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舌尖上的大宋TXT下载舌尖上的大宋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舌尖上的大宋全文阅读

作者:呼啦圈大神     舌尖上的大宋txt下载     舌尖上的大宋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427章:甘蔗(中)

    不过杨怀仁问了莲儿甘蔗的亩产量和炼糖的出糖率的问题后,得到的答案却让她大喜过望。

    甘蔗的亩产量上,宋代是完全没法跟后世相比的,后世生物科技发达,在培育高产甘蔗种子的领域有很大的优势。

    而当下种植甘蔗的地方太少,便是因为甘蔗的产量太低,只有后世的一半,若是遇上不好的年景,甚至只有后世三分之一。

    这个时代的压榨等工艺提取水平也确实不如后世,但因为产出里的糖霜纯度上差一些,倒让出糖率比后世还高了两三成。

    照这么算的话,后世一亩甘蔗地可以产糖六百到七百公斤,而现在一亩甘蔗可以产糖霜超过四百宋斤。

    因为糖比米重,换算成市面上交易的计量单位就是亩产三石糖霜,那么三万亩甘蔗地能产九万石糖霜。

    这个数字虽然没法跟后世随随便便就年产千万吨白糖相比,可在大宋,九万石糖霜要是全卖出去,那可是不小的一笔钱。

    但杨怀仁忽然想起来,大宋当下的糖霜年产量也才几万石,如果这么容易让他一年产九万石糖,基本可以说让大宋的糖产量高出一倍,这是不是也太容易了?

    在商人无处不钻的现在,如果有这么赚钱的买卖,不可能别人不去做啊?

    细问之下,王夏莲忍不住笑了,“官人啊,账不是那么算的,咱家的三万亩地,产不了你说的九万石糖霜。

    糖厂里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不是糖霜,而是石蜜,糖霜是最好的那部分糖,剩下的都是石蜜。

    学院里的先生算过,三万亩甘蔗地,最终的糖产量,应该是糖霜近一万石,石蜜五到六万石。”

    杨怀仁叹了口气,自己的科学计算还是算错了,实际情况和理论计算差距真的有点大。

    石蜜就是民间最常见的糖类食品了,和后世的冰糖有点像,不过纯度肯定低了不少,而且颜色暗黄色,甜度一般,但比更纯净的糖霜便宜不少。

    杨怀仁自言自语道,“要是这样的话,那量还是不够啊。”

    莲儿问道,“官人的意思,是咱们还要在岭南收购土地?”

    杨怀仁笑笑,“那倒不用,地太多了确实不太好,即便是在岭南那种地方,可还是会被别人找咱们的麻烦的。

    现在不同往日了,地位越高,盯着你的人就越多,像以前一样装傻卖呆还行,现在也够呛了,没有人是真傻的。

    我的意思,是咱家能不能发动当地的百姓,多开垦些土地来种植甘蔗?

    按照宋律,土地都是谁开垦谁拥有,还有五年免税赋的待遇,在中原和江南早已经没有太多适合开垦成田地的地方了。

    但岭南不一样,那里地广人稀,虽然山地多了些,但可以开垦成田地的地方应该很多。

    让百姓开垦土地种甘蔗,咱们家收购,给的价钱只要够多,让他们觉得种甘蔗比种粮食赚得多就行,不怕他们不种。

    咱们家只需要负责收购、运输、运输和炼糖厂这一块就行,没必要全部环节都掌握在自己手里。

    那三万亩土地也足够多了,咱们一方面掌握种植技术和行情,一方面也请些学院里农学先生们过去指导,做些培育良种之类的事情。”

    莲儿想了想,似乎有点发愁,可又不好直接说出来让官人脸上不好看。

    杨怀仁问道,“怎么了?我的办法不行吗?”

    莲儿忙道,“不是,官人的办法自然是好的,只可惜岭南没有那么多百姓。”

    “啊?”

    杨怀仁这才想起来,现在的两广地区,还是刚刚开放没多久的地方,人口密度极低,除了一些州县极其周边人口相对多一些,更多的地方还是山区和原始密林。

    大宋的流刑里,最严厉的就是发配岭南和儋州这些地方,因为现在的岭南还太落后了,也相对荒凉,周边还居住着很多叫不少名字来的少数民族,被汉人统一称为南蛮。

    人在这里倒不是不能生存,而是比起中原和江南这些地方来,岭南就显得生活非常艰苦了。

    气候常年闷热不说,夏秋两季雨水太多,还经常有海上刮来的超强大风,水灾泥石流之类的自然灾害几乎每过一段时间就要发生。

    莲儿道,“咱们家的三万亩甘蔗田,也是人手不够呢,钦州那边汉人本就不多,西边的邕州那边就都是些山民和南蛮了,总不能找他们给咱家种甘蔗吧?”

    杨怀仁有点无奈,莲儿这么说倒不是歧视,是因为确实如她所说,如今的广南西路那边,汉人就占据了一些大一点的城市聚居而已,更大片的土地上,住的都是山民。

    山民也分很多大大小小的部族,他们有他们的习惯和规矩,完全和汉人的习惯不同,而且有些山民不服教化,不知礼仪,生活在那里的汉人都把他们当野人一般看待,平常也很少接触。

    三万亩甘蔗田,即便是粗放式的种植方式,也需要上千人的劳动力才行,可毕竟汉人数量不多,很难在短期内凑出这么多干活的人来。

    这还不算糖厂的用工问题,就算从中原雇佣了劳力去岭南干活,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若不是实在没有了活路的流民,谁又愿意去岭南受罪去?

    杨怀仁也越来越理解莲儿掌管家里的生意,是非常劳神劳力的,平常都是杨怀仁想到个什么点子随口一说,便把生意上具体事情安排给了莲儿带着家里的管事们去做。

    他倒是做了甩手掌柜的不闻不问了,可莲儿要做事,可就操碎了心了。

    岭南确实适合种植甘蔗,可问题是岭南的地便宜,但没有足够的劳动力,现在招募的人手,当地有一部分,又从其他地方招募了一些带到岭南去做工,给人家的待遇也一定是非常好的。

    即便如此,听莲儿的意思,人手还是不够用,杨怀仁心里感叹莲儿太辛苦了,也想着能为她分忧。

    想到这里,杨怀仁忽然想到一件事,明年不是要征伐交趾嘛,打仗自然会产生不少的难民,或许这些难民便是解决劳动力不足的办法了。

第1428章:甘蔗(下)

    这个时代就是这样,强者肆无忌惮的欺负弱者,然后把弱者掳劫过来当奴隶,契丹人年年冬天来大宋边境打草谷就是这样的。

    以大宋的实力,起码眼下和契丹对抗还不太够,不过欺负欺负交趾,应该不成问题。

    杨怀仁这么想,也并没有多少心理压力,生活在一个残忍的世界里,如果你不学会利用残忍,最终接受残忍的只能是你自己。

    当然,杨怀仁觉得奴隶制是一种倒退,是落后的社会制度,吐蕃以及东南亚各国仍旧有很大程度上的奴隶制存在,所以他们是落后的。

    所以杨怀仁决定将来不把交趾难民当奴隶,而是当做自家的长工,只要他们勤奋干活,不但管吃管住,还给他们发工钱,慢慢地同化他们,改变他们,让他们心甘情愿的给杨怀仁种甘蔗。

    听说后世岭南的甘蔗地,中国人也是不下力收割的,都是花钱雇南边的人越境过来干活,既然后世可以这么干,那么现在杨怀仁自然也可以这么操作。

    人工的问题,也算是这么解决掉了,那么剩下的,除了进一步提高炼糖的工艺水平,只剩下运输和贩卖了。

    运输的话,如果走陆路,从岭南把糖霜和石蜜运送到北方,甚至运到辽国去贩卖,这个距离实在是太远了。

    在交通落后的现在,走这么一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算上一路上的损耗,那这买卖做的就太费劲了。

    毕竟一万石糖霜,五六万石石蜜,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

    当下走岭南的商贾并不多,很大程度就是因为交通的问题,他们的做法是从岭南走陆路到荆湘,然后从洞庭湖边内河码头把货物装船,然后走长江下江南。

    江南就是大宋当前最大的糖霜市场,江南百姓喜欢吃糖,也是众所周知的。

    如果要继续向北,可以利用大运河航运,最北可以到东京城,再要想向西北和京东各地散货,就要再用陆运的方式了。

    杨怀仁想了想,这样的运输方式,虽然看起来很麻烦,但也已经是当下最实惠最实际的方法了。

    不过要是能走海上,便可以方便快捷的运送到江南,以及京东的登州,甚至可以直接运送到辽东半岛。

    同样的货物,走海路的话,几十艘大货船就可以了,运输成本几乎连前一个方法的十分之一都不到,时间还能减少一半,而且还不用担心路上的损耗问题。

    这么说来,杨怀仁忽然笑了,觉得自己在武德军里成立一支水军的想法还真是英明神武。

    有了自家的水军,连运费都省了,顺便可以去辽东弄些稀罕玩意回来大宋卖,人参、鹿茸、东珠、药材以及各色的山货,在大宋都有非常好的销路。

    他对莲儿道,“人工和将来运输的问题,你都不用过分操心,为夫已经心中有了计较。

    你记住一点就好,咱家们产的糖,先紧着辽国卖,要是不够还要从别的糖厂收了糖霜来往辽国卖。”

    之前杨怀仁打算卖糖给契丹人的时候,莲儿就担心他这么做会不会被人说是通番卖国,所以她提醒道,“如果咱家产的糖全往辽国卖,会不会出问题啊?

    要不咱们定个比例,往辽国卖一部分,然后在大宋卖一部分?这样别人指摘官人的时候,咱们也只说是正常的买卖,哪里赚钱往哪里卖嘛。”

    杨怀仁摆摆手,“不用。这个为夫将来自然会跟陛下说清楚的,陛下也一定会懂,所以不会在意别人说我什么闲话的。”

    莲儿见杨怀仁主意已定,虽然不明白官人为什么非要这么做,但她还是相信官人的决定。

    杨怀仁其实也不用瞒着王夏莲,自己的老婆,没什么可隐瞒的。

    “莲儿啊,官人告诉你为什么官人偏偏要把糖卖给契丹人。

    契丹人从咱们大宋买的货物,主要就是酒、糖、茶、铁、粮食、布匹和丝绸。咱们朝廷有规定,铁器和粮食,是禁止北卖的。

    朝廷这个国策呢,也是为了限制辽国的发展,可惜一开始的时候这么做有用,后来辽国慢慢发展,在盐、铁和粮食上限制他们,已经完全没有了效果。

    最近二三十年里,辽国已经完全不缺粮食,燕云十六州本就是粮食产地,后来契丹人又开发了辽东的辽河流域大片的平原,虽然不如咱们大宋产粮多,但人家早就不缺粮食了。

    盐嘛,就是海水晾晒出来的,辽国也有海岸,也有盐场,加上他们内陆还有盐矿,人家也根本不缺盐。

    铁器方面,契丹人在辽东发现了铁矿,产量非常大,他们又从西域和倭国那里请来了炼铁的工匠和铁器工匠,他们的铁器水平也得到了长远的发展,虽然不如咱们大宋,可差距也已经不大了。

    看看这些年宋辽两国的贸易,主要以奢侈品为主,咱们大宋的糖酒,以及丝绸布帛,才是他们进口最多的东西。

    我去过辽国,也见识过辽国是个什么样子,契丹人虽然彪悍,但他们的老百姓过的日子,还不如咱们大宋的百姓,所以辽国的平民是买不起糖的。

    那些买糖酒和丝绸的,都是契丹人中的贵族和富人,他们和咱们大宋的王公贵族和有钱富贾们是一样的,都非常追求生活上的享受。

    在京城的时候,虽然咱们住在庄子里,但那些勋贵们去咱家送礼或者谈买卖的时候,他们是什么样子你也见过,你印象里他们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杨怀仁说着在自己肚子前边比划了一下,好像是说自己怀孕了似的好笑,莲儿忍不住掩嘴笑道,“他们都很富贵,嘻嘻。”

    “呵呵,”杨怀仁笑道,“对啊,就是胖呗,他们为什么胖啊?因为吃的太好了,平时里大鱼大肉的把自己喂着,好酒好菜的招呼着自己个儿,又不怎么运动,能不胖吗?

