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舌尖上的大宋TXT下载舌尖上的大宋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舌尖上的大宋全文阅读

作者:呼啦圈大神     舌尖上的大宋txt下载     舌尖上的大宋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687章:怀仁当爹(上)

    杨怀仁骑着马,一个劲的猛赶。道路两旁的树木和田地,一股脑儿被他甩在了身后。

    三十里地的路程,本来骑马要一个时辰,可杨怀仁只用了半个时辰不到便到了杨家庄子。

    也不知道是不是路上跑得太快,回到庄子里,杨怀仁就跑傻了。看见大宅门口的时候,他什么也顾不得了,撒腿就从飞速奔跑的马上跳了下来。

    也不知是不是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身体会爆发出极大的潜力,他竟然没有摔倒,而是像一个武功高手一样,在空中飞似的划过天际,然后平稳落地。

    他冲进宅子大门,见了人就问,“生了没?生了没?”吓得那些正在干活的仆子和丫鬟们三魂没了七魄。

    等问了一圈人,杨怀仁才意识到老婆生孩子也是在后宅的卧房里,在前院里问人谁又能知道?

    他又一次跑了起来,鞋子甩飞了一只都毫不知觉,身后的丫鬟们也只好捡起他的鞋子来迈着小碎步追在他身后。

    等跑到后宅里,杨怀仁又被眼前的一切给静嗲了,他愣在原地,左瞅瞅右瞅瞅,怀疑自己是不是跑缺了氧,已经出现了幻觉。

    原来在何之韵和王夏莲的卧房门前,都聚集了一群人,而杨母则是左右两边来来回回地跑,二丫头也跟在母亲身后边跑,也不知道到底是要干啥。

    一扭头看见杨怀仁一头大汗傻愣愣地站在那里发愣,二丫头大叫一声,“哥哥回来了!”

    杨母这才扭过头来,接着急乎乎地冲到杨怀仁面前,双手钳住杨怀仁的手臂,嘴巴颤颤巍巍地说道,“儿啊,你要当爹了。”

    杨怀仁傻不愣登的点点头,分别指了指两间卧房,“这是咋回事?”

    杨母看着儿子的样子乐得笑了起来,“我儿有福了,一天之内,一次要有两个孩子降生。”

    “啥?”

    杨怀仁乐得下嘴唇差点吃到肚子里,“娘,你是说韵儿和莲儿,今天同一天生……”

    “对啊,对啊!真是老天有眼啊,这俩媳妇儿,连生孩子都凑到一天里,咱们杨府,那可就是双喜临门啦!”

    我的个乖乖!杨怀仁心中早笑得百花齐放,这俩老婆连早产都一起早产,好在虽然是早产,可早产的日子也并不多。

    何况她们两个怀孕的这段日子里,吃的好睡得好,杨府上下的养胎大工程进行的也不错,所以倒不会影响两个将要出生的孩子的健康。

    杨怀仁努力镇定了一下,细细想了想,肯定自己的想法没错,俩媳妇平时的营养都跟得上,食物的摄入也都是按照他的一套计划来的,营养均衡,不会有事的。

    杨怀仁以前也不是没担心过,这年头女人生孩子,可没有后世那么简单。自古以来女人生孩子就像过鬼门关,多少女人因为生孩子而失去了生命,或者造成了一辈子无法弥补的身体伤病。

    而她们腹中的孩子,很多是因为医疗条件不足,或者营养跟不上,导致早产儿的生存几率不到一半。

    杨怀仁前世母亲走的早,这一世看着眼前笑得一脸褶子的母亲,想到这副若是没有母亲生下这副身子,也没有他杨怀仁的今天。

    他忽然觉得母亲是那么的伟大,发自内心的便跪了下去,嘴里说着感谢的话,一下接着一下的给娘磕头。

    这时候往往也不用语言才能传达这种骨肉亲情,杨母这个当娘的,自然明白儿子为何忽然跪下去给自己磕头,双眼里立即溢满了泪水,赶忙去扶儿子起来,嘴里说着,“好儿子,知道心疼娘了,快起来,好儿子……”

    二丫头没搞清楚怎么回事,不过看着哥哥那个激动的样子,也仿佛收到了极大的感染,也学着哥哥的样子跪下去给母亲磕头。

    杨母好不容易才把一双儿女给扶了起来,再看儿子的时候,杨怀仁已经一脸的泪水,她顺手就卷这衣袖在儿子脸上胡乱抹乎了一阵,“今天是杨家大喜的日子,别哭,哭得娘的心都快碎了。”

    杨怀仁还要说些什么,忽然听到韵儿卧房的方向传来一声歇斯底里的惨叫声。

    杨怀仁一下就急眼了,拔腿就要往韵儿的房间里冲。

    门口站着一些庄子里来帮忙的妇人们,她们都是生过孩子的,比较有经验,所以早早就被杨母喊来帮忙。

    她们见杨怀仁火急火燎地不顾一切要往房间里冲,却排着队拥挤在门前,举起手来顶着杨怀仁的前胸,无论如何也不让他进去。

    “东家不能进啊,这种事爷们们是不能在场的,不吉利啊!”

    杨怀仁哪里还顾得上吉利不吉利,听见韵儿那一声惨叫,心都快跳出来嗓子眼来了,可那些庄子里的大妈大嫂子们力气也真是大得很,他无论如何也冲不破这道防线冲进门去。

    杨怀仁想说我老婆生孩子,我应该在她身边支持她,给他鼓励和安慰,可是想到当今的习俗,他也确实没法进到房间里。

    杨母这时也紧赶了几步冲过来,拽着杨怀仁往后拉,“儿啊,这是规矩,她们说的对,你不能进去,不然对你,对孙儿的将来都不好的。”

    杨怀仁急得在自己大腿上狠掐了一把,才按下心中的急躁后退了一步,可还是不放心房间里的韵儿,大喊着,“娘子,官人就在门外……”

    房间里稳婆忙忙活活地正在给韵儿接生,嘴里不断地说着“用力,再用点力,就快出来了!”

    韵儿脸色惨白,满头虚汗浸湿了额头的秀发,已经累得脱了力似的,感觉身子都不是她自己的了,好像生命都在从她身体里渐渐离去。

    可迷迷糊糊之间,仿佛听见杨怀仁的声音在外头呼喊,听不真切喊的什么话,却能知道是官人就在门外。

    她深吸了一口气,不知怎么,那个声音仿佛给了她无比强大的动力,想起怀胎九个月的辛苦,又联想到以前,现在和将来的幸福生活……

    “哇……哇……”

    房间里传出来清脆的婴儿啼哭的声音……

第688章:怀仁当爹

    杨怀仁听到婴孩啼哭的那一刻,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眼前过电影似的不断闪现着他的前世今生,他不敢相信,他真的当爹了。

    以前两个老婆怀孕的时候,他还真没有真真切切体会到当爹,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有惊喜,很开心,但接下来却并没有感到也平常的那种开心快乐,什么很大的不同。

    但是如今他的孩子真的降生到这个世上来了,惊喜之后,又忽然有了一种为人父母的责任感,像一个担子,或是一个包袱,扛在了他的肩膀上。

    如果是儿子,将来要培养他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是不是现在开始就应该计划了?

    让他读书识字,或是让他修身练武,要不要把自己一身的厨艺也统统教给他?

    是让他通过读书,然后参加科举,接着出仕做官,然后帮着他扶摇直上,成为一个宰执天下的宰相?

    或是让黑牛哥哥他们教授他一身的武艺,然后远离黑暗的官场,从此仗剑天涯,行侠仗义,做一个万人敬仰的江湖大侠客?

    最不济,让儿子学会自己精湛的厨艺,哪怕不为官,不会武,起码也有个安身立命的本事,将来做一方富豪,也落得悠然自在。

    杨怀仁脑袋里转了三百六十圈,想想了无数种可能,最后才发觉,现在考虑这些,是不是太早了些?

    呵呵,一定是乐坏了,心绪也复杂了起来。不如就让他自然而然的随性而活,像自己一样,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哪怕是种地种菜,只要儿子愿意,他也不要蛮横的去横加干涉。

    一个人,最快乐的不一定是家财万贯或者封侯拜相,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一辈子快快乐乐,就很好。

    不过,要是个女儿呢?

    那问题就更多了,都说女儿是爹爹的小棉袄,可杨怀仁觉得他有了件小棉袄是暖和舒服了,可是养大一个女儿要担心的问题,似乎比儿子还要更多。

    儿子大不了就是顽皮了些,淘气了些,以后惹些麻烦回来,他这个当爹的怎么说也是个郡公大官人,还能给他顶得住。

    可要是女儿呢?有人欺负她怎么办?你姥姥的,敢欺负老子的宝贝女儿,老子带着一万多人去揍死那个不长眼的家伙!

    女儿将来要嫁人,那可坏了。这世上还有比我杨怀仁更好的男人?嫁给那些不会疼人的毛头小子们,要是不幸福怎么办?

    那可绝对不行!我杨怀仁现在的身家地位,我宝贝女儿才不嫁人!以后给他找个如意郎君,让他入赘做个赘婿!

    老子就是要天天盯着他们,老子才放心。

    宝贝女儿是一定不能学厨艺的,老子的宝贝女儿那么金贵,一定要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怎么能让她干活?老子疼还来不及呢,怎么能让她受一点点的苦?

    穷养儿子富养女儿,老子的女儿,将来一定养的比宫里皇帝的女儿还金贵!

    杨怀仁正胡乱琢磨着,二丫使劲拽了拽他的衣袖,“哥哥,快看!”

    杨怀仁甩了甩脑袋,从新回到现实中来,韵儿的房门打开了,稳婆早给新生的婴孩洗漱干净,用一个红色的小棉被包着婴孩儿抱出来给大家看。

    “恭喜老夫人,恭喜老爷,是个小官人哩!”

    杨怀仁深吸一口气,兀自嘀咕着,“是儿子,是儿子,哈哈哈哈,老子有儿子了,老子有儿子啦!”

    一直忙活着的众仆子丫鬟们或抱拳或欠身行礼恭贺道,“恭喜老夫人,恭喜老爷!”

    “同喜同喜!”

    杨怀仁一时心花怒放,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那个,一会儿家里所有人都有赏!”

    杨怀仁其实也不知道这年头自己得了宝贝儿子按规矩要怎么办,不过发红包这种事,总不会错的,仆子丫鬟们也喜上眉梢,再次施礼感谢。

    杨母激动地迎上去抱了过来,掀开小被子检查了一下,才笑嘻嘻地转向了杨怀仁,“老身有孙子了,儿啊,你也当爹了。”

    杨怀仁那脑袋凑过去看,小娃儿这会儿倒是不哭了,一双大眼珠子转动着四处看,好像对什么都很好奇,又似是在认识这个新世界。

    杨怀仁看着小娃儿的样子,傻笑着对身边的众人说着,“一看这小子就挺机灵,随他老爹那股聪明劲!哈哈……”

    众人哈哈大笑,二丫头双手扶着母亲的胳膊,伸长了脖子去瞅小娃儿的样子,还伸出手指头轻轻在小娃儿的胳膊上轻轻戳了一下。

    “哇,这就是我的侄子吗?肉乎乎的真好玩,我要抱抱,我也要抱抱……”

    杨母笑嘻嘻地嗔道,“你抱啥啊抱,也不怕把我宝贝孙儿摔了,待会儿再给你抱。”

    杨怀仁也想抱一下来着,只是他想伸手,却忽然发现自己根本不会抱孩子,怕太用力了伤了孩子,又怕不用力不小心会把儿子摔到地上。

    可等到母亲轻柔的把怀中的孩子送到他手里的时候,杨怀仁却自然而然的把孩子轻轻地搂在臂弯里,好像天生就学会了抱孩子一般。

    孩子很轻,按说应该感受不到多么沉,但杨怀仁把儿子抱在怀里,却感觉到了生命的重量。

    儿子到了他怀里,似乎早就知道这是他老爹一般,杨怀仁的脸凑得很近,儿子一脚就踹了过来,不偏不倚正踹在杨怀仁的下巴上。

    杨怀仁佯怒指着儿子笑骂道,“你小子这么点个儿就知道打你老爹了,看我不揍得你小屁股蛋儿开花,哈哈……”

    这时不知道怎么了,小娃儿看到一根大手指指着他,便上手抓住了杨怀仁的大手指,然后就想往自己嘴巴里塞。

    那一瞬间,杨怀仁就像是触电了一般,看着儿子傻乎乎的可爱样子,最真切的有了他是个父亲的感觉。

    杨怀仁笑得很温暖,整颗心像是要融化了一般,不过忽然想到一件事,用指尖轻轻点了一下儿子的额头,笑骂道,“你还真是随你爹,生下来就是个吃货,哈哈!”

