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兴汉使命TXT下载兴汉使命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兴汉使命全文阅读

作者:开先洞人     兴汉使命txt下载     兴汉使命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840章 仗势欺魏

    黑衣女子苦笑着收起了其中一份协议,转身离开了三号会议室,消失在了夜色之中。

    甄宓则是带着协议内容找到了刘正。

    “怎么样?”刘正问道。

    “大功告成!”甄宓眉飞色舞的说道。

    刘正接过甄宓递过来的协议,一目十行的翻阅了起来。

    “不是说西平郭氏的谈判代表是那位奇女子吗?”刘正问道:“看来她有些名不符实呀?”

    “夫君,事实恰恰相反!”甄宓说道:“能够有勇气签署这样的协议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这份协议就是西平郭氏传承不绝的保障。”

    “这好像咱们并没有承诺什么东西呀?”刘正问道。

    “在商业谈判中,没有承诺才是最大的承诺!”甄宓解释说:“世人总有一种惯性思维——那就是同情弱小。”

    这种惯性思维很可怕,几乎等同于谁弱谁有理。没有人会在意事情的真相是什么,人们总是以上帝视角的面孔,站在自以为道义的立场上对恃强凌弱者进行抨击。

    西平郭氏以退为进,其实是占了天大的便宜。待到将来凉州大定之日,他们哪怕是提出一些略微过分的要求,兴汉国方面也不会明目张胆的拒绝。

    “阿宓,这风险和收益总是成正比的。”刘正说道:“咱们能谈成现在这样,才是彼此之间最有利的合作办法。”

    西平郭氏想要摆脱司马家的钳制,寻找到新的出路;兴汉军纯粹是为了凉州大略,在减少损失的同时维持凉州各方力量的平衡。

    当年贾、张、姜三家离开凉州远走他乡,其实是在竞争中完败之后不得已的选择。世家之间的竞争此消彼长。风水轮流转,兴汉军席卷凉州之日,就是三家重返凉州之时。

    刘正当年带着一群老兄弟打天下,如今到了分果子的时候,却是有着截然不同的心情。家大而国可不是一句空话。司马家就是最好的例子。

    若是贾、张、姜三家失去了制衡力量,准保又会是新版的长安世家。

    刘正愿意相信身边的老兄弟,可是家大业大的三家,有可能安于现状吗?

    刘正不能拿梅园的基业冒险,就只能提前找到足以牵制三家的凉州旧势力。

    搞定了西平郭氏,刘正就把所有的注意力转向了对魏谈判。

    “刘庄主,目前咱们双方的谈判陷入僵局,根源在于司马家和曹家均不愿意纳入梅园体制!”荀彧斟酌着说道:“不如咱们几方联合迎奉献帝还朝,大家各干各的?”

    荀彧老谋深算,仅仅是凭借着三言两语就抬高了曹家和献帝的地位,同时也让梅园固有的优势荡然无存。

    要知道梅园从创立的那天起,就以反对献帝登基为己任。现如今改弦易辙,那就是在挖兴汉军的根基。

    “荀公,曹丕代汉立魏,既是天命所归,又是人心所向。”李严立即反驳说道:“如今你要再奉献帝为正朔开国,那么曹家的是非功过又该如何定论呢?”

    “一派胡言!”荀彧怒斥道:“照李大人这样的说法,魏相司马昭也有意取而代之,难道也是天命使然吗?”

    “荀大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就是大势所趋呀!”刘正说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桓、灵失道,百万黄巾军民揭竿而起;诸侯争霸,四大国度应运而生。天下之大,唯有一个“争”字而已。

    水利万物,也有争流入海的想法不曾动摇。兴汉军立世,志在保卫国家,安抚百姓。若是再复桓、灵故事,那不就是缘木求鱼吗?

    “荀大人,咱们总得一切向前看哪?”姜维说道:“你既然有心迎奉献帝,就得给天下人一个说法吧?”

    “什么说法?”荀彧问道。

    “自从黄巾军大起义以来,华夏人杰前仆后继的为兴汉大业而战!若是交出手中的权利,生命安全如何保障,财产安全如何保障?”姜维问道。

    “你真的是没有道理!”荀彧不以为然的说道:“既然君要臣死,臣死就是了。苦苦挣扎也于事无补,有意思吗?”

    “荀大人,你还是先说服曹家归政献帝吧!”刘正说道:“梅园志在建设华夏,没有把命运交给别人掌控的习惯。”

    刘正不打算与荀彧谈了。荀家依附曹家,眼看形势不济了,又琢磨歪门邪道让大家伙入坑。

    刘正拂袖而去,李严只好草草的结束谈判,把荀彧送回了魏国代表休憩的院子。

    午夜时分,姜维带着司马昭到了会客室。

    “庄主,司马昭到了!”姜维轻轻的走进了书房,对正在看书的刘正说道:“您现在要见吗?”

    “好!会客室周边的警戒,你可得检查仔细了!”刘正说道。

    姜维离开了书房,一刻钟之后再度回转,对着刘正点了点头。

    刘正起身合上书,迈步向会客室方向走去。

    “拜见庄主!”司马昭拱手施礼说。

    “客套的话就不用说了!”刘正摆了摆手说道:“你有一柱香的时间讲明来意!”

    “司马家愿意带着长安世家离开华夏。”司马昭说道:“只是为了名正言顺,我需要庄主和兴汉军的一个承诺。”

    “什么承诺?”刘正问道。

    “司马家取曹家而代之,兴汉军不得趁机攻伐雍州!”司马昭说道。

    “这不可能!”刘正说道:“我不能弃兴汉国的利益而不顾。”

    “为了交战区域的百姓免受战争之害,我方建议休战三个月!”司马昭建议说。

    “这个可以有!”刘正说道:“只是你不能上位。”

    “成交!”司马昭同意了。

    司马昭提议休战三个月,刘正同意了。双方明面上的意思是给交战区域内的百姓撤离时间。至于司马家会利用这三个月做什么,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刘正也知道司马昭的用意,可是停战撤民那是用兵的基本法则,兴汉军也没有理由强制普通百姓卷入战争。

    双方的协议签订之后,郭淮命令大军利用速成防线加固华亭城防及犄角防御寨墙。

    司马昭得到了想要的东西,连夜赶往长安。

    “父亲!”司马炎急冲冲的跑进门,抓起桌上的茶碗就灌了一个透心凉,完了才上前见礼说:“请您吩咐!”

    “时间紧迫,我长话短说!”司马昭说道。

    司马昭把华亭谈判的结果告诉了司马炎,同时也说出了司马家的决定。

    “当年的算命先生不是说——天下归晋,司马当王吗?”司马炎低声的问道。

    “是呀,我也挺纳闷的!”司马昭说道:“后来不是天象紊乱嘛,幽州妖星耀世,以天狗食日之势吞掉了司马家的帝运。好在一息尚存,现在看来是应在了你的身上。”

    “曹魏大势已去!”司马炎垂头丧气的说道:“咱们就算是强行上位又能如何呢?”

    司马炎觉得很委屈,兴汉军席卷天下之势已成,为什么司马家还要顶着亡国之君的名声呢?

    “皇族和普通人,在身份上有着云泥之别!”司马昭说道:“为了司马家的大计,委屈你了!”

    司马炎不敢忤逆,只得应命。

第841章 司马食曹

    两天之后的大朝会上,司马昭主动卸任丞相之职并举荐司马炎接替。

    坐镇汧县的司马师也上表魏帝曹奂,请求卸甲归田,同样推荐司马炎接任大都督之职。

    至此,曹魏军政大权集于司马炎一身。

    一个月之后,郭太后偶染风寒卧床不起,太医束手无策。卧床数日,药石无效,汤水不进,撒手人寰。

    魏帝曹奂孤掌难鸣,长安局势日益艰难。

    司马昭指使相师妄言天命,各地祥瑞层出不穷,皆云司马代魏正当天时。

    魏帝曹奂无奈,只得择良辰吉日告祭太庙,登受禅台逊位。

    司马炎在长安登基为帝,国号晋,史称晋平天下。

    与此同时,华亭谈判也接近了尾声。

    吴蜀于交州再启战端,诸葛亮和周瑜只好告辞离开,准备到前线一较长短。

    临别之际,诸葛亮找到到正。

    “刘庄主,益州北伐无望,东有周瑜;西有崇山峻岭,南有丛林瘴毒。蜀汉四面皆敌,又当如何自处呢?”诸葛亮问道。

    “把百姓放在心上,用人来解决遇到的困难!”刘正回答说:“世间最珍贵的是人,最厉害的是人才。”

    诸葛亮得到了想要的答案,心满意足的离开了华亭。

    刘正目送诸葛亮离开,转眼又见周瑜整装待发。

    “你和孔明,真的要在交州打死打活吗?”刘正问道。

    “刘庄主,屁股决定脑袋,我这也是身不由己!”周瑜苦笑着说。

    周瑜策马离开,刘正仰天长叹一声!

    “庄主,大事不好!”郭嘉神色慌张的说道。

    “华亭谈判圆满结束了,还有什么坏消息传来吗?”刘正问道。

    “魏帝曹奂逊位,司马炎登基,国号晋!”郭嘉说道:“郭太后离奇病死,曹家就这样败亡了。”

    刘正倒是不觉得奇怪,西平郭氏已经决定替兴汉军效力了,就没有必要给曹家殉葬。

    “奉孝,你说老实话,郭太后真的病故了吗?”刘正问道。

    “司马家为了上位,需要郭太后病死!”郭嘉说道:“如今司马家上位成功,郭太后的死当然是真的。”

    刘正听郭嘉话里有话,就明白其中必定会有猫腻。只是西平郭氏诚心归附,再揭人家的老底未免不太厚道。

    只是司马氏专权,曹家后代死伤惨重。刘正又有纵容司马昭行凶的嫌疑,总得替同门的后代谋一条生路。

    “奉孝,你差人替我传话——就说曹家人已经掀不起大浪了,没有必要赶尽杀绝!”刘正吩咐说。

    “是!”郭嘉领命。

    司马炎登基,长安一片混乱。刘正挟势警告,司马家左右为难。

    “大哥,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我不同意保留曹家后人的尊贵地位!”司马昭说道。

    “子上,不要意气用事!”司马师说道:“当年魏帝曹丕代汉,献帝也有特权。到了咱司马家,连曹家人都不如吗?”

    “大哥,你的意思是说让炎儿也封曹奂为公?”司马昭问道。

    “封公显得咱司马家太小气了!更何况还有兴汉山庄的面子呢?”司马师说道:“直接封王,陈留王!拿出咱司马家最大的诚意,不给梅园大动刀兵的借口。”

    “也只能这样了,但愿刘庄主言而有信!”司马昭说道。

    晋帝司马炎封曹奂为陈留王,效仿当年少帝和献帝之间的兄弟情谊。

    华亭的刘正也没有想到司马昭居然会听话,一时之间也没有了主意。

    郭嘉问:“庄主,咱们讨逆还需要理由吗?”

    “脸还是要的!”刘正面不改色的说道:“名正才能言顺嘛,谁叫老百姓就吃这套呢?”

    郭嘉也是无语了,这揍人还需要理由吗?

    好在已经收服了西平郭氏,找一个揍晋国的由来那也信手拈来。

    郭嘉离开之后,派人找到郭忠交代了刘正的命令。

    郭忠立即命人在西平城中宣扬司马炎为了上位迫害郭太后。这消息以讹传讹,很快就让西平百姓耳熟能详了。

    西平守将陈骞,由于陈群昏迷不醒,家势一落千丈。如今司马氏当权,正是陈氏子弟反戈一击的唯一机会。

    西平郭氏造谣生事,这令陈骞左右为难。本来身为魏臣,世食魏禄,当为曹氏尽忠。可是陈群蒙难之时,曹氏也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因此并无任何保护陈家子弟的举动。

    陈骞寒心了,弃魏投晋也就成了必然。

    司马炎代魏兴晋,长安世家各有选择。既有陈骞这样的识时务者为俊杰,也有矢志不改的硬石头。

    荀氏子弟不愿背义忘恩,随着荀彧的一声令下,荀家子弟回颖川封山耕读百年,既不事晋,也不愿意归顺兴汉国。

    何曾在陈仓古道送别了荀勖之后倍感孤独,于是就到西平城找陈骞。同病相怜的两个人,一见面就抱头痛哭。也不知道他们是哭魏国之殇呢,还是家道中落?

    郭忠在西平城中弄得谣言满天飞的时候,何曾恰好与陈骞在喝闷酒。

    “何曾,你说这郭忠哪来的勇气闹事呀?”陈骞醉熏熏的问道:“靠山都没有了还折腾,难道是想要试一试本将军的刀锋吗?”

    “不好,西平郭氏有反心!”何曾大惊失色的喊道:“郭忠造反,肯定会投奔兴汉军,咱们俩的处境可就危险了。”

    “不至于吧!”陈骞说道:“西平郭氏可是长安世家联盟的核心成员之一,郭忠可是九品中正制的既得利益者,怎么可能到兴汉山庄摇尾乞怜呢?”

    “陈骞,你为什么与荀勖分道扬镳?”何曾问道。

    “你明知故问!”陈骞冷冷的回击道:“荀彧老匹夫坐视先祖陈群公遭厄,荀、陈两家反目为仇,我怎么可能忘记家族大恨呢?”

    何曾说道:“荀彧大人只不过是见死不救,你就这般苦大仇深。为什么还要对西平城中的流言蜚语充耳不闻呢?”

