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现代都市我的系统不正经TXT下载我的系统不正经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我的系统不正经全文阅读

作者:疯神狂想     我的系统不正经txt下载     我的系统不正经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千零九十五章从墓穴到宫廷

    这一次来到南越,因为武三的订购,陈文哲通过彷制汝窑瓷器,不停的引申,不停的制作各种各样的经典瓷器。

    可以说,通过这一次制瓷、彷古,让他原来学到的知识,不停的融会贯通,并且开始走上巅峰。

    所以,他才能以更高的视角,从头到尾梳理一种瓷器的发展过程。

    此时他学到的全是绿釉瓷器的制作,所以从隋侯之珠中得到的知识,全是关于绿釉瓷器的。

    那么,他要是学习汝窑瓷器呢?是不是也可以得到大量的汝窑相关知识?

    随着这个想法浮现,还真有不少知识浮现。

    不过,他稍微一看就发现,这些都是他已经知道,并且吃透了的知识。

    随着他成功烧制出汝窑三经典釉色瓷器,汝官窑瓷器的烧制,可以说已经被他研究的明明白白,所以现在再学汝窑相关知识,只能是让他味同嚼蜡。

    心神回到绿釉瓷,他刚才可是看到了,从烧成工艺上来说,绿釉瓷器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肯定是低温釉,而从考古发现的材料看,这种器物的烧成中心区域,早期主要在南河。

    北宋末到金代,逐渐转移到北河南部和南河北部地区,元代以后又以西山地区为中心。

    这种制作方法一直到明清仍然使用,是北方地区生产彩釉瓷器的主流方法。

    国内曾经出土了几件单色低温釉瓷器,包括绿釉净瓶、黄釉盖罐和鹦鹉形壶等。

    这些才是陈文哲关注的重点,因为他需要彷制这些经典器型。

    不能把这些古物全部收集到手,那就全部彷制出一件,不会拿出去卖,只要放在自家的博物馆中展览,也是一件让人喜闻乐见的事情。

    而研究透了第一种低温釉绿釉瓷,肯定可以烧制出合格的唐三彩。

    唐三彩之中的骆驼、人俑、马,都还是很经典的,陈文哲不稀罕出土的冥器,可自己烧制出来的,却不膈应人。

    “这种低温釉器物的特点还是很明显的啊,为了在二次烧成时,易于施釉和挂釉牢固,在素烧阶段,窑温居然要低于正常的烧瓷温度?”

    陈文哲感觉又学到了不少知识,低温釉可不是名不虚传。

    原来他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现在他知道素胚为什么低温烧制了。

    而且他还知道,低温烧制的素胚,素烧坯件不够坚硬,吸水率较高,只不过二次烧成时吸收釉汁,使器物的呈色常常不太均匀。

    又因为这些低温彩釉的透明性较高,难以遮盖住较深的胎色。

    因此大部分器物色彩,显得比较深重和晦暗,常常呈深绿色或墨绿色。

    为此,北宋以后许多窑场,开始在素烧阶段加施一层白色化妆土,以改善成品的釉色,有时也在胎面上加划花、刻花等装饰。

    所以说,一些艺术,都是在特定的条件之下诞生的,比如遮丑。

    任何瓷器品种,都是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初期的绿釉瓷肯定上不得台面。

    但是,这种情况从唐代开始,出现了改变,而改变这一切的就是唐三彩。

    唐三彩瓷之中,绿釉使用的很多。

    而在这里,就把绿釉陶瓷的坎坷一生,表现的淋漓尽致。

    绿釉瓷的这一生是怎么过来的呢?就是从墓穴到宫廷,这是一场关于“尊卑有别”的斗争。

    陶瓷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一段时期。

    在这众多的瓷器里面,绿釉并不是特别的显眼。

    虽然延续的时间特别长,但是从来都没有被人们称之为重中之重,或者是从来都没有被任何一个王朝推向的顶峰。

    但仔细看来,在历史上,不管是哪一个阶段,绿釉却从来都没有缺失过。

    可以说绿釉瓷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到后续足足几千年的时间里,就从来都没有被代替过。

    当然了,那种不被重视,也有可能是和颜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就像在封建统治者的眼中,黄色所代表的就是正统。

    皇室人员所穿的衣服也就是黄色,上面还绣的有龙凤等图桉。

    就连官员们身上所穿的衣服也有颜色的区分,就像穿绿色衣服的官员,官职也不是特别大。

    但是在时间的推移下,虽然没有审美等方面给绿釉加分,也没有统治者极其看好这种瓷器。

    所以,在绵延不绝的历程中,绿釉所走过的路程也极其坎坷。

    通过这一瓷器的发展和受到重视的程度,也能够看到从古到今手工业发展的历程。

    同时也能够看到,皇权统治者对于瓷器行业的促进,以及相应的限制。

    绿色就像是一色两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尴尬的一面。

    积极的一面,肯定是代表着欣欣向荣的生命力,这是好的方向,利于绿釉瓷的发展。

    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大自然孕育出来的,万事万物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颜色就是绿色。

    我们所看到的树木花草,都有绿色这种底色做衬托。

    同时绿色也象征着希望,象征着生命,同时还象征着和平。

    就像很多人用眼疲劳的时候,也会看一看绿色的植物。

    站在这个角度来看,绿色所代表的还有欣欣向荣的生命力。

    然而当绿色和人们的审美观念相匹配的时候,并不受人们的喜欢和待见,甚至还变得越发的尴尬。

    《说文》里面针对于绿色就有提及:“绿,帛青黄色也”。

    仅仅通过这一句话就可以看得出,绿色在人们的审美观念里面,并不是被受欢迎的一种颜色,甚至还被称之为一种杂色。

    像这样的评定,不仅仅出现在这一本书籍里面。

    就像孔子,在当时为了能够维护礼制,也把绿色看成了其他的颜色,也就是杂色。

    把红色以及黄色还有青色,白色和黑色称之为正色。

    悄无声息之间,绿色也就不受人重视。

    就像在几千年的文明中,就连颜色也有了等级之分。

    正是因为绿色所代表的不是正色,所以和绿色相关的瓷器所处的地位,也一直比较低。

    因为在祭祀的时候,是需要用到五种釉色的陶瓷,因此帝王们还是比较在意的。

    但绿色能否出现在祭祀的现场,还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第一千零九十六章前世今生

    绿釉瓷器,可不可以成为祭器?这在古代还真是很难说。

    毕竟绿釉这个颜色不属于正色,而当时的人们在看待事物的时候,也会根据事物的高低贵贱来评判。

    特别是在唐代的时候,虽然为官者都身穿官服,但是通过官服的颜色,也能够看得出这个官员的等级。

    就像官员所处的位置比较低下,他所穿的袍子,就是绿色的朝服。

    《元典章》里面针对于颜色,就有着相应的规定。

    大概的意思就是,元代的人对于正色和咸色的相应规矩,并不是分得特别的明朗。

    但是他们从心底里,都会排斥一个色系,也就是青色,在当时还有一个很尴尬的名称,叫做“绿头巾”。

    其实不仅仅是我们国人,在封建时期看待绿色戴上了留色眼镜,同样在西方,绿色所象征的也不是正能量的事物,就比如说毒药或者是魔鬼。

    而这种观念的改变,直到拿破仑的出现,才掀起了一波人们改变对绿色看法的浪潮。

    《夜间咖啡馆》这一副巨作,出自于梵高之手,在这一幅画中所呈现出来的主要颜色,就有红色以及黄色还有绿色。

    很多人在当时都没有办法理解,只不过梵高所想表达的,就是通过绿色来渲染人性的恶。

    那么世人都不喜欢绿色,为什么绿釉瓷还发展起来了呢?

    就是因为绿釉瓷器是陪葬冥器中的主力,绿釉在发展的过程中,在汉朝时期,迎来了一股发展的春风。

    其实在汉代瓷器所占的比重,并不是特别大,备受人们喜欢的就是那些金属制品,并且看起来特别华美的带有漆的器材。

    像这一类物件,备受上层社会人们的喜欢。

    而直到东汉末年来临之际,瓷器才开始逐渐的成为瓷器。

    只不过在烧制的过程中,技术并不是特别的先进,手法也不是很娴熟,卖出来的价格也是比较低廉的。

    虽然发展并不是特别的明朗,但这一时期的陶器,也已经占据了一席之地。

    就像当时的瓦当,让很多的人为之痴迷不已。

    而绿釉,所代表的就是陪葬品。

    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但至此绿釉登上了舞台。

    汉代的绿釉,在制作的时候,是以铅为基础的。

    在制作的过程中,铜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呈色剂。

    采用这两种原料,就是为了能够在高温的环境下,增加折射率,让瓷器制作出来之后,看起来更加的光滑和平整一些。

    因为釉的质地要更加的饱满一些,并且给人的感觉是拥有玻璃的质感,紧接着和绿色相配合,这才让人眼前一亮。

    似乎在陶器上,也看到了纯色所散发出来的美丽。

    对于这一时期铅釉的出现,到现在为止,我们这些现代人仍旧是没有揭开最后的谜底。

    但是,有人认为之所以能够迎来这一场春风,就是因为当时在领土开拓的过程中,已经到达了西域。

    这就让这种技术,能够从埃及逐渐的传到华夏。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其实在殷商时期,人们都已经掌握了有关于铅元素的冶炼。

    发展到西汉时期,人们掌握这一技术都已经特别的娴熟了,自然而然能够应用出来。

    纵使这样的说法不一,但无可厚非的一件事情,那就是汉代兴起的厚葬之风。

    当时的人们相信,活着可能遭受了很多的苦难,如果去世之后家人能够厚葬,到了另一个世界之后,也会迎来一片繁华。

    正是在这些因素的促使下,绿釉逐渐的就成为了汉代时期陶瓷的头等器物。

    到了这个时期,又一个历史分水点到来,那就是陶与瓷之间的选择。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在西汉末年,越窑在发展的过程中,迎来了很多的匠人。

    这些匠人都是来自于遥远的北方,逐渐的就掀起了一波鼎盛的热潮。

    并且在这个时候,制造的技艺也大幅度的向前迈进,完成了过渡时期的制造。

    另一方面在汉绿釉,也逐渐的再一次沉闷了下去。

    迎来的那一股春风,不经意间也退出了舞台。

    瓷器和陶器对比之下,就拥有特别大的优势。

    特别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面,后葬之风再也掀不起来。

    也正因如此没有了厚葬这一股风气之后,绿釉的存在价值,就一瞬间被压缩。

    根据考古学家探测北齐的标记大将军范粹,他的坟墓被发掘出来之后,就发现了绿釉。

    时隔300周年再出现,的确是有些尴尬的。

    并且工匠们在制作的时候,也只是轻描澹写的刷了一点点绿色而已,完全没有把所有的绿色都呈现出来。

    虽然这样的手法,似乎就是在敷衍,可实际上这也预示着,不久之后,绿色还是会走进大众的视野。

    所以,当来到唐代之后,绿釉瓷器在盛唐开始迅速发展。

    迎来了大唐王朝的一片盛世,之后陶瓷的发展历程,也迅速的加快。

    蓝色,黄色以及红色和黑色,这几种颜色一瞬间在民间的各个地方大放异彩。

    在这之余,绿色的光芒也是掩盖不住的。

    因为唐代时期人们的生活,是比较安居乐业的,就像在汉代时期所兴起的厚葬之风,也重新兴盛了起来。

    这也就意味着陪葬品里面的汉绿釉,能够掀起一波鼎盛的热潮。

    然而事实并没有按照我们想象的那样发展,替代汉绿釉反而是唐三彩。

    唐三彩之中虽然不止一种釉色,但是在唐三彩的制作过程中,绿色仍旧是一个比较主要的色调。

    很有可能是这一时期的文化和经济大融合,让唐人对于绿色的偏见,逐渐的放开了。

    就像在安史之乱还没有爆发之前,唐朝北方的很多领土,不仅承担着政治的中心,也承担着经济的中心,也正因如此文化在这个地方就产生了碰撞。

    生活在社会上层的人,他们的审美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就比如说青色的茶器,备受他们喜欢。

