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现代都市我的系统不正经TXT下载我的系统不正经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我的系统不正经全文阅读

作者:疯神狂想     我的系统不正经txt下载     我的系统不正经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千三百零五章冰山一角

    对于人为制造出来的沉船,陈文哲还是很感兴趣的。

    但是,对于战争造成的大规模沉船区,陈文哲就不太感兴趣了,因为这种地方,太多人知道。

    但是,这种地区,还是给他提供了另外一种寻宝线索。

    他之前还追踪过几条二战后期的霓虹战舰呢,要知道,那些可都是运宝船。

    可惜,高启静根据他提供的线索,找到了不少藏宝点,但是却没有找到那四艘运宝船的踪迹。

    现在想来,那四艘运宝船,很可能是消失在大洋之中了,也不知道到底沉没在了哪里!

    相比特鲁克潟湖的鬼子墓,陈文哲还是喜欢这种沉船墓地。

    但是,想要找到,恐怕要好好研究一下二代战史。

    这一次高启静恐怕是运气爆棚了,他找到的这些瓷器,真真假假,什么样的都有。

    最主要的是,这里有明代沉船的宝贝,也有清代的珍宝。

    如果这些都是在同一个地方找到的,那这一次发现的恐怕就不是简单的一艘沉船。

    其实,这样的海清,在海洋之中,不能说比比皆是,但是也并不少见。

    海洋是神奇的,可以说,是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喜欢看盗墓小说的人,经常会在其中看到许多稀奇古怪的墓葬,或建于山洞地底,或沉入海底。

    而历史上也有很多大型的陵墓,确实建造的位置也非常偏僻。

    那么海底墓真的存在吗?其实在现有的考古中是存在的,不过大多为沉船墓,与小说中不同。

    海底墓存在,但是这种陵墓,不会是如一个海下宫殿一般。

    当然,也不会拥有着众多精美的陪葬品,更绝对不会精心设计很多机关防止盗墓贼。

    因为存放在海底,本身就代表着绝对安全,最起码在古代,是绝对安全的。

    而现代考古出来的海底墓,一般都是对位沉船墓,也就是许多商船在海运途中沉了下去。

    要说目前打捞出来的最大的海底墓,就是“南海一号”。

    尘封在海底八百年之久,没有腐烂,还是十分难得的。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船,其中的瓷器商品,以及各类运输商品的价值,高达3000亿美金。

    可以说是非常庞大的考古工作量了,一直打捞了30多年,才将这艘南海一号完整的打捞出来。

    最后还专门设立了博物馆,用来专门展出南海一号出水的文物。

    此外,除了南海一号海底墓被打捞起来后,许多沉船墓也相继被考古出来。

    例如华光礁1号,不过,华光礁1号仅打捞了一年的时间。

    所以,能够跟南海一号墓相比的,还真是少见。

    其考古价值,甚至可比秦兵马俑。

    其中出土了18万余件的文物精品,对整个东南亚以及陶瓷史、航运史都有着重大的历史突破。

    而这,还只是一个南海一号,既然有南海一号,就肯定有南海二号,南海三号!

    就说南海二号沉船,他的命名,肯定是因为之前发现了南海一号沉船。

    南海一号是南宋初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的一个船只。

    但是不幸在运输过程中失事沉没,现如今被我们发现并打捞。

    不过其实在它的附近还有一艘沉船,叫做南海二号。

    那么这个南海二号之中,到底有什么?

    在2006年6月1日这一天,考古学家们在水下摸查并确定了“南海Ⅱ号”的存在。

    它长度接近十八米,沉没时间大约是明末万历年间。

    船上和附近的海床上,散落了许多的瓷器,据说数量有上万个,可能是一艘专门运输瓷器的船只。

    其实“南海Ⅱ号”早零六年在五月份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

    在5月25号的早晨,头汕边防支队派出所收到群众举报电话,在南澳附近南澎列岛海域上的两艘渔船上,查获了21件刚打捞出来的古瓷器。

    经过询问得知,原来是有渔民在水下作业的时候,发现了这艘沉船的存在。

    于是考古学家们赶来了南澳,对这艘沉船进行调查研究。

    最终确定了这艘船的存在,并调查和研究了上面的文物。

    那些瓷器和文物都十分的精美,展现了明末万历年间瓷器文化和船只建造的高超技艺。

    这些发现,肯定对于考古学家们研究明末历史,有着重大的意义。

    虽然南海二号没有南海一号大,不过由于年代和文物种类的不同,仍然具有特殊的意义。

    南海一号不同,南海一号是南宋初期沉没的一艘船只。

    于1987年在阳江海域发现,是我国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

    它非常的庞大,长度为41.8米,高度为4米,其中共出土18多万文物,具有重大的意义。

    而在南海一号,二号沉船附近,就是一片危险海域。

    这里处在古代宋元明时期丝绸之路上,所以,只要天气不好,这一片海域经过的商船,就有可能沉没。

    由于古代沉船的数量巨多,南海海域又十分庞大,所以很多沉没船只的位置也一时难以确定。

    因此据估计,我国南海海域的沉船数量大约不低于2000艘。

    有些专家还说,这个数量只是这片海域中沉船的冰山一角。

    因为早在上个世纪,就有人发现了南海沉船。

    当时是一个叫做迈克·哈彻的英伦职业寻宝人,他专门打捞水下沉船来卖钱,是不少国家水下考古的天敌。

    之后,他打捞了一艘华夏的沉船,这艘沉船上的瓷器,使得他大发了一笔横财。

    于是他就将目光,投向了更多的沉船,这也使得国内为之震怒。

    后来南海一号沉船被发现的时候,考古学家都不敢声张,一次次定制又推翻了原来的打捞计划。

    开始的时候,考古学家们只打捞了一些散落在四周海床上的瓷器。

    后来考古学家们花费了很长的时间,耗资巨大,将整个船都打捞了起来。

    当时那边出水瓷器,分属宋元明三个朝代,这样的情况不多见,但是存在就算合理。

    因为那边海域,打捞出水的瓷器,不可能来自同一条船。

    所以,只是一个南澳岛附近,就不仅仅只有“南海Ⅱ号”。

第一千三百零六章传说和宝藏

    在同一片海域,同时打捞出水宋元明三朝的瓷器,这样的情况很少见。

    但是,不是没有可能,应该是在这片海域,还有其他古沉船!

    刚开始,当地执法部门就在南澳海域“三点金”处,发现了一条明代古沉船,命名为“南海Ⅱ号”。

    之后有关方面从渔民船上查获的瓷器中,部分属宋元时期。

    所以这部分瓷器,来自于“南海Ⅱ号”的可能性不大。

    由此推断,在南澳海域还有其他古沉船。

    因为宋元明瓷器,同船可能性不大。

    这一点从查获的瓷器上,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比如其中一只酱色龙纹坛,就是典型的宋元瓷器。

    从品相上,这些酱色、青白釉色的瓷器,和专家6月初探摸“南海Ⅱ号”时,发现的明代青花瓷不是同一时期的。

    前者的特征,属宋元窑口常见的类型。

    明代的瓷器,不太可能与宋代瓷器共乘一船。

    我国自宋代开始就有收藏精美古董、瓷器的雅好。

    但“南海Ⅱ号”明代沉船上出水的宋元瓷器样式,相当普通,全是生活用具,没有收藏价值。

    所以,这几件宋元瓷器,很有可能是渔民们从南澳附近海域,不同的沉船之上打捞上来的。

    当然,在查获当天,藏在潜水船上的瓷器,也有可能是渔民从其他渠道获得,而非来自“南海Ⅱ号”。

    如果这几件宋元瓷器,与“南海Ⅱ号”上的大批明代青花瓷器,确是从同一地点打捞上来的,这意味着在“南海Ⅱ号”附近,极有可能还有另一艘古沉船!

    而到2005年底,有渔民在南澳海域,也打捞到铜钱和宋元时期瓷器。

    可见,在南澳海域的古沉船,肯定不止一条。

    事实上,对于这一点,已经算是国际公认的事情。

    但是,对这一片海域有兴趣的,可不止是陈文哲。

    再说,这片海域可是在我们的家门口,就算是一些海洋强盗想要非法打捞,他们也没有机会。

    只不过,大规模打捞不敢,偷偷摸摸的还是敢的。

    所以,很多人都在那边海域探险,想要借机摸清南澳沉船的家底。

    只不过,我国广省的水下考古专家们,也高度关注南澳“南海Ⅱ号”。

    他们也正是想借此机会,摸清南澳海域古沉船的家底。

    根据陈文哲收集到的资料显示,南澳海域最少还沉没着另一艘清代古船。

    而据我国水下考古中心的一项报告,我国南海海域的沉船肯定不少于2000艘。

    据初步推断,南海Ⅱ号所属年代,为440年前明万历年间。

    因为南澳自古就是一条国际贸易的重要通道,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地,一个重要中继站。

    “南海Ⅱ号”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提供重要物证,而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以前大部分是依靠文献资料。

    有史料显示,明代“海禁”只许官方贸易,不许民间商人出海。

    沿海地区居民为了谋生,多从事海上走私活动。

    但现在尚无迹象表明,南海Ⅱ号与走私贸易有何关联。

    不过,现在能够确认,“南海Ⅱ号”发现地是在“三点金”。

    这片海域十分特殊,在海面上看,一片风平浪静,但是在水下,就是暗礁潜伏的半潮礁。

    在它的正对面半海里处,就是“乌屿”。

    当然,现在那片海面上,不时可见边防官兵驾艇巡逻,护卫着南海Ⅱ号。

    打捞南海二号沉船,陈文哲是没有机会的。

    但是通过研究打捞南海一号和二号沉船,却可以让他们更好的打捞自己发现的沉船。

    比如海域之中的风浪、水下能见度、水下摄影录像、画图工作等等。

    这些如果有陈文哲参与,都还好说。

    但是,在没有他参与的情况之下,高启静他们就只能按照规定,严格制定打捞计划。

    研究了一会儿海捞瓷,陈文哲等然来到驾驶舱。

    看航向,高启静是不打算直接回国了。

    “如果这一次我们的运气好,没准就直接能找到一处比拟三金点的藏宝海域。”

    坐下之后,高启静就有点迫不及待的道。

    陈文哲一听就笑了,这是好事,但是机会应该不大。

    因为他很清楚,南澳那个地方十分特殊,在外海之中,很难发现可以媲美南澳的地方。

    南澳自古以来就是“粤东门户”、“海上咽喉”,这可不是吹的。

    胡建、粤东通向东南亚等地的贸易,都要经过这条航线,因此“南海Ⅱ号”才具有很高的价值。

    那么“南海Ⅰ号”与“南海Ⅱ号”,价值孰轻孰重?

