况,民怨颇多,赵煦还能不知道吗?

    “这只是暂时的,暂时的……”张正书连忙解释道,“最多也就两个月的时间嘛,忍一忍就过去了。”

    “你到底想做甚么?!”

    赵煦没好气地说道,“有你这么乱来的么!”

    “这不是乱来啊……”

    不得已,张正书才说道:“我这是提高大宋的行政效率,让政令下达到全国,甚至深入乡村……”

    “嗯?!”

    赵煦被这么一个蛋糕唬住了,

    怔怔地说道:“你是说,皇权下乡?!”

    这可是很难做到的事,即便在后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阳奉阴违那也是常事。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村支书胡作非为了。皇权下乡,说起来简单,实际上做起来太难太难。恐怕也只有秦国,没错,就是战国时的秦国,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为啥?因为秦国道路畅通不说,国土面积也不大,人口也不少,才能做到的。但是到了秦朝,反倒是有所倒退了。毕竟秦灭六国后,哪怕是强行书同文,车同轨,还是有诸多差异。要不然秦朝也不会因为“暴政”而亡了,没办法,其余六国的人,根本接受不了秦朝对国家工程的变态需求啊!

    瞧瞧秦直道、秦驰道,那就是相当于后世的高速公路和铁路,这样的大工程,还是在秦朝时就建成了,其他六国的百姓怎么能忍受得了这种剥削呢?于是,秦朝亡了,亡于“暴政”。

    而因为过度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汉朝变得强干弱枝,对地方的掌控根本可以说是零,唯有靠里长来治理乡村。

    至于县官啥的,都只能在县里治政,政令要下达到乡村,除非是有利于地主乡绅的,不然根本不可能。

    赵煦太渴望皇权下乡了,表现在脸上,让张正书都有点吃惊害怕。

    “官家,你且别激动,别激动。我们先来探讨一下,先秦时的秦国,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张正书把自己的观点一说,赵煦就默然了。

    “你的意思是,重启驰道?”

    赵煦也不知道驰道是什么,这个伟大的发明,早就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了。秦朝的黑科技,只留下含糊不清的一句“车同轨”。车为啥要同轨呢?没人知道,也没人深究。唯独张正书这个穿越客,才明白车同轨到底是多么超前的发明!只有经过考古,才明白秦朝的驰道到底是做什么的。

    驰道,说白了就是秦朝时的有轨马车。而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车同轨”,而不是那些宋朝历史砖家所说的马车大小一致。

    就好像后世的火车轨道一样,只不过驰道是用木头铺就的。而且这驰道设计得很科学,刚刚好是马扬蹄的距离,落地的时候,就不由自主地发生“自激振荡”,不能不飞快奔跑,几乎无法停留下来。所以,隔得不远,就是一个站点,给马匹休息的,免得把马给跑废了。

    驰道有多快呢?

    张正书算过,如果是换马不换车,一天跑个八百里那是妥妥的。也就是说,秦朝出兵的速度,两天就能从咸阳到边境了。这也就罢了,更重要的是,连粮草也能快速运达。这就是非常恐怖的速度了,是赵煦根本想不到的事。

    “两天到北境?!”

    赵煦瞠目结舌,这是宋朝根本不敢想的速度啊!

    要知道,大宋出兵是什么速度?一天走个四十里顶天了,这还是急行军。也就是说,想要到千里之外,起码得二十天开外,多则一个月。

第九百二十四章:或许还有救

    等军队赶到战场,就只能收拾战场了。

    赵煦心潮有点澎湃了:“如果大宋也修这驰道呢?”

    “也不是不能修。”

    张正书想了想,“用水泥做轨道,再重新设计马车,是绝对能行的……”

    为啥不用钢轨呢?简单啊,这年头钢材贵啊,而且也能卖钱。一旦有居心不良的人,或者活不下去了,把铁轨扒拉了拿去卖钱,这会就该哭了。这铁轨的维护也麻烦,再加上宋朝的钢铁质量也不过关,所以铁轨一事暂且不考虑了。之所以用水泥,是因为水泥可以用模具制造出想要形状来,还能批量标准化生产。

    再说了,水泥轨道也足够应付马车了。

    当然了,如果日后发明出蒸汽火车来,还是要上铁轨的。只不过那会,运力加大,利润也加大了。那会,张正书就有钱养一群养护人,给铁轨进行养护了。到那会,怕是才能上铁轨。

    “那赶紧做啊!”

    赵煦也急了,他太明白“兵贵神速”的道理了,可大宋的军队全是步兵,想要加快速度,那也不行啊!

    “钱呢?”

    张正书倒是很清醒,笑呵呵地看着赵煦,“一里驰道,可是比一里水泥路要贵得多的,谁花钱做这事?再说了,我也还需要实验实验,才能拿出最佳方案来。这事,急不来啊……”也对,想一两年就把交通基础设施给完善了?那是痴人说梦罢了。看看后世的中国,也是整整用了两代人的时间,才建起让全世界瞩目交通成就。

    宋朝比后世中国的科技弱太多了,工程能力也弱得太多,怕是用几十年,都未必建设得成几条“国道”。国道尚且如此,更别说驰道了。所以说,秦朝的成就就是奇迹式的。只不过,这种奇迹是好大喜功一样的奇迹,不顾百姓死活的奇迹,怪不得百姓要起来反抗暴秦了。

    就好像京杭大运河一样,杨广一样是做了一件利在千秋的好事。可在当时看来,这完全是不顾百姓死活的。也难怪隋朝和秦朝那么像了,都是二世而亡。

    大宋自然不能这么做,所以已经取消劳役制度的宋朝想要搞大工程那就非常费钱费粮了。

    这也是为啥宋朝基本没啥大工程的缘故,不赚钱不说,还花费那么大,傻子才做啊!

    再加上宋朝已经冗兵冗费冗官了,国库差点没见底,这地主家也没余粮,怎么干大工程?!要不是赵煦“抄了”那么大贪官、赃官的家,怕是赵煦也没钱再建造一个新城的。连建造一座城池都算大工程的宋朝,怎么可能建设道路?还是最费钱的驰道?

    这不,一说到钱赵煦就蔫了。

    能不蔫吗,这一文钱难倒英雄汉,这皇帝没钱了一样使唤不动人。你试试叫赵煦欠一下西军的军饷看看,那群丘八能不炸营!瞧瞧正史上的崇祯皇帝就知道了,就是个没钱催的。国库都被那些明朝大臣贪得能跑老鼠了,崇祯皇帝自己的龙袍都打上了补丁,一日三餐吃的比普通百姓还要差。就是这样,明朝还是亡了。历史上怎么评价崇祯的呢?“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这足以说明问题了。

    崇祯有多倒霉催呢,国库没银子了,他手里是一点兵都使唤不动。结果,李自成就打进北京城了。明朝两百多年江山,就此完结。

    赵煦自然不知道崇祯皇帝这个同行,但他也是深知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这个……能从银行贷款么?”赵煦有点低姿态了,这年头真的是有钱才是大爷啊!

    张正书笑着说道:“如果朝廷用税收做担保,自然是可以的。但我有一招,可令朝廷立马获得海量资金。”

    赵煦立即警惕起来,说道:“你该不会又想推出那甚么捞子国债罢?”

    这国债,在修路的时候,张正书已经怂恿过赵煦一次了,结果赵煦不上当。张正书还想着,用国债的招牌打响纸币的信用的,没想到就这么泡汤了。而赵煦拒绝的理由也很简单,谁会相信一张纸能抵这么多钱啊?再说了,朝廷向百姓借钱?赵煦才不会做出这等没脸面的事!

    “官家考虑一下嘛,除了丢点脸之外,好处多的是……”

    张正书怂恿赵煦道,但赵煦却白了他一眼,说道:“是你得到的好处多罢?”

    “官家,你怎么老说大实话呢?”张正书叹了口气,知道这事是甭想了,以赵煦的性子,除非到万不得已的地步,要不然他是不会动用国债的。

    赵煦斜眼看着张正书,嘴里嘿嘿冷笑。

    “那这驰道,怕也是无疾而终了啊……”张正书有点苦恼,这驰道不像水泥路,在汴梁城里就看得到效果的。驰道的好处,非得建设个十里地,才能看得到好处。可这十里地,怕不是要用少几十万万贯钱银。就算是张正书,也有点心疼了。

    “……”

    赵煦也有点不舍,关键是现在他相信张正书说的话,多半是真的。能快速调兵遣将,这实在是太具有诱惑力了。但现在马匹不足,赵煦也是有心无力啊。“罢了罢了,等你的养马场养出马来,再说这个罢!”

    赵煦顿了顿,才问起这次把张正书召来的目的:“京兆府那养马场,你经营得如何了?”

    “马种已经送过去了,一共是八十六匹马,其中母马二十匹,公马十匹,剩下的都是小马,从我那养马场匀过去的。”张正书仔细地说道,“这也是为了不浪费资源才这么干,以后这马匹还会陆续从海上运回来的……”

    张正书把自己这段时间在养马场的建设水利、种植牧草、养鸡鸭蚯蚓的事说了,赵煦笑骂道:“你都不干正事!”

    “官家,这么说你就外行了,这养马场最关键的是什么?当然是牧草啊,如今关中土地贫瘠,一阵风过来,能吹起一斤沙子的地方,连草都没多几棵,怎么养马?要想养马,就必须把环境给治理好咯。你是不知道,我在养马场外面,都包了好多荒山,上面种植了果树;还有各处河滩,都种了不少树。为啥,还不是为了保持水土,让关中尽快恢复唐朝之前的环境?不怕老实说,要是关中再这么下去,迟早变成一片沙漠的。现在官家你下令砍一棵树种回两棵,或许还有得救。”

第九百二十五章:早晚能回本!

    张正书说的是事实,看看后世治理荒漠化用了多少人力物力,都不敢轻言成功。宋朝这样的科技水平,能尽量恢复都好了。

    赵煦沉默了一会,苦笑道:“之前群牧司说过,关中不宜养马,养马都是病倒的多,养成的少。朕就觉得奇怪,这汉唐皆在关中养马,也没听说过不宜养马的。今日听你这般说,朕是明白了,原来如此!”