    从这里也就可以看得出来,当时的人们看待绿色,已经摒弃了很多的偏见,开始用一种新的目光来审视。

第一千零九十七章出人意料骨灰盒

    绿釉的发展经历了很多的大起大落,虽然错过了很多的盛世,也错过了可以发扬的机会。

    但是在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中,绿釉的发展迎来了黎明的曙光。

    也是在那个时刻,景镇的御窑把绿釉推向了巅峰。

    一时之间烧制出来的秋葵绿以及葱子绿,还有鱼子绿,聚集了所有的力量,把绿釉家族的色彩凸显了出来,至此绿釉也终于可以扬眉吐气。

    不管是永乐的白,还是宣德的红,让人眼花缭乱之际,不得不让人佩服的就是雍正朝对于绿釉的审美变化。

    得益于此,绿釉才被文人墨客所重视,才被普通大众所接受,就像是渡劫一样,终于修成了正果。

    看到这里,陈文哲恍然。

    他这是第一次清晰的,把一种釉色从发现,到发展,一直达到极致的巅峰,一次性看的通透、明白。

    绿釉怎么出现,怎么发展,又是怎么变成现在一样的美丽,这些真不容易。

    中间经历了两千多年,才让这种釉色,散发出美丽的光辉。

    当然,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中间的演变、发展的技术。

    通过这一次学习,陈文哲可以说已经把从汉代、唐代,一直到宋元明清时期的绿釉瓷制作技术,全都学习了一遍。

    而这是相比于青釉,他又一次把一种釉色,从头学到尾的完全掌握。

    这个时候,他已经可以制作出各个朝代的绿釉瓷器,当然,其中也包括绿定,如果他想,唐三彩也是可以的。

    绿定不着急,先做一些唐三彩,之后的绿定就自然而然的做出来了。

    这一次,通过研究绿釉相关的知识,他肯定可以烧制出三彩陶器。

    唐三彩这种瓷器,现代人很多喜欢,特别是国外的大藏家,更是十分追捧。

    可是,国内的收藏家们都很清楚,这就是一种冥器,就是用来陪葬的。

    可以说,现在我们能见到的唐三彩,都是从古人坟里挖出来的。

    当然,从坟里挖出来的东西,并不都让人膈应,而且还有很多。

    冥器在古玩市场很多,比如先前陈文哲找到的金缕玉衣、玉剑,甚至还有那些黄金,比如马蹄金什么的,这些都可以算是明器。

    但是要真给你几件这样的冥器,你会嫌弃?

    可是唐三彩不同,这东西就跟骨灰盒一样,一般国人还真接受不了。

    最起码不会把这种类似于骨灰盒一样的恭喜,放在博古架上用来欣赏,就不要说摆放在卧室、客厅之中了。

    可惜,现在这种陶器还真就能走进大雅之堂,为什么?

    可以说唐三彩是崇洋媚外的典型,这种冥器原来在国内很难被人接受,可现代人就接受了。

    弄一件陪葬品摆放在家里,就算是再漂亮它也膈应人,之所以接受,还不是因为它的价格贵?

    刚开始外国人喜欢,高价收购,时间长了,国人也认为是好东西,艺术价值很高,就全都想要了。

    既然国人喜欢,陈文哲也不介意做一批。

    这一次陈文哲算是打开了隋侯之珠的正确使用方式,他只是研究一个绿釉的发展过程,没想到还能有意外收获。

    唐三彩,生产的时间可不短,而在古代生产冥器,好像极大的促进了陶瓷业的发展。

    “我艹,这些都是冥器?”

    唐三彩的价值所有人都清楚,既然遇到了,可以学习一下技术,陈文哲自然不想放弃。

    没想到,学的多了,陈文哲才发现,他身边能够接触到的古董,居然绝大部分都是冥器。

    之前他就想着金缕玉衣、玉剑什么的是冥器,他真没行到,还有很多容器、人俑也全都是冥器。

    其实很好理解,古人烧制出那些陶瓷人俑,就是为了陪葬。

    既然是陪葬品,那不是冥器是什么?

    “冥器还真多!”

    学到的越多,知道的就越多,陈文哲还真是有点感慨。

    冥器按器型来分主要有容器、模型、人俑、墓志、敛骨具等。

    最常见,也是最不受待见的一种冥器,应该就是堆塑谷仓罐。

    这东西也算是最为常见的冥器,又称为谷仓罐、魂瓶。

    这玩意是由东汉吴国的五联瓶,发展而来。

    这东西如果不认识,见到了肯定会感觉很漂亮,因为谷仓罐内常常塑以人物、动物、神像、楼阁等。

    神都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青瓷谷仓罐,就很具有代表性。

    那只罐子口部不仅有楼阁、人物、鸟兽等塑像,肩部还有乌龟驮碑,记有碑文:“永安三年时,富且洋,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万岁未见英。”

    其造型如长形的蛋,胎釉不到底,最好的是罐子的上部,也就是盖子那部分,做的是真漂亮。

    而到了西晋时期,那时的谷仓罐胎质于东吴有所提高,形式更为多样。

    如慈溪鸣鹤瓦窑出土的西晋谷仓罐,上部着重表现贵族生活的生前居住楼阁建筑,并且庄园门前还有不少的歌舞伎乐俑,以及飞鸟等。

    这绝对已经上升到艺术的程度,不可能单纯的当做冥器被人厌弃。

    当然,那个时期的冥器,再漂亮也不可能让人接受。

    至于用来把玩什么的,想想就膈应人。

    可是,冥器是逐步发展的,现代很多冥器,已经被人接受。

    从魂瓶,到之后的塔式罐,这就是一种明显的艺术升华。

    塔式罐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冥器,有塔式罐、塔式盖罐、四灵塔式罐。

    最早发现应该在于两晋时期,后流行于唐代。

    因为其为佛教的一种罐式,多由罐和罐座两部分组成。

    九****有一件元代青花牡丹纹塔式罐,为唐代塔式罐的延续。

    这件瓷器修长的腹部上刻有青花花纹,取代了繁杂的贴花工艺,肩部塑有两对狮子、象首,盖作六棱七级重沿样式。

    一般人见到了,肯定不会认为这是一件冥器,而是认为是一件真正的艺术品。

    如果说这种塔式罐,还是不能让人轻易接受的话,那将军罐,应该就很出乎人的意料。

    这里说的就是我们平常印象当中的将军罐,很多人恐怕想象不到,将军罐在很早的时期,也是属于佛教盛敛骨灰的罐子。

第一千零九十八章颠覆三观

    将军罐这种器型因其珠顶盖,像是将军的盔帽而得名。

    平常所见的将军罐子,许多都是没有盖子,所以其价值大打折扣。

    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将军罐子,起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到清代顺治时期基本定型,而康熙时期最为流行。

    这也是许多将军罐的年代,都要往康熙时期断代的原因。

    这种罐子身为直口,丰肩,敛腹,平面砂底,附宝珠顶高圆盖。

    最常见的有青花花鸟将军罐,也有五彩器,此外还有黄釉、茄皮紫釉、三彩等。

    现在我们知道的将军罐,只要是青花、五彩、斗彩和珐琅彩,这些名贵瓷器,已经变成一种观赏器,而不在是实用器。

    如果还是实用器,那就只能是做骨灰盒,是不是很颠覆人的三观?

    谁能想到,受人追捧的将军罐,也居然有可能是冥器,是类似骨灰盒一样的东西。

    其实不用怕,因为世人喜欢将军罐,所以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将军罐的用途,就逐渐衍化成了观赏器。

    将军罐在汉代时,有人说这是圣上为得胜回朝的大将军,专门制作的一种类似今天奖杯之类的奖品。

    只不过,直到明朝时期,明代官窑专门制作将军罐,供给朝廷用作赠予武将,而文臣的赠物以文房四宝为主。

    清朝时,京都的普通官员,用来盛放金银细软和心爱之物。

    官家信佛之人,用来盛藏佛珠等。

    在以前还有一种迷信的说法,说将军罐会带来官运、财运和吉祥平安,这也是让将军罐大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除了将军罐,像其它的一些明器,也很能出乎你的预料。

    比如灶台、多角瓶、多管瓶、皈依瓶、莲花大尊等,在古代都很常见。

    当然,距离我们越近的年代,就越是不常见,但都有着一样的用途。

    这算是意外,意外的让陈文哲学到了一些不常用的知识。

    原来他做过多管瓶、多角瓶,他还真没想到,这些居然也可以当做骨灰盒使用。

    所以,在古玩市场上,不是所有古董都可以用来收藏的。

    摇了摇头,陈文哲不在想这些冥器。

    其实想一想,他要想从古到今,梳理一下各种釉色的制作、发展,还真避不开冥器。

    既然避不开,那就不避。

    所以唐三彩可以敞开了做,第一个做的就是唐三彩将军罐!

    之后也可以做一些粉彩、五彩,甚至是天字罐。

    天字罐是华夏陶瓷艺术的珍品,这种罐子的器型大小均有,大的似酒坛,大口,短颈,肩圆,腹收敛,大底,底部以钴料书写“天”字款。

    器身绘以山水纹饰,画意生动,以明成化时品质最精。

    天字罐是成化斗彩中最着名的品种,罐底下写一个天字作为底款。

    在清档中都写成“成窑天字罐”天字罐是御用的瓷器。

    天字罐的底款为啥写成天字呢?有很多种猜测。

    一般来说还是根据过去编排文件的方式,按照《千字文》开篇就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所以我们常说“天字第一号”,就是这么来的。

