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隋唐大猛士TXT下载隋唐大猛士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隋唐大猛士全文阅读

作者:木子蓝色     隋唐大猛士txt下载     隋唐大猛士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314章 流求太守

    “韦忠贤办事用心,忠于王事,朕便赏你为内侍省内常侍,洛阳赐甲第一座,再赏你郊外别墅一套,赐绢百匹,奴二十。”

    韦忠贤赶紧跪谢天恩。从五品下内给事升为正五品下的内常侍,这是连升了两级。而皇帝赐宅第别墅就更显恩宠了,做为渤海舰队的舰队使,韦忠贤当然有钱,百匹绢二十奴不值一提,可这是皇帝所赐,就意义不同了。

    “渤海舰队依然交给你,希望你以后更加用心办事。朕也不会亏待你的,去年渤海舰队在百济和倭国作战,同时还与新罗契丹等贸易,收益不少,朕也如往常一样,照惯例拿出一部份收益,做为整个舰队里人的奖赏分红,你是舰队使,你也有一份大的。”

    “奴婢是天子家奴,有俸禄还有赏赐,用不了这分红。”韦忠贤忙道。

    “分红这是老例,不唯给你一人的,朕的所有船队、商队、工坊、庄园,都设有分红,只要收益好,就能有分红赏赐,做为管事的更有一定顶身股,可参与分红。你虽忠心,可如果你不要这分红,那就是开不好的例,以后大家也不好再拿身股分红,今后大家办事可就没那么积极了,这身股分红你拿着。”

    韦忠贤忙又请罪。

    他很清楚去年的分红有多少,他做为舰队使,拥有最高的身股。这身股也是最先在皇家商号里开始的,据说是皇帝亲自制订,给予优秀的管事、员工们一定的股份,不用出本钱,只凭自己的劳动职位,年底分红。

    不过这身股只参与分红,是没有商队的真正股份的,并与岗位挂钩,一旦离职,也就没有了身股。

    且不同级别不同岗位的员工,也有不同的身股,同样岗位,资历老,表现优的则身股更高。正是在这种身股分红的激励制度下,皇家商号的干劲十足,拥有极强的战斗力。

    韦忠贤做为舰队使,所有的身股也是最高的,去年按老例分下来,他一人就能分到一万多贯。

    这是相当惊人的,也正因此,韦忠贤都不敢要。

    但皇帝说了,你不要就是要破坏朕的制度,将来要坏朕的好事。

    这就让他很为难了,不收,皇帝不许,收吧,钱太多烫手。好在韦忠贤倒也是个聪明人,马上决定等分红到手,立即再以进献的名义,把钱进献给皇帝,他还打算分开来送,比如皇帝过生日啊,什么中秋端午正旦元宵啊,太后生日太上皇生日太子生日皇后生日啊,都可以进献,还可以把钱换成一些其它的礼物,这样一来,这一万多贯,总能花完。

    程名振的分红也有近万贯,这是舰队最顶级的身股,其它的船长们则是千贯到数千贯不止,下面的水手、护卫们则要低的多,身股多是几十贯百贯左右。当然,就算如此,这笔身股分红也是惊人的,哪怕说去年渤海舰队业绩优秀,分红多,但一个护卫一年上百贯的分红,比他们过去在禁军时一年的军饷还多。

    这还没算上他们在舰队,本身就是还有一份正常的薪水的。

    “老程啊,你也是追随朕的老人了,当年征高句丽时,你便在我军中,后来虽然犯了点错,可这错也不算大,如今在渤海舰队表现十分突出,尤其是去年败倭军舰队那战,可圈可点。朕呢,打算让你年后回来任太守。”

    程名振惊讶。

    “太守?”

    “嗯,朕准备将义安郡东面海中的琉求岛,设为琉求郡,定级为下郡,便以你为太守。”

    程名振心中激动,下郡太守,从四品。太守啊,一郡之长官,大秦如今也不过二百余郡而已,这可是比过去刺史还要权重的。

    不过等他高兴过后,马上惊醒,琉求郡太守,流求,这不就是海东大岛吗。之前渤海舰队主要是负责长江口以北,这流求岛是在南海舰队范围之内,据说南海舰队跟岛上番人贸易,关系还搞的不错,甚至已经在岛上或买或租,弄下了数个港口,建立起了码头、城堡,并建立了不少个屯庄,利用奴隶在岛上屯田种粮。

    与番人贸易,主要是收购他们的鹿皮、樟脑、槟榔、大米等。

    南海舰队还有不少商队都开始在岛上拥有不少的据点,如今在岛上的秦人有上万人,奴隶更是有数万,有这么大的实力,这么多的人口,那么也就迫切的需要有朝廷派驻的官府,以管理。

    之前,都一直是由南海舰队代为管理。

    可现在,明显设郡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流求郡虽然将是新设之郡,可这岛上已经有我们数个大港,另外还有数个城堡,上百座屯庄,那边种植的稻米现在已经足够供应岛上秦人商民自用,甚至还有余。而岛上建立的甘蔗种植园,蔗糖坊,每年也能产生大量收益。不过随着如今我秦人势力在岛上大增,岛上许多番人与我们的冲突也不断增加,甚至开始有番人部落屡屡来袭。”

    把流求岛设为朝廷正郡,派出官员,就是要统一加强管理,以及增强规划。更主要的,还是要面对与番人的冲突,先前是以贸易为主,想办法先弄点据点,出钱买或者拿商货租,对番人也是十分退让客气的。

    可如今,番人感到引狼入室,秦人已经尾大不掉,想要驱赶他们离开,大秦怎么可能答应呢。

    归根到底,终究还是到了要开战的地步,最后就是各凭本事了。谁赢,谁就将获得统治权。

    光靠南海舰队肯定不行。

    “朕看中你之前在倭国百济的战斗表现,你用兵很灵活,让你到流球去,你要把那里整合起来,要让我大秦的旗帜正式在那里立起来,对于来袭进犯的番人,要狠狠回击。”

    “你去后,还要负责把卫营建立起来,先给你八个营的编制,一厢两团。”

    让程名振去当从四品的流求太守,说白了就是让他去打仗的。

    “流求是个新郡,但流求岛很大,南北八百里,东西数百里,这里能容纳千万人口,是个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的肥沃大岛。你若是干好了,朕将来便还要把流求升为中郡甚至是上郡。”

    上郡太守从三品,这暗示着程名振如果能在流求干好,那就能够直接原地升官啊,而三品可是做官的一道大门槛。

    能上三品,那可就是紫袍大臣。

    “现在流求岛上,主要都是皇家的产业,还有不少勋戚贵族家的产业,你到了那边,有皇家舰队副使的经历,也好开展工作。”

    “我调王镇为你郡都尉,与你一起搭挡,他曾经随陈棱和张镇周率军征流求蕃人,为先锋校尉,击败过土王。”

    “臣定不辱使命!”

    程名振当下不再犹豫。

第1315章 警报

    皇帝罗成从没有忘记经营自己的小金库,朝廷自大降盐税后,如今一年财政收入是粟两千五百多万石,布绢绵两千五百多万端匹两,钱五千五百余万贯。而皇帝内库去年一年,就收入了折银一千五百多万枚银虎。

    一枚银虎直钱两千,这相当于是差不多三千万贯钱。

    这个收入是相当惊人的。

    不过皇家自有其优势,罗成通过大量买入战争等带来的奴隶,然后全国各地开矿建作坊,金银铜铁等几样重要的矿产,现在皇家矿务局里掌握了不低的份额,皇家挖矿,堪探技术强,有皇家研究院做技术支持,资金又雄厚,人力又充足。

    皇家既不缺钱,也不缺奴隶,一旦堪探到了优质的矿产,便会投入巨额资金开采,另一面,又会马上建立冶炼厂等配套产业,从堪探到开采,再到冶炼加工,然后再到铸造金银币、造金银首饰器物,铸铜钱、铸铁器等,他们这种完整的产业链生产,且又规模化,便能极大降低成本,拥有巨大的竞争优势。

    而皇家还拥有造船、瓷器、琉璃、造纸、酿酒、制盐制茶、雕版印刷、制糖等许多紧俏商品的技术,另外皇家还搞海贸、边市贸易,可以说最赚钱的那些行业,皇家都插了一手,而且几乎都是规模极大,占有很大的行业份额。

    更别说皇家还从事铸币、钱庄、银行这些金融业务,放贷、抵押、汇兑等等,凭着皇家这个金牌口碑,皇家赚钱跟抢钱似的。

    罗成把中原的许多皇庄田地,大多都置换到了边地去,然后通过使用奴隶,种植粮食、甘蔗等等,搞庄园化种植,并不比在中原的那些地收益低,毕竟洛阳一亩地,边疆都能换十亩。只要有充足的奴隶、牛马,十亩地的收益,那绝对比一亩地的要高。

    在洛阳、长安、范阳、太原、广陵、登莱等一些重要的城池,皇家建立了许多大作坊,在边疆之地,比如关外辽东、朝鲜安东,又比如岭南广南等地,建立了大量的庄园,在陇右、塞上等地,还建立了许多牧场,以及皮毛等加工作坊。

    其实罗成搞这些,基本就相当于后世的国有企业,深入各个行业方面,靠的是资本、技术和规模,还有皇帝的信用。

    这也是一直以来,被朝中许多文臣们攻击的地方,他们认为皇帝与民争利,事事要插一脚,哪个赚钱,皇帝就杀入哪个行业。

    皇家产业甚至成了价格屠夫,哪个产业有皇家进入,那必然会出现商品价格大跌,偏偏皇家的产品质量还很强,尤其是他们有强大的商品调动能力,全国市场一盘棋,休量规模又大,谁搞的过他们。

    许多人嚷着钱不好赚,尤其是过去地方上,一些地方豪强士族大户们,利用的是自己在地方上的影响力,甚至是官商相护,有着定价权,甚至是市场保护,那钱赚的叫一个舒坦。

    可现在皇家字号到处扫荡,他们规模大,成本低,商货多,调配能力又强,于是大家要么只能跟着降价,但自家成本高,于是利润降低。要么硬撑,市场被抢占,收益更少。

    可他们再不满,罗成也从不理会。

    皇家商号从不偷税漏税,虽说降低了些价格,可也并不是倾销价格战,只是把不合理的价格降低了一点,比如纸墨这些朝廷衙门和读书士人都要用的必须品,过去的价格就实在是太高了。

    高到让皇帝都看不下去的地步。

    书都是卖页数来卖,一页书动不动就是几十文钱,一卷经书往往是十几贯甚至更贵。哪怕是纸,都是一张要数文钱。

    皇帝的皇家纸坊造出了各种各样的纸,从昂贵的宣纸到朝廷专用的黄麻纸,再到印刷用的竹纸,各种纸都有,但不论是哪个档次的纸,都比过去同档的纸下跌了几倍。在这方面,皇帝没留余手,直接打压,无数的纸坊倒闭,可皇帝也没管,要么被皇家纸坊收购,要么就直接关门。

    纸这东西,是重要的民生用品,必须得降。

    皇帝狠起来,连朝廷的重要税收盐税,都能一年降下两千万贯来,还有什么他下不了狠手的。

    如今整个皇家产业,遍及大江南北,四边塞外,皇家产业里的奴隶数量高达一百万多万,非常惊人,可以说,罗成是真正的大奴隶主。

    正是靠着这巨大的产业规模,皇家产业一年才有三千万贯的收入,而且一年还要向朝廷贡献数百万贯的税收。

    大量战争俘虏最后沦为皇家矿场的矿奴、田庄里的农奴,还有作坊里的工奴,因为巨大的需求,甚至刺激着奴隶市场兴盛不衰,各沿海港口,边塞关市,每日都有奴隶送到。

    许多周边的藩国、部落,都开始从事这项收益惊人的买******如皇家商队在岭南,就向岭南的那些峒主蛮王们出售各式各样的精美商品,峒主们没钱支付?没关系,可以赊欠。若是到期还不能还清,那可以允许峒主们把自己的奴隶给商队抵债。

    许多奚峒俚僚那多是还处于部落制,本身确实会有一些奴隶,但肯定没多少。于是为了交换想要的商品,他们便开始主动的跟其它部落交战,掠夺其它部落人为奴,甚至有的峒主,把自己的峒民卖给皇家商号为奴。

    这些峒民本是峒中穷人,多是借了峒主的钱,欠债未清,于是便被他们拿来卖给秦商了。

    如这样的情况,在漠北草原,在东北白山黑水的山林中,在云南黔中的深山里,甚至是在天南的林邑、真腊,在西域的诸国,到处都在上演。

    秦商们的商货深得他们喜爱,这些人开始在秦商的鼓动下提前消费,最后还不上了,于是只能卖牛卖马卖妻卖女,甚至有的最后只能把自己卖为奴偿债。

    那些酋长、峒主们,也开始相互攻伐,互相劫掠人口发卖给秦人为奴。

    而秦商人,甚至现在都不需要自己干捕奴的危险买卖,只要带着商货去交易就行了,轻松又赚钱。

    皇帝赚钱的速度甚至不比朝廷征税少,堪称真正的富可敌国。不过虽然一年赚了三千万贯,可皇帝却也没沉浸于享受,他并不爱奢侈,也不喜欢修宫殿行宫。

    相比于朝廷每年有做来年的预算,皇帝每年也一样让内侍省和殿中省、秘书省三省做来年的预算。

    就如今年做出的预算,皇家明年主要开支,便是再新建上百条大小商船,以增加渤海和南海舰队的实力。

    同时,朝廷还计划组建一支运河船队和一支长江船队,还有一支跑灵武到榆林的河套船队,还有淮河船队、汉江船队等,这些船队建成后,不但能大大提升皇家产业商品的调运能力,同时,各个船队配备的护卫队,也能成为一支皇家的精锐奇兵,在关键的时候,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另一笔大额预算,则是今年皇家计划今年要把惠民药店、安乐医院开遍每一座郡城,甚至要在一些大的县城,也开起来,预计未来十年内,要在全国一千五百余县,每座县城都开上惠民药店和安乐医院。

