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统计大明TXT下载统计大明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统计大明全文阅读

作者:怕起重复     统计大明txt下载     统计大明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千零四章合适和不合适

    辩论第一节,王明芳得一分,接着进入第二块,工业发展方向的辩论,徐振刚再次站起来:“陛下,各位同僚,大明目前正在进行蒸汽革命,陛下努力推进工厂蒸汽机动力化。

    这这样的大背景下,内阁应该以蒸汽机应用为主要指导方针,而不是以蒸汽机制造为主要方向。

    众所周知,皇家科学院对于蒸汽机的革新已经到了第四代,而皇家科学院都表示整个技术已经处于瓶颈,很难短时间内取得突破,除非材料实验室运气好,发明更好的材料。

    既然蒸汽机已经进入瓶颈,皇家科学院集中大明最优秀的工匠和新学人才都不能取得突破,内阁又何必急功近利非要推动这一块?

    我们应该努力推动蒸汽机的使用,在使用的过程中让更多的人接触这个行业,接触蒸汽机,为将来的技术突破做准备。

    而且推动蒸汽机使用,正是发展大明工业的过程,蒸汽机就是大明工业的心脏,只有心脏强大了,才能有强健的体魄。”

    大明的医学解刨飞速发展,前几年就已经搞明白了静脉动脉的循环系统,并且明白了心脏的作用。

    所以徐振刚引用心脏对人体的作用来描述蒸汽机对于大明工业的作用,在他看来是一件非常时尚的事情。

    但是朱慈烺确一点没有觉得时尚,相反朱慈烺终于知道了为什么这几年工业部没有作为完全是皇家科学院和皇明商号在推动着大明的科技进步了。

    这个徐振刚眼光不行,更准确的说是目光短浅,只能看到眼皮下那一点点利益,没有一点进取心!

    蒸汽机应用还用你去推动?现在是造多少用多少好吧,很多商行为了早点获得蒸汽机恨不得派人睡到蒸汽机加工厂门口了。

    现在民间都有人在研究新蒸汽机了,徐振刚还在想着推动蒸汽机应用!

    王明芳自信的站起来:“对于徐相说的蒸汽机发展已经触摸到瓶颈这个说法我也不敢苟同。

    皇家科学院说第一型蒸汽机改进已经很困难,已经研发到第四代,但是民间为什么又发明了卧式蒸汽机,虽然这种蒸汽机功率还很低,但是其在某些应用和性能上比起第一型都要好。

    而且皇家科学院也在研制新型蒸汽机,据我所知目前就有水管和火管蒸汽机两个大类十几个衍生型号正在试制。

    还有皇明造船厂在第一型型蒸汽机的基础上研制的船舶专用蒸汽机,这些都是对第一型的改进。

    再说了,正是因为到了瓶颈,才更需要新的思想和灵感来打破固有思维,这也就是科研的意义。

    科研不是循规蹈矩的记忆背诵,不是八股格律一样的有迹可循,他是一种灵感的爆发,想得到就是想得到,想不到你努力一辈子也想不到。

    所以只有引导更多人更多工厂投身到蒸汽机的研制上,才能让灵感更有机会爆发,也许此刻还处于瓶颈只因为某人的一个新办法动力就变强了呢!

    除了这一点之外,这一步的计划准确来说不是投入蒸汽机制造,而是投入机床制造业,内阁要尝试生产能造蒸汽机的机器。

    这个产业还只是开始,是民间资本还没有涉足的行业,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马车车轴,以前需要一个铁匠锤锤打打半天,反复测量反复锻打。

    哪怕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也需要半天以上的时间才能做好。

    但是有了机床,只需要几刻钟就能又快有好的车好一个马车车轴。

    机床工业的进步会促进蒸汽机的进步,蒸汽机的进步促进工业的进步,机床才是工业的基础,是核心。

    而各领域的专用机床研究和配套的能源蒸汽机这些才是工业部推动的项目,徐相,您好像只看到了蒸汽机。”

    朱慈烺跟孙传庭和赛伯温进行了一次简单的眼神交流,赛伯温轻咳一声:“王明芳胜,现在进行为政陈述阶段。”

    徐振刚暗暗叹了一口气,终究还是输了,拱拱手:“陛下,各位同僚,王大人,工业部是陛下新创立的部门,在陛下南巡江南时才成立,后来复兴历工业司升格为部更是十相之一。

    可见陛下对工业的重视可期望,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部没有辜负陛下的期许,从无到有,建立完善了大明的工匠评级体系,薪资标准体系……”

    徐振刚对自己五年的工作进行了一次总结,说说功劳,展望一下未来,不过因为他的出身,他也不过是在现有工作上进行一些展望。

    徐振刚原本只是徐启光手下的一个记录文书员,因为帮助徐启光整理过很多科学著作,还有技术书籍等等渐渐对机械产生兴趣。

    皇明商号建立之后,当时的工部成立了一个火器研究小组,准备跟朱慈烺的火器作坊争夺大明新军下一代火器。

    后来工部竞争失败,该小组也被解散,朱慈烺兼并了这些人,而徐振刚因为徐启光的特殊地位被朱慈烺看中作为工厂管理人员进入皇明商号中层。

    之后皇明军火的生意是越做越大,生产门类也是越来越多,徐振刚赶上了这条升迁快车道,一路高升,负责机械设计作坊,也就是当时主要研究纺织机那些的作坊。

    再然后朱慈烺南巡,在江南成立二十四司,当时二十四司的定为还很模糊,没有人觉得那是什么了不得的部门,很多皇明商号一个单独工业部的人都不愿意去东宫坐办公室。

    毕竟坐办公室哪有搞生产挣得多。

    徐振刚可谓是运气超级好,谁能想到太子回京城没多久就发生了兵变,二十四司摇身一变成了内阁。

    徐振刚就这样完成了从一个记录小吏到十相之一的跨越。

    而内阁之中这样的人还真的不少,也就是说这些人当时都不是朱慈烺手里最厉害的,朱慈烺手里最厉害的是那些经营商号的掌柜。

    这二十四司司正大多都是适合当官的,但是不适合做生意的人被排挤出来的。

    朱慈烺当时觉得适合当官的?这内阁不正是官么?他们不是正合适。

    但是现在再看,在真正的人才培养出来之后,这些人还真的不合适啊!

第一千零五章封地选择

    最终王明芳以绝对的优势成为第二届内阁的工业部部长,工业部的工作正式进入交接状态。

    工业部的事情完成之后,朱慈烺刚回到皇宫贵喜就凑上来:“陛下,李总参谋长已经在门外等了你一个时辰了……”

    朱慈烺不禁心生感慨,最近这段时间,手下的老人一个个离去,或者告老回乡,或者回学校教书,或者调换岗位,内阁的去了皇明商号,皇明商号的去了内阁。

    唯有军部这边没有动,朱慈烺是打算等内阁完成换届之后稳定了朝局在进行军部换届。

    后来再次梳理了一遍整个流程,发现把军部换届放在后面有点不合适,因为大明现在军方太强势。

    以后哪怕军方不强势,作为暴力机关,掌握着武器之后的军方都是随时潜在风险的部门。

    如果内阁换届了,军部放在后边,是不是这一段时间,军部的都是老人,至少有五年以上的掌军时间,如果发动变乱,内阁新上台很可能无力牵制。

    所以相对来说,把军部换届放前面,在内阁的监督下先完成换届,虽然存在安全风险,但是总比存在军阀掌权的风险要好。

    这次李通来正是因为五月份的大朝会李通将正式提交辞呈,卢象升接任总参谋长,估计这家伙是来卖惨想要搞个好封地的吧。

    最近退休的部长比较多,朱慈烺按照其功劳进行了分封,男爵分封千亩左右的封地,子爵两千亩,伯爵五千亩,侯爵一万亩,侯爵每增加一等加土地一万,再到公爵的十万亩封地。

    这让不少朝臣看到了希望,原本大明施行的是非开疆拓土不得分封的国策。不少文臣以为此生想要封候无望。

    没有想到皇上给了大家开了一个口子,把任职期间整个大明开疆功绩都算内阁一份功劳,这样也就给了大家一次分封的借口。

    既然文臣都有的分封,那么没有道理武将没有,特别是像赛伯温和李通这样的真正巨头皇上到底是怎么安排一直是大家好奇的。

    不说其他人,赛伯温和李通自己都好奇,是跟郑芝龙一样获得一块地势偏远,又巨大的土地,还是选一个离关内比较近,又小一点的封地,真的很纠结啊!

    朱慈烺倒是没啥纠结的,锦衣卫既然三年前就开始在这些人的封地上安排潜伏人员,就代表着朱慈烺早就把他们的封地规划好。

    想跟郑芝龙比,朱慈烺只能说他们想的太多了,郑芝龙人家那是封地么?人家是花钱买地,是拿琉球的土地置换的!

    当然没有郑芝龙的大,肯定比郑芝龙的位置更好倒是真的。

    李通抱着一大堆文书进来:“陛下,这是军部这五年来的密档和印信密码本,臣今天特来上缴。

    整个大明军队驻守部队进入二级战备,边疆部队进入一级战备,在完成军部换届之前,只有陛下的圣旨才能调动各部队。”

    朱慈烺让贵喜拿来这些密档和密码印信,这些最后要交给卢象升,但是不能是李通来交,搞得跟俩人私相授受一样。

    为了体现皇上的威严,所有这种重要部门的印信交接都要由皇上亲自主持,由皇上交给信任总参谋长。

    李通交还之后整个人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继而呵呵的傻笑:“陛下,臣以后是什么安排?”

    朱慈烺砍了他一眼:“说说你都想干什么?”

    李通憧憬道:“臣这些年一直在军部待着,对家人对父母亏欠良多,这卸任之后,就想着好好的跟家人待在一起。

    没事的时候教教孙子读书,给母亲捏捏肩锤锤腿,若有闲暇在游山玩水,看看大明的大好河山。

    再在后院开一亩菜地,没事种种菜,养养鸡……”

    朱慈烺玩味的看着李通,这家伙给自己来以退为进的试探呢!

    李通说着说着看到皇上的表情不对连忙说道:“当然,臣还年轻,还想为大明为陛下再出一份力,最好能在学校里教教书,为大明再培养几个有用的人才,也对得起陛下的栽培之恩。”

    朱慈烺嗯了一声:“你的安排朕早有打算,卸任之后,你将担任朕的军事咨询,皇明军事大学兵棋推演学院院正。

    用你这么多年的作战经验来改进大明的兵棋推演,让它更科学合理对行军打仗更有指导意义。”

    李通松了一口气,军事大学兵棋推演学院的院正,职位不高不低,又是皇上的军事咨询,并没有远离中枢确又对信任军部体系形成不了威胁。

    看来陛下说的是真的,确实没有收拾他的意思,作为兵变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能给子孙留一个爵位就已经万幸了,李通都没有想过自己能获得善终。

    现在看,陛下还是很念旧情的,不过自己的封地呢?陛下为啥不说一声?

    看着李通想问又不敢问的样子朱慈烺笑笑:“想问封地?”

    李通呵呵的傻笑:“是,臣家里的族亲东西都打包好了,就等着陛下封地一发他们一块迁移过去呢!

    陛下要是提前告知,他们也可以尽早启程。”

    朱慈烺走到地图之前:“你还记得当初海军的以四个战略咽喉控制全球航路的计划吧?”

    李通眼睛一亮,陛下难道是想把四个咽喉之一的地方分给自己,还有这种好事?

