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统计大明TXT下载统计大明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统计大明全文阅读

作者:怕起重复     统计大明txt下载     统计大明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六百一十四章葛二蛋的奋斗

    皇明银行的管事有点莫名其妙,但是心里确非常惶恐,这么大动作的改组皇明银行,看来是自己引起东宫不满了?

    回想起这些天的作为,唯一有问题的就是这次上奏要求各地停铸‘花钱’的行为。

    难道是因为自己越权了导致东宫不满?还是因为自己……?

    皇明系还没有大到不能动的企业,皇明银行改组命令一下,下面的小管事立刻按照太子的安排进行管理结构调整。

    至于下面分别承担的工作,这次只是调整分权,并没有增加新的工作,所以调整只用了一天。

    当然办公场地搬迁等事物还需要数天时间才能完成。

    京城百姓听到风声,不过改革明确了跟百姓相关的存贷业务不便,所以预想的挤兑风潮并没有出现。

    最近大明各种改革实在太多了,百姓已经习惯了这种不断改变的大明,与其研究皇明银行那些事,还不如赶紧上工,挣点钱是正是。

    葛二蛋就是这样一个工人,作为家里的富余劳力,在父母承担了家里所有农活之后,家在顺义的葛二蛋就踏上了进京谋生之路。

    葛二蛋进的是皇明纺织下属的京城棉毛纺织厂。

    这家厂是皇明纺织今年新建,在京城东郊,采用新机器、新工艺、新管理的新型工厂。

    原本纺织这种活应该是女工更擅长的,但是无奈北方还没有江南绣房那种风气,所以在女工一直招不够的情况下,部分厂区岗位只能以男工充任。

    不过为了避免说闲话,厂区设立了隔离制度,男厂区跟女厂区中间隔着一道夹墙,留的物料门都是由健妇把守,轻易不得乱窜。物资流转都是由太监充任。

    原本厂区内只有一群四十岁以上的中年妇女的时候,厂子还没有管理的那么严格。

    但是自从宫内把那些到龄宫女送到这边,厂子就开始严格了,这些大龄宫女为了把自己嫁出去可是使出浑身解数。

    偏偏在内宫因为没有人生阅历,被人三言两语就忽悠的忘乎所以,导致一个月内先后出现了三起自杀事件。

    工厂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偏偏宫内又传出消息,为了降低宫女出宫生活压力,大明招募宫女入宫年龄为十六岁,出宫年龄为十九岁。

    十九岁以上年龄的宫女,可凭自愿出宫,而且宫内完全放开了出入限制,宫女每月有八天假期可以出宫采买。

    每年还有半个月的探亲假,如果家离得远的也可以‘攒假’也就是把平时假期攒到一起休假。

    太监也是如此,而且从崇祯十一年之后,皇宫内不在招募太监,内宫缺少的太监由健妇充任各职事。

    这样一来原本宫内十九岁以上的宫女大批出宫,按照宫里的命令,各皇庄皇店必须优先解决这些宫女生计问题。

    棉毛纺织厂不得不又接收了大批的出宫宫女和太监。

    所以工厂修建了隔离墙,干脆把两边隔离开来,只要在厂子里不出乱子,厂子外边那就各安天命吧。

    葛二蛋就在一个馄饨摊上遇到了这么一个宫女,宫女名叫翠竹,是一个傻傻的女孩。

    出来逛街竟然弄丢了钱包,吃完馄饨发现没有钱急的直哭,葛二蛋大方的帮忙付馄饨钱,翠竹非要还钱,两人约定再见。

    之后竟然发现租住的房子也离得挺近,然后一来二去也就认识了。

    之后葛二蛋了解到,翠竹家住北直隶,因为建奴寇边大掠北直隶,导致家人失去联系,无处投亲,所以现在孑然一身。

    翠竹十三岁就入宫,今年刚好十九岁,出宫后没有一点生活经验,没少吃亏。

    葛二蛋挺同情她的,所以生活上给予对方不少照顾,两人就暗生情愫。

    不过葛二蛋家人对于宫女很有偏见,加上翠竹家人失去联系,葛家人担心对方克亲,所以两人的亲事家里一直没有同意。

    不过葛二蛋是个有担当的人,家里不同意,他也毅然跟翠竹在一起,两人已经打算好了,等到攒够钱就在这纺织厂附近买房子,两人也不回家乡了。

    等到将来二老年龄大了,在把二老接过来,到时候看着儿孙满堂,二老也没有理由反对了。

    不过两人都只是普通工人,收入有限,想要在京郊买房,攒钱压力还是很大的。

    两人一年的时间也就存下了二十多两银子,都存在了皇明银行里。

    所以当葛二蛋听到皇明银行改组之后也是一惊,但是听完详细解释之后心也就放回了肚里。

    他觉得这样改挺好,把钱放在太子那里他放心!感觉越改越安全了,再说皇明银行还在,太子有几亿两存银的大银行,怎么会贪他那二十两银子。

    与其担心这个,还不如赶快上工,争取多干点多挣钱。

    来到厂子里,葛二蛋戴好护具就开始洗毛操作,有专门的工人把羊毛捆拆封投入洗毛池,然后投入烧碱等,葛二蛋的工作就是翻搅羊毛。

    这并不是什么技术活,但是很吃力气,因为气味难闻,对人体有害,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干。

    葛二蛋因为要攒钱买房子,见这边工钱高,就自告奋勇的前来。

    洗好的羊毛要沥干水分,然后送入烘干房,烘干之后进入纺线车间加入棉花和丝绸制成混纺线。

    然后把这些混纺的线送入织布车间,织成大块布匹。

    这种步是皇明商号独有的混纺羊毛布,是制作大氅和披风的上佳布料,也是高级将官军礼服的材料。

    忙碌了一天葛二蛋回到家,因为这是今年最后一批羊毛,所以今天加班了两个时辰处置,加班就有加班费,大家都喜欢加班。

    不过听工友说这批羊毛处理完之后,他们洗毛车间就要准备放年假了,来年洗毛车间开工也要晚一点,因为最新的羊毛也要等到入夏前才会修剪。

    他们这些工人可以申请到其他车间帮忙,也可以直接回家等待开工,按照厂里的意思,他们可以等春耕结束再来。

    这对于葛二蛋来说可不是好消息,他打算回来跟翠竹商量一下,看能不能去通州扛包,或者花钱买一辆马车,听说过年这段时间,通州到京城这边非常繁忙,有一辆马车就能拉活。

    等开工了,还可以把马车送回家,让自己老爹跑跑货运。

    不过一匹马现在要五六两银子,加上车驾估计要七八两,这可是一笔大开销。

第六百一十五章基础设施

    回到家翠竹正在默默做饭,葛二蛋就坐在厨房门口,跟翠竹商量着自己的打算。

    这个小院有两间房门朝南的正房,一个门朝西厨房。

    葛二蛋畅想着:“咱们就把马养在厨房跟堂屋中间的过道里,我把这里收拾一下,照看也方便,马车就放在院子里,在厨房南边再搭一个草棚,准备些草料。

    要是下雪了,咱们就把马养在堂屋里,到时候马粪我来清理……”

    翠竹突然说道:“二蛋哥,我家人有消息了……”

    葛二蛋:“哦……啥?你家人找到了?只是好事啊,你家人在哪?”

    翠竹把和好的面,放在案板上:“他们被建奴掠到了辽阳,在那边给一个旗人当包衣奴才,今年才刚刚被解救。

    他们送信到宫里,宫里给我来信才知道。”

    葛二蛋也替她开心:“这是好事啊,那他们什么时候回来?”

    翠竹咬咬嘴唇:“他们说那边给他们分了地分了房子,他们说就算回到关内也是租地过日子,还不如关外。”

    葛二蛋呐呐的张张嘴:“是啊,关外还给分地,虽然收成只有一季但是地多呀。就是见面麻烦了点。”

    翠竹突然眼圈泛红:“我想他们。”

    葛二蛋脸色变了数变,最后咬牙说道:“想了就去看!我陪着你!等两天我这批货忙完咱们就去!”

    翠竹先是惊喜,然后又愕然担忧:“但是这一去要几个月,到时候耽误了工作,路上花费也不菲。”

    葛二蛋笑笑:“这个不用担心,咱们正好买一辆马车,到时候路上咱们拉些客人,听说现在出关的也不少,咱们结伴而行,也能补贴一点。

    再说了,去寻亲哪有怕花钱的道理,再多钱也没有家人重要。”

    翠竹开心的出来抱住葛二蛋:“二蛋哥,你是个好人,我跟着你不亏!”

    葛二蛋傻笑一声:“那你这两天多准备干粮,我也去马市上转转,找人买匹好马!”

    两人高高兴兴的畅想,两天后结了工钱,又准备了半袋干粮饼,葛二蛋买了一批驽马,一辆小四轮马车,收拾了行礼,带着锅碗瓢盆就上路了。

    先是载了几个到通州的,再往北路上载了几个到永平的,一路上走了三十里,几人到了通州北三十里驿,一帮人都下车歇脚。

    几人客人都跑去驿站喝茶吃饭,葛二蛋夫妇则拿出馒头,打算喝点凉水吃点馒头算了。

    这时一个客人看到两口子没动奇怪的问道:“咋不进去?走啊!”

    葛二蛋示意了一下:“俺们有干粮,你们去吃吧!”

    那人哈哈一笑:“你们是没出过门吧,驿站提供热水,不要钱!还有桌椅谁便做。

    里面的大包子都是两文钱一个,还有面条米饭汤饼。又便宜又实惠。”

    葛二蛋吃了两天的干粮也早就肚子不舒服,一听包子两文钱也来了兴致:“真的喝热水不要钱?还有两文钱一个的大包子?”

    那人笑着说道:“我骗你有啥好处,这都是朝廷的好政策,这一路的驿站都是这样,哪怕你走到奴儿干都司去,驿站都提供不要钱的热水,包子只要两文钱一个。”

    葛二蛋看看翠竹:“那你看着东西,我进去看看?”

    翠竹嗯了一声:“那你小心点,有事情就喊我。”

    葛二蛋跟着客人来到驿站内,大堂内,大铁壶烧着热水,不少赶路的人都端碗去取,有的还拿出水壶去灌水。

    驿馆里的小二根本不管,见两人进来,小二打了个招呼:“两位里面请,想吃什么自己去取。”

    葛二蛋往后,只见后面跟一个个小摊位一样的铺子开在大堂内侧,果真如客人说的一样,好多种吃的。

    葛二蛋凑过去:“俺要两个包子。”

    说完犹豫的把四文钱递给那个卖包子的小二,小二笑笑直接拿过两个包子:“热腾腾刚出锅的大包子,您拿好!”

    真的只卖两文钱一个,葛二蛋呵呵傻笑,连忙把包子拿到外面:“阿竹,真的有包子,你快吃,还热的,刚出锅的。”

    翠竹也惊喜的拿过两个包子,看着一脸期待的葛二蛋:“二蛋哥,你也吃吧,”

    包子是白菜粉丝陷的,两人吃的很开心,翠竹心里盘算了一下:“二蛋哥,要是一路都有这种便宜的包子,那咱们能少花不少银子呢!”

    几个客人也陆续拿着包子回来:“放心吧,一直有,天下的驿站包子都是两文钱一个!只要沿着官道走,三十里必有驿站。”

    葛二蛋嘿嘿一笑:“几位捎待,我再去买几个包子,刚才买少了。”

    一个客人提醒到:“你最好去那边喂喂马,那边一文钱可以饮马,还有草料吃。这马走那么远可不能亏待了。”

    葛二蛋不好意的挠挠头:“那会不会耽误你们的行程?”

    客人哈哈一笑:“你果然是刚出门的,这一天走六十里,早一点晚一点有个什么,不着急。”

    葛二蛋不解:“为啥一天只走六十里?”

