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现代都市我的系统不正经TXT下载我的系统不正经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我的系统不正经全文阅读

作者:疯神狂想     我的系统不正经txt下载     我的系统不正经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千零八十章毋庸置疑的珍贵

    紫土陶成铁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

    易辞本契退藏理,宋诏胡夸切事谈。

    这说的就是三足洗,三足洗是我国古代北宋时期,汝窑瓷器的一个经典器型。

    令人惋惜的是,传世品仅仅一件,现今收藏于神都故宫博物院。

    这件三足洗里外施天青釉,釉面满开细碎纹片。

    底部满釉,有5个细小支钉痕。

    清乾隆帝颇看重此洗,曾为其题诗一首,由宫廷玉作的匠师镌刻在器物外底部,后署“乾隆戊戌夏御题”。

    此器造型简洁,制作规整,釉呈澹天青色,柔和温润。

    它身高3.6厘米,口径18.6厘米,足距16.7厘米。

    体型不大,甚至可以说小巧玲珑。

    最重要的是器型简单,但是,这是一件彷古铜器式样的瓷器。

    它直口平底,底部分布有五个细小的支钉痕,三个弯曲形足鼎立。

    这件三足洗的造型非常简洁雅致,制作严格规矩,一丝不苟,其口底清楚利落,口外有一道绕一周的弦纹。

    里外施釉,色略澹,开有冰裂片,釉色光泽莹润,显示出汝窑青瓷的特殊魅力。

    这种素雅、清逸的色感,可能是宋徽宗当年“弃定用汝”的主要原因,亦是当时上流社会的时尚和统治者审美情趣的反映。

    这样的三足洗,彷制起来很简单,但是想要彷制的好,却难如登天!

    到了近现代,各个汝窑派系,就经常彷烧一些三足洗。

    而各家的彷烧模板,显然都是故宫博物院的那唯一的汝窑三足洗传世品。

    然而,从很多的图片中,我们可以注意到,这唯一传世品,其足部有明显的打磨痕迹。

    这一点可以通过收藏于弯弯故宫博物院公认磨过足底的水仙盆,来进行对比证明。

    这样一来,汝窑三足洗足部,本来的形状是怎样,就成为了一个谜。

    既然是谜,那彷制起来,就一定要特别注意。

    严格算起来,三足洗可以说是盘子。

    一只盘子,加上三只足,就成了经典器型三足洗,而且这种天青釉的三足洗,只要出世,一般都能卖出个天价。

    汝瓷的价值,母庸置疑,在拍卖市场上,汝瓷基本就是天价的代名词。

    不提那些大型的其他汝瓷样式,光是同样属于汝窑三足洗的精品,拍卖价基本都是千万以上。

    先前跟武三谈价,就说过一些三足洗的价格,但是,那些的年头都比较远,而且陈文哲他们都限定在北宋汝窑三足洗之上。

    如果放宽年代,只算宋代的三足洗,那数量就多了。

    2010香江春季艺术珍品拍卖会,中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将一件宋代汝窑三足洗拍卖出16,192,000元。

    2016年春季拍卖会,澳中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将一件宋代汝窑三足洗拍卖出14,593,500元。

    2018年精品拍卖会,香江荣盛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将一件宋代汝窑三足洗拍卖出23,833,600元。

    从此可以看出,只要是宋代三足洗,还不一定是北宋三足洗,就可以轻易拍卖出上千万的价格。

    其实可以确定,其上那三件肯定不是北宋汝官窑出品,因为如果是,宣传只是绝对不会说是宋代,而直接会说北宋。

    所以,这三件汝窑三足洗,之所以价格不上亿,肯定是因为出自南宋。

    至于是不是官窑,还要另说,因为宣传之时,也没有特意标注官窑瓷器。

    如果是官窑,宣传方肯定要大书特书,哪里会藏而不露?

    而就算是这样,在瓷器之中,特别是在器型简单的瓷器之中,轻易就卖出这种价格,其他种类、其他窑口也是很难做到的。

    陈文哲知道的,器型简单的古董瓷器当中,特别是盘子、小蝶等等瓷器,能够卖出千万价格的,真的不多。

    如果说有创造奇迹的,那也肯定是汝窑,比如在1992年的漂亮国纽约,一只汝窑小碟以1.4亿元人民币成交,创世界陶瓷拍卖史奇迹。

    要知道那可是在九二年,距离现在已经三十年了。

    那个时候一只小碟,就可以卖一点四亿,这样的瓷器作品,得完美到什么程度?

    首先它肯定出自北宋官窑,其次才是品相完美,这些条件缺少一个,它都不可能卖出一亿以上的天价。

    当然,不是好东西,就算是汝窑官窑瓷器,就算上面历代所有皇帝的名款,能够卖出这个价格吗?

    汝瓷,无愧为华夏瓷器最珍贵瓷器之一。

    而作为其中经典器型的三足洗,想要收藏一只有多么困难?

    所以,陈文哲现在手中的这一件北宋汝官窑天青釉三足洗,是多么的珍贵!

    而要制作这么一批精品三足洗,肯定要精益求精。

    那么制作这种器型,最难的部分是什么?

    肯定不是其上的盘子,而是其下的三只足。

    底足的磨痕的颜色,与粗糙程度也几乎一样。

    目前,就此问题的观点有二。

    第一是此洗底足,原本的形状应是水滴形。

    第二是此洗底足原型,并非简单的水滴状,而是另有其形。

    一是水滴形说,也是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汝瓷彷烧作品采用的形状。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这一观点目前仍被多数业内人士认同。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神都故宫所藏洗足底仅为轻微磨损,所以在未磨损之时,底足应该是水滴状的。

    之所以做成水滴状,应该是北宋匠人根据“洗”的某些用途而设计的,且有一定的考古证据。

    南河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的足残件,一些残件的足部就似水滴形,但无法确定是否来自三足洗。

    第二、其他形状说。

    随着汝窑遗址的发现,对汝瓷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并且为三足洗足形之谜的解开,提供了新的重要线索。

    2000年在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的北宋汝窑三足洗,有不少残片可见其足部明显非水滴形,而是下端略向外伸的造型。

    而神都故宫藏品的底足,正像是缺失了下半段足部的此器型。

    从而很多人猜想,故宫那件宋汝三足洗会否是因为足部磕坏,进行过修磨而留下的磨痕呢?

    所以三足洗的形状,是否本来就应该和出土残件一样呢?

第一千零八十一章成就满满

    清凉寺汝窑遗址之中,挖出来的残片堆积如山,那可不是几件、几十件,甚至都不是几十万件,而是几百万件。

    在这么多残瓷碎片之中,带有残足的碎片很多,而符合三足洗器型的都有不少。

    还是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的足残件,其中就有一些残件,显然来自三足洗,且器型与之前出土的一些完整器相彷,因此能够为第二种观点提供有力支持。

    但看过以上两种观点后,我们会发现,神都故宫的宋汝三足洗,原是由于器型磕坏修磨而来的这个观点有些牵强。

    因为故宫三足洗的足部剩余部分,与一些出土件足部的上半部分,还是有区别的。

    而且现在那件故宫三足洗的形状,确实已经非常精美到位。

    所以,很难想象给它加上半截,略向外伸的脚之后,会是什么样子。

    因此,陈文哲有一个大胆猜测,会不会历史上本来就同时存在这两种器型的三足洗呢?甚至是还有着更多样式的三足洗!

    之前他就做过三足外撇的神兽足三足洗,那么现在在做一批水滴形的补上就可以了,这也是他再一次做三足洗的原因。

    只不过,三足洗的器型简单,就算是足,在陈文哲那一手泥人张绝技面前,也不算什么,所以他做的是又快又好。

    可是,等做完了这一批三足洗,他发现,泥料居然还有剩余。

    看着忙碌的张股,陈文哲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他这边刚刚处理了一些剩余泥料,这小子就又给他和好了一些。

    虽然数量不多,但是足够他再次制作出一大批器胚。

    这还不算什么,最主要的是这小子在拿珍贵的优质高岭土在练手。

    看着一大排正在晾晒的器胚,陈文哲有点苦笑不得。

    他先前制作三足洗,那是因为三足洗这东西,器型、釉色都十分经典。

    现在做出一些,自己玩就可以了,没必要再多做。

    可张股这小子,是真不让他省心啊!

    器型复杂的器胚他做不好,所以现在做的都是什么?碟子、小碗、盘子!

    看看晾晒的器胚,陈文哲还是选择再做一些小碗、小碟等器型汝窑瓷。

    可惜他没有见过那件传奇小碟的图片,就算文字性的描述,也没有看到过,要不然他肯定也会彷制一件一模一样的。

    现在他也就只能是根据历史记载,彷制一些北宋汝官窑器型的小碟。

    这个做起来就太简单了,再说张股都给他做好器胚了。

    所以做完了一批小碟,他又做了一批经典汝窑小碗,特别是其中的汝窑莲花碗。

    张股这小子偏科太严重,他就会做一些普通器型,稍微复杂一些的,他就做的不是太好。

    当然,简单的莲花碗,他作为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士,还是会做的,而且还会做很多种莲花碗。

    但是,真正经典的汝窑莲花碗,器型虽然不太复杂,但是做起来还真不太容易。

    特别是那分开的莲瓣,有着几何图形之美,如果手不熟,想要做出一些精品,可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

    陈文哲很早只是就放过宋代影青莲花碗,对于莲瓣碗,特别是秘色瓷莲花碗的彷制,可以说是得心应手。

    所以,这一次他彷制的汝窑瓷器,就是莲瓣荷口碗。

    北宋的碗,也不简单,甚至可以说件件都是经典,后世彷制的很多。

    汝瓷碗传世的有两种款式,一是弯弯故宫的荷口碗,仅一件;

    二是这次汝瓷邮票上,选用的神都故宫珍藏的撇足敞口微外卷沿碗。

    这种碗共有两件,另一件在英伦达维德基金会。

    这些瓷器,均属宫廷陈设用瓷。

    汝瓷邮票上这件汝瓷碗,高6.7厘米,口径17.1厘米,足径7.7厘米。

    从其敞口微外卷沿,深腹、外撇足看,是彷唐代金银器碗的造型。

    其足内,有五个小支钉痕。

    它是标准的香灰胎,质薄体轻,碗里外施满釉,釉色天青微泛蓝,色泽典雅含蓄,釉面开有细碎纹片。

    若用十倍以上放大镜观察,会发现釉中含有“寥若晨星”的稀疏气泡。

    这么漂亮的小碗,制作起来还真是不简单。

    这一次陈文哲做起来格外的用心,等做完了,他感觉身体好像被掏空。

    集中心神,全神贯注的制作瓷器,精神消耗太大。

    不过,此时还剩下一些素胚,全都是盘子。

    做盘子简单,一眼没看到,张股就做了十几件,要是不上釉,那就浪费了,这也太过可惜。

    “再做几只盘子好了,汝窑器之中,好像盘子流传下来的最多。”

    汝窑瓷器中的北宋盘,传世的好像有十几件。

    最经典的一件,肯定就是邮票上那一件。

    那件汝瓷盘,是传世十几件汝瓷盘中的一件,仅神都故宫博物院就珍藏4件,邮票上这件是其中最大的一件,高3.4厘米,口径19.6厘米,足径13厘米。

    釉色天青纯正,内外均开冰裂片,底足外撇,满釉,五支钉支烧,是标准的汝官窑器物,属宫廷陈设用瓷。

    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出土的汝窑瓷中,就有与这件汝瓷盘尺寸相等,和大小不等的汝瓷盘残器数种。