    李通连忙说道:“臣当然记得,四大咽喉分别是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

    掌握了四个点就掌握了全球航路,掌握了全球航路就代表掌握了海洋,地球百分之七十的地方是海洋。

    大明掌握了世界一半以上的陆地再掌握全部的海洋,那么地球上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资源最后都将落入大明手中。

    那样大明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只是可惜计划推出之后遇上大旱灾,大明战略中心一下子从海洋转移到了南亚陆地,导致到现在,大明仅仅掌握了马六甲海峡一个海上咽喉。”

    李通看着马六甲海峡,对啊!现在大明只有一个,那陛下其实要把龙牙港封给自己,不对,龙牙港这么重要,陛下岂会分封出去?就算分封那也是封给皇子之类的吧?

第一千零六章安排封地

    果然李通还是想多了,朱慈烺指了指新加坡的位置:“这里的龙牙港始终还是地方太小。

    自从大明开启莫卧儿战役以来,这里就成为了重要的中转基地,但是岛上二十多条小河和农田根本不足以供应往来的船舶补充。

    所以大明要把这个岛作为军事基地,而整个马六甲海峡都作为港区以供应日益繁忙的海运需求。”

    后世新加坡虽然发达,但是靠的是金融、旅游、港口、电子工业等多种产业一同发展,港口的转口贸易优势只是其经济来源的一部分。

    新加坡之所以把所有产业都集中在这一个岛上,并不是这个岛有多得天独厚的优势,而是因为他的国土就这么一点,没得选了。

    但是大明不一样,整个龙牙港附近的大片地区还有对面的苏门答腊岛的大片地区都被大明控制在手上。

    所以大明没有必要把所有的产业都集中在一个岛上,只要在沿岸建立好港口,船只停泊补给干嘛非要集中在拐角位置。

    朱慈烺给李通说这些,就是要告诉李通给他划定的封地位置有多好,苏门答腊岛上,靠近龙牙港的位置。

    朱慈烺点在那里:“这一大片地方,将来都会是重要的港口、贸易区、商业区,未来一些轻工业也会在这里聚集。

    其连接两洋的特殊地形注定这里会产生一个超大城市群,只要经营得当这里的繁华程度将不输于苏杭地区。”

    这个朱慈烺道不是吹牛实际上这一片地区确实是港口密集区经济发展也非常不错,但是后世因为其没有统一的规划,各自归属不同所以发展散落且同质化严重。

    而大明将来拥有了这一片的控制权之后进行城市功能区分,在引入新的增长机会这里饿未来即使不超过苏杭那也是一个重要的都市群。

    所以朱慈烺把李通分封在这里,确实是一快肥肉,当然前提是大明在龙牙港有着庞大的军事基地,这里经过这几年的不断投入也已经要塞化。

    把李通发在这里就是用龙牙港看住他,将来有一天他或者他的后人要是真的生出野心,那么龙牙要塞也是他不可逾越的天堑。

    因为龙牙港的阻挡,哪怕叛变对方也要先打下龙牙港才能谋求其他。

    至于切断马六甲海峡?这种切断只有长期持续的才有意义,短期的切断,真当绕一个苏门答腊岛要好多钱?不就是多烧点煤么,成本还不是加在买家身上。

    这个地方跟赛伯温分封的旧金山一样,都很重要,但是又不是重要的不可替代,经济潜力都不错,都是重要的城市,朱慈烺绝对没有亏待功臣的意思。

    旧金山那边金山掌握在朱慈烺手里,但是港口已经发展成为大明对峙西班牙的前沿城市,并且是大明深入美洲大陆的重要跳板。

    目前城市人口已经突破五万正向着十万迈进,周围更是有四家垦殖公司掌握着三十多万移民人口和一百多万土著人口。

    对于这种向海而生的港口究竟会发展成什么样李通不知道,但是仅仅从军事意义上来说,他对马六甲的了解甚至比朱慈烺还要深。

    苏门答腊岛大明并没有完全占据,荷兰还在东南部的靠近爪哇岛的地区。大明能占据苏门答腊岛靠的是为当年的苏门答腊国讨回故土。

    说实话这样的战争简直犹如大人欺负小孩一般,根本没有出动过哪怕超过一个团的兵力。

    苏门答腊国是明成祖永乐年封的,后来该国被亚奇酋长国所灭,龙牙港就随便找了一个当地半华裔土著,带着明成祖的赐印前来求援。

    然后趁着大明对莫卧儿战争期间确保航道要求的命令,龙牙港开始了掌控马六甲的行动。

    登陆苏门答腊岛之后,一路收割,经常性的一个千户所就能灭一国,有些部落压根就没有国家的概念。

    虽然从十六世纪以来欧罗巴人已经开始在这里设立商栈,但他们的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沿海且靠近马六甲海峡的地区。

    大明的目标可是不一样,大明要的是整个岛屿,深入内地占领腹地,把这一个个的商栈包围,特别是荷兰还企图争夺岛屿的控制权。

    不过因为人口和舰队的劣势之控制了靠近靠近爪哇岛的东南地区四分之一不到的地区。

    因为大明不想扩大战线,所以对于这样的争夺,采取的就是谁先占领就是谁的的办法。

    这才有了朱慈烺大手一挥赏赐李通苏门答腊岛土地的机会。

    李通看着地图比划:“陛下,那臣能不能继续花钱在这块封地周围继续购买土地,把这一块地方都纳入进来呢?”

    朱慈烺看了看李通指的那一片地方:“这些山地本来就没有什么产出,地形又不好价格也不贵,你打算买下来做什么?”

    李通笑着说道:“臣打算在这里种植金鸡纳树,还有香料、橡胶这些,在平原种植甘蔗开甘蔗园加工白糖。

    然后在这里开罐头厂生产各种海鱼和水果罐头出售给过往的海船。”

    朱慈烺哈哈大笑:“你倒是会做生意,确实这些生意都是好买卖,扩大金鸡纳树的种植有利于解决霍乱,只要摆平了霍乱和瘴气这些地方的开发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朕没有想到,你还是个经营人才呢!”

    李通连忙谦虚起来:“臣并不是什么经营人才只是知道金鸡纳树和橡胶是陛下最关心的东西,香料和糖是东南亚最赚钱的生意,而各种罐头又是军部最想从当地买到的东西。”

    朱慈烺不禁赞同:“很好,这些生意都可以做,每一样做好了都是了不得的东西,苏门答腊岛那么大到处都可以开种植园,大明还没有在那里安置垦殖公司。

    如果你想要开发那里可以以侯爵府的名义开一家垦殖公司,到时候方便在国内招募百姓。

    其实在南洋也有不少大明百姓,他们身处各地,有的生活在欧罗巴殖民者的地盘上日子过的并不幸福,如果你能给予他们足够的好处,想必也有不少人愿意到你的领地去生活。”

第一千零七章绝对防御圈

    五月大朝会上,最重大的消息就是李通辞去总参谋长职位,卢象升接任虽然一切早已经有过风声,真的宣布出来还是让人不适,这可是总参谋长。

    接着就是李通的退休待遇了,三等苏国公,封地苏门答腊岛新苏市,虽然很多人都不知道苏门答腊岛在哪里,但是并不妨碍大家对于复兴历首位国公的羡慕。

    之后的皇家军事咨询参议和皇家军事大学兵棋推演学院院长的职位更像是锦上添花,这个皇家军事咨询参议的职位杨嗣昌也受封过,而兵棋推演学院院长,只能算皇家军事大学的高层。

    上面还有副校长和正牌校长朱慈烺,所以总体来说这两个职位都只能算退休养老职位。

    至于为什么没有让李通回封地待着,道理很明显,大家可以想,确不放便说出来。

    大家都觉得像李通这样的能活着老死在京城都是一种幸福了。

    在军部总参谋长长换人这么大的事情面前,工业部新部长进入实习期这种事情都算小事了。

    朝会结束,卢象升留下来谢恩,当然也是为了取回那些文书印信,否则他这个信任参谋长回到军部也没人认不是。

    东暖阁里朱慈烺端起一个冰镇酸梅汤一饮而尽,五月份的天气白天很热,朱慈烺还穿着厚厚的龙袍坐在那里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那简直是越做越热。

    卢象升进来的时候龙行虎步腰背挺直,身上没有一丝汗,看着他一身军服竟然不流汗,朱慈烺有点怀疑,莫不是最近自己太虚了?

    卢象升行礼之后,朱慈烺开始交代事情,第一个交接的就是大明布防图,这个是机密,当然也不是机密到卢象升没有见过。

    朱慈烺开口:“这份布防图中禁卫军三个陆军师一个骑兵师由朕直接控制,其余军队归总参调动,当然原则上,总参不直接参与前线师级以下的作战计划拟定。

    各战区内部战事也有战区总兵官统管,总参不可长臂管辖。

    参谋部负责战区之间作战协调,各战区军力分配,部队调防轮换,军官调动升迁记功,新军训练调派,战区上报作战计划可行性推演,大型战略战役模拟推演等等。”

    明确责权是避免出现推诿扯皮的关键,朱慈烺把总参谋部的指责在强调一遍就是为了防止卢象升忘乎所以。

    尤其是禁卫军这一块,这时朱慈烺的护卫力量只按照朱慈烺的圣旨调动,除非朱慈烺亲自授权,否则他们是谁的命令都不听。

    卢象升认真的接过布防图:“臣定当谨记。”

    朱慈烺再拿起大明兵种及兵力数量表:“目前大明拥有常备陆军一百五十八万,海军五十一万,空军三千人。

    其中陆军分为陆战师、岸防旅、骑兵师、高原师、山地师、极地师、陆军水上部队七种。

    海军部队分为战列舰队、护卫舰队、后勤舰队、海军陆战师四种。

    空军部队有三个飞艇大队在建。

    大明总兵力二百万,陆军有陆战师二十八个,岸防旅十五个,骑兵师七个,高原师两个,三地师三个,极地师两个,陆军水上部队分为巡江巡河巡湖等等数百个营。

    海军方面一等战列舰十八艘,二等战列舰五十二艘,三等战列舰一百三十二艘,炮舰三百八十艘,海军陆战队四个师。

    空军就不再介绍了。除了这些之外大明还有莫卧儿地区六十万靖安军,全球约三十万人的赏金猎人在活动。

    大明二百四十多个垦殖公司还有护卫旅合计一百五十多万可战之兵。”

    大明的兵力比起任何一个帝国乃至其余这些国家加起来的兵力都多,这也是大家都嗷嗷叫的要发动世界大战的底气。

    卢象升虽然知道大明的军力概况,但是每次听到这些汇总数据都会激动不已。

    交接了这两份明面上的文件之后,朱慈烺拿起第三份:“这个是大明绝对国防圈计划。

    按照距离大明关内的远近和大明公民的活动范围,大明打算把以后的世界分为四个区域。

    第一个就是关内核心区,代表着大明绝对不能丢失之地,一旦发生叛乱,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守祝这里的土地寸土必争,不得以租借转让封赏等任何形式授予他人。

    第二个区域就是大明垦殖圈,这些地方都是大明正在开发或者准备开发的地区,这里有着打量的大明公民,必须确保这些地方的长期安全稳定。

    如果遇到战事,这些地方可以根据战略需要占时放弃,但是放弃之前一定要迁移或者捣毁机器、工业、矿场等设施确保不被敌人所用。

    就像大明现在正在兴建的孟加拉湾工业区,尽管这里只是基础工业,但一旦真的发生战争叛乱一定要确保这样的地方不被敌人所有,哪怕毁掉都在所不惜。

    第三个区域为友好交易区,这些地方要么是大明的藩国,要么和大明有着贸易往来,这些地方有大明公民商人在活动。

    一旦这些地方出现战争叛乱等等事情,军部以保护大明百姓的生命安全为第一要务,财产安全为第二要务,之后才是平叛杀敌,拿回大明的利益。

    确保大明百姓的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是不惜任何代价的!

