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舌尖上的大宋TXT下载舌尖上的大宋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舌尖上的大宋全文阅读

作者:呼啦圈大神     舌尖上的大宋txt下载     舌尖上的大宋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999章:买下你们的猪肉

    杨二七摆了摆手,示意郑屠户过来说话,有些话当着那么多来买肉的百姓说,似乎不太合适。

    郑屠户不知怎么了,竟不自觉地跟着杨二七移步到肉摊子后边,连其他几位屠户也觉得奇怪,大哥这是怎么了?

    买肉的百姓见没闹起事来,也没了热闹看,心里叹了口气,随即继续兴高采烈地采购猪肉。

    杨二七依旧带着笑意,却表情里又多了一些高深,他小声道,“郑大哥,咱们明人不说暗话,小弟是什么来头,恐怕哥哥心中早就有数了吧?”

    郑屠户呆呆地点了点头,这会儿他才意识到从刚才开始,他的思路就一直跟人家人在走,早也已经失去了主动权。

    再说人家也早就从他的脸上看出来他心生忌惮了,他再装下去,也是让人耻笑的下场,反倒觉得他现在还算表现的不错。

    杨二七又道,“按说呢,你们这些屠户随便抬高猪羊肉的价格,这是属于为了私利,而搞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幸好眼下时间短,没闹出大事来,哥哥你可以仔细想想,若是这些买了高价猪肉的百姓们心中越想越不服气,把你们告到开封府去,哥哥会是什么下场?”

    郑屠户一脸懵比,心说他们不过是涨了点猪肉的价钱,碍着官府什么事了?

    杨二七似乎察觉到了郑屠户的不服气,便补充了一句,“郑大哥可以想想,民以食为天,朝廷最关心的就是百姓的吃饭问题,要是老百姓吃不上饭了,那可是要出大事的。

    这一点哥哥应该懂吧?

    哥哥再想想以往黄河泛滥闹天灾的时候,那些为了牟利而私自抬高了粮食价格的米商们,后来都是什么样的下场?”

    这下郑屠户明白了,他一辈子生活在京城,粮价的稳定还是很有保证的,粮食价格出现大变动的时候他还真是没经历过,但他却听说过其他地方的一些事情。

    传说有一年黄河发大水,十好几个州县遭灾,这些州县的一些米商便故意抬高米价来赚钱。

    这不但给朝廷赈灾带来了许多困难,最可气的是有些百姓真的是因为吃不起高价的粮食饿死了。

    饿死人问题就严重了,朝廷追究下来,听说把带头抬高米价的米商全家全都砍了脑袋。

    一想到这里,郑屠户后脊梁就出了一身冷汗,抬高粮价和抬高肉价,行为看起来好像差不多。

    当然他也隐约觉得两者之间性质上好像又有点不一样,可一时半会儿又想不明白哪里不一样了。

    可有了全家被砍了脑袋的米商的例子,他也是真心害怕了。

    杨二七见郑屠户面露惊恐,接着说道,“郑大哥能想明白,那自然最好,若是想不明白,那您就当小弟白说。”

    郑屠户忽然感觉人家说这么多话,好像还是为了他好,心里竟有了些感激之意。

    但随即他又露出了苦笑,昨天猪肉涨钱的时候,他们这些屠户虽然也想到了,但却没想到涨了那么多。

    所以昨天大家宰杀的生猪数量不多,尽管大家看上去都赚了不少钱,可比起先帝大丧期间损失的买卖来,那还是抵不过的。

    于是今天他们这些屠户个个都进了更多的猪肉,都想着今天再发一笔财。

    可今天一大早他们去养猪户家里进生猪的时候,价钱也是涨了的。

    他们但是也没觉得这有什么奇怪的,既然猪肉涨钱了,这份钱也不可能让他们卖猪肉的屠户自己个儿全赚了去,人家养猪的也要分一些利的。

    可现在情况突变,有了杨二七这些人不断的降价出售猪肉,猪肉价钱已经降到了五十文一斤的价位,这对他们这些屠户来说,就已经是成本价了。

    如果杨二七继续再降价,他们就要赔钱了。

    跟着杨二七降价,他们降不动,降多少就相当于陪多少;可如果不降,他们的煮肉卖不出去,到明天就不新鲜了,就更没有人来买。

    郑屠户想到了自己的身份,还有兄弟们对他热切期盼,所以他还是想和杨二七商量一下。

    “杨兄弟,你是哪家的人,哥哥我确实也猜到了,说实话,哥哥我实在是惹不起,也不敢惹。

    但话说回来,你这么个卖猪肉法,不光是逼着我们赔钱了,是逼着我们倾家荡产啊。

    你看看市场上的其他屠户们,因为昨天猪肉价格猛涨,今天他们都一大早去进了很多生猪,不少人把全部家当都拿出来了。

    要是你再把猪肉价格下降一个档位,他们都得赔的裤子都不剩了,你让他们怎么活?!”

    郑屠户有些激动,杨二七却笑着安抚道,“所以啊,我家主人早就料到你们会有眼下的困境。

    虽然事情都是你们自己因为贪财才搞到现在自讨苦吃的,但我家主人说了,大家都是出来讨生活的,也都不容易。

    所以你们昨天恶意太高猪肉价格的事情,他可以放你们一马,不再追究,而且可以按照你们买入生猪的价钱,买下你们手上的所有猪肉。

    不过有一个前提,你们三天之内,你们还是继续把这些猪肉卖掉,但必须按照小弟我卖猪肉的价格来卖出你们手上的猪肉。

    三天之后,小弟我会把你们赔的钱给你们补上,至于你们昨天赚的钱,我家主人说不计较了。

    哥哥觉得这样如何?”

    郑屠户一想,法子却是是个好法子,起码他和那些屠户们手上的一大批猪肉,不会赔钱或者砸在手里。

    但问题是他们这三天也就不用想着赚钱了。

    郑屠户觉得有点亏得慌,本来是个赚钱的大好机会,让杨二七这么一搅和,机会差点变成危机。

    可郑屠户也不傻,人家开的条件已经是做出了很大的让步了,即便是自己赔钱也没有怨言,而且这件事人家一直都是为了百姓好,他们在道理上也真是有些理亏。

    见郑屠户还有些犹豫,杨二七道,“若是郑大哥不同意,那就算了,大家还是各卖各的猪肉,如果你们想闹事,小弟也只好奉陪。”

    郑屠户赶忙道,“兄弟你误会了,这件事就按你说的这么定了!”

第2000章:皇帝的日程

    郑屠户回去和其他屠户们一商量,其他屠户似乎也认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虽然心里还是有些矛盾,可他们一想只要今天没有赔光了,也算是达到他们的目的了。

    若是有谁还不满意,那就真是不知好歹了,连郑屠户也没打算继续打理这种贪心之人。

    等到了下午,猪肉价格便降到了杨怀仁计划三天之内的预期价格,到了二十文钱一斤的价位上,这让他对杨二七的办事能力很是赞赏。

    当然,头午早早买了贵价猪肉的人心里不平衡,又回到市场上讨要说法。

    杨二七也不跟他们吵闹,而是很大方的愿意把那部分差价补还给他们,这便平息了所有事端。

    百姓们买了相对平价的煮肉,自然心里高兴,至于猪肉市场上发生的事情,也就不那么关心了。

    对杨怀仁来说,钱早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将士们能在郁闷了大半个冬天之后放开肚子吃上几顿好的,百姓们能够开开心心吃上平价的猪肉,这才是重要的。

    而且那种满足感,也绝不是几千贯钱就能买回来的。

    李清臣当然很快收到了消息,猪肉价格下降到接近平常价格的水平,他心中很满意,对杨怀仁的看法也越来越好。

    尽管杨怀仁耍了小聪明,还有些刻意笼络军心的嫌疑,但现在的局面之下,李相公觉得杨怀仁的做法是值得他肯定的。

    其实先帝大丧之后,很多行业都有些不好的事情发生,不少物资也在涨价,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

    但好在这些不好的事情来得快,去的也快,没几天的工夫,便恢复到了正常的局面。

    杨怀仁还是保持原来的样子,对朝堂上的事情不闻不问,遇上大朝会他还是会上朝,但基本也不干涉政事,更像是形式上的出席而已。

    小朝会他从来不去,对于杨怀仁表现出来的对朝政的漠不关心,文官们虽然心有怀疑,但却渐渐接受了杨怀仁暗中表达出来的善意。

    武官们自然是心生疑惑的,他们觉得杨怀仁是他们武官里的代表人物,本来指望着他现在的势力,改变一下眼下武官地位太低的局面。

    但对杨怀仁现在的样子,便有些看不多懂了,只是他们也没人敢多说多问。

    转眼到了三月初,天气转暖的速度很快,梨花开了半月,桃花紧跟着填补了更艳丽的色彩。

    朝堂上对佛门征税的事情渐渐有了结论,几乎是全体通过了征税的决议。

    但也不是跟普通的商贾征税那样完全没有照顾,而是根据朝廷发的度牒数量,减收一部分税务,超过的部分,就概不减免了。

    佛门其实也早就知道这个结果,当然没有人敢造次。

    只是这个消息传到杨家的时候,大和尚心里还是有些愧疚的,即便他不认可某些高僧的做法,但他毕竟出自佛门,这件事上他总是有些不好受的。

    杨怀仁也安慰大和尚,其实佛门如果只是开荒种地,也足以养活那些僧人了。

    而且现在大宋的富人很多,有钱人赚了钱似乎都有种奇怪的心理,好像手里钱太多了烫手似的,于是总是会拿出一部分来孝敬给佛祖当香火钱,也是一种自我安慰。

    所以佛门也绝不会发愁没有进项,唯一让他们难受的,是在民间放高利贷的收入在缴纳了税费之后,就显得没那么赚钱了。

    这种事还是得看人,想得开什么都好,想不开的话,那真不知道这帮和尚们是怎么成为得到高僧的。

    杨怀仁看着闲,其实他也在酝酿大宋军队里军官改制的事情。

    他现在不像年轻时那么莽撞了,明白这么大的事,不能忽然提出来,那样给朝堂带来的冲击太大了,容易遇上阻力。

    所以他要提前做好准备,改制的内容自然不能太激烈,要温和而循序渐进。

    而且提出这个建议的时机也相当重要,杨怀仁的打算,是先漏一点风出来,试试朝堂上那几位相公的反应。

    这天又是大朝会,杨怀仁虽然正儿八经来上朝了,却依旧在朝会上装木头人,比起那些琐碎的政事来,他似乎更关心大壮的脸色好不好,他当了皇帝的这段日子,他过的开不开心。

    开心似乎有点不太可能,光是杨怀仁听说的大壮每天的日程,就很难让人开心起来。

    大壮每天天不亮就被叫起床来去上早朝,早朝散朝之后去给两位太皇太后和太后问安。

    之后是吃早饭,然后读书,教课的是几位相公,还有崇文殿的几位大学士,讲授的内容也是包罗万象,反正挺杂的。

    这也许是每个当皇帝的都要经历的过程,杨怀仁倒想起一件事来,他感觉历史上所有的皇帝加起来,喜欢读书的皇帝好像也不算很多,大概就是因为当皇帝的要学习的东西太多,才让很多皇帝产生了逆反情绪。

    当然这也只是猜测。

    中午吃了饭,大壮可以小憩一会儿,大概半个时辰之后,便又是议政,陪同的还是那老几位。

    其实还是一个给大壮学习如何做皇帝的过程,几位相公把眼前的一些要处理的国事拿出来和大壮讨论,实际上是他们在用实践来告诉大壮将来遇上此类的事情,该如何处理。

    实践的方式当然比单纯的学习有趣了一些,可朝堂上的政事,也不是大家想象里都是些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

