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舌尖上的大宋TXT下载舌尖上的大宋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舌尖上的大宋全文阅读

作者:呼啦圈大神     舌尖上的大宋txt下载     舌尖上的大宋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443章:监军

    自从太祖皇帝陈桥兵变建立大宋以来,已经百余年,这多么多年里产生了很多的皇族分支。

    有些和皇帝这一支血缘近的,自然是还保有爵位,而一些旁支或者庶出的子孙,却已经渐渐成了普通百姓了。

    当然,按照当时的规矩,只要是皇族血脉,按例还能享有一些优惠,逢年过节皇帝封赏皇族成员的时候,他们也能分到一些好处。

    但毕竟皇族子孙人数太多,上万人分几万贯的赏赐,轮到那些旁支子孙,也就剩不下多少东西了。

    尽管如此,皇族子孙还是非常拥护赵氏皇族的统治的,毕竟说到底还是一家人,没有自家人不支持自家人的道理。

    赵煦这一年来忽然对本族子弟恩遇有加,这种事不论内外臣子都不好说什么,这是皇帝的家事,谁也插不上话。

    不过赵煦这么做,便让朝堂上的众臣联想到一些东西。

    恩遇本族子弟,是不是说皇帝对他的地位不放心呢?

    所以他把本族子弟中的一些人才找出来出仕为官,就是为了稳固赵氏皇族的统治地位?

    往武德军里安插了皇族的六十名有才华的后辈,**仁觉得应该是赵煦想在军中培养一批本族的子弟了。

    这也许跟赵煦的经历有关,经历了高太后专权的八年之后,赵煦不得不早做防备,别人信不过,他的本族子弟还是能信得过的。

    所以这一年来他见缝插针的往官场和军队里安插本族子弟,就是为了更有效的控制这个国家。

    基层的官场和军队中有了赵氏宗族,也算是对基层的一种监视。

    想想赵煦这么做,**仁心里肯定不爽,但连禁军里都安插了皇帝的人了,他一个武德军,自然还不敢多有意见。

    换一个角度,**仁觉得这样也好,皇族子弟们以前安逸惯了,来军队这个大熔炉里熔炼一番也不错,如果能出上几个人才,对大宋也没有坏处。

    不过**仁可没打算当大爷一样养着他们,他们既然来了武德军,圣旨里也没说一定要给他们安排什么军职,那么**仁打算让他们从最底层的士卒做起。

    如果真有本事的,可以慢慢提拔他们,让他们成为武德军中的军官,甚至是校尉和将军。

    但没有本事的,就只能做一个大头兵,不服气也不怕,军营里不同其他地方,军令比什么都重要,不听指挥的就按军法处置,受不了苦的就让他滚蛋。

    这一点**仁还是做得出来的,没必要为了给皇帝面子,就让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好汤。

    旨意另一个奇怪的地方,便是说了让**仁去南边示威,却没说具体日子,也没说立即出兵的话,这就给了**仁很大的自由度。

    市舶司船厂每隔几天都会有造船的进度表汇报到**仁这里来,按照现在的进度,还有一个月才能把原计划里的战船全部打造完成,所以**仁也计划在一个月后誓师出兵。

    这个计划**仁也如实上奏皇帝知道,让赵煦心中有数。

    武德军里其实也早就安插了朝廷的人,刚改制的时候,朝廷给了**仁很大的自由度,正常的武官可以让**仁自由任命。

    但监军的职位,确实要朝廷来安排的。这也是常例,平常的厢军里其实没有监军这种职位,应为他们也不打仗。

    而作战的边军和禁军里监军便是最高指挥的存在了,很多时候比主将的权力还要大。

    既然武德军是打算出征作战的,朝廷自然要安排监军过来,所谓监军,也就是监视军队的一举一动,给主将提出建议的人了。

    一方面防止军队内部有变发生哗变,另一方面便是把主将领军的状况随时告知皇帝和朝廷,说白了就是皇帝和朝廷大佬们安排在军队中的眼线。

    来武德军的监军也不是只有一个,而是按照一定的人数比例安插人手。

    一般最高的那个监军都是皇帝身边最信任的太监来当,手下各军或各营里的小监军,则是由太监或者文官来担任。

    武德军编额很多,加上又增加了六千水军的编额,所以按照三千人一军委派一监军的比例,总共来了九名监军。

    带头的监军有两人,一位是兵部员外郎吴蔚,另一位是黄泉黄公公。

    吴蔚有五十多快六十岁了,是个花白胡子老头,在朝中属于那种清流人物,传闻里此人刚正不阿,行事公允,这种性格倒是正合适出任武德军监军一职。

    另一位黄泉黄公公,只有三十来岁,**仁还认识,原来黄公公在宫里是专门伺候皇帝如厕的内侍。

    他这次来武德军当监军,应该是赵煦觉得老黄干脏活累活二十来年了,也应该给人家个好差事,算是对人家这么多年来兢兢业业端屎端尿的一种奖赏。

    本来谁来做监军,**仁是不在意的,可来了这么两位,让**仁觉得很是好笑。

    吴蔚吴大人的名字做监军还真是不错,吴蔚,就是无畏嘛,听着就有斗志。

    可另一位黄泉黄公公的名字就有点不吉利了,也不知道他这名字谁给他取的,要是皇帝给起的,那有可能是故意开他的玩笑了。

    若是黄公公的爹娘给取的,那他爹娘得多么不喜欢他啊,给他起了这么个不吉利的名字出来吓唬人。

    在军队里这种名字就更容易被将士们忌讳了,黄泉黄泉,带着他出征,好像真的要踏上黄泉路了一般的晦气。

    黄泉黄公公一到军中,也确实遭受到了很多将士的白眼,他本来就是个阉人,在阳气很重的军营里忽然出现这么一个不男不女的人,就已经让人感觉很不舒服了。

    加上他名字很晦气,所以武德军上下,从将军到小兵,竟没有一个人喜欢这位黄公公,好似谁跟他走的近了,谁就要真的离黄泉路不远了似的。

    **仁反倒不在乎,一来他本来也不信那些封建迷信里所以忌讳的事情,二来他实在觉得黄泉这个名字太好笑。

    三来人家黄公公其实人生得不错,完全没有黄泉恶鬼那种凶恶的样子,甚至还很清秀,四来是因为黄公公毕竟是皇帝派来的,人家怎么说也是皇帝身边的人。

第1444章:监军(中)

    或许可以这么理解,黄公公是皇帝的眼线,而吴大人是朝廷大佬们的眼线。

    毕竟几万人的军队被拉出去打仗,没有他们的眼线盯着,他们怕**仁搞出大事情来,他们只能跟在后边擦屁股。

    **仁被盯习惯了,反倒不觉得难受了,一个人盯着也是盯着,一群人盯着也是盯着,他们愿意盯着,让他们盯着好了。

    而且**仁愿意主动去和吴大人和黄公公认识一下,将来大家在一起共事的时候还长着呢,总要搞好关系,先磨合一下性格的确是个好主意。

    于是**仁换上了武德军主帅的衣甲,辞别了母亲和老婆,带着亲兵离家去了常州。

    武德军的中军大帐并不是设在常州,而是常州城外的利城镇,就在离长江边不远的地方。

    **仁坐了两天船,到利城镇的时候已经是夜里了,见天色已晚,他也没有夜里折腾自家兄弟们的坏毛病,于是打算明日再擂鼓升帐聚将点兵,和监军们交流的打算,也要排在后边了。

    不过**仁来到军中的消息还是被两位监军知道了,吴大人和黄公公一前一后来访的时候,**仁正吃饭。

    本着上门便是客的道理,**仁笑着迎了他们进来,命人多添了两副碗筷,邀请两位监军陪他一起吃饭。

    吴大人和黄公公显然是吃过了晚饭过来的,若不是知道**仁来了,他们这会儿估计已经休息了。

    本来人家吃着饭你来访也不是很礼貌的一件事,不过看样子他们都很迫不及待的见**仁,也就顾不上这么多礼数了。

    吴蔚老大人是为文官,**仁了解过他,他的官途倒是很清高,从最基础的地方官做起,因为他为官清正廉明,倒是有些名气。

    只是和官场上老官油子们玩得那一套有些格格不入,所以升迁的慢了些,直到年过五十,才终于被调到了朝廷中枢,出任兵部员外郎。

    说起来只不过是个从四品的官员,这种官职放在地方上就是一方大员了,可放在人人头上都顶着大帽子的朝堂上,那就只有站班在队尾的份儿。

    吴大人在朝堂上就是个没有多少话语权的人,不过能被朝廷的大佬们选中来武德军出任军监,倒说明那些大佬们很看得起他。

    **仁稍微琢磨了一下,觉得枢密院那几位大佬安排吴蔚来武德军,应该看重的是吴大人为官的性格。

    他们觉得越是像吴蔚这种刚正不阿、眼里又揉不得沙子的人,越是容不得**仁乱来,有吴大人在旁边盯着,他们也放心**仁独自带兵出去。

    吴大人倒是个讲礼数的,进门见过了**仁落座之后,便一个劲儿的说酸话,无非是想表明夜里来拜访王爷有些失礼了。

    只不过身背皇差,不敢怠慢,所以急着和武德军主帅交流一下出兵交趾的事务,所以才夜里来叨扰王爷。

    **仁表情轻松,只说老大人为国殚精竭虑,是吾等楷模之类的客套话,也说军务自然是最紧要的,那些无关的礼数,不讲也罢。

    **仁大大咧咧,让吴蔚不知该喜该忧,出兵交趾可是国之大事,**仁如此轻松,不知是他早已胸有成竹,还是本来就没当回事。

    要是胸有成竹,那自然该和他这个监军细致的交代一下,如果是没当回事,那就该他担忧了。

    另一位黄公公大概是习惯了给皇帝擦屁股,拍马屁的功夫倒是一绝,见了**仁也不说别的,先把**仁从头到脚夸了一个遍,不过正事是一句没说。

    这就让吴大人这种人心中不喜了,黄公公自然是看到这一点的,他心中有数,文官们本来看不起他们这些阉人,他经历的多了,也就不介意了,没必要跟一帮酸儒认真。

    **仁看到二人的表情,心中一乐,据他所知,目前两位监军各自带着自己的人分别驻在武胜军和横山军的大营里,两个人更谈不上相熟。

    这让**仁很是高兴,两个来监视他的人呢,并不是一伙的,一个是皇帝派来的,一个是宰相们派来的,不管从性情还是来路上,他们都不是一路人。

    **仁感觉这样挺好的,让两伙子监视他的人先相互掐起来,倒是给了他不少活动的空间。

    **仁也琢磨出了跟这两位监军相处的套路,跟吴大人嘛,就用他们文人那种相处的礼数,这样显得他斯文,好像和他们文官是一路人。

    而跟黄公公嘛,自然就不用那么多礼了,可以随意一些,也让黄公公觉得王爷把他当亲近的人看待,将来也更容易相处。

    用不同的方式跟不同的人相处,也能让他们都舒服,自己也轻松一些,至于他们俩把情况回报回去之后的事情,也不是**仁能操心的。

    当然,军务上的事情,自然要悉数交代给两位监军知道,绝不能有所偏颇,不然不论是得罪了皇帝还是宰相,**仁将来都难做人。

    带兵这种事不同于别的,干别的事欺上瞒下赚点小便宜,其实无伤大雅,但带兵就不同了,不论皇帝和朝廷,对带兵的主将都有所忌讳,可不敢让他们抓到把柄。

    吴大人为官确实认真,甚至有点一丝不苟的意思,等**仁吃完了饭上了茶,人家才开始说正事,一点儿也不失礼。

    **仁喝着茶,见吴大人从袖子里取出一卷书卷来,便皱起了眉头,吴大人今天来的第一件事,便是要跟他对账了。

    军中的账目,自然有参军一类的官员去做,吴大人用这种事来烦**仁这位主帅,似乎有点不妥。

    除非是账目出了大问题,否则这都是很不给面子的行为。

    **仁脸色变得有点难看,但吴大人依旧翻着自己的账目,一条一条的给**仁说着,一点儿也不在乎**仁的脸色变化。

    **仁心里那个苦啊,心说这老头还是个愣头,比他还愣的那种木头,可转念一想,谁让人家是监军呢,监察军中的账目,本来也是人家的职责。

第1445章:监军(下)

    吴大人慢慢说着,遇到账目里哪里记录的太粗糙不明确的,都要事无巨细的指出来,然后给**仁讲明白这种账目应该用什么方式来记录才对。

    **仁只有苦笑,心说这种事你找我一个不管账目的主帅有什么用?

    这种事军中有参军去做,也从来烦不到**仁头上来,而且比起其他藩军厢军来,武德军中的账目要好看多了。

    起码明着贪渎的事情是没人敢做的,更没有人敢克扣军卒的饷银,就算有些"损耗",也是参军把朝廷给的军器的钱划出来改善将士们的伙食或生活条件而已。

    这年头记账也不像后世有统一的标准,不同的师父教出来的徒弟,各自有各自记录账目的方式,总不能人家和你吴大人方式不同,你非要别人都跟你一样吧?

