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舌尖上的大宋TXT下载舌尖上的大宋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舌尖上的大宋全文阅读

作者:呼啦圈大神     舌尖上的大宋txt下载     舌尖上的大宋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306章:蟹黄汤包

    **仁忍不住对这道盐水鹅大加赞赏,若不是因为赵献球和扬州知府等人在场,他都想跟制作了盐水鹅的大厨好好交流交流,然后亲自去体验一次制作盐水鹅的整个过程。

    他也越来越觉得这次在扬州下船停靠,去漕运衙门视察是不虚此行。

    江南富庶,老百姓的日子过的富足了,便开始越来越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而吃,便是美好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淮扬菜在大宋的崛起,除了大运河的高效利用,带来了北方的鲁菜和中原菜的一些技艺之外,江南人那种细致和对技法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成就了淮扬菜的巨大飞跃。

    另一方面,江南的富庶也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汇聚到这里,这些人才带来了各种技艺,又推动了江南经济和科技的进步,江南一片繁荣景象,也便顺理成章了。

    赵献球又给**仁敬了一杯酒,把最后一道蟹黄汤包呈在了**仁面前。

    江南的产螯,也就是螃蟹。螯蟹在当时泛指各类螃蟹,后来螯成为螃蟹一对大爪子的专属称号。

    螃蟹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国外历史上倒是少见对食用螃蟹的记载。

    那句第一个吃螃蟹的典故,其实并不是起源于中国,而是外国人见螃蟹形状怪异,而中国人又特别爱吃,才引发了这样感叹和疑问。

    螃蟹的味美,甚至惹了很多文人吃货们忍不住作诗大家赞赏,当时**仁有位熟人,苏轼的学生张耒正好知润州,试过了螃蟹的美味之后,便诗兴大发,做出了一首《求蟹》。

    "遥知涟水蟹,九月已经霜。巨实黄金重,蟹肥白玉香。"

    虽然这首诗是表达他被外放润州时想念京中友人的情怀,但前边这四句可是暴露了他大吃货的本质,跟他老师苏轼一个德行的。

    其实不难理解,既然仕途失意,那就尽情释放内心里的食欲吧,这也是当时很多文官仅有的排解胸中郁闷的选择。

    蟹黄包的吃法,把螃蟹融入到主食当中,吃起来简单方便,又能尽享蟹黄的最鲜美味道,可谓一举两得。

    江南一带的蟹黄包种类繁多,因为江南流行吃蟹,所以几乎江南各地都有蟹黄包的制作,各个地方在制作上也有各自的特色。

    有的蟹黄包是干的,选用蟹肉和蟹黄为主料,搭配猪肉鱼肉或虾肉等做馅儿,蒸制出来后,外观上和普通的整包无异,只是蟹肉馅儿让它味道独特而已。

    而蟹黄汤包,便是独树一格的存在了。蟹黄汤包同样也有很多种,一般分水馅和皮冻陷,扬州的蟹黄汤包,便是皮冻馅儿蟹黄汤包的代表了。

    扬州蟹黄汤包的制作同样程序繁琐,皮冻一般是事先准备好的,这里先说下制作过程。

    先把重量比例大约是:的白条鸡和猪肉皮分别放入加入了葱姜的滚水中汆水,把鸡肉和猪肉皮中的血水血沫和其他杂质煮出来,然后取出鸡肉和猪肉。

    然后用温热的淡碱水来清洗猪肉皮,挑拣出猪毛和残余的脂肪,然后用清水洗涤猪肉皮,洗去残留杂质和猪肉皮上的碱水味。

    然后起锅加清水,大火烧开,加入葱姜的等去腥味料,再把鸡和猪肉皮放进锅中,改文化加热,小火焖一个时辰左右。

    猪肉皮取出后上砧板剁碎成猪皮肉蓉,而锅中的汤汁则取出过滤去脂肪、浮沫和杂质后,剩余的清汤回锅,下猪皮肉蓉,大火烧开,烧至成浓汤为止。

    根据需要的量取适量浓汤,烧开后加入黄酒、酱油、盐和白糖,也可加入少许虾胶或鱼胶等食材继续増味,根据口味加入适量葱姜或胡椒调味,烧制浓稠后过滤料渣。

    把浓汤汁单独倒入大盘或碗中,并不断搅拌,直到汤汁冷却,便凝固起冻,而这便是制作蟹黄汤包所用的皮冻了。

    接下来是和面。

    和面的水需要特别制作,这也是蟹黄汤包的制作中非常关键的一点,做好的蟹黄汤包面皮晶莹剔透,吹弹可破的效果全靠它。

    清水中按50:1加入盐和碱水,搅动均匀后,便是和面水了,面粉使用的则是高筋小麦粉。

    把和面水一点一点倒入面粉中,不要一次性加入,而是边和面边随手加和面水,保证面团一次性揉成,而不会因为和面水加多了而再此补粉,对后边面皮的韧性有影响。

    和好的面团手感紧致有韧性,这时吧面团用干净的湿布盖好,放到一边饧一会儿备用。

    这时候可以熬蟹油。做馅儿用的螃蟹一般是本地的淡水蟹,比如大闸蟹,把大闸蟹洗净后上锅蒸熟,取出后拆出蟹肉和蟹黄备用。

    开火起锅,锅中加少量熟猪油,中火烧制三成热,加入葱姜碎末炒香后,加入蟹肉和蟹黄翻炒。

    当蟹肉和蟹黄中的蟹油被炒出来的时候,能通过肉眼看到,也有一股浓浓的蟹油香气,这时候便可以加入黄酒、盐,少量白胡椒粉调味。

    继续翻炒,会有浮沫被炒出来,撇去浮沫后滴入少许香醋,把蟹肉和猪油中的腥气全部炒出来之后,便可以起锅了。

    然后是和馅儿。把皮冻和炒好的蟹黄按照三到四比一的比例混合,搅打均匀备用。

    这会儿面团也差不多饧好了,把面团搓成搓成长条,然后揪成每个大约半两重的面剂。

    面剂擀成中间稍厚,边缘薄的圆形面皮,便可以包蟹黄汤包的包坯了,包的方式各个厨子都有个各自的习惯,保证收口的时候密封良好,没有特别大的面疙瘩就好。

    最后是上火蒸制,一般情况下,为了保证蟹黄汤包的形状不会在蒸制的过程中被破坏,会有专门的小蒸笼,每个小蒸笼放置一个汤包,能保证汤包蒸熟出锅后的形状保持原状。

    出锅的时候还有一个应该注意的事情,用来盛汤包的盘子或者碗要实现用开水烫一下,让容器有一定的温度。

    把蒸好的蟹黄汤包从笼屉中取出来的时候,要注意五指分开,让守受力均匀地被提出来,而不至于破坏了外皮。

    最后配上一小碟加入了酱汁的香醋,蟹黄汤包便可以上桌了。

第1307章:蟹黄汤包(下)

    **仁同样把蟹黄汤包的制作流程大致说了一下,制作了蟹黄汤包的那位女大厨听的痴了,不禁问道,"这道蟹黄汤包的做法,是我祖上所传,经过了几代人不断改进,才有了如今的做法和味道。

    为何王爷还没吃,只是看了外形,便把我家制作蟹黄汤包的秘密全部洞悉了个干干净净?"

    **仁当然不能说他知道蟹黄汤包的食谱,他笑道,"其实制作蟹黄汤包的这些复杂的步骤,并不算是秘密,如今江南一代,会做类似的蟹黄汤包的厨子也不少。"

    女大厨一想也是,如今市面上提供蟹黄汤包的酒楼也不少了,虽然各家有各家的特色,味道上也有些差异,但总的来说,都算得上是美味的。

    她倒来了兴致,接着问道,"难不成王爷来扬州之前,已经尝过了这道蟹黄汤包,也学会了它的制作方法?"

    **仁继续笑,"那倒没有,我在船上,船上的厨子都是北方厨子,哪里会做蟹黄汤包?至于本王嘛,说句实话,我只是知道这道蟹黄汤包的具体做法而已,实际上,还没真的自己动手制作过。"

    女大厨更吃惊了,"这...怎么可能?想我师父教我们的时候,算是手把手教授我每一个步骤了,可我还是学了三年,才第一次做出来算是合格蟹黄汤包来。"

    赵献球嗔怪道,"王爷如今享有厨神之名,怕是早已辞世的南北厨神从棺材里爬出来,在王爷面前也不敢自称是厨神了,何况只是一道小小的蟹黄汤包,王爷会做,有什么好奇怪的?"

    女大厨是真的怕赵献球,赶忙道歉,"大人说的是,是民女唐突了,还请王爷和诸位大人见罪。"

    "哎——"

    **仁摆摆手,"没有那么严重,我是懂得蟹黄汤包的做法,但要我第一次尝试去做,怕是还要仔细琢磨一番,做出来也肯定没有你做的好吃的。

    这一点大家都懂的,咱们干的这一行,本来就是熟能生巧的事情,就算灶王爷下凡,让他第一次做一道菜,也不见得做出来有你我做的好吃嘛,哈哈..."

    说完,**仁又去谢赵献球,"赵阁领安排了这四道扬州名菜,真是有心了,本王这里谢过了。"

    赵献球忙谦逊道,"王爷这话可折煞咱家了,王爷贵为天使,奉旨巡狩江南,咱家在扬州替皇上办差多年,自然对本地的情况熟悉一些。

    咱家知道了王爷喜欢珍馐美馔,自然要尽心安排一番,若是安排得哪里让王爷不满意,还要请王爷多多包涵哩。"

    赵献球一番话说的滴水不漏,也算是一种本事,**仁向来是佩服有本事的人的,而且他更在意的,是赵献球这位公公真的是心细如丝,从这四道菜的上菜顺序,就把这一点展现无遗。

    首先是安排了本地的官员来黄金楼准备,然后一开始席上准备的是一些北方人可能爱吃的北方菜。

    后来是**仁提起来,他才让事先就准备好了的这四道扬州名菜上场,而且是让做了这四道菜的当地名厨亲自端上来的。

    这么做,便是预备好了**仁这位厨神享受过了扬州四大名菜之后,会有一些疑问或者说法,他们几个不懂做菜,若是搭不上话冷了场,容易让场面尴尬。

    而四位厨师和**仁一番交流,又给了赵献球借机拍马屁的机会,捧高贬低,这都是套路。

    四道菜的顺序上,先上了狮子头,是因为狮子头要趁热吃,才最鲜最美,那种松软的口感和肉香也最明显,一旦放凉了,口感差了不说,狮子头中的肥肉开始凝结,就会腻口了。

    大煮干丝,也是相似的道理,先吃了狮子头,接下来一道以豆腐干为主的半素菜大煮干丝,让人吃起来就更觉得清爽可口,其中的鸡汤也可以顺下嘴巴和食道,让人感觉舒服。

    比起前边两道菜,盐水鹅就不那么要求出锅后趁热吃了,稍稍放置一会儿,鹅肉稍微有了些嚼头,吃起来感觉才更好。

    最后一道蟹黄汤包,一上来是很热的,也许从外边看不出来,但汤包中的汤是烫嘴的。

    而把这道菜放到最后,便是让它晾一会儿,尝过了前边三道菜之后,来一道又是菜又是主食的汤包,汤包中的热汤已经稍稍冷却,这时候吃温热却不在烫嘴,刚刚好。

    **仁若还是那个年少意气的愣子青年人,也许早被他这一番溜须拍马拍得得意忘形了,可如今他也经历了大风大浪,除了用眼睛和耳朵去识人,更是明白用心去识人,才能认清一个人的本质。

    赵献球此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善于献谄拍马,自然是他的个性,和他这辈子没法改变的职业有关,其实想想这都是注定的。

    而至于他对手下人或者百姓如何,是肯定不会在**仁面前表露出来的,就算表露,也是装出一副爱民如子的样子来罢了,**仁也不会轻易的相信了他的为人。

    只是官场上的一些客套和应酬,**仁自然不会过于敷衍,毕竟赵献球在江南根基很深,**仁初来乍到,在没搞清楚之前,还是不要太刚猛行事才好,诸人的面子,总要给一些的。

    **仁抱拳谢道,"那就多谢赵阁领、童阁领和诸位大人的热情款待了。"

    赵献球不失时机地取了一个竹管出来,帮助**仁在蟹黄汤包上戳了一个洞,然后将小碟中的香醋对准了汤包上的开口滴上几滴,才又送到了**仁面前。

    **仁心里忍不住想,也算是他享受一会皇帝般被太监们伺候的感觉,赵献球也确实心细的可以,任一步举动都文雅有礼,还无微不至,很是容易让人觉得贴心,也很难去讨厌他。

    **仁谢过了赵献球,便去尝了蟹黄汤包,果然汤鲜味美,甚至比他后世尝过的味道还要好一些。

    不过,他还是本着一个厨子的严谨态度说道,"蟹黄汤包确实已经很美味了,只是还有唯一的一点遗憾。"

    赵献球忙问,"不知王爷说的遗憾,可是当下的螃蟹,还不够成熟?"