    客人解释道:“还不是因为驿站,大明驿站三十里一个驿站,咱们正好走过一个驿站休息一次,要是赶路急的早起出发,也能走三个驿站,不过人受得了,马受不了。”

    葛二蛋挠挠头:“住驿站很贵吧?”

    客人摇摇头:“那也不是,驿站都有大通铺,一晚只要两文钱,不过被子要自备,我看你们带的也有被子,睡驿站还安全,还暖和,大通铺的炕火一个冬天都不带停的,随时住随时暖和。”

    葛二蛋惊讶的问道:“又是两文?”

    客人也是感叹:“是啊!又是两文,咱们天子大方,为天下百姓着想,鼓励大家到关外开荒,沿着驿站一两银子能走千里。

    只要到了关外就有垦殖公司接人,给耕牛,给田地,越往北给的越多,就差发老婆了!”

    葛二蛋偶尔也听工友聊起报纸上鼓励大家出关开荒的文章,没想到有一天他们也能享受到这件事情的好处。

    客人看着小两口:“你们也是出关闯关东的吧?好好干!那里黄土不埋人,哪里不是吃饭!”

    葛二蛋连忙解释:“不是,我们是去探亲的,回娘家,我婆娘一家被建奴掠到了辽阳,我们要去辽阳探亲。”

    客人一愣:“那可不近啊!有一千二三百里吧?这一走怕是要一个月,正好能一起过年。挺好!”

第六百一十六章大明和荷兰的谈判

    今天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谈判代表威廉提姆终于到达了京城,崇祯并没有兴趣接见什么公司的代表。

    所以只是东宫外交司派了一个知事的七品官来应对。

    许知事自从加入外交司以来,还是第一次进行谈判,不过这种我为刀俎,人为鱼肉的谈判,他还是不怎么紧张的。

    上面没有明示要谈到什么效果,也就是说,上面根本不重视这次谈判,他去问的时候,上级直接说道:

    “就按照圣旨上的要求谈,对方必须立即撤离,这是底线,若是能谈到其他好处,自然是你的功劳,若是谈不拢,那只要不破了底线,你就无过。”

    许知事坐在大堂上,威廉提姆从外面进来,一眼就看到桌子上摆着的一大盘子郁金香球茎,这不禁让他尴尬而又担心。

    尴尬的是郁金香的事情大明都知道了,担心的是大明对他们如此了解,那么想要吓唬对方已经不可能了。

    威廉提姆开口行礼:“荷兰国使者威廉提姆向大明大人致敬。”

    许知事淡淡的说道:“你说错了,你并不是荷兰使者,你只是荷兰东印度公司使者。”

    威廉提姆并没有紧张:“知事大人,我们东印度公司虽然只是一个公司。

    但是我们是荷兰第一个可以自组佣兵、发行货币,也是第一个股份有限公司,并被获准与其他国家定立正式条约,并有对该地实行殖民与统治权力的公司。

    30年前荷兰东印度公司在爪哇的巴达维亚建立了总部,在东印度群岛、香料群岛、大琉球等地建立了政府。

    目前荷兰东印度公司已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私人公司,拥有超过150艘商船、40艘战舰、五万名员工、与一万名佣兵的军队。”

    许知事笑了:“比大明如何?”

    威廉提姆:“……”

    许知事站起来骄傲的说道:“我大明富有四海,生民万亿,带甲之士百万,我是不是也要跟你炫耀炫耀?”

    威廉提姆:“……”

    许知事再猜说道:“说道最富有的私人公司?你们也敢称作世界上最富有?

    据我所知,大明至少有二十个垦殖公司和十个以上的商行资产比你们多。

    再有我们大明将会成立四百个这样的垦殖公司,每个垦殖公司都有十万人,你那五万员工也不过如此而已。

    再有你们所谓的东印度公司当年不是败给郑家船队了,郑家现在也不过是大明的一个外贸公司而已。

    是谁给你的勇气炫耀你那区区一万士卒四十艘炮舰?”

    威廉提姆尴尬的摸摸鼻子:“知事大人,我们公司虽然不能跟大明朝廷相比,但是在南洋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大家都是在蛮荒之地拓展海外领地的国度,大明应该尊重别人的既得利益,否则将来若是大明占领一地,那别人怎么会承认呢?”

    许知事讽刺的看着他:“第一,大明没有你说的拓展海外领地,大明是收复国土!

    第二,大明重来都不需要别人承认什么!重来只有大明承认别人!

    你们谁要是敢抢,那就要做好承受大明帝国怒火的准备。

    我们大明有一句古话,现在我送给你

    ‘犯大汉天威者!虽远必诛!四方胡虏,凡有敢犯者,必亡其国,灭其种,绝其苗裔!’

    你们荷兰已经准备好跟大明开战了么?”

    威廉提姆尴尬的说道:“知事大人误会了,我仅仅是代表我公司谈判。

    实际上我们愿意把大琉球的统治权还给大明,但是我们在该岛上有重大利益,希望大明能够尊重。

    再有就是为了表示两方友好,希望大明能给予我们更多的优惠,包括关税上和跟大明属国贸易上的优惠。”

    许知事冷笑的看着他:“看来你根本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以至于觉得你们能跟大明平起平坐,进行所谓的谈判。

    在我看来,你们现在要么直接按照大明的圣旨要求,乖乖滚蛋!

    要么就等着大明的军队开到,用炮火送你们滚蛋!

    你还有重大利益!告诉你大明没有追究你抢掠我大明领土的责任已经是对你天大的恩赐,你还想要关税优惠!

    现在你不用说了,回去洗干净脖子等着被宰吧!”

    威廉提姆很憋屈,也很愤怒:“大明知事,我将正告贵国,任何对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进攻,将都会被视为对荷兰的侵略,都会遭到荷兰的反击,甚至宣战!

    你国蓄意挑起两国战争,必将为此付出代价,战争中所有的损失都将由你国承担!

    我荷兰国将保留进一步追究的权力!”

    许知事笑了:“你这是在威胁我?威胁大明?”

    威廉提姆咬牙说道:“我只是提醒知事大人,请您认真对待我们的和平诚意,我们是带着友好前来,我们两国是平等的,大明并不是高高在上。”

    许只是笑着摊摊手:“不好意思!大明就是高高再上!我天朝上国富有四海,疆土万里!

    而你们荷兰不过一府之地,生民百万,谁给你的勇气跟大明平等!”

    威廉提姆很想对着这位大明官员来一句‘那咱们战场上见吧!’然后挥挥袖子就走。

    但是想起大明这次进攻,想想公司给自己定下的拖延战争的命令。

    威廉提姆深吸一口气:“那么知事大人,大明到底有什么要求?”

    许知事端起茶杯:“大明的要求圣旨上已经说清楚了,荷兰国人立刻离开大琉球。

    我奉劝你们,如果你们按照大明的意思办,那么你们还能保留贸易权,一旦你们抗旨甚至反抗,那么以后大明将会断绝跟荷兰所有商人的贸易。

    当然大明也将会保留进一步追究的权力,你那个什么雅加达,大明也不是去不到,而且那里也是大明的藩属!”

    威廉提姆摇着头:“您也知道,这样重大的事情,大明只给了我们一个月,这根本不够我们商量的,请知事大人上奏,能否宽限几月,我们需要召开股东大会,进行表决,最后才能确定同意与否。”

    许知事看着自己端起茶杯都没有送走的人,心里也是不悦:“大明要拿回自己的领土,还需要等你们的表决结果?

    你们同不同意,大明都会拿回大琉球,同意了,你们就少一点损失,不同意,你们就人才两失。

    大明天军一到,所有敌人都将化为灰烬!

    送客!”

    无弹窗

第六百一十七章威廉问计

    威廉提姆脸色很差,和外边的同事一起走出外交司。

    同伴看到他的脸色就知道谈判进行的不顺利,安慰道:“嗨,提姆,你不用着急,大明是没有见到我们的实力,以为我们好欺负。

    我想等一段时间,他们进攻受挫之后,就会乖乖回到谈判桌子上。”

    威廉提姆突然转向一个街边卦摊,因为他看到卦摊上写着铁口直断,无所不知八个字。

    威廉拿出十文铜钱:“这位老先生,我想你给我解释一句话,因为我听的不太明白。”

    有钱赚卦摊老者自然开心:“客人请说”

    威廉回忆一下说道:“请问‘犯大汉天威者!虽远必诛!四方胡虏,凡有敢犯者,必亡其国,灭其种,绝其苗裔!’是什么意思?”

    卦摊老板摸摸胡子:“这个啊,这其实是两句话,第一句‘犯大汉天威者!虽远必诛!’

    出自西汉名将陈汤给汉元帝的上书,是表明击退北匈奴郅支单于的功绩。

    原句是‘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意思呢就是应该把砍下的头悬挂在蛮夷居住的槀街,让他们明白,敢于侵犯强大汉帝国的人,即使再远,我们也一定要杀掉他们。

    这个槀街就是汉朝的时候,街道的称呼,这个蛮夷居住的槀街就是蛮人在长安居住的地方。意思是让很多人知道,你懂了吧?”

    威廉提姆点点头:“老先生学识真够广博的,在我们国家像您这样的学者都应该坐在教室里,或者图书馆做学问。”

    老头摆摆手:“客人,客气了,老夫我就是闲暇爱看看书,读读报纸,来我们接着说下一句。

    ‘四方胡虏,凡有敢犯者,必亡其国,灭其种,绝其苗裔!’这一句呢史书上是没有读到过,不过报纸上倒是出现过。

    大概意思就是四方的胡虏,只要敢侵犯大明的,一定会灭亡他的国家,消灭他的种族,铲除他的后代。

    从科尔沁人和建奴的后果可以知道,这句话绝对不是谁便说说,现在建奴之女真族已经不存在,科尔沁人也被发配为奴,既然全族为奴自然不存在民族。”

    老头子看看威廉提姆说道:“我看你印堂发黑,中门晦暗最近是不是有血光之灾啊?”

    威廉提姆愣了一下点点头:“是的,这位学者,您是一位智者,那么您能为我解惑么?”

    老头子见有生意上门也没有拒绝:“那你说说自己的情况吧!”

    威廉笑了笑:“老先生,您的招牌上可是写着无所不知,那么您应该知道吧!”

    威廉并不是啥都不懂,算命摊他当然见过,东方的玄学神秘而强大,据说东方人人手一本叫做《易经》的算命书,不仅要看,还要背会。

    所以大明才能如此神秘而强大,算命先生中有很多骗子,但是也有人能无所不知。

    威廉觉得自己遇到的这位就是,能读一千年的书籍的人,怎么可能是骗子呢?

    不过该试探还是要试探的!

    老头子继续捋一捋胡子:“如果我没有猜错,你是来谈判的吧?而且今天事情谈的并不顺利。”

    威廉惊喜的点头:“是的,我是来谈判的,如您所说不怎么顺利。”

    老头子有点得意,他喜欢看报纸,没生意的时候就去旁边的茶馆借一份报纸,看完在去借,不过借报纸每天总要买一壶茶,照顾一下人家生意。

    最近报纸上都在聊大明和荷兰打仗的事情,这两位红毛幡子刚从外交司出来,肯定就是那伙荷兰人了。

    老头子眼珠子一转:“你们既然想要谈判为何不拿出诚意?”

    威廉提姆也是一愣:“诚意?大明好像并没有和我们谈判的意思,我们怎么没有诚意,是大明没有诚意才对吧?”

    老头子笑了:“大明怎么没有诚意了?你要知道,大明能允许你们的使者进京就是最大的诚意了,否则大军直接开过去,你们不是一样要乖乖就范!”

    威廉提姆摇摇头:“我们要的是平等的谈判,你们大明总是轻视荷兰,我们是独立国家,我们的国土虽然不如大明,但是我们在全球都有殖民地,其面积不比大明小多少!

