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统计大明TXT下载统计大明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统计大明全文阅读

作者:怕起重复     统计大明txt下载     统计大明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千四百六十六章阴谋揭开

    果然当天夜里,王之谦就兴冲冲的来报告:“陛下,这位写文章的老师跟一个犹太人的金融研讨会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吴启晨和朱姬润两人之所以突然支持慢攻计划,是因为最近参加了一个智库的私人聚会。

    聚会上孙传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而孙传庭之所以有这样的观点,是因为最近他也跟这个犹太人的金融研讨会有过接触。

    臣还查出了一点,这次智库私人聚会的赞助人,正是这个金融研讨会。

    该研讨会这些年利用其财力,不停的以各种学术交流的名义,赞助各种研讨会,茶话会,旅游酒会,高端艺术交流会等等。

    尤其是对金融方面有着很强的影响力。

    结合了锦衣卫监视人员的情报,最近这些人正在谋求新的计划,只是因为他们计划的比较机密一时没有探听出来。”

    朱慈烺皱起眉头,果然跟自己预料的一样,这里面有问题。

    好消息是这不是因为自己的官员直接贪污受贿被人收买,而是对方利用这种看不见的手段慢慢的影响渗透。

    当初犹太人来到大明的时候,要求的是大明支持其建国,成为大明的藩属。

    朱慈烺当时谁便在红海出海口找了一个岛屿就打发了,然后承诺有一天占领耶路沙冷就让他们有机会回到祖地。

    所以这些年来,大明等于接纳了犹太人,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建国,但是对方已经有了大明藩国的待遇。

    这才是他能活跃在京津的原因。

    大明虽然禁止外国随意出现在京津地区,但是藩属国的一部分国民还是能获得许可的。

    例如藩属国的留学生,贵族还有重要的商人,这些人都可以携带教育部,理藩院还有商号的请柬往返京津。

    这些对于犹太人来说获取都没有难度。

    朱慈烺一直对这个民族很防备,准备来说朱慈烺是对所有非公民都很防备。

    如果说对其他民族最防备的是科技和军事领域的话,对犹太人朱慈烺还加了一个金融领域。

    所以当初同意犹太人进入大明之后,朱慈烺立刻对大明的证券市场打了一个补丁,非公民不得参与证券交易。

    而且当时朱慈烺就拒绝了犹太人在大明开股市的要求,这玩意太高深了,朱慈烺觉得自己把握不住。

    现在犹太人竟然又有抬头的趋势,朱慈烺倒是好奇对方想要干什么?

    引蛇出洞是不可能引蛇出洞的,朱慈烺可没有功夫跟这帮家伙拍一部几十集的谍战片。

    现在对方民族的希望和生命都攥在朱慈烺的手里,有啥疑问直接问就是了,对方要么回答的让朱慈烺满意,要么就是个死。

    朱慈烺敲着桌子:“去把耶路沙冷伯给朕找来。”

    桂喜看看天色:“陛下现在么?”

    朱慈烺点点头:“就是现在,对方上次大朝会不是来了么?说是来述职的,想必这个时候还没有走吧,招他过来。”

    桂喜躬身下去找人。

    朱慈烺觉得这件事肯定有犹太人的高层在里面指挥,而作为他封的耶路沙冷伯,大长老就算不是亲自主持也肯定知道这件事。

    果然,不到一个小时,耶路沙冷伯就匆匆的出现在朱慈烺的暖阁内。

    四月底的天气晚上还有点凉,但是这位大长老头上的汗确犹如雨点一样的落下。

    朱慈烺放下手里的奏章:“是你自己说还是等朕问了你再说?或者让王之谦问你?”

    大长老吓得跪在地上:“臣有罪!”

    朱慈烺站起来:“知道当时朕为什么把你们安置在极乐岛么?”

    大长老趴在地上不敢说话,朱慈烺继续说着:“极乐极乐,极乐世界是什么?就是天堂,极乐岛的意思就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

    天堂是哪里?他即可能是你们的圣城耶路沙冷,也可能是天上真正的天堂。

    朕让你们待在那个岛上就是要提醒你们,你们离天堂只有一步之遥,即可能是耶路沙冷,也可能是真正的天堂!

    朕当时还特意提醒你们,不要老是盯着货币金融财富,要多想想怎么为大明做出更大的贡献。

    看来你们是一点都没有明白朕的意思,还坚持想唱反调是吧?”

    大长老惊恐而颤抖的趴着:“陛下,臣等实在是不会别的,而且谋取利润是生意人的天性。

    我们虽然有自己的诉求,但是并没有违法大明的法律,无论是通过报纸舆论发声,还是跟更多的社会贤达交流自己的看法。

    这些都是大明法律框架之内的行为。

    还请陛下网开一面。”

    朱慈烺呵呵一笑:“你们要是违法了,那现在见你的就不是朕了,而是锦衣卫的昭狱了!

    现在说说吧,你们想的是什么!”

    大长老低着头:“我们想要通过改变大明的货币发行量使得大明出现通货膨胀。

    然后为了吸收社会上流通的钱,让陛下开放银行、债券和股市,让我们有机会参与到大明的经济和金融市场之中。”

    朱慈烺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阴谋,而且是一环套一环的阴谋,以大明的整个金融体系为牺牲品以达到其掌握大明金融的目的。

    他不用等到达到目的,整个过程中,他们就能从动荡中赚取巨量的利润。

    而一旦大明开放了银行、债券和股市,那么这些人就会迅速进入并控制这个行业。

    犹太人在欧罗巴洲就是最大的放贷人,银行家,和大资本家。而且以吝啬出名。

    吝啬只不过是他们积累财富的方式,大明有句古话‘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勤俭才能持家长久,所以现在大明百姓出现在世界各地也是给大家以吝啬的印象。

    而犹太人真的不擅长除了金融之外的事情吧?那更是扯淡了,爱因斯坦就是犹太人,还有卡门等等一大批著名的科学家都是犹太人。

    后世的以国,科技、军事等等领域不强么?都说对方全靠美爸爸的支持,实际上对方即使单独拿出来也是能在中东称雄的。

    所以不是他们不行,而是在欧罗巴的时候,他们没有这样的机会而已。

第一千四百六十七章征税改革

    看着跪伏在地的大长老,朱慈烺陷入了沉思,该怎么处理这件事呢?

    处理太轻了怕这帮人不长记性,但是处理的太重了,各种问题又接踵而至。

    首先对方当初可是献出了两亿两白银寻求大明的庇护,这还有没有过去几年大明就重惩对方。

    到时候不管是大明有多少不得不做的理由,这个理由有多站得住脚。

    就算说的天花乱坠一样有人不买账,觉得大明卸磨杀驴,不念旧情,是个渣国。

    而且迁居极乐岛的犹太人也不是全部,甚至不是大部分,毕竟那里又不是多繁荣,也不是什么圣地,欧罗巴那些生活的好好的犹太人肯定不会无缘无故的就迁移过去。

    大明一旦重惩极乐岛的那些,那剩下的怎么想?还敢不敢相信大明投靠大明?

    这人啊,要是想帮你成事可能是千难万难,但是要是想坏你的事情,那还真是简单的很。

    就像这次,如果对方稍微像欧罗巴透露大明的战略意图,并且鼓动欧罗巴和奥斯曼帝国联合对抗大明,那大明直接就开启了地狱级难度的一统副本。而且是从普通级直升地狱级的那种。强牺读牺

    因为朱慈烺亲封了大长老伯爵爵位,作为大明贵族,对方是可以学习大明最先进的技术的,而且不少会议对方也都参加了。

    甚至对方还是大明智库的观察员,即将要成为智库一员的那种。

    对方要是蓄意把大明的科技带往欧罗巴,那大明泄密的风险就变得非常大,甚至对方可能已经有这种准备。

    而且为了这种小事就归罪于一个民族,朱慈烺也不至于残暴的这个地步,只能说大部分百姓都是善良的。

    只是某些资本家被贪婪蒙蔽了双眼。

    朱慈烺每一次敲击桌子,都像敲在大长老的心头,但是朱慈烺不说话,他也不敢抬头。

    直到十分钟之后,朱慈烺才说了第一句话:“这件事你觉得你们应该受到怎么样的惩罚?”

    大长老擦着汗:“我们……我们愿意再献上一亿两白银,求陛下宽恕。”

    朱慈烺摇摇头:“朕不缺钱,也不希望让人觉得在大明犯了错误可以用金钱赎罪。

    对了就是对了,错了就是错了,功不抵过,过不掩功。”

    大长老脸色变来变去,最终不知道该说什么,他们的筹码好像只有金钱,如果陛下不要,他们就真的没有办法了。

    朱慈烺抬头说道:“这样吧,朕打算开征个人所得税,凡事大明百姓年收入超过五百两的,都要征收个人所得税。

    其中五百两征收百分之五,一千两收百分之十,五千两收百分之十五,一万两收百分之二十,五万两收百分之二十五,十万两收百分之三十,五十万两百分之三十五,一百万两收百分之四十,五百万两及五百万两以上增收百分之四十五为上限。

    这个政策朕早就有计划推行,但是一直没有合适的契机。

    这次就由你们开始,朕会宣布大明私人财产不可侵犯,这个私人财产是指所有正常纳税有据可查的财产。

    你们犹太族比较特殊是属于外来民族自愿加入大明的。

    所以朕给你们一个财产登记的机会,今年完成财产登记,从明年开始所有增加的收入都要上缴个人所得税。

    如果发现偷税漏税,将面临十倍到一百倍不等的罚款,乃至终身监禁。

    朕希望你们做好表率作用,支持大明此项政策的实施,不仅是你们自己,还要发动身边的合作伙伴一起推动这个立法,能做到那么这次就免去你们的罪责。”

    大长老听完之后直接陷入苦笑,这个确实不是最近提出来的,实际上这个议题在智库会议上一直有讨论,甚至曾经大明还打算推行过。

    只是后来因为财产登记和调查手续繁琐,大明没有这个能力进行全面申报检查所以一直延后。

    而且这个事情需要一个契机,会造成哪些有钱人的逆反。

    显然朱慈烺是想把他们推上风口浪尖,以此为投名状让他们失去联合大明其余商会财阀的机会。

    只要犹太人推动这个法案,那就得罪了所有的富人,那以后谁不恨他们?再难借势。

    可是陛下刚说功过不能相抵,然后就给我们一个将功抵过的机会。您这是认真的么?

