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统计大明TXT下载统计大明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统计大明全文阅读

作者:怕起重复     统计大明txt下载     统计大明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千四百五十一章已经无敌了

    新帝国号行驶到靶场区域,这次的靶子又是一条福船,依旧是后勤部淘汰的船只。

    因为上次朱慈烺看战列舰射击打移动靶的惨痛教训,这一次海军讨了一个巧,直接改移动靶为固定靶,船只下锚停在那处浅滩。

    战列舰这边开始调转炮口瞄准。

    朱慈烺看着战列舰的炮口调转好:“不用问了,直接开炮!”

    战列舰这边先是一发校准射击,然后经过一分钟的计算。

    然后火炮开始齐射,因为考虑到降低横摇的问题,所以火炮射击采用的是斜前方四十五度射击。

    果然打固定靶海军还是有水平的,第一轮射击之后,就有一发命中,其余十一发的散布点也都在福船附近。

    经过又一分钟的准备,第二轮射击轰出,这次命中了两发。

    只见对面的福船在火光和浓烟中缓缓的沉入海里。

    实战效果怎么样先不说,至少这观赏效果是拉满了。

    朱慈烺满意的点点头:“这么看来,二百二十毫米火炮确实够用了。

    更大的火炮虽然难威力更强,但是现在火炮还不稳定,因为更大的火炮对于装填系统,液压系统,弹药等等都是一种全新的挑战。

    战列舰火炮可不是就一根炮管子,那是一个综合系统。强牺读牺

    与其冒着风险搞一个不太靠谱的二百八十毫米,不如用一个稳定的技术成熟的二百二十毫米。”

    吴大海见朱慈烺最终决定了,也没有再争辩。

    不过想到有更好的不能用,心里也是非常难受:“那陛下,下一代战列舰是不是可以进入最后设计阶段了?

    要二百八十毫米舰炮,要双联装,要自动装填,要十六节,要装甲八千吨,重点部位装甲超过三百毫米……”

    朱慈烺摆摆手:“行了,着急什么,新一代战列舰要等到帝国号海试结束,服役一段时间,确认没有问题之后才会进入最后设计阶段。

    完整出图至少要等到三年之后,到时候看看各项科研的进度情况在考虑建造的问题吧。”

    现在的大明,每一项科技的进步都很艰难,都需要时间,最早的一批大学毕业生都才三十多岁,经验技术都还差一点火候。

    科技进步不再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而是把钱投进去等着,想要提前出结果就要投入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还不一定有用。

    尤其是海军造船这一个复杂的工程,涉及到大明工业的方方面面。这候章汜

    海军也是这些年大步迈进习惯了,感觉科研好像很简单一样。

    大明从第一代的福船改造战船、到自己设计炮舰、然后建造风帆战列舰、再改进风帆战列舰、装甲战列舰、蒸汽战列舰、蒸汽装甲战列舰、蒸汽全钢战列舰。

    八代船,从无到有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的海军,也不过十六年不到的时间。

    海军舰船整整进步八代,往往都是新船下水,下一代船型已经设计完成可以开始建造。

    甚至有过两型两代船同时在船台上建造的事情发生。

    所以在海军的眼里,新船下水了,下一代船就要动工了,这已经是一种习惯。

    但是现在确不行了,一个是技术储备不足,第二个是这玩意是真贵,即使大明现在有钱了,大明也试错不起。

    新一代报废一条那可就是将近两千万两白银的损失,相当于当年军费的百分之三。

    相当于大明整个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一左右。相当于朱慈烺皇明商号一个生意的全部利润,反正朱慈烺是不敢玩。

    再说了,现在这一代已经足够用了,下一代干嘛还要着急,说不定后面大决战结束了,新船就不用着急造了。

    道理很简单,可以预见到,大决战的时候,大明要造百艘以上的这一代战列舰。

    这个基数之下,战后肯定要对一部分进行拆毁。

    如果禁止各地区和藩国拥有战列舰之后,那么大明控制全球只需要一二十条战列舰就足够了,因为无敌了。

    而一条新船怎么也能用三十年吧。

    到时候大明需要休养生息,需要缩减军费开支,那么海军明明有那么多无敌的大船,谁还愿意给他拨款造更大的战舰?造出来干啥用?自己打自己么?

    海军跟陆军不一样,陆地上有人造反,大明需要派大军镇压,需要军队足够强大。至少比各地驻军要先进一点才能压制那些人的各种小心思。

    海上要是有谁造反,他离开了陆地,那就是一群海盗。

    即使开着战列舰造反都没用,

    还不是被轻松围殴搞定。

    就算大明的战列舰分散世界各地,就算你跑到世界的另一端造反,但是海军需要港口,造新船需要造船厂,需要所有工业部门的配合。

    离开陆地啥也不是,你根本扩大不了实力,海军集结再慢半年也就够了,半年你能从无到有的造出新的战列舰?

    所以海军自我革新的需求远远没有陆军迫切。

    十几年二十几年一代的革新也不是不可以接受的事情。

    一统全球之后,朱慈烺的目标就是星辰大海了,谁还去拼命的研究怎么在海战上击败敌人。

    有那个钱发展空军,造火箭造卫星不好么。

    看着很遥远的事情,实际上也就是战后的事情。

    海军想要更大更猛的船十有八九是不可能的了,除非欧罗巴那边的国家突然爆发一波,也搞出了跟大明现在水平相当的战列舰。

    那样大明才会全力研究下一代,以此来奠定优势。

    不过这种可能性几乎是没有的,欧罗巴的蒸汽机比大明落后两代半,而普及率比大明落后至少十年。

    在没有国家强力推动的情况下,没有各国团结一心的毫无保留的分享技术的情况下,各国很难短时间追赶成功。制大制枭

    而且对方还要对战舰设计理念进行革命,除非对方看到大明的新式战列舰的威力,否则对方根本不会搞这个。

    等对方看到了威力,开始着手设计,再到开始建造,大明的战列舰已经铺满海洋,大明就可以用数量优势击垮敌人了,对方依旧没有机会!

第一千四百五十二章战争准备

    新的一年征兵季,于往年不同,今年西北地区还有整个河西走廊地区获得了更多的增兵名额。

    杨嗣昌被任命为新兵训练总教官,指导二十万新兵的训练工作。

    从战区总兵官变成了练兵总教官,很多人都觉得杨嗣昌是不是退居二线了,要退休了?

    可是总有人从中嗅到了不同寻常的气息。

    要说沙漠地区作战没有人比杨嗣昌更熟悉。

    先是在奥斯曼帝国当了几年的大使,然后又回国在西北控制西北战区,接着是印度河战区,然后中亚战区。

    这些地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干旱。

    尤其是对高层来说,这几乎就是内定了杨嗣昌将会是这一战的指挥了。

    虽然这个时期西班牙、神圣罗马皇帝等等人都在称帝,但整个世界上公认的,能跟大明掰手腕的,也只有奥斯曼帝国了。

    奥斯曼帝国被杨嗣昌捞到手,那后面大明就再也没有灭帝国的功劳了,灭国跟灭帝国那完全是两个概念啊!

    由不得大家不羡慕。

    尤其是那些高级指挥官更是羡慕的流哈喇子。

    以大明现在的强大,横推奥斯曼帝国,那是谁上都一样,我上我也行的状态。

    用一些参谋抱怨的话来说,那就是往总兵府里拴支狗,狗都能指挥打赢。

    因为完全不需要指挥,只要成立几个军级单位,哪一个军都有横推的本事。

    十万人灭奥斯曼,那就跟玩一样!

    杨嗣昌也知道打完这一战之后,他也将谢幕了,这一战可谓是他的最后一战。

    后半辈子吃香的喝辣的,成为大家敬仰的战略指挥官,还是被人嘲笑上街都要低头走路,全看这一战的成果了。

    而整个奥斯曼帝国战役的关键就是苏伊士运河,这是大明唯一的难点。

    恰恰这条运河就是杨嗣昌自己当初亲自主持,帮着奥斯曼帝国规划修建的。

    循环了一圈之后,自己当年挖的坑现在要自己填,杨嗣昌也是非常无语。

    整个苏伊士运河战役有两个难点,一个是对方的堡垒群,河道狭窄,要先击破堡垒才能进入河道。

    第二个难点还是因为河道狭窄,对方破坏起来非常容易。

    这一战的唯一办法就是快,快到敌人来不及反应,来不及截断运河。

    但是这堡垒群恰恰就是挡在大明速攻计划前的最大障碍。

    要说攻破这些堡垒,在大明火炮技术革命之后,再加上新式的战列舰已经服役,那简直是一炮一个。

    只要有三个月的时间,这个破堡垒一定会被轰平。

    可是消耗这么长时间,对方就有充足的时间堵塞河道了。

    经过无数次推演,军部最后认可的方案是全线进攻法案。

    也就是说,整个进攻部队将会分为数个进攻区域河段,争取保住一段是一段,即使有那么一两段因为对方沉船等堵塞,也能快速的疏通。

    而分段进攻法自然需要临机火力配置和进攻速度的把握了。

    这是一门复杂的指挥艺术。

    整个对奥斯曼帝国战役的开始,可能就是对苏伊士运河的抢滩登陆战。

    伤亡无法避免,如何减少伤亡成为杨嗣昌首先要考虑的话题。

    而且作为对奥斯曼帝国作战的总指挥,杨嗣昌可不止苏伊士运河这一个战场要关注。

    按照整体规划,大明将从三个方向一同进攻。

    苏伊士运河区主要是海陆协同作战,夺下运河之后依旧是如此。

    两河流域主要是陆军部队的稳步推进,沿着河流,沿着铁路一路向前。

    而里海沿岸部队则是使用骑兵闪击战的方式推进。

    当然里海方向,大明跟奥斯曼帝国并不接壤,不过按照大明的预计,到时候要么借道沙俄,要么沙俄被奥斯曼打到黑海以北,大明直接可以从黑海地区进攻奥斯曼帝国。

    两国目前主要的作战地点还是在多瑙河流域和巴尔干山脉地区展开大战。

    沙俄趁着冬天河水结冰的时机终于越过了多瑙河,但是在开春之后,因为自身在黑海地区的海军劣势。

    使得越过多瑙河的军队后勤被奥斯曼帝国的海军截断,所以进攻明显受挫。

    沙俄从来不是一个擅长海战的国家,尤其是在黑海地区,哥萨克骑兵的祖地那也是反复易守。

    最近刚刚拿到手之后,一直在想办法造船,不过造船的水平也就是比渔船大一点而已。

    这跟奥斯曼连通了印度洋、波斯湾、红海、地中海和黑海的全盛舰队比起来,那简直就是一点优势都没有。

    在发现敌人不擅长海战之后,

    奥斯曼帝国那边似乎也反应过来,最近已经开始尝试组织人员直接横渡黑海。

    一个是破坏对方的后勤补给线,另一个目的也是开辟新的战场,变被动为主动。

    好在沙俄因为有大明提供的情报警示,没有被对方大规模登陆偷袭。

    不过奥斯曼帝国的进攻确成功截断了沙俄借助黑海运输物资的可能。

    而陆路运输通道又一直被波兰和立陶宛联合王国窥视,随时有被截断的风险。

    为了让沙俄撑的更久一点,大明加大了援助力度,甚至专门在顿河上游帮助沙俄修建造船厂,指导他们建造内河炮艇。

    为了防止奥斯曼沿着顿河上行,大明甚至专门给沙俄出口了十门一百五十毫米的岸防重炮。

    双方陷入拉锯战,奥斯曼帝国已经从一开始的被打懵的状态恢复过来,综合国力的优势开始显现。

    沙俄吃亏在海军太弱的情况,基本上丢失了对黑海沿岸的控制权,甚至一些港口都反复易手。

    大明有心帮忙,但是战舰也不能飞到黑海里,至于走地中海,那不就是当着奥斯曼帝国的面帮沙俄么。奥斯曼帝国肯定急眼。

    现在大明虽然有拉偏架的嫌疑,不过这个时代又没有国际法的约束,这打仗的时候,出售武器,发行债券借款,这些事情大家都在做。

    就包括奥斯曼帝国自己,他们修建铁路实际上还不是从大明借了大笔的钱。

    双方都想获得大明的支持,所以大明不能谁便表态,这样才能左右逢源。

    ******

    1秒记住顶点:。

第一千四百五十三章南大陆和新大陆

    南大陆的夏天就要过去,但是南大陆的兔子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兔子的无序繁殖导致南大陆都出现了草场退化的问题,大明在没有办法之下,只能使用生态再平衡计划。

