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大国相TXT下载大国相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国相全文阅读

作者:余人     大国相txt下载     大国相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241章 大明文魁

    林晧然亦是大惊,看到一位公公领着小太监已经到了门前,急忙带着大家走出会馆迎接圣旨。

    传旨太监看到林晧然的衣着,自然知道他的身份,展开圣旨大声念道:“国朝二百载,文运昌盛,然终是有缺,今却已无憾,特赐下金匾,以彰文名。”

    有数十人跟着跪在这里,听到要赐金匾,亦是万分羡慕。这种待遇,可不是每个状元都有的,往届的状元郎甚至都不能见圣上一面。

    “谢主隆恩!”林晧然规规矩矩地叩头,然后上前接旨。

    传旨大监让人将牌匾抬过来,微笑地冲着林晧然道:“状元公,请揭御匾吧!”

    在大家好奇的目光中,林晧然走了过去。

    看着被红布盖着的牌匾,他的心里亦泛起了几分好奇,一把将红布揭开,却看到那御匾有着四个龙飞凤舞的大字:“大明文魁!”

    看到这四个字,四周的人的眼睛都瞪起,仿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一般。

    何为“文魁”,是指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和文昌星君,天下公认最有学问的神灵。现在赐了这么一个头衔,相当于认同林晧然是大明最有才华的人。

    有这个御匾,那林晧然的地位就要略高于一般的状元郎。起码在名义上,林晧然的“文魁”头衔,得到了嘉靖帝的认可。

    当确定没有看错的时候,所有人都羡慕地望向了林晧然,亦热切地望着那块御匾。

    传旨大监走到林晧然跟前,又是温和地笑道:“文魁君,圣上已经下旨,令广东布政使为你在家乡立文魁牌坊。”

    众人听到这话,又是一阵倒吸一阵冷气。

    这状元牌坊倒是听得多了,但如今却立文魁牌坊,还真是前所未闻。但用屁股想都知道,这个文魁牌坊地位必在状元牌坊之上了,真正的光宗耀祖。

    甚至林晧然所在的那条村,恐怕不是什么状元村,而是文魁村。

    林晧然得知有这个好事,心里亦极为兴奋,当即又是一阵谢恩,然后对着传旨太监道:“还请公公入内喝一杯水酒。”

    “不了,杂家还要赶着回宫里复命呢!”公公摇头推辞道。

    林晧然悄无声色地递了银两,亲自将这位传旨公公送走。

    虽然如今嘉靖帝勤政,又极度信任锦衣卫左都督陆柄,所以现在大监的地位显得极低,但却没有任何小瞧的意思。

    这帮太监虽然拿不着批红权,但毕竟是皇帝身边的近臣,哪怕是打个小报告,你亦可能会掉层皮。特别嘉靖生性多疑,他们虽然不能锦上添花,但却可以落井下石。

    正是如此,他打定主意要跟太监搞好关系,甚至尽量帮他的弟弟冯保谋权。如此他亦反应过来,他似乎捡了一个厉害的弟弟。

    “状元郎,我以茶代酒敬你一杯!”

    “你睁瞎没看御匾吗?林文魁,我敬你!”

    “大家今天都是金榜题名,来,同饮这一杯!”

    虽然没有酒,但大家喝着茶,气氛亦显得很是高兴。

    这一次,会馆一共诞生十一位新科进士。林晧然自不用提,除了杨富田和张伟侥幸中得二甲进士之外,其他八人都是三甲同进士。

    二甲进士其实是有机会通过馆选,以庶吉士的身份进行翰林院实习三年。只是明年又是正科,故而庶吉士的名额会大减,而杨富田和张伟的排名较低,故而是肯定得不到庶吉士。

    不过二甲的好处还在于,他们几乎都会成为京官,直接被吏部安排在京城中任职,以后的升迁机会很多。像现在的吏部尚书吴鹏就是二甲进士出身,直接进入工部做主事,然后一步步爬到了吏部尚书的位置上。

    只是二甲亦不能进入翰林院,跟三甲进士的区别并不算大。若家里有资源或者有机遇的,三甲同进士出身逆袭二甲进士出身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傍晚,天刚刚擦黑。

    潮州会馆的十一位新科进士坐上马车,一同前往东江米巷的礼部赴琼林宴。

    林晧然还是跟宁江、杨富田同乘一辆马车,宁江似乎有些小郁闷,一个人坐在角落那里,闷不作声,却不知道在想什么。

    不过亦是难怪,心高气傲的他,输给林晧然亦就罢了,结果却连向来被他瞧不起的杨富田都不如,如今他自己更是跌落三甲。

    由于极为熟悉官场的游戏规矩,故而很清楚二甲跟三甲有着极大的差距。

    他一旦被外放,若没有大机遇和强硬的背景,是很难再回京的。有很多外调的三甲进士,终其一生,不过是知府而已。

    “听说了吗?现在的吏部尚书吴鹏是个只认钱的主!”杨富田打破沉默,冲着二人说出了一个新鲜出炉的小八卦。

    “这谁不知道!”宁江当即翻了一个白眼。

    自从李默倒台后,严党怕再出现第二个强硬的吏部尚书,故而将听话的吴鹏推了上来。吴鹏原本只是工部左侍郎,地位还在严世藩之下,但却被严党推到了吏部尚书的高位,当真是天上掉馅饼。

    只是吴鹏却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主,在上任后,他对严世藩是言听计从。严世藩借此收受贿赂,故而现在想要得一个好职位,银两变得极为重要。

    “那你……是不是该打点一下?”杨富田进着他眨了一下眼睛,当即提议道。

    宁江仿佛被踩了尾巴,怒瞪着他道:“我才不会做这种事!”

    林晧然打量着宁江,跟他目光相撞时,发现他有些心虚地躲闪,但决定捅破这层纸,直接朝他询问道:“都这时候还藏着掖着,你家里真没有关系?”

    经过这些日子以来的接触,说宁江的出身平常,他绝对不会相信。这人的眼界要远高于一般人,特别对官场的东西太过于熟悉。

    虽然潮州没有什么姓宁的大官员,但他却是断定,宁江肯定是有些来头。

    宁江迎着他的目光,最终泄气地说道:“若是没有意外的话,我……可能会到兵部!”

第242章 琼林宴

    “兵部有什么好,现在谁不知道工部富,每年都有数百万的工程!你看看严世藩,为什么一直窝在工部里,还有徐阁老,为什么偷偷将他儿子塞进工部?”话刚落,杨富田顿时着急地说教道。

    宁江的额头挂起黑线,发现这货的智商真是欠缺,鄙夷地望着他道:“就你这智商,哪天肯定被人卖了还替别人数钱,你还是趁早告老还乡吧!”

    “你才告老还乡!我虽然不能入阁了,但我肯定能做到尚书,而且是最风光的吏部尚书!”杨富田扬起下巴,满怀信心地说道。

    宁江竖了一根中指,断定这二货会在官场撞得头破血流。

    林晧然自然没有杨富田这么二,在听到宁江的回答后,便深深地打量了他一眼。当即就想到了原兵部的翁尚书,翁尚书跟着宁江虽然不同姓,但却是潮州人士,怕这个姻缘不浅。

    兵部在六部自然不显眼,远没有工部那般有油水,亦没有吏部握着那么大的权柄。只是三甲进士能进兵部,算是一个极不错的去处,只要留在京城,以后还真不好说能走到哪一步。

    在得知宁江的去处后,林晧然知道宁江的前程根本不需要他担心,转而又冲杨富田问道:“你呢?你想要进工部还是吏部?”

    “二个都行,不过事情有点难办!”杨富田很是痛快地点头,但蹙起眉头道。

    虽然他是二甲进士,但排名并不靠前,本身又没有什么过硬的资源。想要进入工部或者吏部,恐怕得费些力气才行。

    “你不是说吴尚书是个只认钱的主吗?”宁江鄙夷地望着他道。

    “对呀!但……我跟他不熟,怕是他的府门都进不了,有银子也不知道该怎么送啊!”杨富田叹了一口气,沮丧地说道。

    “我以后到了刑部,第一个就斩你!”宁江听着他果然走这条路,当即指着他磨牙道。

    “你整天说我是猪,我看你才是猪!”杨富田丝毫不脸红,指着外面道:“现在整个官场不行贿受贿,你就等着被排挤,迟早得去南京报道。”

    林晧然看着二人又要进行争论,忙是跟着二人说道:“好了,应该是快到了,有事回头再说,咱准备下车吧!”

    琼林宴,其实是民间习惯的称呼,到本朝已经改名为恩荣宴。历届宴会地点都设在礼部,由礼部和光禄寺承办。

    他们十一人到了礼部门口,拿出通行的牌子,便迈步走进了礼部的大门。

    林晧然不由得多瞧了几眼,他即将入职的翰林院上属衙门正是礼部,而礼部又是翰林的自留地。以后最好的发展路线,正是进入礼部任职,然后以礼部尚书为跳板,进入内阁。

    只是这次的宴会设在宴厅,连二门都没迈进去,他们便被领到了旁边的宴厅。

    虽然还没有开席,但宴厅已经聚着一百多名进士。不少人正围着探花郎徐渭,却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大家听得是津津有味。

    “哈哈……状元郎来得正好!你们有什么问题,都问他去!”徐渭第一句是对林晧然说的,后面一句则是对围着他的那帮人说的。

    这帮进士看着林晧然这位状元郎出现,都纷纷过来打招呼,并对他进行了一番恭维。

    林晧然听到他们提及除掉徐亮,便知道徐渭又帮他宣扬他“血书生”的事迹了,亦是谦虚地跟着围过来的进士拱手。

    “师兄,你乃吾辈读书人楷模也!”

    虽然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但都有一个保家卫国的宏愿,在得知林晧然的事迹后,令很多人对林晧然的印象大为改观。

    除掉徐海余党的魁首,为江浙百姓除害,为大明的抗倭事业作贡献,这是何等的丰功伟绩,焉能不让他们感到敬佩?

    特别是江浙的士子,在得知林晧然这个壮举后,都将他当成英雄般看待。而林晧然的地位无形中又得到了拨高,弥补了他先前年轻的劣势,毅然成为了这次恩科进士的领头人。

    其实徐渭和毛惇元都推崇林晧然,他们这帮人又如何还不服气呢?特别同科的情谊,这个关系是官场最重要的纽带之一,哪怕心里有着忌妒,但表面还是要以林晧然为尊。

    林晧然自然不会托大,对着众人纷纷回礼。虽然将三百多名进士记下并不现实,但现在先混个脸熟,以后若是相遇,到时再攀交情亦不迟。

    “我现在才反应过来!”林晧然落得清静后,找上宁江诉苦道。

    “什么事?”宁江疑惑地望着他。

    “那块御匾可能将我的战功包进了里面!”林晧然眼睛闪着泪花,很像回去砸了那块匾。

    “这倒不一定,你对得起那个名头!”宁江认真地思忖,然后摇了摇头道。

    “那,我会升官?”林晧然的眼睛略亮,望着宁江道。

    宁江正想要打击,结果鸿胪寺的一名鸣赞官高声唱道:“吏部尚书,到!”

    整个闹哄哄的大堂瞬间是鸦雀无声,然后便看着一名肥胖的二品官员走了进来,散落在宴厅的近二百名进士纷纷望向这位官员躬身行礼。

    这位官员自然就是吏部尚书吴鹏,却见他温和地摆着手道:“今天是圣上设宴,我等以后同朝为官,都不需多礼!”

