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舌尖上的大宋TXT下载舌尖上的大宋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舌尖上的大宋全文阅读

作者:呼啦圈大神     舌尖上的大宋txt下载     舌尖上的大宋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2014章:鹰奴(下)

    杨怀仁其实生得一点儿也不可怕,而且安静的时候,还很斯文。

    但架不住黑牛哥哥和天霸弟弟那种身材魁梧的主儿,往那一戳就怪吓人的,何况这些女真人刚刚来大宋就被带到了军营里,难免他们心生畏惧。

    军士们也给他们准备了茶水和点心,但那些鹰奴的家人似乎不太敢动,除了一个女子看样子是太渴了才小心翼翼地端起茶盏喝了一口茶之外,其他人竟光是看着,一动也不动。

    杨怀仁也理解他们的心态,说山炮进城也许有点不礼貌,但从一中近乎原始的生存状态一下子来到了文明社会,显然有些不适应。

    也或许,原因其实非常非常简单,以前就从没有人把他们当人看,现在客客气气给他们奉上茶水点心,他们倒不自在了。

    他们中一个大概只有五六岁的小女孩,头发乱蓬蓬的好像很久没有整理过,脸上带着些天然的腮红,淳朴自然,又不失天真可爱。

    她好像对那些点心很感兴趣,一双萌萌的大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那些她从来都没见过的精美食物,还不断地舔着溢出嘴巴的口水。

    他肯定不仅仅是饿了,眼神里有那种对神奇的食物的好奇心,只是不论她多么渴望,大人们都没有一个敢动的,她也不敢先动。

    她显得怯生生的,抬头望了望身后的母亲,再回头看着那些食物,咽了一口吐沫,还是没敢冒然伸手去拿。

    等她看向杨怀仁的时候,却发现那个宋朝的大元帅也正看着她,脸上还带着温柔的微笑。

    这让她有点不好意思,那个男人没有那么可怕,她能感受到他身上那种温柔的气息,很熟悉,又很陌生。

    杨怀仁了解一个小孩子的心态,脸上笑得很温暖,又带着些小心翼翼,缓缓起身走到小女孩身边,挑了一块点心拿到小女孩面前示意了一下。

    “喏,想吃吗?”他始终带着很温暖的笑意。

    小女孩没多想,瞅着那块让她好奇的点心,一双小手背在了身后,却不自觉地点了点头。

    杨怀仁又往她面前送了送,“来,吃吧,可好吃了,我女儿就喜欢这种点心。”

    其实人家小姑娘根本也听不懂他说了什么,但他那个意思,应该不难明白。

    小女孩又仰起头来请示式的望了一眼母亲,那女真人女子这才从背后轻轻推了一下小女孩的后背,然后说了一句杨怀仁听不懂的话。

    小女孩这才抬手小心地接过那块点心来,缓缓地往嘴边送。

    那块点心只不过是一块比较普通的酥皮团,外边是烤酥的面皮,里边是糖浆和几种干果混合的馅儿,一般都是一口塞嘴巴里嚼着吃,一口酥香的同时,也包含着干果的香味和糖浆的甜腻。

    小丫头却只是伸出小舌头轻轻舔了一下那个酥皮团,应该也吃不出什么味道来。

    杨怀仁忙又拿了另一个过来,好像做示范似的,张开嘴巴指了指,又指了指点心,然后一口把点心吞掉。

    接着嘴巴很夸张地大嚼特嚼,最后露出一副很好吃的样子来。

    小丫头见状便知道这种食物应该这么吃,也被杨怀仁的样子逗得终于露出点笑容,这才试着把点心塞到了嘴巴里。

    小丫头的嘴巴当然没有杨怀仁那么大,她嚼了两下,感受到了点心的甜香,很自然地露出了满足又惊喜的笑容,只是两边的小腮帮子都鼓了起来,显得特别可爱。

    点心有点干,杨怀仁又很贴心地端了一盏茶过来,还稍稍吹了吹热气,觉得温度合适,应该不会烫到下丫头,才把又跟她示意,喝点水,别噎着。

    可能是前边的点心确实太好吃了,让小丫头放下了对这个陌生男人的防备,这次很痛快地结果茶盏来,咕咚咕咚喝了几口。

    现在再看她脸上的笑容,便自然得多了,没有了恐惧,陌生感也减少了不少。

    杨怀仁顺势把一整盘点心端了过来,递到小丫头手里,还伸手摸了摸她的小脑袋,“尽管吃,不够还有。”

    说完他站起身来,脸上带着笑意,又给其他人做了个请的手势。

    还别说,经过了前边的铺垫,那些女真人也都觉得杨怀仁很亲切,虽然对这么大个人物还哄着一个小孩子吃东西感到不可思议,但最初的那种担忧却不复存在了。

    毕竟他们也是真的饿了,何况对美食的渴望,是不分种族的,虽然依旧怀揣着小心,却开始走到食物面前吃了起来。

    这时候天霸弟弟大叫了一声,“海东青回来了!”

    杨怀仁往天空望去,五只海东青果然飞了回来,视觉上给人的感觉非常奇妙,就好像五只神鸟从遥远的天空忽然降临人间似的,怪不得女真人把海东青视作他们的神鸟。

    五名鹰奴各自收回了他们的海东青,又一次分开,各自和海东青相互发出一些怪声,看上去很有趣,就像人和鸟在聊天一般。

    接下来五人走到一起碰头,把他们从海东青那里得到的信息进行汇总,然后便直接在地上开始画图。

    这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杨怀仁、黑牛哥哥他们,还有大营里的一些军官全都凑过来,看看他们究竟画了什么。

    等杨怀仁看明白他们在地上简单画出来的图形,心中是又惊讶又高兴。

    鹰奴画出来的地图太详细了,东京城西的金明池,琼林苑,北边是森林,中间那条流经东京城的汴河,南边是一片低矮的小山包。

    而再往西,不同大小的方块代表禁军不同营地的位置。

    这最让杨怀仁惊讶,如果他们画出来的方块大小是用来判断那些营地里将士的数量的话,那么他们所用的比例还是比较准确的。

    这张简陋的在地面上的涂鸦,包含了城郭和军营的位置,地形和地形上的地利面貌,虽然不能说丝毫无误,但准确性也能到八成以上。

    这由不得杨怀仁不高兴,别忘了这才是一张画在土地上的草图,如果让他们仔细点画的话,准确性达到九成以上应该不成问题。

第2015章:培育海东青

    杨怀仁有点小激动,海东青在军队中的侦察作用,实在是太令人惊讶了。

    就说和人比较,它有太多的优势。

    寻常如果是派斥候去打探敌情,要搞清楚敌人的位置、行动路线、兵力配置和数量等等,需要排除的斥候人数非常多,而且所耗费的时间也非常长。

    单是时间效率上来说,海东青就有绝对的优势,而且海东青从高高的天空观察到的情况,也比普通的斥候观察到的情况更加具体和形象。

    军情的准确性和效率在军队作战的时候起到的作用就不必赘述了,所以说有了这些海东青,大宋军队的实力必将更上一层楼。

    当然,也不可否认,人类的侦察能力,也有更客观的一面,比如判断敌军的实际战斗力,海东青就没法做到,这个必须通过人类的详细分析才能得出结论。

    另外非常关键的一点,是用海东青来侦察敌情,是绝对安全的,因为它们的飞行高度超过一千米,在这个距离,眼下的所有武器对它们来说都是没有威胁的。

    杨怀仁设想的是,将来大军作战的时候,侦察敌情可以采用斥候和海东青相结合的方式。

    一来可以通过汇集两方面的侦察结果得出更准确的信息,二来是斥候的安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三来就是整体的侦察效果和效率可以大幅提高了。

    通过这次简单的测试,杨怀仁深深地认可了这些海东青的实力,想想现在只有五只,又觉得实在是太少了,他想着如果每一营都配备一只海东青,那才算完美。

    他心中盘算了一下,眼下这个目标可能还不太容易实现,不过他和完颜阿骨打的生意大还会持续几年。

    可这么一算,他能得到的海东青数量也只有三十到五十只的样子,依旧远远达不到他预想中的数量。

    于是他想到了通过繁殖的方式来自行扩大海东青数量的方式。

    他先称赞了一下那几位驯鹰官,“你们表现的不错,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正式成为宋军的驯鹰官了。”

    那几个女真鹰奴对此似乎还不太感冒,也许他们觉得他们是女真人,忽然间成为宋军中的一员,似乎这并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只是摄于现在身处的位置,也只能答应罢了。

    杨怀仁也理解这些人的想法,现在当然也不指望他们能在大宋的军队中有归属感,不过将来他有很多方式让他们产生真正的归属感。

    他问道,“本帅问你们一件事,请你们如实回答。”

    翻译现在也做的很熟练了,基本可以不用等待太长时间,杨怀仁一边说,他一边小声翻译给鹰奴知道,反过来也是一样的迅速,这大大减少了杨怀仁和鹰奴交流的效率。

    鹰奴头领伏身道,“主人尽管问,我们必定知无不言。”

    杨怀仁点点头,道,“现在你们手上这五只海东青,能不能繁殖并养育新的幼鸟呢?”

    鹰奴顿了一下,似乎有点惊讶,不过接着露出一些尴尬的神情,“回主人的话,很可惜,我们带来的这五只海东青虽然非常优秀,但它们都是公鹰。”

    “咝”,杨怀仁失望地倒吸了一口气,心说怪不得完颜阿骨打那小子那么痛快送来了海东青以及那些鹰奴的家人呢。

    表面上是他在向杨怀仁示好,但原来这小子在这里给我挖着坑呢。

    杨怀仁倒也不会太失望,毕竟当初忽略了这一点,而且就算当时提出来,估计完颜求德也会用根本就不可能实现的理由来搪塞。

    海东青作为女真人的神鸟,同时作为女真人非常依仗的一种战争优势,完颜阿骨打一定是非常重视的。

    向契丹人进贡海东青,已经是让他们这个优势大幅减弱了,如果再把海东青送给杨怀仁,那么女真人的优势就会荡然无存。

    所以完颜阿骨打想到了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优势,把海东青送出来,让契丹人或者宋人也有几年的优势他也认了,但让契丹人或者宋人可以培育海东青,这一点他还是不允许的。

    杨怀仁想了想,觉得如果换成是他,他也不可能就这么把自己的底牌亮出来。

    他想到了之前搞到手的那些海东青,虽然不够优秀,但倒是有公有母,是可以繁殖的,只是他不清楚那一批海东青和现在这一批海东青,能不能交配繁殖。

    他把他的想法说了出来,这下那个鹰奴才露出些怀疑的神色,“主人以前手里还有海东青?”

    杨怀仁道,“对,还有一批,数量还算不少,有二十多,不到三十只的样子,只是那一批海东青没有你们手上的这些海东青优秀。”

    鹰奴又沉思了一下,才缓缓道,“主人,海东青这东西,怎么说呢,很稀少,并不是所有的鹧鹰都能称作海东青。”

    杨怀仁点点头道,“这一点我懂,只有鹧鹰里最优秀的那一种,才能被称谓海东青,可以被驯化成猎人的得力助手。

    这么说吧,之前我搞到手的那一批海东青,应该种还是不错的,只是我手下没有真正懂得驯鹰的人,所以驯化出来的效果都不够好。”

    鹰奴瞪大了眼睛,“主人说的可是真的?”

