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执宰大明TXT下载执宰大明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执宰大明全文阅读

作者:小黑醉酒     执宰大明txt下载     执宰大明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291章 天赐良缘

    (

    原来,柳雯晴就是汉王给李云天保的那门媒的女方,汉王本想用离间计来离间洪熙帝与李云天,不成想李云天来了一出苦肉计,背上了惧内的名声,进而使得汉王的算盘落了空。更新最快最稳定

    这使得汉王不得不放弃了柳雯晴的这枚棋子,给了她一笔钱,让人打发她回太原府文安县。

    柳雯晴走的时候,山西都司的人已经信誓旦旦地在文安县放了话,说汉王给柳雯晴保媒,让其嫁给京城都察院湖广道监察御史李云天做妾,整得全县的人都知道柳雯晴要嫁给京城的大官。

    为此,柳雯晴的大舅在县城里大摆了三天的流水席庆贺柳雯晴嫁给御史,也就是民间百姓所说的“八府巡按”,连山西布政使见了巡按御史都要对其客客气气,是一件不折不扣的光宗耀祖的大喜事。

    即使是柳雯晴,当时也没有想到她与李云天的这门亲事会黄了,毕竟那可是汉王保的媒,汉王不仅是大明的亲王,而且还是洪熙帝的亲弟弟,李云天岂敢不遵命?

    柳雯晴进京后已经做好了进入李府当妾的准备,连李府中的情况都知道得一清二楚,可是谁成想好消息没有等来,却惊讶地得知李云天被周雨婷拎着剑追得满世界乱跑的消息,心中顿时凉了半截。

    按理说,周雨婷乃堂堂的英睿郡主,又是忠国公的千金,身份高贵,自然有着大小姐的脾气,对李云天“严加管教”也没错。

    可柳雯晴却并不这么认为,她一来京城就已经知道了周雨婷的事情,清楚周雨婷曾经去过湖口县,而且还在那里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就与李云天成了亲,两人之间的关系现在可谓是如胶似漆。

    不仅如此,柳雯晴还打听到,李云天在与周雨婷成亲的时候,确实亲口承诺过,以后家中纳妾之事皆由周雨婷作主,将后宅的事情一股脑地都交给了她,这也成为了周雨婷大闹都察院的重要缘由。[289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289执宰大明291

    柳雯晴心里清楚,周雨婷是那种性格爽朗、不拘小节的女子,根本就没有什么心机,否则李云天也不会将家中纳妾之事交给她,以此来给她立威。

    根据柳雯晴所掌握的消息,要是真的比起心机来,不要说在九州商会里明争暗斗、暗中掌控了整个九州商会的陈凝凝和郑婉柔,就是恬静温柔的绿萼都能甩周雨婷好几条街。

    可说来也奇怪,无论陈凝凝和郑婉柔在九州商会里如何斗,以及陈家和郑家互相较劲,但柳雯晴从没有听说两人相互间拆台的传闻。

    反而时常合力对付与九州商会竞争的商会或者商帮,进而使得九州商会得以在湖广、江西打开局面,实力迅速膨胀。

    柳雯晴更没有听说陈凝凝和郑婉柔因为争风吃醋导致李府后宅不宁,尤为令她感到诧异的是,李府实际的主事者竟然是绿萼,将后宅的一切都打理得井井有条。

    由此一来,李府的外部事务依仗陈凝凝和郑婉柔,内部事务则由绿萼打理,双方各行其是,周雨婷反而成为了一个甩手掌柜。

    但正是周雨婷这个甩手掌柜,却在贴身侍女雪儿,也是李云天新纳的小妾的帮助下掌管着李府的人事大权和财政大权,稳坐后宅之主的位子。

    在柳雯晴看来,周雨婷是一个自由随意惯了的人,根本就不会管李府的事务,更不会阻挠李云天纳妾来给李家开枝散叶。

    原因很简单,不仅李府的事务不用周雨婷操心,李云天新纳的小妾也自有陈凝凝、郑婉柔和绿萼来**。

    况且,即使周雨婷对李云天纳妾有什么不满,也不会去大闹都察院,并且拎着剑追得李云天落荒而逃,使得李云天在同僚面前颜面尽失。

    由此一来事情就很明显了,这是李云天安排的一出苦肉计,李云天虽然无法抗拒汉王保媒,但是有着郡主封号的周玉婷却可以。

    如果汉王坚持让李云天纳柳雯晴,那么周雨婷势必要把事情捅到洪熙帝那里去,洪熙帝肯定会向着周雨婷,故而汉王知难而退,也就没有再向李云天提及这件事情。

    这一下可就苦了柳雯晴,她可是被大舅喊人敲锣打鼓地将她送出了文安县县城,她要是就这么不明不白地回去了,不仅自身的名节毁了,而且大舅的脸也丢尽了。

    再者说了,柳雯晴实在是不服气,她知道李云天是在提防汉王,担心自己成为汉王在家里的眼线,以及搅乱后宅的安宁。

    可是李云天难道没有听说过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一旦成为了李云天的妾室,柳雯晴又岂会帮着汉王来害李云天?[289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289执宰大明291

    况且汉王也不会让她去当眼线,因为李云天即使纳柳雯晴为妾,那么肯定对她也是严加防备,十有**柳雯晴知道的都是一些假情报,反而会误导了汉王。

    随后,柳雯晴再细致地一想,心中也就释然了:

    以李云天的本事自然不怕汉王在他身边安插眼线,他这样做肯定是为了避嫌,不想与汉王有任何瓜葛,而这或许正是汉王的目的,想要用她来离间李云天与洪熙帝之间的关系!

    既然回不了文安县,那么柳雯晴也就只有继续待在京城了,她让珠儿买了那个小院和酒馆后就从汉王给她安排的地方搬了出来。

    汉王留在京城的人并没有理会柳雯晴去了哪里,反正她已经成为了一颗弃子,到哪里都无关紧要。

    不过,如今柳雯晴与古西就的案子肯定会在京城传开,汉王留在京城人与柳雯晴有过接触,自然会将柳雯晴的信息泄露出去。

    届时李云天无疑就会陷入被动中,而柳雯晴自然也就走不了了。

    再怎么说汉王曾经想将其许配给李云天,而李云天又阴差阳错地救了她,说两人之间没有一点儿隐情,恐怕外界没人会相信。

    柳雯晴相信,到时候即使李云天无法接纳她,那么周雨婷也不会坐视她流落在外,以免让李云天背负上薄情寡义和喜新厌旧的名声,她可以感觉到周雨婷与李云天之间的感情异常深厚。

    其实,柳雯晴心中非常羡慕陈凝凝、郑婉柔和绿萼,能以妾室的身份恩享正室之荣光,得到朝廷的敕封,并且连生的儿子也都有了官身,这份荣耀足以光宗耀祖,已经与正室无异。

    如今李云天才二十多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如果在仕途上一帆风顺的话,他日必将高居庙堂之上。

    柳雯晴出身良家,李云天要是纳了她的话她就是良妾,以李云天所受的恩**再加上将来所立的功劳,十有**她也会妻凭夫贵,也像陈凝凝和郑婉柔、绿萼一样,被皇上下旨恩享正室的荣光,也给自己的儿子以后谋一个好出身。

    尤其是经历了这次的堂审后,柳雯晴不由得被李云天的才华所吸引,她原本以为李云天要与安义候进行一场恶战,可实际上从始到终李云天都牢牢地占据着主动,步步为营,有条不紊地逼得安义候无计可施,最后拂袖而去。

    柳雯晴能被汉王选中并不是没有原因的,标准的才貌双全,而像她这种心高气傲的女子,也只有李云天这样文武兼备的男人才能将其征服。

    李云天这次是必定要吃一个哑巴亏,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自己救人会救出一个令他头疼的大麻烦来。

    此时此刻,李云天乘坐的马车已经来到了紫禁城正南的大明门外,下车后他向守门的禁军亮了一下御史的印信就走了进去,在左千步廊属于都察院御史的房间里等待内侍的通传。

    像大朝时一样,只有五品以上的京官和翰林、御史、六科给事中才有资格进大明门,并且在门里的左右千步廊廊坊里等待皇上的召见。

    倘若到了晚上,大臣有重要的事件需要向皇帝禀告,那么将前往紫禁城正北的神武门候命,经通报获得皇上召见后方可进入。

    李云天并没有在廊房里等太久,很快就有内侍来通传,让他去养心殿,宣德帝在养心殿与杨士奇商议政务。

    自从宣德帝登基后,杨士奇就成为了他最为倚重之人,遇到朝中大事必找杨士奇商议。

    “陛下,臣犯了一个大错,请陛下恕罪。”到了养心殿,李云天并没有先在门外候着,而是直接被传了进去,进去后一本正经地冲着正在与杨士奇议事的宣德帝跪了下去。

    “起来吧。”宣德帝闻言笑着望了一眼李云天,向杨士奇说道,“杨公,看来你说对了,李御史果然是来请罪的。”

    杨士奇微笑着向宣德帝微微躬了一下身子,然后看向了李云天,先前有内侍禀告李云天求见宣德帝,他就已经猜到了李云天此番前来的意图。

    顺天府的堂审一结束,就有人将结果呈报了宣德帝,在文渊阁当值的杨士奇几乎同时得到了消息,柳雯晴的这一场官司虽然对外保密,但岂能瞒得过京城的上层社会。

    说实话,不仅宣德帝,就连杨士奇也惊讶李云天竟然会酣畅淋漓地击败安义候,使得安义候在这场官司中毫无还手之力。

    至于李云天急匆匆来见宣德帝的目的,杨士奇认为他绝对不会是来向宣德帝炫耀打赢了这场官司,那么就肯定是来请罪的。

    自从宣德帝登基后,大明的朝局表面上看起来波澜不惊,其实内部暗流汹涌,宣德帝和汉王都在暗中积蓄力量,寻找机会给予对方致命一击。

    在与宣德帝的这番较量中,汉王最大的本钱就是他在靖难中立下了赫赫功勋,以及与朝中勋贵关系密切,与地方各都司的都指挥使都有着不错的交情,在军中的影响力非同凡响。

    虽然宣德帝是大明天子,但他初登大宝,又太过年轻,故而在勋贵中的威望不如汉王。

    对宣德帝来说,他现在最大的优势就是代表着大明皇室的正统,有着朝中文臣集团的拥护。

    另外,洪熙帝给宣德帝留下了一个最为重要的军事力量——京畿都督府,由对皇权忠心耿耿的周征统掌大明最为精锐的京军,这成了宣德帝手中最重要的一张王牌。

    由于宣德帝和汉王各具优劣,这就使得勋贵中人数最多的中间派处于观望的姿态,这个时候李云天去招惹安义候可绝非明智之举,无疑会使得勋贵们感到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一dμ00.

第292章 抛砖引玉

    杨士奇很清楚,李云天是一个聪明人,自然明白现在乃非常时期,不宜去捅朝中勋贵这个大马蜂窝。

    可李云天依然接下了柳雯晴的案子,并且在顺天府的大堂上酣畅淋漓地帮柳雯晴脱身,这足以表明李云天此举不单单是义气之举,里面肯定另有深意。

    故而杨士奇一听李云天前来求见宣德帝,就猜到了他的来意,因此笑着向宣德帝表明李云天此番是前来请罪的。

    其实,宣德帝昨天就想召见李云天,毕竟李云天与安义候对簿公堂是京中的大事,自然会传进宣德帝的耳中。

    宣德帝肯定是不希望李云天多此一举,柳雯晴不过是一介草民尔,况且古西就已经死了,根本搁不住李云天为她硬撼安义候。

    不过,宣德帝最终还是沉住了气,等待李云天主动向他禀告此事。

    可出乎宣德帝的意料,自从李云天接手了柳雯晴一事后,就与文渊阁的庶吉士换了班,再也没有进宫当值,这使得宣德帝根本就见不到他的面。

    本来,宣德帝对此大为不满,认为李云天是恃宠而骄,为了私人意气而不顾朝中的大局。

    昨晚临就寝前,宣德帝禁不住向孙氏说起了此事,言辞中对李云天颇为抱怨。

    孙氏与周雨婷素来交好,又聪明伶俐,此时自然要替李云天说话,委婉地表示李云天应该不是这种不分轻重之人,况且古大勇与周征关系也不错,李云天没有必要去得罪古大勇。

    经过孙氏的提醒,宣德帝不由得清楚了李云天为何要避开他,十有**是在撇清与他的关系,表明柳雯晴一事是其自己的主意,进而来安抚朝中的那些勋贵,可谓用心良苦。

    而且,宣德帝也很好奇,想弄明白一向处事稳重的李云天为何非要打这场官司。

    等得知了堂审的经过和结果后,宣德帝暗自松了一口气,他并不是认为李云天酣畅淋漓地打赢了这场官司,而是李云天在案子的最后将罪名推到了古西就的那两个随从的身上,维护了古西就的名誉。

    这无疑是在向外界传送一个信号,表明李云天打这场官司只是想救无辜的柳雯晴而已,并没有针对安义候府的意思,毕竟他是大明的御史,岂能眼睁睁地看着柳雯晴蒙受不白之冤?

    如此一来,京城的那些勋贵也不好对此事说些什么,归根结底古西就犯错在先,本就死有余辜,有些人即使想要凭借此事兴风作浪也没有了由头,进而稳定了朝中那些中间派勋贵的情绪,这才是最重要的。

    否则的话,要是李云天真的是在意气用事,那么宣德帝绝对会如此快地召见他,而是将他好好地晾上一番。

    “陛下,微臣明知安义候的二公子犯有重罪,可摄于安义候府的威势,不得不让两名下人顶替了其责任,实在是有愧御史的职责。”

    养心殿里除了宣德帝和杨士奇外,就剩下宣德帝最宠信的内侍、司礼监掌印太监金英,因此李云天起身后冲着宣德帝一拱手,一脸惭愧地说道。

    “你呀你,就不知道在朕面前说些好听的。”宣德帝闻言先是微微一怔,显得颇为意外,随后不由得笑着摇了摇头,伸手示意李云天在杨士奇下首位的圆凳上落座。

    有些事情不便挑明了说,大家心知肚明即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不过,李云天既然肯将事实的真相告知宣德帝,宣德帝心里还是感到高兴,这表明李云天对他忠心耿耿,一片赤忱。

    李云天落座后,宣德帝向一旁侍立的金英挥了一下手。

    金英知道宣德帝有事要与李云天、杨士奇密探,于是向宣德帝躬了一身,起身走到殿门外,让人关了殿门,亲自守在了门外,禁止任何人靠近。

    “说吧,你为何要接这个案子?”等殿门关上,宣德帝不由得饶有兴致地望向了李云天,想听听他的解释。

    “陛下,朝中勋戚自恃战功赫赫、皇宠正隆,平日飞扬跋扈,常行不法之事,长此以往势必激怒京城各大部院衙门,不利于大明的长治久安。”

    李云天沉吟了一下,侧着身子正对着宣德帝,郑重其事地说道,“微臣看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陛下对朝中勋戚应该恩威并济,才能使得他们收敛跋扈之心,尽心为大明办事。”

    宣德帝和杨士奇闻言眉头不由得走微微皱了起来,虽然李云天说的很委婉,但两人还是清晰地听了出来,李云天不仅对朝中勋贵平日横行无忌的做法不满,而且还暗指了五军都督府与六部之间的明争暗斗。

    说实话,作为大明的天子,宣德帝是乐于见到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之间的争斗,这样他才能平衡双方在朝堂上的格局,进而掌控大明的朝局。

    毕竟,宣德帝和洪熙帝不像洪武大帝和永乐大帝一样,有着威服文武百官、乾坤独断的魄力和气势,使得满朝文武臣服于脚下。

    故而,宣德帝和洪熙帝一样,需要平衡朝中文臣集团与勋贵集团之间的利益来巩固统治。

    两人对那些勋贵百般关照也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不仅是因为勋贵们恃宠而骄、横行跋扈,经常惹是生非。

    尤为重要的是论起心机的话,他们根本就不是文官集团的对手,没有洪熙帝和宣德帝罩着,绝对会被那些文官集团给斗倒。

    难道李云天看不出这一点吗?宣德帝和杨士奇望向李云天的目光中充满了一丝狐疑。

    “陛下,自唐以来,为了避免武臣拥兵自重,历朝历代都以文抑武,虽说这消除了武臣尾大不掉的隐患,但军势却无疑受到了极大的削弱,也使得民间重文轻武,天下读书人只知文举而不屑武举。”

    李云天清楚两人对他先前之言感到疑惑,随后沉声解释道,“武举虽与文举并称我大明选拔人才的两大科举,但与文举相比却云泥之别,至今连定制都未形成,犹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如此一来我大明军势必将日益式微。”

    “陛下,宋太祖和宋太宗南征北战,军力不可谓不盛,赵宋繁荣富庶,国力不可谓不强,可自宋太祖、宋太宗后,赵宋在与西夏、辽、金的交战中胜少败多,最后竟然不得不偏安于江南一隅,足见以文抑武不是长久之计,虽能安抚内情,但却无法抵御外敌。”

    见宣德帝和杨士奇的神情变得凝重,李云天于是以宋朝为例表明了他的担忧,忧心忡忡地说道,“陛下,虽然北元残部现在不足为惧,但假以时日,我大明周边国家势必崛起,海外强敌也将不请而至,他们并无孔孟之道,只知弱肉强食,届时我大明何以对之?”

