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隋唐大猛士TXT下载隋唐大猛士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隋唐大猛士全文阅读

作者:木子蓝色     隋唐大猛士txt下载     隋唐大猛士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329章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好吃吗?”

    “好吃。”

    太子一边回话,一边还不忘记又夹起一只蝗虫塞入嘴中,刚开始他第一下夹的是虾排,可第二下夹了只蝗虫吃过后,就连夹了三只蝗虫了。

    冯力士连咳嗽了两声提醒太子,可太子却还又夹了一只。

    罗成哈哈笑道,“朕早就说过,你吃了一只就会想两只,朕现在提醒你,一会刘总厨还会有更多蝗虫制成的美味,你可得留点肚子,要不等下可就吃不下了。”

    太子嚼完那只,伸手抹嘴。

    “父皇,儿臣失礼了,只是这天虾鸡排真是太好吃了。”

    太子说着,把那盘天虾鸡排端到皇帝面前。

    罗成接过内侍殿来的一双新银筷,夹起一只蝗虫,入嘴真是嘎嘣脆,却又塞过鸡肉味,称之为天鸡真不为过。

    皇帝只吃了一只,对着总厨竖起大拇指,然后又吃了一只虾,便指着剩下的那些蝗虫和虾道,“冯力士,你尝尝,剩下的分赏给大家。”

    总共才十八只蝗虫和十八只虾。

    太子一人吃了四只蝗虫一只虾,皇帝吃了一样一只,李连英也一样吃了一只,还剩下十五只虾和十二只蝗虫,人多蚂蚱少,于是便按品级来,一人一只,后面没吃到的,就只能咽口水了。

    太子忍不住问刘总厨,“第二道菜是什么?”

    “第二道菜是醉蚂蚱,清水加盐、糖、花椒烧开,待冷却后加入酒调匀制成醉卤,然后把一斤活蚂蚱洗净、沥干水份,取瓷碗一只,放入葱结、生姜和陈皮,再放入活蚂蚱,上面再放上葱姜陈皮,压上重物加入醉卤封口,放入冰室冷藏四天即可食用,食用时再浇入水许醉卤,此菜芳香无腥、味道鲜美。”

    太子听着听着又要流口水。

    “听着像是跟醉虾的做法差不多啊,还要冷藏四天啊,那今天吃不了了。”

    总厨道,“臣已经提前做好了这道菜,今天带了十斤过来,现在浇上一些醉卤,便可直接食用了。”

    他一挥手,马上就有御厨把一碗碗的醉虾端上来。

    一大碗刚好是一斤做好的醉虾,整整十碗。

    打开,浇上醉卤,一股特殊的酒香味扑面而来。

    这次冯力士请求为皇帝试菜。

    太子等不及,也直接取了银筷夹起一只就吃。

    “跟醉虾很相似,一样好吃。”

    这道菜足准备了十斤,因此靖蝗司里的一众官吏,甚至就连守卫的金吾卫都分到一只。

    刚接过时还觉得这蝗虫狰狞,觉得无处下嘴,可受不了那酒香引诱,一口下去后,发现味道鲜香,吃完后还想再吃,可是已经没了,只能舔嘴唇舔手指头。

    “刘总厨,还有哪些蝗虫菜式?”

    “飞蝗腾达、香辣蚂蚱、酥炸蝗虫、红烧蝗虫、金沙飞雁、油炸天鸡、蚂蚱过雪山”刘总厨一口气报了长长一串菜名,足有上百道,居然不带停歇的。

    太子惊住。

    惊叹于刘总厨这一口气能报出上百道菜名的本事,更惊叹于上百道的蝗虫菜式,光听那些名字,就很诱人了。

    有天虾鸡排和醉蚂蚱这两道菜打底,太子现在对蝗虫已经没有半点抗拒,在他看来,蝗虫简直就是美味的代名词了。

    “请刘总厨赶紧做给孤,不,是做给圣人品尝。”太子口水已经控制不住。

    刘总厨面上平静,不过心里却还是很得意和激动的,太子与大家这么喜欢他的菜,自豪啊,虽说这些蝗虫菜,都是皇帝说了吃法,然后他加以完善,可终究还是圣人的菜谱,这是唯一的遗憾了。

    “李连英啊。”

    “臣在。”李连英也是吃的十分满足,吃了十几道蝗虫菜了,可丝毫没腻。

    “朕今天带太子和御厨们过来呢,最主要的还是要让你们靖蝗司帮忙推广这蝗虫菜谱,要想办法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菜谱,也要让更多的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这些蝗虫菜。”

    李连英有些不解,为何天子要关注这种小事情。

    “若是大家都喜欢上蝗虫菜,那灭蝗之事就又增加了一成胜算了,所以说别小看这个,只要大家觉得这蝗虫能吃,好吃,那么朕相信,以后蝗虫成灾就会更少些。”

    “那臣先派人去通知洛阳城各个酒楼饭店,让他们过来参观学习蝗虫菜,试吃蝗虫菜,然后让他们回去添加蝗虫菜?”

    “这还不够,现在不是科举会试期间吗,长安的举子士人也多,另外各地商贾也多,如今洛阳也在搞拆坊墙设街市,朕以为,你们可以让人在洛阳各个街道上,摆起一些美食摊子嘛,什么油炸蝗虫、烤蚂蚱等等,弄起来!”

    “朕呢,也会在宫里举办一道全蝗宴,到时让文武百官还有功勋士兵、士子监生、商贾工匠等的代表来吃。”

    靖蝗司是朝廷治理蝗虫的总指挥衙门,所以推广蝗虫菜,罗成也先以这里为第一站。皇帝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最主要的还是要借助下面去执行。

    他这个皇帝能够亲自研究出蝗虫菜谱,并带头试吃,已经是有极大的表率作用了。

    “若是能掀起全民吃蝗虫菜的热潮,朕记你李连英大功一件,可若是推广不力,朕到时可就有重罚。”

    从靖蝗司离开的时候,太子嘉文手里还不忘抓着几串烤蚂蚱,说是要带回去给母后和弟弟妹妹们吃。

    “算你小子还有点孝心,不是一味的贪吃。”罗成拿出手绢帮太子擦了擦嘴,“油炸的东西不能多吃,容易发胖,太子啊,最近武艺练的如何了,能开多少斗的弓,可以射多少箭啊,马术射的如何了?”

    一听父亲问起这些,嘉文的喜悦心情顿时散去。

    他有些不太好意思的回答,罗成听了也直皱眉。

    “你这骑射练的可是太稀松平常了,你哲威弟弟的骑射可是远超于你,虽然你是太子,将来要当天子,不必要你上阵冲锋杀敌,可我们罗家以武起家,我与你叔伯们个个都是骁勇善战,你总不能太差了。”

    嘉文有些失落的道,“儿臣会加倍努力的。”

    “锻炼要加强,饮食也要相对改善,朕回头会让尚食局给你制定一份专门的饮食餐谱,另外以后每天你都要早起锻炼,来跟朕一起锻炼,骑射武艺,没有什么窍门,唯有勤学苦练坚持不懈,你以后早上来跟我练武,然后与朕一起上朝学习政务,下朝后在崇文馆上课,下午则在东宫做功课,以及朕交给你的一些喂马养狗养蚕养花等一些任务。”

    太子无奈点头。

    “是不是觉得压力大,课业繁重?嘉文,父皇送句话给你,欲戴皇冠,必承其重。你现在已经十一岁了,要开始学习政务,再大点,还要学习兵法战略指挥等,慢慢的,朕会让你自己主掌东宫,开始分担处理一些事务,你得学会适应,还要努力的适应,明白吗?”

第1330章 六元及第

    洛阳。

    城北,上东门内积德坊。

    河北道进奏院便设立于此坊内,此坊居于城北,就在上门东内,南邻漕渠,位置紧要,交通方便。

    一大早。

    河北道进奏院主事刘琮就让人于坊内的河北会馆、范阳会馆以及诸客栈等,遍邀今年河北道参加科举会试的举人们到进奏院。

    做为河北道的驻京办事处,河北进奏院也属于官府衙门,他们由地方提供经费,在京的任务便是掌承转诏敕及朝廷各部门公文于诸路,并转呈章奏,分送文书至朝廷各有关部门。

    此外,各道地方官员入京朝集时,也在进奏院住宿。平时他们还承担着联络对接朝廷中央各部门,并打探一些朝廷动向等的任务。

    今年是第一次科举会试,大比之年,各道对于此次科举都很重视。而河北道进奏院做为河北道在京的代表,当然早就接到河北地方官员们的招呼,要他们好好代为招待家乡的举子们。

    “刘主事,马解元到了。”

    刘琮一听说马周到了,连忙亲自出迎,他虽是个八品主事,马周还只是个举人,可马周如今可是状元大热门,多少宰相公卿想招他为婿,毕竟这位早就得皇帝欣赏看重,本要授他为御史之官的,可这位非要亲自参加科举,坊间传言,马周是内定的状元郎。

    这样的家乡士子,刘琮自然得认真对待。

    进奏院门外。

    马周为首,河北道此次参加会试的九十名举人已经来到了门外。

    “哎呦,家乡的麒麟才子们,快快有请,让本官代表我们河北道的父老乡亲们,为你们祝福。”

    此次会试,是有解额的,总解额是两千三百人,比原定的还要多些。但并不是每道解额相同,洛阳和长安、范阳等六京,便是单独于诸道之外,洛阳解额一百二,其余五京每京解额一百。而如河北河南河东关中这四道,每道解额九十,而山东、淮南、巴汉、剑南每道解额八十,另外如辽西、辽东、安东、陇右等诸道,也是解额递减,陇右道解额七十名,而如云南道,解额只有二十名。

    这种解额限制,其实也是与此时的人口数量等有关,中原人口众多,读书人也多,仅一个洛阳府下二十余县就有数百万人口,其中读书人比例也是最多的。而如遥远的边疆之地,人口少读书人也少。

    进奏院里,刘主事为举子们先送上一盘菜。

    “这是飞蝗腾达,这是状元红。”

    刘琮笑指着那盘烤蚂蚱,然后端起一杯酒,“预祝大家会试高中,从此一路飞煌腾达!”

    他还特意向马周敬酒,“人人皆言今科宾王兄必高中状元郎,请!”

    炸的金黄的蚂蚱一串串摆在盘里,举子们看着都是笑意,这确实是好彩头,事实上现在洛阳街上到处都是卖各种蚂蚱蝗虫的,什么煎煮油炸,士子们最喜欢吃的就是这飞蝗腾达。

    兆头好啊。

    尤其是这么串在一起,怎么看都是节节高升啊。

    对于河北道的考生们来说,他们在本次科举中是很有优势的,总共两千八百名考生,河北道就有九十个解额,而范阳府因为是北京,故又单有一百个解额,如此一来,原来河北道这块,实际上是有一百九十个解额的。

    相比起如云南一道总共才二十个会试资格名额,河北道的考生显明中进士的机率更高。不过相比起来,每一个能够获得解额的举子,那都是在本道尸山血海里才杀出来的,确实都是佼佼者。

    吃了飞蝗腾达,喝过状元红,刘主事又亲自带着早就准备好的锣鼓队,一路敲锣打鼓的把本道的九十名举子送往贡院考场。

    他给每个举子都准备了一匹大马,每人胸前还戴上了大红花,前面还有进奏院的人帮忙开路。

    这一支队伍走在长街上,引人注目,让河北举子们提前过了一把高中进士后的游街待遇。

    今年的会试,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三天举行,故又称为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本来一开始是吏部要争取主持的,后来皇帝还是把这项任务交给了礼部。

    得到主持会试的资格后,据说礼部上上下下都高兴不已,甚至还动员了礼部小金库给所有人都发了笔奖金,以示庆贺。

    皇帝钦点了会试的正副主考官,其中主考官为四人,副主考官为九人,四名主考为中书右侍郎房玄龄、尚书左仆射杜如晦、门下左侍郎魏征以及含元殿大学士温彦博。

    九名副主考,也皆是三品以上紫袍大臣。

    四位主考官,皆为宰辅,可知皇帝对此次考试的重视。

    两千三百名取得解额的举子在京参加礼部会试,六京二十余道加上国子监的学生,要在此角逐出二百三十名进士。

    十取一。

    虽然比起秀才的三十取一,举人的二十取一,这无疑还要录取率高些,可能走到洛阳贡院的这两千三百人,哪一个不是了得的考生。就算是从国子监中取得解额的那八十名举人,那也是从一万多名同学中厮杀出来的。

    国子监一万二千余名学生,因为多是贵族官员子弟,所以八十个解额竞争一样十分激烈。

    考试分为三场,三日一场,所有考生皆在同一个贡院考场。

    进去前要搜身,不得携带任何东西进入,连身上的衣服都不准带入,统一由礼部发给衣服被子、纸笔墨砚,甚至是蜡烛等。

    每个考生在贡院里有一个单间号房,考试时吃住都在这个半封闭的小号间里,不得离开,吃喝拉撒睡全在里面。

    贡院外更是早早就由禁军封锁,任何人都不得靠近。

    连给考生们送的饭菜,都是由封闭在贡院里的禁军负责。

    考完卷子上交后,交给专门的抄卷人负责对卷子进行抄誊,然后糊名。最后送到阅卷官员那里的卷子,根本不会再有丝毫考生信息透露。

    考官们根本不知道阅的卷子是谁的,名字全被封住,甚至所有字体都是一样的。

    而且所有的考卷都是要交叉审阅,最后还要再交给四位主考官总裁那里,对每份卷子一起审核。

    这最大可能的避免做弊的可能,绝不会再出现如隋朝时科举那样,考官以考生的身世、名声等为主要依据来录取士子,故此今年科举的士子们,也根本没有必要如以前那样,到处去拜访那些贵族高官或名士们,投自己的诗赋干谒以求名。

    会试考试后进士不定排名,只是录取二百三十名进士。

    至于排名,得由最后的殿试上皇帝钦点。

    一连数天的紧张考试过后,考生们出来了,但贡院依然封闭着。

    阅卷的三十名同考官、九名副主官、四名主考官,还有许多负责誊写、糊名等的吏员们,都还封锁在贡院里。

    十三名主副考官,经过连续三天的商议之后,终于评出了最终的二百三十份进士卷。

    “就按这个顺序揭去糊名,上呈天子吧。”

    虽说会试后进士不定排名,但说的是正式的排名,在殿试考试出来前,其实会试阅卷后也会定一个第一名,称为会元,其余皆称贡士。

    “请秘书监、内侍监、殿中监、礼部尚书、御史大夫前来,一起开启封印!”

    五位紫袍大臣进入贡院,他们负责监督见证,亲眼见证试卷糊名打开,同时调取原卷核对。

    “快看看会元是谁!”

