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隋唐大猛士TXT下载隋唐大猛士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隋唐大猛士全文阅读

作者:木子蓝色     隋唐大猛士txt下载     隋唐大猛士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344章 木秀于林

    “恭喜啊!”李纲笑道。

    刚说他会升,没想到这么快就升了。

    衡山郡属于偏远之地,下郡,郡丞的品级虽说只正五品,这个品级其实就跟河南县令、洛阳县令、长安县、万年县令这四个县令品级一样。但不管怎么说,这毕竟是一郡之副。

    大秦如今郡一级,有郡守、郡丞、郡尉,然后是郡主簿,接下来便是六曹参军事。

    以前的别驾、长史、司马这三上佐职,现在便是郡丞、郡尉,郡丞和郡尉各有分工,比如隋大业时郡丞是负责统领郡兵,掌治安,郡尉负责统郡府兵,但如今,则是郡丞郡尉分判曹务,跟县里的分工差不多,郡丞主要分管功仓户,郡尉负责兵法士三司,一文一武。

    来传旨的宦官也是连声恭贺,马周二月才考中进士得点状元郎,授的是从六品的秘书郎,然后这几月一直在偃师县知县事,结果现在以灭蝗救灾有功,一下子就授衡山郡丞,正五品了,这个升迁速度,简直是惊死人。

    正常一任起码得经过四考,也便是三年,一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最少也得经历四考优秀才能升迁,多数得经历两任才可能升迁,甚至也有可能只是平调。

    如他这般,科举直接中状元郎,授从六品,然后不过三个月,就又升任正五,这太逆天了。

    尤其秘书郎的从六品还只是个闲职,但正五品的衡山郡丞,这可是实打实的实职啊,一郡之副。

    要是干个四考干出成绩来,再往上可就是太守了。

    哪怕是任个下郡太守,也是从四品,尤其难得的是,太守可是主政官,可比其它的四品值钱多了。

    大秦也不过二百来个郡啊。

    马周很意外。

    “升迁太快,提拔过高了。”马周很直接的道。

    “你有才能,又有干劲,还是我大秦首个状元郎,天子门生嘛,陛下也欲树立你做个典型,因此破格提拔你,也很正常。”李纲倒是看的明白,如今说到底毕竟还是国朝之初,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天子用人,毕竟不比是吏部或政事堂用人,得循规蹈矩。

    皇帝有这样的权力可以不按常规用人。

    “宾王啊,衡山郡为朝廷新收附之郡,又处于偏远之地,那里土蛮众多,落后偏僻,当这郡丞只怕也并不是易事。你不能只将之视为是升迁,得正视这个挑战,要是准备不足,到时折戟沉沙,丢的可就不只是你的面子和前途,还有圣人的脸面啊。天下多少人都在盯着你看呢!”李纲提醒道。

    马周点头。

    结果那边又来一队人。

    “有圣旨到,李纲接旨!”

    圣旨宣读,皇帝授李纲为衡山郡太守。

    刚刚还在那里说马周得做好艰难奋斗心理准备的李纲,倒是愣住了,没想到自己居然也要去衡山,继续跟马周搭档,只不过这次他是主官,马周倒是副手了。

    马周哈哈一笑。

    “先生,看来陛下对我们俩个搭档很看好啊!”

    李纲无奈,“我都这把老骨头了,陛下还要我去那湖南衡山,还真是瞧的起我这老骨头。”

    “刚才我还担心到了衡山没人指导提点呢,现在好了,有先生同去,以后我在先生手下做事,就不操心这些了。”

    李纲自嘲了几句,倒也接受了这调令,从东宫太子詹事,到翰林院大学士,又贬为偃师县丞,如今又升调衡山太守,李纲这大半年来倒是起起伏伏,倒也习惯了。

    经历了这段日子后,他现在倒没抗拒去衡山,反而认为这是一个干实事的机会。

    “圣人也算体谅我老迈,还特意挑了你这样一个年轻才俊来给我做副手,以后就要多倚仗你了。”

    “我还需要先生多指点呢!”

    两人笑呵呵的说着,对于即将赴任的新职,倒没有半分畏惧担忧。

    皇宫。

    罗成听完皇城司的回报,听说李纲和马周接旨后的反应,笑了笑。

    “希望这一老一少传帮带,能够在衡山郡,也如在这偃师县一样,干的红红火火。”

    “圣人提拔马周,是否太快了些?”秘书监王道,马周毕竟先前是他秘书省的秘书郎,哪怕马周并没有在秘书省呆过一天。

    不过王这话倒不是给马周栽刺,纯是爱护他。

    毕竟木秀于林风必催之,马周本一介布衣,结果得皇帝召见,欲授他为御史,他拒绝后参加科举,连中六元,高中状元郎,已经够秀了。

    现在这么短时间里,又要从闲职的从六品下,直升正五品的郡丞要职。

    “老臣怕对马周不利,马周在偃师这几个月,老臣也一直关注着,这确实是个肯干实事又有真才实干的年轻人,能干又肯拼,加以磨砺,将来必为宰辅之才,就怕这样提拔过快,而折毁。那样,就是大秦之损失。”

    罗成倒是另一个想法。

    “马周有能力,又肯拼,那么他需要的就是机会,朕给他机会,朕也不怕他出错。衡山郡现在新收复,那里百废待新,尤其是还正经历着大灾,还没有恢复过来,马周在偃师救灾有经验,到了那边正好是可以发挥。”

    “尤其衡山现在的情况,偏远落后,正好给他发挥,就算没干好,也没关系,可以试错,年轻人最怕的不是犯错,而是没有机会,慢慢的消磨掉了他们的激情,最终便泯然众人也。朕也是看好马周这根宰相苗子,将来希望他能够成为名相的。”

    听到皇帝这么说,王倒是放下担心来。

    “圣人,江东沈法和和江西林士弘,都数次请求借粮救灾,如今又连上数道奏折,是真急了。”

    “他要粮,借他就是,但是得有抵押。这粮是借他的,不是送他的。”

    王不解,“他们能拿什么来担保?”

    “怎么就没有,拿钱绢来换粮总可以,也可以用工匠来换,金银也行,总之,但凡值钱的都可以拿来换。朕可以给他们粮,但不白给,他能拿出多少东西来,朕就换给他多少粮食。”

    “实在没东西换,就是铠甲兵器也行,奴隶牛马也可以,木料薪炭统统都行!”

    “想要粮食,总得付出点代价的。”罗成暂时不打算削平江南二藩,但不表示他就非得救援他们粮食。

第1345章 两湖熟天下足

    秦琼是以武入相的上将军,武人宰相行事自然也有武风。

    办起事来讲究的就是令行禁止,不容含糊,而且是风风火火。派驻卫营府兵,放粮赈灾,重新恢复各地官府衙门,巡抚两湖动作不断。

    江陵城。

    城中的皇宫,此时已经被改为皇帝的行宫江陵宫。秦琼的巡抚衙门,设立在外城之中,与三司衙门一起。

    后衙廊庑下,一张桌案,几把椅子围在一起,桌上泡着壶茶。秦琼、黄君汉、许绍、许智仁、杜之松、翟摩侯等一群人就这样围坐在那。

    “某出京之前,陛下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就两湖熟,天下足。”秦琼捧着杯说道。

    许绍花白的须发,眼下改任湖北道左布政使,他在江汉任职多年,甚至本也是这边的人,对这句话大为不解。

    “秦相,八百里洞庭湖,水患无穷啊。咱们这里,过去向来穷困,除了南郡的条件好些,其它地方都很穷,洞庭湖南面更穷。这两湖熟,天下足,何来?”

    许智仁也道,“我只听说过苏湖熟,天下足,未听说过两湖熟,天下足啊。”

    苏熟,便是指的苏松太湖一带,那里现在是江东节度使沈法兴的地盘。

    许绍籍贯安陆郡,祖父和父亲都曾任过楚州刺史,他此前为夷陵通守,可以说对于江汉一带比谁都了解。

    别看着两湖有洞庭湖有荆江,北面还有汉江,说来也是既有江湖平原,又有水运优势,可实际上,荆江南的洞庭湖也好,江北的不稳定河湖也罢,一直以来并不是友好的,甚至是灾害频繁的。

    荆江两岸等千湖遍布,这些大大小小的湖泊沼泽,其实都是由洪水导致。甚至许多湖泊,都是不稳定的,实际上就是洪泛区。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关键还是在于治水不利。

    虽说江陵一带古为荆州,也曾是天下要害之地,历朝都是花费很大力气治理,但也只是对江北一带有些成效,其治理的方法也简单,就是修堤,尽量的把水拦到江南去,不到江北来。

    这也正是过去江北的大湖云梦泽不断缩减最后消亡,只有在大洪水时期,江北才会出现一些洪水过后的湖泊原因。

    而对于荆江以南地区,基本上就治理力度小,因此一有大水便泛滥,洪水泛滥过后,便会形成许多淤积地带,因此湖泊沼泽密布,形成一片难以居住和耕种的地带。

    “荆江一带水灾频繁,河水泛滥,又导致河湖淤塞,因此说两湖熟天下足根本不可能。”

    秦琼笑笑。

    “如今荆江两岸的现状我也是知道的,前些日子我一直在各地跑,虽然现在是旱季,许多湖泊沼泽都干涸了,可看的更清楚了。许多地方说是湖泊,其实就是水很浅的淤积地带。”

    据秦琼得到的资料,还有他亲自去巡视的结果来看,现在荆湖之地,确实情况不容乐观,年年水害,甚至隔几年就有一次大的洪水,无数百姓受灾,被洪水淹没后,淤积为湖泊沼泽的田地也越来越多,不仅仅是八百里洞庭湖在不断增大,甚至在荆江和汉江下游之间,也形成了三个很大的湖带群。

    一遇大洪水,整个荆湖之地近十郡数十县,便成一片泽国。

    “自大业末以来,荆江汉水更是疏于堤防,导致河湖泛滥更加严重,如今每年都新增大片的河湖泛区,若是再这么继续下去,整个荆湖地区,就将变成一个巨大的湖区了。”

    秦琼抿了口茶继续道,“陛下的意思是得治湖,不能任由湖泊泛滥,得修堤,约束湖泊。把一些过去淤塞的河道重新疏通,把主干流河道挖深,将河堤筑高,保留一些主湖区的同时,把过去一些因洪水泛滥而淤塞的一些沼泽浅泊等,全都重新围垦造田。”

    不加以治理,那么河湖泛滥便会一发而不可收拾,到时湖泊不断扩增,会吞噬无数的田地村庄,而这些泛滥又会导致更多的淤塞,一遇大水更难以及时排洪,就会形成更大的水灾,如此一直恶性循环下去,最终这里就会变成无人区。

    围湖造田,当然不是要消灭湖泊,事实上湖泊有分洪蓄洪的作用,如果湖泊都没了,那么一遇大水就更加抵挡不住。

    但同时,也必须得正视湖泊的危害性,不能任由扩张和淤塞。

    所以朝廷其实早在几年前就开始调研荆湖,并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改造计划,这个计划很庞大,总体来说,就是加强筑堤,荆江汉水等大江都得全面清理河道淤积,加筑稳固堤坝,使的有更强的泄洪束水能力。

    同时还要对湖区也修堤,要保证湖区外的田地村庄安全,不能让湖水在洪灾时泛滥,把周边的地方也淤塞为湖区。

    清理江南江北的主干流河道,还要清理出湖泊泄洪的洪口出来,然后再围堤筑坝。主湖区地带不去动他,比如说八百里洞庭的核心区域,那些水深的湖区只清淤修堤,但对于外围,就是后来泛滥淤塞的那些地带,将之通过挖沟排水法,再围圩造田,重新将之恢复为良田。

    甚至这些改造好的田地,还能利用那些排水泄洪沟渠,引水灌溉。

    “若是能够做到这些,那么原来的洪区,十年九灾的苦地方,就能变成沃野千里,湖区的田地平坦而又肥沃,又能有灌溉之利,再引进优良的稻种,完全可以一年两熟,一亩地年产个三四石稻不成问题,诸位,想想看,难道那时不正是两湖熟,天下足吗?”

