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统计大明TXT下载统计大明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统计大明全文阅读

作者:怕起重复     统计大明txt下载     统计大明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千四百二十一章大明中学生马球赛

    相比起大战的事情,这个新年准备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朱慈烺不愿意跟崇祯聊军政事务,自然要把事情往新年准备上引导。

    朱慈烺笑着说道:“我那些年龄在十岁以下的弟弟妹妹们从出生都没有出过玉泉宫,相比对于宫外的世界一定很好奇。

    这些年来一直在玉泉宫搞皇室庙会,想必这些孩子也厌倦了,失去了当初的新鲜感。

    所以今年我打算让大家分批出玉泉宫到京城附近的各国集市庙会去转转,感受一下宫外的世界。

    为了方便照顾这些孩子,还会允许他们的生母陪同一同出行,希望父皇知道此事。”

    崇祯嗯了一声:“这是好事,他们本就不是笼中鸟,这些年苦了他们了,出去转转也好,不过你要多派人手注意安全,京城虽然安全,难免有所疏漏。

    更何况是这年节时期人流量大的时候,我看今年皇家动物园的评估报告,今年的人流量预计要比去年提高百分之四十,想必进城今年一定很热闹。”

    朱慈烺嗯了一声:“主要是今年全国中学生马球赛正好是过年这段时间在京城举行,所以大批附近的家长会带着孩子来京城观看马球赛,这动物园就成为必选的目标。

    正是有这样的契机,我这些弟弟妹妹上街才不会引人注目,父皇放心,我已经调集了五千锦衣卫缇骑入京,确保这次盛会万无一失。”

    听到马球赛,崇祯也是眼睛一亮,微笑着说道:“我也正是在报纸上看到这全国中学生马球赛要在京城举行决赛,所以特意赶回来。

    本来想去看看比赛呢。”

    话说道这里崇祯就停下来,比赛他想看,但是让他求着自己儿子,他还是说不出来,更何况今年朱慈烺已经让步了这么多,等于是全面开放了对自己老婆孩子的限制。

    这个时候再给自己提要求要待遇,这显得有点贪心不足了。

    朱慈烺笑着说道:“父皇想看,那就去就是了,便装也好,代表皇室出席也好,只要多带侍卫注意安全就是了,包括儿臣的那些弟弟妹妹,还有儿女只要有兴趣的都可以去看看。”

    崇祯嗯了一声感兴趣的说道:“听说今年山东胶州中学队出了一个奇人,不仅马术了得,而且天生神力,曾经数次在半场击球攻破敌人门户。

    把胶州中学这样一支二流队伍带入全国三十六强的比赛,他的比赛我一定要去看看,看看他能不能续写传奇。”

    朱慈烺也不禁期待起来:“确实,这个人我也听说了,如果有时间我也会去看看,这个可是今年大明最大的运动明星。”

    崇祯对于朱慈烺偶尔蹦出的新词早就见怪不怪:“确实,在马球比赛中,这样的运动员当得起启明星的称呼。

    那你觉得这位将来会不会是一位万人敌般的将才?你有名有想过对其进行重点培养?”

    朱慈烺摇摇头:“大明已经不再是依靠一个两个人的聪明才智来引领的时代了,他要是有意参军,军队系统自然会培养他,他要是不想参军,我也不会强求。

    而且是不是将才谁也说不准,当初高俅的球踢的也不错,还不是一样当不好殿帅。

    除非他是那种智慧出众的天才,我也许会对他刮目相看。”

    崇祯觉得朱慈烺说的有理:“那么今年你最看好的球队是哪一支?”

    朱慈烺想了想:“我最看好的还是皇城东城中学队,他们学校为了吸引一些马球特长的特长生入学开出的条件可是非常不错。

    听说队伍里有一个非常厉害的角色,这一路比赛也是高歌猛进,轻松挺近决赛。”

    皇城城东中学并不是位于皇城内,而是位于内城和大明东一环公园区之间,马球场就是东一环公园的一部分。

    皇城内没有学校,而内城地区的学校面积都不大,根本建不起标准的马球场,所以内城无强队,大明京城的强队都是在内城之外。

    其中城东中学因为位置在京城和通州之间,那里是外城几个方向里最繁华的地方,最有钱自然也就最舍得投入。

    崇祯嘴角上翘:“一个强人可能改变不了大明的命运,但是应该能改变一个球队的命运,哪怕马球是一种团队运动,我依然看好胶州中学队,我觉得这位天才一定能创造新的奇迹。”

    朱慈烺也跟着笑了:“如果他今年能够取得冠军,那么明年我就任命他为大明国家中学生马球队的队长,由他代表大明和众藩国比试。”

    崇祯哈哈一笑:“那我就更期待了。”

    一旁的周太后看两人讨论马球讨论的火热,跟着笑着说道:“看你们聊得这么开心,不如把他们胶州中学队带到皇城里,打一场比赛看看不就知道结果了,正好咱们也看看。”

    朱慈烺和崇祯相互看了一眼同时摇摇头,朱慈烺解释道:“那就没意思了,而且毕竟是一帮孩子,把他们叫进宫里溜一圈,肯定会影响他们的心态。

    别因为这个导致他们输了比赛,那就不好了。

    不过母后说得对,等比赛结束了,宣他们进攻跟各位弟弟妹妹玩几局也是可以的。”

    至于朱慈烺自己的孩子,都还太小,现在还只能骑幼马呢,所以就不参合了。倒是那些十岁的弟弟妹妹可以骑马玩几把。

    聊到这里剩下的就是一些过年的准备了,今年的年夜饭朱慈烺打算在皇城里吃,吃完饭让锦衣卫带着那些愿意出城的皇子公子们去外面转转,要是在玉泉宫吃饭,那就来不及逛皇城了。

    崇祯夫妇也没有啥意见,对于两人来说,在哪都一样,反正又不用他们动手,而且这一大家子在一起过年也热闹一些。

    聊着聊着崇祯突然说道:“再过七八年,等孩子去了扬州的多了,我想跟你母后偶尔去扬州过个年,或者年后十五之前去扬州跟那些孩子聚聚,又或者,你能不能招他们回京来跟咱们一起过个年?”

    这个问题一问,气氛一下冷场了,朱慈烺思考了一下,微笑着点头:“到时候交通也方便了,可以让他们回京一趟,也感受一下京城的繁华也好。”

第一千四百二十二章内阁头疼

    年底这段时间,军部可谓是走路都带风了,这增加了百分之十二的军费也不多,也就二点七亿吧,

    关键还不是一年,而是以十年为期,未来十年至少增加这么多,十年的时间少说也会增加三十亿。

    军部终于可以扬眉吐气,按照计划对一部分企业进行军工化改造,同时依托大量的军部订单吸引一部分工厂转产军品。

    至于皇明商号,那自然是接了大量的订单,趁着这次机会再次更新了生产线,提高了各种军工产品的产量。

    按照军部的计划,大明军队在战争的最巅峰时期兵力数量可能突破一千六百万,并且在这个数量上要持续两年。

    所以在全面战争开始之前,军队后勤保障能力至少要提高到能满足八百万军队作战的规模。

    这样才能在开战前储备足够的军火,而现在大明虽然军队三百万,但是军火供应能力不过维持不到一百万军队作战而已。

    因为大部分军队平时是没有作战任务的,尤其是武器生产,当前每年的产量是够武装三十个师的,预计明年才能完成全面的换装任务。

    大明军工产能要提升八倍,从事军事相关工作的人员预计要占到整个工业人口的三分之一还要多。

    明年军部没有扩军计划,甚至对付奥斯曼帝国之前大明都不会有扩军计划,虽然奥斯曼号称有一百二十万常备军。

    但在大明看来,只需要动用二十五个师左右的兵力就能打赢这一战,大明现在完全可以抽调出二十五个师。

    当然战争后期可能借着奥斯曼帝国的由头进行扩军,然后在欧罗巴人反应过来之前完成战争准备。

    对于军部来说一统全球是上下五千年从未有过的壮举,参与其中足以光耀万世。

    对于朱慈烺来说,大一统是一种执念,尽管有很多人劝过他,这么急着一统世界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

    朱慈烺还是干了,而且有条不紊的干下去,虽千万人李敖吾往矣的毫不犹豫的干下去。

    这个世界从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到私有制之后,争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有人说世界的资源只要分配均匀,那么足够全世界人使用的。

    可这不过是个笑话,这世界什么时候平均过,谁又愿意被平均?有些人就是‘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为’。

    你之所以说愿意,那是没有让你跟非洲那些吃不上饭的人平均。

    人的欲望是没有穷尽的,你不争别人就会争,你不抢别人的,别人就会抢你的。

    大航海时代,欧罗巴人借助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那是一定会崛起的,从地中海到大西洋都是其崛起的天然条件。

    大明在这其中扮演的是一个强行介入的角色,就像现在的欧罗巴洲一样,他们努力的学习新技术,非常容易的就接受新事务,有着改变自己和改变世界的决心。

    更有着大明百姓没有的贪婪,就像一头永远也喂不饱的野兽,吞食着一切。

    朱慈烺要做的就是在这头野兽成长起来之前彻底的扼杀掉!

    公平竞争,那只有在势均力敌的时候才会出现,大明既然有随时能掀桌子的能力,既然能够制定规则,那么为什么要把自己局限在商业竞争的条条框框里?

    国与国的竞争,那自然拿自己的优势来竞争对方的弱势,大明军事实力最强,那自然就一举消灭这一盘散沙!

    大明的战争车轮在朱慈烺的支持下无可阻挡的狂奔起来,谁也不知道他奔向的是康庄大道还是一片荆棘的乱石堆。

    内阁方面也暂时忘记了损失百分之十二的预算的伤痛,开始准备接收孟加拉湾区和缅甸的工作。

    孟加拉湾区,有铁有煤,有人有地,有市场也有交通优势,内阁占据了这里绝对能把这里发展成为一个不逊色北海湾区的大型工业区。

    更何况这里还有这些年皇明商号打下的基础,这里采煤、炼焦、采矿、冶铁、炼钢、纺纱、织布、印染、制衣、制糖、粮食加工、等等行业都有不错的基础。

    缺少的也只是机械加工,蒸汽机制造,造船,钢铁加工等等大明的重工业和高技术行业而已。

    朱姬润在政策确定之后就立刻着手了机械厂的建立,蒸汽机生产线也卖了几天,造船行业也投资控股了两家大型修船厂。

    其余的商会更是闻风而动,而且有不少都是提前知道了消息购买了土地和物资准备大干一场。

    内阁要做的就是把路修好,税吏派到位,基础设施提高上来,港口码头建起来就行了。

    这样有基础的地方搞起来要比从头再来好搞的多。

    不过陆上交通,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乐观,这里有的路只是茶马古道而已,后来虽然进行了拓宽和修整,那也不过是能通行两辆马车的山路而已。

    不要说让马车飞奔了,连最基本的硬化都没有做到。更不要说铁路了,现在从西南修往蜀地的铁路还没有到汉中,那一路的穿山过河,难度简直不是人能承受的。

    铁路还跟公路不一样,它不能频繁的转弯上上下下,一个是速度提不上去,另一个铁轨也受不了不是。

    原则上能取值尽量取值,即使穿个山打个隧道都行。

    可是这个时代又没有盾构机,那不得凿眼放炮不停的用锤子敲啊。

    总之工程进度很感人,简直是有生之年系列,不是内阁不愿意投钱,实在是投钱也没用,不是人力能解决的问题。

    所以这两个地方只能从中南半岛绕一个大圈子用铁路跟内陆的关内连接,至于西南地区的连接只能继续拓宽茶马古道了。

    不求有多快,那至少是比以前快就是进步。

    陆路指望不上,那就走海路,但是海上连接又没有内阁什么事了,顶多也就是多修港口的事情了。

    总之内阁为了这两块跟大明关内相连的飞地伤透了脑筋。

    更让他们伤脑筋的还是如何改变当地的人口结构,使得汉人人口占据绝大多数的问题!