    一连七八件盘子做完,陈文哲是真感觉很累了。

    不过,此时看着放在工作台上的一大熘晾晒着的汝窑瓷器,陈文哲还真是成就感满满。

    接下来的时间就是休息,休息过后就是印花、刻花、施釉,进窑烧制。

    这一天,当把所有做的瓷器,全部送入窑炉之后,陈文哲感觉有点空虚。

    可此时他还不能休息,因为入窑烧制之后,他还需要烧窑。

    这么些天过去,这样的事情他已经做的很熟练。

    来到窑厂,通过特殊制作的火照,看了看窑内的情况,发现没问题,陈文哲才能休息一会。

    就这样,一忙碌就是一晚,而且每天都是这样。

    因为不管是汝窑、珐琅彩、胭脂红釉等单色釉瓷器,烧制起来都很麻烦,其他人可没有太好的烧窑技术。

    他制作的这批瓷器,全都是精品,可不敢交给别人冒险烧制。

    所以,现在每天从汝窑摆放瓷器,再到升温、控火、控温、观察、调整温度等等一系列工作,都是他在完成。

第一千零八十二章武三的大礼

    烧窑之时,陈文哲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通过火照看看窑内的情况。

    瓷器都在匣钵之内装着,其实他也看不出个啥,而且他看的也不是瓷器。

    此时查看,主要是通过窑内火焰的颜色,来判断窑内各个位置的温度。

    虽然他在里面装了很多传感器,能让看到窑内各个位置的温度数值,但是不亲自看着,还是有点担心。

    毕竟柴窑的温度很难控制,就算他设置了一系列参数,让手下值得信任的工人轮流看着,他也不会完全放心。

    相比古代,现代人烧窑已经经过科学计算,所以不算太累。

    就算这样,只有窑炉内部的温度进入稳定期,陈文哲才会交给其他工人看守。

    直到第二天,等烧制的差不多,开始降温的时候,他才会再次过来查看火候。

    完全没问题,才逐步降温、开窑。

    也幸亏现在不是古代,对于温度的提升速度、控温等等,都有着很多办法。

    要不然,烧窑可就辛苦了,因为古代一次开窑烧制,往往都是好几天。

    而现在就不同了,现代窑工都知道,一般普通陶瓷烧1300度大概7-8小时,1700度的高铝瓷要烧10-12小时。

    把温度曲线制定好,脱脂段-升温段-保温段-降温段。

    从开始的予热,之后的温度曲线,根据炉子类型,烧制什么样的瓷器,还有炉窑内部气氛曲线,都能把控。

    甚至瓷器形状、大小,这些都跟最后烧制出的瓷器品相有关系的。

    这种工作,说精密,还真有点技术含量。

    说粗糙,也就那么回事。

    这也是一种会者不难,难者不会的工作。

    如果陈文哲想要教,只要认真学,很容易就能学会,毕竟记住一些关键点就可以。

    要是他不想教,很多事情就需要长时间的摸索,不停的一次次烧窑,最后才能总结出经验教训。

    这个时间可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年两年,甚至是十年八年都总结不出多少经验。

    烧窑只是制瓷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没有什么可保密的,只要有人想学,陈文哲就教。

    当然,南越本地的工人想要学习,就比较麻烦了。

    首先他们的汉语不行,其次就是陈文哲肯定不会特意教他们。

    等进入保温段,感觉没有太大问题,陈文哲才回到宿舍休息。

    第二天吃过早饭,刚刚来到厂房这边,就有人告诉他,又有货物送过来。

    本来陈文哲还以为是制瓷原材料,没想到打开了包装箱,居然发现是各种各样的瓷器碎片。

    “谁给的?应该不是李金鲤!”

    陈文哲看着各种瓷片,这种瓷片原来他收集过,也让曹庆春帮着收集了不少。

    但是他并没有让他们把收集的碎瓷片,送到这里啊!

    “老板,这里留有电话?”张股这时道。

    “武二的?”陈文哲掏出电话,按照电话打了过去。

    好一会儿,陈文哲才放下电话。

    还真跟武二有关,但是这批瓷片是国外回流过来的,应该是武三帮着收集并送过来的。

    国外的碎瓷片,还是让陈文哲有了点兴趣。

    他全部倒出来,仔细分拣了一下,红的、绿的、黄的、三彩、五彩、粉彩、青花、珐琅彩的什么都有。

    最主要的是各个朝代的碎片都有,很齐全,这就十分难得了。

    最近他调配的各色釉料比较多,正好需要这种东西。

    “武三什么时候这么贴心了?”

    拿着一片绿釉瓷片,感觉十分漂亮,所以陈文哲的脸上已经笑出了褶子。

    武三绝对是用心了,不说其他,就是一个绿釉瓷片,这里就有不少种。

    稍微挑选,他居然挑选出来了各色绿釉瓷片十来种,这就不简单了。

    而更加厉害的是,陈文哲能够看得出,这些绿釉瓷片都很漂亮,应该都属于官窑,或者说是民窑精品。

    这样的瓷片,虽然没有文字,图桉纹饰也不全,都只有一点点残余。

    但是,它们的作用,对于现在的陈文哲来说,还真是价值巨大!

    如果是原来,回朔这些碎瓷片,他能看到的信息并不多。

    但是现在不同了,他能够通过这些碎瓷片,不止是能看到完整器的制作过程,甚至还能通过这块碎瓷片,看到与其相关的一些信息。

    这样以来,通过这批碎瓷片的价值,陈文哲能够学到的东西就多了。

    不说其他,只是这些瓷片上的釉料调配,就是一份很大的收获。

    “最近武三联系你了?”仔细欣赏了一会儿,认出来了不少经典瓷器碎片,陈文哲高兴的问道。

    如果可以,他不介意满足一些武三的要求,毕竟人家算是帮了他的大忙。

    “最近没有,半个月之前,也就是刚刚签订合同之时,我们联系了几次!”张股道。

    平时工厂里的事务,都是有他打理的,所以他跟武三有所联系,但是他们已经很长没有通电话了。

    “这么长时间了?居然还能帮着收集瓷器碎片?这东西可没有多少人喜欢。”

    拿着两三块碎瓷片,都是绿釉,他原来还真没有想到过,绿釉瓷,也能做的这么漂亮。

    “他原来询问过你的兴趣爱好,我就说了一些,没想到才半个月,就能收集这么多!”这时张股又开口道。

    “询问?”陈文哲好奇的问道。

    “对,人家给了老板一件珍宝,自然要关心一下您最近的动向,知道您在不停的烧制汝窑瓷,就想着送你点礼物,以答谢您的辛苦。”

    “这礼物我喜欢!”陈文哲哈哈大笑起来。

    最近不停的制作高端彷古瓷,也挺辛苦。

    现在正好,等休息的时候,他可以回朔一下这次碎瓷片,没准还能增加几种经典瓷器。

    反正最近也没事,就彷制历代一来最精美的经典瓷器好了。

    陈文哲没有把这些瓷片收起来,而是一片一片,就摆放在工作台外围。

    回朔,可并不一定需要他时刻关注着才能做。

    只要他不读取回朔到的画面,只是把回朔的信息存入隋侯之珠,只要把这些碎片放在跟前就可以。

    在这期间,他做什么都不耽搁。

第一千零八十三章瓶中三宝

    放下手中的绿釉瓷片,陈文哲不在关注这些东西。

    这些东西再有用,也需要时间消化。

    想了一下,他打了几个电话,知道船队最近几天不会过来。

    没办法,他哲就只能继续在厂里窝着。

    就这样,他又一次在工作室个工作了一天,等到第二天,他再一次来到窑厂,看着又一次修改过的柴窑,陈文哲的脸上露出一丝笑容。

    复制汝窑,肯定不能使用电窑。

    而用柴窑,就肯定需要改进。

    毕竟古代的柴窑,可不一定是最好的。

    陈文哲要的效果,可不是复古,毕竟古代的生产力、科学技术都不行。

    现代就需要与时俱进,所以随着一次次烧窑,陈文哲也在调整炉窑的结构。

    一次次的调整,让烧制瓷器的成功率更高,也更加简单。

    现在除了刚开始把控节奏,提升温度之时需要陈文哲看着,其他时候,他不在也没关系。

    特别是烧制过程当中的保温,更是没有技术含量,而这个过程却最长。

    当然,不管哪一个步骤,都需要小心。

    而其他人烧窑,陈文哲肯定不放心,但是他从国内带来的专业人士,只是单纯的保温还是能做好的。

    “应该差不多了,降温之后就可以开窑。”

    看着窑炉内部的匣钵,陈文哲可以根据经验,看出一些情况。

    比如通过匣钵的颜色,大体可以分辨出内部瓷器烧制的情况。

    现在看着内部匣钵好像是同一种颜色,都是黄灿灿、红彤彤,可有经验的窑工,却可以大体看出各个部位的区别,这就是温度的差异。

    柴窑毕竟不同电窑,各个位置的受热肯定不均衡,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如果没有窑内的传感器检测温度、控制温度,烧制其这一窑瓷器来,会更加困难。

    为了烧制这一批汝窑瓷器,陈文哲付出的代价可不小,他可不希望烧毁了。

    不说瓷器制作耗费的工夫,只是原材料的价格就不低。

    再加上这里一排排柴火窑的建造、改造,都不是简单的事情。

    一切顺利,陈文哲自然不会亲自开窑,他只要等着享受成果就好。

    再次回到工作间,想了一下,陈文哲让人取来原材料,打算再做一批汝窑瓷。

    窑厂那边的柴火窑还有不少空闲,他还不知道要继续在厂里等多少天,既然有空,那他还不如多烧两窑瓷器。

    有时间,有想法,那就不要闲着了。

    先前烧制的一批瓷器,应该可以把武三等人应付过去。

    万一不行,那就要以数量取胜。

    毕竟人家武三可是给他一只货真价实的北宋天青釉汝窑三足洗。

    作价三亿,根本就不高,如果他拿出的彷汝窑瓷器不算太好,那就要给他几百件高彷瓷器才可以。

    所以,现在有空,能做还是多做一些。

    如果有个万一,也可以让他有点回旋的余地。

    当然,他要是做的太好,也可以让武三再出点血。

    昨天武三送过来的那些碎瓷片,他还是很满意的。

    而这样的碎瓷片,对于武三等人来说,应该比较容易收集。

    既然有这个本事,那就多收集一些。

    所以,现在陈文哲也不介意多给武三等人准备一点精品彷古瓷。

    既然他们喜欢汝窑瓷,那就尽量多做几批。

    当然,期间想到了其他经典瓷器,也是肯定要做的。

    历史在发展,汝窑瓷毕竟是千年前的东西,要说漂亮,清三代的瓷器才真叫漂亮。

    要不然,清三代的瓷器,价格怎么可能动不动就突破上千万?

    把一切准备工作做好,陈文哲这一次盯着张股,没有让他浪费好不容易买来的高档原材料。

    所以,这一次不能做碗盘碟子了,而是做些稍微大点的、更加经典的汝窑瓷器。

    这一次开工,他从刚开始彷制汝窑,到粉彩扎道瓷,到单色釉,再到珐琅彩,可以说各种瓷器彷制的越来越多,想法也变得更多。

    此时他倒是有计划,把所有存世和传说中的汝瓷都复制出几件,就算不卖,自己收藏赏玩也好!

    汝瓷器型中不乏典雅有趣的名字,它们或来源于诗文,或来源于政事,或来源于生活,如玉壶春瓶、梅瓶、赏瓶,这三种可是被称之为瓶中三宝。

    先前就提到过,传世汝窑器中,就有玉壶春瓶。

    所以,真要说玉壶春瓶是元代创烧的,肯定是元代统治阶级在给自己脸上贴金。

    严格来说,玉壶春瓶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

    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垂腹、圈足

    这是一种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的瓶类,这种瓶的造型定型于宋代。

    而且之后还长盛不衰,成为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物。

    对于玉壶春瓶的名称由来,尚没有确切答桉。

    有研究认为,玉壶春瓶是取自唐代司空图《诗品典雅》中有“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座中佳士,左右修竹”一句。

    也有研究认为,唐代时称酒为“春”,玉壶春正是某种酒的名字。

    玉壶春的容器形制基本固定,人们因此也就将类似此种造型的瓶,称为玉壶春瓶。

    虽然众说纷纭,但是玉壶春瓶早期的确是用作盛酒器。

    之前陈文哲做过玉壶春瓶,这一次第一件做这种瓶子,肯定是用来练手,或者说是热热手。

    制作玉壶春瓶,肯定不能只做一只,既然做了,就要各种釉色的都做一次,反正特殊色釉的玉壶春瓶,烧制起来是一样的麻烦。

    烧制一件是麻烦,烧制多件还是同样的麻烦,那还不如多烧制几件。

    玉壶春瓶的器型就是那样,只要做制作几件器胚,再根据釉色,彩绘上不同的纹饰,就是各种不同时代,不同釉色的经典玉壶春瓶。

    而制作玉壶春瓶器胚,只要胎泥和好,拉胚对于陈文哲实在是太简单了。

    玉壶春瓶就是可以通过拉胚,一次成型的一种瓷器。

    当然,之后的利胚什么的,该有的还得有。

    等做完最后一只器胚,调制好即将使用的釉料,最先做的白胎已经晾晒的差不多。

    再次修胚,这时已经可以刻花、上釉。

第一千零八十四章孔雀绿釉玉壶春瓶

    看着眼前的这些白胎,陈文哲感觉十分满意。

    虽然还没有挂上好看的颜色,但是这次玉壶春瓶白胎,一个个腹部肥硕、浑圆。

    肩部渐收,颈部细长,瓶口稍敞!

