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兴汉使命TXT下载兴汉使命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兴汉使命全文阅读

作者:开先洞人     兴汉使命txt下载     兴汉使命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825章 循序渐进

    张绣的话引起了刘正的沉思,如今的兴汉军是鱼,百姓是水,传承世家就是布满了淤泥的水渠。

    这样的关系很有意思,现在的兴汉国即将对雍、凉地区的水渠进行修整。长安世家就是一条淤塞的河道。

    摆在兴汉军面前的,是彻底的另起炉灶重新规划河道,还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清淤加固?

    刘正问道:“诸位,咱们秉持的是兴汉使命。华夏历时数千年形成的世家格局,真的就需要彻底的推倒重建吗?”

    “庄主,我现在心中有一个疑问——周室八百年天下,汉统仅仅四百余年就难以为继了。这又是什么道理呢?”沮授问道:“世家格局形成定势之后,其根子里就会养成一种排外的本能。”

    沮授继续指出:当世家实力弱小的时候,排外能力不至于形成绝对优势;然而随着世家枝繁叶茂的扩张,强龙不压地头蛇就成了世家政治的主旋律。

    周室八百年天下,其核心精髓在于猛龙过江。分封的诸侯是既强枝节又强主干的模式。以洛阳为中心,强臣拱卫四方。燕国伐辽东,晋国守北境,秦国戍西陲。

    汉统江山四百余年,强龙不压地头蛇的迹象日趋明显。特别是大秦崛起于西陲,代周一统。横扫六合并吞八荒,这让周室的传统大策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

    中原世家对边军既用又防!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武将亡。边将也不是傻子,养寇自重就成了唯一的自保之道。

    特别是冠军侯霍去病的英年早逝,更是让无数的边将走上了权谋的道理。大将不懂政治,那就等于一只脚迈进了鬼门关。

    大汉将军马腾自伏波将军马援起世代镇守凉州,在羌人中树立了绝对的威望,为什么不把羌地纳入汉土呢?

    凉州羌人时叛时降,马家又在做什么呢?

    大汉需要马家镇守凉州拱卫长安,马家总需要一个留在凉州的理由吧!

    以朝廷诸公对边将的警惕,马家入朝就是自寻死路。即便是开疆拓土之功的诱惑,也无法让马家大胆的尝试。

    这是死循环呀!马家不想落得个兔死狗烹的结局,朝廷也不想边军入朝乱政。双方都需要羌人时叛时降,只是在维持平衡上面下功夫花力气。

    董卓是良家子,他就是没有明白一个问题——为什么朝廷诸公宁愿耗费巨资镇压羌人之乱,却不愿意把那些钱用于改善羌地的民生?

    西凉铁骑进京,其实是一次由凉州世家和中原世家共同主导的纳羌土为汉地的尝试。只可惜凉州世家约束了羌人,却让中原世家忽略了羌人的厉害。

    中原世家不愿意把资源和利益割让给羌人,凉州世家又无法满足羌人的胃口。作为西凉铁骑之主的董卓只好武力抢夺,为此还联合了同样遭遇排挤打压的并州世家。

    与其说是吕布等世家放弃了丁原,还不如说是丁原以一己之私背弃了并州世家。

    并州世家不想吃哑巴亏,只好与凉州世家一起对付中原世家。中原世家找了三方盟友,幽冀世家,青徐世家和扬州世家。荆益世家保持中立,交州世家鞭长莫及。

    中原世家付出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在这场东、西世家对决中取得了相对的优势。可是中原世家故态复萌,又一次发挥了小气的特性。

    中原世家以为大家都跟雍凉并世家结了仇,凭什么让他们来承担盟友的军费开支?

    再加上雍凉并世家节节败退,中原世家也不愿意再花冤枉钱。割肉饲虎,老虎尝到了甜头,养刁了胃口,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中原世家可不想东面再出现西陲祖龙那样的雄才大略之主,于是就在浅尝辄止之后保持均势。

    可是雍凉并世家并没有闲着,他们夺得了中原世家通过黄巾军大起义之乱掠夺并聚集到洛阳的财富之后,由于兴汉军的截胡,算是白忙活了一场。

    雍凉并世家之间的合作,纯粹是为了抢资源,抢地盘,抢人口。可是地盘没保住,资源人口被兴汉军打包带走。

    一无所获的三家自然就分道扬镳了。雍州世家首当其冲,既要面对凉州世家的侵吞,又要面对并州世家的索饷。

    雍州世家不堪重负,干脆让凉州世家和并州世家一决雌雄,谁赢了就跟谁。

    吕布和董卓的矛盾,其实就是雍州世家丢出一根骨头,让雍凉世家抢得头破血流。

    到底是并州世家技高一筹,在对付董卓的时候取得了胜利。可是凉州世家没有后顾之忧,反击起来全力以赴。并州世家得同时应对中原世家和幽冀世家,把力量一分为三。

    三线作战的并州世家,很快就败阵了。其实董卓的死,并不全是并州世家的功劳,还有凉州世家为了放弃对羌人的承诺而主动舍弃的因素。

    承诺羌人利益的董卓死了,羌人就只能吃哑巴亏。后来羌人看明白了,又开始找马家寻求温暖。马家是边将,对于凉州世家来说也是外来户。

    凉州世家推出马家与羌人重新订约,这才形成了现如今的汉羌格局。

    “沮先生,您分析得入情入理,可这与咱们兴汉军的大略又有什么关系呢?”吕布问道:“当年义父身居执金吾要职,并州边军入京所有的好处都让丁家占了。这才有了并凉合作对战关东群豪。”

    “奉先,世家以家族利益为重,其他的一切都是空谈!”沮授认真的说道:“当年你们吕家放弃丁原,其实是为了全盘掌握并州铁骑。八健将的崛起,并州世家利益均沾,你才能在大草原上纵横捭阖。”

    “公与,你有什么想说的,直说无妨!”刘正打断了贾诩的话,不想再谈世家之间的恩怨情仇。

    “庄主,我的意思是说兴汉国的成功,靠的就是循序渐进!”沮授一本正经的回答说:“咱们并没有改变天下世家的大格局。特别是隐族九姓的势力分布并没有脱离根本。”

    董卓的失败,吕布的失败,在于凉州世家和并州世家想要鸠占鹊巢入主中原。中原世家还能不拼命吗?

    关东群豪还能不兔死狐悲吗?

    马谡为什么会失败?

    荆州世家鸠占鹊巢得了益州,还想着到凉州分一杯羹。凉州世家不愿意,益州世家更不愿意。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把荆州世家夺得的利益还给了曹魏降将出身的益州人王平。这在当时是最公允的做法,可却失了荆州世家的心。

    这天下世家的格局,可以微调却不能大动干戈。

    郭淮领着荆州兵到凉州,比起马谡领着益州兵到街亭更高明。可是外来户即将进入凉州的大方向没有变。这就让所有的凉州世家忐忑不安了。

    好在兴汉军并没有狂吞凉州世家,而是以贾家,姜家和张家为先导平稳过渡。

    贾家和张家都是凉州大族,姜家更是后起之秀。兴汉国的态度已经明了——凉州地区的利益划分,以凉州世家为主。

    郭淮兵进华亭,参与分润凉州利益的世家又多了一家。梅园对老牌凉州世家的态度,又让长安世家不淡定了。

    “陈群的出手,就是中原世家的又一次挑拨离间!”沮授说道:“以尖端武力在凉州大地进行征伐,无论谁胜谁负,凉州世家的利益必定会受损。”

    兴汉军赢了,凉州世家会万劫不复;中原世家赢了,人家是帮着凉州对抗荆州兵,这所有的开支得凉州人买单吧?

    凉州人得流尽最后一滴血,中原世家才会伸出援手。世家的洗牌很残酷,边境线上的州和世家,通常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的代表。

    沮授建议:兴汉军的凉州大略必须要以凉州世家为主,千万不要有鸠占鹊巢的心思。

第826章 引源活水

    刘正听了沮授的话之后,觉得左右为难。兴汉军抛头颅洒热血,难道就是为了把打下的江山交还给老牌世家吗?

    贾诩知道刘正的顾虑,世家的地域性决定了很多东西。

    刘正一直以兴汉使命为己任,其实在骨子里保留了中原世家的特点。华夏人杰要么秉承开疆拓土的大志走四方,要么一心一意的为梅园所用建设兴汉国。

    曹操和袁绍各自带走了一部分愿意为华夏开疆拓土的凉州世家。最近司马懿的西行,也带走了曾经举棋不定的那部分人。现如今停留凉州的世家,都是不愿意离开华夏的人,或者是家族实力不足以成建制对外征伐的世家。

    不管是哪种情况,都会如同惊弓之鸟一般对兴汉军的动作十分敏感。

    兴汉军以贾家、张家和姜家为主建设凉州。不仅表明了态度,还实实在在的展现了诚意。

    可是凉州世家已经被中原世家骗怕了,对兴汉军的方略也是将信将疑。

    陈群的重拳出击,正好打在了凉州世家的软肋上。

    这个时候兴汉军的态度就很关键了。一旦行差踏错,就会使得凉州世家发疯。

    当年诸葛亮首出祁山,荆州世家的那份吃相,直接让凉州世家疯狂了一回。

    这回郭淮又带着荆州兵到了华亭,凉州世家又会做出什么样的过激反应呢?

    “庄主,我知道凉州世家的心思——引源活水可以,绝对得有一个限度,不能喧宾夺主!”贾诩认真的说道:“咱们需要把握好一个度,太弱了容易变成送货上门找抽的傻蛋,太强了又会让凉州人寝食难安!”

    “文和,你的意思是说凉州世家会同意猛龙过江,只是要维持一个均势?”刘正问道。

    “不错!”贾诩回答说:“凉州世家独对羌人,需要引源活水分担压力。这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既然荆州世家入驻凉州已成定局,剩下的就是利益分配的问题了。”

    贾诩的建议:先谈,谈不拢再打!

    郭嘉举一反三,也提出了一个高明的主意:既然要谈,那就在华亭弄一个大型的谈判会场。直接让兴汉山庄与魏蜀吴三方进行高层谈判。

    “诸位,文和的建议是解决凉州问题,奉孝的建议是解决华夏统一的根本问题。大家以为咱们应该如何选择呀?”刘正问道。他知道华亭谈判事关重大,于是就全面征求与会人员的意见。

    “庄主,文和的建议合情合理,达成共识的可能性很大。甚至可以说是板上钉钉的事情。”鲁肃抬头说道:“问题是过于保守了,即便是取得成功,也只是暂时的解决了凉州问题。”

    将来兴汉军进入雍州,益州和江东,还得继续谈判。这就会让第一个与兴汉山庄谈判的凉州世家心理不平衡。毕竟时过境迁,兴汉国愿意为华夏统一所付出的代价也会发生变化。

    有了参考案例,其他各州的谈判代表就会不断的增加价码,同时也会突破梅园的底线。

    鲁肃建议:兴汉山庄执行郭嘉的议案。即便是谈判不成功,也会给未来的谈判定下基调。到时候有了谈判的基础,各方也没有理由反悔生事!

    华夏统一是全局,兴汉山庄的决策,必须要有大局观。

    文臣代表的意见发表完毕并作出了选择之后,吕布作为武将代表开始了阐述。

    “庄主,兴汉军的发展已经到了关键点上。按照时髦的说法就是进入了瓶颈期。”吕布说道:“兴汉国地方千里,即便是兴汉大道的修筑成功,也无法避免长途调兵的疑难杂症。”

    战争的关键在于提前做好物资储备。然而提前做好物资储备的根本前提,是必须要有一个精准的战局预判。

    华亭谈判牵涉甚广,若是只与凉州世家谈判,势必会激起其他各州的世家,为了增加谈判筹码而铤而走险的主动出击。

    此刻的兴汉山庄组织谈判,就会拥有谈判的主动权。各州来不及准备,自然就不可能以战增加谈判筹码。

    若是在兴汉军树起了谈判的样板之后,其他各州的世家为了展现相应的价值,还能安分守己的先谈后打吗?

    从战争的角度来说,边谈边打只会增加谈判双方的胃口。同时也给了既得利益者活动的机会。

    谁也不会嫌弃功劳大的。谈判双方麾下的世家各怀鬼胎,到时候就得兴汉山庄的高层背黑锅了。

    对手会质疑兴汉山庄的诚信,兴汉国的世家肯定也会抱怨谈判代表,崽卖爷田不心疼!

    反正流血牺牲的是前线的将士们,后方的人站着说话不腰疼。前线就得尸横遍野了。到了赏功的时候再雁过拔毛,英雄流血又流泪。即便是以兴汉军之能,也会生出厌战之心。

    吕布建议:既然要谈,那就一事不烦二主。谈判的大方向和基本标准必须要一锤定音。不能谈判双方背后的势力上下其手的机会。

    将士们怕背黑锅,更怕死得没有价值。

    战争只不过是为政治服务的,可损失的却是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将士们。兴汉军可以先谈后打,却不能容忍反反复复的虚假对话。

    郭嘉的议案纵观全局,是兴汉山庄最好的选择。

    “既然大家一致认定了奉孝的议案更周全。文和,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刘正问道。

    “庄主,我可以保留意见。只是还有一个疑问——咱们做好了同时应对魏蜀吴三方一起发难的战争准备了吗?”贾诩问道。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是兴汉山庄决策的根本。想要用一张网打捞所有的鱼,会有多少漏网之鱼谁也不知道。

    兴汉军必须要尽快的解决凉州问题,确保对魏军的压倒性优势。至于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到时候再思考对策。

    “文和,你应该知道。这一张网下去,鱼的大小级别基本上就可以划定范围了。”郭嘉说道:“至于漏网之鱼,那就是不够格。”

    那些连上谈判桌的资格都没有的世家,想要说什么和做什么,对大局又会有什么影响呢?