    说话间,领着几个属官径直走到上席。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徐阁老会出席恩荣宴!”宁江远远望着吴鹏,很是肯定地说道。

    “为什么这么确定?”林晧然疑惑地望着他道。

    宁江扭过头,眼睛透着自信地道:“虽然吏部亦在东江米巷,过来确实会比其他官员快一些,只是若首席读卷官徐阁老不出席的话,咱老师必然得作陪了。”

    “厉害!你不到刑部可惜了!”林晧然朝着他竖了一个大拇指,由衷地夸赞道。

    杨富田看着宁江有些意动的模样,便凑着胖脸过来笑问道:“嘻嘻……要不要哥帮忙,将你那份也一起出了?”

    宁江脸色微变,从牙缝挤出一个字:“滚”。

第243章 吴山的怒

    先前闹哄哄的宴厅,这时安静了下来,大家都无心于交谈,目光殷切地望着吴鹏。他们接下来的命运,无疑掌握在这人的手里。

    吏部除了掌握着进士的分配权,还有以后的转正、升迁权,另外就是六年一次的京察。

    分配权自然不用说了,他们能不能分配到好职位,皆取决于吏部。而太多数进士都是以“观政”或“见习”身份入仕,一年后能否转正,亦在于吏部。

    以后的升迁,能不能谋得更好的去处,同样需要吏部的任命。哪怕你无欲无求,只想安安静静地做一个知县或知府,那亦要看吏部的脸色,因为每次京察都会挑一些官员进行免职。

    正是如此,他们前程和命运都在吏部,在这位吏部尚书大人手里捏着。若是得到这人的赏识,那将会是前程似锦,若是得罪此人,那将是断送前程。

    当然,这一切跟林晧然没有任何关系。

    翰林院的牛叉之处在于,独立于朝政之外,跟着锦衣卫类似,隐隐直成一系。入职、升迁和京察,吏部根本就管不着。

    特别,吏部尚书吴鹏又是非翰林出身,自然亦不可能在翰林院兼着职位,根本插手不到翰林院中来,所以林晧然完全不用理会这位吏部尚书。

    “我……我要不要现在上去呢?”杨富田望着远处的吴鹏,心里既是激动又有着担忧,冲着旁边的二人征求意见道。

    “你还要不要脸,一大帮人看着,你二甲进士的尊严放哪里了?”宁江听到他打这个主意,当即朝着他数落道。

    “我才没有你们那么虚伪!你看看他们,谁不想上去巴结吴尚书啊?”杨富田耷拉着脑袋,但不服气地指着宴厅那些进士道。

    宁江望着那些明显心不在焉的进士,心里亦是一阵泄气,但还是劝道:“你现在上去说什么?说我能给你送银子吗?”

    杨富田蹙起眉头,发现除此之外,确实没什么可说的。特别他亦是明白,若是过于直白的话,怕对方都未必敢收他的银子。

    仅是片刻,前来赴宴的进士、一些相关官员接踵而来,徐阶这位大人物亦是出现。

    林晧然看到徐阶出现的时候,却是抿着嘴摇了摇头。按说,这个恩荣宴应该给吴山这位老师主持,但他却偏偏来凑了热闹。

    明面上是重视这次宴会,但实质徐阶还是考虑自身,想在他们这帮新科进士面前刷刷存在感,俘获一些好感度。

    按着礼制,林晧然作为状元独坐一席,榜眼和探花共坐一席,其他进士则是四人一席。每席都放着丰盛的佳肴,亦是有着诸多讲究。

    恩荣宴,实则就是一种礼宴,所以亦有着一套固定的流程。

    乐声奏响后,徐阶端起酒杯又是一阵长篇大论。先是感谢皇恩之类的话,接着对进士又是一番祝贺,最后朝着大家举杯同饮。

    在礼部官员的指引下,林晧然带着众进士,又是对着殿试的这些阅卷官进行谢礼。虽然这次殿试的恩师是嘉靖,但对徐阶等人亦是要进行感恩。

    在几项仪式过后,便是大家的自由活动时间。

    能够取得进士功名的,都不是傻子,都已经迅速转换好身份。在士子中,他们是高高在上,但在这个官场中,他们都还只是幼苗。

    面对着这些朝廷大员,他们亦是使出浑身解数,纷纷是孔雀开屏,想要获得这些大人物的赏识。有人吟诗,有人作词,亦有人唱曲。

    林晧然静坐在桌前,品尝着美酒和佳肴,很喜欢杏花酒的芳香。如同世外高人般,看着这群进士如何阿谀奉承,看着人生百态。

    却不是他正直,不屑于攀炎附势,而是他知道自身的定位。

    作为恩科状元郎,他即将入职次六品翰林修撰,进入翰林院做词臣。而翰林几乎是独立于朝政之外,他根本不用过早就参与党争。

    哪怕他现在屁颠颠去给严嵩提鞋,他一样捞不到什么实质性的好处。翰林院的升职较为讲究,若没有圣上的恩典,在翰林院短期根本无法进行升迁。

    就算他想要站队,完全先端着姿态,跟着孔明同志学习。若如今急匆匆地去投诚,不仅会被别人看低,可能还会招来敌党的攻击,绝对是下下之策。

    正是如此,他不需要对这些大人物卑躬屈膝,亦不用急着去抱大腿。

    可惜了!

    林晧然品尝着这由御厨炮制的鹿肉,多汁而鲜美,若是虎妞那丫头吃上的话,绝对会赞不绝口。却是没有忘记,上次的鹿鸣宴,她对带回的鹿肉极为满意。

    想到虎妞那个丫头,尽管周围都是闹哄哄的,但忍不住朝着南方望去,眼神透露着几分落寞,亦有着淡淡的思念。

    若是留心观察的话,会发现绝大多数进士给吴鹏敬酒时,都会格外的活跃。大家都不是傻子,都知道谁才是掌握他们命运的人。

    虽然二甲进士会分配到六部九卿,但哪怕是六部,亦是有高低贵贱之分。工部跟吏部无疑是最好的去处,而兵部、刑部就要差很多。

    “这小子怎么突然又转性了,像跟夏刚阳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吴山坐在席前,虽然看似在漫不经心,但亦在观察着这帮学生的一举一动。有人给他留下好印象,亦有人给他留下坏印象,如同在沙子里淘金一般。

    虽然拥有三百五十七名学生,但如何都绕不过这位新科状元郎。

    他至于都记忆犹新,在陛下去掉糊名,知道这份试卷考生竟然先前已经连中五元,那时是何等的兴奋,那双眼睛都透着亮光。

    单是这一点,这小子在圣上的心里,绝对是远超于过去的所有状元。

    只是这小子在金殿上的应答,却让他极为不满,这人简直是一个马屁精,将来不是严就是徐。但今晚的表现,却又让他有些意外,竟然如此的淡定与孤傲。

    特别是这份孤傲,给他一种极为熟悉的感觉。但吴山很快就发现,他又错了,这小子果然是有着一肚子的歪歪肠子。

    却见几乎所有进士都上来敬过酒了,林晧然朝着后面望了一眼,身后有好些人急不可耐地站了起来,纷纷向着他汇集。

    “夏刚阳怎么会教出这种逆徒?”

    吴山气得咬牙切齿,他如何不知这小子打的主意。

    整个宴会有三百五十七名进士,若想在他们面前留下印象,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个个上来敬酒,哪怕再用心,亦不会记得几人。

    只是这小子却不同,他拥有着状元的光芒,而他故意落在最后,然后带着相熟的人上来敬酒。这些人定然会沾光,同时亦会记得他的好。

    虽然手段确实高明,但吴山却是极为痛恨。这小子才初入官场,就如此懂得拉拢人心,按着他的禀性,怕又是下一个严嵩。

第244章 又见竹诗

    大明立国近二百年,虽然状元郎出过不少,但却从没有一人能够连六元。据最新消息,这位状元郎被圣上赐予“大明文魁匾”,深受圣恩眷顾。

    正是如此,哪怕是次辅徐阶,在这个宴会上可以不关注其他新科进士,但这个新科状元郎却不得不多瞧上几眼。

    徐阶看着新科状元郎整晚都光顾着酒菜,心里还有些惋惜,以为这位状元郎不通人情世故,是一个典型的书呆子。

    当看着他带着一帮人过来敬酒时,徐阶心里不由得暗喜,同时亦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对这人不由得刮目相看。

    在接受他们的祝酒后,他亦是放下酒杯,温和地笑道:“原来你们都是广东的同乡,那以后应当相互扶持啊!”

    “我们是同乡不假,但公私还是会分明的!”林晧然微笑着回答。虽然知道徐阶这番话透露着好意,但却不得不防,他们可承受不起结党营私的帽子。

    经过徐阶这里敬酒后,张伟等人都极为兴奋。

    徐阁老给他们这些人贴上一个清晰“广东同乡”标签,无疑他们这帮人都获益,能加深在场大人物对他们的印象,起码知道他们跟状元郎同样来自广东。

    林晧然又带着人来到了吴山的案前,只是让他感到疑惑的是,这位便宜老师仿佛是吃错药了一般,对他好像是左右看不顺眼。

    却不知道是不是尹台给吴山戴了绿帽,还是尹台欠吴山一百万两没有还,至今吴山对他都还是一副“深仇大怨”的模样。

    不过他对吴山却亦不感冒,这人太过刚正,根基又浅。哪怕他真要选择投诚,无论是严党,还是徐党,都要比这人强上一百倍。

    按着礼数,敬了徐阁老,然后敬了老师,接下来自然是吏部尚书吴鹏,亦是此次敬酒的重点人物。

    吴鹏已经年近六十,体形微胖,皮肤白皙,眉宇间透露着和气,却不像是一位吏部尚书,更像是一位礼部尚书。

    嘉靖二年的进士,但仕途多舛,五十多岁才捞得工部的右侍郎,排在靠着父萌的严世藩之后。不过在李默倒台后,他却是一鸣惊人,取代李默成为吏部尚书。

    对于非翰林出身的他而言,这无疑是一下子登了天,成为大明最在实权的尚书。

    “呵呵……六元及第,千古奇闻,不愧是我大明文魁!”吴鹏看着林晧然领着一帮人过来,却先开口微笑地道。

    “谢太宰赞誉!我等祝太宰福如东海水,寿似不老松!”林晧然端起酒杯,冲着他祝贺道。

    吴鹏似乎有心跟着林晧然交好,并没有过分地端着姿态,同时故意卖他面子,亦是对着林晧然身后的人多问了几句。

    能够走到这个位置的,其实都不是傻子,甚至可以说是人精。吴山能够看穿林晧然的手法,他吴鹏自然亦是能够看穿。

    张伟的兴致极高,突然提议道:“状元郎,昔日在鹿鸣宴为吴参政的竹画题诗,今日恩荣宴,何不赋竹诗一首?”

    此言落下,旁边人亦是起哄。

    林晧然的竹诗不仅写得好,而且品质极高,每诗都能令人耳目一新。故而,他们期待已经不是一日二日,所以眼睛都透露着希冀。

    “说到竹诗,我却知道杨兄亦极为擅长!”林晧然却不想出这个风头,而是微笑地望向了杨富田鼓励道:“此次得由杨兄来作竹诗一首,亦让吴尚书点评点评!”

    林晧然是一个很务实的人,如今他已经有足够的文名和才名,这继续表现不仅没有得到太多的好处,还可能会适得其反。

    正是如此,现在他最重要的还是低调,故而趁机将杨富田推出来,帮着这货牵一条线,让他在吴鹏面前狠露一把脸。

    大家听着林晧然对杨富田这般推崇,当即亦是来了兴致,附近的新科进士亦将目光放在了杨富田身上。

    杨富田并没有怯场,反而脸露红光,清了清嗓子,便得意地摇头晃脑地吟道:“清风竹韵起涛声,后院瑟瑟藏黄金。若要知晓何处埋,待到春花烂漫时。”

    啪!