    **仁点点头道,"赵阁领说的不错,俗话说九月公蟹肥,十月母蟹香。如今是九月,公蟹最肥,但制作这道蟹黄汤包,却是要用成熟的母蟹。

    此时只有少量的母蟹刚刚怀仔,蟹黄还不够肥美,才让这道蟹黄汤包的味道,稍有一些些瑕疵。

    不过嘛,这位大厨用九月的母蟹做出来这样的味道,也是非常男的了。"

    女大厨不得不佩服**仁这位行家,忙怀着歉意道,"王爷精益求精,民女佩服。若是等十月的肥蟹下来,王爷再来扬州,民女再请王爷尝尝更好的蟹黄汤包。"

第1308章:岑公公(上)

    巡视完了扬州漕运衙门,品尝过了扬州美食,**仁也不作停留,第二天便开船,去下一站江阴。

    赵献球不敢直接给**仁送金银,便准备了好多的扬州特产等送给**仁,让童贯陪着**仁继续南下。

    赵献球也确实会做人,几乎细致到跟着**仁同下江南的所有家眷和随行人等人人有份,可谓费劲了心思。

    等大官船重新回到运河之上,**仁才约了童贯一同来到船头,笑问道,"童阁领觉得赵献球此人如何?他和市舶司首领太监岑公公之间,又是有什么事?"

    童贯明白**仁单独问他,便是没把他当外人了,心中欣喜,便不敢隐瞒什么。

    "王爷,江南看上去一片宁静祥和,和暗地里却波谲云诡啊。当年赵之洐的事情,一下子牵扯出上百名江南各级官员来,您说就能没有他赵献球什么事吗?

    如今江南各地的官吏都是几年前刚换了一批,有了前车之鉴,如今新来的当官的们自然不敢太过放肆,可江南富庶,当官的都是属猫的,要说一点儿油星儿不沾,那肯定是不可能的。"

    **仁笑道,"这种事,自古以来有之,只要做的不过分,没闹到天怒人怨,老百姓都睁一只眼闭只眼,朝廷都懒得管,我就更不想管了,就算想管,也管不过来。

    不过从这件事上,还有今天从赵献球的表现上来说,这个人真的厉害,不管天上换什么云彩,不管晴天雨天,这老家伙都能屹立不倒,可见此人的本事了。"

    童贯如蒙大赦似的,"王爷果然耳清目明啊,咱家才来江南两年,自然是不敢去掺和他们的事情的。

    王爷也了解咱家的,咱家在宫里呆了多年,又去西北呆了几年,啥苦都吃过了,好不容易蒙荫王爷大功,谋了这么好的差事,自然想安安稳稳的,好攒些家财做养老之用。"

    **仁望着前方大运河,觉得童贯能这么想,或许就是他为大宋做了一件大好事。

    原来的历史里童贯靠巴结赵佶权倾朝野,但现在的历史已经不同了,西夏提前灭了,没有了个童贯领边军立功的机会。

    在江南又有一个赵献球这样的老油子压着他,他也不敢明着去巴结朝廷谋权,而且**仁如今已经被童贯视为是他的靠山,有**仁压着他,也不会有他将来给赵佶送花石纲了。

    如果童贯能从此在江南老老实实守着他的织造局,或许就没有了将来祸害了北宋的六贼之首。

    照这么说来,**仁可不就是帮大宋做了一件好事吗?至于他贪点小财小利这种事,就算不得什么了。

    **仁又问,"那赵献球和那个岑公公是怎么回事?"

    童贯想了想答道,"市舶司的岑孝年,五十来岁,从元丰五年就来江南执掌江南市舶司了,岑孝年出宫之前,在宫中地位比赵献球当年可高多了。

    岑孝年在英宗朝就是英宗身边的内侍,神宗朝成了德妃宫中的掌宫公公,此人也是有些本事的,能在当时德妃宫中做事,还被当时的高太后欣赏,拍到了江南掌管市舶司,由此可见一斑。"

    童贯说到这里,**仁起先没明白什么意思,后宫中的人物关系他也有些了解,只是事情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乍一听这些人的名字,让他有点迷糊。

    童贯立即给**仁解释,"神宗朝的德妃,也就是当今的钦成皇太后了。"

    **仁恍然大悟,这位岑孝年来头还真不小,钦成皇太后是去年刚封的,她就是赵煦的亲娘,以前一直被高太后压着,直到去年赵煦重掌皇权,才算有了个皇太后的真正名分。

    虽然钦成皇太后性格很老实,也从来不掺和朝廷的事,但毕竟她是赵煦的亲娘,岑孝年既伺候过英宗,又伺候过当今皇上的亲娘,那他在赵煦心中的地位一定很特殊了。

    可岑孝年得了江南市舶司首领太监的差事,却又是高太后给的,这就让**仁有点搞不懂了。这个岑孝年,究竟是哪一头的?

    这个问题暂且放下,赵献球和岑孝年为何又不对付了呢?

    **仁继续细想,把那些人物和时间一点点的比对,渐渐地忽然想明白了。

    朱皇后,也就是当时的德妃,是熙宁十年生得赵煦,元丰五年,赵煦被立为储,高太后知道这些事无法改变,便变相的利用朱皇后,给她一些好处,也是为了自己的将来做打算。

    正如高太后所预料的,赵煦幼年登基,他才有了后来的代孙执政,也许看起来当年她向德妃示好,也得到了相应的报答。

    或许当时的细节已经无从得知了,但不得不说,后宫里的事情,确实复杂的很,也许现在发生的事情,会在将来十年甚至更久远的时间之后,才会渐渐发酵,变成非常有影响的事情。

    照这么说来,岑孝年算是得了好处的,他这样的身份和履历,不论是高太后当政还是现在赵煦当政,还真的是没人敢动他。

    那么赵献球想借着**仁的手打压岑孝年,也就留说得通了。

    赵献球在江南经营了二十多年,差事是办的不错的,他得的好处那也不用多说,十多年前又来了一个岑孝年掌管市舶司,虽然大家都是办皇差,但谁才是江南说了算的人,那还是有区别的。

    转运司的重要性自然不用多提,赵献球也是眼下江南三司中地位和实力最高的首领太监。

    尽管岑孝年的市舶司没法跟转运司相比,但贵在他背景厚啊,皇帝的亲娘当靠山,比**仁仗着赵煦这个靠山也没啥区别了。

    前几年也许还好说,这几年赵煦重新掌权,准备大力发展海上贸易,市舶司这个摊子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受朝廷重视。

    岑孝年在江南的势力越来越大,地位也越来越高,都是不争的事实,将来能不能力压赵献球一头,那都是未知之数。

    所以赵献球心里自然莫名的发慌,生怕他在江南的一切,被一个后来的岑孝年抢了去。

第1309章:岑公公(中)

    赵献球和岑孝年,前者在江南根基雄厚,后者则属于在朝中背景强大,两个人若是能和平相处那还好,若是心中有了嫌隙,便免不了暗地里较劲了。

    童贯是个新来的,来的时候背景也不算多么强,所以赵献球和岑孝年并没有把他太放在眼里。

    但童贯毕竟管着织造局,二人也是极力拉拢了他的,而童贯的性子嘛,也就自然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两边讨好,谁也不敢得罪了。

    童贯从苏州特意跑到扬州要迎接**仁,目的也不言自明,当着赵献球的面给**仁献殷勤,也是向表明他和**仁之间的交情,摆明了是抱大腿了。

    **仁其实是不介意的,只要童贯不会变成将来的六贼,帮他这小忙是没有问题的。

    市舶司管理着大宋的海上贸易,虽然货物吞吐量远远没法跟赵献球管着的漕运衙门相比,但市舶司做外贸属于出口创汇,给朝廷赚的钱可是非常可观的。

    眼下做外贸的商人越来越多,海贸利润也非常大,朝廷收的商税也很高。

    **仁知道当今北宋有三大市舶司,除了江南市舶司之外,还有广-州和泉-州两大市舶司。

    这三大市舶司出口的货物上有些不同,江阴这边的江南市舶司主要走的丝绸布匹等纺织品,另外两个,则主要走瓷器。

    童贯这边的织造局,就免不了和岑孝年这边的市舶司来往甚密了。

    **仁也不用童贯给他解释过多,想明白了赵献球和岑孝年之间的关系,心中只是觉得好笑。

    太监们之间争权夺利的事情,他是绝对不会去掺和的,就算他们想利用他做点什么事,他也不会真的上当。

    心里想好了如果到了江阴,岑孝年要给赵献球告状,或者玩点别的把戏,**仁就当不知道的,随意和他们打哈哈,就算蒙混过去。

    将来他要在江南呆好长一段时间,自然会形成自己的一套势力圈子,和这三位太监们相处好关系,才能在江南住的舒坦。

    如果他们真闹大了,不是还有朝廷嘛,他顶多居中调停,做做和事佬而已。

    官船从大运河扬州段进入长江,然后转头向东行驶,当天下午日落之前,便顺流到了江阴。

    江阴原本只是常州治下的一个县,因为长江在此地忽然变宽,江阴便成了连接长江、大运河和东海的一个天然的大港。

    眼下是九月,中国东南沿海的夏季热带风暴逐渐结束,海面重新平静下来,而海上贸易,也渐渐开始繁忙起来。

    **仁乘坐的官船进港之时,远远的便看见江阴港进进出出的海船一片繁忙的景象。早有港务的小船出港迎接,把官船引导着入港。

    官船入港下锚,**仁走下船来,迎接他的一众官员里,排头的一个便明显是岑孝年岑公公了。

    **仁第一眼看见他,还真是吃了一惊,这位岑公公听说已经年过花甲,但看上去,好似只有三十好几,最让人惊奇的,是他生得太像一个女人。

    太监嘛,没了男人根,缺少了男性激素,多多少少都会因为没有胡须等体毛特征,给人的印象不像男人,还略微有些女人身上才有的特质。

    但这位岑公公,皮肤白皙,不论是五官长相还是外表仪态,都真的和普通的女人没有什么两样。

    **仁心里忍不住去想,说不定这个岑公公内心里就想做个女人,当了太监,说不定正是帮他完成了这个心愿呢。

    这一点,或许从他脸上、眉宇间和嘴唇上的淡淡妆饰可以证明,尽管他穿着官袍,但怎么看,他都刻意的把自己弄成一个女人的模样。

    **仁走下船来,岑公公率众官员行礼迎接上使,**仁自然又是一番官话应付,最后才表明视察一下市舶司衙门的想法。

    等岑孝年和童贯一左一右陪着**仁往市舶司走的时候,岑孝年才说话,"王爷代天巡狩,卑职未能去扬州迎接,还望王爷赎罪。"

