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末代驸马TXT下载末代驸马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末代驸马全文阅读

作者:白马啸秋风     末代驸马txt下载     末代驸马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三百三十一章 回京听宣4

    周显低头想着陈新甲的话,沉默了好半晌,最终抬头望向他道:“陈尚书,议和这件事,陛下已经完全定下来了吗?”

    陈新甲点了点头,“基本上已经确定。在不久之后,兵部马绍愉便会以议和使臣的身份前往辽东,与虏酋皇太极商议具体事宜。只不过这件事是秘密进行的,知道的人并不多。我提前告诉你,是把你当成了自己人。你在回应陛下询问之时,对此要有点准备。在陛下心中,是十分倾向于议和的。”

    周显躬身向陈新甲拜了一下,道:“属下知道了,谢过陈尚书提醒。”

    陈新甲叹了一口气,点头道:“那好,你随我一起去觐见陛下吧!”

    周显进入文华殿,发现里面除了崇祯帝之外,还有新到任的内阁首辅周延儒,监军太监高起潜,辽东巡抚丘民仰以及其他的几个兵部要员。

    周显拜礼完毕,崇祯帝开口言道:“周显,刚才诸位爱卿就如何驰援洪承畴讨论了一番。有人提出以海船临近松山,以将城中守军尽数接回中原。你以为此法是否可行?”

    周显拱手道:“禀陛下,属下以为此法并不可行,至少在目前不可行。”

    崇祯帝脸色一变,右手紧握道:“为何?”

    “陛下,松山城并非倚海而建,它距离海边,至少有二十里的距离。之前之所以能运粮和物资进去,那是因为满虏对此并无防备。一旦他们发现这条线路,必会严防从海边到松山中间的陆路。松山城中有士卒近三万,普通百姓万余,加起来就是四万余人,还有说不清的粮草辎重。就算我军完全丢弃那些辎重,只运送这些人离开,也差不多需要二百艘海船,我大明去哪里找这么多船只?并且,一旦放弃了坚固的城池,就等于完全失去了防护,他们就是一群任由满虏骑兵剿杀的羔羊,完全没有还手的余地。”

    高起潜冷笑一声道:“把我大明将士比作待宰的羔羊,周知府,这个有点言过其实了吧!三万大军,突破二十里到达海边,应该没有太大问题吧!而且,你莱州那里不就有近三十艘海船吗?我想再造一点,应该不成什么问题吧!”

    周显浅浅笑了笑,道:“高公公说的对,或许城中守军的确可以突围到海边,且船只的确可以再造。但海船并非普通的船只,所用的木材必须是在水中浸泡三年以上的坚木。否则,很有可能因为内部生有蛀虫,刚下海就完全散了架。请问,这些木材去哪里寻?还有工匠、工费、船夫之类的,算起来也是个天文数字,靠莱州一地,完全承受不起。而且,还有个最现实的问题,再有不到两个月,就入冬了。”

    周延儒为浙江人,一时间没有太明白周显话中的意思,疑惑的问道:“入冬怎么了?”

    周显向周延儒拱了拱手,道:“禀首辅大人,这个我也是听手下人说的。一旦入冬,渤海海面就会因天寒而结冰,到时候一艘船也过不去,而两个月时间,是造不了多少艘船的。为臣的意思是,用船运一些物资入松山,甚至从松山运少许人出来,这都可以。但指望将所有的士卒通过海路撤下来,这个不太可能。”

    崇祯帝脸色难看,刚积攒的一点希望到此时也完全丧尽。“那你的意思是,只能从陆路救援他们了吗?”

    周显点了点头,道:“大军只能通过陆路方能安然撤退。只不过陛下也不必心急,我来京师之前,另一批物资,有四万石粮食,还有大量的药材已经出发前往松山。如果这批物资能安全运入城中,短时间内,松山城中就无缺粮之忧。满虏不善攻城,而洪督师又是名将,留给我们的救援时间还有很多。”

    崇祯帝听周显这么一说,明显提起了一点心绪,脸上浮荡起少许笑容。“这真是算难得的一件好事。来人啊!给周爱卿赐座。”

    周显躬身向崇祯帝拜了一下,走到末首的位置坐下。殿内的诸位,就他的职位最低,能有一个座位坐,已属特别的恩宠。

    崇祯帝转向首位的陈新甲道:“先生,你为兵部尚书,你觉得我们目前还能派哪一支大军前往救援?”

    陈新甲沉默了片刻,道:“陛下,就如刚才周显所言的,松山城中粮草暂时充足,我们就没必要立即派出援兵,而是应该在有充分准备之后,再行援救。为臣感觉,我们目前首先要做的是确保宁远无虞。而且,要追究此次松锦惨败中诸将的罪责。例如大同总兵王朴,率先率部奔逃,最终致使全军崩散。不斩其头,军中士气难振。”

    崇祯帝点了点头,厉声道:“王朴不死,难以对天下有所交待。但其他的六镇总兵呢!御史郝晋之前上书‘六镇罪同,皆宜死’,而且诸官之中,抱有此等意见者还占了多数。对他们,朕又该如何处置?”

    周显轻轻的摇了摇头,在朝内,长了一副猪脑袋的大臣还真不少。竟然连将六镇总兵全部斩杀这样的馊主意都能想出来,他们真是上嘴皮一张,下嘴皮一合,什么话都能说的出来。如果按照他们所说的来,那谁来领那些士卒,这天下不乱的更快才怪。

    陈新甲欠身道:“陛下,六镇有罪,但罪不至死。例如吴三桂,在之前的攻战之中多有战功,且和其他总兵一起严守宁远,让满虏无机可乘,这也是戴罪立功了。我看,就派出上使前往辽东,对他们严加申斥,准许他们戴罪立功吧!现在正是朝廷用人之时,不宜苛责过重,否则会生出其他的乱子。”

    崇祯帝想了片刻,最终点头,道:“传朕旨意,命缇骑入辽东,绑缚王朴入京,交由有司定罪。吴三桂、李辅明,白广恩,唐通等人尽皆贬秩一级,罚俸半年,充为事官。职方郎中张若麟处以死刑,兵部职方主事马绍愉削籍归家。其他兵将,罪责全部赦免,概不追究。”

第二百三十二章 文华殿廷对

    陈新甲额头上冒出了一层冷汗,张若麟为他直接推荐的。但现在崇祯帝和自己商量都没商量,就直接给他定了个死罪,这明显是在警示自己。目前自己还有用,所以崇祯帝并没有对自己怎么样?但以后呢!以崇祯帝的性格,说不准哪天就会给自己来个秋后算账。但此刻,他什么话也不敢说,只是恭恭敬敬的高声唱道:“陛下英明。”

    崇祯帝转向丘民仰道:“丘爱卿,事情朕已经大概了解了,此次的战事失利和你并无太大关系。你还是以原来的登莱巡抚之职前去宁远吧!此时,大军刚退回宁远,万事未定,之后援助松山也需要粮草转运等繁杂事情。这些事,还是由你主持吧!”

    丘民仰双目含泪,俯身跪倒在地,高声喊道:“多谢陛下不罪之恩,为臣必竭尽全力办好此事。如若不能,请陛下再斩丘某之头。”

    崇祯帝点了点头,吩咐他起来。又与诸人又商议了好久,主要围绕派选谁去主持增援松山的问题。九边精锐在这次战事中损失惨重,在北方大地可直接调用的兵力屈指可数。讨论来,讨论去,也只想到两支。一支是顺天府管辖的府兵,另一支是蓟州、永平、天津各地的卫所兵。这两地离辽东也较近,可以直接征调去山海关。

    但这些士卒战斗力低下,不堪重用。有点也明显,就是人数众多,不下十万。如果陈兵山海关,自守完全可以,但想要靠这些士卒通过野战来救出松山被围的三万士卒,连一成的机会都没有。而且,再听听殿内众人推荐的主将,周显顿时感觉更没希望。顺天巡抚杨绳武,兵部侍郎范志完。一个文官,一个从未出外领过兵的兵部大员,怎样的脑残会指望他们两个来扭转乾坤?

    高起潜看周显一脸不屑的样子,眼珠子快速旋转。随即脸带浅笑,站起来躬身向崇祯帝拜了一下道:“陛下,奴婢看周知府一脸不以为意的样子,似乎对诸位大人推举的人选都不甚认同。陛下何不问他一下,或许他另有高见呢!”

    崇祯帝脸色微变,奇怪的看了一下高起潜,然后才转头向周显道:“周显,高起潜说的可是真的?你有另外的人选推荐?”

    周显瞟了一下高起潜,心想这老王八真阴损。简简单单一句话便将自己完全推到了众官的对立面。即使现在心中有合适的人选,在此时也不好再说出来了。如若自己推出来的人比众官推出的两人更强,那么不就是生生打殿内众官的脸吗?周显缓缓站起身来,望向高起潜淡淡一笑,然后转身面向崇祯帝拜了一下。

    高起潜看到周显淡笑,顿时有种特别不好的预感。他在崇祯帝看不到的方向狠狠回敬了周显一眼,选择暂时闭口不言。

    “陛下,为臣以为援助松山的主将。一方面要有足够的威望,以便协调宁远诸镇总兵;另一方面还要知兵,必须有足够的领兵经验。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举重若轻,彻底救出围困在松山的大军。杨巡抚和范侍郎二人的威望是够了,但领兵经验这方面确实还是稍微欠缺了点。”

    崇祯帝轻轻的点了点头,向周显道:“言之有理。那你心中的合适人选是?”

    “陛下,实际上,在为臣看来,此刻在殿内便有这样的一个足以堪此重任的人。他威望甚高,领兵经验又足。如若他出马,或许不仅可以轻松救出被围困的松山大军,或许还可以一战而胜,彻底击破满虏也未可知。”

    “你说,在殿内?”崇祯帝疑惑的向四周看了看。

    周显点头道:“正是,为臣所说的人就是监军太监高起潜”

    高起潜霍的一下站起来,指向周显道:“你……周显,你胡说什么?”