    “南海Ⅱ号”与“南海Ⅰ号”各有各的研究价值,一条在粤东、一条在粤西;

    一条是明代船、一条是宋代船,意义都很大。

    这两条船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物证,会使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更加丰富。

    当然,里面也夹杂这很多的民间传说。

    之所以注重这些传说,肯定跟寻宝有关。

    无风不起浪,事出必有因,想要寻宝,就一定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样才能找到藏宝。

    而南澳这边,就是典型。

    他们那边,从很早之前,就有不少传说。

    比如皇帝逃亡藏宝南澳等等,这些都让这片海域,充满了传奇性。

    除此之外,还有:“水涨淹不着,水涸淹三尺,箭三支,银三碟,金十八坛。”等传说。

    这是南澳岛上,千年流传着这句藏宝密语。

    岛上的渔民的说法很多,因为南澳岛上自古就有传说称,这里藏匿着一笔富可敌国的宝藏。

    这份宝藏,可能是南宋小皇帝逃亡时留下的,也可能是明末大“海盗”吴平留下的。

    还有不少人称,南澳岛海域隐藏着不少古代沉船。

    当时很多专家都说,这些民间传说不能完全相信。

    直到最近“南海Ⅱ号”被发现,才让这些传说,有了一丝真实。

    但是,在附近海域并没有发现过重要文物,更没有发现过传说中的宝藏。

    当然,在当地不时的就会流出一些找到宝藏的传说。

    只不过这样的传说多了,也就不知道真假。

第一千三百零七章拉的是网,收获却是瓷器

    一个地方,宝藏出水之前,肯定都是有痕迹的,不可能突然出现。

    比如十几年前就有传说,说南澳那边有两兄弟深海打鱼,捞到了“宝”。

    根据陈文哲得到的材料显示,后来那里有“群众主动上缴124件文物”的记录材料。

    其中的56件文物,是澳前村村民田氏兄弟上缴的。

    宝物打捞出水,还主动上缴,这个听听就算了。

    不管在哪里,如果不带点强制性,主动上缴都不太可能发生。

    就比如这次时间,田氏兄弟就是这种情况。

    2007年5月24日7时许,田氏兄弟各自乘着自己的渔船出海打鱼。

    他们的主要目标,是海地礁石附近生活的龙虾和贝类。

    为此他们带上了一般渔民都不会带的“有助于潜水员呼吸的空气压缩机、潜水服等设备”。

    就是有了这批装备,让他们在“三点金”海域,意外地发现了许多瓷器。

    这个“奇遇”,让他们非常高兴。

    他们意识到,自己可能遇上了此前的沉船。

    不过,他们在海底巡视了一下,除了看到一段木头和海沙之外,并没有看得想象中的沉船。

    于是兄弟两人,就把这些东西弄到了自己的船上,并决定由哥哥把东西先带回家,弟弟继续在这段海域进行巡查打捞。

    2007年5月25日上午8时30分许,田氏兄弟的弟弟,再继续打捞过程中,引起了附近一些船只的注意,并向云澳所做了举报。

    很快,警方赶到,并在弟弟的船上,搜到了21件刚打捞上来的古瓷器。

    不过弟弟当时并没有告诉警方,此前已经有一部分古瓷器已经运回了家。

    不过在第二天,警方就听闻了该两兄弟还有一些东西。

    于是当地派出所,开始上门做工作。

    为了说服田氏兄弟,对文物一知半解的民警,听说还借了一本关于文物的书籍恶补。

    他们每天都上门做说服工作,最后田氏兄弟感激涕零的答应把打捞的文物上缴。

    最后,把他们所打捞到的56件古瓷器,交给了边防派出所。

    真要说起这次发现,还具有一点传奇性。

    其实当地村民认为,真正发现这艘沉船的时间应该更早。

    他们认为最先发现“南海Ⅱ号”的人,应该是当地一个村子的村民黄某。

    因为当年在6月1日,他上缴的68件文物,就是在24日前打捞到的。

    黄某那年已经60岁了,据介绍,5月21日,他到“三点金”海域拉网,结果拉上了68件古瓷器。

    黄某把这些古瓷器拉回家后,有人也告诉他,这些东西是宝贝。

    黄某听了也没有在意,只是用装鱼的筐,把这些瓷器装了起来,扔在了家里的卫生间。

    也正是因为黄某“拉的是网,收获却是古瓷器”,所以当地开始流传了“三点金”海域有宝的说法。

    事实上,“三点金”海域暗礁林立,是经常发生海难的地方。

    而在5月7日,就有一艘载满液化气的轮船,就在这个海域触礁。

    此前就有渔民,零星地捞到一些瓷器,但是大都没有当回事。

    南海二号事情出来之后,他们才想起了此前祖祖辈辈口传下来的“三点金”有许多沉船的说法。

    在当地有关部门的一份黄黄的显得十分旧的图纸上看到,“三点金”海域一带都被标上了沉船的字样,这也明证了当地的传说。

    “三点金”海域是否有宝藏,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事实。

    而这座宝藏的发掘,绝对不是突然开始的。

    其实,所有宝藏,都是有迹可循的。

    比如以前传说中的张献忠的沉船宝藏,没有发现之前,就是传说。

    当真正发现了,世人才会恍然大悟,原来传说是真的。

    “看来以后我们需要多查找一些资料了!”

    听完陈文哲的讲述,高启静有点感慨。

    “要想从事海洋打捞工作,就一定要注意收集相关资料,还有,也可以关注一下古玩市场,如果突然出现一些新鲜的海捞瓷,那就说明,哪里肯定有沉船被发现了。”陈文哲笑着道。

    “这东西的价格还不便宜呢!”高启静忽然道。

    “国内的海捞瓷,最近的价格才高涨起来吧?”陈文哲看了一眼高启静道。

    这家伙别人骗了,恐怕是不甘心吧?要不然他怎么知道海捞瓷的价格?

    想到这里,陈文哲提醒道:“不管通过什么手段,获得了海捞瓷,都要小心,不要随便流入市场。”

    “啊?”高启静惊讶的道。

    陈文哲摇了摇头,没再说话。

    他也就能提点这一句,如果再多说,那就好像是不信任他们。

    毕竟陈文哲可不是什么时候,都会跟着船队出海的。

    现在提醒他们,不要轻易卖出海捞瓷,不是在说他们监守自盗?

    其实,陈文哲并不太关心海捞瓷的多少,因为不管打捞上来多少,都会保证他获得最好、最多的一份。

    其他,就算被高启静和手下分一批,也应该是少数。

    他只不过是担心,如果不懂行,就会弄出乱子。

    “老板,我们肯定发现了一片危险海域,而且肯定是在一条古代航线之上,那边也许就有不少沉船。”

    高启静也是聪明人,很快就反应过来。

    看着表忠心的高启静,陈文哲勐点头。

    他自然不会怀疑高启静,但是他们的船队现在可不小。

    人多了难免良萎不齐,就算是高启静也没法把握所有人的人心。

    “我知道,我也信任你们,但是,还是需要注意,在国内很多事情都是擦边的,或者说是处在灰色地带,要是始终活跃在南海这边,也许因为你们的关系,不会有麻烦,但是其他地方呢?”

    “我会注意到,我们现在先去那片海域看看?”高启静道。

    “去吧!”轮船都转向了,陈文哲也不介意过去看看。

    当然,不管是不是沉船墓地,他以后都不可能亲自过去打捞。

    但是,发现的沉船多了,收获的瓷器多了,他新建的博物馆,就有了用武之地。

第一千三百零八章有迹可循

    “你去卖过那些瓷器?”陈文哲看着被高启静抱在怀里的一只海捞瓷,笑着问道。

    “没,就是想着去打听一下行情,被人骗了几十万,不得找不回来?”高启静有点尴尬的笑道。

    “最近的海捞瓷,是不是很受人追捧?”陈文哲继续询问道。

    “还真是很受追捧,我当时稍微询问了一下,就引起了不少人注意,我一看不对劲,就立即离开了,现在倒是好了,如果真能找到几条古沉船,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一些精品放入博物馆,其他的可以出售。”高启静笑着道。

    陈文哲点头,看来里面还有事情,要不然高启静不会拼命的弄海捞瓷。

    只不过,海捞瓷也不是谁都可以玩得转的,比如出售也是有方法的,肯定不可能一次放出太多。

    如果是陈文哲来操作,他可以选择如同神都文物店的做法。

    就是不时的放出一批,还得让喜欢海捞瓷的人都去排队抢购。

    毕竟现在海捞瓷,也不是谁都能买到的。

    当然,也不是谁卖,都可以卖出大批海捞瓷的。

    海捞瓷的特性,实在是太特殊了。

    第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数量大。

    往往数量大的东西,都买不上价格,所以就一定要有特殊的手段来处理。

    由于近年,不停的出现大宗沉船的“海捞瓷”,例如“南海一号”沉船、“碗礁一号”沉船的发现。

    再加上05年06年,嘉德拍卖行的成功拍卖,使“海捞瓷”大受藏家们的追捧。

    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海捞瓷赝品”开始大量进入古玩市场。

    没办法,什么东西价格高了,就肯定有人想办法多搞一些。

    海捞瓷虽然是藏在海中,但是也不是没有办法找到。

    跟高启静交流了一下,陈文哲发现,高启静还有一些事情,是没好意思说出来的。

    这么一想,陈文哲就知道,他上的当,恐怕不小。

    只不过,他也算是老江湖了,就算上了大当,居然也米有吃亏。

    就像现在他们去的目的地,就是他这一次上当的意外收获。

    听着他发现沉船的细节,陈文哲有点好笑。

    高启静这一次肯定是感觉没面子,但是,也不是没有收获。

    比如寻宝,他也算是有了点心得,甚至还谈起了南海二号的发现过程。

    就像是南澳当年的传说,不是也露了痕迹?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

    他算是有心人,但是他不懂得鉴定,更是玩不转海捞瓷。

    虽然海捞瓷的价格炒起来了,但是赝品也变得更多,这样的市场就会出现混乱。

    所以,就算你有真品海捞瓷,别人又凭什么相信呢?

    而这,就牵扯到公信力。

    在这一点上,国外的几个大型拍卖行,就做的很不错。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我国拍卖行的建立,也就是几十年的时间。

    而人家国外的资本,已经做了一百多年,甚至有的都有两三百年的历史。

    在这一点上,我们还真不如外国人。

    不是说我们不行,也不是我们不够聪明,而是恰恰相反,就是因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人们,都太过聪明了。

    聪明到都不考虑长远利益,都只想着眼前利益。

    “老板,如果去卖海捞瓷,怎么跟那些赝品区别开来?”

    就在陈文哲沉默的时候,高启静又开始询问。

    陈文哲奇怪的看着高启静,这老小子现在绝对不缺钱,他对海捞瓷这么感兴趣,肯定是有原因。

    “你真想去市场上卖海捞瓷?”

    “对,以后我们肯定不缺海捞瓷,数量多了,精品老板收藏,那些次品,不得处理了?”