    站在最远处的宁江重拍一下额头,不忍直视。

    林晧然朝着吏部尚书拱手,义无反顾地转身离开。

    其他广东的同乡,在转身离开的同时,用手指使劲地抠耳屎。

    路子无疑是给杨富田铺好了,只要拿出一首还算可以一观的竹诗,那他便算是给吏部尚书吴鹏留下深刻的印象了。

    只是谁能想到,他却整了这么一出,枉费了林晧然的一番好心。

    吏部尚书吴鹏面前原本围着一帮人,但转眼间,却只剩下一个懵懵懂懂的胖子,望着突然离开的同伴极是不解。

    “为何待到春花烂漫时?”吏部尚书吴鹏亦是哭笑不得,但还是问出了心里头的疑惑。

    杨富田听到是吴尚书问话,当即得意地说道:“因为到了春花烂漫时,先前被挖过的地方是不长草的,所以会知晓黄金埋在哪里。”

    “呵呵……原来如此!此诗……倒有些风趣!”吴鹏干笑两声,又深深地打量了杨富田一眼,然后朝着他挥了挥手。

    杨富田忙是拱手回礼,然后便想去找他的同伴问个明白,怎么突然全都走了?难道方才谁放屁,而他的鼻子塞了?

    “这水平真丢人!”

    “这货竟然拿到了二甲,真是没天良!”

    “却是辜负了状元郎的一番好意,怕是进不了六部了,呵呵!”

    ……

    众进士看着那个长得白净的杨富田,却是充满着深深的同情,暗自摇着头。

    虽然没有诗才的官员其实不在少数,但这都是各自的秘密,而这蠢货偏偏拿出来秀,这必然会给吴尚书留下极差的印象。

    这是宴会的一段小插曲,而插曲过后,宴会亦是慢慢地进入了尾声。

    林晧然参加这次宴会,由始至终,都没有做什么出风头的事。

    倒不是他不想谋求上进,而是他将吴山的教导放到了心上,初入官场就应该选择低调。虽然他还没有被正式授官,但他已经提前转换了身份,迅速融入官场的规则之中。

    宴会结束,众人纷纷离开礼部,尽管还没有正式授官,但他们这帮新科进士似乎离官场又进了一步。

第245章 尊与卑

    在恩荣会后的第二天,新科进士需要到鸿胪寺报道,进行为期三天的“岗前培训”,主要是学习朝会、筵席、祭祀等官场礼仪。

    林晧然等十一人早上到鸿胪寺后,便跟其他新科进士再次会合,而后被鸿胪寺官员带到了孔子庙,进行一系列的拜谢礼仪。

    他们这帮新科进士除了感谢孔圣人外,还要感谢四圣十二哲和六十二位先贤,即孔子的七十二门徒和一些出色的后辈。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圣贤都在着一个严格的排序,倒茶的先后顺序万万不能搞错。哪怕是六十二位先贤,亦有着一个严格的高低之分。

    跟着人人平等的思想不同,儒学虽然一直宣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类的话,但尊卑观念简直深入骨髓之中。

    在拜完孔子庙后,便进行另一项的仪式,即立进士题名碑。

    进士题名碑并非是本朝所创,而是源于元朝仁宗,将当年的新科进士题名于石碑上,借以显宗耀祖、流芳百世。

    只是事情已经证明,进士题名碑的初衷怕很难如愿。因为元朝的进士碑已经被毁,如今所看到的进士碑,均是大明的进士碑。

    可以想象,若大明朝在将来被推翻,那他们在进士碑上的名字亦会被毁掉。

    但不管如此,此时能在这里留名,亦是一份巨大的荣耀。故而大家都涌向那块新立的进士碑,看到自己的名字铭刻在上面,眼睛都透露着兴奋与骄傲。

    “这块进士碑怎么被一块红布盖住?”有人发现旁边有一块被红布盖着的进士碑,顿时疑惑地询问周围的同伴。

    林晧然亦是不解,领头的鸿胪寺官员叫他过来,然后冲着他恭敬地说道:“还请状元郎,为我们揭开这块进士碑。”

    对于这个要求,林晧然自然答应,当即将那块红布扯了下来。

    围着看热闹的进士们倒吸了一口冷气,然后满是羡慕地望向了林晧然。

    林晧然先是疑惑,待他望向那块进士碑的正面时,亦是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进士碑的材料是名贵的汉白玉,跟其他进士碑都是一丈高,头部饰祥云纹的图案,中间粗大的篆体写着:“大明文魁”,然后下面是林晧然的生平介绍。

    在进士碑林中,独立一碑,这是大明从来没有过的事情,而汉白玉碑在这里亦格外的显眼。只是连中六元的林晧然,确实承受得起如此待遇。

    林晧然亦是没有想到,竟然还有这一出,心里同样极为高兴。

    “此碑是奉圣上旨意所立,自今日起,你就是我大明世代读书人的楷模了!”旁边的鸿胪寺官员笑盈盈地望着他,朝着他认真地说道。

    “圣上隆恩,微臣何以敢当!”林晧然朝着西苑的方向,一副受宠若惊和感激涕零的模样。

    这自然是表演成份居多,他这个人比较务实,真金白银远胜于这些虚名,或者让他官升三级也行。

    接下来,面对着大家的祝贺,林晧然显得不骄不躁。对每一个对他表达祝贺的人,都会认真地回礼,同时尽量记着他们的长相。

    三天时间眨眼而逝,除了一甲进士外,其余人都到吏部参加朝考。

    仅是一天时间,吏部便在衙门前悬挂起三百五十七名新科进士的分配名单。

    林晧然作为新科状元,自然是铁打的次六品翰林修撰,榜眼毛惇元和探花徐渭都是正七品的翰林修编,三人都没有任何悬念。

    令二甲进士翘首以盼的庶吉士,亦是落下了序幕。跟着宁江先前猜测的那般,本次录取的庶吉士人数大大缩水,只有区区的十二名。

    庶吉士并不能算是翰林,他们其实是到翰林的实习生,可以在翰林院学习三年。三年后,若是散考成绩优异者,则会得到授官,正式成为翰林官。

    虽然这条路子绕得比较远,远不如一甲进士直接授官来得痛快,但在所有新科进士看来,这庶吉士却是一个最好的分配。

    只是这庶吉士是僧多粥少,绝大部分人跟翰林院无缘。在痛失翰林院这个储相之地后,大家的目光自然落在六部九卿。

    对于六部九卿哪个才是首选,这倒没有统一的答案。有人推六部的吏部,亦有人会推都察院,前者有着人事考核权,后者是“专咬”朝廷大员的御史言官。

    若是能够入职六部九卿,虽然注定跟内阁无缘,但只要老实地熬上去,亦可能成为衙门的头目。像如今的吏部尚书吴鹏,虽然不是翰林出身,但谁又敢小窥于他?

    只是事实总是这般的残忍,大多数进士不仅不能进翰林院,亦不能留在六部九卿这些中央部门,全部都得下到地方去任职。

    这些官员到地方,都会捞得七品的实缺,其中以知县居多。只是这类官员远离政治中心,上面若没有过硬的人脉和机缘,想要升迁变得极为困难。

    另外,若是能够分配到富庶之地为官,日子还能过得惬意,但若分配到偏远贫苦地区,怕真是不好熬了。

    但世事就怕比较,没有最差,只有更差。

    二甲进士怕南京六部九卿,三甲进士怕王府官。前者不愿意到养老院跟老人喝茶,后者不愿意到“猪圈”陪猪混吃等死。

    值得一提的是,新科进士有着拒绝分配的特权,可以强烈表示要留京任职。对于这种拒绝分配的新科进士,吏部亦能够容忍,但这些新科进士却只能享受举人的入职待遇,往往从九品官开始做起。

    在张榜的时候,林晧然等十一人和刚好凑过来的广东新科进士,一起来到吏部衙门前看榜,大家的心情顿时是起起落落。

    宁江果然到了兵部,张伟进了都察院,但其他人都分配到了地方,有人分配到了江浙的富庶之地,有人却被分配到了大明“新省”——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即后世的越南。

    最让人意外的是,被大家看衰的杨富田却进了工部,当真是碎了一地的眼球。

第246章 消息

    科举之事,天下所瞩也。

    当金殿高悬的时候,一匹匹快马便奔走在大明四通八达的官道上,要将金榜宣于天下,让天下士子和黎民为之膜拜。

    特别是往南的一匹快马,马蹄声亦得更要急促一些。气度不凡的官差在驿站换一匹健马,又继续踏响官道上的青砖,身上甚至透露着杀气。

    他不仅要传送此次殿试的金榜,亦要给广东布政司传达一道神圣的旨意,令广东布政使为新科状元建造文魁牌坊。

    在大明的南疆,有着一个不知名的小山村。这里没有俊秀的风光,亦没有人文景观,在一年前甚至终年不见来客。

    这一天中午,太阳最猛的时候。

    长林村的老族长从院门走了出来,沐浴着这春日的阳光,身体很是舒服。但他的脸却是紧绷着,仿佛全天下的人欠着他的钱一般。

    没多会,他来到了晒谷场前,看着正在追逐的一帮小孩。

    看到小鼠突然间摔倒在地,而狗子又朝她扑过来,眉头不由得微蹙。自从九眼到了海上后,小鼠没有父亲的娃,受到一些小孩子的欺负。

    正打算要出声喝止,却发现竟然是一个误会。狗子跑过去拉起小鼠,模样还显得极为慌张,关切地询问小鼠有没有伤着。

    “谢谢狗子哥,我没事!”小鼠脆声感谢道。

    “哎呀!你走路要小心点,虎妞说了,你要是伤到一根毫毛,她就会抽我,以后还不带我一起去玩了!”狗子显得慌张,极为认真地埋怨道。

    “虎妞……什么时候回来啊?”这话似乎点到了小鼠的伤心处,眼睛已经闪动泪花,扭头朝着村口望去。

    正在玩耍的一帮小孩子听到这话后,心情顿时变得沮丧,刷刷地朝着村口望去。

    老族长听到这话后,却无奈地摇了摇头。他其实是不同意虎妞前去京城的,担心这小丫头在路上发生危险,那他真的无法跟十九交待了。

    只是这个丫头有时候太有主见了,像上次得知他哥哥可能遇海难,当即就要前去江浙。好在很快得到消息,让这丫头才不得不打道回府。

    不过这一次,虎妞是跟着那个举人老爷赵东城一起上京,而且有着吴神仙和阿丽陪着,所以他亦只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其实他亦是知道,哪怕他反对也没有用,这丫头可不一定听他的。特别谁都知道,这丫头确实是很想念她哥哥。

    走进染布坊里面,看着村里的一帮青壮正有条不紊地工作着,五个染布池都在染着布匹,而后一匹匹布被悬挂到竹架上面。

    自从十九成为解元之后,村里的订单就没有断过。

    如今不仅是沈六斤要跟他们染坊进货,廉州和雷州亦有布商纷纷前来提货,染坊现在的布根本就不愁没有销路。

    “族长,这喜鹊今早就叫个不停,我打赌肯定有大好事要发生!”阿六拖着一条瘸腿,指着站在竹架上的喜鹊得意地说道。

    “要是吴神仙在的话,就不用我们猜了,他只能掐掐手指,准会知道是什么好事!”在做帮工的阿武往炊里添了一根柴火,然后一脸肯定地说道。

    他的话刚落,却是得到周围人的认可,村里都知道那个吴道行真是神仙。只是让他们一直不解,为何会甘心跟着虎妞那丫头,而且还会听她驱使。

    老族长朝着竹架上面望了一眼,果然是一只喜鹊,但却没有表态。那张脸仍然是紧绷着,看着染坊没出状况,便负手走出了染布坊。

    一帮妇人正在染布坊边上的凉绷绣着布袋,在他经过的时候,这些妇人纷纷朝他打招呼,只是他仅是轻轻地点了点头。

    他其实是想给大家一张好看点的脸色,但却不知为何,今天一大早他就心事重重,这张脸仿佛是自己在紧绷着。

    并没有回家,而是走向村口,他来到了牌坊前。没有理会正在播种的村民,而是掠过那座石桥,望向对面的山坡。

    噼里啪啦……

    几匹马从小山坡那里出现,为首的正是那个戴着乌纱帽的苟知县,而在他身后是二虎,却看到二虎点燃一串喜炮朝着半空抛起。

    老族长一直绷着的脸却不知何时,笑得如同菊花般灿烂,眼睛中还泛着泪光。

    因为他清楚地记得,在十九高中解元的时候,这一幕曾经在他眼前出现过。

    青水县,半间酒楼。

    一个身穿蓝衣的书生从外面跑进来,直接“砰砰”地冲上两楼,只是朝着大堂喊了一句,正在吟诗奏对的十几名书生顿时是鸦雀无声。

    仅是一会,这帮书生像是突然爆发所有的热情般,让着小二快快扛酒上去。

    聂云竹身穿着一袭白色长裙,眉若春风,眼横秋水,一张清新脱俗的脸蛋,加上那份清雅的气质。谁都想不到,在这种小县城会出现如此的美人。

    虽然贪恋她美色的人不少,但却很是古怪,竟然没有人真敢行动。哪怕是新来的县丞,在得知某个消息后,亦是打了退堂鼓。

    她在后院听到二楼的动静,便来到了大堂,还不待她询问怎么回事,却听到小七兴奋地从楼上跑下来道:“林大哥,他高中……会元了!”