    杨母这时候推着他进房间,“别在外边站着了,也不怕我孙子吹了风,赶紧抱进去吧!”

    杨怀仁傻呵呵地笑着,赶忙抱着儿子走进了韵儿的卧房。

第689章:怀仁当爹(下)

    这会儿工夫,丫鬟们和那些庄户家里来帮忙的大嫂子们已经把韵儿的卧房收拾干净,一边恭喜着杨怀仁喜得贵子,一边往房间外边退,给他们一家人留出空间来说话。

    杨怀仁心怀感激,吩咐着门外的管事给她们每人都封一份大大的赏钱,这种事,杨怀仁绝对不会小气。

    何之韵仰面躺在床上,看样子是累坏了,她闭着眼睛,却依旧喘着粗气,还没有从刚才的疲惫中缓过劲来。

    杨怀仁看着老婆的样子,也是心疼得不行,以前只是听说女人生孩子很痛苦很疲惫,但是当他经历了这些之后,才能更深刻的体会到,一个女人当了娘,是件多么伟大的功绩。

    他把怀中的儿子交还到母亲手上,自己坐到床沿边上,不自觉地就伏下身去在何之韵的额头上轻轻地一吻。

    韵儿转醒过来,睁开眼睛望着杨怀仁,露出一个满足的微笑,“官人……”

    “娘子你辛苦了,你的大恩大德,官人这辈子报完了下辈子还接着报。”

    何之韵被他认真的样子逗乐了,蹙了下眉头,随即莞尔,“官人净说些俏皮的话,惹得妾身想笑,可是妾身感觉好累,累得都不够力气笑了。”

    杨怀仁这才发觉,何之韵额上的头发还粘在她的脸上,看样子刚才丫鬟们已经给她擦拭过不知多少次汗水,可这会儿又渗出来一些细汗。

    杨怀仁赶忙转身去用热水洗了几下手巾,拧干了水后轻轻地去给韵儿小心翼翼地擦拭。

    韵儿不知怎么又流出泪来,喃喃道,“官人真好……对了,咱们的孩儿呢?妾身想看看。”

    杨母这时把小娃儿抱过来,斜着身子把小娃儿的面孔给何之韵看。

    何之韵看着自己刚生出来的孩子,喜极而泣,杨怀仁刚忙去帮她擦拭泪水。

    杨母说道,“媳妇儿放心,奶娘早就找好了,你见过了孩儿,为娘就抱出去让奶娘喂。”

    “谢谢娘考虑的这么周到。”

    杨母笑着说道,“这孩子,哪来的客气话,你为咱们杨家添了第一个孙儿,是府上的有功之臣哩,为娘的感激你还来不及呢。

    韵儿你好好歇息,做女人的,生了娃儿要好好调养,不然会留下一辈子的病痛,娘先把孩子抱出去了。”

    韵儿点点头,眼神有些不舍的望着自己的孩子,却也知道她现在的身体状况,还没法自己喂孩子。

    等杨母把孩子包裹好了抱出门去,韵儿忽然问道,“官人,咱们的儿子怎么那么胖啊,不是早产了半个来月嘛。”

    杨怀仁哈哈大笑,“娘子,这还不简单吗?不是都说‘大胖小子大胖小子’嘛,男娃儿一出生都胖乎乎的。”

    两人正旖旎诉情,门外一个丫鬟对屋里喊道,“老爷夫人,二夫人那边也生了!”

    “哦?”

    杨怀仁傻乐着胡说八道,“我又当了一次爹。”

    “官人快去莲儿妹妹那边看看吧,妾身也休息一会儿。”

    “嗯嗯”,杨怀仁又帮韵儿擦了擦脸和手,帮她掖好了被角,“娘子你睡一会儿,待会儿官人再来看你。”

    莲儿的房间里,杨母早就在了,怀里抱了另一个新生的小娃儿,脸上一样喜滋滋的,见杨怀仁冲进房来,笑着说道,“儿啊,莲儿生了个千金,这下你有儿有女,凑了一个好字啦!”

    这个消息似乎正是杨怀仁最愿意听到的,一个儿子一个女儿,正好凑成一个好字,而且对他来说,女儿也很好,他并没有重男轻女的保守思想,反而觉得女儿将来长大了更贴他这个当爹的心。

    他凑过去瞧了瞧,宝贝女儿样子随娘,跟莲儿生得跟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皮肤白皙如玉,五官小巧秀气。

    而且宝贝女儿不像儿子一样生下来就虎头虎脑生灵活现的,而是非常安静,也不哭不闹,只是闭着眼睛一生下来就呼呼大睡。

    杨怀仁爱抚地用手指轻轻摸了摸宝贝女儿的额头,宝贝女儿也不醒来,只是眼皮微微动了动,继续睡。

    杨怀仁又坐到莲儿的床边,同样伏下身去轻轻地在莲儿额上啜了一口,“莲儿也辛苦了,嘻嘻。”

    “莲儿不辛苦,老爷喜欢妾身生的女儿就好。”

    莲儿似乎有点怕婆婆和杨怀仁不喜欢她生的是女儿,杨怀仁伸手轻抚着她的小脸儿说道,“我的傻莲儿,女儿是爹爹的小棉袄,我喜欢得紧呢。”

    莲儿听杨怀仁这么说,才露出了安慰的笑容,随即问道,“韵儿姐姐那边呢,她身子可还好?”

    杨怀仁点点头,“嗯,很好,你不用担心。”

    莲儿的担心也不是多余的,女人生孩子本就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特别是莲儿刚经历的刚才的一切,担心韵儿也是正常的。

    杨怀仁也觉得幸亏他家大业大,对两个老婆怀孕期间照顾的都挺好,才让两个老婆虽然都早产了些日子,但是还都能顺产,也是一件幸事。

    两人说了些话,杨母抱着孙女出门的时候,才赶着杨怀仁也出去,说让莲儿也休息一下。

    等杨怀仁跟在她身后走出房门,杨母语重心长地说道,“儿啊,你现在也当爹了,以后在外边的时候,行事也要小心一些。

    你是个这个家的顶梁柱,可不能鲁莽行事,万一有个差池,这个家可就要塌了。”

    杨怀仁立即就明白了杨母为什么在这个大喜的日子里有了这样的担忧,从上次母亲抬棺长跪宫门前的事情之后,他也思考过这个问题。

    只不过有些事,他不得不去做,不能因为只顾小家而不顾整个大家。

    但是母亲这话,他也确实听到了心里,他意识到,以后做事,也不能太直来直去了,要多动脑子,特别是在行事之前,要三思而后行,要多想想他的家里的老婆孩子。

    两个孩子在另一个房间吃奶,杨怀仁这个大老爷们也不好去看。

    抬抬头看着天,忽然发觉中午都过了,两个老婆虽然都在休息,可经历的刚才的消耗之后,一定是又累又饿的,他应该去准备点好吃的犒劳犒劳她们两个。

第690章:银耳羹和鲫鱼汤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认为孕妇生产之后需要坐月子,需要进行大补。

    这样的认知不能说错,却是有些片面的。给刚生产的孕妇补充营养,那是肯定没有错,只不过在实际做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强硬地塞给孕妇过多的营养,反而超出了她的身体所能够吸收利用的限度。

    超出的营养成分或者被浪费了,或者转化成多余的脂肪储存在体内,反而给孕妇的身体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杨怀仁虽然不是营养学的专家,不过比起古人来,他还是在这方面知识量要多出不少。

    对于他的两位老婆来说,产后的补血养气,以及用食疗的方式催奶,是孕妇们真正需要的。

    补血养气,不一定非要多么名贵的中药,普通的一道银耳红枣枸杞羹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效用。

    主要的材料之中,像红枣和枸杞等,都是非常常见的,价钱也不贵,只是这年头银耳相对珍贵了些。

    银耳,又名雪耳或者白木耳,宋代被叫做五鼎芝,被当做像灵芝一样罕见和昂贵的中药材来使用。

    这时候也还没有后世那种人工栽培的方式来生产,所以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银耳这东西就是摆在药店里当做宝贝来高价出售的,也只有达官贵人和富贾之家才能买得起。

    而这就是杨怀仁不差钱的好处了,事先早就命人去东京城里的几大药房里购入了一大批银耳,而且是一种打包清仓似的采购方式,着实吓坏了药店的掌柜们。

    这道羹其实很简单,最关键的就是银耳的泡发,泡不开,会造成口感不好,难以下咽,而泡过了,则会让银耳流失其中的营养成分,而且长时间的泡发,也会让细菌滋生。

    当然,泡发银耳的时间,也是根据银耳种类的不同,采摘晾干的方法不同,影响了它合理的泡发时间。

    最佳的方式自然是在泡发的时候有人能守着,等到银耳全部泡软,没有硬颗粒,同时银耳还富有弹性和韧性的时候,就可以洗净取出了。

    红枣和枸杞等其他的配料,也是需要泡发和洗净的,这些食材泡发就相对简单了,用清水泡到发软膨胀起来,正常短短一刻钟左右的工夫就好。

    汤锅里加清水,大火烧开之后转中火,沸水中加入泡好的银耳、红枣和枸杞,当然也可以额外少量加入一些其他的辅料,比如百合和莲子。

    中火慢煮至银耳发亮,关火之后,将羹汤倒入汤盅,加盖之后,再用布巾包裹住盅盖,继续慢火蒸制大约一个时辰。

    这样的处理方式,是让汤羹在均匀热量中,让银耳和其他几种食材慢慢地把营养成分缓释到汤羹之中,同时也不会因为温度过高,造成营养物质被高温所破坏。

    一个时辰之后就可以出锅了,在食用之前掀开盖子才最好,根据口味加入少许糖霜或冰糖,稍加搅拌就可以吃了。

    这道银耳红枣枸杞羹,外观典雅优美,颜色分明而亮丽,口味清淡,热食、温食或冷食都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而决定。

    除了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及补血益气的功效之外,最关键的是还具有解毒排毒的作用,对于刚刚生产之后的孕妇来说,是极其有益的。

    而补充活性蛋白质,是催奶的关键。动物类的蛋白之中,像最寻常的猪羊牛肉,蛋白质丰富,但是消化吸收相对不是那么容易,对于孕妇的体质来说,可能在补充蛋白质的同时,也增加了转化脂肪的负担。