    许绍这个江汉本地人,也不由的为这伟大的计划而震惊。

    细一想,如果朝廷真能投入极大的人力和物力,尤其是有全面的规划的话,把整个荆湖十余郡一起治理,则真有极大的成功可能。

    荆湖不再泛滥,就不会再十年九灾,而过去的湖泛淤塞区,也将变成千里沃土良田,得新增多少田地,到时一年能新增多少粮食啊。

第1346章 洗牌

    许绍激动的都浑身颤抖起来。

    就算他老家是安陆郡的,可他家以往也是处于汉水和长江交汇之地,三年一小涝,十年一大洪,从小到大,见过无数次洪灾,也见过无数次百姓流离失所,深知洪涝之害。

    可过去就算是在开皇的那段安稳日子里,朝廷对于荆湖也没有个什么总体规划治理,都是各地自己修修补补,结果自然也就是效果一般。

    而现在,秦琼说朝廷居然有了一个全盘计划,是要对整个荆湖动手。

    “秦相,咱们什么时候开始,如今干旱,湖泊河道水少,正是清理的好时机。而且因这场大灾,现在不缺人手,只要朝廷提供点口粮,大家都愿意听从调遣,以工代赈,正是开工的好时候。”

    “朝廷调研荆湖已经有好些年了,初步的规划方案也做了许多,治理荆湖是肯定的,先前几年朝廷已经大力治理了淮河,如今淮河洪水泛滥的情况已经好了许多。有治淮的经验在,如今来治荆湖,会容易的多。”秦琼笑了笑,现在确实有许多治理荆湖的有利条件。

    “不过荆湖治理,非一日之功,可能得需要一二十年长期的大力治理改造,因此朝廷也不想急于一时,所以现在让工部出了一个方案,将整个治理工程分为了十期,一期大约是三年。逐步的改造荆湖,我们现在可以上马第一期,一期主要就是清理河道。”

    工部在调研荆湖后,先是对整个荆湖的蓄洪排防能力做了一个估算后,然后制订出了对应的围湖方案,这第一期,便要是先把荆湖的主干河网给清出来。

    清出了主干河网,以后才能提高排洪能力,将来再清湖围堤,增加蓄洪能力。

    双管齐下,这样才能先约束住荆湖不再为害百姓,然后才能向湖要田,进行围圩造田,把湖泛区变成千里沃野。

    “第一期里,不但要清理荆江汉江湘江沅江资江清江等大江,同时也要对汉江的一些险滩急流给予治理,以使的河道运输更安全。”

    整个工程规划很大,就算是第一期,也是十分艰巨的,因此最后是总体规模,然后再地方分包,由朝廷工部和民部牵头,都水监和将作监总管,再由下面的荆湖两道分管,下面诸郡包干负责。

    “治荆湖不是消灭荆湖,造田也不是乱造,甚至在这个规划里,许多现有的田地,因为规划需要,还要重新毁田为湖为河,到时还会涉及到要淹没一些村庄城镇等,因此大家要早做好心理准备,要服从整体安排,一期的河道水网规划到哪,哪里就得给他对接好,谁要是干不好,到时就唯谁是问,重则砍脑袋,轻则也要夺职*********北的夷陵、南郡、沔阳、安陆、永安五郡,江南的澧阳、武陵、巴陵、长沙、江夏五郡,一共十郡,这是此次一期规划里的重点。”

    密布的湖泊群带,也正是处于这十郡之中,到处都是,这本来应当是粮仓,但实际上现在却一直是洪涝区,百姓日子过的极苦。

    秦琼对着几人道,“我呢也跟大家交个底,暂时我不会回京,会一直留在荆湖,救灾同时,还要开始主持这个一期工程,朝廷会继续拔粮过来,以工代赈。我要求就是号召灾民百姓过来挖河筑堤,但得善待百姓,一天起码得保证三顿饭,而且得吃饱,另外百姓在工地上居住的工棚等,得规划好建好,不能有漏水啊污水横流等情况,各个工地上还得安排医师,要防疫情发生。”

    秦琼甚至交待,考虑如今是灾期,因此以工代赈可也得关照好其它老弱妇孺灾民们,得让那些灾民一家生活在一起,给老人妇人们安排些轻的活,让他们可以挣点粮食,同时还可以考虑在工地建一些简易的学校,教授这些灾民子弟读书。

    “最重要的一点,所有灾民免除今年一切税赋。以工代赈,除了发给口粮,还得另发粮代工钱,不能克扣不能贪污,这是底线。”

    秦琼再三交待这些,就是要预防万一。

    灾民多,大量人聚在一起,尤其是修河筑堤这样繁重的活,若是管理不当,最容易出事情。

    秦琼可不希望本来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项国家工程,最后引发一起百姓大起义。

    “秦相,如果除了要供给灾民口粮,做工还要另给粮食抵工钱,这可是需要很多粮食,我们有这么多粮吗?”

    如今的粮食全靠外调,虽说荆湖这边有水运优势,巴蜀、中原、淮南、甚至是岭南和关中等地的粮食都能运过来,可毕竟需要不是一点半点。

    这已经不仅仅是灾民口粮,还要做工钱啊。

    “工钱先发粮食,这样能安稳民心,等差不多了,再发钱或绢布。粮食其实不用太担忧,四面八方的粮食通过水运过来,不成问题。”

    许绍提醒秦琼。

    “这样的工程,朝廷压力还是很大的,我们这些地方官员,得想办法为朝廷分忧啊。我认为,先前萧铣的私产以及官产,统统都要没收入官,能发卖的就发卖了,这样也能减轻朝廷些负担。”

    许智仁更是干脆道,“萧铣崇佛,江陵城中佛寺数百,其它地方的佛寺也多,各大小佛寺里不说金身铜像,甚至还有大量庙产寺田,又经营质库等抵押放贷,和尚们有钱的很。朝廷不是早有对僧道的管理制度吗?咱们可以按朝廷的制度,对所有不符合规矩的佛道寺观予以取缔,对其财产充公,这样一来,能得到大笔钱财,还能让不下十余万的僧道还俗,也能让大量依附他们的奴隶、佃农们脱离出来,成为朝廷之民。”

    萧梁伪朝的皇产、官产以及那些僧道们的寺观产业,这些确实是一笔不小的产业钱财,这个时候清理清理也说的过去。

    毕竟先前大秦也同样清理过了,没理由还对他们特殊。

    秦琼点了点头。

    “先让这些僧道们进行考试吧,对于其中虔诚修行者,可按朝廷的规定发给度牒,至于其它的,就令其还俗。在山野之间,保留合乎朝廷规定数量的寺观,其余的皆拆除或是改做学堂、医馆等他用。”

    另外,秦琼也准备开始对各地朝廷人口普查和田宅确权,让原主人出示契约等,重新登记换契。

    而对于无主之地,要收回官有。

    另外,对于超出限额所有的田地等,也要按照朝廷的制度律法予以处理。

    这是大秦对荆湖之地将开始真正的统治,也意味着要进行一轮全新的洗牌。

第1347章 八百标兵

    八百骑巡抚标营骑士,身披锃亮明光铠,跨坐高大青海马,手持丈八矛,左马刀右弓箭,鱼贯入城。

    这气势,震的江陵城中百姓莫不心惊。

    虽说如今是大灾之时,可江陵毕竟是荆湖重镇,要不是因为这几年江陵一直被萧铣占据着,使的江陵受了些影响,江陵肯定也与广陵、成都一样,成为天下重镇。可这几年在萧铣治下,江陵发展停滞不前,再没有了长江上商业中心的地位,甚至还不如其北面的襄阳、南阳的发展。

    好在如今江陵城终于又回到了朝廷的怀抱。

    之前大局未定人心惶惶,江陵城中虽说有聚集了南梁小朝廷下的许多官员士人豪强地主们,他们倒不惧灾荒饥饿,可是就怕局势不稳。

    现在荆湖局势终于稳定了下来,他们总算心安了点。

    但今天看到八百巡抚标营骑兵入城,还是很惊惧。

    “莫不是又出啥事了?”

    “能出啥事,没见之前巡抚的告示嘛,如今一切以安稳救灾为首要,朝廷还要以工代赈,组织灾民去挖河修堤,还说等这河疏通了堤修好了,就不会再有十年九涝了。”

    “哪有这么简单!”

    随着秦琼的这八百标骑入城,江陵城确实开始鸡飞狗跳,不过对多数人来说没什么影响,主要是冲着城中的原江陵朝廷的官吏、僧道们去的。

    一座又一座的佛寺被贴上了封条,按朝廷制度,当和尚得有度牒,而度牒又有数量限制,甚至还得通过朝廷的考试,成绩不行就是不够虔诚,那就没资格继续当和尚,得强行还俗,若是年轻点的,甚至得强行婚配。

    至于说佛寺的庙产田地等,自然是要充公的。

    有些和尚们不满,甚至有的寺庙公然武装对抗,可再厉害的僧兵能经的过秦琼的巡抚标骑?

    这可是他出京时,皇帝特意从北衙禁军中拔给他的百战精锐。

    几乎是三下五除二,胆敢对抗朝廷的那些没毛的秃驴们就全倒下了,好在禁军们没下死手,只是打的鼻青脸肿,然后全都捆起来,扔到河道上去挖河做役劳动改造。

    和尚们被打倒捉走,然后那位五大三粗的都指挥使瞧着这座占地极广的城中寺庙,笑道,“我看这里做为都水监临时衙门就不错,就给都水监了。”

    一天之内,八百巡骑兵分数路,直接扫荡干净了城中的一百三十八座佛寺,四十七座道观,管你是大是小,反正大秦律法规定,不论佛道,皆不得在城市村集之中设立寺观道场,你们要修行,只能在远离城市乡村的山野之中申请批地筑寺修行,而且寺观规模等都还要受到严格规定。

    总之,你要修行,管你修佛修道,只要不搞邪说,朝廷是会允许的,前提条件你先得通过考试取得度牒,然后再通过地方官府的审核批准,总之,想在大秦当和尚道士挺不容易的,想当和尚道士还要轻松惬意,更不可能,你只能当苦修。

    尤其不得批准,你连寺观都不得离开,更不许出入城池坊市乡里村庄。

    正是因为有这些严苛的规定,所以现在大秦其它地方,僧道数量大减,毕竟真正虔诚者还是少的,愿意一心苦修的更少。

    日升粮号。

    掌柜的今天站在门口看热闹,他们斜对面就是一座大寺,平时里面好几百僧人,寺中净人(奴隶)都好几百,以往萧铣都常来此寺礼佛,虽说萧铣没梁武帝那般好佛出格,但他的态度也确实使的江陵城一度佛事隆盛,尤其是在大秦各地佛道改革后,许多和尚都跑到江陵来了。

    平时,那寺里和尚们是很高傲的,掌柜的见了他们都得客客气气。

    可是今天,他们却一个个鼻青脸肿的被抓走了,寺庙也被封了。

    “你是日升粮号的掌柜?”

    突然,一名身着铠甲的巡抚标骑过来问他,在他边上,还有一个身着皂衣的胥吏,掌柜的认识这个胥役,都是这街面上的人。

    “小老就是日升号掌柜!”掌柜的连忙应道。

    标骑将一张公文递给他。

    “奉秦相令,江陵城中所有粮行,三日内,需向巡抚衙门如实申报存粮数目,并且得注明各种粮食种类、数目。并且,即日起,城中所有粮行,需要执行巡抚衙门颁布的粮食出售价格,不得私调价格,更不允关门不售!”

    “若有违者,后果自负!”

    掌柜的握着那纸公文,不由的一张脸皱眉成了苦菊花。

    “这粮价由巡抚衙门定?”

    “没错,统一价格出售,售完为止!”

    “这个价格?斗米五十文钱,斗粟三十文?那我得亏到娘肚里去啊。”掌柜的叫苦不迭,如今这个时候,荆湖大饥荒,这粮食就是命啊。甚至比金子还值钱,你说一斗只让卖五十钱?

    “别给我装模做样,你以为秦相会不知道你们这粮食收进来价格多少?你这是去年的陈粮,甚至是前年大前年的陈粮,那个时候可没有什么大饥,你的收购价斗米不超过二十五钱,现在让你翻一倍卖,你还叫什么苦?”

    掌柜的哪甘心啊,现在他店里最差的米都是卖两百文一斗呢,这他还是每天限量出售,就等着后面继续涨,现在让卖五十,那亏大了。他的米是陈米没错,进价低也没错,可现在少赚就是亏本啊。

    巡骑却懒得理会他,“公文已经送到,遵不遵照就是你的事了。”

    巡骑走了,那个胥吏小声提醒掌柜的,“老刘,如今这个时节,你还是悠着点,别说只是少赚,就真是亏,甚至是送,你也没什么可说的。切莫因小失大啊!”

    胥吏走了。

    掌柜的回到铺子里,脸黑的跟炭一样。

    “娘的,这是拿刀割我肉啊,我做买卖,又不强买强卖,你管我卖多少?”

    “掌柜的?”几个伙计围过来。

    “上门板,关门,不做生意了。”

    伙计担忧的道,“可是刚才那巡骑?”

    “管他娘的,我就不信了,城中那么多的粮铺,他们还真有这本事硬来?”

    伙计们无奈,只得把门楼取来一块块的合上,粮铺关门了。

    那边,巡抚标骑一队人马刚在寺门上贴完封条过来,结果就看到这家粮铺居然大白天的就关门了。

    “嗬,这是顶风做案啊?”

    “钱老四,刚才让你给发公文,这家发了没?”

    “发了,当面交给掌柜的,跟我抱怨说什么这价格会亏到娘肚里去。”

    “既然已经通知到了,还敢如此,那就是故意对抗朝廷了,来人,查封这家粮铺,把这家的掌柜的抓起来,顺便查一下后面的东家,一起抓了!”巡骑都头十分不客气的就下令封铺抓人。

    非常时刻,便用非常手段!