    听到这话,她整个人彻底是愣住了,被一股兴奋所笼罩,眼睛亦泛起了泪光。

    广州府,醉红楼。

    在那精致的院落中,却见一个身穿紫色长裙的绝色美人静坐在凉亭中,那双纤纤玉手拨动木琴的琴弦,琴声悦耳。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

    这一次,木兰没有只是弹琴,而是红唇轻启放开了嗓门。

    虽然那男人还是不够创作新词牌名的资格,但她这一次却有着强烈的信心,这个资格怕是不远矣。而她带着这首词登上舞台,亦是越来越近了。

    她甚至能想到,一旦这词曲问世,怕整个天下又得传唱起来。只是不知为何,她的眼睛突然泛起了泪光。

第247章 抱负

    时间已经到了三月底,进入细雨绵绵的季节。

    一辆高大的马车行驶在充满泥泞的街道上,初时还很是轻快,但经过棋盘街速度便慢了下来,到达东江米巷则几乎停滞不前。

    京城交通不仅受到天气的影响,而且城内向来都是人多车多,故而在一些繁华的街道,堵塞早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现象。

    哪怕大明已经制定“左来去往”等交通规则,以及对违章行为有着着相应的处罚,但仍然解决不了这种交通堵塞的顽症。

    当然,今天的日子比较特殊,因为一大帮新科进士要前往吏部报道,故而给交通亦带来了不利影响。

    在临近吏部衙门的时候,林晧然、宁江、张伟、杨富田四人再也按捺不住,不愿意傻傻地等候,选择下马车一起步行前往。

    吏部,向来被大家视为六部之首,掌握着天下官员的升迁与考核。

    衙门坐落在东江米巷中,左边是户部衙门,右边则是宗人府。在这个衙门林立的街道中,吏部的大门并不抢眼,但门前那对石狮最具凶势,仿佛要扑过来将他们撕碎一般。

    在他们到来的时候,门前已经排起了一条长队,有身穿官服的官场老人,亦有跟他们一样穿进士服的官场新人。

    不管是举人还是进士,都得在这个衙门上走一趟。以后凡是升迁和调遣,亦要经过这个衙门,故而这里每日都有人需要前来报道。

    四人老实地排着队伍后面,但眉宇间夹带着兴奋。寒窗十年为了什么,自然是能够入仕为官,而如今即将梦想成真。

    特别是张伟,他如何都想不到,吏部竟然将他分配进入了都察院这个言官系统中,可谓是天上掉馅饼砸中了头。

    林晧然亦是踌躇满志,抬头望着吏部的高大门衙左侧,那粉墙上的分配榜单还在,而他的名字毅然排在第一位。

    虽然翰林修撰没有实权,更不会有什么财路,但却是三百五十七名进士中唯一的次六品官员。

    大概一盏茶功夫,终于轮到他们四人。

    进到这种衙门,别说他们是刚入仕途的新人,哪怕是身穿绯色官袍的官员亦是不敢嚣张。跟着一名吏员走进了吏部衙门,这是一个三进的大衙门,他们直接被领到了署衙里面的文选司。

    文选司的郎中是正五品官员,但权柄极高。只是得知林晧然是本届的状元,更被圣上赐下“大明文魁”碑,显得很是热情。

    林晧然在应付着这位颇有实权的中年官员时,亦是按着流程,登记官牒、履历,还领了相应的官服。

    这里设有更衣室,四个官场菜鸟看着前面的官员换了官袍。他们对视一眼,亦是抱着官袍进了更衣室,纷纷穿了属于他们品阶的官袍。

    虽然四人都是青色的官袍,但林晧然官袍胸前图案是鹭鸶,衣边亦多了一个四爪龙蟒金绣,显得更要精神一些。

    杨富田肥胖,多了一些富态之感;宁江身体偏瘦,又多了一些书生之气;反倒是留着漂亮胡子的张伟变化最大,身上瞬间多了一股官威。

    四人又一起到了尚宝司,核对个人资料,并领取了牙牌。

    官场有句话:“我爱外官有排衙,我羡京官有牙牌”。这牙牌是京官独有,是进宫时的凭证,亦是上朝时的必具品。

    只是很可惜,生在如今的嘉靖朝,这牙牌却很少能用到了。

    当四人从吏部大门出来后,入官前的流程算是彻底走完了,他们四人正式成为大明的官员,而且还是人人羡慕的京官。

    只是跟着林晧然这位实职官员不同,其他三人都是顶着见习的名头。像宁江到了兵部,任的是见习主事,有一定的考核期。

    “见过修撰大人!”三人相视一眼,当即齐齐朝着身穿六品官服的林晧然拱手道。

    “嗯,汝等三人初入官场,行事要谨慎,切莫有浮躁之气,当向本官学习!”林晧然负手而立,故意端起上官的架子训导道。

    “谢翰林老爷赐教!”张伟拱手笑道。

    “脸皮厚,有我风范!”杨富田夸奖道

    “说你胖,还真喘上了!”宁江却不客气地打击道。

    林晧然收起玩笑话,突然感慨地道:“我们四人看似风光,但哪里比得上张一山他们威风,到了县衙就是一把手,直接就做大爷。”

    七品的县太爷看似最差的分配,但确实有着它的优势,一到任就是县衙的县尊,而且还能举行威风凛凛的“排衙”。

    反观他们四人,他倒还好一些,毕竟翰林院只是五品衙门,而他是以次六品官员进入,地位不能算低。但宁江三人都是二品衙门,则要从最低官员做起,上面有一大帮的上官要侍候。

    “有得有失吧!我们现在是得装孙子,但升迁却是容易很多!特别是你,在翰林院熬几年,只要能熬上一个品阶,就相当于连升三级。”张伟却不认同,并羡慕地望着他道。

    “我已经计划好了,但我的品阶熬上去,我就再去跟吴尚书打点一下,直接到地方做逍遥知府去!”杨富田压着声音,一副眉飞色舞地说道。

    “你真没出息!”宁江睥了他一眼,然后接着话题道:“若是有机会的话,我倒是想到刑部,想为朝廷做一些实事。”

    林晧然接着三人探询的目光,亦是老实地说道:“你们应该知道我的性格!翰林官是词臣,虽然跟书籍打交道亦不错,但有机会的话,我肯定还是想外放……当然,品阶得先想办法弄上去!”

    他的年龄确实是优势,在翰林院熬十几年,品阶肯定会上去。只是却不想如此做官,既然这一世让他长得这么帅,怎么都应该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你真是贪心,!翰林院只要再上一步,放到六部九卿都是四五品官员。”宁江鄙夷,然后又笑着补充道:“不过翰林一般是犯了事才外放,却不知道你要犯什么事?”

    “你才犯事,我不犯事就不能外放了?”林晧然竖了一根中指,却是理直气壮地反驳道。

    只是他心里亦是明白,宁江说得是事实。翰林有着固定的路线,像他们老师吴山就是到九卿过渡一下,然后就是礼部侍郎、礼部尚书。

    外放的翰林往往都是“犯了错”或“被淘汰”。当然,朝廷给的“补偿”通常不会低,级别往往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这类翰林倒不是没有机会再入阁,但相对而言,再度入阁的机会极为渺茫。

    三人只是在角落处悄悄聊了一小会,由于各自的衙门都不同,所以相互见礼后,便各自到自家衙门报道去了。

第248章 入职

    在跟他们三个分开后,林晧然没有直接去翰林院报道,而是到了一间酒楼。

    徐渭和毛惇元已经在这里等候,亦是穿着崭新的七品官服。三人见礼后,简单地吃过一顿饭,便一起前去翰林院报道。

    相对于林晧然的淡定,徐渭和毛惇元显得要激动很多,两人对入职翰林院似乎无比期盼,眼睛绽放出兴奋的光芒。

    翰林院位于东长安街,大门向北开,紧挨着皇城,隔壁是大明的翻译机构——四夷馆。

    身穿着青色官袍的三人来到门前,仰头望了一眼翰林院的牌匾,然后向守门的官差出具了吏部给的官牒,便通行无阻地进入里面。

    三人才刚进到庭院,已经得知消息的修撰诸大绶和曹大章走出来热情迎接。

    诸大绶是嘉靖三十五年的状元,曹大章是嘉靖三十二年的榜眼,二人都是正经的三甲进身,算得上是三人的前辈。

    “哈哈……文长兄,我早说在翰林院等你了,如何?”诸大绶看到徐渭,显得极为高兴地拱手,如同喝了酒一般。

    二人都是山阴县人,又年龄相仿,早就已经结识。不过徐文长少年成名,但科举不顺,反倒是诸大绶这个后辈却在上一次就中得了状元。

    如今在翰林院成为同僚,诸大绶是打心底的高兴,方才还特意跑到门口瞧了几次。这听着人到了,仅是急匆匆而来。

    “端甫……兄,我汗颜!”徐渭在称呼上犹豫了一下,最后没有选用官场上的称呼。

    “文魁之名,如雷贯耳,我是诸大绶,字端甫,跟文长兄是同乡,亦听说过你!”诸大绶又朝着林晧然拱手,眼睛透露着兴奋的光芒。

    林晧然看着这跟徐渭体形相仿的人,便知道是一个直肠子,亦是拱手回礼。只是从他的眼神中,仿佛对自己所有事迹都已然知晓。

    双方见礼和简单地自我介绍后,由二位前辈作为前导官,领着三人进了二门。原本显得极热情的诸大绶,这时亦是沉默了下来。

    在大明这个崇尚儒学的国度里,繁文缛节却是万万不能少的。虽然没有地方官那般隆重,这里也没有城隍庙,但亦有着一套固定的流程。

    进了二门后,三人跟着两位前辈往左边走去,到了圣人祠行香,朝孔圣人进行隆重的拜礼,再次感谢孔圣人的栽培之恩。

    在谢过孔圣人后,又被引到了昌黎祠,昌黎祠供奉的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不过在拜礼上却要少上两拜。

    林晧然心里却犯起了嘀咕,这感谢孔圣人倒还说得通,怎么还要感谢韩愈?或许是没生活在那个时代,所以他没能体会到韩愈在当时读书人心中的神圣地位。

    在拜完两祠后,他们跟着两名前辈穿过三门,进入了署堂。

    堂西是讲读厅,俗称讲官厅,即正六品的翰林待读和次五品的翰林待讲的公廨;堂东为修检厅,俗称史官厅,是从六品修撰和正七品编修、七品检讨的公廨。

    单是从名称上就可以知道,林晧然这个次六品的翰林修撰应该是进门往左,办公地点在修检厅,而工作内容是修史。

    翰林院设有正五品的翰林学士一名;次五品的翰林侍讲两名;正五品的翰林侍读两名;次六品的翰林修撰五名;正七品的翰林修编若干;次七品的翰林检讨若干;正八品的五经博士九人,这九人都是世袭,一般是孔孟的后人担任。

    翰林院学士是礼部尚书吴山,不过并不在翰林院内,怕亦很少出现在这里。另外还有一个兼着吏部左待郎的翰林侍讲,今天亦不在翰林院内。

    正是如此,处理具体事务的是翰林院另一位侍讲李春芳。

    李春芳是嘉靖二十六年的进士,四十多岁,字子实,南直隶扬州兴化人。虽然没有兼职,只顶着一个次五品的头衔,但任谁都知晓,他的前程远大。

    在翰林院系统里面的官员,时常会有“积厚薄发”的翰林官“一鸣惊人”,仅仅几年功夫,竟然就能入阁拜相。

    林晧然三人被领到了李春芳的面前,三人亦是恭敬地朝着他见礼。

    李春芳面容和善,亦没有摆上官的架子,跟着三人讲解一些注意事项,然后便将话题引向了重点:“汝等三人先熟番一下院内的事务,你们具体工作我亦没权分配,还需掌院大人来定夺。”

    “下官遵命!”

