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末代驸马TXT下载末代驸马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末代驸马全文阅读

作者:白马啸秋风     末代驸马txt下载     末代驸马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八百九十九章 说服孙可望

    李定国知道李岩有意挑衅,也不生气,只是语气十分平淡的说道:“张士诚将自己困在高邮城中,看到有机会而不主动出击,最终才兵败而死。他这样的人,怎能和我大哥相提并论?我们现在已经拿下了徐州,还准备进攻南京,最不缺的便是雄心。”

    李岩淡淡一笑,“如果是这样,这生意我们便好谈了。只不过在此之前,我倒是想问二将军一个问题。长江对面有十几万官军,他们进攻或许会因为人心不齐而难以成行,但自守却绰绰有余。目前只有不到八万兵力,且没有足够船只的你们又准备怎么渡江夺下南京?”

    李定国皱着眉头,没有说话。

    李岩继续道:“从徐州到扬州,在南还有长江天险可以阻挡官军。而在北,则是一马平川的平原,易攻难守。现在周显已经击败了刘泽清,夺取了大运河以东的大部分地区。如若他率部从北侧攻来,你们将面临两相夹击之势。到时,不知二将军打算如何抵挡?”

    李定国挪了挪身子,背靠椅背,双手环抱在胸。“说吧,你到底要和我谈什么生意?”

    李岩道:“南进需要足够的船只和兵力,而你们现在没有。与其在长江沿线与官军对峙,还不如集合大军北上,夺取临沂。利用当地的有利地形设立防线,稳固徐州北翼的安全。这样一来,无论将来谁从北边攻来,你们只需要投入少量兵力便能可牵制他们南下。现在周显虽然夺取了济南城,但立足未稳,我们两军可以共同出兵,一举将官军彻底赶出山东。”

    李定国冷声道:“那之后呢!我们两军是不是也要在山东打一战?然后决定它最后到底属于谁?”

    李岩笑道:“现在我们共同的敌人是大明,在他覆亡之前,我想没这个必要。而且闯军即使击败孙传庭,也会选择从陕西攻入京师,而不是从山东。所以等我们合力击败周显后,你们可以得到青州,以及运河之东的所有山东领土。而我军只要运河之西,以及一个单独的济宁府。之后,这天下到底属于谁,以实力论。”

    高邮,孙可望的住宅。

    屋子里面燃着炭火,在这初冬,依旧给人春日般的暖意。近十个舞女穿着薄衫罗裙,嬉嬉笑笑,场面红艳,暖袖飘香。孙可望蒙着双眼,一脸淫笑的追逐着躲来躲去的舞女。偶尔抓到一个,然后凑上前去狠狠的亲上几口,双手还上下揩油,玩的不亦乐乎。

    但这次,孙可望抓去,却触到了一片冰凉,好似坚硬的铠甲,而且腰肢还出奇的粗。他心感奇怪,扒开蒙在眼上的黑布,顿时尖叫一声,连忙松开。他抓到的不是舞女,而是满脸怒气的李定国。

    李定国满脸通红,怒声喝向那些舞女。“你们都给我滚出去。”

    舞女们鱼贯而出,最后屋内只剩下孙可望和李定国二人。

    孙可望满脸尴尬的笑道:“老二,你不是在徐州吗,怎么突然就回来了?这次拿下徐州,你立有大功,我这就命人设宴,我们两兄弟好好的喝上几杯。”

    李定国摆手道:“不用,我得马上赶回徐州。这次我回来,是有要事和大哥商议。李岩来找我了,他提议两军共同出兵,拿下山东。”

    孙可望面露惊诧道:“这个时候?”接着他抬头正看见一脸平静的李定国,“你已经答应他了?”

    李定国点了点头,“我们虽然占据了徐州,但它的周围尽是平原,想要守住就得投入大量兵力。以前的时候,山东大乱,没有一股势力可以威胁到我们,所以我们不必担忧来自北方的敌人。但现在,周显却能以两万余士卒击败了兵力数倍于他的刘泽清。如若给予他时间,绝对会成为我军的最大威胁。”

    孙可望皱着眉头,“但南京那边?”

    李定国道:“我比较认同李岩所说的。我们要渡江攻下南京,至少需要两倍于现在的兵力,而且还需要大量的船只。目前,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与其在那边虚耗兵力与官军对峙,还不如趁势北上夺取临沂,稳固我军的北翼安全。同时,我们还可以再派一支大军向西,掠取江淮,扩充我军的实力。李岩已经保证,只要我军率部北上,闯军在一年之内便不会染指江淮。”

    孙可望冷笑道:“这你也信。现在的李自成,一个孙传庭他都未必能应付的过来,哪有精力去管江淮的事情?李岩这是在做顺水人情。”

    李定国点了点头,并没有否认孙可望所说的。“江淮的事情暂且不论,但周显必须清除。否则,会给我军带来无穷的麻烦。李岩担心周显壮大而影响李自成和孙传庭的决战,而我们一旦让他壮大,则迟早要被南北两个方向的官军困死。而且,大哥,你别忘了义父他是怎么死的。这个仇,我们不得不报。”

    孙可望沉思片刻,说道:“老二,我是担心我们会被李岩当刀使,你忘了南阳的事情了吗?那次和李自成合作,多少兄弟被他拉了去。”

    李定国道:“大哥,我们不是为了李岩而进攻周显,而是为了我们自己。乱世之争,各凭本事,谁把谁当刀使,还不一定呢!”

    孙可望又沉默了一会道:“好吧!我同意你出兵。老二,你说吧!需要多少兵力?”

    李定国听孙可望同意,内心也十分高兴。“在扬州的老三不能动,在徐州的两万兵力依旧由我指挥。大哥在现有的兵力上,你再给我添一万人吧!”

    孙可望愣道:“总共三万兵力,够吗?”

    李定国笑道:“又不是我们孤军对抗周显,攻占一个临沂,足够了。况且,我还可以在当地招募新卒。大哥,目前天下大乱,我们必须尽快扩充实力和占据尽可能多的地盘。目前,马士英退到了长江南岸,江淮只有少量官军,正是夺取的最好时机。”

第九百章 孙可望的思考

    李定国想要直接返回徐州,但孙可望强留下了他。无论是召集士卒,还是准备辎重粮草都需要时间,李定国即使返回徐州也无法立即出兵。既然如此,还不如干脆留在高邮等一切准备就绪了再离开。况且,孙可望确实还有其他的事要和他商议。

    作为张献忠的第一个义子,孙可望跟随张献忠最久,也是最了解他性情的人。在张献忠生前,他最受看重,一直被张献忠当成自己的接班人来培养。至少,在张献忠有儿子之前是这样。可惜的是,张献忠突然死在战场上,使他原本稳固的地位变的有点动摇。

    当时,张献忠有四个义子,两大军师,还有多个跟随他很多年的将领。孙可望善于处理各种政务,而李定国军事才能出众,他们两个是最有可能接任张献忠担任主帅的人。而张献忠的两大军师,徐以显和潘独鳌也各有所属,意见并不统一。

    而其他将领则认为无论是孙可望,还是李定国都太过年轻,不足以统御全军,他们推举当时率领中军的王尚礼为他们的领袖。

    他们手下的将士也各有所属,彼此争论不休,眼看全军就要陷入分裂。在关键时刻,李定国首先站出来并说服刘文秀和艾能奇一起支持孙可望。而本来支持李定国的徐以显看他已经表态,也转而支持孙可望。

    孙可望依靠他们的支持当上了主帅,但地位依旧不稳。他所下的第一道将令便是斩杀包括襄王在内的所有被俘的襄阳官吏和王室成员,以此震慑诸将。他确实做到了,并在之后开始逐步开始减缩其他将领的军权,并把他们手下的士卒分给他信任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张献忠的其他三个义子,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成为最大的收益者。但此举难免引得其他将领的不满,这个不满在王尚礼被杀后达到巅峰。

    后来,孙可望在南阳大败,向李自成求援,并暂时成为他的部下。而在李自成的拉拢下,包括冯双礼、马元利在内的多个将领拉着自己的手下归降了闯军。这不仅是因为当时闯军势大,还因为孙可望的做法引起了他们太多的不满。

    只不过这对孙可望来说也未必全是坏事,因为留下来的大部分人都支持他。他在李定国的协助下对全军进行了整编,兵力比以前少了很多,但比以前更团结,而且战斗力也提升了不少。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皖西那么艰苦的环境中保持了军队的完整性,并最终击败马士英,在江淮迅速扩充实力。

    但少了那些将领后,为了维护自己基本的统治,孙可望又扶植起新的势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到目前各统一军,虽然数量上以孙可望手下的士卒最多。但少了他们,孙可望连基本的统治都维护不了。

    好在李定国等人在徐以显和潘独鳌死后,也意识到他们只有团结才能存活,基本上在所有事情上都遵从孙可望的指挥。大部分时候,遇到事情,他们都是一起商量,一起做出决定。尤其是李定国,他的军事指挥才能远超其他人,这一两年内,孙可望能率领大军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大部分都是他的功劳。

    而李定国的性情,不争权,不夺权,处处以大局为重,也深合孙可望的期待。他大多数时候给予李定国充分的自主权,而且凡事也习惯找他商量。

    当晚,孙可望设宴,席间只有李定国和艾能奇两人。他举杯向两人道:“我们四兄弟好久没在一起聚了,现在除了文秀,都在这里了。老二、老三,我敬你们一杯。”

    三人饮完酒,孙可望叹了一口气道:“自我军拿下扬州之后,要钱有钱,要粮有粮。按说,就应该大肆扩军,增强实力。但问题是,这里不同于我们以前所待的其他地方,只要给口吃的,就能招募到大量士卒。现在的情况是,给他们钱饷都招不到人。想想我这一月,耗费了多少精力,才招到近两万士卒,远远不能达到我军的需求。而且招到的人,大多是为了那些军饷来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就逃了。”

    李定国点头道:“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我们以前占据的都是鸟不拉屎的地方,而扬州、高邮这些地方,百姓富足。在这种情况下,谁还会想着去当兵呢!所以,我们才更要进军鲁北、淮南这些地方。那些地方受灾严重,百姓困苦。不仅可以利用我们现有的钱粮招募兵卒,还可以扩充我们的势力范围。”

    孙可望笑道:“老二,你说对了其中的一个原因,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你没有发现。”

    李定国疑惑的看了孙可望一样,“大哥,你说。”

    孙可望道:“北方富户多为地主,他们通过兼并拥有大量的田地,雇佣少量佃农便可达到从播种到收获的所有事情。从而导致大量百姓拥有很少的田地,或者干脆没有田地。平时,这些百姓还能勉强过活。但遇到灾年,他们便只能等死。为了活命,只能搏命,这便是他们愿意从兵的原因。而在南方,虽然情况也大致相同,土地依旧掌握在少部分人手中。但不同的是,这里还有很多商人,他们搞船运、贩货物,甚至还拥有像织丝绸、造瓷器这样的厂房。而且茶馆、妓院、饭馆众多,大部分没有田地的百姓都跑去了这些地方。因而他们即使没有田地,照样能够过活。”

    艾能奇插嘴道:“大哥说的对。上次我去找那个刘掌柜,发现他光手下的雇工就有七八百人,还有不少家仆,被我狠狠的敲了一笔。”

    孙可望皱眉道:“老四,我不是让你对他们尊重一点吗?你怎么又这样?”