    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兴汉山庄的华亭谈判,是兴汉国准备一统华夏的前奏。这既是一种态度,又是一个标准。

    谈判,标准很重要!以前的谈判标准,那是大鱼吃小鱼,谁强谁有理;现在的谈判标准,只是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至于以后的谈判标准,势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然而兴汉国一统华夏的决心不会变,这样就会形成观念上的冲击。到时候只怕会难以取舍。

    倒不如趁着华亭谈判的机会制定出相应的标准,到时候就可以在细则上进行修补。

    弱肉强食也得讲究吃相,这就是华亭谈判的核心指导思想。

    刘正听了郭嘉的解释,随即问贾诩:“文和,你认为奉孝说服你了吗?”

    “庄主,我原则上同意郭嘉的议案!”贾诩说道。

    “那就好!”刘正说道。

    兴汉山庄特别动员令:边境各镇帅派出使者前往魏蜀吴三方,通知三国派出使者到华亭谈判。

第827章 诸葛孔明

    兴汉山庄召集华亭谈判,魏蜀吴三国只能虚以委蛇。同时又害怕成为兴汉军重点打击对象,在谈判人选的斟酌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一个月之后,各方代表云集华亭会场。

    蜀汉代表是丞相诸葛亮和大将关索;东吴代表则是张昭和周瑜;曹魏代表为荀彧和司马昭;兴汉国代表是政相李严和军相姜维。

    刘正作为华亭的东道主,兴汉山庄成员负责会场秩序的维持,以及参加会议的各方代表的安全。

    大会共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与会各方尽可能的达成共识,确定华夏未来五十年的征伐秩序和章程。

    诸葛亮与周瑜就交州方面的问题交换了意见。双方一致认为交州地方山高林密,瘴气积存。若是人为的加以利用,肯定会害人害己。

    “诸葛孔明,兵家之道,有天兵,地兵,人兵。凡名将临战,须三兵合一!”周瑜说道:“俗话说:天予不取,反受其乱!”

    “周公瑾,自古以来王者兴师,须得仁字当头!”诸葛亮据理力争的侃侃而谈:“仁之奉行,民心所向!交州瘴气本是天灾,再添人祸岂是大将所为。”

    天兵,自古以来就是星象,天气,昼夜以及雷霆之怒。善用天兵者,必知天文,驾驭天威,得以君权神授。

    地兵,则是地利的总概括。山川河流,悬崖峭壁,森林草地等自然之物。善用地兵者,必定能据险关,镇交通,驱水火,伐无道。水火无情,谈笑间强敌灰飞烟灭。

    人兵,主要是事在人为。名将用兵,士气当先。凡为大将,必定会身先士卒。

    弟兄们,跟我上!

    将不畏死,卒必奋勇向前!

    弟兄们,给我上。

    将若畏死,卒必犹疑不定。

    周瑜领兵打仗,必定会身先士卒。是以每战攻必克,战必胜;诸葛亮带兵,羽扇纶巾,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诸葛孔明,你倒是仁义为怀!只可惜于大局无益!”周瑜义愤填膺的说道:“想你二出祁山之时,区区陈仓弹丸之地,那魏将不过数千兵马。蜀汉劳而无功,你也落得个吐血退兵的下场。”

    “周公瑾,你懂什么!”诸葛亮立即组织语言反驳说:“你倒是南征北战多年,身上一直都是旧伤未愈再添新伤。我也是戎马倥偬,你能在我身上找出一道疤算我输!”

    “伤疤是大将的军功章,带兵的人身上没有伤,你好意思吗?”周瑜问道。

    “我可是儒将带兵。要是仗打到需要我亲自上阵的份上,那也太失败了!”诸葛亮理直气壮的拿话回敬周瑜说:“谋定而后动,说的就是咱这样的人。”

    “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周瑜冷笑着说道:“抱残守缺,必定会一事无成。临战决断,才是大将的根本素质。”

    两人越吵越过分,恰巧刘正巡逻经过。他们竟然不约而同的停下了对骂。

    “你们怎么回事?都是百来岁的老人了,还有必要吵得这样面红耳赤的吗?”刘正问道。

    “刘庄主,你也是带兵打仗的人了,就给咱俩评评理!”周瑜说道。

    “对评评理!”诸葛亮也不甘示弱的吼道。

    两人似乎放开了心灵上的所有束缚,像小孩子一般叽叽喳喳的吐槽。

    刘正都不知道应该听谁的,反正以他们的语速,根本就没有办法表述正确的意思,倒是搞成了一串串噪音。

    “停!”刘正运转真气大吼一声直接作用于两人的心灵。

    耳朵根子总算是清静了,两人在战场上没有分出胜负,到了开会吵架的时候依旧平分秋色。

    刘正算是见识了什么叫做流氓有文化。两个功成名就的老人,吵架的样子也有几分英雄气。

    只是世间诸事得以理服人。有理不在声高,吵是没有用的。大将就得拿战绩说话。

    “孔明,你来说!”刘正说道。

    诸葛亮瞄了周瑜一眼,迅速的把两人争论的话题解说了一番。

    “刘庄主,我一直倚重文聘!他为什么会弃我而去?”诸葛亮问道。

    诸葛亮很不甘心,文聘的退隐使得汉中全面崩溃。蜀汉至今不敢北顾,只能在水深火热之中与周瑜争夺交州。

    这份痛苦的积淀,几十年来让诸葛亮不堪重负。他与周瑜的争执不休,其实是为了缓解心理上的压力。

    诸葛亮一直觉得蜀汉的衰退,其根源在于夷陵之战的惨败。六出祁山的后果,更是让益州的处境雪上加霜。

    现在有机会与刘正直接对话,诸葛亮当然想要问个清楚明白。

    面对诸葛亮的问题,刘正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只是看着神情恍惚的周瑜,他突然就有了主意。

    “诸葛孔明听令:目标周公瑾,给我冲!”

    “……”诸葛亮瞪大了眼睛。

    这是什么情况?

    诸葛亮的身份是谋士,居然被刘正当成武将一般号令冲锋。

    有这样的道理吗?

    诸葛亮表示不理解,反正就是脚底生根,没有任何的行。

    “怎么,没有听明白吗?”刘正问道:“我让你揍周公瑾,有什么问题吗?”

    “有没有搞错?我是谋士,能像武将那样做事吗?”诸葛亮好奇的问道:“再说你自己就是武将,为什么不自己搞定?叫我冲锋陷阵,你好意思吗?”

    刘正笑而不答,周瑜倒是明白了其中的意思。

    “恨欲狂,长刀所向!多少手足忠魂埋骨祁山!”刘正语重心长的说道:“孔明,文聘将军戎马一生,替你冲锋陷阵从无怨言。渭水河滩的那一仗,教人寒心哪?”

    “那是吴班见死不救,我也无能为力!”诸葛亮辩解说:“我的谋划没有问题,是前线作战不力。再者说我已经降爵认罚,难道这样做还不够吗?”

    “孔明,你可知道前线将领为什么热衷于谎报战功吗?”周瑜不待刘正开口就接过了话头,声嘶力竭的问道:“难道就没有有识之士明白其中的猫腻吗?”

    周瑜总算是明白了文人带兵的致命弱点。当年王允的自命清高,受了委屈的并州铁骑彻底的离开了长安朝堂。

    诸葛亮自请罚爵,心寒的文聘退隐深山。汉中的问题,彻底的说明了军人对文人带兵的深恶痛绝。战场没有浪漫,只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至于“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的情景。一般来说只会在梦里出现,根本就不现实。

    诸葛亮自请处罚,那就相当于文聘的部队在渭水河滩之战的血白流了。不仅没有功劳,还有大过。跟着这样的将领,谁想拼命?谁能拼命?谁敢拼命?

    刘正忍不住的对蜀汉的将军们心生怜悯。仗打的了是诸葛亮的谋划之功。要是没有打好,那就是前线将领的问题。

    英雄流血又流泪!谋士不贪财只会饿肚子;武将不怕死,那是真的会死。关键是死后还得背负一身的污名。

    “为什么?”诸葛亮问道。他一直以公正严明著称。

    诸葛亮却没有想过——他的公平公正,只是针对活着的人。至于那些战死沙场的将士,谁会记得他们呀!

    文聘的绝望,汉中的崩溃,还没有让事必躬亲的诸葛丞相觉悟。

第828章 儒将周瑜

    周瑜望着愤愤不平的诸葛亮,对于文人心中的浪漫主义着实难以理解。

    也许在某些谋士的眼中,武将就应该慷慨赴死,不死不是男子汉大丈夫。可是谁又知道,武将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也有家人和朋友。知遇之恩可以教人竭诚相报,总不能让人家赌上家族的前途和命运吗?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为什么荆轲的后人没有继续替燕国效忠?刺客的后人,很难继承祖业。武将也是一样,武将世家也很难持续三代以上。

    毕竟父辈流了血,就是希望子孙后代可以过上好日子。分享胜利果实可以,拼命绝无可能。

    周瑜也有孙子,他可以接受子承父业,却拼命的把孙子往文官集团靠拢。没有别的原因,只是为了家族的延续。

    武将世家的地位很尴尬,发展好了会受到上位者的猜忌,肯定没有好果子吃;要是发展不好,那是会死人的。

    长期走钢丝保持平衡,不敢逾雷池半步。倘若对手足够聪明,倒也可以掌控局势。万一碰到什么二愣子,武将世家就有麻烦了。要么孤注一掷的解决前线争端,然后大军反戈一击举旗造反;要么养寇自重,一念之差就会万劫不复。不是亡于贼寇,就是倒在上位者的猜忌之中。

    周瑜很理解文聘,渭水河滩的那一仗。汉中兵死伤惨重,诸葛亮又以北伐不成拒绝赏赐和抚恤。仗打败了就没有军功,那些战死沙场的蜀汉将士可就白死了。

    文聘面对群情激愤的汉中兵,还能有什么办法?汉中一直替成都挡刀子,却没有换得后方的大力支持。谁愿意一直当冤大头呢?

    文聘追随蜀帝刘备忠心可鉴,却又做不到对汉中兵的诉求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挂印弃职而走,算是给战死沙场的将士一个交代。

    周瑜知道,作为大将,自己受委屈可以毫无怨言,却无法容忍麾下的将士受委屈。爱兵如子就是这样的道理。

    作为父亲,明知道儿子受了委屈,谁可以做到命令儿子继续委屈求全,从而遭遇更大的委屈呢?

    大将可以让麾下的将士慷慨赴死、冲锋陷阵。可是有功不赏赐,战死不抚恤,牺牲的就是大将的军中威望。真要到了忍无可忍的那个时候,一些人会选择造反,一些人会选择一死了之,剩下的那些人就会在忠心的煎熬下一走了之。

    临阵换帅是兵家大忌,其根源在于新任统帅上位,根本就没有办法让士卒效命。即便是勉勉强强的服从,也会大打折扣的磨洋工。

    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在没有了解新任统帅之前,军中将领肯定会一直观望。

    对于周瑜的观点,诸葛亮也觉得非常的委屈。蜀汉以弱击敌,行差踏错的结果就是败战而归。前线将领擅自更改大军临战方略而出了问题,难道不应该承担所有的罪责吗?

    “孔明,蜀汉势弱,人才更是得之不易。马谡可是荆州派的领军人物呀!你怎么说放弃就放弃了?”刘正不解的问道:“出了问题,解决问题就是了。魏军在战场上没有征服的人,反倒是死在了自己人的屠刀之下。难道马谡活着就是原罪吗?”

    “刘庄主,你看像我这样的谋士带兵,有可能靠着身先士卒的本领收拢士卒之心吗?”诸葛亮问道。

    刘正无法回答,周瑜也明白了诸葛亮的想法。

    武将带兵,身先士卒就可以完成很多军令无法达到的任务目的。排兵布阵,有主有次!谁都不愿意做那匹在田忌赛马中注定会被牺牲掉的那匹劣马。

    可是战争就是兑子,劣马的角色不可或缺。甚至在很多时候,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良马。

    马谡守街亭,其实就是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兑子过程中,丢出去的那匹劣马。

    诸葛亮的用意很明显,就是要马谡正面硬扛,死也要咬下魏军一块肉。这是很明显的送菜行为,想要崩坏司马懿一口牙。

    可是随行的将士谁也不想死。当道屯兵,以步抗骑。一场战斗结束,投入战斗的人还能有几个存活呢?

    周瑜明白马谡的想法,大军上山,就可以把战场的压力转嫁给司马懿和诸葛亮。

    这就好比两个壮汉掐架,小孩子在没有长大成人之前偶尔扯一下后腿还行。真要赤胳膊上阵,那是嫌死得不够快吗?