    陈骞这才想起西平郭氏的那位奇女子,据说是被司马氏所谋害。这样的深仇大恨,彼此反目才是应有之义。

    “何曾,你说我应该怎么做?我全听你的,快点儿!”陈骞病急乱投医的问道。

    “陈骞,你别急!你认为西平郭氏的那位奇女子真的死了吗?”何曾问道。

    “不好说!”陈骞说道:“关于那位女子的身后事,已经闹得沸沸扬扬了。”

    按照世家的自保之道,西平郭氏那位奇女子在长安的尊贵身份肯定是已经死了。至于她老人家用什么样的身份活着,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陈骞当然知道西平郭氏这是欲盖弥彰,既保住了家族的栋梁,又让司马家找不到发难的借口。除非昭告天下,长安的那位是假的。这样致命的乌龙事件,有人敢四处宣扬吗?

    “这很有可能是先声夺人!”何曾说道:“以咱们当前的地位,介入那位奇女子的事情就是找死。”

    何曾以为离西平郭氏发难还有一段时间,当即就建议陈骞密奏朝廷西平诸事。至于如何处置,就让庙堂诸公头痛去吧!

    陈骞并无良策,只得按何曾说的办。

    西平陈骞派刺候快马出城,星夜赶往长安。

第842章 西平之乱

    “姐,陈骞派刺候出城了!”郭忠接到家人密报,立即向转入内院黑衣女子禀报。

    “查清楚出城事由了吗?”黑衣女子问道。

    “听说是去打探兴汉军的后勤保障周期规律!”郭忠回答说。

    “立刻启用与兴汉山庄的通联渠道,请求刘庄主协助调查!”黑衣女子吩咐说。

    “姐!”郭忠极不情愿的喊道。

    “快去!”黑衣女子说道:“事关西平郭氏的安危,你可不能跟我打马虎眼,明白吗?”

    郭忠无奈,只得启用紧急通联渠道向华亭的兴汉军请求协查。

    “庄主,你说郭忠那小子到底是什么意思呀?”郭嘉把手中的密信交给了刘正,随口就问道。

    “这不是郭忠的意思,而是那位的意思!”刘正笑着说道:“这是西平郭氏对咱们的试探,也是双方合作的一次试水。”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郭嘉问道。

    “传令雍州情报分局,查!”刘正吩咐说。

    郭嘉领命,兴汉军雍州情报分局立即动了起来。

    刘正很快就收到了第一份情报——西平信使的密信经陈仓站加急中转,据分析其目标所在地应为长安城。

    两个时辰之后,刘正收到了长安情报站的消息——西平密信已入长安。晋帝司马炎宣布皇城进入紧急状态,城门封闭,全城戒严。

    “庄主,大事不好,西平郭氏有危险!”郭嘉惊道。

    “奉孝,你告诉郭忠——司马炎动向不明,小心西平有变!”刘正说道:“告诉那位要小心司马炎的突然袭击!”

    华亭的消息很快就发出了,郭忠也收到了刘正的警告。

    “姐,咱们可是把身家性命全都压上了。你说现在应该怎么办?”郭忠问道。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西平郭氏的生死存亡就在于此!”黑衣女子说道。

    西平郭氏作为西平城的大族,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都瞒不过有心人的眼睛。

    郭忠谋反决心已定,陈骞很快就收到了消息。

    “何曾,你说这可怎么办呢?咱们与西平郭氏血拼,赢了没什么好处,输了就得元气大伤!”陈骞万般无奈的问道。

    “等!”何曾说道。

    陈骞只得按兵不动,等待郭忠下一步的动作。

    郭府大院,郭忠召集三百家族死士训话,作战前总动员。

    郭府死士调动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兴汉军西平情报站负责人梅花的手里。

    “廖峰,带着你的人配合郭忠的行动。”梅花命令说:“记住:兄弟们的安全是第一位的。”

    “明白!”廖峰领命。随即又提出了联络郭忠的请求。

    梅花不仅拒绝了廖峰的提议,还让潜伏在西平郭氏的暗线立即转入深潜状态,无论什么情况都不得暴露身份。

    一场围绕着西平城的暗战,各方势力粉墨登场。

    西平韩家,不仅是司马家的忠犬,还是对付西平郭氏的马前卒。

    两家可是老对手了。

    西平城中的紧张气氛,让韩家的家主韩平嗅到了战争的味道。

    富贵险中求,韩家要想获得最大的利益,不仅要站好队,还得出把力。

    “韩安,你去告诉陈骞将军,就说西平郭氏反了。”韩平吩咐道。

    西平郭氏如今已经变成了烫手的山芋,韩平可不想替陈骞挡刀。好处要拿,也不能烫坏了自己的双手。

    “族长,空口无凭,我应该如何应付陈骞的问话呢?”韩安问道。

    “咱们与郭忠斗了几十年,想要什么证据都是现成的。”韩平说道。

    韩安带着郭忠造反的证据前往魏军大营,一见到陈骞就按照既定的剧本陈述。

    陈骞愣住了——不带这么玩儿人的吧!韩安的话把他逼上了绝路,他就算是想要装聋作哑也不成了。

    没有韩家的参与,陈骞无论怎么做都有理。韩安掀了桌子,把所有的事情都摆在了明面上。再有人想要做什么,也只能在站队上下功夫了。

    送走韩安之后,陈骞问道:“何曾,人算不如天算,咱们这可怎么办哪?”

    “事到如今,只有冒险攻打郭府了!”何曾说道:“反正咱们掌握主动权,只要你我一口咬定,再加上韩家从旁作证,郭家就永无翻身之日了。”

    陈骞没有办法,只得传令一校人马以演习为名绕道包围郭府。

    韩平收到了陈骞出兵的消息之后,命令韩家紧急闭府。

    廖峰得知魏军出动,忙派人向梅花报告。

    梅花不敢违令向郭忠通报,只好启用紧急联络渠道告诉围城的郭淮部队。

    郭府刺候冒死将消息带回,却在距离大门百米的时候被韩家的刺客击杀。

    “姐,韩家欺人太甚!”郭忠愤愤不平的吼道。

    “不好!”黑衣女子惊恐万状的喊道。

    韩家的举动很不寻常,已经违背了世家暗斗的潜规则。到大门外杀人示威,事情恐怕没那么简单?

    韩平敢下令,就说明已经有了十足的把握搞定郭家。可是两家明争暗斗了几十年,有多大能耐谁还不知道谁呀!

    这回韩家一反常态,难道是听到了什么风声?

    不,应该是得到了什么郭府必灭的精确情报。

    郭家有梅园做靠山,谁又有那么大的本事呢?

    黑衣女子一分析,就明白了韩平所倚仗的是什么!

    本来世家之间的默契,却被人为的打破了平衡。

    参与西平城之乱的各方力量,也只能按照新的剧本角色登场。

    姜还是老的辣,韩平只动了动嘴皮子,就让整座西平城乱成了一锅粥。

    陈骞指挥大军攻打郭府,怎料郭忠有了一柱香的时间进行布防。虽然说略显仓促,但是却打破了魏军出其不意的幻想。

    郭府攻防战一展开,西平城中的各方势力就开始粉墨登场了。

    梅花命令廖峰集结战斗力量,目标直指魏军的火器营。

    韩府之中,两百死士早已集结待命。

    “族长,郭府打起来了!”韩安气喘吁吁的说道。

    “好!”韩平笑道。

    “族长,咱们是不是支援魏军,又或者是偷袭魏营?”韩安问道。

    “不必了!”韩平说道:“命令:韩平带领一百死士,化妆成郭府乱兵出击,把西平街给我抢了。”

    韩平的如意算盘打得不错,韩家这是想要闷声发大财。好处全拿走不说,还把屎盆子扣到了郭忠的头上。

    无论到时候谁胜谁负,所有的事情都是郭忠干的。魏军赢了,肯定饶不了郭家;兴汉军进了西平,也没有胆量冒天下之大不韪对郭忠网开一面。

    韩安这一诡异的举动,恰好与廖峰的行动队伍擦肩而过。

    “不好!”廖峰低喝一声。他见韩安的目标是西平街,忙改变主意截住了韩家死士。

    廖峰人少,毕竟是情报部秘密训练的精锐,倒也封锁了韩家死士前进的方向。

    韩安不知道廖峰的身份,一心只想完成发家致富的梦想。有人挡路,那就只有开干了。

    韩安的目标是西平街,廖峰的截杀正好唤醒了西平街的住户。

    西平街住的可都是有钱人,乱世之道——有钱能使鬼推磨,商人抱团取暖的特性在关键时刻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

    廖峰得了支援,很快就挡住了韩安的攻势。

第843章 西平韩氏

    西平街发生战斗,梅花很快就收到了消息。她忙带着人迅速的支援廖峰。

    “廖峰,这是怎么回事儿?”梅花问道。

    “站长,你说郭家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混战中的廖峰并没有回答梅花的问题,而是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

    郭忠秘密归附兴汉国,难道是想把西平城弄成烂摊子丢给梅园?

    为了争取梅园的政策倾斜,这也太狠了一点儿吧?

    梅花也搞不清楚状况,反正为了争夺资源,世家使用三十六计早就是家常便饭了。这与传说中的苦肉计极为相似。

    只是郭府抢了西平街,梅园的战后重建就得加大投入。可是郭忠能承受兴汉山庄的怒火吗?

    “郭淮督帅的大军很快就要攻城了,咱们还在这里与陌生人纠缠不清,到时候都得上军事法庭!”梅花忧心忡忡的说道。

    “站长,你坐镇指挥西平街防守战,我带着人去烧火器营!”廖峰建议说。

    “好!”梅花点头说:“你要小心行事,活着回来见我!”

    廖峰带着人绕道离开,梅花指挥西平街大户的家丁接防。

    大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来犯之敌歼灭并且活捉了领头的韩安。

    “站长,这不是郭府的人!”情报员小乙说道:“这个人我认识,他是韩家的人,名字叫做韩安。”

    “你是说攻打西平街的这些人,是韩家的死士?”梅花问道。

    “不错!”小乙回答说:“韩安是韩家族长的心腹,应该是想嫁祸给郭忠。”

    “韩家,我记住了!”梅花低声的说道:“敢趁火打劫,就得准备好付出代价!”

    梅花秘密关押了韩安,西平街的战斗宣告结束。

    廖峰带着人赶到魏军火器营驻地的时候,发现城外的喊杀声愈演愈烈。

    魏军火器营戒备森严,根本就无从下手。

    “拼了!”廖峰低喝一声。

    “拼了!”身后的将士发出了最后的呐喊。

    不到一柱香的时间,不足十丈的距离。廖峰等人却用一生的时间走完了最后这一段路。

    当魏军火器营爆炸的那一刻,身负重伤的廖峰面带微笑的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没有了火器营的远程打击,何曾安排的守城部队,根本就挡不住郭淮的攻城大军。

    城门失守,何曾见大势已去,忙带着残部去找陈骞。

    陈骞围攻郭府的战斗已经进入了关键阶段。郭府的三百死士已经死伤大半,还有战斗力的不足五十个人。

    “何曾,你怎么来了?”陈骞问道。

    “陈骞对不起,西平城丢了!郭淮的先头部队已经进了城,正在朝这里杀来!”何曾语无伦次的说道。

    “撤!”陈骞吼道。

    “将军!再给我一柱香的时间,我保证拿下郭府,兄弟们不能白死呀!”都尉贾真泣不成声。

    “老子也想有一柱香的时间!可是郭淮那老匹夫来得太快了!”陈骞吼道:“撤,违令者,军法处置!”

    魏军仓惶撤退。

    “姐,咱们追吗?”郭忠问道。

    “不必了,命令活着的人加强戒备!”黑衣女子说道。她看着躺了一院子的家兵,对韩家的恨意如同滔滔江水绵绵不绝。

    要不是韩家的推波助澜,陈骞也没有胆量铤而走险强攻郭府。

    郭淮进了西平城,梅花派人把韩安秘密送到了军中。

    鲁淑一面安排西平城的恢复,一面差人到华亭报捷。

    刘正一行人进驻西平城。

    “庄主,廖峰牺牲了!”郭嘉小声的说道。

    “什么?”刘正问道:“具体是怎么回事?西平城的情报站长是谁,我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

    梅花奉命拜见刘正,含泪把韩安偷袭西平街与廖峰遭遇,双方发生战斗的经过如实相告。

    廖峰与韩安的遭遇战,让情报站的战斗小组失去了最有利的攻营时机。

    廖峰为了完成任务,拼死摧毁了魏军火器营。

    “庄主,属下事先没有准备韩家介入的预案,是属下失职,请求处分!”梅花泣道。

    “行了,你的事情,会有军功稽查组做出评估和裁决!”刘正说道,随即又问道:“你说你抓了韩安,人在哪里?”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属下已经将人秘密交由郭淮督帅代管!”梅花回答说。

    “好了,你退下吧!”刘正平静的说道。

    梅花退出了房间。

    “庄主!”郭嘉欲言又止。

    “世家既然爱斗,那咱们也添把火,给他们壮壮声威!”刘正冷笑着吩咐说:“奉孝,你告诉郭淮,把韩安交给郭忠。我给郭家三天的时间解决西平城的问题。”

    郭嘉忙起草命令,用印之后立即差人送往郭淮军中。

    郭淮接到命令,忙命令都尉朱五押送韩安到了郭府。

    “朱都尉,郭淮督帅有什么交代吗?”郭忠问道。

    “郭督帅有言:庄主说了,给郭家三天的时间解决问题!”朱五回答说:“卑职奉命配合行事!”