第1348章 人亡政息

    秦琼打了个喷嚏。

    “嗯,看来最近得罪的人真不少,整天有人骂啊。”

    巡抚标骑都指挥使郑仁泰笑道,“估计还有人暗里扎草人拿针戳的呢。”

    秦琼不以为意,“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必理会。”

    做为出巡的宰相,秦琼做事,向来干净利落,他喜欢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什么弯弯绕的勾心斗角的东西他不喜欢,江陵城许多粮商想发灾难财,居然故意哄抬粮价,那就是在找死。

    他给粮商们限定了粮食出售价格,其实已经给他们留足了面子,斗米五十文,这是粮商才有的价格,而朝廷的官仓,实际上已经准备以斗米二十文的价格出售,这是洛阳的米价。

    当然,官仓的粮食是要按户籍人口定量配售的,二十文一斗价格不贵,但每月能买的粮食有限量,可饱腹,但不可能还能让你再出售,甚至就算你自己节衣缩食,也是禁止再把官仓买来的配售低价粮再私下出售的,一经发现,不但要取消配售资格,还要被送去河道劳改。

    先前主要是放粮赈灾,并没有出售粮食,但现在正式要开始官仓定量配售了,每个百姓会先发给粮票,然后凭票取粮。

    官仓这边一旦开始售粮,其实私人粮商也不可能再维持这么高的价格,当然他们生意还是会有的,毕竟官仓配售的量比较死,官员豪强也是一样的定量,细粗粮一起搭配,还有救灾粮。

    大户人家想吃更多的细粮,就只能去私人粮商那里买了,这价格肯定高。

    可现在秦琼连这都要管,不准卖高了。

    都水监、将作监和工部的人已经开始在荆湖各地测量放线,白灰洒下,这便是要打通荆湖,杜绝泛滥的纵贯河道线。

    太守、郡丞、都尉领着主簿、六曹等齐齐上阵,后面跟着各县县令县丞等,趁着如今河道干涸水浅,正是挖河的好时候。

    按都水监他们的规划,不仅仅是疏通现有河道,还要把一些之前淤积断头的河道重新打通,甚至有些河道要取直,有的要拓宽,有的要挖深。

    有的河道要兼做运河,有的要修坝以便拦截,有要还要修闸可放水泄洪。

    干道、支流、分流。

    分段包干。

    所有的主官都得签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就要问责。

    分到的河段上,都已经立起了一面面红旗,一座座工地营房也在迅速的建立,就以取材,砍竹伐木割草,搭建竹屋茅棚,不过规模的很好,排列整齐,还挖了蓄水池、水井、厕所、浴池、洗衣池等等。

    又专门设立了垃圾投放点,杂物堆放处等。

    每个工地还设立了医护所,学校。

    秦琼对各级官员下了死命令,挖河修堤为当前第一要务,以工代赈,把灾民聚到河道来挖河,朝廷放粮赈济,他甚至还派出军官,对各个工地实行军事化管理指导。

    为了鼓舞士气,官吏们不但告诉灾民们,挖河不但能有免费的赈灾粮吃,甚至不论老少男女,只要干活,都有工分可得,按出力多少,得工分不同,最后每个工分都能换上五合粮。

    一个壮丁一天下来,干的好,可得十个满工分,一天就能得五升粮食,这可是半斗粮食。而一个青壮妇人,一天干的好,也能得七个工分,意味着能得三升半粮。老人最多可得六个工分,少年可得五个工分。

    半大孩子一天都能得个二工分,也能赚一升粮。

    “大家努力干,等这河挖好了,堤修牢了,到时河堤后面的这些地方,就可以再挖沟排水,围圩造田,造出来的田地,到时大家都有份,均田授地,人人可得。”

    “秦相说了,将来引进广南那边的稻种,一年可两熟,一亩地一年能得三四石的稻子呢,以后啊,再不怕洪水内涝,也不怕饥荒了!”

    早上起来,吃了一顿救灾糊糊后,灾民们在县令亭长等的带领下,开始干活。

    上面层层分包。

    各道各郡各县分划包干,而县里又给把分到的河道分成数段,然后给各乡各里的百姓分任务。

    为了提高积极性,甚至搞起了比赛。

    每天结束后,哪个里挖的河道量最多,那么还能得奖,奖就是粮食。而各个里的包干段里,也同样搞竞赛,前十名一样有奖励,一样是奖励工分。

    老六昨天被评为本里第一名,奖励就是额外二十个工分,足足相当于一斗粮食,老六昨晚激动的可是半宿没睡着,今天早上喝了两大碗救灾的蝗粮糊糊后,又是精神饱满,准备拼命再夺个第一,又得个半斗粮。

    不过很明显,今天里中那些青壮们,个个都憋着股劲,谁都想得奖。得不了第一,就算能得个第十也不错,也有额外的一升粮食呢。

    马周和李纲从洛阳南下,到江陵城先去拜见过了巡抚秦琼,离开江陵前往衡山郡上任,路过这荆江河道工地,看到那热火朝天的场面,不由的感叹。

    “当年杨广挖运河,征召百万民夫,可没有这般气氛。”李纲叹道。

    “不一样的,当年杨广征召民夫挖运河,百姓服的是免费的劳役,多数还是超期服役,自带干粮前去,到了工地上吃不好睡不好,劳役又重,大家心里都是不满,一不小心,还要挨鞭子,冻死饿死累死病死的多少啊?”马周家就在运河边上,对挖运河的情况是比较了解的。

    当年隋挖运河主要是为运输,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他们对此没有什么切身的好处感受。但眼下挖河,主要是当地百姓挖,都在自家挖,挖好了能防洪防涝,将来还能造田分地,更别说眼下如今大家受灾,本已成饥民流民,现在朝廷以工代赈,让他们回到家乡挖河,不但有救灾粮吃,挖河还另有粮食可抵工钱,这样的好事,谁干的没激情呢?

    “是啊,同样是挖河,可自负的杨广与我朝圣人却是完全不同的手段,高下立判啊!”李纲叹道。

    马周看着那热火朝天的工地,“只是这荆湖工程太大了,三年一期,整整十期,得三十年,最怕坚持不下去,还怕人亡政息。”

    “三十年时间虽长,可不会太劳累百姓,总得有张有驰的。至于你担心人亡政息,圣人春秋鼎盛,三四十年还是没问题的。”两人有些胆大的说着有些禁忌的话题。

    皇帝如今都还不到三十岁,说来再活个三十年应当没问题,可毕竟皇帝有过脑卒风的经历,谁也不知道皇帝会不会哪天突然又发作,一旦再发作,就会一次比一次险。

    “不操心那么远,就算只完成第一期,也还是会有很大的作用的。”李纲说道。三十年,皇帝也许还能坚持到那天,但他这个老头子是看不到那天了,如果能看到第一期完成,他都很满意了。

第1349章 衡山湘水

    过了洞庭湖,李纲和马周二人便乘船沿湘江而下,直奔衡山。

    坐在船上溯江而上,倒少了车马颠簸,比较舒适也十分快捷,水路乘船,这是长途旅行最佳的选择。

    站在甲板上,可以看到湘江两岸还是不错的。

    虽说过了洞庭湖后,湖南不比湖北更加富庶,但因为当年秦始皇征岭南时,便是沿湘江而下,然后挖了一条灵渠,穿越五岭高山,连通湘江和桂林的漓江,因此使的自那以后,直到此前,中原入岭南都主要是从此道走。

    也正因为这条入岭南的通道,使的湖南虽偏远,可沿湘江一线却还发展不错,中原王朝在这条通道线上,建立了许多城池,移驻了许多百姓,也屯驻了不少兵马。

    这种线式发展,正是中原王朝对于偏远之地,尤其是南方地区的惯用手法,以点成线,建立一条交通运输线,然后就能辐射周边。最早的湖南是如此,后来的云南也是如此,再后来的贵州也是一样。

    先点后线,然后连成片。

    不得不说,华夏祖宗们是充满智慧的,靠着这种方式,不断的开拓南疆。

    衡山郡在湘水中游,因境内有衡山而得名。衡山左与江西的庐陵郡相接,右与零陵郡相接,北面是长沙郡,南面是桂阳。

    境内除了湘江穿过,还有耒水、舂水、涞水几条大河汇入湘江之中。

    “前面就是衡山县了。”

    一连数日在湘江上行船,因还处于中下游,倒还是行船顺利,并不需要拉纤等。这一天,马周还在舱中读书,便听到船夫的提醒。

    在甲板上看多了两岸风景,也便觉得都是一样了,失去了新鲜感,马周也就干脆在舱里读书,想不到这么快就入了衡山郡。

    衡山县城是衡山郡最北的一座城,就在与长沙的边界上,而衡山郡城则是在耒水与湘江交汇处的衡阳城,西面还有一条武水也在此汇入湘江。

    “这么快就到了?”马周放下书走出船舱。

    此时李纲已经先一步在甲板上了。

    两人望着前面位于江畔的一座城池,“这就是衡山了啊。”

    “衡山县城看着不算大啊。”

    “是有点小。”

    “比起巴陵长沙等地湘江边的县城,可是小的多。”

    仅从一座县城,两人就叛乱出衡山郡确实是比较落后的。

    “宾王想好到任后,要如何烧这三把火吗?”李纲捋着胡须问。

    “先生有何打算呢?”

    “你先说说你的打算!”李纲呵呵道。

    马周眺望着远处的衡山县城,“学生以为,衡山郡偏远落后,可也有湘江通岭南,虽说如今朝廷打通海路,从广陵往南海、交趾便利,可终究较远,尤其是对于荆湘巴蜀关中等地来说,要先到长江口的广陵,然后再出海绕上千里,才能到岭南。而眼下江东江西又还处于藩镇之手,故此,刚收复的湖南,便使的湘漓道重新畅通联通岭南之地,这便是我们难得的机遇。”

    马周对于发展衡山,计划就是要倚仗湘江,对境内的湘江河道要疏通,把一些险滩清除。然后利用此道,把湖南和岭南沟通起来。如今岭南发展的不错,尤其是南海和交趾二港,已经是重要的商贸大港,如果能够把这条商道做起来,依托湘江航道,衡山、湘潭、衡阳等衡山郡的城池,便可以迎来发展机遇,商贸、运输,还可以发展手工制作,甚至是带动本地的一些矿产、土产的销售。

    “圣人早就说过,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衡山郡若只是埋头过日子,以这的条件是过不上什么好日子的,所以只能借助湘江水道,发展工商。”

    李纲听的连连点头,年轻人果然不一样。

    “不过有个问题你想过没有,此地本为楚地,最是崇信巫鬼。就算到了如今,也是有着大量的土蛮居住,这些人可不是什么良善之辈。他们不服王化,不纳税赋,崇信巫鬼,甚至有时根本就是强盗。”

    土蛮劫掠商道这是常有的事情,他们居住在山中,若是不能把这些威胁去除,想大力发展湘水贸易线,难。

    “那就改土归流,捣毁淫祠,围剿盗匪。”马周直言不讳道。

    朝廷也会承认和册封一些神仙,如关羽啊四海龙王啊,一些山神水神啊,但不多。其余的民间各式各样的神仙,其实朝廷是不承认的,这些被朝廷视为淫祠,尤其是那些山精鬼魅,更是明令禁止。

    很明显,现在马周准备先拿衡山比较突出的这些淫祠开刀,这算是要先统一思想。

    “到衡山县停一下。”

    马周对船夫道。

    船队在衡山县码头停下,马周和李纲下船,后面船队上的两营府兵也都跟着下船,在船上呆了许多天,也闷了。

    “两位指挥使,李太守和马郡丞让二位与两营将士们,俱换上铠甲着武器,全副战斗准备上岸。”

    “有战斗?难不成衡山县有人造反?”一名营指挥使问。

    李纲和马周此次来衡山郡上任,秦琼特拔给二人两营卫兵,带着一千精锐府兵前来上任,这就是最大的支持和底气。

    “威慑,是威慑。”来人笑着道。

    “哦,还以为有人胆子那么肥,敢做乱呢。威慑我懂,放心,这个我们擅长。”指挥使哈哈一笑,便唤来手下的都头们。

    “听到太守和郡丞的话没,咱们这是到了衡山郡的地盘了,以后这里就是咱们这两营人马的驻地,初来乍到,总得亮亮相,不能让当地人小瞧了去。都回舱里去,把铠甲武器擦拭锃亮了,记得把身上擦洗干净,都收拾整齐了,谁也不行给咱们李太守和马郡丞丢了脸面,一定得拿出龙骧虎贲的气势来,得让衡山城上上下下都大吃一惊,给震住了!”

    都将们都笑着道,“没问题,咱们可是南征北战的英雄部队!”