    大长老不敢吐槽,朱慈烺觉得自己这个想法简直完美。

    其实个人所得税征收大明有过尝试,但是因为各种困难后来不了了之,首先是没有财产申报制度,无法确认这些人的钱哪些是新赚的,哪些是原有的。

    而大明税收监督机构的不完善,这导致很多人的隐形收入无法统计。

    最后就是相关的会计人员不足,导致申报查账这些事情都难以实现。

    大明税务体系虽然严格的规定了各种流通税的比例,但是流通税交税地点确不是固定的。这候BxwxC*O*.*C*O*m章汜

    当初为了方便大家办税,是规定可以一地办税全国通行。

    这就导致很多商会和商行交税地点遍布全大明,这对收流通税完全没有影响,但是一到统计个人所得税,那就变得非常困难了,这种海量的数据汇算,根本不是人力能够完成的。

    所以这个税收最后没有推广,全靠自觉。

    这些年为了能够收到个人所得税,大明不断的对税收体系结算体系等等进行调整。

    例如所有税收无论在哪里交税,每年各地都要把税收结算账单返回到该商会的注册地,方便最后计算税费等等。

    经过这么多年,税收制度已经成熟,朱慈烺觉得可以再次推进了。

    首先征收个人所得税征收缩小了贫富差距,这个也是大明以后要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贫富差距大了,那是要出问题的,社会矛盾尖锐等等。

    其次征收个人所得税,会让富豪避免出现富可敌国的情况,每年收入上缴百分之四十五,你还怎么富可敌国?大明可是征收整个帝国的个人所得税。

    这样就算犹太人进入了金融领域,也不会出现大明被他们控制的情况,你越有钱国家收的钱越多。制大制枭

第一千四百六十八章想让朕交税

    还有就是增收了个人所得税,那内阁就有钱了,粮食储备没钱的问题也解决了。

    大长老恭敬的跪伏在地,朱慈烺挥挥手:“行了,下去吧。”

    大长老行礼之后起身要走。

    朱慈烺再次开口:“你们的民族深受苦难,居无定所无家可归,但是自私自利,极度的利己主义也让你们没有朋友。

    这可以说是你们被排斥的原因,也可以说是长期被排斥引发的结果。

    越是没有朋友你们越自私,越自私利己主义,你们就越没有朋友。

    如果你们不能自己迈出那第一步,没有人能帮得了你们。

    你们不要觉得朕对你们严苛,给你们的承诺没有兑现。

    你应该明白一个道理,以你们的所作所为,大明没有对你们区别对待,愿意接纳你们并一视同仁,这就是对你们最大的恩赐!”

    大长老身子颤抖,不禁潸然泪下:“君恩似海,臣等惭愧,愧对陛下的良苦用心,回去之后臣一定教育好自己的族人,不使他们在走上错误的道路。”

    朱慈烺敲着桌子:“你作为大明的伯爵,应该知道,战争就要开始了,朕需要的不是你为朕献出多少金银,而是看到你们为大明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

    想要回到祖地,想要不再被人欺负,那就表现出自己的价值。”

    犹太大长老走了,朱慈烺看了一眼王之谦:“通知李若琏过来。”

    不一会李若琏跟着过来了,朱慈烺直接开口:“朕觉得大明对于犹太人群体的关注还不够,这一次对方能发现在大明锦衣卫的监督之下做出影响大明决策层的行为。

    那么暗地里他们一定有更多见不得人的行为没有被发现。

    锦衣卫和军事情报部要专门建立联合调查机制,监督这个群体的动态。

    这些人虽然没有什么军事实力,没有造反的行为,但对方掌握着大量的财富,并且有用财富获得权力的想法和经验。

    这个要严密监视确保下次不会再出现这种事情。

    另外内阁那边也要建立相应的金融监督机构……这个事情,明天桂喜把吴启晨在喊过来。”

    朱慈烺发现自己说的激动了,跟李若琏和王之谦聊不到内阁的事情。

    天色也晚了,批阅完手上的奏章,朱慈烺也就下班了。

    第二天一早吴启晨就等在东暖阁里,朱慈烺看到吴启晨才想起昨天的事情:“朕打算再次推行个人所得税征收。

    从下个月开始,将先由最高收入群体和犹太人开始试点征收,稳定之后逐渐扩大增收范围。

    这个税收收入暂时用于推进内阁对皇明商号关内地区战略储备库的购买。

    另外内阁要专门成立一个金融监管司,监管大明的债券市场。”

    吴启晨被这个突然的命令搞得有点不知所措,想了一会才不确定的问道:“先从高收入人群开始这是正常操作,但是先找犹太人收个人所得税是为什么?”

    作为大明内阁首相,朱慈烺也不打算瞒着他:“根据王之谦的调查,犹太人企图通过金融和舆论手段促使大明采用慢速战争,然后超发货币。

    迫使大明货币超发之后,全面开放股市和期货市场,以此来达到其控制大明经济的目的。”

    吴启晨这才琢磨过味道来:“也就是说,我和朱姬润都被这些人给利用了?可恶!陛下,臣建议驱逐这些人!”

    朱慈烺摆摆手:“不用了,战争即将开始,大明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首先确保战争的胜利。

    剩下的事情等战争结束之后再说吧。”

    吴启晨看了朱慈烺一眼:“陛下,其实征收个人所得税这件事,朝野一直有一个愿望,那就是陛下起到带头作用,先纳税,这样百姓才能无话可说。”

    朱慈烺呵呵一笑:“朕交个人所得税?朕不是交过了么?”

    吴启晨愣了:“交过了?臣怎么不知道?”

    朱慈烺伸出手指:“这第一就是这个粮食战略储备,这个粮食不是朕吃的,是为天下百姓储备的,朕每年从内库拿钱搞战略储备,这件事本来应该是内阁的事情,朕可是出钱帮你们做了。

    第二就是军费,军队是为大明而战的,朕每年为内阁垫付多少军费?这些年大明军队能够有武器用有饭吃,那都是朕花的钱!

    第三就是情报费用,锦衣卫是为大明的安全服务,这个钱自然也要内阁出,朕看着内阁没有钱,所以也先垫付了。

    第四就是皇室开销,历朝历代,皇室开销可都是由国库负担,唯独到了朕这里,国库哪一块给你们免掉了。

    第五就是各王室的的年奉,每个王府十万两,这一年年的钱也都是朕垫付的,这难道不应该是内阁的事情么?

    第六皇仁堂,大明关内那么多皇仁堂药铺,那都是亏本经营的,医疗卫生本来就是内阁的事情,这是不是也被朕垫付了?

    第七就是这战争特别预算,哪一次不是朕垫付的,打仗的事情是不是该内阁出钱?

    这样算下来朕每年交的个人所得税都达到收入的百分之七十以上了。

    你们要是想要朕再交税,那这些费用就由你们自己负担了!”

    吴启晨无奈的问道:“可是下面的人会说,陛下您虽然花了这么多,但是关外的土地,还有皇明商号垄断的生意这么多,这些不也应该是内阁的么?”

    朱慈烺一瞪眼:“瞎说!朕什么时候垄断了?哪个行业不允许你们内阁干了?

    你们是自己干不好,拐回头还赖朕垄断?

    再说了,朕跟其他人能一样么?

    你只要多宣传朕为大明做的事情就行了,谁要是还不理解,你就告诉锦衣卫,锦衣卫会好好跟他解释的!”

    吴启晨听着这都要找锦衣卫了,那还提个啥,直接免了吧。

    不过皇上的可以不收那其他人的呢:“那陛下,这皇明商号那么多管事和金牌销售人员每年的收入也应该不少吧?

    他们是不是也要收税?”

    朱慈烺嗯了一声:“依法纳税是每一个大明公民的义务,而依法纳税也是非公民晋升公民的重要检查标准,而且偷税漏税一票否决!”

    无弹窗

第一千四百六十九章两个策略

    粮食储备的问题总算有了解决方法,不过从这件事也暴露了大明官员和智库的问题。

    这些人已经可是出现贪腐,还有生活奢靡的问题。

    今天能被犹太人找到漏洞,明天就能被大明的其他商会利用。

    随着大明商会实力的飞速崛起,这个问题不得不防。

    这次的个人所得税就是很好的机会,让朱慈烺可以好好的探一下大明的底子。

    恰好这个时候,正是大明关内兵力最强的时候。

    因为除了禁卫军和各地的驻军之外,大明还有新招募的二十万新军,等于关内地区的总兵力已经达到了六十多万,足够应付一切突发情况。

    这个时候不解决问题,那还留着战争的时候士兵都排到前线再去解决后方的问题么?

    王之谦派出了大量的人手监视大明那些在册富人,今年的个人所得税从这些人开始,然后一年一年的从上往下收。

    其实大明这些商人的收入并不是很多,大明所有商人收入的总和大概只能跟朱慈烺的内库收入齐平而已。

    而这些收入又不是所有都要上税,大明实行的是阶梯税制度,而且这些收入大部分用来发展公司和发奖金,只有少部分用来分红。

    所以预计第一批个人所得税收入大概有一两个亿就不错了,这个钱正好用来储备粮食。

    一亿石粮食,储备够三千万人吃一年的粮食。

    以后每年再递增之后,在战前储备三千万人吃五年以上的粮食应该没有问题。

    那么战场上士兵的粮食就不用担心了,至于百姓,只要大明不因为战争和饥荒等因素强征粮食,那百姓种粮足够自给自足。

    这一波战争准备,让二十万新生的劳动力投入了军营,而军工个造船等等相关产业的大规模扩张有进一步加剧了用工缺口。

    目前朱慈烺鼓励生育的成果至少还要五年的时间才能显示出效果。

    那个时间正好是第一批复兴历的新生儿超过十六岁,他们要么选着继续上学,要么就是技校毕业进入各种工厂,要么就是参军为大明而战。

    这也是当初设立这个时间点宣战的原因,因为跟奥斯曼帝国战争的第二年开始,大明就会越来越强。

    这个强大会一直持续十几年,这是大明鼓励生育新出生的人口,他们逐渐成年成为青年。

    整个战争如果持续十年,那么大明将会有至少八千万以上的人陆续成年,按照男女各一半的比例算,就是四千万人可以成为后备兵员。

    这是朱慈烺为最坏的情况准备的后手,就算是对方请来外星人外援,朱慈烺都有胆量碰一碰了!

    可是一切都提前了,这个用工缺口必须要想其他办法弥补。

    具体的缺口数量也不大,按照工业部鼓励,预计今年的缺口是三百到五百万。

    而遗憾的是大明的农村劳动力已经被压榨殆尽了,在想让更多的农民进城,那就需要耕种方式从传统的人力畜力转变为机械耕种了。

    显然现在大明的耕种机械还没有研制出来。

    农民不行,那只有指望关外的移民了。

    首先迁移出去的汉人不能召回,没有一点知识基础的非洲土著没法进厂。

    最近大家也不太愿意用莫卧儿地区的工人了,他们懒惰、散漫而且不讲卫生。

    看着朱姬润和吴启晨又一次一起到来眼巴巴的看着自己,朱慈烺又一次头疼了:“有人的地方的你嫌弃这嫌弃那,朕总不能给你们变出来人吧?”

    朱姬润倒是认真的想了想:“陛下,其实这个事情有两个办法解决,第一就是减少关内地区的粮食耕种。

    最近这些年臣发现,其实土地用来耕种,不如把这些土地圈起来养羊划算。

    羊毛现在是优质的纺织材料,不仅保暖而且这些年是皮质大氅之外最受百姓欢迎的大氅材料。

    只要把土地圈起来养羊,那么土地上的百姓就不得不离开土地到城里谋生,这不就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而且随着大明在关外建立战略储备粮库,那么关外地区的粮食生产肯定会增加,大明根本不用担心缺少粮食。

    这些土著人进工厂干活可能不行,但是种地还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这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朱慈烺直呼好家伙,这朱姬润是打算搞大明版的羊吃人运动啊!