    “当然也不是没有办法的,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天下攘攘皆为利来。像两年前我就在秦凤路、永兴军路遍邀百姓种植果树,现在也成绩斐然了。我到了京兆府,也是这么做的。”张正书历来很有社会责任感,这也是他做人的准则。以前他想这么做没能力,现在有能力了,自然是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了。

    赵煦也很领情,但他却不说这个:“那你说,这环境要多久才能恢复到唐以前?”

    “这个……起码得五十年吧。”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五十年已经算很快了,而且要大力宣传,才能取得这样的效果。”其实,张正书只是安慰赵煦罢了,宋人哪里有什么环保意识啊,《京华报》都不止一次说了滥砍滥伐带来的严重后果,难道宋人就能不用木材了吗?

    这也是为什么张正书大力推广水泥的缘故,如果能把造房子的木材省出来,怕是中国的环境也不会恶化得那么厉害了。

    “五十年,呵……”赵煦也笑了,他清楚自己的身子,怕是看不到那一日了。

    “不过事在人为,现在我们推广水泥房子,推广蜂窝煤,总是能起到一点作用的。对了,官家你可以把蜂窝煤作坊给设在京兆府,推广蜂窝煤……”张正书又开始出主意了,赵煦也点了点头,算是记下了此事。

    “这般说来,京兆府也是难以养出战马的?”赵煦也发愁了,他才不会因为欺君罔上的事而想惩罚张正书,这根本无足轻重。赵煦只是关心他的马政罢了,要知道宋朝的马政,一向是半死不活的,现在看到了希望,希望又破灭了,赵煦自然是非常不爽的。

    毕竟,在冷兵器时代,战马不仅是冲锋陷阵、克敌制胜的极为重要的军事装备,也是驿站、后勤保障的主要战略投送能力运输工具,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负。宋朝有识之士,如王安石等人,自然是明白战马的重要性的。可惜,即便是保马法,也无法真正为大宋提供优质战马,反而是拖累了马匹的质量。

    自古有天下国家者,莫不以马政为重。故问国君之当者,必数马以对。可惜的是,宋朝天生就缺了这么一环,赵煦则非常渴望补全这么一环,只是现在希望破灭,赵煦难免有点情绪低落。

    “官家又不用灰心,其实那匈奴马还是挺好养的。”张正书笑道,“就拿京兆府来说,虽然京兆府已经开始荒芜了,可水量还是充足的。我已经建设好水利设施,养马场内有水灌溉,那牧草自然生得丰盛。这牧草嘛,没人打理都生得极其茂盛,更别说现在我又是改造土壤,又是拿水灌溉了。所以,这水草是不缺的。养马一事,妥妥的没问题!”

    听了张正书这话,赵煦才振作了一点:“果真?”

    “果真!”

    张正书说秃噜嘴了,口不择言地说道:“那养马场我看过了,养几千匹马是没问题的。这不,我还包下了荒山种果树,自然也会种牧草,这过冬的草料都不用发愁……”

    赵煦哈哈一笑道:“朕就知晓,把事情托付给你,你就能给朕一个惊喜!”

    这话不假,要知道赵煦把马政系于一个商贾之手,他也是顶了老大的压力。最怕就是张正书做不出成绩来,到时候被群臣弹劾那倒是事小,关键是赵煦的脸上不光彩啊!皇帝的脸面,可是比张正书的一条命更重要的。嗯,最起码赵煦是这么想的。

    养马的事解决了,赵煦也非常高兴。

    “既然有马了,那朕也不能吝啬对不对?这样罢,银行现如今有多少收益了?朕做主,今年银行的收益,你全拿去铺驰道好了!但朕只要求一点,修的是从开封府,到雁门关的驰道,知否?”

    张正书听了赵煦这话,差点没晕倒。

    “官家,你开玩笑罢?这开封府到雁门关,起码有一千三百里地,修这么一条驰道?!”

    赵煦一听,皱眉说道:“很难么?”

    “当然很难了!”张正书也是无语了,这可相当于修一条京杭大运河了啊!妥妥的大工程!怪不得后世都说,中国人的血液里流淌着的,都是大工程的基因。这话一点都没错,张正书都没有这么大一手笔,一千三百多里地啊,足足有六百五十公里啊,还是宋朝,这能是闹着玩的?!

    “官家,这十年内能修好,都偷笑了……”

    张正书非常无奈,看来赵煦也是一拍脑袋一个主意的主,十分的不靠谱!

    “啊?!”赵煦也傻眼了,他没想到要这么久。

    “官家,你想想看,这隋炀帝杨广修四千多里的京杭大运河,还是很多截都是原本就有的河流,日夜施工都足足用了六年时间。这从开封府到雁门关,是实打实的一千三百里地啊,天天施工,全年无休,怕是十年都完不成的……”张正书都要哭了,“而且官家,你这钱也不够啊,最多就只能从开封府修到邯郸而已……”

    赵煦脸都黑了:“这般耗钱?不修了,不修了!”

    “别别,别啊!”张正书反倒是急了:“官家,这可以先修从开封府到大名府的驰道嘛!”

    “这有何用?!”赵煦现在满脑子想的是如何快速运送粮草,如何快速运送兵力到前线,张正书说的这些,他一点兴趣都没。

    张正书正了正衣裳说道:“如何没用?官家,你想想看,这从大名府到开封府,这可是途中包含了新城所在啊!说句不好听的,若是敌人已经挥军南侵了,北面无险可守了,也能通过驰道,快速地从大名府增援至新城,也能增援至开封府。凡战者,未虑胜先虑败,唯有立于不败之地,才能胜之!”

    赵煦一听,好像也是这么个回事。

    “还有,这驰道也是能生财的。”张正书嘿嘿说道,“若想从驰道快速运输物资,自然是要交钱不是?即便不是运送物资,也能成立一个客运车队,专门拉旅客。这驰道啊,早晚能回本!”

第九百二十六章:太费钱

    “你啊你……”赵煦也是无语了,“你是真钻进钱眼去了罢,开口闭口都谈钱!”

    张正书理所当然地说道:“我就是一商贾,商贾不谈钱,那能谈什么?要是商贾都不挣钱了,那什么养活手底下一大帮子人?我这是有责任心的表现,你是不知道我现在养活了多少人……”

    赵煦倒是笑骂道:“你这人,歪理倒是一套一套的。”

    张正书笑了笑,没有辩驳。

    对于理念不一样的人,这个真的说不清。就好像后世首富一样,他都首富了,为啥还这么努力工作?可能首富会说,这是一种责任,你无法理解,但这就是人家的想法。赚钱已经不是主要目的了,人家是有社会责任的。这个社会责任,不是说他非得捐多少钱,才能体现出来。最有社会责任的体现,就是他坚持办企业,办实业,让更多的人能就业。拉动就业,就等于缓和了社会矛盾,这是最为功德无量的事。

    穷**计,富长良心,大抵上说的就是这个。

    所以说,赵煦并不明白张正书的苦心。

    想想看,后世一条铁路,提供了多少工作岗位啊!别的不说,单单是站点上的流动摊点,一样是个就业的岗位不是?张正书也想仿造后世的铁路这般运营,给失业率颇高的大宋,带来一些不一样的变化。

    试想一下,如果《水浒传》里描写的是事实,有工作的杨志会上梁山吗?还有,像杨林,吕方,郭盛,王英,郑天寿,朱武,史进,孔明,孔亮,阮三等人,如果不是生活所迫,他们会做强盗吗?

    如果大宋有那么多工作岗位的话,这些人再不济,也能混口饭吃吧?还有,如果有选择的话,谁会去做贼啊?老老实实做一个良民不好吗,老婆孩子热炕头的。

    张正书觉得,如果大宋的就业率高一点的话,也不会有那么多无家可归,走投无路的人了。而各地的起义,也会少很多。比如张正书这两年来,不遗余力地帮很多人都建立起了小作坊,甚至他信得过的人,比如李家村有头脑的人,都得到了不少关键性的技术。

    因为这些作坊,大多开在开封府周遭,所以开封府已经人口多得不能再多了——没办法,谁让这些作坊都大量招工呢?

    这样作坊集群,是有点产业聚集的效果。但人多了,市场也就被瓜分得更加细了。怎么说呢,好比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作坊多了,同行自然也就多了。自古同行是冤家啊,你多赚一点,同行就少赚一点,这能不是冤家吗?

    得,这天底下做买卖的,哪个不希望同行死,哪个不希望自己独占市场的?

    但问题是,肯定没有那么容易。

    所以,一些技术好的作坊,自然能有进项,而不好的作坊,也开始琢磨着换地方经营了。其实,这正是张正书希望看到的。单单是开封府繁荣,那算得了什么事?要整个大宋繁华昌盛,那才是国力的体现!最不济,几个大城市,或者是比较大的城市,都有汴梁城一半多的水平吧?

    可惜的是,赵煦并不明白张正书的苦心。

    当然了,张正书也不奢求他理解,要一个宋人明白这赚钱其实就是功德的道理,实在是有点难。毕竟宋人大多被儒家影响太深了,他们太痛恨商贾了,认为商贾“不事劳作,唯利是图”的小人,对于赚钱的商贾,除了羡慕嫉妒恨之外,就是不屑了。他们哪里知道,商贾赚钱,那是天公地道的事,别看他们赚得多,可他们担的风险也大啊!

    这世间,就没有只占便宜不冒风险的事。

    可惜宋人不太明白这个,只是觉得张正书做得不地道。就好像赵煦这样,他觉得张正书都够有钱了,还往钱眼里钻,这也太不仁义了。

    “官家,你是不知道,这驰道里面啊,有大生意。”张正书把话题稍稍扯开说道:“这大名府到开封府,足足有四百里地。这做生意的,也是要讲究速度的。这要是一天就能从大名府到开封府,谁不乐意啊?再说了,我们可以用马车载人,从开封府到大名府,算好车价,这也是细水长流的买卖……”

    张正书说到最后,还主动退让了一步:“既然是和官家做买卖的,官家又出钱修了这么一条驰道,那我自然不好把利润全占了。这般罢,以后驰道的收入,七成归官家你,剩下三成,算是驰道维护和继续建设基金怎么样?至于我嘛,不赚钱也成的……”

    不得不说,赵煦并没有把这桩买卖放在心上,只是在意这驰道的实际功效。

    “果真能一天就到?!”

    赵煦有点不相信,这怎么可能呢?