    一支这么大的船队突然抵达衡山县码头,让不大的县城都惊动了,许多人跑来码头观看。

    当他们看到两个身着绯袍的官员出现,然后紧接着后面船上下来一队又一队明光锃亮的红袍战士们,先是愣了一下,然后惊呼一声,倒是哗啦啦的一哄而散,跑的没剩下几个了。

    马周和李纲见状哈哈一笑,“看来咱们吓到他们了。”

    两位营指挥使倒是很得意的相互吹捧起来。

    队伍在码头上集合完毕,然后护着马周李纲来到城门前。

    可是城门紧闭。

    营指挥使独孤彦云和公孙武达上前。

    独孤彦云拍着自己的铠甲锵锵作响。

    “左骁卫营指挥使独孤彦云护卫衡山郡李太守、马郡丞到,城里人还不快快开门迎接!”

    这时,城头上才终于探出个脑袋来,却是狐疑的观望着。

    “呔,尔等闭城不开,欲作反耶?我数十声,再不开门便要直接攻城,待攻入城中,可休怪某不客气!”

第1350章 钓鱼执法最为致命

    “天杀的,还不快开城门!”

    匆匆闻讯赶到的暂代县令之职的前主簿温山,这是个坐地蛇。世代都是衡山县中大户,萧铣据荆湖时,他投奔依附,被授为县主簿。不久前,江陵剧变,萧铣入京,随之便是湖南藩镇被取消。

    原衡山太守也算是割据地方的军头,洛阳一道旨意传到,太守便只好解散兵马,然后带着衡山的一众郡丞、县令、将军等前往洛阳述职。

    衡山县令也走了,县丞县尉都随着上京,衡山县衙便由温山这个主簿代管。

    城门打开。

    温山小跑着出城,看到两位绯袍官员一老一少,老的须发皆白,倒是神仙一样风度,而少的那位估摸也就二十多岁,这般年纪却身着绯袍,让他大为惊叹。

    再一看后面那两营秦军,个个铠甲锃亮,刀枪在手,那龙虎气势,岂是先前那位太守兵马的乌合?

    “下官衡山县主簿温山,拜见上官,不知上官前来,迎接来迟,恕罪恕罪。”

    “这位是衡山郡新任李太守,本官为新任郡丞,路过衡山,过来瞧瞧。”

    马周说的轻松,过来瞧瞧,可温山却压力山大,马周啊。就算他在偏远的衡山郡,都知道这位那是洛阳今年新点的状元郎,据说是皇帝金殿面试选出来的国之栋梁,全国十几万读书人里选出来的尖尖子儿,一出仕就授了六品,没想到居然到衡山来任郡丞了。

    “跟我说说衡山县的情况,有多少户籍人口,商铺作坊几何,山里的土蛮又有多少?”马周招手,温山只好上前。

    他陪在边上一起进城,然后边走边介绍衡山县的情况。

    衡山县虽在湘江边上,但确实不大,甚至在大业时,还一度划入了长沙郡。衡山县远不如南面的湘潭县,更别说郡城衡阳比了。

    马周边走边听,衡山县城的城墙不算高,而且看的出有些年久失修,有些地方甚至长了一人多高的杂树在上面。

    入城之后,城中也很萧瑟,街道狭窄而又肮脏。其城市布局与许多中原城市一样,都是坊市布局,入城后便是街道,两边是坊墙,市场集中在城南一角。

    在中原许多地方,已经开始在拆坊墙改街市的大潮下,这里一成不变,显得十分落后。

    街上人也不多。

    按温山介绍,衡山虽说灾情没有洞庭湖那边严重,可也大受影响,因此早前很多人都出去逃难避荒了,因为衡山离广西近,知道那边安宁,于是好多人都沿湘江前往桂林郡避荒要饭去了。

    县衙算是县城里比较高大上的建筑了,居于城北的衙前大街上。

    马周与李纲入了县衙,李纲便让随从把他的那套茶具取来,然后开始悠闲的泡茶。

    马周倒是没这心情,他让温山取来了县中的一些档案,仔细的查看了会,又让他把府库的钱粮账簿给他。

    每样都翻过一遍后,他让李纲在衙中休息,然后亲自带人去查看仓库,最后又到街道上转了一圈。

    重新回到县衙。

    马周直接让公孙武达把温山拿下。

    “虽然你会做假账,可是你糊弄不了本官,你假账做的再好,本官也找到了许多破绽。老实交待,府库中的那些钱粮都去哪了?”

    温山面如死灰。

    “那些,都被太守和县令他们带走了。”

    “可有账目签押?”

    签押是有的,但太守和县令也只是拿走了大半,剩下的其实就是被温山和衙里的人给贪墨了。

    马周本身也是精通于帐簿计算,偏偏此次上任,又带了数名更精通于此的幕僚来,温主事的帐错漏百出,随便对一下,他就交待不上了。

    “前太守走时,取走了一半县中府库钱粮,前县令县丞县尉走时,又把剩下的钱粮中的一半带走了,可是现在,府库空空。”

    温山只得老实交待,是他和县中其它人分了。

    “温山,本丞现在革去你的县主簿之职,但给你一个补过机会,你只要三日之后,把亏空补齐,那么只革你职务,不追究你罪行。若是三日后补不齐,后果自负。”

    “是,是,是。”温山汗如雨下,连连点头。

    “退下吧。”

    待其退下,马周来见李纲。

    “为何不直接拿下温山,杀鸡儆猴?”李纲给马周泡了杯茶。

    “说来,这衡山县此前本是萧铣的藩镇属地,我们未到任前,这里还算不得朝廷地方,因此此前的事情,也没必要非要深究。再者,一来就杀人,也没必要。”

    虽说杀人是最好的立威方式,但马周不想杀人,起码这个温山并不是违犯了朝廷律令,他就算贪污,也是贪污萧铣的。

    “你觉得这个温山会老实补齐亏空吗?”

    “未必。”

    “哦,为何会有此结论?”

    马周捧着茶杯,轻笑着,“其实我查了许多档案记录,又在街上转了几圈,另外还派人去悄悄打探了下坊间传言,意外得到了几个有些意外的消息。这个温山是地头蛇,县中大户,算是世代在此居住的地头蛇。偏偏有些意外的是,在南面的衡山里,就有一伙势力不小的衡山贼,其首领也姓温,关于这位温首领还有不少传闻呢,有些正与温主簿有关。我怀疑,那衡山温贼,定与这温主簿是同族,起码也是有勾联的。”

    “那你还故意放他一马,让温主簿补亏空,难不成是想?”

    “没错,温山虽然贪污库中钱粮,可那毕竟是在我到任之前的事了,但若是他敢勾结衡山贼,那可是在我到任之后。”

    “嗯,如此温山勾结衡山贼,正好杀之名正言顺,顺便还能钓出衡山贼来个一网打尽,一石二鸟,宾王你这招了得。”

    “不过你有没有考虑过,有两营府兵在,衡山贼只怕未必敢来。”

    “所以学生假意调派两位指挥使带兵乘船先行离开,说是先去军营驻地,实则,白天登船离开,但就在附近处登岸隐藏,离开的只是空船而已,真正的卫营府兵依然在县城边上,随时能够回来。”

    明面上留在衡山县城里的府兵,仅仅百人。

    故此,马周相信,衡山贼是极有可能前来的,这是他根据收集的一些温山的传闻消息得来的,温山是个狠人,别看原来仅是个县主簿,可这人心狠手辣,勾结贼人暗杀长官的事情,他是真干的出来的。

    毕竟,那笔亏空不是小数字,温山这种人,吃进去的东西又岂会吐出来。

    勾结贼人杀了马周李纲,到时趁乱烧了账簿仓库,天高皇帝远的,报一个贼人来犯,他温山便什么事都没了,说不定还能因此接任衡山县令呢。

第1351章 宫廷御液鹿血酒

    仙居殿。

    皇帝安慰赛玛嘎公主,“吐蕃暂时混乱,但你弟弟器宗弄已得朕之册封,局势正在好转。”

    公主如今为昭容封号,为正二品九嫔之第二位,在紫微宫中有自己的宫殿仙居殿,在宫里的地位还是较高的。大秦后宫制度,一后四妃九嫔,这些都是有自己的宫殿的。而在其下的九婕妤、九美人、九才人虽并称为二十七世妇,但是她们却都没有自己单独的宫殿,而是居住于四妃九嫔的宫殿侧殿,至于地位更低下的二十七宝林、二十七御女、二十七采女,并称为八十一御妻,更是连单独的侧殿都享受不到,能够在那些嫔妃们的宫殿里,有一个单间都算不错了。

    吐蕃公主自入京,想不到很快家乡就发生那么大的动乱,父亲被毒杀,年幼的兄弟继位,由叔父、舅父们辅佐,但贵族们叛乱厉害,象雄又趁机入侵,偏偏苏毗又趁机恢复自立,而附庸诸羌也跟着脱离吐蕃。

    原本的五如六十一东岱,如今也就保住了悉勃野家族的起家之地雅垄河谷一带。

    公主虽在深宫之中,可也知道如今吐蕃的混乱局势其实有皇帝之意。象雄王出兵吐蕃,名为协助平乱,实则趁机入侵,连夺多地。

    苏毗也是在大秦的支持下才脱离吐蕃自立,更别说弥药、白兰诸羌,皆转投秦国,而党项、东女、白狼诸羌,现在更是直接被秦人攻灭吞并为西山道。

    “求陛下下诏,令象雄王李迷夏撤出吐蕃。象雄王跋扈,若是再不加以约束,待他吞并更多的吐蕃之地,到时实力更强,便再难控制,那时也会有损大秦之利。”

    公主苦苦哀求。

    弟弟才五岁,虽得大秦册封为吐蕃王,可是现在众叛亲离,如何能拔乱反正掌握大局呢。

    罗成坐在那里喝着茶,茶是公主亲自泡的,放了藏地特产的冬虫夏草和雪莲花,加上酥油和茶,味道还是比较独特的,尤其是里面还加了点盐。

    不过对于吐蕃局势,罗成有自己的打算。

    诚如公主知道的一样,吐蕃如今的局势正是大秦所乐于看到的。囊日论赞还是一个很积极进取的赞普,他与噶尔东赞的改革,如果成功必然带来吐蕃翻天覆地的变化,幸好过于激进,被旧贵族们毒杀了。

    他一死,留下孤儿寡母面对着群起反叛的旧贵族,甚至一些新归附的新地贵族也跟着脱离。

    历史上,囊日赞普要晚好几年才死,那时吐蕃内部更稳固,尤其是外部环境较好,有吐谷浑与诸羌做为与中原的缓冲,使的他们能够从容的继续统一高原诸部。

    但是如今,囊日论赞早死了几年,尤其是他之前出兵吐谷浑大败后,让其威望大大受损,兼之原本依附的诸羌如今在大秦的威逼下,纷纷倒戈,使的吐蕃内外形势都要差的多。

    这个时候他还搞起了更激进的改革,他这一死,吐蕃形势可就要乱的多,复杂的多。

    这种时候,大秦岂能坐视?

    当然不能,若坐视说不定哪天吐蕃又还是能够平定叛乱,正因此,朝廷虽未直接出兵吐蕃,可也是动作不断。

    这边表面上故意册立了囊日论赞的五岁幼子为吐蕃王,表面上当然是扶持正统嫡出,可实际上这却是要加剧吐蕃如今的矛盾内乱。若罗成真想让吐蕃早点结束内乱,那他最好的选择其实是册封囊日论赞的兄弟为吐蕃王,年长而又有军功威望的赞普之弟继位,肯定能更好的整合吐蕃王室势力。

    另一面,罗成对于那些叛乱的贵族表面谴责,实际却是纵容,甚至暗里与他们展开贸易,向他们出售军械马匹等。

    更别说大秦更是趁机让苏毗这个本已被吞并入吐蕃为第五如的国家重新脱离独立,又让原本已经为吐蕃附庸的弥药和白兰这两个靠近吐谷浑的羌国,也重新脱离吐蕃独立。

    这一连串的动作,加上让象雄出兵吐蕃帮助平乱,实际上就是把原本吐蕃数代努力打下来的外围地盘,全都夺走了。

    现在的吐蕃,只剩下了传统的卫藏之地,结果还形成了悉勃野王室、吐蕃旧贵族、后附新贵族们三大势力。

    “朕明日会下诏给象雄王李迷夏,让他将攻下的叛军之地,交接给器宗弄。”罗成捧着茶杯道。

    象雄王李迷夏自得了罗成的诏令后,扯着虎皮做大旗,统领两万余象雄兵攻入吐蕃,打着帮吐蕃平乱的旗号,却大肆攻城掠地,抢劫牲畜人口,这家伙最近确实有些过于得意了。

    再让他打下去,这高原的微妙平衡就要让他打破了,到时象雄就要反客为主,有可能真的灭掉吐蕃。

    必须得让他停下来,甚至得让他退出吐蕃,把打下的地盘交给器宗弄。眼下器宗弄的王室势力最弱,把象雄打下的地盘交给他,正好稍平衡下吐蕃三大势力,让他们可以继续斗下去。

    “谢圣人。”

    公主大喜,“圣人,今晚就留在这歇息吧,我这里还有两瓶好酒。”

    公主取来高昌葡萄美酒,罗成越喝越觉得身上燥热。

    最后甚至都有点热血沸腾的感觉。

    “这酒里加了什么?”