    宣德帝和杨士奇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中,李云天这番言语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就像李云天所说的那样,自从经历了唐朝藩镇割据的惨痛教训后,重文轻武就已经成为了历朝历代皇帝的一项国策,随之而来就是军力的急剧衰退,赵宋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虽然明朝的情况比宋朝特殊,出现了开国勋贵和靖难勋贵这一特殊的武官集团,尤其是永乐帝,凭借那些靖难勋贵登上了皇位,希望勋贵集团能与文官集团的势力在朝中达成一种平衡的态势,以保大明的长治久安。

    可现实的情形却非常不尽如人意,虽然永乐帝在位的时候使得勋贵集团稳压文官集团一头,但是自从洪熙帝开始,勋贵集团的优势就消失了,与文官集团处于一种势力均衡的局面。

    尤为关键的是,洪熙帝登基后大大加强了内阁的权势,使得内阁阁员与六部侍郎平起平坐,以对五府六部形成了牵制。

    其实这个时候朝中的勋贵们已经吃了一个大亏,因为内阁的阁员全部都是文官,没有一名武官。

    毕竟,自古人们秉持的观点就是文以安邦、武以定国,武将开疆拓土、保卫国家,而治理国家的责任自然有文官来做。

    与此同时,这也与洪熙帝的经历有关,他自幼就受到文官老师的教导,自然与文官亲近,重用自己身边的文臣,武官们在无形中就吃了一个闷亏。

    而历朝历代的皇帝,小时候都是受到文官的教导,这一优势是勋贵们无法比拟的,也成为了他们的致命一击。

    到了宣德帝登基,勋贵们的处境无疑又再度不堪了一分,内阁首辅杨士奇通过加少保衔,一跃成为了五府六部中仅次于英国公张辅、吏部尚书蹇义和户部尚书夏元吉的从一品大员,地位得到了飞速提升。

    不仅如此,内阁中的杨荣和金幼孜也通过太子少保的加衔,晋升为了正二品大员,与六部尚书和五府都督平起平坐。

    内阁地位的进一步提升,意味着勋贵集团在朝堂上再一次被压制,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五军都督府衰败的重要原因,这是历史的必然,二十多年后的土木堡之败只不过加剧了五军都督府衰败的速度而已。

    洪熙帝和杨士奇对于朝堂上的局势一清二楚,虽然李云天并没有明说内阁地位的提升已经打破了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之间势力的均衡,但一句“以文抑武”已经清晰明了地暗示出了大明政局的现状。

    固然,洪熙帝扶持勋贵集团与文官集团争斗是帝王稳定朝局的驭下之策,可单纯的给勋贵集团施以恩惠并不是长久之计,因为勋贵集团的生存环境正在悄无声息地逐渐恶化,迟早会被文官集团彻底击败。

    李云天正是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这才忧心忡忡,一旦大明的军力衰退那么将无法抵御外敌的入侵。

    “李御史,你有何应对之策?”沉吟了一下后,宣德帝抬头望向了李云天,颇为期待地问道。

    在宣德帝的印象里,李云天并不是那种让他徒添烦恼之人,既然李云天现在点出了朝中政局的隐患,那么很显然应该有了解决的办法。

    杨士奇闻言也狐疑地看向了李云天,文盛武衰的局面由来已久,要想解决绝非易事。

第293章 军阁

    (

    “陛下,微臣以为,武举应与文举一样,形成定制,方能促进我大明军事的繁盛不衰。更新最快最稳定”

    李云天见宣德帝和杨士奇都饶有兴致地望着自己,于是沉吟了一下,有条不紊地说道,“依臣看来,我大明的军事不能单单依靠朝中的那些勋戚,他们固然能征善战,但后世子孙由于祖上的恩荫得以坐享其成,必将锐气尽失,进取不足,故而臣觉得应该规范武举,择优选材。”

    “择优选材?”宣德帝的眉头微微一皱,脸上流露出若有所思的神色。

    “陛下,微臣觉得,陛下与其单单重用勋戚,不如驾驭天下武举举子,进可开疆拓土,退可御守国门。”

    李云天见宣德帝似乎有些心动,趁热打铁地说道,“如此一来,那些勋戚也必然居安思危,尽心为陛下效力。”

    “如何规范武举?又如何驾驭天下武举举子?”听闻此言,杨士奇不由得蹙着眉头说道,“赵宋的武举堪称完备,分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可军力却依旧羸弱,唯有依靠大江天险困守江南。”

    “阁老,依下官之见,赵宋武举体制虽然完备,但朝廷上下无不重文轻武,统兵时以文制武、将从中御,使得赵宋武举名存实亡,终宋一朝,名将中无人出自武举。”

    李云天早就有所准备,冲着杨士奇微微一躬身,沉声说道,“故而,下官觉得应该文武分治,使得武举与文举一样受天下人之推崇,如此才能使得武举像文举一样长盛不衰,招揽贤才。”

    “文武分治?”宣德帝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奇言怪论,双目不由得流露出狐疑的神色,对李云天的这番言论显得有几分好奇。[290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290执宰大明293

    “陛下,文以安邦,治理民生;武以定国,守疆拓土。文臣武将各司其职,方能相得益彰。”

    李云天郑重其事地冲着宣德帝点了点头,沉声说道,“故而,微臣觉得可以仿效内阁,合兵部、京畿都督府和五军都督府成立军阁,内阁管民,军阁统军。”

    “军阁?”这一下,宣德帝和杨士奇的双目都流露出了诧异的神色,李云天的这个想法可谓是独树一帜,从来也没有人提起过。

    “陛下,依臣之见,军阁阁员皆为陛下效力,为陛下在军事上出谋划策,有调兵之职,而无掌兵之权。”

    李云天知道自己的这个提法对宣德帝和杨士奇来说非常新颖,故而细致地进行了解释:

    “其中,都督府都指挥佥事以上武职,由陛下任命,交由军阁下文;卫指挥使和守御千户所千户,由各都督府上报军阁,经陛下恩准后由军阁下文任命;千户所千户一职,由各都司上报所属都督府,由各都督府下文任命;百户所百户一职,由各卫所上报所属都司,由各都司下文任命。”

    “由此一来,军中各级层次分明,任命有序,军权将尽在陛下手中。”说到最后,李云天不由得总结了一句。

    “李御史,兵部与军阁一样,也是调兵而不统兵,除了那套任职体系外,本官并不觉得双方有何不同。”杨士奇的眉头微微皱了皱,很快就提出了一个疑问。

    “阁老,下官的军阁与兵部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作用以及内部体系。”

    李云天向杨士奇微微一躬身,一本正经地回答,“按照下官的预想,军阁中下属三大衙门,分别是参谋部、后勤部和督察部。”

    “参谋部掌军情刺探、作战部署,后勤部掌粮草医药,督察部掌反间肃叛,三大衙门堂官虽为军阁阁员,但只能决小事,大事皆要交由军阁议处,然后由陛下定夺。”

    “陛下,臣以为,不仅军阁可设参谋、后勤和督察三大衙门,各都督府和各地都司,乃至各卫、守御千户所,也可相应设之,以与军阁对应,明确职权,给各级主官分忧。”

    说着,李云天转向了宣德帝,不动声色地说道,故意在“给各级主官分忧”上加重了语气。

    说是分忧,其实就是分了军中各级主官之权,以前军中的下级武官多由各级主官任命,无不是其心腹。

    而按照李云天的这套体系,三大衙门的官员将由上级部门任命,这样一来各级主官的权力无形中就受到了制约。[290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290执宰大明293

    听了李云天的解释,宣德帝的眼前不由得一亮,李云天的这套军阁体系,不仅使得军阁的调兵权与各都督府的统兵权相辅相成,完美结合,而且完全限制了各级武将拥兵自重的可能。

    尤为重要的是,由于军阁是由武官掌权,这就排除了大明军事所受到的外界干扰,创造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陛下,李御史的构思虽妙,可朝中勋戚绝对不会坐视不理,后果恐难设想。”杨士奇的眉头却不由得皱得更深。

    李云天以武举取材,再加上军职层层任免,此举不仅取消了军中的世袭体系,而且进而损害了那些朝中勋贵的核心利益,动了他们手中的兵权,朝中的勋贵绝对会群起而攻之。

    宣德帝闻言,眼前逐渐黯淡了下来,要想推行李云天的设想可谓困难重重,首先难以迈过京中勋贵这道门槛。

    “阁老,下官认为此事可循序渐进推行,先仿效内阁设立军阁,确定军阁阁员,以与各都督府都督相抗衡,至于其他的事务待日后成熟再行推进。”

    李云天自然清楚他的军阁构想不可能一蹴而就,于是从容不迫地向杨士奇说道,言语中充满了担忧:

    “不瞒阁老,在下官看来,朝廷制度章程的订立应因时、因地制宜,太祖皇帝设立军职世袭时兵悍将勇,对军中士气影响甚微,不过时移世易,由于无晋升体系,军职世袭的弊端日盛,军中将士无进取之志,士气低靡,战力低下。”

    “太祖皇帝和太宗皇帝皆是雄才大略之帝,在战场上捭阖,开疆拓土,所向披靡,阁老历经四朝,想必对太祖皇帝和太宗皇帝时我明军的战力知之甚详,以为孰强孰弱?”

    沉吟了一下后,李云天神情凝重地问向了杨士奇,意味深长地问道。

    虽然李云天并没有明说,但很显然是在暗指永乐帝“奉天靖难”一事,不宜明言。

    建文帝时期,明军在经历了洪武朝的休养生息后,战斗力不仅没有增强反而减弱,由精锐的京卫组成的南军在人多势众的大好局势下无法消灭永乐帝的北军。

    当年洪熙帝仅仅率领着一万军士,就在百姓的协助下守住了北京城,将曹国公李景隆率领的数十万南军挡在了城外。

    对于南军的这次攻城的败因,外界归咎于李景隆的指挥失当,指责他是纨绔子弟,寡谋而骄,色厉而馁。

    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李景隆不知兵事只是失败的一个原因,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因素:

    北军人数虽寡,但永乐帝赏罚分明,追随永乐帝将有从龙之功,加官进爵,封妻荫子,故而北军气势如虹,战时人人争先,个个奋勇,以期立下军功得以晋升,这才有了后来那些战功赫赫的靖难勋贵。

    反观南军,由于军职世袭,士兵上进无望,平叛之功也会落在各级军官的头上,因此士气低落,士兵们自然也就不会全心给建文帝卖命。

    否则,倘若建文帝有着洪武初年的精兵悍将,永乐帝旋即就会被击败,也不至于使得其失了皇位,当北军攻进南京城时不知所踪,连帝号也被剥夺。

    先前所说杨士奇历经四朝,倘若细分的话其实是五朝,即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和宣德。

    不过,由于永乐帝夺了建文帝的皇位,故而建文帝的年号也随之被撤除,使得建文朝的四年被并到了洪武朝中:

    洪武朝原本有三十一年,永乐帝登基后不承认建文帝为大明正统,故而建文朝的四年被看作是洪武朝的延伸,因此洪武朝也就成为了三十五年。

    也正是这个原因,明太宗并不是建文帝,而是永乐帝。

    不过,后世的嘉靖帝为了使其生父兴献王的牌位进入大明的太庙正殿,故而将永乐帝明太宗的庙号改为了成祖,这就是明代有名的“大议礼之争”。

    大明的太庙正殿供奉九位皇帝的牌位,其中居中的自然就是开国的太祖皇帝,其他皇帝只能称为“宗”。

    随着后世皇帝的增多,当太庙正殿的皇帝牌位超过九个的时候,那么有人的牌位就要被请出正殿,移到祧庙,遵循的规则是“亲近则祧”。

    何谓“亲近则祧”?意思就是将与现任皇帝血缘关系最远的一位皇帝的牌位移到太庙后殿的祧庙。

    但有一个重要的规则,那就是开国的太祖皇帝“万世不祧”,也就是明太祖的牌位将永远居于太庙正殿正中央。

    由此一来,与嘉靖皇帝血缘关系最远的一位皇位自然就是明太宗了。

    可明太宗永乐皇帝是何等的神武,不仅通过靖难之役夺了建文帝的皇位,而且开疆拓土,臣服四方。

    嘉靖皇帝有自知之明,自然不敢招惹永乐帝,于是他手下的那些文官们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将永乐皇帝太宗的庙号改为了“成祖”,与洪武皇帝一样都成了大明“祖”字辈的皇帝。

    这也意味着,永乐帝也像洪武帝一样,牌位永居太庙正殿,万世不祧。

    因此,嘉靖皇帝就把明仁宗洪熙皇帝的牌位移到了太庙后殿的祧庙,将其生父兴献王的牌位请到了太庙正殿,成为了明睿宗。

    于是永乐帝自从嘉靖朝后就成为了明成祖,明代因此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庙号有太祖和成祖两位“祖”皇帝,而无太宗。

    时至今日,明军的战斗力已经比永乐帝靖难时又衰弱了许多,各地驻军不仅训练松散,而且兵员不足、士气低落,难堪大任。

    即使是大明引以为傲的京卫,军中的形势也每况愈下,不容乐观,长此以往的话势必难以抵御外敌。

    宣德帝和杨士奇并不清楚明军的现状,但李云天却从周征那里对此是知之甚详,故而忧心忡忡地向宣德帝进言。..

第294章 藏兵于民

    (

    听闻李云天提到洪武帝和永乐帝时期军队的战力,宣德帝的眉头顿时就是微微一皱,他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永乐帝那次惊心动魄的“奉天靖难”。

    此时此刻,宣德帝所面临的处境与建文帝是何等的相似,都是二十多岁登基的年轻天子,都面临着一道严峻的难题——藩王。

    与建文帝相比,宣德帝的处境无疑中要更糟糕一些,建文帝时朝中无论文官还是勋贵都站在建文帝一边,他要面对的是外地那些造反的藩王。

    而到了宣德帝时,朝中的局势发生了复杂的变化,汉王在靖难时战功赫赫,与朝中勋贵私交甚好,关系密切,再加上虎视眈眈的各地藩王,一旦汉王起兵造反,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洪熙帝虽然在皇位争夺中依靠隐忍战胜了汉王,可他的心地还是太过仁慈和善良,顾念兄弟之情而没有铲除汉王这个隐患。

    其实,倘若洪熙帝能执政十年,那么汉王到时候也就不足为惧,洪熙帝肯定已经剪除了汉王的羽翼,届时给宣德帝留下一个太平的朝局。

    可惜的是谁也没有想到,洪熙帝仅仅临朝了十个月就突然驾崩,根本没有来得及对汉王进行制约,进而使得宣德帝不得不面对自己这个居心叵测的皇叔。

    杨士奇虽然不清楚军中的事务,但大明军力逐年下降却是不争的事实,远的不说,单单近年来交趾的民乱无法平定,就足是不争的例证,倘若换在洪武初年,几个卫就足以扫除交趾的乱民。

    “军职世袭乃太祖皇帝所定,其根基是屯兵制,战时为兵,闲时务农,以减轻百姓税赋负担。”沉吟了一下后,杨士奇摇了摇头,缓缓向李云天说道。[291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291执宰大明294

    虽然李云天明说军职世袭,但言中之意却暗指大明的屯兵制,屯兵制不仅事关大明各级军官的利益,更是太祖皇帝所定,要想将其取消无疑于难于上青天。

    洪武皇帝是何等的丰功伟绩,现在朝中不少重臣都是洪武朝的老人,擅动洪武皇帝设立的兵制肯定会受到那些重臣的阻拦。

    “阁老,太祖皇帝体怜百姓困苦,想要让军中自给自足,故而才创立了屯兵制,意欲富民强兵。”

    李云天早就做足了功课,闻言冲着杨士奇微微一躬身,沉声说道,“倘若各地都司、卫所能切实施行洪武皇帝的屯兵制,我大明军力必将繁荣昌盛。”

    “可上有所策,下有所对,各级武官为谋私利,趁机大肆奴役所属兵士,吞并其屯田,而兵士一年耕种所得难以糊口,故而不少卫所逃兵现象日重,军心尽失!”

    先是将屯兵制夸赞了一番后,李云天语峰一转,神情凝重地望着杨士奇:

    “阁老有所不知,下官前几个月从南京回京之际,在济宁府遇上济宁卫的一个副千户,为了讨好一名女子短短数天内竟然花费了至少三四百两银子,单单一个玉镯就价值百两以上,以他的俸禄是无论如何都没有如此多的钱财。”

    杨士奇的眉头紧紧皱了起来,济宁卫指挥使石虎的案子不久前在京中折腾的动静不小,官场高层已经有流言说石虎暗中在济宁府拦截宣德帝,结果被李云天给就势拿下。

    不仅石虎,整个济宁卫副千户以上的武官差不多都被一锅给端了。

    而那个晚上摸到赵欣月闺房的罗副千户更是在李云天的安排下成功抢了石虎的“风头”,成为了唯一一个被判了斩立决的倒霉蛋。

    罗副千户之所以被砍头,除了他意图强暴赵欣月外,尤为关键的是主审官在审案时发现其吞并所属士兵屯田,并且压榨奴役所属军户,以此来聚敛钱财,严重破坏了洪武帝定下屯兵制。

    故而,罗副千户的罪行反而超过了石虎,当堂被判为斩立决,等到秋审后就要被砍了脑袋。

    罗副千户之事犹如一块小石子抛入到波澜不惊的湖水中,在湖面上荡起了丝丝的涟漪,使得屯兵制的弊端展现在了外界的面前。

    一个小小的副千户就能如此敛财,那么他上面的千户、卫指挥使等武官是如何的情形,也就显而易见了,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

    “李御史可有对策?”听闻李云天提及罗副千户,杨士奇终于明白为什么罗副千户的罪名要比石虎还要大,看来李云天早已经为今日之事做出了铺垫,于是饶有兴致地望着他。[291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291执宰大明294

    “阁老,下官有个大体的设想,请阁老指正。”李云天沉吟了一下,郑重其事地向杨士奇说道,“依下官看来,大明应该施行义务兵制和专业兵制两种体系,藏兵于民,一旦爆发战事,短时间内可征集雄兵百万。”

    “藏兵于民?”宣德帝和杨士奇不由得流露出诧异的神色,这个提法倒非常新颖,而且看上去也非常诱人。

    “陛下,臣是这样想的,所谓义务兵制,大明凡年过十八、体格健壮的男子均可报名参军,在军中服役三年,虽无军饷但退役回乡后分给田地三亩让其耕种,前两年免收田税,后三年田税减半收取,并可免征一定的徭役。”

    李云天见宣德帝开口,于是转向了宣德帝,一本正经地说道,“而专业兵制的范围,指那些武举出身的武官,以及从义务兵制中的人员中获得提拔的精悍兵士,不仅有军饷可拿,而且退役后也可获得相应的田地。”

    “此法甚妙!”他的话音刚落,杨士奇就禁不住拍了一下双手,神情欣喜地向宣德帝说道,“陛下,如此一来的话,天下精壮势必争相参军,届时陛下登高一呼,民间响应者必定百万之巨!”