    大多是其实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某地发现一只长了两个脑袋的公鸡,地方官员也要郑重其事的上书一番,问皇帝该怎么处置。

    某县的县衙的某间屋子塌了顶,也要上书来要钱修葺,甚至还有些地方官就是纯粹闲的蛋疼,每个月都要上表,内容没有任何干货,就是给皇帝问安。

    可千万别不信,几个封建朝代都这个熊样,地方官员给朝廷的奏折里,超过一半都是给皇帝问安的折子,好像他们一个月不问问皇帝身体好不好,就是他们不忠了一般。

    皇帝还必须给他们回话,以显示皇恩浩荡,虽然只是简单几句套话,也足够皇帝和政事堂受累的了。

第2001章:皇帝的日程(下)

    就因为这种闲的蛋疼的折子,搞得皇帝和政事堂的相公们好像永远也忙不完似的。

    就这么忙上一下午,差不多天还要黑的时候,皇帝才能休息一下然后吃晚饭,因为大壮还小,也还没有什么后宫佳丽成群,所以晚饭之后又是学习。

    不过晚上和上午的学习又不是一样的,上午学的前边朝堂上的东西,晚上学的是将来如何整理后宫。

    虽说一般情况下,皇帝成亲之后,规矩上的后宫当家的就是他的皇后,皇帝也不用太操心,但该懂的东西,他却不能一无所知。

    实际上上真正皇后当家的时候并不多,就说眼下,后宫里就有两位太皇太后也一位皇太后,就算大壮成了亲立了皇后,也没有儿媳妇管婆婆的道理。

    所以真正当家的,还是太皇太后或者太后,听起来应该是最有经验,也是最有资格的向太后来当这个家。

    但向太后现在似乎看开了,对权力也没有那种痴迷,连他自己的宫殿都不太出来,活得很佛系,就别说打理后宫了。

    再说她毕竟是皇帝的祖母,再去费心劳神的管教小辈们,也有失体面。

    所以不是天大的事情,估计向太后不会理会后宫里发生了什么,倒是朱太后应该有这个心思。

    可朱太后其实不太是这块料,她从来没当过皇后当过家,经验上也有所欠缺,就算是她有心,似乎在身份上也不太合适。

    那最后就剩下孟太后了,可惜孟太后自从回到皇宫之后,也没有改变早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方式。

    生活上极尽的简朴不说,还仍旧烧香礼佛,活得跟世外高人似的,看样子也没有任何要当家后宫的意思。

    当然,现在说这些还早,大壮才八岁,就算很早就要成亲立皇后,那也最起码是六七年之后的事情了。

    不过东西还是要先学了好,宫里的几位老太监,专门负责这个。

    大壮这个年纪对此还不感兴趣,但他倒也没有反对的意思,一是太监们没有那些老头子们那么古板严肃,二是他是知道有些事,是逃不过的。

    最后才是洗漱睡觉,第二天还要天不亮就起床上朝,如此往复。

    宋朝的官员也有休息日,正常是十五日休沐一日,安排在月中和月末。

    但对皇帝来说,不上朝不代表就能休息,特别是大壮现在的情况,那几位相公和大学士们,恨不得两三年就把大壮教成一个合格的皇帝。

    显然这是不现实的,不说学无止境,像做皇帝这个特殊的职业,很多东西不是光学就能会的,只有真正经历了,才能得到相应的成长。

    杨怀仁自然知道大壮现在活得很累,八岁的年纪其他孩子还在整日玩耍,可大壮已经几乎没有了任何玩耍的时间了。

    不过杨怀仁也想着,希望大壮能熬过这段日子去,虽然累了点,但他的人生也在经历这样的过程之中,会变得充实了许多。

    而且皇帝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杨怀仁可不希望因为心疼大壮,就让他放松下来。

    就像后世的父母,希望孩子快乐,可又担心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落后,所以平时管教的严,连孩子放了寒暑假,也要报个补习班奥数班啥的,希望孩子将来能过的更好。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朝堂上的状况很好,起码杨怀仁感觉不像以前,不论谁提出一个什么建议来,总是有和他相对立的阵营站出来人来反驳。

    那时候的反驳更像是刻意的针对,就是不对事专对人,最后搞得原来争论的事情都忘记是怎么回事了,就只顾着扯着嗓子乱吵吵。

    现在这个情况有所好转,争论还是不断,不过杨怀仁觉得现在的争论更多的是对事,而不是对人。

    这就是一个好现象,大家能谈实事而不是只顾着争斗了,如果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大宋的朝堂也将迎来崭新的局面。

    更让杨怀仁放心的,是那几位相公,不论争论出什么结果,都没有任何人敢不把大壮这个小皇帝放在眼里,最后拍板定夺的,依旧是小皇帝。

    都说主少国疑,这个理论杨怀仁是认的,只是不同的情况下,也有不同的结果。

    杨怀仁认为,李清臣这种人当了宰相,也许是朝堂格局发生变化的关键。

    尽管老李头在朝堂上话不多,大多数情况都是别人争论的差不多了,他再出来总结一下,然后把讨论的哈不多的建议递交小皇帝,请示他的看法。

    其实结论早就被大多数朝臣认可了,小皇帝只需要点点头就可以作数,他需要思考的也不用那么多。

    之后李清臣才向小皇帝举荐他认为的办事的最合适的人选,几乎保持了公平公正,不管那名官员以前是什么派系,他们在李清臣眼里,是不分派系只看能力的,所以每一个决定,都能让几乎所有人信服。

    杨怀仁也不是一点儿担心没有,现在的平静,不代表将来就一定没有党争出现,那些原来最喜欢争斗的官员,也许只是还在观察,也许只是现在的事情还没触及到他们最在意的问题而已。

    杨怀仁也管不了那么多,或者说他越是管越容易坏事,所以他不如不闻不问,继续当他的木头人。

    有些事他现在不能简单粗暴的提出来,也是想着等等看,等过去这一段日子,将来朝堂上会有什么变化。

    等待一个最合适的实际提出来,可能会事半功倍,反之,就事倍功半了。

    散朝之后杨怀仁被留了下来,杨怀仁以为是大壮想找他说话,不了传令的小太监说是朱太后要找他。

    这让他感到一些意外。

    杨怀仁认为他和朱太后之间,原先有些误会,也有些不太要紧的矛盾,后来在赵谋反之后,那些矛盾或者误会也都消除了。

    但他们之间也谈不上多么熟络,更谈不上交情,要是向太后或者孟太后找他,他大概还能猜到一点究竟是为了什么,可朱太后找他,他就有点糊涂了。

第2002章:大壮的孤独感(上)

    想来想去,杨怀仁还是没想明白,只得跟着小太监去寿安宫,大壮倒是发现了这一点,本来散朝之后他就要先去给几位太皇太后或者太后请安的,于是跟了上来。

    皇帝出行的规矩很多,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大驾、法驾、銮驾和马驾。

    大驾用于郊祀和祭天,皇帝正式出宫的时候才用,场面非常之大,纛二十旗二十,幢十六幡十六,华盖五十四,执扇七十二,要多豪华有多豪华。

    法架用于大朝会和祭太庙,仪仗要减少一些,马驾则用于行幸,正常在宫中移动的话,用的是銮驾。

    也就是说,皇帝在宫中,其实是很少走路的,这是规矩,执行的也很严格,像影视剧里皇帝在宫里瞎溜达的,那太扯了。

    大概是真要复原了銮驾的场面,成本太高,拍影视剧的话太不合算,所以这部分都给省略了,于是才有了皇帝领了几个太监在宫里下步走的滑稽场面。

    大壮在宫里坐的的辇,大概的样子,就是十六抬的大轿,去了顶棚的样子,当然,执幡开道和身后跟着打华盖和执扇的也不少人,五六十个还是有的。

    只是那个辇的尺寸比较大,跟张床似的,几个人躺上去都没有问题,所以一个成年人坐上去都显得空空荡荡的,就别说一个孩子了。

    大壮催着那些抬辇的太监追上杨怀仁,便急匆匆下地跑了过来,他贴身的公公想提醒皇帝这样似乎不合规矩。

    没等他开口提醒呢,大壮扭头板着脸说了一句,“离朕远点”,他们便不敢说话了,只得远远地跟在皇帝身后。

    杨怀仁早意识到后边有人追了过来,给他引路的寿安宫的小太监回头瞧见下皇帝朝他们跑过来时也吓了一跳,但他也明白怎么回事,赶紧退到很远的地方。

    大壮一路奔跑过来,杨怀仁不好坏了规矩,只好弓身行礼,大壮也赶忙给父亲行礼,但还没做出来,便看见杨怀仁给他打了个手势,示意这样不合适。

    大壮也知道当着众人面前,皇帝给臣子行礼,怕是要害了杨怀仁了,这才重新站直了身子,和杨怀仁并行着往寿安宫的方向,边走便说话。

    皇帝和一位重臣边走边聊天,这就没什么问题了,伺候皇帝的太监和宫女也不敢靠近,只能抬着空辇在几十步外慢慢跟随着。

    大壮似是很多话要说,杨怀仁眼里带着慈祥,认真地听着,还不时地应了几句。

    要是别人听了他们的对话,一定会觉得很奇怪,但大壮觉得没问题,在宫里也没有人敢凑近了偷听。

    其实主要是大壮在向杨怀仁汇报他这段日子里的学习和生活状态,这里边表达了委屈和无聊的意思,也有一些表达了他已经开始渐渐适应的意思。

    杨怀仁是知道的,大壮是个非常懂事的孩子,有些事对他来说,确实太为难了,但他心里有些委屈,却都自己熬了过来。

    面对杨怀仁,大壮没有什么可矫情的,就是普通父子之间的对话,他说了他最近的情况,杨怀仁便安慰一番,同时也有不少鼓励的话语。

    他们走到哪里,原来走着路的太监或者宫女无不退避,不过杨怀仁知道这件事还是会让宫里其他人知道的,不久之后前朝的一些相公们也会知道。

    杨怀仁是无所谓的,他问心不愧,别人非要说什么,他也管不了,但真要有以此来跟他没事找事的,弄死他就是了,涉及到大壮名望的事,杨怀仁绝对不会手下留情。

    因为事关重大,也是涉及到杨怀仁的底线的事。

    大壮说了很多,两人慢腾腾地走到寿安宫门前,大壮似乎还没有说完,这让杨怀仁心里很不舒服。

    大壮原来不是一个那么多话的孩子,现在和自己那么多话说,根本问题在于在宫中没有一个能让他说心里话的人。

    大壮可以接受活得很累,但那种孤独感,是他无法逃避的。

    杨怀仁也只能心里叹气,自古以来当皇帝的都是孤家寡人,这一点还真不好解决。

    他肯定不可能进宫来陪着大壮,而且也总不能现在就给他找老婆,让他不那么寂寞。

    大壮从杨怀仁脸上的表情就知道,自己在宫中掩饰的内心里的孤独感,大概也只有父亲这么亲近的人才能感受的到了。

    只是感受到归感受到,父亲现在所处的位置,似乎也没有任何办法来改变。

    二人进门,朱太后正在前院里给她养的花洒水,大壮和杨怀仁也同时施礼给朱太后请安。

    朱太后的神情倒是慈祥了不少,跟她往日里单纯而容易急躁的性格显得有点不符。

    杨怀仁只能认为,大概是之前发生了那么多事,朱太后也应该有了些成长吧。

    大壮给朱太后请了安,也不好留下来,他还要去向太后和孟太后那里请安,之后还要去上课,所以只能先行离开。

    走的时候脸上充满了不舍,回了好几次头,才缓缓迈出寿安殿的大门去。

    等他走了,朱太后才示意杨怀仁跟他去寿安宫的小花园里随便走走,杨怀仁越来越搞不懂了。

    寿安宫原来是高太后的居所,杨怀仁每次来,不自觉地心里就有些恓惶之意。

    物是人非也许不太合适,感觉上更像是有了点心理上的阴影。

    对于朱太后的变化,杨怀仁可以理解,却也不能完全猜透,她不同于向太后那种骨子里的贵族气质,也没有孟太后那种天生的温婉。

    说得不客气一点,朱太后出身卑微,是因为生了一个皇帝,才有了现在的身份和地位。

    只是在骨子里,他不像其他宫里的那人那么精于算计或者有智慧,更像是一个普通朴实的民妇,只是披上了一层高贵的外衣罢了。

    朱太后一开始也只是闲聊,打听一些杨怀仁家人的情况,杨怀仁并没有什么好隐瞒的,也如实回答,家里母亲很好,几位夫人也不错,孩子更是听话懂事。

    怪的是杨怀仁没回答一句,朱太后一定要称赞一番,在杨怀仁听起来就很是奇怪,有一种隔着空被怕马匹的感觉。

第2003章:大壮的孤独感(下)