    而鱼类和家禽类的肉类蛋白,则相对比较容易吸收利用一些,特别是鱼类的蛋白,蛋白质和脂肪以及一些营养物质分部相对均衡,利于人体吸收利用。

    在制作上,也不能用比较油腻的煎炸等方式来制作,而是选择汤羹的方式,让孕妇更容易产生胃口。

    杨怀仁选择了做一道鲫鱼汤羹。这道菜的材料就更亲民了,除了鲫鱼之外,只需要豆腐和一些葱姜就可以了,甚至也可以一滴油都用不到。

    新鲜的鲫鱼宰杀之后去鳞,洗净内腹,如果刀工好的话,可以一分为二,但是不去骨,鱼身上平行而均匀的分割鱼肉,为了方便鱼肉的影响在之后的烹制中散发出来。

    这里最好不要使用加入香辛料的去腥方式,而是选择一种煎的方式来给鱼去腥。

    前边说过这道菜可以不见油的,这里的煎鱼,也并不是用油煎,而是一种相对需要厨艺的干煎的去腥方式。

    锅中不放油,加热之后把鲫鱼放入锅中干煎,掌握好火候是这个步骤的关键。

    如果锅被烧的过热,鲫鱼放入后鱼肉表皮会立即受热变焦,不但口味会受到影响,营养也会损失过多。

    所以锅的热量是这个过程的关键,鲫鱼入锅之后,锅可以离开炉灶,用余热去干煎鲫鱼,同时也可以不断的晃动锅,让鱼肉受热均匀。

    鲫鱼肉中原来的脂肪会在受热之后溢出一些,让鱼肉和锅接触的部分变的微微金黄,这时候只有一二成熟的鲫鱼就可以出锅了。

    煲汤的砂锅中加入清水,在加入少量姜片,煮开之后再加入经过干煎之后的鲫鱼,加盖小火慢熬小半个时辰。

    这时候浓白的鲫鱼汤其实就做好了,整个熬制的过程其实非常简单。

    只不过根据口味,加入一些富含植物蛋白的豆腐,会让这道鲫鱼汤的营养成分更加均衡,盐只需要少许,起到调味的作用就好,不宜多加。

    再慢火熬制一小会儿,把豆腐烹煮软滑即可,出锅之后可以少量加一些葱花提味,也可以原汤原味的食用。

    这两道汤菜都相对清淡,却营养丰富。配合五谷杂粮的稠粥和白水煮鸡蛋作为主食,是最好的孕妇美食。

    男人下厨在古代说出去总显得不那么体面,特别是像杨怀仁这样身份地位的人。

    但是杨怀仁本来也不在乎这些,能亲自为自己最亲爱的两位刚帮他生了一双儿女的老婆做一顿饭,亲手喂她们吃下去,那种感觉才是幸福的。

第691章:收礼

    杨怀仁当了爹之后,似乎觉得短时间内其他的什么事情都不如伺候两位老婆坐月子重要。

    伺候月子的体验上来说,其实杨怀仁觉得很轻松,因为很多事情,都有母亲安排着丫鬟妈子们去做,他根本就插不上手。

    而韵儿和莲儿的一日三餐,是他负责的部分,做饭的活,看上去挺累,其实对于杨怀仁这种做惯了的人来说,也就还是那么回事。

    当一个人把爱好和工作结合到一起的时候,这种累,也是一种快乐。

    第二天杨家庄子就来了不少人,全都是来送贺礼的,朝堂上杨怀仁结识的官员按说也不多,大多都是点头之交而已。

    不过他却收到了这些大小官员的几百份礼物,人家派了家里的子弟或者管家来送礼,杨怀仁作为主人总是要感谢一番的,该有的礼数和还礼自然不能落了数。

    不管礼品的贵重和价值,杨怀仁也选择了照单全收,一点儿没有当青天大老爷的觉悟,反正他觉得家里添了两个孩子这种喜事,人家来送礼,也是来沾沾喜气,和贪污受贿,实在搭不上边。

    人情世故,虽然麻烦了些,也搞得杨怀仁有点头疼,不过他现在也慢慢成熟起来了,自然也不会去驳了谁的面子,即便大多数人他都是不认识的。

    人家呈上送礼人的名帖,他也只是过上一眼,然后交给管事们去记录一下而已。

    商场上的朋友送来的礼物,那就豪气得多了,珠宝首饰翡翠白玉的一大推,都是成箱的送来。

    杨怀仁虽然不太明白他家里添丁,这些人不送米送鸡蛋而是直接送这些值钱的东西有什么用意,不过还是觉得儿子将来的彩礼和女儿将来的嫁妆,都有了着落,心情还是蛮好的。

    赵頵这段日子以来似乎很低调,几乎跟大家闺秀一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也许还在为高太后的事情埋怨着他大侄子赵煦。

    不过这次派人送来的礼物还是挺场面,杨怀仁想起上一次去拜访他连门都没让他进,心想着抽空再去看看这位老朋友,倒不是要跟他解释些什么,真正的朋友之间,是能体会各自的处境的,不用多余废话去解释。

    时间,就是缓解这种关系最好的良药。

    比起那些商人和赵頵来,赵煦的礼物就有点寒酸了,一个小内侍送来了两个金锁,说是圣上赐给杨郡公的两个孩子的。

    给新生儿送锁,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至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种习俗,还真不好考证。

    重要的意义在于,送锁就是祝福锁住孩子的生命,让他们健康成长,不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夭折。

    穷人家里也就用的起铜锁,甚至是木锁,稍好一些的中产阶层,可能用的起银锁,而条件好的,才会用金锁,或者玉锁。

    送两把金锁,让杨怀仁觉得赵煦有点抠门,杨母倒是恭恭敬敬接受了过来,拍着儿子的后脑勺子让杨怀仁当着小公公的面前说些对官家感恩戴德的马匹话。

    等打赏了好几十两银子送那个替赵煦送来金锁的小公公出门,杨怀仁就开始叽里咕噜的骂赵煦这小子小气。

    “这小子太抠门,这两把金锁还不够打赏那小公公那几十辆银子钱!”

    杨母笑着说道,“儿子你平时挺精明的,今天是不是傻?”

    杨怀仁不明所以,搓着鼻子一脸糊涂。

    杨母把那两把金锁送到他眼前,指着说道,“你光想着这两把金锁不值那几十两银子了,可想过这两把金锁戴在你一双儿女脖子上,那代表这什么?这可是皇帝赐的,想明白了没?”

    杨怀仁这才恍然大悟,心道我去啊,还是娘想的透彻,将来这两把金锁戴在儿子和女儿身上,那不就跟皇帝御赐的黄马褂一个道理?

    以后这俩孩子长大了,只要身上戴着这两块金锁,还不走到哪里都能横着走啊,谁他姥姥的敢惹?这不就跟御赐免死金牌差不多一个样了吗?

    想到这里,杨怀仁哈哈大笑起来,笑完了才骂道,“下次让赵煦这小子也赐给我一个,以前没提,下次见了他好提醒他一下。”

    杨母早就对儿子直呼圣上的名讳见多不怪了,反正也知道儿子只不过是在家才这么没大没小。

    收了这么多礼物,在杨怀仁心里,还是觉得自己兄弟们送的东西才最贴心。

    黑牛哥哥亲手做了两副摇篮,天霸弟弟也学着样子做了两套木马,小川和玄参没这样的手艺,不过他们去买了极具民间特色的虎头帽和虎头鞋来。

    兄弟们送的东西看上去也许值不了几个钱,但是那份心意,却是让杨怀仁感觉到他们是把这一对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来疼爱的,东西都挺实用,也充满了一个长辈对孩子们的爱惜。

    小七嫂子本来比杨怀仁的两个媳妇儿有身孕还早一些,可是不知怎么却晚产了一些日子,一来一去,反而小七的宝贝女儿生得比韵儿还晚了几天。

    不过小七还是乐坏了,想起当初那个把他追得像猴一样窜上旗杆的娘子,还是杨怀仁当的媒人,如今他当了爹爹,自然对杨怀仁心怀感激。

    只不过他报答的方式让杨怀仁见了他就想跑,小七这家伙总是不忘那个定娃娃亲的事,见了杨怀仁就说要把他宝贝女儿嫁给杨怀仁的宝贝儿子。

    杨怀仁很为难,这种事并不是他不乐意,而是怕他儿子将来不乐意,孩子们的终生大事,还是应该让孩子们将来长大了以后自己做决定。

    他们当父母的,在孩子刚出生还完全不懂事的时候就草草给他们的人生做出了这么重大的决定,杨怀仁这个来自现代的人有点接受不了。

    可惜杨怀仁腿脚再好,也跑不过轻功卓绝的小七,被追上了,又不好直接拒绝,只好答应小七,说将来如果他儿子愿意,他就不会反对。

    小七摸着脑袋瓜子细细琢磨了一下杨怀仁的话,就觉得这是杨怀仁答应了,笑嘻嘻地拍拍杨怀仁,说让他提早准备好嫁妆。

    说完了不等杨怀仁说话就往会跑,边跑还边喊着,“这下我也好跟我娘子交差了。”

    杨怀仁指着他的背影笑骂道,“原来也是个怕老婆的。”

第692章:内卫改制(上)

    杨怀仁看着小七跑远了的背影,忽然想起像他一样去年在齐州成了家的那些内卫们,家里媳妇还有还几个差不多同一个时间有了身孕的,算算日子这段日子也都快要生了。

    家里原本伺候韵儿和莲儿的那些丫鬟妈子们本就富余,不如让母亲安排一下,让庄户们家里那些生过孩子的大嫂子们去他们家里帮忙。

    那些内卫嫂子们里边大多数都是杨怀仁的老乡,还有不少就是杨家庄子里出来的,算起来还有些是杨怀仁本家的远房堂妹。

    这些年轻女子嫁给了内卫之后,跟随他们来到杨家庄子,若是放到后世,开封到济南,看上去也没多远的距离,但是这个时代,几乎就是天涯和海角那么远了。

    虽然谈不上是背井离乡,可一个女人家嫁到这么远,如今要生孩子了,娘家人也没个在身边的,总是会感到孤独,所以这些从齐州来的女人们相互之间也特别的亲近。

    嫁到这里之后,生活条件是提高了不少,不过她们的丈夫基本上很少顾家,这就要怪到杨怀仁头上来了。

    春天去了环州,夏天又忙活着去当教官陪着龙武卫和虎贲卫的将士们训练,这都入秋好久了,几乎这一年来看到他们丈夫的日子也不是很多。

    想到这里,杨怀仁也把现在已经是他府兵的那些内卫们从谷地的禁军大营里找回来,给他们放个假,让他们好好陪陪老婆。

    人心都是肉长的,杨怀仁这么做,也不是为了图他们感激,而是让这些以前冷漠的内卫们越来越体会到家庭的温馨。

    龙武卫和虎贲卫的将士们在“沙场秋点兵”上的表现很好,回来之后大营里气氛就更好了,士气高涨,每个人都充满了信心,大营里欢声笑语的时候也多了起来。

    不过让杨怀仁最满意的,是这些人充分认识到了那两个月的特殊训练是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的,那些禁军将士们也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感到高兴。

    他们已经意识到他们和以前不同了,身上懒散的性格和得过且过的思想都改变了好多,即便那些充作教官的通远郡公府的府卫不再看着他们,他们也能自觉地照常完成每天的训练。

    训练的内容,也在杨怀仁的命令下发生了改变,军姿正步这样的训练以后只作为训练新兵的必要训练,而对于老兵,更多的开始在杨世虎的教导下训练专业的军事技能。

    每天早晚各一次的五公里越野,现在根本不用刻意地去要求他们,将士们似乎已经渐渐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早晨跑完了吃早饭,傍晚跑完了吃晚饭,要是不先跑上十里地,似乎都没有胃口吃饭一样,浑身都不自在。