    宣德帝也面露惊喜的神色,倘若如此的话他不仅可以得到一支勇武精悍之军,而且那些退役后获得田地的兵士必将对他感恩戴德。

    尤为重要的是,义务兵制的兵士服役期只有短短三年的时间,这意味着军队中每年就要换上三分之一的兵士,宣德帝也不用再担忧那些统兵的武官拥兵自重。

    “李御史,你觉得此法如何实施?”宣德帝越品味越觉得李云天这个藏兵于民的法子精妙无比,不由得饶有兴致地望着他。

    “陛下,微臣觉得此事不能操之过急,应循序渐进,不过微臣可以向陛下断言,三年之内此法能在我大明军中施行。”

    李云天仔细想了想,郑重其事地向宣德帝说道,“当今之计,微臣觉得陛下应该提升武官地位,给天下人做一番表率。”

    “如何提升?”宣德帝闻言微微颔首,随后问道,他可不认为给武官们加官进爵是一种好办法,李云天肯定另有所指。

    “陛下,国子监是文举士子的最高学府,臣以为应该也设立武举士子的最高学府,成立京师讲武堂,以习武事。”

    李云天冲着宣德帝微微一躬身,有条不紊地回答,在他看来只有在国家教育机构使得武官受到重视,那么才能使得百姓们认可武官地位的提升,也才能吸引那些立志武事的士子前来一展抱负。

    “陛下,臣觉得这个主意甚好,文有国子监,武有讲武堂,一文一武,相得益彰。”杨士奇闻言率先点了点头,笑着向宣德帝说道。

    “两位卿家觉得,何人来执掌讲武堂?”宣德帝闻言沉吟了一下,不动声色地望向了李云天和杨士奇。

    讲武堂掌大明未来武官之选,涉及兵事,故而执掌讲武堂之人也就变得十分敏感,首先必须要得到宣德帝的信赖,其次是不能干涉军中事务。

    杨士奇闻言望向了李云天,李云天既然提出了讲武堂,那么势必已经有了执掌的人选。

    “陛下,微臣觉得,讲武堂应由地位尊贵或者军功卓越之人执掌方能服众,臣觉得福王能担此职责。”李云天沉吟了一下,提出了一个人选。

    杨士奇的嘴角顿时流露出了一丝笑意,望向李云天的眼神中充满了赞许和欣赏。

    福王是洪武帝的堂弟,年近六旬,在皇族中德高望重,故而担任宗人令一职,其为人十分低调,清心寡欲,远离朝堂上的纷争,深得张太后和宣德帝的信赖。

    讲武堂由福王掌管,也就等于掌握在了皇族的手中,不用担心外臣趁机坐大,另外福王年事已高,又非大明正统之人选,对宣德帝无法构成任何威胁,因此是最佳人选。

    “李御史觉得,军阁阁员何人入选最为恰当。”果然,宣德帝对福王执掌讲武堂非常满意,随即语峰一转问道。

    军阁阁员与内阁阁员不同,以杨士奇为首的内阁阁员本就不在六部任职,故而担任阁员后并无任何损失。

    可军阁阁员就不一样,入选者皆是大明执掌兵权的勋贵,而进入军阁就意味着要放弃手头的兵权。

    勋贵们自然清楚“拥兵自保”的道理,在他们看来一旦手中没有了兵权,那么就等于在朝堂上没有了根基,将受人摆布,因此恐怕皆会抵制进入军阁。

    这是宣德帝最为担忧的事情,搞不好会被勋贵们认为他是在“杯酒释兵权”,以目前的形势看来殊为不妙。

    “陛下,依微臣来看,有资格进入军阁者只有五军都督府都督和各地都指挥使。”

    李云天也非常头痛军阁阁员的人选,主要就是那些勋贵们十有**都不舍得自己手里的兵权,他沉吟了一下,试探性地说道:

    “英国公乃当朝太师,在武臣中德高望重,原本最应该进入军阁,但微臣认为英国公乃军中之定海神针,此时不宜轻动,故而微臣首推忠国公进入军阁。”

    “忠国公?”宣德帝和杨士奇的脸上都流露出了惊讶的神色,万万想不到李云天竟然要推他的岳父周征进入军阁。

    周征现在贵为京畿都督府大都督,执掌京师数十万精锐京军,在军中的地位仅次于英国公张辅,李云天让周征进军阁,岂不是要夺了周征的兵权?..

第295章 暗藏玄机〔第一更〕

    (

    “陛下,忠国公是微臣的岳丈,成立军阁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微臣相信忠国公会做出正确的抉择,为陛下尽忠。更新最快最稳定”

    见宣德帝和杨士奇不无诧异地望着自己,李云天不动声色地向两人解释道。

    周征作为大明勋贵中的二号人物,一直被视为宣德帝的亲信,倘若周征率先作出表率,放弃手中精锐京军的兵权进入军阁,那么宣德帝推行军阁无疑就会顺畅许多。

    其实,李云天已经跟周征谈论过军阁的话题,作为他的岳父,周征很显然是他在京城官场中最为信任的人。

    在李云天看来,军阁与内阁不同,内阁的权限虽大,但是由于吏部尚书的强势存在,故而六部始终会对内阁形成制约。

    军阁阁员看似失去了兵权,可一旦军阁正式运行,那么不仅握有调兵的大权,而且还拥有人事任命的大权,因此无论京畿都督府还是五军都督府的都督都无法与之相抗衡。

    毕竟,军阁不同于内阁,军队中要求的是令行禁止和绝对的服从,故而这套体系的建立实际上是对各都督府都督的权力进行了削弱和限制,使得军阁成为大明军队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

    假以时日的话,军阁阁员将会从各都督府的都督中晋升,这意味着军阁阁员的地位将高于各都督府都督。

    只不过现在由于外界对军阁的不了解,再加上根深蒂固的“拥兵自保”的观念,朝中的勋贵谁也不愿意放弃手里的兵权,这就使得宣德帝不好确定军阁阁员的人选。[292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292执宰大明295

    李云天之所以向宣德帝提出设立军阁的建议,是因为周征已经答应放弃手握重兵的京畿都督府大都督一职,进入即将成立的军阁当阁员,以身作则,给朝中的那些勋贵做一个榜样。

    “除了忠国公外,李御史觉得还有哪些人可进军阁?”宣德帝的嘴角流露出了一丝笑意,他就知道李云天不会让他为军阁阁员的事情忧心,肯定已经把事情筹谋稳妥,于是笑着问道。

    “陛下,在臣看来,军阁阁员人数定为七人最为合适,兵部尚书陈洽和左侍郎秦牧可进军阁,威国公鲁仲乾、武定候吕大海、勇清候孙毅和忠远候彭玉可进军阁,请陛下定夺。”

    李云天沉吟了一下,郑重其事地向宣德帝提出了军阁阁员的候选名单。

    名单看似简单,其中里面有着众多的讲究,暗藏玄机:

    由于兵部将并入军阁,兵部尚书陈洽和左侍郎秦牧自然要成为军阁阁员,而右侍郎武通一来支持汉王,二来地位不如秦牧,李云天自然要将其排除在外,实际上是夺了武通手中的权力。更新最快最稳定

    威国公鲁仲乾是汉王在朝中的最大支持者,为了表明宣德帝对其的信任,鲁仲乾肯定也是要进入军阁,同时防止周征离开后鲁仲乾趁机在京畿都督府坐大。

    周征和鲁仲乾一同离开京畿都督府,那么原京畿都督府大都督和左副都督一职就空缺了出来,原京畿都督府右副都督、武德候赵山河可以升任左副都督一职。

    而京畿都督府大都督一职事关重要,非国公担任不可,否则难以服众,故而可以让义国公张昊从右军都督府左都督一职升为此职。

    至于京畿都督府右副都督和右军都督府左都督的空缺,可以从亲宣德帝的勋贵中提拔。

    武定候吕大海是浙江都司都指挥使,勇清候孙毅是陕西都司都指挥使,忠远候彭玉是河南都司都指挥使,三人与赵山河一样,都是朝中勋贵的中间派,宣德帝此举无疑是对中间派勋贵的安抚。

    如此一来,军阁中就有两名国公和三名侯爷坐镇,足以镇住京畿都督府和五军都督府的那些勋贵。

    杨士奇听了李云天所选的人选后微微颔首,李云天此举不仅使得军阁来牵制各大都督府的勋贵,而且还无形中拉拢了那些中间派勋贵,可谓一招妙棋。

    “李御史,兵部倘若并入军阁,六部可就缺了一部?”不过,军阁人选乃国之兵事,杨士奇不好干涉,于是沉吟了一下,趁着宣德帝回味李云天所说的那几个人选时,不动声色地问道。

    “阁老,微臣以为,民以食为天,应该专设农部以理农事。”[292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292执宰大明295

    李云天也意识到了因为兵部的离开六部将变得残缺,想了想后沉声向杨士奇说道,“臣在湖口县时对县衙户房职权之大颇有感触,不仅农事,税收和支出皆由其作主,里面难免会有许多龌龊,故而臣认为户部的职权应该化一为三,分而治之,互相督促。”

    “分而治之!”杨士奇眼前亮了一下,饶有所思地点了点头,随后饶有兴致地问道,“如何化一为三?”

    户部掌管全国土地、税赋、户籍、军需、俸禄、粮饷和财政收支,是京城六部中仅次于吏部的第二大衙门,不过在地方衙门里,户房却是六房之首,其责权之大可见一斑。

    地方衙门的户房之所以能冠绝六房,最重要的就是掌握财政收支大权,无论税收还是支出皆由户房作主,无形中就会滋生很多**。

    “陛下,微臣以为,税赋乃国之重事,其职权不应下放到地方,而应由朝廷掌握,以免地方官员上下其手,从中牟利。”

    宣德帝也被李云天的这个言论吸引,不由得望向了他,李云天见状于是冲着宣德帝微微一躬身,沉声说道,“故而,微臣觉得税赋也应从户部中划出,成立税局,专司税事,由朝廷自上而下管治,地方衙门只有协助之责,而无过问之权。”

    “户部、农部、税局!”杨士奇闻言沉吟了一下,笑着向宣德帝说道,“陛下,臣觉得此法甚好,不仅责权分明,而且可以克制地方上的税赋顽疾。”

    “陛下,微臣觉得设立税局的时机尚不成熟,一是税局的筹备需要时日,二是此举必遭地方官员抵制,还是等时机成熟后再逐渐推行实施。”

    李云天见得到了杨士奇的支持,于是随即做出了补充,“臣觉得兵部并入军阁后,可从户部中分出农部,户部依旧执掌税赋大权。”

    虽然李云天口中表示担忧地方官员的抵制,其实言语中的深意是在暗指汉王,地方官员虽然心有不满,但是没人敢明里反对税局,等朝廷收拾掉一批人后就会老老实实。

    只不过如此一来的话,就会使得地方上的政局不稳,容易被汉王利用。

    因此,李云天所说的时机,自然就是指宣德帝彻底将汉王击垮,使得汉王再无翻身之力,届时可以在全国逐渐推行税局,使得财政的收入和支出分开。

    “农部尚书何人可胜任?”宣德帝自然清楚李云天的意思,微微颔首后问道。

    一旦军阁成立,那么农部将填补兵部的空缺成为新的六部之一,因此必须首先要确定农部尚书的人选。

    “农部尚书不一定要知农事,但一定要专心于此,陛下可从六部堂官中选之。”李云天闻言沉吟了一下,冲着宣德帝躬身说道。

    虽然宣德帝是在询问李云天的意见,但李云天有自知之明,他已经斗胆提出了军阁阁员的人选让宣德帝选择,此时无论如何也不会再提农部尚书的人选,否则就有弄权之嫌。

    “陛下,臣觉得不仅六部堂官,可从大理寺、都察院和通政司堂官也可考虑。”杨士奇见李云天委婉地回答了宣德帝,于是微微一笑,扩大了农部尚书的选择范围。

    “杨公,农部筹建一事就由你多多操劳。”宣德帝闻言笑了起来,他也意识到让李云天回答这个问题有些强人所难,故而向杨士奇说道。

    “臣一定尽心竭力。”杨士奇向宣德帝一拱手,沉声回答。

    “杨公,朕觉得内阁事务日益繁忙,因此准备检太常卿杨溥进入内阁,不知杨公意下如何?”宣德帝望了一眼杨士奇,语峰一转,开口说道。

    “弘济行事谨慎、老成持重,是入阁的不二人选。”杨士奇微微一怔,没有想到宣德帝会突然做出如此一个决定,随后郑重其事地说道。

    李云天闻言,嘴角不由得流露出了一丝笑意,杨溥终于苦尽甘来,进入内阁成为了阁员。

    杨溥是洪熙帝的东宫旧臣,与黄淮一起蒙冤入诏狱十年,是洪熙帝嫡系中的嫡系,宣德帝登基后要想增强内阁的实力,杨溥自然就是最为恰当的人选。

    李云天在养心殿一待就到了晚上,向宣德帝和杨士奇讲解着军阁和农部、税局的行政体系和职责,听得宣德帝和杨士奇不时地颔首。

    不得不说,李云天的这套军阁的体系,从根本上抑制了武将拥兵自重的可能,又能促进大明军事的发展,实在是神来之笔,令宣德帝和杨士奇无比欣赏。

    至于农部和税局,不仅可以促进大明农业的发展,而且还规范了大明的税赋制度,铲除了户部内部弊案频发的土壤。

    户部的官员肯定是不愿意看见户部权力被分化,不过除此之外的各大部院衙门绝对是乐于见到这一幕的发生,不知道有多少官员对户部的人不满,又或是嫉妒户部的权势,巴不得户部的人倒霉。

    晚上,宣德帝留他和杨士奇在宫中用了晚膳,军阁和农部的筹建非朝夕之间就能完成,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筹备,最快也要年后才能成立。

    值得一提的是,下午的时候,金英带着宣德帝的圣旨前往安义候府,对古西就英年早逝表示了惋惜,并封古西就的嫡长子为正四品的明威将军。

    明威将军是大明武职散官的官衔,只有官阶,并无实际职务,是宣德帝对安义候府的一种慰藉,以示皇恩,给安义候府挽回了不少颜面。

    毕竟,连宣德帝都说古西就“英年早逝”,那么外人谁还敢乱嚼舌头根子。

    不仅如此,第二天宣德帝下了一道圣旨,以李云天懈怠文渊阁事务为由,罚去了他半年的薪俸,以示惩戒。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李云天被罚就是因为古西就的案子,这表明宣德帝并不赞同李云天介入此案,无形中也是给了朝中勋贵一个安慰。..

第296章 兼职讲武堂〔第二更〕

    (

    十月初,宣德帝在太和殿的第一个大朝朝会上正式下旨,宣布了两件大事,一是检太常司寺卿杨溥以东阁大学士的身份进入内阁,兼兵部右侍郎衔。

    另外一个大事成立京师讲武堂,由福王朱永青担任讲武堂司堂一职。

    除了福王执掌京师讲武堂外,李云天兼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一职,协助福王筹备京师讲武堂。

    兵部武选清吏司的主事为正六品的官职,与李云天现在的官阶相同,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最为合适的兼衔,等级上完全对等。

    由于兵部武选清吏司只是一个兼衔,因此李云天并不在兵部任职,他的实际职务还是都察院湖广道监察御史。

    大明之所以会设立兼衔,作用有两个:

    一个作用是作为加官,以示恩**和提升级别,例如内阁大学士在六部兼任的官职。

    另外一个作用是赋予官员另外一种身份,使得其能够行使相应的职权,例如李云天:

    李云天有了这个兵部武选清吏司的兼衔,就能够以都察院御史的身份,名正言顺地参与兵部的某项特定的事务中——筹建京师讲武堂。[293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293执宰大明296

    如果兼衔上加有“掌”字,即“掌兵部武选清吏司”,那么李云天就可以以都察院御史的身份处理武选清吏司的事务。

    例如,大明中后期的总督和巡抚,就任地方官员时通常会兼任都察院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或者兵部尚书、右侍郎的官衔。

    这并不是意味着那些总督和巡抚在都察院和兵部任职,只是赋予了他们在所任职地域的监察权和兵权,一旦卸任兼职就要收回。

    这两道圣旨一经宣读,太和殿内的文武百官的注意力纷纷集中在了杨溥的身上,杨溥从太常寺这么个冷清衙门一跃成为了内阁阁员,无疑是飞上枝头变凤凰。

    同时,这也意味着宣德帝将强化内阁的力量,以使得内阁能与五府六部相抗衡。

    至于京师讲武堂,虽然有福王来坐镇,可朝中关注的人却寥寥无几。

    原因很简单,在大明军职世袭的这个大背景下,京师讲武堂无疑就是一个鸡肋,各都督府的权力牢牢被朝中的勋贵把控。

    况且,宣德帝竟然让李云天来协助福王筹备讲武堂,这简直就是一个笑话,有谁听说过文弱书生能治军的?

    因此在朝中的文武百官看来,宣德帝此举不过是想向天下人表明其重视武事而已,对大明现在的军事格局没有丝毫影响。

    散朝后,李云天被福王召去了王府,由于要筹备讲武堂,他在都察院和文渊阁的事务已经被分派给了别人。

    福王把李云天喊来的用意很简单,将讲武堂的筹建事宜一股脑地都推给了李云天,他已经见过宣德帝,清楚自己负责坐镇,具体的筹建事务都由李云天来打理。

    在福王府的会客大厅,李云天将自己的有关讲武堂的构思讲给了福王。

    按照他的设想,讲武堂的学员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来自勋戚子弟,另外一部分从民间招收。

    凡大明的公、候、伯,因为蒙皇上的恩典,皆可让一子进入讲武堂,自动成为学员。

    而民间的招收,则要经过层层的选拔和筛选,方可成为学员。[293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293执宰大明296

    尤为令福王感到惊讶的是,在李云天的构思中武举的内容和流程已经完全进行了变革,虽然也施行三级考试制度,但却与以往的童试、乡试和会试不同。

    在李云天的理念中,京师讲武堂才是传授军事知识的场所,因此录取的学员只需要体格健壮、通晓文墨,并不要求其在经义、策问和诗赋上有多高的造诣。

    其中,地方上的考试有两次,第一次考试在各州府举行,选拔出俱有武举考试资格的考生,可以称为“初试”。

    第二次考试在各布政司的所在地举行,也就是省城,称为“复试”,复试合格的考生即可进入京师讲武堂。

    显而易见的是,参加复试的考生人数一定远多于讲武堂的录取人数。

    这个时候就要择优录取,复试分别考考生策问和弓马,然后分为两个榜单依次排名,分别录取两个榜单中名列前茅者进入讲武堂。

    大体的录取比例是,策问优者占录取学员的三分之二,弓马优者占录取学员的三分之一。

    为了保证两京十三省录取学员的平衡,李云天特意给两京十三省都规定了一定的录取名额,适当进行微调。

    除此之外,李云天还特别对参加初试的学员年龄做出了限制,要求应试者是十六周岁以上,二十五周岁以下,以优化考生的资源。

    对于那些录取的学员,他们最后一级的考试也就是讲武学堂的毕业试,只有通过了讲武学堂的磨砺,成绩合格者才能毕业,成为大明的武官。

    由此一来,京师讲武堂的作用与国子监不同,成为了大明不折不扣的最高军事学府,培养专业的军事人才。

    不过,由于京师讲武堂现在处于筹备阶段,连架子都没有搭起来,更别说符合李云天的要求用来教授学员的教官了。

    因此要想实行李云天的构想至少需要两年时间,李云天要在此期间要着力培养讲武堂的教官,以及完善相应的考试体系。

    故而,面对京师讲武堂的第一批学员,李云天唯有采取特殊的举措,除了朝中的勋贵子弟外,其余的学员皆从交通和信息最为便利的北直隶和南直隶招收。

    现在距离过年还有三个月的时间,足够通知北直隶和南直隶的那些有意参军的读书人参加年后举行的考试。

    如此一来的话,讲武堂明年上半年就能开堂授课,正式迎来第一批学员。

    至于第一批学员的人数,李云天心中也已经有了计划,他认为第一批学员的数量不宜过多,三百多人足矣。

    依据目前的形势来看,京中勋贵子弟进入讲武堂的人数应该不超过二十人,毕竟国子监才是那些权贵子弟青睐的地方,况且他们都能世袭军职,因此进入讲武堂对他们来说完全就是多此一举。

    考虑到南北直隶的文风和武风,李云天认为此次从北直隶招收学员两百人,从南直隶招收学员一百人为最佳。

    福王一直在默默地听着李云天的讲述,时不时地就点着头,在他看来李云天的构思精巧无比,自成一系。

    至于讲武堂的科目,福王也感到非常新奇,通常来说武举考的不过是《武经七书》而已。

    可李云天开设的科目不仅有《武经七书》,而且还有后勤、情报、战史、天气地理和军事指挥,着实令他是开了眼界,想不到讲武堂能教如此多的内容。

    由于一直在那里向福王讲解着讲武堂的相关构思,李云天时不时就要喝上一口水来润润嗓子。

    “郡主!”临近黄昏时分,当身旁一名女子给李云天的茶杯中倒热水的时候,李云天这才注意到那名女子竟然是瑞祥郡主朱玉馨,顿时吓了一跳,连忙起身行礼。

    “爷爷,现在已经晚了晚膳时间,你和李御史还是用完膳食后再继续商讨讲武堂的事情吧。”朱玉馨见状莞尔一笑,娇声向福王说道。

    “时间过得可真快,李御史,咱们就听郡主的,晚膳后再谈。”福王闻言笑了起来,从座位上站起了身子,笑着向李云天说道。

    “下官听王爷的。”李云天哪里有选择的资格,于是冲着福王躬身说道。

    晚膳后,李云天又在王府待了一个多时辰,这才起身告辞,朱玉馨自告奋勇地前去相送,将他送到了府门外,神情有些黯然地凝视着李云天马车远去。

    “丫头,你一个堂堂的郡主出门送一个御史,这好像于礼不合吧。”书房里,福王正在那里悠闲地品着香茗,回味着今天与李云天的谈话,见朱玉馨进来微微一笑,不动声色地说道。

    “爷爷如果觉得于礼不合的话,为何刚才不提醒馨儿?”朱玉馨闻言忽闪了几下双眸,笑着走上前给福王按摩着肩头。

    “丫头,李御史确实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以前本王只是以为他文采卓然,现在看来其对武事也是知之甚详。”

    福王自幼就**爱聪明伶俐的朱玉馨,岂会不清楚朱玉馨的心思,放下手里的茶杯后淡淡地说道,“可惜了,他已经成家立业,而且娶了英睿郡主!”