    艾能奇连忙回道:“大哥,也没怎么样。我只是按你的吩咐去找他,还没说话呢!他便拿出了银子。我一看,这家伙有钱啊!就又吓了他几句,他便又拿出了一些。我当时真没多说什么,一切都是他自愿的。”

第九百零一章 挟天子以令诸侯

    孙可望利用漕兵的归降轻取扬州,城中的富裕程度令他咂舌。为此,他令手下兵卒洗劫三天,狠狠的发了一笔横财。但等着夺取的地方逐渐增多的时候,他发现这边的城池,似乎每一个都是这么的富裕。他有意夺取南京,但对面的十几万官军拦下了他,但他心中的这个目标没有改变。他也渐渐失去了洗劫这些城池的想法,他想要好好的经营这些地方,增强实力后再攻取南京。

    因而,孙可望不再洗劫城池,反而严肃纪律,将自己手下的军队塑造成一支正义之师。并且,他还颁发了各种求贤令,想招揽一些人才为自己所用。到现在为止,效果并不明显。孙可望觉得是以前自军的所为给人们留下的固有印象,所以他一改昔日大军秋风扫落叶般的四处劫掠,反而变得愈加谦恭和爱民。

    因而,当他听了艾能奇的做法,孙可望明显有点生气,他害怕这会影响他的大局。但他最终稳住心绪,摆手道:“算了,以后不要再这样做事就行了,我今天要和你们谈的不是这个。”

    孙可望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这些商人掌控着大部分的财富、百姓,还有其他的各种资源。而且,他们还和大部分士绅有着一些联系,或者有些士绅本身就是商人。我们要想在这里成事,就必须谋求这部分人的支持。”

    艾能奇不以为意,“我们现在对他们还不够好吗?不但不抢他们的银子了,反而让他们正常经营。而且大哥,你想要他们怎么支持,拿银子吗?没有刀枪在手,你觉得他们会那么听话吗?”

    孙可望笑道:“我以前也是这么认为的,刀枪是最有效的工具。但就在前几天,高岐凤点醒了我。刀枪用的顺手,但别人看到它的时候,容易产生恐惧。让别人怕是好事,但让别人因害怕而不敢靠近,那就是坏事了。”

    李定国问道:“高岐凤?是那个我们攻打凤阳时,派人找到我们,并将我军迎入城的人?”

    孙可望点了点头,“就是他。他告诉我,商人重利,士绅重名。要想谋求他们的支持,就必须给予他们更多的利和名。除了要保障他们基本的经营外,还得让他们看到希望,让他们觉得跟着我们能赚的更多。”

    李定国皱眉道:“这个恐怕很难。”

    孙可望道:“实际上也不是很难。老二,你看到刘泽清是怎么做的吗?他明明就是叛明,但他自己不当皇帝,而扶植鲁王朱以派当皇帝。为什么呢!大明虽然衰弱,但根基还在,很多人都认为只有他们朱家人当皇帝才是正常的。所以,当刘泽清竖起朱以派这个皇帝后,很多对崇祯皇帝不满的士绅就直接投靠他。要不然,以他的那点兵力,怎么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夺取整个山东?”

    艾能奇面露喜色,“大哥,这是不是戏文中常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孙可望笑着点了点头。

    李定国皱眉道:“大哥是想学曹操?”

    孙可望点了点头,叹气道:“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我们现在实力弱小,还夹在李自成、周显,还有江对岸的官军之间。如若不能迅速扩充实力,就会被他们吃掉。学刘泽清一样,先弄个姓朱的当皇帝。一方面可以借此获取大部分士绅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让那些商人看到我们的志向。只要他们觉得我们最后有获得天下的可能,他们便会支持我们。这些事情我考虑了很多天,觉得这样做好处很多,希望你们两个支持我。”

    艾能奇看了看孙可望,又看了看李定国,“这事我听两位哥哥的,你们说怎么办,我照做就是。”

    李定国想了一会道:“大哥都愿意自己上面再多一个皇帝,我又能说什么呢!只不过济宁有鲁王、济南有德王、青州还有衡王,而高邮这边因为临近南京,朱元璋没有周围封王。如若随便抓个郡王或者县王来当这个皇帝也不是什么难事,但影响力就会弱上很多。要不大哥你再等段时间,等我夺取山东,给你抓来一两个藩王?”

    孙可望摇了摇头,“刘泽清扶植的是鲁王朱以派,他现在已经死了。而在山东的其他藩王,都曾在刘泽清的胁迫下向朱以派跪地叩拜。如若我们再用这些人当皇帝,难免会比刘泽清低了一些。”

    李定国紧蹙眉头,“那这就难了。”

    孙可望笑道:“其实,我们手中就握着一个,而且本身地位和朱以派不相上下。”

    艾能奇摸了摸额头,问道:“有吗?我们上次俘虏亲王还是拿下襄阳的时候吧!”

    李定国也同样奇怪的看着孙可望。

    孙可望道:“你们忘了我们攻取凤阳的时候,从监牢里提出的那个还在读书的呆子吗?当时面对我军,他面不改色,只怒斥我们不应杀戮无辜。我当时处于好奇,就没有杀他,后来才知道他便是上一任唐王,朱聿键。而他之所以入狱,只是因为当时满虏攻入中原,他内心忧虑。违背大明藩王不得离开封地的祖制,拿出自己的家财召集了数千兵卒,率部北上,想要增援北京。但此举却被崇祯皇帝看成妄图谋逆,而将他下狱。当时因为这个,而为唐王鸣冤的百姓大有人在,只不过也是敢怒不敢言。”

    李定国点了点头,“此人倒是有一些魄力和勇气。或许我们可以利用他入狱的事情,博取人们对他的同情和对崇祯帝的不满。这样,或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孙可望点头道:“我正有这样的打算。而且,我们还应该像李自成一样,提出具体的口号。我们之所以扶植朱聿键当皇帝,并不是为了覆灭大明的天下。而是因为崇祯帝无能,在内不能平定叛乱,在外不能抵御满虏。我们的目标是辅佐贤王,平定天下,收复辽东。这样不仅是那些想要当官的乡绅和逐利的商人,更多的有识之士也会加入我们。”

第九百零二章 稳固济南

    周显最近很忙,虽然将刘泽清驱逐到了运河之西,但近十万大军崩散而逃。他们无法逃过河去和刘泽清会和,便只能散于济南府内的诸县。

    比较好的,他们在自己领将的率领下,向南或者向西逃。南面是李定国,西边是李岩,不愿归降周显的他们逃向那里向两人投降。而其他的,情况则要惨上很多。为了活下去,没有约束的他们或上千人,或几百人,乃至十几人,几个人合在一起,四处洗劫村庄,抢夺金银和吃的。

    本来已经深受兵灾之乱的济南府百姓,再一次遭受了一次灭顶之灾,不少村庄被屠杀的一个不剩。但哪里有欺压,哪里就有反抗。无数百姓在本地乡绅的组织下也自主的汇聚在一起,他们拿起锄头、棍子抵抗这些乱兵。不少逃脱官军追杀的叛军士卒没死在战场上,反而被普通百姓乱棍打死。

    周显占据济南城后,却没有立即派兵去清剿这些逃散的叛军士卒,而是下令全军休整。直到后来,俞百易率领新招募的万余新兵到达,周显才从勇字营挑出了两个千人队。每一百个老卒,配上六百新兵,再加上选出的三百叛军俘虏,前去接收周边诸县,并积极出击,到处清剿这些乱兵。

    而剩余的兵卒,除了白翥率领近四千士卒驻扎在德州外,剩余的都集中于济南城中。即使后来贺锦出兵占据了曲阜,在泗水对岸设立防线,周显依旧没有出兵。只是让孙轩率领千余骑兵和仁字营的两个千人队返回泰安,增援谈时迈,帮助他稳住局面。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周显还忙着整肃济南城的诸多事情。

    在夺取济南城的第二天天明,周显下令全城搜索还未出来投降的叛军将士。一日间,便搜出来了近两千人,全部被他下令斩首在西门口。一时间人头滚滚,彻底震慑了城中的百官和乡绅。本来还混不在意的他们顿时慌了,连忙通过各种关系联系周显,送钱送粮,只愿讨得一命。

    看着这些人滑稽的表演,周显没有过多理会,只是下令照单全收。而另一方面,他利用现有的资源从俘虏中挑选精壮士卒,并将他们打散后编入自军。而之前和刘泽清交战俘获的两千余匹军马被周显交给了武志英,让他从全军挑出两千会骑马的加以训练。

    在政务方面。以前,刘泽清为了加强控制,将大部分官吏都放置在济南城中。而周显在拜访了谢升之后,听取了他的建议。

    首先归顺刘泽清的诸多官吏,和跟随刘泽清反叛的军中将领一起被押解到京师,家产全部没收。受刘泽清挟持而被迫归降者,依罪而定,大部分任从轻处罚,按照他们的官职降一级或两级继续录用。而对于那些拒不归顺,被刘泽清斩杀或者免官者,抚恤其亲属,或重用其本人。

    只不过在实施过程中,周显没有完全依照他们是否从贼这种简单的标准进行处罚,而主要看他们本身的才能。对于一些实干的人,周显一般不动他们的官职。而对于一些腐儒,大部分时候是被周显一罢到底。

    在高名衡到达济南之前,周显已经任命八成以上的州官、县吏。他虽然对周显这样的恣意行事有所不满,但也无可奈可。毕竟,军权完全掌握在周显手中,而且刘泽清之乱还未完全被平定。

    朱以海来到济南,正式接任鲁王。而周显在接见诸王的时候,当众宣告朱以海宣布平叛成功后将济宁原属于鲁藩的资产全部献给朝廷用于安抚灾民。德王也紧跟着宣布,愿意拿出济南周边的二十万亩良田。而衡王,则顺水推舟,将在临沂已经被周显分给灾民的良田正式交付给周显。有了他们的领头,其他乡绅官员也纷纷出来表示,此举大大缓解了周显的压力。

    而这之后,济南城中也迅速安定了下来。毕竟他们以为周显想要的就是一些金财,只要出了钱,这次就能安然过去。而周显也乐见这样的情况,短时间内也不准备再大肆改变什么。毕竟,贺锦的举动令他有点疑惑。

    这一日,周显召集众将议事。

    俞百易首先站起来道:“督帅,从俘虏中挑出了大约五千人,又招募了万余新兵,共计一万六千人。他们的训练都在进行中,是否还要继续招募?”