    周显笑着向高起潜拱了拱手道:“高公公,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您在外领兵多年,昔日更是直接统领五万关宁铁骑。论知兵,在朝内有几人能和您匹横?此时,朝廷危难,正是忠义之士为国效力之时。此时再谦虚,那就显的有点虚伪了。”

    高起潜看崇祯帝低头沉思,心中大急。他深知在这个时候率部驰援松山,明显是吃力不讨好。之前,洪承畴率十三万精锐驰援锦州,最后的结果是惨败一场,连他自己都被围在松山。自己是知兵,但比着洪承畴,不知要差上多少。他统率十三万大军还不能胜,自己统率目前的这点的残兵败将,哪点有半点取胜的可能?一旦到时候兵败,自己必将承受崇祯帝的雷霆之怒,这事自己绝不能应。

    想到这里,高起潜连忙躬身向崇祯帝拜道:“陛下,奴婢不是不愿为朝廷效力,而是在我大明从未有宦官统领朝廷大军的旧例。一旦陛下让奴婢统领大军,恐怕会在朝堂之内引起轩然大波。而且以宦官统领诸军,前线的那些总兵,副将们,恐怕也不会同意。一旦上下军令不齐,恐怕会直接影响前线战局。如若陛下让奴婢去和满虏决战,奴婢绝对无半句迟疑,只请您不要让奴婢当这主将。”

    周显拱手道:“高公公,之前郑和,郑三保七下西洋,这不就是宦官领兵的先例吗?况且,此时之局面为我大明立国二百余年,从未有过之惊变大局。就算没有旧例,亦可以稍微变通一下。能者尽其才,人人尽心,我大明才能中兴有望。您就别在谦虚了。”

    高起潜恼怒异常,恨的咬牙切齿。这个小王八真是阴损,一个劲的将自己往火坑里推。关键是,自己还无法出一言辩驳。他只得满是祈求望向崇祯帝道:“陛下……”

    崇祯帝想了想,最后也没有表态,只是说道:“此事事关重大,容朕好好考量一下。今日讨论的够多了,诸位爱卿先回去歇息一下吧!我们明日再议。周阁老,你也问问诸位阁臣的意见,看看他们那边有没有合适的人选。”

    周廷儒拱了拱手,道:“臣遵旨。”

第二百三十三章 灭虏之策

    当众人散去,王承恩过来通知周显。说是崇祯帝稍后还要见他,让他先去偏厅等待。御膳房送来了几盒吃食,说是御赐的。周显今日把高起潜顶的哑口无言,心中倍觉舒坦,吃的那叫一个舒心,几个盘子基本上清理了个干静。

    如若今日不是高起潜首先挑事,周显还真无意针对他。松山近三万将士,锦州一万余士卒,这四万余士卒,还有数不清的百姓的性命都在援军身上。一旦有失,影响的不仅是这些士卒的生死,还有整个大明未来的国运。而足以担任援军主将的,必须是那种有担当,舍生忘死,敢于与满虏决战的大将。在周显看来,高起潜显然不是那样的人。

    如若到时候朝廷真令高起潜担任主将,那周显真是难死难辞其咎了。但他心中料定,高起潜会拼命将这个职位推出去。今日他的表现恰好证明了周显之前的推断。

    不知等了多久,等到天色黑下去之时,崇祯帝才派人过来通知周显去暖阁。

    崇祯帝看到周显,轻轻的招了招手,沉声道:“周显,你先坐一会。王承恩,给他上一杯清茶。”

    周显点了点头,看崇祯帝立在案几前,右手持笔,正在挥画着什么。

    过了好一会,崇祯帝写毕。他轻轻的拍了拍手,坐在龙椅上,慢慢的呷了一口茶。望向周显道:“之前,你乘船前去松山,看洪承畴状态如何?”

    周显沉默了一会,不太明白崇祯帝为何如此发问,只得照实答道:“尚好。虽然看起来稍显疲惫,但言语之间,满是为国效死的决心。”

    崇祯帝脸色忧郁,轻轻的点了点头,道:“之前,朕招诸卿议事。有人言说松山被围,宁远兵力孱弱,不足以援救洪承畴。因而,他们中有人提议与满虏暂时膻和。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可行吗?”

    周显愣了一下,心中暗想,这应该是陈新甲的提议了。他沉思了片刻,道:“陛下,战和之策,本就是战场常例,本无可行或者不可行之说。关键是,陛下派人前去与满虏议和,到底想议出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崇祯帝脸色微变,问道:“何意?”

    周显道:“议和就像是两个人坐在一起谈生意,相互之间讨价还价。彼此就看对方能给自己提供什么,而自己又能答应对方什么。如果与满虏议和,皇太极提出的第一个条件肯定是让我大明承认他的帝号。这个条件虽然有损我大明的威压,但说到底无非是一个虚名。接下来便是实际的条件,此刻我四万余士卒被围困在松山和锦州这两座孤城之中,如若我们以他们撤围松山和锦州两城为议和条件,陛下觉得他们会同意吗?依我看来,不会,到嘴的肥肉没人会轻易吐出来。但如若皇太极提出,让我大明退出松锦两城,甚至退出宁远,以山海关为界,关外全部归于满虏,陛下您会同意吗?”

    看崇祯帝脸色难看,周显继续说道:“陛下,满虏想要的,我们给不了。而我们想要的,他们也绝难答应。为臣实在不明白现在议和的意义在哪里?另外,即使议和成功,陛下就真敢将九边精锐调离北镜吗?您别忘了,满虏为女真族的后裔,素来无耻无信。昔日,他们的祖宗和北宋合力攻破大辽,接着便背信弃义,开始攻打北宋。靖康之耻至今令我华夏子嗣羞愧不已。如果想以一纸协议就彻底困住满虏的野心,那真是小儿痴想。”

    崇祯帝恼怒道:“现在朝廷无兵无将驰援关外,朕只想对东虏加紧议抚,使局势暂得缓和,使洪承畴不至于完全陷没。难道这样也不行吗?只要满虏同意放出松锦两城被困的大明将士,朕即使将这两个城让给他们又何妨?”

    周显心中默默的叹了一口气,心中大概了解了崇祯帝的底线所在。“陛下,即使您愿意让出这两城,我大军该怎么撤出?如若满虏不退,我大军放弃城池撤出,谁敢保证他们不会趁势猛攻?如若满虏全员撤退,他们难道就不害怕我们不再遵从协议撤出,而是将大量军备运入城中。”

    “朕是天子,怎会言而无信?”

    “陛下,这是国战,谁败了或许就会失去整个天下,谁会在意那些细枝末节。况且,兵不厌诈。战国时代,秦国便多次无信于六国。但在它统一六国之后,众人皆言它明智,而不是奸诈。”

    崇祯帝脸色黯然,颓然靠在龙椅上。“那这和,真的没法议下去了吗?”

    “陛下,和平历来都是靠征战打出来的。没有战,就没有和。即使陛下真想议和,也应该在议和之前做好大战的准备。一旦将自己软弱的一面展示给对方,再厉害的舌辩之士在敌人那里也讨不得任何便宜。以战止战,这才是最终良策。”

    崇祯帝苦笑了一下,道:“现在我大明内乱不止,外患严峻,还有四处征战的资本吗?”

    周显起身立足,高声喊道:“陛下,我们有。”

    崇祯帝吃惊的看着周显,良久不语。最后轻轻的摆了摆手,暖阁内的宫女和太监一个接着一个的快步向外走去,王承恩在最后轻轻的掩上了门。崇祯帝看所有人都离开,这才望向周显道:“周显,你这样说是在宽慰朕心,还是……”

    周显欠身拜道:“陛下,为臣所言绝非妄言。解救锦州之战,我军虽然遭受惨败,但满虏亦有不小的损失。松山有近三万将士,锦州亦有万余士卒,虽然被困,但至少两城现在还控制在我们手中。祖左都和洪督师久历戎行,老谋胜算,之前又有粮草运抵松山,坚守半年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兵法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陛下试想,如果满虏想要将这两城的我军全部困于城中,他们又需要投入多少兵力?表面上看,的确是满虏将我军困于两城。但为何不能说,是我军将满虏大军牵制在松锦之间?”

第二百三十四章 灭虏之策2

    周显的观点太过新奇,崇祯帝一时有点没太明白。他抚了抚额头,言道:“周显,你这似乎只是换了个说法,让它听起来更好听一点。但目前的形势,说到底还是我军被困,而东虏始终占据绝对优势。而且,就算如你所说,是我军将东虏大军牵制在松锦一线。但满虏在那里陈兵越多,我军援救洪承畴的计划不就越困难吗?”

    周显回道:“陛下,我大明在九边重镇也有不少陈兵,但为何满虏却可以屡次侵入中原,甚至威逼京师?简单而言,就是九边太广,而九镇总兵也并非人人都足以堪当重任。只要满虏找到一个缺口,便可以突入进来,并在劫掠一番后安全撤回辽东。那我们为何不采用同样的方法,直接奔袭辽东腹地?这样,满虏在松锦一线陈兵越多,就越能给我军造就机会。我们可以通过不断派出精兵侵入辽东沿海甚至是腹地,逼迫满虏回兵。等到松锦满虏大军人数减少,我军再出重兵增援松锦。这样一来,我们救出洪督师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崇祯帝脸色惊愕,怔声道:“满虏善战,贸然深入辽东腹地,出击的将士很有可能会完全陷入满虏的重重包围之中。况且,满虏多骑兵,一旦被他们发现行踪,也很难逃脱。这个真的可行吗?”

    “陛下,在最初的时候,当然不可能直接直接侵入辽东腹地。但我们可以选择攻击处于边缘的地方,以方便即使撤离。通过不断偷袭、攻击,给满虏施压。满虏兵少,但防守的区域却十分广阔。一旦他们分散兵力,就是我们的机会。况且,满虏历来蛮野,待我汉民百姓如同猪彘。虽在辽东有个别人等是主动投靠满虏的,但大部分百姓却是被逼无奈。我大军前去辽东腹地,无论成功与否,都能给这些百姓以希望,让他们明白我大明从来没有抛弃他们。如此,在外有我军不断施压,而在内有这些百姓不断策应。等到合适时机,再大军压境,即使在将来彻底清除满虏也未必不可能。”

    崇祯帝点了点头,他知道周显说的有一定道理。十三万精锐远赴松锦,但最终却招致惨败就已经说明以重兵进击已经不适应了。如若改变方法,以精兵不断侵扰,或许真能收到意外的惊喜。唯一苦的就是那些攻入辽东的士卒,完全是九死一生。在大明,真正敢于与满虏直接野战的,能有多少将士?将他们丢在辽东这样的敌军后方,是否真的明智。

    崇祯帝沉默了好久,最终还是无法下定决心。他望向周显道:“前往辽东的路途遥远,山脉相隔,且中间困难重重。朕看这件事想要成功也并非那么容易,还是算了吧!”

    周显脸色着急,连声道:“陛下,为臣所论,不是通过陆路绕过群山攻入辽东腹地,而是通过海路直接绕到满虏大军后方。通过不断侵入辽东沿岸,杀其百姓,破坏其耕种,不断减损其生产力。就如昔日毛文龙所率领的东江军所做的。满虏以鱼牧为主,恢复能力远不如我大明,只要不断的破坏下去,总有一天可以令他们全线崩溃。”

    崇祯帝冷冷的看了一下周显,道:“周显,你可知道昔日毛文龙为何被杀?为人骄姿,索饷过多,之前每年朝廷送予东江军的粮饷都不下百万之数。你提议如此做,又准备向朝廷索要多少钱银?我大明朝廷的赋税在此时还能不能支撑的起来?”

    周显脸色微变,外军桀骜不驯,不听命令,而又索饷过重,一直是崇祯帝最忌讳的事情。周显沉默了片刻,曲膝跪下,但却始终直着身子。沉声道:“在回答陛下话语之前,为臣能否斗胆问上陛下几句?”

    崇祯帝怒气未消,厉声道:“你问?”

    “请问陛下,每年朝廷能从胶州盐场收税多少?除了盐税之外,每年又能从登莱地区收取多少税银?”

    崇祯帝愣了一下,道:“朕又非户部堂官,怎么会知道这些?要不要朕现在去招户部尚书前来,让他来好好回答一下你的问题?”

    “这个倒不必,臣可以告诉陛下。每年胶州盐矿上缴的税银为十三万两,而登莱地区因为饥荒严重,今年向朝廷上交的税银大约在十二万两白银之间。这两者合起来,就是二十五万两白银。登莱地区有兵员一万三千人左右,每个士卒的年饷在六十两白银之间,一年总计就是七十八万两白银,收支的缺额在五十万两白银以上。而朝廷自去年开始,便没有再向登莱地区输送半钱银子,这个陛下应该也清楚吧!”