    张正书却笑而不语,这事太简单了。怎么说呢,马儿拉车,其实跑得不算快,平均速度有每小时三十公里左右,已经很了不起了。这个还是在不断换马的前提下才有的速度,平均跑四十来分钟,就要换一匹马了。也就是说,一小时是六十里地,四百里地也不过是七个小时,也就是三个半时辰罢了。了不起把换马时间算上,四个时辰也就是八小时准能到了。

    要是再挂上马灯啥的,夜晚也跑的话,一天一个来回都行!

    只不过,这修驰道确实太费钱了,而且一修,就是两条,一来一回的驰道。这样的科技水平和施工水平,张正书估摸着能五年修好这条驰道,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要不这样,官家,我先在李县弄一条有轨马车,你瞧瞧效果再下定论?”

    张正书从来都是以事实说话的人,这公共交通领域他也是早就想入手了。哦不,是已经入手了,看“飞蛟船”运送旅客就知道了,张正书怎么可能放着钱不赚?不仅运人,还顺带运货,算是大宋版本的快递了。张正书始终觉得,要想经济更加快速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那是肯定少不了的。这也是张正书和宋朝格格不入的缘故,因为没有人觉得黄泥路有什么不妥。速度慢一点,有什么不妥。说白了,就是生活节奏太慢,太慢了,慢得好像时间凝固了一样。

第九百二十七章:特制马车

    这也是为啥后世有些人说,中国古代几千年如一日。

    没办法,生活节奏就是这么慢。如果有可能的话,中国的小农经济可以一直

    “这样也好。”赵煦虽然不太明白驰道到底有多厉害,但他也不是傻小子,被张正书这么蛊惑一番,他就傻乎乎地上当,把银行的收益全都拿出来的。再说了,听张正书说得建驰道有这么困难,需要这么多钱,为啥银行一年一半的利润,就足够从开封府修到大名府了呢?赵煦已经察觉到了,这银行是个暴利的行当啊!

    “当然好了,我的信条就是实践出真知,没有事实,你说再多漂亮话,都是空话。”

    赵煦就喜欢张正书这么务实的风格,这也是赵煦打一开始就觉得张正书对眼的缘故了。

    就好比章惇,赵煦之所以信任章惇,也是因为章惇是一个实在人,做事非常脚踏实地。再加上章惇在地方干过,手段手腕都非常厉害,赵煦才放心把宰相的位置给他。做实事,是赵煦最低的要求,也是对官员最高的要求,可惜赵煦才发现,原来满朝皆是尸位素餐的文官,这不,赵煦都开始不客气了。

    说到底,大宋的江山,是赵煦的,所以赵煦自己心疼。而那些文官,怎么会心疼呢?

    这就是屁股决定位置了,不得不说赵煦也是非常有魄力,把考核变成这样,也没弄出什么幺蛾子来。

    当然了,这也是张正书吸引了大部分火力的缘故。

    这不,赵煦的龙案上,全都是弹劾张正书的奏疏。有弹劾张正书尸位素餐的,有弹劾张正书品行不端出入菁楼的,有弹劾张正书去酒楼吃饭的……反正,就是把张正书从头骂到脚,任何一个地方都用放大镜细细搜了一遍又一遍,找出任何可以弹劾的地方来,把张正书真的是骂得体无完肤了。

    不仅是这样,这些文官暗中支持的报纸,也从来没有放过张正书。

    指桑骂槐,含沙射影,只要是能攻击到张正书的,这些文官是憋足了劲要整张正书。

    可惜的是,张正书都不去理会他们,有“京华报”在,他们这些“胡编乱造”其实都没啥市场了。但主要是烦人,郑月娥已经提醒张正书好几次了。每次,张正书都是笑呵呵的不在意。

    这没办法,他注定是被文官憎恨的,未来史书还不知道要怎么写他呢,毕竟这历史就是操蛋的文人编的。春秋笔法一改,这好人也成了坏人,坏人也成了圣人!别说中国历史不会造假之类的话,那是扯淡。只要是人记载的,总会带有主观偏见,这是避免不了的。再加上张正书这么招人恨,文官能不把他写得如同高俅一般是个奸臣吗?

    看看,赵煦这么宠他,岂能不遭人嫉恨?

    “张卿啊,朕就欣赏你这一点。说说看,能多久完工?”

    赵煦相信张正书不会说大话,夸海口的。

    其实,张正书已经吹了不少牛逼了,只是赵煦不知道而已。

    沉思了一下,张正书才说道:“起码要明年吧……”李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就好比后世的一个小县城这样,只不过土地面积有点大而已。没办法,本来李家村都算是一个比较大的村子了,可赵煦大手一挥,把邻近几个村都划拉进了李县的范围,李县自然就不小了。

    当然,相比起开封府本来的县城,李县还是不够看的。

    即便是这样,张正书还是觉得这有轨马车不好搞,规划也得做得挺好才行。

    赵煦想了想,说道:“也成,反正也是急不来的事。”

    张正书点了点头,赵煦能改了急性子,这倒是挺惊喜的。

    “行了,你退下罢!”

    “臣告退!”

    出了大宋皇宫,张正书松了口气。

    每次见赵煦,张正书都不怎么轻松。倒不是说张正书怕了赵煦,而是皇宫里的那种压抑的氛围,张正书不太喜欢。就好像皇宫内所有人都小心翼翼的,不敢大声喧哗,不敢开怀大笑,不敢稍越雷池……反正,这种氛围,张正书唯恐避之不及。

    偏偏,中国最聪明的一批人,老是削尖了脑袋想挤进来,在这里掌握天下权柄,这倒是一个讽刺。

    出了皇宫的张正书,不多时就回到了景明坊,一个人关在书房里,开始写写画画了起来。

    既然提出了驰道,张正书就要拿出相应的实物来才行。张正书打算先弄一个模型,看看到底能不能用。这模型也不能太小了,用木头做就,铺在后院的话,以后有孩子了,还能当成玩具给他们玩。

    “郎君,吃糖水了……”

    曾瑾菡开始花式关心张正书了,这段时间都她占据着张正书的时间,心里得意着呢。

    “好,你先放那里……”

    张正书拿着尺子在量量画画,头都没抬一下。

    曾瑾菡也不着恼,饶有兴致地看了一会才问道:“郎君,这是甚么?”

    “驰道,和特制的马车。”张正书随口应道。

    “驰道,有何用哩?”曾瑾菡不明所以地问道。

    张正书有口无心地说道:“反正能提高马匹的速度,从大名府到开封府,一天能走一个来回……”

    “哇,这般厉害?!”曾瑾菡吃惊了,这年头四轮马车能一天到大名府,她都觉得不可思议了,这还来一个一天走一个来回,这是什么概念啊?千里马都不过如此啊!

    “所以这驰道很重要啊!”张正书嘴里说着,很快就把系统给出来的最佳方案给“临摹”了出来,放下笔满意地说道:“差不多就是这样了……”

    “好奇怪啊,为甚么这四个轮子要嵌入这轨道上呢?”

    “为了防止脱轨啊?”

    “那这一段一段的,又是什么?”

    “这叫枕木,可以让马匹不自觉地扬蹄狂奔的。”

    “那这个呢?”

    “这是站台,每隔一段距离,就要有一个站台,然后里面的有人负责换马,也给乘客休息、买东西的时间……这马要是跑太久,怕是会废的……”

第九百二十八章:严正交涉

    “大桶张家”小官人又搞幺蛾子了!

    这是汴梁城中最可乐的新闻了,因为这个张小官人太接地气了,从来不自持做官了,就对百姓不屑一顾。反倒是一点架子都没,该出门锻炼跑步就跑步,该打招呼就打招呼,也会在路边摊吃小吃,甚至兴致来了,还亲自指点一下小吃摊该怎么做菜才好吃。出入酒楼菁楼,那是经常的事,甚至还能在茶馆一坐就是一下午……

    如此亲民的官,可谓是奇葩一个,文官们都以他为耻。在文官们看来,虽然亲民也是他们常常上演的戏码,可也不曾做到这等地步啊!这是真的不把自己当成官,反倒是像百姓一样,甚至还是底层百姓那种,聊天无忌,嬉笑怒骂都来,随性得像一个商贾——好吧,张正书本来就是个商贾。

    这会张正书鼓搞什么呢?

    不消说,自然是驰道了。

    这东西太罕见了,李县的百姓自然是把这当成了新闻,四处传播。

    要知道李县的科技水平,可以说是整个大宋最高的了。高到什么程度呢?遍地都是钢筋混凝土的房子,连砖木结构的都少见了。这还不算,家家户户都养了大量的家禽,还有集中的养猪场,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把排泄物都集中起来,供沼气池发酵成沼气燃烧。

    其实,李县的人口密度已经不低了。再加上李县建立了不少公立厕所,沼气的供应量还是足够的。这样的科技感已经不低了,再加上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玻璃窗,穿上了棉布衣裳,县里都通了水泥路……就算是张正书,要是乍一看,张正书都觉得回到了后世的农村。

    这不,在一个这样的,没有城墙的县城里建造有轨马车,绝对是一件轰动的事。

    很多汴梁城百姓都兴致勃勃地来李县观摩,这一看不打紧,汴梁城的百姓有点自卑了。

    就好像后世欧美国家到了中国大城市一样,羡慕中国满地都是高楼大厦。而他们自己的国家,城市里多是上了年纪的建筑,甚至有几百年的。说起来,后世中国人羡慕人家的“历史底蕴”,而欧美那边的人则羡慕中国,能住在这样的高楼大厦里。按照他们的话,要是能住新房,谁愿意住几百年的房子?!看都看腻了……

    一样的道理,汴梁城的百姓看到李县满地都是两三层的钢筋混凝土小楼房,还带着一个小院子,县里还有专门的蹴鞠场,平日里都有专业的球队在踢球。而汴梁城中的酒楼茶肆,勾栏瓦舍一个不少。甚至因为批了地给张正书,张正书还专门鼓搞出了一个占地数百亩的休闲会所——其实就是养马场,里面养了几十匹蒙古马,还建造了不少《射雕英雄传》里的场景,甚至还挖了一个小湖。

    这个休闲会所,是汴梁城中的富贾豪绅最喜欢来的地方。

    无他,因为前和乐楼行首李师师,正式成了这个休闲会所的老板娘。

    为了追随李师师,这些人甚至买了四轮马车,专门到休闲会所里的。甚至休闲会所还经营住宿业务,除了不提供什么特殊服务之外,都能让你享受到在别处不一样的服务。

    超大的草场捶丸(宋朝版本的高尔夫),还有赛马关扑,甚至还有各种角儿唱曲,还有各式各样的新乐器……这都是别处不曾有的。更重要的是,休闲会所里会上演舞台剧,《射雕英雄传》等等“经典”剧目,都会在这里上演。当然了,这样的休闲会所入门的门槛挺高的,一次消费都在十贯钱以上。没钱的,只能在外面看看了。

    为了这事,曾瑾菡还跟张正书闹过两天别扭呢,说张正书肯定是有私心,才把休闲会所建在李县的。要不是这样,为啥不把大名府的养马场改造成休闲会所呢?

