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汉室风云录TXT下载汉室风云录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汉室风云录全文阅读

作者:来不及先生     汉室风云录txt下载     汉室风云录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七百零五章 雨夜画策

    听在心里,张良非常舒服,“大王欲东伐楚,良在此替故主谢过,楚仍彊,各路诸侯尚附楚,臣愿与诸公共制详细策略。”

    刘邦非常高兴,“寡人新得大将韩信,今子房又入汉,且汉中有萧何,寡人有此三杰,何惧楚矣!”

    刘邦先命韩信讲述一下伐楚的战略,韩信认为依据诸侯皆据地自守,互不支援的特点,可借助塞地向西魏进发,魏赵乃强国,争夺魏赵是楚汉强弱对比转化的关键,大策略为先攻魏,再伐赵,进而北逼燕境,东制田齐,对楚进行迁回包抄。

    刘邦笑道,“子房以为如何?”

    入关中后,刘邦自觉实力可与楚相抗衡,对韩信的策略是肯定的。

    张良不愿打击刘邦的积极性,开口道,“关中未定之前,不宜灭诸侯扩展疆土,如此损耗实力,不利于与楚争天下。齐、赵、梁皆在反楚,可与之结为同盟,共反楚。安抚关中做全面动员准备之时,可出关先降下河南王、韩地郑昌,如此直接与梁地接壤。

    既可实现正面御敌及韩将军侧翼迂回包抄之略,又可于楚后方袭扰,达到正面坚守,侧翼迂回,敌后袭扰之计。”

    张良一番言语,不仅肯定韩信大的战略,又弥补其不足,更利用目前反楚势力来增加汉之力量,减少汉的损失。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虽然此言可能有点过,但不无道理,攻略诸侯兵不血刃而令其降,最佳,如其反抗,必然有折损。

    韩信并非狂妄自大,如此制定策略,自有其攻城略地的兵法韬略,他完全由能力西灭魏赵、北制燕,可听闻张良一言,韩信忽然开朗,面露欣慰之色。

    刘邦一向挂着笑容,但此刻笑出酒窝,看向韩信,“韩将军……”

    韩信道,“成信候所言,为信拨云去雾,信谋在兵伐,纵横之术非信之强,如此可确保汉之强盛……”

    兴奋,刘邦见韩信与张良能相辅相成,颇为兴奋,如此后方有萧何,有善于守将者,攻城略地左有韩信,右有张良,刘邦如虎添翼,于是他又开始饮酒。

    开心的时候饮酒,心情低落时饮酒,虽然以迎刘太公为名初次试探失败,至少已经探查出楚的态度,以及陈郡、梁地的楚军布防。

    一口酒下去,刘邦感到暖暖的,窗外的风不止,雨还在下,但刘邦却觉得很暖,心里很暖,“以子房之见,寡人欲东出函谷攻略河南、韩,时机在何时?”

    张良轻轻咳嗽一声,紧紧那一身素衣,手放在燎炉上,立刻有一股暖流侵入身体,感觉舒服很多,轻启嘴唇道,“臣虽不善将兵,却知用兵当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各地叛楚,项羽心中正在盘算其霸王枪当插入何人胸腔,项羽心中第一把怒火,其势必猛,其劲必重,其战必久,非彻底摧毁而不回旋,关中未定,不可再引火烧身。”

    此言一出,刘邦那急于东出的眸光渐渐暗淡下来。

    以韩信为首的战将却认为时机需要创造,齐、赵、梁皆反,尤其齐、梁距离楚较近,梁地乃其后院,齐地乃其门前,项羽北击齐的可能性较大,可放心东出。

    可能性较大,亦仅仅较大而已,一想到范增在项羽身边,刘邦陷入就豫之中。

    刘邦对项羽他有所了解,在秦灭之际仅仅因为自己遭将守函谷便大怒欲攻,如今各地份纷反楚,项羽岂能放过这些反叛者,他料定必为范增在压制项羽的怒火,肯定在为其谋划,想到范增鸿门宴上的眼神,刘邦感觉一阵阵寒意。

    窗户防护的很好,哪来的秋风,刘邦直觉后背有些凉。

    秋已深,夜已深,黑色的夜中有紫色的貂皮斗篷。

    群臣诸将已经入眠,刘邦未曾入眠。黑色的眸子,黑色须发,紫色的貂皮斗篷,整个书房内唯有那不灭的燎炉射出道道光,迎着那微微发红的脸,眸光似皓月凝聚在两张国图上。

    左面一张是萧何曾从秦宫室拿出来的,刘邦占据栎阳后,又遣张苍搜罗图书,右边便是新搜罗而来的。

    刘邦感叹秦做出的贡献,为刘邦打下很好的基础,将天下各诸侯的国图搜罗到关中,这几张地图抵得上十万大军。根据详细的山川地形以及户籍人口和城池要塞,长能制定出完美的作战计划。

    有时一条河,一个山塬,一条狭长的山谷,可抵挡数万大军,亦可灭数万大军,可谓自然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大王,何以无眠?”

    “子房不亦无眠乎?”

    两人相视一笑。

    张良那有些苍白的脸,给人一种大病初愈的感觉,但其眸光非常明亮,非常的清澈。

    刘邦道,“子房,此时只有吾二人,可有话与寡人言?”

    张良目溢笑容,“与楚争天下,非一日之功,望大王以身体为重,早些休息。”

    哈哈......

    刘邦爽朗大笑,“子房爱吾,寡人这边下榻……”

    人已入眠,但秋雨未停,深秋之雨那么的冰凉,比之更冰冷的却是雨中的戈矛。

    青铜、寒铁之戈矛混在一起,矗立在翟国大地上。

    戈矛围在高奴城外已经数日,数日的雨不停,城墙上开始结冰。

    分不清是冰还是雨水在映着火光。

    红色汉旗,红色战衣。可这一片红无法驱走秋雨之寒,所以城墙上结冰,冰的颜色有些红,因为城墙上的血迹尚未被雨水冲刷干净便已结冰。

    城上的黑色旗帜在风雨中飘摇,黑色的甲士如坚石一样立在风中,冷,给人极为冷的感觉。

    战争不是过家家,不是地痞流氓来个义气的对决,虽似对决,但比江湖更残酷,更非数百回合的厮杀,往往一招就定输赢,可谓兵者诡道也,一步错,步步错,万骨没。

    黑色,给人冰冷的感觉,红色似乎能给人带来暖意,然成片的红色旗帜和战服并不能驱散寒意。

    城外的大帐内铜鼎篝火摇曳,靠着这篝火给数十人带来温暖。

    吕泽、范目、丁复、朱轸等数人甲胄在身,腰悬长剑围绕在燃火的铜鼎周围。

    吕泽眉毛上愁容似欲结冰,“雨不停,深夜城已结冰,攻城不利……”

    “大王又前来催问战况,颇为着急,欲尽快定秦地以做东出。”

第七百零六章 雨夜火攻

    “可火攻!”说话的是范目,他眸光似火,眼里仿佛已经燃起那驱散寒意的战火。

    “火攻?城墙如此高,如何火攻?”朱轸想到火攻有些头疼,在他的脑海里想到那满天的火箭尚未射入城内,已在高空的秋雨里熄灭,所以他摇摇头。

    “可火攻......”朱轸的话音未落,一将道出斩钉截铁的三个字,此将体如劲松,眸如云雾,自含杀气,令人不喜与之交流,但此刻他的眸光穿透双眼的云雾,似一支穿云箭。

    吕泽见是善骑射的战将丁复,此人本乃赵将,目前帐下引领着一支彪悍善骑射的楼烦兵,战力很强,可与范目的巴人兵相比。

    或许真的有不同寻常的火攻之法,吕泽道,“原闻其详……”

    火,高奴城外尚未燃起大火,远在其西的北地郡此刻战火亮如白昼。

    泥阳城外竟亮如白昼。

    泥阳箭楼上的周类脸色苍白,没有血色,不知是冻的,还是恐惧。

    周类的腿亦微微发抖,不知是冷还是恐惧,致使其不停抖动,周类心里很清楚那是恐惧,恐惧来自于城外的郦商军。

    起初周类军驻扎在栒邑,探查到汉王刘邦遣郦商前来定北地,经过详细了解,觉得此人并非什么将门之后,在诸将随刘邦入定关中时,这位郦商却奉命攻略汉中,很明显这是位不太重要的将领。

    入咸阳是多么重要的事情,诸将谁不愿入咸阳,如此在周类心中郦商是位不太重要的将领。

    围住废丘,降下塞王就觉得其余城池可轻易而定,故而不遣大将而来,周类大笑,笑刘邦失策,亦为自己开心。

    周类相信他的将兵能力远超司马欣。

    一个刘邦曾不太重用的战将现在前来攻城,能有多大威力?

    只知道郦商有个高阳酒徒的兄长郦食其,却不知郦食其曾凭智慧立下大功,拿下陈留,受封广野君。

    只知道郦商未随刘邦入关,似乎关系不太好,殊不知其曾在刘邦于洛阳东作战不利时唯独他大破秦军,更不知他乃为别将攻旬关,定汉中。

    可是作为一路别将定汉中,以备在正面入关不利时,从汉中入关,在当时可是作为能独当一面者来对待。其信重堪比曹参。

    不得不说张良很会谋划,不仅正面谋划如何攻克武关,另一路却悄然进军汉中,提前做好还定三秦的准备,如果之前没有定汉中,什么事皆会发生,可能入关一样遭到阻击,如田都之临淄一般被田荣赶走。

    按照当时入汉的路上不少兵卒逃走来看,如果遇到强敌多少会是个麻烦。

    等到第一次和郦商军交锋,周类才觉得可怕,不仅郦商可怕,其副将陈豨一样可怕。

    第一次交锋便成栒邑的最后一次交锋,他自己差点被郦商砍于马下,周类未曾见过有人能将一柄豹月刀舞的如此迅猛,如此迅疾,仿佛一只只留下残影的雪豹。

    人居然生的形比劲松,眸似碧潭,体如猎豹。

    其人迅疾,其用兵更是迅疾,明明攻左,却突然出现在右边。用兵诡异,后方本无兵,却偏偏出现,右前方明明有旗帜,却偏偏无兵。

    至今周类还觉得胸口隐隐作痛,仿佛那一刀已经砍上。此刻他感到很热,像是被大火灼烧,在冰冷的雨夜被大火灼烧绝不好受,苏驵有气无力道,“驵悔不听周兄言……”

    “可怕,此人太过可怕!”

    苏驵道,“周兄,无需丧气,不过用兵迅疾耳,吾等坚守即可,待其粮尽便可反击。”

    周类冷冷的,仿佛依旧未从上次的恐惧中走出来,“可怕,此人用兵诡异,荒野之毒蛇,不可战”

    “不可战,吾等可坚守!”

    “亦不可守。”

    “不可守?投降乎?”

    周类摇摇头,“不可守,可逃。”

    “逃?”苏驵震惊,难以置信,“吾等乃故秦战将,欲割据北地也,岂能再逃?何处逃?”

    周类的脸在风灯的映照下出现嫣红,像是白色的绢上留下血墨。

    周类还在回味那一场终生难忘的一战,他如箭一般逃进泥阳,对苏驵言紧闭城门,坚守勿出,可苏驵未听,率军出击几乎全军覆没。

    苏驵损失半余,才转而坚守,但周类觉得为时已晚。

    郦商的兵马分散,和陈豨军配合得很契合,每股兵看似不多,却如蛇一般可以吞下比它体积大很多的雍军。

    周类颤声道,“待城外大火熄灭,毒蛇便会找到入城之法,彼时吾等难逃矣。”

    周类还在坚持弃城而逃的主张,可逃归何处?在栒邑大败后,监战的章平退向义渠,命苏驵、周类二人坚守泥阳,务必阻止汉军北上。

    提到逃,苏驵的脸很红,发烫,可他没有进行反驳。

    泥阳城下的火还在燃烧,仿佛要将满天的雨水烧干,火光外笔直的站着一人,此人正是郦商,另外一人站着的则是陈豨,二人静静的看着大火。

    城墙上的冰在融化,密集的雨水并不能将火彻底浇灭,汉军没有蓄势待发,亦未闲着,而是在砍柴,在运送木柴,不断的向城下添柴,只留下一个城门没有点燃。

    天冷,雨夜本不适合攻城,苏驵、周类不敢出,郦商与陈豨商榷后便决定采用火攻。

    雨与火的较量,心与心的较量。

    火未能阻止秋雨酒向大地,却给汉军带来暖意。

    大火没有给苏驵、周类一丝暖意反而令他们浑身冰凉。

    火无法烧断雨柱,却带来浓烟,浓烟无孔不入的逼进泥阳城。

    火在雨天不会变大,烟却会,会越来越大。箭楼上的苏驵再无起初的笑容,再看周类的眼神中多一种神情,有怨,有惊疑。

    烟岂非正是周类所言的毒蛇,烟火找到入城之路。

    火势越来越小,烟愈来愈大。

    漆黑的雨夜,一片浓烟,伸手不见五指,此言毫无过分,城内的雍士卒各个捂着鼻向那唯一的一处城门奔去。

    挥剑阻止,苏驵挥剑阻止,温热的液体在飘酒,于浓烟中仿佛在做画。

    苏驵在卖力的阻止逃逸,周类则是楞楞的站在那里,周围的浓烟居然只令他流泪,不知道怎么做到的。

    看着周类如此,苏驵怒,“为将者,为何不阻止士卒逃逸?”