    黄公公也看出来了,吴大人是个认死理的主儿,也发现**仁表情不太对。

    黄公公这种宫里出来的,也并不是没有见识,起码当官的当兵的如何揩油水,人家是知道的一清二楚的。

    这年头这种事很常见,朝廷给地方或者军队拨了款项,而这笔钱到了实际用处上所剩下的,估计也就六七成了,少的甚至只有一半。

    一笔钱一层层拨付过来,经手的官员自然是要雁过拔毛的,然后美其名曰合理损耗。

    这种损耗朝廷也是认可的,朝堂上的大佬们心中也自然有数,只是吴大人这里说起来的却都是一些如何减少这种损耗的法子,就让**仁脸上不好看了。

    很想给吴大人解释一下,但**仁想了想,又不是老子贪渎了,干吗跟你解释?老子跟你解释的着吗?

    **仁质问道,"吴大人,你可曾领兵上过战场?"

    吴蔚楞了一下,不知**仁问这种问题是何意,摇了摇头道,"下官一直都是文官,从未曾上过战场。"

    **仁点头,"也就是说,吴大人不懂军务喽?"

    吴蔚很想说他懂一些军务,在兵部当差,不可能一点儿也不懂,但要说多么懂呢,他又没带过兵,没上过战场,也算不上。

    所以他只好摇头,"下官惭愧,不敢说很懂。"

    "这就得了嘛,"**仁笑道,"就像我不懂医术,所以不会去教郎中如何给病人瞧病,不懂撑船,所以不会去教导船夫如何掌船。

    吴大人既然不懂军务,如何要指导本王如何带兵呢?"

    "这..."

    吴大人一时语塞,可心里既觉得**仁说的似乎有理,却有不能完全套在眼前他们讨论的事情上似的。

    **仁又问,"吴大人,黄公公,本王问你们,你们说皇上和朝堂上的相公们派监军来军队里是做什么的?"

    吴大人自然知道监军就是监视军队的,可这话又不好直说,便沉默不语。

    黄公公倒是个痛快的,他瞥了一眼吴大人,然后嘿嘿笑道,"别人如何做监军咱家不知道,但咱家来的时候,官家说了,让咱家来武德军,就是协助王爷治军的。

    王爷是武德军的主帅,自然是王爷说什么就是什么,咱家在一旁,就是帮王爷做些查缺补漏的活计。

    王爷若是渴了饿了,咱家做些端茶倒水的事情也无妨,咱家生来就是伺候人的命,也不得有什么。"

    黄公公还真是说话,只是一张煞白的脸上堆着的笑容有些诡异。

    **仁一听他说伺候人的时候,下意识的菊花一紧,姓黄的小子在宫里是专门伺候赵煦如厕的,他要是也想这样来伺候**仁,**仁怕是要恶心死。

    他很想说我自己的屁股我自己会擦,可又不好驳了黄公公的面子,毕竟人家那一番话,可是站在他的立场上说的。

    老黄绝口不提替皇帝监视主将和将士们的话,只说是来查缺补漏的,一番话说的十分圆滑,可见这小子也是个机灵人。

    吴大人听完,脸色一会儿红一会儿绿的就很难看了,黄公公是把话说的灵巧了,可也堵了他想说的话的路,总不能得罪人的话全让他一个人去说。

    吴大人虽然刚正,可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傻子,只好也附和道,"黄阁领说的在理。"

    **仁其实没想给他们下马威,将军和监军,其实是军队里不可或缺的两种领导,将军带兵作战,也需要监军这样的人物来协调后勤工作。

    更重要的是,监军其实也有鼓舞将士士气的职责,倒不是说他们要一个劲儿的宣传将士们作战是为了皇帝,要永远忠于皇帝的话。

    而是在将士们作战之后,在心理上给将士们一种鼓励和调节,和后世的指导员有类似的功能。

    这一点**仁是深有感悟的,他一般是通过食物的方式,就是在作战之后,给疲劳的将士们做一顿美食,让他们感到还有活下去的希望,还有作战下去的勇气。

    但要说心理调节,他不是很专业,总不能一个劲儿的忽悠将士们。

    古人还是很相信圣人之言啊,人之大义那一套的,这就是吴大人所擅长的了。

    **仁没打算和他们绕弯子,所以直接说道,"其实呢,二位被官家和枢密院专门派到武德军中来的目的,本王心中有数。"

    他分别指了指吴大人和黄公公,"吴大人来武德军,自然要监管武德军的账目收支,这个我是理解的。

    但吴大人刚来,可能还不知道武德军和其他的厢军不同,我不敢说这里就完全没有贪渎之事,但我想请吴大人在军中多转转,过些日子之后,吴大人应该能明白我为什么这么说。

    而黄公公呢,咱们也不用不好意思的,你就是陛下的眼睛和耳朵,武德军是怎么练兵的,怎么打仗的,将来还要黄公公事无巨细的告知陛下。

    我也不是诉苦,只是想让陛下知道咱们大宋的将士们,从来都不是草包,而是能战之师,只不过以前缺少一些信心和历练罢了。

    既然陛下也派了皇族中的优秀子弟来到军中,那就是有心要磨练他们,我也敢保证,这次武德军出征交趾之后,一定会磨砺出一直威武之师!"

第1446章:聚军鼓(上)

    吴大人陷入了深思,**仁的话说的很明白了,他要是继续在账目的问题上斤斤计较,就有点不识抬举了。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一点吴蔚是认可的,他确实才到军中不久,很多是还没弄明白,他愿意听**仁的,过段时间看看再说。

    当然,如果武德军中真的有不对的地方,他也不会因为要给**仁面子就不说,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行为,要不然枢密院也不用用他来做监军了。

    黄公公早就知道**仁说的是实在话,他一个阉人被派到军中,自然就是皇帝的眼睛和耳朵,干涉主帅的军务反而是自找不自在,他还不傻。

    **仁佯作打了个哈欠,吴大人和黄公公很识相,便各自告退离去。

    **仁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自言自语道,"希望这两个人能不要对武德军太过约束。"

    宋朝的军人就是被约束的太严了,才慢慢失去了本来的勇气,渐渐纸醉金迷。

    第二日一大清早,**仁下令擂鼓升帐。

    军营里传来聚军鼓的厚重声音,不管是还没起的还是在做别的事情的,都知道聚军鼓响起是意味着什么。

    这是要打仗了。

    将士们做了近一年的准备,这一年里训练的不可谓不苦,为的就是披甲出征的一天。

    不管是谁,这一刻都必须放下手上的事情,换上整齐的衣甲,拿上武器,去主帅的大帐外集合。

    三通聚军鼓过,没到的人那就是违抗军令了,主帅是有权力砍了他们的脑袋的。

    大营里很快忙碌起来,队正和营官们呵斥着自己的部下抓紧时间,等整队完毕,立即向常州城外的中军大帐出发。

    将士们如今每日跑惯了两次的负重五公里越野,早已经习以为常,即便身穿甲胄手持武器,也不会太过拖沓。

    半个时辰之后,第二通聚军鼓又响起,集结中的各营官将军都不敢怠慢,催促将士们加快了步伐。

    常州城内的百姓,哪里经历过这种事情,一大早天刚朦朦亮就响了两通鼓了,不断有传令的斥候策马从城外的沿墙道奔驰而过,吓得一大早赶着进城的小贩们匆忙让开了道路。

    传令的斥候是去巡营的,就是看看谁还没有出发去中军大帐前集合,若是有人听了聚军鼓无动于衷,自然要呵斥一番,告诉他们事情的严重性。

    武德军里自然还没有胆大包天到把聚军鼓当做耳旁风之人,但此时常州城内的一家青楼里,赵毗却刚刚和一个粉头覆雨翻云完毕,身子累得一点儿也不想动弹。

    赵毗便是皇帝派到武德军里来的六十名皇族子弟之意,虽然他是旁支子弟,但论起来的话,他还是赵煦这位皇帝的远房堂叔。

    本来像赵毗这样人,在京城里也是个有头有脸的公子哥儿,虽然因为不是嫡出,没法继承老爹的爵位,但因为没有分出去单过,所以也并不缺钱。

    和别的皇族子弟有些不同的是,赵毗是赵氏皇族里少有的喜欢习武的人,人生的也高大威猛,和文质彬彬的其他子弟有明显的不同。

    赵煦或许就是看中了他这一点,才把他从京城派到了武德军里来,如果皇室中能培养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来,对皇权稳固的作用那是不用多说的。

    可惜赵毗生来好色,在京城的时候就是出了名的多情种子。

    人才二十出头,家里也已经给他娶了媳妇,还纳了几房娇妾,可这小子还是喜欢流连烟花柳巷。

    就因为这,他京城里公子哥圈子里还小有名气,当然皇族中的有些长辈也不是没教训过他,希望他改掉这样的毛病,说他这样下去早晚会让皇室蒙羞。

    可赵毗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甚至四处吹嘘他御女无数,并没有任何收敛的意思。

    被派到武德军中来,他并没有什么意见,也很明白赵煦的良苦用心。

    他来了江南之后,不论训练还是其他军事素质方面的表现都非常不错,可以说是皇族子弟中的佼佼者,短期内便一路从火长,队正升到了虞候。

    唯独一点不好的,便是这小子还是没改掉好色的毛病,只要是遇上休沐的日子,他都会跑进常州城里来夜宿。

    因为他平时表现好,休沐的时候逛逛青楼勾栏的,也不是什么大事,毕竟是他自己的事情,就算是长官也不好多说什么。

    何况武德军中都是男人,长时间没有那种事的滋润也容易上火,休沐的时候让他们出去放松一下,将军们也都不管。

    只是平时**仁也不住在军中,也从来没擂鼓升帐,今天这是第一次。

    赵毗一大早起来就感觉浑身燥热,便揽过粉头来欢愉一番,正在兴头上呢,忽然隐约听见城外有鼓声传来,心中很是不爽。

    可事情没有办一半的道理,所以他也没理会,继续办他的正事。

    等办完了事情,浑身疲惫不堪,又不愿起身了,直到聚军鼓响了第二通,他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不用猜也知道这是武德军主帅**仁来了,赵毗还不敢去违抗军令,嘴上骂骂咧咧,却也赶忙起身,呵斥着他的姘头赶紧帮他穿衣穿鞋。

    等穿戴整齐迈出青楼,赵毗这才想起来他今日穿了一身常服,按规矩主帅擂鼓升帐,他作为军中中层的军官,是应当穿戴衣甲的。

    可他算了算,现在回营换上衣甲再去中军大帐报到,恐怕时间上是如何也来不及了。

    比起迟到有可能要掉脑袋来,他宁愿穿着常服去报到,哪怕要挨上几十记杀威棒,他也只好咬着牙认了。

    南方也少见马车,赵毗也找不到能省些力气的交通工具,只得迈开大步往中军大帐的方向一路疾奔。

    等跑的一头大汗赶到大帐所在加入到他的军营队伍,擂鼓的士兵也走出来,擂响了第三通聚军鼓。

    赵毗捂着心口庆幸着,"还好,还没有迟到,老子的小命算是保住了。"

    可他穿着常服,和一帮穿戴整齐披甲带鍪的将士们站在一起,跟个来打酱油的似的显眼,**仁走出大帐第一眼便看到了他...