    而这一地区的战争可以因势利导,确保大明的利益最大化为第一目标。

    最后一个区域就是敌对区域,这些地区包括敌国和敌对势力盘踞区域等等,这样的区域大明不建议百姓前往,一旦出现意外情况,皆是因为百姓的固执己见和投机心引起。

    除非该百姓愿意承担全部救援费用,一般情况不必救援,这些地方一旦发生战争暴乱,大明在确保自己安全的前提下可以置之不理,甚至推波助澜,或者出兵占领。”

    卢象升还真的是第一次听说大明还有这样的区域划分政策,这个就相当于给军队以后的作战提供了一个指导,哪些地方重要需要重点防守哪些地方不重要可以放松一点一目了然。

第 一千零八章理念之争

    卢象升心里赞叹着,这种东西确实不适合给普通人看,如果消息传出,有人知道自己待的地方是大明随时都可以放弃的地方那他们还怎么住的安心?

    还有那些在外面经商的商人,怎么敢开拓新市场?更可怕的是一旦让敌国知道了大明的底线,那么他们就变得有恃无恐,到时候会给大明的军事计划产生非常大的麻烦。

    不过他显然低估了这份计划,当翻看计划书之后,看着那一个个线条一个个防御圈范围图,还有一个个港口辐射范围图。

    卢象升这才发现,原来他以为的原参谋长水平一般般只不过是他自己知道的太少,参谋部已经不知不觉做了这么多事。

    接着朱慈烺又拿出新的全球航运节点控制计划,这个计划是在原本的四大咽喉要地理论之上完善的新的计划。

    原本的控制四大咽喉的计划已经成为过去,但是海军控制世界的野心确一刻也没有停止。

    制定四大咽喉控制计划的时候海军还没有这么强大,大明也没有这么强大,所以计划上还很保守。

    而新计划则更加激进更加重视全球布局以全球眼光看待问题。

    最大的不同就是除了四大贸易节点之外,对于未来海运将会繁忙的海域也将加强控制,还有非洲的好望角区域,南美洲的海峡。

    然后还有岛链计划、战略港口要塞基地等等一系列的计划。

    有些现在再大明手里有些则还在别的国家手里,这一份计划一旦曝光,那么大明统治世界的计划就会被全世界知道了。

    卢象升是一个传统的陆战战略大师,对于海战这一块虽然进过学习了解,但还谈不上精通,不过这并不妨碍他参与海军战略的制定。

    毕竟他这个总参谋长可不只是陆军的总参谋长。

    看到海军的计划,卢象升问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陛下,这个计划可以修改么?”

    朱慈烺愣了一下:“当然可以,天下大势一直在变化,大明的情况和实力也在不停的变化,提前制定计划只是为了有备无患,更充分的为未来做准备,可不是为了束缚你们的手脚让你们只会照本宣科。

    所有的计划从被制定出来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过时了,所以如果有更好的计划,自然要调整。

    不过这种调整要充分尊重前人的劳动成果,还有不能浪费人力物力,就像大明已经开始兴建的那些战略港口城市,你不能因为政策变动就下令拆除,让大明几年的建设成果付之东流。”

    卢象升听到这个就放心了:“陛下说的是,臣只是觉得,海军控制海洋的计划并不适合大明统治世界的战争进程。

    因为大明先要击败所有的敌人才能谈到统治海洋,海军现在的计划就像地还没有租下来,你就先耕地撒种子了,这不是提前布局,这是瞎搞。

    海军不应该把本来就不多的军费浪费在这些港口的建设上,大明应该先建立世界最强大的海军,然后击败所有的敌人最后再讨论世界海洋该怎么统治。”

    朱慈烺敲着桌子:“你这个计划去年的海军参谋会上也争辩过,之所以最后还是同意了这个计划是因为大明海军军舰正在进行一次重要的跟新换代。

    而因为部分工艺技术还没有掌握,蒸汽动力战列舰的计划进入瓶颈,这才是海军造舰停止的原因。

    既然新战舰不能造那么海军就觉得应该先建立稳固的海军基地,让海军立于不败之地,顺便为下一步海军战舰补给铺平道路。

    这个才是建设这些战略军港的原因,虽然这些军港都是大计划的一部分,但是现在动手开建的,只是一些前进基地而已。”

    卢象升站直了身子:“回陛下,这正是臣要说的,大明现在过分追求依赖新技术的研发来推动军事技术的进步。

    以至于参谋部自我革新的首要参考资料就是黄明军火的新武器研究报告。

    新武器固然是越强大越好,但是臣觉得,军队还是不要盲目依靠武器的好。

    据臣了解,大明新设计的后堂步枪,威力虽然增加了,但是制造难度也成倍增加了,以至于到现在完整的工业化生产步骤都不能确立。

    而且按照黄明军火研究的估计,整个军火工业体系的建成至少还需要五年到八年的时间,而产量攀升到满足大明世界大战的需求还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

    这还紧紧是步枪一项。

    陛下曾说过,战列舰是大明工业文明的结晶,是代表着大明工业实力和科技实力的最高成就。

    这也是蒸汽战列舰一直迟迟不能定型突破的根本原因,就臣所知,战列舰的问题可不止一个。

    甚至有人提出把帝国号拆了从新设计,由此就可以看出,大明想要造出新式的蒸汽动力战列舰连制模这一关都没有到。

    臣问过黄明造船,黄明造船给不出具体的时间表,也就是说,到底能不能研究成功他们都不确定。

    臣相信一定会成功,但是时间要花多久?

    臣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难道没有这些高科技,大明就打不了仗了么?大明的燧发枪是世界上最好的燧发枪,发火率世界最高,故障率世界最低,零部件百分之四十都能通用。

    而后勤上更是有一整套的工业产业链可以供应随时都可以爆产量,不必担心产能不足。

    大明的火炮大明的军舰无不是世界一流,大明现在进行的蒸汽革命也正在把大明的这些实力进行无限放大。

    既然陛下准备速胜,那么臣觉得陛下就应该用成熟的技术,海量的物资资源和人力资源推倒所有的敌人。

    蒸汽战列舰虽好,但是要是产量上不去,还不如多造几艘风帆战列舰。”

    朱慈烺有点惊异,没想到卢象升竟然在这个时候把军事战略之争上升到了军事理念之争的地步。

    在这些人看来这是个小问题,但是朱慈烺确知道这是个大问题,相当的大,这次理念之争甚至影响大明工业的发展方向。

第一千零九章历史名人靠不住

    大规模使用成熟技术,用工业化和人口优势击败敌人,还是使用先进技术,用技术优势击败敌人。

    这两个方向大明都在尝试,不过朱慈烺更倾向于利用技术代差来碾压敌人。

    只有技术代差才能十拿九稳,同时也能以最小的伤亡完成任务。

    而使用成熟技术依靠数量优势取胜,说的难听点就是拿人命去填。人口对于现在的大明很重要。

    这种世界级的战争,最终损失的青壮绝对会超过两百万以上,这还是考虑这些国家没有充分动员的基础上。

    一旦打成消耗战别说两百万,战损过千万都有可能。

    如果大明能从技术上碾压对手就不会出现大规模消耗战的情况,这也是朱慈烺拼命发展科技的原因。

    现在自己的新任参谋长竟然提出暴兵流打法,这孙子要是找几个月暴露有这个想法,那朱慈烺绝对不会让他当总参谋长!

    朱慈烺柔了柔脑袋:“大明十年内不会爆发大战,即使十年之后战争规模也会控制在一年一国甚至两年一国的打。

    大明有充足的时间可以等着科技的进步,技术的成熟。

    再说了,毫无限制的扩军备战只会让其他国家心生警惕,进而加入军备竞赛的行列。

    这无异于是催着他们进行工业化,逼着他们进行全面动员,原本一分力就能办到的事情,偏偏要使用十分力甚至十二分力气,这是非常不明智的。

    大明使用先进武器是没有错的,当然你说的人不能过分依赖武器也没有错,不依赖是我们教育他们的,不是用来安慰我们自己的。

    作为大明军事最高指挥参谋人才,你天生要站在比别人高的高度来看待问题,既然大明有能力给大家供应更好的武器,那为什么要让士卒用差的?

    朕在强调一点,生命才是大明最宝贵的资源,每一个公民军人的生命都是。

    矿石没有了再挖就是,粮食没有了再种就是,无非是扩大矿场扩大耕地面积而已。

    唯有人口,一旦损失,想要在补充这样一个棒小伙,那必须得二十年,他不已人的意志为转移,不是多开几个生产线就能缩短时间。

    而且人口劳动力的损失往往会带来连锁反应,无论农业工业国防战争等等这些东西最后都还是人的竞争,没有了人口,你各个方面都会受影响。

    以前大明还在跟建奴打仗的时候朕的想法跟你一样,大明的人口是建奴的两百倍,哪怕十个换一个,只要最后能打赢了,大明也是赚的。

    但要是大明真的以损失五六百万劳动力的代价消灭了建奴,那么大明会是什么样子?大明会损失一代人!

    同样,如果大明使用暴兵流,同时跟世界开战,资源上的消耗暂且不说,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就算大明更强大,那损失也肯定是半斤八两。

    大明可以用一代人的生命换下一代人的繁荣富贵,但是一代人没有了,下一代又从何而来呢?

    所以大明计划以科技的代差,武器的先进来压制敌人,并不是从军事优先的层面来考量。

    而你作为新任的参谋长也不能只把眼光盯着军事这一层,要有更大的战略眼光来看待这个事情。”

    朱慈烺说的话已经非常重了,就差指着鼻子骂了,希望这位卢象升能听的进去。

    为了避免重蹈他爹的覆辙,朱慈烺一直极力避免因怒而换掉重要位置的大臣,就算理念跟他不和,他也会压制自己的愤怒,最起码等对方干够五年再换。

    这也是为了给后世的帝王做好榜样,皇权之下内阁是可以随时解散的,但是内阁解散之后,政策就很难延续,频繁的更换高官就会使朝局失去稳定。

    而频繁的更换军队高官,那更是会让指挥系统混乱。

    朱慈烺有些后悔,没有等兵棋推演之后再让卢象升上位。

    想到这个朱慈烺直接开口问:“大兵棋推演准备的怎么样了?”

