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末代驸马TXT下载末代驸马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末代驸马全文阅读

作者:白马啸秋风     末代驸马txt下载     末代驸马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九百五十九章 杂事2

    高奇到达德之岛之后,耗费十多天时间游完了全岛。除了已经在龟津完工的大明城外,他又在德之岛的南部和北部建了两座辅城。虽然面积不大,但两城依山而建,占据着德之岛的两大高峰,易守难攻,俯瞰全岛。

    同时,高奇将在德之岛的琉球百姓重新编了籍,赋予他们大明户籍,使岛上明人达到八千余众。之前他经过舟山时,从韩括那里调了一大笔钱。他利用这笔钱,雇佣当地人建城、筑港、开垦田地,使本十分困苦的当地人一下子变的富裕起来。无数琉球人从邻近的奄美群岛和琉球本岛前往德之岛,使这个不知名的小岛成了整个琉球的最繁荣所在。

    而有了大明撑腰,琉球王尚贤也开始有所动作。他直接驱逐了琉球本岛上控制海贸的日本官员,绕过日本派船前去大明和南洋,中断了几十年的海贸开始逐渐复苏。但此举也彻底惹怒了鹿儿岛藩,他们派出了一个近两千人的船队大张旗鼓前来琉球。

    这时,尚贤才开始恐惧,连忙向高奇求救。高奇调了三十艘战船,汇集琉球战船近五十艘出战。但无论高奇,琉球,还是鹿儿岛藩都没有开战的打算。对峙了数天后,日军撤退,但没有撤回日本本土,而是驻扎于已经完全被他们占据的奄美群岛。

    这一次,尚贤赌对了,日本不敢招惹大明。但当日本人拿出琉球称藩日本的国书后,他也不敢不承认。毕竟,在这片海洋,鹿儿岛藩具有绝对的控制权。在不断的争论和妥协下,鹿儿岛藩同意将海贸权交换给琉球,但琉球每月都要付一大笔岁币给鹿儿岛藩。

    对于这种情况,高奇乐见其成。在大明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实在不宜再和日本起大规模的冲突。而且以当前大明在琉球的实力,也的确不是鹿儿岛藩的对手。经过这一事件,以前积攒下的矛盾直接明面话,而扮作海盗偷袭明朝和琉球船队的事情进一步增多。

    鹿儿岛藩还有一个名字,萨摩藩。它位于九州的西南部,一直都是日本强藩。在决定日本走向的关原之战中,他属于西军,与德川家为敌。但在战后,德川家康却忌惮鹿儿岛藩的强大战力,基本上维持了鹿儿岛藩的原状。

    对于德川幕府,鹿儿岛藩满心仇视,只是限于幕府的强大才不敢妄动。而实际上,在幕府末期,正是鹿儿岛藩组成倒幕联盟。才最终废除幕府,还政天皇。而在明治天皇掌权之后,日本内阁的大部分阁员都来自鹿儿岛藩。

    现有鹿儿岛藩的家主岛津光久年不过三十五岁,却雄心勃勃。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在内采取高压政策,排除异己。在德川幕府发布锁国令期间,开采金山、开发新田,以振兴藩内产业。对外,加强对琉球的盘剥,积极参与对朝事务,甚至选择和大明直面相抗。

    靠鹿儿岛藩岛津氏一己之力,必定不能和大明相抗。岛津光久当然知道这点,他的计划是将整个日本拉入战局。他不断派遣使者去江户,向德川家光呈明大明所面临的困境以及此时出兵夺取朝鲜的可能。

    但德川家光并非丰臣秀吉,他没有那么大的野心,要不然也不会不断加紧锁国令。对于岛津光久的极度热情,德川家光则冷淡的多。要知道即使拿下朝鲜,最大的受益者是鹿儿岛藩而不是他。毕竟,距离朝鲜最近的是是鹿儿岛藩,而愿意积极向外扩张也是他。在一定程度上,德川家光甚至希望大明替他教训一下这个不听话的强藩。

    对于岛津光久的提议,德川家光完全置之不理。但也没有对他的举动做过多的限制,默认了他在朝鲜的一系列举动。而岛津光久却加紧了与满清的合作,他想通过夺取朝鲜从而在声望上压过德川家光。

    这些情报通过到日本的大明商人一点点的汇集回大明,使周显对日本的情况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至少在短期内,鹿儿岛藩并不会选择与大明直接开战。而对鹿儿岛藩在对马岛上帮助满清训练水师的事情,他只是派人照会了德川家康,并没有直接过激的行为。这也是周显目前的困境,实力不算弱但太过分散,在某些方面只能采取守势。即使明知道将来某一天可能酿成大祸,但也只能稍作限制。

    在明末,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这萌芽只存在于南方。之所以如此,是由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宽松的政治环境、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综合促成的。

    例如,在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就在南方推行改稻为桑。明中期以后,以丝、棉纺织业为主的纺织业已变得十分发达。再加上官方的宣传以及利益的驱使,在明末江浙地区,大量种粮的田地变成了桑田。

    在宋代,有谚语“苏湖熟,天下足”。但到了明朝,就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大量桑田促进了纺织业的繁荣,在明末,有些纺织作坊甚至可以雇佣上千人。而各种丝质品、瓷器、茶叶是西方,以及南洋诸国最喜欢的货物。

    山东境内多山少田,人口众多,周显如果改稻为桑,只会引发更大的问题。在山东发展大型纺织业根本不现实,而山东的瓷器,虽然淄博有瓷都之称,但现有的几个瓷厂规模性,出产量,远不能满足海贸的需求。而茶叶更是只有各种野茶。简单一句话,山东靠南方的那种发展模式根本行不通,必须找到一种适合它的发展模式。

    实际上,周显对于山东并不存太大的期待。毕竟韩括驻兵于崇明,又占据舟山,以后海贸的货物都可从苏浙地区购置。山东的问题是田少人多,人多可以转化为发展的原动力,但在缺地少粮的情况下,只能沦为负担。如何养活这么多人,才是周显考虑的重中之重。

第九百六十章 杂事3

    但说起来简单,做的时候却难以想象的困难。从南到北,各地粮价都在飞速上涨。虽然周显对山东粮食进行管制,使每石米的价格维持八两银子。但山东之民多穷苦,即使是这样的价格,依旧很多人吃不起。而周显也不可能一直拿银子补助他们,寻求一种可持续的,稳定的发展模式才是长久之道。

    新发行的金币和银币已经开始在山东境内逐步流通,效果良好,百姓对它的接受程度超过了周显的意料。虽然底层依旧以铜钱交易为主,但至少为更大规模的贸易创造了条件。

    后来,还是顾炎武和黄宗羲共同提出了一种近乎于近代的经济模式,彻底解决了周显所面临的困境。

    这种模式,以华夏钱庄为核心,以莱州炮厂、芙蓉岛船厂、胶州盐场几个官有大厂为重点,汇结山东所有人力、资源、财力,力求建立一个更好控制的运营模式。

    山东境内,包括第一军,勇字营、仁字营二营,克己营、骠骑营和神火营在内,如果最后招募完成,总兵力就可以达到近五万之众,而这些士卒的衣食住行都是很大的生意。这还不包含在辽南、舟山、朝鲜和琉球的明军。

    借助于华夏钱庄流通功能,周显吸纳民间零散的金银,而以票据的模式给他们随时支取的权限,这等同于后世的存钱功能。虽然大明百姓很不习惯这种模式,但当许诺给予一定的利息并真正看到可以随时支取后,这事便变的简单了许多。在很短时间内,便聚集了近百万两白银。

    而这些聚集来的金银被周显拿来扩充炮厂、船厂、以及兵械厂的规模。这一方面可以满足明军的日常所需,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大量招募工人来解决一大部分百姓的吃饭问题。

    同时,以合作分利的方式让山东境内的乡绅富户拿出金银进行投资。像军服、军靴、羊皮袋、棉被、帐篷等一般性质的军需物资,周显把它们完全分了出去。由有钱的乡绅富户建厂、招募工人、进行生产,最后由明军负责掏银子收购。而这些银子,自然通过华夏钱庄的票据进行支取。

    还有就是,官府通过投银子直接参与某些厂的经营。例如淄博的瓷厂,胶州的民间船厂等,让他们扩大规模,以公私合营的方式进行分利。而制作出来的海船直接投入海贸,而淄博出产的瓷器又直接充当运往西方和南洋的货物。这些都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富裕了一批首先参与进来的人。

    这些人继续扩大厂房的规模,招募更多的百姓,以赚取更多的银子。而他们赚取大笔银子,更能鼓动更多的人把钱投入到新的厂房里。靠着他们给工人发放银钱,又有一大批人可以勉强过活。

    山东矿产资源丰富,周显以分包的形式将这些矿包给当地的乡绅富商。例如约定例如十年、二十年的开采权限,之后由官府收回,让他们投入金银进行前期开采。而官府对他们开采出来的矿石进行收购,然后锻造兵器和火炮。

    最重要的是,周显还在山东境内推行了一些大的工程。例如通济渠,从莱州到淄博的路,以及从临朐到临沂的道路等。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周显便可解决山东一大批人的吃饭问题。而有了银子的他们又可促进商铺、饭馆和其他一些特有行业的繁荣。而无论是那些富裕起来的人,还是这些店铺,周显都对他们进行征税,从而丰盈府库。

    而在另一方面,利用山东三面临海的地理环境,有较为丰富的渔产资源。周显鼓励渔民下海捕鱼,而同时以官方的名义对这些渔产进行收购。除了一部分供应军中士卒外,也在民间进行专门的贩卖。在这个时代,单纯依靠六畜无法提供足够的肉食,向海洋索取无疑是一个好的选择。

    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按照顾炎武和黄宗羲所说的,只需要给他们数月时间,或许山东的情况就会完全改观。

    而周显也完全放手让他们二人去做,并持续为他们提供各种支持。黄宗羲认为这是自己大展宏图的机会,在各个方面的表现都异常活跃,也提出了很多积极的建策。他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也令周显大开眼界。

    最令周显欣喜的是宋应星的到来,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才。例如,他所著的农业书籍里面详细的记录了育种、生苗、收割等各个过程,对于各种农作物的耕种环境和产量都有深入的了解。他所著的手工业著作里面有关机械、砖瓦、陶瓷、纺织等各个方面,详尽而实用。甚至他在兵器、火药、硫磺、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方面也有了解。在这个年代,他简直就是一个行走的活百度。但这样的一个人,在大明也仅仅是一个正九品的司理,还真是难以想象。

    周显让宋应星挂了一个莱州同知的虚职,并让他掌管莱州的六艺学院。他在莱州,帮助赵宇改进了火药的配方,使之威力更大。提议用一个圆锥弹代替分散的钢珠,以加大燧发枪的射程。还提出了当时最先进的金属分类,明确了铜、铁和其他金属的不同。锻造武器时他采用合金,增强了硬度。甚至,他还提出了一套采煤的方案,使采煤变的更加有效和安全。

    在以前,宋应星的学识只体现在书作中,但在这里他有了充足的施展空间。而周显对他的各项提议无有不从,给予他的薪俸甚至比一地巡抚更高。

    在顾炎武、黄宗羲、还是宋应星等人的积极运营下,山东的形势以可以看得见的变化在好转。而通过这些人,周显建立了一套独立于山东官僚体系之外的另一套体系。虽然各府的主官依旧有朝廷派的人担任,但在中下层官吏中,周显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已经超过了朝廷。