    朱玉馨双目神色为之一黯,京城中如此多的权贵子弟她都没有看上,唯唯对在李云天情有独钟。

    说起来,李云天着实令女孩们喜欢,不仅长得高大俊朗而且还是进士出身,两次冒着生命危险不远千里给太子送遗诏,又不畏强权硬撼安义候,再加上如今筹备讲武堂,自然吸引了身为天之骄女的朱玉馨。

    可也正是朱玉馨是天之骄女,皇家血脉,因此与李云天之间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难道让她嫁给李云天当妾室?

    至于说让李云天休了周雨婷,这根本就不现实,先不说周征乃国之重臣,就单单周雨婷英睿郡主的身份,就注定使得此事无法成行。

    “爷爷,馨儿想放弃皇族的身份,成为庶民!”沉吟了一下后,朱玉馨咬了咬嘴唇,低声向福王说道,声音虽低,但语气决然。..

第297章 新式武举〔第一更〕

    (

    “什么?”福王闻言顿时怔住了,扭头望向了脸颊红润的朱玉馨,双目满是难以置信的神色,难道朱玉馨要舍弃皇族的身份和郡主的头衔?

    不得不说,这是朱玉馨嫁给李云天的唯一的一个办法,否则堂堂的瑞祥郡主嫁给李云天当妾室,传出去的话大明皇族的脸面还往哪里搁!

    “爷爷,李御史文武兼备,他日必将成为我大明的中流砥柱,馨儿不求荣华富贵,也不稀罕皇族的出身,只希望能助李御史一臂之力,为我大明尽一份力。”朱玉馨咬着嘴唇,俏面通红地向福王解释道。

    “唉!”福王盯着朱玉馨良久,见她眼神坚毅,不由得叹了一口气,“是爷爷错了,爷爷不应该让人教你那么多的东西,使得你现在有了自己的心思。”

    福王现在确实后悔了,因为朱玉馨聪明伶俐,故而他让朱玉馨自小跟着府里的子弟一起念书习字。

    朱玉馨成绩优异,很快就将府里的那些子弟都给比了下去,不仅增长了学识,同时也有了自己的主意。

    本来,朱玉馨会像皇族中的那些郡主一样,嫁入京城中某一位高官显贵的家中。

    可现在看来这无疑已经行不通了,以福王对朱玉馨的了解,性格倔强的朱玉馨十有**会抗婚,后果不堪设想。

    “请爷爷成全。”朱玉馨闻言双目随之一黯,脸上流露出愧疚的神色,双膝一软跪了下去。[294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294执宰大明297

    “你知道,你的婚事爷爷也无法做主,要看太后的意思。”福王神情严肃地望着朱玉馨,沉吟了一下后说道,“馨儿,你可要想要想好了,一旦太后首肯,你将不再是大明的郡主,成为一名庶民!”

    身为大明的郡主,朱玉馨的婚姻大事自然是由皇上来做主,由于宣德帝太过年轻,故而这种事情就落在了张太后的头上。

    “爷爷,馨儿已经想好了,无论馨儿是不是大明的郡主,都是朱家的血脉。”朱玉馨没有丝毫的犹豫,郑重其事地点了点头。

    “傻孩子!”福王闻言不由得摇了摇头,伸手抚摸了一下朱玉馨的长发,双目满是不舍的神色。

    福王有一个预感,张太后说不定会同意朱玉馨舍去皇族的身份成为庶民,然后嫁给李云天为妾。

    原因很简单,李云天表现得实在是太出色了,这样可以拉拢李云天,使得李云天感念宣德帝的恩德,尽心尽力为大明办事,而宣德帝现在就需要李云天这样的干臣。

    就像朱玉馨说的那样,她虽然成为了庶民,但依旧是朱家的血脉,两人的子嗣也有了皇族的血统,无形中就会使得李云天与宣德帝的关系亲近了一分。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朱玉馨进入李府后无疑将削弱周雨婷对后宅掌控,虽不能与周雨婷形成分庭抗礼之势,但必然会占据一席之地。

    张太后并不是想要让朱玉馨去折腾李云天的后宅,而是要用这种方式来防止李云天与周征走得太近,避免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毕竟周征在军中影响力甚高,李云天将来肯定也会位居高位,两人一文一武,极有可能对皇权形成冲击。

    宣德帝现在需要李云天和周征为其效力,以掌控朝局,但张太后不得不未雨绸缪,早做防备,避免将来宣德帝陷入被动,可谓用心良苦。

    因此,朱玉馨自然而然就成为了一个牺牲品,被用来牵制李云天,使得李云天妥善处置与周征之间的关系。

    这就是朱玉馨身为郡主的必然命运,即使她要嫁的人不是李云天,那么也将身负相似的责任,为了大明皇族的利益而委身下嫁,根本没有丝毫选择的余地。

    李云天岂会想到朱玉馨的心思,满打满算他与朱玉馨只不过说过两次话而已,第一次是洪熙帝驾崩后两人在钦安殿作为“金童玉女”给洪熙帝护法,第二次就是这次来福王府。

    更何况,李云天已经成亲,有了正室妻子,与朱玉馨之间根本就不可能,他自然也不会往这方面想了。[294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294执宰大明297

    对于李云天来说,他的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将京师讲武堂给建起来,培养一批合格的学员来给他分担压力,使得他可以从讲武堂的事务中抽出身。

    讲武堂的地址李云天早已经选好,京城城东有一大片开阔地,虽然位置有些偏僻但是地方却足够大,而且在里面训练也不至于扰民。

    因此,李云天大笔一挥就将那块地圈为了京师讲武堂的地盘,交给了户部和工部去办理相应的手续。

    李云天给了工部的人一张图纸,要求在明年四月份之前必须将图纸上的建筑物给建好,否则就要承担抗旨的罪名。

    因为按照李云天的计划,南、北直隶的初试定在二月份,复试定在三月份,四月份讲武堂就将开学,所以那份图纸上的建筑必须要在四月之前建好,否则就影响了讲武堂的开学。

    当然了,李云天肯定不会让工部的人在六个月的时间里把整个讲武堂造好,他的那份图纸只是讲武堂的一期工程,需要修建足够五百人入住的宿舍、教舍等房屋,以及平整出一块用来操练的校场,工期完全足够用。

    至于讲武堂二期和三期的建设可以慢慢来,直至将那一大片开阔地都利用上。

    工部的官员对此时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先不说修建讲武堂是宣德帝的圣旨,自从硬扛了安义候古大勇后,李云天就已经“恶名”在外,京城的官员谁也不敢招惹他,以免犯到他的手里。

    与此同时,李云天让京师兵部和南京兵部分别给北直隶和南直隶所辖的府和直隶州下发公文,告知南、北直隶的百姓宣德帝在京城开设京师讲武堂一事,并且宣德帝开设武举恩科。

    与大明十三省不同,南、北直隶不设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由京师六部和南京六部所属的各司直接对其进行管辖。

    其中,京师六部负责北直隶八府二州的事务,南京六部负责南直隶十四府四州的事务。

    必须指出的是,由于京师六部是大明的中央六部,所以南京六部要接受京师六部的领导,南京六部在南直隶的作用相当于地方上的三司。

    不过,由于南京六部的级别与京师六部一样,或多或少也有一定的职权,尤其是南京户部分了京师户部不少权力,盐引就是南京户部开出来的,再加上南京兵部负责南直隶的军事,因此南京六部与京师六部之间的明争暗斗自然也是少不了的。

    在那些下发的公文中,李云天特别指出,讲武堂是奉宣德帝御令所建,将作为大明最高的军事学府,不仅由福王坐镇,而且由他这个都察院监察御史、翰林院庶吉士担任总教官,兵部和五军都督府的相关官员担任各级教官。

    尤为重要的是,李云天颁布了新的武举考试制度,并且放宽了考生参考的条件,不像文举那样需要有秀才的功名才能参加考试,南、北直隶中无论无论民户和军户,只要年满十六周岁而不到二十五周岁、通晓文墨者皆可报名参加。

    由于讲武堂毕业后即可成为武官,因此对进入讲武堂的人数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其中北直隶录取两百人,而南直隶只录取一百人。

    巧合的是,武举南一北二的录取比例,与文举南三北二的录取比例正好相反,虽说这与南北的文风和武风有关,但无形中也是在平衡官场上南北官员的比例。

    为了能吸引优秀的人才来应试,李云天还耍了一个心计,随着兵部下发的公文,暗中让人在南北直隶放出风去,宣扬从讲武堂的出来的武官与文举的进士一样,是“天子门生”,将会被安排到兵部、亲军都护府和各都督府中担任职务。

    不仅如此,他还杀气腾腾地在告诫南北直隶州府的那些官员,此次武举是皇上开的恩科,倘若有谁怠慢那么必将严惩不贷。

    李云天这样做也是无奈之举,毕竟重文轻武从宋朝开始就深入人心,他不得不耍一些小谋略,先把那些学员骗进讲武堂再说。

    因此,讲武堂的第一期学员,绝大多数人都是被李云天的花言巧语给骗进了讲武堂,这无形中也使得那些学员的素质大幅提升。

    如果李云天没有记错的话,汉王近一两年内就要叛乱,随后就是交趾民乱,导致平乱明军大败,朝廷的那些文臣于是建议宣德帝放弃交趾。

    在李云天看来,等到交趾明军兵败时,不仅将是讲武堂的学员们一展身手的大好机会,也是组建新军的绝佳时机。

    忙完了武举的事情,李云天自然就要开始物色讲武堂的教官了。

    在讲武堂的教官体系中,最高一级的教官是总教官,下设武艺教官和策略教官两大类。

    所谓训练教官,教授学员弓马骑射等等。

    而策略教官,教授学员武经战史等等。

    其中,策略教官分为武经、后勤、情报、战史、天气地理和军事指挥六大类别,对应策略科目下设的六个项目。

    武艺教官是现成的,从各大都督府和兵部中就能找来一批人,策略教官就要麻烦一些。

    在策略教官中,武经和战史这两个科目的教官最好找,可从各大都督府和兵部的官员中挑选。

    相对来说,天气地理和后勤教官也相对轻松,可以从钦天监和户部的官员中进行选取。

    情报教官就比较难了,以前军队打仗凭借的是斥候,并没有系统的体系,对大明的那些武官来说是一门全新的科目。

    至于军事指挥教官,那是最难找的,军事指挥是一门艺术,需要融合多方面的信息来制定作战计划,并不使单单掌握一些兵法就能驾驭得了的。

    由于有宣德帝的谕令,因此李云天随后从各大都督府、兵部、钦天监和户部中抽掉了相关的人员,组织他们编写讲武堂的武艺教材和策略教材。

    至于情报科目和军事指挥科目,李云天唯有摸着石头过河,召集各都督府和兵部的相关人员与他进行商议,一同编写教材,尽可能利用他所知晓的信息来完善这两本教材。

    自从宣德帝下令筹备京师讲武堂,李云天就在忙碌中度过,每天都要往返于兵部、户部、钦天监和各大都督府,从中挑选用相应的人员,并且还要督促工部组织匠户开工建造讲武堂,有时候还要回都察院和文渊阁参加会议,可谓忙得不亦乐乎。

    悄无声息间,一个关于李云天的流言就在京城中传播开来,令他是焦头烂额,苦不堪言。..

第298章 拒之千里〔二更〕

    (

    十月中旬的一天晚上,一直在外奔波劳累的李云天好不容易抽出时间回家,陪周雨婷等人吃晚饭,一家人其乐融融地聚在了一起。更新最快最稳定

    虽然饭桌上的氛围温馨轻快,不过李云天还是敏锐地觉察到周雨婷和陈凝凝、绿萼、郑婉柔望向他的眼神有些怪异,似乎有话要说但又不好开口。

    “娘子,家里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李云天对此感到颇为疑惑,他不想搅和了家中这次聚会,因此一直忍着没有点破,等到晚上就寝时,趁着周雨婷给他这才不无好奇地问道。

    “老爷,你近来有没有听说京里的一些传言?”周雨婷闻言手上的动作微微一滞,随后一边继续给李云天宽衣一边笑着说道。

    “传言?”李云天这些天都在忙着筹备讲武堂的事情,根本没有时间理会别的事情。

    “老爷,柳姑娘在明新馆里住了这么久,你打算什么时候送他去济南城?”周雨婷知道李云天事务繁忙,没时间理会京里的那些流言蜚语,于是微笑着问道。

    “哎呀,我怎么把这件事情给忘了,柳小姐想必已经处理完了京里的事务。”经周雨婷这么一提醒,李云天这才想起了柳雯晴,这都二十多天了,柳雯晴肯定准备好动身的事宜,等着他安排山东都司的人送她去济南城。

    “老爷可知道柳姑娘的身世?”周雨婷闻言仰起头,饶有兴致地望着李云天。

    “身世?”李云天觉得有些意外,双目流露出狐疑的神色,他倒真没在意柳雯晴的背景,毕竟两人只是萍水相逢而已。[295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295执宰大明298

    “老爷还记得汉王今年进京时给老爷保了一门亲事?”周雨婷忽闪了一下眼睛,意味深长地说道。

    “你是说……”李云天微微一怔,有些不明白周雨婷好好地怎么提起了汉王,随后明白了过来,神情愕然地望着周雨婷。

    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汉王给他保的那门媒的女方是山西太原府文安县的,而柳雯晴也是文安县的人,这应该并不是一个巧合。

    “汉王就是想让老爷纳柳姑娘为妾室。”周雨婷肯定地点了点头,微笑着说道,“老爷不仅给柳姑娘洗刷了冤屈,而且还让柳姑娘住进了明新馆,难免会招人非议。”

    近来,京城的市面上有传言,说李云天之所以要硬扛安义候,就是因为柳雯晴是他养在府外的外室,而且还煞有其事地表示李云天虽然惧内但是也不敢招惹汉王,这才将柳雯晴安排在外面。

    要不然李云天怎么那么巧在柳家遇上了古西就?原因很简单,原本他是要去找柳雯晴私会的,结果古西就随之也就倒了霉。

    至于柳雯晴曾经在顺天府的公堂上被稳婆验身,证明其仍是处子,可外界则另有一番观点:以李云天的权势让那两个稳婆改口简直就是小菜一碟!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后,关于李云天和柳雯晴之间各种稀奇古怪的传言已经在京城的市面上漫天飞舞,毕竟李云天现在在朝堂上的风头正劲,而人红自然也就是非多了。

    “她为什么不告诉我?”李云天的脸上顿时流露出了郁闷的神色,他深知人言可畏,恐怕与柳雯晴已经成为了京城居民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天知道会有多少个版本来猜测他和柳雯晴之间的关系。

    “柳姑娘是一个女孩,你又拒绝了汉王保的这门亲事,她如何开口告诉你?”周雨婷自然清楚李云天与柳雯晴之间清清白白,她还是第一次见到李云天如此郁闷,显得有些措手不及,于是兴致勃勃地望着李云天,想看看他如何解决眼前的这个麻烦。

    其实,就像柳雯晴猜测的那样,周雨婷并不介意李云天纳妾,毕竟这个时代那些豪门权贵子弟三妻四妾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倘若只有一个妻子的话反而会遭人耻笑。

    作为李云天的正室,周雨婷的地位是无法被撼动的,她自然希望多一个女人来照顾李云天,给李家开枝散叶。

    更何况,柳雯晴还双目失明,故而无形中就已经引发了周雨婷的同情和好感。

    周雨婷现在已经打探清楚了柳雯晴的处境,知道由于汉王的原因,柳雯晴现在已经名节尽失,无法再回到文安县,否则必将遭人耻笑,一辈子也无法抬起头来。

    因此周雨婷早已经拿定了主意,准备接纳柳雯晴,让其成为李云天的妾室,以终结这场关于两人的流言蜚语,以维护李云天的声誉。[295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295执宰大明298

    再怎么说柳雯晴现在被外界看成是李云天的女人,周雨婷岂能任由她流落在外,届时万一出什么有伤风化的事情,丢脸的可是李云天。

    “既然汉王给她保了媒,那么她就是汉王的人,不能让她留在京城。”这个突如其来的意外使得李云天一时间乱了方寸,他沉吟了一下后拿定了主意,郑重其事地地向周雨婷说道,“你给大哥说一声,让他明天派人送柳小姐去济南城!”