    杨怀仁下意识地感觉不太对,朱太后今天这副样子,跟换了一个人没什么区别。

    就说称赞杨家的几位夫人和几个孩子这种事,拍马屁的痕迹太过明显,她一个太皇太后,实在是犯不上拍一个外臣的马屁。

    杨怀仁又想到另一句俗话,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啊。

    哦,这词用的不太恰当,但就是这么个意思,朱太后越是言语客气,越是让杨怀仁心里打鼓她这是有事相求?

    两个人就这么走了大半个园子,朱太后身边的太监和宫女也都识趣,离的他们远远的,用的他们的时候唤一声便是,可这距离让他们又听不真切朱太后说了什么。

    杨怀仁心里倒还算坦然,起码跟孤男寡女那种事是完全扯不上。

    两人走到一片花盆子面前,朱太后指着一盆茶花道,“王爷觉得这盆茶花生得如何?”

    杨怀仁恭敬地瞅了一眼那一盆茶花,觉得普普通通。

    这大概是因为杨怀仁在江南呆了六七年的原因,见的多了,所以也不觉得有什么。

    可后来一想,茶花这东西在南方很常见,可过了淮河往北,就不多见了,不是说就没有专门养着看的人,而是即便是养的好的,开的花也没有江南那样的灿烂。

    大概跟橘生淮北则为枳的道理差不多。

    照这么说的话,朱太后养的这一盆茶花倒算是很稀罕的了,橘色的花瓣刚好绽放,比起周围那些小号的其他花朵来,倒是显得雍容华贵。

    当然,这也肯定不是朱太后亲自侍弄的,宫里有花匠,有专门的花房,平时他们的职责就是把打理御花园,保证皇帝冬天也能见着不一样的绿色,也养了不少花,给后宫里增加了不少色彩。

    茶花的种类很多,二月到五月开放的都有,杨怀仁不是个善于赏花之人,也不认得那么多种类,只是笑着赞了几声。

    本以为这是朱太后爱听的,没料想平时总是把心事挂在脸上的朱太后竟没有多么开心,而是微微露出些忧愁似的,摇了摇头。

    杨怀仁有点糊涂,也有点恶心,糊涂是他搞不懂朱太后忽然问起一盆子茶花来是个什么意思,恶心的是看见朱太后蹙眉扮少女,让杨怀仁肚子里好一阵翻腾。

    朱太后忧郁了好一阵子,才开口道,“好看又什么用?孤零零的开放在这里,还是难受啊。”

    杨怀仁睁大了眼睛,觉不相信这种话能从朱太后这种民妇性子的嘴里说出来,甚至还带着点娇柔。

    他感觉越来越不对,下意识的扭头瞅了一眼身后不远处低头哈腰的那些太监宫女,心说现场这么多人,朱太后不会忽然做出什么荒诞的事情来吧?

    还好,朱太后接下来说的话,让杨怀仁似乎明白她扭扭捏捏怪恶心的,是在想什么了。

    朱太后道,“当今皇上就像这盆茶花,要是有别的茶花陪衬,它一定会显得更美,孤零零的,倒是失色了不少。”

    杨怀仁虽然心里腹诽了无数遍你有事说事就行了,扯那么远竟是为了这事,吓得老子差点漏了几滴出来。

    好在杨怀仁反应快,稍微一想就知道朱太后是啥意思了。

    杨怀仁虽然不上朝,但宫里有什么事,朝堂上有什么事,他都是一清二楚。

    现在因为后宫里没有皇帝的妃嫔,显得有点冷清,每个话事的人虽然不打紧,但终究不是那么回事。

    比如,虽然皇帝要选妃要成亲还得过几年,但宫里的习惯呢,是这会儿就开始从宫外选人,先弄到宫里来养着。

    比如高太后,向太后,孟皇后,当初进宫的时候就是这么回事,她们大概十来岁就被送到宫里来了,等长大了之后,就会被挑选一番,最出头的那个大概会是皇后,比较好的几个大概会成为妃嫔。

    那些被选进宫的少女们,也大都是贵族勋戚和官宦之家的女儿家,这一点在各个封建王朝的情况都差不多,属于巩固皇权的一种最简单的操作。

    所以这个后宫当家的,自然还是有人要出来做。眼下向太后和孟太后似乎都没有这个心思,朱太后这便是毛遂自荐了。

    听起来很滑稽,似乎朱太后这种地位,还不到跟杨怀仁这种外臣毛遂自荐的地步。

    但现在的情况不是特殊嘛,杨怀仁的身份,以及他和当今皇上之间的关系摆在那里,朱太后不好去跟前边朝堂上的几位相公说,只能找杨怀仁表达她的意思。

    杨怀仁觉得吧,这应该是朱太后有点心虚了,她年轻的时候因为出身的原因,在后宫里基本没啥地位,要不是还生了个皇子,怕是跟普通的宫人相比,也好不到哪儿去。

    后来儿子当了皇帝,她才成了太妃,成为太后那都是很后来的事情了,因为正宫的向太后摆在那里,她永远也不可能压过人家。

    尽管向太后是处处让着她,但礼法和规矩这一点,朱太后就永远也越不过去,只能低眉顺眼的做小。

    现在儿子不在了,孙子当了皇帝,可孙子对她没有那种亲情,平时大壮对她也算是恭敬,可大壮越是恭敬,便越是显得客气,好像怎么都生不出情分来一般。

    这下朱太后心里就慌了,皇帝孙子现在还小,还能对她表现出应有的恭敬,可将来呢?

    向太后自然不必多说,如今又有了一位皇帝的生母孟太后,那她这个当奶奶的,便显得更是可有可无了。

    朱太后最近就常常睡不着觉,整天瞎琢磨将来她的生活有多么凄惨,大概是哪个体己的太监和宫女看不过去了,才给她出了这么个主意。

    杨怀仁想想差不多就是这么回事,以朱太后的智商,大概还不会想到这么个点子,更扯不到杨怀仁这里来。

    杨怀仁竟不感觉排斥,既然如此,那就可以把这件事当做一笔生意来看待。

    他可以当说客帮朱太后赢得一点后宫里的权力,来满足她的虚荣心或者自尊心,同时也可以借着朱太后的建议,解决大壮现在那种在宫中的很孤独的问题。

第2004章:谁利用了谁?

    杨怀仁故作赞成状,笑道,“太皇太后娘娘说的极是,既然如此,不如让花匠们多弄几盆茶花,相互映衬着,自然就不显得那么孤独了。”

    朱太后听罢眼珠子就灵动了起来,“现下是初春,茶花不好养,怕是要难为那些花匠们了。”

    杨怀仁立即接话,“只要是为了陛下,为了太皇太后娘娘好的事情,微臣觉得臣子们付出一些,那本就是应当的。

    何况几盆花而已,举手之劳罢了。”

    朱太后的眼睛里已经要冒出光来,她盯着杨怀仁的眼睛看,杨怀仁也很自然的点了点头。

    朱太后这会儿才把自己原来那股子直爽劲儿尽情显露了出来,傻乎乎地问道,“杨国公知道我在说的什么?”

    杨怀仁心说看来那个给朱太后出了主意的太监或宫女还是缺少经验,只教了前边如何说绕弯子的话儿,却没教杨怀仁来了反应之后她又该如何说下去,于是便有了这句实诚又小白的话。

    杨怀仁毫不掩饰地说道,“陛下年少,宫里也没个玩伴,心情不好,不光太皇太后您这位当祖母的担忧,我们当臣子的当然也担忧。

    不如娘娘您跟向太后娘娘商量一下,从宫外的王公大臣家里寻一些和陛下年纪相仿,又好学上进的孩子进宫来,陪着陛下读书。

    想必宫里的先生自然是最好的,那些王公大臣的子侄能进宫给陛下伴读,自是受益匪浅。

    陛下有了读书的伴儿,读起书来也容易了些,不知太皇天后娘娘,觉得微臣说的是不是个理儿?”

    朱太后心情变得很畅快,她现在才肯定杨怀仁是彻底明白了她的意思,就等着杨怀仁把她的所想也说出来,于是夸张地回了句,“杨国公的法子真是太好了!”

    杨怀仁也是识趣,接着道,“说到给陛下找伴儿的事,微臣还有一件事想跟娘娘聊聊。”

    朱太后大喜,“说来听听。”

    杨怀仁道,“虽说陛下现在还年幼,但为陛下挑选后宫妃嫔之事,现在也该提上日程了。

    从民间选温婉贤良的女孩儿进宫,这得用不少时间;她们进了宫还要调教几年,学学规矩,这又得好几年。

    等她们有资格可以成为陛下的妃嫔了,估摸着也就到了给陛下选妃的时候了,娘娘觉得呢?”

    朱太后频频点头,嘴上却说着惊讶的话,“杨国公若是不提,本宫差点把这么重要的事儿给耽误了。”

    杨怀仁接着道,“娘娘谦虚了,娘娘最是疼爱陛下了,怎么会把这件事给忘了呢?”

    朱太后憋不住内心的欢喜,竟嗤嗤笑了出来。

    杨怀仁本就知道她的性子,一套话总是要说完,“微臣觉的,向太皇太后娘娘身份高贵,这等事自然不会亲自过问。

    孟太后娘娘呢,因为久居宫外,如今回到宫中,似乎还有些不习惯宫中的生活,那为陛下培养妃嫔这么重要的事情,还得是娘娘这位陛下的亲祖母来操心最合适不过了。”

    杨怀仁说向太后身份尊贵不适合干这活呢,本来也不是朱太后爱听的,但这话又是为了后边做铺垫的,等他说到亲祖母这仨字的时候,朱太后那欢喜劲儿就不用提了,看杨怀仁都跟看亲儿子似的。

    啊呸!