    张正书哑口无言,只能默认了这个说法。

    确实,张正书是有私心的。

    李师师在李县,张正书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嘛!

    不然的话,李师师被人拐跑了,张正书那才是欲哭无泪!

    最让张正书惊讶的是,李师师居然非常有演戏的天分。她第一次摘下面纱,出现在舞台剧上,扮演那个包惜弱,真的是我见犹怜,立马虏获了不少观众的心,舍得花大价钱去捧她。后来当知道“包惜弱”就是李师师,这就更不得了。于是,自此开始,休闲会所的生意好到不行。

    《笑傲江湖》也在改编成舞台剧了,这一次李师师更是主演鬼马精灵的“任盈盈”,已经不知道多少人爱慕李师师了,甚至迁怒到了张正书,觉得真是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但这些人也不看看,张正书取得了多大的成就,好歹也是一个官啊,他们这些富贾豪绅算得上什么?

    当然了,也有一些文官化妆前来观看的,只不过被“黑客”认了出来,给张正书捅了上去,立马被查了。不查不打紧,一查,呵呵,又是几个不干人事的官。没说的,立马遭到了训斥。

    你说说看,这样集天底下好事于一身的张正书,能不被那些文官记恨吗?

    这不,李县开建驰道的事,立即被这些文官们利用了起来,不仅在朝堂上大肆弹劾张正书,还在报纸上大肆抨击张正书“浪费民力,奇技淫巧,机变械饰”……张正书则充耳不闻,埋头做自己的事。外界发生什么,关他什么事,好好报道几个贪官,比什么都重要不是?

    于是,报纸业形成了一个奇观,几乎一半的报纸都在含沙射影怼张正书,而张正书则针锋相对地怼贪官。

    还真别说,张正书一怼一个准,但凡是贪官,最后的下场都是乖乖地自己上缴了非法所得。因为这样,大宋才能支撑得起两头开战。没办法啊,同时和辽国、西夏开战,实在是压力太大了。

    让张正书都不相信的是,大宋水师沿着渤海进入幽云十六州,居然真的把辽国吓到了。而且,大宋水师也不负众望,一举轰塌了霸州的城墙,把辽国的守城军队都杀了不少,一点都不比辽国的声势小。这一下,把耶律洪基都吓得够呛。更无奈的是,辽国水师等同虚设,根本不敢和大宋交锋。得知这个消息的赵煦,哈哈大笑,觉得终于找到了制衡辽国的办法。

    这不,辽国立即派出了使臣到宋朝严正交涉了。

第九百二十九章:文人还是有风骨的

    有道是,军队有实力了,朝廷的腰杆也能挺直一些。

    这些年,尽是被辽国压着的礼部官员,现如今终于扬眉吐气了一番。不用赵煦交代,他们自个都硬气了起来。说到底,这些文官也是有脾性的,再怎么之乎者,再怎么贪赃枉法也都好,他们的脊梁到底还是挺直的。这一点,和宋以后的文官,大有不同。

    宋以后,自文天祥死了,文人的脊梁就算是断了。崖山之后无中国,这不是说笑的。要知道,即便是五胡乱华的时候,也没有多人文人愿意向异族卑躬屈膝,去否认自己的文化。而宋以后,这个传承断了。无数文人,向着高官厚禄,向着荣华富贵而去。至于华夷之辩,至于民族大义,至于国仇家恨,统统都不及个人前途,不及金钱权力,不及地位美色……这样的文人,还有脊梁骨吗?

    幸好,中国文化有其独特的韧性,即便是磨难重重,还是挺过来了。

    但让人痛心的是,在后世还是有人恨中国文化不死,恨不能****,这简直是可忍,孰不可忍!!!

    那些国贼,冲着古文下手,冲着古诗词下手,冲着语言文字下手,逻辑道理一套一套的,开口闭口都说“国外怎么样怎么样”,活脱脱一副洋奴的模样。更可气的是,这些人窃居高位,还收买了一干打手,甘愿做西方走狗!

    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就比如某个企业,明明是中国企业,可产品卖给国人,死贵;卖给米国人,却便宜得连底裤都不要了。还比如某个企业,明明自己什么技术都没,就是设计了一个外壳,却偏偏拿一个米国研究出来的核心吹嘘黑科技,拿日本产的摄像头吹嘘拍照技术,自命是价格屠夫,实际上,不过是一个组装企业罢了。还有一些企业,明明中国已经有这样的技术,可他们偏偏花巨资引进外国落后一两代的技术,还恬不知耻地认为外国技术就是比中国技术好,这什么样的精神?这简直就是慈禧太后等一干祸害中国几百年的螨清的“宁赠友邦,不与家奴”!

    但宋朝不一样,虽然宋朝武力是挺弱的,一直被辽**事讹诈。

    但是,宋朝使臣出使辽国,都是挺直胸膛,据理力争。哪怕有杀头之危险,也凛然不惧。

    这种文人风骨,颇让人倾折。哪怕是一介贪官、赃官,做了使臣,也会肩负起这个责任。很奇怪是不是?但其实,这就是文人风骨,是自发地认识到的。而这,也是汉人的骄傲。你可以武力超过我,但我就是鄙视你,因为你没文化。

    说不出的自信,这就是宋朝的文化自信。

    哪里像后世,很多洋奴从不相信中国的技术,认为什么都是外国比中国好,甚至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的圆。这哪里说理去?这简直就是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丧失自信的表现。有人对自己国家文化丧失了自信,就会一蹶不振,在外国人面前抬不起头来;有的人则开始崇洋媚外,认为外国什么都比中国好。

    这就是人性,这就是崇拜强者的基因。

    但有些人偏偏就不信邪,他们对中国文化有强烈信心,他们拥有卓绝的眼光,拥有超凡的实力,还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他们,让中国一次次令世界刮目相看。这不,因为中国的强大,米国开始不断打压中国了。可后世中国大势已成,谁也不能阻止中国的崛起!

    就好像现在的宋朝一样,经过张正书的“点拨”和不懈的努力,大宋总算是摸对路子了,开始有能耐和辽国有来有回了。

    这事张正书插不上手,但他有他自己独特的办法。

    于是,第二天的《京华报》一出,整个汴梁城的百姓都惊愕了。

    别说汴梁城的百姓,就连那些文官,也吃惊不已。

    因为,这是《京华报》破天荒的,第一次夸和辽国使臣硬刚正面的礼部官员。

    整篇报道,用非常煽情的语气,直白地把感情直抒出来,哪怕是不带感情的开口朗诵,都能听得出写这篇文章的人,是多么的兴奋,是多么的解恨。

    无他,汉人的历史太过光荣了,光荣到整个宋朝上下都背负了沉重的包袱。没办法,前辈们太过厉害,宋朝怎么都赶超不过前朝,这能让人挺得起胸膛来么?这一次不一样了,大宋终于能在武力上,和辽国掰一掰手腕了,也难怪张正书这么高兴。

    赵煦也看到了这一篇报道,笑骂道:“这个姓张的,倒是不消停!”

    彭元量在一旁偷偷一笑,说道:“陛下,这是为朝廷呐喊助威啊!”

    “呐喊助威”,这是张正书发明的词汇,在宋朝这会本是没有的。但是,自从休闲会所搬到李县之后,赛马也好,蹴鞠也罢,甚至举办的捶丸大赛(宋朝版本高尔夫),都有观众兴奋地在旁边助威,这个词就被张正书顺手带到宋朝来了。

    赵煦也知道这个词的意思,瞧瞧,这就是汉字的魅力。只需要透过字面,一组合,再陌生的名词也好,动词也罢,总该是能猜到两三分的。换做是后世的其他语言,能行吗?不行的。但是在后世,某些砖家是吃饱了撑得没事干,从汉字里面找乐子来了,愣是说什么约定俗成,所以要改读音。比如某大学校长,能把“鸿鹄之志”,念成“鸿告之志”;有人把铁骑(ji)念成了铁骑(qi),因为文盲多了,文化人都得给他们让步。殊不知,人家字面的意思本就是“一人一马是为骑(ji)”,读音一变,意思全完了。还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cui)”,人家这个衰字,读音的意思是一种粗麻布制成的毛边丧服,配合着鬓毛写,大抵上是作者自嘲要进棺材了,鬓毛都像丧服一样稀疏了,可一改成“乡音无改鬓毛衰(shuai)”,这能有第二层意思吗?同理,还有“远上寒山石径斜(xia)”,“一骑(ji)红尘妃子笑”……

    这不,这群吃饱了撑的没事做的砖家,被后世网友喷得可不轻。

第九百三十章:民心所向

    话扯远了,说回赵煦。赵煦虽然文学素养不咋的,但一瞧“呐喊助威”这词,也明白其中意思了。

    “他要是不给朕整出甚么幺蛾子来,那朕就谢天谢地了。”赵煦继续笑骂道。

    “难道张大夫此次,做得不对?”

    彭元量也有点意外,他觉得张正书这一次做得挺好啊?

    “言之过早啊,辽人,怕是不是那么好糊弄事的……”赵煦叹了口气,忧心忡忡地说道。确实,这世界上没多少傻子,如果把别人当傻子看,那他自己才是真的傻子了。按照后世的研究表明,大多数人的智商都是在一个数值范围内的。啥意思?就是大家都差不多一样聪明,不存在谁比谁强很多的那种。哪怕是天才,也不过是在某些领域,有过人之处罢了。要说真的比谁在为人处世等方面更强,也不见得,对吧?

    一样的道理,契丹人虽然被中原视为“夷蛮”,“狄戎”,但人家也是挺聪明的。聪明人,不是说你读过几本书,知晓利用规则就是聪明人了,而是人家也看得出你的企图。

    很简单,如果契丹人不聪明的话,岂能压制宋朝这么久?还屡屡得逞?