    “老爷,是不是对柳姑娘有些不公平?”周雨婷微微一怔,没想到李云天竟然做出了这种不近人情的决定。

    李云天口中的“大哥”指的是周雨婷的大哥周扬,现在在京畿都督府任职,与山东都司的人关系密切,由他出面送柳雯晴去济南府最为妥当。

    “官场上风云莫测,如履薄冰,老爷不得不小心谨慎,以免落人口舌。”李云天知道周雨婷心地善良,伸手将她拥在了怀里,一脸无奈地说道。

    周雨婷闻言不由得陷入了沉默,李云天说的没错,官场上尔虞我诈,皇权之争更是万分凶险,柳雯晴被视为是汉王的人,李云天要是纳她为妾的话,即使不被宣德帝和太后猜疑,以后也会给人留下话柄。

    或许,让柳雯晴去济南府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娘子,你明天去一趟宫里,向太后求一道恩旨,让沈御医给柳小姐看看眼睛,能不能治好她的眼睛就要看她的造化了。”迟疑了一下,李云天无不郁闷地说道,他可不想欠柳雯晴些什么,如果能治好柳雯晴的眼睛,那么两人之间的恩怨也就两清了。

    “嗯。”周雨婷微微颔首,嘴角流露出一丝笑意,看来李云天终究是一个怜香惜玉之人,不会完全坐视柳雯晴不管。

    第二天下午,当沈御医来到明新馆给柳雯晴医治眼睛时,柳雯晴并没有丝毫的欣喜,嘴角反而流露出颇为凄然的笑意。

    很显然沈御医不会无缘无故地来给她这个平民女子看病,一定是李云天替她求来的恩旨,可李云天为何要这样做,联想到近年来市面上那些被汉王在京城府邸的人放出的流言后,她就明白了李云天的用意,是想以此来与她划清界限。

    七天后,柳雯晴带着无比的遗憾离开了京城,被周扬派人送往济南城,随行的还有沈御医开给她的药材,以及一封写给济南城老友的信。

    沈御医的老友自然是济南城有名的名医,当柳雯晴到了济南城后,将由其按照沈御医开出的方子为柳雯晴继续诊治,而太医院会定期将柳雯晴需要的几味药材寄给柳雯晴,直至沈御医的诊疗结束。

    李云天没有时间来理会柳雯晴的事情,就在柳雯晴离开京城的那一天,京城城北一个军营。

    大校场上,百余名身穿军装的魁梧大汉面无表情地列队而立,李云天神情严肃地站在队列的前面望着他们。

    这些大汉是李云天从京畿都督府下属的各个卫所里挑选出来的士兵,个个勇武强悍,皆是各个卫所里身手矫健之人。

    “本官自我介绍一下,姓李,名云天,字复生,永乐十九年辛丑科殿试二甲进士,现任都察院湖广道监察御史兼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

    环视了一眼现场众人之后,李云天宏声说道,“从今天起,你们就归本官来管,有一件事情本官要告诉你们,你们在京畿都督府的军籍已经被注销,也就是说你们现在已经不再是军户!”

    听闻此言,队列中的大汉们不由得面面相觑,谁也没有想到李云天会取消他们军户户籍。

    “另外,本官还有一件事情要告诉你们,如果你们通过了本官的考核,那么会被授予正七品的武职官身,入职兵部,成为京师讲武堂的武艺教官!”

    李云天故意停顿了一下,随后高声宣布,“至于考核中被淘汰的人,那么将会被退回原先所在的卫所,重新恢复军户!”

    轰得一声,现场的大汉们顿时骚动了起来,忍不住在那里小声议论着,这岂不是意味着他们能像兵部的那些官员一样享有俸禄,而且还能获得晋升。

    望着那些交头接耳的大汉,李云天的嘴角流落出一丝不易觉察的笑意,他这次挑选的这些大汉全部都是身体素质和军事素质出色的士兵。

    正七品的武职再加上入职兵部,这两大待遇对这些大汉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使得他们足以一步登天,不仅脱离了永无出头之日的军户,而且成为了兵部的官员,可谓光宗耀祖,荣光无限。

    随后,李云天冲着不远处立在一面大鼓前的军士点了一下头,那名五大三粗的军士就抡起鼓槌咚咚地敲起雇来,现场议论着的那些大汉随即安静了下来。

    “本官告诉你们,本官只要五十个人,五十个表现最为优异的人,其余的人将打道回府。”

    等鼓声停止后,李云天伸手指了一下身侧的一个木架子,木架子上挂着五排小木牌,小木牌上刻着参加考核的这些大汉的名字和出身,高声说道,“也就是说,这个架子上最后只能留下五十个木牌,多一个本官也不要!”

    这一下,队列中的大汉顿时紧张了起来,不由得互相对视了一眼,眼神中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了警惕的味道,这不仅意味着他们中有超过一半的人会被淘汰,而且他们也将成为竞争对手。..

第299章 下马威〔三更〕

    (

    “本官接到皇上的旨意,协助福王筹备讲武堂时,有不少人认为本官是文官,不应插手武事,否则讲武堂必将毁在本官的手里。”

    李云天很满意这些军汉的反应,随即面色一沉,冷冷地说道,“本官也想看看,是不是像外界所非议的那样,讲武堂会将毁在本官的手里!本官也想看看,你们这些军中骁勇会不会连本官都比不过!”

    “现在,听本官号令,目标,城北云山镇,跑在最后的十个人没有午饭!”说着,李云天伸手一指营门口,高声喊道。

    军汉们先是微微一怔,随后一窝蜂地向营门跑去,谁也不想当后十名,更不想被淘汰。

    望着那些争先恐后奔向营门的军汉,李云天心中不由得松了一口气,对自己刚才的表现感到满意,随后也加入了军汉的队伍中。

    数十名骑兵和几辆马车跟着李云天和那些军汉,骑兵负责队伍的秩序,马车则是用来救治那些跑得虚脱的人。

    根据李云天的经验,肯定有人会为了留下来而玩命,他必须做好防范措施。

    云山镇距离京城十里地的路程,毫无疑问,初次见面李云天就给这些军汉来了一个下马威。

    当然了,李云天给他们准备的“惊喜”远远不止这一个,这只是一道开胃菜而已,“大餐”还在后面等着他们。[296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296执宰大明299

    作为一名文官,李云天要想在讲武堂树立威信,首先必须要收服这些从京畿都督府出来的骄兵悍勇,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军事素质的比拼上胜过他们,这样这些家伙才会心服口服。

    李云天可不想给这些军汉留下一个文弱书生的印象,这将不利于他在讲武堂推动制定的教学计划。

    与这些军汉比试自然不是李云天心血来潮,自从湖口县坠水后他就一直坚持锻炼,又从周雨婷那里学了弓马骑射等等,现在身强体壮,再也不是当年被周雨婷轻轻一掌就能拍一个踉跄的那个文弱知县。

    出城后,原本聚在一起的队伍逐渐被拉开了距离,跑在最前面的第一阵营有十几个人,其中包括李云天,将其他人甩在了身后。

    李云天能感觉出来,第一阵营的这十来个人身体素质非常出色,而且平常一定没少进行训练和锻炼。

    与此同时,那十来个军汉心中也感到无比惊讶,谁也没有想到李云天竟然能跟上他们的速度。

    几名骑兵在前方开路,官道上来来往往的行人纷纷闪避,站在路边饶有兴致地望着李云天等人,私下里叽叽喳喳地议论着,对他们的行为显得非常好奇。

    距离云山镇一里地时,李云天突然开始发力,很快就甩开了第一阵营的人,一骑绝尘,跑在队列的最前方。

    第一阵营的军汉见状顿时慌了,纷纷提速,可不久后他们就郁闷地发现与李云天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根本就无法追上脚步依旧矫健的李云天。

    在云山镇的镇口处,一些士兵已经等在那里,并且设置了终点线。

    李云天当仁不让第一个冲过了终点,一边喘着粗气一边来回走动着,等待着身后军汉们的到来。

    不久,第一阵营的军汉相继冲过了终点,坐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自从永乐帝驾崩后他们已经好久没有经过这种强度的训练,一时间有些难以适应。

    “不许坐着,站起来走动!”终点处的士兵见状走上前拉起了那些坐在地上的人,高声说道。

    军汉们只好起身四下走动着,他们根本就不知道,经过剧烈运动后坐在地上休息的话看似在缓解疲劳,不过对身体大为不利,因为血液循环速度忽然降低而导致心脏和大脑缺氧,进而引发一些不适应的症状。

    在李云天的注视下,大汉们稀稀拉拉地冲过了终点线,最后十个过线的人一脸懊恼,垂头丧气,这不是中午吃不了饭的问题而是事关个人的脸面和荣誉。[296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296执宰大明299

    休息了大约一盏茶的工夫后,李云天领着军汉们来到了附近的一块空地上,上面已经立着一些射箭用的靶子。

    每个靶子上都贴着一张靶纸,上面有不少同心圆环,射中不同的圆环区域将得到不同的分数,中心区域是10分,最外围是1分。

    见要比试射术,军汉们顿时摩拳擦掌,弓马骑射可是他们的强项,每个人都信心十足,准备露一手给李云天瞧瞧。

    “等下你们要按照本官的规矩来射箭,像刚才一样,得分最后的十个人没有午饭。”

    李云天知道这些大汉都是骑射好手,见他们跃跃欲试的样子,于是嘴角流露出一丝狡黠的笑意,不动声色地说道。

    军汉们闻言纷纷看向了李云天,想知道他定了什么规矩。

    在众人好奇地眼神中,李云天活动了一下手腕,趴在队伍的最前列做起了俯卧撑,一名士兵在边上高声为他计数。

    见此情形,军汉们的脸上流露出疑惑的神色,一时间搞不明白李云天的意图。

    做完了一百个俯卧撑,李云天拿起硬弓和弓箭,有条不紊地向远处的箭靶射出了五箭。

    五箭皆稳稳地扎在了靶心处的十分的圆环区域内,这使得现场的士兵纷纷高声叫好,而军汉们则吃了一惊,面面相觑,想不到李云天还有这样的身手。

    “五十分!”等李云天射完箭,一名士兵跑过去将靶子扛了过来,展示给那些军汉看,同时高声报出了李云天的得分。

    “看在你们初来乍到的份上,本官给你们打个折,每人只用做五十个俯卧撑即可!”李云天瞅了一眼靶子上的靶纸,将手里的硬弓扔给了一旁的一名士兵,冲着那些望着靶纸窃窃私语的军汉说道。

    自从李云天露了这一手后,军汉们看向他的眼神不由得发生了改变,里面多出了一丝敬畏。

    由于现场的靶子只有二十个,故而那些军汉每二十个人分为一组进行射箭,每个人的身边都有一名士兵,监督他们做俯卧撑,既要保证数量同时也要保证质量。

    在第一组人射箭前,那些军汉们并没有觉得李云天定下的规矩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多做了五十个俯卧撑嘛!

    可当第一组的人开始射箭后,在场的军汉无不大跌眼镜,二十个人,整整一百支箭,竟然没有一支箭射中靶心,而且还出现了不少脱靶的现象。

    这种现象其实很正常,跑完五公里后军汉们的体力消耗很大,如果接着再做五十个俯卧撑,那么手臂肯定吃不消,会又酸又麻,自然也就影响了射箭的准头。

    李云天这些年来没少练跑步和俯卧撑,可谓有备而来,那些大汉被他打了一个措手不及额,无形中就吃了一个大亏,也重重搓去了他们身上的锐气。

    等所有的军汉都射完箭后,现场鸦雀无声,一派沉寂,六七百支箭中,射中靶心的仅仅是个位数,这对这些弓射好手来说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可它确实发生了。

    李云天并没有多说些什么,这在他的意料之中,宣布得分垫底的十个人失去午饭的资格后就让人上饭。

    经过上午的这番折腾,军汉们一个个饥肠辘辘,本以为可以饱餐一顿,可当饭菜被端上来后,所有人都傻了眼。

    午饭很简单,一个人一块巴掌大的面饼,另外就是一碗热汤,对于这些人高马大的军汉们来说连塞牙缝都不够。

    与之相反的是,那些在现场打杂的士兵则围坐在十来张桌子旁大鱼大肉地吃得不亦乐乎,而且还有酒喝,引得军汉们纷纷咽着口水。

    令那些军汉感到奇怪的是,有几张桌子上虽然摆放着丰盛的菜肴以及坛酒,但座位却是空的,没有人坐。

    “听着,只要退出这次考核,那么就能享受那几桌美酒佳肴。”

    李云天坐在地上,一边啃着手里的面饼,一边向那些眼巴巴望着士兵们吃喝的军汉说道,“本官只要五十个人,这注定你们中有人撑到最后也会被淘汰,何必留在这里吃苦?以你们的实力回到卫所后轻而易举地就能成为你们卫指挥大人的亲兵,照样前途无限。”

    军汉们闻言面面相觑,有些人的眼神开始变得闪烁起来。

    李云天说的没错,他们中超过一半的人都会被淘汰,即使坚持到最后也很可能无法进入讲武堂当武艺教官,还不如回卫所给卫指挥使当亲兵,照样吃香的喝辣的。

    不过,在场的这些军汉都是要面子的人,谁也不肯率先放弃,以免遭人耻笑。

    “本官可以告诉你们,你们考核的时间是三个月,在此期间本官绝对会让你们尝到生不如死的滋味。”见没人退出,李云天冷冷地说道,“难道你们以为讲武堂是那么好进的?”

    军汉们闻言再度对视了几眼,沉默中,一个人低着头走向了不远处的桌子,坐在桌前神情郁闷地吃喝起来。

    在那个大汉的带动下,陆陆续续又有十几个认为没有希望进入讲武堂的人走过去,围坐在桌旁喝起了闷酒。

    望着那十几名退出的军汉,李云天的嘴角流露出一丝笑意,他需要最优秀的人来担任武艺教官,首先具有的品性就是信心,要有一股不服输的拼劲,信心不足的人如何能教出好学生来?

    “既然大家吃完了饭,那么就该活动一下筋骨,全体都有,目标云山山顶,出发。”

    随后,李云天把手里剩余的面饼往嘴巴里一塞,又咕嘟咕嘟地喝完了碗里的汤,用袖子擦了一下嘴巴,起身一指附近一座数百米高的大山——云山,高声说道。

    “唉~~”

    听闻此言,军汉们顿时发出了一阵哀叹,他们现在又累又饿哪里还有精力去爬山。

    李云天笑了笑,放下手里的碗率先奔向了云山山脚。

    大汉们见状不得不打起精神,呼呼啦啦地追了过去,他们有些想不明白了,李云天一个养尊处优的御史怎么会有如此好的体力和射术,不仅令他们大跌眼镜,同时也苦不堪言。..

第300章 密奏

    (

    黄昏时分,京城九门即将关闭的时候,李云天领着那些拖着疲惫双腿的军汉进了城。

    军汉们今天度过了难忘一天,不说别的,单单从云山镇一个来回就足以令他们精疲力竭,怨声载道。

    回到营地后,李云天对军汉们今天的表现进行了简单的讲评,然后就让伙夫开饭。

    与午饭时单单一个面饼相比,晚饭可丰盛了许多,两荤一素的菜肴,外加面饼和小米粥,这使得饥肠辘辘的军汉们狼吞虎咽,吃得不亦乐乎。

    晚饭过后李云天将那些军汉聚集了起来,让人教他们识字,这些军汉没有一个人读过书,自然也就不认识字。

    在卫所的时候这些军汉认识不认识字无关紧要,可京师讲武堂是教学的地方,堪称大明军界的“国子监”,这些军汉要想担任武艺教官最起码要认的字,否则岂不是与讲武堂的氛围格格不入。

    况且,武艺教官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不识字的话岂不是麻烦许多,难道还要给他们配助手来写字不成?

    军汉们自然知道这个道理,故而卯足了劲学认字,谁也不想一辈子当个白丁,都想趁着这个机会博一个官身,彻底告别军户。

    在那些军汉识字的时候,李云天洗了一个澡,换上了官袍后急匆匆赶去了紫禁城。[297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297执宰大明300

    宣德帝今天下午派内侍前来军营传诏,让李云天回营后进宫见驾,李云天意识到肯定是出了什么大事,否则宣德帝不会在他考核武艺教官的时候传他入宫。

    乾清宫。

    宣德帝坐在一张案桌前,面无表情地看阅着内阁送上来的奏章,两摞厚厚的奏章摆在桌上等待着他朱笔御批。

    “陛下。”进入大殿后,李云天冲着宣德帝一躬身,拱手行礼。

    “你看看这个。”宣德帝抬头望了一眼李云天,让在一旁服侍的金英将一封密奏拿给了他。

    “汉王竟然派人与山西都指挥使暗会!”李云天看完了那封密奏后吃了一惊,眉头顿时就是微微一皱。

    根据密奏上的内容,上个月汉王的人到了大同城,密会了山西行都司都指挥使、庆义候白德祥。

    庆义候白德祥在靖难时是汉王的副将,深得汉王的信任,是汉王不折不扣的心腹,如今坐镇大明北方重镇大同城。

    山西地界有两个地方高级军事机构,一个治所在太原城的山西都司,另外一个就是治所在大同城的山西行都司。

    都司和行都司虽然有一字之差,但两者所设的官职和地位一样,都直接受后军都督府管辖,统兵的都指挥使皆以朝中勋贵担任。

    大同是京师的西北屏障,也是大明的九边重镇之一,地理位置至关重要,一旦被敌军攻破那么将直下京城,抵达京师的北方门户——宣府镇,威逼京城。

    山西行都司下设22个卫和3个守御千户所,总兵力近十四万人。

    大明军队的战斗力由高到底可以可以分为四个档次:

    第一档自然是驻守在京师的京卫,是大明守疆拓土的主要力量。

    第二档是抵御北元和西域诸部侵扰的卫所,包括:山西都司、大宁都司河北都司)、山西行都司、山东都司、陕西都司、陕西行都司和辽东都司。[297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297执宰大明300

