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统计大明TXT下载统计大明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统计大明全文阅读

作者:怕起重复     统计大明txt下载     统计大明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千二百五十七章海军设计院

    今年的端午节,朱慈烺是在玉泉宫过的,这群孩子爹出去溜达去了,他们要陪着娘过节,朱慈烺这个当大哥的自然要前去安慰一下了。

    今年的皇家庙会跟往年又有不同,因为崇祯的担心,朱慈烺干脆规定今年各皇子允许在庙会上搞一个摊位,然后卖任何东西。

    这对于大人孩子来说都是一个新奇的体验,朱慈烺是希望这些皇子能体验生活,但是对于这些皇子来说。这不过是一个新奇的游戏。

    为了增加玉泉宫的人气,朱慈烺决定以后玉泉宫内这条商业街全年保留,即使没有过年过节的时候这里也可以做生意。

    当然平时只许皇子在这里开店,而且店面租金,货物的成本等等都是按照外面的正常价格来的,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一种人生经验,懂得权衡利弊就不会被人当成傻子一样。

    端午节之后,天津造船厂那边送来了最新的船模,这个是对现有炮舰改进之后的最新产品。

    这也是海军十年造舰计划开始之后第一艘定型的军舰。

    吴大海高兴的讲解:“这条船采用的是第四代水管蒸汽机组,使得整个军舰在满载排水量三千吨的时候依旧能达到十三节的航速。

    如果是作战状态可以做到航速十五节半。

    整条船可以载煤两百吨续航四千海里,足够应对所有的跨大洋作战,完全可以跟随主力舰队一起行动。

    武器方面,三座双联装炮塔,前二后一的布局,火炮口径一百五十毫米,三十二被身管比,火炮最大射击距离达到二十四里。”

    朱慈烺看着样船:“造价多少?”

    吴大海卡壳了一下:“天津造船厂说,要是造一条造价大概是一百八十万。

    如果十条的话是一百二十万左右,一百条大概是八十万,订购超过五百条,则每条的成本将会降低至五十五万。”

    朱慈烺摇摇头:“订那么多干嘛?军部认为订多少合适?”

    吴大海不高兴的摇摇头:“军部说先订十条,等海试确定达到设计要求之后再大规模订购,这个不是浪费钱嘛!

    咱们又不是没有造过蒸汽炮舰,这都已经算是第二种蒸汽炮舰了,技术已经成熟了,还有啥担心的?”

    朱慈烺摇摇头:“话也不能这么说,这么大的事情小心些是对的,一次订购一百艘,那可是八千万。

    钱还是其次,要是有什么设计缺陷,那这么多船造成了不能扔了吧?让你们海军用有问题的船你们可愿意?”

    吴大海觉得这船挺好:“能有什么问题?”

    朱慈烺呵呵一笑:“这问题可多了,例如蒸汽机动力不够,再例如,火炮同时开火导致共振波,或者是各种机械振幅相同导致的机械极速衰减。

    甚至还有设计师设计失误导致忘记设置船舵的,还有因为堆的东西太多导致造了就沉的。

    海试还有发现船头太重导致上浪的,还有船弦过低导致船不能抗风浪差的。

    甚至还有厕所设计不合理导致沼气聚集引发爆炸的。

    各种你想到想不到的问题都有可能发生,设计的再好最后还是要实际造出来然后在看看到底能不能用。

    按照规矩应该先造一艘测试的,这不是看着你们海军要的急所以第一批就十艘了,你还抱怨!”

    吴大海傻眼了:“还有人造船会浮不起来?这也太扯了吧?”

    朱慈烺呵呵笑着:“扯么?一点都不扯,沼气爆炸的事情都有什么事情不可能,你不知道只是你见得少而已。

    其他军舰的设计要什么时候出成品?”

    吴大海挠挠头:“这个现在还说不好,造船厂觉得这方面的经验还不足,一条帝国号现在下水发现了一大堆问题。

    这不得不让他们以前的设计缕缕被推翻从来,所以造船厂希望多总结一下帝国号的经验,然后在根据这次炮舰的情况综合考虑最后设计一款能用的三等战列舰。

    再以此为基础进行改进设计,加大加长设计二等战列舰和一等战列舰。

    这个过程最起码要两年之后才能推出第一款三等战列舰,然后再从新改进设计炮舰,再根据新炮舰的新技术新设计,和三等战列舰的情况设计新的二等战列舰。

    反正天津造船厂那边说要很久,需要研究改进的地方很多,而且造船厂这边每天都有新技术产生,每天都有新科技应用。

    五年之后的技术足够海军的战列舰再更新一代了。

    所以这船同是炮舰可能每一批船都不一样,每造一批都要改进一次。

    战列舰更是如此,只有不断地改进大明的战列舰才会越来越强!

    可是陛下我怎么觉得对方是在骗海军的设计经费?这一年光设计新船海军就要投入上千万,结果他们确越研究越慢。

    陛下要不要帮我们催催?”

    朱慈烺扯扯嘴角:“那天津造船厂可是皇家的产业,这么多年为海军造船你们可有不满意的?造出来的船可有不如别人的?

    这蒸汽船本来就是新东西,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改进,天天就知道快!

    你们海军建造帝国号的教训还不够么!现在帝国号哪还有大明帝国的威严可言?都快沦为世人的笑柄了!

    你们要是不满意天津造船厂的设计,海军也可以成立自己的战列舰设计院嘛,到时候大家一起比一比,都造出来,看看谁的好就用谁的就是了。”

    吴大海挠挠头:“海自己设计?俺们也没有那个本事啊?又不是造船打鱼随便对付一下就行了。

    我是在造船厂这边呆过的,这造船从出模型到出图纸,然后在设计舱室计算平衡,搞水密隔舱,最后计算这各种物资的配置计算人员的配置等等,太麻烦了。”

    朱慈烺摇摇头:“总不能因为麻烦就不做,朕是说认真的,事情不能只让一个人去做,否则,这人就会没有对比,产生懒惰。

    如果两个设计机构一起做,谁的好用谁的,他们就有了动力。这样对于海军更有利。

    你回去之后就开始琢磨这个事,人才可以慢慢招募嘛。”

第一千二百五十八章内河炮艇

    朱慈烺已经说过类似的话了,只不过因为当时条件还不成熟,海军因为拨款不足所以也是扣扣搜搜的。

    现在海军拨款增加了,也是时候成立自己的船舶设计部门了。垄断意味着低效率。

    就像后世明明同样的事情国家还是要两个或者以上的公司经营,哪怕丑国也不是为了平衡养着双份的军工设计制造能力么。

    海军的已经成为大明目前科技的最高精尖,工业门类最齐全的一个行业,这个时代,海军的实力就相当于国家最高工业实力。

    朱慈烺算是领教了,那真是少了一样都不行,一个行业拖后腿,就会导致整条船被拖延进度。

    想要硬上也不是不行,就像帝国号那样,在技术还没有成熟的时候硬上,最后搞得是性能拉胯,各种问题不断。

    现在帝国号已经成为大明的高级笑话。

    年前的时候因为锅炉并联设计不合理,导致不能全部开机,强行开机之后导致了重大事故,齿轮轴蹦断了。

    然后海试还没有结束就回厂返修,加粗齿轮轴之后,在船坞试车。结果齿轮轴抗住了。但是蒸汽管又爆了。

    好在试车时为了安全,格外注意,没有导致人员伤亡,不过这船修好还没有出船坞就又爆炸了返修。这也是创造了朱慈烺执政以来的第一次。

    好不容易磕磕绊绊的出场,海试那边在没有确认安全的时候不建议帝国号蒸汽机开动超过十节。

    这就搞笑了,号称大明最强战列舰的帝国号,跑起来只能跟小脚老太太一样,然后后面还是问题不断。

    例如装甲固定模式不合理。海试的时候跑着跑着,装甲直接掉海里了,捞都捞不上来的那种,到了船厂。这外层装甲掉的很牛皮癣一样。

    然后还有齐射平移过大,一侧开火之后要等几分钟等船摇均匀了另一侧才能接着发炮。

    大大小小的毛病一大堆,让朱慈烺都没有心情听了,每次想起帝国号都想把李通喊来骂一遍!

    这家伙当初没钱卖了炮舰也要搞帝国号,你说你搞就搞吧,当初设计的风帆战列舰多好,造出来就是了。

    结果这家伙非要追求啥高科技,非要搞蒸汽机,改来改去,最后愣是把一艘风帆战列舰改成了装甲蒸汽动力战列舰。

    现在再看这船,跟当初的风帆战列舰完全就是两种东西了。

    吴大海对于帝国号也是很无奈,这个可以说是他一生的耻辱!

    为啥呢?因为这个船是他监造的!最后阶段,他每天吃住在船厂,就是为了这条战列舰能够如期保证质量下水。

    以吴大海的水平看着船上有炮还能漂着就不错了,结果好家伙,这后面问题一大堆。有一次吴大海正好听到一个参观海军帝国号的士官咬牙切齿的问:“这船是谁监制的?脑子里都是屎么!牵条狗看着也不能搞成这个德行吧!”

    然后其他人就会告诉他:“嘿嘿这个是现在的海军部长,吴大海中将亲自监制的,给你一次从新组织语言的机会!”

    然后那个人傻眼了:“这水平都能当海军部长?我感觉我上我也行!”

    旁人看到吴大海来了立刻立正,那人还以为大家跟他开玩笑:“就是吴大海来了,当面我也敢说,这就是换头猪也不能……我去,将军好!”

    当时吴大海那个尴尬啊,现在想着都还脸红。

    吴大海立刻有了主意:“陛下,要是海军也成立军舰设计院,那不如陛下把天津造船厂的设计部门分一半给我们,这样我们不就能立刻开始工作了么。

    要是从头再来。那我们得三五年都不一定能入门,到时候大战都结束了,我们海军设计院也就没船可设计了。”

    朱慈烺呵呵一笑:“想占朕的便宜?你能给朕什么?钱?你的钱就是朕给的!”

    吴大海无奈:“这怎么能算占您的便宜呢?这不过是从您的左手换右手的事情么。

    皇明商号还是海军,这不都是陛下的,放我们这边也是一样的。”

    朱慈烺敲着桌子:“分给你们一点也不是不可以,一半就不要想了,这样吧,我让天津造船厂分给你两百人。

    然后金州造船厂和胶州造船厂那边设计部门自从建立之后一直没有啥像样的成就。这两个也分给你吧。

    有了这三批人之后,海军设计院也就算有了自己的班底,剩下的事情就看你们自己了。”

    吴大海咧嘴笑着:“有总比没有好,那我们明年就能提交一个战列舰模型,陛下,其实我早就想亲自出手设计一款厉害的战列舰了。”

    朱慈烺无语的摇头:“慢慢搞吧,现在有一个新船要设计,正好给你说说。

    这次太上皇出游,朕发现了一个问题,大明一直对于内河战船建造不怎么上心。

    因为内河属于陆军的防区,海军没有对这事操心过,陆军那边,也没有跟谁隔着河流对峙过,所以没有觉得内河战船有多重要。

    唯一的北疆跟沙俄隔着河,但是那边又是一年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封冻着,根本不需要多强的内河战舰。

    不过以后大明的敌人可不止是海中才有了,欧罗巴可是有不少河流需要大明派出军舰去占领。

    所以海军这边第一个任务就是设计一款适合内河使用的战舰。

    这种船要求作战灵活,吃水浅,方便部署。最好方便跨海运输,方便建造。

    因为这总船都是在敌人境内使用,所以要有一定的装甲能力。”

    吴大海有点看不起:“内河战舰?那个只能叫内河炮艇吧,陛下对吨位有什么要求么?