    一切都挑明了,朱太后还是谦逊了一下,“只是不知本宫能不能把这件事做好。”

    杨怀仁也没有拍马屁的瘾,大家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才脱了裤子放闲屁,朱太后再这么做作,杨怀仁也难受。

    “娘娘何须谦虚,微臣觉得娘娘是一定能把这件事做好的。娘娘不方便开口,这事便由微臣去跟前朝的几位相公说去,谁要是不同意,就让他去操心好了。”

    朱太后这下放心了,忽然又不再提这事,闲聊了几句别的,杨怀仁才脱身告退。

    走出寿安宫的时候,杨怀仁唯一想的就是买卖做成了。

    给大壮找陪读的事情,看起来简单,好像只是杨怀仁为了不让大壮那么寂寞,同时也为了让大壮能轻松见到他的兄弟姐妹们,以消除眼下的不开心和孤独感。

    但往细了说,找十几个王公大臣的子侄进宫给皇帝当伴读,这里边学问就大了,说白了,还是朝堂上的利益分配问题。

    杨怀仁可绝不会傻到只想着自己的孩子,名额该怎么分,都不能破坏了朝堂上权利平衡。

    这有点复杂,不过也不算是件太难的事,为了大壮,让杨怀仁再多牺牲点利益也无所谓。

    至于朱太后要权,这个不难,向太后和孟皇后这种聪明人一看就能知道是怎么回事,不会管的还是不会管,会管的也不会明着管。

    朱太后和她背后出点子的人觉得自己很聪明,其实他们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

    她们以为杨怀仁跟几位相公提这件事,是利用了杨怀仁让自己得了后宫的权力,但实际上却没那么简单。

    几位相公们自然不会管后宫的事情,至于将来谁会成为后宫之主,本来就是明摆着的事情,也就朱太后还搞不明白罢了。

    大臣们操心的只会是自家里不能少了份儿,从家里挑出一个和陛下年纪差不多,聪明伶俐长得又俊俏的女孩子送进宫里就完了。

    朱太后怎么调教,那是她的事,何况大家估计都能想透彻,朱太后这种脾性和智商,恐怕真正调教那些女孩儿的事情,真正做主的也不会是她。

    陛下的生母孟太后是个什么心智,大家心里都明镜儿似的,尽管现在孟太后青灯古佛的看着淡泊,但一个母亲为了儿子能做出什么事来,那还用多废话吗?

    杨怀仁是绝不相信孟太后会把调教未来儿媳妇的事情交到旁人手里,朱太后这样自己都没活明白的女人,那就更不可能了。

    特别是她经历了那么多后宫里的腌事之后,自然不想儿子再走赵煦的老路,未来几年后宫中的实权如果不被她掌握在手里,那才是奇了怪了。

    向太后早就看透了这一切,所以继续装她的老好人不闻不问,拿年纪做借口就当自己养老了。

    也只有朱太后还搞不清状况要强出头,她觉得她再利用杨怀仁,恐怕她现在还想不到的是,孟太后也在利用她而已。

第2005章:出奇的顺利

    杨怀仁把事情告诉了李清臣。

    对于杨怀仁只说结果不说过程,李相公全然不在意,对聪明人来说,有时候重要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

    包括李相公在内的几位相公都没有什么意见,有人已经开始考虑让自家哪个后辈进宫来陪读了。

    这才是大事!

    不论古今,同学一直就是人际关系圈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更不用说皇帝是同学,那意义就不用多说了。

    杨怀仁没想到事情竟这么顺利,不知道那些相公们是不是故意的,也许他们一直就是这种样子,既然大家利益共享,那也就没什么好反对的。

    杨怀仁忽然觉得时机不错,便漏了一点消息给李清臣。

    他说道,“现在的禁军啊,真是愁人,能带兵的人没什么文化,不一定懂兵法;懂兵法的人没什么经验,不懂得带兵,唉……”

    李清臣丝毫没觉得有什么奇怪的,只是抬眼瞅着杨怀仁,等着他说下边的话。

    老李头不接茬,杨怀仁却奇怪了,倒是蔡卞没事人似的凑了过来。

    杨怀仁和蔡卞之间,算是相熟,但也谈不上交情,之前也曾经处在对立面,但也谈不上什么私怨。

    蔡卞幽幽道,“禁军里文武双全的人才,确实是少啊。”

    李清臣这才似模似样了“嗯”了一声。

    面对这来能把天轻易聊到死透了的人,杨怀仁很是无语。

    是他们故意不接茬?还是他们早就有了准备,所以刻意不接茬?杨怀仁一时之间,还真不好判断。

    静下心来想想,这件事他准备了好长时间了,连详细的章程都已经有了改了好多次的版本,就差正式上书皇帝了。

    但这件事真的是一个秘密吗?不见得啊。

    文官集团对武将集团不待见,但不代表武将集团里有什么风,文官集团还搞不清风向。

    杨怀仁这下明白了,其实事情多多少少都传出来一些,几位相公们也早有准备。

    既然如此,杨怀仁也就不用废话了,直接说道,“禁军里缺人才啊,那些待诏的进士,能不能先给禁军这边用用?”

    蔡卞瞅着李清臣,眼神有些狡黠的意味,没有说话。

    李清臣笑了笑,“可以啊。”

    杨怀仁愣住了,事情就是这样,你觉得复杂,但别人不一定觉得复杂,你觉得困难,但别人不一定觉得困难。

    杨怀仁心说是他们没把这事想透彻,还是人家早就有了打算,等着杨怀仁提出来呢?

    要是他现在立即回去准备折子上奏朝廷,那是不是中了老李头他们的圈套?

    杨怀仁有点糊涂。

    这件事绝没有那么简单,看上去只是跟文官们要了一些还没有出仕的士子们去禁军里任职,但这里边事可太多了。

    对杨怀仁来说,文人去禁军中任职,是军队建设的一种很好的尝试,这年代武人文化水平低,也是制约军队战斗力提升的重要问题。

    可反过来,这种制约也不是没有反作用力,还是得看具体事,具体的人。

    杨怀仁想要的是真有本事的文人,能在职上尽忠职守,真心愿意融入到军队中的文人。

    如果只是书呆子,或者刻板迂腐之人,那就是作茧自缚了。

    其实文官集团应该愿意军队里出现更多的文人,他们也能更好的了解、监视和控制军队。

    杨怀仁也不担心这种体制上的变革,他觉得之前文官对军队的控制其实有点过分了,与其埋怨这些制度,不如主动让文官走进军队,加强了解。

    最终的目的还是提升军队的整体素质,对军队的控制的制度上,也能有新的更合理的方式。

    所以李清臣的态度,杨怀仁还真不好琢磨,有可能是人家也跟自己一样的想法,有可能是人家有自己的想法。

    但杨怀仁既然早有打算,那这件事便是势在必行,至于将来出现的问题,现在也不可能全部考虑清楚。

    杨怀仁又问了一次,“我想要的人,可能很多。”

    李清臣这下也不卖关子了,笑道,“只要是杨国公觉得对大宋的军队有好处,要多少人都没问题。”

    这话倒是让杨怀仁宽心了不少,他知道老李头不会在这么重要的事情上糊弄他,所以对大宋军队有好处这句话,杨怀仁觉得他是真心实意的。

    蔡卞一直没发表自己的观点,但这次却很顺从地问了一句,“那大帅需要多少人?不如拟一份详细的章程,枢密院讨论之后送交陛下,陛下点头,这事就好办了。”

    杨怀仁没想到事情这么顺利,竟有些不适应,以往一件小事他们这帮大佬们都争执个没完,今天这是怎么了?一个个都变了活菩萨不成?

    “哦。”

    他有些失神的应了一声,蔡卞只是拱了拱手,便转身离开。

    杨怀仁再去看李清臣,老头脸上带着不已琢磨的笑意,冲着他点了点头。

    那笑意里竟有些赞许之意,搞得杨怀仁更像是个等着先生夸奖的小学生一般。

    杨怀仁也只能安慰自己,也许人家没有那么复杂,是他自己想多了。

    起码现在再考虑其他的事,似乎没有必要,发生过的事情,没想清楚就是没想清楚,给你在多的时间也不会有什么新的想法。

    而未来还没有发生的事情,未雨绸缪是没有错,但处处怀疑,似乎也不是个好的态度。

    糊里糊涂告辞,杨怀仁回到家的时候,脑子里还是一片空白。

    好在杨怀仁的性格里还算洒脱,想不通,那也不必多费脑筋,时间会证明一切。

    把好消息告诉家里人,孩子们便乐疯了,他们从小就一起长大,从来就没分开过这么长时间。

    现在他们有了机会进宫去伴读,也就意味着他们又能和大壮在一起了。

    小鱼儿还是有心思的,他问,“爹爹,我们几个女孩子,也能进宫吗?”

    杨怀仁想了想,“能,谁也没说不能啊。”

    孩子们不多想,一起快乐的欢呼起来。

    杨怀仁心里盘算着,家里的厨子,也给宫里再送几个过去,哪怕是专门给这些伴读的孩子们做饭的呢。

第2006章:伴读(上)

    三天后,齐国公府门前。

    门房看着自家的三个小主人趴在门口,眼睛巴巴地望着门外的大街,搞不懂她们几个女娃娃在等什么,有点好奇。

    从今天开始,大官和大牛便开始进宫伴读了,时间是午后,每次去一个多时辰的样子,晚饭前就能回来。

    李清臣虽然对女孩子进宫去旁听也没什么意见,但眼下选出来的十几个伴读的孩子都是男孩子,就连杨怀仁自己也觉得把闺女送去伴读不太合适了。

    这十几个孩子也都是和大壮差不多年纪的,在家的时候都有了一定学问的基础,不然直接然这些不到十岁的孩子听大学们上课,就有点太扯了。

    几位给小皇帝讲课的大学士也只管小皇帝学习的进度,至于其他的孩子,听多少算多少,能跟上就跟,跟不上他也不管,主次分的明明白白。

    当然,也没有真跟不上的,这些孩子也都是几家王公大臣家里出类拔萃的小子们,那是当做未来家主培养的。

    要是连这点能耐都没有,恐怕也不会被送进宫去给小皇帝当伴读了,丢不起那人。

    于此同时,近四十几个京官家里适龄的女孩子也被选出来送进宫中,由朱天后负责调教。

    这四十多个女孩子将来是干吗的,谁也都明白,但凡家里有年纪差不多的姑娘家的,都上赶着往宫里送,未来更多的地方上大员家里适龄的女孩子,也会被送到宫里来。

    那些没赶上趟的官员无不捶胸顿足,要么是因为自家的孩子年纪不相符,要么是因为长得实在没法看,弄的不少京官恨不得立即就跟夫人再造一个小人出来,填鸭也要填到七八岁那么大。

    这件事杨怀仁没有份,他家倒是有年纪合适的女儿,可那关系上就不得劲儿了,尽管没有血缘关系,可感觉上却总不是那么回事。

    杨怀仁是无所谓的,就算没这层关系,杨怀仁也不乐意自家女儿去当什么皇后或者妃嫔的,犯不上让自己宝贝女儿将来和别的女人争老公,他还等着招上门女婿呢。

    女孩子们进了宫,先送到朱太后那里学规矩,学礼仪,将来这些孩子里边读书不错的,才有资格去给皇上当伴读,实际上也是培养他们之间的感情。

    杨怀仁的女儿算是例外,这一点朱太后和几位相公都没说什么,不过眼下还只能是送他的俩儿子进宫当伴读。

    小燕儿等的有点急躁,小眉头一皱,埋怨着,“哥哥怎么还不回来啊?”

    说着就要迈步出门去张望,小鱼儿拦住了她,“小妹你忘了规矩了,不让踏出门去,你不怕四娘了?”