    第三档是驻扎在西南地区的卫所,包括:四川都司、广西都司、云南都司和贵州都司。

    第四档是驻扎在中部和江南地区的卫所,包括:浙江都司、河南都司、湖广都司、福建都司、福建行都司、江西都司和广东都司。

    值得一提的是,万全都司、四川行都司和湖广行都司为宣德年间所置。

    在第二档卫所中,山西行都司、大宁都司和山东都司位于京城周边地域,对京城的安危影响至关重要。

    一旦汉王在乐安发生叛乱,那么山东必将成为战场,届时山东都司的兵力将会被牢牢牵制住。

    山西行都司和大宁都司都属于后军都督府,汉王与后军都督府的勋贵将领关系密切,万一有什么意外,那么京师西北的门户宣府镇和东北方的山海关将承受巨大的压力。

    山海关还好说,大宁都司由辽东都司牵制,可宣府镇就将直面西边的山西行都司的冲击,一旦宣府镇失守,那么山西行都司的军队就能直达京师西北最后一道防线——居庸关。

    而居庸关要是被攻下,山西行都司的军队顷刻之间就能抵达京师,后果不堪设想。

    况且,后军都督府所辖的第三个都司——山西都司的地理位置也至关重要,位于京师西南部,足以威慑临近的河南都司和陕西都司。

    由此一来的话,倘若汉王起兵造反,宣德帝手中能动用的力量唯有京畿都督府下辖的部队。

    至于大明其他的都司和行都司,以及南京守军则是鞭长莫及,远水难救近火。

    况且,汉王造反的话一定会联络大明各地的藩王,尤其是赵王朱高燧,届时宣德帝极有可能像建文帝一样,要面对诸位藩王的发难,使得各地都司不敢轻举妄动。

    这将使得宣德帝不敢贸然抽调南京的守军,以免南京城防务空虚,被叛军趁机拿下,重蹈当年建文帝的覆辙。

    再者说了,宣德帝和汉王要是开战,那么除了追随两人的勋贵外,其余的那些中间派勋贵十有**会坐山观虎斗,等到双方胜负已分后才介入战局。

    这就是宣德帝与建文帝相比的最大劣势,建文帝时期,朝中的勋贵几乎都以建文帝马首是瞻,建文帝的对手只是永乐帝为首的藩王。

    可宣德帝不同,他不仅要面对来势汹汹的汉王等藩王,还要提防各个都司的勋贵反叛。

    按照大明律例,藩王不得私下结交京师和地方官员,违者将受到重罚,严重者会以谋反处之。

    很显然,汉王暗中派人去大同城找白德祥,绝对不会是谈心叙旧那样简单,肯定有大事要谋划,居心叵测,也难怪宣德帝会感到紧张。

    倘若洪熙帝依然在世的话,汉王绝对不敢如此明目张胆地行事,归根结底还是他太过年轻,在朝中众臣中威望不足,无法镇住那些恃功自傲的勋贵。

    “陛下,臣认为只要京畿无恙,那么汉王就如瓮中之鳖,只要轻举妄动必被陛下擒之。”

    看完了那份密奏,李云天冲着宣德帝一躬身,沉声说道,“宣府镇固若金汤,山海关更是古之天险,足以屏障京师北方。再者,京畿都督府兵强马壮,乐安距离京师不过七百多里,路途平坦,汉王倘有异动,大军必定势如破竹,朝夕可至。”

    李云天并不是为了安慰宣德帝而信口开河,京畿都督府成立后夺了大宁都司、山西都司、山西行都司和山东都司一部分兵权和地盘。

    现如今,京畿都督府麾下除了72个京卫外,还有23个地方卫所和3个守御千户所,总兵力近五十万,是宣德帝手中最为依仗的军事力量。

    京畿都督府的辖地以北直隶为基础,从大宁都司夺得了长城沿线山海关以南的地域,从山西行都司夺得了宣府镇以东的地域,从山西都司夺得了顺德府以西的地域,从山东都司夺得了大名府以北的地域。

    经过一年多的悉心经营,周征不仅整合了京畿都督府下辖的部队,而且在宣府镇安置了五万守军,在山海关也安置了五万守军,皆是稳妥可靠之人。

    只要守住了宣府镇,那么山西行都司的军队就无法越雷池一步。

    至于山海关以北的大宁都司,不仅要面对长城天险,而且还要承受东北处辽东都司的压力,因此它的兵力其实已经被困住,无法越过山海关南下。

    山西都司就更不用说了,要面对相邻的河南都司和陕西都司的压力,更是不敢轻举妄动,否则老巢不保。

    如此一来,与汉王亲近的山西都司、山西行都司和大宁都司的兵力就被牵制住,进而演变成为了京畿都督府一部兵力与汉王叛军的较量,另外就是赵王等藩王有可能爆发的叛乱,这才是最麻烦的事情。

    洪武帝时,大明各地的藩王都有自己的王府卫兵,数量通常在五千到两万人。

    可在靖难后,本来打着反对削藩旗号的永乐帝却完成了建文帝未完成的事业,不仅以各种理由削去了各地藩王的兵权,仅留百余名护卫,而且还对其进行了诸多限制,剥夺了他们在当地的政权。

    到了宣德帝时,大明藩王中仍有兵权的,就剩下他的两个亲皇叔,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

    虽然那些藩王被永乐帝削去了兵权和政权,但他们在当地时日已久,而削藩时日尚浅,故而与地方上的关系错综复杂,在当地卫所有着不少旧部,实力不可小觑。

    毫无疑问,各位藩王心中肯定对永乐帝削藩不满,一旦汉王和赵王带头叛乱,他们十有**会招兵买马,拉起一支队伍来声援汉王,以期重新获得军政大权。

    不过,这些藩王绝对不会一上来就跟着汉王造反,他们会审时度势,先看看汉王有没有获胜的可能,然后再决定如何做。

    因此在李云天看来,汉王叛乱后只要宣德帝以雷霆之势将其击败,那么各地藩王就不敢轻举妄动,各都司也会随之平定下来。

    汉王肯定也知道他在与宣德帝的较量中处于劣势,相对于三十多万大明最为精锐的京军,汉王的护卫不过三万人,即使他在当地招兵买马也绝对不会超过五万,因为他没有足够多的兵器和军马来供应。

    所以对于汉王来说,自然需要依靠外力的协助,而山西都司、山西行都司和大宁都司无疑就是他最为重要的支援。

    尤其是山西行都司的十四万兵马,如果庆义候白德祥能率兵攻破宣府镇,那么将对京师形成巨大的威慑,使得宣德帝不得不从京畿都督府分兵迎敌,如此一来就极大地分化了京畿都督府的兵力。

    故而,汉王派人暗中与白德祥联络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他需要白德祥为他分担压力。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佩服永乐帝的远见之明,将汉王封在了乐安州,不仅距离京师非常近,而且远离了与其最为亲近的那些勋贵,使得汉王没有了叛乱的地利条件。..

第301章 示敌以弱

    (

    “李御史,汉王此举无疑是谋反,难道真的要姑息下去?”听了李云天的话后,宣德帝眉关紧锁,神情严肃地望着他,对汉王的这个举动显得颇为恼火。

    下午的时候,宣德帝已经召来了杨士奇、杨荣和黄淮来商议此事。

    杨荣的意思是找个由头将安义候白德祥调回京城,另外派遣一名信得住的勋贵前去担任山西行都司的都指挥使一职,以免山西行都司将来危及京师。

    杨士奇的态度则比较保守,认为此时不宜动白德祥,应该向其施以皇恩,采用安抚的手段。

    毕竟白德祥在山西行都司经营日久,又是汉王的心腹,新到任的都指挥使短时间内难以掌控局势不说,万一激怒了汉王,使得汉王感觉到宣德帝要对其下手,那么很可能会逼得汉王起兵造反。

    至于黄淮,态度比较模糊,杨荣和杨士奇的理由都很充分,这使得他一时间没有什么好主意。

    故而,心中恼火的宣德帝想到了李云天,想听听他的意见。

    李云天虽然年轻,又是一名文官,但京畿都督府是在他的建议下建立的,现在成为了宣德帝手中最重要的军事力量,可谓高瞻远瞩,目光卓远,有着非同一般的军事才干。

    “陛下,说句大不敬的话,臣觉得汉王必反无疑。”[298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298执宰大明301

    李云天知道宣德帝现在心中恼怒,于是沉吟了一下后说道,“与其让汉王心存戒备,不如示敌以弱,让汉王狂傲自大,届时破绽也就越多。”

    “话虽如此,可是朕实在是不甘心。”宣德帝脸上神色稍缓,伸手重重地拍了一下桌面,他身为天子竟然要受到汉王的胁迫,简直就是耻辱。

    如果是洪武帝和永乐帝,那么绝对会毫不犹豫地将汉王擒来京师问罪。

    “陛下,兵法有云,欲先取之,必先与之,既然陛下已经答应了汉王的‘安民四事’,那么不如‘从善如流’,只要汉王所奏之事,那么皆于许之,汉王必将因此而轻视陛下,进而骄横狂妄,心生懈怠。”

    李云天闻言后想了想,冲着宣德帝微微一笑,“陛下,在微臣看来,汉王若反,山西行都司绝对难过宣府镇这一关。”

    宣德帝登基后的第三个月,汉王上疏,陈奏了利国安民四的四件事情,称为“安民四事”。

    虽然汉王所陈的内容并非都趁宣德帝的心意,但宣德帝知道汉王此举实在试探他,故而作为安抚,将安民四事交给有司尽数实施,并且亲自写信给汉王进行答谢。

    汉王接到宣德帝的信后暗中松了一口气,看来宣德帝并不想招惹他,同时心中对宣德帝轻视了几分,认为宣德帝软弱可欺。

    “据微臣所知,山西行都司账面兵力虽然有十四万,可是刨去缺员后也就十万出头,而且兵员中老弱者甚多,京畿都督府以五万精兵固守宣府镇,他们绝对难越一步。”

    随后,在宣德帝好奇地注视下,李云天有条不紊地解释道,“汉王固然想借山西行都司之势,可惜山西行都司已经不是靖难时的那支悍勇之军,面对宣府镇这一关心有余而力不足。”

    “山西行都司缺员如此严重?”宣德帝双目闪过一丝惊讶的神色,五军都督府从没有上报过此事。

    “与中原和江南相比,山西无疑苦寒之地,土地贫瘠,屯田的军户一年耕种所得不足以养家糊口,又要受上级官长之剥夺、奴役,故而不少军户已然逃走,剩余军户中的精壮者也不愿入伍,以老弱替之。”

    李云天闻言点了点头,郑重其事地回答,“臣曾经在九江待过,九江卫土地肥沃,但即使如此,兵员缺额已经近两成,至于日常训练那就更不敢恭维。”

    “京军缺员如何?”宣德帝这一下倍感震惊,随后下意识地问道。

    他身居皇宫之中,哪里有机会接触到这等不堪之事,也无人敢向他禀明,否则不仅触了宣德帝的眉头,也得罪了朝中的那些勋贵,还是对洪武帝之大不敬。[298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298执宰大明301

    “据臣所知,京军处境尚好,虽有缺员但数量甚少,无伤大体。”李云天知道宣德帝的担忧,闻言不动声色地回答,“与地方卫所相比,京师的军士多以精壮为主,实力冠绝五军。”

    “各地卫所境况如此不堪,长此以往,我大明何以抵御外敌?”宣德帝顿时松了一口气,随即无奈地摇了摇头,他相信李云天此时不会危言耸听。

    “陛下,不是臣长他人志气,现在天下安定,各地卫所生活安逸,导致弊端丛生,倘若朵颜三卫来袭,臣认为大宁都司不一定是其对手,恐怕会被其逼入关内。”

    李云天沉吟了一下,忧心忡忡地说道,“朵颜三卫一直想进入大宁卫,太宗皇帝在北征阿鲁台的时候曾给与其重创,可其仍贼心不死,若日后继续侵扰,我大明大宁都司堪忧。”

    朵颜三卫指的是大兴安岭以东的蒙古诸部,洪武二十二年,洪武帝在蒙古诸部聚集地设立了三卫,分别为朵颜卫、泰宁卫和福余卫,用以统帅蒙古诸部,令其“各领其所部,以安畜牧”,是为大明的“属夷”。

    后来,由于朵颜卫迅速崛起,位居三卫之首,故而大明的官员和百官习惯将这三卫统称为朵颜三卫。

    由于蒙古人称朵颜卫为“兀良哈”,因此朵颜三卫也被称为兀良哈三卫。

    朵颜三卫原本为宁王朱权的部下,宁王的封地在大宁,与永乐帝一样骁勇善战,是洪武帝诸子中战功仅次于洪武帝之人。

    永乐帝靖难时,宁王拥有披甲八万,是为永乐帝的心头大患,永乐帝尤为忌惮其手下的朵颜三卫。

    为了免除北方的后顾之忧,永乐帝在靖难之前特意给朵颜三卫送去了重金,使得朵颜三卫反叛了宁王,投入了永乐帝的怀抱,成功击败了宁王的围剿。

    趁着宁王兵败,永乐帝胁迫宁王出兵靖难,并答应事成之后与其分天下治之。

    结果很明显,永乐帝登基后并没有实现自己对宁王的诺言,而是将其封地北迁到了南昌,尽夺其兵权,这一事件也间接导致了正德年间的“宁王之乱”。

    靖难时,永乐帝缺少骑兵,故而向朵颜三卫借来了三千精锐的骑兵,成为了靖难军一支重要的力量。

    永乐帝登基后,为了“酬谢”作战有功的朵颜三卫,决定将大宁卫封赏给他们,给他们封官加爵,并且在开原、广宁两地开设互市,供朵颜三卫诸部与明朝交易。

    不过,永乐帝后来并没有实现将大宁卫封赏给朵颜三卫的诺言,不允许朵颜三卫南迁到大宁地区驻牧。

    朵颜三卫为了夺得大宁地区的驻牧权,于是联合了蒙古的鞑靼部的首领阿鲁台,联合侵扰大明。

    这使得永乐帝数次北征,重创朵颜三卫,但朵颜三卫并不甘心,继续与明朝缠斗,并且南下进入了滦河地区驻牧,是为大明北方一大隐患。

    大宁都司被京畿都督府分了一部分兵力和地盘后,现在的辖地在山海关以北地区,只有17个卫和1个守御千户所,额定兵员十万上下,实际有八万余人。

    虽然大宁都司的军队在人数上远超朵颜三卫,但是要真的与勇武强悍的朵颜三卫打起来,不一定能占到什么便宜,何况朵颜三卫背后还有鞑靼部的暗中支持。

    见李云天提及朵颜三卫,宣德帝的脸色变得凝重起来,他曾经随着永乐帝北征,自然见识过鞑靼部和朵颜三卫的凶悍,大宁都司虽然人多势众,可真的不一定能击败朵颜三卫。

    宣德帝清楚要想取消顿兵制之难无疑于上青天,他虽然身为天子,但也不能妄动洪武帝留下来的军制,这不仅触犯了朝中勋贵集团的利益,更是违反了洪武帝定下来的祖制,绝对会遭到满朝文武的反对。

    “李御史,你曾经告诉朕三年之内可组新军,是否有所托大?”沉默了一会儿,宣德帝抬头望向了李云天,神情严肃地问道。

    “陛下,若无意外,三年之内,臣给您编练出一支新军来。”李云天闻言冲着宣德帝一躬身,郑重其事地拱手说道。

    “好,朕就等着,三年后一较你的这支新军与京军长短。”宣德帝见李云天打下了包票,于是伸手重重地拍了一下桌面,朗声说道,他倒要看看李云天能练出一支什么样的军队出来。

    “陛下,汉王要是谋反,山东将是决一死战之地,倘若汉王战败,极有可能逃离山东,所去之地无非两处,一处是太原,另外一处是彰德,臣觉得应该早做防范。”

    李云天清晰地感觉到宣德帝对新军的期待,心中不由得大喜,这意味着在新军一事上他将得到更多宣德帝的支持,想到宣德帝今天召见他的目的,他随后沉吟了一下,提醒宣德帝。

    太原城是山西都司的治所,而彰德则是赵王朱高燧的封地,要是汉王战败,这两个地方无疑是他前去的最佳选择。

    宣德帝闻言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将汉王歼灭在山东是最佳的选择,一旦汉王逃离山东去了太原或者彰德,那事情可就变得复杂起来,以汉王的军事才华必将使得这场战事变成一场结局难料的持久战。..

第302章 宣德帝的烦恼

    (

    李云天离开紫禁城的时候夜色已深,在车上不停地打着哈欠,今天他可累得够呛,白天“收拾”那些心高气傲的军汉,晚上又陪着宣德帝批阅了大半夜的奏章。更新最快最稳定

    或许是年龄相近原因,再加上两人曾经在济宁府“共过患难”,宣德帝与李云天的谈话很随意,而且两人有着不少共同语言,对事物的看法也异常相似。

    因此,在谈论完了那道密奏后,宣德帝就问起了李云天对桌案上那些奏章所奏之事的看法。

    年轻的宣德帝与洪武帝、永乐帝和洪熙帝不同,没有那么多的精力投入到批阅奏章这种枯燥的事务中去。

    可内阁却不会因为洪熙帝没有精力就减少上陈的奏章数量,因此每天都有数以百计的奏章从内阁转来请宣德帝批阅。

    洪熙元年的时候,内阁的权限还没有后世那么大,内阁的阁员们可以在小事上陈述自己的见解,用小纸条贴在奏章上面给宣德帝看,可是那些大事还是要宣德帝自己来拿主意,请宣德帝朱笔御批。

    毕竟,即使是大大提高了内阁地位的洪熙帝,面对朝中大事的时候还是要自己乾坤独断,最多召集内阁阁员来进行商议。

    如此一来,宣德帝每天都要花费不少时间在批阅奏章上面。

    尤为令宣德帝感到郁闷的是,那些被内阁阁员注释过的奏章上的处理意见基本上都符合他的心意,再怎么说内阁的阁员们都是经验丰富的老臣,处理奏章上的事情可谓手到擒来。[299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299执宰大明302

    而宣德帝对那些被内阁阁员注释过的奏章,通常都是在看阅完之后直接批示按照内阁员的主意去办。

    至于那些上奏了大事的奏章,宣德帝时常要召内阁的阁员以及相应部院的堂官来商议,因为这些阁员和堂官很显然要比宣德帝精通奏章上所上奏的事务,到了最后拿主意的通常是阁员和堂官们。

    这种事情日复一日地上演,宣德帝岂会不感到心烦?在他看来内阁的阁员们就能将这些奏章处理好,何苦让他还要再受一遍累。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宣德帝是大明天子,自然要牢牢把握住奏章的决断权,否则的话内阁岂不是要将其给架空了?