第七百零七章 好个郦商

    周类看得明白,“宁可被杀死,亦不愿被烟熏致死,那死法不好受,任何人皆明白。”

    任何人皆明白,为何还要解释。

    苏驵唯有顺势而为,顺着败势而为,逃!

    两军对战如高手对决,一招败便满盘皆输,败者或死或逃,不愿逃者唯有死。

    郦商曾对一直跟随自己的众士卒言,“雨夜不宜人功,然火可以。”

    有人诧异,雨天如何火攻?

    郦商则道,“火在晴日为火,在雨夜中变为浓烟,火灼烈而烟绵长无尽,三面烟熏,一面埋伏。”

    或许会问,雨天如何进行火攻,怎么可能实现。

    水与火本就相生相克,雨天一样可以燃烧火把,一样可以点燃篝火。

    当浓烟代替火势,那么会带来迷惑,不知兵力多少,不知兵在何处,在浓烟中易于布置疑兵。

    一座城池虽未封闭,然烟雾过大带给人的杀气便会无所不至,随着浓烟在蔓延。

    并非真的烟熏致死,却能将斗志熏无,当城池周围烟雾缭绕,无人能镇定自若,除非他是将,不是每个人在明知危及来临时还那么淡定。

    上战伐谋,攻心为上,郦氏作为陈留当地的豪族之一,尤其是在经商聚财方面对人心的研究颇有一套,此刻用到战场上再好不过。

    郦商与陈豨分工,陈豨设伏,郦商围困,兵散如落叶,凝聚似长枪,退,有序的退和逃有天壤之别,逃散所带来的只有败。

    陈豨没有盲目的纵马冲杀,为最大限度的剿灭雍军,而是手持青蛇矛纵马指挥,或纵马戴杀。

    反而是陈豨帐下的侯敞持一杆长矛左冲右突,像是在围杀猎物。

    周类、苏驵引残兵快速向北逃,欲逃进义渠。

    郦商纵马欲追击,战马却是长嘶人立。

    是什么让郦商及时勒住战马,人言穷寇莫追,然郦商偏偏不信这一套,可现在他不得不停下。

    周类军、苏驵军皆被击破,北地郡已是垂死挣扎,然而上郡依旧在翟王的号召下殊死抵抗,致使吕泽部损失较大,虽使得高奴城摇摇欲坠,岌岌可危,然依旧矗立在翟地上空,为此刘邦增派范目率军北上加入灭翟的战斗中。

    不得不说翟王董翳不愧曾是雍王章邯麾下的一员大将,战斗力非常顽强,或许是废丘尚未攻破,董翳心存希望。

    人哪怕有一丝希望,整个人就会很精神,那眼眸亦会放光,但若心底那一丝期许破灭,整个人纵生犹死,更不会再抵抗。

    刘邦在思索,张良亦在谋划,二个擅长心理战的人皆在思索,故而郦商得到增援吕泽的命令。

    郦商本觉得奇怪,击破周类军于栒邑之战报传到栎阳,然击破泥阳的战报尚未来得及传发,为何就认定北地郡已是垂死挣扎。

    郦商当然不清楚命其立刻增援吕泽的真正原因。

    董翳心存一丝幻想,因为章邯尚未降,康丘还在,章邯何尝不是如此想,既然断章邯坚守之念如此难,不妨反其道行之,直接灭掉董翳,让其彻底孤立。

    人孤立的时候,心里是煎熬的,人世间最可怕的便是寂寞与孤独。三王皆在时,每个王皆有念头,如果只剩下章邯一人,那么心理上便渐渐走向下坡,张良的建议就是攻心。

    既然其城固若金汤,不如攻心,这点刘邦亦清楚,自从遇到张良,刘邦从张良哪里学到非常重要的一招,亦是刘邦赖以生存的一招,那便是攻心术。再强大的军队亦是人在统领,再彪悍的勇士亦是人心,只要有心便有破绽。

    在遭遇雍齿、曹无伤的背叛后,刘邦的心慢慢的多疑,多疑并非不好,否则在乱世很难生存。

    多疑并非贬义词,它的另一面则是活跃,心窍玲拢,乃聪慧的同胞兄弟,木讷之人是万万无法多疑的,心根本没那么多窍。

    郦商纵马长途奔袭上郡,留陈豨继续镇守泥阳,随时准备着进攻义渠。

    上郡人口稀少,根据萧何得到的秦图书,张良知晓上郡户不过数万,平均每县不过三千户,然其乃北临代地云中郡,与北地郡一样乃匈奴南下击咸阳必须要进过的两郡,此二郡如果不能拿下,北面的匈奴要是越火打劫,那就大大不妙。

    费尽心思得到的果实要是被匈奴拿去,岂不白忙一场,张良不得不虑,匈奴或许不会主动南下咸阳,可难保上郡的董翳和北地郡的章平不会向北求助匈奴,彼时可就大大不妙。

    上郡之北乃云中郡和九原郡的西部,北地郡之北接壤九原郡,如今九原郡已被匈奴占据。

    九原城原为赵国在胡服骑射强大之后将匈奴逐至乌拉山以北,为防止匈奴反攻云中郡,不仅沿着乌拉山即阴山山脉修筑长城,还在云中之西最大的山口修筑九原城,便是九原郡的雏形。

    秦国强大后,不仅占领云中,还占领九原城,并从匈奴手里夺取河南地,置九原郡。当秦迎来各诸侯反叛,无暇自保时,匈奴趁机夺取九原郡,亦算是恢复匈奴的荣耀,拿回原本属于匈奴的草原,至少在匈奴眼里是这么认为的。

    九原郡已经分不清究竟属于哪一方,各说各有理。

    赵、秦、匈奴轮流占据九原郡,当真是若方唱罢吾登场。

    天下诸侯中恐怕唯有代王和汉王会关心九原郡向奴的动向。匈奴向东能夺取代地云中郡,向南会威胁关中,影响汉王的安眠。

    擅于超前谋划的张良早已看到北方的威胁,需提前占据上郡。

    高奴城的上空雨未停,冷意未减,城下的冷意渐消,那连绵不断的红色旗帜已经将高奴围成数匝,城池湾没在红色的旗帜中。

    “大王,当立即弃城而逃!”说话之人很坚决,仿佛是经过深思熟悉的,深思之后的唯一选择,言毕静静看着眼前的中年人。

    一个中年人,披头散发,身后正有一个侍女在为其缓缓的梳头,缓而轻柔。

    “又有汉军援至?”中年人的神色很落寞,像是在雨夜一下苍老数岁。此人怎么看亦不像是一代王者,董翳。

    此刻的董翳眉头微皱,面容苍白。

    黑色的衣服,苍白的脸,还有那有些黯然的眸光。

    董翳用眼睛的时候远比用舌头多,因为他清楚多看是作为一个战将的基本功。

第七百零八章 短命之冠

    亦是为王的必修课。

    多看更有助于思考,人在说话时常常无法集中思考,董翳转身看着始成为首的诸将。

    始成脸色有些红,不知是着急还是被外面的火气所侵袭,语气却很平静,“请大王移驾肤施。”

    声音不重,却很坚定,目光闪烁,态度却坚决,始成发话,后面的诸将皆言请大王离开高奴。

    董翳的目光在诸将的脸上来回徘徊,似乎欲捕捉什么,愈看愈苍白,董翳没有从诸将脸上看到满意的答案。

    诸将的神情已经告知董翳,高奴已经守不住……守不守不得住,有时候不需要看兵马多少,而是能战者还有几人,如千夫长以上的战将皆无战意,皆无斗志,总是数十万大军不过土狗泥瓦,大水一来,土崩瓦解。

    “高奴尚能守几日?”明知道守不住,董翳还是开口问出。

    始成没有立刻回答,他怕说错,自从董翳为王之后变得有些沉默,话越来越少,眼眸却越来越亮,总是在观察许久后才会道出一句。

    始成道,“不过一二日,或在今朝。”

    董翳闭上眼睛,眉毛抖动,嘴角一阵阵抽搐,任何人看到便知他一定在经历痛苦的思考。

    默然许久,只能听到雨点拍打屋檐,拍打赤窗。

    董翳道,“寡人欲降汉……王……”

    王字未曾说出,就已经被群臣诸将的一片忠心给掩盖。

    “大王,不可。”

    “大王,翟国不灭”

    “大王,万万不可。”

    “翟国不能一代而亡……”

    “大王,请三思!”

    董翳本该苦笑不得,但他没有表情的变化,还是苍白的脸色,目光看向身旁的少年,这少年脸色一样的苍白,只是眸子更加黑亮,脸上还带着一丝怒意。

    董翳淡淡道,“太子……降不得,守不得,当如何……”

    这少年便是董翳之子,脸上的倔强之色更浓,憋得满脸通红却说不出一句话。

    董翳叹息道,“既因若……降不得……太子……若随始成将军北守肤施,如何?”

    少年的眼神清澈,倔强之色变成一股战意,他渴望其父的认可,看到自己平静的生活被城外的汉军打破,他恨不能冲出城,杀尽汉军,“父王,孩儿定与肤施共存亡。”

    言未毕,始成脸上一阵的抽搐,显然不太愿意,不太愿意让董翳留在这里。当一个人对另一人倾注太多,就没有多余的情感关注他人。

    始成看向这位少年,心情颇为复杂,虽是翟国太子,但实在无法爱起来,陌生感很强的陌生感,没有昔日那种沙场温暖之感,若要为其卖命守住翟国,始成自觉不如自立为王。

    董翳似乎看出这位老部下的心思,明明看出,却不能流露出异样,笑永远是武器,不只是女人的专利,男人亦如此。

    董翳笑道,“始成将军,翟国存亡,翟国太子,寡人交予若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始成乃寡人之周公旦……”

    董翳拉着少年慢慢走向始成,始成的脸色有些苍白,隐没在黑夜里,看不清始成的脸色,是忧还是忧……

    忽然周围变得明亮起来,不知何时已经有侍女将油灯点燃,大殿变得明亮起来。

    翟国目前还是尚黑,来不及制定自己的国色,就已经面临亡国的危险。

    高奴城外被红色浪涛般的旗帜淹没时,董翳便更加喜欢黑色,不愿意看到王宫内有红色,雨夜中非常的冷,但他依旧不喜欢有红光,即便是惊户中的火光。

    此刻居然亮起来,始成有些惊讶。

    董翳似看出始成所疑,道,“始相国,可知寡人为何突然掌灯?”