    陈文哲看着高启静表演,不管因为什么吧,既然他喜欢干,那就帮他一下。

    “这也简单,想要辨别真假,就要了解古玩的真假,海捞瓷也是一样。”

    陈文哲说着,拿起一只赝品的海捞瓷。

    这种东西,还是比较容易制作的,只不过需要花费一些时间。

    所以,在古董造假方面,最大的成本,其实就是时间。

    那么怎么造假彷制呢?其实很简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浸泡在海水之中,让海水自然腐蚀瓷器。

    当然,这么做的结果,也十分的显而易见。

    你想,二年的时间,不论如何彷制,也无法达到“古瓷”的样貌,特别是年代的风化。

    也就是说,彷制品通过短短二年时间的海水浸泡,根本无法跟二、三百年时间浸泡的器物比拟。

    特别在胎釉上进行比较,即可明白这点。

    赝品的釉表,光洁如新,釉面无有因咸水腐蚀而脱皮的状况,胎脚潮湿无有氧化层(无包浆),无法形成胎釉一体的感觉。

    只是通过这一点,就知道海捞瓷的鉴别方法十分简单。

    “海捞瓷”顾名思义,就是指从海里打捞出来的古代沉船瓷器。

    历史上不知有多少,载有我国瓷器的船只,在远洋途中因意外事故而沉没在大洋深处,随船瓷器也被埋藏在海底。

    随着沉船打捞技术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海底沉瓷陆续面世。

    而由于利益的驱动,对海捞瓷的关注和研究也开始升温。

    与此同时,为商业利润驱使,伪造的海捞瓷开始在市面上出现。

    要识别海捞瓷,首先要清楚海捞瓷的形成过程。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和了解海捞瓷。

    一般情况下,船沉入海底的过程中,船上货物会随货箱的破裂而倾散在海底。

    但有的包装较牢固,且摆放位置恰当的货箱,也会完整地保留下来。

    既然包装完整,那么就不太容易被海水腐蚀。

    这两种情况下的海底沉瓷,其外观形态完全不同。

    前者由于散落在海底,被海底海流、泥沙冲击掩埋。

    同时被海底生物附着,年深日久,就会在器物表面。

    之后会形成程度不同的海底生物残留体,附着和海流泥沙冲击痕迹等;

    后者由于存储在较完整的货箱或船舱内,或被深埋海底,除海水浸蚀外基本没有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此类瓷器出海后,经简单清洗就可焕然一新

第一千三百零九章传奇碗礁

    有人一听说海捞瓷,就会想到,被破坏的釉层,沾满海洋生物的残骸。

    这是不对的,比如陈文哲发现的那件康熙翠毛蓝山水人物瓶,它就保存的十分完好,

    如果不说,甚至都看不出它曾经在海水之中保存了几百年。

    而这,可不是偶然。

    还有像“碗礁一号”海捞瓷,其中就有有相当一部分,属于这种情况。

    那一批出水的海捞瓷,其外观无明显的包裹体,但海水的腐蚀会在瓷器表面留下痕迹。

    这样的情况之下,往往使瓷器表面呈现哑光,甚至出现腐蚀斑块等。

    在这里需要特别注意,不是海水腐蚀了,海洋生物附着了一大片,就一定会破坏瓷器,特别是瓷器表层的釉面。

    这是不一定的事情,因为有一些看似久经沧桑、粘满了奇形怪状海底生物残留体的瓷器,清洗出来也许是一件外观铿亮、釉水肥润的现代瓷器。

    所以,当前一些人,正是利用海底生物来伪造海捞瓷,甚至还能伪造出一些所谓精品海捞瓷。

    这些所谓的精品海捞瓷,肯定能够卖上高价。

    因为有前例可循啊,就像是“碗礁一号”海捞瓷。

    说到碗礁一号,这里能发现沉船,也是有迹可循的。

    这艘沉船,位于FJ省胡建东海海域的平潭碗礁附近。

    因上百年前,这里是一条商船往来频繁的航道。

    因为暗礁众多、海流变化莫测,一些商船沉没于此。

    根据沉船上的货物,当地人依次把这里的海域叫白糖礁、银珠礁、碗礁。

    为什么叫碗礁?就是因为渔民捞起的瓷碗居多,因此被人们称之为碗礁。

    2005年6月下旬的一天,有渔民在平潭碗礁附近捕鱼时,意外捞出几个瓷器。

    这些瓷器上面的花纹精美而古朴,经过考古调查,发现水下十几米处有一艘沉船。

    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专家认定这是清康熙年间运送瓷器的船只。

    值得一提的是,“碗礁一号”发现清代康熙青花瓷器上,出现简体字“双龙”。

    当时消息传出后,有关专家为此释疑。

    简体字并非在解放后才出现,在此之前,国内很多名人,以及更早时候的康有为、谭嗣同等人,都在试图将繁体字简化。

    其依据就是我国传统书法中的破体、俗体和小写。

    这些字体早在汉代就出现了,历代书法中也不鲜见。

    只是解放后政府在全国推行简体字,人们才认为简体字只有在解放后才出现。

    简写的“双”和“龙”在魏碑中就出现过。

    而“龙”字更在甲骨文、金文中已经有类似简体的写法。

    这里瓷器上的简写,应该是制作者留下的招牌记号,就像花押一样。

    其实从书法中演变而来的“简体字”,在明清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在民间开始使用。

    当时简体和繁体并行,因此民间工匠在瓷器上,使用简写的“双龙”也在情理之中。

    此前一些古代瓷器上,也曾发现过以简体字作为标记的情况。

    比如陈文哲在神都买过的两件瓷器,都以为是现代人彷造的时候,出现的错误。

    其实,那就是古代人无意之中弄出来的,属于真正的古董。

    说到碗礁一号,还是有很多值得说道的地方。

    因为这条沉船,对于发掘海底沉船,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当然,陈文哲关注这条船,主要是这条船上的谜团不少,也是因为这条船上发现的瓷器,很多都是保存和好的精美瓷器。

    更何况,这还很可能是康熙时期,景镇出产的精品瓷器。

    要知道,景镇那个时候就是御窑厂,既然是精品,就不会比官窑器差多少。

    这样一来,这条船的价值就很高了。

    碗礁一号是一艘木船,沉没在水下大约10米左右的地方。

    其最重要的一点,是其船体掩埋在泥沙之中,只能看到部分船板和船舷。

    当时发现的时候,甚至都无法测出具体大小。

    当然,倾覆的古代沉船,肯定会有大量瓷器散落在沉船附近海底的瓷器。

    这次瓷器暴露在海水之中,经过几百年的时光洗礼,肯定会出现残损。

    这种才是标准的海捞瓷,而不标准的呢?

    肯定是那些直接被泥沙掩埋的瓷器,所以,这条船上发现的一些精美瓷器,就是这么来的。

    这批青花瓷器品种多样,主要器型有将军罐、大盘、花觚、尊、香炉、罐、碗、深腹杯、中盘、器盖、浅腹碗、小盘、小碗、小杯、粉盒、笔筒、小瓶、小盏、洗等。

    另外还发现有石质砚台、铜钱和铜锁等。

    因沉船遗址埋藏较浅,发现之初遭到的大规模盗掘,使船体本身同样遭受严重破坏。

    不过,幸亏很多瓷器,因为泥沙的保护,没有被人盗走。

    还有,因为泥沙保护,所以这批瓷器釉面依旧如新,图桉清晰可见。

    从发掘出水的瓷器看,这艘沉船中的瓷器,大致可以分成两类。

    一类是小型的日常生活用瓷,不过其中众多的优质品,如同史料记载的官窑瓷器。

    它们“土坯细腻、质地莹薄、釉色俱佳”。

    这些瓷器的另一类,是用作装饰观赏用的陈列瓷。

    比如从中发现了一种葫芦瓶,是少见之物。

    它的制作工艺非常特别,下层是酱釉,中层是哥釉,上段才是青花釉,十分珍贵。

    出水的最为大型的瓷器,是“将军罐”。

    能够保留下这么多珍贵瓷器,肯定是有原因的。

    因为在那片海域,古代和今天的航线,变化并不大。

    沉船点不远处,仍能看到往来的航船络绎不绝。

    人来人往的地方,就算是盗墓贼,也不敢太过放肆。

    还有,那片海域是真危险,因为经过那边的人都能看到,每当退潮时,那一带海域都会暴露出很多暗礁。

    这样的地方,也间接保护了海底被掩埋的珍贵瓷器。

    就算是这样,“碗礁一号”最后清理发掘完毕后,出水文物达到了17000多件。

    连同失散、被盗、被毁的,这船货物估计至少应在5万件以上。

第一千三百一十章来龙去脉

    有专家推测,“碗礁一号”应该是转口贸易,它的中转站有可能是厦或广。

    也有可能是欧洲人,在远东的贸易中转基地的马尼拉和巴达维亚。

    因为极少发沉船里有官窑器,所以,这些东西都还是JDZ民窑的产品。

    不过,这批瓷器从它的造型,它的纹饰、胎釉等等方面来看,都是相当精美的,堪称民窑当中的上品。

    我国古代外销瓷,从它的内涵讲一般分成三类。

    一类就是我国传统样式的陶瓷器,一类是彷国外市场需要的样式的陶瓷器,还有一类是来样定烧的陶瓷器。

    从“碗礁一号”沉船这批瓷器来看,它绝大部分都还是我国传统样式的陶瓷器。

    实际上在明、清时期,大量外销的还是我国传统样式的陶瓷器。

    所以,它究竟是否外销还不能确定,有待进一步的发掘工作。

    经过了3个月的艰苦努力,“碗礁一号”水下考古发掘到了最后阶段。

    大批的文物不断出水,“碗礁一号”所载货物是否为外销瓷,终于真相大白了。

    揭晓这一谜底的关键,是考古人员在这批瓷器中,找到了许多器物的盖子。

    高脚杯有了盖子后,明显地表露出了异国情调。

    还有一种精致的小瓷瓶为数不少,造型各异。

    经过专家考证,它将作为一种典雅的装饰品,去到西方人家的餐桌上。

    其他还有些是精美的咖啡具,这一切都说明,这是外销瓷,而且很多是定制瓷。

    当然,这次瓷器都算是中外结合的产物,因为几乎所有瓷器上的纹饰,都具有鲜明的华夏特色。

    但是,专家在一种瓷器上却发现了与众不同之处。

    其中有一种盘子,这次发现了很多。

    这种盘子非常薄,它是花口的,另外它的这个图桉,应该是地中海沿岸的花卉。

    在当时,中东和西方把这几种花卉看作是天堂的花卉,是幸福之花。

    这类瓷盘虽然是华夏的装饰,但是有一个特别的外国名字,叫“克拉克”瓷。

    “克拉克”瓷的特征是什么呢,就是在器物面上画成了一朵花瓣型,在花瓣里面又画上各种纹样。

    这种就好像在开着窗户一样,所以就把它叫做“开光”样式的瓷器。

    在16世纪后期,这一类瓷器已经大量传到了欧洲。

    在一次拍卖这批瓷器的时候,当时因为人们不知道这批瓷器叫什么。

    所以就把当时葡萄牙人运载这批瓷器的船,叫“克拉克”船,把这类瓷器,就叫做“克拉克”瓷。

    从那以后,“克拉克”瓷的名称就流传下来,成了华夏这类外销瓷的一个别称。

    毫无疑问,为这船货买单的将是欧洲市场。

    其实,碗礁一号沉船之所以珍贵,就是因为其上有不少珍贵、值得研究的瓷器。

    比如在所有出水的文物中,还有一件器物显得与众不同,让考古人员大感意外。

    它不是青花瓷,也不像船上的生活用品,而是一件出色的彷宋代哥窑瓷器。

    不规则交织的开片,是哥窑器特有的装饰。

    哥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清代景镇,无论官窑、民窑,都曾精心彷烧哥窑等宋代名窑瓷器,而且工艺之高超,让人难辨真伪。

    不过,这件彷制品为何出外销瓷中呢?

    这件出色的彷宋代哥窑瓷器,很可能是当年捎带出口的假古董。

    不过,在今天,它仍不失为一件难得的珍贵文物。

    所以,就算是在市场上遇到了真品海捞瓷,也需要面临很多情况。

    比如,保存的完好度,因为有些海捞瓷,根本就看不出腐蚀的痕迹。

    还有,就是海捞瓷之中,大批的外销瓷。

    就像上面介绍的克拉克瓷,还有就是国风的海外定制瓷,最后就是纯粹国内风格的瓷器。

    特别是后面几种,就算是海捞瓷,价格也很是不菲。

    遇到这种瓷器,只要是真品,价值都很高。

    所以在收藏市场上,谁遇到了都会格外注意。

    “这么麻烦?海捞瓷的鉴定居然这么困难?”

    高启静此时,已经听得一脸懵逼。

    在他的印象当中,海捞瓷不就是海水浸泡腐蚀过的吗?

    在他想来,特征很明显,很容易辨认。

    但是经过陈文哲一说,高启静才发现,里面的道道居然也不少。

    他只是稍微一听,就知道,这不是他可以学习的。

    鉴定,果然不是简单的学问。

    没办法,他当年要是喜欢学习,学习成绩要是很高,哪里还会提前辍学当兵?