    小燕儿瘪了瘪嘴,只得把迈出去的一支脚收了回了,她是真怕她娘。

    小虾米忽然间抬手指着街上,大叫这,“大姐,小妹,快看,是咱家的车子。”

    小鱼儿和小燕儿匆忙抬头去看,果然是自家的马车缓缓驶了回来,门房也赶忙出来迎接。

    杨家的马车不算多么华丽,但架子大,看着就结实,总是透着一股子厚重的劲儿,倒是和将门家里的马车风格一致。

    马车走到大门前,小燕儿就喊了起来,“哥哥!哥哥!”

    车篷的帘子掀开,露出一个小脑袋来,情绪不算很高,却也因为终于到了家而露出一股子兴奋劲儿。

    不等马夫放好马凳,大牛便从车上跳了出来,身后跟着大官念叨着,“三弟你小心点,也不怕摔了。”

    大牛刚迈进门,三个丫头便为了上去,叽叽喳喳问着,“怎么样?看见二哥哥了没?”

    大牛调皮了一下,故意紧闭着嘴巴,就是不说,气得小燕儿攥着小拳头捶他,可大牛一点儿不觉得疼,还做出一副得意的样子来气小妹。

    等大官走进来,小燕儿又去围大哥哥,大官先是笑了笑,却懂事地说道,“你们几个别急,咱们去祖母那里,她们也都等急了。”

    ……

    杨母坐在主位上尽量让自己平静,可还是按耐不住紧张的心情,不时地瞅着门外,琢磨着这个点,两个孙子也该回府了。

    杨怀仁坐在另一侧,不好揭穿了母亲,只是看着几个老婆一点儿也不掩饰地露出焦急的神情,心里不自觉地也跟着急切起来。

    大官领着弟弟妹妹走进来的时候,铁香玉便开口问道,“你二哥在宫里,还好吗?”

    说完才意识到有些失礼,忙回去坐好,抬眼瞅了一眼婆婆。

    大牛平时有点淘,但在长辈们面前,还是很有礼数的,按照次序给祖母、父亲和几位母亲行了礼,才撇着嘴道,“二哥还算挺好的,就是宫里没什么意思。”

    铁香玉听罢恍惚了一下,竟忍不住啜泣了起来。

    大牛有点懵,不知道他的回答哪里出了错,竟惹得母亲哭泣,忙跪在母亲面前认错。

    铁香玉知道,大牛这个年纪,可能还不懂他的回答里包含了什么样的意义。

    他以前对皇宫很是好奇,觉得那里有高大的宫殿,还有那么高的宫墙,下意识地就觉得里边肯定有很多好玩的东西。

    可今天进去走了一遭才知道,皇宫里闷的紧,高大的宫殿还短暂让他发出了一些感叹,可后来看见太监宫女都佝偻着身子迈着小碎步,那气氛就压抑的他喘不过气来了。

    他这才进宫带了一个多时辰就感受到了压抑,那大壮进宫三个月了,他究竟经历了什么,铁香玉这个当娘的一定是感同身受的。

    大牛说大壮挺好,铁香玉就更是难过,大壮这种挺好,一定是强颜欢笑了。

    韵儿是懂的,忙起身过来把大牛拉起来,摸摸他的脑袋示意不是他的错。

    接着把铁香玉揽在自己身边,“大壮今天见了自己的兄弟,心情一定是好了不少的,以后他也能时常见到大官和大牛,还有小鱼儿她们,肯定是一天比一天好的。”

    铁香玉这才止住哭泣,杨怀仁也补上一句,“对,韵儿说的不错,说不定将来你们也有机会进宫见到大壮的。”

    杨母叹了口气,知道大官的思绪更清晰,道,“大官,还是你来说。”

第2007章:伴读(下)

    大官组织了一下,缓缓道,“我们见到大壮的时候,他的确是看上去不错的,很开心,我觉得,大概是因为见了我们俩的缘故吧。”

    接着他安慰三娘,“三娘你别伤心,大壮弟弟乍一离开家,换了个新的环境,还是皇宫那种地方,必然会有些不适应的。

    宫里确实没有什么小孩子,他感到孤独,是很正常的,不过现在好了,大壮以后还能和我们一起读书,我相信他的心情一定会越来越好。”

    铁香玉感动道,“嗯,好孩子。”

    何之韵也很欣慰大官长大了,能懂得体谅父母了,赞赏似的摸了摸他的头。

    大壮接着讲述,“宫里的气氛嘛,和大牛说的差不多,气氛有点冷,”他顿了顿,“大概……皇宫就是这个样子吧。

    今天去了十几个和我们差不多一般大的孩子,他们一开始有点紧张,后来先生讲了一堂课之后,气氛就好了许多。”

    杨怀仁道,“宫里的先生都是大学士,讲的东西和你们平时在家里学的东西不太一样,你们也要认真听,结合两种不同风格的学问,最终形成自己的认知和学识。”

    大官答道,“孩儿知道。宫里先生讲的学问其实也不深,有点我们在家的时候也学过了,只是宫里的先生讲的角度,和我们以前做学问的角度,似乎有些不同。”

    杨怀仁笑了笑,这孩子确实聪明,一句话就说到了点子上。

    他道,“宫里先生讲课的角度,是从皇家和朝廷的角度讲的,当然也是正确的,但它毕竟有他的局限性,你们在家学习知识的角度,是从普通人的角度来学习的,自然有些不同。

    但同样的知识,万变不离本源,朱先生给你们传授知识,不也是鼓励你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个道理嘛。”

    大官点头,“父亲说的是,我们一定会认真学的。”

    大牛在旁边露出了一点不自然的表情,看来这小子还是不太喜欢做学问。

    杨怀仁心里其实也不太强求这一点,连他自己都不喜欢读书,所以他也不会强迫自己的孩子非要一个样,都喜欢读书。

    只要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自己所喜欢的,也适合的发展道路,不论将来他们从事什么职业,杨怀仁其实都是支持的。

    只是孩子们现在还小,基本的学习还是不能由着他们的喜好来,该学的东西,他们还是应该知道的。

    杨怀仁佯嗔道,“大牛,你也要认真学,知道吗?”

    大牛认真答道,“谨遵父亲教诲。”

    大官接着道,“今天一共上了两堂课,中间休息的时候,大家一起吃点心,我们才和大壮玩了一会儿。

    问起他在宫中的生活,他只说有点累,不过现在已经越来越好了,他很开心以后能尝尝见到我们了,还问小鱼儿和两位妹妹啥时候也能进宫伴读。”

    三个女儿目光齐齐看向了杨怀仁,杨怀仁道,“你们不用着急,给你们说了啊,过一阵子,自然也能让你们进宫去陪大壮读书的。”

    三个小家伙这才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其他人差不多也能听出来大壮眼下的状态了,他当了小皇帝,累肯定是一定的,这个谁也改变不了。

    但现在他每天能和大官和大牛见面,还有其他小伙伴一起读书,心情会比之前好了很多,起码不会感到那么孤独了。

    杨母似是想到什么事情,问道,“那其他孩子们呢?他们表现的怎么样?”

    大官想了想,“还好,没什么太特别的,一开始大壮和我们表现的很热络,他们还不敢凑过来讲话,不过后来聊到好吃的好玩的事情,大家也就没什么矜持了。”

    大牛补充道,“是咱家厨子进宫做的那几道小点心太好吃了,那些小子们跟没吃过好东西似的,光顾着吃了。

    是二哥让宫人多取了一次点心,大家才热络起来。”

    杨怀仁点点头,大壮还是不错的,明白其他孩子们也是当今朝堂上的重臣或者皇族的后辈子侄,对他们好,有很大的积聚人心的作用。

    他挑了几个厨子送到宫里,也有这部分目的,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让大壮能吃上自己最喜欢也最习惯的食物,吃的好了,也能极大的缓解他当前的心理负担。

    何之韵立即听出来这里边的事儿,也搭腔道,“你们俩,以后也要向其他的孩子们多学习,圣人也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嘛。”

    大官和大牛忙应承,大官道,“母亲说的是,今天虽然只是第一次进宫伴读,但孩儿也见识了其他伙伴的本事。

    像郯国公的孙儿,随随便便就可以引经据典,学问一看就非常渊博;还有蔡大人家里的四公子,写的一手好字。

    这说明其他的孩子,能有资格进宫陪大壮读书的,也都是各家出类拔萃的子弟,我们的确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大牛忽然笑嘻嘻地补充道,“还有那个什么将军府的孩子,据说自己会什么拳,吹了半天牛,我们约好了明天散了学比试一番,看看到底谁才是真的牛。”

    铁香玉尴尬得咳嗽了一声,心说她这个儿子调皮捣蛋也就算了,现在还学会跟人家比武了,可他学的武艺和别人学的武艺不是一码事。

    那什么将军府的孩子学得大概是行军打仗的那种武艺,大牛学得可是江湖上那种武艺,两种武艺是截然不同的。

    以大牛现在的水平,打个普通的壮汉都跟玩儿似的,对付一个和他差不多大的孩子,那就太欺负人了。

    甚至她都担心大牛这孩子手上没数,万一真把人家打伤了,那可就麻烦了。

    不待她开口,大官先说话了,“大牛,我们学武,不是用来显摆或者跟人家比试的,可以预见的是,你是一定会赢的,但万一你打伤了那个孩子,不让你再进宫陪大壮读书了,你可愿意?”

    大牛一听便立即想明白了,忙摆摆手,“不比了不比了,比武其实也没多少意思,还是天天能见到二哥更重要。”

第2008章:惊慌的高丽和倭国

    杨柳絮儿满城里飘的时候,杨怀仁把那份军官制度改革的建议递了上去。

    只用了两天时间,便通过的御批,开始在禁军之中施行。

    武将集团的心情一片大好,文官集团那边却没有什么太大的动静。

    杨怀仁倒不觉得以前的担心是多余的,而是觉得,也许文官集团做出了让步,或者他们表面做出了让步,实际上却觉得这是让文官渗透到军队里的一个绝佳的机会。

    这就是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所造成的不同看法了。

    不过仔细想想,文官集团的想法,更多的是臆测,而让武将集团所振奋的事情,却是会实打实的发生的。

    让文官进入军队担任实际的基层职事,看起来简单,但实际影响深远。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样的改变,最大的作用是逐渐消除文官和武将之间的界限和隔阂。

    就比如杨怀仁,他原来的身份是个书生,可从头到尾他都担任武职,所以在他心中,文官和武将之间的界限,就没那么明显。

    甚至因为武将的地位和文官相差太大,他内心里总会产生同情武将的心理。

    而最终在他心里形成的概念,就是文武不应该轻谁重谁,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文治和武功,同样的重要。

    虽然在不同的情况下,不同的时期,也要分主次,但这种主次并不会形成眼下文武差距太大,甚至快要形成文武之间矛盾的情况。

    当然,这种变化也绝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来检验。

    对于那些考中了进士却没有机会出仕的士子们来说,这就是他们一生中最大的机遇了。

    肯定也有一部分迂腐和顽固不化的读书人不屑于进入军队里任职,但大多数人还是愿意抓住这个机会的。

    军营里也一样,新人来了,旧人当然也有一些忧虑,但在相对完善的制度之下,不存在谁管着谁,大家都是同僚,相处下来,也就没有那么多顾虑了。

    实际情况是,军营里的正常运转,也变得顺畅了不少,文官和武将有了基层上的交流,他们也发觉他们之间的差距,其实并没有之前想象里那么大。

    文武有别的意识形态,也从这里开始,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战力的提升也许没有那么快有显著提高。

    但很明显的是,禁军的结构更加完整了,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也有效的组织着军队的新管理体系运转了起来。