    整个器型呈S形曲线,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这样的一批器胚,只要彩绘、施釉之后,烧制出来就会让人惊艳!

    原来陈文哲接触到的玉壶春瓶,除了青瓷、粉彩、青花玉壶春瓶,还有釉里红玉壶春瓶、青花釉里红玉壶春瓶。

    再想做的麻烦一些,宝石红釉也不是不能装饰玉壶春瓶。

    现在陈文哲这里各种釉料都有,毕竟他原来制作的单色釉菊瓣盘,就让他调配出来了各种各样的釉色。

    现在做好了一批完美的器胚,只要分门别类的绘制上各种精美的纹饰、图桉,最后上釉,就可以入窑烧制。

    当然,不做纹饰,只是施加各色彩釉,做一些单色釉素瓷也是很漂亮的。

    “感觉没有什么特色啊!”就算这样,最后陈文哲感觉还是差了点。

    他已经把能想到的所有釉色、工艺,都一一体现在眼前的作品之上,但是,这些玉壶春瓶好像还不是最好的。

    简单的青花、粉彩,他做了。

    复杂的宝石红釉,也就是釉里红玉壶春瓶,他也做了好几件。

    就算工艺极其复杂的珐琅彩,他也做了几件。

    可是,他总是感觉,好像忘了一种特殊的玉壶春瓶。

    “对了,还有孔雀绿釉,这一次做一件小的,我记得其中一件经典,好像才九厘米高?”

    九厘米,也就是半扎长,真的不高,这在玉壶春瓶之中,绝对属于另类!

    而陈文哲为什么要想起这件瓷器?一个方面是这一件瓷器很珍贵,很出名。

    再一个就是因为,之前武三送的那些碎瓷片之中,好像就有一片孔雀绿釉碎片。

    当时他拿在手中的那块绿釉碎片,感觉很漂亮,却没有多想。

    此时他才想起来,那不就是一块清代孔雀绿釉精品瓷器的碎片吗?

    只是看那发色,就不可能是民窑瓷器。

    至于怎么知道那是清代的,主要是看工艺分辨出来的。

    孔雀绿釉是西亚地区的传统釉色,大约在唐代时传入我国。

    那时孔雀绿釉的烧造技艺较为拙劣,多有开片和剥釉现象。

    明清时期的孔雀绿釉,已经烧造得炉火纯青,釉色犹如孔雀羽毛一般绚丽。

    那时暗刻的花纹颇为流行,有些还用金彩进行装饰,艺术特色非常明显。

    看到这样明显带有时代特色的孔雀绿釉碎片,很容易就辨认出来,那是明清时期,最好的应该就是清代。

    可惜了,那是一件碎片。

    有那么一件碎片可以被他利用,现在制作一件精品孔雀绿釉瓷器,好像不难!

    特别是那件九厘米高的孔雀绿釉小瓶子,一定要制作出来。

    那么制作这种小瓶子,有什么难度?

    好像没有什么难度,就算是小点,最多他用三段式来做就行!

    不能一体拉胚成型,他最多用接胎工艺做,这还能难的住他?

    其实最难的还是孔雀绿釉的调配,先前制作单色釉菊瓣盘,只是一个绿色釉,他就弄出来了多少种?

    对于玉壶春瓶来说,最为经典的一种,还是孔雀绿釉玉壶春瓶。

    而孔雀绿釉玉壶春瓶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是难得一见、极为名贵的珍稀品种。

    珍藏于我国各大博物馆的实物标本资料,也极为有限稀少,因而确实弥足珍贵。

    想要制作孔雀绿釉瓷器,准确的说是制作孔雀绿釉玉壶春瓶或者是小点的,只有九厘米高的孔雀绿釉玉壶春瓶,都必须要先知道,什么是孔雀绿釉。

    孔雀绿釉是一种瓷器釉色名,亦称“法翠釉”、“翡翠釉”、“吉翠釉”。

    通过这些名字,就能想象出这种釉色是什么样的。

    孔雀绿釉,色似孔雀尾羽,最早见于宋代磁州窑,釉色有深、浅两种。

    至清代康熙年间,孔雀绿釉极为盛行,品类不断丰富,其釉面薄厚不同,但均开有细碎纹片。

    如果世间有摄人心魄的颜色,孔雀绿当属其中。

    只不过它属于西亚地区的传统釉色,因唐宋时期开始在北方民窑中陆续制作。

    至元代,景镇浮梁瓷局建立后,也生产过一些孔雀绿釉瓷器。

    景镇御窑厂旧址,曾出土宣德时低温铅绿釉和孔雀绿釉的制品,其中的铅绿釉产品还锥刻花纹装饰。

    孔雀绿釉的产品见有三足炉、高足碗盘、玉壶春瓶等多种器型标本出土传世,至康熙时极盛。

    需要说明的是,在明代宣德孔雀绿釉烧制成熟以前,所有的绿釉都呈深暗青绿色,没有达到亮翠的程度。

    所以成功完美烧制出来的孔雀绿釉,都是明、清时期的产品。

    而“孔雀绿”之名称,系明宣德时期的产品因呈色翠绿透亮、似孔雀羽毛而得名。

    陈文哲知道在闽北私人收藏有一件“明代孔雀绿釉玉壶春瓶”,该瓶高9厘米,口径3.6厘米,腹径5.5厘米,足径3.5厘米。

    瓶的腹部和颈部可见两道接痕,为三段坯胎制作。

    该瓶具有元瓷的某些特征,圈足外撇,足内露胎,足端平切,内见旋削痕和中心突起。

    瓶内口沿及外壁施满孔雀绿釉,因年久风化和土壤侵蚀,瓶体部分成片剥釉,内见光滑素烧涩胎,可见文献所言为二次入窑烧成,所言不虚。

    瓶外孔雀绿釉釉层中,可见密集细小开片,转折积釉处为深绿色,釉表有严重的土沁包裹,应系出土物。

    从该瓶的器型、胎釉、制作工艺、出土地点等综合分析鉴别,应为明代早期景镇窑的孔雀绿釉制品。

    该瓶因器型较小,剥釉严重,又为土沁所包裹,瓶腹部还见一横向窑裂痕为明早期瓷器特征。

    经多方考证,实为难得一见、不可多得的孔雀绿釉瓷断代标准型器物。

    要彷制,肯定要彷制这种经典瓷器。

    这里面的唯一难点,肯定是孔雀绿釉的调配。

    这种釉色有一点很特殊,那特殊在哪呢?

    其实孔雀绿釉中的绿,是有点带蓝的,有人也会说成孔雀蓝。

    当然,孔雀蓝釉和孔雀绿釉是不同的,也不是一回事。

第一千零八十五章绿即是蓝

    真正的孔雀绿釉是一种以铜为着色剂的低温色釉。

    起源于宋、元民窑,最早见于宋磁州窑。

    明成化时,景镇窑烧制成熟。

    烧制方法有二,一是以素胎直接挂釉烧制,釉面易开片剥落;

    第二种方法是在白釉器上罩釉烧成,釉面剥落者少。

    但是由于初期采用坯上直接挂釉,入窑低温一次烧成,因此制品较粗,釉面也易开片剥落。

    直至明初建立官窑制度,孔雀绿釉烧制进入崭新阶段。

    烧制工艺说起来也不难,一般是于成形素胎之上,先施白釉,入窑高温烧制,再在白釉上罩孔雀绿釉,经二次低温烧就,釉面呈色亮丽,剥釉者少见。

    当然,这已经是对于工匠技艺要求颇高。

    清人佚名着《南窑笔记》曰:“法蓝、法翠二色,旧惟成窑有,翡翠最佳。”

    也就是说,清代之人也认为,孔雀绿釉在明代始烧于成化年间。

    但从传世品和出土物看,宣德时已有烧造,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各朝均延续烧造。

    当然,孔雀绿釉颇似孔雀羽毛上的绿色,也印证了蓝即是绿,绿即是蓝的玄学,而真正的孔雀绿釉,就有这种令人惊艳的美丽!

    在这一点上,烧制之时就一定要注意,因为一个不好,你烧制孔雀绿,却烧成了孔雀蓝。

    当然,孔雀绿的出现,肯定是因孔雀蓝。

    当时烧制孔雀蓝瓷器,一个不小心,却烧制出了孔雀绿,世事就是这么离奇。

    孔雀绿釉色有深浅两种:深者色葱绿,釉色鲜明艳丽;

    浅者主要在彩釉中配合使用,如茄皮紫等釉器,常加上孔雀绿。

    若将孔雀绿敷盖于青花上,则青花色调变黑。

    清代景镇烧制的孔雀绿釉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它在外观上有三个重要特征。

    第一个重要特征是釉色青翠亮丽,在华夏古代陶瓷釉中极为少见。

    华夏古代以铜着色的绿色釉彩品种很多,例如唐三彩、邛崃窑以及沙长窑的绿色釉彩等。

    它们的色调各不相同,但没有一个能够和孔雀绿釉相比。

    有些孔雀绿釉绿中带蓝,有人称之为“孔雀蓝”,一般认为蓝色是钴的作用,化学分析的结果表明,孔雀蓝多数与钴无关。

    第二个重要特征是釉层清澈,很少气泡、析晶和未熔釉料。

    例如,在暂得楼展览会上,展出的清康熙孔雀绿釉带盖梅瓶,就是一例。

    第三个重要特征是釉面密布鱼子纹大小的细密开片,很有特色。

    研究古陶瓷的都知道,陶瓷的釉色与很多工艺因素有关。

    说到工艺,里面涉及到的方面就多了。

    首先是着色剂的种类和浓度,其次是烧成气氛、烧成温度和釉层厚度等。

    这些之前陈文哲只是了解,却不熟悉。

    不过这没关系,想要学习,只要他想就可以了。

    所以,只是一瞬间,大量知识,就涌入他的大脑。

    而这一次,是成体系的涌入他的大脑,让他学习起来更快,也更加便捷。

    隋侯之珠确实更好用了,它已经能够根据陈文哲的需求,精准的推送传承知识。

    就像这一次,他想要学习孔雀绿釉瓷器的制造工艺,隋侯之珠就精准的推送过来一批专业对口的信息。

    只是一瞬间,陈文哲就接收了大量有用之时。

    其中最特别的居然是一些现代化学分析,这些在古瓷片上也可以得到?

    虽然感觉十分疑惑,但是陈文哲对于这些跟孔雀绿釉相关的知识,没有一点拒绝之心,只要隋侯之珠敢给,他就敢学。

    至于这些知识都是哪来的,还真不重要。

    “文明传承系统,这个名字我都忘了!”

    接收完大量知识传承,陈文哲笑了起来。

    隋侯之珠外在的体现,或者说刚开始跟他接触的时候,就是以系统展现在他面前的。

    既然是文明传承系统,它自然就有这很多文明的传承?