第九百六十一章 离间

    辽南,复州五十道驿。

    满清郑亲王济尔哈朗坐在一片虎皮毯上,双眼紧闭。他的正前方燃着一堆火,数个正蓝旗将领围坐在他周围,都沉默不语,脸上却有明显的焦急之色。阵阵的喊杀声遥远而低沉,就如来自天边的呐喊。

    随着一声声的巨响,城墙被轰开了近一丈的豁口。

    尚可和看到大喜,连忙指挥清军蜂拥而上。但他们刚冲到豁口处,映入他们眼前是一排一窝蜂。数百个火箭带着烟和火苗喷射而出,在狭窄的豁口处来回乱窜。先行拥入的清军躲无可躲,纷纷中箭倒地。一击之下,竟有百余人的死伤。而后面清军士卒顿时大惊,紧跟着一哄而散,再也不敢上前。

    明军连忙上前杀死受伤的清军士卒,用礌石、巨木堵住豁口。接着又是清军的火炮声,隆隆不绝。

    一个明军士卒匆匆而来,单膝下跪向高毅道:“禀高守备,所有百姓和伤卒已经撤到安全的地方了。”

    高毅点了点头,下令道:“让何威殿后,剩余士卒逐次退出城去。不能带走的东西都给我烧掉,什么都不要留给鞑子。”

    尚可喜在尚可和的引领下走进五十道驿。它本来就是一座兵城,在明军占据之后,又建了很多防御设施。但在清军火炮的不断轰击下,城中房屋倒塌十之八九。明军在撤出之时,又到处放火。一路行来,满地都是破碎的砖石和燃烧的木头。要彻底清理这些杂物,恐怕也要耗上十数天。

    尚可喜手下大将胡顺带着一队士卒走了过来,拱手向尚可喜道:“大王,城中明军撤的太快,兄弟们完全没有料到。我们首先入城的兵力太过分散,一时不能集结。虽然有千余人前去追击,但在路上中了明军的埋伏,死伤很大,这才让他们逃走了。属下指挥不利,请大王问罪。”

    尚可喜摆了摆手,“这怪不得你。本王知道我大军来攻,明军必定守不住这里,但没想到的是他们逃的这么快。罢了,一群败兵,逃了就逃了。”

    胡顺从怀中拿出一封信递给尚可喜,“大王,属下进入明军大营的时候,发现了这封信。是黄蜚写给您的。”

    尚可喜心中奇怪,拿起来看了一遍,最终叹了一口气,“黄蜚害我。”

    他的谋士金光拿过来看了一下,脸色顿变。这信中写了黄龙对尚可喜的救命之恩,满清戮杀尚可喜父兄的事情,以及两人旧日的情谊。直言满清让尚可喜单独进攻五十道驿,无非是想借明军的手削弱尚可喜的实力。为了不中满清之计,黄蜚才下令大军撤出。信中还隐约提到以前和尚可喜的私下交往,提出随时欢迎尚可喜重归明军。“大王,此信万万不能让外人所知啊!”

    尚可喜摇了摇头,“能瞒的过去吗?虽然信的内容可以瞒过去,但只要他们知道有黄蜚给我留了信而我瞒而不报,就必定引起摄政王的猜忌。你忘了孟乔芳吗?就是因为想换回他的儿子而与周显私下联系,最终落的那样的下场。”

    金光问道:“那我们现在怎么办?”

    尚可喜想了想,从金光手里拿过信递还给胡顺,“胡顺,你去找郑亲王,请他率部入城。另外,也请他把这封信代为上呈给摄政王。还有一点,尽快统计出全军的死伤,也一并上报。我就不信,我军十日强攻的损失还抵不上黄蜚的一纸反间信。”

    待胡顺走后,金光拱手道:“置之死地而后生,王爷英明。”

    尚可喜叹了一口气,“以前的黄蜚可是个忠厚人,什么时候变的如此偷奸耍滑了,竟然对本王施行反间计。我们是汉人,本就受满人忌惮,一点小小的怀疑在将来都可酿成大祸。记住,以后再有黄蜚的书信,不要打开,直接送予摄政王。”

    范文程骑在马上,遥望远处的五十道驿。“终于到了。”

    屋内燃着两个炭盆,暖烘烘的,济尔哈朗侧坐在一张胡床上。松山之战,他被曹变蛟击伤。自那之后,每当天寒之时,他受伤处便钻骨的疼痛。听了范文程的话语,他眉头微蹙,“现在我大军虽然占据了五十道驿,但明军依旧占据着金州和复州。而在辽阳,也没杀了那个贼首韩勇。这个时候再入关,摄政王他是怎么想的?”

    范文程道:“从五十道驿向南,山路崎岖难行,尤其在这冬日。再行进军,损失必大。最好的方法就是完全占据五十道驿,堵住明军北上的路径。等到时机成熟之时,再一举剿灭。而贼首韩勇虽然还在,但在我军的攻击之下,损失惨重,谅他也掀不开什么大浪。而摄政王选择此时入关,是奴才提议的。”

    济尔哈朗露出隐隐怒色,“范学士,范大学士,先皇对你可不薄啊!你这么快就投了新主子吗?”

    范文程摇头苦笑道:“王爷,奴才的主子是大清,是我大清的顺治皇帝,而并非摄政王。您看看这一年,先皇驾崩,宁古塔大乱,朝鲜叛乱,辽南的明军多次侵入盖州,还有蒙古察哈尔部之乱经年未平。这个时候的大清,虽算不得风雨漂泊,但也损失颇重。在这个时候,每个大清子民都应放下个人成见,以求攻克难关。”

    济尔哈朗沉默了片刻,说道:“本王不是怪你,但辽东局势未平,此时真的适宜出兵吗?”

    范文程道:“王爷,你可知道明境现在的形势?”

    看济尔哈朗摇头,范文程说道:“在山东,刘泽清叛乱,扶鲁王朱以派称帝。虽然周显平定了叛乱,但在南有孙可望占据淮南,在西有闯军占据临清,他的日子并不好过。在陕西,孙传庭出秦,与李自成在南阳相持。而因为孙可望占据淮南,阻断运河,使南粮无法北运,还扶唐王朱聿键称帝。现在大明两帝一王并立,北地粮价飞涨,已陷入大乱。此时出兵,正是最好的时机。”

第九百六十二章 清军入关

    这些情况,济尔哈朗并不清楚。听范文程这么一说,他顿时直起身子,“那现在岂不是我们入主中原的好机会?”

    范文程摇了摇头道:“奴才以为,还不是。暂且等下去,明国接下来会更乱。这次入关,主要目的不在于劫掠财富和人口,而是试探一下明境各地的防戍情况和真实的实力,且为将来入主中原做一些准备。”

    济尔哈朗脸带疑惑道:“准备?”

    范文程点头道:“北地大乱,人心思变。在这个时候,我们通过此次出兵展现我军实力,同时可以通过晋商和驻扎于各地的明朝官吏和将领取得联系。以金银结交,说服他们为我们大清效力。若是我们将来真的入主中原,这些人将是我大清最大的助力。还有就是,可以借这次出兵彻底解决察哈尔部的问题。”

    后不久,济尔哈朗将五十道驿交给尚可喜,领兵北撤。在北撤过程中,他又对辽阳附近进行一次大清剿,进一步缩弱了当地的反抗力量。接着,多尔衮下令以济尔哈朗和尼堪为将,率军三万出征。

    这三万士卒中,有八成为骑兵,且蒙古骑兵占了很大的比例。他们绕过山海关,从蒙古境内入关。其中一部在尼堪率领下从喜峰口突入,攻破蓟州镇,一路向西,直逼京师。另一部在济尔哈朗的率领下从黄崖口攻入,破密云,下怀柔,进逼京师的北大门昌平。

    一时间,京师危急,天下震动。

    而在江淮,艾能奇得白文选援兵之后,猛攻合肥。十日后城破,因河南失陷而逃到合肥的河南巡抚越其杰自杀,佥事陈潜夫战死。隆武军继续向南进军,连下舒城、霍山等地。在桐城,艾能奇又击败马士英和刘良佐的合部,大破明军。

    慌乱之下,马士英竟然放弃了安庆南渡,兵力折损严重。这样的结果是,江淮尽为隆武朝廷所得,隆武军可以随时渡江进攻江西或南京。更为严重的是,马士英在兵败之后,认为南京不可久守,和刘良佐一路向西逃窜。而最终以前去征兵为由偷入武昌,在楚王朱华奎的配合下,完全占据了左良玉的老巢。

    南阳战事激烈。孙传庭本来想通过占据南阳,阻断湖广闯军与开封闯军的联系。以自军一部兵力与左良玉、秦良玉、何腾蛟等部南北夹击,先攻破刘体纯,然后在北上与闯军决战。但刚攻破樊城,刘芳亮便率援兵赶到,而刘宗敏、李自成接踵而至。使他不得不抽回进攻襄阳的军队,全力应对李自成。

    本来,刘体纯困守孤城襄阳,外援断绝。左良玉、秦良玉、何腾蛟三部人马合在一起远超襄阳闯军,但何腾蛟为湖广巡抚,而左良玉、秦良玉为外将。按照规制,左良玉、秦良玉应由何腾蛟控制。但左良玉桀骜不驯,又在开封吃了文官统兵的亏,哪里肯听何腾蛟的?

    最初的时候,三军还能合力攻城。但等到损失逐渐加大,而何腾蛟供应粮草不继,左良玉手下兵卒又军纪败坏四处劫掠良民等诸多事情发生后,两者之间的矛盾愈加严重。到后来,除了秦良玉部还在全力攻城外,左良玉和何腾蛟两部彼此忌疑,在内斗上花费的气力远大于御敌。

    数月之战,即使在襄阳城中粮草紧缺,不断有人饿死的情况下,依旧不能破城。而当左良玉听闻武昌被马士英和刘良佐占据之后,顿时大怒,撤兵返回武昌。而左良玉手下兵力基本上占了三者总兵力的半数以上,他撤兵之后,便再也无法对襄阳形成合围之势。何腾蛟和秦良玉无法应对,只得暂时退守荆州,再行募兵。

    孙传庭知道自身兵力少于闯军,在李自成率三倍之敌杀来之时。他主要采取了守势,令大部人马紧守各处要隘,逐步抗击,抓住机会就主动出击,不断消耗闯军的兵力和锐气。而曹变蛟率精骑游猎在外,袭取各处,以作牵制之用,使李自成不能将全军压上。

    李自成心忧襄阳闯军,求战心切。而孙传庭恰好利用这一点,连战皆胜。也幸亏攻取南阳之时,明军得到了一大批粮草,才能支持至今。但随着襄阳解围,李自成倒不那么急切了。反而是满虏再次入关,崇祯帝无兵可调,不断下令孙传庭尽快与闯军决战。而实际上,南阳的粮草也的确支撑不了多久了。

    各处明军放弃外围,汇聚向南阳周边,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些看似很小,但意义却十分重大的事情,大部分和隆武帝有关。

    在拿下安庆之后,隆武帝朱聿键返回凤阳,祭拜朱家祖先。他借着满清再次入关这件事情,给崇祯皇帝写了一封信,并传阅四方。信中言说满虏肆虐,百姓罹难。为了天下苍生,他提出和朝廷暂时罢兵,并愿意增援一万士卒助崇祯皇帝将清军驱逐出关。

