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舌尖上的大宋TXT下载舌尖上的大宋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舌尖上的大宋全文阅读

作者:呼啦圈大神     舌尖上的大宋txt下载     舌尖上的大宋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290章:杨怀仁剿匪记(下)

    獾子洲上的火势蔓延,尽管岛上中间的地方不会烧着,但是四周的芦苇荡里火势熊熊,让岛中间部分的空气越来越热,也越来越稀薄。

    水匪们知道藏是没处藏的,留在岛上只有死路一条,只能冒着大火向外冲,但他们一冒头,便从四面八方飞过来无数的箭矢来,不少人都变成了刺猬。

    只要极少数的水匪逃了出来,跳到了水里,这应该是那些水性比较好的了。

    这样杨怀仁也不怕,临时组成的水军驾船并排占据了河面,等着水匪过来,反正已经把整个獾子洲围了个水泄不通,杨怀仁就不相信,你水性再好,还能不露头了?

    水军开始像围捕鱼群一样收紧了包围圈,因为河水并不算清澈,尽管喝水不深,但也看不清水里的动静。

    水军们这时又把准备好的长竹竿拿了出来,每艘船的船头都有一名将士,把竹竿伸到水里来回扫。

    船后边又拖着渔网,就算潜水的水匪水性再好,也是无处可逃。

    果然,一名将士用竹竿在水里扫到点什么东西,他立刻大喊一声,更多的将士抄起竹竿在附近的水域扫打,潜水的水匪被扫到身子,吃不住痛便破了气,无奈执行只能露头换气。

    这一露头不要紧,早有手持渔网的将士们准备就绪,看见人的那一刻便下网,把水匪像是网大王八似的一网兜了上来。

    渔网拉到一半,一个小兵忽然问道,“王爷说了要活口没?”

    其他将士面面相觑,觉得王爷好像没说,然后大家竟忽然笑了出来,船上的队长发话了,“王爷都没要活口,咱们费这个劲把他拉上来有何用?”

    其他兵士们纷纷点头,“对啊,这帮子水匪杀人无数,留之何用?送到大牢里还浪费粮食呢。”

    说完便把沉网用的石头包起来塞到了渔网里让被捉的水匪抱着,然后一棍子敲晕了他,接着割断了拉网的绳子,就让他沉入了河底。

    目送水匪沉下去,将士们还不忘调侃,“你不是喜欢潜水嘛,你慢慢潜吧。”

    这边的将士们把抓到的水匪塞了石头沉了河底,其他将士们看到也有样学样,本来他们听了那些宿州的受害者哭诉后就对这帮子水匪痛恨至极,现在正好发泄一下。

    于是水军捉到的几个水匪,都这么敲晕了沉了河底。接下来把河道来回搜寻了两遍,把河底的淤泥都扫荡了一遍,再没有发现潜藏的水匪之后,水军们才算收工。

    獾子洲上的芦苇烧了个差不多,火势也渐渐小了下来,这时候獾子洲整个样貌才展现在人们面前。

    说来獾子洲还真不大,也就百十亩的面积,主要是以前芦苇太多,挡住了人们的视线,眼下獾子洲烧成了一片黑地,那叫一个一览无余。

    水军们等火渐渐熄灭了才开始登岛,检查每一具被烧死或者被熏死的水匪尸体,确定水匪都死绝了,这才离开回到岸上来复命。

    杨怀仁都看到了,也不用他们多说,从开始到结束,不到一个时辰的工夫,几年来宿州地方官府怎么都办不了的事情,让杨怀仁和他的两卫将士们给轻松解决了。

    被留在远处的宿州地方官员们看傻了,刘大人目瞪口呆的望着烧成光秃秃一片的獾子洲,对身边的同僚问道,“这就结束了?一把火……可又为什么……”

    那个同僚小声答道,“大人,你没听说过吗?这位王爷是个厨子,厨子嘛,就喜欢用火,所以……”

    接下来的话,不言自明。不过这就显得他们这些地方官无能了。

    杨怀仁带着人马往回走,来到刘大人他们面前,发现这帮人又跪了一片。

    杨怀仁知道他们心里想什么,而且他也懒得管这帮官吏,全大宋这样的官多了去了,基本就是本着不犯错的无为而治。

    官家的事和朝廷的事给办漂亮了就行,老百姓的事嘛,有本事就办几件,没本事就瞎糊弄,反正也不是老百姓决定他们能不能升官发财。

    这样的为官之道,哪朝哪代也是差不多的,千百年里当官的读书人多了去了,能被老百姓们交口称赞的,又能有多少呢?数的过来的。

    杨怀仁也没有本事管这种事,所以只是告诫刘大人他们一下,便不再理会。

    回到苏州城,杨怀仁剿灭了獾子洲水匪的事情已经很快传遍了全城,老百姓自发的从家里走出来,对杨怀仁和将士们夹道欢迎。

    那些受到水匪们伤害的百姓们,则直接跪在了路中间,总共有几百人之数,可见獾子洲的水匪这几年做了多少坏事,又祸害了多少老百姓。

    杨怀仁这人很亲民,也不喜欢被人跪他,便引着将士们一同上前,亲自把跪着的老百姓们扶了起来。

    城中的老百姓觉得以后没了水匪,他们可以安心的出城和跑船了,心中感激,便把家中的各种吃食和美酒拿出来慰劳将士们。

    这会儿场面可叫一个热烈,但凡是将士们路过,塞水果点心的,塞鸡蛋包子的,应有尽有。

    甚至还有几个性情奔放的小娘子们,抛了香包和手绢儿过来,一个小兵红着脸从脸上拿下一块粉红色的手绢儿来,不知该如何处理,扭头塞给了旁边的陈参将。

    天霸弟弟立即又给这个小兵塞回了怀里,瞪着一双大牛眼骂道,“你个臭小子,害我啊?要是让我家娘子看到了,我还有活路吗?”

    旁边几个小兵一齐掩嘴偷笑,天霸弟弟又呵斥道,“你们笑什么笑?等你们娶了娘子,就知道厉害了,女人是老虎,听说过没?”

    说完又去看他的双手,嘴里嘀咕着,“哎呀不好,我手上有了那块香帕儿的味道了,我家娘子鼻子那么灵,一定会闻出来的。”

    “唉……”

    他叹了口气,指着那个塞手绢儿给他的小兵埋怨道,“都怪你,害的老子回去害的洗了澡才能回家。”

    旁边小七听了这话,心里憋着笑,偷偷从几名被扔了香包和手帕的将士那里收集了好多这些东西,忽然从天霸弟弟背后偷袭,把那些香包手帕塞进了他的后衣领子里……

第1291章:一路扫荡(上)

    这次剿匪让**仁深有感触,看上起獾子洲的水匪只不过是一个地方上的恶势力团伙,人数上也并不算多么多。

    但是宿州当地的百姓是真的深受其害,上百个无辜家庭就这么被祸害的痛苦不堪,他们的家人被害,一个人的死亡带来的确实全家人的伤心。

    还有那些被劫了货物的商人们,一船的货物损失也许不大,但对一些小商人来说,那也许就是他们的全部家产了,因为丢了货物,害得他们倾家荡产,生活也因此变得潦倒不堪。

    所以**仁觉得,寻常人可能觉得那些山贼啊盗匪之类的小恶,只要不招惹到他们头上,自己没有受害,那就可以无视他们。

    但事情却不是这样的,类似的小恶小害多了,也是对老百姓的安定幸福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仁寻思着既然他如今的身份是钦差,官场的风气他管不了,剿灭几个山贼或者盗匪窝子还是能办到的。

    反正两卫官兵都带出来了,总不能让他们闲着,给他们机会参加一些实战性质的行动,也是让他们积累经验的好机会。

    事实上将士们也是这么想的。今年年初宋夏大战,龙武卫和虎贲卫的将士们跟**仁去执行任务,虽然回来后功劳也是有的,得到的奖赏一点儿也不必参与了宋夏战争的禁军少。

    但是名声上,他们就完全比不了了,看看那些参战了回来的禁军将士们,现在一个个牛比哄哄,个个都觉得自己是大英雄似的。

    龙武卫和虎贲卫的将士们嘴上虽然不说,但心里还是憋着火的,明明他们平时训练的更刻苦,军事能力也比禁军的将士们强出不少,偏偏没有机会参加一次像样的大战赢取像样的的名誉。

    今天**仁去剿灭獾子洲的水匪,总共出动了三四千人的样子,这都显得小题大做了,整个剿匪过程根本就是一场虐者水匪玩儿的游戏。

    这些人回城之后受到了宿州百姓的夹道欢迎,这样的待遇和荣誉,在他们心里甚至比赏赐的金银还重要。

    军人,是有荣誉感的,这种荣誉感,也的确是钱所不能取代的。

    参加了剿匪的将士们回去把今日之事一说,剩下留守的那一万六七千的将士们就眼馋了,为什么能前去执行任务的不是他们?谁的心里都不会服气的。

    也不知道是谁发起的,识字的将士开始给**仁写陈情书,意思言简意赅,就是想打仗,水匪还是山贼他们不在乎,能为老百姓做点实事,他们就愿意,请求**仁给他们一个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

    **仁看着这些陈情书,还有后边那些密密麻麻的血手指印,内心里不知如何也跟着澎湃了起来。

    不管别的禁军如何,**仁知道他手下的这帮将士们,是可爱的。

    他感到很欣慰,他那一套训练士兵的方法,不论从体能上还是精神层次上,都把两卫的将士们训练成了一支可以称得上是人民的军队。

    **仁立即连夜着急了将领们升帐,便是讨论这个问题。

    **仁一开始就把事情说透了,他这次去江南的确是为了给安国公主看病,但作为一个钦差,受了皇命就是要巡察江南的。

    这个巡察,除了监督监察江南各地官员的吏治之外,还有治理江南各路匪患的任务。

    所以经过了今天剿灭獾子洲水匪的事情之后,他觉得可以让龙武卫和虎贲卫的将士们重新整编,化整为零,沿路扫荡各地的山贼山寨,水匪据点和盗贼窝子。

    **仁这个意见得到了所有将领的一致赞同,杨世虎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将士们现在已经快憋不住了,既然他们已经训练了那么久了,也确实需要一些实战来检验他们的训练成果。"

    **仁点点头,"既然如此,就这么办。不过江南各地的山贼盗匪也不知有多少,将来要面对的又是什么样的情况,所以诸将也要小心谨慎,万不可粗心大意。"

    倒不是说**仁操心的有点多余,但事实是,龙武卫和虎贲卫如今的作战能力,已经远超平常的禁军,剿灭几伙山贼盗匪的,根本就是杀猪用了牛刀。

    而情报方面,风神卫的工作做得就非常好了,江南各地的匪患情况,早被他们掌握,几乎每一个山贼营寨和盗匪窝点,还有些贼匪中像点样的人物,他们都摸查得一清二楚。

    留给龙武卫和虎贲卫的将士们做的,只有以雷霆之势把这些山贼和盗匪一举剿灭而已。

    **仁只留下自己的府卫保护龙船继续南下,而龙武卫和虎贲卫的两万将士则分为十路,众将领各带一路,分散出去按照风神卫送回来的情报信息,各自为战去剿匪。

    既然是给大家各自立功的机会,**仁就不用事必躬亲了,修整和准备了一夜,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仁便要离开宿州继续南下。

    可百姓们不知如何得到了他们天不亮就要走的消息,又一次带着家里的点心包子鸡蛋什么的来给**仁和将士们送行,不少人还流着泪大喊着"感谢王爷大恩大德"此类的话。

    能得到最淳朴的饿老百姓的认可,**仁心里是骄傲的,他站在船上和百姓们回首告别。而两卫将士也早已经完成了分割和整编,各自分配了任务,离开宿州逅,便直奔目的地而去。

    就这样,一时间里江南绿林界大乱,大运河两岸但凡是叫的上名头的山贼盗匪,都没有逃得过两卫将士的围剿。

    他们被围剿之前,也不是没有人根本不把龙武卫和虎贲卫放在眼里,他们觉得自己的山寨存在了那么多年,官府也剿了不知多少回,他们不照样屹立不倒吗?