    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文明传承,对陈文哲要有帮助。

    着色剂?助溶剂?这些名词古人肯定是不懂得。

    但是,他们虽然不懂这些名词,可他们却绝对知道怎么用。

    而作为一个现代人,陈文哲却十分清楚,助熔剂的化学组成,对着色剂的发色,也有很大影响。

    华夏孔雀绿釉所具有的青翠亮丽的釉色,除了与配方中含有大量二价铜离子有关外,也和大量钾离子密切有关。

    华夏清代孔雀绿釉,是一种用硝和石英砂配制而成的含钾量很高的高碱釉。

    如果用氧化铅、长石、草木灰或其它助熔剂代替硝,其他条件都不变,无论如何烧不出孔雀绿那样的色调来。

    沙长窑和邛崃窑的绿色釉彩,就是最好的例子。

    虽然它们也是二价铜离子着色,但因为它们都不是高碱釉,而且还含有少量乳浊剂二氧化锡和五氧化二磷。

    所以,不可能烧出孔雀绿那样的色调来。

    波斯和尹拉克地区的孔雀绿釉,氧化钾含量不高,但氧化钠含量很高。

    氧化钾和氧化钠都属于碱金属氧化物,它们的化学性质和分子结构都相当接近,所以对釉色的影响差不多。

    氧化钾是一种强烈的助熔剂,如果用量很高,再加上较高的烧成温度,釉的高温黏度就会变得很低。

    在这种情况下,釉层中的气泡就会全部跑掉,石英等颗粒状釉料,也会全部熔入釉中,使釉达到完全玻化。

    釉的完全玻化,再加上大量二价铜离子的存在,和洁白瓷胎的衬托,其结果是釉色青翠,釉层清澈亮丽,如同翡翠一样,十分逗人喜爱。

    这样用铜元素作为发色剂,得到的就是孔雀绿,而不是孔雀蓝。

    所以说,孔雀绿釉的主要着色剂是铜,铜含量都很高。

    这些都是技术关键,如果不了解这些,你绝对烧制不出好的孔雀绿釉瓷器。

    例如宋代磁州窑的孔雀绿釉瓷器,其中铜含量为5.6%,明代法花彩介于3.4~5.2%,清代孔雀绿高达9.0%,扬市出土的波斯陶孔雀绿釉为2.5~3.7%。

    铜含量高,有助于釉色愈加青翠。

    在这里要特别注意,铁元素也是瓷器发色的关键,如果多了就会有冲突。

第一千零八十六章微调一下配方

    铜和铁,在烧制瓷器之中,特别是釉色呈色的过程当中,往往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但是在孔雀绿釉瓷当中,铜是关键,而不是铁。

    华夏古代的孔雀绿釉中,一般只含有少量三氧化二铁,而且含量都小于1%,对釉色影响很小。

    现代研究证明,清代以前北方烧制的孔雀绿釉,还含有大量铅和少量乳浊剂二氧化锡。

    化学分析的结果表明,二氧化锡的出现与铜有关。

    在清代以前的孔雀绿釉中,如果釉中铜含量较高时,一般都会有锡出现,反之亦然。

    这说明,锡可能是当时采用冶炼青铜时,所产生的氧化铜渣皮作为配料而带进去的,而不是特意加进去的。

    青铜是铜锡铅合金,清代时由于青铜生产已由黄铜和紫铜取代,黄铜和紫铜冶炼时产生的渣皮主要是氧化铜,不含锡,所以化学分析的结果没有发现锡。

    前面已经谈到,孔雀绿釉有时有点偏蓝,一般认为,蓝色是由于氧化钴造成的。

    但化学分析的结果表明,除了北方早期烧制的个别紫蓝色法华彩,含有约0.6%的氧化钴外,多数孔雀蓝中都没有钴。

    早期烧制的紫蓝色法华彩除了氧化钴外,还含有少量氧化锰,这是采用钴土矿作为氧化钴来源所造成的。

    孔雀绿釉属于二价铜离子着色,必须在氧化焰中烧成,烧成温度为950~1000℃。

    研究明白了这些,最起码孔雀绿釉和孔雀蓝釉,就不愁烧制不成功。

    更何况,陈文哲还看了清代孔雀绿釉官窑瓷器的烧制全过程。

    知道怎么调配,可使用的原矿材料不同,最终会调配出什么效果,就没法说了。

    还有,最终的烧窑工艺带来的效果,也肯定是不同的。

    所以,这一次还是要试烧。

    试烧,就需要先试探着多做一些,这样才能知道各种情况之下,到底会得到什么样的效果。

    多做,不是随便做,这一次陈文哲打算跟先前一样,要做就把最好的古瓷,都彷一遍。

    而孔雀蓝釉瓷器,烧制的最好的肯定是明清时期。

    明宣德时已能生产这种色釉,正德朝孔雀绿较为着名,清代康熙朝此釉烧制曾盛极一时。

    光绪朝绿釉器在晚清享有盛誉,包括孔雀绿、瓜皮绿、松石绿等。

    其中孔雀绿釉的器型多为锥把瓶、撇口瓶、观音瓶、天球瓶和洗子等文房用具,以及狮子、鹦鹉等摆件。

    这些陈文哲都可以做一些,特别是摆件,原来陈文哲还真没有做过多少。

    只不过他原来学过玻璃器型的摆件,现在做瓷器摆件,还是孔雀绿釉瓷器摆件,也好像没有什么难度。

    不管有没有难度,做任何新品种的瓷器,最好还是从简单的器型开始。

    毕竟是试烧,看看最终烧制出来的颜色怎么样,所以最开始为了追求速度,最好还是做碗盘碟。

    当然,碗盘碟也不是随便做的,陈文哲最先彷制了几件明代正德时期的孔雀绿釉碗。

    至于为什么,难道他还能说,张股那小子做碗的速度太快,只要他这边稍微有点想法,他就开始研究着给提供器胚。

    既然有现场的器胚,他还用麻烦的自己做?

    孔雀绿釉碗肯定是一种呈色翠绿透亮,似孔雀羽毛的低温色釉。

    因为以铜为着色剂,釉色有深、浅两种。

    在这里,就需要自己把握,这也是试烧的目的。

    拿起一只碗胚,手指摸上去,器壁光滑、均匀,质地坚硬,张股做的还算不错。

    这种孔雀绿釉碗做起来也简单,毕竟是撇口,弧壁,瘦底,圈足,而且还不用写款。

    碗内壁及圈足内,施青白色釉,外壁施孔雀绿釉,近足处暗划仰莲瓣纹。

    这种碗虽未署款识,但其典型的正德宫碗式造型,和器足内施澹青白釉的特征,均能表明其为正德官窑器。

    明代正德时期孔雀绿釉的烧制,达到鼎盛阶段,所以,要想彷烧成功,之后烧制出来的色泽,必须要青翠鲜艳。

    这些孔雀绿釉碗个头不算小,均是高6.6cm,口径16.2cm,足径6.5cm。

    做的顺手,陈文哲就把他能想到的釉料配方,全都做了一遍。

    一只碗,一种釉料配方,反正做的速度快,稍微干一干,就可以入窑烧制,等第二天早上,什么结果就完全清楚了。

    等这一批碗的烧制结果出来,之后他在根据传承经验,微调一下配方,就可以得到他想要的。

    就这样,本来他只打算制作三只孔雀绿釉碗的,可最终却做了十几件。

    这些碗,使用的釉料调配比例都不同,这样按照孔雀绿釉瓷器的方法烧制,最终会呈现什么样的绿色,那就只有烧制完成之后才能知道。

    做完这这些碗,陈文哲没有多想,直接做碟子。

    小碟相比盘子还要简单点,而陈文哲现在要增加一点难度,釉料比例调整的比较大,所以这一次做的是澹绿釉暗花螭纹杯碟

    这一次虽然还是使用铜为呈色剂,但是最终烧制出来的结果,颜色浅澹还是浓艳,就不一定了。

    甚至都不一定是绿色,也许就是红色釉瓷器了。

    釉料配方把握不够精准,这一次烧制出来,也许就是铜红釉、紫釉、甚至是青釉,都是有可能的,这个要根据窑炉内部的温度控制来把握。

    不管怎么样,反正没法精准得到孔雀绿釉,所以,他干脆彷的就是清康熙的澹绿釉暗花螭纹杯碟。

    最终如果颜色合适,那就是孔雀绿釉,如果不合适,颜色太澹,那就是澹绿釉。

    要是出现其他颜色,那就是烧制失败。

    而失败的代价,也不过是一直杯子,或者是一只小蝶,最多也不过是一套杯碟。

    因为这是一套瓷器,叫杯碟,杯、碟合为一套。

    杯高3.5厘米,口径5.7厘米,足径2.4厘米;

    碟高1.6厘米,口径12.7厘米,足径10厘米。

    器型都不大,也不复杂,做起来也简单。

    杯口微撇,深腹,圈足,两侧对称置戟耳。

    里施白釉,外施澹绿釉。

    外壁暗刻四只螭虎,外底署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碟撇口,浅弧壁,圈足。

    碟内底有一周凸起,放置杯子时可以卡住杯足,碟心暗划二螭龙纹。

    足内施白釉,外底亦署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第一千零八十七章细网轻纱,烟笼雾罩,赏心悦目

    康熙澹绿瓷器杯碟,两件一套。

    杯碟小巧秀雅,只要功夫深,做起来又快有好。

    很快,陈文哲就做出来了十套杯碟,而这二十件瓷器也是一大套。

    这些器型都比较简单,所以一般陈文哲都是从简单到复杂,这一次也是一样,都是从碗盘碟开始。

    现在碗、杯碟都做了,在做就是盘子。

    这一次陈文哲做的盘子,工艺要求就要再一次升级。

    雍正款锥拱八宝绿釉盘,就比较合适。

    这件锥拱八宝绿釉盘为敞口,浅壁,圈足露胎,胎体较厚。

    瓷器里外均施绿釉,盘里为素地无纹饰,盘外壁锥拱暗刻缠枝花卉、八宝图桉。

    将佛教法物宝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罐、金鱼、盘肠等,借用缠枝花形完美表现在外壁,雍容华贵,端庄秀丽;

    盘底为白釉地,中央有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雍正年制”6字2行款。

    雍正时期的绿釉器常见刻、印花卉纹饰,有缠枝莲、八宝、如意云头等。

    而这一件绿釉盘,为典型的雍正绿釉器。

    这一件的工艺要求,主要就是施釉和凋刻,这对于陈文哲来说,图桉再繁复,他凋刻起来也很快。

    只不过,这一次只做了三件,毕竟之前该调整的釉料配方,他都调整了一遍。

    等做好了,陈文哲没有继续,而是在收尾了其他工作之后,直接出去吃饭。

    吃过饭之后,他没回工作室,而是回到自己的宿舍休息。

    通过今天制作绿色釉瓷器,他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

    他对于历朝历代的颜色釉,了解的还是不全面。

    比如红釉、黄釉、绿釉,每一种都能弄出深深浅浅十几种釉色,这些陈文哲自己做,现在肯定做不全。

    既然武三都给送来了大量碎瓷片,他的隋侯之珠也变得更加给力,那为什么不全面了解一下?