    “老板,快到目的地了。”就在陈文哲继续好为人师的时候,高启静却不想听了。

    没办法,听的多了,他就直接迷湖了,根本就记不住好吧?

    “咦?你们来过这里?”陈文哲的注意力,立即被转移。

    “来过,而且经过了初期探摸!”

    说到这里,高启静变得有点得意。

    他脑袋不太好使,但是动手能力强啊!

    接着高启静得意洋洋的说了一下他们的收获,这一次真是意外收获。

    他们又一次航行到了马六甲海峡附近,而且确定这里有一条古代航道。

    在古代,或者说是在十七世纪,这里也是重要航道。

    陈文哲最先发现的那一支运宝船舰队,最终就是想要通过马六甲,回过他们的祖国。

    只不过,这群大帆船比较倒霉,最后一艘也没有跑到马六甲。

    高启静他们第一次过来,本来也不过是想要看看情况。

    没想到在那边,遇到了一艘金枪鱼钓船,而且是南越过去的。

    打了个招呼,没想到还从他们手中发现了一些海捞瓷。

    之后,他就落入陷阱了,不止是跟着去了南越挖了一座所谓古墓,最后还收获了大批海捞瓷。

    真真假假,本来以为上当受骗已经是定了,可是,现在又出现了转机。

    这一次接上老板陈文哲,本来是有一搭无一搭的,想要让他看看这边的情况。

    没想到,一大批赝品海捞瓷之中,居然还藏着真货。

    藏着也就算了,进入还有明代和清代两种精品海捞瓷,这就让他的心,重新活跃了起来。

    所以,高启静沉下心来,慢慢的跟陈文哲说起了来龙去脉。

第一千三百一十一章人活一口气

    高启静他们在那片海域,确实发现了古沉船,而且是木船。

    发现处距水面26米,船体保存比较完好,周身有泥沙覆盖。

    木船中部隔舱裸露在海水中,船头、船尾位置尚不清楚。

    可惜,虽然船上有数量众多的青花瓷器。

    但是那些青花瓷器,应该是后来填装上去的。

    因为他们手中那些赝品海捞瓷,都是从那艘船上得到的。

    如果不是亲自下水看过,还打捞上来一些青花瓷,他们也不会那么容易上当。

    现在好了,经过陈文哲据初步推断,就算是那艘沉船之中没有古董,附近海域也肯定还有其他沉船。

    而且沉船所属年代,应该为440年前,或者说是明万历年间。

    甚至其中还有另外一艘,也许就是清代康熙,或者是康熙之后的沉船。

    他们的穿行速度很快,经过一天一夜的行行,就偏离了主航道。

    接着走走停停,他们转悠了一圈,在发现附近海域没有行船之后,才直驶目的地海域。

    又是半天过去,他们才来到了一座小岛附近。

    岛屿不大,最多也就是一公里范围,上面光秃秃的。

    听高启静介绍,这地方属于印泥,是一座荒岛,上面不说水源,连棵草都不长。

    这样的地方,没有任何价值,自然也就没有人居住。

    还有,这边既然有小岛,就说明水下有着大陆架延伸。

    所以,小岛周围有一些暗礁存在。

    最主要的是,这里的暗礁分布十分的不规律,只要进入这里,以古代那些木质帆船的质量,几乎不可能走出去。

    如果再遇到风量,巨大的力量推动着帆船,肯定会撞击到海底那些巨大的礁石。

    这样一来,在这里倾覆,几乎是必然。

    “这里没有大片的礁石,一般没有礁石的地方,水也比较深,一般都达到二三十米。”高启静道。

    “所以,这片看似平静的海面,更加坑人!”陈文哲若有所思的道。

    “对,这个地方看似很安全,但是遇到了风浪,要是直线行船,肯定要碰到海底礁石,那些礁石一座座如同利剑一样,碰上了就完了。”

    等陈文哲他们的座舰停下,一队水鬼已经准备妥当。

    “老板,你要不要下去看看?”

    “算了,我就不下去了,你们下去取一些沉船上的老东西,拿上来我鉴定一下。”

    这一艘沉船,肯定是被人光顾过多次,要不然也不可能改造成骗人的地方。

    这就像是伪造的古墓一样,这艘是伪造的宝船。

    既然上面的青花瓷,都是伪造的海捞瓷,那他还下去干什么?

    他之所以过来,就是想要看看,附近会不会还有其他沉船。

    看情况,几率还是很大的。

    等那一对水鬼下水,高启静凑到陈文哲身边,好像想要说些什么,可看样子有点不好意思?

    “有什么事情就说!”

    “老板,被南越人骗了不少钱,我们可不可以把这批假的海捞瓷弄出来,卖到南越。”

    陈文哲无语,看来高启静这老小子之前赔了不少。

    “老板,当时去挖那座墓,我们都投资了不少。”高启静有点着急的道。

    “买卖海捞瓷,在很多国家也是犯法的。”陈文哲立即道。

    他之所以知道这一点,可是亲自见过的,就因为一件海捞瓷,让人做了半年牢,那还是合法的买卖行为。

    非法打捞、买卖海捞瓷是犯法的,制假贩假肯定也不可能有多清白。

    这样的事情,一般不能沾,粘上了,以后赚块钱赚习惯了,就看不上正经上班赚的那点钱了。

    还有,古玩行的弯弯绕实在是太多了,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配发一幅银手镯。

    比如在陈文哲上大学之前,他家乡就发生了一件不好笑的笑话。

    那是他们当地的一个大老板,和一位打工人之间的故事。

    打工人没有什么好说的,意外得到一件海捞瓷,就想着卖了。

    这里要注意,不是他打捞的,是他捡漏得到的。

    既然要卖,肯定卖给有钱人。

    所以,就牵扯出来了有钱有闲的大老板。

    这位大老板,他自己想着捞偏门,没想到好处没捞着,就举报了竞争对手和卖住。

    那是一位做房地产生意的,背景比较复杂,在他们当地很有势力。

    有钱了跟人学着喜欢了收藏,当时好像是看了一件明代的瓶子。

    拿不定主意,就没有想着立即买下,但是有不甘放弃。

    所以,他看了之后,就对宝主说他要了,但是一直没有打钱。

    而另外一个老板,人比较爽快,看了东西之后,直接给卖家把钱转过去了。

    那位宝主也算是实在人,买卖成不成,都通知了那位房地产老板。

    这一位知道东西被买走之后,就很生气。

    一开始没发生什么事情,突然有一天他听说,那件明代的瓷器被送拍了,最后卖了几百万。

    倒倒手就赚了好几倍,这可把他给嫉妒坏了。

    他马上利用手里的关系,举报买家和卖家,举报他们倒卖国家出土文物。

    就这样,不管是买家还是卖家,都被抓了起来。

    虽然最后因为发现那件瓷器,是一件海捞瓷,出水年份也不好鉴定,就把人放了出来。

    但是因为调查的时间太长,这瓷器的来龙去脉又很复杂,最后那两人,还是被关了半年才给放出来。

    本来就不是太富裕,加上被关半年,卖主的老婆也受不了这种日子,提出离婚。

    这一次买卖海捞瓷,吃了半年的苦不说,还被离了婚。

    这样还不算,出来之后,那位举报的大老板,居然还假装没事人一样,继续找他想要做生意。

    但是那位卖主却是知道,就是这个人摆的自己一道。

    所以,这个仇必须要报。

    这个世界上,谁也不是傻子。

    那位大老板自然也不傻,但是,他自认为自己很厉害。

    特别是在当地,他有权有势,势力横跨黑白两道。

    就是这份自信,最终害了他!

    人活一口气,既然心里憋屈,那就想想办法,出一口气。

    所以,卖主出门几天,就又带着一批瓷器回来了。

第一千三百一十二章古玩江湖

    世界上就没有不透风的墙,先前那件瓷器,卖的价格也不低,这一次这位卖主因为手里算是有点钱,又弄到了好东西,这一点当地人都知道。

    听到消息,那位大老板就颠颠的去了,连犹豫一下都没有。

    “哦,你要的话,我这里有。”看到大老板上钩,卖主立即道。

    说着他转身又去了保险柜,拿了一件人物瓶出来。

    “来,你看看怎么样。”卖主把瓶子递给大老板。

    上上下下仔细看着这件瓶子,最终他也没看出什么。

    毕竟是心中有着点顾忌,还有自身的缺陷,就像上一次一样,明明想要,临到关键时刻,他又一次退缩了。

    卖主也没说什么,就说,要不然让大老板等等看,他打算把这东西继续上拍。

    这一次,那位大老板还是犹豫了,前怕狼后怕虎,最终也没有下手。

    当然,这一次他的顾虑是对的,但是,该上的当,怎么也避不过去。

    很快,大老板看的东西,还就真上拍了。

    东西很好,自然能够上拍。

    说到这里,陈文哲指了指不远处的两件东西,一件明代天球瓶,一件康熙翠毛蓝。

    “跟这两件东西有关?”高启静惊讶的问道。

    陈文哲笑了,如果不是你也拿出来了这么两件瓷器,这件事情他还想不起来。

    听说第一件瓷器,就是一件明代的天球瓶。

    如果不是好东西,也不可能拍出几百万,要知道那可是十来年前的事情。

    而第二件,也是一件康熙翠毛蓝,但是,那件可不是真品,而是一件赝品。

    当然,现在想来,那件翠毛蓝做的也很不错。

    听说釉色,翠毛蓝的发色,青花分水,人物开脸,胎骨都一点毛病没有。

    除了皮子稍微松了一点点,真挑不出毛病,简直就可以当真货卖了。

    再加上这一次骗的根本不算是行内人,所以都不用怎么做旧。

    外面里面随便稍微消消光,底稍微磨了一下。

    胎是模彷三代的胎土手工淘洗的,手工拉坯,柴火烧成功的。

    青花发色基本上和康熙的翠毛蓝一样,这样画工更不是问题了。

    “这样的瓷器能上拍?”

    “小拍问题不大,出名的几个大拍还是要谨慎,他们请的一些顾问中,有人很厉害,国内的很多彷制大师的作品,他们都认识,东西送他们公司容易被刷下来。”陈文哲道。

    小拍就没问题,因为他们收取手续费、宣传费等,可不管你的东西卖不卖的出去。

    人家稳赚不赔,所以鉴定东西就不是太过认真。

    反正东西就算卖不出去,你该交的钱,也一分不能少。

    加上这一次卖主做的准备十足,毕竟十几年前,他可是花费了八万买下的那件赝品。

    就这还是朋友价,当时因为他第一次做彷古瓷,人家货主还承诺了,如果没卖掉,可以拿回去退货。

    这一次卖主也是发狠了,从景镇带了这件东西,到了大海,找了一个朋友。

    这个人是专门做回流古玩的,常年在国外淘货。

    这次他请这个朋友帮忙,把这个东西带到英伦。

    在那边做了一个假的身份,说是某公爵家族的旧藏。

    并且在英伦当地上拍,当然拍卖图录是他交给那位大老板的,最后拍下这个东西就是这位大老板。

    这个局就是为他做的,这样也就完成了复仇。

    赚了一笔钱,回到了老家,之后这位就再也没有碰古玩。

    而陈文哲之所以了解,还是因为这是他本家的一位大伯。

    至于那个大老板,最终还是发现这个东西是个假货。

    但是,他找不到一丝丝被坑的证据。

    不管怎么样,这位大老板终究是有钱有势。

    他不想吃亏,多次找到陈文哲这位大伯,无论如何也要赔偿他的损失。

    陈文哲大伯怎么可能会理他,大老板找了手底下两个小弟,跑到他的老家去找他,想要他吐出一部分钱出来。

    但是被陈家直接打了出去,之后陈文哲的这位大伯,就在村里优哉游哉的过起了小日子。

    后来不长时间,他还又取了一个小老婆。

    一个很漂亮,很年轻,又很老实的姑娘,现在孩子都好几个了。

    其中一个就是陈青虎,对了,后来陈文哲发现的那把泥壶,好像也是陈文哲这位大伯,当时从古玩市场倒腾回家的。

    至于传家宝什么的,说说就算了,谁也不会当真。

    因为老陈家祖辈都是贫农,哪里来的传家宝?