    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糖,人吃的糖多了,就容易胖,而且吃糖胖和吃肉胖还不同,吃糖胖起来的,肥肉都长得太扎实了,想减都减不下来。

    现在你明白为夫为什么专门卖糖给契丹人了吗?”

第1429章:不得不做

    莲儿还是有些疑惑,杨怀仁接着解释道,“辽国军队很多,战斗力也比我们大宋的军队强悍。

    但抛开兵卒不说,就说他们军队中的将校,可都是贵族大家的子弟,当然依靠军功当了将军的勇士也有,但真正身居高位的,依然是契丹贵族。

    打仗的时候,其实契丹人没有咱们想象的那么可怕,为夫见识过,也许比一般的宋军士兵强,但和武德军比起来,除了马多之外,应该也没有什么优势。

    以前契丹人带兵打仗,都是武将身先士卒,所以他们的军卒们见将领勇敢,他们的胆子自然跟着也大,所以他们作战勇猛。

    可现在不同了,一帮野人用百余年时间过上了文明人生活,已经没有以前那种勇气和作战本事了。

    现在我们要做的呢,就是卖糖,卖酒,卖很多好东西给他们,让他们沉迷享乐,把他们养的肥肥胖胖的,和猪一样最好了。”

    “啊?”

    王夏莲问道,“官人,这真的行吗?”

    杨怀仁早就知道辽国的那些贵族们是这样的结果,十多年后女真建国的时候,契丹人也曾派兵去打,可忽然间他们发现,一直以来被他们是做奴隶部族的女真人,已经不是那么轻易欺负了。

    一方面,女真人被契丹人压迫已久,自然知道自强,逐渐提高本族的战斗力,生育更多的人口,积累财富购买军械武装自己,所以他们在不断的变强。

    另一方面,就是契丹人自身不争气了,常年没有仗可打,新一代的武将和军卒也大多没经历过真正的战争,一边倒的欺负那些北方的游牧,那可不算是战争。

    加上将领们大都出身贵族大家,生活安逸,也早已不复当年之勇。

    耶律洪基坚持每年四季捺钵,就是想利用捺钵狩猎的机会,让麾下的武将和贵族子弟还能保持本民族马上建国时候的勇武。

    但如今他已经死了,不管是原本历史里他的废物孙子还是如今的耶律跋窝台,离耶律洪基的智慧都差的太远,所以那些贵族和武将们,只会一天比一天弱下去。

    这么一来,此消彼长之下,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只有区区百万人的女真人,能把千万人口的契丹人灭国了。

    杨怀仁笑道,“行,怎么不行?契丹人本来的饮食习惯就是牛羊肉为主,如今虽然也开始像咱们宋人一样把米饭和面食作为主食,但他们的饮食结构极其不健康。

    我这么说你可能觉得不够直观,但我说一件事,或许你能更容易理解,契丹人的平均寿命,比咱们宋人短了好多年。

    你想想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一来他们原本身处北方苦寒之地,生活条件恶劣,更谈不上医疗条件,所以普通的契丹百姓寿命都不长。

    就算贵族和那些大家族的人寿命长一些,也是因为他们南迁过上了农耕式的定居生活,他们学了咱们的礼仪,可生活细节上还是不如咱们宋人精致。

    二来就是他们的饮食习惯造成的,我给你说一个道理,人的寿命,一部分是天生的,一部分是后天养的的,这也就是我常常跟你们说养生的道理。

    生命是要养的,越养的好,活得就越长。但这个养呢,也不是说逮着好吃的吃,逮着好喝的喝,什么活都不干。

    而是要合理的摄食,适量的运动,身体哪里不足,就补哪里,但也不能乱补,补溢便为毒的道理,不难理解的。

    但契丹人不懂这个,他们过上了安逸的好日子了,自然是有什么好东西都往身上穿,往嘴巴里塞。

    咱们呢,就是尽量供应给他们这些好东西,赚了他们的钱,还折了他们的寿命,对咱么你宋人来说,何乐而不为呢?

    你想想,当某一天宋辽之间开战的时候,契丹带兵的那些将领们都是一个个的大胖子,马都驮不动他们了,还谈什么冲锋陷阵?

    他们麾下的军卒,见自家的将军都不充分陷阵给他们做榜样了,谁又会不惜命的往前冲杀呢?

    所以咱们家产的糖,尽量往辽国卖,卖的还要比以前辽国卖的便宜,让他们越来越多的人吃得起,而且还要天天吃。

    等回去我就去给老家写信,让学院里和咱家随园多开发点甜果蜜饯,然后故意把制作方法传到辽国去。

    这个应该不难,咱们随园的菜式,不光大宋的酒楼跟着学,契丹人也在模仿。

    这次咱们大大方方的,就说是安国公主的面子,主动教给他们,让他们回了辽国之后把甜果蜜饯卖的到处都是。

    人都是贪口的,那些没吃过好东西的契丹人就更是嘴馋的不行,有了好东西吃,不怕他们不趋之若鹜。

    之后呢,还要减少卖到辽国的茶叶的数量,一点点减少,让他们发觉不出来,等到十年后他们发觉情况不对的时候,早已经晚了。

    我现在就想看到辽国朝堂上一堆大胖子围着契丹皇帝的画面,特别是那些曾经的猛将和勇士们,一个个的大腹便便脑满肠肥,我最是高兴了。

    到时候都不一定要咱们大宋动手,随便鼓动鼓动女真人,蒙古人,室韦人,奚人,或者随便什么部族去和契丹人交恶,辽国就一定会大乱!

    咱们大宋便可以趁机收回燕云之地了,哈哈!”

    杨怀仁说的高兴,可后边渐渐都偏离了主题,莲儿也跟着杨怀仁高兴,“官人说的道理,莲儿懂了,只是后边的军国大事,不是妾身这等妇人能明白的。

    官人的办法肯定是好的,也肯定能成的,妾身在这里也希望官人说的这些事,将来真的能发生。

    只是……”

    莲儿有些犹豫,难为情的扭头瞅了一眼不远处也蹲在水塘边边带着孩子玩耍的鬼姐道,“洁惜也是契丹人,咱们这么对她的族人和爹爹,是不是有点……”

    杨怀仁也望了过去,鬼姐这会儿玩的很开心,脸上的笑容很纯真,早已经没了当初在辽国时候的那种诡谲。

    杨怀仁叹了一口气,“作为一个丈夫,这么做的确有些过分,不过作为一个宋人,为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我不得不这么做!”

第1430章:大师不懂了

    **仁从来没想过要在国家民族和家庭妻子之间做出一个选择,他只知道感情的事情很奇怪,有时候可以为了感情抛弃一切,有时候为了家国只能把感情放在第二位。

    其实如何选择都没有错,人生本来就是不断的选择,没有对错之分,既然时间从来不允许人回头,那么就坚定的顺着已经选好的路走下去就是了。

    或许只有这样,人才不容易烦恼。

    但**仁还是会有烦恼的,鬼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算不得一个纯粹的契丹人。

    这倒不是说她是一个混血儿,而是在她从小接受的教育里,国的概念似乎没有家的概念清晰,更没有那么重要。

    为了让父亲耶律跋窝台顺利登上契丹皇帝的位置,她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但问题是她在乎那些权力吗?

    当她心甘情愿嫁给**仁的时候,父亲和国家民族,还有本应该属于她的无上权力便被她完全抛在了脑后,毅然决然地跟着**仁来了大宋。

    这似乎不太好理解,又好像理所当然。

    女人自古以来就是非常复杂的动物,她们的人生追求总是不同,但为了追求人生目标的勇气和执着,从来都比男人要强烈。

    所以在**仁眼中,鬼姐这样的女人,有时候真的是鬼魅一样的诡异,有时候又单纯的没有半点邪性。

    当她离开了辽国之后,想到的第一件事竟然是要为**仁生一个儿子,然后把她的儿子扶上辽国皇帝的宝座。

    这又有点不好理解了,或许这就是鬼姐的奇葩所在吧,**仁也搞不懂在一个人身上,会出现如此之大的差异。

    但他清楚一点,她的内心是自由的,尽管鬼姐来到杨家之后显得很受教条,但她的内心真是的无拘无束的,她可以有任何的想法,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去实现它。

    想到这里,**仁似乎放松了不少,这样的女人留在辽国,将来或许回是又一个萧太后的存在,如果她与大宋为敌,那真的麻烦了。

    好在现在她是自己的妻子,这么说来,无形中**仁也为大宋消除了一个原本可能会成为的最大的威胁。

    所以啊,**仁觉得要赶紧和她生孩子了。

    女人最大的优点是母性,最大的弱点也是母性,这世上的女人不一定都肯为了自己的男人付出一切,但对自己的孩子,她可以做出任何事的。

    就像母亲曾经抬了棺材去宫门前下跪,来表明呵护儿子的决心,那一刻,杨母就是放弃了一切的。

    换了这种事发生在大官、大壮、大牛或者小鱼儿身上,韵儿、莲儿、玉儿和将来会成为母亲的心儿也会一样地去做。

    护犊子,本身就是人类繁衍延续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于是**仁越来越轻松了,本来就不是轻易会有心理压力的人,他本来也没打算往死了去整契丹人,适当的打压一下,也是为了将来同化他们加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必不可少的步骤而已。

    **仁和鬼姐的这种结合在这一刻便显得很有意义了。

    带着莲儿回到家人身边,莲儿自然会暂时忘记刚才**仁说的那些话,以后的日子里,她也只会按照官人的话去做,这就是她的为妻之道。

    **仁则蹲在了摸鱼儿的鬼姐身边,仔细听她喉咙发出来的咯咯笑声。

    鬼姐双手探入水里,竟有鱼儿壮着胆子游进了她的手兜,她猛地一抬手便把一条不大的锦鲤兜了上来,任凭鱼儿在她手里挣扎跳跃着把水珠弹得她满脸都是,也要展示给**仁看。

    **仁也懒得抹去被溅了一脸的水珠,轻柔地拍着她的手让鱼儿逃脱,才笑着嗔怪一句,"淘气!"

    每次**仁用这种语气和她说话,鬼姐心里都喜滋滋的,也知道官人在想什么了。

    夫妻间总有一个默契,或者说一个信号,有时候是一个眼神,有时候一个细微的小动作,或者只是一个喉咙里发出来的声音,对方立刻就能明白各自的心意。

    鬼姐的俏脸顿时便红了一大片,扑簌着一双蓝色的大眼睛笑嘻嘻地瞧了过来,轻声说道,"大白天的,又不在家,官人你..."

    **仁把嘴巴凑过去,轻声说了句话,鬼姐羞得脸更红了。

    她站起来扔下**仁便回到了杨母身边,杨母瞧见鬼姐的样子就知道这么回事了。

    当娘的其实没有什么,扭头去看看旁边的大妇何之韵,似乎她也感受到了什么信息,于是笑着点了点头。

    接着便吩咐着大家不要玩耍了,出来一天了,眼见起了风有些凉,便呼唤着一大家人回府。

    杨家的女人都经历过类似的事情,自然知道个中滋味,韵儿这个当大妇的也没有吃醋的觉悟,也笑着瞅了鬼姐一眼,再看看自家的官人,脸上带着暧昧的笑意。

    唯独最喜欢吃醋的兰若心瘪着嘴老大不乐意,可她怀着孩子,也做不了什么,想起官人的性情来,也忍不住面红耳赤。

    杨母自然要先照顾这位大肚婆,主动搓上去扶着儿媳妇,还刻意护着她的大肚子,笑嘻嘻地安抚道,"家和万事兴,家和万事兴,将来府上的孩子多了,为娘才欢喜呢!"