    如果要求吃水浅,那么这船最好就不要超过一百吨了。

    而且大部分河流实际上海军的炮舰是可以进入的,战斗力也绝对不是那些欧罗巴陆军能对付的。

    所以设计超过一百吨的内河炮艇没有啥意义。”

    朱慈烺基本认同他的说法:“那就先下去设计,这次不仅你们两家可以参与。

    凡事跟海军有过合作的有实力的船厂都可以参加,谁的设计好,就用谁的!”

第一千二百五十九章缔结新合约

    复兴十年六月大明和沙俄缔结‘第二次北疆(西伯利亚)条约关于金山地区边界归宿修正案条约’,并且就准噶尔汗国签署谅解备忘录。

    朱慈烺在最终条约上签字,标志着大明和沙俄围绕着金山地区持续数年的战争终于画上了句号,大明占有了金山的三分之二,以唐麓岭和斋桑泊为线切割。

    其中斋桑泊以南为准噶尔汗国,以西北归沙俄所有,东南地区归大明所有。

    这次条约除了彻底划清了西北边疆之外,还协商了双方将在此进行友好通商。

    代价就是沙俄不得再支持准格尔,不得为其提供火器在内的所有热武器,不得协助其策划反明行动,控制边界,禁止任何准格尔人越境沙俄袭击大明。

    同时沙俄有义务打击活跃在大明边境和准噶尔汗国的哥萨克游牧骑兵,并确保边境安宁。

    这一场持续的消耗战,可以说没有赢家,大明先后投入超过三万士卒和五万的赏金猎人,沙俄投入了五万士卒加上三万的探险队。

    准噶尔人投入了两万人的游骑,三方在这里角力数年,大明以一敌二还照样完胜,这不得不让两国放弃了不切实际的幻想。

    沙俄也是打的没有脾气了,本来想看着大家一起联合反明的时机,自己先动手,然后争取大家的增援呢,顺便捡捡便宜。

    但是沙俄打了几年,想象中的反明联盟没有建立起来,自己后院倒是先不稳了,这立陶宛和波兰联合王国在西部边境频繁搞事情。

    哥萨克兄弟已经快忍不住了,沙俄急需停止东边无意义的争斗,把目标集中在东欧,从东方获得出海口是彻底没有希望了,但是西面还有机会。

    对于大明来说,这仗打的也没有一丝,天天钻山沟,天天打游击,明明有一下子碾死对方的实力,偏偏上面就让大家这么窝着,不准越境,不准出山。

    而大明的朝堂那边,军部也不愿意持续为这边投入,每年光给赏金猎人发布的赏金都有一千三百万,加上自己一个师的消耗,这一年有将近三千万两的军费被白白消耗在这个没啥用的山里。

    虽然这边有金矿,但是黄金开采出来,都是被内阁运走的,而且据说一年也就开采不到价值一百万两白银的黄金。

    这要是做生意,这铁定赔本的买卖谁干谁傻。

    当然打仗不是做生意,不过这种不划算的战争还是要少打,有这个钱,多整编两个师不好么,多造两艘战列舰不好么!干嘛这么耗着。

    朱慈烺也不愿意打了,没意思,争来争去大明这虽然在消耗沙俄,但是沙俄也在消耗大明不是。

    双方的消耗比是一比一,这对于大明来说,这买卖不划算啊,大明的士卒放在其他战场那都是一比二一比三的消耗敌人,到这里只能一比一,一点都不划算。

    而且看着沙俄跟立陶宛和波兰联合王国互掐不爽么,这个时候朱慈烺还是很愿意看到欧罗巴自己乱起来的。

    准噶尔有点不高兴了,他们这边还没有上谈判桌呢,大明和沙俄已经把结果给定下了,他被卖了,沙俄为了在东线稳定把全部的精力投入西线,所以卖他卖的毫不犹豫。

    沙俄不这么认为,在沙俄看来,这西边哥萨克的老家都快被立陶宛掀了,人家哥萨克人哪有功夫帮你打仗。

    至于两边交流和出售武器,这个事情,大明根本管不了,不让明着卖偷偷卖就是了,只要不承认大明能怎么着?

    大明暂时也没有想把准噶尔人怎么样,这个时候大明的电报线路正好修到轮台,正在往莎车城延伸,往北要沿着天山一直延伸到金山地区。

    而铁路今年的目标是修到西安,到现在还没有到,后面没有了河运的加持,五年的时间能不能修到轮台都还是未知数呢,所以大明决定把西北的问题尽量往后放,什么时候铁路修好了,什么时候在收拾他们。

    西北地区签署了条约之后,一下子就安定了下来,大明在西北驻扎的二三十万重兵也终于可以缓了一口气。

    六月签约之后,西北地区只留下一个骑兵师,剩下的两个全部东进,一个回驻河套,一个驻扎科尔沁地区。

    陆军师那边也抽调回三个师,西北只留下两个师的兵力。

    经过调整之后,西北地区的驻兵数量降低到十万,极大的缓解了当地的物资紧张。

    军部经过简单的计算,从明年开始,军部能节省五千万两白银,正好用来填补应为海军造舰计划引起的军费紧张。

    大明一下子抽调出十多万军队,朱慈烺就又有点忍不住了,这么多兵闲着有点可惜啊,只不过派到哪里能搞点事情呢?

    看了一圈,也没有合适的地方,正好关内地区,因为各师移驻西南引起了防务空白,三个师正好填补。

    经过这次调整之后,大明兵力紧张的形势极大的缓解,陆军军费缩减。

    藩国和葡萄牙的战争也进入了第二阶段,经过军部的指点之后郑森等人彻底放开了手脚,众藩国在六月份彻底的拿下了香料群岛属于葡萄牙的最后岛屿,开始朝着莫卧儿地区的葡萄牙堡垒投去目光。

    这边可就没有南洋那么好对付了,首先这边在大明的重重包围之下,葡萄牙人从来没有想过放弃这里,在大明打赢莫卧儿之后他们甚至一度趁机扶持起莫卧儿反抗军,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后来大明逐渐稳定了这边的统治,葡萄牙等欧罗巴国家转而开始修建更加坚固的堡垒,更加完善的防御炮台。

    最麻烦的是,他们也学着大明在莫卧儿这边组织仆从军,尤其是大明对南洋动手的时候,葡萄牙更是从英格兰西班牙尼德兰等国手里购买了大量的武器,雇佣了不少的人手,使得这边的防御体系健全了起来。

    至少不会跟柔佛王国旧都港那样因为人手不足导致堡垒陷落。

    这对于藩国军来说可不是好消息,攻坚就意味着伤亡,吃肉的时候一拥而上,但是遇到难啃的骨头就没有一个人愿意出头了。

第一千二百六十章京城流言

    七月的京城已经非常燥热,崇祯夫妇去黄山避暑去了。

    而七月朱慈烺也转往玉泉宫,这个当初以给崇祯养老的名义建设的宫殿,朱慈烺还是第一次以主人的身份居住。

    其实这里当初朱慈烺就是打着给崇祯养老的名义修建,实际上是打算给自己避暑养老居住的。

    就像唐朝修建的大明宫一样,李世民打着李渊的名义修建,结果李渊死了才建好,李世民成为了那里的主人。

    朱慈烺到没有做的那么绝,而且大明也更有实力,在朱慈烺不惜工本的投入下,仅仅用了八年的时间,玉泉宫已经建设的差不多了,现在修建的不过是外围的一些山林景观,和观景台等等。

    那些地方也许朱慈烺和崇祯一辈子都不会去看一眼,但工匠还是要尽心尽力,设计到最好的状态。

    朱慈烺原本是来纳凉避暑的,但是真的到了这里,才发现这玉泉宫简直就是一个大幼儿园,每天看到最多的就是宫女太监带着各种皇子公主乱跑。

    当然这个多也是相对的,毕竟玉泉宫也不是一个小园子。

    玉泉宫内以前都是崇祯和周皇后管理,可能两人觉得地方本来就不大,能给孩子玩的地方本来就不多,所以就没有限制,这些孩子在这里是彻底的放飞自我。

    连带着朱慈烺的孩子到了这边都开心起来,这个地方可是有的玩了,对于朱慈烺的孩子来说这里实在是太大了。

    玉泉宫又多大?也就是后世的圆明园、颐和园、京城植物园、香山公园这么一大片地方的集合体。大小是整个皇城的七八倍,要是只算紫禁城内城的话,那至少也是内城的二三十倍。

    朱慈烺居住的地方就是最靠近玉泉湖的玉泉宫,这里夏天的温度能比京城低好几度,在加上冰窖降温,那叫一个素服惬意。

    朱慈烺看到的孩子多,正是因为午休的时候,这帮孩子都喜欢到这边纳凉。

    这边的景色非常好,朱慈烺把这里划为皇家园林之后,这边的不少皇庄还有王公贵族的园子都被拆除了。

    当然也没有人敢说个不字,没有人敢在朱慈烺修园子的时候当钉子户。

    对于京城百姓来说,皇上在不在皇宫对他们影响都不大,内阁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便,唯有军部那边稍微有那么一点点影响,那就是大明现在的电报系统都是汇集到皇城内的。

    玉泉宫这边距离皇城还有一段距离,来回快马还需要一到两个小时,这对于习惯了快速消息传递的军部有些不适应,然后还有汇报事情也不方便了。

    然后军部就提出从皇城拉一根或者几根专线用来给朱慈烺避暑的时候用来接收消息用,然后在玉泉宫外找个地方给军部修一个新的办公地点,方面军部就近办公。

    朱慈烺考虑到以后夏天来这边避暑应该是常有的事情,所以没有啥犹豫就同意了。

    结果内阁那边一看,你们军部能在玉泉宫边上修新办公区,为啥我们内阁不行?你们军部有的我们内阁也要有。

    朱慈烺看着内阁态度坚决,又有理有据,再说了,一个办公区能花几个钱,也就接着同意了。

    然后锦衣卫那边王之谦匆匆来报:“陛下,京西玉泉宫附近的地价飙升,一个月之内上升了四倍有余,臣以为不妥所以特来汇报。”

    朱慈烺直呼好家伙,这帮人是真能搞事情啊,原本京城的西北地区一直到怀来县这边开发的都不是很好,这边也就是通往张家口和大同方向的陆路经过,相比起南方,这边的重要性就低的多了。

    再加上玉泉宫占据了这么大一片地方,往北又是大明的皇陵所在地,能给百姓的利用空间有限,再说了谁知道陛下会不会一高兴,把玉泉宫的规模再次扩大?