    崇祯帝有点苦笑不得,“说到底,你还是向朕讨银子来了?这里缺银子,那里缺银子,你让朕怎么办?我恨不得将这个皇位卖了,都换成银子给你们。”

    周显轻轻的摇了摇头,道:“陛下,臣说了这么多,还真不是向您讨银子的。臣主政莱州之后,在短短数月之间便迅速补齐了莱州士卒的欠饷,有足够的银子安置灾民,并且还可以向松山运去那么多粮草物资?这些总计加起来,差不多有七八十万两银子之多。难道陛下您对此一点都不好奇吗?”

    崇祯帝到此时才有点回过神来,他沉思了片刻,挥了挥手道:“你先起来,慢慢给朕说来。”

    周显没动,依旧跪在当地。“臣有罪,不敢起来,请陛下容臣细禀。这些银子有些是查抄贪官污吏所得的赃物,有些是剿匪所得的战利品,但这些总计也只占三成左右。剩下的大部分是臣触犯朝廷法令,私自派出船只前往朝鲜行商所得,通过低买高买所得的财物。这是罪臣命手下人制成的账目,里面包含所得银子的来途和所用的地方。臣违反朝廷法令,请陛下给臣定罪。”说完,周显将从怀中掏出的账簿递给崇祯帝,再次回到原处跪下。

第二百三十五章 灭虏之策3

    崇祯帝脸色阴晴不定,拿起周显递过来的账簿看了很久。最终叹了一口长气,缓步走下龙椅。看着周显虽然口口声声说认罪,但却一脸自己没错的样子。淡声道:“起来吧!你这哪里有半点认错的样子,分明是在向朕邀功。”

    周显默默起身,站在一边,没有言语。

    “卢象升曾奏言说,在我大明,文官爱财,武将惜命。你是破贼不要命,聚散而不贪财。虽然违反了朝廷法令,但所得钱财,不是用来练兵,就是用来抚民。而且又主动向朕言明自身之过,如果朕连你这样的臣子都要怪罪,那真就是地地道道的昏君了。这件事就这么算了吧!仅限于你我君臣二人知道。”

    周显微微欠身道:“多谢陛下不罪之恩。但臣想说的,如若陛下准许臣在莱州开通海禁,并命臣掌控莱州盐场。臣保证不但每年仅莱州一地便可以给朝廷纳税四十万两白银,而且还保证突袭辽东沿海的任务由臣一并承担,而且不用朝廷一两银子的饷粮。如若到时劳而无功,请陛下斩周显之头,以示诸将。”

    崇祯帝看着眼前这个还不满二十岁的年轻人,他自己突然有点自惭形秽的感觉。对方双目坚定而有神,没有半点畏惧。看起来好熟悉,就如昔年刚入主皇位的自己。只不过那种异常自信的光芒,在自己眼中早已散去,而对方却始终却保持着。他顿时有种特别庆幸的感觉,在这糟乱的天下,自己还是有些人可以依靠的。

    如若自己能中兴大明,在将来的史书上会不会有人写道。崇祯帝慧眼识英才,将一个举人逐步提升为探花,而后者则竭尽全力协助自己中兴了大明。想到这里,他心中不由得涌出一些希望。“如果真是如此,倒是可以让你试一下。但周显,你真的就这么有信心?”

    周显恭恭敬敬的拜了一下道:“陛下,国事危难如此。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过多的犹豫只能丧失良机。况且,臣也不完全是无的放矢。通过这两次派人乘船去松山,为臣有自信可以顺利乘船前往辽东沿岸诸地。唯一的缺憾就是目前莱州的船只不够,需要向陛下讨要一人。如此,到时候无论是援助松山,还是突袭辽东,臣成功的几率都能更大一点。”

    崇祯帝抬头奇怪看了一下周显,“朕身边有这样的人吗,是谁?”

    “户部郎中沈廷扬。他知晓造船,又熟知海路,必能帮上大忙。”

    崇祯帝历来严肃的脸上挤出了一丝笑容,道:“你一个莱州知州,直接向朕讨要一个户部主事,这个胃口是不是太大了点?只不过也对,如若让你去办这样的大事,这职位是该提一下了。洪承畴对你赞赏有加,陈新甲对你也极力推荐,朕就同意了吧!自即日起,你便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巡抚登莱吧!登莱的军政大权,朕就全权交给你了。”

    周显皱了皱眉,没有第一时间谢恩,反而显的有点不安。这职位升的太快了,几个月时间便由知府直接连升为巡抚。枪打出头鸟,在这种情况下,一点点的失误就会被别人无限放大,从而招致难以想象的后果。但这样一来,确实要做什么事情都会便利很多。

    崇祯帝看周显并无太大兴奋,疑惑道:“怎么,看你似乎并不太乐意?”

    周显轻轻的摇了摇头,道:“陛下,不是。只是感觉肩上的责任感觉更重了,担心自己做不好,有负陛下所托。”

    崇祯帝轻轻笑了一下,到此时他才意识到对方还不满二十岁。按平常来说,还是个孩子。他轻轻的招了招手道:“周显,你随朕来。”

    周显随崇祯帝向前走去,看到在案几之上,正摆了一条纸幅。上面写着一首诗,正是昔日周显攻破马下虎之后,照抄李鸿章的诗作所做的那首。原来崇祯帝刚才就是在写这个啊!唯一不同的是,崇祯帝在诗前位置题了一个“男儿封侯”的诗名。名字很俗,只不过他写的字很好,龙飞凤舞的,有几分张旭狂草的风采。

    崇祯帝抬头看了一下周显,周显咧嘴笑了笑,拍马屁道:“陛下,您的字,写的真好。”

    崇祯帝也笑了笑,道:“你的诗也好,三千里封侯,还真是直抒胸臆。”

    周显脸色尴尬道:“当时击破匪贼,一时兴起。就那么随口做了一艘,陛下莫要当真。”

    “朕怎么看着,一点都不像是一时兴起呢!你看这最后一句‘笑着蓬莱千帆发,有人从此灭虏酋’,和你今日给朕所提的从海路突袭满虏的想法是何其相似啊!”

    周显笑了笑,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

    崇祯帝看周显不言不语,淡淡笑了笑道:“你在宫中待了近五年,也算是朕的半个晚辈。朕有什么话,也就对你直说了。自我大明立国之后,就鲜再有封侯者。但朕愿意给你这个许诺,只要将来你立下大功,朕就满足你的愿望,封你个侯也未必不可能。但前提是,你必须协助朕剿灭东虏,平乱流贼,你可有这个信心?”

    周显脸色微怔,看崇祯帝表情严肃,不像是开玩笑的样子,一下子乐了。这个末代君王到现在真是没人可用了,才对自己许下如此重诺。明末的这种局势,周显对于如何挽救它虽有一些想法,但要真正最终做到,很难。况且,这根本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事情。但看崇祯帝眼神中的期待,他也只得微微欠身,道:“臣下必会竭尽全力。”

    崇祯帝看周显没有将话说的太满,说自己一定会如何如何,心中也没见怪。他了解周显,深知后者不会轻易许诺。既然他说了自己会竭尽全力,那一定就会如此。他微微点了点头,问道:“除了让沈廷扬随你一起去登莱外,你还有其他需要朕做的吗?”

    周显想了想,脑海中突然闪出一个俏丽的身影。他微微犹豫了一下,装傻充楞,望向崇祯帝道:“陛下,您问的是私事方面,还是公事方面?”

第二百三十六章 灭虏之策4

    崇祯帝疑惑的看了一下周显,不知道他为何会如此问。坐回龙椅上,隔着案几向周显道:“你还有私事需要朕帮你做?”

    周显连忙点了点头,吞吞吐吐道:“陛下,我父亲已经六十有五了,身体也不好。就在前几日,我大哥儿子周泰的女儿也出生了。我周家好几代都是单传,到我这一代就只有我和我大哥两个,子嗣实在是不多啊!所以,我父亲一直催促我那个……,为臣也知道匈奴未灭,何以为家这样的话,但耐不住老父一直催促,您看这个……那个……是不是也该?”

    崇祯帝听周显一直故左而言他,越听越糊涂,直接摆手道:“周显,你有什么需要朕做的,就直说,这么吞吞吐吐的像什么样子。说,只要不是太过分,我都许你。又是你父亲,又是你大哥的,这都什么跟什么啊!”

    周显低头小声道:“就是……就是将来某一天,一旦臣看上某家姑娘了,能不能请陛下亲自为我赐一次婚?”

    “赐……婚”崇祯帝怔了一下,接着哈哈大笑,笑的连眼泪都快流了出来,“哈哈哈,这还有主动请求为自己赐婚的。周显啊,周显,你忸怩了这么半天,就是想说这个呀!好好好,这件事,朕答应你。不要说将来,就是现在你看上哪家姑娘了。只要跟朕说,朕也可以给你当这个媒人。”

    周显苦笑着,摸了摸后脑勺,道:“陛下,那如若是女方的父母不同意呢!”

    “他们敢,朕亲自赐的婚。这是天大的荣耀,他们怎敢不接受?”崇祯帝同时“咦”了一下,玩笑似的望向周显道:“你是说,现在你已经有目标了,对吗?告诉朕,是哪家的姑娘?”

    周显干笑了两声,道:“陛下,事有轻重缓急,为臣的这点私事还是稍微往后放一放吧!陛下您只要记得您曾答应给为臣赐婚,而且无论是哪家的姑娘,您都能满足臣的愿望,就可以了。毕竟,君无戏言。”

    崇祯帝淡淡笑道:“你还担心朕会耍赖吗?好吧!朕向你保证,这件事,朕一定满足你。”

    周显连忙跪倒在地,俯身拜道:“谢陛下隆恩。”

    崇祯帝笑着摆了摆手,道:“起来吧!还有件事,朕想问你一下,你是真觉得高起潜可以担的起援救辽东的重任吗?”

    周显沉默了片刻,拱手回道:“陛下,高公公的优势和劣势,在文华殿之时,我们已经议过了。优势在于他知兵,而劣势就像他所说的,他是宦官,恐怕难以服众。陛下,实际上周某认为在我大明还有另一位合适的人选,只看您是否愿意他出来戴罪立功了?”

    崇祯帝脸色疑惑,道:“你说的是谁?”

    “前兵部右侍郎孙传庭,孙白谷。”

    孙传庭昔年和主和的杨嗣昌及中官太监高起潜因为政见不一,相互之间矛盾重重。在洪承畴担任蓟辽总督后,主张将善战的秦兵全部留下,以守卫蓟辽。孙传庭对此坚决反对,认为“秦兵不可留,留则贼势张,无益于边,是代贼撤兵。”当时主政的杨嗣昌对此置之不理,后来又因为其他的事情,孙传庭心中暴怒,引兵告休。而在诸臣指责孙传庭是故意推脱之后,崇祯帝因此而罪责孙传庭,将其贬为庶民。随后又将其投入监牢之中,这一关就是两余年。

    说来也可笑。在边塞满虏不断肆边,中原群贼四起之时,孙传庭这个被誉为“大明最后良将”的他却被关在天牢里面,无所事事。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实际上,周显从心底觉得这次援救出洪承畴的可能性不大,毕竟无论是清军的兵力,还是战力都远胜于在宁远的明军。无论谁去,都是背锅的。而周显之所以提议由孙传庭前去,只是想提醒一下崇祯帝,孙传庭可用。

    只不过崇祯帝听过之后,眉头紧蹙,长久不语。过了好半晌,他才摆了摆手道:“朕知道了,容朕再想想。你还有其他的要跟朕说吗?”