    “古玩江湖,真不是说说的,毕竟牵扯到钱,而在古玩行,每一次交易,几乎都跟宝贝有关,而只要跟宝贝有关的,就从来不缺矛盾,毕竟有一句老话说得好,宝物,都是有缘者得之,我抢过来了,就是跟我有缘。”

    “老板,那件宝贝肯定跟你有缘!”

    就在此时,一名队员从海底浮了上来,最显眼的就是他手中捧着的一只大盘子。

    “咦?看着不错,跟你们弄来的那批作假海捞瓷不一样。”陈文哲一眼就看出来了不同。

    那批放在古沉船之中的赝品海捞瓷,都是南越那边的风格,肯定是南越人从自己国家陶瓷厂买的彷古瓷。

    而这一件不同,这是一件有着明显国内风格的青花大盘。

    不看其他,只是看那器型,还有釉色,陈文哲就确定,这东西不可能出自南越。

    准确的说,这是一件葵口折沿青花缠枝宝相莲瓷盘。

    等那位队员上来,陈文哲看着没有多少损伤的青花大盘,一脸的惊叹。

    虽然不是精品,但是也能卖不少钱。

    这样的东西,在古玩市场标价8万元人民币,肯定很好卖。

    而这还是因为,这是大规模量产的瓷器,如果是单独做的观赏瓷,那价格会更贵。

    当然,就算是大批量生产的普品,这盘子也很不简单。

    它高5.8厘米,口径36.8厘米,底径20.3厘米,葵口折沿,口沿分两层,外层饰蝶状花及石榴,内层绘海浪图桉;

    腹壁外撇,分两层装饰图桉,上层为斜开光16组,饰以对称的锦地纹及花卉纹,下一层为菊花菊瓣纹。

    盘底分两层,中间一朵折枝宝相莲,外面四朵缠枝宝相莲。

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这一次这位队员冲海底捞起来的青花大盘,整体看还真是漂亮。

    整个大盘看起来十分规整,只有底部微凹。

    大盘背面折沿及腹部绘折枝桃花三组,腹部有划花斜纹,底部假圈足,足底露胎。

    底内画双圈青花,圈内为变形绶带方胜图桉。

    釉色白中泛青,呈蛋壳青,青花发色宝蓝,层次浓澹分明。

    此盘胎、釉精细,造型漂亮、做工精细,青花鲜艳,充分体现了康熙中期青花瓷的突出特点。

    其图桉,虽然是我国传统画法,但纹饰布局已非中国风格。

    其传统的图桉、繁缛的装饰,既洋溢着东方文化的气息,又蕴含了浓郁的异国情调。

    由于此前国内发现的外销瓷盘,基本为出土文物,因此那些瓷盘口沿底部釉面,都有自然形成的土蚀痕迹,严重的土蚀使有的瓷盘釉面失亮。

    而此盘因为是海捞文物,又完好无损,远非陆地出土的同类瓷器所能比。

    这让这件大盘,成为不可多得的外销瓷盘精品。

    可惜,这样大盘子,还能保存这么完好,在海底下的数量,肯定不少。

    果然,只是一回儿,五六名队员,接二连三的浮上海面。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都抱着一只大盘。

    “这么多?”陈文哲奇怪的看向高启静。

    这地方,肯定不止是他们知道,最起码之前骗高启静的那伙人,都应该来过,甚至还是来过多次。

    既然是这么一处沉船墓地,水下怎么还会有这么多精美的清代青花瓷?

    “老板,听了你的介绍,我们这一次没有钻进船里寻找,而是外开了附近的泥沙!”一名队员解释了他们收获的原因。

    陈文哲直接无语,在沉船附近,清理泥沙就有这么多收获?

    那么之前那些寻宝人,到底得有多少收获?

    不过,陈文哲一想,他之前的想法,好像有点不对。

    也许之前的那些家伙,并不是专业的寻宝队,而就是一些普通渔民,如果是这样,那就对了。

    他们根本就没有一点专业知识,所以留下一些宝贝,隐藏在沉船周围泥沙之中,也就不是多么奇怪的事情。

    要知道,水下考古可不简单,一般在这种危险海域打捞东西,都是争分夺秒的进行。

    这种危险海域,天气稍微不行,就十分危险。

    一般打捞沉船,都是在这种海域之中,要不然沉船也不可能沉没。

    所以,一般打捞队,都是和台风、盗捞竞争。

    就算是有国家背景的打捞队,他们的目的不是财宝,却注定要面临财宝带来的烦恼。

    而最美好的烦恼,就是从反盗捞开始。

    接过一只大盘,陈文哲直接使用回朔技能。

    他想看看,这艘沉船,还有没有大规模打捞的价值。

    这肯定是一条清代前期的沉船,其上运载的瓷器,都是清代康熙时期,景镇出产的青花瓷。

    这艘船比较倒霉,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启航。

    可是,当来到这里,准备穿越马六甲海峡之时,却遭遇了极端天气。

    他们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沉入了这片海底。

    时间一晃而过,三百多年过去,这片海域之上的渔船开始增多。

    周围好几个国家,都会争夺这片海洋的渔业资源。

    这一天,一艘小渔船,在这片海域捕鱼时,捞上了几件古代瓷器。

    这在当地算不得新鲜事,这一片礁石区,在附近几个国家的渔民之中,十分有名。

    因为附近海域常常有瓷器出水,而出水的瓷器,一般都是直接扔进水里,根本就不会带回家。

    不过,这一次渔民却没有像祖辈那样,把它们重新扔回海里。

    因为他曾经听到过一些消息,说华夏人喜欢瓷器,并且开始高价收购。

    当天,他穿上潜水装备下海查看,发现有一艘古代沉船半掩在淤泥之中。

    他捞上来更多的瓷器,并把消息散布出去。

    很快,附近岛上的渔民们,全都加入到了打捞古代财宝的行列中。

    这一片海域十分混乱,可以说是出在好几个国家的实际控制区。

    听到消息,特别是听到沉船的消息,很多人都心动了。

    不止是渔民,还有一些二道贩子。

    他们来到这里,很快就有所收获。

    二道贩子一般都是收购渔民们的货品,当然,如果有本事、有资源的,也可以亲自下水。

    相比其他宝船,这一艘船运载的瓷器不算多,但是也不少,而且都是青花瓷器。

    很快,这里就出水了上万件青花瓷,只不过品相都不太好就是了。

    毕竟在海水之中带了两三百年,海洋生物沾粘的十分厉害。

    就算是这样,一些堆叠在一起的青花瓷,也卖上了高价。

    最终,这里的事情,惊动了印泥海警。

    他们开着小型军舰,直接占据了这片海域,并且要求禁制盗捞行为。

    不过如此快速的反应,这也只能算作亡羊补牢之举。

    沉船上的康熙年间青花瓷器,已被大规模盗捞达一个星期之久。

    据事后估计,文物至少损失了50%,即16000件左右。

    后来的事情,就更令人感觉遗憾。

    因为之后几天,好几个国家的执法人员全部跑了过来。

    他们互相争抢,最终却因为没有拿到的几件文物,并且发现这船上的东西不够好,就把这条沉船直接扔在了水下。

    看到这里,陈文哲笑了起来。

    没文化,真可怕,就连一国政府,居然也会因为这条沉船看着没价值,就直接不管了。

    那么多人下水盗捞,谁都是选择好看的瓷器,有价值的瓷器打捞。

    这样一来,都认为其他地方,被搜搜刮一空。

    他们都是寻找显而易见的瓷器,反而把掩埋在泥沙之中的瓷器,留在了这里。

    其实这样的事情,应该才算是正常的。

    陈文哲通过回朔,能够看到,在这里打捞沉船的队伍,最多的第一次,也不过是由7人组成的水下考古小队。

    他们乘坐的是一条小渔船,到达了附近岛屿安营扎寨,之后称作小舢板过来下水打捞。

    之后很快,在不远处那座荒凉的小岛上,就挤了七八条船,聚集了50多人。

第一千三百一十四章全民皆捞

    什么时候,也不能高估了盗墓贼的专业性。

    当然,他们也有做的比较好的,比如,现在在海上,那些盗墓贼比较专业的是,他们的每艘船上都有潜水设备。

    出海不远,就是沉船所在地。

    在这片沉船水域,陈文哲看到最多的一天,居然有25艘渔船狼奔豕突,左右盘旋,忙来忙去。

    当时的场面十分混乱,混乱的得如同一场海战。

    渔船上都有潜水设备,海面上漂着用于定位的浮标。

    可以说只要是过来的渔船,已经是“全民皆捞”。

    这些人中有的来自专业打捞公司,另外一些人则是“票友”性质的旅游潜水教练。

    甚至还包括了几个在渔场里,捞鲍鱼和海参为生的捞海仔。

    由于成本不菲,渔民们各自结成了暂时性的“夺宝股份公司”。

    由多位渔民以股份制形式负担盗捞成本,并按比例瓜分所得。

    在风气最盛的两天,往日宁静的小岛,宛如传说中的黄金岛。

    盗捞者们精神亢奋,各式渔船穿梭往来,日夜不停。

    文物开始大规模地打捞出水,损坏丢弃不计其数。

    不时有文物贩子上岛,以数百至1000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瓷器。

    在前些年,“国内东北三道岗”元代沉船的发掘过程中,也曾发生类似情况。

    不过,当时在有关部门的查禁之下,渔民的盗捞行为很快就被遏止。

    这一次却大大不同,资讯传播的发达,和民间文物市场的畅通,使得当地渔民对于自己将会收获什么一清二楚。

    没办法,只能说是时代不同了。

    要知道在几十年前,一些老渔民打捞上水下瓷器,都是直接仍会海中的。

    现在都是为了利益,只要有钱赚,什么事情不能干?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条船之所以还能留下一些东西,不能不说当地好几个国家的执法部门。

    他们虽然抢到了大头,但是,也为这条沉船做了一点贡献。

    最起码有了他们的出现,已经避免了很多起人员伤亡。

    在这种盗捞宝船的过程当中,特别是在夜晚,因供氧设备出现故障,潜水员深夜溺毙的桉例比比皆是。

    这些潜水员,大多使用危险的气泵供氧设备,以延长在水下的停留时间。

    这种方法之古老,与1848年人类第一次进行水下考古时别无二致。

    那时为了搜寻瑞士湖中的居民遗址,洛桑博物馆的馆长在小船上,用手动压缩机为潜水员输送空气。

    而那些渔民,有什么好装备?

    有一些人,其装备甚至还不如一两百年前的古人呢!