    “肯定是马周!”

    五名大臣没有参与阅卷,但也都估摸着这次的会元极可能是马周。

    当那份被判定为会元的试卷糊名揭开之后,上面的名字显出。

    “哇!”

    “果然!”

    “真是马周马宾王!”

    “这家伙,了得,这已经是连中五元了,金殿之上,只怕还要再中个状元,这是连中六元啊!”

    “六元高中,此子将来必为宰相,前途无量啊。”

    连房玄龄也忍不住对杜如晦叹道,做为隋朝时的进士,房杜二人也是科举出来的,可当初的科举跟这次的科举那是完全不同啊。

    若是按现在这样的流程规矩,他们都不知道,若是除去自己家族的名声后,自己还能不能高中进士。

    如马周这样,能够一路五元的家伙,真是太逆天了。

    “怪不得此子陛下授他八品他不肯,确实有本事。”

    秘书监王等又把马周的原卷对照了一下,发现马周的字其实更好,全卷没有半处错别之字,也十分干净整洁。

    “把这二百三十张原卷,呈送圣人吧!”御史大夫张仪臣说道。

    一封封试卷再次被封上,盖上了十三名考官的印章,还有五位监督大臣的印章,然后由禁军大将亲自护送入宫,呈递圣人面前。

    罗成见到这一箱试卷后,没等的急去看奏疏,而是直接询问,“定的谁是会元?”

    “河北士子马周马宾王,十三位考官一致判定他的试卷为会试第一名,无人异议!”

    听说马周真得了会元,罗成哈哈大笑。

    “这个马周,还真是没让朕失望,很好,打开箱子,朕要看看他的卷子究竟写了些什么!”

第1331章 来自银河的你

    “果然是金子总会发光!”

    罗成看过马周的试卷后,也是称赞不已。不论是贴经墨义部分对经书的掌握理解,还是对诸史的通熟掌握,又或是时务策论,还是判案,都非常合格。就连他的字,也非常出色,看的出,比先前代何进写奏章时还有不小的进步。

    “父皇,马周这么厉害吗?”

    “是个人才。”

    “那父皇能把马周安排到东宫吗?”太子问。

    “哈哈哈,你倒是鬼聪明,不过估计马周未必愿意到东宫。”

    “为何?”

    罗成笑着给太子检查着他的作业,一边道,“马周这样的年轻人啊,有才,又年轻,故此是恃才又傲物的,尤其是有着迫切想干大事的热情,而你的东宫,现在又并不真正管什么事情,因此在他们这样人的眼里,只能算是个清闲衙门,做不了什么事,陪太子读书,无疑不是他想要的。”

    “可我是储君,将来的天子,早晚要管事的。”太子有些不太服气的道。

    “嗯,早晚要管事,可毕竟不是现在。不过朕也正是欣赏马周的这种冲劲,若是一般士子,你若相邀,他肯定会很高兴到东宫,在东宫呆个一二十年,将来就能一飞冲天了。可马周不,他不想等那么久,他就想现在就干点实事。朕希望朝廷科举录取的,都是这种年轻而又有激情的士子。”

    罗成继续翻看着太子的作业,看着不由的皱眉。

    “太子啊,你这书读的不怎么用心啊。”

    太子马上老实了。

    “父皇,儿臣很用心读书了。”

    “读书,得用心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朕就跟你提个简单点的问题吧,你说为何我们叫做汉人?”

    “父皇,汉人是因为汉朝。”

    “那你说,两汉早就亡了数百年,之后出现有魏、晋等诸国,可周边胡人却更多称我们为汉人,而不是其它呢?”

    这下太子答不出来了。

    “在刘邦建立汉朝以前,周王朝统治天下八百余年,周王为天下共主,不过春秋开始,诸侯们开始互相征战,周王这个共主实际上已经无力约束管辖诸侯。因此那个时候,其实当时的天下人,已经开始称为楚人、秦人、晋人、宋人、齐人等等,都是以诸侯国为称。

    直到秦并六国统一天下,于是天下人都称为秦人了。

    可惜秦二世而亡,后来汉代之,前后汉共数百年天下,汉人的称呼深入人心,此后汉虽亡,可汉族却依然沿续,汉成了为我们华夏人的另一个代称,甚至比华夏更成为普遍的主流称呼。”

    “故此,虽然父皇我建立了大秦帝国,可我们既是秦人,却也是汉人。”

    “哦,原来这样啊。”

    “那父皇再问你,你知道刘邦建立的朝代为何称为汉吗?”。

    “这个我知道,因为刘邦与项羽他们灭秦之后,被楚霸王项羽分封为汉王。”

    “那你说为何封为汉王呢?”

    “因为他的封地在汉中。”

    “汉中又因何而名?”

    “那里有汉水。”

    罗成呵呵一笑,“看来你地理学的还不错,那朕又问你,这汉水之名又来自哪里呢?”

    这下太子便答不出来了。

    “朕告诉你,汉水的汉,本意为星汉之汉,星汉便是指天上的银河。而古人把发源于汉中一带,流经襄阳,最后汇入长江的这条大河称为汉水,是因为古人认为这条河跟天上的银河很像,所以以银河的名字为这条河命名。”

    “当然,也还有另外一个遥远的传说,据说啊,古汉水一代生活的人们,其实他们在很久很久以前,是从天上的银河降临的,从此世代生活在这里,为了不让后世子孙忘记出身祖地故乡,于是把这条新家乡的河命名为汉水。”

    “父皇,他们是神仙吗?从天上银河来?”

    罗成呵呵一笑,“也许吧,你读过山海经没?”

    “读过一点,可老师说山海经只是一本荒诞的志怪之书。”

    “错,山海经不是一本志怪之书,这是一本历史书,一本地理书,这上面的许多记载,只是带有密码,需要解读。里面记载着我们远古时代的历史,我们从哪来,经历了什么,走过了哪些地方,上面都有记载。”

    “父皇,山海经不是神话故事吗?”

    “太子,你要记住,神话,其实就是我们过去的历史,山海经里记载的许多地方都是存在的,许多神奇的怪兽,其实只是一些中原之外的禽兽而已,事实上,世界很大,无奇不有。”

    收起太子的作业,罗成还给太子。

    “你看,读书就得如这样,要发散思维,学习举一反三,不能只是死记硬背。有疑惑,不管对错,都要主动的提出来,甚至,尽信书不如无书。”

    “父皇最近有意要在洛阳城建立一个很大的动物园和一个植物园,要把天下各地的各种禽兽、植物,都弄一些来。然后,定期开放给整个洛阳的百姓们观看,让他们了解下这世界之大,世界之奇。”

    “比如说蜀地的貔貅、条支的驼鸟、北极的白熊、交州的巨蟒、云南的大象等等。”

    太子听的充满向往。

    殿试很快举行。

    皇帝在宣政殿亲自面试贡士们,殿试没有贴经墨义这些,也不再有历史地理算术这些,只有时务策问一道,以及判疑案一件,考试时间一天。

    由皇帝点选九名阅卷官协助阅卷,轮流传阅,阅完后在卷后加上圈叉等五等符号,最后卷子按得圈的数量排名。

    最终选得圈最多的十份卷子交给皇帝,由皇帝钦选前三名,点状元郎、榜眼、探花。

    殿试只定排名,不淘汰贡士,殿试后所有贡士皆为进士。

    所有进士分为三等,一甲只选三名,为进士及第,二甲三十人,为进士出身,三甲一百九十七人,为同进士出身。

    马周一袭儒袍,奋笔疾飞。

    时务策的题目只有二百来字,要他们作出三千字的策论来,题目问的不是时下的灭蝗防灾之事,而是关于税赋和边疆。要把朝廷的税赋制度,和边疆联系到一起,还得言之有物,三千字左右,这并不容易。

    可马周却是几乎不加思索的就开始答题策论。

    第二道题目,则是一道判案题,这案子是一桩杀人案,而杀人案却又牵涉到分家的财产案,可谓是一道案中案。好在马周是潜心研究律法判辞和许多典型案例,面对此案给出的材料证据等,倒是很快抽丝剥茧的判案起来。

    礼部试后,马周夺得会元后,他并没有与其它多数考中的贡士一样整天在酒宴应酬之中,他考完之后,还没放榜便直接去了北邙山中一处清净之地读书了。

    直到殿试前一天才回来。

    这些天的清修读书,使的他的头脑依然清醒,思路依然敏捷。

    考试时间才过半,结果马周就已经答完并检查好誊写好了试卷。

    罗成坐在殿上,目光在二百三十名贡士中来回的扫过,这些从天下十万读书人中精选出来的贡士,确实个个仪表堂堂,年长者有四十来岁的,年少者也是二十出头,并未有十来岁的神童或是白发的老儒。

    每个人都长的也不错,很符合身言书判的条件。

    罗成也早看到马周早早就答完了题。

    他笑着对今天同在殿上的房玄龄、魏征几人道,“朕看马周是觉得这考试题目太容易了些啊。”

    魏征道,“此子有些锋芒过露了些,就怕刚过易折啊。”

    “多爱惜些就是了,年轻人嘛,没有锐气岂不就死气沉沉?”罗成笑道。“朕觉得,既然马周这么早就答完了,不如再增加一场答辩面试好了,这也符名身言书判里的言。”

    房玄龄等人有些意外,科举考试的内容那都是几经商议后才定下的。

    “科举本来没有殿试,也没有县试、郡试、道试等,可现在不也有了,如今朕要再加一道面试答辩,也可以的。”

    皇帝如此说,众臣自然也就没有异议。

    到日暮时分,贡士们一起交卷。

    冯力士上前,对士子们宣布要加考一场口头答辩,要接受皇帝和八位考官们的提问。

    答辩不仅限于他们的时务策论和疑案判决。

    有些贡士们听了,不由的头大,这种面试肯定容易紧张,尤其是根本不知道皇帝和考官们会提什么方面的问题。

    当然,马周却依然十分平静。

    “圣人有谕,召会元马周第一个上前答辩,所有贡士皆在殿中听辩。”

    这就是公开答辩了,有些人更紧张了。

    马周起身站起,叉手回礼,应喏上前。

    “马周,朕问你,何为华夏何为蛮夷?”皇帝一上来就直接问了一个华夷之辩的大问题,这个可是争论了千年的大课题,各朝各代,都有不同的思想主流。

    马周略加思索,答道,“回复圣人,学生以为,华夷之辩不能仅以血缘或地域而论!”

    “四夷之民长有重译而至,慕中华之仁义忠信,虽身出异域,能驰心于华,吾不谓之夷矣。”

    “而中国之民长有倔强王化,忘弃仁义忠信,虽身出于华,反窜心于夷,吾不谓之华矣。”

    “岂止华其名谓之华,夷其名谓之夷邪?华其名有夷其心者,夷其名有华其心者,是知弃仁义忠信于中国者,即为中国之夷矣,不待四夷之侵我也,有悖命中国,专倨不王,弃彼仁义忠信,则不可与人伦齿,岂不为中国之夷乎?四夷内向,乐我仁义忠信,愿为人伦齿者,岂不为四夷之华乎?记吾言者,夷其名尚不为夷矣,华其名反不如夷其名者也。”

    马周朗朗扬声,自信答辩,皇帝听的连连点头。

第1332章 不想当宰相的状元郎不是好秘书

    先秦之时,古人以文明礼仪来区分华夷。

    合于华夏礼俗者为华,或称夏、华夏、中国。不合者为夷,或称蛮夷,化外之民。

    春秋时,孔子着春秋大义,提出尊王攘夷,而楚国自称蛮夷,后文明日进,与中原诸夏会盟,则不复以蛮夷视之。郑国本为诸夏,后行为不合义礼,因被视之为夷狄。

    “春秋左传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而到了汉晋以后,华夷的区分又有了变化,特别是经历了五胡乱华之后,对于华夷之别,开始加入了血缘关系,甚至将血缘列为华夷之辩的首要条件。这是因为五胡十六国时代,华夏遭受胡人入侵,饱受蹂躏,当时的北方汉人甚至差点族灭,故此对于华夷之辩更注重血缘。

    地域和文化礼仪反而放到了后面。

    房玄龄提问。

    “左传有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何解?”

    “回房相,春秋管仲曾言,‘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当年狄人进攻邢国,管仲便力谏出兵救援。戎狄、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德!”

    “夷不谋夏,夷不乱夏,这是以武力打出来的,不是妥协优待出来的,没有强大的武力,强硬的态度,他们是不会放弃对神器的窥探的。”

    罗成对马周开始的那段论点很感兴趣,马周对夷很鄙视,充满歧视,也有很强的防范之心。不过他又说,华夷并不是以血统和地域来论的。哪怕是再根正苗红的汉人,可如果反窜心于夷,那么就算身出于华,也不能称他为华了。

    他的观点,还是认为,华夷的区分,关键在于文化和心理认同。

    这一点罗成很赞成。

    这就好比后世的那些香蕉人,本身出于华,可是到了国外后,早就心理认同了外国,不把自己再当成华,窜心于夷,这些人自然就不能再算是华夏了。

    而有一些蛮夷,归化华夏,尤其是一些蛮夷迁移内地入籍落户,几代之后,他们的子女说着汉话,习着华夏礼仪,甚至心里认同也完全是华夏,这些人便已经不再是蛮夷而是华夏了。

    “马周,大秦又当如何对待四周之蛮夷呢?”

    “回圣人,学生以为,对于夷狄,不能过于宽厚,夷狄终究是畏威而不怀德之禽兽也,不懂仁德只畏刑威。故要时刻提防蛮夷,对于蛮夷要先示威后宣德,四方之蛮夷,有欲内附者,可迁入落籍,但不可有特殊优待,更不能给予保留其传统习俗等,也不许聚落居住,归化入籍者,须得从此着我华夏衣裳、说我汉人言语,缴纳税赋,遵守国法,改汉姓名说汉话!”