    今天李云天既然来了,那么宣德帝顺手就把他抓了壮丁。

    宣德帝这样做并不是心血来潮,李云天在湖口县干过一任知县,又时常查京城各大衙门的帐,故而无论是京城各大部院衙门还是地方府县的事情都清楚,在他看来正好可以给他解忧。更新最快最稳定

    确实,李云天也没有让宣德帝失望,看完了那些奏章后侃侃而谈,听得宣德帝不时地点着头,对他的见解非常满意,御笔一挥就在那些奏章上按李云天的意思去处理事务。

    因此,直到批完了桌案上的那些奏章李云天这才得以脱身,赶回军营继续去“修理”那些军汉,路上的心情有些沉闷。

    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司礼监的太监在宣德时期有了在奏章上代替皇帝批红的权力,虽然现在宣德帝还没有将批红的权力交给司礼监的太监,但是已经开始有了这方面的苗头。

    晚上的时候,那些奏章就是在边上伺候着的金英读出来,而且是挑重要的内容说,把一些无关紧要的言语都省略了过去。

    李云天惊讶地发现,当他向宣德帝建言的时候,金英驾轻就熟地就把下一本奏章上的核心内容挑选了出来,很显然是经常给宣德帝读奏章。

    如此一来,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件事情,宣德帝有时候会征询金英的意见,而金英有时候也会应宣德帝的要求陈述自己对奏章的见解。

    金英从宣德帝小的时候就在他身边,是宣德帝最为信任的宦官,否则的话也不会成为司礼监掌印太监。

    因此金英很清楚宣德帝的喜好和性格,对那些奏章的见解绝对符合宣德帝的心意,这就使得宣德帝对金英无形中产生一种信赖。

    很显然,当宣德帝对批阅奏章的事情彻底感到烦躁的时候,不会将奏章的决断权交给内阁的阁员,那么在他身边唯一能用上的人,也就只有宫里的那些宦官。[299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299执宰大明302

    尤其是值得他信任的那些太监,例如金英,以此来帮他分忧。

    在皇帝们的眼中,宫里的宦官与家奴无疑,而朝堂上的那些文武大臣则是外臣,里外有别,当外臣用不上的时候自然会重用家奴。

    虽然李云天认为宣德帝此举违背了洪武帝内侍和后宫不得干政的祖训,但既然永乐帝都已经往地方上开始派遣镇守中官,那么宣德帝重用宦官也就没什么大不了的了,朝臣们也不会进行反对,毕竟永乐帝已经开了先河,有先例可循。

    李云天坐在车里闭目养神,今天从宣德帝那里得到的信息实在是太多了,他要好好理清一下脑海中的思路。

    马车在寂静的街道上穿行,沿途遇到了两队巡夜的兵马司军士,见马车周围有十几名骑着马的护卫,立刻知趣地闪在了一旁。

    很显然,车里的人绝对与京城的那些勋贵有关,因为那些护卫身上穿的服饰是京城勋贵家中的亲兵特有的。

    作为大明执掌兵权的大员,朝中勋贵的府里都有人数不等的亲兵来看家护院,战时这些亲兵会作为军人上战场保护那些勋贵的安全。

    登基为帝后,永乐帝对追随他靖难的勋贵青睐有加,故而允许勋贵的府上拥有一定数量的亲兵作为护卫,从数十人到百余人不等,并且规定了公、候、伯三级勋贵亲兵服装的制式,以示区分。

    李云天身边的这些护卫自然是周征的亲兵,李云天搅了汉王两次好事,周征肯定担心汉王会对他不利,故而派亲兵来保护。

    由于那些护卫身上的亲兵服饰,那些巡街的兵马司军士一眼就认出了他们的身份,故而岂敢去招惹他们,那岂不是吃饱了撑的。

    马车到达军营的时候,军营的大门已经关闭。

    守门的士兵见李云天这么晚回来感到很惊讶,以为李云天回家搂着老婆睡觉去了,毕竟他一个堂堂的御史没有必要在军营里受苦。

    按照李云天设立的教学方案,那些参加讲武堂考核的军汉在晚上的识字课结束后就可以回营房休息。

    此时已经是午夜时分,军汉们累了一天睡得正香。

    李云天巡视了一边军汉们所住的宿舍,隔着门能清晰地听见里面的呼噜打得震天响,看来今天的这些家伙确实累得够呛。

    懒洋洋地打了一个哈欠后,李云天向跟在身后的一名护卫招了一下手,向他耳语了几句,那名护卫就急匆匆地走了。

    大约过了半盏茶的工夫,一群睡眼惺忪的士兵在一个千户的引领下小跑着赶了过来,刚才那名护卫将他们从睡梦里喊醒了。

    “大人,有何事吩咐?”那名千户虽然心中有些不满,但是脸上却丝毫不敢任何的表示,神情恭敬地向立在营房前的李云天拱手行礼。

    这名千户姓赵,负责领着手下的士兵协助李云天来考核那些军汉。

    “吹哨子,告诉里面那群家伙,紧急集合,最后入队的二十个人做一百个俯卧撑。”军汉们所住的宿舍在同一排平房,每个宿舍睡二十个人,李云天望着宿舍慢条斯理地下达了命令。

    “紧急集合,最后二十个一百个俯卧撑!”

    赵千户闻言微微一怔,没有想到李云天竟然这个时候还要折腾那些军汉,随后从怀里掏出一个李云天让人特意制作的铜制的哨子,放在嘴里吹了起来,边吹边大喊道。

    随着哨声的响起,原本沉寂的宿舍里顿时炸开了锅,从睡梦中惊醒的军汉们手忙脚乱地摸黑穿着衣服,不少人嘴里发着牢骚,小声咒骂着吹哨子的人。

    不久后,宿舍的门相继被打开,不少人慌里慌张地跑了出来,有的人边跑边穿衣服,有的人手里拎着裤子和外衣,还有的人甚至光着脚和膀子,场面十分狼狈。

    “听好了,着装整齐者方可进入队列!”李云天见状冲着那些衣衫不整的军汉高声喊道。

    听了他的话,一些少了衣服和鞋子的人连忙转身,火急火燎地又冲进了宿舍。

    一直折腾了有大半盏茶的工夫,那些军汉才陆陆续续站好了队。

    队列的前方,十几个人垂头丧气地立在那里,他们不幸地成为了最后二十名里的人,还有几个人现在依旧在黑灯瞎火的宿舍里寻找着缺少的衣物。

    李云天冲着赵千户挥了一下手,赵千户就让人将屋子里缺少衣物的几个家伙带了出来。

    有的没穿裤子,有的少了外衣,还有光着一只脚,纷纷耷拉着脑袋,一脸郁闷地站在队列的前方,也不知道哪些混蛋刚才趁乱拿了他们的东西。

    队列里的军汉们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们虽然穿妥了衣物,但有人的衣服和鞋子不是大了就是小了,一看就不是自己的,还有的人竟然穿了两只同脚的鞋,站在那里十分别扭。

    “从吹哨子到现在已经快一盏茶的时间,你们知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李云天面无表情地环视了一眼队列中的军汉,冷冷地说道,“这意味着一旦敌军偷袭,你们将成为了对方活生生练刀的靶子!”

    “听着,鉴于你们这种蜗牛般的速度,本官决定给你们开开‘小灶’,免得你们以后进了讲武堂‘祸害’那些学员。”

    说着,李云天伸手一指大校场,高声下达了指令,“听着,全体都有了,跑十圈!”

    军汉们闻言纷纷哀叹了一声,一脸郁闷地绕着大校场跑了起来,不少人心中暗自诅咒痛骂着李云天。

    李云天已经按照体育场的规格让人在大校场上画出了椭圆形的跑道,一圈大约四百米,十圈就是四千米,军汉们为此是怨声载道。

    不过随后他们就闭上了嘴巴,因为李云天以身作则,也加入到了跑步的队伍中来,这使得众人无话可说,只能乖乖地自认倒霉。

    李云天晚上一共进行了三次紧急集合,第一次的惩罚是跑圈,第二次的惩罚是站军姿,第三次的惩罚是蛙跳。

    **下来军汉们被折腾得够呛,不仅疲惫不堪而且精神高度紧张,到了最后纷纷和衣而睡,他们第一次发现能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觉是一件多么美好而奢侈的事情。..

第303章 新军军制

    (

    三个星期后,留在军营里的军汉只有七十多人,一个个疲惫不堪,整个人都瘦了一圈,不过也更加精壮,过去的二十一天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一场不堪回首的噩梦。

    在此期间李云天进行了超负荷的体能训练,他要将其中身体素质最优秀的人留下来,这导致了近一半的军汉退出了考核。

    大校场上,军汉们背手而立,神情紧张地望着立在前方的李云天,不知道李云天今天要怎么修理他们。

    “恭喜大家通过了资格训练。”李云天面无表情地环视了一眼现场众人,随后嘴角流露出一丝笑意,“现在,本官宣布你们正式获得了参与讲武堂武艺教官的考核资格,现在发给你们教官的制服。”

    说着,李云天冲着身旁的赵千户挥了一下手,赵千户就让手下的士兵拿来了一套套崭新的黑色制服。

    这套制服是李云天仿照现代军装的样式定制而成,配有军衔、臂章和资历牌,经过宣德帝朱笔御批,成为了讲武堂学员和未来新军的军服。

    现场每一个军汉都分到了一套黑色军装,众人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样式新颖的西装式军服,脸上纷纷流露出了诧异和好奇的神色。

    李云天之所以用这个制式的军装,是因为它比明代的衣袍简洁方便,更合适军队的作战和训练。

    至于军衔、臂章和资历牌,不仅表明了上下级关系,则是为了体现出军人的荣誉感。[300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300执宰大明303

    “现在解散,全体回宿舍换装,一盏茶后集合。”等那些军汉都领到了自己的军装,李云天沉声下达了命令,随后起身走了。

    军汉们先是面面相觑,然后一窝蜂地奔向了宿舍,经过“魔鬼周”的训练后他们现在是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令行禁止,要是一盏茶还没有换好军装指不定李云天如何修理他们。

    在类似于“魔鬼周”的训练期间,李云天一直住在军营里,他的宿舍与那些军汉的宿舍很近,就在军汉所住那排营房边上的一排平房里,这样便于他就近制定训练计划。

    回到宿舍,李云天有条不紊地换上了属于他的一套黑色军装,然后对着铜镜整理起了仪容:

    他的军衔是少校,两条杠中间夹着一颗银色的星星;

    资历牌是上下两排军略章,代表营级,最上面一排军略章中间缀着两颗代表营级正职的白色星星;

    臂章有两个,左手的臂章上写着“京师讲武堂”五个大字,右手的臂章是一条腾空的三爪蟒,是京师讲武堂的标志。

    对着铜镜瞅了一番,李云天对身上的这套军装非常满意,虽然它的材质和样式都有欠缺,但足以将人衬托得更加威武和精神。更新最快最稳定

    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军帽,李云天的头上是缠在发髻上的脸色发巾。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明代的男子都留着长发,在头上盘了发髻,根本就没有办法戴那些现代制式军帽,故而李云天只能作罢,以后再想办法,毕竟这个年代究竟的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讲武堂和新军中将实行李云天熟悉的现代军事体系,军队的编制、军官的等级与卫所的编制、武官官阶的对应关系也已经确定。

    军队的编制采用班、排、连、营、团、师、军以及军团:

    班分为2种,一种是战斗班,专门负责作战,一种是勤务班,专门负责伙食、文书和传令等。

    无论战斗班还是勤务班,人数都是12人,包括士兵和士官。

    一个排有3个战斗班。[300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300执宰大明303

    一个连有3个战斗排和1个勤务班,加上连部里的司务长、医务官、排长、副连长和连长,一共是127人。

    一个营有4个连,加上营部里的军官和勤务人员,总人数520人。

    一个团有3个营和1个辎重营,加上团部里的军官、勤务人员和警卫连,总人数2250人。

    一个师有4个团和1个工兵营,加上师部里的军官、勤务人员和警卫营,总人数10500人。

    一个军有3个师,加上军部里的军官、勤务人员和警卫团,总人数36000人。

    一个军团有3个军,加上军团部军官、勤务人员和警卫师,总人数125600人。

    由于骑兵不宜与步兵混编,故而单独成军使用,以骑兵团作为基本作战单位。

    一个骑兵团有4个骑兵营和1个800人的辎重营,总人数3000人,其中作战的骑兵2100人。

    一个骑兵师有3个骑兵团,总人数10000人,其中作战的骑兵6500人。

    军衔分为尉官、校官和将官3个级别:

    尉官三级:少尉正八品,中尉从七品,上尉正七品。

    校官四级:少校正、从六品,中校正、从五品,上校正、从四品,大校从三品。

    将官三级:少将正三品,中将从二品,上将正二品。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军官外还有士官,士官是从士兵中挑选出来的职业军人,虽无官阶但是享有相应的军饷。

    士官四级:少士享有从九品军饷,中士享有正九品军饷,上士享有从八品军饷,军士长享有正八品军饷。

    士兵三级:列兵、二等兵和一等兵。

    军职与军衔的对应关系采用“一职双衔”的原则,前一个军衔是主要军衔,后一个军衔是辅助军衔。

    连级单位:司务长少尉、中尉军衔;排长少尉、中尉军衔;副连级军官中尉、上尉军衔;正连级军官上尉、中尉军衔。

    营级单位:副营级军官上尉、少校军衔;正营级军官少校、中校军衔。

    团级单位:副团级军官中校、少校军衔;正团级军官上校、中校军衔。

    师级单位:副师级军官上校、大校军衔;正师级军官大校、少将军衔。

    军级单位:副军级军官少将、大校军衔;正军级军官少将、中将军衔。

    军团级单位:副职级军官中将、少将军衔;正职级军官上将、少将军衔。

    由于实行了“一职双衔”,这就使得当军衔都一样的时候,无法分辨出职务的高低,故而就有了资历牌。

    资历牌不仅表明了军官的军职级别,而且还表明了其正、副职的关系。

    其中:

    排级、连级军官资历牌只有1排。

    营级军官资历牌有上下2排。

    团级军官资历牌有上下3排。

    师级军官资历牌有上下4排。

    军级军官资历牌有上下5排。

    军团级军官资历牌有上下6排。

    至于同级、同衔军官的正、副职如何区分,就要看资历牌最上面一排中央的星星,副职1颗星星,而正职2颗星星。

    如此一来,通过军衔和资历牌,就能将军官的级别和职务区分开来,便于指挥。

    例如,李云天挂衔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这是一个正六品的官,与他品级相对应的是军职是营级军官、军衔是少校,他自然是正职,故而资历牌最上一排中间两颗银星。

    由于李云天是文官,故而他挂衔武职后,他的品级决定他的军职级别和军衔。

    而按照李云天制定的军制,新军中的军官,将依照军职级别、军衔来决定其品级。

    这意味着新军中将以军职和军衔为晋升标准,而品级只不过是表明他们与卫所的武官相对应的级别,以及用来领取朝廷的俸禄。

    在李云天规定的时间结束前,大校场上已经站好了那些换上新式军装的军汉,无不对这身新行头感到新奇,相互间饶有兴致地打量着,精神十足。

    很快,军汉就发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他们身上的军装与李云天的军装有两个最大的区别,那就是没有军衔和资历牌。

    “你们现在还不是讲武堂的人,要想得到军衔和资历牌,那么必须要通过本官的考核。”

    李云天看出了军汉们的疑惑,于是向他们介绍了一番讲武堂实行的军职和军衔,然后高声说道,“现在本官要给你们编组,你们要记住自己的组别,以后将按照组别进行训练。”

    说实话,留下来的军汉人数大大超出了李云天的意料,他觉得自己已经做得足够过火,差一点就将这些军汉们给折腾死,可是他们竟然硬挺了过来,人数超出了他预定50人的一半。

    经过三周魔鬼般的训练后,李云天的训练内容将变得缓和,以后主要进行队列练习、体能训练、规章学习和上识字课。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两个多月后这76名军汉都将成为讲武堂的教官:三分之一的人是教官,上尉军衔,正七品;另外三分之二的人是副教官,中尉军衔,从七品。

    李云天早已经将这76名军汉分好了组,现在只是宣布每个组的人选。

    这76名军汉一共分6个组,也就是6个班,每个班上12个人或者13个人。

    根据军汉们这三周来的表现,李云天将其中训练成绩优异者任命为各个班的班长和副班长。

    “本官宣布,今天放假一天,酉时前回营吃饭,本官晚上带你们去听戏,今晚四方馆戏院上演《梁祝》。”

    分完了组,李云天神情严肃地扫视了一眼面前的6组人,正当那些军汉提心吊胆的时候,他忽然微微一笑,高声宣布道。

    “可是沈大家的《梁祝》?”李云天话音刚落,军汉们就骚动了起来,人群中响起了一个惊喜的声音。

    苏大家指的就是怜香,怜香原本姓沈,自幼被卖进**,经过十年的勤学苦练,终于从众多的同病相怜的女孩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名只卖艺不卖身的清倌,取了艺名“怜香”。

    如今,怜香已经成为了京城最为著名的戏曲大家,火得一塌糊涂,被京城的权贵们所追捧,故而也恢复了她的姓氏,有了一个正式的名字——沈怜香,被京城的人敬称为“沈大家”。

    早在一个多月前,四方馆就已经放出了风声,说怜香将公演新剧目《梁祝》。

    《梁祝》是著名的民间传说,这个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吸引了京城那些权贵富贾的注意,纷纷提前预约,使得怜香一个月的演出都被人预定了,可谓未演先红。

    四方馆戏院的票价很高,并不是这些军汉所能承受的,故而他们只是听说了怜香的名头,根本就没有机会进戏院欣赏。

    李云天没有回答人群中的那个声音,只是笑着点了点头,向那些神情激动的军汉们高声说道,“记住,按时归队,逾时不归者晚上就在这里熟读纪律条例。”

    “噢~~”

    军汉们顿时欢呼了起来,欣喜若狂,谁也没有想到他们能去四方馆的戏院去看怜香唱戏。

    望着那些兴奋的军汉,李云天的嘴角流露出了一丝笑意,一张一弛才是正确的驭下之道,这些军汉能留下来已经足以证明他们的优秀,以后也该放松一下了。..