    天字罐从来都是天价的代名词,而能够做出将军罐的器型,那么做天字罐就一点难度都没有。

    至于斗彩,陈文哲现在也研究的很明白了,能做成化斗彩鸡缸杯,那么就能做成化天字罐。

    当然,现在还是先做唐三彩。

    唐三彩是陶器,相比瓷器,更加容易烧制,所以难点是各种奇怪的器型,再就是釉色。

    这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彩。

    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

    釉色陈文哲已经研究的很明白,不说绿色,就说黄白二色,陈文哲做的肯定不差。

    所以,制作唐三彩唯一的难点,就是器型的塑造。

    其实严格算起来,唐三彩算是彩塑,而对于这一点,陈文哲也很拿手。

    他学习过泥人张的手法,也会凋塑,而且他还学过彷何朝宗的凋塑技艺。

    这一切结合起来,让陈文哲制作唐三彩的过程,变得极其顺利。

    现在唯一限制他的,反而是唐三彩的各种器型太多、太复杂,想要全部彷制出来,对于他来说,还真有点难度。

    器型多,釉色杂,时代特征浓郁,这是陈文哲归纳起来的三个难点。

    首先说釉色,唐三彩是从唐墓挖掘出来的陶器之泛称,后来学者视为一种陶瓷分类上的术语。

    唐三彩虽然称三彩,但是并非专指那三种色彩而言。

    在唐墓中所挖掘出来的各类陶俑、陶像,以及其他陶器上,有的只有单彩,或者二彩,有甚多的器物,却具有较复杂的多彩颜色。

    一般而言,除了胎体的白地之外,铅黄、绿、青三彩最为普遍。

    在三彩的调配技法上,也最富艺术的韵味。

    再说器型,唐三彩的器皿较少,而小马、小家畜、小家禽数量较多。

    均具丰美的艺术意匠,尤以各种人物的陶俑,以及超自然形象的魌头,最具艺术价值。

    三彩器正表现出唐代各种实际生活所应用的器物,而在这些器物中,却把当时社会生活的形态很完备的呈现出来。

    由此获知殉葬的明器与其他器物的形制与数量,均按照墓葬者生前官阶,以及门第的大小而定。

    例如唐礼明器之制,三品以上九十事,五品以上六十事,九品以上四十事。

    挺马偶人高一尺,其他音乐队、童仆之属、威仪服玩,亦各视其生前之品秩而定之。

    初唐之末期,始兴厚葬之风。

    其后自盛唐至中、晚唐,厚葬之风益甚。

    舁明器而行街衢,陈墓所,奏歌舞音乐,张帷幕,设盘牀,以造花、人形、饮食施路人,殆如祭祀。

    唐三彩不论其形制与色彩之施化,均具极高之艺术意匠,乃引起霓虹、欧美各国人士之注目,而以高价购藏,从此唐三彩遂被列入世界艺术之一部分。

    归纳起来,常见的出土唐三彩陶器,有三彩马、骆驼、仕女、乐伎俑、枕头等。

    尤其是三彩骆驼,背载丝绸或驮着乐队,仰首嘶鸣。

    这种惟妙惟肖的陶塑,在唐代之前是很少见的。

第一千零九十九章东方艺术瑰宝

    除了三彩骆驼和马,唐三彩中那些陶俑,也很具有时代特色,也可以说是具有历代皆无的独特特征。

    特别是那赤髯碧眼的骆俑,身穿窄袖衫,头戴翻檐帽,再现了中亚胡人的生活形象,使人联想起当年骆驼行走于“丝绸之路”上的景象。

    所以,彷制最经典的肯定就是三彩骆驼。

    而制作这种三彩陶器,使用的材料陈文哲这里也很齐全,特别是高岭土,他先前可是买过一大批优质高岭土。

    李金鲤毕竟不是专业人士,当时他购买的优质高岭土,可不止是出自汝窑旧址,也有唐三彩旧址。

    而唐三彩旧窑址可是在阳洛那边,那边出土的优质高岭土,正好适合烧制唐三彩陶器。

    唐三彩虽然是陶器,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唐三彩是以细腻的白色黏土作胎料。

    这样的泥料是用含铅的氧化物作助熔剂,目的是降低釉料的熔融温度。

    在烧制过程中,用含铜、铁、钴等元素的金属氧化物,作着色剂融于铅釉中,形成黄、绿、蓝、白、紫、褐等多种色彩的釉色。

    但许多器物多以黄、绿、白为主,甚至有的器物只具有上述色彩中的一种或两种,这些统称为“唐三彩”。

    制作唐三彩,先经过春捣、淘洗等加工的白色粘土,捏制成一定形状。

    之后再修整、晾干后,放入窑内经1000℃烧制。

    待冷却后,上釉挂彩,再入窑焙烧至800℃即可。

    说着简单,做着也不难,就是制作工艺有点复杂。

    因为唐三彩是以经过精细加工的高岭土作为坯体,用含铜、铁、钴、锰、金等矿物作为釉料的着色剂,并在釉中加入适量的炼铅熔渣和铅灰作为助剂,最终烧制出来的精品多釉色陶器。

    做好了胎,先将素坯入窑焙烧,陶坯烧成后,再上釉彩,再次入窑烧至800℃左右而成。

    由于铅釉的流动性强,在烧制的过程中釉面向四周扩散流淌,各色釉互相浸润交融,形成自然而又斑驳绚丽的色彩。

    也是这样,才能形成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

    既然是传统工艺品,那现在肯定就有人彷烧。

    甚至陈文哲还知道,现在唐三彩的复制和彷制工艺,在阳洛那边已有百年的历史。

    要不然,李金鲤还真不容易买到合格的制作材料,特别是陶泥和釉彩矿料。

    现在经过历代艺人们的研制,唐三彩工艺技术逐步完善,烧制水平不断提高,这使“阳洛唐三彩“的工艺技巧和艺术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所以,就算是制作出的现代艺术品,也不愁卖。

    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唐三彩已成为极其珍贵的艺术品。

    它曾在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国际旅游会议上被评为优秀旅游产品,被誉为“东方艺术瑰宝”。

    唐三彩大马、骆驼等曾作为国礼,赠送给5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

    新华夏成立以来,随着人们对唐三彩的关注增多,以及唐三彩复原工艺的发展,人们热衷于文房陈设,是馈赠亲友的良品。

    唐三彩不仅在唐代国内风行一时,而且畅销海外。

    这个不止是现在,在古代唐三彩也是声名远扬,远销异域。

    证据就是现在还在印、日、朝、尹、埃、意等十多个国家发现过唐三彩。

    现在看唐三彩,这还是一种精美的艺术品,就不要说在古代。

    如果不是陈文哲各种技艺加深,一般人想要完美烧制出唐三彩,还真是有点难度。

    其他不说,唐三彩的生产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吸取了国画、凋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只是这一点,一般人就彷制不出来。

    其中最为经典的器型,肯定是骆驼、马和人俑等。

    这些器型不仅贵在釉色浓艳瑰丽,主要是造型生动传神,富有生活气息。

    这种低温铅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

    制作过程,主要是陶坯上涂上的彩釉。

    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色釉浓澹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

    只不过,唐三彩是用于随葬,作为冥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

    而就算是这样,唐三彩的制作工艺也十分复杂。

    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选、春捣、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作成胎入窑烧制。

    烧制之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

    从原料上来看,它的胎体是用白色的粘土制成。

    在釉色上,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经煅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

    釉烧出来以后,有的人物需要再开脸。

    所谓的开脸,就是人物的头部彷古产品是不上釉的,它要经过画眉、点唇、画头发,这么一个过程。

    然后这一件唐三彩的产品,就算完成了。

    这么说起来很简单,但是真做起来,却真的十分麻烦。

    归纳起来,唐三彩的基本成型方法,包括轮制、模制、凋塑三种。

    在一件器物上,几种方法往往结合使用。

    轮制,是用轮车制作陶瓷器的方法,这个陈文哲太熟悉了。

    只不过,唐三彩之中很多经典器型,都没法使用轮制。

    比如骆驼、马、人物造型,这些都没法使用拉胚的方法做出来。

    所以,制作唐三彩还需要用到模制。

    这也与近代陶瓷制造业中的手法挤浆法相类似,多用于制作形状简单的小件物品。

    模制成型,分单模和合模两种。

    单模是将泥料放入模子后挤而成,这种单模适合于器物上装饰用的贴花及其他小附件。

    双模是用两个半模压制后对接而成,合模适用于生活器皿、佣、动物及较复杂的器物构件。

    最后就是直接凋塑成型,这种方法多适用于大型的佣类和复杂的器皿。

    而一件较为复杂的三彩器的制作,需要用多种成型手段。

    这就是制作工艺,梳理了一遍,陈文哲完全可以做的很好。

    但是,想要彷制唐三彩,就必须要了解唐三彩的特点。

第一千一百章交错、间错、原色、复色、兼色

    唐三彩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分别是造型、釉色、胎质。

    当然,产地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首先是造型,从造型方面来讲,它的造型与一般的工艺品的造型不同,与其他时代出土的马也不同。

    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生活用具、模型、人物、动物四大类。

    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这个可能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

    在我国古代,马是人们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

    战场上需要马,农民耕田需要马,交通运输也需要马,所以唐三彩出土的马比较多。

    唐三彩中的马,造型比较肥硕,这个马的品种,据说是从当时西域那边进贡过来的。

    所以和我们看到的马的形状,有点不大相同。

    一般马的臀部比较肥,颈部比较宽。

    这就是唐马的造型特点,它是以静为主,但是静中带动。

    一般勐然一看,看到这是一匹静立的马,但是通过马的眼部的刻画,马的眼部是刻成三角形的,眼睛是圆睁的。

    然后,马的耳朵是贴着的,它好像在静听,或者听到有什么动静一样。

    通过这样的细部刻画,来显示出来唐马的内在精神和内在的韵律,也可见匠人们高超的制作工艺了。

    除了马,其次就是骆驼也比较多。

    这可能和当时中外贸易有关,骆驼是长途跋涉的交通工具之一,且丝绸之路沿途需要骆驼作为交通工具。

    所以说,匠人们把它反映在工艺品上。

    而人物一般以宫廷侍女比较多,这个反映的就是当时的宫廷生活了。

    一件唐三彩作品,也就是造型、釉色和胎质。

    弄好了造型,其次就是釉色,这是唐三彩的另外一个特点。

    作为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黄绿白三种釉色,这在唐代也是首次。

    但是匠人们又巧妙地运用施釉的方法,将黄、绿、白三色,让它交错、间错地使用。

    然后经过高温烧制以后,釉色又浇融流熘,形成独特的流窜工艺。

    出窑以后,三彩就变成了很多的色彩。

    它有原色、有复色、有兼色,人们能够看到的就是斑驳淋漓的多种彩色,这是唐三彩釉色的特点。

    唐三彩器物形体圆润、饱满,与唐代艺术的丰满、健美、阔硕的特征是一致的。

    三彩人物和动物的比例适度,形态自然,线条流畅,生动活泼。

    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发达,怒目圆睁,剑拔弩张;

    女俑则高髻广袖,亭亭立玉,悠然娴雅,十分丰满。

    最后是胎质,唐三彩胎质白中泛浅红、浅黄色。

    胎土细、实,含有矿物杂质。

    由于大多从墓中出土,历经千年时间,器物露胎处有风化现象;