第1447章:聚军鼓(下)

    在各营里穿梭着清点人数的军法处的宪兵也发现了赵毗没穿衣甲,只是穿了常服便来到大帐前集合,于是很快便把他揪到了**仁这位主帅面前。

    **仁其实倒不觉得有什么,不管是谁,只要到了他武德军的军营里,不管你以前是什么身份,或者你家里有什么背景,那都跟其他人是一样的。

    来了军营里就是军人,军人听从军令遵守军纪是最基本的素质。

    吴大人和黄公公脸上表情就各有差异了,吴大人似乎等着看**仁如何处理赵毗,他心想如果**仁敢无视赵毗的身份前惩罚他,那倒值得他敬佩一番。

    如果**仁敢包庇赵毗,不处罚他或者处罚的很轻,那他就有话说了。

    而黄公公自然是心疼这位皇家子弟,他是代表皇上的,于情于理,他都觉得他应该保护皇帝的皇族亲戚,更何况眼前这位按辈分还是皇帝的叔父。

    没等**仁发话,黄公公先开口道,"王爷..."

    **仁直接打断了他,"黄监军,到了军营里,就只有将军、校尉和将士,没有什么王爷。"

    黄公公识趣,赶忙改口,"大帅,赵虞候赶在第三通聚军鼓敲响之前便赶到了中军大帐前列队,不知军法处的宪兵何故把他单独揪出来呢?"

    **仁斜眼瞅着黄公公,心说你这不睁着大眼装呆萌吗?

    赵毗一身常服站在穿戴整齐的将士们中间,好似唯恐显不出来他似的,把他揪出来的理由还用问吗?

    吴大人抢着给黄公公释疑,只是语气有点重,"衣衫不整,蔑视军纪,哼!"

    吴大人说的这么硬气,倒是让**仁轻松了不少,就算黄公公把接下来的事将来回宫说给皇上知道,**仁也不担心有什么了。

    黄公公还想解释,吴大人早已经目光不善地盯了过来,直截了当地质问道,"黄监军可是因为赵毗是皇族子弟,便要为他求情?"

    黄公公呲着牙要答话,吴大人竟轻笑道,"本官劝黄监军还是算了吧,这里可不是京城里,在军中不管是谁都要遵守军法军纪,否则让大帅如何治军?

    别人都在第二通聚军鼓敲响之前便到了,唯独他赵毗到了第三通聚军鼓擂响之前才到,本来就说明他目无军纪。

    别的虞候将士全部衣甲整齐,唯独他赵毗托大,竟敢穿着常服就来了,这简直就是无视大帅的军令!

    黄监军,你可别忘了你来武德军是来干什么的,可不要从你这里坏了规矩,让大帅难做,让本官难做!"

    一番话把黄公公准备求饶的路给堵死了,让他心里非常憋得慌,这会儿他恨足了吴蔚,恨不得冲上去抽上这个老匹夫几个大耳瓜子。

    可人家说的有理有据,黄公公就算多么巧舌如簧,在人家的义正言辞面前,似乎都显得无力了。

    **仁扮了庙宇里的佛像装作没事人一般,赵毗左瞅瞅黄公公,又瞅瞅吴大人,在看看主帅**仁一句话不说的样子,心里以为**仁为难呢,便主动说道,"我赵毗不用别人求情!

    既然违反了军纪,我甘愿受罚,请大帅下令吧!"

    **仁以前也不熟悉赵毗是个什么人,只是从定期的军报里知道他平时训练不错,是皇族子弟中比较有前途的一位。

    但其实**仁也没觉得怎么样,和他对比的,也不过是那些养尊处优的皇室子弟罢了,估摸着要是和手下的那些悍将比起来,那就差远了。

    没想到今天一见,赵毗的身材气度倒是给他留下的印象不错,起码像是个真正的军汉,和其他皇室子弟那种文绉绉的样子有所不同。

    他今天没穿衣甲就赶来集合,加上之前**仁了解的关于赵毗的信息,也大致猜到怎么回事了,想到这里,他心里还憋着一股笑意。

    如果刚才赵毗一副猥琐求饶的样子,**仁都想好了,不管黄公公如何求情,或者吴大人如何去看待,他都要好好教训教训赵毗。

    没想到这小子倒是光棍,自己说不用别人求情,还主动请求按规矩责罚他,倒是让**仁更高看了他一眼,觉得这小子还真有可能是条好汉了。

    既然如此,就没必要抻着了,**仁摆摆手,"待会儿你去军法处领四十杀威棒吧。"

    四十杀威棒的处罚不算轻,但也不算重,既维护了主帅的威严,也不至于把赵毗给打的走不了路。

    毕竟不日即将出征,**仁还想看看赵毗这种皇族子弟到了战场上是个什么样,还需要他把自己的本事展现出来。

    再说当着黄公公和吴大人面前,**仁如何都要搞好平衡,不然不论哪一边和他较劲的话,将来他带兵在外,都有可能受到掣肘。

    黄公公和吴大人也觉得四十杀威棒的惩罚比较合适,特别是吴大人,觉得这足以杀一儆百了,又不会显得惩戒过重,以免引起将士们的不满。

    赵毗立即出声领了罚,便又站回了自己的军伍里去。

    这时候他心里已经不是庆幸了,而是感到了**仁对他的保护之意,还有些小小的感动。

    倒不是因为打多少军棍,而是因为事后受罚和立即受罚的区别。

    立即受罚,就是要他当着众人面前受罚,让其他将士们看到他受罚的话,行刑的军法官下手也会重一些。

    每一棍下去,能打到棒棒到肉,还必须能听响儿,让其他人产生忌惮心理,从而达到以儆效尤的目的。

    赵毗这种人可能不怕挨打,但他好面子,要是真当众受罚了,他会感到自尊心受辱,心理上甚至会崩溃。

    而事后受罚的话,就是自己去军法处领罚,是在军帐内受罚的,没有人看着,赵毗领罚也领的没有心理压力。

    **仁自然知道这其中巨大的差别,军汉们其实都不怕受苦受累的,怕的就是折了面子。

    特别是赵毗这种皇族子弟,就更是把自己的面子看得比月亮还大。

    **仁能体会到赵煦的心思,自然也想帮皇帝培养一批能领兵能打仗的皇族子弟出来。

    赵毗这种性格,便是让他有心重点培养的人物了,所以这一次刻意让他事后受罚,便是想要给他一个机会了。

第1448章:水军将领

    点兵没什么好说的,跟点名差不多,人到齐了,便可以解散了,又不是今日就要出征,所以**仁也不用多说什么。

    最后只留下百十人的大小将校在大帐中叙话,**仁把两位监军介绍给主将认识,也把军中将领介绍给监军认识。

    **仁的众兄弟们这一年来几乎都在江南各地四处奔走,目的便是整肃各地厢军,并从中挑选优秀的军卒,把他们招揽到武德军中来。

    比如如今新建的水军,六千人的编制,却安排了八千多人,其中三分之二便是从地方厢军选拔上来的,另外的三分之一,除了招募的一些地方练武之人,便是招安过来的那一千多名海盗了。

    海盗摇身一变成了军人,本来**仁是非常担心他们的纪律问题的,甚至还想过,如果海盗改变不了原来的习惯,他愿意对这些人痛下杀手。

    就算留下一个恶名,他也没心思在乎了。

    但实际情况呢,招安的海盗战斗力还是很强悍的,也没有**仁想象里那般不听指挥。

    后来他才了解到,其实这年头的海盗并不是多么坏,很多原先就是沿海居住的百姓,因为失去了土地,或者失去了生产资料,为了有一口饭吃,才不得已去岛上当了海盗。

    真正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的海盗也有,但很少,是不会主动上岸来接受招安的。

    当这些人知道**仁愿意给他们一个回到陆地上的机会之后,很多人都是主动投诚过来的。

    不管是为了跟人的名声也好,为了家族的声誉也罢,他们宁愿加入水军受点苦,也不愿意背负一个海盗的名声害的家人抬不起头来。

    水军的主要将领有三人,主将徐泾是从杨世虎那边的无为军借过来的,此人三十来岁,从十几岁就是水军里的虞候了,家里也算是个地方上的将门。

    人生的高瘦,特别擅长游泳和水中作战,看他样子长得就跟条鱼似的。

    两名副将中,彭保年近四十,江湖人称彭五爷,原先是海盗头子,祖上三代都是船把式,到他这里自然掌船的功夫非常熟练。

    本来是明州码头上的混子老大,后来因为杀了个捕快被朝廷通缉,这才带着人逃到了海上。

    杀公差的罪名很大,不过后来才知道当年那个被他捅了一刀的捕快其实没死,虽然也有个伤人的罪名,但比起杀人来就小得多了。

    这次他能接受招安,理由很简单,就是死了想入祖坟。他犯了事的时候,家族里长辈是打算让他去自首的。

    船上人家本来就卑贱,所以特别爱惜自己的名声,家里出了个海盗,他们整个家族都没法混了。

    所以当时族长就把彭保踢出了家族,这事在彭保心里就成了一个疙瘩,死后不能入祖坟安葬,这在古代是件很大的事情。

    在**仁来江南之前彭保就曾经和江南沿海的地方衙门联系过,想接受招安,只要朝廷放过他和他手下的弟兄们,他愿意把这些年积攒的财富全部献给朝廷。

    但地方县官知府的做不了主,再往上的当官的呢,又觉得接受一个海盗的投降似乎是对这些人的一种放纵。

    害怕以后其他盗贼也有样学样,犯了事跑去当了山贼海盗,过几年风声过去了就装作没事人一样接受招安免去罪责,所以才没有答应彭保的请求。

    直到**仁来了之后,彭保才找到这个好机会。

    一方面彭保在海商中的口碑还算不错,他虽然是海盗,但顶多就是个海上收保护费的,从来不曾做过杀人越货的买卖。

    另一方面彭保来投降的时候主动把海上海盗的分布说了个明白,甚至愿意帮助**仁去海上劝说其他海盗投降,表现出了极大的诚意。

    最后呢,彭保在后来的表现也确实像他当初说的一样,不但帮忙劝说不少海盗上岸来接手招安,对于那些负隅顽抗的海盗,他还亲自给官兵带路去海上剿匪。

    光是这一点,就为官府省下了不少人力物力和损失,又因为他带来投降的人最多,**仁也不吝啬,直接给了他一个水军副将的头衔。

    换了别人**仁或许还不那么容易相信,但一个顾家,又非常在意家族名声的人,他觉得这种人不会出尔反尔。

    最后一位副将很年轻,只有二十岁出头,是原先昌化军中的裨将,名叫史云。

    史云是江州史家的子侄,史家在江南一代是出了名的出水军将领的将门,比徐泾的家族名声大了可不是一点半点。

    但史云此人勇猛有余,但缜密不足,有点猛张飞的意思,人长得又黑又壮,倒是有几分像黑牛哥哥的派头,**仁甚至笑称他是黑牛哥哥的远房弟弟。

    不过史云在昌国军里呆的憋屈,昌国军一没有好船,二没有像样的仗可打,当他从岑孝年那里知道武德军在打造新式战船准备出海的时候,便主动打点上下,就是为了找关系把自己调到武德军的新水军中来。