    始成脸上浮现一丝惊喜,但转瞬即逝,前一刻还口称将军,下一刻却变成相国,岂能不惊,岂能不喜,然惊多于喜,在汉军兵临城下,生死难料时别说是拜相,即便是王位相让,始成亦会觉得烫手,能远点就远点,活着终究是好的。

    始成摇摇头,“臣不知,愿大王赐教。”

    董翳道,“始相国如此可更加看清太子之颜,太子需看清未来之亚父。”

    始成惊讶,有些受宠若惊,让太子拜自己为亚父,这意义他很清楚,道,“大王可与太子退守肌施,高奴交予未将来守。”

    始成本极力主张弃城,此刻却非常愿意留守。

    董翳没有再劝始成,而是缓缓道,“此乃王命。”

    董翳说的很轻,很慢,眸光冰凉,蕴含的王令不容置疑,像是一把极轻极柔的剑,脖子稍微扭一扭,可能会割断脖子。

    董翳的目光变得柔和,道,“汉军之意在于寡人,寡人在何处,何地即为战地,寡人不可离开高奴,相国护太子私密之肌施,汉王之目不会聚焦于无名之肌施。”

    雨终于停,风未停,天依旧很暗,很冷。

    灰蒙蒙的天上出现一片片火云,那是红色的旗帜在飘动。

    红色的旗帜连着天,天连着红色的旗帜。

    火云比之前更大,汉军看着很暖,翟军看着感到浑身冰凉。

    对于董翳而言,这是红色的冰云,将要提前使得高奴进入禀冬。

    秋风萧瑟,似乎要吹走所有生灵。枫叶哗哗作响,就是不肯离开枝头,死死的抓着,风吹,雨打,皆未能令其离开树枝。

    汉军大帐内,吕泽那眉头上的阴云消散,面色挂上久违的笑容。

    “商弟之翟地,泽甚慰。”

    “商能与吕兄并肩作战,此乃商之荣幸。”

    在陇西之地吕泽和郦商并肩作战,二人从汉中的眼缘上升到难以言语的交情。

    郦商千里相助,吕泽更开心,巴人将范目看到这一幕,面带笑意,为汉军的会合高兴,但眸中流露淡淡的愁丝。

    “投降?丁将军火烧,烟熏,不曾降,商弟至便降,吾商弟威名已震三素兮……哈哈……”

    吕泽哈哈大笑,觉得翟军一定是震慑于郦商千里奔袭的威势,郦商连续击破周类、苏驵,逼的章平一退再退,其威名肯定在三秦之地打响,虽稍逊色于曹参、周勃等,但郦商绝对已经是令三秦军忌惮的名字。

    战陇西,战北地,三秦军已经无法忽视郦商这个名字,翟王董翳如今被吕泽、郦商、范目三员战将合攻,头上的王冠注定将是短命之冠。

第七百零九章 如为诈降

    此乃吕泽的判断,他毫不怀疑,郦商便是压垮董翳的最后一根稻草。

    “置旗,列队,受降!”

    就在吕泽准备接受董翳投降时,大帐内同时响起一道提醒之音。

    “吕将军,其中必有诈。”

    “吕兄,小心有诈,火攻初始而已……”

    一者为范目,一者为郦商,二人皆认为其中必有蹊跷,需密切注意动向。

    吕泽点头,“泽亦有虑,受降之时密切注意动向。”

    汉二年冬十月即前二百零六年十月,按照颛顼历计算,相当于现在的十一月。汉二年即前二百零六年十月至前二百零五年九月,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

    秋已深,冬已至。

    北风呼啸,天寒地冻,汉军士卒上的衣着尚未来得及加厚,新一批的替换辎重尚未到达。

    粮草辎重向来是一支军队非常重要的部分,没有粮草,便没有战斗力,没有辎重,损坏的武器无法得到替换和补充,尤其弓箭和甲盾等。

    攻城略地的战斗常常在数月间,故而军帐、衣被的替换亦不可忽视。

    从九月开始攻略翟地,为孤立高奴,其周围的小城池早就彻底拔净。

    高奴之南的定阳、雕阴两座城池,在吕泽率汉军初入翟地时便命朱轸攻克二城,吕泽则亲率兵马将高奴围困,派遣帐下位列四大虎将的丁复率军主攻高奴,对翟王董翳进行轮番猛攻。

    在朱轸逐一拔下定阳、雕阴时,吕泽特命新晋虎将的雍齿向北监督长城下的肌施、阳城二城,以防被二城翟军突袭。

    曹无伤叛刘邦被斩杀后,雍齿便替代曹无伤的位置,位列吕泽麾下四大虎将之一。

    对此刘邦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用人之际,刘邦没有多言,但对雍齿的仇意没有减,由于吕泽拿其项上人头和名誉来保雍齿,刘邦至少忍下那口气。

    雍齿不仅得到吕泽的庇护,还有王陵的支持,在准备派遣王吸、薛欧东出武关以迎接刘太公、吕雉的名义进入陈郡时,为减少阻力拉拢南阳王陵,刘邦曾命吕泽去招抚。

    刘邦入关之前攻略南阳时,王陵虽然降于西陵,然在刘邦攻破武关欲抵咸阳时,王陵自请守武关不愿随刘邦入咸阳,刘邦便知道王陵并没有真心归附,亦无意归附刘邦。

    在这个天下大乱各地有聚集数千者,王陵自有独自发展之意,此举再正常不过,不愿随其入关,刘邦亦只好答应,还将攻略下的峣关亦交给其守。

    故而王陵逐渐占据二关即武关、蓝关,一城即商县城以及六里湾(砭路至襄王沟口、商君腿、将军腿夹口,亦是张仪用计谋以六百里变六里醉翻之地),民称其为襄侯王,悠然自得,盘踞南阳,辖制商於古道,控制秦楚要塞。

    对于楚和秦而言皆重要,故而刘邦在派吕泽去招抚时,同时遣人密寻王陵母处,因其母而劝王陵。

    因雍齿与王陵故交,素善,吕泽便派遣雍齿去劝王陵从汉,王陵这才发兵随汉将王吸、薛欧一起东过南阳,入陈郡,后受阻于阳夏。

    由于王陵、吕泽二人的庇护,雍齿未像曹无伤那样落得斩首的下场。

    高奴城北,寒风呼啸,草木旺盛,落叶萧萧下,一片枫叶经不住风的撕扯,最终不情愿的,打着转的飘落。

    残阳已落,薄暮降临,暗黑中依旧有些光,荒无人迹的草丛内忽然轻轻的摇动。

    一身甲胄的翟卒,挥动手里的长剑披荆斩棘而出,后面数骑紧跟而来,细看才知这里竟是一道废丘的宫门,由于常年失修,斑驳的墙皮上长满杂草与苔藓,就连那木门已是枯木逢春。

    任何人绝不会想到这里会有一道门,一道逃生之门。

    一身黑衣黑甲的始成护着一个少年走出,那少年脸上还残留着倔强,眼眸中还带着怒意。

    脸上不知何时被荆棘划破,温热的液体在顺着脸颊流淌,流在胄里,黏黏的,但这少年没有发出一声痛呼。

    脸上的痛楚在增加,眉头微皱,但脸上的倔强之意没有似乎的减少。

    突然少年驻足,他欲再看一眼在此生活七八个月的地方,始成脸上出现一抹心痛之色。

    始成很惊讶,他惊讶于自己第一次对这位翟国太子生出怜悯之心,不忍心去催促。

    不忍去催促,始成的目光一直聚焦在少年身上,却不知草丛外有一双眼睛看到他们,黑暗中辩物似乎成为一些人的本领。

    这双眼睛满是警惕之色,他身穿汉军战将服,正是巡逻的张平,吕泽帐下的战将之一,他立刻去虎将雍齿。

    雍齿听闻,心神一震,“密切注视,待吾报之吕将军。”

    言毕,雍齿纵马飞驰中军大帐。

    吕泽面露讶色,但眸光中亦流露出一丝喜色,目光扫视郦商和范目,“二位将军,果然言中,有一支轻骑欲悄悄遛北。”

    郦商和范目对视一眼,不约而同道,“可是翟王?”

    吕泽看向雍齿,眼睛里有着同样的疑问,雍齿一脸的无辜,“齿未曾见过翟王,末将不知,其中有翟将始成,护着一少年。”

    言毕,三人陷入沉默。吕泽、范目等在翟地转战月余,不止一次见过翟将始成,但一直未曾见过翟王。

    自攻高奴以来,翟王似乎就缩在王宫内不曾亲自出战过,实则翟王不止一次于箭楼上督战,他们怎会知。

    曾经的他们只与李由军交手过,与项羽并肩作战过,当时的章邯军一直在与项梁交手,他们无缘见到董翳。

    后项羽在关中鸿门之地大封诸侯王时,董翳、章邯、司马欣皆在,但雍齿根本没机会去参加这样的封王盛宴,去的自然是刘邦非常信任之人。

    即便是有着连襟的吕泽当时亦坐镇霸上,未曾随刘邦接受分封,故而连吕泽至今未见到过董翳。

    董翳是章邯手下大将,知其战斗力,所以刘邦遣吕泽引诸将士前去平定,并不断遣将相助吕泽。

    吕泽以为董翳会亲自披甲上阵与汉军交战,结果翟军只有一次出动出击,大多皆坚守在城内。

    其实董翳善战,绝不会忍受汉军骂宿头乌龟而不敢出战,此皆因援助章邯与司马欣时翟军主力已经被摧毁,此刻唯有坚守。

第七百一十章 危机意识

    董翳听闻三秦联军再次被曹参击败于景陵,他便知大事不妙,立刻调集各地驻军来守高奴。

    可惜尚未来得及集结军队,就被汉军打个措手不及,雕阴与定阳被拔,如同拔掉两颗门牙,失去向南形成犄角之势的机会,高奴孤零零被悬在上地。

    北面的阳周和肤施二城距离较远,且直上直下,无法形成掎角之势。

    至此,董翳开始近一月的坚守,汉军主将吕泽并未见过董翳。

    听闻翟王欲降,吕泽心中除却那一丝喜意外,还想渐渐这位翟王,看看这位三秦将之一的董翳究竟长什么样。

    突闻有翟军欲逃出高奴,吕泽、范目、郦商瞬间陷入沉默,逃的是否为翟王,如不是,是否派兵去追。

    如此,每逃出一批人,便分兵去追,岂非中董翳调兵之计。

    范目率先开口道,“将军,此恐为董翳调虎离山,分兵瓦解汉军,以求突围之计。”

    话音落地,吕泽点点头,似是本能的点头,又若有所思,吕泽看向郦商,“商弟,以为如何?”

    郦商同样若有所思,“确有嫌疑,诈降以停止攻击,分兵遁出,或为分身逃逸之计……”

    话未完,忽闻帐外报号,“丁复谒见。”

    吕泽道,“快请。”

    丁复一入帐,立刻道,“翟王董翳,素衣、素旗出降……”

    话音未落,吕泽、范目、郦商三人脸上皆露出诧异之色,眉上更有丝丝的疑惑。

    可怕,董翳仿佛能算准他们在考虑什么,每一步的动作皆能解除他们心中的疑惑。

    吕泽对丁复道,“可识得董翳?”

    此闻令丁复有些诧异,一时不知何意,但瞬间反应出吕泽所闻之意,“将军,疑翟王诈降?”

    吕泽道,“正有此意。”

    丁复摇摇头,表示不曾见过董翳,曾经他在赵地起事,但未能与章邯麾下有过硬的交手,便于邺归顺渡河北上的吕泽。

    等到吕泽渡河南下,与刘邦会合西征时,丁复便正式加入刘邦的阵营。

    在三人皆陷入兵法忧虑时,丁复的一句话直接点破终于的误区,“翟王主力已覆灭于雍、塞二地,能有多少兵马可用此计,出逃者即可骑士追击之,击杀之后又可速回,不过骑兵多奔袭几次而已……”

    话音未落,郦商眼眸发亮,“妙,纵为分兵瓦解以求突围,汉军可将计就计,各个击破,孰计更胜一筹耳。”

    范目赞成道,“然也,出降者如为翟王,如同生擒,翟王在手,何惧翟兵逃逸。”

    吕泽心下大定,“休管逃逸者乃翟王,或翟太子……”

    说到这里,吕泽将目光看向郦商,“皆击杀之,初到翟地,商弟车骑尚可追击否?”

    郦商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有仗打,有功可领,兄弟们浑身是劲。”

    吕泽大笑,“善!”