    **仁的大名他们是听说过的,不过他们心里还是有侥幸心理,觉得**仁这次下江南名为钦差,当然要做做样子给皇帝看。

    剿匪,只不过是摆个姿态而已,不会真的动了真格的,得罪了江南整个绿林,何况禁军的名声原本不怎么好,他们都觉得禁军实力不济,不足为惧。

第1293章:一路扫荡(下)

    小七领着两千龙武卫将士一进村,村口百姓模样的汉子便去喊了村长出来。

    村长走出来,小七差点看傻在原地,一个白胡子老头,看样子得有六七十岁了,穿了一身七星道袍,手里拿这个拂尘,看上去还真有那么点仙风道骨的意思。

    老道见了小七的打扮,也不慌张,上前躬身施了礼,才缓缓说道,"不知众位军爷来鄙村又何事啊?"

    老大和颜悦色,还挺斯文,小七装作搞不明白怎么回事了,开口问道,"敢问道爷尊号?"

    老道捋着山羊胡子,"小道太上天尊是也。"

    小七噗嗤一笑,"吆,还是位神仙。"

    这村子山高路远,老道自然猜到了小七带兵来这里的目的,也明白他这番打扮,光凭嘴上说,面前这位长得跟孩子却穿着将军服饰的人也不相信。

    小七肯定是不相信的,事情也太奇怪了,倒是听说过过道家修仙要找世外桃源清净之地的,可这种地方多了去了,深山老林有的是,你偏在这么个山村里装神仙,不觉得太离谱吗?

    老道也不生气,还是笑眯眯的样子,竟然先开口道,"这位将军可是来围剿山贼的?"

    "那是当然。"小七口气不屑。

    老道笑着摇了摇头,"那将军可算白跑一趟。"

    "此话怎讲?"

    老道解释,"十几年前,这里确实住着一帮山贼,后来老道云游到了这里,便好言相劝,不断的用道法真理感化他们。

    结果他们真的受到了老道的感化,痛改前非之后,便各自散去了,想来如今他们应该都是好人了。

    至于这个山村,因为有上百亩的好地,才引了一些因为水患失去了家园的流民来,在这里休养生息,将军请看,村里如今住着的都是良民。"

    说着老道指了指身后的老百姓打扮的人们。

    小七装作点头,其实他早就看出来事有蹊跷,做好的完全的准备。

    他从小就当了内卫,这点障眼法,还是瞒不过他的,眼前的这帮被称作良民的百姓,衣服也是粗麻布的简单打扮,脸上也带着淳朴的笑容,可假扮百姓,起码把鞋子换了吧?

    这还没出八月,还是秋高气爽的时节,这时候淮南一代气候温暖湿润,若真是种地为生的山民,大多数是穿草鞋的,甚至都不穿鞋。

    可眼前的这帮子人,穿的一水的皮靴子,而且还都是行走江湖的有武艺之人所穿的那种,这便漏了馅儿了,种地的农民,哪有穿这种鞋子的?

    不过小七还是装出一副信以为真的样子来,老道以为奸计得逞,又开口道,"既然是个误会,不如请军爷们进鄙村歇歇脚,喝碗水吃点干粮再回去复命才好。"

    小七心道这老道好歹毒,这哪里是请他们喝水,分明是要给他们灌毒了。

    小七作势行了一礼,"多谢道爷美意,可惜我家大帅还在山外等着,既然是一场误会,那我们也便掉头离去就是了。"

    说罢给手下下令,调头回行。

    等他们转头走的一那科,太上天尊分明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只不过这笑容也没保持了多久,小七和龙武卫的人马刚退出村去不到五十步,便又回过头来,人人手里都抓这个一个棒槌似的东西,一起向着老道和一群"山民"这边投掷了过来。

    棒槌后边还冒着火花,一刹那间成百上千个棒槌正如天女散花一般,向太上天尊飞了过来。

    "不好!"

    太上天尊立即意识到危险了,可等他想跑已经晚了,棒槌落地后立即炸开了花,成千上万的铁蒺藜四处飞散,把所有人都呲的浑身是滚烫的蒺藜包子,每个人都被烫的痛苦不堪。

    小七立即带人杀了回来,太上天尊被密密麻麻的炸红了的铁蒺藜沾了一身,被活活烫死了。

    紧接着将士们扫荡了整个村子,宰了山贼,也果然找出来他们藏匿的各色武器和多年打劫抢回来的财物。

    小七是精明的,幸亏他识破了太上天尊的诡计,不过要说剿匪剿的最荡气回肠有有意思的,那还要数天霸弟弟这个人才。

    天霸弟弟抽到这伙山贼的时候,其实心里是喜忧参半的,喜的是这帮山贼在江淮一代名头很响,人数也最多,天霸弟弟可以带人大干一场,将来他的功劳也是最大的。

    忧的也正因为这伙山贼人数太多,他怕山贼们如果仗着山上的地形负隅顽抗,一时半会儿还真攻不下来,若是其他兄弟知道了赶来帮忙,就显得他不行了。

    等天霸弟弟带着他手下的两千虎贲卫将士到了这座叫卧虎山寨的山寨之时,发现山寨果然防御极好,山寨建在一处平顶的山峰上,而上山的路却只有一条。

    山贼头目号称叫金刀天王,这人不仅武艺超群,还懂得建造防御工事,上山唯一的一条路,就被他建设了层层关卡,并号称有上山十二关。

    每一层关卡都是用石头盖的,虽然只有一丈余高,但上山的路也只有一丈宽而已,一面是石壁,另一面便是望不见底的深谷了,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不过天霸弟弟仔细观察了之后,立即笑逐颜开,他并不带人强攻,而是命人拉出炮来,一个劲的往关卡里打燃烧弹。

    燃烧弹个头大,里边灌了火油,打出去爆炸之后,燃烧的火油飞溅的四处都是,关卡里立即一片火海。

    卧虎山寨里什么多不缺,粮食都攒了足够他们吃好几年的,可就是缺水,平时指望收集雨水也足够众人饮用了,但要灭火,那就完全不够了。

    第一次金刀天王用山上积攒的淡水灭了一次,接着山下又一波燃烧弹打了上来,刚灭了的火又烧了起来。

    山贼们无奈,只能后撤到下一个关卡,天霸弟弟见山贼撤了,便带人攻上去,下一个关卡还是用老办法,继续打燃烧弹。

    金刀天王如何也没想到他引以为傲的上山十二关在这帮官兵面前竟脆弱不堪,他们抵挡不住大火,只能步步后撤。

第1294章:老子要打通关(上)

    天霸弟弟也不着急,等他们撤了,便带人带着从山下打了水来先灭火,然后休息一会儿,命将士们喝水吃饭,接着才向下一个关卡继续进发。

    金刀大王就这么连丢了三关,不光他自己,他手下的一帮参谋们也开始沉不住气了。

    一帮狗头军师们开始给金刀天王出主意,第一个狗头军师说,"咱们这么后退也不是办法,就算山寨有上山十二关,也总有全部失守的时候。

    到时咱们无险可守,只能任人宰割,所以咱们必须想出一个办法来,阻止山下的官兵继续破关。"

    金刀大王皱着眉头骂道,"你这不全是废话吗?你有什么好主意,说出来听听!"

    "呃..."一号狗头军师没办法了。

    二号狗头军师站出来说道,"大王,守肯定是收不住的,咱们的关口被全部攻破,看来只是时间问题,所以咱们必须反击。"

    "用什么反击?"金刀大王问道。

    二号狗头军师微微一笑,"论地势咱们在上,官兵在下,咱们大可以把山上的巨石推下去,砸死他们!就算砸不死他们,只要堵住了上山的路径,他们不也攻不上来了吗?"

    金刀大王感觉脑壳疼,恨不得一脚踹死这个大傻子,"你是不是傻啊?把山上的大石推下去,是堵了官兵进攻的道路了,可咱们呢?

    咱们的山寨建在山崖上,上山也只有这一条路,堵住了下山的道路,官兵上不来,咱们也下不去了啊。

    就算寨子里粮食多,可咱们又能坚持多久?早晚不得饿死在山上?"

    二号狗头军师抹了被金刀大王喷的一脸吐沫星子,想了想又道,"饿死,不可能的,等官兵知难而退了,咱们再慢慢把大石头凿开不就行了?"

    没等大王发话,三号狗头军师说话了,"凿开?凿到哪年哪月才能凿开?山上石头多么硬你也知道,你去凿啊?

    而且如果官兵守在山下呢?或者人家一见你把山路堵死了,人家也有样学样,搬来更多的石头把咱们困在山上,到时候怎么办?"

    金刀大王点头,"你说得对,堵住山路是蠢办法,正好让人家瓮中捉...唉,谁能想到官兵现在有这么厉害的武器呢?

    咱们射箭,根本射不着人家,可人家那宝贝,轰隆隆一炮,就把咱们的关口变成了一片火海了。"

    "大王莫急,在下自有退兵之计。"三号狗头军师摸着小胡子洋洋自得。

    金刀大王大喜,忙问道,"我就说嘛,还是你最聪明,你说说看,你有什么好办法?"

    三号狗头军师缓缓道,"如今的局面,跟这帮官兵硬碰硬肯定是不行的,结果只能是咱们吃亏。

    既然真刀真枪的干咱们不行,那么咱们就只有智取。"

    其他几位狗头军师异口同声问道,"如何智取?"

    三号狗头军师背着手,"我的妙计,就是咱们投降!"

    "投降?!什么狗屁主意!"其他几位狗头军师表达了他们的不屑。

    不过金刀大王似乎明白了点什么,抬手示意大家安静,"你继续说。"

    小胡子笑道,"还是大王英明,一听便听出来了我的妙计!我说的这个投降,可不是真正的投降,而是假意投降。

    一会儿大王领几个人出关卡去找山下官兵的头头谈判,就佯作要投诚,希望他能上书朝廷,把我们招安。

    到时大王可以带上一些咱们山上的宝贝,用金银财宝来打动山下那位将军的心,如今这帮出来当大头兵的,有几个不是为了钱的?

    何况官府出兵来剿灭咱们,目的并不是杀人,而是消除匪患,那位将军肯定会想,既然这伙山贼愿意投诚了,就没有必要打下去了。

    他这趟出来,不光剿灭了一个山贼窝,又得了咱们送给他的金银财宝,还能向上边邀功请赏,对他来说这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他又何乐而不为呢?

    只要他收下了钱,答应了咱们投降的请求,咱们便假意下山被招安,到时咱们和官兵在一起了,便突然起事!

    官兵们都是些什么货色,相信大家都清楚,咱们的武艺,一个打他们七八个是没什么问题的。

    而且很可能都不用打,凭着咱们大王的高超武功,只要趁机先发制人把官兵的将领给拿下,到时候他们群龙无首,还不任由咱们宰割?

    到时也许根本都打不起来,官兵们自然就会抱头鼠窜了。而咱们也弄了他们的秘密武器过来,以后就算再有官兵来攻山,咱们也不怕了!"

    金刀大王越听越兴奋,听完之后他大笑一声,"妙,妙,妙!等这次击退了官兵,老子升你当二当家的!"

    山上宝贝不少,金刀大王收拾了两大箱子的金银财宝,命人抬着赶在官兵下一次进攻之前走出了关卡来。

    虎贲卫的将士们见有人从关卡里走出来,还高举着免战旗,抬了两个大箱子,便用弓箭指着他们,听说他们是来投降的,便引了他们来到了天霸弟弟面前。

    天霸弟弟很好奇,指着带头的一个大汉问道,"你就是金刀大王?"