    全世界有超过一半的海船都挂着荷兰的三色旗,世界贸易总量的一半都是我们荷兰人经营。

    大明应该视我们为平等的国家,而不是像对待他的藩属一样呼来喝去!”

    老头子笑着:“你们的历史我也知道一点,你们是商业王国,虽然你们的舰队强大,但是对于大明没有威胁。

    而且就算你们以贸易威胁,大明并不需要和你们的贸易,大明可以选择开放贸易,自然也能关闭贸易。

    大明不跟你们贸易,大明依旧是大明,但是如果你们失去了大明的贸易,那么你们的损失就大了!

    战争威胁不行,商业威胁大明也不怕,你们啥都没有,怎么能说拿出来了诚意呢?”

    威廉提姆疑惑的想了想:“那老先生以为什么才是我们的诚意?”

    老头子见对方终于上套,也不枉费他一番唇舌:“诚意嘛,什么能比真金白银有诚意呢?郑芝龙知道吧?

    一次给太子送礼都是几百万两上千万两白银,所以现在人家封侯,掌握大明两之舰队。”

    威廉提姆脸色变了变摇摇头:“我没有得到相应授权,这次也没有带来这么多钱。”

    老头子一听失望了,原来是个穷鬼,还以为钓到一条大鱼:“那你还说什么,回去让你们那边送钱过来呀!”

    威廉提姆摊摊手:“可是大明限期一个月,我们来回传消息,再到京师也要两个月以后了,到时候不知道战争怎么样了。”

    老头子诱惑道:“那要不这样,我有一个侄子在外交司上班,你要是愿意拿一笔钱出来,我可以帮你去问问,看看大明到底是什么态度,探探他们上官的口风怎么样?”

    威廉提姆犹豫了一下,从怀里摸出钱袋:“我这里有一百枚金币,你看够不够?”

    老头子眼睛一亮:“够不够总要试试,多少钱打听多少钱的消息,你在这等我,我区区就来。”

    老头子揣着一百枚金币的钱袋就往外交司里走,威廉盯着门口等着,他也怕这老头是个骗子,只要人跑不掉,打听不到消息让对方赔钱就是了。

    这一坐就是一个时辰,威廉在那干着急,这时一边的小二忍不住了:“我说你俩憨包,你们被骗了!外交司俩个门都不知道!”

第六百一十八章海战还是陆战

    澎湖巡检司,郑芝龙带着东海舰队迎接着大明主力第一舰队的到来。

    第一舰队集中了大明的主力,大明军改四年的全部心血,四十八艘战舰在世界范围内可能数不着。

    但是在整个大明附近,这个规模已经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郑芝龙做梦都没有想到,紧紧四年,他引以为傲的舰队,已经成为了后备队和补充力量。

    原本不放在眼里的大明水师一跃成为郑芝龙需要仰望的庞大势力。

    当初荷兰九艘船,就逼的郑芝龙倾力对战,虽然最后胜利,但是损失巨大。自己的弟弟更是战死,虽然弟弟是被刘香害死,但是郑芝龙对荷兰人的厌恶更深。

    而且荷兰人的九条船大多也都是大明护卫舰以下的水平。

    大明的舰队并不是完全西化,至少在对船帆和船隔舱的理解上,两边就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大明战舰经过四年的摸索走上一条软帆加硬帆混合的的道路。

    郑芝龙当初也造过西式炮舰,不过他一开始的心思是用大青头去改造,在澎湖金门等地建立的船厂里,郑芝龙一口气改造了两艘可以装备三十六门火炮的战船。

    不过因为结构设计不适合放置火炮,为了防止被大炮把龙骨震裂,郑芝龙只能选择上一些小炮。

    可惜还没有来得及实验效果,就被荷兰人突袭烧毁。

    后来郑芝龙仗着火攻和欺骗战术,顺利打赢了荷兰和刘香等人的联合,但是郑芝龙自己知道自家事。

    他赢得侥幸,荷兰东印度公司相对于土地和权利,他们也更热衷于贸易和财富。

    所以两方很快握手言和,否则郑芝龙未必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现在大明的海军实力完全超越荷兰,郑芝龙更是不敢有什么异心。

    大明海军一样崇尚巨舰大炮,但是对于战术尤其是火攻的使用也是出神入化,江户一战,郑芝龙佩服的五体投地。

    所以郑芝龙现在只想当官、挣钱、儿子有出息,至于什么造反、称王、割据这些事情心思完全熄灭。

    他现在最盼望的就是太子对他完全放心,把他的旗舰也换成崇祯十年式这种大船。

    那密密麻麻的炮口,让人望而生畏。

    四十多艘船算不上遮天蔽日,也算不上高山仰止,但是当舰队开始进港鸣礼炮的时候,大家还是心潮澎湃。

    吴大海很给郑芝龙面子,下船一下子就握住郑芝龙的手:“郑老哥进来可好?数月不见,甚是想念啊!”

    郑芝龙也很开心:“恭喜吴兄弟又高升一步,封侯拜将之日可期,到时候可别忘了请兄弟喝杯喜酒!”

    吴大海哈哈一笑:“就等着你这大财主送一份大礼,怎么会忘了你!不过这次可是海军陆战队唱主角,我也就是帮衬一下而已。”

    郑芝龙摇摇头:“哎呀!吴兄弟谦虚了!谦虚了!您这船上大炮一响,到时候多兼顾的城墙也给轰平喽!海军陆战队就是去打扫一下战场而已!”

    吴大海看了看身后:“你们这边海军陆战队谁是主官?”

    郑芝龙转身介绍到:“这位乃是海军陆战队第二旅旅长施琅,这位是海军陆战队第四旅旅长刘德明。”

    吴大海打量两人,施琅他听说过,是郑芝龙的亲信部将,本事不错。

    而这位刘德明乃是刘香内侄,在第一舰队中就有不少刘香旧部,崇祯八年郑芝龙彻底歼灭刘香。

    刘香手下先后有五千多人投降朝廷,其中三千多人北上加入天津水师。

    虽然朱慈烺怕一家独大招募了不少天津北直隶山东等地的渔民,还有登州等地水师部总。

    但是人家毕竟都是海上老手,又是第一批加入,几次改编之后,刘香系的军官占据内海舰队中高层依旧有近三分之一。

    刘德明就是其中比较高位的,按照编制来说,一个区域舰队的主官大概相当于师长级,所以刘德明也就比吴大海底一级而已。

    两人都出身于天津水师,本来就认知,这次见面,自然就多说了几句,反而是一边的施琅沉默寡言,很少聊天,客套之后就立在一边。

    几人认识之后就往沙盘室走去,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自从朱慈烺酷爱沙盘推演战术以来,大明各军沙盘作战已经成为标配。

    即使海军也不能免俗,更何况这次还涉及登陆作战。

    几人看着沙盘,由郑芝龙给大家讲解:“目前荷兰人有意收缩了防御,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在大琉球两端的堡垒里。

    其中北部堡垒刚开始修建,还比较好解决,但是南部这些堡垒,因为经营日久,坚固非常。

    其中赤嵌和热兰遮城互为犄角乃是荷兰在大琉球统治的中心,当初设计的时候又有意避免被海上炮击。

    所以第一舰队估计只有十几门主炮可以从海上够得着,想要炮击堡垒,必须要等到涨潮之后绕到堡垒后方的海湾内。

    但是对方在海湾内集中了十八艘炮舰,还有三十多条武装商船,舰队轻易进港,必然被对方夹击,成为添油作战,到时候损失必然巨大。

    若是被堵在湾口,再被赤嵌和热兰遮城的堡垒方向的火炮夹击,到时候可能会失败。

    所以我们最好能把对方的战舰引诱出来,或者先逼迫他们进行舰队决战,最后登录战就变得可有可无了。

    说不定我们海战一旦胜利,对方堡垒就直接投降了。”

    吴大海看了看沙盘,又看了看刘德明:“德明来了这么久,你怎么看?”

    刘德明行礼说道:“我不认为大明从海上攻击是一个好办法,我认为,大明应该从陆上进攻!

    大琉球虽然是一个岛,但是它的面积巨大,海岸线千里,我们可以任选一地,从容登陆,然后从陆路直接保卫大琉球南方的堡垒。

    这个热兰遮城虽然在海湾入海口附近,但是海湾内的船坞可不是。那些战舰也不可能停到堡垒下面。

    到时候对方湾内的船只,要么等着被陆战队的炮火击沉,要么就只有出港跟大明决战。”

    吴大海没有表态,又看了看一边的施琅,吴大海客气道:“这位施旅长可有什么见解?”

第六百一十九施琅的分析

    施琅见吴大海问起,犹豫了一下说道:“我认为按照参谋部拟定的作战计划正好,我们若是临战变动岂不是耽误了时间还有准备的那些东西。”

    吴大海嘴角抽搐,他也知道参谋们已经拟定好了作战计划,但是这个计划他不是不想用么!

    参谋部好像要坐实他擅长火攻的名声一样,这次设计的战术也是以火攻为主。

    而且这次参谋设计的战术可不像上次那样,完全依靠运气。这次是有气象条件支持的。

    首先因为信风带的影响,这个季节的大琉球一直吹西风,风从西往东吹正好可以把火往岛上引。

    第二就是涨潮,该海湾虽然每半个月才有一次大潮,但是每天不是还有小规模的潮涨潮落么。

    参谋觉得趁着涨潮的时候,把火油桶扔到海湾附近,然后让他们顺着潮水往里面飘。

    上面在放上定时燃烧装置,时间一到这些油桶就会变成一个个火炬。

    到时候挨着啥烧啥,一烧就是一大片。

    因为这次是直接扔火油桶而不是上次那样倾倒火油,所以岸上的人会有充足的反应时间。

    加上开战前就可以通知城里的百姓逃难,到时候,不管你海湾里有多少船,都给你一把火烧喽!

    然后剩下的就简单了,再不投降,战舰靠近慢慢轰!我下锚跟你对轰,一直到轰平为止!

    但是吴大海确不想这么干,因为有伤天和,现在他觉得自己现在是华夏历史上即白起之后的第二残忍之将。

    现在他吴大海的名字都能止小儿夜啼了!

    有时候做梦都能梦到江户湾几十万冤魂在找自己索命,这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所以一看到参谋部的计划,他就非常抗拒。

    吴大海见施琅不肯说话就鼓励道:“参谋也是人,又不是定下的事情不能变,你要是有什么想法,就直接说,咱们这还没有出发,一切都来得及。

    只要有好相法,我一定署名上报!咱们不搞一言堂!畅所欲言!”

    施琅犹豫了一下看了一眼郑芝龙,郑芝龙朝他微微点头,施琅吸了一口气说道:

    “末将确实不太同意参谋部的观点,原因有二,第一火攻容易伤及无辜,大明天子和太子是最重视百姓生命的。

    赤嵌城和大琉球城内可是有不少大明百姓,若是万一真的引起大火,几千百姓死伤,这个可不是倭国。

    倭国死了几十万人太子殿下可能不会生气,但是要是烧死了几千大明百姓,各位?你们难道没有看到报纸上的新闻么?

    太子殿下要求垦殖公司不得冻死一个大明百姓,同理,若是这边出现意外,参谋部可能要跟着倒霉。

    第二就是这一战其实大明已经是必胜之战,与其说是想着怎么赢,倒不如说是怎么显示大明威仪。

    想要打出国威,自然要赢的光彩,赢的漂亮,赢的让敌人胆寒,赢的敌人无话可说。

    火攻之策虽然巧妙,但是正应为太过取巧,这一战是海军军威之战,是大明国威之战。

    要是敌人的船还没有出港,那么海军靠什么赢的威严赢的尊重?