    所谓的生态再平衡就是往南大陆投入狼、狐狸、鹰等捕食兔子的动物。

    经过专家估计,初期确实会引起这些食肉动物的疯狂繁殖,但是随着兔子数量的减少,双方会逐渐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

    肉食多了兔子变少,等兔子少了肉食动物数量就跟着减少,等肉食动物少到一定程度兔子又会变多。

    反正大明已经放弃了对当地原有生态的保护,改为生态融合再平衡计划。

    这样虽然可能导致新的生态灾难,可也那些灾难都是在以后的事情,现在要解决的是当下的难题

    事实证明在人口不足的情况下,就算再怎么鼓励,兔子都无法控制。这候lingcHE**m章汜

    而投放病毒等办法以大明目前的科技水平还做不到。

    实际上从前几年开始,大明放松了对猎鹰和猎犬的管制之后,允许他们在南大陆抓捕兔子。

    那个时候就有猎犬和猎鹰因为各种原因野化成野兽,所以继续限制变得没有啥实际意义。

    朱慈烺听到这个计划的时候,心里就在想着,也许有一天南大陆的狼会泛滥,大明不得不在出兵打狼。

    只不过比起兔子来说,狼可就要好打的多了,最起码目标变大了。

    而投放肉食动物之后,南大陆那边就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任由百姓随意居住了,迫使他们必须迁移到一起共同抵抗食肉动物的偷袭。

    除了南大陆的问题之外,新大陆那边,各种流行病也开始施虐,不知道是有意或者无意,疫病总是从欧罗巴人那边出现,然后扩散。

    大明百姓对于疫病的抵抗能力还行,但是当地土著印第安人就惨了,经常性的整个部落都死绝逃绝。

    大明不得不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来建设当地的医疗体系。

    关键是这个钱内阁还不愿意出,都是由皇明商号垫付。

    新大陆那边,大明主要建设三个城市,金山港、河口港和海湾城。

    金山港是连接大明跟新大陆的第一大港,大明并不是从这里最先登陆,但是确重点发展了这里。

    就是因为这里真的有金山,当地的采金业是支柱产业,后世这里名叫旧金山,意思就是这里曾经是金山。

    而且这里往南没有多远就是西班牙的控制区,作为大明新大陆南向的最前沿城市,这里自然要重点发展。

    自从大明在这里建新城之后,现在金山城已经成为北太平洋地区来往大明和新大陆的重要中转港口,航运业修船造船业这两年发展的都不错。

    目前当地有大明百姓超过十五万,土著的印第安人有一百余万,城市人口都超过了三十万,是大明新大陆第一大城。

    沿着金山港大明正在修建一条公路通往河口港。

    老实说密西西比河河口的位置确实不适合修建大型城市,首先就是密西西比河的入海口不是固定的,他每年向前推进几十米。

    第二就是整个三角洲地区都是沙土地,地基不牢固,建造高层建筑地面还会沉降。

    第三就是,墨西哥湾地区是一个飓风带,整个河口地区还经常面临飓风的威胁。

    第四个问题就是因为整个密西西比河流域从来没有形成文明帝国,所以对于河流的修整堤坝的修建几乎为零。

    这就导致整个密西西比河的河湾弯曲扭转非常不利于大流量的洪水过境。而没有堤坝的保护,这里还经常有洪涝灾害发生。

    但是有那么多的问题,大明还是要在这里建城,因为这关系到整个战略。

    没有这个出海口,大明整个西海岸的物资和实力就无法支援东海岸。

    大明整个新大陆殖民地被法兰西一分为二,法兰西人占据了从五大湖区到整个密西西北河东岸除大明之外的所有地区。

    使得大明东西海岸不能形成合力。

    所以大明需要河口城这个纽带。

    玩得好,法兰西这个叫做战略切割,玩的不好,这个就叫做腹背受敌。

    被大明包夹的法兰西殖民地已经感受到了压力,包括当初拼命帮助英格兰,想让英格兰把大明赶出东海岸。

    虽然最后失败了,不过法兰西一直没有死心,防备之心不死,这些年扩军中的一半都投入到新大陆殖民地上了。

    哪怕是国内出现大乱的时候,法兰西都没有从殖民地调兵。

    现在法兰西的总兵力已经逼近六十万,其中二十万都放在新大陆殖民地这边,一副跟大明死磕的姿态。

    而大明在新大陆北疆一个师,

    西海岸战区三个陆军师一个骑兵师,东海岸三个师,总兵力不过十五万而已,法兰西确放二十万军队防备,可见对大明的忌惮之深。

    越是如此大明越是要修建河口城。

    东海岸大明主要修建的就是海湾城了,这里以前有一个欧罗巴名字,大明嫌弃不好听,因为其背后有一个大海湾所以就叫海湾城了。

    这个地方后世是丑国的华府所在地,大明建城的位置正是这个海湾内。

    这里确实位置得天独厚,海湾口北面有一个长长的半岛延伸成为天然屏障,即挡住了风浪,又使得这里的防守变的简单。

    而这一片海湾也足够大明进行军事准备。

    后世这个海湾里还有那个能造核动力航母的北美最大的造船厂和最大的海军锚地。强牺读牺

    现在成为了大明新大陆最大的造船修船厂还海军新大陆最大的驻地。

    朱慈烺本着既然后世选择这里,那一定是经过各种计算测绘考量之后的结果,如果不合适那早就搬走了。

    所以不用在一点一点的勘察,能节省大量的时间,这里也是大明新大陆东海岸最大的城市。

    后世那个世界第一大城现在还没有兴起,它甚至都没有费城大,后世那个城市的兴起完全是因为五大湖连通大西洋的运河。

    他正好占据着运河修建洼地的出口位置,后来五大湖连通密西西比河,更使得它的航运优势凸显,才让其迅速崛起。

    现在的大明还没有修运河的打算,五大湖区那一半还在法兰西手里呢!制大制枭

第一千四百五十四章海军主帅人选

    四月份,葡萄牙和大明藩国之间的谈判已经到了最后阶段。

    双方葡萄牙是真的不想打了,大明的藩国团队是得到了大明的准信,要求他们暂时结束战争。

    按照最后商定,葡萄牙承认各藩国现在所控制的土地的主权,双方以好望角为界限停战。

    大明作为调停人,获得葡萄牙赠与的佛得角群岛南部三岛作为感谢。

    佛得角群岛在塞内加尔以西的大西洋上,是连接欧罗巴洲,新大陆南部和南部非洲的要冲。

    对于大明来说有了这三个岛屿,大西洋舰队从几内亚湾到新大陆东海岸之间就有了一个新的泊地,在提前预储备物资的情况下,能缩短一半的补给距离。

    能够让舰队携带更多的武器或者人员,战略意义非常的大。

    一直以来,大明都在谋求几内亚湾北面的港口。

    因为这边欧罗巴人到来的较早,不仅陆地上都划分好了势力范围,就连岛屿也都是有主的。

    这次接着这个机会,也算是把大明往欧罗巴的距离又推进了上千里。

    而军舰距离直布罗陀海峡的距离也几乎缩短了一半。

    这件事到了这个时候,基本上就差双方签字换约了。

    郑森这一次表现非常的不错,虽然没有什么决胜的功绩,但调动藩国海军,协调行动,能以弱胜强,在海上把海军强国葡萄牙逼的节节败退,这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成绩了。

    在不少人看来,郑森已经是下一届海军总参的最佳人选了,人家又是天子门生,陛下亲自培养。

    而且老子有钱,是大明复兴朝唯一的国公,忠心耿耿,怎么看都该是他。

    但是朱慈烺确一直迟迟没有下圣旨。

    老实说,朱慈烺是怀疑郑森的水平的。

    按照正史上,这家伙进攻金陵的战争简直打的跟屎一样,海军作战也没啥可圈可点的地方,全靠吃老子的老本。

    这候17BXwX章汜。治理执政上也没啥建树,导致退守大琉球之后,几乎无力再与建奴对抗,最后草草投降收场。

    一代海上枭雄,父子俩做生意的本事确实有点,打仗的时候,也就欺负欺负弱点的海盗了。

    所以即使现在的郑森有着这样那样的功绩,但是在朱慈烺眼中,其先天不足,天份这个东西,不是说你后天努力就能改变的。

    大明海军将来面对的是什么敌人?那是整个欧罗巴。

    而且海军的胜败决定着大明整个战役的胜败,把这么大的责任交给郑森,朱慈烺怎么想都不放心。

    当初收郑森在身边,当时真的不是因为郑森有多少天分,有多聪慧。

    那个时候存粹就是为了把郑芝龙拉上太子的战车,就是惦记郑芝龙手里的钱和船队了。

    后来郑森能一直在海军中混而且步步高升,那完全是对郑家的补偿,也是为了安定郑家老臣的心。

    但是大明能拿得出手的新生代海军将才就那么几个。

    如果不用郑森,那只有施琅、施福、黄庭这么几个了。

    施琅这一家子现在在海军中可谓是枝繁叶茂,虽然朱慈烺一直不待见他,但是他的才华始终是掩盖不住的。

    施福是施琅的族叔,对施琅有提拔之恩,又是亲戚。

    当年施福可是郑芝龙的左膀右臂,郑芝龙投靠大明之后,正是施福提出,诏安愿意归顺的,打压那些顽抗不听话的。

    郑芝龙依靠这个策略很快就完成了对大明近海以及整个东北亚地区海域的肃清,完成了自己的海上霸业。

    所以施福不仅是一个难得的海军将领,也是一个帅才。

    施琅家除了这两个拔尖的之外还有施琅的胞弟施显其父亲施大宣,都在海军中任职,职位都是小舰队的指挥职务。

    强牺读牺。这种形势下,用施琅就意味着施家可能在海军中势力迅速膨胀。

    而且这个时候郑森和施琅双方还没有矛盾,作为郑芝龙的旧部,难保施琅不对郑家心存感激。

    这又等于是让郑家有了顺势再次在海军中崛起的机会。

    而最后一个黄庭,虽然没有在郑芝龙手下待过,但是在能力上,比起施琅来说就差了一截了。

    这个黄庭要论水平的话,施琅就相当于一流武将如三国张辽,而黄庭是二流偏上如三国魏延。

    你说他不行吧,他明显比别人强那么一截,你说他行吧,可是总感觉差那么一点意思,让你不放心对他委以重任。

    吴大海干满这一届也要退了,新生代因为海军战斗太少,根本没有实践实战的机会,也没有啥立功表现,成长空间不足。

    这个问题让朱慈烺很纠结,在几人之间反复权衡,确始终拿不定主意。

    海军那边,吴大海心情也是黯然的,特别是看了新帝国级之后,那就更失落了。

    大明有了更强大的战舰,自己看着图纸出来,看着铺设龙骨,看着船一点点造好,甚至看着海试看着训练成军。

    唯独最后要打仗了,要参战了,换人了。

    这就跟自己谈了一个女朋友,恋爱是自己谈的,情书是自己写的,求婚也是自己求的,彩礼也下了,酒宴婚期也定好了。

    结果等结婚那天,有人通知你,新郎不是你!换人了!