    龙武卫、虎贲卫、虎骑卫和武德军水军,自然作为范例,对其他军营起到了示范作用。

    而那些在军营里出仕的文人,也悄然发生了心态上的变化,他们明显地觉得,文武结合,表现出来的结果真的是起到了一加一大于二。

    他们适应了现在的职位,也适应了新的生活方式,和基层的将士们可以不分彼此。

    这种现象被朝堂上的文官们看在眼里,一开始他们也表现出怀疑和不适应,但时间久了,他们也渐渐开始了思考。

    到夏天的时候,朝堂的稳定性达到一个非常好的状态,君臣之间的关系也非常融洽,那些大臣们也不会再觉得皇帝年纪太小,而容易产生问题了。

    北边。

    短短四个月时间,武德军的舰队已经往北边运送了两趟粮食,送回来的消息让杨怀仁有点哭笑不得。

    徐泾在信里说,他们看到的女真人,几乎还是野人,除了少数贵族,大多数女真人还穿着原始的兽皮。

    徐泾倒也不是瞧不起女真人,或者小看了这些近乎野人的百姓的战斗力,而是觉得,指望他们却和强大的契丹人对抗,他们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杨怀仁没法给他解释,总不能说在另一个历史时空里,就是这些看上去跟野人差不多的女真人灭了辽国。

    武德军的舰队路过高丽和倭国的时候,倒是把这两个国家吓得不轻,据说高丽王和倭国小天皇吓得尿了裤子。

    是不是真的不要紧,他们懂得怕就是了,要不然建立强大的水军是干嘛的。

    两国心里都有数,武德军的舰队太过庞大,他们就是动用举国之力,恐怕也不一定是对手。

    其实他们看到的仍旧不是武德军的全部,大部分其实就是大型的商船,只不过因为现在大宋所造的大型商船比他们的战船还大了几倍,所以他们害怕罢了。

    接下来高丽和倭国跟商量好了似的,纷纷紧急派出使节,来东京城里诉苦。

    杨怀仁早料到有这种事,所以早早就做好了准备。

    其实以前赵煦就这么办过,朝廷里的那些大佬们,也早就知道这事,甚至内心里的也是赞同杨怀仁这个计策的。

    甚至有人也联想到了另外的可能,比如杨怀仁现在做的,是不是当初先帝临终时交代他做的?

    如果是这样,他们就更没有干涉的理由了,而且这件事对大宋来说本就有利无害,于是他们也就更不想管。

    只是人家真的派来了正式的使节,出于一个泱泱大国的礼仪和风度,还是让他们觐见了皇帝。

    大壮早就知道父亲这是在做什么,当然不可能听了两个小国的话停止这件事,所以用讨论讨论再下决断的理由敷衍了事。

    至于朝堂上要讨论多长时间,好像就不是外国使节可以干预的了了。

    杨怀仁是没有半点儿心理压力,只身派人专门去拜访了高丽和倭国的使节,请他们去随园那么高档的地方大餐一顿。

    然后告诉他们,如果他们两个国家也愿意购买粮食的话,杨怀仁也愿意卖给他们。

    高丽和倭国使节内心里很苦比,他们也不是绝对的蠢人,当然知道朝廷给他们的答复意味着什么。

    加上他们来了不少日子了,搞清楚杨怀仁是个什么人之后,也知道他们这趟是白跑了,根本不可能实现他们最初的目的。

    与其无劳而返在自家君主面前落个无能的印象,不如接受杨怀仁的建议,也买点粮食回去,高丽和倭国也是一直缺少粮食的。

    杨怀仁当然还是不要现钱,让他们拿东西换。

第2009章:歪理

    随园。

    杨怀仁看着对面坐着的高丽和倭国使节,不禁莞尔。

    倒不是因为他们的穿着打扮实在是惹人发笑,而是他们憋得便秘似的表情,让人越看越是心情大好。

    杨怀仁自顾地喝着茶,也没打算和他们多废话,直接问道,“听说两位使节打算购买粮食?”

    倭国使节叫怕平-卫次郎,三十来岁的样子,个头不高,稍胖,小眯缝眼,发际线很靠后,典型的倭国人样子。

    高丽使节叫高枝洙,同样个子不高,略瘦,只有二十五六岁,但人长得老成,总是板着脸,跟谁欠他二百钱不还似的。

    本来就是他们跟杨家的管事谈好了要做这桩买卖,杨怀仁才亲自接见他们俩的,其实杨怀仁也是闲的没事,所以才亲自和他们谈生意。

    杨怀仁觉得吧,怎么说人家也是两位使节,让自家的管事直接把事情敲定下来,多少都有些太随意了。

    杨怀仁开门见山了,可两位使节似乎不太想直接进入正题,或者说不想进入杨怀仁说的正题,而是想着自家的事情。

    他们这趟来东京城就是为了大宋的舰队肆无忌惮从他们两国的海域通过,引起了他们本国从君王到百姓都心里不安的事情的。

    见了宋朝的小皇帝没有得到让他们满意的结果,便借着这个机会,想着找杨怀仁抗议一下,别忘了,武德军可是杨怀仁的嫡系。

    平卫次郎先开口了,“杨国公阁下,武德军舰队出现在我们国家的海面上,这给我们的陛下和百姓造成了很大的恐慌好困扰……”

    杨怀仁一听这话和生意无关啊,忙打断了他,“那个小次郎啊,你这话是说的哪儿跟哪儿呢?咱们不是来谈生意的吗?”

    其实杨怀仁听平卫次郎一开口就觉得很惊奇了,这小胖子说汉话说的简直不要太好,甚至杨怀仁如果闭上眼睛,绝对不觉得他是个倭国人,和东京城大街上的老百姓说话的口音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后来想想,从这小胖子的名字来看,他能成为倭国使节,说明倭国国内的权力核心,已经从原来的藤原氏转移到了新崛起的武士阶层的代表平氏手中。

    那平卫次郎说一口道地的汉话也就不奇怪了,倭国贵族以说汉话学习中原文化为骄傲,大概像他这样的贵族出来的子弟,从小就是说汉话长大的。

    再说这会儿倭国百姓也没有完整的名字,能有名有姓的,那都是贵族或者武士阶层了。

    高枝洙一开口,也是一口流利的开封腔,看来大宋的文化对两国的影响都非常深远,直到现代,两国的礼仪和文化习惯里,还有大量宋朝礼仪和习惯的影子。

    他说道,“杨国公,谈生意之前,我们还是想跟您讨论讨论舰队出现在我们国家海面上的事情。”

    杨怀仁收了笑意,语气也变得有些冰冷,“那你们是什么意思?”

    平卫次郎道,“请杨国公尊重我们的主权,不要让您属下的舰队轻易侵犯我们的海域。”

    高枝洙也跟着点头。

    杨怀仁终于还是忍不住扮酷,“噗嗤”笑了出来,“平使节高使节,你们开玩笑呢吧?”

    两位使节有点发愣,杨怀仁接着道,“我问你们,你们说的舰队,可是在你们的国家登陆了?还是舰队里的士兵,上岸攻击你们的百姓了?”

    平卫次郎和高枝洙对视了一眼,脸色不太好看,不过还是摇摇头道,“那倒没有。”

    “那不得了?”

    杨怀仁耸了耸肩,“舰队只不过是路过而已,有没有登陆,有没有对你们发起进攻,真不知道你们担忧个什么,又发的哪门子牢骚。”

    面对神色非常不屑的杨怀仁,平卫次郎和高枝洙脸色就难看了,他们心里估计想的差不多是一样的

    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那么庞大的舰队从你家门口过,那战船跟一座座的小山似的,老百姓见了能不害怕?我们的君主能不担忧?

    平卫次郎辩驳道,“杨国公,宋朝的舰队是没有登陆,也没有发起攻击,可那么庞大的舰队,是真的吓到了我们的百姓了啊?

    别的不说,就说我们国家的渔民,都不敢出海打渔了,他们的渔船太小,你们的战船却那么巨大,说不定连看到看不见那些小渔船,直接就把他们撞翻了。”

    高枝洙补充道,“是啊是啊,还有,杨国公你可不能忘了,那一片海域,可是我们国家的。”

    这年头对海洋领土的意识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那么具体,但那种观念已经开始有了。

    杨怀仁佯作叹气,“你们这些理由,是不是太牵强了些?你说大宋的舰队从海上路过,就能吓到你们的君主和百姓,这跟我们有个毛的关系?

    是不是你们的君主和百姓晚上做噩梦梦见什么可怕的事情,担心了害怕了,也要来我们大宋诉苦?根本就说不通嘛。

    还有高使节你说的什么渔民怕被撞船,这理由就更可笑了,大宋的舰队从你们国家外海路过,一年才有两三趟,时间更是就那么一会儿工夫。

    你的意思,是你们高丽的渔民别的时候都窝在家里偷懒,偏偏等着大宋舰队路过的时候才出去打鱼,就等着被舰队撞呗?

    要真是这样,那我看不如你回国后去劝劝那些渔民们,他们这智商不行啊,还是别当渔民打鱼了,早晚饿死。

    还有你说那些海域是你们的,谁能给你么能证明?自古以来海上航线都是大家共同探索出来,然后共同使用的,大家都能用,什么时候就成了你们的似有财产了?

    如果你们觉得是你们的私有财产,那就请你们好好收好了带回家好了,要是那地方没有了海水,那大宋的舰队自然没法通行,自然会另找路线。”

    杨怀仁的话一听就是耍赖了,他还真是故意的,他的原则就是,你们跟我讲理,我考虑考虑,可能也会跟你们讲理。

    但如果你们不跟我讲理,那我还跟你们讲什么理?歪理老子有的是!

第2010章:取决于你有多少钱

    那二位刚才是憋得难受,现在是比吃了翔还难受。

    平卫次郎动了动嘴唇,可想说什么的时候,觉得自己好无力,就像一块石板压在胸口,连喘口气都难受,何况是争辩。

    高枝洙竟还在琢磨,这会儿真是有种想法,恨不得把海水喝干,省的大宋的舰队在高丽国家门口来回的转悠。

    可转念一想,杨怀仁说的道理虽然有点歪,但还真是有那么点儿味。

    人家确实就是从海边路过而已,又没抢你的拿你的,你担心个屁啊。

    杨怀仁当然也不会那么强势的压迫人家,又露出笑模样来道,“两位使节,你们大可以放心,我是不会像对待交趾那样对待你们的。”

    这话说的透透的!

    平卫次郎和高枝洙也是心里拔凉拔凉的,话说到这份上,真搞不懂杨怀仁是要跟他们做生意,还是赤果果的威胁他们了。

    杨怀仁话锋一转,接着道,“我就是个买卖人,这道理你们也一定都懂,说白了咱们都是做臣子的,名声什么的,其实都是虚的!