    “鹿血,新鲜的鹿血。今日知陛下临幸仙居殿,特意向殿中省要了头鹿。”

    罗成听说是新鲜鹿血酒,不由的头痛,怪不得效果这么强,这玩意就算老头喝了都能生龙活虎,年轻人喝了那是一点就着啊。

    他招手叫来冯力士,眼神表示不满。

    “圣人,尚食局说圣人偶尔喝点鹿血可以强健身体。”

    罗成感觉身上燥热的不行,也懒得跟冯力士再废话,“出去吧。”

    公主看着罗成的样子,也知道效力发作,便起身过来扶皇帝。

    “臣妾为圣人宽衣。”

    罗成点头,连沐浴都等不急了,当下挥退左右。

    殿外,起居郎和左右史都一人拿着支笔,一手执笔一手执卷,开始记录殿中此时正发生的事情。

    而一边,殿中监冯力士也对一名宦官道,“记下日子时辰,圣人仙居殿临幸吐蕃公主赛玛嘎昭容。”

    一名内侍小声问,“是否要备好避子汤?”

    “先备好,待回头问圣人意思。”冯力士道。

    殿外。

    一众人就在那候着,结果这一候足足候了一个时辰之久。

    “太监,听着这都有好几回了,这鹿血也太强了点,圣人吃的消吗?”负责记录皇帝起居的起居郎许敬宗提醒冯力士。

    冯力士本来眯着眼睛站那,睁开眼扭头看了看外面的天色。

    “咱家去提醒圣人。”

    冯力士过去敲门,“圣人,一个时辰了,当心身子。”

    屋里传出有些不耐烦的声音,然后又继续了,冯力士有些无奈。

    “再候一会吧!”

第1352章 昆仑

    罗成大汗淋漓,有些虚脱的感觉。

    长吐一口气,罗成拍了拍公主,“以后不得如此,朕的老腰。”

    公主温柔的为罗成清理,“还望圣人垂怜,能够发兵助吐蕃平乱。”

    “朕说了,明日就下诏,让象雄王李迷夏撤兵,并将攻下的叛军之地交给你弟。”

    虽然刚才确实很痛快,可罗成不太喜欢被算计的感觉。

    又是鹿血又是虫草又是雪莲的,其实也是透支身体。

    “下次再不敢了,但愿这次能够怀上龙种。”公主抚着肚子满怀期望的道,在秦宫里呆了这么长时间,她也已经对中原对大秦有了更清楚的认知,若想要在秦宫有地位,甚至能够帮助吐蕃,那她就必须得生下皇子。

    但皇子不是那么好生的,她很清楚,皇帝虽也时常会翻牌子临幸后宫,可后宫一后四妃九嫔都是满的,虽说二十七世妇和七十一御妻还只有数人,但就算得到临幸,若皇帝不肯让其怀孕,也会赐下一碗汤。

    名为温补身体,实则就是避子汤。

    之前,公主也得承御进奉几次,但事后都喝了这汤,一开始她还不知道,可后来知道了也没用。

    宦官会把汤送来,然后看着她们一口口喝干净。

    罗成起身,公主服侍穿好衣服。

    “如果你真这么想要一个孩子,那你现在应当多躺会,还可以垫个枕头。”说完,罗成扭身走了。

    公主站在那里愣了会,皇帝这话是什么意思?

    殿外。

    罗成对冯力士道,“以后鹿血要把关严控,不能随意交给嫔妃们。”

    “奴婢失职,有罪,以后定当严格管控。”

    罗成点了点头,“一会就不必给昭容送汤了。”

    冯力士心领神会,虽有些意外,但点头应下。

    起居郎许敬宗上前直言。

    “圣人白日临幸后宫,贪欢纵欲,一次就一个多时辰,实是太不珍惜身体,纵欲过度,臣冒死进谏!”

    罗成瞧了瞧许敬宗,又看了另外那两个跟随着记录言行的史官,有些头疼,刚才的事情,看来都已经记在史家了。

    “刚记了什么,朕可否察看一二?”罗成问。

    “圣人,古人之君,左史记事,右史记言,所以防过失,而示后王。历代之君,都不可观看本人之起居注,以免有失公允。”许敬宗直言道。

    每代皇帝都会有专门的史官跟随记录他们的一言一行,皇帝的行踪皇帝的言行,皇帝的圣旨,甚至是朝会、廷议等,甚至一些私生活也会记录上去。

    这些东西最后汇编为起居注,比如之前皇帝让魏征编写的那本大秦创业录,其实就是一本起居注,只不过是记录皇帝创业开国的那段时期而已。

    这些起居注记录的史料,最后会成为修国史的重要依据,同时也会让后面的君王们查看,以正得失。

    皇帝可以看前面君王的起居注,但不可看自己的,以免看到不好之处,给删除修改,影响史实公正。

    “朕当然知道起居注要公正客观,朕也没说看了后就让修改,只是比如有些涉及朕的私生活,就没必要一一记录吧?比如说刚才,难道你们还要记录朕在里面一个多时辰?”

    “臣手中之笔,是史家之笔,当如实记录。”

    罗成无奈,伸手拍了拍许敬宗的肩膀,“既然如此,朕也不强求,不过你们记录的这些,朕会让秘书省国史局审阅,若记录皆为公正客观属实,自然无事,若是有不实之处,可是还会找你的。”

    许敬宗额头微微冒汗,想不到皇帝自己不看,却还要让别人来审,这还是要干涉啊,甚至是暗带威胁啊。

    幸好刚才自己记的比较公正,没有什么夸张之辞,也没有对皇帝的什么不满之言。

    出了仙居殿,皇帝去泡了个热水澡,出来后冯力士特意准备了一碗老母鸡参汤,说是让皇帝补补元气。

    “朕还没老呢,想当初朕征战沙场,曾转战数日夜,身不卸甲人不下马,几日夜不眠不休。”

    “陛下龙精虎猛,不过肯定饿了,喝点鸡汤填填肚子。”冯力士马上换了个词。

    罗成很满意他的懂事,哈哈一笑。

    吃过鸡汤,罗成到宣政殿,冯力士已经通知在京的御前会议大臣们都来了。

    “象雄王李迷夏最近在吐蕃有些为所欲为啊,必须得控制一下了,拟道诏令吧,让象雄退兵。”

    “象雄如今节节胜利,攻城掠地,气势正盛,只怕未必肯撤啊!”

    罗成不以为然。

    “象雄王当然不会那么心甘情愿,但我们必须得让他撤兵,而且必须是不留一兵一马在吐蕃,不占吐蕃一寸土地,他抢了不少牛羊牲畜人口,也得不少便宜了。”

    “之前勃律国不是已经归附我大秦了吗?”

    勃律国在葱岭一带,其地十分险恶,西有葱岭,北有昆仑,南有喜玛拉雅,主要是山地。不过这里是青藏高原通往西域、天竺、波斯的一个重要通道,同时也联结西域的丝路南线的疏勒等地。

    可以说,这个巨大的峡谷,是个不适合人居住的鸟不拉屎的高原山地,但偏偏却是一联通天竺、吐火罗、西域、青藏高原的一个重要门户。

    勃律国此前内乱,国王出逃,请求安西丝路巡骑帮助。姑墨郡太守兼安西巡骑第二团都指挥使许和尚率两千兵马,行军月余,越葱岭,登坦驹岭,至特勒满川,分兵三路,连破叛军数城,斩首六千余,俘获叛乱首领,然后还政于勃律王。

    勃律王重回国中后,请求安西军在勃律驻军。

    于是秦军在勃律的坦驹岭上进驻连云堡,于信度河畔驻阿弩越城,于东面昆仑山下进驻胡弩城。

    三城,每城驻军一营五百,其驻军之规模十分突出,甚至在勃律都城还驻军五百,使的大秦在遥远的昆仑山下驻扎了一个团的兵力。

    这也是枢密院和皇帝考虑到勃律的地理重要性后决定的。

    “驻勃律的那个团,多派些巡骑到象雄西境去,再让驻于且末和鄯善的巡骑,也派些到象雄西北边境,就以加强丝路安全为名。朕相信,李迷夏会明白朕的意思的。”

    陈兵边境,哪怕只是一些巡骑,可这些秦骑调动,罗成相信李迷夏还是能够明白大秦的意思,并乖乖撤出吐蕃的。

    若是他还不撤,朝廷依然还有后手,到时直接切断经过象雄的丝路,打击他的经济。若是他还不识相,朝廷还可以调弥药、白兰、苏毗和勃律几国发兵威吓教训下他。

    总是有办法能够让他听话的,当然,真正让大秦出兵象雄,也还不是时机。

第1353章 南水北调

    宣政殿里。

    罗成发现门下侍郎魏征已经有了白发,“如今府院多位宰辅出巡地方,在京的你们肩上担子就重多了。朕听说诸位都勤干的紧,每日办事都要到二更天,朕也提醒下你们,诸位都是我大秦之柱国,还是要懂得爱惜自己的身子,毕竟身体才是办事的本钱,要多多节劳才是。抓大放小,具体的事务,可交给下面的部寺监司去做。”

    罗成又给诸位大臣们赐下不少的补品等。

    “说来你们一个个也都不缺这点东西,都是家大业大,你们也不要说朕小气。”

    魏征笑道,“我们这些人傍陛下的福,家里虽也经营点产业,可再多也不及陛下的这份赏赐珍贵体面啊。今年大灾,陛下收蝗赈灾,可是花费不知道亿万呢。”

    “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朕的内库钱财,虽非取自百姓赋税,可也得得自民间,钱财皆是身外之物,只要用对了地方,花再多都值得。”今年的大灾,朝廷国库拔了许多钱粮赈灾济民,皇帝的内库一样没少花钱,光是收购了上千万石的蝗虫,就已经基本上把原来数年积攒下来的皇家内库粮仓的粮耗光了。

    而今年内库还从关外、岭南等地全力收购调度粮食,又花了不少钱。

    但罗成并不小气,钱该花就花,花完了再赚,他又不是那种守财奴,敛财得来后不肯花,或只顾自己享受的皇帝。

    “不管怎么说,如今这场大灾总算差不多要过去了,各地都有奏报雨情,普遍降水,旱情总算过去,除了少数几郡治蝗不力,出现了大股蝗群成灾,其它地方的蝗虫基本上都被灭的差不多了,剩下的也不成灾。不容易啊,这一仗打的艰辛,但打赢了。”

    殿中君臣们都感觉到无比的自豪,是啊,原本一场数十年难遇的大蝗灾将席卷整个中原,可是在皇帝的带头下,在朝野上下的一致努力下,终于把这场大蝗灾消灭了,损失降到最小。

    “陛下,最可贺的还是今年出现如此严重的旱情,兼之又有蝗讯,可是上半年那么多郡县绝收后,到现在依然没有出现大饥荒,也没有出现流民四起的现象。”魏征道。

    其它几位宰相也都点头,就在几年前,大灾之年便跟着是大饥荒,流民、盗匪然后是叛乱,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人易子而食。

    可是这一次,朝廷上下的努力,终于取得了好结果,没有流民,没有大股贼匪,更没有人相食的惨剧。

    更别说,萧铣藩镇的意外内乱,朝廷在这个艰难的时候,还是顶住了压力,最后成功的控制了荆湘,成功的废掉了一藩。

    “秦琼现在荆湖,救灾赈民,兼治理荆湖,搞的热火朝天,成绩喜人啊。”罗成对于秦琼在荆湖的表现很满意,虽然这位表哥是位武将,可是他出巡荆湖,一举一动可圈可点。

    临时接过萧铣烂盘的秦琼,不仅没有让荆湖的局势动荡下去,还迅速的转为安稳,更在此时发动了荆湖百姓开始治水造田,这灾赈的,确实连罗成都出乎意料。

    “陛下,秦琼在荆湖费钱粮厉害,除了赈灾所需之粮,如今兴修荆湖水利工程一期,耗费甚多,如今荆湖每日雪片一样的单子入京,都是要钱要粮的。”

    用灾民修水利,虽能减少点人工成本,但还是要成本的,毕竟朝廷也不会免费用灾民挖河,更不会让他们吃不饱睡不好,那样搞不好就会出大事。

    要吃好要住好还要有工钱,这便是巨大的人力开支,更别说修这么大的水利工程,哪怕只是第一期,也还需要动用到许多其它的工具、材料等。

    “朕也知道这些,但荆湖水利工程,是跟大运河一样重要的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甚至可以说比运河影响还要大,那是涉及十郡数百万民众的大事。要是真的治理好了,这里就将从过去十年九患的灾区,变成天下粮仓。这一仗朝廷规划了三十年时间,也许还要更长,但朕依然还是坚持要打,不但要打,还要投入全力,打的漂亮。”罗成再次重申自己的立场态度,“当然,我们不能跟杨广一样急功近利,不能说这么大个工程一两年就得建完,不能拿人命拿尸骨来填,这不行,我们得合理规划,还得考虑到百姓的承受能力。”