    杨怀仁道,“那是当然,那一批海东青也是从你们女真人手里换来的。”

    鹰奴变得激动起来,“一只优秀的海东青,首先是要看种,种不好的话,是没有驯化的必要的,因为它的聪明水平有限,只能驯化成帮忙捕猎的猎鹰。

    如果要想驯化成能在军队中执行各种任务的海东青,就有点不太可能了。

    另一方面呢,就是驯鹰的水平,这个听起来好像不是太高深的事情,但实际上做起来很难,我们这些鹰奴,都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跟着父辈学,才有了现在的驯鹰本领。

    所以说一只优秀的海东青,无非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鹰的血统必须很优秀,二便是驯化的过程必须是专业并富有经验的。

    如果主人手上的海东青真的血统纯正,我们倒是可以尝试一下。”

第2016章:对驯鹰官的重视

    这个回答让杨怀仁非常满意,对于这些新来的驯鹰官的安排,还要他亲自操心一下,以显示他对他们的重视。

    因为他们刚来,也不会让他们立即进入军中,不论是他们,还是他们的家人,也包括海东青,都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

    这个范围就广了,比如气候,生活习惯,这些只有习惯了,才能谈得上融入。

    杨怀仁打算在杨家庄子空出几个院子来给他们住,就跟那些最初的通远军的家属做邻居。

    当初那些通远军的将士,如今也都成了龙武卫和虎贲卫中的军官,上了年纪的人退出军队,他们的儿子也补充进了军队。

    也有一部分成了杨怀仁的亲卫,这些人在军中都是骨干,地位相对较高,他们的家人对杨怀仁感恩戴德,能给杨怀仁帮不少忙。

    让这些鹰奴住进去,左邻右舍都是军属,无形中就拉近了大家的距离,将来对他们有一些照顾或者交流,不算是难事。

    生活条件自然不必多说,杨家庄子现在几乎都是富人,只存在舍不舍得花钱的问题。

    杨怀仁相信鹰奴的家人得到最好的照顾,日子过的富足了,他们也能更踏实的在军中为杨怀仁效命。

    语言问题是必须解决的,他们现在不会说汉话,但必须要学,教他们的人杨怀仁自然会安排,这需要一个时间。

    杨怀仁考虑的是,驯鹰这项工作虽然很专业,但也绝不能全部掌握在他们手里,自己人必须也要学,学会了最好,学不会或者实在天赋不适合的,那就换一批人。

    就把那些鹰奴当师父一样供起来,哄着他们教,也要把他们驯鹰的本事学过来,这样才能保证驯鹰这么重要的事情,掌握在绝对可靠的人手里。

    鹰奴在军营里当驯鹰官,虽然不是实职,但给他们的待遇却一定要高,让他们赚的钱足够养活家人,还能有不少的富余,可以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

    如果他们的家人愿意学习汉人的农耕式的生活,庄子里有各种各样的事情给他们做,收入和福利也绝对不含糊。

    而他们的儿子,愿意继承父辈的职业继续成为驯鹰人的,那很好,让他们跟派去的人一起学,正好还让他们没法明目张胆的藏私。

    愿意念书的,可以在庄子里的私塾里读书,将来长大了也可以去学院里学一门养家和立业的本事,这个都给予一定帮助。

    总之,就是对他们好,捧着他们也无所谓,关键是让他们和他们带来的海东青能在大宋军队中形成真正的助益和效果,提高军队的整体实力。

    另外就是让他们产生归属感了,人都不傻,特别是能成为驯鹰人的这些人。

    杨怀仁就觉得他们都是极其聪明的,不然也学不会那么复杂的本事,只是他们在原先部族中不一定被重视,觉得他们做什么都是理所应当,所以显得他们没什么地位罢了。

    当他们在大宋感受到自己的地位得到极大的提升,家人的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的时候,他们必然会琢磨,究竟对谁忠心耿耿,才是对他们自身,还有对他们的家人最好的。

    杨怀仁很慷慨的给了他们十天假期,让他们熟悉环境,同时也自己出钱给了他们每家一百贯钱当做安家费。

    本来杨怀仁是想多给的,但后来一想这恩啊,不能一次给的太足,得一点一点来,所以就给了一百贯,这也已经是很大一笔钱了,足够他们安家。

    十天之后,他们便进入作为试点的龙武卫当值,和其他的将士们一样,他们也成了大宋将士中的一员。

    安排好这一切,杨怀仁才和黑牛哥哥他们说起士子进入军队的事情。

    黑牛哥哥说明了一下这件事进展的情况,让杨怀仁有点失落的是,事情的进展不算很好,但也不是不能接受。

    朝廷的邸报发下去之后,确实有不少中了进士一直没有出仕的士子愿意进入军中任职。

    只是人数上也杨怀仁预计的有点差距,全国统计下来,也只有不到二百人。

    想来应该是文武之间的差异,还是影响到了大家的判断,他们的确想出仕为官,但也总觉得真进了军营里,也就代表着他们此后成为文官的几率非常渺茫了。

    他们中不少人,还是觉得自己的志向是以文治国,还有不少人,觉得自己当年的成绩虽然不是最好的,可排名也在中游,已经熬了那么多年了,现在也应该快轮到他们了,所以觉得应该继续等下去。

    杨怀仁砸吧着嘴,心里当然有点不太痛快,这么好的机会他们还不把握,还真是有点令人生气。

    但后来想想他也便释然了,观念这种东西,要想改变太难了,也从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再说给官职,说起来也是一种利诱,人家不吃你这一套,也情有可原,只有将来那些率先进入军中的士子真正干出点名头来了,对他们的吸引力才会逐渐增加。

    可问题在于,杨怀仁对这些士子的需求数量,大约在两千人上下,他想的是最好每一百名禁军将士都能配上一个文职官员。

    杨怀仁虽然觉得这个是目标,不一定非得要求立即就实现,但他之前设想的,一千人应该是有可能的,但现在看来这一点是无法实现了。

    他思考了一番,觉得应该把目标定得低一点,五百人,这个可以有。

    眼下已经有二百人了,学院里应该能再挑选二百人出来,其余的一百人,只能再去跟老李头说说,让他帮帮忙,联合几位大儒再发动发动,尽量多动员一些士子来报名。

    于此同时,对这些人的培训工作也要逐渐展开了,培训地点就是庖厨学院后边的老龙武卫大营。

    这帮人虽然将来在军中是文职,但必要的军事素质是不能少的,总不能将来出去打仗,仗还没打呢,他们那副身子骨先倒下去了,那他们不是来帮忙的,反而成了累赘。

    至于培训军官嘛,杨怀仁点了两个人,卢进义和林冲。

第2017章:划拉人

    眼下杨怀仁身边的那些将领们,大都是纯正的武人,怎么说呢,就是他们的文化水平,也就顶多是个认字的水平。

    也只有卢进义和林冲,算是读过书,有点学问的。

    卢进义自不必多说,家里是土豪,从小都请了专门的先生教他读书,林冲家在东京城,家里经济条件也不错,从小那也是读过书,考过学的。

    只是二人有个共性,就是对读书没那么感兴趣,反倒痴迷武学,所以身上没什么功名而已。

    杨怀仁是知道两人是什么水平的,平时说话就能听的出来,像天霸弟弟和柯小川他们,平时说话大大咧咧,夹杂着不少民间的俚语和脏话。

    卢进义和林冲就不同了,平时就相对斯文,甚至有时候还能拽上几句诗文,若是换了一身文人的装扮,说是个士子也不是没有人信。

    这一点就很重要了,文人和武人之间,终究是有隔阂的,如果单纯派一个纯粹的武人去给那些士子们当教官,他们心中肯定有些排斥。

    如果是和他们能聊得来的,那感觉就不同了,起码可以减少不少不必要的摩擦。

    别以为这是一件不足为道的小事,其实用人这方面,从来就没有小事。

    杨怀仁便越来越有种被老李头利用了的觉悟,在说服士子加入军队的过程中,老李头就很卖力,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的。

    换了是别的事情,杨怀仁是不觉得老李头会出这么大力的,连自己的老脸都拿出来四处卖了,可见他对这件事也是非常急切的。

    其中理由杨怀仁明白一些,但现在再看,他也有点搞不懂了。

    后来想想,往深了想,他便越来越觉得有意思,杨怀仁忽然间觉得老李头是个懂他的人。

    也许人家早就看透了他是个干事的人,是个对权力没有多少野心的人,所以才会帮忙。

    这种忙帮了对自己有好处,对国家也有好处,所以老李头帮的理所当然,还带着很大的慷慨。

    杨怀仁感觉上就有点奇怪了,说舒服呢,有点那么意思,但毕竟被人看的透彻,又感觉不太舒服,生怕他最后的秘密也被人掀开了看的明白似的。

    现在呢,大和尚是个知情人,他是十分有原则的,所以不用担心他会多嘴。

    廉希宗比他还明白,可廉先生就更超脱了,自然也不会揭他的老底。

    朱世儒老先生似乎也察觉到点什么,但受限于时代的思想束缚,他可能觉得奇怪,看不懂,但应该不会看清楚事实的真相。

    至于李清臣,他看懂了杨怀仁这个人,但看不透他是怎么形成的这样的性格,而杨怀仁的过往,他就更不可能看的明白了。

    或者说他是个实用主义者,不关心过程,只关心结果。

    最后是杨怀仁的几个老婆,大概能从杨怀仁偶尔的梦呓里听出一些什么。

    不过那些梦话很凌乱,她们听不懂,只会以为杨怀仁是太疲劳了,压力太大所以做了奇怪的梦,当然更不会往外说,还会更加关心他。

    杨怀仁也去学院里挑人,这几年开的关于军事的课程,确实培养了一批人,只是这批人本身的底子不算太高,还有些是某些王公贵族家里没什么地位的庶子之类的人物。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最有本事的人,还是在走读书科举的路线,学院的吸引力,也只是因为当初赵煦很重视,进学院能得个天子门生的名头,才吸引了一批人而已。

    所以说那些大家族往学院里送人,也不会送自家最有前途的孩子,大多数情况是把那些庶出的子弟送来学院镀金,然后回去给家里出一点力是一点。

    现在杨怀仁给他们找了条路可以去军中当官,别管这些官职大不大,但起码比他们以前的人生道路要好得多。

    杨怀仁当然会把学院的学生当做自己人看待,能力上强弱现在也不能说的那么死,将来通过实践检验出来的本事,那才是真正的本事。

    所以他能划拉的便尽量划拉,果然凑出二百多人来,甚至有些学厨艺学建筑的也想过来凑数,被杨怀仁给骂了回去。

    术业有专攻,这一点杨怀仁还是非常有原则性的。

    龙武卫的旧营地也不用翻新,打扫一下即可使用,原先用于将士们跑越野的那条路还在,大槐树也在,体能训练这一点还要继续执行。

    杨怀仁也会告诉卢进义和林冲,现在训练的这帮人和以前龙武卫的将士们是不同的,不能一上来就用原来他用的那一套。

    新人毕竟大多是文人,身子骨不行,最开始的训练量要适当降低一些,但最终的目标是不会变的,当这些人经过两到三个月的训练,也必须达到将士们的一般水平。

    其实这些事杨怀仁不用说,卢进义和林冲也明白,自然有他们自己的办法去展开训练,杨怀仁也就不打算说更多去干涉他们的思路了。

    挑完了人,杨怀仁本打算跟柔石和利水两位先生聊聊学院这几年的成果和未来发展的事情。

    可杨怀仁一提到加大投入继续扩大学院的规模,柔石和利水两位先生就笑眯眯的告诉他,书院现在不仅能自负盈亏,还能创造不少的利润,花钱的事情,早就不用杨怀仁操心了。

    杨怀仁又惊又喜,眼神里冒金光,看的两位先生贼不舒服,好像自己也成了奸商一般。

    再继续追问下去,柔石先生才缓缓道出了原因。

    学院最初收的只有学习厨艺的学生,其他的专业,是后来根据实际情况慢慢增加的。

    最早的一批毕业的厨子,很快被东京城里的各大酒楼名楼的抢了个干净,当然,本来这里边就有不少人是这些名楼派来学艺的。

    到后来第二批第三批的毕业学生,才开始被其他大州大县的大酒楼分走,这些学生也确实不负众望,去了那些酒楼,几乎都很快成为大厨,给那些酒楼带来的名气和经济上的效益。

    再后来的学生脑子就开始越来越活泛了,给那些名楼当大厨,确实可以名利双收,但职位毕竟有限,而且自由度不高,所以他们开始琢磨着如何自己创业。

第2018章:学院楼的良好示范

    杨怀仁也觉得年轻人自己创业,这个想法很好,但也想到另一件事,最初的几年招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穷学生,他们哪里有钱能自己开酒楼呢?