    兰若心也不好说什么了,肚子里的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一大家人便相互搀扶着,笑盈盈地沿着西湖西岸的岸堤往家走,一路上遇见了什么卖小玩意的小商小贩,总要停下来挑几样喜欢的带走。

    只是走出一段路去了,鬼姐似是想起什么事情来,忙问一个丫鬟,"咱家能不能养锦鲤?"

    丫鬟点点头,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鬼姐笑得更开心了,便吩咐她去买些锦鲤,再准备个大鱼缸摆在自己所住的院子里。

    丫鬟领命,便捂着自己的钱袋子去准备鱼缸鱼食之类的东西了,走的时候有些急,不小心撞了悟能大和尚一下。

    大和尚自然不会生气,还暗暗使了力道,甩着大袖子用一股气撑了跑急了的丫鬟一下,防止她摔倒。

    等丫鬟谢过了大师跑远了,大和尚才疑惑道,"五夫人忽然要买锦鲤,小僧看不懂了。"

    **仁笑道,"哈哈,大师这么渊博,原来也有不懂的事情啊?哈哈..."

第1431章:杨怀仁的悠闲生活

    悠闲的日子,时间总是过得很快,转眼间四季流转,十个月过去了。

    杨怀仁日子过的逍遥自在,没有人来扰他,他可以清闲的做做菜,钓钓鱼,带带孩子,然后再和老婆没羞没臊的造造人。

    杨怀仁没想过做种马,只是因为他的身体真的很好,韵儿和鬼姐先后有了身孕。

    杨怀仁想来想去,这或许跟廉先生给他的那本内功秘籍有关,尽管以他的资质没法修炼出上乘的内功来,可让身体健康,龙精虎猛的应该是作用明显。

    这几年里悄然之间,杨怀仁再看自己的身体的时候,也发现他原来柔弱书生似小鸡子一样的瘦弱身体,不知不觉也变得精壮起来。

    胸肌有了,马甲线有了,胳膊大腿上也是圆滚滚的腱子肉,这会儿他便觉得自己是个威猛的男人了。

    与此同时,他的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好,常年没痛没病的,最厉害的就是他觉得脚步轻盈了,跑个五公里越野之类的可以做到心不急跳口不喘。

    这让杨怀仁很满意,无论到了哪里,跑得快总是一个优势,他将来是要带兵上阵杀敌的,保住命这一条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男人惜命,可不是懦弱胆小,天朝太祖也有过保存有生力量才能进行持续斗争的高瞻远瞩,何况杨怀仁老婆孩子一堆,他可不敢轻易拼命。

    兰若心年前生了个丫头,心情不好了一阵子,不过在杨怀仁极力证明他喜欢女儿之后,她才慢慢开始享受做母亲的乐趣。

    杨家确实是这样,夫人生男生女是不打紧的,杨怀仁这个当老爷的还特别喜欢文静可爱的女儿,面对调皮捣蛋的儿子反倒是整天愁眉苦脸。

    小女儿身子柔柔软软的,杨怀仁便给他起了个名字叫杨婉柔,乳名照例还是由杨母来取。

    杨母见小丫头总喜欢佝偻着身子抱着脚丫子玩耍,便给孩子起了个小虾米的小名,倒是和姐姐小鱼儿对上了号。

    鬼姐有了身孕,可把她给乐坏了,家里如临大敌似的,毕竟她可是为契丹公主,半分闪失有不得。

    耶律跋窝台虽然痛恨杨怀仁,可依然很疼爱她唯一的宝贝女儿,女儿有了身孕,最紧张的竟不是杨家人,而是他这个未来姥爷。

    辽国皇宫里派了浩浩荡荡大群宫女妈子侍卫厨子的来了一大堆,没想到赵煦知道了也不肯向辽皇示弱,又从宫里弄了宫女妈子太监的一大堆发派到了杨府来。

    杨怀仁本想说鬼姐在家里被伺候的很好,怀孕这大半年来已经胖了一圈,杨府上下也没人敢亏待他。

    但赵煦一道旨意把他想说的话顶回了嘴里,你敢娶辽国公主,就应该知道会有这么一天。

    杨怀仁很无奈,不论是哪家皇上,都不是他能惹的起的。

    本来住着很宽裕的杨府便变得拥挤起来,二百多个新来的人不论在哪国皇宫里,也都是有头有脸的人,总不能让他们挤着住,于是杨家偌大一个院子,生生被他们抢去了一半。

    这还不算最烦人的,烦人的是他们弄得这个家好像换了主人一样,明明杨怀仁才是家主,可这帮人最听的还是鬼姐的话。

    辽国来的人不用多说,他们自然要听他们的公主的命令,可气的是自家皇帝派来的人也把鬼姐的话放在第一位,杨怀仁这位王爷说的嘛,他们也不是不听,就是先紧着鬼姐的话来而已。

    原来杨怀仁探望怀孕的妻子那是可以随意去的,可现在不同了,竟然还需要通传,杨怀仁那个气啊,这帮人还真把他当成了那些没有骨头的驸马爷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在大宋当驸马爷是一件非常没有地位的事情,娶了公主的男人,不如说是带着全家人入赘了皇家,想再挺直了腰板说话,那可就难了。

    杨怀仁认为他的情况总是不同的,何况作为宋人,娶了辽国公主这种事本来是一件值得宋人骄傲和吹嘘的事情。

    可惜这年头老百姓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不管是娶了哪国的公主,但凡是去了公主的,自然是要牺牲些男人的尊严的。

    后来杨怀仁也想开了,自己跟自己怄气,没那个必要,鬼姐肚子里的孩子,总归是他的,而且以鬼姐的打算,这孩子将来的人生可能会很精彩。

    于是杨怀仁期盼着鬼姐能生个女儿出来,省的孩子将来遭罪,要是生了儿子,这辈子的人生似乎从出生那一刻就注定了。

    大好天的时候,杨怀仁便在院子里的草地上铺上一块大毯子,带着几个孩子就在毯子上闹腾。

    大官快两岁了,能跑能跳,在毯子上是待不住的,不论眼前出现了蝴蝶或者蚂蚱什么的虫子,他都冲过去捉一下。

    看着儿子撅着屁股准备扑蟋蟀的样子,杨怀仁就想笑,这小子腰身很壮实,将来是个练武的料。

    何之韵也是这么觉得,男孩子嘛,不光要读书修心,还要练武修身,文武双全,才是杨家下一辈的好男儿。

    等到大官三岁就开始教授他武功的事情已经跟杨怀仁说了好多次了,杨怀仁本意是按照孩子的意愿来的,但是在拗不过韵儿,这才点头答应下来。

    因为韵儿又有了身孕,所以师父要另选他人,孩子的姥姥和姨姨都曾经自告奋勇,后来大和尚要亲自出马,她们俩才自动闪到一边。

    大壮一岁多了,和刚刚一岁的弟弟竟是差不多的身材,看来老赵家的基因还真就是有些虚弱,大壮一点儿都不壮,倒是斯斯文文的有了些艺术家的风范。

    大牛随他娘,也是个壮实孩子,这会儿做喜欢的就是在毯子上翻跟头。

    小鱼儿是个懂事的女孩子,最喜欢粘着父亲,杨怀仁躺着凝望蓝天白云,她便倚在老爸怀里也跟着看天空,时不时地还要对白云的形状评头论足一番。

    一会儿是羊群,一会儿是大老虎,就是她脑袋上被莲儿绑了两个羊角小辫儿,脑袋晃呀晃的挠的杨怀仁胳肢窝怪痒痒的。

    杨母则摆了一把竹子做的躺椅坐在太阳里看着儿子和孙子孙女们,心想要是孩子们总是能享受这样的悠闲时光,她这个老人家就心满意足了。

第1432章:试酒(上)

    大和尚虽然吃肉喝酒,但还是诚心礼佛的,杨母也礼佛,于是在家里专门划出一个院子,从灵隐寺请了尊佛爷回来,然后香火不断的供奉着。

    连**仁都没想到悟能大师念经礼佛的时候竟然似模似样的,想当年跟着他师兄在少林寺虽然只是扫地的和尚,但佛法的高低,却不是看他人家在庙里干了什么活计的。

    道理是浅显的,方丈不一定比得上挑粪篓子浇菜地的莽和尚有悟性,卖臭豆腐的不一定就比五星大酒楼里的厨子手艺差。

    大和尚念完了经,走出佛堂便去了杨家的厨房,有什么拿什么,是绝对不会挑挑拣拣的。

    当然,那也是因为杨家厨房里的东西,绝对的丰盛和美味,再用胳膊和胖肚皮夹着一坛子酒,便来了**仁的毯子上随意地吃喝。

    大和尚因为没有头发,又因为胖而弄得自己皮肤不错,所以一点儿都不显老,以**仁的眼光,都不能判断大和尚究竟多大岁数了。

    不过以周同都得喊他一句师叔的角度讲,他最少也有五十岁了,只是再想细分,至于他是五十多六十多还是已经七十多了,那就不好判断了。

    和尚的眉毛是依旧是黑的,偶尔有一两根白色的刺毛窜出来,像是龙须儿般的挂着眼前,倒是越来越让人觉得他长得像弥勒佛了。

    杨家的孩子们是不怕这位肥壮的大和尚的,在他们心里,大和尚很疼爱他们,所以也和他亲近。

    就是喊起来的称呼让**仁这个当爹的很尴尬,按说**仁才二十多岁,自己的孩子喊大和尚大师似乎没必要,喊一声爷爷总是比较合适的。

    可孩子们却偏不这么喊,总是围着大和尚喊公公,搞得每次管秋漓在旁边,就很是尴尬。

    **仁也不知道是谁教的,不管有心无心,公公二字喊出来,难免容易出现歧义。

    大和尚看破了红尘,自然不在意,依旧呵呵笑着吃肉喝酒,不光管秋漓尴尬,杨母有时候也只能躲起来。

    孩子们肯定是无心的,至于怎么称呼长辈,只要正确就行,**仁也不想刻意去纠正什么,不然容易更加尴尬。

    大和尚见大官扑蟋蟀扑的累了,便把一只鸡撕碎了垛到一个盘子里,大官便被吸引过来坐在老爸身边伸手去抓着吃。

    小鱼儿很斯文乖巧,是不肯下手的,**仁便帮她抓着往嘴巴里塞,大壮大牛还小,牙还没长齐,是吃不了鸡肉的,于是只能眼巴巴看着。

    **仁自然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光看着,给站在旁边伺候这的丫鬟仆子使个眼色,自然有人小跑着去温了热牛奶撞在奶瓶里送过来。

    大官是个胆子大的,吃的满嘴流油也不闲着,忽然抬着胖胖的小手指着大和尚的酒坛子奶声奶气地呀呀着,"爹爹,我,也要喝。"

    **仁讶异了一下便笑了起来,两岁正是孩子好奇心最盛的时候,看见什么都想尝试一下。

    刚要给他解释那是酒,他这么小还不能喝的时候,大和尚已经取了一条细长的鸡丝,在酒坛里沾了沾,挂着些美酒露珠儿便要喂给大官吃。

    **仁赶紧苦着脸拦了下来,"大师,你是要把我儿子这么早就变成酒鬼吗?"

    大和尚自然是在逗孩子玩,把那条沾了酒的鸡丝塞进了自己嘴巴里才笑道,"这孩子有灵性,等明年这时候,就该跟着小僧习武了。"

    大官没尝到酒,也不生气,撇了撇嘴便又要去玩,**仁赶紧拦着他抄起一块手绢儿帮他擦了擦嘴巴和两只小手,这才拍拍他的屁股嘱咐着"小心点儿"。

    小鱼儿很疼爱两个弟弟,等他们喝完了牛奶,便一手一个牵着他们晃晃悠悠踩着草地去追大哥,毯子上只剩下了**仁和大和尚两人。

    不断地有辽国和大宋皇宫里派来的宫女从旁边走过,他们自然不敢对**仁这位草头王爷不敬,只是看到**仁如此带孩子,还是面露不屑之色。

    她们也都会见过世面的,伺候过很多富贵人,自然知道富贵人家的孩子是该如何带的,就算是最不讲究的契丹人贵族老爷,也不至于这么放纵孩子们。

    等她们走过去,大和尚逗趣道,"你这个王爷当的,连宫里的丫头们都看不上你,而且还是两国的宫女同时看不上你,哈哈..."