    **仁觉得这小子很有趣,水上功夫着实了得,人倒是耿直,可惜性子有点急,还是个求战派。

    水军分成了三小军,史云所带的那一军将士们训练最是辛苦,将士们甚至送了他一个史阎王的诨号。

    不过现在看来史云的法子虽然粗暴了点,但练兵的效果也是最好的。

    徐泾人比较正统,适合做水军主将,他练兵有板有眼,却也有些按部就班,练出来的将士也是不错,可惜缺少一股狠劲。

    这或许跟他的处事方式也有关,徐泾也从来没出海作战过,一些地方他也不是很熟悉,所以做事小心谨慎一些也没有错。

    彭保就属于野路子了,他带的将士路子野,虽然看上去有点不讨喜,但其实凭借他多年在海上生活的经验,他的法子其实很实用。

    史云练出来的军卒就一个个的都跟他一个德行,队伍拉出来就带着一种无畏的霸气,可惜的全都和他一个样了,也就显得整军人太鲁莽。

    训练还好,若是真上了战场,史云也是最容易中了敌人奸计的那个人。

第1449章:水军将领(下)

    三名水军主将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仁觉得他们凑在一起倒是刚刚好。

    有正统的统帅,有喜欢玩阴谋算计的,有冲锋陷阵的,这样的搭配也正好可以发挥他们的长处,弥补各自的短处。

    **仁对他们的态度是一样的,吴监军看待他们却有些不同,对于将门出身的史云和徐泾,吴监军总是下意识的高看一眼。

    而对于泥腿子出身又曾经当过海盗的彭保,吴大人的眼神就有些阴沉了。

    黄公公倒是能一视同仁,因为在整个武德军中,除了**仁之外,其他人在他眼里估计都是一个样,粗鲁的军汉而已。

    彭保是有自知之明的,水军里另外两位同僚是什么出身他也知道,他自然没法跟人家比,不过彭保觉得王爷给了他改过自新的机会,他也不必在意那些文官监军是如何看他的。

    将来上战场,他自然会用战功来为自己赢得应该有的尊重,也为他背后的整个家族赢得尊重。

    **仁很喜欢,也很欣赏他的这种态度,和彭保一样,史云也是个憋着劲盼着上战场的。

    不过他想打仗和彭保的目的不同,彭保想洗刷自己身上的耻辱,为自己和家族赢得荣耀,而史云的家族本来就很荣耀了,他也没兴趣做锦上添花的事情。

    他的想法很简单,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嘛,听到交趾人时不时侵扰大宋**边地的事情之后,他就忍不了了,发誓要给交趾人的颜色看看。

    说起来水军成立后真正系统的训练的时间加起来也才半年,不过三位将军都是练兵的能手,如今的水军已经有了精锐之师的样子,这也是**仁对他们三人非常满意的原因之一。

    最后一批战船也即将下水,最后的安装工作也用不了几天。

    如今武德军水军即将拥有两艘六千料的超级大战船,四艘三千料的大战船,八艘一千五百料的中性战船。

    加上其余十几艘艘从其他造船厂定制的一千料的后勤补给船只,满员出征的话,可以带上两万四五千人南下交趾。

    刨去后勤的三到四千士卒的话,能作战的将士也能超过两万人。

    **仁计划好了,到时候水军带上六千,陆地作战的军队带上一万五,这些兵力,足以把交趾小国按在地上摩擦了。

    交趾国自称有带甲几十万,但这种话一听就是假的。

    一个人口都不足百万的弹丸之国,能有几十万士兵的情况,根本不可能出现。

    古代男女比例上向来都是女多男少的,自古以来女人平均寿命比男人长这件事,**仁也搞不懂这是为什么。

    想来应该是和生物学上一种理论有关,这种学说认为,决定人的寿命的最基本因素还是遗传基因,其次是生活和饮食习惯、生活的环境等等其他因素。

    而正常寿终正寝的人类,男人比女人要短几年,原因在于男人的雄性激素水平可以维持一生,而女人的雌性激素水平到更年期后就会大幅下降。

    激素让人保持一种兴奋水平,但人兴奋的太多了,就导致寿命减少,古来的俗语里认为男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对****的认知,大概就是对这种现象的阐述了。

    那么在交趾那种炎热的生存环境下,交趾人寿命跟大宋是没法比的,就连后世也是如此。

    交趾能有五十万男人就算不错了,总不可能全国的男人都去当兵。

    所以就算交趾的男子里有三成被迫参军,交趾的军力也只有十五万而已。

    这个数目**仁也是怀疑的,交趾人喜欢吹牛比,估计有个十万人的军队已经顶了天了。

    至于交趾军队的战斗力,**仁不了解,不过听说交趾在东南亚算是强国,经常欺负周边的国家。

    这么看来,交趾的军队还是有一些战斗力的,但要说战斗力多么强,那应该也谈不上。

    一帮懒人里挑选出来的军队,总归强不到哪儿去,再说一帮小矮子们,如何也不应该是武德军这种训练有素的军队的对手。

    最让**仁有信心用两万人战胜交趾国十万军队的,还是因为**仁有火药武器。

    在经历了去年剿匪的试验之后,根据火药武器的使用情况,风神卫内的工匠们又对火药武器做出了优化和改进。

    眼下的大炮射程更远,威力也更大,虽然和后世的大炮还不是一回事,威力也没法比拟,但在这个冷兵器时代,有了大炮就已经是逆天的存在了。

    新式的炮弹射程又有了不少的提升,如今可以打到一千步之外,也就是大约七百多米的距离。

    如果不考虑炮弹的爆炸效果最大化,可以打到一千五百步的距离,但因为炮弹的不稳定,超出一千步之后,炮弹随时都会爆炸,要精准杀敌似乎不太靠谱。

    不过这也足够了,一匹马全速奔跑的速度大概是三百到四百米的距离每分钟,也就是说,现在最好的骑兵想要破坏炮兵阵地,起码需要两分钟的时间。

    而这两分钟,一门炮足够发射四发炮弹了,骑兵再勇猛,遇上炮弹也只能是炮灰而已。

    不过因为炮身的铸造工艺不成熟,如今**仁也只打造了不到一百门炮。

    **仁有时候也幻想自己是个冶炼或者材料专家,能懂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如果是这样,大宋就能有足够的大炮,根本不用怕什么契丹人或者女真人。

    但现实是这个时代有些事真的做不到,冶铁技术和铸造技术都达不到,只能尽量造出一些山寨货来凑合用。

    另外火药的提纯精炼也远远不及后世,就说气化硫分流提纯技术,就可以大大提高火药的纯度和爆炸威力,但现在是在没有可行的方法做到,光强度密封容器就造不出来。

    不论是廉先生的弟子们还是那些工匠们,都已经用了他们最大的能力来做这件事,可以说是殚精竭虑不眠不休了,有如今的成就和这些东西产生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仁还是知足的,事情也从来不可能像想象里那么完美,能用上火药,他就已经非常满意了。

第1450章:新火器

    像大炮这样大型的火器很难大量制造,但中小型的火器还是可以大量运用的。

    就比如手榴弹。这个名字是**仁起的,叫起来方便,也顺嘴,不过东西到了将士们手里,将士们又给手榴弹起了个比较高大上的名字,叫霹雳雷火弹。

    霹雳雷火弹在大宋早就有了,不过和现在的手榴弹不是一码事,它是用弹射的方式发射的一种炸药弹,原理上都是和现在装备的大炮类似。

    不过武德军里装备的大炮,是用火药爆炸的威力把炸弹发射出去的,自然比古老的弹射方式攻击距离远了不少。

    而手榴弹就相对简单了,和后世的手榴弹设计上类似,一个铁皮容器里装满了火药和铁蒺藜的混合物,然后用特殊的助燃剂引发榴弹爆炸。

    铁皮容器上固定一块木质的手柄,这样将士们投掷起来更加方便,机关是一根引线。

    木质手柄的中间钻一条细长的孔,引线在木质手柄的一端,用铁皮扣固定作为保险,另一端链接和火药隔开的助燃剂。

    使用的时候,把保险扣取下来,拉下引线,便启动了手榴弹的爆炸程序,等助燃剂流入前端的火药之中,只消片刻工夫之后便会爆炸。

    在控制拉引线和爆炸的时间间隔上,用大量的试验来保障手榴弹的安全时间,基本固定在了十秒钟。

    手榴弹的投掷距离在五十步左右,大约四十米的距离,将士们经过一定的训练之后,基本都能做到这一点。

    还有些力气大的,投掷技巧好的将士,可以把手榴弹投掷到更远,甚至能达到近百步的距离。

    这样的好手,被将领挑选出来作为投掷手榴弹的教官,将来会直接升级为榴弹队的队长来使用。

    有了这些好手,也为手榴弹在武德军中普及起了很大的助力作用。

    当然手榴弹还是危险的,平时也不会发给将士们随身携带,训练也是用按照同等大小和重量仿制的训练弹,只有在开战之前才会把实弹发放到将士们手中。

    这就不得不提一下武德军中对于火器使用的纪律问题了。

    正因为火器太危险,不论是炮弹还是手榴弹,放在军营里太危险,流到外边去就更危险,所以**仁让军中将领和参军等集思广益,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办法。

    既然如今军中有了监军了,这件事就交给吴大人和黄公公去办,**仁也好把自己摘出去,也落得清心。

    当初皇帝限制火器的研发和使用,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东西落在正义的人手里,自然会有正面和积极的作用。

    但如果落在别有用心,或者有野心的人手里,天下百姓便免不了遭受一场大劫难了。

    火药被当做武器,被看成人类的进步,也被看成是人类灾难的源头之一。

    人类从莽荒时代进化到现在,一定是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幻想的,也充满了求知欲去探索任何的未知。

    但当像火药一样超出人力范畴的巨大力量被人类所掌握,人类文明的进步必然会出现一些波折。

    进步和毁灭,会同时出现在历史的进程当中。

    对皇帝这样的统治者来说,他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类似的神秘的力量,他对于任何他控制不了的东西,都会从心底里感到一种恐惧。

    所以统治者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封锁这种进步,和***焚书坑儒以及中世纪末罗马教廷烧死布鲁诺不同,他们禁锢的人们的思想。