    实际上,朱聿键占据江淮,而且还受孙可望挟制。他想要率兵北上,要么经由山东,要么通过河南。但两地,一个在周显控制之下,另一个在闯军掌控之下。无论哪一方,都不可能准许他北上。而他刚占据整个江淮,根基未稳,正需要时间来稳固和消化新占之地。他暂时已没有实力再行扩张,而朝廷派出人马反击才是他最担心之事,目前两者罢兵才是最符合他利益的。

    其实,在隆武军占据安庆后不久,黄得功第一时间便率部进驻枞阳,拦截了隆武军前往南京的水路。而驻节九江的江西都督袁继咸在杨廷麟的劝说下,在各府紧急征兵两万,进驻怀宁,和黄得功形成了对安庆隆武军的夹击之势。

    也就是说,这封信写的大义凛然,似乎处处为天下人考虑。但实际上,都是些无用的废话,背后所蕴含的都是利益。但这样的信,却最得天下士人的心,而普通老百姓也因为痛恨满虏而交相称赞隆武帝。

第九百六十三章 清军入关2

    崇祯帝看过隆武帝所写之信后大怒,但又无可奈何。他应也不是,不应也不是,最后只能当作没有看见,没做任何回应。黄得功兵少,袁继咸所招之兵都为新募,短期内也不具有击败隆武军的实力。而隆武帝也并非目前崇祯帝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便暂且罢兵。明面上没说,但实际上崇祯帝却接受了隆武帝的罢兵建议。

    还有就是,为了解决兵员不足的问题。朱聿键以隆武帝的名义下诏,宣告废除天下贱民,准许他们从军。此举不仅让他让他在苏浙得到了近三万士卒,还收获了一个仁义之名。而且这些贱民处于整个大明的最底层,论吃苦耐劳的程度,远超常人。最重要的是,他们对朱聿键感恩戴德,并愿意为之效死。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朱聿键获取了无与伦比的政治资本。即使忠于崇祯帝某些官吏,也对朱聿键赞赏有加。而普通士民,也多支持于他。其声望如日中天,甚至有人开始私下讨论他和崇祯帝,哪个更适格当大明的皇帝。

    实际上,在乱世,一切都要靠实力说话。但这些言论一传来,却可以直接挑战了崇祯帝的正统性,而引得更多人投向隆武帝。这个在乱世,就犹如一个标杆,使更多的有才之人汇集到他的身边。

    在这种情况下,崇祯帝的日子无疑更加难过。

    临近新年,天气变的越来越冷,却没有一点即将过年的气氛。京师已经全面戒严,外九门中也只有西直门和安定门两门每日开放一个时辰。城墙之上,或坐或站,满是士卒。偶尔传来响鼓之声,传达时间,也提醒士卒小心戒备。

    京师的街道上,拥满了乞丐,都是从各地逃入京师的。每日都不断有人饿死、冻死或者因感染瘟疫而死。衙役每天一大早将一车又一车的死人拉出城,来不及安葬的就直接推进西山的沟壑里,恶臭盈满了整座山谷。

    而活着的人,情况也好不到什么地方去。粮价飞涨,已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连朝廷官员中都有人饿死,更不要谈其他的普通人了,老鼠、树皮都成了紧俏物。而且,京师里面的盗窃、抢劫、甚至杀人的事情不断发生,连王侯公卿都招募家丁以求自保。

    崇祯帝站在午门口,近百禁军和锦衣卫卫护周边。看新建伯王先通骑马越行越远,他眼圈微红。心中不禁感叹,疾风识劲草,板荡识忠臣。通州危急,众臣战栗无语,唯有王先通主动请命,要求与鞑子决一死战。而崇祯帝能提供给他的也不过三千京营士卒,连他自己都不确信能否守得住通州。

    李邦华上前微微躬身,“陛下,今日有士卒上报,有少量鞑子游骑出现在安定门外。为了避免出现变故,老臣还需要去那边盯着。”

    崇祯帝点了点头,“你去吧!”

    李邦华拱手退下。

    京营提督吴襄上前,“陛下,那属下也告退了。最近京师比较乱,微臣还要巡防九门。”

    崇祯帝看了吴襄一眼,问道:“吴提督,辛苦了。朕交待你办的那件事事可办好了?”

    吴襄回道:“微臣已写信给犬子,让其领兵来援救京师。但辽东诸军缺饷多日,而又有满虏在东牵制,犬子能调之兵实际上并不多。但请陛下放心,犬子已回信,他会亲自领两万精骑援救京师,大约五六日便能赶到。”

    崇祯帝微微点头,“别的话,朕也就不多说了。你父子都是朝廷的顶梁柱,待将鞑子赶出关后,朕定会重赏你们。”

    吴襄道:“这是微臣父子分内之事,不敢求赏,只愿为陛下效死力。”

    崇祯帝摆了摆手,吴襄带亲卫离开。东侧传来隆隆炮响,大明的将士还在与清军交战。他站在原地,神色愁苦。过了半晌,最终轻轻的叹了一口气,下令道:“回宫吧!”

    文华阁内,侯方域将奏折按轻重缓急分成三叠,依次放在案几上,接着拱手向崇祯帝道:“陛下,微臣已经分好了。”

    崇祯帝点了点头,“你已经看过,可有什么要告于朕的?”自崇祯帝第一次见侯方域后便对他有特有的好感,因为后者没有功名在身,崇祯帝不能对之委以朝廷官职,便留他在宫中担任编修。平素遇事也多询问于他,甚至让他帮助处理各地上传的奏折。侯方域分类之后,他会认真的再看上一遍,从不过夜。但今日他心情不宁,不愿再看。而且各处上呈的奏折,没有一件能让他舒心。

    侯方域侍立在旁,恭恭敬敬的说道:“多是满清肆虐,各地的求援,但也有几件有利于大明的喜事发生。”

    “喜事?你继续说。”

    侯方域点了点头,继续说道:“满虏拿下昌平之后,向东进攻居庸关,被总兵唐通所击退。天津总督骆养性上书,他已令手下将领熊通率八千精兵北上,现驻扎于香河,并击退了鞑子的进攻。有一队分散的清军在涿州境内被一批乡勇击破,丢下近百具尸首后狼狈逃窜。在房山,当地一伙流贼与鞑子交战。虽然他们被鞑子击破,但鞑子也遭受了一些损失。而之前在京师周边的作乱其他流贼也多痛恨鞑子,不断袭击他们,大折了鞑子的锐气。”

    崇祯帝脸带喜色,“还有这等事?”

    侯方域点了点头,从奏折里取出与之有关的呈给崇祯帝。

    崇祯帝看过,想了一会道:“能否招抚这些流贼为朝廷所用?”

    侯方域摇了摇头,“学生以为不可。这些流贼之所以与鞑子相战,不过是鞑子触及了他们的利益。朝廷欲要招抚他们,就必要给予其军饷和粮草。而目前朝廷,连禁军都已缺饷,哪里还有多余的来招抚他们?陛下大可以写一封圣旨,传诏四方,号召百姓共抗满虏。至于其他的,学生以为还是暂时不做为好。”

    崇祯帝微微点头,“你说的对。”

第九百六十四章 调山东兵

    侯方域在旁侍候,王承恩研墨奉笔,崇祯帝亲自写了号召百姓共抗满虏的圣旨。同时,下令骆养性再行增兵,出援京师。而下令唐通,除分出一部人马留守居庸关外,让他率大军进驻京师。

    写完,崇祯帝把圣旨递给王承恩,“交给范景文,让他派人送出去。”

    王承恩接过,轻声道:“皇爷,魏阁老已经在等候多时了,是不是让他进来?”

    崇祯帝点了点头。

    不一会,魏藻德进殿,向崇祯帝躬身施礼。他现在已经升任为内阁次辅,但因为首辅蒋德璟年老多病,他的职权已经和首辅并无二致。最重要的是,他深受崇祯帝信任,很多建策多出自其手。

    崇祯帝将其中一封奏折递给魏藻德,“这已是周显第三次上书了。你怎么看,依旧下旨阻止他北上吗?”

    魏藻德粗略看了看,“周督帅忠心卫国,陛下应当下旨褒奖。但山东之南有朱聿键叛乱,在西有闯贼作乱。少了周督帅镇守,难免会出现其他的变故。但满虏势大,既然目前山东暂无战事,调一些兵卒北上也无妨。”

    崇祯帝脸色微动,“你的意思是说让周显留守,而让其他人带兵北上?”

    魏藻德微微点头。

    周显在山东的行事早就引得崇祯帝的不满。按照他以往的性情,早就下旨缇骑绑缚周显入京受审,就如以前处置孙传庭一般。但现今形势和当时略有不同,当时除了孙传庭外,还有洪承畴、卢象升可用。但现在将领寥落,除了周显还真没人能稳住山东的形势。而且,周显也并非孙传庭,他太年轻,做事不计后果。如若逼的太急,难免会做出一些过格之举。据锦衣卫的上报,无论是李自成,还是朱聿键都在拉拢他。

    况且,周显平定刘泽清之乱,遏制了隆武军的壮大,打击了闯贼李岩部。如若没了他,山东恐怕早已不归朝廷所有。如此功劳,如若崇祯帝只因一些小事处置他,难免会寒了众将士之心。但崇祯帝心中有了这个想法,所想所思都是削弱周显手下的兵力。魏藻德投其所好,因而向崇祯帝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崇祯帝心中高兴,但面不改色道:“爱卿所言极是,但应该让谁率兵北上呢?”

    魏藻德道:“总兵白翥英勇善战,堪领此任。”白翥并非周显底下将领,由他领兵,正可以削弱周显的实力。

    崇祯帝没有直接回应,而是转头向侯方域道:“侯编纂,你以为呢!”

    侯方域没有片刻犹豫,立即道:“学生附议。”

    崇祯帝这才满意的点了点头,向魏藻德道:“那就由内阁拟旨,加封周显为兵部左侍郎,在山东代行朕权行事。同时,令其分兵给白翥,让后者带兵北上救援京师。”

    魏藻德拱手应是,又向崇祯帝禀告了一些事情,然后退出大殿。

    崇祯帝看旁侧无人,转向侯方域道:“周显对你可是有知遇之恩,你为何不替他说句话?”

    侯方域慌忙跪下道:“论知遇之恩,陛下对学生更重,自学生入宫担任编纂之后便不再与周督帅有所联系。而且学生亦认为京师危急,周督帅为大明之臣,自应该派人前来援救。这是大义,周督帅理应响应。小恩,大义,学生分的清。”

    崇祯帝摆了摆手,“起来吧!朕问你,以你对周显的了解,他会同意吗?”