    看着疑惑的杨怀仁,柔石和利水两位先生笑得更开心了,利水先生接着解释,说是他们想到了一个办法,可以让学生可以创业,学院也能通过投资,得到相应的分红,从而实现自负盈亏。

    杨怀仁当然也能想到这个方式,看来学院的两位山长也是为了学院自负盈亏的事情操碎了心。

    利水的办法,是最初期学院这边出钱,学生出力,占股的比例大概是七到九成,学院这边占大头。

    不过这并不是因为学院出了开店的起始资金,便压榨学生的劳动力,此后每年都按一定比例把股份转让给学生,直到学院最后的占股比例下降到三到四成。

    因为学院只出了钱,其他几乎都不管,全是学生们在经营,完全给他们绝对的自主权。

    这种方式在古代是很少见的,倒是有点像后世的融资方式,杨怀仁觉得也就柔石和利水先生这种廉先生的门下才能想的出来,当然也免不了惊叹连连。

    学生们感激学院,也感激杨怀仁,也不知是谁起的头,大家竟统一把新开的酒楼名字叫做“学院楼”。

    名字很直白,让人一看就知道这家酒楼是庖厨学院的学生开的,信誉上和声望上都有了极大的保证。

    学院里的教学,也不仅仅是教授他们厨艺,在经营方面,也有一些涉及,这导致从学院走出去的学生不光厨艺精湛,经营能力也相对突出。

    学生们三五成群,竟在那些小州小县里打出了一片天下,如今分布在大宋各地的学院楼,已经超过了一百家之多,而且这个数量还在不断增长当中。

    学生们赚了钱,得了股份,也很仁义,尽管学院的股份只占三到四成了,在年终分红的时候,他们依然把超过一半的利润交回了学院。

    柔石先生曾经也说让他们按照股份来分红的,但学生们自己就不允许,坚持把利益的大头交回了学院,还说这是对学院建设以及未来学弟的一种支持。

    因为差不多都是几个学生一起经营一家学院楼,所以学院反倒成了最大的股东。

    杨怀仁以前没想在全国开分店,一是因为当时没有那样的条件和经营能力,二是因为他自身觉得太麻烦,三就是无法保证食物的质量。

    现在看来,三个条件当时满足不了,现在能满足了,学院楼倒成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杨怀仁倒不会觉得学院抢了他的生意,反而觉得这样挺好,有些事不一定非得他自己亲自去做,通过学院来实现他当初的想法,这也是让他感到满意的。

    这会儿想起学院前几年需求的资金那么大,也就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了。

    现在学院有了资金来源,每年的分红就足以养活整个学院,还能有多余的钱不断扩建学院,最后剩余的还可以继续这个支持学生的创业项目,可谓多赢的局面。

    学院楼遍布天下,监管的问题也是不得不考虑的,虽然现在的学生们极力维护学院的名声,也相当于维护自己的名声,酒楼经营的都不错,还没出现为了赚钱而不择手段,以次充好败坏名声的地步。

    不过杨怀仁还是善意的提醒了下两位先生,既然这个项目要做大,做成学院未来自负盈亏的基础,那么监管也必须完善起来。

    这一点杨怀仁提一提就行了,具体怎么做,怎么执行,制度如何,他其实不用操心,能轻易把一家连锁餐饮集团做起来的两位先生,自然心中也早有了监管的制度。

    杨怀仁再回想这件事,越想越是觉得有意思,他当初就曾经想过让这个时代的百姓能享受更多的美食,现在看来,似乎离实现越来越近了。

    学院楼名气虽然响亮,但听说消费水平真的不高,原因也有两点,第一点是因为创建学院楼的地方并不是那些大州大县。

    学生们也懂得分析市场,与其和那些大州大县的名楼竞争,不如去小一些的地方。

    倒不是担心自身的厨艺不过关,怕竞争不过那些财大气粗的名楼,而是学院楼从最初设立开始的定位,就不是高档酒楼。

    高档酒楼消费高,面向的还是那些富足的阶层,而学院楼的消费水平更接近普通的百姓,以薄利多销取胜,所以普及性就决定了学院楼必然会成功。

    第二点是学生们也大多来自穷苦人家,知道底层的老百姓的日常饮食质量并不算高,所以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把学院楼经营成高大上的名楼。

    而是专注于厨艺,专注于让更多的百姓能吃得起的美食,所以花里胡哨的东西尽量减少,制作得食物也主要以实惠为主。

    也许正是这种经营理念,决定了学院楼更容易受到普通百姓的欢迎,能够迅速的铺开并取得了如此好的经济效益,也就理所当然了。

    杨怀仁从中也得到了某种启发,他觉得学院楼的模式,其实可以不仅仅局限于学习厨艺的学生。

    其他的专业,其实也可以效仿学院楼的模式,面向更多的普通大众,以改善百姓的生活方式为根本点,在其他行业也进行一定的尝试。

    如果各行各业都能有这样的模式,不仅资助了学院的学生创业,在基层也能解决不少年轻人的就业问题,就更不用说给地方上的百姓带来的实惠和方便了。

    柔石和利水先生觉得杨怀仁的想法很好,也答应着手开始组织,杨怀仁很大方,对这样的好事,他也愿意增加投资。

    杨怀仁觉得事情有点出奇的顺利了,以前当然也想过学院会是他实现理想的重要助益,但却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了这么好的成果。

    最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大宋的各行各业的人才都可以发挥出自身最大的潜能来。

    让整个社会不再仅仅把眼光放在读书出仕这条狭窄的路径上,当各行各业都表现出积极向上的蓬勃朝气,那大宋的强大,还会远吗?

第2019章:毛纺机的重要性

    另外让杨怀仁最关心的,便是毛纺机的研发进度了。

    柔石和利水两位先生其实很早就明白杨怀仁为什么重视毛纺机,所以在这件事上也格外上心。

    只是这个时代,受到的限制也太多,就说制造毛纺机的材料,就不能像纺麻或者纺棉一样用木头或者竹子作为材料。

    毛的特制非常坚韧,这就决定了纺机的材料如果经不起磨损,那毛纺机就不能算合格。

    最先被考虑的是生铁,但生铁虽然很坚硬结实了,可又很容易生锈。

    接下来考虑的是熟铁,熟铁相对不那么容易生锈,可惜熟铁的硬度又不太够,耐用性也不够强。

    杨怀仁说,可以用钢。

    柔石和利水对视了一眼,说出了缘由,钢确实是最好的材料,但现在炼钢的方法决定了钢的产量实在没法满足需求量。

    这一点杨怀仁是知道的,毕竟今时不同后世,炼钢的生产规模很难提升上去,质量也不敢保证。

    练出来的钢铁,也大多都用来铸造武器给将士们使用了,能匀出来给学院这边搞研究的确实不多。

    杨怀仁想了想,一方面要增加钢铁的产能,尽管这一点很难,成本也很高,但也要不计成本,尽量去做。

    也只有这样才能在研发毛纺机时候有足够的材料,在他心里,将士们的武器非常重要,但毛纺机是否能研发成功,也事关重大。

    这好比是现在和未来的关系,现在当然要先强大军队,但在未来,要想把北方的有游牧民族逐渐融入进汉人的社会,强制的手段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通过经济方式来实现。

    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大多养马、养牛养羊,西北还有不少游牧民族样骆驼。

    别的且先不说,光是养羊每年的羊毛产量,就完全没有开发出来,大多数牧民很穷,日子过的很哭,并不是他们没有资源,而是守着资源也无法利用。

    他们无法用羊毛来纺制成毛料,只能直接利用羊排来制作衣服,而羊毛另一个主要作用,就是擀毡。

    擀毡是古代蒙古部落的一种传统手艺,后来在北方各个游牧民族中都有流传,宋代传入中原。

    笼统的说,擀毡就是利用羊毛驼毛等各种动物的毛发为原料,配以豆面和豆油为辅料,用手工擀成结实紧致的毛毡的过程。

    据说唐朝中期北方游牧民族开始小范围种植大豆,便促进了擀毡这个行业的成熟,具体年份已经无从考证。

    不过杨怀仁倒是在大宋见过不少从蒙古商人卖到大宋的毛毡,这种毛毡非常厚实,也非常结实耐用,宋军中军用的帐篷和将士们用的褥子,就大多是用毛毡制作的。

    大宋也有擀毡匠人,分布在北方和西北各地,但比起蒙古人制作的毛毡来,那质量就没法比了。

    毛毡的防水特性,决定了它是用于制造帐篷的最佳材料,但是收到各种各样的现实情况限制,毛毡的价格非常低廉,而且能卖到大宋的数量也非常小。

    比如当下毛毡在市场上的价格,不是论匹或者论尺的,而是论斤称,一斤毛毡根据厚度和质量,价钱大约在三文钱一斤到五文钱一斤上,几乎就是破烂价。

    可以想象,这些毛毡运过送到大宋来,运输成本和商人的利益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而源头上负责擀毡的蒙古部族百姓,收益大概只有售价的十分之一。

    不用扯什么剩余价值理论,那些蒙古部族的擀毡匠人和牧民们,是受到了极大的剥削的。

    这也注定了蒙古部族的百姓,从骨子里对剥削压迫他们的契丹人有一种天生的反抗心理。

    即便如此,擀毡所用的羊毛,也不足理论羊毛产量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北方游牧民族能生产的羊毛,其实大部分都被白白浪费了。

    相反,在大宋,布匹衣料虽然不缺,但冬天扛风保暖的衣服,依旧以毛皮为主,毛皮的价格就相当昂贵了,也只有有钱人才穿的起。

    普通百姓顶多能用得起整张的羊皮,毛皮保暖衣服是几乎用不起的,普通的民众所能穿的棉衣价格也不便宜,而穷苦百姓的麻制棉衣,甚至只能往衣服里填草。

    这样的衣服能有多保暖?