    卢象升还沉浸在刚才朱慈烺的话里面,难道真的是他的眼光不足么?听到皇上的问题他拱手:“回陛下,已经准备妥当人员也全部就位,下个月将会在皇家军事大学进行。”

    朱慈烺嗯了一声:“既然你对暴兵流有自己的看法想必大明军中有不少人跟你有一样的看法,大推演之后,在举行一场推演,到时候由你组织参谋力量作为进攻方进行推演。”

    卢象升认真的想想,目光坚定:“是,臣一定竭尽所能。”

    之后朱慈烺继续交接了各军密码本,这个是信鸽传讯和将来电报传讯的密码,是参谋部调动各师的关键。

    朱慈烺交代着:“这个密码本来是一年一换,不过为了安全考虑,你拿到的密码本就是朕新启用的密码本,这个是原本的参谋都不知道的,你要慎重授予他人。”

    卢象升接过,朱慈烺继续递上:“这个是印信,参谋部的军令虽然主要依靠信鸽传递,但是并不是说只有信鸽传递就算了。

    信鸽载重量小,传递军令较为精简,只能作为指挥工具,不能作为文书,后面的文书传递系统就要用到印信了。”

    对于军队来说,印信就是印章和虎符的合成了,虎符调兵制度是华夏延续了上千年的调兵凭证体系。

    其实这就是一种有形的密码,而大明创建的密码信鸽传令体系则是是把有形的密码变成了一串串数字。

    而虎符的作用更大的是象征意义,也是对命令的复核,两片虎符合一,然后盖上火漆把虎符上的图案封在火漆上,就算完成了验证。

    大明的调兵制度是先有参谋部拟定方略上报给朱慈烺审阅,朱慈烺审阅觉得没有问题之后,再由内宫监随圣旨发放调兵专用密码。

    皇上的专用密码结合总参谋的密码之后,才能发布一份有效的调兵军令。

    关内军队,千户以上的士卒调动都要有文书备查,关外个战区,没有军令各战区士卒不得跨出战区半步。尤其规定了无召不得回关内的铁律,一旦触犯以谋逆论处。

第一千零一十章灰尘大

    端午节这一天,朱慈烺一大早就来到京城站,大明京城到通州铁路今天正式开通,为了推广铁路,朱慈烺打算今天登上火车在京城和通州之间跑一个来回。

    火车这种新鲜事物,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新鲜事物,整个京城几乎万人空巷的前来围观。

    早上朱慈烺登上专门为他准备的一截车厢,为了减轻火车自重,其余的车厢都是采用框架为钢铁,中间的墙板为木头,甚至窗户连玻璃都没有镶嵌。

    因为整个火车颠簸的实在太厉害,大明的玻璃还抵抗不了这样程度的振幅。

    而朱慈烺这节车厢,整车都是有钢铁构成,车窗的位置也都加装了钢网,内部有办公区、休息区、卫生间等等,以后要是真的出远门,还会在前后加挂餐车和其余车厢。

    装修装饰什么的也都没的说,非常有格调。

    朱慈烺登车开始,火车已经开始加煤储气,等朱慈烺参观完做好,火车就开始缓缓发动。

    铁路两边有调皮的孩子追着火车跑,不断的超过前面歇一歇笑嘻嘻的等着火车,讽刺火车跑的慢。

    朱慈烺并不在意,更远的地方,则是一辆马车也跟火车一起出发,这个只是为了宣传噱头,数据列的再多,也没有这种直观的比较能让人印象深刻。

    只不过这会马车已经跑远,火车连马车的尾巴都追不上了。

    随着火车开始加力,孩子们终于追不上,在哐当哐当声中,火车逐渐加快到每小时四十里左右的速度。

    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火车追上马车并且很快超过,一个小时之后火车开始减速,通州到了。

    通州距离京城不过四十里,从广渠门外京城站到通州站之间只有四十二里左右,全程跑了一个小时二十多分钟。其中加速减速的时间就用了二十多分钟。

    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意味着从京城到天津港区如果通上铁路,那么只需要八个小时的时间就能跑到,一天能跑一个来回还多。

    而如果是马车的话这一段路需要五天到六天的时间。

    都到了通州朱慈烺自然不可能直接就回去了,通州城朱慈烺也是好久没来了,正好借着今天这个机会好好逛逛。

    路上朱慈烺已经发现了,京城往东延伸了二十多里,而通州往西也眼神了十里,也就是说京城和通州之间再有十里就连一起了。

    因为通州背靠京杭大运河和天津港的中转,是京城物资的主要来源,尤其是粮食,京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粮食都是由通州转运。

    而京城生产的物资想要运往全国,也要依托这里走运河或者海运运往南方,京城可是有不少工厂的。

    这导致通州的商业非常发达,港口和仓储也非常多,尤其是脱离了城墙的束缚之后,沿着大运河一排排的仓库看着非常惹眼。

    以前运河船只是可以通过通惠河转运到京城的,随着京城人口暴增,通惠河不堪重负,朱慈烺不得不下令除入京粮外其余船只不得走惠通河入京。

    而粮船出京的时候又会携带一部分京城货物到通州,然后在这里卸货换船转运。

    建通州新城的时候朱慈烺特意的重新规划了通州码头,让其卸货能力增加,现在看来当时还是有点保守了。

    好在现在火车来了,通州的转运压力一定骤降,到时候不知道这份繁华还能留住多久。

    大明除了京城之中储备有粮食外,京城外最终要的储粮地就是通州粮仓了,自从朱慈烺掌握皇明粮号以来,京城发生了数次粮食挤兑事故。

    从那以后,朱慈烺有意加强京城的粮食保障,城内是装不下,只有在通州仓常年储存着超过千万石的粮食。

    千万石的粮食即使漕运断绝也足够京城附近的百姓一年以上的需求。

    而根据朱慈烺的国策,军事物资全部都在京津地区加工,而军粮虽然各地可以就采购,但是京城周围的二三十万军队,还有宣大附近的军队的军粮都是在通州这里加工。

    朱慈烺来到通州其他东西都不看,也要先看粮仓。

    朱慈烺随机点了七个粮库:“这七个粮仓挨个打开朕要逐一看一遍。”

    管粮库的管事擦着汗:“回禀陛下,这粮库一开,粮食涌出,除非放完很难在堵住,这是不是,是不是……”

    朱慈烺眯着眼睛:“是不能开?还是不敢开?”

    管事的吓得扑通跪下:“能,能,臣只是担心粮食涌出,那灰尘比较大惊扰了圣驾,这里面任何一个粮库都有根据可查,陛下可以随便查看。”

    朱慈烺怀疑的看着他:“灰尘很大?粮食里面怎么会有这么多灰尘?朕不信!来人,王国兴呢!控制住他们,开库!”

    管事的高呼着冤枉朱慈烺也不管,逐一去看,朱慈烺倒是很好奇这灰尘到底有多大!

    新式粮仓的设计是漏斗型的,为了方面粮食转运,在垫高地基的时候,整个地基就呈现漏斗型。

    底部留有口子封住之后上面灌满粮食,一旦开库的时候,整个粮库有三层开口,库上、库中和库底,库底开口一旦捅开,基本就封堵不住,除非粮食流完。

    朱慈烺为了防止出现双层仓这样的问题,这开库肯定是要从库底开了,不过区区七个库而已,看一眼再装回去就是了。

    相比皇上亲自要看你还在那担心这担心那,不是心里有鬼是什么?

    第一个粮库打开的时候,粮食喷涌而出,库顶上锦衣卫蹲在那里看着粮食是不是在出库。

    因为如果底下的粮食不断的往外流动,那么上面肯定会形成一个漏斗形状,如果没有就代表有夹层。

    早就准备好的马车和工人开始转运粮食。

    接着就是第二个第三个一直到第七个粮库一同出库。

    然后朱慈烺就看不到人了,原来粮食出库灰尘真的很大!

    朱慈烺站在那里等着,灰尘呛的人直咳嗽,朱慈烺才想起,这个时代收粮食可不是跟后世那样机械化作业,这些都是百姓撵了有扫,扫了有撮最后颗粒入仓的收获。

    所以粮食里面含有灰尘大,真的不是骗人的!

第一千零一十一章军粮造假

    面对这么大的灰尘,贵喜躬身递上口罩,朱慈烺稍微有点尴尬,默默的带上口罩,朱慈烺挥挥手:“把管事的叫过来。”

    朱慈烺这里用的是叫,意思就是放人吧,可能真的是误会了,贵喜也躬身下去,理解了皇上的意思。

    管事来的时候还不停的咳嗽一脸委屈,朱慈烺指了指粮仓:“你这跟把粮食埋土里有什么区别?就不怕唔发芽喽?”

    管事的弓着身:“回陛下,虽然灰尘大,但是也没有到……也没有埋土里这么……臣以后一定注意。”

    本来他还想辩解一下,但是刚刚锦衣卫的一番动作让他明白了很多道理,还好陛下耐心好,先看完粮库在收拾他。

    要是皇上啥都不问先送他进诏狱,那他岂不是要完蛋?虽然亏空粮仓这种事情他没有干,但是低买高卖,把到期的可粮食粮食以霉变或者饲料粮的价格卖给亲属他也干过。

    他自认为自己也扛不过锦衣卫的问询,到时候一样完蛋。

    朱慈烺哪有空管他们粮食是怎么卖的,能抽空来看看存粮是不是安全就已经很不错了,他只是随机抽查又不是查账的。

    见管事的回到下次注意,朱慈烺也算满足了自己指导一番的想法,挥挥手:“留下人继续监视粮食出库,直到全部出库再来汇报,咱们去看军粮生产那边。”

    军粮生产当让看的是以次充好和生产卫生情况了,不过离多远朱慈烺就问道一股熏肉腌肉的味道,还好不是臭味,不过这味道确实不怎么舒服。

    朱慈烺来的时候看着连路面都是一尘不染的,自然懂了,一定是昨晚就进行了卫生大扫除。

    朱慈烺没有看生产车间,而是直奔仓库区域,兜兜转转找那些角落里的仓库还有锁着门不让看的。

    按照应付检查的逻辑,这些人一定会把那些坏的东西放在某个不易发现的角落了,盖上或者锁上,一副欲盖弥彰的样子。

    果然朱慈烺在最后的角落里发现了一堆坏肉,看着瘫在那里抖的不能说话的管事,朱慈烺挥挥手:“送诏狱,查清楚。找个知道前因后果的来。”

    朱慈烺等了一会,一个管库被提了过来,来到跪在地上磕头:“陛下恕罪,都是管事的怂恿,我只是管库的……”

    朱慈烺指了指这堆发臭的肉:“这里面有什么猫腻,他们又是怎么干的,你给我仔细说一遍。”

    库管磕着头:“管事的,用这些市场上收上来的烂肉替换北方来的腊肉熏肉,然后把好肉送到亲戚那出售,而这些是昨天刚到来不及处理的。”

    朱慈烺冷着脸:“你们这么做多久了,军部是谁负责验收?谁负责督查,为什么一直没有发现?锦衣卫去把人都抓过来。”

    库管擦着汗:“已经两年多了。”

    朱慈烺就站在那里,臭气直冲脑门,带着口罩都遮掩不住,想着士卒在前线打仗,这些王八蛋就给他们吃这个,怒火蹭蹭的往上冲。

    朱慈烺咬着牙:“王国兴,派人先去控制这些人的三族,别放跑了一个!”

    库管吓得磕头,这三族一起抓这事可就大了。

    朱慈烺挥挥手把人带下去,懒得听这人吵闹。

    不大一会,军部的巡视员和验收员也都被带了过来,这些人跪成一排低着头不说话。

    朱慈烺指着他们:“你们还有什么要说的么?”

    验收员队伍的后勤主事抬头:“回陛下,我们验收军方军粮的时候抽查没有发现任何质量问题。”

    朱慈烺上去对着他踹了出去:“没有质量问题,你当朕是瞎子么!现在人赃并获了,你还敢狡辩。”

    验收员被踹的不敢动:“陛下,真的没有质量问题,我敢用人头担保,我一切都按照规章制度来办的,若是有问题,臣甘愿抵命。”

    朱慈烺收回角,指着在那发抖的巡视员:“你来说,你们都是怎么巡视的,在你们眼皮子底下掺假,你们也没有看到么?”