    周显沉思了片刻,道:“臣还有两个提议,陛下可以考虑一下。”

    崇祯帝点了点头,“你说。”

    “一是,陛下可以尽快派人护送阿布奈母子出塞。图尔海占据归化,三千余满虏配合近万蒙古科尔沁部众,攻伐两月余,也始终没有讨得半点便宜。可见,图尔海已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但在此时,他的实力已扩无可扩,因为连黄金家族直属的蒙古察哈尔部都质疑他的正统性。但现在额哲病逝,阿布奈就是蒙古可汗的唯一继承人。现在将阿布奈控制在我大明境内,最多只能作为一个可有可无的标志。而如果将他送到图尔海那里,就等于送给后者一面旗帜,一个真正的蒙古可汗。到时候不仅是察哈尔部,恐怕其他心向黄金家族的蒙古部族也会转向图尔海这边。此举,必将给满虏带来无穷的麻烦。”

    崇祯帝眉头蹙了蹙,问道:“一个小儿在蒙古真有那么大的影响力?”

    周显点了点头,道:“陛下,黄金家族是整个蒙古的象征,在大部分蒙古人心中,黄金家族的子嗣就寓意着战神,是挽救他们于危难的英雄。这种根深蒂固的想法,不是我们能轻易理解的。察哈尔部存在数百年,聚集着整个蒙元帝国留下来的巨额财富。现在额哲已死,如果不尽快为他们竖起一个可汗,这些财富迟早要为满虏所得。您别忘了,额哲遗留下的妻子正是皇太极的女儿。而一旦阿布奈返回塞外,这批财富就有了主人。如若满虏强夺,必定引起察哈尔部的强烈不满,这种结果对于我大明来说,也是十分有利的。”

    崇祯帝沉思了片刻,道:“你说的在理。这件事朕会交给内阁,让他们好好议一下,会尽快派人送阿布奈他们母子前去塞外。对了,你的第二个提议是什么?也说来让朕听听。”

第二百三十七章 灭虏之策5

    听崇祯帝同意将阿布奈送回塞外,周显心中长舒了一口气。此举就等于在满清西境竖起了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有爆的风险。如果皇太极出重兵攻击图尔海,那么松山那边的压力就会锐减。如若不然,图尔海就会逐步扩大实力,不断给皇太极增添新的麻烦。

    周显从不觉得依靠图尔海拉拢的那些散乱的蒙古部族可以在归化城坚持很长时间。但即使他之后再次退入青海,只要他能始终掌控阿布奈这面旗帜,就能保证蒙古人不会全心全意为满清效力。哪怕只给满清增添一点点麻烦,那对于明朝也是有利的。反正打不过敌人,给他们增添一点恶心也是挺舒服的一件事。

    周显微微欠身,向崇祯帝道:“陛下,臣的另一个提议是希望陛下能下两个诏书,一个问罪诏书和一个恕罪诏书。”

    看崇祯帝脸色有点不解,周显继续说道:“朝鲜为我大明属国,今日之朝鲜王李倧以心向大明为旗,反正废除了支持满虏的光海君,继任为朝鲜王。但他却不思报效我大明,先是和满虏约为兄弟之邦,更是在‘丙子胡乱’之后,对皇太极行三叩九拜之礼,彻底断绝与我大明的关系,成为满虏的属国。如此忘恩负义,不顾廉耻之徒,不重惩难以起到警示左右,请陛下降旨对其问罪。”

    崇祯帝眉头微蹙,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决定将一些事对周显言明。毕竟他现在已经是登莱巡抚了,今后会在很多方面和朝鲜那边有所牵连。“周显,有些事你可能并不清楚。朝鲜王李倧虽然投降了东虏,但却是被迫而为。他明面上与满虏虚与委蛇,但实际上却不断给我大明提供有关满虏的各种情报。这样也算是功过相抵了,如果直接对其问罪,恐怕会彻底将他推到满虏那边。”

    周显道:“陛下,这个臣在莱州亦有所耳闻,但和陛下说的有点不同。为我大明提供各种情报的,并非是李倧,而是朝鲜国内心向我大明的朝鲜臣子。李倧本人在丙子之乱之后,便下谕斥责斥和派误国。而最近几年,更是不断驱逐心向我大明的臣子,重用朝内的那些亲近满虏的无耻之辈。如果我大明对之完全置之不理,任由他这么做下去,终有一日朝鲜朝堂将完全由亲清派掌控。”

    崇祯帝脸色露出很不自然的表情,沉思片刻,仍有点犹豫。

    周显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实际上,陛下完全不用担心李倧会投到满虏那边。因为在朝鲜国内,心向我大明的民众很多。李倧因为反正光海君而成为朝鲜王,他现在的所为在朝鲜国内已经是众叛亲离,叛乱不断。在这种情况下,他是不敢轻易投靠满虏的。况且,朝鲜李氏在太祖之时不过是高丽王手下一大将,太祖后来亲赐其国号朝鲜,任命他为朝鲜王,这才让其荣耀近三百年。说到底,朝鲜王是我大明所立。既然李倧可以通过反正成为朝鲜王,那我大明为何不能再立一个心向我大明的李氏子嗣为朝鲜王?”

    崇祯帝抚着龙案,沉思了半晌,最终轻轻的点了点头。“好吧!这个问罪诏朕下,只不过现在不是最好展示给李倧的最好时机。朕把这纸诏书交给你,至于什么时候该向朝鲜王施压,也由你做主。”

    周显欠身拜道:“多谢陛下。”

    崇祯帝微微摆了摆手,言道:“这件事就这样定了。还有你说的恕罪诏书,又是指什么?”

    周显拱手道:“陛下,这个恕罪诏书是臣请求陛下下诏尽恕辽东普通百姓之罪。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迫于满虏压迫,剃发以示对满虏的忠诚。但此举实属被逼无奈,大部分从内心还是心向我大明的。但限于朝廷没有赦免他们的罪过,导致他们中的一些即使有心回归我大明,也一定会被当成叛贼处置,最后导致他们不得不被迫留在满虏那里。如若陛下能下一道诏书,尽恕其罪,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百姓归附,此举必能大大的打击满虏。”

    崇祯帝皱眉道:“你的这个提议,在之前便有大臣曾经提过,但在辽东前线的将领们却极力反对。因为在以前便有一些人逃到辽西,投靠我军,但他们中的有些却是满虏故意混进里面奸细,目的是为了刺探我军的情报。最后不但没有收到太大的成效,反而让满虏知晓了我军的虚实。这之后,凡是逃到我大明境内的,大部分都被当地将领直接斩杀,这也是被逼无奈之举啊!此事已经过验证,并不太妥。”

    周显沉默了一会,最终抬头向崇祯帝道:“陛下,如果我愿意在登莱接收这些人呢!登莱地区三面环海,一面通向中原腹地。一旦上岸,想要再返回辽东就困难了。即使他们真的刺探到我军军情,想要带出去也会困难很多。如果我严防海岸,并对他们严加审查,必定能清除出大部分满虏奸细。这样一来,便可免除掉此事大部分的风险。而且,我想要在辽东打开局面,也少不得他们的支持。请陛下让为臣试上一试。”

    崇祯帝微微叹道:“实际上,此诏可向天下人昭示朕的仁厚,朕对此并无太大异议。但这样做,一旦中间出现什么意外,风险便要完全由你这边承担了。你真的想好了吗?”

    周显低头想了想,崇祯帝说的也是实情,在之前便出现过辽东人和登莱本地人相互不满,甚至直接开打的事情。如果自己处置不好,别说到时候无法攻入辽东,连登莱本地的安稳或许都无法保证。到时候,这个责任必将由自己这个巡抚来担。他沉默了片刻,最终拱手向崇祯帝道:“请陛下下诏,将来出现一切问题,责任都由臣来承担。”

    崇祯帝微微的点了点头,道:“那好,你先在京中待几日,到时候朕把这两纸诏书以及对你的任命一起下达给你。”

第三百三十八章 宫中闲话

    崇祯帝命王承恩送走周显,斜背靠在龙椅之上,右手支着下颚,一言不发。周显的策略听起来确实很有道理,但这么多年,好听的话,他早就听腻了,最终还是要看实效。只不过这个时候,他心里确实轻松了不少,至少比最初听到松山惨败,洪承畴被围孤城之时的那种志气胆散要舒心很多。

    崇祯帝看到王承恩走进殿内,淡淡问道:“送走了?”

    王承恩轻轻点了点头,上前用剪刀将灯芯挑了挑,向崇祯帝道:“皇爷,奴婢再去添点灯油吧!殿内太暗,比较伤眼。”

    崇祯帝摆了摆手,轻声道:“熄了吧!今晚的奏折不批了,执灯,随朕去皇后那里转一转。”

    王承恩愣了一下,随即满脸带笑,道:“奴婢这就去准备辇车。”

    天气稍热,崇祯帝换了一件便衣,和周皇后坐在院内的亭子内。清风徐来,明月高悬,有种数不出的舒爽。

    周皇后给崇祯帝倒了一杯清酒,淡淡笑道:“陛下,您匆忙而来,也没有提前告诉臣妾一声。我也是刚刚通知了御膳房,就准备了这点吃食,您就简单吃一点。”

    崇祯帝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历来严肃的脸上勉强挤出一丝笑容,道:“也没什么重要的事情,只是议事感觉乏了,就过来看看你。”

    周皇后知道这段时间,崇祯帝因为前线的战事失利,一直处于一种异样的烦躁之中。像今天这么心平气和的,实属难见。她又给崇祯帝倒了一杯酒,没有多语。

    远处传来一阵踏步声,崇祯帝扭头望去,看到太子朱慈烺和坤兴公主朱媺娖在几个太监宫女的陪同下走了过来。两人躬身向崇祯帝行礼道:“拜见父皇。”

    崇祯帝微微点了点头,示意两人坐下。笑了笑道:“烺儿、娖儿,朕也好多天没有见过你们两个了,最近有没有偷懒?”

    朱慈烺回道:“禀父皇,儿臣不敢懈怠。先生布置的功课,儿臣都是足量足额完成的。”崇祯帝历来严肃,朱慈烺对他是既畏又敬。说话间,言语要恭谨的多。

    崇祯帝笑着点了点头,向朱媺娖道:“娖儿,那你呢!”

    朱媺娖嫣然一笑,俏皮道:“孩儿可没皇兄那么多功课可做,但也学了不少东西。今日向母后请安,不知道父皇在这里,要不孩儿就将我昨日刚画成的百花争艳图带来了。也好让父皇您给孩儿点评一下。”

    崇祯帝笑着道:“等有空了,朕亲自去看,娖儿的妙法丹青可是连倪师傅都大加赞赏的。说起这个,朕倒是想起,今天我送出去了一副字。”说着,崇祯帝缓缓将那首诗念出。“烺儿,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

    朱慈烺脸生疑惑道:“父皇,这首诗写的很直白,和儿臣的笔力差不多。看着应该不是父皇的文笔,倒是像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所做。”

    崇祯帝笑着点了点头,道:“烺儿,看来先生的教诲你确实记在心中了,鉴赏能力提高了不少。这是周显写的,朕只是给他写了出来,添了一个诗名,又送还给了他。今后,他便是我大明的登莱巡抚了。”

    周皇后脸色微变,“陛下,你说的周显可是烺儿之前的那个陪读。按照年岁推算,他应该今年才刚满十七岁吧!”