    不过军规不可违抗,除非战争突然发生,大明来不及换帅,大明启动战时条例。

    当然吴大海可没有胆子率先挑起战争,这种事情他不敢干,那是早死的行为,他只是心中有那么一点期盼一点念想而已。

    海军中其他将领也很骚动,很明显,这一次海军总参的人选就是对奥斯曼帝国作战的海军总指挥了。

    制大制枭。陆军期待灭帝国的功绩,海军同样期待,奥斯曼帝国海军在后世好像没有啥存在感。

    大家只记得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尼德兰的海上马车夫,英格兰的日不落帝国。

    但是大家确忘了一件事,海上的霸主确实一直在更新换代,但是奥斯曼帝国的海军在地中海,确一直跟同期的霸主掰着手腕子,虽然没有赢,但是也没有输的很难看。

    陆地上更是跟同期欧罗巴陆上霸主争霸并且赢多输少,一度推进到维也纳。

第一千四百五十五章施琅的军师

    尤其是现在的奥斯曼帝国海军,因为大明提前帮助其开通了苏伊士运河,让奥斯曼帝国完成了四海混一的大海军。

    而且有了运河的便利之后,奥斯曼帝国的航运和造船业也迎来大发展。

    并且对方也有意识的加强了海军实力以保护自己的海上利益,这两年造军舰的步伐就没有停止过。

    这个实力,比起曾经那个奥斯曼帝国任何时候的海军实力都要强大。

    从这一战对沙俄的战况就可以看出,虽然陆战上,被沙俄和哥萨克骑兵压制的很厉害。

    但是在海上,奥斯曼帝国已经完全压制了沙俄,让对方不仅进不了黑海,甚至连多瑙河和顿河都差点守不住。

    其把波斯湾、红海、地中海和黑海的舰队集中在一起,整个地中海东部已经无敌。

    就算是面对大明,其只要把海军主力部署在红海和波斯湾,大明都要全力应对。

    在大明海军看来,奥斯曼帝国海军,是一个强大的对手,虽然不至于压过大明,但在世界海军中其也算一支排进前三的强军。

    也就是说,谁要是打赢这一战,打赢了奥斯曼帝国海军,那么剩下的世界大战海军作战任务就肯定是他的了。

    施琅坐在家中,手里正在翻看海军军报,门外一个老人走了进来,施琅连忙起身:“姚师快坐。”

    姚启圣拱拱手:“当不得施将军称师。”

    施琅放下军报:“听说这次姚师,行商归来,学生连忙派人去请,本来应当亲自登门,怎耐事务繁忙,出行多有不便,还望先生勿怪。”

    姚启圣摸摸胡子:“施将军客气了,不知道施将军找老朽有何事?”

    施琅屏退上茶的侍女:“老师,最近大明藩国跟葡萄牙和谈即将结束,坊间多有传言,大明下一任海军总参非郑森莫属。

    学生想听听姚师的意见?”

    姚启圣呵呵一笑的看着施琅:“施将军这是要考校我么?如果这件事真的如坊间传的那么板上钉钉,那么你找我来又是干什么?”

    施琅听完也是摇头苦笑:“姚师当真是料事如神,确实,坊间传言毕竟是坊间传言。

    在学生看来,不管他有多少功绩,单单因为他姓郑这一点,他就不可能成为海军总参。

    而且要是真的有这个可能,那么陛下早就提拔了,不会等到现在。

    只是郑森没有机会,学生自己也好像机会不大,毕竟我身上也有郑家的印记,该怎么自处,还请先生解惑。”

    姚启圣眯着眼:“我就是一个小商人,朝堂上的事情我也不懂。

    不过既然施将军问起,那我就说一下自己的潜见吧。

    施将军可知道那曹家曹变蛟为何突然解甲归田,而曹文诏也专心在骑兵学院任教,再也没有担任过军队职务。

    当初曹家可是号称复兴朝第一将门,曹家在军中任职的族人甚至高达三百余人。

    按照这个威势来看,曹家难道不应该如日中天,如鱼得水?

    但是实际情况确是什么样的?曹家除了落了一个征叶尔羌汗国的功绩之外,再也没有任何建树。

    而曹变蛟明面上说是解甲归田,处理封地事务,暗地里大家都说,曹变蛟是因为企图擅自进攻沙俄犯了大忌。

    可仔细剖析你就会发现,曹变蛟这个其实只是一个想法而已,甚至行动都没有就被制止了。

    大明军队作战,本来就是各种战术战略思想齐出,经过参谋部讨论选出最优秀的方案执行。

    就算在作战过程中,也从来没有禁止新的战术战法提出,随时评估随时修改,不盲从,随机应变是大明作战的指导思想。

    从这就可以看出,曹变蛟仅仅因为一个错误的想法就被清除军队,是不是有点处罚太重了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曹家太大了,军队中那么多曹家的人,谁能放心,而且曹文诏现在还是骑兵学院的院正。

    这就相当于,大明所有的骑兵将领都要喊他一声老师。

    所以这大明的骑兵谁都可以带领,唯独曹家不能。

    施家也是如此,施家仅仅你加上你叔都是海军总参的有力竞争者,你的父亲和你的胞弟也都是海军中级将领。

    剩下的施家还有上百人在海军。

    这样的势力,一旦有一人得道,那就是鸡犬升天的状态,新的将门就会迅速崛起。

    这应该才是你没有被陛下选中的原因。”

    施琅听完之后陷入沉思,真的是这样么?如果真的如此,那是舍弃家族的那些人换取自己一次出人头地的机会,

    还是自己为了保全家族的利益放弃这次争夺呢?

    虽然这是个选择题,但很明显,当心中面临选择而不是肯定答案的时候,其实你的内心已经给出了答案,只不过你不愿意,面对罢了。

    姚启圣继续说道:“其实你们都忽略了一个人,那就是红海海军总兵官刘国轩。

    此人非常得陛下看中,以仅仅二十四岁的年龄担任一个战区的总兵官,而且还是红海战区,那里可是对抗奥斯曼帝国的最前沿。

    陛下培养他的意思已经非常明显。

    海军总参可能还有悬念,但是我觉得这对奥斯曼帝国作战的前线指挥官很大的可能就是这个刘国轩了。

    打完奥斯曼帝国之后,刘国轩正好三十多岁,有了这一战的胜利的功劳。

    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陛下会破格提拔,让他继续主持整个战役?”

    姚启圣虽然只是个商人,不过其在江南还是颇具影响力的,生意做得很大,而且因为是施琅的老师,所以施琅偶尔也会跟他聊一些军事。

    这位后世康熙朝的重臣,一统琉球的大功臣,在大明的朱慈烺朝堂上确没有自己的位置。

    首先他是学儒出身,在朱慈烺打击儒家的时候,他干脆就放弃了做官的愿望,直接从商了。

    这些年生意越做越大,再回头看,发现当官反而成为了一种束缚,而且年龄大了,陛下更喜欢用新学的年轻人,即使他想出仕,估计也很难有成就。

    干脆就继续经商,顺便帮施琅出谋划策。

    1秒记住顶点:。

第一千四百五十六章战争可能提前

    海军总参的人选,朱慈烺并不着急,着急也没有用。

    新生代没有成长起来,老一代还能顶一阵子。

    比起总参的人选,实际上朱慈烺更担心的是海军的战舰。

    这第一艘帝国级刚刚进入海试,第二批仅仅计划建造两艘,按照造船厂的承诺,十八个月完成舾装,那就是一年半的时间造好。

    而整个战争准备时间还有三年多,所以海军拥有的新式帝国级战列舰可能只有七艘。

    如果战争提前开始,那么大明海军可能连战舰都不够用。

    老式的炮舰被卖的差不多了,老式风帆战列舰也出售了一批。现在剩余的数量已经不到二十艘。

    看着周遇吉的舰船改造计划,朱慈烺有些纠结:“对旧式战列舰改造?那玩意还有改造的价值?”

    周遇吉拱手:“回陛下,大明现在很多科技都取得了进步,老式战列舰可以通过更换火炮,加装辅助动力蒸汽机,至少能够提高两倍的战力。”

    后世的时候朱慈烺看着国家对于旧战舰升级改造,当时就觉得,这不是多此一举么?

    有那个时间和钱不如多造一艘新的,能力更强,威力更大,还能用更久。

    直到现在大明面临同样问题的时候,朱慈烺才明白,这新战舰不是说你想造就能造的。

    翻修旧战舰也不是说就是浪费资源。

    它至少能保证你在一段时间内拥有较强的火力。

    朱慈烺翻看着改造方案:“按照你们这个改法,这跟新建有啥区别?就剩一个船壳了!”

    周遇吉叹了一口气:“可是大明现在不是不想建这种过时的战舰么?

    海军曾经有一个装甲舰计划,领先风帆战列舰一代,又比帝国级战列舰低一代。

    但是那种船海军部不愿意花军费去造那种过时的船。

    而改造风帆战列舰能够应急使用。

    使用完之后,还可以出售给藩国收回成本。”

    朱慈烺敲着桌子:“现在大明已经有全钢战列舰了,战后的时候战舰的数量也足够使用。

    大明先造一批装甲战列舰,然后战后在出售给藩国不也一样?”

    周遇吉抬头:“可是陛下,战后藩国根本不需要战列舰了,因为到时候没有敌人了。

    大明给他们战列舰总不能让他们自己打着玩吧?

    到时候那些巡洋舰和护卫舰应该比战列舰更有市场。

    这个时候再花钱建造装甲战列舰就不划算了。

    而改造的风帆战列舰就不一样了,严格来说,等战后这种四千吨左右的战舰只能归类到巡洋舰一类。

    而且通过拆除部分火炮,加装蒸汽机,取消船帆等改造,可以改成巡洋舰卖给藩国。”

    这么说也有道理,装甲战列舰当初设计的时候,都是八千吨起的,满载排水量甚至过万吨了。

    这么大的船在战后,藩国根本不需要。

    那个时候藩国主要的敌人就只剩下一些反政府武装和海盗之类的敌人了,根本没有出动战列舰。

    不过大明造舰总不能只考虑能不能卖出去这个问题吧?