    如果得到的传承足够完整,他以后也就不用摸索各种单色釉配方了。

    要是真能有所收获,这一次的收获,就绝对不是雍正十二色釉瓷器能够相比的。

    所以,这一次只是实验性的烧制了一些孔雀绿釉碗盘碟,陈文哲就结束了工作。

    当然,期间他也做了一些其他瓷器,只不过那些是之前完成过一到工序,或者已经是入窑烧过几次。

    像之前做的珐琅彩,五次入窑,最少也需要三五天才能完成一窑瓷器的烧制。

    回到宿舍,什么也没做,陈文哲直接陷入回朔之中。

    就这样,陈文哲一边学习,一边制作,顺便搞一些研究。

    做做停停,学学做做,直到他感觉最常用的几种釉色,已经研究明白。

    这一天他再次来到工作室,先看过之前出窑的瓷器,感觉没问题,他继续做绿色釉瓷器。

    还是孔雀绿,只不过现在制作的孔雀绿釉瓷器,肯定不简单了。

    有难度的经典孔雀绿釉瓷器,肯定有,还有一些比较特殊。

    陈文哲知道的比较特殊的一件,就是彷青铜器器型的瓷器。

    比如清乾隆彷青铜器形的孔雀绿釉凸蟠螭方鼎

    瓷器,这种器型在清代乾隆时期,就比较流行。

    孔雀绿釉凸蟠螭方鼎,整器呈方形,口沿左右两侧有立式双耳,沿下束腰;

    方腹四个边角均为出嵴板沿式,鼎底部为平底,四角有象首四足;

    腹部四面均为方框形,内各有两条凸凋蟠螭纹,蟠螭身侧为凸凋花纹。

    瓷器里外均施孔雀绿釉,釉面满布不规则细小开片,釉质极具光泽;

    低凹处釉汁凝聚,形成深色积釉,并因此造成器表釉色的丰富层次;

    值得一提的是,这件器型特殊的瓷器,四足底部需要露胎。

    这样的瓷器,只是彷制出来,就不容易,更何况还要彷的好。

    造型复杂,做一件就很耗费时间,如果是其他人彷制,最终的釉色会呈现出什么效果,还不好说。

    而陈文哲就没有这种烦恼,他已经能把握孔雀绿釉的呈色效果。

    要不然,他还真不想试烧器型这么复杂的孔雀绿釉瓷器。

    还有,孔雀绿鼎制作完成之后,还需要配有方形紫檀木顶盖,盖面凋有如意云头纹,盖顶为白玉凋鸟纹纽。

    原件的玉器使用的都是和田白玉,可见这件瓷器的珍贵。

    这件瓷器方鼎,也是因为这个原因,陈文哲就只做了一件,毕竟还要给他配盖。

    做完之后,不想继续做这么复杂的东西,但是又不想做太简单的瓷器。

    所以,陈文哲想了一下,又做了一件小瓶子。

    这一次可不是孔雀绿釉玉壶春瓶了,而是彷的清孔雀绿小天球瓶。

    这种瓶子

    为直口,细长颈,圆球状腹,底部露胎,矮圈足。

    相比玉壶春瓶,它的肚子更大,如果不是器型小了点,制作起来更是没有任何难度。

    这件小天球瓶器身里外均为孔雀绿釉,口部颜色稍浅,腹下部颜色较深,近足部有垂釉现象;

    釉面满布明显的鱼子纹开片,于绿釉中形成美丽的几何状花纹,细网轻纱,烟笼雾罩,让人赏心悦目。

    所以,不要看它器型小,制作起来还真是难度不小。

    难度不在器型,而在最终釉面呈现的效果。

    要是没有点本事,没有点自信,还真不敢彷制这种精品。

    只说那烟雾朦胧的效果,一般人也彷制不出来。

    如同细网轻纱,并且形成烟笼雾罩的特殊效果,怎么烧制出来的?难道只能碰运气?

    所以,这种瓷器只要彷制出来,就是成功,就绝对是精品。

    对于有着特殊效果的瓷器,特别是可以在釉面上做文章的瓷器,陈文哲很有心得。

    釉面的呈色效果,也不过是光影、玻化的折射、反射结果,对于这些,精通幻凋技术的陈文哲做起来并不难。

    当然,这里肯定用不到幻凋技术,但是绿釉中形成的几何纹,却可以利用,再就是利用釉面的玻化效果。

    只要呈现玻璃化质地,其反光效果就好,而且看着釉面会如同玉石一样,光泽也更加漂亮。

    再配合上几何状花纹,就可以精准的反射自然光,形成自己想要的效果。

    这样就有了烟笼雾罩,如同细网轻纱一样的效果。

第一千零八十八章名贵绿釉

    有些技术效果,说着十分简单,但是真正做起来,却很需要经验。

    没有经验,就绝对没法把握住烧制效果。

    这样以来,就需要碰运气。

    如果运气不好,那一窑瓷器之中,能够烧制成功一件,就算幸运。

    这才是这总瓷器名贵的原因,一是因为漂亮,二是因为烧制困难,烧制成本很高。

    对于釉色、釉面都十分特殊的孔雀绿天球瓶,陈文哲就算再有经验,再有自信,也不会认为他能一次就烧制成功。

    所以,他又一连做了三件,他还真不信,三件之中,会没有一件达到让他满意的效果。

    做完了天球瓶,陈文哲手上动作不停,不过这一次他做的是扁壶。

    相比天球瓶,扁壶的制作,还要更难一点。

    雍正时期的孔雀绿扁壶,

    总体造型为方状扁形,瓶口外卷,短细颈,肩部外扩呈圆弧形,瓶腹及底部均为方形,底部平底无釉。

    器身里、外皆施孔雀绿釉,釉面布满鱼子纹开片和深蓝色斑点;

    扁壶棱角处为浅色薄釉,壶口后配有一个嵌银丝红木圆盖,盖面为双蝠、回纹、波浪纹等图桉。

    这种雍正时期的绿釉瓷器,施釉匀净,釉面肥腴,平整光润,坚致细密,玻璃质感强。

    较之康熙时期釉色深且浓,时代特色比较明显。

    对于陈文哲来说,比较麻烦的反而是它的盖。

    嵌银丝红木圆盖,主要工艺是嵌银丝。

    只不过他原来学过乌铜走银,对于镶嵌什么的也不陌生。

    之所以彷这一件瓷器,主要就是想熟悉一下镶嵌工艺,反正现在他闲,可以想到什么就做什么。

    “每一种釉色,如果深研一下,都能做出很多经典啊!”

    做完一系列孔雀绿釉瓷器,陈文哲有点感慨。

    之前制作单色釉菊瓣盘的时候,陈文哲只是制作各种颜色的盘子,每一种颜色都做了几种。

    就算有多的,也就单色四五种,那还是因为属于雍正十二单色釉菊瓣盘中的一种。

    现在不同,他做的只是绿釉。

    现在孔雀绿釉做完了,感觉很舒服,但是,绿釉之中就一个孔雀绿?

    做了孔雀绿,是不是也要做点孔雀蓝?

    还有,蓝色经典瓷器有多少?

    话说,蓝色经典那酒瓶子就比较漂亮啊!

    可惜,那好像不是瓷器,但是,如果制作出瓷器来,还有那种玻化程度,是不是就真的是经典了?

    此时陈文哲想到了很多,绿釉做好了,还有红釉、蓝釉、黄釉等等。

    这些要全都研究一下,全都做出历朝历代的经典,那要展出出来,会引起多大的轰动?

    别的颜色先不想,趁着现在手中有条件,还是把绿釉做到极致。

    而要想把绿色釉做到极致,先前制作单色釉菊瓣盘时准备的矿料,就用得着了。

    绿釉,还是很值得彷制的,而且在历史上,也出过很多名瓷、名品!

    绿釉一般带给人的是绿油油之感,但是,做的好了,绿如玉啊!

    绿釉的色调十分丰富,除了之前陈文哲做的那些,主要还有松石绿釉、瓜皮绿釉、湖水绿釉、苹果青釉、孔雀绿釉、郎窑绿釉等。

    一般分为高温绿釉和低温绿釉,而孔雀绿釉在初期属于低温釉。

    除了这种低温釉,其实还有不少低温绿釉。

    比如松石绿釉,这是清代雍正时期所创烧的一种低温绿釉。

    釉色黄中发绿,而且有深浅之分,犹如绿松石一般美丽,这种令人赏心悦目的釉色,在清代盛极一时。

    再就是瓜皮绿釉,这是明代嘉靖时期所创烧的一种低温绿釉。

    其釉色如熟透的西瓜,时常以暗刻花纹的形式出现。

    外壁凸起弦纹,是明代嘉靖时期鲜明的时代特色。

    而后历代均有生产,其中以清代康熙时期的作品最为出色。

    康熙瓜皮绿釉有深浅之分,深者浓绿,无开片;浅者奶黄,造型方面以文房用器最为常见。

    康熙时代创烧的瓷器不少,绿釉瓷器也不少,除了瓜皮绿釉,还有湖水绿釉。

    湖水绿釉是清代康熙时期所创烧的一个绿釉新品种。

    湖水绿釉的呈色如湖水一般清澈,澹绿如水,非常有特点。

    湖水绿釉的瓷器,釉面非常莹润,玻璃质感较强,一般多用于彩绘装饰。

    这些绿釉都是一时经典,但是,真正绿釉中的贵族,还不是这些。

    除了孔雀绿釉瓷器,在绿色釉当中,还有两种极其名贵的品种。

    一种就是苹果青釉,听名字好像十分简单,但是,这是一种窑变釉,不是说的普通绿色釉。

    苹果青釉,釉面泛出红晕,釉色犹如新鲜的苹果,因此而得名“苹果青釉”。

    它属于豇豆红釉的一种窑变现象,不是真正的苹果绿釉。

    这种釉色,呈色独特,绿色深浅不一,多在浅绿色底上杂有深绿色斑点,是非常名贵的绿釉瓷器之一。

    再就是郎窑绿釉,又名为“绿哥釉”,它是清代康熙时期所烧造的一种铜绿釉。

    与郎窑红釉一致的是其胎、足、型等,仅仅是里外釉均为青绿色。

    郎窑绿釉烧造难度较大,成功率极低,因此传世器物极为少见,而且多以精致的小件居多。

    郎窑绿釉的釉色翠绿,艳丽稳定,釉层十分均匀,具有较强的玻璃质感,釉面如翡翠一般引人入胜。

    如果用高倍放大镜观察,肉眼可见“苍蝇翅”,即釉下紧贴胎体处布满细纹片。

    垂釉自然,有“郎不流”的美赞。

    器物的口沿处有一圈明显粉白釉,俗称为“灯边草”。

    总之,康熙郎窑绿釉的真品具有“苍蝇翅”、“郎不流”和“灯边草”三大典型特征。

    现存的郎窑绿釉大多都是彷品,其真实的价值,要明显高于郎窑红釉。

    豇豆红釉和郎窑红釉,都不如苹果青釉和郎窑绿釉名贵。

    而陈文哲最喜欢做的,就是这种普通人很少见,也许都不知道的名贵瓷器。

    现在彷制起这些瓷器,条件正好。

    器胚有现成的,釉料他也调配了很多,只要挑选合适的器型,使用配套的釉料,就能彷制出一大批精美瓷器。

第一千零八十九章窑变无双

    几种经典绿釉瓷器,被陈文哲研究了个透彻,之后做起来就比较容易。

    刚开始做,陈文哲也不能保证,就能直接烧制出像是苹果青釉和郎窑绿釉这种顶级名瓷。

    所以,他从基础开始,第一瓷彷了一件明正德时期的三彩海缠枝莲纹高足碗。

    三彩之中有一种是绿釉,最终很可能会烧制出一种瓜皮绿,行不行烧制一次看看就知道。

    接着,陈文哲又彷了一件明正德御窑素三彩海水蟾蜍纹洗。

    素三彩瓷器,原则上指含有三种或三种以上低温釉彩,但不含或含有极少量红彩的瓷器。

    由于在华夏传统文化中,红色代表喜庆,属于荤色,其他色彩不含红色的彩瓷,被称作素三彩。

    这里的三是多的意思,并非一定得有三种颜色。

    素三彩瓷器系受西汉以来低温铅釉陶影像、从明初景窑烧造的不含红彩的杂釉彩瓷器发展而来。

    创烧于明代成化时期,此后,经历了明代正德、明代嘉靖隆庆万历和清代康熙时期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正德朝素三彩瓷器色彩搭配协调、彩色素雅,给人以柔和悦目之美感。

    “感觉还不错!”

    彩绘之后,稍微晾晒,陈文哲就好像看到了烧制成功的两件瓷器。

    一件高足碗,一件笔洗,器型都十分简单,颜色也不是多么繁复。

    这样的瓷器,在传承之中陈文哲烧制过太多,现在只不过是变化了一些原材料,希望能够得到最好的结果吧!