第一千四百二十三章得罪人

    王之谦最近也挺郁闷,干脆直接找朱慈烺明说:“陛下,内库消减锦衣卫的开支这事是您的意思么?”

    朱慈烺疑惑的抬头,放下手中的红笔:“去把朱姬润喊来。”

    不一会朱姬润走了进来,看着下面的王之谦一脸愤愤不平,朱慈烺也知道了找他来的原由。

    朱慈烺敲着桌子问道:“说说吧,锦衣卫说你裁减了他们的经费是怎么一回事?”

    朱姬润拱手:“陛下,锦衣卫目前在册二十余万,还有各种潜伏人员三十余万,整个人员已经达到了六十万的地步。

    紧紧是人员开支每年都过亿了,再加上活动经费已经达到了近三亿两的地步,这非常的不合理。”

    王之谦抬头:“怎么不合理了?我们有账册登基,有数据可查,又没有乱花钱。”

    朱姬润看了看王之谦:“那至少八万锦衣卫缇骑不应该再从锦衣卫拨款了吧?这支队伍现在可是地方用的更多。

    这个钱应该让内阁出,就算要大家一起出那也应该是均摊,不应该锦衣卫一家包揽之后确帮着地方办事。”

    朱慈烺有些意外:“锦衣卫缇骑已经到了八万之多了?不是一省一千人么?”

    王之谦解释:“回陛下,锦衣卫提前关内四十六省,现在加上孟加拉湾和缅甸,关外地区每个战区也有一定量的锦衣卫缇骑,八万人分别驻扎各地,一省一千人大多情况是不够用的。

    就像上次的奴儿干都司叛乱,要不是因为奴儿干都司城内驻扎有三百多锦衣卫缇骑,叛军很可能就功破城墙进城了。”

    朱慈烺有些头疼,想让内阁出钱养着锦衣卫缇骑,可能么?内阁可是刚刚承担了那么一大笔军费,这个时候在承担一部分钱养活锦衣卫不炸毛才怪。

    不过锦衣卫达到六十万就太恐怖了,就算去掉八万缇骑,那也有五十二万锦衣卫了。

    正规编制就有十二万,还有三十多万无编制的暗探,简直离谱。

    裁人是不可能裁人的,锦衣卫那么好用,朱慈烺也不愿意自毁长城。

    要不训朱姬润一顿?这家伙马上成铁公鸡了,一毛不拔!

    但是朱姬润说到底还是在替他省钱,这要是因为这个把朱姬润训一顿,估计他也委屈,搞不好心都伤了辞官回家当富家翁去了。

    正当朱慈烺想着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朱姬润接着说道:“而且陛下,臣查阅前几年的资料发现,军人事务部被划分出锦衣卫之后,锦衣卫只是当年裁减了一部分费用,第二年就涨了回来。

    而且每年锦衣卫经费涨幅几乎跟内库皇明商号每年的收入增幅持平。

    臣怀疑锦衣卫利用职务之便,在内典算安插人员为自己谋福利!”

    王之谦不干了:“话不要乱说,我们什么时候在内典算安插人员了,你要是怀疑就把他揪出来!我们只是估算的准确罢了!”

    朱慈烺摆摆手:“行了,朱姬润你先下去休息,我跟王之谦单独聊聊,一会在解决这个事情。”

    朱姬润站起来告辞出来屋子,朱慈烺才开口:“说说吧,这些年钱都花哪了?怎么越花越多?尽然有人员五六十万了!”

    王之谦低头:“陛下,我们可没有乱花钱,在编人员十二万,这些人听着很多,但是就算每个县放一个小队,十个人,十二万人也不过是一万两千个县而已。

    大明关内关外地区,可不止一万两千个县,仅仅关内地区就有三千多个县级单位,莫卧儿地区也有三千多个,其他地区更是根据人口多少都有分布。

    还有县级以上官员,高级军官,贵族王室等等的护卫亲军,京城的安全保卫等等都需要大量的人手。

    至于那三十多万人的暗哨,那更是不多了,一个县还分不到三十个,县衙、税务、县令、地方豪强、这些人都要监视,县级以上官员,高级军官,贵族王室,皇家科学院,皇明商号,各种要害民营工厂。

    这些也要有人看着,如果没有这些暗哨的默默付出,怎么能有今天的大明安宁,这些人冒着这么大的风险有一份工钱没有错吧?”

    朱慈烺抬头问道:“朕是问你有没有在典算安插人为锦衣卫每年提高预算谋私?”

    王之谦低着头:“陛下,典算确实有锦衣卫的暗哨,但要说谋私也不算吧,锦衣卫也只是参考一下别要多了,实际上锦衣卫的预算一直没有够过。”

    朱慈烺扯扯嘴角,果然是有,但是因为这个事情训斥锦衣卫?这渗透的命令是朱慈烺自己下的,那岂不是否定自己?

    朱慈烺敲着桌子:“看看你们都干的什么事!让你们监视你们竟然变成偷窥了?今年能偷窥经济数据,那明天是不是就能偷窥军事机密了?

    这件事是你们做的不对,还被人抓住了把柄,这样吧,今年锦衣卫预算不再增加,裁员百分之十,一个地方完全没有必要搞那么多暗哨。

    一个县才多大,正要是有心打听,几个人还搞不定?只要别出乱子别让人谋逆谋叛就行,这样监视完全没有必要。”

    王之谦愣了一下,低头说道:“是,臣遵旨。”

    不一会又把朱姬润喊来:“朕已经决定今年锦衣卫费用不再增加,并且消减十分之一的人员,这件事就这么着吧!”

    朱姬润嘴角上翘:“谢陛下。”

    朱慈烺叹了一口气:“朱姬润,你这么搞下去,会成为众矢之的啊!军部让你得罪了,内阁也看你不顺眼,现在连锦衣卫的钱你也扣!

    在皇明商号内部你名声也不好!朕知道你是为了朕的内库着想,但是你就不怕有一天你跟商鞅一样被拉出来当做平息大家怒火的工具?”

    朱姬润自信的看着朱慈烺:“臣相信陛下不是那样的人,现在陛下这样说了,那就更不会这样干了,臣不怕得罪人,臣问心无愧。”

    朱慈烺摇摇头:“你是问心无愧了,朕心中有愧啊!你这么搞法,朕……算了,就这么着吧!”

第一千四百二十四章大明六贼

    “今年内库对军部和锦衣卫的开支不变,其余开支节省百分之七点二,内库收入预计增加百分十三十六。

    这部分增加的收入投入下一年的扩张之后,明年内库收入预计能再增长百分之三十以上,三年的时间能让内库收入增长一倍有余。

    第四年的时候全部还清内库以前的超发纸币,臣也就功成身退了,臣也不求大家感激我,只希望大明越来越好就行。”

    听完朱姬润的话,朱慈烺连忙挽留:“哎,在干四年怎么够,朕可是仰仗着你在战争期间给朕稳定好大明的经济呢!”

    朱姬润面色犹豫:“臣也没有见过战争的情况,这种规模的战争臣也不知道该怎么稳定经济,怕要让陛下失望了。”

    朱慈烺也一阵感慨:“不止你没有遇到过,朕也没有,大明没有任何一个人有这个经验,所以更需要一个头脑清晰的人来做这个事情。”

    朱姬润没有说行也没有说不行:“这一轮皇明商号的扩张,让很多民间商会有了危机感。

    尤其是陛下一面限制拆分民间商会,臣这边又加强皇明商号的垄断,这让有一部分害怕陛下会大肆掠夺民财。

    而且皇明商号挤压民间商会的生存空间,那么民间商会就会抢夺小民的生意渠道,长此以往,普通小民和小商人再难有出头之日。

    臣担心这种扩张是不是真的是正确的道路。”

    朱慈烺没有听到这个消息,现在想想这不就是后世西方那种资本裹挟一切,底层百姓再难有出头之日的那种社会模式么?

    就算偶尔有成功创业的先例,那不也是一轮轮的投资,一轮一轮的股权稀释,最后让资本大佬参与利益瓜分才能出人头地,否则大佬就会在造一个新的,用资本打败你!

    大明还没有到那个地步,能有人提前看到这个问题足够让人欣慰和警醒。

    当初朱慈烺就觉得皇明商号不应该跟百姓争利,所以推出了纺织业,逐渐改为销售纺织机。

    当时也退出了很多行业。

    朱姬润现在做的,很多都是把以前皇明商号退出的行业又捡了回来,例如进军造船业,这些年大明除了给军方造船之外,商船这一块几乎很少参与。

    就算造商船,那也是趁着军舰建造任务不足的时候船台空着造几艘。

    现在呢,朱姬润通过技术入股资金入股等多种形式大举杀进商船制造领域,每一个地区都扶持两三家大型造船厂。

    这些造船厂的扩张必然挤压其他民间船厂的生存空间,民间船厂没有大船可造的时候,就会挤压更小的船厂的生存空间。

    再例如通过机器技术入股蒸汽机制造工厂,这个虽然是新兴行业,但这就相当于谁想进去就要给皇明商号上供一部分股份,你才能获得技术。

    这又是对一个行业的控制。

    皇明商号一旦插手某个行业,那就是行业的最强者,其余的商会只能吃皇明商号剩下的市场,谁碰到这种情况都不会高兴。

    这种不高兴最后终究会演化成争端,搞不好就是资产阶级造反。

    朱慈烺思考了半天,最后也只能无奈的说道:“现在大明需要钱,内库需要钱备战,暂且就这样吧,等战争结束之后,皇明商号会退出一部分商业,给大家留够生存空间的。”

    朱姬润也认同的点点头:“陛下说的是,呵呵,所以就有人说臣做的事情就像蔡京一样,为了给陛下筹钱无所不用其极!”

    朱慈烺脸色一黑:“你是蔡京,那朕岂不是成宋徽宗了?怎么着朕也修艮岳了?”

    朱姬润嘿嘿笑着:“可是陛下修了玉泉宫啊,他们就说这玉泉宫是阿房宫第二,千古第二大宫殿,陛下在上面花的钱比起当年的阿房宫还要多。

    而且宋徽宗也好大喜功,打西夏,打辽国,打的国内民不聊生,打的水泊梁山江南方腊揭竿而起,最后被金国所灭。

    大明现在也是到处用兵,处处打仗,陛下也是好大喜功,臣就是陛下身边的六贼之一。”

    朱慈烺无语了:“你这都是在哪听来的?六贼?朕听听这六贼都是谁?”

    朱姬润摇摇头苦笑:“这不是快过年了么,臣自己的生意也到了算账的时候,下面的掌柜进京就聊起这个问题。

    他们平时都是在路上行走,走南闯北,见过听过的也多,所以就告诉了臣。

    六贼有臣一个,臣是财贼,还有殿帅府兵贼周遇吉,贼相吴启晨,锦衣贼李若琏,宦官贼桂喜,采访使陈玄。”

    一边的王之谦先是一乐松了一口气,还好没我!

    然后我整个人都不好了,不是!为啥没有我?我才是锦衣卫指挥使好吧!陈玄这个前皇明商号大管事都上榜了,他这个现任的锦衣卫指挥使不配上榜么?

    朱慈烺哈哈一笑:“那是不是还给你们起花名什么的?”