    朱慈烺摇头:“大明并不缺牧场,无论是蒙古草原、中亚草原、南大陆草原、新大陆沿河草原,这些地方出产的羊毛足够使用。

    尽管关外地区大明有粮食产区,但是关内地区确保粮食生产能够自给自足还是很有必要的。

    关内的粮食自给自足,确保在任何情况下关内地区都不会被关外的动乱威胁,这是大明安全的重要一环。”

    朱姬润见皇上没有同意又提出了另一个办法:“那臣就建议直接从新大陆招募当地土著前来大明,对当地进行人口置换。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尽管大明百姓在当地鼓励生育,但是因为当地土著人口的人口基数实在太大,汉人人口根本不占优势。

    而且当地地广人稀,土地肥沃,人口承载力很强,导致土著生育没有压力,大明很难在当地取得人口优势。

    不如陛下立法从那里招募一批年轻的壮劳力过来大明,当地的壮年男性减少,那么其繁衍速度就降低了。

    而因为肤色相同到达大明的这些土著也容易被同化一些。

    随着青壮年逐渐的迁移,这些部落自然就会失去活力,其部落结构也会因此分崩离析。

    而大明也获得了可用的劳动力,此为一举两得之策。”

    这个建议要是吴启晨提出来的,朱慈烺一点都不意外,但是这两个建议都是朱姬润提出来的,这个就有点怪了。

    怎么感觉这朱姬润有干涉内阁管理的苗头?

    正当朱慈烺疑惑的时候,朱姬润继续说道:“臣理清了皇明商号的问题之后,开始接手处理关外地区的事务,这个问题正是臣整理各地民族结构的时候发现的问题。

    皇明商号经商确实做得很好,但是要说道管理,老实说,这关外地区的管理简直是一塌糊涂。”

    无弹窗

第一千四百七十章关外之地

    这个回答让朱慈烺意外又不那么意外,关外地区确实是归皇明商号管,但是这个管又跟朱姬润说的这个管可不是一个意思。

    关外地区一直以来都是四方共同管理。

    军部负责治安事务,内阁负责民事管理,皇明商号负责经济,锦衣卫负责维持稳定。

    和关内地区最大的区别就是关内地区的经济也是归内阁管。

    关内地区包括资金拨付使用,商业税收等等这些都是内阁的事务,皇明商号只是单纯的经商而已。

    而关外地区就不一样了,关外地区内阁名义上是可以收税的。

    但是关外地区有一项特殊的规定,那就是所有出口贸易都要经过皇明商号才能做。

    一旦有皇明商号参与,那这个税收就收不上来了。

    内阁没有税收收入,自然不愿意对关外地区投资,这关外的投资只能由皇明商号来搞了。

    可那也仅仅是经济而已,现在朱姬润确要插手政治,这个可不是什么好事。

    朱慈烺是让他来帮自己挣钱的,不是让他来夺权的。

    朱慈烺不动声色的看了一眼吴启晨:“内阁那边是什么意思?”

    吴启晨拱拱手:“内阁的意见是不管不问。这样更有利于产业转移,也有利于工厂更新自己的机器。

    那些劳动密集型的纺织等行业,本来利润就低,而且相比起关内,莫卧儿新大陆等地的棉花种植规模更大,那里也更靠近消费市场,还有人力资源。

    大明完全可以鼓励那些没有啥科技含量的工厂外迁,例如迁移到孟加拉湾区,那里是新的关内,急需产业,正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再有就是,现在大明的机器越来越多,原本三五个,七八个人干的工作现在一台机器全都搞定。

    而机器的推广需要政策的扶持,需要引导,还需要工厂自己主动寻找节省人力的方法。

    现在劳动力不足,正是大明用机器取代人工的大好时机,所以大明不需要引入更多的非公民到关内。”

    朱慈烺意外的看看他:“产业转移?大明已经强大到这个地步了么?

    既然不需要招募更多的非公民前来,那你还过来让朕解决什么问题?”

    吴启晨拱拱手:“臣想请陛下允许上调各地的最低用工工资,迫使富裕发达的地区主动淘汰那些纺织等等产业。”

    朱慈烺敲着桌子:“那就上调吧,不过要分区域的调,不能搞一刀切,有些地方发达就调高点,有些地方还需要发展就调低一点。

    至于缺少劳动力的问题,确实,官府不用过多干预,劳动力不足之后,这人自然从工资低的厂子朝着工资高的工厂流动。”

    朱慈烺说完这个决定之后才看了看朱姬润:“你刚刚说关外管理混乱,是怎么个混乱法?详细的说说,顺便让吴启晨教教你该怎么治理。”

    朱慈烺这么说的意思就是你的水平还不行,还要内阁好好的教你,不要想着从内阁抢夺权利。

    也不知道朱姬润听懂没有,朱姬润从怀里拿出一个奏章:“臣觉得关外地区最大的弊端就是没有指定详细的五年发展计划。

    大明目前的重心就是关内和江河四湾地区的发展,对于关内非发达地区还有五年发展计划照顾。

    而关外的非江河四湾区则完全就是放养的状态,这非常不利于关外地区资源的合理调配和劳动潜力的开发。

    首先就是新大陆地区,大明在新大陆那边有两块土地被分为三个区。

    实际上臣觉得那里应该被分为四个区才合理。

    北面的寒冷区不动,东海岸区也不动,西海岸区应该被划分为西海岸区和密西西比河区两部分。

    因为西海岸和密西西比河沿岸完全是两种气候,两种地形,两种发展状态,当地百姓的需求都不同,发展的速度也不一样。

    强行合在一起,只能出现西海岸地区越来越繁华,而密西西比河上游除了种地养殖其余的皆无人问津。

    西海岸区之所以更繁华一些,一个是因为它更靠近大明,另一个就是因为那里的大明移民更多。

    更准确的说是那里的垦殖公司更多一些。

    西大陆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垦殖公司都集中在西海岸,而在密西西比河地区,只有区区十几家垦殖公司,还大多被安置在密西西比河河口附近和跟法兰西和西班牙对抗的前线,而不是为了开发。

    而新大陆北疆地区,更是如此,大片的土地直接荒芜,唯有沿海地区和五大湖北岸地区有少量的大明百姓生存。

    那里最大的聚集地就是极地师的驻地,开发计划更是一点没有,甚至连修一条像样道路的计划都没有。

    每年也只有淘金者会北上光顾,寻找新的金矿。

    就连赏金猎人团都懒得在那里捕猎。

    而东海岸区这些年大明重点发展,但是当地即没有发现矿产,也没有什么工业,全靠着军需工业拉动,粮食种植和加工,棉毛纺织等等全部都是为了战争服务。

    短期内看不到什么问题,至少战争结束前没有问题,但是战争之后呢?这些军需工业一旦停摆,

    那整个东海岸区会立刻衰落下去。

    接着就是南大陆和南洋的问题了。

    陛下有意把那样地区划为关内,但是整个南洋地区岛屿星罗棋布,目前在册地图上登记的岛屿就超过了十五万个,新的岛屿每年都有被发现。

    而当地除了大琉球有完整的垦殖公司驻扎,其余的岛屿也就吕宋港、龙牙港、巨港、新几内亚岛和岛上上的北岛港、南岛港等少数港口城市有一部分大明百姓。

    新几内亚岛上有大明百姓是当初大明粮食危机的时候强制迁移的,那里确实已经具备成为关内的条件。

    但是其余地区那是真的一点汉化的趋势都看不出来,甚至很多岛屿连一所学校都没有,一个回汉语的人都没有。

    把这样的地方纳入关内,臣觉得这只会把内阁拖垮。

    而且这些岛屿没有开发计划,大明目前只盯着一个重要的大岛,还有离藩国较近的岛屿有少量开发,没有体系。”

第一千四百七十一章人口流动

    “接下来就是南大陆了,南大陆本岛地区的兔子问题一直困扰大明,内阁和军部虽然想了很多办法最后还是没有解决。

    陛下现在决定使用生态再平衡战略,具体的结果还要等效果出来才能评价。

    整个南大陆上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和西南角的湿润地区,整个西北的沙漠干旱区现在已经成为无人区。

    这也是兔子屡禁不绝的原因,因为大明根本没有完成全岛的探索,但是兔子确已经跑遍了全岛。

    而且南大陆的问题可不只是南大陆这一点,还有那海上大片的岛屿,大的有郑国公住的南新岛和北新岛。

    小的甚至都只有一个凸起的石头。

    陛下当年修改大明律改大部分死刑为流放,造就了南洋和南大陆东部大片岛屿的繁荣。

    有些举族流放的在一些岛屿上已经站稳脚跟,甚至跟土著都发生了数次战争,用上了土著奴隶。

    最大的斐济和瓦努阿图等群岛地区甚至出现了数千人的大型城镇。

    这些地方的发展和开发都不成体系,百姓又被限制在岛屿上不得出岛,造成了人力的浪费。

    太平洋北部还有檀香山群岛,那里现在作为太平洋舰队的锚地,还有北太平洋贸易的重要中转港口。

    但是那里的开发还很原始,除了皇明商号的投资,很少有人到那里,其实那里的土地养活几十万人那是搓搓有余的。

    那里作为大明的战略要地,控制太平洋的重要支点,如果当地没有汉人作为绝对多数公民是非常不合适的。

    现在那里大明公民不多,反而是不少倭国人到那里去谋生,人数明显上升。

    再说大明北疆区,大明北疆区分为三个大区,北海区、北疆区和奴儿干都司区。

    其中北海区和北疆区作为大明重要战区被关注的多一点,这两个区还好,但奴儿干都司就差了很多了,要不是去年出了那个谋乱的事情恐怕陛下都不会听到这个地区的新消息。

    更不要说奴儿干都司更北面的地区了,陛下可能都忘记了,大明最北端的城市是鬼流港,那里还生活着几千大明百姓呢。

    中亚战区和西北,因为战争的原因开发很到位,包括莫卧儿地区的三个地方大明一直都在重点开发。

    不过这些地方并不是没有问题,例如这些地方都是应战体制,一切的投资和建设都是以准备战争和方便战争为首要任务。

    但是对于这些地方的百姓而言,生活不只有战争,甚至大明的战争在他们眼里还没有每天的柴迷油盐重要。

    这些问题确正是大明忽视的,对于当地百姓的生活,大明只关心会不会有人饿死,仅此而已。

    在臣看来,大明要是想调动当地百姓的积极性,让这些人都能投入到大明的战争中来,一定要对他们的生活足够关注。

    只有知道他们真正的想要什么,才能在将来给予许诺的时候能触动人心。

    而且为了让他们知道大明说道做到,有这个实力兑现承诺,大明也需要这方面的准备和样板。

    之后就是非洲地区了,非洲地区埃及南部地区和几内亚湾地区就不用说了,这些地方都是大明重点发展的区域和战区。

    臣就说说其他的非战区吧,例如中非地区,那里有大片的草原,有热带雨林,往南一条大裂谷一直通到非洲的最南部。

    大明在那里领土还没有完全划定,但是大明的主要精力好像全部都集中在往南非拓展,对于以占领的土地确很少过问。

    除了北面规划了一条从索马里地区到几内亚湾的公路和铁路,其余的动作几乎没有。

    那里更是大明的汉人少的可怜,一个大陆上的汉人百姓还不到两百万。

    但是那里的非洲黑人确不少,初步估计当地的黑人有上亿之多。

    大明甚至都没有对那里进行定位,到底是作为粮食产区,还是矿产产区,或者保持其原始状态?