    而后面的巡航南洋,人家怎么会承认大明舰队的强大?如果这些人不承认大明舰队的实力,那么大明这次巡航也将会变得毫无意义。

    甚至对方还会因此集结兵力反扑,要知道如果对方觉得这四十多艘大明战船并不是不可战胜,据说紧紧荷兰东印度公司就有大船几百艘,若是在联合其他西夷。

    到时候大明劳师远征,宣威之行被打败,那才是丢了大脸。

    所以有这两条,我觉得海军参谋部制定的计划不妥!”

    吴大海大喜的拍手:“你看看!你看看!我就说这计划看着有问题!一时没有想起来!施将军一语点醒梦中人!

    这两条意见非常对!非常好!别说两条,就是仅有一条出问题,各位就等着自裁以谢天下吧!

    参谋部的!你们怎么看?”

    一大群参谋立刻议论起来,这些人只想着打赢仗,确没有想那么长远,海军参谋毕竟不比陆军参谋。

    大明还是缺少真正的海战人才,特别是那种能照顾全局的参谋。

    参谋部的计划不能说是不优秀,但是因为一个个都是青年,只想着战争没有去想跟国政的关联。

    他们可以不在乎荷兰人的生死,但是要是因为自己的失误造成大明百信死亡,太子的脾气他们都是知道的!

    刘德明拱拱手:“施琅旅长真是深藏不漏,不过有如此建议为何不提出来,若不是你点醒差点坏了大事!

    不知道施琅旅长有什么好计策没有?”

    施琅谦虚的说道:“末将确实有些浅见,末将认为,这一战最重要的还是海战决战,只要海战赢了,大琉球的堡垒修的在坚固那也不过是一坐坐坟墓!

    但是如果不能消灭其海军,就算大明打下所有堡垒,那对方依旧可以骚扰大琉球沿海,骚扰澎湖海峡,甚至骚扰大明沿海。

    大琉球千里海岸,到处都可登陆,对于我们是这样,对于荷兰人也是如此,他们可以从任何地点登陆烧啥抢掠,然后扬帆而去。

    到时候大明不要说开发大琉球,就是这些百姓生存都成问题。

    而两万陆战队不能完全防守大琉球,第一舰队也不可能一直驻扎不走。

    再有就是大明现在厌战情绪很高,从太子殿下的命令可以看出,殿下希望尽快结束战争。

    若是因为海战没有消灭对方主力导致战事久拖不决,对于各位来说都不是好事。

    而海战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大琉球的荷兰舰队,第二块就是荷兰人的增援舰队。

    光消灭大琉球的荷兰舰队,荷兰人是不会轻易屈服的,对方只会觉得大明只是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按照他们西方惯例,不签订停战条约,大明就算打赢了对大琉球的战役,那么后面荷兰人的骚扰依旧不会停止。

    到时候不仅是大琉球海域,整个南洋的大明商船贸易都会受到影响。

    毕竟荷兰是全球性海洋大国,大明想要进行海上贸易,就不能绕过荷兰人。”

第六百二十章延长战争时间

    吴大海也皱起眉头,这种战略眼光的事情还真的不是他的强项,登州左卫指挥使出身的他其实对海战的了解也就是从崇祯八年才开始的。

    在他原本的印象里,海战?不就是船围上去,然后跳梆,谁更勇敢,谁人更多,那能抢到对方的船谁就赢了。

    记得第一次开训的时候,按照东宫传过来的作训指导第一条:培养反登船能力。

    然后火枪下发、手榴弹下发、散弹虎蹲炮下发、火油弹下发。

    太子殿下的意思很明显,让对方无法登船,无法跳梆作战。

    远了用散弹虎蹲炮,近了用火枪,再近用手榴弹和火油弹。

    这一顿火力下来,对方要是甲板上还站着人,那只能说是火力不足,所有东西再来一遍!

    三个月之后炮舰出图开始铺设龙骨,吴大海就被要求全程跟踪,在船厂盯着,要看透造船的每一个细节!

    用太子殿下的话说,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彼现在还不好说,但是知己确一定要做到极致。

    除了看知己造的炮舰,汤若望请的欧洲朋友也到了,这些人轮流给吴大海讲课,告诉他西方海战是什么样子。

    然后吴大海还要学习西方海战史,然后还有郑芝龙手下的将领,刘香手下的将领讲述大明海盗的作战方式。

    然后还有一些文臣讲述华夏海战史。

    那个时候他们这帮大老粗,就掰着手指画海战图,写海战心得体会,还要扮演战争中的角色,重新复盘战争过程。

    吴大海之所以能从一大堆学生中脱颖而出,正是因为他啥也不懂,所以能很快的接受新战术和新武器。

    在所有学生中,他是对炮舰使用和战列线战术领会最深的,同时他也是最信任自己的参谋团的将领。

    能听劝的将领必然不会吃大亏,特别是从第二年开始,他们开始进行大明舰队和西式舰队决战,吴大海往往能操作炮舰队杀的刘香手下的福船舰队落花流水。

    而随着大明崇祯九年式开始放下龙骨,吴大海就成为坚定的巨舰大炮派!

    没有一发炮弹解决不了的敌人!如果不行就两炮!

    如果敌人没有屈服,那一定是你的火力还不够强!

    随着天津造船厂急速扩充,所有新造的战舰全都是炮舰,大家也明白了太子殿下的心思,吴大海这位最会使用炮舰和战列线战术的将领也迅速脱颖而出,成为炮舰战队的主官。

    但是他们毕竟是矮个里面拔将军,大明海军急速扩张时期培养的试验品,让他们学会新式海军战术都已经占据了他们绝大数时间了。

    哪还有人给他们讲战略这种东西,再说了,战略眼光这个东西,不是课堂上教你就能会的,这个东西需要悟性。

    而且有时间,吴大海更愿意到船厂待着,看着一艘艘新船一点点建造,装上更大更多的火炮。

    他始终记得太子殿下的话,把‘知己’做到极致!

    所以施琅说了半天,他还是没有抓住重点,如果对面是一支五十艘战舰的荷兰舰队他有的是办法战胜,但是一旦涉及到这种大局和战略啥的,吴大海就有点挠头了。

    吴大海期待的看着施琅:“所以施旅长你的办法是什么?不要害羞嘛!畅所欲言!只要战法好,参谋们在润色润色,咱们就采用你的!”

    施琅想了想说道:“根据情报显示,大琉球的消息传回巴达维亚需要大概三十天左右,而巴达维亚出兵到大明大琉球附近,需要35到40天之间。

    按照咱们皇上的圣旨,大明确定的最后期限到来,巴达维亚正好接到消息,如果对方花十天准备,那么其增援舰队会在崇祯十二年一月底到达大琉球附近。

    所以末将的建议就是,对大琉球围而不打,然后先歼灭对方的增援舰队,到时候大琉球那边收到消息,肯定会选择出港和增援舰队汇合,然后跟大明决战。

    大明只需要分出一部分舰队拖住对方,等歼灭增援舰队之后,在辖大胜之势,回身围歼大琉球分舰队。

    只有这样才会彻底打消对方的顽抗之心,同时这一战一旦消灭了荷兰东印度公司主力,那么对方至少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集结。

    也就是说,大明接下来可以放心巡航南洋不必担心被荷兰东印度公司偷袭。

    而且反过来,到时候荷兰人反而要担心大明报复,肯定更愿意回到谈判桌上跟大明谈判。

    说不定大明能获得额外的好处,例如大明的龙牙港计划,就会因此变得顺利。”

    吴大海眼睛亮了,这种走一步看三步的人非常好!

    看了看施琅,又看了看郑芝龙,吴大海心里琢磨着,能不能把施琅这个人调到自己麾下呢?

    这样的人才也不知道郑芝龙舍不舍得?

    不过不管怎么样吴大海觉得这个人才都值得试试。

    吴大海一面欣喜的命令参谋们完善计划,一面飞鸽快传上报京师。

    朱慈烺接到这个信的时候,心情是复杂的,施琅,终归还是出头了。

    这个人朱慈烺对他的评价是降清无罪,复台有功,治军之才,治台无功。

    所以朱慈烺并不喜欢他,但是在大明海军中,能拿得出手的将领很少,朱慈烺不能阻止对方脱颖而出。

    名将不仅需要天分,还需要经历,需要后天的培养,汉之公侯多出沛县,云台名将多南阳,凌烟阁臣封山陕,到了大明天下将相出凤阳。

    后世开国元勋也都是出自某某地居多。

    由此可见,名将名相天分是一部分,但是经历更是一部分,跟对了团队,在无数次冲杀中脱颖而出,那么你就是名将。

    大明海军也是如此,打过仗的,有海战经验的,要么就是郑芝龙的人,要么就是刘香的人。

    朱慈烺虽然努力平衡,但是人家对战争的经验,很容易就脱颖而出,堵不住那只有小心的使用了。

    希望这把刀不会伤到自己。

    吴大海想要把施琅调到他麾下,这事是个机会,朱慈烺早就有意把几个舰队进行混合调动,防止出现山头。

    不过因为东海舰队和南海舰队的特殊性,所以一直没有动手。

    等这一战过后,把这些人调动一下的时机也就成熟了,想想刘香的手下跟郑芝龙的属下,这种仇敌共事,再有大明讲武堂的学生,还有原本的官僚。

    几方势力这么一搅合,下面也就乱了,没有了小山头小利益团体,那么海军就只能以大明的意志为意志了。

第六百二十一章讲武堂拆分

    当然不得不说施琅的提议确实提到了点子上,能消灭荷兰东印度公司舰队主力,对下一步的行动确实帮助很大。

    从这件事,朱慈烺看到了海军参谋部的不足,因为传统的陆地强国,大明军人对于海洋天然忽视。

    海战不同与陆战,陆战从战史,从同僚,从自己的观察想象中都非常容易熟悉上手。

    但是海战确不是,你会游泳是不是就是一个合格的海军了?显然不是,这就像会走路就能成为陆军一样。

    海军不但分类复杂,而且专业性极强,陆军军官轮训,一个月一个岗位,不仅能学会还能做好。

    海军军官要是这么训,估计一个月都未必能学会一个岗位。

    特别是大明这种,全新兵种,全新船只,全新训练办法,全新作战方法,除了加入其中,你根本没有办法从其他渠道获得相关知识。

    连作战发放都是全新的,想要形成自己的作战理念,战略态度,那就更无从谈起了。

    海军参谋的计划并不算错误,说到底他们还是被陆战思想所束缚,太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

    海军参谋可能觉得,打大琉球就是打大琉球,要是巴达维亚派兵增援,那大明在打巴达维亚。

    这就忽视了海军作战的特点,海军决战于海洋,就像骑兵决战于草原,一城一地的得失并不重要,消灭敌人的主力,才是致胜的关键。

    海军参谋部需要一个挑起大梁的人才,但是大明确没有,或者说有但是朱慈烺不愿意用。

    如果没有战略人才,是不是可以依靠数量取胜呢?

    答案自然是可以!发挥集体智慧,就算不如别人灵光一闪,但是至少不会输在大势上。

    也就是说大明是时候成立一家海军学院了!

    朱慈烺沉吟了一下,海军学院还是不要设在京城了,没有海的地方怎么培养海军将领?

    所以讲武堂海军学院需要迁到天津,在那里成立天津海军讲武堂。

    海军讲武堂不但用来培养海战将领,以后海军造船、研发、设计等等人才都要培养。

    风帆战舰的潜力即将耗尽,但是朱慈烺实在没有能力依靠自己的知识让大明跨入铁甲舰时代。

    这只能指望人才培养以后这些专门人才自己研究了。

    同意了吴大海新的作战计划,朱慈烺就奔向暖阁,既然都分出去一个了,朱慈烺自然不介意继续分割。

    讲武堂现在规模太大,大明只有这么一个陆军学院也不够满足大明多样化的战争需求。

    这次海军参谋的失误就是一个教训。

    所以按照这些特殊师级单位的设置,讲武堂至少可以分为极地学院、高原学院、山地学院、草原学院、西北学院。

    除了地域学院之外,大明还可以按照兵种分学院。

    例如陆军学院、炮兵学院、后勤保障学院、骑兵学院、指挥学院、军工学院等等。

    当然怎么分还是要先跟崇祯报备一下,这种事情比较敏感。

    崇祯现在也阔绰起来了,入冬之后就已经烧起地暖,火盆都不用了,待在暖阁不出来。

    遥想当初,只有冬天最冷的几天才舍得烧暖阁,现在一个字形容,爽,两个字暖和!