    周显点了点头,“继续招募,至少要将新兵的数量增加到三万人。”

    俞百易皱眉微蹙道:“督帅,虽然我们占据了青州、济南两府,但民心未附。最近招募来的新卒有六成以上还是来自登莱二州,再这样下去,那二州的青壮恐怕减缩殆尽了。”

    周显道:“这个我知道。从今以后,在两州暂停招兵,将重点放在济南、青州。慢点没有关系,但总征兵人数不变。”

    说着,周显转头向李开道:“李开,以前有太多士卒编入勇字营。即使去除白总兵带到德州的近四千人,你手中还有近八千人。你挑出五个千人队,继续保留勇字营的营名。其他的用老兵、新兵混合的方式,给我再建三营。新营的规模要小一点,每个保留三个千人队,以及一百哨骑。武器、装备等军需,你找俞百易拿。这四营人马都归你统一指挥,具体的将领任命,你给我拿出一个名单。要尽快让他妈步入正轨。”

    李开站起来道:“属下明白。”

    俞百易道:“督帅,现在的辎重都是从莱州运来。路途遥远,而且山路难行。目前军中一时恐怕拿不出那么多东西。”

    周显道:“这正是我想和你商议的。从莱州到淄博这一段路多山,也是最难行的。现在俘虏了那么多叛军,还有数不清的灾民没法过活。我们何不利用这些劳力,修一条道路,从莱州直达淄博。如果真修好了,对我们将来掌控所占的地方将会有无穷的益处。”

第九百零三章 前往泰安

    周显经营登莱二州多年,早已把它们建成了自己稳固的后方。但这两州多山少田,土地贫瘠,且人口稀少,难以支撑他南征北讨所需的一切。但目前,能配属全军的各种辎重军需都由二州提供。再加上当地的炮厂、船厂、矿场,都在莱州,而且在短时间内还不能将它们迁移出来。

    为了把二州现有的物资更快的运出来供应全军,周显需要有一条像样的官道,而不是让百姓拉着辎重在曲折的山道上缓缓行进。更重要的是,登莱二州,特别是登州,又是从海上进军朝鲜乃至辽东的跳板。等到平定了刘泽清之乱,稳固了鲁西,周显又需要依靠富庶的西三府征讨满清。

    此事,周显曾和万元吉,还有顾炎武讨论过。按照他们定下的计划,整个山东应该最终形成三港、两渠、两路的整体规划。

    三港指的是三个港口,威海、旅顺、胶州。旅顺位于辽南,隶属山东都司,是天然的深水海港。而威海则应建设为海军基地,卫护东海。这两个都是军港,而胶州应建为民港。在周显和郑芝龙达成协议之后,胶州便成为从海上南向苏浙的最近之地。从那里出发,不仅路程要少上很多。靠近陆地,还会相对安全很多。

    而两渠,指的是重新疏通广济渠和凿挖黄河,让之连同大小清河,从济南一带出海。山东的地理环境,使之十年九旱,每次天下大旱都绕不过山东。百姓多困苦难活,不得已从贼者不在少数。

    广济渠为明英宗时期,陷害于谦的奸臣徐有贞所修。他人品虽然不怎么样,但广济渠的修建却解决了黄河水患之忧,还使济南周边的二百万亩良田得到灌溉。只不过后来因为大明财政紧张,渠坝破损严重,淤泥堵塞,到现在已经没有多大用处。

    而黄河多次改道,现今是由向南进入淮河,然后从各处入海。但淮河的河道远不能满足黄河的水流,遇到河水猛增之时,便四溢而出,造成水患。周显有意改道黄河,让之从济南入海。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淮河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靠着黄河水来浇灌山东的田地。

    如果这两渠可以全面实施,至少可以减轻山东的旱灾。只不过周显不通水利,而顾炎武只是提出了这个设想,没有制定出具体的计划。

    两路,则是指连同从莱州直通济南和从胶州到临沂的官道。目前的主要作用是为了运送辎重所用,但将来周显想通过这两条路来扩大海贸。

    现在三港中的威海港基本上已经建造完成,而胶州和旅顺两个港正在建设中。目前周显俘获了大量叛军,再加上兵联祸接,大量百姓流离失所。现在利用这些余剩劳力,建路凿渠,无疑要节省很多。

    但很多事情不能同时进行,周显首推的先建一条从莱州到淄博的道路,并尽快疏通广济渠。

    听完周显的解释,俞百易最终点头道:“督帅,属下承认您说的十分有理,但我还要负责招募新兵之事。我觉得此事,还是交给顾县令来做,属下愿意全力配合他。”

    周显笑道:“我正有这样的打算。你明日返回淄博,将在济南城的俘虏全部带回,把他们交给顾咸正。另外,准许他在淄博招募百姓修建道路。耗费多少银子和粮食,到时候你提供给他就行。至于疏通广济渠,我问过谢升,他愿意负责此事。”

    俞百易点了点头,然后坐下。

    周显转向丁可泽道:“丁游击,把你刚才给我说的事情再向众将士说一遍。”

    丁可泽站起来道:“七天前,李岩去徐州见了孙可望手下大将李定国。我们得到的消息是,李自成和孙可望已经和解,他们在不日之后便会出兵山东。李定国很有可能是从邳州出发,进攻沂州。而李岩很有可能会渡过泗水,进攻泰安。”

    李开问道:“他们有多少兵力?”

    丁可泽回道:“李岩那边的主力应是贺锦所率的两万士卒,不过最近他们收降了不少李化鲸的败兵,也招募了不少新卒,总兵力应该不下四万。而李定国大约有五万之众,其中大约两万是他攻打徐州等地收降的官兵。还有就是刘泽清逃回临清之后,杀了朱以江和朱以衍两位郡王,并派人把人头送到了开封。他此举明显是为了向李自成乞降,恐怕到时候也会配合闯军从西侧进攻山东。”

    周显淡淡笑道:“刘泽清虽败,但他占据临清和聊城,仍然有八万之众。如此便轻易将手中的筹码交出去,可见他是多么的懦弱无能。沈瑞卿,你带一千人及两尊赵宇炮去禹城,如果刘泽清胆敢渡河,用火炮轰船,配合当地乡勇坚守城池,等待我军驰援即可。”

    沈瑞卿之前为千总,因之前战功而被升为守备,他连忙站起来拱手道:“属下遵命。”

    周显接着道:“李岩、李定国兵力虽少于刘泽清,但两人都不是易于之辈。李岩兵少,占据着泗水,威胁兖州。泰安城池坚固,倒也不惧他。但王俊为人难测,一旦其投向闯军,后果将不堪设想。刘广利,你带上你本部人马一千人,明日随我启程前往泰安。李开,你点出精兵五千,交给刘辉祖,立即前往临沂。”

    李开站起来道:“军门,还是我去泰安吧!您留在济南。”

    周显知道李开担心自己,摆手道:“不用。王俊派自己的军师相雷朝来济南,本就是来试探我的态度。如果仅是你去,会更加令他心忧。我亲自去,不仅为了安抚他,还为了彻底整编他手下的那支人马。”

    李开皱眉道:“但王俊他……”

    周显道:“除了谈时迈所率的四个千人队,还有孙轩的一千骑兵,我们在泰安的总兵力已近高达五千余人,我晾他不敢轻举妄动。你和武志英就抓紧时间训练新卒,我相信很快就会用到他们。还有,你留在济南,政事不用管太多,由高巡抚做主。但军事上的事情,不要在意他们说什么,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第九百零四章 李岩的决定

    李岩在贺锦的陪同下,在泗水南岸转了一圈。看贺锦情绪不振,李岩问道:“贺将军,你一直低头不语,在想什么呢!”

    贺锦道:“只是不太理解,李公子为何将大部分兵力放在了曲阜城中,而不是泗水南岸?在这里只留下两千人,如若官军攻来,他们真的能挡得住吗?”

    李岩笑道:“其实,不但他们挡不住,恐怕曲阜城中的一万士卒也照样挡不住。留两千士卒在河岸上,不是为了挡住周显,而是为了示警,让曲阜的守军有所准备而已。而曲阜城中守军的目的也差不多,他们也不是为了战胜官军,而是在曲阜城进行抵抗,消耗官军的士气和实力。”

    贺锦愣道:“那这些人不是送死吗?”

    李岩摇了摇头道:“不会,曲阜守军只要抵抗五日,便可以撤往任城,而我到时候自会派人接应他们。”

    贺锦不解道:“两军一旦交战,将很难脱离开。他们及时逃回任城,折损也会很大。既然最终还是要他们撤往任城,为何不直接就将他们放置在任城?”

    李岩摇了摇头道:“如果真的可以,我会将所有兵力放置在济宁。那里进退自如,是最有利于我们防守的地方。但现在的问题的是,我军与李定国共谋山东。如若我们不表示诚意,李定国断然不会出兵临沂。因而,我们要在曲阜和任城和官军实打实的打上一仗,才会促使李定国出兵,这点牺牲是必须的。”

    贺锦摇了摇头,并不赞同李岩所说的。“李公子一直讲的都是如何如何挡住官军,但现在单单我们一军的兵力都比官军多。要我说,我们就集中所有兵力打过泗水去,夺下泰安城。到时候就不是李定国考虑要不要出兵的问题,而是他如果不出兵,连碗汤都喝不到了。”

    李岩笑着问道:“贺将军,以前你和刘泽清可曾交战过?”

    贺锦不太理解李岩为何如此发问,轻轻的点了点头。

    李岩又追问道:“此人如何?”

    贺锦想了想道:“以前的时候,和刘王八在河南打过几仗。怎么说呢!刘王八手下有不少老卒,还是挺能打的。而且他滑头的很,好几次我们把他打的丢盔弃甲,但他总能带着他手下的那些人逃脱。”

    李岩点了点头道:“那就对了。如若是我军由我指挥,与刘泽清交战。相同的兵力,我能很容易取胜。三倍以下的兵力,我也能取胜,但需要耗点功夫和时间。但这次,刘泽清与周显交战,兵力是他的近五倍,但却败的如此快,如此惨。从中足以看到官军的战力之强和周显能力之出众。靠我们现有的兵力,贸然进攻,出现的纰漏会比防守多的多,只能被周显更快的击败。”

    贺锦皱眉道:“李公子,你也没有信心能战胜周显?”

    李岩点了点头,“周显,他的确有种本事,对战场十分敏感。行军的部署、战阵的变幻,还有临战而做的各种改变,每每都让人难以预料。要想战胜他,必须有充足的兵力,料敌于先的策略,还有各种情报的提前获得。而这些,我现在都没有。”

    贺锦历来尊重李岩,心中虽然有些不服气,但也没有多言。

    李岩却笑道:“取胜,我并无把握;但不败,我却可以做到。贺将军,你知道周显打仗有什么特点吗?”

    看贺锦摇头,李岩继续说道:“周显以登莱二州起家,这两州的特点是人少地贫。所以,周显无法做到像我们一样招募大量士卒,因而他只能要求自己手下士卒都是以一当百的精兵强卒。这样的好处是进军迅猛,便于指挥。但缺点也同样明显,就是人太少。而他现有的为数不多的兵力又驻扎于朝鲜、辽南应对满虏,又要出兵征讨刘泽清,其兵力不足的特点已经完全显现出来。以济南府的富裕,周显必定会再行扩充兵力,但从训练到成型需要时间。而周显目前所占据的地方,又需要他分兵占领。可以说,比着以前,他的整体战力已经缩减了不少。”

    贺锦顿时恍然大悟,“你是说,目前的周显没有足够的兵力用于进攻?”