    “百姓挖河,必须得给工钱,不能免费征召他们挖河。朝廷压力大,钱粮紧,那就想办法,朕认为可以通过发行新的国债来筹措部份短缺钱款,以后等河道修好了,可以在上面收取专门的河道通航关费,这个钱用来还国债,也可以等将来围圩造田后,拿出一部份来出售发卖,所得钱用来填补国库开支。”

    当然,罗成肯定也会自己投入部份进去。

    魏征道,“秦琼如今在荆湖,不仅是赈灾、挖河,还在清理寺观,围剿贼匪,打击地方恶霸奸商,清理无主之地,也能够筹集到不少钱。”

    “有钱就好办事,如果荆湖本地的百姓人力不够,朕看可以从荆湖其它郡县,甚至是巴汉、剑南、黔中、河南、关中、淮南、山东诸道招募雇佣百姓前去挖河修堤。”

    “秦琼奏报,说一期工程中的重点工程江汉运河,如今已经全线开始,进展不错,预计在年前,就能够全线贯通。”

    江汉运河,是朝廷的荆湖水利工程第一期中的重点工程,由江陵向东联通汉江,使的荆江与汉江之间有一条更便捷的运河水道,运河开通后,从江陵到潜江、竞陵(天门),便能由原来的一千二百里的水道距离,缩减到二百里,足足缩减上千里。

    同时,这条运河还能承担泄洪排水等作用。

    实际上这条运河早在西晋时就已经开挖,当时称为杨夏运河,不过到了此时,早已经大部份淤塞。

    因此这次的江汉运河,虽然部份利用了扬复运河的故道,但依然还是一条全新的运河,该运河自江陵城南出长江,在潜**口东入汉江,缩减一千里距离。

    由潜江上溯到襄阳,然后那里有朝廷早两年修建的另一条运河为白蔡运河,这条河起自襄阳,通过修坝蓄水,采用泄水天平、水涵、陡门、堰坝、大天平、水天平、水库等组成,拦截白河、丹江等水一直引到了伏牛山的方城口。

    这里是河南颍川郡与湖北南阳郡的交界处,也是秦岭、淮河的南北分水岭,这里的伏牛山是秦岭的余脉,本是隔绝南北,偏偏在方城有一个哑口。

    朝廷便如沟通五岭的桂林灵渠一样,在方城哑口挖了一条渠道,通过各种运河水渠技术,把水在哑口升高,使的船只可以通过哑口,然后连结哑口北面也挖深过来的蔡河。

    虽说从襄阳到蔡河,一路上有许多水坝、陡门等,并不能直航,但通过分段运输等方式,依然实现了运河水运,大大方便了河南与襄汉之间的沟通。

    历史上,宋朝在这挖的是襄汉漕渠,但他们失败了,因为按他们的设计,得把哑口挖低七丈,虽说哑口并不算长,但就算挖深七丈,也会面临每年很长时间水不足的困境。

    因此最后这条漕渠,实际上在过哑口的时候,是需要下船车马转运过山的。

    但是在后来的中国南水北调工程里,通过修建丹江水库,使的过哑口仅挖了两丈深,就使南水北调了。

    正是在这种思路下,朝廷前几年按皇帝罗成的思路,集中了许多水利和工程专家们,最终通过复杂的水利和运河技术,只把哑口挖了两丈,便成功的让水渠沟通了蔡水,也不用再担心漕河缺水。

    洛阳到颍川蔡水已经实现了沟通,而蔡水又联通了汉水,因此若江汉运河再打通,那么从江陵到洛阳,就有了一条黄金水道,剑南、巴汉,荆湖,甚至是黔中、云南以及江西等地,以后的钱粮赋税、商货等进入洛阳都极为便利,连关中都可以通过灞丹漕河进入白蔡运河入洛。

    这年头,运输还是主要依靠水路,能通水运,那么运输成本和效率都将大大提升,这根本就是这个时代的高速公路,一条运河的打通,带来的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很好,告诉秦琼,朕可是记下他的话了,年前要看到江汉运河的畅通。为了迎接这条运河,朕决定在运河的东面潜江入汉江口,设立一个新县,就名潜江县,建立一座新的县城,打造一个运河码头。”

    历史上,宋人用十万民夫,硬生生的把一百二十里方城哑口挖低了七丈,结果最后却无水可通,于是还是无法通航漕运。

    可朝廷几年前挖通了白蔡运河,只在哑口挖了两丈,利用的是丹江水,这两年都还没有出现缺水不能通航的情况。

    现在挖江汉运河,挖的还是以前旧运河故道,主要还是疏通,可以说要轻松的多,根本没有技术上的问题。

    “待江汉漕河开通,到时从洛阳通航颍川,再经白蔡运河过南阳抵襄阳,襄阳再自汉江抵达潜江,然后由江江漕河直抵江陵,再下巴陵湘江,一直抵达五岭,经灵渠到岭南广西桂林,然后沿漓江入郁江,再直入南海郡,到达南海港。”罗成越说越兴奋,可以预见,这条水道打通,那就将是一条真正的西部黄金水道,东部有南北大运河,东西有黄河、长江、淮河水道,更东还有海上航线,但在西边,南北却还缺少快捷的沟通水道,尤其是缺少一条能把京畿、荆湖、巴蜀、岭南沟通起来的重要水道。

    白蔡运河开通后,其实这条水道已经打通了,但现在江汉运河要是再打通,就能缩减一千里水道,这一千里可是非常重要的。

    西部大运河打通,荆湖若是再治理好,那么荆湖这片地区,将立即腾飞,成为真正的天下粮川,能产粮,又易运输入京。

第1354章 战争财

    九洲池上,罗成和魏征泛舟池中。

    一壶清茶,茶香诱人。

    皇帝捧着茶杯,看着茶中舒展的茶叶,“这小小的一片茶叶,如今每年能为我大秦朝廷带来八百万贯的税收,着实了不得。而这瓷器,也是贸易中的抢手货。朕的内侍省在天下各地建立了许多茶庄和瓷窑,通过种茶制瓷贩卖,得利千万。”

    魏征也低头看着手里的茶和茶杯,“南方种茶,多在山上,不占用民田耕地,能为百姓增收,为朝廷增税,为陛下增加内库收入,确实是好东西。尤其是那些游牧民们,如今对茶之依赖尤甚于我中原之百姓,一日不饮就食之无味,若是一月不饮则生病。”

    茶叶的销量越来越高,对外贸易中成为了极抢手的商品,供不应求。如今茶树种植也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茶种开发出来,其加工的方式也越来越多,红茶绿茶白茶黄茶黑茶等等。贵的茶,如被皇帝带火的武夷山大红袍、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洞庭湖碧螺春、庐山云雾、君山银针等茶,那叫一个贵。

    尤其是其中最上品的,比黄金都贵,茶叶有茶片、茶砖、散茶等包装,最贵的几种茶都不是按两计价,都是按钱称量,西湖龙井,一两直钱四十千,君山银针一两直黄金二两,但是这价格虽贵,可却还有价无市,一般人根本买不到。

    而价格最低的当属卖到草原上的黑茶砖,这些茶是用最次的茶叶制成,有的甚至直接就是叫刀子茶,就是好的茶叶采完后,最后拿刀直接把茶叶梢连茎带叶甚至带枝割下,然后加工制成茶砖,这种茶砖,最便宜的要十六钱一斤。

    而这个十六钱还只是茶园的价格,这是还没有上税的,而茶税此时是十税二,茶园出场得收税三文二,加税就成了十九钱二。商人们再层层转手贩运,最后运到草原上去,价格已经翻了数翻。

    这样的低档黑茶,便宜的十六,贵的都要六十出园价。

    而好些的茶,更是每斤三四十文到上千文不止,至于更高档的茶,那就是一茶难求,价格再高都有人要。

    现如今朝廷对于茶的控制力是越来越强,直接实行的是专卖制度,茶政如盐政一样。

    实行的是民种官收商卖,百姓种茶,只能出售朝廷的茶务衙门收购,各种不同的茶叶,有不同的收购价格。

    茶叶收到了官府手里之后,茶商们再来购买,茶商买茶得先交税,就是先取得茶引,茶引就是完税证明,每引茶多少,凭引才能买到茶,然后再任由他们贩卖销售。

    茶商们虽然取得茶引,但交的只是茶专税,因此他们在贩运过程中,该交的市税关税等还是不能少的。

    当然也有如皇家内侍省这样实力雄厚的皇家茶商,不但有大量自己的茶园,还有大量技术高超的茶叶工加作坊,茶叶在他们的手里经过加工后,凭着皇家招牌,能增值许多。

    盐税降了,但茶税酒税都大增,现在甚至还有糖税、车马舟船税等。

    “去年制订的财政预算,原本还预留了几百万做备用,可是现在离过年还有几个月,可朝廷国库已经亏空严重了。这荆湖水利是个无底洞,以后每年得投入数百万贯甚至是上千万贯进去。”

    魏征也有些担忧朝廷的财政,虽说现在朝廷开源的能力挺强,可花钱的本事更厉害。

    “好在今年在西域和西山还有荆湖的用兵,都没有亏,还有些赚,要不然,压力更大。”

    程咬金当初在安西用兵,一下子灭了鼠尼施和龟兹,鼠尼施部被屠光,但他们的百万牲畜还是多数落入了朝廷的口袋,其中还有大量的战马、武器等,另也有不少帐篷等部落的财产,这些是笔不小的数字。

    “太仆寺已经陆续出售了大部份的牛马羊群骆驼等,尤其是其中的数十万匹马,是笔大进项。”

    马向来珍贵,就算是在牧人家,马也是珍贵的,一个牧民家庭也许会养上几百只羊,几十头牛,但他们的马绝对不会多,马消耗多还难养。

    “不过相比起来,还是灭龟兹国收益更大,虽然杀了数万龟兹人,但剩下的几十万龟兹人皆沦为奴,这就是价值千万贯以上。此外,城池、田地、房屋、商铺,金银、牲畜等也很多。”

    一个西域强国,直接被灭掉,还没有受到战火损失多少。

    之前,朝廷一直没有把这些纳入国库收入,一是还没理清,二是这笔钱还是预备他用的。

    毕竟战争收入,不是常规收入,不是年年有的。

    “那些龟兹奴隶,全都发卖掉,一部份用做赏赐军中将士,这样朝廷也不用再拔钱赏赐。另外,龟兹国的一切都可以发卖,田地、宅院、商铺、牲畜等等,都可以卖掉,把这些发卖所得,转入国库之中。”

    “魏征啊,朕觉得安西这一战,倒是个不错的思路啊,你看这一战,都只是安西本地驻军出动,朝廷也没有多少额外的军费支出,甚至事后的赏赐抚恤都是自战争缴获所出,这是干赚不赔的买卖啊,如今朝廷开支大,朕倒是想再干这样几票了。”

    魏征忙提醒皇帝,“安西之战也只是个例外,打仗往往只亏不赚,就如去年的西北之战,朝廷调动数十万大军,动员百万民兵民夫,最后耗费数千万啊,把国库都打光了。”

    “当初是不一样,但如今这样的对手毕竟没了,朕准备给苏定方多增派些兵马,给他更大的行动自由,让他多发起一些攻势,对西山境内的羌人,尤其是那些蛮横不服王化者,狠一点,来个秋季攻势!”