    今年也要招募更多的军医院委培医生、护士,由皇家出钱,在军医院培训完成后,再分配派驻于各地的惠民药店和安乐医院去。

    造船、组新舰队、招募雇佣更多的船队护卫,新增惠民药店、安乐医院,招募更多的医护委培生,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钱财。

    皇帝的钱来的快,可皇帝的钱去的也快,只不过这些钱没用在修建宫殿,没用在各种奢侈用度上,皇帝认为很值。

    除了这些大项目,皇帝还批准向皇家建立的孤儿院、养老院等增大预算,以收留更多的弃婴或孤儿,以及供养那些孤寡可怜之人。虽然没有能力把全天下的孤寡老人、弃婴孤儿都收容,可皇帝每年都在增加预算,每年都会建立新的孤儿院和养老院,这本是朝廷的责任,但现在皇帝也让皇家默默的承担了一部份。

    今年朝廷要在安西增加一万两千兵马,这是一笔大开支,但好在去年灭鼠尼施和龟兹国,朝廷得了几十万的奴隶,和上百万的牛羊牲畜,以及无数的财富。

    这笔钱,罗成吩咐,不列入财政收入之中,而是单列起来,做为朝廷的备用资金。去年冬天多地无雪,早有官员提醒今年可能会有大灾。

    冬无雪,来年最大的灾便可能是蝗灾。

    为此,皇帝特意把这笔灭龟兹和鼠尼施的钱留出来,除了一部份用于安西新增一万二千兵马的开支用度外,其余的全都留着,不许挪用半点,都是用做预备救灾应急之用。

    为了应对今年可能出现的大灾,皇帝甚至在五凤楼上,还不忘记再次把几位边疆大将召来细谈。

    与大臣们猜测相反,皇帝与这些边将交谈,不是要搞什么大动作,准备又要灭几个国家,恰相反。

    罗成对李靖、徐世绩、苏定方等人交谈时,都是再三交待,今年要稳,能不打仗就不打仗,能守就不攻。

    哪怕是安西那边的战事还没结束,可皇帝也要求徐世绩控制战事规模,暂时不要打什么会战决战,因为今年朝廷得提前预防,如果边地扩大战事规模,到时朝廷可能无法增援。

    一切求稳。

    安稳第一。

    甚至早前,皇帝还特别又召见了江南三藩的使者,对三藩的忠心给予赞赏,还给三藩赏赐了不少御物,目的就是希望今年三藩能老实点,不要添乱。

第1316章 黄河滩

    洛阳北面,黄河岸边。

    头顶红色雉羽的羽林骑封锁了这片黄河南岸河滩。

    皇帝和太子走在河滩上,罗成手里拿了把小铲子,太子则拿着一个竹筛和一个小桶。

    罗成弯腰低头,很认真的观察着河滩。

    “父皇,你在找什么?”

    罗成直起腰来,目光望向前方的黄河,过去奔腾的黄河眼下已经水流大减,裸露着大片的河滩地。

    “去年秋多地频发水涝,到冬天却无雪,今天又无雨,天有异象啊。”

    太子疑惑,“父皇不是说天象皆自然,所谓异像之言皆为邪说吗?”

    “朕说的这个天有异象指的正是自然异常现象,而不是那些鬼神之说。太子啊,有句话你当记住,旱极而蝗。久旱之后必有蝗,朕今天带你来,就是要来亲自查看一下情况。你来看,这些小窍孔看到没有?”

    太子顺着皇帝的手指,低头仔细察看,果然发现黄河的滩地上,确实有许多细密的小孔。

    “父皇,这是什么?”

    “这便是蝗虫产卵留下的孔窍,你顺着这孔往下挖,一寸左右,必能挖到蝗卵。”

    太子惊讶,接过铲子挖了起来,他带着好奇小心翼翼的挖着,动作极为小心,生怕挖坏了,罗成很耐心的在边上看着。

    片刻后,太子惊喜的道,“真有虫卵!”

    挖开的土下,一大排的虫卵密密的排列着,足有近百枚之多,略带米黄色的卵埋在土里,乍一看,还以为是一粒粒的小米粒,差不多的形状差不多的颜色,只是更小一些。

    “数下有多少!”罗成蹲在一边道。

    于是太子认真的数了起来,后面还有位东宫的属官,站在后面跟着记录这一切。而皇帝的身后,同样有两位当值的史官在奋笔疾书,甚至面带忧色。

    左史记言,右史记行,皇帝的身边,几乎时刻不离史官,他们记录着皇帝的一言一行,以留作后世人看。

    史官们忧心忡忡,蝗灾,两个可怕字出现在脑中。

    太子却似乎还并不知道蝗灾的可怕,年仅十一岁的太子,还仅仅只是当成了一门自然课,有父亲陪伴着,一起出来看黄河挖蝗卵,很高兴。

    “八十七颗!”太子数完,高兴的道。

    “蝗虫产卵,一般一次能产五六十颗到一百多颗,一般的蝗虫产卵后会死掉,但有些强壮的还能继续活,甚至要不了多久还能产第二次卵,且能产更多。”

    太子很崇拜的看着父亲,父亲似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这些蝗虫产卵也是跟蚕一样吗?”

    “不一样,蚕会结蛹,但蝗虫不会。这些蝗虫一年能生两季,秋天产的卵过冬后,在夏天孵化,孵化出来的蝗虫还只是幼虫,称为跳蝻,他们会经过五次脱皮,然后变成成虫飞蝗。飞蝗喜结群,无所不吃,所过之处,寸草不留,庄稼无苗,颗粒能收。”

    “尤其是在旱灾过后,更容易爆发蝗灾,一旦不能及时控制,甚至能蔓延十几郡,造成大饥荒。历史上,蝗灾记录不绝史书,汉代记录,几乎每八九年便会有一次大蝗灾,小蝗灾更是数不胜数,常有史书记载,蝗灾重,人相食。”

    ‘这蝗虫这么厉害吗?’太子惊讶。

    “三大灾,便是水灾旱灾和蝗灾,甚至比瘟疫还更可怕。”

    左史忍不住道,“圣人,上一次大蝗灾距今已有九年,难道说这一切真是天道定数?”

    罗成摇摇头。

    “蝗灾的发生,是自然现象,不是什么天道定数。蝗灾往往是在水旱灾害之后产生,为何?因为水旱灾后给了蝗虫极好的生长环境。就比如这黄河滩吧,去秋,黄河大水,虽没造成决堤等大灾情,可水位大涨,后来水退下去,这些河滩地便成了蝗虫产卵的好地方。”

    蝗虫产卵也是挑地方的,他们喜欢挑那种土壤含水份较高,但又土地密实甚至带点碱性的土壤产卵,这种土壤有利于蝗虫卵的存活和孵化。

    而河滩边上又往往会有许多芦苇等杂草,这些也正是蝗虫最喜欢的食物,同时在这些地方边上产卵,还利于虫卵孵化出来的跳蝻进食成长。

    “若是正常年景,冬天下雪会冻死许多,春天之时,黄河水位会上涨,这些河滩大多数又会被水淹,因此多数蝗虫卵会被淹死,剩下一些,数量不多,也就难以成灾成患。可水涝干旱之后,蝗虫卵往往就能大量孵化成活。”

    秋雨涝冬无雪春无雨,这种极端的气候条件,使的今年将面临极危险的蝗灾可能。

    太子站起来,看着脚下河滩上遍地的那些孔窍,头一次感到了头皮发麻。

    “一个孔窍有百粒蝗卵,这片河滩得有多少卵?”

    罗成也很忧虑的对太子道,“之前朕让皇城司和锦衣卫各挑了一块地方查看,皇城司挑了一块黄河滩地,锦衣卫挑了一块湖滩地,经过他们的仔细调查统计,得出了让朕忧虑的数字。”

    锦衣卫和皇城司挑的都是明显有大量蝗虫卵的地方,他们量出一亩地来,仔细挖掘蝗卵,然后统计,为了数据准确,他们甚至一共量了十块一亩的地方挖掘统计。

    结果是惊人的。

    每亩地中,能高达蝗虫卵块两百万到三百万的卵块,而每个卵块就是一只蝗虫产的卵块,里面往往有五六十到一百粒卵。

    这么算起来,每平方米就能高达三十四万粒卵。

    一亩地六百六十六平方,就算唐代的亩小点,一亩也有五百八十多平方。

    仅皇帝眼前这块河滩地,就有三千亩之多。

    一亩地就可能有两亿粒卵,三千亩地,那是六千亿卵啊。

    只要想像一下,如果这些卵都成功的孵化出来,到时侯将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景象,铺天盖地都是蝗虫,所过之处,一扫而光啊。

    而且这么多的蝗虫,还能再产一季卵在秋天孵化。

    哪怕就算不是所有卵都能孵化,就算现在查看的都是最密集的产卵地,但因为干旱,多少河滩多少湖泊水塘有这种适合产卵的地方啊。

    谁知道那下面,究竟还埋了多少虫卵。

    太子的数字是由李淳风亲自教导的,九九乘法表还是很精通的,可是他把皇帝给他的数字,左算右算后,还是不敢相信,三千亩河滩上的蝗虫卵太多太多了,多到过亿,他总认为是自己算错了。

    “你没有算错,这河滩上确实有这么多的蝗虫卵。”

    太子嘉文头皮发麻,似乎正有无数的蝗虫从河滩地里钻出来,然后跳到他的身上,将他淹没。

    “父皇,有没有办法灭掉这些蝗虫卵,不让他们孵化出来?”

第1317章 东林党

    宣政殿。

    御前圆桌会议上,每位参会的大臣面前都摆着一份报告。

    罗成面色有些憔悴。

    “诸卿,今天召你们来宣政殿议事,主要是关于蝗灾之事,你们面前的这份报告,是由锦衣卫和皇城司还有军医院一起通力协作,花费了很大精力赶出来的,你们可以先仔细看一看,看完后我们再议事。”

    房玄龄看着面前这本报告,知道事情肯定不简单,能让皇帝都如此忧虑,绝对很棘手。打开细读,越读越惊讶,这份报告太祥实了。

    一开始就讲的是蝗虫的生活习性,然后又讲他们成灾的一些原因和可怕的后果,甚至还直接把蝗虫卵、五龄跳蝻、飞蝗等各阶段的样子都绘出。最后是关于锦衣卫对各地蝗虫卵的调查取样结果,还有对蝗灾的预警。

    最后报告结论,今年将有大蝗灾,从河西陇右到关中朔方,从河南到山东,从河北到山西,从巴汉到湖北,再到淮南,整个黄河流域,长江北部,淮河流域,都可能要爆发大蝗灾,涉及半壁江山,数十郡几百县。

    这次的蝗灾,其灾情之严重,可能会是五十年一遇甚至是百年一遇的,比起八九年一次的蝗灾,将严重的多。

    如果处置不当,后果也将不堪设想。

    看完后,殿中一片沉寂。

    “这报告是否夸大?”新上任的御史中丞长孙无忌问。

    “这里还有一份报告,是太子嘉文自己做的。”皇帝招手,冯力士便又给众大臣送上一份报告,这份报告要简单的多,由太子亲自书写,里面的内容就是他随皇帝到洛阳北的黄河滩上的亲自挖蝗卵的经历,里面还附上了不少数据,比如太子挖了一厘地,就从中挖出了两万多个蝗卵块,而每个蝗卵块里,都有五十到百粒的蝗卵。

    这下长孙无忌无法吭声了,太子亲自挖掘,还是皇帝陪同,这是作不了假的。

    一众大臣们都暗暗心惊,对于蝗灾,他们在史书上看过许多,甚至也亲身经历了不少,但对于蝗灾的成因啊,蝗虫的习性啊等等,其实并不了解。

    现在看到这一个个的数据,越发感到震惊。

    李纲有些意外,他是太子詹事,不仅是太子的老师,也算是东宫的主官,詹事府本就是仿朝廷的尚书省所设,可太子做这事情既没叫上他,甚至也没告诉他,这让他觉得太子与他生份了。

    “陛下,蝗卵并不代表就会有蝗灾,蝗灾其实是与皇帝德行有关,只要修德善政便能消除蝗灾。”

    他这一套,完全就跟汉代大儒们推崇的天人感应有关,什么地震啊大灾啊甚至天上有流星啊,这些都能归之为上天示警,说是德政不修等等。

    其实做为当时精英的那些汉代大儒们,又有几个是不知道这些东西与皇帝或宰相们的施政无关呢?