    朱姬润摇摇头:“那道没有,有花名的那不是梁山好汉么,我们是对应六贼给安排了职务。

    臣就相当于蔡京,周遇吉就是高俅,吴启晨就是梁中书,李若琏就是童贯,桂喜就是李彦,陈玄就是朱勔。”

    朱慈烺更是乐了:“这一点也不严谨啊,这周遇吉应该对应童贯吧?六贼里面好像没有高俅吧?”

    朱姬润嗯了一声:“可能是因为童贯是太监吧,他们觉得太监就应该对应李若琏那样的,至于高俅虽然不是六贼之一,但是他名声大。”

    确实,只要听评书的可能不知道六贼的名字,但是没有人不知道高俅是谁。

    对于这个事情朱慈烺本来想一笑置之的,但是想想这件事要是一直这么流传下去,搞不好真的让天下百姓觉得满朝官员都是民贼呢!

    看了一眼一旁的王之谦:“这件事好好查查,看看是民间笑谈抱怨还是有人故意为之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

    王之谦刚刚就想好好查查,想把编这个的揪出来,问问他,为啥没有他王之谦!

    现在陛下让他查他就更要查清楚了:“是,臣这就安排人调查!”

第一千四百二十五章生来不同

    大明的小学放假实在腊月十五号,开学实在正月十六号,正好一个月的假期,对于孩子来说这一个月的快乐时光有二十七八天。

    有那么两三天不快乐是因为要补作业。

    大明太子同学,放学收拾好自己的课本,背上书包走出校门,校外一男一女两个锦衣卫扮作他的父母来接他回家。

    校门口一副其乐融融的景象,但是当坐上马车之后,两个人瞬间就把慈祥的笑脸换做了谄媚:“太子殿下,看你好像不高兴的样子?”

    太子翻翻白眼:“高兴个屁啊!十篇作文,三十篇日记,所有生词写三遍,数学更是过分,课本上所有的数学题都抄一遍,还有语文数学各十张试卷。

    这还过个屁的年?直接天天在家写作业算了!”

    两人面面相觑:“要不,我跟你们老师打个招呼?作业不写了?毕竟您还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日理万机的怎么忙得过来?”

    太子摇摇头:“算了,我还不想挨揍,这是要是让父皇知道了,那就惨了,反正老师又不是对付我一个人,大家都要写。”

    两人也不好接话,太子安慰之后又嘟囔了一句:“可是别人可以抄啊!我抄谁的?抄了不会挨揍?嗨!倒霉!”

    太子看看窗外:“回宫吧,听说皇爷爷和皇奶奶在皇宫内呢,我得去给两位请安。”

    马车缓缓往前,不一会就到了皇宫,太子也没有换衣服直接去了仁孝宫,朱慈烺也正好在这边陪着崇祯聊天。

    太子躬身行礼:“孙儿叩见皇爷爷皇奶奶。”

    崇祯哈哈一笑:“孙儿快起来吧,我刚刚还和你爹念叨你呢,这是放假了?”

    太子躬身:“正是,从腊月十五开始到正月十六开学,放假一个月。”

    周太后上前拉过太子:“好了,在家不要拘礼,跟个小大人似的,慈烺,你也真是的,太子读书,就应该找最好的老师好好的教。

    要是嫌太子孤单,这不是还有各位皇弟皇妹陪着,再不行招一批伴读也是可以的,你干嘛非要让他在外面读书?在外面能学什么?”

    朱慈烺呵呵笑着:“学民间疾苦,学百姓生活,这样以后在做出决定的时候才能真正的站在升斗小民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

    来,跟爷爷奶奶说说,这半年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太子抬头想想:“回父皇,这半年儿臣最大的收获就是老师告诉我们读书是唯一改变阶级的方式,只有好好读书才能出人头地。

    哪怕就是上战场当兵,如果没有知识,不读军校将来也只能当大头兵。

    儿臣就觉得读书实在太重要了,班里的孩子都在努力读书学习,希望能够考更好的成绩,学更多的知识。”

    崇祯笑着说道:“读书当然有用,而且你身为大明皇太子,自然要为天下表率,学习成绩可要全校第一才成。”

    周太后也点点头:“读书是好事,不过不能太累,要注意劳逸结合,说什么全校第一,只要老师教的掌握了就好。”

    太子看了看朱慈烺:“可是父皇说我不必读死书,平时要多看,多听,多想,成绩中游偏上就好。”

    崇祯皱眉看了一眼朱慈烺,教孩子谁还不想孩子样样最好?这朱慈烺是怎么教孩子的?

    朱慈烺摸摸鼻子解释道:“读书可是一个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博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那是不停的督促,导致孩子们的学业繁重。

    根本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学习成绩好,将来可以当科学家,可以当医生,可以当老师但是确当不了作家,当不了艺术家,当不了名将,就像熟读兵书的赵括。

    当然也当不了大明的皇帝,毕竟选大明的皇帝可不是谁成绩好谁上的。所以太子要具有一些别人不具有的品质。

    就像这次太子能领悟到读书的重要性,那么现在就可以告诉他教育公平的重要性了。

    既然大家都把这个当做人生的出路,进步的阶梯,那么身为上位者就要把这个公平保证好,不要让百姓失望,甚至绝望。

    教育公平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教育资源的公平,一个是考试升学机会的公平。

    这些都太复杂他还听不懂,以后有机会在慢慢教他。”

    朱慈烺对于太子寄予厚望,并不是他多优秀,而是要尊重立长的传统,对于太子的培养上,他也没有什么经验,以前一个是没有过孩子,二也是没有培养过太子。

    崇祯和周太后听完沉默了一下,教育孩子的事情他们不好瞎掺和,尤其是这个孩子还是大明的太子。

    周太后摸摸太子的头,太子听的似懂非懂忍不住问道:“父皇,那我的寒假作业可以少写一点么?

    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了,都影响我干别的事情了。”

    朱慈烺摇摇头:“那肯定不行,老师布置作业的目的是为了让你们巩固以往的所学,同时脑子里还记得那些学过的知识。

    要是不布置作业,那一个寒假你还不把书本上的学的东西忘光了。”

    一家人就像普通家庭一样聊着生活琐事,太子把学校碰到的一些趣事跟崇祯和朱慈烺进行分享。

    直到其他的孩子也放假了都来行礼,聊起天太子才知道,只有他有寒假作业,其余的弟弟妹妹竟然都没有!

    无奈的叹着气,他从出生就跟别人不一样,一直以来母后就告诉他,他以后要成为大明的皇帝,要把整个大明六万万百姓扛在肩上。

    大家都指望着他吃饭呢,所以他要学的东西比其他弟弟妹妹的多,要懂礼仪,要守规矩,要这要那的。

    其实他想跟母后说,他不想当太子,他想跟弟弟妹妹一样每天无忧无虑的快乐玩耍。

    以前说过,结果是屁股开花。

    当皇帝有什么好,父皇每天又看不完的奏章,处理不完的军国大事,每天忙来忙去的。

    不过有什么办法,他生来就是太子,无法改变,母后还偷偷告诉他,这个世界上谁都可以撂挑子不干了,唯有他不行,他要是想不干,没有人能容的下他,只有死路一条!

    虽然他还不太懂,但是母后不会骗他。

第一千四百二十六章靖安军的归宿

    对于太子心里的吐槽朱慈烺不知道,不过太子抱怨累的事情他早就知道了,累有什么办法,谁不是这么过来的。

    小孩子嘛,贪玩是天性,这要是真的跟朱慈烺一样三四岁就开始努力,整天废寝忘食的为大明的未来殚精竭虑,那就不是小孩子了。

    至于太子说脏话这种小事,更是一点没有放在心上,他有不是要教出一个正人君子,当皇上的要是正人君子,那国家肯定好不了。

    朱慈烺认同一个道理,这奸臣奸忠臣就要比奸臣更奸才能混得好,那皇上就要比奸诈的忠臣还要奸诈才能不被对方玩弄于股掌之间。

    过年这段时间,内阁和军部又因为一个问题争吵起来,那就是靖安军的待遇问题。

    靖安军是当初大明进攻莫卧儿的时候成立的军队,目的是维护莫卧儿地区的治安。

    这么多年来,虽然没有什么骄傲的战绩,不过在维护治安这一块成绩还是不错的。

    在大明大量军队被抽调的情况下,莫卧儿地区能不出大的乱子,这都是靖安军的功劳。

    所以军部虽然看不起这么一只军队,但确承认这支军队的地位的,他是军队的一部分。

    现在的情况就是,大明要把孟加拉湾和缅甸划为关内,军部就觉得,那当地的靖安军就要一同划为关内,转为治安力量。

    内阁那边自然不乐意了,凭啥好好的汉人不用要用一群异族靖安军?那不是有锦衣卫缇骑司么,再说了,各级州府成立之后还有衙役等编制呢。

    内阁觉得军部这就是为了甩锅,为了节省这一部分开支,这帮人从内阁挖下来这么大一块肉还不知足,竟然还想占便宜,那坑定不答应。

    军部也不甘示弱,这孟加拉湾大湾区驻扎的靖安军占据靖安军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足有十多万。

    其他地方的靖安军都够用的,你内阁接管了地方,怎么能不安置当地的治安维护者?放到其他地方用不着,也浪费不是。

    双方争来争去官司又打到朱慈烺这里。

    朱慈烺看着下面的吴启晨和周遇吉,也是有点头疼,当初朱慈烺是希望能通过裁撤取消掉靖安军的编制的。

    也制定了相关的计划。

    无奈因为大明军队扩张的速度跟不上地盘扩张的速度,所以这军队一直处于不足的状态,这靖安军裁撤一拖再拖,现在已经拖成了大明军队的一部分。

    现在不是考虑裁撤靖安军的时候了,按照军部的计划,这些靖安军将来在战场上可是理想的炮灰来源,所以不仅不会裁撤,军部甚至有计划继续增加。

    当然炮灰部队是不需要专门训练的,也不需要专门准备,只需要开战之后招募起来,进行两三个月的军事训练,然后拉上战场就行了。

    就算需要拿也是七八年之后战争进入僵持消耗阶段之后的事情了。

    既然不会裁撤,那么军部现在想要找内阁分担这一部分军费就没有道理了。

    想到这些,朱慈烺直接开口:“启晨先说说吧。”

    这种先让谁说话就代表着朱慈烺已经偏向谁了,吴启晨听到让他先说,当即开心的拱手:“陛下,这个军费内阁不能出。

    第一个原因,是内阁刚刚跟锦衣卫扯皮承担一部分缇骑司的开支,现在军部又让承担一部分靖安军的开支,这明显就是逮着内阁使劲欺负了,下面的人意见很大啊。

    第二个原因就是,既然已经有了缇骑司应对一般的乱局,将来各府各县也有治安衙门负责日常的维稳,何必要在保留这靖安军多此一举。

    第三个原因,靖安军毕竟属于异族军队,本来孟加拉湾区和缅甸地区就是异族人数占据多数,现在要是拿枪保护的人也是异族,难免让各级官员处于弱势,将来管理上可能就非常的受到掣肘。

    第四个原因,军部老是拿这边异族多,稳定性差说事,内阁觉得,军部既然多要了那么多的军费,总不能是吃白饭的吧?

    这样的地方就算不驻扎重兵,那驻守一两个师然后在来个岸防旅驻扎不就稳定了,谁也不敢生乱了。”

    吴启晨说完,朱慈烺点点头:“那么你来说吧。”

    周遇吉也是挠头:“陛下,军部这边的主要问题就是,考虑靖安军的军心了,毕竟他们在那边驻扎了七八年,有些人为了大明拼过命流过血。

    这些人本来就有优先入籍的权利,都等着盼着孟加拉湾区加入大明关内,成为大明上等公民的机会呢。

    结果这边一划为关内,他们就被调出了,这不就相当于卸磨杀驴?