    李岩点了点头,继续道:“不仅如此,还使之不能折损太大。因而,在周显进攻之时,他采取的策略就是穿插、偷袭,寻求敌军的薄弱处进行突破,而极少与敌军硬碰硬。如果我们坚守城池,依靠地理优势与之对抗。即使他们能击败我军,恐怕也不会采取硬攻。如此,只要拖延下去,最终取胜的还是我们。”

    贺锦点头道:“我有点懂你的意思了。因为周显所要应对的敌人不止我们一个,我们这边只需消耗他的实力,等待李定国击败他就行了。”

    李岩点了点头,“孙可望目前实力虽弱,但他竖起唐王朱聿键这杆大旗,很有可能在将来成为闯王的大敌。尽可能的消耗其实力,而保存我军实力,才是取胜之道。贺将军,在这个时候,你要清楚认识这点。”

    贺锦点头道:“我懂了。那刘泽清那边?”

    李岩眉头搞蹙,无奈的摇了摇头。“刘泽清此举明显是为了拖延时间,如果我们此时出兵,必能逼迫刘泽清彻底归降,而占据运河之西的所有土地。而现在仅仅因为他献出两个郡王的人头,牛先生便准许他继续保留聊城和临清,我真不知道他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

    贺锦道:“牛先生大概是担心刘泽清拒不配合,而使我们面临两边夹击吧!”

    李岩道:“这不可能。从开封调两万兵卒前来,到时候担心的就是刘泽清,而不是我们了。以刘泽清现在的惨败,只要分化他手下的将领,就能彻底收服他们。而现在错失这个良机,将来就难了。”

    贺锦对这个却不太在意,问道:“那现在我们怎么办?”

    李岩叹了一口气道:“派人去联系刘泽清,让他出兵从西侧进攻官军,我们会全力配合他。另外,让已经在濮阳的大军撤回来,在巨野一线停驻。”

第九百零五章 任命诸官

    周显没有直接前往泰安,而是在济南多停了一天。因为他得到消息,第一批,共计二十六个士子在顾炎武的带领下在胶州上岸。他们在临沂停了两日,万元吉留下了八人辅助自己处理政事。然后派了五百士卒,一路护送他们到济南。

    这一批士子中,以夏允彝为首。他本有官职,只是因为母丧而赋闲在家,需要等待朝廷重新任命。在这个时候,他闲来无事,也十分愿意携子到山东来走上这一遭。与其一同的还有其子夏完淳和他的几社好友徐孚远。只不过陈子龙没有前来,而是选择留在海门县继续抵抗孙可望。

    其他的人,多是顾炎武的旧识。他以前参加复社,交友甚广,而这些人多是有才学,却屡试不第的士子。他们大多出身富裕之家,没有什么负担。经顾炎武劝说,除了部分确实有从政之心外,大部分是以游玩的心态前来山东的。

    这些人中,最为特殊的是阎应元,他并非士子,只是一个小小的典史。当顾炎武找到他,说周显点名要让他前去山东时,他明显吃了一惊。大概是因为官职低微的原因,他没有过多思考便直接应命,是在片刻之间便做出决定的第一人。一路上,他和其他人也少有接触,一直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济南。

    周显设宴招待了他们,与他们交谈良久。等到宴席结束,周显留下了夏允彝父子,阎应元,还有黄宗羲。

    周显从腰间取下一柄短剑递给夏完淳道:“在莱州,炮师赵宇铸炮。百余个大汉不停歇的熬煮铁汁三日,去除渣滓,得精铁近二十万斤,铸巨炮八尊。剩余的少许铁料被他铸成了八柄小剑,转手送给了我。这些剑为精铁所铸,长不过一尺五寸,但锋利无比,削铁如泥,用以防身再好不过了。小隐为江左神童,好读书,有才名。但在乱世,有时却不得不提三尺之剑,匡扶天下。我把这柄小剑送给你,望你文武并重,不负这乱世。”

    夏完淳满脸欣喜,连忙接过,“长者赐,不敢辞,多谢大人。”

    夏允彝向周显拱手道:“初次见面,督帅便赠送如此重礼,下官代犬子谢过。”

    周显摆手道:“区区玩意,不值一提。还有件事,是有关彝仲的。我已经上书圣上表你为泰安知州,不久之后任命就会下达。你明日就随我一起前往泰安,先暂代此职,等正式的任命下来,我再交付你官服、印信。”

    夏允彝愣在当地,他以前只担任过长山知县,现在却直接升为一地知州。而且,周显的这项任命也有点太多突然。待到夏完淳轻轻的碰了他一下,他才反应过来,连忙拱手道:“属下谢督帅提拔。”

    周显道:“泰安在以前被匪首王俊所占,现今他已经归附,但主要的官职都由其任命。我会整编他手下的士卒,以前的官员会被全部罢免。到时候,你依才录用,将整个泰安尽快给我稳定下来。我会派熟悉当地的情况的人协助他,但主要的事情还是要由你来做。”

    夏允彝点头道:“下官明白。但我才疏学浅,恐怕有负督帅所托。我有一好友,就是督帅此前所见的徐孚远,不知能否让之随我一起前往泰安?”

    周显想了片刻道:“我准了。给他什么官职由你做主,到时候告诉我一声就行。泰安目前情势混乱,十分危险。至于小隐,暂时就留在济南吧!看看周边,如若有什么好的建议,就直接告诉李开。”

    夏完淳并不情愿,看到夏允彝看向他,他才不耐烦的点头道:“我知道了。”

    周显笑道:“那此事就这么定了。奔波了这么多天,你们肯定也累了,下去休息吧!明日我们路上再谈。”

    看两人走远,周显转向阎应元。他留着短须,身型颇高,但脸型却十分瘦削,没有武人的那种粗犷,反而给人一些文人的儒雅之感。“阎典史,刘泽清率部逃过运河,驻兵于临清。若想进攻济南,只有两个地方供其选择。一个是距离济南较近的禹城,另一个较远的平原。而这两城,平原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应该是刘泽清的首攻之地。如若你为平原守将,你如何确保城池不被叛军攻破?”

    阎应元问道:“刘泽清有多少兵力?而我有多少士卒?”

    周显道:“刘泽清共计有八万余众,就算他分出半数进攻平原,也有四万之众。而我能给予你最多五百老卒,再加上一千新卒,共计一千五百人。”

    阎应元继续追问道:“那平原有多少百姓?督帅可以为我提供多少粮草和辎重?”

    周显逐渐有点明白他的意思,笑着回道:“城中百姓有大约十万,周边三十万。至于粮草和辎重,你能带走多少,就可以带走多少。”

    阎应元点头道:“如若是这样,我不需要一千五百士卒,只需要五百老卒就可以了。刘泽清作乱,山东百姓遭难,深恨其暴虐。只要督帅拿出一些粮食救济灾民,民心就可归附。平原虽小,但城中五万百姓,周边三十万百姓皆欲与之拼命。只要将他们组织起来,别说刘泽清四万叛军,就是十万,也难踏入平原半步。”

    阎应元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以民代兵,让他们自己来守卫自己的城池。但看似简单,实施起来却十分困难。首先,你要谋求城中百姓的支持;其次,你要整编他们,让他们变为一支军队;最重要的是,你要让他们完全愿意听从你的指挥。

    周显沉默了片刻,有意试探阎应元的本事,最终下令道:“阎应元,我现在任命你为平原县丞,暂代县令之职,以千总军职率五百士卒于明日前往平原,抵御刘泽清。”

    阎应元抱拳道:“多谢督帅。但属下想此刻就去,以便早做准备。”

    周显听完一愣,接着笑着转向李开道:“听到了吗?陪阎典史,不,是阎千总。去挑五百精锐军士,并准备充足的粮草辎重,让他带着今夜就前往平原。”

第九百零六章 黄宗羲

    等李开和阎应元离开,在屋内只剩下周显、顾炎武和黄宗羲三人。周显让陈锋去泡了一壶好茶,然后邀二人坐下。

    周显亲自举壶,给黄宗羲倒了一杯茶,用十分平常的语气问道:“我听闻太冲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应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可是真的?”

    黄宗羲脸色微变,“如此私下之言,督帅如何得知?”

    周显笑道:“忠清常言,我便也耳濡目染。”

    顾炎武在旁道:“太冲,督帅与那些俗臣庸吏并不相同,你可以直接向之言说。即使有所不对,他也不会怪罪。”

    黄宗羲看了看两人,沉默了一会,说道:“我是认为天下不能一人而治,而应该百官与君王共同治理。君王不应该高高在上,处处独尊,而应该为天下兴利除害。如若其不能,就应该逊位让贤,而不应该处处计较,唯恐天下君王不是出自他们的子孙。而臣子也不应当专为君王所设,视天下百姓都为君王囊中私物。而应该认识到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君可杀臣,臣亦可废君。”

    顾炎武双眼放光,直直的看向周显。

    周显笑道:“太冲之论,无怪乎说天下应为贤者居之。但这个贤愚的标准怎么判定,我认为我贤,有的人认为他贤,这样争来争去,会不会天下大乱?”

    黄宗羲摇头道:“贤者不一定为君,亦可为臣。但君和臣不应该像现在一样,地位悬殊如此之大。君王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随意杀戮群臣。这样,臣子如何敢向君王谏言。我所支持的是天下共治,君王和臣子地位相当,相互追责。君王任命丞相,为百官之首,由其统御百官,并辅助君王处理各种政事。下设阁部,共同发议六部,然后分发百官。”

    周显轻轻的摇了摇头,“我并不是不认同太冲的共治之说,但目前的情况是天下大乱,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君王在,如何及时处置各项事务?君王、丞相、阁部、六部,会不会相互扯皮,最后坐视良机丧尽。”

    黄宗羲没想到周显会如此反问,一时间愣在当地。

    顾炎武道:“督帅,太冲的意思是共治,就是说君王和百官相互监督,以避免君王权力过大。并不是说君王没有一决之权,只是说不能事事都由其做主。最重要的是,君王应该由贤者担任,而不是只要他和皇帝同一姓便是皇亲贵胄。当一个君王驾崩之后,应由其指认贤者继承,而不是其子孙,例如尧舜禹这样的让贤制。”

    周显摇头苦笑道:“这种想法很好,但如若他指认的继任者不能令天下人信服呢!可以以此为由直接反叛吗?”

    黄宗羲道:“这就需要法制了。一部天下之法,来同时限制君王和百官。而且这时候的让贤制和尧舜禹那时的要有所不同,并不单单由君王一个人来决定,还应该获取大部分阁臣的认同。”

    周显想了一会,淡淡笑道:“这就稍微有点意思了。”

    黄宗羲脸露惊愕道:“督帅赞同这个?”

    周显摇头道:“我只是不反对。将来之事,将来论,以后看形势再定吧!这个事情距我太遥远,多谈无益。太冲还是帮我看看眼前的事情吧!你看我怎么才能快速壮大势力?”

    黄宗羲听周显未标明态度,知道是限于他的身份。但能得到他这样的回答,黄宗羲已经很知足了。他长舒了一口气,向周显道:“我认为有三个方面可助督帅。”

    周显惊喜道:“哦,哪三个方面?”