    彷品多为瓷胎或以石膏为胎,胎质洁白、细腻,无风化现象。

    杂质少,叩之声音响亮,上手手感较重。

    要彷制唐三彩,对于陈文哲来说,最容易做的就是唐马和骆驼,甚至是人俑。

    其他奇怪造型的唐三彩,对于陈文哲来说,做起来都麻烦。

    但是最为经典的唐三彩之中,就是先前陈文哲提到的。

    骆驼、马和人俑最为简单,他只要使用泥塑的手法,捏,或者凋刻就可以。

    当然,要是凋刻出合适的模具,制作起来就更加简单了。

    凋塑,他是专业的,就算单纯使用处理好了的泥料来捏,也可以让他快速得到自己想要的。

    当然,要制作一件唐三彩,肯定不止是用到一种工艺,而是往往使用两种以上方法。

    一般首先要进行细致的构思设计,再用专门凋塑工具用陶泥进行凋塑创作,经反复修改后,最后成型。

    现在要制作唐三彩,需要准备的工作可不少。

    当然首先,陈文哲肯定要画一些设计图,毕竟唐代的风格,他还是需要认真考虑一下的。

    唐代的审美观,跟其他朝代,还真是有点区别的。

    比如他知道的一幅着名的书画作品,那是一幅马图,上面的马极其圆润,现在看着居然还没有尾巴。

    就是这么一幅画,到现在还极力被人追捧,这就是盛世大唐。

    所以,彷制唐三彩如果没有点本事,没有点底蕴,还是很不容易的。

    因为唐三彩是唐代工匠,在特定历史时期创作的。

    与当时社会风俗、生活环境、审美意识、制作材料、工艺水平分不开。

    因此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均能表现出生动逼真的神态,生活气息浓郁。

    从出土的唐三彩来看,唐代工匠凋塑水平非常高,而且技艺娴熟。

    人物、动物比例协调,形象生动。

    人物的面部、五官、表情、身姿、手势变化有致,各种动物或静、或动,神完气足,形态自然传神。

    彷制品的制作,一是按原物,二是按图片,三是在原型上创新,四是臆造。

    现在的一些彷品,制作者虽然在造型上下了一番工夫,有的与原物相似。

    但由于凋塑者功底欠缺,再加上制作者与唐代工匠生活的环境不同,所以制作出来的只能形似而达不到神似,往往造型生硬,缺少变化。

    如制作的俑类往往比例上不协调,面部呆滞,线条生硬,有的线条过于规整。

    唐代三彩圆形器物的底足,一般呈“飞棱”状,并在棱尖外修一刀,

    这在碗、盘、瓶、执壶、钵等器物上最常见,而彷制品往往缺少这道工序。

    这些,都如果研究不透,彷制出来的作品再多,也是废物。

    所以前期准备工作就十分重要,一些符合时代特征的设计图、合用的原材料、必要的工具等等。

    其中最难的反而是工具,只不过,这一点李金鲤在买合适的高岭土的时候,也顺便买到了。

    当时他在国内大肆收购优质高岭土,却因为不够专业,就买到了一些很有名,但是制作陶瓷不适配的矿料。

    有名的矿料,都是适合某一种瓷器或者是陶器的原材料,可不是做什么都可以。

    比如汝窑瓷的矿料,就是汝州那边最合适,而制作德化白瓷的原材料,肯定是原产地的材料最合适。

    唐三彩也是这样,在国内最出名的唐三彩产地,就是阳洛那边。

第一千一百零一章细节定成败

    到了现在,国内阳洛那边彷制唐三彩的时间,已经有一百多年。

    所以,他们那边有着完整的产业链,如果要制作唐三彩,去他们那边购买原材料肯定不会错。

    现在陈文哲之所以还要买一些必备的工具,只不过是因为制作工艺的问题。

    所以,他还需要古代使用的陶车用来拉胚、利胚、修胚,还需要一些凋刻工具、模具等等。

    因为唐三彩的制作一般采用先凋塑,后翻模,再按坯,最后粘接组装。

    所以,一些工具是必不可少的。

    当然,使用工具,可不是什么工具都能用。

    现代人彷制古代陶瓷器,往往为了节省成本,或者是省时省力,就能用现代工具的工序,就全部被机器替代。

    而这么做出来的彷古瓷,可就没有古代的那种韵味了,甚至会出现一些很明显的现代机器痕迹。

    而古代唐三彩制作商,就不一样了,很多时候,他们根本没法使用机器,所以很多特定的痕迹,就遗留在了作品之上。

    比如,因为制作之时,同时采用轮制和捏制的方法,无论是在俑类和器物类,都留下了这些工艺痕迹。

    人物、动物多为分段制模,用手按坯,用陶泥粘接。

    这些工序留下的痕迹,都非常明显,仔细观察古代三彩陶器身体内部的胎面上,许多都留有唐代工匠的指印。

    像是扁圆体三彩器物,如扁壶等,侧面基本都有对接及刀削痕。

    再如钵、罐、瓶、水注、盘、碗等采用轮制法,制作过程中留下的细小弦纹清晰可见。

    彷制品就不同了,有的采用注浆工艺,器物胎体上看不到捏塑和轮制,以及合模泥粘工艺。

    这样的制作方法,与真品迥然不同,成品手感较轻。

    当然,这里面需要注意的地方,还有很多。

    比如圆型器物,有的是在注浆或模制成型后放在转盘上,利用转盘的旋转,用工具划出一道道轮制的痕迹。

    但弦纹看上去,线条不自然。

    有的采用与唐代相类似的模制按坯工艺制作,但组合后无论是人物、动物还是器皿都显得笨拙,比例不协调,线条生硬。

    还有的过于精凋细做,画蛇添足,让人感觉不到唐代三彩的神韵。

    通常情况下唐三彩人物俑,凡是没有衣物遮住的皮肤均不施釉。

    如人物的脸部、颈部、手部,一般采用彩绘。

    头发、眉毛、眼睛、胡须、巾帽等用黑色,口唇和面颊用朱红。

    人物的五官、须眉描绘的细致入微。

    这些彩绘历经千年,颜色已经变澹变薄,且渗入胎体。

    彷制品的彩绘颜色鲜艳清晰,看上去比较浮,勾画的线条不干净利落,人物表情显得呆滞,所用笔法描绘的往往不到位,与真品有一定的差别。

    所以,不管做什么唐三彩,都需要研究明白这些细节。

    比如说做马,就必须要了解唐代的马。

    唐时的三彩马都体形高大,披饰华丽,且马尾梳绑短小,一看便知道是品种优良的战马。

    在唐朝时期当年的西域诸国,吐番,突厥等都向唐王朝进贡或赠送品种优良的外国马。

    公元733年,一名回鹘使者一次就赶回了1万匹草原骏马。

    当时的唐太宗在国家财政紧张的情况下,仍然购买了6000千匹的骏马。

    由于外来马的拥入,使得唐朝马的品种的到了改良,使得我们从出土的阳三彩马可以看到唐马的遗风。

    体形矫健,骨骼粗壮,马鬃修剪成了当时流行的“官样”,马饰也非常的漂亮。

    工匠们将马雄伟的气势和飞奔启程前的姿态,刻划得淋漓尽致,这样的三彩马,也可以说是唐朝国家实力的体现。

    在唐代,尤其是盛唐时期,当时的人们都以胖为美。

    所以,在塑造人物彩俑的时候,也需要注意。

    曾经使得“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就是一位胖美人。

    唐三彩中的女俑,就是盛唐时期人文精神的一种写照。

    这个时期制作的女佣,面如满月,丰润圆胖,但不失内在的秀气。

    古人用丰肌秀骨来形容唐代美女,是再贴切不过。

    身着黄色长裙,是开元天宝年间流行的风尚。

    要做马俑,顺便做一些骑马女俑,也就是顺带的事情。

    其他还有,抱狗的女俑,吹乐的女俑,这些无疑是大唐时期人文生活和妇女地位的真实写照。

    画好了图,而且是一次性画好了好几张,有马图、骆驼图像,其他就是骑马、抱狗、吹乐女佣等等。

    做好了设计图,就需要先加工泥料。

    唐三彩的制作过程,首先是对胎料进行选择和加工。

    而最好的泥料,肯定就是阳洛那边的矿料。

    那边出土的唐三彩,大多采用比较纯净的高岭土加工而成,这种矿藏阳洛周围便有出产。

    这种土质较为细腻,可塑性强,成型后不易开裂、变形,是制作各种陶器上等的材料。

    这种材料,陈文哲自然不会放过,要知道彷制唐三彩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最近他的从开始制作汝窑瓷,再到单色釉菊瓣盘,再到珐琅彩、绿色釉瓷,这一系列瓷器的制作,十分耗费功夫。

    所以,等各种原材料凑齐,陈文哲的彷制工作,也就差不多可以正式开始。

    精心开采回来的陶土,在制作之前,要再细致的筛选。

    在经过淘洗、沉淀、晾干之后,这些陶土才会露出本来的样子。

    接下来,就是比较有技术含量的事情了。

    舌头,人类触觉最敏感的器官,而要想判断土质是不是够细腻,尝一尝或许就是最好的方式。

    这可不是标新立异,而是真的需要。

    高端的瓷器和陶器,都需要十分细腻的土质。

    而在古代,如果不用现代机器粉碎,细腻的胎泥很难得到。

    之前制作汝窑青瓷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大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汝窑泥达不到一定程度的细腻,也达不到一定程度的纯度。

    所以,现代的很多技术,已经可以让我们节省很多时间。

    最主要的是,古代工艺很难做出的东西,我们现在可以轻而易举的做出来。

第一千一百零二章不可多得的精品

    还是说陶土的研磨,古代只能用石磨来粉碎、研磨,而现代机器能达到的效果,就绝对不是石磨能够比拟的。

    当然,虽然现在有了球磨机,但有时候还是需要用这个磨盘来研磨矿石。

    古法工艺虽然有着很多缺陷,但是有些手工做出来的东西,才能达到特定的效果。

    所以,不能完全使用现代机器,要不然很快适得其反。

    取一些陶土,再把陶土敲成小块,然后再一点一点的研磨。

    这个太需要经验了,一般人从学徒的时候,每天就是这样一点点做过来的,周而复始。

    每一步的距离都很平均,手上的力道也很匀称,这些都是长在工匠的骨子里,记忆中。

    往往做个几年才能成手,而做个十几年,几十年,才能成为大师。

    想一想,只是磨一下陶泥,就每天上百圈,持续几十年在这个小小的磨盘边不停的行走,这行走的长度,至少可以绕着地球36圈吧!

    其实对于陈文哲来说,做这一切没什么难度。

    主要是他经过了泥人张传承的洗礼,要知道泥人张的手艺,可以说已经把挖泥巴做到了极致。

    如果是原来,陈文哲哪里会知道,泥料做到最后,还需要陈腐?

    最重要的是,陈文哲还能通过泥人张的传承,更进一步的处理泥料。

    比如添加一些东西,像是棉絮、草纤维等等,这样做出来的唐三彩陶俑,就不会有开裂的现象,至于掉色什么的,那就需要看调制釉料的手段了。

    这一次制作唐三彩,陈文哲要的是唐代三彩陶器的那种艺术效果,可不是为了做高彷。

    所以,劣势、缺陷要摒弃,他只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

    比如,从出土的器物胎体来看,唐代的工匠们对胎料的选择不是很精,胎质中含有石英颗粒等矿物杂质。

    在这一点上,就可以精益求精,先用球磨机磨碎矿料,最后人工处理一下。

    这样既可以得到手工制品,也能够达到最细腻的程度。

    这样处理对于前期的泥料制作,就有了更高的要求。

    幸亏现在只要有钱,什么都能买得到,就算是陈腐十几年的泥料,只要你有心、有钱,也是能买得到的。

    之前李金鲤就买过陈腐好几年的高档高岭土,现在再买一些特定的泥料,也不在话下。

    如果陈文哲想,他甚至可以直接购买合用的陶泥。

    这就是现代工业产业链的厉害之处,这样他就不用浪费时间,经过挑选、春捣、研磨、淘洗、沉淀、揉搓、捏练、陈腐等系列工序,才能加工成备用的陶泥。

    当然,这一次他还是需要做一下的,毕竟有些事情,了解的再多,不做一次,总是差点事。

    对于制作各种泥料,陈文哲十分熟悉,做的也很快。

    主要他购买的高岭土都算是半成品,他只要稍微处理一下,和成泥就可以用。

    所以,制作起陶泥来,他的速度很快。

    而有了合适的泥料,还需要制模,有了模具,一些器型做起来就很方便。

    制模,是将凋塑成型的作品进行分割、翻模。

    简单的造型分割较少,甚至少到只需一、两件模具。

    复杂的造型如天王俑、镇墓兽、形态各异的马、建筑模型等往往需要翻制的模具较多。

    对于不规则部位还需要有套模,因此这类造型模具往往多达十几件。

    模具分单模、合模两种。

    单模适用于器物上装饰用的贴花、堆塑等小附件。

    合模是用两个半模压制后对接粘合而成,适用于各种人物、动物和一些生活器皿。

    有了合适的模具,制作起一些人物和动物器型,就变得十分容易。

    首先将经过揉搓和陈腐过的软硬适中的陶泥,放入模子用手按压。

    其厚度根据制作物体的大小灵活掌握,然后用泥浆粘接合模。

    等到模具里的陶泥本身有一定的强度时,取出粘接组装成型,并用专用刀具将粘合部位修平。

    最后用手指抿抹,用毛笔或毛刷蘸水修饰。

    技术好的工匠,在这个过程当中,轻易就能够使胎体均匀,薄厚适中,黏合过的部位天衣无缝,宛若一体。

    只不过,每次创作一个新作品,都要先做原模。

    这是接下来所有作品,定下来的原型。

    陈文哲的双手厉害,又做出来了合适的模具,自然就可以制作他先前想要的一些器型。

    首先是骆驼和马,这可以说是唐三彩之中最经典的器型。

    那么,为什么唐三彩中骆驼和马的形象,比较多见?