    杨怀仁制定的赏罚制度,依旧在运行着,越是没有人监管了,反而让将士们越是自觉,大家相互监督着,也相互较着劲儿,不过是一种良性的竞争和循环。

    禁军这边有杨世虎等人盯着,杨怀仁也放心,没必要再住在军营里,反正这段日子他要伺候月子。

    这一天连子庚忽然神神秘秘的找到杨怀仁,汇报了一件绝密的事情——那本内卫花名册上的人,他已经派人暗中一一核对过了。

    那可是五千人啊,这些日子杨怀仁属下内卫的人手也大都在大营里训练禁军,干这件事的内卫能在两个多月时间里把全大宋的内卫人员核查一遍,这工作效率也是高的很。

    听了连子庚的汇报,杨怀仁才知道,要是单单依靠现在手下金菊堂的内卫人手,做这样的工作几乎是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完成的。

    实际做了这样工作的,是留在京城内的两千多内卫们。这些人在高太后失势之后,就有心观望局势的发展。

    并不是他们不忠诚于高太后和叶公公,而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人性就是这样的,趋强避弱,是人为了自我保护而产生的一种合理的思想意识。

    高太后去世的消息传出来之后,叶公公之后没多久也没有了音讯,这些内卫敏锐的直觉已经告诉他们,他们原来的主子可能已经完了。

    他们开始担心,担心他们的将来,在赵煦当权之后,若是知道了他们的存在,他们又该如何自处。

    如今朝堂上不少的实权人物和大臣,在高太后当权之时,都是被这些内卫暗中打探到他们的一些事情,被高太后做了理由贬斥过的人。

    眼下这些人重新回到朝堂之上,重掌权柄之后,这些内卫就担心他们会找机会复仇了,那些高太后当权时很多朝堂上的重臣已经被贬了,他们这些无权无势的内卫,怕是要性命不保。

    但是当金菊堂的内卫同僚联络到他们,让他们知道现在内卫的最高统帅是杨怀仁的时候,他们似乎才有点安心。

    其实他们中很多人也没跟杨怀仁接触过,不过从一些市井坊间的传闻里,还有从金菊堂的内卫口中,还是了解到杨怀仁这个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长期形成的那种组织纪律性,让他们无一例外的表达了对杨怀仁的忠诚,愿意以后追随他肝脑涂地。

    杨怀仁听了这样的话,自然也不会全部当真。好听的话谁都会说,但是人心究竟是怎么样的,杨怀仁也琢磨不透,他懂的只不过是看他们以后的行动,通过行为来判断他们是不是真的可以加以重用。

    现在要做的,是对内卫进行一番改变,类似改制一样的变革。杨怀仁心里,不愿意这个组织继续叫“内卫”这个名字,也不愿意他们继续掺和到朝堂上的权力争斗之中。

    而是按照他原先的设想,把内卫改变成一支情报队伍,对外刺探周边各国的情报,拿回来加以分析,来给大宋的国家安全提供信息基础。

    对内自然也不能放松,大宋这么大,很多地方官员贪污**的情况也非常严重,那些贪官们认为天高皇帝远,自己大着胆子加冕当土皇帝,危害的只有大宋淳朴的老百姓们。

第693章:内卫改制(下)

    杨怀仁考虑了一下之后,决定把内卫改组成一个新的组织,至于新的名称嘛,肯定不能叫菊花内卫了,菊花菊花,总听这个名字杨怀仁就蛋疼。

    既然以后内卫会成为专业的情报组织,那不如就叫风神卫,杨怀仁作为新的风神卫的最高统帅,也不再叫做大总管,而是像禁军中的职位一样,叫做大将军。

    这一点杨怀仁早就不满意了,宫里的太监们头头们才叫总管,他也跟着叫总管,听了浑身就不自在。

    而把风神卫中的官职效仿禁军一卫的官职编制方式,听着舒服,职位和职责的划分也性对能清晰不少。

    这样一来,原来的内卫们变成情报人员之后,也就是像军人一样的身份,纪律要求没有以前内卫那么残忍,但也保持了原来的严格和紧密。

    那些原来的内卫暗哨们,继续留在原地收集消息,称作听风卫;而主动出击刺探消息和执行任务的,叫做逐风卫。

    大致的组织架构,也会改变,比如原来分散在各地的堂口,也改变名称和运作方式,通过一种加强中央集权的方式,来把风神卫的权力集中在杨怀仁手里。

    整个风神卫将来会分成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四大堂口,现在的金菊堂就地改编成青龙堂,作为留在京畿之地的第一堂口,也同样是风神卫的权力中枢。

    青龙堂负责对整个风神卫的组织管理的工作,把收回来的信息分析处理并作出决断。

    白虎堂则专职负责对外情报的打探工作,相对的朱雀堂则是专职负责对内的情报收集工作。

    最后的玄武堂,负责内部监督,以及风神卫内部人员考核,培训等后勤保障工作。

    每一个堂口的负责人,也不再叫做堂主,而是称作将军,下边的各级人员,也都效仿军营中的官职高低来安排。

    另外风神卫内部,也会新制定一套军阶制度,杨怀仁按照后世军队里那种将、校、尉、士的军阶制定出一套等级划分。

    内卫里原来人员的等级高低,会在审核之后直接搬过来,颁发新的职位和军阶,这样便让风神卫中的职位和职责划分更加清晰了起来。

    杨怀仁任命连子庚成为青龙堂的第一任将军,第一个任务便是把内卫原来的制度改变一下,变得更加人性化。

    用新的职位晋升,收入和地位增长来促进风神卫的工作积极性,而不是用一种用生命威胁的方式去保证组织严密性。

    改制之后的风神卫,在保证身份保密的同时,可以在向上级请示之后,成家立业。

    留下来改编成风神卫的原内卫人员,杨怀仁给他们保证,将来他们也有可能出仕当官,他们的子女也相对自由。

    这一点杨怀仁也想到了解决办法,如今龙武卫和虎贲卫之中很多中层校尉的职位都是空缺的,除了内部选出有能力的士兵担任之外,从风神卫之中安排一些有意愿的人进入禁军,也是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

    而不愿意留下来的,杨怀仁也不会强行逼迫他们留在风神卫,不过他们离开风神卫之后,必须一辈子接受风神卫的监督,不能泄露任何关于以前内卫和以后风神卫的消息,如果他们违反了这一条,那后果就要自己承担了。

    这样的话传达下去,那些原来的内卫们几乎没有人自愿离开,除了极少数确实年龄偏大没有能力胜任风神卫的人员之外,绝大多数人都愿意留下来成为新编的风神卫。

    原因其实很简单,离开了风神卫之后,这些人基本没法脱离自己的过去,反而留下来,会有更好的前途。

    现在杨怀仁这个风神卫大将军也允许他们成家立业,像一个正常人一样结婚生子过日子了,而且在新的组织制度下,他们的身份已经发生了改变,不再是没有实际身份只能活在阴影中的人,他们自然不愿意放弃这些去面对未知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一个靠山。这些人也都是些有特殊本事的人,以前没机会,可现在不同了,能凭借自己的本事升官发财,过上更好的生活,也让他们有了念想。

    有杨怀仁这样的一个靠山,他们也不愁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未来。

    其他的堂口地址还要再找时间讨论,青龙堂的堂口,只需要把原来的金菊堂改造一下就可以了。

    金菊堂的堂口也在谷地之中,那片河边的荒地和那个巨大的山洞,都是现成的。

    山洞改造一下,非常适合作为一个秘密情报组织的办公地点,而洞外的荒地,就要投资建设一番了,除了人员住宿之外,合适的培训设施也是必要的。

    这个活可以交给孙把头,现在庖厨学院的建设已经完成了,他们正在忙着新的龙武卫和虎贲卫军营和新校场的建设。

    这些工程比起庖厨学院的建设来,相对没有那么复杂,人员足够,材料充足的情况下,工程的进度也不用太担心。

    当然,洞口外那一大片荒地将来是要砌一面墙围起来的,开个大门挂个风神卫的牌子,也显得威风。

    杨怀仁之所以敢把风神卫搞的这么明目张胆,也是因为他没打算瞒着赵煦,不过和赵煦怎么说,也不能太直白了。

    菊花内卫的存在,杨怀仁还没有傻到认为赵煦不知道。高太后出殡之后,宫中就秘密清除了一批内侍和宫人。

    不用想,这些人肯定是以前高太后的属下,也就是被赵煦认为是高太后的那个秘密内卫的人员。

    也许赵煦不太清楚内卫的具体情况,但是这些人的存在,他是心中有数的。

    杨怀仁现在主动把事情编个好听的故事,用一道秘密奏折报给赵煦知道。

    不过只说是收编了高太后手下几百人的刺客队伍,加以利诱,把这些人改编成一个给大宋去周边各国刺探消息消息的密探组织,相信赵煦不会反对。

    这样一来风神卫便可以正大光明的做这些工作,同时也给了风神卫一个正当的身份。

第694章:学院落成

    最近的好事接连不断,庖厨学院的工程,也已经全部完成了,工匠们的工作已经全部转移到学院背后的谷地禁军大营那边。

    半年不到的工夫,一座宏伟壮丽的学院在谷地的南口处拔地而起,说起来还真是个建筑史上的奇迹。

    奇迹也不是单单说这样的建设速度,学院的建筑物,在柔石和利水两位先生的设计下,风格上似乎和当代寻常的建筑风格有所不同。

    单从外观上看,虽然也是青砖碧瓦飞檐竖栋,但这些不过是建筑物的表面,实际上不论主体结构和内部风格,都让杨怀仁有那种现代建筑风格的感觉。

    宽敞的大门是首先映入眼帘的,跨过大门,是一片平整宽阔的大理石铺就的广场。

    五层的主教学楼设计成一个口字型,中间还有个露天的天井,天井里设计成一个花园,栽植了不少奇花异草。

    五层听起来也不算高,但是在这年头,就已经算是极其高大的楼宇了。

    而三层的学生宿舍楼则设计成了之字形,近千间房间可以让整栋宿舍楼可以容纳六到八千名学生住宿。

    另外图书馆,食堂,澡堂和体育场等配套设施也一应俱全,建筑物和建筑物之间也栽植了新的树苗,也许现在还不太明显,但是几年之后,整个学院的校园就会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树木之中。

    最特殊的是在这些建筑物的后边,还专门划出了一片区域,从外边运来了优质的泥土,圈成了一片菜地。

    庖厨学院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它跟寻常书院的不同,杨怀仁的意识里,学生们以后不仅要学会烧菜做饭,蔬菜的栽培繁育,鸡鸭猪羊的养殖技术,也要有一定的知识和实践基础。

    只有搞明白食材的来源,才能更好的去了解食材,然后更合理的利用食材去做出精美的菜肴。

    学院背后相隔不远,就是谷地禁军的大营建设工地了。谷地大营的建设,杨怀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了要提供龙武卫虎贲卫的将士们住宿和训练的必要建筑和设施之外,不光要把大营仅仅作为容纳这两卫禁军的驻扎场所,还要建设成一个可以训练士卒,培养军官的军事学院。

    落成典礼是一定要办的,只不过杨怀仁没打算特办大办。

    一是因为他花了这么多钱,盖了这座规模宏大的庖厨学院,在很多迂腐的读书人眼里就是离经叛道了。

    杨怀仁现在的地位,倒是没有人敢明着说些什么,只不过杨怀仁多多少少还是从外人口中听到不少老学究对他的不满。

    别人怎么说,是别人的事情,毕竟嘴巴长在别人身上,杨怀仁也不能堵住没一个人的嘴巴不让他们说话。

    只是杨怀仁不想事情做的太高调了,让那些迂腐的人们觉得他是在故意的挑衅,给某些有心之人以话柄而已。

    二是因为目前招生的事情,还没有一个结果。两个月前在学院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时候,杨怀仁就把招生的事情放上了日程。