    侯方域想了片刻,最终点头道:“学生以为会。之前周督帅亲自率兵前去临沂进击李贼定国,而将手下七成兵力交给白总兵,最终夺下了济宁城。从此来看,周督帅看重的是大局,在朝廷危急之时,他定会同意。”

    崇祯帝没有再多问,而是吩咐道:“你现在去找太子,让他写封信给周显。周显年轻,行事莽撞而激烈,但他的有些作为却是朕想做而不能做的。朕要分他的兵,是不得已而为之,是为大局考虑。他是太子的侍读,重情,让太子写封信安抚他一下。”

    侯方域连忙点头,“学生明白了。”

    已近三更,崇祯帝坐在龙椅上,脑袋昏沉,郁气填胸。清军从各处突破,在大明境内如入无人之境。除了一二将领靠着城池尚能自守外,其他地方基本上都是一触即溃。但奏折中要军饷的,要粮草,要援兵的,一个个的,连奏折的写法都完全重样。大明怎么有这么多废物官员,他在心中不禁如此想。

    王承恩端着一个托盘从外边走进来,“皇爷,喝点东西吧!”

    崇祯帝看了一下,心中奇道:“哪里来的莲子羹?”

    “皇后刚刚端来的。”

    崇祯帝心中一暖,端起来喝了一口,腹中寒气一驱而散。“皇后呢!”

    “她说怕打扰到皇爷,送来后就回宫了。”

    崇祯帝点了点头,把碗中的莲子羹喝完。过了一会,他说道:“王承恩,你留在这里。如若有新的奏折传来,你派人去皇后那里寻朕。”

    崇祯帝侧坐在卧榻上,吃着一块桂花糕,他微微蹙眉,“有点太甜了。”

    周皇后淡淡一笑,给崇祯帝倒了一杯热茶,“是娖儿做的。忙活了好久,才做了这一盘。本来打算下一次,等她做的好点了,再让皇上尝尝呢!”

    崇祯帝放下茶杯,微微吃惊,“娖儿……”,他随即笑道:“倒是难为她了。”说着,他又拿起一块慢慢吃了。

    看崇祯帝脸色疲惫,周皇后起身道:“皇上,妾身给您揉揉肩吧!”

    崇祯帝没有拒绝,闭了眼,任由周皇后给他揉肩。心中却想着其他的事,心中苦闷,不住的叹息。

    周皇后心疼崇祯帝,却不知该如何安慰,只得转移话题道:“皇上,今日是国丈的五十六岁寿诞,妾身令人给他送了一幅寿图。回来的时候,他让下人给妾身带了一些话,是有关娖儿的。”

    崇祯帝对国丈周奎并无好感,上次朝廷募款,自己多次暗示,他也只拿出三千两银子。只是顾忌周皇后,他才没有处置他。现在京师危急,他还在搞什么寿诞,。顿时崇祯帝气闷不已,语气中明显带了一些怒气,“我家的女儿,轮到他说什么话!”

第九百六十五章 甲骨文

    周显听崇祯帝话语里明显带着怒气,先是一愣,接着缓声道:“其实也没有什么。只是有人偶尔对他说,娖儿年纪也不小了。如果是在民间,早就谈婚论嫁了。他为娖儿的外公,就让下人对妾身说了一嘴。实际上皇上您也知道,妾身这个爹成天颠三倒四的,他的话也不必太放在心上。”

    崇祯帝顿时睁开了眼睛,沉默片刻,长叹了一口气。“这事怪朕。朝内杂事太多,让朕没有精力去顾及其他,都忘了娖儿已经长大了。国丈这个提醒提醒的好,但现在满虏入关,闯贼作乱。朕先让礼部关注下此事,等到来年天下稍微安定一点,再给她选个好良家,好好操办一下她的婚礼。”

    周皇后笑了笑,“那就由皇上说了算。”

    崇祯帝缓声道:“这些事,你以后应该多提醒朕一些。”

    周皇后道:“妾身知道了。只不过说起要给娖儿选个好良家,妾身倒有一个人选。”

    崇祯帝“哦”了一声,“是谁?”

    周皇后道:“周显。他为烺儿的侍读,小时候娖儿都喜好和他玩,现在更是经常提起他,心中或许早就属意他了。而且周显这孩子是我们看到长大的,博学多识,礼貌懂事。现在即使在外,也经常送些礼物回宫。皇上,妾身看,何不直接招周显为驸马?”

    崇祯帝眉头紧蹙,扭头看向周皇后,“你说的可是真的?”

    周皇后轻轻的点了点头,“妾身看八九不离十。我就此事问过烺儿,他说的模模糊糊,但也有几分那个意思。”

    崇祯帝想了好一会,心中有点豁然开朗,但他想的却是另一方面。“这倒不是不可以。但朝廷有规制,为驸马者就等于入赘皇家,需要专设府邸安养,还不能担任朝廷官吏。现在周显为兵部左侍郎,是统御数万人马的大将,你说他会愿意放弃他现在所拥有的吗?”如果以此为由将周显召回京师,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周皇后缓声道:“妾身以为,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现在是乱世,有些规矩改改倒也无妨。况且,如果皇上您下旨招他为驸马,他岂敢不听?到时候至于是改这规矩,还是让他继续领兵为朝廷效力,还不是由您说了算。”

    崇祯帝听后,沉默了半晌,最终说道:“皇后所言极是。但此事不能太急,等段时间后,朕找人试探一下周显吧!而皇后也问问娖儿,看她有没有那个意思。另外,在此事最终决定之前,暂不要让其他人知道。”

    周显蹲在地上,从成堆的骨甲里挑选出有字的,锦瑟在旁把它们排列整齐。不一会,周泰和陈锋走进房内,将一麻袋骨甲倒在地上。

    周泰一屁股坐在椅子上,气喘吁吁道:“小叔,济南所有的药店都让我们跑了一遍,就这么多了。我已经告诉药店的掌柜了,所有新进口的龙骨,都要先送到都督府。所有人都在说,都督府有人生了大病,需要大量龙骨。你现在可以告诉我们了吧!你要这些药材到底干什么用?”

    入秋之后,周显让周泰前去南京,准备接自己的父兄前来登莱,并决定之后让他直接到海外去。但没想到的是,崇祯帝却下旨让周天鸿留在南京不得离开,而海外的局势变幻不定。周泰回来之后,周显便让他暂时留在自己身边,并把他的妻女接到了济南。

    临近新年,周显从各地征集了一批米粮肉酒送到军营中,准备让士卒先过个好年。其中药材中便有龙骨,他看到之后,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清末,金石专家王懿荣治兵时看到龙骨之上普遍刻有图案,便令下人四处搜集龙骨。最终经过他研究,发现这是一种文字,甲骨文由此被世人所知。

    周显拿起其中一片残缺的甲骨,“看到这上面的图案了没?这是文字,商代的,记录的当时祭祀问卜的情况。也就是说,这一片片甲骨就是一部部史书。我这样说,你明白吗?”

    周泰茫然道:“但它有什么用?”

    周显笑道:“你说,文物有什么用?承载过往而已。这些甲骨上刻下的文字远比文物更具价值,是华夏之传承和根脉所在。”

    看周泰苦恼的摸了摸自己的后脑勺,周显知道自己说了也等于白说。他颇为无奈的叹了一口气,“对你说了也是白说。你现在去找顾炎武,让他把济南境内最著名的金石专家都给我请来。”

    几天后,一篇名为“甲骨文—刻在药材龙骨上的商代文字”的文章在报纸上刊登,顿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时间,各个金石专家纷纷拥入药店,高价收买各种龙骨。而同时,破解甲骨文上的文字也成了一种流行。

    而周显把还专门寻了一处房子,将自己所得的甲骨公开展示,命名为博物馆。并派专人对这些文字进行破解,登记。而同时,他还令人办了一份民间报纸“华夏时报”,专门写文章介绍这些甲骨文的内容。

    虽然华夏时报的发行量很低,且每一旬只刊印一次。但每当它发出来,都能第一时间销售一空,并在士子乡绅间引起轩然大波。而首先发现这些文字的周显,也成了众人眼中的金石专家。无大用处,但至少使他在士绅中的形象变的丰富起来。

    崇祯帝的圣旨下来了,说是意外,也并不意外。崇祯帝拒绝周显率兵北上,却让白翥统兵前去救援京师。为此,还专门让太子朱慈烺写了一封安抚他的信,并晋升他为兵部左侍郎。虽说有分化周显统御之兵的意图,但确实也给了他一定程度上的安抚。

    实际上,救援京师是必须的。无论是周显亲自统兵,还是白翥统兵,在他眼中并无太大的不同。但由哪营士卒北上,派多少士卒北上,这才是周显所考虑的问题。由拿到圣旨到最后下定决心,周显整整思考了三天,而最终下令招白翥来济南。

第九百六十六章 京畿形势

    白翥已知道崇祯帝下旨让他率兵北上的事情,因而当他进入济南的时候是十分忐忑的。有点兴奋,又有点担心。周显没有正式接见他,而是邀他来自己的私宅。

    在陈锋引领下,白翥向后院走去,遥遥就听到里面传出争吵之声。等他走进房间,发现周显立在沙盘之前,旁边站着数人。有些他认识,如李开、俞百易等将,韩畅、萧冷这些周显身边的谋士。也有一些他不认识的,但看穿着,身份也都不低。

    周显看到白翥,便招呼他近前,而向韩畅道:“你继续说。”

    韩畅点了点头,继续说道:“三万余鞑子在进入京畿地区之后,兵分两路。其中一路攻通州,肆虐京师周边。另一部在进攻居庸关失利之后,转而南下,连破涿州、易州等地,直至保定才被守军所阻。他们转而向西南方向挺进,从倒马关进入山西。这些鞑子,每到一地,都招募当地乱民,协助他们抢掠、攻城。这一路上,遭他们杀害百姓就有数万之众,而被他们掳走的青壮更多。”

    周显问道:“遗留在通州的鞑子有多少?”

    韩畅道:“鞑子大约有一万余骑。但他们宣告攻入通州后,劫掠三天,因而引得周边匪寇纷纷去投。现在协助他们攻城的当地匪寇便有近两万人,而冒顶鞑子旗号四处劫掠的更多。但有一点奇怪的,这些鞑子似乎并不担心朝廷援兵到达。很多时候他们都是让附从他们的匪寇攻城,而他们则在通州外安营扎寨,派出小队骑兵出去劫掠周边州县。”

    周显想了想,“鞑子这次入关,只有近三万人,而且都是骑卒,本就不擅攻城。我看他们攻打通州,更多的是一种试探。能攻下最好,不能攻下也可看清官军在京畿的兵力。而之所以不倾力进攻通州,是因为他们人少,害怕朝廷援兵赶至,毕竟在通州的鞑子只有万余人。只不过他们也足够大胆了,就这万余骑就敢挑衅整个大明。对了,各路增援京师的人马都到哪里了?”