    要知道这玉泉宫的规模这些年可是一扩再扩,回来谁也不敢保证后面不会三扩四扩,皇家虽然给赔偿,不过也别指望能给多少,而且跟官府打交道麻烦。

    这样一来也只有中间的官道两边有商户和住户,其余地方地价一直不高,住户也很少,这边天天来来回回的锦衣卫和军部一天恨不得巡视八遍。

    你扛着锄头种地一天都要查你个三四遍身份信息,搁在谁身上谁也受不了不是。

    谁也没有想到,朱慈烺跑到玉泉宫这边避暑,然后给军部和内阁划了一片地方,然后那边低价就涨了四倍。

    不过朱慈烺也没有听出有啥问题啊?这地值钱了,不是好事么?证明大家对于皇家的信任不是?

    看着皇上疑惑的看着自己,王之谦接着解释:“百姓中有传言,说陛下打算把皇宫迁移到这边,还有百姓传言这是陛下要迁都的先兆,导致人心不稳了。”

    朱慈烺更加不解了:“迁都?往哪迁?”

    王之谦看看陛下:“很多人说陛下要迁都长安,因为今年陛下把长安县和万年县再次合并,把西安改名长安。

    还有就是长安那边火车将会在年底通车,到时候,那里的铁路往西,往北,往南都要修建,简直是一个重要信号。

    还有人说第三点,那就是陛下打算把下一届皇明博览会也放在长安府进行,所以很多人都觉得这是陛下想迁都长安的预兆。

    还有人说,陛下觉得这次大灾是因为西北龙气泄漏,导致的天下动荡,所以要陛下这条真龙前往镇压。

    说当初陛下拍卖西北地区的土地开发西北,就是为迁都做准备,当时陛下不远万里专门去一趟,就是为了测量大明气运变化。

    果然您去了一趟之后,大明的气运立刻由弱转强,灾害也陆续停止,这些年风调雨顺,都是因为这个……”

    朱慈烺摆摆手:“这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这事查出来是有人鼓动的还是百姓自发的?”

    王之谦摇摇头:“没有查到有人鼓动的迹象,不过玉泉宫附近的地价上涨,对于陛下以后再扩大玉泉宫的规模非常不利,到时候要多花很多钱。”

    朱慈烺呵呵一笑:“谁说玉泉宫要接着扩大的?还往哪里扩?”

    王之谦看看朱慈烺:“有人说,您要把妙峰山地区全部纳入玉泉宫范围……”

第一千二百六十一章交代锦衣卫

    朱慈烺觉得这事有意思,这个王之谦更有意思:“你身为大明的锦衣卫指挥使,还能有人比你的消息更灵通?

    朕看你这表情,这些留言百姓信没信不知道,你是不是已经信了?”

    王之谦连忙摇头:“臣,不是,臣没有信,臣只是觉得有意思,这些人不知道都是怎么想的。”

    朱慈烺也跟着感叹:“这能见微知著的人确实有,但是很多时候这丝闪光一辈子也就那么一次,咱们总不能个个都听,那还不乱套了。

    百姓议论只要不危害他人,不危害大明的安全,不是恶意诋毁诽谤,锦衣卫都不必较真,这要是每天都给朕汇报这样的消息,朕啥都不用干了,天天听这个就是了。”

    王之谦拱手:“是,臣知道了,以后臣查清楚之后再汇报。”

    朱慈烺继续敲着桌子:“京城西北这一片开发也是好事,京城现在有往东南连接天津的趋势,对于西北方和西面的发展确实不如东面。

    但是想要把两个城市连接在一起谈何容易,几百里的距离,有那么大的城市么?有必要有那么大的城市么?

    京城还是要立足自身,把自身身边的地方利用好就好。

    这件事朕看来就不用管了,价格高点就高点,百姓卖宅子卖地挣钱就是了,只要不是故意哄抬价格的,锦衣卫就不用管了。

    迁都之事,每年都有人议论一番,还有这行政区划调整,每年也都要人传的有板有眼,最后也不都是流言了?

    这些人也未必有什么坏心思,不过是大家议论一下而已,大明不已言论获罪,讨论内阁执政是非,评论古今对错,这些都是百姓的趣事而已。

    当然百姓闲谈不用管,但是故意制造流言,恶意诋毁朝臣,诋毁朕那是不行的,这个尺度,你们要自己把握好。

    这治国治乱的事情,其实也就是紧一阵,然后送一阵,这就像拉皮筋,你要是一直紧绷着,这皮筋就拉断了。

    你要是紧一阵松一阵,这治安就能始终保持在一个平稳的曲线上。

    不要过分的追求什么天下大治,为了显得大明安定大治,各地有动乱都不报了?为了没有死刑犯,各地案件都从轻发落?

    这些事情都是你作为上位者要考虑的事情。

    不能觉得自己上任之后,就要天朗气清,抓尽天下贼寇,旧的贼寇抓完,新的又产生了,我们要想办法消除的是产生贼寇的土壤,而不是纠结于抓贼本身。”

    王之谦愣愣的听着,这个怎么跟他想的不一样?这是陛下对自己的指点了,也像是警告自己,最近王之谦确实做了几次革新要求各地把案件清零,降低治安案件的发生率。

    王之谦拱手:“臣懂了,回去一定好好反省。”

    朱慈烺继续说道:“最近因为缅甸那边的战事,西南地区一下子又沉寂了下来,看着像是所有问题都消失了。

    但是到底是问题消失了还是问题隐藏了,到底是真的天下太平还是暴风雨之前的宁静,这些事情都要你们锦衣卫好好的调查清楚。

    还有就是各藩国对于大明出兵缅甸的事情到底是持什么态度,有几个心中警醒悄悄准备后路,有几个想要疏远大明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这些也需要你们好好的查清楚,这些藩国绝对不会像表面上那么老实,各种私下里的手段肯定层出不穷。

    大明教会了他们组成联盟共同对敌,别最后作茧自缚,让这些藩国吧联盟用在了大明的身上。

    藩国的事务一定要抓紧,大明内部逐渐安稳,不过藩国那边确各种问题不断涌现,尤其是那些没有分封而且国土面积不小的。

    这些年这些藩国在莫卧儿,在北非都抢到了地盘,现在进攻葡萄牙人的时候在南洋在新大陆,在南非都可能有新的地盘。

    这地盘一大,难免有人就生出别样的心思来,觉得自己应该能拿到更多。”

    王之谦再次拱手:“是,臣一定派人仔细关注这些藩国的动向。”

    朱慈烺敲击着桌子:“还有兵力对比的问题,藩国这次跟葡萄牙打仗,将会处于一段很长时间的扩军期,陆军方面还好,对方很难统合力量。

    但是海军方面,大明新战舰建造需要时间,但是藩国又急需一批战舰应急,如果大明紧急拨付更多的军舰给藩国。

    那么大明的海军就会处于一个相对的虚弱期,这个时间不会太长,但是就怕有谁抓住这个时机搞事情,这些你也要格外注意。”

    王之谦这个还真的没有想到,果然,大明搞情报工作最好的还是皇上。

    见王之谦一副认真聆听的样子,朱慈烺继续说道:“还有北疆和金山那边,大明和沙俄虽然已经签署了合约,但肯定有人不肯善罢甘休。

    那些长期在边境和金山地区来回拉扯的赏金猎人和沙俄的冒险队肯定以为伤亡某些人结成了大仇。

    即使双方已经签署合约,这些人肯定还是会走上复仇道路。

    所以锦衣卫要注意这样的动向,咱们的人不能吃亏,也不能引起沙俄的剧烈不满,就是那种无法忍受的不满,到时候再次开启战事,军部可是会非常不满的!”

    王之谦又是没有想到,稍微一思考就明白了陛下的意思,就是碰到这样想报仇的,可以拉偏架帮帮忙啥的,但是最好不要引起沙俄的剧烈不满,就是不要把对方逼急了。

    要是逼急了再打仗,那军部会不满?军部真的会不满么?那帮人不是天天盼望着打仗么?

    王之谦忍不住问道:“可是陛下,臣觉得,这事军部可能会巴不得越捅越大吧?军部可是天天盼着打仗呢!

    要是军部的人主动挑衅,那我们要不要管?”

    朱慈烺呵呵一笑:“你们能管的了军部?放心,军部虽然愿意打仗,但是绝对不愿意像金山那样耗着打,况且军费有限的情况下,他们更愿意花在更主要的地方。

    至少在北疆和金山那边,军部不会主动惹事,倒是其他方向确实需要警惕。”

第一千二百六十二章以粮为本

    朱慈烺最近在仔细的看内阁的下一个五年计划,相比于军部的目标明确,内阁的计划就显得细致而杂乱了。

    首先吴启晨认为大明摆在首位的问题是粮食,这跟上一次孙传庭认为的教育最重要不一样,重视粮食这个更务实一点。

    只有吃饱了饭才能一样一样的考虑其他,如果不能吃饱,那还谈啥教育。

    大明渡过了旱灾之后粮食危机并没有消除,只不过是大明关内地区的粮食危机消除了。

    现在的大明实在太大了,关内地区还在盛夏烈日炎炎的时候,南大陆上这个时候已经是白雪皑皑的冬季了。

    当大明关内太阳升起的时候,新大陆上太阳正在落山。

    当关内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时候,大明关外的某地可能正在遭受这旱灾、洪水、瘟疫、蝗灾等等灾害的侵袭。

    实际上就算是大明关内,也做不到天下无事,地方大了总有些地方因为各种原因遭受灾难。

    所以下一个五年计划,吴启晨提出了粮食人口和耕地保有量这个概念,也就是说,经过计算之后,大明各地每年的粮食缺口数,然后因灾害减产数量之后,制定的一个粮食生产计划。

    要求全球所有耕地,每年至少要保证这么多粮食的生产,如果考虑到备战备荒等问题,有些重点区域的粮食产量必须要保证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

    内阁已经从着眼大明关内变成了着眼世界的内阁了,这让朱慈烺就很欣慰了,按照后世的说法,世界上的耕地数量足够养活地球上的人口。

    但是正是应为一些发达国家,不愿意让全世界人民吃饱饭,不愿意让他们脱离自己的控制,所以人为的控制他们的粮食产量,进口量,甚至还给他们都是转基因种子。

    现在不一样了,世界都是大明的,大明有义务让自己的百姓吃饱饭,这视乎是一个正确的道路。

    朱慈烺看了整个粮食生产计划之后,直接告诉吴启晨:“粮食安全不应该是大明朝廷的责任,朝廷可以让百姓种出足够的粮食,但是绝对不能因为有足够的粮食就让大家都不饿肚子。

    关外的百姓,必须要用他们勤劳的双手挣得生活费,然后才能获得粮食,如果给予这些人足够的粮食,那么他们就会因为不劳而获沾沾自喜。

    到时候更多人会选择什么也不干,就等着大明朝廷的救济。”

    吴启晨思考了一会之后:“陛下,粮食确实不能免费发放,但是大明至少要确保当百姓需要粮食的时候,粮食会出现在它该出现的地方吧?

    还有就是,如果发生灾害,百姓没有足够的粮食,也找不到工作谋生,那么朝廷是不是应该以借贷的方式给予其一部分粮食支持?”

    朱慈烺摇摇头:“那么你怎么保证朝廷借出的粮食能够如期归还?大明现在太大了,在不限制人口流动的情况下,这些借粮食的流民甚至能够在各大洲之间游荡。

    关外地区并没有关内那个严格的户籍制度,也没有那么稳定的环境,很多地方都是进行着简单的军管。

    你又如何确保这些粮食准确的发放给那些难民?