    崇祯暖阁当初烧的是最好的雪花白炭,一斤炭一两银,现在暖阁烧的是上好的无烟煤炼制的焦炭,一两银子五十斤。

    以前一天就要烧掉一百两银子,现在一个冬天一百两银子就够了。

    当初一两银子都要扣扣索索,现在内廷一万两银子以下的账务,都交给皇后去管了。

    朱慈烺到了崇祯放下手里的奏章:“是南边战事出现什么变化了么?”

    朱慈烺弯腰把事情经过说了一变,崇祯点点头:“这么说来这个施琅也算是个人才!”

    如果施琅知道他被崇祯夸奖了,一定很高兴,这叫什么,这就叫简在帝心!以后前途可期了!

    朱慈烺端起茶杯:“父皇,儿臣想为什么这么多海军参谋没有想起来,偏偏施琅提出大家才想到?”

    崇祯疑惑的问道:“你想让施琅进参谋部?”

    朱慈烺摇摇头:“不是,儿臣是觉得参谋部要加强,海军参谋部人才太少,需要扩大,而且京城不靠海,也停不下战舰。

    所以把海军学院设在京城就有点不合适了,没有海怎么培养海军?

    所以儿臣想着是不是把海军学院迁移到天津,然后再进行扩大。

    除了海军学院之外,大明现在军种增多,军队数量和类别也在增加,单单只有一所皇家讲武堂,培养的人才也不够用。

    而且像山地战、高原战、极地战、西北沙漠草原战这种特殊地域环境,全都放在京城,也不利于军种的反战和培养。

    再有就是像炮兵、骑兵、指挥、军工、后勤等等也可以专门成立学院。”

    崇祯沉默了一会:“当初你不是说,成立讲武堂,让大明的将军都出自天子门生,这样才能笼络军心?

    现在要是分开,那么朕是不是要当所有学校的校长?”

    朱慈烺惊讶的看了一样崇祯,没想到这个自己父皇竟然还记得。

    朱慈烺解释道:“此一时,彼一时。当初的环境,大明各军山头林立,军队乱象丛生,更有军头听调不听宣,俨然一副军阀做派。

    但是现在大明军改完成,军官皆出自讲武堂,军队也更加专业化,大明只需要完善自己的军功爵制度,到时候掌握军功晋升,做到恩自上出,自然能避免将领离心。

    而且新的武器和战术,越来越依赖后勤,军官在没有后勤没有弹药供应的情况下,根本无力生乱。

    再说了,在各地建设专业学院,并不是替代讲武堂,只是补充讲武堂缺少的分类。

    等这些军官晋升高级之后,依旧要往讲武堂进行深造,到时候自然会成为天子门生。

    各地讲武堂也会进行忠君教育,锦衣卫东厂也会监督。

    现在极地师那边军官晋升,受训半年,路上来回也需要半年,这太耽误时间了,以后东南地区也是,来回往往数月,底层军官受训全耽误在路上了。

    在各地建设分校,也能解决这个问题。

    还有炮兵造炮这种技术,也需要专门的学校学习研究,到时候才能保证大明火炮技术始终领先其余国家。

第六百二十二章南洋异动

    崇祯听完之后觉得有理:“那你明天上个……算了,这事就这么定了,你去操办吧,就不经过朝堂了,朝堂上那帮子人闹心!”

    朱慈烺看着挠眉毛的崇祯,也是无奈摇头。

    这事要从今年的恩科说起,大明今年因为地盘急速扩张,急需一批官员,在现有官员不足的情况下,自然要开恩科了。

    北方五省,虽然有垦殖公司开发,但是也不是说这些地盘都交给垦殖公司折腾,一些重要的战略位置,大明还是要建城驻军的。

    还有那些明显就是能发财又容易开发的地方,朱慈烺也没必要非要交给垦殖公司去做。

    第一个是浪费,第二个是耽误开发进度。

    例如沈阳、海参崴城、还有努尔干城、北海城、哈尔滨城等等,五省省会总不能也交给垦殖公司吧。

    所以北方的官员缺口很大,虽然都是苦寒之地,但那也是官不是,因为这次允许高丽人参加,所以朱慈烺干脆就趁着开设了算学科和大明律科。

    出题也偏向北地开发这一块。

    这些官员们也都忍了,考试结果出来,按照正常的恩科顺序,下一步就是授官了。

    但是朱慈烺就以新人没有治理经验为由,让这些预备官员们接受了为期六个月的培训。

    正好那边现在是冬天,培训结束这些人趁着开春上任,有充裕的准备时间。

    培训就培训吧,太子说的也是冠冕堂皇,让人挑不出毛病。

    现在培训过半,有感于这些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体质太差,朱慈烺就给他们加了军训科目。

    然后三个月季度考核的时候,朱慈烺还把成绩优秀的明算和大明律科的官阶提了提,比一部分八股策论科的高了那么一点。

    这就彻底引爆了这些人的情绪,军训!凭啥军训,他们一帮子读书人凭啥跟丘八一样军训!

    然后自己苦读圣贤书,好不容易出人头地,凭啥这些只会算术和熟读大明律的就能跟他们一样,还高他们一头。

    学子骚动之后,自然就引发了朝堂上对太子的讨伐。

    这个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文臣觉得这个是底线之争,标志着太子终于要对朝堂动手了。

    这个就像当年的大礼仪,政策正确与否化为了义气之争,季考成绩这个小事变成了文臣跟太子系官员之争。

    一下子问题就棘手起来,这帮子文官,干活不在行,吵架第一名,胡搅蛮缠,引经据典,动不动万言长奏。

    更多的时候咆哮朝堂,啥都不管,啥都不干,坐等吵架。

    一个个还固执迂腐,根本不听劝。

    所以崇祯最近一直在头疼这事,反正现在军队的事情不需要经过朝堂,那就省点事情吧。

    朱慈烺应是之后抬头:“父皇,这眼看年底在即,各项工作要收尾,各部也要查漏补缺,这帮人就这么闹法,还干事不干了?

    父皇,今年还要出大明五年计划呢!要是这样吵下去,还出啥五年计划,直接来个五年吵架计划算了。”

    崇祯也揉揉头:“那皇儿可有良策解决此事?”

    朱慈烺笑了:“父皇可以京察呀!各部不是闲么?明年各部预算案,根据今年各部完成任务情况进行拨付。

    如果本部内崇祯十一年预算上报事物未完成百分之八十,那么就要撤换各部尚书,然后该部未完成的事物都要接受统计司和锦衣卫核查。

    如果是因为意外因素的,自然无事,若是因为有人贪污或者人浮于事的,则进行追责。

    这样给他们找事情干,他们就不会闲着吵架了。

    剩下的御史之类的闹几天没人支持,也翻不出什么大浪花。”

    崇祯嗯了一声:“虽然不能解决问题,但是确实能转移一下他们的注意力。

    对了,你那个五年计划编制的怎么样了?”

    朱慈烺自信的说道:“已经进入最后阶段了,相信十一月底就能出最后计划,到时候绝对不耽误各部制定明年的预算案。”

    既然大明和荷兰海战短期内不会结束,朱慈烺的主要精力就再次回到国内。

    也就是这次五年计划的编撰工作,这个可是未来五年的计划,也是大明续力的五年。

    朱慈烺打算蓄满这一口气之后,北方推到中西伯利亚去,西边一直推进到碎叶葱岭。

    那边也要占据整个南洋!经略澳洲,让大明成为两半球帝国。

    所以这五年非常关键,当然民生也要改革,未来五年要至少保证让所有大明百姓吃得饱!

    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值得朱慈烺全力以赴。

    一直快到十一月底,朱慈烺都在琢磨着,五年计划的事情,突然李若琏匆匆走来:“殿下,南洋那边有动静了!”

    朱慈烺突然手里的笔一顿,他突然想起自己巡航南洋的计划,当初巡航南洋是为了什么来着?

    不就是给南洋的汉人一个安全感来着,为了防止南洋屠华事件再次发生,大明需要煊赫武力,以保证这些地方不敢轻举妄动。

    所以朱慈烺特意安排锦衣卫随时关注南洋动态,现在终于有动静了。

    朱慈烺抬头看着李若琏,李若琏拱手:“南洋那边的探子回报,因为大明对荷兰的战争,南洋各西番担心大明后面会对他们动手,都加紧了对南洋小国的攻击。

    从传来消息开始已经有三个小国被灭,而且这些西夷正在悄悄煽动南洋土著的仇华情绪,那边的矛盾正在激化,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暴力冲突。”

    朱慈烺敲着椅子,事情难办了,大明舰队主力正在准备和荷兰决战,这个时候要是突然南下,那么荷兰怎么办?

    再说,要是没有打赢南下,这样的舰队也吓不住人啊!

    朱慈烺眯着眼睛:“锦衣卫加派人手,让参谋部拟定作战计划,禁卫第一师第一团抽调一千人南下前往吕宋。由南海舰队护航并协助。”

    就朱慈烺所知,今年只有西班牙在吕宋发动了仇华屠杀,荷兰人现在不少人在大琉球,他们还不敢贸然动手。

    所以保护吕宋的汉人是第一要务。

    一千人的军队,虽然不一定足够平乱,但是若是真的发生动乱,带着汉人自保是足够了。

第六百二十三章告西洋及南洋诸国书

    派人预防紧急情况发生是一个方面,更关键的是要让这些人不敢轻举妄动。

    朱慈烺再次去找崇祯,崇祯听完太子的话皱起眉头:“按照皇儿的观点,若是百姓未交税,并不能算大明子民吧?

    南洋诸国之汉民多为历代逃户,其志不在大明,又对大明无所贡献,大明何必为他们撑腰?

    朕看这些不如改成敢范我大明百姓,屠杀我大明子民,这样才好,否则,若是每一处百姓受难,大明都要管,大明有何好处?”

    朱慈烺惊讶的看着崇祯,然后反应过来,他是没有体会过那种世界华人一家血浓于水的亲情,也没有后世世界大战,华夏之独立是多少华人捐款捐物毁家报国的热血。

    在朱慈烺看来世界汉人本就是一家,就应该团结一心,但是崇祯确先想到的是不划算的问题。

    朱慈烺只好拱手:“父皇,您是君父,是万民之父母,天下汉人无不仰仗您的怜悯生活。

    南洋汉人,就好像一个家庭在困难时期,出门乞讨的孩子,孩子在家吃不饱饭才会出门乞讨,要是家里丰衣足食,谁愿意跑到万里之外?

    孩子在外面艰难求生,受尽白眼冷嘲热讽,好不容易才有个安居之处。

    但是群狼环视之下,稍有不慎就有倾覆之危。

    若是这家的父母没有能力也就罢了,但是要是明明有能力拉一把,确视而不见,岂不是太无情了。

    父皇,这些孩子并不是不心向大明,只不过是因为山水阻隔,非不想,实不能也!

    父皇,一家人要团结一心,俗语有云,‘家人不和外人欺’若是您不帮他们,那么他们还能指望谁呢?”

    崇祯沉默了一会:“皇儿,你长大了!”

    崇祯再次仔细看着朱慈烺的奏章:“为何对待南洋诸国,要威胁若是国内出现危害汉人利益之事,必追究到底?

    还有这里,若是汉人被屠杀,则大明将发天军杀光所有参与之人!

    孤记得你在军中说过,大明军队不会参与屠杀抢劫等恶事,大明军队要保持纯粹、正直、高尚的品格,若是发兵报复,那岂不是自食其言?