    黄宗羲道:“一,改革税制。齐税,富民占田,应根据其所占良田的亩数来征收税款。无论他是皇亲国戚,还是进士举人,都应该征收其税。”

    周显点了点头。黄宗羲的这个方法比他和顾炎武所想的,将富人的田地全部从他们手中抢过来更加可行的多。只不过这和朝廷的法制明显有违,施行起来难免会有问题。但此刻的周显,已经不太把朝廷的法制放眼里了。如果它真的好,大明也不会落到这种地步。

    黄宗羲继续道:“二,树立‘工商皆本’的概念,鼓励商人经商。我知道这方面,督帅已经开始实施。但鼓励经商,还必须提高他们的地位,为他们经商提供各种便利。例如废金银,通钱钞。督帅现在掌控着华夏钱庄,这应该也不是什么难事。”

    周显点头道:“这个可行,我可以全力支持。”

    黄宗羲脸露欣喜,接着道:“三、多设学校,改变以前只通过八股取士的办法,而使治天下之俱皆出于学校。选拔人才,应坚持‘宽于取而严于用’,使天下有才之人皆有发挥才学的地方。而且还要扩大录取的对象,包括历算、乐律、测望、火器、水利等等,专才专用,各展其才。”

    周显沉默了片刻,说道:“这个也可行。这样吧!忠清,在济南有几个出名的学院,你把它们汇聚在一起,按照六艺学院模式建一个齐鲁学院,由太冲来当院长。先建历算、水利、火器、医学和科举五个分院。等以后完备了,再行扩充。还有那个废金银,通钱钞的方法,你们也给我拿出一个方案。”

    顾炎武点了点头,“属下一定尽力去办。”

    周显转头向黄宗羲道:“太冲,如果你还有别的想法,可以直接派人告诉我。如果可行,我一定全力支持。你现在没有官职,就暂时领个军中赞画吧!以后再论。”

    黄宗羲心中高兴,连忙道:“多谢督帅。”

    周显突然想起一事,“对了。忠清,你在城西给我画出一片区域,按照学院的模式给我建一个可以容纳三千人的处所。”

    顾炎武疑惑道:“督帅,这个是用来干嘛的?”

    周显道:“通过不断交战来培养将领太慢,我想建一个军事学院,教他们一些基本的常识。将来上战场,也不至于一战就死那么多。”

第九百零七章 琉球使者

    周显忙完这一切,回到住处已是亥时。他脱掉官服,换上一身轻松的便衣。天气渐寒,屋子内已经燃起了炭火,热烘烘的让人感觉有点气闷。

    周显让陈锋把炭盆端去外面,打开窗口,凉风吹进,霎时变的舒爽了许多。他打开靠近窗口的一个大箱子,里面装着一些地图和全套的铠甲,是陈锋提前收拾的。他随意的翻着,看看是否还有遗漏。

    在外面不远处,有低声的细语,但不久就完全止息。不一会,陈锋带着韩畅走进屋内,向周显禀道:“督帅,高抚台的管家高福带了一个外邦人前来求见,说是琉球王国这次前来进贡请封的主使。”

    周显点头问道:“是那个正议大夫蔡锦吗?”

    韩畅点了点头道:“是他。”

    崇祯十三年,琉球尚丰王去世。在经历了一年多的内乱后,他的第三个儿子尚贤继位成为世子。因为琉球王国为大明的藩属国,每当新王继位,就必须派遣使者前往大明请封。在此之前,继任者便一直以世子身份治理国家,直到大明对之册封,任命其为琉球国王。

    而尚贤在成为世子之后,在内,不断有政敌挑战他的地位;在外,有日本鹿儿岛藩不断侵占其国土,并派遣官员控制其朝政。因而,他迫切想要大明承认其地位,以控制朝政并震慑日本。

    在真实的历史中,尚贤曾两次派使前往大明进贡并请封。第一次是在崇祯十五年,但当年因为大明战乱不止,无法派出足够的册封队伍而只能作罢。第二次是在崇祯十七年,当他们到达时,崇祯皇帝已在梅山自尽,只能向在南京继位的弘光皇帝请求册封。但福王朝廷没蹦跶多久,便被清军攻破。

    即使如此,尚贤依旧视朱明政权为中国正朔政权,他们又和在福建立国的隆武政权保持朝贡关系。但无论是崇祯,还是弘光,还是隆武,都因为战乱而没有派出册封队伍。

    再后来,清军攻入福建,覆灭了隆武政权。当时滞留在福建的琉球使者看大势已去,这才随清军入京,向满清投诚。后来的册封仪式是由顺治帝完成的,而这种宗藩关系一直持续到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之前。

    尚贤极其重视这次册封,他派出了自己最信任的正议大夫蔡锦为使者。他们在福建登岸,但因为孙可望作乱,阻断运河,他们无法通过陆路前往。便一路沿海岸线向北,在登莱商船的引领下到了胶州。

    蔡锦本欲继续顺着海路前往天津,但耽搁了几日后,听闻济南已经被官军收复。看到有兵卒护送士子前往济南,他们便表明了自己的身份请求一同前往。这一路的坎坷和辛苦,大约只有蔡锦才能真正明白。

    周显知道有这么一批使者,但他无心理会他们。自拒绝日本出兵朝鲜的请求,国田兵右门卫返回日本之后,幕府将军德川家光便一直没有动静。既没有派遣使者来大明,又没有派兵进入朝鲜。没有派遣使者,说明他还在权衡利弊。而没有派兵进入朝鲜,只能说明他们还对大明有所忌惮,并非没有那样的野心。

    将来如若大明在朝鲜的战事失利,日本国很有可能会选择和满清合作。大明现在有满清一个敌人已经够麻烦了,再加上一个日本,那林庆业恐怕就只能撤回明境了。

    只不过这未必也完全是坏事,日本和满清在朝鲜的利益存在着根本的冲突。满清兴起于辽东,绝对不会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政权占据朝鲜,从而威胁自己在辽东的统治。总之,利益、冲突都会同时存在。

    但周显是绝对不想在此刻多日本的一个敌人,毕竟他目前的境况实在是太难了。他所赌的就是德川家光不是丰臣秀吉,没有那么大的魄力和野心。

    日本在万历三十七年就已经侵入了琉球,并强掳尚宁王在内的琉球君臣百人到鹿儿岛,后来又强占了奄美诸岛。而且,根据尚宁王和日本签订的协议,掌管琉球主要事务的一小半官员都是日本所派遣的。

    也就是说,过多参与琉球事务会和日本爆发直接的冲突。虽然鹿儿岛藩和日本幕府之间矛盾重重,但周显在此刻不想冒这个险。毕竟琉球太远了,在目前他所掌控的势力远不能扩展在那里。

    因而,留在济南这一天,周显只去见了那些士子,而将琉球这些使者推给了担任山东巡抚的高名衡。

    但此刻,蔡锦却主动前来拜访自己,周显一时有点闹不懂他这是想要做什么。

    看周显皱眉不语,韩畅道:“督帅,要么以时间太晚,您已经安歇,直接回绝了他?”

    周显摆手道:“藩国使者远道而来,不见反而显得我们有点失礼了。你去叫他们去大厅,我马上过去。”

    高福没有多待,向周显介绍了一下蔡锦,便直接离开,说是要向高名衡回报。

    周显抬头看向蔡锦,他年纪不大,只有不到三十岁。但考虑到琉球自然环境恶劣,四十岁已经是高寿,他也不算小了。穿着一身类似于日本武士服的衣服,但发髻却和大明百姓的完全一致,别着一个像玉而不是玉的发簪。

    蔡锦将两个盒子推给周显,用有点蹩脚的汉语说道:“大人,这是小邦献给您的礼物,希望您能够喜欢。”

    周显打开盒子,其中一个放置着一对象牙,另一个是两对犀牛角。象牙洁白如玉,犀牛角红润如血,一看就非凡品。但他看了两眼,便直接把盒子合上了。

    蔡锦脸色微变,“大人不喜欢?”

    周显摇头笑道:“这样的好东西,哪会有人不喜欢呢!但你为藩国使者,而我是大明官吏。贸然接收你的礼物,会遭朝臣弹劾的。所以,你还是收回去吧!”

    蔡锦顿时松了一口气,连忙道:“大人不必担心,此事只有你知,我知,绝对不会有其他人知道的。”

第九百零八章 琉球使者2

    周显哑然失笑,这蔡锦虽然是外藩使者,但对大明官场的一切倒也轻车熟路。他微微一笑,说道:“这两件礼物,无论是象牙,还是犀牛角都属珍品。按照你这样的送法,到京师,恐怕连回去的路费都剩不下了。”

    蔡锦敛容道:“大人说笑了。这样的礼物,即使送予天国皇帝的,也只是份额上多一些,和给予大人的并无二致。其他的官吏,别说这样的重礼,连一点点礼物都不会准备。毕竟,琉球地寡人穷,难以支撑。”

    周显奇道:“连高抚台也没有吗?”

    蔡锦点了点头,“没有,只有送予大人的。”

    周显笑着问道:“这就奇了,我对于蔡大夫来说,有什么不同吗?”

    蔡锦起身向周显拜了三拜道:“大明自三保太监郑和之后,便不再兴兵出海。而使宵小之国猖獗,忠厚小邦糟乱不止。大人首倡海运,创建水师,发展海贸。无论是在南洋,还是琉球,都可看到登莱的船队,见识大明的威武。盼大人水师壮大之后,能秉持正义,为琉球三十万百姓言,护藩国安危。此等薄礼,实在不值一提。”

    周显笑道:“听说琉球王国在以前被称为万国津梁,国内百姓,人人都会做生意。看来此言为真,蔡大夫是想以这两样礼物换取我出兵啊!”

    蔡锦连忙道:“下官不敢,只是请求。琉球侍奉大明二百余年,从不敢违令行事。目前倭国无端侵入,要求琉球奉其为主。望天国能垂怜一二,襄助琉球,斥责倭国。”

    琉球商贸繁荣,和东南亚诸国,日本,大明都有贸易往来,经济繁荣。但后来倭寇泛滥,琉球因为国小人寡而不能抵挡,遭遇了很大的损失,贸易断绝。后来,日本鹿儿岛藩侵占琉球,但他又不敢得罪大明。只逼迫琉球向日本朝贡,将琉球单一向大明朝贡变成了同时向两国朝贡的“两属”状态。

    但不同于大明只是表面上保持宗藩关系,日本不仅侵占琉球领土,还派遣官员直接控制琉球的贸易和朝政。这样的做法,日本已经持续了近三十年,难免引得琉球的不满和反抗。但大明目前自顾不暇,在海上一直采取的是守势,也无法帮助他们。而蔡锦在胶州上岸之后,发现周显一直在扩充水师。觉得琉球或许可以依靠周显,因而他才拿出重礼前来拜访。

    周显摆了摆手,让蔡锦坐下。他端着茶杯,细细的喝了一小口。“蔡大夫,我问你,这是你本人的请求,还是尚贤世子的请求?”