    巡视员连忙答道:“回陛下,这些他们……他们都是掺加到三类军粮里面,我们巡视虽然看到了,但是这些也不归后勤部管,又是陛下的生意,我们不便多说多问。

    我们以为……我们以为是上面授意的,故意这么搞的。”

    朱慈烺狐疑了:“三类军粮?军粮什么时候还这么分等级了?”

    一边的验收员擦擦脸上的鼻血:“回陛下,一类军粮是指供应大明军队的军粮,二类军粮是外销供应给赏金猎人和民间尝鲜的军粮。

    三类军粮是供应藩国,土著,靖安军,奴隶的军粮。

    一般最好的材料都用来做一类军粮,查验最严格,一般的材料和一类军粮的下脚料用来做二类军粮。

    次一等的材料和二类军粮的边角料用来做三类军粮,这一直都是各军粮作坊的惯例。

    我们在查验巡视的时候,很难区分这些作坊是故意掺假还是按照规定做的三类军粮。”

    朱慈烺还是第一次听说还有这个规定,见不是大明士卒吃,朱慈烺的脸色就好了很多。

    现在可以确定这个作坊掺假是掺假了,从外面购入的这些死猫烂狗死猪肉肯定不是规定内的,但是因为三类军粮管理比较宽松,所以大家都视而不见了。

    黑着脸朱慈烺怒道:“即使三类军粮,也要保证安全,这种东西你们怎么保证卫生,一旦吃出问题,砸的是皇明军粮的招牌!况且这个能有什么口味?”

    验收员抬头:“回陛下,这个粮食封装之前都会使用高温熏蒸消毒十分钟以上,安全问题应该没有,而且只要不像这位这样外购这些不明来源的肉,一般也不会有大问题。

    三类军粮生产的时候使用大量的香料辣椒等等掩盖这些异味,所以根本吃不出来。”

    朱慈烺最终也没有想好怎么处置:“按照程序处置吧,此事不易张扬,也不宜重处,各地军粮生产加强监督,不能出现这种明显都坏了的肉!

    至于你们负有监督之责,岂能敷衍,以后当戒之慎之!那个验收员朕来问你,那这些藩国军和靖安军就不验收么?”

第一千零一十二章铁路大建设开启

    验收员继续擦头上的血:“回陛下,军粮生产是军事机密,不允许他们查验,他们只有接收之后可以查看质量,一般他们也不会说什么,因为我们的军粮即使三类也比他们平时吃的好。”

    朱慈烺指了指:“给他处理一下伤口,朕刚才是生气你们在军粮中参加,大明军人在前线浴血奋战,你们这些人一定要确保他们的军粮安全,知道么?”

    “是!”

    朱慈烺又问贵喜:“朕记得靖安军的伙食是参照大明新军的标准吧,怎么这些人确说三类军粮也比他们平时吃的好?”

    贵喜摇摇头表示不知道:“陛下,要不臣找一个知道的人来?”

    朱慈烺嗯了一声,现在他都不好意思轻易发火了,刚刚太冲动了,还有粮仓那里,也是妄下决断,今天连出了两次这样的事情让朱慈烺有了警醒。

    是不是因为一切太顺了,让他有点忘乎所以,以为自己认为的就是对的?

    不一会一个后勤部军官到来,朱慈烺问道:“靖安军的伙食是什么标准?”

    后勤部军官连忙立正:“按照陛下的指示参照新军标准,因为当地人口味比较特殊,喜欢吃黏糊的糊状菜肴还要放入大量咖喱,用手抓着吃。

    所以靖安军的伙食主食一般为米饭码头,菜品以大杂烩的糊糊为主,有时也有汤类。”

    朱慈烺就奇怪了:“这就是参照新军标准?你们就是这么参照的?”

    后勤军官也愣了:“陛下当时说的是适当参照新军标准,并没有说跟新军是一个标准。

    后勤部理解的就是,跟新军标准较低一等,新军以吃的好为标准,那么靖安军就是以吃得饱为标准。

    对照起来靖安军的伙食比新军底一级,又比各藩国军队高一级。”

    朱慈烺更加不解了:“就这还比藩国军队高一级?藩国军队平时都吃什么?”

    后勤军官面色古怪:“藩国那边,根据各自国情不同和国王的抠门程度不同以及官员贪污的数额等等因素差距很大。

    靖安军的标准是没隔一天能吃到一次荤菜,每旬能吃到一次全肉菜,米饭馒头管饱。

    而藩国军队一般只有战时才能达到这个水平,而且有些藩国战时也达不到这个水平。”

    朱慈烺这才明白,原来三类军粮都比他们平时吃得好竟然是真的!

    想想确实是这样,大明解决了温饱问题,不代表全世界都能解决温饱问题,后世咱们一样解决了温饱,但是世界上不是照样有人吃不饱饭。

    这次事件算是高高抬起轻轻落下,要是明军吃了这种军粮,朱慈烺真的会诛三族的,但是听到只是藩国军之类的吃了,朱慈烺也就只当是一次普通的质量管事事件处置了。

    倒是那个检验员挨揍有点亏,朱慈烺也没有说什么,但是已经帮他治伤了,还要怎么样?

    朱慈烺想想光治伤不道歉也不好,摸了摸腰上的配玉解下来:“这个赏给那个挨打的了!”

    贵喜颤抖的接过脸上笑嘻嘻:“早知道有这好事,我也想挨一顿打呢!”

    朱慈烺翻翻白眼:“滚蛋!”

    再次回到车站的时候王国兴来汇报:“陛下,七个粮库的粮食全部出库,没有发现问题。”

    朱慈烺嗯了一声登上火车,火车再次发动呜呜呜的朝着京城而去。

    朱慈烺突然想起:“贵喜,你安排人带着太上皇和太后也来体验一把大明的新火车。”

    贵喜答应之后朱慈烺招来铁路建设的负责人:“天津段已经开工了么?”

    铁路负责人名字叫詹云吉,詹云吉不会知道他能从数位工程师中脱颖而出成为主要负责人完全是因为他的姓好,朱慈烺觉得这家伙肯定能借到詹天佑的运气。

    铁路负责人詹云吉奇怪:“就等着陛下的命令呢!”

    朱慈烺感觉自己问了一句废话,确实自己没有吭声别人怎么开工:“那就今天开工吧?怎么动手想好了么?”

    詹云吉展开怀里的图纸:“按照计划,京津铁路分为四个工段,京城到通州段已经完工培养了三支建设队伍,所以接下来的三段,将同时动工,同时培养更多的建设队伍。

    整个工期不包括前期准备到最后完成预计一年的时间,如果今天开始动工,那么明年端午之前肯定能完工。”

    朱慈烺计算了一下,也就是说明年连伦线开工可以有九支队伍一同建造,一支队伍一年能建造一百里,那么,九支队伍一年就能建造一千。

    再用一年的时间培养三倍的队伍,那么复兴七年就能一年建造最少三千里,也就是说复兴八年最迟复兴九年就能完成单线铁路的铺设。之后视运行情况考虑复线铺设。

    这样的速度完全不耽误后面的战争准备,当然大明可不止建一条铁路,而且并不是工人够了铁路就可以无限暴产量。

    这个还涉及到运输,加工,工业,工人招募,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最关键还是钱的问题,朱慈烺还没有富裕到一年十几亿的投资铁路的程度。

    朱慈烺知道后世霉国有过一年建五万里十年修了四十四万里的基建狂魔时代,但是那是因为他们绝大多数铁路都是建在平原地区的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区。

    而大明无论是工业能力还是地形等等方面都是不能和对方比的,也许发展个几十年大明也有这样的基建能力,但是现在肯定不行。

    按照第二个五年规划,大明是力争达到每年建成一万里铁路的能力,一万里也就是五千公里。

    这个计划就是因为大明有连伦线建设计划,一级从京城到广州的京广线计划,和从京城到北海城的京北线。

    五年时间完成这一纵一横是不可能的,大明的目标是五年内完成一横,纵线开工,十年计划结束的时候,这一条纵线完工,并且,从广州到广西,从广西到红河谷,从红河谷沿着海岸线南下,经过整个中南半岛的海岸,最后一路眼神到莫卧儿地区。

    这两条线路才是大明的重点工程,大明是没有本事穿越横断山脉,但是要是沿着海岸线走一条铁路难度就没有这么大了。更何况海岸线方便运输,建的时候不要说三五个点一起开公共,几十个点一起都没有问题。

    负责人拱手

第一千零一十三章皇太子出生

    负责人詹云吉拱手:“陛下,京津铁路明天开工可好?今天是端午节,大家都等着回家过节呢。”

    朱慈烺嗯了一声:“都等着回家过节?难道这个时候他们不应该已经在家过节呢么?”

    这样一问詹云吉就不好回答了,看了看皇上的脸色他硬着头皮解释:“上面觉得陛下可能会看铁路建设工地,所以让大家都在工位上等着,等陛下离开通州才能放假。”

    朱慈烺:“……”

    这种迎检准备让朱慈烺想起后世上面来人突击大扫除的日子,结果扫完之后,上面的人去了其他单位转转就走了。

    现在朱慈烺面临这样的情况是何其相似,皇上要来,哪怕是下面的农村都要搞干净一点,万一皇上一高兴去了呢?这叫有备无患。

    朱慈烺摆摆手对着贵喜吩咐道:“以后出门尽量不要泄露行踪,不要给当地造成困扰,不能耽误百姓正常的休息,以后再有类似的事严惩不贷!”

    贵喜躬身应是,詹云吉也拱手:“陛下体恤百姓乃是大明之福……”

    朱慈烺没有理会这一记马屁:“铁路建设的时候多动动脑子,多研究机器,如果工人有好的省时省力的想法,好用的工具发明,对某些零件的改进,要鼓励要奖励。

    铁路是新鲜事物,不要觉得规定的就是对的,一切都还在摸索阶段,要勇于试错,京津铁路说到底还是一条试验线,要不断改进最后才能用到大规模建设铁路上。”

    詹云吉对这个非常认同:“陛下说的是,其实在通州段建设的时候,下面不少工人提出了不少改进都提高了效率。

    至于陛下说的研究机器,臣等人正在研究一种铺轨车,是根据煤场和码头的吊车启发,用火车蒸汽机作为动力,枕木和铁轨就在火车上组装好,它一次调运到位,能节省人力……”

    朱慈烺听着这个东西就像后世的铺轨机很像了:“很好,不要怕困难,朕觉得可行,上报科学院给你们批研究经费。”

    皇明商号内部有不少自己的研究项目,例如玻璃厂的大平板玻璃研究,钢化玻璃研究,高通透性玻璃研究,炼焦厂研究的新式炼焦炉等。

    这些研究有的不值当在皇家科学院进行有的是在生产厂家更容易研究,例如炼焦炼钢炼玻璃这些皇家科学院总不能再起炉子,然后再运材料。

    而这种在商号的研究一般都是上报皇家科学院,由皇家科学院进行项目评估资金拨付,还有项目审查,研究进度督促,配合统计部和内典算司进行资金审核等等。

    火车发动朱慈烺在下午三点多回到京城好事者散去大半,也有不少人在火车站排队打算体验一下这火车的新奇。

    毕竟皇上都坐了他们还怕什么,而且皇上都坐过跟皇上坐的一样以后也是一种谈资不是。

    朱慈烺直接回宫,最近这几天有几个后妃都到了预产期,朱慈烺还等着看孩子呢。

    不止朱慈烺等着,现在整个大明很多人都眼巴巴的盼着太子到底是哪一个。

    大明复兴五年五月初八日,皇长女出生,赐名安宁,长公主的出世像是一个开始,十日大明皇太子出生。

    按照大明皇室起名规则,从永乐开始就制定了‘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的字辈,然后又规定了火火土金水木的五行轮回偏旁。