    而宋朝皇帝禁止火药的使用,是禁锢人们的思想同时,也进一步禁制了人们的行为。

    但历史的进步从来都不会因为小部分当权者的禁制而故步不前,否则你就会沦为落后者。

    中国在春秋时候就有火药使用的记载了,可到了近代,却是西方人利用火药的特性制造出了先进的火器,反回头来侵略中国。

    所以说禁是没有用的,而是要把强大的力量自己首先钻研,然后并应用,然后制定一套合理的规矩来限制它,以免被其所伤,这才是利用强大力量的正道。

    **仁自然知道集思广益的道理,所以他只是提出了一些根本性的建议,剩下的具体细节,让吴大人这位老学究带着军中的参军去议就好了。

    关键就是如何造,如何用,用完了之后要如何收回来,以及绝对不能外流。

    外流的问题**仁还不算担心,火药在宋代并不是什么秘密,很多制造烟花鞭炮的匠人都知道如何配置火药。

    关键是武德军所用的火药,是配比更科学,纯度也更高的一种,这种火爆爆炸威力大,绝不是普通制造烟花的土制火药可以比拟的。

    研制武器用的火药,可不是一个人就能做到的,学院里先生们的科研加上像王大炮一样的火药工匠们的制作经验,又经过了无数次论证和试验,才有了眼下的产物。

    而手榴弹和大炮的制造,看上去东西好像很粗糙很简单,但也绝不是普通人想造就能造出来的,这也是许多人汇聚在一起智慧碰撞和融合后的结果。

    当然,**仁也是凭借他后世的某些见识,提供了一个最终形态的假设,也为研制和制造的过程提供了方向,也简化了某些步骤。

    火药配方,大炮的炮身铸造材料和铸造技术,以及手榴弹的设计,这些都是掌握在**仁手中,所以他不担心会溜出去。

    就算流出去一件两件的成品,别人想要仿造,恐怕也非常困难。

    **仁为了自己的安全考虑,也试着让工匠给他做了一把手持的铳枪,自然也没法跟真正的手枪相比,只能发射两次,换弹就非常麻烦。

    不过两发也够了,本来也是因为要出征,**仁为了防止特别意外的情况才打造了这么一把手铳,也不会轻易拿出来用,贴身放着也是为了让母亲和老婆孩子安心而已。

    眼下有了新式的战船,也有了足够的后勤补给,还有新式的火器这种超出了时代的大杀器,**仁对这次南下交趾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信心。

第1451章:手榴弹的威力(上)

    两位监军对霹雳雷火弹的威力很是好奇,吴大人更是觉得**仁跟他说的那些东西,有点太夸张了。

    火药这东西并不是新鲜玩意,烟花爆竹的吴大人以前也不是没见过,只不过是一些过年过节的时候一些小玩意儿罢了,当做武器来使用,他觉得有点儿戏了。

    **仁愣了一下,不知道吴大人这么说是真这么想,还是他真愚昧。

    武德军里负责火药和火器管理的是黄大银,他有点不乐意了,不待他发作,**仁赶紧给他使眼色。

    对别人也就算了,可对吴蔚可不能不当回事,武德军里的将士们一直都是粗放式感情式的管理方式,要是对吴蔚也这样,怕朝廷那边会有想法。

    有些话,还必须让**仁这位主帅来说才合适。

    "吴大人,圣人也说过,事实胜于雄辩,实践出真知,这手榴弹的威力如何,光靠说的话,换了我我也不相信,不如咱们找个地方试一试,你一看便知。"

    吴大人面无表情,但**仁总觉得他是有意为之。

    吴蔚这么大年纪,又是在兵部当差,火器的威力如何,按说无论如何都轮不到他来怀疑。

    就算没有真正见过,兵部里边一定是有军火监当年的文书的,能制作武器的火药的威力,他一定也从那些典籍里看到过。

    **仁心中暗笑,或许吴大人就是故意用激将法,想在上战场之前先见识一下手榴弹的威力,然后及时向朝廷汇报,让朝堂上的那班大佬们来决定火药武器何去何从。

    黄公公虽然没说话,但**仁也察觉到他的好奇,既然他是皇帝的眼线,这种事他自然会很上心。

    当初**仁搞火药和火器研发的时候,隐瞒了一些东西,后来准备试验新式火器的时候,他考虑了很久,还是觉得应该告诉赵煦知道。

    这种事很严肃,如果他瞒着皇帝擅自研发火器,很容易被人家冠上心怀不轨,密谋造反的帽子。

    所以他在离京之前,还是一定程度上把火药的事情向赵煦请示过的。

    让他没想到的是,赵煦可能是因为西夏战事的胜利有点被冲昏了头脑,对于火药,他似乎也没预料到有怎么样的威力,所以竟轻易的同意了**仁的请求。

    不管赵煦是真的思想开放、眼光长远,或者是他根本没当回事,既然他同意了,**仁才敢在剿匪中试验他的新火器。

    从黄公公的表情里,**仁也猜到了些什么。

    他要出征去打交趾,自然会大规模的试验火器在战争中的实际效果如何,之前又在每月给皇帝的密报中提起了这件事。

    皇帝的回复中说大胆尝试小心求证,但短短八个字,似乎也透露出他内心里的一些担忧。

    他还信得过**仁,所以肯让他去尝试,但毕竟**仁身边还有个辽国的安国公主,赵煦也必须为自己的安全作出应有的考虑和防备。

    这么一想,**仁忽然明白赵煦为什么大张旗鼓的派来了那么多太监宫女去杨家,又匆匆派了监军和皇族的子弟们去武德军中当兵了。

    这种全方位的对**仁和武德军的监视,**仁倒不在意,反而如果皇帝装出一副很信任他的样子来,他才担心皇帝对他有所忌惮了。

    既然有那么多皇帝和朝廷的眼线注视着,那么**仁就没必要藏着掖着,大大方方去展示火器的威力,让他们详细汇报回去好了。

    不管皇帝和朝廷觉得火器应该禁止还是应该在军队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那都不是**仁能决定的事情,他能做的,也只是管好自己而已。

    见官吴大人搜遍了脑袋瓜子也没想起来是哪位先贤圣人说过那些话,但他倒是认可**仁说的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他这种一步步从基层爬上来的官员,很能体会这些最平常无奇,却又经过了事实检验过的饿真理。

    **仁反复黄大银去准备,然后带着吴监军和黄公公来到一片校场。

    这片校场和普通的校场不同,不是用来跑马的,也不能用来训练步兵的军阵战术。

    校场的设置很奇怪,四周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壕坑,中间是一些各种材料砌起来的墙,有土坯的,也有青砖的,还有青石的,一道道的突兀的出现在校场上,显得非常奇怪。

    **仁带领监军和众将来到一处壕坑里,吴监军和黄公公四处看看,还是没明白些壕坑是干吗用的。

    **仁笑着给他们释疑,"因为火器的威力非常大,所以在试验的时候,要保证观察着的安全,如果在平地上观看,要保持起码一百步的距离才能算安全。

    但距离太远,观察者又不容易看清火器的爆炸威力,也就没法做出准确的判断。

    所以本帅命人建造了这座试验场地,挖了这么多壕坑,就是为了能近距离观察火器的威力,从而更好的改进,也能让将士们重视火器的安全使用。"

    吴蔚和黄泉点点头,算是听懂了**仁的意思。

    黄大银这时走了过来,请示道,"大帅,两位监军,诸位将军,末将已经准备完毕,随时可以开始试验。"

    **仁接着给黄大银下令,开始试验火器。

    黄大银回头去,对法令的旗兵说了些什么,旗兵对隔壁壕坑的一队将士打了旗语,然后又跳回到壕坑里。

    从这边往大约五十步外的另一个壕坑里看过去,一队将士把一个木箱子摆在壕坑前的地面上。

    木箱子是火漆密封的,将士们得了令才敢拆开,接着从木箱中拿了一个棒槌似的东西出来。

    一切都进行的按部就班,程序上给人的感觉,这些士兵是训练有素的,而且对于火器的使用,是非常谨慎和小心的。

    接着这个士兵点头向这边示意他要投掷了,然后才做了一下准备,打开了保险,拉下了引线,然后动作很舒展地把那个棒槌向正前方的天空扔了出去。

    吴监军和黄公公的目光都被那枚在天空中飞行的棒槌所吸引,等到它飞行了大约四五十步的距离之后,落在了一堵土坯墙面前边。

    紧接着一声巨响传来,土墙前发生了巨大的爆炸,转眼间烟尘四起...

第1452章:手榴弹的威力(中)

    五十步的距离似乎还是太近,也是因为场地上太空旷,手榴弹爆炸所产生的声音和爆炸波能让人感受的很清楚。

    吴蔚和黄公公都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所以手榴弹爆炸的时候,他还直勾勾的盯着看,所以这一下受到的心灵和身体上的震撼可想而知。

    土墙被炸开了花,数不清的土坷垃和尘土随着爆炸产生的震荡波向四周扩散,吴将军和黄公公感觉一阵疾风从面前吹过,然后就一脸一嘴的土了。

    **仁是老老实实躲在壕坑里的,等尘土风暴飘了过去才露出头来,他看着两位监军灰头土脸的样子就觉得很好笑。

    他问道,"吴大人,黄公公,你们觉得这手榴弹的威力如何啊?"

    黄公公木呆呆地点点头,吴监军一开始没有反应,等**仁又问了他一次,他才反应过来,可能是被刚才的场景给吓懵了,他只是"这,这,这..."的表达这难以置信的心情,却说不了旁的话了。

    **仁说道,"这就是为什么咱们站在壕坑里的原因了,如果是站在地面上,恐怕会被爆炸的震荡波给推飞出去。"

    他接着指了指场地中间,"两位监军请看,场地上是不是少了些什么?"

    吴大人和黄公公顺着**仁指的方向去看,尘土渐渐散去之后,原先位置上的那堵土墙不见了,连根基都无影无踪。

    甚至在原来土墙所在的地方,还有一个土坑,土坑周围都非常平整,一看就是爆炸给炸出来的样子,而再远一点的地方,便是四散落下的土坷垃了。

    吴大人依旧指着土坑说不出话来,不过**仁倒是明白他的意思了,帮忙解释道,"吴大人的意思,是想试试手榴弹扔在砖墙和青石墙上爆炸回事什么样的效果吗?"

    吴大人赶紧点头,**仁笑了笑,又给黄大银下令,"让投弹兵以一尺厚的青石墙为目标。"

    黄大银又去下令,另一边的壕坑里便又动了起来。

    还是刚才一样的动作,只是目标有了些改变,这一次黄公公学精了,也学着**仁的样子,把身子缩进了壕坑的地平面以下,趴在坑边只露出眼睛来观看。

    吴大人都是个一丝不苟的人,依旧尽量站直了身子,好像恐怕漏看了什么似的,不过有了前一次的经验,他也知道捂上耳朵了。

    又是一声巨响,尘土再次飞扬起来,在天空中形成了一朵小型的尘土蘑菇云。

    吴大人这次是惊喜的表情,他眼睁睁的看着一堵一尺厚的青石墙,在爆炸的威力之下炸裂开,石头碎片向正前方飞了出去。

    除了一点点墙的根基之外,整堵墙几乎也是被炸得没了影,大大小小的青石散落了一地,不过这次因为青石墙更多大的吃下了爆炸的威力,所以震荡波倒不如前一次那么大。

    这次没等**仁发问呢,吴老大人激动地转身抓住了**仁的胳膊,也顾不上失礼不失礼了,他哆嗦着嘴唇说道,"这样的威力巨大的手榴弹,是不是很珍贵?