    你瞧瞧,庆历增币一事,契丹人得逞了吧?得逞了,还把“澶渊之盟”的金额,提高了一倍。啥概念呢?“澶渊之盟”是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十万两(也就是钱三十万贯)、绢二十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而庆历增币呢,则在“澶渊之盟”的基础上,再增加岁币银十万两(铜钱三十万贯)、绢十万匹。

    按理说,大宋出兵一次,花费都几百万贯了,区区六十万贯的钱银,绢三十万匹(也就折价三十万贯),合计还超不过一百万贯钱,相对于出兵来说,实在是花钱买平安的最佳选择。而辽国也是穷惯了的,拿了这么些个钱银,也觉得足够了,双方暂且罢兵言和。

    但是,宋人虽然觉得这笔买卖划算,可他们到底是个要面子的人,庆历增币把“赠”辽国钱绢,变成了“纳”辽国钱绢,这是他们最不愿意看到的。

    为啥呢?

    “赠”好理解,赠送,是大宋赐给你的,见你可怜;但“纳”就不一样了,是大宋被迫进贡给辽国的,这就要了亲命了。

    所以,这一次大宋上下,就想把这名头改回来。

    给钱可以,说是进贡,那可不行。反正现在你可以打我,我可以打你,万一惹恼我了,我就不给你钱了,看你们还恶到哪里去?然而,赵煦就怕文武百官来这一套,为了面子和辽国死磕,这不符合大宋的利益。

    为啥呢?因为大宋现在两头开战,已经很难坚持了。能做到这地步,不过是宋辽之间互相试探,才没有全力大打出手罢了。可万一真的短了“纳币”,那辽国发起狠来,举全国之力来攻,说不定大宋的江山都没了。这不,赵煦把礼部的官员都叫来骂了一遍,说明了利害,他们的狂傲才有所收敛。

    好在,辽国使臣也明白,一旦谈判破裂,这对双方都没啥好处。于是,辽国使臣再重申了一遍,这“庆历增币”是建立在辽国出面调和宋夏之间关系的,为什么现在宋夏不听劝了呢?夏国已经保证不会找宋朝麻烦了,宋朝就该退还土地,接受夏国的低头。

    这一下,赵煦又不答应了。

    开玩笑,好不容易超过他的父亲,甚至超过了宋仁宗的功绩,怎么可能轻易退还土地?

    于是,打嘴仗吧。

    打到现在,双方都出了火气。辽国使臣一个劲地威胁,宋朝不低头认错,他们就继续攻打雁门关,甚至还可能越过黄河,来攻打中原!宋朝北面无险可守,这是宋辽都知道的事。被辽国使臣这么一说,宋朝礼部的官员也硬气了——这属于没理智的硬气,因为宋朝水师有几斤几两谁不知道啊,居然敢回怼说威胁幽云十六州,有水师在就能让幽云十六州永无宁日!

    这可不得了了。

    要知道,辽国的精华国土所在,就是幽云十六州到析津府这一带,也就是说,辽国有六到八成的钱粮,是从这征收上去的。要是被宋朝水师这么搅和,还生不生产了?毕竟辽国不同以往的草原王朝,是游牧制度的,辽国还学了汉人农耕制度。也就是说,辽国是一个半游牧半农耕的国家。这和后来的金国差不多,但和蒙古是完全不同的。蒙古,就是一个纯纯粹粹的草原王朝,只管游牧打仗的那种。

    这不,辽国使臣也忌惮了,这歪打正着的,双方就僵持不下了。

    所以,赵煦才认为契丹人不是那么好糊弄事的。毕竟啊,哪一个国家都有聪明人,不单单是你宋人读过几本书,就能,满天下占便宜了,没这事。人家契丹人也是读过书的,哪怕没你读得精细,但人家也是懂得利用规矩,利用各种条件为自己国家争取到最好利益的。

    彭元量不懂这个啊,他只是一个宦官罢了。

    “那陛下,小的去让张大夫别闹事了……”

    “也不用……”

    赵煦思前想后,觉得张正书这般做,还是有点用的。别的不说,单单看这开封府的民心,都向着朝廷了,这是好事呐!而且这民心沸腾得,也能让契丹人大吃一惊。要知道,这契丹人也是很怵宋朝的,无他,宋朝人多啊!

    有道是蚂蚁多了,也能咬死大象,这人多了,力量就大。只是宋朝嘛,不太懂得利用罢了。真个惹得宋朝全民起来抗辽了,辽国得吃不了兜着走!所以辽国使臣也惊呆了,暂时性的不敢乱说话。就僵持呗,看谁耐得住气。

    赵煦不是傻子,自然看得出辽国使臣也怕了。

    怕了好啊,怕了就好办事多了。拖着呗,反正就是对峙,只要不两头开战,大宋稳稳当当的,就能拖死西夏了。赵煦看得出来,辽国岂能看不出来?要说这契丹人又不笨,只是暂时偃旗息鼓罢了。

第九百三十二章:准备后路

    赵煦被张正书影响了不少,自然也就明白收入和利润是有差距的。就算是利润,毛利和净利润还是有差别的。除去税收和人工等等成本,一个月几十万贯,能有二十万贯的纯利润都算不错了。事实上,赵煦也猜得不错,因为银行刚刚建立,信用都没建立起来,能有这个收益都不错了。

    赵煦也不是只听信于人的皇帝,他也看出了银行的盈利模式,完全是靠信用的。

    因为赵煦本人的信用还行,所以才有这么多汴梁城的百姓愿意从银行里面存钱借钱的。

    当然了,银行的利息也低,这是最好的选择了。

    赵煦也知道,张正书铸币这一块,可能也有点利润,但估摸是不会太高的。

    “那你说,朕拿出一年的银行利润建造驰道,这是否亏了?”

    赵煦现在也有点悔意了,要知道这银行即便是每月二十万贯的纯利润,一年下来也有二百四十万贯钱了,对半分的话,赵煦自个能有一百二十万贯!当然了,赵煦也不是白赚这钱的,起码赵煦自个是这么认为的——你姓张的拿朕的名头去做生意了,朕还给你一支护银军,这够意思了吧?

    所以,赵煦认为自己是出了力的,不然的话,张正书哪能这么容易就赚到钱呢?

    彭元量也不敢揣摩赵煦的心思,只能模棱两可地说道:“若是驰道真有那般神效,陛下自然不亏;可若是驰道并无张大夫所言那般有神效,那便是欺君之罪了……”

    赵煦点了点头,然后冷笑道:“量那小子也不敢欺君罔上!”

    这边厢,在李县的休闲会所里,张正书毫无征兆地打了个喷嚏。

    “小官人,是着凉了么?”

    身着罗衫的李师师心疼地说道,伸手就去探张正书的额头。

    张正书一把握住了她的纤纤素手,说道:“师师,我没事,怕是又有哪个文官在背后骂我了……”张正书倒是看得挺开,他都触碰了那么多的人利益,要不是赵煦护着他,他早就被人做掉了。别以为宋朝的文官很和善,不会下死手。呵呵,在政治上面,从来都是你死我活的,哪怕是旧日好友,翻起脸来也没有任何情面讲,更何况张正书只是一个商贾,因缘际会有了这般圣眷?

    这不,张正书已经暗暗着手准备后路了,首先是利用“大桶张家”的宣传实力,鼓吹海外有许多良田等着去开发,还有许多淘金之地。在南洋一带,遍地都是黄金,各种香料、宝石不计其数……还真别说,因为有了“飞蛟船”的高航速,使得南北天堑都变了通途,已经有人心动了。

    更重要的是,张正书终于迈出了血腥资本家的第一步——那就是把尚有劳动能力的流民,都买下来,统统悄悄地用“飞蛟船”,送到了流求。至于流求上面,已经有曹锟过去,差不多建好了一切生存条件了。这些流民过去,不外乎就是烧荒开垦土地,打造渔网开始捕鱼罢了。

    当然了,张正书下一步的动作,就是把高精科技,慢慢地转移到流求上面去。

    这不得不防啊,赵煦虽然出乎意料的,没有在元符三年正月就驾崩。现在都是七月初了,身体还好端端的,甚至有越来越好的迹象。但是,谁知道赵煦什么时候会死?一旦赵煦死了,张正书失去了靠山,那他岂不是坐以待毙了?因为这样,张正书才未雨绸缪地,开始为自己准备后路了。

    李师师也不知道张正书在做什么,因为她已经很满意现如今的生活了。张正书时不时过来,跟她讲解天下大势,甚至根据情报,复制了雁门关、兴庆府等等战略要地的沙盘,对着李师师纸上谈兵。

    看着张正书好似一个挥斥方遒的统帅,李师师岂能不着迷期间?

    有美崇拜自己如此,张正书岂能不开心?

    这不,哪怕是第二天的张正书,走路都是飘飘然的。

    这不,见人都打招呼,每个人都看得出,张正书今天心里是真的高兴。

    “小官人今日是怎么了?”

    “可能是捡到钱了罢?”

    “瞎说,若是地上有一文钱,你瞧小官人会不会捡起来?你瞧瞧张家的产业,哪一个不是日进斗金的,他若是有弯腰捡钱的功夫,怕是都能赚十几贯钱了罢?”

    ……

    这话声音不小,传到了张正书的耳中,心下好笑,怎么这论调好像后世调侃某个首富一样,看到地上有一块钱不会捡起来呢?事实上,后世的李嘉诚就曾经说过,钱可以用,但不能浪费“要我马上拿出一个亿,我面不改色,但谁要在地上丢一元钱,我会立刻捡起来的。”

    巧合的是,后世的比尔·盖茨也是有类似的回答,如果地上掉了一百块美金,即便是一秒钟能赚一百一十美金的比尔·盖茨也会弯腰捡起来,并且放进基金会,这一百美金就可以派上很大的用途。

    所以说,用普通人的思维去揣测有钱人的思维,还真的差得太远了。张正书现在也是这种心态,他或许也觉得一文钱不起眼,但他会尊重这一文钱。因为,市面上少了一文钱,流通的铜钱就少了一文。

    别小看这一文钱,却是整个大经济环境的组成。说白了,钱是可以拿来消费的,但不允许被浪费的。人和动物的区别,张正书觉得后世讨论得都很清楚了,但为什么单独是人产生了社会这个属性呢?张正书觉得,这以物易物发展到以钱易物这种交换资源的方式,构成了社会。

    所以,张正书很尊重每一文钱。这不,他扭过头说道:“几位,不若你们丢一文钱,你瞧我捡不捡?”