    马谡只想躲在一边做那个扯后腿的小孩,不愿意替诸葛亮挨司马懿的拳头。

    结果就是诸葛亮顶不住压力退了。战后追究责任,马谡就罪不可赦了。

    周瑜是带兵打仗的老将,当然明白人贵有自知之明的真正含义。马谡常年混迹于军旅,当然也清楚自己的斤两。

    兵对兵,将对将!这是战争的总原则。诸葛亮居然拿蜀汉的兵去碰人家的将,还得摆明车马炮的阵战。这简直就是告诉马谡带着大军去英勇的战死沙场!

    “孔明,大将爱惜兵力。行军打仗可不是战略拼图!”周瑜认真的说道:“用兵之道,在于争取那一线胜机。即便是退而求其次,也得有一线生机。”

    “周公瑾,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呢?”诸葛亮问道。

    “什么意思,将不打必死之仗。这就是审时度势!”周瑜说道:“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为什么要强调一个走?就是为了告诉用兵之人,面对必死之局,能走就不要留。你的排兵布阵给马谡生机了吗?不仅没有,还得让人家死得彻底一点。什么时候人拼光了,什么时候就是结束。”

    “孔明,我知道你是想用益州兵的悍勇击垮魏军!可是你有没有想过,雍、凉儿郎自古忠义两全。况且又是人多势众,真要拼起消耗,蜀汉有能力承担那样的代价吗?”刘正问道。

    想要屯兵街亭拼命到司马懿主动放弃,诸葛亮的想法未免也太天真了。

    这其实是中原民族对付草原民族的办法。落日原大战汉军大败,铁板一块的大草原反而四分五裂。这足以证明战法有效。

    诸葛亮饱读兵书,深知各种各样的战例。对于落日原大战肯定会有着心得体会。可是他用兵的地方是街亭,那里可是西凉铁骑的崛起之地。

    军人的骄傲,魏军会害怕大战血战吗?

    “我杀马谡,其实与街亭战败没有多大的关系!”诸葛亮说道:“蜀汉派系林立,荆州派,益州派,元老派,还有降将派。四派的关系错综复杂。”

    诸葛亮定了定心神,继续组织语言:

    其中元老派实力最强,有大将关羽、张飞,谋士简雍等。后来关羽和张飞在荆州战死。益州派与降将派积极争取夺势,荆州派也不想落后于人。

    张任的死,其实就是荆州派和益州派大打出手的导火索。荆州派没了荆州,就是无根的飘萍。可是荆州派对蜀汉有大功,总不能过河拆桥吧?

    吴班和吴懿两兄弟见势不妙,立即献妹求好。后面的事情就那样了。蜀帝刘备借故灭了张家,让荆州派吃上一口子肉。

    荆州派加固了兵权,也埋下了隐患。诸葛亮兴兵伐魏,其实是想整合四大派系。只是到最后事与愿违,把四派的暗斗搞成了明争。

    街亭失利,关键是军令不统一在前,各行其是在后。益州派阳奉阴违,降将派那是摆明了要荆州派好看。

第829章 治政艰辛【谢谢(一人1978)书友的月票】

    马谡带着心怀鬼胎的各派将领守街亭,人心不齐还得拼命。这样还能不败吗?

    诸葛亮本以为马谡可以借着大义名份削弱其他两派,却没有想到弄成了夹生饭。

    诸葛亮这才明白了一个道理——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刘正和周瑜静静的听着诸葛亮讲故事。

    诸葛亮喝了一口茶水,接着往下说:

    街亭之败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派系之争水火不容。好在元老派晓得厉害,并没有介入其中,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益州派早就对马谡心存不满,抓住了街亭失利的机会穷追猛打。诸葛亮是谋士带兵!不能冲锋陷阵的人,约束将士的唯一砝码就是军法。

    降将派王平坚持站到马谡的对立面,街亭大战的结果一出,那就是实实在在的劝谏之功。益州派想要咬死荆州派,于是就小题大做。

    诸葛亮没有办法,只能先翻手为云斩杀马谡,再覆手为雨弄垮益州派。用降将派的人抢夺荆州派的胜利果实。

    降将派的实力得到充实从后,三派之争并没有达到诸葛亮想要的平衡。反而让荆州派的主力马良誓死反击。

    当年荆州牧刘表对诸葛亮一家有收留之恩,可是刘琦却死得不明不白。这在马良看来就是恩将仇报的典型。

    马谡死了,马良又无心兵权,荆州派留下的遗产肯定会是诸葛亮独自继承。文聘也是荆州人,却没有入选,反而让降将派的王平得了实惠。

    荆州派文臣随着马良的死彻底的退出了蜀汉,武将方面也只有文聘一个人撑着。

    文武失调的严重后果就是独木难支。

    益州派的反扑火力都集中到了舅舅不爱,姥姥不疼的文聘身上。

    后面的事情就不用说了,渭水河滩的那一仗,让文聘彻底的看清楚了益州派的嘴脸。

    当年成都与汉中之争,那份血仇至今仍未被人淡忘。蜀帝刘备进入南郑,裂土分王。

    汉中成了蜀汉的龙兴之地。可是弹丸之地,比起天府之国来说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汉中百姓感念蜀帝刘备的恩德才坚持了几十年的抗魏大业。可是成都百姓成了帝都人,南郑连陪都的名份都没有捞到。

    再加上益州派的算计,汉中兵肯定就心灰意冷了。

    诸葛亮总算是讲完了。他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消除蜀汉的派系。

    荆州派的出走,益州派的沉默以及元老派的销声匿迹。如今的成都政治清明。特别是九品中正制问世之后,益州世家彻底的认可了用拼人才的办法解决矛盾争端,尽可能的避免武力对抗。

    “有了品级告身就会有争夺!现在的蜀汉世家派系之间的竞争日趋规范化,倒是减少了益州内部的流血。”诸葛亮说道:“有了九品中正制的存在,蜀汉百姓奋发图强!”

    “孔明,九品中正制界定的是一个家族的地位。我来问你,要是你明明知道你的死会让诸葛家烟消云散,你还会选择牺牲吗?”刘正大声的问道。

    “我会!”诸葛亮斩钉截铁的回答说:“为人臣者,岂可惜身;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孔明,以你的为人,我相信你可以做到。可是其他人呢?”周瑜问道:“整个天下可不止你一个臣子,克己奉公者寡,因私枉法者众!”

    “孔明,公瑾!治政之道,首在治人!然而却人心难测,为政者必定会如履薄冰!”刘正说道:“治政艰辛,难在治人!”

    “刘庄主,我认为商君之法可以效仿!”诸葛亮说道。

    “得了吧!你倒是学了个八九不离十,结果却是人心散了,队伍也带不了了。”周瑜插嘴说道:“法理人情两不误,才是人间正道!兴汉国的律师制度就不错。以道德为基准,以法律为准绳。”

    “为什么不是以事实为基准呢?商君的书里就是这么说的——问政不诛心!”诸葛亮问道。

    “要是那事实根本就不符合世人的道德准则呢?”周瑜反问道:“难道你也把扭曲的事实当成判罚的依据吗?”

    在周瑜看来,公道自在人心。倘若法律不能赋予需要的人以公平公正,必定会有人滥用私刑。

    商君之法的确不错,只是世家大族为了秦国抛头颅洒热血,到头来却要与平民百姓受到同等的约束和限制。

    后来秦国世家对待功勋大臣,有一个词语叫做卸磨杀驴。商君变法死于法的典故,一直被后世帝王所效仿。

    如今诸葛亮又要重举商君之法的旗帜辅政,估计也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益州世家肯定不会让蜀汉重走那样的老路。

    “行了,公瑾!这次兴汉山庄召集大家开会,其实就是想把众多的华夏人杰团结起来。世界那么大,为什么咱们大家要关起门来搞窝里斗呢?”刘正问道:“你们都是华夏不可多得的人才,世界地图已经问世几十年了,为什么不替你们的主公想一想,非得要在华夏内部争一个高下吗?”

    刘正首先问周瑜——若是把兴汉国的两百万野战军交给他一个人统帅会怎么样?

    周瑜扪心自问,他戎马一生,带过最多的兵力也就三十万。其中直接指挥的人马,从来都没有超过二十万。

    两百万大军,总得分镇各方。一个人要维持大军的正常运转,只怕人力有所不及。

    诸葛亮也趁机大倒苦水,六出祁山才二十万兵马,他竟然昼夜操劳,从无间隙。如今面对两百万大军,想想都不寒而栗。

    刘正再告诉诸葛亮,蜀汉虽然说拥有一国之名,但是却无一国之实。其地不过是大半个益州,以丞相之职行使别驾权力。

    如今兴汉国十几个州,诸葛亮有办法管好吗?

    诸葛亮自家人知晓自家事,他六出祁山伐魏期间,数年之内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前线。对后方的掌控力度丝毫不减,这份控制力确实达到了为政者的巅峰水平。

    兴汉国地域广大,东西南北之间的距离有数千里。以现有的通讯条件。诸葛亮想要做到蜀汉那般程度,只怕是痴人说梦。

    “其实我只是定下了治理蜀汉的框架,至于具体的执行者是简雍他们几个人!”诸葛亮说道:“自从夷陵之战以后,蜀帝陛下就不怎么过问政事了。我一直在主持练兵伐魏的相关事宜,哪有什么时间和精力去管具体的施政?”

    诸葛亮的自曝其短,其实是有道理的。蜀汉的方针政策,皆出自于成都。而作为辅政丞相的他,却是一直在军中。

    不管是从哪个角度考虑,诸葛亮都没有亲自督政的可能。

    “众人拾柴火焰高!”刘正认真的说道:“华夏范围之大,需要人杰无数才能治理!”

    “道不同不相为谋!”诸葛亮说道:“政道贵专,我不会改变自己的理想。”

    “常言道: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周瑜也义正辞严的大声说道:“武将别无选择,唯有忠心可鉴!我也不可能背弃吴国!”

    “你们都错了!”刘正说道:“我建议你们到华夏之外的大地上继续施行你们的理想!”

    “刘庄主,即便是我和孔明答应你离开华夏另谋出路。那又有什么意义呢?”周瑜问道:“你得给吴国上下一个同意出海的理由。总不能让我和孔明单枪匹马的到外面创业吧?”

    诸葛亮陷入了沉思。

    “放心,办法一定会有的!”刘正说道。

第830章 打着倒退

    刘正对周瑜和诸葛亮所说的那些话,其实有着自欺欺人的成分。

    “刘庄主,实力才是硬道理!没有什么比穷途末路更有说服力!更何况故土难离,出去的人想要落叶归根倒还好。要是携军而来,对华夏可不是什么好事!”诸葛亮说道。

    “孔明,你是说要让兴汉军全力以赴的打得你们心服口服,从而不敢回华夏?”刘正问道:“这难度也太大了吧?”

    “刘庄主,兴汉正道!必须要大浪淘沙,走捷径会很痛苦的!”周瑜说道:“打江山的关键在一个打字,没有打的经历,会有人珍惜吗?”

    华夏传承的碰撞,必将以生命和灵魂浇铸济世安民的理想。投机取巧一时好,贻害无穷百姓伤。王图霸业没有捷径,有的只是一代又一代人杰登场时的努力。

    前辈的功业,并不能掩盖后人的光芒。每一个闪耀的时代,都会有无数的将星出世,从而照亮华夏的天空。

    “刘庄主,我等身在同一个时代铸造华夏新一轮的辉煌,就得有时代弄潮儿的觉悟。”诸葛亮冷静的说道:“纵观咱们这一生,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选择而努力。这就是大势所趋!”

    俗话说得好: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可是又有人说: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且不说谁对谁错,将星既然向世人兜售自己的理念,就应该坚持到底。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哪能总想着好事呢?

    倘若半途而废,教百姓何去何从?世人总认为:得世家之心者当王,却又对不忠之人耻与为伍。对见风使舵者嗤之以鼻。

    将星承载的使命不是计较理念的对于错,而是在激烈的碰撞中,找到最适合华夏传承的精神核心。若是不能尽心竭力,又何必顶着将星之名行不义之事?聚不义之财?成不义之人?

    “孔明,你这话是什么意思?难道这天下只有你一个忠臣吗?”周瑜愤怒的问道。

    “曹魏的事情不用说了,曹丕代汉,司马家站出来摘桃子!”诸葛亮盯着热气腾腾的火炉,松了松衣服上脖子位置的棉扣,随后才幽幽的说道:“就拿东吴来说吧!吴帝孙权之家,兄弟尚且不能同心协力,更何况是外人了。”

    “水至清则无鱼!”周瑜当即反驳说:“蜀汉倒是只有一个声音,可是却众人皆碌碌无为,唯有你诸葛孔明光照千秋,永垂万古。于身后名有利,于国家无益。”

    “孔明的意思,我想我应该是明白了!”刘正说道:“世间诸事无法做到尽善尽美,首推一善便是人间大道。”

    俗话说:谋事当在人,成事却在天!