    什么才是实的?”杨怀仁伸手做个了手势,像是拿着个钱袋的样子,“自己个儿腰包里鼓鼓囊囊,有花不完的钱那才是最实惠的。”

    平卫次郎和高枝洙都露出点不相信的意思,那眼神里甚至还有点鄙夷之色,好像说你那么大人物,就这么贪财,人要是没有点大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杨怀仁当然知道这俩国家的人大多数都劲劲儿的,被他们自个儿的君主忽悠的脑子犯轴,一时半会也拧不过来那种。

    不过杨怀仁有办法,“啪啪啪”拍了几下手,房间外边立即走进两个人来,他们手里端着几样菜和一壶酒,扯了茶上了菜,然后缓缓退了出去。

    杨怀仁亲自给他们俩倒满了酒,招呼道,“来来来,尝尝我家随园的菜式。”

    杨怀仁这么客气,平卫次郎和高枝洙也不好推却,只好和他对饮了一杯。

    话说平卫次郎和高枝洙也不是第一次来随园了,他们来到东京城之后,早就听说随园是杨怀仁的产业,那名声在他们本国也是流传甚广。

    后来杨家的管事和他们谈生意,也是来随园吃饭,他们俩当然也尝过随园的一些菜式,也认为味道上非常好,但要说真的让人迷恋,倒也不至于。

    于是两人都觉得随园的名声,多少有些名不副实。

    但今天他们感觉就不太一样了,不论是酒还是菜的味道,都比之前来的时候提升了一大个档次,这顿饭吃的就让他们终生难忘了。

    杨怀仁也做足了一个主人家的礼节,不断的让酒让菜,席间还热络地和他们聊起了各自的家庭,就像老朋友一般吃了这顿饭,让大家感觉上又亲近了不少。

    平卫次郎和高枝洙身为使节,自然是很在意自身的礼节的,一开始也生怕自己失了礼,让大宋的人笑话。

    可后来有了点酒劲之后,加上他们聊天的气氛不错,二人便渐渐放开了自己的天性。

    人对美食的喜爱,是不分国籍和种族的,几盘菜虽然不多,但三个人吃也算保质保量了,吃到最后,几盘菜竟被他们吃的非常干净。

    甚至从平卫次郎和高枝洙的眼神里,杨怀仁看到了一点狼狗的意思,好像恨不得抱起那几个盘子来舔干净了才满意一般。

    见他们吃的差不多,杨怀仁再次“啪啪啪”拍手,店里伙计又一次进来,麻溜收拾了盘子擦了桌子,从新摆上了刚煮好的茶水。

    杨怀仁这才开口续上刚才的话题,“这世上的好东西呢,玩的也好,吃的喝的也好,其实都是一分钱一分货。

    二位使节可以回忆一下,以前你们是吃的什么东西,吃完了是什么感受;第一次来随园吃的什么,吃完了感受;今天这顿吃的什么,现在又是什么样的感受。”

    杨怀仁顿了顿,刻意给他们一些思考的时间,等他们俩脸上似是露出些想明白了的表情,才接着道,“过什么样档次的生活,还是取决于你有多少钱。

    你们平时吃一顿饭能花多少钱,这一点我不好说,但也约莫着有个数。

    之前你们来随园吃的,差不多是十贯钱的档次,今天你们吃的这一桌菜,是一百贯钱的档次。

    听着差距就很大,你们也许觉得为了吃饭,花那么多钱好像不值当的。

    但我却想说,人活着,如果不享受现在的生命,那你说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为了别人活着,那是傻瓜,只有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活着,那才是明白人。”

    杨怀仁拿这种奢靡生活来忽悠人,其实不算多么高明,但架不住这俩人没享受过这么好的生活啊,加上酒后莫名提高了的想象力,俩人眼睛里不约而同的开始冒星星了。

    杨怀仁接着道,“咱们之间呢,也不说地位高低,在本国那都是当官的,甚至是贵族的一员。

    可实际上呢,咱们都是生意人,官场上和商场上,更没什么分别,都是争名夺利而已。

    既然现在有机会让咱们赚钱,何苦为了屁大点事忧心忡忡呢?”

    平卫次郎和高枝洙,竟有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慨,忽然间就被杨怀仁忽悠的五迷三道,竟貌似大彻大悟了。

    杨怀仁又道,“如果舰队上装的是商品,也能去你们国家做生意,那它就不是战舰,而是商船,你们再想想,到时候还有什么可担忧的?”

    高枝洙还好说,平卫次郎就兴奋了,倭国从大宋购买货物还是受到一些限制的,但和杨怀仁做生意就没啥限制了。

    原本让他们担心的事,现在竟突然间成了好事,他们这次来大宋不但变相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还有机会大赚一笔,过上点奢靡的小日子,这就比较吸引人了。

    平卫次郎瞅了瞅身旁的高枝洙,首先开口道,“杨国公说的这个生意,我平卫次郎愿意做,还请杨国公阁下多多照顾!”

    高枝洙见状也不抻着了,也赶忙起身行礼,答应了这门生意。

第2011章:新的思路

    杨怀仁道,“既然是做生意,那我得先把话说在前头,卖的粮食呢,我有的是,你们想卖多少都没有问题。

    但是这价钱嘛,可不能用大宋的粮价来算。”

    平卫次郎和高枝洙愣了一下,陷入了沉思。

    大宋如今虽然不缺粮食,但对于把粮食卖出大宋,还是有很大的限制的,差不多和铁器一样,属于禁止外卖的物资。

    差不多古代封建王朝都这样,在意农业为主的时代里,粮食就是最重要的国家物资,就算粮仓满了,剩余的粮食烂了也不会往外国卖。

    中国人又特别讲究未雨绸缪,不论皇帝还是朝廷,都觉得积攒的粮食越多越好,无论遇上天灾人祸,只要手上有粮,天下大乱的概率就相对比较低。

    就算关系比较好的邻国,也不见得就会让粮食进入自由贸易市场,有时候那些小国遭了天灾缺少粮食的时候,中原王朝可以支援,也就是白送一些给他们解决问题。

    但这也是显示天朝的气度而已,也不会改变原则和他们进行粮食买卖。

    民间当然也有私底下的粮食对外交易,但规模很小,官府就算知道,一般也睁一只眼闭一眼,除非规模搞的很大,否则也没人会干涉。

    而倭国和高丽,其实都是非常缺少粮食的国家,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国土主要以山地为主,土地也不是那么富饶,适合种粮的耕地面积十分有限。

    加上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也普遍较低,大多数农业水平还处在非常原始的状态,所以真正粮食的产量和人口所带来的粮食需求量严重不符。

    倭国人普遍矮小,就有这方面原因,粮食产量赶不上人口增长,大多数百姓处在常年粮食不够吃的状态下,能长得高大强壮才出了鬼了。

    就算宋朝和高丽以及倭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也不涉及粮食,主要还是以布匹等物资为主。

    像高丽,直到二十世纪初,大多数普通百姓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像那种一件衣服一家人穿的情况,还是随处可见的。

    但搞笑的是,高丽和倭国因为地理因素物资贫乏,但实际上两国也有特殊的资源优势。

    高丽有金矿,倭国的银矿储量更是占了世界的三分之一。

    而倭国产铜量低,所以造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最方便流通的铜制货币非常稀少,贵价的白银无法在百姓中流通,整个国家的货币体系一片混乱。

    大宋则刚好相反,虽然白银储量也不算低,但架不住整个国家货币流通量大,对白银的需求量也就很难满足了。

    如果杨怀仁卖出粮食,倭国以白银来支付的话,基本可以达到多赢的局面,杨怀仁赚了钱,倭国得了粮食,而大宋也可以多出不少可流通的白银。

    平卫次郎想了想,觉得这个买卖可以做,所以对杨怀仁提出来的粮食价钱的问题,他觉得并不是大问题。

    高枝洙就有点不舒服了,高丽有金矿,可他们也懂得金矿这东西,并不是取之不尽的。

    不过相比只能看不能吃的金子,他还是觉得目前来看,粮食似乎对高丽更有实际价值和意义。

    他见旁边的平卫次郎没有反对的意思,便也跟着点了点头。

    杨怀仁心中窃喜,交州产的粮食实在是太多了,就算武德军和那些江南的粮商不断的建造货船,每年从交州运回大宋的粮食,连交州产量的十分之一都达不到。

    何况除了少部分特殊的地方之外,大宋整体上也根本不缺粮食,他运回来那么多粮食的目的,也是为了减轻大宋百姓的负担,用经济手段抑制粮价而已。

    交州的百姓也吃不了那么多粮食,很多水稻收都收不了,都烂在了地里,百姓也并不觉得可惜。

    与其浪费了,杨怀仁觉得不如卖给高丽和倭国,赚钱事小,赚回来金银平衡大宋的货币体系才是最关键的。

    至于这两个国家将来会强大起来,杨怀仁也一点儿不担心,加入他的预想实现的话,整个东方都会成为大宋的疆域,到时候高丽和倭国这种弹丸之地,又能撑住多久呢?

    只不过是随手搂草打兔子而已。

    何况倭国内部眼下乱的厉害,根本不用担心,说不定粮食运过去,只能增加那些势力集团的争斗。

    而高丽嘛,不久之后女真和契丹开战,高丽恐怕也躲不过战祸,先被女真人吞并也是迟早的事情。

    平卫次郎和高枝洙算是带着满意离开随园的,他们来的目的,也算是基本达成了,武德军的舰队和他们如果成为生意伙伴,那就不再是威胁。

    杨怀仁现在想的,却是未来如何去同化契丹人和其他北方游牧民族的问题。

    以前他也不是没想过,只是当时只是一些小的灵感,离转化成事实可行的办法,还有一定的距离。

    通过和高丽以及倭国使节的接触,他忽然有了新的思路。

    其实这年头的老百姓,文明程度的高国家百姓,国家意识还算比较强,但也强不到哪儿去,多数还是集中在一些读书人心中。

    至于普通的百姓,其实不太在意,或者说在意,但也不会有实际的动作。

    历史上那么多次改朝换代,反抗者也有不少,但绝大多数普通的民众,都是逆来顺受的。

    等两三代人过去,也就没有多少反抗的心思了,百姓们最在意的,还是如何活着,简单的吃饭、穿衣、睡觉、繁衍。

    文明程度的比较高的汉人都是如此,就更不用不说文明程度还相对较低的那些北方游牧民族的百姓了。

    别忘了辽国虽然是契丹人统治的国家,但实际上辽国的人口组成相当复杂,契丹人为主,但也仅仅是数量过半而已,还有相当数量的人口,是其他的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里,除了极少的贵族和统治阶层,更是没有国家概念,生存才是他们面对的主要问题,至于国家意识,还没有形成。

    如果是这样,那么在辽国还是大宋的统治之下,对他们来说就更没有什么区别。

    杨怀仁想的是,要让他们感受到差异,就像今天的例子,卖点粮食给他们?