    罗成尝到了战争的甜头,程咬金安西一战,灭了一国一部落,而其收益甚至相当于朝廷两三年的正常赋税了,而开支却能几乎忽略不计。

    “陛下,谨慎啊。”

    “朕倒觉得,该出手时就出手,如今安西是稳定了,趁着吐蕃还内乱,这个时候不把西山诸羌收拾了,回头只怕就没这么好的机会了,此时用兵扫荡西山,还能配合下云南的存孝和杜伏威他们。”

    西山诸羌很穷,穷山恶水,这些羌人还不是游牧的,他们喜欢修碉堡,但罗成依然认为该打还是要打,而且诸羌就算穷,可是捕羌为奴还是很值钱的,而羌人们虽没啥家当,但他们的牛啊羊啊马啊,也一样挺值钱。

    只要苏安方按之前的打法,朝廷绝没有亏本的道理。

    对于那些不服王化的西羌,罗成也从没什么好感,他也根本不把他们当成什么子民,得有大秦户籍的归化蛮夷,才能算是秦人,其余的,只是蛮夷也,算不得人。

第1355章 双头蛇

    手里握了点闲钱,罗成便忍不住要花。

    荆湖水利每年得投入上千万,这个钱罗成没省。但他也没有马上把多余的钱全投进去,有钱也还得考虑到其它,比如百姓有没有这么多时间等等,故此最后罗成没有改变荆湖三十年计划。

    他先是与枢密院和兵部商议后,决定给西山道的苏定方增加一千万贯的军费开支,给他增派一军,新派一万二千府兵移驻西山,加筑城堡、烽墩、驿站、巡骑。他还要求苏定方抓几个典型,狠狠的打几个硬仗。

    不要求打大仗,但得打胜仗,而且不要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但不能亏本。总体思路便是要对那些不服王化的羌人实行秋季大扫荡,说白了就是去抢劫。能抢就抢,不好抢就不硬上。

    主动权掌握在苏定方的手里,就得跟以前四方蛮夷入侵扰边一样,趁你不注意跑过来打打秋风,过去中原是以防御为主,修长城啊,屯军堡啊。

    现在罗成要苏定方改变策略,主动出击,也学学那些人,这次轮到他们出击了。什么羌人啊、牛羊啊,能抢就抢,抢到了就是赚到了。

    一旦羌人敢脱离他们的碉堡山寨来战,那就更好,寻找机会,包围他们,聚歼他们,一旦他们的主力被灭,那么就可顺势把他们的碉堡寨子也一起拔了,到时一锅端。

    枢密使张须陀和副使周德威、宋老生几个看着皇帝的计划,很有些担忧,倒是程咬金比较赞成。

    “只有千日做贼的,哪有千日防贼的,这边境之上,本就地广人少,又偏远落后,要防守总不如进攻,陛下不是长说,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吗,咱们就进攻。我朝不修长城,数十万将士们就是大秦的长城!”

    一千万贯,这可是好大一笔钱,能够修许多堡垒,新增许多装备。老程都有些羡慕了,这些钱可都是他在安西赚回来的,现在却要交给苏定方去花,自己只能在后方干看着。

    他主动请求,想前往西山指导。

    “你就老实呆在洛阳城吧,你这枢密副使跑到西山去了,那西山道的兵马将士们,是听苏定方的还是听你的?苏定方在西山有时间了,对那边摸熟了,你突然过去,不合适。”罗成很不客气的驳回了程咬金的请求。

    苏定方在西山,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过去兵马那么少,条件那么差,也一样打开了局面,现在没理由却让程咬金跑去摘桃子。

    “给苏定方一千万军费,再给他增加一万二兵马,我看西山这边足够了,就看他能不能给朝廷多赚点回来,现在还有些钱,我看可以给朝鲜的徐世绩,之前他跟百济、东瀛也打了段时间了,可他手上兵力有限,因此一直遵照朝廷的旨意,防御为主,没有出击。我看现在,可以给徐世绩也增加一千万贯军费,并给他新增一万二兵马,再新增一军,他就有实力反击了。”

    “要我说,早就该增兵朝鲜了,让百济和倭人上窜下跳那么久,早就想收拾他们了。”之前朝廷也有人想提议增兵朝鲜,可皇帝一直按压住了。

    之前西北局势未稳,而且朝廷也没钱四面开战。

    可现在有笔横财在手,虽说救灾花了许多,这还刚上马一个大工程,可罗成并没有单纯的把用兵当成是花钱的事,有安西的先例在,他认为,只要朝廷增加朝鲜和西山的兵力,增加军费,多投些本钱进去,那么完全是可以赚更多回来的。

    理由就一个,朝廷的实力远比两处的对手强。

    “对倭国和百济的反击,也可依照对西羌的办法,不求如对龟兹一样,直接一战灭国,可以先反击入境,扫荡做战,先把本钱赚回来,等把对方的实力消耗的差不多了,到时再打大战决战,灭国。”

    上来就打大战攻城战,罗成认为没必要,这种战事有时围绕着一座坚城,可能得打上几个月甚至几年,消耗太大,不划算。

    要打就机动灵活些,袭扰抢掠为主,这一样能削弱敌人实力。若是敌人离开坚固的城池来战,那时还可以找机会围歼他们,然后再去打那些没有大军把守的大城。

    “圣人这用兵之思路,还真是别出心裁呢,把打仗跟做买卖一样,厉害。”

    罗成呵呵笑道,“打仗不赚钱那还打什么?咱们现在占据主动,所以这仗就更得打赚钱的仗,不能跟杨广征辽那样打仗,光图面子好看讲排场,排兵布阵就几个月,一次派出一百多万大军,这仗还没打呢,就亏到姥姥家了,仗没这么打的。”

    杨广那种打法,前期投入太大,资金链容易断裂极易崩盘,而且就算真打赢了,杨广那种打法,也是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

    罗成就算给徐世绩增兵一万二,可朝鲜也总共才两万四千的兵马,这个数量的兵马,对后勤的要求小的多。

    秋末。

    安东朝鲜。

    徐世绩接到来自洛阳的圣旨诏书,也见到了乘船自中原渡海而来的增援府兵。

    一万二千兵马,皆为南衙精锐,此番全都要移驻朝鲜,将来还要把家眷带来,永驻安东。

    随旨意送到的,还有皇帝的一封长信。

    在信里,皇帝就比圣旨诏书上说的清楚明白的多了,皇帝很直言的说明了此次增兵安东的原因,甚至还再三告诉徐三绩,要打灵活仗,要打赚钱仗。

    “洛阳城里一个百济青壮奴可是值钱四十贯呢!”

    罗成提醒徐世绩,不要总想着一战灭人国,再战擒贼王这些,与其想着攻城掠地打大仗,不如想着先多掳点百济人倭人回来卖,现在各地对于奴隶的需求居高不下,有多少中原都消化的了,毕竟大量的百姓都被朝廷授了田地,成了自耕农,哪还有余力去给地主们种地。

    田少的地方,也迁了许多百姓到边疆去授田,这就导致地主们极缺种地的人,而商人作坊里极缺工人,汉人百姓多成了自耕农,当然就只能买奴隶来做事了。

第1356章 利益

    秋雨绵绵,天渐转凉。

    亿岁殿里,罗成看着皇城司送上的奏报,“马周这新官上任三把火,烧的还是挺旺的。一到衡山,烧的第一把火,就是剿灭了三千多衡山贼,又挖出了衡山县的大柱虫。紧接着第二把火,全郡剿匪,剿匪大小盗贼三十七股,擒获降服贼人万余。第三把火,拆毁衡山郡中淫祠一千余,又清理整顿了全郡的佛寺道观,僧道还俗五千余众。”

    御史中丞长孙无忌笑着对妹夫道,“年轻人嘛,血气旺。”

    “马周可是比你还年长些。”罗成笑道。

    长孙无忌哈哈一笑,如今官位越来越高,虽还未拜相,但已经正式进入了宣政殿御前会议,人居于高处,有时气势都变了,似乎连着年龄也成熟多了。

    “大秦就需要一些马周和你这样的有年有为,敢打敢拼的官员。”罗成合上奏折,对于马周和李纲在衡山郡的这几把火,表示很满意。

    大秦不缺少聪明的官,但最需要的还是马周他们这样干实事的官,如封德彝一样,聪明是聪明,可聪明过头,整天只知道揣摩圣意,喜欢曲意逢迎,甚至总想着得失利弊,想着如何往上爬,这种官不是好官,没人用的时候罗成会用一用,可一有了更忠心能干的官员,肯定就要把他踢一边去。

    “无忌啊,最近朕读书,常想一句话,三思。”

    长孙无忌愣了一下,三思,思危思退思变,皇帝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曾听皇城司奏报,说封德彝跟自己的几个儿子曾经说过这三思,说做官当三思,知道了危险就躲开叫思危,躲到人家不注意你的地方叫思退,退了下来再慢慢看慢慢想,想想自己以前哪错了,往后怎么做,这就叫思变。朕觉得封德彝这几句话说的还是很对的,虽然透露着他狡诈本性。”

    “朕为天子,也当三思。”

    长孙无忌便问,“圣人为天子,如今大秦强盛无匹,为何也要思危思退思变?此时不正当时迎头大干之时吗?”

    罗成笑笑,“大海航行靠舵手,如大秦这样的大帝国,其实也就是一艘船,朕是船长,负责的是制订航线,至于具体操作这些,靠的就是其它人。如今朝中府院里有诸位宰辅,都堪称大才,朕不担心执行,也不担心眼下,朕担心的还是长远。”

    说到底,罗成认为开国皇帝对于一个帝国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决定着这个帝国能走多少,关键就在于他制订的制度。

    “周天子封建,固有八百年天下,但分封制也使的分封诸侯最终坐大,诸侯国相互攻击兼并,最终把周也灭了。秦一统六国,废分封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可改革太快,终究还是二世而亡。汉刘邦败楚而得天下,实行封国和郡县并行制,异姓不得封王,重立分封制,还是导致了诸侯国强大,因而有了七王之乱。”

    “汉武帝行推恩分封制,解决了西汉诸侯国的威胁,此后西汉分封诸侯国再无法对中央朝廷起到威胁,可是西汉朝廷不断中央集权,这集起来的大权,最终却造成了权臣和权宦们,尤其是朝廷的察举制度,造就了一个强大的士族集团,士族集团最终又形成了权臣。皇帝不得以宦官来对抗士族集团,最终汉以强亡。”

    都说以史为镜可为鉴。

    罗成现在开始所思所想的,已经不再是眼前的事了,他开始想的是更长远的,他的帝国能走多远,最终又会如何灭亡?

    他知道自己顶多也就是活六七十岁,他的大秦也许能有二三百年,可罗成不期望长生,但也还是希望他的帝国能够走远一点点。

    “汉末三国,百年动荡,最后魏晋一统,九品中正制的出现,对汉代察举制度产生的利益集团不但没有遏制,甚至还使的其更进一步的形成了更强大的士族门阀。而晋重推分封,终究依然导致了八王之乱。”

    “九品中正制形成的士族门阀集团,影响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代。”

    “直到西魏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出现,才稍稍压制了士族门阀。”

    罗成跟大舅子长孙无忌说着这些朝代,每一个朝代的制度,其实都是对前一个朝代的制度的修补,可结果就是往往新的制度就会造就一个新的利益既得集团。

    周朝分封制造成的诸侯国,汉朝分封制和察举制造就的诸侯和士族豪强,魏晋九品中正制造就的门阀,西魏府兵制造就的是关陇军事贵族集团。

    “朕常思,如今我大秦的制度,将又造成一批什么样的既得利益集团!无忌,你说,我朝如今的制度,会造成什么样的利益集团呢?”

    说到这里,罗成确实充满忧虑。

    长孙无忌以前还真的从没有往这个角度考虑过这个问题,现在听皇帝这么一说,细细深思。

    大秦的制度,关键的有哪些呢?比如说诸侯分封制?会不会出现西汉西晋那样的诸侯做乱的情况,他觉得不太可能,毕竟本朝的分封,早早就做了许多限制,比如只能分封到最边疆的地区,同时还有个推恩分封,诸侯的封地代代要推恩分封给他们的子孙,使的封地不断的变小。再加上朝廷虽让诸侯就藩之国,可封地的军事民事财税等大权都在朝廷手里,诸侯在封地,只是拥有部分的经济财权而已。

    诸侯不可能如西汉或西晋一样威胁到朝廷,更不可能说如周朝时一样坐大反噬。

    皇帝设计的这个分封制度,可以说虽然数代以后,朝廷会有一个比较庞大的诸侯贵族集团,但这个贵族集团的权力是受到限制的,对于朝廷的中央集权不会有多少威胁。

    还有什么制度会造成什么强大的利益集团?

    他思来想去,是府兵制还是募兵制,又或是科举制度?