    借贷是不可取的,不过可以在各地发生饥荒等缺少粮食的事情的时候,大量的招募当地的劳动力提前做一些规划好的工程,例如水利工程,道路修建计划,或者是植树造林等等。

    总之要杜绝他们能够不劳而获的思想,大明不应该养活闲人。”

    吴启晨眉毛挑起来:“那关外地区是不是要开始育幼和养老机构?这样可以让那些没有劳动力的百姓也不至于饿死街头。”

    朱慈烺还是摇头:“这个完全不必,同样的道理,这些机构都需要内阁强大的执行能力,如果内阁的管理还没有到位的时候,这种机构还不如让当地百姓自发的去做。

    官府的干预只会让当地百姓生出这些人有人救济的想法,从而拒绝给这些人帮助,那么内阁管理不到的地方,就会让本来不会产生悲剧的地方产生悲剧。”

    吴启晨理解了朱慈烺的意思,皇上还是那个皇上,他始终对于异族地区是区别对待的,这些在关内地区证明是很好的很有效的政策,陛下确不愿意推行到整个世界。

    朱慈烺继续翻看:“粮食收购计划这一部分,用粮食抵押贷款,然后用贷款再购买粮食,这个计划是谁提出来的?”

    吴启晨想了想:“好像是一个叫王三石的人提出来的。臣以为很有实际意义,可以缓解大明因存粮产生的压力。”

    朱慈烺敲着桌子:“可是你有没有想过,拿粮食贷款,贷款买粮食,买了粮食再抵押贷款,然后再买粮食。

    那么以后市面上流通着过量的钱,然后大明的国库里有什么?没有钱,只有大量的粮食。

    什么东西多了都会贬值的,某些盛世的时候,一斤粮食还不到一文钱,大明的粮食产量要比那些盛世都要多。

    如果大明用这个办法不断的收储粮食,那么这只会鼓励大家继续多种粮食,可是粮食即是消耗品,也不是耐久存的东西,粮食总有够用的时候,总有多的时候。

    到时候你又该怎么办?如果粮价过低,或者通货膨胀,那对于大明来说都是重大损失。

    你这种行为,不就想大于凭空印钱换一个名目而已,如果是这样,那还不如直接印钱呢。

    总之大明因为购买粮食确实导致了财政的困难,但是这个困难是因为市场上的货币流通的正常,如果印钱让货币变出来,那么到时候一定会导致市面上的货币变多的。”

    吴启晨疑惑:“可是如果以后粮食售出了,那么这些货币不就又回来了?那么市面上的货币不就等于没有多?

    还有大明可以每年公布收储计划,让百姓合理的种植,再说了,百姓一年多种粮食也不会影响多大,大不了在自家存着就是。

    臣觉得对于百姓来说,只要有足够的粮食存在,那么剩下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第一千二百六十三章公民才是民

    朱慈烺继续思考着,他总觉得这样是不对的,但是又说不好到底哪里不对。

    最后朱慈烺还是否决了这个以粮食贷款存粮的计划,货币贬值损失的是大明的信誉,也是皇上的脸面。

    百姓获得的虚伪获得感并不能根本上改变生活,挣的钱越多,物价也跟着上涨,看着美好,其实该吃不饱还是吃不饱。

    更何况这是在大明和藩国统一货币的关键时刻,这个时候货币贬值,可能影响货币统一的效率。

    朱慈烺做事最后还是遵循他十年前的关于四大霸权的论述。

    大明正在建立和努力健全的军事霸权,靠着军事霸权支撑延伸出的文化霸权和经济霸权。

    十多年前朱慈烺通过对历朝历代兴衰的总结,提出了大明要建立的四大霸权。

    军事霸权,经济霸权,文化霸权。科技霸权。

    这个就是把后世的东西用这个时代的东西进行一次再解读而已,不过那次在讲武堂的演讲可以说是大明这十多年来治国的指导思想。

    就包括朱慈烺自己都受到这个思想影响,当朱慈烺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走的时候,他就会考虑一下如何建立和巩固大明的四大霸权。

    这四个霸权目前大明做的最好的反而是是科技霸权。

    通过跨越时代的基础教育奠定的基础,通过蒸汽机,有线电报,铁路等高科技的加持,大明科技远远的甩那些开欧罗巴土著。

    至于军事方面,大明现在已经是地球最强,但是并没有宣誓霸权,而且真正让大明甩开这个世界的正是这次军事改革。

    只有这次军事改革完成,大明的军事霸权才能真正的建立起来。

    至于文化,大明现在正在努力输出的是儒家文化,但是儒家确不代表大明,这个就很有意思了,因为在大明儒家是被嫌弃和打压的,所以儒家的推行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

    道理很简单,大家都跟老大学****不要的东西,咱们也不要。

    而大明在关外地区和藩国进行的语言和文化教育,大多都是靠着儒家这些人来做的。

    所以当朱慈烺看到吴启晨下一个五年计划文化教育方面,重点推行文化输出,让更多的新学学生加入到对藩国和关外地区教育建立图书馆的时候,朱慈烺又不高兴了。

    这不能为了推行文化霸权之路就直接丢了科技霸权吧?

    提起笔:“删除四年级以上的数学知识,取消初中高中以上的理科内容学习。

    这个要跟关内的对待非公民的教育保持一致,要重点推行快乐教育,推行素质教育,要让这些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重点要突出文学,艺术,美术,音乐,诗歌,舞蹈等等学科的重要性,让他们多往这方面发展。

    而对于理科,高科技,大明科研的前沿领域,要禁止非公民的参与,这些领域如果有人企图带出关外,那么一定要制止!

    图书馆也是一样,多弄一些文学名著,多在关外地区搞一些艺术展览,多搞美术展览,音乐会这些东西,图书馆内不允许有理科的书籍出现。

    在关外地区,可以适当的提高这些搞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的人的地位,多宣传多鼓动。把他们包装成“明星”,让他在当地受到追捧,成为孩子们的榜样,让他们的孩子都向这些明星学习!”

    吴启晨不得不佩服,这样的主意真的是人能想的出来的?多损啊!

    不过吴启晨还是有些犹豫:“可是陛下,关外的文化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向关内渗透吧?这种事情也不好放在明面上说,我们当如何控制这种文化想象影响到我们呢?”

    朱慈烺呵呵一笑:“这个很简单,大明只需要限制文学社会科学等等专业大学的数量,专业的数量和学生的数量。

    这些学科对于这些藩国和异族进行全面开放,提高学费价格,隔绝大部分人学习的可能,还能从这些异族土豪手里狠狠赚一笔钱。

    还有就是,禁止大明各地把经费用在这些方面。

    还有就是大明每年用于科研的投入要占据整个大明收入的百分之三甚至百分之五。

    这样大明就能一直保持科研优势保持科技霸权。”

    吴启晨觉得陛下这个是不是有些杞人忧天了?大明的科技实力岂是区区这些关外几个异族能够超越的?

    不过为了这个吴启晨也懒得跟陛下争辩什么,因为这些异族能不能学习高科技关他吴启晨什么事,他为啥要替这些不相干的人去请命?

    不过还是有一个问题要问:“陛下。如果长此以往,大明关外和关内地区必然会造成割裂,这种裂痕如果出现,这岂不是导致有些地区很大明离心离德。

    甚至可能会损耗大明这些年辛苦征战的成果。

    长期的民族割裂必然导致对方民族意识的觉醒,如果因此导致有些地方不断出现独立浪潮。那么大明应该怎么处理这样的事情?”

    朱慈烺眼中漏出玩味的笑容:“这就是为什么大明的军事霸权是所有霸权的后盾,也是朕为什么尽力限制异族人口数量努力提高大明汉族人口数量的原因。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大明能依靠的始终是我们汉族人口,大唐倒是包容四方待异族跟自己人一样,可是结果呢?大唐不正是被胡儿安禄山给打落尘埃的么?”

    所以陛下的意思就是有人敢反抗敢独立,那就打呗,大明有军队撑腰所以不怕异族闹事。

    吴启晨拱手:“是,臣明白了。”

    继续翻看:“怎么这个五年计划这么多对于全球问题的处理?这个卫生也来添乱?”

    吴启晨无奈拱手:“都是臣没有领会陛下的意思,所以导致这次计划有这样的疏漏,臣回去会让他们修改。”

    朱慈烺嗯了一声:“有全局性思维是好事,大明即将一统全球,内阁着眼全球做好治理全球的准备也是好事,

    但是这屁股不能坐歪了,想想自己是谁的臣子,大明为什么要强调公民地位?公民才是民!”

第一千二百六十四章计划二次不过

    内阁的五年计划被打回没有通过的消息,在吴启晨出了皇宫之后就像乡了翅膀一样传遍了京城。

    不少人都嗅出了不寻常的气息,甚至有人觉得吴启晨可能要失势了。

    但是实际上这就是一次普通的修改而已,至少朱慈烺觉得这只是一次普通的事件。

    大明内阁从控制大明国内慢慢的走向掌控世界,这个过程难免让人无所适从,甚至有些人步子迈的太大了,以为自己可以“仁者爱人”了。

    这并不是什么不可饶恕的错误,只需要让他们知道现在还不是仁慈的时候。

    更准确的说,大明现在一统世界把他们带出战争和内耗的泥潭,让世界百姓能够分享和平的生活,建立付出就有收获的工作生活环境,给他们上升通道。

    这些难道不是大明最大的仁慈么!少了战争的损耗内耗,世界上可以节约出多少资源,最后都会惠及民生。

    就像粮食,现在只要你愿意出合适的价格就能买到粮食,这个价格虽然会贵一点,但绝对不会让大家负担不起,也不用担心有钱也买不到粮食。

    虽然没有大明关内地区那种一两银子一石的低价,但最高的时候也没有超过三两银子,而且短时间粮价就降下来了。

    这要是放在以前,大灾之后,哪有不饿死一大批人的!但是大明掌控世界之后就不会,可能有一部分人因为抗风险能力差所以没有撑到大明救助,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有机会活命的,这难道不是仁慈?

    这些人在关内生活久了,就会觉得天下就应该跟大明关内一样,实际上幸福感这种东西是需要比较的。

    平时大家都有水喝的时候,没有人觉得能喝到水是幸福,如果是在沙漠中,大家都没有水喝,其中有一个人有水喝,那这个有水的就是幸福。

    如果大家都能衣食无忧,那么没有人觉得有吃有喝多幸福,但是当身边或者周围有人吃不上饭还在温饱线上徘徊的时候,这种吃饱穿暖就是幸福。

    人的欲望是无线的,你永远无法拉平,这个世界注定会有坏有好,有人坐在高楼大厦里窗明几净,也要有人在煤窑里掏下水道。

    你给关外提供好的生活,就要给关内提供更好的,要不然大明还有什么向心力?公民的身份还怎么珍贵?

    追求平等从来都不是帝制应该考虑的事情,都平等了,那朱慈烺这个皇上还怎么好贵?就算朱慈烺因为有大功有大威望受到敬重,那么下一代呢?下下一代呢?

    朱慈烺从打算确立长子继承制的时候就愿意接受子孙的平庸,但是百姓,内阁,军部,锦衣卫等等他们能不能接受皇帝的平庸呢?