    所以杨怀仁想到了利用羊毛来纺织成毛料,然后用毛料来制作保暖衣服卖给百姓的想法。

    一来可以给大宋的百姓带来更好的冬季保暖衣料的选择,也许一开始价格还不够亲民,但如果北方草原成为大宋的一部分,没有了契丹人在中间盘剥,羊毛便可以大批量的运送到大宋来。

    北方草原的牧民可以充分把羊毛这个资源变化成财富,用来改善他们的生活。

    随着羊毛不断的输入,毛纺行业不断的发展和成熟,毛料价格也会逐渐下降到一个稳定的水平,让所有大宋的百姓都可以买的起,用的上。

    而最重要的,便是杨怀仁觉得可以成功的用经济手段,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沟通和融合。

    当汉人和北方游牧民族通过羊毛,逐渐维系一种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体的时候,民族的融合也就顺理成章了。

    原本北方游牧和南方的汉人不断发生战争,归根结底还是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通过侵略的手段来获取汉人的食物等资源。

    如果未来北方游牧民族可以不用冒着生命危险,只需要辛勤劳动,就可以通过羊毛、毛皮和牲畜的出售,来获取足够保证他们生存,进而可以让他们过上更富足美好的生活,那谁还愿意去打仗呢?

    当这个根本的矛盾得到了缓解甚至最后得到解决,那么汉人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根源也就不存在了,反而两边会因为生存利益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民族融合的重要因素了。

    当然也不能说经济利益决定一切,民族性和文化以及风俗习惯也是阻碍民族融合的几大重要因素。

    但在经济基础的作用下,汉人强大的文化便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了,文明程度更高的文明,自然会融合相对较低的文明。

第2020章:建设毛纺作坊

    所以毛纺机,以及毛纺的工艺水平,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学院的先生们里,其实有不少人从廉先生那里学到了超前于这个时代的机械知识。

    但理论和实践,是两码事,从理论到实际的机械产品,也需要一个长期的研发,并不断完善的过程。

    目前也有已经制作出来的样品,但材料是木质的,这根本就没有实用性,就更别说工业化的生产毛料了。

    当然也不能说一点用处没有,就当是样机,用于研发中的理论验证,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现在杨怀仁要求改变材料用钢铁来制作毛纺机,听起来好像只是材料有了变化,可实际上这种转变,是非常困难的。

    木头零件的制作其实不难,经验丰富的木匠,只要你给他图纸,说明尺寸,做出样品来根本就不难。

    但换了钢铁材料,那就困难重重了,大号的,结构简单的部件还好说,可一些轴承,小的零件制作的难度就难以想象了。

    精确性这个问题在古代,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同的零件结合在一起,还能顺畅的运转起来,又需要保证零件的寿命,做起来是一件比一件难。

    杨怀仁也知道他突然改变了毛纺机的制作材料,是给学院的先生们出了一个极大的难题。

    不过他相信,既然能做出木头的毛纺机来,那就一定也能制作出钢铁材料的毛纺机来。

    干什么事都会有困难,所以困难不可怕,怕的是人畏惧了困难。

    为了激发负责研发的先生们和负责制作的工匠们的积极性,杨怀仁当即拍板,拿出一万贯钱来成立一个奖金,专门用于奖励在研发以及制作毛纺机的过程中,有重大研发成果和贡献的人。

    杨怀仁又一想,光是为了毛纺机拿出一万贯钱来似乎还不够,其他行业和其他技术进步上,也需要这种奖金的刺激。

    宋朝虽然已经是历朝历代中科技发展最迅猛的时代了,但受到封建社会思想的限制,这种技术的进步也只是相对于其他朝代来说。

    对比欧洲几百年后的工业革命,东方大国的科技发展还是没有爆发式的进步。

    可实际上从历史来看,汉人的科技文明是傲立于其他文明的,这就说明中国人的智慧非常卓越。

    只是制度的限制,思想的束缚,让很多非常伟大的发明创造和科技进步并没有普及,藏在那些书籍里没得到发扬光大,反而逐渐被慢慢遗忘了。

    所以杨怀仁觉得研发毛纺机,其实也是一个机遇,对他是机遇,对那些先生们工匠们是一个机遇,对整个国家和民族,也是一个机遇。

    于是他又给学院的先生们,也包括学生们许诺,不管是发明创造还是技术革新,部分行业,也不分人,只要是能利国利民,能实际奏效的,都给予一定的赏金作为奖励。

    至于赏金怎么给,给多少,由柔石和利水先生在学院里成立一个类似委员会的组织,这个组织来评判新发明和新技术的优劣,能给社会带来多少进步,能给百姓带来多少方便,然后给予发明创造者一定的财物作为奖励。

    杨怀仁自告奋勇成为这个组织的主席,他觉得以他的眼光,应该更有效的分辨那些发明和技术才是最有实用性和普及性的。

    一万贯钱的数目,也绝不是上限,只要发明的东西和革新的技术有用,奖励的赏金甚至可以不设上限。

    这样的做法可能在某些迂腐的文人眼里显得非常市侩,好像会搞得所有人都向钱看似的,但杨怀仁不觉得这有任何问题。

    人家的发明创造对国家和百姓有益,就该得到应有的奖励,这才是激发所有人都积极进取,产生主观能动性的好办法,好主意。

    他甚至愿意拿军中的奖励制度来做类比,将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就该得到应有的奖赏,那么所有人都能因为发明创造改变这个世界,便更应该得到奖励了。

    这一点杨怀仁是不怕那些闲的蛋疼的人来指谪他的,谁敢来,他能把那些人喷得无地自容,这点信心要是没有,杨怀仁也就白活了。

    柔石和利水两位先生是最激动的,其实他们心中早就有这样的想法,只是一直没有机会拿出来变成现实。

    现在杨怀仁给予了这么大的支持,他们很快就能弄出一个制度来,把这件事搞得有模有样。

    视察完书院,杨怀仁才去了杨家庄子。

    说起来他好多年没回来了,远远看到庄子的发展那么迅速,他也是大吃一惊。

    新起的房子几乎占满了庄子里可用的宅地,早先剩余的旧房子也都不见了,一水的青砖瓦房,外墙都刷上白灰,显得有又整齐又气派。

    而那些作坊也都扩大了好多倍,在庄子中间的位置,而山坡上则是大片的大棚,果树正在酝酿着开花,远远的隐约还能听到养鸡场传来的鸡叫声。

    看着庄子里人来人往的客商和忙碌的庄户们,杨怀仁有种难以自持的自豪感。

    连附近的几个庄子,也因为毗邻杨家庄子,可以补足某些产业链上的行业,逐渐富足了起来,这就更让杨怀仁觉得当初所做的一切,现在都有了回报。

    不过也有个问题,杨家庄子能开发利用的土地几乎没有了,未来要建设毛纺作坊所用的土地也相当大,更别说需要大量的毛纺工人。

    他不想打扰了忙碌的人们,所以没有进庄子,而是派人去请了庄子里的几个老庄户出来,大家研究着将来要开毛纺作坊,需要从周边的庄子买地。

    其实早几年杨家庄子东边的一个庄子的地就被买下来了,这个老李头也很熟,便说买地不难,只要能让百姓多赚钱过上更好的日子,他们也愿意把土地卖给杨家。

    于是由老李头出面,从西边的一个庄子里,轻松的谈下了一千多亩的土地,价钱比正常的市价还低了三成。

    有了土地,杨怀仁也安排人加紧建设毛纺作坊,用不了三个月,一座崭新的庞大的毛纺作坊便能拔地而起。

第2021章:女真开战

    春天来了,仿佛一夜之间,东京城里繁花锦簇,百姓们自是心情大好,连那些纨绔子弟们也开始走出家门,寻花问柳不亦乐乎。

    东京城也重新展现出它繁华的一面,各国的使节也逐渐汇集东京城,向大宋的新皇帝表达他们的贺喜之意。

    实际上无非是想要更好的条件,在大宋经商赚钱而已。

    大宋自诩礼仪之邦,这一点要求倒也不难答应他们,只是大壮要接见那么多外国使节,还真是有点累得慌。

    一过了四月中旬,春天便立刻走了,繁华散尽,树木的枝叶猛长,夏天又来了。

    毛纺作坊的建设进度非常不错,兰若心对自家生意的关注度一向很高,人力充足的情况下,工期还能减少一些。

    毛纺机的研发也取得了极大的进展,试验已经进行到了关键阶段,估计那边建设完成,这边的机器也可以批量生产了。

    一切都是那么顺利,杨怀仁乐得清闲。

    孩子们的心情很好,朱太后从那些被送进宫的官宦女儿家里又选了十几个知书达理的,再加上杨家的三个女孩子,如今也一同进宫伴读。

    当然,出于礼教约束,男孩子和女孩子虽然公用一间教室,但偏偏又分了两个门出入,教室中间隔了一道帷幔,隔开了男孩子和女孩子。

    授课的先生自然是更重视小皇帝和那些男孩子的教学,至于女孩子嘛,这些人里边不少人将来有可能是皇后妃嫔什么的,他当然不能得罪,但用心程度上就差了很多。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种传统的观念一时半会儿是改变不了的,所以女孩子们更像是旁听生。

    杨家的孩子要上两份学,家里朱先生这里上一份,去宫里还要上一份。

    不过大官的说法呢,还是家里朱先生教的好,也许宫里的先生和家里的朱先生着重点不一样。

    宫里的先生主要还是教处事,朱先生更注重教做人。

    杨怀仁不怎么介意两者之间的差别,总之就是告诉孩子们认真学,多学点东西总是没有错的。

    一场雷雨之后,天气更热了,似乎预示着夏天正式来临,杨怀仁盘算着几件事的进展,都在向着积极的方向进行着,看见雨后碧空如洗,心情自然大好。

    只是入夜的时候,风神卫给他带来了一个大消息,女真部和契丹人在鸭子河开战了!

    杨怀仁有点惊讶,却又不太惊讶,完颜阿骨打统一了女真诸部,目的就是为了和契丹人开战的。

    只是杨怀仁没想到他竟然这么着急,这里边有什么事是他不知道的,这就很难搞清楚了。

    他的消息渠道比朝廷还要快一些,所以他可以确定朝廷还不知道这件事,这让他有了足够的时间考虑他自己,还有大宋会如何看待这件事,又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杨母和何之韵她们更关心的是鬼姐和大羊的安全,杨怀仁给他们解释了好久她们母子在中京,那里离开战地点非常远,根本就没有什么危险,才让母亲和几个老婆放下心来。

    杨怀仁虽然这么安抚家人,但他内心里是清楚的,事情绝对没有那么简单。

    耶律跋窝台亲自带兵镇压,鬼姐和大羊留守中京,虽然没有被战争波及的危险,但越是这种时候,辽国的朝堂上也越是波谲云诡,鬼姐和大羊同样处在危险的漩涡之中。

    他能确定的,是以鬼姐的智慧,起码他们母子二人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危险,就算真有什么人趁乱谋反,也不会伤害他们,而是会挟持他们为质,逼迫耶律跋窝台就范。

    问题就在里,耶律跋窝台把女儿和外孙当做他权力延续性的依靠,但如果有人谋反的话,反而他不会真的把女儿和外孙当回事。

    手上的权力和军队对他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都可有可无。

    好在现在的消息里,中京还算稳定,并没有出现超出预料的混乱,忠于耶律跋窝台的大臣还算是有些本事,并没有让他后院失火。

    从时间上算,杨怀仁收到的女真部和契丹人开战的消息,应该是半个月之前的了,眼下他们打成了什么样子,他也说不准。

    在杨怀仁的意识里,女真人和契丹人因为长久以来的矛盾真正交恶,应该是十年之后发生。

    但现在这个时空里,既然完颜阿骨打提早几年完成了统一女真诸部的大业,那么和契丹人开战提早了十年,也不算特别奇怪了。

    杨怀仁卖给他的铁锭和大量的粮食,也许就是让完颜阿骨打觉得他有了根本,为了维系眼下女真诸部趋于统一的局面,他只能选择战争。

    战争可以让人团结在一起,这一点不用质疑,女真部这么多年以来受尽了契丹人的压迫,现在有了实力反抗,他们必然会精诚团结。

    这样一来,完颜阿骨打在女真人心中的地位,就不再是一个同盟的盟主那么简单了,这次战争之后,只要女真人不是大败,完颜阿骨打都会成为女真人心目中真正的领袖。

    完颜阿骨打也确实做到了他的先辈们没有做到的事情,敢在这个时候就像契丹人选宣战,也彰显了他的胆气和智慧。

    杨怀仁能体会到他的心态,也许这次向契丹人开战,女真部不一定会取得多么大的胜利,甚至都不会占到便宜,大概率会是小亏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的话,完颜阿骨打却一定是大赚。