    可是他们就是要揣着明白装糊涂,故意弄出了这么一套天人感应之说,就是为了以此来约束一下皇帝,毕竟皇帝是天子,臣子们谁也管不了天之子,于是他们便只能假借上天示警,天现异象,以此来约束皇帝。

    这其实就好比后来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称自己是上帝次子,称耶酥为天兄。结果后杨秀清却自称天父上帝附身,于是反而还要让洪秀全来拜他听旨。而萧朝贵则称自己能得天兄耶稣附身传言。

    这都是一回事。

    罗成笑看着李纲。

    果然不出他所料,李纲接着就开始大谈皇帝的一些朝政的不当,说皇帝不肯偃武修文,不肯与民休息,对外征讨用兵不断,又大搞皇家产业,与民争利不休,还说皇帝大肆分封诸侯实是为将来埋下祸患。

    又还提起说禁军和内军的职业兵制不好,每年要耗费几千万贯军费,是为冗兵。还说到吏员打破了升官界限,这是使的清浊不分云云。

    罗成干脆架起二郎腿,听着这位老头在那里一通乱喷。

    看他从这条政策喷到那条政策,口水横飞的样子,罗也干脆就让他一喷到底。

    “若按东阁大学士所言,朕是不是当下罪已诏?”罗成等他喷完了,缓缓问道。

    李纲愣了下。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只要陛下能够迷途知返,便是大善。”

    “朕就问李东阁,若是朕罪已,若是朕如你所说,更改这些国策,按你说的改变,那么今年的这场蝗灾能够避免吗?那些蝗虫卵就不会孵化吗?”

    李纲被堵在那里了,他当然清楚,蝗灾这个东西,最主要还是与自然相关,虽与人也有关,但相关的也不是这些。

    若是他敢跟皇帝这样说,只怕也说不过去。

    可是眼下话到这份上,也是无法后退了。

    他总不能自食其言。

    “陛下,老臣请陛下施行仁政,修德善政,自然能平息蝗灾。”

    “荒唐!”

    皇帝一巴掌拍在桌子上,罗成明白李纲的想法,想借这蝗灾来劝谏皇帝,可现在还这般说,那就真是胡言乱语了,这已经是不顾原则不守底线的行为,这样的开端可是坏榜样,若是人人都跟李纲这样,那他岂不就成了明末东林党?

    “罔顾事实,颠倒黑白!朕真是看错你了,朕本以为你品良德佳,所以特让你为太子詹事,又拜你为东阁大学士入翰林院为辅臣,可是结果你太让朕失望了。蝗灾当前,朝廷需要的不是空谈什么修德善政,现在要谈的是如何预防,要谈的是即将出现灾情的地方,要积极的调度储备粮食,要如何捕蝗挖卵,把灾情降到最低,就算是灾情发生,哪怕庄稼被吃光,也不能让百姓发生饥荒,无饭可吃,更不能让人相食,可你却跟朕大谈什么偃武修文,谈什么其它,你这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你这是做恶!”

    李纲怔怔的站在那里,想不到皇帝对他如此无情痛批。

    “臣臣受陛下如此指责,无脸继续留在翰林院,无脸继续留在东宫,请辞官致仕归乡养老!”

第1318章 蝗神

    “李纲,你让朕太失望了!”

    皇帝冷冷说道。

    李纲站在那里请辞,不肯认错低头。

    这时其它宰辅大臣们见气氛紧张,也都来劝说。

    “一言不和,就要挑摞子走人?”罗成冷笑,过去罗成还是挺尊重李纲的,觉得这位品德很好,可堪为太子师。毕竟太子是未来皇帝,太子需要良好的品德,才能方面差点都没关系,可只要品德还好,那便能接好班。

    可现在看来,李纲也不行,也一样有很多私心,他最大的私心就是有皇帝改造欲,跟汉代以来的那些儒士一样,可偏偏他自己的才能又不行,却还总以为自己的才是对的。

    皇帝不接受他的改造,他就要摞挑子走人。

    他真是觉得自己有些看透李纲这人了。

    “你要辞职,朕不许。”

    李纲却还道,“臣不能为陛下劝谏,请辞。”

    “好,好,好。”皇帝连说了三个好字,但依然还没接受他的辞职,“朕不准你辞职,朕认为你确实不够资格担任大学士和太子詹事,朕现在罢你的职。”

    辞职和罢职,这不是有很大区别的。

    李纲辞职若是皇帝准许,那他就算致仕,依然还能享受辞职前的宰辅待遇,可罢职就不同了。

    “朕贬你为偃师县丞,八品。”

    李纲面色苍白,这真是不给留一点点的情面了,本来做为东阁大学士,这是二品衔,还是尊贵的太子詹事储君之师。可现在一贬就贬到八品青袍,连绿袍都穿不上了。

    至于爵位,当然也被夺去。

    “你到偃师去,协助县令负责挖掘蝗卵,备灾备荒,不要跟朕唱什么高调扯什么空谈,大灾当前,都干点实事。”

    “老臣李纲,领旨谢恩。”

    李纲倒也是脾气执拗,本来宰辅的拜撤,那也要经府院宰辅们签字的,若是他认个错,宰辅们再帮忙说点好话,说不定事情就转过去了。

    可现在他直接就领旨谢恩,还当殿就把自己头上的三梁进贤冠取下,又把腰间的十三金玉带解下,然后把紫袍也脱了下来,最后将自己的玉笏放在桌上,连金鹤符和金鹤袋也都取下来放在桌上。

    他就身着一件白色中衣,光着脑袋向皇帝拜首辞别。

    罗成看他这拗样子,也懒得再劝。

    “冯力士,代朕送李县丞出殿。”

    冯力士搀着李纲出殿,殿门前,冯力士好言道,“李老又何必意气用事呢,知你好意进谏,可也不是这么个谏法,再说今天本来要议的是如何防灾备荒,你倒好,一上来就给陛下来这么一出,陛下的脾气你又不是不知道,你这样做,太不值当了。”

    李纲其实走出大殿的那刻,心里也有些后悔,倒不是说他多恋栈权位,只是觉得自己这一走,太不负责了。

    只怕以后自己走了,宣政殿里就更少了一个能劝谏皇帝的人了,还有谁能像自己这样直言肯谏呢,刚愎自用的皇帝,只怕将更加的为所欲为。

    “哎,多谢冯公,请回吧。”

    冯力士也只能摇了摇头,招手叫来两名千牛卫,让他们把李纲送出宫去。

    “李老,到了偃师,务实一点,抓紧防灾备荒,只要等这蝗灾过去,若是偃师防灾效果好,陛下肯定也会让李老官复原职的。”

    李纲默默的走下台阶,心里不知道想什么。

    冯力士看着他萧瑟的背影,只是叹了声气,便转头回殿内了。

    殿中。

    大学士虞士南正向皇帝建议,“从后汉光武帝开始,每遇蝗灾,都会拜蝗神,依求神来解决蝗灾。”

    罗成对这位当代有名的大书法家的提议很不屑。

    “子不语怪力乱神,这世上哪有什么蝗神虫王?朕几年前整治天下淫祠之时,就令人把那些什么蝗神庙虫王庙都拆除了,世人遇蝗灾便拜蝗神,有用吗?蝗灾结束,并不是因为蝗神起了作用,而是因为时间到了,蝗虫便也就死了,蝗虫孵化后也就能活几个月时间,不管拜不拜最后都会死,关键是能不能在这几个月后,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蝗神不能!”

    求蝗神一求求几个月,蝗灾结束,并不是他们求蝗的功劳,而是本身就只有那么长的生长周期。

    “与其求蝗神虫王这些,倒不如组织起民众挖蝗卵,这样也能提前灭杀大批,减少蝗虫数量,等有漏网之卵孵化后,趁其还不会飞,也要想办法再捕杀。把所有百姓动员起来,干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吧。”

    “陛下,万万不可啊,臣以为如今遇百年难遇大蝗灾,可能就是因我朝毁掉蝗神庙有关,还请陛下下诏,令各郡道县,立即恢复建筑蝗神庙,重树蝗神像,供给香火!”

    罗成忍不住又拍了桌子。

    这个虞世南,他觉得就是跟李纲一样,故意揣着明白装糊涂,他就不相信,当代最有名的书法大家,同时也是文章诗赋大家的虞世南,这样一位世家名门子弟,居然还真会去相信什么蝗神。

    “虞世南,你也让朕很失望。”

    虞世南不敢反驳。

    “现在还没到蝗虫孵化季节,但也不远了,我们要一边往旱灾、蝗灾可能发生的地方,再增调储备粮食,一面要开始挖蝗卵。朝廷明令各地道郡县,让各级官府衙门都行动起来,组织百姓挖蝗卵,并对那些易产卵的地方,组织翻耕。”

    挖卵能灭蝗,翻耕也能杀死不少蝗卵。

    “百姓挖得蝗卵,可喂鸡鸭,也可以拿到官府来交换,一斤蝗卵换三斤粮,有多少官府就换多少。”

    褚亮出来反对,认为朝廷哪来这么多粮食可换这种无用之物,毕竟有蝗灾的地方还会有旱灾,粮食宝贵,得留着救灾。

    “既然如此,那朕让皇家拿内库的钱从其它地方采购粮食,然后到灾地收购蝗虫卵,一斤蝗卵换三斤粮,有多少就换多少!朕,绝不食言。”

    皇帝愿意拿内库的钱到其它地方买粮来换这蝗卵,不动用国库的钱,也不动用灾区的粮食,褚亮这下也无话可说,不过还是觉得皇帝有些乱来,这蝗虫卵有什么用,让百姓挖,也是自救,何必还要换给粮食呢。

第1319章 油炸天鸡

    “陛下,你真要用三斤粮食去换一斤蝗卵?”

    皇宫,皇后单彬彬听到传闻,也忍不住过来询问。

    罗成点头,“三斤粮换一斤蝗卵可不亏,还有的赚呢,有多少朕就愿意换多少,绝对童叟无欺。”

    单皇后伸手去摸罗成的额头,“陛下也没发热啊,怎么却说起胡话来了。”

    “朕念你无知,原谅你的大胆。”他笑着拍了记皇后的屁股。

    “臣妾怎么就无知了,实不知道这蝗虫卵有什么用呢!”

    “有用,很有用。”

    罗成笑着跟皇后仔细的说了下里面的门道,其实皇家在京畿之地虽没多少田庄,但却有不少的养殖场。田地是死的,京畿人口多,皇帝带头不多占田地,故此早早主动的京畿的皇庄换到边地去了。

    边地人稀地广,京畿一亩地能换边地十亩,皇帝利用奴隶垦荒屯田,所产粮食则就地卖给驻边的边军、官府,然后所得之钱再去边地购买如牛马羊、皮毛、药草等许多商品,再运回中原销售,然后又从中原之地,运送盐酒茶瓷器布匹等商品到边市去,效益很好。

    当然,中原的皇家庄园都置换了,但中原依然还是大有可为的,尤其京畿之地,那是人口众多,哪怕是周边郡县,也是人口众多的。

    仅仅是一个京师,对于各种物资的消耗也是巨大的,不仅仅是粮食,副食品消耗也巨大,尤其是猪啊羊啊鸡啊鸭啊蛋啊,蔬菜等等。

    因此皇家在京畿之地,其实就建立了许多养殖场,有养鸡养鸭养鹅的,也有养猪养兔子等等的。

    罗成的皇家养殖场数量多,技术强,比如孵化鸡鸭,都采用了暖炕,使的效率大增,甚至因此有专门的孵化厂,为京畿的百姓们提供小鸡小鸭小鹅崽。

    鸡鸭等养的多,自然就不可能完全是散养,普通农家散养几只,随便自己去找点草子小虫吃,可养的多就不行。

    皇家养殖场并不是那种密集的封闭养殖,也多是圈上一大块地,或在山上养鸡种果树,或在水库大塘里养鸭养鹅种草,有一点点生态养殖的模式。

    这种半散养能够减少疾病发生,但再生态养殖,数量多了,不可能完全靠自己觅食的,而就算用糠皮等做些补充,也是不够的。

    因此养殖场,早就开始通过养虫喂养补充了,比如弄蛆窖养蛆,再比如养蚯蚓等,都是通过人工手段,养这些虫子喂鸡。

    这些蛆虫、蚯蚓等都是高蛋白,鸡吃了长的快。

    那些下蛋的鸡鸭吃了,更是能够加大产蛋量。

    “朕已经下令在今年可能出现蝗灾的地方,新增鸡鸭养殖场,大量收购蝗卵蝗虫来喂养鸡鸭。等母鸡母鸭下蛋后,可以出售卖钱,公鸡公鸭直接卖掉,得钱再去采购粮食运来,从百姓手里换得更多的蝗卵蝗虫。”

    “鸡鸭蛋还能制成皮蛋、咸蛋运到京畿或其它远地方销售,鸡鸭鹅既可以就地销售,也可以运到他地销售,还可以宰杀后制成腊鸡腊鸭或是熏鸡熏鸭等等,运到外地销售。”

    这年头,副食品较少,副食产品其实市场需要很大,尤其是如洛阳长安这样的大城,需求更大,但都是供不应求。

    “三斤粮换一斤蝗卵,拿来喂鸡鸭,那成本太高了吧?”