    **仁也不会在意大和尚口无遮拦,他们这种忘年交,从来都是想到什么便随口说出来,从来没有什么忌讳。

    他甚至顺着大和尚的话自嘲道,"这有什么?孩子这么大就是天真烂漫的时候,何必加以束缚呢?

    再说我这种人,自然不受她们待见,她们以前伺候的人,要么是文采风流,要么是威武雄壮,我不上不下的,正好两边不讨喜。"

    大和尚笑眯眯的,"你倒是看得开,难得,难得..."

    **仁边摇头边叹气,"想不开?很难啊,天底下占着地方最大的两个国家的皇帝都想从我这里得到些什么,都对我不放心,我又能做什么呢?"

    大和尚稍稍收了些笑意,"王爷,你能明白就好。毕竟你身处高位,自然容易被人惦记。"

    **仁点点头表示认可,"其实这都不算什么,我本来就是个山野村夫之类的人,并没有多么高深的地方。

    他们要监视我,想知道我的一举一动,那就让他们看好了,他们看见我这么慵懒,或许反倒放了心。

    有些事瞒不住的,我在江南打造战船,辽国那边自然想搞明白我想干什么,如果将来战船出海不是南下而是北上,恐怕我的结果会很糟糕。

    这事我去年大张旗鼓的跟咱们官家要钱,就是怕朝堂上的那般高高在上的大佬们有想法。

    说不清楚用途和目的,恐怕我在江南也住不安稳了,所以我越是交代的越是清楚,他们才能越是容忍我。

    或者说,只要我不给他们惹麻烦就好,我离开了京城,他们乐于看到,我带着兵去交趾,他们更是喜欢,总之,离的朝堂越远,他们越是放心。

    当然他们也没指望我会弄出开疆拓土的事情来,想来等着看我笑话的人应该居多。"

第1433章:试酒(中)

    大和尚喝了一大口酒,随意地那袖子抹了抹油乎乎的嘴唇笑道,"皇帝信不过你,是有理由的。"

    **仁咂摸着大和尚的话,看了他一眼,才缓缓道,"大师说的可是两层意思?"

    大和尚只是笑,却不答话,算是默认了**仁的说法。

    **仁闭嘴咬了咬牙,然后也笑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自古以来为帝王者,生性多疑是与生俱来的性格。

    官家就算还年轻,可这种性格是跑不了的,他还是孩子的时候就继位了,可那时候坐上龙椅,那么点小屁股显得和偌大的龙椅格格不入。

    别说他皇祖母了,就是那些朝臣们,也没法把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当高高在上的皇帝一样看待。

    直到他十五岁重掌皇权,可惜还是个半大孩子,七八年里受够了高太后的操纵,活得跟个傀儡一般,等手里有了权力了,自然处处小心,性情多疑。

    短短两年时间,朝堂上的人几乎快要换了一遍,可那些他力主提拔上来的官员,你以为他就能完全信得过?

    看看如今朝堂上的局面,新党把旧党斗垮了,按说获得了极大的胜利,当初被排挤的新党无论如何也都找回自己的面子来了。

    这时候应该是大家团结在一起励精图治治理国家的时候,新法的确也颁布了,可比起前人的新法来,他们依旧不思变通,仍旧要走曾经失败的老路。

    这说明什么?说明这帮家伙们折腾了半天,玩的还是政治,而不是把心思放在国家和百姓上边。

    未来会怎么样,其实他们之中不缺聪明人,也不缺眼光长远的人,很多人心里应该都有数的,可却从来没有人站出来说出这一点来。

    因为他们知道,变法失败,大不了再用回来旧法,大宋还是那个大宋,依旧羸弱他们是不肯承认的,说不定还会粉饰太平。

    皇帝看似高高在上,其实眼光也望不出宫城去,高高的宫墙阻挡了他的视野,抬头望自然是看见一片美好的蓝天,殊不知他已经成了一口大井里的蛤蟆。

    不论手下的朝臣说什么,他都会毫不怀疑的相信,因为这种怀疑,怀疑的是他自己,他怎么会怀疑他自己?

    于是皇帝眼里他的变法很成功,外头老百姓说不定都过着幸福美满的好日子,日日感激他的大恩大德呢。"

    大和尚听了**仁的话,难得收了笑脸,喃喃道,"人就是这样的,生来就知道找母亲的RU头吃奶,这是生存的本能。

    皇帝吃的是皇家的奶,长大了自然是皇家的模样,皇家的心思。

    朝臣们吃的虽然是百姓的奶,可他们读了书,吸取了圣人经典的奶水之后,也都变成了一副模样。

    寒窗十年,一朝金榜题名之后,走入仕途在官场里摸爬滚打之后,又变成了另一副模样。

    朝臣们太多,奶水有限,自然是要争的,今日你争得过我你占着RU头,明天我再抢回来便是。

    人的欲望没有终点,所以他们狠命的吃奶,不顾母亲死活。"

    **仁赞许道,"大师说的不错,只是不知道大宋百姓这个母亲还能奶他们到什么时候!

    可怜母亲的奶水被吸干了之后,不知要面临什么样的灾难。

    她的孩子们依旧不知好歹,新党斗垮了旧党,然后又开始内斗,一来是因为他们自己的贪念,二来是因为官家从中作梗。

    朝堂上没有了人和那些新党大佬们唱对台戏,皇帝就开始不安了,他是决不允许某一个人一家坐大的,整个大宋只有他能坐大!

    于是新党内部也要斗,在帝王心术里边,这就叫保持平衡了,不管是谁,都要有所掣肘,皇帝才能安心。

    一边看着朝堂上兄弟翻脸,父子对峙,他心里才越是舒坦,大家忙着斗鸡一样的斗来斗去,他才能安坐皇位。

    那些大佬们也懂这一点,只是有些事不是他们能决定的,所以也只好被皇帝牵着鼻子走,要不然一个放松警惕,下一个被贬谪出朝堂的可能就是他们自己。

    所以朝堂上的大佬们一个个的跟打了鸡血一样,比角抵场上那些大汉们还喜欢好勇斗狠。

    而且比起人家真刀真枪的干架,他们那种争斗的方式跟让人觉得恶心和不齿。

    我自知斗不过人家,所以从来不去掺和,而且尽量离的越远越好,才能躲个清静。

    我找安国公主生病这样的理由,官家也好,朝堂上的大佬们也好,其实是心中有数的,我还不至于傻到把人家当傻子的地步。

    只是官家因为我当初的从龙之功还算信得过我,朝堂上的大佬们也乐得我滚出他们的眼皮子底下,所以我才能脱身。

    鬼姐有身孕的时候,事情其实叫挑明了,官家不说,那班大佬们也装看不见的。

    只是我离开的久了,官家不能常常见到我,也担心我的心思有变,所以趁着这个机会,派些人来盯着我。

    以前也有,咱家门前那个打雷下雨都坚持出摊子的水果贩子们,就是皇家的探子。

    只是他们只能在门外伸着脖子往咱家院子里望,但也看不清什么,现在有了鬼姐怀孕的时机,当然要安排人进来。

    辽国皇帝那边就更狠了,说不定这些宫女妈子里边,有几个武功很高的杀手之类的人物,等着我啥时候打盹了,一刀子把我废了呢。"

    大和尚又乐了,"从你这些天来整天缠着小僧,管施主寸步不离的跟着,小是就看出来了,呵呵..."

    **仁也自嘲的一笑,"我平时虽然有点愣子性格,可并不是傻子,也不是不怕死的英雄,不怕大师笑话,我这个人胆小,怕死的紧呢。

    其实要是死的轰轰烈烈也就算了,好歹不枉此生,但若是被人在阴影里就那么宰了,我就觉得不划算了,也太窝囊。

    我的理想还没有实现,几个如花似玉的老婆还等着我去滋润,几个年幼的孩子还未长大成人,我不敢死啊!

    所以我也只能缠着大师,让管秋漓寸步不离了,我只是有些好奇,要是契丹人真要杀我,不知道咱们官家宫里来的高手,会不会保护我呢?"

第1434章:试酒(下)

    大和尚道,"那是自然的,你对皇帝来说还有用,他还不舍得你死。"

    **仁惨然一笑,"这说的倒是实话,狡兔还没死,我这只看家大狼狗还没到被烹乐驰狗肉的时候。

    这话我说的实实在在,是心里话。以前不觉得,现在越来越觉得,我也好,那些只喜欢争斗的大佬们也好,其实都是皇帝家养的狗。

    狗能看家的时候,自然要喂好了,但若是狗看不了家或者学会对着主人乱吠了,那就到了该死的时候了。

    我就是那条还会看家,又不会乱吠的狗,主人看着这样的狗就觉得省心,所以只要一条狗链子拴着,狗链子的另一头还牢牢掌握在主人手里边就行。

    我这条狗呢,也不能光养着不做事,不然早晚有一天主人就会觉得我没用了。

    所以这条狗还想着从别人家叼东西回来,还会打猎,主人就会高兴,就会纵容着,主人有斗狗看着,还有狗去给她打猎,正是他春风得意的时候。"

    大和尚问,"这就是你来了江南便开始谋划交趾的原因?"