    “朱都尉稍待,事关重大,我得找人商量一下!”郭忠说道。

    “郭族长请便!”朱五说道。

    郭忠命令管家安排朱五等人的食宿,随后就带着韩安去见黑衣女子。

    “姐,这回是天要亡韩家了!咱们可以找补找补了。”郭忠兴奋的说道:“看来跟随兴汉国,那是跟对了人。”

    “你高兴得太早了!”黑衣女子说道:“刘庄主让咱们自己解决韩家的问题,就是要看咱们郭家是不是懂事了。”

    当年那条“祸不及家人,刑不上妇孺”的禁令,至今仍然有效。

    若是郭家真心投靠,当然会熟悉禁令的内容;若是故意不把禁令当回事,梅园也有理由对西平郭氏动手。

    黑衣女子告诫郭忠,梅园的禁令一向令出必行,对付韩家,必须要做到只诛首恶,绝不牵连。更不能搞灭门之举,或者是欺负韩家的女眷。

    诛杀韩平之后,韩家的产业只取八成,剩下的两成留给韩家人。确保韩家人不会冻死、饿死。

    郭忠问道:“姐,这不是养虎为患嘛!”

    “即便是养虎为患,那为患的虎也是一只家虎!”黑衣女子冷冷的说道:“你什么时候明白了这个道理,才真正的具备了当家做主的能力。”

    世家永远都有对手,区别只在熟悉或者是不熟悉。与老对手之间的默契,是新对手无法比拟的。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可以争斗一辈子的真正原因。

    郭忠明白了黑衣女子的意思,世家只要掌握一份资源,就会有人眼红。对手注定会存在,与其迎接新的对手,不如留一个老对手更能让人安心。

    报仇雪恨一时爽,江湖又是风起云涌。曾经的天下第一,转眼之间就成了新秀的踏脚石。为什么天下武林的泰山北斗,却没有争夺武林盟主的意思。只有一个理由——佛道平衡才是真。无论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都是要死人的。

    世家之间的平衡也和江湖风云很像。别以为扳倒了韩家,郭家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这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世俗的商业竞争为什么讲究合作共赢呢?唯一的理由就是维持微妙的平衡,让上位者安心。

    郭忠只想着压倒韩平,却没有想过战胜对手之后的路。

第844章 养虎之说

    “人不能没有竞争,亦不能害怕竞争!”黑衣女子说道:“养虎为患的虎只是家虎,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一只野虎,或者是一条毒蛇。这就是掉块肉和丢掉性命的问题呀!”

    “姐,我懂了!”郭忠说道。

    世家之争,不在一朝一夕,而是与时间同存。留下一个熟悉的对手,总比迎接陌生的对手更为有利得多。

    郭家若是削弱韩家,其他世家想要补缺还真没有那么容易。这样就可以更好的维护西平城中的世家格局。

    兴汉军志在凉州大局,而不是一厢情愿的想要改变一城一地的基本格局。郭家可以占据优势,却不能一家独大。

    郭忠得了黑衣女子的指点,忙出门与兴汉军都尉朱五商议如何逮捕韩平的细节?

    朱五表示对西平城的格局不太熟悉,一切由郭忠做主,兴汉军方面予以全力配合。

    郭忠推却不过,只得承担起了指挥的责任。

    朱五带着人跟着郭忠敲开了韩府的大门。

    “郭忠,你这是什么意思?”韩平问道。

    “韩平,你的事情犯了,准备束手就擒吧!”郭忠大大咧咧的说道。

    “我能有什么事情?”韩平故作姿态的问道。

    韩平自认为做得滴水不漏,在郭忠面前表现得大义凛然。更何况偷袭西平街的人都是一身郭府死士的打扮。即便是事情败露了,韩家也有说辞。

    朱五不愿意跟韩平废话,直接推出了五花大绑的韩安。

    韩平一见韩安就什么都明白了——最大的漏洞就是死士没有死。

    韩安不死,形势对韩家极其不利。

    “韩安,你跟随我多久了?”韩平突然问道。

    “四十二年!”韩安如实回答。

    “是呀,四十多年了!韩安哪,你觉得老爷我对你怎么样啊?”韩平又问。

    “老爷待我恩重如山!”韩安认真的说道。

    “恩重如山?”韩平问道:“那你为什么背叛韩家,背叛我?”

    “老爷,我真的没有!”韩安回答说。

    “狡辩!”韩平怒吼道:“事实就摆在眼前,你还想要蒙骗大家吗?”

    韩平为了自证清白,直接下令家族死士去锁拿韩安的家人。

    一柱香的时间之后,韩安的家人被送到了韩平的面前。

    韩平一声令下,十几颗人头落地。

    朱五想要派人制止,却被郭忠眼神制止。

    韩安万万没有想到,他所效忠的韩家,居然在这一刻里变成了灭门的仇人。

    “韩安,你还不想说吗?”郭忠指着地上的尸首问道。

    “我说!”韩安泣道。

    有了韩安的证词,韩平的罪名认定基本不成问题。

    韩平不愿意束手就擒,带着韩家死士负隅顽抗。

    郭忠一声令下,韩平和一百韩家死士被朱五的部众围杀。

    “郭大人,韩府的家眷怎么办,还请示下?”朱五问道。

    “兴汉军早有规定,一切都按规定办吧!”郭忠吩咐说。

    韩府众人未参与反抗者一律收押,所起获的韩府资财郭忠分文不取,直接交给朱五处置。

    朱五本以为郭忠会故意散尽韩府家财邀买人心,却没有想到捡了个烫手山芋。

    韩平死了,郭忠并没有继续留在韩家,而是把韩府控制权交给了朱五。

    朱五目送郭忠离开之后,直接去找郭嘉复命,把整件事情的经过做了详细的汇报。

    郭嘉不敢怠慢,直接去找刘正说事儿。

    “奉孝,你在担心什么?”刘正听完了郭嘉的汇报内容,不以为然的问道。

    “庄主,想不到郭忠那小子居然老奸巨猾到了这样的程度?”郭嘉回答说:“我总觉得这样的表现实在是过于完美了。”

    对于郭忠处置韩家的做法,刘正也找不出一丝一毫的瑕疵。

    只是西平郭氏传承久远,族中有这样的能人倒也不足为奇。若是没有力挽狂澜的大才,那才觉得奇怪呢?

    “奉孝,这应该是那位的意思!世家的生存之道,咱们可得多学学才是!”刘正说道。

    郭忠已经扳倒了韩平,在西平城中已经是一家独大了。若是再贪得无厌取了韩家的财富,那就等于迫使梅园向西平城注入新的力量。

    刘正让郭忠主持惩罚韩家的大局,就是想要造成郭府一家独大的局面。到时候梅园注入新的世家力量平衡西平城,郭府也没有胆量和理由拒绝。

    想不到郭府的高人一眼就看穿了刘正的打算,在处置韩家的事情上表现得完美无瑕。

    韩家虽然说被削弱了,但是却架子不倒。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西平城的平衡并没有被打破,刘正也没有理由强行撕裂西平城的格局注入新势力。

    然而韩家元气大伤,短时间内根本就无法抗衡郭府。与此同时,韩安没死,他的家人却遭了殃。这不仅坐实了韩平的罪行,还让他变成了对付韩家后人的急先锋。

    韩平杀了韩安的家人,韩安又在韩平的死上面出了把力。这样的两笔糊涂账,足以让韩安和韩府后人斗上一辈子了。

    “庄主,我觉得郭忠是聪明反被聪明误!”郭嘉说道:“他忘记了兴汉军的禁令——他不杀伯仁,伯仁却因他而死。韩安的家人也是妇孺,那笔账得算在郭府头上。”

    “下令动手的人是韩平!”刘正说道:“现在他已经死了,人死债消嘛,咱们也没有理由继续追究!”

    郭府的这一手很高明,既保住了西平城的根本格局,又找到了特别的力量牵制韩家。

    韩安想要报仇雪恨,要么依附兴汉军,要么成为郭府的附庸。

    刘正知道西平城的世家格局已经变成了郭府一家独大。韩家衰而不亡,梅园也找不到合理的理由强行掺沙子。

    “有韩安的牵制,韩府就没有办法全力阻碍郭府的繁荣!”郭嘉忧心忡忡的问道:“庄主以为咱们应该如何破局!”

    “郭府的那位出身传承世家,她身上的烙印痕迹太重了!”刘正慢条斯理的说道:“梅园的行事准则,却不是世家的教条!想必那位奇人要失望了。”

    刘正让郭嘉派人散布消息,首先是兴汉军方面如何识破韩安的身份;其次就是郭忠在韩府见死不救也得大肆宣传。

    西平郭氏想要趁火打劫掌握西平城,刘正只好四两拨千斤的拿韩安说事。

    这是一场暗战,郭府的表现过于完美,让刘正有了警惕之心。虽然说养虎为患的虎是家虎,但是却很有必要虎口拔牙。

    没有牙的老虎才有可能把危险降到最低。有事儿没事儿拔两颗老虎的牙,也好让老虎明白,胡乱的长牙是不对的。

    西平郭氏对兴汉军有功,刘正也没有办法限制郭府的发展。可是他又不想看到西平城一家独大的局面,就只能另辟蹊径的替郭忠找到新的对手了。

    “庄主,你的意思是郭府树大招风?”郭嘉问道。

    “郭忠不灭韩家的人,不取韩家钱财,却又坐视韩安家人枉死!”刘正说道:“这简直就是一石三鸟之计呀!”

    兴汉军酬功,没有理由对付郭府;韩家受创,没有能力对付郭府的扩张;韩安要报仇,除了投靠郭府,别无选择。

    郭府所谋甚大,反而是得不偿失了!

    刘正只好针锋相对,试图让韩安牵制郭忠。

    这样一来,就可以更好的维持西平城的平衡态势。

第845章 过犹不及

    刘正的安排果然收到了奇效,韩安并没有如郭忠所愿抱郭府的大腿。

    郭嘉本来也觉得刘正在对待世家的态度上有些矫枉过正,可是郭忠坐视韩安家人遭戳,着实令人寒心。

    韩平滥用私刑,郭忠助纣为虐都说明了世家为了一己之私,可以视人命如儿戏。梅园限制世家可是根本国策,郭嘉也没有心思替郭府打抱不平。

    西平城的局势日趋稳定,韩安的偃旗息鼓,让郭忠坐立不安。

    郭忠想不通其中的关节,只得找家族的智囊团开会讨论。

    只是时间过去了好几天,对策却一个也没有。

    梅园的军功稽查组已经审核完毕,关于郭家子弟的封赏也到了郭府。

    眼看一干子弟就要到各地赴任了,韩安依旧没有什么表示。郭忠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

    郭家子弟的分散,势必会带走郭府的部分资源,留下的权力真空更会让郭忠捉襟见肘。

    郭忠的原计划是由韩安的人来填补空白。可是西平城中出现了对郭府不利的流言之后,韩安就没了动静。

    眼看就要拖不下去了,郭忠只好停止了扯皮,直接找黑衣女子寻求对策。

    “姐,你说这可怎么办呢?”郭忠问道。

    “画蛇添足,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黑衣女子骂道。

    “姐,我知道错了!”郭忠悻悻的说道。

    “知道错了有什么用,现在做什么都来不及了!”黑衣女子说道。

    兴汉山庄遵守承诺一视同仁的论功行赏,郭府还能蹬鼻子上脸的抗旨不遵吗?

    再说郭府活着受赏的多为庶出子弟,说是一穷二白也不为过。这回替郭家挣了荣耀,眼看就要走马上任了,嫡脉能不替他们兜着?

    庶出子弟为郭府做牛做马,如今机缘巧合之下出人头地,这一分开不仅仅是替郭家开枝散叶,还有传播郭氏文化的任务。

    历来的嫡庶之争都很残酷,兄弟之间打生打死也很寻常。好在血浓于水,打断了骨头还连着筋呢?

    打架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兄弟可以有矛盾,但是在关键的时刻不能含糊。

    这回郭家庶脉大兴,梅园酬功郭府,计赏爵九,其中庶脉七。

    赏爵就是分家,梅园赏功可是爵在前而职在后。

    郭忠得了头功,封西平乡候,其余八人皆封亭侯。

    刘正为了显示诚意,郭府的亭侯均授职七品县令。

    郭府一门九侯八县令,这可是极其荣耀的事情。

    庶脉子弟有了权,这分家就势在必行了。毕竟八位县令分散在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大家除了同一个姓氏,今后再聚的日子遥遥无期。

    世家的庶出子弟,对嫡脉的忠诚度并不高,渴求取而代之者比比皆是,郭府亦然。

    “姐,咱们真要给庶出子弟匹配资源吗?”郭忠问道。

    “阿忠,过犹不及!”黑衣女子突然说道:“这人都散了,空守着钱财又有什么意义呢?”