    所以到了朱慈烺的儿子,那就是朱和*这最后一个字还必须带土字旁,朱慈烺想取名朱和坤表示厚重,最后考虑到避尊者讳的不便,最后取名朱和堃,这个堃字和坤是异体字,意思是一样的,皆大欢喜。

    而且朱慈烺特意下旨修改了避尊者讳的规矩,各地不用为了避讳改命,写文章也不用避讳改字通假字之类的。

    之所以下旨不用避讳了还要起个生僻字,这不是先起的名后下旨改的避讳,这样显得皇上不是因为溺爱才为太子改成法,也是保护太子的一种办法。

    六月一日大朝会,封皇长子朱和堃为皇太子,并且宣布以后每年的六月一日为儿童节。

    这一年朱慈烺十八岁,大明皇太子出生,也就是说朱慈烺三十六岁的时候皇长子成年。

    大明这一天普天同庆,百姓的一颗心也放回了肚子里,尤其是跟着朱慈烺打江山这些人,朱慈烺有后了,那也就意味着他们的财富爵位就能延续了。

    皇太子由端妃所出,按照惯例母凭子贵,端妃晋升皇贵妃,成为皇后之下第一人,协助皇后打理后宫。

    而端妃在宫外还有一间脂粉铺子,是当初朱慈烺给这些后妃找事干弄的,现在端妃产太子,自然不适合在经营,其产业转移到皇后名下,而端妃从此不得在出宫。

    除了不能出宫之外,还不能见外臣,不能回乡,即使家人探亲也要申请而且每年不得超过一次。

    生了太子之后,皇贵妃被严格的限制,并且朱慈烺还调换了端妃的护卫和锦衣卫人选,并规定每年调换。

    皇宫内的明争暗斗历来血腥,朱慈烺深受后世电视剧的熏陶,生怕太子将来给他来一个一模一样的夺权。

    就像李世民一样,抢了他爹的位置,而至确一替一个的造反。

    不过内宫中除了防止端妃系做大之外还要防止其他嫔妃暗害太子,宫外的威胁现在基本上没有了,但是内宫的斗争朱慈烺也不能不防。

    为了皇太子的安全,朱慈烺亲自选择了魏平安担任太子随身太监,这家伙正好在太子成年的时候就可以退休了。

    就算他再贪恋权力,他肯定活不过朱慈烺,朱慈烺有把握他不会成为魏忠贤这样的。

    当然为了防止客氏这样的奶妈出现,给太子喂奶的乳母也规定了执业时间,每人只能喂半年,太子一岁半必须断奶。

    而所有喂养过的乳母全都出宫谋生,不许跟在太子身边。

    朱慈烺把能想到的都想到了,能规定的都制定了出来,自从太子出生,内宫几乎是每天一个规章的制定出台,吓得宫内说话都怕违反制度。

第一千零一十四章别人可以为啥我不行

    经过四个多月的谈判大明跟沙俄关于北疆谈判接近尾声,双方承诺在冬季之前后撤一线兵力,并且不再相互派出人员骚扰对方防线和后方。

    当然最关键的是互换人质,大明手里沙俄人质不少,沙俄人那边大明的人质也有不少。

    但是具体多少大明这边还真不知道,就像沙俄也不知道大明手里有多少他们的人一样。

    为了兑换人质,在谈判开始的时候朱慈烺就丰富善待俘虏,提高了俘虏沙俄活人的价格。最后经过统计,大明手里的沙俄人质有八万多。

    这样朱慈烺就放心了,反正沙俄手里绝对没有这么多大明的人质,因为赏金猎人那边北疆失踪的总人口也没有那么多。

    你不得不承认老毛子对寒冷的忍耐力确实强悍,这些人跟建奴一个待遇,建奴现在已经没有了沙俄人大部分都还活着。

    军部卢象升来问的就是这件事,虽然大家谈判桌上都说好了,但是大明要不要防备,冬天要不要增兵边境,要储备多少物资弹药这些都要进行从新计算。

    首先这边防线主要还是靠赏金猎人们防守,既然后退,这些赏金猎人到底还招募不招募。

    今年要是没有抓俘虏砍人头的活,那让赏金猎人守边防线就要提高待遇了,要不然不挣钱这些人搞不好就不干了。

    毕竟从北疆城往北还有几千里的无人区呢,极地师要是分散了守边境线,要是敌人使诈军队集结都来不及。

    不管别人遵守不遵守停战协议条约啥的,反正大明违反条约拿签条约停战当忽悠人的借口的事情可是没少干,所以大明这边大部分人都觉得要防备!

    但是有些人确觉得没有必要,毕竟北疆储备转运物资困难,两个师加上十多万赏金猎人的消耗几乎等于关内百万士卒。

    而且就算沙俄真的违背约定冬天进攻,咱们只需要守住几个点,等开春在打回去就是了。

    沙俄越往东来对大明就越有利,要是沙俄把战线推进到黑龙江流域,大明在这里消灭他们,那后面能省好多事。

    所以大明不应该怕他们来,来了更好,不来大明也不盼着,干嘛为了这种事情耗费那么大的人力物力。

    朱慈烺听完卢象升的汇报好奇的问道:“那么你是怎么想的?”

    卢象升这次学乖了:“上次陛下点醒我要多从全局出发看问题之后,回去我进行了认真反思,学到很多。

    这次事件,两帮人争来争去意见都有道理,看似那个选择都好,实际上他们确没有说到问题的关键,那就是垦殖公司的安全。

    从北疆城到黑龙江之间的地方,大明有三十八个垦殖公司一百八十多万的百姓在那里生活。

    大明无论如何都不能把百姓置于危险境地,所以哪怕沙俄真的撤退了,大明也不能轻视边防,不能让敌人觉得有机可乘。

    大明安置这些垦殖点非常不易,一旦出现风险和损失,那么必然导致垦殖公司内出现逃户以后也没有人敢再来北疆,这等于是陛下十年辛苦毁于一旦。

    虽然现在看着北疆储备物资消耗极大,但是这也带动了北疆的经济发展,正因为有新军和赏金猎人的需求,北疆的物资才能卖的出去。

    这些钱看似投入了军事领域,实际上可以看成是发展北疆经济的花费,所以这个钱花的值!

    大明不仅不能降低警戒,相反因为赏金猎人的部分撤出,大明北疆应该储备更多的物资,也是为以后的战争进行储备。”

    朱慈烺终于满意了一次,微笑着说道:“既然知道北疆每一份成果都要十倍的资源去堆砌,那么咱们就更应该努力保持北疆的存在。

    北疆的防御不能松懈,撤出来容易,再想重建这个后勤体积又要重新在费时费事一次。

    现在只是二十万人小规模作战的补给都扛不住,那以后还怎么发动大规模进攻?

    北疆难,大明为什么还第一时间就修一条铁路通往那里?虽然第一批铁路线只到北海城,但是一旦技术成熟大明一定会把路修到北疆城。”

    说道铁路卢象升也振奋起来:“臣遵命,说道铁路臣最近也去体验了一把,这运力这速度确实不是马车可以比拟。

    如果将来铁路修通,不说其他,大明军队日行千里,士卒的调动范围就变大了,防御范围也扩大了,能节省不少兵力。

    听说铁路火车速度还能更快运力还能更强,不知道是真是假?”

    朱慈烺点头:“当然是真的,火车刚研究出来那一会,速度只有每小时五公里,还只运行了半个小时就出了问题。

    现在能以每小时四十里的速度奔驰,载重也是一开始的十倍,这仅仅用了四年的时间。

    十年后铁路肯定能更快,四十里只是开始,以后五十六十八十乃至一个小时跑个一百两百里都是有可能的。”

    要是换一个人这么说,卢象升肯定说对方在吹牛逼,但是换成皇上说这话,卢象升只能夸一句您想象力真伟大。

    朱慈烺还没有说后面的高铁磁悬浮呢!就算是蒸汽机车,提速之后货车跑八十一百也是有过的,客车更是能跑到一百二。

    夸张么,这些都是事实好吧,不过就是这个事实依旧让卢象升张大了嘴巴,感觉不可思议。

    朱慈烺继续说道:“以后铁路运输将是大明陆路战争的主要运输调动方式,大明仗打到哪里铁路就要修到哪里。”

    卢象升眼睛里漏出感兴趣的光芒:“如果铁路建设规模这么大的话,以后这可是有不少创业机会啊!”

    朱慈烺看了他一眼:“你要是私人想要搞投资我没有意见,但是军队不能搞生意,军人就应该纯粹一点,专心打仗,不能一边想着打仗一边做生意!”

    卢象升问道:“那内阁为何可以插手经济事物?内阁难道不应该纯粹一点,只关心民生么?”

    朱慈烺还是第一次被问的哑口无言,想了半天才说道:“内阁因为牵涉到方方面面,各种投资建设的项目多,需要投资建厂节省开支。

    而军队所有的供应皇明商号都已经有专门的工厂,军部不必在办厂经营!”

    喜欢统计大明请大家收藏:统计大明新书海阁更新速度最快。

第一千零一十五吃顿饺子

    刘老实一家忙完了夏收奢侈的吃了一顿饺子,新面粘性弹性不足,刘老实特意赶了早集卖了一筐青菜辣椒去买了面。

    辣椒这种当初只有皇家才能种植的好东西,现在已经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而其高贵的出身成为百姓招待贵客必上的好菜,各种青椒炒肉,青椒拌菜层出不穷,辣椒成为大明最受宠的蔬菜。

    除了有排面,还因为他味道醇厚,专治嘴里没味。跟童子尿煮鸡蛋的汤是一个效果。

    刘老实看着粮价牌不淡定了:“为啥十文钱!城里的粮食才六文钱一斤,白面也没有这么贵啊1

    秃头掌柜站在那里不屑的撇撇嘴:“上过两天河工就觉得自己是城里人唻?城里皇明粮行的粮价那是指导价,又不是非要跟他一样。

    俺们把粮食拉回来不要人工嘛,开店不要店面租金嘛,招募这么多伙计不要吃饭嘛!