    韩畅道:“唐通已经率部顺利进入京师。吴三桂率步骑两万到达蓟州,在平谷和鞑子交战了一次,不分胜负,现驻扎于三河之东。而骆养性手下将领李平贵在香河被鞑子击败,近两万士卒完全崩散,他本人也被鞑子所俘,损失惨重。”

    周显微微皱眉,骆养性在天津有近十万人马,只派了两万人增援京师,还遭遇如此惨败。之前觉得他或许会有点用,但现在看来以前还是有点太高看他了。连采取守势都能被少于自己的清军打成这样,整个废物。

    众人又议了一会,关于如何对付清军,彼此争论不止。

    白翥从未遭遇过这种情况,站在一旁没有说话,只是认真的听下去。他最后发现周显虽远在山东,但对京师清军的情况却颇为了解。有些细节,甚至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他越听越心惊,心中好奇周显是如何知道这些的。

    周显很少说话,只是盯着沙盘上的地势起伏,脸色出奇的平静。过了半晌,看众人都不再说话。周显摆了摆手,说道:“时间不早了,先吃饭。”

    主菜是土豆炖鸡肉,饭是混有一些杂粮的米饭,还有一些蒸馒头。周显之前在登莱推行土豆,现有的种植面积并不大,算是稀罕物。而鸡肉为上次打猎所获,阉成腊肉,然后和土豆一起炖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小菜。有鱼有虾,有酒有肉。算不得有多精致,但分量足够。

    八人团坐在圆桌前,神态各异。李开狼吞虎咽,白翥小心翼翼,陈名夏动了两下筷子便放下了。韩畅和萧冷低头吃着,只动自己面前盘子里面的菜。而刘孔和啃着馒头,心思却完全不在这里。俞百易满脸苦楚,在想着别的事情。

    周显拿来一罐酒,给所有人斟满,“天下器物,我所好者不多。能排在前两位的,一个是骏马,另一个便是这美酒。初克复州之时,我从李率泰的府邸得到了一些酒,便刻意留下了几罐,想等到将来克复沈阳时再饮。这次白总兵率部北上,我便用这罐酒给你饯行了。希望你不仅能解京师之围,还能重创清军。”

    说完,周显端起酒碗一饮而尽。

    白翥脸色微动,紧跟着站起来,亦一饮而尽。其他人也随之效仿。

    周显摆手让众人坐下,沉声道:“我将刘副将从临沂调回来,随他回来的还有五千骑卒,本来想亲自率兵北上。但现在看来,是没有这个机会了。白总兵,现在我把他们全交给你。另外,我再给你调一营步卒,加上你在德州的那一营士卒,共计一万两千余人,可够?”

    白翥顿时吃了一惊,别的倒没什么,但他知道周显共计也就六千骑卒,而现今却直接交给他五千。这远超他之前的意料,于是他连忙道:“够了,足够了。”

    周显点了点头,继续道:“你和刘副将之前并不认识,但武志英却是你之前的属下,统御这些骑兵应该不是什么难事。既然将他们交予白总兵,自然是信任你的能力,但我还是想问一句,你准备如何行事?”

    刘孔和放下了筷子,看着白翥,这也是他关心的问题。这五千骑兵中,有半数为新招募,七成以上从未上过战场。虽然这段时间,自己对他们加紧了训练。但若直接和久经战阵的清军作战,那是找死,况且清军的数量远多于自军。

    实际上对于这个,白翥在刚才众人争论时也有所考虑。他没思考太久,便直接说道:“以我军增援京师的兵力断不能与鞑子直面相抗,但增援京师的并非我们一路。我们可以在北上之后与吴三桂会和,两军合在一起基本上是清军的两倍,便有了战胜清军的实力。”

    周显淡淡笑道:“白总兵就这么信任吴三桂?莫非忘了之前的松山之战?”

第九百六十七章 京畿情势2

    之前松山之战,山西总兵王朴先逃,吴三桂紧随其后,最终引得明军的大溃败。包括白翥在内的诸多将领被困于松山城长达半年之久,虽然得益于卢象升和周显,他最终逃得生天。但因为明军兵力折损严重,无力再控制辽东的很多地方,导致广宁中屯所被屠,其中便有白翥的所有亲人。

    听周显提到这件事,白翥顿时变色,双拳紧握,沉默着良久没有说话。

    周显提壶给白翥倒了些酒,继续说道:“大明诸军心思太多,以我看来,依仗任何人都不如靠自己。”

    白翥皱眉道:“但我们只有一万二千余众,如何战胜清军?”

    周显轻轻的摇了摇头道:“对清之战,是大明的国战,并非一二将领所能决定。现在北地大乱,朝廷能调动之兵不过辽东吴三桂、天津骆养性、居庸关唐通等数部人马。就算加上我部北上的万余人,也不到五万之众。以前与清军相战,三倍大明之兵才能与清军相抗。靠这点兵力即使能够勉强战胜在通州外的万余清骑,损失也必大。假若杀入山西的清军骑兵再回返京畿,朝廷又当从哪里调兵救援?况且几部朝廷人马,唐通驻守京师,骆养性损兵折将,唯一能与清军作战的吴三桂也只有两万人马。真的交战,谁胜谁负还是未知之数。”

    刘孔和问道:“那督帅可有什么好的建策?”他随白翥出兵,对此事也十分关心。

    周显道:“这一年,我军已彻底稳固金复二州,并数次派出士卒突入盖州。现在虽然失去了五十道驿,但也牵制了很多清军。况且,韩勇在辽阳附近也打出了一片天地,直接威胁清军的腹地。而在朝鲜,三道之地归我军所有,目前虽然还威胁不到辽东。但以往清军已无法从朝鲜调兵、调粮,反而要不断向朝鲜输入兵力。在这一年,清军所受打击很大,不仅是兵力上,还有财源上。要知道,辽东苦寒,其恢复能力远低于大明。清军这次侵入大明,我看更大程度上是想靠劫掠来补充他们之前的损失。”

    众人点头,对周显所言表示赞同。

    陈名夏道:“朝廷对待清军,从最开始就错了。如若训练一支精兵,像清军入关一样不断突入辽东,让清军不得安定,绝对不可能让之如此壮大。”

    白翥脸色难看,他久驻辽东,错的执行人中便有他。

    但周显摇了摇头,“百史所言的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全对。要知道辽东山岭丘陵纵横,地形远比中原复杂的多。精兵入辽东,虽可对清军造成一些损失,但也容易陷入清军的重重包围之中。朝廷缺粮缺银,很多时候想对清军致命一击以彻底解决辽东之事也并不完全错。错的是,朝廷低估了清军的实力,而对于自军的派系复杂、彼此争斗又缺乏了解,最后才导致不断惨败。在我看来,要想击败清军,并不能想着一招一式就用到底。而应根据不同的形势采取不同的策略,尽一切可能打击清军。如若把满清看成是一棵大树,就先断其水源,再去其枝叶,然后砍其枝干,最后再连根拔起。”

    陈名夏轻轻的点了点头。

    白翥听周显绕来绕去,似乎意有所指,便直接问道:“那督帅有什么好的建议?”

    周显叹了一口气道:“我军克复金复二州之后,我便派人联系吴三桂,让其从宁远出兵,两军合力共攻清军。但吴总兵以各种原因推脱,致黄佥事在辽南独木难支。逼的我不得不出兵朝鲜,妄图从那边牵制清军,以求得黄佥事稳固二州。但即使如此,五十道驿依旧被清军夺去。吴三桂目前已控制辽东,包括山海关守军在内的五万余大军。但他在松山战后,可曾与清军交战过一次?而据我所知,皇太极、多尔衮都曾派人联系过吴三桂,想要说服他归降满清。”

    白翥脸色一变,“督帅的意思是吴三桂可能投靠鞑子?”

    周显摇了摇头,“吴总兵是个聪明人,现在满清虽然势大,但大明也并非毫无机会。非到万不得已,他是不会投降满清的。最聪明的做法就是保存自军实力,到时候再看形势恃价而沽。京师危急,而他只带去了两万兵卒。根本不是想击败清军,只是迫于朝廷压力才不得不出兵救援。只要他能牵制清军,不让他们进攻京师,那他便能对朝廷有所交待。至于清军对京畿造成多大的破坏,杀戮多少百姓,掳走多少青壮,都不是他考虑的问题。”

    刘孔和性格直率,忍不住痛骂道:“大明危急若此,这吴三桂真若如此行事,如何对得起朝廷对他的厚恩重用?白总兵,你为辽东人,和吴三桂也算旧识,他真是这样的小人吗?”

    白翥沉默了好一会,最后还是轻轻的点了点头。“督帅,但现在能抵挡清军的,只有吴三桂的那两万人。我听您的说法,是不想让我军与吴三桂合在一起,那又该如何行事?”

    周显苦笑道:“靠我军北上的兵力,想要击败清军是奢望。如何使大明的损失变的小一点,对清军的打击变的大一点,才是最实在的。我想你达到的第一个目标是确保通州不失,七千步卒顺利进入通州协助守城。清军入关的目的是为了洗劫财富和掳掠青壮,你的第二个目标就是从他们手中抢回那些财富,夺回那些青壮。”

    看众人不解,周显便继续说道:“第一个我就不说了,无非是趁清军不备,偷入通州,协助守城。第二个是让那五千骑兵深入关外,提前埋伏在清军返回辽东的必经之路上,看准机会偷袭他们。要知道清军返回之时,携带大量青壮和金银,行动缓慢,兵力分散。如若我军突然杀出,绝对能打他们个措手不及。只要能救出部分青壮,减少清军此次入关所得,便是胜利。”

第九百六十八章 入通州2

    周显亲自将出征将士送出城,五千骑卒,七千余步卒。

    考虑到北地大乱,粮草紧缺,可能一时供应不上。周显同时调了一千青壮随之同往,专门负责背负粮草,可供全军三月所食。

    除此之外,为了让白翥能随时掌握清军的动向,周显还从全军抽调最为精锐的二百斥候交予他。

    还有陈名夏,他曾在北地游学,熟知京畿周边地形。让他跟着前去,或许也可在关键时刻帮助白翥一二。

    而随白翥一起前去那营步卒,周显专门挑了温开所统的那营士卒。营虽为新建,但老卒所占的比例颇高。而且温开行事谨慎,关键时刻能把持的住。如若能率部顺利进入通州,定可为守军提供很大的助力。

    所有需要考虑到的事情,所有需要提前准备的东西,周显都做了。

    白翥翻身上马,抱拳向周显道:“督帅,那属下就先走了。”

    周显拱手道:“那就助白总兵马到成功,大破满虏。德州我就暂时派人帮你管着,等到你回来,我再交还给你。”德州本由白翥掌控,但他的那一营人马要随他一同前往,便主动提出将德州交给周显。

    白翥忙道:“督帅说笑了。之前是属下误会督帅,不知您会如此的顾全大局。德州本属山东,早就应该由督帅派人接管。”

    周显点了点头,向他身后的刘孔和道:“刘副将,朝廷之事多败于人心不齐。你应全力辅助白总兵击破满虏,万不可再生变故。”

    刘孔和拱手道:“督帅放心,属下明白。”

    待看到众将士走远,俞百易上前,面色愁苦道:“督帅,这次出兵,军中所存粮草辎重十去其七。除去各地士卒所需,剩余粮草再也难以支撑万人以上的大军调动。”

    周显轻轻的点了点头,“先过完这个寒冬再说吧!现在东海部分地区的海运已经逐步恢复,我会下令让韩括在南方大量购粮。只要再坚持一个月,缺粮的情况就会得到解决。至于这段时间,你再去找德王以及山东的那些乡绅大族一次,从他们那里再借一些粮食。”

    俞百易脸色难看道:“这恐怕很难,上次已经向他们借了那么多,而且到现在还未还上。”

    周显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能借多少就借多少吧!有时候你得迂回一点,例如告诉他们我以前的所为。对有功于我军者是如何厚待,而对于那些拒不合作者又采取什么样的不同的对待。这样说,借粮的事情或许就会变的顺利一点?而且,向他们多许一些利息也无妨。”说完,周显便向城门口走去。