    所以从各方面来讲朱慈烺都没有理由去推动什么天下大同,这个就像后世的丑国一样,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信奉丑国优先?甚至到他们的顶层建筑都要搞丑国优先,显得整个丑国跟没有一个好人似的。

    实际上就不应该抱有幻想,这种制度本身就是他们吸引世界人才,吸引世界财富的手段,只有这种对比才能增长百姓幸福感,他们的国家才能称霸世界。

    所以粮食产量高的时候制造酒精,减少粮食种植,牛奶卖不掉倒河里,粮食烂在地里,当柴火烧了也不给那些贫困国家吃。

    什么运输陈本,什么关税壁垒,还有什么没有人组织,这些话都是狗屁,都是洗白而已。

    他们本质上就不想让世界吃饱饭,你们在家都能吃饱,谁还争着抢着去投奔他们?

    对比起他们大明还算仁慈的,至少大明不会让各地出现大规模饥荒饿死人的情况。

    就像现在的大明,如果放任科技自由流动,别人不如样样都超过你,只需要有几个或者一个科技突破,那么就能动摇大明的霸权地位。

    例如蘑菇蛋科技,有了这玩意就等于流氓上牌桌,有了叫板的资本。

    吴启晨并不会想那么多那么深远的问题,但是他确是一个很好的执行者,眼看大明第三个五年计划还有半年就要执行了,内阁的五年计划竟然没有通过。

    这种焦虑不安甚至影响了各行各业,大家都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吴启晨也不方便透露真正的原因。

    别人没有来,周遇吉倒是先来了,他要评估内阁五年计划的修改幅度,会不会影响军部的五年计划,早知道这个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

    如果内阁出现了战略性的修改,军部计划肯定也是要调整的,要是内阁在拖延点时间,那么军部计划也会跟着拖延时间,要是影响了明年正常启动,那可是耽误大事的。

    周遇吉来问的时候朱慈烺想了想:“对于军部的计划影响并不大。你不必担心。”

    这次内阁的计划修改主要是针对关内关外的资金投入比例的调整,对于军队来说确实没啥影响。

    多出来的钱也不会直接拨给军部,对于军部的影响可以说微乎其微。

    而且这些改动并不涉及什么好深的研究,也不是什么工业门类之类的考虑,估计很快就能出结果。

    果然,这次内阁的计划主要是做减法,把那些原本准备用在关外的钱和资源重新拿回关内地区,再把关内那些原本砍掉的项目在重新审核一遍加回去就行了。

    再次提交初步计划方案的时候,朱慈烺又看了一遍:“这个计划还是不行,那些原本砍掉的计划本事就有砍掉的原因,这样临时加入会显得非常没有目的散乱。也起不到计划的本来目的。

    把这些省下来的钱投入几内亚湾和新大陆东海岸开发上去,那边每多加强一分以后咱们花费的钱就能少五分。”

    吴启晨拱手:“是,那臣再回去修改,争取让计划用在成体系的加强实力上面。”

    二审又没有通过,这导致吴启晨家门前的车马都少了很多,很多人都觉得吴启晨只是临时任命,这次可能真的不行了。

    不少人都猜测下一任内阁首辅是谁了,只有吴启晨对于这些漠不关心,他更关注的是做好自己分内的事。

第一千二百六十五章新闻发布会

    朱慈烺觉得这些京城的百姓是不是太嗨了?天天传这些乱七八糟的流言,真帮人真的有那么闲么?

    上次因为朱慈烺般到玉泉宫这边这帮人就天天传谣言,这次是一件接着一件的传啊!

    朱慈烺刚刚教训完王之谦不要因为百姓议论而轻易开罪,这总不能因为这个就收回自己刚说的话吧。

    这光是这么胡琢磨瞎猜也不是个办法,百姓有想知道这里面的内幕的意愿,官府也应该有一个专门发声的渠道。

    以前都是通过大明日报和大明明报来展示大明的各种政策,而报纸毕竟比较官方,官面文章老百姓很多都看不懂,而且也不能照顾到所有百姓的求知欲望。

    这个就体现出了这后世新闻发言人的重要了,大明现在报纸的数量已经多了,完全可以搞一个内阁的新闻发言人,每天举办一场新闻发布会。

    第一这官方主动回答比起让百姓瞎猜要好。第二官方可以控制哪些可以说哪些不可以说,只要百姓能知道了事情的大概,就能减少大部分的谣言。

    第三也能督促官府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因为这些新闻记者每天都会把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提问出来,这就等于内阁多了无数的眼睛还有无数的耳朵。

    只要内阁各官员能虚心接受百姓的批评,耐心解答百姓的疑惑,那么就如同在大明的官府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想明白这个之后,朱慈烺把吴启晨又喊了过来:“这里有一个内阁组建新闻司,安排新闻发言人,举办新闻发布会的章程,你回去好好研究补充完善一下。

    还有让内阁那边加强一下保密教育,朝堂上刚讨论的事情,不到中午通县就知道了,那以后这还怎么保密?”

    吴启晨接过文书,简单扫了一眼:“是,臣回去仔细研读,明天就安排人员。”

    朱慈烺提醒了一句:“这个人一定要能说会道,脑子要灵活,而且嘴要有个把门的,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另外,事情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回去再查下次再公布就是了,说不知道不丢人,不懂装懂被揭穿了,那才是真的丢人!”

    吴启晨哦了一声:“臣知道了,回去一定仔细找人。”

    百姓对于这个事情非常好奇,官府主动回答百姓的问题?还有这种稀罕事?什么时候官府这么好说话了?

    是皇上要求的?哦,那就对了,陛下是心里向着他们的陛下能这么做不让人意外。

    京城刘家茶馆内,老刘正得意的跟别人炫耀:“这新闻发布会也不是说都能参加的,我族兄家的三姨家的小子,就拿到了一张通行证,有了这个就可以每天进入内阁,问内阁的官员问题,跟他们打听事情了!”

    茶客听着哄笑,一个跟老刘熟悉的问道:“那咋不上你那外甥给你问问,你家那姑娘到底被谁家的小子拐跑了!”

    老刘脸色立刻涨红:“休要胡说,那可是问国家大事唻,岂是跟你们似的聊家长里短!

    我听我那姨家里说,为了整理提问的问题,他们报社可是连夜加班,整理了整整三页问题……哎那不是我那外甥么!

    大外甥……这边……这边,来舅舅这边喝杯茶歇歇脚再走,你急什么!”

    那小伙笑着跑过来:“七舅,歇脚就算了,我还赶着回去写文章上报纸呢!我喝口茶就走,有凉茶没有?”

    老刘面色得意:“有!清凉解暑的消暑茶,小墨,去给你哥拿些冰块来,这凉茶加上冰块才得劲!

    大外甥啊,你今天都问了啥?”

    小伙叹了一口气:“别提了,我没有轮到,今天是第一次,发言人只回答十个问题,这前三个问题,由着这皇明日报和皇明民报还有大明故事报三家问了。

    后面七个才让举手发言,谁先举手谁先问。我这不是没有经验,举手慢了,没有抢到。”

    老刘有些着急:“那可咋办?你们不是准备了好几页的问题?这要是没有问道主编回去不说你们?”

    小伙子憨憨一笑:“就十个问题,实际上只有七次提问的机会,哪有那么好抢,大部分去的都没有机会问道不是。

    这个不碍事,虽然我的问题没有问,但是这十个问题也正是我们想问的,所以也不怕没有东西可写。”

    老刘看到茶来了,连忙递给小伙:“那你快喝茶,一会跟我们说说都有哪些问题?”

    小伙子仰头把茶喝了,然后笑了:“七舅,您啊,明天还是看报纸吧,要不然您就今晚上准备一桌酒菜,晚上我来单独给你讲讲,让你提前知道?”

    老刘也笑着拍了他一下:“老舅家可能少你一口吃的,你晚上只管来,我家里还藏了一坛上好的女儿红,今晚给你喝!”

    小伙子跑了,另一个人问道:“老刘,你那女儿红该不会是你闺女出嫁准备的吧?”

    老刘晦气的挥挥手:“去去去,你们懂个锤子!俺女儿好着呢!啥都不懂,一个个都是棒槌一样!”

    另一个提着鸟笼的说道:“不过,老刘,你有这关系,可不能吃独食,晚上跟你那外甥说说,咱们大伙都想听听着新闻发布会到底都讲了啥。

    左右不过是一顿酒菜的事情嘛,这钱我出了,晚上想听的都来!”

    老刘有点不乐意了:“这事不好吧,我这外甥可是干报社的,这要是提前泄露了消息,那明天的报纸谁还买?我可不能坑他?”

    那人端着鸟笼:“切,你啊,就是迷糊,这消息只有你那外甥一个人知道么?个个嘴巴都那么严实么?

    你真以为我们出了这个门就打听不到消息么?

    都是多少年的老交情了,这点小事你担心个啥,再说了,啥能说啥不能说,你那外甥心里能没有一杆秤?嘴上能没有个把门的?

    他一个搞新闻的还用你给把关?

    行不行给个痛快话,不行我们换一家打听就是!”

    老刘尴尬的笑笑:“得来,老哥都这样说了,再说其他就显得我矫情了,行,晚上都来,咱们一起听个新鲜!”

第一千二百六十六章镇场高手

    大家都想知道这十个问题到底是什么,官府又是怎么回答的,所以老刘家的茶馆今晚来的特别齐,甚至有人来晚了没有座位站在那里等着。

    等老刘的小外甥下了班,哼着歌来到茶馆的时候,两三百双眼睛齐刷刷的看着他,他直接额头冒汗,就要跑。

    老刘这个时候出来一把拉住小外甥,这来的可都是熟客,今晚要是没有留住外甥,没能说出点什么来,那就不只是他丢了脸,那还是会影响他以后的生意的。

    外甥看着老刘:“七舅,你这是搞什么阵仗?”

    老刘脸色稍微有点尴尬:“今天是舅舅不对,不该在大家面前吹嘘你参加了这个新闻发布会,不过舅舅这话已经说出去了,当时好多人都在。

    现在大家都想听,我这开门做生意的,也不好把客人往外赶,舅舅这也是没有办法,家里老少爷们还指望这小点糊口。

    你只当是帮舅舅这个忙了,挑些能说的跟他们说说,要是实在不能说,你扭头就走,舅舅也不拦你。

    舅舅这张脸就是掉地上被人踩也不会让你为难,影响了你的工作。

    你看着办就是!”

    小外甥也是一脸苦涩,这个舅舅不愧是开茶馆的,这好话歹话都让他一个人说了,说的是给他留台阶,讲的是仁义无双。

    实际上这话里面一句话是一个坑,小外甥这个时候要是扭头走了,那以后名声也就臭了,大家都是玩文字工作的,谁还不知道谁肚子里的那点花花肠子。

    小外甥呵呵笑着:“那今晚这顿饭可是不好吃啊!七舅啊,我能让你为难,行,那咱们就一起聊聊。”

    老刘也是松了一口气:“得唻!有你这句话,舅舅这张脸算是保住了,你放心,你舅妈在后面忙活,一会菜就上来,咱们先喝茶。

    我这边前几天拖皖南的朋友从黄山太平湖那边的的猴魁老坑弄来了二两好茶叶,一直没有舍得拆封,这可是我的镇店之宝。

    今个你给舅舅长脸,舅舅也不吝啬,给你泡一泡这太平猴魁!现在那边可是划为太上皇的行宫区,皇上和太上皇都喝这个茶。

    现在别说一两二两,你要是身份不够,一钱两钱的老坑猴魁都搞不到,你舅舅对你可舍得?可对得起你?”