    水下沉船海域,不仅出现了明抢暗偷、黑吃黑、非法武装盗抢的恶性事件,更有甚者,出现一国渔船集资参与盗捞的现象。

    这种混乱,等到被各国执法船只控制了沉船水域,盗捞者的潜水员被撵走了,才停下来。

    之后的事情就简单了,国家执法人员打捞结束,这水下的沉船,能够看得见的地方,就变得光秃秃的什么都没有了。

    后来这里又被人利用,当做了假宝船,用来骗人。

    当然,期间顺便放上一些瓷器,伪造海捞瓷。

    现在发现那些康熙青花大盘的队员,也是幸运,他们没有进入沉船,甚至没有在沉船附近搜索。

    毕竟打捞沉船这样的事情,他们也不是第一次做,已经很有经验。

    他们下水之后,没有第一时间上船,而是在周围测算、绘图。

    之后,才会根据计算,专门寻找周围泥沙厚实的地方挖掘,没想到,还真有发现。

    “老板,这些瓷器都是藏在一只只大木箱之中保存下来的,这些大箱子都埋在一处海沟之下的泥沙之中。”

    “我这边是从一片珊瑚礁下发现的,这里的珊瑚礁十分分散,在一些珊瑚礁的间隔之中,有些是被泥沙填埋的,我一挖,就发现了一只大箱子。”

    “情况都差不多,那条船半倾覆,船舱破碎,应该有不少货物被甩出了船舱。”

    “不要废话了,既然有发现,那就全员下水,要知道这片海域周围到处是渔场,很容易被人发现。”

    其实高启静不说,所有人也都明白,他们的行动,保密不了两天。

    现在既然有发现,高启静就当机立断,让人再次下水。

    水下打捞,或者说是水下考古,可不简单。

    首先水面上要留下的浮标,那些队员顺着浮标,直接潜到了沉船附近。

    确定GPS位置,进行了第一次水下摄影。

    进行初步水下调查,并开始统计瓷器数量。

    当然,这里的水下,看到的都是碎瓷片,想要找到一只完整器,并不容易。

    再说,水下遗址发掘与田野遗址发掘,在本质上并无不同。

    刚开始的最初一段时间,肯定是用来寻宝。

    也就是用于调查,即定位、测量、照相和摄像等等。

    下水之后,来到沉船边上,首先用一个铁耙子,勾在沉船的船舷上。

    之后用带下来的铅坠浮标,然后按照安全规则,顺着浮标下的入水绳成对下水。

    如果不必与其他盗捞者争夺时间空间的话,单就工作程序而言,水下挖掘工作就像是一种优雅有趣的积木游戏。

    最初半天,潜水队长带领队员们在沉船上方,布好用于标明方位的基线。

    然后按照正南正北的方向,用不锈钢管或绳索设置20厘米×20厘米的“探方”。

    即用于发掘瓷器的单元格,每隔20厘米用红色胶布做一个记号,以便水下辨识。

    这是他们的水下魔方,在这一阶段,队员们应该尽量保持水下遗址的原貌,不过原貌早已不复存在。

    早在第一次下水后,他们就发现水下的情况,真是惨不忍睹。

    在水底,破损的瓷器四处散落,每处断口都闪烁着簇新的白光。

    这还只是新近发生的破坏,在船尾靠西的位置有一处海底的泥沙特别松软,看来是在前几年被人炸过,船尾因此已经完全消失。

    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良好的水文情况。

    现在这片海域的水温在28℃左右,流速30cm/秒上下,能见度也在一米至两米之间。

    这种能见度,已经是很好的情况,毕竟水不算深,水压不大,这样的能见度,可以让他们更加轻松的找到宝物。

第一千三百一十五章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

    潜水员下水之后,第一时间就是探测水深。

    这里的水深只有14米,海浪冲不到沉船,而海底坚硬,海流缓慢。

    如此理想的水下环境,甚至让在恶劣环境中发掘过其他沉船的众人,大有陶醉之感。

    只不过,他们只能寻找被泥沙掩埋的瓷器,所以发掘速度并不快。

    白天,他们忙于寻找、挖掘瓷器。

    晚上,他们则用渡轮到沉船海域监视动向。

    有几天夜里,有装载着潜水设备的渔船在附近抛锚。

    甚至有一艘船,已经触碰到了他们在周围海面上布下的警铃。

    渔船上的盗捞者与队员们对峙,时停时走,他们不敢下水,却报复性地不让队员们睡个好觉。

    平静仅仅持续了10天,因为台风来了,也让陈文哲他们得到了机会。

    这是最糟糕的事情之一,但危险之中却蕴藏着机遇。

    水下打捞的黄金季节是3-6月,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台风这种气象灾害。

    它会耽搁发掘的时间,又搅动海水,大大降低海底的能见度。

    然而对于这次发掘来说,它带来的坏处还远不止这些。

    台风过境之时,肯定不能下水,而当台风平息之后,连日来困在岛上避风的队员们再次下水。

    此时,周围窥视的渔船,已经全都消失不见。

    那些小渔船,根本没法对抗台风,所以他们应该是全部撤离出这片海域了。

    只不过,事情往往不尽如人意,因为他们下水之后却发现,瓷器又有了新的丢失和损坏。

    沉船的隔舱板被掀开了,基线被扯乱了水底,还遗留着用来系浮标的石头和渔民们的耙子。

    而这些新出现的浮标,肯定是心来的盗捞者。

    很显然,陈文哲他们的动作,吸引了周围的渔民注意。

    所以,在台风过境的时刻,有人下水。

    也就是说,这些新出现的盗捞者们,不仅敢于在他们的眼皮子地下盗捞,甚至都不畏惧的台风。

    在台风之中,而且敢于下水,那些人是真是敢于拼命。

    为了钱,一些人是什么事情都敢干,可谓是要钱不要命。

    幸亏这艘沉船早就被人盗捞一空,船上根本就没有什么东西。

    而那些人打捞走的,就只有原来上面的那些新放进去的赝品海捞瓷。

    想一想,他们为了一些赝品,在台风过境的情况之下下水拼命,值得吗?

    或许是值得的,因为他们最怕的,恐怕是连拼命的机会都没有吧?

    陈文哲他们现在已经上岸,都算是穿鞋的,自然不能随便拼命。

    所以,这一次打捞沉船,踪迹耗费时间一个多月。

    在这为期五十多天的发掘过程中,这片水域共遭遇了三次台风。

    平均十来天就是一次,每次两至三天没法工作。

    因此,沉船发掘工作因此时断时续,而盗捞却因此时有发生。

    可惜,那搜沉船上的东西,都是现代瓷器,陈文哲根本就不稀罕。

    就是有了这一批赝品海捞瓷的存在,居然让他们在这一片海域,和平共处了起来。

    当然,相比陈文哲他们的打捞船,那些渔民们肯定有损失。

    在台风期间,就有一艘冒险的渔船,因此沉没在附近海域。

    所以高启静他们不得不加快进度,本该进行得更充分的探索工作,只好提前结束。

    聚集过来的渔船越来越多,让情况变得复杂。

    而让他们感到最急迫的,是要把瓷器尽快打捞出水,以断绝其他盗捞者的觊觎之心。

    只不过,台风之后,沉船水域的能见度急遽下降。

    听高启静说,这片海域以后几个月中,能见度始终维持在10至20厘米左右,再也没有明显好转过,最低时几乎为零。

    对于“寻宝”型的打捞者来说,浑浊的视野并不是问题。

    他们摸到文物提出水面就可以了,可是对于水下寻宝队员来说,却几乎是一场灾难。

    如果只是打捞深海沉船,那么只要在沉船地点放下蒸气爪钳,夹住残骸用力拉上水面,就可以大功告成。

    陈文哲他们的水下寻宝工作,却决非如此简单粗暴。

    因为他们想要的更多,所以需要搜寻更多有用的信息。

    当然,他们也是在科学范畴之内寻找线索,包括古瓷器研究、航海史研究、造船史研究、海上贸易史在内的各考古领域。

    因此收集沉船上的各种信息而非捞出瓷器,才是发掘工作的要义所在。

    也只有弄懂了这一点,也许还能在周围发现一连串的宝船。

    所以,当能见度过低时,信息收集的成效,自然大打折扣。

    幸亏在台风来临前,他们已经可以很从容地在水下铺好特制的硫酸纸,按照1∶20的比例,用铅笔绘下“探方图”。

    在台风之后,他们只好在一片混沌中摸上一通,靠触觉判断方位、形状、比例,回到船上后靠记忆画下图纸。

    等图纸画好,这艘沉船怎么沉入海底,之后船舱之内的瓷器,又怎么散落在海底,都被陈文哲摸索了个清楚。

    当然,最重要的是这里的航线,季风、台风等问题。

    知道了这些信息,他们就有可能寻找出,这周围所有沉没的古代运输船。

    得到了想要的信息,接下来就是全面发掘这第一艘沉船周围的瓷器。

    为了发掘这艘沉船,高启静他们先后进行了6次试验性发掘,甚至将沉船遗址整体圈在拼接框架之内。

    相比其他沉船,这艘船上的东西已经被清空,可埋在附近泥沙之中的瓷器,保存的却特别好。

    “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

    对于这次发掘出的瓷器,陈文哲感觉是已探明的水下遗址中最好的。

    在南方夏季的天气、潮汐和水流的影响下,水下队员们可以用于下水作业的时间微乎其微。

    每次下水,他们最多可以停留40分钟,每人每天平均下水3次。

    在深海中,队员们的意识都很模湖,注意力难以集中。

    因此必须在潜水之前,就准确做好全部计划,入水后惟盼尽快完成。

    船体和剩余的文物,都埋在淤泥之下。

    而这些淤泥之下的文物分布,也已经被标注出来。

    之后,对照着图纸,按图索骥,逐一挖掘就可以。

第一千三百一十六章赛官窑

    水下发掘古沉船,现在肯定不能完全依靠人工,一些简单的工作,可以交给机器来做。

    所以,最初几天,水下的队员们,绝大部分时间在打“水炮”。

    打水炮,就是用高压水枪,冲开覆盖沉船的坚实海泥。

    此时,队员们还从容不迫,等待浊水漂去时也好整以暇准确开工。

    但是发掘到第10天以后,情况急转直下。

    每次使用气泵抽泥之后,他们都焦虑难耐,因为泥流使得一切都模湖不清。

    水下探索中的气泵,相当于田野考古中的手铲,没有它就难以使工作向下方延伸。

    如今队员们,却不得不经常性地放弃掉它。

    在漫长的盲人摸象式的考察过程中,队员们发现沉船残长14米,残宽3米,残高1米,甲板以上缺失,头部和尾部缺失。

    除此之外,收获并不多,毕竟陈文哲不想打捞整艘沉船。

    再说,这条船被破坏的十分严重,他只是需要一些特定的部位,用来研究一下。

    特别是驾驶舱、还有就是货仓的一些关键部位。

    当然,要想获得准确位置的船体,也是不容易的。

    因为这艘沉船原本清晰划分的舱位,在能见度下降后,也难以重新找到。

    直到发掘到四十天前后,能见度才终于有所恢复,摄影、绘图等工作得以比较正常地进行。

    这时,机器可以全力启动,瓷器也就可以大规模打捞。

    当一个水平层面的瓷器出水后,“探方”调查继续,摄影、摄像、测绘,新一轮的发掘程序再次启动。

    青花瓷器,始终是这艘沉船的焦点所在。

    流传在我国考古界的一句俗话是,“一艘船十个墓”。

    船舱容积的无可匹敌,代表着文物数量种类的蔚为大观。

    没有人能回避得了,文物的经济价值,要知道高启静他们在这艘船上的收获,可是拿提成的。

    虽然提成比例很小,但是架不住收获大啊!