    招生的办法自然是不能利用朝廷官方的渠道那么高调的,他用了一种相对温和的招生方式,让那十三家连锁酒楼帮忙把消息传播出去,让他们在大宋各地的分店张贴庖厨学院的招生告示。

    这种招生方式有些局限性,因为那些大酒楼开的分店大都是在大宋各路的大州大县,宣传效果不一定有那么好。

    不过第一期招生嘛,庖厨学院的口碑目前还仅限于杨怀仁的个人名气,所以从收回来的消息看,大宋各地报名的人数其实并不太多。

    东京城附近还好,大概有五六百人报名的样子,这也是跟这些人对于杨怀仁的了解比较多有很大的关系。

    他们对于杨怀仁的厨艺水平相当的认可,将来能到杨怀仁私家的一座庖厨学院里学习厨艺,对他们来说吸引力还是非常大的。

    但是京畿路之外的地方,杨怀仁的影响力就相对没有那么大了,报名的人数大约只有三四百人。

    这一点杨怀仁似乎也事先想到了。古人的乡土思想根深蒂固,除了读书人离乡求学考学之外,寻常百姓为了学习一门技艺,背井离乡的情况实在是不多。

    大宋严格的人口管理办法,也限制了普通人的正常迁徙,普通的老百姓要离开家乡到外地去办事或者学艺,需要去官府办理的手续也颇为复杂。

    而学习厨艺成为一名厨子,更多的人还是更相信传统的师徒传承的方式,酒店或饭馆里的学徒从小就跟着厨房里的厨子们学,大多是通过跟着这些大厨耳濡目染,渐渐学成了本事。

    这外地来的三四百名报名的学生,绝大多数其实是那十三家连锁酒楼在各地分店里的年轻学徒们。

    这些酒店的东家和掌柜的们之所以非常捧场,原因在于他们的酒楼在加入到由随园牵头发起的连锁经营体系之后,生意蒸蒸日上,菜式跟随着随园不断的推陈出新。

    再加上新式蔬菜,随园春美酒的供应都优先提供给他们,所以对杨怀仁私立的这座庖厨学院,他们抱着一种把杨怀仁当做靠山的想法,才做出了他们能力范围内最大的支持。

    这些报名的人数加在一起也还不到一千人,远没有达到杨怀仁的预期。

    不过好在老家齐州的一些乡亲们把家中的子弟送来了一百多人,再加上从禁军里退伍的愿意留下来学习厨艺的近千人,庖厨学院第一界的学生数量,也算让杨怀仁满意了。

    既然是学院,那自然少不了教授厨艺的先生。

    杨怀仁这个当校长的除了自己会亲自授课之外,像他的徒弟羊乐天等人,在他的教导之下如今都有了相当高水平的厨艺。

    另外像曹安等人,本身厨艺水平就不低,学习了杨怀仁“创造”的那些新式菜式之后,水平更是精进了不少。

    除此之外,连锁酒店里的大厨们,杨怀仁也会邀请他们来充当客座教授,廉希宗的弟子里,不少农学家会被请到学院里来教授农学等必要知识。

    这么算起来,师资力量也勉强足够了。将来学生里的佼佼者,杨怀仁也会将他们留下来作为讲习,这样不断的来扩充学院的师资力量。

第695章:特殊的典礼

    学院落成典礼要低调,那也是对外的做法,对内,其实没有那个必要。

    杨怀仁不知怎么,忽然突发奇想,要把学院落成的典礼办得特殊一点。

    自从原来通远军的那一百名边军来了杨家庄子成了杨怀仁的府卫之后,他们中还单身的将士们,就受到了杨家庄子里和附近庄子里的小娘子们的欢迎。

    他们受欢迎的原因也很简单,首先是这些边军在环州一战中的胜利,让他们在民间获得了不小的名气和口碑。

    比起名声在外的禁军来,这些边军将士或许长得没那么威武,但是那种坚韧的气质还是吸引了异性的喜爱。

    其次,这些人的性子,大都是非常淳朴的,在边地呆了那么多年,让他们的性格都非常老实实在,这一点也是非常讨好的,特别是在那些有女儿的父母眼中,让自己的女儿找一个性格憨厚的夫婿,似乎女儿将来也不会受欺负。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现在的身份,是杨怀仁家里的府卫。

    杨怀仁大愣子和败家子的名头传了好久了,谁都知道杨怀仁对自己人都出手阔绰,府卫的薪俸,是普通禁军的五倍之多,如果和普通百姓的收入来说比,那就是十倍的收入了。

    府卫作为通远郡公府的府兵,是皇帝允许范围内的开府功臣的私兵,他们的薪俸普遍是要比朝廷的禁军和官府的厢军要高出不少的。

    杨怀仁直接给他们差不多五倍于禁军的薪俸,纯属自愿,外人就算是看着眼红,但是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倒也没有什么异议。

    这些府兵除了薪俸高之外,福利更是旁人没法比的,比如杨家庄子里盖了一大片的整齐的新房子,杨怀仁就答应他们,成了家的府卫,可以免费获得一座小院子的使用权。

    这样的收入和福利,对那些寻常百姓家看来,就更加吸引人了。

    此前还因为外边来了不少小娘子们看这些府兵们操练,还引起了杨家庄子本庄上的庄户们和外庄的人起了些摩擦。

    后来杨怀仁答应这些府兵先紧着本庄子里有女儿家的庄户们挑选配对,才平息了下来。

    不过本庄目前适龄的小娘子数量其实也不算多,给他们相亲配对成功之后,杨怀仁这个媒人又像在老家杨家村一样办了一次集体相亲的大会,又帮几十名未婚的府兵们找到了媳妇儿。

    这时候相了亲也没有过多的程序,该走的礼仪都是杨母和杨府的管事们帮忙办的,只等着杨怀仁选了个好日子,便再办一场集体婚礼,让他们成亲。

    杨怀仁想到这些,觉得既然是要办一场大型的典礼,不如就学院落成的典礼和这场集体婚礼在一天之内办完,双喜临门这种好事,自然是多多益善。

    年轻的男女订了亲,也没有那么多谈恋爱的过程,不论男人还是女人,都十分羞怯,当然除了杨怀仁的那几个兄弟们。

    天霸弟弟和赫斯缇雅就不用说了,这俩人整天腻在一起,庄子里的老人们都看不下去了,早就催着要给他们办了礼仪,省的他们没事整天在庄子里撒狗粮。

    柯小川和僧儿则相对收殓一些,不过那也是在人前,私底下这俩人怎么亲亲我我,那就不清楚了。

    自从柯小川在环州受伤之后回到庄子里,僧儿也不像以前那么喷他了,原本话很多的小丫头好像变温柔了不少。

    奇怪的是柯小川这小子反倒有点不习惯僧儿妹子的温柔如水,没事找事的总惹僧儿不高兴,每天不被僧儿妹子喷得一脸盐汽水,似乎他都不习惯了似的。

    男人和女人表达爱意的方式千奇百怪,不管多么奇葩,杨怀仁这个来自后世的人也不是没见过,也就见多不怪了。

    连子庚是个会献殷勤的,也不知什么时候,终于也获得了莺儿的芳心,看来会疼人的男人,走到哪里都会吃得开。

    杨怀仁把这个学院典礼和集体婚礼一起办的主意说出来之后,没有一个人反对,连子庚他们几个早就盼着杨怀仁发话给他们成亲了,至于是单独婚礼还是集体婚礼,是不是和学院典礼一起举办,他们根本就不在乎。

    反而觉得办一场这么规模宏大的典礼,不论是他们,还是那些小娘子们的家人眼里,都是非常有面子的。

    一场大采购就这么开始了,典礼所用的物品太多,更不用说近百人要成亲所需的各种新婚所用之物。

    杨怀仁掏钱掏的也痛快,不过事情他没工夫亲自去办,交给家里的管事们操心就行,而他则抽出时间来去陪他两个刚给他生了一双儿女的好老婆。

    儿子和女儿的小名都是杨母给起的,儿子叫大官,女儿叫小鱼儿。

    给孙子孙女起这样的名字也很简单,杨母寄往孙子将来做大官,起了这样的小名是一种美好的祝愿。

    而孙女将来没必要像男人一样要多么有成就,她成长得像鱼儿一样自由快乐,才是长辈们最希望看到的。

    韵儿和莲子自然不会对婆婆给孩子们起的小名有意见,而孩子们的大名,还等着杨怀仁亲自来取。

    这可就为难了杨怀仁了,给孩子起名这种事,起不好可就坏了孩子们的一生,所以他谨慎再谨慎,独自关在平常不怎么去的书房里,翻着经史子集好半天,可还是没想出两个好名字来。

    这年头女儿家一般也都不起名的,不过杨怀仁如今的地位,自然不能让自己的女儿一直只有小名。

    琢磨了好久,他终于想出来一个比较温婉好听的女孩儿名字来,叫做杨婉瑜,宝贝女儿小名叫小鱼儿,长大了就是小瑜儿,改变了字,却不用改变称呼,也算合理过渡。

    而儿子嘛,名字自然要大气霸气一些,起码让外人听了就觉得这小子厉害,不愧是杨怀仁的儿子。

    根据杨家族谱里的排行,儿子这一辈是孝字辈,杨怀仁干脆就给儿子起了个名字叫做杨孝天,谐音笑天,意思是笑傲天下之意,那是响亮又霸气。

第696章:新宰相

    十月初,天开始变冷了,中原大地上秋季的时间总是那么短暂。白天还好,晚上便开始觉得冷,这才觉的到了添衣的时节。

    庖厨学院典礼上人们的衣服可都是新的,即将成亲的那些将士们一身红袍,煞是惹眼。

    大多数来参加典礼的人都是杨家庄子上的人和那些工匠们,这样的喜庆日子,对他们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能吃一顿大餐。

    城里的生意伙伴来了不少,朝堂上的人来的不多,大概一座庖厨学院,实在入不了他们的法眼。

    只不过碍于杨怀仁这位通远郡公老爷的面子,礼到人不到,是大多数达官贵人们的选择。

    而来了的,见到了学院建筑的气派,倒是看傻了眼,很多人心说,这样的宏伟建筑,除了宫中的大殿,在大宋疆域内实在没有任何其他能跟这座学院相比了。

    花几十万两银子就为了盖一座教人当厨子的学院,这种败家子行为也只有杨怀仁能干得出来。

    心里自然是对杨怀仁不太满意的,可钱是人家的,人家爱怎么花,你只有嫉妒的份,嘴上是不能说的,杨怀仁这个人,也不是谁都敢随便得罪的。

    当然,也有人想起去年的一些事情,忽然就好奇起来,这样的场合下,杨怀仁那个神秘的神仙师父会不会出现?

    若是出现了,那可不能放过这个难得的机会,求一道幸运符回去,那也是沾上了一些仙气,说不定就能升官发财。

    仪式便在学院主楼前的大广场上举行,过程进行的很简单,杨怀仁也不是有很多话说,场面话随便说几句,接下来他就开始进入了主婚人的身份,开始给将士们举行集体婚礼。

    和传统的婚礼相同的是,新人们是要拜天地的,而不同的是,在拜天地之前,杨怀仁还加入了一个双方宣誓的环节。

    杨怀仁大声问道,“新郎,无论她将来是贫穷还是富贵,健康或者疾病,你都愿意和他在一起,照顾她一生一世吗?”

    新郎们大声回答道,“我愿意。”

    杨怀仁又接着问道,“新娘子,无论他将来是平穷还是富贵,健康或者疾病,你都愿意和他在一起,陪着他白头偕老吗?”