    黑衣女子也没有想到——梅园酬功,对世家来说可是致命的毒药。

    郭府没有反抗的余地,只能让庶出子弟把郭氏家风发扬光大。

    西平郭氏分散地方,嫡脉人丁单薄的格局暂时无解。黑衣女子也只能认栽了。

    “姐,我是真的不明白!”郭忠说道:“庶出子弟对家族的忠心没有多少,咱们这回的调配资源估计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

    “阿忠,有狗要是吃了郭府给予的肉包子,即便是不能替咱们看家护院,也会在看见陌生人的时候叫上两声,给咱们报个信什么的。”

    黑衣女子还有一句话没有说——郭氏子弟毕竟是从西平走出去的,其官声将直接影响到嫡脉。

    世家子弟无论嫡庶都是锦衣玉食,若是因为缺钱向百姓伸了手,那是会连累整个家族的。

    郭府不缺钱,郭氏子弟也不能在钱上栽跟头。黑衣女子知道——郭氏的声音积累不易,梅园这一下子抛出八个县令,事涉近百万华夏百姓的生存大计。

    郭府不帮忙,郭氏子弟就得举步维艰了。治理地方的关键在于百姓的衣食住行,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为什么穷官上任,用不了多久就得死无葬身之地?其根源在于没有钱寸步难行。找不到可以信重的人,再好的构想也是空谈。

    黑衣女子心里清楚——一个吃糠咽菜的官员,其治下的百姓想要吃肉绝对是一种奢望。物以稀为贵,上行下效思想的驱使之下,肯定会形成一股特别的风气。

    若是郭氏子弟治理的地方因为钱出了问题,西平郭氏的名声也会受到影响。

    怪不得梅园治下的世家会那么听话?面对一而再,再而三的分家析产,就算是金山银山,到最后也留不下什么东西。

    好在有钱能使鬼推磨,世家子弟当官,基本上都是拿钱铺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谁掌握了钱袋子,谁就是百姓的大恩人。

    布局产业需要钱;改善民生需要钱;建设地方需要钱;灾年赈济更是需要钱。

    官不可一日无钱。钱就是世家子弟的敲门砖,也是官府的信誉。

    黑衣女子没有办法,只能把西平郭氏的族产一分为九,由新授的九位爵爷各领一份。

    手中有钱,心中不慌。

    地方官员手中的钱,其实就是一个杠杆作用。四两拨千斤的道理谁都懂,可是又有谁想过——拨千斤的前提是拥有四两。若是手中连一两都没有,那就叫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西平郭氏的子弟为官,不能做那难为无米之炊的巧妇。世家子弟为官的后盾,其实就是家族产业的触角深入地方。

    家族产业在关键时刻是世家子弟好好做官的根本保障。黑衣女子知道,世家扎根的地方,其实就是祖祖辈辈建设的根基所在。

    “姐,咱们这样分家,纯粹是赔本赚吆喝呀!”郭忠不服气的说。

    “阿忠,世家的凝聚在于责任!西平郭氏为什么扎根于西平城,就是因为创业先祖在这里留下了不朽的传奇,子子孙孙受用无穷!”黑衣女子说道。

    庶出子弟地方为官,将来也可以在任职的地方建立根基。若是以后追根溯源,西平郭氏就是大家共同的荣耀。

    华夏的万古传承源于一个字——家。由一个家变成千千万万个家,那就是国。

    黑衣女子甚至在想——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西平郭氏也有兼善天下的机会。

    郭忠听了黑衣女子的解释,总算是明白了世家最强烈的意愿——就是建设地方。

    哪怕是赔本赚吆喝,又或者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生命不停,建设不止。世家子弟留下的地方,总会留下建设的传奇故事。

    郭忠召集家族子弟,宣布了黑衣女子的分家决定。

    家族的族老表示不理解,想要郭忠给一个解释。

    “这是我姐的意思!”郭忠开门见山的说道:“梅园酬功,郭府分家已是必然。”

    “我等没有异议!”郭氏族老们异口同声的说道。

    黑衣女子的权威,郭氏子弟不敢挑衅。

    郭忠顺利的分家析产,让受爵的家族子弟各自带着分得的产业,离开西平城赴任地方。

第846章 官为家本

    郭府子弟分家析产赴任地方,成了轰动西平城的特大新闻。

    “奉孝,你来找我,是不是郭府有什么动静了?”刘正问道。

    “庄主,郭府分家了!”郭嘉回答说。

    “看来西平郭氏当兴!”刘正莫名其妙的说道。

    “为什么?”郭嘉问道。

    “当官要为民发声,亦是立身安家之根本!”刘正说道:“西平郭氏的那位奇女子终于悟到了。”

    “庄主,我还是不明白!”郭嘉说道。

    “奉孝,我问你一个问题,同样有心建设地方的两个官员,一个拥有亿万家财,一个身无长物,哪个更容易成事?”刘正问道。

    “当然是……”郭嘉说道:“庄主,我明白了——有钱人做事,只在一念之间,想做就做。没钱人做事,得先说服别人投资参与。这两种人的办事效率有着天壤之别。”

    的确,当穷官为了说服别人投资彻夜难眠的时候,富官的项目已经上马动工了。

    工程可是聚宝盆,建设的速度将决定投资者的投资意愿。有资源的官员可以说干就干,没资源的官员得先寻找资源。

    做生意需要本钱,做官更需要本钱。穷官想要成事,一得看运道如何,二得看地理条件。富官则是生冷不忌,没有路的地方也能用钱砸出一条路。

    “世家子弟都是富官!”刘正说道:“梅园只是把世家的钱从府库里搬出来,然后用在百姓身上。”

    “怪不得兴汉国会越来越好,这简直就是在赶鸭子上架嘛!”郭嘉说道:“世家子弟做穷官,谁也丢不起那个人!”

    刘正算是号准了世家的脉。世家最擅长的东西就是建设地方。哪怕是一片不毛之地,只要有世家子弟的存在,不出十年就能建设成鱼米之乡。唯一的区别只在于规模的大小。

    世家子弟拥有的资源和能量,在建设地方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便利。朝中有人好做官,手中有钱能做事。

    “奉孝,世家聚拢资源的本领非常强悍。咱们这样做只是帮着世家散财而已。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也得讲究方式方法。”刘正说道。

    兴汉军攻略凉州,这是用分家而治的办法管理世家。九品只论官声,不治人望。“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能力决定一切。

    刘正分官西平郭氏,以八方县令换得郭府一分为九。其中嫡脉不过两人,庶脉却得了七席。这样一来,郭氏再无重归一地的可能。

    世家的财富可以代代相传,爵位却无法世袭罔替。这就是梅园治理世家的新策略。针对晋国的九品中正制,兴汉国针锋相对的政策就是淡化嫡庶之别,按才授官。

    世家的超强凝聚力在于族长一言九鼎,如今按才取官,有官才有品级之分。这就使得庶脉盖压嫡脉有了成长的空间。风水轮流转,家道中落的嫡脉面对咄咄逼人的庶脉人杰,唯一的办法就是分家。

    利益关联是维系世家的纽带,即便是嫡亲兄弟,也挡不住高官厚禄的诱惑。庶脉发达了,就想升格为嫡脉。仅凭“光宗耀祖”这四个字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增加话语权。

    嫡脉不愿意大权旁落,或者是被人为的边缘化,分家就是迫不得已的选择。谁都想当家做主,既然谈不拢,那就各当各的家。

    西平郭氏一门八县令,虽有地域之别,却无高低贵贱之分。嫡脉再想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庶出的那几位肯定不会答应。

    然而让嫡脉改变祖制,主动增加庶脉人杰的话语权,那又相当于引狼入室。作为传承世家的西平郭氏,想来应该不至于短视到这样的程度。

    分家之后可以守望相助,并不至于削弱家族的声威。由于利益的切割,反而有助于兄弟之间联络感情。

    周礼之制,核心思想只在于一个“分”字。分封诸侯,分封兄弟。一家一姓遍及天下。同一个姓氏,同一份荣耀。

    这就是治理世家的核心精髓。天下之道分分合合。该合的时候则合,当分的时候则分。

    乱世来临,谁家聚合得快,谁家就可以掌握先机;太平盛世,谁家分得彻底,谁家就可以兴旺发达了。

    乱世握拳才有力量自保,盛世伸张更有利于布局天下。刘正给了西平郭氏崛起的机会,也给了兴汉国长治久安的机会。

    太平盛世,人口数量的井喷式增长,在恢复国力的同时也让世家承受着巨大的资源压力。地方资源有限而人口增长无限,特别是平均寿命的增加。一旦人口增长的速度超过了自然死亡的速度,就会让有限的土地承受无限的压力。

    世家集中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面临着两个选择:一个是分家让庶脉子弟另谋生计;一个是团结起来对外扩张。倘若无力扩张,那就得面临资源短缺的窘境。

    “庄主,你的意思是说世家之间的对抗,其实最关键的还是为了世家资源的再分配?”郭嘉问道。

    “奉孝,世家之间的对抗有两个目的——其一是削减多余的人口;其二是内部资源的二次分配!”刘正说道:“战争存在的唯一价值在于摧毁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梅园想要实现兴汉使命的远大理想,不能只靠嘴上说说,拳头还得硬。理想的对抗,关键得看拳头的对抗,最终衡量胜负的唯一标准就是人心。

    乱世迫使世家聚人聚兵,把一家一姓的生存之道,变成整个华夏的生存之道。可是到了太平盛世,这样的强力聚合就是巨大的包袱和隐患。

    没有人愿意把身家性命交给别人,也没有人把希望寄托在世家的仁慈上。司马家对于西平郭氏只是一个由头,彻底的分化郭姓的力量才是根本原因。

    兴汉军进驻西平城,也没有办法容忍尾大不掉的西平郭氏。梅园酬功的目的是为了消除世家的潜在威胁。

    刘正比司马家的高明之处,在于利用官身让世家主动分开。这样不仅可以降低世家的资源储备,还能削弱世家的造反能力。

    “庄主,世家传承源远流长,分家就等于开枝散叶,咱们很有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郭嘉说道。

    “奉孝,你应该明白一个基本的道理——龙生九子,九子各有不同!更何况是有着嫡庶之分的世家子弟呢?”刘正说道:“屁股决定脑袋,庶脉有了权力和名望,就算是主动回归,嫡脉有胆量接纳吗?”

    官身为世家之本,也是制衡世家的关键。世家的强大在于嫡脉那无可匹敌的威望。倘若庶脉也有人杰盖过嫡脉,一家两分就是大势所趋。

    西平郭氏的八个县令,即便是大浪淘沙之后只剩下那么一两个,也有能力分嫡脉的势。这就是刘正的如意算盘。

    刘正根据百科全书中世家的起源,总结出了世家的根就是官身,世家的势就是名望。开拓者名垂青史,搅局者遗臭万年。忠者孝子贤孙无数,奸者后人蒙羞。

    世家传承重在香火,薪火相传驱使后人承继先辈之志。以同姓之荣为荣,以同姓之德为德。

第847章 刘正论道

    “庄主,你是说有人因为敬重,所以同姓,使贤者香火不绝,达者传承永续吗?”郭嘉问道。

    “出身楼桑村的蜀帝刘备,数十年如一日以汉室宗亲自居。世人不以为忤逆,盖因其继承高祖之志,有匡扶百姓之心。哪怕是行易姓更名之事,智者亦会敬重有加。”刘正说道。

    “难道这就是当年献帝捏着鼻子认亲戚的主要原因吗?”郭嘉问道。

    “不错!”刘正回答说:“汉室衰微已成定局,需要有人杰挽狂澜于既倒。刘备以高祖为榜样,坚持重修祖宗之德,续汉室香火。这样的人才,谁敢拒绝,谁又能拒绝呢?”

    但凡是有志于天下者,均有一种华夏人杰入吾门的胸怀和气度。刘备是汉室不可或缺的人才,也是唯一的那个宣扬高祖伟业并踏实践行的人。献帝引以为臂助也就不足为奇了。

    蜀帝刘备入川,夺同宗刘璋的基业,世人反而推崇倍至。只是因为刘备自请为汉中王,继承了高祖的大志。宏扬祖宗大德,赢得了最广泛的认可。

    大道传承有序。刘备的聪明之处在于他让天下人清楚了一件事情——以高祖之行为榜样,以高祖之志为准绳,穷极一生,死不旋踵。这样就赢得了天下人的敬重。

    即便是名义上的天下之主献帝也只能认下这门亲戚。这就是“光宗耀祖”的传世价值。世家之道,在于祖宗之德的有序传承。有德者虽非同姓亦入族谱,无德之人便是血缘之亲也不敢与祖宗同在。

    郭嘉的颖川郭氏,郭忠的西平郭氏,两地相隔千里,见面之时也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同姓之人拥有相同的荣耀,心就会靠得格外的近。

    四海之内皆兄弟,一笔写不出两个“刘”字。同一份荣耀,同一个梦想。这就是刘正可以容忍刘备的主要原因,也是各路刘姓诸侯愿意接纳刘备的源头。

    先祖创道之德,后辈应该共勉之。凡是拥有光宗耀祖之志的同姓之人,天生就是一家人。

    “奉孝,不管刘备的出身如何,他继承了高祖之志,道就会认可他汉室宗亲的身份。”刘正说道:“当然了,这继承祖宗之志,可不是单纯的说说,而是要脚踏实地去做并获得天下人的认可。”

    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起初只得到了公孙瓒的认可,后来大汉名将卢植半推半就的默许,再后来崛起于南阳,迎奉献帝才算是定下了名份。

    然而天下人对于刘皇叔的认可程度并不高。直到三顾茅庐得了诸葛亮,西入汉中自请汉中王。这才让益州百姓认可了刘备的身份。

    刘备在成都称帝,益州百姓成了最尊贵的那部分人。为了自家利益计,成都百姓也得卖力宣扬其汉室宗亲的身份。得位于祖宗,方才名正言顺。

    刘正幽州创业,梅园兴汉。并没有把恢复祖宗荣光当成第一要务来抓。这就使得天下人知道兴汉国为创业之基,绝非守业之途。

    刘正不愿意成为世家的守户之犬,这才把出头的机会给了刘备。继承先祖荣耀既是捷径,也是一种致命的束缚。

    人杰的功业之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都促使刘正勇敢的抛却曾经加诸于身的各种荣耀。

    只有先放下,才有新的机会拿起。刘正以白身成就了兴汉国的辉煌,就已经突破了时代的桎梏。九品论官,不仅梳理了官阶秩序,还给了庶脉子弟出人头地的机会。

    梅园治理世家的政策,已经补全了九品中正制的短板。在限制世家一道上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华夏的核心便是世家。当家大而国,就是全民复兴之时;反之,则是全民堕落之日。家国天下,国为大,这就是核心理念所在。

    “奉孝,你我为兴汉而努力,却在不知不觉中成就了身后的家。”刘正感慨说:“为国者,家必兴!然而有利必有弊,当家大危及国,也许将来会有人毁掉咱们的家。”

    “庄主,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郭嘉说道:“高祖的约法三章,梅园的土地政策,都是时代的杰作。由此及彼,将来也会有人建立新的功业。只要咱们这些人还活着,就没有人可以翻天!”