    林晧然跟着徐渭相视一眼,都从对方眼睛看到一丝隐忧。

    按说,礼部尚书吴山哪怕忙得无法过来,亦得提前给他们安排一些工作。但却是没有想到,人不仅没有到场,竟然连工作都没有交待下来,直接将三人晒着。

    “应该没事的,我们总归都是他的学生,或许还有什么事情得跟我们提前交待呢!”在离开讲读厅后,徐渭压着声音说道。

    “希望如此吧!”林晧然勉强地笑了笑。只是却想起了那次拜师的不愉快经历,想起吴山跟尹台的“仇怨”,心里却是乐观不起来。

    不过他亦不害怕,翰林官的人事权不在吏部,亦不全部掌握在翰林学士手里,而是取决于内阁和皇上。

    在见过李春芳后,三人又随着两名前辈来到了修检厅。

    林晧然无疑是这里的头目之一,只是在这个极讲究资历的时代,跟着后世的官场一般,他的排名得在五位修撰之后。

    这些修撰的出身可谓五花八门,有庶吉士出身在的老人,亦有跟他一样直接授官的状元郎,还有一些从探花、榜眼升迁上来的。

    像曹大章,是嘉靖三十二年的榜眼。当年的状元是陈谨,在出京办事的时候,因为生病超期,被御史参了一本,最终被“外放”了。

    由于陈谨被外放,而翰林有保留五名修撰的传统。曹大章有着严蒿这个靠山,最终击败了其他对手,提前升迁到次六品翰林修撰,资历比诸大绶还要老。

    不过在五名翰林修撰中,资历最老的是年近四十岁的徐远平,嘉靖二十六年的进士。

    他看着三人进来,便从座位上站起来笑道:“原本应该由我去迎接你们三人的,但端甫和一呈却再三请求,他们没怠慢你们吧?”

    “没……没有!”毛惇元急忙摆手,仿佛真担心给诸大绶二人招来责怪般。

    林晧然跟着徐渭对视一眼,若不是对方的官服,而且事先亦对翰林院有所了解。还真以为来错了地方,进到翰林学士的衙堂。

第249章 熟悉的感觉

    “我来给你们介绍,这位是徐修撰,丁未科进士,南直隶松江府人士!”诸大绶连忙上前,给三人郑重地介绍道。

    虽然是初入官场,但林晧然并不能算是真正的菜鸟。单是诸大绶的反应,以及所说的这番话,他就已经能推断出一些东西来。

    这个年约四十岁的矮胖子,拥有着极深的资历,属于翰林院的老人。诸大绶将“松江府”咬得较重,显然这是一个重点,徐阁老亦是松江府人士,二人极可能沾亲带故。

    “见过徐大人!”林晧然显得淡定,哪怕猜到对方有着徐阁老撑腰,但仍然不卑不亢地进行见礼。

    “哈哈……新科状元郎果真是一表人才,你们二人亦是不差!”徐远平显得很亲切,然后又是冲三人豪迈地道:“既然进了我们翰林院,那就是一家人了,以后遇到什么不明白的事情,都可以来问我这个兄长!能指导你们的,我绝对不吝啬!”

    “多谢兄长!”毛惇元感激地拱手道。

    林晧然跟徐渭交换了一个眼神,都是透露着几分无奈,朝着徐远平拱了拱手,嘴里都是吐了“多谢”两字,那“兄长”却没有吐出来。

    虽然徐远平的资历确实排在前头,但想要做他们的“兄长”,特别是同为翰林修撰林晧然的“兄长”,却是有些牵强了。

    徐远平自我感觉良好,仍旧端着“兄长”的姿态,简单地介绍了其他的吏官,然后又吩咐诸大绶领着三位新人去接见吏员。

    修检厅的右侧是存放史家典籍的资料室,左侧是大片的办公区域,史官的公座在前,书吏的小公座在后,连着隔壁的小型议事厅。

    林晧然被诸大绶领到了议事厅,并将修检厅的一帮书吏全部叫过来,这帮书吏朝着坐在座椅上的三名上官行跪拜之礼。

    大明的官与吏是分开的,官是举人和进士出身,而吏则是生员或秀才出身。吏见到官,哪怕是生员,在仪式上都需要进行跪拜。

    在吏员行完跪拜之礼后,诸大绶指着站在前面两排的书吏说道:“本院的规定,汝等都有一个办事吏员供使唤,你们可以在这两排吏员中挑选一个!”

    林晧然当即了然,这相当于挑选秘书,好的秘书标准自然是“有事秘书干,没事干秘书”。只是很显然,这里是官场,不可能有这般美好的选项。

    发现徐渭和毛惇元都微笑地望着他,便是当仁不让地朝二人拱手道:“那我就先挑了!”

    “你请!”徐渭和毛惇元还礼,自然不会跟他这个上官相争。

    林晧然打量着前两排的吏员,年纪从二十岁到五十岁不等,有着眼睛充满兴奋的年轻人,亦有垂头丧气的小老头。

    孙吉祥是翰林院修检厅的贴书吏,一直都是兢兢业业,侍候着一波又一波的贵人。

    在进入翰林之初,他跟其他的贴书吏一般,想傍上贵人从而改变命运。只是时间却磨灭了这一切,希望渐渐成了泡影。

    在最初的时候,有一位贵人挑选他做专员书吏,但后来那贵人熬了几年后就被外调了。随着年纪的增长,而他长得又极为普通,便如同青楼的那些老妓一般,再也没有人愿意多瞧他一眼。

    现在又一次站在这里供人挑选,又将成为一些人的陪衬品,心里不由得涌起一股悲戚之感。

    只是突然间,他的衣服被扯了一扯。先是疑惑地望向旁边的同伴,同伴的眼睛显得无比的热切,而他又顺着同伴的目光望去,却见年轻的修撰大人正抬着手指着他。

    “你叫什么名字?”林晧然指着第二排的小老头,微笑地问道。

    “我……我叫孙吉祥!”孙吉祥一副难以置信的模样,结巴地回答道。

    “吉祥?好名字!就他了!”林晧然先是点了点头,然后对着诸大绶笑道。

    诸大绶微微愣了一下,却没有想到,林晧然竟然选的是其貌不扬的孙吉祥。这种人虽然有经验,但却没有朝气,做事亦没有年轻人那般精明。

    “若愚兄,要不慎重一下?”诸大绶犹豫了一下,还是选择开口劝道。

    “不用了,谢谢!”林晧然看到孙吉祥都激动得要掉眼泪了,自然不能再更改。

    相对于精明的年轻人,他更看好这种稳重的书吏,是一些真正会做事的人。反观那些年轻书吏,虽然精明又有精力,但如此年轻就被塞进来,身上怕是打着一些势力的印记,甚至是别人的耳目。

    毛惇元选了一个年轻书吏,而徐渭似乎亦有他这方面的考虑,选了一个稳重老成的书吏。

    在挑选了专属吏员后,诸大绶将三人又带回了吏官办公区,领到属于他们的公案前。

    林晧然跟着徐远平等翰林修撰同在第一排,但却是最靠近里面的位置,即第一排第六张公桌,旁边正是诸大绶。

    公案似乎是经过清洗过,上面已经备着文房四宝,东西都亦得不错。他将墨砚的位置摆放好,然后打量着周围,竟然有一种熟悉感。

    他想起前世初次入职的情形,跟如今极为相似。那时他是一个职场新人,对一切即是忐忑又充满着好奇,现在他这个官场新人,但心里更多的是兴奋,

    不过,跟着前世亦有些共同这处,那就是都有干一番事业的豪情。

    由于没有具体的工作,他让孙吉祥给他找来了一本明史,便慢慢地翻阅起来。打算利用这休闲的日子,对这个时代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譬如,为什么郑和要下西洋,大明宝钞为什么会没落,皇家……有什么八卦?

    正当林晧然在翻阅着一本有趣的明史,徐远平却突然来到他面前,并将一个精美的紫砂壶递过来,嘴角噙着微笑道:“若愚,帮我去沏壶茶过来吧!这可是徐阁老送我给的紫砂壶,你可要小心一些哦!”

    此言一出,整个分区案顿时是鸦雀无声,都刷刷地朝着他们二人望来。

    只是看着林晧然微笑着伸手过去接紫砂壶,虽然知道这其实是一个很正常的结果,但大家都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第250章 菜鸟不菜(月票加更)

    徐远平不仅是修检厅资格最老的翰林修撰,而且拥有一个极为耀眼的资本,那就是他的族叔正是当朝次辅徐阶。

    正是如此,他将修检厅视为自己的地盘,将其他四位翰林修撰压得死死的。对今天新来的翰林修撰,亦是要宣示一下主权。

    看着这个年轻人伸手过来时,他的嘴角不由得噙起一丝微笑。虽然知道定然会是这个结果,但看着对方将紫砂壶接过来,心里仍旧涌起一股巨大的成就感。

    新科状元郎如何?第一位连中六元的文魁君又如何?还不是得乖乖地臣服在自己的面前!

    咦?

    徐远平的眼睛突然呆滞一下,只感觉在他松开紫砂壶的一瞬间,这人亦是同时松开了手。

    砰!

    修检厅中响起了一个清脆的声音,让到大家的眼睛亦是瞪起,心脏仿佛突然间停止跳动,难以置信地望着那边的地上。

    那只据说是由徐阁老赠送的精美紫砂壶,此时已经落在地上,并且摔成了无数片。

    “吉祥,过来……”林晧然抽回手作势要叫孙吉祥,结果看着地上摔碎的紫砂壶,故作惊讶地望着徐远平怪道:“哎呀!徐大人,你怎么这般不小心啊?”

    我……我不小心?

    徐远平望着地上碎掉的紫砂壶,心里一阵绞痛,听着对方将责任推给他,当即愤怒地说道:“是你……你没接好!”

    “是本官吗?”林晧然装着疑惑地望着手掌,然后又抬头埋怨道:“那也是你不对了!泡茶这种事,你叫我一个小小的翰林修撰如何干得好嘛?”