    小外甥嘿嘿笑笑:“这个可是好东西,行,那就拖舅舅的福,今天咱们也尝尝这好茶叶,看看这太平猴魁到底好在哪!”

    这时提鸟笼的哪位不乐意了:“好你个老刘,有这种好东西藏着掖着,不给我们这些老客户尝尝,怎么我们是出不起钱?还是没有照顾你的生意?”

    老刘嘿嘿笑着:“几位老哥稍安勿躁,稍安勿躁,今晚我既然拿出来,那自然是要让大家尝尝鲜,为了这个我还特意从前门外大栅栏那边请来一位茶道高手大家。

    姑娘也在后面候着,各位且一边欣赏这茶道一边听着我这小外甥讲事情,岂不是妙哉。”

    看来老刘也不是个一般人,他这是要把这次事件打造成他们茶馆的招牌来的,也可能是防止小外甥要是真走了留下的后手。

    如果小外甥真走了,那么就把这茶道高手请出来,太平猴魁一出,这些老色批……老茶客肯定能够稳定下来情绪。

    这大栅栏可能大家都不太了解,但是这里后世有著名大八条胡同那可是很有名气的。所以这边请来的茶道高手,那不就是名妓登台么,没有消息听其实也没有啥了。

    现在自己这个外甥没走,人也来了,茶也有了,这不就是一个盛事,这以后这些茶客聊起茶来,都会不自觉的提起今晚,那更多人就会慕名前来,这茶馆的生意能不好么?

    再说了,这今晚提鸟笼这位可是说好了要请客的,有人出钱,请大家喝茶,老刘怕啥茶贵不是,正是这样的机会才好把茶叶拿出来。

    小外甥坐定之后,一脸期待的看着后面,老刘笑了一下,果然是年轻小伙血气方刚,这名妓有啥好看的?

    再看大家,竟然没有一个人想起问消息的事情,大多都朝着后面乱瞟。

    老刘哈哈一笑:“那就请柳姑娘给大家表演这茶道了,请……”

    后院,一个亭亭玉立的女子掀开帘子款款走出:“各位客人有礼了,小女子柳如烟,人微技拙,贻笑大方,还请大家多多包涵。”

    众人听这说话犹如溪水潺潺流入心窝,犹如霓裳羽衣拂过脸颊,真不愧是大家。

    柳如烟上台拿起茶罐:“据奴家所知,这太平猴魁乃是绿茶类尖茶,其外形两叶抱芽,扁平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隐伏,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的美名。因为产于太平县猴坑、猴岗一带,故此茶称为“太平猴魁”。

    实际上这种茶是当今陛下亲自开发,以前只是作为贡茶的一种,只不过经过数年培育之后,茶品之名誉已经享誉大明。

    这次太上皇外出游玩,陛下孝心,所以在这太平湖边猴坑猴岗一带修建了皇上避暑行宫,为太上皇避暑之用。

    这太平猴魁最好的茶品就被包入这皇家园林之中,外人再难窥到,有人说这茶沾染了天子龙气,喝了强身健体,提神醒脑,有大滋补。

    所以这太平湖附近不少人家都有生产,那些地方的猴魁都被称为新坑茶,这猴坑猴岗的猴魁就称为老坑茶。

    因为在天子行宫内,所以这些茶叶非皇亲国戚勋贵高官,就很难获得这老坑的猴魁了。

    奴家也只是有耳闻,未见过实物,今日托刘掌柜的福气,能一睹皇家行宫内才有的绝品好茶,当真是奴家的荣幸。”

    柳如烟一边泡茶一边介绍这太平猴魁,这些东西有些人知道,但是大多数人还真的不知道这茶还有这样的说道。

    因为这太平猴魁可能没有西湖龙井,碧螺春这样长久的历史,产量也不高,所以要不是特别懂茶的人可能都不知道有这种茶叶。

    听着她说话是一种享受,看着她优美的泡茶动作又是另一种享受。

    老刘不禁感叹不愧是救场的后招,这果然是有镇场子的功效。

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柳如烟的人生

    小外甥也被这姑娘的气质所倾倒,暗自感叹这次七舅也是下了血本了,这样漂亮的大家,要是没有个百十两银子,怕是请不出来吧!

    不过作为今晚的主要人员,这位姑娘也是给自己暖场的,这让他顿时有种被重视的感觉,当真是佩服自己。

    姑娘把茶倒好,因为人多,泡了七八次才让大家一人得了一小杯,不过大家这次是出奇的君子,一个个斯文禽兽一样的做派,生怕给姑娘留下不好的印象,就好像自己好好表现姑娘会看上他们一样。

    唯独小外甥自己得了一壶,姑娘亲自用紫砂壶烫好交到他手里:“小奴家也是好奇的紧,这官府都回答了哪十个问题。

    小奴家就在这里给公子端茶倒水,听个新鲜可好?”

    小外甥嘿嘿的笑着:“可以,行,姑娘请,您就做这里,各位请了,久等了。

    今天我也是有幸,代表我们报社参加了这次的官府第一届新闻发布会,因为是第一次,所以之邀请了在京城有分社的报社,我们报馆正好是京津地区的报纸所以近水楼台先得月了。

    这次参加的有两百六十三家报纸,据官府说,往后人数会逐渐增加,到时候就会提高准入门槛,必须是发行量超过五万份的报纸才能参加。

    大会一开始,官府的人就出来跟大家介绍了一下会场的规矩,先由皇家报纸各问一个问题,下面就是举手提问,谁先举手谁先问。

    还有一些其他的规则,我在这就不一一跟大家说了,想必大家对于这些条文类的东西也不喜欢。

    接着就是皇明日报提了第一个问题,皇明日报问的就是‘最近听说第三个五年计划两次都没有通过审核?能说一下原因么?’

    这个问题也是最近流言最多的,所以发言人直接就介绍了‘这次计划没有通过,是因为一些关于粮食种植和粮食交易的条款设计不合理,不能体现大明按劳分配的公平性和救助贫困的仁慈性。

    陛下要求对这些条款进行修改,希望计划能普惠更多的百姓。’”

    听到这个,大家都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原来是因为这个,市面上传的这么邪乎,结果就是因为这个,所以一个个的都瞎传啥!这都是陛下的仁慈!

    柳如烟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这个说法有些空洞啊,具体哪个条款有问题,有什么样的问题那是一点没有提啊。

    不过这已经足够糊弄大多数百姓了,她可不是平头百姓,每天到他那里玩的高官可是有不少,这些青楼女子岂是消息要比这些平头百姓灵通的多。

    据她所知,这次两次没有通过第一次是因为陛下不满内阁制定计划汇集了更多的异族,所以要求内阁把钱投入到大明公民身上。

    第二次的消息还没有传出,不过绝对不是这个说的希望条款惠及更多百姓,而是因为更多百姓受惠了,所以陛下才要求改的。

    这位陛下是大明人的陛下,并不是天下人的陛下。

    而柳如烟并不是大明人,准确来说,她不是大明公民,她是八年前青楼里的管事从高丽国买回来的女子,那一年,大明大旱,要求各藩国献上自己的粮食供养大明公民百姓。

    然后柳如烟家里就应为被征收的粮食太多,无法养活更多的孩子,所以父母不得不把她卖了换钱买粮食。

    那个时候她是恨的,恨父母,恨人贩子,恨国王的懦弱,恨大明的自私,只顾自己百姓吃饱确不顾藩国百姓的死活!

    那一年柳如烟才刚刚八岁而已,年纪幼小的她第一次知道,原来丰收年景也会饿死人的。

    被卖的她辗转来到大明,然后被送入青楼学习舞乐,学习诗文,学习汉家礼仪,教他们的先生让他们忘记自己异族的身份,当自己是一个汉家的女孩子一样。

    确实有一段时间,大明青楼行业,迎来一波异族热,大家争相一睹异族的样貌,然后尝试异族的滋味。

    不过这个风气来的快去的也快,而且异族始终只是猎奇而已,真的有滋味可以细细品尝的还是熟悉的味道。

    况且异族在大明青楼界立足,那是有天花板的,你异族舞跳得再好,那也登不上大雅之堂,只能是一个娱乐而已。

    大明空前的文化自信,注定了靠异族的身份这些青楼女子只能博取一时的新奇,最后各楼的花魁,各家的当家大家还都是汉人自己的人。

    柳如烟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被培养的,一个最像大明百姓的异族,八年的大明生活在她身上已经找不到一丝当初高丽的模样。

    柳如烟也赶上了一个好时代,那就是大明天子连续取消了贱籍,然后不许汉家百姓买卖,不许限制汉家百姓人身自由等等。

    所以楼里面愿意一直干下去的汉家女子变的少了很多,而且一有机会这些人就从良成家了,那些姑娘一个个走的时候哭的跟泪人一样,差点昏厥,说着舍不得的话。

    但是一旦离开了青楼,那就再也没有回来看过一眼,又一次柳如烟在街上看到一个以前相好的妹子,结果对方都假装不认识她。

    柳如烟虽然样样都像大明的女子,但是她自己知道,她们跟大明的女子不一样,她们是有奴籍的,是没有身份地位的。

    楼里的妈妈说了,柳如烟十六岁开始接客到了二十六岁的时候,就放她自由,并且帮她出具文书能够参加大明的入籍考试。

    这是这几年柳如烟唯一的希望,和活下去的动力,以前对大明的恨随着盼望着加入大明的机会,也逐渐烟消云散,大明实在太强大了,强到她一个普通人恨不起,也不敢恨的地步。

    不过生活还是要继续的,以前柳如烟信妈妈的话,那是她生活阅历浅,现在出来做事这半年多,她懂得了很多东西。

    原来大明入籍考试不需要楼里出具文书,只需要两个入籍五年以上的有正式工作的大明公民作保,或者一个有工作的汉人大明百姓作保,就能参加考试。

    只要考试通过,就能拿着入籍文书要求楼里改契约,成为自由身!

第一千二百六十八章三四个问题

    柳如烟看着坐在那里侃侃而谈的这个书生,在报社工作的,应该算个书生吧?年纪轻轻的脸上稚气未脱。

    但是正是这样的年轻,确被他们报社安排参加新闻发布会,那肯定是被看好,前途不可限量吧?

    脱籍重要,这找一个良人托付终身更重要,地位太高的不行,位高则妻妾众多,深宅大院不过是另一个牢笼罢了。

    还是这种小家的未来可期的公子才是良配,想到这里柳如烟轻轻的拿起茶壶给老刘的小外甥又倒了一杯。

    小外甥激动的双手不知道放哪里好:“谢谢,那我们接着说,大明民报问的就比较实际了问的是‘京城有没有开发西城区的计划,还有官府对于西城区地价房价暴涨怎么看?’