    “魏晋之时,对于北方的诸胡就是过于优厚,那些被击败的诸胡内附,全都内迁,划田授地,让他们聚落而居,甚至依然是沿习他们的那一套传统,这样便成了国中之国,终究导致了五胡入侵乱华夏江山,这是前车之鉴,不可不防。”

    按马周说的,只要这些蛮夷戎狄,依然保留着他们过去的名字、传统习俗,依然是如过去般的单独分开居住生活,那么这些人不管他入没入籍,有没有内附,他们就始终都是蛮夷戎狄,绝没有成为华夏一部份,这些人就早晚会成为祸害。

    罗成觉得这种观点,正是如今大一统的大秦帝国需要的华夷之辩的统一思想。

    蛮夷们要么归化,要么就依然是蛮夷,不可能让他们有两重身份,两个国籍。对于想要归化的蛮夷,当然欢迎,但没有什么特殊优待,不可能让你们成为大秦帝国下的什么突厥人、人、粟特人、俚僚人、羌人等等,只要一入籍,你就是华夏,是汉人,是秦国子民。

    你就得用汉名汉姓,你就得蓄发戴冠,你就得穿汉人衣服,就得学习汉话,就得缴赋纳税。

    更不会允许什么突厥部落、粟特部落、羌人区等出现,不可能让他们自治,让他们成为国中之国。

    这就好比科举考试,你蛮夷要是入了籍也一样可以按正规渠道参加科举,考不考的上,全凭你真本事,不会给你加分不会给你特招。

    三天后。

    殿试的成绩出来了,笔试和面试的成绩都出来了。

    十人名单摆在皇帝面前,这是最优的十人。

    笔试前十和面试前十,都有马周。

    马周的那通华夷之辩说的大气,深得皇帝赞赏,诸位考官们也很支持。他的那番话,很符合如今朝堂上的华夷之策,更深得皇帝喜欢。

    毫无疑问,罗成最终钦点了马周为状元郎,一甲第一名,状元郎,赐进士及第!

    第二名皇帝钦点了孙伏伽,这也是位河北士子,不过比较有意思的是孙伏伽曾经在隋朝时就考中了进士,大业末还任过大理寺史,是一位怀才不遇的小官。隋亡后,还曾在李渊的伪唐任过长安县法曹,因上书李渊言事有功,被李渊升为治书侍御史,不过后来因上书言事被李渊免官。

    此后回到河北老家读书静修,这次前来参加科举,也是一路过关斩将,尤其是他的判案判的极好,殿试上的答辩虽没有马周那么出色,可也是得到皇帝好评。这次殿试,皇帝钦点其为一甲榜眼。

    探花郎皇帝则点了出身京兆韦氏的韦待价,他是尚书右丞韦挺之子,韦待价名门子弟,确实也很有才气,皇帝对其很满意,从殿试前十中点为探花。

    天津桥北,皇城端门前。

    二百三十名进士皆在此等候放榜。

    秘书监王亲自捧着金榜出来。

    金榜悬于端门前,秘书监亲自唱名。

    唱名从后往前,第一个被唱名的是三甲同进士出身的第一百九十七名。

    “侯君素,三甲第一百九十七名,赐同进士出身!”

    来自关中的士子侯君素激动万分,他是朝中大将侯君集的族弟,但打小学文,没想到这次还真的能够中得进士,哪怕是最后一名,也是高兴万分。

    “我中了,中进士了!”

    贡士变成了真正的进士,鲤鱼跃进了龙门。

    四周传来一片恭喜之声。

    “一甲,探花,韦待价!赐进士及第!”

    “一甲,榜眼,孙伏伽,赐进士及第!”

    “一甲,状元郎,马周,赐进士及第!”

    当最后三个名字念出后,端门金榜上,最顶上的一个名字也填写完,许多翘首期盼的进士们,终于忍不住叹惜。

    虽说殿试不淘汰,可名次也很重要。

    一甲前三,可以不通过朝考,而直接授秘书省官职,状元直授秘书省秘书郎,榜眼和探花授校书郎。

    秘书郎是从六品,校书郎从七品。品阶既高,又清要。

    要知道秘书省可是内三省之一,秘书监更是皇帝宣政殿御前会议大臣,能够一经科举便进入秘书省,哪怕仅是秘书郎和校书郎这样管理图书的官职,也是不同寻常的。

    而其它二甲三甲的进士们,殿试之后还要进行一次朝考,考试合格者,授予秘书省校书、正字,而不合格者,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外放地方任县丞等职。

    秘书省的官职不是要职,可却是个正途,能入秘书省,将来有极大机会入翰林院,而二百三十名进士,最终只选十三人入秘书省,除一甲三人,便只再选十人。

    二百二十七人,争十个名额,比会试还要严格的多。

    “恭喜宾王兄,高中状元郎!”

    无数新科进士们过来向马周道贺,两千三百解额举子,最终考出二百三十名进士,现在马周独点鳌头,众人的恭贺声里,羡慕的有,甚至妒忌者也有。

    马周很淡定,似乎自己中状元是件早预料的事情。

    “年兄就没担心过,万一这没中到状元郎呢?”韦待价笑问。

    韦待价是国子监的解额,国子监一万二千监生,他是解元。相比起状元马周和榜眼孙伏伽,韦待价名门出身,其实是有些不太服气马周夺了状元的,可不服气也不行,这是皇帝殿试钦点。

    “中不中状元都无所谓,进士总是能中的。”马周道。

    这话让韦待价有些无力回应,他卯足了劲要在殿试上一争先后,谁料这马周却如此不在意进士排名。

    “倒要恭喜年兄,成为从六品秘书郎了,今朝秘书郎,他日大学士!”

    “我不会去秘书省做秘书郎的,秘书省里管理图书非我所愿,我会向圣人请求下放地方,就算授一县丞也好,干点实事远比管理图书更好。”

    韦待价无语,他是京兆韦氏子弟,父亲还是尚书左丞,很清楚的知道不少科举后的安排内幕,比如一甲的三人直接授秘书省官,不经朝考。而其余的二百多进士,通过朝考选十人入秘书省授八品的校书、正字之职。

    剩下的二百多人,则一半人是分发到诸省部寺监台中担任八品的主事一类的职务。剩下的一半,则是分发到诸郡里任参军事或是到县里任县丞之职。

    可以说,县丞其实是新科进士分配里最差的。

    可马周这新科状元郎却说要去当县丞也不愿当从六品秘书郎,可上县丞才从八品上,中县丞更是从八品下,若是下县丞,更才正九品上而已。

    “我当官,是为做事,不经郡县,他日如何省部,将来又如何入府院为宰辅呢?”马周毫不掩饰他将来就是要当宰相的远大理想。

    韦待价笑笑,“年兄还真是志向远大,不过县丞可不好当啊,尤其是偏远之地的县丞就更难当了。”

    马周却道,“吾皇曾为章丘县尉,房相曾为章丘县丞,杜县也曾为章丘县尉,地方历练还是很有必要的。”

    韦待价无话可说。

第1333章 再战江湖

    “哥!”

    “怎么了?”

    罗成正在下厨,锅里红烧竹鼠,听到小妹叫她,回头望去。

    厨房很大,这个厨房是专为皇帝所造,就在皇帝的御书房后面,有时皇帝也会自己下下厨。做为皇帝,罗成想吃什么都有人做来,可他还是喜欢有时自己下下厨,尤其是遇到一些烦心事的时候,自己忙碌着做几个小菜,似乎烦心事也消散了许多。

    不过今天倒不是又遇到烦心事了,而是小妹进宫来了。

    厨房里,小妹永嘉长公主正在剥蒜,剥着剥着突然流泪了。

    “哥,突然想到那年,阿爷和兄长们都去做役了,家里就我和阿娘、嫂子还有小六哥,家里的粮都交了租赋,地里又没收成,青黄不接,饥荒了。最后没办法,娘把三姐和四姐都嫁出去了,收了几斗谷子做娉礼,却连点嫁妆都陪不起,靠着那点谷子,我们娘几个总算没饿死。五哥你挖河回来,带我去三姐家,三姐夫打猎捉了竹鼠回来,五哥你煮了竹鼠还有兔子,那天,我吃的可高兴了,到现在都还一直记得。”

    罗成铲动了几下锅里的竹鼠,笑着到小妹身边,“傻丫头,你还记得那些呢,不过怎么还哭了?”

    “没哭,就是眼里进了点沙子。”

    “傻丫头,你如今都是几个孩子的娘了,怎么,是不是杜伏威让你受委屈了?你告诉哥,哥给你做主,扒了他杜伏威的皮。”

    “没有。”小妹笑笑,“就是想到以前的事情,总感觉跟做梦一样。”

    那时候的家里穷的很,人又多,当时还小的她记忆里总是吃不饱,于是各种野果子啊小虫子啊总成了充饥的小零售。

    那时的她总是面黄饥瘦的,似乎一阵风吹来,随时都会吹跑。

    而如今,她却是皇家的长公主,丈夫也是国公,有百里的实封地,甚至她自己也有百里的公主汤沐邑。

    居住的是豪华的府邸,有别墅庄园,出入前呼后拥,家里奴仆婢女无数,再不用担心吃的。

    “杜郎对我挺好的,恨不得把天上的星星摘给我,我知道杜郎有时也犯浑,可对我是真心的。现在一切都好,只是常常会想起阿爷阿娘,会想起阿兄们。今天来宫里见阿兄,想不到阿兄居然还记得竹鼠,还亲自为我下厨。”

    罗成扭头铲动了几下锅里的竹鼠肉,感觉鼻子没那么堵没那么酸了这才回过头来。

    “其实,若是你愿意,可以一直留在洛阳,什么时候想入宫都可以。”

    小妹笑笑。

    “可是如今不比从前了啊,嫁了丈夫,生了儿女,总得围绕着他们转了。再说,就算我留在洛阳,可是大哥二哥三哥四哥和六哥他们也不在京,大姐二姐三姐四姐他们也都随姐夫们在外,一家人终究不能像从前那般,齐齐整整了。”

    罗成也是叹了口气。

    是啊,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

    如今再回来,已经是走亲戚了。

    一众兄弟姐妹,如今虽然都说富贵了,可却都分散四边,一年也难得相聚一两次。

    “以后过年时常回京,咱们兄弟姐妹都能聚一聚。”

    小妹点头。

    起身,走到灶边,看着锅里已经炒的金黄的竹鼠肉伸手拈了一块吹几下就往嘴里放。

    “当心烫!”罗成笑道。

    “阿兄做的竹鼠肉还是那么好吃,就跟头一次吃时一模一样。”

    “那是,阿兄做菜是有秘诀的。”

    竹鼠做好,兄妹俩就坐在那里吃着,似乎又回到了最初的时候。

    “阿兄,杜郎想出来做事了。”

    杜伏威早前一直镇守淮南,后来因牵连辅公之事也受了些冲击,再后来,杜伏威又被御史弹劾有贪污等事,虽说最后皇帝没深究,但也还是免去了他的实职,给他实封,让他就藩之国去了,实际上就是免职了。

    算来,杜伏威也闲了有一年多时间了。

    “哦,那他有没有说想去哪?”罗成拿筷子给小妹挑了几块带皮的竹鼠肉,这种带皮的最好吃,皮q弹,肉鲜嫩。

    “杜郎说随便去哪都行,就是想做点事,不想任那闲职,职高职低都无所谓的,哪怕就是当个郡尉也行,实在不行,县尉也行。”

    罗成呵呵一笑。

    郡尉专管统兵,而县尉过去是分管诸漕事务,现在则专管治安捕贼率领乡团民兵,也是武职了。

    可说来,杜伏威做为凌烟阁功臣,曾经的八大节度使之一,若是让他去当个郡尉,那就说不过去了,更别说县尉。

    若说起来,安排杜伏威重回淮南比较合适,可现在淮南到襄阳汉中一带,是由皇帝的三位义子阚棱、王雄诞和西门君仪任职镇守,他们三虽曾是杜伏威的部下,但皇帝认为若是杜伏威回去了,会对淮南的局势并无帮助。

    “要不去云南如何,朕授他为云南道左都督指挥使兼昆明郡太守,再调辅公去任云南道丽江郡太守。正好老四在那边近来动作不少,他上奏说要对洱海一带的蛮人开战,需要朝廷增援,估计云南接下来一段时间会有不少战事。”

    云南一带,在北周和隋朝时,最大的势力是爨氏部族,到隋时已经分为东爨和西爨,东爨又称为乌蛮,西爨则称为白蛮。

    而到如今,围绕在洱海周边,形成了六个势力较大的邦国。

    洱海北岸为三浪,赕、施浪、浪穹,这三浪是河蛮人建立的邦国。

    而洱海西岸一带,则为蒙、蒙舍,他们是哀牢人建立的邦国。

    洱海东面的越析,则是磨些人建立的邦国。

    河蛮人与磨些人,又是隶属于白蛮,哀牢人建立的两国则隶属乌蛮。

    这六国,夷语称国王为诏,因此也称六诏。

    其中蒙舍国在诸部南面,故又称为南诏国。

    从早前的爨氏联盟,到如今渐分为乌蛮白蛮的六诏,云南的局势在迅速的变化,这其中也有很大一部份原因是有中原势力的重新进入撑乱局势。

    曾经的爨氏,已经无法再真正掌控云南,现在变成了洱海一带的六诏,以及昆明一带的朝廷郡县,和丽江一带的存孝等诸侯封国势力。

    昆明一带的郡县不断的在修路筑城,而丽江一带的诸侯更是主动出击,与那些蛮人们摩擦不断。

    局势已经十分紧张,一场战争不可避免。

    罗成清楚知道老四在丽江不甘寂寞,其实在不断的搞事情,蛮人也是有些忍无可忍了。

    但对于此,罗成虽然通过锦衣卫和皇城司洞察分明,可却没有半点阻止的意思。

    朝廷对于云南,其实是跟对岭南一样的态度,绝不会甘愿让这些蛮人自治,不可能接受羁縻郡县的,既然蛮人不甘愿改土归流,最终便还是得通过战争征服。

    杜伏威和辅公两个虽都有些污点,可毕竟只是小节有亏,而且两人都是比较能打的人,且两人搭档许久,十分默契。辅公娶的妻子便是杜伏威的妹妹。

    有句话就使功不如许过。

    杜伏威和辅公两个被皇帝冷落了许久,也都有些憋的慌,这个时候让他们去云南,二人肯定会很卖力。

    至于说谋反之类的,罗成是相信不会的。

    辅公曾经反过,但那次失败的经历相信他会永远牢记。

    “又要打仗了吗?听说今年中原将会有大蝗灾啊,大灾之年打仗,不合适吧?”小妹劝说道。

    “今年中原旱灾是肯定的了,但蝗灾未必。如今你也看到了,洛阳城里到处都是卖蝗虫吃食的,烧的烤的炸的都有,还有磨成粉的,你若是没吃过,我建议你可以尝尝,味道还不错的。”

    仅仅是单纯的旱灾和蝗灾,就算再严重,一般情况下,只要官府救援得力,也不至于会出什么大问题,关键还是在于朝廷和地方官府有没有作为。

    “朝廷做过调查统计,可能发生灾情的地方,百姓手里多数都还有存粮,虽说不是人人能够撑半年,但是加上朝廷的开仓放粮,其实是足够撑过灾情,甚至,不少地方仅仅县里的社仓和义仓粮,就足够渡过这场危机了,只要没有灾民受饥流动起来,不出现流民滚动,就不会出现更大的麻烦。”

    最怕的就是饥民变成流民,最后流民跟蝗虫一样滚过,走哪吃哪,本来有些地方的粮食是可以救济本地灾民的,可大量流民过境,往往就会把当地脆弱的救灾粮食吃过抢过,最终把官府的救灾计划安排打破,使的更多的百姓加入了流民队伍之中,滚雪球似的不断壮大,最终如蝗虫过境一般冲毁一个又一个地方,使的官府救援不及,束手无策。

    因此,只要不让灾民流动起来,那么救援起来就要容易的多。

    朝廷现在已经基本上能够确信,这次的大旱虽无法改变,但大蝗灾却将难以出现,或许会有些郡县出现蝗灾,可灾情将小的多,更不会席卷中原。

    各地粮仓都已经全都清查过,虽也发现了一些贪污挪用的仓鼠,但都不算严重,各地也及时的补充了粮食,大的转运仓、储备仓已经全都严阵以待,甚至皇帝早有严令,一旦出现灾情,各地可不经请示,直接开仓放粮。

    “杜大想做点事,就让他去云南吧,你就留在洛阳,至于辅三,让他也跟着杜大去云南。”

    “好想小六哥,听说他去了极北之地,那里常年冰封呢?”