    小小的翰林修撰,可谓是一语双关了,即是林晧然的自谦,亦有对徐远平的嘲讽,隐隐强调双方其实处于平等地位。

    “你……绝对是故意的!”徐远平望着装模作样的林晧然,当即气得咬牙切齿。

    “徐大人,此言差矣!我这个翰林修撰有修史的本领,但在斟茶倒水方面,还需要磨炼,下次还是另请高明吧!”林晧然朝他拱手,眼睛丝毫不惧。

    他知道刚入官场低调是没有错,但却不代表会被人欺负而不还手。如今这人仗着有些老资格,背后有徐阶撑着,就以为能骑在他头上撒尿,那就太天真了。

    前世的经验告诉他,对这种人,更不能容忍,不然下次只能是变本加厉。如今二人是平级,自然没道理让他骑在脖子上。

    “让一个堂堂的翰林修撰给你彻茶,还真以为你是掌院大人不成?可笑!”却是这时,曹大章却是突然开口,竟然是旗帜鲜明地挺林晧然。

    整个修检厅除了史官,还有后面的书吏都关注着这里,当即又落了一地的眼球,同时仿佛看到徐远平的“大哥”地位摇摇欲坠。

    徐远平的拳头紧紧地攥着,给林晧然一个凌厉的目光,然后转身走回了他的公案上。只是那股火却似乎无法熄灭,一拳砸在桌面上,然后就气呼呼地走了出去。

    只是他这次只能吃哑巴亏了,事情哪怕捅到掌院那里去,亦是占不着理。说到底,他是没权指使林晧然,二人是在同一个品级。

    林晧然看着他愤怒离开的身影,心里却没有半点害怕,这人分明就是一只纸老虎。

    若是徐阶的话,肯定不会如此反应,正所谓咬人的狗不呔。现在徐远平如此的举止,只能说他已经没有招了,没有办法对他进行报复。

    坐在他旁边的诸大绶偷偷竖起了一根大拇指,佩服着林晧然的行径,显然对徐远平亦早就心生不满了。

    很快,到了放衙的时间。

    林晧然原本是想直接回会馆,了解其他三人的入职情况,顺便说一说他今天的遭遇。只是在徐渭的热情撮合下,跟着诸大绶一起到附近的酒楼小聚。

    “不怕若愚兄笑话!徐修撰当年亦用这招对付我,不过我是乖乖听了他的差遣,今日我很痛快,这杯是敬你的!”落座没多久,诸大绶便举起酒杯兴奋地道。

    “每个人的处事手段不同,我这种做法看似痛快,但怕亦会招来后患!”林晧然早就是社会的油子,自然是捡着令人舒心的话来说。

    诸大绶听着这些顺耳的话,觉得林晧然更加顺眼,亦是点了点头道:“徐远平跟徐阁老关系匪浅,跟他结了怨,确实埋了一些祸根。”

    “端甫兄,我却不认同!你们几个翰林修撰表面关系和睦,但实质谁都恨着对方吧?像曹修撰,今天不亦是站出来跟徐修撰唱了对台戏吗?”徐渭摇了摇头,认真地分析道。

    林晧然望了徐渭一眼,对于这个身上带着几分邋遢感的白净胖子,一直都很是重视。这人很早就接触过政务,又有着胡宗宪幕僚的经历,对官场的见解怕是在宁江之上。

    “确实是如此,我们五人其实都是面和心不和!”诸大绶喝了一口烈酒,缓缓地点了点头,然后又抬头望着二人故作神秘地道:“你们知不知道,今天曹修撰为何会突然跳出来跟徐修撰唱对台戏?”

    “据我所知,曹修撰是严党中人!”徐渭朝着林晧然举了举酒杯,喝了一口烈酒,说出了他的猜测。

    自从李默倒台后,嘉靖隐隐有扶持徐阶的意思,故而现在徐阶跟严嵩已经站到了对立面。虽然表面还算和睦,但实质已经开始掰手腕了。据说江浙兼福建巡抚阮鹗入狱,就是徐阶的手笔。

    “你只知其一,却不知其二!”诸大绶望着他徐渭,微微地摇了摇头道。

    林晧然举着酒杯回应徐渭,亦是喝了一口烈酒,辣得他只皱眉头,然后抬头望向诸大绶道:“既然不是为了什么正义,那自然就是利益了!只是咱翰林院这个清水衙门,除了升迁,我是看不到什么利益了!”

    “我终于明白,向来孤傲的文长兄为何如此推崇于你,你确实拥有大智之人,他日必会入阁拜相!”诸大绶脸上浮现震惊之色,朝着他认真地拱手道。

第251章 暗流涌动

    据最新的消息,待讲学士李春芳深得帝心,今年肯定要挪位置了。他将会到九卿去进行过度,然后进入礼部担任侍郎一职。

    一石激起千层浪,翰林院的平静亦是被打破,如今更是暗流涌动。

    翰林院向来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一直都是进行内部提拔,鲜有空降派出现。

    若待讲学士李春芳高升之后,翰林院侍讲学士的空缺会被下面的人补上。而层层递进后,翰林待读侍讲会出现空缺。

    正是如此,除了林晧然这个新人外,其他五位修撰都有填补翰林侍讲的机会。

    从修撰到侍读侍讲,看似只有小小的一步,但实质是关系甚大。前者是史官,打交道的是史籍;后者是讲官,打交道的是皇上和储君。

    像翰林侍读高拱,早早就进了裕王府讲学,跟裕王建立了深厚的关系。若将来裕王继承大统,那还能少他的那一份好处吗?

    反观修检厅这帮人,不少人已经有十年的翰林资历,但一直都在修史,连皇上的面都见不着。哪怕再修十年,他们恐怕还得原地踏步,根本无法积攒下真正有用的政治资本。

    翰林院、锦衣卫、司礼监三者有着相似之处,他们接触皇上比一般官员要容易得多。三者强与弱的标准,皆在帝恩。

    为什么有时司礼监能权倾朝野,有时是锦衣卫横行天下,而如今的司礼监又几乎销声匿迹呢?一切的兴衰,皆在皇上一人矣。

    官场上,外官不如京官,京官不如翰林官。翰林官京亦有着一条线,那就是能面圣和不能面圣,只有面圣的翰林才有得到皇恩的机会,才有“一飞冲天”的可能。

    正是如此,这个升迁看似一小步,但却是极为关键的一大步。

    现在翰林侍讲将出现空缺,五位修撰亦是磨刀霍霍,希望在这一次的竞争中取胜。只要领先这一步,那他们的地位将会骤然拔高,甚至获得圣上的恩宠,能够一飞冲天。

    在五位候选人中,徐远平的机会是最大的,不仅资格最老,而且有着徐阶这个后盾。另外,曹大章的机会亦不小,因为他早就抱了严嵩的大腿。

    正是如此,这才是曹大章今天站出来挺林晧然的真正原因。

    接下来,他跟徐远平的矛盾还会放大,甚至会直接公开化。二人将争夺那个正六品的翰林侍讲位置,从史官变身为讲官。

    “原来如此,咱修检厅怕是要热闹了!”徐渭听着诸大绶的话后,一副坐山观虎斗的模样,然后又狡黠地问道:“端甫兄,你不争一争吗?”

    “你说,我能拿什么跟人家争?”诸大绶将手上的酒一饮而尽,然后自嘲地问道。

    他对翰林侍讲自然是动心的,只是资历尚浅,在翰林修撰这个位置仅呆了两年。亦没有什么过硬的政绩,更没有抱到什么大腿,机会相当之渺茫。

    在他看来,他甚至连林晧然都不如。

    虽然林晧然是刚入场的新人,但却有着“大明文魁”的光环,起码皇上知道林晧然这个人,而他诸大绶甚至都不知道圣上长成什么模样。

    或许是诸大绶贪杯,又或是诸大绶的心情不佳,很快便是醉倒在桌上。这就是官场,面对着利益,谁都不能保持一颗平常心。

    林晧然倒没有受影响,却不是他是什么圣人,其实他比任何人都渴望升迁。只是他才刚刚入职翰林修撰,自然不会异想天开,真要去指染翰林侍讲这个职位。

    如今知道这一条消息,倒是有利于他在修检厅立足,甚至能浑水摸鱼。

    在告别徐渭后,林晧然便直接返回潮州会馆。

    只是当他回来的时候,会馆的牌匾却挂着“广东第一会馆”,这六个字正是出自他之手。

    由于明年是大比之年,故而已经陆续有举子进京备考。

    广东会馆那边的声名已经臭了,而潮州会馆却成了“福地”,故而这里自然成为广东举子的首选。正是如此,潮州会馆决定升级成为省级会馆。

    林晧然对潮州会馆是有感情的,当初若不是这间会馆,他们那帮人真得住客栈了。虽然不在乎那点钱,但肯定没有在潮州会馆这般自在。

    正是如此,在陈掌柜提出了他的构想后,他便痛快地写下了这六个字。相信以他林文魁现在的号召力,广东的举子必然蜂拥而至,直接名正言顺地取代广东会馆的地位。

    当他走进会馆大堂,却看到杨富田跟宁江已经回来,正坐在桌子喝酒聊天。

    杨富田看着他进来,便兴奋地朝着他招手道:“你回来正好!房子我已经找到好几处,你什么时候有空去瞧瞧呢?”

    由于三人已经成为京官,自然不宜再继续住在会馆里。现在入职前的流程都忙完了,接下来自然得搬到新住处,正式安居于京城。

    “不用特意去瞧吧!让我直接挑一处就好!”林晧然对住处不是十分讲究,便不想那般麻烦,打算直接选一处。

    “你这也太不讲究了吧!若是你搬进去不合意,我可不负责啊!”杨富田将一叠资料放在桌面上,一副推卸责任的模样。

    林晧然在他对面坐下,发现宁江郁郁寡欢,边摊开资料边朝着杨富田问道:“他怎么了?”

    “关系户都是这样的,给他的顶头上司刘郎中当头臭骂一顿,就差没让他去洗马厩了!”杨富田睥了他一眼,一副洋洋得意地说道。

    宁江狠瞪他一眼,当即亦是挖苦道:“你以为你能比我好到哪里去?堂堂一个二甲进士,结果却给人端茶倒水!”

    “我这是识时务!”杨富田没有半点害臊,兴致勃勃地指着一张资料道:“这个不错,离顺天贡院很近,地段清雅,晚上又不失乐子。”

    “滚!”林晧然睥了他一眼,自然知道挨着烟花之地,一本正经地说道:“我是跟我妹妹一起住的,要求只有一个:治安一定要好!”

    “那就这个灵石胡同!隔壁就是槐树胡同,治安没得说的好,不过地方不大,租金要贵很多!”杨富田伸手又是一指,跟着他介绍道。

第252章 大明之弊

    林晧然翻开了灵石胡同那间房子的资料,发现房子极为普通,只是很平常的四合院,房间只有五六间,并没有后花园。

    “京城居,不太易!”他看着上面标注着的租金,不由得感慨道。

    宁江亦帮着他挑选房子,闻言便带着酸意地说道:“得了吧!你六品官的月俸是八石米,咱们这些人就数你的收入最高!”

    “不是说有折色吗?怕到手也就二三两,连自己都养不活呢!”林晧然支着下巴,又继续翻看着其他房子的资料。

    宁江挑出一处递给他,带着羡慕的口气道:“是有折色不假!但户部也得看人啊?你是翰林官,若人家折到三成,起码给你留足六成!”

    不得不说,翰林官看似无权无势,但在官场的地位确实不低。特别是户部,他们敢得罪吏部官员,亦不敢开罪于翰林院。

    “你大概还不知道我去兵部干什么的!很是不巧,你们柴薪皂银以后将会经由我的手,你是次六品官员,可雇役四人,所以我们兵部每月又得给你四两柴薪皂银。”宁江抬头打量着林晧然,眼睛充满着无奈与羡慕。

    “这还不止呢!”杨富田接过话题,故装神秘地比着一个手势得意道:“我不清楚你们的衙门,反正我已经打听清楚了,我们工部的直堂银……十两!”