    “疏不间亲!”刘正说道:“也许将来的某一天,咱们这些人会成为时代发展的阻碍!”

    “庄主掌握百科全书,当然知道历史的走向!”郭嘉说道:“每一个时代都会有独一无二的主角。幸运的是——这个时代的主角是咱们。且行且珍惜吧!”

    刘正懂了——人生在世,是什么角色就是什么角色。续命丹可以延长人的寿命,却没有办法阻挡历史洪流对时代的冲击。

    郭嘉的话很有道理——即便是将来会成为另一个时代的阻碍,作为这个时代的主角,必须要做好份内之事。

    人之道在于时,亦在于势。时势造英雄!也许是赶鸭子上架,可是既然站在了风口浪尖之上,就得成为弄潮儿。

    没有人可以拒绝进步。刘正觉得自己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曾经欲灭世家而后快的一个人,此刻居然给了世家开枝散叶的绝佳机会。

    在刘正的记忆深处,高祖分封同姓王,兄弟阋墙的故事反倒层出不穷。以官身分世家,也有异曲同工的效果。可是世家原本聚居一乡一镇,如今却遍地开花。

    古有天下张,今出四海郭。即便是五湖刘也难以制衡。这就是世家扩散的后遗症。特别是深喑为官之道的世家子弟,很容易造福一方百姓,赢得地方的信赖。

    众所周知,地方百姓常常以某个人的存在为荣。函谷关留下道德经五千言的老子;封狼居胥的冠军侯霍去病。他们都是华夏百姓崇敬的对象。

    一个人的荣耀便是一个地方的荣耀。每一个杰出的贡献者,都会为一个地方的人文建设添砖加瓦。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这就是华夏时代的显著特征。

    刘正知道,千百年后的梅园,也会变成百姓们心中永远的丰碑。每一个为了兴汉使命而努力的人,都应该被时代所铭记。

    百年沧桑华夏梦,梨花枪下梅园兴。八十年风雨无阻,成就了兴汉山庄。原来世家也是百姓,更是其主心骨。

    谁有能力约束世家,谁就有机会建功立业;谁有手段约束世家,谁就可以主宰天下风云。八十年前的普通百姓,八十年后的世家基础力量。这就让刘正由消灭世家转变为限制世家。

    世家代表着一种制度,同时也是一种秩序。曾经的刘正也试图创造一种新秩序。可是当曾经的穷苦百姓,在拥有了产业和继承家业的子孙之后,就开始自发的抵制梅园的基础政策了。

    努力了八十年的刘正,到头来竟然发现——梅园变成了世家,身边的兄弟也变成了世家。消灭世家就等于自我毁灭。

    梅园的第四代刘安已经出生,四世同堂,家大业大,不就是标准的世家模板吗?

    此刻的刘正才深深的知道——消灭世家就是自断手脚。华夏最大的约束力量就是家世。

第848章 嫡庶之争

    “庄主,其实世家的积极意义,在于对世家子弟的无形约束。”郭嘉说道:“一个拥有传承的世家,其子弟中出现不肖的概率极小。世家子弟不仅以祖宗之荣为荣,还以祖宗之德为德。”

    “奉孝,世家子弟的能力和人品大多数值得肯定!”刘正说道:“可是世家扎根于地方,在一定范围内会超脱于法律之外。常言道: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若是世家子弟为恶,那就是天大的罪过了。”

    世家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为善者可以匡民济世;为恶者必将祸连八方。普通人干坏事,受到影响的人极其有限;世家子弟犯罪,那就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了。

    世家子弟掌握了大量的资源,既可以高效的替百姓谋福利,也可以在一时冲动之下做出不可挽回的决定。

    这就像有人想要买一件东西,有钱人只需要一个念头就可以迅速的做出决定;穷人还得考虑一下会不会影响未来的正常生活。

    普通人由于付不起那份冲动的代价,在做出决定之前怎么着也得考虑再三。世家子弟不差钱,有理由、有能力为冲动买单。

    普通人想要成事,得以牺牲效率来换取周全;世家子弟行事,以耗费资源为本钱积累经验。这就是有钱任性。

    刘正以九品论官不论人的制度取代世家的九品中正制,让世家内部推行的嫡长继承制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嫡脉要么交出主宰家族沉浮的绝对话语权,要么分家析产之后庶脉人杰也当家做主。

    郭嘉也是世家子弟,当然明白庶脉在家族内部的地位极其尴尬。虽为兄弟,实力奴仆。嫡脉不仅可以坐享其成的受用最丰富的资源,还能高高在上的对庶出兄弟指手画脚,更为甚者可以打杀。

    梅园的九品官制,让世家的庶脉子弟看到了希望。兴汉国中,一名县令的身后就会有一个袖珍家族崛起。

    县令为官一方,养气功夫当属上乘。早就习惯了一言九鼎的庶脉子弟们,愿意回到家族让嫡脉子弟肆无忌惮的羞辱吗?

    嫡脉为了巩固自身在家族中的地位,肯定也不允许庶出子弟回到族中耀武扬威。这是一种根本就无法调和的矛盾。

    刘正从百科全书中找到一个故事——当老家主辞世之后,剩下的兄弟姐妹必然会分道扬镳。须知天意不可违,七子去,六子回。兄弟七人出征,回朝享受家族荣耀的只能有一个。这其实没有道理,也是嫡长继承制度下最大的道理。

    兄弟尚且不能共存,由此而形成的兄弟阋墙的传统那就无法避免了。世家的子弟众多,其实就是养蛊,胜者生,败者亡。

    一直以来,世家子弟可以理直气壮存活的人,每代只允许存在一个。兄弟之间为了争得那一线生机肯定会斗得头破血流。

    刘正的九品官制,虽然说分散了世家的力量,但是却改变了世家子弟的亲情状态。九品论官不论人的制度,确保了世家子弟的竞争核心。

    这让世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更加的公平。以前一切以嫡脉为主,任官需继承。就算是有什么好处,或者是说有了继承的机会也得嫡脉先拿先占。

    现在任官需要参加统一考试,这就突出了个人能力在竞争中的作用。继承只着嫡庶,考试尤重能力水平。

    世家想要继续由嫡脉把控任官权利,已经不现实了。好在世家大族人口多,资源多。让子弟平等的接受教育,拿能力说话。

    这是在冲击传统的嫡长继承制度。嫡脉的人不愿意拱手交出手中的权利,只得在妥协中寻求平衡。由周礼的分封制转变而成的分家制度就逐渐的成型了。

    嫡长不愿意与庶出人杰互相牵制,分家就是唯一的出路。兄弟心平气和的分家析产,大家还是好兄弟。

    梅园的九品官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成熟的运作机制。嫡脉要固宠,庶脉要出头,世家要发展。这三者之间的妥协就是分家。

    庶出子弟得到了平等的教育资源配置,对嫡脉的怨怼就会渐渐的减少。分家析产的推行,庶脉对嫡脉的冲击相对有限。

    分家析产的不断推行,促使世家孜孜不倦的开枝散叶。拥有了自主权的庶出子弟,对嫡脉只会心存感激。

    世家之所以能够接受梅园的九品官制,是因为一直以来推行的嫡长继承制会把庶出的优秀人才往外推,甚至是反目成仇的争夺家业。

    现在有了成熟的分家机制,能力就成了获取家族资源的敲门砖。西平郭氏一门八县令,黑衣女子不得不咬牙切齿的分家析产。她倒是可以不分配给庶出子弟资源。可是家族子弟到地方任官,就是肩负着宏扬祖德的重任。

    没有钱寸步难行!西平郭氏的子弟要是做不出过硬的政绩,那就会令祖宗蒙羞,受牵累的会是家族的荣耀不再。

    黑衣女子没有胆量冒险,世家的核心价值在于名声。谁玷污了祖宗的德行,谁就是家族的罪人。这就是要钱还是要名的问题。西平郭氏很显然更在乎荣耀名声。

    “奉孝,嫡庶之争永恒。”刘正说道:“咱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作为裁判方,引导世家子弟进入有礼有节的竞争体系。”

    嫡长继承制的存在,让世家子弟的身份和立场在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心性险恶之人会投机取巧的从肉体上消灭竞争对手。

    然而梅园的九品官制和科举相结合,把兄弟之争顺延了二十年。二十年的兄弟情,可以削弱和化解无数的家庭内部矛盾。

    “庄主,你的意思是科举的存在让嫡庶之争大变样,至少不用依靠单一的杀人手段来解决问题?”郭嘉问道。

    “奉孝,你可还记得袁家的那对兄弟?”刘正反问道:“袁绍庶出为兄长,袁术嫡出为弟弟。”

    按照传统的嫡长继承制,袁术应该是袁家唯一的继承人。可是袁绍过继给了伯父,由庶出子摇身一变成了伯父家的嫡长子。一门双嫡长,袁家只得分家析产。

    大名鼎鼎的四世三公,到最后七零八落。好在垮掉的袁术后人不绝,西迁的袁绍依旧扛鼎。虽家世衰微,却在开枝散叶方面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曹家倒是紧紧的绑在一起,可是魏帝曹丕的一番神操作之后,曹魏大统竟然让司马家一勺烩了。好在曹昂远离中原,倒是给了曹家一线生机。

    袁绍和袁术的分家析产,由于没有制度保障,导致了分家之后的后遗症一直无法根除。

    袁术坚持认为是袁绍抢走了家族的资源;袁绍则理直气壮的继承伯父的家业。既不违族规,也合乎情理。双方都指责对方不懂事,两兄弟都有不能退却的理由。

    嫡庶之争虽然说解决了传承顺序问题,但是却留下了兄弟阋墙的隐患。毕竟谁都想做一家之主,可是族长的位置只有一个。踩着兄弟的尸骨上位,就成了嫡长继承制的鲜明特色。

    刘正以九品官制和科举改良了世家内部的竞争模式,使得世家子弟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获得了相对公平。

    大量世家庶出子弟得以保全,有效的壮大了华夏的人才储备。

第849章 西平韩安

    刘正的一番入情入理的分析,让郭嘉明白了世家对梅园的九品官制和科举的态度。

    科举让世家子弟的竞争由暗转明,拿成绩说话。最大限度的避免了从肉体上消灭竞争对手式的家族人才损失,从而有效的扩充了世家的人才储备。

    只是人才的培养需要资源,人才成型之后需要地位。这就是在割嫡脉的血肉。世家嫡脉原本可以奴役庶出子弟。然而科举的存在打破了世家嫡脉的权力垄断。

    庶出子弟的不断分权,世家的传承嫡脉肯定是深恶痛绝。被迫分家析产的世家,心有怨怼也就在所难免了。

    正在这个时候,院外传来了敲门声。

    郭嘉忙结束了胡思乱想,起身去开门。

    鲁淑从外面走了进来。

    “庄主,西平韩安求见!”鲁淑说道。

    “谁?”刘正问道。

    “就是那个带人攻打西平街的韩安!”鲁淑解释说。

    “韩安要见我,有说过什么原因吗?”刘正问道。

    “不曾说明!”鲁淑如实回答。

    “奉孝,你怎么看?”刘正也有些拿不定主意,转而征求郭嘉的意见。

    “庄主,凉州的格局,西平城就是样板。”郭嘉说道:“一家独大后患无穷,两虎相争又必有一伤。不如多元化发展,诸家牵制以维持平衡?”

    “你的意思是可以见一面?”刘正问道。

    “这得庄主自己拿主意!”郭嘉说道。

    “鲁淑,你让韩安进来吧!”刘正点头吩咐说:“我想听一听他怎么说?”

    鲁淑转身离开。

    一柱香之后,韩安跟着鲁淑走进了刘正的院子。

    “西平韩安,见过庄主!”韩安毕恭毕敬的说道。

    “不必多礼,请坐!”刘正看着束手而立的韩安,意味深长的吩咐说。

    韩安表示不敢,十分拘谨的侍立一旁。

    郭嘉与刘正对视一眼之后,随即就问道:“韩先生此番前来,有何见教哪?”