    金刀大王见这位将军生得身材高大魁梧,比他高了一头有余,心中难免有些紧张。

    但他还算镇定,心说朝廷就喜欢用这种长得高大威猛的人当将军,实际上他可能只不过是撑门面的草包而已,论武功,他还是很有信心的。

    他恭敬施了礼,才笑着回答道,"将军好眼力,在下就是金刀大王,不过这都是江湖中人给面子才送的诨号,算不得数的。

    我看将军虎背熊腰,样貌不凡,心中不由的生出仰慕之情,将军带兵入神,在下佩服之至,所以特此前来投降,希望将军能上书朝廷,招安了我们。

    从此以后,我们愿意弃恶从善,并且甘心为朝廷和将军卖力,即便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金刀大王说了许多好话,可却没想到天霸弟弟根本就不吃他花言巧语这一套,因为在天霸弟弟心里,他本来就是样貌不凡的,甚至说样貌不凡都委屈他了。

第1295章:老子要打通关(中)

    天霸弟弟本来就很有心思,跟了**仁这么久,那心思就更活泛了。

    金刀大王前来投诚,又带了那么多金银财宝作为礼物,天霸弟弟一开始就猜到他们这是黄鼠狼给鸡拜年了。

    可惜的是,这帮黄鼠狼眼瘸,走岔了道,走进了老虎的家里。

    天霸弟弟指着两箱子金银财宝,"来,给老子打开瞧瞧。"

    金刀大王以为遇上了一个贪财的主儿,心中暗喜,忙命几个喽啰把箱子打开,露出两大箱子银光闪闪的银子来。

    可再抬头看,却发现不是他想的那么回事了。

    天霸弟弟鼻子里哼哧着,一脸的嫌弃,"就这么点?当老子是叫花子呢?回去回去,把你山上的宝贝全部扛下来,说不定老子一开心还能放你们一马。

    否则的话,哼哼,烤猪吃过吗?过会儿就让们变烤猪!"

    金刀大王心里那个气啊,这人有病吧,变不变烤猪跟本大王吃没吃过又有什么关系?

    可毕竟他们人少,天霸弟弟身边将士众多,他也只能陪着笑脸一个劲儿的道歉,"将军息怒,将军息怒,是小的怠慢了将军了,小的这就回去,再给将军准备一份大礼,一定让将军满意。"

    说罢便点头哈腰的退了出去,将士们也不阻拦,就让他们回到了山上。

    可回了山,金刀大王就气不打一处来,白白瞎了两大箱子金银财宝,就算是肉包子打狗,还能听见两声叫唤呢,他白跑了一趟不说,还被一个傻大个小子教训了一番,能不生气吗?

    金刀大王哪里受过此等的委屈?他回了寨子里就破口大骂,要把官兵和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将军碎尸万段。

    嘴上出够了气,形势却不能逆转,如今他们的小命捏在人家手上,金刀大王就算以往再威风,如今也不得不低头。

    狗头军师们一个劲儿的劝,说什么小不忍则乱大谋,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之类的话,金刀大王也知道现在他只能忍,没有第二个选择。

    回到寨子里藏匿他们这些年来打家劫舍抢回来的财物的山洞,看着自己带着弟兄们辛辛苦苦积攒的这些财富,金刀大王又有点不舍得了。

    狗头军师们又劝,金刀大王又骂,老子这么多年过着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日子,好不容易准备过点没羞没臊的山大王生活了,怎么就遇上这么一档子事?

    刚才跟着他下山的一个喽啰说道,"大王,这次来的官兵和以往的官兵不一样,虽然他们穿着打扮和禁军还有所不同,但他们还真是禁军。"

    "禁军?"

    金刀大王直摇头,"禁军怎么来了淮南了?本大王记得禁军一个个都是怂包啊,怎么山下这帮人这么厉害?"

    忽然有个手下惊道,"大王,不好了,我知道山下是谁的人马了。"

    "嗯?是谁?"金刀大王一脸疑惑。

    "是**仁的人马。"

    "**仁是谁?没听说过江湖上有这么一号人物啊?!"

    手下解释道,"大王,你多年不行走江湖了,最近外头的事情可能不大了解。这个**仁,原本是个厨子。

    可大王可千万别小瞧了这个厨子,听说这小子是神仙的徒弟,知道很多常人不知道的东西。

    他最出名的自然还是做菜,听说应为这个,连皇帝都非常欣赏他,给了他官当,还经常派他去办个皇差什么的。

    这小子就因为每次给皇帝办事办得很漂亮,官职和爵位便越升越高,今年还被皇上赐封为北方王了呢。"

    金刀大王是个粗人,哪里懂得这些,他只是没搞懂**仁和这帮攻山的禁军有是没关系,便呵斥道,"你说了半天,全都是屁话。

    他是北方王就了不起啊?老子还是金刀大王呢?大家都是王,谁比谁还矮一头啊是咋的?"

    狗头军师们有种想撞墙的冲动,他们跟的这个山大王,也太白痴了,基本就是个四肢发达,头脑...早不知道多少年前扔到哪儿去了。

    可大家如今坐在一条船上,他们也只能一个劲的劝慰,先躲过这一劫去,以后再另攀高枝也不迟。

    "大王,这个**仁是带过兵的,咱们大宋今年打败了西夏,其实当初就是这个**仁先在清平关以三千边军大胜了西夏两万精锐,才让咱大宋有了信心的。

    这个**仁身边还有很多追随了他的能人异士,个个都是武功高强的英雄好汉,山下那一位,恐怕就是其中的一员猛将了。"

    金刀大王这才认真了起来,对手看来没那么简单,他还是要使出自己所有的本事来,才能逃出生天。

    看着山洞里的财宝,他扭过头去咬着牙道,"装,再装四大箱子,剩下的也够咱们下半辈子吃喝不愁了。"

    金刀大王又命人带了四大箱子金银珠宝抬下山来,送到了天霸弟弟面前。

    天霸弟弟还是命人打开看了一眼,可他还是不满意,这次话就更不客气了,"我说金大王啊,你是没长耳朵啊还是觉得我长得像穷光蛋啊?

    就这么点东西,都不够我吃饭用的,你听说过大胃王吗?今天就算让你开了眼,老子就是陛下御赐的大胃王!"

    金刀大王心里愤恨,我管你什么王呢,待会儿可别让本大王逮着机会,要不然老子弄死你。

    他心里想的正爽,可脸上还是强挤出些笑容来,"原来将军就是鼎鼎大名的大胃王,在下怎么可能没听过您的大名呢,如雷贯耳,如雷贯耳啊。"

    天霸弟弟还是没好话,"原来你听过老子的名号啊,那你还送这么点东西老打发老子?你不仅侮辱了老子的人格,你还侮辱了老子的智商!"

    智商?啥玩意儿?金刀大王懵逼了。其实天霸弟弟也没太搞懂这话什么意思,他听**仁说过,觉得这话好像自带喜感似的,便随口说了出来。

    金刀大王心里的火气越来越大,心说本大王半生的积蓄都在这里了,你还嫌少?是不是非要老子倾家荡产了你才满意?

第1296章:老子要打通关(下)

    金刀大王没办法,只好又一次被赶回了山上,这次骂的更厉害了。

    小胡子狗头军师想了想,咬着牙道,"大王,既然如此,咱们不如跟他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怎么破?怎么沉?"

    "咱们山寨里所有的金银珠宝要是全装上,是不是还能装个十几箱子?他不是贪嘛,那咱们就全给他抬下去!"

    金刀大王阴着脸,"全给他?那咱们这些年刀头舔血的日子,都白过了?辛苦半生弄回来的钱,全给了那小子,那咱们将来怎么办?"

    小胡子笑笑,"大王,你误会了。我说的是全给他抬下去,可不是全给他!咱们把山上的大箱子收集收集,凑个三四十个。

    然后把兵器藏在箱子底,把金银摆在兵器上边,然后挑选百余名武功最好的弟兄,佯作把山上的财宝都送给那个贪得无厌的官兵将领。

    箱子越多,咱们可以带下山的人就越多,有了前边两次下山送礼的经历,我相信官兵也不会怀疑什么。

    等到那家伙要打开箱子察看财宝的时候,咱们便从箱子里抽出兵器来,然后一拥而上!

    俗话说得好,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凭借大王的本事,先把那个将军制住应该是手到擒来之事。

    只要咱们抓住了他们的头,剩下的官兵再多,也不足为惧了,咱们以他为质,逼官兵退兵,夺了他们喷火的秘密宝贝,将来就算官兵再回来攻山,咱们也不惧了。"

    金刀大王本来听说要把所有的家当送出去,心里非常不满,但听到后边的计划,便笑逐颜开了,"好,就按你说的办,来人啊,把山上的大木箱子收集起来..."

    金刀大王第三次下山,带了四十多个大木箱子,每个大木箱子由四个人抬着,看着抬箱子的人脸上的表情,便知道这些箱子不轻,整个队伍浩浩荡荡走下上来,场面好不壮观。

    天霸弟弟远远地看见,轻蔑一笑,"终于动了真格儿的了,弟兄们,给老子准备好了,老子倒要看看这个金刀大王有什么本事!"

    一切都在按照小胡子狗头军师的计划进行着,金刀大王见到天霸弟弟,装出一副凄苦的样子来道,"将军,这四十几个大木箱子里,装的便是我们山上所有的宝贝了。

    求将军放我们一马,来生小的做牛做马,也一定要还了将军这个人情。"

    天霸弟弟轻笑一声,"这次还算不错,老子就知道你小子藏了不少宝贝,前边那六箱金银不过是些零头而已,你当老子没看出来呢?!"

    金刀大王陪着笑,"那是那是,将军英明,小的实在佩服之至...不如请将军亲自检验一下,才好证明了小的们对将军的一片赤诚之心。"

    他说这话,便是要引了天霸弟弟走近了他,然后准备动手"擒王"了。

    但他无论如何也没想到,天霸弟弟根本没有检查这些金银珠宝的打算,而是一脸嫌弃的摆摆手,"好了,不用验了,你们可以回去了。"

    金刀大王呆立当场,心说这都什么玩意儿啊,拿了本大王的东西,好话都不说一句,也不说答应放过了我们,就直接让我们回去了?回哪儿去呢?

    天霸弟弟见金刀大王愣在原地不动换,立即抬高了嗓门嗔道,"你还傻站在这里干甚?让你滚就赶紧滚蛋,听不懂人话啊还是等着老子管饭呢?!"

    金刀大王问道,"将军这是何意?在下把山上财宝都送给将军了,将军为何还要我们回去呢?"

    天霸弟弟笑道,"你不回去你能去哪儿?难道你还要上天不成?老子是收了你的礼物,可从来也没答应过你什么,一直都是你在自说自话,难道...你活在梦里?

    赶紧滚回你的山上去,老子打炮打的正过瘾呢,你不在山上,老子打谁呢?"

    "将军还要攻山?"金刀大王咬的牙齿都快碎了。

    天霸弟弟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那是自然,你们不是号称有上山十二关吗?还说什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吗?

    老子就是喜欢这种高难度的挑战,今天老子来就是来打通关的!"

    金刀大王再也忍不了了,这个官兵将领摆明了就是在玩他,害他白白折腾了三趟不说,还这么无赖留下了他的全部家产却不给他好脸,他彻底愤怒了!

    他忽然大喝一声,"弟兄们,把这个贪得无厌的王八蛋给本大王宰了!取其首级者,赏一把交椅!"

    说罢十分威武地踹翻了身边的一个大木箱子,箱子里刀剑和各色的金银散落了一地。

    金刀大王很灵活的用脚挑了一把金刀飞到他面前的半空,又十分帅气地把金刀攥在了手里,目光炯炯,杀意腾腾!