    再有,若是发生屠杀骚乱,人员必然众多,且从事件发生到大明派出军队,最快也要一两个月,怎么分辨哪些人参与了?”

    朱慈烺冷静的说道:“这样的屠杀乃是报仇,大明不已贪财杀人,不已劫色杀人,只为报仇,军队有保护百姓之责任。

    至于分辨,大明完全不必分辨,大明一人受难,则杀十名土著,大明十人受难则杀百名土著,大明百人受难,则杀千名土著。

    若是大明有百人以上受难,大明只需屠城就行了!

    屠城之后大明还要问责其国主,轻则斩杀其国王,更换血脉继承,重则灭其族,毁其宗庙!”

    崇祯对此无感,南洋太遥远了,那边发生的事情远离大明中心。

    崇祯继续看:“那对于西洋诸国,若是其控制之地发生屠华事件,那么等同于和大明宣战,这个若是被有心人利用,派人到其辖地屠杀汉人。

    到时候岂不是弄巧成拙?让百姓平白受害?”

    朱慈烺解释道:“若是其辖地出现屠华事件,大明宣战之后自然要发兵报仇,然后该地为大明管辖所有,到时候不管谁企图利用此生事,都不会得到好处。

    再说了,大明还有锦衣卫东厂安插各地,到时候自然有源源不断情报送回。”

    后面又有几个小问题,朱慈烺都逐个解释了。

    崇祯抬头问道:“你这个‘告西洋诸国和告南阳诸国书’是不是早就准备好?还有那个南洋巡航计划?

    你是怎么知道南洋将会发生动乱?将会有屠华事件发生?”

    朱慈烺沉痛的说道:“回禀父皇,不是孩儿先知先觉,而是这种事情屡次发生,平均不过数年就要发生一次。

    儿臣担心事情会继续恶化,所以就提前做了准备。

    果然咱们这边还没有准备停当,南边就开始出现异动,所以儿臣才不得不来请父皇发一道圣旨,至少能拖延震慑一些异心之人。”

    崇祯把文书递向王承恩,王承恩连忙接过。崇祯沉吟一下:“拟旨发往南洋诸国吧!”

    朱慈烺提醒了一句:“父皇,不仅南洋诸国,高丽、倭六国还有西被的诸国都要通知到到。”

    崇祯点点头:“那就都通告一遍吧。”

    王承恩下去之后,崇祯奇怪的问道:“不是说讲武堂要设立分校么?怎么最近又没有动静了?”

    朱慈烺连忙说道:“已经让他们规划了,这些地方要选址,要规划校舍,要根据不同需求配备不同的设施。还要建设。

    而极地学院今年也不方便北上,打算明年在启动建设。”

    崇祯好奇的问道:“这些学校到选址在哪里?”

    朱慈烺走到地图边上:“讲武堂这里改为大明皇家军事大学,为大明军队最高学府,依旧由父皇担任校长。

    皇家军事大学,主要培养高级军官、高级指挥人才、战略战役指挥官、高级参谋人才、后勤部队主要指挥官、还有各部队优秀学员进修,各军种合成协调指挥等等。

    皇家军事大学以后只培养千户以上的职位,而千户以下的学员进修将会由各地的分院进行承担。

    在京城南面,另外开辟一地成立皇家陆军大学。主要进行步兵训练、战术、战略、科研、参谋等等学科。

    在永平炮厂附近建设大明炮兵学院,专门从事火炮的研究、使用、训练等等。

    在天津造船厂附近成立皇家海军大学,主要涉及海军船舶制造、战斗、新船型研究、战略、参谋,海军陆战队等等。

    在京城以东通州附近成立大明后勤学院,传授后勤知识。

    在北海城设立皇家极地学院,研究大明极地作战方法。

    在西北酒泉附近成立大明皇家西北学院,专门研究西北地区作战问题。

    在河套成立大明皇家骑兵学院,研究骑兵作战。

    在青海湖边成立大明皇家高原学院,研究高原作战。

    在大理成立大明皇家雨林学院,在宜宾成立大明皇家山地学院。

    这就是大明三所大学,八所学院的总体规划,这些学校有些还不太合适,以后会根据需要在进行迁移。”

    无弹窗

第六百二十四章成也军功爵,败也军功爵

    崇祯听着一下子分成那么多份,心里有点担心:“这么分法,是不是太零散了?怎么保证这些学校的教学质量?

    离得那么远,就算有问题,咱们也发现不了,教的不好也不容易改正?”

    朱慈烺对此倒是不担心:“父皇,当初讲武堂从无到有,一点点发展至今,也没有担心教学问题啊。

    这些学校其实前期主要承担的是研究和统计工作。

    首先是生存方面,收集这些地区的各种数据,寻找当地百姓经验丰富的猎人牧民等等构筑起生存基本知识。

    然后总结各种经验,把这些经验进行科学化的总结,最后推广开来。

    再然后是作战方面,根据不同的地形,不同的需求,研究不同的武器需求,再根据环境研究不同的作战方法。

    大明不需要他们有多么优秀的水平,咱们只需要让他们少犯错,多总结经验。

    然后就是不停的演习,不停的推演,小股作战,这样打着打着,不就总结出经验来了么。”

    崇祯点点头:“上次你跟朕说的那个改革军功爵制度,军功爵制度,秦之暴政,大明若用,岂不是于暴秦无异?”

    朱慈烺笑着说道:“父皇,秦虽残暴,但秦也有很多地方值得学习借鉴,车同轨,书同文,等不说,军功爵制度就是一项非常有用的激励士卒手段。

    实际上秦虽然施行军功爵,但是军功爵并不是秦之发明。

    在战国时期,魏国实行军功爵制最早,所以战国初魏国以武力称雄一时;楚国自吴起变法,实行军功爵制以后,数年之间便“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国势大张。

    秦国只是因为军功爵制最完善、最合理,赏赐最重,赏罚也最信,所以秦国的军队战斗力最强。

    所以军功爵本身并没有错误,鼓励士卒征战立功,这能有什么错?”

    崇祯犹豫的问道:“朕最近再读历史,军功爵制度自汉开始崩坏,隋唐时演进为府兵制,到了唐中期,田地赏赐无所出,府兵制崩坏,不得不以募兵代替。

    从此可以看出,军功爵制度,需要赏罚,赏赐之物无非田地、粮食、宅院等等,大明虽然国土广大,但是立朝三百年,以无一寸无主之土地。

    就算今年夺回了辽东开发了奴儿干都司,但是这些地方多为边塞苦寒,且不说这些人愿不愿意去。

    就算他们愿意去,天长日久,那些土地分完之后,大明又当如何?

    数百年之后,大明难道要再走废爵改募兵之策?

    再说军功爵也未必有用,秦用军功爵,不还是二世而亡?”

    看来崇祯确实做了很多功课,上次朱慈烺只是顺嘴一提军功爵,没想到崇祯当时没怎么表示,确暗自记在心里,并且查阅了资料。

    朱慈烺拱拱手:“父皇说得对,军功爵制度需要赏赐东西才能鼓励士卒争相立功。

    秦之失并不是因为军功爵制度不行,而是因为军功爵制度太强大了,导致影响了国政。

    而且秦也不是二世而亡,秦作为一个政权存续了六百年之久,只是吞并六国之后,才因为消化不良导致灭亡。”

    崇祯一听就奇怪了:“军功爵制度太强?作何解释?”

    朱慈烺解释道:“秦之军功爵,讲究的是‘功自耕战出’。军爵更是和杀敌人头数挂钩,百姓获得赏赐土地等等都跟战争有关。

    这也就造成了,无战争,就无功劳,没有功劳土地金钱爵位就无从谈起。

    这就导致全国上下,人人好战,人人求战,自秦灭六国后没有一刻停止打仗,没有一刻停止对外扩张。

    这也就导致了其主力部队大多在边塞参战,这才要征发民力不断运粮运物到前线,民力消耗甚巨大。

    而士卒征战四方又导致国内空虚,乱民蜂起时,各军官不想着防守重要关隘等待援军,而是一心求战,四处出击。

    本来兵力就不足内部空虚了,士卒还四处出击,这就导致被各个击破,到最后面对刘邦项羽之时,只有奴隶和苦役临时编组军队。

    论秦之灭亡,儒家喜欢谈暴政,谈仁义,但是在儿臣看来,这不过这群人为了抬高自己,编造之词罢了。

    秦陈胜吴广之乱起于秦二世元年七月后,秦灭亡之时乃是秦二世三年十一月。

    从乱起到灭亡仅仅两年左右,这中间又经历了嬴政驾崩、公子扶苏蒙恬等等被杀,朝堂内斗、二世被杀,子婴即位等等事件。

    可以说,秦完全是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被偷袭而亡。

    嬴政驾崩导致朝局动荡,国家反应时间变慢。

    公子扶苏和蒙恬被杀又导致秦朝堂和军中被大规模清洗,导致军队调动不灵。

    各地军队还在惶恐不知如何应对的时候,朝堂上又内斗不止,中枢忙着争权夺利忽视了各地乱民,李斯被杀之后又是一次清洗,导致中枢再次混乱。

    等到发现问题之后,在想扭转,已经来不及了,况且到秦亡之时,秦国中枢之乱也并没有停止。

    所以秦之亡完全是秦绑住自己的手脚去跟关东六国之余孽乱民作战。

    若是秦军皆在中枢,六国如何敢叛乱,若只是内斗不止,六国只要入不了函谷关,到时候其内部矛盾激化,必然自乱阵脚。

    待到秦国内部稳固之后,再出函谷关,那么关东六国将再归大秦矣!

    所以秦可以说‘成也军功爵,败也军功爵’。”

    崇祯听完朱慈烺的讲述更是震惊的无话可说:“既然军功爵有如此危害,那么你为何还要推动的明用军功爵制度?

    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事干么?秦不能控制军功爵,大明就能控制了么?”

    朱慈烺笑着说道:“大明自然是吸收其有点,避免其缺点,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唯有从历史中学习经验总结教训。

    秦之军功爵制度,其不管制度在好,但是其中枢之中没有相应的军队调度使用办法,军队使用全凭帝王喜好,朝臣意愿。

    而大明现在设立参谋制度,是从大局从总体上安排大明兵力,安排大明战事,绝对不会出现内部空虚之事。

    再有大明比之秦,内部已经一体一心,内部更是稳定,百姓轻徭薄赋,父皇更是高瞻远瞩,立下‘天朝田亩永不加赋’的圣训,百姓赋税降低。”

第六百二十五章功自训战出,爵自开疆来

    崇祯终于开始接受朱慈烺搞军功爵:“那要是搞军功爵,大明的军功爵应该是怎么样的?”