第304章 一语点醒梦中人〔三更〕

    (

    趁着那些军汉放假,李云天也难得地回了一趟家。更新最快最稳定

    自从给讲武堂挑选武艺教官,他每天不是待在军营就是往都察院、文渊阁跑,而且还要参与讲武堂教材的编写,忙得是一塌糊涂,根本就没有时间回家。

    这次回来李云天不仅要与家人团聚,还要去一趟老丈人那里坐坐,顺便打探一下军阁成立的进度。

    二十天前,宣德帝令英国公张辅、忠国公周征和兵部尚书陈洽会同兵部堂官和各都督府都督协商筹备军阁事宜,仿内阁制度建立军阁,以兵部衙门作为军阁的办事场所。

    军阁的事情一经公布立刻在京城引发了轩然大波,谁也没有想到宣德帝竟然有如此的魄力将兵部并入军阁,由军阁来处理大明的军务。

    如此一来的话,军阁可就能与内阁分庭抗礼,分掌大明的军务和政务,无形中提升了武官在朝廷中的地位,使得文武官员得以平起平坐,可谓是一个开天辟地般的大手笔。

    对于军阁的成立,武官们自然是欢欣鼓舞,而文臣则对此事议论纷纷,褒贬不一,不少文臣怀疑由粗俗浅薄的武官当道的军阁根本就处理不好大明的军务。

    不过,由于兵部的并入使得军阁中也有了文官,因此朝中那些心存质疑的文臣也不好说些什么。

    再者说了,这毕竟这是大明的重大军务,实在轮不到文臣来插嘴。[301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301执宰大明304

    况且,文官们也有事情要忙活,宣德帝在下令成立军阁的同时还下令成立农部,专司农事,以补全六部之数。

    这意味着户部将会被分权,因此文臣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新成立的农部上:农部的设立肯定会产生一大批的官员,不少心思机敏之辈已经暗中活动,瞄准了在农部中的职位。

    中午,周征在府中设宴款待李云天和周雨婷,他对李云天训练那些军汉时的表现是赞赏有加。

    仅仅经过了短短的二十多天,李云天就已经使得那些参与讲武堂考核的骄兵悍勇一个个服服帖帖,着实出乎了周征的意料。

    本来他还想着去一趟军营给李云天镇镇场子,不成想李云天一个人就顺利搞定了那些军汉。

    不仅如此,周征还对李云天实行的新式军职和军衔颇为感兴趣,不得不说,这套军事体系层次严谨、结构分明,而且突出了军人的荣誉,令人耳目一新。

    酒过三巡后,李云天和周征之间的话题不知不觉间就转到了军阁上面。更新最快最稳定

    京中的勋贵得知宣德帝要成立军阁后纷纷感到兴奋,这使得他们将拥有足够的力量与朝中的文臣相抗衡。

    而且,自从军阁成立后,朝中的文臣除了翰林、御史和六科给事中这样的言官外将失去弹劾武官的权力,而武官自然也无法弹劾文官,双方将各成体系,避免相互间的摩擦和龌龊。

    虽然文官无法弹劾武官,但这并不是意味着那些武官就可以胡作非为,军阁成立后将开设直属的督察司,并在各地都司、行都司设立分支,与各都司、行都司互不统辖,以监察天下武官。

    按照宣德帝定下的门槛,各都督府都督和各地都司、行都司都指挥使才有各自担任军阁阁员。

    不过,朝中的勋贵虽然皆对军阁表示欢迎,但却没人愿意出任军阁的阁员,这使得军阁阁员的名单一时间难以定夺。

    原因很简单,担任军阁阁员就意味着将失去手中的兵权,而自古以来武将莫不以兵权为重。

    而且,外界普遍怀疑宣德帝是在学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想要趁机夺了那些入阁阁员的兵权,至于军阁只不过是一个掩人耳目的噱头而已

    因此,宣德帝三天前下达了谕令,亲自指定了军阁阁员的名单,阁员的人选与李云天先前所说的一模一样,看来他也认为那几个人是军阁的最佳人选。[301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301执宰大明304

    二个国公、三个候爷再加上兵部尚书和兵部左侍郎,宣德帝所定的军阁阁员的阵容不可谓不强大,而且勋贵中的各方势力也都非常均衡,没有厚此薄彼。

    令外界感到震惊的是,深受宣德帝信赖的周征竟然也在军阁阁员的名单里,这岂不是意味着他将要放弃了重兵在握的京畿都督府大都督一职。

    这一下,虽然鲁仲乾和三个被点入内阁的侯爷心中不乐意,但既然连周征都进了军阁,那么他们还有什么好推脱的?四人手中的兵权哪一个有周征大?

    尤为重要的是,为了保证朝中勋贵各方势力的均衡,继任这三名侯爷职务的勋贵莫不与那三人关系密切,使得那三名侯爷不至于担心自己的旧部被人吞掉。

    宣德帝已经下令,让那三名被选进内阁的侯爷交接完手头的事务后回京处理军阁筹备事宜,年后军阁就将正式成立。

    由于宣德帝这次只动了一个在京畿都督府中牢牢被周征压制住的鲁仲乾,对那些追随汉王的勋贵秋毫无犯,故而汉王也没有把军阁当做一回事,认为宣德帝此举不过是好大喜功而已。

    难道宣德帝真的认为各大都督府的都督们会甘心受到军阁的压制?

    在汉王看来宣德帝此举无疑会使得军阁步内阁的后尘,势必将与京畿都督府和五军都督府争权,届时免不了又是一番鸡飞狗跳。

    不仅如此,因为宣德帝没有胆量去动那些追送汉王的勋贵,汉王心中无形中又对宣德帝轻视了一分。

    如果换成洪熙帝的话,汉王相信绝对会趁机打压那些与汉王亲近的勋贵,而宣德帝很显然没有这个胆量。

    “岳丈大人,讲武堂建成后,京中勋戚可送一子免试入堂,小婿希望岳丈大人届时给小婿撑撑门面。”午饭后,在书房喝茶闲聊的时候,李云天想起了一件事情,笑着向周征说道。

    讲武堂成立后,李云天最大的一个担忧就是京中的那些勋贵子弟眼高于顶,看不上小小的讲武堂,毕竟重文轻武的风气由来已久,再加上那些勋贵子弟又都能在各大都督府中有官职,根本不需要为前程担心。

    在京城的那些高官显贵的眼中,最为看重的就是森严的等级。

    以国子监为例,作为大明的最高学府,里面的学生严格按照各自的身世划为三六九等。

    国子监中教儒学的有国子学、太学和四门馆。

    其中,国子学的监生为:皇族子弟、勋贵子孙、三品以上官员子孙,以及从二品官员以上曾孙。

    太学的监生为:五品以上官员子孙,以及从三品以上官员曾孙。

    四门馆的监生为:七品以上官员之子,以及庶民之子。

    由此可见,国子监学习儒学的监生等级森严,国子学、太学和四门馆的监生皆来不等的社会等级:

    国子学的监生自恃身份高贵,不屑于与太学和四门馆的监生为伍,而太学的监生又瞧不起四门馆的监生。

    如今,讲武堂里的体系对所有的学员一视同仁,没有了对勋贵子弟的特殊关照,这无疑会使得那些勋贵子弟觉得有**份,进而不愿意进讲武堂,这会使得讲武堂名声受到极大的损害,李云天还指望着这些勋贵子弟给讲武堂撑门面。

    因此李云天唯有请岳父来帮忙,希望周征能帮着说服朝中那些交好的勋贵,让他们派出一子入学讲武堂,给讲武堂撑撑门面。

    “依本公来看这件事情强求不得,不过可以适当放宽条件,不仅嫡子,那些庶子也可进入讲武堂。”

    周征清楚李云天的意思,沉吟了一下后笑着说道,“另外,可设立一个名额,倘若人数不足,可由其他家的人来递补。”

    “庶子?”李云天闻言双目流露出意外的神色,自古以来嫡庶有别,这是人们根深蒂固的思想,他没有想到周征竟然会提出这么一个建议来。

    就拿国子监国子学和太学的那些监生来说吧,莫不是那些高官显贵家中的嫡子,庶子根本就没有这样的资格。

    “本公知道,你是所以要提议设立讲武堂,是要给大明培养出一批精锐的武官,既然如此也就没有了那些多的顾忌,只要以后讲武堂的声威出来,还怕那些人不将家中嫡子送来?”

    周征见状微微一笑,他是朝廷中除了杨士奇外第二个知道新军计划的人,自然希望有更多勋贵的子弟加入讲武堂,以后李云天推行新军的时候无疑会少很多阻力。

    况且,周征出身贫寒,否则也不会加入军户谋生进而赶上了永乐帝的靖难,因此对门第等级观念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深厚。

    虽然他的这个建议会使得一些勋贵打发庶子进讲武堂应付差事,不过再怎么说庶子也是那些勋贵的血脉,这就使得那新军与那些勋贵的联系更加紧密了一些。

    周征有一个预感,李云天的新军在未来一定会大放异彩,届时不仅他脸上有光,而且还能巩固周家在勋贵中的地位。

    “谢岳父提点。”周征的话可谓一语惊醒梦中人,使得李云天醍醐灌顶,脸上向周征拱手道谢。

    或许是在京城生活的时间太长了的原因,李云天的思维不经意间就被身边的环境所影响,进而与国子监进行了比较,根本就没有考虑到那些勋贵的庶子。

    正如周征所想的那样,如果那些勋贵的庶子肯进讲武堂,以后新军的麻烦肯定就会少了很多,何乐而不为?

    “老爷,刚才东城兵马司的一个副指挥使来了,说讲武堂的人打伤了后军都督府的人,现在被带去了东城兵马司,老爷最好能去一下。”

    由于解决了困扰在心头的难题,李云天随后心情舒畅地离开了忠国公府,刚进李府的院门,迎面就急匆匆走过来了绿萼,娇声向他说道。

    “讲武堂的人?”李云天闻言微微一怔,讲武堂现在八字还没一撇呢,哪里来的人?

    不过随后他就反应了过来,看来是那些放了假的军汉惹出了麻烦,眉头皱了皱后领着人赶去东城兵马司查看。..

第305章 冲突〔一更〕

    (

    东城兵马司,大堂。更新最快最稳定

    由于五城兵马司的职能是捕盗,因此除了审理一下被抓的盗匪外并不能干涉民间纠纷,民间纠纷由顺天府处理,因此每个兵马司大堂的规模都不大。

    此时,东城兵马司的大堂里聚满了人,有东城兵马司的兵卒,还有穿着后军都督府服饰的军士。

    虽然大堂里人数众多,但却鸦雀无声,一派沉寂,气氛显得无比沉闷。

    大堂右侧,一名身着五品武官官袍的年轻男子面无表情地坐在一张椅子上喝着茶,身后簇拥着一群五大三粗的军士。

    东城兵马司指挥使谢勇一脸尴尬地坐在大堂正前方的案桌后,不时地擦着额头上的汗水,看得出来对那名年轻武官颇为忌惮。

    堂前的空地上有一左一右两拨人,左边跪着三名五花大绑、满脸是血、身穿黑色军服的壮汉,每个人的身后都有两名军士,死死按着三人的肩头使得他们无法起身。

    右边则是十来个鼻青脸肿、头破血流的军士,垂头丧气地站在那里,神情显得颇为沮丧。

    看样子三名黑军服壮汉与那十来名军士之间爆发了冲突,因此才被抓进了东城兵马司,而那名年轻武官毫无疑问是来给那十来名军士撑腰的,要不然那三名黑军服壮汉也不会被强行被按跪在地。[302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302执宰大明305

    “李御史!”李云天领着人快步走进大堂时,谢勇连忙起身相迎,满脸堆笑地向他拱着手,“下官已经在此恭候多时了,下官本不想劳烦李御史,可此案是军户之间的纠纷,下官实在是无能为力。”

    “有劳谢指挥使。”李云天与谢勇有过数面之缘,他早就看见了那名坐在椅子上纹丝未动依旧在喝着茶的年轻武官,立刻明白谢勇是不想卷入眼前这件事里,于是微笑着向谢勇拱手还礼。

    谢勇顿时松了一口气,知道李云天不会为难他,连忙躬身将李云天请进了大堂,在年轻武官对面的椅子上落座。

    “两位大人,下官觉得此事只是一场误会,大家还是以和为贵的好。”谢勇坐回到案桌后,微笑着向李云天和那名年轻武官说道。

    按照大明律例,军户之间的纠纷由军方衙门来处理,地方衙门无权过问,故而东城兵马司的人虽然将涉事双方带来了这里,可谢勇并没有审案的权限,唯有充当和事老。

    要是李云天和那名年轻武官在东城兵马司无法调解双方之间矛盾,那么将由后军都督府和兵部联合审理这次的案子。

    那三名黑军服军汉和十几名军士被带来东城兵马司纯属偶然,按照大明律例,民户与军户发生纠纷由地方衙门和军方衙门联合审理,双方都有抓人的权力。

    由于三名壮汉身上的黑色军服是首次在京城出现,东城兵马司的人自然不知道他们是当兵的,以为他们是民户,因此将众人带来了东城兵马司,进而给谢勇惹下了一个大麻烦。

    “误会?”那名年轻武官闻言冷笑了一声,砰一声,重重地放下了手里的茶杯,冷冷地望向了李云天,目光中充满了挑衅,“光天化日,朗朗乾坤,竟然在天子脚下公然袭击后军都督府的总旗,简直就是无法无天,也不知道这些恶徒是仗了谁的势!”,

    “谢指挥使,不知这三人所犯何事,竟然要押跪在大堂上?”李云天没有理会年轻武官,而是转向了谢勇,不动声色地问道。

    “李大人,此案不归兵马司管辖,下官如何敢介入其中。”谢勇望了一眼那六个按着三名黑军服军汉的军士,苦笑着回答。

    以谢勇从外界听来的有关李云天的传闻,他感觉那六名军士要倒霉了。

    “来人,给本御史将他们拿下。”果然,李云天随后闻言面色一沉,伸手一指那六个军士,高声说道。

    听闻此言,立在李云天身后的护卫立刻快步迎着那六名军士走了过去,干净利落地将他们制住,牢牢地按在了地上。

    三名黑军服军汉随即被松了绑,起身后一脸郁闷地立在那里,耷拉着脑袋,不敢与李云天对视,一副做了错事的样子。[302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302执宰大明305

    “李御史,你这是在公报私仇?”年轻武官没想到李云天一来就给了自己一个下马威,竟然用御史的身份来压他,眉头顿时就皱在了一起,冷笑着望着李云天说道。

    李云天刚才问谢勇的那句话纯属多此一举,五城兵马司兵卒和后军都督府军士的军服完全不同,一眼就能分辨出来,谁都知道按着那三名黑军服军汉的六个军士是后军都督府的人。

    不过,这对李云天来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流程,万一那六个军士是在谢勇的要求下协助看押三名黑军服军汉,那么李云天贸然发难可就陷入了被动。

    如今谢勇承认没有介入此案,那么李云天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拿下那六名后军都督府的军士。

    毕竟这里是五城兵马司的大堂不是后军都督府,那六名军士的举动说轻了是扰乱五城兵马司公堂,说重了就是目无法纪。

    年轻武官想要先发制人,可李云天根本就没接他的话茬,反而顺势拿下了他的六个手下,这使得他的气势无形中就逊了李云天一筹。

    “龚经历,本官身为御史,岂能坐视有人在公堂之上撒野?”李云天面无表情地与年轻武官对视着,声音冷漠地说道。

    李云天自然认识这名年轻武官,他是后军都督府右都督、安武侯龚魁的次子龚飞,担任后军都督府经历一职。

    后军都督府历来被视为汉王的地盘,龚魁和前任左都督鲁仲乾皆与汉王交往甚密,与李云天这个洪熙帝和宣德帝面前的红人可谓是不折不扣的死敌,故而李云天和龚飞之间也就成为了敌人,没有必要轻言细语地对待对方。

    况且,李云天看出来龚飞这次是故意要找他的麻烦,自然不会给他好脸色。

    “这三个凶徒太过凶悍,本官是担心他们在公堂上伤人,这才让手下制住他们。”龚飞的脸色不由得变了几变,开口解释道。

    此时此刻,龚飞已经意识到自己先前实在是大意了,他本想借那三名黑军服军汉来杀杀李云天的锐气,结果反而弄巧成拙,给了李云天可乘之机。

    说实话,龚飞这些勋贵子弟在京城里横行跋扈惯了,岂会看得起小小的五城兵马司?不要说将人捆住,就是将对方暴打一顿也很少有人敢管,像李云天这种不把他放在眼里的官员可谓少之又少。

    “如此说来是龚经历指使他们的,龚经历,难道你不知道知法犯法罪加一等?”李云天的嘴角流露出一丝不易觉察的笑意,冷冷地瞪着龚飞问道,他等的就是龚飞的这句话。

    “本官让人严加看押凶徒,何罪之有?”龚飞的眉头不由得皱得更深,冷笑了一声,不甘示弱地与李云天对视着。

    “龚经历,这里是东城兵马司,本御史可没听说后军都督府可以节制东城兵马司!”李云天见龚飞竟然还在狡辩,丝毫没有意识到其越解释越糟糕,于是沉声说道。

    “本官只是担心而已!”龚飞闻言脸色就是一变,随后冷哼了一声,有些悻然地说了一句。

    李云天是在暗喻龚飞在东城兵马司没有任何职权,自然无法擅作主张让他的人在大堂上看押人犯,否则就违法了大明的律例,李云天要是跟他打官司的话他必输无疑,而很显然李云天有资格跟他打官司。

    “来人,将这些扰乱公堂之徒拖下去,重责三十大板!”李云天知道龚飞已经没了借口,瞟了他一眼后伸手一指那六名神情惊慌的军士,高声向公堂两侧那些拄着水火棍的东城兵马司士兵卒说道。

    兵卒们闻言面面相觑了一番,见谢勇向他们微微颔首,于是走上前将那六个军士按在地上,扒下裤子,抡起手中的水火棍噼里啪啦地就是一顿暴打,打得六人哭爹喊娘,鬼哭狼嚎,在李云天面前他们又岂敢手下留情?

    “可恶!”龚飞见状不由得用拳头重重地砸了一下座椅的扶手,嘴角冷冷地蹦出了两个字,虽然心中不甘,但脸上还是流露出无奈的神色,李云天是朝廷御史自然能指使动那些兵卒。

    龚飞知道李云天这是打给他看的,可他却没有什么好办法,谁让那六个倒霉蛋栽到了李云天手里,他要是与之计较的话指不定会中了李云天什么圈套。

    自从李云天在顺天府大堂审结了柳雯晴和古西就一案,不仅有了不畏强权、果决机智的名声,但同时也有了阴险狡诈的恶评,使得京城的那些官员对他忌惮了几分。

    “李御史,这三个恶徒公然在酒楼上袭击我们后军都督府的总旗,这笔账你看该如何算?”

    等东城兵马司的兵卒打完了板子,龚飞瞅了一眼那六名趴在地上直哼哼、屁股上血肉模糊的军士,神情阴沉地瞪着李云天。

    “怎么回事?”李云天闻言看向了那三名情绪失落地立在那里的黑军服军汉,不动声色地问道。

    “大人,小的三个中午在酒楼喝酒,听到有人污蔑大人吃软饭的小白脸,靠裙带才坐到如今的官位,并且嘲讽讲武堂是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小的们气不过与他们理论,谁成想领头的总旗对着小的就是一记耳光,因此小的们就与他们打了起来。”

    一名立在中间的国字脸黑军服军汉闻言抬起头,神情紧张地向李云天禀告,他好不容易通过了前段时间的训练挨到了现在,可不想因为这件事情被李云天赶出讲武堂。

    “绣花枕头?”李云天的眉头微微皱了皱,虽然他知道外界不看好讲武堂,可没想到讲武堂的口碑竟然如此之低。

    “打又打不过人家,你们不是绣花枕头是什么?有哪一点冤枉你们了?”随后,李云天看了看立在一旁垂头丧气的那十几名军士,脸上流露出若有所思的神色,然后冷冷地向国字脸军汉说道。

    “大人,小的们打赢了他们!”国字脸军汉闻言立刻开口辩解。

    “哼,打赢了还能被人捆成了粽子?”李云天故意提高了音量问道。

    “大人,小的们是在大堂上被人捆的。”国字脸军汉颇为不服气地望着李云天,“如果不是小的们担心在这里动武会给讲武堂惹事,岂会被他们擒住?”..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263/ 第一时间欣赏执宰大明最新章节! 作者:小黑醉酒所写的《执宰大明》为转载作品,执宰大明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执宰大明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执宰大明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执宰大明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执宰大明介绍:
虽不是两袖清风,但他比清官更有民心,百姓对其无不交口称赞。
执宰大明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执宰大明,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执宰大明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