    那不要试了,留着,留着到了真正的战场上再用,有了这种大杀器,咱们大宋再也不用怕北方契丹的骑兵了,攻城都简单了许多..."

    吴蔚这一点是让**仁佩服的,只是看了两次爆炸的效果,吴大人便很快想到了火药武器在战场上的实际应用,以及能起到的效果。

    怎么说他都是兵部的官员,就算不曾真正带过兵打过仗,但从很多战争的记录里,他应该也在琢磨如何强军的问题。

    大宋之所以军力比西夏和辽国弱,根本问题就是兵种的差异。

    辽国多骑兵,甚至有时候派出几十万的军队出来作战,几乎都是清一色的骑兵。

    而且契丹人从小就要学习骑马,所以他们控马的技术也比宋朝的将士强了很多,所以就算是宋朝的骑兵和契丹骑兵一比一的比例作战,往往也不是人家的对手。

    也因此造成了大宋在军事战略上只能被动防守的局面,每一任皇帝都想着收复燕云,可因为没有足够的骑兵,连过去白沟河的勇气都没有。

    但如果军中有了像手榴弹这样的火药武器,那么原先大宋和辽国兵种上的劣势就可以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

    连一堵青石墙都能瞬间炸得没了影的手榴弹,对付骑兵就更没有问题了,而如果步兵中加入了这种投弹兵之后不再害怕骑兵,那么是不是说大宋和辽国的军事形势会发生逆转?

    激动的吴大人又把自己所想的跟**仁叽里咕噜说了出来。

    **仁知道吴大人的想法大多数都是对的,但用投弹兵对付骑兵,第一次肯定好用,但契丹人如果吃了亏,也不会笨到不去想应对之策。

    再说手榴弹的投弹距离毕竟有限,契丹铁骑在战场上跑起来是个什么速度,吴大人也没有精确地计算,所以他这么想还有些偏颇。

    **仁道,"两位监军所看到的,应该是军中手榴弹中威力最大的一种,这种手榴弹因为爆炸范围大,一般是用来破城或者破阵,作为战术手榴弹来使用的。

    具体数字本帅也不太清楚,但一万枚的数量还是有的。"

    "一...一万枚?"

    吴大人和黄公公同时惊掉了下巴,吴大人甚至说着,"一万枚可以把东京城炸成平地了。"

    **仁心说一万枚还真不算多,普通的单兵携带的手榴弹能有几十万枚呢,但他也不继续说下去了,怕说出来把吴大人和黄公公吓到。

    他笑道,"那倒不太可能,毕竟咱们的试验是在平地上进行的,如果是攻击建筑物,还没有一枚手榴弹炸平方圆五十步内所有建筑的威力。"

    吴大人这话说出来,是说者无意,却让听者有心了。

    黄公公忽然反驳道,"这种东西太危险了,既然能炸平东京城,也就是把皇宫都包括在内了。

    要是手榴弹给陛下带来威胁的话,那么咱家觉得这种东西应该封存起来或者销毁掉,永远也不能拿出来使用!"

第1453章:手榴弹的威力(下)

    **仁还真没想到黄公公竟是这种反应,换个角度,试着从他的视角去看问题,果然能体会到他作为皇帝近身内侍,皇帝就是他的天,他的一切也都会为皇帝去着想。

    不过火药武器绝不能不用,且不说**仁费了多少人力物力,单是从国家进步发展并崛起强大的宏愿出发,也绝不能没有了火药。

    如果火药再次被禁了,恐怕**仁南征北战的打算也就落空了,武德军的战力虽然比禁军等其他大宋的军队强了不少。

    但比起草原上的铁骑来说,还是太劣势了,只有火药武器能改变这种劣势,所以**仁决不允许黄泉去蛊惑了赵煦。

    可**仁要开口,却又一时之间不知如何去说了,若是说的太直接,万一黄公公误解了,进一步也让赵煦误解了他呢?得不偿失啊。

    可如果没有充足的理据,他也没有把握立即改变黄公公的想法。

    正踌躇之间,吴大人忽然对黄公公怒斥道,"你个阉人懂什么?!这么好的东西若是被禁了,才是愚昧的行为!"

    黄公公并没有立即动怒,而是眯着眼阴阴地看着吴大人,讥讽道,"吴大人这意思,是说你都懂喽?

    这火药武器威力如此之大,放在你这种人手里,是不是你便懂得如何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吴大人被他隐隐幽幽地话气得吹胡子瞪眼,"你你你,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什么意思吴大人心里应该有数啊。"

    黄公公面北拜了拜,才接着道,"方才吴大人说一万枚手榴弹能炸平东京城的时候,咱家看见吴大人眼神里可是很有神采呢。

    怎么,吴大人是真的想这么做吗?你是想谋朝篡位不成?"

    "阉竖!你好大的胆子,本官乃是枢密院派来武德军担任监军的朝中大臣,自然忠于陛下,如何会做你说的那等大逆不道之事?你如此编排本官,居心何在?"

    **仁见他们竟然吵起来了,而且一张嘴就把对方的后路都给堵死了,搞得**仁有点懵。

    不过想想他们两个监军打架,他这个主帅不管似乎不太好,可又希望他们人脑子打出狗脑子来才好,于是只是随口劝道,"两位监军莫要打架,传出去要被人笑话的。"

    黄公公不理**仁,对吴大人怒斥道,"是谁胆大包天?是谁居心何在?能说出炸平东京城这种话来的人,敢说你没有居心?"

    吴大人本就是个犟老头,被一个太监如此指着鼻子大骂,他渐渐失去了理智。

    也不知是**仁那句话提醒的,还是他本来就忍不了了,红着脸忽然冲上去,一记老拳打在黄公公的正脸上。

    黄公公没有防备,硬吃了这一拳,鼻子嘴巴立即流出血来,而此时他还不忘破口大骂吴蔚是头老倔驴,结果就变成了鼻子嘴巴里冒血泡泡。

    **仁也没想到吴大人会不顾斯文忽然打人,但看见黄公公一张白净的脸上忽然一脸血泡泡,又忍不住想笑。

    黄公公骂着骂着,吴大人又一记老拳打了过来,这次黄公公闪得快,这才没被打到,但心里那股怒火也立即窜上了脑门。

    他也什么都顾不上了,也冲上去伸出爪子去抓挠吴大人的脸面,很快两人便扭打在一起。

    黄公公瘦溜溜的,吴大人虽然上了年纪,腿脚却还好使,加上他身体还有些微胖,黄公公鸡爪子似的双手虽然也抓破了吴大人的脸,但毕竟不是一个重量级的选手,还是被吴大人骑在了身下被动挨打。

    他们不顾自己脸面,**仁可不想当和众将面前失了武德军的名声,这才命亲兵把两位监军拉开。

    此时吴大人脸上好几处血口子,整张胖脸都没法看了,而黄公公更惨,两眼乌黑,被打成了熊猫,鼻子嘴巴里止不住的流血,早已经沾湿了前襟。

    **仁杨怒道,"你姥姥的!都给老子住手!"

    **仁发怒的样子还是很可怕的,吴大人和黄公公这才停下了谩骂。

    **仁板着脸道,"你们不要脸,老子还要脸呢!你们一个是陛下派来的监军,一个是枢密院派来的监军,竟然不顾身份不顾礼仪,当着众将面前大打出手,你们好能耐啊!

    不知本王把今日之事命人呈到枢密院的几位相公和陛下那里知道,会是什么情况。要是此事传扬出去被百姓知道,不知会不会被人笑掉了大牙!"

    吴大人和黄公公觉得刚才之事对于二人都是脸上不好看,这才停止了吵闹,只是愤愤不平的望着对方,眼神里全是恨意。

    **仁顿了顿,先跟吴大人说道,"吴大人,你都什么岁数了,还这么鲁莽?

    你身为朝中大臣,竟然因为几句话不和便和人大打出手,你读了那么多年的圣人之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吴大人辩解道,"是这个阉人诽谤老夫在先!"

    **仁道,"别人诽谤你,你就动手打人?那人家会不会觉得你这样做是心虚呢?"

    "我..."吴蔚语塞。

    黄公公以为这是**仁向着他说话了,刚要心喜,**仁又板着脸转向了他,"黄公公,你虽然是陛下身边的近侍,可吴大人如何也是朝中大臣。

    怎么论你打他都是不对的,就是让陛下知道,他也得责罚你,这个道理你明白吗?"

    黄公公一想,这话还真是真的,他就是一个内侍太监,官职不过末流八品的内府官,动手打了个从四品的朝廷大臣,似乎官家也护不了他。

    但他还是不服气,"是他先动手的!而且他意图..."

    **仁打断了他,"停,停,赶紧停。黄阁领,他动手打你是他不对,可你无缘无故诽谤一位朝中大臣,是不是也有点过分了?

    难道你真的觉得吴大人这样的人会造反不成?"

    黄公公静下心来一想,吴老头都快六十的人了,身边又没有一兵一卒,还真没有造反的可能,刚才他那么说,也是因为吴老头先骂了他阉人罢了。

第1454章:道理加恐吓

    **仁觉得,要不是吴大人和黄公公打架,有些话他还真不好说,而且说了作用可能也不大。

    现在好了,人在情绪激动之后,冷静下来反而能更清醒的思考问题,**仁打算先给他们讲道理,然后再进行一番恐吓,不怕他们不跟着自己的思路走。

    见两人好一会儿没说话了,**仁才理了理思绪,开口道,"叫我说啊,以手榴弹为代表的火药武器,该禁,也该用。"

    吴大人和黄公公同时眼前一亮,也立即跟着迷糊了起来,他们搞不清**仁这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看着二人疑惑的目光,**仁笑了笑,缓缓道,"为什么说火药该禁呢?因为这东西太危险了。

    一颗手榴弹,不过这么大小,但它爆炸的威力,却可以一次性杀死好几个人,伤及几十甚至上百人。

    这么危险的武器,确实不该拿出来使用,万一落到坏人手里,那可就危险的,不光是咱们的陛下危险,全大宋的老百姓都会非常危险。

    我也会担心,晚上睡觉会战战兢兢睡不着觉,害怕我的什么仇人,半夜里一颗手榴弹扔到我家院子里来,甚至扔到我睡觉的房间里,一声巨响,老子可就一命呜呼了。

    想想都可怕,所以火药武器啊,我觉得该禁!"

    吴大人听不懂了,心说王爷这是疯了吗?

    火药武器是他研发的,也是他装备了武德军了,刚才他还说造了那么多就是要在征战交趾的时候拿出来用的,怎么这会儿忽然又说该禁了?

    黄公公听着这话在理,可也察觉到了不对,如果王爷觉得该禁,他今天为何兴高采烈的带着我们来观看试验呢?

    **仁接着道,"但我说的该禁呢,也不是说全面禁止,坚决不能用,直接销毁掉。"

    他转头去问黄公公,"黄阁领觉得咱们汉人的江山,是如何一代一代传承的?"