    他三步并作两步向十步之外的天霸弟弟的座椅上冲来,手中金刀舞了一个漂亮地刀花儿,转眼之间便向天霸弟弟头上砍了下来。

    天霸弟弟不慌不忙,双手下垂,等到金刀大王最后跃起来奋力砍下来的那一刹那,忽然抄起手上家伙事儿,横在了他们俩之间。

    金刀大王本来见官兵将领还傻坐在椅子上,以为这小子吓尿了呢,却不料他下坠的瞬间,忽然一个磨盘大的黄铜棱角大锤出现在他面前!

    他收不住身势,胸口硬生生撞在了棱角大铜锤上,立即听见"咔嚓"一声脆响,不知折了几根肋骨,压的心肝脾肺肾挤得全部换了个位置,接着身体向后弹飞了出去,一口老血喷了出来,连手上的金刀也不知何时跌落在了地上。

    等棱角大铜锤把金刀大王弹飞了,天霸弟弟这才站起身来,大喝一声,"给老子把这帮蟊贼揍得妈妈都不认得了!"

    没等那些跟下山来的山贼们反应过来抓起武器呢,早被预备好了的虎贲卫将士们或刀或枪顶在了他们脖子上,反应速度那叫一个快。

    山贼们没想到人家官兵早有准备,已经被制住了要害,低头看看被一锤锤翻在地,胸口都陷进去一大片的金刀大王挣扎着混着鲜血在喘气,抬头看看手持两把棱角大锤的天霸弟弟,无奈之下只得跪下来求饶...

第1297章:河清路净

    金刀大王被锤死了,或者说是他自己撞在天霸弟弟的棱角大锤上撞死的,山寨里的精英也被全部拿下,剩下的山贼见状,只能走下山来投降。

    一个淮南曾经最大的山贼窝就这么覆灭了,天霸弟弟命人上山搜刮了一遍,除了粮食物资等,又搜刮出不少金银财宝来。

    本来打算收兵去下一个山贼寨子的,后来想想这个山寨不错,拆了可惜,于是把财物和金银又运上了山去,派人联络了风神卫,让他们来接手。

    至于抓住的山贼,天霸弟弟也没打算留着他们,吃饭的时候在他们的饭里下了药,算是给他们留了个全尸,也算实现了他攻山时的诺言。

    这就看出来天霸弟弟有想法了,他们几个出身不像杨世虎那么好,比起当今皇上和朝廷来,他们更忠于**仁。

    所以杨世虎捣毁了山贼窝,会把抓住的山贼和缴获的财物交给当地的官府处理。

    而小七和天霸弟弟他们呢,抓住的山贼是一律不留的,至于搜刮来的财物嘛,象征性的拿出一点来送给了地方官府,再拿出一部分犒赏士卒,剩下的还是留在了山上,充作了风神卫的私产。

    **仁收到各路兄弟发回来的战报,一眼就看出来了这一点,他也有点无奈,其实他是不缺那点钱的,但兄弟们心向着他,他还是很欣慰。

    这年代看着繁荣昌盛,其实处在**仁这样的位置,必须时不时想着给自己留条后路,他的兄弟们能替他操心,这就是他真心真意待他们得到的回报了。

    这年头士为知己者死都绝不罕见,**仁也感觉到了兄弟们对他的那份心意。

    有了好的开头,几路大军剿灭山贼水匪的计划就更容易进行了,剿完了淮南的就剿江南的,凡是叫得上名头来的山贼窝子,可都遭了秧。

    眼下从淮南到江南一代的绿林界个个风声鹤唳,人人自危。

    剿匪大军走到哪里,都是先挂一面写着"杨"字的大帅旗,然后才是带头将领姓氏的将军旗,于是江南绿林开始谈杨色变,不论是山贼山寨还是盗匪团伙,纷纷散伙的散伙,逃跑的逃跑。

    一时间里淮南和江南河清路净,让剿匪大军变得无匪可剿,去哪里都是空山寨,连个鬼影儿都没见着,这让比着赛炮打山贼的将军们非常不爽,还没怎么动手呢,山贼们先跑没了影。

    龙武卫和虎贲卫的将士们更是大叫还没过够瘾,纷纷向自家将军请愿,听说东海还有些海盗没剿灭呢,咱们早点跟王爷请战,可别让别人抢了先。

    这会儿也有海盗,也有倭寇,不过比起几百年后,还很少,倭国的幕府们忙着把天皇关木头笼子里分他的土地呢,但凡有点本事的都想着赚点便宜,没空跑到大海上风吹日晒的当海盗。

    **仁也没直接说同意,因为海上和河上还是不同的,现在坐的龙船体积虽然大,但那是为运河运输设计的,到了海上不见得就好使。

    何况沿海也是有大宋的水军的,需要联络了他们,才能制定剿灭海盗的计划,冒然行事,或者太激进行事的话,容易适得其反。

    ...

    离开京城已经半个月了,**仁乘坐的大官船也到了扬州,让他没想到的是,童贯已经来扬州接他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江南的"三司",其实并不在一个地方,管理漕运的漕运衙门在扬州,管理外贸的市舶司在江阴,管理织造的织造局在苏州。

    童贯从苏州感到扬州来迎接**仁,其实很容易想到为什么。

    尽管**仁这趟下江南走的匆忙,但想三司里当头头的太监们,在京城里和宫里都有专门的消息渠道。

    **仁离京,就有人专门给他们快马加鞭地把消息送到了,比朝廷下达的官家命**仁为钦差巡视江南的官文还快,这便提前给了几位首领大太监们准备的时间。

    江南富庶,当官也好,当差的宫里的公公们也好,要说一点儿也不贪,那不可能的,只不过贪多贪少,如何获取了利益而已。

    真正大贪官眼下是没有的,当年杭州知府赵之洐跟着南阳郡王一起落马,还牵扯出近百名江南各地的贪官,如今的这一批很多人是刚换上两三年的,风声刚过,他们行事还算是小心谨慎。

    再说**仁也不是来整饬吏治的,他本事再大,本质上的事情他改变不了,抓再多的贪官污吏,也只能让风气干净一两年而已,没必要多做些无用之功。

    不如还是走自己的路,从根本上改变当时的社会风气。

    当然,如果真有很过分的,**仁倒是觉得可以抓几个典型,这就要看哪个不长眼的撞到了枪口上了。

    不过这样的傻子应该没有,三位首领太监得了消息,一定会知会他们相熟的当地官员,提醒他们收敛一些,不要多事惹了杨大钦差不高兴。

    童贯这次来扬州迎接**仁,就是套交情了,如今他在江南小日子过得很滋润,倒也不争权了,但偷偷摸摸夺点利,那肯定是少不了的。

    **仁如今的地位,在童贯心里那就是一棵参天大树,这时候不敢进去拜入门下套瓷实了交情,更待何时呢?

    所以童贯早早备好了礼物,感到扬州来迎接**仁大驾光临。

    扬州是大城,也是当今运河上的第一大港,江南转运司,也就是漕运衙门设在这里也就理所当然了。

    在路上的时候**仁可以选择停不停船,又要停多久,但在扬州码头,他必须靠岸,毕竟他的身份是钦差,既然来了江南,不可能不去漕运衙门视察一番。

    扬州当地的官员也是非常多,**仁也需要出面应酬一下。

    船靠了扬州码头,几十个码头工上前帮着官船下锚,扬州知府朱润卿则领着上百名衣冠整齐的地方官员排好了队列躬身迎候。

    在站在他们身前的还有两人,穿了绯红色的官袍,便分别是漕运衙门的首领太监赵献球赵公公和织造衙门的童贯童公公了。

第1298章:漕运衙门

    **仁下船,也不多客套,说了些官话,便要直接去漕运衙门视察。

    虽然赵公公早做了安排,可**仁这么直接,还是让他有些惊骇,忍不住去瞅旁边的童贯。

    童贯四十出头,赵献球六十多了,论资历赵献球是童贯的前辈,尽管二人如今官职一样,但实际上两人的地位还是有高有低的。

    赵献球在仁宗朝就入宫了,仁宗闲暇喜欢蹴鞠,便在宫里组织了一帮小太监踢蹴鞠,有时候只是看着玩,有时候心痒了也会下场踢上几脚。

    这个赵公公当时就是仁宗的蹴鞠队里的一个小公公,本来他在宫里地位不高,可他心思活泛,每次陪仁宗踢球,都极尽献媚拍马。

    每次仁宗把球踢飞了,赵公公就抢着去捡球回来献到仁宗脚下,仁宗一高兴,就赐了他一个赵献球的名字。

    别看名字不怎么好听,可毕竟是皇上赐的,后来赵公公就渐渐飞黄腾达了,大概二十年前,便拣了转运使司的肥差,在扬州也已经呆了二十年,如今已经是漕运衙门的首领大太监。

    漕运衙门和织造局按朝廷的编制是平级的,也都是朝廷下属的地方职能机关,但实际重要性和利益上,漕运衙门可不是织造局可以相比的。

    漕运衙门主管漕运,光这一项就制约了织造局,织造局负责监督管理江南织造行业,盘子也是很大,油水当然也很多,但你造出布匹丝绸来,还是要指望漕运衙门给你运输和贩售。

    从环节上织造局就被漕运衙门掐的死死的,更别说漕运的盘子简直大了去了,漕粮和官盐运输派送这两样影响了国计民生的事情,可都是指着漕运衙门管理。

    就不用说赵献球在扬州呆了二十年了,方方面面的事情他都熟悉的很,所以童贯对赵献球是以前辈和上官来对待的,而扬州知府等地方官,也只能甘愿排在他身后了。

    童贯接了赵献球的目光,做出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的样子,冲他撇了撇了嘴,他确实不知道为何**仁明明一副心事重重又心不在焉的样子,办起事来却如此直截了当。

    不过**仁这位王爷加钦差发了话了,他们也不敢不从,只得立即命人开道,一种官员也跟着**仁屁股后边来到了漕运衙门。

    扬州转运使司,可以说是大宋最大的转运使衙门了,**仁起先也认为漕运衙门和其他衙门一样,不过是个一般的大院子而已。

    但真到了漕运衙门门前,才被衙门的一大片建筑群给吓了一跳,衙门的大门多么宽大厚实不说,单说衙门的院墙,那都是一色的一丈高的青砖双层大墙。

    **仁迈进院内,光是前院就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一水的大理石地砖,平整得没有一丝的棱角冒出来。

    不过从院内看,**仁便知道漕运衙门为何盖了那么高的院墙了,除了正面是办公的公署之外,两边同样砌了高墙的院子戒备森严。

    原来江南的官银和给官家的供奉等贵重物品,是漕运衙门从各地收了回来,然后暂时存放在衙门内的府库之中,然后定期定时通过大运河运送到东京城去的。

    如此看来,赵献球的差事办的还算不错,怪不得不管朝堂上如何的风云变幻,他这个漕运衙门首领大太监的职位从来没有动过。

    **仁说是视察,其实就当是旅游似的走马观花的走一圈而已,他本也没打算在扬州逗留,他要今早赶到他的目的地杭州,以免事情生出更多的变故来。

    赵献球对**仁还是表现出来极尽的尊重,毕竟**仁是王爷,他是太监,尊卑的事情上,赵献球还是做得非常到位了,绝对没有任何的短处。

    等把漕运衙门走了一遭,赵献球才请**仁到正堂里饮茶。

    能喝上赵献球的茶的人,也只有五个,**仁是客,自然被请上了首座,赵献球这个做主人的很自然要坐在下首位作陪。

    童贯虽然也是客,不过他仗着私人同**仁以及赵献球的交情,自然要坐在赵献球对面一起作陪。

    最后剩下的三个人,才是扬州地方的重要长官,分别是扬州知府朱润卿,扬州指挥使何存葆以及监察使李文学,这三位便是地方军政上的三位最高官员了。

    喝了一盏茶,**仁又做样子询问了下漕运衙门正常运作上的一些事情,眼见时辰到了正午,赵献球便给扬州知府朱润卿使个了眼色。

    朱润卿等三人会意,立即起身道,"卑职先行告退,去为王爷准备中午酒宴之事。"