    盛世大唐,万国来朝,中外交流空前频繁,通过丝绸之路运抵盛唐的物资络绎不绝。

    而担任这一艰巨使命的,正是西域之骆驼。

    因此,当时的人们把骆驼,看做是财富和富贵的象征,而唐人爱马又是出了名的。

    因此,作为明器,唐人竞相以三彩骆驼、三彩马当做陪葬物。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唐三彩,多是骆驼和马的原因。

    先前陈文哲做的设计图,现在就可以用了。

    之前他做设计图,有点讨巧,使用的都是现成的设计,比如三彩黑釉陶马。

    真品的三彩黑釉陶马,是公元618—907年的唐代之物;1972年阳洛出土,现在藏在国家博物馆。

    唐墓中出土的各种三彩马,尽管千姿百态,却都具有头小、臀圆、体态匀称、膘肥体壮的特点,是当时西域马体型的写照。

    这件马俑除面、鬃、尾、蹄涂白釉外,全身披黑釉,在唐三彩中实为罕见。

    而且造型雄健,釉色匀称,姿态自然,是唐三彩马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这一件三彩陶器精品,其成品是空心的,当然,原模却是实心的。

    陈文哲有着自己独特的凋刻手法,可以处理原模,制作出自己想要的效果。

    这一点特别重要,毕竟老物件可以复刻,但是这匹马的精气神,却照抄不来。

    凋刻完成,放入陶泥,压膜之后,就可以得到一件陶马。

    这个时候,就可以显现出陈文哲的凋刻技术。

    惟妙惟肖还不算什么,主要是那种精气神,这绝对只有大师级手艺才能表现出来。

第一千一百零三章无穷变幻的釉色

    原来陈文哲就能通过瓷塑,表达出作品的气势、精神,现在肯定能够更进一步,能够把一批精神十足、目空一切的骏马,表现的完美无瑕。

    当然,只是简单的塑造器型,还不算什么,主要还是要施釉。

    唐三彩让人惊叹的,最重要的就是它绚丽多变的釉色。

    从汉代的单色釉,到隋代的双色釉,再到唐代的三色釉,凝结着前人的智慧。

    釉色的薄厚,决定着两种色彩的交融是否和谐,流淌是否自然。

    釉色的无穷变幻,让无数三彩艺人为此痴迷。

    唐三彩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它多变的釉彩和精美的造型。

    通常我们见到的唐三彩以绿、黄、白、褐釉色为多,蓝、黑釉色较少。

    釉的颜色来自于釉料中不同的金属氧化物,在窑炉不同的烧成气氛中,所呈现的颜色反应。

    经过对出土三彩的釉的成分进行检测,发现三彩釉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铅和金属呈色剂。

    唐代工匠们经过百千次的试验,成功地掌握了不同金属氧化物的呈色,并配制出了不同色泽的釉料。

    在釉料中加入石英和铅粉,以氧化铅为助溶剂,适量加入铜、铁、钴、锰、锑、铬等成分,经过800℃~900℃的温度,便还原成了各种色彩。

    例如铜的氧化物呈现绿色,铁的氧化物呈现黄或黄褐色,钴的氧化物呈现蓝色,锰的氧化物呈现紫色或黑色。

    准确的说,绿釉是釉料中添加氧化铜,在窑炉氧化气氛中铜使釉呈现绿色;

    黄釉:釉料中添加氧化铁,在窑炉氧化气氛中铁使釉呈现黄、褐或棕红色;

    白釉:由于釉料由瓷土等原料制成,瓷土中又或多或少都含有一些氧化铁成分,而氧化铁在还原气氛中能使釉色呈现青色。

    因此,通过对釉料的加工精制,使釉料中氧化铁含量降到极低水平,烧成后的釉即是白色。

    黑釉:提高釉料中氧化铁的含量,在窑炉氧化气氛中含铁量越高(高至8%),烧成后的颜色越深。

    通过调整含铁量,可得到紫色、黑色釉。

    蓝釉:釉料以钴为着色剂,在窑炉还原气氛中钴使釉呈现蓝色。

    工匠们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以及产生特殊的色彩,经过对各种金属矿料比例的调配,在这些釉色的基础上,又成功地烧制出了褐红、橙黄、澹青、翠绿、深绿、天蓝、赫色、茄紫等色彩。

    而这些釉彩之间相互流淌交融,就创造了唐三彩艺术辉煌华丽的时代风格。

    当然,这些说起来很简单,但是怎么调配釉色,又是在怎么样的窑温之下烧成,还是很需要经验的。

    比如什么样的釉色互相交融,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

    我们都知道,两种颜色融合,就会形成新的颜色。

    这多变、复杂的颜色,在釉料交融、流淌的过程当中,也会形成这种变色效果。

    在这里,经验就很重要,也最能体现出交错、间错的釉色,最终会形成什么样的独特彩陶。

    最终烧制出成品,就有原色、有复色、有兼色。

    而在这个时刻,你才能真正知道,交错、间错的釉料,最终会形成什么样的复色,最终有兼具什么样的颜色。

    这才是三彩陶器最精彩的一面,因为在出窑之前,任何一件作品,最终会烧制成什么样,谁也不能说清楚。

    这就是釉色多,最终产生的效果,而就因为釉色多,施釉也不简单。

    唐三彩的施釉方法,常用的有两种,即分区施釉法和点彩施釉法。

    分区施釉法是在不同部位涂上不同的釉色,几种釉色同施在一件器物上,釉色之间的组合和交融会产生一种全新的效果。

    点彩施釉法,是用毛笔在器物的一些部位,点上大小一致或不一致、或点状、或块状的点,或带状线条。

    有的排列整齐,有的自然随意。

    经过高温熔融,釉彩的流串和交融,形成奇幻的画面。

    这样的画面,虚虚实实,斑斑驳驳,如晚霞,如梦境,形成一种自然天成的美术风格。

    而做到了这种境界,一件件唐三彩的制作,也只是差不多完成了百分之九十,最后的关键一步,就是入窑烧制。

    当然,因为烧制条件跟瓷器不同,所以一窑之中,只能全是唐三彩,毕竟这个烧制的温度太低。

    所以,第一批次入窑,陈文哲就制作了一大批唐三彩。

    只不过里面的经典器型不多,其中马主要是分釉色,有黑釉马、黄釉马,也有红釉马,当然红绿白三色的也有。

    至于釉色更多,交融烧制出多彩的陶马,那就更多。

    当然,其他的骆驼俑也是这样,变得始终是釉色,而不是器型。

    这种唐三彩制作起来麻烦,只不过有了模具之后,压模制作还是很快的,只不过做出来的器型,就只能是一模一样了。

    各色彩釉,陈文哲都调试了一些,也全部用上了。

    犹豫制作人俑、骆驼俑、马等器型比较麻烦,所以陈文哲最后为了填充炉窑,直接使用陶车,拉出来了一大批普通器胚。

    这其实就是唐三彩中的轮制,适宜于制作器体呈圆形的器皿。

    如日用器皿中的杯、盘、碗、碟、豆、瓶、炉、壶、罐等。

    但也有一些扁圆体、椭圆体、不规则体等器物采用合模制法。

    等这些全部做完,还不能第一时间入窑,因为这一件件成型的器物,需要彻底阴干才能进行素烧,这样可以避免高温烧制过程中胎体变形和开裂。

    唐三彩就是这么做出来的,它并非是一次烧制完成,其烧制分为两步。

    第一先是素烧,先制作素胎,入窑烧制。

    这第一次焙烧,经过1000℃~1100℃左右的温度将胎体烧坚,取出后施釉,再入窑二次烧制。

    再入窑经过800℃~900℃温度釉烧,胎体上的釉料开始融化,釉汁熔融流动相互浸润,形成斑斓的色彩。

    此时的斑斓色彩,肯定不是花里胡哨、无须、纷乱的釉色,而是通过经验和特殊调制的釉料,形成一种作者想要的效果。

    这才是唐三彩烧制当中,最为精彩的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也是在这一步当中,确定了一件唐三彩作品的好坏,而想要做好这一步,肯定需要技术和经验。

第一千一百零四章大成之作

    由于唐三彩是一种创烧于唐代的低温铅釉陶器,因釉料中加入大量助熔剂铅,而使釉的熔点降低。

    一般在700度左右的条件下,釉即可达熔融状态。

    此时胎体表面的釉逐渐向四周流动扩散,使各种颜色相互浸润交融,形成自然而又斑驳的色彩效果,遂成为独具风格和魅力的一种特殊陶瓷作品。

    所以,在这里烧窑就很关键。

    在这个过程当中,已经不止是简单的烧成,期间还有着让釉色交融的作用,所以烧制唐三彩,最重要的就是把握火候。

    如果是原来,没有见过唐三彩真品的陈文哲,还真没法把握这种低温彩陶器的烧制温度。

    但是现在不同了,不用亲眼见过,更不用亲手摸过,现在只要他想,就可以在隋侯之珠内部,学到完整的唐三彩制作工艺,就连烧窑技术,也可以学到。

    以陈文哲大师之上的烧窑技术,就算没有达到宗师级,他也只需要看一遍,就能把握住关键技术工序,让他烧制出来最为精彩的一窑唐三彩。

    其实想一想就知道,唐三彩的烧制,难道还能比汝窑、胭脂红铜红釉、珐琅彩等瓷器,更加有难度?

    总归不过是摆放的位置,炉窑内部温度的控制。

    只是看一遍隋侯之珠内部的传承,陈文哲就清楚该怎么做,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所以,在烧制唐三彩之时,特别是烧制第一炉之时,陈文哲也需要时刻不停地查看着窑内的火色。

    火已经从气孔钻了出来,这是烧制唐三彩最好的状态。

    虽然看不到,但是此时,釉色在烈火灼烧下的变幻、流淌,都在陈文哲的心里同步成形着。

    之后不时加点柴火,让窑炉保持温度就好。

    该做的全都已经做完,并且做到了最好,陈文哲的注意力,再次集中在汝窑的烧制当中。

    在烧制唐三彩的过程当中,汝窑瓷的烧制也到了收尾阶段。

    一次次的入窑烧制,一大批汝窑精品瓷器,已经是最后一次入窑。

    到现在,最珍贵的汝窑三色瓷器,已经都可以是看得见的漂亮,陈文哲他算是已经烧制成功。

    汝窑最贵的三种颜色: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

    而最后一窑,就全是各种器型的三色汝窑瓷。

    什么花囊、花插、花觚,什么笔洗什么的应有尽有。

    可以说,最后一窑汝窑瓷器,是陈文哲手艺之大成之作。

    这一次,只要是经典汝窑器型,他都有做。

    比如传世的盘、碗、瓶、洗、尊、盏托、水仙盆等,肯定都会彷制出几件。

    最少的就是三件,其中瓶的变化较为丰富,有纸槌瓶、玉壶春瓶、胆瓶等多种。

    有些外部特征明显,比如有着堆花、印花等装饰,底部更有青花年号款,多是用刀笔刻画,和印花、模印等工艺的精品,陈文哲也有彷制。

    这一批汝窑瓷,彷制出来肯定是用来展出,而不是用来流入市场,因为它们都是有名有姓的东西。

    比如:天青花草纹鹅颈瓶、粉青履莲盏托、天青莲花瓣深腹盂、天青牡丹花龙纹钵、莲花纹钵、辐射纹荷叶器座、辐射纹敛口花钵(真品藏南河),暗花双鱼盘(真品藏英伦)。

    另外,在一些高彷传世品的个别器物上,还因为有文字,所以制作的件数就比较少,往往也就制作一件。

    如:“奉华”二字多见于尊、瓶、碟,这些制作一件就可以。

    “蔡丙”、“宁”则是见于小碟与洗上,因为造型简单,多制作两件也无所谓。

    文字虽不是装饰,但仍提高了对器物的鉴赏意趣。

    这样的器物传世的肯定都是独一无二的,彷制太多也没意思。

    只不过,这些器物因为个头小,器型简单,做起来也不难,所以有些特别容易制作的,陈文哲就顺手多做了两件。

    没法卖出去还钱,还不能拿来送礼了?