    **仁明白了赵献球和岑孝年的关系,便也想明白这件事了,童贯可以去扬州迎接,但岑孝年去不了。

    那里是赵献球的地盘,他去了也只能是自找没脸,反倒容易在赵献球那里吃了亏。

    **仁也是有心说和,更是想省了岑孝年再学赵献球似的跟他玩那一套扯秧子的烂事,便笑着答道,"赵阁领早跟本王提过,如今九月正是市舶司忙的时候,岑阁领为皇上为朝廷忙于公务,何罪之有呢?"

    岑孝年笑笑,脸色里也是有些奇怪,赵献球会主动给他说好话?不可能的,不过转念一想,便明白了**仁的用意,有些本来他想说的话,也许只能憋了回去。

    市舶司同样在江阴港口附近不远的地方,只是比起漕运衙门的规模来,就跟一般的官府衙门差不了多少了。

    这一点也不奇怪,漕运衙门的仓库建在衙门里边,所以仓库的整个建筑群是占了很大的地方的。

    而市舶司这边,是纯粹的办理公务的衙门,港口里就建设了各种各样的大仓。

    所以说是视察,其实市舶司这么大点地方,也没什么好视察的,眼下正值海上贸易的旺季开始的时候,衙门里也并没有因为**仁的到来而专门清场,依旧照常办公。

    **仁也顺便了解了一下市舶司的正常运作的情况,了解到大宋的海上贸易,虽然当时是开放的态度,但管理上还是相当严格的。

    像对某些周边国家,就是限额限量的,对其他愿意向大宋称臣的国家,或者因为太远没什么联系的国家,反倒没有什么限制。

    海商们只要在市舶司把商船备案,然后把每一次进出港口的货物数量,以及航行路线等情况报备到衙门里来,市舶司就可以发一张跑船的官府凭证。

    将来海商们交税,使用港口,出港进港等事务,都凭着这张凭证来,而市舶司对他们的监管和审查,也按照凭证检查,所以想偷税漏税或者进行大规模的走私,还是很难的。

第1310章:岑公公(下)

    视察完了市舶司,岑公公照例大摆筵席请**仁吃饭,不过这次没有去外边的酒楼,而是去了岑公公府上。

    正常在市舶司当差的官员,一般会住在市舶司里的后院里,那里分出了几个特色的小院,寻常的外地来当差的官员便住在这里。

    还有一些当地的官员,或者是单独在外头买了更好的宅子的官员,自然会住在自家的府上。

    岑孝年的府邸就在市舶司后巷不远的地方,院子其实也不算大,但设计的十分精致,一面是一条幽静的小巷,一面是城中的一条小河,另外两面,是两片葱葱郁郁的竹林,环境非常优雅。

    江阴是县治,有头有脸的官员不像扬州那么多,连江阴县令都不够格陪着**仁同桌吃饭,作陪的除了童贯之外,还有另外两名市舶司的官员,看样子都是岑孝年的心腹。

    和赵献球一样,岑孝年也相当心细,同样命府上的厨子弄了一桌标准的官府菜,当然也有几道算得上是江阴当地特色的菜式。

    从地域上说江阴的菜色也应该属于淮扬菜的大范畴,只是几道菜和传统意义上的淮扬菜又有些不同。

    像蓑衣黄瓜这种凉菜,自然是淮扬菜精致刀法的代表,只是在江阴,蓑衣黄瓜是一道特别的凉菜,有时候是会往切好的黄瓜上边淋油的。

    江阴烩鳝,就更显得个别了,江南黄鳝并不鲜见,以黄鳝为主料的菜式也不少,但大多都是红烧或者做汤,用烩的手法来做黄鳝,成菜油性较大,还真是江阴的地方特色。

    江阴虽然是河港,但当时的长江从江阴这里开始大幅变宽,河道宽阔,和海港已经没有了太大的区别。

    不论从运河南下传过来的北方厨艺,还是通过海上传进来的外埠厨艺,加上江阴当地的传统厨艺一同混合,才渐渐形成了这样独具特色的江阴菜。

    江阴的物产也相当丰富,特别是食材上,像江刀鱼,鮰鱼,鲥鱼等等河鲜,还有各色的虾类,长江岸边芦苇里的螃蜞螯,都是非常有江阴特色的食材。

    本地的大厨们把这些食材用不同的手法做出来,一下就有了几十种不同的菜式和吃法。

    **仁发现,江阴的大厨们特别善于用油,好像不管什么食材,都要用油先过上一遍才算好吃,才能符合江阴人的口味。

    江阴还有一道名声在外的美味,那就是河豚了,不过当时能宰杀河豚的厨子比较少,所时有因为吃了河豚身体不适甚至丧命的事情发生。

    岑孝年这次是请**仁吃饭,就算他知道**仁是个美食家,也不敢轻易给他上河豚这道菜,万一有个什么闪失,他可是担待不起的。

    当然,就算真上了河豚的菜式,恐怕**仁也是不会吃的,像河豚这种有毒的美食,除非是他自己亲手宰杀处理的,旁人杀的,他一概不会碰的。

    **仁尝过了几道江阴特色菜式,忽然有种感觉,江阴菜或许在特点是清淡精致的淮扬菜里,是一个另类。

    因为不像扬州的时候有厨子在,**仁即便想聊一些有关美食的话题,好像对着他们也是对牛弹琴,便稍稍少了些兴致。

    岑孝年对美食没有过多的了解,所以也只是跟他聊了一些江阴地方上的乡土还有关于海贸的事情,**仁便当做听汇报工作似的听着,不时的点点头。

    一顿饭吃的也是宾主尽管,饭后岑孝年还要留**仁在家里小住几日,**仁只好又拿出安国公主生病的事情来当借口,拒绝了他的美意。

    到临走的时候,岑孝年似乎一副欲言又止的焦急样子,**仁看在眼里,也跟着有点不舒服。

    虽然岑孝年不算是个真正的男人,但比起女人来,他也应该更接近男人才对,本来就抹的脸上花枝招展了,还一副便秘的样子,谁看见谁替他难受。

    等到**仁要往外走了,他才忽然说道,"王爷留步,咱家还有一事相告。"

    **仁又好奇又有点不耐烦,"岑阁领有事便直接说好了。"

    岑孝年没有直接开口,而是一个劲儿地去瞪童贯和其他几个市舶司的官员,几名官员很识趣,纷纷向**仁告退,先行退出了房间。

    童贯心里自然有点不乐意,岑孝年的意思,是有什么悄悄话单独要跟**仁说了,童贯也很好奇,当时是想听一听的。

    但岑孝年在资历上压他一头,在江南的势力也比他强了不知多少倍,就算再不情愿,童贯还是陪着笑退了出去。

    **仁见状就更好奇了,从新回来坐下,指了指面前的一个座位,"岑阁领,你也坐下说吧。"

    没想到岑孝年走到他正前方,忽然跪拜了下去,口中轻声说道,"属下紫菊堂内卫岑孝年,拜见大总管。"

    **仁惊得愣了一下,怎么也没想到岑孝年竟然还有个内卫的身份。

    但他平复下心情再去细想岑孝年过往的经历,便渐渐猜到了个大概。

    岑孝年当年伺候英宗的时候,还是个小太监,到神宗朝,高滔滔当了太后,他应该就被招募进了内卫了。

    照这么说来,高太后让他去当年还是德妃的钦成皇后宫里当掌宫太监,实际上是命他去监视朱德妃了。

    后来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也不知是不是朱德妃发现了岑孝年的身份,或者只是单纯的后宫中的利益交换,高太后才让他出宫,来了江南的市舶司当差。

    或者高太后当年就想明白了市舶司这一块,会是她的一个重要的财富来源,所以派了岑孝年过来。

    转运司这一块,当时的高太后还是影响不到的,漕运衙门的转运使一直都是皇帝身边最信任的太监出任。

    赵献球是仁宗时候的随侍太监,宫中和朝中影响力比较大,关系网比较复杂,赵献球在任上干的也非常出色,连高太后后来当政期间都没有动他,或许也有拉拢他的意思在。

    不过后来高太后过世之后,事情就不同了,赵献球在京中的关系网渐渐缩小,但他仍然依靠在江南经营多年的势力,还是有着不小的影响力的。

第1311章:岑孝年投诚

    岑孝年呢,以前**仁以为是靠着钦成皇太后的庇荫,如今看来,事情就真不好说了。

    朱太后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还好,若是知道了他是当年高太后派来监视她的,那绝不会在背后支持岑孝年了。

    岑孝年忽然间向**仁表明了身份,应该就是有这方面的担心了。

    从这件事里,**仁也不难猜到几点。岑孝年还自称是内卫,说明他现在对内卫已经改制还不够了解,只是知道**仁曾经是内卫的一名堂主罢了。

    但他开口就称**仁是大总管,应该是不知从哪儿的了些消息,知道内卫如今在**仁的掌控之下。

    至于他哪里知道的这一点,**仁就不好猜了,或许是一名没有被改编的内卫暗地里告诉了他,也或许是**仁这次下江南,岑孝年事先调查了**仁,才得到了这么个重要的信息。

    内卫改制的事情,连子庚已经非常尽心尽力了,至于为什么没有联络到岑孝年这个内卫,**仁也有点搞不清楚缘由。

    说起来也不能怪连子庚,他在内卫中资历也并不多么深,况且他在内卫中时也这是一个小小百户,一些上层的秘密和内卫中的老资格他也不见的就认识。

    从内卫的分布上来说,东京城内就占了一半一行,其他大州大县有一些,总得来说,北方多,南方少。

    江南一带也有不少,但按照名册上的记录,早就完成了改编,为何没有岑孝年的半点记录,**仁就不明白什么原因了。

    照这么说,或许是当初从叶公公那里得来的内卫花名册上,有什么遗漏之处,也可能是和管秋漓一样的情况,岑孝年是改过名字的,早就刻意隐瞒了自己内卫的身份。

    **仁自然不会因为岑孝年这么一拜,就立即承认了自己的身份,他立即从惊愕里恢复过来,做出一副不明所以的样子来笑道,"岑阁领这是怎么了?说的话本王怎么听不懂啊?"

    这回轮到岑孝年错愕了,不过他转念一想,立即明白这是**仁在试探他,便从怀里掏出一个令牌来,恭敬地跪着向前挪了几步,递到了**仁面前。

    **仁深吸一口气,这才把令牌接过来,打眼一看那块金色的牌子,他就知道岑孝年内卫的身份不假了,这块牌子和当年高太后给他的牌子花色一样,牌子上特殊的暗花也是相同的。

    **仁思考了一下,即便岑孝年是个真的内卫,他也不敢冒冒然把眼下内卫改制的事情和盘托出,或者想着也把岑孝年收至麾下。

    事情绝对没有那么简单,如果岑孝年有意效忠,他早就寻找组织了,何苦等到**仁来了江南,他才忽然有此一举?

    这么想的话,岑孝年今天忽然表露身份,就是的对**仁有事相求了。

    这种事,**仁可不是随便就能应了他的,万一事关重大,甚至关系到朝中的利益关系,他不白跑到了江南来吗?