    “无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里也没有其它人,你想到什么就跟朕说什么,直言就好。”

第1357章 恩荫

    皇帝望着殿外的雨幕,有些担忧的道,“各地纷奏雨情,这场秋雨下的有些急有些大,憋了几个月,现在想一下子降下来,看来不少地方要起秋汛,不知道能不能防的住。”

    长孙昭仪端着碗水饺过来,“臣妾新包的韭菜饺子。”

    “有心了。”

    吃着饺子,皇帝有些心不在焉,他还在想着之前与长孙无忌的交谈,君臣二人促膝长谈许久,聊了许多。

    长孙无忌也确实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最终说到的是朝廷的募兵制度、科举制度以及分封制度,最可能造成的结果,就是冗兵冗官冗费。

    现如今就有大小上千贵族,推恩分封令下,将来二代的诸侯就可能是数倍甚至是十倍的增长,哪怕封地大小没变,可激增的诸侯数量,也还是会带来不少其它问题。

    比如诸侯们就算不任实职,可爵位品级也高,一样能够门荫子弟,凭门荫入仕,大量的贵族子弟门荫入仕,到时不仅会对朝廷的取士制度造成冲击,还会带来冗官的危害。更别说,贵族们还享受有其它不少特权,比如占田数量高等等。

    另外一方面,外戚、官员子弟也可以获得门荫,南北朝以来,这门荫的路子越来越宽,几乎使的官职世袭化,这也正是朝廷要开科举取士的真正原因所在。不然,一但官职真正的世袭化后,那么对皇权的威胁是巨大的,这也是过去关陇贵族能够那么显赫的原因所在。

    现在还只是开国之初,所以有些问题还没显现出来,但很明显,两三代皇帝之后,到时封侯、官员、外戚的门荫特权,必然要导致大问题出现。

    “观音婢,朕打算对恩荫制度做一个详细的规范,你觉得如何?”罗成夹着饺子放到醋碟里边蘸边说。

    “臣妾只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早立规矩当然是最好的,这样后来便有例可循,有制可依。”

    吃过饺子,罗成便马上召了魏征前来。

    “朕打算重新拟定门荫制度。”

    “陛下打算怎么改?”魏征问,门荫制度事关重大,毕竟涉及到的都是贵族、官员、外戚们的利益,随便一点改动,那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朕也知道此事重大,但朕为开国之君,若是朕都不改革好,那后世子孙就更受掣肘无法可改了。现在必须改,也只有现在能改。”罗成是下定了决心,“首先是门荫的范围,九品以上职官、五品以上勋官,所有分封之贵族,以及三后四妃九嫔之外戚,皆在门荫之列。”

    “之前数量多,一人可门荫数个子弟入仕,甚至兄弟叔伯侄子等皆可,朕以为太过,且许多贵族官员外戚之子弟,尚在襁褓之中就承荫授官,太过。”

    魏征点了点头,这确实是有的。

    门荫入仕在南北朝以来发展到了巅峰,宰相甚至可以恩荫自己十几个兄弟子侄入仕。

    “朕以为,不论是公侯还是宰相,又或是太守县令,皆可保留门荫特权,但是,五品以下官只可恩荫一人,且只可由嫡长子承荫,且必须年满二十一岁成丁之后方可。”

    对于这些官员子弟承荫入仕,罗成又做了调整,原本是直接授官,他现在改成授阶。

    六到九品官员,待其嫡长子成丁之后,可承荫授阶,授阶为流外九等。

    流外九等,也就是九品十八阶三十级之外的官职,九品十八阶称为流内,再往下则还有流外职。

    流外又称不入流,南北朝时就已有之,北魏称为流外九等,北周以流内为九命,流外为九秩。

    大秦建立后,流外官设九等,一至九等。

    流外其实就是吏,吏职九等不入流,但表现好也可以升入流内。

    现在罗成的意思就是,那些贵族官员子弟,并不是都是优秀者,如果真是优秀者,完全可以通过科举等途径入仕,所以他主张门荫的特权要降低。

    六到九品官员子弟承荫,只能初授流外九等阶,然后吏部铨选,通过考试,合格者授给具体对应职务,如佐、史、亭长、掌固等这些。

    而三到五品官员子弟承荫,可初授流外八等阶,一二品官员子弟承荫,可初授流外七等阶。

    外戚则包括三后,皇后、太后、皇太后家族,以及四妃和九嫔家族,每家都一样只许门荫嫡长子一人,若无嫡,则荫庶长子,皆需要到二十一岁成丁之后才可承荫。同样都是初授流外阶。

    授阶后得通过吏部铨选考试,通过后候职,若是通不过,虽保留流外阶,但不得授职,只得继续参加铨选,三次都不能通过,取消其流外阶,承荫资格自然也就取消。

    “这起点会不会太低了点?”

    魏征问。

    过去宰相能荫七八个十几个兄弟子侄,甚至起始都是八九品,甚至是七品。比如皇帝原来的亲勋翊三卫,其中的亲卫,便都是宰相公侯子弟,一进去最低就是从七品。

    “官职是国家公器,是管理者,不能世袭。”罗成坚持。

    到时大堆的纨绔子弟,无才无德,却通过门荫获得官职,这岂不要乱套?

    “真有才能者,可直接参与科举考试,也可投身军伍入朝廷讲武堂,也是正途。若无才能,一个流外九等阶,朕都不太想给。”

    除此外,罗成干脆取消了什么致仕荫补、遗表荫补、郊祀荫补、圣节荫补、登极荫补、册后荫补等等常荫,其余如什么后妃生子等特荫也全取消,门荫就只剩下了一个制度。

    品官、封侯、外戚虽都保留了门荫特权,但每人不论职位高低都只许荫一子,且得等到其子成丁之后才可正式承荫授阶,且授阶有严格限制标准,都是流外的吏阶。

    只许荫儿子,不许荫兄弟、侄子、孙子,更不许说荫门客、医士这些。

    至于诸侯推恩分封,罗成也重新调整,原来是所有儿子皆可推恩分封,现在罗成改了一下。

    诸侯不论爵位大小,每一代只许三子推恩承袭,先嫡后庶,先长后幼。其中长子为不降等世袭爵位,其余两子降二等袭爵,五世而斩。代代推恩分封,且分封出来的诸侯国,不再有从属关系,初代世袭爵保留一个世袭外,其余推恩出来的爵位每代降两等承袭,且最多传五代,五代后就为庶人,除非能够另外立功授爵。

    甚至朝廷对诸侯封地,另设有郡县,并派驻官员管理,驻扎府兵等等。

    诸侯们最大的特权和好处,就是能够拥有封地三分之一的两税税收,专指户税和地税,其余的工商税等与诸侯无关。

    诸侯未承封之子弟,可优先入国子监或讲武堂读书习武,但不另外给出身,入仕需要凭自己的本事去考取。

    魏征听完皇帝的计划,也不由的感叹,“改革力度很大,若真能推行,长远看对朝廷是有大好处的。”

    罗成听出魏征言外之意,只怕这个改革会遇到很大阻力的。

第1358章 秋狩

    安东。

    秋高气爽,艳阳高照,安东各地的屯民们都趁着这好天气,抓紧抢收地里的庄稼,今年又是个丰年。

    刚打下的稻子,马上就有官府的人过来收购,今年的粮食统购价格比往年高了不少。一石稻子收购价五十文钱,这已经比往年高了许多,听说中原今年大旱使的朝廷也把粮食收购价提了不少。

    新收下的稻子,这边刚晒好,那边就有官员帮着装袋然后过秤运走,银币铜钱和绢布直接付清。

    顺带着,还帮他们把今年要交的地租粮也给运去官仓,不需要他们自己出力。

    “今年的收成好啊!”一个老汉手拿着一个算盘,他负责帮屯民们计算核对。许多屯民们都是不识字更不会算数的,因此交那么多粮食,最后是多少钱,这些都得靠这位老汉。

    屯子外的原本金黄一片的田地,短短的十来天里,已经全都收割完了,如今只剩下一片片裸露的土地,还有那留下的稻茬,以及那一把把扎好晾晒中的稻草。

    “朝廷还算是体恤百姓,交完地税田租,剩下的粮食除了交统购粮,还剩下了不少,除了留足一家口粮,还能剩下一些自由粮。”

    一个高大的汉子站在老汉旁边,手里提着一柄链枷,看着晒场上那一堆堆的粮袋道。

    “嗯,这一点朝廷做的还是很不错的,今年提高了统购粮价,又还依然给百姓留了许多自由粮。”

    统购粮虽然跟皇粮地租不一样,皇粮是两税中的地税,包含了田租、义仓粮以及摊入田亩中的一些代役钱等各种杂费,这是按亩征收的,田亩多这个皇粮就多,只要没灾没害的,皇粮是不能折扣的,也不会给你钱。

    但统购粮不同,这个粮其实是百姓卖给朝廷的,不过是朝廷强制性的统一价格收购,百姓不卖也不行,好在朝廷收的这个统购粮其实也是按百姓实际有的田地来收的,定的数量不多,这样一来,百姓交完皇粮和卖了统购粮后,还能留足口粮,甚至还能剩下约两成左右产出的自由粮。

    “今年的自由粮价格应当更高吧?”

    “嗯,统购粮还没收完,私人粮商还没敢下来呢,不过听说今年的自由粮价已经到了六十钱一石了,我估计还能更高。”

    统购粮是国家统一规划的战略储备,每年都有规定的数量的,以保证各地产出的粮食,主要都掌握在国家手里,今年中原大灾,朝廷也正是依靠着这些统购粮才稳住了局面。

    当然,留给市场上自由交易的粮食也还是有的,只是份额少些,一般也就是两三成。

    这些自由粮只能等统购粮收完才能下乡买粮,他们的粮价自然要出的高些。其中实力最雄厚的粮商,自然还是内侍省下的皇家粮号。

    “真想不到,咱们这些流放在边疆的长流人,日子还能比中原过的踏实舒适!”手柱着链枷的年轻人笑道。

    “自给自足也挺好的,再来几个丰年,就能把屋子重修一下了。”老汉呵呵的道。

    “叔,你想过再回中原吗?”

    老汉陷入沉思,“其实想想在这里也不错,挺踏实的。”

    “我想回中原,这里虽然也不错,可咱们家在中原,祖坟在中原。叔,上面下通知了,各屯民兵们马上要秋集,我估计是要打仗了,听说中原新增派了一个军过来,还拔了许多军费,估计是到反击的时候了。”

    “我希望能够立功,到时说不定就能重回中原。”年轻人对老汉道,“我听说张士贵在西域龟兹之战中就立了大功,如今不但免去长流身份,还被授封为姑墨郡温肃县尉了。”

    老汉当然知道张士贵,他与张士贵还曾同殿为臣。

    “你还年轻,不愿意以后这一生就荒废在这里,我能理解,不过自己要多加小心。而且你也要有个心理准备,不管怎么说,我们宇文家不比张士贵等人,朝廷对我们的不信任更深,也许你付出十倍的努力,都不及别人,明白吗?”

    “叔,我知道了,就是待我离家后,我屋里的那婆娘和娃儿你和婶子帮忙照顾下。”提到屋里的那高句丽婆娘和年幼的孩子,宇文承都有几分无奈,当初他辗展投到窦建德麾下,可最终还是在与秦军大战时,被李玄霸击败生擒,最终他被长流安东。

    来到这里后,也无奈的接受了官府分配给的高句丽女子为妻。

    曾经以为,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在这个边荒,与一个自己看不上的异族女子生儿育女,就这样一辈子,可谁能想到,如今还能有机会重返中原呢。

    叔父宇文士及似乎愿意与南阳公主就这样呆在这安东,满足于当一个教书先生,做一个小小乡亭长,但他还年轻,他不想一直留在这里。

    可是做为弑君者的儿子,未来很迷茫。

    安东衙门已经下了民兵秋集令,宇文承都还是想要试一试。

    几天后。

    秋收完毕,屯民们也把晒好的皇粮、统购粮上交了,余下的粮留足了口粮存在地窖粮仓里,其余的都卖给了粮商。

    在这秋收的喜悦气氛里,宇文承都骑上马,带着临安屯的三十个链枷民兵,骑着马扛着链枷踏上了前往郡城秋集的路。

    身后,那个高句丽族的妻子带着一对年幼的儿女,与其它的屯里人一样,站在门口为自己的丈夫、兄弟们们送行。

    带方郡,汉城。

    徐世绩再次移驻汉城,还有一万二千新移驻来的府兵。

    太守府中,徐世绩正对着地图做部署。

    “这次咱们兵强马壮,又粮草充足,如今秋高马肥,正是出击的好时候,某计划拟兵分九路,并以各地屯庄民兵协从辅助,狠狠的捅百济几刀,咱们这次进攻,不以攻城夺地为目标,咱们就是抢,抢掠乡村。今年我们秋收要早点,而百济大多才刚开始秋收,所以如今百济的秋粮大多还在田里,还在乡村,所以咱们首先抢粮、抢人。”

    精锐的大秦府兵带着骠悍的民兵,不去打百济城池,却要去抢乡村,一群军官们站在那里,都觉得是杀鸡用牛刀,这不摆明了要欺负百济人嘛。

    “这是圣人的旨意,咱们打仗,得打赚钱的仗,别看圣人给我们拔下千万,但这只是本钱,不是让我们花掉的,我们得赚更多回去。圣人说了,灭百济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大家也别想着跟程咬金一样一战灭国,咱们慢慢来,今天捅他几刀,明天再割他几块肉,此消彼长,到时咱们吃肉吃肥了,百济却失血衰弱了,到最后,轻轻一推他就倒了亡了。”

    “拟一个作战计划给我,要快!”徐世绩对那群将领道,“还要仔细周密。”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2231/ 第一时间欣赏隋唐大猛士最新章节! 作者:木子蓝色所写的《隋唐大猛士》为转载作品,隋唐大猛士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隋唐大猛士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隋唐大猛士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隋唐大猛士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隋唐大猛士介绍:
我表哥秦叔宝,我弟罗士信。
本是乡间一少年,终成隋唐大猛士——白虎罗成。
读者交流群:六五六一一八四八八隋唐大猛士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隋唐大猛士,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隋唐大猛士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