    那几位听了,哈哈大笑道:“小官人真妙人!”

    心情大好的张正书,来到了李县技校。张正书想着,好像好久没看看他这个工业孵化基地了。这里可以说是大宋工业的摇篮,唯有在这里,才有系统的归纳总结,推陈出新。

第九百三十三章:水碓

    现如今的技校里面,还在研制着火炮呢。主要是,这钢铁要研制出来,还需要一点点找比例。毕竟这其他金属元素加入这钢铁之中,会让钢铁有什么性能,这都是需要日积月累的。当然了,这冶铁作坊都离得好远,且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小部分就在技校里面,方便学员们的实际操作,也相当于科研所了;一个大部分,自然要搬离技校了,这冶铁作坊这么大的污染,谁受得住啊。

    但别小看这小冶炼作坊,很多东西都是打这发明的。

    比如,机械钟表、铁锁、弹簧、车轮……反正嘛,这里可以说是大宋科研的最前端。

    “小明,早啊!”

    一大早的,张正书就见到了苏熙在锻炼身体呢,他也跟着一起跑了起来。

    “小官人,你咋起得这么早?”苏熙也愣了。

    “还早啊,我都做好早饭又吃了早饭才出来的。”张正书觉得李县的空气真的一般般了,因为大量有污染的作坊,都集中在李县。这还是张正书强制要求所有作坊都不得直接排污排气的结果。但在宋朝,也没多少材料可以减污减排的。所以,李县的空气确实不咋的。

    “嘿嘿……”

    苏熙见到了张正书,又说起了车床的事,张正书一边听,一边暗叹到苏熙真的是一个科研人才,这样的人才,为啥大宋就那么几个呢?要是多几个的话,都不用他培养了。好在,张正书在技校里也建立了图书馆,里面可谓是各种学科基础都有。为了抄写这个,张正书花费了不少心机的。为的是啥?除了减少攀爬科技树的时间,张正书更想完善中国的科学思想,不要像正史这样,明明有着极其伟大的发明,却愣是没有形成系统的学科,更没有可以研究的脉络,这是很不应该的。

    当然了,这样的图书馆,绝对是被儒家嗤之以鼻的,汴梁城中的那个图书馆也是这般。可以说,基本上就是一些不懂事的娃娃,进去看小人书的多。张正书也想利用一些图画,引导某些有天分的孩子。为了制作这小人书,张正书也出了不少气力。

    没有人认可图书馆不要紧,关键是张正书觉得值。慢慢的,自然会有一些人,认识到这些书的价值,自己跑来研究了。

    听管理图书馆的雇员说,还是有不少人对西洋之学有兴趣的,甚至还抄录了回去。还有一些商贾,看到了《国富论》、《资本论》也是两眼放光。张正书觉得,能有这样的效果,也是值得了。

    “……小官人,你说那水力锻机,果真能行?”

    苏熙是有点不相信的,利用水力就能把重达千斤以上的锻机升高再压下来,这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啊!

    “以前,你也没见过通过组合动滑轮和定滑轮的滑轮组,就能吊起重达几倍的重物吧?”张正书笑道,“这就是机械效率了,当然了,还有考虑到滑轮重、绳重和摩擦。这就是物理的力量了,水力锻机是一样的道理。好像水碓,你该知道水碓吧?”

    “小官人你讲过,这水碓是汉朝时发明的,可以日夜加工粮食。这不,县里都装了好几个连机碓了。”苏熙也很佩服古人的智慧,这水碓就是水力锻机的前身,只不过压力还是太小了点,无法加工钢铁。

    张正书知道,这连机碓,其实是魏晋时改进后的水碓,也就是一个大水轮驱动数个水碓,但凡需要捣碎之物,如药物、香料、乃至矿石、竹篾纸浆等等,都可用省力功大的水碓。其实,用水碓来锻造钢铁,冶炼作坊早就用上了。经过改良的水碓,还是用钢铁打制的,每个锤有一百斤到五百斤的力,用来捶打钢铁,是最好不过了。

    但是,锻机和水碓不一样,需要更高的精度。可以用来冲压、挤压、模锻等等。除了水力锻机,还有水力冲压机、水力铸造机、水力压弯机、水力切割机……这些都需要苏熙去研究的,并不是那么容易就做到的。

    要是真的能实现了这个,那未来再把蒸汽机造出来后,改造一下动力,就能有更先进的机械了。再不济,重新研发动力系统,打造过一台都行的。

    “小明啊,这水力锻机要做得好,压强原理一定要用到的,还有,这还有离合器的原理。我记得我已经把构造图给你们了,就没瞧出个大概来吗?”张正书也是奇怪了,按理说,这水力锻机不应该这么难才对的啊,要知道,除了亲自动手,张正书几乎是把原理、构造图都画出来了。当然了,这宋朝的制作水平也低,要是一个个把零件弄出来,也是挺困难的。

    “小官人,就快做好的了……”苏熙也有点不好意思,“就是没有多少帮手……”

    好吧,张正书算是明白了,这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的事。没有科研人才,这是最致命的。但这人才又不像是地里的庄稼,一下就能长出来。要培养个十几年,都未必能跟得上节奏。

    “说到人手,好似你家高小娘子,已经怀有身孕了啊?”张正书一脸揶揄地说道,“当初逃婚的人,都快要当爹了,恭喜啊!”张正书见过苏熙的妻子,是一个还算温婉的江南女子,而且也是比较好学的,愿意跟苏熙学习科学。也许是有共同话题,苏熙才选择成亲的吧?

    这不,现在一眨眼,苏熙都要快当爹了,张正书暗自感慨,自己还是比他早成亲的,昨天才刚刚结束处男生涯。

    “咳咳……”苏熙脸都红了,“小官人,所以最近我有些心不在焉的……”

    “理解理解……对了,李县的空气质量不太好,可能对婴儿有点危害,所以我建议你还是尽早把高小娘子接到汴京城,或者送回张家庄也行。”张正书很认真地说道,这李县都有出现雾霾的征兆了,这让张正书都十分惊讶,怪不得十九世纪的英格兰伦敦被称为雾都,这污染实在有点严重。

第九百三十四章:驰道实验

    没办法,在这年头要想进行工业化,势必要污染环境的。这是发展的代价,不同于后世,可以尽量减轻污染,毕竟有各种减排减污、循环利用的设施。就连炼油厂,都能做到处理过的水来养鱼了,大烟囱里排出的,都是水蒸气。这在宋朝,是不能想象的。

    当然了,张正书也做了不少改变,通过把污染重的作坊迁离到少人地带,再多植树造林,尽量减污减排,也算是治理得比较好了。

    苏熙也知道这件事,当即点了点头。张正书是为他好,他岂能不知道?

    和苏熙跑完步之后,张正书又视察了一遍技校,对技校的现状还是满意的。每年花这么些钱银来打造一个人才基地,这钱绝对没有白花。甚至,花出去的钱,有更多的收益回来,这是张正书最为欣慰的事。

    这不,张正书又去瞧了瞧在建的有轨马车。这马车不同于一般的马车,轮子都和普通的马车不一样。虽然,这轮子是钢铁轮子,但其实相当于把中间刨出一个凹槽来,然后再用杜仲胶把轮子包起来。怎么说呢,就好像两个轮子拼在一起一样,模样十分奇怪。

    “小官人!”

    见张正书来了,打造有轨马车的工匠,全都起来了。

    “不用多礼,都干活吧……这马车,看模样是快要完成了?”张正书也看出来了,就差把杜仲胶轮胎给挂上去了。没办法,因为考虑到这不是铁轨,自然要用上杜仲胶轮胎了。当然了,纯钢铁轮胎也在实验,到时候看看磨损效果,再来决定用哪个。

    也就是说,这有轨马车是两辆的,都是实验用的车辆。

    张正书饶有兴致地看着工匠们在组装,很快,两辆有轨马车都拼装好了。

    其实,这有轨马车就是在四轮马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不同的地方,就是在轮胎这里。张正书已经一步到位,用上了后世火车轮胎的转动方式。也就是说,这样的轮子是偏心轮,有机械连杆装置,将动力转化成旋转运动。这是张正书为蒸汽机做准备的,听苏熙说,蒸汽机已经研究得差不多了,实验产品都很快面世了。

    没办法,很多伟大的发明,往往只是隔着一层窗户纸罢了。

    要说十八世纪的英国,和十二世纪初的宋朝,科技差了多少?

    张正书觉得没差什么,要是按照李县的科技水平来看,宋朝的科技甚至要超过了十八世纪的英国。当然了,这是张正书站在伟人的肩膀上,有着超越时代的眼光,才能捅破这层窗户纸罢了。要不然,最早的蒸汽机都要到十七世纪才面世,而且还要经过几十年的改良,出现了一个天才叫瓦特,蒸汽机才能变成万能动力的。

    现在,张正书给出的蒸汽机设计图,完全是成熟的产品。这样的路子,自然是快得很了。

    当然了,张正书也不会揠苗助长,让苏熙继续在这个领域深究。最好,把多种多种的蒸汽机都弄出来。

    可以说,张正书现在已经在为蒸汽火车做准备了。

    那为什么不一步到位用铁轨呢?

    还是那句话,等普及了之后,才慢慢铺设吧,不然的话,每天丢一段铁轨是小事,火车出轨酿成事故,那就是大事了。这事急不来,谁知道宋人有没有贪财的呢?其实,最好就是朝廷出资修铁路,还派兵巡逻,这样的话,就能震慑宵小了。

    不过,宋朝除了中原,其他地方经常闹起义,怕也是不成的。

    所以,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环境,才能投资铁路生意,不然的话,非亏大钱不可。这修铁路多昂贵啊,一条铁路,起码是水泥路的几倍价钱,要是遇到山川,还需要打隧道。以宋朝这会的科技实力,能做到吗?

    不是说肯定做不到,而是非常困难,投入非常大,不划算。

    事实上,只要有远见的人,都看得到驰道的优势。

    本来大宋就缺马,运力缺乏。可这驰道,却能把运力提升到一个极高的状态,用一匹马就能运输平日里两三匹马才能运输的货量,这里面的优势太大了,运力何止提高一倍?