    这些都需要思考。

    还有也门地区,就是阿拉伯半岛南部的那一片地区。

    大明除了战争准备对那里很少关注,其实那里也生活着不少阿拉伯人,也有耕地等等,也需要开发的。

    大明现在手里有那么多的地方没有开发,或者只是简单的开发,即没有相应的规划,也没有相应的预防措施。

    时间长了,不开发就会被别的民族占领,如果他们以此发展壮大,是不是对大明的安全构成威胁?

    所以臣恳请陛下,为这些地方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让这些地方发挥其潜力。”

    朱姬润的话说完之后,朱慈烺也有点挠头了,怎么发展?这根本没有办法好吧,后世这些地方不也就那样么!

    那么多人集中在一起都没有搞好,朱慈烺根本没有的借鉴让他怎么说?

    不过有一个地方引起了朱慈烺的注意:“你刚才说倭国是不是有很多人到檀香山群岛去讨生活?”

    朱姬润抬头:“正是,臣看了一下数据,当地原有土著几万人,后来大明前后过去的百姓有八千多人,大多都是建设太平洋舰队军港的时候跟过去的百姓。

    然后倭国前去的百姓已经有三万多人,成为除了土著之外的最大族群。”

    朱慈烺皱起了眉头:“传旨,檀香山群岛为大明太平洋舰队驻地,不允许非大明公民和当地土著居民之外的人在当地长期居留购房种地等等,已经迁移的,立刻签回原籍或者另外寻找地方安置。”

    朱姬润有些奇怪:“陛下为何对倭国人如此防备要是这样的话,那小琉球群岛,关岛等等地区,还有大明的威海松江等地都有大量的倭国人居留,这些是不是都要防备?”

    朱慈烺立刻问道:“小琉球和关岛也有?混账!这些事情为何没有人跟朕说?”

    朱姬润躬身:“陛下,这些都是正常的人口流动,所以才没有人提前告知陛下,如果陛下要对这些限制,那其余地方的百姓流动是不是也要限制?

    例如莫卧儿地区的不少百姓朝着中南半岛和非洲移动,非洲的黑人朝着大明其他地区移动,这些是不是都要限制?”

    无弹窗

第一千四百七十二章大朝议

    朱姬润关于人口流动的问题还真的把朱慈烺给问住了。

    防备倭国人,那是融进骨头里的东西,但是其他民族有些确实也讨厌,但朱慈烺只是讨厌其中的一部分人,对于大多数普通百姓还是能够一视同仁的。

    这样一来,只防备倭国人就显得没有道理了。

    要是一直这样严密监视着搞,这帮倭国人要么在沉默中灭亡,要么在沉默中变态,要么就是奋起一搏?

    那岂不是等于朱慈烺是自己硬把倭国人逼反的?

    朱慈烺立志成为地球球长,虽然有当球长的心情,但是确没有这个大局观战略观。

    准确来说,朱慈烺想当球长,还是为了大明汉人能够屹立于世界之巅,而不是奔着为了世界和平全人类福祉啥的更伟大的目标。

    所以大明的整个政策体系,就是用全球的资源养活大明,虽然名义上没有殖民,实际上这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温和的方式殖民而已。

    现在朱姬润这么一问,朱慈烺再去想这个一视同仁的问题就卡壳了,权衡利弊,对于这些民族的流通实际上应该是有利于大一统的。

    因为不同的人到了一个地方,他们必然需要一种通用的语言来交流,然后是通用的文字,通用的度量衡。

    这自然就只能以大明的官话为基础,书写汉字,用大明的标准度量衡。

    这样一来不就变向的帮助大明完成了大一统。

    不过坏处也不是没有,例如会导致管理上的混乱,不同的人在关外地区甚至关内地区乱跑。

    第二个就是有些民族其生活在穷山恶水的时候,就以彪悍凶悍筑成,而平原的地区的百姓则更文弱温和一些,两者相遇,那平原地区的汉人百姓等肯定是要吃亏的。

    第三就是各地百姓自由流动,一旦被有野心的人搞事情,那带来的灾难就不再是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的了。

    如果大明关内地区和京城都不限制,想象有一天一帮反贼,专门跑到大明的京城闹事。

    就算是最后造反不成功,那对大明京城的破坏也是损失非常巨大的。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限制该怎么限制?

    朱慈烺转头看看吴启晨:“这件事,过几天我跟内阁和军部商量一下再决定吧。”

    朱姬润疑惑,不过也没有在意,这件事对比起帮主各个地区指定发展规划来说,完全就是小事了。

    然后朱姬润期待的看着朱慈烺,朱慈烺摸摸鼻子:“至于各个地区的发展规划,这件事可不能朕躲在皇宫里,对这地图谁便比划两下子就定下来。

    这个需要内阁、军部、锦衣卫和皇明商号坐下来一起商量,然后在邀请当地德高望重的智者作为咨询,才能确定。

    这个就像大明的五年计划一样,五年计划是朕自己一个人定下来的么?

    这件事纳入重大议事章程吧,这两件事都放在下一次大朝会上,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朱姬润觉得朱慈烺说的没有毛病,确实需要集中更多的人一起研究。

    朱姬润和吴启晨再次躬身离去。

    五月初一大朝会,行礼完成之后,朱慈烺先见了离京的官员和到京城述职的官员,然后处理了重大军情和藩国使者的求见。

    最近藩国停止了和葡萄牙的战争,大家开始坐下来分战果了。

    当初朱慈烺虽然说好了地盘谁打下来归谁的,但是现在真的要分的时候,还是各种扯皮不断。

    因为有些地方不是一家打下来的,而且在作战的时候,有的国家出力更多,有些国家损失更大,有些国家军队先进城占的更多,有些则占的地方更值钱。

    总之就是各种不满,朱慈烺派出了专员前往调解,现在看来这个调解工作做得好像并不好,这官司都打到大朝会上来了。

    敲着桌子朱慈烺直接开口了:“这次土地协调,朕再派孙传庭为调停大使,全面接手土地分配协调。”

    朱慈烺肯定不能在大朝会上给他们掰扯哪块地该给谁什么的了,既然这调解人不行,那就换一个行的就是了。

    孙传庭做这种事,那还不是手拿把掐的小意思,要是这都干不好,那还自诩个屁的聪明人。

    安排好这件事朱慈烺就直接开口道:“近日,人口司上报,关外地区各地人口流动频繁,而且关外和关内地区人口流动也缺乏管理,导致大明各地户籍管理的困难。

    各位对于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

    众人相互看看,不自觉的有些奇怪了,这路引制度取消好像没有多少年吧?还是陛下自己亲自下旨取消的?

    嫌人员流动不安全?管理困难,那自然是恢复路引制度最好了。

    陛下这么问是什么意思?是自己不好意思食言而肥,找人背锅?

    人口司的司正也是一脸懵,我有上过这样的奏章么?那不是统计司让调查估计的人口流动报告么?

    自己是不是莫名其妙的躺枪了?

    军部这边这一段时间,一直在搞军改和调兵练兵的事情,恨不得人都住到奥斯曼帝国去,所以整个军部的人大朝会上都在魂游天外。

    人口流动?这个好像不关我们军部的事情吧?不管不管,

    让内阁和皇明商号争去吧?

    咦?不对,这件事跟皇明商号也有关系吧?为何放在大朝会上讨论而不带着皇明商号?莫不是大明关外的政策要做出大的调整?

    正当有人在暗自琢磨的时候,吴启晨躬身说道:“陛下,关外人口问题,关外地区的事务,应当有内务部大总管朱姬润在场。

    这样方便陛下咨询,也方便问题的讨论。”

    朱慈烺假装思考了一下:“那就宣朱姬润上殿讨论吧。”

    这个显然是做给百官看的,内务部大总管,名义上是给朱慈烺管理各种产业的,内务部没有议政的权利。

    所以刚才朱慈烺才说这件事是人口司提出的,一个是为了给朱姬润遮掩一下,二来也是提醒一下朱姬润,这件事是政事,他越权了,三也是给后来者做个榜样。

    捍卫朱慈烺自己定下的内务部不得干政的规矩。

第一千四百七十三章大明身份证

    朱姬润到来之后,朱慈烺再次把这个问题复述一遍:“众位爱卿怎么看啊?”

    这时候一位农田水利司的司正站出来:“陛下,太祖时,为了应对百姓无序流动,推行路引制度,大明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加强现在的路引制度。

    各地百姓出门需要到当地官府开具路引,然后沿路盘查,到了地方之后再把路引上交官府。

    这样一来减轻了户籍管理的压力,百姓到一地,当地都有记录可查,提前预警,安全上就没有问题了。”

    朱慈烺还真的没有想到搞会路引这一套,他压根就没有往这方面想。

    经过这位司正一提醒,他才回过味来,原来老祖宗真的已经面对过各种问题并且已经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怪不得人家说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像大明这样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遇到的所有问题真的是可以在历史上找到答案。

    就算这个答案并不是完全正确的,至少能给出一个解题思路。

    这位农田水利司的司正刚说完,那边的商务部部长站出来:“陛下,臣不赞成恢复路引,现在的大明已经不是当年的大明。

    今日之大明幅员辽阔数万里,百姓尤其是大明的商人遍布世界各地,行商行商,那就是一直在路上。

    看着这个是减少了管理的的难度,实际上给百姓带来了大量的不便。

    大家都知道,当年有路引的时候,各地设卡设哨,官府官兵吃拿卡要皆是常态,地方上更是以各种名目摊派税、捐、费等等。

    长此以往大明商业被限制,一件物品的价格往往一大半都是这些路上的哨卡盘剥增加的成本。

    陛下高瞻远瞩,为了大明千秋万代计,好不容易才取消了哨卡路引,到现在不过十余年而已。

    现在如果再走回头路,那大明何来革新?”

    另一边工业部的部长也站了出来:“陛下,臣也不赞成恢复路引,现在大明关内关外,到处都在设立工厂,而工厂工人大多都是当地和附近的百姓。

    尤其是关内地区,随着马路的通畅,铁路的连通,人们远行几百里上千里到工厂务工都成为了常态。

    这才使得大明工业能蓬勃发展,就算如此,大明工人一直还是不足的状态。

    如果恢复路引,不少百姓肯定就不愿意出门了,因为很多百姓都不愿意经官动府,官府衙门的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百姓深受其苦。

    这对于大明的工业是不利的。”

    农田水利司的司正也没有想到自己仅仅是提议一下,这么多人会反对,而且陛下也没有赞扬自己的意思,看来这个马屁确实拍的不对。

    好在不是马屁拍到马腿上。

    朱慈烺再次看到军部那边,军部这边周遇吉一开始以为不关自己的事情,没想到这帮内阁的人提到了哨卡,那这是就要说到说到了:

    “陛下,臣也觉得恢复路引不合适,当初大明之所以能实行路引制度,那是因为大明有两百万的卫所士卒,他们遍布大明的各个角落。

    抽调人手非常方便。

    但是现在大明卫所已经改制为垦殖公司,大明关内地区已经没有卫所,就算关外的卫所,每一个控制的区域也都不小,没有卫所的地方更多。

    如果使用军队在各地重设哨卡,虽然没有调查,但是据臣估计,这个用兵数量至少要一百万乃至更多。

    臣想问一下,为了严查路引大明在招募一百万新军,那内阁愿意出这个钱么?”