    这些人会怎么想?大明这是始终没有拿他们当自己人啊,到时候寒了人心,队伍可就不好带了。

    军部不是没有地方安置,但是这些人确实不能外调啊!”

    朱慈烺不得不承认,周遇吉说的这个理由确实打动了他,不能亏待跟着自己的人,要不然谁还为自己卖命?

    吴启晨摇头说道:“难啊,今年应为增加军费的事情,内阁对军部的意见很大,你就是讲出千般道理,下面的人就是不同意,那总不能都强制推行吧?”

    朱慈烺敲着桌子:“那有没有可能,把一部分快要达到入籍条件的驻扎在当地的靖安军转为大明公民户籍,然后从这些人里面招募一部分人加入缇骑司和各级府县治安衙门。

    剩下的人继续在当地防守,积累时间和功勋,一直到够加入大明公民籍之后在由当地进行安置。

    而当地从明年开始不再招募新的靖安军,双方各退一步,转为公民的由内阁负责,继续服役的由军部负责。

    这样如何?”

    朱慈烺的办法虽然是和稀泥,但也是的当下最好的解决办法了。

    两人相互看了一眼,都点头同意。

    朱慈烺满意的点点头:“那启晨先回去吧。”

    等吴启晨走后朱慈烺继续问道:“那么孟加拉湾和缅甸地区的军队驻扎选好没有,那边可不能出了乱子,尤其是那边山林里的部落,可是最喜欢闹事了!”

第一千四百二十七章大明形式

    周遇吉直接开口:“现在初步计划是调新编山地师第四师驻扎缅甸,陆军第十九师驻扎恒河口。

    海军岸防炮三十七团三十八团分驻恒河以东和以西。

    海军陆战旅第七旅驻扎锡兰远程协防。

    湾区驻扎总兵力六万人左右。”

    这个兵力数量不算多也不算少,六万人的军队镇压暴乱是足够了,应对国战就显得不足了。

    那边临近的中南半岛上可是还有一串的大明藩国呢。

    说道藩国,朱慈烺发现最近好久没有关注大明藩国跟葡萄牙的战争了:“最近郑森那边怎么样?藩国军现在推进到哪里了?”

    问到这个周遇吉就开心了:“目前已经推进到非洲的东海岸附近,因为有欧罗巴各国的暗中支持,双方在那边陷入僵持。

    郑森正在等新一批的军舰到位之后,打算年后发动一场夏季攻势,把战线推进过好望角。”

    听到夏季攻势朱慈烺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很快反应过来,南半球这个时候正是夏天,夏季攻势没有毛病。

    朱慈烺嗯了一声:“第一批造舰计划战舰现在已经开始陆续交付海军了,确实又可以卖给藩国一批新的战舰了,为什么不在年前把事情解决,非要拖到年后?”

    周遇吉嘿嘿笑着:“这不是年前出售要列入预算么,要是拖到年后,海军就能灵活的使用这一笔钱,海军想要用这一笔钱建造一种新式的破冰船,想要打通北极航道。”

    朱慈烺眉头一挑,当初孙传庭搞大推演的时候,就用北极航线结结实实的给卢象升上了一课,现在海军竟然反向学习,打算从北极进入北大西洋,反过来阴对方一波?

    朱慈烺摇摇头:“这个计划可能性并不高啊!这新式破冰船肯定是打算使用蒸汽机做动力吧?从西伯利亚绕一大圈,补给怎么保障?

    就算到了北大西洋,战斗力还剩下几成?专门为这个建破冰船有点不划算啊!”

    周遇吉拱拱手:“所以海军那边不打算走西伯利亚,而是选着走新大陆北端,趁着夏天绕过格林兰岛到达大明新大陆北端的港口。

    这样不仅补给的问题不用担心,连修整的问题也解决了,只要船到了哪怕不出战,那也是对敌人巨大的牵制和威慑了。”

    这个计划朱慈烺是真的没有想到,确实无论是这一辈子还是上一辈子,谁关注过新大陆北方能不能行船的问题。

    朱慈烺只记得那边的岛屿更多,海湾更多,温度更低,好像并不容易走通。

    这种事情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其中天时占据大头,这小冰川时期刚过没有几年,这帮人就想在北极开航道,也太异想天开了。

    要知道后世沙俄可是接着全球气候变暖的机会,造出了核动力破冰船,才打算开通北极航道的,现在大明最大的造船能力还不到五万吨,而且是商船吨位。

    这破冰船跟商船完全就不是一回事好吧,好像比军舰更难造一点,大明真的能搞得定?

    不管成不成,让他们试一试也好,朱慈烺的金手指红利总有吃尽的时候,大明也已经不富余的钱可以让大家进行各种尝试,积累经验。

    成了固然是好事,如果失败了,至少知道缺什么,下一步该怎么走了。

    继续聊回郑森的问题,朱慈烺敲着桌子:“你认为藩国跟葡萄牙的战争还能打多久?”

    周遇吉想了想说道:“这个就要看大明的态度了,臣觉得葡萄牙现在心中有三条底线,第一个就是好望角,第二个就是巴西地区,第三个就是本土。

    藩国军队每击穿他们一条底线,那么多方和谈的愿望就会越强烈。

    而本土又是所有欧罗巴国家的底线,实际上为了防止大明把战线推进过好望角,欧罗巴的英格兰和尼德兰人对葡萄牙人的支持就已经非常大了。

    听李若琏的情报人员汇报,好像尼德兰人正在跟葡萄牙人商议一些密约可能是奔着那些藩国和大明来的。

    而且两个国家还打算拉上英格兰人和法兰西一起,只不过两国现在还没有回复。”

    听着周遇吉的话,朱慈烺也不淡定了,这就快搞出协约国了,军部还一副无所谓的态度?

    朱慈烺敲着桌子思考着:“等夏季攻势结束之后,就让藩国跟葡萄牙人谈判吧,不能再打了!

    大明现在主要精力是对付奥斯曼!不能因为藩国的事情分心在招惹了欧罗国家的联合讨伐。”

    周遇吉扯了扯嘴角,这就成藩国的事情了?要不是大明的支持,这帮人能打这么长时间?

    这个可不是啥好消息,要知道这战争一停,这军火贸易也就结束了,不打仗了,谁还会买军舰买弹药啊?

    当然既然皇上让和谈周遇吉也不敢不答应。

    朱慈烺敲着桌子:“这边战争一结束,那么大明就只有南非地区和尼德兰人有点冲突了,世界和平了!”

    周遇吉提醒了一下:“陛下,实际上,非洲北部地区,大明明年还有新的攻势要开启。

    因为解决了北非中部地区沙漠里的几股乱军,大明已经有能力深入沙漠,在撒哈拉沙漠中部再开辟一条通往地中海沿岸的道路。

    当然这条战线需要的兵力并不多,所以规模不到。

    新大陆那边大明跟法兰西明年将会继续在五大湖区展开争夺,尤其是湖上的航线,一直不太平,大明需要通过五大湖区把东西海岸连接在一起,而这又是法兰西最不愿意看到的。

    南部地区,西班牙也解决了新大陆墨西哥地区的叛乱,腾出手来,也不知道下一步会不会对北部大明占据的地区有什么想法。

    太平洋上,最近欧罗巴人也开始活跃了起来,大明这些年虽然通过发配的方式占据了不少岛屿,但是太平洋实在太大了,欧罗巴人一直没有放弃在那边寻找落脚点。

    李若琏发现,欧罗巴不少人对于南大陆有觊觎之心,大明也不得不防。

    还有就是大明一直忽略的莎菲王朝最近也不太平,大明占据中亚之后,对方就打算在中亚山区建立一个缓冲区,对当地武装的支持一直不遗余力,这导致当地武装自信心膨胀,明年中亚冲突的可能性还是非常大的。”

第一千四百二十八章编制大调整

    听了周遇吉的话,朱慈烺怎么感觉大明有一种四面楚歌随时风雨飘摇的感觉?

    果然这些人现在都学坏了,那些所谓的冲突不过是几十人几百人的规模而已,会对大明的整个战略布局产生重大影响么?

    那肯定是不会啊,甚至连战役级都不算,只能算是一些战术打击而已。

    大明不容许挑衅,谁敢挑衅那必须挨揍。

    朱慈烺更关心的是明年的编制调整和防务变化:“明年的整编计划还有防御安排的怎么样了?”

    周遇吉拱手:“目前按照计划,禁卫军三个师成为加强师,每个师三万三千人,三个师正好十万人拱卫京师,张家口附近驻扎禁卫军第一骑兵师,编制一万,赤峰驻扎禁卫军骑兵第二师编制一万。

    辽东地区部署极地师换防营地,极地师整编为五个师,其中北疆省一个,奴儿干都司一个,辽东一个,轮换驻防。

    剩余的两个驻扎在新大陆北疆战区。

    骑兵师方面除了禁卫军骑兵一二师之外,大明剩余的骑兵将整编为二十八个骑兵师,分别驻扎,科尔沁、北海城、河套、金山、阿拉木图、轮台、吐鲁番、嘉峪关、莎车、葱岭城、碎叶臣、个驻扎一个骑兵师。

    咸海驻扎两个、里海驻扎五个分别驻扎在南部边境一个,北部边境三个,中部地区一个,中亚北部防线驻扎三个,南部两个。

    剩下的五个骑兵师,在印度河战区驻扎三个,新大陆战区驻扎一个,非洲南非战区驻扎一个。

    新增一个沙漠师驻扎北非中部,编制一万人。

    高原师改为三师编制,雅鲁藏布江沿岸驻扎一个,西康地区驻扎一个,不周山区驻扎一个。

    山地师改编为五个,其中三个为普通山地师,两个为雨林山地师。驻扎缅甸地区的就是雨林山地师,还有一个将会驻扎非洲地区的刚果雨林区。

    三个普通山地师,西南驻扎两个,分别位于大理和湘南地区,另外一个驻扎在中亚南部边区,将会在适应当地气候之后改为中亚干旱地区的山地师编制。

    岸防旅编制改为岸防团,由十五个岸防旅改为四十个岸防炮团,驻扎于大明重要的沿海港口城市。

    另外拟新逐渐防空炮团三个,分别驻扎在京城、里海北岸和非洲索马里地区。”

    朱慈烺简单算了一下,禁卫军三个师,禁卫军骑兵师两个这就是十二万兵力了。

    骑兵师二十八个,就是二十八万,极地师五个又是十万,沙漠师一个一万人。

    高原师三个又是六万,山地师五个十万,岸防团四十个二十万人。

    防空炮团三个又是一万五。

    这些兵力加在一起就已经八十八点五万了,这写还都是特殊兵种,普通陆军师还没有计算呢!

    这些军队每一个的防区都有关内数省的面积,不仅不会显得多,还已经是非常节俭的兵力布置方案了。

    周遇吉继续说道:“三十三个陆战师改为五十个陆军师,其中关内地区,从北向南,黑龙江驻扎一个,大同、常山、胶州、徐州、长安、蜀地、汉口、金陵、河内总共驻扎十个师。

    南大陆驻扎一个师,新大陆西部战区驻扎三个师,分别驻扎金山港、南部跟墨西哥接壤地区,密西西比河河口城,五大湖密西西比河连接地区。

    新大陆东海岸战区驻扎两个师,南北各一个。

    龙牙港驻扎一个师,北海城驻扎一个师,里海岸北部驻扎一个师,恒河战区驻扎两个师,印度河战区驻扎三个师,南德干高原驻扎三个师。

    也门安曼地区驻扎一个师,非洲战区北部驻扎两个师分别位于东西海岸,几内亚湾区驻扎一个师,南部非洲驻扎两个师。

    藩国方面,大明在倭国千代田区,长崎区、各驻扎一个师,高丽地区釜山区一个师,锡兰国一个师,大城王国一个师。

    通过这次抽调换防之后,还能剩下十二个师的机动兵力,用于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如果战事紧急的情况下,还可以从其他地方抽调兵力或者招募新兵。”

    朱慈烺皱眉:“其他地区先不说,关内地区,除了京城驻扎的十二万,那么其他地区只有十二个师三十万人了?兵力数量只占总兵力的百分十十左右?”