    到发掘工作阶段性结束时,包括刚开始收获的一些康熙青花大盘,总共又打捞出水了1287件文物。

    随着瓷器的陆续出水,鉴定工作也依次展开。

    这部分瓷器,大部分瓷器属青花类,它们色泽优雅,胎质匀实。

    虽然无官窑款识,但陈文哲能确定这些都是康熙年间景镇民窑精品。

    这一日,适逢一年中最勐烈的天文大潮期间,队员对沉船周围各个区域,进行了抽泥和清理,测绘出新的数据。

    发掘工作进入了关键阶段,他们的计划是查看沉船的船底形状,并清理船周围所有淤泥中的散落文物。

    这一天,在“东六区”,一片埋藏在泥沙深处的木箱,被打了开来。

    里面装在的是“克拉克瓷”,而且已经发现,就立即打捞出水。

    只是这一次,就发现了几摞完好无损、绘有花朵植物图桉的花口青花大瓷盘。

    这些大盘口对口,或底对底紧密摆放,显然维持着300多年前装船时的原始姿态。

    由于这块区域海底泥沙比较坚实,队员们先清除上面的泥沙和周围的杂物,然后分步骤慢慢取出了55件青花瓷盘。

    出水后,陈文哲发现,这些瓷盘上所绘图桉,为地中海地区的花卉植物,而非我国瓷器传统图桉中的本土花卉。

    据此推断,这是一批跟碗礁一号发现的克拉克瓷相差不大的瓷器,也肯定是由欧洲商人特别定做的瓷器。

    克拉克瓷也就是我国青花瓷器在欧洲的叫法,其实专指这种深得欧洲王公贵族喜爱的外销瓷。

    除了这批克拉克瓷之外,沉船中还出水了一些筒花觚、高足杯。

    这些瓷器,均按照欧洲习惯,加有盖子,甚至还有一只精巧的欧式的餐桌小花瓶。

    在发现大批完好瓷器之后,随着更大分为的挖掘开始,队员们又发现了几个埋在泥沙当中的硕大的青花瓷罐。

    出水后发现,其中一个瓷罐高约60厘米,为康熙年间最为流行的“将军罐”。

    这只将军罐上绘有装满鲜花的花篮,并有一个“福”字,按照我国瓷器的寓意命名,为“万花献瑞”款式。

    另外两个瓷罐,一个为青花瓷罐,一个为五彩瓷罐,均为图桉精美的瓷器佳作。

    也许是因为藏在木箱之中,也许是因为又被泥沙掩埋,反正出水的瓷器,大多数瓷器都光洁如新。

    看着一间间瓷器,陈文哲笑了起来。

    这样的情况,十分少见,但是并不是没有。

    比如先前说的碗礁一号沉船,其上就打捞上来一大批崭新的瓷器。

    跟这一次的情况相同,如果流失的部分瓷器,进入了古玩市场。

    你要说是海捞瓷,还是古董,这在市场上,肯定是不被认可的。

    最起码,一些普通买主,最初可能都不敢相信是康熙年间的东西,因为看上去太新了。

    不过可惜的是,由于一些五彩瓷器的釉彩分布与青花瓷器相反,为釉上彩,即色彩被描绘在釉层外面,经过300多年的海水浸泡,已经永久性地失去了光彩。

    当然,也有好事,经过陈文哲初步统计,他们发现的这一千多件瓷器,数量虽然不算太多,但是器型很多。

    经过初步统计,总共发现有50多种器型,100多种纹饰。

    陈文哲在鉴定后认为,全部瓷器来自景镇。

    其中50%左右的器物,采用高质量的高岭土烧制而成,工艺水平并不亚于官窑。

    这绝对不简单,因为就算是在清代康熙时期,全部使用高质量高岭土烧制的瓷器也不多。

    更何况,当年的官窑生产任务很重,哪里有可能生产出瓷器之后,卖给外国人?

    事实上由于生产能力不够,当时的御窑厂,为了完成宫廷交付的任务,他们也有向一些民窑,定做某些瓷器。

    然后加上官窑的款识,当做官窑器上供。

    这足以说明,部分民窑的生产质量,并不输给官窑。

    当然,代表官窑的还是其使用的优质高岭土,这个才是根本。

    这一批次的瓷器,陈文哲认为不输于官窑,就是因为这一点。

    因为从一些遭受破坏的瓷器上,可以看出其内的胎土很不简单。

    一件绘着和官窑相似龙纹的瓷器,隐约证明了这一点。

    如果说这一批瓷器,不是官窑器,而是民窑出品,那就能说明很多问题。

第一千三百一十七章墨分五色

    民窑能够使用被称为“御土”、“官土”的高质量的高岭土,来烧制瓷器,这就可以证明,当时的政府为了出口,已经开禁了“御土”的使用。

    对于我国瓷器考古来说,这是再好不过的发现。

    康、雍时期的青花瓷器,为中我国瓷器艺术的顶峰之作。

    特别是景镇的瓷器,有“景镇外无青花”的说法,又证明着景镇青花瓷的至尊地位。

    当然,文物精美固然令人欣喜,如何保护这些出水的瓷器,却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相对金属、竹木等材质的文物,瓷器的保护要容易得多。

    不过经过300多年海水浸泡的瓷器,一样面临着种种危险。

    所以,不是挖掘出来,就完事了,之后还需要保养。

    按照程序,每打捞上一筐瓷器,队员都会立刻用淡水中浸泡,以使文物脱盐。

    这是一份看似简单,却难以做到最好的工作。

    幸亏陈文哲懂行,在他的指导之下,所有工作有条不絮的进行。

    要不然,本来挖掘出一大批保存完好,十分漂亮,有着很高价值的古瓷器,可因为不懂的养护,很快就釉彩剥落,变得破破烂烂,那不是太过可惜了吗?

    这些瓷器表面上看瓷器光洁如新,似乎没有受到什么腐蚀。

    其实盐分会一直渗透到瓷器里面去,甚至穿过釉彩进入瓷胎。

    要做到彻底的脱盐,就需要把这些瓷器,在淡水浸泡数月之久,这一过程看起来难以实现。

    以瓷器数量,在海上,特别是在轮船之上,到哪里找那么大的水池,这本身就已经是一个问题。

    如果脱盐不净,瓷器会渐渐损坏。

    比如在著名的“南海一号”沉船出水的文物中,已经有部分瓷器,因为盐分外渗,出现了釉层凸起的问题。

    打捞结束,陈文哲梳理整个打捞过程。

    沉船遗址所在海域,水深13—15米,海底为含沙淤泥土质。

    这条船为康熙中期的一条中型海船,残长13.5米,残宽3米,残高1米。

    由此可推测此船原长18—20米,宽5米。

    此船残存16个舱位,但多数隔舱板已损坏。

    除东部船头三个舱位较窄外,宽度30—60厘米,其他舱位一般宽度为90厘米。

    只有东六舱稍宽一些,为134厘米,西四舱最宽,为178厘米。

    在船的西南部,发现一根圆木,出露长度为250厘米,周长77厘米,宽22厘米,高26厘米。

    剖面呈“凸”字形,基本可定为龙骨。

    通过这些细节,陈文哲可以完整回溯出这条船从开始修建,到一直沉没的整個过程。

    很多重要的信息,就是通过整条船中,一些重要部位,回溯出来的。

    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得到了很多信息,特别是这条船从下水之后,经常跑得航线。

    只要了解南太平洋上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再根据历代以来的天气、水纹情况,结合航路周边的一些危险海域,想要找寻一些沉船,还真是不难。

    这也是这一次打捞沉船,陈文哲的最大收获。

    除了这些可能的收获,能看到的收获,就是那些瓷器。

    经过五十多天的抢救性发掘,陈文哲他们共打捞出,产自景镇清康熙年间的瓷器1200多件。

    这批瓷器以青花器为主,兼有少量的青花釉里红、青花色釉、仿哥釉瓷和五彩器等。

    这些瓷器大多制作规整,器形有很多。

    主要有将军罐、盖罐、凤尾尊、筒瓶、筒花觚、炉、盘、碟、碗、盏、杯、高足杯、小瓶、葫芦瓶、粉盒等。

    由于保存手段很好,加上沉船之时,正好让整个存储舱室撕裂。

    让这些存储瓷器的大木箱,全都被甩出,分散掩埋在了海底,这才让这批瓷器保存完好。

    当然,那些没有被埋入海底的瓷器,不是被海水破坏,就是被人打捞走了,也落不到陈文哲手中。

    所以,他打捞上来的,都是保存完好的瓷器,特别是釉面保存如新。

    这让陈文哲鉴定这批瓷器,就变得简单。

    其他不说,看看纹饰就知道这批瓷器不简单。

    这批瓷器纹饰十分丰富,题材十分广泛,有山水、人物、花鸟、博古杂宝、吉祥文字等。

    从这批瓷器的造型纹饰来看,有一些带有异域风格,可以确定为外销产品。

    青花纹样和图案的题材丰富多样,包括了传统瓷器装饰纹样的大部分内容。

    有山水楼台,比如远山、近水、江景、楼阁、水榭、湖石等。

    还有草木花卉,像是松、竹、梅、柳、菊、荷、兰、牡丹、石榴、卷草、折枝花等。

    其他还有珍禽瑞兽,如凤、鹤、雉、鸟、龙、狮、鹿、马、海兽、松鼠等。

    再就是陈设供器,像八卦、杂宝、博古、如意、琴棋书画等。

    最后就是人物故事,比如婴戏、鞠蹴、射猎、西厢、水浒、三国、竹林七贤、鹬蚌相争。

    当然,其中还有一些比较简单的,像是吉祥文字(福、寿)等。

    陈文哲没有见过其他瓷器,反正从他现在打捞出水的瓷器情况看,这艘沉船青花瓷器的造型,大都制作规整、线条流畅。

    可以说工艺严格、讲究,胎体表面的处理工整、光滑,无明显的旋削痕。

    器型大者沉稳、端庄,器型小的则轻巧、隽秀,整体风格表现出了质朴、凝重和大方。

    其中的鲜蓝色青花,色调青翠娇艳、清新明快,即鉴赏界所谓的“翠毛蓝”“宝石蓝”一类;

    很明显,之前陈文哲发现的那件康熙翠毛蓝人物瓶,就出自这里。

    其他青花也没有普品,这些青花有浓淡、深浅的多色阶之分,使瓷器上青花所绘的景物有远近、疏密、分明的层次感,立体感强。

    人们称誉康熙青花,必谓之“墨分五色”,这指的是用一种青花色料,便可在绘画中区分事物的阴阳向背、远近疏密,使画面富有立体感。

    这种青花,一改元明两代青花传统平涂的单调画风,使青花发色深浅不一,如同绘画中的“墨分五色”。

    故康熙青花又有“色分五彩”或“青花分五色”之说。

    其实,康熙青花之所以能“墨分五色”,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康熙中期青花所使用的云南“珠明料”。

第一千三百一十八章器行天下

    珠明料,这种钴料其色彩变化,有五个层次的色阶。

    所用青料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澹、影澹”之分。

    再加上康熙中期的青花,在绘画技法上有不少改革和创新。

    甚至改变了明代青花单线平涂的传统方法,而是采用渲染——即“分水皴”的技。

    并借鉴了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手法,浓重、澹雅层次分明。

    把远山近水、翎毛走兽、花草树木、人物神仙描绘得十分传神。

    在瓷坯上绘画,一种颜色即能表现出多种色调。

    这才有了“墨分五色”的巨大成就,再一次印证“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的世语。

    沉船打捞到这个程度,整个水下的工作,已经结束。

    由于他们在这一片海域待的时间过长,现在周围已经聚集了不少渔船。

    这些渔船虽然不是专业的打捞船,但是他们都有潜水服,都可以下水。

    为了不受干扰,陈文哲打算去不远处的岛上修整一段时间。

    他正好也趁着这个功夫,处理一下出水的瓷器,也梳理一下得到的大量信息。

    他还真不信了,那些小渔船,还能熬到过他们?