    内阁听到这个脸都绿了,你丫还要钱!你干脆刀架在我们脖子上放血得了。

    朱慈烺又看了一眼王之谦,王之谦只好站了出来:“陛下,恢复路引不现实,大明现在对于各地控制力并没有那么强,不少地方的游牧民族和部落大明甚至都只知道有,还没有接触过。

    他们大多自给自足,不产生交易的情况下,甚至大明的税吏都没有到过他们的部落。

    更不要说官员了。

    这些部落、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等等如果每次出门都要开路引,这个需要大明管理系统的支持。

    锦衣卫缇骑司至少要扩大十倍才能做到基础的监管。”

    朱慈烺再次看向朱姬润,朱姬润微笑着说道:“陛下,臣觉得大家讨论的问题好像偏离了主体。

    陛下的问题是如何解决人口流动引发的安全问题,这个安全问题有哪些呢?

    臣以为主要有三个,一个是人员的身份不明,如果做了坏事,再跑了,当地甚至都不知道是谁,这个是治安风险。

    第二个就是人员无序流动,导致某地某族群的聚集,这个不利于大明推行汉化的国策。

    大明最基本的国策就是让所有地方都发展为汉人为主体民族的地区,这样才能维持全世界的稳定。

    而异族的流动显然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第三就是结合上次奴儿干都司那次袭城事件,还好这位赏金猎人团团长不是很聪明。

    各位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他以赏金猎人团进城补给的名义,直接把人带进奴儿干都司城在叛乱,那样奴儿干都司城将会是什么样的光景?

    如果他们到更大的城市,甚至京津地区再叛乱呢?那大明腹心之地岂不是也被对方搅和的不得安宁?

    所以这个军事安全问题也不得不防。

    至于恢复路引制度,看似解决了问题,其实路引制度最后执行的情况大家都知道。

    崇祯年间的路引,基本上就是有名无实,各地哨卡名为查验路引,实际上就是为了吃拿卡要而已。

    当时大明那么多流民各处流动,有几个有路引的?

    这足以说明,路引并不是合适的办法,大明需要新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朱姬润这么一说,朱慈烺倒是想起来一个东西,那就是后世的身份证,这玩意后世大家都带在身上,也没有觉得这玩意有什么重大意义。

    但是现在想起来,正是这个小小的身份证,让大家行走各地的时候有了一个凭证,你是谁,只要一出示身份证,一看便知。

    无弹窗

第一千四百七十四章谁出头

    对于大明来说,想要制造身份证有两个难点,一个是照片,另一个就是证件的封膜。

    没有照相机的时代,手绘人像很难保证质量,而且绘画的速度也快不了,就算速写式的绘制,一幅人物像怎么也要五分钟以上吧?

    虽然能够更快,但人又不是机器总要休息。

    一个小时十幅,一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天八十幅,一个这样的画师,一年差不多两万幅的产量。

    整个大明关内关外总人口有六亿,那就需要三万名能速写的画师,大明没有那么多画师,实际上大明的速写流派仅仅是跟欧罗巴交流之后才出现。

    强牺读牺。这两年仅有两三所大学有相关专业,每年招生规模不到两百人,这些年学过速写和西方画的人有一千多而已。

    就算朱慈烺现在开始加大培养力度,那也需要几个月甚至一两年才能培养出三万名画师。

    而且一下子招募三万名画师画身份证?那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多少?

    还有封膜技术,现在连塑料膜都没有更不要谈塑料膜了。

    还有防伪,如果这种证件是长期有效的,那么造假的成本就太低了。

    要是每年一换,那制作的成本又太高,看着就是个无解的问题。

    既然一下子达不到后世的水平,那就不那样搞。

    如果去掉照片的问题,那么制造身份证的难度就大幅度降低了。

    不用身份证怎么防伪呢?怎么确定这个人是这个人呢?

    朱慈烺首先想到的就是指纹,其次是身高这种成年后不会出现大的改变的属性,还有外貌特点这种与生俱来的。

    然后再加上一串独一无二的身份证号,也就将仿冒的可能性降低到了极地的水准,勉强能够满足通行的需求。

    会画画的人不多,但是会写字的人可不少,只要选用优质的专用防伪纸,然后印制上基础图案,再由各县收集居民信息发到州府制作身份证。

    为了防止被伪造,要求三年一换,每次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纸张来区分,这三年用红色的下一个三年就用黄色的,以此类推。

    朱慈烺开口把自己的想法说了一下,下面的官员也明白了陛下的意思。

    这闹了半天,不是还是要恢复路引,只不过是这身份凭证比起路引更复杂了,上面的信息更多。

    百姓携带着身份证通行大明各处,碰到查验出示身份证,如果需要在异地住店租房等,房东和掌柜的可以根据这个身份凭证信息登记给办理。

    好处就是这个路引长期化了,省去了百姓商人等等,频繁更换路引的繁琐,三年换一次,总比到一个地方换一次要强。

    因为身份证上面个人的基本信息都已经清楚,人口流动信息官府很容易就收集统计出来,避免出现各地不知道自己辖区里都是谁的情况。

    查验也不需要专门设置哨卡拦截,这些人如果只是路过且没有在当地住店或者长期居住,当地就可以不查验。

    而一些重点地区,或者怀疑某一部分人有问题,当地官府也可以根据身份证迅速查验。

    办法是好办法,只是陛下当着大家的面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又给解决了,是不是显得他们这些大臣非常没用?

    陛下这么做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正当这些大臣思考的时候,朱慈烺继续示意朱姬润,朱姬润站了出来:“陛下,关外之地,长期以来,未被纳入五年计划开发范围。

    导致各地发展缓慢,人口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各地很难形成合力。

    臣请陛下制定相关方略,指导关外地区的发展。”

    朱慈烺嗯了一声,看着朝堂上的文武大臣:“这件事确实重要,各位有什么想说的么?”

    吴启晨躬身站了出来:“陛下,臣觉得,关外地区开发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不能大家站在朝堂上相当然的制定计划。

    朝廷应该成立专门机构,邀请战略专家和各地的智者群策群力来制定计划。

    不过臣觉得关外地区的开发计划应该遵循三个原则,第一就是关外地区不得跟关内地区的产业形成竞争。

    第二就是关外地区的开发不能跟关内竞争人口和人才。

    第三就是关外地区的开发应当一地一特色,求一门精而不是求全面。”

    吴启晨显然不是临场发挥的,这三条建议一提,就等于给关外地区的开发画下了红线。

    第一个不能跟关内产业竞争,很明显,关内地区才是大明的核心,你要是关外地区发展的比关内还好,那大明还谈什么发挥关内地区的向心力。

    第二条也是,关内关外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也是人口的竞争,跟第一条一样,关外发展可以,但是不能比关内发展还好。

    第三条说的就是全球化的问题了,鼓吹全球化,让各地区独立追求一个特色产业,参与到全球化分工之中。

    这候17BXW*章汜。不能让他们有齐全的工业门类,只能成为全球市场的一个零件。

    这样他们就只能依托大明关内存在,如果某一个地方有了二心,想要叛乱什么的。

    大明的制裁大棒一挥动,那这个地方就完蛋了,根本没有办法生产出合格的工业品。

    甚至不只是工业品,例如一个地区非常适合种棉花,那就光让他种棉花,一粒粮食都不种。

    你说他要是只有棉花还会造反么?造反了吃棉花么?

    还有适合养羊的地方只养羊,适合开矿的地方只开矿。

    说的是为了让他们精于一种产业,实际上这就是全球化,这是后世的挖坑手段,多少国家都被坑了。

    相信以大明关外地区的那些人的见识,肯定不能发现这个计划的问题。

    就算发现了也没有用,大明现在最大,你必须按照大明的意思来办!

    这是阴谋也是阳谋。

    制大制枭。吴启晨说完之后下面一片沉默,又要成立新部门了?只是这个部门好像不怎么样啊。

    五年计划制定小组,有小内阁之称,基本上就是下一届内阁的人选了。

    但是这个关外地区规划部门,能够取代朱姬润这个皇室大总管么?根本不可能,这显然是一个干好了陛下受益,干不好里外不是人的衙门,谁会出头?

第一千四百七十五章产业规划部

    其他人都在琢磨着,这话是接还是不接呢?

    还有,陛下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关外地区,那不是皇的地盘么?

    朱姬润说规划建设,结果吴启晨提出了三条底线。

    这听着怎么那么像是跟陛下叫板?

    让陛下不要争关内的生意,不要争关内的人口,那陛下还怎么开发?

    大家看着朱慈烺的脸色,发现皇并没有什么异样,那就更奇怪了。

    总之整个朝堂都透着诡异,本来商量好的大朝议,吴启晨提前发言,下面的人就不知道该怎么说好了。

    朱慈烺等了半天,也没有人毛遂自荐,点兵点将,朱慈烺心目中合适的人选也没有。

    要不用赛伯温?这家伙执行力还是有的,但要说规划能力,还真的不好说。

    更不要说这家伙当初之所以丢了第二任首相的位置,正是因为对方企图帮内阁跟内库争权。

    要是用他,指不定这家伙把内库卖了填补国库呢。

    等了半天不见有人啃声朱慈烺直接开口:“那就散朝吧,谁要是有好的建议就递折子吧。”

    吴启晨再次站出来:“陛下,臣有一事启奏,臣观看陛下端午节安排要带太子游燕山逛草原。

    臣觉得大明皇帝和储君不宜同时出游,尤其是不应该同时去同一个地方。

    因为这样一旦出现意外,那么大明岂不是陷入混乱之中?

    请陛下为大明江山社稷,一定注意这样的事情。”

    吴启晨这话一出,整个大殿无数人开始吸冷气,整个大殿的温度都高升了。

    这吴启晨胆子可不是一般的大,你这不是咒陛下或者太子出事么,这话虽然说这有道理,但是听着不好听啊。

    果然朱慈烺听完之后脸都黑了,这是人话么,什么叫父子一起出事了大明乱了?你这什么破比喻!

    不过考虑到吴启晨也是忠心为大明着想,朱慈烺强压心中不悦:“此事所奏有礼,如果朕出巡那么太子确实不应跟随,理应留在京城监国。

    但是朕除了是大明的皇帝,还是一个父亲,太子是大明的储君,他也是一个孩子,不能因为国家安全而忤逆父子人伦。

    当然朕也会注意安全问题,到时有禁卫骑兵师护卫外围,有禁卫第一师随行伴驾,而且承德北部的草原离京城并不远,安全没有问题。

    如果下次朕走的远了就不带太子了。”

    看着陛下铁了心要带太子出去玩了,吴启晨也没有再说什么,剩下的群臣也都没有再说。

    朱慈烺看着朝堂的众臣,这朝堂吵得跟菜市口一样不好,可像现在这样没有一个人说话,也不是什么好事啊。

    从什么时候开始,大明的大朝议变得这么死气沉沉的了?