    崇祯帝点了点头,道:“恩,就是他。”

    周皇后犹豫了一下,仍旧说道:“陛下,虽然臣妾不该多说,但巡抚为封疆大吏,您现在让一个孩子去担任,会不会有点太儿戏了点?”

    崇祯帝严禁后宫干政,即使是周皇后,在平时也不敢在朝政之事上随便置一言。但今日崇祯帝听后,却没有太多不满,反而难得的解释了一下道:“这个倒不是朕儿戏。实际上,让他担任这个巡抚,只是因为他最近的表现太过优异。洪承畴来信中对他大加赞赏,陈新甲也言说他可堪重用,朕才最终下定决心,让他主持登莱的军政大局。实在是国事堪忧,而真正能用的人太少,我这才不得不让他挑起大梁。”

    朱慈烺道:“母后,您在后宫,有些事可能不太清楚。儿臣最近帮助父皇处理一些琐碎政务,对周显那边的情况也有所了解。他自从宫中离开,出外从军之后,做了很多事情,也立下了无数功绩。无论是功劳还是其他的,丝毫不比那些老臣逊色。父皇这么做,肯定有自己的考虑,您就不要多劝了。”

    周皇后轻轻的拍了拍朱慈烺的手,笑着什么也没再说。

    朱媺娖撇了撇嘴道:“父皇,周显那个之前的小屁孩真的有那么厉害?”

    崇祯帝呵呵笑道:“朕都差点忘了,他陪你皇兄读了五年的书,你们三人在那时关系是最好的了。只不过以后他就是朝廷的封疆大吏了,可不能小屁孩,小屁孩的那么叫他了。说起来,今天关于他,倒还有件趣事。周显他向朕祈求,要朕将来为他赐婚,而且还强要了朕的一个许诺。”

    周皇后微愣了一下,道:“这倒是真是件趣事了,为自己向皇上求婚,他倒也真是敢说。陛下答应他了吗,是哪家的姑娘?”

    崇祯帝摆了摆手,道:“有什么敢不敢的,要不是他偶尔还做点出乎我意料的事,朕还真不会觉得他真是个孩子。他都那么说了,朕当然得答应了,但到底是哪家姑娘,他没说,朕也没多问。他不久后,就要返回莱州了,就算赐婚那也是以后的事。”

    朱慈烺笑道:“父皇,他连您都不告诉。恐怕他看上的那家姑娘,身份有点不同一般啊!”说完,他笑着偷偷看了一下坐在自己旁边脖颈通红的朱媺娖。

    崇祯帝怔了一下,沉吟道:“这个朕倒没有多想,大概是的,他一直说的含糊不清的。”

    朱媺娖出言道:“父皇,不要再说这个了,反正他以后肯定会说的。今天您难得抽出时间放松一下,就不必想那么多了。”

    崇祯帝笑着点了点头,道:“还是娖儿心疼父皇。好吧!就不说这个了。”

第三百三十九章 甩开杜勋

    周显本以为自己很快便可返回莱州,但没想到在京师一待就是八日。期间,方以智来拜访过周显一次,到此时他才知道朝堂之上已吵翻了天。大部分朝臣对周显年纪轻轻便担任一地巡抚心怀不满,或者说是嫉妒,他们极力反对,不断向崇祯帝上书直言。

    但崇祯帝没缘由的对这件事特别坚持,在与诸方朝堂势力的不断妥协之下,对周显的任命终于下来了。他最终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巡抚登莱,但同时下达了另外两个任命。一个是杜勋,以监军太监的身份前往登莱负责监管登莱的军队;另一个是曽化龙,刚刚丁忧期满的他被直接提升为左佥都御史,作为周显的副手,协助他处理政事。一个管军,一个管政,可以说极大的限制周显这个巡抚的权利。

    实际上,从周显内心来看,对曽化龙算是极其欢迎的,他从临川县令开始踏入仕途,后来接连担任宁国同知,南京户部员外郎,兵部郎中,督学广东,广西参议,江西副使,后又担任江西粮储道,兼巡视漕河,后才丁忧还家。可以说,他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属于自己道路,从政经验极其丰富。周显飞速直升,但累积不足,对很多政事并不擅长。如若由他帮助处理政事,对于周显来说,这明显是好事。

    而且,曽化龙还有另一个私人身份,他和洪承畴为儿女亲家。朝廷让他前来登莱担任周显的副手,显然也有稳住洪承畴的意思在里面。

    真正麻烦的杜勋,他在几日之前,还被关在监牢之内。而之所以如此,就是周显在昔日收拾了他的干儿子杜庆,搜出赃银百余万两。崇祯帝震怒之下,直接将杜勋下监。他和周显之间可以说是矛盾重重,而不知为何,他竟然在此时关键时刻被崇祯帝放了出来,而且成了周显的监军。

    曽化龙远在晋江老家,他在路上要耗近一个月才能到达登莱,周显和杜勋先行。杜勋对周显恶目相对,周显对他也不假以颜色。

    周显在前方骑马而行,杜勋在几个锦衣卫的护持之下,稳坐在轿内,缓缓的跟在后面。夏舒半抽出手中的尚方宝剑,又慌忙合上,向周显道:“军门(明代手下人对巡抚的称呼),这就是尚方宝剑啊!看着和普通的剑没有太大区别啊!”

    周显笑道:“你以为能有多大区别?就是皇帝赐的一把剑,在材质上确实没什么不同,但它是皇权的象征,代指着无限的权利。别在那里抽来抽去的,要看也私下看,让别人看到成什么样子。这次陛下任命你为世袭锦衣卫百户,别让别人有理由指责你恃宠而傲。”

    夏舒忙点头道:“是,属下知道了。”他向后看了一下,道:“军门,后面的那个老王八一直那么慢腾腾的,我们这样到达莱州,至少要等到一月之后了。”

    周显点了点头,这的确是一个问题。他想了想,拍马向后,奔到杜勋轿前。抬轿的几个力夫没有防备,连忙止步。只听“哎呀”一声,杜勋抚着额头掀开布帘,大声叫骂道:“你们这些该死的,是怎么抬轿的?”

    周显笑着拱了拱手,道:“杜公公,别这么大火气,对身体不好。”

    杜勋看着周显一脸坏笑的样子,知道是他故意找事,顿时气不打一处来。哼了一声,仰头冷声道:“原来是周巡抚,是有什么事吗?”

    “军务紧急,必须加快速度,我已经给杜公公准备了一匹马,请下轿骑行。”

    杜勋“哎”了一声道:“周巡抚,实在抱歉,咱家不会骑马。就是坐在这轿子里,赶这么远的路还勉为其难呢!”接着他一脸坏笑的看着周显,等待后者的回应。

    周显面露难色,撇了撇嘴道:“这样啊!本来还希望能和杜公公一路同行呢!但现在看来不能了。杜公公,周某刚继任巡抚,登莱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必须先行离开。您就在后面慢慢走吧!就是半年之后,再到达莱州,我都不会有半点意见。”说完,周显扭转马头,便要向前狂奔而去。

    “哎哎!周……”杜勋急声叫着。

    周显扭头,“对了。有件事忘记告诉杜公公了,山东多响马,这一路上并不太平,杜公公可一定要小心啊!”说完这句话,周显完全不给杜勋反应的时间,驾的一声向前方奔去。一边还高声喊道:“所有亲卫,随我以最快的速度赶路。”

    杜勋有点愣神,看周显率领手下的三十六骑已经快要消失在视野之外,望向两侧怒声道:“你们都看什么呀!快追啊!你们这些废物没有他手下骑兵的保护,还真以为自己能硬抗响马吗?追啊!快追。”

    夏舒看了看后面,扭头向周显道:“军门,他们加快速度了,我们要不要等他们?”

    周显摇头道:“不要。让兄弟们马不停歇,尽力加快速度,彻底甩开他们。”

    夏舒急道:“军门,杜勋可是监军太监啊!如果他在路上遭遇什么意外,您这边恐怕不好对上面交待啊!”

    周显笑了笑道:“他现在又没和我一起,就算他出现什么意外,和我又有什么关系。一个监军,连他自己都保护不了,怪得了谁?说实话,我还真希望他能死在路上,那样也能省了我的很多麻烦。朝廷再派出任何一人担任这个监军,都比这个杜勋要强。”

    夏舒想了一会,最终点头道:“属下明白军门的意思了。只要不是我们亲自动的手,任何一个理由都能蒙混过去。”

    周显笑着道:“孺子可教。”

    杜勋拼命令手下人加快速度,连他本人也出轿骑马。他多次出外监军,不如其他太监那般瘦弱,骑马对他来说就像是家常便饭。但他突然发现自己越追越远,到此时他才明白对方是故意甩开自己。他骂了一声“格老子的”,不再急追。出声询问旁边侍卫最近的县府,准备到当地姑一些护卫之后再行前去莱州,他可不想还没到地方自己便成了一具尸体。

第四百章 琐事连篇

    周显尽可能的缩减中间的休息时间,不断加速疾行,在十月中旬便顺利到达了莱州城。

    周显被提升为登莱巡抚,除了他之外,还有其他的一系列任命和变化。首先是曾樱去职登莱巡抚,被调到南京任职。文志通接任周显原有的职位,成为莱州知府。黃蜚因功被封为都督佥事,世袭锦衣卫副千户。而谈震采由守备被提升为游击将军,赵旭升因坚守宁海有功,连升两级,成为副参将。掖县知县高峰在周显的极力推荐下,升任为莱州同知,职位变化为诸官之最。

    登州比莱州地域稍显广阔,治下总共有一州七县。仅有的一州为宁海州,而七县分别为蓬莱、黄、福山、栖霞、莱阳、招远以及文登。登州濒临大海,土壤贫瘠,人口稀少。百姓总计大约有二十万口,仅是莱州人口的一半。两府相加,总共也不过六十万人口,还不到中原地区一府人口的一半。

    因为两地事关大明北边海防的安全,自大明建国之后,驻兵数额便不断增加。最多之时,有近四万士卒,但后来卫所兵军纪败坏,不堪重用。而登莱两地又屡经战事。在此时,除去现有的卫所兵之后,只有一万三千人左右。在莱州有大约六千士卒,在登州有七千左右。但因为卫所数目繁多,如果愿意对他们进行整合训练,倒也不缺后继的兵力。

    周显到达登莱地界之后,没有直接前去在莱阳城的巡抚衙门。而是派人前去通知黃蜚、赵旭升、谈震采三人前来莱州城和自己相会。

    周显心中知道,如若想在登莱地区让这些兵士发挥战力,就必须首先将他们归于统一指挥之下。而现在除了莱州营的李开直接受自己掌控之外,其他的三人,黃蜚、赵旭升和谈震采在目前并不完全受自己控制。

    他心中有个详细的计划,首先要做的就是尽快整合登莱境内的卫所兵。在胶州,可以交给谈震采负责,而在登州方面则有赵旭升负责。除了威海卫和戎山卫两个顶在东境沿海的两个卫所外,其他的要么合兵,要么直接撤裁。青壮编入营兵,加强训练,以增强战力;老幼耕种其田,以完全自给自足。