    话说的很直,并没有啰啰嗦嗦什么略备薄酒宴请上使那种酸话,倒是让**仁很喜欢。

    **仁也没打算拒绝,来一趟扬州,就算不给这几个地方官的面子,赵献球和童贯的面子也要给,吃顿饭是免不了的。

    而且当时扬州出名的美食也很多,**仁这个吃货也是想试试这个年代,扬州这个淮扬菜的代表之地,在美食上究竟达到了什么样的境界。

    另外通过这件小事,**仁也察觉出赵献球的厉害,此人行事并不圆滑,和之前**仁想象里那种油滑老太监的形象有点不同。

    他这个人给人的印象,更多的是能干,漕运衙门事物繁多,涉及到的人事也十分复杂,赵献球能把这些打理的井井有条,而且在这里一干便是二十年,连朝廷里都没有人说他半句坏话,可见此人的实干能力绝对不是吹的。

    等朱大人等三位退出去,童贯才试着跟**仁套交情,"上次咱家和王爷京城一别,竟过了这么久了,现在咱家每夜做梦还会梦到当年跟王爷在清平关大胜野利图里之事。"

    **仁笑笑,"外头人吹嘘些什么也就算了,童阁领,咱们不是外人,就不必这么客气了。"

    赵献球见**仁表情轻松下来,这才长出了一口气,接着试探到,"方才王爷下船之时,咱家见王爷面露愠色,还道是咱家招待不周,让王爷动了怒呢。"

第1299章:赵献球的算计(上)

    **仁稍作思考,便猜到赵献球为什么这么说了。

    他们出身宫中,自然在宫中有不少的好友或者眼线,**仁奉旨巡视江南的事情,他们一定是提前就知道了的,起码比扬州知府他们知道的早。

    但**仁此次下江南是借了给安国公主治病寻医的幌子之事,他们还不知道。

    **仁自然知道这件事不能瞒了他们,便苦笑道,"赵阁领言重了,赵阁领在江南为官家办事兢兢业业,小王在京城之时就有所耳闻,如何会出什么错漏呢?

    至于先前小王脸色不好看的原因嘛...呵呵,其实二位阁领都是自己人,小王爷没有什么好隐瞒的。

    小王的五夫人,是辽国新皇的独女,也就是安国公主,前一段时间安国公主身体不适,小王焦急,四处寻遍了京中的名医,可还是无法抑制公主的怪病。

    后来听说杭州府那边有位姓邵的名医擅长医治怪病,这才去宫里求了陛下的恩旨,小王才敢离京带着安国公主来寻名医瞧病。

    陛下觉得既然小王要下江南了,顺嘴就让小王再多当一回钦差,顺便视察一下江南的吏治,以及漕运织造等事物。

    小王哪里懂得这么多东西?于是只好做做样子罢了,其实小王这个钦差啊,呵呵,其实当的糊里糊涂的。

    不过既然陛下给了小王这个差事,小王也尽量把事情办好,江南三大衙门有几位阁领统领着,自然不会有什么差错,所以小王也准备草草巡视一番,便赶往杭州府。"

    赵献球谄笑道,"原来如此,安国公主生了病,这可是大事,咱家不才,也认得几个扬州城里的名医,不如咱家命人把他们都寻了来,一起去给安国公主看上一看。"

    童贯也帮腔道,"是啊是啊,赵阁领认得的名医,一定是医术不凡的。"

    宋朝的时候对内侍和宦官的称呼里,叫公公是比较中性的称呼,称呼阁领就是对一些有官职或者地位比较高的公公的尊称了,而直接喊太监就有些不尊重了,喊阉人那就是骂人了。

    **仁可不愿意让什么扬州的名医去给鬼姐看病,她本来就没有病,借着说她得病的由头才好离开京城下江南的,绝不能让外人知道这个秘密。

    且先不论扬州的名医的艺术究竟高不高,万一被他们瞧出什么蹊跷来,回来再说个了赵献球听,无异于**仁一个把柄白白送给了赵献球。

    **仁又不好直接拒绝,便说道,"那就多谢赵阁领的好意了,只是陛下下旨让宫中的太医去小王的府上给安国公主看过的,连那帮太医都没瞧出公主得的什么怪病来..."

    话说道这里,其实三人都心知肚明了,**仁不愿意让扬州的名医给安国公主瞧病,而是想着直接去杭州找能看得了公主的怪病的那位邵神医瞧病。

    赵献球笑笑,不再言语,童贯也不说什么了,而是起身给**仁续茶。

    这二人出身卑微,能从一个宫中的小公公混到如今的地位,自然知道**仁一番话里表露了什么意思。

    他一个外姓人,竟然能被皇上封为王爷,这在整个大宋都是十分罕见的,可见皇上对**仁是多么的器重。

    安国公主生病,**仁就能去宫里请皇帝命太医去他家里给公主瞧病,换了别人,可没有这般的待遇。

    太医治不了,**仁要来江南找上门邵神医来给公主看病,皇上二话不说就准了,而且顺口给他一个钦差当,这就更说明皇上对**仁的信任和恩宠是多么皇恩浩荡了。

    而赵献球和童贯你在江南管的摊子不管多么大,那也是皇帝给的差事,说白了还是皇帝的使唤仆子而已。

    不论你在江南面子有多大,又能贪多少油水,若是皇帝不让你干了,招你回了皇宫里,你什么都不是,还是个伺候人的太监罢了。

    所以**仁表达了他的意思,赵献球和童贯哪里敢违拗?

    再说了,安国公主是什么人?是辽国的公主,这种人就更不能招惹了,连皇上和朝廷那边听了安国公主得病都的紧张一番,他们两个公公,敢去掺和这种事?

    赵献球说起扬州名医之时,也是示好而已,绝不敢强求什么,而且跟**仁这半天的接触,他也看出来**仁是个什么人了。

    看上去年纪轻轻,就是个读书人那种斯斯文文的面皮子,但说话行事可一点儿不缺狠劲儿。

    他嘴上说来江南办差之时顺便,或者是做做样子,但他带了两卫禁军下江南,谁又不知道?

    如今龙武卫和虎贲卫可算闯出来大名声了,从淮南到两浙,谁不知道两卫禁军最近干的那些剿匪的事情?

    具体过程也许不知道,但他们却知道两卫禁军走到哪里,哪儿的什么山贼盗匪的可都遭了秧,他们捣毁了人家的山寨不说,还把山贼们杀得一个不留,这份儿狠劲,不是什么人都能有的。

    眼下两淮和长江流域,什么山贼水匪都销声匿迹,官道上扔块银子都没人敢捡的,生怕失主找回来说不清楚,被误会成了小贼,那可就性命难保了。

    还有**仁以前在清平关上的事情,赵献球也是从童贯那里知道了详情的,几十锅煮肉里下毒,毒死了上千人,抓了上万人,这份机智和魄力,恐怕大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了。

    赵献球心里明镜儿似的,甭管他有没有把儿,他在扬州是别人眼里的大爷,但面前的这个年轻人,那是真正有把儿的真爷爷,谁要惹了他不高兴,那么很可能就离死不远了。

    赵献球忽然想到一件事,便又习惯性的给童贯使眼色。

    童贯也是极聪明的,立即明白了赵献球的意思,装作闲聊似的说道,"王爷今日视察了赵阁领的漕运衙门了,改日到了苏州,一定要好好视察视察咱家管辖下的织造衙门。

    咱家来了江南也有段日子,请王爷瞧瞧咱家这差事,究竟做的怎么样。"

    **仁笑笑,算作客气地答应了他。

    童贯忽然皱起眉头道,"只是江阴那边管辖着市舶司的岑公公,不知为何今日没来迎接王爷大驾..."

第1300章:赵献球的算计(下)

    童贯这么说话,**仁已经听出来话中的意思了。

    看来赵献球在江南也不是一手遮天啊,市舶司的岑公公好像就和他有点不对付。

    从江南三司的职能来说,漕运衙门和市舶司都是管运输的,漕运衙门管内河航运,市舶司管外贸航运。

    二者有联系,却也谈不上什么瓜葛,因为大宋的内部运输和对外贸易,根本就不是一回事,织造局在两者中间夹着,倒是显得特别有意思。

    大宋的海上贸易,在建国初期是被禁止的,太宗皇帝太平兴国元年颁布法令实施海禁,规定私自进行海上贸易者,满一百钱论罪,满十五贯判黥刑,也就是在脸上刺字了。

    到真宗继位之后,虽然海禁法没有废除,但实际上海上贸易已经适当放开,朝廷带头开始了海外贸易,只是民间的海上贸易还处在管控范围之内。

    直到神宋朝元丰二年,海禁便被全面取消了,朝廷允许商人进行海上贸易,甚至还出台了一系列的管理和税收等政策,重置市舶司,管理和协助商人自由开战海上贸易。

    大宋精美的丝绸、瓷器、茶叶,以及一些精美的手工艺品便通过海路运送到东南亚国家中转,再由中东和南亚等国家的商船从东南亚国家买走,运回到本国贩卖。

    这样的海贸形式一直持续到南宋,当时的海贸船只因为制造工艺有限,所以跑不了远洋运输,而且还受到季节的限制。

    夏秋时东南沿海时常有风暴,在海上跑船非常危险,所以只有在冬春两季,才是海上贸易最密集的时节。

    宋朝的瓷器和丝绸在中东和南亚国家非常受欢迎,所以取消海禁的这十几年来,海上贸易非常频繁,养肥了市舶司之外,也产生了很多依靠海贸发家的江南富商。

    这便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靠海上贸易发家的海商,和江南传统的靠国内贸易发家的富商分成了两派,他们各自有各自的圈子,大家各做各的买卖,却没有什么合作。

    而江南依靠织造发家的布商,则夹在他们中间两边不得罪,又成了一个独立的商人圈子。

    而朝廷在江南的三司,便各自受到了三帮商人的抬举,三位首领太监,也就各有各的财路了。

    三位首领太监之间,或许表面上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可实际上在如此复杂的利益纠葛之下,很难说他们就真的三个人一条心,或者说,若是没有因为利益而相互算计,那才是出了鬼了。

    管理漕运的赵献球看上去资格最老,地位也最高,但管理市舶司的岑公公和他管辖的范围各有不同,接触的人也不怎么相干,一个在扬州,一个在江阴,两地隔得并不算远,但两边来往不多,岑公公也不必迁就着他。

    比起这二位来,童贯算是个新来的,要说在江南地方上的势力和人脉,肯定是没法跟他们两位相比,所以也只能夹在二人中间想方设法左右逢源了。

    而在实际利益上,明显管理市舶司的岑公公是油水最大的,赵献球这边干的事情最多,但大多数诸如漕粮、官盐的运输调配,都是朝廷的差事,他是不敢跟朝堂上的文官大老爷们这里夺利的。