    **仁忽然板起脸来,"岑孝年,你有什么事,为何忽然表露身份?就不怕我宰了你灭口?"

    岑孝年倒没有因为他现在的身份自大,而是畏缩地跪了回去,额头贴在了地面上说道,"总管饶命!"

    **仁觉得可能是内卫以前的手段吓到了他,所以他才不敢当着**仁面前猖狂,心中稍安。

    毕竟他这次下船视察,兄弟们都不在身边,只带了十几个亲卫出来,若是岑孝年有意害他,怕**仁是要吃亏的。

    岑孝年说道,"属下得知王爷如今掌管内卫之后,便早有心投诚,只是身在江南,无缘与王爷见面,才耽搁了而已。

    如今王爷奉旨巡狩江南,属下才终于得了这个机会,见到了王爷,属下也便心中不慌了。"

    看来岑孝年以前在内卫中地位也并不高,对**仁如此谨慎恭敬,怕的不是**仁,而是**仁背后的组织了。

    **仁问道,"慌?你慌什么?"

    岑孝年这才把自己在宫中如何加入的内卫,后边的经历说了一遍,基本上和**仁猜得差不多。

    他今天表露身份,便是知道高太后过世,原来的内卫总管叶公公不知所踪,怕当今的钦成皇太后万一知道了他的身份,早晚会找他算账。

    后来他派人去京中暗中打听,或许是遇到了原来内卫中人,才得知了**仁如今是内卫总管的消息,所以**仁来了江南,他自然要找个靠山了。

    **仁其实还想到了另外一个原因。

    如今赵献球在江南怕岑孝年抢了他的风头,将来势力超过了他让他地位不保,而岑孝年也明白赵献球算计他的目的。

    眼下是没事,可保不齐哪一天赵献球知道了他当年身为内卫去监视朱德妃的事情,然后把这件事秘密往后宫里那么一传,恐怕岑孝年就要完蛋了。

    所以岑孝年今天向**仁投诚的另一个目的,便是要借**仁来帮着他把赵献球搞死了。

    **仁想明白这些,忽然间有点失望。

    本来如果岑孝年是真心投靠,说不定**仁也愿意帮他一个忙,起码保着他不会被赵献球算计了。

    市舶司的重要性,在**仁的眼里和在朝廷的视角里可能是不一样的,大宋的海上对外贸易规模不小,但总量上来看,和这么大的国家相比还是太小了。

    如果**仁能借助市舶司干点事情,起码能让大宋的富裕程度再提升一个台阶,老百姓的生活物资更加丰富,生活更好也是不难实现的。

    但掺和进太监们的争权夺利里,就让他有点不爽了。

    **仁眼下还不能信任岑孝年,所以也没直接表态,而是岔开话题问道,"江南还有没有其他的内卫和你有联系?"

    岑孝年摇摇头,"据属下所知,内卫在江南人数本就不多,属下等四人当初只是奉命来到江南暗驻,内卫的规矩本就是各自想不不联系的,所以至于还有没有其他的内卫,属下就不清楚了。"

    **仁松了一口气,他不知道就好...

第1312章:斗富(上)

    **仁想了想,这么说来,赵献球和内卫应该是没有多少关系了,要不然他早就能想到岑孝年是怎么回事,更不用算计着想法设法借**仁的手来打压岑孝年了。

    **仁原本还觉得,他从中斡旋一下,也许能缓和赵献球和岑孝年之间的关系,只要他们俩不闹,**仁也能清清静静的在江南呆上几年。

    可眼下看来,这俩人早晚要撕破了脸闹起来的,毕竟一山不容二虎,也许就是这么个道理。

    这就让**仁有点为难了,他的处事原则,自然是老百姓的事多管,无伤大雅的闲事能管就管。

    但如果是涉及到权利的任何事,那就少管,甚至不管,就算管,也是本着家和万事兴的原则去调和,而不是用激烈的方式去处理。

    现在他必须做出选择,要么选赵献球,要么选岑孝年。从长远来看,岑孝年对他的用处更大,也更容易受到他的控制,赵献球就难说了,何况赵献球城府太深,他到现在也看不透他。

    不过要打压赵献球,以赵献球在江南的根基,也不是那么容易能动得了他的,总不能找些莫须有的罪名强行打击他,将来事情传到京中,**仁也为难。

    **仁想清楚了其中利害,这才问道,"你可有什么把柄落在赵献球手里?"

    岑孝年答道,"回禀王爷,据属下所知,应该没有,如果有,也不是什么大事,要不然他早就动手了,不会到现在还对我这么客气。"

    **仁笑道,"这倒是,我在扬州的时候,赵献球就对我说了些关于你的阴阳怪气的话,我还觉得奇怪呢,现在听你这么一说,看来确实是这么回事。"

    岑孝年也笑了,"王爷早就察觉一切了,属下也只是稍稍提醒了一下王爷而已。"

    "不用你拍我的马屁,我再问你,你手上可有赵献球的把柄?"

    岑孝年犹犹豫豫,"说有,却又没有。"

    **仁迷糊了,"这话是什么意思?"

    岑孝年认真道,"王爷莫怪,并不是属下敷衍王爷,而是属下知道一件事,却又不能太确定...就是没有确凿的证据。"

    **仁想了想,没有证据可以找,便吩咐道,"嗯嗯,说来听听。"

    岑孝年听到**仁清嗓子,立即站起来上前去给**仁斟了茶,然后又恭恭敬敬地跪了回去。

    **仁笑了笑,"岑阁领,你坐下说吧。"

    "谢王爷。"

    他起身弓着身子退到椅子边,才摆正了身子蹭着椅子沿坐了半个屁股,这才把他所知之事娓娓道来。

    "两个月前,扬州出了一件有趣的事,当地的两大巨富黄百万和白银海,为了争夺扬州首富之位,进行了一场斗富比试。

    黄百万本名叫黄万升,是扬州一代的米商世家,大宋开国以来,黄家就做贩运和销售粮食的生意了,百年来生意越做越大,在大宋各地开了几百家米铺,号称家财超过百万贯,所以人送外号黄百万。

    另一个白银海,原名叫做白三海,是个盐商..."

    **仁打断了他,"盐商?食盐在咱们大宋不是施行的专卖制度吗?"

    岑孝年解释道,"王爷有所不知,制好的成品盐自然是朝廷负责运送和贩卖,但制盐的盐场,却是这位白银海的家族控制着。

    白家制盐也是历史悠久了,淮南东路沿海一代的盐场,十中有九是白家的,朝廷只负责运送和贩售,却不管制盐。

    海盐都是从海边挖渠,把海水引到盐场里来,然后通过晾晒海水的方式,从海水里取盐。

    晒好的盐有杂质,还需要进一步加工筛制等步骤,才变成了咱们食用的白花花的食盐。

    朝廷便直接从盐场里按固定的价格收购海盐,然后再运送和贩卖。具体的价格吗,朝廷收购的时候其实也不高,只有平常食盐零售价格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听起来好像朝廷赚了便宜,白家很吃亏,但实际上这边沿海一代的盐场,基本是白家一家独大,每年的海盐也几乎都是从他家手里卖给朝廷的。

    朝廷收盐价格虽然不高,但这个量大啊,白家做盐场生意呢,其实也没有什么成本。

    海水又不用花钱,海边的盐碱地也不值几个钱,唯一的主要成本就是人工,可比起售盐的获利来,那点人工根本不算什么,白家的盐场生意,可以说是一本万利的。

    老百姓去过白三海家盐场见识过的,看着海边一大片的盐海,就像白花花的银子似的,所以就给他送了个外号,叫做白银海。"

    **仁点头笑着,"有意思。"

    其实他以前也听说过北宋哲宗时期扬州两大富豪黄百万和白银海街头摆银斗富的故事,当时只是觉得宋朝的富商闲的没事干,才干出这种无聊的事情来。

    不过现在听到岑孝年说起这件事来,便觉得事有蹊跷了,关键是,这种民间大富豪的斗富,和赵献球能扯上什么关系?

    岑孝年急着说道,"黄百万和白银海二人,是扬州,乃至整个江南都大名鼎鼎的富商,祖上就给他们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说他们家财百万贯,是一点儿也不夸张,而且百万贯这个数,是只会多不会少的。

    两家本来也是世交,只是到了黄白外和白银海这一代,才有了些嫌隙,两个人谁也不服谁,便想出了一个斗富的方法,来决出个高低。

    两个月前,两人约定好了在扬州东关大街摆银斗富,为了以示公平,两人还请了江南一代的名人和官府前去当评判。

    属下得知这个消息,心中觉得事情不一般,便暗中派了人去查探。

    这种事本来是没有官府什么事的,不过扬州城的东关大街是城内的主干道,俩扬州府衙门都在这条街上。

    城中的百姓也都是知道了黄白两家斗富的事情,纷纷想去凑个热闹,扬州府见街上聚集的百姓太多,怕出点什么乱子,这才派了扬州府通判**举带了几十个衙役前去维持秩序。

    黄百万和白银海见官府都派了人来,便正好请**举给他们做了个见证。"

第1313章:斗富(中)

    岑孝年继续说道,"扬州通判**举一想,富人们斗富,又不违反什么律例,只是他们斗富的场地在东关大街上,引了城中百姓来看热闹而已。

    知府大人派他带人来维持秩序,只要大街上围观的老百姓老老实实看热闹不闹事就好,既然黄百万和白银海请他当评判,他便答应了下来。

    接着衙役们把围观的百姓拦在大街两边,空出一段长街来,专门做场地给黄白二人斗富。

    黄百万和白银海约定的斗富方式也很简单,就是在东关大街的一头画条线做起点,然后二人各自吧自家的银砖从起点线开始铺地。

    银砖首尾相接,以一炷香为限,香燃尽了之后,看谁把银砖在大街上铺的距离更远,谁就算是赢了,从此以后,输了的人要甘拜下风,承认赢了的一方是扬州首富。

    这个办法简单又直观,围观的老百姓也看的清楚,**举觉得可行,便准备了香炉摆在起点处,插上一支长香点燃,斗富比试便开始了。

    黄百万和白银海早就从自家拉了几十车的银砖出来,比试一开始,他们家的仆从便开始往大街的街面上摆银砖。

    一时间里好不热闹,几十个人轮流从银车上取了银砖过来码放,很快就铺出一条银光闪闪的银砖路来。

    老百姓们自然是惊叫连连,大呼过瘾,那银砖铺路,这场面可是自古以来没有的。

    一阵激烈的比赛之后,黄百万和白银海竟铺出一条几十丈远的银砖小路来,长香燃尽,**举宣布比试结束。

    接着王大人命官府中的衙役去测量两家铺出的银砖长度,竟达到七十余丈远,最终黄百万家的银砖多铺了两寸,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荣膺扬州首富之位。

    老百姓们其实关注的并不是黄百万和白银海谁更有钱,他们看到一条长达七十余丈的银砖铺就的道路,几乎所有人都看傻了。

    属下算了一笔账,根据派去的人报回来的消息,这条银砖路,铺一丈大致需要两千两银子,两家都铺了七十余丈,也就是那天有近十五万两银子摆在大街上。"

    **仁笑而不语,十五万两银子,换了别人听起来好像是个天文数字,可在他眼里,别说十几万两银子了,就是百万两,也就那么回事而已,他的家产早已经几百万两。

    一个人的财富,有时候不是说你有多少钱,而是这些钱在你眼里已经只是一个数字之后,你根本就不在乎你有多少了了。

    只是岑孝年说了半天,跟讲了一件趣事似的,听着是好玩,可这件事始终没有赵献球什么事,岑孝年白费半天口舌,又是为了什么呢?