    周显的最终目标是在登莱地区设下五营的总兵力。陆上四营,一营要有四个千人队,每个千人队再配有一百骑兵。在海上设水师一营,暂定为三个千人队。另外,还得设一个一千人的骑兵队。只不过这些是他的最终目标,要完全实现恐怕要耗上很长时间。但可以一个营接一个营的慢慢组建,直到完全实现。

    陆上四营就依据原有的营兵进行建设,分为莱州营、登州营、墨营以及文登营,两营设在登州,两营设在莱州。水营被分成两部,一部设在蓬莱水城,另一部设在芙蓉岛。蓬莱水城内的为真正的作战部队,而在芙蓉岛则主要负责海船的制造以及水卒的训练。两地水兵的合并所有事情的重中之重,也是周显首先想要做的事情。

    沈廷扬之前主要负责京杭运河上的漕运,虽然得到朝廷的任命,但他还需要进行一些工作的交接。恐怕真正到达莱州,要一段时间之后了,但船厂的建设却可以提前进行。韩括之前将建船的地点选在了王徐寨前所,但自从他负责向松山运送物资之后,此事便有点停滞了。周显此时将建船的任务交给了俞百易,此刻加上他负责的火炮场以及各种冷兵器的制造等任务,他已经成为周显完全意义的后勤部长。职位不高,但十分重要。

    在周显回到莱州城第二天,韩括率船队从松山返回,告诉了他一个坏消息。在周显离开之后,莱州总共向松山运送了两批物资。以四万石粮草和三十余个医官为主的第一批物资安全运抵松山,但第二批物资却在从海岸边运往松山城的过程中被满虏发现。运送物资的水兵和出城护送的松山守军拼命反击,但也只有一半物资被运进城中。莱州这边损失了近百士卒,松山那边损失稍重。

    周显默默的叹了一口气,知道自此之后,清军必会加强对沿边海岸的防守,想要再次运大批

    量的物资进入松山会变的困难许多。他下令让韩括暂停向松山运送物资,自己亲自写了一封信,把自己所知的情况和目前的困境给洪承畴说了一下。让他暂且安心等待,说自己一定会想方设法协助城中守军。

    李丁从山东西三府先后购买了六百匹骏马,花费了近五万两银子。这些马不仅可以补充了吉木骑兵队之前的那点损失,也可以令莱州营的两个战兵千人队,每个拥有二百骑兵。但骑兵的培养,要耗时耗力的多,只能留给吉木进行逐步的招募和培养。

    李开招募矿工入莱州营为兵的计划却比预想的顺利很多。那些矿工一辈子劳累,不过勉强维持饥饱。周显入驻莱州之后,虽然最初对他们严格限制,但后来的管理却要轻松很多。特别还提高了他们的薪饷,还给他们的孩子请了夫子。

    不知是处于对周显的感激,还是觉得当兵的军饷要比挖矿所得多,总之,这些矿工中的大部分青壮都愿意从军。在周显返回莱州之时,李开已经招募了千余人,数目比最初要求的一个千人队还多。周显刚返回莱州,事情繁多,没空顾忌此事。就暂时将对这些矿工的后续训练工作全权交给了李开。

    孟越乘船再次来到了莱州,带来了孟乔芳的信件。信中言说他无法用五十个女真人的人头换孟熊臣,但却提出以三万两银子换他儿子的性命。周显看过信之后,收下了那三万两银子,但暂时将孟越晾在了一边。

    既然双方都开出了条件,那么就剩如何讨价还价了。自己这边握着筹码,相信即使再多勒索孟乔芳一点,他也会答应的。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看能不能将孟乔芳也彻底拉下马了。

第四百零一章 李雄带信

    周显摆手示意看起来有点疲惫的李雄坐下,命仆人给他上了一杯茶,淡淡笑道:“本来应该请你喝酒的,但现在是正午。等到晚点,我再给你接风洗尘吧!”

    李雄微微欠身道:“军门大人客气了,小人实在不敢当如此厚待。”

    周显笑了笑,没有就此多说,问道:“你的这次朝鲜之行还顺利吧!”

    “托军门的福,一切都十分顺利。只不过想要安排暗谍进入朝鲜,恐怕还得等一段时间,至少要等属下完全熟悉那边的情况之后。属下这次回来,就是想向军门说,我准备以后就将船队完全交给齐策,而我则专心呆在朝鲜那边,还望军门答应。这是这次购置货物的清单以及相应的花费,请军门过目。”

    周显没有接,只是轻轻的摆了摆手道:“这些事情,你和李丁两人结算就好了,这些金银之事不是我擅长的。你留在朝鲜那边也好,要尽快将朝鲜乃至辽东的情报网运转起来。但是一定要小心谨慎,万不得出现任何纰漏,保证自己的安全是摆在首位的。”

    李雄拱手道:“属下知道,请军门放心。”

    “实际上,我也知道事情刚开始进行,一定会面临诸多困难。你多费点心,一定要将这件事办好。松山近三万士卒,锦州万余士卒完全被困,接下来肯定会爆发更大的战事。到时候多获得一点满虏的情报,就能对战事多增一点帮助。”

    李雄点了点头,向周显道:“属下明白,请军门放心。最近,自上次满虏大胜我军之后,他们嚣张的很。属下这次前往朝鲜,便见他们派出一个使节团,大张旗鼓的奔向朝鲜向朝鲜王李倧问罪。您交待给属下事情的轻重,属下知晓。”

    周显脸色微变,道:“问罪,问什么罪?你给我详细说说。”

    “是这样的。满虏在之前的松锦之战中,俘虏了一些我军的将士。他们之中的一部分人骨头太软,投靠了满虏,告知虏酋皇太极朝鲜有大臣暗地向我军传递消息。皇太极因而震怒,派出正白旗固山额真英俄尔岱及礼部、刑部数个大臣前往朝鲜,于‘私与明国往来’一事问罪朝鲜。”

    英俄尔岱,这个名字怎么听起来这么熟悉。周显沉思了片刻,突然脑海中跳出一个名字,开口问道:“英俄尔岱是不是还有一个名字叫龙骨大?就是那个一直主持对朝鲜外交事务,不断分隔我大明与朝鲜关系的那个鞑子。”

    李雄疑惑的看了一下周显,回道:“就是他,龙骨大是朝鲜人对他的称呼。在我大明和满虏境内,都叫他的原名英俄尔岱。但军门你是怎么知道的?”

    周显没有回答,英俄尔岱或者说是龙骨大,为清朝开国时期的八旗著名将领,以长于理财和外交著称。皇太极对其极其信任,在仿照明制设立六部之后,他便兼领部务,地位如同明朝的阁老。他丈量土地,平抑谷价,组织春耕,积极解决满清的吃饭穿衣问题。可以说,在满清有一个部落转化为正规的政治体的过程中,他远比任何人都更加重要。

    而且,他还涉及外交、政治等重要领域,每逢重大事件,都有他的身影。在松锦之战彻底爆发之前,他还曾主审多尔衮、豪格等满清郡王兵围锦州时遣兵归家的罪过,负责为他们定罪,权势之大,远超普通的皇室宗亲。而外交方面,他多次出使朝鲜,威逼加利诱,不断令朝鲜与大明分隔。朝鲜人因为恐惧他的权势,称呼他为龙骨大。

    周显沉思了半晌,问道:“英俄尔岱带了多少兵士前往朝鲜,现在身在何处?”

    “属下归来之时,他还在黄海道,正在向汉城挺进。总共有大约一千人,只不过满虏旗人只占了三成,其他的都是些归附他们的朝鲜人。”

    周显心中想着,既然是问罪审查,那英俄尔岱肯定会在朝鲜待上一段时间。自己刚升任登莱巡抚,极其需要做一件大事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如果能除掉英俄尔岱,那此事的影响力绝对要比歼灭数千清军的影响力更大。关键是,他身边只有一千人,此事远比其他打击满虏的方式更具可行性。“李雄,你先下去好好休息一下吧!或许这一两日之间,你就要陪我一起再去一下朝鲜了。”

    李雄脸色疑惑,看周显没有继续说下去的意思。略微向周显拱了拱手,向厅外退去。

    夜色冷清,秋风徐徐刮来,黄页落了一地。周显站在院内,遥遥望向天空之上的圆月,沉默不语。今日,他去拜见了高宏图,对后者谈起了自己的整个计划。高宏图之前历任朝廷高官,虽然现在不从官了,但眼光还是在的。他对周显其他的方案倒没表示什么,但却对周显以地域来设立营将的方式持有不同的意见。

    他以为以地域来分营,只能使每个营的士卒相互抱团,而对外营排斥。在这种情况下,守地抗敌可以,但对外征伐却很难团在一起,彼此合作有隙为大军作战的最大障碍。他提议以将帅必具五德来为新设的营命名,智、信、仁、勇、严。同时设立一个统一的指挥中心,将五营全部团聚在一起。

    周显知道高宏图的计划是将登莱诸多兵士短时间团聚在一起的最好方案,但这样无疑会触犯各营将领的直接利益。一旦处理不好,或许会产生其他的新的问题。他心中默默的叹了一口气,知道这个决心自己必须尽快下。

    周显听到身后传来一阵脚步声,扭头看到锦瑟正缓步走了过来,而手上拿着一件绣袍。“二公子,天寒了,披上它吧!”

    周显笑着从她手中接过绣袍,却给他披上道:“走吧!事情我已经想好了,回屋吧!对了,东西收拾的怎么样了?”

    锦瑟点了点头,“差不多了。二公子,我们什么时候去莱阳啊!”

    “就这几日吧!到时候我让陈锋和你先去,我还有些事情要出外办。”

第四百零二章 组建五营

    锦瑟有点不解的看着周显,低声问道:“二公子,陈锋不是被你派到李大哥那边了吗?他要回来吗?而且,您是要留在莱州处理什么事,还是去去往其他的地方?”

    周显苦笑了一下,说道:“他在营中不太安分,一直托李开给他说情,让他回来。我本还打算让他送往六艺学院读书,但他又不情愿。这次前往莱阳,留他一个人在这里,我也不太放心,所以就让他一起跟着去吧!在路上,你们也可以相互照顾一下。我要出一趟远门,大约一个月后才能回来。对了,到时候带上夏荷,她也和你们一起走。”

    锦瑟眉头蹙了蹙,微微点了点头道:“二公子,您又要如上次那样前去辽东吗?”

    周显淡淡笑道:“这次不是,要去的地方会安全很多。你放心,不会有什么事的。”

    锦瑟不安的握紧了右手,过了一会,轻轻的点了头道:“我明白了。”

    周显召集黃蜚、谈震采、赵旭升前来莱州,向他们简单叙述了自己的整合士卒的计划。谈震采没有多大意见,他统率的墨营本就有四千士卒,如果真的增兵到四个千人队,那自己的实力不降反升。赵旭升对此略微疑惑,他的问题主要在于清除的卫所兵太多,到时候他不便安排。当周显提出愿意拿出一大笔银子,用于剔除老弱后的补助后,他便也同意了。

    最主要的问题在黃蜚,他为登莱总兵,掌握着在登州的大部分兵力,对莱州士卒亦有调动的权利。如果按照周显的方法,他等于失去了对手下大部分士卒的直接掌控。他犹豫了一下,站起来向周显拱了拱手,说道:“周……周军门,在登州的兵力存在北强南弱的特点,目前在莱阳、蓬莱等地,大约聚集了近六千士卒。而在登州南边,包括文登营,也不过千余士卒。如果按照您的方法,就不得不将大部分兵将从北调到南。这中间的各种花费,要调多少士卒,调哪些士卒前去,这些都是问题。”

    周显点了点头,道:“黄总兵,你说的对。但有一点,大概是刚才我没有说清楚。以后,除了水师设在蓬莱之外,剩下的四营也都是设在蓬莱的。在地方,只保留一定数量的营兵或者城兵,用以维持本地治安。这五营的兵力是用来征伐叛乱,清除满虏所设,不是驻扎在一地维持一地治安的普通士卒。在莱州城、胶州、文登、莱阳四地,只会留下一千左右的士卒维持当地治安。当然,在登莱全境内发生叛乱之时,五营亦会派出兵力助当地官吏平叛。”

    黃蜚脸色微变,道:“这五营的兵将都要驻扎在蓬莱?”