    曹魏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就是虚君实相的一次尝试。只可惜曹丕代汉坏了规矩,更是弄出了一个极坏的榜样。

    诸葛亮六出祁山,军政集于一身却又谦恭守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虚君实相的第二次尝试,更是成了蜀汉君臣相得的真正典范。

    蜀帝刘备托国之重,诸葛亮事君忠心耿耿,勤于任事。这就是相权达到巅峰的表现。

    世人推崇这一点的关键,在于诸葛亮突破了世家的桎梏,在蜀汉真正做到了虚君实相。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国之计在于相。

    即便是诸葛亮已经退出了蜀汉朝堂。刘禅作为蜀帝刘备的继任者并没有抢班夺权,而是保留了蜀汉的政治传统。

    千古贤相诸葛亮,最关键的大手笔就是重君虚君。他最大的成就是把刘禅培养成了国家的象征。

    蜀汉相权的高度统一,让蜀汉朝堂只有一个声音。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即便是弱旅,也能与重兵压境的兴汉军长期对峙。

    蜀汉之政,并没有人走茶凉。诸葛亮给继任者留下的政治硕果,足以光照千秋万代。

    “家国天下之于华夏是根本!可是家有不肖子孙,会祸延家族。天子之家无私事,庸主昏君定是国家大害!”诸葛亮说道:“天家有命,丞相无常。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皇族的地位不能轻易的撼动!”

    丞相可就不一样了。君权可以子承父业,相权只能靠实力说话。虚君实相,尽量避免庸主误国,才是谋取为万世开太平的关键。

    百姓之家富不过三代,天子之家贤难逾三代。这就需要强有力的相权作为辅佐,同时又要约束当权良相的私心。

    蜀汉相权,首重德才兼备。德在前而才在后,这样的用人之道。虽无大功,亦无大过!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诸葛亮不问政事近三十年,蜀汉的军政系统运转良好。这就是千古贤相的定制之功。

    诸葛亮的敬君虚君,为后世相权的确立定下了永恒的规矩。

    刘正掌握百科全书,当然知道诸葛亮的敬君虚君是教科书式的典范。同样也让无数为相者全身而退离开朝堂。

    刘正在兴汉国中推行的告老还乡,与诸葛亮的虚君实相结合起来就成了君臣相得的佳话。从此之后世间再无伊尹霍光。

    以相权制衡君权,却又给了双方各退一步的台阶。这就是诸葛亮对相权最佳的阐述。

    “孔明,你的虚君实相,要是没有遇到九品中正制的话,倒也有资格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刘正无限惋惜的说道:“既生诸葛亮,何必再生陈群!”

    九品中正制让世家的发展抵达了巅峰。在减少了不必要的内耗与争斗之后,那些处于食物链顶端的长安世家就进入了瓶颈期。

    有了九品中正制的存在,世家就不能盲目的开打赌运气。品级告身的争夺就成了世家博弈的唯一筹码。

    在这个时候,谁掌握话语权才是关键。毕竟品级告身的分配,基本上由一国之君主导。实力决定地位,彻底的冲垮了诸葛亮的政治成果。

    司马昭的欺君,其实是为了品级告身的分配权。诸葛亮的虚君实相让追随者拿不到实惠,当然就没有几个人愿意辅助了。

    “想不到孔明的虚君实相,居然可以影响后世?”周瑜突然问道。

    “不错!”刘正回答说:“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即便是现在不可一世的司马家拿到了世俗相权的巅峰,但是在不远的将来也会有走下坡路的时候。”

    国难方知贤臣贵!后世的人们一定会想到诸葛亮的好。虚君实相的关键在于敬君虚君,谁能无限的接近蜀汉之治,谁就有资格成为贤相。

    拿到实权的贤相敬君,其实也是自保的良方。历代君臣相得的佳话,由敬君虚君做起。

    “只可惜我现在这样的理念,无法应对九品中正制的冲击。巅峰世家的厉害,由此可见一斑!”诸葛亮自嘲式的说道:“我这也算是生不逢时吧?”

    “孔明,来兴汉国吧!”刘正诚恳的说道:“梅园大势已成,在幽州可以更好的实现你的理想!”

    “刘庄主,有一句话叫做不到黄河心不死,撞了南墙也不回头!”诸葛亮说道:“蜀帝刘备的知遇之恩,我自当以死相报!虽九死亦无悔!”

    诸葛亮拒绝了刘正的招揽!

第831章 坚持到底

    刘正招揽诸葛亮失败,其实内心深处并不懊恼。

    诸葛亮的执政理念已经在虚君实相方面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权臣更进一步就是篡位自立,退一步则会身死族灭。

    诸葛亮做到了权而不篡,算是千古贤臣。只是他并没有解决权臣的定位问题。如何化解君臣之间的猜忌与对立?

    诸葛亮的办法是绝对掌控,从而政出一门。他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却又不趁机篡位。这简直就是道德凯模。

    只是诸葛亮的自制力很强,可以抵挡九五至尊大位的诱惑。然而其他人呢?

    纯粹依靠道德底线来约束权相也过于儿戏了。诸葛亮做到了虚君实相的第一步,却没有更进一步的完善该制度。

    这就是后来权臣一旦架空皇帝之后,不得不赶鸭子上架的篡权夺位。没有制度做靠山,君臣都无法安心。

    每当有君臣面对这等绝境的时候,就会格外的思慕刘禅和诸葛亮之间的亲密关系。

    扶不起的阿斗,居然在诸葛亮的虚君实相中四平八稳的坚持了近四十年。这期间还得面对魏军和兴汉军的强大压力。

    对于蜀汉君臣来说,诸葛亮留下的政治硕果,让成都百姓受益无穷。

    蜀汉的政治大略,是诸葛亮的大手笔。更是华夏权力巅峰最伟大的一次尝试。这就是蜀相的魅力所在。

    倘若诸葛亮弃蜀来投,他辛苦建立起来的虚君实相政治根基将会毁于一旦。这对于华夏民族来说会得不偿失。

    刘正通过百科全书,既可以发现诸葛亮的执政理念的先进之处,也可以找出其中的不足加以改良。

    梅园的五相制度,其实就是根据诸葛亮的执政理念的升华。同时将执法权和审判权进行分割并独立于政务系统之外。

    这样一来,就可以让五相之间互相牵制,从而避免一相独大的局面。

    只是刘正毕竟是学习诸葛亮的执政理念,其中有很多关键的地方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

    山寨的东西,就算是在技术层面上完成了突破,也难以掌握其中的核心技术。

    刘正以诸葛亮的执政理念为蓝本,由一相制度提升为五相制度。从制度层面上解决了相权威胁君权的根本问题。

    梅园的五相制度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加以改良。乍一看起来似乎很先进,其实不然。诸葛亮的一相制度确立之后,即便是他已经完全离开了,蜀汉依旧运转良好。

    这其中就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刘正对诸葛亮的执政理念一知半解,学起来就搞成了四不像。

    当刘正向诸葛亮请教执政理念的时候,他从立法,经济,制度保障等多个方面加以阐述:

    诸葛亮开宗明义的说道:“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

    为此,诸葛亮不仅带头廉政,树起一面旗帜,同时还把廉政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设来抓。他的执政方略对蜀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诸葛亮时期的廉政建设,首先表现在对蜀汉宫城规模和皇帝陵寝规模的严格控制上。这主要的用意是约束皇族,避免皇家的铺张浪费挤占太多的资源。

    其实这不是关键,这种举动的真正用意在于限制君权。只要皇族接受了这种限制,那就是相权的初步胜利。

    在诸葛亮执政时期,年轻的皇帝刘禅,并没有坐以待毙。经常搞出一些啼笑皆非的事情来试探。

    刘禅以天家子嗣不旺为由,钦采择秀女以充后宫。当时负责宫中事务的董允以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终执不听。

    这是蜀汉相权与君权的第一次较量。

    刘禅作为一国之君,皇妃的数量是一个复杂问题。不仅涉及到皇宫规模建制等诸多问题,还关系到了蜀汉的政治格局。更有可能导致外戚干政,这就不是董允所能决定的了。

    当时,蜀帝刘备由于夷陵战败的重大打击,决定潜心闭关修炼。蜀汉大统由嗣子刘禅继承。

    刘禅幼弱,诸葛亮作为首辅重臣,事无巨细,皆由他一人专之。政事无巨细,都出自于丞相府。

    诸葛亮在蜀汉上层创造了一个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围。蜀国的大、小官员皆以他为榜样,为官节俭,力戒奢华,造就了整整一个廉政时代。

    持身正,方能约束君!这是诸葛亮的肺腑之言。他可以理直气壮的指责蜀汉新主刘禅的错失,就在于拥有了说话的底气。

    诸葛亮立法公开、执法公平,有异于同时代封建的法律思潮。蜀帝刘备由汉中破剑阁。在益州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新国当有新气象,春雷一声响,万物定复苏!

    然而益州几十年来一直为刘焉父子所统治。所以法令废弛,地方派系坐大自强。鼎鼎大名的西川派和东川派,就是益州派系中的两大领头羊。

    刘备统治集团的强力介入,不仅破坏了相当一部分人制霸西川的企图,还让东川派也遭遇了沉重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蜀汉政权作为客籍政权,面对着来自益州旧势力的阻挠。

    形势比人强,蜀帝刘备猛龙过江。使得西川派发生了变化,吴班兄弟献妹结亲,从而摘除了派系烙印。

    益州吴家的叛离阵营,迫使西川派与东川派放弃了私人恩怨合而为一,从而变成了左右蜀汉政局的新兴政治势力——益州派。

    面对这种情况,诸葛亮认为苛法峻刑才能厘清上下。然而刘璋治蜀以宽,而蜀汉正是建立在律令长期废弛的基础之上。

    这就导致官民之间秩序混乱,君臣之间理政无道,不仅紊乱了“纲纪”,还造成了私刑泛滥的恶果。

    诸葛亮说道:“三纲不正,六纪不理,则大乱将生!”

    这其中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六纪则是指诸父有善,诸舅有义,族人有序,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

    诸葛亮认为只有治蜀以法,才能改变德政不举、威刑不肃的荒唐局面。也只有威之以法,才能改变蜀土人士的专权自态。

    君臣之道,须得遵纲守纪。这就与儒家“崇礼”治世的观点截然不同。

    诸葛亮认为国家的治乱兴衰的根源在乎“法”。法制立则国家兴盛繁荣,法制废则鼠辈横行无忌。

    因此,诸葛亮一再告诫、反复强调法在治理国家过程中的重要性——夫以一人之身,百万之众,束肩敛息,重足俯听,莫敢仰视者。这就是法制使然。

    不仅如此,诸葛亮还进一步从反面,认真的强调了不以法治国的严重后果。

    诸葛亮抑扬顿挫的诵道:“若乃上无刑罚,下无礼义!陛下虽拥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能自免者,莱纷之类也。夫以匹夫之刑令加以赏罚,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孙武、攘直之类也。故令不可轻,势不可通,方是为政之道。”

    诸葛亮为了强调立制的关键前提在于立法,直接引用了他当年的劝谏表中的这段话。将国也如同将兵,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

    刘正总算是懂了——法不可废!

第832章 法令难行

    诸葛亮结束了长篇大论,最后总结说道:“刘庄主,我的执政理念是虚君实相,法制先行;廉政为主,上行下效!”

    “孔明,你搞得那么复杂做什么呢?”周瑜问道。

    “公瑾,孔明所说的这十六字大略,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四个字——以身作则!”刘正说道:“只是这人无完人,想要以身作则简直比登天还难哪?”

    “对啊!孔明,我想你当年带兵打仗的时候,其实根本就做不到以身作则吧?”周瑜问道:“你可曾拿起刀枪斩杀过魏军将士吗?”

    “没有!”诸葛亮回答说。

    “这就对了!”刘正说道:“贤臣如诸葛亮者,尚且不能冲锋陷阵以激励军心士气;不肖之辈何其多,以道德约束百官,简直就是缘木求鱼哪?”

    刘正明白了诸葛亮为什么会失败了。让一群根本就做不到以身作则的人去约束皇帝,就等于让那些人从国库扒拉东西。天子吃糠咽菜成常态,百官却是改善生活。

    这能不导致君臣对立吗?

    用道德水准约束相权,皇帝能放心吗?

    皇位只有一个,能登顶九五至尊的人,都有着非同一般的权谋。丞相拥有限制君权的制度,还动不动就拿古之贤君说事。可是到了自家身上,却要大打折扣。

    即便是道德楷模诸葛亮,也没有带着士兵冲锋的本事。以身作则基本上就是一个笑话。就像后世有人称——文官不爱财,武将不怕死,则天下可定。

    文官不爱财,只是在个人享乐方面存在缺憾;可是武将不怕死,意味着上了战场就得领头冲锋。冲一回可以侥幸不死,但也架不住连番血战哪?

    这里面只说明了一个核心——武将也是怕死的。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能打必死之仗。

    军队的作用在于震慑,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用兵的最高境界。将士不用死而得开疆拓土之功,何乐而不为呢?

    “孔明,怪不得你六出祁山没有什么大作为呢?”周瑜恍然大悟的说道:“你的用兵方略,实在是犯了兵家之大忌!”

    周瑜为了说服诸葛亮,直接引用了孙子兵法的谋战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为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知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公瑾,你可知道我为什么要六出祁山吗?”诸葛亮问道。

    “愿闻其详!”周瑜说道。

    “以攻代守!”诸葛亮缓缓的说出了四个字。接着他又开始详细的解释。

    益州乃是天府之国,其民风彪悍善斗。若无外患,必有内忧!蜀人之斗,其绵延时日之长,令为政者心惊。

    这才有了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大治蜀未治。人心不定,争斗几时休?