    岑孝年看出来**仁脸上的疑惑,这才解释道,"黄百万和白银海斗富,属下原本也只觉得是扬州当地的富商闲来无事,故意约好了在老百姓面前炫耀财富罢了。

    老百姓津津乐道地传扬黄白二人斗富之事,也只是看到了事情的表面,自然不会明白其中原因。

    属下细想之下,觉得市井里传闻黄白两家有嫌隙之事,可能是两人故意放出来的消息,至于他们斗富,其实不过是他们演一场戏罢了。"

    "演戏?"**仁讶异,"此话怎讲?"

    岑孝年摇摇头,"王爷想啊,黄百万和白银海,一个米商一个盐商,他们的家族能不断的赚钱积攒财富,除了生意上的悉心经营之外,还需要靠什么?"

    **仁恍然大悟,"你是说,他们的买卖,都需要漕运衙门的照拂,才能让他们安心赚钱?"

    岑孝年点头,"王爷说的不错。黄百万家是米商,江南粮食产量占了咱们大宋的六成以上,每年新米下来,大运河上走的是一大片的运粮船。

    朝廷在江南按照十收一来征粮税,别说那些江南的地主们了,就连普通的老百姓,家里的粮食交了税,剩下的还是吃不完的。

    黄百万就派人去各地收粮,百姓自家多余的粮食,也愿意卖给他换了现钱存起来。

    然后黄百万再利用大运河,把自家收来的粮食运到北方,分散到自家在各地的米铺里销售,就是用这种方式,百年来黄家积攒了百万贯的财富。

    白银海也是一样的,他家盐场产的盐,还是交给了转运司那边,朝廷和白家结账,也是通过漕运衙门这头。

    换句话说,不论黄百万还是白银海,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指着漕运衙门发家致富的,赵献球作为漕运衙门的首领太监,他们两家能不竭力巴结讨好吗?

    赵献球为人油滑,他能允许扬州当地最富的两家真的去结怨吗?那简直是不可能的。

    所以黄百万和白银海两人之间,是不可能有矛盾的,他们斗富,只不过是他们二人约好了故意演一出好戏,目的是想掩人耳目。"

    **仁脑子里越来越清晰,他说道,"听你这么一说,我开始明白了。赵献球此人行事谨慎,明着收黄百万和白银海的孝敬,他怕别人知道了会说他贪赃枉法。

    所以想了这么个办法,用斗富的方式吸引全城老百姓的注意力,然后偷偷的从黄白两家这里收钱?"

    岑孝年奉承道,"王爷果然聪明绝顶,属下佩服之至。斗富的事情完了之后,扬州城里所有人都在谈论斗富之事,哪里有人会注意赵献球那边?

    据属下派去扬州的人回报,斗富完事之后,黄白两家把斗富用的银子重新收起来装车运回家。

    看上去好像没什么问题,但属下的手下发现一件奇怪的事情,两家把银子从家里运出来的时候,把箱子装的满满的,运银子的板车压在土路上,都压出了深深的车辙。

    可事后在把银子装车往家里运的时候,车子却忽然好像轻了不少,返回去的路上压出来来的车辙,却明显变浅了。

    之后属下在家里找了一辆类似的车子做了一个实验,根据当时记录的车辙情况计算了一下,黄百万和白银海从家里运出来的银子合计是三十万两,但运回去的,却少了一半,只有十五万两了!"

第1314章:斗富(下)

    **仁道,"照这么说,此事果然有蹊跷。"

    岑孝年道,"问题就在这儿了,连属下派去查探的人都没看道银车上什么时候少了一半的银子,就更不用说只顾着看热闹的百姓们了。

    属下猜想,其实让黄百万和白银海当街斗富,就是赵献球想出来的主意。

    二人在东关大街斗富,连扬州官府都去维持秩序了,黄白两家拉银子的大车,自然有他们自家的护院守着。

    但估计有一半的银车,实际上趁人不注意的时候,便暗中去了和赵献球预定的地点,卸了银子,然后在回到比试现场。

    黄百万和白银海斗富比试完了之后,两家的仆子重新把银子装车,他们为了掩人耳目,装银子的木箱子里只装半箱。

    所以他们拉银车回去的时候,看上去也是有重量的,老百姓也不会察觉到有什么不同,但事实上,原来的银子,有一般已经转移了。"

    **仁慢慢琢磨着岑孝年的推断,觉得一些细节还不够完整,但大致上来说,应该是八-九不离十的。

    首先,斗富这种事,就不太合常理,黄百万和白银海不和,也说不太过去。

    黄白两家虽然都是扬州的巨富,但两家的买卖本就没有什么关联,更谈不上竞争,也没听说过两家人以前有过什么过节,这个矛盾的源头,首先就说不通。

    如果只是两个富人比拼谁更富,也不会选择当街摆银砖这么张扬的露财方式,其他的方法还有很多,完全没必要出这么大风头。

    两家都是经商世家,能把买卖做到这种地步,两人一定是很精明的,不可能不懂得财不露白的道理。

    其次,黄百万和白银海的买卖,的确和赵献球这位漕运衙门的老大有着极大的关系。

    赵献球给他们的买卖保驾护航,不但能让他们节省不少的成本,得到的方便也能他们获得更多的好处。

    所以说黄白两人给赵献球一些分红或者供奉,那简直是肯定的,如果没有那才叫出了鬼了。

    只是一次给十五万两白银这么多,还是让人很吃惊的,平时也许没有这么多,若只是万儿八千两的,也许就不用耗费这么大力气搞出来当街斗富这么跨夸张的事情了。

    最后,就是整件事的结果了,岑孝年和赵献球有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他一定会时刻盯着赵献球的动静的,当然,赵献球也一定会派人来江阴,暗中观察岑孝年的一举一动。

    所以赵献球想出这么个奇葩的主意收受贿赂,或许就是怕被岑孝年的人抓住了他把柄。

    岑孝年派去查探的人确实也没有抓到赵献球实际收受贿赂的证据,只是发现了黄白两家的银车,从家里运出来的银子少了一半而已。

    光凭这一点,是很难说少了的大约十五万两银子,就一定是去了赵献球那里的。

    但想一想,除了赵献球,也没有人敢收这么大一笔财富了,扬州当地的官员,说他们收上千儿八百两的有可能,但十五万两啊,相信文官们还没有这么大的胆子。

    那么问题来了,黄百万和白银海的十五万两银子,去了哪儿呢?

    直接给了赵献球?不太可能,东关大街在扬州城内,漕运衙门在扬州城外的运河码头附近,两地虽然不算远,但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黄百万和白银海当街斗富的当天,老百姓都聚集到了东关大街来,想一想就能明白当时的街道是多么的拥堵,黄白两家的银车想出城,简直是不可能的。

    赵献球也不可能傻到直接去收十万两银子,所以黄百万和白银海一定是安排好了家中仆人,趁所有人都不注意的时候,把银车送到了距离比试地点并不远的某处地方,然后在迅速回到现场。

    赵献球住在漕运衙门后的院落里,可并不代表他在扬州城内就没有产业,或许是一处私宅,或许是一处买卖商铺,而且就在东关大街上!

    **仁有了自己的推断,但推断终归是推断,并不是实际的证据。

    若是换了一个什么人,**仁随便给他安排个罪名就能给他治罪,但赵献球的地位太特殊了,漕运衙门又是关系到大宋稳定的重要部门。

    赵献球在江南经营多年,肯定建立了一套属于他自己的人际和利益关系网,和他有紧密联系的当地官员,说不定比当年南阳郡王的网络还要大。

    更不要忘了,赵献球在京中,也一定是有关系的,就算凭借**仁眼下的地位,他不至于害怕朝中什么人,但毕竟他在明人家在暗,将来被人暗中算计了,那就不划算了。

    所以**仁觉得,这件事不能鲁莽行事,要搞清楚一些事之后,才能想个巧妙的办法,来除掉赵献球。

    **仁决心要管这件事,也并不是为了岑孝年,赵献球如果真的胆大包天到敢一次性收受十五万两银子这么多的贿赂,那他这么多年收受的好处,就更难以估量了。

    这些好处看上去是那些富商孝敬他的,但归根结底,还是从江南的老百姓身上搜刮来的民脂民膏。

    这么大一只硕鼠,还真得除掉,就算困难重重,**仁也不介意,为民除害这种事,是不能因为不想惹事就不去管的。

    **仁道,"这件事,本王还要详细调查一番,岑阁领,你最近不要轻举妄动,听本王的安排。"

    岑孝年心中大喜,**仁这么说,就是想着要动赵献球了,只是现在还没想到一个万全之策而已。

    他也明白,他提供的这些信息,实在算不上是什么确凿的证据,要动赵献球,也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岑孝年又一次跪在地上说道,"属下谨遵王爷之命,将来不管王爷有什么吩咐,属下一定效劳。"

    **仁自然也不回家就此信任了岑孝年,这帮阉人,看着对你恭恭敬敬,肚子里的坏水一个比一个难琢磨。

    岑孝年向**仁投诚,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做出这样的选择罢了,这一点**仁还是心中有数的。

第1315章:童贯的自白

    **仁虚扶岑孝年起身,这才和他一前一后走出来房间,童贯早已经在门外等候多时,见**仁表情有些凝重,又不便打听什么,更是心中好奇。

    岑孝年一路送**仁和童贯回到龙船之上,等岑孝年回去,**仁才单独对童贯问道,"如果赵献球和岑孝年之间让你选一个,你会怎么选?"

    童贯心中大惊,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

    他很明白**仁这是试探他了,也许**仁知道了赵献球和岑孝年之间的事情之后,心想着要除去一个,所以才对他有了这么一问。

    童贯心思一下乱了,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但他细细一想,方才一定是岑孝年暗中跟**仁说了些关于赵献球的事情,才让**仁开始考虑这么严重的问题。

    他忽然间想通了一点,按照**仁的性格,小贪小贿的,也许他还真懒得去管。

    但真是有大奸大恶,**仁是一定不会放过的,尽管在童贯心里赵献球和岑孝年都不是什么好鸟,可要算得上大奸大恶的,也只有赵献球了。

    但赵献球在江南的势力太大了,比岑孝年可大了不少,**仁来江南之前,若是同样的问题摆在他满前,他一定会选赵献球。可眼下...

    盘算了好一阵子,童贯早已汗如雨下,可还是没想出该如何回答来。

    **仁看着他的样子笑道,"童阁领若是不愿意回答就算了。"

    童贯吓得心惊胆颤,立即跪倒在地,"王爷恕罪,奴婢选好了,奴婢选王爷,不管王爷怎么做,奴婢都站在王爷一边,并尽力协助王爷。"

    **仁心说童贯这小子还真是鸡贼,逼迫之下连自称都改了,但还是回答了一个完美的答案出来。

    **仁也不是故意要为难他,只是想从他的嘴里,从不同的视角来看看赵献球和岑孝年分别是什么样的人罢了。

    "童阁领不必慌张,起来说话。我问你,在你眼里,赵献球和岑孝年都是什么样的人?"

    童贯颤颤巍巍站起身来,卷起袖子擦了擦一头的汗水,这才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缓缓说道,"奴婢觉得,若是单纯以好坏来评判一个官员的话,那么江南的官员,应该找不出一个好官来。"

    "哦?"