    黄公公听他说汉人的江山,却不说大宋的江山,立即明白他的意思了。

    "自然是皇命天授。"

    从他的角度出发,的确只能这么说,不过这话说完,**仁从吴大人的眼神里边看到了不同意的意思。

    **仁说的很委婉,"陛下乃是天子,皇权自然是上天赋予的。不过要维护皇权,还是需要武力的支撑才行。

    要不然北方游牧或者南方蛮夷打过来,老天是帮不上什么忙的。"

    这话虽然不太好听,但吴大人和黄公公自然明白其中道理。

    **仁又道,"古代的中原,野人也不会打造铁器,只能用树枝做成了棍棒或者长矛来当做武器,去狩猎野兽,去和其他部落的人类争夺生存的权力。

    后来聪明的人类发现从石头里提炼出来的金属非常坚硬,比木头武器坚固耐用,杀伤力还更大,所以便有了青铜武器。

    最先学会使用青铜武器的一伙人战胜了其他人,统一了中原,然后建立的王朝。

    后来又有聪明的人从石头里提炼出来另一种金属铁,发现用铁制作的兵器比青铜的兵器还坚硬,打造出来的武器也更锋利,所以铁器渐渐取代了铜器,成为了兵器的主流。

    黄公公你想想,现在咱们研发出了火药武器,就是历史发展中的另一伙聪明人,因为火器的威力更大,还可以远距离给敌人造成巨大的伤害。

    所以啊,将来火器替代用铁打造的兵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如果咱们不用,让别的人,比如辽国啊,交趾啊之类的蛮族先使用了火器对付咱们大宋,那么你觉得大宋的江山还会稳固吗?"

    黄公公忽然呆住了,他只是想着火药武器威力太大,对皇帝的安全是一种威胁,所以才觉得应该把所有对皇帝造成威胁的东西全部封禁并销毁掉。

    但他没想过,大宋如果封禁了火器,万一被辽国这样的国家使用了来打大宋,那大宋不是更危险了吗?

    火药也并不是一个秘密,宋人知道,辽国人也知道,虽然手榴弹里所使用的火药明显比普通烟花里的那种火药爆炸威力大了几倍甚至几十倍,但宋人能精炼火药,不代表辽人不能啊。

    他忽然害怕起来,问道,"那这火药武器绝对不能禁啊,咱们先用,把别人灭了才好保住陛下的皇位。

    王爷,一定要先下手为强啊..."

    吴大人哼了一声,"你倒是变得快。"

    黄公公白了他一眼,还是等着**仁的决断。

    **仁道,"武器呢,都是危险的,所以要用,也一定要有限制的使用。所谓的禁和用,并不是完全矛盾的。

    就像咱们大宋,对于弓箭的禁令,某些弓箭是不禁的,但杀伤力超出一定范围的弓箭就严格封禁,就是这个道理。

    这个道理转移到火药武器上来,也是一样的。用是一定要用,而且要比别人先用,这样才能给咱们的陛下和大宋带来巨大的优势。

    就比如陛下日思夜想的收复燕云之事,也不再是一个空想。

    而用呢,也不能没有限制的用,火药武器毕竟是危险的,必须要制定一套严格的管控措施和法律,来限制军用级火药的使用。

    即使在咱们军中,也要严格管理和控制,绝不能让火药武器从军中流入到民间去。

    这也正是我把制定火药武器制造、使用和保存的规矩交给诸位监军的道理了。"

    吴大人和黄公公都陷入了思考,他们将来如何想皇上和枢密院的相公们回报,**仁觉得他已经心中有数。

    不过他还是开玩笑似的说了一句,"听说交趾带甲几十万,咱们武德军还不到三万人,带去交趾的将士也不过两万左右。

    要是没有火药武器,本王怕将士们会死伤惨重,所以这次征伐交趾,火器是一定会被本王带上战场的。

    如果有人对此有什么异议,本王也只好做个坏人,将他们杀人灭口了。"

    **仁这话把吴大人和黄公公吓住了,但他们脸上还是有些不相信,毕竟他们可是陛下和枢密院派来的监军,**仁胆子再大也不敢把他们怎么样。

    **仁依旧笑着,说的话也不好让人分辨真假,"开个玩笑,呵呵...不过也说不定的,为了成千上万的将士的性命,让我杀几个人我还是觉得可以考虑的。"

第1455章:舰队(上)

    至于他们怎么想,会不会当真,**仁无所谓的,有些话就是点到即止,说多了没用。

    吴大人和黄公公都回去给各自的主子写信去了,**仁这才有工夫和兄弟们说话。

    这一年来,**仁在家躲清闲,可黑牛哥哥他们可没有闲着,几位兄弟把江南跑了一个遍,又是整肃军纪又是挑选水军的,一年到头也没杭州新家里舒舒服服呆几天。

    **仁心里有些过意不去,黑牛哥哥他们却完全不在乎。

    "有些事,就应该我们去做,你这个但主帅的就不该插手。"

    黑牛哥哥的话很贴心,**仁知道黑牛哥哥都是替他考虑。

    他确实不能整天泡在军营里,很多事,越是到了**仁这种位置,越是不能肆无忌惮的去做。

    他虽然是武德军的主帅,却不能天天呆在武德军中,大宋的军制想来讲究将兵分离,这种做法也对,也不算对。

    主帅、将军这种一军之主的位置,成天的呆在军营里,是皇帝和朝廷非常忌讳的。

    禁军的主将,大都是些将门后代和勋贵们,他们甚至一个月才去军中一次,为的就是让皇帝和朝廷放心。

    将军和士卒打成一片这种事,不光是在大宋,在古代都是被忌讳的。

    大宋之前还有换戍法,就是每隔三到四年,军队和军队之间要轮换将领,为的就是让士兵明白,他们的最高统帅是皇帝,而不是他们的主帅。

    但士卒也没机会见到皇帝,所以忠于皇帝的说法,顶多只是一种道德上的约束罢了,实际上真正行军作战,将士们还是最听将军的指令。

    将兵分离,的确可以杜绝将军在军中的权威过高,甚至高过皇权的现象出现。

    可这么做缺陷也很明显,将兵分离,也就是将兵不熟,将军连自己麾下的士卒是什么战力都不清楚,士兵连领着他们作战的将军都不熟悉,到了战场上很难发挥出本来的战斗力。

    **仁只是偶尔去武德军,为的也是尽量少引起皇帝和朝廷相公们的猜忌,但他去不去的其实影响不大。

    武德军的生活条件太好了,将士们心里清楚他们活得那么滋润是因为谁的缘故。

    皇帝按月给的饷银其实就那么点,单身的将士自然是一个人吃饱了全家不饿,但那些有家有口的就不够花了。

    **仁和军中将领从来不克扣将士们的粮饷,已经得到了将士们极大的爱戴,**仁又想方设法的用有限的粮秣给将士们尽可能好的生活条件,这就让将士们对他忠心耿耿了。

    当兵的和老百姓,除了职业不同之外,其实对于生存的需求是差不多的,能吃上饭,能吃饱饭,进而能吃上好吃的饭,他们也不会有过分的要求。

    偶尔在休沐的时候进城去逛逛青楼勾栏的,**仁也从来不管,认识有需求的,没必要生硬的去泯灭了人类最基本的需求。

    何况逛的起窑子的也是少数人,比如赵毗这样的,也不知道他那么好色,是如何保持那么好的精力和体力的。

    和赵家皇族其他人明显不一样的体质,让**仁有时候都怀疑,赵毗家隔壁,住的是哪一户人家。

    打造好的战船开进了江阴港,两艘六千料的庞然大物进港的时候还引起了好多港口附近老百姓的围观。

    等到所有战舰都进港之后,百姓们都看傻了,他们很诧异的一点,是想来很抠的朝廷,如何对水军这么大方了。

    老百姓还是看热闹,他们面对这么一支舰队,也只是好奇,然后感叹一下而已。

    而江阴港上的各路海商还有他们手下的船工们,自然是懂得战船和商船的区别的,见一条条战船开进港口,很自觉地把自家的船开到一边躲的远远的。

    普通的商船两层侧板,要是不小心磕碰了这种三层或四层侧板,侧板喝侧板之间又垫入了铁板的战船,只有吃亏的份。

    武德军的水军舰队其实不占江阴港老港口的位置,停靠的泊位是岑孝年用市舶司的库银新建的,当然是皇帝允许才动了库银的。

    比起江阴老港来,军港其实不大,只不过老港新港紧挨着,武德军舰队崭新的战船又非常威武,所以才显得占地方很多罢了。

    大宋的海商见了五德军的威武舰队,自然是心中自豪的,如今虽然几乎没有了海盗了,但那也只是在大宋东南沿海的范围内而言。

    船过了崖州再向南,还是有不少海盗的,交趾的,真腊的,室利佛的,吕宋的,有的甚至就是这些东南亚小国家的水军,故意扮作了海盗来抢劫过往的商船。

    宋朝海商要想安全通过那片海域,又不想找麻烦,也是见山栽树,见人拿钱的。

    等于无形中给那些小国家交了过路税,这种事也不是没跟大宋朝廷和市舶司这样的衙门提起过。

    但当时大宋也没有远洋舰队,像昌国军那样的近海水军也管不到南边去,商人看看他们的小破船还不如自家的商船,便知道求他们是一点儿用都没有,一次次的跟市舶司提,也不过是发发牢骚罢了。

    还有一点,大宋的商船大多数行商只到柔福海,也是有这方面的原因。

    东南亚诸国大都是宋朝的臣属国,对宋朝商人虽然也盘剥,但也很少会做的到杀人越货那么过分。

    但过了柔福海进了西洋(当时宋朝海商眼界有限,确实把印度洋称作西洋,和后来清朝说的西洋特指的欧洲不是一回事),遇到的麻烦更多。

    不论是天竺的还是大食的海商,他们仗着人多,经常欺负大宋商船,目的就是垄断这一段海域的经商权。

    宋朝海商惹不起他们,也就渐渐放弃了过柔福海,只能和大食和天竺海商做中转贸易,把本来属于自己的一半利润让给了人家。

    但西洋海商却可以毫无忌惮的跑到大宋来和大宋海商抢夺生意,大宋海商也是受了几十年的气了。

    所以他们看到大宋的庞大舰队的时候,怎么都会做一个美梦,如果这支舰队可以开过柔福海教训一下那些西洋商人,那可真是太爽了。

第1456章:舰队(下)

    水军主将徐泾带着**仁等人登船参观,从战船作战到水军将士的生活等细节都介绍的非常清楚。

    **仁记得以前曾经听说长时间在海上的水手很容易的败血症,是因为长期离开陆地,水手的饮食极其不平衡所造成的。

    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缺乏维生素的摄入。

    可实际上大宋海船上的船工水手们,却极少得这种病,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是因为大宋的海商商船,航行的时候离陆地并不远,基本每过几天就会靠岸补给,所以不存在长期生活在船上导致没有蔬菜水果吃的情况。

    第二则是在一些大型的海船上,也有一套自己的生态系统。

    造船厂打造战船的时候,就想到了正规的战船将来可能会远洋作战,在海上航行的周期比普通的货船要长,将士们必然会面临食物摄入不平衡的情况。

    所以在战船上也会专门打造一个种植蔬菜以及养殖家畜的区域,土壤是从陆地上挑选的上好的肥沃泥土,种植上一些高产又容易活的蔬菜,可以解决船上人员的吃菜问题。

    与此同时也有专门的舱室,是用来养猪、养羊或者养家禽的,这样水手出海是可以经常迟到新鲜的肉食和鸡蛋的。

    尽管不可能和在陆地上一样的丰富,但有了这样的设施,基本能满足船员对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需求。