    “兴汉军欲定凉州,须先得西平城。然而得西平城的关键,在于城中世家的归心。”韩安咬文嚼字的侃侃而谈。

    “韩先生此言差矣!”郭嘉慢条斯理的说道:“十万兴汉军屯驻西平城,城头上悬挂着兴汉大旗。西平弹丸之地,已是囊中之物。何来得与不得之说?”

    “百姓旧有习惯未曾改变,新生习惯亦末普及,世家之心依旧遥不可及。虽然说仗着刀兵之利震慑不轨之徒,但是却投鼠忌器以至于养虎为患。”韩安说道。

    世家之利,在于无穷的生命力以及强悍的生存能力。今西平郭氏得了八县之地,虽然说短时间内分家析产衰弱到了极点,但是却成了燎原之势。

    将来若是有长袖善舞之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大兴合纵,八县百万之众,必成华夏之祸。

    西平城是郭氏的祖地,也是其传统凝聚力的象征。如今一家独大之势已经,若是没有对应的钳制力量,后果不堪设想。

    万一郭氏后人以祭祖之名行叛逆之事,梅园远在幽州,必定鞭长莫及。这就需要有力量看着郭府。

    韩安不才,愿意替梅园看守郭家。西平安而凉州宁,凉州宁则天下定。

    “说吧,你要什么?”刘正突然问道。

    “十日之后,郭淮将军的督帅府准备公开招考西平令,臣想获得准考资格!”韩安请求说。

    “与准考资格对应的是九品中正制的七品告身。梅园为了公平竞争特许持有品级告身,年龄而立以下者均有资格报名参加考试。以你的能力和年龄,总不至于连品级告身都没有吧?”刘正问道。

    “臣一直在韩公府上为仆,按制没有获得品级告身的资格。前些日子又领兵进犯西平街,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再被兴汉军组织的能力水平考试拒之门外。这样一来,臣就无法拥有对应的资格证书了。兴汉军席卷天下之日即将来临,臣不敢落后于人。”韩安说道:“此番冒昧求见,就是单纯的想要获得一个匹配能力的资格证书。”

    “鲁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不是说过,科举制和九品中正制要实行无缝对接吗?”刘正问道。

    “庄主,请听我解释!”鲁淑说道。

    兴汉军进驻西平,拟定全面废除九品中正制,改行梅园的科举学制。为了对人才层次进行摸底,特举办了一场大范围的考试,并颁发对应的资格证书。

    有资格证书为凭,持有者就可以获得对等的梅园学历,进而可以享受对应的福利待遇和相关的准入资格。

    这是梅园给予西平百姓的福利待遇。同时也是收拢民心的有力举措。

    当然了,对于那些负隅顽抗之辈和抱残守缺之徒,兴汉军方面一律取消其参考资格。顺梅园者昌,逆梅园者亡。从约束读书之人开始起步,直到西平城彻底的归化。

    刘正让韩安回家等候消息,又派郭嘉亲自送人离开。鲁淑被单独留下了。

    “糊涂!”刘正怒道:“摸底考试不是目的。咱们的用意是综合评估各类人才,特别是咱们的对手所处的知识层次。你把咱们的敌人拒之门外,到时候咱们拿什么作为参考依据呢?”

    对于鲁淑的做法,刘正也是恨铁不成钢。摸底考试其实是圈定重点关照对象。有了成绩作为参考标准,有利于兴汉军情报部的分析归纳,从而找到潜藏在暗处的对手。

    考试不分年龄和性别,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漏网之鱼。即便是有人故意写错答案试图蒙混过关,也会留下蛛丝马迹。

    真的不会和假装不会之间的区别,以情报分析部的能力,就算是做不到百分之百,出错的概率也会无穷小。

    “庄主,对不起!这是我工作的严重失误,我请求处分!”鲁淑满头大汗的请罪说。

    “请罪就不必了,你得想法进行弥补!”刘正说道。

    “可是!”鲁淑左右为难的开口说道。

    “没有可是!”刘正斩钉截铁的说道:“这个错误是你犯下的,就得想办法弥补!”

    韩安的请求,给了鲁淑弥补错误的契机。

    刘正告诫鲁淑,梅园的知识层次对接和摸底考试,其实是在划定晋国死间的嫌疑人范围。毕竟暗中的对手想要与兴汉军情报部门斗智斗勇,就得拥有对应层次的知识结构和能力。

    摸底考试其实就是一把粗漏的筛子,可以过滤掉很多无关紧要的人。咱们的对手可不知道兴汉军方面的判卷标准,有人想要作弊那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庄主,你是说我可以借题发挥的增加一场考试?”鲁淑问道。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刘正说道:“梅园志在天下一统,也得有这样的胸襟才行。”

    鲁淑领命出了院子,立即起草新的布告。重点突出了刘正的三个观点——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

    在布告的显目之处,留下了加考一场摸底考试的新政策。

    一日之间,超过五百人报名参加考试。

    当负责报名登记的官员把花名册交给鲁淑的时候,刘正掀开帘子走了出来。

    “你也没有想到被你拒之门外的人会有这么多吧?”刘正问道。

第850章 僧多粥少

    鲁淑听了刘正的话之后,吓出了一身冷汗。五百被拒之门外的读书人,一旦生出了什么歪心思,兴汉军就得焦头烂额了。

    “鲁淑,你要记住:兴汉军的存在一定要尽可能的团结可以团结的那部分人。即便是不能团结的那些人也要做到影响其心,化解其中的怨怼,从而减少其对立情绪。”刘正义正辞严的说道。

    “庄主放心,我知道应该怎么办了!”鲁淑回答说。

    能力层次的摸底考试,不应该存在立场问题。难道没有兴汉军颁发的资格证书,那些被拒之门外的读书人所掌握的知识就会化为乌有吗?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倘若坚持掩耳盗铃,到最后必受其害!补考一事反应出了兴汉军在管理方面存在着极其严重的缺陷。

    好在韩安的出现,让刘正有了弥补错误的机会。

    望着厚重的补考花名册,刘正感觉到不寒而栗。五百多个被拒之门外的读书人,这是一股多么强大的力量哪?就因为人家接受的是九品中正制的理念,所以一刀切的否决了这些人的能力。

    刘正让鲁淑做出深刻的检讨。毕竟这样的影响极其恶劣。未知的东西才是最可怕的。也许有的人是想来个眼不见,心不烦。从而自欺欺人的认为已经掌握了西平城中的所有人才。

    刘正虽然说不知道这五百多识文断字的读书人,究竟会影响多少人对兴汉国的态度,但是却明白一个道理——读书人掌握着天下人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其中的关键在于得读书人,特别是最优秀的那部分读书人。知识决定前途,知识决定命运。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读书人不仅承担着一地教化的重任,还肩负着建设华夏的使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兴汉军发展壮大的必备条件。

    韩安的事情,让刘正看到了固步自封的苗头。随着梅园在教育方面加大投资。州级大学如同雨后春笋般不断的涌现。

    以幽州为例,不仅拥有北山大学,南山大学,西山大学,东山海洋大学,南山军校,南山情报学校等专业大学,还有无数综合类大学的存在。

    梅园名校榜的百强名单中,罗列了幽州十大名校。在教育事业最为发达的青、徐二州,名校数量已经突破了五十所,入列百强者也有近三十所。

    这份教育硕果,直接让兴汉国每年拥有大学毕业生近两百万。要是在续命丹问世之前,人类的生老病死可以自然而然的为新毕业的学生们提供岗位。

    然而有了续命丹之后,人类的平均寿命已经突破了九十大关。兴汉山庄的精英人员,更是有了惊人的两百岁。这既是历史性的长生技术突破,也给人类的工作时间增加了新的研究课题。

    按照旧有的传统,五十而知天命。这就意味着可以退休享享清福了。可以新的平均年龄计算,相当于还有四十年的时间蹉跎岁月。

    若是三年五载的养老时间,倒也不至于形成养老压力。可是这养老时间一下子增加到四十年,四世同堂的大孝传承,这样会让子孙不堪重负的。

    续命丹已经普及,刘正也没有办法收回成命。延长老年人的工作年限势在必行。到了这个时候,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老人不退休挪位,新人也就失去了上位的可能。华夏传承自有定制,一个萝卜一个坑。老人不想闲着,就占据了更多的岗位。学生毕业之后,就会进退两难了。

    要么坚持知天命的传统,年轻人上位之后,替梅园承担那份沉甸甸的养老费任;要么增加老人的工作年限,年轻的毕业生们就得自谋出路了。

    随着继续工作的老年人口急速增长,兴汉国各方面的就业压力呈几何倍数激增。兴汉军在凉州的迅猛扩张,其实就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

    僧多粥少的结果让兴汉军的各级将领压力山大。鲁淑的做法并不是个例。五百多个人哪?这可是五百多个就业岗位,更关系到了五百多个家庭的幸福。

    鲁淑不愿意把五百多个兴汉军用刀枪拼来的就业岗位,留给西平城中的部分读书人。这应该是整个兴汉国大形势所决定的。

    可是强龙不压地头蛇。兴汉军若是过分的打压西平读书人,那就会逼着这些人造反。然而把机会给了西平读书人,那又无法向兴汉国中的读书人交代。

    随着兴汉军的成长,用战争创造就业岗位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最简单的道理,兴汉军创立之初可以一纸任命书解决编制问题。随后就是战争中的大浪淘沙。

    可是现在的兴汉军,想要发起大规模的拉锯战已无可能。三百万兴汉军也无法像以前那样肆无忌惮的扩充。

    想当初战事频繁,大型战役比比皆是。一场大战下来,原本臃肿的大军可以迅速的完成瘦身。如今大势已定,兴汉军的存在价值由扩张改为防守。相对固定的编制,促使军队的正规化进程加速。

    虽然说兴汉军为了大局考虑暂时不会裁军,但是却在编制方面采取了极其严格的限制政策。自行募兵政策的终结,直接导致了军队的人才缺口不断的缩小。

    鲁淑留出五百个就业岗位,除了解决兴汉国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是对兴汉军中有功将士的嘉奖。毕竟督帅郭淮暂时无法升格为镇帅编制,相应的有功人员只能等待岗位缺口。

    “庄主,我这也是没有办法。军中将士都是大老粗,让他们与读书人一同参加考试,能够脱颖而出的人只是凤毛麟角。我这样做,其实是想降低淘汰率,给有功将士更多的机会。”鲁淑说道。

    “作为一名优秀的兴汉军将士,不应该害怕竞争,也不能恐惧新型竞争。”刘正说道:“以前拼杀的武器是刀枪,现在的武器得转化为纸和笔。”

    军队的转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兴汉军成长至今,转型更是板上钉钉的事情。用知识熏陶并重新武装,这可是三百万兴汉军肩负的全新历史使命。

    作弊的手段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却无法改变兴汉军将士知识贫乏的大势。僧多粥少的格局永远存在,这就需要兴汉军的人才们知识层次更高,个人能力更强。走在时代的最前沿,学习最先进的文化知识,掌握最尖端的技术技能。

    “庄主,让有功将士与读书人公平竞争,这对在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士们公平吗?”鲁淑问道。

    “因为他们是兴汉军将士,所以得比别人更强。”刘正说道:“这个世界的大环境最公平,可是在具体的细务上就没有公平可言了。不会的东西可以学,走歪门邪道就不可取了。”

    时间会让那些走歪门邪道的人原形毕露,这就是天地给予人类唯一的公平。

    兴汉军必须要明白“强中自有强中手”的道理,不断的学习进步,迎接新的挑战。哪怕是技不如人,又有什么好恐惧的呢?

    就算是与术业有专攻的读书人公平竞争,善于学习的兴汉军将士也应当无所畏惧!

    这是兴汉使命赋予兴汉军将士的力量源泉。学习才是硬道理!

    韩安投诉事件,让刘正明白了考试作弊的巨大危害。鲁淑在报考资格上做文章,很有可能危及兴汉军的健康成长。

    警钟长鸣哪?