    陈锋在旁,连忙道:“俞大哥,你怎么这么笨啊!威逼加利诱,狠狠的敲这些土财主的竹杠就行了。反正有督帅站在你身后,你还怕什么?”说着,他便跑着追向周显。

    俞百易无奈的摇了摇头,“如果事情像你说的那么容易就好了。如果败坏了督帅的名声,受惩戒的还不是我。”

    白翥率部从德州渡过运河,一路北上,经南皮、沧州等地,到静海。骆养性早就得知,出天津相迎,想要与白翥合兵一起,共同援救京师。但同时,骆养性又提出由自己统御两军,但这个建议被白翥所拒绝。

    两人相谈良久,始终无法达成一致,而骆养性隐约有将这支人马纳为己有的打算。白翥也不敢再进天津,便率部趁着夜色离开。从静海向西,绕过天津,经由霸县前往京师。这一路线更远,但也不太容易引起清军的注意。

    等骆养性知晓,白翥大军早已离开天津几十里。追赶不及,他也只能认栽。迫于朝廷所下的一道道圣旨,骆养性又调集两万士卒,由其亲自率领着北上。但行军的路线和上一次并无二致,还是由天津向北,从香河方向救援通州。

    而骆养性一路大张旗鼓,行踪早被清军斥候所发现。还未到达地方,便中了清军的埋伏,两万士卒再次遭遇惨败。骆养性带着数千败卒逃回天津,再也不敢提救援京师之事。

    白翥在离开霸州之后,便派出斥候,不断剿杀清军斥候,以隐藏自军行踪。当到达距离通州近百里的固安时,他下令骑兵分成两部。其中一部两千骑,随他北上救援通州。剩下的三千骑由刘孔和统率,以京师为中心,寻找战机打击清军散布在外的游骑以及打着清军旗号作乱的乱寇盗匪。同时,派人提前进入通州联系王先通,约定时间让其打开城门迎援军入城。

    是夜,明月高悬,亮如白昼。王先通登上西面城墙,遥望前方。四周静寂,唯有烈风吹动的声响。

    底下士卒小声议论,“鞑子都在东北方向,王伯爷怎么突然来这里了?”

    另一个小卒道:“听说是有援兵来,要从这边入城。”

    “真的假的?朝廷从京师派援军了?”

    “这就不清楚了,反正有人这么传。”

    过了不知多久,王先通眼睛顿时一亮。只见远处人影幢幢,不知多少人马正向城门方向缓缓而来。

    王先通连忙吩咐道:“叶参将,你带一些人下去。打开城门,迎白总兵入城。”

    叶童舟拱手应是,点起一队人向下走去。

    王先通长舒了一口气,心中压力顿减。

    清军连日遣人攻城,虽未倾尽全力,但清骑不断以弓箭协助。城中兵力本就不多,数日间又死伤无数,只能招募城中青壮协助守城。但城中粮草紧缺,天天都有人饿死,城中百姓对官军的愤恨甚至高于清军。需要他们守城,又担心他们会打开城中迎清军入城。如若得数千精兵守城,则通州无虞矣!

    正在此时,突听一声尖利的声响,是响箭升空的声音。

    王先通脸色大变,高声喊道:“谁在向鞑子示警?给我把他抓出来。”他话音刚落,突然远处的城墙上响起了隆隆的战鼓声,接着是震耳欲聋的马蹄声由远及近传来。“快快,快,让援军赶快入城。”

第九百六十九章 入通州

    济尔哈朗在亲卫的帮助下穿上铠甲,大跨步走出帐外。

    一个清军翻身下马,单膝跪倒在他的面前。“主子,城中细作发射响箭,说有明军出现在西门外,想要偷入通州城。务达海将军已经率部前去拦截,但敌军势大,有近万人,请主子尽快派出援兵。”

    济尔哈朗吃了一惊。近万人?莫非是唐通率部出了京师。他沉吟片刻,下令道:“吉诺木齐,你带五千骑立即前去增援务达海。吴把什,传令全军戒备,防止河对岸的吴三桂偷袭。”

    两人齐声应道:“喳!”

    正在熟睡的吴三桂也被惊醒,他披衣起来,看到远处火光冲天,耳朵间满是喊杀之声。他眉头紧蹙,自言自语道:“莫非通州城破了?”

    一个身形俊朗,不到二十岁的青年男子走过来。他名叫夏国相,虽然年轻,但已是吴三桂帐下的头号谋士,而且还是吴三桂的女婿。“大帅,看这情形,通州那边应该是出现了什么变故。如若我军按兵不动,难免将来受朝廷追责。我看就让高将军率三千骑兵渡河,一方面对朝廷有所交待,另一方面也可尽快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吴三桂点了点头,转向高得节道:“得节,你去吧!从北侧的小渡口过去,那里的清军不是很多。不要冲的太猛,差不多就行了,把将士都给本帅安全带回来。”

    高得节应了一声,翻身上马而走。

    白翥本想率部偷偷入城,但不想却被清军发现。他大声道:“温开、霍俊,带兄弟们赶快入城。所有骑兵,随本将前去阻敌。”

    霍俊一把拉住白翥的坐骑,“将军,军中不可无主将。您先进城,属下去拦截鞑子。”

    温开也道:“是啊!将军。现在最重要的是不让清军杀入城中,你先进城与城中守将取得联系,属下来殿后。”

    白翥面露犹豫,清骑飞驰而来,眼看就要到达近前。“霍俊,你去阻挡鞑子。不要与他们硬拼,等事情结束,你不必再入城,分散逃离。”

    霍俊应了一声,一扬马鞭,大吼一声,“随我来。”两千骑卒紧随其后。

    白翥看城门打开,拍马上前,大声喊道:“前营将士速速入城。入城之后,弓箭手登城墙御敌。刀枪兵在城口布阵,防止清军杀入。”说完,他首先入城。

    连带着运粮的青壮,明军有八千余人。城门口狭窄,虽是大开,但同时并排能过者也不过七八人。人群拥挤,摩肩接踵,不时传来叫骂之声,那是有人踩踏到了临近之人。

    温开看一时难以进入,高声喊道:“全营结阵,让其他人先进城。刀盾兵在前,枪兵将长枪架在盾牌间隙。火枪手、弓箭手列后,防止清骑杀来。”

    随着他的一声大喊,全营顿时稳定了下来。按照他的命令,有序开始结阵。

    通州城下,一马平川,无遮无碍。骏马在长鞭的催动下疯狂奔腾,地面发出隆隆巨响,两支骑兵犹如两颗流星般狠狠的撞在了一起。

    前侧骑卒坠马,后续骏马压上。上空羽箭纷飞,下侧刀枪互举。不时有马匹悲鸣着倒下,亦有士卒惨叫着落地。两军挤作一团,在平野间不断来回冲杀。片息之间,明军便有数百的死伤,但也滞缓了如潮水般拥来的清军骑兵。

    务达海为努尔哈赤之侄,平素凶悍斗狠。这些日子,济尔哈朗只让投靠的乱匪攻城。清军天天除了吃,就是睡,可把他憋坏了。因而当听到城中细作发来的响箭声,他第一时间便点起本部人马冲杀过来。他手下只有三千骑,看到城门口乌泱泱的人群,他吃了一惊,但也兴奋异常。他知道,只要拖延下去,便有大量援兵赶至。到时候便可击破明军,甚至攻入通州也未可知。

    务达海本欲击破眼前明骑,再杀入城去。但眼前明军死战不退,看短时间内无法击破,而城门口的明军正蜂拥逃进城。他勃然大怒,狂吼一声,拍马向东,数百骑紧随之后。他欲绕过眼前明骑,直冲向城门口的明军。

    霍俊心中着急,但此时他被眼前清军所缠,哪能分出兵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那数百清骑奔驰而去。

    王先通看清骑奔驰向城门口,脸色大变,连忙大声叫道:“射他们,射死他们。”羽箭离弦,带着呼啸之声飞了出去,前方数个清骑落马。

    务达海压低身子,冒着羽矢向前,同时呼喊两边士卒散开。

    温开高声喊道:“射击马匹。”

    弓箭、火枪齐发,直刷刷的射向正前方。马可比人容易射杀多了,转瞬间便有几十匹骏马悲鸣着倒下,把上面的骑卒掀落马下。大部分连惨叫都来不及发出,就被后侧的骏马踏成一团肉泥。

    但也有清骑狂奔到明军跟前,靠着马势将明军阵型冲开一个豁口。但转瞬间便有无数长枪刺来,或刺马,或刺人,将那个豁口重新堵上。

    远处马蹄声如雷,清军的援兵到了。

    务达海大喜,指挥士卒不顾损失的连续前冲。虽然每次都被明军挡了下来,但进城才是他们的目的。再拖延下去,恐怕全营将士都要覆亡在此。

    白翥站在城头,心中着急,连连追问王先通,“炮呢!为什么没炮?骑兵呢!为何不从南门出援?”

    王先通脸色尴尬,没有回答。东门和北门才是清军的主攻方向,城中仅有的十几门火炮都安置在那两面城墙上。而京营三千营废弛,城中能集齐的马匹也就数百匹,而且士卒长久未加训练,出去也不过是送死而已。

    正在这危急时刻,只见城头一将手持长弓,应声而发。务达海惨叫一声,手捂左眼,从马上跌下。

    周围清军大吃一惊,高声呼喊着“主子!”几骑翻身下马,将务达海抬上马,飞驰向后。

    那将接连发箭,每箭必中。七八箭射去,将七八个清军连续射落马下,而且都时清军带头前冲的。

    清军大吃一惊,不敢再冲,向后扯开一段距离,只以弓箭延迟明军入城。

    温开大喜,连忙高声下令道:“抓紧时间,快快入城。”

第九百七十章 入通州3

    五千清军骑兵呼啸而至,从两边包抄,转瞬间便将仅剩的千余明骑围住。更有一部直冲向城门,妄图趁乱攻入城中。

    城头飞箭如雨,滚石巨木齐下,逼得清军不敢靠近。而城下明军趁机拥入城去,在最后一刻关上了城头。

    而不能入城的清军转而去围攻已经陷入重围的明军骑兵。

    霍俊看城口明军已经入城,高声呼叫着向西突围,但数倍于己的清骑顿时围了上来。他舞刀跃马,率部向前冲杀,一时间逼的清军向后退却。有部分明骑趁机冲杀了出去,但更多的却被清军从中间拦腰截断,被彻底围住。

    空中羽箭翻飞,一个接着一个的明军将士坠马而亡,清军的包围越来越紧,最后将明军完全淹没。

    白翥和众将士站在城头,沉默无语,实际上早已泪流满面。

    天空翻出了鱼肚白,金色的光芒洒向大地,照耀着西门外横七竖八躺着的近三千具尸体。务达海左眼中箭,惨叫了一夜,最后在天明时分痛苦中死去。而随之一起的,还有千余清军,都是满蒙八旗子弟。

    近千被俘汉人忙碌着将清军尸体聚在一起,然后放置在柴薪之上。而战死的明军则被他们剥去铠甲,只留内衬的白衣,随意丢在一旁。

    十几个明军士卒绑缚着被带到济尔哈朗面前,他们是这次战事仅有的俘虏,每一个身上都带伤。

    吉诺木齐上前道:“主子,问清楚了。他们从山东来,是周显的部下,现在由白翥统帅。有近万人,昨夜偷入城的有七千多。那个不愿意投降,被我军射杀的是他们的领头。名叫霍俊,是明国的游击将军。”

    济尔哈朗微微点头,“周显?没想到他受困于山东,还能派出万余人来这里。去,把那明人一并带来。”

    陈名夏弯腰施礼,“见过将军。”

    吉诺木齐怒斥道:“这是我大清的郑亲王,叫王爷。”

    济尔哈朗摆了摆手,望向陈名夏道:“战事刚结束,你便孤身来此,胆子很大啊!”