    蔡锦从怀中拿出一封信,递给周显道:“大人,您看。”

    周显展开后,仔细阅览了一遍。共有两封信,其中一封是尚宁王的遗书,上面写了他是如何被强掳到鹿儿岛,在日本的胁迫下签订的协议。告诫后世子孙,一定要收复国土。另一封是琉球现任的君主,尚贤世子所写。痛斥日本在琉球的各种所为,并泣血请求大明为他伸张正义。

    蔡锦道:“这两封信本来应该上呈给天国皇帝,为了取信大人,也只能拿出。为了避免被倭人知道,请大人暂时保密。这绝对不是下官个人的意思,而是所有琉球国民的共识。倭人狼子野心,他们目前占据琉球,将来就有可能威胁台湾,望大人慎思。”

    周显放下茶杯,轻轻的敲击了一下杯盖。沉默了好半晌,最终道:“好吧!这两个礼物我收下了。但目前大明目前情势艰难,不宜出兵。”

    蔡锦脸色顿变,“大人,这……”

    周显摆手道:“现在不宜出兵,但将来会,而且大明现在也不会对日本的所作所为完全不管不顾。”

    看蔡锦面露不解,周显继续道:“目前,日本已经在琉球立足。出兵千里,境况不明。如果进攻失利,甚至短时间内不能取胜,对于琉球来说将是更大的灾难。目前你们所要做的不是将日本的势力全部驱逐出琉球,而是限制其继续扩张。”

    蔡锦想了想,觉得周显所说的十分有理,轻轻的点了点头,请求周显继续说。

    周显道:“现在我不会派军队前往琉球,但是可以派有士卒护送的商队前往琉球,与汝国绕开日本直接进行贸易。琉球本就是大明的藩属国,只要鹿儿岛藩不想与大明交战,就不会阻止。”

    蔡锦点了点头,说道:“鹿儿岛藩断然不敢与大明交战。”

    周显继续道:“另一方面,汝国也不能想着完全依靠大明与日本交战,毕竟那是你们自己国家的事情。以贸易的形式派王氏成员以及将领前来大明,我帮你们训练他们如何作战。将来,由他们来统领琉球军队与倭人交战。而大明负责他们在此的所有花费,并为之提供所必须的一切装备。”

    蔡锦脸露惊喜道:“这样就太好了。这次随我来的便有十多个人,是否先让他们留在大明?”

    周显点头道:“可以。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大明需要在琉球有一个基地。暂时用作贸易的中转地使用,在将来作为大军驻扎,驱逐日本的前哨阵地。”

    蔡锦连忙道:“这个容易。琉球所有地方都欢迎大明的商队和军队前来。”

    周显摇了摇头,“蔡大夫,你理解错了。在短期内,大明尚不能出兵。我要的是一块完全属于大明控制,而不受琉球干涉。因为只有这样,日本才完全没话说。而大明可以在那个地方经商,屯兵,以帮助琉球遏制日本势力的扩张。岛不必太大,毕竟大明不是要侵占琉球的领土,但一定要有充足的淡水和供养。”

    蔡锦眉头紧蹙,过了一会,终于点头道:“琉球岛屿众多,这也不是什么难事。关键是,怎么把岛交给大明?是直接给,还是以什么形式给?”

    周显笑道:“这个容易。再有不到一个月,便是大明天子的诞辰。到时候你以拜贺为名,当众宣告将这个岛献给圣上以作贺礼。等你返回的时候,我会派五百士卒一路护送你去琉球接收此岛。”

第九百零九章 德之岛

    献出一岛作为皇帝的贺礼,在以前没有这个先例,而且不是蔡锦一个小小的正议大夫所能决定的。但蔡锦的做法却出乎了周显的意料,而且说实话,有点慷别人的慨的意思。

    一个月后,蔡锦在崇祯帝的诞辰上宣告将德之岛献给大明以作贺礼。这个岛屿位于琉球列岛的北端,是奄美群岛的第二大岛。是在百年前,琉球尚氏王朝最强大的时候,由尚清王出兵夺取的。

    这座岛在大部分琉球人眼中,并不是琉球的固有国土。而且尚宁王之前被迫和日本签订的协议中,已经将奄美岛割让给了日本,而与之紧邻的德之岛已经成为距离日本控制区最近的岛屿。它和奄美岛都位于宫古海峡的北侧,即使不献给大明,将来也定会被日本夺取。因而,在听从周显的建议后,蔡锦才这么大胆的冒充尚贤,将德之岛献给大明。只要大明同意在那里驻兵,日本想要侵占琉球本土,就必须先攻占大明军队所在的德之岛。

    对于蔡锦这样的小心思,周显并不在意。小国有小国的生存之道,为了自己的国家无所不用其极倒也可以理解。反正周显只是想要一个在南洋进行贸易的中转站,这样一座大岛反而最合他的心意。

    至于鹿儿岛藩,虽然是日本大藩,但不完全等同于日本。津岛氏和幕府将军历来不和,只不过因为其实力强大,历来将军不得已默许他保持独立。德川家光断不会为了鹿儿岛藩的利益而与整个大明开战,反而恐怕会十分乐意看到鹿儿岛藩的衰落。

    崇祯帝对于这个远在天边的小岛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只是周显在奏折中劝说他接受,并言说正可以向周边小国宣扬大明国威。最后他勉强同意,并让周显派人接受此岛。

    后来,周显派出一千水卒,乘二十艘商船随蔡锦和朝廷派去的使者一同前往琉球册封尚贤为琉球王,并按照协议正式接管德之岛。

    这等于向鹿儿岛藩宣告大明正式干涉琉球事务,并开始向海外扩张。此举不仅引起了鹿儿岛藩的激烈反应,同时也使荷兰对之有了些警惕。但他们在明面上不敢直接与大明作对,而雇佣一些海盗劫掠大明商船,以将大明的势力驱逐出去。

    再后来,周显与郑芝龙合作,将德之岛拿出来做两军的共同中转之地。为了共同的利益,登莱和福建都派出兵卒护送商船。顿时,在这片宁静的海域上掀起了血雨腥风,厮杀不断,成了暴利和风险并存的战场。

    周显通过这样的方法让自己手下的水师士卒历经了实战,并逐渐将德之岛建成了属于大明的海外基地。最重要的是,琉球中断已久的贸易在大明军队的支持下得以恢复,百姓富足,全力拥护大明。

    后来,周显和郑芝龙的船队从福建出发收复台湾,而在琉球的水师则以琉球国为基地,拦截荷兰派出的援军。在这个过程中,琉球作为附庸国全力配合,牺牲甚大。最终,大明彻底收复台湾,并开始进军南洋。

    只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

    眼前的情况是,在周显离开济南的第二天,蔡锦启程前往京师。北直隶混乱不堪,周显派了两百士卒一路护送他前去天津,然后从那里乘船前往京师。除了蔡锦他们一行人,还有被俘的刘泽清手下将领二十余名和附从他的十余名文官。

    骆养性驻守天津,虽然对周显不满,但也不敢拦他派往京师的队伍。而只能将这种不满写在他的奏折中,各种诋毁周显。

    当几十名俘虏被运到京师的时候,焦头烂额的崇祯帝终于有了喘息之机。他下令将所有俘虏斩杀于西门菜市口,并公开展示三日。这样的举措,明显是为了稳固京师民心,好让百姓知道,这天下依旧在他的掌控之中。

    缺钱、缺粮、缺军队,这样的情势已经持续了数月之久。如果再不给予他们一点信心,京师有可能面临全局崩坏之势。因而,虽然刘泽清未除,也不在这些俘虏之中,崇祯帝还是下令直接将这些俘虏全部斩首示众。

    这一日,崇祯帝的心情很好。亲自接见了押解这些俘虏入京的将领章怀,并询问了他一些山东的有关情况。

    最后,崇祯帝令王承恩拿出二十两银子赏给他。

    章怀跪谢,大声言道:“小人谢过陛下。此次小人从济南赶来,督帅曾再三嘱咐我,有一些东西要绕过六部,直接交予陛下。现在这批东西暂时存放在督帅在京师的府邸,请陛下派人前往接收。”

    崇祯帝皱眉道:“什么东西,还要绕过六部?周显他是想要做什么?”

    章怀连忙跪倒道:“督帅别无他意。只是这批东西乃剿灭叛贼刘泽清所得,一旦直接交给六部,便只能充公户部,起不了太大的作用。而直接交给陛下,则能暂时解您的一时之困。况且,不久之后便是陛下的圣诞,督帅也是想以此为陛下祝寿。”

    王承恩在旁小声道:“皇爷,这是周督帅的一点心意。如果通过六部,回直接被拿去补充户部,您再想拿出来就困难了。”

    崇祯帝顿时了然,轻轻的点了点头。

    章怀连忙递上一纸批,向崇祯帝道:“陛下,这是物单,请您查阅。”

    王承恩从章怀手中接过来,又递给崇祯帝。

    崇祯帝刚一打开,顿时愣在当地。只见上面写着,五千两黄金,二十万两白银,二十柄如意,四尊金佛,其他的玉器、宝石更是不计其数。随随便便一算,也至少价值百万两白银。

    旁边的王承恩看了一下,也有点发晕。这岂是一点心意,简直是一掷千金。

    崇祯帝带着有点发颤的语气问道:“这些都是?”

    章怀点头道:“本来还有一些。但此战我军是以寡敌众,伤亡惨重。士卒需要抚恤,百姓也需要安抚。督帅便擅自做主,拿了一些出来犒赏士卒和抚恤百姓,他要小人代他向陛下请罪。”

第九百一十章 崇祯帝的旨意

    夜色深沉,文华殿内。

    崇祯帝屏退所有的宫女太监,只留下王承恩一人。随着一个个箱子被打开,烛光下的金银光彩夺目。直到此刻,他才真正确定这些东西确实是真的。他缓缓坐回座位,看着眼前的那些大箱子,久久没有言语。

    过了一会,王承恩在旁低声说道:“皇爷,您怎么了?”

    崇祯帝缓缓转过头,“承恩,朕记得周显上次返京之时,也带来了两口大箱子。说是收复复州之时,从鞑虏那里得到的。”

    王承恩点头道:“是有这么一回事。当时他还送了一块莲花型的昆仑玉给殿下,现在就挂在殿下的腰间。”

    崇祯帝轻轻的点了点头,“如若朕记得没错,周显每次取胜,派人报捷的时候总会带上一些东西,而这次却直接拿这么多银子出来。你说,他这是什么意思?”

    王承恩笑道:“老奴怎么知道这些事情?只知道最近京师粮价飞涨,有了这些银子,皇爷便不必减衣缩食物,也能过的好一点。老奴想周督帅大概是想到了这些,要不然他也不会直接绕过六部,而将这些银子私下里交给皇爷。”

    崇祯帝叹了一口气,“是啊!他真的很有心。他还在奏折里给了我两大提议。一个是由朝廷直接接管京师的几大粮店,以抑制京师粮价。另一个则是明里暗里,都提请扩大海贸,以海运所得来养兵平叛。”

    王承恩用案几上拿起茶杯递给崇祯帝道:“皇爷,那周都督说的有道理吗?”