第851章 公平竞争

    鲁淑想要利用职务之便替兴汉军将士争取转业机会,但是却让科考舞弊的隐患就此埋下了。

    名额内定式的科考,简直就是挂羊头卖狗肉。好在科考的目标是替各方寻找合适的人才,倒也不至于危及选拔人才的根本。

    韩安等人的补考在两天之后顺利的结束了。

    鲁淑带着重新汇总的成绩单向刘正汇报。

    “庄主,这样的人员构成,真的有利于兴汉国的长治久安吗?”鲁淑问道。

    “有什么问题吗?”刘正问道。

    “问题大了!”鲁淑回答说。

    按照鲁淑以前的布置,兴汉军方面获得复试资格的将士应该超过一百人,才能确保最终的优胜比例以及在地方上的话语权。

    可是经过补考的冲击之后,兴汉军方面的复试资格不足二十人。这样的比例根本就无法保障兴汉军将士的绝对优势。

    若是兴汉军无法在西平城的官员席位上具备优势,很有可能丧失主导西平建设的决定权。这会直接导致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悲剧发生。

    兴汉军将士用生命换来的江山拱手让给别人,能放心吗?敢放心吗?公平竞争的尺度如何把握,已经成了当前必须要重视的课题。

    刘正也处于矛盾之中。若是强行让兴汉军将士与术业有专攻的读书人公平竞争,这样的竞争结果对有功将士极不公平。

    兴汉军中无法提供足够的岗位给有功将士,转业地方的配额坚决不能减少。这就使得鲁淑必须要凑够五百多个岗位给转业将士。

    竞争上岗是必然的选择。有功将士的专业水平不高,转业再就业的话根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原则,适当给予照顾理所应当。

    然而兴汉军转业地方之后就不再是军人,而是各类岗位上的专职工人。倘若没有专业技术将会寸步难行。

    兴汉军高层可以给予转业军人特殊照顾。可是到了地方的转业军人变成了产业工人,当他们与拥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同台竞技的时候,就没有理由再接受地方企业新的照顾了。

    与其以后受委屈,还不如在一开始就建立公平竞争机制。可是兴汉军的训练模式定型多年,此刻推行新的训练模式,让刘正的心里没有底。

    “庄主,这样做会不会动摇军心呀?”鲁淑问道。

    “阵痛会有的!”刘正说道:“转业军人的问题,将是梅园接下来的工作重点。”

    军队年轻化才能永葆活力。没有战争加速新陈代谢,就只能依靠转业的办法来解决人员流动问题。这就要求各镇帅军的新兵训练,不仅要保证军事技能的传授,还得增加生活技能的培训。

    同样是为期一年的新兵训练,训练内容却翻了一倍。这就要求新兵们的接受领悟能力,必须要有历史性的突破。

    “庄主,这调整新兵训练计划,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呀!”鲁淑忧心忡忡的说道:“现在的问题是兴汉军每年会有一成的编制人员,需要转业地方。”

    超过三十万的转业军人,一旦与产业工人们公平竞争,结果肯定会惨不忍睹。至少有九成的人会在竞争中失利。这会对地方的稳定形成新的压力。

    更何况兴汉军将士的军饷和健全的福利制度,也会让转业军人在对比中形成心理落差。这个问题要是解决不好,那是要出大问题的。

    “鲁淑,咱们可以分两步走!公平竞争的基本格局不能变,否则就会形成连锁反应。”刘正说道:“转业军人可以特殊照顾,那么每年从各州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呢?那庞大的基数,是咱们有能力照顾的吗?”

    对于如何解决产业军人的生活技能,刘正决定分两步走。

    其一是修改梅园的新兵训练体系,增加生活技能培训内容。争取让每位将士都拥有一项以上的生活技能,从而规范转业军人的就业安置。

    其二是增设转业军人再就业专项资金,用于转业军人的生活技能培训。培训时间不得低于六个月,从而确保生活技能培训的效果。

    同时对于那些安置转业军人的企业,可以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多管齐下,尽可能保障转业军人的根本利益。

    鲁淑听了刘正的介绍,心里觉得兴汉军在地方的话语权问题,还是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没有转业军人参与地方的核心权力机关,兴汉军军方所寻求的话语权就是一句空话。

    “庄主,地方权力体系的构建,兴汉军方面必须要有参与权和决策权,否则就会导致军政矛盾一发而不可收拾。”鲁淑说道。

    “那你如何保证不会发生外行指挥内行的问题?”刘正问道。

    鲁淑摇了摇头,毕竟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这就是屁股决定脑袋,在其位谋其政。*****必定会受到天下人的鄙视。

    外行参与内行的事情,帮忙就是添乱。这也是刘正担心的问题。兴汉军将士的军人作风,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在地方建设的具体方案上保持沉默。

    无论对与错,都得发出自己的声音。沉默太久了,会在无形中丧失话语权。文武矛盾,其实是军方力量成长到一定阶段之后介入地方建设的产物。

    梅园大政已经开始由军事优先原则向军政并重原则转变。这就导致了资源配置方面的调整。准确的说就是兴汉军拿到的资源配额不断的减少,从而推动军人转业步入正轨。

    部分兴汉军将士必须要转业地方另谋出路,才能确保各镇帅军的良好运转。当初兴汉军没有固定的驻地,对于编制的标准配额不会太过于在意。

    可是如今的兴汉国太大了,各处战场环境的特殊性,要求驻军的训练侧重点各不相同。再要实行异地驻防就会增加相应的成本预算。

    “庄主,兴汉军所属的资源配额不能一减再减,否则就会导致军力衰减。”鲁淑说道:“军费投入看似浪费钱,其实是向其他人展示实力的一种手段。用质量取代数量,其实是一个谬论。”

    质量的提升可以增加单兵作战的能力。随着技术的进步,单兵的装备成本将会迅速的增加。质量可以决定兴汉军的战斗力,却没有办法保证战争的胜利。

    以一当十的精兵政策,确实可以名垂青史。就拿当年横扫百万黄巾军的汉室北军来说,不过数万精锐却可以所向披靡。

    然而精兵政策的战损成本也会水涨船高。牺牲一个精兵,想要补充会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损失十个普通的兵丁,补充起来只需要一个命令就能完成。

    兴汉国当前的精兵有陷阵营,特战营,玄甲骑。总编制数量包括预备役也不到三千人。

    据刘正所知,玄甲骑的单兵训练成本,超过了一千名普通士兵的训练成本。

    玄甲百骑,可挡万军。这对于小规模战斗来说,百骑既出,天下可定。

    军队的数量才是根本保障!玄甲百骑式的精锐,只适合震慑。没有人会长期动用万军保护,被玄甲百骑盯上的人,就相当于一只脚迈进了鬼门关。

第852章 军队转型

    随着兴汉国的日益壮大,大规模战争将会逐渐的减少。小规模的试探性进攻,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是一举成为未来战争的主旋律。

    这就要求梅园把精兵震慑当成新的治军重点。在军费配额不变的情况下,精兵训练必将挤占普通士兵的资源配比。

    精兵政策是军队正规化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拖垮国家经济的严重负担。单兵成本的增加让军队无法继续数量优势。

    可是以兴汉国的数万里边境线对军队数量的需求,单纯的精兵政策根本就无法满足国防的需要。这就需要考量精兵与普通兵种之间的配兵。

    根据兴汉军情报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普通兵种一年的单兵消耗,足以顶得上十个普通人一年的正常生活所需。至于精锐兵种,资源消耗量是普通兵种的一百倍。

    倘若兴汉军完全实行精兵化路线,在同等资源配备的情况下,新型军队规模仅仅是现有规模的百分之一。这就相当于单兵的防御压力增加了一百倍。

    由于驻军的地域差异,有的地方战斗多,有的地方几乎不会发生战斗。然而驻军的目的是为防患于未然,总不能出现有地无人守的情况吧?

    精兵之路是华夏一统之后的必然选择,军队数量又是华夏安全的根本保障。再加上随着兴汉国的壮大,大型战役基本上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常规部队继续保持超级规模,势必会影响兴汉国的正常发展。穷兵黩武,说的就是安全保障和经济建设之间的比例失调。

    为什么不是富兵黩武呢?关键在于战争的综合收益小于军队的投入。这亏本的仗打多了,出钱的人肯定会心存怨怼。

    兴汉军大规模转业的时代已经来临了。三百万的规模,真正有机会投入战争的不会超过五十万。这就相当于另外的二百五十万大军的存在价值,只是单纯的震慑。

    根据兴汉军总参谋部的分析,在不影响兴汉国安全的情况下,军队数量保持在一百五十万左右就可以了。

    一旦战争来临,只需要在五天之内动员二十万预备役就地武装,就可以稳定大局。这就需要地方拥有充足的预备役。

    刘正的屯田政策,虽然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力资源浪费的问题,但是却束缚了大量优秀的青壮年人口。

    军事化管理年轻人,结果就是育龄人口的婚配比例迅速的下降。军人转业地方是历史的必然。只是需要解决好军方和地方之间的关系问题。

    青壮年是生儿育女的主力军。大型战的争减少,会让军队的新陈代谢减缓。年年招募新兵,就得把已经训练好的老兵送回地方。

    一个有经验的老兵,可以影响一里一亭的年轻人。这有助于兴汉军执行藏兵于民政策,同时也是缓解军费压力的重要举措。

    制度的健全意味着养兵成本的增加。想兴汉军创立之初,冀州难民逃入幽州,只要给口吃的,就可以拿起木制长枪保境安民。至于所谓的装备,比赤手空拳也好不到哪里去。

    那时候的养兵成本,和供养一个普通百姓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可是随着兴汉军正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现在的常规部队养兵成本增加了十倍。

    制式装备和后勤保障的完善,兴汉军的募兵模式也在不断的调整和改进。从给口饭吃到各类保障的齐全,不断的限制了兴汉军的总体规模。

    在黄巾军大起义时期,刘正有胆量搞全民皆兵。可是现如今的兴汉国,军队编制已经进入了相对稳定期。无论是增减,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驻军定制已成型,裁掉哪个都不行。军队资源配置的倾斜,直接导致了军心涣散。可是没有倾向问题更严重,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这样的大锅饭会让军队的战斗力急速下滑。

    军的竞争机制,势必会导致嫡系和炮灰之分。这是刘正也没有办法更改的事情。能打仗,打胜仗的那部分人,肯定会在无数的战役中赢得各个方面的认可,从而成长为当之无愧的主力。

    主力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更多的资源,更多的信赖,更多的关注。战场是检验各镇帅军部队成色的试金石。

    三百万兴汉军,能够在战场上游刃有余的队伍,也只有十大督帅了。武都督帅太史亨,西平督帅郭淮,还有就是永安督帅陈达,葭萌督帅典满。这四个人围绕汉中沿线展开,南慑蜀汉,北伐晋国。

    至于中线长江一带,江陵督帅吕蒙,九江督帅张虎,如皋督帅甘瑰,坐镇长江虎视东吴,成了兴汉国的东南屏障。

    东面黄叙,坐镇吉州;北面霍峻,王林;再加上武关吕猛,就是兴汉军的主力督帅部队。

    兴汉军攻略凉州,也只调动了太史亨和郭淮的人马,再有就是镇帅军直属部队文鸳副将。

    三百万兴汉军,可以成为当之无愧的主力部队,也只有六十几万人马。邓艾之才在于统帅,姜维之智在于大略,赵统之能在于配兵。兴汉军由三人统帅,可保四方边境的安宁。

    刘正这回让邓艾在潼关方向牵制司马炎的人,主攻方向却放在了凉州。攻略凉州,首重西平。西平的治理,就是凉州政策试水的样板工程。

    如今西平城拿下了,兴汉军有功将士和地方读书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却出了问题。这既是新打下的江山由谁治理的问题,也是兴汉国方面应该团结谁的问题。

    部分西平读书人对兴汉国的政策心存疑虑,不愿意宣誓效忠也是人之常情。刘正总不能因噎废食的把这些人拒之门外吧?

    鲁淑的做法让刘正看到了新的危机。想当初兴汉军攻克荆州,可以给荆州世家留存足够多的岗位进行人才安置。

    如今到了凉州,以凉州的土地面积,比荆州大了无数倍。然而在安置人才方面反而捉襟见肘,兴汉军方面的胃口是越来越大了。

    今日鲁淑可以为了军方的利益亏待西平的读书人,他日也会有其他人依葫芦画瓢。仅仅是西平一座小城,就有超过五百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试问晋蜀吴三国那么多的城池,那么多的世家,又将会有多少人为了利益而找兴汉军拼命呢?

    “岗位总是不够用的!”刘正语重心长的说道:“能者上,庸者下!即便是有部分人选择了叛逆,也无法成事。”

    兴汉军将士即将转业地方,就得按照地方的标准参与公平竞争。倘若一而再,再而三的加以照顾,到最后弄得里外不是人。这才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鲁淑虽然说纠正了错误,却没有办法向兴汉军将士交代。万般无奈的他只能向刘正寻求对策。

    “庄主,咱们兼顾了西平读书人的利益,势必会亏待部分有功将士呀?”鲁淑说道:“总不能将士们拼命挣得的功劳,却因为一次考试就化为乌有吧?”

    “这确实是最大的问题!”刘正深以为然的说道。

第853章 思想问题

    鲁淑提出的问题无法回避,这顺了嫂情,肯定是无法称得婆意。刘正也拿不出两全其美的办法。

    郭嘉倒是提出了召开队长级别以上会议,集中讨论有功将士的安置问题。

    刘正想了一下,觉得郭嘉的办法很好。既然兴汉军高层无法单方面满足有功将士的岗位需求,那就开个会讨论一下,群策群力的解决问题。

    “鲁淑,你去安排一下!”刘正说道:“这个会,你和郭淮都必须要参加。护犊子也不是这么个护法,为什么就不能学一学鹰妈妈教孩子学飞的做法呢?”

    在鲁淑的安排之下,刘正的思想问题讨论大会在西平城兴汉军大营召开了。

    郭淮开宗明义的宣布了会议的主旨,鲁淑也当众做了检讨。轮到刘正的时候,并没有号召大家踊跃放弃转业岗位,而是讲述了鹰妈妈教孩子学飞的故事。

    “庄主,这手心手背都是肉。为了保护手心,咱们已经握成了拳头披荆斩棘。如今到了温暖身体的时候低旧把手心摆在第一位,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吧?”郭淮问道。

    “这个道理我比谁都懂!”刘正回答说。

    兴汉军有功将士转业地方,其实是为了增加军队的内部活力。军队的晋升机制就意味着新陈代谢。特别是续命丹大规模的投入临床应用之后,兴汉军将士的平均服役年龄增加了二十年。

    二十年的时间,足以让一代婴幼儿长大成人。可是老人不退,新人如何上位?难道爷爷一直守着,直接等到孙子辈接班吗?