    **仁点头,"走之前我就想过了,来了江南,我必然要做事的,嘴上说要躲清闲,可却不能真清闲。

    皇家的饭食,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吃的,大宋的闲臣太多了,小的微不足道的管官家可以不在乎,可我这样的,他不能不在乎。

    所以我要来江南,官家主动把两卫禁军让我带出来,一点儿都不觉的忌讳,就是想试探我,看看我能做出什么事情来。

    我原本的计划里,下江南肯定要带兵来保护家眷的,可最多也就想着带千八百人。

    皇帝忽然大大方方给了我两万人,我就开始心慌了,从这件不合理的事情里,慢慢想明白了它的合理之处。

    皇帝起码如今还不相信我会对他有二心,所以放心给我两万兵马,这么点人,也不怕我翻起什么大浪来沾湿了他的龙袍。

    可两万人要做事,也不是很好找的,一开始我觉得咱们大宋的山贼路匪的挺多的,就让大军分开去剿匪。

    本以为那些绿**汉们不好剿灭,怎么也得一年半载的,可后来就用了个把月的时间,从淮南到江南的绿**汉就不见了。

    杀的杀,逃的逃,江南忽然就宁静下来。这对百姓是好事,可对我来说就不一定是好事了。

    两万大军没事干了,皇帝本来就对这两卫禁军心有芥蒂,所以要撤卫改藩,其实就是用收紧了粮食口袋的方式,来逐渐削弱这些军队。

    我收到这样旨意的时候,都感到心寒了,就更别说那些将士们了。

    禁军是什么待遇?藩军是什么待遇?不用我多说,每一个人都懂。只是我忧心的是好不容易练出来一支还算强一点的军队,若是就这么消沉了,对大宋来说就太亏了。

    去年年头咱们大宋打了胜仗,而且是破天荒的大胜仗,实际的过程其实非常艰险,最终的结果虽然是好的,但在我看来,也是咱们大宋运气真的好,但也仅此而已。

    可百姓看不懂这里边的道道,甚至不少人以为**很强,可以和北边的野蛮人一战了。

    百姓怎么想其实还不重要,我担心的是皇帝和大臣们也这么想。"

    大和尚若有所思地道,"其实大宋的军人没那么弱,起码没有王爷想象的那么弱。

    小僧在军营里住了那么久,也知道一些军队里的情况,他们的弱,并不是若在身体上,而是若在思想上。

    身体虽然也不如北边的游牧民族那么强壮,但差距绝对不算很大,禁军里也是精挑细选出来的汉子。

    只要能有一天练兵的好法子,不消两三年,他们的个人军事能力,还是能有巨大的提升的。

    而弱呢,也是明显的,大宋的军汉们自卑,没有信心,总觉得打不过北方的野蛮人,然后便消极了。

    消极之后就不勤奋训练,心理上的自卑让他们上了战场露怯,散漫的纪律让他们失去了原本的章法,真到了战场上各种压力一来,他们便容易不战自乱。

    这一点呢,其实也不难解决,就像刚才小僧为大官小儿喂酒,男人吃过了一次酒,就会迷恋那个味道,迷恋那种恍恍惚惚又自由自在的感觉。

    对军人来说,就是让他们见血,见了血的军人和没见过血的军人,从根本上就是不同的。

    也许有的人见了血之后就吓坏了,留下心理阴影,变得越来越懦弱胆小,但更多的人则开始壮了胆子,越是不害怕了。"

    **仁点点头,这一点倒是真的,不喝酒的人喝不上酒的味道,但试过了几次之后,总会开始迷恋那个味道和那种感觉。

    "我觉得大师说的对,其实就是一个经验问题,早先西北的边军,生活环境严酷,能经常和西夏人短兵相接。

    尽管规模都很小,但打过仗了之后,胆子便大了,上了战场,也不觉得有什么恐惧之处。

    而养在京畿之地的禁军,看着强壮高大,武器精良,反而因为养尊处优惯了,从来没上过战场,乍一见了死人,反而容易拉稀。

    我个人的想法呢,就觉得兵不是练出来的,是打出来的!

    练兵练兵,通过训练的确能让士兵身体强健,作战技能增强,但只有真正上了战场经历过了拼杀,才能真正成为一名战士。

    那种无畏无惧的意识和勇气,是绝不能通过训练练出来的。

    所以我要建水军,要征伐交趾,就是用战争来练兵,让他们都试过酒的味道,然后迷恋它。

    我们大宋虽然富裕,可国土比起汉唐来,还是太小了,我们华夏民族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强大的民族,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民族。

    但我们拥有的地方,和整个世界比起来还是太小了!国土制约了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所以我要为国家和民族开疆拓土。

    交趾根本就不算什么,在我眼中不过是弹丸之地而已,燕云十六州也不算什么,那些本来就是我们的庭院。

    我的梦想里,是真的做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第1435章:不想做皇帝(上)

    大和尚怔了怔,幽幽道,"只是不知这王土和王臣,是哪个王的?"

    **仁呆住了,大和尚最近说话老是几层含义多重解释啊,让他一时间里还真不好回答。

    不过从大和尚的角度讲,他应该不是说的赵煦和耶律跋窝台的区分,而是心理琢磨着**仁这么大的理想,是不是他想自己做皇上了。

    **仁想到这里,随即坦然笑笑,"大师,如果我说我从来就没觊觎过皇位,你信吗?"

    大和尚笑而不语,只是痴痴的吃酒,灌的喉咙咕咚咕咚的响。

    **仁慢慢说道,"我觉得你应该是信我的。大师自从来到我身边,咱们实际相处的时间也不多。

    直到去年我带着全家来了杭州,才天天缠着大师,听大师诵经礼佛,尽管我听不懂大师的经文。

    但在寺院环绕的山下住的久了,晨钟暮鼓之下,我总是感到心里能平静下来,然后用平和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

    放到几年前,我是如何都不会有这样的宁静的。

    每个人都有欲望,或者金钱,或是美色,或是权柄,亦或只是为了生存。

    我是个正常人,并不是什么佛祖神仙,所以我从来不认为我多么**,我有我的欲望,而且我一直在孜孜不倦的追求好多东西。

    比如我喜欢钱,因为我原来身无分文,可能会饿死,所以我要赚吃饭的钱。

    等有了钱了,衣食无忧了,本来也是可以闲下来,然后做个普普通通的地主老财,浑浑噩噩就那么过一辈子也就算了。

    但我忽然又闲不下来了,年少的我总有种抑制不住的冲动,有了一万贯钱,就想着赚十万贯钱,有了十万贯钱,又开始琢磨如何赚一百万贯钱。

    总觉得要赚无情无尽的钱财,借此来欺骗自己,告诉自己这是证明人生价值的一种方式。

    就这样,我有了如今的家产,也有了许多追随我的人,后来又娶了老婆生了孩子,等人变得慢慢成熟,脑袋里清醒下来再想停下来的时候,已经不可能了。

    整个家业就像一个马群,在广袤的草原上跑起来了,就不好停下来了,即便我是个头马,也做不到了。

    可财富多了,必然会被人嫉妒,我家的财富比皇帝的内府库里还丰盈,皇帝也会嫉妒,尽管他实际上比我有钱。

    所以我只能花钱,猛花钱,甚至糟蹋钱。有些钱没花在地方上,让旁人都笑话我是败家子,其实我很高兴。

    但有些钱花在了地方上,将来又能给我赚回新的钱来,我又发愁了,所以又要想着法子继续花钱,这在别人眼里是良心循环,在我心里却是恶性循环。

    这年头的法制根基太薄弱,总是有人不受律法约束的,所以钱多了,就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扬州的黄百万白银海两位巨富,现在也在想着法的花钱,贿赂也好,其他怎么样都好,总之但凡是有钱人,就害怕有人惦记。

    好在我手里有权有人,一般的蟊贼还惦记不到我这里,真正敢惦记我的人,除了皇帝之外,还没有人敢明着跟我对着干。

    所以不光我要赚钱,还要给皇家赚钱,我听说交趾那边土地肥沃,庄稼都最少一年三熟,这么好的地方,我打下来送给皇上,其实就是为了给自己撑一把保护伞。

    皇帝觉得我不光自己赚钱,还能为他赚钱,他就得留着我,还允许我是不是的放肆一下。

    我在外掌兵,很难说就不是皇帝刻意这样做,用来给朝堂上的人带来压力,让他们老实听话。

    但如果我这时候认为我能拥兵自重,或者作出什么所谓大逆不道的事情来,那就没有可能了。

    百姓的皇权思想已经经历了几千年,大宋又王道教化了一百多年,并不是内部出个什么用兵自重的家伙就能随意改变现在的秩序的。

    历史上记载里好多谋朝纂位的人和事,成功的本来就不多,大多数都惨淡收场。

    可别忘了,这只是被记录下来的,没有被记录下来的人和事,更是多如牛毛,我很有自知之明,不想去做那不起眼的一根牛毛。

    我手下的军队虽然算是精锐,但跟皇家的军队比起来,人数还是太少了,真正的打仗,自然要讲究军队的战斗力,但实际上影响最大的还是数量。

    西夏的军卒我见过,不是一般的强悍,甚至超过契丹军卒,要是单拎出来一军一营,大宋的边军禁军还都不是对手。

    但他们之所以失败,除了他们自己内讧分裂之外,**六七十万人硬顶着西夏二十多万人打,这数量上的优势也是大宋能获胜的重要因素。

    双拳难敌四手的道理,是不用怀疑的。就算是大师这样武功高绝,一对一很难遇到对手的高人,若是上了战场,恐怕也左右不了什么。

    武功高,或许能在局部战场发挥到一个关键的作用,但大师若是去到成千上万的军阵里,还真是很难影响战局。

    或许你能杀十个人,一百个人,甚至一千个人,但总有源源不断的士兵围着你打,你也总有精疲力竭的那一刻。

    就更不用说将士们手中的强弓硬弩或者其他厉害的军器,可以随时随地偷袭到大师的性命了。

    就因为我认清了这一点,所以我也没有足够的本钱去幻想拥有皇权。

    说一千道一万,我仍旧是个没有多少根基的人,就连我这个王爷的名头,也是两个皇帝为了争面子算计对方,才糊里糊涂扣在我脑袋上的。

    实际上这一点朝堂上的大佬们心中都有数,所以咱们官家这么胡来,才没有人说什么。

    从礼法上来说,我这么个小子封王,是完全不合情理的。

    尽管眼下大宋的爵位不值钱,但一个郡公的爵位,对我这种小子来说,已经是皇恩浩荡,让别人嫉妒了。

    如今再封了王爵,就是一个笑话。但我也没办法,我不想要,可也得腆着脸兜着,再尴尬,也不能在别人面前显露出来。

    总之要让皇帝满意,然后觉得我傻,不能让他看出来我心中有任何的不悦。

    从我娶了安国公主那一刻,我就知道要面对很多困难了,我之所以还要这么做,也是没法子的事。

    在我的做人准则里,人的感情不应该被辜负,不应该考虑其他的因素,否则便泯灭了人性中最纯真的部分。

    所以现在我面对的一切,也都是我自作自受,就像一个大轱辘,是走是停,已经不是我自己说了算了,只能往前走下去,期待着车轴松垮的那一天,我才好逃跑。"

第1436章:不想做皇上(下)

    **仁自嘲一笑,接着说道,"既然要逃,就不会想着去做皇上。

    世人都以为坐上那座高高在上的皇位就是天底下最快乐的事情,可他们错了。

    历史上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人站的越高,不一定看的越远,反而只能把目光顾着脚下。

    因为站的太高了,必然要小心翼翼,否则一个失足跌落下来,那可就是粉身碎骨了,所以要一刻不停地注视着脚下,没工夫去看远处。

    另一点呢,身在高处,不胜凉寒。高处风大,自然会觉得冷,身子冷了还不要紧,要紧的是心也变得冷了。

    父子君臣,最早的权力是架构在血缘先后关系上的,父亲生了儿子,儿子自然要尊重父亲,听从父亲的一切命令。

    但随着血缘不足以维持这种权力机构的时候,然后便是绝对的武力,决定了权力了归属。这个也不难理解。

    权力是好东西,谁都希望自己能发号施令,万民伏拜膝下,可武力这东西,说不定的,百姓温顺的时候没有武力,百姓造反的时候便突然有了无尽的武力。

    当权力的诱惑超越了血缘的界限,那么父子君臣的关系就变得脆弱了,很容易颠倒乾坤。

    我不敢说我看的透彻,但这个道理的基本点,我还是能懂的。

    假如我成了皇帝,我还没有来得及享受呢,便开始担心我的儿孙了,将来他们会不会自相残杀?

    答案几乎是肯定的,想到这里我就很痛心,这世上也从来没有人,没有办法来避免这一点,皇位只有一个,皇帝却不能只生一个儿子,这就是矛盾产生的源头。"

    大和尚忽然插话道,"这么说,王爷还是曾经动过心了?"

    **仁寻思说了半天,大和尚竟然关注点还在自己身上,忍不住摇了摇头叹了口气。

    "跟大师说假话呢,没有多大意思,既然大师这么说了,我也不隐瞒,人在不同的位置,总会产生不同的想法。

    当我觉得当今的陛下不是能让我满意的一位陛下的时候,我也是曾经幻想过很多不着边际的东西的。

    赵煦这个人,当朋友,他是合格的,即便到了现在,他内心里应该还保留着些许曾经纯真的部分。

    但他当皇帝,对大宋来说没有多少好处,所以我曾经想过,如果换了我当皇帝,会不会比他做的更好?