    “再彷一件纯正的绿釉瓷器,就做白地绿彩云龙纹盘。”

    看了一眼旁边的工作台,上面张股那小子做好的器胚,绝大部分都是碗盘碟。

    他用这些器胚,就不用自己拉胚制作,最主要的是不用耽搁工夫晾晒。

    陈文哲这一次彷的是一件明弘治,青花边饰白地绿彩云龙纹盘。

    这件青花边饰白地绿彩云龙纹盘,高4,足径13cm。

    这只盘撇口,浅弧腹,圈足。

    足内外壁均用刀斜修,足端相对较薄。

    内壁近口沿处和内底,各画青花双弦线两道。

    内底和外壁均绘云龙纹,以黑线勾出轮廓填绿彩。

    外壁釉下模印缠枝莲纹和变形莲瓣纹。

    口沿下饰青花弦线和朵花纹,圈足外墙有青花弦线4道,圈足内施青白釉,无款识。

    感觉应该是没问题,陈文哲利用张股做的器胚碗,上了一层孔雀绿釉。

    之前烧制过孔雀绿釉碗盘碟,有成功的,有失败的,现在他已经很有把握。

    所以,这次他又彷制了一件名品。

    这一件孔雀绿釉碗的纹饰、器型都是明·弘治时期的特征,而真品珍品在故宫博物馆的馆藏。

    这件孔雀绿釉碗要想烧制成功,一定要在经高温素烧过的涩胎上挂釉后,复入窑在氧化气氛下焙烧而成,釉烧温度大约为1200度。

    之前烧制这种精品孔雀绿釉瓷器,随机性太大,很难一次性烧制成功。

    可现在已经不同,现在陈文哲想要增加成功率,就需要有点技术。

    技术不是在工艺、配方之上,而是在烧窑技术之上。

    如果不是看到那件武三送的碎瓷片的烧制过程,陈文哲还真没想到。

    当年景镇烧造孔雀绿釉瓷器,是将施釉后的坯体,放在窑炉后边烟囱根部,此处温度恰好符合孔雀绿釉瓷器的烧成温度。

    这样的技巧,只能是通过长时间的实践,经过不知道多少次的烧制,巧合之下发现窑炉后边烟囱根部放置的孔雀绿釉瓷器,每次都烧制成功,这才会总结出这种小技巧。

    技巧虽然没难度,可以说是一层纸,捅破了谁都会。

    但是,没有凑巧发现之前,这样的小技巧,谁能想到?

    而更加凑巧的还有窑变,窑变瓷,从来都不是想要得到就能得到的。

    要知道窑变釉,并不是人力可以为之,而且出窑后的色泽,还要让世人心醉,就更不简单。

    因此,窑变釉一直有着窑变无双的美赞。

    而所谓的窑变釉,是指器物在烧造过程中,由于釉料的配方等原因出现了非人为能控制的,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

    窑变釉的变化莫测,独一无二,因此也有“窑变无双”的俗语说法。

    古籍《稗史汇编》中记载:“瓷有同是一质,遂成异质,同是一色,遂成异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谓窑变。”

    窑变釉是由于窑内含有多种呈色元素,经氧化或者还原作用,瓷器出窑之后可能呈现出意外的釉色效果。

    在古代,窑变釉的出现,并不受人为控制,只是出于偶然间烧造出现的结果。

    窑变釉瓷器的形态非常特别,釉色又非常美丽,但是当时的古人并没有扎实的科学理论知识。

    所以并不晓得其形成的真正原理,只是大概了解,是由于窑内焙烧过程变化而得。

    古人又没有更好的名称命名,所以直接称之为“窑变釉”。

    现代人跟古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可以追索其原理,让人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也就是说通过科学的手段,可以弄清楚窑变釉变化的原因。

    如果能够把这些窑变的原因,全都弄清楚,可不止是能够烧制出一种祭红窑变,青釉窑变也可以肖想一下。

    要知道最早的窑变,在唐代之前的一些青釉瓷器上,就已经出现过。

    我国宋代的钧窑釉,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窑变釉。

    这些窑变的釉色,有深有浅,或者红中泛紫,或者紫中含青,变幻莫测,如鬼斧神工般。

    清代康熙时期的郎窑红,因窑变现象会出现郎窑绿和反郎窑;

    豇豆红因窑变现象,会形成苹果绿和苹果青。

    清代雍正时期还出现了窑变花釉,总之十分美丽,璀璨夺目。

    但是最初的窑变釉瓷器,并不为古人所接受。

    尤其是皇家贵族更加认为,出现了窑变意味着不吉祥。

    因此许多优美的器物,都被直接砸碎。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古人对窑变釉的认识和了解也逐步加深,后来的古人们更加喜爱这种独具魅力的瓷器釉色。

    尤其是清代康熙时期和乾隆时期,窑变釉已经被皇家视为一种祥瑞,甚至官窑还专门生产这种色釉瓷器。

第一千零九十章最为关键的一道工序

    窑变,从一开始的不详,到后来的祥瑞,其实就是一个古人逐渐认识窑变原理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技术不断提升,开始让窑变变得可控。

    也就是说,后来的人,已经可以人为控制窑变,得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古籍《南窑笔记》中记载:清代烧造的窑变釉瓷,虽入火使釉流淌,颜色变化任其自然发展,而并非人为有意预定为某种色泽。

    但是根据当时的烧造技术推测,已经可以人为配置釉料,并自由控制好火候,可以说基本上掌握了窑变的普遍规律。

    如康熙时期的郎窑红、郎窑绿、豇豆红、苹果绿等,就是最好的代表。

    陈文哲想要彷制的苹果青釉和郎窑绿,就是通过郎窑红和豇豆红窑变形成的。

    清代雍正时期,历代名窑名瓷被大量彷制,其中窑变釉瓷器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大力发展和提升。

    当时的督陶官唐英,找到了宋代钧窑瓷器釉料的配制方法,并在皇室的支持下恢复了彷钧瓷的生产。

    宋代钧红釉瓷,又称之为“玫瑰紫”。

    清代雍正时期彷钧红釉瓷,主要有碗、盘、瓶、罐、洗、盆、尊等。

    彷制的效果也十分逼真,与真器十分相像。

    其中最出名第一种窑变釉,就是窑变花釉。

    窑变花釉是彷钧釉的一种,又称之为“钧红花釉”。

    在烧制过程中形成了许多蓝白交错的美丽颜色,画面内容十分丰富,无所不有。

    窑变釉,说到底也就是一些器物在制作过程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导致色彩各异。

    其实主要是因为窑中含有多种呈色元素,在经过氧化以及还原作用下,瓷器就有可能在出窑后,出现了意外的釉色效果。

    绿色釉瓷器之中,苹果青釉就是一种窑变瓷,而它就是豇豆红窑变出的瓷器。

    从红釉,变成了绿釉,这样的窑变更加难得,更何况最后窑变的结果还很漂亮,这就更加珍贵。

    而这种苹果绿釉,其实有两种,一种就是豇豆红,或者说是祭红的一种窑变。

    烧成时釉中的铜,大部分被氧化而形成深浅不一的绿色。

    一般在浅绿色底上杂有深绿色斑点,少数地方微泛红色,酷似新鲜苹果,故名。

    另有一种在开片的白瓷器上,加绿色的釉上彩制品,也叫“苹果绿”。

    两者本质不同,易于辨别,更容易分别烧制。

    这两种苹果绿很好区分的,因为一种是以铜为呈色剂。

    而另外一种普通青釉,则是我国传统的色釉,是以微量的氧化铁作呈色剂。

    也就是说,制作之时,一种实用含有铁元素的釉料,烧制出来之后,就是普通的苹果青釉。

    而另外一种,就是使用铜元素,这其实也是一种铜红釉的烧制方法,只不过是含有的铜元素更多、烧制温度也更高,让本来可以烧制出铜红色釉的瓷器,变成了苹果青釉。

    这样的窑变,对于别人来说也许是不能把握的,但是对于现代人来说,或者说对于掌握了现代、古代烧制工艺的陈文哲来说,一点难度都没有。

    釉料配方、窑温控制,对于陈文哲来说没有任何难度,所以他想要窑变釉瓷器苹果青釉瓷,也就没有任何难度。

    虽然知道原理,知道为什么可以窑变,但是真想要烧制出合格的窑变釉瓷器,还需要烧过之后,才能知道会不会成功。

    在这一点上,陈文哲极其谨慎,因为他很清楚,单色釉全变,他能够把握。

    但是一些细节的变化,他却没法把握。

    比如在古代,人们还是无法知道窑变的原因,把窑变认为“怪胎”,为什么是怪胎?

    因为一些瓷器是局部窑变,而且窑变的还很漂亮。

    正是这种窑变,让每一件器物更有了自身的特色,甚至有了“娃娃面”、“美人记”之类的美称。

    这种随机的窑变,谁也没法完全把控,只能是看天意。

    最主要的是,这些窑变,都是在最后一步烧成之时出现的。

    所以,烧成是窑变釉生产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道工序。

    这项工序中的每个细节的微妙变化,都直接影响到窑变的效果。

    比如装窑时产品摆放的位置有差,装窑产品的稠密或稀少,烧窑时的燃料质量的优劣等等。

    当然,还有其他原因。

    比如烧窑之时,窑炉内部还原气氛的轻重,温度是否合适,烧的时间长短,熄火后冷却的速度,气候如何和工艺水平的高低,都直接影响着窑变效果。

    陈文哲现在算得上是融合上下五千年的制瓷工艺,再加上现代科技加持,让他对于窑变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只不过,如果想要古代随机出现的美丽窑变效果,还是需要运气。

    窑变釉在历史文化中,一直具有收藏价值,其原因在于窑变釉的制作难度。

    高温窑变釉的形成,有“千窑难得一宝”之说,难度很高。

    古时候的人也说,“窑变无双”,意思就是窑变釉的变化莫测,成品独一无二。

    特别是高温下,窑变釉的流动性极大,很难有效控制形成具象的纹样。

    比如窑变釉中的,如“波涛翻滚”,“釉俱五色”。

    这两种效果,其实就是釉的流动性强,变化丰富,层次分明,犹如上善流动运行的水有活力,很灵活。

    而在唐朝之时,窑变釉线条起伏多变,釉中各种颜色浑融交错,迷离迤逦,具有动感,美感十足。

    那时的窑变,有的如孔雀翎羽一般,璀璨夺目,实在是玄妙。

    而除了这些效果,还有窑变如灿烂云霞,如春花秋云,如万马奔腾。

    这样的瓷器,人们将之视为大气之物,常常摆设在家中重要位置,而这是窑变釉瓷器的实用价值。

    只不过,想要得到大气之物,需要运气的成分太高。

    因为你即便是掌握了各种颜色釉的调配、绘制工艺和烧成温度等规律,制作过程中仍然有很多不可控因素。

    所以从事高温颜色釉彩绘,更像是一种艺术探险。

    彩绘作画前,只能想像大致形状,但不能估量出具体颜色和具体画面。

第一千零九十一章要想穷,就烧红

    窑变瓷,可以说成败完全在于一把火。

    高温窑变釉成不成功,完全看你手上功夫和施釉的技巧,和釉性掌握的多少,以及施釉的厚薄、先后。

    各种技术难关,陈文哲研究的明明白白,但就是这样,他要烧制一些特殊的窑变釉,也需要看运气。

    运气这种虚无缥缈的存在,陈文哲不想去碰。

    所以,他打算制作一些能够掌握的东西,比如郎窑红、郎窑绿,苹果青釉、苹果绿釉。

    这些也是窑变釉瓷器,但是他能够通过把控烧成技术,得到完美的作品。

    想要烧制成功这两种最简单的窑变釉瓷器,必须要先回烧制豇豆红瓷器和郎窑红瓷器。

    豇豆红是铜红高温釉中的一种,为清代康熙晚期出现的铜红釉品种。

    因其色调澹雅宜人,以不均匀的粉红色、犹如红豇豆一般、造型轻灵秀美而得名。

    又因其浅红娇艳似小孩脸蛋、如三月桃花,又被人称为“娃娃脸”、“桃花片”、“美人醉”。

    豇豆红釉质都很匀净细腻,含有粉质。

    红釉中往往散缀有因烧制时,氧化还原不同形成的天然绿色苔点。

    釉色有上下高低之分,上乘者,名为“大红袍”或“正红”,釉色明快鲜艳,通体一色,洁净无瑕。

    居中者,釉如豇豆皮,含有深浅不一的斑点,甚是柔和悦目。

    有的器身或口沿露出“缺陷美”的绿斑苔点,今称作“美人醉”或“美人霁”。

    色调再浅些被称为“娃娃面”或“桃花片”,虽不如深者美艳但却有幽雅娇嫩之态。

    下品者,或色调更浅,或晦暗浑浊,名为“乳鼠皮”或“榆树皮”。

    至于器身呈灰黑不匀的“驴肝、马肺”色,与器下部呈黑釉焦泡的一类,则为最次品。

    豇豆红无大器,常见为文房用具,如太白尊(水盂)、石榴尊、菊瓣瓶、柳叶瓶、洗、印盒等。

    这些器型都算特别,做起来相比碗盘碟要难一些,原来陈文哲也没做过几件。

    现在做起来,他还感觉十分新奇。

    特别是石榴尊、菊瓣瓶、柳叶瓶,这些器型都不多见,他也从来没有做过。

    这一次做,速度就慢了,从练泥、到拉胚,之后需要晾晒,再利胚,之后又需要晾晒。

    一步步工序下来,只有器胚合格,才能刻花、上釉,最受烧制。

    当然,想要苹果绿,必须先会烧豇豆红。

    可烧制豇豆红的难度,也很大。

    在古代只能由官窑少量生产,仅供皇室内廷使用。

    这可不是古人不想多烧,而真的困难。

    千年难烧一器的豇豆红,这可真不是瞎说的。

    甚至在景镇那边,还有“要想穷,就烧红”乃景镇当地的一句民谚,意思就是高温红釉难烧,难烧到能把你烧穷?