    朱慈烺自信的说道:“儿臣计划的大明军功爵制度一句话概括‘功自训战出,爵自开疆来’。

    把功和爵分开,爵位分为镇字国公、定字州公、开字县公、县侯、万户侯、威字侯、征字伯、平字伯、开字伯、一等至三等子爵、一等至三等男爵、勋十六级。爵位可以继承,但是必须要每代降一等。

    而所有爵位最后降低到勋爵之后,将不再降低,勋爵除了名位之外,将不再享受国家俸禄。

    但是其每五年可以向皇家学院推荐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可以是他们家的爵位继承人,也可以是其他人。

    勋爵为最低之爵位,除得爵之时封赏之外,帝国将不再承担其余的封赏和俸禄,但是所有勋爵都有每五年推荐一个学生到皇家学院学习的名额。

    勋爵之上的爵位,则依照等级封赏俸禄等递增。

    爵位必须由开疆拓土之功劳方能获得,没有开疆拓土则不获得爵位。只能获得功勋。

    功勋分为将五等,校尉四等,尉卫四等,士四等,兵四等。共二十一级。

    其中功勋除了跟功劳挂钩,还跟指挥的军级挂钩,但是爵位确不跟军级挂钩。

    军队指挥作战之时,只根据功勋位来确定上下从属关系,爵位只能用于军队之外。

    作战之时朝廷如果任命则按照朝廷任命划分从属,如果朝廷无任命,或者部队打散,失去指挥机关等等情况,下级功勋者必须服从上级功勋者指挥。

    功勋位为终身制,但是确不能传下一代,功勋主要奖励相应的职位津贴和一次性奖励银钱,一般不奖赏土地等。

    只有获得爵位,拥有开疆拓土的功劳才可以获得一定的土地奖励。

    这样一来,就可以避免因为土地不足而引起将来赏无可赏的局面。

    而功勋位紧紧是作战或者训练演习优异时获得,且跟银钱挂钩,不继承,即能保证其进取之心,又不至于滥发。

    而之所以在军中以功勋位定尊卑指挥而不是以爵位定,也是考虑到一些爵位继承人未必会有相应指挥才能。

    军队自然要用专业人才,而功勋位最能代表其的才能,因为爵位可能来自祖宗余荫,但是功勋位一定是他们自己一刀一枪的拼出来的。”

    崇祯听的有点挠头:“你这又是爵位,又是功勋位,还有相应的官职级别,是不是太复杂了?为何不化繁为简?”

    朱慈烺嘿嘿一笑:“父皇,这样省钱啊!”

    崇祯一愣:“省钱?”

    朱慈烺点点头:“父皇您想,要是一个人立功了,我们既可以提升他的官职,也可以提升他的功勋位,还可以给予爵位,或者给予物资上的奖励。

    只要四样给一样,这些士兵也就满足了,统一在一起,就不能搞这么多级别了。”

    崇祯心里面盘算着:“但是你这好像并没有解决秦军功爵制度的弊端,若是各军为了获得爵位无休止的发动外战,大明不是一样要消耗国力?

    然后就是各地战争时,怎么保证大明内部一直不会空虚?”

    朱慈烺解释道:“因为大明有参谋部,制定作战计划,制定国家战略,不再是以一人之喜好,而是几十乃至数百人不停分析总结出最优解。

    这样既能确保少数人头脑发热犯错,也能保证‘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情况发生。

    至于无休止的发动外战,这主要有两个限制,一个是父皇的圣旨,只要父皇保持清醒头脑,自然就不用担心他们乱来。

    第二个就是预算限制,大明每年的军费是提前计划好的,是有限的,不是像以前一样,想花多少就花多少。没有了加税,再上折子要。

    而预算的编制也不是他们要多少给多少,预算是根据大明明年的收入,还有各种需求的平衡最后定下的数字。

    所以大明的军队,想要发动战争,其战争规模和战争计划要父皇批准,还要受到预算限制。

    这样就避免了这些人盲目打仗的发生。”

    崇祯眯着眼睛,崇祯觉得,现在军队越改他越看不懂了,太子好像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大到他这个皇帝都觉得自己只是棋盘上的一颗棋子,而不再是棋手了。

    其实在崇祯看来大明的军队制度已经足够完善了,完善到他这个皇帝想要插手军事都感觉无从下手。

    参谋部里面一大帮子年轻军官,对他这个皇帝是毕恭毕敬,但是确没有一个是那种忠诚的唯命是从。

    崇祯知道,人心是经不起试探的,一旦他开始试探,那么可能就会导致皇帝跟太子系的间隙。

    在崇祯还没有研究明白这个制度的运行机制,没有找好插手的地方的时候,自己这个儿子又过来告诉自己‘制度还不完善,还要改革!’

    崇祯心里是慌乱的,他还年轻,还没有到而立之年,满打满算他今年才二十八岁,他还不想退休。

    就算按照大明皇帝的平均寿命四十岁左右来算他还能在干十多年呢。

    但是现在明明大明内部安定江山稳固,他当皇帝都有种风雨飘摇的感觉。

    儿子太优秀了,他这个皇帝当的不踏实啊!

    有心不同意军改,但是想着太子热切的模样,在想想那些参谋们为了军改制定了详细的政策。

    自己要是不同意,军队那边热切等待的人会不会很失望?军队会不会进一步离心离德?

    朝堂上反对太子的呼声一波接着一波,反对穷兵黩武的人一个接着一个,这其实要是没有皇上的默许,怎么会这样?

    可能崇祯自己都不知道的时候,那些善于揣摩圣意的人已经看出了皇上的心思。

    但是很明显,这么多人跳出来,也没有压制住太子,甚至现在太子已经有脱离朝堂自成体系的趋势。

    一旦人家不需要你,你就是在叫嚣也威胁不到别人。

    崇祯神情复杂:“皇儿,你过完年之后还要北上么?”

    朱慈烺奇怪的看了崇祯一眼,不是聊军功爵制度么?怎么又绕到北上的问题了?

    朱慈烺拱拱手:“今后五年大明将会尽量减少战争,唯一的摩擦地点就在北疆了。

    北疆既要建设又要和沙俄作战,而且这些战争动辄决定数百万里国土的归属,儿臣要是不去不放心,也不甘心。

    再有就是去往美洲的道理也打通了,儿臣想连那边一起管着。”

第六百二十六章王不见王

    崇祯在心里暗暗松了一口气,如果太子不在京城,那么崇祯的压力也会小一点。

    既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那还不如这样王不见王,你去你的域外经营,而我继续守着大明国内。

    崇祯沉吟一下说道:“既然如此,那这事就在你走之前办好吧。”

    出了暖阁,朱慈烺一时间沉默下来,他并没有争取让崇祯立刻同意军功爵制度改革。

    实际上爵位制度目前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例如对于原有爵位的认定,对于原有爵位的定位。

    认定是一个麻烦的事情,既要考虑其祖上功劳,又要考虑其本身的功绩,最后爵位还不能降等。

    要不然你一个公爵因为没有功劳你给人家定成了勋爵,人家会接受才怪。

    还有就是对原本的世袭罔替爵位,要不要降等,这个也是争论的重点。

    当年大明是承诺其与国同休的,不能因为改革就食言了吧?但是要是不改革,那原本的爵位跟以后的爵位不一样,那会不会让人生出不满。

    你有功劳我也有功劳,那凭啥你就能与国同休,我就要逐代降等?

    所以这里面还有很多问题,那就是封地奖赏等等。

    既然给爵位那就不可能不奖赏一点土地,朱慈烺原则上是不害怕奖赏这些人有爵位的人土地的。

    毕竟爵自开疆拓土出,那么有爵位就代表着大明的国土增加了,从这些增加的土地里面拿出一部分奖赏,这并不是困难的事情。

    毕竟按照后世的发展趋势,土地这种资源,最后不仅不是财富,还会变成负担,即使一分钱税收都不收,也没有人愿意种。

    甚至还要给予补贴才有人愿意种地,到时候那些农场主都可以有大片土地,为啥一个有爵位的贵族不能有大片土地?

    但是土地怎么奖赏,奖赏多少,该给予这些贵族在自己的土地上哪些特权,这些都需要好好研究。

    军功爵制度,不是一个简单的赏罚制度,他涉及到很多方面的改革。

    例如一旦军功位定下,大明采用军师旅团营编制,在配合上将校尉的军衔,那么相应的指挥作战还有军官体系都要跟着变动。

    原本的奖惩制度,还有后勤管理军衔,科技职位军衔,技术兵种军衔,医疗兵种军衔等等都要改变。

    不过朱慈烺不是在考虑军功爵的事情,他是在考虑最后崇祯的话。

    从话里他能听出,崇祯好像已经不反对他去北方了,甚至还有鼓励的意愿。

    这可不是好兆头,崇祯明显对他有了防备。

    其实朱慈烺要求的并不多,至少成年之前他不准备接手皇位。

    在他看来,现在这样就挺好,崇祯帮他处理朝堂琐事,他自己可以全力规划大明的改革。

    看着大明一天天变好,朱慈烺就很有成就感,再说了,这个大的国家,朱慈烺也不可能都管得过来。

    准确的说,朱慈烺还没有做好全都管过来的准备,更不想跟朝堂上哪些官员扯蛋浪费时间。

    但是看现在的形势,这明显是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了呀。

    这不由得让他想起了当初赛伯温说的那些话,赛伯温的论断还是有道理的。

    朱慈烺企图通过南下转移了父子之间的矛盾,结果是成功的。

    崇祯感觉到了太子的好,自己也享受到了作为皇帝指挥大军扫平敌酋的快乐。

    然后崇祯就又觉得自己行了,开始眼巴巴的盼着朱慈烺回来。

    朱慈烺回京了,在京城待了半年而已,崇祯现在又感觉到了威胁。

    这个就像你出门上学上班一走半年,父母眼巴巴的盼着你回来,等到回来没有两天,又看你不爽,对你横批竖评,一天天啥也不是!

    现在摆在朱慈烺面前的有两条路,一个是给崇祯升个官:恭喜您!皇帝陛下,您升官了,成太上皇了!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一个就是继续出去躲一段时间,进行他的北方开发大计!先把问题压下去,防止父子关系恶化。

    今年朱慈烺的身体年龄只有十一岁,还是虚岁,周岁十岁,就算等到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朱慈烺也不过十六岁而已。

    五年之后是崇祯十六年,如果按照玄学来说,崇祯命中必有一劫,此劫在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

    要是可以的话,朱慈烺还是希望崇祯能好好的活着,即使意外,也不要因为他。

    大明国政刚见起色,朱慈烺实在不愿意再起波澜。

    现在还有崇祯替他挡着,帮他吸引一部分火力,这些朝臣心中还有念想,还盼着通过朝堂来左右政局,限制朱慈烺。

    如果朱慈烺自己真的称帝了,那么这些没有希望的朝臣,还有他们背后代表的势力,必然会另外寻找宣泄口,到时候稍不注意搞不好就会天下动荡。

    用后世的分析方式就是既得利益集团利益受损,如果诉求得不到满足,那么就会爆发冲突。

    以朱慈烺的本事,他不能保证自己就能完全掌握问题会出在哪,会从哪里出现。

    所以在新的利益阶级还没有足够强大的情况下,贸然跟原本的就利益集团开战,国家分裂动荡的例子屡见不鲜。

    别闹来闹去,把自己送上断头台了,那就搞笑了!

    用一句话来形容朱慈烺那就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大明的一切来之不易,即使有动荡,朱慈烺也宁愿他发生在崇祯十七年之后,至少证明他为大明续命成功了!

    不过避开矛盾不意味着逃避,大明之所以没有出现继承人变动废长立幼的事情,那是因为文臣的拼命抵抗阻止。

    现在大明的那帮子文臣恨不得朱慈烺快点死,所以指着他们维护朱慈烺的太子之位那简直是痴心妄想。

    人不能把命运交到别人手里任人摆布。

    所以离京之前,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好,总不能学公子扶苏,等到有一天刀斧加身了还不知道自己是为什么死的。

    想到这些朱慈烺目光坚定:“通知下去,明日开始,孤要对皇明系进行巡视,各商号要准备好相应的文书账册以备查阅。”

    桂喜连忙躬身:“是,那殿下明日从哪里查起呢?”