    发言人接着就回到‘这个严格来说算两个问题,不过我还是回答一下吧,首先,大明京城的开发计划一定会有的,按照陛下制定的中心功能区,区域中心区,生活便利区的规划原则,京西北地区基础设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而且大明下一个五年计划,将有一条铁路从京城,出郑家口,过归化走河套最后直达金山地区,这条新线路将会在明年动工,五年内将修通京城到河套段。

    所以京西北将会建立新的火车站,还有新的转运中心区域。

    至于房价地价的问题,大明国土幅员广大,京城范围内有足够多的地方可以开发利用,不要说多个几百万人,就是大明一亿人生活在京城附近这里也足够承载。

    所以大家完全不必为买房焦虑,只要大家清醒过来,不再集中购买,那么价格自然就会回到其合理的区间内。’”

    在座喝茶的大家对于这个问题关心的有一段时间了,陛下移居玉泉宫,会不会不回来了?西城区会不是就是以后大明的中心区域,这个是大家最关心的。

    不过显然皇明民报并没有这么直接的问出来,这个应该是为了避尊者讳吧,打听陛下的行程,这本身就不是这种官方报纸应该干的事情。

    不过这个回答信息量也很大,西城区会开发,还会有新的铁路线和火车站,这以后西北方向来京城的人就方便了啊!

    至于房价,说了等于没说,大家要是理性了还用你来评论?

    提着鸟笼子那位摸着胡子:“我不太明白,大明有那么多地方都需要铁路,为啥非要先修这一条?不是已经有到轮台的铁路了么?”

    大家面面相觑,这个问题问的高深了,大家很多人连这河套,轮台在哪都不知道,所以这两条路的意义也没有啥概念。

    柳如烟这个时候笑着看着大家:“这个我倒是有所听闻,今年咱们大明不是跟沙俄签订了友好通商条约么,

    所以大明要修建一条铁路通往大明和沙俄的边界,好方便以后通商,这轮台铁路走的是往西通往中亚的,这条铁路是往北走金山北面通往沙俄的。

    到时候从轮台到金山也会连接,不过这样的设计能够最大化的提高运力。”

    这么说大部分人还是不懂,这有啥用?为啥还要提高运力?

    倒是提着鸟笼的点点头:“确实,这从西安往北的,虽然也通往北疆,但是这北疆缺少一条横线,有了这一条横向铁路,跟纵向连接之后,这漠南蒙古算是稳定了。

    以后就算沙俄在闹市,有了这条铁路,这战线就往西推进到了金山地区,北疆的压力就小的多了。”

    大家都纷纷点头,这个听的有点懂了,打仗的时候能用,原来是这个,这蒙古以前老是搞事情,现在要是铁路一修好,谁在敢找事立马火车开过去,军队坐着火车就到了!

    这个厉害啊!这以后山西陕西不就安全了,比修长城还安全!

    老刘的小外甥继续说道:“第三个问题是皇明故事报问的‘陛下是不是要久居玉泉宫?’这个问题发言人直接否定了,说陛下将会在八月十五太上皇回京一起过完中秋节之后回皇城居住。”

    这个问题问的爽快,大家终于知道了自己最关心的,八月十五太上皇就要回来了?这一趟太上皇玩的时间可是够长的。

    从二月二之后出京,到现在已经三四个月了,这要是到八月十五,直接就是六个月,好家伙,这半年都在外面玩,当真是好兴致。

    小外甥继续说道:“接下来这个问题就是西南地区的川报的记者问的了,他问‘内阁两次五年计划都避过了他们四川,先是一江两湾,后来又是江河四湾,啥时候轮到他们蜀地也开发一波?

    这铁路修的没他们的事情,电报也没有他的事情,工业也跟他们无关,他们心里憋屈。’”

    这个话一说,下面的人立刻哄笑起来,蜀地的问题,不止是蜀地的人想问,全国各地谁不想问问?

    现在大家也是看明白了,这朝廷的钱投到哪里,哪里就能快速发展,人家有工业的地方一个月都五六两银子的工钱了,你们那些地方一个月三两银子都不好挣。

    谁不想多赚钱,这蜀地之所以这么着急,那就是因为,这眼看着当初不如他们的和跟他们差不多的都发展起来了,凭啥他们没有机会。

    “发言人笑着说“川蜀地区地形复杂,交通建设难度大,朝廷一直努力改善当地的交通情况,大家不用着急,从西安往南连接川蜀最后通往缅甸地区最后一直到印度河战区的铁路已经纳入新的五年规划之中。

    这条铁路一期将努力修通西安到成都的铁路,积累经验,为下一阶段更难的西南铁路储备技术。

    至于有线电报线路,跟谁铁路和公路计划已经开始规划,新的五年计划,大明的所有省府,都将通有线电报。””

    这个问题虽然新奇,但对于京城百姓来说,根本没有啥值得高兴的,除非是老家在川蜀的能高兴一阵子。

    这以后铁路要是修通了,那花上一个月的时间也能回家去看看了,再也不用担心出川回不去了。

第一千二百六十九章赏金猎人团被俘

    老刘的小外甥继续说着:“接着就是一个京城的记者了,他问的问题是‘大明会迁都么?内阁对于开发西安有什么打算?’

    这个也是两个问题,发言人直接回答说:“结合这两个问题,这位记者肯定是想问关于大明迁都长安的流言了。

    对于这个问题我在这里澄清一下,大明没有迁都的打算,一国国家的首都,包含这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等多方面的考量。

    迁都也不是说哪里有名气就迁到哪里,也不会迁都,至于开发长安府,这个是综合的战略考量,作为西北地区的次中心,这里以后将会是铁路交通的十字路口,也会是西北开发的后勤基地。

    所以对于古长安的开发是为了振兴当年的古商道,让大明的西北开发有更好的支撑。””

    这第五个问题算是问到京城百姓的心坎里了,最近的这股流言传的很邪乎,京城百姓是不信的,不想信也不敢信。

    但是这大家说的多了,难免心里翻起嘀咕,这要是真的迁都了,这住在皇城根下才有的那些好处,那不是瞬间就没有了?

    现在朝廷给大家吃了一个定心丸,知道不会迁都,大家的心才彻底落回肚子里。

    鸟笼大爷继续哈哈大笑:“我就说不会迁都,当初老王几个还跟我讲什么长安听着气派!

    要我说,我大明军力之强远迈前人,疆域之广远迈前人,百姓富裕,政通人和,比起前朝更是厉害了不知多少。

    咱们何必要学前人,去找什么汉唐风气,咱们大明的风气就足够前人欣慰后人骄傲的了!

    这长安的名声好听,名气大,咱大明京城的名气更大,听的多了一样好听,谁敢说不好听咱们就收拾他!收拾到服气为止!”

    小外甥点头笑着,也非常认同鸟笼大爷的话:“是啊,我们社长说了,只有老年人才去追寻以前的丰功伟绩,我们年轻人应该努力奋进,奋勇向前,因为我们的功绩要我们自己去创造!”

    老头点头开玩笑的说道:“呵呵,虽然你说的有礼,但是怎么听着像看不起老年人的样子?我们讲过去,没有我们的过去,能有现在的你们。

    你现在能在这说书讲礼,那都是当年我们一刀一枪打下来的太平天下,当年建奴入寇京城……”

    老刘连忙止住:“老哥,你先不要说你的历史了,咱们还等着听接下来的问题呢,你的话等明天咱们坐下来再慢慢聊。”

    小外甥也是尴尬的拱手:“我说错话了,罪过罪过,我可没有看不起各位的意思,就是口误口误。

    那咱们接着说,这第六个问题是一个军报的记者他的问题是‘内阁对于藩国雇佣大明赏金猎人参与到他们对葡萄牙的战争怎么看?’

    这个问题就涉及到最近的一个事情了,占城王国因为海军力量不足,所以雇佣了一支大明的赏金猎人担任运输护卫任务。

    结果这支赏金猎人碰到了葡萄牙的武装商船,因为船上的火力不足,所以最后被对方强行逼停,然后葡萄牙人因此非常不满,认为大明参与了这次战争,扣押了这些赏金猎人作为人质。

    这个事情闹得沸沸扬扬,按照军部的意思,赏金猎人虽然是民间组织,但是他们并不是无国籍组织,而且成员中有一部分为大明公民,军方觉得应该给予救援。

    有一部分朝廷官员就觉得,这些赏金猎人既然接取了战场上的战争任务,那么就不能作为普通公民看待,应该视为军人。

    而赏金猎人是为占城国效力的,所以占城国应该出面营救,而大明本身没有参与战争,如果因为赏金猎人的被俘而参战,那以后大家有样学样,那还了得?

    然后军方觉得这些人是弃大明百姓的安危于不顾,是自私自利的表现,内阁一部分人觉得军部是挟持民意,有勒索内阁强迫开战的意思。

    所以这个军报在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直接问出这个问题,等于是向内阁发难,让他们当着大明全体百姓的面解释以下这件事的立场。

    不过这位发言人的回到很官方,他说:“赏金猎人是下属于军部后勤部的一个半军事组织,作为内阁,自然是有保护每一个大明公民的义务,但是军事组织和半军事组织的事情一直都是军方自己处置。

    对于赏金猎人公会是否应该参与他国战争,这个是公民自己的权利,据我说知,大明并没有禁止公民参与他国战争的法律,既然法律没有禁止那就是允许的。

    而军部作为赏金猎人的管理机构,更应该回答你的问题,并承担因为他们的管理疏漏所引起的一切后果。””

    这个回答有推诿责任的意思,不过人家说的好像也有理,这赏金猎人是军部管的,没有事的时候你是想咋干咋干,出了事情你怨这个怨那个?

    要是真的跟我们有关系,当初派他们去的时候你怎么不问我们?

    这个回到能不能让大家满意,那就要看个人观点了,不过军部这一逼问,确实让内阁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通过前面的六个问题,大家发现这新闻发布会,也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隆重,泄露什么重大国家机密啥的,这不就是普通的问答么?

    小外甥继续说:“这第七个问题是一家江南报纸问的,是关于税收的‘未来五年大明税收会有什么改变?大明会继续向商人加税么?’”

    这个问题一说出,大家都来了兴趣,要知道现在大明今天的快速发展,都离不开商业税的征收,大明免征了农业税,那剩下的不就是工业和商业税了。

    现在不少工厂和商户都抱怨,原材料进厂收一次税,加工出厂收一次税,然后销售环节再收一次税,这光税收就占据了成本的百分之三十,税收负担太重了。

    而江南作为大明一直以来的财税重地,最关心这个也是肯定的,京城百姓更关心的是,税收会改制么?