    周显点了点头,道:“是的,为了方便统一指挥,只能这样。但这个是我最终想要达成的目标,我会给谈游击,赵副参将和李开三个月的时间,将治下的将士整合成我想要的四个千人队,并稳定了当地局面后再调往蓬莱。而黄总兵,你的任务重一点,蓬莱岛和芙蓉岛水军的整合要立即完成,而你直接统领的智字营也要立即建起来。”

    黃蜚为登莱总兵,而周显之前不过是一参将。而此刻,两者身份完全逆转了过来,周显变成了顶头上司,他一时还未完全适应该怎么对待后者?或者说在内心有微微的火气,他眉头蹙了蹙,道:“军门,这个恐怕不行。水师的整合还行,只用将芙蓉岛的士卒调到蓬莱岛就行了。但我手下的营兵太多,剔除哪些人,这个得好好思量,否则会生出乱子。”

    周显微微摇头,沉声道:“前线战事紧急,容不得我们慢慢进行,智字营必须尽快建立起来。黄总兵,我会将莱州营的两个千人队交给你,你再召集两个千人队的士卒,组建成我军的第一个新营,智字营。至于你挑剩下的其他人,则交给赵副参将,由赵副参将再行挑选组建信字营。这两营都在蓬莱进行,而同时,由谈游击在墨营的基础上组建仁字营。李开在莱州招募士卒组建勇字营,这两营在莱州整合完成后,再开赴蓬莱。总之,我要尽快建成一支支可直接开战且独立的五营士卒。”

    黃蜚脸色微变,他知道现在在莱州营仅有两个战兵千人队。而他们在之前剿灭海盗之战表现的战力,他早已经艳羡不已。如果周显能将那两队士卒交到自己手中,那对于自己来说无疑是好事。他以试探的语气问道:“不知周军门是想将哪两个千人队调到蓬莱?”

    “就高毅和谈时迈的那两队。俞千总会留在莱州,他今后主要负责火炮场和船厂的建设与运行。同时全军的后勤,军需以及军饷等诸多问题,也主要由他一并负责。”

    俞百易站起来,向众人拱手道:“各种将军,以后你们有什么要求,就尽管向在下提。军门已经言说,如果要求合理,一定会满足你们的。另外,火炮场制作出来的遂发枪,会暂时先补充给智字营。而李守备的勇字营,则会拥有一个完整的火炮千人队。除此之外,其他的一切都一视同仁,平均分配。”

    众人又议了一会,主要是一些实施的细节问题,并没有太大问题。讨论了一会之后,便各自散去。

    周显单独留下黃蜚,躬身致歉道:“黄总兵,此事我不是针对你。只是朝廷委我重任,我不得不做出一些样子来交待。如若有得罪之处,还望您能够见谅。”

    黃蜚猛然一愣,连忙站起来,道:“军门说的是哪里话?是非曲直,黄某还是分的清的。只是刚才心绪急躁,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属下还真要周军门见谅呢!”

    周显微微点头道:“黄总兵不在意此事就好。实际上,我刚才一直在考虑一件事。就是可不可以请黄总兵冒险陪在下去一趟朝鲜,而你我二人又可不可以以生死相托,共同打开一个局面。现在看来,完全可以。”

第四百零三章 前往朝鲜

    周显看着坐在自己对面,面容清瘦了许多的孟熊臣,淡淡笑道:“孟少将军,好像我莱州营没有克扣你的伙食吧!看起来,你似乎瘦了不少啊!”

    这段时间的监禁完全磨平了孟熊臣的锐气,他脸上带着几分讨好似的笑容向周显道:“周知府,不……周巡抚,您要求我父亲用五十个旗人换我的命实在是太难为人了。之前的那三万两银子不够,我可以再让我父亲添点,只求您能够放了我。”

    周显摆了摆手,道:“我想了想,发现那个的确是我要求的有点过分了。当奴才当久了的人,怎么可能指望他为了自己的儿子而置自己的主人于死地呢!之前送的三万两银子已经足够了,我打算今日就放你离开。”

    周显话中满是讽刺,但孟熊臣却只听到了后面半句。他最初还有点不敢置信,但看周显淡然的表情,带着喘声问道:“您,您说的可是真的?”

    周显脸带浅笑,“当然是真的,要不你以为我为何会来此地?只不过我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只要孟少将军答应了,今日就可以离开。”

    孟熊臣干笑了两下,面色愁苦。

    “实际上真不算什么大事,我只想问孟少将军讨要一个人,而且对您来说是特别无关紧要的一个人。”说着,周显指了指站在他旁边的孟越。

    孟熊臣惊愕的张大了嘴巴,同时惊愕万分的还有孟越。孟越走上前,双手紧紧按在桌子边缘上。满脸怒气,朝周显吼道:“周显,你到底想要干吗?是想挑拨我们的关系吗?”

    周显没有理会他,而是看向孟熊臣道:“孟少将军,此事成交吗?”

    孟熊臣低头沉思了好半晌,最终抬头望向周显道:“周巡抚,你说的话可当真?”

    周显笑道:“当然,你只要同意,现在就可以走出去。我马上就给你安排安排船只,下午时分你便可以踏上回辽东的船。”

    孟熊臣看了看满脸祈求的孟越,又看了看开着的牢门,猛的站起身子向外走去。孟越上前拉了他的衣袖一下,却被他一把甩开,头也不回的向外侧走去。

    周显看着表情绝望的孟越,心中满是同情。“都看明白了吧!无论你对他孟家多忠心,都是一个随时可以舍弃的物件。好好想想自己的将来,如果想好了,就告诉狱卒,让他带你来见我。我会许你一个不一样的前途。”

    走出牢门,李开疑惑的望向周显道:“军门,他值得你如此花费心力吗?”

    周显笑道:“我也不知道值不值得。但他还很年轻,我愿意给他一个机会。如果他想通了,你就暂时将他留在身边效力,如果想不通,就一直关着吧!我这次前去蓬莱,将高毅和谈时迈都带走,韩勇可以重用,其他的你就看着办吧!”

    李开拱手,道:“军门放心,三个月时间,我必会给你一个全新的勇字营。”

    周显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道:“我一直都信你。”

    韩括站在船头,高声喊道:“吉木,你的两百匹马已经运上船了,马料是分开放,还是集中放在一条船上?”

    “分开放,两艘运马的船只各一半。我的马自会有对应的人照管,你只用给我安排对应的水手即可。”

    韩括点了点头,向不远处的出水蛟大声嚷道:“焦副千总,你让你手下人也麻溜一点,赶快将武器装上船。周军门马上就要到了,别等他来了,还是这么乱糟糟的一团。”

    “放心吧!马上好。”

    “还有高毅,你这个王八蛋,赶快将粮草搬上来。”

    ……

    周显穿了一件青衣,旁边跟着一副商人打扮的黃蜚,跨步走上蓬莱码头。三十二艘船以及所有的一些都已妥当,两千步卒,二百骑兵,五百水手,以及装备这些人的武器、粮草、还有其他的一切必需品。

    黃蜚向周显苦笑了一下,道:“周军门,如果您现在后悔,事情还来得及。”

    周显回笑了一下,淡声道:“黄总兵,不必多劝了。事情到达这个地步,只能尽力向前,万无后悔之理。”

    黃蜚叹了一口气,不再言语。

    后面传来一阵疾呼声,周显疑惑的回转身子,正看到杜勋带着几个小太监和衙兵从后面狂奔过来。看到杜勋到跟前,周显淡淡笑道:“原来是杜公公,你这么着急忙慌的,是出什么大事了吗?”

    杜勋喘息未定,歪着身子,右手指着周显,道:“周显,你……你……”

    周显笑道:“公公,不要急,慢慢说。你这样急,满脸通红的,说不一定会因气血上涌而导致血管崩裂,到那时,恐怕神医华佗也救不了您。您下面都已经没了,没必要再丢了上面,要冷静,尤其要‘蛋’定。”

    旁边的黃蜚强忍着笑,差点憋出内伤。

    杜勋恼怒万分,过了好一会,终于平定了气息。看着远处停靠的船只,冷笑一声,道:“周巡抚,您这是要往哪里去啊!您一下子调了两千多兵卒,怎么也得让我这个监军提前知道一下吧!”

    “这不是因为您之前没到吗?既然您现在到了,我自然应该给您说一下。我现在要调用两千二百士卒,好了,就这样了。”

    杜勋愣了一下,满是怒气道:“什么就这样了?难道你不应该告诉我,你调这些兵到底有什么用吗?”

    周显淡笑道:“杜公公,此事事关重大。为了防备事情有泄,除了我和黄总兵外,没人能提前知道详情。杜公公您亦不在例外,等到我回来之时,自会让你知晓。”

    杜勋双手抱拳向上,道:“周巡抚,周军门,这可不行,监军具有监督抚门用兵之责。如果您不告诉我您调这个兵卒去哪里,我如何知晓您不用滥用职权?难道你就不怕我上书朝廷,直接言说您的罪过。”

    周显沉默了一下,随即笑道:“的确,是需要杜公公行使监察之责。来人啊!请杜公公上船,以近距离的观察我是否有滥用职权?”