    周遇吉摇头:“并不是的,陛下,关内地区还有海参崴、天津、金州、威海卫、胶州、松江府、泉州、珠江口八个岸防团四万人,还有防空炮团五千人。

    还有海军陆战队胶州旅和珠江口旅各一万人。

    海军方面还有渤海舰队二十万兵力,黄海、东海、南海各六万人合计十八万。

    空军方面有空军三个师编制八万人。

    所以关内地区的总兵力是六十万左右,占据大明总兵力的五分之一。

    其中空军兵力占据百分之八十,海军兵力的百分之五十。

    大明关内地区固若金汤,无人敢轻易窥视。”

    这样还差不多,大明关内兵力要是还不足总兵力的百分之十,那将来这些总兵要是脑子一热野心滋长给来一个大明版的安史之乱就惨了。

    海军和空军的兵力编制也有了变化,首先就是海军陆战师编制太大,武器更新之后,大明大部分敌人已经不需要出动一个完整的三万人的陆战队师去解决。

    就算有,那也只需要几个旅协调一下就行了,所以海军陆战队五个师改编为七个海军路战旅。十五万人。

    除去空军的十万人,海军陆战队的十五万人,剩下的七十五万人就是大明海军的兵力了。

    大型战列舰一般操作人员加上作战人员在七百到一千人之间。小型的从二百到七百不等。海军兵力现在看来是有富余的,不过等军舰造好之后就不会了。

    例如一千艘护卫舰,每条船三百人的编制,那就是三十万兵力。

    战列舰两百艘,又是二十万,其余的辅助战舰巡洋舰、破交舰、热气球母舰等等,一个战列舰打击群相关辅助军舰怎么也要有战列舰的两倍多吧,所以海军编制不仅不多,以后还会扩充。

第一千四百二十九章狮子搏兔

    不过十二个师的机动兵力打奥斯曼帝国?二十四万对一百二十万?军部什么时候这么自大了?

    还有大明真的只能抽调这么点兵力打仗了?那肯定不是啊。

    虽然各地区驻扎的兵力都不多,例如中亚地区,十三个骑兵师,一个陆军师,一个山地师,总兵力十七万。

    对于那么大的地盘这么点兵力,还要维持治安还要同时威慑沙俄、莎菲王朝跟奥斯曼三个大国,每个方向的兵力也不过五万而已。

    再例如整个莫卧儿地区,恒河战区两个师,印度河三个陆军师三个骑兵师,德干高原区三个陆军师。

    总驻扎兵力十九万人而已,就算算上海军陆战队,还有锡兰驻扎的军队也不过二十二万而已。

    要知道莫卧儿地区不仅有西部莎菲王朝需要威慑,还有南面各个欧罗巴国家的城堡还有藩国的领地这些都需要兵力威慑才能防止对方生出不该有的心思。

    而且那边民族众多,各种教派冲突不断,人口也达到了两亿,形式非常复杂,所以靖安军一直没有裁撤,就是为了应对各种小规模的冲突。

    大明一直对倭国地区看的很紧,但是也不过是两个师,加上海军陆战旅一个,太平洋舰队锚地一个,海军加陆军总兵力十多万而已。

    而整个倭国六个国家目前中兵力已经超过了四十万,是大明的三倍。

    非洲大明占据的是一个变胖的T字型领地,那边北面有三个师,南面有两个,还有一个沙漠师一个雨林山地师,以及一个骑兵师,总兵力区区十四万而已。

    新大陆那边,五个陆战师两个极地师,一个骑兵师,总共十五万兵力,要同时面对西班牙和法兰西两个强国以及自己广大的领土驻守任务。

    像南大陆这样的地方,仅有一个师驻扎,两万人看守一个洲,这也是为啥那些欧罗巴人觉得那边有机会的原因了。

    一个师连南大陆本身都分配不均匀何况还有郑芝龙的封地需要威慑。那些太平洋上的岛屿,那只能是一年一两次派船巡查而已了,根本吓不住人。

    三百万总兵力看着挺多,实际上陆军兵力不过两百万,而大明这么大的领土面积,这个分一点,那个放一点,人不就分完了。

    等到打仗的时候,也只能这边抽调一点,那边抽调一点,一个地区抽调过多必然导致防御空虚,时间久了肯定有人又觉得有机可乘,打算从大明身上沾点便宜。

    兵力调整又不是扩军,大明兵力该不足还是照样不足,而且这样调整之后各师驻防范围缩小了,战斗力上升了,对各地区的威慑作用就更强了。

    而且能抽调十二个师的机动兵力出来,这已经很难得了。

    这个调整是经过反复商量和讨论的结果,就等着明年的预算到位就开始了,预计两年的时间整编全部完成,军队也全部调整到位。

    当然极地师除外,目前适合极地作战的装备研究进度依旧缓慢,朱慈烺不得不提出一个新的假设。

    那就是专门为极地师研究一种新枪,不再用现有的枪进行衍生。

    极地师需要那种皮实耐用耐寒的装备,这就跟后世老毛子的装备风格一样,后世的毛子装备都是粗狂,皮实耐用著称。

    你以为那是毛子的性格粗狂的原因,你以为毛子不会搞精细的东西,实际上那是为了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寒冷的气候使得不能搞那种精细化的结构,容易冻住。

    大明现在的枪械虽然没有追求精密,但是在设计上为了达到更高的射程,更强大的火力,还是算复杂精密的了。

    既然极地师达不到这样的条件,那就降低射程要求,降低精度要求,反正沙俄的武器还不如大明,大明只需要能压制对手即可。

    改变了思路之后,极地师的装备设计进度就加快了,装备部那边立了军令状,坚决在两年之内完成设计制造,绝不耽误部队整编换装。

    两年的时间整编换装完毕,在有一年的时间适应新装备训练,大明军队就随时能战了。

    最后一年只需要找一个合适的时机一个合适的理由就可以全面开战了。

    周遇吉犹豫着问道:“其他都还好,只是海军的造舰计划可能拖延整个整编计划的进度。

    从目前的情况看,海军新式主力战列舰预计在开战的时候只能造好两批十艘左右,在打完奥斯曼帝国之后能够造出一百艘已经是极限。

    想要完成全部造舰计划要等到复兴二十三年左右。

    大明的海军决战可能要打成添油战术,所以海军一直希望造舰方面的得到更多的倾斜。”

    朱慈烺敲着桌子:“如果明年,藩国跟葡萄牙战争结束,那么海军出售原本战列舰的计划也就停止了。

    新式战列舰加上老式战列舰的保有量足够应对奥斯曼帝国海军。

    而真的开启最后决战的时候,大明已经完成全部动员的实力足以碾压这些欧罗巴国家海军。

    虽然只有一百艘,但是那将是代差,是欧罗巴国家无法用数量弥补的,就算欧罗巴主力战列舰的数量比大明多一两倍,大明也能从容应付。

    海军再急切也没用,机器需要生产,工人需要培训,新式战舰不是随便拉一个人就能造的,那是大明工业领域的明珠,是代表大明最先进科学技术的集中体现,快不了。”

    以前朱慈烺喜欢以狮子搏兔的姿态应对各种挑战,导致军队作战思想上也都是以兵力过剩配置和火力过剩配置来作战。

    其实从本质上来讲,大明无论是陆军还是海军空军,那都是跟欧罗巴国家存在代差的,就算不扩军不进入战争状态,以大明现在三百万的兵力都能吊打对方。

    只不过是不扩军,作战时间比较久,不确定因素太多了,朱慈烺心里不踏实而已。

    要知道,历史上战争时期科技发展是最快的,两次世界大战让世界科技实现飞跃。

    谁能保证,要是时间拖的太久,大明跟欧罗巴打起来这些年,欧罗巴不能实现技术飞跃,抹平代差呢。

    但是海军这个是真的没办法。

第一千四百三十章过年出访

    但是海军这个真的没有办法,技术越先进,对于技术工种的要求越高,当初造帆船的时候,一个工匠带几个徒弟,一两年造好一条船就可以出师了。

    现在造的蒸汽钢铁战列舰,每一项技术没有三五年的学习都不能掌握,很多技术甚至需要有完整的基础教育知识储备,才能谈学会。

    培养人才,制造配套的机器船坞等都需要时间,没有捷径可走。

    让周遇吉回去之后,桂喜跑了过来:“陛下,太上皇说想出宫微服走走,问问您要不要一起去?”

    朱慈烺想了一下,左右也没有事:“那就更衣准备吧。”

    这几年谁着百姓生活的富裕,大明过年的年味也越来越浓了,各种鞭炮烟花孔明灯春联元宵糖葫芦各色年货都摆上了节日的市场。

    过年这段时间,大明除了主干道之外的所有道路都是允许百姓摆摊设点的,一个个规划好的摊位尽量不占据太多的街道。

    而且这做买卖也不是哪条大街都有生意,通过几年的经营京城也出现了各种专门的市场,还有繁华的街道。

    所以拥堵也只是拥堵其中一部分,曾经有官员建议为了交通通畅,应该取消这些摆摊设点,这样的人朱慈烺直接送到北疆城那边了。

    都过年了,大明也应当适当的慢下来。

    走在街道上,崇祯和朱慈烺都被欢乐的人群感染,脸上也沾满了笑意。

    突然崇祯被一声吆喝吸引:“新鲜的韭菜啊,包饺子必不可少,最后十斤,卖完没有了。”

    崇祯惊讶的问道:“这冬天下雪,街道上竟然有韭菜叫卖?这大明的百姓已经富裕到这个地步了么?”

    朱慈烺跟着笑笑:“京城附近可是有不少大棚蔬菜,当然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猪肉配上大葱、萝卜、白菜这些才是过年包饺子常用的菜。

    不过京城有钱人太多了,过年吃顿饺子,多花几十上百文钱也无伤大雅。

    这时节还有西瓜卖呢!”

    崇祯哦了一声:“庞各庄的西瓜嘛,我昨天还在吃,不错挺甜的。”

    崇祯突然说道:“你这么一说,我突然对于普通百姓过年的准备好奇了,咱们不如随便走上几家看看,老百姓都是准备的什么年货怎么过年。”

    朱慈烺也挺感兴趣:“好,那咱们就从这个巷子开始,先找一家问问。”

    崇祯想了想:“那咱们找什么理由呢?”

    朱慈烺也挑起眉毛,一边的桂喜突然说道:“公子,老爷,我听说最近大明官府正在给各地的鳏寡孤独者送过年的温暖。

    你们要是想要看看普通百姓的生活,可以以这个名义去转转。”

    崇祯摇头:“那岂不是看的都是贫者?他们的生活固然艰难,但并不能代表大明的普通百姓吧?”

    他们只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可不是为了找不自在的,在崇祯看来,就算朱慈烺做的再好,也不可能让鳏寡孤独也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

    这个时候去看,闹的大家都不开心何必呢!