第一千二百七十章第八个问题

    老刘的小外甥说完这个问题之后故意停顿了一下,然后才开说说道:“发言人这次说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大明拟定增收个人所得税。

    发言人说道:“大家抱怨物价过高的问题,内阁也注意到了,原则上大明的税率是不会再增加了,而且个别税种因为利润比较薄弱,跟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还会降低税率。

    大明不会增加商税,但是将会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这个对于普通百姓没有影响,征收的标准是年收入一千两以上的,收百分之十,五千两以上的收百分之二十,一万两以上的收百分之三十,五万两以上的收百分之四十,十万两以上的收百分之四十五。

    大家之所以能在大明做生意赚钱,正是因为大明为大家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还有安全的环境,大明私人合法财产受到大明法律的保护不被侵犯,但是各位也理应为大明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

    各位年收入在一千两以上的群体和家庭总资产超过五千两的群体,在看到新闻之后就可以到税务部去登记财产了,在崇祯十一年以前登记的财产,将不会被追缴税收,而在崇祯十一年之后的收入,则需要开始交税。

    没有登记且没有交税的财产将不受大明法律的保护,如果有虚报、漏报、瞒报、谎报等情况的,除没收财产之外,还将会处以罚没全部财产,和最高全族流放荒岛等处罚。

    个人所得税还承担着调节百姓收入,让大明公民能够公平的享受到大明发展的成果,大明的强盛离不开每一个公民的付出。

    所有税收将取之于少数公民而用之于更多的公民,另外大明还要开征房产税避免因为炒房子导致房屋供需紧张。

    房产税为百姓每人五十平不用交税,超过部分将每年征收房屋总价值百分之二的房产税。

    其中有爵位的公民,勋爵可以再减免一百平方,男爵再减免两百平方,子爵减免四百平方,伯爵减免八百平方,侯爵减免一千六百平方,公爵减免三千二百平方,王室减免六千四百平方。”

    我觉得这几项税收是陛下想实现天下大同的一次尝试,多收富人的税用在穷人身上,这不就是劫富济贫么?

    我觉得这些政策非常好,陛下当真是亘古未有的圣明天子,我等普通百姓有这样的皇帝当真是幸甚!”

    柳如烟看着大家热烈的讨论着大明的税收政策,感觉自己就是个局外人,是啊,大明的财富是公民创造,所以要全体公民共享,她们这些非公民,付出再多又有什么用?连被提及的资格都没有?

    看了一旁的侃侃而谈的记者,这位不知道得知自己是异族连公民身份都没有的时候会不会看不起自己?

    对于房产税这事,提鸟笼的这位就皱起眉头,这个事情看着有点麻烦啊,看来还是要让家里的小子们多要孩子,要不然这每年光交税都要多少。

    这个话一没有说清楚,那收税,家里的人口是光正妻算,还是家里的人都算,那妾室算不算?要是算的话,收的多了,那不如多纳几房小妾。

    接着小外甥继续说道:“这第八个问题是大明学报的人问的“大明什么时候能够普及高中教育?”

    新闻发言人说“大明不会普及高中教育,而是在初中毕业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技术教育机会,让百姓家的孩子能够学到更多实用的技能,走上社会即进入工作岗位。

    至于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将会是为国家选择适合人才的通道,但不是唯一的通道,大明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一个清洁工,一个泥瓦匠也有他们的价值,学报不应该只盯着高中和大学。

    接下来五年,大明将会继续完善大明技能教育,完善技能考级制度的科学合理性,继续创办更多的技术类学校。””

    这个问题的结果跟大家想的还真的不一样,这些年来,各行各业都在疯狂的高薪招募大学生招募那些研究人才。

    以至于不少百姓都以为,成为大学生,成为研究人员就是新学的最好出路之一,毕竟几千年的读书当官的观念在,读书要么当官,要么就挣大钱。

    现在内阁确告诉他们读书为了将来更好的找活干?我要找活干我去当学徒不好么?用得着这么多的知识?

    对于这个一开始小外甥也不懂,不过回了报社之后为了让他更好的把文章写出来大家跟他普及了一下这里面的道理,这会不正是拿来装逼的时候!

    小外甥微笑着说道:“各位是不是在疑惑,我当个技术工人还需要上学?上学不就是为了当官或者当研究员科学家挣大钱的么?

    其实并不是,以后这当技术工人也是需要学历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以前造房子,那房子的形象都在工匠的脑子里,那需要一辈子的经验才能把房子建好。

    现在很多官府的房子造之前都要画图纸,然后计算各种问题,你要是不读书,不要说设计房子了,就是图纸放到你跟前你都不认识。

    再有大家都知道,现在比较厉害的技术工人是操控机床的,操控蒸汽机的,这些都是技术工人,人家一个月能拿十几两银子,有的甚至更多。

    这样的东西,不是你看一眼就会了,而且机床和蒸汽机这些东西,两三年就变个样子,甚至一年就换个样子,你要是没有学习能力,不认识字,怎么学?总不能天天拜师学艺吧?

    所以想要当技术工人挣大钱,最后还是要学知识,有了知识,有了系统的理论学习,你以后再遇到各种机器就能知其所以然又知其运作机理,即使外形再改,那也是万变不离其宗。

    大明以后就需要更多的这种高级工匠,而那些低级的普通工匠,有那么多非公民正等着干呢,你的孩子要是不读书,将来就只能跟非公民一起找活干,不仅不挣钱还累,竞争还多。

    到时候还没有面子,谁愿意这样是不是?”

第一千二百七十一章买茶叶的

    “这第九个问题是一个叫做民生日报的报纸问的他们问‘大明未来五年有没有继续扩大关内规模的计划?’

    这个问题一下子把新闻发言人问住了,他沉默了一会才说道:“目前内阁并未拟定相关计划,关内地区的扩充需要陛下亲自圣裁,所以这个问题我无可奉告。””

    听到这个下面的人都笑了,大明谁不知道,关内是内阁的管辖地,而关外则是皇家的私产,已经有两届内阁首相因为想动皇上的私产而黯然退场了,现在谁还敢提?

    尤其是现在的这位首相还是一个坚定的皇权派,对皇上崇拜而且盲从,所以内阁不会有人参合关内地区扩大的事务。

    老刘的小外甥继续说道:“这最后一个问题,发言人把机会给了一位藩国报纸的记者,当时这个记者就问了“大明的藩国想要加入大明实在太难了,甚至多次申请都不能成功。

    内阁是不是能出台一部法令,让我们藩国能够按照条文一条一条的去执行,最后成功加入大明的大家庭?”

    然后发言人笑着说道:“你这已经不是一个问题了,而是一条建议了,你的建议我已经收到,我会交给相关部门去研究,关于这件事的最新进展和最终结果,欢迎你继续关注内阁的新闻发布会。”

    这样十个问题就结束了,发布会也到此结束了。”

    下面的人听的意犹未尽,怎么跟自己期待的不一样,这些问题有些解了自己心中的疑惑有些确跟自己想知道的没啥关系。

    大家有的坐下来继续讨论,有的则直接喝完茶回家去了,天都晚了再晚赶不上回家吃饭了。

    提鸟笼的大爷上前问道:“这位小兄弟,当时发言人说这房产税的时候,有没有说家里面的妾室能不能算家里的人口?要是异族的妾室呢?”

    小外甥有点尴尬的摇摇头:“这个还真没有,不过我觉得应该算吧?就算不算,你多生几个孩子,不是,我的意思是让您的儿子多生几个孩子不就行了么?

    其实我觉得这个政策的最终目的还是让大家多要孩子吧?你看一人五十平,这一家六口就三百平了,这农村三间大瓦房加上厨房茅房都算上也不过百十平而已,三百平都有一套两层小院了。

    从这可以看出大部分百姓这个平方数是用不了的,至于勋贵那些,更是如此,你看一个公爵三千二百方的减免,加上他们家人的,这都有五亩地了,就算十个平方一间的大房间,那也能建三百多间了。

    这也没有说院子之类的,这么多房间应该足够用了吧。”

    提鸟笼的大爷眼睛一亮:“对啊,没说院子的事情啊,要说房间,我家也没有多少,小兄弟,谢谢解惑了,改日我再请你喝茶。”

    老头哼着歌要走,老刘连忙拉着:“哎呀老哥,您这是要走啊?这账单是送到您府上么?”

    鸟笼大爷一愣点着老刘哈哈一笑:“我说你今天怎么这么大方,合着是拿我的钱在装大呢!行吧,我说话算话,不过有两点我要说清楚。

    这第一个,请她的钱我可不出,我只出茶钱,这第二,这剩下的茶叶我要带走!你要是答应,这钱我就出了,你要不答应,这个账咱们就要好好算算了。

    我虽然说话算话,但是你这我请客拿最贵的茶叶,这明显就是坑人了啊!”

    老刘立马脸色不好看了:“这个……这个……请柳姑娘的钱您可以不出,但是茶叶真的不能带走啊,这可是我的镇店之宝啊!打不了这差钱我不要了,这茶叶我是不给,我还留着镇店呢!”

    鸟笼大爷愣了一下,他就是奔着茶叶来的,结果这老刘竟然宁可不要钱也不舍得茶叶,这就有点失算了。

    鸟笼子大爷眼珠子转了两转,装作不屑的说道:“你是卖茶叶的还忽悠人?这猴魁可是绿茶,这都放两年了,你就算收藏的再好,最多再有一年就不能要了,味道就没了!

    你这一年能碰到多少需要拿镇店之宝招待的顾客?要说镇店,我有一张普洱茶饼,我托人从云南带过来到现在已经放了六年了,正是绝品的时候。

    你放在店里面镇店,不比这猴魁好?关键是这普洱不怕放,而且越放越值钱。这茶钱我照出,可好!”

    老刘听完有些意动,但是最后还是摇头:“还是不行,这陈年普洱,虽然稀罕,但是确不是买不到,我这猴魁,以后可是在皇家的行宫里,外人根本买不到,不一样,不能跟你换!”

    鸟笼大爷急了:“这样吧,我只要一半剩下的一半,这总行了吧!我呢,给你出这茶钱,这请柳姑娘的钱我也给你出了,普洱也给你一张茶饼,怎么样够意思吧?

    咱们可是这么多年的老交情了,我这价格不少了吧,你要是再不同意,那我扭头就走,你这店,我就再也不来了!”

    老刘叹了一口气:“行吧,行吧,给你就是了,我今天就不该炫耀有什么二两,现在可好,只剩下几钱了,以后要不是王侯公卿来我店里,我谁都不给喝了!”

    鸟笼大爷不屑的摇摇头:“要是真的王侯公卿,人家又不是要不到这猴魁,对于咱们小老百姓来说是稀罕物,对于王侯来说,那不过就是舔着脸张张嘴的事情,陛下能会不给?

    人家会单跑来你这里喝那几口猴魁!”

    老刘被噎了一下:“那也必须是顶级富商,这一杯茶我怎么也要收他十两银子!”

    鸟笼大爷哈哈一笑:“你是想钱想疯了吧!你这茶叶估价也就三百两左右,你要说一壶十两,还差不多,最多少放一点。

    你要说这一杯十两,小心你被人查了!

    在提醒你一遍,你这个是稀罕,不是没有,真的一两茶叶值个五百两银子,那不用别人,太上皇就会把茶叶拿出来卖了!

    这两个被圈起来的地方,一年产出几千斤茶叶还是有的,这要是一两茶叶五百两银子,那黄山行宫一年光靠这个就能挣百万两银子以上了。

    太上皇那么多孩子……王子要养,他还坐得住?”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868/ 第一时间欣赏统计大明最新章节! 作者:怕起重复所写的《统计大明》为转载作品,统计大明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统计大明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统计大明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统计大明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统计大明介绍:
一个强大的帝国必须能提供至少2000项关于国家的统计数据。
如果崇祯对于自己的国家了如指掌,那他的结局一定是另一个模样。统计大明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统计大明,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统计大明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