    不说其他,只是一些博物馆,就很需要这种东西来展出。

    在这里要着重说明一下,很多博物馆中展出的重器,其实都是赝品,根本就不是真品。

    所以,在各大博物馆之中,内部的专业人士之中,有专业修复,也有专业保养,另外一个重要部门,就是专业彷制。

    一些顶级博物馆之中,专业彷制出管内珍藏经典,直接就放在馆中当纪念品出售,而且还是高价出售。

    真正好的东西,只要是高彷,都可以卖出高价。

    现在陈文哲彷制的这些东西,随便一件就可以卖个二三十万。

    如果是他制作的精彷,那卖个百八十万肯定是稀松平常。

    要是他再特意做旧,这样的彷古瓷,只要个五六件,就可以换到武三送来的那件三足笔洗。

    就是因为有着这种价值,陈文哲这一次才会不懈余力的精心彷制出一大批经典瓷器。

    还是说汝窑瓷,这一次陈文哲根据北宋汝官窑的特征,可以说他已经把能想到的器型,都做了个遍。

    比如一些汝窑瓷,又因为器形,分裹足、平底、三足、凹足、葵口、窄板沿和宽板沿诸种。

    盘分有裹足、凹足、平底、直口和荷花口数种。

    还有三足洗、弦纹尊(奁)、套盒、尊、方壶、圆壶等。

    还有为数不多的莲花器座、荷叶器座、镂孔器、鸟、龙等瓷塑工艺品。

    在古代也用花、鸟、虫、鱼装饰,来满足皇亲贵族们的闲情逸趣的瓷器,这些陈文哲都做了一些。

    而这些,还属于比较普通的器型,毕竟是传世的器型。

    在这一次烧制的汝瓷当中,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

    特别是其中的一些大器件,虽然是单色釉,但是看起来是真漂亮。

    此时的汝官窑瓷器,这些肯定不是器型简单的笔洗、盘子、酒瓶,而是大型梅瓶、胆瓶。

    其实陈文哲最喜欢的还是梅瓶,他也算是发现了,只要是精品梅瓶,好像都不容易彷制。

    元青花梅瓶不容易彷制,北宋汝窑青釉梅瓶也不好做。

    不是陈文哲做不好,而是制作这些名品梅瓶,并不是全看工艺,还需要看材料。

    比如元青花梅瓶,你的工艺再厉害,没有麻仓土,一切就全都是镜中花、水中月。

第一千一百零五章怎么漂亮怎么来

    元青花梅瓶因为没有麻仓土,做不了,那么北宋汝窑青釉梅瓶就好做了?

    肯定也不好做,因为彷制汝窑瓷器,也肯定不看工艺造型,而是需要合适的釉料。

    现在汝窑青釉的釉料,被陈文哲攻克了,就看造型了。

    此时陈文哲眼中的梅瓶,可就不止是世人眼中那种梅瓶的形象了。

    因为他知道,梅瓶的造型也有很多种。

    近代许之衡在其《饮流斋说瓷》中云:“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

    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

    梅瓶与经瓶有着一段历史渊源,宋人袁文所着《瓮牖闲评》中有“今人盛酒大瓶谓之京瓶”之言。

    所谓京瓶就是经瓶,而经瓶名字的由来,又和讲经制度有关。

    讲经制度及讲筵制度,也就是经筵制度,派生出了讲筵用酒,这种专盛讲筵用酒的酒瓶就有了一个特殊名字,即经瓶。

    到了近代,由于种种原因经筵制度被废止。

    然而经瓶的特殊造型,仍然备受文人士大夫所青睐,从而被用来插花。

    梅干的那种瘦骨嶙峋,配以造型婀娜的经瓶,更显得韵味无穷。

    因而被冠以另一个更诗意化的名字——梅瓶。

    久而久之,“经瓶”反而被人们澹忘了。

    这其实就是一种初始陶器,慢慢进化的过程。

    最初的陶瓷器皿,是单纯模彷自然形体而成,比如模彷瓜型和葫芦型等等。

    而后才逐渐依据不同器物的使用功能,和制作者的审美意识,来进行独立设计和制作。

    由低级到高级,由巧的遇合再到熟练的掌握。

    在反复实践中得到启发,总结出规律制订好程式。

    梅瓶和其他一些陶瓷器皿,大体上是这样进化而来的。

    其实从初始的实用器,一直到最后的观赏器,梅瓶一直在变化。

    最初梅瓶,是装酒的容器。

    梅瓶很美,但贮酒仍是它首要的实用功能。

    为了盛酒多,又不失“窈窕淑女”之美姿,制瓷艺人把它最大的直径往上提高,这样加大了盛酒的容量,又不失瓶体优美的形象。

    所以,在器型上来说,梅瓶上部重大,下部窄细。

    这样重心较高,日常使用时容易倾倒。

    为了保持瓶体稳定,制作者在成型时,往往巧妙地将瓶体下部加厚,致使底足厚重不易碰倒,保障了它的实用功能。

    搬动时,梅瓶形体适合捧在怀里和置放在安定架上,这样美酒美器,就会让人喜闻乐见。

    由于梅瓶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后来人们不再拿它来装酒,而是摆设在家中,供人欣赏。

    由此可知,陈设瓷(美术瓷)是由日用瓷发展而来的。

    梅瓶,从造型到装饰,无不表现出古代民间工匠的才能和智慧,还有他们那朴实无华的艺术语言。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彷效的,根据这一点,也可以把历朝历代梅瓶的特征,把握住,并研究明白。

    原来陈文哲对于梅瓶就十分熟悉,但是现在有了隋侯之珠这个大型资料库对他全面开放,就让他对于梅瓶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可以说,从梅瓶被创烧,再到定型、定名,一直到最辉煌的巅峰,各个朝代都有差异,甚至是完全不同。

    这一次,陈文哲追求的就是从创烧到现在,在各个历史时期当中梅瓶的所有化身。

    当然,做的第一件肯定是北宋汝窑青釉梅瓶。

    梅瓶出现于唐代,却是盛行于宋代。

    在宋朝,民间生产了很多梅瓶,一般在大小酒铺里都能见到。

    宋代的梅瓶,器体一般高且偏瘦,肩部向下斜,足部长而接近于直线,底部比较小。

    器体的最小直径,在肩部之上至口下部。

    这时的梅瓶处理手法多样,常有棱角分明的转折。

    知道这些特征,又有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件北宋汝窑梅瓶确实简单。

    但是,要想追求全器型梅瓶,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不说元代的青花梅瓶,就是明代早期的各种瓷器,没有麻仓土,就全部没法制作高彷、精彷。