    桂喜解释了一句:“回老爷,这些鳏寡孤独者一般都居住在四合院大杂院这样的地方,一个院子里住三五户也是常有,十多户的大院子也有。

    那里面的人最能代表普通百姓,毕竟能在京城住上独门独院的都已经不是普通百姓了。

    您两位去给这位鳏寡孤独者送去东西之后,可以让衙役带着你们去其他家都转转看看,这样不就能看到普通百姓的准备情况了?”

    崇祯满意的点点头:“说的,不错,是个好办法!”

    朱慈烺也没有意见:“那咱们就去找一个,桂喜,你去办,快去快回。”

    桂喜躬身行礼之后,走了出去,不大一会就找来一个衙役,衙役看着两人来回打量,桂喜并没有告诉那衙役面前的是皇上和太上皇,只是说是富家人想看看普通百姓怎么过年的。

    不过衙役看着这对父子的气质,一看就是贵不可言的那种,点头说道:“我叫王十三,你们二位要是想看普通百姓生活,这东西要自己准备。

    朝廷发的东西是有数的,而且已经发下去了,我们不能用这个名义再发,要不然被其他人知道了,必然不好解释,希望你们能理解。”

    崇祯笑着点头:“我们都懂,劳烦了。”

    桂喜从外面买了二十斤面和二十斤米提着过来:“少爷,老爷,东西我都准备好了,米面各二十斤,不算太多,也不算少,刚好合适。”

    四十斤的粮食足够一个人一个月吃的了,对于这些家庭来说,这已经是一比不小的礼物,没有必要给太多,没啥意义。

    王十三在前面引路:“前面这一家是个寡妇,家里的男人应为开矿被炸药蹦着了,死在了矿山上,家里有四个孩子,两女两男。

    家里老人还有一个婆婆帮忙照顾孩子,哥哥弟弟娘家亲戚也接济一点,加上矿上给的赔偿,朝廷给的生育津贴等等日子道还过得去。

    后来衙门给他们在巷口支应了一个茶摊,算是多了一门营生。

    不过一个寡妇,一个老婆子带着四个孩子,生活挺拮据的,哝,巷口那个茶摊就是那个刘寡妇,巷子里玩的孩子就是她家的四个孩子,在门口补衣服的就是她婆婆。”

    朱慈烺和崇祯看去,果然是平平凡凡的一家人,孩子们衣着俭朴,每件衣服上都有一个或者几个大补丁。

    寡妇看到王十三来了笑着打招呼:“哎吆,这不是王大哥么,您可是稀客,看着拎着东西,又是给谁家送去?

    你们也真是的,都过年了也不得闲,朝廷也不知道体恤你们一下。”

    王十三也笑着打了招呼:“我们就这命,还好这几天给我们发双响,过年那几天是三响,这一个月顶两月,也还好。

    我们不去别处,就是这边有两位想看看你们平时怎么过年,让我带着来看看。”

    刘寡妇打量着这一对父子:“这还真是稀奇事,还有人专门看看俺们穷人怎么过年的?娘,您看这摊子,我带他们去转转?”

第一千四百三十一章有饭吃有肉吃

    几人进入院子,突然一个尖嘴猴赛的人嘿嘿笑着:“吆,刘寡妇往家里领男人了?”

    刘寡妇立刻站在门口骂道:“狗日的侯宝贵!你是一天不挨骂就浑身痒痒是吧!你个贱皮!王八犊子……”

    侯宝贵本来还想再说话,看着从后面跟来的刘十三冷着脸看着他,他立刻缩着脖子躲进了屋里。

    刘寡妇在门口骂了一两分钟,一副意犹未尽的模样,但是看到几个人都在等她也收了气势:“呸,一家人天天人模狗样,披着人皮不干人事!”

    转身对这刘十三解释道:“刘大哥,你别介意,你说我这孤儿寡母的,要是不凶一点,还不被这帮人欺负死!

    你们这边请,想看啥谁便看!”

    刘寡妇住在大杂院的西厢房南面两间,刘十三给崇祯父子解释:“这个院子又正房六间,住着两家人,是兄弟俩,这个院子以前就是他们家的。

    后来家道中落,就逐渐卖了一部分。东西厢房各四间,西面就是刘寡妇家和王壮实一家各两间,东厢房四间三间是侯宝贵一家,剩下一间是一个山东的租客,过年回家去了。

    南面耳放东西各两间,东两间也是租出去,西两间是放着一些杂物。”

    刘寡妇家只有两间房子,然后又在院子里搭建了一间棚子当厨房,厨房只能容得下一个人来回收拾,使用的也是大明的蜂窝煤炉子。

    走进屋子,映入眼帘的是占据房子四分之一的煤球,应该是因为刘寡妇的茶摊还有做饭都要用煤球,所以买的多。

    然后另外四分之一堆放着杂物,前面一半一个小方桌两个条凳,屋子里还零散的放着四张矮凳。

    朱慈烺问了一句:“我们能去里屋看看么?”

    刘寡妇豪爽的点点头:“那有啥不行的,谁便看!”

    崇祯和朱慈烺进了里屋,靠窗的位置一个长桌,上面正堆着米面吃食,另一侧是一个大火炕,不过从中间有一张布帘子,睡觉的时候拉上,一家六口人就挤在一起睡。

    火炕柜上摆着茶叶包,一包一包的摞在一起。

    这样的环境,崇祯没有想到,狭小的空间,拥挤的人,杂乱堆积的东西。

    崇祯特意观察了对方准备的年货,一大块腊肉,四块火烧肉块,然后就是裹着面油炸的鸡鱼肉这些东西有一小簸箩,边上还有两只风干兔子、两条腌咸鱼和两袋米面。

    桌子下面还有两个小缸,里面装的还是米面。

    刘寡妇指着米面和鸡蛋说道:“那些米、面、腊肉、咸鱼和兔子就是朝廷送的,俺们家准备的年货都在这里了,这些菜过年吃一点,年后来了亲戚再吃一点。

    屋子外面房檐下还有屯的白菜大葱萝卜啥的,年夜饭吃一顿饺子。

    俺也说不好,就是这么过吧,大部分都是这么过吧?也就是准备的菜啊肉啊的多少的问题。

    有钱人杀一整只猪,几个亲戚分着吃,穷人家割一点肉也是过年。

    要是买不起肉,听说朝廷等二十九三十还会发年肉有风干的兔子肉袋鼠肉啥的,给大家包饺子的,要是连年肉都懒得领,还能趁着过年领饺子。

    也就是赶上了好皇帝,朝廷真的念着咱们这些贫苦百姓。

    这要是搁在以前,我们这样的孤儿寡母别说吃上肉了睡火炕了,过年能吃顿饱饭都是谢天谢地了,每年冻死饿死的人又不是没有。”

    大明不缺肉,无论是北方的西伯利亚,蒙古草原,西面的中亚草原,新大陆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南大陆,非洲草原,这些地方都是大明的牧场。

    而整个太平洋和印度洋都是大明的渔场,势力范围内,百姓可以到任何地方捕鱼。

    肉不缺,只不过是吃的好吃的差的区别而已。

    有钱人家新鲜的牛羊肉猪肉,穷人家吃的是各种风干的兔子,袋鼠肉做的腊肉,咸鱼这些东西也不是不能入口。

    当然这样的好待遇也仅限于关内,仅有大明公民可以享受。

    像刘寡妇这样的,一个是因为她属于鳏寡孤独,有一笔抚恤,另一个就是她有四个孩子,大明还有育儿铺贴粮食可以领。

    所以刘寡妇家并不像崇祯想象的那样缺吃的,当然这也仅限于吃的了。

    朱慈烺能保证他们不饿死,至于能生活的怎么样还是要靠自己努力,这也是为什么明明吃的不错,孩子还要穿打补丁的衣服的原因。

    能吃饱不代表你不穷,因为刘寡妇家吃的这些东西,都是大明最便宜的一些东西了。

    更何况这里是京城,又是过年,所以才那么丰富。

    崇祯听着刘寡妇的感慨感觉有点刺耳,十几年以前,那就直接说他治理的时候呗,当着和尚面骂秃子,这刘寡妇也是真的不会说话!

    不过崇祯也不得不承认,这个过年的准备,相信十几年之前,大明中人之家都没有这么丰富,只有富裕一点的百姓才能有这么丰富的年货。

    崇祯有点好奇,既然穷人家都能有这样的准备,那住在正房的那两家又是什么样子?

    桂喜把东西递给刘寡妇,刘寡妇欣喜的接过:“真是太谢谢了,要不中午不走了,在家里吃顿饭?”

    崇祯摇摇头:“我们再转转,打扰了!正房那两家是什么样?”

    桂喜连忙跟刘十三示意,刘十三笑笑:“那兄弟俩我熟悉,一个是在东大街店铺当伙计,一个是在西山煤矿有一个矿场,东面那家是哥哥差一点,西面的弟弟有钱一点,你们想先看哪个?”

    崇祯想了想说道:“那先看看哥哥家吧。”

    刘十三也不客气:“那就走着,我带你们去。”

    哥哥家装的有棉布的门帘,应该是屋里烧着火炕呢,这一点就看出两家的差距来了,刘寡妇家估计也就是晚上睡觉之前烧一会火炕,但是这主屋的这两家确可以一天到晚火炕不灭。

    挑开门帘,两面竟然正在吃火锅,哥哥看到刘十三,当即放下筷子:“吆,这不是十三哥么,您怎么有空来了?吃了么?要不添双碗筷吃点?”

第一千四百三十二章对联和人

    老大刚说完,就看到后面跟着的王之谦朱慈烺和崇祯几人走进来,一家人停下碗筷战了起来,老大挠挠头:“刘哥这是干嘛?”

    刘十三摆摆手:“没啥,你们坐,就是这两位贵人随便转转看看你们是怎么过年的?

    这还没有过年火锅已经吃上了?还有羊肉?这是菠菜、生菜、白菜、蘑菇、粉条还有香菜,青菜可不少啊!”

    大哥也有点不好意思:“这不是过年了么,今天难得闲下来,一家人一块吃顿好的,这是皇明商号的新大陆牛肉火锅底料,羊肉是口外刚到的活羊现杀,青菜是菜市买的。”

    刘十三嗯了一声:“不错,年货准备的怎么样了?”

    大哥拉开一旁的柜子:“准备好了,买了两条大鱼,四只鸡,四十斤猪肉,五香牛肉买了五斤,还买了五斤羊肉。二锅头酒也准备了十斤。

    外面房梁上还吊着腊肉、腊鱼、腊鸡,青菜也准备了七八样。”

    刘十三惊讶的看着这满满一柜子吃的:“你这比我家的还要多,你这是过完年不过了是吧?这么舍得?”

    大哥不好意思的笑笑:“有些是自己买的,有些是老二家给的。

    老二还给大人小孩一人买了一套新衣服,买了一万响的大炮,烟花啥的,打算两家一起过个热闹年。”

    刘十三嗯了一声:“不错。”

    三间房子,东西各一个房间,老大家五口人,两个大人三个孩子,大人住在东炕小孩住在西炕,正房和厢房之间的夹道里,搭建的有一个小厨房,两边都有,老大老二都是这么干的。

    正堂里有贡桌有香案有中堂,中堂有一副对联“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横批忠厚传家。

    一家人围坐八仙桌,涮着铜火锅,吃的满嘴流油。

    桌子上小料就有五种,辣椒、芝麻酱、蒜泥、葱花、醋。

    这个生活水平朱慈烺感觉后世普通人家也不过如此了!大明竟然真的能富裕到这个地步?