    “嗯,北方万里之外,尽是冰天雪地,小六倒是越来越喜欢北国了。”

    “小六哥过年会回来吗?”

    “你今年过年没赶上,小六年前回京可是带回来许多北国的稀罕物,各种珍贵皮毛呢,可惜他前脚离京你后脚才来。等过年吧,过年他肯定会进京的,到时让他多送你些皮毛。”

    老四存孝在云南丽江要对洱海六诏动手,而小六士信却忙着率领冒险船队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寻找蛮子部落,向他们宣示大秦天威,通商贸易。

    罗成则在洛阳,与小妹一起在御书房后面的这间天子私厨里爆炒竹鼠,吃肉正欢。

    “上次士信送来几条哈士奇长毛犬,我给阿爷送了一条,结果整天拆家,阿爷烦的要死,你要是不嫌弃,我回头让人给你送府上去,若是你也不喜欢,告诉我一声,哪天我来把它宰了,咱们兄妹俩炖锅狗肉吃。”

    小妹一脸无奈样。

    “阿兄,你现在可是皇帝,亿万子民的天子呢。”

    “天子也是人嘛,又不是不用食人间烟火,我跟你说啊,这北国来的哈士奇啊有狼的血统,这要是一锅炖了,绝对美味。”

    “阿兄,你是不是已经吃过了?”

    罗成点头承认,“士信送来的哈士奇本来我也养了一条,可这死狗居然吃掉了朕好几本奏折,朕岂能饶它,当然是一锅炖了,味道确实不错,连你嫂子吃了都连说好呢。”

    小妹听了不由的噗呲一笑。

    “回头我就告诉六哥,说你把他送的礼物给吃了。”

    “告诉也无妨,我前几天还给士信去了封信,说下回过年进京时,多带几条这哈士奇来,挺好吃的。还有啊,北国有那全身白毛的北极熊,皮毛最是上乘,另外那肉听说也是极品,我让他到时也带几头回来,老实的,就养到正筹建的洛阳皇家动物园里去,不老实的,就宰了尝鲜。”

    士信去年又新开拓了不少交易点,新增了许多个部落缔结了交易关系,大批的北方皮毛沿着大海,搭着商船抵达青岛、蓬莱、广陵港,雪貂皮、海狸皮、海豹皮甚至是鲸鱼皮等等许多珍贵的皮毛抵达,一时间让整个大秦的贵族豪门他抢疯了。

    丝绸虽然也能制成各种名贵的衣冠,可哪有那些皮毛更吸引人,倒不是说皮毛做成的衣冠更好更保暖,可物以稀为贵。

    对于那些贵族豪门来说,尤其是那些贵妇人来说,丝绸绵缎制成的太普通寻常了,北地来的皮毛才是流行的,谁都不甘于人后。

    而对于罗成和士信兄弟俩来说,士信运来这些皮毛,大赚了一笔,而罗成也同样大赚了一笔。

    市舶税收以及他也通过内侍省和买了大部份,然后再加工成各式奢侈的皮草出售,风靡长安洛阳,赚的盆满钵满。

    上次士信离开时,罗成可是给他送去了大把的皇家制度的紧俏商货,甚至还派了一支商船队跟着士信启程北上。

    罗成跟士信合伙做起了北方皮草贸易,其它的商人们还没有嗅到这里面的巨大商机,皇帝却是马上就开始带头抢占先机了。

    从北地每带回来一件雪貂皮,那么他罗成就能多武装一个士兵,每带回来一船的皮毛,那么他就能新武装一个团,钱不是万能的,但就算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一样离不开钱。

    钱能变成武器装备,能训练士兵,能开疆拓土!

    洛阳的贵妇人们购买的每一件雪貂大衣,每一顶海狸帽,都为大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第1334章 贺蝗表

    “好一个飞蝗死不食稼,皆抱荆棘而死!”

    邙山上清宫中,皇帝看完一本奏折,忍不住大发雷霆。骂完还不解气,直接把奏折都扔了,气的罗成再坐不住,干脆起身出殿,站在外面看远处风景平息心中怒火。

    站在邙山,南望山下便是洛阳城,洛水从城中穿城而过。再往前,洛阳皇宫大门正对的是伊阙龙门。

    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如天然门阙,又因皇宫大门正对伊阙,故又得名龙门。

    前直伊阙,后据邙山,洛河穿城而过,洛阳城的选址确实得天独厚。

    尤其是站在这邙山顶上的上清行宫,便更能看的清楚。

    据说当年杨广二十岁时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统领三路共五十一万大军伐陈南征,得胜归来后,杨广登邙山观伊阙,说那不就是龙门吗,自古何因不建都于此?”

    仆射苏威便拍马屁说,“天俟我隋!”

    后来杨广登基后便决定在洛阳营建东都,下诏曰:王畿之内,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汉祖曰‘吾行天下多矣,唯见雒阳,自古皇王。’何尝不留意……今可于伊、雒,营建东京”。

    后来营建洛阳城,中轴线便正是对准了邙山上清宫和伊阙龙门。

    洛阳是数朝古都,隋朝以前也是做过周、汉、北魏等的都城,苏威说等隋朝来建都,当然是拍马屁的话。

    杨广是个喜欢奉承的人,但罗成并不喜欢。

    如今各道诸郡,都在全力以赴的灭蝗防灾,偏偏跳出来这么一个官员上奏,还说什么飞蝗死不食稼,皆抱荆棘而死,这不是扯淡是什么?

    这把罗成当成什么人了?

    “查,给朕一查到底,朕到要知道这个这个···”

    一旁的殿中监冯力士小声提醒,“朔方道盐川郡太守段德操。”

    “就这姓段的,如此庸人,也能担任太守?吏部是如何考评的?政事堂又是如何管理的,还有御史台,为何就没有早点发现?”

    冯力士身为殿中监,也是很有几分本事的,起码高级一些的官员他都了解过。当下道,“这个段德操说起来,打仗还是有几手的,姑藏武威人,北齐名将段韶之子,原为隋骁果军将领,伪唐时为延州总管,曾多次击败朔方梁师都之进犯,并屡率军征讨击败梁军。后归秦,为破梁之先锋,因功拜柱国,授平原郡开国公爵。

    先后任延安郡都尉、朔方郡郡丞、盐川郡太守等职。”

    “锦衣卫奏报,关中朔方一带,飞蝗控制不力,导致飞蝗蔽日,所过赤地。可偏偏这盐川太守段德操此时却还上这贺蝗之奏,这是恶心朕还是欺瞒朕?”

    朔方道为朝廷在关中道北面所设立的一道,包含灵武郡、盐川郡、朔方郡、榆林郡、五原郡等,皆位于白于山之北,也是传统的关中长城之北地带。

    这些地方,除了河套的灵武和五原两郡,其余地方都是黄土坡或戈壁带,土地贫瘠,人口稀少。

    各地治理蝗灾热火朝天之时,这里却因人力不足,灭蝗效果不大,最终导致飞蝗铺天盖地的集群成灾。

    百姓地里刚长出的青苗都被吃光了,这段德操还敢说死不食稼。

    怒过之后,罗成也开始深思。

    段德操本是隋将,后为唐延州总管,再到后来降秦,一直都是对抗梁师都的先锋,屡屡以少败多,对于稳定朔方也确实是立过功劳的,可这样的一个武将,如今却做出贺蝗这样的荒唐之事,不得不让人反思。

    “段德操将门子弟,又曾为宿卫骁果,再到州郡总管太守,并不是那种草莽出身不识字的莽夫,可他还是干出这等荒唐事来,这说明什么?”

    冯力士在一边忙转动脑袋,可一时也不知道如何回答。

    “这说明啊,人不是全才,应当扬长避短,用在了合适的位置上,就有大用,用到了不合适的位置上,就反而会坏事,这说到底,其实还是用人之人的问题。段德操打仗是把好手,可朝廷却让他做太守,这就是用人不当。”

    “召王珪前来。”

    秘书监王珪赶到,做为内三省之一的秘书高官官,他的职责早就不仅仅是管理图书这清闲差事了,秘书监如今下辖著作局、太史局、国史局以及地理局。著作局管理的不仅仅是图书整理收藏了,还包括图书的出版售卖的审核,包括对民间一些违禁之书的处理。太史局负责的是天文和历法。国史局,则负责修史。地理局,负责的是关于山川地理的测绘等。

    当然,秘书监还有一个重要职责,就是皇帝顾问,以及替皇帝草诏。草拟诏书是一项很得要的职责,一般重大国事,正式诏令皆由中书舍的中书舍人草诏,而内诏则由翰林学士们草诏。

    但有的时候,皇帝也会直接让秘书监为自己草拟诏令。

    “王秘书,你替朕拟旨,训斥段德操贺蝗这种无知且又愚蠢的荒唐行为,这是欺君之罪,但朕念在他以往之功绩,现贬他为云南道大理郡都尉,其爵由平原郡公降为大理侯,令其将功赎罪。”

    王珪手执一卷,右手疾书,很快就把皇帝的旨意拟好。

    可罗成看过后,却道,“不要这骈四俪六的词藻,就用刚才朕骂段德操的白话,直接记录下来给他。”

    好在段德操这样的浑人还是少的。

    在有宰相下去各道担任巡抚使,又有御史台派出巡道御史后,各地捕蝗防灾的力度很大,灭蝗效果还是不错的,尤其是罗成这边粮食换蝗虫的活动就没停过,不管百姓捕来多少蝗虫,都是如数兑现,也没有打过白条。

    仅洛阳府一地,二十余县,先后挖得蝗卵几万石,捕得跳蝻二十多万石,如今又上报捕得飞蝗一百四十余万石,这个数量相当惊人。

    如今整个河南府二十余县,那几百万军民,天天就在田间地头捕蝗。

    据说如今洛阳有一个笑话,说蝗虫如今都不敢三只凑一起出门,连外地的蝗虫都不敢飞到洛阳府来。

    蝗虫越凑群,群越大,越容易成为捕蝗者的优先目标,越死的快!

第1335章 马知县

    天气持续干旱,已经两个月都没下过一滴雨了。

    中原地区,蝗虫前仆后继,可依然被无数捕蝗大军,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捕捉,蝗灾还没有出现,可地里的庄稼还是没保住。

    庄稼青苗没被蝗虫吃掉,但没有水,一天天的旱死了。

    小溪小河断流,大河也裸露出大片的河床,只剩下河心浅流。

    官府已经开始告之百姓,今年的旱情还会继续,所以有些田地是保不住了,因此没有必要徒劳的抗旱了。没水可挑,挑也挑不赢。与其徒劳,不如大家一起捕蝗换粮食吧。

    各地捕捉的蝗虫如今堆积如山。

    好在上面的粮食兑换蝗虫一直在继续,没有变动过,蝗虫拉过来,粮食换过去,不打半点折扣。

    新科的状元郎新授了秘书省从六品下秘书郎之职,本来马周坚持不肯接受,他说要去地方上,最好是到偏远一点的地方去担任职务,哪怕是九品的县丞也行。

    不过皇帝以让他先在京城呆段时间,在吏部与其它进士们集体学习为由,还是先让他到秘书省任了职。

    然后,罗成让马周到偃师县去挂职,让他担任了县令一职。

    之前的偃师县令因治蝗有功,已经升任调走。

    马周到偃师任职,属于挂职,用朝廷的官方说法是以秘书省的秘书郎本官借调他职,因此他的正事官称是秘书省秘书郎知偃师县事,知县与县令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马周到任,发现自己的佐贰官县丞居然是李纲时,有些意外,这位前翰林院大学士、太子詹事,如今整天在县里忙着组织捕蝗抗旱。

    多数的田地已经被划定为放弃区,只保留了少数临河靠水的田地为保作区,组织民众打井,用水车等抗旱。

    李纲对于年轻的知县马周,倒没有什么不欢迎的,在下面的这些时间,让老夫子李纲似乎变了一个人。

    他现在也不去谈那些什么儒经啊圣人言论了,也不说天人感应了,他现在只是踏踏实实的在做些事情。

    “我知道内侍省一直还在收蝗虫,其实是陛下一心仁慈,他是用内库之粮来补贴救济百姓尔。”李纲很佩服的道。

    仅偃师县一地,如今每天捕到的蝗虫都是海量,可是内侍省的人却是来者不拒,有多少就换多少。

    三斤蝗虫一斤粟,从开始到现在没变过,已经换了两个月了。虽然不如一斤跳蝻两斤粟,可飞蝗个头更大。

    偃师城外,内侍省还专门派人建了几个巨大的蝗仓,里面存满了晒干的蝗虫。另一边,加工坊里,也是日夜不停的在碾磨蝗虫干制粉。

    李纲也知道内侍省用蝗虫晒干磨粉,然后掺上其它杂粮,或做成养生粉,或干脆制成饲料,用来喂鸡鸭等。

    可他依然认为,在这种时候,蝗虫已经收的太多了,如果以市场行为那完全可以大降价的。

    “那些作坊雇佣了不少县中百姓,每日以粮食结算工钱,这也是在变相的救济百姓啊。”

    马周对这些自然也是清楚的,但是他还是坚信,内侍省的行为并不完全是慈善,应当是还是有利可图的。

    他不会如李纲一样认为那完全就是救济慈善行为。

    作为新到的知县,马周用了几天时间把整个偃师县跑了一遍后,召集了县丞李纲以及其它官吏们。

    “按秘书省太史局的观测推算,河南的旱情还会加剧,所以今年上半年粮食基本上是保不了了,现在有李县丞带领大家捕蝗,效果很显著,县内基本上没有成群成片的飞蝗,这是好事。”

    “不过我认为,我们也不能仅仅只是盯着蝗虫,眼下是困难时期,我们要灭蝗,也还得防灾,今夏无收,那么到秋收前,还有大半年的时间,百姓的口粮一定得保证供给。”

    马周面前放着个小册子,这是他这段时间跑下面时记录的一些情况。

    “如今县中许多百姓手里还有粮,加之这蝗虫换粮,每家也换了不少,这是好情况,仓中粮食也不少。正常来说,就算今夏无收,我们依然不会发现饥荒,但未雨绸缪,某提议,对县中粮仓加紧监管,暂停粮食买卖交易,实行定量配售制,按户籍和人口定下配售额,同时锁死粮价!”