    新娘们有些腼腆,红着脸微微点了点头,带着温暖的笑意柔声回答道,“我愿意。”

    杨怀仁听不清楚,但从她们新郎官的表情上,已经猜到了她们的回答,他很想说“现在你们可以接吻了”,怕惹出什么轩然大波来,还是只得直接宣布从现在开始他们结为夫妻,然后宣布礼成。

    洞房的事要等到晚上,不过闹洞房的事不需要等,新郎们被他们的同僚们怎么捉弄,杨怀仁都不会管,甚至会给他们出点坏主意。

    新娘们看着自己的新官人被大家这么欺负,想去帮忙,却又羞羞地不敢迈出那一步。

    气氛很热闹,接下来剩下的最主要的环节就是吃饭了,这一顿准备的很充分,鸡鸭鱼肉一应俱全,杨怀仁笑哈哈地劝着酒,让大家敞开了肚子吃。

    看上去一切都是新的,杨怀仁今天心情特别的好,就连赵煦派来祝贺学院落成的那个宰相,也是新的。

    这个人杨怀仁以前没见过,一点印象都没有,由此便猜测这个人之前可能是被旧党贬到地方上当官的,近期才刚刚回京,被赵煦任命为新任宰相。

    这段时期朝堂上有点怪,竟然出现了七八位宰相。原因很简单,原先的两位宰相范纯仁和吕大防,在宫变之后,宰相之名还在,却被赵煦的新党架空了权力,没有宰相之实。

    为了稳定人心,稳住朝堂上的局面,赵煦当权之后也并没有直接免去范纯仁和吕大防的宰相之职,却又重复任命了苏颂和刘挚等相对中立的朝堂老臣暂代宰相的职事。

    范纯仁和吕大防自知难以获得赵煦的信任,又不愿意看到党争中众官员无辜被贬,自此闭门不出,乞老请辞。

    赵煦不允,却不断的把他原来的心腹之臣从地方上调回来,也任命了枢密院和朝廷中枢的职位给他们。

    按照官制上来说,重复的任命,让中书门下的重要职位,也就是人们寻常认为是宰相之职的人数一下子扩大到七八人之多。

    历史学家的观点也许不认为这些人全都可以看为是宰相,但是在这个特殊的又短暂的时期内,朝堂上确实同时存在了很多宰相,让宰相一下子好像不值钱了一般。

    范纯仁和吕大防的宰相之名,也只剩下名头了,带着官职在家,也只能养老,苏颂和刘挚虽然还上朝,却也不能完全履行宰相之职,他们年纪都不小了,赵煦以体恤为名只留给他们少量无关紧要的工作。

    而最重要的权力和职责,则留给了他刚从地方上召回来的心腹之臣。

    杨怀仁和这位新宰相见了礼,才知道这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章惇了。

    章惇如今也六十出头了,只是此人皮肤黝黑,倒是不太显老。一张国字脸方方正正,两眼炯炯有神,眼神很犀利,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感觉。

    杨怀仁根据自己记忆里的历史知识,印象里这个章惇也是个忠臣,他当了宰相之后,在未来赵煦的变法中也是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此人文治武功上的成就很了不得,未来的他大破西夏,剿灭唃厮啰,一道和议收服吐蕃东部诸部,这样的成就在宋代历代的宰相里算是功勋卓著的。

    只不过此人太过刚正,虽然文武双全确实有大本事,可做事太直了,好像朝堂上的人缘也不怎么样,执政后期也有些霸道,特别是徽宗登基之后,因为他之前得罪了好多人,下场也不是很好。

    不管怎么样,既然章惇是赵煦派来恭贺庖厨学院落成的,杨怀仁也不敢怠慢。

    毕竟一个元祐更化时期被贬到岭南那么远的人,看来当时他被高太后忌讳莫深。而他刚回到京师,立即能被赵煦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可见赵煦对此人的器重。

第697章:解官给丧

    杨怀仁和章惇在主席上说着客套话,杨怀仁看出章惇也是个嗜好美酒之人,于是不断地给章惇添酒。

    杨怀仁联想起将来章惇执政之后,未来十余年里取得的成就来,再看看眼前之人,似乎有种恍惚之感,好像不太好把那些事情对号入座。

    眼前的章惇,性情直率,喝起酒来也豪爽,没有半点那种酸儒文人的虚假。而言谈举止之间,又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一种文雅洒脱的文人气质,似乎又跟他刚正的长相有点对不上。

    章淳说起当今朝堂上的事情来,侃侃而谈,在杨怀仁这个后世人听起来,也觉得非常有见解,可见此人是个才智出众,学问渊博之人。

    最重要的,是这个人有思想,会思考,而不只是遵循着前人的思想而没有主见,特别是关于赵煦制定的改革内容,也是当着杨怀仁这个赵煦宠臣的面前直陈利弊,并不作假。

    章惇这样的性格,倒是挺对得上杨怀仁的脾性,只不过杨怀仁隐约觉得哪里不太对劲,总是有些不自在的感觉。

    一是因为对于朝堂上的事情,还有赵煦如今正在进行的改革,杨怀仁不太关心,连赵煦都不强迫杨怀仁参与其中,杨怀仁就更没兴趣了。

    二是章惇对杨怀仁的态度,有点交浅言深了。两个人这是第一次见面,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场合里,即便是多喝了几杯,章惇说的一些话,也是太过直白了些。

    杨怀仁已经不是刚来到大宋那个单纯的少年人了,经历了那么多事情之后,他现在起码不会轻易的意气用事的去做一些事情,或者说一些不该说的话。

    反观章惇,他一个六十多岁的人,为官多年的经历,官场几经沉浮,就更不可能在这方面还不如杨怀仁一个二十岁的青年人成熟。

    就算是真心想要结交朋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

    人与人之间交往,往往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年少的时候交朋友,根本不会忌讳交浅言深这样的事情,大家谈得来,能玩到一块儿,那就是臭味相投了。

    大家交朋友就是为了有个玩伴,根本也没有什么复杂的利益关系牵绊,说话交往都比较随意。

    但人慢慢成长了之后,特别是踏入社会之后,人情世故就没有年少是那么单纯简单了。

    交朋友很简单,但是交到一个知心的朋友,可以什么话都毫不忌讳的说出来的朋友,似乎就很难了。

    工作上的朋友,生意场上的伙伴,哪怕是街坊邻里之间,也总没有那种很容易就交了心的感觉,牵扯的利益太多,就容易产生一道看不见的隔阂。

    大多数朋友也都是泛泛之交,点头之交而已,交情浅了,自然不能什么话都说得很深,容易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章惇肯定不会不懂的这样的道理,特别是眼下两个人的身份,他是个新任的宰相,杨怀仁则是个新晋的郡公。

    这样身份的两个人喝酒谈天,本不该是如此的情景的。这就让杨怀仁有点怀疑章惇这一趟来的目的了,除了赵煦委派他来给学院的落成典礼捧场之外,或许章惇个人对杨怀仁,也有自己的目的。

    所以那些亲密的或者忌讳的话从章惇嘴里说出来,听到杨怀仁耳朵里便让他觉得越来越不对劲,那感觉就好像……章惇在试探杨怀仁。

    杨怀仁渐渐想明白了一些,也许是因为章惇在官场沉浮了太久,这一次起复之后,像他这样一个胸怀抱负的人,终于看到了一次让他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

    赵煦虽然非常器重他,一下子就给了他一个宰相的头衔,但是章惇不会傻到一开始就大张旗鼓的去做事,该试探的人要先试探一下,该趟的路子,也要先趟明白了。

    朝堂上当下就有七八位戴着宰相头衔的人还在,章惇这个实权的宰相,也不敢掉以轻心。

    而杨怀仁这个赵煦十分信任又恩宠过盛的近臣,在章淳眼里似乎被赵煦过于放纵了,他不得不用这样一种办法来试探一下,也许将来在他实现政治理想的道路上,杨怀仁就会成为他最大的阻碍。

    杨怀仁可无心去掺和他的改革理想,被章惇这样试探,心中还是不太舒服,直接了当的就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章相公不必费劲了,小子对朝堂之事根本就不关心,也没有要掺和的意思,我就是个小人物,没有多大志向,能赚够了钱然后当个纨绔子弟,我就很知足。”

    章惇就这么被杨怀仁说破了面皮,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满意地笑呵呵地去给杨怀仁敬酒,也许杨怀仁的态度,正是他想得到的。

    尽管一句话不能就这么让他相信杨怀仁,不过从杨怀仁没事竟然靡费大量财富去盖这么一座教授厨子的学院来看,这个人确实没有多大野心。

    “其实官家这趟让老夫来,还有另一件事情。”

    章惇主动岔开了话题,杨怀仁也就顺着他,没必要在一件他根本就不在意的事情上继续纠结。

    “哦?不知圣上还有何事吩咐?”

    “吩咐倒谈不上,就是有件事,官家要拜托杨郡公去帮忙办。杨郡公可听说嘉王爷上书圣上要解官给丧之事?”

    解官给丧,简单的理解就是解下官职,去给父母守孝。宋朝最讲究的就是孝道,家中若是有双亲过世,当子女的有守孝三年的说法。

    当然,对于寻常百姓来说,放下生计,去给父母守孝三年,确实是一种孝顺的表现,但是迫于实际生活的压力,是很少人真正做到守孝三年这么久的。

    正常的都是守孝一月,长的则守孝三月而已。读书人,还有当了官的人似乎对此非常讲究,除了遵循圣人之言,也有很大的情况是做给别人看的。

    他们父母有人离世之后,他们会解官回家守孝,等守孝期满之后,再重新出来做官。

    朝堂之上的官员也好,皇帝也好,对于遵从孝道的人也特别看重,像章惇多年前就曾经解官给丧,回家守孝三年之久。

第698章:辽使奔丧

    杨怀仁很快明白了章惇话中的意思,这才是赵煦今天派他来出席学院落成典礼的真正目的。

    对赵煦来说,章惇是目前他改革朝政的股肱之臣,而杨怀仁对他来说呢,虽然朝政上的事情杨怀仁帮不上忙,但在某种程度是,也是一位好朋友,更是被看做了左膀右臂的。

    章惇刚刚回京,很多人需要认识和结交,一个小小学院的落成典礼却要叫一位堂堂宰相百忙之中抽出空来参加,也是有让章惇和杨怀仁结交之意。

    杨怀仁不会不懂得这一点,结交一位宰相,他心里还是很乐意的,也不用非得亲密成知交好友,年龄的差距和阅历的差距也注定了两个人不可能像同龄人一样成为好朋友那么容易。

    只不过多谈谈交情,以后两个人都好办事,并没有坏处,既然杨怀仁年纪小不少,尊他一下,以师处之,也并不会吃亏。

    赵頵要解官给丧,在旁人眼里嘉王爷这样的做法也许有很多种理解。

    他的母亲高太后就这么突然得病去世了,赵頵一定会觉得太突然,而且高太后“病重”期间,赵頵并没有得到侍奉母亲的机会,他的皇帝侄子以各种理由推诿,便很容易让赵頵心生疑虑。

    宫中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又是什么原因什么结果,赵頵作为一位皇子和王爷,自然清楚不过,他之所以远离朝堂,寄情诗画,也是有避嫌之意。

    但是当这样的事情真正发生在他至亲的亲人身上之时,那种悲戚和伤心,还是无法那么容易的消散的。

    一边是自己的母亲,一边是自己的皇帝侄子,赵頵在中间本就左右为难,如今赵煦重掌朝政,赵頵不由的不去担心,他在他的侄子心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自古以来为了权力而不顾骨肉亲情的事情不胜枚举,杀子弑父的事情也不是没有,更何况他和赵煦的关系,只不过是叔侄呢?