    朱慈烺敲着桌子“那就增加巡洋舰的建造速度就是了,巡洋舰一般都是八千吨到一万两千吨左右。

    而且使用的主炮也达到了一百八十毫米的八门新式火炮。

    这样的战舰威力足以应对欧罗巴的主力战列舰了。

    因为建造难度更低,几个造船厂可以同时开工。

    以奥斯曼帝国的海军实力,大明只需要等上三年建造的新式战舰就能击败对方。

    而且海军前两天提交了一个分阶段建造法。

    就是说把造舰的工作任务分为,船壳和龙骨阶段,内部修整阶段,舾装阶段,内部装饰阶段四个部分。

    把工人进行分队,每个阶段对应一组工人,工人完成这个工作阶段的活之后,就可以去下一条船上了。

    这样一来虽然不能加快建造速度,但是能够同时建造多艘战舰。

    朕已经批准了他们的试验计划,就从下一批巡洋舰开始。

    如果这个建造方式能够推广,那么大明就能同时建造几十艘的巡洋舰甚至是战列舰。”

    周遇吉也是愣了一下:“妙啊!这个办法好,那岂不是说原本只能建一艘的工匠团队现在可以陆续开工四艘,那三年的时间大明就能造出不少于二十艘战列舰!

    那就完全不用为接下来的战争担心了!”

    朱慈烺微笑着:“这个也要其他的工厂能够跟上这个建造速度才行。

    这个可不仅仅是一个工序的改革,而是整个造船工业都要跟着改革,上游的配套工厂更是要扩大产能。

    战列舰的各项工序对技术要求都很高,各种扩大产能要慢一点。

    不过巡洋舰和护卫舰的建造工作应该会很快提速。

    所以这个风帆战列舰改造计划就暂时搁置吧。”

    有了更好的方案,谁还去用破船改造。

    周遇吉高兴的答应了下来,想了一下之后周遇吉拱手:“陛下,按照总参的推演,奥斯曼帝国和沙俄的战争很难持续到四年的时间,而且随着战争进程,欧罗巴各国被卷入战争的风险加大。

    一旦这场战争由双方的战争演变成两个阵营的战争,那么欧罗巴各国的国力在消耗的同时,军备和科技也会迅速发展。

    这对于大明来说是非常不好的消息。

    而且大明低估了四海连通对于奥斯曼帝国的影响和对于奥斯曼帝国海军的影响。

    经过分析,因为制海权的丧尸,沙俄无力坚持到大明计划的时间。”

    朱慈烺敲着桌子:“那么,总参推演的最佳介入时机是什么时候”

    周遇吉拱手:“本来,因为海军造舰计划的延误,总参推演的最佳介入时间是三年半之后。

    但是实际上那个时候的形式已经非常不利。

    现在因为这个分段建造法,大明海军造舰速度大大提升。

    总参需要进行从新评估,包括造舰速度,军费开支分配等等都要进行重新调整。

    按照我的估计,最佳介入时间应该是两年半之内。”

    朱慈烺没有轻易表态:“那就让总参进行从新评估吧,军部做好随时参战的准备,只要沙俄露出颓废势,大明就介入战争。”

第一千四百五十七章奥斯曼帝国的真正实力

    朱慈烺正在批阅军部的军队调动方案,外面锦衣卫递上来一份密函。

    朱慈烺打开微微一笑,施琅已经开始劝说其叔叔施福退出现役,施琅给出的承诺是,如果施家能够搏一个封侯封地的话,那么施琅将会把封地中百分之十的股份交给施福那一支管理。

    施福也自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如施琅,所以已经意动。

    而施琅的弟弟因为能力问题一直没有什么成就,所以施琅打算让对方转到后勤工作。

    而施琅的父亲,因为年龄大了,施琅希望其能提前申请退役。

    这么一番操作之后,施家在大明军中高层就只剩下施琅这么一个了,施琅更是为此散尽家财成立了施家航运公司,为退出海军的施家人谋一条生路。

    朱慈烺看着对方的举动,心里不仅没有变的踏实反而对施琅更不信任,这种为了自己的前程宁愿放弃所有的人才更可怕。

    而且施琅这种行为让他背负了更多的希望,整个家族的命运系于他一身。

    如果失败了对大明没有啥影响。

    但是如果要是成功了呢?

    那么多族人的退出就是为了让他功成名就,那么掌权之后,族人会甘心当初付出的一切不求回报么?

    就算施琅许诺封侯之后有什么封地封赏之类的。

    可是就有人只顾眼前利益,只想尽快看到收益。

    施琅因为当初截断大家的前途,心中难免有亏欠,到时候手一抬,眼一闭,那大明的大量利益不就被出卖了。

    对方打的是好算盘,但是朱慈烺确不会如对方的意。

    放下情报继续观看军部的调兵方案。

    军部初步的调兵方案是打算在埃及和也门地区同时部署兵力。

    但是因为路途原因,单纯的步兵难以快速的穿插到苏伊士运河区,而骑兵又没有进攻要塞的能力。

    所以军部提出了骑马步兵的方案,先由步兵骑马到达苏伊士运河区,然后控制当地有利地形港口,再把更多的军队和重武器运送上岸。

    这样避免了登陆战的大规模损失,缺点是整个计划可能因为陆地行军给对方足够的准备时间。

    因为就算是骑马,从埃及地区到达苏伊士直线距离也有两千里,而从也门进军的直线距离是三千里。

    就算是骑马全速奔袭,埃及方面也需要十天的时间。而也门地区的士兵则需要半个月以上才能到达。

    这个效率完全比不上直接登陆。

    所以这个计划被否决了,这次的是新的调兵方案,这次则是打算海陆并进。

    海军直接在西奈半岛和埃及靠近苏伊士运河的地区强制登陆,而最优的选择就是在苏伊士湾。

    苏伊士湾宽度有四十里左右,长度有四百里,连通红海和苏伊士运河。

    因为火炮制造技术,奥斯曼帝国没有能力对海湾进行封锁。

    即使对方最大的大炮,射程也不过十五里左右,也就是说在海峡两岸布置炮兵阵地,苏伊士湾还有十里左右的安全通道可以通航。

    况且奥斯曼帝国方面没有在苏伊士湾两岸布置重炮阵地的打算。

    不过考虑到被强制登陆的可能,奥斯曼帝国在苏伊士湾的主要港口都布置了一千人到三千人不等的军队。

    并且根据地形和防守难易程度在这里设置了小型火炮为主的炮兵阵地呵呵堡垒。

    一旦被攻击,足够支撑到苏伊士地区的援兵或者埃及地区的其他援军增援。

    看着是成体系的防御。

    然而根据军事情报部的资料,这些地方因为远离奥斯曼帝国核心区域,当地的工程又是丞相派人转包给了埃及的一个工程队。

    这个工程队曾经参与过苏伊士运河的修通,技术和实力都是没有话说。

    但无奈丞相太贪婪,每年拨付的款项有百分之四十都落入丞相自己的腰包,剩下的转包人在层层克扣,还要送礼等等,真正用到工程上的钱还不到十分之一。

    所以这些外部堡垒和炮台基础设施一塌糊涂。

    不仅是堡垒和炮台不靠谱,对方选择的军队也不怎么样,因为这里是埃及的辖地,所以奥斯曼帝国只在苏伊士运河区部署了自己的军队,其余的军队都是埃及本土的土著军队。

    这不管是一千人还是三千人,防守的守军很多连火炮怎么开都不知道,甚至有些人都没有见过火炮。

    因为炮台上的火炮也被贪污了,剩下的要么是生锈不能用,要么就是木头炮石头炮等等。

    按照军事情报部估计,这些炮台的火炮能打响的不到十分之一。

    面对这样的守军,军部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

    那就是在苏伊士湾强行登陆,迅速出兵攻击苏伊士运河侧翼。

    而从埃及南部来的士卒,则改为小股精锐部队顺着尼罗河一路向下,优先占领尼罗河三角洲,然后对苏伊士运河地中海入海口段发起进攻。

    阻挡对方援军从地中海入海口增援苏伊士运河。

    这样即使因为对手截断苏伊士运河,导致地中海地区海军无法进入,大明也可以依托亚历山大港的造船设备迅速对俘虏的奥斯曼战舰进行修整改造。

    同时吸引地方的海军,降低苏伊士运河区的压力。

    与此同时,从也门地区突击的陆军攻破麦加之后,直接奔袭大马士革,截断对方援军的来路。

    整个苏伊士运河进攻计划就是这么一个主框架,剩下的就是各个战场的布置,还有需要的兵力数量等等问题了。

    朱慈烺看完一遍之后,没有发现什么大问题,直接批准了调兵和作战准备计划。

    这么看奥斯曼帝国的防御,感觉就跟后世的满清末期似的。

    看着万里海疆布置的防御稳固,帝国强大,拥有百万士卒。

    但是最后被英格兰人按着头暴打一顿,那沿海的炮台更是形同虚设,一路占领了镇江截断了满清的漕运,导致满清迅速和谈。

    奥斯曼帝国这边难道也是这么一个外强中干的状态?到时候会不会大明辛苦辛苦准备了十年,结果发现大明只需要派出几万兵力,这么一个强大的帝国轻轻一推就倒了?

    1秒记住顶点:。

第一千四百五十八章帝国的未来

    当一个人投入全部精力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他一定能在一件事上去的成效。

    当一个国家投入全部精力去做一件事的时候,那么他就能迸发出无与伦比的力量。

    德意志敢两次挑战世界秩序,并不是它的国力已经超过这些国家之和,而是他已经把整个国家的精力和民心都集中到了这件事上。

    现在的大明,论起经济已经超越了欧罗巴各国之和,论起国土面积也超越了他们的本土加上殖民地面积之和。

    论人口,大明统治下的人口也超越了欧罗巴统治的人口之和。

    而且大明还为了这一战准备了十年,大明不说全部精力,至少朱慈烺已经把大明一半以上的精力都投入到这最后一战上面了。

    这样充分的准备,已经不可能输了,只不过就是赢得够不够漂亮的问题而已了。

    所以这段时间以来,朱慈烺每天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如果实现了全球一统,大明应该怎样统治这个世界。

    大一统不意味着没有了矛盾,文化习俗,语言文字,度量衡,宗教信仰价值观等等的差异,再加上贫富差距,大明要改变的东西很多。

    天下大同固然是一个高尚的目标,但确并不适用现在的大明。

    以前读历史的时候,每每说起莫卧儿帝国的种姓制度或者是蒙元的四等人制度,朱慈烺都觉得那些统治者的脑子真是坏掉了。

    你这样搞怎么能民族融合,怎么能实现大一统呢?