第四百零四章 英俄尔岱

    杜勋颓然靠在一块石桩上,闭目酣睡,脸上带着深深的疲惫。即使衣袖随意的摆在地上,粘着泥土和稻草的枯黄色,现在的他也无暇顾忌,因为太累了。他从京师到达登莱地界耗费了半个多月,本指望能好好休息一下,却被周显强拉上船。在船上晃晃荡荡了近一个月,晃的他连好好站立都难,更不用说好好休息。

    当他知道了周显的目的之后,更是惊怒交加。但此时就如同上了贼船,想反悔已经来不及了。他心中甚至害怕周显在半途会直接将他丢在海中,到时候连个尸首都没有。尤其令他惊恐的是,在他试图用金银结交看守他的士卒之后,他发现后者虽然都客客气气的,但是竟然无一人敢于接受。周显对手下士卒的控制,到了一种让他吃惊的地步。此刻的自己,除了两个小太监可以信任之外,其他的都是周显的人。如果他想要对自己不利,那自己真就是摆在砧板上的肉,没有一点反抗的余地。

    周显的态度,杜勋一直捉摸不定,只能夹起尾巴做人,尽可能的顺从他。在海上漂荡了大半个月后,黃蜚选定了朝鲜黄海道西侧的邑底里登岸,那里人烟稀少,密林分布。是绝佳的可以轻松登陆,而不会被人轻易发现的地方。而且,所有士卒是在斥候探查完周边后,趁着夜色上岸的,一夜之间完成了所有辎重的搬运。而黃蜚在将士卒运上岸之后,便率领船队离开海岸到最初便看好的岛屿上隐藏踪影,一切都做的神不知鬼不觉。

    杜勋的愿望当然是随黃蜚前往岛上,但周显没有给他选择的机会,一定要携带他一起前往朝鲜内地。接下来几日,全军一直都是昼伏夜行,尽可能的沿着小道疾行。虽然在这个季节,树叶凋零,并不好隐藏踪迹。但好在朝鲜境内人烟稀少,且周显也派出多股斥候不断在前行进以探查周边情况,一路上都进行的十分顺利。

    在疾行了八天之后,在李雄指派的一个朝鲜人的带领下,全军到达距离金川大约三十里的一处山谷内。金川距离汉城不过二百里左右,是由汉城返回辽东的必经之地,是设伏的最佳地点。当一切都准备好之后,接下来就是慢慢等待了。

    但唯一的问题是不能被朝鲜人和清军发现行踪,因而一旦那样,不但设伏不了敌人,连自军都要陷入重重包围之中。周显一边下令禁止所有将士随便出入山谷,违令着斩;一边让李雄带领了一队斥候身穿朝鲜人的穿着前往汉城探查清朝使节的情况。同时在山谷方圆十里内也设置了不少巡逻兵不断巡查,以防止普通的朝鲜百姓靠近山谷。

    高毅脸色愁苦,向周显抱怨道:“军门,我们已经擒获了几十个朝鲜人。再这样下去,迟早会被当地官府发现不对的。”

    周显口中噙了根稻草,想了想道:“金川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地方,驻兵仅有二百。而距之最近的驻兵地开城距离这里有近百里的路程,而且那里的士卒也不过千。即使当地官府发现不对,能派出的兵卒也不会太多,而且他们也不会第一时间上报给开城的官军。这就说明,我们尚有足够的时间。你现在要做的就是,无论是朝鲜的百姓或者是官府派来的士卒,一旦靠近,就地擒获,尽可能的拖延被发现的时间。”

    高毅无奈的言道:“那您得让吉木配合我,以防到时候追不上有些逃走的人。”

    周显道:“你去和他说吧!要多少骑卒,让他调给你。”

    秋风吹起落叶,在周显及两千二百士卒整整吃了五天的冷食之后,英俄尔岱终于率部从汉城出发了。这次他收获颇丰,问罪了朝鲜王,获得了价值数万的金银财宝,而且还强迫朝鲜王李倧交出了以金尚宪为首的数名叱和派领袖。虽然林庆业得到消息,提前逃走了。但一个逃出朝堂,无一兵一卒的将军,能掀起什么大浪。

    英俄尔岱扭头看了一下枯坐在监内,一脸淡然的金尚宪,心中涌出一些佩服。他在朝鲜做事多年,真正让他真正重视的也就三个人。一个是现在的朝鲜首辅崔鸣吉,他是一条鱼,在明朝、清朝两国之间不断周旋,尽力维持朝鲜的利益。另一个是林庆业,他是在昔日皇太极率部攻入朝鲜之时,第一个坚决抵抗并取得了一些小胜的人。

    最后一个就是眼前的这个金尚宪。他的兄长名叫金尚容,在清军突入江华岛时,为避免受辱而自杀。两人都是朝鲜西人党,是最强硬的反清派。实话而论,金尚宪能力一般,他之所以受英俄尔岱看重,是因为他的节气,素有朝鲜文天祥之称。为了安抚朝鲜的民众,对于这样的人,英俄尔岱不会轻易动他。这次借着松锦之战的胜利之势,强迫李倧交出金尚宪也算是此次的意外之喜了。

    英俄尔岱知道,即使将他押解回辽东,也不能杀他,只能将他当成菩萨一样供着。以清朝目前的实力,攻取朝鲜可以说是轻而易举,但想要直接统治他们却很难。如若招致朝鲜百姓的激烈反抗,反而有损大清的利益。李倧软弱,由他来统治,而时不时的敲打一下,让朝鲜不断为大清攻灭大明出人出力,这才是最有利于大清的策略。

    这次押解回了金尚宪,促使林庆业逃走,就等于彻底打断了朝鲜向明派的脊梁。剩下的那些虾兵蟹将,起不到什么大的作用。想要此次出使朝鲜的成就,英俄尔岱嘴角上撇,得意的笑容涌上脸颊。

    远处一骑兵飞奔而回,到达英俄尔岱跟前一跃而下,单膝下跪道:“将军,前方发现三百余士卒,打的是明朝的旗号。”

    “什么?”英俄尔岱脸色微变,这里是朝鲜腹地,怎么可能有明军?他望向那名骑卒道:“你可看清楚了。”

    “错不了,衣装、旗帜、武器都是明军的。”

    英俄尔岱沉默了片刻,最终言道:“大军暂停前进,你带我去看看。”

第四百零五章 接战

    英俄尔岱趴在一片荒草之中,细细的打量着远处的三百余明军。衣着破烂,手中拿的武器也残缺不全,横七竖八的躺在那里,哪里还有半点军队的样子?他悄悄的向下爬去,等到了下面明军看不到的地方,他冷笑了一下,向旁边道:“巴莱哈,这应该是一支明朝败军,但他们怎么逃到朝鲜来了?”

    巴莱哈为一个牛录额真,这次前来朝鲜,真正的旗人只有他手下的那一牛录士卒,也是这一千士卒的真正战力所在。他嘿嘿直笑,眼神间涌出无限战意,脸『色』激动道:“固山额真,管他那么多干吗?到时候击破了他们,随便抓一个俘虏一问不久知道了吗?”

    英俄尔岱深深了解巴莱哈的『性』格,是以一当十的勇士。况且在大清,有哪个勇士不是渴望战斗的?那喻指着财富,军功,还有地位。他淡淡笑道:“不要着急,有你出战的时候。马上就要到金川了,有什么能比明军的头颅更能震慑朝鲜人的吗?但我想问你,给你五百人,你能保证将这些明军给我全灭吗?”

    巴莱哈沉默了一下,道:“固山额真,击败他们很容易。但到时候四散而逃,想要全灭他们有点困难。除非……,除非你给我的五百人中,有两百的旗人。”

    英俄尔岱豪气的摆了摆手,“你的那一牛录士卒都带去,别的我不管,我只要尽可能快的击破他们。”

    巴莱哈脸『色』惊喜,单膝下跪道:“属下得令,您就看着吧!”

    英俄尔岱这次率领一千士卒前来朝鲜,除了三百旗人都有马之外,还有另外的二百骑卒。为了尽快取胜,他将这五百骑兵全部拨给了巴莱哈。而其他剩下的人,则随意的停在当地,等着前线胜绩的传来。

    巴莱哈如同一直发怒的公牛一样,不断喝令士卒加快速度追击。但五百骑兵狂奔卷起的尘土引起了明军的警觉,他们丢下武器,放弃一切,没了命的狂奔,直朝附近的最高的山顶上跑去。上面山石耸立,还有不少树木,骏马无法奔驰向上。

    巴莱哈奔到跟前,而明军早已跑上山去,他郁闷的拍了一下大腿,心中恼怒万分。你们这些怯弱的明狗,难道以为这样就能逃的过去吗?“所有人,都给我下马,追上去,别让一个人逃了。”

    周围喝应一声,纷纷翻身下马,持刀拿枪,狂吼着向上杀去。

    上面的明军弓箭手开始了反击,但羽箭稀稀疏疏的,形成的有效伤害不大。清军沿着崎岖的山路不断向上,而明军则不断向后退,逐渐引着他们引上走。两军相隔不远,但总有那么一箭之地。而上面偶尔也有山石滚下,迫使清军不断闪身躲避。

    巴莱哈心中恼怒,英俄尔岱对自己要求的是尽快击破明军,但照这种形势打下去,非得耗几个时辰才能完全解决。他大声喊道:“斩杀明军之后,他们身上的财物都归个人所有,不用上交。”此时,他唯一能想起的就是以重利相诱,促使士卒尽心上前。说完,他自己身先士卒,率领手下的数十骑兵向前猛冲。

    而就在此时,突听一阵锣响,从左背侧山峰的凹谷中突然冲出几百明军士卒。他们大喊着凶猛扑来,手中持刀拿枪,对着清军一阵『乱』打。而一直在慌忙逃窜的明军也开始拿起武器,借助居高临下之势向下猛冲。清军仓促接战,损失极大,落荒向下而逃。但刚到半山腰,又出现了百余明军,截住他们厮杀。

    清军两面受敌,到处都是喊杀的明军。巴莱哈冲在最前面,想要立即撤下来已经来不及了。他回首向下,发现那两百朝鲜仆从军已经完全溃散了,只有自己手下的三百旗人还在顽强抵抗。但明军数量繁多,至少有一千之众。而尤其令他不安的是,原来留守在那里看马的十余个士卒已经全部被杀,而数十个明军正驱赶着那些马向远处而去。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退的下去,恐怕也要遭受他们的追击。

    巴莱哈久经战阵,顺便明白了形势,大声喊道:“号手,吹牛角向固山额真大人求救。所有人,聚到我身边借助地势抵抗,等待援兵。”

    英俄尔岱听到远处响起的悠扬牛角声,脸『色』微变,沉『吟』道:“五百精兵竟然奈何不了三百败兵,还发信号求救,这巴莱哈到底是干什么吃的。”但他却不得不管,转向身后,道:“慕达,再带一百人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慕达拱手应是,但刚开始点兵,突然听到远处传来一阵震耳欲聋的马蹄声。英俄尔岱扭头向后,吃惊的发现,后侧近两百骑兵正在狂奔而来。而在那些骑兵的后侧,烟尘滚滚,看至少有近千士卒,一个“智”字大旗在中间高高竖起。

    英俄尔岱虽然主持政务,但对军事也不陌生。他深知此刻如若逃走,自己手下的这点士卒转瞬间就会成为对方骑兵的口中食。此时,唯有聚在一起,才能稍挡片刻。他脸『色』难看,知道自己此次肯定上了明军的当,但这些明军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他实在有点想不通。而且此刻的形势也容不得他多想。

    至于巴莱哈那边出了什么事,他现在也无暇顾忌了,唯有祈祷他能克服困难,前来救援自己了。他朝慕达高声喊道:“慕达,立即派人骑上仅有的几匹马去金川向朝鲜人求救。整合士卒,坚守待援。”

    周显看到几个清军骑马奔出清军队阵,向吉木道:“带上一队人,追上他们,杀了,先不要让朝鲜那边得到消息。”

    吉木没有多言,点了十几个骑卒,便向远处追杀而去。

    在英俄尔岱的不断催促下,剩下的五百士卒逐渐开始摆在阵势。但这些人中的大部分都不是旗人,而是一些汉人和朝鲜人。他们战斗力稍低,心志也不坚定。看着远处奔袭而来的骑兵,恐惧万分,颤抖着举起手中的武器。

    隆隆马蹄,响彻天地。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2595/ 第一时间欣赏末代驸马最新章节! 作者:白马啸秋风所写的《末代驸马》为转载作品,末代驸马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末代驸马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末代驸马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末代驸马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末代驸马介绍:
Q意Q交流群:680509591末代驸马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末代驸马,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末代驸马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