    所以赵頵主动提出来要解官去给高太后守灵尽孝了。

    这么一招以退为进,也是像他这样的王爷最常见的做法,大家的目的都很明显,谁也不用说破,心知肚明就好。

    只不过这一次赵煦也没有真的去怀疑他的叔叔会有什么野心,他现在意气风发,忙着实现他的治国理想,也没有工夫去怀疑他那位一直人畜无害样子的亲叔叔。

    所以赵頵执意要去皇陵为母亲守孝三年,赵煦觉得叔叔有点小题大做了,自然想找个人来劝一下赵頵,让他不要多心。

    而这个能劝得了赵頵的人,赵煦稍微一想,也只有杨怀仁比较合适了。

    杨怀仁没有理由去拒绝赵煦,只好当着章惇的面前答应下来,他也觉得是时候和赵頵好好聊聊了。

    章惇完成了他这一趟的所有目的,见杨怀仁对他以师处之,不断地敬酒,也不会失了一位长者的礼仪,也是回敬了杨怀仁几杯。

    酒至半酣,章惇好似又想起一件事来,对杨怀仁说道,“杨郡公可知辽国派了给太皇太后奔丧的使节进京?”

    杨怀仁一怔,不过立即转了笑容答道,“这个小子还真不太清楚。”

    杨怀仁疑惑的并不是辽国会派人来给高太后奔丧,因为目前宋辽之间的关系,名义上还是不错的,以兄弟相称,兄弟家的老人过时了,当哥哥的派人来吊唁一下,也是合乎常理的。

    宋辽之间来往频繁,几乎每年都有使节互访,有点什么事情,也会派人互相沟通一下,礼节上想来不缺。

    不过章惇忽然提起这件事来,让杨怀仁想不通的是,章惇忽然提这件事,不会是故意告诉他,又要来试探什么吧?

    杨怀仁和契丹人的关系,相信章惇不会不知道,因为当时一些事闹得确实沸沸扬扬,几乎满城皆知。

    先是辽使命人在杨怀仁的随园对面开了家酒楼和杨怀仁进行了恶意的竞争,当时的结果是杨怀仁大获全胜,而且后来那家聚园也成了杨怀仁的酒店。

    不知内情的寻常百姓,自然会简单的去以为是杨怀仁通过厨艺在这场正常的商业竞争中获胜,而背地里发生了什么,知道的人很少。

    但是朝堂上很多大佬都是知情的,这么算来,章惇应该不会不清楚杨怀仁和辽使之间发生了什么。

    到后来杨怀仁去环州,在环州被契丹人阴谋陷害,还引发了一场宋夏之间的战争,尽管结果是杨怀仁代表的大宋一方取得了胜利,但是从这场战争的结果来看,西夏受损,大宋稍稍收益,而契丹人还是坐收渔利的。

    等杨怀仁从环州回来,揪出濮王和契丹人暗通款曲,导致朝野震动,尽管契丹人很快做出了解释,没有让宋辽关系因此恶化,但谁都知道,契丹人的解释根本说不过去的,大宋不追究,只不过是因为自身的懦弱。

    大宋,大辽和西夏之间,其实关系微妙,亦敌亦友,相互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近年来一直保持一种相对的平衡和平稳,却是相互牵制着的。

    眼下西夏因为契丹人挑唆宋夏之间的关系,还引发了一场大战之事对大辽不满,特别是西夏在这件事中损失惨重,开始对两国私下里的结盟关系产生了怀疑。

    西夏权相梁乙逋是最吃亏的一个,他死了一个儿子,仇人原先以为是杨怀仁,后来根据杨怀仁给他的信件中分析,才判断他真正的仇家其实是契丹人。

    他一怒之下陈兵夏辽边境向契丹人讨要说法,可限于两方军事实力的差距实在是巨大,最后大辽不知道许了他什么好处或者什么补偿,最后此事才不了了之。

    照这么看来,契丹人在得知高太后过世之后派了使节来吊唁,那目的就不仅仅是悼念高太后那么简单了。

    这一点杨怀仁倒是可以之后慢慢去想,眼前章惇忽然说出这件事来,是他酒后无心之言呢,还是他故意说出来来试探杨怀仁的反应呢?

    甚至,是赵煦特意让章惇这么做的?

第699章:类比三国(上)

    杨怀仁深思了一下,觉得赵煦应该不会怀疑他也通番卖国,不然不会貌似把濮王勾结契丹人的事情给揪出来。

    如果不是赵煦,那就是章惇个人的意思了。

    杨怀仁看来,也许只是章惇个人好奇心作怪罢了,不一定会是他想象的那么复杂。

    从章惇历史上记载的一些事情来看,他是一个非常痛恨外族的人,他执政期间只要是有关西夏或者大辽的外事,他的态度都非常的强硬。

    照这么分析的话,也许杨怀仁和契丹人之间理不清看不透的关系,就是让章惇故意提起来悼念高太后的辽使已经进京这件事,来试探杨怀仁的理由了。

    所以与其把一些事情藏着掖着,不如光明正大的坦白说出来,章惇还有十几年宰相要做的,两个人之间把话说透彻了,也避免了将来的相互猜忌。

    杨怀仁脸色坦然,把他跟契丹人扯上关系的几件事,大致的过程和重点都跟章惇像是讲一个酒后的故事一样说了出来。

    等讲完了故事,杨怀仁再去看章惇的脸色,发现他并没有那么疑惑,好像信了杨怀仁七八分,也同样保留了二三分保守的意见一般。

    杨怀仁呢,则觉得自己本来也没什么,被人猜忌一下也没有什么值得生气的,事情既然说了出来,别人要是还怀疑他什么,他也没有必要非得红着脸去辩驳,清者自清的事,多说反而无益。

    章惇似是总结性发言一样说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管是契丹人还是西夏人,他们对我大宋早已虎视眈眈。

    朝堂上很多人看不出来,可老夫相信老夫和杨郡公都应该是明白人。”

    章惇端着酒杯来回示意了下杨怀仁,杨怀仁举起杯来点头一笑,表示对这种说法的认可。

    “辽国皇帝遣使来吊唁,恐怕事情不会是单单吊唁那么简单。一是年末将近,辽人总是会在这个时候不厌其烦的重提增加岁币的事情。

    二是经过环州之事,咱们大宋、以及大辽和西夏之间的关系已经完全打乱了,重新构筑一个相对平衡的关系,老夫看来可能性似乎不太大。”

    章惇的说法,似乎说到了杨怀仁的心里去,“章相公说的不错,小子也是这么想的。”

    章惇点头赞许的笑了笑,“不知杨郡公看来,新的平衡,会是怎么样的?”

    杨怀仁心中摇头,章惇这人说他不是老狐狸都不行,刚试探完了,又来考较他了。

    不过一些事情,和旁人说也许不太合适,和章惇说,也许章惇在以后可以帮到他实现某些计划。

    也许在政治改革上杨怀仁的观点和章惇相左,但是在对外关系上,两个人的想法确实不谋而合的。

    “小子拙见,怕是要让章相公笑话了。”

    “哎,”章惇扶着杨害人的手臂笑道,“咱们两个忘年之交饮酒聊天,酒后之言,谁也不会当真,就当是闲来说戏文了。”

    这样说就是降低杨怀仁的戒心了,不过真情实意也算是充足,杨怀仁也不会在推诿些什么。

    “小子看来,新的平衡,不会在三方之间产生。”

    “哦?为何这么说?”

    杨怀仁放下手中酒杯,又取了另外两个酒杯来摆成了个三角形,“章相公请看,大宋,大辽和西夏这三国之间,是不是很容易让人想起汉末三国之事?”

    章惇盯着杨怀仁摆好的三个酒杯,摇了摇头道,“三国之时,实力对比首先就个当今不同。

    再者说了,汉末天下三分,怎么说都是咱们汉人之间的内斗,老夫看来,无论魏蜀吴哪一方最后胜出统一了中原,也还是汉人的天下。

    但如今的西夏和大辽,确实番邦外族,若是将来烽火再起大宋可没有输的余地啊。”

    看着章惇忽然有些忧心的样子,杨怀仁没想到一个比喻,竟然引出章惇如此心事来。

    他心中很想说,其实西夏和大辽,还真不是大宋最大的威胁,将来那个让北宋覆灭的大金国,如今还在白山黑水里因为拿不出耶律洪基要求他们进贡的特殊药材而发愁。

    西夏和大辽,在杨怀仁心中其实还真不算什么,他们各自有各自的死穴,也许当今的人看不明白,但是杨怀仁这个后世来的人可是知道的。

    只不过现在的杨怀仁和大宋,都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去利用他们这个死穴去击败他们而已,而杨怀仁所做的事情,也是逐渐壮大自己和大宋的实力。

    对于章惇,杨怀仁忽然觉得有些话现在说出来给他听,似乎已经到了时候了。

    “大宋是绝对不会在这场三国之间的局面里败北的。”

    章惇听了这话一惊,心中也是觉得杨怀仁年纪轻轻的可能是吃多了酒说大话了,但是当他接触要杨怀仁的眼神之时,却从那双闪亮的眼睛里看到了无比的自信和坚毅。

    “哦?杨郡公此话怎讲?”

    “呵呵,小子狂言了。只不过……这狂言也不一定就是口若悬河。大宋,大辽,西夏这三国,其实各自有各自的死穴。”

    当着一个宰相面前说大辽和西夏有死穴也就算了,说大宋有死穴,若不是杨怀仁借着吃醉了酒,恐怕章惇会误以为他对当今朝廷和官家有什么不满了。

    好在章惇并不是一个在意此等小节之人,见杨怀仁说得如此笃定,反而更加好奇起来。

    见杨怀仁忽然收住口,章惇似乎也明白了杨怀仁小心翼翼的原因,自己先一步很小声地在杨怀仁耳朵边问道,“杨郡公此话可是说太祖的遗训?”

    杨怀仁不说话,微笑着点了点头。

    章惇也跟着点点头,接着摇摇了头。点头是表示自己也有这样的认知,摇头的意思是如今这样的局面,已经不是他和杨怀仁有能力改变的了。

    扬文抑武的思想已经盛行了百余年,章惇和杨怀仁有同样的看法,其实也并不出奇,文人们很少有人像章惇敢这么想,武人们这么想,但没有人敢说出来罢了。

第700章:类比三国(中)

    既然是章惇先点了这一点出来,杨怀仁觉得反正眼前就他们两个人酒后闲聊,并不存在会有什么外人听了他们两个的话,然后心怀鬼胎的传扬出去的可能。

    “世间万物的道理,有的是一成不变的,有的是不断变化的。”

    杨怀仁说道,“说得庸俗一点,就好比我们这些人,饿了吃饭,冷了穿衣,这就是最简单的亘古不变的道理。

    而我们喜欢吃什么,喜欢穿什么,就会随着时间和场合的改变而改变,是时移世易的。”

    或许是两个人真的喝多了酒,或许是真的感觉好似遇上一个能谈得来的知音,两个人都打开了话匣子。

    章惇目光不知凝滞在何处,沉思了一会儿,“杨郡公这个比喻说的不错,乍一听确实觉得太通俗,不过细想想,人活于世,确实是这么个道理。

    如此说来,老夫也解开了心中的疑惑。太祖的遗训,在百年之前确实是对的,当时的情况下,重文轻武,对整个朝廷和国家的稳定,都是有益无害的。

    但是到了百余年后的今天,今人仍旧执迷于这个道理,就有点不合时宜了。文武之间,也应该有一种平衡,厚此薄彼,对当今的形势之影响,已是根深蒂固了。

    要改变,似乎已经不再你我等凡夫俗子的掌握之内了。”

    “也不一定。”

    杨怀仁笑道,“章相公可听过愚公移山的典故?”

    章惇点点头,觉得杨怀仁忽然拿出这个典故来有些好笑,“杨郡公不会真的这么想的吧?