    “高什么,鸡鸭很贵的,蛋也很贵的。”

    简单的算个账,是粮食贵还是蛋和肉贵?当然是蛋与肉贵了,其实这几年中原比较安稳,道路通畅,因此粮食储备还是很充足的,粮价也一直比较低。

    日子安稳,消费自然也就提高了,尤其是在长安洛阳这样的大城市里,对肉类蛋类等的需求更高。

    “朕不但要收购蝗卵,等以后蝗虫出来了,朕还要收购跳蝻和飞蝗。”

    “也用来喂鸡鸭?”

    “不仅仅可以用来喂鸡鸭,其实啊,这蝗虫是可以吃的,甚至味道还很好呢,有的地方,甚至把这蝗虫称为是天鸡。”

    “天鸡?”

    “嗯,说这蝗虫跟天上飞的鸡一样,与鸡肉一样好吃呢。”

    单皇后有些恶心。

    “怎么可能,蝗虫可是虫子啊。”

    “虫子怎么了,南方好多蛮夷部落,最喜欢吃各种虫子了。这蝗虫啊,拿水浸死,泡一泡,然后可以蒸,蒸熟后可以晒干碾成粉,也可以直接裹上面粉油炸,甚至还可以直接串起来烤,加点盐,涮点油也是美味呢。”

    皇后不信。

    “去掉翅膀和刺脚,能做出各种各样的美味呢,等到时蝗虫出来了,朕一定要用这些蝗虫做他个一百零八道菜式,还要来个全蝗宴,在五凤楼上,宴请文武百官贵族公卿们一起享用,还要请军民商贾代表,到五凤楼广场一起品尝。”

    “陛下也要吃这蝗虫?”

    “自然,他们敢食朕之子民的庄稼,朕就要食蝗虫。”

    “陛下,万万不可啊,都说蝗虫是蝗神使者,吃了蝗虫会惹怒蝗神的。”

    “朕为天子,什么蝗神虫王,什么魑魅魍魉、牛鬼蛇神,都通通要扫掉。”

    单皇后听不下去了。

    一百零八道全蝗宴,想想那场面,估计到时会有无数大臣下不去嘴吧。

    “其实啊,蝗虫是好东西呢,把蝗虫蒸熟晒干,再碾磨成粉,甚至能入药。这东西吃了,还能治夜间看不清东西,能治小儿夜啼,甚至有预防风疾等作用,如朕之前中风疾,其实就当多吃些这个。”

    这玩意其实说白了就是含有大量蛋白质,对于这个时代的许多人来说,其实都缺蛋白质,吃了当然有好处。

    不过对皇帝来说嘛,其实就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了,因为皇帝的饮食里根本不缺优质蛋白。当然,普通人肯定缺啊,尤其是许多普通百姓,连一日三餐饱饭都难以保证,更别说常常吃荤吃油了,副食品严重缺乏,使的这时代许多人都有夜盲症。

    普通百姓的鱼肉禽蛋的摄入太少,但是这蝗虫粉其实听着不好听,可吃了后却也能起到鱼肉禽蛋一样的营养补充价格呢。

    当然,要让人接受这种吃虫的行为,估计也不容易,毕竟在中原人眼里,只有那些蛮夷们才会吃虫子。

    罗成打算好好宣传一下,不但要搞全蝗宴,还要带头服食蝗粉,他甚至准备让军医院的孙药王写几篇软文,刊到大秦销量最大的几份报纸上,好好的宣传一下,到时他再来个带头服蝗粉,估计就有人愿意吃了。

    嗯,还可以想办法,把这蝗虫粉包装包装一下,比如里面渗点面粉啊或是加点糖撒点盐啊,再加点包装,做成有种种神奇功效的保健蝗粉,喝起来味道又还很不错,再宣传下说连皇帝都天天饮用,罗成就不信,还不能引领一股子服用蝗虫粉的风潮来!

第1320章 天上掉粮食

    一大早,偃师县邙岭乡丁家台就在敲锣打鼓。

    村民丁老三昨夜到打鱼,睡的晚,这会睡的正香,听到这锣鼓声也被吵醒,他红着眼睛坐起来,却一眼看到本该在学堂上学的儿子在家。

    “你个小兔崽子,居然敢逃课?你阿爷我送你去上学,容易吗?虽说小学堂上免收学费,可这个书本费纸笔钱哪个少了,供你小子辛苦上学,我起早摸黑,忙完地里的庄稼,有闲就还要去打鱼摸鸟,还去县里做役,你娘了养鸡喂猪,你小子居然还逃课。”说着他就往床边摸,想要揍这小兔崽子一顿,普通人家要供养个孩子读书多不容易啊。

    哪怕现在纸墨笔没以前那么贵了,可也不便宜啊。

    “阿爷,我没逃课,是我们学堂今天放假呢。”

    “你骗个鬼来,今天不年不节,也不是旬休,放的什么假?”

    “真放假,我们全校都放假了,老师说上面通知,要搞全民大除蝗,所以放假,这让我们回来拿工具,然后还要回学堂由老师带着去挖蝗卵呢。”

    丁老三揉了揉有些红的眼睛,不解的问,“放假挖什么?”

    “挖蝗卵,就是蝗虫产在地里的卵呢,说是去年冬天涝冬无雪今春旱,怕是要有蝗灾,所以圣人下诏,让各地官府挖蝗卵做防备呢。”

    丁老三起身走到自家小院里,见妻子也正把家里的筛子铲子等拿出来,“你这是做啥?”

    妻子李氏道,“一早民兵队长就在敲锣打鼓,说县衙通知,让各村到河滩去挖蝗卵,还说一斤换卵能换三斤粟米呢。还说若是哪村的地界上蝗卵挖不干净,回头发生了大量飞蝗,到时就要治罪呢。”

    “还有这事?”

    “可不,听说上面下了死命令,哪个县里治蝗不利,县令县丞县尉主簿都要撤职免官,哪乡治理不利,乡亭长巡检等都要撤职,里中治理不利,里正村长都要撤职。”

    丁老三摇着脑袋,“从来没听说过什么挖蝗卵啊?”

    这时老三的母亲从房里出来,“天旱那是有旱魃,得打旱魃,这有蝗灾,得拜蝗神。咱们乡里的蝗神庙前几年拆了,这不蝗神收不到香火敬供,就恼怒了,这是要降下蝗灾来惩罚咱们,得让乡里再建一座蝗神庙,大家敬供。”

    丁黑娃便道,“婆,我们老师说了,蝗灾是自然现象,跟蝗神无关,拜蝗神也没用。”

    “你个娃儿读了几天书,就什么都知道了?”

    丁老三瞪了儿子一眼,不让儿子反驳母亲。他让儿子去给他打来盆水洗脸,“一米蝗卵换三斤粟,这蝗卵好挖吗?”

    黑娃打来水,把毛巾递给父亲,“好挖,我们老师都带我们到挖过,有蝗卵的地方,孔窍密集,主要就在河滩边、湖塘边,都是水淹过又退水的地方,这种地方外面土硬实,里面却还有水份,最是这些蝗虫喜欢下卵的地方,就咱们台子前面的河滩上,到处都是孔窍,密密麻麻,就在地下一寸左右都是蝗卵呢。”

    “我们老师算过,挖一斤卵,大约有四到五百个卵块,一个洞里就有一个卵块的。”

    丁老三一听,来了兴趣。

    “河滩上地下一寸左右,那么说一斤得挖四五百个洞啊?”不过一寸深很浅,而且河滩地再硬实也不比山地啊,如果蝗虫下卵的孔窍很密集,那么还真有挖头。

    他们这一家子,他跟妻子负责挖,儿子女儿负责筛,一天怎么得也能弄个十来斤啊。

    十多斤粟说多不多,可如今春耕还没开始,而且看年景气候,今年一直旱,估计也没水春耕,以前这里也发生过蝗灾,他是记的清楚的,蝗灾遮天蔽日,所过之处那是寸草不留,蝗灾一过就是饥荒。

    如今家里虽说存有不少口粮,可大家都怕饥荒,能多存点粮就是点。

    胡乱洗了几把脸,老三当即决定带全家去挖蝗卵。

    “先到村头去听下村长怎么说。”

    “好。”

    丁老三牵着才三岁的小儿子石头往村头走去,发现这里已经聚集了许多村民。

    村头的一面墙上,还贴了一张布告。

    “要想渡荒年,快快挖蝗卵。”

    “要想吃白面,就要挖蝗卵!”

    “蝗卵一斤,换粟谷三斤,有多少换多少。”

    “治蝗不利,全村受罚!”

    村长站在前面,正在高声向村民们宣读上面的指示。

    有村民比较关心这蝗卵究竟能不能换粮食,还有人说这蝗卵有啥用,谁会用粮食来换,肯定是骗人的。

    “骗你个熊球,朝廷能骗人?这可是圣人明发的诏令上写的,不论天下诸道郡何地,都能向衙门以蝗卵换粮,有多少换多少。”

    “还真有这种好事?”

    “先前县里也派张佐史下来通知了,说咱们丁家台紧靠黄河,前面就是大片黄河滩,说那里蝗虫卵密布,让我们务必要挖干净了。至于蝗卵换粮,到时县里会来人下村直接收换,不用我们麻烦去乡里县里。”

    “天气渐热,这蝗虫卵到三月间就要孵化成虫到,大家都赶紧动起来,不管你手里有什么重要的活计,都给我到河滩上去挖蝗卵。”

    村长还要求村里的民兵队长、妇女队长们带头。

    会后,村民们倒是热情高涨,纷纷从家里取了工具,然后全家老少一起上阵,都往河滩上赶去。

    等到了河滩,发现附近河滩上已经有邻居村开始在挖了。

    丁老三让儿子选了块地,与村民们相隔开来。

    “阿爷,你看这密密麻麻的全是孔窍,这里面肯定有许多蝗卵。”

    “这里面都是粮食呢,赶紧挖。”丁老三呵呵笑着道,在他看来,这简直就跟地里直接刨粮食一样,比起种庄稼可要轻松的多了。

    丁母却在那里念念有声,细听却是在念叨着蝗神勿怪之类的。

    老三拿起锄头,一锄头下去就挖了一大块土起来,黑娃眼尖,一下子看到了土里的卵。

    “阿爷你看,一大排的卵。”

    几乎都不用筛子,直接就从干土里捡起了一条长的蝗卵块,这就是一只蝗虫下的卵了,里面有几十粒蝗虫卵。

    老三低头瞧了瞧,“还挺容易的。”

    “阿爷,这土里还有。”黑娃大声道,刚才老三挖出来的那一锄头土里,居然不止一个卵块,而是有数个卵块。

    “娘的,还真多,要都这么密集,那这还真是天上掉粮食呢,一天挖个二十斤都没问题。”

    李氏道,“咱这么多人,勤快点,挖十几斤都行呢,一斤卵换三斤粟,那一天不得四五十斤粟谷收入。”

    这下连丁母都顾不得念蝗神勿怪了,一天刨地能换几十斤粮,这不比天上掉粮还轻松啊。

    “别站在那里光说了,赶紧挖,快挖。”丁母催促儿子。

第1321章 李县丞

    偃师县丞李纲,身着一袭青色官袍,带着几名胥吏来到河滩巡视,发现在官府的动员之下,河滩上遍布官姓,大家热情高丈,全家老少一起上阵,挖的兴奋。

    李纲黑着脸走了一圈,不时停下来看看,问问。

    他越看越心惊,那黄河滩上,还真挖出了许许多多的蝗卵,几乎一锄头下去,就能挖到好几个甚至是七八个蝗卵块。

    触目惊心。

    这才不到中午,许多人家就已经挖了小半桶的蝗卵了,粗略一估计,起码得有五六斤。

    就这块河滩上,仅邙岭乡十几个村子,就有不下四五千老少在挖,得挖了有几千斤了。

    看着那一桶桶的蝗卵,李纲的心越来越沉,他开始意识到,这一次也许真的将面临着天大的蝗灾,仅这么一片几千亩的河滩地,半天就挖出几千斤蝗卵来啊。

    一斤蝗卵得有一两万个,若是都孵化出来了,想想一两万只飞蝗,那就能直接毁掉一大片地方的庄稼,几千斤蝗卵,岂不是就能孵化出几千万只飞蝗?

    想到遮天蔽日的飞蝗,所过之处寸草不留的样子,李纲头皮发麻。

    看来皇帝之前会议上所说的确实没夸大。

    一名老吏在旁边道,“以前咱们这里隔几年也总会有蝗灾,可我这活了大半辈子了,还从没见过这么多的蝗卵,这一次,能算的上是百年不遇啊。”

    李纲没吭声。

    继续转,一天下来,他把那几千亩的河滩都转遍了,发现哪都一样,到处是密密麻麻的孔窍,百姓一锄头下去,就能挖出好多个卵块,挖卵相当轻松。

    顾不得疲惫,李纲对身边的老吏道,“一定要通知大家,勿必要挖干净,不要图快,就粗心大意有遗漏,这漏掉一个卵块,回头就能生出数十只飞蝗,除恶务尽!”