    郦商率本部人马追击败逃雍军,吕泽引诸将接受翟王董翳的投降,并立刻快马飞报于栎阳的汉王刘邦。

    愉悦不分左右,不分迟早,数日后的栎阳夜空依旧那么冷,但却没那么黑,栎阳城的灯火通明。

    即便依旧是深夜,已经下榻的刘邦还是起身,那兴奋进劲让刘邦无眠。

    刘邦拿着快报书简,反复看数遍,确定翟地董翳降汉,这种开心劲比之前定塞地还要令刘邦开心。

    刘邦知道定塞地断绝关中与关外的联系,即便楚霸王项羽打过来,坚守没问题,项羽再厉害休想容易的再如之前那样打破函谷关。

    此时的函谷关毕竟遣将把守,还将刘氏中比较有将兵能力,颇具刘邦信任的刘贾派至桃林,封其为将军驻守桃林塞,以拱卫函谷关。

    如果函谷关当真遭到攻击,桃林塞便是函谷关强有力的后盾,可以源源不断为其输送囤积的粮草辎重以及兵源。

    塞地定,刘邦东无忧,但仍旧没有这次击降董翳开心,首先此役可彻底断绝章邯三秦相连的念头,至此章邯彻底在关中孤立,唯有靠关外来援兵,但关外何人敢来,那就另当别论。

    至少河南王申阳目前没有进攻关中的意思,没想着趁关中大乱时进攻塞地,因为那样表示反楚。

    河南王必然还是依附楚霸王,否则在刘邦进攻雍地时,三秦自第一次联兵击汉,那是绝佳时机。如此河南王至少是承认刘邦实乃关中王的身份。

    与河南王相邻的韩国更不会动,因为那里当时由张良在韩。

    除此外最令刘邦大悦的乃解除北方二患,一患乃代国欲借云中郡兴兵南下是不可能,代与翟联合击汉多一难度。

    愿代王赵歇虽不满项羽左迁自己,但并无明显反对项羽之意,可能会听从项羽之令南下合攻刘邦。

    虽是一种极小的可能,却可酿成遗恨,刘邦绝不会允许此事发生,其二患便是处于九原郡-河南地的匈奴经上郡,沿洛水南下击栎阳。

    此患看似若有若无,起初还定三秦欲得关中的刘邦并未将北面的匈奴纳入敌者的范畴。

    匈奴?刘邦曾在马公书院学习时了解过尊王攘夷,匈奴真的没见过,在做亭长时听过秦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击退匈奴,夺取河套地区,沿黄河修城池而置九原郡。

    匈奴在刘邦的心中一直活在传闻中,并未真的接触过,但如今身为汉王的刘邦危机意识较强,非常的敏锐,已经隐隐觉察到来自北方的威胁。

    那么早点拿下上郡便早一点心安。或许会言,不攻灭翟国,留其国为扞蔽,阻挡匈奴不是很好。

    可万一董翳无法阻挡当如何,相对而言,与其寄托于他人,不如自己哪来坚守,刘邦更相信汉军猛士。

    信他人不如信自己,刘邦始终坚信这一点。上郡、北地郡的北部和九原郡、云中郡为河套地区。

    胡人曾在这里繁衍,赵武灵王东逐林胡、楼烦至鄂尔多斯高原和河后套以南地区即河南地,北逐匈奴至阴山北,置云中郡,并建九原城,秦强大后占据云中郡和九原城,并进一步驱逐胡人,将匈奴等胡人赶到阴山之北,阳山之北,修筑长城,将河套地区彻底纳入秦的版图。

    河水(即黄河)至阴山一分为二,一支流向阳山,谓之河北,主流这支继续向西并向南穿过河南地(属于九原郡,蒙恬夺取部分),再穿过北地郡(曾为义渠国),流至陇西郡形成一个几字形,谓之河套。

第七百一十一章 仍非时机

    曾经赵、秦、胡人纠缠之地如今即将归入汉,作为汉王的刘邦不得不从长远的安全考虑。

    忧患意识常存,才能活的长远。

    如今上郡归汉,刘邦怎能不欣喜。

    刘邦一人无眠,此乐趣自然不会独享,立刻请来几位同享。

    张良自然在其列,看到刘邦深夜开心便知北面有好消息,非董翳即章平。

    刘邦没有说话,没有激动的宣布何事深夜召唤群臣诸将。

    大殿内的灯光在摇曳,映照出数个影子,影子拉的很长。

    张良看着书简上刀刻的字迹,脸上浮现一抹淡淡的微笑,非常镇定的笑容。

    镇定的人怎么会有笑容,无论镇静还是镇定之人总是会用微笑来掩饰自己,宣示自己,但张良的笑却是很镇定。

    数人传阅,兴奋的神色开始在十数人脸上浮现。

    人高兴的时候未必会笑,振奋、兴奋往往与笑不同,灌婴、韩信、孔聚等诸将脸上一脸的兴奋之色,眼眸发亮。

    刘交、卢绾、郦食其、张苍等人脸上的笑意已经无法抑制的在表达祝贺。

    祝贺与分析声此起彼伏,不同的嘴,不同的音色,渐渐趋于一点,东出时机已经成熟。

    至今关中三秦王,已降二王,已灭二国,唯有章邯垂死挣扎耳。

    刘邦没有回应群臣诸将的兴奋之声,眸光聚在张良身上,张良一直没有说话,他的神色依旧是镇定的微笑。

    若有若无的微笑。

    “子房,时机到否?”

    等许久,刘邦不再等,直切心中疑惑,直抒心中的期待。

    张良的笑还在脸上,但他的话却让众人的笑消失,“仍非时机。”

    韩信脸上露出质疑的神色,他真的很想对张良言,“若善将兵否?懂兵事否?”

    张良将兵略韩地,始终无建树,不见起色,除立韩王成外无他建树。可韩信还是不敢小瞧张良,他总是能从张良身上看到非常令人敬畏的特质。

    韩信未曾随刘邦西征,更未随刘邦入关,并不知张良之谋略,但他有所耳闻,韩信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观察,善于从传闻的讯息中取出有用之处。

    诸将脸上仿佛蒙上一层寒霜,听着门窗外的呼啸声,忍不住打冷颤,殿内陷入寂静之中。

    每个人皆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他们在默默等待。

    刘邦笑道,“关中已定,仍非东出之时,可为章邯乎?”

    张良道,“三秦已定二秦,章邯虽不起浪,然依旧不可掉以轻心,时机不对,并非章邯,乃项羽。”

    项羽,听到此二个字,众人更加迷惑,汉东出正是欲与楚争高下,与楚战不可避免。

    “既东出与楚争天下,又跟项羽有何关系,有何惧?”说话的是孔聚,他感到不解。

    张良笑道,“项羽仍未现动向,北击齐,西击汉,皆有可能……项羽如有心击汉,韩伪王郑昌、河南王必为先锋,攻函谷,彼时西魏亦会响应,东出受阻。”

    刘邦若有所思的点点头,“以子房之意,当如何,岂非项羽一日不击齐,寡人便一日不得东出。”

    张良道,“大王可知赵地已反?”

    答非所问,还直接反问,这不仅出乎诸将的意料,亦让刘邦微微一愣,点点头,没有说话,但眼眸里已经在言,“寡人已知,此和寡人东出有何关系?”

    张良很少说废话,更何况还是在这寒冷的深夜,窗外没有明月,只有时不时印在苍穹的白色闪电。

    只听张良继续道,“恒山王张耳与大王有故交,臣闻恒山王欲入关归汉……”

    后面的话没说,已经用不着说,刘邦已听明白,脸上露出喜色,“恒山王欲入关?”

    难以置信,刘邦很高兴,他和张耳的关系唯有他们自己才知道,才了解,如同饮酒之人才知酒之味。

    殿内燎炉里升起一缕烟,那烟出时欢腾,升空后徐徐消散。

    张良继续道,“恒山王如控赵地,纵是项羽所立,其于大势之下必随汉击楚,然陈馀控赵、代二地,是否随汉,未可知……”

    燎炉变得更加明亮,烟小许多,殿内变得更加温暖,卢绾添炭拨亮之后立刻又回到坐垫上。

    张良之言使得众人眼睛发亮,但眼眸里全是疑惑之色,不解。

    刘交道,“陈馀不满项羽之封,连齐反赵地,必为抗楚同盟,怎未可知?”

    刘交眼眸如光,却不是刀光,而乃真诚之光,此一问很真诚,得到诸将的回应,他们眼里皆是如此疑惑。

    张良道,“此一时彼一时也,恒山王亡入汉,陈馀与张耳已结下仇怨,言生擒耳者封万户侯,取去首级者封千户侯……”

    言至于此,刘邦脸上那两个迷人的酒窝不见,眉头开始紧缩,他已听明白,陈馀与张耳本乃刎颈之交,如今已如仇敌,张耳入汉必护其周全,否则何人还敢投靠汉王。

    护张耳周全,那么必定得罪陈馀,陈馀控赵,赵歇纵使有心控汉,恐力不足。

    “汉庇护恒山王,赵代二国必难从汉,纵使不助楚,然汉与楚争天下,赵代必为隐患。”张良的话直接令诸将吏脸上疑云消散,只留下震惊之色。

    善将兵的韩信脸上亦是敬佩之色,对于张良的纵横捭阖之术,韩信着为惊叹。

    郦食其曾为汉王言纵横之术,此时亦投去赞叹的目光,他自持全靠着一张嘴在秦末乱局混饭吃,自觉已经很无敌,毕竟需要自信

    后来郦食其遇到陆贾,觉得有口辨士不止自己,各有千秋,强中自有强中手,亦非年纪长,人生阅历足够便能胜任。

    如今见到这位入汉的张良,变得更加的睿智,岁月在其身上没有留下沧桑,反而使其更加耀眼光芒。

    在刘邦西征入关至韩地时,张良为答谢刘邦助韩随其西征入关,一路上他见识到张良的厉害,曾暗叹需多读书方能赶上张良,心中更加敬佩。

    一日不学便如距一里,郦食其道,“赵代之地乃与楚争天下必结盟之力量,子房之言,郦生赞成,东出之前,需先考虑赵代。”

    刘邦为张良满上一爵米酒,“东出之计,愿子房再添谋划,恒山王与吾有旧,寡人必护之。”

    张良拜谢,饮下一爵米酒,身子暖洋洋,舌根更加灵活,“河南王申阳乃恒山王张耳嬖臣也……”

第七百一十二章 对话董翳

    一语道破,刘邦眼眸如皓月闪耀,脸上的酒窝再次出现,“子房之言甚妙……可言劝降河南王乎?”

    张良道,“然也,三川乃阻东出之石,强破必伤元气,待恒山王入汉,可遣其与广野君同入洛阳劝降。”

    刘邦痛快的饮下一爵,“寡人得子房胜得姜尚……”

    刘邦之言使得张良再次起身拜谢,郦食其脸上则闪过一丝失望之色,如果不是酒红之色掩盖,恐为尴尬。

    郦食其心中苦笑,“与后辈争宠,郦生……真乃狂生。”

    愉悦之由有很多,伤心、沮丧、低落等因又有诸多,但他们的感觉是否相同呢?

    此刻在去往栎阳的董翳心情不会太好。

    寒冷呼啸,就差一场大雪。

    貂皮是御寒的圣物,可怜的生灵被人类当做御寒之物,黑色的貂皮已经不在董翳的身上。

    董翳坐的不是囚车,是俩简易的车驾,总算没有失去王者拥有的最低尊严,可他的貂皮已经给吕泽。

    吕泽亲自引军押送董翳至栎阳,留丁复、朱轸和郦商继续定翟地,郦商引军直追逃走的始成与翟国太子,直逼肤施。

    丁复和朱轸继续扫定高奴极周边。

    吕泽抖动马缰向前奔驰,貂皮的绒毛在风中飘浮,远处的栎阳已经尽在视野中。

    隔着郑国渠可遥望栎阳的崛起,空中似乎可以嗅到那都城的气息。看到这条渠水,吕泽发出深深的感慨,韩国遣间谍郑国入秦献策修渠,本借此消耗秦人力物力,削弱秦国军队,不料弄巧成拙,使得秦国更加强大。

    郑国渠连接泾水和洛水,使得栎阳四面环水,北地郡的物资可由泾水行船至关中,再转走郑国渠直运至栎阳之北。

    上郡的物资亦是如此,经洛水、郑国渠运至栎阳,陇西郡则是经渭水、郑国渠至栎阳。

    这里不仅是使得物资运输方便,那么军队集结自然更加方便,上郡、北地、陇西三郡的军队可短时间乘船集结在关中,当真使得秦变得更加强大。

    忽而北风,忽而西风,关中的萧瑟寒冷不比上郡、北地好多少,董翳被押送至栎阳的消息西风迅速传至废丘。

    西北风呼呼作响,渭水河面已经开始结冰,像是在防备西风太烈侵入水下,水下的鱼儿有些哆哆嗦嗦。

    如此的冰寒之风没有废丘的章邯冷静下来,他窝火,他大怒,“废物,二王皆废物,都城竟守不住,粮草充足,城高池深,如此竟挡不住汉军乎?”

    章邯大怒,站在阶下的王周从没见过章邯如此动怒,当年三秦将一同征战时,纵是再困难未曾见章邯如此大怒过。

    章邯直接怀疑司马欣、董翳根本没有抵抗就已投降,此举不只是有损三秦将威名,更是对自己得来不易的家国的亵渎。

    投降项羽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因为新安杀降之事,章邯自知已经失去关中秦父兄之心,甚至对他们痛入骨髓。

    不仅他们痛入骨髓,章邯亦常常从噩梦中惊醒,虽然杀的皆为欲谋哗变者,数万人被杀,使得其余秦兵皆顺服,但那毕竟是他章邯所造成的残局。

    为此章邯发誓要做一个好王,可惜尚未如愿,刘邦便已经打过来。

    王周道,“二王已降,大王当如何应之?”