    陈名夏淡淡笑道:“并非小民胆大。而是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此次奉命而来,只是想换回我军被俘的将士,这对双方都有利,还望王爷同意。”

    济尔哈朗道:“换回?你们用什么本王我换?”

    陈名夏道:“昨夜,我军在城中进行了搜捕。共杀死你军细作十六名,俘八名,用这八名俘虏和王爷换。”

    济尔哈朗眉头微蹙,随即指了指面前的一排明军,“可是,这里却有十七个明军,比你们俘获的两倍还多。就算要换,也应等同数量。况且本王正打算要他们为我战死的将士殉葬,没有活人怎么能行?”

    陈名夏沉默了片刻道:“我军可以用银子换回他们?”

    济尔哈朗哈哈大笑,“你以为本王会在乎你们的那点银子吗?只不过,本王这次也答应你们。如若你们真的在意他们的性命,就拿二百两银子来换他们,记好,是每一个。或者,你们把昨天射杀本王堂弟务达海的人交出去。只要他一个,本王便将这九人还给你们。”

    陈名夏道:“好。一个时辰后,我军会带上那八名俘虏,以及一千八百两白银,在西城外与王爷交换。”

    济尔哈朗的笑顿时僵在脸上,等陈名夏离开,他也没有回过神来。他只不过想借此羞辱一下陈名夏,指责他们不是真心想赎回这些俘虏。试想,有哪个傻瓜会愿意拿出二百两银子来换一个俘虏,而且全部都是军中小卒。

    吉诺木齐回来,看济尔哈朗目光有点迷茫。“王爷,您怎么了?”

    济尔哈朗回过神来,吩咐道:“去,把那些俘虏再给本王审一遍。弄清他们每个人的身份,看是否真的都是小卒?”

    吉诺木齐面带疑惑,但没有过多言语,只说道:“喳,奴才这就去。”

    济尔哈朗叫回他,“别打的太狠,还要把他们还给明军呢!”

    吉诺木齐忍不住道:“王爷,这奴才就不懂了。既然要把他们还给明军,虽然不能杀了他们,但卸掉他们一条腿或者一条胳膊,让他们不能再上阵不是挺好吗?还有一点,奴才也想不明白。那些被俘的都是些刚投靠的汉人,管他们作甚?”

    济尔哈朗瞥了吉诺木齐一眼,“我大清何时如此变的如此没有气度?既然要交换,就不要搞那么多小动作。你以为本王真的在意那些汉人?本王在意的是眼前的这两万余汉人,以及明国这大好的河山。这次入关,我军所携兵力并不多,而且本王对他们还有另用。管制那些俘获的青壮,只能靠这些汉人。如若我们对那些混入城的细作完全置之不理,他们又怎会愿意全心投靠我们。我们大明在将来是要入主中原的,现在借此事留一个好名声,以示我大清厚待于人,或许在将来可以收到奇效。”

    白翥带一队人马亲自出城,在城外与清军对换俘虏。

    济尔哈朗站在远处,看明军缓缓入城,轻轻了叹了一口气。“连一个小卒都不弃,这周显果真是我大清的大敌。”

    等一切都处置停当,济尔哈朗亲自持火把烧了战死清军将士的尸首。大火燃烧了一天,等到天黑时分才逐渐熄灭。他取了一把灰,抛洒在空中,“务达海,我大清的众勇士们,你们好好在此安歇。将来,这万里河山必然是我大清的。”

    当夜,清军撤围通州,率部往京师而去。

    吴三桂率部进入通州,与大军会和。

    王先通心忧京师,欲要联合吴三桂、白翥全力追击清军,但此举未得两人同意。在王先通的强令之下,两人才会同意拨出一部人马前去救援京师。但在路上中了清军埋伏,死战之后才得以逃脱,但京营参将叶童舟战死。

    清军在京师周边耀武扬威,围绕京城转了一圈后,才携带大量劫掠而来的财宝和掳来的青壮往宣府方向而去。

第九百七十一章 淄博瓷器

    周显将那张纸拿起来,双手合在一起揉搓了好一会之后再展开。只见上面褶皱遍布,有些地方已经破损。他微微蹙眉,向黄宗羲道:“太冲,这纸不行。将来这纸是用来造纸钞的,天天要经过无数人的手,无论是强度,还是韧度都太弱了。”

    黄宗羲面露难色,“但督帅,这已经是当前最好的纸张了。”

    周显道:“那就找到更好的。不仅是强度,韧度要达到要求,还要让别人无法仿制。要不然,它们如何在将来流通?”

    黄宗羲道:“那属下就再找找。”

    周显点了点头道:“这个不急。就算找到了合适的纸张,还需要朝廷的同意。除非……”说到这里,周显轻轻的摇了摇头,没有继续向下说。

    三日之前,李过攻破荥阳。河南总兵陈永福率残部向北逃跑,在黄河边上被数万闯军团团围住。陈永福数次突围都以失败告终,士卒死伤惨重,而又缺粮缺水。在绝望之下,陈永福率残部归降闯军。

    两个多月的荥阳之战最终以官军的全军覆没而结束。至此之后,在河南境内便只剩下孙传庭这一部明军人马。李过的数万精兵再无牵制,在收降了陈永福的数千人马后,引兵南下,增援李自成。

    南阳那边虽无新的战报传来,但形势不容乐观。更加严重的是,数千闯军从黄河浅处渡河,进攻对岸的怀庆和彰德二府,已经拿下了数个州县。而另一部闯军则从函谷关方向进入陕西境内,引起震动。

    而在京师,白翥一战便损失了近一千五百骑兵。消息传来,周显心疼的肝疼,更可恨的是诸军的无能。清军在京师周边待了半个多月,然后大张旗鼓的向边关行去。官军一路追随,但无人敢主动进攻,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在京师肆虐之后又在宣府抢掠。

    这一切都使周显对大明再无期待,甚至感觉其覆亡只是时间问题。他忍不住写了一封奏折给崇祯帝,说北方大乱,应相机考虑迁都南京。但结果是,崇祯帝下旨严厉斥责,禁止他再谈此事。

    因而,周显不再抱任何指望,在山东开始加快实施他的一些计划。

    顾炎武已经被他派去了胶州,周显准备将它建成大明最大的民运港口,为海贸提供更多的支持。

    李丁在周显控制的五府内都开了华夏钱庄的分号,推广新发行的金银钱币,使之更快的在山东境内流通。

    黄宗羲和顾炎武推行改革税制,共同制定出了一部新的税法,目前已在周显控制力最强的莱州实施。

    同时,周显大力提拔了一些青年才俊,到军中,到官府,甚至不授予他们官职而直接将他们发到地方上。要知道,周显以公私合营的方式投入资金,控制了一些有前途的作坊。例如在淄博的陶瓷作坊,目前已经扩大到二十座窑,每日产瓷数千。把这些人派去,正可以帮助周显控制地方的经营。

    黄宗羲看周显欲言又止,“如若督帅没有其他的吩咐,属下就先行告辞了。”

    周显点了点头,叫来陈锋,拿出一个礼盒交予黄宗羲。“淄博有陶都之称,所制瓷器海内闻名。开新窑之后,我令人将窑分为不同种类,分别制作上、中、下三等瓷器。这是第一批出窑的上等瓷器,是一套茶具,共有一百件。其中五十件,我已派人送往京师,三十件在济南售卖。这是所剩二十件中的一件,送予太冲,权当新年贺礼了。”

    黄宗羲打开,只见里面有一个茶壶,两个茶杯。茶壶呈乳白色,上面有一片红色云霞。茶杯在黑色的釉面上均匀的布满了银白色的小圆点,状如米粒。他顿时惊呼道:“玉霞釉,雨点瓷。”

    周显笑着点了点头,“还是太冲识货。这云霞釉色彩鲜艳,为淄博陶瓷所特有。而这雨点瓷更是瓷中上品。这些小如米粒的圆点,盛茶时金光闪闪,盛酒时银光熠熠,映日视之,晶莹夺目。世人所说的‘尺瓶寸盂视为无上之品,名瓯茶盏叹为不世之珍’,说的便是它。”

    黄宗羲笑着点了点头,“那属下就谢过督帅了。督帅送之去京师,确实是走了一步好棋。如若圣上采用此物,今后还不引得京师王公大臣争抢?但属下还是要提醒督帅一句,物以稀为贵,这样的精品瓷器最好还是少烧制一点。”

    周显笑了笑,“太冲放心,这点我早有考虑。上等瓷器产千件之后便会将模板封存,五年之内不会再烧制同版瓷器,以保持高价。而中等和低等的,则批量销往海外及大明各地,赚取银钱。”

    数年之后,淄博瓷器通过胶州远销海外,成为南洋及西方诸国的皇家之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名声之盛,甚至远超瓷都景德镇。

    天空蒙蒙亮,一艘中等海船缓缓驶进胶州湾。船只桅杆断裂,船体破损,看着随时都可能倾覆。

    当地卫所兵看到,连忙驾小船出海。他们登上海船,发现上面有几十个饿的半死的外藩人和数个汉人。经询问之后,才知道他们遭遇风浪,水源、食物丧尽,随海浪漂流至此。而他们的身份更令人惊奇,外藩人为苏禄国和文莱二国的使团。而那数个汉人则是引领他们来此的大明兵卒。

    当地官吏为他们提供了饮食并将此事上报到济南。数日之后,等他们安歇完毕,一队兵卒带着他们一路向西,前往济南。

    周显看完马绍愉所收集的有关南洋诸国的资料,将文本递给旁侧的韩畅,淡淡笑道:“这苏禄苏丹还真有意思,竟然想要将其国并入我大明。”

    夏完淳凑过来道:“还有如此奇事,我也来看看。”

    周显道:“实际上也怪不得他们如此想。苏禄国****,推行***教。西班牙先是占据属于他们的宿雾岛,将他们赶到南侧贫瘠的棉兰老岛上,并以推行基督教的名义杀戮当地百姓。他们难以抵挡,便想着借助我大明,毕竟他们本就是我大明的藩属国。”

第九百七十二章 向明之心

    郑和七下西洋,远航至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于西方殖民地每到一地都烧杀抢掠、推行殖民统治,郑和带去的是和平和交往。这等大国风范,引得南洋诸国生出欣欣然向往之意,苏禄国便是其中之一。

    苏禄国为现今菲律宾南端的酋长国,信奉***教,推行苏丹制。掌握国家主要权利的三家王侯,分别为东王、西王和峒王。在永乐年间,三王率眷属及侍从三百余人,远渡重洋访问大明,受到永乐皇帝的盛情款待。

    而在回程途中,途径山东德州之时,东王病逝,并葬了在德州。其长子回国继承皇位,王妃及另外两个儿子留在德州并定居,成为大明子民。而现今苏丹便是东王长子的后裔,和留在德州的为同宗同族。