    **仁笑了,"这是什么说法?在江南当官的人里,就没有一个好官了?那你这话,不是连你自己也算进去了?"

    童贯答道,"可以这么说,也不能这么说。江南富庶之地,富人比大宋其他地方都多,老百姓也比其他地方的老百姓要有钱。

    所以江南的民风嘛,就流行这一套,凡是找官府办事的,没有不送礼的,要说哪个官员从来没从商人那里收过好处,那可能真一个都找不出来。

    但要说收了百姓的礼就算是贪官,那也有点牵强了。所以这个好官和贪官的界定,还真是有点难。

    不瞒王爷,奴婢在织造局,也是有些类似的经历的,平时的交往也就罢了,就说每年宫里要的当做贡品的丝绸,苏州、常州还有湖州那边的商人就要抢破了头的。

    尽管当下宫里用的丝绸已经远远不能和民间所用的丝绸数量相比,但北方人的性子倔,都觉得宫里哪家的丝绸,那哪家的丝绸一定是最好的。

    所以那些丝绸商人们为了成为给宫里提供丝绸的皇商,那是要挤破了头的,每年到了给宫里进贡丝绸的时候,这些商人们便想方设法的给咱家送礼。

    咱家来江南掌管江南织造也才两年,人生地不熟的,是谁也不敢得罪的。那些丝绸商人,可不单单是商人那么简单,谁家在京城还没有点关系啊?

    直接收银子这种事,咱家还不敢,但是人家来送礼,咱家也不能把人家赶出去,只能耐着性子和这帮商人们周旋。

    王爷您说,咱家心里能不慌吗?这两年光是收的礼物,换算成钱也至少有上万贯钱了。"

    **仁心里想笑,才上万贯钱?不能这么少吧?你还真是会避重就轻。

    不过童贯所说的事,也是人之常情,江南民风的确如此,他来江南,也是收了不少礼的,送礼的人也并不是要求你帮忙办什么事,就是觉得来了个大官,不给送礼就有麻烦一般。

    说起那些礼物来,人家江南的商人送的也确实是巧妙,现钱是肯定没有的,显得人家庸俗,但珍贵的书画、茶叶、丝绸和瓷器等等特产,看着很普通,但实际价值是一点儿不必送金银少。

    这种事**仁是不以为然的,但若是他板起脸来不收,反而坏了你的形象,让人家觉得你个别,甚至怀疑你不收礼是为要更贵重的礼。

    童贯这么说,听上去是自己认罪似的,但实际上确实为自己开脱了,**仁也没在乎这么大点儿事,他要听的,是赵献球和岑孝年的事。

    童贯偷瞄**仁的脸色,见他对刚才那些话无动于衷,这才稍稍心安,把话题转会了正题。

    "赵献球和岑孝年两人嘛,收礼肯定是免不了的,就说岑公公,他掌管这市舶司这一块,那些海商们要想在海上贸易里得个方便,那是一定会给岑公公送礼的。

    其实在江南经商,这方面的事是一点儿也免不了,三司的衙门里必然是要送最大的一份,地方官府也要有一份。

    除此之外,不管是地方上的豪强、山上的山贼还是海上的海盗,都要有一份,这种钱,都是商人们经商算在明面儿上的账面上的,还美其名曰平安钱。

    也就是说,他们把经商所涉及到的各方各面,全部要照顾到,黑白两道都要想到,每一家都送一份钱,就当是买个平安,所以这种花销就叫做平安钱。

    对商人们来说,花的这种平安钱,跟他们平平安安经商所得到的利润来说,根本就不值一提,所以大家都这么做,也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

    多少年来都是如此,也就形成了一种约定成俗的规矩了,表面上谁也不说,但大家谁心里都清楚。

    在江南的当官的,也默认这种风气,所以也便没有人觉得奇怪了。"

第1316章:赵献球的大宅

    见**仁微微点头,童贯觉得他应该是早就知道这些事情,也已经默认了这种风气的存在,便接着道,"用这样的标准算的话,那么江南地方官府,倒真没有贪官。

    老百姓见多不怪,商人们习以为常,就算真有人看不惯告到朝廷那里去,朝廷恐怕也为难,总不能把所有江南的地方官员全罢免了,所以顶多只是斥责几句而已。

    要说真正有可能成为巨贪的,也只有咱们的三司衙门了。王爷,咱家不敢在您面前撒谎,咱家平时是收了不少丝绸商人和布商的好处的。

    但要说很出格的东西,或者很大笔的钱财,不怕您笑话,咱家还没有那么大的胆子。

    市舶司和转运司那边呢,肯定比咱家织造局这边吃香,咱家就说咱听说的,市舶司的岑公公,每年的收的平安钱肯定是不少的,但要说索贿,收受高额的贿赂,倒是没有听说过。

    漕运衙门那边,看上去同样是如此,不过..."童贯故意顿了顿,抬眼去瞅**仁。

    **仁道,"但说无妨。"

    童贯这才壮起胆子,"咱家的俸禄是有数的,按编制赵献球和咱家同级,拿的俸禄是一样的,但赵献球的生活,可就奢靡多了。

    前日里王爷没有去赵献球的府邸,呃...其实去了也看不出什么来,但赵献球在扬州的宅子,可不是漕运衙门后边那一处而已。

    扬州江都县那边,赵献球还有一处大宅,咱家还被请去过一次,那宅子啊,那叫一个气派,东京城里的王府,也要相形见绌了。"

    **仁来了兴趣,"哦?还有此事?"

    童贯忙点头,"咱家去赵献球的豪华大宅,从进门到中堂,走了一盏茶的工夫哩,后宅的房子,光是望一望,便看不到边啊。

    王爷,要知道赵献球的宅子可不是他买的,而是买了一大块地,然后请了人新盖的,据说用了三年时间才盖起来呢。

    咱家是没去过后院,但听说赵献球找人用一年多时间挖了一个十几亩那么大的水池,说是赏鱼用的。

    呵!池子挖那么大,还赏的着鱼吗?在池子里荡舟都行了。这气派,连宫里也没有!"

    **仁有点惊讶,看来这个赵献球挺会享受啊,盖了那么大宅子,竟然还有宅中小湖,比**仁家里亮出大宅可豪华多了。

    见**仁脸上开始露出满意的微笑,童贯越来越来劲,爆出的猛料也越来越多。

    "王爷,还有一件事,赵献球的宅子盖的那么大,是有原因的,听说...他在他家大宅子里养了一套后宫。"

    "后宫?什么意思?"**仁有点错愕。

    童贯坏笑道,"是啊,是后宫,他在江南当差的这些年里,赵献球从江南各地买回去十几二十几个各地有名的青楼女子,专供他在宅子里享受。"

    **仁"噗嗤"笑出声来,"你说的啥玩意?赵献球买了二十多个青楼女子养着,是为了享受?他...哈哈,那个能享受的了吗?"

    童贯有点不好意思了,"那个,王爷,有些事您不知道,我们进了宫的,自然是没法行人伦了,不过太监也是男人,只是不太完整而已。

    有些时候,也是有感情的,也会感到空虚寂寞,也会..."

    **仁快听不下去了,万一脑补出什么辣眼睛毁三观的画面来,恐怕三天都没法吃饭了,所以他忙打断了童贯,"说正事!"

    "哦哦,"童贯红着脸讪笑,"虽然不能行人伦,但也希望有人能陪着,哪怕是说说话也好。

    赵献球弄了二十多个青楼女子养着,便是陪着他解闷了,但这二十多个青楼女子,可不是一般的青楼女子,而是各地青楼里的花魁,个个都是貌美如花的。

    除了平时自己用来解闷之外,咱家曾经听说,江南不少大官,还有名人巨富,也是他家的座上宾,至于他们在大宅里干了什么,王爷应该一想就明白了。"

    **仁讶异,原来赵献球是用这种方式控制了江南有权的官员和有影响力的富商,然后逐渐建立起来他庞大的势力集团的。

    这下有证据了,尽管童贯也是猜测,但一切的传闻,不可能是空穴来风。

    但光凭这个,好像也扳不倒赵献球,到时候顶多他说自己开了一家妓院,便可以糊弄过去。

    要知道,虽然宋律里有严禁官员嫖宿青楼的规定,但实际上很多年来,这条规定都没有严格执行。

    东京城里当官的逛青楼就很普遍,后来赵佶这小子当了皇帝都不以身作则,所以用这一点来打击赵献球,好像还不够分量。

    不过**仁还是弄明白了赵献球建立势力的方式,他能在扬州盖大宅,这么宏大的工程,恐怕扬州城里无人不知,只是没人管罢了。

    另一方面,赵献球能盖这么大这么豪华的院子,花销一定少不了,凭他那点俸禄,是肯定不可能够的,所以从侧面讲,这就是他贪污受贿的证据。

    可**仁转念一想,万一这座大宅不再赵献球的名下呢?那这不又难以成为扳倒他的有利证据了吗?

    这也不是不可能的,赵献球虽然是扬州大宅实际上的主人,但大宅名义上的所有权,很可能在某位富商的名下,比如黄百万或者白银海。

    赵献球行事那么小心谨慎,不可能给自己挖这么大一个坑等着人抓住他的尾巴。

    那这可怎么办?

    扬州大宅的事情,既然赵献球不用藏着掖着,就说明他早有打算,而通过设计斗富收取巨额贿赂的事情,也没搞清楚他是如何收取了那十五万两白银的。

    看上去好像知道了赵献球很多龌龊痛脚,但没有一个能有确凿的证据,也没有一个真的可以当做扳倒赵献球的实际根据。

    没有赵献球的把柄在手,又如何扳倒他呢?

    **仁想了想,又问道,"童贯,你仔细想想,赵献球还有什么事,是有确凿证据,能证明他贪赃枉法的?"

    童贯苦着脸摇了摇头,"王爷,咱家知道的,可都说出来了,赵献球为人那么谨慎,怎么可能让咱家这种级别的人抓住把柄呢?"

第1317章:群策群力(上)

    **仁也知道,这时候童贯已经在他面前表明了会站在他这一边,所以绝对不会有所隐瞒,他也不过来了江南两年而已,对赵献球的了解,应该也就如此而已了。

    **仁知道再问也问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了,便让童贯回去休息,他怀着心事来看鬼姐。

    鬼姐躲在船舱里不便露面,就那么大点活动范围,肯定是很无聊的,好在鬼姐在家里人缘不错,何之韵没事便带着孩子过来看她,让她开心了许多,也不那么闷了。

    **仁来的时候,二女正在聊天,在门外的时候,**仁就听见屋里两个老婆说着悄悄话,还时不时地嘻嘻哈哈的笑。

    他迈进门去,笑着问道,"你们在聊什么啊,笑得那么开心?"

    何之韵刚想回答他,鬼姐却扯着她的手臂小声道,"姐姐,咱们不告诉他,让她猜去吧。"

    **仁摇摇头,走过去抱起来大官来,在孩子脸上亲了又亲,"宝贝儿子,不如你来告诉爹爹,你两个娘是不是在背后说爹爹的坏话呢?"

    大官刚开始学说话,还只是会一些叠声词,也不知他听没听懂**仁的话,只是一个劲的瞎"嗯嗯"。

    **仁乐了,"不错不错,原来果然如此啊。"

    何之韵起身给**仁斟了一杯茶水过来,"大官才多大点孩子,他懂的啥啊,你问他啥他都会'嗯嗯';的。"

    **仁接过茶杯来,"那可不一定,老子的儿子肯定是天才,虽然还不会表达,但不代表他心里不明白。"

    何之韵伸手轻抚这大官的后背,"也不知道你这话是在夸儿子还是夸自己。"

    **仁笑道,"夸了儿子,就是夸了我自己,有什么区别吗?哈哈..."

    他走到鬼姐身边坐下来,把大官半举着放在自己的腿上,说是让儿子联系双腿的支撑力。

    大官似乎也明白了老爹的意思,竟试着在**仁大腿上撑着原地迈腿走了几步。

    大家看着大官的样子忍不住笑了,**仁却忽然叹气道,"本来大官可以在陆地上好好学习走路的,可眼下偏偏呆在船上,真是委屈你们了。"

    鬼姐微微一笑道,"也没有委屈不委屈的,既然这是我出的主意,这么办也是应该的。"

    何之韵看出来**仁叹气也不仅仅是觉得对不住家里人,仿佛今天出去办事有点不顺利,温柔地问道,"可是在江阴遇上了什么事?"