    到时候分裂的民族分裂的民心必然导致内部暴乱不断,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庸者窃据高位,真正有能力的人确老死田亩阡陌。

    但是当朱慈烺真的掌握了这么一个大帝国的时候,蓦然回首,大明虽然没有明确的提出四等人的划分,没有承认过种姓制度。

    可大明民族阶级对立的气氛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大明的一等人自然就是皇室,功勋爵臣,皇帝为天子,是天下共主,地球上唯一的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朱慈烺一直强调的就是这个皇权至上,这也是他统治的基础。

    功勋爵臣这些就是朱慈烺统治世界的触手了,是主干,只有依靠这些人朱慈烺的意志才能被传递出去。

    第二等人就是汉人了,大明的汉人是一个高贵的民族,是大明的主体民族,享受最好的医疗、教育,拥有优先的参军参政的权利。

    第三等人就是公民了,大明一直强调公民福利,汉人一定是公民,公民确不一定是汉人。

    只要你成为大明公民,那么你就有权利享受医疗教育等等各种权利,参军从政也都被允许。

    第四等人就是大明的非公民和藩国国民了,这些人享有有限的医疗教育权利,医疗普及率低,教育门类受限,而且不被允许参军,只可以加入靖安军等,参政也只能在当地官府做一些小吏。

    至于四等之外的鄙视链,那些都不过是上不得台面的东西,大明官府重来没有承认过。

    虽然没有明确的提出,这四等人的划分几乎是大家心知肚明的规则,而且朱慈烺自己也不止一次的强调过各种福利的区别对待。

    这一切可以改变么?至少现在的朱慈烺没有改变的打算。

    这牵扯到的利益牵扯到的民心向背等等因素实在太多。

    就算是等以后大明战争结束,世界真的一统,那个时候大明的公民和非公民的划分也不会取消。

    而且没有了战争的需要,大明反而会收紧对公民落籍的限制,以此提高公民的素质和向心力。

    既然不打算改变,那自然就要想办法利用好这个规则。

    怎么样让这个等级制度变成大家努力前进的动力而不是激化矛盾的因素这就是朱慈烺最近着重考虑的事情。

    从目前来看大明的这个阶级上升通道还算顺畅,大家只要肯努力,十几年的时间实现从非公民到公民的跨越还是很容易的。

    而从公民到功勋爵臣的道路也是顺畅的,只要有功劳公侯很难,但是一个勋爵还是很容易的。

    朱慈烺要考虑的是以后,是战后的升迁跨越问题。

    很明显,战后要收紧由非公民转为公民的途径,确保公民的质量提升,数量又不至于超过大明福利供给的极限。

    满足这两条的同时还要保证非公民不会觉得没有希望。

    失去这种阶级跨越的动力之后,固话的阶级只能让大明非公民和公民的矛盾不断积累加剧最后分崩离析。

    而且战后的世界,军功爵制度已经很难晋升了,大明需要一套新的爵位上升体系,来满足大家对爵位上升的需求。

    要不然导致的结果就是爵位阶级固话,或者大家都不操心升级爵位的事情。

    爵位并不是越少越好,多了也不行,爵位对于大明意味着什么?

    有爵位者就是皇权最坚定的捍卫者,因为只有大明还在,他们的爵位才会有价值。

    所以爵位对于大明来说就是朱慈烺真正的簇拥,让大明更加团结在朱慈烺这个皇帝身边。

    只有有一个爵位上升通道,大家都想着获得爵位,那么大家才会更加尊重皇帝,皇权才能更稳固。

    多了也不行,一个是财政压力太大,二就是多了就不值钱了。

    未来的世界首先要为大明树立一个敌人,没有了目标的人会失去进取心,而没有了敌人的国家一样会失去进取心。

    中原王朝往往都是消灭四周强敌之后纷纷走向衰落,因为外敌没有了,那就只有自己打自己了。

    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大明需要树立一个强敌,然后集合全球的力量一起应对,这样才能让大家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使。

    显然这个敌人地球上已经没有了。

    朱慈烺已经想好了,大明需要武装地球,以应对地外文明的挑战,这个就是大明下一步的敌人。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战后,大明需要发展航天科技,需要工业科技等等领域不断革命不断取得新突破。

    无弹窗

第一千四百五十九章方向问题

    朱慈烺当初说自己的目标是星辰大海原本只是开玩笑,他没有想到有一天他的目标真的只能是星辰大海了。

    要不然怎么办?总不能留一部分国家不消灭好给大明当敌人吧?

    留的太弱根本没有啥挑战性激起不了大明的奋进心。

    要是留的太强,朱慈烺还担心万一哪一天玩崩盘了,被留的那个国家给搞掉了。

    而且留下地球上的国家当敌人只会束缚大明的手脚束缚地球的手脚。

    只有把目标定在星辰大海,大明的科技才能不断进步。

    有了这样的目标大明的各种制度也都容易制定了。

    首先在升爵这一目标上加入更多的教育、科技和工业制造等等领域的机会。

    在吸收非公民成为公民的机会上也朝着这方面倾斜一些自然就能够激起全民的热情。

    向往星辰大海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人类自我突破的过程。

    想要实现星级航行,首先要有优秀的发动机,其次就是续航能力,即是飞船的续航也是人的续航。

    人的续航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如何用能量把无机物转化为人体所需的有机物,例如淀粉和糖等等。

    而解决了这个问题有恰恰解决了困扰人类最大的难题那就是粮食问题。

    目前全球的人口应该在十亿左右。

    如果战后整个地球进入和平时期,那么人口快速膨胀之下不用一百年地球人口就会到达地球承载极限。

    就算大明加以调控,降低非公民的生育率,那么这个速度顶多也就延缓到两百年而已。

    所以定下这个目标,两百年内实现有无机物朝着有机物的工业化合成是大明要走的必然道路。

    看着是不靠谱的目标,其实却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而且这个时候提出正是最佳时机,按照后世的科技水平,一直到二零二一年咱们这边才有相应的初级成果。

    以大明目前工业水平相当于欧罗巴蒸汽机一八四零年左右,后面两百年能进不到的程度应该就是二零四零年以后的水平而已。

    如果晚几十年提出,或者等出了问题矛盾尖锐了再提出,那就有些晚了。

    大明现在的自然科学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基础建设,已经形成体系,剩下的就是让那些真正有能力的人沿着这个体系不断的完善填充,一步步的去实现了。

    定下目标剩下的就是按照计划一步一步的投入资金和精力了。

    正好到时候,军费开支减少,可以把省下来的钱一部分投入到航天研究上去。

    研究航天,研究高科技又促使大明的实力越来越强,到时候就算有人想要闹事独立,那在大明面前也会不堪一击。

    朱慈烺觉得目前这个是大明下一步最好的道路。

    大明现在已经在研究火箭,不过因为没有电子管等科技的加持,这种火箭也仅仅只是大号的火箭弹而已。

    而电子管科技这一块朱慈烺是两眼一抹黑,你让他用电脑他没有问题,但是你让他自己造电脑那就有点扯淡了,又不是专业学这个的。

    大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战后军事情报部和锦衣卫这两个部门的权利又要重新划分了。

    因为没有了外敌,军事情报部对外的意义就没有了。

    可是军事情报部也不能取缔,否则锦衣卫一家独大,很容易尾大不掉。

    锦衣卫的问题不是朱慈烺先发现,如果真的那么有用好控制,那大明的皇帝干嘛还要成立东厂西厂内厂去限制锦衣卫的权利。

    朱慈烺一开始是取缔了东厂重点发展锦衣卫,可是随着锦衣卫的权利越来越大,朱慈烺自己都看不下去了,出手限制。

    先是剥离了缇骑司,然后有剥离了军事情报。

    可是现在锦衣卫的权利依旧很大,就算没有缇骑,锦衣卫普通的幡子都能应付各种突发情况了。

    尤其是在关内地区,百姓禁止使用火器,在面对手里有枪的锦衣卫的时候,那完全就是待宰羔羊。

    除了武力之外,锦衣卫对于情报的掌控使得它的触手申的很长,各行各业都有他的人潜伏,上到王公贵族,朝廷高官,下到贩夫走卒,普通百姓,没有锦衣卫打探不到的消息。

    这也就意味着,整个大明所有的人都有可能被锦衣卫抓住把柄,然后被控制,就像电视剧天下第一里演的那样。

    朱无视对于情报掌控到极致,甚至可以颠覆皇帝。

    所以朱慈烺要对锦衣卫和军事情报部和大明国防部进行权利重新划分,以保证三方的平衡。

    这也是一个麻烦的课题。

    因为这不仅涉及到锦衣卫权利过大的担忧,这里面还有战后军部的位置的问题。

    可以预见到,未来的十年到二十年的时间内,大明最强大的部门就是军部,他们权利最大,所有的事情都要为他们让路。

    一切都要以战争胜利为第一需求。

    而战争胜利之后呢?军部的重要程度一下子就降低下来了,甚至可以说是一落千丈。

    多余的士兵要退役,多余的武器要拆解封存,那多余的军官呢?

    是不是跟着一起退役?那退役的军官如何安置?有多少军官需要安置。

    这是一个细思极恐的问题,要是立刻集中退役军官,那么可能大明的各个政府内阁部门都充斥这退伍军官。

    那样一来,军队的权利到底是被削弱了还是被增强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明加强军事情报部的权利,到底是有利于三个情报部门的权利平衡,还是会导致军事情报部崛起

    这些问题朱慈烺到需要细细思量,然后小心的应对。

    还有就是军队的问题,战后军队肯定要退役一批,俘虏的敌国军队也要安置。

    到时候是分批退役,还是集中退役,退役之后怎么安置?

    这些问题都要好好思考。

    打完仗之后就能马放南山了么?显然不行,打仗结束之后的占领,各地肯定会有暴乱和游击层出不穷,大明需要清缴。

    甚至整个战争过程中,这个问题都会伴随始终。

    而战后的时候到底是用靖安军省钱一点剿灭慢一点,还是维持强大的军队,快速镇压,这些都要考虑。

    无弹窗

第一千四百六十章民以食为天

    经过海军的极力争取,复兴十二年四月二日,大明第二批帝国级战列舰开工,而且一次建造三艘。

    如果不出现意外,在一年之后在第二批战列舰下水之后,新的一批将会立即铺设龙骨,数量也会增加到六艘。

    确保开战前大明帝国级战列舰的数量达到十艘,而且以后每年以不少于十艘的数量开建,一直到大明完全胜利。

    同时建造三艘帝国级战列舰,对于天津造船厂来说已经是超负荷的运转了,整个天津造船厂不得不提前进入战时状态。

    三班倒,人停机器不停,战列舰建造所以物资供应的优先级为最高。

    而明年的六艘帝国级将会有四艘在天津造船厂建造,一艘在金州造船厂一艘在胶州造船厂。

    为了整个造舰计划能够顺利推进,大明将建立第四第五两个造船基地,分别位于秦皇岛和葫芦岛。

    本来海军部打算选址在松江和珠江口的,因为那里造船业发达,工人和机器都容易采购,材料也能就近获得。

    能够快速的建成投入使用,甚至完全可以购买有大船坞的船厂进行改建,加快建造效率。

    即使将来战争结束转产,这些地方因为靠近市场造商船也容易销售。

    不过朱慈烺直接给否定了。

    大明军工企业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不出渤海湾,这是朱慈烺对于整个军队控制的关键一环,不容破坏。

    即使这样的布置不合理,不经济,甚至浪费资源,那也必须这样布置。

    船厂不够,那就从渤海湾选址新建,秦皇岛和葫芦岛之后,渤海湾还有登州和威海卫这些地方也能造船。

    本来胶州港建立造船厂就是朱慈烺接受的极限了,现在军部还想搞到长江和珠江去,那绝对是不可能的。

    而且大明的高精尖科技都在京津地区,秦皇岛和葫芦岛都是京城往海参崴港铁路线的沿线城市,又是沿海城市,海运陆运都非常方面。

    那边临近深海,又深居渤海腹地安全性上更有保障。

    这两个船厂规划的是用来建设护卫舰后期也会具有建造巡洋舰的能力。

    至于战列舰,就不至于再开新船坞了,大明天津造船厂,加上胶州造船厂和金州造船厂能建造五万吨级船舶的船坞有二十个。

    足够支持大明整个造舰计划的需求,即使大明军舰再向前迈进一代,这些船坞依旧能够容纳。

    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蒸汽机马力的提升,建造更大商船的需求,这些船厂也有规划十万吨级的超大型船坞。