    大约七十年前,西班牙殖民者进入苏禄地区,在当地推行基督教,并大肆捕杀信奉***教的苏禄民众。

    苏禄军不敌,丢了宿雾岛。文莱为苏禄邻国,也信奉***教。两者便结成联盟,共同抵御西班牙人。

    而西班牙虽然武器先进,但人比较少,一时也难以击败他们。后来,西班牙看上了地域广阔且没有统一政权的吕宋岛,并在马尼拉建立了港口和城堡。他们驱逐吕宋岛上的原住民,将他们赶入北侧的群山之中。并时时出兵打击苏禄和文莱,掠夺财富和人口。

    苏禄和文莱苦不堪言,但又无可奈何,只能默默忍受。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马绍愉带着两艘海船,百余名士卒来到了南洋。按照周显给他的指示,他最初想借助葡萄牙在南洋的势力在当地立足。但随着深入了解,他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第一批进入南洋的西方国家,对所占之地采取了最严厉的殖民统治,因而激起了原住民的激烈反抗。限于人员素质和武器的差距,很多时候,殖民者都占据上风。但这种情况在荷兰崛起之后,发生了一些改变。

    荷兰是后起者,需要挑战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势力。因而他们采取的政策较为柔和,也更容易获取原住民的支持,他们联结当地势力共同对抗已经在南洋立足的两国。在一年多前,荷兰人和马来半岛的柔佛国对占据马六甲海峡的葡萄牙发起进攻。其结果是葡萄牙战败,失去了已经占据百余年的马六甲海峡。之后,葡萄牙在锡兰以东只剩下澳门一个基地。

    而在马六甲之战结束后不久,占据台湾的荷兰又开始对西班牙人动手。他们出兵驱逐了占据基隆的西班牙人,并对马尼拉虎视眈眈。

    现在的荷兰,占据马六甲海峡,在马来半岛与柔佛人结盟。在台湾,逐步扩张,成为当地唯一的殖民者。又在印尼群岛击败马打蓝军队,在巴达维亚设立总部,控制着爪哇岛和香料群岛。

    可以说,荷兰已经是南洋的霸主,地位早已不是葡萄牙所能挑战。虽然在南侧,葡萄牙仍旧占据着东帝汶,但那里太远,之所以没被荷兰所夺,是因为没有价值。而马绍愉断然不会前往那里。

    在这个时候,西班牙在南洋唯一的殖民地马尼拉便成了大明唯一可供选择的立足之地。马绍愉以商人身份进入马尼拉,发现城中只有三百多西班牙军人,加上投靠他们的原住民也不过六百多人。

    马绍愉深入了解之后,才知道西班牙正在进行欧洲战争,大量兵力已调回国。

    马尼拉是西班牙人在亚洲的唯一据点,也是西班牙的白银中转站。他们将从墨西哥掠夺到的白银运送到马尼拉,用白银购买大明走私客偷运出来的各种货物,然后再把这些货物运送回欧洲。

    要知道,荷兰设立巴达维亚总部,确立了称雄香料群岛到日本的既定方针。但他们的更大目标是大明控制的福建沿海,可惜的是,大明的强大超乎他们的想象。他们无力侵入,也无力改变大明的海禁政策,便只能和大明的那些走私海商交易。

    但荷兰刚崛起,国小而贫。大明的海商更喜欢和西班牙人进行交易,以赚取廉价白银。这让荷兰人如鲠在喉,并屡屡用兵。除了拦截从大明而来的福船,还扶植当地人对抗西班牙,有时候自己还直接下手。

    西班牙和荷兰的矛盾早已明面化,从共同对抗荷兰人角度讲,西班牙会是一个好的盟友。但以他们的那点兵力,还真不值得大明与之合作。况且他看出了马尼拉位置的重要,他更希望将来由大明掌控它,而不是由西夷掌控。他没有公开身份,离开马尼拉,便继续南下,最终到了苏禄国所在地沙巴。

    面对突然到访的大明使者,苏禄苏丹兴奋万分,以最隆重的礼节接待了马绍愉。在宴席上,苏禄苏丹向马绍愉痛斥西班牙殖民者的所作所为,请求大明为之做主,并提出愿意将苏禄国并入大明。

    或许现在人很难理解,但在历史上,苏禄苏丹确实提出过将本国并入中国。只不过这件事情发生在清雍正年间,但被雍正拒绝,只以属国对之。

    实际上,郑和七下西洋,在这些南洋小国中引起极大的震荡。在他们眼中,大明是强大的,而且是可以依靠的。当面临危难时,他们首先想到的便是靠大明,并愿意为此竭尽全力。苏禄国也真是被西班牙欺负惨了,这才主动提出要将自国并入大明。

    马绍愉心中震惊,但表明自己不能做主,便提议苏禄苏丹派使前去大明。

    此事被文莱苏丹所知,作为苏禄国的盟友,他亦决定派遣使者前往大明。要知道,文莱国在元末明初建国,其建国始祖之一便是福建移民黄森屏,国内有大量汉人。他对大明的好感度,丝毫不弱于苏禄苏丹。

    两个苏丹商议之后,便决定派遣两艘海船,以祭祖的名义前往大明,顺便看看大明掌权者的态度。

第九百七十三章 向明之心2

    但他们所乘的两艘海船刚到菲律宾海的北面,便遭遇荷兰船的拦截。一艘被击沉,另一艘艰难逃脱。历经千辛万苦,路上又遭风又遇浪,最后飘进了胶州湾。

    看完他们的这段历程之后,众人唏嘘不已。

    周泰突然十分好奇的问道:“他们要来大明祭祖,难道文莱苏丹和苏禄苏丹有同一个祖先吗?”

    夏完淳笑道:“小周将军,你这就错了。苏禄苏丹来祭祀的祖先为东王,他因病去世,葬在山东德州。而文莱在大明古籍中称渤泥,渤泥王比东王更早前来大明。当时永乐皇帝刚取得皇位,都城还是南京。他也在出使大明期间因病去世,葬于南京,现在哪里还有渤泥王墓。”

    周泰脸色惊奇道:“这你都知道?”

    夏完淳淡淡一笑,“在书上看到过,便记了下来。”

    周显看了周泰一眼,“现在知道读书的好处了吧!你现在去营中,把李开给我叫来。还有那几个从苏禄回来的士卒,也一并带来,我有事要问他们。”

    问过那些回来士卒有关苏禄的情况,又问了李开等人的意见。但众人的想法并不统一,连周显本人也犹疑不定。

    几张地图平铺悬于墙壁之上,为马绍愉送回来的。有些是他自己描画的,还有一些是从苏禄苏丹或者是文莱苏丹那里索要的,上面的地名还是两国的文字。在这些地图的旁侧,还悬挂着其他二十页地图,是夏完淳从《武备志》上剪下来的。

    昔日,郑和七下西洋,将其航路编辑成图,世称《郑和航海图》。周显曾拜托人在京师和南京寻找此图,但到目前为止,还未找到。但明末茅元仪编纂《武备志》时,将该图切成二十幅分图编入书中。夏完淳知道周显想要搞清楚南洋诸国情况时,便想起了此书。购买了一本,将其图片剪下来作为参考。

    地图模糊不清,有些地方描画的也不完整。但几张图合在一起对比,至少在心中有个大概的了解。

    周显皱眉沉思,心想应该找个人把这些图汇在一起,重新画一份新的,可以把所有地方都囊括在内。

    按照马绍愉回报的信息,西班牙在马尼拉只有六百余人,实力算不得强。而且吕宋岛距离大明也比较近,有大量大明海商前往那里与西班牙人进行交易。如果以兵卒冒充客商,突袭马尼拉,是有可能拿下它的。

    但荷兰在巴达维亚有三千军人,在台湾有一千五百,在马六甲也有数百人。而且,他们早就对马尼拉虎视眈眈,绝对不会准许马尼拉落入大明手里的。周显有水师,但船就旧船,炮也不足。远航到马尼拉,与早已在巴达维亚立足的荷兰人对战,周显没有自信取胜。

    况且,在此之前还要击败西班牙人。要知道当时郑成功收复台湾,两万多人打一千五百荷兰人,还花了数月时间。西班牙是老牌的殖民国家,士卒自身的素质及装备的武器绝对不弱于荷兰人。在周显的记忆中,荷兰发动争夺马尼拉的战争,最后是以失败告终的。直到英国崛起,西班牙才战败,最终失去了马尼拉这个在亚洲的唯一据点。

    这个时候,英国还在进行内战。而法国正在忙于进行三十年战争,以争夺欧洲霸权。这个时候进入南洋,面临的压力无疑是最小的。周显不愿意放弃这样的机会,但以目前大明海上的实力确实无法与荷兰人争锋,除非他能说服郑芝龙一起参与此事。但目前看来,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和荷兰人进行那次海战,虽然最后的结果是郑芝龙取胜,但其损失颇大。自那之后,了解荷兰海上战力的郑芝龙便像乌龟一样缩了起来。荷兰人逐步侵占台湾,他没有动作。荷兰人杀害远航海外的商人,抢掠他们的财物时,他没有说话。他只控制着福建沿海的那一亩三分地,走私、收保护费,以福建总兵的名义做着黑道的买卖。

    周显长长的叹了一口气,最终觉得此事还是得慢慢计较,急不来。最好的办法是让西班牙和荷兰打上一仗,到时候大明再去坐收渔翁之利。但历史中西班牙和荷兰在马尼拉爆发战争,是在五年之后,还有很远。

    只不过,有些事却可以提前做了。他心中默默打定了这个主意,一下子也轻松了许多,便不再思虑此事。他推开房门,叫上陈锋和几个侍卫便准备出门。

    锦瑟追出去,手中拿着一件大红色棉披风。“二公子,外面天寒,穿上这个吧!”

    周显微微倾身,任由她给自己系上带子。等她系好,周显用右手中指轻轻的在她头上敲了一下道:“走了。晚饭不在家吃了,不必等我。”

    出门后,周显便直接去了高文采在济南的落脚点。他是锦衣卫,从朝廷那边得到消息比任何人都快。

    周显找了个座位坐下,直接问道:“高千户,我且问你,朝廷那边对苏禄国并入大明的提议持什么意见?”

    高文采愣了片刻道:“周督帅,朝廷如果有回禀,自会通过巡抚衙门告知于您。您现在来找小人询问此事,似乎有点不合规矩吧!”

    周显摆手道:“我等不及了。我知道你这里会第一时间得到消息,而且这又并非什么朝廷机密,提前告诉我也无妨。自你来济南之后,我可曾为难过你?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这点道理不用我对你多说吧!”

    高文采沉默了一会道:“目前大明危难重重,没有多余的精力顾及他们。圣上已经做出决议,拒绝其所请。最多几天,朝廷的旨意便会传到这里。”

    周显点了点头,“行,知道了。”说完,他站起来便向外走去。可以说,崇祯帝做出这个决定没有出乎周显的意料。如果他自己是大明皇帝,也不会在此时接纳苏禄为大明的一部分。且不说目前的大明在海上没有这个实力。就算有,在国内大乱之时,此时也不是一个好的时间段,特别是有可能面临新的敌人。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2595/ 第一时间欣赏末代驸马最新章节! 作者:白马啸秋风所写的《末代驸马》为转载作品,末代驸马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末代驸马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末代驸马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末代驸马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末代驸马介绍:
Q意Q交流群:680509591末代驸马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末代驸马,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末代驸马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