    坐在黄河滩上,李纲心情很沉重。

    一天下来,只吃了两个蒸饼,可他也顾不得疲惫饥饿了。

    胥吏劝他回县城,他却坚持说,打算暂时不回去,这些天就先在这块河滩上盯着。

    午间。

    各家都忙着挖卵也没空回去,于是匆匆吃了点家里带来的干粮喝了点凉开水,便继续挖。

    大家挖卵休息空当,还会跑到旁边邻居们那看看收获,对比一下战果。

    丁老三挖的非常卖力,对他来说,其实挖蝗卵倒不算多累,以前他兄弟好几个,可有的死于饥荒,有的死于战乱,战乱中也还是死于饥荒。

    为了一口吃的,他上山打过猎下河摸过鱼,甚至饥荒时吃过草根树皮也吃过土,那种饿的前胸贴后背,眼睛发黑,肚里冒酸水的感觉,实在是记忆深刻。

    如今日子好过些了,可也一大家子人拉养,上有老下有小,家里三儿二女,以前还夭折了三个,老大柱子在县城里当伙计,老二黑娃在学堂里念书,小儿子刚三岁。媳妇总说还想再生两个,越是穷苦的人家,便总越想多生几个,没有别人可依靠,便会想着将来依靠儿女,儿女多,兄弟姐妹也多份依靠。

    家里有几十亩地,都是这几年分下来的,有水田有山地也有桑林地,不过他们邙岭乡生活在邙山北面,靠近黄河,收成不稳定,有些田地经常会被水淹,虽然水淹地朝廷会减免地税,可收入也少了。

    老三有闲的时候,都会去捉鱼打猎,有时也会跟村里人一起到县城或是洛阳去找活干,打段时间的短工,以贴补家用。

    他还想着,等日子再好点,家里攒点钱,然后再借点,把家里的老房子再翻新一下,加盖几间房,再加个后院,儿子一天天大了,总得给他们准备好结婚后一家子居住的地方。

    天一点点黑下来。

    太阳已经消失不见。

    大家却还舍不得离开。

    “挖了有多少了?”老丁放下锄头,问妻子李氏。

    李氏抹了把汗水,把桶子递给老三。老本提着桶子估摸了下,“估计得有十五六斤呢。”

    “真有这么多?”

    “我手一提就知道多少,错不了。”

    “十五斤,那岂不是能换四十五斤粟?”丁老三一家八口人,大儿子在县城商铺里当伙计,两个女儿也都在洛阳的工坊里做工挣薪水,家里还有两儿加三个大人,不过平时二儿子上学,中午是在学校吃的。

    家里三大一小,一天也就三升粮。

    “省着点吃,够咱家吃半个月的呢。”

    洛阳米价,斗米二十文钱,粟谷要便宜些,可一斗也得十几钱,这么算下来,今天一家子挖蝗卵,那也能换上百钱呢。

    老三说不是这么算的,蝗虫起,饥荒来,饥荒年月,黄金也买不到粮食的。

    “就是不知道会不会真的收。”

    看着天色也很晚了,一会还要走路回去,村长和民兵队长已经在吆喝着大家回家了,怕太晚了有野兽狼。

    大家收拾了下工具,结伴回家。

    路上,都在讨论着这蝗卵换粮的事情。

    “这么晚了,估计今天肯定是不会有人来收了,就盼明天会有人来收呢。”

    “后天有人来收也行啊。”

    摸着黑到了村子,发现村口有人在等着。

    “张佐史,你怎么来了,这么晚了。”

    “新来的李县丞下了命令,要求我们今天无论多晚,也要下到各乡各村,把这挖好的蝗虫卵登记换粮,你看,我们这已经把粮食拉来了。”

    大家看见那边,果然有两大车的粮食,不由的兴奋起来了。

    “赶紧村里请。”

    村子里只有几个手脚不便的人留村里,其余能动的白天都去河滩挖卵了。

    村长把张佐吏他们几个迎进村里。

    “我这就叫我婆娘去张罗饭菜!”

    “我们路上吃了干粮,还是先办正事,估计大家也都在等着换粮呢,麻烦弄点火把和油灯,咱们就到这村头先把蝗卵换了。”

    大家都很兴奋,好多人跑去拿了灯来,还有人直接在村头开始烧起火堆来。

    张佐吏还是很认真办事的,新来的县丞来头太大,刚贬下来的大学士还是太子老师,虽说现在只是八品县丞,可人家毕竟当过太子老师,哪知道哪天又上去了呢。故此,大家对张县丞明显不太合理的命令,也没敢反对,就辛苦跑一跑算了。

    “大家排好队,一个个来。”

第1322章 圣人仁慈

    “劳烦丁村长,你到村里拿两把秤来。”

    张佐史在县衙里,正式职务其实是户曹书吏,既不是佐也不是史,佐是户曹的长吏,史是次吏,相当于是局长和副局长了,张佐史仅仅只是个普通的户曹书吏,但平常下来,大家都还是习惯尊称一声佐史的。

    这位张佐史办事倒也是比较认真的,虽然自己带了秤来,可还是让村里也取两把秤来,先一起比过。

    “这秤大家放心了吧?”

    “张佐史办事,我们放心。”村民们看到三把秤秤出来都一样,于是便笑着道。

    “好,那现在就开始称量换粮。”

    丁家台村民们挖了一天,收获倒也相差不大,多是十来斤,也有那人丁多的一天下来挖了有二十一斤,有人丁少的,一家子一天下来也挖了七八斤。

    村长家抬来了吃饭的桌子,几名县衙的胥吏在那里称量登记。

    “十六斤二两。”张佐史报道。

    秤砣在秤杆上已经快挂不住了,这是张佐史特意让了点给村民,绝不吃斤两。

    “丁老三,十六斤二两。”那边一名胥吏在灯下提笔记在帐上,然后开始有另一名胥役从车上搬下一袋粟谷。“换粮四十八斤六两。”

    粮袋打开,里面是粟谷。

    已经换到手的村民们早就仔细的看过,都是去年的的粟,并不是什么压仓之类的陈年霉坏的粟谷,储藏的很好,咬一口,能感觉到粟米的纯正甘甜。

    丁老三从婆娘李氏手里接过布袋递给秤粮的胥吏。

    胥吏先秤了下布袋,然后扣了二两秤。

    四十八斤八两,除二两布袋,刚好是四十八斤六两,秤尾高高翘起,胥役还让了起码半两给老三。

    老三欣喜的把这袋子粟谷提过来,伸手到里面仔细的抄了几下,感受着那粟谷在手中流过,他露出了缺了一个的满嘴牙。

    “谢了。”

    老三媳妇拿了根绳子递给他,“赶紧扎起来,别一会洒了。”

    “不会,不会。”老三高兴的跟个孩子似的。

    黑娃则带着弟弟围着跳来跳去,更加高兴。

    其实正常年景,只要不涝不旱的,丁老三家现在已经不会饥荒挨饿了,家里几十亩地,除去种桑种枣种麻的,其余的都是种粮,水浇地种麦,山上种粟,粟谷收成低些,但一年下来,除去买肥的钱、然后再刨去交皇粮的,剩下还是能有不少的,每年家里除了留口粮,还能卖不少。

    而且两个女儿在洛阳的丝坊里做工,一年下来也能给家里添不少进项,大儿子在县衙做伙计,虽说还没有薪水,可衣食住全包了,逢年过节也还有点赏钱。

    家里最大的开销就是黑娃读书,纸墨笔砚的,还有逢年过节得给老师们点节礼,但总之日子还是可以的。

    可饥荒里饿过来的人,对粮食的感觉不比寻常。

    每年家里卖粮食,老三总要多留一些。

    媳妇干脆自己拿绳子把口袋扎了,丁母更是不理老三,对儿媳道,“新妇啊,咱们把这粮拿回家,放到仓里,莫让老鼠偷吃了去。”

    俩妇人便先回去了,家里有个小地窑,里面用石头垒起,又加了木盖,能比较好的防鼠,家里甚至养了只猫看着粮食。

    老三还留在村头,看着别人把蝗卵称重,称粮食,自己也是十分喜悦。

    不少已经换了粮的人,粮食到手,更加欣喜,开始在那里谈起你家多少斤我家多少家。

    “第一天挖,还是有些手脚慢了,明天就能挖更多。”

    “这是圣人给咱们发粮食啊,没用的蝗卵换成粮食给咱们,既为咱们去除蝗害,又给咱们粮食,圣人好啊。”

    丁老三也不知道该用什么词语来感激皇帝,只好反复说的那几句话。

    大家都对圣人十分感激,觉得这蝗卵哪有什么用,现在却换给他们实实在在的粮食,确实是圣人体恤他们。

    还有人说,咱们正好占了这河滩的便宜呢,以往靠近黄河,总遭些水患,想不到如今这河滩还是个宝。

    “可不!”

    以往秋天时,村民也会在黄河滩上种点豆子什么的,利用秋天黄河水少,也能借着河滩增收点,可河滩种粮,有时一遇秋汛,也可能连种都收不回。

    如今想不到,这河滩上挖蝗卵,还能换这么多粮呢。

    “是啊,咱们乡山南那边的,就肯定没有这么好挖蝗卵的地。”

    有人就想到,那会不会有人跑咱们这来挖蝗卵啊,咱们这河滩蝗卵多,一天能换四五十斤粮食呢。

    “村长啊,咱们是不是得组织下,不能让别人跑来咱们村的河滩挖卵啊。”

    也有人在好奇的询问着张佐史,问他这蝗卵收了送哪去呢,总不能倒掉吧。

    “喂鸡喂鸭喂鹅。”

    “这能行?”

    “行不行我也不知道,但我听上面人说,皇上是要拿这些去喂鸡鸭呢,还说用这蝗卵喂出来的鸡鸭长的快。”

    丁老三听了便道,“这一斤卵可值三斤粟谷呢,拿去喂鸡鸭也太奢侈了吧?”

    “所以说啊,这是咱们圣人体恤百姓啊,粮食喂鸡鸭当然划不来,可圣人让大家挖卵,也不让大家白出力,虽说这挖掉了蝗卵避免蝗灾其实是对我们自己好的事。”

    “是啊,圣人仁慈啊。”

    大家都认定,拿三斤粮来换一斤蝗卵,最后却把这蝗卵拿去喂鸡鸭,肯定是亏本的买卖。不说粮食金贵,这运粮来运卵走,花费开支也不小啊。

    张佐史拿起帐本仔细核对了遍,“丁村长,我这里还剩下点粮食,今天就不拉回去了,就先存到你家,明天我早点再拉粮食过来。天晚了,我就把蝗卵先拉回去了。”

    村长道,“张佐史要不今晚就在这时歇下。”

    “还得把这些蝗卵送回县衙呢,如今这些可是上面极重视的,李县丞说了,今天必须把蝗卵都运回去,路上还不能出半点闪失呢,我这账啊,还得交给李县丞核对呢。”

    “晚上来也太麻烦张佐史了,要不你后天早上来也行,大家挖蝗卵很积极,只怕回来也晚了。”

    “我回去再询问下县丞吧,若是县丞肯,那是最好,若是不行,我们也只得辛苦点了,没办法,端了这公家碗吃这饭,就得听命令。”

    村长看了那一袋袋的蝗虫卵,“天这么黑,要不我带些民兵,送佐史回去,路上也安全点。”

    “也好,今天就麻烦村长你们了。”

    “是我们麻烦张佐史了。”

    村长吆喝一声,顿时民兵队长过来,又点了丁老三等几个村民,“大家辛苦一下,送张佐史回县衙,务必要把这些蝗卵安全送到县里,路上可不能有差错。”

    老三笑道,“放心吧,走一趟也花不了多少时间。”

第1323章 巡抚

    宣政殿。

    中书左侍郎侯莫陈代表政事堂做汇报,“挖掘蝗卵已经在江河流域数道展开,政事堂下了死命令,把挖蝗卵防蝗灾排在了当前首位,谁挖蝗卵不利,就地撤职。”

    罗成对于这个问责制很满意,有的时候你不下的死命令,下面未必会重视。

    “挖蝗卵治蝗的同时,还得加强对各郡县粮仓的清查盘点,绝不允许出现帐上仓中满粮,结果等到要用的时候,发现粮仓空空的情况,现在就要全都清查一遍,不仅要地方自查,还得派出督查小组下去检查,在可能受灾的地区,于水陆要冲之地,增加储备粮食。”

    侯莫陈对皇帝的意思完全赞同,甚至主动提出,要从府院抽调宰辅亲自下道坐镇,每道驻派一到两员宰辅,负责督查巡视。

    “朕以为可以,便以宰辅出巡道郡,每道派出一员,加巡抚使之衔,另外御史台也要加派巡察御史下去。巡抚使负责巡视安抚,主持地方防蝗救灾事宜。对于道三司使以及太守等地方官员,若有治蝗防灾不利者,可直接就地罢免,先斩后奏。对于治蝗防灾表现积极,处置有方者,也可直接提拔升迁。”

    罗成手指在桌案上轻轻敲打着,对于这次的灾情他是极为重视的,虽然眼下还没到蝗卵孵化而出的时候,可防灾就得趁早,只要处置得当,就能把灾情降到最小。

    “圣人,挖蝗卵十天,各地捷报频传,仅河南偃师一县,十天就挖得蝗卵三千石,河南府共挖蝗卵两万石,整个河南道挖得蝗卵十四万石,而山东、淮南、关中也奏报得卵甚多,都在十万石左右,河西陇右朔方河北河东巴汉几道,也各有三五万石的收获。”