    这直堂银相当于后世的单位奖金,像工部这种创收能力强大的衙门自然会多发一些,而刑部这种创收能力弱的衙门自然得少发一些。

    正是如此,很多人都有一种错觉,都以为明朝官员的收入低下。或许在明朝初期会是如此,但到了嘉靖朝,各衙门的创收能力增强,其收入真不能算低。

    林晧然先前倒没有了解这个事,故而不清楚翰林院的直堂银会有多少。

    不过从办公的那些高档的纸笔墨砚来看,怕翰林院的“创收能力”亦是不低,哪怕多报损一倍的纸墨消耗,都得有数千两进账。

    其实除了俸禄、银柴薪皂和直堂银这三大项收入,冬天还会有柴火票等福利,一年的收入甚至能有数百两之多。

    “那就灵石胡同了!”在对比一番后,林晧然当机立断,选择了这个治安系数最高的地方,哪怕租金确实是要高不少。

    只要对虎妞这个丫头有好处,哪怕是再多银两,他亦不会吝啬。

    在敲定房子后,三人让陈掌柜送来酒菜,聊起今天各自的入职情况。当得知林晧然如此生猛后,都纷纷朝着他竖了大拇指。

    第二天,翰林院。

    辰入酉罢,这是大明官员的上下班时间,即早上七点到下午五点。林晧然作为官场新人,这才刚刚起步,自然是不好迟到的。

    门皂属于役,地位是最低的,看着林晧然进来,便一脸讨好地说道:“修撰老爷,小的叫林三。大人第一天值堂就红霞满天,他日必是平步青云,位居阁臣!”

    林晧然这才抬头望天空,发现确实是朝霞满天,心情顿时变得不错,便温和地笑道:“谢谢!我也是姓林,咱五百年前怕是一家呢!”

    “嘻嘻……若是如此,那是小人的福分!”林三挠头傻笑,显得极为高兴的样子。

    通过三门,林晧然向着左拐,走进了修检厅。

    当该吏看着他进来,又是满脸笑容地恭维了几句,对这个新任的修撰老爷极为看好。

    林晧然在籍册上画了卯,便向着办公区走去。

    “大老爷,有什么吩咐?”孙吉祥已经提前到了这里,迎上来恭敬地问道。

    在成为这位新修撰的属吏后,他的地位是骤然提升。昨天有两拔人到他家送礼,一直对他排斥的同僚们,亦是请他一起喝酒。

    只是他心里却是明白,如今的一切是谁给予的。或许是经历得太多,亦看到大多的人情冷暖,故而对于这种变化显得平静很多。

    “掌院大人若是过来的话,记得支会我一声!”林晧然交待道。

    孙吉祥闻言,便摇了摇头道:“宗人府那边闹事,掌院大人怕一时半会是顾不得这里了!”

    “宗人府闹什么事?”林晧然皱起眉头,显得不解地问道。

    孙吉祥的消息很是灵通,当即便说道:“江浙的倭寇猖獗,动用了太多的财政,所以耽搁了给宗人府那边的禄米!”

    “我知道了!”林晧然缓缓地点了点头。

    大明为了防止同室操戈,所以对宗室进行了诸多的限制,将他们简直是当成猪来养着。

    只是供养这些宗亲,却是不容易。像一个亲王,给的禄米是一万石,郡王两千石,镇国将军一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辆国中尉四百石……这些宗藩超过二万人。

    有数据显示,每年供京师的粮食是四百万石,但各处宗藩禄米就多达八百五十三石。国家的财政收入,被这帮宗藩分去了大半。

    在国家的财政承受重负之时,这些宗藩的禄米难免受到影响。正是如此,他们便找宗人府的官员出气,甚至找到了礼部这个上属衙门头上。

    在得知这个消息后,林晧然知道这日子还要等下去,吴山怕真是没有功夫理会他们三个新人了。

    林晧然彻了一壶参茶,让孙吉祥找了一些关于明朝的书籍,特别是亲于宗藩的资料,然后便是慢慢地翻了起来。

    他打算在这清闲的日子里,通过这翰林院的史籍,更深入地了解大明,了解这一个时代,了解这个弊病从生的朝廷。

    不得不说,林晧然挑了一个好“秘书”,孙吉祥似乎是知道他的意图。挑了很多关于宗藩的资料给他,让他对宗藩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同时有着数据的支持。

    如河南开封府,在洪武年间仅一个周王府。但到嘉靖朝,郡王已经增至三十九个,将军达五百余人,将军以下不计其数。

    不得不说,明王府为了防止宗亲谋反,所付出的代价太高昂了一些。在明朝初期还没有问题,但到如今,已经成为了明朝的第一大弊。

第253章 学而时习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林晧然全心全意地投入于书海中,而且孙吉祥仿佛是个带着搜索功能的图书馆管理人员,总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帮他找到最合适的书籍。

    当看到成化年间某御史一份抨击藩宗开支弊端的奏折时,他不由得轻吐了一口浊气,将这一本书籍轻轻合上。

    在他的印象之中,大明直至亡国,似乎都没能将这个弊政解决掉。很显然,这个弊端执政者不可能看不到,只能说大明政权的服务对象从来都不是百姓。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林晧然心里头泛起了一抹苦涩,很多官员都是“张口百姓,闭口天下”,但面对着这个大明最大的弊病,却都成了“睁眼瞎”。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颇具讽刺的时代,怪不得后世会对一些清流官员进行抨击。

    时间不经觉,已经到了中午。

    却不知是徐渭有意还是无意,在跟他商量一起去用餐后,他又将诸大绶一并叫上,而诸大绶亦叫上了一个小老头。

    “下官金达,号星桥,丙辰科进士,江西浮梁人,见过林修撰!”金达的头发已经苍白,朝着林晧然认真地行礼。

    林晧然发现眼前人已经五十多岁,在给他行礼的时候,手指还微微地颤抖着。再看着他这身七品官服,心里不由得一叹。

    这就是大明的现状,说是要为国为民,结果却宁愿耽搁半辈子,亦要一头扎在科举路上。还不屑于举人官,只为追求一个进士的功名。

    现在功名到手,人倒是风光了,但最终却只能是碌碌无为。以着这个年纪进入官场,又是到了最需要熬资历的翰林院,怕还没来得及施展抱负就得告老还乡了。

    一行五人到了翰林院的饭堂,凑着一张桌子而坐。

    诸大绶没有受到昨天醉酒的影响,跟着他们凝重地说道:“咱江浙又出事了!倭寇进犯江浙黄华,焚劫了很多村庄。”

    “不是说汪直接受招安,江浙要享受太平了吗?”毛惇元蹙起眉头说道。

    “这些鬼话都能信?”诸大绶嗤之以鼻,脸上带着一丝杀意地比着手刀道:“那些倭寇穷凶极恶,不杀终是祸害!”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金达文绉绉地摇头晃脑地说着,接着认真地发表观点道:“我倒觉得吴部堂的办法最妙,对这些倭首进行招安。”

    诸大绶的眼睛闪过一抹不悦,显然不赞同金达的观点,扭头望向林晧然认真地问道:“林修撰,你的意见呢?”

    林晧然明白切忌交淡言深,微笑地推脱道:“我对江浙的情况却是不熟,倒是文长兄做过吴部堂的幕僚,倒不如听听他的高见!”

    大家听到这话,亦是纷纷望向了徐渭。这人作为胡宗宪的幕僚,对江浙的事情自然比常人知道得更多,对倭寇问题肯定能看得更全面。

    “我哪会有什么高见!”徐渭亦是胗摇了摇头,但终是忍不住继续道:“不过伐兵的话,我确实认为是下策。像前年我们除掉了徐海,去年却冒出了徐亮,而若我们动用兵力除掉汪直,我可以很肯定地说,接着仍然会出现第二个汪直。”

    诸大绶听着这番话,亦是重重地叹了一口气,但却不甘地说道:“这伐兵确实是下策!但你们却是不知,那些倭寇的恶行,简直是有失天良,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徐渭并没有反驳,跟着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因为他曾经到过一个尸横遍野的村庄,亦看到船员被烧成焦炭的客船,那些倭寇确实是该凌迟处死。

    在简单地用过饭后,五个人离开了饭厅,一起返回了修检厅。

    林晧然回来的时候,发现徐远平和曹大章显得很是勤奋,在公案前冥思苦想,却不知道修史遇到了什么样的难题。

    “大老爷,不知找卑职有什么事呢?”孙吉祥过来,恭敬地问道。

    林晧然没有说话,而是指着纸上的“倭寇”两字。

    孙吉祥朝着他拱了拱手,然后转身走向资料室,很快就抬过来一摞书籍。有些是泛黄的古籍,亦有崭新的卷宗。

    倭寇并不是嘉靖年间的问题,实质是由来以久。

    明朝初期,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战,争权夺利。

    在战争中失败了的一些南朝封建主,就组织武士、商人和浪人到大明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劫烧杀的海盗活动,历史上称之为“倭寇”。

    只是倭寇成为大明之患,却是在嘉靖朝。由于朝廷采用铁血手段实施禁海政策,致使海商由“贸易”转为“掠夺”,让到倭寇问题骤然加剧。

    当然,这亦有一些客观的因素,譬如这时代的航海技术的提升以致航海成本下降。

    若是在以前,哪怕欧洲人再有野心,没有航海技术的支持,亦不可能到达东方进行掠夺。而日本想要前来大明,亦要经历极大的风险。

    正是发达的航海技术让他们降低了航行成本,而海商为了自身的利益,亦成为了倭寇的输送中介,致使富庶的江浙地区受到了掠夺。

    很显然,倭寇的症结不在于倭寇本身,而是大明逆时代而行所酿成的恶果。

    林晧然正想要找着资料来佐证他的观点,却发现孙吉祥送来的资料中,夹带着这些年在江浙上的军费开支,朝廷每年竟然向江浙拨付数以十万计的军饷。

    在看到这些数据的时候,他便知道倭患这潭水比想象中要深,大明的朝政亦比他想象中要复杂得多。

    到了辰时,吴山仍然没有来翰林院,所以林晧然选择按时下班。

    只是在离开的时候,他意外地发现,徐远平和曹大章仍然埋首在公案前,认真地工作。

    看着这二人这般认真工作,心里不免暗暗地佩服。都到了这个时候,他们二人都能全心全意地放在工作中,确实是非常人能做到。

    当他将这份敬意跟徐渭说出来的时候,徐渭却轻蔑地吐了两个字,当即让他的心碎了一地。

第254章 司直有缺

    青词,无疑是官场的通天法宝。

    翰林院侍读学士李春芳就是因为青词写得好,所以才传他得到升迁,接着会进入礼部任待郎,将来极可能入阁。

    徐远平和曹大章如此的“勤奋”,却不是专注于本职工作,而是钻研着青词。希望在身上再添一个法码,从而获得翰林侍讲的位置,二人实质在暗地里较着劲。

    在得知这个事实真相后,林晧然不由得深深一叹,看来不管在哪个时代,官场都不乏投机钻营的官僚。

    其实不仅仅是他们二人,整个翰林院都已经形成了这一种风气。很多翰林都没心思修史,而是埋头写着青词,力争成为一名青词高手,用青词文章打动圣上,从此平步青云。

    这种投机钻营应该被扼杀才对,但偏偏很多翰林老爷靠着青词,不仅跳过“九年一考”这种熬资历的模式,而且还获得破格提升。

    正是如此,越来越多人将郭朴、严讷、李春芳这些翰林前辈,视为他们的榜样。

    在入职的第六天,林晧然对这种现象有更深的了解。除了诸大绶几人,整个修检厅都很忙碌,却都是在钻研着青词。

    在翰林院熬资历升职是一条很艰辛之路,一个品阶往往要熬上数年之久,但若是青词写得好,“超迁”将会你砸在你头上。

    像袁炜,从正七品的翰林修编开始熬起,一直熬到正六品侍读,结果蹉跎了十几年光明。但他的青词得到嘉靖的青睐之后,当即被提拔到侍读学士,仅仅二个月,竟然超迁到礼部右侍郎。

    有着一个人前辈在“辉煌战绩”在前,谁还选择老实地熬资历,纷纷拾起手上的笔,写起了那些华美空洞的青词。

    吴山一直都没有出现,仿佛真将他们三人给遗忘了一般,故而林晧然有着很多的空闲时间,亦给了毛惇元学习青词的时间。

    只是林晧然有着他的考虑,若是在嘉靖期中期,他会选择走“青词丞相”这一条路。但如今,且不说他很难成功突围,而且亦丧失了最好的时机。

    故而,在其他同僚孜孜不倦地打磨着青词文章的时候,他却浏览着一本本古籍,特别是从洪武到嘉靖所发生的重大事件。

    譬如刘谨整理军屯为何以失败告终?为什么这位权倾朝野的大太监却不能战胜那帮侵占军屯的贼子,将军屯归还给普通军户?