    你要是想买便宜的,还去县城皇明粮号买去啊!那里还是原价1

    刘老实摸出腰里一小串钱,一大串就是一千文,一小串就是一百,解开绳子,数了三十文出来:“哝,买三斤白面。”

    秃头掌柜接过钱脸色才好了一点,刚要从一边的袋子里装面,刘老实连忙说:“要去年的面。”

    秃头掌柜打量着他:“吆喝,包饺子啊1

    刘老实开心的咧着嘴:“对啊,包饺子,沉面有劲!米吃新面吃旧,这一串钱够家里吃一顿饺子了。”

    秃头掌柜噗呲笑了:“那你可是下了大本钱了,剩下的七十文可是能买三斤多肉,要不多买点面吧,肉多了包不完。”

    刘老实跟着赔笑:“不用,我们再掺点新面,家里有韭菜加一点。”

    秃头掌柜把面称好倒进刘老实的口袋:“走好吧您唻,往西西关镇关西大爷的肉摊,去吧1

    刘老实往东走:“俺去东街麻子家买,麻子家今天肉肥1

    提着肉回家,刘老实家的丫头小子早就在村口石碾边趴着:“哦,爹回来喽,包饺子喽!包饺子喽1

    同村的孩子都趴在树上树下留着口水看着。

    小虎不屑的撇嘴:“包饺子有啥了不起!前今天,我去村长家,见村长家也吃过1

    刘老实的孩子簇拥着刘老实回家,后面跟着一趟子半大小子,吃肉可是大事,在刘家村十天半月也见不着一回。

    这还是复兴历之后大家日子好过了的缘故,这要是五年前,过年也就村长和教书先生赤脚医生几家能吃上一顿肉。

    回到屋里,刘氏接过肉和面口袋:“你去打二两酒请村长过来吃饺子。”

    刘老实挠挠头:“这咋合适唻,要不下次吧?”

    刘氏推了他一下:“你咋嫩些钱,下一次吃饺子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快去,老大已经到了上学的年纪,你别耽误了,听说耽误了要坐牢的1

    刘老实嘟囔着:“这不是应该他办的嘛,干嘛还要请他吃酒,一家人开开心心吃顿好的不好嘛好,去就去嘛,你这婆娘天天把你能的1

    刘老实紧了紧裤腰带朝着村长家走去,到了地方在门口转了两圈:“叔,叔在家嘛?”

    “在哪,进来吧1

    刘老实跨进院门,村长正在喂鸡:“是老实来了,今天咋有空了?有事?”

    刘老实搓搓手:“家里包饺子唻,猪肉韭菜馅的,想请您去喝两盅酒。”

    村长想了想皱起眉头:“是为了孩子上学的事情吧,刘老实你可别犯浑!朝廷可是下了文书,谁家孩子到年龄不上学,父母可是要坐牢的!

    你找我也没有用,我要是没有看好劝好,到时候我也要吃挂落!

    你这饺子我不吃!你家老大六岁了,今年秋天必须送去上学,这个没得商量。”

    刘老实啊了一声:“叔,您别激动,俺们上学!上学!上学这么好的事情,俺们咋还会逃唻,这皇上又管吃又管住,多好的事情!

    找您是想让您开个证明,俺们秋天好送他去学校。”

    村长脸色这才好一点:“嗯!你能知道就好,上学咋不好,咱们汉人才有这福利,这是恩赐,异族想上学还要交学费食宿自理唻1

    刘老实带着村长往家里走:“可不是咋的,老大从小就皮实,下河爬树没一刻消停的,这不是想把他送到军小去”

    村长脸色犹豫:“军小埃这个可不好搞,我也没那个本事,我给你写封推荐信吧,到时候能不能考核通过,那就看孩子的造化了。”

    刘老实开心的咧嘴笑着:“可不敢让您为难,有推荐信就好,要是这小子不好好搞我就揍死他1

    所谓的军小就是增加了军事课程的小学,挑选身强体壮的孩子从小培养,一般学校只有四分之一的军训课,但是军小的军训课达到了课程的一半。

    这种军小直接上军事中学最后直升军事学院,毕业就是军官,即使中途淘汰的也都有机会参军入伍,退伍之后那至少也是安排到各单位的官身,吏也是官不是。

    故而这个军小推出之后每年都挤破头,但是这个招生人数非常有限,朱慈烺还特意关注过,并制止了军部想大规模普及的想法。

    开玩笑,朱慈烺还等着搞到天才搞工业高科技呢,这帮人这个挑人法,那优秀人才还不被军部收拢光了。

    军小每个县招募的名额大约是十到三十人之间,总招生规模三万,每省一个军小一所军事中学。

    各军事类大学的学生将有百分之十是从军事中学选拔的。

    两人到家的时候,几个凉菜已经上桌,刘老实把酒摆上:“叔,来,我先敬你一个。”

    走了一个之后,村长找了个话题:“今年收成怎么样?”

    刘老实叹了口气:“没多少,七亩地,就收了十石小麦。”

    村长鄙视的开口:“就这还不满足,要是前些年有这收成你不乐的后槽牙都漏出来1

    刘老实一边倒酒一边感叹:“可不是,前几年给了六石地租,交了两石税收,还能剩下两石的精粮,秋天再收一波粮食,一年温饱不愁了。

    但是现在只有两成地租,八成都是俺们自己的,反而嫌少,也不知道为啥1

第一千零一十六章饺子不香了

    村长斜眼看他:“还不知道,我看你就是心野了,咱们村子容不下你了!起名叫老实,你这一肚子花花肠子可一点都不老实。”

    刘老实叹了口气:“关键就是八石粮食卖了才五六两银子,还不如我们俩出去做工一个月挣得多。

    出去做工还不用下本钱,这种地又是粮食又是耕牛,又要种又要收的,麻烦死了。”

    村长酒杯顿了一下:“咋的,后面的地不想租了是不?”

    刘老实连忙摆手:“哪能呢,就是家里不留这么多人,我们两口算了一下,买头耕牛,家里俺爹娘就能收拾这七亩地,俺们两口去做工,等农忙在回来帮忙。

    这不是多挣钱嘛,听说大城市要工人都要疯了,去了就能找到活干。”

    村长一听不是要退租就好,村子里的地有一半都是他家的,今年好不容易赶上一个丰收年,结果好几家都打算退租。

    有的要出去买地,有的想去垦殖公司那边,有的想进城做工。

    当然更多的是像刘老实这样的,少租点地,分出一个劳力出去打工,这出去一年比种一年地挣得多得多了。

    大家都少租一点,那村长家的地就没人租了。

    虽然刘老实没有退租,但是村长感觉今天的饺子不香了!

    刘老实见村长面色不好连忙说点开心的:“听说忠实今年考了全县第一名?真是厉害啊!这将来可不就是连中三元1

    村长脸色更不好看了,村长家是比较有钱的,孩子早早的就开蒙读书了,后来更是花钱送到县学跟着考上过举人的县学老师读书。

    原本刘忠实是村长的骄傲,别人只要一夸孩子,他就满面红光。

    但是从去年开始一切都变味了,因为关内对于儒生的需求减少了,大量需要儒生的岗位集中在莫卧儿。

    那边从最低级的教谕到高级宣教专员等等都指定必须是儒生。

    但是那边太远了,当官远行几万里,那可是比岭南还远比发配崖州还要远!

    所以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读儒读得好,发配发的早!村长听到孩子唱的时候差点没有气死。

    刘老实这一记马屁直接拍在马腿上,不过村长并没有发火,只是尴尬的笑笑。

    时代变了,当初村长家一千多亩地,一年收租几百两,妥妥的全村首富,家里想读书的还要看村长的脸色,因为私塾先生是用族产加上村长家的供奉养活的。

    现在村长家地租一年只有百十两,还几年没有收到手,这几年村里人都去河工干活,一年收入从一开始的三十两不到,到去年两口子能挣六十两银子。

    像刘老实这样一家三个劳力干河工的,一年收入近百两!

    就拿今年来说,刘老实两口子去城里做工,妥妥一年六十两银子到手,他这个村长已经快不是全村首富了。

    刘老实吃着饭想着怎么扯开话题:“叔,你说咱们村要不要搞那个共济库来着?”

    村长想了想:“这个还在申请,现在只是试点,咱们还早呢,你是什么想法。”

    刘老实疯狂的点头:“要搞,一定要搞,粮食多了存不下了,你看这今年收了夏粮,后面还有秋粮,家里都堆满了,这要是明年再收后年,那粮食都没地方放了。

    在家还要买药杀虫还要防老鼠,可麻烦了,还是公库好。”

    村长感觉刘老实是在炫耀,不能让他这么嘚瑟!要压压他的威风:“听说今年报军小的孩子全县有四万多,四万人里面选二十个,两千人才选一个。

    你家老大要是不争气,考不上军小怎么办?毕竟我看你家老大也不咋聪明,要说壮实全县比他壮实的也不少。”

    刘老实也是一片阴霾,然后有开朗的笑笑:“考不上算了,那就上小学,将来上中学,要是考不上大学就去上技校。

    去年在工地上那些工匠可把俺们羡慕坏了,活轻松,拿的还多,特别是那指挥测量的工程师啥的,站在那里更当官的一样,俺们工头看到都得点头哈腰的。

    不好好学我就往死里揍!听到没有小瘪犊子1

    一边吃饺子吃的真开心的老大有点蒙了,咋了这是?又要挨打?要不我躲厨房吃去?

    村长看看刘老实家的房子:“老实家的房子该修了,孩子大了1

    刘老实点点头:“可不是咋的,这出去好好干两年也盖砖头大瓦房!对了村长,我看七里庙那边都起窑烧砖了,咱们为啥不搞一个?”

    村长听到这个就来气:“烧砖窑?你会啊!我不是在请人找师傅么,要是能找到师傅,咱们也起窑1

    刘老实一听:“那村长要不这样,我出去找活的时候要么帮你找一个,要么我找个大师傅学一学,回来我给你当师傅怎么样?”

    村长眯起了眼睛:“可以是可以,但是你学的会吗?现在外面都开始流行烧什么轮转窑了,那可厉害了,昼夜不停的,一年能出千万块砖,你能搞得定?”

    刘老实也不怵:“不就是窑嘛,咱们依葫芦画瓢还能搞不好,就算搞不好多花钱请大师傅嘛,到时候我跟师傅关系处好了,请他来还不是一句话的事情嘛1

    村长想想也是:“那你就去试试吧,要是成了,回来咱们就起窑1

    刘老实呵呵笑着:“可是村长,这处关系可以要迎来送往要花钱的,村长不出一点当提前投资了?”

    村长笑骂一声:“你这还没出门呢就把主意打到我身上了!放屁吧1

    刘老实不乐意了:“那你找外人不是也要花钱嘛,外人怎么能跟你一心,咱们本乡本土的,您又是我叔,我们怎么能跟外人比是吧?叔1

    村长眼珠子转转:“那这样吧,我把你们家旁边的四亩地也租给你们,地租呢降到一成,收成的时候算你十亩的收成,这就当是支持你了。

    先说好,到时候你要是学不好!回来我可是要打断你的狗腿1

    刘老实拍着胸脯:“叔,您放心吧!咱还要在这村里混呢!咋能骗人1

    两人皆大欢喜,刘老实要到了好处,村长也把多余的地租出去一块,一成的地租本来就是一开始打算好的,也不算吃亏。

第一千零一十七章大明的内卷

    朱慈烺以前一直不理解为啥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为啥后世有那么多华夏崩溃论,最后华夏依旧狂飙向前。

    现在朱慈烺懂了,当事物在发展在变强的时候,各种问题都会被发展掩盖,甚至不知不觉的被发展给解决,因为发展的太快问题还没有暴露就已经消失了。

    朱慈烺曾经也有过这种感觉,但都没有这次这么强烈。

    几方势力应为抢人拉帮结伙已经有党政的架势,报纸上吵的铺天盖地,朝着朝堂蔓延。

    朱慈烺知道大明缺人,但是没想到会缺到如此地步,后世英格兰区区千万人口不也完成了工业革命,大明拥有一点八亿人口,竟然不够用了。

    抢人大战先从垦殖公司开始,失去政策支持之后,垦殖公司只能靠自己,不过他们不怕,有钱有地,豪横着呢!