    有那么一段日子,我也曾经翻来覆去的睡不好觉,总在想这件事,搞得自己很疲惫。

    后来我想开了,我来做皇帝,或许能比他好一些,但也好不到哪儿去。

    说起来我这个人太懒,也不服管束,人又放荡不羁,所以我要当了皇帝,前几年或许还能励精图治,但过几年之后,免不了会成为一位暴君。

    皇权很大,但也没有世人想象的那么大,太祖皇帝重视文人,抑制武人,本意是为了大宋的千秋万代不起兵祸。

    可聪明的文人当权,必然要分薄了皇权的。皇帝和大臣们,何常不是一直在玩一场没完没了的博弈?

    皇帝使唤文人治国,文人也是利用皇帝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理想抱负。只是不同的文人,价值观和理想抱负又截然不同,于是文人之间产生了矛盾。

    皇帝觉得这种矛盾可以为自己所用,于是精心操作着朝堂上的另一场博弈,一次来稳固自己的位置。

    但他们博弈来博弈去,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这个国家最重要的,不一定是皇帝和大臣,更不是国土,而是这个国家的人。

    这么说或许有些原始,但事实就是如此,就好比草原上的游牧部族,如果把每一个部族看成一个国家的话,那么我的观点就是正确的。

    部族最重要的还是最基层的百姓,族长虽然统治了他们,但没了族长这个部族还在,没了部族大大小小的首领部族依然在。

    没了赖以生存的草场和牛羊,他们可以换个地方,或者用野蛮的方式去抢,唯独没了百姓,这个部族就不存在了。

    不过反过来说,百姓其实都是愚蠢的,无论如何顺从,其实都是一种盲从,说白了,他们最在乎的还是生存,能吃上饭,能有衣服穿,能有女人来繁衍后代。

    有了这些,他们就会顺从,正因为他们对生存的要求不高,所以在高高在上的人眼里,他们就是愚蠢的一群屁民。

    但统治者都喜欢百姓的这种愚蠢,然后用所谓的王道教化,把百姓变得更加愚蠢,然后让他们的子孙后代都一代代的顺从下去。

    说到这里,你觉得我还会对皇位感兴趣吗?

    我活得逍遥自在,比皇帝的日子还过的滋润,没有要谁来顺从我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

    我真心对待身边的朋友,把他们都当做我的亲兄弟一般看待,也不是没有人曾经提醒过我,于上位者,自然应该有上位者的威严,然后恩威并施利用他们来帮你做事。

    我认真听着,认真想想,最后一笑了之。

    我对顺从没有需求,也就对权力失去了本来的欲望,直到现在,面对对我跪拜的人,我依然心中不爽。

    人的一生本就不算长,如果放到岁月长河之中,根本就是那些朝生暮死的蜉蝣。

    生命如此短暂,还不畅享人生,还要费劲劳神的去追求些没有用的东西,我觉得不值得。

    世上让我珍惜的东西太多,亲情,爱情,友情,没必要为了那些空中楼阁的东西,白白失去了我享受人类感情的机会。

    所以比起做皇帝来,我宁愿陪陪老婆,带带孩子,和兄弟们开怀畅饮,肆意人生。"

    大和尚听得面红耳赤,竟放下不离手的酒坛,合手对**仁施礼道,"王爷把人生看的透彻,是小僧孟浪了。"

    **仁躺在毯子上也不起身,随意摆摆手,"大师言重了。不是透彻不透彻,是简单和复杂的因果关系。

    把自己的人生看的复杂,那人生自然就复杂了,人生复杂了就容易累,因为我懒,所以就不想活得很累。

    把人生看的简单,那人生自然会过的简单,人也容易轻松,能有轻松的心情来享受人生。"

    大和尚又问,"既然如此,那王爷何苦还要去征伐交趾呢?"

第1437章:来历的秘密(上)

    **仁答道,"大师一定觉得我说的话和我正在做的事情前后矛盾了。

    说的清高一点,征伐交趾,不光是为了我自己,或者单纯为了皇帝或者朝廷,更是为了我们的民族和百姓。

    我不想做皇帝,可我也看不得百姓受苦,要不想百姓受苦,就得帮助皇帝和朝廷解决一些问题。

    所以绕了一大圈,最终我还是得给皇帝卖命,想想,或许这就是命数。"

    大和尚疑惑道,"百姓安居乐业,小僧不觉得他们很受苦。"

    **仁道,"大师这么说就不对了,不光对不起我,还对不起你的老板——佛祖。这世上如果所有的百姓都那么幸福,也就没有宗教存在的必要了。

    人类只有在困惑和苦难中才需要精神寄托,吃饱喝足了想的全是淫邪之事,哪里还顾得上神佛?

    佛教传教的根本,也是劝道百姓一心向善,诚心向佛,然后积善因,得善果,死后可以到达西方极乐世界。

    哈哈,据我所知,根本就没有所谓的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从咱们大宋出发一直向西走,只能是越来越落后的荒蛮世界而已。

    也许是大师是个乐天派,看到百姓有饭吃,有地种,有衣穿,忙碌奔波的时候脸上还能戴着点笑容,就觉得百姓很幸福了。

    这其实要说到一个如何看待世界的问题,用大师的眼光看,百姓就是幸福的,可这或许是一种表象,一种暂时的局面。

    谁敢说未来的几十年,这些幸福的百姓,还有他们的子孙后代,就不会面临一场灾难?"

    大和尚忽然不笑了,严肃道,"不知王爷说的是天灾还是人祸?"

    **仁也认真答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从来都是这样的,所以也有天灾,也有人祸。"

    大和尚狐疑地看着**仁,忽然很怪异的点了点头,然后说了句很高深的话,"王爷可知轮回之事?"

    **仁听到轮回二字便吓了一跳,这才意识到刚才他们谈话的时候他太放松,似乎说漏了些什么,别洞察力很强的悟能大师发现了,然后开始有了些疑心。

    见**仁没有立即回答,大和尚忽然讲起故事来。

    "小僧很久以前不过是少林寺的一个小沙弥,师从圆浑大师。本来圆浑大师比小僧高了两辈,是不能做小僧的师父的。

    但因为小僧从小受圆浑大师照顾,渐渐长大后又随在圆浑大师身边侍奉起居,受圆浑大师教导颇多,实际上圆浑大师便是小僧的恩师了。

    圆浑大师虽然身在少林,却不会武功,一生醉心佛学,为我少林高僧。

    仁宗康定年间,小僧还是少年,便随圆浑大师下山云游,走至齐州,遇见一位当地的高人隐士。"

    **仁稍稍一算,仁宗康定年间,那是近五十年以前了,那时候大和尚如果还是个少年,那么他最少也有六十岁了。

    听到他说圆浑大师在齐州遇上一位高人隐士,忽然意识到些什么,只是还不敢确定,便只能等着大和尚继续说下去。

    大和尚说起往事,目光里充满了幸福之情,只是他说到这里也故意顿了顿,便是等待看**仁的表情。

    等到**仁面露惊疑之色,他便知道了些什么似的。

    "王爷应该猜到了,齐州的那位高人便是河源先生。河源先生当时已经年近六十,和圆浑大师相仿,但他的样貌却只有二三十岁,圆浑大师好奇,便拜访了河源先生。

    河源先生虽然不信佛,却对圆浑大师礼敬有加,在河涧竹林同圆浑大师论道,小僧有幸同年龄相仿的河源先生幼子在一旁听教。"

    **仁没想到大和尚原来和廉希宗先生幼年时就认识了,怪不得当初他住在后山的学院里,廉希宗先生的弟子们对一个酒肉和尚那么尊敬。

    **仁心中好奇,问道,"圆浑大师和河源先生竹林论道,不知他们说了些什么呢?"

    大和尚接着说,"这件事小僧一直以来就很是好奇,直到现在也没想明白。"

    "啊?这是为何?"**仁其实心里已经有些明白了。

    大和尚答,"因为两位高人一开始还只是简单说些佛法和人世间的道理,说到后边,忽然提到六道轮回,再往后小僧就听不懂了。可能...是小僧的慧根太浅吧。"

    **仁心说这哪里是你没有慧根的问题,是以你当时的年纪和见识,应该根本不相信他们说的那些高深的话。

    大和尚又说,"后来过了很长时间,小僧觉得圆浑大师和河源先生都是高人,他们说的话小僧听不懂实属正常,所以也便不去纠结于此,渐渐便忘了这件事了。

    直到刚才,小僧忽然想起来,王爷说的某些话里,似乎和当年两位大师说的话,竟是有些相似的。

    或者说,之前小僧也曾经觉得王爷好像哪里不太对,但一直也搞不清是哪里不对,所以一直有点迷迷糊糊。

    可刚才那一刻,小僧忽然想到了一点,只是不知当讲不当讲。"

    **仁已经猜到大和尚怀疑什么了,全是他自己说话不注意,才漏了些不该说的东西出来。

    换了以前,他是绝对不会让任何人知道他的来历的,这种事太危险,几乎可以瞬间让他现在拥有的一切轰然崩塌。

    但现在面对大和尚,他忽然有种把心中的疑惑说出来的冲动。

    这种冲动的产生,**仁自己也不是很理解,一个秘密,或许就应该一直保持下去,永远不再提起来才最好。

    可是人的思想就是很奇怪,心里埋着一个秘密,随着时光流转岁月变迁,总是会没有来由的产生一种孤独感。

    就好像他从来都不是这个世界的人一样,他拥有的一切,都太虚幻了,梦里也曾经被这样的想法吓醒,害怕一觉醒来,发现这都是一场梦。

    但这个梦却从没有真正醒来,**仁也试着掐自己一把,很疼,而且疼的很真实,所以便相信了在他发生的一切都是现实。

    可惜要保留这么一个天大的秘密,对最亲近的家人也不能说,让他很不舒服,一个人的时候,偶尔会感觉压抑。

    也不是没用科学的道理去解释过这一切,可想来想去,都没有找到一个合理的答案。

    所以他很想把心中的疑惑说出来,然后能有人帮他解释这一切,另一个和他有同样情况的人便是河源先生。

    但河源先生已经过世了,**仁也曾想过从廉希宗那里知道些什么,但后来计算过廉希宗先生是在宋朝出生的,才渐渐打消了这个念头。

    眼下大和尚提起圆浑大师和河源先生的事情来,**仁不得不想,或许这里边有什么线索可以让他弄清楚一切?