    **仁点点头,把大官交给了何之韵,"是啊,是有点事让我心烦。可惜兄弟们都出去剿匪去了,也没个人在我身边。"

    门外忽然有人负气地说了一句,"就光想着你的兄弟们,就不记挂我们了?"

    声罢兰若心挺着大肚子走了进来,后边还跟着铁香玉和王夏莲,**仁的五个老婆全都到齐了。

    鬼姐立即起身上前扶着大肚婆,给她在床上空了个最大的位置,又拾掇了铺被和软垫让兰若心斜倚着靠舒服了,才在床边坐下。

    铁香玉和王夏莲进门给**仁和何之韵行了礼,才依次落座。

    "大牛和大壮最近在船上可睡的安稳?"何之韵关心道。

    铁香玉欠欠身子,"还好,娘请来的奶妈奶水足,大牛和大壮现在吃饱了就睡,睡起来就要吃的,也不觉得在船上又什么特别的。"

    **仁点点头,"那就好,你一个人要带两个孩子,辛苦你了。"

    "多谢官人挂念,其实有娘和几位妹妹照拂着,我也不累的。"

    铁香玉是**仁几个老婆里年龄最大的,本来他排行老三,按规矩是要喊何之韵和王夏莲姐姐的。

    但让她真这么叫韵儿和莲儿也不自在,所以只有家里人的时候,她们几个还是会把铁香玉当做姐姐。

    "那你也应该多歇着,本来应在在家好好坐月子的,这不跟着我来江南,还要坐船颠簸,让你受苦了。"

    铁香玉听**仁这么说,感到了他的关爱,不觉脸色羞红了起来,她还没回答,半躺在床上的大肚婆抢话道,"可不受苦了,我一肚子苦水呢。"

    兰若心这么一说,大家都笑了起来。其实她们几个的个性,相互之间都很清楚,兰若心就是个嘴上不饶人的主,其实心里并不是真的嫉妒。

    **仁道,"对对,你最辛苦,你肚子里全是苦水,等孩子生出来,整天哇哇大哭,都是你肚子里的苦水给泡的。"

    兰若心一听这话,摸着自己的肚子忙说道,"儿啊,你爹又欺负娘了,说你将来爱哭,还怪到娘头上..."

    其他人看着兰若心和**仁斗嘴,又是一阵笑声。

    兰若心闹够了,才问起来,"刚才你说你有事心烦,不如说给我们姐妹几个听听,说不定我们真能给你像个好主意。"

    "啊?"

    **仁本来不想用外边的事打扰家里几个老婆的好心情的,犹豫了一下道,"还是算了吧,省得你们瞎琢磨。"

    兰若心辩道,"不会的,我们在船上可要闷死了,听听外头的事情,说不定心情会好起来了呢。

    再说了,你还指望黑牛哥哥和天霸他们给你出主意呢,他们几个动手打架行,想点子出主意,比我们姐妹几个可差远了,不信你问问我们姐妹们是不是!"

    **仁想想也是,他这几个老婆,走江湖的,做买卖的,开镖局的,混黑道的,剩下一个还号称是契丹第一聪明人,想办法出主意这种事,找她们还真是比找天霸弟弟他们靠谱。

    他本来觉得自己是很聪明的,但其实**仁心里有数,他大多数聪明都是小聪明,真到了官场上,这点小聪明就不适用了,要不然他也不至于没想出一个对付赵献球的办法来了。

    **仁一拍大腿,心说老子娶了五个老婆,也都是各有各的路子的主儿,这不就是一个智囊团吗?

    既然人家主动提出来了,干嘛不用呢?

    于是他把从扬州到江阴的经历,以及赵献球和岑孝年的背景以及矛盾说出来给老婆们听,希望大家能群策群力,想出一个绝妙的点子来。

第1318章:群策群力(中)

    何之韵先开口道,"既然知道了赵献球的罪行,那就找证据好了。他能在扬州盖那么大的一座宅院,那花费肯定少不了。

    那咱们就派人去查,那块地是谁的,盖宅子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如果是赵献球出的钱,那么这就是证据啊,凭他的薪俸,怎么可能盖的起那么大的宅子?"

    **仁道,"这一点我也想到了,但是查赵献球,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首先就不能明着查他。

    赵献球这老家伙在江南经营多年,各方面势力盘根错节,如果明着查,他立即就能知道是我在查他,他一定会小心谨慎,不会被我们查到什么的。

    而且,如果这老小子胆子够大,说不定还会想法设法对我们不利,这些,都是我要考虑的事情。"

    王夏莲掌管着**仁的所有账目,她对账目和查账的事情还是有很深的了解的。

    "官人,韵儿姐姐说的有道理,咱们现在缺的,就是能扳倒赵献球的真凭实据,光说他收受了多少贿赂是不行的,必须有确凿的账本为凭据才行。

    不过我觉得吧,要查也不一定只是查赵献球,和他关系密切的一些官员,还有那些商人,也要查。

    他们给赵献球送了钱,为了自保的目的考虑,也不会没有一个详细的账目,就算赵献球行事谨慎,可保不住那些商人也一样谨慎。

    只要我们能从某一个人那里打开突破口,然后顺藤摸瓜查下去,口子就会越来越大,赵献球做的那些肮脏事,总会有一天大白于天下。"

    **仁笑笑,"你们说的都不错,查,肯定是要查的。只是临行之前,为了保证不暴露风神卫,我安排的是等咱们到了杭州之后,才让他们和我会面。

    到时候让他们去搜罗赵献球贪赃枉法的证据,也不是不可以,只是要耽误的时间就太多了。

    何况我是以钦差的身份来的江南,赵献球最近一定会更加小心谨慎,把他的尾巴收起来,绝对不会轻易给我们机会查到什么的。

    不过莲儿说的,也是个办法,像黄百万和白银海他们,既然给赵献球行贿,那么他们肯定也会有自己的小账本。

    咱们也许从赵献球哪里查不到什么,但说不定真能从他们哪里,查到一些有用的东西。"

    铁香玉也发表了意见,"从黄百万和白银海斗富的事情上来看,如果赵献球为了收受贿赂能想出这么精明的一个点子来,就说明这个人是很精明的。

    岑孝年这些年也肯定暗中查了赵献球很久了,他都没有掌握任何有用的证据,官人要派风神卫去查他,也不见得就那么容易查到有用的东西。

    如果能想明白黄百万和白银海的十五万两银子是如何不见了,又如何转移到了赵献球的手里,那么十五万两银子的贿资,就足以给赵献球治罪了。"

    **仁点点头,"这边,也要查,十五万两银子,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就算用大木箱子装,也要十几辆车才能拉,总不可能凭空飞到了赵献球手里。

    但这些事,说起来简单,但真做起来,就没那么简单了,唉..."

    鬼姐道,"其实也不一定非得查账目,赵献球收了那么多钱,总要有个存放银子的地方。

    只要咱们能查到他把银子藏在哪儿,也是铁证啊,那么多来历不明的银子,他不可能说的清楚的,就光凭这一点,他也逃不脱罪名。"

    **仁笑笑,"你说的也对,能查到账目,再加上来历不明的银子,两者加在一起,就是如山的铁证。"

    鬼姐又道,"还有,如果赵献球是黑的,那么漕运衙门上下也不见的就干净,如果短时间里找不到有力的证据,也可以先搞漕运衙门里的其他人。"

    铁香玉道,"这样的话,会不会打草惊蛇?"

    鬼姐笑道,"就是要打草惊蛇。官人奉旨来江南巡视,按皇上给的差事讲,就是整饬吏治,专门来稽查官员贪污腐败的。

    不过官人这么光明正大的来,赵献球这样的人一定会提前做好了准备,官人在江南待一天,赵献球就会谨慎一天,绝不会轻易露出马脚。

    但如果官人去查漕运衙门里的其他官员,特别是赵献球的左膀右臂,他就会警觉,就会有所动作。

    如果他不动,咱们反而不好查到证据,用打草惊蛇的方式引他动了,才更容易露出马脚来,而且他越是动作多,咱们越是好找到他的破绽。"

    **仁顺着这条思路越来越清晰,"这个主意不错,可以先找个漕运衙门里人为目标,先搞出点动静来,赵献球一定会感到威胁,一定会有所动作,这才好让咱们有机可乘。"

    兰若心挪了挪身子,让自己躺的更舒服点,有点烦躁地说道,"哪有那么麻烦啊?叫我说,赵献球不好动,赵献球身边的人还不好动了?

    随便找几个人抓起来,一顿毒打,就不怕他们不招出点东西来,只要牵扯到赵献球身上,就算不能立即扳倒他,也能给他扒层皮下来。

    之后呢?谁跟赵献球走的近,就抓谁回来严刑逼供,我就不信了,那些文官都柔柔弱弱的,老虎凳辣椒水全套伺候着,还怕他们不招?"

    **仁出了一头汗,"你真是个姐姐,你这办法,也太暴力了,亏你是个怀着孩子的大肚婆,就不怕你这么暴力,传染给肚子里的孩子?"

    兰若心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怕什么?眼下你又不是一个人来江南,龙武卫和虎贲卫的两万将士,都是吃素的啊?

    这里是江南,又不是京城,你动个兵还怕别人说你什么,本来两卫将士就是陛下派给你来整肃江南的,剿匪也是用,反贪也是用,既然都是用,你还计较那么多干什么?

    先把人抓起来,有几个抓几个,送到大营里招呼完了,就不信找不出证据来。到时候证据往赵献球面前一摆,还怕他敢不认?

    你这个钦差也是可以先斩后奏的,赵献球一个阉人,宰了又何妨?!"

第1319章:群策群力(下)

    **仁又惊又喜,兰若心这个办法,听起来有点莽撞,但仔细想一想,也不是不可行。

    唯一让**仁担心的,是他真这么做了,怕赵献球狗急了跳墙,真跟**仁拼命。

    **仁现在全家都来了江南,还有兄弟们的家眷们也都在,万一赵献球被逼急了要玉石俱焚,**仁觉得没必要跟个阉人拼的你死我活。

    所以,黑道出身的兰若心这种简单粗暴的点子,不是不可行,但那也是在什么证据也查不到,他又安排好了家眷的情况下,最后不得已才会使用的办法。

    **仁思索着,船舱里也出现一阵沉默,忽然鬼姐"噗嗤"一声笑了出来,"若心姐的主意,其实挺好的,要是正常查却查不到什么实质证据的情况下,拿出来用也不错。"

    几个女人一起点头,连大官也学着一个劲儿的点头,嘴巴里还"嗯嗯"着,好像很赞同的样子。

    **仁乐了,摸着大官的小脸蛋儿笑道,"宝贝儿子,你也觉得行啊,哈哈,那咱们就这么办,等爹爹把一切都安排妥当了,咱们就给他来硬的!"

    何之韵说道,"其实官人要办这件事,用正常的路子如果真走不通,用江湖办法说不定还真的是好办法。

    赵献球再能耐,也是个太监,用江湖人的办法,设计个什么套路宰了他,他身后那些蛇虫鼠蚁,也会露出来,到时候官人自然可以一锅儿端。

    只是这样做,会坏了官人的名声,官家那边,一定会联想到是官人来了江南,赵献球才被暗杀的,这么说起来,就对官人的前程不利了。"

    **仁瞬间倒吸了一口冷气,心说还是何之韵有大局观啊。

    眼下凭他的能力,找个人杀了赵献球一点儿都不难,按照兰若心的办法行事,也没什么大问题。

    但保不齐人多眼杂,**仁这种行事方式,也许简单粗暴,又省了不少事情,但事情总有一天会传到朝堂上,传到官家耳朵里。

    试想一下,赵煦听了这件事,会是什么想法?