    只不过以大明现在的龙门吊机水平,还有各种机械机床的制造能力还不足以支撑五万吨以上的商船建造。

    除了战列舰加快建造之外,大明新一代巡洋舰的建造也被大大提速了,三个造船厂,同时开工十条。

    因为新式建造法的研究,以后每四个月都会开工十艘,也就是说大明一年将会有三十艘巡洋舰下水。

    经过海军的评估,大明的巡洋舰已经足够应对奥斯曼帝国的战列舰,即使面对欧罗巴的战列舰那也是一挑三以上的优势。

    再加上帝国级战列舰,如果两年多以后真的开战,那么大明海军至少在舰船质量上能形成碾压优势。

    现在朱慈烺担心的只是大明进攻奥斯曼帝国需要的时间,以及欧罗巴各国能够从这一战学到多少,对他们的造船和各种武器研究产生多少影响了。

    按照军部的规划,整个作战时间将会分成三个阶段三年到五年完成。

    这个时间的弹性最终取决于苏伊士运河拿下的时间。

    有了帝国级战列舰之后,大明对于苏伊士运河的要塞进攻计划信心立刻倍增。

    测试之后发现,奥斯曼帝国在苏伊士运河要塞安置的最大口径要塞炮,在他们布置的位置,很难击穿在苏伊士运河中航行的帝国级的侧面装甲。

    而大口径要塞炮的射高有限,根本不能够到帝国级的甲板。

    除非出现两发炮弹同时落在同一个位置的极端情况,帝国号的侧面装甲才有可能被击穿。

    这个概率不到十万分之一,也就是说整个要塞攻防战期间奥斯曼帝国的苏伊士运河堡垒群可能都拿帝国号无可奈何。

    帝国号解决这些重炮阵地,在苏伊士运河中,那就是一炮一个的样子。

    参谋部队整个苏伊士要塞战局最乐观的估计是七天击毁所有要塞,半个月完全占领堡垒群,并且恢复通航。

    甚至有些参谋建议,打通苏伊士运河之后,直接主力舰队围攻伊斯坦布尔,迫使奥斯曼帝国无条件投降。

    只不过大明要的不是奥斯曼帝国的投降,大明要的是占领,是完全的征服,所以速胜也就意味着后期的维稳压力巨大。

    还不如直接一点点把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消灭干净,把所有反抗者击杀在战场上,这样后期维稳压力就小的多了。

    随和两年半的推断被朱慈烺同意,整个大明的战争机器运转明显加快了。

    按照计划,今年开始大明就会延长士兵的服役时间,明年开始新兵招募会更多,所有军队都会保持满编状态。

    而各军工厂也会在今年陆续进入战时状态,

    为这一战储备武器弹药和物资。

    战争准备加快,最难受的就是吴启晨跟朱姬润了,两个人一个掌握内阁预算,一个掌握内库预算。

    军队准备加速,那就意味着军费飙升,内阁不得不提前拨付今年的预算优先供应军队,而差额的部分则由内库拨付。

    到了四月底的时候,吴启晨和朱姬润就因为拨款问题大吵了三次,小矛盾更是每天都有。

    终于到了四月中旬的时候双方因为夏粮储备问题闹的不可调和,跑到了朱慈烺面前。

    现在大明粮食储备一直都是皇明粮号负责,皇明粮号是大明最大的粮食收购商也是最大的销售商,要是算上各垦殖公司的股份,他甚至是大明最大的粮食生产商。

    朱慈烺知道一个道理,民以食为天,所以从朱慈烺掌握皇明粮号开始,大明的稻米和小麦精粮出售价格一直维持在一两银子一石,收购价也是在六钱到七钱之间波动。

第一千四百六十一章内阁的贪心

    这中间三钱银子的差价是皇明粮号收储转运的利润。

    为了鼓励百姓种粮食的积极性,皇明商号一直维持着丰收的地方多收储,欠收和遭灾的地方就少收。

    大明的国土面积广大,有的地方欠收遭灾,那自然有的地方丰收。

    这些年来除了关内地区和莫卧儿地区粮食种植稳定之外,大明新的粮食产地开发也一直成效显著,例如新几内亚岛地区,南大陆地区,新大陆地区,几内亚湾区。

    这些地方随着开垦时间的延长,以前的生地现在都已经成为熟地,粮食产量从一开始的亩产二百多斤,升到现在的亩产五六百斤的水平。

    因为战争的需要,大明一直鼓励临近战区的地方提高粮食产量,为此提高了当地粮食的收购价格。

    导致几内亚湾和新大陆的密西西比河地区的粮食产量现在已经翻番的涨,现在再加新大陆东海岸地区。

    产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大明百姓的需求量,甚至给收储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战争即将开始,粮食是重中之重,提高收储量就是当务之急。

    朱姬润的皇明商号觉得内阁应该帮忙分担压力,因为关内地区的百姓是消耗粮食最多的,而且大明前期建造的很多战略储备库都在关内。

    现在大明既然要为战备存粮,而存粮的地点都是在战区前沿,那么皇明商号把关内地区的战略储备库交给内阁管理这个提议不过分吧?

    这些粮食皇明商号也不赚钱,就按照成本价八钱银子一石出售给内阁。

    内阁得了粮食在关内销售,皇明商号拿这钱在关外地区战区等地新建储备基地。

    这不就是一箭双雕的好事么。

    反正等战争开始,为了平抑物价,随着劳动力的抽离,粮食减产,内阁总要拿粮食出来平抑物价。

    怎么算内阁都不会吃亏啊,啥都不用干白得两成利润,这种好事为啥不同意啊?

    没钱?没钱好解决啊,你发行债券啊,你贷款啊。

    战略粮库每年都要倒换粮食的,每一批粮食倒换之后卖出去,那不都是利润么,你债券年息哪怕给百分之三你都有的赚好吧!赚了一半的钱!

    内阁也不是傻子,本来这事就不挨着内阁的事情,皇明粮号管粮食,这些年来都是这样,内阁虽然一直觊觎这个收益。

    可是那时觊觎销售市场,不是觊觎那些战略储备库。

    你皇明商号说的好听,把战略储备库交给我们,你可没有说自己也推出关内的粮食市场吧。

    你们皇明粮号干了这么多年,早就根深蒂固深得民心,内阁想要插手要投入多大的人力物力?

    关键是还不一定能打赢!

    而且战略储备库里倒腾出来的粮食,那都是三年陈粮,就算保存的再好,陈粮也没有新粮食好吃啊。

    再说了,你们皇明商号能够卖高价,那是因为皇明商号自己体系内有各种食品加工企业,可以内部消化。

    还可以把粮食运送到全球各地的灾荒地区抛售,那些地方的百姓有粮食吃就不错了,不会挑口味。

    内阁又没有这样的渠道,关外地区那是皇明商号的自留地,就算有这样的地方,你们皇明商号自己就卖过去了,根本不会留给内阁。

    你们又不是退出了粮食贸易。

    这样的粮食内阁要是拉到市场卖,想跟新粮食一个价?那是做梦呢!

    内阁总不能为了消耗存粮再建立一个粮食加工体系自己消化吧?

    就算能建还是一样的问题,争不过皇明商号的全体系全产业链的优势,还没有市场优势。

    再有就是,既然这生意这么好赚,你干嘛自己不发行国债不贷款?

    真要是好事你会想着留给别人?

    这里面肯定是各种阴谋阳谋。

    最后一个就是很明显地球要是论粮食产量,关内地区并没有多少优势,反而是关外地区能控制粮食产量粮食价格。

    皇明商号通过股份投入和编制问题可是牢牢控制着垦殖公司的生产计划。

    别小看百分之十的股份,皇明商号基本承包了各垦殖公司大部分的产出,对于很多垦殖公司来说,皇室就是他们的唯一交易目标。

    内阁争不过,战后也别想争的过。

    这样一来,朱姬润甩锅不成,就指责内阁不作为,你啥都不干还要农业部干啥?你每年投入那么多钱搞这搞那,确对百姓的基本吃饭问题不闻不问。

    内阁这边就是不吃你这一套,你要是真的想把这个交给内阁,你就把整个皇明粮号还有所有食品相关的工厂都交给内阁。

    甚至要求皇明商号把捕鲸业也算作食品加工工业,一并交出来。

    这样的话内阁还值得贷款或者发行国债购买。

    对于这个要求都不用朱慈烺表态,朱姬润都觉得内阁是异想天开。

    食品相关的收入,那几乎是占据了皇明商号总收入的四分之一,而且很多食品相关的深加工根本就是整个体系的一部分不可放弃。

    而大明的捕鲸业,鲸肉那只是副产品,主要的产品是鲸油,其次是鲸骨,最后才是鲸肉。

    鲸油不仅是优质的灯和蜡烛燃料,也是机器的润滑油,在合成机油出现之前,整个工业体系都离不开鲸油的润滑剂。

    这也是为什么工业革命初期那段时间全世界都疯狂捕鲸的原因。

    鲸骨因为其弹性好,质量轻,质地洁白如玉,钢性也比木头要强,所以也是工业品加工的一种重要门类,是塑料出现之前的一种优质材料。

    最后才是鲸肉,大明的鲸肉制品种类丰富,而且因为其口感像牛肉味道不错,非常受到欢迎。

    这玩意在古代被称为蛟,吃鲸肉又被民间称为食蛟龙肉,是富贵的象征。

    一只鲸鱼平均有二十万斤,其中脂肪占百分之三十左右,六万斤,鲸油现在的价格是每斤3钱银子左右,仅仅鲸油就能卖到一万八千两。

    鲸肉约占百分之四十,八万斤左右,售价为每斤五十文,价格相当于牛肉仅仅能卖四千两银子。

    捕鲸业俨然已经成为皇明商号排名第二的赚钱行业,把食品行业和捕鲸业交出去,那皇明商号的收入直接腰斩。

第一千四百六十二章速战速决还是慢战

    朱慈烺看到内阁的无理要求之后,立刻眉头一挑,这是吴启晨想步赛伯温和孙传庭的后尘么?

    两人站在那里都不说话,朱慈烺敲着桌子:“你们说说,大明要不现在就宣布进入战争状态算了?”

    两人对视一眼,吴启晨率先开口:“陛下,内阁还没有准备好。”

    朱姬润也跟着说道:“陛下,内库也没有准备好。

    臣觉得军部也没有完全准备好。”

    朱慈烺呵呵一笑:“打这些欧罗巴国家大明还要准备多久,以大明现在的实力已经足够了。

    科技、军事、财力、人力、资源、工业生产全方面领先,大明这一局是碾压局。”

    吴启晨拱手认真的说道:“陛下说的很对,在整个地球上,已经没有人能击败大明了。

    能击败大明的只有大明自己。

    臣不怀疑军队的作战能力,也不怀疑大明现在国力的领先。

    但是现在开战大明将会打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五年八年甚至十年以上,到时候大明建立的整个世界体系都将受到考验。”

    朱慈烺摸着下巴“可是军部觉得他们五年的时间内绝对能结束战争。

    如果全面进攻,甚至都不用五年,大明就能赢得战争。”

    吴启晨抬头:“陛下,军部说的结束战争,应该是指结束军事行动,而赢得战争也只是击败对方的反抗政府而已吧。

    这跟真正的结束战争,解决所有的抵抗力量,可以裁军消减军费,结束战争状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吧?