    各道相加,才旬日之间,就得蝗卵五六十万石。

    这个数字让人既惊且喜,惊的是居然能挖出来这么多蝗卵,喜的也是挖掉了这么多蝗卵。

    “这次诸道动员全民挖蝗卵,效果不错,不过还不能高兴过早,刚开始挖的都是蝗虫产卵最密集之地,得卵甚多,可还有许多地方虽没这么多卵,可也一样不少,得发动百姓,继续挖蝗卵,对于一些荒草地,尤其是河边塘边湖边的荒草地,必须得烧草、翻耕,尽可能在这第一轮灭蝗行动中,除掉更多的蝗卵。”

    有人提出,“数十万石的蝗卵,一换三的粟谷,这可是要一百多万石粟啊,皇家兑现的出来吗?若是到时不能兑换,只怕这项仁政反而会让百姓不满啊。”

    “这个放心,朕早就让内侍省全面调动资源,从海上、从黄河长江运河上,从陆路上,水陆一起调运粮食,各道内都设立了大转运仓,兑换蝗卵的粮食不成问题。”

    一百多万石粮食虽多,可现在水陆交通比较发达,都在良性运转,还没受到半点灾情影响,再一个比较重要的就是如今还没出现灾情,这一百多万石粮是分在十余道中,每道分下来并不多。

    如今调集粮食还是比较方便快速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石粟加上了调运的费用,也不过一百多文钱而已,要知道这都是洛阳的米价了,而在青徐淮南等产粮地,在青岛、旅顺、广陵这样的大港,一石大米才五十文钱,若是在南海和交趾郡,一石大米更是才三十钱。

    其实很多时候遇大灾出现饥荒,关键还是当地绝收后,其它地方来不及调运粮食进入,导致出现饥荒,而并不是全国无粮。

    就如隋末大乱,许多地方因受战乱、灾害等影响,出现饥荒人相食,可是朝廷的各大转运仓里,却还有几百万上千万石的粮食存着,隋不是无粮,而是当时许多地方受动乱影响,道路不畅,运力不足,有粮也难以及时的运送到灾区去。

    一万石粮食,才一千多贯钱,十万石粟,也不过万贯,百万石粟不过十来万贯钱而已。

    这对于如今一年能够收入三千万贯的皇帝内库来说,这点钱还真不算什么,各地的粮仓里也有许多粮食,粮食并不紧缺。

    需要的,只是及时的调运而已。

    粮食最大的成本其实不是人力耕种这些,而是要远距离调运,运输的成本更高。这也是为何罗成建国之后,对于粮食征收和仓储十分重视的缘故。

    百姓交的田赋粮食,再加上朝廷每年都要拿出大量的钱来收购百姓手里多余的粮食,给百姓留足了口粮的同时,朝廷对这些收购上来的大量粮食,也是逐级存储。

    乡一级设有社仓,县一级有义仓和县官仓。

    郡有郡仓和转运仓,道一级更是在水陆交通要点上,设立多个大转运和储藏仓,并设立了常平仓,以平稳市场粮价和救济灾年。

    边关之地,还设有许多重要的军仓。

    此外,在运河、黄河、长江、淮河、汉江等重要的大河,以及沿海大港,还有六京,皆设立了国家级的大战略储备粮仓。

    这些仓里每年都运入粮食储备,常年保持在一个高位储存量,每年新粮进来,除粮再出仓卖到市场上。

    一般地方小灾小患的,地方自己的粮食就能决。

    若是遇重大灾情或是大战事,则会动用各道郡设立的转运仓中之粮,而一旦到了最紧急的时候,朝廷才会动员到国家级战略储备仓的粮食。

    天下太平,地方安稳,水利设施修的好,江河堤坝修的牢,那么以现在朝廷十亿亩耕地的粮食产量,其实是能够保证年年还有节余的,节余的粮食,通过司农寺和民部的全盘统筹调设,最后进入一个个的粮仓之中。

    除了这些官仓之外,皇家内侍省下也还在全国设了上百个粮仓,都是在朝廷每年粮食收购计划完成后,内侍省再从各地收购来的粮食,这些粮食转运储存在各个水陆交通要地,存有上千万石的粮食,也是一大补充。

    历史上,唐朝天宝年间,中原安定,朝廷官仓存粮就达到九千六百多万石,而当时的耕地也仅八亿五千万亩。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朝廷这几年年年在各地努力的积储粮食,每年存储增加千万石粮,而罗成的内侍省皇家粮仓,也在悄悄的积攒粮食,每年新增数百万石,如今朝廷储粮无数,罗成手里也还有了千万石粮的小粮库。

    正是有这底气在,他才敢说一斤蝗卵换三斤粟,要不然,这才十天就挖了五六十万石蝗卵,罗成还不得很快就拿不出粮来。

    当然,罗成比较有底气扛过这波蝗灾的根本还在于百姓手里有粮。

第1324章 代言人

    “过去隋室按租庸调制征税赋,百姓均田少,税赋却不能少,中原人多地狭,尤其是经历了开皇十几年的安稳后,人丁繁衍更多,到了大业时,均田制难以推行,无田可再均。百姓们一户数丁,也就二三十亩地甚至更少,所耕之地,最后大部份产出却都要上缴,所留及少。”

    隋朝六大粮仓,都是千万级的国家储备大仓。

    地方上还有社仓义仓等许多官仓,粮食大多都征到了官府手里,百姓们手里,尤其是一般的普通百姓手里,根本没多久粮食富余,往往有时还青黄不接。

    大量的粮食,除了在朝廷手里,便都是在那些大地主们手里。而一旦遇到灾荒之时,朝廷严格的仓储制度又规定,得经过朝廷批准才能开仓赈济,但层层上报极费时间,等上面批准了,往往下面的灾情已经扩大到不可控制,饥民们已经开始流动起来了。

    而那些地主们呢,手里有的是粮食,可越是遇到灾年饥荒之时,他们就越加不会把粮食放出来,甚至借机抬高粮价等等。

    所以说,隋朝其实从不缺粮食,哪怕是到了大业末年之时,只是隋朝的税赋制度和粮食政策,使的百姓手里难以存粮,而一遇灾荒,官府和地主们手里的粮食又到不了他们手里。

    “藏富于民藏粮于民藏兵于民,这是我朝立国之初就定下的国策。”罗成的这些国策,其实也是后世学来的,比如这粮食统购计划,比如最早时的粮食统一配给计划等等,所有的这些,都是从后世学来的,都是为了加强粮食的安全。

    官仓有粮,但百姓手里也得有粮。

    比较官仓的粮食,得调度,得要时间,而百姓手里若有粮,就算今年遇灾,可能第一时间自救。

    “近几年,各地连年丰收,粮价也越来越低,在岭南,稻谷丰收之时,斗米才卖三钱,而在青岛等海港,也只卖五钱,洛阳做为京畿之地,物价比其它地方都贵,可大米也常年才十二三钱一斗,最贵之时也不超过二十文钱。”

    其实百姓也苦,丰收则谷贱,谷贱伤农。若是遇灾荒歉收,则更苦。

    朝廷虽也设立常平仓,设立和籴制度,还设立了粮食统购计划,每年都会收购大量粮食,并设立了一个保护价格,就算丰年,也不至于让粮食价格太低,伤害粮农。

    朝廷和皇家成了最大的粮食收购商和出售商,没了过去那些粮商们控制粮价,操控价格,囤积居奇等,这些年粮价倒还是比较稳的,种粮的百姓,和买粮的百姓,都不用面临起起伏伏的各种粮价波动,免受很多损失。

    粮食买卖是大宗买卖,主要的成本还是在于运输,如果是本地买卖,那么成本低。都说百里不贩薪,千里不贩籴,路上运输的成本,实在是太高。

    不过如果规模上来了,便可摊薄这增加的成本,罗成做生意,就喜欢搞规模化,一般的小粮商,多是本道本郡甚至是本县做生意,量就那么大,可罗成做粮食生意,是把整个天下都化为一盘棋,统一调度,格局大,自然有他的优势。

    不过其实粮食买卖搞太大,成本虽然能摊薄,但真不是什么暴利的买卖,毕竟罗成又不会搞什么操纵粮价,借灾发财这一套,比起皇家其它的买卖来,这贩卖粮食还不如养鸡养鸭来的赚钱,在各大城市边上设养殖场,就近供给当地城市消费,那买卖可比粮食好做的多。

    但粮食买卖毕竟是涉及到民生的重要东西,这是涉及到国家安全的战略物资,因此罗成就算是一开始是赔钱在做,他也还是指示内侍省全力去搞。

    好在内侍省的人还是挺精明的,做了几年,现在有一千多万石的存粮,还能自负盈亏,甚至年年能有不少的节余盈利。

    侯莫陈为河南巡抚,房玄龄为关中巡抚、杜如晦为山东巡抚、亮为河东巡抚,温彦博为陇右巡抚

    府院一半的宰辅授给巡抚衔,出巡地方诸道,主持灭蝗救灾事宜,皇帝也另从内侍省派出十几位内给事宦官,让他们到地方去负责皇家在各道的捕蝗等事项。

    军医院。

    罗成和孙思邈凑在一起。

    两人面前,是一桶蝗虫卵。

    “圣人,真要把这蝗卵做药?”

    “不是入药,是做成养生保健品。”

    孙思邈本来在长安终南山里隐居研究医药,编写医书,后来为皇帝医治好脑卒中风,被皇帝留下来,委他为军医院长,还请他主持编纂本草纲目,整理从民间收集来的历代医家们的著作,甚至许多民间偏方等。

    老头在军医院干的很高兴,有皇帝的全力支持,手底下大把的医生和医学生打帮手,要钱有钱要人有人,编纂工作也很顺利。

    军医院在他挂名主持下,如今也是规模日益扩大,现在甚至是超过了国子监的生员规模。国子监有学生一万二千多人,而军医院现在各科学生已经有一万五千多人。

    “圣人,医书中蝗虫为药,是以全虫入药,其功能主治为补养强生。可治小儿哮喘、百日咳,还能治失眠、咳嗽气急。”

    罗成笑着道,“你说的这些我知道,不过这么多蝗虫卵也不能光喂鸡鸭,太浪费了。其实据我研究啊,这蝗卵功效并不比全虫差,甚至还更有营养呢。将之蒸熟晒干碾成粉,然后再配上一些其它的东西添加进入,再加点糖之类的,这必然能做成一道既美味又有营养的养生保健粉啊。”

    罗成甚至都已经想好了,用糙米、大豆、燕麦、山芋等磨成粉配在一起,再添入少量的糖、盐再加入蝗卵粉,混合成养生粉,其实就类似于五谷养生粉。

    甚至可以搞出数个配方,比如高配的还可以加入山楂、莲子、枸杞、黑芝麻、红枣、核桃、银杏等等。

    当然,最主要的肯定还是以蝗卵粉为主,低配的甚至可以加入点高粱或是谷糠等进去磨粉。

    这些东西吃起来,当然确实是会有一些好处的,比如既有膳食纤维啊,又富含蛋白质,还会有许多维生素啊、矿物质等。

    不过要想让百姓接受这种东西,肯定也不容易。

    所以罗成就想让孙思邈来背书,就说是他研究出来的具有许多种养生保健疗效的好东西,药王的名头现在还是很响亮的。

    “朕其实也不是想用这东西赚钱,只是想把这蝗卵粉也变成一样食物。”

    罗成相信,若是大家接受了这种蝗卵粉,以后吃蝗虫粉肯定也不会再有障碍,将来说不定吃习惯了,自己就会去捉蝗虫来各种吃了,将来吃习惯了,蝗虫还能成灾?

第1325章 今年过节不收礼

    “孙老,这是造福百姓,功在千秋的好事啊。”

    罗成劝说人的本事不错,总能找到让人难以拒绝的理由,就如当初他劝孙神医留下时,便是要让他留下来主持军医院,让他编纂本草纲目,让他整理修订历代医家留下的医书还有民间的那些药方偏方。

    “孙老你想想看,仅十天时间,各地就挖得蝗卵六十余万石啊,若是把这蝗卵蒸熟晒干制粉,再搭配上些谷糠、糙米、燕麦、大豆、山芋这样的粗粮,那就能得百万石粮啊。一个士兵一天标准口粮二升,一月六斗,一年不过七石二。普通人家,七石二甚至够两人吃。”

    一百万石能够十几万士一年军粮,够二三十万百姓一年口粮。

    “虽说如今我朝现在不缺粮食,可人口不断增长,可土地不会增长,民以食为天,能多一样食物总是好的,尤其是把蝗卵蝗虫这样的灾害之虫,变灾为粮,岂不更好?”