    诸葛亮治蜀,尚法古之商君,欲以公战代替私斗,化解益州世家之争。刑杀不祥,不可滥用。更何况南有九黎遗民,北有强魏寇边。

    蜀地多山,良田有限。再加上气候温和,最适合人类生存。土地有限而人口增长无限,人地矛盾极其突出。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外面的人和资源进不去,益州百姓想出来也是困难重重的。

    这样一来,只要安宁百十年,益州人口注定翻番。人口了就得向森林索地,毁林开荒就成了不得已的选择。

    可是以益州的气候条件,毁林开荒必定会造成水土流失。更何况山坡整地,水利灌溉的难度会呈直线上升。

    雨季涝灾,肥沃的土壤被冲刷干净。庄稼无处扎根,又哪来的收成呢?

    靠天吃饭,根本就不可能!

    想要活着,就只能争地。小族小打,大族大打;打的话还有一线生机,不打的话大家都得饿死。

    诸葛亮治蜀,想要一碗水端平都做不到。毕竟土地只有那么多,想要易地安置都不成。即便是益州世家愿意接受调解,蜀汉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是让谁饿死的难题,基本上无解。

    自古益州之乱,均由益州百姓自发参与。打到大家都能活下去,基本上就宣告结束了。可以蜀地的病却无法根治。毕竟人多地少的矛盾会持续不断的出现。

    华夏天灾无数,未曾听说过有益州百姓逃荒的故事。反倒是中原一带的百姓,每逢乱世必定向南迁移。难道是益州百姓不想躲避战乱吗?

    实在是想走的人走不了,向南是九黎百姓的族居地。山民的靠山吃山,益州百姓无法适应。向北是物华天宝的中原,战事频发。

    诸葛亮没有能力向山要地,也就没有本事化解益州世家的恩怨情仇。中原百姓活不下去了,还能向四面八方逃荒。益州百姓活不下去了,就只能拿附近的对手开刀。

    村寨之间的械斗,呼朋唤友大打出手。规模会越来越大,死的人也会越来越多。直到土地够用了,才会休战。

    诸葛亮以商君之法约束百姓,却是治标不治本。

    既然人地矛盾无法解决,那就只能在单产上花力气,下功夫。让同等面积的土地养活更多的人。

    可是每一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相对有限,根本就无法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既然注定要有人战死,就得改变争斗的方式。

    诸葛亮决定六出祁山,最大的目标不是战胜强魏,而是要借助战争缓解人口压力。这才有了让马谡当道下寨守街亭。

    也是诸葛亮太过于着急了。当年商君之所以能够借助战争化解人口压力,是因为多年的秦魏之争已经让老秦人忍无可忍。

    可是益州不一样,四面环山的有效防御,大环境过于安逸。诸葛亮想把益州百姓当成老秦人一般使唤,注定会大失所望。

    益州百姓内部械斗,利益立竿见影。可是街亭死战,有多少好处谁也不知道。

第833章 经济措施

    益州百姓为了生存而战,那份勇气与血性自然是令人无话可说。

    然而莫名其妙的到街亭血战,作为主将的马谡就无法理解了。

    马谡应该是一名纯粹的军人,他的排兵布阵,严格的遵循了孙子兵法的用兵之要。根据战后统计,街亭战败,益州兵主力仍在。

    诸葛亮想要借助街亭之战消耗益州兵的战略意图落空了。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换上了王平。后面的几次大战,不仅没有达到消耗益州兵的战略目标,反而让文聘麾下的南阳老卒损失殆尽。

    蜀汉没有了汉中之后,其处境日益艰难。

    面对实力雄厚的兴汉军和曹魏大军,诸葛亮及其继任者只得转变思想,由昔日的开疆拓土转变为扩大内需。

    既然战争手段无法解决益州的民生问题,那就只能在益州内部进行资源再分配。

    诸葛亮作为蜀汉丞相,安抚百姓,宣示仪轨;约束职官,依从权制;先开诚心,又布公道。从制度上确定了相应的规矩,达到有法可依的程度。

    这就给蜀汉的经济发展定下了基调。重视经济,却又对干扰市场者重罚。特别是修通了成都至南郑的粮道。不仅加快了蜀汉的对外交流,还引入了中原地区的水利灌溉技术。这可是造福百姓的壮举。

    兴汉军进驻汉中,也只是在诸葛亮施政的基础上进行完善。

    诸葛亮虽然说退回了成都,但是他在汉中积累的工程经验,倒成了继任者的教科书。

    董允在诸葛亮的执政理念上添加了依法治蜀的内容。

    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这就让益州世家积极投入到蜀汉的经济建设中了。毕竟赏善不避仇,罚恶不问亲。这让益州百姓心安神定,做事情的积极性很高。

    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

    蜀汉官员的务实态度,让益州世家放下了地域成见,转而拧成了一股绳。这才有了益州百姓安居乐业的大环境。

    益州百姓对于诸葛亮的敬仰之情,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辈也难以匹敌。

    董允之举,更壮诸葛亮之感。廉政务实,益州归心。蜀汉新帝刘禅垂拱而治三十年,皆得益于此。

    “无农不稳,无商不活;无工不富,无法不兴!”诸葛亮说道:“农是根本,商是沟渠;工是水源,法是开关。”

    法制约束才是关键。商人重利过甚,容易失却本心。大利当前,极有可能铤而走险。长此以往,一定会破坏商业的根本,削弱商业的价值;损害商人的名誉,卑贱商人的地位。

    一颗老鼠屎会坏一锅粥!若是一锅老鼠屎,即便是锅里有好米,还能吃吗?

    想当初春秋时期有陶朱公,战国末年更是有奇货可居的吕不韦。到了现在,无奸不商渐渐的成了主流。

    前些年的诸侯争霸,归根结底就是商人世家向传统世家发起的挑战。

    兴汉国可以迅速的形成燎原之势,也得益于甄、糜、张、刘四大商人世家的鼎力支持。

    商人为诸侯的乱世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无论是从物资调运,还是后勤保障,商人都是经脉一般的存在。

    兴汉国情报力量的发展,基本上都是寄生于商业力量。商人的存在已经到了可以左右一国兴亡的地步。

    然而士农工商的排序,再加上生产力的落后,直接导致了商人的努力很难得到正统力量的认可。商人喜欢用钱解决问题,这正是诸侯们的大忌。

    试问天下,有几个人能抵挡金钱的诱惑呢?

    凡事有利有弊,反之亦然!诸侯们畏商如虎,用之又防之。以一己喜好决定商人的前途和命运。然而商道亦是人间大道,谁轻慢了商人必受其害!

    刘正掌握百科全书,当然知道商人在这个时代所扮演的角色。世家大族贱商用商,商人的反击也很犀利。

    秦相吕不韦开启了政治投资的先河,后世商人将这一理念继承并发扬光大。士农工商,其实乱世的士人才是最尴尬的。

    缺吃少喝,再加上朝不保夕!直接导致了一部分士人改弦易辙的团结商人。商人代表着金钱,金钱意味着资源。

    商人的地位虽然低下,但是却精于计算,对成本控制更是得心应手。国家大了,千里不运粮,也不敢轻启战端。

    为什么商人运粮入边城就有利可图呢?

    这就涉及到了腐败的问题!千里运粮,沿途官员吃拿卡要,雁过拔毛。等粮食运到前线的时候,十停折了三停。

    兴汉国把后勤保障转化为商业模式,除了降低损耗,还能有效的避免贪腐。梅园政事堂只需要限定好利润空间,剩下的事情就由商人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加商人的威信,还可以提升商人的地位。

    无论是官商联合,还是商人抱团,都可以让沿途的世家不敢随便伸手。有人拿国家的东西,押运的人很有可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是监守自盗。倘若有人盗取商人的货物,押运的人绝对会拼命的。

    “商人为了利益,可以做到亲兄弟,明算账!”刘正说道:“可是真的变成了官方行为之后,负责管理的官员在利益的驱使下必定会中饱私囊。即便是其中有的人不愿意同流合污,但是也不敢明目张胆的揭盖子。”

    “是的!商人为了利益,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做!刘庄主这话算是说到了点子上。”诸葛亮赞同的说道:“谁都不想做赔本的买卖,商人对于伸手的人肯定会权衡利弊,做出最有利的选择。”

    诸葛亮谈到启用益州商人替蜀汉大军转运粮草,更是对益州世家深恶痛绝。本来属于世家的蛋糕,却被人为的撬走一大块分给商人。这简直就是割世家的肉哪?

    诸葛亮手中的资金有限,无法兼顾世家的利益,商人获得的利润空间极其有限。益州世家坐地起价把商人逼上了绝路。蜀汉的战略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到了打板子的时候,诸葛亮作为世家子弟,对于商人的重利轻义大加斥责。商人劳而无功,对于蜀汉大军的胜败就漠不关心了。

    诸葛亮的重商举措,几乎掏空了益州商人的家底。这才有了蜀汉的三十年安宁。商人没有能力搞事情,益州世家只想闷声发大财。

    商人的政治冒险,才是祸国殃民的根源。诸葛亮神机妙算,把商人的钱从兜里拿走。喝西北风的商人也就没有能力折腾了。

    商人为了政治地位肯花钱,哪怕是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诸葛亮给商人的地位是临时的,随时都准备好了杀猪吃肉。

    直到最后商人学乖了,对诸葛亮敬而远之。蜀汉的伐魏大业,终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孔明,商人不可欺,否则必受其害!”刘正说道:“你以谋士的标准衡量商人,大错特错了。”

第834章 鱼与熊掌

    “为什么?”诸葛亮问道:“义商名垂青史,难道不能比一身的铜臭味儿更好吗?”

    “商人有了钱,就会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刘正说道:“只不过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钱和权,也不能掌握在一个人的手中。”

    无论在乱世,还是太平盛世,钱和粮都等同于兵马。若是在有了执政的权力,后果很严重。商人只讲利益,不问道义。若是因此教化一方百姓,那就会变成地方的灭顶之灾。

    商人为了利益敢于铤而走险。这就决定了商人不能牧守地方。毕竟水涨船高,总有一天满足不了商人的胃口。

    商人的冒险,会让前线将士付出生命的代价。诸葛亮伐魏失败,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利用商人取代世家。商人重利,运粮出川成本高昂,故意失期也就不足为奇了。

    “孔明,这世间的商人重名更重利!”周瑜说道:“以商人的精明与特性,实惠才是第一位的。”

    商人会计较成本。然而一门心思算计的商人,却又无法在士农工商的残酷竞争中立足。这就迫使了商人转变思想,实事求是。

    投资利益多样化,从单纯的商人演变为政商。陶朱公迈出了第一步,吕不韦更是将这一理念发扬光大。

    当时的商人虽然说有心登上历史舞台,但是却无法与传统的诸侯抗衡。商人抱团取暖,入秦辅佐明君一统天下。到最后却落得个钱没了,人也没了的下场。

    吕不韦的遭遇,迫使商人团体出现了两极分化。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一部分商人决心不问政治,一门心思做的汇通天下。可是商人走南闯北,更关乎国计民生。物价的波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动态。

    这样的环境,决定了单存的商人根本就无法生存。且不说当权者的巧取豪夺,就是世人那异样的目光,也够商人们喝一壶的。

    另一部分商人则是觉得商业活动必须要适应政治形势的发展。商人生活世俗国度,经常打交道的也是形形色色的人。

    这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还有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利益纠葛,都促使商人离不开世俗权力的帮衬。

    既然商人与官员之间的交集避无可避,那就决定了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

    商人们习惯了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就会身不由己的向上攀爬。政商集团的出现,代表着商人主动参与政治的同时,还成了朝堂之上不可或缺的力量。

    黄巾军大起义之后的诸侯崛起皆得益于政商集团的支持。不是每一个商人都有长远的目光,这就导致了政商集团内部出现了分歧。

    原本铁板一块的政商集团,在各自利益的驱使下各自为政。幽冀青徐的政商集团选择了兴汉国;并州政商集团全力辅佐袁绍;兖豫政商集团大力支持曹操;扬州政商集团选择了吴帝孙权;荆益政商集团也不甘示弱,追随蜀帝刘备参与大势之争。

    经济决定政治,政商集团的实力让诸侯们心生恐惧。晋国发生了抑制田家的恶性事件;曹操更是向政商集团举起了屠刀,全力打压司马家;孙权更是上演了一出兄弟阋墙的好戏;刘备也没有闲着,驱虎吞狼的打了一场夷陵之战。

    只可惜诸侯们低估了政商集团的实力,也错判了政商集团维护自身利益的态度。袁绍守不住并州;曹操的后人把江山弄丢了;孙权空有江东,无力渡江北上;刘备更是一战毁千年,蜀汉越打越凄凉。

    诸葛亮百思不得其解。同样是依靠政商集团起家,为什么兴汉国就可以席卷天下,其他诸侯就只能黯然失色了?

    “孔明,你扪心自问——蜀汉给政商集团的地位,有制度保障吗?商人们的财产安全吗?”刘正问道。

    “商人有了权,就会成为祸害国家的存在。”诸葛亮说道:“既然商人的忠心无法保证,那么咱们防着商人有什么不对吗?”

    “难道说兴汉国可以确保政商集团的根本利吗?”周瑜突然问道。

    “不错!”刘正回答说。

    其实诸侯们的失败,在于给了政商集团土地。

    土地是什么?