    这里面还有速度的优势,更是让人无法拒绝。

    其实大宋军事最差的地方,就是在于粮草、兵力无法快速运送到前线。在正史上,北宋之所以输掉了和金国的战争,就是因为后勤保障跟不上,神臂弩专用的箭矢,都无法保证供应。导致种师中后勤无法保障,军中士气涣散。再加上约定的援军未至,种师中老将军含恨战死沙场。也正是从这里开始,北宋最具战斗力的西军,已经被打散了军魂,最后无力回天,北宋也被灭亡了。

    可见古人对“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是有绝对认识的。

    很难想象,一个偌大的王朝,运力居然会这么低下。除了水运之外,陆运的规模、速度简直是渣渣。

    再看看地形,中原一马平川,没有快速的机动能力,这仗怎么打?

    这个问题,朝中诸公都看到了,可他们却没有一个人能解决的。王安石倒是提出了保马法,但由于伤民最后被推翻了。后来章惇重启了保马法,也温和了许多。温和的代价,就是马匹得不到保障,就算养马成功了,也是驽马居多。

    虽然张正书有心弄起养马场,可这又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全面供应军队,这恐怕需要的时日太多了。

    说到底,还是因为宋朝先天不足。要是夺回幽云十八州,起码夺回一两个州,弄几个天然养马场,还怕没马吗?

    心中幽幽一叹,张正书明白,这宋朝真正的死穴,就是马匹。没有马匹,就等于只能被动挨打不能还手,这是极为憋屈的。

    “小官人,要不要试一试?”一个工匠询问道。

    “当然要试一试了,先叫个马车夫上去试一试……”张正书肯定不会自己上去的,这没经过实验的东西,会有一定危险性的。张正书才不会这么傻,自己的安全都不顾。

第九百三十五章:兑票

    这会,水泥轨道已经铺设好长一段了,主要是用钢筋混泥土枕木,还有水泥轨道,用铁钉在枕木上固定着。有轨马车套上马,马车夫也是第一次,赶紧有点紧张。好在,前面的轨道就没了,还有一个站台给减速的,这马车夫才敢上去。

    好吧,其实马车夫就是人工减速的。因为马车夫一开车,就觉得不对劲。这马怎么回事啊,甩蹄子就跑起来了。转弯的时候,也不需要用力勒转马头,这马居然懂得朝着枕木跑。这风驰电掣的,把马车夫都吓得够呛。没办法,这马兴奋啊,要不是有站台,这马都刹不住。这不,跑完这一段,那马稀溜溜一声喊,怕是觉得不尽兴哩!

    马车夫也兴奋了,赶紧让站台的人帮忙把马车再归在轨道上,又一次风驰电掣地跑了回来。

    期间差不多跑完整个李县了,居然只用时不到两刻钟。

    这马车咂舌不已,暗道:“这小官人怎生这般厉害,连马车都弄得出这么多门门道道来……”

    不只是这马车夫,参与实验的人都兴奋了。按照这马匹的状态,再跑个一刻钟也没问题的。也就是说,站台与站台之间的距离,完全可以控制在三刻钟以上。按照速度,这马每半个时辰,也就是每一个小时能跑个三十多四十公里这样,速度有快有慢,差不多就是三十七、八公里每小时这样子,这么半个小时下来,也就是说跑了差不多二十公里了,换成宋朝的计量单位,也就是四十里地的样子。再换算成三刻钟,也就是说能再多二十里地。别小看三刻钟能跑六十里地,这在宋朝已经是“高速行驶”了。

    没办法,这时候的交通就是这么落后。

    要不然,也不会有“皇权不下乡”之说了。想想看,这样的行政效率,能让皇权下乡吗?这从开封到岭南,用快马沿着驿道跑,都要差不多十天。再加上宋朝并没有那么多快马,路上有风雨这么一耽搁,一个月以上也是常有的事。想想看,这样的速度,怎么让行政效率起来啊?

    这样也能理解了,为啥这马车夫都有“风驰电掣”的感觉了,要知道一般的马车都跑不出这速度来,也就是四轮马车减少了摩擦,还有新式轮胎、弹簧减少颠簸,才能跑出三十多公里到四十公里的速度来。当然了,这还是一时的加速度,不是平均速度。平均速度下来,能有个二十多公里都算不错了。

    这也算很快了,最快不过是骑马。马车的话,自然是要减一点速度的。

    马车夫也纳闷呢,怎么跑一段就不跑了呢?

    再一看,那些个工匠和张正书,把马给卸套了,在那研究马车呢。

    “你们看,这轮胎还是损耗比较严重的……”

    张正书觉得不太满意,这杜仲胶轮胎都这样了,要是拉人或者拉货,岂不是要时时换胎吗?这可不行,没有实用性的东西,他是不会做的。

    那些工匠也觉得是这样,毕竟这会的杜仲胶工艺还不稳定,才有这种事情发生。

    商议了一下,再准备不要杜仲胶轮胎,单单是高锰钢车轮试一试。结果这么一下来,张正书才发现,果然还高锰钢的车轮比较好,这车轮考虑到磨损,故意加大了碳含量和锰含量。再一思考,可能是因为在轨道上没有多少颠簸,所以对轮胎的要求不高,再加上这有轨马车的车轴是经过特殊设计的,轴重极大,所以杜仲胶轮胎会磨损比较严重,特别是在转弯的时候。

    看到了实验结果,张正书还是决定,用高锰钢做马车轮子了。

    再勉励了一番这些工匠,还有修筑轨道的工人们,张正书就慢慢地回到了县衙内。

    这会快到秋收了,张正书得回去算算账,看看税收几何。

    在李县,刑事案件比较少,最难处理的是一些家庭纠纷,有道是“清官难断家务事”,张正书的方法大多也是劝和为主,威胁为辅。劝和很好理解,威胁是怎么个回事呢?原来,张正书要求,在李县的作坊也好,雇佣种地的也罢,要是有不孝、兄弟不睦的,都要劝退的。这么一来,也就极少家庭事务要处理了,因为不值当啊!平日里,张正书落得极为清闲。最多不过是处理一下商业纠纷罢了。

    商业纠纷的话,容易断案。张正书有超越千年的眼光,只消知晓原委,立马能断案,无人不服的。

    慢慢的,因为公平,来李县做买卖的人都多了。

    为此,张正书当机立断地在李县这又成立了银行分行,推出了兑票。什么是兑票呢?就是存款的凭证,还有专属的密码本。没办法啊,这年头没有网络,也没有机器可以验证的,只能从兑票上入手了。这也是张正书布局的一个重点所在——纸钞的使用。这不,兑票上有水印,有凹版印刷,有彩印,还有暗对的号。可以说,一张兑票上,防伪手段就多达五六种,这是谁都模仿不来的。最关键的,还是纸张上。因为用的是烧碱法弄出来的钞票纸,其他人都没这个技术,一摸就知道真假了。

    现如今,虽然只有汴梁城和李县有“建设银行”,但是这兑票却不出意外的流行起来了。

    不为啥,就因为它好用,不仅防伪手段多种多样,还只认票,和存款的人。

    为啥啊?

    因为这密码要对得上才行,这密码是本人的指纹,只有指纹比对正确了,才能取出钱来。不然的话,你有兑票都没用。

    张正书一开始也担心,这会阻碍了纸币前身的流通,但万没想到,这更受欢迎了。为啥?想想看,银行就是靠信用吃饭的,你帮他们保管钱财,你都这么尽心尽力了,谁不相信你啊?这不,其他跟风的银行也好,什么金融机构也罢,统统都竞争不过“建设银行”。

    张正书琢磨着,下一步是不是要推出纸币了。

第九百三十六章:规划

    不过,此事急不来,因为交子在北宋这会,信用度已经臭了。贸然推出纸币,张正书怕百姓接受不了。一旦第一炮打不响的话,再想推出纸币就困难了。有兑票就不一样了,这是百分百能换钱的。而且,也得到了百姓的认可。要是兑票遗失了,还能通过画押时的指纹比对,到存款的银行取回钱银,这谁能比得过啊?

    推动银行的发展,是张正书一直在做的事。这不,张正书亲自把税款存入银行里,再把兑票送去汴梁城给户部。因为是官方存款,要用到这钱的时候,只需要张正书亲自去一趟取出来就好了。这样一来,可以杜绝一部分贪腐。

    因为是第一次用这样的形式,赵煦也拿不准好不好,且看着吧。

    待得秋收过后,元符三年就要匆匆而过了。

    最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的科举,赵鼎居然沉得住气没有参加。

    张正书已经好久没见过赵鼎了,之前听说他到李县看过,也到技校看过,只是看了之后,又默默地离开了。

    赵鼎是一个正直的人,这是毋庸置疑的。能在历史上硬刚秦桧的,能不贪腐的,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正直的人。但赵鼎同时也是一个执拗的人,对比起王安石也差不多了。这种人,固执地认为自己才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甚至,如果不是他们没有权力,他们都可能会学孔子诛少正卯!

    看看王安石就知道了,极度的排外。只要是反对新法的,能干掉的都干掉了。

    赵鼎也是差不多,当然了,他是手腕还不够秦桧厉害,所以正史上落了下风。张正书本来是挺看好赵鼎的,只是现在看来,赵鼎已经走偏了。说实在的,现在的赵鼎还比不上一个船家子周篷。周篷这孩子,看似愚钝,其实是内秀罢了。就连张正书都想不到,周篷在学习上这么有天分。学数学,周篷学得最好,甚至还能举一反三;学六分仪,他是学得最快的,现在都能当老师了。

    这不,张正书都让他到杭州去,跟曾懋学习出海技术了。

    这样的人才,张正书在技校里,发现了不止一个。每一个,都不输赵鼎。

    也许赵鼎是受打击了吧?

    张正书叹了口气,如果赵鼎是这样的话,他这辈子也会像正史上那样,在朝政上斗争失败的。说实话,张正书不看好赵鼎入中枢,他应该是一个地方官,为百姓谋福利的地方官。要是进了中枢,以赵鼎的性子,肯定是闹得天翻地覆的。

    时间匆匆而过,一晃就到深秋了。

    因为工期出奇的快,李县的驰道弄好了,也开始了正式运营。在这有轨马车上,只需要一文钱,就能坐马车遍览李县,而花五文钱,甚至还能去到张家庄。要是想运货物,也不过是几十上百文钱一趟罢了。不起眼的盈利,但胜在为百姓解决了快速出行的难题。最关键的是,李县的百姓都比较富裕,负担得起这交通费。

    赵煦听了彭元量的禀报,也有点沉默了。

    “你是说,这驰道能半个时辰走七十多里地?”赵煦有点不相信,但李县到张家庄,确实是如此的速度。

    “回禀陛下,确实如此。”彭元量不敢欺瞒。

    赵煦苦笑道:“还真的给那小子说中了,怕是四个时辰真的能到!”