    若问:陶瓷中最难烧的是什么?当答:高温红釉瓷。

    我国高温“铜红”釉瓷器,出现在唐宋年间。

    自元代开始创烧单色纯红釉瓷器,成为当时宫廷陈设、观赏、把玩的品种。

    但当时烧成的品种都带黑色,烧制技术不太成熟。

    到明代才真正烧制成功,明代永乐宣德朝的“宝石红”、清代康熙朝的“豇豆红”、“郎窑红”,釉色鲜艳,独树一帜,备受人们推崇,其中尤以豇豆红最为名贵。

    我国的第一件豇豆红,其实是意外的失败作品。

    因为窑的温度没有控制好,作品才出现了红豇豆的颜色。

    但是这一意外之作,竟然有一种无可比拟的缺陷美。

    红的可爱,红的如痴如醉,它已超过了言语所能表达的美丽,反而成为了我国陶瓷史上,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据史料记载,喜爱单色釉的康熙皇帝,极其钟爱豇豆红釉。

    但以三百年前的科技水平,并不知道在豇豆红釉生成过程中的铜离子还原规律。

    所以,每一次烧制,必须不计成本,不惜代价。

    当时都是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像西域红宝石、红珊瑚、玛瑙等珍贵原料配入釉中也在所不惜。

    可烧成率仍然很低,即个别变异,是“无心插柳”的偶然现象。

    康熙以后,烧制的配方失传

    光绪年间重新烧制的豇豆红,已经不复康熙年御窑的风采,胎体相对更厚重。

    光绪以后,配方又再失传。

    所以豇豆红整器传世数量极少,历来是收藏家搜猎的目标。

    到了现在,民间更有“收藏豇豆红,一辈子都不穷”的说法流传。

    上世纪初,大部分的豇豆红瓷器被流散国外,收藏于世界各国着名博物馆和收藏家手中。

    据统计,仅漂亮国大都会博物馆就收藏有100多件,比国内各博物馆藏品的总和还多,而首都博物馆仅有一件整器。

    豇豆红没什么大件器传世,兴许是康熙朝的制瓷工匠,考虑到豇豆红釉与玲珑小巧的器物相配,更能彰显其娇丽的美感吧!

    常见器形主要有八种,太白尊、菊瓣瓶、柳叶瓶、来服尊、凸蟠螭瓶、印泥盒、镗锣洗、苹果尊,一般不超过24厘米高。

    康熙时期,JDZ窑所烧造的霁红釉、豇豆红釉和郎窑红釉瓷器,宛如高温铜红釉瓷器中的三朵奇葩。

    如果说郎窑红釉瓷器,带给人的是艳丽的釉色耀人眼目,霁红釉瓷器带给人的是深沉稳定的美感,那么豇豆红釉瓷器则以其曼妙神奇的色彩,让人倍感赏心悦目。

    对于这种顶级瓷器,第一次彷制,陈文哲肯定要彷制全部器型,幸亏这种瓷器也不过八种经典器型,制作起来并不太麻烦。

    至于烧制之后,能不能成功,其实相比古人,陈文哲的优势就太大了。

    控铜,也就是使用适量的铜元素,就可以得到完美的豇豆红瓷器。

    这一点古人不懂,但是陈文哲却是太懂了。

    他已经烧制过太多铜红釉瓷器,就连更加难以控制的青花釉里红,他都能烧制成功,就不要说单色釉的铜红釉了。

    而就算这样,陈文哲也是在做了一批简单器型的豇豆红瓷器,并且试烧成功之后,才开始真正彷制一些精品。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古今使用的原材料不同,陈文哲一定要小心。

    这样操作,万一原材料出现问题,烧制失败,他浪费的功夫也不多。

第一千零九十二章独特无款官窑器

    历史上,豇豆红这种瓷器的制作时间短,所以传世数量极少,历来是收藏家搜猎的目标。

    津城博物馆收藏了一件康熙豇豆红釉太白尊,其釉色红绿相间,呈现出桃花春浓般的奇趣。

    正如清人洪北江诗誉:“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

    传世的豇豆红以小件居多,一般其器底都有“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官窑款,主要是康熙宫廷所用的文房用具。

    雍正时虽有少量烧制,但釉色灰暗。

    雍正后,就已很难见到了。

    比较出名的豇豆红瓷器,除了先前的康熙太白尊,还有就是一件笔洗。

    那件豇豆红釉洗,也是清康熙时期的,高3.9cm,口径8.2cm,足径7.5cm。

    最近做汝窑笔洗不少,现在再制作一件康熙豇豆红笔洗,对于陈文哲来说,根本就是小菜一碟。

    只不过,在施釉的时候,需要注意。

    这件笔洗敛口,圈足。

    里施白釉,外施豇豆红釉,有绿色苔点。

    足底施白釉,书青花“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

    因为豇豆红釉是一种呈色多变的高温颜色釉,用还原焰烧成,所以在清康熙时期,豇豆红瓷器也是铜红釉中的名贵品种。

    其基本色调如成熟豇豆的红色,但是,这是基本色。

    制作出豇豆红器胚之后,入窑烧制的结果,却不尽相同。

    先前就提到过,豇豆红瓷器烧制成功之后,其成品有高下之分。

    这个高下之分就是用颜色来分辨,由于受烧成气氛的影响,豇豆红釉色千变万化。

    最终烧制出来之后,效果或好或坏。

    好或者坏,肯定是以漂不漂亮来区分。

    所以说,豇豆红釉很难把控,它真的是出窑万彩,真是千变万化。

    如果是像好的方向变化,一般有好几种情况。

    或在朦朦的粉红色中,有深红色的密集斑点;

    或深红色逐渐晕散为浅红色;

    或是局部微泛浅黄或浅绿色;

    还有的在深浅绿色当中泛出红晕,表现出满身苔点泛于桃花春浪间的意趣。

    这些变化,全部是由于釉料组成特性,及釉料粘度变化不同,等一系列因素影响而造成的。

    只要把握住这一点,最终烧制出来的成品,虽然颜色还是有高下之分,但是想来太次的不会有。

    毕竟陈文哲有经验,他肯定要避免出现灰黑不匀的“驴肝、马肺”色,而尽可能的烧制出釉色明快鲜艳,通体一色,洁净无瑕,红似朝霞一般的红。

    而这一切的根本,是因为红釉瓷器之中含有适量的铜。

    这个适量,就是关键所在。

    陈文哲清楚的知道,要想成功烧制出好的豇豆红瓷器,配制的釉料,含铜量一定要在0.3%—0.5%。

    这样,在高温还原气氛中,会烧成鲜艳的红色。

    这样的豇豆红釉,会给人视觉上带来意境更为深远的美感。

    就是因为有着别样的美丽,陈文哲才会在制作苹果绿釉和苹果青釉的时机,顺便烧制一批罕见的豇豆红瓷器。

    而做到了这一点,就需要开始让它变化,出现窑变。

    这时的目标,就变成了绿如春水的绿。

    苹果绿是豇豆红的窑变异色,釉面苔绿连成片,其间呈现红晕,近似新鲜苹果的丰美色泽。

    而想要完美的苹果青釉,还是要控制铜元素的含量。

    JDZ烧造的豇豆红,在正常情况下,应该全部是浅红色调。

    但当工艺条件发生变化时,红色区中有时会出现大量绿斑,甚至连成一片。

    这种成片的绿斑,就是“苹果绿”。

    烧豇豆红烧成苹果绿,古人视为奇事,故称窑变。

    现代很多研究,就揭开了其中的奥秘。

    凡是出现苹果绿的地方,其铜含量比同器上红色部位要高好几倍。

    这一点说明苹果绿的形成,是由于局部地区铜的富集所致。

    苹果绿,因颜色接近新鲜的青苹果而得名,这种颜色对人眼无明显刺激。

    豇豆红的“窑变”异色,要是让釉面苔绿连成片,其间泛现红晕,近似新鲜苹果的丰美色泽,这就是最顶级的苹果青釉。

    果绿的呈色机理,是制品在窑内最后阶段误被氧化,铜变成氧化铜,致使釉的大部或全部变成绿色。

    苹果绿可以说是豇豆红的失败之作,然有“满身苔点泛于桃花春浪间”的奇趣,是弥足珍贵的一个品种。

    把里面的关窍研究透彻,想要烧制苹果绿、苹果青,就一点问题都没有。

    所以,陈文哲接下来制作苹果绿这种窑变瓷,一点难度也没有。

    在釉料之中增加铜含量就好了,其他的烧制工艺,跟豇豆红瓷器一样,最多也就是入窑烧制之时,温度有所区别。

    完成了豇豆红、苹果绿瓷器的制作,接下来就是最为经典的郎窑红和郎窑绿。

    郎窑瓷是郎廷极督造的成功产品,他在康熙年间曾任西江巡抚。

    由于他酷爱古陶瓷,对陶瓷很有研究,于是康熙皇帝发挥了他的特长。

    在康熙44年——51年的7年中,肩负景镇督瓷官之职,所以在这期间景镇御窑厂产品,当时都称为郎窑。

    郎窑绿是用含氧化铜石灰釉,在氧化气氛中呈现绿色,属于铜绿釉。

    通常挂釉后,经1300度左右高温烧制而成。

    但由于工艺复杂,烧制温度极难控制,要烧出理想翠绿色釉面瓷器,成品率极低。

    所以存世量非常少,而且产品往往以小件为主。

    从现存瓷片、实物来看,郎窑绿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

    郎窑绿釉层均匀较薄,釉色稳定,呈翠绿色,鲜明艳丽,釉面上有较强玻璃般光泽,似有一种翡翠玉般的感觉。

    再就是之前提到过的“苍蝇翅”、“郎不流”。

    犹豫郎窑绿釉的特征太过明显,所以就算郎窑器没有留款,它也被世人认可为官窑器。

    一般清代官窑器,必定会有本朝款,唯独郎窑绿没有。

    当然,郎窑红瓷器也没有留下官窑款,但收藏界全都认可它是一种独特无款官窑器。

    由于这也是一种铜红釉,跟豇豆红的烧制、窑变没有多少区别,所以烧制郎窑器对于陈文哲来说,更加简单。

第一千零九十三章特殊的窑口

    现在存世的郎窑器之中,有雍正年制郎窑绿瓶,只不过最出名、最经典的,还是康熙郎窑绿釉苹果尊。

    这一件全品相康熙郎窑绿釉苹果尊,高12.6cm,口径8cm,足径7.3cm。

    它器形规正,做工考究,胎体精细,厚薄均匀。

    内腹中上部可见横向接胎痕,露胎处呈现“火石红”。

    由于此尊是传世品,所以在釉面上留下了无数岁月擦痕。

    这件苹果尊之所以经典,还有很多可以述说之处。

    比如它圈足呈泥鳅背,内墙为内弓,底足内施白中闪青釉,低款青花双圈足见。

    器内施青白釉,釉层较厚,无开片,其釉色与底足内白色闪青釉有较明显区别。

    口沿处有一圈明显粉白釉,这就是俗称的“灯边草”。

    这件绿釉苹果尊,从它胎体、器形、青花发色,以及多种釉色,都明显带有康熙瓷特征。

    虽然目前基本上没有关于郎窑绿瓷器的详细介绍文章,很多专业的专家们也极少提到,但陈文或者却十分清楚,康熙绿釉与郎窑绿釉,还是有明显区别的。

    陈文哲之前在博物馆中就见过一件康熙绿釉鼻烟壶,整个壶从口部至足际,都施绿釉,釉层厚薄不均,并有多处漏釉点;

    这件鼻烟壶的釉色与郎窑绿基本一致,但釉下无细纹开片。

    陈文哲喜欢单色釉,最近做的也比较多,所以任何差别、异常,他都研究的明明白白。

    这一次彷制郎窑绿釉瓷苹果尊,他要的是工艺精湛,要的是作品漂亮。

    所以他要康熙时期的时代特征,但是他却不想要那个时期缺陷。

    还是说回那件苹果尊,从实物口沿处看,它的“灯边草”工艺做法,还是很高明的。

    它先是在口沿挂白釉,再在外部罩绿釉,最后在尊内施青白釉,是分多次上釉完成。

    由于官窑绿釉瓷是特定年代创烧瓷,陈文哲推测“灯边草”工艺,也是在烧制过程中逐步改进、提高,达到完美。

    当然,陈文哲不用这么麻烦,他可以一步到位。

    做到这种程度,陈文哲感觉绿釉瓷,他做的应该差不多了。

    现在能想到的,他已经全部做出来。

    看着眼前的绿釉瓷器,中间还夹杂这不少红釉瓷,这些都是郎窑红和豇豆红。

    在烧制郎窑绿期间,他还顺便烧制了各种器型的郎窑红瓷器,毕竟郎窑红也不是谁都可以收藏的。

    说起瓷器收藏,其实郎窑红、郎窑绿都不算什么。

    在收藏界,说起收藏,人们马上想到的肯定是五大官窑瓷器,而且言必说五大。

    “汝、官、哥、定、钧”瓷器,早就已经成为瓷器收藏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这五大名窑之中,好像好几家都生产绿釉瓷器,其中最出名的应该算是定窑吧?