    桂喜宣布退朝之后,朱慈烺招了招手:“吴启晨、周遇吉、王之谦、李若琏、朱姬润等人留下,跟朕到暖阁议事。”

    几人相互看看,停下了脚步,其余的官员回头看看,有羡慕的,有示好的,有尊敬的,有不屑的,夹杂在人群中几人也看不清。

    几人来到暖阁,朱慈烺还是想说说这关外之地的开发问题:“刚才吴启晨说的很有道理,大明关外开发不能影响关内,不能超越关内,不能跟关内争夺。

    但是同时又不能不开发,所以开发的原则就是,各地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参与全球化的大分工,各自都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大明在通过市场和税收两种调节手段,促使各地健康发展。

    你们回去都要琢磨琢磨,内阁的任务是看看这些关外地区有哪些擅长的产业,发展的同时有不能跟关内竞争。

    军部的任务是处理好安全问题,以后很长的时间内,军队维稳,防止叛乱都是重要工作,大战结束之后,这个甚至会成为军队的主要工作。

    所以军队要从现在开始制定相应计划,总结经验教训,合理安排防务,不要再出现奴儿干都司城的事情。

    军事情报部要随时关注关外地区和大明境外地区的叛乱和反明势力,防止这些人内外勾结。

    同时要跟锦衣卫一起关注人员流动问题,确保不出现大家担心的流动型的暴乱。

    锦衣卫还要做的就是关内地区的持续关注,未来没有了国外势力之后,这些叛乱最有可能的就是跟大明关内的势力勾结。

    尤其是那些商会商行,还有那些有钱人,一旦他们生出叛乱之心,其破坏力甚至比起那些部族首领更大,这个锦衣卫要持续关注。

    朱姬润你的工作就是具体实施各地特色产业的建设了,这个是你擅长的,朕就不多说什么了。

    除了各自要做好自己手里的工作之外,还要关注关内关外因为贫富差距拉大引起的仇视心理。

    如果一个地方对大明公民咬牙切齿,拒绝汉化,拒绝学习汉语和大明文化,就算大明条件在优渥,也很难吸引对方。

    所以你们既要保证关内地区有强大的吸引力,又不要让这些关外地区因为贫富差距产生仇视。

    财富分配不均才是以后叛乱发生的根本原因,所以公平的环境和能看到的升通道都是重中之重。

    不要断了别人的路,不要断了别人的念想。

    否则绝望的人可是什么都干的出来。”

    几个官员听着朱慈烺的话有些迷糊,陛下的话好像并不是那么的容易理解,又是全球化,又是贫富差距的,这些新词新概念需要时间消化。

    而且这也是皇第一次在公开场合讲战后规划的事情,这仗还没有打呢,陛下就开始规划战后的事情了?

    不得不说还是陛下高瞻远瞩!

    朱慈烺看了看朱姬润:“朕打算在关外地区成立一个产业规划部,独立于内阁和皇明商号之外,作为关外地区的治理规划机构。

    人员就从五年计划编制小组抽调一部分,然后内阁从关外官员中选一批优秀的官员,皇明商号也出一些有战略才华的人才。

    这个衙门直接向朕负责,你们回去准备调派人手吧,同时都推荐一个部长人选报给朕。”

第一千四百七十六章照章纳税

    大明天津港极乐岛会馆,一众犹太人坐在那里垂头丧气,气氛有些沉闷。

    会馆这种组织是大明的一个特色,最早是以同乡会的名义出现,后来由各地同乡中有钱人出资在京城买地建会馆,方便家乡来京城闯荡的人有个落脚的地方,相互照应。

    不过从复兴历开始,大明分为了关内关外,关内地区的公民都有入京的权利,所以会馆都建在京城,而关外地区的人模仿关内建会馆只能建在天津。

    因为他们不能谁便进京城。

    这条街上不仅有极乐岛会馆,还有莫卧儿会馆,南洋会馆等等大会馆,还有各藩国会馆,这个地方也被称为会馆街。

    犹太人有钱又团结,即使是在会馆街这个地方他们的地方也是比较大比较繁华的。

    因为这里不仅是犹太人的聚集地,也是他们平时谈生意的地方。

    毕竟在自己人堆里,就是签合同心里也踏实一点。

    自从大长老从京城回来之后,整个极乐岛会馆就收到了噩耗,陛下要从他们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

    这一阵子暗流涌动,甚至有些人企图逃离大明,但是看了一圈好像没有什么地方会比大明更好了。

    有些人企图通过游说官员来阻止这个税收,不过经过上次的新闻事件,不少官员被警告被处置,现在已经没有官员敢跟犹太人亲近了。

    也有人试图和大明的有钱人联合,毕竟这次收税是从他们犹太人和大明的富人开始的。

    但多数富豪都不是傻瓜,想要和皇命对抗,那不是找死么。

    而且这么多年以来,个人所得税一直在宣传,正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富人更有亲身体会,都知道,他们能够把生意做这么大,能安心的做生意,大明的强大让他们有一个坚强的后盾。

    大明商人纳税的习惯已经养成,多少人因为偷税漏税不仅家产被罚没,服苦役甚至全家也流配荒岛。

    大明偷税漏税的罚金都是十倍起,最高甚至一百倍,那真是辛辛苦苦几十年,一朝偷税全玩完。

    所以有些人根本不跟犹太人同流合污,甚至反手把犹太人给举报了,举报偷税漏税有奖金拿!这帮家伙找他们一起抗税,一看就是偷税漏税的惯犯。

    大长老看着不吭声的众人:“这事也没得商量,陛下已经明示,这事对我们的惩罚,如果不遵从陛下的旨意有什么后果你们应该知道。”

    其中一个叫默罕迪的举手:“我的生意大多在威尼斯,不再大明境内,我是不是可以不交这个税?”

    大长老看了他一眼,又看到其他人都一副眼珠子乱转有所意动的神色提醒了一句:“你们要知道,大明现在大势已成,时间早晚要拜服在大明的脚下。

    你现在能逃的了一时,那么数年之后,当大明君临整个地球的时候,你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获得现在的机遇。

    而且你现在能逃跑,又怎么知道到时候大明税务部会不会秋后算账?到时候不仅要补交税款还要缴纳罚金,到时候你还能逃到哪里去?”

    默罕迪不说话了,大长老说的这个问题很现实,大明想要一统世界在犹太人高层之中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因为不少犹太人都在协助军事情报部收集欧罗巴和奥斯曼帝国的情报,而大长老作为大明的伯爵,也有机会参与大明的一些高端会议,知道一些消息,加上他们自己的推测。也就知道了。

    在朱慈烺看来大明还没有准备好,敌人还有一战之力,如果有意外情况欧罗巴还有可能翻盘,大明还有可能失败。

    但是在外人看来,在犹太人这个旁观者看来,大明如今的强大,就是那些欧罗巴国家绑在一起强大一倍也不是大明的对手好吧!

    大明一统世界已经是铁板钉钉的事情了,区别就是大明愿意为此付出多大的代价而已。

    所以这个时候哪怕大明提出的个税征收标准咋他们看来这么的过分,这些犹太人也只能缩在极乐岛会馆里商量一下。

    死气沉沉是因为毫无办法,要么妥协要么灭亡,没有更多的选择。

    就像大长老说的,现在不主动掏钱还想逃跑,这万一逃跑之后,大明打到了你跑去的地方,甚至一统了全球,那你还能跑到哪里去?

    到时候因为自己逃税的劣迹,指不定多不受大明待见呢!

    看到这帮人又不吭声了大长老只好安慰:“这件事好处也不是没有,首先交税也算是为大明做贡献的一种,只要我们的贡献足够,陛下许诺我们能回到圣城附近居住。

    大明拥有全世界的领土,圣城那一片对于大明来说并不是很重要,尤其是苏伊士运河修建之后,陆上的通道更是可有可无。

    陛下既然能把处于苏伊士航线上重要的极乐岛分封给我们,那么为什么不会把耶路沙冷还给我们呢?

    要知道大明的皇帝陛下可是很少说话不算话的。

    第二就是陛下已经承诺,只要正常交税之后的财产,都受到大明法律的保护,是自己的私人财产。

    这就表示我们再也不用担心突然被某个高爵位的大人掠夺财产了,我们可以用财产购买土地建造房屋,这些也一样是被保护的,再也不用颠沛流离。

    第三个好处就是接好大明百姓,大明百姓是世界上包容性最高的种族,他们对于我们的族人基本上没有恶意。

    我们照章纳税,为天下做出表率,自然会赢得百姓的赞誉和同情,到时候有利于我们在大明生存。

    第四个好处就是,纳税可是成为公民的一个重要指标,只要我们纳税足够多,那么我们一定能尽快成为大明公民。

    按照智者亚罕的推测,大明的人口政策,尤其是公民入籍政策一定会因为战争而大变,尤其是战后,公民入籍的标准一定会提高。

    如果我们想要融入大明,一定要趁着这些年让更多的犹太人有机会入籍大明成为公民!

    钱财只是暂时的,我们可以从其他地方找补回来,但是这入籍公民的机会一旦错过,后面想要再入籍,可就难了。”

    无弹窗

第一千四百七十七章大明的有钱人们

    五月份对于大明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因为按照传统节气,五月端午前后正是粮食丰收的季节。