    朱慈烺哼哼一声:“从哪里查起明日再说,锦衣卫那边也要做好准备,不要出现疏漏。”

    无弹窗

第六百二十七章缔造者的声音

    崇祯觉得国家和军队都在他的掌控之中,但是他忘记了新军其实是太子一手缔造出来的。

    而军队崇祯通过掌握御马监然后由御马监掌握军队。

    大明新军现在的三大名将周遇吉、黄得功、孙应元都是出身勇士营,而勇士营主官曹化淳对他更是忠心耿耿。

    大明新军高层将官来自三个部分,一个是前期从勇士营借调,然后组建的山西防疫新军。

    第二部分是由曹文诏和曹变蛟手下汇合宣大精锐组建的永平新军。

    第三部分则是京营和内廷勇士等营改革的京城新军。

    四年来虽然多次整编改组,高级将官不停的调换然后进入讲武堂学习,但是再变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这些人要么是忠诚经过考验的功勋之后,要么就是世受皇恩的累世将门,要么就是由皇上提报的知遇之恩。

    崇祯自然对这些人放心,即使有些人受太子提拔,但是并无关大局,至少禁卫三师那觉得是值得信任的。

    但是崇祯确没有想过,太子在底层军官中的地位。

    新军所有提报都要到讲武堂受训,新军所有军饷都是由皇明银行发放,士卒所有的福利也都是东宫为他们争取发放。

    崇祯觉得自己抓住了高层的忠心,但是朱慈烺确通过控制底层控制参谋部来变相的控制军队。

    高级军官在新军中的作用是什么?就是在打仗的时候,会被参谋部赋予战时指挥权。

    这个指挥权也不是无限的,参谋部会给出兵棋推演结果,制定相应的战略要求,给出一定的作战建议。

    你可以不按照总参谋制定的作战计划来执行,但是你不能越过本级参谋下命令。

    也就是说总参可能是错的,但是你必须说服自己的参谋证明自己是对的。

    战术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来,但是战略要求必须要按照参谋部的规划来。

    参谋部让你打赢这一战,你不能打输。参谋部让你推进五百里,你可以选择自己认为对的路线,但是你必须按时到达。

    参谋部来自于讲武堂,来自于那些忠于皇家但是不一定忠于皇帝的人来担任。

    军官想要调动军队,就必须要总参谋授权的战时指挥权。

    如果没有,这些高级军官基本插手不了军队的日常事务。

    招兵有兵站招募新兵,送到作训部完成新兵训练,然后有参谋部按照各部需求随机分配。

    军饷由后勤部登记造册,上报东宫,东宫审核之后发放军饷领取凭证,再由士卒按月到皇明银行专门开设在各军营的兑换点去兑换。

    武器由总装备部,按照你部的属性,作战需求,士卒情况等进行分配。

    即使士卒有过失,那也有军监负责按照条例进行处置,若是士卒不服,可以上报锦衣卫进行调查仲裁,最后由东宫给出最后处置。

    所以军官战时才是将军,平时驻扎的时候,他们只是一个代号,连调动一个百户所的兵力的权利都没有。

    但是东宫确不一样,从新军建设之初,防疫军就是东宫下属,后来虽然改革,但是东宫监军,东宫后勤监军,锦衣卫监军和参谋部等等的权利都是一样大的。

    虽然后来军队改革,但是太子派出监军的制度并没有变,新军所有的调动、物资供应、军饷发放等等都在东宫的监督之下。

    而锦衣卫更是随时监督着新军的异动。

    更何况参谋部更是朱慈烺亲自挑选成立。

    除了参谋部再说后勤,当初崇祯为了担心朱慈烺完全掌握火器制造对内廷不是好事,所以要求曹化淳在内廷也设立了火枪生产作坊。

    那个时候火枪生产两边产能还是相当的,甚至内廷一度因为巧匠众多,朱慈烺还要从内廷借人。

    但是打仗不是只抗一杆火绳枪上战场就行的,各种武器陆续研发,朱慈烺的火器厂规模越来越大,生产的门类越来越多。

    到后来,新军更是以燧发枪代替了火绳枪,内廷还在生产老式的火绳枪。

    不仅仅是火绳枪,各种口径的火炮,各种弹药,好有其他军用物品,都是由朱慈烺在生产。

    内廷依旧在生产火绳枪,虽然大明新军不用了,但是高丽新军还在用火绳枪,又有倭六国也在用,后来垦殖公司也在用,现在赏金猎人团也可以购买。

    总之内廷丝毫没有觉得自己生产的东西落后,反而因为源源不断的订单挣来的钱财沾沾自喜。

    而后勤物资的调运,新军一直都是由东宫负责,即使改革之后,依旧是东宫负责,统计司每年拨付军费,实际上都是拨付给东宫,然后东宫在分配下去。

    各军队增加装备,组织训练演习,打仗、安置战死伤残士卒等等事务都要经过东宫。

    再有新军所有的军医都是皇仁堂的医学院培养,所有的粮食都是皇明粮号转运。

    大明新军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东宫,只要朱慈烺不愿意,谁都别想调动新军。

    同样只要东宫出事,那么新军也必定会乱。

    东宫参与了新军的方方面面,新军深深的打着东宫的烙印。

    所以当朱慈烺感觉到崇祯对他有戒备情绪之后,他第一时间并不是想着去控制军队。

    因为军队从来都没有脱离过他的掌控。

    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什么?朱慈烺搞不清楚。

    但是朱慈烺绝对不相信,他已经掌握了军权、财权、锦衣卫、外交、舆论等一系列权利之后,还有谁能不经过他的允许把他赶下台!

    所以这次巡视,朱慈烺的计划是加强各部的联动,还有理清各商号的管理,让东宫对他们的管辖更规范。

    防止有人在他不在京城的时候乘虚而入。

    还有就是加强一下东宫队财权的掌控,随着大明税收收入的增长,这些人总觉得大明已经稳定了,经济已经复苏了。

    这给了他们一种没有东宫的参与他们也能干的很好的错觉。

    朱慈烺就是要打碎他们的幻想,让他们知道,没有东宫的帮助,没有皇明系的参与,他们啥也不是,啥也干不成!

第六百二十八章收拢财权

    巡视东宫之外之前,朱慈烺首先要理顺一下东宫内部的管理机构。

    东宫的管理机构是建立在东宫六局的基础上的,六局明初为:典玺、典翰、典膳、典服、典药、典乘兵六局。

    洪武二十八年定制不设典翰局,分典乘兵局为二。各设局郎一人,秩正五品;局丞二人,秩从五品。

    惟典玺局事繁,增设纪事、奉御,秩正六品。典玺局掌玺宝翰墨诸事;

    典药局掌同御医修合药饵,供进汤药;

    典膳局掌供进膳食;

    典服局掌冕弁、冠帽、袍服、佩刀、靴袜诸物;

    典兵局掌甲胄、戈矛、弓矢、刀剑诸物;

    典乘局掌车马之事。

    而朱慈烺在六局的基础上加入了典算局,处置内宫银钱往来。

    为了迎合六典之数,就把典服和典乘合并。

    而六局之外又有锦衣卫负责东宫护卫,皇明商号各商铺。

    虽然统计司成为了朝廷常设衙门,但是其名义上依旧是东宫管辖。

    所以说朱慈烺完全的掌握着大明的财权,即使崇祯的内库,也是靠着典算把钱押解上缴,崇祯才能有钱花。

    所以朱慈烺把几个涉及到钱的喊在一起:东宫典算局、皇明银行、皇明金库、统计司、皇明铸币厂、东宫税务总司。

    几位主管都相互认识,但是被喊来之后都不知道是什么事情,朱慈烺并没有第一时间说话。

    而是手指敲击着桌面,思考着该怎么控制这些部门。各部主管分坐两旁。

    朱慈烺想了想抬头说道:“众位都知道了,从明年开始,大明将进行为期五年的建设计划。

    所谓五年计划,最核心的问题就是钱的使用,你们都是大明掌管钱的部门,所以孤要在计划开始之前对你们进行协调。

    首先就是税务司这边,没有收入,就没有支出,税收改革这一块,明年必须全部改革完成!”

    税务司司正黄正昌连忙站起来:“是,目前江南税改有殿下打下的基础,基本不用操心,其余各省设立新税监的事情也在稳步推进。

    目前大明境内,跨省州府之间的贸易已经全部纳入税收体系,现在正在朝着府县推进。

    明年一定完成税收布局,确保大明所有商业税收都纳入新税改范围。”

    黄正昌出身于统计司,是当初统计司招募的第一批账房先生中的一位,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坐上高位,靠的是他对数字的天然灵觉,四位数的加减乘除,他完全可以靠心算来计算出来。

    而且记忆力超群,记住的数字,基本上一个月内都不会忘记。

    朱慈烺点点头:“税收的钱既然收了,那么就要确保商路的通畅,确保各地除正常的缉私税监税检查验之外,不要出现其他任何形式的,设卡收费。

    还有加强偷盗、抢劫、诈骗等危害正常商业流通的打击力度,税务司要在锦衣卫缇骑的配合下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请求附近驻军的协助。”

    黄正昌笑着说道:“目前大明各地稳定,落草为寇,抢劫杀人的事情已经鲜有发生……”

    朱慈烺哼哼一声说道:“那是你把别人想的太好了!那是你不知道锦衣卫缇骑们为了这事付出了多少努力!

    今年仅仅到十一月份,锦衣卫缇骑先后捣毁山匪、湖匪、河匪匪帮两百多个。

    为了消灭这些土匪势力,有七百三十四名锦衣卫缇骑战死,一千多人重伤退役。

    除了这些之外,在西南、在西北,在奴儿干,还有更多的锦衣卫缇骑配合这大明军队为商路少清障碍。

    你之所以觉得安全,那是因为这些地方你还没有去!”

    黄正昌本来想拍个马屁的,没想到这一下子拍到马腿上,他更没有想到朱慈烺连锦衣卫缇骑损失多少人都莫得一清二楚。

    一边护卫的锦衣卫李若琏等人也都是心里热乎乎的,太子能精确的个位数的报出死亡数据,证明太子把他们放在心里呢!

    见黄正昌不说话,朱慈烺揉揉头:“除了税改之外,明年开始税务和交通要开始配合,大明将会开启一次大规模的打通商路行动。

    也就是在原有商路的基础上,排查隐患,该修路的地方修路,该架桥的地方架桥,有野兽出没的地方清缴出安全区。补给困难的地方设立补给站和驿站。

    当然这些事情光指着你们和交通司那边是干不好,不过从明年开始军队那边战事不会很多,军队会出人出力帮助你们做这些危险的事情。

    到时候你们要协调好。

    孤要求你们,五年内要做到大明境内所有商路即使担任挑担行商,都不惧危险,保证半天路程之内必有驿站!

    而大明国境之外,到所有建有理藩院的藩国陆路畅通无阻,至于水路就不用你们操心了。”

    黄正昌脸色犹豫:“殿下,这中原地区还好说,这西南土司,西北游牧,还有这北方的西藩臣这边怕做不好啊!”

    朱慈烺微笑着说道:“放心,这个五年计划,这些地方都会改土归流逐渐趋于稳定,各地都有军队镇守,没有人敢翻出什么风浪。”

    黄正昌期待的问道:“那国外呢?那些蛮夷根本就是强盗,还有那些藩国要是自己国内混乱怎么办?”

    朱慈烺眯着眼说道:“这个你放心,到时候军队会为你们开路,锦衣卫缇骑会为你们提供保护。

    如果有必要你还可以雇佣赏金猎人团来清除一些敌对的势力。”

    黄正昌这才理清思路,也就是说,自己只需要负责规划商路,至于各种阻碍,呼叫支援就是了。

    见黄正昌没有问题,朱慈烺继续说道:“第二块就是统计司了,统计司事务繁忙,明年涉及的投资众多,有什么困难么?”

    统计司这边吴启晨站了起来:“殿下,就如您所说,按照五年规划,统计司需要做的工作太多了,所以有些力不从心。”

    吴启晨是个太监,当初是朱慈烺第一批培养的那些算学太监之一,以太监之身在外朝为官,可以说在大明是少见的。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868/ 第一时间欣赏统计大明最新章节! 作者:怕起重复所写的《统计大明》为转载作品,统计大明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统计大明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统计大明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统计大明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统计大明介绍:
一个强大的帝国必须能提供至少2000项关于国家的统计数据。
如果崇祯对于自己的国家了如指掌,那他的结局一定是另一个模样。统计大明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统计大明,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统计大明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