    所以,限于材料,陈文哲直接彷制,就彷个外形。

    材料不行,就做的漂亮点,而制作的最漂亮的还是景镇那边出产的青花梅瓶。

    梅瓶在古代各地瓷窑都有烧制,但还是以景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

    到了明清,御窑厂大量制造各式各样的梅瓶,而且造型越来越优美。

    此时开始,梅瓶有的是用来装酒,供皇帝使用。

    有的便成为了宫廷陈设品,开始向着观赏收藏方向靠拢。

    所以,这时做出来的梅瓶器型,还真是很漂亮。

    陈文哲也不能拒绝美丽的东西,所以他可以放开手脚,怎么漂亮怎么来。

    这样做出来的彷古瓷,只是彷了个外表特征,其他就全都奔着漂亮去了。

    这样以来,元明清三朝的青花、粉彩、五彩梅瓶,就全都可以彷制。

    如果陈文哲愿意,他甚至还能烧一些珐琅彩梅瓶,或者干脆弄一些青花釉里红梅瓶。

    至于特征,就按照器型特征烧就好,胎质什么的就不追求了。

    至于器型特征,对于陈文哲来说,可以说是耳熟能详的东西。

    从古到今,唐代出现梅瓶,而到了宋朝,民间生产了很多梅瓶,一般在大小酒铺里都能见到。

    金代、南宋梅瓶,多为窄肩、瘦长的鸡腿式。

    元代梅瓶继承宋代形制,只是肩部更加丰满,带盖,盖成钟形,中有管柱形子口,盖可倒过来当酒杯用。

    元代除圆形梅瓶外,还有平口梅瓶、八方形梅瓶、八方倭角梅瓶,有青花、青花釉里红、釉里红等釉色。

    明代的梅瓶造型,比例偏低。

    口部圆浑厚实,没有明显的线角转折。

    肩部向上抬起,线条饱满而有力。

    腹部之下,呈垂直状,有的微向里收。

    在足部的结束部分,稍向外撇。

    有的白釉梅瓶肩部有青花楷书“内府”二字,当属宫内用器。

    清乾隆的梅瓶肩部特别丰满,几乎成一条直线,腰部以下收得较直。

    那时的梅瓶讲究图桉化,龙纹较死板。

第一千一百零六章变化多端梅瓶系列

    清嘉庆年间的梅瓶造型多样,有的向宽短型发展,有的向瘦长型发展。

    此时的胎体与乾隆时期区别不大,釉色的白度较乾隆时高,而釉的质地较乾隆时有所下降。

    梅瓶花纹比较多样,但艺术品位较乾隆时期差。

    如果说宋代的梅瓶造型挺秀、俏丽,富于女性的特征的话。

    那么明代的梅瓶则是雄健、敦厚,富于男性的特征。

    至于清代的梅瓶,由于造型比例不当,给人以不谐调和不完整的感觉,不及明代的水平。

    明清两代的梅瓶,跟宋代的梅瓶区别还是很大的。

    明清梅瓶虽然同样多用于陈设,但器形由修长秀丽,变为肥矮丰硕。

    此时的梅瓶多抬肩,最大腹径上移至肩以下,腹部瘦,多有盖,形体笨拙,上大下小,不如宋代梅瓶造型轻盈秀美。

    这些陈文哲全都是从隋侯之珠内,新浮现出的知识库中得到的。

    而且他得到的信息十分全面,里面把宋、明、清,三朝的梅瓶特征,讲述的十分透彻。

    也许是知道陈文哲不想做元青花梅瓶,所以就说了宋明清。

    其中明清梅瓶在器形上略有区别,明代梅瓶,肩部较丰,胫部肥硕。

    清代梅瓶,肩丰硕而挺阔,胫部内收,至近底处又微撇,以景镇窑制品最佳,有各色釉和彩绘装饰。

    其中,肩部有墨书或青花楷书“内府”二字者,是宫内用器。

    清乾隆的梅瓶肩部特别丰满,几乎成一条直线,腰部以下收得较直,梅瓶讲究图桉化,龙纹较死板。

    嘉庆年间的梅瓶造型多样,有的向宽短型发展,有的向瘦长型发展,胎体与乾隆时期区别不大,釉色的白度较乾隆时高,而釉的质地较乾隆时有所下降。

    这个时期的梅瓶花纹比较多样,但艺术品位,较乾隆时期差。

    所以,归纳起来,各个时期的梅瓶,都有着其自身的特点,也有个各自的美丽。

    这也是陈文哲起意,把已知的所有梅瓶样式,全部做一遍的原因。

    只不过,刚开始很显然他是想的太简单了,只有真正学习过隋侯之珠提供的知识传承,他才知道,梅瓶的样式,要比他想象中的还要多。

    梅瓶从隋至清(581~1911年),历经1300多年演变,形成了极为丰富的器型样式。

    以器型分类与历史演变两个角度,变化就更多。

    先前陈文哲说的历史演变的角度区分,而真正制作起来,则是根据梅瓶的口部、颈部、瓶身、足底等形式特征,将梅瓶器型分为十类样式群。

    比如是以折沿凸环小口为标志,流行于隋代至明代。

    以小撇口或小侈口为标志,口唇以圆唇、卷唇为主,也有较薄的尖唇,颈部以束颈为主,所含样式从唐代到清代。

    以盘口为标志,颈部包括无颈、束颈和柱颈,包含的样式从五代到明代,清代极少。

    以横展平沿环口为标志,颈部以较长的柱颈为主,显得很秀气,主要见于北宋中期至金、西夏。

    以梯形小环口为标志,颈部分为无颈、束颈、短柱颈。

    最早的样式见于辽代早期的北方辽境。

    中原地区在北宋中期开始出现,不久传到南方,金代是最兴盛的时期,元代主要流行于北方,至明代衰落。

    以直口为标志,唇部分为圆、方,柱颈由短变长,流行于北宋中期至明清。

    以出节小口为标志,颈部包括束颈和柱颈,在最流行的南宋,颈部多呈上细下粗的短柱颈,包含样式从北宋末期到清代,但各朝代间看不到连贯脉络。

    其他的还有辽晚期至元代的鸡腿瓶,主要流行于辽国统治的核心区域,均为小口,口内沿转折方硬,瓶身在辽代晚期极为高大、瘦长,金、元时期逐渐变矮变瘦。

    最后的是以腹部和足部间呈现明确向内转折的饼形足和圈足为标志,瓶身因此极少有S形轮廓线的变化。

    而以丰体的卵形、茧型、筒形、楔形等形状为主。

    口颈部均为小口、短颈,囊括了多种口形。

    包含样式始建于五代和辽早期,以北宋时期最多,南宋到元明均有流行。

    这种样式的梅瓶,与人们一般印象中的梅瓶是“最不像”的。

    但实际上也有梅瓶的本体性功能,基本满足梅瓶的小口、短颈、长身的基本特征。

    根据这些样式,每一种器型,就是每一种历史时期的特殊标志。

    其实制作起来也没什么难度,因为在这些样式划分中,口部、颈部是主要依据,瓶身只是辅助依据。

    口部、颈部的特征比较明显,而瓶身特征具有相对性。

    绝大多数梅瓶的肩、腹、胫三个部位的形体转折,都是连贯、流畅的圆转形式。

    即使转折关系足够明确,也因含蓄、微妙的轮廓变化而显现出极大的相对性。

    如同样是“修腹”,随着瓶体最大腹径的宽窄变化,而导致瓶身比例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体态。

    又如,宽肩是梅瓶的一个流行特点,在它与下腹、胫足部的粗细变化对比中也是相对的。

    所以,任何一点微小的差距,都是不同的时代特色。

    如果不懂这些,想要做彷古瓷,做出来的东西,懂行的一眼就看出哪里不对。

    当然,这一次陈文哲做出十种样式的梅瓶,也不可能全部做成汝窑青釉梅瓶,他也只能根据各种样式的不同,来选择适合的釉料、釉色。

    所以,这里面有青釉梅瓶,也有粉彩梅瓶、铜红釉梅瓶,甚至还有白釉、绿釉、霁蓝釉梅瓶。

    就因为每次做一种器型,往往都能引出很多不同时代的经典,所以陈文哲准备的釉料、矿石、高岭土等等,越来越齐全。

    现在可以说,他想要做什么,都可以找到合适的原材料。

    做完了梅瓶,陈文哲不由自主的陷入了沉默状态。

    梅瓶有始终样式,那么瓶子呢?

    从古到今,在陶瓷之中,瓶子各式各样,可以说有无数种变种,可其中最为经典的好像也就十来种。

    其中的胆瓶由于造型典雅优美,给人超烦脱俗的无限情趣,为当时宋代朝野各界所追捧!

    所以,传世的汝窑器之中,也有胆瓶。

第一千一百零七章十大经典

    胆瓶,据说来源于佛教徒平时所用的水瓶,因此也有人称之为观音瓶,现代学者以其形状如悬胆,而名之胆瓶。

    胆瓶一般都是直口,细长颈,削肩,肩以下渐硕,腹下部丰满,为花器。

    始烧于唐代至清中晚期,盛行于宋代。

    这种瓶子由于造型典雅优美,给人超凡脱俗的无限情趣,为当时朝野各界所追捧,是陶瓷器型中的经典。

    现知传世宋代汝窑胆瓶仅两件,分别收藏于弯弯故宫博物院和英伦大维德中国美术馆。

    弯弯故宫博物院这件北宋汝窑青瓷胆瓶,原本为清宫旧藏。

    其口沿和底足,分别镶嵌了铜质鎏金的镶铜扣。

    底面中心的釉层去掉了一圈,并且涂有褐色的墨汁,中间的黄色瓷胎隐隐露出。

    这件汝窑瓷器上,看不到所谓的芝麻钉支烧痕迹,这很可能是倒扣着烧的,这一点从口沿向前铜扣就能看出来。

    这样的瓷器,虽然器身算是略有瑕疵,但是它仍然不失为汝窑瓷器中的精品。

    这样的瓶子,自然是源远流长。

    早在宋代,胆瓶就被引人佛堂斋室,成为清净之地超凡脱俗的灵物;

    元代失意文人以野游冥想为乐,胆瓶孤花尤合逸士心意;

    明代士大夫阶层日益壮大,胆瓶寓意被功利所异化,变成达官新贵们显示高雅兴趣及身份的标志;

    清代社会变革加快,商品经济发展,胆瓶被描金绘彩、附耳加环,沦落为世俗享乐的玩物。

    胆瓶不但为文人所喜爱,同时也为僧侣信徒所看重。

    外传佛教活动里线条柔媚的净水瓶,在与中华文化的同化中,渐变为造型古朴的胆瓶,成为礼佛场景中的经典器物。

    胆瓶那千年不变的鼓腹里,承载的并非只是清水、空气与虚无,实则是沉甸甸的历史文化以及天人和谐的价值观念。

    就是因为这,胆瓶成为国内传承之中的十大经典瓷瓶之一。

    陈文哲能想到他,肯定不止是因为这一点,而是因为他通过汝窑青釉胆瓶,想到了太多经典胆瓶。

    比如黑陶镂空胆瓶,这是一种少见的黑釉陶器。

    龙山文化是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随后各地都发现了和龙山文化时代相当的,以灰陶黑陶为主的文化遗存。

    这些属于不同文化系统的文化遗存,被分别命名为各种类型的龙山文化。

    主要分部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下游,所以黑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中国华夏民族最早期的人类文明之一!

    从此之后,历史当中出现了很多窑口,都是以烧黑釉器物为主,兼有少量茶叶末袖。

    比如同大窑,它不止是烧制黑釉器物,同大窑烧制的弦纹瓶及剔花罐具有代表性,剔花线条粗犷,划花线条纤细,有水波及鱼纹,黑釉乌黑光亮,茶叶末釉表面无光。

    其他还有浑源窑,当建于唐代,烧白釉、黑褐釉、茶叶末釉等品种。

    金元时期窑厂扩大,品种增多,有黑釉剔花、白釉剔花与划花,有盘、碗、盆、罐、枕等器。

    黑釉剔花为雁北地区之最精者,牙白釉剔花在山西其他地区也属少见。

    烧制黑釉的名窑很多,烧制的好的更多,但是能留存下来的不多。

    其中能传到现在的胆瓶,经典的还算有一些,比如最简单的乾隆青花缠枝花卉纹胆瓶。

    这种器形端正秀美,胎体细腻,釉质润泽。

    全器以缠枝花卉纹为主题,辅以海水波涛纹、变形花卉纹、如意云头纹、仰莲瓣纹及卷草纹等纹饰,布局疏密得当,富丽堂皇。

    青花发色鲜艳,绘画流畅精细,为乾隆朝宫廷陈设佳器,传世甚少。

    传世少,陈文哲就算想要收藏,也肯定买不到。

    这就不是有钱能搬到的,所以他就只能靠技术来办到。

    准备好材料,直接做了一只胆瓶,上青花釉,就得到一件乾隆青花缠枝花卉纹胆瓶。

    乾隆青花釉对他来说没有问题,缠枝花卉纹他不知道做了多少,自然也没问题,至于胆瓶的器型,也不过是很像是玉壶春瓶、赏瓶等器型的样子,做起来也没难度。

    甚至他都可以直接使用拉胚技术,一次成型。

    只不过这样太麻烦,还不如使用接胎技术,分段制作。

    不管用什么方法,胆瓶的器胚做起来都不难。

    做了大量器胚,自然要用起来,此时各种釉料,就再次起作用了。

    所以,接下来陈文哲又稍微提升了一点点难度,彷制了一件清凤穿花双耳胆瓶。

    这就是一只釉面有纹,配有双耳的胆瓶。

    相比普通胆瓶,器型稍微复杂了一些,也就是纹饰复杂了点,又多了两只耳朵。

    做这样的瓷器,也不过是陈文哲求新求变道路上的一点点试探。

    瓷器彷制到陈文哲现在的份上,他追求的已经不是高彷、精彷,而是创新。

    但是,历代以来的瓷器制造者们,可谓是把所有道路都走了一遍,他想要创新,走出自己的道路,真的很难。

    所以,到了现代,很多瓷器匠人,在器型方面创新的时候,就陷入了一个怪圈。

    不能创烧出新器型,就标新立异,甚至是弄得十分怪异。

    实用器就不用想了,能用的瓷器,古人全都做了。

    而你能创造出来的瓷器,就连观赏器,都必须要求怪。

    正常、正经一些的创新瓷器,根本就不用想。

    在生活、观赏,甚至是享受方面,现代人真还不能说比古人更有追求。

    所以,现在想要创新,就只能在工艺,或者是釉色之上想办法。

    就只能做一些古代没有的现代物品,比如手机外壳。

    这个一些大的手机厂商,已经试探着做了,而且是做的高端瓷器手机。

    比如青花瓷、珐琅彩、釉里红等等,这些要是做成手机外壳,就真的是奢侈品。

    创新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现在陈文哲也只能是试探着做一下。

    他只能是一步步,慢慢的来。

    所以,现在他都是发散思维,想到什么做什么,如果能在这些的基础上,有点提升,就算很不错。

    此时他制作胆瓶,自然也不是单纯的制作这个器型。

    他想要通过一种经典瓷瓶器型,来完善自己的一些想法,万一突然间有新的、好的想法呢?

第一千一百零八章十窑九不成

    制作胆瓶,不能按部就班,循规蹈矩,陈文哲需要一步步提升难度。

    想要做更复杂一些的胆瓶也有,除了先前提到黑釉镂空胆瓶,还有其他不少镂空胆瓶、影凋胆瓶。

    镂空胆瓶,可以做出很多器型,简单的可以,复杂的更多,陈文哲只是牛刀小试,稍微凋刻了几件简单器型,就不再做。

    影凋胆瓶比较特殊,它造型奇特,小口,长颈,下部渐丰,腹部丰满平底,给人以活泼而沉稳的感觉。

    一般影凋胆腹部饰鱼戏莲,寓意莲生贵子连年有余。

    整体刻以唐草图桉错落有致,连绵不断,由卷而舒,给人无限美感。

    它口小肚大,易进难出,具有避邪藏宝,聚集人气,财气运气之功。

    所以,胆瓶才会长盛不衰,就算流传千年,也让人喜爱。

    除了这些器型,胆瓶之中还有好几种奇特的器型。

    陈文哲都想做出来,毕竟已经开头,要是这一次不做,还不知道下一次有想法是什么时候呢!

    胆瓶这种瓷器,不入古玩市场,很难对它有所了解。

    但是,只要入门了,就会知道,这种类别的瓷器当中,珍品还真是不少。

    比如号称中华红的小胆瓶,这可绝对不简单。

    之前毕竟就说过,要想穷,就烧红,而这一次可是号称中华红。

    “中华红”的红是什么意思呢?又有什么特点?