    土地是华夏百姓的根。商人的特点在于流动性。要是商人有了土地,那就等于把一群追逐利益最大化的人锁在一个地方。

    政商集团有钱有权还有地,换了谁也会害怕。诸侯像赏士一般对待政商,其实是误入歧途。毕竟商人要走南闯北,有了土地的牵绊,还能走远吗?

    当政商集团把大量的资源朝着土地上倾斜,诸侯们的土地安全还有保障吗?

    袁绍限制田家,不就是因为田家的土地数量,远远的超出了并州的承受能力吗?

    曹操、孙权、还有刘备,哪个不是被拥有土地的政商集团压得喘不过气来呢?

    诸葛亮也曾有过打击政商集团的大举措。可是蜀帝刘备赏功的方式就是土地。不解决土地问题,约束政商集团就是一句空话。

    政商集团有钱,拿钱置地天经地义。更何况有着从龙之功,处理起来就更麻烦了。

    政商集团的置地行动,肯定会引起传统世家的恐惧。世家利用公权力进行反击,这就形成了一轮又一轮的诸侯争霸。

    当政商集团以经济优势压倒传统世家的时候,为了固势就会身不由己的转变为新的世家。世家的根本有两个:一是土地,二是读书。

    政商集团走南闯北,算得上是见多识广,对于知识的渴求比常人更甚。在读书方面的投入那是勿庸置疑的。

    特别是那些有着长远目光的政商,对家族子弟的教育绝对有实力与耕读传家的世家比肩。

    政商集团唯一欠缺的就是土地了。这诸侯赏功给了土地,政商集团还缺什么呢?

    政商集团发展到巅峰水平,就成了司马家那样的势力。

    以政商集团的经济实力,单纯的打压已经无法奏效了。

    刘正对于政商集团的态度很明确——经济约束,实爵荣耀,把控土地。

    经济约束是指用法律的手段引导政商集团商业行为,同时以兴汉集团为主导,拥有在政商集团的相对话语权。

    实爵荣耀,顾名思义就是政商集团的成员通过献金获得的所有爵位,均享有与军功侯和政略侯同等的荣耀。只不过献金侯不参与具体的军政管理,也加入不分配与之对等的福利。

    简而言之就是所有的爵位的荣耀等级相当,只是在具体的的权利与福利方面有所差异。

    把控土地是兴汉国的根本,梅园赏功,只给荣耀。在土地问题上严格把关。不给各种爵位世家侵占土地的机会。

    没有土地的爵位世家,肯定无法撼动梅园的政治地位。华夏历代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土地不足惹的祸。

    其实并不是耕地太少,而是那些耕地并没有真正掌握在需要的人手中。

    这就导致了有土地的人种都种不完,真正闲着的农民却没有足够的耕地。田地丢荒的问题,让华夏的粮食形势日趋严峻。

    刘正在最后总结说:“政商集团绝对不能拥有土地!”

第835章 治商之法

    “为什么?”诸葛亮和周瑜异口同声的问道。

    “粮食的商业化种植,虽然可以降低粮食的成本,但是却会导致新的安全问题。”刘正说道。

    随着人力成本的增加,政商集团的经济实力也会水涨船高。倘若粮食生产也进行商业化运作,粮食价格肯定会由于成本的原因居高不下。精品高价粮的存在,其实只适合少部分人。

    若是政商集团投资大众化的粮食产品。要保证百姓吃得起,铁定了会亏本。商家为了利润,肯定会抬高粮食价格。

    梅园为了国计民生,必须要把粮食价格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粮食种植户不能自主决定粮食的价格,生产积极性肯定会消失。毕竟在商人的理念之中,无利可图就相当于资金的流失。

    商人要利润,百姓要吃饭。这其中的差额只能由梅园买单。可是兴汉国地方数千里,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把粮食安全交到政商集团手里,无异于慢性自杀。

    梅园为了粮食安全,只能把土地留给最广大的农民。至于政商集团,坚决不许拥有土地。落地生根的政商会挤压农民的生存空间,从而影响国家的稳定。

    农民种粮可以不赚钱,但是填饱肚子绝对没有问题。粮食是梅园重要的战略物资之一,不许政商集团插手粮食种植的源头,才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根本。

    政商集团的资源整合,绝对不能包含土地在内。这就是刘正的底线,同时也是当年青州粮案驱逐管家的真正原因。

    兴汉国的治商之道,关键在于虚其根本。商人无根,就不会成为国家的威胁。这里的根就是土地。

    刘正的一番话,让诸葛亮明白了蜀汉的软肋。依靠政商集团起家的蜀帝刘备,把追随的商人当成耕读世家一样对待。商人拥有土地就等于扎下了根!一旦长成参天大树之后,周边的杂草和小树还有机会存活吗?

    “刘庄主,你的意思是说拥有土地的商人才是最可怕的?”诸葛亮问道。

    “不错!”刘正说道:“儒家讲仁义,墨家专攻技术,道家注重无为而治。这三家都对兼并土地没有太大的兴趣。可是商人就不一样了。”

    得陇望蜀是商人的本性,赏功得了土地之后,就希望得到更多。文人士子争取功业,还讲求一个问心无愧。可是商人的唯利是图,绝对会不择手段的巧取豪夺。

    这样一来,耕读传家的儒门也会受到影响。一旦把所有的东西与利益直接挂钩,就会导致道德沦丧与法制艰危。

    纵观历代治商之法,均是以儒教化,以道规劝,以墨要挟。总之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惩恶扬善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治理商人的难题。毕竟绕不开一个“利”字。

    不给商人土地,就是为了保证商人的纯粹性,同时也能让商人有一种持之以恒的压力。没有土地的商人可以在利益的驱使下走四方,那些落地生根的商人就未必了。

    有了土地的商人,肯定会转变成另类的世家。政商世家的特点很奇怪,既没有儒家的仁义,也没有道家的顺其自然,更没有墨家的专精技术。

    政商世家追求的是阶层利益最大化,为此不惜以破坏公共道德式的钻营。金钱诱惑,美女腐蚀,让更多的人同流合污。

    因此在有识之士的眼中,政商是没有底线的。即便是商业活动的好处再多,也抵不住商人对社会公德的破坏。

    历代重农抑商的起因,皆源自于政商操纵市场,左右朝政。无奸不商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着无数的佐证。

    “刘庄主,我还是有点儿想不通到底是为什么呀?”诸葛亮不解的问道:“蜀汉以国士待政商,政商为什么还要变本加厉的侵吞国家财富?”

    “没有人会嫌弃功劳大,也没有人会嫌弃钱多!”刘正说道:“在政商的眼中,权力具有价码,更具有时效性。”

    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政商的贪婪皆源自于此。

    商人最让人敬佩的地方在于洞察商机。世间有很多事情只有做过了,才知道对与错。商人眼中的商机会诱惑他们铤而走险。

    诸侯以国士待政商,短时间内倒也不至于出问题。可是随着商业成本的增加,利润空间也会不断的压缩。政商不甘心利益受损,各种钻营和投机取巧,就会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

    不甘落后于人是政商最显著的特点。拥有土地的政商在刚开始的时候,肯定没有耕读传家的世家实力雄厚。但是架不住政商会钻营,一套组合拳下来,耕读传家的世家很难保住自家的土地。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的环境熏陶出来的世家子弟,在政商面前只怕会遭遇重创呀!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读书人遇上政商,家业不保那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很多读书人由于不通俗务而败家的事情屡见不鲜。这就导致了士大夫集团与政商集团的尖锐对立。此时的士大夫集团正值巅峰状态,完虐政商集团不是问题。

    以司马家为首的长安世家,把政商集团变成了附庸。只用其赚钱养家,不教其做人。当然了,对于那些听话的政商,偶尔开放一个读书入仕的名额,那就是天大的恩典了。

    政商集团识得时务暂时蛰伏,可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对于传统世家的压榨深恶痛绝。这就让政商集团时不时的搞事情,乱世的根源不在百姓,而是心怀不满的政商集团在向传统世家宣示态度。

    “政商集团为了获得地位,就会投资有希望的诸侯参与逐鹿中原!就拿兴汉军来说,当年兵出幽州的主要军费,就是甄、张、苏、卫四大政商提供!”刘正说道:“好在梅园有言在先,不许政商拥有土地。”

    梅园给了政商爵位,严格限制政商落地生根的抢占土地。这才平衡了兴汉国的士商矛盾。士子扬名与商人获利,皆源自于普通百姓。

    商人的存在丰富了百姓的衣食住行,提升了百姓的生活品质。士子的作用只有一个——那就是教化百姓。

    士商对百姓的争夺,那是不遗余力的。士子可以有教无类,商人大搞优惠大酬宾。商人的宣传虽然立竿见影,可是一遇灾荒就会原形毕露。士子对百姓的教化非一日之功,却会影响百姓子弟的一生。

    百姓为了感恩士子的教化,更是有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道理。这就是商人无法匹敌的了。商人的一饭一粥,会让受惠的百姓感恩一时。然而士子教育的道理,会让受教的人感恩一生。

    这让商人拿什么与士大夫集团竞争呢?

    政商集团为了与士大夫集团抗衡,就只能从肉体上消灭士大夫集团。可是上位者治国,必须要仰仗士大夫集团。这就迫使有野望的政商选择代言人与传统的士大夫集团进行抗衡。

    治国的关键在于治商,治商的关键在于避免商人落地生根。这就是刘正总结出来的经验。

    不许商人拥有土地,更是重中之重!

第836章 周瑜三问

    “刘庄主,俗话说得好:富贵不还乡,如同锦衣夜行!商人最在乎的东西就是信誉,他们可以容忍永久性的颠沛流离吗?”周瑜问道。

    “商人走南闯北,在物质上满足了口腹之欲,当然就得在其他方面付出同等的代价。”刘正说道。

    商人最善于计较得失,对于梅园的土地政策。他们都会自己算一笔账。同时士商之争永无止境,到底是哪家强,就得看乱世会持续到什么时候了。

    乱世政商拥有主动权,可以怂恿诸侯们的传统世家开炮。在要钱给钱,要粮给粮,要人给人的政商集团的支持下,诸侯们只能积极进取。

    只是商人的短视和无节制的盲目扩张,会把诸侯们带沟里去的。这也是为什么政商难得善终的根本原因。

    拿人钱财,与人消灾。若是消不了灾,那就灭掉给钱的人。诸侯们总是用这样的手段来摆脱政商的牵制。

    “商人逐利,诸侯无法可制。用商人简直就是饮鸩止渴。为什么诸侯们还要冒险与商人进行各种各样的交易呢?”周瑜再次问道。

    “商人纵有百弊,资源调济的作用无可替代。”刘正说道:“两权相害取其轻,任用商人作为资源调配的中介力量也就不足为奇了。”

    人不能因噎废食,毕竟商贸活动事关国计民生。一个势力的发展如何,商人就是其中最关键的核心环节。

    战争与其说是诸侯之间的武力较量,不如说是不同利益的政商集团之间的经济碰撞。诸侯起家的资金来源于商人,后勤保障也得依靠商人进行长途运输。

    就拿兴汉国来说吧!兴汉军总参谋部也有成熟的后勤保障体系。可是运转的效率极点,经手的人又多。若是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受到影响的必定是前线大军。

    由商人完成运输环节,不仅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损耗,还能让普通百姓参与战争获利。这样的举措绝对是利国利民。

    大战一起,各个机构肯定会忙得不可开交。商人参与运输,不仅可以降低兴汉军总参谋部的工作强度,还能更加高效的执行战略计划并达成预期目标。

    商人参与后勤保障,可以让兴汉军总参谋部的后勤保障人员由执行人变成监督人。如此高效的质量把控,必定会将后勤保障做得精益求精。

    商人要想赚钱,效率是摆在第一位的。

    虽然说使用唯利是图的商人参与大战的后勤保障,会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但是却可以缓解兴汉军总参谋部机构臃肿的问题。

    军队可以常设,一旦太平时节划定驻地之后,必定会按照就近原则实施供给。而那些在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后勤保障人员,就得面临裁撤的窘境。

    跨州调运的减少,把后勤保障人员推向了极其尴尬的境地。大战重用,闲时闲置又会浪费资源。用商人参与后勤保障,就可以免去战后裁撤的麻烦。

    毕竟后勤监督员的编制,不至于形成新的压力。而与商人的合作结束之后,双方可以顺其自然的决定是否继续。

    商人转向民生市场,总比官方后勤保障人员的转型来得容易。这就是明知商人有毒,诸侯们也得去尝试的真正原因。

    “刘庄主,若是商人之利只在战时凸显,那么咱们只要在战后取缔不就好了吗?”周瑜第三次问道。

    “商旅之道亦正亦邪!”刘正冷静的说道:“用之正则正,用之不正则邪!”