    虽然现在因为大明国土广大,很多地方的节气都已经不再适合二十四节气歌,也不再是五月熟。

    但是民俗还有文化是不会变的,全球各地的汉人无不选择这个时候吃粽子,炸油角,炸糖糕,赛龙舟。

    而且这个时间也是大明农业部的重要日子,很多相关农业的政令都会在五月出台。

    尤其是今年,更是让百姓翘首以盼。

    因为往年这个时候都是皇明商号出台粮食收购价,虽然每次的差别也就是几文钱到几十文的浮动,但一分一文放大到几千几万几十万斤粮食的时候也是一笔大钱了。

    今年因为陛下出了圣旨,今年的关内战略储备库交给内阁经营,所以内阁会出一个粮食收购价,用来替换战略储备库的存粮。

    按照最终约定,皇明粮号把战略储备库交给内阁,为了平稳过渡,皇明商号需要分数年的时间,消耗掉库中存粮。

    尽管朱姬润非常想把粮食卖给内阁,回笼一笔资金,但是内阁也不是傻子,粮食他们可以存,但是陈粮他们不要。

    这几年的时间,皇明粮号要一点一点的把库存粮食拉走,即给内阁清理了库存用来收购粮食,又不会导致粮库里的粮食突然清空出现意外。

    朱姬润最终也只能同意,毕竟这关内的战略储备库一出手,至少每年给他减轻了不少收购粮食的压力。

    这相当于一次得到的钱变成几年陆续得到,也不算吃亏。

    至于丢失的关内市场,这还要看内阁有没有那个本事争到了。

    整个库存周期是四年,也就是意味着从今年开始内阁有五年的时间发展自己的粮食加工企业,五年之后粮食就是他们自己处置了。

    要是自己消化不完就只能低价卖给皇明商号了。

    就算内阁有本事完成粮食加工企业发展,那对于皇明粮号影响也不大。

    卖粮食在皇明商号的食品工业体系中利润只是一小部分,就算是粮食深加工也利润不高。

    因为这玩意很难垄断,粮食加工品不易储存,而且保质期短,所以不能长途运输,对于大部分百姓来说,为了吃一顿面条也不至于上一趟县城。

    而皇明商号又不至于为了垄断市场在每个乡设立一个粮食加工企业。

    不要说乡里了,就是县里和一般的州府,皇明商号都不设立粮食加工区。

    也就是那些人口超过五十万的超大城市,还有那些工矿密集地区,皇明商号才会设立粮食加工厂。

    所以辐射的范围有限,没有垄断市场,那自然就不怕出现新的竞争者。

    实际上粮食生意的竞争一直存在,而且很激烈。

    原因很简单,皇明商号是定价销售,全国统一价格,对于一些产量大户来说,这个价格跟收购价之间的差价,皇明商号能赚得,他们自然也能赚。

    而且他们做生意又不像皇明商号那么死板,便宜几文钱他们也卖,还能送点东西,把不好卖的粮食当赠品。

    而皇明商号就不行了,为了防止贪污等问题,这价格是定死的,不能轻易改变。

    粮食这个东西,普通百姓都能分辨,是好是坏一眼瞧的事情,所以其他粮商一样的粮食人家便宜,自然就争走了不少顾客。

    所以皇明粮号现在的作用主要是消耗粮食战略库存,出售一些其他的食物例如腌肉腊肉火锅底料,罐头食品等等。

    而对于内阁来说也没有损失,甚至都是纯赚的,因为这个钱不用内阁出,而是从个人所得税收入出。

    而个人所得税是新税种,等于增加了内阁税收,又是专款专用还不用被军部分。

    这个钱可以用来收购粮食,可以用来修建修理战略储备库,可以用来建设粮食加工厂,这些产业又能安置工人还有不少官员。

    这个钱第一笔是由大明的那些巨富和犹太人出的,所以大家都眼巴巴的看着内阁到底能收多少税,粮食收购价格能定到多少。

    这个粮食收购价并不一定是所有百姓都会把粮食卖给战略储备库,但是这个价格确有这价格指导意义。

    官府以这个价格收购,你其他粮商要是想收,那自然要给一个比官府的价格高一点的价格吧。

    所以当犹太人排队开始上税的时候,大明一片欢呼。

    官员中有一部分也是不舒服,那就是家里有家产的家族,这些官员有一部分是自己是巨富,有一部分是家族是巨富。

    但是大家都没有啥好说的,要说地位高吴启晨等内阁大佬纷纷都纳税了,你还能比人家地位高?

    要说纳税多,那朱姬润和陈子龙等真正的巨富纳税甚至超过千万两,谁还能比他们有钱。

    陈子龙当初作为松江府纺织协会会长,大明第一批获得海贸许可的商户,主持第一届皇明博览会的巨头,那真是大明数得着的富豪。

    而且作为下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者,也已经是稳稳当当的是下一届内阁首辅。

    朱姬润更不用说了,

    作为皇明商号的大总管,自己家的运输生意也是大明除了皇明运输之外最大的运输公司。

    人家下一步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全球化的物流公司,也是大明第一个用热气球作为运输工具的超级公司。

    除了这两位之外,大明还有很多隐形的富豪这次也纷纷展露头角。

    例如金矿大公赛伯温,港口大公李通,海运大公郑芝龙,酒店大亨李若琏等等。

    赛伯温的封地就在金山,按照陛下的规定,封地内的矿产是属于私人财产,唯一金银等贵金属需要和皇家一起开采,只能出售给皇家。

    赛伯温的封地不大但是很幸运发现了三座金矿,每年淘金收入就价值数百万两。

    李通的封地在巨港,作为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港口,其优势的地理环境,加上其潜心经营,各种优惠政策,让那里发展迅速,而且其敏锐的意识到香料贸易的潜力,把那里建设成为了南洋最大的香料转口贸易中心,最大的香料种植基地,也成为巨富。

第一千四百七十八章抗税者

    郑芝龙是大明最早的一批巨富了,当初他可是真的比皇帝还有钱,先后捐献给皇室的财富就有三亿多两。

    后来混了一个大公的位置,虽然地处偏远,但能靠捐钱成为复兴历的第一位公爵,也是前无古人了。

    陛下并没有亏待他,虽然封的地方是南大陆的一个离岸岛屿,但是那里有煤有铁,紧紧储藏的资源价值就超过了郑芝龙捐献的总和。

    更何况那里山清水秀,适合养老,山高皇帝远,代表着陛下几乎不管他。

    有了自己的封地之后,郑家的产业一度收缩,郑芝龙更是变卖了福建地区大半的产业用来发展自己的封地。

    现在那里已经是南大陆第二大城市,人口超过十万,新开辟的南部航向正经过那里,不仅不是与世隔绝,反而成为了交通要道。

    南部航线就是从南非地区绕过新大陆南部的火地岛,然后进入南大陆,然后从南大陆北上最终到达大明。

    这条线路是这些年新兴的,不过随着大明对南大陆的开发愿意走这条航线的船只越来越多。

    郑芝龙就是这条航线的最大受益者,也是这条航线的最大经营者。

    有这条航线的利润,加上开矿的利润,还有原本在大明关内地区的生意,郑芝龙每年的赚钱能力还是相当强悍的,虽然不能像以前一样每年数千万两,但是每年近千万两的收入还是能保证的。

    让朱慈烺意外的是,李若琏竟然成为大明最厉害的酒店大亨。

    以前应为锦衣卫的工作特殊,需要探听消息,而且自身掌握的消息也多,所以一直以来锦衣卫都有投资一些酒店青楼之类的产业。

    但是锦衣卫作为官方组织,不好出面经营,故而一般都采用入股的方式,或者是给予酒店青楼钱财,让锦衣卫派人入驻。

    李若琏就利用这样的机会,开设酒店,然后即赚过往商客的钱,又赚锦衣卫的钱。

    而且以前大明关内关外都没有那么太平,酒店这个生意也不是谁想干就能干的,偏偏李若琏有背景生意能做到哪些危险的地方。

    而当地的地下势力更是不敢找麻烦,自然是生意越做越大。

    李若琏又一直跟在皇帝身边,很多第一手的消息众多,例如哪些资产要拍卖了,哪些地方要打仗了等等。

    靠着这些生意竟然也积累了大量的家产。

    朱慈烺问他的时候,他也是没有含糊:“臣这是为将来封地发展积累资金,臣的封地一直还没有着落呢,而他们几个的封地都建设好几年了。

    臣自然想等封地下来的时候好有钱开发。”

    朱慈烺倒是也没有觉得李若琏以权谋私有什么不能容忍的。

    这个就像秦始皇时候的王翦一样,不怕你有私心贪婪,就怕你什么都不要当圣人。

    想李若琏负责的这个岗位,不交给心腹之人不放心,心腹之人要是都跟王莽赵匡胤一样,那岂不是更不让人放心。

    反倒是李若琏这种,大错没有,小错无伤大雅,虽然贪婪,但是贪的有度,而且是依照制度办事,让朱慈烺更踏实一些。

    至于李若琏为啥一直没有混到封地,那还不是因为这家伙现在还掌握这军事情报部的实权。

    原则上如果某个重臣还在位的时候,朱慈烺是不会分封封地的,封地这个事情,就像是盖棺定论一样,一旦封赏之后,就不能随意扩大增长。

    因为封地一加再加,那加的不仅仅是封地还有人的野心。

    而且一旦有了封地之后,这些人就感觉自己下半辈子有了着落,就不想着拼搏了,那办事的主动性就降低一大截了。

    大明除了这几个有名的富豪之外,其余的年收入过百万的也有很多,这些人大多都是当初获得海贸许可证的第一批。

    虽然后来全面开海,但是这些人拥有先发优势,往往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站稳了脚跟,成为一个行业的翘楚。

    有了这一笔钱之后内阁的钱一下子富裕起来,不过对于粮价内阁还是比较谨慎的,这个是长期的买卖,陛下已经定死了最高价,那么这个收购价就不能定的太高。

    没有什么经验之下,内阁干脆就按照皇明粮号的惯例,微调微涨。

    百姓看到新粮价之后,也都松了一口气,只要内阁不乱来,谁收他们的粮食都一样。

    大家都在讨论粮食改革,确没有人去关心大明为什么突然皇明粮号退出关内市场了?

    有些人猜测这是陛下逐步把治理职权还给内阁,是陛下对内阁信任和倚重加深的表现。

    也有人觉得这是陛下为了补偿军费突然增加给内阁的安慰,因为多收的个人所得税正好能够填补军费增加的比例。

    大明军部倒是一副枕戈待旦,二级戒备的状态。

    可惜这次征税天下太平,没有掀起多大的水花。

    就算偶尔有几个偷税漏税瞒报的,也不用军队出手,甚至缇骑司都没有动用,紧紧是税吏就把这些富豪办了。

    不过相比起关内的平静,关外地区就暗流涌动了。

    有些人当惯了土皇帝,已经忘记了这天下是大明的天下了,大明是懒得搭理他,他们确以为大明离开他么不行。

    这些地方有些甚至上不了巨富榜,第一批收税根本没有他们,就他们那一年几万两的收成甚至第二批都没有。

    但是他们已经做好了抗税的准备,一副要造反的架势,甚至已经在自己辖地鼓吹起反大明的言论。

    对于这样的势力朱慈烺没有手软,发现一个清理一个,这样的势力不趁着现在有空的时候清理,还等着打仗的时候让他们在爆发不成。

    然后犹太人开始庆幸了,还好他们没有找事,这一波可是有不少族群因为抗税被直接贬为苦役送到各地开矿修路。

    苦役可是比起关外各族还要低一等的存在,地位近似奴隶,只不过苦役是有年限的,可以通过汉化学习考试等等摆脱苦役的身份。

    要是当初犹太人跟着抗税,肯定不会比这些家伙好到哪里去。

    无弹窗

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难以回头

    孙传庭成为了藩国国土问题调停大使,这可是他从退下首相之位之后的第一个实权职位。

    虽然在朱慈烺看来,这个调停大使其实就是一个劝架和稀泥的,但是在孙传庭看来,他可是代表着大明,代表着皇帝,那他的话自然就是大明最终的决定,难道还有人敢不听不成。

    调停调停,孙传庭把这一次会议当成了展示大明威严的契机,也是自己再次被启用的契机。

    虽然现在他失宠了,但是古代多少丞相高官不是数次上下沉浮,要不然怎么叫宦海沉浮?

    所以一时失意并不算什么,只要把握好这个契机,那么再次登上相位也不是不可能!

    要是再当上丞相,他绝对不会再像上次那样接连触犯皇上的禁忌,第一不再从皇上手里划拉东西,至少不能那么急。

    第二不能在想着恢复儒家的声势,儒家已经被彻底压下没有翻身的可能。

    民间有一句俗话,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说的就是这帮书生,瞻前顾后,首鼠两端,根本成不了大事。

    现在都不用皇上动手,朝廷风向一边,他们个个都成为了新学的簇拥。

    就连那些被放在关外地区当官的那些儒家学子,现在都羞于提起自己儒家的跟脚,张口闭口都是新学知识。

    孙传庭正了正官帽心中感慨良多,推开理藩院的大门,一众藩国使臣都眼巴巴的看着他。

    孙传庭威严的坐上主位,下面的藩国大使纷纷站起:“见过大明调停天使!”