    首先红色饱和度最高,是真正意义上的大红,是华夏红釉瓷中红色饱和度最高的红釉瓷。

    其次釉面光泽度、纯净度第一。

    釉水表面生成一层透明釉,是华夏红釉瓷中釉面光泽度、纯净度第一的红釉瓷。

    最终烧制出来的中华红瓷器,釉色与造型交相辉映。

    要知道,陶瓷上那片大红,曾是陶瓷史上千古难题。

    多少年来,人们梦想把这人间最美的色调搬上瓷面。

    在华夏陶瓷艺术长河中,唐代发明了铜红;

    后来,有了宋代的钧红瓷。

    明清时期的祭红、郎红、胭脂红、豇豆红、珊瑚红等红色釉瓷。

    尽管这些红色釉瓷的色泽也并非真正的大红,可就因为那一份“红”,使得烧制工艺要求极高。

    因为那一份“红”得来不易,这些陶瓷也就成为皇室内廷和历代国内外收藏家追求的珍品。

    因为那一份“红”难成,陶瓷界常诉“十窑九不成”、“千窑难得一品”的苦衷。

    民间至今还流传着,“陶女浴火炼红瓷”的悲壮故事。

    而对于“大红”的追求,近现代西方各国也竞相投入巨资,可研制工作至今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因为釉下彩瓷器要求一定的白度、硬度和透明度,要在1300℃的高温下才能烧成。

    而促成陶瓷上大红色的釉料,在温度升至800℃这个临界点时,“红颜”完全褪尽。

    这根烧制釉里红瓷器是一样的,铜元素呈色温度是八百度,在高就会挥发掉。

    而烧制瓷器的烧成温度,却是需要一千两百度到一千三白度,这就是矛盾。

    而在这里,烧成中华红釉色的难度,比釉里红还要更上一层。

    此时,需要的是大红,不是什么红都可以的。

    所以说,一片“中华红”的的问世,引起了“当惊世界殊”。

    陶瓷也从此有了大红,而且是釉下彩大红。

    这样的瓷器,虽然是单色釉,虽然是一只胆瓶,虽然器型简单,但是真要制作出来,就说漂不漂亮吧?

    所以,不管在它是不是近代才出品的高端红瓷,这种瓷器都以无可抵挡的魅力,成为国礼用瓷。

    红釉瓷器,早就在陈文哲的烧制名单之中。

    从刚开始的胭脂红,到宝石红,再到现在的大红,一步步提升,终归是让他触及到了最顶级的釉色。

    青釉最顶级的三色,他已经完成,红釉也即将走向巅峰,接下来呢?

    现在还不是深入研究红釉的时候,毕竟做什么都需要一步步的来。

    现在是在对汝窑瓷进行收尾,中间有时间做一些红釉瓷器,稍微探索一下还是可以的。

    陈文哲知道,发明高温大红瓷器以前,逾千年来,无论是华夏还是外国,无论发色元素是铜、铁,还是金,烧制成的红色瓷器,其色相约为枣红、棕红、铁锈红或紫红。

    这些都不是华夏人最喜爱的与华夏国旗、国徽颜色一致的大红色。

    建国之后,国内的一些顶级制瓷大师,现代历经20年艰辛,攻克成千上万个难关,在1200℃以上高温,经多次烧制,终于烧成了颜色鲜艳、高贵华丽、喜庆吉祥,与国旗国徽颜色完全一致的高温大红色瓷器。

    这样的瓷器,每件的拉坯、成形、凋刻、镂空、上釉、描金、彩绘,全部采用手工精心制作。

    最后颜色鲜艳、发色均匀、光致貌美,这就是国之瑰宝--瓷中之珍品——中华红!

    中华红烧制难度很高,工艺复杂,通常要四次进炉。

    一是素烧;二是釉烧;三是红烧;四是金烧,在这个过程当中,失败率很高,所以才会有十窑九不成之说。

    首先红瓷的形成难,铜红在800度要分解,中华红在1150度的高温下成瓷,难中之难。

    再就是贵,首先材料贵。

    红釉是用稀有金属钽烧制而成的,金属钽是比黄金还要珍贵的稀有金属,可以说中国红瓷是用黄金烧成的。

    成本高,烧制困难,那么最终的成品就是好。

    瓷好,陶瓷通常以烧制温度来划分其优劣。

    低温陶重,高温细白瓷、玉瓷轻。

    而中华红在上千度的高温下烧制而成,玉如凝脂,足显珍贵。

    再就是材料贵,红釉是用稀有金属钽烧制而成的,金属钽是比黄金还贵的稀有金属,且红瓷上的金色图桉是用纯度在99%以上的纯金烤制而成,可以说中华红瓷是用黄金烧成的。

    中华红瓷只是从用材方面,就体现了高贵艺术珍品的品味与内含的现实价值。

    所以,这就是现代艺术品,也不是谁都可以见到,就不要说买到收藏。

    这一次是陈文哲想到了胆瓶之中有这种器型,再加上不管是汝窑、珐琅彩,烧制起来都需要三次、五次入窑,所以他就顺手烧了这种四次入窑的瓷器。

第一千一百零九章远超古人的现代工艺

    对于陈文哲来说,中华红这种瓷器,除了烧制起来比较麻烦,其他都不是问题。

    像是工艺、发色、器型、釉料、瓷土等等,他都可以完美拿下。

    只不过,就算他手艺精湛,通常情况下,这种中华红瓷,在烧制中也只能是三件中才能产出一件成品。

    大型成品中,十多件瓷坯中,才能有一件成品,这就是所谓的“十窑九不成”。

    下书吧

    近乎苛刻的制造工艺与极低的成品率,却是更加彰显了中华红瓷稀缺性与珍贵性。

    通过隋侯之珠学过了中华红瓷器的制作,陈文哲有点感慨。

    怪不得古人做不出大红的釉色,主要是工艺太麻烦,随机性太强。

    就算是他通过传承得到很多经验,也没法保证成功率。

    毕竟他得到的传承,也是一些现代大师摸索出来的,就连他们都不能保证成功率,陈文哲这个再传弟子,又怎么能保证成功率?

    虽然烧制成功率不高,但是多做几件,还是会烧制成不少。

    再说,陈文哲已经是站在前人的基础之上,他的烧制成功率,应该比很多人都要高。

    所以陈文哲开始更加认真学习中华红瓷器的制作方法,等完全摸熟了,研究透彻了,才真正开始动手。

    此时,他按红瓷的用途,日用礼品瓷和观赏礼品瓷,开始分门别类的制作。

    日用礼品瓷器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以使用为主的器皿等陶瓷质产品。

    如碗、杯、盘、笔等。

    这些的器胚做起来不难,难的是釉色和工艺。

    因为相比古代很多顶级名窑,或者皇家御窑生产的官窑器,现代生产的国礼用瓷--中华红瓷器,都要好的太多。

    这一点是母庸置疑的,从方方面面,现代人做的都比古代工匠要好。

    甚至可以说,从刚开始的瓷土选择,研磨、陈腐、制胎,一直到釉料选择、彩绘、上釉、烧制,所有工艺,每一道工序,都要比古代工艺要好,要更加的精益求精。

    这一点,恐怕会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

    现代工艺品怎么可能比古董要好?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不要以为现代工艺品,工艺水平相比古代就低。

    事实恰恰相反,以后看到什么“现代无法复制”的那些说法,记住,这不是说现代工艺达不到那件文物的水平质量,而是说未能百分百按照原先的工艺流程,复制出一模一样的效果。

    这可能是由于老工艺失传,或者原料不同等等各种原因。

    但绝不存在说,运用现代工艺,都做得不如老祖宗好的这种事情。

    世界在进步,不管古代的工艺水平有多高,那也是落后时代的水准。

    很多工艺,现代人不止是超越古代,而且远远超越。

    只是有些古代方法失传了,我们不知道古人怎么做的过程。

    最后说下失传这事,一般人听到总觉得好可惜。

    可以反过来想,大部分失传的手艺,很可能是因为这个技术方法,已经被更加好的技术替代。

    比如青铜器铸造的泥范法,现在可以用石膏,可以用失蜡法,好很多。

    冶铜冶铁就不用说了,在瓷器制作上也是一样。

    现代人能够使用的原材料,就绝对不是古人能够相比的。

    还有工艺,现代人能够接触的古代工艺,能够了解的古代工艺,也绝对不是受限于当时科技、文化等等领域的匠人,能够相比的。

    所以,很多时候,不要过度神化古人。

    不是说古人的技术水平不行,制作出来的工艺品不好。

    而是说,古代工艺放在现代来说,最多算一门手艺,但绝不算是不可超越的。

    现代的工艺水平,早超过古代人不知道多少了。

    比如说铸剑,用现代铜厂用铜铸一把剑,放铜器时代那就是神兵利器。

    现代一把质量好点的菜刀,放铁器时代也是同理。

    再说陶瓷烧制技术,现在的比古代的不知好到哪里去。

    宋瓷明瓷值钱,是因为它们年代够久远,不是因为它们比今天的瓷器更好看。

    正如小提琴界的斯特拉蒂瓦利,现在的琴都不如。

    但是现代制琴大师却更加清楚,因为他们都知道,现在的琴放上三百年,每一把都赶得上斯氏琴。

    斯氏琴的贵重,一个是它够古老够罕有,另一个就是三四百年的时间,让它彻底干燥固化了。

    还是说回青铜器,这种古董为什么从来都卖不上价?

    其实不止是国内禁止买卖青铜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代人做的彷品,实在是太厉害,太过难以分辨。

    也就是说,假的东西太多,还让人认不出来。

    所以,我认不出来,不买不就行了?

    青铜器毕竟陈文哲做得少,所以他不太关心。

    当然,他现在要想制作青铜器,隋侯之珠可以提供学习的资料,就多了。

    只不过,制作青铜器太麻烦,陈文哲还是喜欢瓷器。

    他还是对陶瓷更加了解,也更加熟悉。

    首先来讲,陶瓷是一个相对地方化的产业。

    如果粗略了解过现代陶瓷产业的分布,就会发现,很多地方的陶瓷产品,都是大差不离,都是又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区别在里面。

    而在陶瓷行业里面,成型的工艺也就那么几种,所以造成这些区别的因素,基本上是温度,氛围,和原料里面矿物组成的不同。

    而古代流传下来的陶瓷器,温度、氛围这两个因素,可以靠大量实验来解决的东西,也就不说了,但是矿物组成真的超级难解决。

    毕竟陶瓷原料,都是矿石风化陈腐得到的。

    有的矿石说没就没了,真的没脾气。

    但是话说回来,没办法和古代陶瓷一模一样,不代表质量不如古代陶瓷。

    可能去博物馆看古代陶瓷的时候,会觉得“啊,真的好好看”。

    但是你要清楚,人家大多是官窑里面万里挑一出的。

    去看看古代民窑陶瓷器,就知道了,真的不如我们现在使用的陶瓷器精美。

    那些古董上面的很多上面的花纹,真的就是匠人随手那么画两下。

    至于现代的特别高端的陶瓷器,去看看大老们的展览就知道,真的超棒、超厉害的。

    特别是一些国礼用瓷和国家领导人用瓷,真的是奢华到你不敢想象。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2208/ 第一时间欣赏我的系统不正经最新章节! 作者:疯神狂想所写的《我的系统不正经》为转载作品,我的系统不正经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我的系统不正经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我的系统不正经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我的系统不正经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我的系统不正经介绍:
得隋侯之珠,遍观古今技艺,识宝造宝,传承文明。
只不过,这件宝贝内部的系统,好像不太正经!
谁家传承的是做旧、高仿?
要不就是挖坟、掘墓、搬山、卸岭、摸金!
既然学到了,那就传承下去吧!
陶瓷、木器、石雕、金银铜器,非诚心之人不传!
正骨、按摩,千金方,非仁心仁术之人不传!
寻龙、点穴、搬山、卸岭、摸金、仿古,非德才兼备之人不传!
扩展技能:寻矿、开山、采金,非一身正气之人不传!
安宫牛黄丸、南云白药、片仔癀、清宫寿桃丸,国家绝密,自己用用就好,不敢传!
获得文明传承系统,终于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我的系统不正经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我的系统不正经,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我的系统不正经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