    任用商人有多少好处,就会与生俱来多少弊端。

    士农工商,把商人排在末位,其根本原因就是商人的存在好坏参半。由于各种资源具有地域性,若无商人从中调济,很有可能导致涝者涝死,旱者汗死。

    更何况高人贱买贵卖,千百年来积攒了足以动摇国本的资源。选择权在商人手中。即便是诸侯们可以用武力抢夺商人的资源,也没有能力像商人那般运作。

    商人的反击很简单,只要罢运就可以迫使诸侯们屈服。不屈服者必定会灭亡。

    商人的存在让战争充满了悬念且更加的复杂多变。梅园的异军突起,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证明了当商人成长到一定的高度,就可以随心所欲的决定势力的走向。

    刘正记得百科全书中的介绍:袁公以庶出公子袁熙谋娶中山豪商甄家之女,甄府不悦。遂南结兖州曹公制霸河北。曹公为了避免袁公的前车之鉴,决定亲娶甄家女。其子曹丕以世子之身迎娶,河北数州尽归汉室。

    刘正说道:“这个故事摆明了就是要告诉我们——轻慢商人,是要付出代价的。”

    “难怪我斩了马谡之后,荆、益的商人们纷纷改弦易辙!”诸葛亮若有所思的说道:“益州物产丰富,前线却无粮可用。这简直就违背了基本常识。”

    “蜀道难,物资出川成本太高。这就是为什么天府之国的将士到了外面会装备简陋!”刘正说道:“当年夷陵之战的失利,最大的问题还是输在装备上。益州生产的重装无法外运,要不是孔明弄出了轻便的连弩,估计也没有本事六出祁山。”

    想当初蜀汉首次北伐,荆、益二州的商人鼎力支持。只可惜商人的短视导致了蜀军五根手指打人。魏将痛下杀手,直接折了诸葛亮的中指。

    荆、益商人随着马谡被杀而血本无归。没有人商人的支持,蜀汉二次北伐面对困兽犹斗的魏军也是束手无策。

    当战争开始拼后勤的时候,商人就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说得也是!”周瑜深有同感的说道:“吴军攻略交州,后勤保障没有一点问题。若是渡江北上,吴越商人就会推三阻四。”

    商人趋利避害,让周瑜对东吴的形势感到绝望。吴帝孙权倒是想由官方出面组织后勤保障。可是钱花了不少,却收效甚微。

    谁都怕有命拿钱,没命花钱。是以吴帝孙权坐拥东南繁华,却只能困守江东。这足以说明商人的实力足以影响天下大局了。

    “刘庄主,我觉得治理天下的关键在于治理商人。”诸葛亮一字一句的说道:“把商人管好了,天下也就太平了。”

    “商人可不好管!”周瑜插嘴说道:“不贪财的人,根本就做不了商人。”

    “的确!”刘正说道:“如何管理商人是一个长期的课题。既没有参考答案,也没有指导思想。”

    重农抑商贯彻始终,可是商人却拥有翻江倒海的本领。上位者抑制商人的做法,无异于拿草绳缚蛟龙。

    蛟龙不会束手就擒,其结果就是蛟龙不伤根本,草绳必然四分五裂。历代抑商的结局都很凄凉,轻则改朝换代,重则亡族灭种。

    士农工商,说到底商才是左右局势的决定性力量。资源的地域性决定了商人的价值。就拿天府之国来说,益州物产丰富,蜀锦却是千金难求。其根源就在于商道的严重限制。

    为什么历代赈灾问题多多?关键是商人哄抬物价,囤积居奇!天灾碰上人祸,那结果就是雪上加霜了。

    刘正一直警惕商人的力量,可是还得重用!

第837章 商人世家

    周瑜听了刘正的话,转而思索如何让东吴商人参与攻略交州;诸葛亮则是仔细的反思荆州商人弃蜀而走的根本原因。

    刘正终于从诸葛亮治蜀的政策中找到了需要的东西。商人是天下兴亡的主宰力量,谁掌握了商人的思想?谁就是天命所归?

    商人善于联合的特点,让梅园在诸侯争霸中占尽了先机。既然甄糜张卫可以合作,那就跟雍凉商人有得谈。

    刘正与诸葛亮和周瑜的一番交谈收获颇丰。与两人话别之后,回到了会场外面的别院。

    郭嘉带着一个中年男子等候在会客室里。

    “庄主,这位是西平郭氏的代表郭忠!刚刚与我叙完同宗,按辈分得叫我爷爷!”郭嘉说道。

    “西平郭氏以何为业?”刘正问道。他并不想平白无故的跟别人沾亲带故。

    “回庄主:凉州西平郭氏,家学渊源;亦有不肖子孙操持贱业。族人的日子倒也过得去!”郭忠开口说道:“只是兴汉军的到来,兴汉商会的强势进入。凉州商人苦不堪言,烦请庄主高抬贵手,给凉州百姓一条活路。”

    郭忠声泪俱下,突然朝着郭嘉下跪,语无伦次的哭道:“爷爷,可怜可怜孙儿,救救郭家那成百上千的族人吧!”

    “你先起来,事关重大!一切得由庄主拍板决定。”郭嘉说道。

    郭忠见卖惨无效,只得讲出了西平郭氏的困境。

    西平郭氏,坐拥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族以耕读为主,也有不善读书的偏支投身商旅。数百年来也成了郡望大族。

    几十年前更是出了一位优秀的女子,魏帝曹叡的元明郭皇后。西平郭氏得此良机,趁势崛起。

    高平陵事件之后,司马氏一家独大。元明郭皇后摇身一变成了曹魏的郭太后。这身份变了,处事的态度也会随之改变。

    郭太后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居然与司马昭意见相左。朝堂之争殃及池鱼,西平郭氏因此得了无妄之灾。

    大将军何进的事情犹在耳畔,天下士子对外戚专权的警惕和防备更是达到了巅峰。郭太后的举动正好犯了世家的大忌。再加上西平郭氏多有借助郭太后之名欺压同行。

    多年的积怨一朝爆发,更有司马家在背后推波助澜。西平郭氏就像是没了牙的老虎,面对长安世家的挤兑一退再退。

    兴汉军进入凉州,西平郭氏损失惨重。郭忠临危受命与会华亭,先与兴汉山庄的重要人物郭嘉畅叙同宗之谊,再与庄主刘正分说西平问题。

    “郭忠是吧?你说说看,西平郭氏到底想要什么?”刘正问道:“我可以给奉孝面子,让你有一柱香的时间畅所欲言!”

    “凉州商道,郭家总领;凉州教化,郭家参半!”郭忠说道。

    这简直就是狮子大开口,漫天要价也没有这样的要法。西平郭氏想要用一个过了气的郭太后与兴汉山庄对等谈判,真的是痴人说梦。

    兴汉山庄的确有意与凉州世家谈判,从而解决双方之间的矛盾分歧。可是面对西平郭氏提出的谈判条件,也生出了几分厌恶之心。

    “奉孝,既然西平郭氏没有想清楚,那就让郭忠先回去吧!”刘正吩咐道:“一笔写不出两个郭字,人家都认了亲,你可得好好的接待!”

    “刘庄主,西平郭氏漫天要价,你可以着地还钱嘛!”郭忠急切的说道:“咱们再谈谈?西平郭氏提出的两大条件,都有商量的余地!”

    “奉孝,好好款待郭忠!算你公费开支!”刘正摆了摆手,意兴阑珊的说道。

    郭忠还想说什么,郭嘉却抓住他的手火速离开。

    “爷爷,您为什么不让我说下去呢?”郭忠问道:“以您在兴汉山庄的地位,难道还不能照顾一下西平郭氏吗?”

    “德不配位,如何生存?”郭嘉冷冷的问道:“你以为这天下利益的划分,是由兴汉山庄说了算的吗?”

    世家的竞争,得用实力说话。西平郭氏想走歪门邪道,即便是侥幸拿到了那些东西,还有能力保全吗?

    人贵自知,郭忠的条件一出,刘正连谈的兴趣都没有了。商人的冒险也得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上。西平郭氏真的有能力跟兴汉商会相抗衡吗?

    长安世家联盟都不敢尝试的想法,西平郭氏居然有胆量提出。兴汉山庄可不想选择狂妄自大的人成为合作伙伴。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明明知道世家对外戚专权深恶痛绝,一个徒有虚名的太后也敢挑衅司马家的权威?

    权力是个好东西,拿到手之后得有能力保全才行。这可不是什么大义名份就能保家卫国的。实力才是权力的根本保障。

    “西平郭氏有郭太后存在,可以在长安朝堂说得上话!”郭忠自以为是的说道。

    “郭太后虽然尊贵,但是却无法左右司马家的一举一动!”郭嘉慢条斯理的说道:“西平郭氏的手中并没有像样的筹码,你拿什么跟兴汉山庄谈判?”

    想要谈判就得有过硬的底牌,以兴汉军的实力,拿下西平只是时间问题。只不过梅园不想把凉州世家彻底的推到对立面。

    猛龙过江一时爽,却会留下隐患。梅园要的是长治久安,而不是与凉州世家长期纠缠。

    “爷爷,您是说兴汉山庄给西平郭氏说话的机会,其实是在试探凉州世家的诚意?”郭忠问道。

    “小子,你总算是明白了!”郭嘉笑道:“庄主最忌攀亲带故,你与老夫叙同宗,不是往枪口上撞吗?”

    郭嘉对郭忠的表现很不满意。西平郭氏出了一个郭太后,就已经贴上了外戚的标签。这回又在华亭谈判上大放厥词,一个不识时务的名声是跑不掉了。

    曹魏文武百官为什么会对司马家俯首帖耳,这其中也有郭太后的功劳吧?司马昭专权只不过是第二个魏武帝曹操;郭太后的外戚专权那就是灵帝和少帝的悲剧了。这样的选择题很难吗?

    “爷爷,您觉得我应该提什么条件为好?”郭忠问道。

    “这就得看你们西平郭氏最想要的是什么东西了!换句话说梅园愿意用什么样的代价收服你们。”郭嘉回答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该怎么做得好好的想想了。”

    郭忠拜别了郭嘉,回到了兴汉山庄提供的客舍。

    郭嘉并没有休息,而是找刘正复命。

    “奉孝,你认为西平郭氏提出什么样的条件最为有利?”刘正漫不经心的问道。

    “最好的做法是表明诚意,却又不提任何条件!”郭嘉说道:“梅园为了收服凉州世家,千金买马骨的行为必不可少,就看郭忠那小子能不能抓住机会了。”

    “事不过三!”刘正说道:“其实让贾家回凉州,也不是不可以。倘若西平郭氏不堪大用,那就让贾穆出任凉州刺史,彻底的解决凉州问题。”

    郭嘉沉默了。贾诩老谋深算,贾穆也是一员干才。凉州可以贾家的地盘,一旦回归就是龙回大海。这对梅园的安全会形成新的隐患。

    刘正愿意跟西平郭氏谈,就是想把贾家留在中原,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改变主意!

第838章 西平郭氏

    当然了,凡事都得做两手准备以应对突发状况。

    郭嘉深知刘正的谋划,这才大胆引荐郭忠。

    谁知郭忠不明就里,居然提出了完全掌控凉州的条件。

    若是凉州注定要被一家一姓掌握的话,梅园难道没有更好的选择吗?

    好在刘正并没有改变先谈后打的基本策略,否则郭嘉就得里外不是人。

    就在郭嘉向刘正复命的同时,郭忠回到了兴汉山庄提供的客舍。

    “阿忠,跟刘庄主交涉的事情办得怎么样了?”黑衣人问道。听声音似乎是一名女子。

    “姐,为什么咱们郭家要上赶着投效梅园?”郭忠问道:“拿咱们的热脸贴人家的冷屁股,把祖宗十八代的脸都给丢尽了。”

    “长安那边已经没了郭氏的容身之地,现在西平老家也出了问题。不主动投效兴汉国,难道等着一家老小变成刀下鬼吗?”黑衣女子怒声问道。

    “兴汉军纵横天下几十年,从来都没有发生过屠城害民事件。姐,你现在的担忧是不是过于杞人忧天了?”郭忠问道。

    “杀人并不一定得用刀!”黑衣女子说道。

    长安朝堂的变故,受到重创的西平郭氏全面退守凉州老家。没了高官身份保驾护航,郭氏的产业大面积缩水。

    同行的排挤打压,再加上以司马家为首的长安世家巧取豪夺。西平郭氏左支右绌,勉强的维持架子不倒。

    然而兴汉军的伐魏之战,令举步维艰的西平郭氏雪上加霜。战端一开,作为战争前沿的西平百业萧条。

    即便是兴汉军的军纪严明,可是西平魏军敢放百姓出城耕种吗?

    以西平郭氏的底蕴,倒也足以保证族人度过艰难岁月。可是在这个靠天吃饭的年代,错过了春耕就耽误了一年。

    即便是到时候西平解禁了,农民又该种些什么呢?凉州粮食作物比较单一,这就注定了十万西平百姓得闲上一年的功夫。

    要是西平郭氏全盘供给,不劳动也得食的恶例一开。闲了一年的西平人,还能恢复勤劳致富的本色吗?

    若是西平郭氏按劳分配,那些不能出城劳作的农民就得饿死。西平围城一天不结束,西平百姓就会多一天的危机。

    西平郭氏有能力供养十万西平百姓一年半载。可是那之后呢?习惯了不劳而获的人,还有勇气在战争结束之后拿起锄头种地吗?