    当看到六部九卿、全国十三布政司纷纷上书弹劾刘谨,而刘谨最终被裁定谋反、凌迟处死,他心里气得直想要砸桌子。

    倒不是为着刘谨鸣不平,毕竟刘谨确实是个大贪,这种人死有余辜。但让林晧然感到惋惜的是,刘谨是死在做好事的路上,死在这群为国为民的文官手里。

    这事亦给他一个警惕,哪怕将来权倾朝野,做事亦得谨慎,切不能犯刘谨的错误,要以史为鉴。

    一场大雨过后,京城仿佛被洗涮过一般,一座座砖木结构的房屋显得更鲜艳。那些错综复杂的街道亦经清洗,空气显得很是清新。

    北京翰林院建于正统七年,是在鸿胪寺的旧址上修建起来的,位于紫禁城的东南方,坐南朝北,从翰林院的大门能远远看到皇宫的一角。

    在寅时刚过,一个个翰林老爷从里面走出,一个年轻的翰林老爷亦在其中,显得格外的惹人注目。

    去年的四月,他还在为着童生的功名而奋斗,但今年的四月,他却撑着油纸伞,从令人仰慕的翰林院大门中走出。

    在入职十多天后,邀请他参加酒席的帖子慢慢消停下来,他头上状元郎的光环亦渐渐褪去,成为翰林院一位普通的次六品修撰。

    对于这种变化,他倒没有什么落寞,显得很是坦然。

    在后世几百万人竞争做公务员,最终从人海中杀出,到单位第一件事却是给领导端茶倒水。如今他虽然显得无所事事,但比那些端茶倒水的人要好上一百倍了。

    在走到街口的时候,他朝着南边望了一眼。雨后的天空很晴朗,那边飘浮着一团泛黄的云朵,很像是一张灿烂且得意的笑脸。

    虽然信是中得状元才寄出的,但他却有一种预感,虎妞不会收到他的信才选择北上。恐怕是得知他中得状元,那个野丫头就启程来北京了。

    最近他甚至有种预感,虎妞离他已经很近。只是他却知道是过于想念那丫头的缘故,那个野丫头哪怕是接到他中得会元的消息就选择上京,恐怕至少也得到六月份才能到达。

    在京城这里,一个六品官员步行在街道中,却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林晧然没有雇车,亦没有雇轿,慢慢地走在这座历史名城中。只是他跟虎妞不同,对周围的事物并没有太多的好奇心,更不喜欢凑热闹,所以一向都是径直走回家。

    在到达灵石巷的时候,那里已然站着一个小太监的身影。当那个小太监看到他时,脸上露出了灿烂笑容,他便知道这人是等他的。

    虽然他很希望这个小太监是冯保,然后二人能到屋里把酒言欢,聊一聊一些新鲜事。但实质上,这小太监并不是冯保。

    跟着官场的六部九卿结构相似,大监里面亦有着明确的部门划分,主要有十二监四司八局。

    十二监是司礼、内官、御用、司设、御马、神官、尚膳、尚宝、印绶、直殿、尚衣、都知等;四司是惜薪、钟鼓、宝钞、混堂等;八局是兵仗、银作、浣衣、巾帽、针工、内织染、酒醋面、司苑等。

    值得一提的是,浣衣局是皇宫的提供洗衣服务的部门,亦是最苦的部门,主要由有罪退废的以及不受待见的宫人充任。

    与之相反,最有前途的自然是司礼监。单是这个“礼”字,就可以知道他的份量,一旦遇上不理政务的皇上,那司礼监的掌印大监就是大明王朝的实际掌舵人。

    冯保得到了黄锦的照顾,现在已经是司礼监的佥事,处于太监团队的中高层,前途可谓是一片光明。

    这个小太监递给他一个纸团,然后恭敬地向行礼,便急着回宫了。太监实质是皇上的家奴,所以他们的家就是皇宫,而且极没有自由。

    纸团是一行数字,令人看不懂。

    只是林晧然却是例外,他回到屋里后,找出《左传》进行校对,很快便在纸上写下了四个字:“司直有缺”。

第255章 师生

    槐树胡同,徐府,门前的灯笼已经挂起。

    徐阶从外面回来,眉头紧紧地蹙起,瘦削的脸亦是紧绷着。事因他刚得到消息,他那两个上书弹劾严嵩的门生,将被发配荒野之地戍边。

    虽然在得知这两名门生上书弹劾严嵩的时候,便知道这是以卵击石之举,凭着他们二人不可能扳倒严嵩,反而会给他们自己招来祸事。

    只是结果出来的时候,他的心亦是不免失望。

    吴时来疏劾严嵩贪财纳贿,这是铁一般的事实;张翀上疏劾严嵩贪墨军饷,虽然说六成贿赂严嵩有些夸张,但亦是一个事实。

    但这两道奏书递上去的结果,却是石沉大海。两位弹劾者反被其他人诬告,二人被捕下狱,如今更是被发配戍边。

    在穿过前院的时候,管家迎了上来,说他的一个门生已经在这里等候多时了。

    “在正厅设宴吧!”徐阶脸上虽然有疲倦,但还是吩咐道。

    在正厅设宴,而家眷在偏厅用餐,这无疑是极为重视这位门生。更让人看不懂的是,这位门生仅仅穿着七品的官服。

    这个门生并不是由会试产生的师生关系,而是徐阶作为翰林院教习结下的缘。

    “学生见过老师!”待徐阶净手来到正厅,一个颇有官相的英俊青年官员起身,朝着换上便服的徐阶恭敬地行礼。

    这人姓张名居正,字叔大,湖北江陵人,十六岁中举,二十三岁中得进士,以庶吉士的身份进入翰林院,三年后便转为翰林修编。

    “不必多礼,翰林院最近如何?”徐阶示意他坐下,然后温和地询问,眼睛透露着欣赏之意。

    “天下熙熙!自从李学士要调离翰林院的消息传出,修检厅的很多人已经是坐不住了!”张居正谦逊地坐下,脸上浮起几分苦涩之色。

    “远平亦是来找过我!”徐阶闻言轻叹,示意他起筷,然后接着说道:“我当时只问他一句,将来谁能继承大统,结果他却说景王和裕王都有可能,呵呵!”

    现在大明没有太子,但按着嫡长的顺序,该由裕王继承大统。只是圣上避而不立太子,显然是更倾向于立聪慧的景王。

    一面是占着大义的裕王,一面是得到嘉靖更青睐的景王,表面是裕王更胜一筹。但若回想嘉靖初期的“大礼仪”,很多人却不会如此乐观,这个诸君的人选怕最怕还是圣上来裁决。

    “凯旋兄,可能觉得诸君这种事太远了,所以才没有认真考虑这个忌讳的问题!”张居正不好点评,便微笑着说道。

    “远乎?对你们而言,其实一点都不远,甚至得事先进行决断!!”徐阶苦涩地摇了摇头,夹起一块鱼肉放到嘴里咀嚼,然后又是接着道:“若不能将目光放得长远一些,只计较当前的一城得失,终究难成不大气候,他日亦不可能位居人臣!”

    张居正是个聪慧之人,自然知道这是老师对徐远平的一丝不满,但却仍旧帮着开脱道:“关于诸君的问题扑朔迷离,现在说景王和裕王谁能继承大统,确实很难抉择。哪怕现在选对了,亦是运气使然!”

    “确实是扑朔迷离,所以最好是做个旁观者,做事要谋而后动!”徐阶从鱼肉中挑出一根鱼刺,一本正经地说教道。

    “凯旋兄,他最后如何抉择呢?”张居正给徐阶倒了酒,认真地询问道。

    “还能做什么抉择,再上一步就是讲官了啊!”徐阶端起酒杯苦涩地摇头,然后直视着他的眼睛问道:“你这次不会挪位置,可有不满乎?”

    张居正站起来,由衷地朝着徐阶行礼道:“多谢老师悉心栽培!”

    徐阶看着张居正的举止不似作伪,眼睛充满着欣慰,并将手中的酒饮尽。

    他那个担任翰林修撰的族中子弟看似不差,但光凭这一点,他却知道远不能跟眼前的学生相比。而且他亦是深信,这个门生终会厚积薄发,有一鸣惊人的那一天。

    酒过三巡,菜过五昧。

    张居正对徐阶是真的敬重,去年重回翰林院便被安排重校《永乐大典》,这前期的工作已经做得差不多,如今简直是摘桃子。

    只是他却是明白,官场本来就如此,没有绝对公平一说。像边疆的一些战功,都是下面军官打拼出来,最终被上层的官员进行瓜分了。

    张居正突然放下筷子,认真地询问道:“外面都在传,是老师你指使吴时事、张翀上疏弹劾严阁老,此事可真?”

    在官场中,师生关系极被人看重。吴时事和张翀都是徐阶的学生,加上徐阶跟严嵩的关系锐化,所以大家难免会联想到徐阶的头上,认为他才是幕后主使。

    “你如何认为呢?”徐阶不动声色,反而将问题抛了回去,有着考核之意。

    张居正思忖片刻,抬头望着徐阶道:“我最初听到这消息的时候,觉得是他们二人的擅自之举,跟老师毫无关系,毕竟这绝对是以卵击石,而严党的虚实亦不需要再进行试探。只是老师最近没有丝毫撇清这事的举动,所以这事恐怕跟老师有些关系,但我仍然不明白老师为何会这么做。”

    徐阶先是点了点头,然后又摇了摇头惋惜道:“你是有慧根,但还是欠了一些火候!”

    “请老师赐教!”张居正认真地拱手道。

    却是这时,管家走了进来,在徐阶的耳边轻语一句,却听到徐阶爽朗地笑道:“倒是稀客,新科状元郎竟然前来拜访。”

    “他?为了翰林侍讲?不,他才刚入职翰林院,目前远没有这个竞争资格!”张居正先想到的是翰林的侍讲之争,但旋即就摇头了。

    “将他引进来吧!”徐阶意味深长地望着大门的方向,然后扭头望着张居正笑道:“看来,我是小瞧这个新科状元郎了。”

    “老师,何出此言!”张居正放下酒杯,显得不解地问道。

    “你先在一旁看着便是!”徐阶微微地笑道。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604/ 第一时间欣赏大国相最新章节! 作者:余人所写的《大国相》为转载作品,大国相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国相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国相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国相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国相介绍: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相,相而优则大国。中华民族有一个共同的大国梦,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亦或者过去,我们都应该为之奋斗。——十六世纪世界第一大国缔造者。
嘉靖三十六年春,一个没能肩负中华使命的现代人重生在粤西山村的一个贫寒书生身上,而后他考取功名进入官场,人生很快有了新的奋斗方向,中华民族的历史亦将重新书写……
(书友群:大国相96857475)大国相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国相,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国相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