    只有从民间的运河贸易中能得到些好处,但国内贸易量虽然大,但利润其实不高,说白了走的是薄利多销的路线,靠累计的量来获得利润。

    这些通过漕运来转运货物的江南商人,当然要懂得孝敬漕运衙门,当然,赵献球得到了好处,也是细水长流型的。

    可海商就不同了,他们每年走的货物数量上看上去没法跟国内贸易的商人相比,但他们跑海贸利润大啊。

    北宋的丝绸和瓷器,国内是一个价,卖到东南亚又是一个价,中东商人转卖回他们那里又是一个价。

    中东古代有个大富翁之间斗富的故事就非常有趣,说是两个富人比谁有钱,一个商人说,他家里全都是粮食,多到堆成了小山,吃一辈子都吃不完。

    第二个商人则说我家里都是黄金白银,地板砖都是金子镶的,吓得第一个商人不敢说话了。

    第三个商人笑着说我家里初了丝绸就是瓷器,连上厕所用的都是瓷器马桶,而且用丝绸擦屁股的,这话说完,前头那俩商人一起傻眼了。

    故事虽然是当笑话讲的,但这样的故事的产生,也并不是没有历史依据的,说明当时丝绸和瓷器,在当时中东和南亚的富人心里,是身份的象征。

    所以大宋的海商们动不动就是几倍甚至几十倍的赚取利润,属于走的高端路线。

    布商这边纺了布匹织了丝绸,卖给谁人家都赚钱,只要做好两边的平衡,人家也不掺和漕商和海商之间的矛盾。

    童贯现在似乎是帮着赵献球说话,实际上他也是无奈,在谁面前说谁爱听的话,这点道行他还是有的。

    **仁早就了解了一些江南的情况,所以童贯提起来岑公公来,啊也装腔作势的问道,"是啊,童阁领不说我还真忘了,这都秋后了,海贸应该很快就繁忙起来了,岑阁领最近是不是很忙,才没来扬州见本王啊?"

    **仁也没想掺和三个太监之间的事情,只是童贯既然开口了,他总要表个态,也就是说些老好人的客套话,试图糊弄过去,毕竟将来他要在江南躲清静,可不希望三个老太监整天没事烦他。

    童贯作势想了想,幽幽道,"大概...可能...也许是太忙了吧。"

    赵献球也听出**仁话中意思来了,不便继续多说什么,便也随着童贯的话道,"是啊,岑公公最近忙,也许是耽搁了,说不定过两天他也就过来拜见王爷了。"

    **仁点头笑笑不再说话,端起茶杯慢慢喝着,不住地夸赞赵献球衙门里的茶叶好喝。

    赵献球知道这次没通过**仁给岑公公一个下马威,心中多少有些不爽,不过他也不好表现出什么,装作惊喜说,"王爷若是喜欢,咱家就派人去多准备一些,让王爷带在身边,什么时候想喝了,便差了人去煮便是。"

第1301章:扬州四大名菜

    这时候一个衙门里的管事在门外禀告,说朱大人那边已经备好了酒菜了,请王爷和两位阁领移步黄金楼赴宴。

    漕运衙门离的码头并不远,而黄金楼便是在漕运衙门一条街之外的一处凸出来的土丘上。

    黄金楼当然不可能是真的黄金盖起来的,而是因为楼外的墙壁和柱础,都被刷了一层金漆,远远望去,金光煜煜,由此得名。

    又因为黄金楼的地势比旁边稍高了一些,所以从黄金楼上视野极佳,可以俯瞰整个码头和背后的扬州城。

    **仁被簇拥着登上黄金楼,**仁凭栏远望,东面是涛涛运河,他乘坐的大官船停靠在码头上格外显眼。

    黄金楼下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再往下则是忙碌的人们,可谓一片生机盎然。

    回首西望,则是繁华的扬州城了,扬州城的建筑风格极具代表性,和东京城里的方正和大气相比,扬州更显得婉约而清秀,让人不自觉地感到心驰神往。

    尽管没看到传说中的"二十四桥明月夜",但白日里也能感受到扬州的繁华和富贵之气。

    四楼最高之处安了一张大圆桌,但赴宴的也只有六人,看来赵献球还是安排得很妥当,十人的大桌只坐六人,稍差一点的官员直接上不了主宴席。

    **仁自然坐在主位,其余跟在漕运衙门之时一个样,赵献球和童贯分列主副陪的位置,朱润卿、何常葆和李文学依次居下首位。

    桌上已经摆了酒菜,**仁大致看了看,只是些正常的官府菜,并不是扬州特色的菜肴,他稍稍有些失望。

    赵献球观人入微,自然察觉到了**仁表情上的异样,他亲自给**仁斟酒,一边解释道,"王爷莫怪,朱大人他们怕王爷吃不惯南方的菜色,所以先让黄金楼的厨子们准备了一些官府菜。

    其实扬州菜也深受北方菜的影响,又融入了扬州本地的特色,在淮扬菜中独成一脉,最具有特色的,有四大名菜。"

    聊起美食,**仁**仁来了兴趣,"扬州四大名菜,赵阁领说来听听。"

    赵献球砸吧着嘴,笑道,"咱家都给王爷预备好了,待会儿便请王爷一道一道来品尝一下。先请王爷尝一尝扬州名酒雨庭春。"

    说罢举杯敬酒,**仁也举杯跟众人示意了一下,才饮入口中。

    "嗯嗯,这酒不错,绵柔隽永,还带着一丝青竹的清香之味。"

    童贯道,"王爷过奖了,雨庭春自然比不了王爷家里酿的随园春美酒那么浓郁醇香。"

    "哎,"**仁道,"也不能那么说,随园春浓郁,雨庭春清冽,本王觉得它们都是美酒,何况江南的美酒,都带着一股子清秀的气质。"

    朱润卿这时候介绍道,"雨庭春酒用每年第一茬新米和深井泉水酿制,酿成后又用竹筒装酒保存,所以酒味清淡,但口感清冽,还带着青竹的香气。"

    **仁点点头,心道江南的美酒确实和北方的美酒不同,北方人是酒精度越高越是喜欢,民间流行的烧酒,尽管烧制蒸馏的技术不完善,但提高了酒精度,很受百姓喜欢。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北方冬季寒冷,需要酒精度高,酒味浓厚的酒来御寒取暖,时候长了,便越是觉得酒味浓郁,越是好酒。

    随园春利用**仁带来的蒸馏技术蒸馏之后,又重新和原浆酒液勾兑提味,所以显得比一般的北方酒类更加酒味浓重,所以受到了大家一致的赞扬和认可。

    而到了南方,饮酒的御寒作用并不那么被看重,所以酒精度就略微偏低,酿酒的酒坊也更注重酒的纯净和香气。

    像雨庭春这种以米酒为原料,用竹筒贮存提味之后的美酒,口味偏淡,但香气却一点也淡,深井泉水酿造加上竹筒保存,让酒入口就给人一种凉爽之感,更符合在江南的气候条件下饮用。

    诸如雨庭春这样的江南美酒还有不少,像绍兴的黄酒,酒精度也不高,只有十几度而已,不过黄酒的味道因为酿造工艺的原因,却是气味浓厚的。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丹阳封缸酒,也是一种酿造方法独特的黄酒品种,同样是酒精度不高,但香气浓郁,也是江南美酒的代表之一。

    平常的观点认为南方人不如北方人善饮酒,也许后世确实如此,但在宋朝,江南百姓对于酒的喜好一点儿也不亚于北方百姓。

    特别是因为江南物产丰富,粮食富足,百姓们可以用来酿酒的粮食和其他原料也非常丰富,甚至出现了家家酿米酒的社会风气。

    家庭酿制的这种米酒虽然酿造过程简单,酒精度低,但作为佐餐下饭之饮品,确实对老百姓的健康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或许,江南的百姓对酒的喜好,也酝酿出了一种简单而不简约的饮酒气质。

    江南一代又多出文人才子,这帮读书人对于酒的喜爱就更不用多说了,不知道多少名诗佳句,是在半醉微醺之下才酝酿出来的。

    少倾,楼梯上传来脚步声,四个穿着厨师衣衫的人走了上来,三男一女,每个人手里都端着一托盘的瓷碗,看样子碗中便是赵献球口中的扬州四大名菜了。

    四人把手中托盘先放置在大桌旁边一张预备上菜的小桌上,一字儿排开,先给**仁见礼。

    **仁笑道,"诸位大厨不必多礼了,说起来咱们还是同行,我也是个厨子,哈哈..."

    赵献球站起来道,"王爷过谦了,您的厨神大名,早已享誉大江南北,岂是别的厨子可以相比的?

    今天黄金楼的四位名厨知道王爷大驾光临,特意为王爷精心准备了他们最拿手的四道菜式,请王爷品尝了之后,多多给一些建议。"

    "建议倒不敢,大家交流一下倒是无妨,"他指着那些托盘道,"托盘里盛的,可就是找阁领方才所说的扬州四大名菜了?"

    赵献球亲自给**仁把四道菜式端到了面前,一一介绍道,"王爷请看,这便是扬州四大名菜了,分别是扬州狮子头、大煮干丝、盐水鸭和蟹黄粉蒸包。"

第1302章:扬州狮子头

    赵献球虽然出宫多年,但在伺候人上,还是非常在行的,他把一碗扬州狮子头端到**仁面前,"请王爷先尝尝扬州特色的狮子头。"

    **仁点头表示了谢意,对众人说道,"来来,大家一起尝尝。"

    说罢他才开始仔细观察起面前的一份扬州特色的清蒸狮子头来。

    说起狮子头这道菜,最常见的还是红烧和清蒸,也有油炸和炖煮的,但后两种方式总会让狮子头的味道略微失色。

    清蒸,无非是最简单,也最能吃到狮子头原味的吃法了,而红烧,则是在清蒸狮子头的基础上,再用红烧的技法为狮子头增添色彩和酱香的味道。

    碗中的狮子头,使用了最简单的清蒸的做法,一个小拳头大的狮子头摆在海蓝色的瓷碗中间,白里微微透红,上边撒上一些虾子和简单的青菜小叶儿点缀,观感上就给人一种清新自然之感。

    用小勺剜下去,软糯的狮子头自然分开,还有腾腾热气从中间冒出来,取一小勺送入口中,第一个感觉便是口感松软,入口即化,肉香很快便占据了整个嘴巴。

    当然,不仅仅是肉香,淡淡的莲藕的味道,搭配淡淡的甜味,更让狮子头显得肥而不腻。

    **仁开口赞道,"不错不错,厨师的手艺很不错嘛。"

    得了**仁的称赞,桌上诸人一起露出了欣喜的笑意,那位制作了这道清蒸狮子头的大厨忙站出来施礼道,"小底多谢王爷称赞。"

    "不必多礼了,你做的确实很好,值得称赞。"

    **仁心道,这个年代能把狮子头做出这样的味道来,可见当时江南名厨的技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基本已经和后世经过不断锤炼改进后的做法没有太大的区别了。

    后人都知道淮扬菜的狮子头和鲁菜里的四喜丸子又异曲同工之处,两种菜式在制作的过程,成菜的味道上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四喜丸子历史悠久,据传已经有三千年历史了,西周就有齐人以肉糜为主料,做成大团子状的菜式记载。

    当然那时候肉糜可不是人人吃得起的,只有在王公贵族的餐桌上,才能见到这道四喜丸子的前身。

    后来这种菜式被赋予了吉祥的寓意,于是才形成了正式的菜式,四个大肉丸子摆在大盘中,分别寓意福禄寿喜四种含义,这才有了四喜丸子的名字。

    之后便扩散开来,在北方百姓的喜庆宴席上粉墨登场,品尝这道美味的同时,也寄望更美好的生活。

    狮子头的产生,最早的记载在隋末唐初,大运河的挖掘让这种大肉丸子的制作方法流传到江南一带。

    江南的名厨或者吃货们,根据四喜丸子的做法,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江南的特色,经过不断的改进,便产生了狮子头这道名菜。

    如果单单是看菜谱,会认为四喜丸子和狮子头在肉糜丸子的制作上,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但实际上两种形状相似,味道也相近的肉丸子,在制作上很多细节是不同的,做出来的味道和口感也有明显的差异。