    “陛下,这等驰道,如此耗费马力,如何能成?”彭元量也皱眉了,宋朝的马不多,能拉车的马更少了。要是都耗在这驰道上,还有多少用在军队里呢?

    赵煦也是一愣,然后苦笑道:“你啊你,果真是不适合领兵。这不算是耗费马力,若是能修一条驰道到雁门关,哪怕是到延安府也好啊,这一路能节省多少时日?这就是兵贵神速啊!”赵煦也是心中暗忖,如果是有这等驰道,可以把军队都收回来了,等到打大战的时候,再放出去。

    看看,这宋朝的皇帝就是天生有被害强迫症的,老是觉得军队对他不忠。

    彭元量也不敢多说了,默默地低着头。

    赵煦突然感慨说道:“怕是辽国也按捺不住了罢,夏国如今已然独木难支。这般下去,只会让夏国臣民,更快来投我大宋的。”这还是赵煦用了张正书的策略,大气地接纳党项人的投诚。当然了,该分散到江南的,还是要分散到江南。只要将他们丢入汉人的大环境里面,他们想翻起浪花来都难啊。

    再加上赵煦这一年来,努力开发江南,甚至有政策倾斜,只要谁开荒种地,谁就能得到这块土地的所有权!

    以至于中原没田产的百姓,有的一狠心就离开了家乡,投入到建设江南的大军之中。只是没有料到,张正书也跟着暗中收买百姓,把一些流民运到了流求,开发流求去了。随行的,还有不少学医的学徒,没办法,这大夫不肯去。派学徒过去,还是张正书暗中拿显微镜来“利诱”的。没办法,这人迹罕至的地方,大多有瘴疠,环境是挺恶劣的。如果没有医生跟随着,怕是不知道要死多少人。张正书不少草菅人命的,他想着开发流求呢,自然是要医生了。

    这些医生其实也是有际遇的,在流求这里,能学到更接近真理的医术。毕竟,在流求这里显微镜是随时可用的,草药也是不缺的,每次都会从大宋那运过来呢。再加上张正书从系统那里抄下来的医学理念,他们或许能自成一派,把中医里的手术,发扬光大。

    江南和流求同时在开发,所不同的是,江南多人,而流求少人;江南的模式是粗狂的放养模式,而流求有着张正书的详细规划,甚至哪里适合建立城市,哪里适合耕田,哪里适合种果树……都一一规划了出来。

    赵煦自然不知道这件事的,他的主要目光,还是集中在两季稻上,想打多点粮食,缓解一下人口压力,增加一点钱粮,能和西夏、辽国对峙下去。

第九百三十七章:消息最灵通的

    没有计划生育的宋朝,一切冗兵、冗官、冗费的根源,还是建立在人口膨胀太快的基础上。没办法,之前没有一个朝代像宋朝这样,拥有这么多的人口,拥有这么庞大的市场。这人一多了,粮食就立马紧张了,盐也紧张,甚至铜钱也紧张了。这也是为什么宋朝积弱的缘故了,空有这么多人口,却不知道怎么运用啊!

    一旁的彭元量,看着感慨的赵煦,突然觉得赵煦太累了。一天到晚,都在琢磨着怎么把大宋治理得更好。

    赵煦站起身来,突然问道:“彭元量,如果你说,辽国攻破了雁门关,那该如何是好?”

    彭元量一愣,完全没想到赵煦会这么问。

    “陛下,大宋洪福齐天,辽国不过狄夷,何德何能可以占据中原?小的认为,绝无如此可能!”彭元量确实是不相信的,在正史上,金兵南下之后,怕是很多百姓都不相信,北宋就这么完了。直到刀架在脖子上,毁了大量的城池,掳走大量人口和金银财宝,宋人才惊醒过来,原来没有强大的武力,经济再繁荣,也不过是肉案上待宰的肉。

    赵煦可没有彭元量这么乐观,他做这个皇帝啊,向来是如履薄冰的。

    无他,因为他老爹宋神宗,让大宋跌宕起伏了好一段时间。

    为了维稳,高太后和司马光这几个守旧派,又“倒行逆施”,虽说是稳定了局势,但大宋面临的情况,并不比宋神宗那会要轻松,甚至西夏每年咄咄逼人,赵煦早就怀恨在心了。这不,一亲政赵煦就狠狠教训了一番西夏和吐蕃,只不过这仗是越打越难打了,现在辽国又掺合进来,三国大战之下,形势更是复杂万分。

    现在,三国都是内心打鼓,也想就此罢兵不打了。但三国又各自忌惮,西夏忌惮大宋钝刀子割肉,慢慢地把自己磨死;大宋就怕和西夏、辽国同时决战,这就要亲命了,大宋再厉害,也扛不住两国轮流来抡啊!现在这样,还是辽国没出力呢,要是再出力一点,大宋就撑不住了。辽国也怕啊,怕一收兵,大宋就把西夏给占了。有了养马地的大宋,那绝对是辽国的心腹大患,莫大的威胁!

    三国各怀鬼胎,现在也算是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

    大宋现在处于守势,西夏也喘过气来了,磨刀霍霍的准备夺回天都山、横山。

    而辽国,因为耶律洪基的身体,暂且鸣金收兵,但还是在雁门关外囤积了重兵。

    别看汴梁城现在一片祥和的气氛,但看看商贾脸上的愁云就知道了,这大战啊,绝对是一触即发的。

    为什么呢?

    你想啊,这天底下消息最灵通的是谁?商贾啊,他们中间有走私到私榷的,肯定知道宋辽大战已起。虽说,这榷场还不曾关闭,但谁也说不准啥时候就突然关了对吧?再说了,打仗了,对商贾是最不好的。虽说,有一部分商贾能发战争财,可更多的商贾,货都是砸手里了。所以啊,这天底下最不盼着打仗的,就是商贾了。一打仗,刀兵无眼,兵丁如匪,这都指不定万贯家财都被洗劫了!

    所以啊,这明眼人都着急呢,深怕这宋辽和谈,谈不出个结果来。

    事实上啊,这还真的谈不出一个结果来。本来嘛,辽**事讹诈惯了,还想来这么一出,想不战而屈人之兵,把钱银也好,面子也罢,统统捞到手中。偏生这一次,大宋学精了,宁可跟你开战,也不妥协。

    为啥啊?

    因为大宋瞧见胜利的希望了,赵煦瞧见胜利的希望了。要是按照张正书这“毒计”,慢慢地肢解西夏,西夏不出个三五年,保管国内民怨四起。瞧瞧,一个国家连粮食安全都不能保证,百姓都饿着肚子,这能不造反吗?真当天底下的百姓都像阿三那样,任打任骂任欺凌任凭蹂躏都不造反?这也太出奇了吧?

    这不,赵煦叹了口气,说道:“彭元量啊,你不懂,现在大宋是如履薄冰啊!”

    彭元量当然不明白,若是明白的话,他就是领兵大将了。

    时间一点一点过去,大宋多事之秋的元符三年,总算是临近年关了。

    随着驰道的落成,有轨马车这一个新鲜的概念,第一次进入了大宋百姓的眼界。很多大宋百姓都知晓了,有一个驰道很厉害,能让马匹拉车跑得像飞起来一样。

    而张家最大的喜事,就是曾瑾菡怀孕了。

    张正书听到这个消息时,都呆住了。

    良久,才握着曾瑾菡的手说道:“你……你有了?”

    “嗯!”

    曾瑾菡也是刚刚知道的,前几天她食欲不振,有点反胃,张正书又在李县当值,她就让人从汴梁城中请了大夫,赶赴张家庄给她瞧病。这一瞧,好了,整个张家都欢腾了。特别是张根富,差点是跌进张家祠堂里,又哭又笑地给祖宗点香报喜。而张秦氏,则拉着曾瑾菡的手,说一些体己话。这几年来,因为曾瑾菡无所出,张秦氏也着急啊,甚至暗示过张正书几次与曾瑾菡合离了。但张正书每次都装傻扮懵,蒙混过关了。这次曾瑾菡终于怀孕,张秦氏心中那根刺,算是去掉了。

    张正书没有像别人一样,很激动,反而是一脸温柔,但又非常严肃地说道:“姝儿,明日起,你不能再到李县去。在张家庄这里,好好养着。要不,我跟官家请个产假,专职在家陪着你。要是你觉得不好,咱们就到汴京城去住。”

    “啊?这是为甚么?”曾瑾菡有点不解了。

    张正书严肃地把李县的空气污染说了一遍,虽然他很努力地控制污染了,但还是有那么一点的。为了后代着想,张正书也不敢掉以轻心啊!“苏子明的妻子,也在汴京城养胎,不若你也过去?”

    曾瑾菡却摇了摇头,心中暗笑张正书过于紧张了。要知道,怀胎了的女子,是要在夫家住着的。要是曾瑾菡回汴梁城,岂不是给人说闲话了?这汴梁城,很明显就是曾瑾菡的娘家所在,这是不合礼仪的。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218/ 第一时间欣赏大宋好官人最新章节! 作者:飘依雨所写的《大宋好官人》为转载作品,大宋好官人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宋好官人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宋好官人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宋好官人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宋好官人介绍:
开封繁华,市列珠玑。张正书穿越到了北宋元符元年,开启了他的逍遥人生。没事就种种田,搞搞发明,赚赚钱,娶个娇妻过幸福日子。然而,无心插柳,他获得了一个好名声。佃户、工匠评价他:“张小官人雇我做工,薪资不曾短过,过年还有福利,真是好人!”合作商贾评价他:“张小官人有好买卖都告知我,合作共赢,诚信之人!”皇帝评价他:“为国着想,为君分忧,乃大宋好子民!”唯独邻国对他咬牙切齿:“这绝户毒计是谁想出来的?实乃天底下第一恶人!”(有两百万字完本作品,人品保证不断更)大宋好官人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宋好官人,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宋好官人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