    即使大明占领了欧罗巴全境,如果没有五到十年的改造,欧罗巴地区就不能算一个安宁的地区。

    就像现在的莫卧儿,大明已经占领了这么多年,但是现在依然需要靖安军和大明陆军不断的镇压清缴,各种袭击闹事重来没有间断。

    而欧罗巴地区比起莫卧儿更加棘手,大明需要派驻更多的军队。

    如果这个时候裁军,只能是要么欧罗巴军队驻扎不足,当地叛乱不断,要么就是其他地区驻扎兵力不足,其他地区叛乱。

    到时候大明还要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十年以上,这等于整个战争和战后管制时间长达十五年以上。

    况且五年还只是乐观估计,军部还觉得自己一年就能拿下奥斯曼帝国全境呢,结果大推演的时候,发现一年的时间,即使奥斯曼帝国敞开了大门,大明分兵占领都抽不出这么多兵力。

    这种情况同样适用于欧罗巴,整个欧罗巴地区总面积超过一千万平方公里,人口加上奥斯曼帝国更是达到一亿多的水平。

    基本上跟大明相当,大明想要占领这样大的一片土地,非数百万兵力不可。

    所以这一战对于大明来说,战后比起战前更加的麻烦。

    既要防止欧罗巴的叛乱又要防止全世界其他地区的领土叛乱。

    这个情况可能十年甚至更久都有可能。

    这次陛下突然要准备提前开战,整个大明都没有准备好,这才出现各种矛盾争端。”

    朱慈烺敲着桌子:“这一次,奥斯曼帝国和沙俄的冲突机会难得,要是大明不借此机会,那么后面很难再有这样的时机。

    对于大明来说,拿下苏伊士运河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一步,如果大明在不惊动欧罗巴的情况下南下苏伊士运河,那么整个战争的时间将会缩短至少两年的时间。”

    朱姬润抬头看了朱慈烺一眼:“陛下,内库的旧账还没有还完呢,这要是这么战争准备下去,整个大明啥都不用干了。

    印钱的机器一开,想要再停下来,那就是一二十年之后的事情了。

    到时候大明的通货膨胀至少是现在的五倍,有可能是十倍以上,这种通胀率之下,很难维持大明的稳定的。

    百姓怨声载道,甚至有人闹事叛乱都是必然。

    您一边应付欧罗巴的大战,一面还要应对国内的各种叛乱,那需要的军队数量必然增加,而增加的军队有要增加军费。

    这又要大规模的印钱,加剧这种通货膨胀。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大明要极力避免的。

    一旦这个循坏开启,大明就会一点一点的跌入深渊。”

    所以这两人跑到这里不是为了什么粮食储备之争,这是来这反战的么?

    朱慈烺不动声色的问道“那你们说该怎么办?”

    吴启晨拱手:“启禀陛下,臣的建议是慢慢打,慢慢准备,军事行动的激烈程度应该控制在大明可支持的军费范围之内。

    就像现在,其实奥斯曼帝国只有一百一十万军队,其中大半都投入到跟沙俄作战上。

    所以在苏伊士运河区和整个波斯湾红海地区部署的军队都不会太多。

    大明对苏伊士运河的作战,可以迅速,但是后面的战争就完全没有必要非要一战定乾坤了。

    大明完全可以边打边谈,一点一点蚕食。

    按照现在的军费规模,大明完全可以承受一场发生在欧罗巴地区,五十万人以下烈度的战争。

    而整个奥斯曼帝国即使全部兵力部署在东线和南线也打不赢大明的五十万兵力,何况对方还同时对上沙俄和大明两个强敌。

    大明拿下苏伊士运河就达成了既定战略目标,完全没有必要打成一场灭国战争。

    苏伊士运河一到手,对于大明来说,整个奥斯曼帝国那就是处处皆是前线,对方的兵力数量优势就会被消耗在处处设防之上。

    大明就想打哪里打哪里。

    而且这种一点一点蚕食,会给欧罗巴一种错觉,那就是大明其实也没有多强,完全不用担心。

    这个过程中,大明继续速通运河,边打边造铁路,兵力开到哪里,大明的建设就到哪里。

    因为一步步稳扎稳打,这些地方就不会出现叛乱,而因为大明一直没有大规模抽调兵力,其他地区也不用担心叛乱问题。

    而战争消耗在财力承受的范围之内,大明的通货膨胀就会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这个才是正确的选择。

    速战是军部爽了五年,然后后面几十年大家都要一起帮军部补救。

    而慢战则是大家一起协作,用十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实现真正的一统,甚至这个过程中有些国家都不需要大明动手,自己就投入大明的怀抱。”

第一千四百六十三章偷换概念

    朱慈烺再次看向朱姬润:“那么你觉得呢”

    朱姬润拱手:“陛下一直担心的问题是随着战争的持续,欧罗巴会迎头赶上甚至超过大明的科技水平。

    最后造出跟大明一样的武器,甚至更厉害的武器。

    使得大明产生重大伤亡,甚至被对方反败为胜。

    其实这个问题完全不用担心。

    首先欧罗巴的崛起并不是依靠其本土的富饶百姓的勤劳。

    而是依靠其航海业的发展掠夺全世界的财富和物资。

    海洋运输和新大陆的产出对于欧罗巴来说有着重要意义。

    大明现在进行的造舰计划,可以预见,只需要三到五年的准备,大明就有击败欧罗巴所有海军的能力。

    然后就是切断海运,截断欧罗巴大陆和新大陆之间的联系。

    在之后炮击港口,让欧罗巴各国片板不得下海。

    失去了海运的欧罗巴实力会下降一个数量级。

    而大明掌握全球海运,可以把全球的物资都运到大明武装自己,一增加一减少,大明和欧罗巴的实力对比就会提升一个等级的差距。

    第二就是大明占据了苏伊士运河,在控制了整个海洋之后,欧罗巴的所有沿海几乎都在大明的舰炮笼罩范围之内。

    整个欧罗巴地区以海起家,因海兴盛,无论是以前依仗的地中海,还是现在依仗的北大西洋。

    其大半的百姓都生活在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沿海地区。

    控制了海洋之后,欧罗巴的工业不仅不会因为战争而兴盛起来,反而会因此萎缩。

    第三就是人才问题,欧罗巴目前采用的还是贵族教育为主,而大明采用的则是全民教育。

    欧罗巴每年有几千人能够完成高等教育,而大明现在每年能有数万人完成高等教育。

    以后大明每年会有十几万,几十万乃至上百万百姓完成教育。

    欧罗巴或许会有某一个点因为某些人的聪明才智取得突破。

    但是按照概率来讲,大明出现天才的概率更高,而且大明能在全面全方位的取得突破,因为大明的科技人才数量是碾压式的多。

    所以欧罗巴地区不仅不会因为战争在科技上超越大明,甚至会因为战争跟大明越来越远。”

    朱慈烺算是明白了,果然这俩人都是来反战的,只不过他们用了更隐蔽的方式,不是说不打,而是说慢慢打。

    朱慈烺微微一笑:“你们说的固然有些道理,岂不闻兵贵神速?

    为什么军事行动要快?因为只有快速的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消耗才是最小的。

    吴启晨这是在偷换概念,你说缩小规模,敌人就会跟你缩小规模?

    你说咋打就咋打,你说打多大就打多大,那不是打仗,那是过家家。

    看着很有道理,实际上,如果大明真的按照你说的这样打,不仅不会省钱减少伤亡,反而会伤亡越来越大,甚至输掉战争。

    前期有优势的时候,踟蹰不前,给敌人留下反应的时间,敌人就会学习适应你的打法,并且找到应对的办法。

    等你下一次再攻击下一个目标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对方的防御好像变了,武器也变了。

    而你打一段停一段,给了敌人喘息之机,敌人会跟你消耗一点一点的下去?

    不会,战争只是为了赢,为了赢得战争无所不用其极。

    对方会赌上所有的资源和所有的胜利的可能,只为赢得战争。

    你要是等到对方准备好反攻之后才想起增加军费训练新兵,那等待你的就只能是失败。

    至于吴启晨说的科技论,欧罗巴确实很难追上大明。

    但是这个科技差距,就像有一个人是走路,有个人坐驴车。

    两方一起赶路,然后坐驴车的坐上马车,走路的坐上了牛车。

    一开始坐驴车的又坐上了两匹马拉的马车,而走路的又坐上了一匹马拉的车。

    看着对方一直没有追上,做驴车的领先了。

    可双方的速度差距缩小了,两匹马确实比一匹马快,但是有驴车和步行的差距大么?有马车和步行的差距大么?

    朕担心的不是被追上,而是这种差距的输小。

    就先现在这样,以前大明用蒸汽机的时候,欧罗巴只能用人力畜力和水力生产。

    随着大明科技的进步,大明用上了第四代蒸汽机作为动力。

    欧罗巴人则通过偷师偷学,也造出了相当于大明第二代蒸汽机水平的蒸汽机。

    那么这个时候双方的差距还有人力和蒸汽机的差距大么?

    没有了,那是几十倍的差距,现在只是几倍而已了,这个差距被缩小了。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说说步枪吧,大明一开始并不占优势,但是大明率先装备了燧发枪,使用的空腔弹,火力一下子提升到了世界第一的水平。

    而那个时期的欧罗巴军队,还主要使用火绳枪。

    双方无论是射程、稳定性、威力上都有了明显的差距。

    后来欧罗巴看到大明装备了燧发枪,他们也装备了,这些年通过不懈的偷师学艺,对方也掌握了空腔弹技术,甚至也学着开始刻画膛线了。

    大明现在虽然已经发展出了后装火枪。

    但是在射程、稳定性和威力上,双方的差距被拉开了么?

    并没有,反而拉近了。

    大明火枪以前能射三百米的时候,欧罗巴火枪射击有效距离只有八十米。

    现在大明的步枪射程有四百米的时候,对方的火枪射程也到了三百米。

    双方射击距离的差距从二百二十米缩短到了一百米。

    虽然大明在射速上有优势,装填更方便,但是对方的火枪也不是打不死人啊?

    而且即使步枪射程再远,战争中真正的交火距离都是在一百米以内发生,双方的射击距离差距的一百米并不能形成绝对优势。

    所以战争开始,对方不需要赶上,只需要跟谁着大明抄袭,大明就要多损失多少的人力物力?

    更不要说用你们的慢慢打的办法了,慢慢打,这不是给对方学习修正的时间么?

    你们站在内阁和内库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确实是慢打比快打更稳妥。

    但是战争从来不是求稳,他就是大家把牌摆在桌在上,一局打完,没有撤回也没有第二次机会。”

    无弹窗

第一千四百六十四章内阁的生意经

    相比于跟吴启晨和朱姬润争辩,朱慈烺更好奇的是,这两个人是怎么商量一起来找朱慈烺提议慢慢打的?

    又是谁给俩人出的主意。

    当然这个时候直接问显然有点不合适,先稳定一波吧,事后再让王之谦好好的调查一番。

    朱慈烺继续坚持速战速决,吴启晨和朱姬润也就不再这个问题上纠结了。

    两人相互看了一眼,吴启晨还是拱手:“陛下,粮食问题陛下早有定论,这次之所以争论又起,主要是皇明粮号想把关内存储的粮食转让给内阁,让内阁出钱收购。

    臣以为这样不现实,这个提议还不如让军部直接出钱购买了,然后用于战争。

    至少那样理由更充分一些。”

    朱姬润眉头一挑:“你这个就想多了,我已经跟军部沟通过,皇明粮号会把一部分关外的战略储备粮库整体出售给军部,用作后勤保障。

    至于关内这些,军部完全用不到了。”

    吴启晨忍不住苦笑一声:“你还真是个做生意的天才,怪不得陛下用你。

    这要不是因为这几年要打仗,你还不把天下财富都集中在内库?”