    马周的意思很清楚,现在不少百姓都还不缺粮,但终究还是会有些百姓会缺粮的,而且就怕大家见到旱蝗灾情,出现抢粮囤粮现像,到时有的人家里粮食囤积太多吃不完,而有的人家里却又没粮。

    搞定量配售制,凭户籍人口定量,这样人人都能买的到粮,又可避免他们恐慌囤粮,再来一个锁定价格,避免到时粮价飞涨,百姓买不起粮。

    “我们不缺粮,但我们得预防出现恐慌气氛,防止抢粮囤粮行为。”

    县录事道,“马知县,虽说县里有朝廷的官仓,可私人粮商还是有不少的,若是锁定粮价,只怕他们未必会肯啊。”

    马周很不客气的道,“粮商?粮商也是大秦的粮商,如今特殊时期,难道他们还想囤积居奇操纵粮价发国难财?谁敢不配合,那就视为有罪!”

    “什么罪呢?”

    “谋反!”

    马周冷声道,“大秦律令,谋反,谓谋危社稷,图谋推翻朝廷、危害国家之罪行。”

    县录事额头冒起冷汗,马周要把不肯锁价的粮商定谋反罪,确实也是能扯上关系的,可终究还是给人太过苛刻冷酷的感觉。

    但马周说特殊时期,一切从严,他又没无话可说。

    县中官吏们都望向李纲,毕竟马知县虽说是新科状元郎,可毕竟李县丞可是太子老师,曾经是宰辅。

    “某觉得马知县说的是正理,越是这个时候,越要稳,粮商要赚钱,但不能在这个时候赚钱。”

    马周对李纲投去了感谢的眼神,接着又道,“当然,除了保证粮仓安全,实行定额配售外,我以为当趁眼下时间,由县里组织,拿粮食出来雇佣青壮民众,修路铺桥、筑堤通渠,兴修水利,改造城市,这既能办些实事,又能赈济灾民,以工代赈,事情也办了,灾也赈了,一举两得。”

    李纲立即点头,“我赞成马知县的计划!”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

    做为新科状元郎,马周没留在长安城里享受众星捧月的感觉,没流连于那些勋戚豪门的宴请,没忙着去拜访高官们,而是跑到下面来挂职任事,还一来就要干实事大事,这份态度,还有他的计划,都得到了下面官吏们的赞赏和支持。

    “天灾无情,人有情。咱们偃师县,不仅仅是要渡过灾情难关,还要化灾难为动力,组织民力,把一些需要办的事情,都一起趁空办了!”

第1336章 改旗易帜

    七月。

    中原大旱,赤地千里。

    旱情遍及关中关东十余道,连荆湘巴汉、江淮等地,也都是千里绝收。

    本该已是夏收过后的喜悦丰收之时,可现在地里干旱裂开的隙缝,都能塞进拳头。

    中原大秦治下诸郡县还好,毕竟朝廷从去年就有预测今年会有大旱,还可能有蝗灾,于是早早应对布置。

    各地都早早调备粮食,加上对粮食的控制,普遍推行定量配售,防抢购囤积,防粮商趁机居奇囤积涨价,兼之朝廷在各地推广以工代赈,利用如今灾情后出现的民力空余,于是组织百姓修建一些水利设施,以及修路铺桥,修补城池啊,城中的地下暗渠改造等等。

    百姓虽受灾,可去做工都还能赚工钱,直接以粮食抵工钱,家中老小妻儿们就全家上阵去捕蝗,捉多捉少都能换得粮食回来。

    对于朝廷来说,数年积蓄,要应付一场大灾还是可以的,毕竟旱灾其实比洪灾又要好的多,也比瘟疫等更好对付。只要有粮食,就不怕他旱。就算旱情严重,百姓饮水困难,可人是会走的,甚至可以暂时离开缺水的地方。

    一场大旱灾,却没有引发大饥荒,也没有出现什么大流民。

    各郡县的百姓,都留在家中,大家没有田可耕种了,可还有官府组织的工程要干,修路铺桥建城筑堤修坝堆水库,挖水渠疏河道清池塘通暗沟,甚至是城池改造,新建街市等等。

    朝廷各地仓库中的那些粮食,在这个时期,成了最坚挺的货币,也成了最稳定民心的保障。

    若不是那一片片干裂的田地,甚至会让人误以为这里根本没有灾情。

    不过汉江以南的荆湘,淮南长江以南的江东江西,却不一样了。

    席卷全国的大旱,让三藩之地也没能躲过,林士弘江西道内最大的湖泊,鄱阳湖原本浩淼千里,如今已经旱的成了大草原。

    荆湘的洞庭湖,一样缩减了三分之二。

    江东之地,近半的河流断流。

    最要命还是萧铣的南梁,居然爆发了蝗灾。

    荆湘之地,湖泊众多,干旱导致洞庭湖一带成为蝗虫爆发的温床,在中原各地早早就忙着挖蝗卵、捕跳蝻、捉飞蝗时,南梁却并没有什么动静。

    甚至在稍显安稳的大环境下,南梁君臣们内部的斗争越发的激烈了。

    萧铣和他的诸郡统兵大将们之间,争斗越来越激烈。诸郡大将,都是手握重兵,对萧铣这个皇帝并不怎么理会,萧铣自然是不满的。可当初他除董景珍和张绣这些王爷大将,那也都是靠驱虎吞狼,本身自己手里并没有真正可以压制这些诸将的实力。

    于是用这个除了那个,马上那个就又尾大不掉了,始终还是改变不了什么。

    南梁小朝廷,只剩下了十余郡之地,可是大大小小的军镇数十个,大的统一二郡之地,小的统一二县,总之都是各自招兵买马。

    在这种形势下,又没有秦朝来犯,于是南梁君臣间就忙着削藩和反削藩,大战小战不断。

    军头们都忙着招兵买马抢地盘,哪有时间救灾灭蝗啊。

    哪怕大秦朝廷也早早就给萧铣等降过诏旨,提醒他们要抗旱灭蝗,预防出现大灾大饥。

    可谁也没有正眼理会过。

    到了如今,恶果终于显眼了。

    正常年景,南梁就因为大小军头们忙着巩固地盘,招兵买马的,导致许多青壮都在军中,风调雨顺之时,地里产出都不行。百姓种的粮食,大部份得上缴,自余很少。

    而今年南梁各郡,夏收十不足二,绝大多数百姓是颗粒无收。

    偏偏这时又爆发蝗灾,连秋种也没法了。

    百姓手里又没余粮积蓄,郡县里的军头们,遇到这大灾,却越发的守着粮仓不肯放粮。

    百姓饿的没办法,于是只能开始流动起来。

    甚至已经有不少地方出现了饥饿的流民攻击地主富户们的庄园宅子,抢劫粮食的行为。

    下一步,乡村的地主们被抢光后,就可能要攻打县城抢劫官仓之粮了。

    许多流民开始北上。

    他们的目的就是渡过汉水,到大秦的地界上去,避灾求粮。

    无数的饥民都喊着北上投秦的口号,拖家带小,扶老携幼。

    可是此时,不论是萧铣还是各郡县的军头们,救灾时不用心,但却纷纷开始拦截流民,禁止他们出界越线。

    对于他们来说,百姓也是资源,还是宝贵的资源,是兵源补充,是粮食耕种者,是军械制造者,若是百姓都跑了,那他们还怎么维持?

    至于说百姓受饥,他们不管。

    汉口。

    汉江上,一条楼船停泊江心。

    船上,南梁的沔阳太守张镇周、江夏太守周法明一起拜见安陆太守翟摩侯。

    “翟公,我等皆欲改旗易帜,归附大秦!”

    翟摩侯却道,“时机未到啊。”

    “可我们撑不下去了。”

    张镇周和周法明一起叹息道,灾情越来越严重,如今不说救灾了,他们连军粮都得不到补充了。

    郡内的灾民,现在已经向流贼发展,开始攻城围县,局势确实控制不住了。

    两人早就跟大秦眉来眼去了,甚至若不是大秦一直不同意他们归附,他们早就率部献土归秦了。

    现在他们再一次提出要改旗易帜归秦。

    可翟摩侯虽然一直负责与两郡联系,但也不敢答应下来。

    “自当初圣人与三藩约好,三藩各封郡王后,几年来都是井水不犯河水,若是你们归附,这来之不易的安稳就将打破,战事再起也。”

    “翟公,萧铣如今已经是众叛亲离,就算我们归秦,他也不敢吭声的,甚至只要我们先带头归秦,到时必然还会有许多郡县响应归秦,那个时候,只要圣人一道诏令,便可召萧铣入洛阳,南梁不攻自灭。”

    “这不是一城一地之得失,这关系着大秦的整盘棋,三藩虽常相互攻伐,可在面对大秦时却是攻守一体的,一旦南梁有事,其它两藩也必然牵动,到时就是全局的变动。”

    张镇周无奈道,“如果翟公还是不肯接受我等归附,那我等就只得率兵携民弃土渡江归附了。”

第1337章 江夏

    “你们这样不是为难我嘛。”

    翟摩侯有些无奈的道,他端起面前的茶壶,给两位南梁太守各倒了一杯茶,然后又指着盘中的鱼道,“这是江里现捕的鱼,鲜着呢,油一煎,那个香啊,还热着,一点腥也没,尝点。”

    张镇周叹气。

    哪还有心情吃鱼喝茶啊,上火的满嘴是泡。

    其实他们早就欲归秦了,只要大秦一句话,他们随时归秦,可关键就是,他们想归秦,秦人都不肯。

    总是说什么江南三藩一盘棋,牵一发而动全身,还不到时候。

    这左等右等的,现在眼看着治下郡内大乱,他们就想趁早归秦,然后就可以甩手了。

    “翟公,要不你帮我们再跟上面奏请一下,我们太难了!”

    周法明也道,“实在不行,翟公你先借我们点粮也好。”

    “要不,你开放边境,让我们放些灾民先过去?”

    看着这两位如今南梁朝中的大军头,翟摩侯有些哭笑不得。自来担任这安陆太守后,虽说是在前线边境,可是他的日子确实挺轻松的,两个邻居太守,整天就想着怎么投秦归附。

    “借粮,这也没有这个先例啊。”翟摩侯手捧着茶杯,天气炎热,呆在江心船中,倒是江风习习很是惬意。

    “翟公,我们也是没办法啊,那么多的灾民,又是大旱又是蝗灾,如今百姓皆成饥民,不说百姓,就是我等兵马,也是军仓无粮啊。这样下去,别说饥民成流贼,就是我等的兵马,也要成乱兵啊。到时侯,我们可就真无奈压制他们,一旦这些灾民乱兵越界,到时也会给翟公你添麻烦啊。”

    沔阳郡在汉江之南长江之北,而江夏郡在汉口之南。

    这两郡可谓是如今南梁小朝廷的战略要地,可两郡太守却整天想着投秦,这事情其实萧铣也清楚,可他也没办法,他现在是政令不出南郡江陵城,各地大小军头们,明面尊他为主,可实际上都是各自为政,各个割据一方。

    周法明也直言道,“如今的形势已经很危急了,这人饿急了,什么事情都干的出来,说不定哪天我睡梦中就让人割了脑袋去。所以,若是翟公不帮忙,那我可实在无法继续呆在江夏了,我今天回去收拾收拾,明天就去洛阳。”

    “二位可别忘了雷长颍啊!”

    翟摩侯提醒他们。

    当初雷长颍本是沔阳太守,暗里向秦投降,结果当时皇帝为了安稳三藩,先打赢西北跟西突厥、吐蕃、吐谷浑和诸羌的联合进犯,而对三藩采取安抚策略,对于归附的雷长颍反而擒拿送回给梁军,使提雷长颍被杀。

    张镇周一脸无奈。

    “实在不行,我干脆带兵杀到江陵去!”

    “对,我们联合发兵江陵,为圣人把萧铣拿了!到时举国归附!”

    “二位,有话好好说。”翟摩侯连忙道。

    “翟公,此一时彼一时也,当初雷长颍归附时,那时大秦正在西北大战,可眼下四边安宁啊。翟公,大功一件啊,不可错过。”

    翟摩侯想来想去,也有些心动了。

    “你们若是改旗易帜,会有多少部下拥护?”

    “大家早就盼着这一天了。”

    “我得奏报朝廷。”

    “只怕来不及了,如今人饿的两眼发光,再没粮,只怕就要人相食了。”

    一旦人开始吃人,那么就再无什么律法和道德可约束的了了。

    安陆郡虽说离洛阳近,可快马也得两三天,消息一来一回,最快也得五六天。

    五六天的时间,对于饿急了的饥民来说,确实太久了。

    “罢,我就担回风险吧。”

    翟摩侯当即决定,开放边境,先让江夏和沔阳两郡的灾民到边境来,他会在那里设立赈灾点,施粥放粮。

    要运粮到两郡中去,不如直接让灾民过来。

    至于两郡,依然还是由二人率兵驻守,他们所需的粮食,则由他们派人过来运取。

    “还请翟公能派一支兵马入境!”

    “对,最好是大张旗鼓,兵马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大张旗鼓!”

    周法明和张镇周一致要求。

    “好!”