    崇祯帝喝了一口茶,苦笑道:“有道理是有道理,但却实施不了。就算朝廷直接接管了粮店,但粮食还得从商人那里购买,价钱依旧是由他们所定,完全控制不了。倒是一种方法,杀尽这些奸商,但他们后面站着要么是皇亲国戚,要么是高官侯爵。恐怕朕一下令,他们就会一个个的跳出来反对。到时候京师不稳,朕这皇帝也就做到尽头。而海贸之事,你别忘了沈廷扬和郑芝龙,开放一个天津口岸就引起那么多人的反对。如果全面开放,还不知道他们会整出什么幺蛾子呢!对周显所经行的海贸,朕只能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认其进行。即使如此,你看弹劾他的折子,依旧如雪花般传来。他们怎么不想想,如果周显不是靠海贸,如何能养那么多大军,又怎么击破满虏,收复辽南?一个个只会耍嘴皮子的废物,自己不做事还看不得别人做事。”

    看崇祯帝突然发怒,王承恩识趣的闭上了嘴。

    倒是崇祯帝,过了一会,又开始翻看他不知看了多少遍的奏折。

    其中有骆养性弹劾周显意图造反,纵容手下杀害天津客商,重伤于他。

    有锦衣卫上报的,李岩和周显为旧识。李岩入狱之时,周显曾派人为他上下打理。而李岩率部攻下舞阳时,曾放周显的父兄离开。里面还附有李岩写给周显的密信,暗示周显已经决议归降李自成。

    有山东原有官吏弹劾周显抢夺王田,分给灾民,用以收揽民心,有造反的企图。弹劾他不向朝廷禀告,直接任命亲信之人担任各州府官吏。

    有军中密信报告,周显给士卒提饷,把朝廷之军变成他的私军。

    最后一封奏折是周显所写,他状告骆养性收受刘泽清贿赂。故意拖延放他派去奇袭刘泽清的军队离开天津城,并索要贿赂。后又擅自离开吴桥阵地,导致德州叛军大部逃脱,请求朝廷重惩。

    这里面虚虚实实,真假难辨。而崇祯帝又属于那种疑心极重的人,这些奏折他看了不知道多少遍,但始终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此事。他本来十分信任周显,但那些弹劾他的奏折却不得不让他感到犹疑。特别是将朝廷之军变成了他自己私军这条,直接触了崇祯帝的逆鳞。本来周显这次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银子,让他十分满意。但看了看眼前的这些奏折,他又开始变得犹豫起来。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从来不是崇祯帝的风格。疑人不用,用人还疑,这才是他一贯的作风。

    崇祯帝也就此事询问过自己的几个亲信大臣,但他们的意见也不统一。有的义正言辞大骂周显,提议直接将他召回京师直接圈禁起来;有的提议给予其信任,让他继续带兵平叛;还有的提议派人前去山东,夺其军权,只给他谋划之权,不给他统御之权。

    崇祯帝又将诸位大臣的建议重新规整了一遍,最终决议还是听从魏藻德的建议,分化其权。他向王承恩道:“研磨,朕要下旨。”

    第一道圣旨,崇祯帝发给吏部。下旨提升魏藻德为礼部左侍郎,入阁为文渊阁大学士,御前听用。

    第二道圣旨,崇祯帝发给兵部。任命黄蜚为右都督,独立统领在辽南的所有士卒,不必再受周显指挥。

    第三道圣旨,崇祯帝依旧发给吏部。令户部即事中吴甘来担任青州知府,御史王章担任济南知府,內恃太监李虹担任监军,前往山东赴任。

    第四道圣旨,崇祯帝发给山东诸王。德王从叛,罚银十万两。但因响应官军收复济南,保留其爵位。衡王从叛,免除其爵位,贬为庶民,圈禁于济南。由其子继承爵位,前往青州就藩。鲁王朱以派叛逆称帝,但怜其最后能幡然悔悟,以庶民葬之,鲁王爵位由其弟朱以海正式接任。其他诸郡王,各有处罚。

    第五道圣旨,崇祯帝发给了骆养性。不追究其过往罪过,令他屯兵天津,时时监视山东周显的动向。

    最后一道圣旨,崇祯发给周显。盛赞他的平叛之功,让其继续努力,剿灭残敌。但同时也下了死命令,让其务必在三个月内清扫刘泽清之乱,并攻占济宁。然后出兵河南,增援孙传庭。而李虹担任监军,具有直接指挥诸将的权力。

    等写完这六道圣旨,天已大亮,崇祯帝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向王承恩道:“去发旨吧!”

第九百一十一章 韩勇

    辽东,一场雪后,天气愈加寒冷。

    韩勇带着三十余个骑卒,趁着夜色一路向南,马蹄踏在积雪上发出“咔咔”的声响。寒风吹拂脸颊,像刀子一般疼痛,他将头压的很低,以最大限度的保持温暖。本来洁白的脸面却开始蓄须,使之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大上很多。

    击破勒克德浑之后,吉木率大部骑兵从辽阳方向向南撤离,而韩勇主动和那些伤卒一起留了下来。初时,满清忙碌追杀吉木,无暇顾及于他。他就趁势整编了刘麻子手下的士卒,并掠取了周边的数个清军戍堡,收编里面的汉人奴隶。而得知在辽东腹地存在一支明军后,无数不堪忍受欺压满虏的汉人,杀死他们所谓的主人,前来投靠。一时间辽东各处风声鹤唳,极大的震动了满清的高层。

    但这种情况没持续多久,待吉木乘船逃回旅顺,满清便开始回兵清剿韩勇他们。这些清卒熟悉辽东的情形,且战斗力远强于韩勇所率的这批乌合之众。而且,大量人前来投靠,韩勇无法一一验明他们的身份,其中有些就是清军派来的细作。

    几战下来,韩勇所率的明军损失惨重。幸亏刘麻子为匪多年,熟悉通远堡周边地形,带着剩余人逃进深山,在密集的林间穿梭。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有人死伤,但至少保留了大部分的精锐。

    而天气的变冷也帮了他们,前来征讨的清军后勤补给不上,大量士卒冻伤、冻死。看到已经差不多完全击溃了明军,他们便回兵撤出山林,将兵力部署在几个关键的戍堡内。想着先困住他们,等到开春之时再出兵清剿。

    在深山老林的明军条件虽然艰苦了点,但至少得到了喘息之机。韩勇和刘麻子趁着这段时间将大部分细作清查了出来,并重新整编了全军。最终得众近四千人,其中青壮两千余人,和以前的两万余百姓前来投靠简直是云泥之别。但这些人都是苦战坚持下来的,而且对满清是满腹的仇恨。

    刘麻子在战前分散藏起来的辎重物资也发挥了大用。粮食、武器,还有各种的棉衣、棉帽都被从埋藏地挖了出来。虽困于深山,环境恶劣,但却少有人因为缺少吃食、衣着而饿死、冻死。

    而且,在辽南的明军也没有完全忘了他们这支明军的存在。黄蜚利用熟悉辽南地形的当地人探查出了几条通向辽东腹地的小道,虽然在清军的严密封锁下,每次只能运送少量物资和资源,但却从未中断。

    现在,韩勇前来就是为了接收新的物资的。他听到动静,挥了挥手,身后骑卒连忙下马,向周围散开。他们各持弓箭,成扇形对着前方。

    韩勇拿出火石,引燃火箭。火箭发出红色的光芒,成一个圆圈状舞动。

    不一会,对面也同样闪烁起火光,只不过颜色是红中配着一些青色。

    韩勇向周显士卒道:“是自己人。你们先待在这里,马世先随我一起过去。”

    来人翻开帽檐,看着韩勇道:“韩游击,你来晚了。”

    韩勇听到他的声音,顿时一愣,“孟越,你怎么在辽东?”

    孟越道:“军门让我来的,他怕你一个人在辽东腹地活不下来。”

    韩勇撇了撇嘴道:“放屁。老子在这里几个月了,还不活的好好的。”

    孟越点了点头道:“那好,我回去后一定把你的这句话告诉军门,就说你说他放屁。”

    韩勇怒道:“孟哑巴,你找抽呢!我说的是你放屁,而不是军门放屁。你再这样胡搅蛮缠,小心我直接撕了你的那张臭嘴。”

    孟越淡淡一笑,“管好你自己吧!这次来,带了五百斤药材,二百柄长刀,三百个矛头,和两百件铠甲。另外,按照你之前说的,还带了一些冻疮药,以及两个医生。”

    韩勇惊喜道:“那太好了。你不知道辽东的天气,真的能冻死人。有了他们,我便不用天天听那些兔崽子的嚎叫了。时间紧急,不和你多说了。赶回给我搬上马,我还得趁着夜色尽快赶回去。现在那些鞑子兵一个个就像长着狗鼻子,天天找我的不自在。这次为了绕过他们,我就花多费了一个时辰。等到天亮,会更难办。”

    孟越点了点头道:“已经好了,现在就可以启程。”

    看着已经装载上马的大包裹,韩勇满心疑惑的问道:“你什么意思?用这些马直接将这些辎重运回去,那你们怎么回去?”

    孟越道:“不用回去了,我们和你一起去辽东。军门想要你想办法攻下宁古塔,解救里面不愿归降清军的大明将领。而我正好熟悉当地的地形,或许可以帮的上忙。”

    韩勇和孟越一路无语,等到回到营地的时候。韩勇去掉铠甲,换上一件厚重的虎裘,转手取过另一件递给孟越道:“冻死你个乌龟王八蛋。”

    孟越笑了笑,也同样换上。“韩游击,现在只剩这么点人了吗?”

    韩勇摇头道:“之前鞑子派了不少细作混入,我们损失很大。这边只有三百人,是前营,是防鞑子偷袭用的。后营那里还有三千多士卒和近五千百姓,总共有八千多人吧!”

    孟越有点奇怪,“还有百姓?”

    韩勇“嗯”了一声,“鞑子凶狠,凡是敢抵抗的百姓,他们一概斩杀。如果这些百姓不跟着我们,就只有死路一条。而且,他们大多数都是那些士卒的亲属,也无法舍弃。这一两个月,我送了大约一千老弱去辽南,以免除后顾之忧。剩下的,基本上人人都可拿起武器抗敌,也不是一无是处。”

    孟越点了点头。

    韩勇拿过一个铁棍,在碳灰下翻动,不一会翻出一个黄滋滋的玉米。他用手掰开,将一半递给孟越,另一半自己囫囵吞枣的吃着向外走去。“你先垫吧垫吧肚子,我去找王大当家,我们晚上再讨论你说的那件事,到时候我请你吃肉喝酒。”

第九百一十二章 宁古塔

    孟越美美的睡了一觉,等到他醒来的时候,天已微黑。他走出茅屋,冷风吹拂脸面,久违的感觉。

    本在远处,和几个士卒围坐在火堆旁吹牛聊天的一个高大青年连忙站起来,走向孟越道:“将军,您醒了。韩游击吩咐我,等你醒了就让我带你去见他。对了,我叫高阿牛,是韩游击的贴身侍卫,你可以叫我阿牛。”

    孟越点了点头,“那走吧!”