    孙传庭摆手示意:“都坐下吧!”

    待众人坐定,孙传庭再次开口说话:“凡事都要有个规章制度,要是每天跟在菜市口一样吵吵,吵一辈子也不会有个结果。

    这个是我草拟的土地战利品等等的分配原则,今天咱们主要讨论的就是这个原则的可行性。

    只有定下分配原则,那么接下来你们的争端就可以根据这个原则进行梳理,该谁的就是谁的。”

    一众藩国使臣立刻都意外的看着孙传庭,这个想法对啊!上一任大使只知道一个个的去劝说,一个个的调解。

    怎么就没有谁想到这个办法呢!

    确实,确定了解决问题的原则,那么接下来你多他少,就完全可以按照这个原则分配。

    所以接下来的一天时间一众藩国使臣都在研读讨论孙传庭制定的这个分配原则。

    这个原则制定的很详细,包括战胜的标准,战损的比例分配,战役中各国付出的资金,战后清理过程中各国的表现等等这些。

    然后每一项数据都有相应的评分,不仅要自己给自己评分,还要各国之间相互评分。

    最后把这一战的参与方都加入进来,然后评分相加,在按照各自的得分数进行分配。

    分配的时候也是可以选择的,大明会出专门的统计人员,对这些领土价值进行评估,然后各国出力少的可以要土地也可以要求想要土地的国家给予金钱或者资源抵偿,甚至可以使用土地置换。

    这样一套总原则,基本上做到了公平,让各藩国无话可说。

    朱慈烺看完孙传庭第一天的工作成果之后,也不得不赞叹一句,这个办法好,这个不仅可以解决当前的问题,甚至给以后这类问题都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甚至还有鼓励指导各国的作用。

    让各国都知道自己以后在战场上该干什么,哪些工作得到的评分更高。

    听到朱慈烺的赞许孙传庭也是松了一口气:“陛下放心,有了这个规章,不出半年臣就能完成各藩国的土地分配,让各藩国归于和平。”

    朱慈烺摸摸鼻子:“其实,不用这么着急,这个计划确实很好,但是有几个地方你需要好好把握。

    第一个就是这土地置换,一定要慎重,而且仅仅限于这次作战获得的土地,不要让这些藩国钻了空子,回头别把自己的国土都置换到了一起。”

    这个就是大明的基本国策了,当初大明进攻莫卧儿地区的时候要求各个藩国共同出兵,分了一波领土。

    然后在埃及又让他们自由发挥,各自也抢到了一点,这次个葡萄牙作战又有收获。

    这样使得各国的领土都分为三四处,虽然不方便各国管理,但确有利于大明的统治。

    各个藩国国土分散,就不能形成合力,一个零碎的国家的威胁自然要比一个统一的合在一起的威胁要小。

    而且各国因为土地零碎,最终肯定要走上分封的道路,到时候一国变多国,最后变成一个个城邦,彻底失去对大明的威胁,这个基本国策是不变的。

    所以土地置换可以,但只能有限的置换,不能换着换着让各国把领土换到一起了。

    其他不说,就倭六国就很有这个可能,无论是莫卧儿地区出现一个大国,还是倭岛再次统一这都是朱慈烺不愿意看到的。

    孙传庭听完朱慈烺的提醒,自然想明白了其中的关键:“陛下只管放心,臣一定会注意这个问题。”

    朱慈烺继续说道:“第二个就是,也不用绝对的公平,让各国之间有点恩怨,即有利于大明出售武器,也有利于大明的管理。

    这个你可以灵活掌握,例如贪污、索贿、受贿或者因为某些兴趣爱好之后偏向其中一个之类的,这些事情都可以试试,到时候朕给你兜底。

    当然你要做的隐秘,让他们抓不住把柄,挑起他们的怨气矛盾,又不至于对大明有矛盾,两方结怨最好能趁机出售一波大明武器。

    这个你明白么?”

    孙传庭脸色有点汗了,这是陛下鼓励自己贪污受贿的,可不是自己真的想,而且陛下这个手段真是有点肮脏啊?

    这不是让自己当个小人么?这名声一坏,自己以后再想回到内阁当首相,那几乎是不可能了。

    但自己能拒绝陛下的圣旨么?

    显然是不能的,孙传庭苦笑一声拱手:“臣知道了,一定把这件事办好!”

    干脏活就干脏活吧,总比没活干要好,陛下也不知道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总之走出这一步,孙传庭就难以回头了!

    无弹窗

第一千四百八十章前往承德

    朱慈烺可不知道孙传庭有那么多的内心戏,安排完藩国分疆土的事情之后,朱慈烺就带着太子前往承德去玩了。

    建奴后世选择在承德建立避暑山庄,除了这里的环境好之外,更重要的是这里背靠燕山直抵整个内蒙地区。

    正好每年夏天召集蒙古王公联络一下感情。

    而朱慈烺选择在这里玩也是因为这个,这里往北是大明的东蒙省还有呼伦贝尔大草原,也就是以前的科尔沁草原地区。

    草原和山林交界处,能够体验两种不同的风景。

    当然同时也是考察一下,这里划归关内之后,这些年的发展情况。

    太子第二次出京,和上次去天津看海不同这次他跟皇上可是骑马前往的,这对于太子来说可是新奇体验。

    而且这次比上次赶海好有趣,因为承德那边安排了打猎。

    有那个男孩能拒绝的了骑马打猎放枪的诱惑呢。

    太子的马是六岁的时候,他亲自从御马监挑出来的,御马监现在虽然不管军队了,但是他给皇家养马的职能并没有废除。

    端午时节,朱慈烺一家坐上马车一路向北,太子不时拉开车帘看看他的小红马,害怕它跟不上队伍。

    皇后爱怜的摸着太子的头:“别总把头伸出去,小心吹感冒了。”

    太子回头看看:“没事,父皇说,雄鹰就应该展翅翱翔,一直躲在窝里是练就不出搏击九天的翅膀的。

    就像小红马,当初要是一直把他养在马厩,每天精料的喂着,怕他累着所以不让他奔跑,那他一定跟不上车队,那就不是马了。”

    皇后没有在说话,太子眼中闪过得意,他最近发现了一个技巧,那那就是只要他说话引用父皇说过的话,那么母后都不敢反驳。

    而且不仅母后不敢,大明所有人只要听到这话是皇上说的,就不敢反驳了。

    朱慈烺抬眼笑笑:“天气这么热了,坐在车里也闷,开窗透透气也好。

    孩子要是这点风都受不了,那还谈什么治理国家,整天待着寝宫暖阁里算了。”

    皇后跟着笑笑:“皇上教训的是,这不是臣妾许久没见,想念的很,不知道怎么去疼爱了。

    陛下,这太子在外读书还要多久?这该见的世面也见了,该体会的民间疾苦也体会了?是不是该给太子请几个厉害的老师,好好教导一下了?

    这个年纪正是向学的年纪,可不要耽误了。

    而且现在太子的身份也暴露了,这学校里安排安保自然不如皇城内,这万一要是被有心人知道有个什么闪失,可如何是好?”

    朱慈烺摇摇头:“这才哪到哪啊,还早着呢,现在还是小学,等到初中的时候朕还打算让他去更远的地方读书,高中则去一个偏远之地,大学读军事大学。

    太子的学业完全不用担心,朕有的不是一个学富五车的太子,大明不缺科学家,不缺读书人,缺的是一个明君。

    安全问题也不用担心,大明关内地区现在虽然称不上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那也是很少有大案发生了。”

    皇后见劝不动,只能拉着太子的手偷偷抹泪,朱慈烺权当没有看到,看着窗外的景色变幻:“桂喜,这边再有半个月麦子也要收获了吧?”

    桂喜躬身:“是的,差不多半个月,现在看着麦子还有点青,但一阵南风吹过去,一夜之间麦子就黄了。”

    进入燕山之后,朱慈烺带着太子骑一段时间的马做一段时间的车,偶尔碰到好的景色也停下来玩一会欣赏一下。

    总之一副放松的状态,百姓远远的看着这个车队,只知道车上是大人物,但是到底多大,确没有人知道。

    抵达承德之后,当地知府已经带着各位蒙古地区的垦殖公司高管等着了。

    大明整个了所有北方的少数民族,让他们相互结合成立了垦殖公司。

    大明现在已经很少有单打独斗的游牧部落,所有的生产生活都以垦殖公司为单位,然后草原上经过这些年的治理盗匪也变少了,各部落也不用像以前一样几百上千人聚集在一起。

    现在的部落都是几十户人家甚至十几户人家组成一个生产小组,每年按照固定的线路半游牧,剩下的时间种地种一些土豆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然后在种一些苜蓿等等的饲草。

    而一些水草特别丰美的地方干脆就该游牧为固定的放牧,甚至开始草场轮作技术。

    整个蒙古草原几乎供应了大明关内四分之一左右的牛羊肉,还有五分之一的皮毛,是大明重要的牧场。

    至于剩下的四分之三,有四分之一是剩下的其他地方一起提供的总数,剩下的四分之二,则是关内地区的养殖。

    朱慈烺这次到承德,自然要召见一下这些垦殖公司的管事,安慰一下,表示一下皇上对他们的关心,好让他们安心生产。

    因为这次军事改革,骑兵师的地位大幅度降低,从战略进攻力量变成了战役协助力量,师级的单位也从一个师三万人降低而一万。

    尤其是原本的历史遗留问题,让蒙古这边有了一些谣言。

    当初大明攻打莫卧儿帝国的时候,因为骑兵不足,所以当时临时组建了骑兵第四师,全部都是由蒙古族善骑射的人组成。

    后来这个编制一直没有撤销,反而因为战争的持续这个师也跟着战功赫赫,一直被重用被不停的补充。

    可是这次骑兵师改革之后,军部有意把这种单独的蒙古骑兵师融入进其他骑兵师之中,不再让其单独一族成编制。

    而且对于功勋卓著的战士对其家庭进行了升籍,全部转化为公民。

    然后为了表彰他们的功劳这次骑兵扩编,对这些抬籍之后的家庭进行了倾斜。

    结果军部一个没有注意,把征兵的名额没有更改占用的是还是原本蒙古族招兵的名额。

    这就让剩下的蒙古族人不满了,本来每年招募的蒙古族骑兵也不过七八千的样子,这些人现在已经是公民为啥还要占用他们的名额。

    于是这边就开始流传陛下对他们不满,已经开始防备他们的流言,甚至有人说大明要对他们动手了!

    无弹窗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868/ 第一时间欣赏统计大明最新章节! 作者:怕起重复所写的《统计大明》为转载作品,统计大明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统计大明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统计大明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统计大明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统计大明介绍:
一个强大的帝国必须能提供至少2000项关于国家的统计数据。
如果崇祯对于自己的国家了如指掌,那他的结局一定是另一个模样。统计大明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统计大明,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统计大明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