    那个移山的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的确难能可贵,只不过用这样的笨办法,时不我待啊。老夫已过花甲之年,就算杨郡公年轻,这几十年内,你又如何保证外敌不会入侵呢?”

    “哈哈哈哈!”

    杨怀仁突然哈哈大笑,惊了章惇都虎躯一颤,“杨郡公何故狂笑?”

    “章相公误解我的意思了。”

    “哦?那杨郡公难道认为愚公不愚吗?”

    杨怀仁摇摇头,“不啊,我认为愚公很愚,那个受了感动的神仙夸娥氏也很愚。”

    杨怀仁说得逍遥,有种酒醉之后谁都没放在眼里的霸气,这让章惇吓傻了眼,心道杨怀仁这小子也太张狂了,看不起愚公也就算了,连神仙也看不上,是不是吃酒吃糊涂了?

    杨怀仁却不以为意,继续以一种指点江山的霸气之势说道,“他们的确很蠢嘛。不仅如此,而且费力不讨好。

    愚公不就是为了路途近能省事吗?那他为什么不搬家?那种顽固的乡土之情是不是太蠢了些?他的子子孙孙如果都跟着他去开山,他们的生活来源又是什么?

    他全家开山,他儿子哪里来的?就算他事先就娶了老婆,他儿媳妇又哪里来的?一个没有收入,没有生存本领的男人,如何找到的一个肯陪着他开山的娘子?”

    “这……”

    章惇觉得杨怀仁似乎误解了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中的含义,本来就是个传说故事,没有必要太较真,而且杨怀仁的问题都是涉及现实生活的问题,是不是太现实了点?

    不过在刚才的讶异之后,章惇并没有表现出更多的惊讶,而是愿意继续听他说下去。

    “这都是现实。既然愚公是为了方便,过上更好的更便捷的生活,那么他就不该把自己和自己的子子孙孙的生活都葬送在不见天日的开山之中。

    还有夸娥氏,他虽然贵为天神,但是他的脑袋瓜子也不开窍。愚公要挖山,你让他挖去就得了,你管个什么闲事?

    也许夸娥氏就是闲得蛋疼,愿意没事就偷看人间,看到苦命的人就愿意装大个出手帮一把,但是你帮忙就帮忙,也不能帮了愚公,害了更多的人啊对不对?

    你把山移走了,那山移到新的地方,会不会砸到小朋友?就算砸不到小朋友,砸到花花草草也是不好的嘛。

    就算砸不到小朋友和花花草草,你把那么大一座山移到新地方,是不是又挡了更多人出门的路途?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被一个天神办出来,你说他是不是愚蠢?”

    章惇这下懵逼了,杨怀仁叽里咕噜酒话一大堆,听着似乎太轻佻随意了些,不过听完了细想想确实是这么一回事。

    夸娥氏让两个儿子移动了愚公门前的山,是不是又给更多的人添了堵?

    章惇这下真迷糊了,“那杨郡公忽然举了愚公移山的典故,是想要表达什么呢?”

    “我啊,想说的不是让我们学愚公,而是学夸娥氏的两个儿子,咱们大宋的弊端或者麻烦就好比是山,且先不管咱们能力是否足够,但是一定是要移的。

    不过咱们也学着蠢一点,学着不办好事,把山故意移动到别人那里,让山挡了别人的路,咱们不就舒服了?”

    章惇服了,他是如何也没想到杨怀仁竟然能想出这么不地道的坏主意来,自己的路堵了,把堵路的东西扔给别人去堵鄙人的路,这点子太……巧妙了。

    杨怀仁见章惇转忧为喜,便明白他这个歪理,章惇似乎有点理解了。

    “有句话说得好,不知章相公有没有听说过,叫做‘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咱们大宋自身的问题要解决,肯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段时间里,保不齐有些番邦外族就会借机打咱们的坏主意。

    与其这样,不如咱们先打他们的坏主意。就好比环州一事,契丹人挑唆西夏人和大宋开战,他们却躲在一边隔山观虎斗,最后的结果肯定是大宋和西夏各有损失的。

    三国之间,如果两国之间开战,那么收益的肯定是第三国,当大宋和西夏国力受损,辽国在对比之下,就会显得实力更强了。”

    从愚公移山的典故说回到宋辽西夏三国的平衡关系上来,章惇似乎看得比以前更加透彻了些。

    这会儿他再看杨怀仁,目光似乎又变了。作为一个曾经孤傲之人,他曾经感慨在人世间找不到比他还有思想的人了,今日认识了杨怀仁的奇思妙想之后,才觉得朝堂上那些凡夫俗子们,实在是小瞧了眼前这个年轻人了。

第701章:类比三国(下)

    章惇开怀笑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老夫对杨郡公的奇思妙想,实在是佩服之至。”

    杨怀仁举杯敬酒,“章相公太抬举小子了,小子也不过是酒后胡言乱语罢了。”

    “方才杨郡公所说大宋、大辽和西夏这三国之间很难再回到一种平衡的状态,又是何解?”

    “平衡,是建立在一种稳定的状态之下的。”

    杨怀仁继续侃侃而谈,“放到十几二十年前,也许这种类似三国之间的相互关系还是相对稳定的。

    但是到了今天,咱们大宋也好,还是辽国和西夏也好,十分巧合的都要面对同一个现状。”

    “同一个现状?”

    章惇歪着脑袋思考了一下,忽然猛吸了一口冷气,小声问道,“杨郡公说的可是主少国疑?”

    杨怀仁晃悠着身子猛点头,“正是。”

    两个人这样的对话有点越来越没礼数了,喝多了酒胆子也越来越大,连自家的皇帝也给兜了进去。

    杨怀仁苦笑着指了指章惇和自己,“这话咱们俩这样的身份,要是旁人听了去,怕是要误会咱俩要造反了,呵呵。”

    章惇很想一巴掌捂住杨怀仁的嘴,这小子还真是胆肥,啥话都敢往外说,不过此时桌上其他人早就见二人好似谈些他们听不懂的大事,已经自觉告退了,章惇才壮着胆子心惊肉跳地劝道,“圣上的事情,你我二人心中有数就好了,不如聊聊西夏和辽国。”

    赵煦虽然已经当了八年皇帝了,可真正开始掌权,实际也是刚刚开始,并没有几个月的工夫,说起当皇帝的经验来,其实也就那么回事。

    况且他一掌权,就用一种雷霆万钧之势清楚朝堂上跟他意见和治国观点不同的朝臣,现在朝堂上局面虽然慢慢恢复平静,但真实的情况也没有看上去那么平和。

    地方上很多官员理解不了皇帝的新政,那些被贬到地方的官员本来就不认同这些新政,就更谈不上真心去帮助新政施行了。

    所以要说当今大宋的局面是主少国疑,还真是一点儿也不过分。

    只不过杨怀仁也没有真醉到一点理性没有的地步,既然章惇说心中有数,自然是默认了他的说法。

    还有一点,章惇目前贵为宰相,就是赵煦整套新政的最高施行者,尽管他也不是全部认同那些新政,但是既然皇帝如此信任他,他也会摒弃一些自己的观点,去全心全力的帮助皇帝的新政施行下去。

    而他和杨怀仁这两位非常受赵煦器重的重臣私下里非议皇帝,就实在有些不妥了,但谈论旁人家的皇帝,似乎就没有那么多顾忌,两个人也不必有任何的心理负担了。

    “好好,那咱们就说辽国和西夏。西夏的情况嘛,非常简单明了,李乾顺登基的时候不过是个吃奶孩子,如今也还不到十岁。

    西夏的军政大权,几乎掌握在梁氏家族之手。”

    章惇点头道,“不错,梁氏祖上虽为汉人,不过对我大宋皇室积怨很深,并不存在心向大宋的可能。”

    “这一点我也非常清楚。西夏权相梁乙逋身为汉人,但是他对咱们汉人却是一种仇视的心理,这也许是他们梁氏家族的祖训吧。”

    杨怀仁哂笑了一下,“西夏汉人所占比例超过半数,但西夏的汉人生活水平和地位却十分低下。

    梁氏最初借着能号召西夏汉人的力量上位,却并没有给那些汉人带来任何的好处。这就造成了西夏的贫苦汉人对梁氏,已经对西夏皇室的不满。

    这种不满看起来很寻常,但是积怨久了,早晚会出事。

    而西夏的朝政大权也多半掌握在梁氏家族手中。这样的专政看上去稳固,但是小子看来,他们的问题来自于内部。

    母党专政,并不会得到西夏党项贵族的充分认可和支持,他们现在不反对,不代表他们将来不会反对,只不过他们现在实力有限,还没有充足的能力来反抗梁氏。

    梁氏的内部,也并不是铁板一块,梁乙逋和大小两位梁太后之间的关系,似乎也不是那么融洽,如果有一天他们内部产生了争权夺利的斗争导致朝政混乱,小子一点也不会吃惊。

    而西夏的外部环境,其实比大宋还要危险。契丹人表面上和西夏结盟,暗中勾结想联合从咱们大宋攫取更多的利益,但实际上他们也不过是被契丹人利用罢了。

    契丹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会毫不犹豫的卖了西夏,环州之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西夏武备看上去强大,但国力其实是三国之中最弱的。更关键的一点是,西夏军队并不是掌握在皇族手中,而是在梁氏,党项几大贵族手中。

    如果有一天真的和大辽或者咱们大宋开战,他们内部各势力之间就会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避战,保留实力进行内部的权力争夺的斗争。”

    “杨郡公的意思?”

    章惇似乎从杨怀仁的分析中得到了一个大胆的设想。

    “对!章相公和小子想的是同一件事,西夏目前是三国中最弱的,契丹人有实力能吞掉西夏,只不过为了节省自己的军力和财力,在谋划着逐渐削弱西夏的力量,等到一个最佳的时机。

    这样的实力,其实咱们大宋也有。这也是契丹人忧虑的一点,他们想吞并西夏,又怕咱们大宋也参与进去分一杯羹,所以在削弱西夏的同时,也在虚弱咱们大宋的实力。

    咱们大宋也许眼下军力没有辽国强大,但是如果朝政稳定,经济实力是辽国无法比拟的,又足够的钱粮作为支撑,大宋也有可能吞并西夏。”

    吞并西夏?!章惇非常吃惊。他不是没想过这样的事情,只不过以前他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把这件事当做一个幻想或者梦想去想,并没有想过真的去准备做这件事。

    现在杨怀仁忽然提出这么一个观点来,似乎让他茅塞顿开,也明白了为什么杨怀仁说三国的平衡没法恢复,原来种种迹象已经表明,契丹人要对西夏动手了。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662/ 第一时间欣赏舌尖上的大宋最新章节! 作者:呼啦圈大神所写的《舌尖上的大宋》为转载作品,舌尖上的大宋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舌尖上的大宋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舌尖上的大宋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舌尖上的大宋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舌尖上的大宋介绍:
天才小厨子穿越到大宋,开动头脑风暴忽悠到万贯家财开了家饭馆。
杨怀仁看着水深火热之中的大宋子民大声宣布:“哥来拯救你们了!”
百姓们说:“吃了他做的面,腰不酸腿不疼了,上楼都不费劲了!”
皇帝说:“吃了他做的菜,朕觉得龙体康泰,一夜十八次郎不再是梦!”
将士们说:“吃了他做的饭,砍起胡人来如砍瓜切菜,爽!”
番邦蛮子们说:“我要做宋人!我再也不要做胡人!”
烹东西南北四方菜肴,品酸甜苦辣百味人生。
友情提示:本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请打妖妖灵。
书友群:567,499,926,欢迎各路吃货前来指教。舌尖上的大宋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舌尖上的大宋,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舌尖上的大宋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