    王周说话的语气已经没有汉初入关中的傲气,目光闪烁,眼神有些涣散。

    这些章邯皆看在眼里,章邯道,“寡人之弟犹在北地,即便失去塞、翟二王,寡人依然拥有北地、陇西二郡可依,寡人不倒,此二地便可为寡人反击汉之资。”

    章邯的话说的很在理,但他的语气已不再那么硬气,只服项羽的他如今已知道刘邦的厉害。

    刘邦入关中绝非云气而已,章邯明白这一点后,他的底气不再那么足。

    殿内冷风侵入,章邯还是忍不住发抖,不知是冷还是感到一丝丝恐惧。

    在其大将面前,章邯不愿表现出恐惧之意,继续道,“郑昌是否入韩为王?”

    王周那安然的眸光渐渐发亮,“已至阳翟,韩地已归附楚。”

    “善,大善!”

    章邯听闻此事,如蒙上云雾的双眼射出眸光,眸光似月,似冷月,杀意逼人,“寡人反击汉王时机将到。”

    言未必,王周的眸子更亮,在听到章邯曰善时,他就知道章邯已经想出反击汉刘邦的策略。

    王周道,“大王已有计乎?”

    章邯道,“王将军,立刻遣人混出关外,联络郑昌,相约击汉……此乃寡人所书……”

    言至于此,章邯将一书简交予王周,“韩王郑昌如能亲见此书,寡人必可收复失地。”

    王周接过书简,“末将必不负王命。”

    西风仍紧,寒风刺骨,却抵挡不住刘邦浑身散发的热意。

    刘邦亲自在栎阳之北,郑国渠南岸迎接吕泽和董翳。

    董翳下船,见刘邦亲自迎接他,心中触动,但心情依旧不太好。

    刘邦名为迎董翳,眸光却时不时看向吕泽,那是赞许的眸光,“翟王投诚,寡人甚慰,三秦本一家,寡人失职,当王关中,不得已回兵入关,董王请……”

    刘邦引董翳上青铜轺车,二人同乘入宫。

    直接改成董王,不再称呼翟王,董翳内心颇为诧异,不知道刘邦此称何意。

    只听刘邦继续道,“董王、赛王二人降楚灭秦,本乃灭秦功臣,自当为王,寡人愿东出为董王寻一片宝地。”

    话音未落,董翳浑身起鸡皮疙瘩,感到震惊,原来此意在此,“不敢,臣乃降将,不敢再为王。”

    宫殿内,刘邦没有拐弯抹角,直接道,“董王既与汉亲,寡人自当为董王谋划,吾等可一同东出,寻找宝地为王。”

    称呼为董王,却拿掉翟字,刘邦承认其为王,然不承认其于翟地为王,董翳瞬间明白。

    肤施城南,丛林之中,一支人马快速奔驰,雨已停,然脚下的积水尚未退去。

    马蹄声疾,溅起片片水花。

    忽然马失前蹄,一匹黑色的骏马摔倒,马背上的少年栽倒在泥水中,始成大惊,急忙勒住战马,下马将少年扶起。

    少年浑身疼痛,似无法再骑马。

    始成道,“汉军追之甚疾,太子尚可骑马否?”

    少年忍着痛,痛的两眼流泪,忍着道,“仍可骑马。”

第七百一十三章 何以相争

    始成将少年扶上一匹战马,少年脸上浮现一圈圈痛苦的涟漪,强忍着没有喊出一声痛。

    如此倔强的少年让始成眼眶湿润,这种情况下没有办法去找到车驾,唯有他自己和少年同骑一匹马,防止其再次摔下马。

    幸好这匹坐骑非常的彪悍,能够托起二个人,但速度明显放缓,隐隐能听到后面的追击之声。

    一抹残阳照进宫殿,照亮一人的面庞,那面庞上还残留着一层淡淡的忧愁,“董翳不过一降将,愿得一县为栖身之所,父母妻子……”

    刘邦面容带笑,那酒窝如同两个可以安定人心的两个源泉,看到董翳一脸的忧愁,那酒窝变得越来越浅。

    刘邦道,“一县为侯,岂不有负董王之功也?”

    董翳脸上浮现一圈笑意,那笑虽然带点苦涩,但总算如冰释一样在慢慢扩散笑意,这留住刘邦脸上的酒窝,没有完全的散去。

    董翳知道自刘邦入关他遣兵协助章邯距之,便不可能为王,如今刘邦却在谋划着为其在他处称王,这实在让董翳不知该如何是好。

    刘邦心里却在想三秦王占据关中已经数月,如果全部灭之可能会给一些逃散的三秦之将带来恐惧之感,不利于召集这些散兵和逃将。 

    东出需要大量的兵马,仅仅靠发巴、蜀、汉中是不够的,三秦大地乃有名的八百里秦川,那么彻底征服关中至关重重。

    刘邦很清楚仅仅靠打打杀杀是不够的,需要给予一定的政治手段才能彻底征服,幸有‘与民约法三章’的策略在前,关中民对汉王没有排斥。

    汉灭三秦王,秦民没有支持三秦王,反而助汉,这是如今取代已灭二秦王,仅剩的雍王亦只有废丘一座孤城,雍地基本已定。

    至今可以说已经定三秦,这里面和秦民的支持有着相当大的关系。

    因刘邦要的不只是占据武力占据关中,还要得到三秦之民的支持,如此才算坐稳关中王,既如此那么还定三秦中绝不能出现屠城的情况,更需要优厚对待投降者。

    如今二王已被击降,三秦之民瞪大眼睛在看着刘邦,看刘邦如何对待降王,是否真的乃长者风范,有仁义之名,此乃张良为刘邦谋划的旗号。

    刘邦非王族贵胄,没有得天独厚的号召力,与王族后裔、将门之后相比,刘邦没有丝毫的优势,那么靠什么和这些人相争?

    张良总结的便是约法三章,仁爱除暴,行仁义之师,诛残暴之政,这是刘邦的旗帜,亦是刘邦逐渐壮大的根基。

    简言之,举民之师,为民打天下。

    刘邦从小为何有立志当一名仁侠,皆因受信陵君的影响,出身布衣的刘邦希望可以打造一个太平之世,一个没有诸国纷争,没有苛法却有规矩的天下,一个有德者居之,有才能者得之的天下,而非一个有着固定身份标签的乱世。

    陈胜喊出刘邦的心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彻底打破身份界限,有能者得之,有德者居之。

    可刘邦却处处碰壁,尊奉豪族王陵为兄侍之,结果王陵还是有着很强的身份观念,看不起刘邦,与雍齿交善,幸好王陵之母还算慧眼,让王陵善待刘邦。

    就是这种观念植入刘邦的心中,在起事后刘邦渐渐忘却,他不知道该如何和天下的群雄争霸,开始便只好假托赤帝子的身份于芒砀山起事。

    赤帝子的身份让诸民对刘邦敬畏,愿从者逐渐变多,但那些贵族后裔之人却不买账,直到张良点醒他,刘邦才意识到可以如此收复贵族之后。

    对待击降之王,如司马欣、董翳,刘邦的反应是不能杀,要降服,故而劝其一同东征立业。

    董翳却道,“一县之地足以,吾与父母妻子不过几张榻而已。”

    言至于此,董翳道,“愿大王赦免之。” 

    刘邦笑道,“董王既降,寡人岂有再加害之理……”

    一箭之地,距离肤施一箭之地的荒草之上,郦商引军紧追而来,两路向始成欲少年围拢而来。

    始成与那少年同乘一马,此马之后还跟着一匹战马,是一匹空马,没有人骑。

    始成一跃而起。

    恰巧落在身后的一匹战马上,一杆长戟已经挺起,这是一杆跟随始成自函谷杀向山东的长戟,随着章邯、董翳、司马欣大破周文,击败陈胜,击杀周市、齐王田儋,逼杀曹咎,败杀项梁,围困赵王歇,一路走来,始成于董翳的帐下在章邯的指挥下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到赵地时始成已封侯爵,故而始成自命其兵刃为侯戟。

    始成大喊道,“速护太子进肤施!”

    这道声音本在厮杀战场上无法听得清楚,可此刻残阳之下这片大地上却是出奇的宁静,宁静的只能听到万马奔腾,蹄声甚疾。

    马蹄声或许和人声不同,始成这道声音让在后追击的郦商眉头微皱。

    郦商对麾下战将道,“生擒翟太子,如不降,诛杀之!”

    这道命令下达,诸将舍弃始成,直接追向那少年。始成心急,奈何兵力不足,无法分兵阻止,他不愿与郦商纠缠。

    此时此刻事情已经无法左右,始成不愿,郦商却盯牢始成。

    豹月刀大战侯戟。刀迅疾很猛,戟急缺稳。

    为护太子,心急,戟法跟着急,急而乱自然比不上疾而迅猛的刀法。

    二人大战三十回合时,少年虽进肤施,但汉军已经开始攻打,心念其安全,恍惚之际始成忽觉右腋下一凉,接着右手忽然被抽走力量,握在手里的戟变得重如千斤。

    始成引以为傲的力量忽然不见,这感觉比死还难受,此刻始成变得很宁静,这种力量不会突然消失的,那么只有一种可能,那一凉代表已经中招。

    天旋地转,失去平衡的始成直接摔下战马。

    眸子里的天渐渐变暗,意识流走,眸子里的肤施城已经变得模糊,纵使模糊亦能看到汉卒已经爬上城墙,正在攀越肤施城。

    “大王,臣辜负所托,不能再保护太子……”眼角一滴泪水滚落,始成本不会死,在高奴无法支撑的时候他有很多方法选择活下来。

    以兵而降肯定会保留富贵,因为已有前车之鉴。吕马童于好畤投降,仍为郎中骑将。

第七百一十四章 范目三辞

    再言杨武,其在下邽时,灌婴定塞地,为全力进攻栎阳,灌婴命戴野、丁礼二人埋伏要道,扫除可能援助栎阳的下邽、怀德等犄角之城,其中王翳亦参与到截杀援军的战斗中。

    杨武几次向下邽令献策,下邽县令不听,最终导致下邽被攻克,杨武见策不被用,忠塞无前途,选择投降,仍为郎中骑将。

    还有王翳、吕胜,每个秦降将士皆能保持原来的将职,甚至随着汉军作战,军职逐渐在上升。

    始成相信自己投降一定可以封侯,可他的心里却没有降的念头。

    逃肯定亦可,汉军毕竟还没有非要赶尽杀绝的作风。始成这两个方向都没有选择。

    黑暗,一片寂静的黑暗,始成眼眸中彻底一片黑暗。他不知道外界此时一片艳红,那是最后的残阳。

    残阳下,肤施城头上,那少年一脸的冷漠和倔强,鲜血没有令其畏惧,反而更加的愤怒,甚至疯狂,指挥这城内的塞军狠狠的向城下抛下礌石,推下滚木。

    冷月已淡淡悬挂在天空,却被残阳遮盖,大殿上的西北风不知已被残阳赶到何处,竟然有些温暖如春的感觉。

    刘邦依旧笑脸看着董翳,淡淡道,“如其拒降……寡人亦无能为力,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话音未落,董翳脸上的笑容渐渐化掉,只残留一些期许,期许始成和太子能悄然进肤施城,期许没有被汉军盯上,更期许如果有冲突要投降。

    董翳又恢复笑容,“董翳既投诚,何人还敢拒降”

    “寡人已下令,除不杀降外,一切事宜诸将便宜行事。”

    “翟地如有拒降,已乃反贼,董翳不会放过,何须再劳大王费心……”