    行常人不能行之事,光是这一点,就足以奠定他在女真部中的绝对声望和权威。

    即便有些小的损失,那也不打紧,进攻他们没有什么胜算,但防守的话,完颜阿骨打应该还是有很大的把握,也是做了完全的准备的。

    杨怀仁这边只要不给他断粮,他便有足够的后勤保障,这一点完颜阿骨打也是非常笃定的。

    杨怀仁当然不可能在这种时候给他断粮,甚至会给他更多的支持,契丹人和女真人打起来,这正是杨怀仁期待了好久的。

    只可惜眼下对他来说,大宋这边还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军队还需要时间继续提升战斗力,朝廷也需要一个完善的计划,去实现收复燕云的大计。

第2022章:老李头点菜

    杨怀仁做不了朝廷的主,所以对女真部和契丹人开战的事情,一直持一种观望态度。

    这两天他也在不断的思考,不是思考如何应对,他觉得大宋能做的,也只有坐山观虎斗,同时加强自身。

    所以不做大动作,才是对大宋最有利的,他思考的,更多的是朝廷上那帮人会怎么想?

    如果一些脑袋冒泡冲动得认为这是大宋的好机会,急着要出兵开战的话,他又要如何去说服大家耐着性子静观其变。

    这是一件大事,对大宋的将来影响也太大,所以他不敢太自大,只能小心翼翼。

    两天后的夜里,齐国公府来了一位客人,让杨怀仁这个主人都亲自出迎。

    见面第一句便道,“李相公大驾光临,鄙府上下顿感蓬荜生辉啊。”

    老李头胡子直抽抽,不知是因为得到了如此高的礼遇感到高兴还是单纯被杨怀仁气的。

    作为客人,老李头也有自知之明,不好在人家主人面前发作,只是苦笑道,“杨国公太客气了。”

    很明显老李头是有点不爽的,客套也懒得客套,直接拽着主人家的胳膊往堂屋里走。

    杨怀仁也确实有点故意的似的,任由老李头拽着他,步子依旧慢慢悠悠,嘴上还扯着闲篇。

    等二人进屋落座,杨怀仁便招呼仆子上茶,还笑眯眯地问道,“这个点儿也不知李相公用饭没有?”

    老李头皱着眉头望着他,不知该说什么好。

    杨怀仁也是嘴贱,“若是李相公还没吃,不如让学生招待一下,一尽地主之谊。”

    忽然间老李头一双老眼忽闪忽闪冒贼光,毫不犹豫地笑答,“既然杨大帅这么热情好客,那正好,老夫晚饭吃的不多,现在还真是有点饿了。”

    这下轮到杨怀仁抽抽了,倒不是他抠门到请人家老李头喝顿酒都不肯,而是他知道老李头忽然眼里到访是什么原因。

    如果只是招待人家喝几口茶水,把事情说完他就可以送客了,但若是两个人喝起小酒来,那指不定要聊到什么时候,那就太影响杨怀仁现在的幸福生活了。

    可话已经说了,杨怀仁后悔也已经来不及,本以为耍耍嘴皮子调侃几句,却不小心让人家抓了他的话头。

    那就喝呗,因为只有他们两个人,也不用摆开大桌子,就用喝茶的小几,摆几样菜,烫一壶酒便可。

    杨怀仁刚喊了个仆子过来吩咐,老李头忽然喧宾夺主,道,“老夫听说随园的三杯鸡味道不错。”

    杨怀仁那个诧异啊,心说你个小老头还真是脸皮厚啊,来我家里点上菜了啊。

    气归气,杨怀仁也没那么小气,吩咐道,“加个三杯鸡。”

    仆子还没转身,老李头又开口了,“还有,那个叫什么来着,香椒牛柳听起来很好吃的样子,只是不知老夫这副牙口,能不能嚼的烂呢?”

    杨怀仁扭头瞅着老李头挠着腮帮子望着屋顶的样子就来气,你还没完了是吧?

    他也只有叹气,大概是因为刚才他故意气老李头,人家拿乔了,这会儿不找补点面子回来,那怎么能行?

    杨怀仁只好摆摆手,“再来个香椒牛柳,味道别那么重,李相公承受不了,还有牛肉也要挑嫩一点的。”

    杨怀仁吩咐完,仆子反倒不着急走了,撇过头去看老李头,生怕他还有什么吩咐似的。

    老李头撇嘴笑笑,装作没事人似的,“哎呀,别看老夫啊,就老夫和你们家国公爷闲来喝点小酒,不用那么多菜,弄个八菜一汤也就差不多了。”

    杨怀仁内心里一万只大小怪兽狂奔而过,八菜一汤还叫差不多?你倒是会点菜。

    这下轮到仆子脸上抽抽了,这点了还要人家厨子整八菜一汤,老头还真不怕人家往你饭碗里吐口水。

    杨怀仁只剩下叹气的份,“去吧去吧。”

    仆子这才走出门去,杨怀仁再扭头看老李头,好么,这老小子乐坏了,跟出门捡了个大金裸子差不多。

    还在杨家厨子素质高,人数多,灶头也足够用的,食材也是常备着的,于是不消片刻工夫,便真上了八道菜过来。

    四道热的四道凉的,一道汤菜还要稍等一会儿,两壶上好的随园春在小瓷盆里温着,看起来还真挺像那么回事。

    老李头也不客气,假模假式的抬手让了一下,便抄起筷子尝了一口他点的香椒牛柳。

    接着便一边大嚼一边称赞道,“杨国公发明的菜式,果然是人间美味。”

    杨怀仁鄙视地瞅了他一眼,心说那还用你说?!

    香椒牛柳这道菜,做起来其实不麻烦,前提是有备好的酱牛肉,如果从头做的话,那就麻烦了,光是制作酱牛肉就起码得俩时辰。

    有备好的酱牛肉的话就简单了许多了,酱酒肉切成薄条或者薄片状,先在稍稍放油的锅里干煸一下脱水。

    之后炒料,就是把大量的辣椒、花椒,配以少量姜丝等配料爆炒,炒出香味之后把事先煸好的牛肉入锅,再加入绍酒、糖霜,根据口味加入少许老抽等翻炒。

    因为牛肉本身即是熟的,所以不用炒很久,让牛肉入味即可,之后加少许水焖一下,最后出锅前加入芝麻花生和少许麻油,翻两下即可出锅。

    装盘之后再撒上一些葱花或者其他清口的绿菜装扮即可。

    杨怀仁因为怕太辣或者太麻了老李头这个年纪接受不了,所以早就吩咐过辣椒和花椒都少放一些,这样口感上没有那么刺激,算是正迎合了老人家的口味。

    做法是后世比较常见的做法,甜辣味加上酱牛肉的香味,这道香椒牛柳当然是老少皆宜的,中国人的口味也不会因为世间的跨度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杨怀仁见老李头吃的挺香,心里反而觉得很舒服了,也许李清臣这种人物这样的表现显得很失礼,毕竟你是客人,上门说不定还有事相求,这么不把自己当外人显得也太出格了。

    但杨怀仁却感觉这样让他很轻松,起码可以证明老李头现在对他充满了信任,根本就不把他当外人,一开始也许因为着急没想明白,现在想明白了,也就锁心所欲了。

第2023章:令人钦佩的人

    杨怀仁在老李头面前怎么都是小辈,心里再不爽,也要老实伺候着,被子里酒空了赶紧给满上,还要不断地往老头面前的小盏里给他布菜。

    老李头哼哼唧唧地点着头,表示对杨怀仁很满意,还不时地举杯劝酒。

    就这么吃吃喝喝了好一阵子,老李头才放慢了进食的速度。

    杨怀仁见他已经开始欣赏食物,而不是只顾着吃了,才觉得老李头这是吃的差不多了。

    再转眼一瞧,好么,一桌菜下去半桌,一壶酒也喝了大半壶下去,这明显就是晚上故意没吃饭,来杨怀仁这里是蹭饭来了。

    让杨怀仁惊奇不已的是,老李头看着有点发福,可那也是上了年纪的人那种微胖而已,光看脸的话,李清臣实际上是有些清瘦的。

    可就这么个老头,这饭量可真就太大了,那可是八道菜啊,换了是天霸弟弟,杨怀仁是一点儿也不稀奇。

    可放到老李头身上,杨怀仁瞄着他明显有点鼓起来的肚子,还是很怀疑那么多东西他是怎么塞进去的。

    “李相公好胃口啊,呵呵……”杨怀仁只能这么说了。

    老李头瞅了杨怀仁一眼,不以为然地答道,“就是知道你小子会招待老夫,所以老夫来之前,一口饭都没吃。”

    杨怀仁咧嘴,你也太实诚了,还真是没把自己当外人呢。

    还有,刚才老李头还一口一个杨国公或者杨大帅的尊称叫着,这会儿换你小子了,可见老头子已经不胜酒力。

    这样也好,杨怀仁心想,大家都没把自己当外人,接下来说起话来,也能都轻松一点,也更能坦白,不藏着掖着。

    杨怀仁笑道,“李相公吃饱喝足,今夜忽然造访的原因,可以告知小子了吧?”

    老李头听罢竟有一丝恍惚,看来真是有酒了,杨怀仁起身把旁边一直煮着的茶端过来给他斟上一盏。

    老李头估计也没想到随园春美酒的酒劲竟然如此之大,这才差点酒后失态。

    这一点杨怀仁是清楚的,朝堂上当官的,各有各的美名,又的是诗书传家,有的是清正廉明,有的是人情练达。

    总之呢,不管是吹出来的还是真的,文官嘛,似乎都比较好这一口,似乎自己要没个什么拿得出手的名声,都不好意思在朝堂上混一样。

    李清臣的美名,就是他的清廉了。

    和别人假装清廉,人前穿补丁,人后数钱玩不同,他是真的清廉,比黑牛哥哥的老丈人萧老头还清廉。

    按说他的职位,一年下来俸禄啊,俸米,官田收入,加上布补炭补等杂七杂八的福利,一年起起码有小两千贯钱了。

    如果他和别人一样,随便谋点私,变相卖些利益,或者通过自己的地位让家里子侄做点买卖,那收入随随便便上万贯钱是轻而易举的。

    可他呢,是一点儿不掺和,哪怕是无伤大雅的小动作,他都一点儿都没有,别的当官的该怎么捞怎么捞,他倒好,家里亲戚有借他名头发财的,还被他大骂一顿。

    别看大宋的官员收入在历朝历代里都是最高的,可放到他身上,真是不知道他的钱都花到哪儿去了。

    朝廷划给他家的大院子,他就只用了五分之一,剩下的就那么荒着;别家官宦人家谁家不是仆子丫鬟成群,可他家里只有老奴老妈子的五六个,主人比仆子还多。

    明明是当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堂堂宰相,过的日子还不如一个七品小县令,这找谁说理去?