    这还不是最严重的问题。要知道随着商业的繁荣,西平郭氏与蜀吴商人达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为了达成合作,还特别签订了限制协议。

    西平郭氏向蜀吴商人供应凉州特产。一直以来都没有出现问题。即便是战争年代,西平郭氏的商人也有办法打通关节。

    然而随着郭太后势微,西平郭氏在曹魏官方的影响力,渐渐的就微不足道了。

    现如今兴汉军兵临城下,西平郭氏更是无法从魏军守将那里获得出城的资格。

    西平郭氏囤积的大量凉州特产无法出城,蜀吴商人的订单饱受影响。

    为了降低损失,万般无奈的蜀吴商人只得更换合作伙伴。要知道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一旦解除,基本上就没有可能恢复了。

    拥有了新供货商的蜀吴商人,根本就不会考虑与言而无信的西平郭氏恢复合作关系。

    西平围城一个月,西平郭氏损失了两成客户。

    现如今离战争结束遥遥无期,即便是有人通过老朋友找西平郭氏下订单。无力运货出城的西平郭氏也没有胆量接单。

    “姐,不大了等战争结束之后,咱们再重启家族生意!”郭忠愤愤不平的说道:“也好过在这里装孙子,被人家蹬鼻子上脸!”

    “重启生意,你说得轻巧!”黑衣女子冷冷的说道:“没有订单,你生产出来的东西卖给谁呢?没有库存和运输渠道,接单和找死没有什么区别?”

    西平郭氏主营的凉州特产,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这与干货贸易的区别大了去了。

    特产种植源头的农民,得根据当年的订单组织生产,溢出的比例也有严格的限制。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决定了供货环节。

    现在的问题是西平郭氏囤了货却失去了运输渠道。蜀吴商人可不会因为战争就放弃凉州特产的收购吧?

    合作伙伴放弃了订单,西平郭氏又毁约在先,就算不用偿付高额的违约金,也没有勇气找蜀吴商人索要垫付款了吧?

    西平郭氏卖不了货就拿不到货款,又该如何向特产种植的农户交代呢?种植户血本无归,还会赔本赚吆喝的继续一条道跑到黑吗?

    没有了供货商,西平郭氏还有胆量接新的订单吗?这就是无解的死循环哪?

    即便是将来战争结束了,原本属于西平郭氏的市场份额也被其他地方的商家挤占。失去了主营业务的西平郭氏,拿什么恢复家族荣耀呀?又该靠什么业务来供养替家族奉献的族人们呢?

    主营业务的损失,西平郭氏只能含泪分家。这可是最愚蠢的办法哪?一旦分家之后,离开的族人如何生存是一个问题;那些侥幸度过危机的族人们,愿不愿意再次回归又是一个新的问题。

    即便是家族凝聚力强悍到了所有的族人都愿意回归。那么谁来当家作主总得说道说道吧?

    这样就会形成无休无止的家族内耗。分家就意味着家族会出现两位以上的族长。那些尝到了权力滋味的族人,肯定不会甘心交出手中的权力。

    “姐,分家好呀!咱们可以甩掉包袱轻装上阵!”郭忠说道:“更何况西平郭氏主动分家,也可以转移司马家的注意力。”

    “阿忠,世家之势如同逆水行舟哪?不进则退!”黑衣女子忧心忡忡的说道:“司马家要是吞并了整个西平郭氏,就可以取曹魏而代之。九五至尊的荣耀加身,河内司马氏也会由普通世家转变成皇族世家!这样的诱惑,你以为司马昭不会动心吗?”

    西平郭氏已经无路可退了。失去了蜀、吴两国的合作伙伴,等同于财路已断,坐吃山空会被拖死。然而分家解厄,家族的灭顶之灾就在眼前。

    黑衣女子迫于无奈,只得死中求活,主动与颖川郭氏攀认亲戚,从而打通与兴汉商会合作的渠道。

    西平县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是兴汉商会进入西域最理想的中转站。

    黑衣女子这才有信心与兴汉山庄达成合作。只是郭忠没有认清形势,居然在刘正面前耍花枪,原本十拿九稳的谈判也给搞砸了。

    “姐,现在应该怎么办?”郭忠问道。

    兴汉商会是西平郭氏的救命稻草,不容有失。郭忠自知理亏,只能寻找补救的办法。

    可是刘正的拒绝,让郭忠无计可施。双方第一见面留下的印象就差到了极点,再谈也好不到哪里去呀!

    “还能怎么办?”黑衣女子无可奈何的说道:“事到如今,也只有我亲自出面去找刘正老庄主谈谈了。”

    “姐,我……”郭忠欲言又止。

    “你不用说了!”黑衣女子告诫说:“你习惯了西平郭氏一家独大的谈判氛围,表现不佳也可以理解。只是可惜你遇上了更加强势的兴汉山庄,注定会碰得头破血流。”

    吃一堑,长一智!

    西平郭氏并没有左右天下形势的能力。即便是西平城内,还有多方势力的牵制。不要高估了手中握有的筹码,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

    黑衣女子怕郭忠老毛病难改,又怕他意气用事坏了大计,只得亲自出面找刘正谈判。

第839章 谈判筹码

    郭忠没有办法说服黑衣女子,只得主动去找郭嘉。

    “爷爷,我姐决定亲自拜见刘老庄主,你说这可怎么办呢?”郭忠问道。

    “小子,幸好你这次没有擅作主张,否则就大事不妙了。”郭嘉庆幸的说道:“庄主一向讲究谈判须得对等。要是你姐出面,兴汉山庄的代表会是夫人甄宓。你们可要想清楚了啊?”

    “爷爷,我姐的决定,我也没有办法更改!”郭忠说道:“烦请您代为通禀,孙儿敬候佳音!”

    “好了,你先回去吧!”郭嘉说道:“等有了消息,我会第一时间通知你。”

    郭忠离开之后,郭嘉只得再次找到刘正。

    “什么,你是说西平郭氏那位传奇的女子想要找我谈判?”刘正大声的问道:“这怎么可能?”

    “庄主,这不奇怪!”郭嘉不以为然的说道:“在世家子弟的眼里,家族大过天。西平郭氏已经濒临绝境了,哪里还有资格跟咱们摆谱。”

    “这可不行!”刘正说道:“咱总不能跟一个女子斤斤计较吧?可是华亭谈判事关重大,一个不小心就得损失梅园的利益。”

    刘正左右为难哪?避而不见传出去可不好听。可真要唇枪舌剑的谈了,传出去会更难听。

    郭嘉这回是给刘正出了一道难题。兴汉军想要迅速的稳定凉州,招纳西平郭氏就是唯一的选择。双方的利益划分,还真就得用谈判来解决!

    只是西平郭氏派出一名女子作为代表,兴汉山庄反而有些难以抉择了。无论谈判的结果如何,对梅园的声名都很不利。

    “庄主,我已经答应了西平郭氏的谈判请求,你说现在该怎么办?要不然的话,咱们适当修改一下凉州攻略?”郭嘉问道。

    “奉孝,你告诉郭忠,两天之后的三号会议室,兴汉山庄的谈判代表会准时出现在谈判桌上。”刘正说道:“希望西平郭氏的谈判代表拿出谈判诚意。”

    郭嘉领命,把消息通报给了郭忠。

    在郭忠的安排之下,黑衣女子秘密的进入了三号会议室。

    甄宓面带微笑的走进会议室,黑衣女子忙站起身说道:“西平郭氏之女拜见夫人!”

    “不必多礼,请坐!”甄宓走到了主位旁边的位置上,不急不缓的说道:“兴汉国攻略凉州已经定局,西平郭氏有什么要求可以提。”

    “西平郭氏愿意顺应时势为华夏一统添砖加瓦,只是有几点小小的请求,还请夫人允准!”黑衣女子说道。

    “讲!”甄宓正襟危坐,徐徐的说道。

    “是!”黑衣女子轻启朱唇,吐字如珠。

    西平郭氏的请求有三:

    其一,郭氏族人愿意为兴汉军攻克西平城之前驱。欣闻梅园按功酬赏,郭氏族人请求一视同仁。

    其二,关于西平郭氏的定位,族长郭忠愿意成为兴汉军情报部的编外成员,方便西平城内情报力量的整合与统一指挥。郭家需要得到授权。

    其三,待到兴汉军攻克西平城之后,西平郭氏需要获得如入兴汉商会的资格。

    其四,西平县学,西平郭氏愿意出资九成,占据三成的师资力量配比。

    其五,西平郭氏的家学入选县学教材,梅园方面不得随意删除。

    甄宓当场针对黑衣女子的五点要求一一作答:

    对于西平郭氏族人为兴汉军立功的具体细节,梅园的军功稽查组会作出公平公正的核算。确保具体的核算原则与兴汉军现行军功核算标准保持一致,绝对不会受到区别对待。

    对于西平郭氏要求加入兴汉军情报部并且拥有临时指挥西平情报力量的授权。甄宓表示无法答应。

    情报人员的工作性质就是走钢丝,稍有不慎就是万劫不复。更何况情报人员的培养极其不易,兴汉军方面就更不可能主动暴露潜伏人员的身份了。

    甄宓拒绝了西平郭氏的第二点请求,表示没有商量的余地。兴汉军情报部不能拿情报员的人身安全去冒险,更何况是让外行指挥内行的奇葩情节。

    针对第三点,兴汉军方面愿意为西平郭氏加入兴汉商会提供一封推荐信,至于具体的结果如何,得以兴汉商会审核结果为准。

    至于第四点,甄宓想都没有想就拒绝了。教育事关国本,不许任何人以任何理由插手其中。兴汉国的各级教师必须要参加统一的考试并合格,其授课的内容必须要符合梅园政事堂的指示精神。

    对于西平郭氏家学入选县学教材的事情,甄宓也没有同意。她只是提出了一个折衷的办法——允许西平郭氏自主替族人开办蒙学,调整蒙学的授课内容。

    只不过蒙学结束以后,西平郭氏的子弟需要参加县学举办的统一升学考试。成绩优良者方可进入县学继续学习。

    黑衣女子听完甄宓的答复之后不肯死心的问道:“这就是兴汉山庄的诚意吗?”

    “不错!”甄宓回答说:“你应该明白,是西平郭氏需要兴汉军的帮助,而不是兴汉军需要西平郭氏!”

    “可是这条件也太苛刻了?”黑衣女子说道:“我要是答应了这样的条件,就是西平郭氏的千古罪人!”

    “如今的西平郭氏还有别的选择吗?”甄宓问道。

    “我们可以离开华夏!”黑衣女子突然说道。

    “你们若是真的要走,早干什么去了?”甄宓问道。

    兴汉国的世家政策已经推广了几十年,那些自认为无法适应的世家早就跟随曹昂离开了。有一部分不信邪的世家,坚持了一段时间之间也跟着袁绍和曹操向西漫游。

    兴汉军进驻阳平关,成了席卷关中之势,司马懿带着实在是无法坚持的世家也走了。

    剩下的世家都是舍不得离开华夏的那部分人。西平郭氏更是把西平城当成了家族的根,什么都敢去想,什么都敢去做。

    “夫人,咱们再商量商量?”黑衣女子哀求道:“西平郭氏的传承,不能葬送在我的手中。”

    “梅园不会限制西平郭氏的蒙学教育,只是却无法容忍西平城的教育一家独大。”甄宓说道:“梅园不愿意屠戮华夏人杰。既然你们愿意留下来,那还是务实一些比较好。”

    黑衣女子很纠结,梅园对西平郭氏的处境了若指掌。谈判的分寸也拿捏得恰到好处。

    只是谈判结果对西平郭氏很不利。

    军功授爵意味着异地安置,这就是用赏赐的办法让西平郭氏分家哪?

    梅园为什么愿意酬赏军功呢?这与世家的嫡长继承制有很大的关系。世家的族长制,意味着家族权力的高度统一。其他的兄弟姐妹无论嫡庶,都是族长麾下的打工者。

    说好听一些是兄弟,说难听一些那就是可以交易的筹码,和奴隶没有什么区别,还得是终生制且不能有怨言。

    梅园赏功的九品官制,只针对个人,不针对家族。这就意味着一个家族除了嫡长之外的其他兄弟姐妹,也有机会摆脱家族的控制。

    庶出偏房的爵爷,肯定不愿意回到主家任劳任怨吧?这样一来世家的资源和力量就分散了。

    曹魏的九品中正制,赏家族不赏个人,兴汉国则不给族长牟取私利的机会。

    黑衣女子为人精明,当然知道梅园的政策就是让世家不断的分家内耗。这就迫使世家大族不敢多生孩子,也不愿意孩子们争夺家族的资源。

    梅园的酬功个人,简直就是四两拨千斤的解决了世家尾大不掉的问题。

    只是西平郭氏内外交困,黑衣女子也承受不起谈判失败的严重后果。

    “谈判即将结束,西平郭氏的决定是什么?”甄宓问道。

    “我同意梅园的条件!”黑衣女子说道。

    协议成文用印,谈判双方达成了华亭会议的第一份有效成果。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635/ 第一时间欣赏兴汉使命最新章节! 作者:开先洞人所写的《兴汉使命》为转载作品,兴汉使命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兴汉使命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兴汉使命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兴汉使命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兴汉使命介绍:
科技进步,基因研究进入高速发展阶段,MK基因研究基地在比对唐代古尸与汉代古尸基因时发现:唐代古尸的基因发生了变异。为了探寻基因变异的真正原因,助理研究员刘正乘坐兴汉1号穿越时空,前往汉代。由于电磁风暴的突然爆发,时空机发生故障,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且看刘正在群英荟萃的架空三国里收赵云,战吕布,劝贾诩,得郭嘉。勇斗豪强世家,开启兴汉使命!
为华夏打下一座铁桶江山,让汉字大旗成为永恒。兴汉使命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兴汉使命,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兴汉使命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