    先来说一说基本的肉丸子的制作。

    第一步,瘦猪肉和肥猪肉混合剁匀,然后倒入浸泡葱姜的汁水搅拌。

    第二步,添加配料和调味料。调味料无非是酱油、盐、糖、料酒,配菜的话,根据个人或者地域口味的不同,加入菜丁或者蘑菇丁或者其他什么都好,配菜的选择,在各地的制作中真的是很大的不同。

    第三步,加少许生粉或面粉,把混合肉糜搅打均匀。

    第四步,准备一碗淀粉液,用双手把肉糜团成小拳头大小的大丸子,然后用手沾了淀粉液或者芡汁,在丸子表面轻轻拍打让其定型。

    第五步,用蒸、煮或者油炸等方式把丸子做熟,一个简单的狮子头就算完成了。

    看上去貌似差不多,也很简单,但实际上,差不多的步骤里,四喜丸子和狮子头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

    在第一步里,瘦猪肉和肥猪肉的比例就有很大的差别,四喜丸子的瘦肉比例较高,而狮子头的肥猪肉比例稍高,甚至达到一半一半的比例。

    四喜丸子就是用肉糜来制作的,所以猪肉是用剁的方式来处理,而狮子头的制作里,肥猪肉是用剁的,瘦猪肉则是用切丁的方式,如果也用剁的方式,那么狮子头的口感就完全没有它自己的特色了。

    葱姜汁水,一定要用冷水浸泡,不需要味道太浓,起到去除鲜猪肉腥味的目的就好,万不可因为没有耐性操之过急,用热水去烫葱姜碎让它们迅速出味,这么做会影响狮子头最后的味道的。

    当然,如果对其他味料有特殊的要求,也不是不可以,比如花椒大料等,根据个人口味,可以用热水来浸泡出这些味料的汁水来,放冷后再加入到肉糜当中。

    在第二步里,四喜丸子是不用醋来调味的,但狮子头恰恰相反,因为猪肥肉比例稍高,所以加入适量的醋,可以去腻,同时也可以让最后团成肉丸子的时候,口感更佳松软。

    调味料的比例上,二者也略微不同,四喜丸子的盐会少多一些,狮子头的盐放的则少一些,糖的味道会比较明显,结果也是让狮子头的味道相对清甜一些。

    而盐的加入,会让肉糜吃盐之后变得紧致,所以四喜丸子口感紧致一些,狮子头相对松软一些。

    配菜上,四喜丸子有时候可以不用配菜的,但狮子头没有配菜会显得有点腻,所以会用清淡的蔬菜丁来中和,一般藕丁或者马蹄丁是江南比较常见的配菜,丰富了狮子头的口味。

    在第三步里,四喜丸子是会加鸡蛋清和生粉的,搅打的时候也会把肉糜打上吃了劲儿为止,这样做出来的丸子,口感会紧致弹牙。

    制作狮子头则截然相反,搅拌的时候要慢慢来,万万不可以把肉糜打的吃了劲儿,结果也是成就了狮子头口感松软的独特风格。

    最后成型和制作,差别便不大了,只是因为狮子头质地松软一些,所以在最后制作成熟的过程中要稍微注意不要让它变了形就可以了。

第1303章:大煮干丝

    **仁也不吝啬他的厨艺知识,当场便把狮子头的制作方法和一些细节上的注意事项说了出来。

    他说的很轻松,但听得人就表情各异了,那位制作了狮子头的大厨越听越出神,听到最后,甚至有些惊讶。

    大厨顾不上失礼不失礼了,竟开口说道,"王爷真的太厉害了,不但把这道扬州狮子头的做法说了个一丝不漏,甚至连小底很多没在意的地方,也说的如此精妙,小底可算是开了眼了。"

    赵献球佯嗔道,"还用你说?王爷当今之厨神,一道狮子头的做法,自然不知比你强了多少倍。"

    大厨赶紧躬身请罪,"那是自然,那是自然,小底失礼了,还望王爷莫怪。"

    **仁摆摆手,"不怪不怪,一开始我就说了,咱们说起来是同行,吃过了你做的狮子头,自然要把我自己的意见说一说,大家交流一下,争取把这道菜做的更美味嘛。"

    朱润卿道,"王爷只是吃了一口,便能说出狮子头的完整做法来,可谓神人也,下官佩服之至。"

    何常葆和李文学也跟着随声附和。

    童贯适时地出来吹捧道,"王爷厨神之名,可谓实至名归,但王爷的本事多了去了,上马能带兵,下马等安邦,上得了庙堂,下得了厨房,我大宋得此大才,乃国之大幸也。"

    这话吹的漫天飞牛,**仁都没法接话了,只能心中佩服,论拍马屁,还是童贯你牛比。

    一番吹捧的话被童贯说尽了,连赵献球都没什么话可接,只好笑着把另一碗大煮干丝送到了**仁面前,"王爷再尝尝这道大煮干丝,扬州百姓公认这道菜是淮扬菜的经典之作。"

    赵献球说完,制作了狮子头的那位大厨便退了回去,另一位大厨站上前来给**仁施礼,想来这道大煮干丝应该是出自他的手艺了。

    大煮干丝,说起来是从江南家常茶点烫干丝衍生出来的一道名菜。

    两道菜的主料,其实都是最简单的豆腐干,但这两道菜看着简单,其实也是非常考验一个厨子的厨艺功力的。

    烫干丝的材料相对简单,主要原料是源自泰州的淮扬豆干。

    方形的扁豆腐干切成细细的豆腐丝,首先就非常考验一个大厨的刀工,也许切豆腐干听上去比切鲜豆腐要简单很多,但要把豆腐干丝切到好处,也不是一件简单事。

    在刀法上,先切豆腐干薄片,用的是一种横切的刀法,在淮扬菜的技法里,这种刀法叫做"飘"。

    豆腐干放在砧板上,一只手轻轻压住,另一手持刀从一片横切进去,一张薄如纸片的透明豆腐干片便被切了下来。

    听着好像没什么,但使用飘的刀法,是没法用眼睛去判断豆腐薄片的厚度的,但淮扬菜师傅们个个都能把豆腐干切的薄如纸片,而且每一片都一样的厚薄,凭的就是手上的感觉了。

    这种感觉,便是日积月累地不断练习才能产生的一种肌肉的记忆和感觉,没有三五年功夫,是打不到这种效果的。

    切好的豆腐干片再切成细丝,然后放入凉的清水中淘洗数遍,丝丝分明的豆腐干细丝便呈现在眼前。

    下一步就是烫了,而烫的的手艺,才是这道菜好不好吃的关键。

    淮扬菜大厨在制作这道菜的时候,会在煮水的锅旁边准备一盆热碱水,白切干丝先放入沸水中烫上几遍,待干丝变得柔软,然后捞出来放到热碱水中淘洗一遍。

    放入碱水中淘洗,一来是去掉豆腐干本身的豆腥味,二来是让豆腐干丝变得柔软又不失劲道。

    这里的处理就非常细致了,豆腐干丝在碱水中放置时间太短,豆腐干丝就不够软,放的时间太长,豆腐干丝就容易泡烂。

    只有非常有经验的大厨才能掌握好尺度,把豆腐干丝加工的恰到好处,光是这一门烫的手艺要想练出来,下的功夫和花的时间,便一点儿也不比前边的刀工练习的要少。

    然后便是调味了,一般情况下,会用干煸过的虾干或肴肉碎末,配以葱姜丝,调以料酒酱油,少许糖醋,中火煮一下,然后覆盖在烫好盛盘后的干丝之上,一道烫干丝就算完成了。

    民间的做法相对简单,切好的干丝直接装盘,不断用开水烫洗数次,热水沥出后,把烫好的干丝装盘,最后淋上麻油和酱油,或搭配一些个人喜好的食材,便可以直接食用了。

    烫干丝尝尝作为一种主食和茶点来食用,搭配一碗茶,就是一顿传统的扬州早点。

    而大煮干丝,则是在烫干丝的基础上,使用了更复杂的调味和配菜,让这道家常小食变成了一道淮扬菜中的代表性菜式。

    同样是食用豆腐干丝作为主要原料,配以火腿丝,笋丝,银鱼丝,木耳丝,口蘑丝,紫菜丝,蛋皮丝,鸡肉丝,甚至加入名贵的燕窝丝或者海参丝等,用清鸡汤水煮入味,所以这道菜也曾经被称作九丝汤。

    后来随着食材的丰富,大煮干丝中"丝"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有的甚至加入了二十几种食材,而且不同的搭配下,让这道菜衍生出了不同地域和口味上的不同特色。

    此时的扬州大煮干丝还相对传统,主要材料是豆腐干丝和鸡肉丝,搭配少许火腿丝和笋丝,均匀码在一只碗中,连碗一起用鸡汤煮熟之后,把盛着干丝的碗反扣如另一个大碗之中,形成一个小山的形状。

    最后再点缀些香菜小叶儿,这道菜便算是完成了。

    大煮干丝口味清香,味道鲜美,豆腐干丝爽口绵软,却没有丝毫的豆腥之味,搭配火腿丝笋丝等配菜提味,加上鸡汤的清香,让大煮干丝成为一道脍炙人口的佳肴美味。

    **仁尝了一口,便觉得他很喜欢这种简单却富有层次的美味,只是觉得的煮干丝用的鸡汤是刚熬的鸡汤,味道似乎还没有完全融入到豆腐干丝之中,若果换了他平常使用的老鸡上汤,味道应该更加醇厚一些。

    不过他还是称赞了做这道大煮干丝的大厨,在这个年代能做出这样的水准,也已经十分的难得了。

第1304章:扬州盐水鹅(上)

    像刚才一样,**仁又对大煮干丝这道菜侃侃而谈,说完又是得到一片恭维之声。

    **仁对这些拍马屁的话还是有些免疫力的,自然不会信以为真或沾沾自喜,但四位黄金楼的大厨对他的钦佩之情,那就更加真诚了,得到同行的认可,**仁还是很高兴的。

    其实像大煮干丝这道菜,他以前都没正儿八经做过,只不过从老爹那里曾经学过制作的方法和步骤而已,所以了解的比较多。

    后世的菜式处理肯定是比眼下要成熟许多的,**仁对这道菜制作过程中一些细节的描述,确实让黄金楼的大厨惊为天人。

    甚至他们从师父那里学了这道菜来,其中一些细节上的处理手法,师父当初只告诉他们必须这么做,但究竟为什么要这么处理,他们也还没有想明白,只是机械的遵守着整个制作的流程罢了。

    如今听**仁给他们一一解释,他们才渐渐懂了一些厨艺中的处理手法对菜的味道的影响,竟有茅塞顿开之感,怎么能不对**仁推崇备至呢?