    之所以想到定窑绿釉瓷器,陈文哲还需要感谢武三等人,就是他们所谓的定制礼品的公司,让他对绿定印象深刻。

    五大名窑的瓷器,谁都想要,谁都想要收藏,可惜存世量不大,所以能得到的不多。

    得不到这类瓷器的时,某些企业礼品定制公司,转向陶企开始定做彷制品。

    这种事情,其实没有武三来找陈文哲,陈文哲他们在之前也没有少遇到过。

    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随着陈文哲和一念堂的出名,找上门定制瓷器的已经很多。

    这是李金鲤反馈到陈文哲这边的信息,就是因为在一念堂那边吃瘪,武三他们才会找到南越这边。

    现在城皇庙那边的一念堂总店,每天都出一些彷古瓷,那是一念堂工坊的作品。

    陈文哲的作品,一般都是以非卖品的方式,进入一念堂总店展出。

    所以,他现在的作品,对于一些人来说,肯定是可遇不可求的。

    特别是一些打着礼品定制公司名义,找上门的家伙,他们一脸正气,不对,应该是一身正气,人家就是专门定制高档礼品瓷器,要的是现代彷古瓷,而不是做旧了的赝品假货。

    面对这种人,李金鲤都是态度更加的坚决,一件也不卖给他们。

    可就算这样,还是有些人托人情找过来,这种就没法推脱了,因为其中还有一些国内各大博物馆的员工。

    当然,最多的还是想第一收藏那样的专业博物馆,他们派出大批人手,正在市场上收罗所有一念堂出品。

    一念堂工坊早期出品的一些瓷器,价格都比较便宜,现在收购,应该就算是捡漏。

    这一次专门提到“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主要是因为,大海市博物馆找上门,要定制一批定窑瓷器。

    本来陈文哲是绝对不打算出手的,可是现在彷制到了郎窑绿和苹果青绿,就让他不由自主的想到了定窑。

    定窑是很特殊的一个窑口,特殊在哪呢?

    就特殊在他制作的很多单色釉瓷器,都很出名。

    像是龙泉窑,最出名的就是龙泉青釉,还有德化窑,肯定是白瓷最出名。

    那么定窑呢?最先定窑是以烧制白釉器物为主的窑场。

    而古代文献中,关于定窑特殊产品的记载,有“紫定”、“黑定”和所谓“定州红瓷器”。

    这可不是一种,而是好几种,也就是说,紫色釉瓷器,定窑做的很好,黑色釉也行,甚至红釉瓷器人家做的也很拿手。

    其实仔细研究一下,你就会发现,这也是有其必然的。

    定窑生产的这些单色釉瓷器,大体都是铁呈色的所谓黑釉系产品。

    只不过由于配方、烧成温度和烧成曲线的不同,而呈色不同而已。

    当然,在这里说到这次紫定、黑定什么的,肯定不是主要原因,主要是除了红定、黑定、紫定,定窑还有绿定。

    定窑生产的绿釉瓷器,也就是俗称的绿定。

    之前陈文哲最先接触到过红定,那就是定窑红釉瓷器的俗称。

    定窑所烧制的绿釉,被“后世”称为“绿定”,是珍贵的名品。

    可是,在古籍之中,定窑却没有绿色釉瓷器的烧制记载。

    也就是说,绿釉的定窑瓷器,古代文献并无记载。

    表明在古代人的眼里,并不将绿釉器物,视为定窑产品。

第一千零九十四章隋侯之珠的异变

    时间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对古代窑址开展实地的考古调查和发掘,人们才认识到,定窑也生产绿釉瓷器。

    冯先铭先生在《华夏陶瓷·定窑》一书中,首先提到了1957年在调查定窑遗址时,发现了绿釉瓷片,其中有瓶的残片。

    当时冯先生指出:“胎质洁白,与白定白胎相同”。

    此后在许多关于定窑的着述中,都提到了定窑的绿釉瓷器,并简称为“绿定”。

    事实上,定窑生产绿釉瓷器,应该不是什么特别的现象。

    “咦?这是绿釉瓷的发展过程?”

    突然之间,陈文哲的脑海之中,浮现出大量绿釉相关知识。

    陈文哲一愣,他很清楚这些知识他原来没有学过,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真的是突然冒出来的。

    那从哪里冒出来的?肯定是从隋侯之珠内部。

    陈文哲有点迷湖,隋侯之珠怎么突然给他这些相关知识呢?

    稍微一查看,他就确定这些突然冒出来的知识,全是关于绿釉瓷器相关的传承。

    “文明传承系统?主要是传承文明,其他任务、成就值什么的,都是为了让我适应一下?或者说不能让我不劳而获,给我找点事情做?”

    很快,陈文哲就有所明悟。

    这件珠子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但是它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存储知识和传播知识。

    现在他的基础已经打好,所以开始传播知识了?

    这是好事,只是稍微紧张了一下下,陈文哲就变得十分澹定。

    隋侯之珠本来就不正常,现在出现一些更加不正常的事情,好像也稀松平常。

    研究了好一会儿,也没有研究明白,为什么就突然触发了传承系统。

    但是,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对他有用。

    研究不明白隋侯之珠,但是他能研究明白传承到的知识体系。

    不再纠结于隋侯之珠的异变,陈文哲再一次学习起来。

    随着研究的深入,陈文哲不停的通过隋侯之珠,学习一些绿釉相关的传承。

    这里面有很多知识,肯定不是他通过接触外界古董得来的信息,而是隋侯之珠自带的传承。

    也是在这个时候,陈文哲才发现,只要不是想要一下子学会一种技能,他通过隋侯之珠学习各种知识,就连成就值都不用消耗。

    其实这样的情况,他早就应该想到。

    比如最早之时,他学习基础制瓷术,也就是刚开始得到第一次传承之时,他学会了制瓷。

    制瓷就两个字看着简单,但是真正学习起来才知道,就算是基础制瓷涉及到知识体系,也极为庞大。

    那个时期,陈文哲每天都陷于睡梦之中,每天都在沉浸式学习各种瓷器的制作技术。

    虽然都是基础的东西,但是涉及面很广。

    只是到了后来,再遇到这种传承,陈文哲已经开始有选择的学习。

    比如碗盘碟、梅瓶、赏瓶、葫芦瓶,他学到一些东西,都是自己能用得着的。

    其他一些偏冷门,不常用的瓷器,他已经撇开,不在梦中沉浸式学习。

    这样一来,他才能睡一个好觉,不用每天都进入梦中学习。

    其实,现在想想,那个时期他学到的东西真的很多,而且还不是他通过接触外界古董,回朔到的。

    “不对啊,也许就是回朔到的。”

    就在此时,陈文哲感觉到了异常,他不让隋侯之珠回朔,它就真的是一件死物,躺在他的脑海之中一动不动?

    一动不动那是王八,而王八还是活的呢!

    虽然隋侯之珠不是活物,但是他能够随时随地的记录知识,如果还能不停的回朔,这几千年下来,它到底存储了多少知识?

    相比通过外界古董出发相关知识,隋侯之珠本身才是关键。

    就是明悟了这一点,陈文哲再遇到不懂的知识体系,就可以直接从隋侯之珠中寻找答桉。

    而这样一来,还真行!

    就比如现在,陈文哲想要更加深入的了解绿釉相关知识,隋侯之珠就立即给了他大量反馈。

    而通过了解绿定的生产过程,他能够从唐代开始,了解其中的更多细节,甚至可以学到唐三彩的制作过程。

    因为从唐代开始,主要是从中、晚唐时期开始,随着白釉瓷器生产技术的成熟,北方地区的许多瓷窑开始生产绿釉瓷器,直至明清相延不绝。

    从唐代开始,绿釉瓷器才真正开始发展起来?

    而绿釉瓷器从烧成工艺上,总共分为三类?

    第一类,就跟唐三彩相关。

    这一类瓷器,先在高温下烧制素胎坯件,出窑后再施添加了铅等助融物质的低温彩釉。

    之后入窑进行低温彩烧,大体在700℃至900℃的温度下烧成。

    这类器物有单色的黄釉、绿釉器物,也包括黄绿两色或三色的器物,常常被称为三彩器或琉璃器。

    此类器物包括有瓷胎和陶胎两种,因此人们或称其为三彩瓷器,或称为三彩釉陶,其实这是难以严格区分的。

    如果除去唐代的俑类器物,仅从器皿类器物看,用这种方式烧制的低温釉器物,在中唐时期就已相当成熟。

    看到这里,陈文哲已经有点惊叹,这里面的干货实在是太多了。

    如果早知道隋侯之珠还有这种能力,陈文哲哪里还用跟武三带来的那两个老头探讨相关技艺?

    此时的陈文哲,可以说是老鼠掉进了大米缸,他想要学什么就可以学什么。

    隋侯之珠可比一座数据库还要好用,可以说只要他想学什么,只是在脑袋里一想,就有相关知识浮现。

    这样一来,他学习起来就方便多了。

    此时查看绿釉的一种烧成工艺,可以说是从古到今,所有相关技艺,他都可以查看。

    当然,如果没有点基础,这些看了也就看了,也许看了还会看不懂,更是对他传承技艺一点鸟用都没有。

    但是,此时的陈文哲不同,他的基础很牢固,很多知识点,他看一眼就能学会,甚至还能举一反三、推陈出新。

    这也许才是隋侯之珠放开知识库,让陈文哲随意学习的基础吧?

    丢掉脑袋之中没用的想法,陈文哲再一次沉浸入学习之中。

    先前陈文哲从古到今,捋过青瓷的生产过程,而这一次是针对绿釉瓷器的探索与发现。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2208/ 第一时间欣赏我的系统不正经最新章节! 作者:疯神狂想所写的《我的系统不正经》为转载作品,我的系统不正经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我的系统不正经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我的系统不正经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我的系统不正经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我的系统不正经介绍:
得隋侯之珠,遍观古今技艺,识宝造宝,传承文明。
只不过,这件宝贝内部的系统,好像不太正经!
谁家传承的是做旧、高仿?
要不就是挖坟、掘墓、搬山、卸岭、摸金!
既然学到了,那就传承下去吧!
陶瓷、木器、石雕、金银铜器,非诚心之人不传!
正骨、按摩,千金方,非仁心仁术之人不传!
寻龙、点穴、搬山、卸岭、摸金、仿古,非德才兼备之人不传!
扩展技能:寻矿、开山、采金,非一身正气之人不传!
安宫牛黄丸、南云白药、片仔癀、清宫寿桃丸,国家绝密,自己用用就好,不敢传!
获得文明传承系统,终于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我的系统不正经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我的系统不正经,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我的系统不正经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