第1438章:来历的秘密(中)

    **仁坦然道,"大师有话便说吧。"

    大和尚故意小声道,"就说王爷方才说的西方极乐世界之事,当初小僧就听圆浑大师和河源先生聊起过。

    圆浑大师是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的,在佛教中把世界分成了三界,第一界是欲界。

    **食欲二欲强有情所住之处,名为欲界。上自六欲天为始,中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八大地狱是也。

    俱舍论八曰:'地狱等四及六欲界,并器世间,是名欲界。';

    又曰:'欲所属界,说名欲界。';俱舍光记三曰:'欲界欲胜故但言欲。';

    第二界是色界。

    色即色质,谓虽离欲界秽恶之色,而有清净之色,始从初禅梵天,终至阿迦腻吒天,凡有一十八天,并无女形,亦无欲染,皆是化生,尚有色质,故名色界。

    梵语阿迦腻吒,华言质碍究竟。

    一十八天者,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也。

    第三界是无色界。

    谓但有心识而无色质也。始从空处,终至非非想处,凡有四天。但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形质,故名无色界。

    四天者,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非想处天也。"

    **仁听迷糊了,还以为大和尚想说什么天界人界鬼界之类的东西呢,原来是他想简单了。

    大和尚也从**仁的表情里看出来他不懂这些,便用简单的语言解释道,"三界并不是界定地域的世界,而是业力的划分。

    从小僧接受的东西来说,简单说就是人生其实是一场修行,下一生又会因为这一生的修行而有相应的业报。

    世间众生因造作善不善诸业而有业报,此业报有六个去处,被称为六道。

    六道是佛根据业报身所受福报大小划分的。分别为:天人道、人道、畜牲道、阿修罗道、饿鬼道、地狱道。

    但河源先生说了一番我们都听不懂的话,也说西方极乐世界是不存在的,三界之说说的是一种精神层次,六道则是则是对精神层次解说的一种表象解读,是唯心的,而不是唯物的。

    河源先生和王爷说起这件事,似乎又有异曲同工之秒,小僧虽然不信,但见你们说的如此笃定,又不觉得你们是信口胡说。

    所以现在小僧越来越觉得,不论是河源先生还是王爷此生的修行,都已经超出了三界六道,小僧也不懂这是为何。"

    这下**仁懂了,"大师的意思,是说我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吗?哈哈,这下新鲜了。

    三界六道,我也不懂这些,但我可以肯定你们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是不存在的。

    从大宋往西走,会是一片荒漠,过了荒漠,还有两片陆地和一片地中被夹着的大海。

    南边的那一片大部分上生活的人类,皮肤是黑的,还处于原始状态之中,而北边的那一片大路上生活的人类,皮肤是白的,头发是黄色的,已经有了文明。

    只是现在这个时间,另一个叫做基督教的宗教几乎统治了整片大陆,宗教的权力甚至超过了王权的存在。

    他们的教义虽然和佛教有所不同,但大致上其实还是类似的,也是劝人向善的,只不过说法不同而已。

    但即便如此,那片大陆也没有说多么繁荣,百姓更谈不上幸福,他们比咱们大宋还落后,也有北边的野人不断南下侵扰中部的国家和百姓,最大的城市里不过三四万人。

    百姓连吃饭都成问题,更不谈生存是多么艰难,另外,前几百年里还发生了一场大瘟疫,千千万万的人被瘟疫夺走了性命。

    不过或许这种艰难的生存经历,让这个文明在经历了灾难之后,开始一段文明大发展的时期,人类的智慧在这里无穷无尽的迸发出来,把这个文明推向了高峰。

    但眼下的这个世界,是如何也谈不上极乐的,如果再往西,又是一片无边无际的大海。

    如果还要往西,经过了大海之后,又有两片大陆,大陆上也曾经产生过璀璨的文明,但不知何故已经消亡了。

    人类重新回归到原始社会的生存状态,他们的皮肤也和咱们宋人一样,是黄色的,但模样多少有些差异。

    这样的世界,也和极乐世界扯不上关系,假如还继续往西走,又是一片大海,经过了这片大海之后,就会回到咱们大宋了。"

    大和尚一开始听得狐疑,然后又对宗教可以超过王权的事情感到痴迷,听到最后又听得全身汗毛直立,讶异地长大了嘴巴。

    "王爷是说,从大宋往西走,能一路走回来?这...难道是一个轮回?"

    **仁差点笑岔了气,"大师,和轮回没有关系,因为咱们生活的大地,其实是一个球,很大很大的球,大到你站在上边,根本感觉不出它是一个球。"

    "这..."

    大和尚看傻子一样的看着**仁,"王爷说的,让小僧很难相信,照王爷的道理,这个球另一边生活的人类,岂不是要倒着走,或者掉到天空里去了?"

    **仁又给他解释,"不是的,他们和我们一样,同样是站在地面上。因为地球有一种引力,牢牢抓着我们,或者他们,让谁都不能轻易离开地面。"

    "力从何来?"大和尚还是不信。

    这还真把**仁问住了,想在继续给大和尚解释万有引力,分子之间的作用力,质量决定引力大小的事情,似乎不太好解释明白。

    **仁换了一种方式,他拿起一块小石头来,然后松开手让小石头落下,接着有捡起来把小石头扔了出去。

    "大师看到了,这世上万物,都被地面,也就是我说的地球所吸引,就是这种引力。即便我用力把他向高处扔,小石头也会被这种引力拉回地面。

    而我用手给小石头施加的向前和向上的力,让它向前向上飞行了一会儿,但还是因为地球引力,让它自然回到了地面。"

    用力量去让物体运动的道理不难理解,大和尚听懂了,但对于地球引力,他如何都没法很快就理解消化。

    **仁又说,"大师还记得在海边看海上的航船吗?船从很远的地方行驶到近处,我们总是先看到船的桅杆和风帆,然后再看到船体,这就说明我们的地面和海平面,是有一定弧度的。

    大师试想一下,无数个这样的带弧度的地面或者海面连接在一起,是不是就是一个球体?"

第1439章:来历的秘密(下)

    这一点大和尚倒是有生活经验,只是他从来没有从**仁的这种新奇的视角去看待过,现在想来,忽然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照王爷的说法,小僧想了一下,还真是这样,只是...还有很多事情小僧实在搞不明白。"

    **仁了解的悟能大师并不是一个轻易能被别人影响的人,但这一刻大和尚起码对他的话是半信半疑的。

    他虽然是个和尚,也相信他姓小就接触的宗教信仰,但他并没有被这些思想所束缚,不遵戒律,便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或者用另一种方式来解读比较贴切,大和尚的世界观其实是辩证的,对宗教的信仰,大多来自他的师父,也就是圆浑大师对他的影响,而不是对佛教真的有多么虔诚。

    他是能,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的,他和他师兄作为少林寺藏经阁的扫地僧,一定是博览群书的。

    不要被武侠小说误导,简单以为藏经阁里全是什么武功秘籍。

    其实人家少林的藏经阁里藏书很多,大多数是佛经,也有不少传世的各个学科的典籍,至于几本几十本武林秘籍,也不过是其中沧海一粟罢了。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和尚在藏经阁读了万卷书,自然显得他非常博学,不论年少时跟着圆浑大师游走讲经还是如今独自下山游玩,其实都是行万里路了。

    只不过限于古代人的眼光限制,他知道的东西很多,但一直都不求甚解,所以显得有些博而不精。

    大和尚其实也是个懒人,养这么胖说明他其实是缺少运动的,一身高深的武功是因为人家起点高罢了。

    而不求甚解,便是头脑懒了,或者也不能这么编排人家,很多东西他找不到老师来告诉他真相,单凭他自己,也真的没法想明白。

    大和尚又道,"至此小僧可以确定,河源先生和王爷,可能是来自同一个地方,是什么界或者什么道,小僧就找不出来了。"

    **仁已经很坦然接受大和尚知道他们俩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了,但重生或者穿越这种事,**仁也都没找到科学的解释呢,所以也没法跟和尚说的太明白。

    他只是承认了大和尚的话,"大师说的不错,河源先生和小子是来自同一个世界的。

    或者说那个世界和眼下的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同一个世界,只不过在更高的层次上,两个世界有些时间上的差异罢了。"

    大和尚睁大了眼睛,"小僧果然猜的没错,王爷和河源先生,应该是来自未来,所以你们知道那么多世人不可能知道的事情。"

    **仁忽然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他喃喃道,"其实我也不能确定,过去、现在和未来,本来对我来说是清晰的,可在这个世界生活的久了,便慢慢开始变得模糊了。

    未来变成了过去,现在变成了过去,未来会不会变成新的过去,谁又能知晓呢?"

    三个逻辑层次的话,不是身处其中,不一定会理解的透彻,但大和尚设身处地的想了一下,终于明白了**仁的意思。

    "河源先生选择了做隐士,也许也是因为这样的疑惑,不论人活得多么超然,也无法和世界和时间来抗争,所以他选择了沉默。

    和圆浑大师的那一次对话,应该是他人生中少有的可以把他的来历拿出来谈论的时候了。

    而王爷既然也有这样的疑惑,为何不学河源先生,也沉默呢?为何又要做这么多事,来为难自己?"

    **仁苦笑,"我年少的时候没有河源先生的眼光和智慧,所以意气风发做了许多事,现在想藏起来做隐士,已经晚了。

    但我也不后悔,人生就这么几十年,不管我选择的道路是对的还是错的,既然走到现在了了,没有了回头路,我只能继续走下去。

    我感觉的我的人生是精彩的,有家有业,有我爱的妻子孩子们,有一个温馨的大家庭,对这些,我是非常知足的。

    正因为我拥有了太多,所以我要多做点事,来报答这个世界,起码让我的族群,也就是大宋的千千万万的百姓,可以活的好一点。

    不管成功与否,不管这个过程是多么艰难曲折,既然我已经这么去做了,就让我继续做下去吧。

    也只有这样,我才能更加心安,也更感激我能有这样的一次新的生命的经历。"

    **仁这些话,让大和尚忽然茅塞顿开,人生选择本就无谓对错,选择了就继续走下去好了。

    大和尚也越来越能理解**仁的想法和做法了,这样一个人,确实不太可能对皇位感兴趣。

    就像人站在山脚仰望山巅,谁都会期望站在山巅看到更美好的景色,可如果这个人曾经站在更高的山巅俯视群山,他便不会对那些低矮的山峰感兴趣了。

    大和尚又想到一件事,"那王爷的子孙,王爷打算怎么安排?"

    **仁明白大和尚为何这么问,他笑道,"河源先生的做法,值得我去效仿。廉希宗先生如今是杂学大家,他虽然知道一些河源先生来历的秘密,但知道的不是很详尽。

    河源先生这么做,也是为了保护他唯一的儿子,有些事,要分人的性格的,如果像大师一样不求甚解,那是可以轻松面对这种事,然后继续无忧无虑的活在这个世上的。

    但如果这个人非常在意,和可能会因为这种是而把自己弄得疯掉,河源先生跟廉希宗先生说过一些事,或许只是无意间对儿子表达他对过去世界的怀念。

    不告诉他真相,就是怕廉希宗先生去深究那个秘密。我想我的选择应该也是这样的,我会留下保命的秘密给我的子孙后代,但也不会让他们知道我的来历真相。

    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家族是神秘的就好了,他们可以安心生活并繁衍下去,有足够的资本傍身,这就足够了。

    至于将来我的子孙会怎么样,等我百年之后也管不了许多,将来还是要靠他们自己。"

第1440章:新气象(上)

    大和尚今天知道了很多事,他也又笑了出来,或许还有疑惑,但对他来说,疑惑并不重要了。

    他晃了晃手里的空酒坛,便起身走了。

    或许他去取酒了,多喝些酒让自己迷迷糊糊,或者能轻松一些,也或许他想找个安静的地方,一个人静静的把刚才**仁的话重新回味,并消化一下。

    **仁也长出了一口气,忽然间身子都感觉轻盈了不少,独自背负一个秘密,是很累的。

    好在可以有个特殊的人可以让他把这个压力释放出来,也感谢还有一个和他有类似经历的人曾经在这个世界里存在过,这样他才显得不是那么的孤独。

    至于自己为何,又是如何来到了现在这个世界,**仁其实也不是没想过,或许是类似虫洞的一种东西,把他带到了他地第一次出现在大宋的那个地方。

    身体在经过虫洞的时候失去了生命力,但附着在思维电磁波上的灵魂却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占据了现在的身子,让他的生命可以延续。

    也许是这样的吧,也实在没有别的什么靠谱的解释,不过**仁已经不介意了,他明白,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眼前和未来。

    眼前便是他的四个孩子玩的不亦乐乎,还有一个更小的女儿还在襁褓中,未来两个孩子也将来到这个世界。

    这才是**仁在乎的,所以就算他想过些偷闲人生,也只能去努力改变这个国家,让这个国家更好一些,更安全一些,才能让自己的孩子将来的生活能轻松一些。

    ...