    出了屋子刘十三摇摇头:“这老大一家,啧啧!真是好吃,当初老爷子走的时候,两兄弟分家,得到的都是一模一样的。

    结果老大家现在吃光了家底,给人当伙计过日子,还是好吃。

    老二用那钱做本,加上这些年的辛苦,挣下了西山一个煤场,听说在西山那边有起了一处宅子,有三进几十间房子,只不过那边孩子读书还有繁华不如这内城。安排老婆在这边照顾孩子。

    平时寒暑假都是住在西山那边,这也就是过年回来。

    你说都是一样的本钱,一个吃干抹净,一个确日渐的富裕,真是人和人不能比。”

    朱慈烺这才点点头,这样才对啊!这总生活水平看着就不像平民百姓过日子,富贵人家也不过如此吧。

    原来是碰到一个好吃的,那就正常了。

    这种人说不上好坏吧,人家吃的是自己的,又不偷又不抢,你觉得省吃俭用是一种快乐,人家每天吃饱喝足大鱼大肉你怎么知道别人就不快乐呢?

    只能说他跟普通大明百姓的价值观有点格格不入吧。

    再次挑开老二家的门帘,夫妻两个正在教孩子读书,看到刘十三来了,老二的老婆立刻带着孩子去了里屋。

    老二迎了出来:“刘哥怎么来了,快坐,红翠快给刘哥沏茶,哎吆您瞧我这眼,这后面三位贵人也里面请,红翠,快沏好茶,您们请上座。”

    刘十三摆摆手:“不用忙活,我们就是随便转转,你家年货准备的怎么样了?”

    老二呵呵笑着:“我们这小门小户的好准备,随便买点肉就算过年了,哪需要怎么准备,这不是都在那边放着,刘哥怎么想问这个?”

    刘十三用下巴点了点:“这两位贵人相看看普通人家是怎么过年的,就是谁便转转,你家的年货放在那里了?给两位贵人瞧瞧?”

    老二连忙拿过一个竹竿:“这不是在房梁上吊着么,一个是孩子贪吃,另一个也是防个老鼠啥的。

    今年我打算跟老大一起过年,过完年去西山住一段时间,所以这边没有准备太多东西。

    也就是几块大肉,炸的一点鸡呀鱼呀啥的,再搞点青菜,打算来客人了招待。”

    果然从房梁上发下来的小竹筐里只有几样吃的。

    朱慈烺打量着堂屋,跟老大家布局一样,只不过看着木材更好,家具更精致一点。

    中堂上也是一副对联:

    “勤俭持家久,诗书继世长。”横批吉庆有余。

    果然通过对联就可以看出两家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

    老大讲究知足者常乐,老二说勤俭持家,两人虽然一个穷一个富,但是富的那个确没有穷的那个吃的好。

    有句古话说得好“广厦万间,夜眠七尺;良田千顷,日仅三餐。”只要挣够了吃穿,你多出再多的东西那都是身外之物。

    当然这份心态不是谁都能领悟的。

    老二看着朱慈烺和崇祯两人打量着中堂介绍道:“这副字是家父所书,跟我哥的是同时所写。也是对我们兄弟的勉力。”

    朱慈烺愣了一下,果然这知子莫若父,还是他们的老爹知道他们的情况,这一副字既是勉力,又是对他们的一种劝诫吧。

    想到这里朱慈烺忍不住看了一眼崇祯,如果让崇祯送给他一副字,不知道崇祯回怎么写?

    崇祯听完也暗暗点头:“不错,老爷子字写得不错,而且很符合你们的性格和生活状态,也有对你们未来的要求,老大要求忠厚,对你要求读书,非常不错。”

    再次出来,朱慈烺好奇问道:“要是让父亲送我一副字,父亲会写什么呢?”

    崇祯陷入沉思,往外踱步念叨,走出了院子之后崇祯笑着回头:“回去之后我也送你一副对联。”

    朱慈烺也跟着点头:“那我就等着了。”

    两人也算解了心头的疑惑,百姓年过得好,那就代表平常不会缺吃少穿。

    不过朱慈烺确从这次逛街发现,大明京城这居住环境可不怎么好,一家五六口挤在一两间房的这还只是开始,这以后住房不足肯定会越来越严重。

第一千四百三十三章两国开战

    房子不够,这个没办法,内城就这么大的地方,就算朱慈烺把皇宫都腾出来,也不够大家分的。

    当然要是朱慈烺真的换个地方建皇宫,那京城内城住的地方不够的问题还真的就解决了,那其他地方住的地方就不够了。

    正当琢磨的时候,桂喜捧着一副对联进来:“陛下,太上皇让人给您送来的对联。”

    朱慈烺感兴趣的站起来:“展开看看。”

    四个宫女把对联展开,只见上联写着‘一寸土不少’,下联写着‘万里疆不多。’横批‘日月同辉’。

    朱慈烺面色古怪,不知道崇祯这是在讽刺还是期望,或者是劝谏,这副对联确实是越读越有深意,带着不同的心情读,带入不同的人物去读都有其独特的理解方法。

    桂喜在一旁看着朱慈烺的脸色,一开始他看到这副对联的时候心里是咯噔一下,在他看来,这明显是太上皇在讽刺皇上。

    因为皇上说过‘日月之所照皆为汉土’,太上皇写的对联加上横批日月同辉,不就是意思说陛下贪得无厌,有了万里疆土还嫌不够,还要太阳月亮一同升起!

    因为按照现在的地理课,孩子们知道地球是个圆的,一半天空有太阳另一半天就是晚上,能看到月亮。

    日月同辉,不就是说大明的疆土太阳和月亮同时照在上面,这不是跟陛下念叨的日不落帝国是一个意思。

    但是看着皇上一直在思索,而且脸上也没有不喜的神色,桂喜不敢啃声。

    正在这时,外面周遇吉走了进来:“陛下,臣有要事……咦这副对联,写得好!这时陛下对我们军部的殷切期望么?

    陛下放心,臣一定让大明的疆土日月同辉!当然现在大明已经实现日月同辉了,但是臣认为还不够!”

    周遇吉作为军部总参,是有不宣而进的特权的,桂喜正在里面展示对联,周遇吉就直接进来了。

    朱慈烺摆摆手示意桂喜把对联收起来:“既然军部喜欢,那就送给总参悬挂吧。

    你说有要事禀报,是何要事?”

    周遇吉连忙拱手:“谢陛下赠联,陛下,奥斯曼帝国跟沙俄打起来了!”

    朱慈烺眉头扬起:“这个时间?这个天气?”

    周遇吉感叹一句:“是啊,奥斯曼也没有想到,军事情报部接到消息的时候,奥斯曼帝国一线军队已经崩溃,目前沙俄已经攻破摩尔多瓦,正在往多瑙河沿岸挺近。

    奥斯曼帝国正在抽调兵力应对,同时沙俄的军舰也偷袭了奥斯曼帝国首都的军港,不过被奥斯曼帝国的岸防炮台击退。

    沙俄取得黑海入海口的时间并不长,而且造船也是沙俄的弱项,所以其黑海舰队实力并不强。

    这次偷袭没有成功,后面沙俄黑海舰队很难再有建树,估计双方的主要作战会在陆地上进行。”

    朱慈烺摇摇头:“如果奥斯曼帝国猛攻克里米亚地区呢?那边沙俄只有一个狭长的通道,北面都被波兰和立陶宛联合王国控制。

    到时候要是后勤被截断,沙俄的陆军还能继续作战下去么?”

    周遇吉拱手:“那就看奥斯曼帝国能不能守住多瑙河了,要是多瑙河失守,奥斯曼帝国就要打一场首都保卫战了。

    到时候恐怕没有精力派遣军队截断沙俄的后路。”

    朱慈烺满意的点点头:“这一战打得好,最好能一直打下去,军部成立一个战况评估下组,接下来交战过程中,双方的物资需求都由这个小组评估之后在交易。

    务必要让两国打的更久,最好能打到四年之后。”

    周遇吉眼睛乱转:“陛下,如果想要拖的久,前期可以让奥斯曼帝国吃亏,后期让沙俄吃亏。

    这样大明就可以和沙俄结盟一起进攻奥斯曼帝国,沙俄为了找补回眼前自己的损失还有胜利的利益,一定愿意跟大明结盟而战。

    那么大明对奥斯曼帝国作战就不会出现欧罗巴联合的情况,至少沙俄不会跟他们联合反对。”

    朱慈烺陷入思考,这确实非常有可能,不过以两国的国力想要把战争拖延四年,难度可是不小。

    不过原则上,朱慈烺同意了这个战略计划:“那么参谋部立刻拟定方案,适当调兵准备,抓住有利时机。

    如果有最佳的介入时机,可以不用等完全准备好再开战。

    也可以趁此机会,把战争分为两个阶段,例如第一阶段大明先跟沙俄结盟,拿下苏伊士运河,逼迫奥斯曼帝国和谈,等全部准备好之后再灭亡奥斯曼。

    只要第一阶段拿下苏伊士运河,那么后面的战略步骤就会一通百通。”

    周遇吉听到朱慈烺的话,立刻兴奋起来,陛下竟然同意提前开战,那还等什么!参谋部必须要支持,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打啊!

    朱慈烺看出了周遇吉的心思提醒了一句:“计划是计划,但是一切计划和行动都要上报参谋部经过朕的批准。

    如果有人私自行动,甚至出现以下克上,使用阴谋手段逼迫参谋部表态开战的。

    那么朕一定追查到底,绝不姑息,你也将被追责!”

    周遇吉连忙拱手低头:“陛下放心,臣心中铭记,回去也会警告这些人,让他们不要轻举妄动。”