    第三位厨师已经急不可耐了,他站出来,有些激动地说道,"小底做了拿手的一道扬州名菜盐水鹅,还望王爷能细细品鉴一番。"

    赵献球很自然地又把盐水鹅送到**仁面前,依旧是装在一只小碗里。

    对于这种盛菜的方式,**仁一开始只是觉得好奇,还没想明白为何这些才不装在大盘之中,而是装在小碗里。

    但慢慢的,他有点想明白了,除了用小碗装菜精致美观的因素之外,这也许跟江南百姓的饮食习惯有关。

    尽管从北宋开始人们吃饭的习惯已经渐渐从分食发展到围食了,但在江南,讲究的文人们,还有那些富人们,即便是在摆宴设酒的时候,仍然保留了分食的习惯。

    这种围食和分食相结合的习惯,确实显得文雅,也更加卫生,酒楼里上菜的时候,一些北方的官府菜系的菜式,或者有些菜式因为要保持原来的形状必须要摆在大盘中之外,很多精致小菜都是盛在小碗中上菜的。

    享用这些小菜的时候,大家一人一碗,公平公正,还可以慢慢品味。

    说起盐水鹅,让**仁第一个想到的,是此时江南人的饮食习惯,比北方人在取材上显得丰富了不少。

    最明显的,是肉菜的种类相对多一些,制作方式上也多种多样,或者更直观一点说,长江中下游的百姓吃的肉菜似乎更多,也更加喜欢吃的油腻一些。

    但这种油腻,也不是单纯的油腻,有些菜确实又油又腻,但有些菜则经过了厨子们巧妙的处理,变得油而不腻起来。

    **仁就记得他刚刚下船,往漕运衙门走的时候,就有一些码头上的力工和船工蹲在路边吃饭。

    他们的饭食非常简单,一碗米饭,上边一块白腻腻的猪油,再撒上些许虾皮或剁碎了腌菜,就是一顿非常好的饭食了。

    热腾腾的米饭,热气把覆盖在米饭上的猪油蒸软蒸化,然后融入到了米饭当中,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这种猪油泡饭吃起来确实很香,又管饱又解馋。

    此时的淮扬菜中的一些肉菜,在选材上也显得相对油腻一些,像前边的拿到狮子头,开口吃下去非常美味,嚼起来的时候,食材中的肥猪肉那种滑腻的口感还是很明显的。

    只是狮子头这道菜经过了细致的加工,口感松软润滑,倒是真的油而不腻了。

    盐水鹅也是类似的道理,在家禽当中,鹅肉是相对比较肥腻的,而据**仁的了解,此时扬州百姓之中,几乎家家养鹅,而且形成了一个传统。

    比起鸡鸭来,养鹅的好处也显而易见,鹅是性情相对高傲的家禽,说严重一点,鹅是富有攻击性的。

    江南一带农村长大的孩子也许深有体会,家里的鹅是不能随便惹的,闹不好把大鹅惹生气了,它真的会追着你用嘴戳你,不少孩子小时候都有被鹅追过或者啄过的经历。

    鹅的自我保护意识也非常强,江南很多人家养鹅,有时候也是用鹅来看家护院的,家里来了小偷小摸或者生人,大鹅真的会追着他们攻击。

    当然,江南养鹅的人家多,主要还是经济效益,不论鹅蛋还是鹅肉,都能卖钱来补贴家用。

    鹅多了,产生了这道著名的盐水鹅,也就不足为奇了。

    盐水鹅,扬州当地人俗称"老鹅",大街小巷里都有卖老鹅的小店或小摊子。听名字,盐水鹅似乎非常普通,但实际这道菜的制作是非常繁琐和讲究的。

    关于这道菜的历史记载,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可见当时的百姓为了把鹅肉做的更加美味,也是动了一番脑筋。

    要论最有名气,扬州名菜盐水鹅也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古人对扬州的印象里有句俗话,叫"瘦西湖,盐水鹅,"甚至说来了扬州,没去过瘦西湖,没吃过扬州盐水鹅,那么你都不算是来过扬州。

    选材上,盐水鹅需要选用成年的体型肥大的大鹅,以五斤重的大肥鹅为最佳,这样的肥鹅肉多,而又不会太老。

    大肥鹅屠宰之后,先要进行放血和去毛的处理,然后去掉翅尖和鹅掌,从右翅窝开口去除内脏掏净鹅膛,清洗后放入冷水中浸泡大约半个时辰左右。

    这时候残余的鹅血和一些杂质会漂出来,再一次清洗,把所有杂质洗净之后,挂起来沥水晾干约一个时辰,一只白条鹅就算制作完成了。

    第二步是腌制,腌制老鹅的盐使用当地海边生产的海盐,也许是因为扬州离的产盐地不远,扬州又是南盐北运的起点和集散中心,所以当地的盐价格较低,相比北方并不是稀缺之物。

    腌制老鹅的盐,也不是直接使用,而是要经过预处理的。

    海盐略带苦涩,会影响腌制的效果,所以要先炒制一下,去除苦涩和腥味,同时,也可以按照五十比一的比例在海盐中掺入八角粉,炒到混合盐有了浓厚的八角香气又非常干燥的时候,腌制老鸭的混合盐就算制作完成了。

第1305章:扬州盐水鹅(下)

    把炒好的混合盐放凉之后,均匀涂抹在白条鹅的表面和内腔之中,然后把白条鹅放入大缸中腌制入味。

    白条鹅被腌制的时候是干的,但腌制两个时辰之后,盐分吃入了鹅肉之中,而鹅肉中原有的水分却渐渐渗出,留在饿体腔中的形成了卤水。

    这时要进行一个抠卤的步骤,把白条鹅取出来,头向上屁股向下,抠开鹅屁股,让卤水自然流出来。

    之所以进行抠卤,是因为最先从鹅肉中析出来的卤水里边还有一些杂质和血水,会影响成菜的味道。

    而抠卤的操作,也不知只进行一次,第一次抠卤之后把白条鹅重新放入干燥的大缸中再次腌制一个时辰,之后再进行第二次抠卤。

    一般第二次抠卤后,鹅肉再析出来的水分就显得不那么脏了,这时再进行复卤,也就是再用卤水腌制一次。

    复卤的卤水也是特别制作的,这个过程也是给白条鹅增加香料味道的过程。

    复卤的卤水就很讲究了,各家有各家的秘方,不过传统的方法,是用饱和盐水,加入葱、姜、八角等香料熬煮而成。

    一般情况下,新熬制的卤水味道不够浓郁,而重复使用的陈年老卤水反而味道浓郁,卤制鹅肉的效果也更佳。

    原因是陈年老卤水在不断的腌鹅的时候,融入了鹅肉中的水溶性蛋白质、各种氨基酸、肌肽和嘌呤碱等富含了鹅肉鲜美味道的物质,所以用老卤水腌制的鹅肉更加鲜美,味道也富有层次感。

    把白条鹅放入老卤水中,整个覆盖了鹅身,腌制两个时辰,取出后用烧热的卤水浇烫鹅身,使鹅肉和鹅皮绷紧,鹅身丰满有光泽为止。

    之后把浇烫之后的白条鹅挂起来再次沥水晾干。

    晾干之后的白条鹅,再次用葱、姜、八角和大料等香料填充内腔,开口处封紧,然后开始挂烤。

    挂烤其实并不是烤鹅,而是先把以芦柴和松枝为主要燃料的在挂炉中点燃,等燃料燃的差不多,火焰变得很小的时候,利用余烬的热量,来把白条鹅烘干。

    这里的火候也是很讲究的,太大则会让白条鹅的表皮烧胡,太小了则起不到烘干的效果。

    用芦柴和松枝,也是赋予盐水鹅一种特殊的松香味道的关键所在,这是用石炭烘烤所不具备的。

    大约烘干小半个时辰之后,白条鹅就变了颜色,鹅皮开始边干甚至起皮,这时候就可以出炉了。

    烘干过程几乎让鹅肉中大多数的残留水分被烘烤干,而在此受热的盐分则和鹅肉的鲜美味道融合在一起,鹅肉收紧,却不会变的太老,鹅皮变得酥脆,却并没有韧劲。

    最后一步,便是炖煮了。

    因为鹅肉经过了浇烫和烘干的过程之后,其实鹅肉已经五六成熟,所以最后一步炖煮,并不是把鹅肉大火煮熟,而是把鹅肉中饿盐分煮出来,让鹅肉吸收汤汁中的味道,重新膨胀。

    所以这一步煮鹅,并不需要大火炖煮,而是用文火,慢慢让鹅肉经历一个出味再入味的过程。

    先把大锅中加入清水,然后再一次加入葱姜八角等味料,倒入适量黄酒,以及根据各家的特色味道加入的特别调味料,把清水烧开。

    烧开后关火,等水不在沸的时候,把整只鹅放入到汤中,让汤顺着鹅身上的开口流入内腔,就这样浸泡一会儿之后,把鹅取出来,让汤从鹅的内腔内流出来,然后再一次把鹅放回汤中。

    这时再往锅中加冷水,目的是让鹅的内外水温达到平衡,然后再开火,不用把汤烧开,而是烧到锅底有明显的水线升起,调整火候,让锅中汤的状态保持在这种将开却又不开的状况下。

    再次把鹅捞出来沥水,然后重新放入锅中,让汤把鹅整体覆盖,然后盖上锅盖,焖煮半个时辰,这个手法在淮扬菜技法里被叫做"抽丝"。

    抽丝这种厨艺技法,外行人很难理解,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奇怪的加工手法,让盐水鹅的成菜做到了内外同味。

    大家肯定吃过很多种类的以鸡鸭鹅为主要原材料的菜式,但在食用这些菜式的时候,总会有一种感觉,鸡鸭鹅肉的表皮的部分味道浓重,但内里却淡而无味。

    或者是鸡鸭鹅肉的内里也有了味道了,但表皮的部分却又口味过重,总会给人一种不完美的感觉。

    而盐水鹅这么复杂的加工处理过程,正是用一些大家看不懂,但是却非常巧妙而有效的方法,让盐水鹅的味道做到了内外如一。

    淮扬菜的大厨们能想到这样的办法,真的说明古人真的很聪明,当然,这样巧妙而复杂的加工过程,一定是经历了多少代的传承和不断改进,才形成的,从这方面,就看出来淮扬菜技艺细腻,不是光有一个名号而已。

    抽丝的处理方法同样要进行两到三次,这个就要看之前鹅肉腌制的效果和煮鹅的汤火候控制的如何了。

    另外一个关键就是前边提到的,煮鹅的汤绝对不能烧开,因为鹅肉中的脂肪在之前的腌制和烘干过程中,已经凝结角质化。

    说起来这里和火腿中的脂肪盐化凝结有异曲同工之妙,盐化凝结后的鹅肉脂肪配合了鹅肉,那才是味道最纯正也最美味的。

    如果煮鹅的时候火候掌握不好,汤烧开了,这脂肪就会融化,从鹅肉里外溢到汤中,不但让鹅肉的味道打了折扣,这些脂肪也会因为油腻而破坏了鹅肉的口感。

    经过了这么复杂的过程,盐水鹅才算大功告成,此时的盐水鹅形态饱满,鹅肉软烂却不散,质地松嫩的同时,却肥而不腻。

    咬上一口,一种带着盐香的鲜味在空腔中渐渐散开,接着是越嚼越香,鹅肉的鲜美配上淡淡的松香味,让人欲罢不能。

    盐水鹅成为扬州菜最著名的代表,也就不足为奇了。只是可惜的是,后世真正能用最传统的方法制作盐水鹅的师傅和店家已经不多见了。

    追求利益的量化生产,使腌制的过程偷工减料,烘烤的时候使用电炉等等,这些做法确实让盐水鹅的制作过程更简单便捷了,但盐水鹅那种最美味的味道,也渐渐被人们遗忘了。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662/ 第一时间欣赏舌尖上的大宋最新章节! 作者:呼啦圈大神所写的《舌尖上的大宋》为转载作品,舌尖上的大宋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舌尖上的大宋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舌尖上的大宋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舌尖上的大宋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舌尖上的大宋介绍:
天才小厨子穿越到大宋,开动头脑风暴忽悠到万贯家财开了家饭馆。
杨怀仁看着水深火热之中的大宋子民大声宣布:“哥来拯救你们了!”
百姓们说:“吃了他做的面,腰不酸腿不疼了,上楼都不费劲了!”
皇帝说:“吃了他做的菜,朕觉得龙体康泰,一夜十八次郎不再是梦!”
将士们说:“吃了他做的饭,砍起胡人来如砍瓜切菜,爽!”
番邦蛮子们说:“我要做宋人!我再也不要做胡人!”
烹东西南北四方菜肴,品酸甜苦辣百味人生。
友情提示:本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请打妖妖灵。
书友群:567,499,926,欢迎各路吃货前来指教。舌尖上的大宋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舌尖上的大宋,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舌尖上的大宋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