    一旦形成这样的局面,势必会造成兴汉军人才结构的断层,更有甚者会产生代沟,从而导致军魂的薪火传承断代。

    这转业形成规模之后,军方再把压力转嫁给地方就有些说不过去了吧?

    要知道兴汉军每年会有超过四十万人转业地方。这些人可是与兴汉国的毕业生争抢岗位哪?

    兴汉军的封闭式管理,势必会造成转业军人与社会脱节。这要是再特殊照顾一番,难免会引发新一轮的文武矛盾。

    大家都是爹娘生养的,委屈哪个都不行。然而地方提供的岗位毕竟有限,转业军人要就业,毕业学生也得吃饭。大家公平竞争有什么问题吗?

    难道在战场上立了功,回到地方就能躺在功劳簿上予取予求吗?

    大家为了公平而团结在一起奋斗,一起流血牺牲,到头来只是为了一己之私而人为的制造不公平的待遇吗?

    转业地方之后,就得跟普通人一起竞争。偏若享受了特殊照顾,真的就有能力胜任新的工作吗?

    这次的西平统考,督帅军总部为了降低淘汰率,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将五百读书人拒之门外。

    刘正不知道那五百人之中,到底有多少人铁了心要跟兴汉军对抗到底。可是他们踊跃报名参加补考的行为,足以说明其思想正在发生转变。

    读书人的眼里揉不得沙子,就像当初霸王项羽带着子弟兵伐秦,后来兵败垓下,自承无颜面见江东父老。

    为何?

    还不就是因为家乡父老为大军的征伐出钱出力,捐出了血汗钱却换得一个兵败而归的凄凉结局。这换了谁还能继续心安理得的回去继续接受供养吗?

    兴汉军不打亏本的仗,坚持不让老百姓吃亏。这才是日益壮大的真正原因。

    可是华夏的资源定量决定了养兵的极限。这不再是给口吃的就可以扛枪上战场的时代了。得有严格的训练,制式装备的补充。这些都需要钱。

    现在的兴汉军想要新陈代谢,已经无法从编制上下功夫了。想当初招募多少人就给相应的级别,现在已经行不通了。养兵成本的不断增加,决定了兵源的素质必须要与时俱进。

    兴汉军已经进入了配额招募的时代。这就意味着在解决转业军人就业问题的时候,需要兼顾地方读书人的利益。

    “我的话就这些,大家有什么意见可以提?”刘正总结似的发言。

    “庄主,这不公平!让我们这些拿刀的人去与那些拿笔杆子的人公平竞争,还不如直接给咱们几亩水田回家务农的好!”都尉蔡机扯着大嗓门喊道。

    “蔡大个子,你是有功将士。回家种田,亏你想得出来!”郭淮回怼道:“没有特殊照顾,你就不能在城里立足了吗?”

    “蔡大个子,你就彻底的死了这份心吧!”鲁淑说道:“一个老婆二亩田,睡觉睡到自然醒。这样的日子就是老子做梦也不敢想,亏你小子说得出口!”

    “仙人板板的,我就是个瓜脑壳噻,进了城要饭都没得。回家种地好歹也能填饱肚皮,咋就不行了?再说回去之后也能教娃儿们打仗的本事,一举两得嘛!”蔡机骂骂咧咧的说道。

    “蔡大个子,我听说屋头的地都分了。你想回去,哪个把地拿给你种,进了城找个工作,好歹也能安身立命!”都尉黄峰在旁边阴阳怪气的说道:“就算是讨口要饭卖力气,城里也能多点机会,又不用在乡邻面前低声下气,不回去才对头。”

    “读书人那些弯弯绕,你和我都不晓得,咋整!”蔡机问道:“这本来就不公平嘛。金窝银窝,还不如屋头的狗窝,我想回去不行吗?”

    “你问我,我问哪个?”黄峰悻悻的问道。

    “够了!”郭淮吼道。

    级别更低的屯长和队长没有开口,反倒是都尉级别的将领开始起哄。这让郭淮的脸上无光。关键是西平督帅军中的都尉来自于不差粮的荆益交错地区,特别是武陵那一带的人。

    能够成长为统带两千人的都尉级别将领,蔡机和黄峰的家境都不错。按照富武穷文的传统,足以证明很多问题。

    更何况兴汉军后勤保障完善,将领待遇又好,怎么可能出现都尉受穷的情况?

    梅园为什么会反对转业军人回乡务农,就是怕以同袍为纽带的乡党集团崛起。毕竟梅园已经在花大力气治理世家了。再让转业军人弄出新花样,那笑话就闹大了。

    鲁淑私自给予转业军人特殊照顾,其实是想集中起来管理,也好解决各种突发状况。只是却坏了地方的公平竞争。

    蔡机和黄峰都是兴汉军中的都尉,到了地方上就算是不任公职。以两人的军中威望,再加上同袍情谊,地方县令都不能制。

    “回乡务农不可能!”鲁淑认真的说道:“兴汉军培养你们花费了大量的资源,就算是转业地方也必须要在更适合的地方。”

    “可是咱考不过读书人,认回怂还不得吗?”黄峰问道。

    “当然不行!”鲁淑说道:“兴汉军将士死都不怕,还怕读书吗?”

    “我知道让大家与读书人同时参加考试很不公平。可是我没有办法改变这样的局面,谁叫咱们这些人都是兴汉军呢?”刘正说道。

    战争的法则里,从来都没有“公平”二字,有的只是适者生存。到了地方,依旧得保持军人本色,才是真正的顶天立地,时代栋梁。

    在战场上可以战胜一切敌人,到了知识层次的较量上,也得有大无畏精神。

第854章 寒门难兴

    刘正以兴汉军将士必须要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迎接全新的文化知识学习。转业地方,从事建设。可以不精通专业技术,但是得掌握基本的要领。

    兴汉军不仅要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所向披靡,还得在地方建设上有所建树。专业知识需要专业的学习才能掌握。这就要求放下了刀枪的军人,必须要拿得起笔。写得了文章,安得了百姓。

    刘正的一番话,让在座的兴汉军将士明白了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学习并掌握新的知识,具备地方建设者的专业技能。一切都要从学习开始。

    西平统考事件,分明是用不公平的手段解决兴汉军将士知识匮乏的问题。用以权谋私来代替努力学习,这是要出大问题的。

    即便是侥幸过了关,上了位,也得在实践的检验中原形毕露。投机取巧可以解决一时的问题,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兴汉军将士与社会脱节的核心问题。

    那些拿了一辈子刀枪的兴汉军将士,突然之间就得拿起纸和笔规划地方建设。要是不在专业知识上下苦功夫,势必会导致外行指挥内行。

    军人讲究兵贵神速,错误的决定一旦上马开工,产生的后果就会很严重。这就需要转业军人学习学习再学习。只有掌握了专业知识,才会在地方建设中考虑周全。

    让转业军人参与地方统考,其核心在于选拔合适的人才。军人最大的优点是善于决断,讲究效率。一个拥有专业知识的军人,才是理想的地方建设者。

    公平竞争只是一个开始,一个督促所有兴汉军将士拥有专业生活技能的开端。拿起刀枪就是华夏的保护神,放下刀枪就是优秀的建设者。

    “弟兄们,大规模的战斗总有打完的那天。未来的日子里上战场的机会将逐渐的减少。甚至有的人在军营里生活了一辈子,也没有机会接触真正的战场。”刘正说道:“如今的养兵成本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咱们这些人必须要学会自给自足。”

    建设驻地城市将是未来的工作重点。这就要求督帅府统筹规划,下属各部也得及时的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才能高效的参与建设。

    让兴汉军将士与读书人公平竞争,就是让大家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不输于武备技能。会打仗还得会建设,才是未来的职业军人必须要具备的能力。

    刘正的话让兴汉军将士明白了一个道理——作为华夏的栋梁,就得付出更多的汗水和鲜血,就得承担起建设地方的重任,就得成为百姓心中的榜样。掌握最先进的技能,学习最先进的知识,公平竞争并脱颖而出,才是未来兴汉军将士的标准配置。

    西平城属官考试如期举行,经过紧张激烈的考场拼杀之后,终于有了一个结果。那些进入终极复试的兴汉军将士,由于失去了特殊照顾,录取结果惨不忍睹。

    好在兴汉军将士中存在着允文允武的优秀人才,总算是有三人以优异的成绩入选。其中成绩最好的都尉黄峰,在整个考生排行榜上名列第三。都尉蔡机也得到了第十名的成绩。

    当然了,西平统考的第一名,就是大名鼎鼎的韩安。

    成绩公布之后,刘正总算是松了一口气。要是前十名中没有转业军人,对军心士气的打击将会是致命的。

    “奉孝,对于西平统考的成绩,你怎么看?”刘正看着排行榜上的十个名字,认真的问道。

    “庄主,按照鲁淑的规划,兴汉军转业地方主导建设,需要至少四席才能确保话语权。现如今大打折扣,仅拿到了两席。这对于巩固军方利益极为不利。”郭嘉回答说。

    在本次西平统考的前十排行榜中,通过补考入选复试,并且在复试中脱颖而出的人才就达到了四个人。其中韩安更是一举夺魁。这足以说明了鲁淑在第一阶段拒绝的那些读书人,都是有真材实料的。

    真要是浪费了人才,或者是那些郁郁不得志的优秀人才转投了他国,将会对兴汉军的地方建设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黄峰和蔡机的优秀表现,足以证明了转业的兴汉军将士,有能力学习并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完全可以与读书人并驾齐驱嘛!

    “这么说的话,公平竞争的决定是对的?”刘正问道。

    “这是对转业军人的负责。咱们可以照顾一时,也照顾不了一世。他们到了地方就得接受地方的竞争规则。投机取巧只会削弱其核心竞争力,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将会吃大亏!”郭嘉说道。

    兴汉山庄不能人为的扼杀转业军人,踊跃参与地方建设的决心和能力。黄峰和蔡机的表现,也证明了兴汉军将士是有能力参与公平竞争的。军方完全没有必要通过作弊的手段,来保障转业军人的利益。

    就在刘正和郭嘉讨论统考成绩的时候,在西平城的兴汉军督帅府中,郭淮和鲁淑也在商量如何安抚那些落选的转业军人。

    “总的来说,黄峰和蔡机替咱们保全了颜面,值得嘉奖!”郭淮如释重负的说道。

    “老郭,黄峰和蔡机的表现,大家伙都是有目共睹的。这回转业地方参加统考,也替督帅府挣足了面子和里子。”鲁淑说道:“可是与他们并列的魏山却名落孙山。”

    打仗最勇猛的都尉魏山,统考成绩一塌糊涂。就算是鲁淑想要打擦边球特殊照顾一下,也找不到合适的理由。

    魏山家境贫寒,上南山军校的学费还是地方官府提供的。他的军事技能,都是在军中锻炼出来的。至于其他方面的知识,由于军校授课内容有限,基本上是一片空白。

    黄峰和蔡机可就不一样了。

    先说黄峰,据说祖上是墨家的外门弟子,拥有传承的建筑绝活。后来到了南山军校之后,又专攻土木工程。懂规划,能设计,这正是地方建设需要的人才。

    再说蔡机,祖上本来就是书香门第,家中藏书万卷,从小就耳濡目染。后来兴汉军攻克荆州,蔡家由耕读传家向儒商转变。

    蔡机懂算学,统筹方面的天赋更是得天独厚。在南山军校中专攻后勤保障。这样的人才本来就与地方打交道的地方比较多。如今回到地方参加工作,更是如鱼得水。

    西平统考的结果表明,黄峰和蔡机到了地方都会大有作为。只是魏山不一样,他只有步兵专精一项军事技能。打仗的本事很强,离开了战场就无法适应了。

    魏山的统考成绩,代表着绝大多数寒门将士的现状。他们没有一专多能的条件,由于基础很差,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做到一专。

    如今转业地方,魏山的步兵专精技术将无用武之地。留在军中又会破坏兴汉军新陈代谢的大局。这让鲁淑左右为难。

    倘若让魏山转业地方,那就意味着他只能依靠步兵专精技术,来谋求新的生计。这势必会破坏地方的稳定结构。

    地方局势在于平衡,这冷不丁的引入一个破坏平衡的人,那后果可就是喜忧参半了。

    留用魏山麻烦更大,以他的功劳,按照惯例应该晋升校尉。可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哪里有多余的位置安置一个即将转业的都尉。

    以魏山的专业能力,不足以晋升校尉军职。这就限制了他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注定了留用的困难。

    按照西平统考的结果让魏山自找出路,寒门出身的他就是想回乡务农,也没有种地的本事。

    如何安置魏山,成了鲁淑最头疼的问题。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635/ 第一时间欣赏兴汉使命最新章节! 作者:开先洞人所写的《兴汉使命》为转载作品,兴汉使命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兴汉使命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兴汉使命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兴汉使命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兴汉使命介绍:
科技进步,基因研究进入高速发展阶段,MK基因研究基地在比对唐代古尸与汉代古尸基因时发现:唐代古尸的基因发生了变异。为了探寻基因变异的真正原因,助理研究员刘正乘坐兴汉1号穿越时空,前往汉代。由于电磁风暴的突然爆发,时空机发生故障,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且看刘正在群英荟萃的架空三国里收赵云,战吕布,劝贾诩,得郭嘉。勇斗豪强世家,开启兴汉使命!
为华夏打下一座铁桶江山,让汉字大旗成为永恒。兴汉使命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兴汉使命,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兴汉使命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