    此话不错,但董翳说的很没底气。

    离开大殿后,董翳内心一直忐忑,他总觉得情况不太妙,有种不好的预感,这个预感不是来自高奴,而是肤施。

    高奴有妻妾和子女,然最令其牵挂的还是肤施的状况,不知道自己的长子是否潜入城内,是否已经安全。

    无论如何皆要努力争取上郡的一个县城作为栖身之地,在董翳的眼中自己一郡之王投降后获得一个县还是没问题的。

    董翳慢慢的走着,低着头思虑着事情,与来人撞一个满怀,心中委屈、憋屈、不悦正要在这一刻爆发出来,抬头看到来人却是范目。

    范目好长时间不认得董翳,董翳却认得范目,在范目未北援吕泽时,他还能命翟将出击,可等到范目一来,凡是出城翟将全部被杀,至此他记住范目的名字,更在箭楼上遥望过此人。

    奇怪的装束,奇特的气质让董翳记得其模样。董翳站在箭楼上看范目,范目在楼下却在看攻城状况,看何处需要补充人手。

    看到此人,董翳脸上复杂的神色汇聚成一个微笑,那微笑里含着泪,含着怒,含着怨,但他知道范目目前是什么状态,在汉军中颇具地位。

    董翳既然投降,自然不能在汉将面前表现那种孤傲更不能有不满。

    范目微微躬身,以特有的巴人礼节向其问候,在范目的眼里一个废王而已,降将耳,但该有的礼节还是要有,孰能预料日后二人的地位与关系。

    看似复杂的心理和动作不过一瞬间而已,范目没有多做停留,迈开步子向大殿内走去。

    一走进大殿,没有多余的话刘邦的声音直接回荡在大殿上。

    赞叹、愉悦、肯定的声音,还夹杂着脚步声,在刘邦说话的同时已经走下台阶,“吾建章乡侯,快来,坐……”

    刘邦指着一个位置,那是用貂皮铺垫的坐席,范目一看便知绝非常人所能坐的,甚至应该是刘邦、刘交、夏侯婴、樊哙等人所能坐的。

    最令范目吃惊的还不是坐席,而是称呼,刘邦对其的称呼。范目有些发愣,“臣……无功……”

    后面的话没有说出,刘邦打断道,“赵衍指路,范将军随韩信暗度陈仓大破秦军,实乃暗度陈仓之主力,况助灌婴定塞地,如今又协助定翟地,如此功当封侯拜相,岂言无功也……”

    范目神色镇静,脸上的微笑却不是兴奋之笑,倒有王侯将相一笑了之之意,“大王,今已定三秦,未将请归故里……”

    简单的几个字,字字有力,却如晴天霹雳。

    刘邦见这支巴人劲旅如此善战,如此战无不胜,心生怜爱,这是一把锋利的剑,简直可以和周勃、曹参等这样的战将相比,可以雕琢的一把剑,刘邦欲留住此人。

    留住人才是刘邦心中除那仁爱除暴的旗帜外,另一个最为重要的旗帜,聚集人才是他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基础与关键。

    伪装,隐瞒皆为欺骗,计谋总结起来就是一个字,骗,笑亦是手段之一。此刻刘邦和范目脸上皆有笑,只是二人的笑不同,刘邦的笑没有停,神色还是那么的信重,看到这个神色,就知道刘邦将会非常信重此人。

    范目要走,刘邦内心不舍,少一支焊军,虽有不舍,但少一位将才才是刘邦不舍之因。

    刘邦心里在想或许自己分封出错,对于这样一个能号令七八千巴人劲旅之人,一个乡侯怎么能俘获其心,或许根本不会放在心上。

    有人心比天高,有人淡泊名利,有人为民请命,有人为富贵拼杀,目前这个范目刘邦还看不清。

    试探,看不清的时候只有试探,这些心思不过电光火石间,刘邦立刻一副没有听到范目之言的样子,继续自顾自言,“如此之功,只封一乡未免与功不符……再加一乡,慈凫乡侯……如何?”

    这个时候刘邦才认真的‘看着’范目,才“听到’的范目的话,“大王,未将请归故里。”

    这个时候刘邦才一脸的诧异,这次是真的诧异,为留其身边封其关中一地为其食邑,即建章乡侯。

    人有恋故里之念,其辞不受,尚能理解,如今封其为阆中慈凫乡侯,依旧辞受,这的确让刘邦有些疑惑,有些惊讶。

    无人会无缘无故的帮助自己,刘邦知道自己身上有闪光点,但绝不会让人甘愿赴死而不索求任何回报。

    除非这人是父母,天下唯有慈母之爱才是无欲无求。

第七百一十五章 张耳入汉

    刘邦相信即便亲兄弟亦未必如此,其伯兄嫂对他蹭饭的回应便是最好的答复。刘太公嫌其不如刘仲能置办产业,亦是如此。

    至此刘邦对范目协助自己还定三秦之因,有些迷惑,无欲无求,自然不可能,何人不爱自己?怎会拿自己的命来无偿的相助。

    或许对方没有听清,刘邦又重复道,“阆中是否有慈凫乡?”

    范目点点头。

    询问此乡,范目知道刘邦所指,以其封故里之侯来挽留,但他不知刘邦还会有什么举动,故而想彻底杜绝刘邦之意。

    刘邦自然知晓其意,“即是如此,晚些就国如何?暂留寡人身边,男儿志在四方,范侯之功业岂止于此……”

    残阳更斜,颜色更艳红,如杜鹃啼血,范目拜谢道,“谢大王抬爱,臣不过从助之功而已,不敢担此之封,未将愿为大王除暴效力,然士辛多念乡,愿归故里,不愿东出……”

    范目直接借士卒不愿东出来拒绝刘邦的挽留,说明白点就是建功立业至此为止,东征天下,范目不参与。

    金钱挣不尽,富贵有绝期,锦衣归乡心,留岁侍娘亲。

    此言很直白,刘邦很明白,翟王已降,三秦的确大定,接下来的谋划皆为东出之战。

    人各有志,范目不愿再战,江河之水只取一禁而已。

    残阳照进,大殿内不仅温暖如春,还绚丽多彩,原本的大殿为黑色基调,刘邦虽然在里面加上红色的基调,然依旧无法完全抹除塞王数月的痕迹。

    残阳之红却如同让死气沉沉的死物复活一般,那么艳丽,那么多彩,夕阳虽好,可惜近黄昏。

    人才挽留不一定留下,然如不做挽留一定一去不复返。做过挽留,在其心中种下一颗小小的种子,即便萌芽的时间很长,总有的时候。

    那可种子一旦萌芽就会结下不解之缘,甚至还能在聚,张良在刘邦心中就是这么一个人物。

    刘邦对张良那是充满无法言语的情感,他期待,他期许,自见到张良的那一刻起便是期盼着张良能一直随着自己打天下。

    可张良心中有所不舍,故而一再分离,然刘邦已在其心中种下种子,故而虽然分离总有相见时刻。

    泉水过青石,留下一片湿润,只要不曾长时干涸,青石始终会记得泉水的甘甜。

    刘邦对张良完全的信任,时不时给予的无私相助,这让张良始终记得刘邦这位人物,人生难得一知己。

    刘邦不是一个吝啬之人,见两个乡侯无法挽留住范目,立刻继续增加,“故乡之侯依旧是乡侯,寡人口误,乡侯岂能配将军之功,当封渡沔县侯……”

    话音尚未落,刘邦的目光已经瞄向范目,脸上还是有笑容,可眼睛却不会骗人,脸上可以带着假情绪,眼眸却无法掩饰,流露出一丝丝苦恼之色,没有人喜欢被强迫,刘邦亦不愿强迫他人,强留的人才心不在,刘邦话锋一转接到下面之言,“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望范将军以县侯归乡,助汉教化巴郡,寡人感念。”

    笑依旧在笑,不再是残笑挂脸。

    皓月当空,星辉洒落,洒在范目眼眸中,眸光如星辉闪耀,双眼如天空上的星辰在眨眼,立刻躬身拜谢,“臣谢大王,臣代阆中子弟再拜大王。”

    看着这位爱将,刘邦心中忽然生出一丝亏欠,“范将军此去,不知何年方能再见,可需什么赏赐,尽管开口范目再拜道,“臣已封侯,依然满足,只是阆中子民苦于秦法,幸得汉王驾临,废除秦法,阆中之民只愿汉王之惠能长世永存……”

    好聪明的范目,绝好的说法,不说即说,不要求岂非比要求更妙。刘邦很聪慧,这点不只刘邦自己知道,群臣诸将皆知,故而他们的话常不直说,或者话留三分。

    范目连拒二次乡侯,到三次封县侯便接受,如此显得很贪心,故而他再次拒绝县侯,但再一再二不再三,范目不愿直接触犯王威,一直不给其面子那是不行的,故而范目只有那苦恼的眼眸来回应刘邦之封,来“拒绝'刘邦的分封。

    令范目开心的是刘邦没有强留他,同意自己还乡,既然刘邦已经退让,那么范目自然不能太不识时务,否则组劲旅助汉王还定三素的终极目的何在?

    聪明的不求为求,刘邦略微思索便道,“军中可甄选七姓,不输租赋,余户乃岁入賨钱,口四十。”

    话音一落,范目有些瞠目结舌,他没想到此次组劲旅助刘邦还定三秦,会让復其渠帅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姓有不输租赋的待遇。

    范目再次拜谢,刘邦伸手将范目扶起。

    灰色的苍穹变成鲸鱼白,星辉隐没在曙光里。

    大地在苏醒,栎阳如沉睡的少女揉揉眼睛,在喧哗中醒来。

    栎阳街市在曙光下便开始张罗,人来人往,一行人的走入引起街市上的注意。

    这一行人的穿着明显不是关中人士,有博闻见识之人认出那是赵地独有的装束。

    赵地人入关,能够走入栎阳,必非俗人,那些走南闯北的商人立刻主动的为他们让道。

    城外有一支千余人的军队,旗帜飘扬,那恒字旗帜被撤换成张,张字下站着一人,眉头微皱,凝视着前方的栎阳城,城上的汉军剑拔弩张。

    “汉王会接待吾父王否?”

    “太子放心,汉王与大王曾有旧交,虽不知如何礼遇,但绝不见死不救。”回答张敖的是赵午,脸上那战败后的惊慌神色已经不见,入关后总感觉如同归家一般,那么的放松。

    这让张敖有些恍惚,张教看向身旁另一人,“汉王入关既可与楚霸王争?”

    张敖怀疑的目光看的自然是甘公。

    甘公习惯性的抬头看天,明明看不到星辰,他还是在看。

    孰能说那星辰就真的不在那里。

    赵午为缓解气氛,打趣道,“白日无星,甘公在望甚?”

    甘公笑道,“夜晚观星用眼睛,白日观里当用这个……”

    说着甘公指指自己的脑袋,继续道,“星辰早已在那里,不曾动,只是吾等让眼睛蒙尘。”

    话音未落,张敖若有所思,目光有些呆滞,眼里只有那摇摆不定的树枝,寒风已起,城内的那两鬓灰发的人紧紧衣服,他身后跟着数十人,身旁的贯高道,“大王,是否直入王宫?”

第七百一十六章 时机已到

    这位被人注视的中年人正是一路奔逃的张耳,入关后军队未至栎阳,直接被拦住,为此张耳只好与贯高带十数个随从独自入栎阳城。

    张耳笑道,“入乡随俗,即入汉,当遵从汉礼节……”

    看着那迎风招展的红色旗帜,张耳率先迈步走向那里,脚步轻而缓。

    每个人的脚步是独特的,如同人的容貌,容貌可伪装和修饰,脚步声却不行。

    体重、走路姿势等等皆不同,这人的脚步很轻,身形消瘦,一阵西风吹来,他顾不得紧紧兽皮斗篷。

    脚步轻而快,呼吸却有点重。

    “子房如此急着进宫,倒是头一回。”

    刘邦看着张良迈着轻快的步子,呼吸有些急促,这是很少见到的情况。

    张良一向稳如泰山,见其走路走的呼吸有些急促,如果不是身体不适便是有要紧事。

    张良轻轻咳嗽一声,一副受风寒的样子,刘邦立刻脱下自己的貂皮斗篷,上前一步为张良又披上一层暖心衣。

    刘邦道,“天渐寒,子房可晚些进宫,如此之早,子房可有言急于告知?”

    张良道,“时机已到,可召集东出之议……”

    话未完,刘邦震惊,但多的还是喜,反复询问,回答的皆为时机未到,焦急的等待中,刘邦的耐力逐渐被打磨成,如今他不再急着东出,致力于督促各地将领尽快平定八百里秦川。

    不再过问时张良反而主动前来告知时机已经成熟,刘邦的第一反应却是,“莫非恒山王已入关?”

    张良道,“恒山王耳是否入关,臣尚不知,然楚霸王已有动向。”

    “项羽?”