    两人七拐八拐,最后在一个较大的木制房子前停下。房子看起来比一般的房屋大一点,两侧有士卒把守,而正面空着,类似于议事的大厅。里面燃着好几盆炭火,暖烘烘的。即使屋外的凉风吹来,也让人不觉寒冷。在这样的深山里,什么都缺,就是不缺木柴。

    韩勇看到孟越,连忙站起来向众人道:“这位是孟越,孟守备,是从莱州一路赶来协助我们的。以前的时候,他曾在孟乔芳手下效力,对辽东的情况还是了解的。”

    孟越扫视了一圈屋内的众人,除韩勇和自己外,还有五人。其中一人年纪最长,一脸麻子,坐在韩勇身旁,应该就是刘麻子。他连忙拱手道:“初来乍到,以后诸位多多指教。”

    韩勇笑骂道:“这家伙跟随军门久了,也变的有点文绉绉了。别在那里废话了,赶快过来坐下。”

    孟越看韩勇右边的座位还空着,显然是特意给他留的。

    然后韩勇指向刘麻子道:“这位是刘大当家,现在是我的副将。我们这次之所以能逃过鞑子的追杀,都是刘大当家的功劳。”

    孟越连忙拱手道:“失敬,以后刘大当家多照顾小弟一二。”

    刘麻子有点局促,“好说,好说。”

    韩勇继续介绍其他人给孟越,“那个肥头大耳的叫吴雄,你们以前应该见过,他是骁骑营的一个把总,因受伤而不得已留在了这里。现在我们所有的骑兵,总共五百骑都由他统领。那个瘦子叫张士国,那个脸上有道长疤的林峰岳,他们两个都为千总,统领着两个千人队。那个看起来瘦瘦弱弱,一阵风都能吹倒的叫余文。他爷爷可是考中举人的人,他老爹也是饱读诗书。后来鞑子入关,他老爹自缢,而他被掳到辽东为奴。我把他救出来的时候,也只剩下半口气了。别看他不起眼,他可是我军的军师加火药师傅。现在在这里,万人敌已经可以自制了,都是他的功劳。”

    余文看起来只有不到三十岁,文质彬彬,向孟越道:“书生余文,拜见孟守备。韩游击所说的,多为谬赞,孟守备不可当真。”

    孟越回礼道:“余先生客气。我认识的韩勇可不是那种会随便夸别人的人,多是先生之才足以令他佩服。”

    韩勇笑道:“孟越倒是喜欢说真话,余文在这里确实有点大材小用了。他身体不好,在天气稍暖之后,我就会派人把他送回登莱。以他的才学,军门必定喜欢。”

    众人寒暄了一阵后,韩勇把孟越来的目的给众人讲了一遍。

    吴雄小声问向张士国,“宁古塔在哪里,离这里远吗?”

    张士国小声回道:“在宁安,在东北方向,距离海边没多远。”

    吴雄惊道:“这不老远了吗?怎么想到去打那个地方。”

    韩勇道:“宁古塔是关押犯人的地方,里面除了一些不愿归附鞑子的大明官员将领外,还有一些是犯了罪的鞑子官员。现在鞑子正在集中全力进攻朝鲜,军门大概是想通过打下宁古塔震动一下鞑子,以支援在朝鲜的林总兵。”

    孟越道:“军门的确是这样的想法。而且,目前黄佥事已经在五十道驿全线反击,目的也是为了牵制清军前去朝鲜。”

    林峰岳道:“但我们刚被鞑子清剿过,损失极大,本身就没余剩多少兵力。如若我们率领剩余士卒前去宁古塔,一旦鞑子攻来怎么办?而且我听闻鞑子在宁古塔有不少兵力,靠我们这点人能拿的下来吗?”

    余文突然道:“或许可以。”

    林峰岳发愣,韩勇却满脸惊喜道:“余文,你说。”

    余文沉默了一会道:“宁古塔为东北三边之首,在皇太极时期,任命吴巴海为副都统,镇守宁古塔。他管理的区域很大,平时一般是向满清提供八旗兵员和向戍边部队输送物资。但因为宁古塔地处偏远,环境恶劣,且周边并无敌人,驻防的正规清军并不多。而战时,又会调部分青壮前去从战。所余之人,以老弱病残为主,且数目一定不会太多。”

    林峰岳问道:“不会太多是多少人?”

    余文回道:“应该在千人以内。”

    林峰岳气笑道:“我们现在是有三千多人,兵力比他们多很多。但如何能跑那么远,而不被鞑子发现?一旦中间泄露了信息,吴巴海肯定会调周围的兵卒前来增援。到时候我们就是一个死,而且还要连累跟着我们的好几千百姓。”

    余文道:“所以,我们不能被鞑子发现,而且出征的兵力不应该太多。”

    韩勇道:“余文,你继续说。”

    “之前与鞑子交战,我们不是得到了不少清军的军服吗?这次出征,只用骑兵。可以让他们换上清军的军服,以支援朝鲜前线为由,一路前去宁古塔。现在朝鲜大战,满清已经派了好几支军队前往,我们混在其中,一般不会被识破。只不过这次我们很有可能不得不与鞑子直接见面,可能要全部剪成猪尾巴辫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已只能委屈那些兵卒了。”

    韩勇道:“这个不是问题。心向大明,为国效忠。即便是再迂腐的祖先,也不会指责我们不孝的。我担心的是我们现在只有五百骑兵,以这点兵力,能拿下宁古塔吗?一旦拖延,后果将不堪设想。”

    余文笑道:“兵力不是问题。宁古塔里关押的多为犯人,大部分是一辈子都不能出来的奴隶,对鞑子满心仇恨。只要我们派人偷入里面,说服一部分人趁乱起事,到时候有他们里应外合,一定可以拿下宁古塔。”

第九百一十三章 夜袭

    末代驸马正文卷第四百八十章夜袭月光照耀之下,四周依稀可以看清。在森林密处,二百余骑围坐在火堆旁,畅谈欢笑。空中气弥漫着烤肉的香味,经风一吹,远远飘散。

    谢迁高声喊道:“一人一口酒,胆敢多喝者,我直接踢烂你们的屁股。”

    周围一阵哄堂大笑,其中一人跟随谢迁最久,高声回道:“大当家,屁股被你踢烂了骑不成马,你要抱着我们吗?这样嫂子会不会吃醋啊!”

    “我抱你奶奶!”

    “大当家,这个我倒是不是很在意,只当是突然多出来一个爷爷就可以了。但我奶奶都六十多岁了,而且爷爷还在世。如果他知道您要和他抢老婆,或许会直接拿菜刀和你拼命,您到时候可得小心点。”

    谢迁勃然大怒,上前就要去踢那人。但后者突然间像猴子般的跳起来,边跑边大声喊道:“爷爷要谋杀亲孙子了。”

    谢迁作势追了两步便停下来,高声骂道:“刘猴子,下次让我逮到你,就直接剥了你的猴子皮。”

    谢迁骂骂咧咧的坐回到周泰身旁,伸手递给他一块羊肋骨。“他们刚烤好的,你就直接拿着吃吧!”

    周泰接过来,笑声道:“谢过老大。”说完他便狠狠的啃了一口,满嘴流油。

    谢迁无语的看了周泰一眼,顺手找了一个长棍,将一整片厚饼穿在上面。伸到火堆上边烤边向周泰道:“喂!周泰。以前的你,是不是就是那种除了吃饭、睡觉,什么事情都不做的富家贵公子?按说,你的年纪比你的那位小叔还大几岁,但你烤东西,在野外生存的本事比着他可差远了。记得我和你小叔初见之时,也是在这样的一个晚上,他当时正在烤东西,而我还前去讨了几口酒喝。”

    周泰满口塞肉,含糊不清的说道:“我哪能和小叔比,他什么事情都爱自己做,而且每件事都能做的很好。而我只要天天吃饱喝足,再有人陪我偶尔打打架就可以了。以前的时候,师傅就说我没心没肺,活的简单,是冲锋陷阵的大将人选。而说小叔他历来考虑的很多,事事追究极致,是谋划全局的帅才。现在想想,越来越觉得师傅他说的很对?”

    谢迁点了点头道:“师傅,你们共同的师傅吗?他看的倒是挺准的。他现在人呢!不知道我是否能有幸见他一面?”

    周泰脸上闪过一些黯然,凄然的摇了摇头道:“我也不知道他现在在哪里,或许回义乌老家了吧!我问过小叔几次,他却什么都不告诉我,只让我不要多问。”

    谢迁听周泰语气,知道这其中可能涉及一些不能让人知道的秘密。他也不再多问,只专心继续烤自己的饼。突然,他猛的一下站起身来,向斑驳的树影间张望。周泰站起身来,小心翼翼的问道:“老大,怎么了?”

    不一会,外侧传来哒哒的马蹄声,一骑飞驰到谢迁跟前翻身下马,单膝下跪道:“禀当家的,后面有百余骑正在快速追来,离这里只有大约三十里。”

    谢迁点了点头,问道:“就这百余骑吗?其他的方向可还有追兵?”

    “兄弟们仔细探过了,方圆五十里内都没有。我们之前每一次劫掠哨堡,都是按照您的吩咐,每次所派都不满百人。这些鞑子大概以为我们只有这么点人,这才仅仅聚集了这百余骑就敢如此明目张胆的追来。”

    谢迁沉思了片刻,望向周围跃跃欲试的部众,高声道:“都赶快吃,半刻钟内给我搞定。之后灭火,留下二十人看马,剩下的人随我一起去灭了这帮狗鞑子。”

    周围爆发出一阵震耳欲聋的喝彩声,随即士卒的一切动作都快了起来。

    谢迁他们连续突袭了五个沿海的哨堡,将里面的人全部杀死,能带走的全部带走,不能带走的也都都完全烧掉。如此明目张胆的行为,第一时间引起了后方营寨的注意。他们在一个满人寨主的主持下,迅速周边六个营寨中的所有骑兵,气势汹汹的追来。本来他们还集合了近千步卒,但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以为是山贼突袭,行动缓慢的步卒反而很有可能拖累全军的行进速度,故而前来追击的只有这百余骑。

    清军重视辽东腹地,而对沿海这些人烟稀少的地方很少关注。稍微远离海岸的营寨一般都是一些不愿迁移到辽东腹地的当地人,这些营寨或大或大的有四五百人,小的不过一百余人。他们管理着周边的土地、山林,在平日每隔一段时间便向清军纳贡一次,还负责警戒着周边沿海的动静。每当明军袭来,他们便是防守明军的第一道防线。而在前方战时紧急之时,他们也听从清军的征调。就如现在还在持续的松锦之战,基本上每庄每户都有不少青壮上前线。

    这些人中,有汉人,有满人,还有其他一些其他少数民族的。他们并非士兵,但长期在山林间行猎,与熊虎搏斗,无一例外他们都是最好的猎手。尤其是他们的射箭功夫,更属一流。但大部分青壮都被调往前线,遗留在后方的青壮并不十分多。

    而周围仅有的一处满人山寨,里面只有数十人,属于清军遗留在后方专门用来管理这些沿海百姓的。但他们人少,而这些山寨之中彼此之间,为了争夺土地、猎物,时不时的就要干上几架。而满人认为这种情况有助于自己的统治,对他们不仅不加限制,反而还从不断暗中怂恿,使他们相互之间更为不和。

    因为周围都是丘陵,平时很少有用到马的时候。这百余骑兵,带上满人的三十骑竟然来自七个营寨。他们匆匆聚在一起,没经任何整训便行出发。仇视的营寨之间彼此怒目而视,要不是上面有满人压着,他们恐怕早就彼此打了起来。

    但即使如此,他们也是东一团、西一团的彼此防备着。有的快,有的慢,在道路上拉开长长的一段距离。前无斥候,后无探哨,队形散乱到了极点。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2595/ 第一时间欣赏末代驸马最新章节! 作者:白马啸秋风所写的《末代驸马》为转载作品,末代驸马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末代驸马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末代驸马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末代驸马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末代驸马介绍:
Q意Q交流群:680509591末代驸马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末代驸马,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末代驸马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