    朱姬润拱手微笑:“哪里哪里,在其位谋其政,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而已。”

    吴启晨摇摇头:“可是你这样等于是把人都给得罪了,包括这次内阁的反弹。

    这都是对内库这两年一连串操作的不满反弹。”

    朱姬润呵呵一笑:“还想要皇明商号的所有粮食相关产业?

    皇明商号要是愿意出售,内阁吃的下么?

    把这一块的生意出售了,大明战争经费差不多就够用了。”

    朱慈烺咳嗽一声:“这个是不可能的,粮食安全是民生产业,关系到全世界百姓的基本生存。

    这一块放在内阁朕不放心,皇明粮号这些年来做的一直不错,虽然利润不高,但保证了整个大明关内关外粮食的正常供应。

    这样的产业就是要朕亲自控制才放心。”

    吴启晨没有反驳,内阁现在的独立性是越来越强了。

    陛下对内阁的管理,准确来说是对大明国政的管理已经从具体事件的管理转变为对方向的管理。

    要是干的好,方向对了,那你就继续干,要是干的不好,不按照朱慈烺指的方向干,那就换人,换一个听话的来。

    当初朱慈烺计划的大政由内阁操作,出了问题内阁背锅,皇室从繁杂的国事中解脱出来的方针现在已经基本实现。

    这些年大明换了三任首相,十二年三任,不算频繁,这里面还有一个孙传庭没有干满五年就退了的。

    总体来说,大明的内阁还是稳健的,能够按照朱慈烺的要求处理好大明的具体事务。

    整个大明的上层逻辑清楚,权利结构明晰,政局稳固之后。

    所以现在下面的内阁官员也开始明晰了自己的定位。

    知道了那些事情是自己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

    吴启晨作为内阁中跟随朱慈烺时间最长的左膀右臂,那自然也知道朱慈烺心中的那根线在哪,一旦越线,那么陛下可是说换人就换人的。

    既然陛下不愿意把食品产业交出来,那么内阁再想要都没有什么用,你要是非硬要,那你就要滚蛋了。

    其实这些年来内阁也是看到了皇明商号经营的暴利,所以自己也投资建设了不少的工厂企业。

    例如轮台钢铁厂,这个就是由内阁出资修建,当初那里是朱慈烺看不上的工厂。

    但是随着准噶尔汗国的突然崩盘,大明挺近中亚,那里成为了大明通往伏尔加河大铁路计划中的一个重要钢铁厂。

    按照规划,那里不但要具备生产钢轨和各种铁路建设配件的能力,那里还将建造一个火车用蒸汽机厂,火车头制造厂。

    轮台钢铁厂一跃成为大明渤海湾地区之外科技水平最高的一个钢铁厂,下面的轧钢厂,车厢厂,火车头厂等等分厂也都陆续建设完成。

    这些行业可都是大明的朝阳产业,关键还都是内库投资,生产出来的东西只要质量有保证销路完全不用担心。

    这样成功的例子还有松江造船厂,珠江造船厂,红河口造船厂,各地的水泥厂,小钢厂这些。

    失败的例子也有,例如内河航运公司,驼队运输公司,纺织厂,自行车厂,食品厂等等。

    内河航运公司和驼队运输公司之所以失败那是因为竞争不过民间的运输公司。

    民间运输公司,线路更灵活,价格更低,百姓更能吃苦,小件运输和短途运输争不过。

    而大件运输长距离运输,又比不上大型物流公司,尤其是朱姬润的运输公司和皇明快递物流公司。

    纺织厂也是一样,这玩意官办资本,没有垄断,没有技术优势的情况下,很难竞争的过民间企业。

    自行车厂本来也是大明的高新科技企业,只有皇明商号跟内阁才有能力制造。

    但是随着大明放宽了对机器的限制之后,工人素质提高了,不少民间厂家也能生产了。

    内阁高端市场争不过皇明商号,低端市场有争不过民间资本,可谓是高不成低不就。

    最后就是食品行业了,老百姓衣食住行,那是生活必须,按道理来说,吃饭的生意还不好做?谁能不吃饭?

    但是内阁投入这个行业偏偏就是不赚钱。

    应该说是陈玄做皇明商号大管事那五年,把皇明商号食品相关的生意做的太好了,做到了极致,让内阁不仅没法超越,还追赶不上,被狠狠的甩在后面。

    卖粮食内阁干过,卖加工成品内阁也干过,为了推进销售,内阁也学习皇明商号在全国推行专卖店。

    结果店铺建的像衙门,请的活计像衙役,来的客人像犯人,中间贪污挪用吃回扣,以此充好,强买强卖,欺行霸市各种下三滥的行为都出现了。

    内阁可谓是即赔了钱也丢了名声,这些生意现在还能苟延残喘,那完全是靠着内阁官方采购续命。

    只不过靠着官府采购续命的企业是个什么鬼样子,朱慈烺不用去看都知道。

第一千四百六十五章阴谋论

    自己的不行,他们就想抢朱慈烺的。

    问题是皇上的生意有这么好抢么?

    看着两人都不再说话,朱慈烺陷入沉思,这件事情怎么感觉都透露着某种阴谋的味道。

    这不禁让他想起前几天大明日报上刊登的一篇关于平时储备换钱,战时抛售储备的论文。

    文章是一个大学经济学老师写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大明目前流通货币不足,人后举出了一大堆数据证明。

    然后在说这种货币不足是因为大明战略储备制度引起的。

    因为大明每年都会储备一定量的粮食、盐、糖、茶叶等等生活物资,还有钢铁、武器、铜、黄金、白银等等货物和金属。

    这就相当于把大明每年多生产出来的生产力储存起来,不拿到市场上流通。

    而这个储备还不是无成本的,因为不管是内阁还是内库,每年都要拿出大量的货币来做这件事。

    而这些货币又是内阁和内库通过税收和做生意赚来的钱。

    这就相当于大明即存储了物资,又减少了货币的流通,不仅新增加的生产力生产的物资被藏了起来,货币也在减少。

    大明应该改变这种模式,把战略储备使用的钱由税收和生意赚来的钱支付改变为由新币支付。

    这样才能保证大明每年新增加的生产力跟大明的货币保有量持平,才能保证大明的货币供应稳健增长。

    而且新的货币发行的数量跟大明仓库里储存的物资总量是相等的,并不会导致通货膨胀。

    这种制度一旦遇到战争和灾荒,还可以通过调出储备的物资来让货币和物资动态的自然平衡通胀。

    即保证了大明能够不用多征税来结束战争,又能使得官府的付出降低到最少。

    当时朱慈烺看到这个文章,感觉这个老师讲的内容完全驴唇不对马嘴,啥乱七八糟的。

    大明内阁使用税收,内库使用利润收购物资用于战略储备,然后付出的是真金白银的纸币,怎么就导致市面上的货币减少了?

    顶多也就是说大明物资被储备了之后,导致市面上的物资总量减少了,这不仅不会引起货币不足,还会缓解货币不足的情况吧!

    因为总的货物变少了,货币不就相当于变多了么。

    至于他说的多印钱购买物资,这个就是更扯淡了。

    大明多印钱,把市面上的物资购买回来存起来,怎么就不会导致通货膨胀了?

    战略储备那就是存起来不用的,这些东西虽然也是财富,但是确是不进入市场流通的物资。

    而多印的钱确是购买了物资,在市场上流通的。

    市场上货币变多了,结果物资因为战略储备变少了,这不是通货膨胀这是什么?

    这要是没有几年的脑瘫怎么会写出这样的文章?

    最后说战时的时候直接拿来用,就不会导致通货膨胀了,内阁就不用加税了,这就更不成立了。

    打仗的时候,大明不可能提前储备好所有的物资,总要有一部分是需要生产的。

    还有一部分需要调运,需要分配,还有人员的增加,工资军饷的增加,工人的减少等等。

    到时候肯定是要加税的,而且更有可能要印更多的钱,才够使用。

    那样的情况下,在放出一部分战略储备,真的对市场没有一点影响?

    你这是什么脑子?佩奇的脑子么?

    当然当时看那篇文章的时候,朱慈烺也只是看看笑笑。

    大明不以言获罪,对方的言论朱慈烺虽然不赞成,但是也不至于因此就找到对方剥夺对方的教师资格把对方狠狠教训一顿的地步。

    因为一旦那么搞,那以后谁还敢在报纸上发表观点,谁还敢给皇上提建议?

    所以就算朱慈烺不认同,但根本不打算搭理。

    现在当吴启晨和朱姬润因为粮食储备的钱该谁出的事情争论的时候,当两人不约而同的劝朱慈烺要用缓战战术的时候。

    在结合这篇文章的内容。

    朱慈烺感觉好像有一只躲在暗处的手,想要通过这些一个个的小事件,影响大明最高的决策。

    朱慈烺嘴角上翘:“这件事,朕要好好考虑一下,你们先回去吧,回去也想一个妥善的方案,明天这个时候你们再过来,在商量最终的方案。”

    两人见朱慈烺赶人了,也没有在多留,低头告辞离去。

    朱慈烺敲着桌子:“桂喜,去吧王之谦喊来。”

    不一会王之谦到了,朱慈烺站起来:“有三件事,第一,为什么吴启晨和朱姬润同时建议朕使用缓战的战术来应对接下来的战争。

    第二个问题就是前天哪一篇关于大明应该印新纸币收购战略储备的文章是谁写的,有没有背后的牵扯。

    第三个问题,这两件事情之间有没有相互关联。

    派出人手,立刻去调查。”

    这候1*章汜。王之谦拱手下去了。

    朱慈烺站在那里又想了想,看着桌子上今天还没有来得及的报纸。

    所有人都知道朱慈烺每天是必看大明日报和大明民报的,这两份报纸销量最高,内容涵盖大明的方方面面,能让朱慈烺了解大明表面上看的各种情况。

    尽管皇上看到的世界跟老百姓生活的真实世界是有巨大差异的,但是并不是没有参考价值。

    皇上出巡,你可以黄土垫道,可以十里八乡的搞清洁,甚至路边的鸡鸭鹅长的不好看都不许出现。

    但是老白姓脸上的菜色和眼神中有无光彩,是不是衣不蔽体这些东西是怎么隐藏都隐藏不住的。

    强牺读牺。朱慈烺早就预见到他每天看报纸的习惯会被人利用,作为给他献计献策的桥梁。

    制大制枭。这也是朱慈烺希望看到的,大家群策群力,都是为了大明更好嘛。

    可是这件事要是真的跟朱慈烺怀疑的那样一样,那么这就不是简单的献计献策了,这里面肯定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可是这样的行为利益点在哪?谁会获得好处?获得怎样的好处?

    这些问题都还没有头绪。

    尤其是在战争准备的关键阶段,这样的诱导,是不是有敌国间谍的可能?这些都是朱慈烺担心的。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868/ 第一时间欣赏统计大明最新章节! 作者:怕起重复所写的《统计大明》为转载作品,统计大明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统计大明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统计大明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统计大明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统计大明介绍:
一个强大的帝国必须能提供至少2000项关于国家的统计数据。
如果崇祯对于自己的国家了如指掌,那他的结局一定是另一个模样。统计大明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统计大明,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统计大明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