    “正乃项羽……”

    彭城外,风不止,天蔚蓝,无云,黑色的旗帜如流动的浮云。

    营寨内楚军整装待发,诸将巡视,士卒各个斗志昂扬,挑战楚霸王似乎在挑战他们似的。

    人在内心皆有一个国界,自楚霸王定都彭城,这些士辛人人已经以楚为傲,一个引以为的怎么能允许他人侵犯。

    “大王,梁地仍未定矣。”

    “项襄已驰援。”

    “大王,萧公角已败逃,彭越恐非一将可制服。”

    “已有回报,项襄驰援虽晚,然已收其散卒,驻守定陶与彭越周旋,有其在,寡人放心,虽未必能败彭越,其亦不败于彭越。”

    “大王无西忧乎?”

    “亚父,郑昌已据韩地,籍儿命其特至阳城,以助河南王共塞汉。”

    “吾大王……羽儿,赵、代二地任由陈馀反叛乎?”

    直接不称王,改呼其子,其情真,其意切。

    “亚父……宽心,季布引兵北上,赵地绝不敢轻举妄动。况有项氏在梁地,赵、梁绝翻不起大浪。”

    “呜呼……”范增长长的出一口气,仿佛大雁的一声哀鸣。

    这声音项羽听后,眉头微皱,一股不太舒服的气息自腹中升起。

    项羽看到楚军一片整齐的萧杀之气,心情才稍微好些。

    范增看着项羽和诸将检阅军队的身影,内心炭火一样,抓着烫,不抓痛,他知道这次再亦无法阻止项羽的北征。

    王者,一言九鼎,除非项羽收回成命,如此是不太可能。

    范增看着天空忽然出现的白云,范增的脸色苍白,那白云仿佛一个笑脸,刘邦的笑脸。

    笑脸,刘邦的确在笑,那笑容已经使酒窝在其脸上待很长时间。刘邦很开心,拉着一个人的手不断的嘘寒问暖,那笑确实很真诚。

    使得这人激动的有些相流满面,“耳……何德何能,有劳汉王亲身驾临……”

    此泪流满面的中年人不是张耳还能是谁,张耳那双眼里除泪水,还有喜悦,但更多的是感激。

    张耳入栎阳住汉驿馆,尚未落脚,便有典客告知有人来访,诧异之中带着惊讶,看到是刘邦亲自来驿馆相接,这让张耳着实感动。

    刘邦拉着张耳同乘驷马车驾,沿着栋阳城内那笔直的青石大道行驶而去。

    黄昏,曾言黄昏是残阳的终结,但斜阳照进小窗,使美酒多一层霞瑞,照在彘肉上仿佛浇上一层的香酵,照在张耳的身上,那感觉像一只手在抚摸,女人的手在抚摸。

    曾经日夜相伴,如今已经天涯相隔,或许已经永远相隔。

    这是一场宴席,不知为何张耳总是有一种恍惚而失落的感觉,仿佛在襄国,他是东道主。

    此为刘邦亲自为庆祝张耳人关准备的酒宴,是个非常热闹的场景,而且张耳听闻此场面其余两个降王即董翳、司马欣加起来亦无法和张耳相提并论。

    无论是降王还是逃亡之王,皆非体面之事,可此刻张耳却有一种离开赵地反而更加尊贵之意。

    这次酒宴,刘邦还特地将司马欣、董翳二个降王请来。

    董翳的脸色苍白,在不久前他听到自己的长子在肤施拒降,被郦商斩杀。

    听到这个消息,董飘脸上一阵青,一阵白,还有一阵的红,那红像是怒意,又或许不过是夜晚燎炉的映照。

    董翳看到张耳,脸色浮现一丝尬色,司马欣同样的脸色忽红忽白。

    这三人不只一次见过面,张耳在此时此地看到董翳和司马欣更是一种无法言语的感觉,曾经董翳和司马欣在钜鹿围过张耳,那个时候二人是要张耳的命。

    彼时在董翳、司马欣二人的眼里,张耳是叛贼,是要杀死,甚至车裂之人。

    三人真正见面时,董翳、司马欣已降项羽,是降将,他还是赵相,更在关中封王。

    如今再次见面,三人皆为亡国之人,张耳嘴居微动,竟不知该如何称呼对方,“塞…翟…司马将军……董将军……”

    “恒……赵相……恒山王……”

    张耳本欲呼二人为塞、翟二王,但忽觉不太适合,此刻二人已是阶下囚,称王不仅对二人有戏弄之意,似乎亦是对自己的嘲弄,更是不知如何面对刘邦。

    司马欣、董翳见到张耳亦是不知该如何称呼……称呼其为恒山王,可此刻他和自己一样皆为亡国奴,他们皆被汉王刘邦击降,而张耳被陈馀击败而逃,结局看似一样,称呼过去的名号赵相,可想想亦不对。

    赵相似乎更不适合现在张耳的身份,可看刘邦对张耳的态度,两人的关系,最后决定还是称呼为恒山王。

第七百一十七章 三王相遇

    尴尬的称呼后,便是燃尬的笑,能掩饰尴尬的往往是笑,三人燃尬一笑便彼此落座。

    没有多余的语言,坐下来便再没有看过彼此,仿佛不曾认识一样。

    在万般思绪中,酒宴的东道主刘邦才缓缓而来。

    接风洗尘者后至,被接风洗尘者先至,张耳实在不太想来反而早到,和其有同样心情的是董翳和司马欣。

    在刘邦走入宴席的瞬间,张耳的思绪仍在飘飞,真的因为收陈馀将印而得罪陈馀,真的因为得罪陈馀才失国?

    张耳不相信陈馀有这么大的能量,他张耳的贤名可不比陈馀差,仔细想想应该是赵王故,如果不是打着复迎赵王的名号,陈馀能成?

    张耳思绪直到被刘邦的一道酒宴开始的宣布声打断。

    酒是美酒,食为佳肴,汉将畅饮,或为庆祝,或为放松。

    张耳只饮不食,或许还不适应关中之食,还在怀念赵地佳肴。

    食一口就要吐的是司马欣,非食物不美味,而是司马欣的心在厌食,甚至他分不清是胃还是心。此地其所居,诸物其所用,熟悉的味道,熟悉的美味,此刻没有刺激司马欣的胃,而是他的心。

    董翳的能食能饮,仿佛第一次饮此美酒,第一次食得美食。

    卢缩看到董翳的反映眉头微皱,失国之人能痛饮痛食,其心不死,不死之心必有危险。

    食至半饱,酒至半酣,董翳发觉有一双眼睛一直盯着自己,浑身不舒服,他的精神才从食饮上转移到其他事情上。

    酒果然不是白饮,酒至半酣之际,董翳看到刘邦拉着张耳与张良见面,三人聊的很欢快。

    张耳与张良的相谈立刻将酒宴之意慢慢散发出来,同时张氏之后嘘寒问暖之际,只见倩丽的侍女如飘动的柳叶在酒宴间翩翩起舞,不多时那散发着香气的酒食便飘到大殿之外。

    酒宴变成议事。

    张耳道,“恒山王入关,此乃天作之合,可愿借兵复国乎?”

    话音未落,张耳那眼睛里射出的眸光似火一样热烈,“耳无不一日在痛心疾首,在思虑如何复国,耳又是因何失国,不知子房有何妙计?”

    张良笑道,“此当有赖汉王之力,普天之下唯有汉王能助恒山复国。”

    张耳先拜谢刘邦,随后又拜谢张良,目光最后落在刘邦身上,此时的刘邦已经饮的微醉。

    人在半醉时大脑处于半迷离半清醒的状态,容易答应他人之事,易容易为他人轻易许下诺言。

    张耳道,“陈馀有失刎颈之义,致使国破,耳愿请大王可助吾一臂之力……”

    刘邦神秘一笑,没有回答,而是目光看向张良,眼神里全部是信任,“此乃子房之谋,张兄可与子房多多商议。”

    张耳再次拜谢,目光转向张良,“愿子房不吝赐教,我洗耳恭听。”

    张良道,“张君有贤名,天下皆知,陈馀之名犹在其下,然其以三县之兵假借齐兵之威,恒山士卒皆临阵倒戈,为反贼持戈矛,致使失国,为何?”

    张耳摇摇头,“耳百思不得其解,耳自知将兵之能不如陈馀,然名尚在陈馀之上,赵地之民为何助陈馀而不助耳,耳不解。”

    言此同时,知张良喜饮茶,张耳立刻为张良斟茶,张良报以微笑,“此乃赵王故……赵地之民皆有旧情,是故武信君略赵地,以蒯彻之计而传檄定赵地三十余城。武臣非赵贵胄之后,然以赵王之名坐拥赵地,如非李良反,赵代二地为何人主,尚且未知。况真赵后也……”

    张耳默然片刻,“然也,如之奈何?”

    张良抿一口茶道,“张君素有贤名,何不舍复恒山国之念,而略赵地为赵王兮……”

    此言令张耳眸光四溢,原本那有些黯然的神色早已一去不复返,脸上曾蒙上的一层哀伤,此刻早已变成期待的神色,散发着朝气,仿佛年轻十岁。

    张耳此时的状态让其子张敖看到后非常的欣慰。

    张耳的语气因兴奋已经有些发颤,“略赵地不易,愿闻高见。”

    张良稍微停顿看起来像是经过短暂的思考一样,给人此乃思虑所得,“以汉王长者仁爱之名发兵,再加以张君贤名为辅,举仁义之师伐背信弃义之人,陈馀安能挡,赵地可唾手可得。”

    话音未落,张耳已经躬身拜谢张良,随后他立刻向刘邦做一个长揖,“大王,耳愿为东出先锋,为汉披荆斩棘,凿山开路,以待汉军……”

    “寡人与张君有兄弟之名,何须如此客气,当同出争天下,共享富贵,此计当长议……兄且稍等……”

    刘邦话意犹未尽,他的人已经走向醉酒的郦食其,此时的郦食其没有再大口大口的饮酒,而是在不断向自己的葫芦里灌酒。

    刘邦笑骂道,“关中有多少好酒等君饮,偏偏在此偷酒。”

    “偷酒?”

    “此举不为偷乎?”

    “哈哈……非也,此乃藏酒耳。”

    “藏酒?”刘邦忽然想到什么哈哈大笑起来。

    “然也,酒宴之酒本当客饮,既客饮,早晚进腹,不如郦生先藏于葫芦……适才侍女险些抢走吾之美酒。”

    “郦生之酒?此酒何时为狂生之酒,寡人命人撤酒,唯独狂生敢搂着酒樽不放……”

    “郦生虽贪酒,然酒资丰厚……”

    “酒资?寡人未见狂生何时出个酒资……哈哈……”刘邦直接打断郦食其的话,随后二人互视一言,哈哈大笑。

    刘邦伸出手,要向郦食其讨酒喝,郦食其小嘴崛起,“大王有酒偏偏爱抢人酒……”

    刘邦抢过郦食其的葫芦饮一口,“抢到嘴之酒才香醇。”

    郦食其忽然神秘一笑,“大王抢酒,莫非为恒山王乎?”