    孙思邈无法拒绝。

    “臣只是怕没有这么大的能力,无法改变大家的认知习惯。”

    “不怕,只要宣传到位,百姓一样能接受的。”

    说白了,其实这养生粉,又不是什么高级东西,简单的配制,尚食局里的那些皇帝养生保健专家们,哪个都会,他来找孙神医,只是想他让当个产品代言人而已。

    事实上,尚食局现在确实已经配制出了几十种蝗虫粉配方,罗成也试过,味道其实还行。毕竟都打成了粉,看不到这些小虫子后,谁还能想到这东西是蝗虫卵制成的呢。

    而只要口味不错,再加上有孙神医出来背书代言,吹嘘一下这养生粉的诸多养生保健功效,甚至是有预防一些疾病的功能后,罗成相信,百姓更不会介意里面的蝗虫卵了。

    毕竟中药的药材大名单里面,各种稀奇古怪的药材可是多的很,什么人中黄人中白、寡妇床头的灰啊,甚至各种虫子那是数不胜数,可只要能治病,谁会拒绝吃?

    换个角度,就算不能治病,可只要味道好,一样是逃不过吃货们的嘴。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就收养生粉!”

    罗成甚至连给孙神医的广告词都想好了。

    “从明天开始,各大报纸,甚至是洛阳的街上,都会开始大量宣传这种养生粉,到时还要请孙神医你在军医院开一场盛大的发布会,好好宣传一下这养生粉。”

    罗成甚至直接给了孙神医五千贯的代言费。

    孙思邈哭笑不得。

    “五千贯,这得卖多少养生粉啊,陛下也太大方了。”

    罗成呵呵一笑。

    “就算亏本赚个吆喝,朕都愿意。”

    第二天早朝。

    罗成在金殿上自己也插了一次广告,在殿上亲自宣传这养生粉的神奇之处,还说自己自从吃了这养生粉后,如今身体几乎完全恢复了,过去经常头晕什么的,现在头不晕眼不花,就算一口气射上几十箭,都不带大喘气的。

    他当众开始给方武百官们赐下这珍贵的养生粉。

    按品阶赐给,一品的赐下三十六罐包装精美的各式养生粉,三品的三十二罐。

    五品官都有二十罐,哪怕是从九品下的官员,也都由朝廷发下一罐。

    这些赐给紫袍官员们的养生粉,包装精美,用的是瓷瓶,外面甚至还有丝绸,再放在一个精美的木盒中,就跟那些极高档的茶叶和酒一样。

    而这些养生粉有各种口味不说,配料也各不相同,甚至还打出了不同的保健功效,什么滋养延年智慧粉,什么养血养颜保健粉,什么天胃健脾孩童粉什么祛湿清热美白粉,还有什么排毒纤体粉、补肾助元乌发粉、安神助眠粉、养颜美容粉

    各式各样的配方粉,当然也确实是有一些养生保健作用的,至于说其中的作用能有多少,这个其实就是看你智商了。

    反正吃了会有点点好处,你长期吃肯定效果还行,但就算天天吃,也不至于会有什么坏处,毕竟这种就是纯正的食品,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添加剂,不像那些道士们的丹药一样,号称长寿续命,结果里面尽是铅啊硝这些玩意儿。

    当天,各大报纸也开始都刊登药王孙思邈的重大医学研究发现,而长安城的各个惠民药店,全城同步发售。

    各种各样配方的养生粉都有,宰相高官们得赐的那些养自然是价格珍贵的,甚至药店还直接打出了什么一品二品的标签。

    一到九品,包装不同,价格也不同,一品的最贵包装也最好,里面添加的各种好东西也更多,甚至一品的养颜美容粉里,还添加了珍珠粉。

    而除了这些包装精美高大上的九品养生粉,还有更普通些的养生粉,价格也更加便宜。

    其中一款号称是推广版的养生粉,其实就是用蝗卵和谷糠和大豆加工而成,售价仅为每斗二十文钱,仅仅比洛阳城里的大米贵了那么一点点而已。

    “药王孙神医惊世研究成本,圣人喝了都说好的养生保健粉!”

    直接有药王和皇帝背书代言,这养生粉再经过铺天盖地似的轰炸式广告,尤其是那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就收养生粉的脑残广告,简单却又好记。

    搞的洛阳城里的各个惠民药店前,全都开始排起了长队。

    其实一开始,排队的人都是药店安排的托,有这些托排队带头,爱凑热闹的百姓,都来了兴趣。

    生怕自己吃了亏一样的,也都跟养买。

    没钱的就买上一斗推广款的,反正也就跟买斗米一样,皇帝都说好的东西,总不可能骗大家啊。

    而稍有点条件的,当然得买更好的。

    尤其是那九品套装,从九品下到正一品上,三十六瓶一整套,包装又精美,买了多有面。

    特别是看每个包装上还印的那些字,虽然有些字他们看不太明白,比如上面印了什么富含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等等。

    他们也不知道这些是个啥,可越是看不懂,越觉得这玩意很高深玄妙,估计这就是孙神药老神仙重大研究成果了。

    吃了肯定好,你看这后面的一大串好处,什么温润补中益气啊,什么醇厚补脾益胃,什么安神明目,活血通经这简直就是万能的灵丹妙药啊。

    买,不买就吃亏了。

    越来越多的人买,排的队伍也越来越长。

    而偏偏这个时候惠民药局还适时的挂出了牌子,说是数量有限,得让更多的人能够买到,因此要限购,每人限买多少。

    这时搞起了饥饿营销,于是排队的人更多了。

    有价无市,限量购买,这是好东西啊,一定得要买一份试试!

第1326章 赔本赚吆喝

    李贵妃给皇帝冲了一杯养生粉。

    “陛下真要喝?”

    “有何不可,这东西确实是有不错的温补作用的。”罗成笑着接过。

    “可是这里面有蝗卵啊。”

    “是蝗卵粉,经过蒸熟晒干再碾成了粉了,哪还有半分蝗卵的样子,再说这蝗卵可是优质蛋白呢,人体很需要的一个营养。再加上这里面的糙米粉等五谷杂粮,很有益处。”

    李秀宁摇了摇头,虽然杯里看不到蝗虫卵,可总觉得有些咯应。

    “糙米是个好东西啊,道家又称其为玄米,除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糙米中的米糠和胚芽部份,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可安抚焦躁不安的神经,防止动脉硬化。”

    “五郎,你说的那些,我怎么好像一句都没听懂呢,那些什么蛋白质啊膳食纤维啊维生素啊免疫功能什么的,都是什么?”

    “哦,这是药学词语,是咱们的孙药王苦心钻研后的重大发现成果,他把这些新发现,用了一些新名词,你头次听到,有不解很正常。”罗成直接把这锅甩到了药王头上。

    “朕先前不是脑卒中风了嘛,用这新医名词啊,就叫高血压导致的脑溢血,幸亏神医救治及时。这高血压啊,跟饮食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平时鱼肉吃的多,而且又多吃的是精米,粗粮吃的少,就导致这个膳食纤维和维生素不够。”罗成忽悠着李秀宁。

    “当然,吃糙米不但能降血压还能降血糖和血脂呢。高血糖会导致糖尿病,就是中医常说的消渴症,比如朕很欣赏的一个士子马周,他年纪轻轻,就因为喜欢暴饮暴食,爱吃肉不喜欢吃素,作息没规律,导致如今已经得了消渴症。得了糖尿病的人,不能吃甜食,就连饭也最好不要**细大米,最好是多吃粗粮,才能缓解病情。”

    “真有这么神奇?”

    “不止呢,每天早晨若是来上一杯五谷杂粮养生粉,时间久了,还能养容美颜,甚至可以减肥美白呢。”罗成笑着对李秀宁道,“爱妃要不要也来一杯呢?”

    “可是有虫子!”

    “都打成了粉,这一冲,味道还挺甘呢,不信,你试试看。”

    皇帝把杯子递到她嘴边,她犹豫了下,还是张嘴喝了一小口,开始还不敢咽下去。

    皱着眉头过了会,觉得确实没有想象中的什么异味之类的。

    “这是糙米、黑糯米、燕麦、赤豆、小米加蝗卵磨粉制成,虽未添加糖盐等,但味道还不错吧?”

    “确实还可以。”

    “多喝,还能改善肠胃,不再便秘呢。”

    李秀宁喝了几口,疑惑的道,“普通百姓平时很少**米细面,吃的粮多是剥壳的糙米,麦饭豆饭等也寻常,这么说,普通百姓并不太缺这什么膳食纤维、维生素之类的吧?”

    “嗯,他们确实不缺这些,他们主要缺的还是蛋白质,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主要是奶肉蛋鱼豆等,谷物中虽也有蛋白质,但人体所需的蛋白质营养其实有好几种,如果仅从谷物中吸收就太单一了,还得补充鱼肉蛋奶等中的蛋白质,可是一般百姓哪能经常吃这些啊,可这蝗虫卵中也一样含有与鸡鸭鱼肉蛋相似的蛋白质,是很好的营养。”

    李秀宁似懂非懂。

    “这么说,其实蝗卵居然跟鸡鸭鱼肉奶蛋一样有营养?”

    “可以这样说,所以古人也把蝗虫称为天鸡啊。”

    百姓买的那二十文一斗的保健养,其中主要成份便是蝗卵粉,百姓吃了,确实能够获得大量蛋白质补充,对于缺少副食品,尤其是缺食肉食的百姓来说,确实有很大的保健作用,比如能改变夜盲症等等。

    “朕费这么大心思,推广这养生粉,可不是为了骗钱,这是真正的利国利民的好东西。”

    大秦没有条件推广牛奶这些,但这蝗卵粉推一推还是可以的。

    “可是蝗灾并不年年有,若是大家都吃这养生粉,只怕再多蝗卵也不够吃吧?”李秀宁问。

    “蝗卵吃完了,还有蝗虫嘛,等蝗虫也吃完了,也还有鱼虾贝壳啊,江河湖泊会有许多鱼虾贝壳,多数的鱼虾贝壳因不易于保存运输,所以沿海靠江的人吃腻了,而其它地方人的又吃不到吃不起。朕将来可以在那些江河湖海边上设立加工场,那把些鱼虾贝壳,尤其是一些较小的不值钱的,将之晒干碾粉,也一样能代替蝗虫的。”

    门下左侍郎魏征回到家,仆人把皇帝赏赐的养生粉搬下车。

    “放到前厅。”

    做为二品大员,魏征得了三十四瓶养生粉。

    瓶瓶罐罐的摆了一地。

    妻子裴氏带着儿子叔玉、叔瑜几个过来。

    “这是何物?”

    “陛下金殿上赐下的养生保健粉,吹的跟仙丹一样。”

    厅里一名管事道,“今日我在外采购的时候,见好几处惠民药店都在排长队抢购呢!供不应求,都限量购买了。”

    裴氏笑道,“我早上看报纸,上面也都在说这养生粉,说有诸多养生保健功效,莫不真有这么神奇?”

    “神奇是很神奇,其实也就是五谷杂粮加上一些七七八八的红枣莲子之类的,又添了点盐、糖在里面。”

    魏叔玉兄弟几个便吵着要喝。

    魏征让人给每人冲泡了一碗,他也没说这里面有蝗卵,结果魏书玉兄弟几个还真是几口就喝光了,还直说好喝,还要喝。

    裴氏也试了下,发觉还可以,有点甜,味道不错。

    “东西是还不错,怪不得皇帝都说好呢。”

    魏征呵呵一笑,也不说破蝗卵之事。“既然说好喝,以后早上就冲服着喝,这几个小子平时挑食,爱喝这个也好。”

    他其实倒是清楚皇帝搞这养生粉的心思的,这次各道挖了六十多万石蝗虫卵,这其实还算少的,毕竟蝗卵才那么丁点大。等以后蝗虫出来了,那时就不得了了。这百万石上千万石的蝗虫都可能捉的到,若是能把这几百万上千万石的蝗虫,在灾区直接变成粮食,那就能节省许多粮食,尤其是不用从其它各方费力的运过去。

    而皇帝还告诉他,以后鱼虾贝壳等也能与糠皮豆麦山芋等做成养生粉,这意味着以后朝廷可能年年都能新增大量的这种新粮食。不用垦荒,不用耕种,能年年新增大量的粮食,这对于朝廷来说,甚至对于整个天下来说,都将是极了不得的事情。

    民以食为天,现在不缺粮,可谁知道以后缺不缺呢?

    裴氏道,“这养生粉如此受欢迎,都是由皇家掌握吗?那一年岂不又增了许多进项?”

    魏征也给自己冲了一杯粉,他端起杯子轻轻吹拂着,“陛下在这个上面真要是能赚到钱,也不会有谁有意见的,况且就现在来看,纯粹是赔本赚吆喝的。至于以后,谁晓得!”