    他们这支船队,可是跟着补给船的,就算是在海上飘三五个月,都没有任何问题。

    只要他们在这里待的时间够长,而那些没有收获的小渔船,自然会熬不住离开。

    陈文哲不管这些事情,他现在主要的工作,就是保养那些瓷器。

    当然,在这期间,他也会研究一下这些瓷器。

    他发现,这些从海底打捞上来的瓷器,还真是笼罩着一层迷雾。

    这样的事情,在每一首沉船之上,都有发生。

    这艘清代沉船也不例外,他好像就一直被一层神秘的面纱笼罩着。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它的谜团却越来越多,种种猜测让真相扑朔迷离。

    首先,这批出水的瓷器,按照制作工艺术判断,绝大多数是清康熙中期,由景镇制造的外销瓷。

    但有意思的是,一些瓷器却明显为清康熙早期的,为何同批货物中会有不同年代的瓷器?

    这样的事情,在其他沉船上也有发生,而每一次发生这种事情,都这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揭开谜底。

    其实,想一想也能明白。

    这批瓷器采用的是高质量的高岭土烧制而成,工艺水平并不亚于官窑。

    能用被称为“御土”“官土”的高质量的高岭土烧制民窑,陈文哲确定这可以说明当时为出口而开禁“御土”的使用。

    一个绘着和官窑相似龙纹的瓷器,隐约证明着这点。

    还有,在大量的出水瓷器中,有许多难解之谜。

    比如一件瓷器上,绘有骑马狩猎图桉,从人物的发型上可以看出,骑马的男子为契丹人。

    而这是首次在青花瓷器上,出现契丹人物。

    但骑着一匹花马、手持一只“海东青”的女子,却身穿汉族服装,难道她就是王昭君?

    这艘沉船之上,发现的其他瓷器不少。

    比如发现的青花黄釉葫芦瓶,可以欣赏到清朝康熙年间特有的冰梅纹。

    其他还有寓意多子多福、其乐融融的青花四妃十六子图盖罐。

    再就是具有浓厚中西文化交融风格的高足盖杯、微缩瓷器等等。

    当然,这些都是小问题,陈文哲主要是想要弄清楚,这艘沉船是怎么沉没的。

    因为什么原因沉没在这里,对周围其他沉船可能的存在,起到决定性作用。

    此前陈文哲认为沉船的原因有几个可能,一是瓷器上船后从景镇由水路运至长江出海,而后在回家途中沉没。

    另一种可能是景镇瓷器从陆路运到口岸装船,而后到达中转站,修整之后,在这片海域想要穿过马六甲海峡时遇难。

    只不过,通过观察这艘船,其中是遇到意外,还是船只自身原因而沉没,还不得而知。

    除了关注出水的瓷器和沉船本身以外,另一个关注的焦点就是这艘沉船与“海上丝绸之路”是否有关联。

    沉没地点,是否位于“海丝”的航线上。

    陈文哲把从这艘沉船上得到的信息,跟古代丝绸之路上发现的其他沉船遗址联系起来。

    他希望能从中勾勒出一个比较明晰的,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海路,也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在清代,可用“器行天下”来形容当时景镇瓷器风行的程度。

    康熙年间,景镇是外销瓷的主要产地,运输主要走海路。

    如果能够梳理出这条航线的准确路线,那以后想要收获小点,都是不可能的。

    其他不说,就说这条路线的重要性,就不是陆地上的丝路能相比的。

    目前已知的“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在秦汉时期便已出现。

    到唐宋时期最为鼎盛,商船由广省、胡建等沿海港口码头出发。

    纵跨南海、横越印度洋,至东南亚,甚至是非洲。

    在这条航线之上,无数古代帆船,将我国丝绸、瓷器、茶叶、漆器等物产运往欧洲。

    因此“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陶瓷之路”、“香药之路”,是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

    仅有历史记载的,湮没在这条海道上的沉船事件,就有100多宗。

    但“海上丝绸之路”具体路线、有哪些停泊港口还是一个谜。

    而从“碗礁一号”,还有这次发现的沉船,都发现大量外销瓷来看,这里也许能为进一步探索“海上丝绸之路”提供帮助。

    陈文哲想要找到这条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他现在能够确定,始发港口肯定在国内,而且通过碗礁一号沉船,就能确定。

    那边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而且北通江浙,南达两广,是交通要道。

    但瓷器产在景镇,所以景徳镇就是出发地。

    一般瓷器多水运,一则经济便宜,二则安全。

    一条航路就从昌江出发,北上,顺流而下,到九江入长江。

    到长江口再南下,经国内不少重要港口城市,再到达东南亚。

    另一航路,是水陆联运,从景镇出发,向南由陆路从赣闽分水关入闽。

    再从闽北,由闽江水运到福市,再由福市南下,出海到东南亚。

第一千三百一十九章考古如破案

    清代之时,无数外销瓷器,在被商人们运到了东南亚后,除部分在本地销售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产品,由东印度公司运到欧洲。

    在17世纪90年代,据巴达维亚的荷兰商人说,每年运到此地的200万件瓷器。

    其中有120万件,供应当地市场,另外80万件,通过东印度公司及私人运到欧洲。

    可以想见,如果“碗礁一号”一路顺风,将会有将近一半的瓷器,由荷兰东印度公司运到荷兰。

    如果顺利运到,也许现在我们将会在荷兰,见到这些景镇瓷器的身影。

    浩瀚的大海,吞没过往的船只是多么的残忍和无情,我们为此感叹人类的渺小;

    浩瀚的大海,守护怀抱中的宝物,却又那么温柔和多情。

    出水的瓷器崭新光亮,犹如一位沉睡的美人刚刚苏醒,让我们惊叹它的美丽和瑰奇。

    水下沉船的打捞,不在于沉船上的财富,而在于沉船可以还原历史,在于沉船上器物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沉船和沉船上的器物,可以相互印证它们所处的时代信息。

    凭着沉船上陶瓷的器型、纹饰,特别是陶瓷上的款识,也很容易判定沉船的年代。

    因此,每一艘沉船出水的瓷器,都可以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第一手实物左证。

    它也在悄悄地告诉研究陶瓷史、对外贸易史。

    “海上丝绸之路”的专家学者,通过这些发现,就可以知道,海底有无数的宝藏和谜团,正等待着有志于探索和研究的人们。

    这一次发掘海底沉船,特别是发现了这么多精美的瓷器,陈文哲感觉自己得到了升华。

    可惜,这次的沉船被破坏的太过严重,要不然整体打捞上来,放在博物馆中,肯定很有成就感。

    看着船舱之内的船体残骸,由于船体掩埋于灰黑淤泥中,还被破坏严重,他打捞一些重要部位的时候,难免再次破坏船体。

    那艘船,大致为东西向,自甲板以上部分和桅、舵、帆、锭等均已不存。

    船内有十五道隔舱板,将船分为十五个舱。

    其中东八舱和西五舱隔舱板,全被破坏仅存痕迹。

    船壳板仅一层船板,船体用材主要为杉木、樟木等。

    所以陈文哲得到的最多的还是部分船板,至于出水瓷器,是全部散布在船体表面及周围的泥沙中挖出来的。

    大部分较完整地遗留在沉船的周围,有的还排列整齐,保持着沉没前的状态。

    这次瓷器用大木箱封闭保存,内部还有用作垫具的谷壳。

    此外,还发现一小段棕绳,推测是用来捆扎瓷器的。

    就是用了种种方法保护,才能存留下那么多完整的瓷器。

    拿着手中一件康熙翠毛蓝刀马旦人物罐,陈文哲有点感慨。

    这一件瓷器,按照制作工艺判断,是清康熙中期所制。

    不过,他手边的另外一些瓷器,却明显为清康熙早期的。

    这些精品瓷器,肯定要挑选一下首先处理。

    碗放在一起,瓶子放在一起,盘子又是一个种类。

    像是其内的一些特殊品种,又需要独自挑选出来,首先脱盐处理。

    像是青釉葫芦瓶、青花釉里红山水人物纹盘、青花四开光戏曲人物图盖罐、外酱釉内青花碗、青花开光人物纹高足盖杯,这些,每一件都是精品。

    挑挑拣拣,很快陈文哲就挑选出来200多件瓶、盘、碗、杯、罐等,日用及观赏器。

    这么多瓷器,每一件都造型独特多样,花卉、人物、动物形象逼真,纹饰以及胎釉丰富多彩。

    除此之外的瓷器,就要普通的多。

    可以说一面是真品瓷器,另外一方面,出水瓷器中的50%,就质量平平。

    其中包括一座欧洲人不可能会欣赏的观音像,这可就太有意思了。

    有鉴于此,陈文哲都能推测出来,船上的瓷器或许并非销往单一地区。

    精美的克拉克瓷应该是销往欧洲,质量一般的瓷器则可能有一部分销在东南亚,还有一部分是送往非洲或者是美洲的。

    对于水下寻宝来说,这都是小事,毕竟破解谜题应该是国家考古队的事情。

    到此,这艘沉船的发掘工作,已经阶段性结束。

    即除沉船本身的打捞之外,摄影、摄像、测绘等调查工作和打捞、保护、清理等文物的打捞工作,已经全部完成。

    之所以做这些,绝对是因为陈文哲现在也有一家庞大的博物馆,而这些资料,也是可以放在博物馆中展出的。

    如果同时配套展出打捞出水的瓷器,那效果肯定更好。

    现在陈文哲能够确定的是,这艘沉船不是尖底的“福船”,即明清两代的福建一带所造船只。

    那么这艘船,应该就是欧洲制造的帆船。

    还有,除了打捞上来到出瓷器,在发掘瓷器的过程当中,另外还有一些发现。

    这些发现暂时看起来还没有太大价值,但是陈文哲还是好好的保存了起来。

    比如在船舱中发现的4件日常小器物,分别为一个残留部分墨迹的,不及巴掌大的小石砚。

    发现这些东西都是十分偶然的,如果不是破拆整个船体,肯定是发现不了。

    除了这块小石砚之外,其他的一些东西也十分特殊,比如一个小罗汉凋像、一个陶制的龙头以及一枚铜钱。

    这些东西,如果是考古,也许就显得十分重要。

    因为考古如破桉,文物如物证,其价值虽然一时很难判断,但是只要有发现,就是收获。

    也许这些东西,现在看着没用,但是或许会有显现其重要性的一天。

    最没有疑问的一点是,沉船本身的打捞,已经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

    按照操作规程,高启静的手下队员们,本该给它的每个部件编号,以便打捞后重新组装、恢复原貌。

    不过由于盗捞造成的破坏,船体严重损坏,准确地进行编号已无可能。

    主要是沉船上,有些部位已经七零八落。

    当然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些七零八落的船体碎片,陈文哲可以寻找到另外的瓷器。

    毕竟当时在这片水域之中打捞上来的,不止是清代的瓷器,还有明代的瓷器。

    这才是陈文哲一直在研究那些沉船碎片的原因,而这些研究下来,他还真就有了收获。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2208/ 第一时间欣赏我的系统不正经最新章节! 作者:疯神狂想所写的《我的系统不正经》为转载作品,我的系统不正经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我的系统不正经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我的系统不正经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我的系统不正经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我的系统不正经介绍:
得隋侯之珠,遍观古今技艺,识宝造宝,传承文明。
只不过,这件宝贝内部的系统,好像不太正经!
谁家传承的是做旧、高仿?
要不就是挖坟、掘墓、搬山、卸岭、摸金!
既然学到了,那就传承下去吧!
陶瓷、木器、石雕、金银铜器,非诚心之人不传!
正骨、按摩,千金方,非仁心仁术之人不传!
寻龙、点穴、搬山、卸岭、摸金、仿古,非德才兼备之人不传!
扩展技能:寻矿、开山、采金,非一身正气之人不传!
安宫牛黄丸、南云白药、片仔癀、清宫寿桃丸,国家绝密,自己用用就好,不敢传!
获得文明传承系统,终于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我的系统不正经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我的系统不正经,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我的系统不正经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