    而且一支成熟的庞大舰队里,也不都是战船,也有专门负责后勤补给的船只,专门就是用来装载粮秣,以及种植蔬菜和养殖家畜家禽的。

    这样的后勤船只虽然不如战船体型庞大,但空间利用非常合理,可以装载的后勤物资非常可观。

    **仁察看过了之后,也是觉得船上能种菜养猪非常新鲜,但这样的设计早就在大宋的船只制造时就成了一种习惯性的规定,所以配套非常完善。

    再比如说淡水问题。船上又巨大的水仓,而且还有一个非常精妙的雨水收集系统。

    海上风雨不定,特别是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即便到了冬春两季西北季风盛行的时候,海上也从来不缺雨水。

    海上下了雨,雨水打在油帆布制作的船帆上,自然会流下来,这样的雨水不会被浪费,而是会流入下帆漕中,然后被收集。

    甲板和后世的马路一样,是中间略高,两边略低的,可能肉眼不太容易发觉,但落在甲板上的雨水会很自然的留到甲板四周。

    甲板和侧板的连接处,设计有收集雨水的孔漕,然后经过了简单的过滤净化之后,被收集到水仓之中。

    水仓中的雨水一般用来洗漱,饮用水还有单独的水仓储存。如果遇上长期不能靠岸的情况,雨水也可以用来饮用,暂时解决饮水还是不成问题的。

    **仁见识了这些,感到惊讶的同时,也不得不佩服中国古代的工匠们的经验和智慧,他们的设计真的非常巧妙,很多看似简单的东西,实际上都是非常科学和合理的。

    水军将士的生活方面,设施同样齐全,厨房和营房在内部,同时还有医务室和澡堂,生活垃圾和废物则由后舱的另一套排水系统来完成。

    将士们的营房里,一丈高的舱室里设计了三层床,床都是固定在舱板和舱顶上的,一排排的非常整齐,虽然看上去有些拥挤,但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独立的空间。

    **仁想起后世做过轮船的经历,除了觉得将士的们舱室太暗了之外,其实和后世的区别也不大。

    将士们的舱房是没有窗户的,在这个时代是没有办法的事情,除了甲板上的舰岛和舵舱之外,几乎所有甲板下的舱室都没办法设计窗户。

    倒是有通风口给舱室里换气,只是因为侧板太多层也太厚,从通风口里往外望,其实也看不见什么。

    照明用的是气死风灯,是用铁皮打造的,不怕摇不怕风,甚至不怕摔。

    甲板是很宽阔的,甚至可以用来进行简单的训练,以六千料大船的标准,三千将士加水手在甲板上是可以轮流进行身体锻炼的。

    唯独没有的是娱乐设施,古人思想还没那么开放,乘船出海的水军将士就是去打仗的,没必要娱乐。

    **仁想了想,战船上也有一个类似中军大帐的会议厅,面积还算大,可以容纳几十甚至百人,如果不是正在作战的话,这里倒是可以给将士们用来作为娱乐设施使用。

    也不用弄太复杂的东西,弄些将士们喜欢的小玩意,无聊的海上航行时间里不让大家觉得闷的慌就行。

    徐泾汇报说,第一批战船下水的时候,水军将士们就已经开始在船上操练了,虽然战船还没出过海,但训练内容是他们几个将领严格按照海上的实际情况来设计的。

    水军将士们现在对新战船非常熟悉了,加上之前的经验,将来到了海上也一定不会出大问题。

    **仁点点头表示认可,这些事他是外行,徐泾他们几个水军将领是内行,他们的训练效果**仁是不会怀疑的。

    只是强调了一点,将来出征的时候,船上储存火器和火药的舱室一定要严格执行防火防潮,这可是这次出征的重中之重。

    **仁可不想刚一出海,还没见到的敌人呢,就被自己的火药把自己炸上天。

    **仁如此重视这件事,徐泾他们几个也不敢怠慢,一再向**仁保证,他们知道火药的危险之处,一定会谨慎小心的处理火器和火药的储存运输问题。

    **仁内心里是非常满意的,这样一支舰队,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他很快就会带领这支舰队出征,见到将士们一个个的龙精虎猛,船上的运作又井井有条,心中特别欣慰。

    战船已经准备好了,负责后勤补给的货船则是有黄百万和白银海手下的船队负责。

    这一年来黄白两家也收购并打造了一批可以出海的货船,就是专门来给武德军的水军舰队做后勤补给的。

    只是将来这只跟随舰队的商船队伍会有什么样的收益,他们也心里没底,但另一件事让他们意识到,这次把钱投资在水军身上,他们赚大了。

第1457章:海商急了

    当初**仁要打造战舰组建舰队的时候,大多数人还是不相信的。

    或者说不是不相信,而是觉得他没有足够的钱银,朝廷也不会同意他这种不切实际的请求。

    可当第一艘六千料的大船下水的时候,当初那些等着看**仁笑话的海商们可傻了眼。

    **仁真的不是开玩笑,或者用乡捐的方式为自己敛财,他是真的打造了一艘超级战舰。

    等到一艘又一艘的战舰开进了江阴港,武德军新组建的水军上舰队训练的时候,他们忽然意识到一点,他们好像错过了一个最好的赚钱机会。

    想起原来**仁请他们吃饭的时候就说过,跟大家要钱不是乡捐,而是投资。

    那时候根本没人信,但现在看起来,**仁所说的一切都渐渐变成了现实。

    于是那些当初根本没把**仁的话的当回事的人,知道**仁来了江阴,又纷纷去求岑孝年,希望能让他们见上王爷一面。

    岑孝年自然明白他们如今急迫地要见**仁是要做什么,他不敢跟**仁提这件事,又不好把江南的海商都得罪光了,只好佯作答应他们会帮他们传话,实际上去只是做做样子,只在**仁面前随意的说了一句。

    **仁笑着摇头,当初我说的很明白,是投资,而且是一定让大家赚钱的投资,可当时没有人信啊,都以为这是乡捐。

    每家每户倒是象征性的捐了些银钱,可对于急需雪中送炭的**仁来说,他们的做法是真的寒了她的心。

    若不是黄百万和白银海在赵献球一案中欠了他一个人情,当时的**仁都想不出组建水军和打造战舰的钱要从哪里出了。

    现在水军和舰队真的成型了,那些商人又纷纷跑出来找岑孝年说项了,这帮人还真是无利不起早,一帮墙头草。

    **仁告诉岑孝年,"你也不用怕我生气,做买卖这种事,本来就是全凭自愿,他们当时不愿意出钱,那么今年的好处就没有他们的份。"

    岑孝年不好意思的应诺着,"王爷说的是,咱家回去之后一定把他们集中起来,好好教训教训他们!"

    **仁摆摆手,"那倒不用,商人嘛,都是这幅德行,别说你教训几句了,就是拿把刀架在他们的脖子上,他们也还是会觉得钱财比他们的小命重要。

    再说了,将来市舶司要给皇帝的内府赚钱呢,你一个市舶司首领太监,把所有海商都得罪光了,对你又有什么好处?

    不值当的。你回去告诉他们,虽然今年没有他们的份,但将来我带兵去南洋耀武扬威一番回来,他们的生意一定会更好做的。

    而且以后他们也不用担心大宋的商船不能过柔福海的规矩了,他们的商船能去西洋卖货,无论如何,他们明年的买卖都会比去年和今年更好。

    他们终究是占了便宜的,但一定要让他们懂得,正是因为咱们大宋的水军强了,他们去国外做买卖才更有面子,更有底气。

    至于将来嘛,本王也不知是打算就打造一支强大的水军,大宋的海岸线这么长,需要很多战船,很多水军和舰队,他们还有的是机会。"

    岑孝年应诺,心里却波涛翻滚,原来王爷不只是打造武德军水军这么简单,将来还要打造几支像武德军水军这样的舰队。

    只要**仁这次南征能大胜而归,皇帝和朝廷那边是一定不会反对他这个计划的。

    **仁肃清了海上的强盗,然后把南洋那些南蛮小国打服了,未来大宋的海商可以在这些地方畅通无阻。

    海上贸易必然将越来越繁荣,而市舶司的税收也将越来越多,也就是给皇帝内府的钱越来越多,皇帝能不高兴吗?

    皇帝一高兴,自然让**仁效仿武德军水军成功的范例,继续打造登州水军、泉州水军和广州水军。

    而目前能打造、也积攒了打造新式战舰的造船厂也只有江南市舶司的造船厂,这可是一笔大买卖。

    他岑孝年率领的江南市舶司,也将成为帮皇帝把内府库变得充盈的那个衙门,他岑孝年必然将稳固他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岑孝年越想越高兴,忍不住笑了出来。

    **仁看着他笑,便知道这小子脑子转的快,什么都想的很清楚。

    他对那些海商的态度呢,一方面非常坚决,一方面也不是完全不给他们机会。

    今年征伐交趾的收益,会按照当初他许下的承诺,按照这些海商乡捐的钱财的三成利息付给他们。

    这点钱对他们来说也不算什么,但是当黄百万和白银海家的船队跟随武德军水军舰队得胜归来后把收益一显摆,他们自然会后悔的肠子都青了的。

    五十万贯的投资对他们两家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但这趟跟着**仁去南洋打劫,收益要是没有三倍的话,**仁的名字愿意倒过来写。

    像交趾这样的国家,看着国家不大,可财富却一定少不了。

    多年来他们跟西洋的商人一直有贸易往来,交趾盛产粮食木材,这些都是在西洋很受欢迎的货物,几十年的贸易,交趾也一定有不少的富商。

    打劫交趾人**仁是没有道德压力的,反正他们和大宋从来都是貌合神离,知道后世也是这样,还跑到我们的大海里抢岛屿抢石油。

    现在如果能把他们灭了,也给后世子孙后代省了不少事。

    这件事自然有些难度,不过**仁觉得拥有了超级战舰和火器的武德军,应该能完成这个惠及子孙后代的任务。

    打劫来的财富,自然要上缴朝廷一大部分,剩下的再按照当初投资这场战争的出资比例来分配。

    这笔钱黄白两家赚了去,之后他们是继续开战海上贸易为他们家族开战新的业务领域还是就此收手,**仁是不管的。

    如果他们愿意继续开展海上贸易,参与到海商的竞争中来,**仁也会保护他们的利益,黄百万和白银海也都是懂道理的人,自然会帮着**仁壮大武德军。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662/ 第一时间欣赏舌尖上的大宋最新章节! 作者:呼啦圈大神所写的《舌尖上的大宋》为转载作品,舌尖上的大宋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舌尖上的大宋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舌尖上的大宋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舌尖上的大宋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舌尖上的大宋介绍:
天才小厨子穿越到大宋,开动头脑风暴忽悠到万贯家财开了家饭馆。
杨怀仁看着水深火热之中的大宋子民大声宣布:“哥来拯救你们了!”
百姓们说:“吃了他做的面,腰不酸腿不疼了,上楼都不费劲了!”
皇帝说:“吃了他做的菜,朕觉得龙体康泰,一夜十八次郎不再是梦!”
将士们说:“吃了他做的饭,砍起胡人来如砍瓜切菜,爽!”
番邦蛮子们说:“我要做宋人!我再也不要做胡人!”
烹东西南北四方菜肴,品酸甜苦辣百味人生。
友情提示:本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请打妖妖灵。
书友群:567,499,926,欢迎各路吃货前来指教。舌尖上的大宋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舌尖上的大宋,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舌尖上的大宋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