    倒是老家修桥筑路的时候,老头子花钱跟花的不是自己的似的充百万富翁,这智商,真是绝了。

    可杨怀仁越想越是觉得这么稀有的老头子,恐怕现在是找不出几个了,再跟自己一比,唉,还是别比了,比不了就是比不了。

    如果这种人不值得人钦佩,那就没有人值得人钦佩了。

    说起来让杨怀仁钦佩的人,还真是不多,廉先生父子俩那是必须钦佩的,有才华有见识,生性淡泊,但就是因为太淡泊了,反倒显得有负才华。

    大和尚呢,人是真的高深莫测,不过也是有一定的思想限制,加上爱吃爱喝没个出家人样子,杨怀仁钦佩的是他的洒脱。

    苏东坡先生呢,杨怀仁佩服的是他的才华,还有他那颗为民牟利的心,不过东坡先生也是吃货,别的地方能省,吃上也是大手大脚的。

    苏东坡虽然官运不济,可千万别觉得他是穷官,他家可是大户人家,祖孙三代都出仕为官,家里有屋又有田,光是大宅子这一项,就足够秒杀很多暴发户了。

    还有一些人,他们的性格上各有各的超然之处,但也有各自的弱点。

    唯独李清臣这老头,活得与世无争,让杨怀仁挑不出一点毛病来,要说有,那也是逮着他吃大户这一条了。

    老李头慢慢嘘溜着茶水,好歹清醒了一些,这会儿再抬头瞅杨怀仁,才露出了笑意。

    杨怀仁被他瞅得浑身不自在,总觉得这老头看自己跟看孙子一样。

    啊呸!

    杨怀仁感觉后脊梁冒白毛汗,忙问,“李相公可吃饱喝足了?”

    老李头犹豫了一下,这才点了点头,可手上却又抓起自己的筷子来,在那盘凉拌咸花生里挑了一个,夹到嘴巴里慢慢嚼着。

    “嗯嗯,吃好了。只是……家里老婆子不知道今晚吃的什么,能不能像老头子我一样吃个饱呢,唉……”

    杨怀仁连叹气的工夫都省了,直想破口大骂,老头子,你够了啊,你还没完了,吃着盘里的,还算计着锅里的呢?我以前咋没看出来你这么爱贪小便宜呢?

    老李头从杨怀仁的表情里就判断出了他在想什么,还似模似样的解释道,“老夫还真不是赚你便宜,啧啧……”

    这一砸吧嘴不要紧,对杨怀仁那可就是妥妥的鄙视,好像在说,你个为富不仁的臭小子,你真中大户,不吃你吃谁?

    杨怀仁彻底服了,啥叫杀人不见血呢,都说老李头最是淡泊,最是不爱争斗,可这并不代表人家不会,人家要玩斗地主,妥妥的玩一百把你跪一百把。

第2024章:女真人的策略(上)

    杨怀仁扭头就吩咐门外的仆子,“咱家厨房里还有多少酱牛肉,赶紧包好了一会儿给李相公带上!”

    仆子愣了一下,有点怀疑,“全部?”

    杨怀仁其实也不清楚家里备着多少酱牛肉,见仆子愣神,便知道数量应该不少。

    他倒不会抠门,“对啊,全部。”

    倒是李清臣觉出不大对来了,忙道,“不用多,随手包一包就好,”接着他举了举手里的酒杯,“这么好的美酒,也给老夫捎上两坛。”

    杨怀仁赶紧摆手,“多拿点,你差人给李相公送到府上去。”

    仆子这才转身离开,李清臣笑道,“要是老夫从你这里出门,带着百十斤牛肉离开,怕是有人明日朝堂上要参老夫一本了。”

    杨怀仁笑笑,“那哪能啊,都算是小子孝敬您老的,谁敢说闲话,我去揍他。”

    嘴上这么说,杨怀仁心里却在叹气,人家老李头吃大户赚便宜都玩的明明白白,不像他,吃相难看,落下个贪婪的名声。

    李清臣喝了两盏茶,清醒了不少,这才开口问道,“相信老夫夜访杨国公,杨国公应该猜到是什么缘由了。”

    杨怀仁苦笑道,“您老还是叫我小子吧,这一会儿国公一会儿小子的,我以为还有一个人坐旁边呢。”

    老李头笑而不语,依旧晃着茶盏等着杨怀仁回话。

    杨怀仁心中算计,老李头这话说出来,应该是人家知道他自己有自己的消息来源了,但关于风神卫,老李头应该知道的不多,所以还到觉得这是杨怀仁养的私兵的地步。

    何况杨怀仁开府仪同三司,按规矩是可以养一定数量自己的府兵的,老李头大概也觉得杨怀仁还不至于胆大到敢超过这个范畴的地步,所以话中并没有揶揄之意。

    杨怀仁不太好回答,稍稍想了一下,才说,“我家生意多,在辽国那边也有点小买卖,所以那边的消息嘛,自然比朝廷这边要来的快一些。”

    他这个理由听起来似乎很合理,但在李清臣这种聪明人耳朵里,就显得有点牵强了,不过他也不追求这些旁枝末节,而是直入主题。

    “那杨国公早就知道了这么大一件事,却选择知情不报,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想法?”

    杨怀仁顿时感觉和这么个老头说话,有种被人扒了皮肉露着骨头的感觉,从头到脚都凉飕飕的。

    不过反过来想,老李头追问的关键是杨怀仁有自己特殊的想法,而不是纠结在他知情不报上,倒显得人家非常大度,跟说明人家关心的重点是解决问题。

    杨怀仁这才感觉坦坦荡荡,便把自己的想法如实说了出来。

    “所谓的女真部和契丹人交战,在我看来算不上什么大战,顶多就是契丹人想像以往那样从女真人这里肆意索取,是不可能了。

    女真人的反抗,其实也不是头一次,只不过以前都是很小的范围内,结果是女真人被契丹人报复性的屠村屠族的,吃了亏之后也并没有把事态闹大。

    这一次的不同,在于女真人第一次团结在了一起,在完颜阿骨打有预谋的计划之下,展开的一次比较正规的反抗。”

    李清臣眼睛忽然张的好大,就这么直勾勾地盯着杨怀仁,盯得杨怀仁浑身发毛,才缓缓说了一句,“杨国公的消息来源不光更早,还更详细啊。”

    杨怀仁知道他说的太多了,不过倒也不觉得尴尬,反正他心里没有什么不良的企图,所谓鞋正不怕脚歪嘛,呃,说反了。

    老李头思考了一下,又问,“那你觉得这里边的关键在哪里?”

    杨怀仁心里是不太喜欢这种被考较的感觉的,可总不能跟一个老头子置气,只好继续说道,“关键无非有两点,一是女真人敢反抗了,二是咱们大宋该如何面对。”

    李清臣点点头,好似很认可杨怀仁的说法,“你继续说。”

    杨怀仁理了一下思绪,“这第一点,女真人敢反抗强大的契丹人,最简单的,也是我们最能感受到的,便是女真人比以前强大了,契丹人反而没有以前那么强大。

    这也不是说契丹人现在就不行了,不如女真人强,实际上从已知的局面来判断,契丹人不论是军队数量还是战斗力上,依然比女真人强大。

    但这一次他们之间的冲突,契丹人却取得不了胜利,因为女真人学精了,他们懂得利用地形,懂得利用战略。

    如果是在大平原上作战,以女真人现在的兵马数量和战斗力,显然会被契丹人完爆,但如果女真人依仗太白山的山地和鸭子河以北的沼泽,契丹人的优势就发挥不出来了。

    契丹人现在很难做,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只能陪着女真人干耗。

    这就是女真人战略上高明的地方了。”

    李清臣抬起头来看着门外,双眼空明,似是在他眼睛里已经展现了一副契丹人和女真人对战的图影。

    女真人不断挑衅,可却不去和契丹人正面作战,而是诱敌深入,自己退入到他们更了解的太白山和沼泽地中。

    契丹铁骑在那样的地理环境之下,根本发挥不出自身的优势来,就算冲动地追进去,也只有被女真人暗算的份儿。

    契丹人想像以前那样屠杀女真人,已经绝不可能了,耶律跋窝台正在生气,举兵讨伐,担心太冒进反而中了女真人的埋伏。

    可如果退兵的话,那他的声望整个辽国也就完蛋了,契丹人历来都是随意欺负女真人的,到了他这里搞得灰头土脸的,他自己面子上也过不去。

    而且更严重的是,面子事小,别的部族,像蒙古、室韦等等被契丹人统治的那些大的部族,见如今契丹人也没有那么强大了,一个女真就敢和他们作对,那将来他们也会蠢蠢欲动,这就很严重了。

    如果是这样,契丹人对整个北方草原的统治,可就算是到头了。

    所以耶律跋窝台只能左右为难,就算留在原地和女真人对峙,他也是吃亏的一方。

    小股的女真人不断来挑衅骚扰不算,光是大军在外粮草的虚耗,就让他头疼不已了。

第2025章:女真人的策略(下)

    李清臣道,“看来女真部为了此战,还真是预谋已久啊。”

    杨怀仁憋嘴一笑,“那是当然,说到这里,李相公也应该看清楚,这次女真部主动想契丹人开战,他们的策略和目的是什么了。”

    李清臣有自己的想法,他看到了很多这场战争背后的事情,但因为他所知的信息实在是不如杨怀仁多,而且他也想听听杨怀仁的意见。

    “不如杨国公说说你的看法。”

    杨怀仁没有藏私的必要,整理了一下思绪,说道,“完颜阿骨打这个人,我接触过几次,比起以往咱们印象里对女真人以及女真部领袖的那种传统的印象,他是截然不同的。

    该有的那股子野蛮劲儿他身上也有,但他内在的性格上,却一点儿也不莽撞,反而有点阴险狡诈。

    此人做事,从来都不会冲动,往往会思虑再三,想清楚他想要什么,如何去做,最后如何实现他的目的,想清楚一切之后,才会付诸行动。

    用咱们的话说,就是这个人精于算计,擅长谋略,属于三思而后动的那种智者。”

    老李头不自觉地笑了笑,“没想到你对他评价还很高。”

    杨怀仁也不多解释,“我只是说一个我所认识的人的性格而已,就像咱们大宋的文人印象里那种北方的游牧民族都是蛮夷,没有多少思想和智慧,只是依靠蛮力而取胜,这种印象已经过时了。

    或者不太客气的说一句,这样的思想,简直有点荼毒了整个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的意思。

    很多年前,也许那些部族的百姓确实没有多少文化,更没有什么心计,可现在早就不同以往。

    曾经,耶律洪基便在辽国宣扬学习咱们汉人文化,这个人就是聪明人,也很有远见。

    他认识到要治国,要让自己的民族强大,光靠简单粗暴的武力已经达不到了,辽国的强大之路,也遇到了极大的瓶颈。

    要让契丹人强大起来,除了武力之外,他们还需要强大的文化内涵。

    当然,他们所需要的文化也不是把咱们汉人的文化生搬硬套就可以的,耶律洪基鼓励契丹人学习汉人的文化知识以及思想,也是想通过一种借鉴的方式,逐渐形成他们契丹人自己的文化。

    可惜的是,绝大多数的契丹人只喜欢汉人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却对汉人的文化不太感兴趣,他们还是喜欢自己民族原始的那种简单粗暴的文化。

    耶律洪基去世后,耶律跋窝台虽然也延续了鼓励契丹人学习汉人文化的传统,但那种力度就比耶律洪基差了很多了。

    不是他意识不到契丹民族的问题,而是他登基以来,更关心他的统治地位能不能得到所有契丹人的认可,所以他一直忙着填补心中的空虚,对契丹人文化的建设没有那么上心罢了。

    倒是女真部的一些贵族在学习了咱们的文化之后,从中得到了许多启发,比如完颜部,从完颜劾里钵开始就让自己的儿子们学习咱们的文化,重点就是学习咱们的兵法。”

    李清臣略显担忧,“你是说,完颜阿骨打现在和契丹人玩的这一套,是用的咱们汉人的兵法?”