    翟摩侯返回汉口后,立即召来属下官吏。

    然后亲自去拜访了城中的刘公公。

    刘公公是名宦官,是内侍省派驻湖北道安陆郡的一名宦官,负责安陆郡粮食换购蝗虫,以及加工储存蝗虫制粮的。

    “请刘公公借调救灾粮。”

    刘公公在汉口有几座大仓,里面存储的,全都是用蝗卵蝗虫粉以及小鱼小虾螺贝肉与杂粮加工制成的救灾粮。

    这种救灾粮比起各地售卖的养身粉自然要差些,生产过程更粗糙,材料也更次,可毕竟也是实打实能吃的食物。

    米糠麦麸豆粉芋粉掺杂着蝗粉鱼虾贝壳粉,闻着确实一般,吃着也不太好吃,可毕竟是能吃能消化的,比起直接吃草根树皮,可是不同。更别说那种吃下去勉强能暂时有饱腹感,可最后会不消化撑死的观音土了。

    何况,这些救灾粮里,甚至还加入了盐这种宝贵的东西。

    “翟使君的仓里不是还有许多粮食吗?”刘公公笑问。

    “实不相瞒,我打算做一件大事,只是时间紧迫。”翟摩侯把事情简单一说。

    那位才九品的刘公公一听,倒是吃了一惊,沉吟许久。

    “既然是干大事,那咱家自然得全力支持翟使君,只要翟使君写个公文过来,要多少咱家就给多少。”

    “多谢公公仗义!”

    “都是为圣人为朝廷办事嘛。”

    江夏。

    与汉口不过隔江相望。

    周法明回到城中,立即向属下文武宣布了这个好消息。

    “诸位,大秦终于同意咱们归附了!”

    众人无不大喜。

    “马上向各级传达此喜讯,改旗易帜,把大家准备好许久的秦旗打出来吧!”

    江夏城,太守府门前。

    第一个换上了秦旗。

    原来的梁旗被扯落扔到了一边,一面赤红的秦字大旗高高升起。

    看到这面旗帜,附近的人先是惊讶,然后是欣喜。

    终于,他们也成为秦人了。

    “咱也是秦人了,有救了,终于有救了!”

    “对,成了秦人就不怕旱灾不怕蝗灾,再不用担心饥荒了!”

    江夏城中,各个衙门,一面接一面的秦旗树起。

    而许多城中百姓,都急匆匆的跑回家。

    “娘子,赶紧,赶紧逢一面红旗,咱们归秦了!”

    家家户户争赶红旗。

    周法明也第一时间派人上街宣传告示,说江夏归秦。郡中百姓若是家中无粮者,可往渡口,那里会有船运送大家过江到汉口,那里会有汉口的官吏放粮施粥救济百姓。

    当天。

    无数的江夏郡百姓,开始往渡口赶去,到了地方,果然已经有江夏军准备的上百条船准备渡百姓过江。

    最先抢上渡船的江夏百姓,怀着激动的心情渡过长江登上汉口码头,那里果然有许多秦军在等候,他们指引着他们到码头附近去,远远的就闻到了一口口大锅里炖煮的粥香了。

第1338章 坏天子

    “来来来,都排好队了,排好队才有粥喝,不排队的没的喝!”

    一名健壮的民兵站在粥铺前,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他腰间左边佩带横刀,右边挂着弓插。

    手里还有一杆丈八长矛。

    有一个满脸胡子长满横肉的江夏汉子饿急了,闻着那粥香忍不住上前,“爷们都快饿死了,赶紧先来碗粥填填肚子。”

    持矛的民兵冷眼瞥了他一下。

    “退后,排队!”

    络腮胡不满的上前,打算自己盛粥。

    “退后!”民兵再次喝声。

    可是这家伙却充耳不闻,或许是太饿了,又或许他并没有重视这民兵的喝令,依然上前。

    “找死!”

    民兵大喝一声,“拿下!”

    顿时,冲出来七八个民兵,一人一杆丈八矛,倒也没有直接拿矛头刺,而是拿矛杆就砸。

    络腮胡虽彪悍,可双拳也难敌四手啊,何况这还是一火九个健壮民兵呢,没几下就被打趴在地。

    “停!”

    那民兵火长上前,“别装死狗,起来,到后面排队去!”

    络腮胡恼怒万分,又羞又气,可看着那些民兵,只能咽咽口水,从地上爬起,拍拍灰尘,退到后面去了。

    有了这个家伙的前车之鉴,接下来江夏百姓倒是很听话的开始排队。

    每个粥桶前都排一队人,禁止插队。

    甚至还有几个桶前,只排老人、孩子和有孕的妇人。

    排到粥桶前,饥民们双手捧着碗。

    饿民们在外,这碗是必带的。

    粥桶后,一个民兵舀起一大勺粥倒入他的碗里。饥民感激的躬身点头,然后从一侧离开。

    碗里的粥散发着诱人的香味,粥熬粥的时间挺长,很是浓稠。不过这粥看着并不米粥,也不是小米粥,倒像是米糊。颜色有些偏黄偏暗,但饿久了,哪还管这些。

    顾不得粥烫,碗捧到嘴边,开始一点点的吸。

    粥入嘴,很粘稠的感觉。

    嗯。

    还有点咸味。

    似乎,好像还吃到了点鸡肉味。

    不对,似乎还有鱼的味道。

    嗯,也有米的味道,似乎还有豆子味,还有什么味道?

    细想,似乎有点过年喝腊八粥的味道似的。

    好吃。

    又吸一口。

    越品似乎越有味,这个时候腥味成了河鲜味了,蝗粉成了肉味。

    后面打到粥的人也都过来了,大家蹲在地上,开始吸溜着。

    喝粥的人吸溜声越来越响,最后汇聚成一片。

    最先打到粥的那个,已经喝完了那大碗粥,看着已经空了的碗,他有些意犹未尽,虽然这个碗一碗能装起码三斤,可他觉得还不够。

    想了想,还是又捧着碗到了后面排队。

    一个民兵上来。

    “你已经喝过粥了。”

    “我还没饱,饿。”

    “饿久了的人,不能吃太多,不然会撑坏的,跟我来,到这边来。”

    “去哪?”

    “到这边来做事,搭棚,你们住的棚子,放心,不会让你白做。干一天活,给你一升救灾粮。”

    “什么是救灾粮?”

    “就是你刚才吃的那种。”

    “带鸡肉味和鱼虾味的这种?”

    “嗯。”

    “干一天就有一升?”他有些不敢相信有这样的好事。

    “当然,干一天就有一升,而且,还另管你两顿饭,这一升粮算是工钱,不用扣伙食粮。”

    捧着大饭碗的江夏人不由的半信半疑,但最后还是跟着去了。

    第一批乘船过江的江夏百姓有一千多个,很快就都喝到了粥。喝完粥后,青壮者被安排去搭建棚屋,挖排水沟挖茅厕,而妇女孩子也分到了一些轻松的活干。

    每个人都被告之,听安排干活,可以领到救灾粮充当工钱,还可以一天吃两顿免费饭。

    若是不听从安排,就要被送回江南岸去。

    长江上。

    船还在一趟趟的往返,一趟过来,带着千余饥民。一趟过去,则带着一船船粮食。

    不过这些过江的粮食,并不给江夏百姓,周法尚带着江夏的士兵守着这些粮食,这些是供给江夏士兵的军粮。

    灾民,只能乘船过江去。

    “这粮怎么闻着有股腥味?”

    卸粮的江夏兵疑问?

    周法明笑道,“这是救灾粮,有五谷杂粮掺入了鱼虾贝壳等磨成了粉,自然会有股子腥味。”

    “能吃吗?”

    “当然能吃。”

    江北岸,汉江西岸,沔阳郡的百姓,也在太守张镇周的安排下,开始乘船渡往汉口。

    江夏和沔阳本是鱼米之乡,奈何也是三灾五难之地,荆汉常有洪灾内涝,又时不时的还会有干旱蝗灾,更别说这些年中原其它地方都已经安稳太平了,偏偏他们这里却还战乱不止,更别说各种苛捐杂税苦不堪言。

    绝大多数的百姓,家里都没什么余粮,一遇灾,便无法自救自保。

    一连数天。

    汉口附近,船只越聚越多。

    江夏、沔阳的百姓正不断的赶到渡江口渡江投秦。

    过江的灾民越来越多。

    江岸边,已经搭起了越来越多的棚屋,不过不是胡乱搭建,都是由安陆郡的官员指挥规划,有民兵们监督搭建的。

    一排排十分规整,甚至每隔一段距离就建有公共茅厕,还有垃圾投放点,甚至有水房可以洗浴。

    虽然都比较简陋,但如军营一般规整。

    住进来的灾民,也全都要登记,每人都领了一块身份牌,身份牌都是一式两份,一份灾民佩带在身上,一份留档。

    并且对灾民还实行了保甲连坐制,哪怕这只是临时的安置点,可也管理严格,灾民们携带的所有武器都被收走,禁止携带拥用。

    汉口城内城外,更是驻扎着一营营精锐的大秦卫营兵,他们距离江棚屋区不远,一有乱,便可立即赶到。

    灾民们每天都有事做,开始是建棚屋,建完棚屋又是运粮,好在大秦人说话算话,干一天活给一升粮包两顿饭,妇人七合,老人孩子也有五合粮。

    口味独特的救灾粮,现在灾民们已经习惯,并且很喜欢这种带有肉味鱼味的救灾粮,虽然这种粉只能煮成糊,或是疙瘩汤,但每天能填饱肚子的感觉真好。

    尤其是白天干活吃饱了,发的粮就能攒下来,看着攒的救灾粮慢慢增加,晚上睡觉的时候枕在头颈下,别提多安神助眠,甚至睡着都能笑醒。

    “一江之隔,却天壤之别啊。”

    一名读过书的江夏民在竹子搭起的棚屋里跟自己的儿子们感叹道,“这老天是公平的,下一样的雨,出一样的日头,可是呢,这安陆百姓就不怕,他们田里没收成,一样能吃饱饭,可咱们呢,却成了流民,得背井离乡,这还是运气好,有江北搭救咱们,否则就又成了大业末年那时一样,不知道得饿死多少人啊。”

    “爹,你说为啥老天下一样公平的雨,可却有人遭灾受饿有人不遭灾受饿呢?”

    “天是公平的,但我们江南江北人的天子却不一样,江北之人有个好天子,我们却有个坏天子。”中年人直言不讳的道。

第1339章 南梁水师

    “这是叛乱,是欺君!”

    南郡,江陵城中,萧铣破口大骂。

    江夏郡与沔阳郡的易帜,简直就是一把锋利的尖刀,狠狠的插在他的心口上。一直以来最担忧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召徐舍人前来拟旨,朕要调兵讨逆!”

    杜之松连忙劝谏。

    “张镇周、周法明本为隋将,大业末率官军来攻因败而降。然则并不忠心王事,早年就与雷长颍、许绍、董景珍等欲归秦,当时秦因外敌环伺而故不意腹心生乱,故保留三藩。然则如今,放眼四顾,四边还有谁为秦之敌手?”

    杜之松此前任萧铣的中书侍郎,执掌机密。后三藩向秦称臣,换地封王,萧铣这个南梁天子实际上已经去除帝号,秦改封其为南郡王,授湖南道节度使、南郡太守。

    杜之松因此与改为湖南道节度司马。

    “大王,张镇周等人易帜,这绝对是秦人授意,否则有雷长颍之鉴他们不敢如此。可既然秦人授意,那我们还如何讨伐?”

    “朕朕朕”萧铣连喊了三句朕,可却说不下去了。

    杜之松提醒萧铣,“大王当称孤,自称朕,若传出去,便是叛秦谋逆也。”

    自向秦称臣之后,萧铣确实已经好久不曾自称过朕了,都是自称为孤。可现在,江夏和沔阳二郡的叛乱,让萧铣已经沉不住气了。

    哪怕这几年过的再艰难,可名义上他还是这荆湘之主,不到最后一步,谁会甘愿放弃这地盘地位呢。

    “报,大王,按察使许智仁求见。”

    “他来做什么?”萧铣皱眉。

    湖南道按察使许智仁,并不是萧铣的人,他父亲许绍,先是夷陵郡通守,与李渊是同学。当初萧铣攻略江汉之时,许绍就硬是不肯归附,连结四郡顽抗,最后又上表归附于秦。

    三藩向秦称臣后,皇帝授许绍为安陆郡公,授湖北道右都督指挥使,并授其子许智仁为湖南道的右提刑按察使。许智仁,实际上在江陵,就是皇帝安插的一个钉子,监视江陵的。

    “不见。”

    司马杜之松劝说,“许智仁是皇帝的人,不如听听他的来意。”

    许智仁进殿之后,倒是开门见山的说明来意。

    皇帝在洛阳听闻湖南道灭蝗防灾不利,导致如今湖南道饥民四起,而江夏、沔阳两郡饥民甚至渡江越界进入了安陆郡内。安陆郡不得不紧急拔调粮食救济灾民,给予临时安置。

    皇帝对萧铣非常不满,认为他没有尽到节度使应有的责任。

    “陛下圣谕!”

    萧铣站在那里不动。

    许智仁嘿嘿笑了两声,提高声音。

    “圣人口谕,南郡王萧铣接圣人口谕!”

    萧铣最终还是只得在许智仁面前跪接谕旨。

    “圣人口谕,朕早就给你萧铣提醒了几次,今年会有大旱甚至会有大蝗灾,让你们早做预防,及时防备,还给了你许多灭蝗的法子,让你们加紧备粮防灾,可是你都干什么了?如今湖南饥民四起,百姓都跑到四边的郡县,你这是让朕来给你擦屁股吗?接朕口谕之后,立即赴洛阳见朕,朕让朝廷有司与你一起商议该如何救治湖南诸郡灾民之事项,即刻入京,不得迟缓,若有延误,后果自负!”

    萧铣叉手。

    “臣接圣谕。”

    起身,萧铣面色难看。

    “郡王,下官已经让人备下车马,请郡王与江陵城中的诸司官员们立即动身前往洛阳。”

    萧铣冷哼一声,“这个时候孤怎能离开?”

    “难道郡王自己有能力赈济灾民?若这个时候,朝廷不拔粮赈济湖南,只要一道封锁边境旨意,湖南道就将大乱,郡王那个时候又当如何?拿什么面对百万饥民?”

    “许观察使可知江夏周法尚和沔阳张镇周已经叛乱?”

    “叛乱?从何说起?”许智仁呵呵一笑。“为何本官接到的消息,却是两位太守一心为救治灾民,兢兢业业啊,两位得不到江陵的支援,于是只能请求相邻的安陆郡帮助,如今安陆又是借粮,又是接收灾民,郡王怎么能如此说那些办实事之人呢?”

    话不投机半句多,面对着许智仁明显的谎言,萧铣也不欲再争论。

    “请许观察使先回衙门,孤还有些事情要先处理下。”

    “还请南郡王早点动身!”许智仁说完,便甩袖离开了。

    待那背影消失在殿门口,萧铣直接砸了手里的玉如意。

    “召文士弘、盖彦前来!”