第2012章:鹰奴(上)

    武德军的舰队运送了今年的第一趟货物给女真部,也带回来了大量的财宝和海东青,还有驯养海东青的鹰奴。

    鹰奴是契丹人对专门负责训鹰的女真人的称呼,这个称谓确实不算好听,还带着鄙视的意味,实际上他们就是主人的奴仆。

    但这些奴仆可了不得,从捕获海东青开始,是一件非常专业的事情,并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样,布下陷阱,把海东青抓住就行了的。

    海东青作为非常聪明的猛禽,同样也具有难以驯化的特质,成年的海东青,几乎是不可能别驯化的。

    所以一般情况下,都是专业的鹰奴从观察海东青开始,并逐渐形成跟踪,直到寻找到海东青栖息的鸟巢。

    之后便是躲在远处继续观察,等待海东青产蛋并孵化,然后偷偷的偷走海东青的幼鸟,从幼鸟开始驯化,这样的成功率才会提高不少。

    几句话说明白的事,听着很简单似的,但做起来却非常困难,不是经验丰富的鹰奴,也很难捕获到海东青。

    而这个过程,也往往需要耗费几个月的时间。

    接下来的驯化也耗时颇长,并不是说让海东青服软,就代表着它被驯化了的。

    要让它真正成为可以捕获猎物,传递信件,并把它观察到的信息用特殊的方式传达给鹰奴,这也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任何一环有了差错,那么这只海东青不管多么凶猛,外观多么雄壮,它也不会被认为是一只合格的海东青。

    完颜阿骨打算是非常守信,杨怀仁没有明说,但第一批被送过来的海东青,他并没有凑数,更没有以次充好。

    更重要的是,完颜阿骨打很大方的把那些鹰奴的家人也送了过来,并没有准备用鹰奴的家人来控制他们的打算。

    杨怀仁对此还是心中有数的,这次大家的合作,杨怀仁是主导的一方,完颜阿骨打没有耍花样,也说明这个时期,粮食对他来说,对整个女真部来说,真的十分重要。

    所以完颜阿骨打做的很彻底,让杨怀仁挑不出任何的毛病来,当然,他的内心里是多么的难过或者愤怒,就不在杨怀仁考虑的范畴之内了。

    杨怀仁得知海东青和鹰奴已经达到东京城,被临时安排在龙武卫的东大营,便亲自去察看。

    黑牛哥哥和天霸弟弟他们也非常感兴趣,之前武德军里也弄回来几支海东青,但从大宋聘请的训鹰人,毕竟对海东青比较陌生,所以驯化之后的效果,就不太行了。

    那些海东青也能捕猎,也能送信,但其他更重要的作用,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起码离杨怀仁的预期是相差很远的。

    现在这些海东青不同,那些鹰奴都是女真人,不敢说是女真部里最好的训鹰人,起码也是合格的有经验的真正的训鹰人。

    所以兄弟们也都想来见识见识,开开眼界。

    等杨怀仁带着兄弟们来到东大营,看见那些海东青的第一眼,便很明显的觉得这一批海东青,和之前弄到的海东青有很大的差别。

    只是那些鹰奴给人的感觉就有点奇怪了,他们眼神里有恐惧,也有新奇,甚至还有些愤怒。

    这样复杂而奇怪的情绪其实不太难理解,他们是女真人,让他们离开自己的家乡来到遥远的大宋,他们自然是不情愿的。

    想必是完颜阿骨打是逼着他们来的,他们完颜部的鹰奴应该不会送出来,大概是其他部落的鹰奴。

    至于那种让这些鹰奴作为奸细的可能性,杨害人也觉得很小,除非完颜阿骨脑子坏了,让杨怀仁抓到他的把柄,好中断他们好不容易才谈成的买卖。

    当然,该有的戒备,杨怀仁还是有的,对他们也不会直接使用,而是先考察一段时间,搞清楚他们的身份和过去,然后用手段拉拢他们,才会逐渐把他们安排到龙武卫和虎贲卫的斥候营之中。

    宋人在土生土长的女真人眼里,还是有点可怕的,大多是对文明的敬畏,所以鹰奴和他们的家人对宋人有一种畏惧的心理。

    特别是他们被带到宋军的大营里来,见识了彪悍的宋军,内心里当然会有一些害怕。

    至于新奇,那就更不用解释了,一帮原来生活水平和原始人差不多的人,忽然见识了大宋的繁华,当然会惊奇不已,和第一次进城的土包子似的,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些鹰奴也许没见过什么大世面,但他们并不傻,当杨怀仁带着许多披甲戴胄的壮汉们出现在他们面前之时,他们也能看出来这是他们的新主人来了。

    一个上了年纪的女真汉子站出来,似是这些鹰奴中的长者和头领,恭恭敬敬地给杨怀仁行了大礼。

    他嘴里叽里咕噜说了一番杨怀仁听不懂的话,语气里充满了敬意,等军中懂女真语的军士翻译之后,杨怀仁才明白,这个鹰奴倒是个会说话的人。

    他先向杨怀仁表达了自己的无限尊敬之意,然后说从现在开始,杨怀仁就是他们的主人,他们就是新主人的奴仆,任由主人差遣。

    并且还向他们的神灵发誓,绝不会违背主人的命令和意愿,并愿意为了主人赴死。

    这些誓言说的确实很漂亮,杨怀仁心里当然不会就这么轻易的相信他们,有句话说的好,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嘛。

    不过杨怀仁还是表现出了对他们的欢迎之意,并让翻译告诉他们,只要他们尽心尽力的为自己效命,他将来可以给他们宋人的身份。

    不管他们理解不理解这里边的含义,起码话先说下,相信他们将来能体会到这句话是多么难得的。

    不光是他们,包括他们的妻儿,都可以有这样的优待,他们可以在军中做事,成为宋军的一份子。

    他们和其他的宋军将士一样,也可以建功立业,将来可以论功行赏,甚至可以给他们相应的职位。

    而且将来他们不光有丰厚的粮饷可以拿,杨怀仁还可以为他们安排非常优厚的生活环境,比如可以给他们房子住,丰富的食物,还有可以耕种的土地。

第2013章:鹰奴(中)

    最重要的,是告诉他们,他们是自由的,从今天开始,他们便不再是奴仆。

    那些鹰奴听完了翻译的话,眼神里都露出了一丝希望的光芒,只是这样的许诺似乎太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了,光芒之后,竟有些觉得自己是妄想了。

    杨怀仁见他们怀疑,说道,“以后你们不再是鹰奴,而是宋军中的训鹰官。”

    这个承诺立即就能实现,虽然这些人还不能立刻感受到鹰奴和训鹰官之间的区别,但过一段时间,他们自然会感受深刻的。

    说太多其实用处不大,和画大饼没啥分别,杨怀仁岔开了话题,问道,“本帅先要考察考察你们的能力。”

    他想了一下,扭头看了一眼西边的城郭,随即露出笑容,“几位训鹰官,东京城以西,是大宋禁军的西大营,你们撒鹰出去侦查一下,看看你们和你们的海东青到底有多少真本事。”

    带头的鹰奴得令后和另外四位商量了一下,然后五个人把各自的海东青从大笼子里唤了出来。

    那些海东青看上去很兴奋,应该是来到大宋之后没怎么出过笼,好不容易出来了,竟忍不住扑闪着翅膀就要飞上天。

    不过它们还是非常听从鹰奴的指挥,只见那几个鹰奴分开一定的距离,各自给自己的海东青发号施令。

    鹰奴张开嘴巴,从喉咙深处发出一种奇怪的声音,声音很尖锐,里边有节奏和音调的变化,但其他人却绝对搞不懂他们究竟在干什么。

    而且杨怀仁发现,五个鹰奴,给各自的海东青发出的声音似乎还有些不同。

    接着,鹰奴指了指方向,海东青便仰脖叫了一声,双腿用力一蹬,猛烈地呼扇了两下翅膀,向着天空飞出好高的一段距离。

    最开头飞上天空的海东青并没有立即离开,而是在大家头顶盘旋着,等另外四支海东青相继飞上了天空,它们才保持了一种非常默契的队形,向西飞去。

    海东青飞的真的很高,转眼间,已经飞到了肉眼几乎看不见的高度。

    杨怀仁他们其实以前也见过训鹰的鹰奴是怎么控制他们的海东青的,和这些女真鹰奴有很大的不同,他们更多的是靠声音结合动作来发号施令,全靠海东青自己领会。

    当然,事实证明效果不算很好,但从训鹰人和海东青之间的交流上,就出了很大的问题,他们训出来的海东青能力不强,也就不奇怪了。

    天霸弟弟十分好奇,问道,“那个,你,带头的那个训鹰官,你们刚才喉咙里发出的,那是啥动静?”

    翻译赶紧把天霸的话传达给了带头的鹰奴,鹰奴不敢隐瞒,认真解释了一番,那翻译神色也有点奇怪,等听到最后,自己又想了想,才算明白了大致的意思。

    他翻译道,“鹰奴说他们平时和海东青交流,就是用模仿海东青的声音这种方式,他的意思呢,一个字一个字的翻译我也不太明白……

    但大概意思应该是海东青的发声器官和听觉器官和咱们人类有很大的不同,如果用正常的人类声调和它们交流,它们是听不清楚的。

    只有用这种模拟的声音,音调特别高,它们才能懂你的意思,至于声音中节奏和音调的变化,就是给它们发出不同的指令了。

    待会儿海东青侦察完了飞回来的时候,也会用这种叫声告诉鹰奴它们看到了什么。”

    天霸弟弟长长地“哦”了一声,做出恍然大悟状,但杨怀仁从他眼神里早就看出来了,他其实也是似懂非懂。

    小七抬手捶了一下天霸的大腿,“你听懂了?那你给哥哥再详细解释解释。”

    天霸弟弟这下有点了,不过还是大喇喇地笑着,“这多简单啊,就是人有人话,鸟有鸟语,要给这些海东青下命令,说人话它们听不懂,得用鸟语。”

    “切,说了跟没说一个样。”小七根本不吃他这一套。

    杨怀仁大概是明白了,从生物学的角度讲,不同的动物,能发出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相对固定的。

    同样或者相近的物种,听觉器官能听到的声音频率,也一定是包含他们能发出的声音的频率范围的。

    比如蝙蝠,能发出高频率声波,然后能听到这种高频率声波,从声波的变化可以判断外界的环境状况。

    另一个例子,养狗的人或许都知道,狗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就比人类要宽,吹狗哨的时候,绝大多数人类是听不见那些高频的声音的,但狗能听到,从而听从指挥回到主人身边。

    类似的还有鸽子等等,都是这种例子。

    为什么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训鹰人,答案或许就在这里。

    刚才鹰奴发出那些尖锐的声音,应该就是高频率的声音,光是这一点,一般人便做不到。

    杨怀仁他们听到的,只是这些声音里最低频的部分,尽管如此,却也已经让人觉得尖锐刺耳了。

    声音里的高频部分,其实大多数人懂听不到,但海东青却能听到,然后根据这些声音的变化确定他们的主人给他们下了什么命令。

    等会儿海东青回来,估计也是用它们的叫声来告诉主人它们刚才看到了什么,大概到时候别人也完全听不懂,只有这些有经验的鹰奴才能明白海东青表达的意思。

    其实翻译说的意思,已经算是比较明了了,杨怀仁也没打算再解释一遍,里边的知识太超前,说了反而不好。

    海东青飞了有一段时间了,大家不断的望着西边的天空,可看了一会儿发现天空中并没有什么动静,加上光线有点耀眼,便渐渐开始变得有点无聊。

    杨怀仁命人搬了些凳子和马扎过来,又弄了点简单的茶水点心,大家坐下来等。

    他看着鹰奴的表情,他们其实没什么变化,说不出来是自信还是什么,好像有点无动于衷似的,反倒显得胸有成竹。

    但他们身后的家人就明显有点担忧的样子,好像害怕万一海东青表现不好,对面那个宋朝的大元帅会立刻发飙砍了他们所有人似的。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662/ 第一时间欣赏舌尖上的大宋最新章节! 作者:呼啦圈大神所写的《舌尖上的大宋》为转载作品,舌尖上的大宋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舌尖上的大宋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舌尖上的大宋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舌尖上的大宋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舌尖上的大宋介绍:
天才小厨子穿越到大宋,开动头脑风暴忽悠到万贯家财开了家饭馆。
杨怀仁看着水深火热之中的大宋子民大声宣布:“哥来拯救你们了!”
百姓们说:“吃了他做的面,腰不酸腿不疼了,上楼都不费劲了!”
皇帝说:“吃了他做的菜,朕觉得龙体康泰,一夜十八次郎不再是梦!”
将士们说:“吃了他做的饭,砍起胡人来如砍瓜切菜,爽!”
番邦蛮子们说:“我要做宋人!我再也不要做胡人!”
烹东西南北四方菜肴,品酸甜苦辣百味人生。
友情提示:本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请打妖妖灵。
书友群:567,499,926,欢迎各路吃货前来指教。舌尖上的大宋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舌尖上的大宋,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舌尖上的大宋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