    他问完了自己也再思考,从女真人开战以来的表现来看,还真是让他越想越吃惊。

    杨怀仁还算轻松,“确实如此,完颜阿骨打很聪明,他也不是挑着兵法里的东西乱用,而是结合自身的情况,搞出了一套符合现在的形势的策略来。

    而他最巧妙的地方,不是要通过战争来歼灭契丹人,而是用这种方式来攻心。

    凭女真部现在的能力,他们和契丹人正大光明的开战,他们一点儿胜算都没有,这一点完颜阿骨打比任何人都清楚。

    所以他不会和契丹人正面作战,而是不断的通过骚扰的方式恶心契丹人。

    这原本对契丹人也造不成什么表面上的损失,但往远了看,对耶律跋窝台,乃至对整个辽国的打击就太大了。

    这次战争的开始,是从耶律跋窝台以春捺钵的名义,准备去鸭子河练兵为由,邀请鸭子河周边的那些部族一同来参加,以达到通过展现契丹人的军威,来震慑各个部族的作用。

    可惜室韦和蒙古等部族还没出发呢,女真部这边就大大方方告诉耶律跋窝台,我们不去!

    这下把耶律跋窝台搞懵了,也搞怒了,要知道,这可是辽国建国百余年来,从来不曾发生过的事情。

    于是耶律跋窝台准备教训一下狂妄的女真人,却不料女真人反倒先手偷袭了契丹人,一下就把战火点燃了。

    事情闹得很大,几乎辽国上下全国震动,契丹人觉得颜面尽失,所以群情激奋,发誓要把女真部杀得一个不剩。

    而其他部族呢,则等着看热闹,如果契丹人大胜,他们再出兵做做样子就是了,可如果契丹人没获胜呢?

    那可就有意思了,不少部族都觉得自身的实力可是比女真人强的,如果女真部这次能在契丹人身上赚到便宜,都不用大胜,就像现在这样,让契丹人骑虎难下,就足以让他们的心思活泛起来了。

    辽国如果出现这种各个部族人心思动的局面,契丹人也会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危机感。

    而当今的契丹皇帝耶律跋窝台,可算是把契丹人的名声都给丢尽了,李相公您想想,耶律跋窝台是如何坐上皇帝之位的?

    凭他现在的声望,并不是所有契丹贵族都支持他的,以前只有极少数人站出来表示不服,那也是因为耶律跋窝台还掌握着契丹人最强大的一支军队罢了。

    但现在恐怕连这支军队都不能团结一心了,那些早就野心勃勃的契丹贵族,也会想着跳出来反对耶律跋窝台,攫取自身所需的利益。

    辽国也许眼下还没有大乱,可不管是契丹贵族还是那些大部族的首领们,早就各怀鬼胎了。

    未来的辽国具体会走向何方,眼下也还说不准,耶律跋窝台的声名是一落千丈,但他手上毕竟还有很强的实力。

    不过完颜阿骨打的攻心之计,却已经成功了,这就是他的阴谋策略。”

第2026章:老李头的心思

    李清臣叹道,“原来只听说女真部新首领完颜阿骨打很有本事,却没想过他竟然有如此心机。”

    老李头话是说完颜阿骨打,但那眼神却瞅着杨怀仁,还带着那么点讥诮之意。

    好像在说,你小子也行啊,完颜阿骨打一撅屁股你就知道他拉啥颜色的粑粑了,你不是比他还精明?

    杨怀仁知道他又上了这老家伙的当了,李清臣夜里来访,一开始看着跟心事重重似的,其实人家老头子心里鬼着呢。

    一开始先让你骄傲一会儿,然后再装个逗比老头反抗一下蹭你家吃喝,一步一步就让你放松了警惕,一会儿深沉一会儿卖萌的,终于把你小子究竟几斤几两给约出来了。

    杨怀仁跟被二百根针扎了似的一下跳了起来,老李头倒是很安逸地摆摆手,“坐下坐下,坐下说。”

    杨怀仁心说我还说什么啊,这会儿早就被你把心里真实的想法扒得干干净净,你还想知道啥?

    个人隐私你想知道不?你要敢说想老子一脚踹死你个老不修的!

    老李头贼着呢,从杨怀仁一惊一乍的便知道他想明白了,也不能逼得太紧,因为还有太多事他还要搞清楚。

    “知义啊,论年纪你是小辈,老夫也不是故意要算计你,只不过是想知道你知道什么,心里又有什么真实的想法而已。

    咱们一老一少,最终目的不还是为了国家,为了百姓,为了咱们共同的皇上吗?”

    杨怀仁没什么可反驳的,这一点他是认可的,老李头也不能说是故意给他挖坑,人家事后也会提醒你的,而且完全没有恶意。

    这么一想,杨怀仁倒也算是心中释然,其实他也觉得有些事,告诉老李头,让他去解决,比他自己去解决要好的多。

    所以他忽然就开窍了,既然你能给我挖个善意的坑,我怎么就不能给你也挖个善意的坑,忽悠你个老小子往里边跳呢?

    他佯作苦笑道,“既然我这个小子在您这个老夫面前没什么可隐藏的,那我小子相信,您这位老夫,应该早就想明白朝廷应该怎么做了,就不用劳烦我小子了。”

    杨怀仁说完便要做送客状,老李头皱着眉头,坐的稳稳的,没有半点要走的意思。

    他伸手把杨怀仁拉着重新坐下来,“知义啊,你看你这个字,起的就很好,知义知义,就是知道大义嘛。

    为了大义,就不必计较个人得失嘛。”

    杨怀仁不知怎么,就感觉这话听着特绕,又特耳熟,好像后世的领导给员工做思想工作,忽悠着他们为公司卖命的时候就是这一套。

    他心说和从古到今变化那么大,这些东西好像没什么变化嘛,再抬眼瞅老李头,似乎还要继续打哈哈,他就知道他要是不把心里那点东西继续倒出来,这老头是要赖在这里了。

    他只好抢先道,“李相公您也崩说那些囫囵话了,我投降,我投降了还不成吗?您还想知道什么,您尽管说便是了。”

    老李头呵呵一笑,胡子翘的老高,慈祥里带着那么点狡黠,“那你觉得,咱们大宋应该如何应对?”

    这是杨怀仁早就考虑好了的事情,直接答道,“静观其变呗,还能怎么样?”

    “静观其变?就这么简单?”老李头觉得这答案似乎也太敷衍了些。

    杨怀仁神色变得正儿八经,“就是静观其变,以不变应万变。您老来我府上蹭吃蹭喝,是为了什么来的,我也想明白了。

    其实您的心里,也是觉得这时候咱们大宋应该静观其变,不应该做出太大的反应。

    只是您觉得您自己一个人这么想,心里还是没有多少底,所以就想到了我,于是便有了这么晚了才来我家,一是想得到更多的信息,二是想套一套我的态度。”

    老李头没说话,装作没事人似的端起茶盏来喝茶,可老头的眼神里却露出一丝清明的意味。

    李清臣这么精明,可他从来不再外人面前显露出来,在朝堂上当了那么多年官,从来都是一副老好人,谁也不得罪,谁也不偏帮的姿态。

    让别人觉得这就是个烂好人,没主见,也没什么分量,办事有一定的能力,可以重用,却不是那种有思想能出主意的人。

    实际上这只不过是人家老李头一种自我保护的伪装罢了,从党争到现在,要是他也像其他人一样攀派系,搞个性鲜明,估计这会儿早就被迫害得不成样子了,哪里有今天执宰天下的风光?

    但他当了宰相心态便不同了,以前当老好人没问题,可现在作为宰相,他怎么着都想能在历史上留下他浓墨重彩的一笔。

    何况他这个年纪,也没有几年宰相能干了,所以趁着他的体力还没有完全衰败,他也想为国为民,为这个时代创造点什么。

    这既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那种情况了,朝堂上那帮人,在他看来每一个能个他对上号的,也只有杨怀仁这小子,才是和他是在一个思维频率上的。

    于是他觉得,如果他们俩能精诚合作,对大宋也好,对自己个人也好,都是相得益彰的。

    每当他有什么不确定的时候,便想到了杨怀仁,经过了上次的试探,他确定了他们的思想意识是同一种类型的,所以今天的来访,表面上看平平无奇,实际上却有表明要和杨怀仁统一战线的意思。

    那么杨怀仁现在在想什么,又打算怎么做,他就必须要做到心中有数了,偶尔的小计谋,也是他故意和杨怀仁拉近距离的一种小手段而已。

    而且现在为止,他心中所考虑的和杨怀仁所说的所想的,一直是非常相近的。

    这也印证了他一直以来的判断,更增加了他的信心。

    既然杨怀仁自己个主动把事情挑明了,也就说明,有些事不用他点明了,杨怀仁也已经心中有数了。

    所以所说合作这种事情,有时候不一定非得有一纸合同,或者大家把话讲开了一起合作共同获利巴拉巴拉一套废话。

    真正有默契的两个人,一顿饭,一壶酒,一盏茶,一个眼神,就足够了。

第2027章:三点原因

    对杨怀仁来说,老李头就是他梦寐以求的队友,尽管他上了年纪了,但如果有一天他再次带兵出征,他希望朝堂上坐镇的是李清臣。

    也许两人在某些事的处理上所习惯的方法有所不同,但他们的目标起码是相似的,这才是原则上的问题。

    所以杨怀仁不用等老李头解释,直接往下说,“咱们大宋之所以要静观其变,有三点原因。

    首先,新帝继位,朝堂看似平静无波,但暗地里怎么样,咱们都清楚,毕竟新帝年幼,朝臣们总会有些担心和顾虑。

    至于大宋内部,当然不可能没有野心勃勃之人,小到山贼,大到某些王公贵族,总会有人依然在质疑新帝的身份。

    所以在新帝登基不久的这个关键时期,冒然出兵开战,还是和强大的契丹人正面对垒,实为不智之举。

    其次,大宋还没有做好完全的准备,也许现在咱们大宋不缺粮秣,也有足够庞大的军队。

    但这种事表面现象,就说实力最强的禁军,其实在我眼里也不够强大,好的一面是现在进军的战斗力正处在一种上升的阶段,将士们的训练也非常卖力。

    加上军官制度的改革,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消化,然后转变成增强军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说这个时机不对,我们还不够强,起码还不够和契丹人去开战一场大战。