    往小了说,赵煦觉得**仁终归是杀了一个贪污腐败的阉人而已,顶多算到他愣子性格的头上去,不会有更多的想法。

    但往大了说,就说不好了。

    朝堂上的大佬们会怎么想?他们会觉得**仁这是胡来,用暴力非法的手段整治贪官,本来一片好心,也会被他们说成目的不纯了。

    别忘了**仁是带着兵出京的,赵熙这么放心把两卫将士交给**仁,那是对他的信任。如果**仁恃宠而骄,乱用兵戈,必然有些心怀不轨之人,站出来说**仁又造反的先兆。

    如果真失去了赵煦的信任,反而成了他的担忧和顾虑,那么**仁也就危险了。起码眼下,**仁还不想失去赵煦这个大靠山。

    所以**仁要行事,也不能太鲁莽了,特别是禁军的使用上,一定要一万个小心谨慎才行。

    **仁细细总结了一下,最先还是要先查一查赵献球,能查到证据最好,就算查不到,也可以从他身边的其他人动手。

    这些办法都不行的时候,才会用兰若心的主意,而且也是尽量找到一个理由之后,才会动用两卫将士。

    龙武卫和虎贲卫虽然在赵煦那里不受待见,但毕竟还是禁军的编制,使用起来,一定要有理有据才行。

    像剿匪这种事,就是有理有据,朝廷一定不会去干涉,也不会妄说些什么编排**仁。

    但用禁军去动一位掌管江南转运司的首领太监,就没那么简单了,毕竟江南转运司在大宋的机构里太重要了,关系到国计民生,甚至关系到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总不能**仁这边为民除了害,却落了话柄在别人手里,到时候**仁不但无功,反而有过,那就费力不讨好了。

    还有一点也不能忽视,赵献球在京城里,也是有靠山和人脉关系网的。

    如果**仁要动赵献球,也最好先搞清楚赵献球的靠山是谁,这年代最忌讳的就是触动了别人的利益。

    就像赵煦搞得风风火火的改革,看起来那些政策都很好,但实际运作起来,影响就大了。

    特别是实行起来的时候,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不也搞得寸步难行吗?

    连皇帝都被这种利益集团所掣肘,就更不用说**仁了,那种看上去雷厉风行又杀人不眨眼的,只是在妄想又小白小说里才有的情节。

    当小说读一读看着挺爽,但事实上是完全不可行的,与天下人为敌其实不可怕,与天下的所有小人坏人为敌,那才叫可怕。

    就算**仁自己舍得一身剐,他也要考虑他的家人和兄弟们,总不能自己一时爽,害的大家跟着他遭殃。

    **仁想通了这些,忽然间觉得自己又成长了,以前犯愣子劲的时候,根本就没考虑那么多,那时候也差点害的家人跟着他遭了秧。

    如果不是运气好,有那多么机缘巧合,又有那么多人帮衬着,结果可就难说了。

    但人的运气总不可能一直好下去,特别是他现在的地位,看上去风光无限,但不知道有多少人把他当做了眼中钉呢,万一他有个行差踏错,一定会有无数人站出来落井下石。

    **仁也庆幸,有几个老婆帮他出谋划策,也有她们帮忙提醒着,外边又有那么多兄弟们帮着他支持着他,他现在完全有足够的资本,去做他想做的事情。

    所以说,要做事不难,难的是要做足了万全的准备,把一切结局和后果考虑清楚,然后再去做,才能心中有数。

    有这么多老婆帮着他群策群力的出主意,**仁很欣慰,也很开心。

    他站起来说道,"几位娘子都是官人的好娘子,官人在此谢过了,今天官人一定做一桌美味佳肴,来款待诸位娘子,就当是官人的答谢了。"

    **仁对娘子们挨个行礼,动作和模样甚是好笑,跟唱戏的似的,惹得她们一阵欢笑。

    大官这时候也不忘高举双手摇着小屁股扭动了起来,嘴里仍旧是赞同之声,"嗯嗯。"

第1320章:暗留江阴

    给老婆孩子做菜,是幸福的,**仁最享受的,便是这个过程。

    同时,**仁在下厨的时候,也是他最专注的时候,也许手上的动作在已经融入到了他肌肉的记忆中,他的大脑却可以冷静下来想一想将来要怎么办。

    菜做完了,他的思绪也条理清晰了。

    他做了一个决定,让大船继续前进,从五泻水从新进入大运河,然后去苏州。

    府卫的大部分也跟着大船去苏州,然后继续南下,去最终的目的地第杭州。

    按照正常的航程,船到杭州只需要三天时间,但**仁却交代手下人,要船慢点走,而且在苏州多停靠几天,用半个月时间走到杭州。

    而童贯则一路陪同着,更要在船在苏州停泊期间,帮**仁演一场戏。

    **仁则秘密留在江阴,然后重新给风神卫下令,改变汇报地点和时间,把原来的杭州会面改在了江阴。

    与此同时,**仁也派人去安排龙武卫和虎贲卫的行动路线,重新做出了调整,让他们逐渐收拢,在扬州会合。这一切,都是为了后边的计划做准备。

    三天后,钦差乘坐的大官船到达苏州运河码头,苏州织造局和当地的地方官员照例在码头迎接钦差大人大驾。

    **仁和童贯同时出现在船头,对着码头上的一种官员和聚集过来的当地百姓们挥手致意,但**仁却没有下船。

    童贯一个人从大官船上走下来,告诉迎接**仁的各级官员说,王爷最近身体不适,不便下船视察和接见当地官员,暂且先和大家打个招呼。

    而官船要暂时停泊在苏州码头,等哪天王爷身体康复了,便下来和大家见面叙话。

    既然**仁这位钦差身体不适,苏州的一种官员自然不会强求什么,就连几个想登船探望一下的官员,也被童贯拦了下来。

    童贯的意思很明确,请大家暂时不要打扰王爷,王爷若是有什么吩咐或者安排,自然会通过他来传达给大家。

    众人心中疑惑,不过童贯在苏州当地官场中的地位还是首屈一指的,他都这么说了,其他人也不敢违拗。

    不过为了讨好**仁,当地的官员和富商们,还是准备了好多礼物,请王爷先收下,大致是一些名贵的药材和当地特产的珍贵丝绸等等物品。

    童贯代**仁谢过了大家,然后帮忙收了礼物,送到了船上。

    穿着**仁的衣服的何之韵见童贯带来了苏州各路官商的礼物,还有点不好意思,只说,"童阁领,这几天要你多多受累了。"

    童贯客气道,"夫人言重了,王爷吩咐咱家做事,是信得过咱家,咱家高兴还来不及呢,哪里会受累?

    请几位夫人放心,咱家一定把事情办得妥妥当当的,绝不会有人知道王爷没在船上。"

    "那就谢过了。"何之韵点头示意,便回了船舱...

    江阴。

    **仁暗地里留在江阴,为了保密,连岑孝年也不知道,他只是告诉岑公公事情要从长计议,便没再多说什么。

    岑孝年自然是心中不悦,**仁告诉他从长计议,在他看来,要么是**仁不想管,要么是**仁刻意拖着他,让他和赵献球两人之间先拼个你死我活,**仁再站出来充好人。

    尽管他对**仁对待他的态度不太满意,但他也奈何不了**仁,只能唯唯诺诺应承下来。

    离开江阴的时候,同样是何之韵易容改扮,又穿了**仁的官服站在大船上跟来送别的众官员告别,并没有人发现什么异常。

    **仁则在管秋漓的陪同下住进了风神卫在江阴的暗哨,顺风货栈里。

    管秋漓武功高强,**仁先前就给了他一个秘密的风神卫的身份,让他负责保护那些火药工匠。

    但其实那些工匠们的身份都很隐秘,这次跟着来江南,也是以王府随从的身份来的,并不会引起别人怀疑。

    所说的保护他们,就有点谈不上了,大船上都是**仁的府卫,加上他这次钦差的身份,根本没有人敢打官船的主意。

    所以管秋漓一直都暗中在保护**仁,这也是铁香玉对他的吩咐。

    有件事不得不提,管秋漓如今最听铁香玉的话,一来铁香玉是大壮的娘,二来铁香玉对管秋漓这位曾经的江湖前辈也是不错。

    风神卫改编之后,除了保密要求之外,**仁给了分散在各地的风神卫很大的自由度,也投了不少钱,给他们来做生意。

    一来商人的身份更好掩饰风神卫的身份,二来通过让风神卫做生意,又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风神卫的财政问题。

    顺风货栈就是在这种大前提下建立起来的,江阴是当时海上贸易重要的出发点之一,江南市舶司衙门设在这里,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在江阴港口附近,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开设了几百家大大小小的货栈,这些货栈把大宋各地的货物集中过来,然后通过海上贸易运送到东南亚贩卖。

    而海商从东南亚运回来的当地特产,也是有这些开货栈的内陆商人成批量的收购过来,然后运送到各地去贩卖。

    顺风货栈在江阴开了也有几年了,本来只是个小货栈而已,有了**仁的投资,不论货栈还是生意的规模都有了很大的扩展,如今已经是江阴码头附近这些做中转贸易的货栈里比较有名头的一家。

    货栈开的大了,人手也越来越多,不过真正的有编制的风神卫人员,也只有十几个而已。

    货栈掌柜的,也就是风神卫在江阴当地的风神卫头目,是一个精瘦的驼背汉子,四十来岁,叫张六合。

    张六合外形不佳,以前也没人看得起他,后来内卫改编成风神卫,顺风货栈扩大了规模之后,张六合也从一个小买卖人摇身一变成了一位大掌柜的。

    眼下张六合凭着他的精明,基本上在江阴当地黑白两道通吃,他个人的名望也日渐提高,当地人也不再喊他张六子了,开始喊他张六爷。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662/ 第一时间欣赏舌尖上的大宋最新章节! 作者:呼啦圈大神所写的《舌尖上的大宋》为转载作品,舌尖上的大宋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舌尖上的大宋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舌尖上的大宋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舌尖上的大宋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舌尖上的大宋介绍:
天才小厨子穿越到大宋,开动头脑风暴忽悠到万贯家财开了家饭馆。
杨怀仁看着水深火热之中的大宋子民大声宣布:“哥来拯救你们了!”
百姓们说:“吃了他做的面,腰不酸腿不疼了,上楼都不费劲了!”
皇帝说:“吃了他做的菜,朕觉得龙体康泰,一夜十八次郎不再是梦!”
将士们说:“吃了他做的饭,砍起胡人来如砍瓜切菜,爽!”
番邦蛮子们说:“我要做宋人!我再也不要做胡人!”
烹东西南北四方菜肴,品酸甜苦辣百味人生。
友情提示:本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请打妖妖灵。
书友群:567,499,926,欢迎各路吃货前来指教。舌尖上的大宋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舌尖上的大宋,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舌尖上的大宋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