    营口垦殖公司首先开出只要愿意加入,开局送一百亩地,送种子,送农具,还送一头耕牛。进厂工作,干满一年送房子,干满两年送小妾,干满三年送股份。的条件

    要不是汉人百姓不够,大明又规定非汉人不得为正妻,这些垦殖公司恨不得打广告送老婆了。

    不过妾室都是从各奴隶市场精挑细选的,价值一百两银子以上的精品。

    这招一出,不少原本犹豫的百姓都往那边去,南方的垦殖公司一看,这个我也行!加入抢人的行列。

    这一番操作,原本已经有所减缓的外迁朝再一次出现,家乡虽好,哪有这边机会好,去了都是地主,两年就有小妾了,简直是人生巅峰埃

    垦殖公司这样一搞,那些招工的不干了,你给这么好的条件这不是抢我的人嘛!好在有家有室的不愿意走,但是这种破坏市场规则的行为必须打击。

    于是各工坊一边提高待遇一边吵架,顺便打广告招人,工厂这边也不一心,京津地区的重工业都是大明命脉,很多行业对于使用奴隶进行限制,所以招人最下本钱。

    而江南地区人口和传统产业优势大,纺织这类工厂多,吸收周围劳动力,而且纺织产业是允许大量使用奴隶的,现在市场上一个莫卧儿奴隶要价六十两左右,一个黑奴只要三十两。

    也就是招募一个公民一年的薪水就够买一个奴隶的,所以他们即希望降低招工成本,又希望开放更多产业和岗位给奴隶。

    虽然黑奴笨一点,但是莫卧儿奴隶还是比较听话好用的,就是懒一点。

    珠江和红河那边也是一样,这边招募奴隶比招募公民方便诉求上更希望开放更多岗位。

    至于孟加拉湾这边不好意思俺们不参与,俺们也不缺人。

    最后一个就是西北地区了,西北地也卖了,钱也花了,人手不够了,这些部族的好汉们连种地挖坑都不会,更不要说进厂打工了,南疆倒是有一点会种地的,但是不够分的。

    传统的观念上,西北荒凉苦寒,他们招人条件没有垦殖公司的好,地方又比人家的差,所以西北地区的诉求是要求垦殖公司降低条件,好让他们也能招募一些人去。

    几方人虽然吵不到朱慈烺面前来,但是他们各自势力都有自己的发声人不是,再加上那些立志为民请命的文人,所以就在报纸上展开了持久的论战。

    朱慈烺倒是想要公平,但是人从哪里来?给奴隶开放更多的岗位说的容易,那要是奴隶有了思想来一个暴动怎么收拾?

    只会拿刀枪棍棒的好解决,但是要是会造枪造炮的奴隶暴动该怎么解决?

    再说了,懒惰是人的天性,如果所有岗位奴隶都干了,大明公民就会不断变得懒惰,技术都交给奴隶,科技也交给奴隶,最后连安全都交给奴隶,军队都招收奴隶。

    当年罗马的教训,大唐的教训还历历在目,奴隶可以用但一定要限制着用,这些人为了自己赚钱啥都不顾,朱慈烺可是要从大局出发。

    中原地区出现了少量的田地荒芜现象,虽然只是个例,但如果不引起重视,那么后世例子可是摆着呢!

    看到这个现象之后,朱慈烺让统计部和锦衣卫调查了,不只是中原地区有这种情况,现在垦殖公司也出现了这种重视挣钱的行业轻视粮食生产的局面。

    很多垦殖公司干脆粮食只维持够吃,甚至用奴隶种地,大部分人都从事赚钱的生意。

    就连当初专门为了种稻开辟的大琉球新几内亚的几个垦殖公司,这两年耕地不仅没有增加反而还出现了降低。

    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对农业的懈怠看着只是少种了几亩地,其实是对整个农业的轻视,水利设施不修了,江河清淤不搞了,田地养护不做了。

    长此以往,真到了缺粮食的时候,想要再种植,那就跟新开垦没啥区别。

    后世面对这种情况,大多数国家只能选择机械化加上高补贴,大明现在还没有机械化的科技也没有高补贴的经济,就已经出现了这种苗头,这可怎么搞?

    不少地主不用朱慈烺操心,自己找到了方法做出了选择,买奴隶种地!佃户不好好干,我不要佃户了!

    大明还出现一种思朝,如果把土地都交给奴隶种,大明公民都进厂工作,那么岂不是两全其美,到时候钱也挣了,粮食也生产了,用工的缺口也解决了。

    朱慈烺对此只能说想法很好,但是你得有这么多奴隶啊,现在莫卧儿那边已经恢复稳定了,农业工业都得到了发展,百姓外出的欲望已经不强了。

    除非强制,否则没有人愿意来大明做工了,现在已经不叫奴隶了,叫来明务工人员。

    南亚这里的土地不要说一亿两亿,就算没有化肥养个五六亿人口都没问题,大明以高压政策维持了稳定,大家有吃有喝,干嘛不远万里去大明。

    不少东南的商人看着这边既然有棉花,又有那么多人,还驻扎这么多军队,又是西进贸易航线的中点,这岂不是最好的建设工厂的地点?

    在关内设立纺织厂,还担心没有人力,这边有用不完的人,多好!所以这边现在连工厂都不缺了。

第一千零一十八章风口消失了

    这个争端由来已久,但是这个争端上升到党争的地步还是今年新出现的情况,这可不是什么小问题。

    多少朝代党争内耗导致整个国家不问对错只知党派。

    而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这更明显是区域化的党争,最后会导致区域之争,甚至战争。

    霉国南北战争怎么来的?还不是因为劳动力不足争抢劳动力来的。

    现在大明工业发展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已经凸显,朱慈烺又强行加快工业化使得劳动力矛盾更加尖锐。

    这些人之所以只能打嘴仗是因为大明之君主制,军队全部掌握在皇上手中,军队没有参与这次讨论。

    而霉国之所以引发南北战争是因为他们是联邦制,大家是合伙人关系。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朱慈烺放任这种争端不管,那么最后矛盾必然越来越尖锐。

    但怎么解决问题?人不能凭空而来,工业化不能停止,农业也不能放弃,算来算去只有禁止这种无序竞争,降低入籍门槛了。

    以前要求熟练使用一千个常用汉子,能够读写汉字才能申请入籍,朱慈烺直接大笔一挥,只要掌握五百个常用汉子,能够掌握日常交流用语就能入籍。

    这一门槛的降低,让以前困在读写等的那些异族能够加快申请,以前需要一年以上学习才能入籍的人,现在只需要三个月的突击学习就能完成。

    仅仅这一条瞬间就能解决数百万用工问题。

    第二个政策就是推出退耕还林政策,加上饮用水源地保护计划。以环境保护的名义,禁止所有山坡丘陵,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的耕种行为。

    国家出钱赎买他们的土地,让他们离开这些地方,以后这样的地方只能种树种草,当然大明不会不管你们,都进城去吧,都安排工作!

    这样一来很多地方都从适合耕种的地区变成不允许耕种,那么农民就必须进城,反正到处都需要用工,不怕安排不了。

    大明这些年朱慈烺一直在推行三北防护林和治理沙漠等工作,大家也逐渐有了环保的概念,在让报纸好好宣传宣传,形成舆论氛围。

    到时候百姓就不会觉得这只是为了用工慌而出台的政策,当然这也确实不是只是因为用工慌想的办法。

    退耕还林这是一直都想搞的,只是以前大明不需要专门出台这样的政策,移民的时候顺便就把这些事情给办了。

    这些年一直把山区的人口迁出,把黄土高原的人口迁出都是在做这事,现在只是把以前顺便做的事情变成规定而已。

    不说多,这个政策只要范围划大一点,最起码能搞几百万乃至上千万人口出来迁移到城市。

    而饮用水源保护大明还没有这个概念,除了京城搞了,朱慈烺当初为了这个特意把玉泉河圈起来保护。

    大多数地方还都是吃饭的水和唰粪桶的水都是一个地方取的,上游尿尿下游喝。

    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污染必然加剧,饮用水源健康也是一个重要的事情。

    朱慈烺的政策可不是水源地多少米多少公里不能有啥厂有啥污染,直接就是水源地区域能不许居住,都到城里去!

    为了大家的吃水健康,这一条说出来,大家应该都没有意见。

    这样一来又划出一大波人,让大明山美水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第三条有序推进养老金制度普及,农民之所以不敢进城打工,不敢全家一起进城,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打工再久,最后还是要回家种田,要不然老了吃什么。

    所以普及养老金制度,解决大家的后顾之忧,让更多的百姓敢离开农村到城市发展,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至于福利太好社会负担太重这些担忧,朱慈烺反正是等不到那一天,也在防止那一天。

    例如朱慈烺推行了教育全免费政策,二孩三孩等多孩补贴政策,为的就是降低大家养育子女的负担。

    现在大明只要愿意生孩子,你孩子不断,基本上全家的吃饭问题靠补贴就能够了。

    崇祯八年,大明一年的出生人口不到两百万,今年半年的时间大明新出生的人口就已经超过了三百万,全年至少有六百万新生儿出生。

    这十年的十年大明新出生了将近四千万出生人口,从以前的一点五亿人,已经上升到现在的一点八亿多人口。

    再过十年这四千万人将成年,大明人口只会越来越多。

    而且大明跟后世还有一点不一样,这个时候可没有女方找男方要财力的说法,只有男方找女方要陪嫁。

    朱慈烺也一直没有搞房地产行业来拉动经济,大明现在的房价,以一个正常的工薪阶层五年工资足够买一套不错的房子。

    当然这个不包括京城,京城房价虽然贵一点,但是朱慈烺退出了区域中心概念,正在对人口进行分流啊,房价上涨压力也不大。

    只要人口还在增长高福利加重社会负担就可以被抵消。

    一旦有一天人口过剩了,或者因为太发达大家都不愿意在要孩子了,那只能到时候再说了。

    反正朱慈烺是等不到那一天,他也没有本事解决这个后世都是难题的难题。

    三条政策一下,懂的人都懂,整个舆论对于人口争夺的声音迅速平息,没有眼色的那些人叫唤两声报纸也不报道了。

    整个报纸都加入到吹捧皇上这三条政策是多好,是多仁慈,是多么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不管吹没有吹到点子上,反正跟着吹一波是没有错的。

    因为除了推出三条政策之外,朱慈烺再次强调了报纸审核的重要性,撤掉了报纸审核机构的负责人。

    新的负责人上任之后立刻领会了朱慈烺的要求,一旬之内关闭了十七家报纸,并且严格了办报纸的审核流程。

    大明创业不用申请执照,需要工作人员上门去登记,但是报纸确不行,报纸发表之前是必须要经过审核的。

    朱慈烺之所以撤掉上一个负责人,正是因为其审核不严格,不仅报纸上舆论风向出现地域争端不管,有些报纸没有审核就发表他也没有管到位。

    报纸自然知道自己引起了陛下的不满,报纸监管加强意味着大明报纸行业的开荒时代彻底结束。风口消失了!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868/ 第一时间欣赏统计大明最新章节! 作者:怕起重复所写的《统计大明》为转载作品,统计大明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统计大明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统计大明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统计大明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统计大明介绍:
一个强大的帝国必须能提供至少2000项关于国家的统计数据。
如果崇祯对于自己的国家了如指掌,那他的结局一定是另一个模样。统计大明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统计大明,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统计大明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