    朝廷的新法只是取得了短暂的好处,从今年秋天开始,新法的弊端便开始缓缓展现出来。

    但赵煦和变法新党们,似乎不太介意这些,他们觉得变法自然会有阻碍,会有反复,但这都是旁支末叶,主干能茁壮成长,变法最终一定会成功。

    人都是盲目的,很容易坚信某一点,然后不撞南墙不死心。

    这些**仁自然没法去改变,他还没有一个人对抗整个国家权力机关的能力。

    所以他专心做的买卖,做着征伐交趾的准备。

    餐饮和蔬菜的买卖早已经走上正轨,**仁当初带来的各种新式蔬菜粮食,也逐渐开始以东京城为中心,向全国各地扩散。

    随着推广,种植新式蔬菜的土地面积也逐渐扩大,导致菜价渐渐下滑,虽然比原有的蔬菜还要贵一些,但已经能让百姓逐渐接受。

    朝廷自然担心蔬菜的推广会占用原来种粮的土地,但事实证明种菜并不需要很好的土地,老百姓只是小面积的开垦一块地就能种。

    像土豆玉米这些作物,本来就不太吃土地,很多原本不是田地的地方稍稍开垦一下种下土豆玉米,它们就能生长。

    到后来朝廷发现,不但原本担心的粮食产量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玉米这东西真的太能长了,一亩地的平均产量几乎是种植小麦和稻米的两三倍甚至更多。

    这也不稀奇,当今的粮食种子还很古老,**仁从后世带来的玉米种子可是经过了现代科技培育过的,产量高一点儿也不奇怪。

    百姓的餐桌上也已经开始出现了原本贵价的新式蔬菜,**仁并不吝惜自己的厨艺,这些蔬菜的一些简单方便又好吃的做法,也传扬了出去,让百姓自己在家动手,也能烹制简单的美味。

    因为这样,杨家蔬菜生意的收益增长也放缓,甚至停了下来,不过每年的进项依旧很多,**仁也不是指着蔬菜赚钱,所以并不在意。

    老百姓能吃上营养丰富的蔬菜,是他本来的愿望和想法。

    牛肉的生意,自然还是掌握在他的手里,吐蕃东部的诸部,因为抢这笔生意,也打了好多年,至今没有休战的意思。

    **仁也知道,不能紧着一家买牦牛,而是应该从多个部族进货,那些部族因为卖牦牛有了充足的财富,可以用来从大宋边地购买更多的铁器和粮食等用品。

    有了这些,他们的实力也会越来越强大,早晚会成为大宋西部边界的巨大威胁。

    所以**仁让自家的生意掌柜的尽量从不同的部族手里购买牦牛,目的就是在吐蕃部族之间搞平衡。

    为了争夺买卖,部族之间自然会有摩擦,吐蕃人思想很简单,草原上也从来都是用拳头说话的。

    所以他们为了利益动不动就会大打出手,他们打起来,对**仁和大宋来说都是好事。

    环州牧场也不是没培育了一批生长在大宋的牦牛,但数量和需求比起来还是太少,内地的牛肉需求量越来越大,所以向吐蕃人买牦牛的事情,短时间里还不会停止。

    西夏西边,石羊河边的西凉府在战争里被打烂了,**仁建议下建设的大宋和西域的贸易中转基地就在这里。

    老城已经没法用了,在石羊河边一块高地上建起了一座新城,大宋朝廷给这座城命名凉州。

    临河而建的新城很大,而且拥有高墙坚城,如今已经初具规模,正好把守着东西来往的要道。

    杨家因为在造城上除了财力人力,所以在城内拥有最好的一片土地,也盖起来一个以市场为主的生活中心。

    这里有市场以及相关的配套设施,也有民宅和生活配套设施,可以说是新凉州城内最繁华也是生活最方便的地方,俨然成了城市的中心区域。

    杨家的生意做的也是立体的,贸易自然是主流,其他比如运输(镖局)、餐饮住宿等生活服务一应俱全。

    另外城外石羊河上游一大片牧场,便是**仁当初作为郡公的封地,**仁用这片牧场来养马养牛养羊,也成了西边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因为看到了杨家的做法,朝廷以前的马政被废除,又有了新的马政,那就是在草原上养马。

    以前把马匹分散到马户家中的做法,虽然也能养马,但马户养大的马,大都是驮马,是打不了仗的。

    战马还必须得在草原上放养,没了野性的马,就只能当拉车的马来用了,上了战场是要拉稀的。

第1441章:新气象(下)

    大宋以前设立马户养马,有很多原因的。

    大宋确实缺战马,所以朝廷很重视马政,只是文人不懂养马,更混淆了战马和驮马的差异,所以才想出了马户养马的马政。

    事实证明这种马政根本解决不了大宋缺马的问题,立国百余年缺马的现状一直都没有改观就是最好的证明。

    西夏和辽国每年也会向大宋贩售一批马匹,这个数量不算大,但也能暂时解决缺马的问题。

    但根本在于朝廷从西夏和辽国买回来的马确实能当战马用,可这些马大多都是腌马,是没法繁育下一代的。

    以前辽国和西夏之前在向大宋卖马的问题上肯定是达成了一致的,可以每年卖一些马给大宋,但绝不会把种马卖给大宋。

    这就让大宋必须每年花费大量的钱财从辽国和西夏买马,却很难有自己培养马匹的机会。

    现在不同了,西夏战败,八百里瀚海尽数归大宋所有,获得了西夏精壮马匹近三十万匹,基本缓解眼下了大宋缺马的问题。

    而这些马是可以养育繁殖的,从此以后,大宋便拥有了源源不断的马匹供给,用不了十年,将彻底改变大宋缺战马的问题。

    文官们见识了西夏的养马方式,这才不得不承认以前的马政太蠢了。

    西夏的汉人,绝大多数都归顺了,不归顺的人都是在西夏朝廷当官的家族,章惇对这些人下手非常狠,不投降就斩尽杀绝,他一向是这么暴戾。

    不过这样也好,明明是汉人,却不把汉人当同胞,还要帮着党项人算计汉人,这样的汉人和后世的汉奸没什么区别,杀了也就杀了,一点儿也不可惜。

    归顺的汉人大都是百姓,百姓其实没什么,谁做他们的皇帝他们其实也不太在意。

    既然宋朝皇帝愿意保留他们原来的财产和土地让他们继续在家乡土地上生活下去,他们拥护宋朝皇帝就是一句话的事。

    这一点的确拉拢了人心,西夏最好的土地以前都是皇族和贵族占有的,如今他们死的死跑的跑,剩下的好地方都成了功田,而原来西夏百姓的土地嘛,留给他们也没什么。

    西夏国名义上还在,实际上早已经不能称谓国家了。

    党项人被驱逐到了最偏远的地方,如今只有黄河河套地区、合罗川和马骡山以北还属于他们,那些地方有草场也有沙漠,他们还能生存,但生存的空间也不大。

    辽国自然会惦记河套地区,大宋为了稳定局势休养生息,也大方的把地方让给了辽国,让他们自己去占领,至于契丹人和党项人如何打,就不是大宋的事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合罗川和马骡山以北的地方就更艰苦了,党项人想东山再起,不是说完全不可能,但非常非常艰难。

    西夏皇族本想西逃请青唐唃厮啰帮忙收复河山,但青唐人也刚死了首领阿里骨,大将军青宜节鬼章自从被大宋俘获放回去后就彻底没了当年的勇武。

    新继位的首领是阿里骨的儿子瞎征,这小子很懦弱,面对西夏皇族的请求,他不敢和大宋作对,只得砍了西夏皇帝和太后的脑袋送给大宋,以示他的忠诚。

    当然,青唐人也看出来大宋是想打通连接西域的商道,这条商道要路过青唐的,所以瞎征也想在未来的利益里分一杯羹。

    不过显然他不会得逞,青唐一代不如一代,大宋收复湟、鄯也只是时间问题。

    一场大败之后,当初内讧的党项贵族们也明白最后战败都是他们自己作死,但后悔已经晚了,几十万大宋边军涌进西夏,已经不是他们这些残余势力可以战胜的。

    就算大宋没有工夫去征讨他们,他们也逃不脱慢慢消亡的命运,不论是契丹人还是西边的回鹘人,可都盯着这些没了骨头的肥肉。

    这些**仁都不担心,朝堂上的那些大佬打仗不行,但治理占领的地方,他们比**仁在行。

    新的商道也成了一个利益综合体,皇帝和朝廷是绝对不会掉以轻心的,而且不容易外人来瓜分这些利益。

    **仁也不贪,这里边有他的功劳,他一定会分一杯羹,只要把最大的利益留给皇帝和朝廷,他这点事,那都不是事儿。

    就是**仁早先对龙门镖局的控制和引导,给大宋的快递业务带来的崭新的发展。

    铁香玉是个聪明女子,**仁只需要点一点,她便能举一反三,想明白了龙门镖局的发展方向。

    加上和风神卫的合作,龙门镖局如今已经成了当今大宋,也是全天下最大的镖局。

    **仁的海货生意开展的不错,来自海洋的食物富有很多内陆地区的食物所不具有的营养物质,丰富了百姓的食谱,自然会让大宋百姓更加强壮健康。

    而且这份生意投资不多,见效却和很快,本来就不算复杂,只是以前大家没认识到这些来自海洋的食物的经济价值罢了。

    鲍鱼海参的自然是酒楼里的贵价菜,但鱼干虾干等等,价格相对便宜,老百姓是吃的起的,这可都是富含蛋白和钙质的好东西。

    杨家的生意,从各方面传回来的消息都让**仁非常欣喜,快速积攒起来的财富,也给了他将来开发**和交趾的本钱。

    唯独家里住着那么多外人让他不爽,可不爽也没办法,耶律跋窝台派来的人必须当外宾看待,赵煦派来的人他也不敢得罪,只能任由人家天天盯着他,盯得跟防贼似的。

    **仁有时候也搞不懂了,明明是他的家,偏偏他自己被人处处防范。

    兄弟们看不过去,也不是没差点暴走过,可都被**仁给劝住了,道理就是小不忍则乱大谋,眼看着要去交趾欺负野人了,没必要和一帮公公宫女们交恶。

    只是让**仁没想到的是,一道圣旨非常突兀的出现在他面前,**仁唯恐在这种关键时期会被赵煦召回东京城,却不料是交趾竟然先进攻了大宋。

    **仁听完圣旨,一时间里不知是喜是悲,悲的是小小交趾竟然敢赚大宋的便宜,这也太气人了。

    喜的是既然交趾先动手了,也正好给了**仁教训他们的理由。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662/ 第一时间欣赏舌尖上的大宋最新章节! 作者:呼啦圈大神所写的《舌尖上的大宋》为转载作品,舌尖上的大宋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舌尖上的大宋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舌尖上的大宋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舌尖上的大宋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舌尖上的大宋介绍:
天才小厨子穿越到大宋,开动头脑风暴忽悠到万贯家财开了家饭馆。
杨怀仁看着水深火热之中的大宋子民大声宣布:“哥来拯救你们了!”
百姓们说:“吃了他做的面,腰不酸腿不疼了,上楼都不费劲了!”
皇帝说:“吃了他做的菜,朕觉得龙体康泰,一夜十八次郎不再是梦!”
将士们说:“吃了他做的饭,砍起胡人来如砍瓜切菜,爽!”
番邦蛮子们说:“我要做宋人!我再也不要做胡人!”
烹东西南北四方菜肴,品酸甜苦辣百味人生。
友情提示:本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请打妖妖灵。
书友群:567,499,926,欢迎各路吃货前来指教。舌尖上的大宋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舌尖上的大宋,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舌尖上的大宋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