    杜之松还欲劝,可萧铣根本不想听。

    文士弘和盖彦皆为萧铣心腹,也是这些年麾下比较可靠的将领了,正是凭着这少数几个将领,才能勉强在诸镇军头们的跋扈中生存下来。

    “秦人欺人太甚,吾不能坐以待毙,二位,孤要你们尽起江陵水师,发兵江夏、沔阳,讨平张镇周、周法明二逆!”

    文士弘和盖彦被萧铣授予总管之职,并许诺待讨平二逆后,到时由文士弘接任沔阳太守之职,由盖彦接任江夏太守一职。

    数日后,二将集结了五牙战舰等大楼船百余艘,又各计中小船只三千余艘。其中大的楼船如黄龙、五牙、飞云、盖海、长安等,都是五层的楼船,最大的可载三千士兵,小的也能载八百人。

    这支由大小战舰和商船等组成的三千多条船的巨大舰队,足足有十万人马之多。

    二将率领的舰队离开江陵不过八十里,便在油江口的公安停泊靠岸不走。

    萧铣派来监军的司马杜之松问二将。

    “为何停下?”

    文士弘和盖彦站在甲板上,指着江口那浩荡的舰队,“杜司马以为这支舰队如何?”

    杜之松没吭声,这支舰队确实很大,可却是乌合,强征了许多商船,船上的士兵也有近七成并非战士。

    就连那些五牙、飞云等大楼船,其实都是隋朝时打造的楼船了,这些船看着很大很威风,可他深知,在荆江之上,这些笨重的楼船,却根本不是大秦长江舰队那些软帆宝船的对手,那些船速度快,移动灵活,船上装备更好,更别提船上那精锐的战士了。

    “看来杜司马心里也清楚了。”

    杜之松问,“你们现在停在这里打算做何呢?”

    盖彦毫不掩饰的道,“张镇周和周法明是聪明的,我们打算学他们,易帜!”

第1340章 逼宫

    “大王!”

    萧铣在江陵码头送走舰队后,回王宫喝了两杯便睡下了。睡的正迷糊呢,便被吵醒。

    “何事?”

    红着眼睛的萧铣怒问。

    “大王,不好了,舰队又回来了!”

    “回来了,什么又回来了?”

    “就是早上刚走的舰队,又回来了。”

    萧铣披散着头发,“这是怎么回事,难道还忘了什么事?”

    那名禀报的内侍颤抖着道,“回来的舰队的旗帜不对。”

    “他们换上了秦旗!”

    这下萧铣的困意一扫而光。

    江陵码头。

    早上才出发离开的舰队,中午又回来了。

    去的时候,打的是梁字旗,可现在却全换成了秦字红旗。

    若不是这舰队早上才刚离开,大家还有些印象,还真会让人误以为是秦军舰队到了。

    可那些船还是那些船,尤其是那些五层的大楼船,什么黄龙号什么飞云号什么盖海号,都是很有特色的,根本不可能认错。

    码头。

    湖南道按察使许智仁一脸笑意的出现。

    舰队的旗舰黄龙号上,杜之松与盖彦、文士弘三人走下。

    “拜见许按察使!”

    许智仁似乎一点也不奇怪这支舰队的去而复返。

    “识时务者方为俊杰,看来两位将军还是想清楚了,就是不知道杜司马考虑明白没有?”

    杜之松能有什么想法?

    他早就已经知道了,许智仁暗中早与江陵的许多军将官员来往,盖彦和文士弘这两位萧铣的禁卫大将,也早就被他拉拢过去了。

    谁都知道大秦真要开战的话,萧铣一点胜算都没有的,这种情况下,谁愿意螳臂挡车呢。

    这就如同当年隋朝与西梁朝廷一样。

    “百姓无罪,还请莫要骚扰杀掠!”杜之松叉手请求。

    许智仁道,“某为湖南道按察右使,是秦官,也是本地官长,又不是贼匪,如何会害百姓?放心,湖南归秦,百姓可脱离灾难饥荒也。”

    “走,去见下南郡王!”许智仁笑道。

    大队士兵从船上下来,这些本来是萧铣倚为依仗的禁卫,是过去对抗诸镇军头们的卫士,可现在他们在江上转了一圈,便易帜归秦,如今反倒要去逼宫了。

    江陵城,南门。

    城门守将看到大批的士兵来到门下,旁边还跟着许许多多来看热闹的百姓,甚至有许多灾民们。

    守门士兵面面相觑。

    先前萧铣派大军登船去讨江夏沔阳叛乱,城中只余禁军不过几千人。

    现在大军来到城下,看着那秦旗。

    文士弘和盖彦来到门前,“打开城门!”

    城门守将看看二人,又看看二人身后的秦旗,再看着那乌泱泱的人头。

    最终还是开门了。

    当萧铣赶到的时候,城门已经打开,许智仁已经率军入城。

    他们相逢于长街之上。

    许智仁上前。

    “南郡王,码头上船已经在等候了,请郡王登船赴洛朝见天子!”

    萧铣望着文士弘和盖彦。

    “你们为何要背叛?”

    二将不答,只是叉手行礼。

    萧铣浑身颤抖,可看着四周那沉默的士兵,也知道大势已去。本以为,还能放手一搏,可如今方知,其实他早就没有了半点反抗的余地了。

    许智仁对杜之松道,“杜司马,请劝说下南郡王,勿执迷不悟也。”

    杜之松上前,“郡王,眼下入洛,依然不失富贵也。”

    萧铣仰天长叹。

    良久,他终于还是垂下了高傲的头颅。

    想当初大业末年,天下大乱,他当时也不过一县令尔,时董景珍等巴陵军官们拥他为主,其实也不过是因他是南梁西梁皇族子弟而已。

    从始到终,他这个梁天子,也一直没能得到董景珍等人的真正拥护,这些年,他尽跟这些军头们斗了,杀了这个又起来那个。

    终究,还只是便家了罗成。

    “就请许按察使在孤离开后,暂摄湖南道一应事务!”

    说着,萧铣让人取来了自己的湖南道节度使帅印,转交给了许智仁,然后带着杜之松等一干江陵官员们登上了本应去讨伐叛乱的战船,前往汉口,然后再换汉船溯汉江而上至襄阳,再沿朝廷这几年修建的南襄运河直入河南往洛阳。

    踏上五牙楼船,站在甲板上,萧铣忍不住回头。当初他将梁都迁到江陵时,还曾意气风发的以为,自己能够光耀祖宗,恢复萧梁。可谁知道,十年努力,终究还不过是一场梦而已。

    数条船护着五牙楼船顺荆江而下,直往汉口。

    江陵城头,已经红旗飘飘。

    暂代湖南道节度使的许智仁,立即开始发号施令,先是立即向朝廷奏捷报喜,然后又马上给自己的父亲,驻于襄阳的湖北道右都督许绍去信,请他派兵南下江陵,同时他还向驻于汉中的巴汉道左都督黄君汉去信,请他派兵自长江上游出兵南下,协助接防。

    此时湖南道诸郡地方上,还有许多大小军头,这些人未必肯配合交权,必须得施加压力,最好的压力,当然还是秦军出动。

    当然,除了借兵外,许智仁还向二道请求借粮。

    如今湖南道诸郡,灾情严重,流民众多。江夏和沔阳已有安陆和永安二郡救济,但其余诸郡也还有上百万灾民需要粮食救济。

    若是没有粮草救济灾民,只怕到时就会形成更大的动乱了。

    坐在萧铣的宫里,许智仁写完几封信,伸了个懒腰。

    “这个翟摩侯,擅自作主,倒是折腾的我够呛。”

    许智仁抱怨了几句,本来朝廷计划里,这两三年里都不会想动三藩,尤其是今年这个时候,中原到处受灾,朝廷全力忙着救灾呢。

    这个时候突然跟南梁闹起来,虽说现在结果比预料的还好,可是这也一下子新增了上百万的灾民要负担了,这本来是南梁的事情,现在都成朝廷的事情了。

    这还是好的结果,若是这次出了点意外,打起来,那负担就更大了。

    不过看着桌案上摆着的那枚湖南道节度使帅印,许智仁又不由呵呵的笑了几声,不管如何,自己起码也暂摄了节度使之职,也算过了把帅瘾了。

    “但愿接下来各郡能够识时务一些,不要再生什么节枝就好。”

第1341章 上将出巡

    洛阳。

    自安陆太守翟摩侯上报江夏和沔阳二郡易帜后,罗成便没有怎么睡好过了。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此时此刻,朝廷虽无外患,可也都全力忙于灭蝗救灾,这个时候,三藩变乱,这可是朝廷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可偏偏这翟摩侯不懂大局,非要在这个时候为了贪一时之功,接受了江夏和沔阳二郡的易帜,甚至都等不及请示朝廷就同意了,那边还已经开始接收灾民,拔调粮食过江,还派出了安陆的卫营兵南下。

    不管翟摩侯如何大胆,可他是大秦的安陆太守,他的行为,一样代表了朝廷。

    这种时候,朝廷也已经被翟摩侯牵着鼻子走,只能进不能退了。

    锦衣卫和皇城司都迅速组织了专门的小组,负责关注三藩,尤其是江汉一带。

    一条条消息,正汇总而来,全是最优先等级。

    “圣人,大喜。梁将盖彦和文士弘率舰队易帜,回师江陵逼萧铣入朝,如今江陵城已经易帜,萧铣也乘船来洛。”

    “还有,夷陵和清江二郡,也皆已经易帜。”

    如此一来,整个南梁的长江以北之地,尽入大秦,甚至江南还有清江和江夏两郡,以及夷陵和南郡部份也都入秦。

    这确实是好消息。

    第二天一早。

    罗成在宣政殿召开御前会议。

    这次的御前会议比以往少了不少人,有不少宰辅们现在还地地方任巡抚使,负责救灾。

    当枢密使张须陀通报了荆湘最新形势动态后,大家都非常高兴。

    “看来江陵小朝廷,比我们预料的还要脆弱,不堪一击。早知如何,应当早削平三藩。”

    “其实朕现在并不想削藩,哪怕这次南梁直接削平归秦,可江西林士弘、江东沈法兴呢?此二藩可没有湖南萧铣这么内讧的厉害,我们对江东江西二藩的渗透也还远不如湖南,现在提前把萧铣平了,这并没有什么好处,这早晚都是我们的,可是现在却必然要引的江西江东二藩反弹了。”

    三藩若是不动他们,他们是不敢来惹朝廷的。朝廷再安心发展几年,到时要平三藩,那就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事情,根本不会太麻烦,就如现在平湖南一样。

    可现在江南二道还没到时候,这个时候平了湖南,只会引的江南二藩鱼死网破了。

    “圣人,臣以为,可先不管江南二藩,既然对萧梁动了手,就要把事办妥当,趁此机会,彻底把萧梁的影响清除干净。”

    魏征提议,“可将夷陵、南郡、江夏、沔阳、还有清江这几郡,都划入湖北道。然后江南其它诸郡,仍归湖南道。”

    之前的湖北道,是汉江北诸郡,而湖南道是汉江南诸郡,湖南比湖北道郡多的多。

    “之前设立湖北道,本也是为削萧梁而做的准备,现在正好将萧梁诸郡一分为二。”

    有人则问,“既然如此,为何不以长江为界,把江北归湖北,江南归湖南,为何还要把江南的清江和江夏两郡划入湖北道,另外,为何南郡地跨江南江北?”

    “再有,为何把先前隶于巴汉的房陵郡划到湖北来?”

    这个问题,兵部尚书秦琼代为回答。

    “朝廷划分诸道,有两个标准,一是山川形便。在划界的时候,以山脉、河流等自然条件而进行划分,这样是最直接最明显的区分。比如秦岭、黄河、淮河、长江这些都是最好的划分依据,一些大山大川两边的百姓,甚至生活习俗等也都完全不同,如此划界,也是利于管理。”

    “当然,山川形便虽易于分划,易于管理,但是~”秦琼顿了一下,“但是这样的划分也是有隐患的,如果完全以山川形便的原则来划分道郡,那么就容易形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形胜之区。”

    “尤其是在道这一大的区划上,由于区域足够大,那么就极容易形成凭险割据的局面。历史上也是有过许多这等例子的,比如秦末之时,赵佗兴兵绝新道,割据岭南自立,建立南越国,使的岭南地区直到汉武帝之时才重新收回中原统治。”

    “再又如刘备割据益州,三国之中实力最弱,但他凭着巫峡之险、秦岭之固,加之天府之国的丰腴,却依然能鼎足三分,与曹操抗衡数十年。”

    也正是因为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因此在道这一级的划界上,不仅仅考虑山川形便,还得考虑犬牙交错。

    故意把一个地区的一些战略要地,划到另一道去,互相掺沙子。

    比如说河南道,本就是在河南以南,可大秦划道界的时候,却把在黄河北岸本就应属于河东道的芮城,也就是中条山以南,黄河以北这一块划到了河南道。

    又把本该属于河北道的洛阳北面的河内郡,划到了河南道。

    而同时,本来应当属于河南道的弘农郡,朝廷又划给了关中道。应当隶属河南的南阳郡,朝廷划给了湖北道。

    应当属于关中道的商洛郡(关中四塞之一的武关在其中),又偏偏划给了巴汉郡。

    至于天府之国蜀地,朝廷偏偏在蜀和关中之间,硬生生的设立了一个巴汉道。

    汉中对于蜀地是非常重要的,可朝廷并没把汉中给蜀地,甚至连巴东巫峡这样的重要门户,也划给了巴汉,硬生生的让蜀汉成了两个道。

    山川形便是大致的区划标准,然后特意犬牙交错,分割这些战略要地。

    在军事上,这是有必要的。

    湖北和湖南,理论上来说,应当是以长江为界,可实际上朝廷必须得掺沙子。

    在江南,把清江郡和江夏郡一头一尾的划给湖北。

    这么一划,湖北便有了四通八达的交通中枢的感觉,有汉水和长江这两条重要的河流水道,同时还把南阳盆地这个中原门户给划进来了。

    原本的湖北道,总体的地理上来说是有点缺失不全的,但这么一划,未来必然一跃为重镇要道。

    “重划后的湖北道,当派一上将军亲往镇守,朕以为可请天策上将军兵部尚书平章事秦琼前往湖北,授以湖北湖南巡抚使职,负责巡抚地方、安抚百姓,救济灾民。”

    “朝廷调派一万二千人马,随秦大将军南下驻防,如何?”

    秦琼叉手领旨,“臣愿往!”

    秦琼为宰相,他军中也有威望,他为巡抚统兵南下,巡抚湖北湖南,确实是没问题的。

    “圣上,对于原萧藩各地官吏军将们,该如何处置呢?”