    最后,就是辽国的国力和契丹人的战力也许不从前了,但也并没有到我们可以轻松战胜的地步。

    而且这次女真部和契丹人的交战,我不认为会很大程度的削弱契丹人的统治地位。

    就像之前咱们聊到的,女真部对契丹人的进攻,更多的是攻心,既然是攻心,那么这就是一个缓慢的削弱契丹人实力的过程。

    我们说到的契丹人会为了争权夺利而内讧,辽国将来很大可能会出现内战,导致整个国家大乱,这些我觉得都可能发生。

    但是,那是将来,也许一两年,也许五六年,时间上还不好说,辽国的颓势已经开始了,我们只需要等上几年,这个国家自身的问题就无法解决。

    等最好的时机出现的时候,只要我们抓住了,别说收复燕云十六州,就是灭了辽国都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但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现在能发生的,我们需要的是时间。”

    李清臣不断点着头,他心里也差不多是这么个想法,比如女真人和契丹人之间的战斗,在他猜测里就不可能达到一种大战的程度,更不可能出现所谓两败俱伤,渔翁得利那么好的事情。

    但这些事,他能想到,杨怀仁也能判断出来,朝堂上也能有不少人能想明白,但大多数人,根本不会考虑这些,而是粗暴的认为女真人和契丹人开战了,这对大宋来说就是个绝佳的向契丹人开战的机会。

    如果是那样,那大宋也就危险了,也许契丹人没有足够的能力灭掉大宋,但他们却有能力把大宋拖入持久的战乱之中。

    到时候再借助大宋内部一些阴险的势力,甚至可以把大宋的混乱搞得比辽国还大。

    但如何说服朝堂上的其他同僚,这才是他要面对的问题。

    老李头问道,“老夫和杨国公的看法略同,但是朝堂上的大多数人,老夫相信他们不会考虑这么多的,到时候如果大多数人上书陛下要求和辽国开战,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老李头这话有踢皮球的意味,目的是想让杨怀仁当时候和他一起面对,并出面制止那些人的做法,甚至用自身的强势地位来压制他们。

    可杨怀仁又不傻,这种得罪人不讨好的事情,他怎么会想不明白?

    这个皮球他可以接,但并不代表他会带着这个皮球,他还是要把皮球再踢回给老李头的,毕竟那是文官集团的事情,他出面似乎并没有多少说服力。

    简单的依靠他的强势,怕是真的要被别人当做权臣来看了。

    他忽然笑道,“这件事其实不难想明白,辽国现在的混乱,只是冒出了一个苗头,是一种趋势,却还没有变成现实。

    如果这时候咱们大宋冒然去和辽国开战,结果是不但不会收回燕云十六州的失地,还会让契丹人在面对外敌的时候,团结在一起共同抗敌。

    这种情况下契丹人是多么团结,战斗力是多么强大,就不用我多说了,如果这么简单的道理那些朝臣们都想不明白,那我也无话可说。

    真要我带着将士们去白白送死,我宁愿连作为大将军的职位也辞掉,大不了我回家种田!”

    老李头不自觉地叹了一口气,杨怀仁说的道理其实不难理解,只是朝堂上有那么一帮顽固的人,他们不会去考虑这个问题。

    而且有时候他们总是站在貌似大义的角度,好像这时候不出兵就是懦夫,就是不爱国,就是怯战。

    面对这种道德绑架,不论是杨怀仁还是他自己都很难处理,杨怀仁又明确表达了他不想出面去当坏人的意思,那就是说这个问题要交给他来解决了。

    老李头发愁,他知道只是简单的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他也不会说动杨怀仁,更是很难说动那些顽固的朝臣们,可眼下的情况,他也只能再想其他的办法。

    杨怀仁也不是那么不地道,把责任完全推给老李头一个人,他幽幽道,“李相公也不能总想着当老好人,有时候该强势的时候,您也可以强势一把。

    我相信,陛下会给您撑腰的。”

    老李头一开始觉得杨怀仁站着说话不腰疼,也对他有点小埋怨,但后来又一琢磨他的话,忽然间觉得杨怀仁倒是给了他一个不错的提醒。

    见杨怀仁没有继续说下去的意思,只是自己淡然的喝茶,老李头笑着摇了摇头,便要起身告辞。

    把李清臣送到府门外,看着他上了一架老旧的牛车,杨怀仁见天色已晚,又派了几个府兵护送他回家。

    回身往回走的时候,他的脸色却变得严肃起来,自言自语道,“完颜阿骨打,你接下来要做的,会不会和我想的一样呢?”

第2028章:群魔乱舞

    第二天的朝会上。

    当女真部和契丹人开战的消息散播开来,整个朝堂果然一片欢腾,武将们挥舞着拳头,好像他们终于等到这一天,有仗可打以证明他们存在的价值了。

    文臣们更是夸张,欢腾雀跃不小心撞了柱子上磕了一嘴牙的,痛哭流涕鼻涕眼泪流了一脸的,跪在大壮面前抱着大壮的脚不肯撒手的,总之,那叫一个群魔乱舞。

    大壮都懵了,北边辽国打仗了,朝堂上的臣子们都发的哪门子疯?

    只有少数人陷入了沉思,李清臣站在文臣首位不声不响,却把为数不多还能思考的朝臣记在了心里。

    再去看小皇帝,让他有点惊讶,别看小皇帝还小,一身龙袍还穿的晃晃荡荡跟唱戏的似的,但人家还真是表现出了足够的镇定。

    老李头的目光里充满了欣赏的目光,淡淡地笑了笑,心说杨怀仁果然养了一个好孩子,也许这就叫处变不惊吧。

    躁动之后,便有人扯着嗓子,也不知是哭是笑着上书皇帝,要小皇帝立即下旨,大宋禁军可以称着辽国内乱的绝好时机,挥兵北上,夺回燕云十六州。

    大壮看着激动的朝臣,心里说不出来的难受。

    按说大家忽然间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不像以往那么战战兢兢,或者害怕契丹人了,他就觉得好生奇怪。

    要说哪里让他觉得不舒服,觉得很奇怪,他又想不太清楚了,就是觉得这件事非常奇怪。

    但接下来接二连三的朝臣跪了下去,大声叫嚣着什么不收复燕云就对不起祖宗的话,转眼间便跪倒了一多半人。

    剩下的一小半还在犹豫是不是要立刻出兵的,这时候也迫于形势,害怕被别人说是胆小怯战,也默不作声跟着跪了下去。

    大壮的心理压力忽然变得好大,毕竟他还是第一次面对这样的状况。

    李清臣也不想事情一发不可收拾,赶忙站出来给小皇帝解围,“此事兹事体大,事关大宋的将来,所以请诸位先起来,容陛下和枢密院的几位相公先商讨一下,改日再给大家一个答复。”

    大壮当然明白这是李清臣给他解围了,忙附和道,“李相公说的极是,事关重大,朕不可匆忙之下便下了决定,待朕同枢密院的几位相公商议之后,再做决定不迟。”

    朝臣们虽然听着这些话有点不顺耳,但想想也是,要打仗唉,可不是能随便就下决定了,准备的事情总要商议好了再下决定,便认同了李清臣和小皇帝的说法。

    因为此事搞得大家太过激动,其他的事情仿佛都显得不值一提,也便没有再议其他政事,各自散朝。

    ……

    紫宸殿里,只有小皇帝和六位相公,连那些伺候的太监们都被赶了出去。

    大壮满脸疑惑,问道,“诸位相公,女真部和契丹人开战之事,可是真的?”

    几位相公面面相觑,这事是正式边报里报告的,应该不会有假,可事情谁也不能百分百确定,便不好第一个站出来作声。

    李清臣答道,“启禀陛下,这件事确有其事,但……”

    众人望向了李清臣,目光中的意味却不尽相同,大壮很快察觉到了什么,竟稍稍放下心来。

    曾布急问,“李相公,您就别但了,到底有什么我们还不知道的,还请赶紧说出来让大家知道。”

    李清臣佯作叹了一口气,把他和杨怀仁分析的情况大致说了一遍。

    蔡卞疑惑道,“边报里好像没说的这么详细吧?您是从哪儿……”

    他顿了一下,“哦”了一声,便不再说话了。

    蔡卞的反应有点奇怪,其他人稍微怔了一下,很快便也想明白了,这天底下如果有人比朝廷的边报还要效率,那也只能是杨怀仁手下的人了。

    具体怎么回事他们其实倒没心思去追究,现在他们更担心的,是北边的战事,对大宋的影响。

    以前这些人是分派系,也争斗过很多次的,可现在虽然还没有尽释前嫌,但起码在大义面前,还是能保持团结。

    韩忠彦有点想不通的样子,问道,“李相公方才说的那些,可有十足地把握?”

    李清臣肃穆道,“如此大事,难道老夫还会弄虚作假不成?”

    韩忠彦忙施礼道歉,“只是事情如果真是如此的话,今日朝堂上众人的表现,就让人心寒了。”

    其他几位又愣了一下,重新回味一番,才渐渐明白韩忠彦话中的机巧。

    他们相信北边的事情,不光只有杨怀仁一个人比朝廷还早得到消息,也有另一些人耳目众多,能通过各种方式更早也更详细的知道辽国发生的事情。

    如果是这样,那么刚才朝堂之上,那些人捶胸顿足的表现就显得太做作了,也许其中大多数人是真的激动万分难以自抑,但也确实有一部分人是刻意演出来的。

    他们明知女真部只是小规模骚扰耶律跋窝台和他的契丹大军,两边并没有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大战。

    这时候再要求小皇帝下旨挥兵北上,就不是为了国家和百姓的利益,而是置国家百姓于不顾,只是为了自身利益而煽风点火了。

    那这些人又是什么目的?

    有的可能是从一开始就不服小皇帝继位为帝,所以私底下还在和某些皇族成员联络,企图阴谋篡权。

    有可能是他们跟辽国的某些贵族串通,想通过这件事来改变朝堂当前的格局,好让自己上位当权。

    也或者有可能是要陷害某人,比如杨怀仁,现在如果朝廷要大军出征,最合适的统帅自然是杨怀仁。

    他们早就把杨怀仁视作自己的眼中钉,趁着这个机会把杨怀仁送到契丹人的面前,以借刀杀人。

    蔡卞在这些人里边算是最年轻的,想到这里竟浑然不觉出了一身冷汗,“若是如此,我们身为朝中重臣,陛下的股肱,自然不允许有人借机闹事。”

    李清臣心中甚是欣慰,这几个朝廷权力核心中的大臣,还没有糊涂,还是耳清目明,分得清是非黑白的。

    同时他也巧妙的把皮球踢给了众人,杨怀仁不愿意当坏人,那他也不愿意独自背锅,现在有了大家一起分担,他也顿感轻松了不少。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662/ 第一时间欣赏舌尖上的大宋最新章节! 作者:呼啦圈大神所写的《舌尖上的大宋》为转载作品,舌尖上的大宋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舌尖上的大宋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舌尖上的大宋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舌尖上的大宋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舌尖上的大宋介绍:
天才小厨子穿越到大宋,开动头脑风暴忽悠到万贯家财开了家饭馆。
杨怀仁看着水深火热之中的大宋子民大声宣布:“哥来拯救你们了!”
百姓们说:“吃了他做的面,腰不酸腿不疼了,上楼都不费劲了!”
皇帝说:“吃了他做的菜,朕觉得龙体康泰,一夜十八次郎不再是梦!”
将士们说:“吃了他做的饭,砍起胡人来如砍瓜切菜,爽!”
番邦蛮子们说:“我要做宋人!我再也不要做胡人!”
烹东西南北四方菜肴,品酸甜苦辣百味人生。
友情提示:本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请打妖妖灵。
书友群:567,499,926,欢迎各路吃货前来指教。舌尖上的大宋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舌尖上的大宋,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舌尖上的大宋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