    刘邦呵呵直笑,“郦生……郦生……正是如此……”

    说着刘邦指指那边正在商谈的张良和张耳,示意其过去。

    此时的大殿上与其说是一个政事之议,不如说是一个小型的谈话会,撤下酒换上茶水,二人一组,三五一簇,直到繁杂的声音渐渐趋于一致。

    不同之音渐渐只留下几道不同之音,再从这几道不同之音中挑选出一两个,刘邦亲自起头来议论,最终得出结果,这是刘邦非常喜欢的一种方式。

    郦食其走向张良、张耳二人,加入其中。

第七百一十八章 上兵伐谋

    郦食其前脚刚走,刘邦的目光便看向董翳和司马欣,脚步逐渐靠近他们。

    刘邦距他们尚未十步之遥,董翳和司马欣直立身子,弹其身体,向刘邦行礼。

    司马欣率先开口,“司马欣愿为大王东争之路,策马劝降诸县。”

    刘邦面上平静,心亦开始笑,他今日唤二人至此目的即是如此,本不知怎么开口,司马欣倒是抢先开口。

    司马欣果然是个善于识时务之人,懂得在秦末的乱流中如何寻找那跟救命立身的树根。

    董翳反应有些迟,或许还在回味美食,还在思念长子之死,“董翳愿为东争先锋。”

    刘邦对二人的表现还算满意,其实刘邦并不指望二王为他们的先锋,不过是想带着他们踏上东争之路,一是向各路诸侯展示投降者所保留的富贵,一是让他们去招降。

    抵抗者死,投降者仍可享受富贵,此为刘邦带着他们东征的原因,最重要的理由便是他们留在关中非常的危险,在没有彻底掌控关中之前,后院万万不能起火。

    带着他们东争会更放心。

    刘邦道,“能有此心,寡人甚慰,劝降郡县者可挑选城池为食邑。”

    再平静的水亦会有涟漪,二人脸上闪现一丝难以觉察的喜色,即便再怎么掩饰,那眼睛亦无法掩饰。

    或许二人不敢直视刘邦,亦是怕被看出来心中所想,如果能在劝降的郡县中挑选食邑,那么便是他们东山再起的根基。

    陈馀的三县之基的威力,他们太受鼓舞。刘邦看到窗外的日光,便道,“寡人欲东出,诸公有策出策,有计言计,功不分前与后,有助东出者皆记功。”

    此言直接点燃群臣诸将的激情,想到即将可东出归故乡看一眼,每个人的目光皆闪闪发光。

    此时此刻,每个人的眸光皆是那么的亮。

    张良率先打开东争之策的议论,“东出时机已到,然仍需以伐谋为上,攻城为下,最好在与楚发生正面冲突前,减少汉军损耗,当以不断壮大汉军实力为上策。”

    开场很奇特,奇特的提出东出攻心为上,减少汉军损耗,兵力自然是愈打愈少,怎么可能会在一场场战斗中,汉军实力不断的增大。

    此为兵事上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再卓越的名将,再英明的君主,似乎亦无法做到这一点。

    故而张良开口后,群臣诸将皆是满脸的诧异,那眼眸中更多的是不信,惊疑,甚至有人认为张良不过是一个纸上谈兵者,并不善将兵。

    诸将惊讶,然有二人的眸光发亮,一人为韩信,一人为郦食其。

    郦食其的醉眼看张良的神色有怪异,那仿佛是在看一坛美酒,有沉醉,有诱惑,甚至有觊觎。

    攻心为上,不就是七雄争霸时代,那么纵横家使用的合纵与连横之术,郦食其立刻意识到张良之言类似于张仪伐交,即远交近攻,逐步蚕食的策略。

    这个策略最大的特点不是大放攻城略地的名将风采,而是彰显伐交的魅力,攻城为辅。

    直白点就是不尊、不听者便打,打到听从为之,打到尊奉为之,联合强者或者稳住强者,攻打弱者,一直打到没有还手的余地,完全依附。

    张良此主张就是要关外的各路诸侯皆由亲楚到亲汉,不尊奉汉者便打,轻者蚕食其城池,其次击降,再者灭国。

    灭国最次之,因为灭国会遭到此国的殊死抵抗,那是需要损耗巨大国力的。

    那么伐交,自然就与攻城为主不同,还定三秦以攻城灭国为主,自当善将兵者为上,善于伐交的纵横者就排不上用场,如今张良提出伐交蚕食,这让郦食其的眼睛怎么能不发亮。

    只听张良继续道,“与汉还定三秦不同,东出争天下,伐谋为上,其次伐交,伐兵辅之,攻城未下,各诸侯必用财力物力不断完善都城之固,强攻为下……”

    首先提出异议的是刘贾,为做东出之策,刘贾被召回到栎阳参加东出兵略之议。

    刘贾道,“如不用兵克城,以示威压,各诸侯怎会投降?”

    张良不急不慢,“非不用兵,乃避固城,以击其翼,如鸟失翅,令其失去顽强抵抗之念,再以伐谋、伐交降服。”

    如此之言,令刘贾有股茅塞顿开之意,再看张良,那脸上的一丝轻蔑之色彻底消失,那眼眸中出现一丝敬意和欣赏。

    刘邦一脸的赞赏和领悟,然诸将脸上多为一层迷惑之意,韩信补充道,“成信侯之言乃不战和慎战之区,伐谋、伐交皆为不战而屈人之兵,伐兵与攻城乃慎战之意,简言之,攻心为上。”

    刘邦赞道,“善,好一个攻心为上,韩将军一语道破天机。”

    韩信将张良诸多之言归结为四个字,攻心为上,在韩信看来无论是用兵攻城,还是伐谋伐交,不战而屈人之兵,皆以攻心为上。

    如何攻心,韩信的兵略应用,诸将已经在还定三秦上初步了解到。

    韩信之言让张良对自己的言辞开始有个认知,他忽然才意识到汉军中诸将皆非将门之后,甚至并未读过兵法,不识字者岂在少数,当通俗些。

    张良直接开口道,“与远齐交,兵出函谷,直抵陕县,安抚关外百姓,伐交三川大地,可遣辨士劝降申阳,伐兵者,可兵略韩地颍川,两者结合,以谋辅兵,以兵助谋……”

    话音未落,刘邦那甜蜜的酒窝再次出现,“善,大善……”

    言至于此,群臣诸将的目光皆从张良的身上聚焦在刘邦身上,他们皆知此乃刘邦准备接受张良意见进行部署的时刻。

    果然只见刘邦的目光聚焦在郦食其和张耳身上,“如子房所言,寡人兵出函谷,张兄与郦生入洛阳劝降河南王……”

    目光再次游走,在韩信的身上落座停留,韩信以及身旁的诸将心跳加快,谁知刘邦的目光没有多做停留,继续游走,最后定在姬信身上。

    这位亦叫韩信,乃韩襄王庶孙,为区分二个韩信,称其姓即姬信。刘邦慢慢向姬信走去,“寡人特命韩太尉信东出略韩地,除本部人马外,寡人再增兵助之。”

    ……

    西风止,残阳照,绿叶者透红,红叶者更红,黄叶者透瑞,诸如秋菊者努力的开放,似乎已经知道时日不多。

第七百一十九章 兵出函谷

    美丽的鲜花与树叶吸引诸多鸟儿在此落足,歌唱。

    红叶在丛林中依旧占据少数,多已焦黄,绿叶与黄叶之间最引人瞩目的非红叶,而是一支如红色巨龙一样的军队。

    红色的旗帜,红色的战服,在丛林中穿越。

    函谷关上的旗帜还在飘动,但此时的旗帜飞扬却令关外的诸侯国有些寝食难安。

    因为不知何时,函谷关上的旗帜数量突然增加数倍,不仅函谷关上,关外亦是。

    关外的三川大地上多是青绿色为主红色镶边的旗帜,如今突然多出红色旗帜,如浮云,如蛟龙在翻滚。

    三川大地上立刻骚动起来,渑池、新安等城内立刻飞出数匹快马,向河南王的都城洛阳奔驰而来。

    一匹快马尚未至一座城池,此座城池的旗帜便跟着摆动,紧接着一匹快马便飞奔而出。

    一城接一城,如同接龙,渑池接新安,新安接河南,河南接洛阳。

    水花四溅,战马穿过浅水溪流,未作停留,马不停蹄的向洛阳飞驰而来。

    三川大地上青绿色旗帜飘扬,红色的镶边如同那燃烧的外焰一样。

    外城火急火燎,内城依旧青色一片,没有丝毫的浮躁。

    洛阳城上的行人,无论是三公还是九卿,亦或是寻常百姓,见到快速奔驰的战马皆主动的避让。

    看到那骑士身后的三面旗帜,非常自觉地避路。

    马不停蹄,直奔王城。

    急促的脚步声快速的传向王宫,侍女宦者匆匆的奔来奔去。

    帷帐下一阵骚动,帷帐被撩开,一人走出,立刻由侍女上前,为其欲穿衣戴冠。

    此人身如青松,目如朝阳,他看一眼那玉冠青珠摆摆手,示意侍女不需再戴,仅穿上王者之袍。

    眉毛微蹙,申阳不太开心,残阳夕照时他打算早点入睡,早早的与美姬温存一下,谁知刚下榻,便被那急促的脚步声给打断。

    申阳快步走向政事殿,远远就看到诸将一身的甲胄在焦急的等待。

    诸将神色忧虑,甚至有些慌张,看到河南王申阳走进大殿,立刻迎上前。

    “大王,汉王率兵东出函谷,前方传来紧急军报。”

    “大王,请速发兵,抑制汉王东进。”

    申阳立刻问道,“可知汉军已至何处?”

    “按时日推算,当至渑池,烽火已点燃,然汉军却滞留在陕县。”

    话音一落,申阳和群臣、诸将感到疑惑,不解。

    “不管汉军意在何处,当立刻发兵拒之。”

    斜阳照,天地甚美,最美的时刻最短暂,因为残阳将没。

    有匹骏马追残阳,渡河,穿过修武,直奔朝歌。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然其与杞人忧天不过一线之隔。汉军东出函谷,与三川郡内,反应最激烈的非河南王,竟是隔河相望的殷王。

    朝哥内,一人长方脸,针松须,眸如宝玉,可惜这双眼睛不知望着残阳思考什么。

    可站在此人身后的诸将知道即将会有非常不一样的举动,这个令诸将有些眩晕之人正是殷王司马卬。

    此为一个非常个性的司马卬,当初的司马卬本是陈胜部将武臣的麾下,后武臣在赵地称王,司马卬作为武臣的得力干将被派去攻略河内。

    就在他攻略河内小有成就时,李良突然造反,打的武臣和邵骚措手不及,直接被斩杀,根本来不及去援助。

    李良叛乱给章邯灭赵提供很好的时机,就在赵地即将完蛋时,张耳、陈馀立赵歇为王力挽狂澜。

    李良被陈馀大败,但赵地经此大乱无法抵抗章邯的攻击,最后蜗居在钜鹿,依靠李左车、张耳等人的辅佐死守钜鹿数月。

    在章邯攻急攻钜鹿时,期间张耳曾向司马卬求助,司马卬陷入沉思。

    这个沉思没有过多久,司马卬心中的回应很直接,武臣时,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陈馀为大将军,他仅为一路别将。

    武臣一死,他张耳、陈馀能立赵歇为王,依旧保持右丞相和大将军,他难道还是一路别将?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凭什么张耳立他人为王,继续为相,他司马卬只能是一路别将。

    心中不服,司马卬对诸将的回应便是不援助。秦军太过强大,过去本身就是有去无回。

    不援助,已经让其部将贲郝吃惊,接下来的举动更令诸将震惊,在各路诸侯前去救赵于钜鹿时,司马卬突然决定渡河欲入关,放弃打下的河内。

    跟随司马卬的诸将感到不太理解,为何要放弃打下的河内。

    在他人看来司马卬这个举动很怪异,甚至不可理解,但有目光如炬者认为此为司马卬审时度势之举。

    彼时项羽和章邯在对持,刘邦正在三川、颍川大地上与秦僵持,东进函谷受阻,二名楚将皆陷入与秦焦灼时,司马卬果断决定欲渡河入关。

    刘邦觉察后,立刻北攻平阴,绝河津,这一举动宣告失败。

    目光如炬者认为,司马卬欲趁秦军被项羽和刘邦牵制时,趁机占据关中,在关中称王,放弃河内,建立更大的功业。

    然司马卬的大将贲郝知晓,司马卬为何如此做,表面上司马卬并没有完全否定赵歇,还是赵将。

    司马卬如此做,他心里盘算的是一为转移未曾北上救赵的注意力,二是他受到项羽的密令抢先入关。

    此举正合司马卬之意,虽然刘邦和诸侯有约,先入关中者王之,然司马卬并不认账。

    挂在司马卬嘴上的口头禅便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不只是如此告诫自己,还如此激励麾下诸将。

    既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何只有西征的刘邦能入关,他司马卬就不行。这点司马卬是不同意的,既然楚怀王与诸将有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他司马卬为何不可。

    况且怀王之约关他司马卬什么事情。

    入关占据三秦大地,司马卬有此意,天下大乱,他本有意占据一地为王,其上武臣可为王,武臣之上的陈胜又可为王,司马卬激励自己,他亦可以入关为王。

    项羽的密令正合其意,结果他的举动直接被刘邦粉碎。

    好在秦灭之后,项羽没有忘记他司马卬,虽然未曾完成其密令,将其封为殷王。

    可司马卬不满足于仅仅为河内一狭小之地。

    司马卬转过身看着诸将,目光落在贲郝身上,“汉王已出函谷乎?”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2529/ 第一时间欣赏汉室风云录最新章节! 作者:来不及先生所写的《汉室风云录》为转载作品,汉室风云录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汉室风云录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汉室风云录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汉室风云录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汉室风云录介绍:
两汉数百年,除那些耳熟能详的人物,还有多少英雄故事淹没在历史长卷里,让我们一起挖掘出来,来不及先生感谢每个打开这本书的人。
书友群:760932811汉室风云录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汉室风云录,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汉室风云录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