第1327章 靖蝗司

    洛阳城里。

    自养生粉出现的那刻起,就开始受到全民追捧。

    上至皇家,再至公卿,下到贩夫走卒,似乎谁不谈这个不喝这个就落伍了一样,这股子由圣人和药王发起的热潮,迅速风靡整个洛阳,甚至以极快的速度向周边传散开来。

    你要是走亲访友的,不提一两包养生粉,还真不好意思上门。

    其实如魏征等宰相大臣,也有比较清楚知道这养生粉没有吹嘘的那么厉害的,可大家都没有一个跳出来指称这东西虚假,盖因为谁都知道养生粉,尤其是普通百姓们买的那些养生粉,其余就是蝗虫卵加上杂粮制成,这东西不仅无害,而且确实还有养生功效,更别说背后跟除蝗扯上关系了。

    养生药的销量是日益升高,完全是有些供不应求。

    内侍省与殿中省的尚食局合作,专门成立了养生坊,所制成的产品放到各地的惠民药店内销售,在没有成立惠民药店的地方,则另建一个养生坊售卖。

    各道第一次挖出来的六十多万石蝗卵,原本还打算喂鸡鸭,可现在绝大多数都送到各处养生坊工厂生产加工,都还供不应求呢。

    后续又挖来上百万石,都被养生坊全都收走了。

    “陛下,有此地方已经出现跳蝻了。”

    皇城司严密监视着各地的蝗灾,朝廷以皇城司牵头,专门成立了一个治蝗救灾的临时衙门,靖蝗司。

    从各个衙门抽调精锐能干的官吏,民部、司农寺、锦衣卫、皇城司等等,所有关于蝗的情报,会第一时间汇集到这里,然后在这里第一时间进行核对与处理。

    时间已经到了二月底,马上就是三月了。

    虽然在第一阶段的挖掘蝗卵行动,和第二阶段的翻耕蝗卵中,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但不可能把所有的蝗卵都挖光。

    仅仅是在那蝗卵最密集的地方,如河滩湖滩等地挖了不少,对一些荒草地烧草翻耕,也弄死不少。

    可久旱之下,到处都是蝗卵,尤其是去冬多处无雪天暖,更导致本来每年会大量冻死的蝗卵都还好好的。

    天气渐热,蝗卵终于孵化了。

    皇帝现在连洛阳城中的科举会试都没什么心思关注,一门心思都盯着蝗虫,听闻多地已经开始有蝗虫孵化了,也不由的表情凝重。

    “真正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灭蝗之战也进入新的阶段了,让各地官府严密关注地方蝗情,郡县乡里村要层层到位,郡兵民兵全都下乡察看,一旦发现跳蝻密集之地,要赶紧动员百姓灭杀。”

    刚孵化出来的跳蝻还没成虫,此时不会飞,他们需要经过五次脱皮,然后最终会成飞蝗。

    之前罗成组织靖蝗司,已经着手收集了许多古代关于蝗灾和治蝗的记录,并从中寻找治蝗的办法。

    已经总结出了一些比较有效的方法,并装订成灭蝗指导手册,下发到各个郡县,让地方的官吏们集体学习。

    “跳蝻的形状和生活习惯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有腿没翅膀,会跳不会飞,还不会繁殖产卵,这也是我们灭蝗最好的阶段。”

    这些跳蝻还喜欢集群,他们的后腿上有一个部位,若是被同类触碰到后,便会开始喜欢集群活动,正是这种特性,跳蝻出生后,便会开始迅速聚集,然后形成一个又一个的蝗群。

    “一斤跳蝻两斤粟!有多少兑换多少!”

    “圣人,跳蝻比蝗卵可大的多,一斤换两斤是不是有点多,要不两斤跳蝻换一斤粟如何?”冯力士为皇帝谏议。

    罗成却摇着头道,“正因蝗虫比卵大的多,朕才调整了下兑换比例,可如是降的太多,百姓就会不高兴了,再说,一斤蝗换两斤粟,朕也不会吃多少亏的。如今养生粉可是销量大火,有多少跳蝻飞蝗朕都能吃的下,到时与谷糠麦麸芋粉等一配,可是能卖出大米价,怎么也不可能会亏的。”

    养生粉本质上算是一种粗粮,其成份都是些极便宜的粗粮,如稻糠麦麸芋粉啊这些,本来都是粮食加工后剩下的,是给牲口吃的,可现在一包装,加入了养生保健的这个理念后,大家已经把他当成了灵丹妙药在吃了,有病治冶,没病养生,价格还不贵,也就跟米价差不多,买回去冲服,既能当早午餐,还能加上茶变成茶饮,若是冲干点也能当粥喝。

    靖蝗司立即明发诏令,传诏各道。

    一斤跳蝻换两斤粟。

    这个命令一出,百姓不再挖蝗卵了,都在各地找跳蝻,蝗卵密集的地方都挖光了,剩下的都是些不那么密集也不那么好挖的地了,一天已经挖不了多少。

    现在这跳蝻出来了,大家的热情又高涨了。

    偃师县,县丞李纲再次出现在乡间地头,这段时间,偃师县在他的带领下,挖蝗卵表现最为出色,为河南道诸县数量第一。

    现在要抓跳蝻,他也很是积极。

    毕竟上次仅他们县里,就挖出了几万石蝗卵,隔几天皇家就运着一车车的粮食过来,换走这一车车的蝗卵,一想到这些蝗卵本来能产出亿万的飞蝗,李纲就觉得成就感十足。

    他现在也没心思再去想什么天人感兴,修德善政这些了,他现在已经赞同了皇帝所说的,治好是蝗虫预防蝗灾饥荒,就是最大的善政仁德。

    “要多向百姓宣传,这跳蝻不能拿土埋,埋了它们还能再钻出来祸害,得多挖沟,白天敲锣打鼓的把蝗虫赶到沟里去,然后把蝗虫捉入水桶,溺死。”

    “县丞,谁舍得埋掉啊,一斤跳蝻能换两斤粟呢,这跳蝻虽不如飞蝗大,可比蝗卵大的多,多抓一点就能多换点粮呢。”

    丁家台村。

    丁老三全家又开始动员了,上次全家挖了一个多月的蝗卵,挖了一百多斤,换了五百多斤的粟,家里高兴的不得了。

    这相当于白白的增加了五六亩地的收成呢。

    现在跳蝻出来了,全家又出动了。

    “把床单都带上,多带些桶和网。”丁老三交待。

第1328章 天虾鸡排

    田间地头,已经挖了不少的纵横交叉的沟渠。

    村民们以户为单位,各展手段,有人在喊叫,有人在敲盆,然后有人在沟里铺上了床单。

    丁老三跟儿子在地里跟赶鸡赶鸭一样的,一遍遍赶,终于跳蝻聚集了许多。老三牢记着上面宣传的灭蝗办法,说这跳蝻有逆人而行的特性,所以可以驱赶引导到沟里去。

    此时跳蝻还都只是一龄的,第一次皮都没脱,个头较小,不会飞跳的也不远,一入沟里,一时间并不能跳出去。

    “快赶!”

    老三看着沟里越聚越多的跳蝻,面上全是欣喜。若是以前,看到这么多跳蝻,估计得愁的肠胃疼,可是现在,只有欣喜。

    赶了半天,那段沟里,已经密密麻麻的全是跳蝻了。

    “孩他娘,赶紧收床单。”

    李氏和丁母两个便帮忙着把床单一收,里面就卷起了无数的跳蝻。扯起床单到旁边准备好的水桶边,用力抖落,把跳蝻抖起水桶,然后盖起盖子。

    水桶很大,里面装了大半桶的水,跳蝻被装进去后,丁老三还左右的摇晃着桶。

    “这才半个时辰,起码捉了好几斤。”老三欣喜的道,“比挖蝗卵还快呢。”

    “蝗卵一斤换三斤粮,这个只能换两斤呢。”李氏道。

    “那也是抓这个更划算,这么会功夫就抓了好几斤。”

    一家人笑着继续开始驱赶捕捉,很快到了晚上,但大家回家把跳蝻交了后,换了粮食,又马上返回地头,继续捕捉。

    皆因为跳蝻有向光性,晚上在地里沟边树起火把,就会有跳蝻围过来,这个时候驱赶跳蝻入沟还更方便了。

    白天丁老三一家捕了三十多斤跳蝻,这玩意溺了水后,更打秤了,不过驻村收粮的张佐史也没扣大家的秤,反正秤多少就是多少,这边秤完,那边就换粮。

    这一个月来,大家都习惯了,笑呵呵的拿口袋过来装了粮食就送回家,然后赶紧吃几口早上做好的干粮,又往地里跑了。

    各地收上来的跳蝻都迅速的从乡里运回县中,然后设立在各个县里的加工坊,便开始赶紧蒸熟晾晒。

    洛阳。

    靖蝗司,皇帝与太子驾临。

    靖皇司里,已经有各地送上来的许多跳蝻,大多都是活的。

    “这是河南府送来的跳蝻,这是关中送来的跳蝻,这是山东送来的,这是淮南送来的”

    这些跳蝻还不会飞,可却已经享受到了八百里加急的待遇,由各地驿站八百里加急送到了洛阳,送到时,大多还是活的。

    “各地的这些蚂蚱还是各有些不同的,但大致相当。”

    “父皇,这些跳蝻不是在各地就直接蒸晒制粉吗,还八百里加急送来京城做什么啊?”

    “吃!”

    罗成抓了一只跳蝻左瞧右看的,这小跳蝻个头小小,但没有翅膀,那腿也还不是很硬,甚至腿上都没什么尖刺。

    “太子啊,今天朕带你来,就是要带你来吃跳蝗的。”

    嘉文惊讶,甚至有点慌。

    虽然之前他也喝过养生粉,还知道了其中有蝗虫卵粉,可那毕竟都成了粉啊。但是现在,面前的这些跳蝻,一个个在那里跳来爬去的,看着就有点让人不太舒服。

    皇帝捉了一只在手,笑道,“这东西可是一道美味呢,今天特意带了御膳房的御厨过来,就是要制成美味。”

    太子不信,罗成呵呵一笑。

    靖蝗司已经早为皇帝准备好了一间厨房,所有锅灶调料等一应俱全。

    三十多名御厨进来,他们是一个完整的团队,专门为皇帝制作御膳。

    为首的总厨已经花白胡子,六十多岁了,他收拾的干净整洁。

    向皇帝行了一礼后,带着人各就各位。

    老总厨从怀里掏出一本菜谱,这是皇帝交给他的,里面记录的都是以蝗虫入菜的菜谱。

    “第一道菜,天鸡虾排。”

    总厨喊了一声,下面的人立即开始准备食材。这份蝗虫菜谱,由皇帝口述了吃法,然后由这位总厨完善细节配料等。

    那边便有人挑选了十八只河东蝗虫,又取了十八只新鲜河鲜。

    另一边,则有人开始备料。

    鸡蛋、淀粉、生姜、盐、料酒、油

    蝗虫浸水捞起,放入钵中加姜片、盐、料酒腌渍,手指头大的新鲜河虾去头和身壳,冼净用刀划开虾背,去虾线,用盐料酒淀粉鸡蛋拌匀,然后洒上蒸饼屑。这是把蒸饼晒干去皮揉成的屑,是代替面包糠的,在油炸之时能起到外焦里嫩的作用。

    御厨们配合无间,动作行云流水。

    太子还是头一次在厨房看做菜,发现看他们做菜,似乎是一种很赏心悦目的事情。尤其是那位总厨,刀铲在手,就神情专注,指挥发令,犹如一位大将军一般。

    等蝗虫腌了约一刻半钟后,这边的虾也都处理好了,总厨锅中的油也刚热好。十八只腌好的蝗虫下油锅炸。

    不过片刻便炸的浑身通红,一股子特有的油炸香味传出,太子忍不住吸了吸鼻子。

    蝗虫很快炸成枣红色出锅滤油,总厨又把虾放入油锅炸,裹上了一层蒸饼糠的虾很快就炸成了金黄色。

    枣红的蚂蚱配上金黄的虾排,然后再点缀了一点绿叶,摆盘。

    那股着香味极为诱人,太子忍不住咽了口水,就算其它在后面观看的人,都是口中生津。

    “圣人,天鸡虾排,请品尝。”

    “臣靖蝗司正李连英请为陛下试膳!”

    面白无须的李连英上前,这位靖蝗司司正是一位宦官,内侍省的正五品内常侍。皇帝的御膳是有人专门试膳的,哪怕现在是当着皇帝面做的。

    当然,也用不到李连英试菜。

    不过皇帝对他点了点头,把这试菜的荣耀给了他。

    李连英兴奋上前,能为皇帝试菜,这是皇帝看重啊。

    一名御厨把一双银筷递给他,李连英看着那盘香色味俱全的天虾鸡排,手居然有点颤抖了。

    夹起一只炸成枣红的蝗虫,送入口中,咀嚼几下,发现这玩意外表看着色泽美观,而吃到口里,却又香酥适口,十分不错。

    嚼巴嚼巴,结果这一只蝗虫就没了。李连英一时没注意,伸着银筷又夹了一只虾,嫩滑香酥,香、嫩,甜!

    他忍不住又伸出了筷子。

    殿中监冯力士忍不住咳嗽一声提醒,李连英这才惊醒,赶紧向皇帝请罪。

    “奴失态,请圣人治罪。”

    罗成哈哈一笑,“李连英啊,这天虾鸡排味道如何?”

    “妙不可言,香酥美味,色香味俱全,难得佳品!”

    那边老总厨听了,很是淡定。

    太子已经有些忍不住了,“父皇,儿臣也愿为父皇试菜!”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2231/ 第一时间欣赏隋唐大猛士最新章节! 作者:木子蓝色所写的《隋唐大猛士》为转载作品,隋唐大猛士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隋唐大猛士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隋唐大猛士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隋唐大猛士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隋唐大猛士介绍:
我表哥秦叔宝,我弟罗士信。
本是乡间一少年,终成隋唐大猛士——白虎罗成。
读者交流群:六五六一一八四八八隋唐大猛士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隋唐大猛士,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隋唐大猛士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