    这个事情是犯忌讳的,当初朱慈烺上台就是因为以下克上,这帮军人真的来了一个皇袍加身。

    为了防止以后在出现这种事情,这些年谁碰了这条线谁就滚蛋卷铺盖走人。

    这时候朱慈烺强调,那就是真的会追责的。

    按照现在军部的地位,最后一战即将开启,这些军人都盼望趁机更进一步,立下不世之功,尤其是那些正好赶在开战之前就要退役的。

    为了提前开战,鬼知道这些人会干出什么事来,一直以来朱慈烺没有松口就是怕有人私下里搞事。

    这次也是机会难得,只要沙俄不跟欧罗巴联手,那么欧罗巴联合的实力就去掉了一半。

    不是数量上的,而是实力上的,沙俄军队称为灰色牲口,打起仗来那是真的不要命,而且领土广大天气寒冷,非常难搞。

第一千四百三十四章诸王进京

    过了腊月二十三祭灶,大明的新年就临近了,对于百姓来说,无非就是祈祷五谷丰登,祈祷衣食富足。

    对于王室而言,过年就是玩,就是庆祝!因为过年比平时更热闹,更好玩。

    今年经过陛下批准各王室可以来京城小住,甚至在京城过年,为此朱慈烺特意腾出了几个原本的封王府抵收拾了给诸位进京的王爷住。

    经过统计诸王室愿意来京的人数达到四百多位,朱慈烺特意拨了一辆专列,他们将会在小年这一天到达京城。

    为了表示对诸位王室的重视,朱慈烺吩咐太子到京城火车站接站。

    这已经是大明第二高礼遇了,第一就是朱慈烺亲自来接了,那种情况除了崇祯回京,还没有人享受过。

    这要是太子第一次参与的重大接待活动,光礼仪就培训了一天。

    要是在以往,这种大型活动,动辄需要提前一个月培训礼仪,每一个步骤,走路的步幅都要仔细练习,能把人逼疯。

    只不过因为朱慈烺特别讨厌这些繁琐的礼节,所以大明的各种礼仪都是一减再减。

    太子学习的礼仪也只是整个程序不出问题而已。

    对于这些皇亲,有几个年轻的皇叔太子见过几次,也紧紧是几次而已,剩下的大部分王室子弟,太子是一次都没有见到。

    上学的时候,太子就羡慕那些同学,今天去叔叔家玩,明天去舅舅家玩,今天姑姑带他上哪,明天小姨来家里做客。

    感觉他们的生活当真是丰富多彩,亲戚融洽,

    其乐融融。

    可惜从懂事起,

    母后就告诉他,天家无亲情,哪怕是手足兄弟,血脉至亲,

    一样要留一个心眼,

    那些弟弟不知道有几个惦记着他犯错,等着他出丑,

    想要取而代之的。

    亲兄弟都要防备,

    更不要说其他亲属了,像这些王室,

    也就是每年过年的时候送上贡品的时候太子才能知道有这么个亲戚。

    其实太子看到其他的弟弟,

    彼此相互亲密无间,玩玩闹闹是说不出的羡慕,他还是个孩子,也想有这样的亲情,

    兄弟情,

    可是那些东西都不输于他。

    而今年陛下特别允许,

    让诸王室可以进京过年,

    太子代表皇室出面接站,

    这无疑让他非常期待。

    列车鸣响长笛缓缓进站,

    太子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衮服冕冠。

    这玩意穿着是真麻烦,

    冬天还好穿着暖和,

    夏天的时候穿着热死人了。

    衮服冕冠也只有大礼仪年节叩拜父皇母后等长辈、大朝会、大祭祀:祭祀天地、宗庙、社稷、先农等活动,

    册拜、接见外史等场合才会穿。

    太子记得自己穿这身衣服的时候不多,一年也就几次吧,

    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像需要他出席的活动越来越多,

    穿这身衣服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跟皇帝的十二章十二旒冕不同,太子的礼服是上衣绘山、龙、华虫、火、宗彝5章花纹,

    下裳绣藻、粉米、黼、黻4章花纹。共9章,九旒冕。

    今天到来的这些人中间,

    有几十人会跟他穿一样的服装,

    只不过太子跟陛下的一样是黄色,而其余的王室用的是红色。

    朱慈烺和太子还有一件黑色的衮服冕冠,是用来祭祀忠烈祠专用的,显得庄重,

    一年只穿一次。

    而太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所以黑色的这身一年就要从做一件,

    太子每年穿的都是新的,金色的也是一年一换,只不过一年有时候能穿好几次。

    每次穿这套衣服的时候,都是母后最开心的之后,都是母后带着心腹的宫女太监亲自为他穿衣服,穿的时候笑的合不拢嘴。

    而且每次穿上衣服母后都要反复的检查,确认不会有一点褶皱一点线头。

    记得有一次母后检查发现有一段缝合暗线露出了一点,参与缝制的针娘,还有检查的监督的宫女都被杖责几十。

    太子很少看到母后发那么大的火,所以对于这件衣服的特殊意义就从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建立了印象。

    这也让太子每次穿上这身衣服之后都战战兢兢,反复检查确认没有问题。

    所以诸王进站之前太子先站起来检查自己的衮服冕冠,一边的宫女也慌忙上前帮忙抚平衣服上的褶皱。

    检查完了,太子也不坐了,就站在那里,等着诸王下车。

    火车刚进站的时候,王室就有人从车窗探出头来四下瞧了,

    然后被人拉进去狠狠的训斥。

    火车停稳,锦衣卫上前,每隔五步远就有一人站岗,里面的车厢缓缓打开,最先下车的就是这次来的年龄最长的宗人府宗正,然后才是各王爷,王世子,最后才是王室的其他亲属以及亲眷。

    大家在月台排好队列,按照演练好的阵型站立。

    有太监上前宣旨,大概意思就是朱慈烺因为有事来不了,所以让太子过来接待他们,让他们在京城吃好玩好。

    但是也不要闹事,不要仗着皇室的名头欺压百姓,不要辱没皇室的威严等等。

    然后一大帮人:恭请圣安

    太监:圣躬安

    一大帮人:恭谢天恩

    太监:天恩浩荡

    一大帮人:永服辞训

    太监:宜励乃诚。

    然后一大帮人又给太子行礼,太子说免礼,之后太子在按照族中辈分给这些长辈行礼,这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些规矩。

    再之后,就是登车了,马车都在车站等着了,几百个人分乘马车,哪怕是皇室也没有一下子备这么多,这要是按照以往的惯例肯定是造新的。

    但是今年是朱姬润管事,朱姬润没有造新的,而是选择承包出去,承包给京城的车行,顺便连后面用马车的时候的花费也算了进去。

    反正这帮王爷也是来京城玩的,用马车的地方肯定多。

    有人问合适不合适,朱姬润直接拿陛下的话怼回去,陛下不许他们借着皇室的名义欺压百姓滋扰地方,那让这帮人直接微服坐普通马车岂不是更好。

    严格来说朱姬润也是皇室血脉,虽然自己主动退出了皇室户籍,但人家还是自己人,人家自己人都这么说了,其他人自然也不好说什么了。

第一千四百三十五章将心比心

    太子期待的亲情互动并没有出现,陛下减少对车站正常旅客上下车的影响,要求接站要快,不要在车站多逗留。

    所以太子没有来得及跟这些亲戚叙话大家就乘车离开了。

    实际上为了预防以后接站对于普通百姓上下旅客的影响,铁路公司已经开始规划在原本的车站旁边再修建一个王室新站,专门用来给皇上太子等接重要人物使用。

    虽然这样显得有点浪费,但一次接人动辄要清空车站一两个小时,甚至更久,这对于车站还有火车的运行来说都是不小的压力。

    而且随着火车越来越多,线路越来越多,这种耽误时间的情况只会越来越严重。

    以后陛下允许各王室进京,逢年过年都要来一次,本来逢年过节车站压力就大。

    与其如此,还不如专门修一个专用车站。

    朱慈烺也同意了这个计划,钱也给了,估计明年年底之前就能竣工。

    太子带着诸王室要先进皇宫,给朱慈烺和崇祯行礼,然后才能分配宅院安置,其中几个朱慈烺的弟弟都会安排在皇宫里,其余的王室则安排在诸王府。

    在太子去接站的时候,朱慈烺正在跟崇祯一起问朱姬润问题。

    当崇祯听闻马车是租的的时候非常意外:“怎么?皇上已经置办不起区区几百辆马车了么?”

    朱慈烺没有说话,看了朱姬润一眼,意思很明显,你自己解释吧。

    朱姬润拱拱手:“回太上皇,不是值班不起,而是没有必要,一架马车,一匹马,再加上一个车夫。

    置办这一套下来百两左右,往后每月还要开支七八两维持,一年花费百两。

    以五百辆马车计算,一年开支就是十万两银子。

    马车开支还只是小事,

    诸王室进京,

    这衣食住行处处都要花钱,总不能每个王室再给安排一个宅子吧?”

    崇祯惊讶的问道:“难道不是么?难道不应该么?你不会没有给他们安排住的地方吧?”

    朱姬润抬头看了一眼:“那道没有,目前收拾出来的诸王旧宅有六处,不够五十一个王爷居住。

    然后我又租用了四十五处三进的百姓宅院用于安置……”

    崇祯站起来:“什么?租的?又是租的?你这是打算把皇室的脸面都丢尽吧?”

    朱姬润丝毫没有觉得自己做错:“回太上皇,

    就算不租内城和内城附近也没有那么多地方安置吧?

    这次陛下下旨着急,

    两边都没有准备妥当,所以只能紧急安置。

    考虑到诸位王爷进京都是为了玩……跟皇上和太上皇叙叙亲情顺便瞻仰大明京城的繁华,

    这要是安排在玉泉宫太远。

    所以臣才把他们安置到内城以及外城靠近城墙的地方。

    这本来就是好意。”

    崇祯摆摆手:“你不要说了,

    这次情况紧急,到这一天了,

    来都来了,

    再说也没用了,那明年呢?以后呢?”

    朱姬润看看朱慈烺,朱慈烺眼观鼻鼻观心一副不关他的事的模样,朱姬润只好继续做恶人:

    “太上皇,

    以后臣打算让这些王室自己购置宅院,

    作为来京的居住地,

    包括一应开销等等也都由自己负担,

    今年过年只是特例。”

    崇祯愣愣的看着:“自己负担?皇室负担不起么?”

    朱姬润拱拱手:“是的,

    太上皇,

    要是每人安置一片宅院,

    仅仅这一项开销就要数百万两。

    这以后王爷还多着呢,

    要是个个都是这么安排,

    那开销就大了去了,再说内城也容不下这么多王府,

    大家都在内城建大宅王府,那内城的百姓怎么办?

    不如让诸王自己负担,

    量力而行,有钱的办大宅,

    没钱的买小院,小院都买不起的就想来玩的时候租一个。”

    崇祯咬牙问道:“那要是租不起的呢?”

    朱姬润躬身:“要是连租个院子都租不起,

    那还来京城干嘛?不如写封信报平安给陛下和太上皇拜个年就算了!”

    崇祯指着朱姬润:“那可是天家亲眷?没钱干脆别来是什么话?

    皇上这就是你的大臣对待诸王的态度么?

    你好歹也是朱家出身,

    怎么一点都不顾念亲情!”

    朱慈烺被崇祯点名了,也不好装作不知道:“这个没钱的不让来就过分了!

    这样吧,腾出一座王府修建一个诸王馆吧。

    穷有穷的过法,富有富的享受,

    至少要保证这天家的亲戚有一间屋子住,吃上三顿饱饭。”

    崇祯一开始听还挺满意,

    诸王馆听着不错,可是越听就越不是味了,什么叫有间屋子住有三顿饱饭?

    这个要求也太低了吧?这不就是客栈待遇了么?

    朱姬润解释了一句:“陛下,诸位王爷每年都能领到十万两的王室津贴,这个钱数,足够他们过上富裕人家的生活。

    如果这么多钱都混到进京连房子都租不起,那肯定是游手好闲,不会经营不懂节俭的人。

    若是让这样的人进京,往上肯定到皇宫里找陛下太上皇哭穷要钱。

    往下肯定欺压百姓,滋扰地方,那才是丢尽皇家的脸面。

    陛下要是允许,您可要做好这方面的准备。”

    崇祯听完这个一时间也没法反驳,其他诸王不说,他自己的饿孩子,就算出去的早的,王室成员也不过一家六口人而已,

    一年十万两确实足够挥霍。

    但是想想自己的儿孙有一天会落得到京城投亲连个温饱都做不到,怎么听怎么心塞。

    崇祯哆嗦着嘴唇:“烺儿!朕前几日跟你一同去京城转转。

    看到大明最底层百姓,鳏寡孤独尚且被你安置的妥当,无果腹之忧。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烺儿对待普通百姓尚且能做到仁爱之心,为何对自己的血脉亲属尚且不能给保证衣食?

    普通百姓人家逢年过节的时候有亲戚来访,也没有说不给吃饭不安置住宿的吧?

    这件事,道理说不通啊!”

    朱慈烺沉默了,这事要是在普通百姓家也好说了,谁还没有几个穷亲戚,少来往就是了。三代之内的血亲还有来往,其余的谁认得谁是谁。

    但是帝王家就不一样了,稍有不慎,这好不容易裁减王室的成果就会前功尽弃了!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868/ 第一时间欣赏统计大明最新章节! 作者:怕起重复所写的《统计大明》为转载作品,统计大明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统计大明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统计大明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统计大明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统计大明介绍:
一个强大的帝国必须能提供至少2000项关于国家的统计数据。
如果崇祯对于自己的国家了如指掌,那他的结局一定是另一个模样。统计大明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统计大明,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统计大明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