    “量才录用,如张镇周、周法明可暂留太守之职,继续协助朝廷管治地方。如盖彦、文士弘,可分别授给湖北道右都督指挥使和湖南道右都督指挥使,其余太守等,视情况而定。对于原萧梁之兵,全都遣散回乡授给田地,军官全都待兵部铨选考核后录用授职。”

    “当务之急,还是先接管地方,同时救济灾民,得尽快让荆湘之地安稳下来。”

第1342章 两手硬

    洞庭湖。

    犹如一颗巨大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土地上。

    八百里洞庭,面向长江,接入湘江等四条大江,水波浩淼。

    这本是鱼米之乡,可是今年的大旱一样涉及到了这里,八百里洞庭湖,已经缩减了三分之二的湖面,许多原本水波浩淼之地,现在仿佛成了沙漠。

    到处都是裂开的大口子,不时还能发现那火白的土地上,有晒干的鱼虾螺壳等,一些渔船趴在干裂的地上,像是搁浅的鱼。

    “真是几十年未遇的大旱了。”

    “还是几十年不遇的大蝗灾呢,你看看,一眼望去,都看不到半点绿,全被蝗虫啃光了。”

    几名湖南道官员们陪着相国秦琼巡视。

    秦琼在三月底抵达洞庭湖,随他一同来的,还有一万二千名精锐战士,这个时候,洞庭湖南北,已经早有原湖北道和巴汉道和淮南道三道的兵马过来了。

    阚棱、王雄诞、西门君仪、许绍、黄君汉等大将,都亲自率兵入境。

    在一支支秦军的威胁下,原萧梁境内诸郡的大小军头们,无不望风归附,纷纷树起秦旗。

    他们过去跟萧铣斗的挺欢,可面对大秦时,却成了一盘散沙,根本没有抵抗的勇气。

    再加上如今大旱和大蝗灾,使的他们也是焦头烂额,连军粮都不够,还如何打仗,处处得指望大秦支援呢。

    诸郡纷纷被秦军接管,按朝廷枢密院的规划,入境的秦军,很快开始在诸郡设立新的卫营。

    锦衣卫和皇城司也很辛苦,他们几乎深入了每一个县乡,但凡手里有点兵,或是地方上有点威望的族长等,他们都去接触谈过。

    或是拉拢许诺,又或是威胁,洞庭湖两岸诸郡对秦军入境,都没有什么抵抗,他们甚至是期盼和欢迎的。

    因为秦人承诺了,接下来就会有粮食过来,大家都不用挨饿了,不用背井离乡去要饭了,更不用人相食。

    接下来还要均田分地,大家以后的税赋跟其它地方的大秦百姓一样,负担就要比现在轻上数倍。

    自大业末隋乱以来,其实大家日子越过越苦,萧铣和他的那些军头们控制着这里,税赋比过去高,兵役劳役也更高,百姓苦不堪言。

    甚至连那大别山里、衡山等山里的土蛮们,都能切身的体会到这几年日子艰难。

    洞庭湖以南,有许多土蛮。

    其实在三峡之中,也一样有许多土蛮,就连大别山里,也有许多土蛮部落,只不过相比之下,巴汉湖北的土蛮,相对要开化一点。

    而此时洞庭湖以南的那些土蛮,可就落后的多,尤其是越往南,土蛮越多越野蛮落后。

    桂阳、沅陵、零陵、衡山这几郡,其实跟岭南的情况差不了多少,都是汉少蛮多,汉人多数集中于平地,而蛮子们大多聚集于山区,数量众多。

    “湖北湖南如今皆归附于秦,以后就与我们都是一家人了,不管是汉还是蛮,按我们大秦制度,都要落籍,皆可分田授地,确产登记发给契证。大家也不用担心入籍后赋税高劳役重,我大秦的税赋是比历朝都轻的,役更少。入籍后,山里条件艰苦的部落,还能迁到平原地带,分给良田沃土,甚至子弟可免费入学读书,年过六十者,能每年免费领取食盐······”

    最重要的是眼下大灾粮荒,入籍登记,就能领取救灾粮。

    秦琼一手掌握着几万秦军,一手里是源源不断调来的粮食,可以说,他两手都硬。

    沿着汉水、长江,再通过湘江、清江、汩水、沅江、资江等河流,秦琼的军队和粮食,可以通往诸郡大城,以点成线,张起网来。

    那些军头们手中无粮,只能接受秦琼的条件,接受新的官职,然后或入朝或去他地上任新职。

    诸军头手下的军队,饭都吃不饱,自然也没有人愿意继续当兵,军官们还能保留军阶去兵部铨选侯官,而普通的士兵干脆就脱了军衣,在秦琼那里领了遣散散回家。

    绝大多数的士兵们解甲除去兵籍,领了遣散费后,又接受了秦琼的雇佣,暂时充当着运粮民夫,在江里拉纤或背粮。

    干一天活,就发一天粮,这活干的来劲。

    一船船的救灾粮通过江河运到诸郡各县,许多没来的及逃离家乡的饥民们,终于吃到了东西。

    而许多逃荒在外的百姓,也都被秦琼要求就地接受救济,不得再流动游荡。

    这种带着腥味的救灾粮,在湖北湖南却深受喜爱,饥民们发现,这东西虽然只能煮成糊糊和疙瘩团,但挺管饱耐饥的。

    甚至吃了半个月后,还能感觉到面色都变的红润些了。

    “土蛮下山入籍情况如何?”

    秦琼在各郡间巡视,如今湖北和湖南两道,各已经部署了一万二千府兵移驻,每道二十四个营。

    道郡县各级官府衙门,也都基本上恢复了运转。

    如今大河沿岸,也都设立了许多转运粮仓。

    情况正在好转,虽然还经常能看到遮天蔽日的蝗虫群飞过,可起码百姓们已经能吃上饭,已经安稳下来,不再四处游荡了。

    至于庄稼没了,现在没人关心了。

    秦琼如今比较关心的还是湖南道大量的土蛮们,过去这些土蛮实际上都是不入籍的。

    秦琼打算借着这次救灾,诱土蛮下山入籍。

    山里的蛮子们受灾的情况要好点,毕竟他们靠的不仅是种地,还能打猎。不过今年旱的太厉害,蝗灾又严重,到了此时,山里的蛮子们日子也不好过。

    住在山上,许多蛮子们连饮水都断了,十分困难。存的粮食也吃的差不多了,山中干旱,打猎也更困难,至于说捕鱼,河溪都干涸了,哪里还有什么鱼捕。

    山下的县城、乡亭,堆着许多救灾粮,每天都有人入山去劝说蛮子们下山。

    “下山的蛮子已经越来越多,岭南那边,也开始响应朝廷的号召,调拔粮食入湖南救援,从桂林郡过灵渠入湘江,粮食源源运入零陵和衡山,黔中道那边对口支援沅陵、长沙,巴汉道则支援清江、夷陵郡。”

    “有实打实的粮食摆在那,不少土蛮都下山来归附了,尤其是有周边诸道那些同源的土蛮部落出面劝说,现身说法,他们都已经有些相信入籍的好处了,如今每天下山来入籍领救灾粮的越来越多了。”

    秦琼点头。

    抓住这次救灾的机会,把土蛮诱下山入籍,这很关键。

    “江西那边,有什么动静没?”

    江西与湖南交界,大山相隔,但也一样还是有不少道路相通的。

    “有,不少靠近湖南这边的江西百姓,以及一些土蛮,都跑到这边来,也想领救灾粮。”

    “只要他们来,那就也一样发给他们救灾粮,记得登记起来。”

    “可有些人来了就不肯走了,这些人可是林士弘的人,若是引的林士弘恼怒不好吧?”

    秦琼冷笑几声,“林士弘自己没本事救济百姓,他的百姓跑到我们这里来求食,我们岂能不管?若是他因此而有什么想法,我随时奉陪。”

    “就怕林士弘的兵饿怕了,到时什么事都干的出来。”

    “我们不过界就行,若他们过界,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秦琼道。

第1343章 平步青云

    洛阳。

    萧铣入京。

    罗成对于萧铣还是挺客气的,特意在宫中举办盛大宴席招待萧铣,并让李密、王世充、窦建德、夷男等一干人做陪。

    萧铣看到李密、王世充等人时,还愣了许久。

    “魏公在洛阳安好乎?”

    曾经雄霸中原,为中原盟主的李密此时跟过去的死对头王世充却是相邻而坐,两人居然还能有说有笑,听到萧铣相问,笑了笑,“安好,当然安好,天下安定,吾为洛阳一富贵闲人尔。经常得圣人相邀入宫宴饮,着实不错。”

    萧铣听出李密话中的无奈,想到以后自己或许也就如李密一样,性命或许无忧,可再无自由可言,以后就将成为秦天子罗成的装饰,有藩使胡宾在的时候,便喊来饮酒做陪,说不得可能还得吟诗做赋跳舞唱歌相陪,不由觉得悲哀。

    酒宴之上。

    果然,皇帝让萧铣吟诗。

    萧铣心里愤恨,可最终还是只能起身做了首诗。

    “好,好诗一首啊。”罗成拍着巴掌赞叹着道,“卿既入朝,便就此留下,无须再还江陵。”

    罗成当即宣布,罢撤湖南道节度使衙门,同时改封萧铣为顺命侯,与归命侯李密、违命侯窦建德、应命侯王世充一起,皆为侯爵。

    又特赐他洛阳宅邸一座,奴仆等数十,虽非实封世袭爵,可好歹也是不错的安排了。

    萧梁小朝廷被废了,命保住了。

    随萧铣入京的那些南梁小朝廷的官员们,吏部兵部给予考核,有些确实有才干且品行不错的,也都量才录用,授给官阶职位,安排到各地任职。而有一些才能一般,或是品行很差之人,则要么除籍为民,要么降阶录用。

    对此,虽然不少人不满,可在朝廷面前,他们连讨价还价的资格都没有。

    至于过去萧铣封赏的那些什么王公侯伯爵位等,通通作废,能给量才授官就不错了,还想保留爵位?

    要爵也简单,凭本事去挣。

    天气渐凉。

    中原虽说夏收多数地方绝收,秋播又没水可耕种,可有朝廷的粮食救济,倒没有出现什么流民。

    受灾的百姓全都依然留在家中,不种田不耕地了,却由官府组织着以工代赈,忙着修水利设施,挖沟修渠堆水库,趁着干旱,清理河道挖淤泥,修道路建桥梁筑城池。

    大家干的热火朝天,每干一天活,累虽累,可能领到粮食啊。

    哪怕这些粮食多是带着腥味的救灾粮,可这灾年,有这样的粮食就不错了。回到家,看着家里粮缸里的粮食又多了点,心里那个安定啊。

    各地的蝗虫也已经被捕的差不多了。

    再多的蝗虫也比不起全民捕捉啊,各种灭蝗捕蝗方法层出不穷,官府大力总结推广,导致的结果就是蝗虫长的都跟不上捕捉的速度,更别说形成那种铺天盖地的飞蝗群了。

    当然也有没有蝗灾的地方,比如河北的北部地区,以及关外的辽东辽西、安东,还有岭南等地,这些地方就没有出现蝗灾,甚至旱情也并不严重,夏收不少地方还取得了丰收。

    如岭南之地,三季的林邑稻种推广,使的粮食产量大增,虽说这些粮食口感差,但胜在产量高啊,朝廷调动船只,源源不断的海运到广陵港、青岛、蓬莱等港,再运入内陆。

    掺上蝗虫干,这些口感差的林邑稻,连壳一起舂碾,最后制成的救灾粮运往各地。

    “下雨了。”

    河南,偃师。

    知县马周和县丞李纲,都仰着头,迎接着天下落下的一颗颗雨粒。

    如豆的大雨粒子砸下,还带着空气中的干燥。

    砸到脸上,甚至有些生疼,雨粒是那么的急。

    可马周和李纲却没有谁躲避,他们如傻子一样的仰着头一直迎接着这雨。

    “终于下雨了。”

    到处是在高喊下雨了的百姓。

    奋战抗灾几个月,李纲黑了许多,也憔悴了许多,一点也看不出大儒的样子,倒像是个黝黑的老农。

    此时李纲笑的跟个孩子似的。

    “老天终于下雨了。”

    马周在旁边揶揄,“看来上天终于认可了陛下。”

    李纲笑笑。

    雨势陡急。

    很快就成了狂风暴雨。

    “县丞赶紧入屋避避,这秋雨淋了可容易生病。”马周拉着李纲躲入廊下。

    “雨下了,灾也过去了。”李纲抹了把脸上的雨水道。

    “县里几个粮仓中还有不少粮食,那边内侍省的救灾粮仓里,更有许多救济蝗虫粮,终于是撑过去了。”

    李纲道,“现在还不算晚,等这雨下足了,得赶紧组织百姓播种,看还来的及种什么,能种什么就种什么,多少秋后总还能再收点,就算种点萝卜,也是好的。”

    “这是自然。”马周点头,虽说这次朝廷预备及时,可也确实消耗了不少存粮。

    得亏是捕了那么多的蝗虫,掺合着杂粮做救济粮,要不然,亏空消耗的粮食更多。

    李纲看着马周。

    “老夫与你这段时间共事,觉得你确实是个难得之人,并没有说状元郎的那种孤傲,最难得的是你这愿意干实事的心,朝廷最需要的就是你这样的年轻人,有才干,还肯吃苦,愿承担责任勇于视事。”

    马周一叉手,“先生更难得。”

    “我以前就是没早点下来,哎。”李纲一声叹息。“老夫相信,你的这番表现,肯定也被圣人看在眼里,要不了多久,圣人肯定就要授你以重职,二十年内,你必入政事堂为宰相!”

    “借先生吉言,愿有入政事堂那一日,马周想当宰相,但不是图宰相之权势威风,只是站的越高,便看的越远,也能做更多实事。”

    李纲拍了拍马周的肩膀,“年轻人,继续努力,只要你一直能够保持现在这样的心态,那么你他日必然一飞冲天,最怕的就是遇到了重挫之后,忘记了初心,更怕哪一天,走上了歧路。”

    话刚落。

    一队人马进入县衙。

    被淋成落汤鸡一样的宦官上前宣旨。

    皇帝降旨授马周为湖南道衡山郡郡丞之职,衡山郡为下郡,郡守为从四品,郡丞为正五品。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2231/ 第一时间欣赏隋唐大猛士最新章节! 作者:木子蓝色所写的《隋唐大猛士》为转载作品,隋唐大猛士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隋唐大猛士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隋唐大猛士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隋唐大猛士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隋唐大猛士介绍:
我表哥秦叔宝,我弟罗士信。
本是乡间一少年,终成隋唐大猛士——白虎罗成。
读者交流群:六五六一一八四八八隋唐大猛士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隋唐大猛士,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隋唐大猛士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